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逆向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火灾到我家2
dfedhw 2020-10-10 10:47
接上回,经历过这起家庭火灾,个人有几点感悟: 1.遇到突发火灾难以做到不惊慌 饶是像本人这样,有过电气作业及灭火相关经历20余年,曾经在狭窄的电缆隧道内,高压电缆持续燃烧,随时可能短路放炮,即便在这种情况下还是敢提着灭火器往里冲,也算是久经火场。然而当火灾忽然发生在自己身边,尤其是一个人的情况下,恐惧感依然会油然而生。所以,火灾发生在自己或别人身上,感觉不一样,作为旁观者容易,说起来也很容易,做起来却很难,心里一慌,大脑一懵,就难以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火灾发生不看人 说到那个蓝白色插头的使用,也是个人的疏忽懈怠加盲目自信,因为需要一根较长的电源线,而五金店里当时没有这么长的插排,所以就临时对付了一根胶质软线,加之电工出身,必然有一些自信轻视的成分在里面。随着所使用的电器越来越多,时间也越来越久,根本没再往多处想,不知不觉留下了发热隐患。相反,如果是一个完全不懂电的小白,一开始就循规蹈矩地使用合格的插板,老老实实地控制电器的使用数量,反倒不会出这种意外。所以无论你是谁,只要违反客观规律,火灾随时都有可能找上门。 3.室内杂物的定期清理及防火间距 对于狭小的室内空间,一定要注意电器设施与各类可燃物的安全距离, 尤其是电气节点 (如插头与插座的连接处),最起码要保证这些节点与可燃物保持足够的距离,这样即使电气节点意外出了问题,冒出一点小火苗,由于周边没有易燃物,大概率都会很快自熄,至多虚惊一场。 如果室内杂物多,就得有意识地定期清理出去,如果又舍不得清理,用电用火就必须万分小心,二者不可兼得,就这一点开不得玩笑。 一起火灾最终可能造成多大的损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起火点周边可燃物当时的分布情况以及室内火灾荷载密度 ,相对而言意外点火源并不算可怕,空间越局促的场所,对这些所谓的细节问题越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4.现场一定数量的灭火剂可增加底气 火灾就算再可怕,其发展蔓延毕竟还是需要一点时间,所以,如果附近有一定数量、明显可控制当前火势的灭火剂,心里自然不至于太慌张。正所谓: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如此,也就不致于影响初期应急行动的正常开展。 无论再大的火都必然经历这样的小火阶段,就看你能不能第一时间“掐”得住,或者说有没有一定的运气 。 5.短时间内可采取逆向思维应对火灾 以当时的火势,除了浇开水这样的临时应急措施,其实还有一个简单的办法,就是拿一床棉被整个地盖上去。只是在情急之下,一般人不容易做得到,倒不是说可惜一床被子,而是因为面对火灾时,人的本能反应都是减损,怎么还会拿一床明显易燃的被子盖上去?尤其是没有类似经验的人,更不容易想得到。当然,如果等后续再反应过来的话,可能又已经迟了,因为有可能已经盖不住, 一旦火场形势突破“临界点”,更加难以决断 和操作 。 6.所有应急行动都要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进行 不该恋战的一定不能恋战,至于到底该不该坚持,只能由当事人自己判断,简单来讲,确保自己随时都能跑得掉,不可因为一昧恋战而忽略了周围形势变化,历史上这样的惨痛教训也不少,灭火不成反倒把自己性命搭上。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不要过于相信自己对火场的掌控能力 ,如果现场没有绝对的人力物力优势,该跑就跑,招呼所有人首先尽快逃离危险境地。相比于生命,再多的财产都轻如鸿毛,对此平时就一定要看得开。 近些年的住宅火灾频发,就单次火灾而言,无论财产损失还是伤亡人数,都比不上一些较大火灾,所以关注度仍然不够,真要说重视,似乎其程度还是远远不足,要知道,每年住宅火灾造成的死亡人数实际占到所有建筑火灾的七八成,这是一个绝对不容小觑的比例和数字。尽力将住宅火灾的整体损失控制下来,这才是社会火灾防控体系需要持续关注并努力的方向。 靠山屯闲话 : 火灾来了,你会大喊一声吗? 402和电梯,北京的两起伤亡火灾
1604 次阅读|0 个评论
安全学科建设研究的“逆向方法”和“正向方法”
热度 1 Greg66 2015-2-22 22:32
从事故出发,研究事故原因,找出解决对策,形成事故预防科学理论,完善安全科学,。。。有观点认为这是研究安全学科建设的“逆向”方法(因为事故已经发生,只能为预防下一次而用),如果加上“可能”二字,情况大概就不一样了,即从事故或者可能的事故出发,研究事故或者可能的事故的原因或者可能的原因,找出解决对策,形成事故预防科学理论,完善安全科学,。。。这应该就是在“逆向”基础上加上了“正向”研究了,就全面了,可能也“更像”风险管理了。 实际中,倒不需要到处都加“可能”二字,只把事故理解为已经发生的和尚未发生的应该就可以了。这样就是利用了以往发生的事故的原因和教训、危险源识别等知识来预防未来事故。应该是更加体现了安全科学是预防事故的科学的观点。当然,还得强调,按照损失量预先定义事故仍然是关键,否则还是不好理解。
个人分类: 1|2978 次阅读|3 个评论
知识的逆向遗传(知识论之……)
lvnaiji 2009-9-27 16:21
吕乃基 博主曾经计划在科学网上写知识论系列,后来自说自话就不再排序。看来继续下去仍有价值。 博主在分析知识壁垒时特地单独讨论了所谓知识的积累性壁垒(请见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51461 )。随着社会的发展,子女一代要接受更长时间的教育才能达到知识的前沿,才能创造新的知识, 人的智力的发展跟不上知识的脚步。博主在这 之前曾提出科技黑箱的概念(请见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46894 )。而后又探讨如何克服知识壁垒,特别是积累性壁垒。认为, 科技黑箱是一种特殊的存储和传播、交流知识的设施。知识实际上正是通过科技黑箱这一途径而达到最大限度的共享。每一代新的科技黑箱的出现,就为年青的相对无知识的一代的崛起与赶超提供了机会。教育只有充分依赖科技黑箱,特别是最先进的科技黑箱,方能克服知识的积累性,支付学习的时间成本,在前人的肩膀上继续前进。 (请见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56419 ) 。 现在社会上的情况似乎也验证了这一点。年轻人在各种新技术前得心应手,如鱼得水,而年长者往往对层出不穷的新技术有所畏惧。眼下在银行里拿着号耐心等待的大多是老年人,他们习惯于现金,对刷卡,既不会操作,也心存疑虑:里面真的有钱吗?当然也不乏老年冲浪者,但总体而言,掌握最新科技的主流人群是年轻人。沿着这一思路继续前行,在此意义上,就发生了知识的逆向遗传:在新知识的学习和接受上,年轻人走在老人前面,老人反过来接受年轻人的知识。 这将改变数百、数千,甚至更加漫长岁月知识遗传的方向。 这种情况之所以发生,是在于人类社会所拥有的非嵌入编码知识(请见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46138 )越来越丰富,以及越来越被集成于科技黑箱之中,可以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共享。这是知识遗传方向得以发生逆转的根本原因。由此带来的结果是,在社会中,拥有知识和创造知识的人群越来越年轻,因而社会将更加朝气蓬勃,充满生机。至于数理化等学科的知识贬值和诺贝尔获奖者年龄增大,博主认为是科学技术尚未能提供相应的知识和科技黑箱,如刘峰所言的互联网大脑,或者科学家们尚未充分利用现有的科技黑箱,如互联网,以及尚未做好知识共享的准备。 知识的逆向遗传,是否意味着老年人将只是被动的接受,在社会事务特别是创新领域无所事事?决非如此。当越来越多的知识被编码乃至集成于科技黑箱而得以共享之时,长期积淀的、与一生的经历不可分的,以及与生命结合在一起的隐性知识,将凸显其特有的不可替代的价值。长者所拥有的隐性知识,在众多集成了非嵌入编码知识的科技黑箱之上,如夜空璀璨的群星,在关乎知识发展的方向和人类命运等根本问题上,引导着年轻人。如果说年轻人以其知识,以科技黑箱创造知识,那么老年人就以其一生,以其生命创造知识。这样的社会,不仅朝气蓬勃,而且为终极关怀所指引。例如就青少年上网而言,有人建议家长学互联网技术,以实现对子女的监督,实际上是舍本求末。有能力者固然不错,但家长的主要精力应放在隐性知识的引导上,而不是与子女拼技术。 逆向遗传,在此意义上,并非知识遗传方向的根本改变,而是由原来的单向,变为更为积极互动的双向。 让我们期待并推动这一天的到来。
个人分类: 简介及学术方向|4660 次阅读|5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9 19: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