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middle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十六年来我只做一件事
supdesign 2011-9-19 10:32
对话丁肇中:十六年来我只做一件事 人的能量是有限的,我只做物理实验这件事,其他事我什么都不做 图为丁肇中夫妇与记者吴春燕(右)。 “16年来我只做一件事!”这是记者11月20日在中山大学黑石屋采访著名华人物理学家 丁肇中 教授时印象最深的一句话。自1994年以来,丁肇中领导了由全球16个国家和地区的60所研究机构参与的阿尔法磁谱仪Alpha- Magnetic Spectrometer (以下简称AMS-02)大型国际合作项目,是即将在国际空间站上运行的一种尖端的高精度的粒子探测器。科学目的是通过探测外太空反物质和暗物质的存在,来研究宇宙的起源及其构成。 记者 :能否请您简单介绍一下国际空间站上的AMS?中山大学在本次实验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丁肇中 :国际空间站面积为109米×80米,相当于两个足球场这么大,重420吨,造价约为1000亿美元。AMS是空间站上唯一的大型科学实验。AMS是首次美国、中国台湾、俄罗斯、芬兰、法国等国在空间领域的合作,由全球60个大学和研究所,约600位科学家参与。中山大学的重要贡献在于研制成功AMS-02核心探测器——硅微条探测器的热控系统,热控系统是一个使用机械泵的二氧化碳两相流系统,冷却装置在太空非常重要,具有关键性的作用。该系统将与AMS-02一起进入太空工作。目前,AMS-02已经送达美国肯尼迪发射中心,预计将于2011年2月4日发射升空,由航天飞机送到国际空间站做长期的实验。 记者 :您曾经说过:“科学的进展是推翻现有的知识。”您能举例说明吗? 丁肇中 :以永久磁铁替代超导磁铁为例。当初超导磁铁的设计是以原计划AMS在空间站上放置3年为目标的。然而,由于美国的航天飞机即将停飞,这就排除了AMS返回地面或重新补充液氦的可能性,这样超导磁铁就不再是一个理想的选择了。于是我提出了要用永久磁铁替代超导磁铁,受到几乎所有专家的反对,最后只有我一个人坚持。事实证明,这样做可以使AMS延长20年的寿命来获取数据,我们将提供更高的灵敏度,用以寻找新的现象。 记者 :AMS这项实验的主要目的是寻找反物质和暗物质,如果最后结果是没有找到反物质和暗物质,那您将怎样回应那些当初反对您的人? 丁肇中 :第一,争议是难免的,我不怕别人对我的争议;第二,只要仪器是正确的,不要出差错,找得到找不到反物质和暗物质都是有价值的;第三,我从来就喜欢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而这项研究是前人没有探索过的,宇宙有一百亿个银河系统,我们的银河系统没有反物质和暗物质,并不代表其他的银河系统没有,我从1994年以来16年就只做这一件事。 记者 :为什么您从事科学研究这么多年仍然精力旺盛,请问是什么让您一直坚持下来的? 丁肇中 :任何人的能量都是有限的,只能专心做一件事,我感兴趣的只有物理,我也只能做物理实验这件事,物理实验外的事我什么都不做。因为感兴趣,所以我从事物理研究几十年来从未感到疲惫。 记者 :请问您最佩服的人是谁? 丁肇中 :法拉第,因为他完全靠自己的力量改变了人们对电磁的认识。 新闻链接: 丁肇中(1936— )美籍华裔物理学家。祖籍中国山东省日照市,1936年1月27日生于美国密执安州安阿伯,中学时代在台湾度过。1956年丁肇中入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60年获硕士学位,1962年获博士学位。1963-1964年在欧洲核研究中心工作,1964-1967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工作。1967年起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教授,1977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 丁肇中主要从事高能实验物理、基本粒子物理、量子电动力学、γ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等方面的研究。他最杰出的贡献是在1974年,与里希特各自独立地发现了J/ψ粒子。为此,他们共同获得了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71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转载——科学是多数人服从少数人
supdesign 2011-9-19 10:28
丁肇中:20年后我们能“触”到宇宙的边 讲座现场 “树高千丈,落叶归根,我是树高一丈,也落叶归根。”昨天(9月17日),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华裔美国科学家丁肇中教授走进东大讲坛,简单、温馨的开场白,一下子拉近了丁肇中教授与东大学子的距离。一贯严谨的他走到学生当中,像变了个人似的,丁肇中教授向到场的500多名师生揭秘了阿尔法磁谱仪2的升空与运行的内幕,言语却格外风趣幽默,近一个小时的演讲和互动把同学们逗乐了十多次。 【忆南京往事】 10岁时曾在南昌路小学就读 全球瞩目的“阿尔法磁谱仪”(AMS)实验是一个大型国际合作科学实验项目,它的牵头人是丁肇中教授。这项实验有来自美国、中国、德国等16个国家和地区的800名研究人员参与其中,十分浩大,根本目的是寻找宇宙中的反物质和暗物质,探索宇宙的起源和演变。东南大学从2000年开始,与丁肇中教授合作AMS实验,是国内最早参与这项国际研究的高校,拉东大“入伙”的正是丁肇中。报告会开始前,丁肇中教授和东大校长易红有短暂的交流,“我的好朋友、已过逝的吴健雄教授促成我与东南大学的合作。”丁肇中微笑着谈起他的东大情结、南京情结,在10岁左右的时候,他曾在南京的南昌路小学就读。 与东南大学校长易红的交流中,易红校长回忆起多年前邀请丁肇中教授一同游览溧阳天目湖,并品尝了天目湖鱼头。“朱师傅嘛,我记得。”丁肇中的回答让易红校长很吃惊,“好多年过去了,没想到您还记得烹制鱼头的师傅姓什么。”丁肇中教授哈哈一笑,用手比划着自己的腮帮子,“我还跟朱师傅合过影。鱼腮这两块肉最好吃。”而据易红校长回忆,天目湖宾馆的朱师傅跟丁肇中合影后,还把照片挂在了宾馆里。不过这趟到南京行程非常紧凑,根本挤不出时间再去品尝这道美味,丁肇中感到惋惜。 【说“奋进”号升空】 一趟空间飞行花掉7.5吨黄金 2011年5月16日,美国“奋进”号航天飞机从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升空,把阿尔法磁谱仪2(AMS—02)送入国际空间站。“这就是阿尔法磁谱仪2。”丁肇中教授用一张图片揭开AMS—02的真面目。“它看上去像个超级大圆筒。”记者身边有学生小声议论着。“AMS-02探测器总重量为7.5吨,但把它送入国际空间站的航天飞机重达2008吨,而这一趟空间飞行的花费大约等于7.5吨黄金的价格。”这时大屏幕上跳出另一照片,“这就是送AMS-02上天的6名宇航员,前面四位都是空军的少校,或者海军的少校。”接着,丁肇中话锋一转,指着后面两位宇航员说:“这两位跟我一样,都是最没用的物理学家。”自嘲式的语言立即引来了笑声和掌声。 丁肇中教授还透露了一个细节:在奋进号航天飞机升空之前,他让所有的工作人员离开,而自己一个人坐在飞机里面,慢慢思考:有什么不足的地方、有什么还有疑虑的地方……因为任何的疏忽都有可能功亏一篑。想了很久,没有找到任何问题,丁肇中才放心离开。 二十年后能“触”宇宙的边 丁肇中说,我们现在看见的物质都是明物质,明物质只占整个宇宙的十分之一。通过实验,人类已经发现了暗物质,但还没有在宇宙中发现。而寻找反物质的目标是为了证明宇宙是否起源于大爆炸。因为根据这一理论,大爆炸之后,应该会产生相同数量的物质与反物质,如果找不到反物质,也就意味着大爆炸理论是错误的。 从5月19日开始,安装在国际太空站的阿尔法磁谱仪2已经正常工作,它将在上面工作数十年。仅仅工作三天后,这台磁谱仪就发现了所有我们已经掌握的物质。“在安装到空间站四个半小时后,探测器就开始接收数据。这三个多月以来,AMS-02探测器已经收集到近50亿个宇宙线数据,多于过去100年全球科学家收集到宇宙线总数。”丁肇中教授认为,如果探测器运行正常,20年后,数据将累计至3000亿个。这就意味着探测器的“触角”将延伸至可见宇宙的边缘。 数据从太空到东大只需一秒 在ATM-02升空后,丁肇中教授把国内首场主题讲座选在东南大学举行,主要原因在于东南大学是第一个参加AMS-02实验的中国高校,东南大学在项目中主要承担的一项任务是地面数据处理系统。磁谱仪在空间站运行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数据,传输到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再由NASA传输到位于日内瓦的欧洲核子研究中心。接收到NASA的数据后,研究中心会把数据传输到东南大学,进行最终的分析。探测器收集的数据如何到达东南大学?丁肇中教授告诉大家,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虽然需要中转三、四站,但用时只需不到一秒。“由于整个数据传输过程都是以光速进行,所以,收集的数据从国际空间站到达东南大学只要不到一秒钟时间。”丁肇中教授说。“第一批数据已经到达了东南大学。”反物质和暗物质到底能否发现,都将取决于这个数据分析平台。东南大学的云计算中心将在一个月后正式启动。 【答学子提问】 问的很科幻,答的很幽默 在互动环节,学生们的提问天马行空,丁肇中的回答风趣幽默。一名爱读科幻小说的男生把小说里的情节抛给了丁教授,“宇宙起源于大爆炸,最终将灰飞烟灭,您觉得这样的推论合理吗?”“至少从实验物理的角度来说是很难证明的,因为到那一天,你已经不在了,怎么证明这个推论的合理呢?”这个出人意料的回答引来同学们会心一笑。奇怪的问题不止一个,“小时候数星星的时候老在想,宇宙到底有多大呢?科学界对此有认识吗?”丁教授收起了幽默严肃地回答:“怎么认识没意义,关键要看实验证明。” 回答了四个提问过后,丁肇中教授突然意味深长地说:“前几年来东大开讲座我就发现了,提问的都是男生,没有女生呀。”以工科见长的东大男女比例7:1,不过很快,一名相貌清秀的女生高高举起手。“丁教授,我问个比较简单的问题。您刚才说磁谱仪很关键的一个部件就是磁铁,重达7吨多,但这么大的磁铁如何才能送到太空去,却难倒了世界科学家40年,因为无论什么样的磁铁,总是一头指南,一头指北。磁铁放入航天飞机后,就会扰乱航天飞机的航行。后来通过一个很简单的办法就解决了,请问这个简单的办法是什么呢?”正是这个“简单”的提问得到了现场一众男生的鼓掌肯定,连丁教授也点头认同。“科学家把两块磁铁放在一起,一头指南,一头指北,这样就把磁场控制住了。”没想到,讲述竟真的这么简单,学生们被“震”住了,几分钟后才报以热烈的掌声。 【谈科学进展】 科学是多数人服从少数人 “科学是多数服从少数,只有少数人把多数人的观念推翻以后,科学才能向前发展。因此,专家评审并不是绝对有用的,因为专家评审是依靠现有的知识,而科学的进展是推翻现有的知识。”在东大之行的尾声,丁肇中谈起了30年来他与中国科学家合作的体会。他认为,科学最主要的是兴趣,其他都是次要的。只有拥有兴趣,才能成为一个好的科学家。自然科学研究是满足人类的好奇心,研究的发现往往过了一段时间以后才能改变人类的生活。如X光、电子、量子力学、核物理等,在当时没有人能想到它们今天对人类的重要性。基础研究有时候因为它远离日常生活而受到责难。只有在一段时间以后,基础研究的应用成熟了,公众对奇怪的新现象熟悉了,基础研究才看上去比较“实际”。
个人分类: 09杂谈|1785 次阅读|0 个评论
点评透明组织
wdh022 2011-9-15 23:06
日本科学家研制特殊试剂让生物体变透明 这是一个小鼠胚胎,左侧是经盐水浸泡后的效果,右侧则是经过Scale试剂浸泡过后的效果。 北京时间9月8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报道,日本科学家近期研制成功一种特殊的试剂,可以让脑组织变成透明。这种神奇的试剂被命名为“Scale”,它能将身体组织变成彻底透明,研究人员借助这种试剂甚至可以直接对器官组织内部事先采用荧光标记的细胞和其他三维内部结构进行观察。研究人员们表示这项技术的出现将有可能颠覆现有的医学成像技术。 开发这项技术的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宫胁敦史博士对记者表示:“我们现阶段的研究重点在于老鼠的大脑,但是这项技术本身的应用范围并不仅仅局限于老鼠或者大脑方面。”他说:“我们计划将这种试剂在其它组织器官上加以应用,包括心脏,肌肉,肾脏和其他取自灵长类和人体活检标本等。”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院神经学家保罗·汤普森(Paul Thompson)本人没有参与此项研究,但是他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认为这项能让老鼠胚胎这样的生物机体组织变成透明的技术简直不可思议。他说:“我本人已经在医学成像领域工作超过20年,但是当我看到这项技术时仍然感到大吃一惊。” 透明大脑有助医药研究? Scale制剂的配制原料其实相当简单——尿素,这是尿液中的主要成分,除此之外还有甘油,以及一种名为Triton-X的洗洁精成分。使用时也相当简单,只要将大脑和小鼠胚胎在这种试剂中连续浸泡两周,便可以得到这种透明效果。 在此之前也曾有研究人员开发出能让细胞变得稍稍透明的方法。但是和它的前身不同,Scale制剂不会同时洗去荧光蛋白染色剂,这样科学家们便尽可以使用色彩标识技术来观察神经网络,血管和其它之前难以窥探的体内微细结构了。 现在荧光染色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比如研究人员使用这种技术研究大脑的分子结构,而现在,理化学研究所的科学家们表示,他们可以将这种研究向前大大推进一步。 UCLA的汤普森博士认为Scale试剂还可以帮助科学家们在调用更复杂,更昂贵的研究设备之前先行对他们所要成像的目标进行具体化,CT扫描或核磁共振成像之类的设备要比Scale试剂的花费可要大得多了。 他说:“我想这种试剂有很大应用前景,如我们可以让器官变得透明,来查看我们使用的某种针对性药物是否已经抵达大脑或其它组织的目标位置。如针对老年痴呆症,你的目标是消除在大脑部位不断积聚的血小板,你可能需要了解药物是否确实到达了目标位置,这可是一件麻烦事。” 不可用于活体 不过不要担心,不会出现“隐形人”之类的诡异事件。尽管宫胁博士很希望可以克服这一困难,但是就目前而言,Scale试剂毒性太大,无法在活体上使用。 他说:“我们目前正在测试另一种更加温和的试剂,一旦成功,它将帮助我们实现在活体身上实现类似的透明效果,只是效果会差一些。这将开启一扇新的实验技术大门,而这在以前是完全不可想象的。” 点评:关键点:可以直接对器官组织内部事先采用荧光标记的细胞和其他三维内部结构进行观察。这样就可以简化观测的手段,从而可以使相应技术(如荧光标记技术)可以得到更广泛运用。通过类似技术可以实现地下室科研成果。将之归类为分析条件的改善,等同于望远镜,显微镜等分析仪器的发现,本质为可视的(或者说简易的)医学成像系统的建立。 本技术可以和荧光标记(或者其他标记技术)联合使用,也可以考虑与现有仪器联合使用。如使用不同荧光标记技术,可以得到足够多得相应组织的信息。 Triton X-100是一种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或称清洁剂),分子量为646.86(C34H62O11)。它能溶解脂质,以增加抗体对细胞膜的通透性。1%的Triton X-100常用于漂洗组织标本,0.3%的Triton X-100则常用于稀释血清,配制BSA等。作为配方而言,这应该不是终极方案,通过对配方的研究来辅助实验应该是很好的方向之一。 机会:1、目前效率低,需要浸泡两周时间,不适用于快速检测。 2、应用范围还较窄,这在文献中有描述。 3、对此技术的运用拓展。 该技术为细胞通透需求+不洗去荧光蛋白显色剂,而之前有学者在做这方面工作,因此非开创性的,当属改良型创新。简化寻找过程可能可以为溶解脂质+洗去荧光蛋白显色剂测试。在洗去荧光蛋白显色剂的思路中,等同于过柱子,应该与流动相相关,及与尿素和甘油选择相关。
472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入选全球图书情报学院联盟
zlhua 2011-9-15 19:27
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入选全球图书情报学院联盟 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8月31日宣布,该院系正式被批准加入全球图书情报学院联盟( the iSchools organization ),成为国内第二家、亚太地区第三家加入这一顶尖科研组织的院系。 全球图书情报学院联盟是由国际顶尖图书情报院系2005年组成的联盟组织,代表了信息管理教育的最高水平与潮流,该联盟以信息、技术和用户之间的关系为研究取向,通过广泛的国际协作和丰富的互动研究推动前沿技术的发展。 该联盟十分重视加入院系的可持续性发展以及对未来发展的投入情况,相关准入考核指标多达20余项。同时,该联盟还会定期对成员进行严格考察,旨在全面推进图书情报科学在信息化运动中的科研转型和教育改革。加入该联盟的成员,将能够获取所有成员的最新科研进展,同时通过联盟提供的众多交叉领域实验性创新课程,获取国际同行最新的教学经验。在研究生培养领域,一些课题研究将有机会获得该联盟提供的资助。 据悉,此前全球共有31家图书情报院系加入这一联盟,其中美国23家(包括了全美排名前20的所有院系),英国两家,加拿大、德国、丹麦、爱尔兰、新加坡、中国各有一家,中国第一所加入该联盟的院系为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个人分类: 管理信息系统建设|177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海大欢迎您
wyc 2011-9-14 06:34
理想扬帆 梦想启航——我校隆重举行2011级新生开学典礼暨集中军训动员大会 添加时间:2011-09-13 14:55:38 阅读次数: 797   9月9日上午, 2011级新生开学典礼在体育馆隆重举行,4000余名本科生一起见证他们成为海大人的神圣时刻。校长王祖温、副校长孙培廷、校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郑少南、纪委书记陈鹏、校长助理潘新祥及有关职能部门、各学院(系)领导出席了开学典礼。开学典礼由校长助理潘新祥主持。   开学典礼在雄壮的国歌声中拉开序幕。   校长王祖温在开学典礼上作了讲话。他代表全校师生员工,对2011级新同学的到来表示热烈地欢迎。他向新生介绍了学校的概况以及学校的师资、校友基金、对外交流及留学生工作等情况。他还代表学校向因宿舍调整和地铁施工及道路噪音同学们带来的不便表示歉意。同时对同学提出了三点希望和要求:一是励志进取,做一个志向远大、知识渊博的人;二是尚德感恩,做一个品德高尚、懂得感恩的人;三是公平竞争,做一个脚踏实地、拼搏进取的人。最后,他对同学们选择了海大和家长对学校的信任表示感谢,也希望同学们在四年后看到一个崭新的自我。   副校长孙培廷宣读了《关于授予赵宝刚等1320名同志校衔的命令》,并为二、三级校衔受衔者颁发命令书。   校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郑少南为新生中队授旗。   校纪委书记陈鹏宣读了《2011级新生中队指导员任命令》。   交通运输管理学院冯琳老师、校学生会主席梁赟同学、轮机工程学院马恭鸣同学,分别代表全校教师、在校高年级学生及新生发言。   来自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的姜笑寒同学带领全体新生进行宣誓。   在2011新同学合唱的《大连海事大学校歌》声中开学典礼圆满结束。      开学典礼结束之后,举行了2011级新生军训动员大会。     武装部部长兼保卫处处长林维明通报了大连海事大学2011级新生集中军训的相关安排。   海军大连舰艇学院学员旅副旅长沈琳健代表海军大连舰艇学院学员旅作了讲话。他阐明了大学生参加军事训练工作的重要意义,并对参与此次新生集中军训的训练教官提出了相关要求。   学生工作部副部长兼学生处副处长徐风光作了集中军训动员讲话。他首先介绍了我校半军事管理的由来和沿革,接着向同学们阐述了军事训练对大学生外在形象和内在修养、及意志品质培养的重要性。然后介绍了我校如何开展军事训练和半军事管理的,最后他希望全体2011新生都能积极投身到即将到来的集中军训中。   来自海军大连舰艇学院的教官代表杨超、航海学院的学员代表司征发言。   在开学典礼之前,播放了由党委宣传统战部新闻中心制作的视频短片《海大欢迎你》,表达了我校师生对新同学的祝福和欢迎。
个人分类: 未分类|251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不拘一格降人才
censambao 2011-9-8 02:17
转载: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9/252068-3.shtm 人民日报:美国发起新一轮人才攻势 揽全球人才助美国经济 (人民图片) 图为在美国佛蒙特大学从事环境研究工作的埃塞俄比亚学者。(记者 温宪摄) 美国在20世纪长期享有经济繁荣,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才云集带来创新迭出。进入21世纪,全球竞争越来越成为人才的竞争,为走出经济困境,持续发展,美国在全球范围内发起了一场争夺人才的新攻势。 留住高素质人才 传统以家庭关系为主的移民政策明显朝着技术移民倾斜 当今世界,人才决定国家的竞争力。美国在20世纪长期享有经济繁荣,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才云集带来创新迭出。今天,随着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的迅速崛起,并成为人才新的流向地,美国政商两界领导人频频拉响人才危机的警报,并采取措施,力图通过培养和引进双管齐下,为美国赢得未来奠定强有力的人才基础。 在美国,高素质人才往往与四个英文字母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第一个英文字母的缩写)联系在一起。近年来,有数据显示,美国中小学生在STEM学科方面的成绩远远落后于亚洲大国。为此,奥巴马政府明显加大了对STEM教育的支持力度,先后推出40亿美元的“赶超一流”教育基金,鼓励各州改善STEM教育以及其他教育慈善项目,并会同企业、基金会和全美75所著名公立高校,加大对基础教育阶段理工科教师的培养和培训。政府还要求全美20万名为联邦政府工作的科学家多去学校演讲和参与课外活动,以激发年轻人对科学知识的兴趣。这是美国政府、高校、企业合力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一大特色。去年6月,美国国会通过《美国竞争法》,就是要通过加大对从小学到大学各个层次的STEM教育的投入,从而让美国最宝贵的资源——孩子能在日益全球化的世界经济中具有竞争力,从而确保美国在21世纪的全球竞争力。 外来人才对美国的繁荣至关重要。美国高等教育发达,吸引着全世界的优秀学生。外国学生在美国学习的专业主要是美国学生很少选择的STEM专业。有统计数据显示,美国高校电力、电子专业硕士生的50%和博士生的70%是外国留学生。这些学生毕业后许多选择在美创业。很多著名高科技公司如谷歌、雅虎等是由美国学校毕业的外国学生创建。作为一个移民国家,美国对接收移民有严格选择,但对高科技人员政策相对宽松。目前,美国每年向高端移民发放的签证为6.5万人,其中两万人是在美取得STEM学位的外国学生。 然而,受“9·11”事件的影响,过去10年里,美国移民政策呈现收紧趋势,繁琐的手续、严格的审查、过长的排期,使许多优秀人才为了获得H1—B非移民工作签证或绿卡不得不等10年或更长时间,许多留学生失去耐心,选择回国创业。据统计,近年来平均每年有1.7万名美国高校培养的硕士和博士离开美国,这使美国的高科技公司明显感到“人才荒”的逼近。在失业率高企的今天,许多高科技企业的大量就业岗位却虚位以待。微软负责法律和公司事务的副总裁布兰德·史密斯日前称,微软现有4000多个计算机科学的工作岗位找不到合适的雇员。商界领导人惊呼:美国这个昔日人才“磁铁”,正面临“反向人才流失”,越来越多人担心,美国在许多高科技领域将出现“失血”现象。 奥巴马早在竞选总统期间就表示,要把在美国毕业的所有理工科博士都留在美国。他在今年的国情咨文中再度强调推进STEM移民改革,称美国高校培养了大量外国留学生,却在他们学成之后不鼓励他们留在美国,而是回国和美国竞争,这样做完全没有意义。他还在一次讲演中呼吁两党加快改革移民法,要把那些有天赋、负责任的外国青年才俊留在美国,让他们充实美国的实验室,建立新的企业,进一步繁荣美国,而不是“让下一个英特尔或谷歌诞生在中国或者印度”。支持奥巴马的人士说,美国在教育上投资了这些外国青年人,再把他们送回国和美国竞争,等于把投资扔进了下水道。 美国商界所拥有的强大游说力,使它成为推动美国移民政策转型的一支决定性力量。由众多大企业总裁组成的白宫就业与竞争力委员会成员在美国移民改革争论中致信国会领导人,呼吁国会采取快速行动吸引和留住STEM领域的人才,美国的移民政策必须适应21世纪全球人才竞争的需要,必须充分考虑到企业对人才的需要。商界认为,美国移民政策应默认,只要拥有美国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解决问题和创新的技能及知识,美国就敞开大门欢迎。 企业的这一诉求已获得许多国会议员的认同。许多议员主张,美国应该向“事实上在每一个关键领域拥有高级文凭的人才发放绿卡”,以便留住毕业于美国高校的外国学生,让他们为美国的未来而工作。尽管反对的声音也存在,认为拥有美国高校文凭不应成为获得美国公民资格的快车道,但这些人同样主张扩大、加快专业技术人才的签证发放。 美国移民法专家普遍认为,美国国会即将于今年秋天出台的移民改革法案,其中一个大方向非常清晰,即传统以家庭关系为主的移民政策明显朝着技术移民倾斜,目的是在21世纪延续美国的成功与繁荣。 留下是为了给回国加分 遇到萨尔瓦多小伙子乔温尼时,他正在与学校一街之隔的快餐店打工,做兼职收银员。看到店里客人不多,记者便跟他聊起来。今年20岁的乔温尼留学美国已有两年,在洛杉矶近郊的帕萨迪纳城市学院修读动漫专业。“毕业后想留在美国工作吗?”“想呀,学我这个专业的还是在美国更有发展前途。”“打算去什么公司呢?”“想到好莱坞闯荡。” 像乔温尼这样学成之后有意进入美国企业“闯荡一番”的外国留学生不在少数。在南加州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来自中国北京的留学生小陆告诉记者,外国留学生大多奔着美国高质量的教学水准而来,对自身都有比较高的期望。“如果毕业后能有进入美国公司工作的经历,无疑会深化专业知识、培养实践能力、洞察美国文化,为今后回国发展‘加分’。” 去年11月,美国非营利组织国际教育学会发布的题为《打开大门》的年度报告显示,2009至2010学年,在美国各类学校就读的外国留学生达到了创纪录的69万人,选修最多的专业是商业管理,接下来是工程学、物理学和生命科学,读数学和计算机专业的也不少。在这些专业所涉及的领域内,美国拥有许多享誉世界的企业或科研院所,无疑对这些专业的留学生有着很大吸引力。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和威斯康辛大学联合开展的一项研究表明,外国学生选择留在美国工作的理由依次为:“更好的就业机会”、“更高的生活水平”、“更大的学术自由”、“更高的生活质量”、“家人或朋友在美国”、“生活伴侣不愿离开美国”、“为子女创造更多机会”等。不过,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留学生,留美工作的初衷并不一致。 对研究报告中的留学生来源地进行分析不难发现,由于欧洲和加拿大的生活水平、发展程度与美国差异不大,愿意留下来的欧洲和加拿大留学生中,绝大多数仅仅出于美国就业机会好于自己的国家。拉美国家与美国地理位置接近,因此拉美留学生也较为看重美国的就业机会。换言之,一旦本国就业机会好转,这些地区的留学生可能轻而易举地选择回国。而对亚洲留学生来说,之所以愿意留美工作,更多出于生活水平、学术自由和生活质量的考虑。 美国加州克莱蒙特研究生大学校长顾问冯毅在接受人民日报记者采访时认为,正是美国企业重视研发、鼓励创新、容忍个性、较少论资排辈以及社会大环境等原因,吸引着许多亚洲国家的留学生留下来工作。不过,他也十分同意中国留学生小陆的看法,认为许多亚洲国家留学生选择留下来,其实不过是为将来回国打算,毕竟有了在美国工作的经验后,回国求职或创业就会更有竞争力。 美国杜克大学企业家精神和商业化研究中心主任韦维克·瓦德瓦的一项研究,也证实了这一判断。瓦德瓦在谈到自己做过的一个课堂调查时说:“数年前,当我问外国留学生是否计划留在美国时,几乎每个人都会举手,但现在学生们竟然大多茫然地看着我。”瓦德瓦2009年出版的一个调查报告显示,只有6%的印度学生和10%的中国学生希望永久留在美国。60%的美国工程学博士学位授予了外国留学生,但越来越多的留学生进入美国公司只是想获得经验后回国,这对美国来说也是一种人才流失。 争夺“智缘政治”制高点 21世纪的全球竞争越来越成为人才的竞争,“智缘政治”将在很大程度上取代“地缘政治”。为推动走出高失业率等经济困境,美国在全球范围内发起了一场争夺人才的新攻势。 8月2日,美国国土安全部及美国公民身份和移民局宣布一系列优惠政策,以吸引能够在美国高失业率领域进行投资和创业的外国人才。美国国土安全部部长纳波利塔诺表示:“美国必须继续吸引世界各地最优秀的人才,以使他们的天赋、技能和创意投资于美国经济增长,为美国创造就业机会。”美国公民身份和移民局局长梅奥卡斯说:“美国有着长期欢迎有创造性的企业家和熟练工人来美国的丰富历史,这些人通过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推动新的技术进步为美国经济带来动力。新的优惠政策旨在使得高技能人才更容易在美国创办公司,为美国增加就业。” 奥巴马政府执政以来,美国对来自海外移民的闸门呈现“一紧一松”的态势。对于大量来自拉美国家的非法移民,或曰“无证件工作者”,奥巴马政府不仅大门紧闭,还加紧驱逐。对于“世界各地最优秀的人才”,美国则放低门槛,极力引进。根据最新公布的优惠政策,外国企业家和在艺术、科学和商业等方面拥有杰出能力的外国人在申请EB—2移民签证时无需提供美国公司聘书和劳工部证明,只要申请人证明其获得该签证将有利于“美国国家利益”,能为美国创造就业机会即可。美国移民局还将改进向外国企业家、特殊人才颁发H—1B非移民工作签证的工作,以吸引更多有创业意向或已在美开办公司的外国人在美居留和创业。如果一个外国人已在美开办了自己的公司,凭此就可以申请获得H—1B签证。美国移民局还将提高吸引外国投资移民的EB—5签证审批速度和效率。 纳波利塔诺的“美国必须‘继续’吸引全球人才”一语,点出此举并非始于今日。在美国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各国移民都为其发展提供了源源不绝的人力与智力资源。美国通过“吸引”全球人才,节省了偌大的教育成本,却赚取了难以计数的丰厚利益。在“吸引”的举措中,移民机制的适时调整成为美国争夺全球人才的利器。上世纪末,当计算机等类专门人才和技术人员在全球范围成为争夺对象时,美国国会于1998年9月决定增加每年发放来美工作的H—1B签证数,由原来的每年4万增至6.5万,至2000年每年增至10万。此次,美国在颁发H—1B等签证问题上“继续”延续“吸引”之举,旨在新的一轮全球人才争夺战中掌握主动权。 在新的争夺全球人才的攻势中,美国政府实用性更强,政治意味也更为浓重。在奥巴马竞选连任的道路上,最大的难题是经济。在复合型的经济难题中,目前高达9.2%的高失业率成为痼疾之一。半年前,奥巴马提出“创业美国”倡议,要求政府部门采取各种措施努力消除创业障碍,鼓励创业和创新以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揽全球人才助美国经济,是奥巴马政府这场新的人才攻势目标所在。 范例 苹果——强调独一无二 苹果公司前首席执行官乔布斯认为,员工在苹果公司所做的事情是他们在别的公司无法做的,这种独一无二性是苹果公司吸引人才的优势所在。由此,他创造了为改变世界而奋斗的企业文化,用宏大的目标赋予员工们所需要的价值观,鼓舞他们创造奇迹。员工们也十分信仰公司的追求,因此,工作主动性很强。 当然,股权激励制度也是苹果公司吸引人才的一个亮点。1996年,苹果市场份额急剧下降,员工对公司的前景持怀疑态度,很多人决定离开。为了留住员工,乔布斯说服董事会将股票低价出售给员工,让员工成为公司股东,用股权奖励代替了大部分现金奖金。结果是,公司所有员工都拥有薪水和股票,员工也从股票上获得了丰厚的收入,在留住员工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王云娜) 礼来——吸引全球人才 礼来制药公司是全世界最大的医药企业之一,在其美国公司总部内,有大约1.75万名员工,其中10%的出生地是在美国之外的地区,总部的执行领导团队有约50%来自于美国之外的地方。在总部办公室大约可以听到50种不同的语言。 礼来公司的中国区总裁艾博来说,如果没有在世界范围内吸引多样化的人才,礼来无法在一个快速变化的环境中持续发展。公司招聘人才的模式是:一方面从顶尖的院校、研究所中挑选合适的应聘者;另一方面会考察应聘者的能力和技术是不是适合礼来,以及是否认同礼来的企业文化。 “尊重每一个人”是礼来的核心价值之一。礼来制定统一标准的福利政策,以显示公平性;公司注重人才输送通道,给员工提供一个全面的培训和发展计划。(王恬 张旸) 反例 通用——忽视人才使用 上世纪70年代末,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在全球石油危机深化背景下惨淡经营。公司前董事长罗杰举起改革大旗,深挖财力,尝试最广泛的技术革新。然而,他忽视了最根本的因素——人的因素,他更看重的是机器技术及其自身的能力。 罗杰担任董事长后,大量辞退员工,抛弃传统流水线,应用先进技术,并开发出一套机器人生产系统,妄想用机器代替人的创造力。当员工们意识到这一点时,心灰意冷、毫无战斗力,因为他们知道生产越高效,意味着他们离下岗的日子就越近。此外,罗杰取消其前任常开的定期股东讨论会,对他人建议和意见充耳不闻。就这样,罗杰把他自己从大家中孤立出来,对股东、员工和顾客的需求漠不关心、一意孤行。 技术固然重要,但缺少了人的参与,再好的技术也难以应用。面对罗杰的管理和经营模式,工人和公司其他高管丧失了工作的积极性和最基本的动力。1987年上半年,轿车与卡车国内市场占有率降至35%,是通用公司半个世纪以来市场占有率的最低水平。同时,由于进行大量的技术投资,通用汽车公司从国内汽车业成本最低厂家变成了成本最高厂家,且毫无竞争优势。 通用汽车曾被美国媒体称为“美国的心跳”,可见通用在美国的重要性和影响力。但今天,“美国的心脏停跳了”,其背后原因多多,但通用对人才的长期不合理运用是最致命的。(曾育雯)
个人分类: 他文共赏|199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人才是最重要的资源
热度 1 xie44025 2011-9-7 23:31
人民日报:美国发起新一轮人才攻势 揽全球人才助美国经济 (人民图片) 图为在美国佛蒙特大学从事环境研究工作的埃塞俄比亚学者。(记者 温宪摄) 美国在20世纪长期享有经济繁荣,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才云集带来创新迭出。进入21世纪,全球竞争越来越成为人才的竞争,为走出经济困境,持续发展,美国在全球范围内发起了一场争夺人才的新攻势。 留住高素质人才 传统以家庭关系为主的移民政策明显朝着技术移民倾斜 当今世界,人才决定国家的竞争力。美国在20世纪长期享有经济繁荣,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才云集带来创新迭出。今天,随着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的迅速崛起,并成为人才新的流向地,美国政商两界领导人频频拉响人才危机的警报,并采取措施,力图通过培养和引进双管齐下,为美国赢得未来奠定强有力的人才基础。 在美国,高素质人才往往与四个英文字母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第一个英文字母的缩写)联系在一起。近年来,有数据显示,美国中小学生在STEM学科方面的成绩远远落后于亚洲大国。为此,奥巴马政府明显加大了对STEM教育的支持力度,先后推出40亿美元的“赶超一流”教育基金,鼓励各州改善STEM教育以及其他教育慈善项目,并会同企业、基金会和全美75所著名公立高校,加大对基础教育阶段理工科教师的培养和培训。政府还要求全美20万名为联邦政府工作的科学家多去学校演讲和参与课外活动,以激发年轻人对科学知识的兴趣。这是美国政府、高校、企业合力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一大特色。去年6月,美国国会通过《美国竞争法》,就是要通过加大对从小学到大学各个层次的STEM教育的投入,从而让美国最宝贵的资源——孩子能在日益全球化的世界经济中具有竞争力,从而确保美国在21世纪的全球竞争力。 外来人才对美国的繁荣至关重要。美国高等教育发达,吸引着全世界的优秀学生。外国学生在美国学习的专业主要是美国学生很少选择的STEM专业。有统计数据显示,美国高校电力、电子专业硕士生的50%和博士生的70%是外国留学生。这些学生毕业后许多选择在美创业。很多著名高科技公司如谷歌、雅虎等是由美国学校毕业的外国学生创建。作为一个移民国家,美国对接收移民有严格选择,但对高科技人员政策相对宽松。目前,美国每年向高端移民发放的签证为6.5万人,其中两万人是在美取得STEM学位的外国学生。 然而,受“9·11”事件的影响,过去10年里,美国移民政策呈现收紧趋势,繁琐的手续、严格的审查、过长的排期,使许多优秀人才为了获得H1—B非移民工作签证或绿卡不得不等10年或更长时间,许多留学生失去耐心,选择回国创业。据统计,近年来平均每年有1.7万名美国高校培养的硕士和博士离开美国,这使美国的高科技公司明显感到“人才荒”的逼近。在失业率高企的今天,许多高科技企业的大量就业岗位却虚位以待。微软负责法律和公司事务的副总裁布兰德·史密斯日前称,微软现有4000多个计算机科学的工作岗位找不到合适的雇员。商界领导人惊呼:美国这个昔日人才“磁铁”,正面临“反向人才流失”,越来越多人担心,美国在许多高科技领域将出现“失血”现象。 奥巴马早在竞选总统期间就表示,要把在美国毕业的所有理工科博士都留在美国。他在今年的国情咨文中再度强调推进STEM移民改革,称美国高校培养了大量外国留学生,却在他们学成之后不鼓励他们留在美国,而是回国和美国竞争,这样做完全没有意义。他还在一次讲演中呼吁两党加快改革移民法,要把那些有天赋、负责任的外国青年才俊留在美国,让他们充实美国的实验室,建立新的企业,进一步繁荣美国,而不是“让下一个英特尔或谷歌诞生在中国或者印度”。支持奥巴马的人士说,美国在教育上投资了这些外国青年人,再把他们送回国和美国竞争,等于把投资扔进了下水道。 美国商界所拥有的强大游说力,使它成为推动美国移民政策转型的一支决定性力量。由众多大企业总裁组成的白宫就业与竞争力委员会成员在美国移民改革争论中致信国会领导人,呼吁国会采取快速行动吸引和留住STEM领域的人才,美国的移民政策必须适应21世纪全球人才竞争的需要,必须充分考虑到企业对人才的需要。商界认为,美国移民政策应默认,只要拥有美国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解决问题和创新的技能及知识,美国就敞开大门欢迎。 企业的这一诉求已获得许多国会议员的认同。许多议员主张,美国应该向“事实上在每一个关键领域拥有高级文凭的人才发放绿卡”,以便留住毕业于美国高校的外国学生,让他们为美国的未来而工作。尽管反对的声音也存在,认为拥有美国高校文凭不应成为获得美国公民资格的快车道,但这些人同样主张扩大、加快专业技术人才的签证发放。 美国移民法专家普遍认为,美国国会即将于今年秋天出台的移民改革法案,其中一个大方向非常清晰,即传统以家庭关系为主的移民政策明显朝着技术移民倾斜,目的是在21世纪延续美国的成功与繁荣。 1 2 3 下一页
2346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博士申请制:必须走出的“第一步”
tangminqian 2011-9-6 13:26
作者:陈彬 来源: 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9-6 8:01:43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9/252058.shtm 博士申请制:必须走出的“第一步” 自主招生改革和导师制改革是高校制度改革必然方向 “博士申请制扩大了导师的招生自主权,从某种角度上说,这属于自主招生改革和导师制改革的范畴。从大方向看,这一改革无疑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趋势,但如果单纯实施申请制,而不同步推进现代大学制度的改革,所谓公平性的问题必然会出现,申请制的尝试最终也将以失败告终。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小刘早就打算读博,刚升入研三就开始认真准备考试,但前不久学校的一纸通知却让他的计划不得不稍作改变。 简单考试难选人才 8月26日,清华大学公布了《2012年博士生招生改革的说明》,表示将在2012年博士生招生中,对包括经济管理学院在内的6个院系的招考方式进行改革。在报考博士时,考生要先提交相关材料和申请,由院系进行审核,符合要求的学生参加复试,并由院系决定是否录取。换句话说,曾经的初试笔试环节将被材料审核所代替。 几乎同时,北京大学也对外宣布,将在5个院系的博士生招生中试行“申请制”,其主要形式与清华大同小异,均为变“初试”为“审核”。 作为国内两所顶尖名校,北大、清华的改革意欲何为?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被纳入试点的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业务办主任邓宇表示,传统的博士生招生中,笔试一般都会“唱主角”,但既然是笔试,就会设百分制、标准答案,如此一来,考生的创新潜能、科研素质将很难体现。 “可以说,笔试更多的是考查学生的应试能力,现在我们通过审核材料和面试综合考查,更能看出学生的科研潜力。”邓宇说。此外,在传统的选拔过程中,由于应试成绩占重要地位,导师自主选材的空间有限,很容易导致导师看中的人才由于应试能力的欠缺而与博士“失之交臂”,不利于导师自主性的发挥,而“申请制”恰恰可以弥补这一缺陷。 事实上,在博士生“申请制”的探索方面,清华、北大并不能算是“先驱者”。早在2008年,上海交通大学就在博士生招生中,首次提供了100个招生名额试行“入学申请制”。复旦大学更是在2007年的医学博士招生中,就进行了“申请制”的尝试。至于为什么清华、北大的改革会引起社会反响,邓宇认为,“可能在中国,清华、北大还是更受关注吧”。 “小范围”公平? 对于学校的此次改革,小刘还是很赞同的。然而在赞同之余,他也有自己的顾虑:“取消了初试,材料审核又没有固定标准,公平性如何保证?” 与小刘有同样顾虑的并不在少数,记者在两校随机采访的十余位学生中,担心新制度公平性的学生占了大半。有学生坦言:“如果能保证公平公正,申请制无疑是选拔学生的好办法,但如果保证不了,其中的‘灰色地带’同样显而易见。” 对此,北京大学某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员表示,公平性的问题的确存在,但并不是大问题。“一方面,目前北京大学博导与博士生的招生比例仅为1∶0.8。即平均一名博导还招不到一个学生。因此博士生科研能力的优劣直接关系博导的学术声誉;另一方面,根据规定,很多博导需要在一定时期内作出科研成果,否则将面临离职,因此他们面临巨大的科研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哪位博导敢拿如此宝贵的‘名额’招一名‘关系户’呢?” 在采访中,邓宇也认为公平性绝不是“大问题”。“学生的送审材料通过与否,并非一个人能决定的,每个学科都设有专家组,集体决定能否通过复试,而且清华历来自律性很强,保证公平并不难。” 在已经实施“申请制”多年的几所高校中,记者也并未发现由于“申请制”而引发的“不公平事件”。然而有一个现象必须注意:目前实施申请制的高校均为国内顶尖高校,无论在“招生比”还是制度保证方面,做到公平并不难,但如果是一般院校,情况还会如此吗? 仅以招生比为例,一项调查显示,2010年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重点高校,博导与博士生的平均招生比为1∶1.26,而其他院校中,有近半博导同时指导的博士生超过7名,最多甚至达47名。从中不难推算,一些普通院校博导每年的招生数量要远高于重点院校,如果导师掌握着如此众多的“名额资源”,一旦学校监管不严,在其中做些手脚也似乎并非难事。采访中,那位北京大学的工作人员更是直言,在现阶段,其他院校推广申请制“几乎不可能”。 不能“只迈一步” 尽管目前申请制的推广可能存在难度,但在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看来,北大、清华实行“申请制”至少在正确的方向上迈出了一步,只是这还远远不够。 “‘申请制’扩大了导师的招生自主权,从某种角度上说,这属于自主招生改革和导师制改革的范畴。”熊丙奇说,从大方向看,这一改革无疑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趋势,但如果单纯实施申请制,而不同步推进现代大学制度的改革,所谓公平性的问题必然会出现,申请制的尝试最终也将以失败告终。 熊丙奇表示,一方面,如果仅仅实施自主招生,增加导师招生权,但学校依然行政化严重,没有建立起教授治校的机制,教授所承受的压力和诱惑依然不会减少,这将成为在人才选拔中,产生“猫腻”的重要诱因,从而导致自主招生的公信力下降,最终损害高等教育的根本利益;另一方面,如果不进行相关的招生及管理制度改革,又很难选拔培养出真正具有科研创新能力的人才,高等教育同样会受到致命的打击。因此,只有在改革招生制度的同时,进一步推动学校内部的管理制度改革,实行行政权和学术权的分权、推行学术自治、教授治校,才能最终实现人才选拔和培养的良性发展。 “自主招生改革和导师制改革是高校制度改革必然方向,‘申请制’也是推动教育其他环节继续改革的开端,如果迈出去,可能会面临公平公正的问题,这需要进一步的改革加以消除,但如果不迈出这一步,等待教育的最终将只有死亡。”熊丙奇说。 《科学时报》 (2011-09-06 B3 大学) 更多阅读 王辉:中国的博士研究生入学“申请制”为什么行不通 王辉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7943do=blogid=481799 有新闻报道:北大清华今年共有 11 个院系的博士生入学将试点实行“申请制”。看后甚是不以为然,因为我认为在中国目前的培养体制下,博士生入学实行“申请制”是很难有效实行的。 我们知道德国的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是没有入学考试的,也就是我们说的“申请制”,个人申请,导师面试觉得可以,就可以攻读“博士学位”,这种招生模式一直运行的很好,因为:1.导师在招收该研究生的同时,一般要给该学生一个半职位的工作岗位,也就是导师要给该研究生发工资。这样导师肯定为了自己的生存而招收优秀的学生进入自己的团队,如果招收一些比较差的学生,导师的研究没有结果,就申请不来经费,没有经费导师自己的实验室就要关门,自己就要失业。2.德国的导师如果认为博士生水平不行,可以随时中止该博士生的学习而被开了。就是因为德国有很好的淘汰机制,所以德国的博士学位的含金量还是很高的。 而我们国家目前的培养体制:1.博士研究生的好坏不至于影响导师的生存,因此,博士生导师很乐意招收掌握有大量社会资源的官员博士生,君不见国内最大的博士团体是政府官员,有报道称:到一些县里,县级和乡级领导拿出来的名片都是博士、硕士。过去有入学考试,官员们还需要请枪手帮助考英语和专业课,如果没有入学初试直接进入面试,为我们的官员博士生省了不少请枪手的银子。另外,很多社会关系将会影响博士生的招生工作。2.国内的博士生没有良性的淘汰机制,只要能入学就等于毕业,只是熬时间而已。其实一个博士生水平的判断仅仅通过短短的面试很难能确定的,比较科学的方法就是宽进严出,即在博士生培养过程中,实行严格的淘汰制,这样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博士,因此博士生培养中没有淘汰就没有水平。 博士生招生入学的门槛没有了,毕业本来就没有门槛,那么博士生的水平如何保证?如果理科还有SCI论文的要求作为门槛的话,那么文科博士论文的水平如何界定? ----------------- 附: 实际上博士生申请入学制存在的问题,实际上和现在大学毕业生找工作拼爹一样,如果入口松动了,那么那些没有社会资源的学生上博士的机会要少的多 透视清华北大招博申请制:如何保公平 作者:潘林青 李江涛 潘莹 来源:新华网 发布时间:2011-9-4 16:02:25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9/251958.shtm 透视清华北大招博申请制:如何保公平 我国高招制度改革在不停探索 为进一步提高博士生招生质量,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近日决定,部分院系2012年博士生招生将进行改革,初试环节由评委审核考生递交的硕士毕业论文、专家推荐信等有关申请材料,合格者即可进入复试,考生无需再参加学校统一组织的笔试。 从部分高校自主招生试点到清华北大博士生招生改革,人们不难看出我国高招制度改革的不停探索。然而,很多人担心,在免除笔试后人为评价因素增加的情况下,能不能保持公平,会不会滋生腐败,以及能否培养出创新人才?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就此问题走访了有关部门和专家。 降低入学门槛?增加评价指标? 今年在西安一所大学读研三的苏海涛,近期决定报考清华大学博士。不过,他并没有像往常一样“泡”在自习室死记硬背教科书,而是在忙着准备申请材料。“今年清华招博出新政策了,原来初试环节中的笔试取消,改成了递交申请材料。”苏海涛说。 我国传统的博士招生方式分为笔试和面试,其中笔试科目为专业课、外语等。然而,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决定在2012年部分院系博士招生初试环节只审核考生递交的硕士毕业论文、专家推荐信等有关申请材料即可,考生无需再参加学校统一组织的笔试。 日前出台的《清华大学2012年博士生招生改革的说明》规定,该校机械工程系、工业工程系、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航天航空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将对普通招考博士生的考核方式、考核时间进行调整。 据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高策理介绍,博士生招生改革试点可概括为“申请+考核”制,即部分院系不再采用学校组织的统一笔试作为初试,而是对递交申请的学生进行审核,通过审核者将再接受复试,进行择优录取。 北京大学研究生招生办主任魏志义解释说,北大部分院系将不再通过学校组织的考试录取博士生,而是采用先对递交申请的学生进行审核,合格者再接受能力测试的“申请制”,等于免去了初试的环节。这次博士招生的改革涉及光华管理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心理系和分子医学研究所5个院系。 有人认为这种做法降低了博士生的入学门槛,对此,高策理、魏志义解释说,传统招博方式只有笔试和面试两个环节,而招博“申请制”则改为初试(材料审核)、复试(笔试、面试)等多个环节,注重增加对学生科研能力考查的同时,并未忽视对考生专业基础方面的考查,将对通过申请的考生在复试阶段增加笔试环节,客观公正地考查他们的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 人为因素增加,如何保证公平? 无论哪个层次的招生改革,最难过的是公平这一关。近年来,一些地方在艺术特长生考试以及自主招生考试方面暴露的舞弊现象,明显增加了人们对自主招生透明度及公正性的担忧。 此次“招博新政”也引发了同样的担忧。北京师范大学高教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洪成文等多位专家认为,这次改革增加了人为考查的因素,一些有权力、有经济实力的人士如果想读博,肯定会托关系、走后门,那些博士招生把关者能否秉持公平公正? 专家的担忧不无道理,目前社会上确实存在利用不正当手段获取博士学位的现象。如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曾撰文质疑,原本是历史专业的国家开发银行原副行长王益,为何能在短短两年间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一些领导干部在职期间获取博士学位,容易让人联想到权力或金钱的介入。 清华、北大有关负责人表示,在减少人为主观因素、确保公平公正方面,学校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如规定面试评委必须达5人以上,每个考生的面试时间必须不少于30分钟;其次,加强博士招生各环节监督,包括院系要将具体的考试选拔过程在学校备案、研究生院和学校纪委都接受投诉和举报;以及要求相关院系做出有关规定,加强监督,防止暗箱操作。 一些教育界人士认为,清华、北大此举虽然初衷良好,但要想“好心办好事”,还得加强制度建设,确保招生公平公正。 如在博士招生过程中发现不正当行为,学校应对“关系博士”开除学籍,并取消相关教授博士生导师资格,情节严重者还应依法进行处罚。 可借鉴国外“宽进严出”的做法,根据学科特点不同,对博士生毕业时所需学分、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质量、科研实践能力、外语水平等多方面能力做出详细规定,适当提高淘汰率,收紧博士毕业出口,让“关系博士”哪怕进得来,也出不去。 取消“博导终身制”,对个别教授评上博导后不思进取,脱离学术研究的前沿,对博士生不管不顾,造成博士质量下降的,应当予以解聘;同时,将一些有能力培养博士生的年轻学者,大胆予以聘用。 实行博士生导师的学生报选制,只要是一个博士点的教师,有博士生选他做导师就是博导,没有人选就不是博导。通过双向选择让博士生导师“能上能下”,进一步提高博士生质量。 “好苗子”能否成为创新人才? 高策理认为,传统的招博方式仍由笔试“唱主角”,“重成绩轻科研能力”问题突出,难以有效选拔出综合能力较强的博士生。一些学生笔试成绩很好但科研能力并不强,而科研能力强的学生可能由于初试分数低不能进入复试。 清华、北大此次招博改革,旨在革除旧弊,选出“好苗子”。进一步完善适应高层次优秀人才特点和规律的选拔机制和模式,提高博士生招生质量。 魏志义表示,试行“申请制”可更好地与国际接轨,激发申请者的学术能力和学术潜力;特别是将审核权交给学院,则更能够根据每个学科不同的特点更科学地选拔人才。 北京城市学院院长刘林等专家认为,此次招博改革初衷良好,注重考查考生综合素质,为革除旧弊走出了可喜的第一步。不过,将“好苗子”选进来后,能否培养成为创新人才,还要看学校的人文环境,诸如学术氛围、师资水平等。 目前,我国高校数量居于世界前列,而创新人才明显不足。有专家指出,我国人才培养和使用存在一些问题,如培育过程中的“乖孩子现象”,选才时的“完人现象”,对待人才的“捧杀现象”等,凡此种种说明,科学认识创新人才成长的内在规律,更新人才观念,创新管理体制,是促使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关键。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指出,如果社会中金钱至上的氛围过浓、急功近利而且浮躁,缺乏科学的精神和自主创新的志气,“官本位”思想严重,缺少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和用人机制,这种社会环境是很难产生创新人才的。必须在创新体制机制方面下工夫,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包括薪酬制度、用人制度、评价制度等。 中青报:博士准入制度建设应破立并重 作者:谢昱航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布时间:2011-8-26 10:02:30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8/251539.shtm 中青报:博士准入制度建设应破立并重 对把关者的立场和鉴别能力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北京大学5个院系及清华大学6个院系试行博士生入学“申请制”,由院系对递交入学申请的学生进行筛选,合格者接受能力测试,免去初试环节。北大称,此举旨在选拔科研能力强而不是应试能力强的博士生,已在教育部备案。(《新京报》8月25日) 中国的博士生招生和国外有区别,国外很多地方并没有笔试。为此,中国的博士生招生笔试招致很多批评,被指只招录了那些应试能力强的学生,甚至,中国没有杰出的科研人才,板子也时常打在招生笔试上。主张取消笔试并与“国际接轨”的呼声,也早就有了。 笔试也许有不少弊端,但中国的博士生招生方式是和博士生培养方式相适应的。国外大学一个导师一般带一个博士生,而在中国,一个导师要带十几个博士生,最牛导师同时带过47名博士生。在国外,博士生培养过程中被学校强制退学和中途自己退出的学生大有人在,平均获取博士学位的时间是6年。而在中国,毕不了业的博士生是很少的,推迟毕业的也不多。在这种情况下,入学笔试至少可以检验学生的知识结构和逻辑思维能力。 北大、清华取消博士生笔试制度,并没有多大的颠覆性,因为博士生招生笔试在很多学校只不过是走个形式,北大、清华这次只是把问题摆到桌面上而已。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曾经炮轰,称国内最大的博士群在官场。《重庆晚报》也曾报道,西南大学研究生部有人透露,重庆市的区县党政一把手中,大约有一半在该校攻读博士学位。另外千龙新闻网也曾报道,河南某县从县委书记、县长、副县长,到乡长、派出所长,递上来的名片大都印有博士、硕士名头。普遍持高学位的不只是官员,很多企业管理者也都如此。 官员和企业家读博士的这么多,当然不是因为他们基础扎实、考试能力强,而是考试形同虚设。法律学者周大伟曾介绍过他与一名贪腐官员的一面之交,这位头顶民商法高学位的官员,竟然对“民商法”这个专业陌生得毫无反应。真要是正儿八经地考试,那些天天苦读的学生们尚且难过关,那些除了正常工作还有那么多交际应酬那么多娱乐消遣的官员和企业家,又怎能跨过那道高槛? 既然考试已形同虚设,那么还保留这一制度,其限制的只是那些没有“捷径”可走的人。还有那些有科研能力而不会考试的人,的确也会因入学考试被排除在科研大门之外。 问题是,初试取消了,留下的复试又将起到什么作用呢?真能对“科研能力和学术潜力”进行精确鉴定吗?在客观标准完全取消的前提下,那些把关者的自由裁量空间也增大,这对把关者的立场和鉴别能力提出了更大的挑战。而最让人担心的,还是把关者是否坚持学术和公正的立场,因为权钱交易、权权交易,时下可谓防不胜防,学术腐败也是屡受诟病。 北大清华试行读博“申请制” 作者:郭少峰 来源:新京报 发布时间:2011-8-25 13:49:41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8/251475.shtm 北大清华试行读博“申请制” 免去初试环节 北京大学的5个院系的博士生入学试点实行“申请制”,清华大学则有6个院系也部分试行“申请制”。即院系对递交入学申请的学生进行筛选,合格者接受能力测试。 昨日(8月24日),北大研究生院负责人表示,这在高校招生自主权的范围之内,此举意在选拔出科研能力强而不是应试能力强的博士生,该制度已在教育部备案。 新制度免初试环节 我国博士生的招生和培养和国外有很大区别,初试为笔试,分专业课考试和外语考试两部分,通过初试才有机会进入复试。现在则是考生在递交申请通过后,学院对其进行能力测试,免去了初试环节。 北大5个院系在2012年博士生招生中试行“申请制”,分别是光华管理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心理系和分子医学研究所。试点不会影响到相关奖学金的政策。北大研究生院负责人电话里解释,此举为招到真正适合做学术研究的人才攻读博士学位,不能仅仅通过考试就来攻读博士学位。 9月下旬考核选拔 清华6个院系分别为机械工程系、工业工程系、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航天航空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6个院系。今年的报名时间调整为今年9月1日至9月15日,考核选拔时间在9月下旬进行,考核方式也有所改变,由院系对申请学生的材料进行第一轮的审核。考生要先提交相关材料递交申请,由院系进行第一轮审核,符合院系要求的学生参加复试,再由院系决定是否录取。 院系自主决定是否试点 目前北大试点的五个院系除了光华管理学院外,均为理工类专业。北大研究生院负责人说,这完全根据院系的意见,属院系申请经研究生院同意后的决定。 北大研究生院负责人称,“申请制”不代表放弃对学生进行考核,而是由院系根据自身的学科特点选拔人才。免初试,不免复试,强调申请者的科研能力、学术研究计划和学术潜力等。具体申请方式以9月公布的2012年北大博士生招生简章为准。
个人分类: 大学政策与管理|240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海大开学
wyc 2011-9-5 15:29
我校新学期开学组织全校升国旗仪式 添加时间:2011-09-05 09:26:30 阅读次数: 492   9月5日6时35分,我校在体育场隆重举行新学期第一次全校升国旗仪式,校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郑少南,学生工作部、校团委等部门领导及各学院(系)主管学生工作的领导、学生指导员、全校学生参加了升国旗仪式。   郑少南在升旗仪式上作了简短讲话,他向同学们通报了近期学生工作的相关情况。今年招生工作圆满结束,生源质量稳步提高,实际招收4187名新同学,9月3日全体新生已来校报到;暑假期间组织开展“铭记丰碑,服务社会,创新创业,实践报国”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和“凌峰杯”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学校组织学生参加2011年中国航海院校大学生夏令营活动,取得优异成绩;组织学生参加由深圳海事局联合四所航海类院校开展的“绿色大运 海洋之星”评选活动,在各项比赛中均取得佳绩;我校第十七期暑期军政骨干培训班圆满结业,全体新留校指导员和2010级学生骨干在沈阳军区综合训练基地进行了为期14天的军政素质培训。   最后,郑少南代表学校向因宿舍调整和部分学校建筑及道路的施工给同学们带来的不便表示歉意,对同学们给予的配合和支持表示感谢,同时也祝愿同学们新学期取得更大的进步! 海
个人分类: 未分类|1963 次阅读|0 个评论
吴瑞:陈竺是一位诚实、诚恳的人,我相信,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会
dhwang 2011-9-5 11:19
新任卫生部长陈竺:中国是从事生物医学研究最好的地方 吴瑞评价陈竺是诚实、诚恳的人,医疗卫生事业会有大进展 作者:王丹红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7-7-27 15:8:20 小号字 中号字 大号字 [科学时报 王丹红报道] 7月24日,新任卫生部部长陈竺院士出席了在清华大学举行的2007年生命科学前沿学术研讨会及第五届华人生物学家协会年会,并以科学家的身份用英文作了大会的最后一个科学报告,讲述了自己从研究生开始20多年来一直从事白血病治疗和研究的经历。 虽然以科学家身份演讲,但陈竺不可避免地谈到国家的卫生医疗工作:“当看到看病难、看病贵成为老百姓反映强烈的问题时,我们就可以想象卫生部的责任有多重……我还想告诉大家,虽然面临种种挑战和问题,中国仍是今天世界上从事生物医学研究最好的地方。” 施一公博士是华人生物学家协会主席、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讲席教授,他在介绍陈竺时说:“与我们很不同的一点是,他不仅是很好的科学家,而且是一位很好的医生,这一点是很多科学家梦寐以求的。包括我在内,很多人都希望自己的项目能转化为临床治疗,但都没有付诸实施。但陈部长做到了,他从治疗中发现问题,并将之作为研究课题,又将研究工作转化为治疗方法,最有代表性的一项工作就是用组合方法治疗一种非常难治的白血病,为中国卫生事业发展起到非常大的促进作用。我相信,在陈部长的领导下,中国的卫生事业将会有一个新的起点。” 陈竺之所以认为中国是今天世界上从事生物医学研究最好的地方,是因为“中国人口众多而又多样化,拥有大范围的疾病种类和相对良好的疾病记录;中国公共卫生和医疗保健制度不断发展,例如平均寿命从1935年的35岁增加到2005年的72.9岁;中国的文化对新思想、新技术有很好的包容性;中医与西医正在融合”。他认为,这些都是难得的机会,虽然这里同时也面临种种挑战。首先,这里和世界各国一样,疾病发展出现复杂化的趋势;其次,还面临社会保险体制改革不尽完善、医疗卫生资源分布程度不尽令人满意、人才短缺、创新能力不足、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脱节等问题。 谈到中国卫生事业发展的成果,陈竺介绍,中国疾病预防和控制中心(CDC)的运作经费,已经从2003年的6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10亿元;中国还投资7.3亿元,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个人疾病监控案例数据库——全球覆盖范围最大、实时、动态、以因特网为基础的全国传染病和公共健康突发事件报告系统。 陈竺还谈到自己对中国生物医学科学和生物技术发展的思考,他认为这一领域要贯彻“创新、关键领域跨越发展、支持发展、引领未来”的发展战略,提高以实证为基础的决策水平;全面参与国家高技术园区和高技术工业区的活动,建立工业界与大学和研究机构合作关系;提高不同研究项目间的合作机制;加强国际合作;建立国家级生命伦理委员会等等。 陈竺特别强调要逐步简化基金渠道,并提高其效率,建设一套包括内部研究机构和外部研究在内的中国生物医学基金机制,类似于美国的国家卫生研究院(NIH),或法国的国家健康与医学研究院(INSERM)。他说,目前国内生物医学研究有多种资助渠道,但缺乏合作机制,导致不必要的重复和低效率;又因为经费不足、人才短缺、基础设施老化等问题,导致创新能力不足,研究机构和工业界间缺乏合作机制,法律体系滞后于科学和技术的发展等。 陈竺认为,大力改善群众健康状况是实现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体现。而健康产业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动力,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中国健康产业的产值为800亿美元,2020年将增加1750亿~2000亿美元,这将促进经济的发展并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同时,他还介绍了全国基本医疗保障的路线图。 “医学将出现模式转变,预防比治疗更为重要。我更关心疫苗接种,特别是乙肝疫苗的接种。乙肝称得上是中国的‘国病’。现在,有一半癌症可以预防,乙肝就不能预防和治疗吗?”陈竺对在座的华人生物学家说:“我需要你们的支持!”这句话引起全场雷鸣般的掌声。 听完陈竺的报告,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分子生物学家、中美生物化学联合招生项目(CUSBEA)创始人吴瑞说:“他是一位诚实、诚恳的人。我相信,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会有很大的进展。”
301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杨利伟与清华学弟王旭面对面
Fangjinqin 2011-9-2 15:37
杨利伟与清华学弟王旭面对面 发布日期:2011-09-02 杨利伟与王旭真诚交流 杨利伟在阅读 8 月 30 日的《中国青年报》 “我为你投身空军而高兴!” 8 月 31 日晚,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航天英雄”杨利伟,与空军航空大学新飞行学员王旭谈心时,开门见山地说。 杨利伟是特意回母校——空军航空大学参加 9 月 1 日上午新飞行学员开学典礼的。这两天,杨利伟对 8 月 30 日的《中国青年报》爱不释手。他从那天报纸头版头条报道《清华大学走出首位空军飞行学员》上看到,王旭作为空军在清华大学招收的第一位飞行学员,已经到自己的母校就读。作为学长,他专门抽出在长春的有限时间,约这位学弟谈谈心。 就是这位学弟,今年 6 月 30 日在“永远跟党走”——清华大学赴西部、基层、国家重点行业和领域工作毕业生出征仪式上,这样对中央领导同志表示:“我一定会全力以赴,争取早日成为一名优秀的空军飞行员。而且,我要向杨利伟学习,争当一名航天员!” “你向往和崇敬的不是我杨利伟,而应是中国航天员群体!”杨利伟结合自己从飞行学员到飞行员、再到航天员的经历,对王旭推心置腹地说:“你有崇高理想或者说是理想主义,都是当代青年的可贵品质。但是,理想要靠脚踏实地来实现。要有为实现理想而善于吃苦的准备、为实现理想而勇于吃力的准备、为实现理想而甘于吃亏的准备。” “成就总是与吃苦、艰苦相伴!”杨利伟回忆说,被选入中国首批航天员后,他从《载人航天工程基础》、《航天医学基础》和《星空识别》等课程学起,头两年每天夜里 12 点之前没有睡过觉。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进入发射准备阶段后,经专家组无记名投票,他以优秀的训练成绩和综合素质,入选 3 人首飞梯队,并被确定为首飞人选。 听了学长的传奇故事和人生体会,王旭表示:“自己从一个农家子弟成为一名清华学子,现在又成为一名飞行学员,除了父母的养育,都是党、国家和军队培养的结果。自己要以一颗感恩之心,老老实实、扎扎实实、踏踏实实地学习和工作,不负父老乡亲,不负空军厚爱。” “空军是高技术兵种,需要大量高素质人才。希望你能做个好的榜样,吸引更多的优秀青年投身空军现代化建设。” 18 岁就成为空军飞行学员的杨利伟,为空军航空大学飞行学员素质的提高由衷振奋。 一个小时的谈心交流,同在清华园学习又是空军航空大学校友的杨利伟和王旭,有了更深的心灵沟通。 (申进科 文 / 摄) 转自 《中国青年报》 2011 年 9 月 2 日
个人分类: 人物素描|253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疲劳时找组织
胡业生 2011-9-1 17:08
英国心理学家提醒:疲劳时最好赶快找“组织” 2011年09月01日 09:12:01  来源: 环球时报-生命时报  编辑:耿健 【字号 大 小 】 【 收藏 】 【 打印 】 【 关闭 】 紧张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很容易忙得疲惫不堪。这时,是再接再厉接着干活,还是躲到一边,蒙头睡个大觉好呢? 据美国“心理中心网”近日报道,疲劳时,最好赶快找到“组织”,借助团队的力量,不仅能帮你赶走疲劳,还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英国伦敦南岸大学社会心理学家丹尼尔·弗林斯博士等人,招募了一些大学生志愿者,让他们在感到劳累时,独自完成一些思考题、或者和大家呆在一起,有商有量地做这些思考题。结果发现,比起“孤军奋战”,团队合作的人不仅任务完成得像精力充沛时一样出色,而且自身的疲劳感也大为减轻,心态更放松。 因此,研究者进一步建议,疲劳时不要自己盲目做决定,而是要多问问身边人的意见。▲
个人分类: 他山之石|129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博士后“十二五”规划
onealjzk 2011-9-1 13:49
中国计划四年后超两成博士成为博士后 《博士后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发布 日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发布《博士后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稳步扩大博士后研究人员招收规模,提高博士后研究人员在科研团队中的比例和贡献率,到2015年,年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达到1.7万人,比2010年提高60%左右。 规划指出,“十二五”期间,要坚持扩大规模和提高质量相统一,坚持培养和使用相结合,坚持流动站和工作站发展相协调,到2015年,年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达到1.7万人,占当年全国毕业博士总数的20%以上;重点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引进教师和科研人员时具有博士后研究经历人员的比例达到30%。 进一步改革完善博士后制度。要进一步推动博士后工作分级管理和博士后管理创新试点。要加强对博士后研究人员的考核工作和博士后评估工作,提高博士后培养质量。要加强博士后研究人员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结合,充分发挥博士后研究人员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
256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科学家研制出骨组织工程仿生支架材料
gniyiahiq 2011-8-22 00:45
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再生医学课题组,在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正国带领下,历经10年研制出骨组织工程仿生支架材料,解决了人体组织工程骨植入区血液循环障碍的国际难题,有望应用于临床对人体大块骨缺损进行修复。相关论文日前发表在美国《组织工程》( Tissue Engineering )杂志上。 利用生物组织工程技术,将种子细胞与支架材料复合,形成与自体骨结构功能相似的人体组织工程骨,修复缺损骨头,是目前大规模骨缺损修复的主流方向。但如何让人体组织工程骨与自体骨进行充足的血液循环,使种子细胞迅速成长,是临床面对的最大瓶颈。 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再生医学课题组采用水蛭抗血凝原理研发出的第二代骨组织工程仿生支架材料,具有理想的组织相容性、无免疫源性、可降解性以及增强血液灌注和促血管化的作用。课题组模拟水蛭吸盘研发的封闭负压吸引装置,使骨缺损受区与骨组织工程仿生支架材料产生理想的血液流动,实现了血液在组织工程骨内部的持续灌注及排泄代谢产物,为种子细胞提供了即时、持续的氧和营养物质。实验中,课题组将牛骨制成的仿生骨基质材料,用于猪尺骨缺损修复,3个月内猪尺骨缺损修复效果良好。 新一代骨组织工程仿生支架材料,解决了植入材料被血凝块包围以及移植物氧及营养物质灌注障碍等瓶颈,为临床大块骨缺损修复提供了技术支持;同时也为在断指再植、皮瓣移植及肢体循环障碍等领域改善局部组织血液循环,促进微循环血液流动提供了理论依据。目前,该研究已获2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来源:科技日报)
189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熊丙奇:选院士饶毅出局 是否学术“逆淘汰”
热度 1 laughquietly 2011-8-21 15:54
熊丙奇:选院士饶毅出局 是否学术“逆淘汰” 据报道,2011年中科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公布,享有国际盛誉的神经学科学家、北大生命科学院院长饶毅落选。8月17日,这个“顶级海归”在科学网上发博客称“从今以后不候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对于饶毅的落选,中科院新闻发言人表示,“具体原因并不是很清楚。” 饶毅的首轮出局和宣布不再“候选”,此间引起舆论的广泛关注。本来,依照中科院的增选程序,第一轮淘汰的人数过半(5月首次公示候选人名单中,共公示了314人),饶毅出局,也是正常的;同样,依照往常一些学者经过多次申报方当选院士的经历,饶毅今年没当选,完全可以两年之后“再战”。可是, 饶毅公开发文不再“候选” ,却让这一次出局,增添了很多令人想象的空间。 事实上,就是饶毅不发文,他的首轮“出局”,虽从概率上说属于正常,但也有些令人不可思议。这就如清华大学施一公教授所称,“院士的评选尽管因素比较复杂,但学术水平应该是主要因素。”所以,他对饶毅的落选“不理解”。饶毅回国前曾任美国西北大学讲席教授、神经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回国即出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的饶毅,被认为是新时期归国潮中的代表性人物之一。 这很容易让大家想到,是不是饶毅曾经对中国科研体制的“炮轰”,让他受到“出局”的结局(饶教授本人对此早有预感)。去年9月,他与清华大学教授施一公联合在《科学》上发文,讨论中国科研基金分配体制及科研文化问题,指出“在中国,为了获得重大项目,一个公开的秘密是:做好的研究不如与官员和他们赏识的专家拉关系重要。”而就在评审院士最为关键的时期,他还于几天前发表题为《 减少中国科学界浮躁的一个必要步骤 》的文章。 现在,中科院发言人称,“具体原因不是很清楚”,但是,饶教授的遭遇,容易给很多年轻学者以“榜样”——学术地位如饶教授,也是这样的结果,要让自己有好的发展,就不能对科研体制“非议”,不然,等待自己的或许就是“逆淘汰”的命运。 因此,这也引发了人们对学术“逆淘汰”的担心。如果学术“逆淘汰”从潜规则变成主流,那么结果将是相当可怕的。这意味着,某个学者如果抛弃学术良知、操守,把教育和学术当做牟利的工具,他可能混得越好;而反之,如果某个学者坚持做最高质量的学术研究,不急功近利;坚持说真话,坚持学术良心,不做突破底线的事,他就很可能被边缘、被淘汰。 好在饶毅选择了宣布不再“候选”,这给年轻学者们传递的信息是,“逆淘汰”能不能起作用,还在于学者自身的选择。而如果有更多的学者做出这种选择,这既可以启动新的基于学术共同体的学术评价机制建设,也能够给既有的学术评价机制带来改进的压力。 但愿饶毅只是一个个案,然而,现在舆论已经强烈关注,有关方面也应该将其落选的原因详细地告知公众。此前,一些官员和央企高管列入院士候选人,就一度引起民众的质疑,现在饶毅的落选,更增添了对当下学术遴选机制的担忧。这提醒有关方面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切实推进学术去行政化,实行学术本位管理,包括改革我国的院士评审制度。 □熊丙奇(学者)
2042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请赶快查看:今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项目评审结果
Fangjinqin 2011-8-20 07:28
祝贺基金获得者! 其他明年再拼搏!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项目评审结果公布 决定资助23733项;不予资助84339项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在2010年度项目申请集中接收期间共接收各类项目申请115179项,经初步审查受理111047项。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相关类型项目管理办法的规定和专家评审意见,决定资助23733项,不予资助84339项,其余项目正在评审过程中。 有关评审结果将通知相关依托单位,其科研管理人员可登录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 https://isis.nsfc.gov.cn )查询本单位申请项目评审结果。申请项目批准资助通知、不予资助通知及专家评审意见将以电子邮件形式告知申请人。 申请人如对不予资助决定不服,可在9月8日前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提出复审申请。 详情请见: 关于公布201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项目评审结果的通告 201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不予资助项目复审申请、受理及审查工作程序和要求
个人分类: 信息交流|361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降糖药二甲双胍可抑制心肌肥厚
zhzb2011 2011-8-15 23:38
降糖药二甲双胍可抑制心肌肥厚 早在中世纪欧洲,人们发现一种名叫法国丁香的植物可以缓解伴有尿多症状的疾病——即糖尿病。后来,人们从中提取出有效成分,将其命名为二甲双胍。近日,科研人员发现这种传统降糖药还可用来抑制压力负荷引起的心肌肥厚,并且揭示出其作用机理,从而为其古药新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该研究由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张幼怡教授发起,成果发表在2011年7月的《中国药理学报》上。 二甲双胍除了能够降低血糖,改善胰岛素抵抗之外,还具有心血管保护作用。但是对于其作用机制,以及能否用于治疗非糖尿病引起的心血管疾病,却尚未给出答案。 “我们在对非糖尿病小鼠长期给予二甲双胍干预后发现,其心肌肥厚程度明显得到抑制,且不会引起血压变化。” 张幼怡说,“这说明二甲双胍抑制心肌肥厚的作用是直接的,而并非是通过降低血压来实现。”(来源:科学时报 苏洋)
148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海大举办科技复令营
wyc 2011-8-15 19:14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成功承办罗克韦尔自动化2011港航业科技夏令营开幕式 添加时间:2011-07-29 17:22:29 阅读次数: 1166   7月23日,由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承办的罗克韦尔自动化2011港航业科技夏令营在海大展馆召开开幕式。大连市副市长朱程清女士,罗克韦尔自动化全球副总裁Joseph Kann先生,罗克韦尔美国地区人力资源经理Paul Shane先生,罗克韦尔亚太地区大学计划经理丁慧军先生,我校校长王祖温,校长助理潘新祥,教务处处长刘德新,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院长王国峰、党委书记王兴成以及科技处、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相关领导莅临了本次盛会。大会由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团委书记杜雨珊和罗克韦尔大学计划经理李蕾主持。     会上,王祖温说,大连海事大学自2004年与罗克韦尔自动化大学项目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以来,一直与公司保持着愉快地合作关系。罗克韦尔自动化在海事自动化方面拥有很强的技术背景,合作以来双方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共同合作完成了多个科研及工业项目,取得了卓越的成绩。并对罗克韦尔自动化多年来对我们学校的大力支持和辛勤工作在实验室的老师和同学表示感谢。希望广大同学珍惜在罗克韦尔自动化实验室学习的宝贵机会,刻苦钻研和探索。   朱程清说,本次大连海事大学与国际自动化领军企业罗克韦尔携手合作举办的科技夏令营是一次集交互式实验、体验式培训和企业高校文化交流为一体的综合性暑期交流活动。   Joseph Kann说,在过去的十三年里,大学项目一直扮演着一个特殊的角色,她不仅仅是把罗克韦尔的技术引进和介绍给中国的高校,更是把罗克韦尔的资源,知识和专长与大学合作伙伴相结合起来以促进中国科技教育的发展。此次活动参与者将根据大连海事大学罗克韦尔自动化实验室和大学项目共同设计的题目,与不同大学的老师和同学组队在罗克韦尔自动化的设备平台上共同竞争,并有信心这次夏令营将会使参与者有所收获。   为了表示对大连海事大学的感谢,罗克韦尔自动化公司将在未来的五年里,每年为大连海事大学的10名学生颁发罗克韦尔奖学金。会上,罗克韦尔自动化全球副总裁Joseph Kann为大连海事大学颁发罗克韦尔特殊贡献奖。   Joseph Kann为本次夏令营授予了营旗。   最后,王祖温、朱程清和Joseph Kann共同点亮了本次夏令营开幕式的启动球。
个人分类: 未分类|2125 次阅读|1 个评论
Watch out for your wallet...
热度 1 zuojun 2011-6-16 07:15
Hawaii wants your money! … Tour operators say there is a huge market in China, with more than a billion consumers and a burgeoning middle class. Read more on: Direct Flights From China (to Hawaii) Poised To Begin http://www.kitv.com/money/28249884/detail.html
个人分类: Uniquely Hawaii|2784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04: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