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筷子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真的是老了!
热度 3 greenstraw 2014-12-1 13:56
近来连遇几件事,让我顿时有昨日黄花,跟不上这个时代的感觉。跑这里来吐吐糟,一件件道来: 上月参加一个会议,一天的会议之后主持单位招待大家吃自助餐。大家排队当中我前面的一位年青老师非要让我先拿,几番推让过后扭不过他的热情,我只好换到他的前面。就在这交换的过程中,我和这位老师之间空出来了一个人的身位。一位膀大腰圆的博士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插了进来,全然不顾后面还有近十位老师和同学在排队。更为夸张的是,拿菜过程中他只要拿完一样,就立马用身体靠着我往前拥。我手里端着餐盘,前面有人没法动,得非常吃力地维持身体平衡,弄得苦不堪言。中途我实在是受不了,提醒他不要挤,前面的人不走我也没法动。他还非常不满,嘴里还咕噜了一句,大致是教授就不让挤什么的。我实在是无语,看样子这位的导师要么是没来,要么是没把他教好。 今天在餐厅吃饭,一位明眸善睐、打扮如时的女学生从我旁边经过。可能手里端的东西多了,一只筷子掉到了地上。这位女生就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直接走了。放下东西之后她回头买别的东西,经过掉的筷子仍然当作没看见一样。我想:姑娘,这只筷子大家踩过之后,食堂师傅洗洗,最后又有可能回到你或其他人的嘴里,这样做也太不负责了吧。没办法,她不捡就只有我捡了。 这两件事让我联想到暑假期间发生的另一件事,一位好友将他的小孩送到京城来上高价补习班。我在家里款待了这位13岁的小朋友。吃饭的时候他一只胳膊整个放在桌上,把碗圈在怀里,身体趴下来扒饭。一个人就占领了一小半个餐桌。而且动作非常的自然,估计平时在家里也是这样。 想想关于吃饭的事,我记忆最深的就是和外公一起吃饭。每次回外公家外公都要让外婆把平时舍不得吃的新米和腊肉拿出来给我们小孩子们做上,自己也就意思一下的吃一点,主要是看我们吃。但外公对餐桌礼仪要求很严,我们坐凳子上身子要坐直,碗要端好,筷子不能拿得过长或过短;不能拿着筷子在菜盘里翻,也不能把好吃的都夹到自己碗里,好吃的一定要等桌上的长辈或客人动筷子了才能夹;饭粒掉在了桌面上一定要捡起来吃掉,吃饭时不能大声嚷嚷,也不能赌气撒娇。如果谁吃饭吊儿郎当,他老人家的筷头就直接敲在谁的头上。这些教诲都印到了我的骨子里,时至今日,我也如此要求我的小孩。外公一辈子务农,因幼时家贫,几兄弟中只有一人接受了几年的私塾教育,他自己不识几个字。但外公的接人待物和做事情的风范样样都令人叹服。我们小时侯还常抱怨老辈子规矩大,但如今才明白这些规矩的价值,才明白过去讲究的耕读传家不是虚有其名。 古语云:仓廪实而知礼节。我们现在的富足程度比起我外公他们那个时代和我小的时候完全不可同日而语。但我感觉现在生活里中华文明传承中那些优秀的东西都很难再见了。人们常说当一个人在发出一代不如一代的感慨的时候就说明他/她已经老了。我现在40刚出头,身体还不老,但思想已经跟不上这个时代,真的是老了!
2231 次阅读|2 个评论
美食与梦想
zhi900807 2014-1-4 22:07
作为一名标准的“吃货”,很久之前就想写这样一篇博文来记录一下我吃过的认为的美味。因为这样我就可以等过数年之后还能回忆起来曾经的美好生活。 (一)张北坝上的莜面窝窝(音译) 莜面窝窝一定要吃那种自家做的,曾经也吃过饭店做的,真心不是一个味道。莜面窝窝是用莜面来做,然后配上自己采的蘑菇炖的汤,那叫一个美味! 莜面窝窝吃起来口感爽滑,有一种很Q的感觉。一筷子能夹好多,吃起来特别带劲!然后攒一下提前配好的那个蘑菇汤,那叫一个美味!PS:坝上还一种莜面鱼鱼其实和这个窝窝一样的,就是样子不一样。 (二)河南王洛猪蹄 估计这个地方的猪蹄一下出名,还应该归功于当地的镇干部吧。因为他们因为吃猪蹄而欠人家饭店二十几万一下让全国人民都知道啦!我想我们一看这个数字就应该知道那个猪蹄到底有多好吃,要不那些干部也不能欠这么多钱啊! 曾经也吃过好多地方的猪蹄,但是这个地方的猪蹄真的做的不一样!首先他们这里的猪蹄那个味道就特别香,其次就是那个猪蹄吃到嘴里的那个感觉。那个肉肥而不腻,有一种糯米的感觉,那个筋吃起来特别有力道! 每人一个一次性手套就开吃吧,吃的你唇齿留香,吃了这一次还想下一次! (3)宁夏的滩羊肉 羊肉估计大家都吃过,但是你要是吃过宁夏的滩羊肉,你就会感觉真的不是一个味!曾经吃过内蒙的手把肉,由于本人真的不是很喜欢吃带着血丝的羊肉,所以它留给我的印象只有血腥了!不过今年夏天去宁夏,那里的回族朋友请吃的滩羊肉真的很不错! 滩羊肉的肉质鲜嫩,不腥不膻,味道鲜美。即使是羊肉的汤也是人间美味! (4)坝上草原的石锅烤肉 去年就在要结束三个月之旅的时候,基地技术员的老婆(称呼为阿姨)要请我吃顿大餐!去了我才知道原来是石锅烤肉,因为技术员一直跟我念叨,这个有多么多么好吃!不过除了那个内蒙的羊奶茶喝不惯,那个石板烤肉真的好吃! 说是烤肉其实店家在烤之前会先彻底的煮熟,然后再我们确定买多少之后,卖家会给拿到后厨给我们放到石板上面烤一下(放到砂锅里面热),与其说是烤肉还不如说是煮肉呢!其实肉就是内蒙的羊肉,不过经过这么一圈的折腾,肉变的有力道,非常有嚼劲,加上那个浓浓的汤汁,相当美味!可是最让我受不了的是整个饭店的膻味,这是需要改进的! (5)济南的甏肉盖饭 作为一个地道的山东人,怎么也应该推荐一下自己省份的美食吧!记得第一次吃甏肉盖饭的时候还是在一个快餐店。当时一起的同学极力的推荐,说你吃一次吧,真的特别好吃而且有便宜!结果吃了那一次之后,每一次去济南都会找一家有甏肉盖饭的地方去吃一次! 甏肉盖饭说白了其实就是用牙签把白肉红肉串起来,以防在煮的过程中散开。当你第一眼看到的时候,如果你不是一个爱吃肉的人,那你很有可能拒之千里之外,因为那个肥肉真的很多。不过当你吃过之后,你会发现那个肥肉肥而不腻,吃到嘴里之后会散发一种特别的香味,而且我发现这个甏肉有一种开胃的功能!作为一个不喜欢吃米饭的人,一旦迟到甏肉,那米饭也得吃两碗! (6)宁夏的西红柿青椒鸡蛋拌面 作为一个地道的山东人,生活中怎么能够离开面食呢!今年夏天的宁夏之旅除了吃到了正宗的宁夏滩羊肉,另外一种记忆深刻的就是当地人民做的那个西红柿鸡蛋拌面!可能由于自己从小到大都是以面食为主食的原因吧,没到一个地方都会找面食馆,因为那里有我的最爱! 宁夏的西红柿鸡蛋拌面,面条筋道,西红柿青椒鸡蛋做的入味,把西红柿青椒鸡蛋浇到热腾腾的面上,吃起来既有蔬菜的香味,又散发着面的那种淡淡的香味! 结束语:从高中开始离家外出求学,经历了高中的紧张忙碌,大学的轻松惬意,直到现在的研究生阶段;走遍了大半个中国,从山东出发,到自己一个亲人都没有的河北省上大学,再到现在的南京,但是无论处在什么样的人生阶段,无论身在何方,无论饭店做的多么好吃,总是忘不了,甚至在梦中都能梦到那种挚爱的味道:老妈亲手包的饺子。无论什么时候回家之前,老妈都会打电话问什么时候到家,我知道,他一定会计算我什么时候能够到家,因为他要提前给我煮好饺子,所以每次回家,就立马能吃上热气腾腾的饺子!每次要离家出发的时候,无论是早上还是中午,老妈一定都会提前准备好饺子,所以我每次离开家吃的最后一顿饭都是饺子。因为饺子寄托着一位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牵挂与祝福。曾经跟老妈说,等我以后工作挣钱了,我一定带你去吃遍天下的美食!老妈深深的点了点头。 2014,带着一个“吃货”朴素的愿望:吃遍天下美食,重新出发,加油! 附:文中照片1.2.3.4.5均来自网络,谢谢作者!
个人分类: 杂谈|647 次阅读|0 个评论
再次教他们怎么用筷子
热度 3 陈安博士 2012-12-11 00:46
再次教他们怎么用筷子
个人分类: 图论|3532 次阅读|6 个评论
怎样教给老外使用筷子【兼歧视了老外的刀叉勺】
热度 5 陈安博士 2012-10-12 11:08
怎样教给老外使用筷子【兼歧视了老外的刀叉勺】
【Blog主人按1:今天一直在路上,始终没有得着休息,连莫言的诺贝尔奖都是知道得晚很很多。这个俺们不操心了,反正奖金他也不分给俺,甚至连请俺吃饭都不会。】 【Blog主人按2:就看看怎么教给外国人使用筷子吧,中国人看到了这些说明,估计也会乐乐。】 【Blog主人按3:我有三个版本的筷子使用指南,等想起来后再上更多的图让大家开眼。】   俺们也算得走南闯北的人了,多次遇到没有筷子的情形,用刀叉勺也勉强解决吃饭问题。   有时会想,如果让老外们学会使用筷子,应该怎么给他们说清楚呢。   那就来看看图——   为了让老外明白,连孔夫子都用上了,还考古到商代,并论证了用筷子乃是用刀叉勺的二阶进步进化进展,真不容易啊。
个人分类: 物论|7471 次阅读|6 个评论
方和圆——也说筷子
热度 12 fdc1947 2012-7-1 09:17
昨日,看到科学网徐耀先生说筷子的文章。他把筷子的圆头和方尾的好处讲得很详细,而且很有趣地说出了天圆地方的一番大道理。我也想通过筷子说几句方和圆。 我想,最早的筷子大概都是圆柱形的,就是两根竹枝而已。中国很有名的天竺筷,应该是这种筷子的正宗后裔。(提起天竺筷,有些年轻的朋友可能会以为与印度有什么关系。没有关系,如果硬要说有什么关系,那就是天竺这个名字就是印度的古音译。天竺筷出自杭州,就是取自杭州郊区山上一种细的箬竹的茎。西湖边上的上中下三天竺是佛教圣地,来此烧香拜佛的作为“旅游纪念品”而已。)古人用这两根竹枝,可以在锅里搅拌,可以夹起食品。那时候,筷子被称为“箸”,后来也被写为“筯”(注意,不是筋,竹字头底下一个助)。 最早,中国人吃饭也用手抓。《礼记·曲礼上》:“ 共饭不泽手 ”。孔颖达疏:“ 古之礼,饭不用箸,但用手,既与人共饭,手宜洁净,不得临时始捼莎手乃食,恐为人秽也 ”。《礼记·曲礼上》还说:“ 飯黍毋以箸 。 ”孔颖达疏:“ 飯黍无用箸,当用匕 ”(饭,动词,匕就是匙,调羹)。大庭广众之下用筷子往嘴里扒小米粒不雅,夹又不好夹,因此,“ 当用匕”。到了汉代,吃饭,至少在自己家吃饭,是用“箸”了,所以东汉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箸:“ 箸, 飯攲也。从竹者聲 ”。段玉裁注:“ 攲者倾侧也,箸必倾侧用之 ”。 当然,后来这箸就不一定都是竹枝了。古人传说商纣用“象箸”,那大概就是现在的象牙筷子了。做筷子用得最多的材料应该还是竹木。木材需要用大块的锯开。竹也不一定是竹枝了,因为像竹枝未免粗糙,而如天竺筷所用的箬竹毕竟不是到处都有。那就是用毛竹,毛竹也要劈开。这样,不管什么材料,无论是竹是木,都是要由粗裁细,由大变小。加工的过程中,必定的先裁成方的,做出一条条的方细条。而筷子头当是圆的好用。古人都是手工制作,把一半削成圆的,总比把全部削成圆的省事,而且头圆尾方的也很好用。于是,为了加工的方便,就出现了头圆尾方的筷子。 当然,首尾都是圆的筷子也还有,除了上面说的天竺筷之外,我也见过首尾皆圆的银质筷子,较小。过去有些小户人家送礼,比如给干儿子送年夜饭,有碗筷,往往就用银质筷子。首尾皆圆的筷子较省银子,这种筷子并不真正的用来吃饭。我还见过首尾皆圆而头很尖的铁筷子,夹木炭的,没有方尾是为了减轻重量。这样,我们就能够理解为什么韩国的不锈钢筷子不但没有方尾,而且是扁的,就是为了减轻重量而拿在手中不觉得特别细。 但是总的说来,我们现在用的竹木圆头方尾的筷子占了绝对多数。但是圆头方尾是为加工的方便而形成的,而不是天圆地方的哲学思想指导的结果。 这令人想起来铜钱。铜钱外缘圆而内有方孔。为什么孔是方的?为了加工的方便。在古代,铜钱是铸出来的,铸出的铜钱边缘总有许多毛刺。需要去除毛刺,最后要挫光滑。一个一个的挫,当然效率太低,把铜钱用棍棒串起来,许多个铜钱一起挫,效率就高了。这样,铜钱中间的孔必须是方的,圆孔是会转动的,无法挫。考古工作者也找到了串钱的串子,这样,外圆内放的铜钱也是加工的需要。但是,铜钱也被赋予了天圆地方思想,而且说是天圆地方的产物。 总之,筷子、铜钱中的方和圆,都是生产加工方便的产物。所谓天圆地方的思想是后加进去的,而并不是这些方圆是天圆地方思想指导的产物。 天圆地方从宇宙观来说,实在是没有什么可以称道之处。不过,如果赋予它一些伦理道德的观念,例如,人对于社会和自然的认识要圆通而内心要方正,这样,说一说也没有什么不好的。正如《周易》本来是卜筮所用,但是,历代儒者赋予了诸如“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之类的伦理道德观念,也就有了一定的意义。但是,如果因为《周易》中被注入了一些略有积极意义的伦理道德观念而对卜筮顶礼膜拜,这就走错了道。同样,我们说天圆地方之类的事情时,也一定注意,这仅仅是看中了里面尚有一点积极的伦理道德的比喻罢了。
个人分类: 谈天说地|11666 次阅读|22 个评论
以后出去吃饭要自带筷子
热度 2 skdhf 2012-5-4 11:01
尽管关于一次性筷子的负面报道很多,但为了方便我还是会用。但今天路过学校旁边一个还算不错的饭店时,看到一帮服务员拿着筷子往包筷子的纸里面塞。一桌的筷子摊在那惨不忍睹,且不说筷子和套筷子的纸干不干净。连桌子是否擦了,拿筷子的手上完厕所洗没洗这些都不得而知,看她们干活干的很悠然自得的样子,总感觉弄好的筷子不是给人用的!以前出去吃饭时看到筷子用好纸套着就觉得很讲究,原来和没套的一样,甚至还不如没套的呢!电影《龙门飞甲》上凌雁秋去黑店吃饭自带筷子,我以后也要这样,否则后果很严重!
3443 次阅读|3 个评论
离家的孩子和筷子——2010.3.12于剑桥
热度 1 iamyuehua 2012-4-29 01:25
虽然不是九月九,离家的孩子也漂流在外头…… 那天吃饭的时候,手拿筷子,身为中国人的优越感从心头油然升起。 望着手里的筷子,想到万里之外的祖国,我的眼前渐渐模糊了…… 我甚至好像已经看不清,我的手捉的是筷子的什么位置…… 好吧,我想起来的其实是,那个古老的民间俗话。说捉筷子越高,就将会离家越远。 本来我一直觉得这是无稽之谈的。突然我意识到,这是有道理的!道理就是我们熟悉的古老的杠杆原理。 杠杆原理公式是: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在夹菜的过程中,咱可以认为夹住菜的力为阻力,手离夹菜的筷子尖的距离为阻力臂。至于动力,当然是夹菜时手使的劲儿;动力臂是手上给筷子用力的那个点到手上的支点的距离,根据动作的不同而变化,很微妙,但这里无必要仔细讨论。下面:假设手大小和用筷姿势(动力臂)不变,夹住菜的力量(使菜被夹起的那个力,即阻力,作用点在筷尖)不变,那么阻力臂和动力成正比。也就是说,同样是想要给个力让菜正好被夹起,那么手离筷尖越远,手使的劲就要越大。不信?你自己试试嘛。 然后就简单了,捉筷子高的人,手劲要大于捉筷子低的人。你可以猜想,手劲大,那么体魄好的可能性更大。体魄好的人,比弱不禁风的人更可能离家出去闯荡。手无缚鸡之力的人,出远门父母肯定也不放心。 这就是筷子和出门远近的内在联系喽!我的解释很合理吧?不用崇拜姐,姐就是……姐。
个人分类: 没个正经|3602 次阅读|1 个评论
筷子的文化
热度 1 qyu111 2011-12-18 22:53
说起世界文明的起源,吃饭的方法可能算是其一。 世界上吃饭的方法主要有三种。最简单的是印度人的手抓法;其次是中国人的筷子法;最复杂的是西方人的刀叉法,有刀叉勺盘,有漂亮的餐巾,情趣来的时候,还点上一支蜡烛。我记得刚到美国时去美国人家里做客,回来人家问起我吃了什么,我只记得眼前换了一排又一排刀叉、换了一堆又一堆盘子。 我们不去评述印度人的手抓法,那是人家的事。我们只评述评述我们中国人的筷子和西方人的刀叉。 从科学和专业的角度评价,刀叉要比筷子科学和专业的多,一样对付一样,虽然用起来比较复杂,但能用出很多花样。就象今天的 iPad 和手写之间的区别。 我们不知道咱们中国人当初是谁发明了筷子,是怎么发明的;也无法考证西方人发明刀叉的时候是怎么想的。如果说吃饭的方法也是一种文化,这东西方文化的差别是不是从这里就已经开始? 如果说当时发明筷子和刀叉是一种偶然,可是我们中国人知道西方人用刀叉也有很多年了。用今天的眼光去细细分析筷子和刀叉的区别,我们也会说刀叉很科学啊,我们为什么还用筷子?特别是我在美国生活了那么多年,在刀叉的国度只用筷子有诸多不便,可是这么多年下来,我还是喜欢用筷子,这是为什么?为什么中国人就喜欢用筷子? 这也不是从小的习惯,在美国出生的中国孩子从小接触更多的是西方的刀叉,刚开始的时候是刀叉比筷子好学的多。可是一旦学会了用筷子,筷子很快就替代了刀叉。即便是用了西具,也最多就用一把叉。 我又想起了王蒙的小说,“坚硬的稀粥”。 中国人筷子的文化和西方人刀叉文化的区别,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这个课题研究好了,对中国人的将来也许有一点好处。 西方人的刀叉文化反应了西方人的什么属性?西方人的刀叉是不是让他们有了许多的想象和创造空间,让他们不断的更新翻花样?西方人为什么不怕麻烦?西方人的不怕麻烦、喜好创新的刀叉文化是不是和蒸汽机、电灯电话和现代的科学技术的文明有关? 中国人为什么喜欢筷子?筷子反映了中国人的什么属性?中国人用筷子是不是图方便?图方便是中国人血里流淌的性格吗?筷子的文化和中国人在科学技术上的落后有关系吗?因为筷子的文化,所以中国没有给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在筷子和刀叉的区别上,反映了中国人的性格和中国人的文化?反映了中国人和西方人的不同? 我可能有点小题大做,但愿我是小题大做。
个人分类: 文化生物学|4912 次阅读|4 个评论
人民币断筷子之秘
热度 2 hujunping 2011-7-23 18:30
这周,单位里组织了学术交流活动,同事们聚在一起的机会多了。餐桌上,老同事给我们表演了一个节目——人民币切筷子,把我们年轻人惊讶得目瞪口呆的。 我和我的很多同事都是第一次听说(请原谅我们的信息不灵,事后发现网络上早有类似的视频,真是信息爆炸的时代),初步感觉是不可思议。虽然我有过手指被纸张割破的经历,但始终觉得人民币纸张与树脂做的筷子的硬度相比,简直就是鸡蛋碰石头,头脑里满是问号。 只见同事老彭从钱包里掏出了一张新的百元大钞,拍在桌面上,显得是那么信心十足。然后,他拿起了餐厅里正在使用的筷子(因此,筷子也绝对不是魔术道具)让另一位同事双手手掌紧紧顶住筷子的两端。随后,他用人民币比划了一下切的位置。说时迟,那是快,他手持人民币快速切到筷子上,“啪”筷子应声断成了两截。年轻人的惊叫声随之起来了! 马上有人要求重复表演。我也要求去充当持筷子的人。但是,老彭在我当助手的时候失手了。筷子还没断,整个掉到了地上。这时候,出现了干扰信息:有人说切筷子的人民币必须要用新的,而且切上一次就不能切了,云云。也有同事敏锐察觉说,可能是用手砍断的。的确,筷子在我手中的时候就直接被击落到地上,而且我的手掌被震得很厉害,所以在快速切的过程是解密的关键。尽管后来我用相机录制了整个过程,放慢播放速度还是没有看清楚,无奈设备落后啊。 我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老彭最后给了我一个确切的说法。在快速切的过程中,他伸出了一个手指,用手指直接击在筷子中央。当然,要让筷子断裂,对表演者自身力量方面还是有一定要求的。要想表演不失败,持筷子的方式有所讲究,应该双手握住筷子两端,这样筷子就不容易被击落。老彭说,这是被称作“三剑客”之一的郭老在若干年前表演过的。 有网友说魔术师刘谦表演过这个节目。我仅接触过一位魔术师,就是美国的 John Nickell. 他在去年十月份来我们单位进行访问学者交流。在学术报告中,他多次提到了“ illusion ”这个关键词。魔术的关键就在于给观众制造“错觉”!而观众可以在这种错觉中感受惊喜。这,与“特异功能”无关。 齐鲁电视台的节目( http://tieba.baidu.com/f?kz=1018188354 )有一个类似的视频,是一位派出所干警用人民币切断筷子,可是最后也没有说明白是怎样用人民币断了筷子的,节目中说道是有窍门、技巧、功夫。难道是想塑造一位蜘蛛侠一样的英雄来震慑犯罪分子,以保护城市的安全吗?我宁愿这么去想。
个人分类: 生活之醒|18567 次阅读|3 个评论
筷子也玩保护色
热度 7 famingkuang 2011-5-30 21:00
晚餐的时候,俺看全家人都有筷子,就俺发发没筷子,忙问发妻,没筷子?发妻说,桌子上的不是? 仔细一看,果然是筷子,原来筷子也玩保护色。 这让我想起昨天的一件事,一条青虫贴在一片树叶上,树叶掉在地上,一只母鸡从旁边走过,无动于衷,俺把青虫拨到地上,母鸡跑过来,一口把青虫给吃了。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112 次阅读|14 个评论
一次性筷子能变笋干吗? (多图实验党)
songshuhui 2010-12-11 22:23
史 军 发表于 2010-12-06 22:21 最近在网上流传着这么一条消息,说是有不良商家用一次性筷子制成笋干来出售,并且有实验组图为证。我可是很爱吃竹笋的人,几乎去每次下馆子都必点,倘若真如发帖人所言,我可能已经吃下不少双筷子了。可是筷子真能华丽转身为笋干吗? 流言: 1,首先,准备一次性免洗筷若干,这就是普通的很常见的免洗筷,2块钱一大包。2,将筷子剪成适当的大小;3,加入高度白酒浸泡两到三天~有的饭店为了省钱就直接用酒精甚至是甲醇来泡;4,两天后加入白糖,食盐,酱油;5,小火炖煮;6,起锅后加入空瓶子内,上盖放置一段时间;7,免洗筷会将汤汁全部吸收;8,变成笋干!从哪一面来看都是笋干。。。。。 注意,原文是配图的哦,真的能看到筷子变笋干的全过程哦! 谣言图像 实验: 为了考证这个传言的真实性。我按照网帖中的说法,也在家如法炮制了一番先用高度白酒(我用的是62度的老白干,度数应该是够高了)浸泡两三天,然后加入糖、酱油调味小火炖煮,然后等着这些筷子吸收完汤汁,结果三天过去了,煤气费也贡献了,那些筷子(包括常见的桦木筷子和竹筷子)依然坚挺,能够力透纸背,跟笋干的柔、韧、脆有天壤之别。很难相信,黑心商家能用这种东西来欺瞒越来越精明的消费者。 两种筷子原料长的为竹筷短的是桦木筷 用高度白酒浸泡 加入调料后炖煮 炖完继续浸泡 成品上面是木筷下面是竹筷 烹制后的桦木方便筷仍能力透纸背 烹制后的方便筷能撑起饭盒盖 烹制后的方便筷能撑起饭盒盖图二,左为竹筷右为木筷 真相: 同其他蔬菜一样,我们对竹笋口感的首要要求是好嚼,好消化,因为植物细胞外面都包裹着主要有纤维素构成的外壳细胞壁,所以要想获取里面的营养(淀粉、蛋白质、脂肪等)就得碾碎这层外壳。身为灵长类动物的我们,没有像牛那样的有4个胃室的胃和可以磨碎草料的牙,也没有兔子那样长达0.5米的盲肠,所以我们更多地选择植物幼嫩的部分,无论是茎叶花果都是如此。因为这些部分的细胞壁只有1~3微米厚,并且还掺杂了很多松软一些的果胶等物质,所以就算牙齿和消化系统不如食草动物强悍,我们还是可以对付嫩黄瓜和嫩竹笋的。但是,制作一次性筷子的原料(桦木、竹子)则是不折不扣的富含纤维素和木质素的部分了。 随着植物的生长,一些组织(特别是木质部)的细胞壁上沉积了越来越多的纤维素和木质素,厚度也增加到了3~5微米。这种变化过程我们经常会体验到,那些一时吃不掉的大白萝卜变糠了,就是因为中心组织的木质素和纤维素含量大增,影响了口感。不仅如此,对于树木来说,其木质部的细胞还会互相连接在一起,并且内部的细胞组织也会逐渐被消解,形成空腔,最终组成纯粹的如同自来水管一样的输送水分的管道,也就是我们制作卫生筷所取用的那一部分。而这些纤维素+木质素管道,无论如何也不会对我们舌头和胃友好的。 那么,通过网络流传的那些招数是不是有可能把纤维素和木质素处理成人类消化系统可以对付的家伙?如果事情如此简单,那很多科学家都要失业了。其实,这也是生产第二代生物能源的瓶颈所在要把植物的木质素分离掉,再把纤维素剁成小段(分解成葡萄糖),才能制成生物乙醇。单单是处理木质素的方法就已经让科研人员焦头烂额了。目前常用的方法是用氨水、或者稀酸在高压下剥离木质素,并初步切短纤维素。对我们家庭炉灶来说,这显然是不可能任务。 结论: 流言破解。这是彻头彻尾的谣言,不信的话自己当一回实验党就明白了。 特别提示: 本实验存在一定的危险性 ,煮白酒泡筷子时,会产生大量酒精蒸汽,我在煮的时候,就惊动了家里的可燃气体警报。一定要开窗通风,避免使用明火(用电磁炉)。 本文同步发表于 果壳网 谣言粉碎机主题站
个人分类: 生物|958 次阅读|0 个评论
思路一锅烩吧
shixiaoxin10 2010-10-9 15:22
一、从筷子看中西差异 筷子的先进性。西方在手抓的时候,中国已经老早就用筷子了,先进;锻炼手,进而锻炼脑,通用工具,使用效率高;筷子的出现,使中国人的宴会提高了效率,一顿饭能品尝好多菜肴,推动饮食文化的丰富和发展;价格便宜,家庭遇到困难,比如说捅什么东西,筷子是价廉物美的替代工具。所以说,当人们说筷子不卫生的时候,先想想筷子的来源和先进性,只要改革宴会形式,筷子是最好的饮食工具。 二、文化的优劣及度量 首先,文化是否有优劣之分,应该是有,但由于敏感,人们不注重这种优劣的比较。其次引出了文化度量的问题,如何对文化及事物进行度量,需要把文化和实体事物进行结合,方可度量。比如开放性,可以用人口出行数量加以度量,虽然不能全面表达,但可近似说明。 三、中国文化的两面性 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有好死不如赖活着;有以诚为本,有无商不奸;有高尚,有厚黑;还有好多吧,回头再说。文化好坏内容都有,就需要扬弃,这样才能使中国文化发扬光大。两面性造成中国文化的矛盾,造成人们文化认同的障碍,所以中国人很聪明,就在这种文化两面性之间找平衡。 不展开了,使用时再展开。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29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次性筷子的话题
liwei999 2010-9-24 21:21
做事情要用一下脑子一次性筷子的话题。 (423 bytes) Posted by: mirror Date: September 23, 2010 09:41AM 这是说徐老师的《一次性筷子的统计环保从小事做起!》 。 问题是不用筷子的话是否就可以不用砍伐那些树木了吗?有没有这种可能性:木材的主干是作了别的用途、筷子的原料都是剩下的边角材料的废物利用呢? 外餐是一次性筷子的最大消费领域。如果想一下就知道了,支撑这个外餐产业必然要有资源的投入。如果当时单从消费的立场看,禁了外餐产业也许是最好的节约的办法。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事实是 (94 bytes) Posted by: 松鼠 Date: September 23, 2010 04:37PM 那些一次性筷子都是用快生杨做的。如果大家都不用一次性筷子,就没有人种那部分快生杨了,环境更差。 http://www.starlakeporch.net/bbs/read.php?1,66691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2554 次阅读|0 个评论
建议全国人民实行分餐制!
热度 1 wliming 2010-3-16 14:04
中餐是中国的优良传统,但是,中餐的很多恶习,已经到了抛弃的时候。其中的最大的恶习就是大家一个碗里吃! 一双双筷子,争先恐后,你来我去,有些缺德的人还喜欢在菜碗里拨来拨去,细菌病毒就这样你传我我传你在中国人民身上一代一代地流传。我相信中国之所以肝炎盛行与这恶习有很大关系。现在一些地方政府停止了乙肝歧视(乙肝入学检验求职检验),将更加有利于病毒的传播。 所以,我强烈呼吁,全国人民从此开始实行分餐制。
个人分类: 社会|1828 次阅读|8 个评论
筷子——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发明
famingkuang 2009-9-28 20:52
大家在谈到古代中国的发明的时候,只知道四大发明造纸、印刷、火药、指南针。 其实,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发明不是号称四大发明的造纸、印刷、火药、指南针,而是筷子。 筷子的发明和使用早于四大发明,虽然具体的时间已不可考,因为最初的筷子肯定是木质或是竹质的,无法完好的保存到现在。 但我们现在发现最早的铜筷子,应该是属于春秋时代的,在云南的一座铜棺里头,发现有一双筷子。另外,在安徽的贵池一座春秋墓里头发现了一双筷子。这个筷子有圆的,有扁的,还没有像我们现在的一头圆一头方的这种筷子。我们还要提到汉代画像石。汉代画像石里头有很多使用筷子的场面,在他们的饭桌上,在他们的盘子、碗里头,都明确地放有筷子,它都刻画出来,比较生动。其中,有一幅 《孝子图》,他的儿子拿着筷子夹着一个食物送到他父亲的嘴里去,表示他的孝敬,表现了用筷子的场面。在敦煌的一幅壁画上面,也是男男女女围坐在一起,在吃饭,大家每人面前除了一个勺子,还有一双筷子,这两大件,一件不能少。 中国的四大发明早已日薄西山并被西方发扬光大了,而唯有筷子从它被发明的那一天起就一直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它那看似简单的两条小棍子,需要灵活的手指间的协调动作才能运用自如,所以筷子不光是中华民族用来夹取食物的工具,更是训练大脑的智力开发工具。中国古代人为何如此的聪明无疑得益于筷子的使用。所以筷子的发明与使用,让中国人在智力开发上占尽了先天的优势,在几千年中领导着社会发展的方向。 筷子的发明对于中国人的意义可以等同于人的直立行走。 所以我觉得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发明应是筷子,而非四大发明。筷子的发明与使用曾经创造了伟大的东方文明。 现在,筷子的错误使用也可能要毁了中国,此话怎讲? 那是因为一次性筷子的使用。日本人发明了一次性筷子后,并把它带到了中国,其实是又一次对中国资源的掠夺和思想的腐蚀。 话说当年日本有一个商人到中国来和黑龙江的政府协商一次性筷子的的好处,那时候是这么说的,我们日本出钱盖厂,出劳动力,你们什么都不用管就是出点木头就行了,什么时候都是钱的力量是无比强大的,中国政府一想反正也对我们国家没什么伤害,就答应了。日本全年一次性筷子大约需要 257 亿双,现在,日本国内的一次性筷子的产量只占 3% 左右, 96% 的一次性筷子却是从中国进口的,做为岛国日本的森林覆盖率高达 65% ,很少出现水土流失,而我国的森林覆盖率还不到 14% ,土地资源荒漠化,而且中国每年生产 450 亿双一次性筷子,需要砍伐 2500 万棵树,按照目前的速度计算,我国就要在 20 年内砍完所有的森林了, 20 年就可以毁了中国植被。 更可恨的是这种一次性的思想深深的腐蚀了中国人的心灵,让我们学会了以浪费为荣的新的消费习惯,所以一次性筷子在方便了我们的同时,也在浪费了我们的资源、腐蚀了我们的心灵,也许中华文明就要毁于这不正确的筷子使用上了。
个人分类: 反思|1122 次阅读|1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4 04: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