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恐怖袭击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回忆经历在英国的一次“文明”恐怖袭击
xiaoyanghe 2014-3-2 11:28
1996年时,我和家人在英国曼彻斯特。一个周末的下午大约两点多钟,我们从市中心购物回到家里。就听到了一声巨响,门窗都剧烈地震动起来。过了不久,电视中就传来消息,就在市中心发生了一次爆炸。原来是北爱尔兰共和军干的。他们一直在利用各种手段谋求北爱尔兰从英国独立出去。 说实在的,他们的恐怖袭击是比较文明的。 首先是不针对平民。 不像此次的昆明火车站恐怖袭击,只是针对平民,且连小孩和老人都不放过,必须严厉地谴责。 第二则是,他们事先通知了警察,告诉说,在市中心某个地方放置有炸弹。这样,等到警察将周围的人群疏散后,才引爆炸弹。爆炸没有造成任何的人员伤亡,只是炸毁了一辆汽车以及震碎了一些商店的玻璃。 2002年7月北爱尔兰共和军宣布停火。 2005年7月,经过国际社会多年的调解和斡旋,北爱尔兰共和军正式终止武装斗争,加入和平进程。它要求所有的下属阻止放弃使用武力,通过和平的方式,协助发展纯政治和民主计划。
个人分类: 往事|169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钟声:“被遗忘”的恐怖袭击
sheep021 2013-4-19 12:26
宗教极端主义、种族隔阂、战乱、低效国家机器……世界上许多地区恐怖袭击正在成为常态。任何一起恐怖袭击都不应被遗忘。关注、鼓励和支持不应有地域特征。   波士顿爆炸事件发生前后,世界其他地区同样并不太平,仅在索马里、伊拉克、巴基斯坦,针对平民的恐怖袭击就造成更为严重的伤亡。 CNN 评论称,在“爱国者日”发生的波士顿爆炸事件,把“最棒的一天”变为恐怖记忆;而对索马里、伊拉克、巴基斯坦平民来说,他们曾经有过的“最棒的一天”也许早已埋藏在记忆的最深处。   恐怖袭击应该受到最强烈的谴责。鞋子、背包、汽车、飞机、手机、手提电脑、化肥、打印机、高压锅、陶瓷、铁钉、钢珠……恐怖分子将日常物品变成杀戮的武器。在他们的洗脑和操控下,甚至连人都能变成炸弹。任何人和任何物品都可以是怀疑的对象,保障安全的难度可想而知。   信任感是人类社会的肌理脉络。一旦恐怖袭击成功将信任感摧毁,交通、课堂、集市、表演等基本活动都会停滞,等待人类社会的,只能是封闭、内顾、萎缩、衰败甚至消失的命运。本杰明·富兰克林说过,“不惜牺牲自由以图苟安的人,既不配享受自由也不配获得安全”。   爆炸发生后,波士顿人喊出“再来一次马拉松”这样的口号,让人鼓舞。恐惧也许一时一刻能占得上风,但顽强坚韧、对信任的坚守、对开放的信仰,必将战胜恐怖主义。   还有其他更多理由,让美国人对最大程度消除恐怖袭击阴影感到乐观。美国总统承诺联邦政府站在波士顿人身后,医院和执法机关全力投入抢救和调查工作,新闻媒体将三位遇难者的名字深深印入受众脑海中。波士顿人有强大的国家作后盾,但索马里、伊拉克、巴基斯坦遭受恐怖袭击的平民,如何获得同样的信心和乐观?   宗教极端主义、种族隔阂、战乱、低效国家机器……世界上许多地区恐怖袭击正在成为常态。恐怖袭击没完没了地发生,尽头似乎只存在想象中,乐观和希望刚刚冒出绿芽就被现实无情地蹂躏。在恐怖阴影的笼罩下,持续的恐惧、焦虑、无助、失落、无安全感,扰乱人们的正常生活。贫穷和绝望一同发酵,使人迷失信仰,甚至产生极端思维。更大范围恐怖袭击的土壤不断扩展。在这样的制度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用进一步开放和更多的自由对抗恐怖,不过是遥不可及的梦境。   西方强势媒体将目光聚焦波士顿,似乎只有那里的恐怖袭击才是真实的,只有那里的恐怖袭击才是最恶毒的。 严峻的现实再次提醒人们,信息传播量的不对称,暗含着恐怖袭击在世界各地频发的诱因。任何一起恐怖袭击都不应被遗忘。关注、鼓励和支持不应有地域特征 。 备注:本文来自人民日报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909 次阅读|0 个评论
说说波士顿的爆炸案
热度 12 techne 2013-4-19 01:36
说说波士顿的爆炸案 王键   前几天美国波士顿的马拉松赛发生了爆炸案,死伤上百人。从照片看,现场一片狼藉,血迹斑斑。这样的场景,确实很像发生在吓人的战场。从这次恐怖袭击的手法来看,目标明显就是要尽量杀伤美国一般民众,而且发生地点是国家马拉松赛场。从这些基本特征来看,这次恐怖袭击更可能是由源于美国之外的恐怖组织所策划,比如基地组织。   尽管美国也发生过多起内源性的恐怖袭击,以及枪击案,比如著名的俄克拉荷马州政府大楼爆炸案,近几年来的多起校园枪击案,蝙蝠侠剧场枪击案,以及发生于军事基地的枪击案。但这些活动,都是针对特定目标的,或者有特殊动因。而波士顿的这次爆炸案,显然不是这样,而更近似于911事件。它的目标,并不是某种意外,或只是针对某些美国人或群体,而似乎明显是在针对美国。   最初我虽然很吃惊,不过也没写博客评论这事。但随后看到了一些不太好的趋势。有些国内民众对这事有点幸灾乐祸的样子,这给人的感觉不是很好。我还很清晰地记得911发生时的一件事情:当时看国内新闻媒体的现场采访,其中有一位华人受访者,在电视屏幕前公然对着CCTV电视记者,一副幸灾乐祸的样子,嘻嘻哈哈地,指着背后冒黑烟的世贸大厦说:如果这发生在中国,我会很痛心,但这次我不会,美国人应该看看他们做了什么。   也许是笔者比较幼稚,或者政治上“不够成熟”——当时在看到这个直播场面时,心里就咯噔地一下,感觉到震动。试想,这得是什么样道德品质的人,才能做出这样的姿态?笔者在这里是假定,像这样的受访者,确实是说出的心里话,而不是拿了钱,或者由于其他的利益驱动,才做出这样的表态。如果确实是真情流露,那这样的人,道德品质是相当不高尚的。甚至比拿了钱出来做样子的人,更加让人感到恐惧。   无论如何,恐怖袭击毕竟是在波士顿发生了,还死伤了这么多人。没过两天,新闻又有报道:这次恐怖袭击虽然只死了3个人,但居然有一位中国人是其中之一。这实在太不幸了。因为笔者有位朋友就在波士顿,随后马上发了封email询问情况。还好,他很快回信了,说他和夫人都一切平安。后面新闻又有跟进报道,死亡的中国人,是来自沈阳正在波士顿求学读研究生的一位年轻女学生。这实在太可惜了,这样花样的年华,这样一位年轻可爱的女生,不幸地在恐怖袭击中逝去。 遇难中国女学生吕令子当天早晨留下的生前最后照片 (转自联合早报网,zaobao.com)   也许是因为有中国人在这次恐怖袭击中遇难,随后国内有些幸灾乐祸的声音,似乎逐渐衰减下来了。也不知道为什么,恐怖袭击中死伤的民众都完全是无辜的,这本来应该是个常识。但国内很多人对美国,也包括欧洲在内,似乎总是有不共戴天的深仇大恨,仿佛“祖上你们欠我钱”。好像美国人和欧洲人都作恶多端,遭到恐怖袭击是一报换一报。这真的让人很难理解。   对此我只能说,我们的学校教育,我们的新闻媒体,我们的舆论导向,应该抓紧反思和改进。此外,尤其是在政治体制方面,中国更应该抓紧改革,这是问题的深层根源。至少,到目前为止,真正威胁美国和欧洲的恐怖袭击案,还主要是外源性的,这和中国的情形很不一样。   也就是说,欧美的恐怖主义,其成因是源自世界体系的问题——由于民族国家的局限性,以及全世界宗教、文化和政治的差异性,导致在主导性国家和边缘性国家(人群)之间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然而,对中国而言,由于中国长期外在于这个世界体系,改革开放也只是这最近三十多年的事,所以中国还没能充分体验到这其中的难度。然而,今天仅就中国的内部矛盾而言,其激化程度恐怕就已超过欧美任何国家。所以,未来是漫漫长路——今天那轻浮随意的幸灾乐祸,也许就是明天砸到自己脚的石头。
个人分类: 时世评论|2079 次阅读|20 个评论
极端气候“恐怖袭击”考验北京
黄安年 2012-7-25 08:49
极端气候“恐怖袭击”考验北京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2 年 7 月 25 日 发布 “ 7 · 21 ”特大暴雨“恐怖袭击”正考验着北京的新领导班子,考验着他们怎样引领 2000 多万市民万众一心、同舟共济应对“七下八上”的雨季极端气候袭击,考验着他们怎样包容善待来自各个方面的尖锐批评,考验着他们怎样以创新精神来解决脆弱的应对极端气候难题。随着“ 7 · 21 ”特大暴雨“恐怖袭击”的负面消息的披露,北京新领导集体将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随着面对“ 7 · 21 ”特大暴雨“恐怖袭击”的彰现北京精神的感人事迹,也考验北京新领导班子的宣传方式的变革,这是一次巨大的挑战,又是一次难得的改进工作登上新台阶的机遇。 当然也考问每家关注的媒体, 7.21 当天有多家媒体记者是在第一现场报道了突发事件的 ? (有的媒体以独家报道突发事件见长的这次却不见踪影)我们又该怎样客观务实地报道这一突发事件。不比不知道,一比就明白,人们自有公论。设身处地参与其中的务实报道,和指手画脚居高临下的评论,人们还看不出来吗? 当然也考验着每个在北京的人们,面对这场特大暴雨,你在干什么 , 你要做什么。 怎样看“ 7 · 21 ”特大暴雨,既有关事实本身,也有关人们的期待,还关系不同的利益考量。 有人说 , 这是“人祸”,有人说这是“天灾”,有人说既有天灾 , 也有人祸,各有个的理,只要言之有理,兼听则明。 怎样看北京精神, 有人说 7.21 后的香港、深圳也遭受狂风暴雨,没有精神也没死一个人,言下之意,你整天讲北京精神却已经死了 37 人,吹什么呀!面对一场特大暴雨袭击,要不要精神的力量和张扬,可不是一个小问题,科学敬业、多做实事、少发空伦也是一种精神, 没有精神力量,难以想象。 死亡人数也成了话题。有媒体宣称“颇有微词”质疑死亡人数 , 其实是借“微词”公开质疑而已,问题是北京领导人也不至于低能到这个程度 , 尤其是经过非典教训之后,难道真有必要隐瞒死亡人数?这对北京形象有帮助吗?从技术上说,全北京死亡人数统计不同于飞机失事,死亡人数的确切统计需要时间(如果死者非北京户口又无身份证在身的话) , 死亡身份和原因也需要查清,查清公布了不就消除了疑问了吗?我倒觉得其中死亡原因查清尤其重要。对于死亡人数问题没有必要放大炒作。 排水设置更是重要话题,有人说“不堪一击”,有人说“面子功臣”“政绩工程”。这类问题见仁见智涉及设计标准和排水畅通无阻两大问题,都和人为有关。而设计标准确定最高、高、一般、低标准的不同等级 , 这和这次历史记录有关。你设计百年不遇,可这次房山是 400 不遇怎么办 , 巴黎的下水道工程解决不了多山的房山问题,这样的问题恐怕真的需要集思广益,两权相较取其轻了。 不管怎么说,避害逃生术,携手共同应对特大暴雨却是人们的共识。我们需要的是在当前,凝聚共识,万众一心,同舟共济,应对“七下八上”可能来临的新一轮暴雨袭击。
3542 次阅读|0 个评论
念旧感怀之转瞬十年
zhangt10 2011-9-12 10:14
2001年9月11日的早晨,我被小妹打来的电话吵醒。“打开电视”,她只这么说。电视屏幕上,是纽约的那两栋大楼之一崩溃的镜头,另一个正着火。频道上打着 "LIVE",并不是灾难电影。我说:“真的?”小妹说“是”。张口结舌,形容的就是这个情形了。 前一天的9月10日我在加州奥克兰的医院急诊室待了10多个小时。不小心割坏了手,只有去那里等手外科专家来缝合。因为这点小伤比不上急救车送来的几个枪伤病人,于是干坐在那里看着一个肺癌晚期病人在身边停止呼吸。我以为那已经是很糟糕的情势了,没想到第二天却有更大的灾难等着我们。 哥大毕业的一个好友一个月前刚在WTC二十几层的一家公司就职,上城哥大的朋友们很快就联系到,却都没有她的消息。好像她上班总是迟到的,我们这么安慰自己。一个朋友就去她在中央公园北边的公寓门口坐等了几个小时,直到她走了一百多条街回家后给大家报平安。 她确实迟到了,出地铁正好看见她们公司的楼着火,站在楼下呆看着直到第一栋崩塌才开始狂奔,差点给埋在下面。 另一个NYU的朋友原本是订了那班纽约去洛杉矶的飞机上的位子,临时有会改到后一天也逃过一劫。 WTC世贸大楼在他们存在着的时候其实并不那么让人折服。一个搞建筑的朋友说,哦那两个七十年代的古董。 所有来纽约的朋友们都是要去那里登高的,所以也没少乘那里速度很快的电梯。比起帝国大厦的冠顶,WTC简洁到平淡。 大部分时间经过世贸,要么是去下城血拼买衫或者是去Hudson河边的步行道滑旱冰。当初更欣赏隔壁WFC粉红大理石的优雅,尤其是那个玻璃温室中庭Winter Garden的室内乐或者花展。WTC不过是中转站而已。而02年的夏天再次回到纽约在下城的朋友那里落脚,才真实感受到没有这两座高楼时时在半空的存在是如此的让人失去方向感。我们曾经是多么的习惯了他们指南针一样的存在啊,而他们的倒塌又何尝不是美国这十年迷惑与彷徨的象征? 刚写了一点,想到死难者和纽约那些因为爆炸粉尘留下的呼吸道后遗症就实在没心情。再想到以此为由发动的伊战就更让人心凉。当初EPA对空气质量的确认已经让人很怀疑了,1968年开建的大楼会没有石棉?而03年伊战前的谎言更让人感慨死者的悲剧和国民的共愤如何被政客挟持。实验室的朋友都去反战游行,而伊战开始的那周我几乎无法忍受看到任何战争的照片。一个从来没有被敌国占领过的国家怎么会理解被占国民的伤痛,而且这场战争的武器居然是用我交的国税去支持的。石油,军火,国家博弈和不对称战争的代价永远是平民。 (上面New Yorker这幅Art Spiegelman的封面以黑色的语言表达了那份震撼和悲伤。而下面是这期New Yorker的封面)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649 次阅读|0 个评论
纪念911
热度 1 duke01361 2011-9-10 07:55
又是911!911发生的时候我正在爱丁堡大学达尔文楼的办公室忙得不可开交。一位现在荷兰的女技术员找到我办公室告诉我:Pan,有人用飞机把美国世贸大楼给撞了!死伤惨重!我第一反应是:谁这么不小心?又开飞机撞上了大楼?!怎么搞得?!后来才知道那是恐怖袭击!纪念911! Is 911 again ! 911 occurred when I was busy in my office in Darwin Building in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A d utch female technician who is now in netherlands went to my office and told me that : Pan, the World Trade Center in the United States was hit by flown on to it ! Many Casualties ! My first reaction was : Who is so careless ? And a plane hits the building again ? ! Later I learned that a terrorist attack ! Commemorate the 911 !
个人分类: Life a Bit|2450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挪威恐袭嫌犯或入住“最人道”豪华监狱zz
entomology 2011-7-27 09:32
挪威恐袭嫌犯或入住“最人道”豪华监狱 http://gzdaily.dayoo.com/html/2011-07/27/content_1429134.htm 挪威恐袭嫌犯或入住“最人道”豪华监狱 大洋新闻 时间: 2011-07-27 来源: 广州日报 本报讯案件嫌犯布雷维克在首次出庭时,对两次凶案供认不讳,但否认对他的恐怖袭击指控。   据报道,如果最终认罪,布雷维克可能将被送往奥斯陆近郊的哈尔登监狱服刑。这座监狱以豪华舒适的环境著称。   挪威政府用了10年时间,花了2.5亿美元建造哈尔登监狱,这座监狱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人道”的监狱。   牢房像酒店标准间   据悉,目前,哈尔登监狱中关押了252名犯人,里面有杀人犯、贩毒分子以及其他重刑犯。犯人都有自己的私人牢房,看起来就像是个饭店的标准房间,有浴室套房、平板电视、迷你冰箱,有些房间还有DVD播放器,甚至还能上网。12名犯人共享一个客厅。   报道称,整座监狱都是低矮的砖楼,墙壁上还装饰着挪威顶尖艺术家的壁画。挪威政府官员认为,如此“人道”的监狱,可以降低犯人的攻击性。犯人经常和守卫一起吃饭,一起参加体育活动。   囚犯可学烹饪   此外,监狱中还有很多娱乐活动。如“厨房实验室”,犯人可以在这里学习烹饪技术;狱中还有音乐工作室;监狱还为有配偶的服刑者准备了卧室,他们的亲友可以在这里过夜。   法官海格尔说,布雷维克将被羁押8周,前4周是“完全隔离期”。这段期间,收信、家属探访、阅读报纸、收听广播、看电视、上网等活动都将被禁止。   在挪威,最高的刑期只有21年。不过,如果罪犯被认为对社会仍有威胁,刑期可能再延长。   (宗禾) 被称为“世界上最人道”的哈尔登监狱,位于奥斯陆近郊,图为该监狱的外观 。 哈尔登监狱内的牢房像酒店标准间。 被称为“世界上最人道”的哈尔登监狱,位于奥斯陆近郊,图为该监狱的外观。 哈尔登监狱内的牢房像酒店标准间。
个人分类: 扯闲皮儿 Babble Chat|742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十年砍柴:中国这辆“和谐号”动车将驶向何方?
热度 2 gabbro 2011-7-24 21:46
http://blog.ifeng.com/article/12506667.html 今天,我在新浪发了一条微博: “腐败恐怖主义初期,中产者似乎不用担心。你不用下井挖矿也不用去流水线上打工,因此不需要担心矿难和生产事故。腐败恐怖主义发展到中期,多数人就无法置身 于外了,你得坐火车坐地铁你得开车经过大桥,你住的房子质量无保证,你得去超市购买食物。发展到晚期特权者也不能远离 “ 恐怖袭击 ” 了。(“腐败恐怖主义”一词是我从 @ 华山 2009 那里首次看到)” 这条微博创了我开微博以来转发和评论的记录。公众对这贴微博的关注,我想不仅仅是因为温州境内动车脱轨造成的巨大伤亡,而是由这场灾难引起的恐慌和焦虑。在十年前,我们听到的多是矿难、生产车间爆炸、黑煤窑那样的人道主义灾难,对于生活在城市里的白领来说,似乎离自己很遥远。可近几年来,灾难离所有人包括城市白领和中产者越来越近了:楼房突然倒塌,闹市中的大楼被易燃保温材料烧毁,路面吞噬汽车,卡车压塌桥梁,地铁电梯逆行,食品安全警报频传。。。。。。 而动车脱轨事故,是所有灾难中,最具有隐喻意义的了。 事实上,对于今天中国的当国者来说,没有一个词比“和谐号动车”更能精确地表达他们的勃勃雄心:中国,是一辆高速而和谐的动车。 但如果没有安全的保障,和谐只能是虚幻,高速则是欲速则不达。 “跃进思维”可以说一直是 1949 年后历代当国者的治国理念,只不过不同时期的表述方式不同而已:“超英赶美”、“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步子再快一点,胆子再大一点”,以及当下的 GDP 政绩观。 追求高速发展,并不是当政者的错误,而应是其义务,就如建设高铁本身不是错。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能为高速运行的动车提供安全保障,避免其倾覆?对中国这列载客人数天下第一的高速列车来说,最重要的安全阀则是:社会的公平公正、政府的清明廉洁。如此,列车方可安全和谐。 那么,今天的中国社会怎样呢?每当一场灾难发生时,媒体调查到半途总被有关部门禁声,责任追究往往处理几个低级别的替罪羊不了了之,民间的怨气已开始演变成戾气。。。。。。从逐年攀升的移民人数就能看出,对中国的现状,即使是既得利益者也看得一清二楚。 这种全社会的恐慌已经从底层蔓延到中间层甚至权贵层。在社会分工高度精细、公众对公共服务相当依赖的现代社会,没有人能独善其身。中国古代官府基本上是消极的,因为它不需要提供那么多公共服务,而中国农耕社会的特点决定小共同体有独立生存的能力,诚如《击壤歌》所唱的那样:“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 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帝力 于我何有哉?”粮食和蔬菜自己种,房子自己造,桥梁道路往往是民间的宗族和村庄建造,多数人长年累月呆在一个地方不需要外出旅行。。。。如此,普通人的危险主要来自自然灾害、疾病和战争。 今天,每个人都是一个分工细密运行复杂的整体体系中一份子,这个体系中一个螺丝钉出问题,都可能导致灾难性后果。而当政治运行不透明、司法不公平,腐败必定盛行,“大机器”里一个个螺丝钉时刻都在被腐蚀,而开机器的人却不许别人来检修。腐败恐怖主义必定盛行,检点近几年的公共灾难,几乎中间都有腐败的因素。 一些疲劳驾驶的司机明知车辆刹车失灵时,不是想办法付出一定的代价让车辆强行停下来修好,再换一个司机开车。而是怀着侥幸心理,以全体乘客为人质,希望加大车速快点达到终点。 那么,终点在哪里?如此疯狂的过山车,半途中一粒石子能可能导致翻车,司机真有上帝眷顾的好运气吗? 中国这辆和谐号动车,你将驶向何方?
2124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转发:关于高铁灾难最精彩的评论
热度 1 gabbro 2011-7-24 21:28
刘峻 :这是今天看到的最精辟的评论。当一个国家烂到打个雷就能让火车追尾、过个车就能让大桥垮塌、喝几包奶粉就能肾结石的地步,我们每一个人都无法再置身事外。今天的中国本身就是一列在雷雨中行驶的动车,你我不是看客,你我都是乘客。 十年砍柴:腐败恐怖主义初期,中产者似乎不用担心。你不用下井挖矿也不用去流水线上打工,因此不需要担心矿难和生产事故。腐败恐怖主义发展到中期,多数人就无法置身 于外了,你得坐火车坐地铁你得开车经过大桥,你住的房子质量无保证,你得去超市购买食物。发展到晚期特权者也不能远离“恐怖袭击”了 . 张桓 : 今天上午上面给央媒下达的追加指示:「对温州事故报道的最新要求:1、死伤数字以权威部门发布为准;2、报道频度不要太密;3、要多报道感人事迹,如义务献血和出租车司机不收钱等等;4、对事故原因不要挖掘,以权威部门的发布为准;5、不要做反思和评论。
2224 次阅读|2 个评论
温州动车追尾的真实原因也许超出我们的预料!
热度 2 刘振辉 2011-7-24 13:29
好久没有写博了,杂事太多是原因,更多原因恐怕是思想懒了。 但我现在又想写一点了,不写郁闷难受。 这是在惊悉动车追尾的事故后。 太惨了,我们当然需要祈祷,互助... ... 但我想更需要的是思考发生事故的原因,以及如何吸取教训。 我希望这是一起无法人为控制的交通意外事故,但现在所有的信息还无法让我确认这一点。 原因何在? 司机瞌睡了?我希望是,但可能不大。 恐怖袭击?可能是,但我无法确认。 动车对雷电袭击无法躲避?看来是,但专家说这恰恰反映了动车的安全性。但这种安全性何在?我不明白。如果不安全,是否应该全部停运,待修复后再运行。我们可以等,不会有怨言。磨合不是实验,没有这样搞实验的。 还可能是阴谋袭击?我们购买的专利中设置了定时炸弹(病毒程序)?但我们不知道。希望不是,但需要排除。事故发生的时间节点具有诸多巧合性(赖遣返刚回来、挪威大爆炸、伊朗新动作、南海危机、新疆冲击派出所事件、美国债务违约谈判关键时段等),背后有无关联? ... ... 我累了,请调查组给老百姓一个清楚的解释吧。不!是真实的原因。问题到底出现在哪里?是技术问题、管理问题、意外失误,还是国内外敌对势力的蓄意破坏?搞清楚这个问题太重要了。 我其实还是基本相信我们的技术有了了不起的进步,但也基本相信我们还不成熟(事实是试金石!),我们也许还需要再谦虚一些。若找不到病因,可列车还在跑,还在时而断电,这不是闹着玩吗?简直是犯罪! 我已经订了几天后去北京的动车票,我要不要退票?我很犹豫。请告诉我。 我们经济繁荣,科技进步,我很自豪,但我希望所有这些是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之上的,我希望这些担忧是多余的。 我还想说,但还是算了吧。我很清楚注定是徒劳的,我仅说这一点点,只是作为一个生命个体的本能反应,并无期望太多。 几天后,北京还是会去的,希望我是幸运的,能够安全到达。如今,不相信政府还能相信谁呢? 正如给孩子打疫苗,有劝不要打的,但不打也不是个办法,最后还得相信政府是对的。 愿上天保佑我们。 愿我们的祖国减少灾难!
7484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白岩松:为什么中国到处援助别国,却缺少朋友
热度 4 Lxs7405 2011-3-18 22:28
白岩松:为什么中国到处援助别国,却缺少朋友 白岩松:为什么中国到处援助别国,却缺少朋友 中国人都有这样的感慨,为什么我们在国力并不雄厚,人民并不富裕的情况下,宁可自己受穷,倾尽国力去支援一些国家,却并没有得到友谊。中国人勒紧裤带,把最好的物质奉献给我们的朋友,结果往往是反目为仇。当年在我们国家粮食非常紧张的时候,我们用宝贵的外汇购买粮食支援阿尔巴尼亚,但最后两国反目为仇;我们无偿支援越南,最后却兵戎相见;我们支援朝鲜石油、粮食,却发现那是个填不满的无底洞;我们支援外蒙古建设,他们却把中国工人关进监狱;我们支持非洲国家建立工厂,他们却责怪中国设备落后。这些受援国家的政府和平民并没有对中国有好感,中国的牺牲和奉献得不到友谊,难道中国人是天底下最大最大的傻瓜?白岩松告诉了我们为什么。白岩松说,他到美国参观了一家报纸博物馆,这里珍藏了世界主要国家的报纸。美国9.11恐怖袭击后,世界几乎所有9月12号的报纸头条都是关于9.11的报道,唯一只有中国的报纸头条是领导人的接见活动。白岩松感慨道,中国与世界脱节最大的是普世价值,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没有共同的价值观,所以得不到朋友。 9月22号,温家宝在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高级会议讲话时说,2009年底,中国免除了50个穷国的256亿元人民币债务。 温家宝还说:2008年6月底,中国累计免除亚非等49个重债穷国和最不发达国家债务247亿元;提供各类援款2065亿元,其中无偿援助908亿元;对42个最不发达国家的商品给予零关税待遇,税目为736-1115个,占最不发达国家对中国出口贸易额的98%。中国还为非洲培训了15000名各类人才,派遣100名高级农业技术专家,派出医疗队,援建30所医院、100所农村学校,无偿提供防治疟疾药物。2007年底中国为增强非洲的自我发展能力,决定提供23.77亿元的无偿援助和7亿元的无息贷款...... 最近几年来,中国灾难频发,汶川地震、冰雪灾害、西南旱灾、玉树地震、泥石流……灾害不断。根据相关数据,玉树地震,国家财政拨款5亿元。西南大旱灾,国家拨款1.26亿元…… 2000年10月,在中非合作论坛首届部长级会议上,中国政府首次宣布在两年内减免32个非洲国家总额达100亿人民币的债务。 截至05年底,减免44个发展中国家总计198笔价值约166亿元人民币债务。 2008年6月,向朝鲜捐赠了5000吨航空油和1亿元人民币,共计1500万美元。 2009年3月,提供阿富汗7500万美元贷款全部转为无偿援助。2009年全年,免除了46个国家的400多亿元债务。 2010年2月,中国国务院批准了减免伊拉克欠华债务的80%,约为68亿美元。当月,由于朝鲜货币改革失败,传中国将向朝鲜提供100亿美元援助。 2010年4月,中国政府向委内瑞拉提供200亿美元贷款。 2010年8月,央视新闻联播同时出现两条新闻:一、为支持俄罗斯抗灾,中国将捐赠100万美元现金和价值2000万人民币的物资;二、甘肃舟曲缺乏饮用水和方便面,政府号召大家积极捐款。 评论家夏小强在《如此国际主义为哪般?》的文章中指出:中国的失、辍学儿童人数世界第一;中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还在针对初、中等教育征收高昂学费的大国,而其他大国都免费向她的国民提供;中国九亿农民几乎没有任何医疗社会保障,世界第一。而XX却不顾民众的生活在用大把金钱买他国的欢心。 有不少网友指问:我国是发达国家了吗?中国有钱吗?有没有钱老百姓说了算。什么时候也可以减免一下自己国内穷人的债务呢? 还有网友表示,看来政府还是不缺钱,以后捐款要审慎考虑了。
个人分类: 社会评书|5781 次阅读|4 个评论
日本大地嘯與美國911
热度 3 LEOLAND 2011-3-16 12:52
曲津華 十年前的今天,第一超級大國美國被 911 恐襲嚴重擊中,吃了一個大虧,人為地。 十年后的今天,第二超級大國日本被 9 級地震海 》,深受其感。 今年,意外看到了慘痛災難實景在日本重現,感同“深受”。 P.S .海嘯的國際通用詞 Tsunami 就是來自日語。這次大海嘯,證明日本與海嘯確實有不解之緣。命名海嘯是爲了研究海嘯和預防海嘯,甚至利用海嘯造福於人類。但願海嘯能被以日本為首的國際力量所研究、所預告、所利用。 2011-03-16
个人分类: 时报时评|2484 次阅读|5 个评论
气候恐怖主义正在袭击中国:请君入瓮
热度 1 杨学祥 2010-8-2 11:33
气候恐怖主义正在袭击中国:请君入瓮 杨学祥 近日,国际能源署 ( 简称 IEA) 不经意间披露了最新能源报告《世界能源展望 2010 》 ( 下称展望 ) 中的一部分内容,却引起了境外媒体的极大关注。而这部分内容经过境外媒体的炒作后,就变成了中国去年已经超美国成为全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并且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二氧化碳排放国。事实上,对于这份尚未出炉的展望中披露的中国与美国能源消耗数据,国家能源局相关负责人随后相继公开表示质疑,称报告数字可以借鉴,但不可信。国内不少专家认为报告形迹可疑,更有专家、学者认为这是某些西方发达国家及其舆论的别有用心 。 去年年底,被称为拯救地球最后一次机会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最终以一份不具法律效力的协议收官,在减排目标和资金援助两大核心问题上,并无实质性进展。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坚守公平发展的底线,坚持发展权不容谈判,力推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要求发达国家承担过去 200 多年无节制排放的历史责任。他们坚称,问题的制造者应当自己埋单,并重申,发展中国家还面临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消除贫困等多重任务,限制其发展空间,极不公平也不合理。发达国家则竭力推卸历史责任,希望把发展中国家纳入单一的法律框架中,只谈共同承担,不提区别对待,并企图将自己的减排目标和发展中排放大国的承诺捆绑在一起。迄今为止,发达国家提出的中期减排指标不仅幅度让人难以接受,且附带各种条件;在资金援助上,其又行动迟缓,承诺援助金额与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所需相去甚远。 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已把国际社会的目光全都聚到中国身上:只要中国参与强制减排,美国就参加。毋庸置疑,目前的中国令全世界瞩目。明眼人一看便知,而此时披露中国去年已经超美国成为全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并且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二氧化碳排放国的消息,其意图很明显:既然是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大国和第一大二氧化碳排放国,那么将中国纳入强制减排显得是多么的理所当然和冠冕堂皇。从而在坎昆气候会议上,为实现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提出的让中国等发展中大国共同承担的强制减排目标、分化基础四国铺平了道路 。 中国石油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王震指出, 2009 年中国总人口是 13.3 亿人,同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是 31 亿吨标准煤,人均消费能源 2.33 吨标准煤。 2009 年美国总人口是 3 亿人,同年美国能源消费总量是 31.1 亿吨标准煤。美国人均能源消费量 10.37 吨标准煤,是中国人均能源消费的 4.5 倍。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有权利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国民生活水平。无论是相关国际机构还是发达国家,若仅以一个总量数字来指责或要挟中国,都是毫无道理的 。 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限制中国发展的计划蓄谋已久。 2007 年 3 月,在由广州市科协和英领馆联合举办的论坛上,来自英国的资深环保记者保罗布朗语出惊人:全球气温再上升 2 摄氏度 ,上海将被淹没!他更指出,在 2050 年后,如果广州的气温再上升 3 摄氏度 ,没有空调难以生活。保罗布朗曾是英国《卫报》的资深记者,此次他来到中国时,就带来了国际权威机构的最新研究结论:如果人们仍不对温室气体的排放进行控制的话,到 2050 年时,全球平均气温将再上升 2 摄氏度 ,而至本世纪末,全球气温将上升 5 摄氏度 。 布朗为中国描绘出一幅可怕的远景:中国经济上最发达的两个地区都将首先受到全球变暖的威胁,这对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能是致命一击。气候恐怖主义者的恐怖袭击手法远远高于一般的恐怖主义,以预言 50 年内的世界末日来胁迫世界进入其布下的经济陷阱!经济基础影响人们的政治观点,布莱尔不是为了世界利益而是为了英国的经济利益而成为控制全球变暖的领头羊 。 大国博弈的基本目标就是经济利益,文化、外交、政治、战争都是为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和途径。欧洲发达国家开发较早,资源和能源不足是其软肋。与其高价购买石油和天然气,受中东和俄国的制约和限制,不如发展可再生能源,兼得改善环境的目的。没有尾巴的狐狸提倡大家都割去尾巴,可惜石油和天然气并没有因为欧洲的说教而丧失其经济价值。如果欧洲找不到让大家都割去石化燃料尾巴的强有力的理由,缺少美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大国支持的减排计划就必然失败。气候恐怖的宣传就会变成没有结果和没有救星的恐怖末日。美国花费倾国之力打造的石油基地,怎能因为欧洲一句话就一文不值?未来 90 亿人口能靠可再生能源生存吗? 美国独霸石油资源的计划是实实在在的,欧洲可再生资源的计划是虚无缥缈的。有人以为,通过温室效应,人类就可以控制气候,就可以改变自然规律,这只是天方夜谭而已。对大多数人而言,乘亚诺方舟要比改变气候实际的多。我们为什么要和老天爷较劲?人类有战胜自然的历史吗? 历史上,海平面有 100 -200 米 的大幅波动,遍地可见的海岸阶 地就是证据;气温变化幅度在 10 摄氏度 以上,冰期和间冰期的转变已经历了数次。即使人类将地球积蓄数亿年的石化燃料消耗殆尽,地球的温度也不会超过历史的水平,气候恐怖论只能恫吓没有历史知识的人,世界不会因气候危机而走向末日。沧海桑田的变迁是自然规律,城市的兴亡,民族的荣辱,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阻挡不了风沙侵蚀的人类,居然想阻挡海水的进退。布莱尔的幻想即使戴上科学的面具也恫吓不了整个世界。 据 2007 年 3 月 13 日 美联社报道,英国政府于 3 月 13 日 建议进行一次大胆的,长期限制二氧化碳排放的新环境立法。此举将促使美国、中国和印度也出台同样的立法。按照该立法的草案,英国到 2050 年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将比 1990 年减少 60% 。这是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威胁而采取的一项革命性举措。托尼布莱尔说:它为全球其它国家树立了一个榜样。 近几个星期以来,英国的政治党派为了在下一届国家选举中占领一个关键的战场,纷纷进行了绿色表决以展示他们的环境态度。无论是布莱尔的工党还是反对党保守党都非常重视环境问题,他们把更多的媒体时间放在了臭氧层问题上而不是英国在伊拉克的驻军问题。来自伊拉克的坏消息已经让布莱尔的阵营受到打击,他们试图把人们的注意力转移到其它可以使布莱尔掌握主动权的问题上,比如环境问题。布莱尔计划于 9 月份离任,如果他能够在离任前成功促成一项全球二氧化碳协定,这将成为一个意义重大的政绩 。 如果把竞选的宣言当成行动的纲领,那么你就一定会上了机会主义和自由主义的贼船。布莱尔在为世界人民画饼充饥!如果布莱尔能把中东和俄国的石油和天然气由能源和资源化为负担和债务,那么,人类就可以靠热情、愿望和幻想解决一切物质的危机。布莱尔只给出发达国家可接受的极限,他没有给出发展中国家离开低价的石化燃料如何生存的方法。在将石油和天然气驱逐出国际燃料市场的表决中,美国、澳大利亚、中东和俄国决不会投赞成票。 王乃仙最近指出,气候变化是地球气候史的正常现象,这种变化有时表现得比较和缓,有时则比较急剧。尽管近年来天气和气候出现了世界性的异常,但这种异常并没有超出历史上的变动尺度和界限。根据已知的气候演变史料,气候变化是有特点和规律可循的,天气冷暖交替出现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并非只向一个方向发展。所以,人们应当从已经发生的变异中寻求因果关系,探索出未来的可能趋势,并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在突变中切勿惊慌失措,更不能以眼前局部的、偶然的变异作为依据,贸然判断世界今后的气候将更趋恶化 。 气候恐怖主义的纲领就像张伯伦的绥靖政策,以机会主义的损人目的开始,以自由主义的害己结果告终。自然规律不是由国际决议来改变的,尊重自然规律,适应气候变化,优化自然环境,构造和谐社会。这才是人类正确的选择 。 打着公平正义的科学旗号,贩卖利己主义的政治经济私货,这是西方霸权集团和经济财团的故伎重演。 周光召院士指出,最近地球上气候的波动很大,二氧化碳含量却一直在上升,可见全球气温变化并不完全取决于二氧化碳含量。另外从历史上看,影响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因素很多,有人为因素,也有自然因素。现在的变化是否完全来自人为产生的温室气体,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关于温室气体的研究,涉及能源结构的调整和由此引起的发展中国家的承受能力问题,其中既有科学问题,也有经济和政治问题。在科学上没有弄清楚之前,不应轻易做出结论 。 2010 年初低温暴雪袭击北半球,使哥本哈根气候大会黯然失色,冷热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否定了温室效应的持续增温预测。气候危机来自全球变暖的过度宣传,气温高于现在 10 -18 摄氏度 ,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大于现在 8-10 倍的白垩纪,是恐龙和热带森林的天堂,气温上升并未超出历史的最高限。 近期发现,海底甲烷水合物的储量是已知碳化石燃料的二倍,但这些甲烷水合物矿床脆弱,从中逃逸出来的气体可能加剧全球变暖,人类根本无法控制 。构造运动、海洋锅炉效应使海水增温,是甲烷进入大气的原因。一亿年前海洋底层水温比目前高 15 度,气温高 10~15 度 ,甲烷和二氧化碳从海洋进入大气的作用不能忽视。人类活动释放的温室气体与之相比是微乎其微的。目前气温变化的幅度还没有超过历史水平,没有证据表明它仅是人类活动的结果。人类的盲目干涉或许只能加重未来全球变冷带来的灾难。 由于公众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商业战争往往打出绿色环保的旗帜。曾庆存院士指出,一开始提出人类使用氟里昂是破坏臭氧层罪魁祸首论调的是一些与杜邦公司竞争的公司,当时杜邦公司是氟里昂这种制冷剂的主要供应商。杜邦公司还为此出了一本书,专论臭氧空洞根本就是骗局。后来,杜邦公司研制成功了氟里昂的代用品,它马上反咬一口,提出氟里昂是破坏大气臭氧层的罪魁祸首,以此限制别的公司使用氟里昂。可以显见,这些论调都是西方一些垄断资本家和政客玩弄的把戏。温室效应也好,对臭氧层的破坏也好,是科学家作为科学研究而提出来的一种观点,是值得肯定和无可厚非的。但这些学术探讨性的观点有时就被编造成了所谓的科学根据,被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用来压制别的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 。以冠冕堂皇的维护抽象人权和生态环境的红旗,代替昔日的公开侵略和掠夺的黑旗,这是霸权主义的新伎俩。 尽管二氧化碳增加被认为是产生恶劣气候的原因,但目前它还仅仅是科学上的争论,不会成为发动战争的借口。气候变化的影响可能对安全构成威胁,前联合国秘书长加利曾预言,最近的一场战争(中东战争)是为了石油而战,将来的战争是为水而战。如果气候变化导致各国丧失本来就稀缺的淡水供应或者生计手段,那么冲突的威胁将会大大增加。在采取合适的行动战胜威胁的过程中,通过对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来消除或减轻威胁,而不是通过诉诸武力或其他方式直接处理安全问题,这样可能在总体上更加有效,并且经济、合算 。现在,气候问题已演变为政治问题,政治问题又转化为经济问题,导致冲突和战争的危险正在增加。 气候恐怖主义正在袭击中国,掉入气候恐怖主义的陷阱是当前中国面临的最大危险。 参考文献 1. 西方媒体热炒中国能源消费 被疑诱使我强制减排。 2010 年 08 月 02 日 01:25 中国经济周刊。 http://news.sina.com.cn/c/sd/2010-08-02/012520803399.shtml 2. 新报告被指诱使中国强制减排。 2010 年 08 月 02 日 01:25 中国经济周刊。 http://news.sina.com.cn/c/sd/2010-08-02/012520803399_2.shtml 3. 学者回应中国经济责任论 : 人均能源消费少得可怜。 2010 年 08 月 02 日 02:39 人民网 - 人民日报。 http://news.sina.com.cn/c/2010-08-02/023920803829.shtml 4. 刘正旭,李莹,刘萍。英国环保记者:全球气温再升 2 ℃ 上海将被淹没。 2007 年 03 月 18 日 13:54 金羊网 - 新快报 http://tech.sina.com.cn/d/2007-03-18/13541421472.shtml 5. 杨学祥。气候恐怖主义能维持多久?光明观察。刊发时间: 2007-3-20 8:19:37 。 http://guancha.gmw.cn/show.aspx?id=4012 6. 英国政府建议制定长期限制二氧化碳排放的新环境法。气象港 2007 年 3 月 17 日 http://qxg.com.cn/n/?fc=ndcid=0nid=11318 7. 王乃仙。气候变化究竟何去何从。发布时间: 2007-03-19 07:48  来源:光明日报 http://www.gmw.cn/01gmrb/2007-03/19/content_573814.htm 8. 杨学祥 . 地球已开始进入变冷周期 ( 2004-3-23 ) . 光明网 . 光明观察 . http://www.gmw.com.cn/03pindao/guancha/2004-3/23/1122001.htm 9. 杨学祥。全球变暖还是变冷。科技潮, 2006 ,( 9 ): 20-22 10. 杨学祥 . 面对危机的正确抉择:改变气候还是适应气候? 2007-3-12 光明网论文发表交流中心。 http://www.gmw.cn/03pindao/lunwen/show.asp?id=12412 11. 周光召 . 若干基础科学的发展趋势 . 科学 . 1996, 48(5): 4~7 12. Erwin Suess, Gerhard Bohrmann, Jens Greinert, Erwin L ausch. 易燃之冰 . 科学 (Scientific American 中文版 ). 2000, (2):7~12 13. 杨学祥 . 降水能源变化与未来地下水危机 . 科学 . 1999 , 51 ( 1 ): 46~48 14. 熊德 . 真凶是太阳风?很可能!咋全赖氟利昂?有名堂! 中国市场经济报(科技周刊), 1997 年 7 月 24 日 第五版 . 15. J. Houghton. 全球变暖 . 北京 : 气象出版社 . 1998. 90,109,226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5392 次阅读|6 个评论
我海外公民渐成为恐怖袭击直接目标
xupeiyang 2009-9-29 08:25
http://news.qq.com/a/20090929/000258.htm 外交部:我海外公民渐成为恐怖袭击直接目标 http://news.QQ.com   2009年09月29日05:32   人民网-人民日报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很多国家经济衰退或不景气,海外中国公民和企业生存环境有所恶化。在恐怖袭击和绑架、海盗等非传统安全事件中,中国公民正逐渐从过去被殃及变为直接目标。各种刑事犯罪和意外事故更直接造成我国公民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 今年79月间,外交部、我国驻外使领馆、各地方外办以海外文明和海外安全为主题,共同开展了树立海外中国公民文明形象宣传月活动。记者日前就该活动和领事保护工作对外交部副部长宋涛进行了专访。 为什么要开展树立海外中国公民文明形象的宣传活动?活动的情况和效果如何? 宋涛说,开展这项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醒中国公民和企业增强法律观念,提高自身素质,提升防范风险的能力。近年来,我国海外领事保护案件频发,其中多数是由外部因素造成的,如侨居国政局动荡、各种意外伤害事故等。但不可否认的是,有一些案件是由海外中国公民和企业自身问题引发的。比如,有的中国公民和企业不了解或不遵守当地法律法规,导致劳务纠纷,店铺被查抄等。有的中国公民不尊重当地风俗习惯或宗教禁忌,造成当地人误会。有些行为不仅给个人和企业造成损失,甚至也损害中国人在海外的整体形象。因此,倡导文明形象、文明举止十分必要。在世界范围内树立中国人谦和友善、遵法守信,广大海外侨胞人身财产安全就能得到更多保证,发展就有更大空间,我们国家在国际上就更有亲和力。 为此,我们专门印制了100万册《中国公民海外安全常识(2009年)》和《海外中国公民文明指南》,分别介绍了我国公民在海外可能遇到的各种安全隐患和处置方法,以及在海外必备的文明常识。我们在福建长乐、浙江青田和内蒙古满洲里三地举行了推广活动,并通过各出入境口岸、各驻外使领馆等在海内外广为散发。公众也可从外交部网站免费下载。 目前我国领事保护形势如何?在这方面都做了哪些工作? 宋涛说,从1949年到1979年的30年间,我国出境总人数仅为28万人次。2008年,中国公民出境人数达到了4584万人次。这既说明我国对外互利合作和交流日益扩大,也意味着领事保护工作任务日益繁重。 目前,我们面临的海外安全形势越来越复杂。地区热点问题升温和部分国家政局动荡,直接影响我海外公民和企业安危。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很多国家经济衰退或不景气,海外中国公民和企业生存环境有所恶化。 在恐怖袭击和绑架、海盗等非传统安全事件中,中国公民正逐渐从过去被殃及变为直接目标。 各种刑事犯罪和意外事故更直接造成我国公民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 党中央、国务院领导高度重视保护海外中国公民和机构安全及合法权益,多次就领事保护案件作出重要批示。外交部和各驻外使领馆将领事保护作为外交工作落实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的具体体现,时刻把人民的利益放在心上,时刻准备着为同胞们的安危奔走劳碌。外交部领事保护中心成立以来,与我驻世界各地的使领馆保持着联系,随时紧急处理突发的领事保护案件。我们的驻外使领馆身处一线,遇上重大突发事件时,几乎都是从大使到科员全部出动开展领保工作,有时连吃饭睡觉的时间都没有。 最近几年,我们平均每年要处理大大小小的领事保护案件3万多起。去年11月,我们在短短几天内租用12架次民航包机,从泰国接回3400多名滞留在那里的中国游客。这么大规模的撤侨行动在世界上也是少有的。去年12月,我们积极配合军队,实施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护航任务,赢得海内外广泛赞誉。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公民出境数量还会增长,这对领事保护工作无疑是巨大挑战。我们将如何应对?有哪些设想? 胡锦涛主席在今年7月第十一次驻外使节会议上,要求我们继续做好保护海外中国公民和法人合法权益工作。我们将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坚持不懈地做好领事保护工作。当前的重点是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完善机制建设。进一步加强地方海外安全工作机制,建立中央、地方一体化的海外安全保护工作机制。二是强化应急处置。各驻外使领馆继续细化重大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进一步健全快速反应、协调处置的工作机制。三是做好预警宣传。外交部牵头,会同有关部门通过网络、报刊等媒体及时发布出国特别提醒和领事新闻。四是推动领保立法。外交部将积极配合领事保护立法工作,以使领事保护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记者 徐步青) 相关新闻: 外交部:海外中国公民和机构安全形势日趋严峻 2008中国人海外安全报告:军舰护航属重大壮举 我国海外人质危机解析:安全形势越来越复杂
个人分类: 有待分类|1138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4 15: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