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大众力学丛书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科普是力学家不可旁贷的责任----在纪念《大众力学丛书》十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
热度 6 武际可 2018-10-7 07:54
科普是力学家不可旁贷的责任 ——在纪念《大众力学丛书》十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 武际可 科普是我们的责任,因为:我们现在的科普非常落后,我们拿不出一本影响世界的科普读物。我们没有像法布尔的《昆虫记》、像弗拉马利翁的《大众天文学》、像薛定谔的《什么是生命》、像法拉第的《蜡烛的故事》等等那样伟大的科普著作。就是像别莱利曼的趣味系列书和基尔皮切夫的《力学谈话》那样的课外读物我们也没有。 科普是我们的责任,我们的科普所以落后,除了由于我们的科学技术本底落后外,还由于我们文化界、学界和出版界对科普的认识还有许多误解。 第一种误解是占有科普重要阵地的人把科普理解为猎奇,什么能够吸引眼球讲什么,还有的把科普理解为休闲和娱乐。想把科普变成人们聊天的谈资。 我们说,科普是是什么?科普是属于教育的范畴,科普是全民教育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它会影响我们民族的科学素质,关乎我们的科学技术发展。科普的选材,不应当是猎奇、不应当是娱乐,而应当是对读者今后发展最重要的基础知识。有一种说法:“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科普不大关心人咬狗,倒是对狗咬人应当给予关心,人为什么会被咬,咬后应当如何处置。 第二种误解是,认为科普读物对于年轻人来说,仅仅是作为理解教科书的辅助作用。认为对于学术来说教本是主食,科普读物是零食。 真要拿吃饭来比喻求知,机关里的食堂好比学校教育,而广大的酒家、饭店则是科普的领域。著名的厨师、品尝家、鉴赏家。只有在机关食堂之外才能培养出来。同样,科学技术大师都是经过自己努力去获得知识的。如果课堂教育是老师把准备好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单凭学校的课堂灌输的知识是成不了大师的。科普就是要准备大量的知识产品,让学生和读者通过自己的努力自己去获取。因之我们要为年轻人准备的读物要超过各种教材的许多倍。因之,科普作家不应当仅仅满足于是机关食堂里的擦桌子端盘子的勤杂人员,而还要是酒店饭庄大宴席的组织者与掌厨。科普不仅可以是食堂饭后的零食,还应当是喜庆宴会上的大餐。它在培养高水平科学家中起着引导学生增长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它在培养科学家中起着重要的独特的不可取代的作用。 第三种误解,认为科普是针对少年儿童、文盲和文化程度较低的人群的出版事业。其实科普的对象是全社会各种不同的人群,从幼儿园的小朋友起,到教授、院士、各行各业的专家们都需要科普。 初级和入门的科普不需介绍,在中级科普方面我们还是很落后的,美国有《科学的美国人》销售量 50 万份,俄罗斯针对中学生的《量子》杂志销售量曾经超过百万。世界上针对高中和大学生的科普读物和视频浩如烟海。高级的,如 nature 和 science ,把现代和新近的科学发现通俗地介绍给大众。我们还没有。还例如费曼的《物理讲义》,实际上是一套高级的科普书。许多著名的物理学家是由读这套书进入物理的。 第四种误解是,认为科普的任务只要把人们研究清楚的事情向大众讲清楚。甚至不需要讲清楚,只要让他们有一个模糊的印象就达到目的了。特别是,一些出版部门为了营销提出“看懂看不懂都有收获”的口号。科普不能在知识概念上打马虎眼。既然是科普,就要科学,就要有科学的严谨性。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不能卖弄。现在“正能量”、“负能量”在全社会流行,说明我们全社会的不求甚解,这不能不认为是力学界的耻辱。我们有那么多专家、教授、院士,没有一个人为纠正这个错误概念而呼吁。进一步,科普不仅要把人们研究清楚的事物介绍清楚,还要能够把没有研究清楚的事物的问题提清楚,启发他们去为解决这些问题去奋斗。科普不仅要把读者引进已知的领地,更要把读者引入未知的值得探险的领地去探索。 上世纪三十年代学界流行的一段顺口溜:“深入浅出是通俗,浅入浅出是庸俗,深入深出尚尤可,浅入深出最可恶。”愿这段顺口溜能够激励我们无论在写论文,还是在写科普作品时想一想,以改变我们的文风。 刚才谈到我们落后,是为了激励我们奋发图强。不过我们的前人还是做了许多非常感人的科普工作。特别值得提起的是,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十万个为什么》,影响了几代人的成长,视频科普方面,武汉电视台的《科技之光》数十年开辟了我国严肃视频科普的新时代。在中级科普方面,我们翻译了许多世界科普名著。我们有翻译的《哲人石》丛书和《第一推动力》丛书。我更看好《哲人石》,因为它选题更接近生活实际和平常的科技问题。特别是数学界有自编和翻译了不少套丛书,物理界也自编了不少好的科普著作。 《大众力学丛书》算是有了几本力学科普书。我这里代表编委会向各位作者和高教出版社致敬。我希望各位为推动扩大这套丛书的影响多做工作,这套书是讲解力学原理的,原理是永恒的、不会过期的、什么时候什么年代的年轻人读了都会获益的。 我们认识到我们离需要还差得远,要准备走更长的路。力学的科普从入门到提高,再到中级和高级的科普读物还缺许多。都需要我们补上。 科普是针对最广大群众的事业,需要有入门、中等和高等各种层次的读物,我们力学既没有从学前的图画力学读物到初中像别莱利曼的《趣味物理学》那样对学前到初中程度的力学入门读物,也缺乏高中到大学的科普读物,更缺少对专家学者的高级科普读物。 力学又是一个与广阔领域有密切联系的学科,无论是理、工、农、医还是文、史、哲、经、法,各个门类的发展,他们中都有一些方向与力学有着密切的依存关系。揭示这种依存关系,并且能够预示发展方向和关键,对推动科学技术发展,对推进各行各业对力学的了解和认识,对于培养新一代力学家,其贡献将是无法估量的。愿我们在现有的《大众力学丛书》的基础上,扩大视野,写出数十本、百本乃至千本有关力学的高质量的科普著作。它首先是我们力学家的责任,这是一项力学家无可旁贷的责任。愿我们从多方面准备和提高自己,勇敢地担负起这项责任,为科技繁荣和力学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科普是光荣的伟大的事业,值得把终身精力贡献给它。愿我们中能够出现像伽德纳、阿西莫夫、法布尔、弗拉马利翁、伊林、别莱利曼这样的影响世界的科普作家,愿我们共同奋斗,为实现我国科普的繁荣做贡献。 2018,10,6
个人分类: 科普|11774 次阅读|7 个评论
大众力学丛书十年
热度 4 武际可 2018-7-30 07:59
《大众力学丛书》十年 武际可 《大众力学丛书》从 2008 年出版最早的几冊开始,已经走过了十年的历程。经过力学界的许多热心的专家撰稿支持和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努力,迄今已出版十五种(如下图),还有五种已经完稿,在编辑之中。已出版的这批书,概括了力学与体育运动、与爆炸现象、与沙尘暴、与音乐、与潮汐、与风雨天气、与飞机制造等广泛的领域,还有以趣味的笔墨谈论力学中的刚体力学、固体力学、流体力学、力学史以及力学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等方方面面。林林总总,虽不能说已经达到丛书出版之初所设想的目标,但已经看到了可喜的业绩,取得了读者的信任与赞许。 回想在《大众力学丛书》出版之前,在我国科普书市上,几乎看不到有关力学的科普书。相对于相邻的兄弟学科,如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来说,科普书少得没有法比较。其所以形成这样的局面,是有它深刻的原因的。 首先,我国的力学,在 1952 年以前,一直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1952 年在北京大学成立力学专业才开始批量培养力学人才。短的学科历史,在科研教学的积累上不免落后。新的学科的教师,都忙于教材建设,又忙于联系实际充实自己,自然从事科普写作和出版的力量就显得非常薄弱。 其次一个原因是社会上对力学并不了解,一般人都念过中学,在中学的物理中,力学是物理的一章。于是大部分人,包括一些出版社的领导和编辑,也包括科学和教育界的管理人员,都认为力学是属于物理的,有了物理的科普,力学就不必单独出科普书了。力学学科的历史又很短,还没有充分的时间使社会了解现代力学的内涵。于是我们在科普书市上是看到一些力学科普书,其主要内容,大致停留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对于现代力学的进展的科普则完全空缺。事实是,在进入二十世纪后,力学和物理有了明确的分工,物理的主要兴趣,转向微观世界,而力学则是研究宏观世界机械运动规律的学问。在这方面,变形体力学、流体力学、刚体与多自由度体系动力学、动力系统等等学科有了长足的进步,而在这些方面的科普,我们还没有。 第三个原因是属于力学界内部的原因。在 1958 年以后我国力学学科有一个大发展,一下在数十所大学里开办了力学专业和有关的力学研究所。参加进力学队伍的人员又大部分是原来工程技术方面的人才。于是在学科内部,对力学学科的性质的认识有了分歧。大部分人认为力学是属于工程技术学科。只有少部分人认为力学是属于基础学科。这种认识,直到“文化大革命”之后,进行基础学科发展规划,由于有谈鎬生先生上书,中央决定力学科作为一个独立的基础学科参加基础学科发展规划,才得到认识上的统一,认为,力学既是基础学科也是工程技术学科。其实,这种统一仅仅是相对的,在实际运行上,大部分人还是把它看作是工程技术学科。既然是工程技术学科,那么作为基础学科的科普就没有什么重要意义了。要想让人们了解力学,多出版有关工程技术的书籍不就可以了吗。所以在大部分人看来,力学的科普并不比推广技术来得迫切。 这就是当年我们看不到多少力学科普书的主要原因。 在大众力学丛书编辑委员会成立之前,在《力学与实践》杂志上,就陆续有一些作者发表有相当深度的科普文章,后来干脆开辟了一个《身边力学趣话》的栏目,专门刊登这方面的文章。这个栏目很受力学界的欢迎,可以说它这个栏目的作者群逐渐形成后来《大众力学丛书》编委会的主要成员,也可以说《力学与实践》的《身边力学趣话》是大众力学丛书的前奏。 2008 年,当时的中国力学学会的副理事长戴世强提倡组织出版一批力学科普书籍,串联了十来位编委组成了现在的大众力学丛书编委会。这些编委们对于出版力学科普书,有一个共同的急迫的感觉。这是基于如下的认识。 力学从古以来,一直在不管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还是推动工程技术以改进人类生存条件方面,都占据着核心的地位。进入二十世纪,在工程技术方面,推进了航空和航天工程的诞生,在科学方面,天体力学、生物力学、地质力学、化学动力学、物理力学等交叉学科的诞生与快速成长,就说明力学学科的生命力,就说明力学知识向大众普及的必要。如谈鎬生先生说,力学与数学是整个现代科学的两根粗壮的支柱。力学的落后会导致科学与技术的全面落后。 当时编委会确定这套丛书的读者对象是文化水平相当于高中和大学一二年级学生。我们国家每年大学招生近一千万,理工科大学生占将近一半,而理工科大学生在一二年级都学习与力学有关的课程,两个年级,大约有一千万人在同时学习力学。我们的丛书对象就是以这一千万学生和他们的老师为主。丛书的选题,不拘泥于纯粹力学本身,而要尽量扩展力学的联系范围,着重力学与别的科学技术的联系乃至与人文科学的联系,以扩大读者的视野 既然这样,这套丛书,就与往常的科普书有一些不同处,就是要有一定的深度。这就决定它有两个特点:一是往常科普书一般不用公式,因为据说,书中只要有一个公式,就会使读者减少一半,而这套丛书中不回避使用公式;二是,在书中可以适当用一点高等数学,例如微积分等。我们认为,要通俗地解释现代力学的原理,运用公式和适当的数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愿意深入思考的读者,还会追踪公式进入更深入的知识层次。事实证明,这套丛书中,公式用得最多的那几本有一定的深度,销售量并不差,它们一样受读者欢迎,效果是好的。 这十五本书,就是这十年来按照这个选题方针的结果。它使我们的力学科普读物达到了从无到有新境地。 十年来丛书收到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它受到力学界、科普界和出版界的重视。中国力学学会两次给丛书的作者授奖;丛书入选“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项目;丛书的一个分册获得“2009年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的百种优秀图书奖”;四个分册陆续入选全国中小学图书馆推荐书目;丛书中的某些篇章还被选为北京市海淀区高中语文阅读考题;多个科普新媒体、微信公众号的推送内容以及《十万个为什么》等科普丛书有相当多内容取材于本丛书。从两次展销活动的照片中,看到力学专业读者和公众对丛书表现出的极大的兴趣 (见下图)。丛书 定价面向大众,平均12.8元一册。丛书自出版至今,已销售7.2万余册,实洋92万元。 十年了,丛书编委会,感谢每一位作者。丛书的作者多数是从事多年力学教学与研究学有专长的退休老专家。也有力学界后起之秀。我们希望有更多的作者与我们一起,为普及力学科学知识和繁荣力学学科而奋斗。 编委会感谢高等教育出版社,特别是编辑王超先生,由于他的辛勤劳动,和精心编校,这套丛书才能够一本又一本地陆续与读者见面。 编委会感谢热情的读者,你们是力学界与科学技术界的希望。繁荣与发展祖国的科学技术,寄希望于你们身上。希望你们改进和提高你们的力学素质,打好基础去迎接光辉的未来。 祝大众力学丛书取得更大的丰收,出更多的好书。 2018,07,10
个人分类: 科普|17323 次阅读|4 个评论
力学科普-6:呼风唤雨的力学——《谈风说雨》评介
热度 6 sqdai 2013-6-10 06:16
马上要过端午节了,人们在吃粽子时会自然而然地想到屈原,想到他的悲惨遭遇,想到他的瑰丽诗篇。我特别想到了他写的《天问》(见链接中的文 1 )。我们知道,屈原在《天问》中一口气提了 172 个问题,多数与自然科学(特别是地球物理学)有关,其中的两个问题是: 雨师呼号何以能够兴云雨,他的身躯就像个蚕螟 ? 风伯飞廉何以能够起风暴,他的形象就如同鹿羚 ? 令他百思不得其解的是:谁在呼风唤雨? 如今,现代科学(特别是地球物理学)对这个问题已有明晰的回答,知识面宽一点的中学生已能给出大致正确的回答。 然而,倘若问一个深层次的问题:谁是风雨的“推手”?或者问:从科学因素来看,究竟是谁在呼风唤雨?能回答得正确、完善一些就有难度了。 前不久,“大众力学丛书”推出了第 14 本小册子:《谈风说雨—大气垂直运动的力学》,对这个深层次的问题做了深入浅出、兴味盎然的回答。 此书的作者刘式达和李滇林是资深的地球物理学家,我的同龄人。我与刘式达教授较为熟悉,他曾任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主任、中国国家气象学会副理事长,思维活跃,工作勤谨,著述颇丰,迄今已出版学术著作 20 余本,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我还认识他的双胞胎弟弟刘式适(音 kuo ),两人从出生、求学到工作一直相依相伴、不离左右,在孪生兄弟中也不多见,给周围的人带来的困惑是总也分不清这哥俩。有不少著作是他俩联合署名的,哥哥刘式达在写此书时另找了一位伙伴,我还不知道其中缘由。 这本书讲了些什么呢?我又要“偷懒”了:照抄该书扉页上的“内容提要”: 本书以风、雨为主线,讲解了 20 个日常生活中普遍关心的大气科学中的力学问题,内容包括天上的云、气旋和反气旋、风的形成、冷暖气团相遇的锋面、龙卷风和台风等。这些大气现象均和力学中的气压梯度力、离心力、科氏力、摩擦力等有关,并用力的平衡和角动量守恒定律等作了解释。本书特别对大气中风和雨的运动形式以恢复力、阻尼力为参数进行了几何分类,复杂的全球大气环流形式便有了通用、简洁的拓扑特征。这样,大气中的力学问题就可用几何、拓扑的方法展示,更加直观和深入。 由于近十年来人们更关注气候变化问题,因此书中也介绍了有关温室气体、全球气候变化、极值天气等问题的基本知识和观点,使得读者能关注力学在大气科学中的最新进展。 本书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可供对力学和大气科学感兴趣的学生和教师参考。 具体说来,作者回答了 20 个常见的问题: 云为什么会飞上天? 为什么会刮风? 风为什么会拐弯儿形成气旋和反气旋? 摩擦力为什么会使风向气旋内或气旋外吹? 为什么气旋会降水,反气旋会晴天? 为什么风随高度升高而增大? 天气的好坏为什么常与高空槽和脊相联系? 为什么冷、暖气团相遇会降水? 全球空气是怎样流动的? 风暴和龙卷风是怎样形成的? 大气中角动量守恒带来什么? 为什么台风会带来暴风骤雨,为什么有台风眼? 为什么有积雨云就有大雨? 大气是怎样做螺旋运动的? “杂乱无章”的大旗湍流为什么还会有对称性? 地球表面流场要遵循怎样的与拓扑关系? 天气和气候哪个记忆力好? 为什么要关注温室气体? “全球气候变暖”的提法对吗? 全球气候变暖,极值天气多了吗? 这些问题够好玩的吧!了解了它们的答案,就会更加懂得我们的生存环境,至少更能听懂每天要听的天气预报。作为力学人,我想告诉大家,读了这本书,你能更加明白:力学的确无处不在!尽管大千世界风云变幻,天气、气候变化无常,呼风唤雨的幕后推手是 力学 ! 有过乘坐飞机经验的朋友都知道,虽然在风和日丽的日子里,一上蓝天,就能看到“乱云飞渡”的美丽景色,时不时地还会遇到强烈的颠簸:苍天永远不太平。地球人应该感谢上苍,水、空气、阳光孕育了我们的生命,当然,也孕育了司空见惯的风风雨雨。小朋友都知道,在阳光照耀下,温度一高,水就会蒸发,所形成的水蒸气飘飘摇摇地上升,就变成形状各异的云,而天上的云就是雨雪冰雹的源泉,所以“云、雨”二字就经常联系在一起。 坐过飞机的人还知道,随着飞机上升或下降,会感到耳朵生疼,那是因为越到高空气压越低,飞机腾空而起时,耳膜会往外突出;相反,飞机降落时耳膜会往里收缩。这么一折腾,耳朵就感到不舒服了。这种气压变化,就是风的主要来源。 朋友们都知道,地球上有四季轮回、昼夜更替,这也是当年困扰屈原的问题。现在,如所周知,这是地球绕太阳公转并且自转造成的。“上苍”把地球的公转和自转安排得恰到好处,一年 365 天,一天 24 小时,井然有序。倘若你到金星上去“过日子”,那里的“一天”比“一年”长呢!地球自转带来很多效应,其中一个效应就是使得风儿不安分,老是拐弯,形成气旋和反气旋;加上空中气流的摩擦,就导致夹带着狂风骤雨的令人害怕的台风、龙卷风。 和风细雨也好,狂风骤雨也好,到底是谁召唤来的?本书的作者告诉大家:是 力学 ,具体说来,是力学中的四种力——四员“大将”。要是这四员“大将”一起“下岗”了,大气就会一片沉寂,风雨就会无影无踪了。这样的日子一定不好过。幸好“大将”们不会“下岗”,除非到了地球末日。 呼风唤雨的第一员“大将”唤作“ 恢复力 ”。我们在中学物理学中就遇见过它。一拉弹簧,放手后弹簧就缩回去;一动钟摆,放手后摆锤就转回去;其中起作用的就是恢复力。大气中的恢复力要复杂一点。刘式达和李滇林告诉大家,大气的密度是不均匀的,气团位置稍有变化,就有两种恢复力:正恢复力,主要是重力(万有引力);负恢复力,主要是浮力,这哥俩一较劲,展开“拉锯战”,云彩里的水滴就呆不住了,纷纷下落,这就是雨雪冰雹(形态视周围温度而定),于是乎,“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就由不得任何人了。 呼风唤雨的第二员“大将”唤作“ 气压梯度力 ”。如上所述,空中气压是不均匀的,常识告诉我们,压力有差别就产生力,就会导致运动,这就是所谓“压力梯度力”,在大气中就是“气压梯度力”。本书作者说,大气中这种气压差不仅垂直方向有,水平方向也会有,水平方向的气压梯度力就唤来了风,而风的强弱则取决于这种力的大小。 呼风唤雨的第三员“大将”唤作“ 科氏力 ”。它是一位法国老先生科里奥利( G. G. Coriolis , 1792~1893 )在 1835 年引进的。说他老,还真老,这位 200 多年前出生的力学家活了 101 岁。这本书告诉我们,地球由于自转,不是一个惯性系,而牛顿运动定律只在惯性系中成立。老先生的过人聪明之处在于,他引进了后人称为“科氏力”的假想力之后,就可以把地球看成惯性系了。科氏力的大小正比于速度及到原点的距离,方向与速度方向垂直。由于科氏力的“横插一杠子”,好好刮着的风就拐弯了,这就是“气旋”和“反气旋”的成因。 呼风唤雨的第四员“大将”唤作“ 摩擦力 ”。摩擦力到处存在,你若逆风而行,就会真切地感受到它的存在。这本书里说,刮风时,气压梯度力与科氏力、摩擦力平衡,也就是说,这后三员大将要打平手,这么一来,原本应为闭合的水平涡旋就变成螺旋涡旋,于是,我们就见到了龙卷风,见到了边走边转的台风,而且会使风向气旋内或气旋外吹。 这里只概述了本书前四章的内容。随着话题拓广,作者推出了精彩纷呈的描述。限于篇幅,暂且不细讲了。各位若有兴趣,可到当当网、卓越网、京东网邮购这本 140 页的小册子,相信你会跟着它“经风雨,见世面”。 参考资料: 1、 刘式达、李滇林,谈风说雨—大气垂直运动的力学,“大众力学丛书”之 14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4 。 写于 2013 年 6 月 10 日晨 【链接】相关博文 1 、科学方法漫话 -1 :瑰丽的科学诗篇——屈原《天问》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30732-452280.html 2 、力学科普 -1 :内行看门道——《奥运中的科技之光》评介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0732do=blogview=meclassid=141283from=spacepage=6 3 、力学科普 -2 :《拉家常 说力学》一书的序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30732-398963.html 4 、力学科普 -3 :《创建飞机生命的密码——力学在航空中的奇妙地位》序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30732-399335.html 5 、力学科普 -4 :《涌潮随笔——一种神奇的力学现象》序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30732-399811.html 6 、力学科普 -5 :为科学与艺术搭桥——《音乐中的科学》评介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30732-618024.html
个人分类: 科海随笔|8864 次阅读|17 个评论
力学科普-5:为艺术与科学搭桥的好书——《音乐中的科学》评介
热度 15 sqdai 2012-9-30 08:52
中秋 - 国庆长假开始了,大家可以各行其是,尽情放松一下,其中包括沏上一杯热茶,读一本喜欢读的闲书。这里,向各位朋友推介一本新鲜出笼的好书——《音乐中的科学评》,这是一本以自然科学的眼光审视音乐艺术的科普著作。书很薄,总共不到 200 页;书很美,图文并茂,文笔优美;书很好懂,有一点科学知识和音乐修养的人就能流畅阅读;书很耐读,读后回味无穷。因此,不仅理工科的学人见了会爱不释手,而且人文社科的学人也会给予青睐,尤其是那些音乐艺术的从业人员更能从中获益匪浅。 此书的作者是北大退休教授武际可,这是他为《大众力学丛书》撰写的第三本书: 2008 年,第一本:《拉家常 说力学》; 2009 年,第二本:《力学史杂谈》; 2012 年,第三本:《音乐中的科学》。试想一下:一位年逾古稀的老教授,五年来笔耕不辍,出版了逾 50 万字的力学科普著作,不能不令人肃然起敬! 这里简介《音乐中的科学》的主要内容。全书共收录 22 篇文章,“主题都是与声学和音乐的科学原理相关的,涉及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强的度量、建筑声学、笛子制作各种乐器(弦乐器、管乐器、键盘乐器以及锣和鼓)等的构造和发声原理等。特别是结合其中的科学道理及发现这些原理的历史,介绍了许多著名科学家的工作。同时,书中还介绍了一些至今尚未解决的问题。作者将科学与艺术紧密结合地叙述,史料丰富,图文并茂,文字深入浅出,叙述生动。本书对中学、大学,包括艺术类的师生都是一本很好的课外读物;对于广大音乐爱好者和对自然科学感兴趣的读者,以及这些方面的专业人员也是一本难得的参考书。”(摘自此书的内容简介)。 作者在该书的前言中写道:“本书并不是一本音乐艺术的专著,也不是一本讲述音乐背后科学原理的严肃的专门性学术著作。因为笔者既不是音乐家,也够不上是一个合格的音乐声学家。不过笔者由于对音乐的业余爱好,以及喜爱对音乐背后的科学道理进行探求和思索,写成了这二十多篇科普文章,如果对喜爱音乐而又爱好科学的青少年朋友有一点启示,产生进一步追根问底的兴趣,笔者就很满足了。”实际上,就我所知,武际可教授是当今我国力学界最通乐律的一位学者,又有很深的力学、数学、物理学造诣,加以治学严谨,本书的讲述科学而又生动,读来是一种享受。 正如作者所指出的:“音乐背后的科学问题,首先是力学问题。”其中涉及力学的各个分支学科:流体力学(特别是气动声学)、固体力学(特别是结构力学)、动力学与控制(特别是振动力学),许多力学家为音乐艺术的基本原理做出了重要贡献,如伽利略、牛顿、胡克、达朗贝尔、泊松、亥姆霍兹、瑞利、安德罗诺夫等等,读了这本书,你的确能感受到:力学无处不在! 书里的故事很好玩。作者告诉你:为什么编钟的声音如此美妙?为什么千锤打锣一锤定音?怎样制作笛子?音乐家从弹棉花得到怎样的启示?为什么在洗澡间唱歌特别好听?你带着好奇心看下去,会在不经意间增长了知识。作者的科普文章有一个共同特点,每个篇章都很短,大多不超过 3000 字,你可以用一二十分钟读完一篇,然后去忙活别的事情,非常经济。 书里的图文很优美。全书共有 118 幅好看的插图,平均不到两页就有一幅;文字简练生动,叙述引人入胜,令人越读越想读。 武际可 教授写科普文章的另一个特点是旁征博引、史料丰富。本书讲音乐中的科学,从上古时代、出土文物讲起,讲到了两千多年前的管仲、亚里士多德,讲到了明代的“音乐王子”朱载堉(朱元璋的九世孙)和与他同时代的法国僧人马森,直到近代数学家霍普夫。书中提到了几十种古今中外的著作,详细地引述了其中的精粹。有关材料似乎是信手拈来,却又引得恰到好处。 为什么能做到这样?源于孜孜不倦地读书。我曾介绍过武际可教授的书房(见链接中的 4 ),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他有了“流动书房”。就我所知,他是力学界老教授中最早拥有 iPad 的人,而且 iPad 总是与他如影随形,因为他在其中装载了大量电子书,可以走到哪里,读到哪里,真令人钦佩!我还特别钦佩他的好记性,年近八旬,还能过目不忘。与他谈话真是很开心,不管什么学术话题,他总能引经据典,讲出很多道道来。 有道是:“腹有诗书气自华”(东坡语),只有熟读书籍,方可满腹经纶啊! 顺便说一句,此书在今年暑假里发行,网上应能购到,请博友帮我查一下。 还等什么,找来好好享用一番吧! 写于 2012 年 9 月 30 日晨 【链接】相关博文 1 、呼唤力学科普的大众化——推介《大众力学丛书》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30732-477508.html 2 、科普,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 答《科学时报》记者问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0732do=blogid=398570 3 、力学科普 -1 :内行看门道 —— 《奥运中的科技之光》评介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0732do=blogid=398943 4 、力学科普 -2 :《拉家常 说力学》序言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330371do=blogid=398963 5 、力学科普 -3 :《创建飞机生命密码 —— 力学在航空中的奇妙地位》序言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0732do=blogid=399335 6 、力学科普 -4 :《涌潮随笔:一种神奇的力学现象》序言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0732do=blogid=399811
个人分类: 科海随笔|7755 次阅读|31 个评论
科普刍议-2:呼唤力学科普的大众化——推介大众力学丛书
热度 9 sqdai 2011-8-20 10:54
【按】第四届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将于下周一在哈尔滨揭幕。我在大会上将与北京大学武际可教授共同主持一个小型研讨会 MS64 - “ 力学科普探索 ” ,下面是我为研讨会准备的发言提纲。 科学除了推动社会生产发展外,最重要的社会功能就是破除迷信、战胜愚昧、拓宽人类的视野。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日新月异发展,广大人民群众渴望掌握科学知识的热情不断高涨,所以,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国民科学素质一直是科学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长期的任务。 科学不是少数人的事业,科学必须是广大人民参与的事业。而唤起广大人民的科学意识的主要手段,除了普及义务教育之外就是加强科学普及。 上面这两段话摘自 “ 中国力学学会大众力学丛书 ” 的总序,对于科学普及的社会意义做了很好的概括。在这一思想指导下, 2008 年,我们推出了这套丛书,目前已出版了 十一本书 。 本文着重回顾中国力学学会大众力学丛书的缘起、运作、成果及其反响,旨在进一步推动我国的力学科普事业。 一、缘起 很长时间以来,我国力学科普相对落后,综观其它学科,诸如数理化天地生,历年来推出了不少优秀的科普丛书,而力学方面至今只有屈指可数的几本,而丛书则暂付阙如。国人对力学的了解大多限于中学教科书中的讲述,很多人甚至不知道,早在一百多年前,力学学科已从物理学科分离出来,成为应用广泛的、极富生命力的学科。 面临这样的情况,中国力学学会审时度势, 决心采取各种措施,大力推进力学科普工作。除了继续办好现有的力学科普夏令营、周培源力学竞赛等活动以外,筹划推出力学科普丛书。 2007 年,中国力学学会常务理事会决定出版力学科普丛书,计划集中出版一批有关力学的科普著作,把它们集结为力学科普丛书,希望在我国科普事业中,团结力学界人士做出更有效的贡献;决定把丛书 命名为 “ 中国力学学会大众力学丛书 ” ,并组成丛书编委会,由北京大学武际可教授和上海大学戴世强教授担任编委会正副主任,成员以资深力学科普专家为主,且有中青年学者加盟。 这套丛书决心以推动我国的力学科普事业为己任,建设一支力学科普大军, 以图文并茂的版面形式,生动鲜明的叙述方式,深入浅出、引人入胜地把艰深的力学原理通俗化,介绍给最广大范围的普通读者。由于在国民经济建设和日常生活中力学无处不在,因此,出版计划的内容将涵盖力学学科中的所有二级学科,涉及:航空、航天、航运、海洋工程、水利工程、石油工程、机械工程、土木工程、化学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生物医药工程、体育工程等等。大到宇宙、星系,小到细胞、粒子,远至古代文物,近至家长里短,深奥到卫星原理和星系演化,优雅到诗画欣赏,只要其中涉及力学,就会有相应的话题。 读者对象的定位是大学生、研究生以及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各个领域的人士。 高等教育出版社自然科学学术著作分社承担了出版工作,社领导亲自过问了丛书的出版,派出精兵强将负责出版事宜,全力以赴地支持这套国内第一次发行的力学科普丛书。 二、运作 三十年前,中国力学学会创办了《力学与实践》杂志,在我国力学界产生了广泛影响,除了刊登最新力学研究成果以外,辟出 “ 身边的力学 ” 等专栏,专门刊出力学科普文章,颇受读者欢迎。丛书编委会从中物色了潜在的作者,制订了头两辑出版计划。所物色的作者有深厚的力学功底,且在教学、科研方面卓有成绩,在各自的行业中颇有建树。 在丛书的约稿、撰写和编辑中特别强调科学性、趣味性和可读性。作者们夙兴夜寐,为之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撰写周期都超过了一年。 三、成果 从 2008 年春天以来,大众力学丛书一共推出了 11 个分册。 关于这 11 册书的内容,这里偷个懒,直接摘录王超在科学网博客中的简介: 《奥运中的科技之光》 赵致真 著 互动网 当当网 卓越网 京东网 本书全景式讲述了奥运中的科学知识。通过经典赛事和有趣故事,深入浅出分析了各项体育运动中生动丰富的力学现象,广泛涉及生物学、化学、数学、电子技术、材料科学等诸多领域,并介绍了当代体育科学前沿的最新成果。旨在 “ 通过科学欣赏体育,通过体育理解科学 ” ,也有助于大中学生开阔眼界,巩固和深化课堂知识。 《拉家常 · 说力学》 武际可 著 互动网 当当网 卓越网 京东网 本书收集了作者近十多年来发表的 32 篇科普文章。这些文章,都是从常见的诸如捞面条、倒啤酒、洗衣机、肥皂泡、量血压、点火等家常现象入手,结合历史典故阐述隐藏在其中的科学原理。这些文章图文并茂、文理兼长、读来趣味盎然,其中有些曾获有关方面的奖励。本书可供具有高中以上文化读者阅读,也可以供大中学教师参考。 《诗情画意谈力学》 王振东 著 互动网 当当网 卓越网 京东网 本书是一本科学与艺术交融的力学科普读物,内容大致可分为 “ 力学诗话 ” 和 “ 力学趣谈 ” 两部分。 “ 力学诗话 ” 的文章,力图从唐宋诗词中对力学现象观察和描述的佳句入手,将诗情画意与近代力学的发展交融在一起阐述。 “ 力学趣谈 ” 的文章,结合问题研究的历史,就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力学现象,风趣地揭示出深刻的力学道理。 这本科普小册子,能使读者感受力学魅力、体验诗情人生,有益于读者交融文理、开阔思路和激发创造性。 《趣味刚体动力学》 刘延柱 著 互动网 当当网 卓越网 京东网 本书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和工程技术中形形色色力学现象的解释学习刚体动力学。全书包括 32 个专题,归纳为玩具篇、体育篇和技术篇等三章。每个专题的叙述均以物理概念为主,着重文章的通俗性和趣味性。需要借助数学公式深入分析的内容在各个专题的文末以注释的形式给出。附录里给出必要的刚体动力学基本知识。本书除作为科普读物外,也可作为理工科大学理论力学课程的课外参考书,使读者在获得更多刚体动力学知识的同时,能对身边的力学问题深入思考并提高对力学课程的学习兴趣。 《创建飞机生命密码(力学在航空中的奇妙地位)》 乐卫松 著 互动网 当当网 卓越网 京东网 本文从国家决定研制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客机谈起,通过设计的一组人物,用情景对话、访谈专家学者的方式,描述年轻人不断探索,深入了解在整个飞机研发过程中,力学在航空业中特别奇妙的地位。如同人的遗传密码 DNA ,呈长长的双螺旋状,每一小段反映人的一种性状,飞机的生命密码融入飞机研发到投入市场的长历程,力学乃是组建这长长的飞机生命密码中关键的、不可或缺的学科。这是一篇写给大学生和高中生阅读的通俗的小册子,当然也可供对航空有兴趣的各界人士浏览阅读。 《力学史杂谈》 武际可 著 互动网 当当网 卓越网 京东网 本书收集了作者近 20 年中陆续发表或尚未发表的 30 多篇文章,这些文章概括了作者认为对力学发展乃至对整个科学发展比较重要而又普遍关心的课题,介绍了阿基米德、伽利略、牛顿、拉格朗日等科学家的生平与贡献,也介绍了我国著名的力学家,还对力学史上比较重要的理论和事件,如能量守恒定律、梁和板的理论、永动机等的前前后后进行了介绍。本书对科学史有兴趣的读者,对学习力学的学生和教师,都是一本难得的参考书。 《漫话动力学》 贾书惠 著 互动网 当当网 卓越网 京东网 本书从常见的日常现象出发,揭示动力学的力学原理、阐明力学规律,并着重介绍这些原理及规律在工程实践,特别是现代科技中的应用,从而展示动力学在认识客观世界及改造客观世界中的巨大威力。全书分为十个专题,涉及导航定位、火箭卫星、载人航天、陀螺仪器、体育竞技、大气气象等多个科技领域。全书配有大量插图,内容丰富而广泛;书中所引的故事轶闻,读起来生动有趣。本书对学习力学课程的大学生是一本很好的教学参考书,书中动力学在现代科技中应用的实例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因而对力学教师也大有裨益。 《涌潮随笔 —— 一种神奇的力学现象》 林炳尧 著 互动网 当当网 卓越网 京东网 涌潮是一种很神奇的自然现象。本书力图用各个专业学生都能够明白的语言和方式,介绍当前涌潮研究的各个方面,尤其是水动力学方面的主要成果。希望读者在回顾探索过程的艰辛 , 欣赏有关涌潮的诗词歌赋,增加知识的同时,激发起对涌潮、对自然的热爱和探索的愿望。 《科学游戏的智慧与启示》 高云峰 著 互动网 当当网 卓越网 京东网 本书以游戏的原理和概念为线索,介绍处理问题的方法和思路。作者用生动有趣的生活现象或专门设计的图片来说明道理,读者可以从中领悟如何快速分析问题,如何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本书可以作为中小学生的课外科普读物和试验指南,也可以作为中小学科学课教师的补充教材和案例,还可以作为大学生力学竞赛和动手实践环节的参考书 。 《力学与沙尘暴》 郑晓静 王萍 编著 当当网 本书从一个力学工作者的角度来看沙尘暴、沙丘和沙波纹这些自然现象以及与此相关的风沙灾害和荒漠化及其防治等现实问题。由此希望告诉读者对这些自然现象的理解和规律的揭示,对这些灾害发生机理的认识和防治措施的设计,不仅仅是大气学界、地学界等学科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且从本质上看,还是一个典型的力学问题,甚至还与数学、物理等其他基础学科有关。 《方方面面话爆炸》 宁建国 编著 当当网 本书用通俗易懂的文字描述复杂的爆炸现象和理论,尽量避免艰深的公式,并配有插图以便于理解;内容广博约略,几乎涵盖了整个爆炸科学领域;本书文字流畅,读者能循序渐进地了解爆炸的各个知识点。本书可供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广大读者阅读,对学习兵器科学相关专业的大学生也是一本很好的入门读物,同时书中的知识也能帮助爆炸科技工作者进一步深化对爆炸现象的理解。 (参看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48042do=blogid=476310 ) 四、反响 这套丛书问世之后,引起相当热烈的反响。据统计,截至今年 7 月,总销量已达到 36453 册(其中第十、十一册刚投入市场),在科技类书籍中算是不错的业绩。 2008 年夏天,海峡两岸力学夏令营在台湾举行,为力学竞赛优胜者颁奖时,就将大众力学丛书刚出版的前三册作为奖品,丛书一时成了 “ 抢手货 ” ,赢得了两岸读者的一致好评。 北京奥运会前出版的《奥运中的科技之光》,被誉为最佳的奥运著作之一,曾名列科普类书籍排行榜的亚军。有读者评述说: “ 这本书看上去普通,但认真阅读后发现非常扎实。既通俗易懂,又严谨准确。那些太高深的充满公式和图表的教材,让运动员和教练员一看就头大;但那些鸡零狗碎、浮光掠影的泛泛之作又缺乏知识含量。本书克服了这两方面的缺点,专家不嫌浅,内行有心得,外行感兴趣,并且合理地概括了各类运动的科学知识。 ” 还有人说: “ 觉得作者倾注了很大的心血,内容十分丰富,包含奥运会各个运动项目的简要历史,更重要的是从力学、物理学角度对体育运动的方方面面做了很好的解读。全书没有数学公式,道理却讲得很清楚,其实这才是最难的。 ” 关于《拉家常 说力学》,有读者认为 “ 这是丛书中的力作,贴近生活,举重若轻,趣味盎然。读后获益匪浅。 ”“ 都是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却蕴含了深邃的力学知识。 ” 读者也很喜欢《诗情画意谈力学》,认为这是 “ 名师好书,不愧为几十年教学经验的可贵心得。 ” 有一位读者说: “ 本书是文学与科学很好的结合,读起来兴趣盎然。 ” 有读者指出: “ 如果想了解力学发展的历史和力学人物,《力学史杂谈》是一本很不错的书。 ” 有读者说: “ 《涌潮随笔》是很棒的关于涌潮的科普书,看后对涌潮的力学机理有了全面的了解。 ” 在上一节给出的各个网上,对丛书的各个分册有更多的评论。 可以说,尽管我们的工作刚刚开始,却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预期的目标正在慢慢实现。 五、体会 在这四年的工作中,我们尝尽了组织、编撰科普丛书的甜酸苦辣。我们的体会是: —— 要搞好力学科普工作,必须群策群力。一方面,要取得领导的大力支持,若没有中国力学学会和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倾力支持,这套丛书很难启动;另一方面,必须有很好的作者群并得到读者的大力支持。丛书的前五册书的作者的平均年龄为 71 岁,他们不管年迈体弱,尽心尽力,一丝不苟地完成了科普著述,实属难能可贵。 —— 力学科普要有正确的定位。我们一开始的定位就是大学生能看懂,其中包括文科类的大学生,他们的力学知识水平大致为中学水平,所以,要让有高中文化程度的读者读懂。所以,丛书中极少出现数学公式,尽可能写得浅显明白,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 科普丛书必须保证高质量、高水平。我们的约稿对象都是某一个领域的专家,力学知识基础扎实;专业水平很高;而且有很好的文字功夫。每本书在学术方面都经过严格把关。因此,所推出的 11 册书的质量均属上乘。 六、展望 大众力学丛书的推出举步维艰。究其原因,主要是: 1. 力学界人士对力学科普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深入; 2. 力学科普难度较大。力学本来是一门较难掌握的学科,理论性和技术性都很强,要把复杂的力学原理浅近地介绍出来相当困难; 3. 对力学科普作者(包括其它科普作者)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使得力学科普工作者往往出力不讨好; 4. 解放以后的非通识教育,限制了新生代科普作者的成长。 目前的主要问题是:力学科普队伍的老化。答应我们约稿的多为较为年长的退休学者,他们的力学科普的积极性较高,而年轻学者一般忙于手头的业务工作,除了少数例外,很少有人会主动承担力学科普工作。其中,上面指出的激励机制也是一大问题,科普工作在职称晋升、工作量考核中被 “ 边缘化 ” 的状况亟待改变。 我们欣喜地注意到,丛书的最新的三册的作者分别为 “ 七〇后 ” 和 “ 六〇后 ” ,他们对力学科普倾注了很大热情,所撰写的著作非常优秀。这说明,力学科普事业还是后继有人的! 今后,我们将把这套丛书的事业继续向前推进,具体想法是: —— 丛书的本届编委会希望尽快达到内定的预期指标:出齐 20 个分册;此后,重组编委会,让更年轻的学者把接力棒接过去; —— 继续在力学界鼓与呼,引起更多的领导和学人关注力学科普事业; —— 把力学科普大军更好地动员起来,组织起来,向更高的力学科普水平进军! 写于 2011 年 8 月 20 日 【链接】相关博文 1 科普,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 答《科学时报》记者问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0732do=blogid=398570 2 《拉家常 说力学》序言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330371do=blogid=398963 3 《创建飞机生命密码 —— 力学在航空中的奇妙地位》序言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0732do=blogid=399335 4 《涌潮随笔:一种神奇的力学现象》序言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0732do=blogid=399811 5 内行看门道 —— 《奥运中的科技之光》评介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0732do=blogid=398943
个人分类: 科海随笔|6974 次阅读|17 个评论
中国力学学会《大众力学丛书》全网购书链接大集结
热度 1 ultrachao 2011-8-17 16:31
中国力学学会《大众力学丛书》全网购书链接大集结
中国力学学会《大众力学丛书》全网购书链接大集结 《大众力学丛书》是由中国力学学会与高等教育出版社联合推出的一套大型力学科普系列丛书。丛书以图文并茂的版面形式,生动鲜明的叙述方式,深入浅出、引人入胜地把艰深的力学原理和内在规律介绍给最广大范围的普通读者,丛书的内容将涵盖力学学科中的所有二级学科。所涉及的范围将包括:航空、航天、航运、海洋工程、水利工程、石油工程、机械工程、土木工程、化学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生物医药工程、体育工程等等。大到宇宙、星系,小到细胞、粒子,远至古代文物,近至家长里短,深奥到卫星原理和星系演化,优雅到诗画欣赏,只要其中涉及力学,就会有相应的话题。主要读者对象是大学生、研究生以及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各个领域的人士。 为方便读者通过网络购书,编辑特将几家主要网上书店的购书网址汇总至此,由读者选择购买(目前已出版11分册,此帖将随新书的出版即时更新),谢谢支持科普事业! 《奥运中的科技之光》 赵致真 著 互动网 当当网 卓越网 京东网 本书全景式讲述了奥运中的科学知识。通过经典赛事和有趣故事,深入浅出分析了各项体育运动中生动丰富的力学现象,广泛涉及生物学、化学、数学、电子技术、材料科学等诸多领域,并介绍了当代体育科学前沿的最新成果。旨在“通过科学欣赏体育,通过体育理解科学”,也有助于大中学生开阔眼界,巩固和深化课堂知识。 《拉家常·说力学》 武际可 著 互动网 当当网 卓越网 京东网 本书收集了作者近十多年来发表的 32 篇科普文章。这些文章,都是从常见的诸如捞面条、倒啤酒、洗衣机、肥皂泡、量血压、点火等家常现象入手,结合历史典故阐述隐藏在其中的科学原理。这些文章图文并茂、文理兼长、读来趣味盎然,其中有些曾获有关方面的奖励。本书可供具有高中以上文化读者阅读,也可以供大中学教师参考。 《诗情画意谈力学》 王振东 著 互动网 当当网 卓越网 京东网 本书是一本科学与艺术交融的力学科普读物,内容大致可分为“力学诗话”和“力学趣谈”两部分。“力学诗话”的文章,力图从唐宋诗词中对力学现象观察和描述的佳句入手,将诗情画意与近代力学的发展交融在一起阐述。“力学趣谈”的文章,结合问题研究的历史,就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力学现象,风趣地揭示出深刻的力学道理。 这本科普小册子,能使读者感受力学魅力、体验诗情人生,有益于读者交融文理、开阔思路和激发创造性。 《趣味刚体动力学》 刘延柱 著 互动网 当当网 卓越网 京东网 本书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和工程技术中形形色色力学现象的解释学习刚体动力学。全书包括 32 个专题,归纳为玩具篇、体育篇和技术篇等三章。每个专题的叙述均以物理概念为主,着重文章的通俗性和趣味性。需要借助数学公式深入分析的内容在各个专题的文末以注释的形式给出。附录里给出必要的刚体动力学基本知识。本书除作为科普读物外,也可作为理工科大学理论力学课程的课外参考书,使读者在获得更多刚体动力学知识的同时,能对身边的力学问题深入思考并提高对力学课程的学习兴趣。 《创建飞机生命密码(力学在航空中的奇妙地位)》 乐卫松 著 互动网 当当网 卓越网 京东网 本文从国家决定研制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客机谈起,通过设计的一组人物,用情景对话、访谈专家学者的方式,描述年轻人不断探索,深入了解在整个飞机研发过程中,力学在航空业中特别奇妙的地位。如同人的遗传密码 DNA ,呈长长的双螺旋状,每一小段反映人的一种性状,飞机的生命密码融入飞机研发到投入市场的长历程,力学乃是组建这长长的飞机生命密码中关键的、不可或缺的学科。这是一篇写给大学生和高中生阅读的通俗的小册子,当然也可供对航空有兴趣的各界人士浏览阅读。 《力学史杂谈》 武际可 著 互动网 当当网 卓越网 京东网 本书收集了作者近 20 年中陆续发表或尚未发表的 30 多篇文章,这些文章概括了作者认为对力学发展乃至对整个科学发展比较重要而又普遍关心的课题,介绍了阿基米德、伽利略、牛顿、拉格朗日等科学家的生平与贡献,也介绍了我国著名的力学家,还对力学史上比较重要的理论和事件,如能量守恒定律、梁和板的理论、永动机等的前前后后进行了介绍。本书对科学史有兴趣的读者,对学习力学的学生和教师,都是一本难得的参考书。 《漫话动力学》 贾书惠 著 互动网 当当网 卓越网 京东网 本书从常见的日常现象出发,揭示动力学的力学原理、阐明力学规律,并着重介绍这些原理及规律在工程实践,特别是现代科技中的应用,从而展示动力学在认识客观世界及改造客观世界中的巨大威力。全书分为十个专题,涉及导航定位、火箭卫星、载人航天、陀螺仪器、体育竞技、大气气象等多个科技领域。全书配有大量插图,内容丰富而广泛;书中所引的故事轶闻,读起来生动有趣。本书对学习力学课程的大学生是一本很好的教学参考书,书中动力学在现代科技中应用的实例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因而对力学教师也大有裨益。 《涌潮随笔——一种神奇的力学现象》 林炳尧 著 互动网 当当网 卓越网 京东网 涌潮是一种很神奇的自然现象。本书力图用各个专业学生都能够明白的语言和方式,介绍当前涌潮研究的各个方面,尤其是水动力学方面的主要成果。希望读者在回顾探索过程的艰辛 , 欣赏有关涌潮的诗词歌赋,增加知识的同时,激发起对涌潮、对自然的热爱和探索的愿望。 《科学游戏的智慧与启示》 高云峰 著 互动网 当当网 卓越网 京东网 本书以游戏的原理和概念为线索,介绍处理问题的方法和思路。作者用生动有趣的生活现象或专门设计的图片来说明道理,读者可以从中领悟如何快速分析问题,如何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本书可以作为中小学生的课外科普读物和试验指南,也可以作为中小学科学课教师的补充教材和案例,还可以作为大学生力学竞赛和动手实践环节的参考书 。 《力学与沙尘暴》 郑晓静 王萍 编 著 互动网 当当网 卓越网 京东网 本书从一个力学工作者的角度来看沙尘暴、沙丘和沙波纹这些自然现象以及与此相关的风沙灾害和荒漠化及其防治等现实问题。由此希望告诉读者对这些自然现象的理解和规律的揭示,对这些灾害发生机理的认识和防治措施的设计,不仅仅是大气学界、地学界等学科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且从本质上看,还是一个典型的力学问题,甚至还与数学、物理等其他基础学科有关。 《方方面面话爆炸》 宁建国 编著 互动网 当当网 卓越网 京东网 本书用通俗易懂的文字描述复杂的爆炸现象和理论,尽量避免艰深的公式,并配有插图以便于理解;内容广博约略,几乎涵盖了整个爆炸科学领域;本书文字流畅,读者能循序渐进地了解爆炸的各个知识点。本书可供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广大读者阅读,对学习兵器科学相关专业的大学生也是一本很好的入门读物,同时书中的知识也能帮助爆炸科技工作者进一步深化对爆炸现象的理解。 《趣味振动力学》 刘延柱 著 互动网 当当网 卓越网 京东网 本书以通俗有趣的方式讲述振动力学,包括线性振动的传统内容,从单自由度振动到多自由度和连续体振动,也涉及非线性振动,如干摩擦阻尼、自激振动、参数振动和混沌振动等内容。在叙述方式上力图避免或减少数学公式,着重从物理概念上解释各种振动现象。本书除 作为科普读物供读者阅读以外,也可作为理工科大学振动力学课程的课外参考书。 《音乐中的科学》 武际可 著 互动网 当当网 卓越网 京东网 本书收录了作者近十多年来的二十几篇科普文章。这些文章的主题都是与声学和音乐的科学原理相关的,涉及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强的度量、建筑声学、笛子制作、各种乐器(弦乐器、管乐器、键盘乐器,以及锣和鼓等)的构造和发声原理等。特者将科学与艺术别是结合其中的科学道理及发现这些原理的历史,介绍了许多著名科学家的工作。同时,书中还介绍了一些迄今尚未解决的科学问题。作紧密结合地叙述,史料丰富,图文并茂,文字深入浅出,叙述生动。本书对中学、大学,包括艺术类专业的师生都是一本很好的课外读物;对于广大音乐爱好者和对自然科学感兴趣的读者,以及这些方面的专业人员也是一本难得的参考书。 《谈风说雨——大气垂直运动的力学》 刘式达 李滇林 著 互动网 当当网 卓越网 京东网 本书以风、雨为主线,讲解了20个日常生活中人们普遍关心的大气科学中的力学问题,内容包括天上的云、气旋和反气旋、风的形成、冷暖气团相遇的锋面、龙卷风和台风等。这些大气现象均和力学中所涉及的气压梯度力、离心力、科氏力、摩擦力等有关,并用力的平衡和角动量守恒定律等作了科学解释。本书特别对大气中的风和雨的运动形式以恢复力、阻尼力为参数进行了几何分类,复杂的全球大气环流形式便有了通用、简洁的拓扑特征。这样,大气中的力学问题就可用几何、拓扑的方法展示,更加直观和深入。 中国力学学会《大众力学丛书》全网购书链接大集结
5098 次阅读|1 个评论
谈谈力学的科普问题
武际可 2009-9-30 19:50
谈谈力学的科普问题 北京大学退休教授 武际可 摘要 本文首先回答什么是科普的问题,给出通常了解的科普的定义。同时大致介绍了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我国科普著作出版的大致情况。 接着介绍了力学科普在我国的情况,指出力学方面存在的问题是:没有优秀的有影响的科普读物,社会不了解力学,力学界写作存在深奥难懂的文风问题。 进一步,文章回答了科普是不是没有水平的问题,并且引用著名科学家的言论说明科普不仅很重要而且是很困难的工作。 文章最后介绍近来力学学会组织出版的大众力学丛书的最初几本书,并希望力学界有更多的优秀科学家投入力学的科普写作。 关键词 力学 科普 大众力学丛书 1. 什么是科普 中国共产党 17 大以来,领导提倡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我们的改革和建设。这是很了不起的进步,这比起我们曾经体验过的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小炉炒钢和大放高产卫星等等,已经是不可同日而语了。它的意思是说,无论是领导还是平头百姓,大家都要按照科学规律办事,不可蛮干和瞎来。尊重科学,本身就在一定程度上包含有民主的成分。 接下来的一个问题是,无论是领导还是平头百姓,大家都要懂科学、学科学。因为要是不懂科学,不懂科学规律,人们还是会根据自己的想象办事,这也就难免闹出蛮干和瞎来的蠢事。 于是,科学普及对于我们来说,就成为一项特别重要的任务。受过教育的人,在学校里都学习过相当的科学知识。但是科学的发展是日新月异的。所以终生学习科学知识,是每一个人的天职。即使是科学家,在当今科学分工过细的条件下,隔行如隔山,搞化学研究的,不见得懂环境科学,搞数学的不见得懂机械。等等,他们也需要接受科学普及的教育。所以科学普及,学习科学知识,是关乎全民的事业。 近来,人们经常谈论科技界的腐败问题。其实,既然科学家也是人,其中有些人也会腐败,也会让人把自己当作神来供奉。这是一点也不奇怪的事。科学家腐败的一种形式是故弄玄虚,把简单的事情说得深奥莫测,有的甚至修改科学发展的历史,把历史上已有的创造改头换面,说成是自己的发明。只有广大群众掌握科学知识了,这些腐败现象才会没有藏身之所。 看来,科学普及不仅是贯彻科学发展观所必须,也是医治科技腐败的良药。科学普及还可以消除人们对神鬼、对名人、对院士,对各种星们的盲目崇拜和迷信,从而加强人们的自信心,发展社会生产,促进社会进步。所以恩格斯说: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那么,什么是科学普及呢?科学普及是对公众的科学知识教育。所以科普不能看作新闻而应当看作教育。教育行业选择内容的标准,不是什么新奇选什么,而是什么重要选什么。也就是以什么知识会对受众以后的发展起重要作用,作为选材的标准。用教育的标准来选取科学普及的选题,应当选取那些对公众生活和认识影响较大的论题作为科学普及的论题,而不是以新奇作为选题标准。 科学普及是一种教育,但它又不同于学校教育。学校教育面对的是一群年龄和经历大致相同的受教育者来进行的。所以可以有统一的教学计划、教材,集中进行授课的方式。而科普是社会对公众进行终身教育的组成部分。科普的对象是各式各样的群众。他们的年龄是从青少年到老年,他们的经历不同,有文盲也有大知识分子,还有科学家,有领导干部也有普通百姓。如果把科普办成了课堂搬家,那便会彻底失败。 科学普及是要采用生动活勃、灵活多样的方式,来进行知识的传授。 也许有人会说:科普要选普遍的科技论题。这些论题大多会变成老生常谈,这样科普就会缺乏趣味性,而没有多少吸引力。其实,这就是好的科普的难点所在。比方说,最著名的文学著作,也无不是写最普遍的日常生活中的事情和故事。其所以吸引人,是由于它在平凡的事情中发掘出不平凡的东西。好的科普也就在从最普遍的规律中阐述人们不易觉察的现象和结果,从而引起人们的注意。所以好的科普著作和好的文学一样,是一种创造和创作。英国物理学家和化学家法拉第(Faraday, Michael,1791-1867)为公众做的通俗系列演讲《蜡烛的故事》,前苏联科普作家别莱里曼写的《趣味物理学》、《趣味力学》,等著名科普著作被翻译为多国文字,被一版再版,就是因为它们从普遍事物中引申出人们不易觉察的结果,因而成为不朽的科普著作。 不可否认,电视上,出现过像科技之光那样的科普好节目。但是对于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未来的指导方针的国家来说,科普节目在众多的媒体中所占的比例实在是太小了。 何况,主持主流媒体的大腕多是新闻专业出身。由于他们有一种职业的判断,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所以许多媒体把科普栏目办成了猎奇。什么尼斯湖怪兽、神农架野人、三条腿鸡、五条腿羊,喝尿保健和对打呼噜者的侦探,什么神奇说什么。固然,其中也介绍过不少科技方面的新闻。不过科技新闻和科学普及又不能看作是一回事。至于猎奇则和科学普及根本是两码事。 科普的形式可以是各式各样的。可以通过报告、讲座、展览、影视、广播进行。也可以用书籍杂志报刊等出版物刊载。可以通过用文艺、科幻小说、说唱的形式传播科学知识,也可以结合新闻介绍科学知识。内容也是多方面的,既可以有自然科学知识,也应当有经济、历史、哲学、考古等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 新闻媒体配合新闻,适当进行科学普及知识的宣传,是对社会应尽的一份责任。例如,结合奥运会进行体育科技的讲解。结合嫦娥计划对航天知识的普及。结合节水和南水北调的报道对环境科学知识的普及等等。国外有的媒体不仅有专门的科普栏目,而且有专门负责科学普及的广播和电视。一些系统的优秀科普节目录像,不仅是针对广大群众的,而且有的进入了学校的课堂。成为重要的辅助教学手段。应当说我们的政府对利用媒体进行科普是够重视的,例如在 cctv 上设有专门的科教频道 cctv10 。不过我们希望不要把它办成猎奇而要办成真正的科普。要珍视政府给的这块科普教育的园地。 每一个城市的博物馆和图书馆都是对公众进行科学普及教育的特别机构。看一个城市的文化发展水平首先就要看这座城市有没有博物馆、有多少博物馆和博物馆办得如何。有没有适合青少年的科技馆,有没有各种各样的主题博物馆和展览馆。有没有对公众开放的免费图书馆,这些图书馆管理得如何。我在美国的一些城市,看到一些孩子在假期中,整天泡在为他们设立的科技馆中,在辅导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科技制做。由于这种熏陶。可以预料,一些大发明家就会出现在这些孩子中。 高等学校和研究单位除了本身的教学和研究任务之外,也有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的义务。应当经常向公众举办展览、出版科普书籍和刊物,介绍自己的研究成果。 所以,科普不仅是科学家、学校、研究单位的责任,也是新闻媒体、博物馆、图书馆的责任。是全社会的责任。 特别应当提及的是,科普首先是各级政府的责任。只有政府从人力物力各方面加以支持,科普才能够持续下去。只有政府肯花大力气发展对公众的科学知识普及教育,科学知识提高了的民众才能够更准确地把握科学发展观,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才能够更有效地得到贯彻。在政府重视的条件下,还要注意,当事人不要把科普办成猎奇。 2. 科普在我国的情况 宪法上说国家发展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事业,普及科学和技术知识,奖励科学研究成果和技术发明创造。我们是世界上一百多个国家中,唯一将科普写进宪法的国家。 我们国家喊出科教兴国的口号也已经有二十多年了。提出科学发展观也已经有些年头了。我们既然把科学作为一种指导我们各项工作的国策,不言而喻,这就需要最广大的群众和各级干部了解科学、学习科学。直接的结果就是需要重视和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可是为什么在我们最普及的媒体电视上,科学技术的普及节目所占的比例还不及百分之一。这实在是一个令人不解的怪圈。 大家可以在google里随便搜一下科学算命之类的词,立刻就会蹦出来几千个网站。从周易原理到风水大师,从生辰八字到星座血型,真是洋洋大观盛况空前。 有的孩子因为网上算命说今天不宜出门,于是就干脆旷课待在家中;有的青年好不容易找到一个理想的恋人,但算命先生说是星象不合,于是便断然决绝;有的学生哪怕考试前复习功课是应该坐在床上还是书桌旁,面朝什么方向,都要预先到风水网算一算。 中国现在每年生产电视剧约15000部集,市场交易约300亿元,中国每年出版长篇小说1000部,是全世界其他各国的总和。 但科学内容在整个精神产品中的比重却越来越少了。到处可以听到这样的宏论,说现在是消费时代,休闲时代,娱乐时代。如何把观众和读者的笑搞出来,似乎成了媒体的首选。精神产品明明有四大功能:教育功能,认识功能,娱乐功能和审美功能,现在却只剩下了及时行乐这一种功能。 我们出版过许多科普书籍,例如《十万个为什么》、《通俗数学名著译丛》等,但这些书籍还不能走向世界,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 至于谈到力学学科的科普情况比起兄弟学科,就更为落后了。 第一, 我们没有优秀的力学科普读物。 仅有的几本大多是从国外翻译过来的。如别莱里曼的《趣味力学》,梁波夫的《天体力学浅说》。适合高中和大学程度的力学科普读物尤其少。这比起相邻的其他学科,如数学、物理来说,落后得不可比。 第二,由此,中学生不了解力学。社会各界不了解力学。所以有人说力学专业已经成为十个不受欢迎的专业之一。社会各界不了解力学,连科技部有的一些官员竟认为,既然物理中已经有力学了,为什么还要单独来一个力学学科。人事部门也不了解力学。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力学专业毕业的学生找工作比较困难。 第三,我们没有适合中学生和大学生水平的杂志。而数学、物理等其他学科都有。仅有的《力学与实践》文章的文风也有问题,一是写得没趣,二是把简单的事情写得很深奥,使一般读者很难看懂。所以,有必要改变我们力学界的文风。 3. 著名学者谈科普 著名化学家法拉第曾说,他小时候由于读了玛尔赛写的科普读物《谈谈化学》,开始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11岁那年读了《自然科学通俗读本》、《几何学小书》,使他爱上科学。 俄罗斯科学家齐奥科夫斯基小时候读了法国科普作家儒勒凡尔纳的科学幻想小说《从地球到月球》,此后把毕生精力献给了宇宙航行事业。 可见,好的科普著作对一个人的一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关于科学普及的重要性和存在的问题,我们引几位名人的说法: 科学知识应该大众化,而不应该庸俗化。 ( 法) 弗拉马里翁 在我看来,现在的情况是:大多数被称为科普读物的书都是要吓唬读者,(真吓人!我们进步得好快!等等。)而不是向读者清楚明白、深入浅出地接受基本的目的和方法。 爱因斯坦(1948年) 一种科学革新打开道路,很少是由于逐渐征服和改变它的对手来实现的,很少是把Saul变成Paul的(来自圣经的典故,指原来坚决反对后来成为坚决支持的人),而是靠它的对手逐渐地死亡而新成长的一代从一开始就熟悉它的思想。 马克思普朗克 从普朗克的说法可见,新的学术思想最主要的是要向下一代,即青少年普及。因为老年人,一般接受新的科学思想表现得比较保守。 1930 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德国生物学家汤姆森( J.A.Thomson,1861-1933)所著的通俗读物《科学大纲》时,王云五对该书所写的序言的开头两段是: 今人之一言及科学,则以为浩瀚广漠,不知纪极,或畏其艰深幽眇,望而却步。故愈钻颂科学之神妙瑰奇,而科学之去人愈远。格列高里(Gregory)分智识界为两类:一为创造智识之人,一为传布智识之人。今日科学智识造诣愈深;而人之去科学之隔阂愈甚,则传布智识者之过耳。 夫传布科学,似易而实难。一,传布者非自身亦为创造之科学家,则不足以既其深。二,传布者非掩贯众科之科学家,则不足既其广。二者具矣,而无善譬曲喻引人入胜之文字,仍未足尽传布之能事。此所以迟之又久,求一取材广博,叙述浅显之科学成书而终未见也。乃距今不数月前,竟有汤姆生(J.A.Thomson)教授主撰之《科学大纲》赫然出现;是殆足弥缝学界之缺憾,而为科学前途贺乎。 这段话很生动地说明科普的重要性和它的难度。 4. 科普文章没有水平吗 我国的学术界有一种不成文的看法。似乎科普文章水平低。所以在学校和研究单位计算研究成果时,不算数。这就是刊物一直缺少优秀的科普文章来源的根本原因。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获得1971年诺贝尔物理奖的噶波( Dennis Gabor ,1900-1979)是由于在1948年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一种新的显微原理》( A new microscopic principle ) 的通俗文章揭示了全息照相的原理。伽利略1638年出版的通俗读物《关于两门新科学的对话》是一本不朽的科学巨著。 实际做起来可是不容易。我平时还是爱看科普作品的,可一到自己拿起笔来,却才真正体会到它的难处。它比我以前习惯写的那种科研八股要难多了。 第一,许多日常见惯的事物,其科学道理并不是都透彻了解的。普通的研究者也很少提及。所以先得把这些现象背后的道理吃透。写捞面条就得自己不断从捞面条中摸透二次流的规律。写倒啤酒,我平时虽然很少喝酒,自己还是买了几瓶啤酒,从头实验啤酒冒泡的行为,并作出科学解释。为了写飞去来器,自己不知做过多少飞去来器,直到能够自由地扔出去飞回来才心里有底。要写笛子,我自己又动手制作了许多尺寸不同、音调不同的笛子。直到总结出一个计算音调与开孔长度和内径的关系的近似公式为止。这还不算,还要收集用同一原理能够解释的各种事物。所以实际上,好的科普是要从头做研究的。 第二,有些事情需要查它的出处,就要查阅原始文献。特别是古代文献,不好查。我写《人类是怎样学会量血压的》就要查伯努利和泊萧叶关于流体力学的原始文献。这种文献在现在我们的图书馆里很难找到,在网上有时可以查到一点,有时还得托人到国外去找。记得我在写一篇《从腐草化萤说起》的科普文章,为了找到我国历史上最早认为萤是产卵在草中的一位学者,整整用了十年的时间。起先是在明末方以智的类书《通雅》中,查到号合溪的认为萤产草中,但不知合溪为何许人也,询问文科的教授,一般也回答不出。一直到最后在一本新出的历代名人别号词典中才查到原来合溪就是南宋的戴侗,最后才在他著的《六书故》中找到他的原始说法。前后经过了十多年。 第三,出处和科学性都具备的条件下,是可以动笔写了,不过在我以前写惯了科研八股,第一次写出来,还是有八股味,总得反复修改若干次,有时还要发出去听听同行们的意见,再修改一遍才脱手。 总之,写一篇真正属于原创的科普文章,比以前写一篇科研论文,花的时间要多多了。我想,它也是一种科学研究,是一种要求更透彻的研究。写过几篇以后,还是对它有了兴趣。虽然同仁们有时开玩笑说是不务正业。自己也乐此不疲。 5. 介绍《大众力学丛书》 2008 年,中国力学学会,为了推动力学科普工作,改变力学界科学普及著作落后的面貌,组成了大众力学丛书编辑委员会。它的成员是: 陈立群戴世强 + 刘延柱苗天德 佘振苏隋允康王振东武际可* 叶志明张若京仲政朱克勤朱照宣 (注:后加*者为主任委员, 后加+者为副主任委员) 编辑委员会组织的第一辑五本已经于2008年出版,现在把这几位作者分别介绍如下: 《奥运中的科技之光》 作者赵致真 赵致真,1943年生。1967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1985至2003年任武汉电视台台长。现为中国科技新闻学会副会长,中国科教影视协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武汉市科教影视协会理事长,连续十多年担任中央电视台大型科教电视栏目科技之光主编。 他是我国在电视上进行科学普及工作的先行者和倡导者,被誉为中国电视科普的带头人。 为了迎接北京的奥运会,他积累和查阅了数以千计的文章和资料,又为筹集资金和组织人力物力与许多单位打交道,是要组织一部以科技与奥运为主题的科普电视30多集的系列片。《奥运中的科技之光》就是这部电视系列片的文字说明。据悉,这部电视系列片会在近期由中央电视台播出。 《诗情画意谈力学》 作者王振东 王振东,1937年6月生于江苏南京,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力学专业。现为天津大学力学系教授、博导。主要研究方向为:湍流与流动稳定性及其工程应用、工业中的流体力学和流变学问题。发表论文百余篇。曾任《力学与实践》杂志主编。1997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001年5月获第四届全国优秀科普作品二等奖。现致力于力学科普文章的写作。 《拉家常说力学》 作者武际可 武际可北京大学退休人员。 《趣味刚体动力学》 作者刘延柱 1959 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研究班。1960至1962年于莫斯科大学力学数学系进修。1962至1973年任教于清华大学。现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工程力学研究所所长、《力学季刊》副主编,《固体力学学报》、等刊物编委、《Zentralblatt MATH (德国)》评论员。1986年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 历任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力学评议组成员、教育部工程力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斯图加特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卡尔斯鲁厄大学、多伦多大学等校访问教授。 关于陀螺动力学的研究成果获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关于航天器复杂系统动力学和充液系统动力学研究分别获1998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及2000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著有《静电陀螺仪动力学》、《陀螺力学》、《多刚体系统动力学》、《航天器姿态动力学》、《理论力学》、《振动力学》、《高等动力学》、《非线性动力学》和《充液系统动力学》等。其中《多刚体系统动力学》和《理论力学》获教育部优秀教材二等奖,《振动力学》获中国高校自然科学奖教材类一等奖。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专业研究方向:刚体动力学、多体系统动力学、航天器姿态动力学与控制、非线性动力学。 《创建飞机的生命密码》 作者乐卫松 乐卫松,1936年4月出生,浙江省镇海县人,研究员。1958年毕业于北京航空学院飞机系飞机设计专业。1958年11月毕业后留校做教师。毕业前参加北京一号飞机设计室任机身强度组设计员,任教后,兼任超音速无人飞机总体组组长和农业飞机FS-4总体组组长。 1972 年调至上海飞机设计研究所参加大型喷气旅客运输机运十飞机的设计研制工作。历任机翼设计组组长,总体研究室副主任,总设计师助理。1985年起任上海航空工业学校校长。 1996 年退休后,任上海航空学会第一届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航空运输学院顾问,2004年聘任为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航空宇航专职顾问。曾任中国航空教育学会理事,上海航空学会理事兼航空教育委员会主任,空天飞机研究会副主任,飞行操纵委员会副主任。 力学是工程和各门科学的基础。 所以不管你是做什么的,都应当懂一点力学。力学会帮助你做好任何行业的工作。 1. 力学很普遍、力学很有用、力学很重要。这些要让大众知道。 2. 我国科普教育很落后,力学科普尤其落后。 3. 人们对科普没有水平的看法在改变。 4. 教师为了教好课,需要有写作优秀科普文章的素质。 5. 我国需要一批立志献身于科普事业的人才。 本文是在2009年8月24日力学学会学术年会上的报告。报告中参考了赵致真先生有关文章,也引用了笔者以前一些博文片段。
个人分类: 科学杂谈|8411 次阅读|6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5: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