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规模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中国人口政策将“世界70亿人口日”推迟5年
热度 1 xuxiaxx 2011-10-31 08:20
人类大家庭的第70亿个成员将于今年10月底降生。专家称,计划生育使中国目前人口规模缩减了4亿。这意味着,中国将“世界70亿人口日”推迟了5年。   根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中国大陆总人口13.4亿。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院长翟振武26日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如果不实行计划生育,中国目前人口规模可能超过17亿。世界人口每年增加大约7800万人。以此计算,若没有中国的贡献,世界人口早在5年前就已突破70亿大关。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人口问题一直备受世界瞩目。上个世纪70年代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中国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控制,缓解了人口增长对资源环境的压力,促进了 经济 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其他国家,人口增长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国家人口计生委公布的数字显示: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重下降,由30年前的22%降至19%;中国国民人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9年;孕产妇死亡率为30.0/10万,婴儿死亡率为13.1%。,这些指标均处于发展中国家的最好水平;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3.5岁,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类发展指数上升到0.66,是全球提高最快的国家之一。   翟振武指出,中国用大约30年的时间完成了发达国家百年走过的人口转变历程,成功改变了人口发展轨迹,有力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和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也为世界人口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当前,中国人口总量持续增长,人口总体素质仍然不高。人口结构性问题凸显,不但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偏高,劳动年龄人口达到峰值,人口老龄化速度也在加快。人口流动迁移日趋活跃,家庭传统功能则呈弱化趋势。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建设人口规模适度、素质较高、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人口均衡型社会,已成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前提。   如果没有中国的优生优育政策,可以肯定地说,世界人口绝对不会用了12年,才从60亿人口冲到70亿。当然,世界人口增长速度依旧是够快了。以北京为例,尽管这里一直是优生优育做得最好的城市之一,但人口总量突破1800万的时间,依旧比计划中提前了多年。   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合理控制人口增长是中国的一大难题。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全面推行计划生育,1982年定为基本国策,2001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   通过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中国为世界人口增长率的下降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提供的数据显示,中国占世界人口的比重从改革开放初期的22%下降至2010年的19%。实行计划生育使得中国在30多年间少生了4亿多人。坚持计划生育政策的中国,已成为全球人口爆炸的主要“制动器”。来源: http://finance.people.com.cn/GB/16071925.html
1303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国政府应出动小规模精锐部队惩戒泰国凶手
热度 3 lifei 2011-10-30 22:17
13名中国公民,湄公河,被扭断脖子,挖掉眼睛,割去舌头。据说是泰国9名军人,被捕后拒不认罪,回到军队。 美国人可以出去黑鹰直升机飞赴巴基斯坦首都猎杀拉登。中国公民的生命如此被残害,随便找几个小人物替罪而且还在推诿。 中国政府应该出动小规模精锐部队,直接猎杀凶手。还有那个仇恨中国人的掸邦(或佤邦),只有400多人的力量,而且缅甸政府也对此恨之入骨。中国政府应该在摸清其头目行踪的前提下,直接发射导弹灭之! 1979年,中越战争,中国人教训了越南人。1962年,中印自卫反击战,印度人老实了。世界没有大乱!中国人心大振! 另,不太让人理解的是,“公安对内,部队对外”,为何湄公河惨案由公安部接管?让部队出动练练兵吧。 呼吁中国政府不遗余力地维护中国公民在境外的安全!如此惨案,不必再“强烈抗议”了。 附: 梁光烈接受凤凰独家专访:军方支持处理湄公河事件 http://news.ifeng.com/mainland/special/zgchuanyuanbeisha/content-4/detail_2011_10/30/10273109_0.shtml 2011-10-16文涛拍案 湄公河惨案 http://v.ifeng.com/documentary/society/201110/5953c802-1db9-4b16-896a-1a6d337e9ce3.shtml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666 次阅读|2 个评论
中国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不动摇
热度 4 xupeiyang 2011-10-27 07:25
10月26日,联合国人口基金在全球发布2011年世界人口状况报告称,10月底世界人口达到70亿。   世界人口平均每年增长约8000万,我国实行计划生育30多年来,少生4亿人,使“世界70亿人口日”推迟5年到来。   目前,我国占世界人口的比重从改革开放初期的22%下降至2010年的19%。如果不实行计划生育,我国目前的人口规模可能会超过17亿。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我国大陆总人口13.4亿。“十二五”时期,人口总量预计在13.9亿以内。 2020年全国总人口约为14.5亿左右。
个人分类: 社会文化|1782 次阅读|7 个评论
物联网产业缓慢起步,2011年将达2500亿元
lhj701 2011-10-26 11:59
物联网产业缓慢起步,2011年将达2500亿元 据新浪报道, 我国2011年物联网产业规模将达2500亿,到2015年将达到75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将超过30%。 目前,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仍然处于“政策驱动”的应用先导期。主要成功案例仅仅限于交通、物流、电力等领域,其它领域如安防、家居、医疗等实现了初步应用,有待深入及拓展。从地域发展上看,江苏、浙江、广东、上海等地发展迅速,业绩开始显现。 此外,物联网十二五规划已提交部长办公会讨论,估计不久将会发表。 物联网在备受争议中艰难起步,一个逐步扩大的市场接受,会给物联网的发展注入动力,但作为一个可能在10年后才真正显现能量的新产业,也许默默前行是目前唯一的方式。 新浪:《工信部加快物联网标准建设 政策驱动新兴产业破冰》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11026/074310691518.shtml
个人分类: 物联网|268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郁亮首度明确万科15平米超小住宅开发规模
dongzg101 2011-10-19 21:22
郁亮首度明确万科15平米超小住宅开发规模 2011年10月19日 02:03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154 人参与 16 条评论 打印 转发 “市场需要多少盖多少。” 万科 总裁 郁亮 昨日(10月18日)在长三角媒体见面会上首度向外界确认,在符合各地“ 限购令 ”政策要求和受城市规划支持的前提下,15平方米超小户型住宅不仅仅是“试水”的概念型商品,而是将被万科大规模开发、以适应未来楼市的产品主力。 郁亮透露,万科各地分公司目前正和当地政府洽谈,希望能让这类可使更多“年轻人买得起的小房子”在未来市场上大量推出。 万科对15平方米超小户型住宅的热衷,和其对未来市场的判断有关。 在昨日的媒体见面会上,郁亮一再明确,未来 商品房 市场和之前市场的最大区别在于,市场将从投资需求回归于居住需求,需要房地产商盖更多真正有人住的房子,万科已经为此作出了大量准备工作。 一些房地产分析人士也认为,只有包括入户政策在内的大量政策放松,这一类产品才会爆发出巨大生命力,并引来行业性的“跟风”。另一些房地产业内人士则表示,万科向中低端产品开发的尝试,有可能会引来行业的巨大革命。未来的中国商品住宅市场,也会向家庭轿车产业一样,将更多开发的产品面向普通人。 正和各地政府沟通 上海同策咨询顾问有限公司研究总监张宏伟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说,由于各地住宅规范设计的要求,要开发成15平方米的超小户型住宅非常不容易。一些地方甚至规定光卧室的面积就要10多平方米,这使开发15平方米的超小户型住宅成为难题。 上海中原房地产研究总监宋会雍也说,上述15平方米的超小户型是否能够入户,也是制约这一类产品进行推广的因素。如果各地政府能允许上述超小户型住宅开发,那么它就有可能在行业内大面积推广。否则,这一市场仍然是少数。毕竟,按照目前的房价租售比,与其买这样的小面积住宅,购房者宁愿改买为租,更加经济划算。 郁亮显然比分析人士想得更多。他表示,上述超小户型住宅的买主,是否也会被列入限购范围,也是影响这类住宅产品开发推广的政策性因素。如果购房者在购买这一过渡性住宅几年后需要购房,但又因已购买一套房而被限购,那么这就需要探讨了。他同时表示,开发这一类住宅,需要当地政府的规划支持。据他介绍,目前很多地方政府表示支持万科的超小户型住宅。 郁亮称,房子越小越难做。要在这个15平方米的超小户型住宅中完全放下房间内的设备,家具甚至需要订做。郁亮表示,即使如此,万科依然选择在没有任何收益的情况下,投入超小户型住宅的研发,他表示,因为开发这一产品并不仅仅为了赚钱,更是“为了社会责任”。万科未来的目标之一,是让更多的年轻人能买到买得起的小房子。 房地产“下半场”居住为主 事实上,万科对于微小户型住宅的热情,和郁亮对未来楼市的判断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郁亮把目前的市场比喻为“房地产下半场”。他说,“上半场”和“下半场”的最大不同,是有大量的政策性住房存在,“下半场”则将商品房市场回归为居住为主的市场,万科应该主力开发的是“真正有人住”的房子,而不是为投资者盖房子。 而15平方米超小户型住宅产品显然符合“真正有人住”的房子的定义。根据此前上海市统计局的统计,2010年上海外来常住人口中,20~34岁的青壮年人口为422.03万人,占外来常住人口的47%,而他们在沪居住的住房来源相对集中在“租赁住房”,比重高达80%。在北京、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外地户籍人口的占比也非常大。 显然,万科的上述超小户型住宅开发,符合万科上述对未来市场的预测和判断。张宏伟等房地产业内人士也明确表示,超小户型住宅市场是存在的,只要开发商能解决开发成本较高的问题,这类产品是可以被大规模开发的。 其他一些业内人士则表示,万科的上述超小户型住宅的开发,有可能形成行业性的革命。此前,开发商更多关注的高价位、高利润的住宅开发,目标客群的收入至少在中等水平以上,并由此形成了 豪宅 开发热。上海今年上半年甚至出现了1000万元总价以上的豪宅楼盘新上市比例超过当期市场总量15%的怪象。 万科执着于超小户型的住宅开发,则给房地产业新的发展方向,或将让国内地产大佬更多关注普通人的购房需要。 相关新闻: · 15平米袖珍房 HOLD不住! · 万科西安将推15平米极小住宅 · 郁亮:万科将大规模开发15平米超小住宅 · 万科总裁郁亮:将大量开发15平超小屋 需要多少盖多少 昨日文章top3: · 游资退潮 广州楼市现温州客抛盘 · 鄂尔多斯房地产开发火爆 两年后人均可达10套房 · 智慧夫妻更要懂风水 牢记卧室风水禁忌(组图) 王洋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标签: 万科 住宅 小户
923 次阅读|0 个评论
最大规模的即时语音会议:4万人
热度 2 outcrop 2011-10-13 11:41
最大规模的即时语音会议:4万人
这次淘宝商城中小卖家维权行动,在YY平台进行实时语音会议,应该创造了一个即时语音会议同时在线的最高纪录:4万人。以后肯定会突破这个数量。 在线39000余人 因此,从IT技术角度来看,已经具备大规模人群实时语音交流的技术条件。 我会继续关注这次事件,会做一些后续的总结以及分析,欢迎关注。
个人分类: 计算机应用技术|3499 次阅读|7 个评论
[转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5周年道路启示
zw373737 2011-9-17 10:44
新华社播发长篇通讯:国家创新体系的坚稳磐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5周年道路启示 作者:吴晶晶 余晓洁 昝鑫   发表时间:2011-09-16   来源:新华社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成立25周年之际,我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综合性科技绩效评估——科学基金资助与管理绩效国际评估近日顺利完成。   成立于1986年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年度财政拨款从8000万元起步,到2011年国家年度财政预算已逾120亿元。巨额科学基金如何分配、管理?对创新型国家建设有何意义?我们试着探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5年来秉持基础、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的脚步。    科学基金:夯实创新型国家的科学基础   1978年,一度沉寂的中国科学界显露出蓬勃生机。用什么体制资助科学研究,推动中国基础研究的发展,成为广大科技工作者关心的话题。   1982年,国家设立中国科学院科学基金,首次改变科研经费按部门、单位切块分配的办法,开辟了面向全国、自愿申请、同行评议、择优资助的新路子。   198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成立,成为以科技拨款制度改革为发端的科技体制改革的标志性事件之一。   “科学基金制的建立,为我国基础研究发展开辟了一条稳定可靠、持续增长的经费渠道,更意味着科技体制改革与探索在基础研究方面又向前迈进一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陈宜瑜说,科学基金从建立伊始,就定位于支持基础研究,不断发挥孕育源头、蓄积储备的优势。只有这样才能夯实根本,为中国未来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科学研究能力。   湖南大学一份调研报告显示,国家财政对科学基金的资助在逐年增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用20%的经费,产生了全国基础科研近80%的成果。   近年来,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总体部署出发,科学基金进一步确定“支持基础研究,坚持自由探索,发挥导向作用”的战略定位。   更加侧重基础——科学基金着力构建较为完备的学科体系,培植创新“土壤”,孵育创新“种苗”;   更加侧重前沿——科学基金积极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关注高风险、高回报的变革性研究,捕捉创新机遇,增强原始创新能力;   更加侧重人才——科学基金努力促进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科技队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   25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不断发展壮大,但始终牢牢把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准确定位,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积淀了雄厚的知识和人才储备。    资助战略:协调学科发展的有力杠杆   科学基金如何分配?多年来,通过制订发展规划、确立资助导向、设立不同资助工具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引导着基础研究的发展方向,重视基础,关注前沿,培养人才,均衡协调学科发展。   相对于许多国家科学基金以人员经费支持为主,科学基金以项目和人才作为两大资助板块,兼顾研究和培养两大资助体系,在以人为本的同时力求源头创新。   多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逐渐形成和发展了由研究项目、人才项目和环境条件项目三大系列组成的资助格局。建立了面上项目、重点项目、重大项目、重大研究计划、实质性国际(地区)合作研究等多层次相互配合衔接的资助项目系列;通过实施科技人才战略,架构了以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青年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为主的人才培养资助体系;同时还完善了以科学仪器基础研究、国际(地区)合作交流项目、科普项目、联合基金等专项构成的环境条件项目体系。   在国家创新体系总体布局中,科学基金承担着支持学科均衡协调发展的重任。   “科学的整体发展往往受到‘最弱势’学科制约,万一停掉某个目前不太前沿的学科,以后很有可能影响其他学科发展。”陈宜瑜表示,基金必须保障所有学科基础研究都能得到支持。   国际评估显示,上世纪80至90年代,科学基金是11个学科最主要的经费渠道。而当前,仅有1个学科还主要由科学基金资助。这表明科学基金在一些学科发展早期起到先导性资助作用。   在积极响应新兴学科发展需要方面,基金委对基础研究国际新动向、新学科生长点、学科交叉研究予以特别关注。此外,基金委还致力于前瞻部署和支持能够引领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前沿研究。   基金委还果断上马“非共识项目”,使一些原创思想不会被专家评审系统层层筛选而磨掉,从而倾向于支持保守的研究。   在人才发现、培养方面,基金委积极打造培养创新人才和团队资助链,特别是对青年人才的培育。   1994年,基金委设立“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包括外籍)”,支持在基础研究方面已经取得突出成绩的青年学者自主选择研究方向,促进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长,吸引海外人才,培养造就一批进入世界科技前沿的优秀学术带头人。   1997年,基金委承担管理“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工作,用于支持国家理科基地的条件建设和本科生研究能力的提高。   2000年,“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设立,资助国内以优秀科学家为学术带头人、中青年科学家为骨干的研究群体,围绕某一重要研究方向进行基础研究。   科学基金还开创了允许受资助者拥有国内外两个基地的“哑铃”模式,解决了许多海外留学生去留两难的问题,搭起了国际合作平台,吸引海外优秀人才。   “科学基金就像一个人才与思想的‘发酵罐’。”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吴孟超院士曾感慨,许多好的创新思想,首先在科学基金资助下得到孵化;许多名不见经传的优秀人才,首先在科学基金支持下得到培育。    基金管理:走向规范化和法规化   25年来,科学基金设立各种资助工具来鼓励学科发展、人才成长,与时俱进地改进管理模式。   随着科学基金繁荣发展,来自国家财政预算的拨款与日俱增,2011年国家财政预算已逾120亿元。“我们需要把一系列‘游戏规则’固定下来,达到‘长治久安’。”陈宜瑜说。   200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章程》出台;同年,基金委印发《关于加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工作中科学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2007年,国务院正式颁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   “‘十一五’期间最大的成绩就是不断完善科学基金管理框架和加强规章制度建设,使科学基金管理走向规范化、法规化。”陈宜瑜说。   一系列法规的背后是对科学基金公正性和公平性的保障。公平与否,意味着科学基金是否能够取得科技界信任。这既是科学基金“生命线”,也是科学基金“荣誉线”,公正则荣,不公则损。   成立伊始,基金委在首位主任唐敖庆带领下,提出“依靠专家、发扬民主、择优支持、公平合理”评审原则,这使科学基金赢得了广大科技工作者的信赖。   基金委还形成了以尊重科学,公正透明,激励创新为核心的科学基金文化,被科学家誉为“公信力最高的平台”。在基金评审方面,基金委对专家评审组实施定期轮换制度。对会评专家,基金委实行会前承诺制度,提醒专家注意评审纪律,注意回避、保密等制度,采用“小同行”专家通讯评议和 “大同行”会议评审,确保评审工作公正性。   同时,基金委建立健全科学基金监督体系,如在会议评审中实行派驻监督组制度等,制定颁布《对科学基金资助工作中不端行为的处理办法(试行)》,加强对基金项目申请中弄虚作假、剽窃等科学不端行为的惩戒力度、公布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资助候选人,接受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监督等等。   在机制不断创新的同时,基金委专家库也在不断更新和充实,形成了包括海外专家在内7万多人的评审专家队伍,建立了75个学科专家评审组。每年逾30万人次专家参加科学基金通讯评审,近800名国内专家和近百名海外专家参加会议评审。    重任在肩:满足国家重大需求   25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依靠科学家的群体智慧,将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需求转化和凝练为具有基础性、前瞻性和战略性的科学问题,引导科学家在事关国家经济社会和科技长远发展的战略领域开展创新研究。   超导高电荷离子源、太阳磁场、干细胞、蛋白结构……在科学基金支持下,我国在基础研究前沿领域取得一系列重要进展;   糖尿病新药研制、煤炭清洁利用、数字家庭、陆地碳汇……在科学基金支持下,一系列研究成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同时,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需求的时候,科学基金都会及时启动响应机制,适时安排一批应急研究项目:面对突如其来的冰冻雨雪灾害和特大地震灾害,科学基金运用宏观调控经费,适时安排应急研究项目;围绕国家奥运战略需求,科学基金资助了众多研究项目,取得一批重要成果。   科学基金坚持把培养创新人才放在突出位置,实施科技人才战略,促进我国基础研究队伍健康成长。一大批处于创新高峰年龄段的中青年学者在科学基金支持下成为承担科学基金项目、从事基础研究的主力,一批青年学者成长为学术带头人,一批学者成长为各自领域的科技领军人物。   清华大学精密计量技术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张书练,如今已获得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等多项奖励。他回忆说:“我的第一个基金项目是‘环形激光弱磁传感器’。当时刚过40岁,是本领域中最年轻的人之一。申请基金前,曾到几个单位寻求支持,有的单位甚至去过十几次,都是空手而归。申请基金时,也抱着无望的态度。当通知我申请的第一个基金项目被批准时,我几乎感到自己获得新生了!”   “科学基金的额度不算大,却鼓励创新性的基础性研究;声势不求高,而注重人才的发现和培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苏都莫日根说。   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日趋成熟的科学基金制已经呈现在世人面前。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体制机制不断完善,更具活力、更富效率、更加开放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将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支撑!
177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柳东新区]柳州汽车城:2015年将形成年产100万辆整车生产规模
dongzg101 2011-9-16 20:11
柳州汽车城:2015年将形成年产100万辆整车生产规模 发布日期:2011-09-16 来源:新华网广西频道 作者:李斌 【字体大小: 大 中 小 】 【背景颜色: 】 【网友评论: 0 条】   日前召开的广西柳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到2012年广西柳州汽车城框架基本成型,形成年产75万辆整车规模;2015年,形成年产100万辆整车规模。   柳州市委书记陈刚说,建设广西柳州汽车城是自治区党委、政府作出的重大决策和部署。要把广西柳州汽车城建设成为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现代化汽车生产基地。要紧紧抓住汽车产业整体发展这一核心,重点发展高附加值的轿车、特种专用车等产品,实施汽车整车产品升级工程、汽车零部件基地创新工程,延长汽车产业产业链,推动汽车产品向高档次、高附加值的多元化整车产品结构升级。   为此,柳州将全力推进上汽通用五菱40万辆乘用车基地、东风柳汽10万辆商用车和25万辆乘用车基地等重大项目建设。大力发展汽车会展、汽车金融、汽车教育、汽车运动、汽车生活休闲等产业,进一步提升产业配套服务能力。   广西柳州汽车城位于柳州市柳东新区,规划用地面积203平方公里,建设用地面积138平方公里。规划建设工业区、物流区、居住区、文化旅游区、会展区、商务办公区、教育培训区、汽车测试场区八大功能区域。   按照规划,广西柳州汽车城将建成国际化、工业化、信息化的社会和谐、生态宜居、经济繁荣的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汽车城:   2012年汽车城框架基本成型,形成年产75万辆整车规模;   2015年,形成年产100万辆整车(包含乘用车、商用车、新能源汽车等)生产规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00亿元、工业总产值1500亿元,承载人口达到25万人,建成主导产业突出,城市功能完善的千亿元新城区;   202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00亿元、工业产值2500亿元,承载人口达到50万人,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建成生态宜居新城;   2030年,汽车城建设完成(地区生产总值达3000亿元、工业产值达6000亿元),承载人口达到100万人。   柳州市工信委主任戴翔说,广西柳州汽车城的建设,对于城市发展来说是拉开框架、提升格局的理想平台;对于产业发展来说是推动升级、发生质变的强劲动力。 上一篇: 创新社会管理献力创城 || 下一篇: 发现巨型野生灵芝
1285 次阅读|0 个评论
看春秋故事引起的一些胡思乱想
热度 3 lotusboat 2011-9-10 22:06
先从武王伐纣的大战说起,这一战,双方共约20万人,想想啊,这可是公元前1046年,就已经有大规模的战车对战,不容易啊。好几百年以后的古罗马时代,迦太基的汉尼拔将军远征罗马,几次大的战役,双方出动人数也都在10万人上下。而咱们最近看的电影lord of the rings里面,那白巫师造的妖怪兵,才1万人就跑出去征服世界了,可想西方古代战争的规模。这样看来,中国文明在3000年前的人口就已经相当可观了。大战时,“周武王身后的一个史官,回望了一下天际渐渐淡去的星影,记录下了这一激动人心时刻,天空上的星座和月相”,古人的天文学真了不起! 周公吐哺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巧就巧在3000年后,我们的周总理也是一位周公,古来贤相,最多不过如此罢。 少时政治课学“社会发展简史”,套老马的人类社会发展定式,硬把周朝归到奴隶社会,而秦汉为封建社会开端。实在是生搬硬套之举,周朝之封建制,实在与欧洲中世纪非常想象,构成从最大的领主周王到诸侯、大夫、家层,金字塔型结构。如果没有秦始皇统一中国,车同轨、书同文,中国现在大概也是小国林立,不知道有多少块。到了现代,或许念着都是一个祖先,成立个“中盟”也未可知。 从烽火戏诸侯开始,先进文明被蛮族周而复始地攻击、毁坏,中外皆不能免。这周平王被犬戎赶出了自己的老窝,真应了“虎落平阳被犬欺”,自始大周中央丧失根据地,也革命领导权,只能当全国人民名义上的精神领袖。 春秋之前的周代战斗,皆按照礼仪而行,谓之观兵。分出胜负即可,胜方不为己甚。如“追击逃跑的敌人不要超过一百步距离,跟踪追击不要超过九里”,到了后来宋襄公那里,信受老规矩“君子作战,不重伤(不二次伤害受伤的敌人),不以阻隘(不阻敌人于险隘),不鼓不成列(不主动攻击尚未列好阵势的敌人),不禽二毛(不俘虏老大爷)。”实在是贵族气十足,可惜别人不买账反成千古笑柄。这其实亦是一人性残酷,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悲剧一面。贵族战争游戏规则破坏的后果其实是可怕的,到了后来,发展到极端,遂有白起坑赵国40万降卒的惨剧发生。虽然如此,宋襄公以其愚腐的仁义,仍然位列春秋五霸。以前看过有的书上把宋襄公换成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仍称五霸。 管仲同志的一生,告诉我们很多事情。一个有才华的领导人未必是十全十美的。管仲一生得志时贪图享受、和朋友合伙做生意多吃多占、旧主死后立即效忠新主,如此种种,都不妨碍其治国安邦的大才。管鲍之交,乃千古佳话。我的家乡苏北某县尚有鲍集、管镇,据说是管鲍的家乡,他们哥俩分金子的分金亭也号称尚在,分金亭特酿还成了地方酒的商标。如果真是如此,当年齐国看来势力范围看来还不止于山东,包括现在苏北的徐淮? 春秋故事中,最频繁上演的就是弑君和兄弟手足相惨。那时候做国王可真不是个舒服的职业,权臣弄权固然难免,还随时可能被各类人士、刺客所杀,死法各不相同。搁在现在,就是国土安全没有抓好,恐怖分子横行。后来连秦始皇这么猛的主,还要遭荆柯之刺杀。差不多的年代,凯撒不也是被政敌刺杀?痛定思痛,反恐真可算人类历史文明一个永恒主题了。 五霸特别是齐桓公尊王攘夷,频频出动多国联军的作法,仔细品位品位,今日的霸主米国倒是深得其精髓。可见政治里面的把戏,古今其实差不多,旧瓶装新酒而已。 重耳逃难,一批精英长期追随,这赌注下的可真不小,古今流亡者最成功的莫过如此。难得的是他硬是能熬到弟弟晋惠公病亡方回去执政,而且还在高龄执政9年,把国家治理的井井有条,自己以文治武功位列五霸。在平均寿命不高的那个年代,单这个保持身体健康的本领,现在很多做出了杰出工作,正在等炸药奖的科学家就应该好好学习。 介子推也算古来少有特行的人物,重耳得志后,作为长期追随的老干部之一,竟然选择了烧死于树林的结局。俺倒宁愿猜想他是被重耳烧林子的烟给熏混了。因为有了介子推重于泰山的死,方有今日的寒食(清明节),如此说来,介子推同志对中国人民的贡献在时间尺度上远超过其他老干部同僚。 再看重耳身边的三大精英,数十年内,狐偃、先轸、赵衰三家都遭遇灭族,只有赵氏孤儿赵武一脉幸存,却能熬到后来的三家分晋。虽然这事情都是晋文公的子孙干的,还是让人感慨伴君如伴虎。 同样是败军统帅,楚国的规则必须自绝于人民,而秦穆公一再宽待容忍孟明,西乞术,白乙丙这哥仨的态度,就决定了几百年后秦楚争烽的结局。打次败仗就自绝于人民,谁还敢为国为君卖命? 楚庄王问鼎中原之举,只能算是自讨没趣的野心家。但其不计较干部小节,绝缨痛饮的雅量,才是成功的人格魅力之所在。在楚晋大战的故事里面有段胜利的楚国军队帮晋国败军推车出泥坑逃跑的典故,看了让人忍俊不已。可见当时春秋末年,人心尚古,比后来战国战争的你死我活是天壤之别。 印象里面,近代大儒粱漱冥有言,中国文化是早熟的文化,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熟透了。仔细想想,还真是如此。后代能玩的把戏,想的点子,春秋时代大多都尝试过。礼仪道德,也已经具备,甚至因为民心淳朴而胜过后人。可惜单有文化的成熟,距离后来科技的大发展时间上还太远。 这一早熟,竟然早熟了2000年。一叹。故作深层状曰: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原文2003年发表于虹桥科教论坛,在博客发表时有删改】
4482 次阅读|4 个评论
女人如花
lichangyang 2011-9-5 23:53
女人如花,每个女子都是一种花,形色大小各有风致。有的绽放如牡丹雍容华贵,有的绽放如梅花凌霜傲雪,有的绽放如荷花雨露凌波,有的如蒲公英风中信子,有的如蔷薇妩媚锋芒,有的如 女人如花,每个女子都是一种花,胖瘦高矮巧夺天工。自然所赐,所当令行,何必规模自己。 女人如花,每个女子都是一种花,浓妆淡抹总相宜,姹紫嫣红百媚生,何必一色。 女人如花,天赋姿色,只需亮出自我 女人如花,问君为何花 女人如花,何花在我心 每个男人心里都绽放着一朵属于自己的花
1954 次阅读|0 个评论
地方大学面临的困境
热度 42 gfcao 2011-8-25 15:00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中国高等教育的变化不可谓不大,期间经历了若干次不亚于 8 级地震般的变迁。高校扩招带来了中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极度膨胀,中专改大专,大专改本科,学院改大学,好一片欣欣向荣的繁华景象。据说是为了强化学科交叉融合、资源共享与互补,高校合并之风又席卷全国,由此诞生了若干个超级航空母舰式的巨无霸大学。如今“争创世界一流大学”又一次如狂风般席卷中国重点高校。所有这些变化无不打上了官方烙印,换句话说,带有浓烈的行政色彩。当然,中国高校是政府办的,政府希望大学办成什么样,大学就该办成什么样,我相信政府与全国人民的愿望是一致的,那就是希望把中国的教育办成世界上最优质的教育,问题在于负责管理教育的官员却未见得具有达成这个愿望的执行水平。 就说一流大学吧,世界上任何国家的高等教育都是分层次的,用时髦的话说就是既有研究型大学,也有教学型大学,两者的定位完全不同。研究型大学可能是一流的,教学型大学也可能是一流的,关键看你所培养的学生是否符合你的定位,在社会上最出色地扮演了他应扮演的角色。在一个举国上下争创“世界一流大学”的大潮中,地方大学进入了两难的境地,甚至可以说有点迷失了自我。我们一度创造了“研究型”、“教学型”、“教学研究型”等新鲜的名词,可学校与人一样总是有上进心的。当初的大专改本科、学院改大学不就是大学上进心的具体体现么?更何况在一个全社会迷信 985 、 211 的时代,谁不希望自己的学校也能跻身其中?俗话说:“弱国无外交”,学校也一样,你太差了,谁也不会正眼看你。私企、国企、事业单位的大门上就差挂上“地方大学毕业生与狗不得入内”的牌牌了。于是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地方大学争相提高自己在高校中的地位,这与重点高校争创世界一流是一个道理,地方高校的学生争相报考重点大学的研究生从而摆脱“地方”的帽子。无论是争创世界一流的 985 、 211 ,还是努力提升自己的地方高校,都需要面对一个问题:经费。于是高校改革就不可避免地带上了作为投资人的政府的意愿。如前所说,假若真是政府的意愿未必不是件好事,因为政府作为人民的代表,也是希望学校越办越好的,遗憾的是,代表政府的官员却未见得能真正按照政府的意志去做,或者根本不具备完成政府意愿的能力。与其把教育在某些方面的失败归咎于政府,不如归咎于主管教育的某些官员,这样不仅容易与政府达成共识,也比较符合实情。 政府官员毕竟不是教育家,他也许并不真正了解教育规律,关心教育是件好事,但如果不懂教育,最好不要对教育指手划脚、发号司令,有句老话说得好:“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既然你把教育交给教授们去办,就应该相信教授们能把学校办好,政府做宏观或目标管理就够了。如果觉得教授不足信,那你在做一个决策前,至少应该做好充分的调研并进行局部试点,待试点成功后再决定是否推广。可叹的是,也许是求胜心切,中国的事往往是某个人拍拍脑袋便全面推广,大家伙一窝蜂一拥而上。也难怪,资源毕竟有限,你不跟着变革就意味着落伍,落伍就意味着墨守成规,墨守成规就意味着喝西北风。 记得江先生讲过这样一句话:“你不懂,老百姓为你交点学费没关系,但你不能总是留在小学一年级”。卓越,是每一所高校追求的目标,但不同的学校有着不同的卓越,为什么大家都在奔着同一个目标?都是指标惹的祸。放眼各种评价体系,有多少真正反映了人才培养质量?各级各类奖项、各级各类项目、各种类型的检索、各级各类重大重点项目,还有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等等不一而足。不可否认,这些指标的确代表了某种水平,但这些东西应该是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形成的,而不应该是争抢来的。 高校应该是个无为而治的场所,每一所高校都有它与众不同的追求,只有在一种宽松、自由的氛围里,教师们才能充分挖掘并发挥出聪明才智从而逐渐形成高校各自特有的大学文化。
个人分类: 杂文|17722 次阅读|111 个评论
教育普及引发了新一轮的不公平,助长了浮躁!
热度 2 caojian123 2011-8-17 09:37
现在,只要你有钱,总有学上的,不管是职校、独立院校、国内大学,甚至国外大学。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原有大学如城市化建设一样,规模越来越大,扩招之势锐不可当。为了迎合各类学生的上学需求,新增的学校也如雨后竹笋般疯长起来。这不,一个本来有十几所高校的省份一下子拥有了上百所院校。 人人有学上,貌似公平有加。其实,这正引发了新一轮的不公平。一个寒门子弟,除非上了军校,否则,负债是必须的。同样道理,一个寒门学子,除非上了一流大学,否则,失业是一定的。对天赋平平的一般寒门子弟而言,需要同时面对这两个问题。如何解决?一种办法是花钱托关系,找个相对稳定的工作。结果呢?工作是找到了,但毕竟又额外花费了不少,加上上学期间的负债,可以说是债台高筑了。怎么办?从哪儿跌倒的就的从哪儿爬起来,捞钱成了工作的唯一目标,你能让他淡定不浮躁吗?另一种办法就是自谋职业。结果怎么样?职业是谋到了,但薪水少得可怜,能养活一个人就差不多了。几年下来,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发现还是囊中羞涩,他能淡定下来吗? 有人会说,那为什么不回农村种地?这个想法我也有过,并亲自对一晚辈说:回家务农也是一条路子。可他说:要是务农的话,他念这几年书有什么用,不如不念!我哑口。他仍然在城市中漂泊,干些半白领半蓝领的活儿,月薪勉强维持生计。我见过一个来自牧区的年轻人,读到高二,便辍学外出打工。期间,不时向家里面要钱。我有点不解,便问他父亲:打工不是可以养活自己吗?他无赖的说:他从小生长在牧区,上学期间也没学下任何手艺,除了放牧,几乎什么都做不了,即使体力活他也不能胜任;念了点书,见识了一些世面,便不想回牧区了,就想呆在城市,花销只好由家里负担了。 我也在想,如果没有如此的教育普及,大家各归其所,该务农的务农,该放牧的放牧,其乐融融。难道不是吗?你打听一下老一辈的农民和牧民,他们很满足于自己的事业。那种对土地的依恋之情,恐怕我辈永远不会弄明白的。 本来贫富差距大,随着教育的普及,这种差距更大了,寒门更寒,财富更不公平了。不管是寒门学子还是寒门家长,无法及时还贷时,都没有盼头了,于是更加浮躁起来。家长唉声叹气,愁眉苦脸;寒子忧心忡忡,彷徨伤感。 教育普及打着教育公平的口号,搜掏老百姓的腰包,让几代人都为其埋单。其它社会公平比教育公平更重要,比如保障、医疗、通讯等。我相信,种地的农民、放牧的牧民具备初步的读写能力就足够了,无须额外的知识。否则,我们这些所谓的科研人员该干什么去? 知识素养只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也许,知识越多越反动就是这个道理吧。自尊、自信培养才是提高我国国民素质的关键。 教育情结是学而优则仕古训舆论导向结果,但现实中,我们还一孤注一掷地把一切投资押在教育上,在学而优不一定则仕、甚至食不果腹的今天,注定是要失败的。因此,教育普及应该到反省的时候了。或者,可以继续搞全民教育,前提是农民、牧民和政府官员一样,有个称谓并带上月薪。相信这将是一个美好的结局:人人都在各自的岗位上淡定地工作着!
3495 次阅读|4 个评论
作为一个即将入学的农学生物技术博士对中国农业科研现状的思考
liaodehua01 2011-8-13 21:56
《经济半小时》于 2011 年 7 月 19 号做的一期“洋种子来势汹汹”节目再一次揭露了我国粮食产业的安全问题。节目中报道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农业公司向我国出售高科技含量的种子,从而对我国种子市场进行蚕食鲸吞。从一个侧面映衬了我国种子公司公司规模小、科研投入不足、科研产出不强的一个事实。关于这一方面,接受采访的相关学者和官员都已经意识到这一方面的问题了。但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有很多种选择,这个选择就很值得商榷了。 目前我国农业科研的主要研究力量是科研院所以及高等院校。国家每年在这些机构的相关科研投入总和其实不比国外种子巨头公司,如先正达、孟山都、先锋的少。但是,我国本土研发种子的市场占有率却是江河日下。 这又是为什么呢?——其中很大的原因就是科研与市场相脱节。尤其是指那些带有很强应用背景的应用科学。 因此,企业领导人和教育科研机构应该保持密切的联系。各国最成功的产业大多与大学以及职业技术学院有密切的联系。通过密切的联系可以增强沟通,以便提高教育标准,改善科研人员的经济状况。 与此同时,国家应该鼓励有实力的民营企业进入该领域,同时给出相关的优惠政策:倡导企业之间各种形态的合作,鼓励合并,税制改革、区域发展、以政府的名义设立企业的科研基金等等。 在资本投入这一点上,我反对以国家资本投资创办国有独资或国有控股企业,以参与市场竞争。 国有公司具有“两栖”特征:既不属于公共,也不属于私人,而是介于两者之间。国有公司带有浓重的政府色彩,所谓的股份公司扭曲变形,大公司被利益集团所挟持。利益集团试图借用国家意志和国家力量去推动行业行为,以便达到自己的目的。官商结合的最终结果就是腐败的商业。 那么谁又来引导创新的方向?谁又来决定科技资源的配置? 让离市场最近的公司用各自的头脑去创造,而不是由同一个外部头脑去管他们,去替他们做判断。 在自由的市场中,只要存在竞争,就一直会鼓励创新力、想象力、企业家精神和新的行为方式。归根结底,一个受指挥和控制的经济总是不如真正自由市场经济有活力。 另外还有一个需要提出的是,在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历史上来看,有一个经常出现的现象就是政府主导高技术研发。但是,二战结束后,各国技术创新的历史表明,在产业发展的初期,作为后发国家可以利用已有的科技样板进行引进、吸收、再创新。但是,随着一国经济实力的增加,这样的做法只能是收效甚微。最好的例子就是日本。日本在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在与美国高技术创新的竞赛中,继续运用六七十年代赶超欧美先进国家时所使用的方法,由政府制定计划,制定技术路线和组织社会资源进行技术研究,结果事与愿违,以失败告终。而当下,中国庞大的相关农业科研投入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市场地位,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 现代关于技术和制度变迁历史的研究否定了国家在产业发展具有的所谓长远眼光。《西方世界的兴起》指出, 18 世纪以后,西欧之所以出现经济迅速发展。人均收入迅速增加的局面,是由于这些国家具有更有效率的经济组织。 19 世纪中期,第一次产业革命之所以能够发生,是因为已经存在一个经济增长体系作为制度基础。这种增长体质是在中世纪中后期的商业合革命中逐渐形成起来的,如复式薄记是 13 世纪发明的,公司制度是在 17 世纪初出现的,等等。没有这种制度上的变迁,产业革命是不能发生的。 因此,发展农业高技术产业,重要的问题是在于建立能够培育和发挥创业、创新精神的制度。 创造和创新需要思想的自由、我们不能靠集中统一、自下而上的方式来搞创新,我们需要很多人考虑不同的、更微观的事情。 当然我么需要警醒的是,一个国家的科技研发不能完全依赖于企业,原因是科技研发的成果,往往影响层面超过个别企业,而直达国家整体经济能力的表现。技术的进步通常不仅使应用这项技术的产业与所属企业受益,还会影响该产业相关的其它产业。这种跨产业影响力的本质,在高级材料、信息科技、弹性制造系统、医学、环境科学、能源等基础学科上尤为明显。 自由,是基础科学研究中最需要被尊重的品质,也是创新者不可或缺的环境。给思想自由的天空,才可能培育出飞翔的能力。 因此,科研院所以及高等院校是基础科学的核心力量,而产业科技应该交给市场和公司、企业。 总之归结到一点,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从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中去寻找,而应当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革中去寻找。(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2013 次阅读|0 个评论
文化产业的几个方面
hanhuijian 2011-1-7 20:59
文化产业的内涵:文化产业概念由英文词语Culture Industry翻译而来(也可译为文化工业),或认为文化产业概念可由日本新文化产业话语借用而来。 所谓文化产业,是指通过工业化、信息化和商品化方式所进行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生产、再生产、交换和传播。其外延涉及文学艺术、影视音像、科学研究、新闻出版、信息咨询、设计策划等,涵盖了文化财产、文化设备和传媒载体三个方面。 文化产业是生产文化产品和提供文化服务的行业,以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为主要目标。就行业范围而言,文化产业大致包括文化艺术业(主要有演出业、信息服务业、文化娱乐业、文艺培训业、艺术品经营业)、出版发行业和广播影视音像业。文化的产业化是由生产力水平和社会消费需要所决定的,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开放化的必然要求。 文化产业的性质:文化产业要按照工业标准来生产一系列文化产品。当文化产品从单个的、断裂的链条中产生,变为按工业标准连续不断地生产,就发生了一种生产方式的变革。这种变革最重要的标志便是以前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文化产品的生产是以产定销为主变成了以销定产为主,使文化产品的生产进入了跟一般商品一样的生产、流通、交换、消费过程。这种循环的结果可使其得到源源不断的资源的支持,产品也能够极大地丰富起来。当然,它的另一面可能会使文化产品在一定程度上受市场左右,这是难以完全避免的,但两者也不是绝对的不可以调和。    文化产业的结构:文化产业是由很多种产品构成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同时它们又是可以彼此相加形成的一种结构。以广州为例,我们已经成立了报业集团,我们还将成立广电集团、出版集团、发行集团、文娱集团。上述五个集团都是传媒集团,如果再往前延伸,可以继续包括科研集团、教育集团、医疗集团、旅游集团、体育集团这类泛文化集团。在实践中,我们不一定急于组建包罗万象的集团,但一定要注意有多种选择的可能性。从文化事业来说,一部分可以完全靠市场,一部分则不可以靠市场,一部分是半靠政府半靠市场。我们的任务首先要把那些不走向市场就不可以持续发展的部分拿出来推动发展。    关于文化产业的规模:产业规模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场规模的大小。广东有一个很大的文化产业市场,应该相应地有一个中国最大的文化产业群在这个地区出现。广州文化产业的发展可以分成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资产规模。在未来五年到十年里,在资产上,仅从传媒产业范围来说,广州的文化产业要达到50个亿到200个亿。第二个阶段是产值规模。在产值方面达到50个亿到200个亿。第三个阶段是利润规模。努力达到利润50个亿到200亿。第四个阶段是税收规模。要达到50个亿以上的税收,真正成为支柱产业之一。    关于文化产业的纽带:文化产业包括不同的结构成分,这些结构成份要由一条纽带来维持。所谓纽带无非是两种,一种是行政的,一种是资本的。这种行政纽带很有效,但从长远来讲,不一定很稳固。一道新的行政命令下来,就会发生变化。以资本为纽带,这种纽带维系的产业结构成本会高一些,速度也会慢一些,但比较稳固。一旦形成了资本纽带就不容易拆开。从长远来说,上述两种纽带将会并存。但行政纽带应更多地用于资产整合的启动阶段,资本纽带则应更多地用于长远发展。    怎样进行文化产业的投资:目前的对文化产业的投资已经是政府、企业、个人、社会各方面投入都有了,下一步的发展将会从那种原始的、自发的多元化投入,慢慢地逐步走向规范的良性循环的多元化投入。将来我们要尽可能建立一种规范的、良性循环的多元化的投资机制。既让他投资,也让他得益,同时该负的社会责任也要负,该负的政府责任也要负,投入和产出,投资和回报都得到法律的保障。    怎样建设文化产业的硬件设施:文化产业需要的硬件设施分三种。第一种:传统的、标志性的大型文化设施应该成为城市建设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第二种:高科技的、现代化的文化设施也必须高瞻远瞩地进行设计和规划,甚至是超前启动。第三种:群众性的、小型的,但又是星罗棋布的、富有广州特色的文化产业硬件,这种设施常常容易被忽略,这是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摘自《中国文化报》)
个人分类: 数字媒体|1299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国高校的领导变动
热度 1 weijia2009 2010-8-31 10:37
今天接到一个正式通知,北卡大学的理事会一致同意由Davidson College的现任校长Thomas W. Ross接替将于年底去职的北卡大学总校长Erskine Bowles。北卡大学有17个校区,现任校长Erskine Bowles是个投资银行家,曾经担任克林顿政府的白宫办公厅主任。他年初就放出风声说要在今年年底下野,其实我们都知道他将回到华盛顿,为奥巴马做点事去,用我们新闻界的话讲叫另有任用。回顾来这里的两年里,周围的高校领导不知不觉间已经有很多的变动,这些人事变动似乎比中国的高校更频繁。 首先我们UNCG的新校长上任之日和我到职是同一天,08年8月1日。我们学校分管科研也分管我这里NCRC(北卡研究校区)的领导,副教务长Rosemary Wander,在09年任期到届退了下来,但这个干练的小老太没有选择退休,而是去了American University继续打工,担任主管研究生的副教务长。再看看其他几个相关校园,在UNC Chapel Hill分管科研的(也分管NCRC这一块)的副校长Tony Waldrop 在今年四月离开,应聘担任University of Central Florida 的教务长。而在杜克大学分管Academic Affairs(也分管我们NCRC事务)的副校长(Senior Vice Chancellor)Sandy Williams也于今年年初离开杜克,前往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担任一个附属研究院The Gladstone Institutes的President。也许在中国待久了,我起初对他们二位从大单位转到相对而言稍小的单位去工作有点诧异。譬如Sandy曾经是杜克医学院院长,很多人都知道杜克大学的医学院论规模在整个校园中是绝对主力,论地位在全世界都是说得上的,升到副校长后Sandy的排名也很靠前,他还兼任我们NCRC里的公共实验室 - David H Murdock Research Institute的首席技术官,今年初他还来了上海,代表杜克和交大签了在昆山校区的合作协议,但也是在那个时候他在邮件中跟我说要离开杜克去UCSF的一个二级或三级单位当头头去了。 最不可思议的一个变动是去年北卡州立大学校长James Oblinger的下野,也是北卡州不小的一个事件。北卡州立(NC State U)在我们17个校区中规模很大,学术地位紧随Chapel Hill分校,简单地说,事件的原因是NC State U 聘用了前州长的夫人担任教职并给予了可能高出应有待遇的工资。这件事引起公众的质疑后,最终校长和教务长在内的领导班子被迫辞职。这件事其实见仁见智,不见得有什么实质性的问题,但人家的媒体和公众舆论实在厉害,可怜的老O同学,从密苏里大学农学院副院长做起,到NC State U历任院长、教务长、校长,苦心经营多年的名声和地位,一夜之间都成了前尘往事。想把这件事跟中国高校做个比较,但我想大家也只能会心的一笑了之了吧! 从不同角度看美国高校的人事变动还是挺有意思的,有从大单位去小单位的,也有从小单位去大单位的 - 尤其是把一个规模才几千人的小小的Davidson College(我曾经在博客中两度提起过这个私立学校)的Tom Ross任命为我们17个校区的北卡大学总校长,这不能不说是个神来之笔!这样的干部选拔恐怕只有在西方国家才能看见,在咱们的人事调动事事讲究行政级别的高校系统只怕是太难了,你见过一个民办学校校长直接升任副部级大学当校长的事吗?那是墙上挂帘子 - 门都没有!
个人分类: 未分类|9699 次阅读|6 个评论
建设“一流大学”的模式
boxcar 2010-5-7 20:18
中国目前有没有世界一流大学?据说目前肯定没有。 中国未来能否有世界一流大学?据说可以有而且一定能。 中国何时能够有世界一流大学?先请参阅各知名大学的建设目标和规划 ...... 总之,世界一流大学是中国高等教育界的一个近乎永恒的话题,人们面对这样一个这个沉重的话题,有着那么多的期待、遗憾、伤痛、失落、失望,也有更多的亢奋、激情、热望、焦虑等等难以名状的情感和心情。既然我们没有,而且很希望有,那就只能努力去建设,所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早已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国家的钱也为之投了、上上下下的各种努力也为之做出了,全国人民就翘首企盼宣布建成世界一流大学那一天了。作为一名曾经的大学生、研究生和正身处大学教学、科研一线的比较典型的食草族普通教师,我无意也无能去思考肉食者谋之的问题,但也无妨借着这个话题写篇博文出来,从一个独特的角度聊点儿个人看法,希望用比较轻松的语气侃一下这个比较沉重的话题。 其实 一流大学啥样?咱土鳖们没亲自见过更没体验过,反正据说都牛得很也拽得很,以我最粗浅的认知,大概各种著名排行榜都能雄踞榜首区的那些牛校便是传说中的一流大学了。因为,一者乃首也,自然只有总是在潮流最前面的大学才能叫一流了。从这个角度看,要建设一流大学,其实就是解决如何把自己大学搞到各大排行榜的前面去,即让名次上升到一区,达到此目的自然就算位列一流了。怎么把名次尽快地搞上去呢(要走捷径)?自然要先研究排行榜的指标评价体系,然后再对症下药逐一落实了,换句话说,能把一所大学扶上一流大学宝座的排行榜评价体系便是一根指挥棒,指引着若干中国大学走上奔一流的大道。 最具有中国特色的奔一模式,简单说还是一流大学这四个字,不过中间要加个逗号断个句,即 一流大,学 ! 我这里所说的一流大,就是首先在规模上达到一流,绝对地够大。中国的大学在最近十几年里都在忙着扩张,在买地圈校园、盖大楼、修大门、请大牛、扩招方面可谓是不遗余力,这么一路忙活下去,就不用愁人数、占地面积、校舍面积、师生比例之类可以量化的指标不达到一个堪称一流大的规模了;人多了,特别是比较牛的人多了,装备设备多了,钱多了,成果自然就多,这样能亮出高水平成果及其带来的附加值(例如奖项之类)的机会当然也会增多,这便是为啥要会以一流大为奋斗目标,总之一切以数量先行,希望在庞大数量累积的基础上寻求质量突破。 我这里所说的学,其实就是当前中国大学的建设思路和行为模式更倾向于向别人学,说得直白一点就是效仿,于是伴随着走出去和请进来,努力模仿甚至直接照搬照抄国外一流大学,从教材体系到管理模式,从科研方向到考核指标,很多都是以国外大学为蓝本。这样做固然可以在很短时间内使教育和研究水平有一个明显的提升,收效很显著。但是,这种学当中还潜藏着一些深层次的问题:首先就是中国大学的上下游(中学教育和毕业生就业)不可能和国外大学的一致,这样的学可能会象邯郸学步一样无法取得好的效果,反而闹出些笑话。更何况每个忙着奔一的大学都有不止一个学习对象或者效仿目标,甚至请着若干个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大学的顾问,这么一来,反而容易变得无所适从而不知所措,甚至长期处于摇摆不定的状态,这样就只好原地踏步,反而难以获得迅速而有效的发展。 转回头来再说建设一流大学这事儿,我们还得提防人家世界一流大学的考评指标会不时做出些修订和变化,咱如果按照老黄历的标准指定规划进行建设,难保不出现由于计划跟不上变化而建成一批N年前标准的世界一流大学,然后就有可能被揶揄成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落后N年。简单地追求一流大和盲目无我的学是很难真正成就一所世界一流大学的,以一流大为目标会把大学搞成巨无霸却不够灵便而制约创新和改革(也没办法,翅膀太沉重);而仅靠学,就如长跑比赛的跟跑者,能够获得的最好名次也就是第二却没法成为第一那样,能成为二流已经很不容易,一流或许只能是永远的目标了。 要想真正建设出一批一流大学,就不要那么在乎捷径,最先应该做的便是先踏踏实实地做事情,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建设思路应该以我为主,先对自己大学的状态进行合理的分析,然后拿出针对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案,以这样的模式发展,或可少走几步弯路。
个人分类: 社会|7692 次阅读|20 个评论
城市的大小
xgh 2010-3-27 10:47
区分城市的大小,对于现代人来说真是一件可以不加思索的问题。但当我到了美国华盛顿州的Richland的时候,我却有些糊涂了。 Richland是一个只有三万多人口的城市,一般的中国人很少有人知道它。如果你对美国原子能(弹)的发展有所了解,你可能会知道这个小镇。它位于哥伦比亚河畔,美国的第一艘核潜艇就安葬在这里。按照我们一般的概念,它无疑是一个很小的城镇。 但是,我住在这里几个月的时间里,却处处感受到它的大。 首先我租住的房间就很大(每月400美元),有四十多平米。房屋的前后都有很大的草坪。房东的车库也很大,至少可以停3两小车。房屋大概只占到所有面积的四分之一。房东有两辆pickup,和三辆小车。常用的车经常停在车库前很大的空地上。 这里的道路很宽,几乎没有堵车的现象。除机场外,停车都是免费的,而且总有空车位。我开车上路,常常都是用巡航模式,连油门都不用踩。 这里的房屋建筑很分散,而且也少有三层以上的高楼,所以视野很远。日出、日落;远山、白云;野鸭、大雁总是经常见到。 在这里不是有钱的人,可以开车到附近的山里(Mountrainer,St.Helen)玩,如果经济条件还好,可以在哥伦比亚河上开船兜风。如果想再刺激一些,可以开飞机在天上过过瘾。这里相邻的有三个城市,Richland,Pasco,Kenewick,每个城市都有一个供私人飞机使用的小机场。 生活的空间大了,心情就会好很多 我们一般意义上的所谓大城市,不仅是指城市的规模,更是指人口和建筑相对密集的城市。在这些城市中生活,你会处处感觉到空间的狭小。 布朗大学位于美国罗得岛州Providence,校园周围的街道停满了汽车,并且每两个小时就必须换一条街道停车,否则就会吃罚单。我的一个同事到布朗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领了四张罚单,每张20美元。 注:图1:美国第一艘核潜艇Triton部分;图2:GeorgeWashingtonWayinRichland;图3:哥伦比亚河;图4:布朗校园周围街道
个人分类: 未分类|3455 次阅读|2 个评论
国家重大专项的规模、目标和管理模式
fqng1008 2010-1-25 09:52
在十一五国家重大专项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实 施推进会上,中国中医科学院刘保延副院长介绍了 重大专项的规模、目标和管理模式,我才大致了解了它的基本情况。 原来, 美国、欧洲、日本、韩国等都把围绕国家目标组织实施重大专项计划作为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措施。我国也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杂交水稻等为代表的若干重大项目的实施,对整体提升综合国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重大专项 是为了实现国家目标,通过核心技术突破和资源集成,在一定时限内完成的重大战略产品、关键共性技术和重大工程,是我国科技发展的重中之重。目前实施的16个重大专项是: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及成套工艺,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技术,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大型先进压水堆及高温气冷堆核电站,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新药创制,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大型飞机,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等,它们高于973计划、863计划、支撑计划、平台建设计划以及自然科学基金计划。 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专项十一五期间重点实施的内容和目标是:重点突破新型疫苗与治疗药物创制等关键技术,自主研制40种高效特异性诊断试剂、15种疫苗及药物,研究制定科学规范的中、西医及其结合的防治方案,建立10个与发达国家水平相当的防治技术平台,初步构建有效防控艾滋病、肝炎的技术体系。该专项领导小组组长、第一行政责任人是卫生部陈竺部长,专项技术总师、专职技术责任人是侯云德院士(副总师赵恺院士,总体专家组由29人组成,院士占一半),专项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是卫生部科教司何维司长,督导组由8院士牵头 。 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专项共设6个分题: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肺结核、能力建设、肝癌相关性研究、中医药研究。中医药部分责任专家组由刘保延牵头,晁恩祥、王灵台、王融冰、叶永安等组成,并由王灵台负责病毒性肝炎,王健负责艾滋病,王玉(周建民)负责肺结核,总目标是通过个体化方案,降低病死率,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提高工作能力。具体是:(1)以临床研究为主体,以疗效为突破点;(2)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为临床提供依据(包括证候生物学研究)。重大专项的管理模式是单位法人和课题负责人双负责制(包括分中心)。 此外,中医药防治重大传染病临床体系建设由王永炎任专家组组长,刘保延、晁恩祥、王灵台、王融冰任副组长,已经建立40个重点研究室,包括31家传染病医院和9个综合医院的专科。
个人分类: 思考中医|3783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5 15: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