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发表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发表

相关日志

表格内的脚注(1):脚注标记的选择及其序列
editage 2020-11-4 14:47
脚注通常用来指示学术内容,虽然现在论文里不常使用脚注,但它在表格中的使用还是相当普遍。本文重点介绍脚注的使用规范。 脚注的基本作用是指示,指示读者参考额外信息理解相关内容。例如,句子可能会用一个国家的货币如日元、比索或欧元等列出该国的人均收入,然后用脚注说明该货币对美元的兑换率。脚注在表格中的作用也是一样,但是其使用也有特定考量,下面一一介绍。 1.脚注或批注 : 脚注于表格,会于特定的单元格连接,包括标识列或行标题的单元格。但一个脚注的内容若适用于整个表格时就该使用批注(通常出现于表格标题后和表格主体前)。例如,一个给出不同疾病的逐年患病率数据的表格可以用批注解释所有数据来自国营医院而非民营医院的记录。该表格中的某个单元格却可以附有脚注,说明此疾病该年的数据来自国营与民营医院的记录。 顺便提醒,表格里的脚注应该出现在表格主体之下,而非含有表格页面的页尾。 2.标记的选择 : 常用的脚注标记包括星号(*)、剑号(†)、节符号(§),以及段落符号(¶)。若需要更多的符号,可将上列符号成双列出(**、††、§§、¶¶)。然而,此系统会变得繁琐。包含数值数据的表格可使用上标英文字母;而包含文本块的表格则可使用上标数字。 其次,“*”与“**”通常用来标识意义或概率的高低:“*”等于5%(p .05)、“**”等于1%(p .01)。因此,应该避免使用“*”和“**”作为脚注标记。 3.顺序 : 脚注标记应该以正常的阅读顺序分配给特定的单元格,即从左至右、从上至下。以一个5列乘5行的表格为例,把第二行最后/右侧的单元格标记为“1”或“ a ”,而把第四行最先/左侧的单元格标记为“2”或“ b ”。  【 预存特惠 】开始啦~ 意得辑预存计划全新升级!最高享20%稿费,或2000元京东购物卡 √ 6000-9999元——返 5% 至账户 或 得 200元 京东卡 √ 10000-14999元——返 7% 至账户 或 得 500元 京东卡 √ 15000-24999元——返 10% 至账户 或 得 800元 京东卡 √ 25000-49999元——返 15% 至账户 或 得 1500元 京东卡 √ 50000元以上——返 20% 至账户 或 得 2000元 京东卡 更可与字数折扣、PLUS会员特权叠加! 点击查看活动 点击咨询客服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6321 次阅读|0 个评论
作者投稿时常犯的10大错误——-期刊编辑委员会编制
editage 2020-11-3 16:34
作者投稿时最常犯的错误是什么? 我要分享期刊编辑部同时也是受欢迎的医学风格指南编辑群―― AMA ( Association of Medical Editors ,医学编辑协会)的风格手册――的看法,这些编辑们在 博文里 列出在投稿文章里遇到的10大问题;请注意这不是拒稿的原因,但如果能排除这些项目,文章或许可能会发表,不过这些错误绝对会导致审稿时间无预期的延迟。以下为错误列表,依最常见的项目依序排列: 未完全遵守期刊的作者须知 :作者提出的咨询显示出他们没看过或没有遵守期刊的作者须知,这对AMA委员会来说是最大宗的问题。 数据不一致 :文中提及的数字经常跟图表的数据不一样或没加上去。 未能保护病患身份 :医学案例报告通常有些照片或文字可能泄露病患身份给读者。根据发表道德,此举极不恰当,而且病人签署了知情同意书,作者就应该确保病患身份不被认出。 一稿多投 :作者不可同时将同一篇论文同时投稿到 2 家以上的期刊,就算是部分论文也不行。此规定对即使是2家分属地方与国际、不同读者群的期刊也适用。虽然很多作者没注意到,不过重复发表是违反发表道德的。 参考文献错误 :遗漏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和内文引用编号对不上、而参考文献排版错误又是另一个常见的问题,遗漏和不正确的参考文献会影响论文的可信度。 夸大结论 :虽然一个强而有力的结论是很重要的,编辑发现数据无法完全支持这些夸大的结论。 标点符号及风格错误 :这包含使用错标点符号、缩写使用不一致,虽然是很常见的问题,但也不是很严重,通常是在 英文论文修改 与排版阶段就能修正。 对文字编辑的质疑太过轻率 :文字编辑在返还修改后文稿的同时会附上说明信解释原因,但作者经常在了解原因前就先质疑文字编辑的修改。 不明原因的注脚 :作者常常忘了解释对他们来说没什么的东西,比如说表格里的数值是四舍五入的结果等,类似的信息对读者来说或许也不是太明显,但应该在注脚加以说明。 遗漏或不完整的表单 :填写著作权、利益冲突、道德委员会批准等的表单是发表过程中很重要的项目,但作者总觉得这个工作累赘,经常把填错或没填完的表单递交出去,这导致编辑部与作者间必须要多次来回沟通,进而耽误发表时程。 现在你知道期刊编辑们的看法了,身为作者的你对与这些错误又有什么想法呢?欢迎分享交流! 【 预存特惠 】开始啦~ 意得辑预存计划全新升级!最高享20%稿费,或2000元京东购物卡 √ 6000-9999元——返 5% 至账户 或 得 200元 京东卡 √ 10000-14999元——返 7% 至账户 或 得 500元 京东卡 √ 15000-24999元——返 10% 至账户 或 得 800元 京东卡 √ 25000-49999元——返 15% 至账户 或 得 1500元 京东卡 √ 50000元以上——返 20% 至账户 或 得 2000元 京东卡 更可与字数折扣、PLUS会员特权叠加! 点击查看活动 点击咨询客服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3723 次阅读|0 个评论
博士后生活的 10 大生存守则
热度 2 editage 2020-11-2 15:17
完成博士学位并想从事学术工作的人,博士后职位就像是一个培训机会,让你可以执行进一步的研究,增加领域的知识(还有奖学金)。博士后也带你体验教职人员的责任,像是 mentor、争取基金、管理实验室日常运作、与其他单位打交道等等。博士后职位通常被视为终身教职的起步。 但许多博士生在申请博士后的时候都没有预料到,博士后其实有很多特殊的挑战,跟读博不一样。我在这篇文章提供一些博士后会面临的挑战,并提供你避免遇到这些问题的方法。 博士后应该要有心理准备遇到的 6个挑战 激烈的竞争 :许多国家政府都减少预算,终身教职的职位也跟着萎缩,大学开始招聘更多临时的教职人员。每年有大量的博士后都在恶性竞争中挣扎,就连争取临时的教职都不是那么容易,许多人就一直做博士后,直到找到稳定的工作。 没有时间 :博士后合同一般都是短期,最多两年。前六个月通常都在熟悉每件事情是怎么运作的,你很有可能在研究完成之前就要开始找下一个博士后机会,这有时候会降低你的生产力,影响你的专业形象,有很多研究人员都因为这样离开学术圈。 财务情况吃紧 :博士后奖学金不是很多,要好几年靠这样的收入过活很困难。如果你计划在这个时候成家、买房、孝亲、退休规划、还教育贷款等等,会很辛苦。 不太可能维持工作生活的平衡 :工作时间长且不稳定,有时候也需要到不同地方参加活动,做博士后与家人相处的时间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博士后要做到工作与生活的平衡是很大的挑战,尤其是那些孩子还小或是另外一半的工作也同样忙碌的人。 出外生活艰辛 :如果你在博士后结束后找不到教职,可能就要考虑到别的省份或国家做博士后,对于已经结婚的研究人员来说,如果要到外地工作,另一半也需要重新找工作,或是自己一个人到外地,忍受远距离的煎熬。 没有可依赖的学术支持系统 :很少有单位有健全的支持系统或是网络给博士后。虽然说有很多资助单位强调为博士后发展项目,很多都没有落实。此外,博士后很多时候并没有得到与学术人员一般的福利。 面对这么多挑战,还有日常的繁重工作,都让博士后的生活充满压力。下面提供一些策略以及技巧,帮助你丰富博士后经验,提高获得终身职位的机会。 面对博士后生活的 10个生存策略 1. 要实际,要实际,要实际 。要知道,博士后经验虽然丰富,但也有许多挑战。要有心理准备,如果在博士后工作快结束的时候还找不到终身职位,就赶快找下一个博士后机会吧。 2. 工作要认真,但不要过头 。准备好全心全意投入工作,但也要避免工作过度,太快燃烧自己只会让自己陷入各种忧郁挫折。规定自己周末不要工作。 3. 设定短期目标 。在设定短期目标时,尝试为自己堆积高质量的发表论文,至少以第一或第二作者的身份发表一到两篇论文到高影响因子期刊。你的目标可以包含在领域内的主要会议上进行简报或是与领先单位合作。定期检视目标达成状况。 4. 积极推展网络 。每一个你认识的人未来都有可能提供帮助,构建一个有同行、同事、前辈的网络,与那些愿意在你申请工作是提供建议的人保持联系。保持网络跟合作也可能在缺乏资金或资源是派上用场。当然,也要在别人需要的时候伸出援手,你也在别人的网络中。 5. 活跃于社交网络平台 。作为一个科学家新人,你要积极参与在社交平台上的各种学术讨论。也要在社交平台上宣传自己的发表文章。将在会议上认识的人加入朋友圈,变成你个人的网络。 6. 在对的时间提出申请 。如果你成功在高影响因子期刊发表了,或是你的论文在社交网络上引起关注,立即开始申请工作吧,及时把自己的成就转化成实质收获,否则别人可能或觉得你不够积极。 7. 积极投递履历 。尽可能投出越多申请越好,增加面试机会。 为自己写个好 CV ,然后根据每一个申请的岗位进行调整,不要一份履历投所有的职位。 8. 准备面试 。 了解学术面试的流程还有不同之处,事先做好准备 。准备学术报告并事先预演。面试流程可能很累人,但是一个很好的学习经验,让你每次的面试都更加有自信游刃有余。 9. 仔细评估你的选项 。接受你可能没办法在第一份博士后工作就得到终身教职的事实,虽然临时的教职没有办法提供终身保障,但给了你可以继续做科研的自由,薪资不错,你也不用负担主持实验室的责任。如果你需要抚养小孩,或许是个好选项。此外,也说不准这个工作未来可能给你终身教职的机会。 10. 保持开放心态 。除了教职, 学术圈内外都有许多你可以考虑的职涯选项 ,比如到产业界还有非政府组织做研究。这个信息提供了 博士生和博士后可以考虑的 15 种工作选项 。 博士后需要面对很多个人和专业上的困难,但如果你对科研具有极大的热情,一切都是值得的。如果你正在寻找博士后机会,对博士后工作要保持正确的期待,事先准备好开始这段旅程。 【 预存特惠 】开始啦~ 意得辑预存计划全新升级!最高享20%稿费,或2000元京东购物卡 √ 6000-9999元——返 5% 至账户 或 得 200元 京东卡 √ 10000-14999元——返 7% 至账户 或 得 500元 京东卡 √ 15000-24999元——返 10% 至账户 或 得 800元 京东卡 √ 25000-49999元——返 15% 至账户 或 得 1500元 京东卡 √ 50000元以上——返 20% 至账户 或 得 2000元 京东卡 更可与字数折扣、PLUS会员特权叠加! 点击查看活动 点击咨询客服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8818 次阅读|2 个评论
开科思发布全新升级后的网站,四种语言展现全套的解决方案
editage 2020-11-2 15:08
作为一家致力于加速科学进步的技术公司,开科思(Cactus Communications)宣布了其网站的新升级。新升级后的网站支持中文、英文、日文和韩文四种语言版本,旨在向开科思的关键市场展示其全套的解决方案。 除了旗下 Editage 品牌提供的编辑、翻译、出版支持和作者培训解决方案外,开科思还力求让客户获得由旗下 Cactus Life Sciences、R、Impact Science、UNSILO 和 Cactus Labs 品牌开发的其他创新性产品和服务。 在谈到网站升级背后的动机时, 开科思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Abhishek Goel 表示:“我们希望人们了解开科思的企业目标以及科技是如何成为我们的业务核心的。开科思此前更多专注于旗下的Editage网站,其他业务领域并未得到应有的关注。我们希望通过发布升级后的开科思网站能够更好服务目前已覆盖的所有市场,并期待有机会能进一步与潜在的合作伙伴和其他主要利益相关者(政府机构、生命科学行业、学术界和投资人)进行接触。” 升级后的网站概述了开科思的产品和服务,并允许访问者快速地浏览其全套的解决方案。 网站还将引导访问者去了解开科思的使命和文化。Goel 补充道:“全新升级后的网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平台,以展示多年来为我们赢得各项赞誉的开科思文化。我们希望让潜在的员工和客户都对他们未来合作的组织有所了解。” 访问以下网页以查看开科思的全套解决方案: https://cactusglobal.com/ch/ 【 预存特惠 】开始啦~ 意得辑预存计划全新升级!最高享20%稿费,或2000元京东购物卡 √ 6000-9999元——返 5% 至账户 或 得 200元 京东卡 √ 10000-14999元——返 7% 至账户 或 得 500元 京东卡 √ 15000-24999元——返 10% 至账户 或 得 800元 京东卡 √ 25000-49999元——返 15% 至账户 或 得 1500元 京东卡 √ 50000元以上——返 20% 至账户 或 得 2000元 京东卡 更可与字数折扣、PLUS会员特权叠加! 点击查看活动 点击咨询客服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2142 次阅读|0 个评论
同行评审:可靠?不可靠?
editage 2020-10-29 18:12
学术科学研究遵循一定的方法论,包含多个决策过程。学术成果的传播至关重要,一些科学发现和突破对人们的生活乃至整个社会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验证科研成果的准确性是关键,同行评审就是起到这样的作用。研究成果被期刊接受并向全球传播之前,有同行评审这道“质检”的工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传播可靠的研究,同行评审需扮演的角色: 同行评审是对研究稿件的评估,评估由具备相应资格的个人完成,以确保研究或研究方法的有效性。审稿人需要确保待接受的文章具备可靠性和准确性。稿件是否接受过同行评审,质量相差明显。为了验证研究的有效性,并确定其是否适合发表,期刊需要将作者的研究和实验交由相关领域的其他专家进行详细审查。 同行评审的基本目的是:验证某项研究是否在该期刊的范围内,确定研究主题是否明确阐述,确认是否遵循了恰当的程序,解决了涉及的问题。审稿人检查研究工作的方法论,以确定结果是否与其一致,并评估研究结果的时效性和创造性。审稿人还评估稿件的可读性,内容的逻辑性,以及结论分析的充足性。由此,作者可以收到有利的反馈,最终将研究发现以最佳的方式呈现。 作为审稿人的好处: 作为审稿人,有许多隐性的“福利”。首先,审稿工作为某一特定的研究领域带来帮助。通过促成相关研究的发表,为学术界做出贡献。对于研究质量的不断提升,同行评审的作用举足轻重。能够为学术出版事业贡献一己之力,审稿人也会有成就感。参与同行评审,审稿人自己还可以提升领域知识,洞悉出版趋势,最终帮助自己产出高质量、值得发表的科研成果。同行评审也常被认为是科学的本质之一,即:自我规范。 对审稿人的认可: 多数情况下,审稿人不收取报酬,审稿工作属于公益性质。部分出版商会给审稿人提供免费的档案查看权限。一些商业机构(比如: Publons 和 ReviewerCredits )已经开始构建作者认可体系,为作者的审稿工作树立荣誉感。 审稿工作的复杂性: 成为审稿人绝非易事。他们需要排除错误的研究,识别纰漏,帮助揭示真相。他们要为同行的研究论文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这些研究凝聚着科研人的心血、泪水、财力以及多年的辛劳。由此可见,同行评审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同时也说明,同行评审具有相当的复杂性。 近些年,同行评审面临着不少质疑。比如,有的审稿人发现不了文章存在的问题。同行评审出现的种种纰漏,原因可能是:审稿人自己也忙于研究,产出论文;期刊的稿件量上去了,但期刊能找到的审稿人数量没上去。 人们对于同行评审还有另外两种担忧:一是透明度不足;二是审稿人很难保持绝对的客观。由于分配不出时间,又或者是利益冲突,审稿人有可能无法对科研论文的价值作出评价。 对同行评审的最大的声讨就是其漫长的等待时间。通常需要数周或数月,甚至超过一年。加上掠夺性期刊的搅局,正规期刊更难让作者相信他们会执行严格的审稿流程。 结语 同行评审流程是科研传播中的关键步骤,是推动科学进步的重要关节。同行评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其弊端也在学界饱受诟病。这些弊端不但阻碍那些可靠研究的传播,也会打击科研工作者参与同行评审的积极性。 参考资料和资源 Lee, C. J., Sugimoto, C. R., Zhang, G., Cronin, B. (2013). Bias in peer review.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64(1), 2-17. Bornmann, L. (2011). Scientific peer review. Annual review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45(1), 197-245.‏ Jefferson, T., Alderson, P., Wager, E., Davidoff, F. (2002). Effects of editorial peer review: a systematic review. Jama, 287(21), 2784-2786.‏ Kronick, D. A. (1990). Peer review in 18th-century scientific journalism. Jama, 263(10), 1321-1322.‏ Burnham, J. C. (1990). The evolution of editorial peer review. Jama, 263(10), 1323-1329.‏ Weller, A. C. (2001). Editorial peer review: Its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Information Today, Inc. Rowland, F. (2002). The peer‐\review process. Learned publishing, 15(4), 247-258.‏ Jefferson, T., Wager, E., Davidoff, F. (2002). Measuring the quality of editorial peer review. Jama, 287(21), 2786-2790.‏ Lundstrom, K., Baker, W. (2009). To give is better than to receive: The benefits of peer review to the reviewer's own writing. 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18(1), 30-43.‏ Ware, M. (2008). Peer review: benefits, perceptions and alternatives (p. 2008).London: Publishing Research Consortium. 【 预存特惠 】开始啦~ 意得辑预存计划全新升级!最高享20%稿费,或2000元京东购物卡 √ 6000-9999元——返 5% 至账户 或 得 200元 京东卡 √ 10000-14999元——返 7% 至账户 或 得 500元 京东卡 √ 15000-24999元——返 10% 至账户 或 得 800元 京东卡 √ 25000-49999元——返 15% 至账户 或 得 1500元 京东卡 √ 50000元以上——返 20% 至账户 或 得 2000元 京东卡 更可与字数折扣、PLUS会员特权叠加! 点击查看活动 点击咨询客服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3113 次阅读|0 个评论
不止作者会被拒,编辑也会被审稿人拒绝
editage 2020-10-28 17:05
在送出审稿邀请后,有些审稿邀请无可避免会被拒绝,就我自己的经验来说,有一半的审稿邀请都会被拒绝。 原因有很多,有不有效就见仁见智:受邀人太忙、不觉得自己是学科领域的专家、觉得论文不有趣或是觉得没有心情审稿。收到这样的回应我不是太困扰,除非我觉得论文对审稿人来说真的很有趣,但会让我生气的有两件事: 回复的太慢 : 决定是否要审稿其实不需要太多时间。如果对方在工作上很积极,我期望在几天之内就能收到回复;如果对方在出差或是很忙,我还是会希望大概几个礼拜能收到回复。看到审稿邀请停留在系统上好几个礼拜后被拒绝真的会让人很焦躁。即使过了好几个礼拜审稿邀请被接受了,可能也是一个警讯,这意味着审稿也会同样延迟。 没有建议其他替代人选 : 我最爱的回复其实是那些很干脆的拒绝,同时又提供其他审稿名单,这表示受邀人有认真考虑过审稿邀请,衡量过自己的情况不允许答应,他们认真考虑的程度足以让他们想到其他可以帮忙的人选。当我遇到不是那么熟悉的领域的投稿时,这样的信息特别有帮助。我自己当审稿人时,如果无法帮忙,我都会提供其他可以考虑的人选,除非论文是我真的不懂的领域。于是,如果是领域内的专家拒绝审稿邀请时,我通常会再进一步发邮件询问他们是不是有其他建议的人选。我非常鼓励大家在无法同意审稿时将推荐其他人选当作是责任的一部分。 挑选其他审稿人 当受邀人拒绝审稿时,我需要找出更多人选。有时候我自己有备案人选,或是请拒绝审稿的人推荐。我会避免同时邀请超过 4 个人,如果所有人都接受了,这么多人审一篇稿件实在没有必要。不过,大部分的时候,我都需要再找新的人选,这大概是 AE 工作最困难的一块。这也表示头痛时间到了,绞尽脑汁找出更多合适的人选。有很多人拒绝审稿其实是很令人沮丧的事,最糟糕的情况是投稿的稿件领域很偏,所有中立的专家人选又都拒绝审稿时;还有拒绝审稿的人推荐名单上的人已经拒绝审稿了,也很令人无语。AE 在这个阶段常常会觉得要找到合适的专家来审稿是不可能的任务,需要有毅力坚持,最终会有足够的审稿人同意。 让审稿人同意审稿 当有足够的人同意审稿(通常是 3 到 4 人)也同意审稿期限,同行评审的前置工作就算完成了。我可以放松一下,等审稿报告回来。 【 预存特惠 】开始啦~ 意得辑预存计划全新升级!最高享20%稿费,或2000元京东购物卡 √ 6000-9999元——返 5% 至账户 或 得 200元 京东卡 √ 10000-14999元——返 7% 至账户 或 得 500元 京东卡 √ 15000-24999元——返 10% 至账户 或 得 800元 京东卡 √ 25000-49999元——返 15% 至账户 或 得 1500元 京东卡 √ 50000元以上——返 20% 至账户 或 得 2000元 京东卡 更可与字数折扣、PLUS会员特权叠加! 点击查看活动 点击咨询客服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6760 次阅读|0 个评论
在同行评审中使用AI技术?
热度 1 editage 2020-10-27 18:04
乍眼一看,AI和同行评审,这两者之间似乎没有任何共同点。作为研究人员,你肯定希望自己的论文能尽快得到评审意见。但审稿人也是人,目前还没有哪种机器能快速读完一篇论文,然后立即判断论文是否值得发表。 2020同行评审周 开幕的主题是“信任同行评审”,也许你很想知道我们为什么要讨论AI和同行评审? 首先,需要先澄清一下我们讨论的AI类型。AI是一个被广泛使用的术语,它涵盖了许多不同的过程,有些过程非常复杂,有些过程又很简单。例如,在无人驾驶的汽车中,我们显然需要使用精密复杂且能承担关键任务的AI,因为流程中的任何一个小错误都可能引发大灾难。但是,自动驾驶汽车其实也应用了大量的简单流程,包括一些很常见的成熟技术。例如,有种技术可以让汽车在发现附近有停车场时立即通知司机,但事实上,这种技术也并不是什么新发明,早在1999年,就已经有公司推出了首个智能停车辅助系统。智能停车是个技术活,需要多个流程配合完成,其中最简单的流程是通过摄像头估算距离。当然,要最终实现停车功能,系统还需要完成许多这样的离散任务。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同行评审。收到投稿后,出版商必须先完成一些非常单调乏味的工作。至于像论文新颖性和创新性评估这样的关键任务,它们仍需要由人来完成。根据 Wiley数据库在2016 年进行的一项同行评审调查,过去五年中,接受审稿邀请的比例下降了5%。在这种形势下,我们有必要对现有的审稿流程进行一些改进。否则,在未来几年里,你会发现愿意审稿的人越来越少,而需要发表的论文却越来越多。那么,有什么办法能让AI助我们一臂之力呢? 根据 爱思唯尔在2018年发布的一份报告 ,同行评审过程中,有三项任务可以实现自动化: 根据专业资质和研究方向,为稿件匹配合适的备选审稿人 删除有潜在利益冲突的备选审稿人 判断备选审稿人愿意接受审稿请求的可能性 首先是确定审稿人。对人类而言,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工作!不管是在哪个学术领域,出版商永远都是缺人的。员工再多,也不可能了解所有研究领域,不可能为每个领域都找到适合的审稿专家。而且,一个人的受教育水平越高,他在某个领域的专业程度也会更高,所以即使出版商只聘请有博士学位的编辑,他们的知识体系也只能覆盖特定的研究领域,在数量巨大的投稿面前,不过是沧海一粟。换言之,雇佣更多的专家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在实践中,人类编辑上手很快。他们会先查看论文的名称和标题,然后确定有哪些作者曾在同一领域发过论文。但是,这个过程会比较慢,而且具有相当的随机性,不能确保所选择的审稿人就一定拥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在2014年进行的一项调查中(调查主题是:“为什么同行评审人会拒绝审稿?”),研究人员发现同行评审人拒绝了14%的审稿邀请,因为他们觉得会有其他人更适合该领域论文的评审。以上结果表明:人工筛选其实并不是非常精确。 为了克服这一问题, UNSILO 使用了基于语料库的概念提取工具。它的概念引擎可以从一篇论文中提取数百个概念(“概念”是指能将每篇文章与语料库中的其他文章区分开来的关键词组),然后根据这些文章与该论文的相关性进行排序。如果该文章属于生物医学领域,那么接下来,UNSILO会根据所确定的概念,对PubMed语料库中的2900万篇文章和摘要进行匹配。找到匹配的文章后,系统会确定这些文章的作者,按相关度进行排序,再将前20位作者发给编辑部审核。 至于利益冲突,这就更简单了。虽然有几种不同的利益冲突(COI)类型,但每次进行COI检查时,系统只会判断论文作者和推荐的审稿人是否来自同一单位。如果来自同一单位,该审稿人将失去审稿资格。人工检查可能只需要几分钟,但在一个每天都有3000篇新论文发表的世界里,哪怕每篇文章只节省几秒钟,也将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 最后,机器会做一些计算工作,并将结果发给人类编辑评估。例如,你也许想知道一位备选审稿人发过多少篇论文,因为如果数量太少,审稿人可能会经验不足;如果已经发了好几百篇,那审稿人很可能会因为资历太老而拒绝审稿。在这种情况下,人类可以对机器进行相应的设置,让机器帮助我们获得符合正确标准的结果。 最关键的一点是,机器并不会代替审稿人做出最后的选择。机器只是根据上面列出的各种条件提交一些匹配到的名称。换言之,机器只负责一些相对简单的检查工作,最后的决断还是由人类完成,毕竟这才是人类最擅长的事。机器还不能独立进行同行评审(至少目前是这样),但它们可以像停车辅助工具一样,帮助人类更快、更准确地做出判断。 UNSILO简介 UNSILO Peer ReviewerFinder是一款用于学术期刊编辑出版流程的AI工具(类似的工具,开科思还有很多)。 UNSILO 可以进行一系列技术检查,并提供推荐引擎(用于内容发现)和主题自动采集创建器。UNSILO还为施普林格•自然集团的 Nano数据库 (世界上最大的纳米研究数据库)提供技术支持,负责相关内容的持续更新。 迈克尔 · 阿普舍尔 迈克尔•阿普舍尔是开科思旗下丹麦机器学习公司UNSILO的销售和业务发展总监。他具有丰富的出版经验,参与过词典、家居指南和实用手册等图书的编辑工作。他曾与人共同创立Helicon出版公司,该公司主营参考文献的出版和发行,由微软投资,最终在AIM成功上市。在数字创作和交付领域,他曾与布卢姆斯伯里出版社、英国工程技术学会(IET)、国际应用生物科学中心(CABI)和剑桥大学出版社等多家出版机构有过合作,并为英国联合信息系统委员会(简称JISC,一家在英国高等教育领域提供数字解决方案的协会)管理过多个项目。他写过很多文章,也出过很多书(比如由爱思唯尔在2009年出版的《内容许可》)。此外,他还定期为一个数字出版专栏供稿。 【 预存特惠 】开始啦~ 意得辑预存计划全新升级!最高享20%稿费,或2000元京东购物卡 √ 6000-9999元——返 5% 至账户 或 得 200元 京东卡 √ 10000-14999元——返 7% 至账户 或 得 500元 京东卡 √ 15000-24999元——返 10% 至账户 或 得 800元 京东卡 √ 25000-49999元——返 15% 至账户 或 得 1500元 京东卡 √ 50000元以上——返 20% 至账户 或 得 2000元 京东卡 更可与字数折扣、PLUS会员特权叠加! 点击查看活动 点击咨询客服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2643 次阅读|1 个评论
h指数比影响因子(IF)好吗?
editage 2020-10-26 11:04
尊敬的 Eddy 博士:   IF 是最受欢迎的研究影响指标,但我同事最近告诉我该开始计算我的h指数。我觉得挺麻烦的,请你说说h指数是不是比IF好?   这是非常有趣的问题。 IF 与 h 指数的根本设计就不同: IF 是用来衡量期刊声望, h 指数则是用来衡量研究者的影响力。因此,两者无法相提并论。以下让我简短说明。   期刊 IF 是衡量某期刊在2年间发表的文章收到的引用数,这可视为期刊声望的可靠指标,但无法衡量文章或研究学者个别的影响力。   另一方面,h指数是综合研究者发表的文章数与其文章所有的引用数来评量研究者的科研成果,它评估了您的发表记录和其影响力。   IF 跟 h 指数的评量目的不同,该看的出来为何两者无法相互比较了吧!   不过你同事的建议不无道理。身为一个科研人员,计算自己的 h 指数其实比用期刊 IF 衡量声望来的有用,这对已经发表多篇文章的研究人员尤其有效。计算自己的h指数确实挺麻烦耗时间的,你需要持续记录发表文章数以及及时登录数个资料库更新被引用次数,但h指数值得你花费这些时间精力,近来h指数越来越受欢迎,也有越来越多的国际基金与任期单位将它纳入考量。   不过, h 指数跟 IF 一样有它的限制,建议你在国际基金申请或用意声明中提及各种的引用数据:发表期刊的 IF 、你的 h 指数和其他文章级别的数据等等,好让他人用整体角度来看你身为研究人员的影响力。 【 预存特惠 】开始啦~ 意得辑预存计划全新升级!最高享20%稿费,或2000元京东购物卡 √ 6000-9999元——返 5% 至账户 或 得 200元 京东卡 √ 10000-14999元——返 7% 至账户 或 得 500元 京东卡 √ 15000-24999元——返 10% 至账户 或 得 800元 京东卡 √ 25000-49999元——返 15% 至账户 或 得 1500元 京东卡 √ 50000元以上——返 20% 至账户 或 得 2000元 京东卡 更可与字数折扣、PLUS会员特权叠加! 点击查看活动 点击咨询客服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2576 次阅读|0 个评论
世界精神卫生日:开科思大规模全球调查聚焦科研人员的精神心理健康卫生
editage 2020-10-22 19:30
在 2020 年世界精神卫生日当天,开科思(Cactus Communications)发布了科研人员精神卫生、幸福感和成就感的全球调查报告。 该调查于 2019 年 10 月至 2020 年 7 月期间,通过 7 种语言开展,全球超过 13,000 名科研人员参与,且受访者大多来自全球排名前 10 的科研国家,因此,该调查成为了同类调查中在规模和多样性方面的佼佼者。 13 位现任和前任学者合作参与了该调查;此外,该调查还获得了 IndiaBioscience、SciELO 和 India Alliance 等多个科研相关国际机构和组织的支持。Shift Learning 负责该调查的分析和报告,Vitae 和 Euraxess 负责该调查的报告阐释,Dragonfly Mental Health 担任该调查的独立顾问。 该调查的发起者开科思是一家致力于加速科技进步的技术公司,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Abhishek Goel 在评论该调查报告时表示:“虽然全球一直向科研人员寻求答案和解决方案,尤其是在当下疫情这样的危机时刻,但我们对科研人员的工作和生活却知之甚少。经过我们多年来与科研人员的交谈,我们了解到,学术界的大环境十分严酷,充满了竞争、失败和排斥。此外,学术界的精神卫生是一个严重的问题,需要全球的共同关注。开科思基金会的目标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一致。我们希望通过开科思基金会,为科研人员营造一个更好的环境,并且我们相信,该调查是迈向该目标的第一步,也是重要的一步。通过突现出全球科研人员所面临的压力及科研人员喜悦感和压力感的触发因素,我们希望该调查最终能为营造更良好的科研文化环境铺平道路,进一步帮助科研人员发展并取得成功。” 通过该调查,开科思希望能在全球范围内提高人们对学术界精神卫生的认识,敦促国际科研组织和大学公开地讨论并解决该问题。 完整的调查报告展示了科研人员的日常生活和学术界的整体文化,内容涵盖丰富。除其他一般性内容外,该报告发现: 76% 的受访者认为,学术工作带给了他们目标感或成就感。 65% 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要出版论文、获得经费、完成项目。 49% 的受访者表示,他们不会在工作场所与相关的人员/机构讨论由工作导致的严重压力感或焦虑感,这表明,各机构需评估其是否已为科研人员提供了容易获得且有针对性的支持。 开科思思想领导力高级总监 Clarinda Cerejo 在谈到受访群体的全球多样性时表示:“虽然办公场所的精神卫生已成为全球热议的话题,但在许多地方该话题仍被视为禁忌,尤其是在学术界,因为学术界从传统上缺乏系统性解决精神卫生问题所需的架构和组织。虽然我们一直认为该调查很重要,但全球各职业的科研人员,甚至是来自精神卫生讨论不常见地区的科研人员,都积极地受访,大家的参与热情让我们始料未及。同时,这也使我们相信,科研人员希望发声,并用自己的声音来推动变革,而科研机构也应予以重视。我们希望该调查能拉开重要的全球对话的序幕,还希望所有与科研人员合作的决策者都能参考该报告以实施对科研人员更友好的工作政策。” 报告下载地址: https://www.cactusglobal.com/mental-health-survey 开科思简介 开科思(Cactus Communications/cactusglobal.com)成立于 2002 年,是一家致力于加速科学进步的技术公司。开科思通过旗下的 Editage,Cactus Life Sciences,R,Impact Science,UNSILO 和 Cactus Labs 品牌开发创新性产品和服务,为科研人员、大学、出版商、学术团体和生命科学组织解决问题。开科思在普林斯顿、伦敦、奥尔胡斯、新加坡、北京、上海、首尔、东京、海得拉巴、班加罗尔和孟买设有办事处。开科思在全球拥有 3,000 多名专家,其客户遍布 190 多个国家。开科思被视为企业办公场所最佳实践的领航者,并且在过去几年中一直被评为优秀办公环境企业。 【 预存特惠 】开始啦~ 意得辑预存计划全新升级!最高享20%稿费,或2000元京东购物卡 √ 6000-9999元——返 5% 至账户 或 得 200元 京东卡 √ 10000-14999元——返 7% 至账户 或 得 500元 京东卡 √ 15000-24999元——返 10% 至账户 或 得 800元 京东卡 √ 25000-49999元——返 15% 至账户 或 得 1500元 京东卡 √ 50000元以上——返 20% 至账户 或 得 2000元 京东卡 更可与字数折扣、PLUS会员特权叠加! 点击查看活动 点击咨询客服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2478 次阅读|0 个评论
写个有力的投稿信
editage 2020-10-22 19:18
  先前的博文 收到了一个关于怎么写投稿信( cover letter )的问题,我想就在这篇博文讨论更多相关细节。大多数的期刊都要求在递交稿件时附上投稿信,可惜很多作者没注意到投稿信的影响力有多大,它给作者绝佳的机会与期刊编辑交流,让期刊编辑对文稿产生兴趣进一步审核。   大家都知道期刊编辑早被大量的投稿论文给淹没,要让他们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是很重要的。《自然免疫学》( Nature Immunology ) 编辑部 谈到投稿信如何“开启作者与编辑的对话”和“满足期刊的口味”,简要来说,匆忙写出只包含论文题目、期刊名称、通讯作者联系方式这种基本信息的投稿信对投稿没什么价值,以下是一些投稿信应包含的要点: 论文题目和通讯作者信息 你的研究发现的简短摘要 :用 3 到 4 句将你的研究最重要的发现叙述出来,这时要尽量避免使用技术用语,主要目标是在现今的文献背景下架构你的发现,试着问自己以下问题厘清你研究的主要优势: ○ 我的研究对现在的知识增加什么价值? ○ 我的文章对同领域里关键文章的发现是反驳或是恭维? ○ 研究的创新点是什么? ○ 这个研究对未来有什么显著的影响? 投稿期刊的动机 :在研究大意之后,加上一句话说明为什么你的研究适合该期刊。这研究怎么符合期刊范畴?为何读者会感兴趣? 道德核准 :投稿信应交代研究相关的道德项目是否通过单位审核。如果是临床实验,须告知已获得患者知情同意并提供注册/核准编号(有些期刊会特别要求此项)。 利益冲突 :告知是否有任何潜在利益冲突。 原创性与作者同意 :最后,必须声明该文稿并未在其他期刊等待发表,以及作者已阅读全文并同意投稿至该期刊。   除了上面提到的几点,有些期刊会要求提供其他可帮助编辑审核论文的信息,请仔细阅读期刊格式规定。 属意与不属意评审员( Preferred and non-preferred reviewers ) :大部分的期刊鼓励作者提供属意与不属意的评审员,此举有助于加快评审流程。作者应谨慎选择评审员,他们不该有任何利益冲突且能够进行公正有价值的评估,同时也应提及谁因为利益冲突考量不适合担任评审员。不过评审员的最后选择权在期刊编辑手上,他们可能会接受你的建议,也可能不接受。 事前与期刊编辑的互动 :如果在事前的社交网络或会议上曾有任何期刊编辑表示过对你的研究感兴趣,记得写在投稿信中。在一些特殊情况或期刊特别允许下,投稿信可指名给该编辑。 类似工作 :如果你觉得你的研究极具开创性而且其他项目组可能会投稿类似的研究结果到其他地方,你可以要求编辑加快评审速度。不过,要小心提出这种要求,这可能会让编辑的态度更加谨慎。   以上为第一次投稿信的注意事项,你可参考 这篇博文 了解更多信息。   那么,处理完同行评审意见,再投稿的时候又该怎么写投稿信呢?这种情况下,你无需重复第一次投稿信已经提过的信息,在再投稿的投稿信中,你应该要感谢期刊编辑的评估与评审员的时间及意见,说明你是否同意评审员的意见与建议。如果有你不同意的地方,你应该要有逻辑的逐点反驳。   总之,记得投稿信可能是最好也是唯一可以宣传你的论文的机会,一封让人印象深刻的投稿信是让你的论文列入发表考虑的关键因素。 【 预存特惠 】开始啦~ 意得辑预存计划全新升级!最高享20%稿费,或2000元京东购物卡 √ 6000-9999元——返 5% 至账户 或 得 200元 京东卡 √ 10000-14999元——返 7% 至账户 或 得 500元 京东卡 √ 15000-24999元——返 10% 至账户 或 得 800元 京东卡 √ 25000-49999元——返 15% 至账户 或 得 1500元 京东卡 √ 50000元以上——返 20% 至账户 或 得 2000元 京东卡 更可与字数折扣、PLUS会员特权叠加! 点击查看活动 点击咨询客服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2028 次阅读|0 个评论
要等多久才能收到期刊回复?
editage 2020-10-20 16:02
你好,我 1 个半月前投了 1 篇稿子,通常要等多久才能收到期刊编辑的回复?我又该在什么时候发提醒邮件?另,如果我要发提醒邮件,怎么写比较适当而不会得罪期刊编辑?请给我一些建议。   我了解等待期刊回复是一段难熬的时期。根据我的经验,同行评审的时间会根据研究领域有所不同,有些 1 个月内就会给回复,有的要等上 8 个月都有可能。许多期刊会在网站上提到预计的评审时间,例如 爱思唯尔 声明旗下大部分的期刊在 4 个月内会通知作者决定。理论上,你应该可以在你的目标期刊网站上找到评审流程及时程规划,所以你有心理准备要等多久。   如果你的目标期刊没有提供相关信息,你可以试着看看它们之前发表的文章是不是有类似的统计;大部分的期刊会注明投稿日期、接受日期、在线发表日期等,头2个日期的间距可以大概预估评审时间。下面的截图为《自然》发表文章示例:   即使期刊列出同行评审预估时间,也只表示一个平均值,实际上要花多少时间受到许多因素影响,像是期刊是否能找到适合的评审员、评审员是否有空、评审员是否回复、建议的修改程度等。如果你是透过期刊投稿软件投稿的,你可在系统上检视稿件状态看是不是在“ Under Review ”。   如果你的目标期刊没有提供任何评审时间的信息,而你也找不到投稿状态信息,我会建议你耐心等待 4 个月。之后,发提醒邮件给期刊编辑应该不会有任何问题,邮件中要礼貌的请问编辑大约何时你可以收到回复或了解稿件的状态。大部分的编辑自己是或者曾经是研究人员,他们能够理解等待发表结果的焦虑。   你可以如下撰写提醒邮件: Dear : This is with regard to my/our submitted manuscript, , titled “ ,” submitted to your journal on for consideration as a . We have not received an update regarding the status of our manuscript in the review process. Could you let us know when we can expect notice regarding the decision of the editorial board? Thank you for your time and consideration. We look forward to hearing from you. Sincerely,   希望这可以帮您尽快收到到期刊编辑的回复。加油!   如果博客里的一些专家们能分享过去投稿时花了多长时间等待期刊回复的经验就更好了。 【 预存特惠 】开始啦~ 意得辑预存计划全新升级!最高享20%稿费,或2000元京东购物卡 √ 6000-9999元——返 5% 至账户 或 得 200元 京东卡 √ 10000-14999元——返 7% 至账户 或 得 500元 京东卡 √ 15000-24999元——返 10% 至账户 或 得 800元 京东卡 √ 25000-49999元——返 15% 至账户 或 得 1500元 京东卡 √ 50000元以上——返 20% 至账户 或 得 2000元 京东卡 更可与字数折扣、PLUS会员特权叠加! 点击查看活动 点击咨询客服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2762 次阅读|0 个评论
撤稿新风向——“自发性撤稿”
editage 2020-10-19 14:28
最近几年来,全球每年发表的论文数量已经是爆炸式增长。虽然发表论文的一个动力是让大家知道最新的发现,但纠正学术记录却没有得到同样的重视。要改正已发表研究的其中一个方式是发出修正声明 (correction),另一个用来警示读者研究有问题或无效的方式当然就是撤稿 (retaraction)。 通常来讲,撤稿都是由期刊编辑发现文章中有严重错误,而这个错误会影响到研究发现的可信度时才发布的。大部分的撤稿都是源自于作者不端行为的事实,从而让撤稿这件事被贴上一种消极标签。每年大约有 600 篇文章被撤,其中因真实错误导致的不到 20%。所谓真实错误是相对于行为不端而言的,指的是作者在遵守诚信的道德标准时依然可能犯的错误。这二者都是导致撤稿的主要原因。以下是对比: 真实错误 有意或无意的行为不端 范例或数据错误 未披露利益冲突 曲解统计分析 剽窃或自我剽窃 不准确或无法证实的消息 切香肠论文(使用同样的数据发表数个研究) 不可复制性 捏造或篡改数据 重复发表(某部分的发现已经发表) 未遵守道德协议 著作权归属纠纷 一稿多投(同时递交论文至多个期刊) 推荐阅读:期刊撤稿主要原因 可是,过去几年也有过几次的案例是作者主动站出来,承认自己的文章中有重大错误,要求编辑撤稿。对于这样的行为,学术界人士纷纷点赞。尽管如此,“撤稿”一词的负面印象还是太过强烈,大部分的作者都不愿意牵连到撤稿的事情。因此,当作者自己发现文章中的问题时,他们也通常不太愿意撤稿,就让错误的科研记录依然在册。虽说科学自我纠正的本质备受推崇,却因为大众对撤稿的负面印象而受到阻碍。 著名学术出版人士Daniele Fanelli 就提议 自发性撤稿体系 (self-retracting system),清楚区分出作者撤稿是基于真实错误,而非学术不端行为。他建议,譬如自我引用被当作一个单独的类型一样,自发性撤稿应该也要独立出来成为一个类型。如果文章所有的共同作者基于“可记录的错误”同时提出撤稿,期刊政策应该要让他们被归类在自发性撤稿。相反的,如果撤稿的原因是不端行为,就不能让作者签署声明,清楚表示出这个撤稿并不是由作者发起的“真实撤稿”。这个建议目前受到许多科研人员,甚至期刊编辑的支持。 但这个提议也会产生一个潜在问题:如果研究人员利用自发性撤稿来掩饰自己的不端行为该怎么办?对此,Fanelli 表示:「最糟遭也就只有那些伪造多篇文章的作者有可能从不诚实的自发性撤稿中获得好处。这样会导致弊大于利吗?」确实,但这也显示,发展相关的政策时,期刊需要考量许多方面,比如设立判断自发性撤稿是否为诚实的错误的方法,了解是否有任何共同作者不愿意签署撤稿声明等等。但如果自发性撤稿能变成现实,是积极且激励人心的一步,以长远来看对科学是有好处的。 推荐阅读:撤稿对科研人员的职业生涯有什么影响? 同时,如果科学家真的发现自己的原始论文中有真实错误,撤稿也不是仅仅发发邮件那么简单。要在撤稿信中明确你要撤稿的原因,大多数期刊编辑都希望作者要有确切的证据支持与原文的论点相悖的结论。好在由于作者主动撤稿的情况还是比较罕见的,这类邮件一般都能得到编辑的重视从而得到及时的回复。 推荐阅读:撤稿后的论文是否能重新发表 撤稿是在学术发表中特有的行为,但太过以期刊为中心反而产生消极印象。撤稿一般被视为一种惩罚,对科研人员的职业生涯有深远的影响,在没有任何区分的情况下撤稿是违反纠正科研记录的。一直以来都有人宣扬要让撤稿变得更以作者为中心,而不只是期刊编辑用来宣告不端行为的主要工具。因此,自发性撤稿体系或许能朝这个方向迈进。 【 预存特惠 】开始啦~ 意得辑预存计划全新升级!最高享20%稿费,或2000元京东购物卡 √ 6000-9999元——返 5% 至账户 或 得 200元 京东卡 √ 10000-14999元——返 7% 至账户 或 得 500元 京东卡 √ 15000-24999元——返 10% 至账户 或 得 800元 京东卡 √ 25000-49999元——返 15% 至账户 或 得 1500元 京东卡 √ 50000元以上——返 20% 至账户 或 得 2000元 京东卡 更可与字数折扣、PLUS会员特权叠加! 点击查看活动 点击咨询客服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3155 次阅读|0 个评论
代写应该获得奖励还是驱逐出科研界?
editage 2020-10-15 17:24
尊敬的 Eddy 博士: 最近我在一个科研博客上读了篇关于代写的文章,您对代写作者的看法是什么?这种现象是不是不该存在科研界?这些写手的贡献该受到认可吗? 确实,代笔作者是医学领域长期存在的问题,最近一篇发表在爱思唯尔《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研究通讯》( Biochemical and Biophysic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 , BBRC )杂志上的 论文 ,包含哈佛达纳法博癌症中心( Dana Farber Cancer Institute )学者 Bruce Spiegelman 在内的作者名单中有一位根本不存在的作者,这使得医学代写的议题再度受到瞩目。虽然这次的事件让代笔作者的议题进展到另一个层次,但雇用写手的行为本身在科研界一直是充满争议的。 代笔作者跟荣誉作者是不同的,荣誉作者是对研究贡献极少但仍被列入作者行列的人,比如部门领导,而代笔作者是对写论文有极大贡献但却不被提及的人,所以代写被广泛认为是不道德的行为。 根据写手的经验 ,虽然有时候客户想要提及代写作者的贡献,一般来说制药公司都持反对意见;公司付钱给写手代写论文,这是双方都同意后才以知名科学家的名字进行发表的,如果提及较不知名的医学作者可能让其他同行质疑研究可信度,所以这些公司倾向不透露代写作者的身份。由于是付费代写的论文,写手的意见跟最后发表的作者的意见可能存在偏倚,有些编辑和作者觉得医生和研究员可能会将这些发表结果运用在治疗,对病患的健康造成潜在的威胁。再者,研究人员发表一篇不是由自己写出来的论文明显是诈欺行为。 不过,有些作者认为所有的论文或多或少都运用些手法让数据发表到国际上时看起来更好,而代写是其中的一个方式, “ Why Does Academic Medicine Allow Ghostwriting? A Prescription for Reform ” 一文作者 Jonathan Leo 解释了为什么代写在学术医药界是被“允许”的,他引用一个知名精神科医生发表的论文的案例,该文章交代代写作者的参与并清楚说明“ 本书经由8位评审员独立审阅一般评审项目与任何潜在偏倚,对产业相关内容或其他外部来源无不良影响 ”并获出版社接受,他们认为知名科研人员不会让自己的名字与不实或低质量的研究有所牵连。 代写作者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要处理它的前提是编辑、科研人员和医药公司要有共识。制定严格的期刊作者指南可能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好办法,期刊编辑在接受论文前需详实了解作者背景以及是否有任何医药公司参与,只有确实遵守科研诚信的好研究才能发表。 【 预存特惠 】开始啦~ 意得辑预存计划全新升级!最高享20%稿费,或2000元京东购物卡 √ 6000-9999元——返 5% 至账户 或 得 200元 京东卡 √ 10000-14999元——返 7% 至账户 或 得 500元 京东卡 √ 15000-24999元——返 10% 至账户 或 得 800元 京东卡 √ 25000-49999元——返 15% 至账户 或 得 1500元 京东卡 √ 50000元以上——返 20% 至账户 或 得 2000元 京东卡 更可与字数折扣、PLUS会员特权叠加! 点击查看活动 点击咨询客服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2111 次阅读|0 个评论
期刊投稿案例:如何应对低素质的审稿人?
editage 2020-10-12 15:15
本文首发于意得辑专家视点 低素质的审稿导致重复拒稿 封面图片来自网络 转载请注明出处 案例 这位作者的论文在同行评审后被期刊拒稿了。在审稿意见中,三位审稿人里面有两位似乎对论文的整体质量很满意,建议了小修,就第三位审稿人给了极差的负面评价,认为论文的质量很糟糕。根据这位审稿人的看法,论文缺乏创新性,需要补做实验和语言编校,现在这样不能发表。作者彻底的修改了论文,回复了包含第三位审稿人在内的所有意见,也使用了专业的编校服务。 接着他作为新投稿重投到同一个期刊,但又再次被拒了,这次的审稿意见跟上次的类似,两位给了好评,而第三位给了差评,指出论文中有很多问题,建议拒稿。作者很想将论文发这个期刊,花了很多时间努力修改论文,面对这个结果他感到非常沮丧,向意得辑专家视点寻求协助。 采取行动 我们的专家在看过审稿意见后,认为第三位审稿人的意见不甚合理,特别是第二次的意见。甚至,这两次的意见风格非常相似,显示这两次的第三位审稿人可能是同一位。我们建议作者提出申诉,附上逐点反驳,回应第三位审稿人的意见,每一点都附上支持证据。我们也请作者要求编辑,如果论文要再送审,请更换第三位审稿人。 推荐阅读:投稿、拒稿与重投的担忧 编辑过了几天就回复了,表示论文再度送审,换了几个新的审稿人。这次作者收到审稿意见,很开心地看到所有的审稿人都接受他的稿件,只提出了几个小的修改。经过修改后,这次论文顺利被接受了。 编辑后来也告诉作者,她有收到其他作者投诉这位审稿人,因此决定剔除这位审稿人。 总结 大部分的期刊都有清楚的申诉政策和流程规定 ,所有的申诉都会照流程走。如果作者强烈认为论文的决定不正确,有权对编辑部决定提出申诉。申诉的流程通常会比一般投稿来得严谨,申诉的案件会由好几位编辑进行审核,在提出个人意见之前,必须先看过审稿报告以及作者的申诉内容。接着编辑会讨论各自的看法,然后形成共识。如果编辑认为有需要再次进行评估,就会将论文再度送审。因此申诉程序通常都是严格而公正的。 作者一般对申诉怀有误解,认为申诉没有用,然而,如果情况够严重,而作者能够对每一点提出客观且强力有据的反驳,编辑绝对会给一次公平的机会。 不过,这不表示每一次被拒稿,作者就可以提出申诉。这是期刊提供的特殊福利,只能用在最终的仲裁上。如果作者真的认为审稿不公,应该要先征询导师、师兄姐或其他专家的意见,确认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只有情况非常严重的时候才能提出申诉。此外,作者在沟通时必须保持礼貌和客观的态度,避免指责和感情用事。 【 预存特惠 】开始啦~ 意得辑预存计划全新升级!最高享20%稿费,或2000元京东购物卡 √ 6000-9999元——返 5% 至账户 或 得 200元 京东卡 √ 10000-14999元——返 7% 至账户 或 得 500元 京东卡 √ 15000-24999元——返 10% 至账户 或 得 800元 京东卡 √ 25000-49999元——返 15% 至账户 或 得 1500元 京东卡 √ 50000元以上——返 20% 至账户 或 得 2000元 京东卡 更可与字数折扣、PLUS会员特权叠加! 点击查看活动 点击咨询客服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2455 次阅读|0 个评论
七个问答彻底了解文献综述
editage 2020-9-27 16:18
Literature Review 如果仅为一篇文章中的某个章节一般称为“文献回顾”,如果单独作为文章发表时一般称为“文献综述”,英文中通称为Literature Review。对于年轻学者来讲,后者可能还是不太常见之物。但是文献综述类的文章确实在期刊发表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并且阅读和深度的理解已发表的文献综述对于科研大有裨益的。 今天我们通过在意得辑专家视点上曾收到的7个典型问答来详细阐述”文献综述“。 1、文献综述是什么? 文献综述是针对某一特定课题所进行的重点回顾。不管是单纯的一篇文章或是论文中的一个章节,文献综述的基本要素都一样,不过这里我们谈的文献综述是单独成文的一种文章类型。 推荐阅读:国际期刊发表的文章类型 文献综述、系统综述和 meta 分析同属综述文章,文献综述是对于特定领域内既有文献的概要或点评,通常会分析特定课题,找出趋势并指出既有文献间的落差。综述文章可以比作一个“信息金矿”,读者可以从综述文章中知道目前领域中对该主题的理解有多少,决定是否要阅读这些文献,这类文章对青年研究人员和忙碌的科学家来说都是很有用的信息来源,让自己随时知道领域内的新发展,发现研究中的落差,然后找出新的可研究领域。 作为一种文章类型,文献综述具备以下基本要素: 单独发表的文章 奠基在领域内已发表的工作之上 没有新的数据或实验 不该有尚未发表的材料 2、怎样写好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有好几种写法,最常用的 2 种方式是: 年代顺序 (chronological):从最早有的信息开始写起, 依据发表的时间分组讨论文献 ,记录领域里的研究和发展。这个架构通常使用在表现想法或方法如何随着时间变化,比如说探讨青年罹患皮肤癌的文献综述,就可以依照年代回顾最早的诊断和治疗方式,然后逐渐推进到最新的模式和治疗方法。 主题式 (thematic):作者整理出要了解一个课题,重要的主题或理论概念,然后组织讨论已发表的文献。这种方式与年代顺序比起来较突出,因为主题式文献综述不止简介个别文献,还分析领域里关于某重要课题的既有知识,比如说,用主题式进行青年罹患皮肤癌文献综述,可能会有不同章节讨论黑色素瘤与非黑瘤皮肤癌的研究、日晒导致皮肤癌、青年对皮肤癌的认识与态度以及治疗方法。 一旦确定使用何种方式写文献综述后,要决定文章格式就不难了。 和原创研究类论文一样,文献综述一般包含以下部分: 前言(introduction):所有的文献综述都一定会有前言,提供关于研究领域的信息,与选定课题的关系还有文献综述的重点。 方法(methods):大部分的文献综述都会有一个章节说明选择文献来源的条件,或是信息的呈现方式,让读者能够更好了解作者的切入点。 正文(body):正文的格式视你选择的模式而定,年代顺序式大概会依据年代划分段落,而主题式则会根据主题有不同的子话题。 讨论与结论(discussion and conclusion):这个部分总结重要研究的主要贡献,讨论综述中提出关于课题或领域内的问题。这里还需要清楚说明通过回顾所发现的研究的落差,还有对未来研究的可能建议。 参考文献清单(reference list):这个部分非常重要,因为综述文章是完全根据一次文献来源写出来的,参考文献清单应该有详细文献信息,必要的地方还需提供页码和章节信息。 3、研究型论文和综述文章有什么不同? 研究论文是建立在原创研究基础上的文章。研究的类型根据领域不同有很大的不同(如:实验、调查、访谈、问卷等),作者都需要收集和分析原始数据,进行原创研究。研究论文就是根据这个数据的分析和解读所写出来的。 综述文章则是以其他已发表的文章为基础,并不讨论原始的研究,一般来说,综述文章会总结特定主题中已有的文献,试图说明目前对该主题的理解程度。 如果要发表综述文章,最好还是先看查看目标期刊的网站,了解他们发表的文章类型。发表在顶尖级同行评审期刊上的综述文章通常有很大的影响力,被引用率也比较高。 推荐阅读:原创研究和文献综述那种更容易发表 4、什么是系统综述? 上文提到过,文献综述类文章有 3 种类型: 叙述性综述,根据已发表的研究说明相关主题的既有知识 系统综述,针对特定问题,在既有的科研文献中找寻答案 meta分析,对以往的研究结果进行系统的定量分析,一般是比较并结合已发表的研究发现,比如:评估某干预或治疗方式的有效程度 PS: Meta-analysis 有些译作“元分析”,有些译作“荟萃分析”,各位博主可以来讨教一下哪个更好一点。 系统性综述是针对明确定义的特定问题内,对其既有文献针对其使用精密、可重复性、造成最低偏倚的方法进行高度严密的评价,系统地搜索、分辨、选择、评价和综合与课题有关的研究证据。系统综述被认为是最好的研究证据来源,对以证据为准的医学研究来说发挥非常关键性的作用,在其他领域也被高度推崇。 系统综述比文献综述更为详细,包含已发表和未发表的文献(又称灰色文献 grey literature),灰色文献是系统综述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能为综述加值,这是因为灰色文献通常多于已发表文献,而且比较不会有发表偏倚。灰色文献包含了未发表的研究、报告、学位论文、会议论文与摘要、政府研究和进行中的临床试验。 5、如何撰写系统综述文章 任何一个好系统综述都是从撰写方案(protocol)开始的, 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protocol 就像是综述的路径图,定义系统综述的目标、方法还有主要意想结果。综述需要有 protocol 的用意是促进研究方法透明度。 Protocol 定义搜索词、需要包含以及排除的条件、要分析的数据等,需要和文章一起递交给期刊。大部分的期刊希望系统综述的作者使用 PRISMA 声明或类似的指南来撰写 protocol。 PRISMA 声明是包含 27 个项目的清单和 1 个流程图 的文档,指导作者如何发展系统综述实验方案,写综述的时候该有哪些信息。 6、不同科研人员的Protocol会不会出现“撞车”的情况? 在写完方案之后,建议要进行注册,注册方案是告诉他人自己正在进行综述的好方法,别人才不会做一样的主题。 可以进行系统综述方案注册的平台有: Campbell Collaboration :特别针对社会干预的系统性综述 Cochrane Collaboration :特别针对健康照护干预的系统性综述 PROSPERO :开放给所有系统性综述注册 这些方案注册平台也提供已注册的综述数据库,在开展系统综述前,要先搜索数据库,了解自己选中的课题是否已经注册,确保自己的努力不与他人重复。 推荐阅读:关于撰写系统综述的指导性tips 7、怎样界定综述类文章? 即便清晰定义的情况下,有些作者还是会对自己的研究有所困惑。 比如有位作者曾经来询问,他想写篇关于在北半球一种流行传染病的论文,会总结别人案例的文章,问意得辑是否算作文献综述?同时他是在职的博士生,在 affiliation 的地方可以把学校和医院都列上去吗? 我们告诉读者,综述是在针对一特定主题的既有文献,进行仔细且严密的评价,试图总结目前对主题的理解。跟一般研究文章不同的是,综述需要考察其他文章中提出的证据,而不进行实验或研究来找到证据。根据他的叙述,打算在文章中评估其他人在这个主题上做的工作,并不是自己做实验,因此这算是综述论文。 关于第二个问题,同时将学校和医院以及所属单位中是没有问题的 。事实上,有医院的经历代表有实际经验,可以加强作者的可信度。 【 预存特惠 】开始啦~ 意得辑预存计划全新升级!最高享20%稿费,或2000元京东购物卡 √ 6000-9999元——返 5% 至账户 或 得 200元 京东卡 √ 10000-14999元——返 7% 至账户 或 得 500元 京东卡 √ 15000-24999元——返 10% 至账户 或 得 800元 京东卡 √ 25000-49999元——返 15% 至账户 或 得 1500元 京东卡 √ 50000元以上——返 20% 至账户 或 得 2000元 京东卡 更可与字数折扣、PLUS会员特权叠加! 点击查看活动 点击咨询客服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5613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何写出给力的投稿信cover letter?
editage 2020-9-25 12:03
将研究发表到学术期刊上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让科研信息进入到日常主流的信息流通当中,在现在这个时代来说当属社交媒体最受关注。本文会指出怎么让你的学术工作进入社交媒体渠道,如何追踪你在社交媒体圈的成功。 通过社交媒体提高你的工作曝光度 。 首先,你需要分别设立社交网站帐号,如果你这个帐号会做为专业和私人发po用,一定要考虑受众。你可能会需要两个分开的帐号,一个做为个人使用,一个为专业用。你也要考虑帐号的昵称要用什么,每个帐号要邀请谁加入朋友圈。每个帐号可能会有不同粉丝,也有可能有重复的粉丝,就看你跟他们的关系类型是什么。 有了帐号之后,你就可以从每周发 2 到 3 个有意义的帖子开始。 举例来说,如果你的研究或临床专业是跟family-centered care有关,你可以发这个主题发生的头条新闻。在每周 3 篇的帖子中,有一个要跟你自己的工作有关,另外两个则是关于最新的研究或是其他团队的临床实践。用这样的方式开展自己所在领域的对话。其他团队的消息可以用 Google Alerts 或是从你喜欢的期刊目录中找寻。如果你使用期刊网站,网站上文章旁边通常会有分享按钮可以直接链接到社交网站上,你可以轻松的发布信息。(见下图) 要分享你的发表文章可以轻松从文章页面办到;在页面的右边有一个分享栏目,假设你登录了 Facebook,你可以对这篇文章点“赞”,这个信息就会分享到你的 Facebook 页面。 如果你用这个方法发帖,要确定将帖子链接到你的网页。一旦你决定好要发什么信息,要记得加上一两句话告诉读者为何他们会想要知道这个主题的更多信息。你会希望自己的帖子更国际化,所以花点时间反思你试着要说的故事或是你希望读者在你的页面上得到的信息。 实时查看你的工作在社交媒体上的表现 。 追踪你的工作接受度不是只要看收到多少“赞”和评论就足够,还要看你的帖是通过什么渠道被分享出去的,最好还能病毒式传播。Advances in National Care 的出版社 Wolter Kluwer 以及其他许多学术期刊都采用 Altmetrics 做为 社交网络追踪策略 ,了解期刊发表的每一篇文章在社交网站上是怎么被浏览的。参考下图了解在 Advances in National Care 网站上你的发表文章页面哪里可以找到 Altmetrics 程序。 点击 altmetrics 那个圈圈会出现以下画面: Altmetric 程序会告诉你你的工作是如何被分享到不同社交网站上。你可以看到你的工作在社交媒体圈的影响力简介,会有一个清单列出文章被分享到哪些地方,有多少次分享或有多少人评论。你还可以点击程序知道更多细节,是谁将你的文章分享到哪里,是否有跟工作相关的评论。 我们鼓励你分享自己的工作在社交媒体圈,获得评论,提升你的工作曝光度和影响力。 【 预存特惠 】开始啦~ 意得辑预存计划全新升级!最高享20%稿费,或2000元京东购物卡 √ 6000-9999元——返 5% 至账户 或 得 200元 京东卡 √ 10000-14999元——返 7% 至账户 或 得 500元 京东卡 √ 15000-24999元——返 10% 至账户 或 得 800元 京东卡 √ 25000-49999元——返 15% 至账户 或 得 1500元 京东卡 √ 50000元以上——返 20% 至账户 或 得 2000元 京东卡 更可与字数折扣、PLUS会员特权叠加! 点击查看活动 点击咨询客服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2641 次阅读|0 个评论
新冠疫情下,对同行评审的可信度有何影响?
editage 2020-9-24 11:30
“是否无法再相信同行评审了?” “当前的同行评审流程还能持续下去吗?” “如今的同行评审是否还有意义?” 如果您过去几年一直在关注学术出版的相关讨论,那么您一定已经听说过这些常常被提起的问题。 虽然当前同行评审的形式可能存在很大的缺陷,但它仍然是人们保持对研究机构信任的基础。 大多数研究人员似乎对同行评审起到其应有的作用抱有很大的信心。 参与 Publon 2018 年全球审稿人调查(Publons’ 2018 Global Reviewer Survey) 的研究人员中,约有 98% 表示同行评审是重要或极其重要的,而意得辑 2018 年全球作者调查(Editage's 2018 global author survey) 中,约 60% 的受访者表示同行的审稿意见有助于他们改善论文稿件。 如果说新冠疫情之前对于同行评审的信任就已经不太牢靠,那么在疫情期间同行评审则更是经历了严峻的考验。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同行评审的有效性提出了质疑,尤其是一些与新冠肺炎相关的 撤稿事件 十分引人关注,这些被撤论文全部通过了同行评审。 所以,在发生全球性公共卫生危机的情况下,同行评审是否仍然值得信赖? 目前尚无证据表明疫情期间全球范围内的研究人员对同行评审的观点是否发生了变化。 因此,这可能不是一个容易回答的问题,但探讨这一问题有助于了解学术界和学术出版商是如何应对这一危机的。 发表新冠肺炎相关研究的期刊所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在争取迅速发表与进行严格质检之间取得平衡。 尽管投稿数量激增 ,但期刊仍能通过大大缩短稿件处理时间来很好地应对这种紧迫的形势。 研究表明,新冠肺炎相关文章从提交到接收的中位时间为 6 天,而 2019 年常规文章从提交到接收的中位时间为 93 天。 同时,新冠肺炎相关文章的发布速度似乎要比 2012 年有关中东呼吸综合征爆发的文章要 快得多 ,这表明出版商比从前更努力以迅速应对紧急公共卫生危机。 实现这种迅速反应需要使用哪些编辑策略?此类研究通常无法就此展开讨论,因为进行这种分析并非易事。 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学术出版界如何实现速度和质量之间的平衡。 一些期刊一直应要求向作者提供快速审稿或快速出版服务,现在通过这种方式处理新冠肺炎相关的文章(例如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 还有一些期刊改变了其审稿流程来管理投稿论文的流入。 例如《美国医学会杂志》,描述性且直接与新冠肺炎相关的文章大部分由具有专业知识的美国医学会杂志编辑人员进行 内部审阅 ,而那些被认为对于疫情的应对措施和政策来说具有潜在重要性的文章通常由外部审稿人进行审阅。 但是,很少有采用同行评审机制的期刊可以完全依靠自身的资源来处理大量与新冠肺炎相关的投稿,而无需诉诸志愿审稿人。同时,并非所有期刊都具有快速处理大量投稿的机制。 在这一方面还需付出更多的努力。 其中一项重要举措便是期刊出版团体之间以及出版商与研究者之间的合作与协调。 包括 eLife、Hindawi、公共科学图书馆和皇家学会在内的出版商在四月发布了一份 公开意向书 ,以推动快速审稿。 这封意向书呼吁具有相关专业知识的研究人员加入在出版商之间共享的新冠肺炎论文快速审稿人列表。 自愿加入此列表的审稿人承诺在接受审稿邀请后的5天内完成审稿。 新冠肺炎是一种大约九个月之前才出现的新型疾病,研究该疾病的不同方面需要运用从生物医学到社会科学等许多学科的专业知识。各期刊急忙寻找合适的专家来审阅每篇论文,然后等待他们接受审稿邀请,在这一过程中可能会浪费大量的时间。 另外,如果无法确定合适的审稿人或没有审稿人接受审稿邀请,期刊则不得不求助可能没有所需专业知识的二级审稿人。 因此,共享快速审稿人列表是非常必要的举措。 意向书的签署人还承诺进行跨期刊审稿意见转移,也就是说如果某出版商认为某个投稿的论文更适合另一出版商的期刊,那么任何已审意见都可以顺利地进行转移。 这可以确保审慎地使用审稿人的时间并避免重复工作,特别是在审稿人还可能承担大量与新冠肺炎相关的工作的情况下。 此外,由于预印本已成为快速传播新冠肺炎相关研究的关键,因此许多出版商都鼓励作者将其文章发布在预印本上。 他们还鼓励审稿人在 “爆发科学快速预审平台” 等平台上审阅或标记与新冠肺炎有关的重要预印本。 像这样的举措(即专注于提高审稿相关流程效率)对于确保实际操作中同行评审质量尽可能不受影响来说非常重要。 但是,即便在新冠肺炎爆发之前,同行评审也不是万无一失的。因此,在出版商努力保持这种微妙平衡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失误。 考虑到研究人员和出版商所承受的压力以及有问题的研究成果可能造成的影响,一些组织和机构已经提供了处理新冠肺炎相关文章审阅的指南。 欧洲科学编辑协会发表了 有关质量标准的声明 ,建议作者和编辑: 遵守流行病学研究的道德标准和报告指南,例如《临床试验报告统一标准》和《观察性研究报告规范》 共享完整的研究数据 明确研究中所有的局限性以便读者可以根据结果做出明智的判断 只要研究是可读的,就不要强加严格的语言要求,从而加快发表速度 除质量外,透明度也是保持对于同行评审信心的关键因素。出版道德委员会 敦促 期刊和出版商公开因新冠肺炎因素对编辑和同行评审流程的任何更改,并且这些变动可能影响已发表文章的质量。 出版道德委员会还强调了对文章发布后的反馈作出反应的重要性,因为这些反馈可能导致文章问题的更正或者撤稿。 美国医学会杂志允许对于新冠肺炎相关论文进行快速在线评论,这就是促进这一流程的例子。 与传统的向编辑提交信件的方法不同,这种新的方式确保了读者可以立即分享他们对文章的质疑和问题。 在其他研究者提出严重质疑之后,《柳叶刀》在发表论文后的两周内对于这篇已然臭名昭著的新冠肺炎研究论文(基于Surgisphere 公司提供的数据)进行了撤稿处理。 随后,期刊还 修改 了同行评审流程,要求所有作者和审稿人声明其使用的数据和方法是可靠的。 这段时期,研究人员关于同行评审是否值得信任的观点会大相径庭。 同行评审的优点和缺点似乎都非常明显。 但是,很重要的一点是,在过去的几个月中,新冠疫情给同行评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学术界一直在快速、艰苦地工作,并共同明确了多种保持同行评审可靠性的方法。 对同行评审的信任是对研究人员和期刊/出版商的双重信任。 双方都必须确保其行为是谨慎且道德的,并且能够以迅速而透明的方式回应质疑。 在当前的危机中,人们可能更倾向于集中精力发现错误,但同样重要的是,切实地观察学术界如何学习和适应形势,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去评估为了在这场长期危机中维护同行评审机制所采取的措施。 【 预存特惠 】开始啦~ 意得辑预存计划全新升级!最高享20%稿费,或2000元京东购物卡 √ 6000-9999元——返 5% 至账户 或 得 200元 京东卡 √ 10000-14999元——返 7% 至账户 或 得 500元 京东卡 √ 15000-24999元——返 10% 至账户 或 得 800元 京东卡 √ 25000-49999元——返 15% 至账户 或 得 1500元 京东卡 √ 50000元以上——返 20% 至账户 或 得 2000元 京东卡 更可与字数折扣、PLUS会员特权叠加! 点击查看活动 点击咨询客服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2952 次阅读|0 个评论
国际同行评审周:担任审稿人本身是不是就是一种认可?
editage 2020-9-23 14:46
同行评审是学术出版的重要支柱之一,大部分的学术人员也都承认没有能替代同行评审的机制,同行评审就是 科研评价的金标准 。同行评审反馈通常是杰出科研文章的幕后推手。研究人员在自己原先的工作量之外,自愿接受评审稿件的工作,尽管如此,研究人员所属的实验室领导或是单位通常不欣赏不鼓励他们对科学的贡献。审稿人提供的审稿服务也没有任何金钱报酬,所有的一切都是无偿工作。 最近,关于同行评审的主要讨论重点在于奖励同行评审,表扬审稿人还有让他们的审稿工作受到认可。在思考这件事的时候,我想到一个问题:担任审稿人本身算是一种认可吗?我们还需要想怎么样能更明白地表扬审稿人吗? 期刊编辑根据领域知识来挑选审稿人,因此审稿人一般被视为专家,担任知名期刊的审稿人更可以说是研究人员的一种成就。 因此,被邀请担任审稿人也就等于被认可为专家,是研究人员专业进展的关键。许多研究人员为了这个名声,立志成为审稿人。为了了解国际上对同行评审的刻板印象,Taylor Francis 对 7438 名人员(包含科研作者,审稿人和编辑)进行了调查, 调查结果 显示,参与调查的作者中,有超过三分之二表示他们从来没有审过稿,但很乐意收到审稿邀请。 但为什么研究人员会为学术期刊进行审稿?身为科研界的一份子,能够取得最新的研究进展,拓展个人技能和知识,这些大概是愿意接受审稿工作的主要诱因。Taylor Francis 的报告还透露,20 到 29 岁这个年龄段的科研作者相信成为审稿人对自己的声望和职业生涯有帮助。这也表示大部分的研究人员,特别是刚开始科研生涯的研究人员们,认为同行评审非常光荣,是获得全球认可的方式。 尽管事实上有许多研究人员在等待成为审稿人的机会,但期刊编辑经常会说他们找不到愿意审稿而且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审稿的人。这可能是因为期刊编辑通常会建立可靠的审稿人名单,他们不愿意在这名单之外找寻新的审稿人;又或者,他们没有时间找新的审稿人。为了让同行评审程序能顺利推进,编辑应该试着扩充名单。在找寻潜在的审稿人时,期刊编辑是否会考虑年轻的研究人员(在系统中不算老的高质量研究人员)不得而知,但看起来,一般会收到审稿邀请的都是有经验的研究人员(有可能拒绝审稿邀请的人),而渴望有所贡献的年轻科研人员就这么被忽略了。 提供科研同行评审和出版服务的 Peerage of Science ,其共同创办人及常务董事 Janne-Tuomas Seppänen 表示:「 好几位期刊编辑(非官方)表示他们还是比较偏向将审稿人选限制在博士后,而不是哪些资深的科学家。 」Seppänen 强调研究人员将担任审稿人视为一种认可的看法,他说明道,刚开始科研生涯的研究人员知道担任审稿人对他们的简历有加分效果,也能在申请基金或工作上带来帮助,因此,他们更愿意接受审稿邀请,提供及时的审稿,还有更仔细的审稿工作。 同行评审是研究人员的核心工作之一,他们可以通过审稿展示自己的知识和见解,也可以帮助他们认识领域中的其他研究人员,提升自己的国际能见度。 因此,期刊和出版商应考虑联系年轻的人才进行同行评审。出版商知道审稿工作需要诱因, Multidisciplinary Digital Publishing Institute 和 自然出版集团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等几个出版商除了与 Publons 合作,保持审稿工作记录外,还提供一些奖励给审稿人,像是致谢函,出版费折扣,在期刊网站上公开表扬等。或许研究人员真的希望审稿工作除了感谢之外,还有其他的表扬方式,但认可还是他们最初接受审稿邀请的强烈动机。在学术界要一步一步向上取得成功不容易,被邀请成为审稿人是研究人员提升自身能见度、可信度和声望的方法之一。 【 预存特惠 】开始啦~ 意得辑预存计划全新升级!最高享20%稿费,或2000元京东购物卡 √ 6000-9999元——返 5% 至账户 或 得 200元 京东卡 √ 10000-14999元——返 7% 至账户 或 得 500元 京东卡 √ 15000-24999元——返 10% 至账户 或 得 800元 京东卡 √ 25000-49999元——返 15% 至账户 或 得 1500元 京东卡 √ 50000元以上——返 20% 至账户 或 得 2000元 京东卡 更可与字数折扣、PLUS会员特权叠加! 点击查看活动 点击咨询客服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6534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发表道德,国内期刊投稿指南做的如何?
editage 2020-9-21 14:02
随着学术发表的不端行为逐渐增加,大家都注意到作者、期刊、编辑需要共同负起良好发表实践的责任。期刊应当提供清楚的指引,让作者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作者应该熟知并遵循发表道德准则;期刊编辑则要确保所有的发表道德确实实践。为了保卫良好的发表实践,期刊给作者的投稿指南扮演了关键的角色,可惜的是,期刊通常会忽略这块。 最近我在 Learned Publishing 上看到了一个研究,分析了国内生物医药期刊的投稿指南。 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的科研产出国家 ,国际期刊编辑早被中国来的投稿淹没,也有许多关于中国论文的问题的讨论,甚至有许多中国作者不论是有意还是无意,被发现有发表不端情事,比如说抄袭是中国作者普遍遇到的问题。 许多研究人员在发表英文论文到国际期刊之前,多少都会有发表地方期刊的经验,因此大多数科研作者对发表道德规范的理解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这些地方期刊的规定。看看国内生物医药中文期刊的投稿须知是否符合国际标准是一个有趣的风向标,以下是此研究的重点: The ethical issues in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of Chinese biomedical journals 样本:229 份生物医药期刊 样本剔除中药期刊 样本皆为中文期刊 所有样本期刊皆为核心期刊 样本中有 67 本中华医学会杂志社(CMAPH)出版的期刊 数据收集 所有数据皆为人工手动收集 有 26 个投稿指南信息来自期刊网站 有 137 个投稿指南信息来自纸质版(2014年) 有 66 个投稿指南信息来自更早前的纸质版 进行分析的道德议题(根据 ICMJE、WAME 和 COPE 推荐选定) 署名权 一稿多投 隐私权及保密性 数据诚正 人类受试者保护 重复发表 同行评议规则 撤稿 利益冲突声明 抄袭/剽窃 用不同语言再次发表 临床试验注册 研究动物保护 尊重作者隐私权 研究限制 有其他的发表道德问题不包含在此次实验中:图片造假、商业资助、代写 仅采集投稿须知内的数据信息,期刊有可能在其他段落提供发表道德相关规范,但未包含在此次研究中 虽然许多国内的出版商也发行英文期刊,但本次研究仅包含中文期刊 研究结果 关注度最高的 3 个议题为:署名权(85.6%)、一稿多投(83%)、隐私权和保密性(62.4%) 关注度最低的 3 个议题为:临床试验注册(11.3%)、研究动物保护(10%)、尊重作者隐私权(9.6%) CMAPH 与非 CMAPH 期刊具有显著差异。唯二没有差别的是署名权(2 组都一样关注)以及研究动物保护(2 组都不关注) 其他发现: 署名权:对署名权有所关注的 196 家期刊中,仅有 84 家参考了 ICMJE 的指引(其中有 49 家是 CMAPH 的期刊) 只有 26 家期刊要求临床试验注册,其中 23 家需要 CONSORT 声明 仅有一家采用 EQUATOR Network 的标准,要求叙述数据位置、选择、提取、合成的方法 其余的 12 点道德议题仅有一两句话带过,没有任何进一步的解释 结论 30% 的期刊没有定期更新投稿指南,其中有一家期刊已经有 10 年没有更新 超过一半的期刊都谈到署名权、一稿多投、隐私权及保密性、数据诚正 没有任何一家期刊使用最新版的 ICMJE 署名权指引(2013 年修订) 虽然 ICMJE 建议临床试验应在第一位受试者参与前就该注册已经有超过 10 年了,但只有 11.3% 的期刊在投稿须知中提到这点 CMAPH 期刊虽然此次的分析中表现突出,但对发表道德相关议题的关注度依然不够 研究显示国内的生物医药期刊对发表道德议题不够注意。即使国际上有指引可以参考,但只有一些期刊采用这些国际规则,而且,许多项目都只有简短的叙述,并没有详细说明,作者根本不晓得该怎么遵守,这导致作者也没有注意到这些发表道德规定,在日后要发表国际期刊的时候也会遭遇困难,不知道国际上的标准为何。 虽然科研作者没有遵循良好发表实践是事实,但我们也该检视期刊和出版商是否提供清楚的指示,并定期更新相关规定细则,如此作者才能认知并了解他们该怎么遵守发表道德规范并确实实践。 【 预存特惠 】开始啦~ 意得辑预存计划全新升级!最高享20%稿费,或2000元京东购物卡 √ 6000-9999元——返 5% 至账户 或 得 200元 京东卡 √ 10000-14999元——返 7% 至账户 或 得 500元 京东卡 √ 15000-24999元——返 10% 至账户 或 得 800元 京东卡 √ 25000-49999元——返 15% 至账户 或 得 1500元 京东卡 √ 50000元以上——返 20% 至账户 或 得 2000元 京东卡 更可与字数折扣、PLUS会员特权叠加! 点击查看活动 点击咨询客服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2623 次阅读|0 个评论
信息图: 如何预防并控制 SARS-CoV-2 传播
editage 2020-9-16 10:37
随着对新冠肺炎(COVID-19)的研究取得进展,人们对如何控制SARS-CoV-2病毒传播的认识也有所提高。这一信息图介绍了一些对于防止该病毒进一步传播至关重要的个人和公共卫生措施。 【 预存特惠 】开始啦~ 意得辑预存计划全新升级!最高享20%稿费,或2000元京东购物卡 √ 6000-9999元——返 5% 至账户 或 得 200元 京东卡 √ 10000-14999元——返 7% 至账户 或 得 500元 京东卡 √ 15000-24999元——返 10% 至账户 或 得 800元 京东卡 √ 25000-49999元——返 15% 至账户 或 得 1500元 京东卡 √ 50000元以上——返 20% 至账户 或 得 2000元 京东卡 更可与字数折扣、PLUS会员特权叠加! 点击查看活动 点击咨询客服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2434 次阅读|0 个评论
信息图: COVID-19 的起源与传播
editage 2020-9-16 10:33
SARS-CoV-2 是导致新型冠状肺炎的病毒,首例患者出现于2019年12月,自此,全球研究人员对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该病毒的许多生物学特性已广为人知,但其确切来源仍是一个未解之谜。我们制作了一张信息图,其中简要介绍了研究人员认为最有可能与该病毒的出现和传播有关的事件序列。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2150 次阅读|0 个评论
信息图: 关于 COVID-19,我们目前知道哪些真相
editage 2020-9-14 14:23
世界范围内的新冠疫情已持续6个多月。为控制疫情蔓延,科研界正竭力将这种疾病研究透彻。随着新冠相关研究的进展,对于几项流行病学方面的理解(如平均潜伏期或平均序列间隔)不断变化,而地域和大流行阶段的差异也会带来不确定性。尽管如此,许多方面变得更加清晰明朗,包括传播方式、共病和高危人群。 我们制作了一份易读的信息图,总结了最新的新冠研究资讯。 【 礼谢恩师 · 预存好礼 】 意得辑预存计划全新升级!最高享20%稿费,或2000元京东购物卡 √ 6000-9999元——返 5% 至账户 或 得 200元 京东卡 √ 10000-14999元——返 7% 至账户 或 得 500元 京东卡 √ 15000-24999元——返 10% 至账户 或 得 800元 京东卡 √ 25000-49999元——返 15% 至账户 或 得 1500元 京东卡 √ 50000元以上——返 20% 至账户 或 得 2000元 京东卡 更可与字数折扣、PLUS会员特权叠加! 点击查看活动 点击咨询客服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1946 次阅读|0 个评论
信息图: 治疗 COVID-19,有哪些正在研究和重新使用的药物?
editage 2020-9-14 14:14
在六月初,有 超过 42000 篇关于新冠肺炎的科研文章发表,有 3100 项临床试验登记注册。现在有关新冠病毒的海量信息唾手可得,鼓舞人心的进展告诉我们研究机构正在努力,使得我们朝危机的解决更近一步。但是无论你是直接参与新冠病毒研究的临床研究人员还是进行与新冠相关的基础/跨领域研究人员,你可能会发现难以全面清晰的掌握所有新的信息,尤其是对新冠肺炎有潜在治疗作用的药物。 我们为你提供的信息图恰恰解决了这一问题。我们选择了五种目前正用于临床试验的药物,并列出了这些药物最重要的相关信息。 【 礼谢恩师 · 预存好礼 】 意得辑预存计划全新升级!最高享20%稿费,或2000元京东购物卡 √ 6000-9999元——返 5% 至账户 或 得 200元 京东卡 √ 10000-14999元——返 7% 至账户 或 得 500元 京东卡 √ 15000-24999元——返 10% 至账户 或 得 800元 京东卡 √ 25000-49999元——返 15% 至账户 或 得 1500元 京东卡 √ 50000元以上——返 20% 至账户 或 得 2000元 京东卡 更可与字数折扣、PLUS会员特权叠加! 点击查看活动 点击咨询客服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1780 次阅读|0 个评论
信息图: COVID-19 诊断测试
editage 2020-9-10 16:38
半年多年前,新冠肺炎出现。自那时起,全球的研究人员和临床医生就一直在孜孜不倦地寻找快速有效确诊该疾病的方法。以下信息图对目前应用的一般测试、测试对象以及有效时间进行了简要说明。 欢迎下载并与您的友人共享。 图中包含的信息基于 R Concept(一个 独特的内容数据库 ,由 Cactus Communications 开发)。 点击注册 ,获取定期的内容推送! R Concept_COVID-19 diagnostic tests.pdf 【 礼谢恩师 · 预存好礼 】 意得辑预存计划全新升级!最高享20%稿费,或2000元京东购物卡 √ 6000-9999元——返 5% 至账户 或 得 200元 京东卡 √ 10000-14999元——返 7% 至账户 或 得 500元 京东卡 √ 15000-24999元——返 10% 至账户 或 得 800元 京东卡 √ 25000-49999元——返 15% 至账户 或 得 1500元 京东卡 √ 50000元以上——返 20% 至账户 或 得 2000元 京东卡 更可与字数折扣、PLUS会员特权叠加! 点击查看活动 点击咨询客服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2369 次阅读|0 个评论
信息图: COVID-19 如何影响韩国和日本的科研工作者: 来自意得辑调查的观察
editage 2020-9-9 18:35
2020 年前半年,我们全力以赴应对新冠危机,试图评估它所带来的全面冲击和长期影响。学术圈和其他领域一样,也似乎被一种不确定性的氛围所笼罩。现在已经很难判断这次的全球大流行疾病会对研究人员和他们的工作造成怎样的影响。 面对这种情况,意得辑采取新的举措,试图研究此次新冠疫情对日本和韩国研究人员造成了怎样的影响。这两个国家在科学研究领域均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将调查问卷发放至前几个月使用过我们服务的日本和韩国的研究人员。 下图展示了面向两个国家的研究结果。自调查问卷发放之后的 4 至 5 天内,共计收到了 241 份日本方面的回复以及 299 份韩国方面的回复。 最后,为了解在类似的危机下,我们如何为研究人员提供支持,我们要求受访者就他们对我们的期望分享看法。一些作者是这样说的: 继续提供一如既往的支持和同样的服务质量 提供有折扣的作者服务 以下是我们对此所作的回应: 一如既往的支持 :作为一个组织,我们确保此次疫情引发的混乱和封锁不会影响我们为研究人员服务的能力,而此时他们最需要我们的支持。即使几乎所有员工都被迫在家中工作,我们强大的系统迄今为止仍可以帮助我们继续照常工作。 无偿编辑新冠肺炎相关研究 :今年初,我们开始为撰写新冠肺炎相关稿件的研究人员免费提供编辑服务。 新冠肺炎相关研究的大型研究资源库 :最后,一些研究人员告诉我们,他们希望有一个能够提供与 COVID-19 有关的所有信息和最新动态的平台。在这方面我们也有好消息,我们为所有需要获取 COVID-19 相关文献和其他资源的研究人员提供了一站式平台。 点击这里 查看详情! 我们还计划,在不久的将来,仔细考虑其他多个主题的建议。我们知道,我们的调查可能无法涵盖当前全球研究人员面临的所有可能情况。 然而,我们希望全球研究界知道,无论 COVID-19 对他们造成了怎样的影响,我们都会随时了解他们的挑战,倾听他们的需求,并竭尽所能提供一切支持。 Editage_COVID-19 impact on Japanese researchers_0.PDF Editage_COVID-19 impact on Korean researchers_0.pdf 意得辑| 优质润色 (0.56元起) 当期刊评价您的英语时,他们衡量的不仅仅是句子、拼写和语法。期刊更期待您的文章内容框架和逻辑性好,这样才能让同行评审、读者信服您的研究具备新颖性、有价值。优质润色服务编辑会以期刊评审的方法来检查您论文的结构和逻辑,并在必要时进行调整。 优质润色服务还针对该文章提供一年内无限次免费润色、365天无限次审稿回复信审查+不同期刊排版 (另收费)。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2111 次阅读|0 个评论
论文选刊:确定期刊前,应该考虑什么?
editage 2020-9-8 18:30
在学术发表这场竞赛中,期刊的选择是研究者需要跨越的最为难以抉择但又最为关键的障碍之一。1 漫长的投稿等待时间、与期刊学术范围不匹配而导致的较高的拒稿率以及数量不断增多的掠夺性期刊都使得这项任务难上加难。事实上,选择哪家期刊发表论文可能对您的研究生涯、资金支持和职业声誉都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因此选择可靠的目标期刊就尤为重要了。为了让您在投稿时选择期刊的过程中少走弯路,我们将选择目标期刊时应考虑的主要事项归纳如下。 您可以选择的期刊有成千上万种,仅爱思唯尔(Elsevier)旗下的有效期刊就多达约2500种2 ,因此 第一步应该是缩小选择的范围 。首先请查看您开展研究时所阅读过的期刊,或者对与您的论文范围和影响力相近的论文进行文献检索,看看这些论文一般在哪些期刊上发表。请尽可能多地咨询您的同事、顾问以及专业协会成员的意见,并使用相关关键词进行在线搜索,由此识别出您专业领域中的顶级期刊。 还需注意的是,有些期刊的专业领域是十分具体的,它们可能只专注于某一学术领域中的特定方面,因此您需要在选择期刊前进行一次全面的评估。在决定投稿前,请务必浏览期刊官网来 了解其学术目标和范围 ,包括其可接受的文章类型,否则您可能面临几乎一定会被拒稿的风险。除选择论文被录用几率最高的期刊外,还需确定您的研究成果是否容易被找到和购买,也就是说 期刊的知名度、目标读者、读者人数以及影响力 也是选择期刊过程中的 关键考虑因素 。 了解这些因素的一种方法是检查您的目标期刊是否被电子数据库中特定学科的资料库编入索引,以及是否可以获得网络版。还需了解该期刊的知名度或被阅读情况,以及其与发表类似研究的其它期刊相比孰优孰劣。 图 1 :两个领域研究作者赋予各个因素的平均重要性 数据来源:《开放获取环境下的期刊选择标准:医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比较》, Wiley 在线图书馆 完成上述检查后,您应该已经能够把所有不适合的期刊从选择清单上移除了。现在您要做的是通过查看以下关键因素来进一步优化您的期刊选择流程,包括作者指南、做出决定和发表所需时间、发表费用、开放获取选项、同行评审流程, 以及期刊的录用率和拒稿率等。通过这些基本检查就可以找出优先考虑发表的三家期刊了。专家建议: 某些出版商允许将稿件转投至其旗下的不同期刊,因此选择此类期刊可以帮助您省去重新投稿以及格式修改的时间,某些情况下甚至可以节省同行评审的时间。3 通过三项额外检查来甄别掠夺性期刊 在选择期刊的过程中,您可能会遇到一些新出现的或不知名的出版物。想知道它们是否可靠,首先可以查看该期刊是否被列入 Jeffrey Beall的 疑似掠夺性出版商与期刊清单 中。 若未被列入,则可通过以下三项必要检查来确保所选期刊的可靠性: 检查期刊的官网中是否存在语言和语法错误,这是衡量期刊专业水准的重要指标之一。此外掠夺性期刊通常会收取投稿费,且最终不会发表您的论文。因此请确认期刊对稿费事宜有明确的说明。 检查期刊的发表流程,确保您所投稿件会经过必要的编辑评审和同行评审检查;这里有一个诀窍,那就是查看该期刊往期中发表的论文水平如何。同时还要检查期刊的联系信息是否完整,并询问您的导师或同事是否了解该期刊,以确定其在您专业领域中的知名度有多高。 通过查看期刊网站或向其致信来查明该期刊是否是开放获取期刊目录 (DOAJ)、科学出版伦理委员会 (COPE)、开放获取学术出版商协会(OASPA) 或国际科学技术和医学出版商协会(STM) 的成员。这些顶尖专业机构会对期刊的水准进行核查,可以作为您选择期刊过程中的又一道门槛。掠夺性期刊通常还会发送钓鱼邮件邀请研究者投稿或成为编委会成员,因此建议您查看期刊的编委会名单中是否有知名专家的名字。 尽管上述要点和检查可以帮助作者精简和优化选择期刊的流程,但它也并非面面俱到。还有许多其它因素(包括个人偏好)会影响您在哪家期刊发表论文的决定。有经验的研究者通常都有能力识别诈骗性质的期刊,但对于刚刚开始研究生涯的研究者或者国际作者来说就比较困难了。如果您想要在起点就先人一步,不妨试试 R Pubsure 的一项新功能,它可以向您推荐与您的研究最为相关的期刊(即使您的稿件还处在 R Pubsure 投稿合格性评估阶段)。 R Pubsure 可以起到哪些作用? 凭借对发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类挑战的深入了解, R Pubsure 为研究者的论文发表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指导服务。安全可靠且免费的AI算法服务,仅需数分钟便可完成对稿件的投稿合格性评估并就如何改进稿件出具详尽的报告,并可向得分较高的论文颁发 R Pubsure 投稿合格性证书。最新推出的 期刊推荐功能 , 更是让 R Pubsure 的服务水平迈上了新的台阶。该功能可自动识别并衡量您稿件中的关键信息点,并据此出具一份“语义指纹”(semantic fingerprint)。随后由先进的 AI 平台对该信息进行扫描并与其数据库中已核实的期刊进行比对,最终筛选出最适合您论文发表的三家期刊。这项大有裨益的新功能,结合 R Pubsure 已有的便捷投稿合格性检查功能,可以使作者在投稿过程中更加游刃有余。 即使是高影响力的优秀论文,只要不符合期刊的学术目标和范围,就也会面临一定的拒稿风险,因此最佳策略便是采用一套精心设计的期刊选择方案。如果您正在为论文寻找合适的发表途径,并且希望确保投出的稿件符合发表要求,那么 R Pubsure 便是您的不二之选。它能够帮助您精简和优化投稿流程,从而节省大量时间。 参考资料 R. Johnson, STM报告——科学与学术出版情况概览.第五版,国际科学技术和医学出版商协会, 2018. 在线获取地址: https://www.stm-assoc.org/2018_10_04_STM_Report_2018.pdf T. Reller, 爱思唯尔集团出版现状——数据及其它. Elsevier Connect, 2016. 获取地址: https://www.elsevier.com/connect/elsevier-publishing-a-look-at-the-numbers-and-more 期刊选择与投稿. 施普林格出版集团,截至2020年7月. 获取地址: https://www.springer.com/gp/authors-editors/authorandreviewertutorials/submitting-to-a-journal-and-peer-review/journal-selection-and-submission/10534960 意得辑| 优质润色 (0.56元起) 当期刊评价您的英语时,他们衡量的不仅仅是句子、拼写和语法。期刊更期待您的文章内容框架和逻辑性好,这样才能让同行评审、读者信服您的研究具备新颖性、有价值。优质润色服务编辑会以期刊评审的方法来检查您论文的结构和逻辑,并在必要时进行调整。 优质润色服务还针对该文章提供一年内无限次免费润色、365天无限次审稿回复信审查+不同期刊排版 (另收费)。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264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样的研究方法,论文怎么写才不会有抄袭问题?
editage 2020-9-8 17:54
Eddy 博士:您好,我打算投稿 2 篇使用同样方法但比较不同材料的文章,材料方法章节的内容几乎一样,因为文章还没有发表,使用查重软件检测没有任何问题。不过,这 2 篇论文发表后会有问题吗? 一般来说,即使是使用自己已发表文章中的内容,如果没有标注引用来源的话,是违反发表道德的,算是自我剽窃或称 自我抄袭 ,自我抄袭跟抄袭他人论文一样,如果被发现,有可能会被撤稿。 根据 期刊编辑有多依赖查重软件 的调查发现,编辑很少只单独看查重软件的结果判断抄袭,他们会参考软件给出的结果,但绝大多数还是依靠自身的判断,这些研究和一些 CrossCheck成员参与的论坛 都显示出,编辑较能接受方法章节相似度过高的情况,因为大部分的原创研究都是使用先前文献中用过的方法。 不过,一般公认的做法还是要注明该研究方法首次使用的来源,即使是经常被重复使用的方法也该如此。 如果你要投稿的论文是使用同样的方法,为避免陷入自我剽窃的嫌疑,请注意以下事项: 确认研究足够写成 2篇论文,没有 香肠论文 的疑虑 (假设此方法不是由你设计的,且先前已使用过,)这 2篇论文中的方法都要标注该方法首次出现的原始来源 如果其中一篇先发表了,另一篇研究应加注研究方法已在先前发表的论文中叙述过 如果这 2篇论文是在差不多时间投稿的话,投稿信中应说明另一篇使用了同样研究方法的论文正投稿给其他期刊中 最后,尽量的改写句子用词,让这 2篇论文中的方法章节内容不要一模一样 希望以上回复有回答你的问题,有问题欢迎随时再提问! 相关阅读: 【特邀稿】写论文如何防范自我抄袭 【相关问答】自我抄袭有什么大不了? 【案例分享】避免自我抄袭 意得辑| 优质润色 (0.56元起) 当期刊评价您的英语时,他们衡量的不仅仅是句子、拼写和语法。期刊更期待您的文章内容框架和逻辑性好,这样才能让同行评审、读者信服您的研究具备新颖性、有价值。优质润色服务编辑会以期刊评审的方法来检查您论文的结构和逻辑,并在必要时进行调整。 优质润色服务还针对该文章提供一年内无限次免费润色、365天无限次审稿回复信审查+不同期刊排版 (另收费)。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3125 次阅读|0 个评论
发表原创研究:如何下手?从何切入?
热度 3 editage 2020-9-2 17:31
上篇 文章介绍了期刊发表的文章种类 ,其中评价最高的大概是原创研究(original research)文章,它呈现的是原创研究内容,也是科研文献的主要来源。作者必须通过实验、问卷调查、观察等方式对特定主题进行研究,将研究结果报告在原创研究文章中,这次的文章我会说明何谓原创研究文章、如何下手写这类的论文。 原创研究文章是什么? 原创研究文章必须 满足以下条件 : 由进行研究的研究人员所撰写 包含研究假设或研究问题、研究目的以及研究方法细节 报告研究发现 诠释研究发现并讨论可能产生的影响 请注意,即使研究并没有得到正面结果(positive result),仍然算是原创研究,也可以发表。所谓的阴性结果(negative result)是当研究发现证明研究假设是错的,但即使如此,其他研究人员仍可从中学习到重要的经验,因此阴性结果也应该被发表,可惜的是,许多作者和期刊编辑怀有 发表偏见 , 不喜欢具有负面结果的研究 。 如何开展原创研究文章? 进行原创研究并写成论文是一段冗长艰辛的过程,大部分的研究人员在开始的时候都感到彷徨无措,不确定自己该研究什么、怎么研究,但如果能一步一步来,就可以得到清晰的思路,知道如何进行研究跟写作,以下是生成原创研究文章的几个重要步骤: 1. 选择研究课题 要开始进行研究,就得先选择研究问题,不过要做到这步,必须得先大量阅读领域内的发表文献。 培养自己阅读科研文献的习惯很重要 ,这可以让你熟悉领域内存在的一些问题,进一步思考这些问题,在决定你想要处理哪个问题之前,跟导师讨论你的想法。在决定研究问题时,你必须要考虑到自身的兴趣还有研究的可行性。 2. 查找文献 在确定研究课题后,你必须进行 广泛的文献检索 ,小心计划你的 文献查找 工作,一个系统性的做法是搜索所有与主题相关的材料,也可以采用回溯方式,先找出主题的最新出版内容,然后往回找先前的文献。除此之外,你可能也需要关注重要的引用,利用书籍、期刊文章还有其他信息来源,比如政府报告、在线数据库等。随时记录你找到的信息,这是日后写作时参考资料和引用来源的重要资源。 3. 构建研究论文 一篇原创研究文章基本上有特定的组织结构,一般来说研究论文会包含以下章节:前言(Introduction)、方法(Methods)、结果(Results)、讨论(Discussion),也就是所谓的 IMRaD 架构。 前言 :提供研究背景信息,说明你要研究什么,背后的动机是什么。 方法 :提供关于进行研究的具体说明及细节,以及所使用的材料,如此其他人才能复制你的研究,重现研究发现。 结果 :详细叙述你的研究发现,并佐以数据支持。 讨论 :阐释研究发现,并讨论你的研究可能带来的影响。 记得要将论文中引用的参考文献信息加上,最后,提供详细的参考资料清单。 4. 论文排版 论文写完后,就该来排版了。一般来说,期刊都会有自己的版面风格,最好是根据目标期刊的要求来排版,这个过程可能有点讨厌,尤其是在拒稿后要再重新排版改投别的期刊。另一个比较简单的做法是参考领域内常用的风格指南,使用 一般标准排版 ,如此你只要在投稿前根据期刊风格进行些微的版面调整就好。 意得辑| 优质润色 (0.56元起) 当期刊评价您的英语时,他们衡量的不仅仅是句子、拼写和语法。期刊更期待您的文章内容框架和逻辑性好,这样才能让同行评审、读者信服您的研究具备新颖性、有价值。优质润色服务编辑会以期刊评审的方法来检查您论文的结构和逻辑,并在必要时进行调整。 优质润色服务还针对该文章提供一年内无限次免费润色、365天无限次审稿回复信审查+不同期刊排版 (另收费)。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7027 次阅读|4 个评论
发表会议论文 v.s 期刊论文,孰先孰后
editage 2020-8-31 11:50
我经常会在各个论坛中看到许多作者对会议论文还有期刊论文的疑问,诸如:已经发表会议的论文加了新数据之后可以投稿期刊吗?可以将同篇论文同时投稿会议跟期刊吗? 今天想要跟大家分享一位韩国的作者提出的问题,也希望说明清楚会议论文和期刊论文的关系。 我现在手边的研究内容大概只够写摘要,所以我打算先把摘要投到 Scholar Society Conference。如果我现在投稿了,之后马上写成完整的论文投稿到 SCI 期刊,有可能在会议开始之前就被期刊接受了,不过我觉得比较有可能在会议过了才被接受。 我的问题是: 可以将同篇论文投稿到会议跟 SCI 期刊吗?我个人觉得是可以,因为文章还没发表,您说呢? 如果我要在会议上简报,简报之后写论文再投稿期刊,这样可以吗? 我可以先投稿期刊,然后再投稿摘要到会议吗?(我觉得学会应该不愿意我的论文在会议前就发表期刊吧) 如果你了解这方面的议题,请指导。 首先,我要解释基本规则: 会议论文通常是还没有完成的。一般的做法是在会议报告初步分析,然后把详细的分析放在完整的论文中。在会议简报研究的用意是让其他人知道你的研究,然后从他们那边获得反馈,改善你的研究假设。所以,将会议论文写成完整论文发表后发表到期刊是没有问题的,前提是你要完全揭露这是会议论文并添加至少 30% 的新材料。 但是如果你已经在期刊上发表论文,就不能再发表会议,因为大家已经知道这个研究了。 接下来,针对你的问题: 虽然将已发表的会议论文写成期刊论文投稿没有问题,但在会议前投稿期刊是不行的,这有可能被视为一稿多投,因为你同个时间投稿到两个地方(会议跟期刊),学会跟期刊大概都有很清楚的规则禁止一稿多投。会议日期是公开的,而期刊论文通常都会有投稿和接受日期,即使你的论文是在会议结束之后才被接受,投稿日期还是会透露出你是在会议简报前就投稿期刊的。 你可以在会议上进行简报,然后发表会议论文,之后写成长篇的文章(根据你在会议上的反馈改善研究)投稿到期刊,这个没有问题。不过,你应该要在投稿信中清楚说明这篇论文是根据会议简报而写成,并提供会议论文链接。 你不能先投稿论文到期刊然后再投稿摘要到学会。 你的情况,最好的做法是现在投稿摘要到学会,然后立刻开始写长篇论文,如果你的摘要没有被会议接受,可以立刻投稿到期刊。万一会议论文被接受了,你该等到会议结束之后,进行必要的修改,然后投稿期刊。 如果你也遇到关于会议论文的特殊情况,欢迎 到《意得辑专家视点》上提问 ,下面是我整理之前做的一些答疑,帮助作者厘清发表过程中可能误踩发表道德规则的情况: 可以将发表论文的部分内容抽出另写成文章发表吗? 投稿因为与之前自己已发表的文章相似度较高被拒,怎么办? 2 个研究中,研究方法内容一样算抄袭吗? 同一个期刊,同一通讯作者,投了数篇文章,会不会有问题? 使用自己先前发表论文中的图片算是自我抄袭吗? 学位论文的内容能不能整理后投至期刊发表? 意得辑| 优质润色 (0.56元起) 当期刊评价您的英语时,他们衡量的不仅仅是句子、拼写和语法。期刊更期待您的文章内容框架和逻辑性好,这样才能让同行评审、读者信服您的研究具备新颖性、有价值。优质润色服务编辑会以期刊评审的方法来检查您论文的结构和逻辑,并在必要时进行调整。 优质润色服务还针对该文章提供一年内无限次免费润色、365天无限次审稿回复信审查+不同期刊排版 (另收费)。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4285 次阅读|0 个评论
期刊是否太过看重研究新意?
editage 2020-8-26 18:48
尊敬的 Eddy 博士:   我是 PhD 学生,我最近读了一篇有趣的文章,是同专业领域的,但我觉得研究结果太难令人相信了。我想复制这个研究看看我是不是能得到同样的结果,但我的导师告诉我不要浪费时间复制别人的研究,因为这没办法发表的。您的看法呢?   发表压力是很大的,对像你这样的年轻研究人员来说,研究生涯刚开始,发表高分期刊的压力尤其大,而这也一直是受到关注的新闻。   根据《纽约时报》( The New York Times )的 一篇报道 ,困扰着科学的一个大问题是期刊发表复制研究的低附加值。“复制”是科学的一个基本原则,一项新发现被接受的基本假设是其可复制性。科学本身是一个自我纠正的过程,研究人员都尝试在先前的研究上有所发展,原来的发现可能被证实或反驳,这本是科学进步的本质。但是,复制研究通常因为较缺少新意很难发表。根据《纽约时报》的新闻: Even when scientists rerun an experiment, and even when they find that the original result is flawed, they still may have trouble getting their paper published. The reason is surprisingly mundane: journal editors typically prefer to publish groundbreaking new research, not dutiful replications. (即便当科学家重新实验,或当他们发现原先的结果是有缺陷的,要发表仍然不易。其原因惊人的平常:期刊编辑喜欢发表开创性的研究,而不是忠实的复制。)   这可能是为什么科研人员越来越不愿意碰触“伪科学”或误报( false positive )。如同沃顿知识在线( knowledge@Wharton )的 一篇文章 ,得到统计显著相关结果来支持任何假设是非常简单的,在现今科研人员背负这极大发表压力的时候,他们很可能在无意间偏斜实验,使之成为心里想要看到的结果;又或者,如果有一个令人兴奋的新发现,他们可能会急着发表,而完全忽略该去检验这是否是真的有效。这个情况又可悲又令人忧虑,因为如果这个问题到后来才被关注到的话,该主题的相关发表文章都可能被撤稿。最糟的状况是没人注意到这个问题,导致坏科学的传播。   有什么解决办法呢?已经有些项目采取了正确的方向,例如 Public Finance Review 期刊2年前 公开征求复制研究 ,最近的一个活动是这是由 Science Exchange 公司与开放存取期刊 PLoS One 共同合作的 Reproducibility Initiative ,透过这个活动研究人员可以将实验外包给独立第三方进行可复制性测试,然后获得实验结果结果可复制的证明,参加者遂可将可复制的研究成果发表在今年稍后发行的 PLoS One 特别刊上。   不过,这类的活动仍然小而不够有力,我理解你的导师的疑虑,你的研究可能不容易发表。同时,在研究生涯刚起步时,复制研究能给你的研究方法一个强大的基础。 Science Careers 的一篇文章 在讲述一些资深研究人员如何鼓励他们的学生组队尝试复制先前的研究,同时帮助学生了解现有的文献的基础上,培养必要的科学思维方式。然而,还是有很多的原创研究可以进行,虽然复制研究除非具有极大突破性,不是这么容易独立发表,最好的方式是串联相关原始研究,然后在你的原创文稿中以“注脚”的方式标示复制研究的结果,如此一来,你就能在学习的同时维持发表的机会。   试试用这样的方向跟你的导师说说吧。 意得辑| 优质润色 (0.56元起) 当期刊评价您的英语时,他们衡量的不仅仅是句子、拼写和语法。期刊更期待您的文章内容框架和逻辑性好,这样才能让同行评审、读者信服您的研究具备新颖性、有价值。优质润色服务编辑会以期刊评审的方法来检查您论文的结构和逻辑,并在必要时进行调整。 优质润色服务还针对该文章提供一年内无限次免费润色、365天无限次审稿回复信审查+不同期刊排版 (另收费)。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2189 次阅读|0 个评论
非以英语为母语的作者该如何突破语言障碍?
editage 2020-8-25 17:00
英语是目前科学传播主要使用的语言,母语非英语(English-as-a-second-language,ESL)的作者如果取得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将研究用自己的母语发表,可能很难获得国际的关注,除非他们能将研究发表到英文期刊上。大部分的国际知名期刊都是英文期刊,也有越来越多的非英文期刊积极转型为英文期刊。一些数据也能看出英文在科研传播的影响力持续上升,1980年在期刊引用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中的文献约有85%是英文,这个比例在10年间上升到90%,2000年则有96%,也就是说,用英文发表研究是在竞争激烈科研领域取得成就的必要要件。 以英文为主导的发表趋势 看来会持续下去,这对ESL作者来说是一项挑战, 期刊拒稿常见原因 中有一项就是语言问题,ESL作者要能写出达到发表水平的英文论文不是件容易的事,该怎么克服语言障碍向世界展现他们的研究成果? 翻译已用母语发表的论文 虽说最理想的状况是将翻译的论文再发表在英文期刊上,但大部分的时候会涉及 重复发表 的争议,我也在《 用不同语言发表同样研究算重复发表吗? 》一文中讨论过这个议题,实际操作上还是有很多挑战,目前也仅有少数有极大科研影响力的论文曾经成果过。但ESL作者可以考虑将已用母语发表的论文翻译成英文后发表在自己的博客或储存在机构的资料库中,翻译的版本需要清楚注明原文出处。 发表在开放存取期刊 开放存取这股全球浪潮 可说是让科学能自由广泛传播的一大跃进,根据各OA的著作权政策,翻译和再分配开放存取文章不需要取得事先同意,也有些 开放存取期刊允许作者递交母语和英文论文 ,如此开放多语言发表的情况,能大幅提高ESL作者的研究能见度,并免除一稿多发问题。 取得专业语言支持 ESL作者可以将写好的英文论文交给专业的学术编辑进行审查,通过他们检查文法、论文架构、用字、专业用语和语言流畅度等,提升论文的语言至发表水平。 此外,也可以用自己的母语书写然后在交由双语专家进行翻译,有经验的学术翻译人员在此扮演重要的角色,他能在翻译时确保论文意思不改变,同时兼顾领域专业性与科研写作正确性,有一些专业的学术翻译服务除了进行翻译外,还提供语言润色。 用英文发表研究对作者来说越来越重要,这是将自己研究成果传播出去最好的办法,而这个趋势对ESL作者产生的影响也渐渐成为一个关注的话题,当然,最理想的解决办法是接受双语发表,但在科研发表界取得共识前,ESL作者能利用上述的选择来克服语言障碍,发挥自己的科研影响力。 意得辑| 优质润色 (0.56元起) 当期刊评价您的英语时,他们衡量的不仅仅是句子、拼写和语法。期刊更期待您的文章内容框架和逻辑性好,这样才能让同行评审、读者信服您的研究具备新颖性、有价值。优质润色服务编辑会以期刊评审的方法来检查您论文的结构和逻辑,并在必要时进行调整。 优质润色服务还针对该文章提供一年内无限次免费润色、365天无限次审稿回复信审查+不同期刊排版 (另收费)。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3329 次阅读|0 个评论
10大拒稿原因及其避免方式
editage 2020-8-24 11:47
尊敬的Eddy博士:    我投出去的2篇稿件都被拒了。在看了评审员的评语后,我发现有好几个错误可以很简单就避开的,像是用错统计检定这些的。您可以提供一些能够避免的拒稿原因吗?   这个问题很有趣,虽然拒稿让人沮丧,但评审通常会有些有用的意见,所以作者有机会在改投下一家期刊前改进论文。有时候有些比较严重的问题是没法单靠修改论文就能解决的,例如研究设计的缺陷,但有些常见的问题是可以在写论文时轻易避免的。已经有好几个 研究 讨论过拒稿的常见原因,以下是导致拒稿的常见错误以及相关的避免方法: 1. 不适当或不完整的统计 使用正确的统计分析法 详细叙述统计方法 在适当的地方说明P值与R2值 2. 过度夸大结果 避免将结论叙述的与实际研究发现差距过大 适当告知研究限制 不要引用不相关或过多的信息来支持数据 3. 不适当或理想的仪器 应详细叙述研究方法,所以读者能自行复制实验 如果使用标准方法或仪器,注明先前使用过这个方法或仪器的相关研究 如果问卷等叙述太过冗长,把它放在补充资料里 4. 样本偏颇或太少 检查已发表的文献看看类似的研究适合的样本数 清楚列出包含及排除的条件 5. 内文阅读困难 避免复杂的长句子,使用简单直接的叙述 请讲英文的同事或专家检查你的论文 如果目标期刊的读者是比较广泛的,避免使用行话。 尽量避免使用口语词条,应采用国际文章中常用的标准词汇 6. 问题叙述不足 在摘要及正文开头里清楚陈述研究目标 确认你的结论与假设、问题、目标有前后呼应 7. 不准确或不一致的数据报告 重复确认在不同章节提及的类似数据一致性,像是摘要与内文、结果与图表等 与其提供不确定的数据,不如将有用的数据分类来支持假设及目标 8. 不完整、不准确或过时的文献 引用最新发布的文献,引用过时的文献只会曝露出你对该主题的了解不够 不要选择性的排除不支持你研究论点的文献,相反的,可以讨论这些文献让后解释为何你的数据会与现在已知的现况不同。 9. 数据不足 提供足够的数据,如果有的话,可以提交补充数据。 确认数据不是太薄弱导致无法发表 10. 图表缺陷 确认图表内容明确易懂 检查是否用了最适当的数据呈现模式,例如,直方图是不是比线性图更适合用来表现你的数据?   如果你确定你的论文有效传达强力的信息而且没有以上提到的问题,那么拒稿率就会大幅降低。不过,即使技术再怎么完整的论文由于各种原因,偶尔还是会收到期刊的负面决定。日后的博文我会再深入探讨。 意得辑| 优质润色 (0.56元起) 当期刊评价您的英语时,他们衡量的不仅仅是句子、拼写和语法。期刊更期待您的文章内容框架和逻辑性好,这样才能让同行评审、读者信服您的研究具备新颖性、有价值。优质润色服务编辑会以期刊评审的方法来检查您论文的结构和逻辑,并在必要时进行调整。 优质润色服务还针对该文章提供一年内无限次免费润色、365天无限次审稿回复信审查+不同期刊排版 (另收费)。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6882 次阅读|0 个评论
同时向同一家期刊投稿2篇文章?
editage 2020-8-20 17:29
上次看到 贾老师的博文 讨论这个问题,我也收到过几次同样的问题,所以我想今天就来讨论究竟到底能不能同时向同一家期刊投稿 2 篇论文。 首先,先厘清几项要素,当我们说2篇论文时,指的是全然不同的 2 篇文章。投稿一样的论文 2 次、 2 个相似的论文、 2 篇捏造数据的论文还有“切香肠”的论文都不在讨论之列,这些都是不该被鼓励的不道德的发表行为。 这边所说的 2 篇论文指的是 2 个不同的研究,他们的主题不一定相关联。问题是,可以同时间将2篇论文投稿到同一家期刊吗?还是该把分别投到 2 家期刊? 技术上来说,同时投稿 2 篇稿件到同一家期刊完全没有问题,事实上,如果这2个研究是密切相关或是系列论文,就像是一个大项目下的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发表在同一家期刊上是比较好的,因为读者能更清楚知道你的研究。 如果2篇论文是完全不同的主题,要先检查他们是不是都符合期刊的范畴,如果是,那就可以放心投稿,当然,即使如此,这 2 篇稿件基本上不会给同一个人评审。已经有许多人这么做过都没有遇到任何问题。 不过,作者间对这个议题有不同的看法,有些人基于以下原因不倾向这么做: 分别将 2 论文投到不同的期刊能够增加读者广度,他们的看法是在越多不同的期刊上发表越好,这代表个人的研究被广泛的学者接受,而不是只有得到一家期刊编辑委员会里的同一批人的认同。 不道德的发表行为日渐猖狂,加上许多人都尝试在有自己领导或同部门的人担任编辑的期刊上发表,对于刚开展科研生涯的年轻学者来说,即便无意,如果研究都发表在同一个期刊上看起来总是可疑;如果已经在不同期刊上发表过,即使在同家期刊发表过2篇甚至更多论文也不会被人质疑。 当然,也是有作者持相反意见,认为这么做是有好处的: 投同家期刊最好的事情是不用为2篇稿件各自准备不同的风格,这可以省去很多麻烦,也让排版工作更简单,节省时间与精力。 因为与编辑就2篇不同的论文同时进行交流,能够快速建立个人声誉与编辑的关系,也能更快掌握编辑的工作风格与回复速度。 投稿不同期刊不见得一定会增加你的读者广度,最后可能变成分裂读者群,在研究的子领域里得到2群读者。 希望上面列出同时投稿 2 篇论文给同一家期刊的正反两面看法能帮助作者仔细衡量要投稿到哪家期刊。 如果博友们还有其他的看法,欢迎提出分享! 意得辑| 优质润色 (0.56元起) 当期刊评价您的英语时,他们衡量的不仅仅是句子、拼写和语法。期刊更期待您的文章内容框架和逻辑性好,这样才能让同行评审、读者信服您的研究具备新颖性、有价值。优质润色服务编辑会以期刊评审的方法来检查您论文的结构和逻辑,并在必要时进行调整。 优质润色服务还针对该文章提供一年内无限次免费润色、365天无限次审稿回复信审查+不同期刊排版 (另收费)。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7342 次阅读|0 个评论
审稿意见难对付?抢先一步这么做!
editage 2020-8-18 16:01
为研究投入数月甚至数年的精力,满怀期待向高影响力期刊投稿,却未预料到在同行评审环节遇到麻烦。 数据表明,仅 1.2%1 的论文可以不作修改直接被期刊接受。这意味着,几乎所有的论文作者都需要回复同行评审的意见。 同行评审流程如何运转? 同行评审可以检验研究成果,确保期刊质量,但也常常让论文作者产生挫败感。科学编辑理事会(Council of Science Editors’)发布过相关的白皮书,并指出,同行评审不仅需要给出公正的评价2,还需要: 评估论文语言的清晰与简洁性,以及研究本身的科学准确度、构成、新颖性和相关性。 及时以书面形式反馈论文的优点和整体科学价值。 提醒期刊编辑论文潜在的伦理问题,如缺少知情同意或一稿多投。 给出客观、建设性、有帮助的论文评价,不带任何个人色彩的评论或批评。 确保整个评审流程的保密性。 同行评审体系存在哪些缺陷? 1)速度慢 很多学术期刊需要一年多才能完成论文的评审和发表3 ,主要还是由于同行评审进度慢。找到合适的同行评审需要一定时间,作者根据同行评审的意见反复修改同样需要时间。仅等待期刊的反馈可能就需要几个月。SciRev 的数据显示,期刊给出首次反馈的平均时间是13 周。 2)不够全面 Publons 关于同行审稿意见长度的分析显示,为了给编辑留下深刻印象⁴ ,相比普通期刊,投稿高质量期刊时,同行评审平均会多写 300 个单词。但评审长度并不总是与评审质量正相关。同行评审应当着重于对论文整体的评价,而非拘泥于某个部分 3)评审意见冲突 若存在多位评审,很有可能出现意见不一致的情况,给作者带来困惑。两位同行评审可能对同一篇论文持不同看法。 评审A:这篇论文过于复杂,存在大量缺陷。 评审B:这篇论文结构清晰,易于理解。 4)与作者的沟通少 同行评审有多种形式,一些情况下,作者和审稿人之间的沟通非常有限。作者可以接受或反驳审稿意见,但审稿人一般不会联系作者讨论自己的想法。 同行评审有自身的缺陷,但却是学术期刊论文发表过程中的核心环节。 打算向高影响力国际期刊投稿时,你会怎么做?如何提高核心研究的质量?如何了解研究中的不足?作者能否加快同行评审速度、获得满意的同行评审结果? 意得辑“科学深度编辑”服务助您实现这一愿望! 意得辑“科学深度编辑”服务如何帮助作者应对同行评审? 意得辑“科学深度编辑”服务为论文作者提供全方位支持和指导,提高论文发表的成功率。我们精选3 位专家,进行全面的内容审查,提升文章结构和逻辑,展现英语母语的语感和遣词造句。 专业审稿人 由来自 Nature 等国际期刊的资深同行评审对论文进行深度技术审查,涉及图表、研究方法、引用和新颖性等多个方面;提供相应的建议,提高论文与目标期刊的匹配度 资深母语编辑 由具备 20 年领域经验的专家为论文提供润色,同时还出具有说服力的投稿信,及后期有效答复期刊评审的意见。 出版专家 专职的出版专家全程监督,完成查重,并出具论文完整性报告。 论文发表是耗时耗力的工程,从提交到修改,再到接受,每一步都存在重重挑战;有时还会面临拒稿。意得辑“科学深度编辑”专家与研究作者共同解决这些挑战。 加快发表速度 意得辑“科学深度编辑”服务快速提供论文修改反馈,从而减少之后期刊同行评审的修改意见。我们虽然不能保证论文能够“原封不动”地被顺利发表,但使用“科学深度编辑”服务后,论文的接受速度均有明显提升! 清晰全面的反馈 资深的同行评审专家会针对文章所有部分进行审核,提供科学可行的反馈和修改建议。 评审意见样例对比:下表对比了期刊同行评审与意得辑“科学深度编辑”的意见(供参考) 持续为作者提供帮助 意得辑“科学深度编辑”允许作者向评审专家提出任何问题,并保证给予回复。此外,意得辑还提供:投稿反馈跟进和回复服务,以及无限次格式调整。 意得辑“科学深度编辑”审稿专家说: 我作为评审,工作就像是过滤器,保证合适的研究成果得以发表。所以,我只评审与自己研究领域一致的论文。之后我会通读论文,判断论文内容是否足够新颖有趣、值得发表;再检查论文结构,确保符合期刊指南。我还会检索领域内的现有文献,然后针对论文提供建议,切实提高论文质量 意得辑“科学深度编辑”涵盖 3 大服务模块 1)深度编辑 2)高影响力期刊同行评审建议 3)发表支持 目前已帮助数百名作者在重要学术期刊上成功发表论文(包括 Elesvier BV、ACS 和 Wiley-Blackwell),平均用时约 61 天。 点击了解“科学深度编辑”服务 。 参考资料: J. Huisman, J. Smits - Duration and quality of the peer review process: the author’s perspective, Springer, 2017. Retrieved from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1192-017-2310-5 Kakoli Majumder - Tips for first time peer reviewers: Reviewing a scientific manuscript responsibly, Editage Insights, 2015. Retrieved from https://www.editage.com/insights/tips-for-first-time-peer-reviewers-reviewing-a-scientific-manuscript-responsibly?loginform=loggedin-normal Richard Smith - Peer review: a flawed process at the heart of science and journals, J R Soc Med, 2006. Retrieved from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1420798/ Gemma Conroy - Scientists go to great lengths in reviewing high-quality research, Nature Index, 2018. Retrieved from https://www.natureindex.com/news-blog/scientists-go-to-great-lengths-in-reviewing-high-quality-research 意得辑| 优质润色 (0.56元起) 当期刊评价您的英语时,他们衡量的不仅仅是句子、拼写和语法。期刊更期待您的文章内容框架和逻辑性好,这样才能让同行评审、读者信服您的研究具备新颖性、有价值。优质润色服务编辑会以期刊评审的方法来检查您论文的结构和逻辑,并在必要时进行调整。 优质润色服务还针对该文章提供一年内无限次免费润色、365天无限次审稿回复信审查+不同期刊排版 (另收费)。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2997 次阅读|0 个评论
当署名权出现问题
editage 2020-8-18 12:24
之前的几篇博文讨论过 ICMJE 署名权标准 跟 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的角色 ,今天,我想继续署名权这个系列,列举一些不道德的署名权行为,这些行为使得发表压力又更大了。 荣誉作者、嘉宾作者与挂名作者   这几个名词意指署名权给了对研究没有实质贡献的人。 ●  荣誉作者 :常见的状况是将只有提供设备及技术支持的部门领导或主席给列进去,特别是在资历较浅的系所成员或年轻学者中经常发生,他们会觉得应该要让部门领导享有署名权。许多亚洲国家因为单位的阶级制跟尊重资深前辈的文化,荣誉作者屡见不鲜,而在西方国家则很少看到。 ●  挂名作者 :意指为了感谢研究同事或合作人提供的协助。或是谢谢他们曾经将你列为作者,于是将他们放进作者名单作为回报。 ●  嘉宾作者 :例如将有声望的研究人员列进作者,期望能为自己的研究可信度加分,或是提高发表机会。 代笔作者   代笔作者系指没有将提供重要贡献的人列为作者之情事,范例如下: ● 制药公司雇用外来医药写手撰写新药物的论文,可是这些写手既不会列为作者,也不会在致谢中提到,反而是业界的资深学者成为嘉宾作者。 ● 缺乏写作能力的作者常常会使用代写服务将研究数据或论文内容写的更引人入胜,好提高发表机会,这些专业贡献者通常不被提及。   将没有贡献的人列为作者及没有将有贡献的人列为作者都是不适当的署名权,有许多的案例已被揭发,曾经有一个 2006 年发表在 Iranian Journal of Allergy, Asthma and Immunology的 案例,将一位资深学者列为独立贡献者,之后因为抄袭遭到撤稿,这位资深学者接受调查时承认,是一位学生写了这篇论文,而她没有注意到抄袭这个问题。   同样的,如果你被列在你没有实际参与贡献的文章作者中,对你的研究生涯有一定的风险,尤其是当该研究变得恶名昭彰。最近在西班牙有一个研究发生数据重复性的争议,作者的同时举报研究方法是不道德的,调查发现作者名单里有一个人根本不存在(没有这个人)! 点击 阅读更多署名权的适当与不适当做法,欢迎随时您提出疑问或分享您所知道的案例。 意得辑| 优质润色 (0.56元起) 当期刊评价您的英语时,他们衡量的不仅仅是句子、拼写和语法。期刊更期待您的文章内容框架和逻辑性好,这样才能让同行评审、读者信服您的研究具备新颖性、有价值。优质润色服务编辑会以期刊评审的方法来检查您论文的结构和逻辑,并在必要时进行调整。 优质润色服务还针对该文章提供一年内无限次免费润色、365天无限次审稿回复信审查+不同期刊排版 (另收费)。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5534 次阅读|0 个评论
展望未来:衡量未来h指数的新公式
editage 2020-8-14 15:31
由于还没有收到新的问题,这次的博文我想谈谈最近在国际科学新闻受到大量关注的一个发表研究。   来自芝加哥不同机构的3位研究人员最近在《自然》 1 发表了一篇 文章 ,该研究提出了预测未来 5 年后 h 指数的新公式。   h 指数是由 乔治 • 赫希 ( Jorge Hirsch )所设计并以此命名,他是加州大学的物理学家,志在找出可以评估研究人员发表质与量的衡量方式,从而指出研究人员的科研影响力。   自 h 指数发明后,许多研究小组各自在研究是不是有其他的方法可以精确衡量研究人员的科研影响力。至此,有关于 h 指数的发表文章 2 已经超过 150 篇,各提出几个其他的算法,其中大多数是 h 指数的变异。   那么,这次《自然》上的新文章有什么不一样?   首先,这是第 1 个预测 h 指数的研究。作者的目标是判断是否研究人员过去的结果能够用来预测他未来的影响力。他们利用公开学术数据库 Scopus 导出 3 千篇神经科学与少量生命科学研究人员的发表、引用及基金等记录。在初期的实验也考虑几个定性变量如完成 PhD 培训所需的时间及谁是导师等等,随后发现在最终的公式中是不需要这些信息的。   作者最后设计的公式包含研究人员的 h 指数、总发表量、距离第 1 次发表的时间、在排名前面的期刊的文章发表数、发表的期刊数等,然后将这些信息量化成研究人员未来可能的h指数。更令人兴奋的是他们使用在线计算器将这个算式公开!点击 这里 并输入您的统计了解您 5 年后的 h 指数会是多少。   根据《 科学家 》里的一篇文章,这个新公式在科研社群中的评论有好有坏,有些学者建议这不适用于某些学科;再者,作者声明这个公式运用在生命科学以外的学科可能比较不准确而且不能视为同行评审的替代指标。   尽管如此,这个新公式克服了一些h指数现有的限制,例如年轻学者,他们的科研生涯才刚开始, h 指数相对较低,新公式对于他们来说是有益的。作者 Acuna et al. 希望这个新公式能成为任用委员会的新工具,他们需要预测研究人员的未来表现来决定是否聘雇。   如何评估科研影响力一直是研究界热议的话题,而且会一直持续下去。没有任何一个公式是可以 100% 精确衡量科研人员的价值,不过既然科研人员对数字很敏感,看来找出完美的衡量指标的任务短期内不会结束;我们能做的是用正确的精神继续这项任务、及时了解影响测量工具的新发展、并在对我们最有优势的状况下结合使用这些可用的公式。不论任何状况下,判断一个研究价值的最好方法是阅读它并加以运用。   推荐您阅读发表在《自然》上的 这篇文章 ,试试 在线计算器 ,然后分享您的心得:这个信公式是不是有用、未来会怎么发展。期待关于这个热议话题的评论与讨论! 意得辑| 优质润色 (0.56元起) 当期刊评价您的英语时,他们衡量的不仅仅是句子、拼写和语法。期刊更期待您的文章内容框架和逻辑性好,这样才能让同行评审、读者信服您的研究具备新颖性、有价值。优质润色服务编辑会以期刊评审的方法来检查您论文的结构和逻辑,并在必要时进行调整。 优质润色服务还针对该文章提供一年内无限次免费润色、365天无限次审稿回复信审查+不同期刊排版 (另收费)。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2647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应该放弃被拒的稿件吗?
editage 2020-8-13 16:28
尊敬的 Eddy 博士:   我正在进行分子物理学博士后研究。我已完成研究及投稿。虽然我在每次投稿前根据前一个评审的评论进行了仔细修改,但我的论文还是被 3 家不同的 SCI 期刊拒绝了。我感到很沮丧,想放弃这篇论文,开始一项新的研究。我应该怎么做呢?您能给我一些建议吗?   我完全理解稿件被拒给你带来的沮丧感,毕竟在研究设计和实验及其后的论文撰写、修改、投稿和再投稿中你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既已走到这一步,无论什么理由,现在轻言放弃都有失草率。我敢肯定,你现在的稿件比首次投稿时要好得多。   稿件被拒是发表过程非常自然的必要部分,即使是最著名的科学家也必须面对。 据说 阿尔伯特ㄠ因斯坦的一篇论文曾被《物理评论》拒绝,其后才被费城《富兰克林学院学报》接受。在 拒稿率有多高 和 拒稿原因 中对很多已发表研究进行了探讨。   但是不要丧失信心,没有任何一项研究的质量低劣至可以抛弃的程度。在你考虑抛弃被拒稿件前,请根据各评审的评论仔细考虑下稿件被拒的原因。你可采取以下步骤使你的稿件更容易被期刊接受! 选择期刊范围更适合你稿件的期刊 :不能只是寻找高影响因子期刊!低影响因子期刊可能为你提供更适合的读者群! 重新确定你的研究问题 :也许你的研究非常有创意,你的研究成果很有价值。但你提出的研究问题不正确或提出的问题正确但描述方式不正确。仔细考虑并重新定义你的研究问题。你可能会惊奇地发现,对研究问题稍作调整就使得研究成果的吸引力明显提高。 完善实验 :有时只需多实施几个实验或对实验方法进行微小改动,就会获得意想不到的结果。 提供更多数据 :也许你提供的不完整,或者也许你未在论文中展示的数据恰是期刊编辑这种感兴趣的数据。重新审查所有的数据,确保你未遗漏任何需展示的数据。 撰写高质量论文 :确保稿件内容、结构和格式清晰条理,引入关注。 这里 的几篇文稿可帮助你撰写高质量论文。   您可能担心国际期刊编辑对中国作者的稿件存在偏见,但是,如果你以最真诚的态度坚持不懈,而且你的工作符合良好发表做法的标准,如《 生物医学杂志投稿统一要求 》,那么请放心,你将会获得最后的成功。 意得辑| 优质润色 (0.56元起) 当期刊评价您的英语时,他们衡量的不仅仅是句子、拼写和语法。期刊更期待您的文章内容框架和逻辑性好,这样才能让同行评审、读者信服您的研究具备新颖性、有价值。优质润色服务编辑会以期刊评审的方法来检查您论文的结构和逻辑,并在必要时进行调整。 优质润色服务还针对该文章提供一年内无限次免费润色、365天无限次审稿回复信审查+不同期刊排版 (另收费)。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2360 次阅读|0 个评论
尚未开发的新世界:发表后同行评审
editage 2020-8-11 17:05
尽管科研的进步脚步快速,还是会有一些阻碍,比如 无法复制的研究 、 黑心出版商 、 诚实的错误 等情况,为了排除这些阻碍,一般要发表的研究都会经历发表前的同行评审,即使如此,还是难免有不好的科学被发表,一个能有效找出这些有瑕疵的研究的方式是发表后的同行评审。进来最被热议的话题是STAP细胞研究,虽然一开始被视为极为突破性的发展,但在发表后没多久就被其他同行发现其结果无法复制。发表后的同行评审能更进一步的确认发表研究的真实性。 发表前的同行评审和发表后的同行评审的几点差别如下: 验证 :在发表前的同行评审,虽然会有2到3位与作者来自同领域的专家进行审查,但他们能找出研究可信度里的细节问题的机会不大,反之,发表后的同行评审是由全科研界的人来评审。 透明度 :传统的同行评审制度可说非常神秘,仅有少数被选中的人参与其中,而发表后的同行评审是开放给所有想要验证已发表研究的人,研究人员可以直接公开发表对其他研究的看法,或是使用间接的方式来表达意见,比如联系期刊、作者或是匿名评论。 交流 :传统的同行评审意见的交流主要是由期刊编辑、同行评审员和作者三方进行的,发表后的同行评审则有所有的同行专家一起加入,在此情况下,专家的意见必须要有一定的吸引力才能引起注意和讨论。发表前的同行评审是不论意见的凝聚力如何,直接依赖评审意见来进行决策。 如今的在线发表时代,发表自己对他人发表研究的意见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同行可以引用论文然后在自己的博文里表达看法,不过这项做法并没有办法让作者知道自己的研究被其他人讨论的事实,因为在线发表的研究与博文中间并没有连结。目前有一些第三方单位设计的发表后同行评审平台可使用: PubPeer :允许用户评论大部分有DOI的论文,不过网站和出版商的网页是分开的。 PubMed Commons :内嵌在PubMed上使用,目前属于测试阶段,PubMed Commons邀请PubMed上的论文作者一同参与,对论文发表评论,为公开非匿名机制。 Open Review :是学术社交网路平台ResearchGate所开发的工具,鼓励研究人员对平台上的发表论文进行公开讨论,该工具结合了制度化反馈和评论的功能。 虽然发表后的同行评审看似能对已发表研究进行有效审查,但不是所有的科研人员都愿意使用。有些人因为不愿意自己的同行因为自己的批判感到挫败,所以不想太积极的提供自己的意见。有趣的是,有些作者本身对自己的研究被公开评论一事感到抗拒,这有可能是因为担心自己会成为妒忌或偏见的受害者。《 英国医学期刊 》(British Medical Journal,BMJ)编辑及联合健康集团(UnitedHealth Group)宿疾项目总监Richard Smith认为 科研人员缺少进行公开评论研究的诱因 ,而经常在 Scholarly Kitchen 博客发文的Kent Anderson在他的博文中也提到“ 认为已发表可能有错误而想要改正的这个想法可成为某些人发表评论的动力 ”。发表后的同行评审因为种种原因,目前仍属于尚未发展的领域。 科学最特别的地方是它奠基于可公开审查质疑的事实上,一个微小的可疑要素就可能推翻一个大理论,而一个可以复制的研究成果可带来一个理论被接受成为事实,科学这种健全且不断发展的特质是发表后同行评审的根源。根据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生物学家暨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学者Michael Eisen表示:「 现在科学交流最大的问题是我们在评估研究有效性和重要性时是看论文发表在哪,这是一种不对称的价值观 。」Michael Eisen的说法没有错,任何研究的真正的考验是其在真实世界里的运用和在全世界都可发生的再生性。最终,是科研界可以获取并验证任何科研工作的可信度,因此发表后同行评审应该要有更高的接受度。 您对发表后同行评审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 意得辑| 优质润色 (0.56元起) 当期刊评价您的英语时,他们衡量的不仅仅是句子、拼写和语法。期刊更期待您的文章内容框架和逻辑性好,这样才能让同行评审、读者信服您的研究具备新颖性、有价值。优质润色服务编辑会以期刊评审的方法来检查您论文的结构和逻辑,并在必要时进行调整。 优质润色服务还针对该文章提供一年内无限次免费润色、365天无限次审稿回复信审查+不同期刊排版 (另收费)。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4555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何在科研论文中加入引用作者的信息?
editage 2020-8-10 11:52
科学研究是综合性成果:新的研究是奠基在已经完成的工作之上。也就是说,当一个新研究积累成一篇论文发表时,也为之后的研究提供了基础。引用是辨别信息与知识来源的方法,让大家知道现在这个研究的来源基础是什么。 让我们举个研究论文的典型句子为例: Vegetable xyz is the highest nitrate-accumulating salad vegetable, especially when grown on media that contain only small amounts of nitrates (AuthorA and AuthorB 2012), 这句话中括号里的引用信息表示最后这句话的根据为作者 A 与作者 B 在 2012 年发表的内容,这个引用系统有时候也称作哈佛系统 (Harvard system)。本文说明要在论文正文中插入这些外来信息常用的两种方式。 1. 将引用工作的作者作为句子主词 引用是一种表扬他人功劳的方式,因此来源作者的名字作为句子的开头是最直接也能表达强调意思的方法, 例如:AuthorC (1940) was the first to recognize the importance of day length in flowering。 根据 Gopen 和 Swan 的说法 (1990):「句子的开头会建立读者对这个句子的观感,读者期待这些话语是这个句子中第一个出现的人的故事。」以引用的研究人员的姓名开头能展现对引用的自信。 2. 叙述研究发现,然后用括号表示引用来源 如果你想要强调的信息是研究发现或研究结果,而不是发表这些研究成果的研究人员,那么可以以研究发现开头。 例如:Day length i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flowering (AuthorC 1940), 这个做法是不限参考文献编号的。 意得辑| 优质润色 (0.56元起) 当期刊评价您的英语时,他们衡量的不仅仅是句子、拼写和语法。期刊更期待您的文章内容框架和逻辑性好,这样才能让同行评审、读者信服您的研究具备新颖性、有价值。优质润色服务编辑会以期刊评审的方法来检查您论文的结构和逻辑,并在必要时进行调整。 优质润色服务还针对该文章提供一年内无限次免费润色、365天无限次审稿回复信审查+不同期刊排版 (另收费)。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3733 次阅读|0 个评论
论文的命运:做出最后决定的人是…?
editage 2020-8-7 16:02
来到了 AE 工作的最后一步:做出建议。你可能会想为什么 AE 会跟审稿人一样,只能做出建议而不是最终决定呢?我在下面会仔细说明这个过程。 做出最后建议 当返回的审稿意见足够时,我就能做出建议。一般来说三个报告比较足够,但有时候会多,有时候会少。如果是拒稿,我通常需要两份一样意见的审稿报告就可以了,特殊情况下一份报告也行。至于比较正面的意见,我通常希望有三份报告,就算报告意见有点分歧也没关系。保险起见,收集四份报告也是合理,避免有人不送回审稿报告;至于四份以上的审稿报告就很少见,只有非常挑剔的期刊会这么做。我一般很快就能做出建议,因为审稿人通常对投稿稿件的质量有一致的看法。有时候根据期刊的标准需要一些调整,但一般来说衡量审稿意见以及审稿人的人数做出决定不需要太多时间,整个过程是由审稿意见主导,我个人对论文的意见完全派不上用场。 第一个考虑的问题是:发表这篇文章在论文上有什么前景?文章有展现出足够的潜力吗?如果答案都是否定的,那我就会建议拒绝,做出这个建议都会有说明,概述拒绝的原因:审稿意见的几个原因显示要建议拒稿。我的建议不一定会鼓励作者投稿到别的期刊,要看论文是因为范畴不符还是不到期刊水平被拒稿的。作者可能会对 AE 或 EiC 提出申诉,但在没有明确的不公正证据下,是很难扭转结果的。 被拒的稿件有时候在修改后会再重投同一个期刊,大部分的期刊不是直接拒绝或是指派同一位 AE 来处理。如果这次没有被拒,有可能出现三种建议:(直接)接受、小修、大修。每个期刊用的词可能稍有不同,但一般来说大修的文章回来之后会再发给同样的审稿人,看论文修改的如何;而小修的文章就会由 AE 审查;接受的论文就直接排队出版。 AE 还是有很多选择:大修可以送外审;小修只送给特定的审稿人,或是加入新的审稿人。我不谈所有有可能出现的情况,就说说一般会出现的情况:在给出“接受”的建议前,我要确信论文发表在期刊上会有足够的贡献。当审稿指出重大的问题时,在做出接受发表之前,我在决定推荐接受时,必须确定这些问题都已经完善处理。有时候我自己可以处理,将原先的论文跟修稿的稿件、cover letter 或是修改清单进行比较,或是我会向原来的审稿人咨询他们的看法。 建议结果与最终决定的差别 你会注意到,AE 会“建议”而不是“决定”结果。这是故意的:主编(Editor-in-Chief,EiC)才是做决定的人,而 AE 只是建议可行的结果。我透露个秘密:虽然 EiC 的决定有可能会跟 AE 建议的不同,但我还没有看过 EiC 做出的决定跟 AE 的推荐不一样的。这提醒我要向作者和 EiC 说明我做出这个建议的原因,我不是决策人员。在我把论文的建议发给 EiC 后,我就可以休息了,任务完成。 需要修改的论文怎么办? 需要修改的论文,表示整个流程又要再来一次:挑选审稿人、取得审稿报告、做出建议。虽然 AE 有权邀请新的审稿人(需要更多意见看法)或是不要哪些人(如果对于原先的审稿意见不甚满意时),但一般会邀请同样的审稿人。有时候需要好几轮的修改,但如果第一次修改完后原先的主要问题仍然存在时,通常会变成拒稿。一旦确认接受或拒绝的建议,AE 对论文的责任就完成了。 意得辑| 优质润色 (0.56元起) 当期刊评价您的英语时,他们衡量的不仅仅是句子、拼写和语法。期刊更期待您的文章内容框架和逻辑性好,这样才能让同行评审、读者信服您的研究具备新颖性、有价值。优质润色服务编辑会以期刊评审的方法来检查您论文的结构和逻辑,并在必要时进行调整。 优质润色服务还针对该文章提供一年内无限次免费润色、365天无限次审稿回复信审查+不同期刊排版 (另收费)。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2078 次阅读|0 个评论
数据出版在中国
editage 2020-8-5 19:04
1. 何为数据出版?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科研模式已经发生改变。科学数据不仅仅只是科学研究和科技文献的重要产出,已成为科学研究和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设施。科学数据的共享与出版也在近年来得到了关注及快速发展。 所谓数据出版,是指科研人员与科研机构按照统一规范的质量管理和控制机制,主要利用互联网及其他方式公开发布其通过观察、实验、计算分析等科研过程所产生的原始数据,或通过对已有数据进行系统化地手机、整理和再加工形成数据及数据产品的出版行为,以帮助使用者便捷地发现、获取、理解和再分析利用数据,并可在科研论文及相关研究成果中引用数据 。简单而言就是指基于同行评议的数据发表。(图 1 为 Geoscience Data Journal 期刊对其发表数据论文的一般性流程。) 图1 Overlay journal model for publishing data 2. 数据出版的模式及国内外实践 根据不同的出版机构或出版模式,数据的出版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独立数据出版 一般是数据中心对本机构保存的数据的独立出版。国内外的各种大型公共数据中心,提供数据存储和共享的,基本都可以视为这种数据出版模式。例如,全球生物多样性机构(GBIF)设立数据出版框架工作组(Data Publishing Frame Task Group),明确提出并详细讨论了科学数据出版框架,并在 Pensoft 出版集团的出版物中进行试点 。我国对数据的共享和发布也高度重视,科技部于 2005 年启动实施的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设立了基础科学数据共享网,以促进科学数据及资源的共享。中国科学院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即组建了中国科学院科学数据库项目的建设。经过 30 年的积累,提供在线共享数据量已达 655TB。另,中国西部环境与生态科学数据中心以“黑河综合遥感联合试验 (WATER)”“黑河流域生态水文过程集成研究” 和“黑河生态水文遥感试验(HiWATER)”为例开展了系列数据出版试点研究,形成了一套“数据发布-评审-引用建议-跟踪统计”的数据出版体系 。 (2)作为论文的辅助材料出版 是指数据作为论文的补充材料,随着论文一同提交至期刊或指定的数据中心,由其提供数据的保存、获取与共享服务。大多数传统期刊都采用这种数据出版的模式,一般来说,会要求作者提交相关数据至期刊网站。随着信息技术和科研模式的转变,部分期刊选择与专业数据中心合作,论文提交至期刊的同时,将数据提交到指定的数据中心存储。例如,世界最大的开放获取期刊 PLoS 一向要求论文作者向希望复制研究结果的同行提供数据,在 2014 年发布的最新数据分享政策中,要求作者在论文出版的同时立即公开所有数据,不能有任何限制 。 在我国,虽然很多期刊也明确要求作者提供相关研究原始数据,但真正执行情况还是一个很大的问号。值得一提的是,2016 年初,《现代图书情报技术》编辑部与科学数据存储库(ScienceDB,http://www.scidb.cn/index)合作,对投稿作者明确提出了支撑数据提交要求:所有投稿论文提交支撑论文结论的科学数据,并通过适当方式供研究共同体或社会公共共享 。这是我国传统学术期刊在数据出版方面一次有益的尝试。 (3) 数据论文方式出版 是指期刊出版有关数据集的描述性文章即数据论文,并且将数据论文存储在数据仓储中或发表在数据期刊上。国际上已有一些期刊专门出版数据论文,例如,2008 年起出版的《Earth System Science Data》(ESSD)、Nature 自 2014 年创办数据期刊《Scientific Data》,均属于这类数据出版模式,并提供相关数据的机构库存储与访问服务支持。在中国,《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China Scientific Data)和“全球变化科学研究数据注册与出版系统”等也对数据出版方面做了初步实践。其中,《中国科学数据》(CN 11-6035/N, ISSN 2096-2223)是国家网络连续型出版物的首批试点刊物,专门面向多学科领域的科学数据进行学术出版。 3 数据出版的意义及思考 数据出版对科学研究及数据工作者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数据进行出版,可实现数据的知识产权清晰,数据质量可信;通过对数据配以全球统一标示,可以长期保存并持久访问,并可在学术出版物中正式引用,亦可对数据引用情况进行跟踪统计与分析,从而客观评价其对科学发现的价值和影响(Impact),能够为生产、管理和共享数据的科学家提供一种激励机制。同时,也有利于科学研究的自我审查;通过支持数据再利用,还可降低科研成本,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 同时,数据出版也面临很多挑战。例如,科研人员的数据共享意识还有待提高;评价机构对数据出版及数据论文的认可度还很不足;数据质量又该如何评价?等等。尤其在我国,虽然大家对于数据的出版和开放共享的关注度逐步得到提升,但还有很多方面需要改进,以便创造一个优质的数据出版和共享的生态环境。例如,应尽快制定数据出版和引用的标准规范,明晰数据版权信息,从而推动对科学数据的引用。鼓励科研人员和出版机构,以及数据中心相关人员积极参与到国际数据出版的相关活动和组织当中去,为我国发展数据出版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依托现有科研机构的学术出版机构,选取一些有实际需求的期刊,开展数据出版的试点工作,发布高质量的数据集,探索数据质量评审和数据评价及引用方法。同时,应建立一批提供永久数据存储的认证数据中心,提供数据发布和存储服务。国家相关管理机构也应该积极应对数据出版的需要,出台相关政策,建立针对数据的评价体系和数据工作者的奖励机制,鼓励数据出版工作。 若您喜欢意得辑的博文内容,欢迎关注我们的学术频道《 意得辑专家视点 》,相较于每周仅发布一至两篇博文,意得辑专家视点每日更新科研发表相关文章, 注册完全免费 ,欢迎加入! 参考文献: 黎建辉, 吴超, 张丽丽, 李成赞, 胡良霖. 科学数据出版调查与分析 . 中国科学数据, 2016,1(1). http://www.csdata.org/paperView?id=9. DOI: 10.11922/csdata.120.2015.0009. Roberts Dave, Moritz Tom. A Framework for Publishing Primary Biodiversity Data . BMC Bioinformatics, 2011,12(S15): l1 . http:// www.biomedcentral.com/1471-2105/12/S15/l1.doi: 10.1186/1471-2105-12-S15-l1. 吴立宗,屈永华,王亮绪,等. 黑河综合遥感联合试 验的数据管理与共享 . 遥感技术与应用, 2010(6): 772-781. PLOS’ New Data Policy: Public Access to Data .http://blogs.plos.org/everyone/2014/02/24/plos-new-data-policy-public-access-data-2/.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支撑数据提交要求 .http://manu44.magtech.com.cn/Jwk_infotech_wk3/fileup/1003-3513/NEWS/20160408165409.pdf. 黄晓磊等.生物多样性数据共享和发表:进展和建议 . 生物多样性 2014,22 (3): 293–301. 英国皇家学会:科学是开放事业 . http://royalsociety.org/policy/projects/science-public-enterprise/report/ Jump up^ Lawrence, B, Jones, C., Matthews, B., Pepler, S., Callaghan, S. (2011). Citation and Peer Review of Data: Moving Towards Formal Data Public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gital Curation6 (2): 4–37. doi:10.2218/ijdc.v6i2.205. 何琳,常颖聪.国内外科学数据出版研究进展 .图书情报工作 2014,58(5):104-110. 意得辑| 优质润色 (0.56元起) 当期刊评价您的英语时,他们衡量的不仅仅是句子、拼写和语法。期刊更期待您的文章内容框架和逻辑性好,这样才能让同行评审、读者信服您的研究具备新颖性、有价值。优质润色服务编辑会以期刊评审的方法来检查您论文的结构和逻辑,并在必要时进行调整。 优质润色服务还针对该文章提供一年内无限次免费润色、365天无限次审稿回复信审查+不同期刊排版 (另收费)。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3477 次阅读|0 个评论
期刊编辑该让作者推荐审稿人吗?
editage 2020-8-4 13:41
近来几起为了发表而出现的同行评审诈欺行为已经引起了科研发表界的热烈讨论:同行评审造假(peer review rigging)。众所皆知,同行评审目前仍是大部分期刊采用的机制,发表界相信同行评审是发表科学成果的质量控管方式。但是,随着科研人员承受的发表压力持续升高,已经开始出现为了发表操纵同行评审的不端行为, Retraction Watch 团队曾在《自然》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指出, 自审稿的弊端透露出科研发表体系中存在的巨大漏洞 。 同行评审造假已经让好几个期刊在过去 2 年来撤销了多达 110 篇论文,其中不乏国际知名的出版商如 Wiley、TaylorFrancis 还有最近的 Springer,对出版商来说,最令人担忧的是期刊系统能够轻易地被作者操纵利用。以 The journal of Enzyme Inhibition and Medicinal Chemistry 遭遇的同行评审造假事件来看,药用植物研究员文亨仁(Hyun-In Moon)只不过简单的做了些布置,他为自己的论文推荐了合适的审稿人选,提供假的电子邮箱地址,于是期刊的审稿邀请会发到他或同事的邮箱,给自己的论文提出利于发表的审稿意见,文亨仁的自白导致 Informa 旗下数家期刊撤稿 28 篇论文,一位编辑辞职。另一个值得回顾的事件是 SAGE 因为同行评审和引用造假一次性撤稿 60 篇论文,研究员陈震远用了 130 个假电子邮箱地址以及伪造审稿人身份来假造审稿意见。这些审稿丑闻都让科研发表专家们不禁开始争论:是否该允许作者推荐审稿人选? 许多期刊会在作者投稿是要求提供同行评审人名单。 其中一个原因是编辑希望能加快发表流程,传统来说很难找到同意审稿且能遵守期刊时程的人选。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一些专门的领域,作者其实更能够建议有能力又没有竞争利益的审稿人。 虽然是否联系作者推荐的审稿人仍是期刊编辑的决定,大多数编辑觉得推荐制度是有用的,不过有些人认为审稿人应该交由编辑决定,而不是作者。 另一个要考虑的问题是,由作者提名和编辑提名的审稿人出具的审稿结果是否有差异。The Journal of Pediatrics 对自己的同行评审系统进行调查,发现了有趣的结果,调查结果发现 编辑建议的审稿人(editor-suggested reviewers,ESRs)推荐接受论文的比例低于作者建议的审稿人(author-suggested reviewers,ASRs) :仅有 75% 的 ESRs 推荐接受或修改稿件,而超过 86% 的 ASRs 建议接受或修改。其实,作者推荐会对自己论文有好感的审稿人是很自然的事,除了作者推荐的人选外,一些编辑会将论文再交给给其他一个或多个的审稿人,Springer 旗下 Osteoporosis International 期刊主编 Robert Lindsay表示,通常,西方的编辑对于来自亚洲作者的投稿会这么做,因为他们可能不是很熟悉由亚洲作者推荐审稿人,也不清楚是否可能存在任何利益冲突。相反地,一些期刊编辑考量到这些同行评审操纵行为,往往会特别排除作者推荐的审稿人 。 期刊编辑要如何辨识作者的恶意行为,进一步防止同行评审造假? 意得辑| 优质润色 (0.56元起) 当期刊评价您的英语时,他们衡量的不仅仅是句子、拼写和语法。期刊更期待您的文章内容框架和逻辑性好,这样才能让同行评审、读者信服您的研究具备新颖性、有价值。优质润色服务编辑会以期刊评审的方法来检查您论文的结构和逻辑,并在必要时进行调整。 优质润色服务还针对该文章提供一年内无限次免费润色、365天无限次审稿回复信审查+不同期刊排版 (另收费)。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7041 次阅读|0 个评论
意得辑专家视点主编特评:影响因子在现今学术界的影响力
editage 2020-8-3 16:24
我记得我第一次写学术博文的时候,写的就是 影响因子 (impact factor,IF)。那是 2012 年 6 月,刚好是 期刊引证报告 发布的时候,影响因子正是热议话题,那时候我其实还不是很了解 IF 是什么,于是我做了一番研究,在了解的过程中,我发现了有很多人对影响因子有不同的看法,比如有人强烈主张要 抵制影响因子 ,但我个人对于要抛弃这个指标是有点担心的,因为我知道有很多人推崇 IF,所以那时候我小心地写了篇平衡的文章,列出 IF 的优缺点,建议大家要小心使用 IF。 四年过去了,我又再次谈到影响因子,不晓得这四年中是否有什么改变。表面上看来,我觉得没什么变。上个礼拜汤森路透刚公布了 2016 期刊引证报告 ,科研发表界又立刻陷入疯狂,社交网络上 #ImpactFactor 标签迅速成为热议话题。对于排名有所提升的期刊来说,他们迫不及待的发布文章分享这个好消息,在社交网络上宣布自己的新 IF。已经准备好要投稿的作者则拿着新公布的 IF 来重新评估要投哪个期刊。像 意得辑专家视点 这样的学术出版界博客则推出 影响因子系列文章 ,很多都是重申 影响因子有好有坏 , 人们是怎么过度使用甚至误用影响因子 ,该 适度采用新的研究质量评价指标 等。 我得说,学术发表界自 2012 年开始充满各种有意思的讨论,像是替代指标;公众科学;用不同的方式衡量研究影响力,比如如何改善人类生活,研究在社交网络上的讨论度,一般大众有多少人知道研究等等。现实中,现在是怎么评价研究影响力的呢?我前阵子去了趟中国,问了几个作者在挑选目标期刊时会考虑哪些因素,影响因子仍然是最重要的因素,这点我并不意外。如果 学术界和资助单位在考虑晋升、终生教职还有基金分派时,还是高度依赖影响因子 ,影响因子还能不重要吗! 数字化对学术发表产生了革命性的改变,互联网改变了人们接收信息的方式。我这边用个比喻来说明这个情况:我很喜欢煮饭,也煮的不错,看来是受了妈妈的遗传。现在我都记得母亲是如何宝贝她的食谱,她会把书拿出来,抹干净上面的灰尘,找出她很多年前曾经煮过的一道菜的食谱。但我自己却从来没有买过一本食谱,我通常是想到要煮某样东西,然后上网搜寻,看看一道料理的几个不同煮法,然后用我自己的方式混合那些料理方式,煮出我自己的料理。我只有一个巨大的食谱:在浏览器中收藏的许多博文。 想想:作者仍然认为影响因子是决定目标期刊最重要的因素。但是作者是否在意期刊是不是有发表相关的文章?研究人员在写前言和讨论章节时,他们会用关键词来搜索相关的论文,然后在自己的文章中引用这些论文。他们会因为这些文章发表在分数比较低的期刊而不引用吗?影响因子的基础是期刊中每篇文章被引频次,但却被用来衡量整个期刊的质量,这不是很讽刺吗? 已经有 越来越多的发表研究被证实无法重现 , 越来愈多的论文被撤稿 , 媒体曲解、夸大、误报发表研究的用处 ,越来越多作者抱怨期刊的撤稿原因不够透明,这样期刊的影响因子多少还重要吗? 回到我刚刚提到的烹饪比喻,当我在看网络上找到的食谱,我觉得下面的评论、评分很重要,看其他人照着食谱做的经验如何,他们对食材比例调整有什么建议。不管是什么领域,消费者的评价是质量和成功的指标。将这个想法延伸到学术界,研究人员是期刊的消费者,不管是传统订阅制期刊(读者付费)或是开放获取期刊(作者付费)模式,作者都是掏钱的人,是不是应该让消费者发声,将消费者的看法纳入期刊排名评价中呢?那我又是怎么看期刊质量的?我希望有个论坛让作者评价期刊,根据期刊投稿要求说明是否清楚,如何处理投稿论文,有多快回复作者咨询等,让作者点评。应该要有个权威单位决定期刊排名,决定排名的标准除了上面提到的几点外,还要看期刊审稿的完整性跟同行评审程序。 至于研究论文, 引用指标 跟 altmetrics 都是很好的工具,不过它们单独来看都不够完整。不管是什么类型的研究,不管研究方法先进或可疑,都该有被引用的机会,在社交媒体上被讨论,因此正确考量这些要素变得很困难。另一方面,如果单独使用这些指标的话,研究论文的“影响力”就很容易判断,或是说很容易被出版商或作者单位在宣传发表文章上的预算影响。 除了单纯的量化指标,我还希望有个论坛让作者评审和评价发表论文,他们可以回报自己成功复制了什么研究,对改善实验方案提出建议。期刊则是根据其发表的论文评价而自动获得质量排名,决定他们的影响力。 从我 2012 年第一次写影响因子到现在,很多事情都变了,像我自己对影响因子的看法就不一样了,连同我在谈论影响因子的自信度也变了。我相信不管是哪里的学术人员都会同意我的观点,事实上, 英格兰高等教育基金管理委员会 (Higher Education Funding Council for England)的文章 Independent Review of the Role of Metrics in Research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就对 学术界该怎么改变评价指标的方式提出了很棒的建议 。 但改变还不够快,甚至还有破坏多于建设的情况,有资助者以及科研单位使用影响因子来评价研究人员,研究人员依赖影响因子来挑选目标期刊,还有少数人的影响力大于跟期刊有实际互动经验的研究人员这个事实。现在就是研究质量衡量指标和研究人员质量衡量指标跟上时代脚步的时候。 意得辑| 优质润色 (0.56元起) 当期刊评价您的英语时,他们衡量的不仅仅是句子、拼写和语法。期刊更期待您的文章内容框架和逻辑性好,这样才能让同行评审、读者信服您的研究具备新颖性、有价值。优质润色服务编辑会以期刊评审的方法来检查您论文的结构和逻辑,并在必要时进行调整。 优质润色服务还针对该文章提供一年内无限次免费润色、365天无限次审稿回复信审查+不同期刊排版 (另收费)。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2510 次阅读|0 个评论
获取基金的新策略?
热度 2 editage 2020-8-3 13:48
尊敬的 Eddy 博士: 基金补助一直是开展新研究项目时会遇到的问题,西方的研究人员也有这样的问题吗?他们都是怎么做的? 没错!基金补助确实是现今科研人员都头痛的问题。过去十年来因为经济不景气的影响,大多数国家从 GDP 中提拨给研究的经费的比例都下降了,西方国家也面临同样的问题。竞争日益激烈加上中央经费减少,使得高校研究人员要开展新科研项目越来越困难,而对新进的研究人员来说,争取基金补助的难度更是加倍。一项 研究 显示获得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R01基金资助的人平均年龄是 43 岁,这表示年轻的研究人员要花 15 年以上的时间在实验室做研究后才能打算开展属于自己的研究项目。同样的,一些小单位有时候也比较难争取到基金,因为大部分的政府补助都给了规模较大、名声较响亮的高校。 在经历一连串冗长的过程递交国家或私人基金申请书之后,还要等一年或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得知回复,如果结果仍然没有申请到项目补助基金,真的是特别挫折。西方的科学家为了解决这个情况,提出了另一种基金来源,叫做“ crowdfunding (众筹)”。 2009 年上线的网站 Kickstarter 是一个给艺术、因为及其他创意项目集资的平台,之后几年, 许多网站 复制这个模式开始为科研项目集资, Microryza 、 Petridish 、 FundaGeek 等都是很好的代表。 这是怎么操作的呢?首先,在网上发帖简单说明项目案然后寻求大众捐款,任何人看了并认同项目案的内容的话就可以资助,每个项目案都有特定的集资时间,大多是数周到几个月不等。网站上会公布项目赞助者的名单,一方面可以帮助建立研究项目的公信力,同时影响潜在的赞助者。通常,这种集资的网站会从募集的资金中收取一定比例的费用,而赞助者捐赠一定的金额时会收到奖励。这类的网站提供支持给要开展新项目的研究人员。 当然,这个机制也有它的挑战。透过集资的方式募得资金是非常消耗精力的过程,大部分的募资网站不帮忙宣传项目或是不帮忙寻找赞助者。而透过社交网路宣传项目寻找赞助者更是特别耗时,因为所有的工作都要由项目负责人自己进行,他必须要非常熟悉社交网路营销并持续受到关注,除了宣传项目外,他可能还需要准备给潜在赞助者进行简报,还要透过朋友或是同事的关系寻求支持,要自己一个人处理所有的事情不是这么简单。 不过,募资网站还是有它的独特优势。一些政府不愿意补助的“高风险”项目案,透过募资网站的帮忙,都能够得到资金;此外,在这个体制下,科研人员直接收到赞助者的资金,他们更有责任对大众交代。另一个特点是收到赞助的研究项目通常都是与社会发展有较大影响的。透过募资网站,大众能判断那个项目案要解决的问题是最紧要的,然后提供资金支持相关研究项目,事实上,许多赞助者通常都是亲身被研究项目提出的问题所困扰,所以愿意支持研究找出解决办法。 尽管如此,赞助者还是要承担一些风险,许多在募资网站得到支持的研究项目都无法完成研究,加上没有人监督,在网站上发帖寻求支持的这些科学家,没有合法保障。如果能有中央研究单位成立公立募资网站,网站主办单位有权审核科学家,或许能降低这种风险。虽然募资模式无法取代传统基金补助,但在取得基金如此困难的情况下,绝对有越来越多的西方科学家会选择这个渠道来获得支持。 您认为这种模式在国内行得通吗? 意得辑| 优质润色 (0.56元起) 当期刊评价您的英语时,他们衡量的不仅仅是句子、拼写和语法。期刊更期待您的文章内容框架和逻辑性好,这样才能让同行评审、读者信服您的研究具备新颖性、有价值。优质润色服务编辑会以期刊评审的方法来检查您论文的结构和逻辑,并在必要时进行调整。 优质润色服务还针对该文章提供一年内无限次免费润色、365天无限次审稿回复信审查+不同期刊排版 (另收费)。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4637 次阅读|2 个评论
论文标题党都知道的3个Tips
editage 2020-7-31 14:16
本文首发于意得辑专家视点 论文拟题的三个基本功 转载请联系小编,封面图片来自网络 今天我们专注谈谈研究论文里最基本也最重要的东西--论文题目。定论文题目看似简单,但事实上需要缜密的思考。读者搜寻资料库和论文的参考文献时最先看到的就是论文题目,他们会根据题目来判断论文内容及跟自己在搜寻的主题相关性。显而易见,论文题目是左右论文阅读率的决定性因素。 好的论文题目可以: 用简单几个字浓缩论文内容 吸引读者的目光 将之与同领域的其他论文区隔出来 以下是在定论文题目时应该谨记在心的3个简单技巧: 1. 简洁有力 论文题目最主要的功能是提供论文大意,应该要简单清楚--使用主动语态,避免名词字句及其他不必要的信息。一个好的题目通常介于10到12个字之间,太长的标题会模糊焦点。 反面案例: Drug XYZ has an effect of muscular contraction for an hour in snails of Achatina fulcia species 较好方式: Drug XYZ induces muscular contraction in Achatina fulcia snails 2. 选用适当的描述词 论文题目应包含论文里使用的关键词,并且定义研究性质。想想人们会用什么词进行搜索,将这些词用在题目。 反面案例: Effects of drug A on schizophrenia patients: study of a multicenter mixed group 较好方式: Psychosocial effects of drug A on schizophrenia patients: a multicenter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3. 避免使用缩写和术语 一些常见的缩写如 AIDS 、 NATO 可以放在题目里,但是,避免使用其他读者可能没法立刻意会的一些不怎么有名或是学科专有名词及缩写。 反面案例: MMP expression profiles cannot distinguish between normal and early osteoarthritic synovial fluid 较好方式: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expression profiles cannot distinguish between normal and early osteoarthritic synovial fluid 如果科研作者在思考论文题目时可以结合以上的3个技巧,一定能称之为学术论文的标题党! 意得辑| 优质润色 (0.56元起) 当期刊评价您的英语时,他们衡量的不仅仅是句子、拼写和语法。期刊更期待您的文章内容框架和逻辑性好,这样才能让同行评审、读者信服您的研究具备新颖性、有价值。优质润色服务编辑会以期刊评审的方法来检查您论文的结构和逻辑,并在必要时进行调整。 优质润色服务还针对该文章提供一年内无限次免费润色、365天无限次审稿回复信审查+不同期刊排版 (另收费)。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2252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何在学术简历中表示发表期刊的影响因子?
热度 1 editage 2020-7-29 18:09
本文首发于意得辑专家视点 学术简历中如何表示影响因子 转载请联系小编 封面图片来自网络 影响因子在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备受关注的主要原因就是它会与科研作者的职业生涯直接挂钩。能在高影响因子期刊上发表杂志既是一份极大的荣誉,也是毕业、晋升和终身职务等的必要条件。近来一位作者咨询意得辑因为ta在简历中写关于影响因子的描述是产生了困惑。 Eddy 博士,您好,我有一个问题,我在两年前发表了一篇文章在某个知名期刊上,见刊的时候期刊的影响因子是 4.52。不过目前的影响因子是 3.962,跌了一些。我在简历上应该用哪个数值?是发表时的分数还是最新的分数?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是这样回复作者的: 这是个有意思的问题!理想情况下,作者应该用发表时的影响因子,而不是最新的。你也可以把有收录发表期刊的数据库列出来,可以将这些补充信息用括号呈现。要记得,影响因子不是常数,每年都有可能会变,不太可能一直去简历修改期刊的影响因子信息,所以有可能在审查简历时,简历上的影响因子跟当时的不一样,但你可以在申请或讨论时向审查人员说明。 此外,对于影响因子在简历上的使用方式不同人有 截然不同的看法 ,有些人认为这有领域差别,例如有些领域没有必要在简历上放期刊的影响因子,因为大家都已经知道领域中的顶尖期刊有哪些,不用看影响因子是多少。但有些人认为应该要避免在简历上提及影响因子,这表现出对影响因子的过度依赖,而影响因子最近已开始失去其评价期刊或研究人员质量的重要地位。你也有可能遇到看简历的人并不相信影响因子,他评价潜力的方式是看你做过的工作有何价值。有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和资助单位会看其他指标,比如 altmetrics 或是 综合多项指标 。 所以最好看你所属的领域常见的做法是什么,查看你要申请的基金和单位在审查申请的时候是否会在意影响因子。还有,可以考虑在你的简历中加上其他指标,用不同方式表现你的研究造成的影响。 意得辑| 优质润色 (0.56元起) 当期刊评价您的英语时,他们衡量的不仅仅是句子、拼写和语法。期刊更期待您的文章内容框架和逻辑性好,这样才能让同行评审、读者信服您的研究具备新颖性、有价值。优质润色服务编辑会以期刊评审的方法来检查您论文的结构和逻辑,并在必要时进行调整。 优质润色服务还针对该文章提供一年内无限次免费润色、365天无限次审稿回复信审查+不同期刊排版 (另收费)。
个人分类: 来自Eddy博士的发表专家的信息|3452 次阅读|1 个评论
避免直接拒稿,你可能需要这个!
editage 2020-7-28 10:18
学术圈和竞技体育圈有类似之处。比赛有赢又输,但关键是你要能留在赛场上。著名美式足球教练老乔治·艾伦(George Allen, Sr.)说过一句经典名言:“胜利是如何做好完全准备的科学。” 对于以在顶级期刊上发表论文为目标的研究者来说,这同样是金玉良言。想要让要你的稿件在各方面都尽善尽美,就必须做一次全面的投稿完备性检查。 必须做投稿完备性检查的五个理由 全世界有超过780万名研究者,每年发表的论文总数超过300万篇1。 论文发表的竞争是残酷的,而做好投稿完备性检查会让你事半功倍。我们建议不管哪里的作者都要做好这一投稿前的关键准备步骤,理由主要有以下五点: 原创性vs参考文献 :原创性是学术期刊考虑是否接收稿件的重要标准之一。做好稿件完备性检查可以确保参考文献的引用恰当且不包含重复内容。这也是评估你的稿件是否符合相关期刊格式和结构要求的方法之一。 语言质量 : 由于大多数顶级期刊都要求以英文发表,语言自然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对稿件进行全面的语言检查可以帮助你消除打字错误、语法错误和文体错误,确保语言的逻辑性和流畅性。此项检查对于经验较少或非英语母语的研究者来说尤为重要。 书写准确性 : 在需要处理大量数据、有不同的信息来源以及有多个作者的情况下,可能会发生前后不一致或者错误的情况。而专业的审核可以帮助你确保稿件各个部分数字、证据、数据、符号、图表和测量单位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伦理合规性 : 急于想要抢先发表和获得认同的心态常常会在无意间造成违反学术伦理规范的情况。投稿完备性检查有助于发现并排除可能不恰当或引起误读的内容,以确保论文符合所有相关伦理指导原则(例如患者照护或临床试验登记指导原则)且不违反发表规范。 完整性检查 : 许多稿件被直接拒稿的原因是稿件内容不完整,例如缺少某些章节、声明或表格等。投稿完备性检查可以帮助你确认稿件是否包含了稿件接收所要求的所有内容,包括商业声明、作者详细信息、书面许可、投稿信等。 以上只是作者想要最大程度地提高稿件被接收几率所需要检查的几个主要方面。但这可能会耗费大量时间,而且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的很好。由 R Pubsure 来帮助你进行投稿完备性检查可大幅减少你的修稿时间,加快投稿流程。 R Pubsure 简介 R Pubsure 在专业审稿领域有着超过 18年的丰富经验,已累计审稿超过100万篇,同时结合AI技术,对投稿完备性进行全面评估并加快发表进程。 R Pubsure 仅需几分钟便可完成一篇稿件的分析,同时指出重点需要改进的项目或缺失的数据。此外还支持多次免费检查,让你的稿件尽善尽美,在多数期刊编辑都会重点检查的项目方面做到万无一失。评分较高的稿件更可获颁 R Pubsure 投稿完备性证书,可作为投稿材料的一部分供编辑参考,以加快期刊的审稿进程。 简单,有用,免费!只需简单三步,看看你的稿件是否达标吧。 上传稿件进行全面检查 即刻获得评分以及详细的 R Pubsure 报告 获得 R Pubsure 证书即代表已做好投稿准备 在向选定的期刊投稿前,论文作者要做好多项准备。为了方便检查,我们将这些事项拆解成了一份快速检查清单(文末附下载链接),以最大程度地提高你的稿件被接收的几率。但要提醒的是,这些细致的检查可能会耗费大量时间,而且不是谁都能做的很好。这时候你可能就需要像 R Pubsure 这样的专业解决方案的帮助了。 在实现顺利发表这一目标的过程中,一次全面的投稿完备性检查可以让论文作者如虎添翼。 R Pubsure 可以帮助你消除论文瑕疵,提高稿件质量,从而增加稿件被接收的几率。不妨现在就发送Email至 support@pub-sure.com 或访问https://pubsure.researcher.life/ 开启你的 R Pubsure 之旅吧! 参考文献: R. Johnson, STM报告 – 科学与学术发表情况概览. 第5版,国际科学、技术与医学出版商协会,2018. 在线版本:https:// www.stm-assoc.org/2018_10_04_STM_Report_2018.pdf J. Rajagopalan, INFOGRAPHIC: 投稿前需考虑的十件事.  意得辑专家视点,2015. 获取自https:// www.editage.com/insights/10-things-you-must-consider-before-submitting-your-manuscript 附:《稿件完备度检查清单》 https://www.editage.cn/insights/sites/default/files/Checklist.png 意得辑| 优质润色 (0.56元起) 当期刊评价您的英语时,他们衡量的不仅仅是句子、拼写和语法。期刊更期待您的文章内容框架和逻辑性好,这样才能让同行评审、读者信服您的研究具备新颖性、有价值。优质润色服务编辑会以期刊评审的方法来检查您论文的结构和逻辑,并在必要时进行调整。 优质润色服务还针对该文章提供一年内无限次免费润色、365天无限次审稿回复信审查+不同期刊排版 (另收费)。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3012 次阅读|0 个评论
天才如何为发表铺平道路
热度 13 qsqhopeiggcas 2020-7-25 17:04
今天,有幸看到了杨正瓴老师推荐的一篇文章“ How genius can smooth the road to publication ” ( Nature 426, 119; 2003 ) 。该文开宗明义地指出:“ If at first your paper doesn’t succeed, try, try — and try to find a brilliant supporter. ”由此而论,为让天才的原创工作早日脱颖而出,找一位或多位知名“伯乐”推荐,或许是破解之道之一。 该文提及了两个著名案例:其一为 1905 年爱因斯坦发表在 Annalen der Physik 上的 5 篇文章,是由主编 Max Planck 或合作编辑 Wilhelm Wien 直接拍板决定的,并未送审;其二为 195 3年 Watson and Crick 发表在 Nature 上的 DNA 结构论文,是根据诺奖得主 Lawrence Bragg 推荐接受的,也并未送审。前者被认为是历史上最著名的编辑判断成功案例。 1905 年被称为物理学的奇迹年,奇迹来自爱因斯坦自由的思考,来自好奇心而非功利心的驱动,来自编辑对新思想的支持。实际上,爱因斯坦的这些论文有不少瑕疵 ,如果放到现在,几乎肯定被吹毛求疵的审稿专家扼杀在摇篮中。 一般说来,文章的创新性越高,则“离经叛道”的程度越大, 初期被别人理解的难度也越大 。作为编辑和审稿专家遇到这样的文章,应有敏锐的学术鉴赏力。只要 其不违背 业已公认并得到实践认可的 科学理论, 即使其超出了现有的理解框架,即使其认识不够成熟,即使其证据不够充分,也应推荐优先发表。这样,才可能使创新火苗不被熄灭,才可能使“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古语有云:“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尽管如此,学界的“伯乐”也并非罕见。研究者做出了原创工作,可利用各种学术交流场合详解自己工作的基本原理和初步证据,以争取“伯乐”的支持;文章写好后,可请“伯乐”审查提供修改建议,并请其向大刊推荐,以增加成功发表的几率。为此,建议我国有条件的大刊开设“绿色通道”,只要有一位或几位“伯乐”推荐,则无需送审直接发表,如此可助潜在的天才早日成长为“参天大树”。 谚语有云 :“一个篱笆三个桩 , 一个好汉三个帮。”在此希望我国有更多的“伯乐”慧眼识才、荐才,以让“千里马”充分施展自己的本领建功立业。 参考(略)
个人分类: 人才培养|10593 次阅读|115 个评论
论文的命运:做出最后决定的人是…?
editage 2020-7-21 18:41
来到了 AE 工作的最后一步:做出建议。你可能会想为什么 AE 会跟审稿人一样,只能做出建议而不是最终决定呢?我在下面会仔细说明这个过程。 做出最后建议 当返回的审稿意见足够时,我就能做出建议。一般来说三个报告比较足够,但有时候会多,有时候会少。如果是拒稿,我通常需要两份一样意见的审稿报告就可以了,特殊情况下一份报告也行。至于比较正面的意见,我通常希望有三份报告,就算报告意见有点分歧也没关系。保险起见,收集四份报告也是合理,避免有人不送回审稿报告;至于四份以上的审稿报告就很少见,只有非常挑剔的期刊会这么做。我一般很快就能做出建议,因为审稿人通常对投稿稿件的质量有一致的看法。有时候根据期刊的标准需要一些调整,但一般来说衡量审稿意见以及审稿人的人数做出决定不需要太多时间,整个过程是由审稿意见主导,我个人对论文的意见完全派不上用场。 第一个考虑的问题是:发表这篇文章在论文上有什么前景?文章有展现出足够的潜力吗?如果答案都是否定的,那我就会建议拒绝,做出这个建议都会有说明,概述拒绝的原因:审稿意见的几个原因显示要建议拒稿。我的建议不一定会鼓励作者投稿到别的期刊,要看论文是因为范畴不符还是不到期刊水平被拒稿的。作者可能会对 AE 或 EiC 提出申诉,但在没有明确的不公正证据下,是很难扭转结果的。 被拒的稿件有时候在修改后会再重投同一个期刊,大部分的期刊不是直接拒绝或是指派同一位 AE 来处理。如果这次没有被拒,有可能出现三种建议:(直接)接受、小修、大修。每个期刊用的词可能稍有不同,但一般来说大修的文章回来之后会再发给同样的审稿人,看论文修改的如何;而小修的文章就会由 AE 审查;接受的论文就直接排队出版。 AE 还是有很多选择:大修可以送外审;小修只送给特定的审稿人,或是加入新的审稿人。我不谈所有有可能出现的情况,就说说一般会出现的情况:在给出“接受”的建议前,我要确信论文发表在期刊上会有足够的贡献。当审稿指出重大的问题时,在做出接受发表之前,我在决定推荐接受时,必须确定这些问题都已经完善处理。有时候我自己可以处理,将原先的论文跟修稿的稿件、cover letter 或是修改清单进行比较,或是我会向原来的审稿人咨询他们的看法。 建议结果与最终决定的差别 你会注意到,AE 会“建议”而不是“决定”结果。这是故意的:主编(Editor-in-Chief,EiC)才是做决定的人,而 AE 只是建议可行的结果。我透露个秘密:虽然 EiC 的决定有可能会跟 AE 建议的不同,但我还没有看过 EiC 做出的决定跟 AE 的推荐不一样的。这提醒我要向作者和 EiC 说明我做出这个建议的原因,我不是决策人员。在我把论文的建议发给 EiC 后,我就可以休息了,任务完成。 需要修改的论文怎么办? 需要修改的论文,表示整个流程又要再来一次:挑选审稿人、取得审稿报告、做出建议。虽然 AE 有权邀请新的审稿人(需要更多意见看法)或是不要哪些人(如果对于原先的审稿意见不甚满意时),但一般会邀请同样的审稿人。有时候需要好几轮的修改,但如果第一次修改完后原先的主要问题仍然存在时,通常会变成拒稿。一旦确认接受或拒绝的建议,AE 对论文的责任就完成了。 延伸推荐阅读: 期刊同行评审和发表决定 谁才是决定论文是否发表的人:AE 还是主编(EiC)? 期刊编辑决定:一般投稿会收到的结果有哪些? 作者无需被“修改重投”的决定给吓到 我可以对期刊编辑的决定提出申诉吗? 意得辑| 优质润色 (0.49元起) 当期刊评价您的英语时,他们衡量的不仅仅是句子、拼写和语法。期刊更期待您的文章内容框架和逻辑性好,这样才能让同行评审、读者信服您的研究具备新颖性、有价值。优质润色服务编辑会以期刊评审的方法来检查您论文的结构和逻辑,并在必要时进行调整。 优质润色服务还针对该文章提供一年内无限次免费润色、365天无限次审稿回复信审查+不同期刊排版 (另收费)。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7032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何打造完美的海报
editage 2020-7-20 18:47
我需要在接下来的会议里做一张研究海报,您有什么做海报的诀窍吗? 海报展示是一个传达你研究的重要性给与会者的绝佳机会。海报就像海报电子广告一样,在有限的小空间中呈现大概念,海报利用各种通信工具,它结合了图像和颜色的语言信息来交流科学。由于海报通常跟许多其他的海报一起展示在一个专门的区域,你的海报能否吸引整个房间的人的注意力就更重要了。 制作海报的第一步是决定你想要让观众知道关于你研究的基本概念。问你自己:什么是这个海报的 关键信息 ?一旦清楚了,想想你希望 看到海报的人做什么 :讨论?吸收?提问? 现在,开始规划你的海报吧! 假设,你的 关键信息 是你希望观众能 一同讨论 A国文化遭受城市化的积极侵略。 将你的关键信息写成问句:A国城市化是一种文化侵略吗?这个问句可以置中放大让所有人看到,当你利用观众的时间来阐述主题并发起讨论,海报的其他部分就可用较小的字体呈现你的研究结果。 接下来,看看海报的架构与设计。当一个路人停下来看你的海报,他应立马知晓: ● 主题是什么 ● 内容应从上到下阅读,从左到右阅读,或两者皆是 ● 哪里可以找到重点 这里有7个简单的技巧让你做出引人入胜的海报设计: 1. 使用逻辑视觉顺序安排内容,如下例: 2. 标题应用显眼的颜色,字的大小要让人在4到6米远就能看到。 3. 使用视觉工具:   ● 编号与栏位能帮助海报排序   ● 向箭头这样的指标能引导信息的顺序并显示海报信息之间的关系   ● 图片表格是主要的故事元素,如果可以,文字仅用来支持图片内容 4. 颜色是一个有力的工具,但别滥用,一张海报有 2 到 3 个颜色就行。背景色应选择较柔和的色调才能展现对比、容易阅读。 5. 专家指出一张海报应该有 20%-25% 是文字, 40%-45% 是图片,约 30%-40% 留白。 6. 一旦你处理好海报里的美工部分,像是颜色、版面、标题字大小,给点注意力在本文细节,这里有一些指标:   ● 内文主题应靠左对齐   ● 内容应为两倍行高   ● 避免使用斜体字,它们不易阅读   ● 能列点就不写成段落 7. 最后,无情的编辑它:编辑、润色内容,检查拼字,重复这个程序几次,然后再做一次。记住,再怎么编校都不够,海报的文字越少越好,拼字错误这种让人尴尬状况越少越好。做完之后,再请信任的同侪给你一些反馈。然后继续编校、润色、检查拼字。只有在百分百确定这就是你理想的海报时才送去印刷。 到了展场,记得要有备案/备份,以免有任何意外发生。需要的材料准备2份,多印一份海报另外带去,尺、胶带、图钉等也要带上,万一展场没有,就能派上用场。 有张好看的海报与万全的准备能加强你面对观众的信心,让他们参与你的研究讨论。 祝你好运! 意得辑| 优质润色 (0.49元起) 当期刊评价您的英语时,他们衡量的不仅仅是句子、拼写和语法。期刊更期待您的文章内容框架和逻辑性好,这样才能让同行评审、读者信服您的研究具备新颖性、有价值。优质润色服务编辑会以期刊评审的方法来检查您论文的结构和逻辑,并在必要时进行调整。 优质润色服务还针对该文章提供一年内无限次免费润色、365天无限次审稿回复信审查+不同期刊排版 (另收费)。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2584 次阅读|0 个评论
审稿人建议接受,为何期刊还要再送外审?
editage 2020-7-17 16:16
作者提问 Eddy 博士: 我跟期刊又有问题了, 上次的问题 有提到,我对期刊编辑部的核准流程、决策延迟还有不回复我的邮件有有意见,我再次感谢你上次的回复。 就像我上次提到了,我的论文已经修了两次(小修),而审稿人建议接受我的稿件,但同时也建议进一步审查。然后我又根据审稿意见修改,之后状态变成了 decision in process 超过一个月,我问了期刊,他们的回复是:Your revised paper has been recommended for acceptance. Once a paper is recommended, it has to go to the Editorial Board for their final approval - all papers recommended in any given month go at the end of that month to the Editors. The approval process then takes a further four weeks. You will, therefore, receive a formal decision from us by the end of January。 从那封邮件之后,期刊到一月底都一直没有消息,我又发了好几次邮件都没有回应,最后期刊终于回信了:When looking at your revised paper, the Editors decided that the report we received was not sufficient enough in order for a final decision to be reached. We have, therefore, secured a second referee for your paper. As soon as we have received the report and a decision has been reached we will communicate this to you。 我对这个回答感到震惊,这表示期刊对自己的审稿人的意见不满意,然后过了这么久之后(都超过 7 个月了),他们才决定再请别的审稿人审稿,整个决策流程再重来一次。我觉得期刊一直在重复这过程让我无法查论文的状态,等我累了之后再拒掉我的稿件。你觉得我这样的看法对吗?(这个期刊还是爱思唯尔的)我是不是该撤稿改投?我该拿这个期刊怎么办才好? Eddy 博士答复 很可惜,期刊的流程总是这么漫长,对作者来说很疲累。但是,我不觉得期刊是故意刁难你的,期刊编辑很审稿人都很忙,他们不会为了拒绝你的稿件花那么多精力,大可直接拒绝就好。肯定是看到了你的论文有价值,希望能让你的稿件达到发表的水平。 就算审稿人推荐接受你的稿件,最终的决策权还是在主编手上,出现第二轮或第三轮审稿都是很正常的事,更何况审稿人确实有建议进一步审稿。期刊有清楚说 the report we received was not sufficient enough in order for a final decision to be reached,这表示审稿意见不够好,编辑要求额外的审稿是很常见的。 我不建议你在这个时候撤稿。首先,这个期刊具有一定的声望,如果能够发表,你的论文价值肯定很高。再说了,期刊已经在你的论文上花费了这么多精神资源,显示出他们看见了论文的潜力,审稿人也有说推荐接受。这些几项显示你的论文很有可能被接受。如果,你现在撤稿改投,还是要重新走过整个决策流程,搞不好还要再花七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也有可能论文在同行评审后被拒了,你就还要再改投,最后你会浪费更多时间。 意得辑| 优质润色 (0.49元起) 当期刊评价您的英语时,他们衡量的不仅仅是句子、拼写和语法。期刊更期待您的文章内容框架和逻辑性好,这样才能让同行评审、读者信服您的研究具备新颖性、有价值。优质润色服务编辑会以期刊评审的方法来检查您论文的结构和逻辑,并在必要时进行调整。 优质润色服务还针对该文章提供一年内无限次免费润色、365天无限次审稿回复信审查+不同期刊排版 (另收费)。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4395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研基金—谁来赞助?
editage 2020-7-16 14:56
研究人员的时间和金钱都是有限的,花时间找寻基金意味着必须牺牲研究时间,但强力的财务支持能让一切变得值得。直接选择熟悉的基金来源当然是好的,能够找出更多的基金来源渠道更是聪明的做法。 上次的博文 介绍了企业赞助,这次要来看看政府提供的基金,由于文章是以全球的视角写成,与国内的情况或许有所不同,欢迎大家发表意见。 研究基金是由商业性或非商业行的单位提供用来支持科研活动的资金,非商业性单位包含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商业性单位则有企业公司。当寻求政府基金时,首先要了解政府提供研究基金的原因为何。 政府为何愿意赞助你的研究 越来越多政府开始进一步为国际发展尽一份力量,帮助发展中国家“赶上”其他国家,科学研究被视为是现代发展的基础,所以已开发国家的政府提供支持给开发中国家的研究项目。此外,当国家逐渐发展,他们也有能力赞助本国或外国的研究项目。基本上来说,这个情况属于互利关系,赞助者与被赞助者对文化、技术、经济甚至政治利益都有更深的了解。 找出未知资源 为了找出政府提供的机会,需要谨记知识交流的概念,充分了解你的研究可以提供谁什么样的信息和经验。除了全球发展之外,另一个国际支持的原因是机构对某领域的议题特别感兴趣,其中一个例子是某研究能帮助国际贸易佣金及其对另一区域的消费者行为与文化趋势的关注。你也可以看看跟你研究地域具有先同性质的区域,看看你的研究对其是否相关,比如说印度都市人口移入的增加与癌症率增加的相关性研究跟有类似饮食文化(豆类、素食)或是类似有过多基础建设或污染的都市环境的国家或许有关。 增加你的选择 除了外国政府,试着扩充你的研究,将各阶层的政府单位纳入其中,地方、省级、国家级、跨政府等。许多外国政府提供与你相关区域的项目:英国研究理事会(Research Council of the United Kingdom,RCUK)的国际项目“RCUK China”就是提供基金给中国与英国共同合作的研究( 点击 了解详情)、匈牙利教育与文化部提供韩国与日本研究员多种支持等。跨政府的例子有UNESCO/ Japan Young Researcher’s Fellowships Programme(日本青年科学家奖学金)。 其他该考虑的事情 如果考虑获得政府支持,记得要及早准备,申请过程可能需要更多时间,全盘了解情况和准备详细的结案报告等。 意得辑| 优质润色 (0.49元起) 当期刊评价您的英语时,他们衡量的不仅仅是句子、拼写和语法。期刊更期待您的文章内容框架和逻辑性好,这样才能让同行评审、读者信服您的研究具备新颖性、有价值。优质润色服务编辑会以期刊评审的方法来检查您论文的结构和逻辑,并在必要时进行调整。 优质润色服务还针对该文章提供一年内无限次免费润色、365天无限次审稿回复信审查+不同期刊排版 (另收费)。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2269 次阅读|0 个评论
论文调研 —— 期刊投稿指南清晰度
editage 2020-7-15 15:51
每个期刊都有“给作者的投稿须知”,对于想要投稿的人来说,仔细阅读理解其中各项规定尤其重要。须知里包含广泛的信息:投稿流程、期刊的道德规则、数据政策、格式规范、投稿时需递交的文件及其他重要信息等;由于每家期刊有各自的政策与要求,作者每次在规划投稿的时候必定要熟读投稿须知。 同样地,期刊也该提供清楚的投稿须知,但很多作者认为期刊的指示有时叙述不清,一不小心可能会造成误解,对非以英文为母语的作者来说,要正确理解这些国际期刊的要求又更加困难。 此次调查的第5题“期刊提供的投稿指南中,您觉得叙述的最不清楚的是什么?”探究了这个问题,我们更进一步了解期刊投稿须知中的哪个部分特别不清楚且难以理解。调查结果有一项令人意外的发现,有23%的参与者认为投稿须知没有任何不清楚的地方;剩下77%的参与者对指南中不清楚的部分则有分歧的看法,一一说明如下: 期刊主旨与范畴 : 在871位参与者中共有129位(15%)觉得期刊没有清楚说明期刊的主旨与范畴。作者在挑选期刊时,将论文内容与期刊范畴进行媒合是最重要不过的事情,如果期刊在这方面没有完整清楚的叙述,作者可能做出不适当的决定。 投稿及同行评审步骤 : 说明不清的投稿与同行评审流程可能会因误解导致延误投稿。如果作者不清楚投稿流程,很可能在过程中犯错造成不必要的延迟,最糟的情况可能会因为不符投稿规定直接被期刊拒稿;同样的,如果同行评审流程实际发生时与预期的不同,作者会慌了手脚。这部分,毫无意外的是最多人(42%)认为期刊没有表达清楚的地方。 排版要求 : 大部分的期刊对排版格式非常讲究,不愿接受没有依照规定排版的论文,出乎意料的是,期刊并没有在这部分进行完全清楚的说明,共有13%的参与者认为这是期刊投稿指南中叙述的最不清楚的部分。 道德要求 : 道德议题一直是学术界共同关注的重点。随着发表压力增加,不道德的发表行为愈发严重,而清楚说明道德相关要求与政策更是期刊的责任,令人欣慰的是仅有5%的人认为这部分叙述不清难以理解。 署名权标准 : 科技进步神速,促使交流合作更加容易,越来越多的合作项目成功发表。随之而来的争议是署名权归属,像是荣誉作者跟代写作者这类的不道德行为浮上台面。调查显示,大部分的期刊对署名权的规范相当清楚,仅有3%的参与者认为这部分叙述不清。 意得辑| 优质润色 (0.49元起) 当期刊评价您的英语时,他们衡量的不仅仅是句子、拼写和语法。期刊更期待您的文章内容框架和逻辑性好,这样才能让同行评审、读者信服您的研究具备新颖性、有价值。优质润色服务编辑会以期刊评审的方法来检查您论文的结构和逻辑,并在必要时进行调整。 优质润色服务还针对该文章提供一年内无限次免费润色、365天无限次审稿回复信审查+不同期刊排版 (另收费)。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4619 次阅读|0 个评论
英文写作常搞混的词汇
editage 2020-7-14 11:18
过去几年来,我遇到许多非议英文为母语的作者常犯的一些语言错误,用字/词的错误可能会使读者感到困惑或是误导他们。 为了排除这些可能的困惑成为英语专家,我先前已经有 一篇博文 讨论过写作时容易搞混的词汇,这次延续这个主题,再继续讨论几个这样的词汇。 1. Number vs Amount “amount” 用于不可数名词,如钱、信息、时间等。 例句: We received an enormous amount of help from our university. “number” 用于可数名词,像是工作、样本、机器等。 例句: I had a small number of specimens left. “number” 和 “amount” 的使用是根据所形容的名词是否可数,因此彼此间并无法相互替代。 2. Hypothesis vs Theory “hypothesis” 是根据知识与经验所有的猜想,尚未经过测试或证明。 例句: His hypothesis was that giving his students less work would increase their test scores. “theory” 是已经被重复测试并有证据支持的科学思想。 例句: Scientists hold the theory of evolution in high regard. 一个增强这2个字差异的辨识方法是把 “hypothesis” 想成构建 “theory” 的第一步,因为任何的科学理论都是源自于有逻辑的猜想。 3. Discreet vs Discrete “discreet” 意指小心不要引起注意。 例句: Discreet observation of the patient enabled the doctors to draw vital conclusions. “discrete” 意指分开或差距。 例句: The organisms can be classified into discrete categories. 这 2 个字因为拼法接近所以经常被搞混,不过他们的字义大相径庭,使用时一定要注意。这种发音接近但字义与拼法不同的词称作“( homophones )” 4. Old vs Original “old” 是指属于过去的一段时间,现在一般已经不使用的,像是 “ 一首老歌 ” 或 “ 旧衣服 ” 例句: Some old theories suggested that the earth was flat. 另一方面,“original”是指同类中的第一个或被复制的第一个版本,例如 “the original statement” 、 “ the original work of art” 。 例句: The team replicated the original research to confirm its validity. 以下几个范例可以帮助你辨识这 2 个字的不同: 避免使用: As we had stated in the old manuscript, each patient was administered the same dosage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较好的用法: As we had stated in the original manuscript, each patient was administered the same dosage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以上范例是在说一个已经修改的文件,因此 “original” 比 “old” 更为适合用来形容这个文件。 5. As a result vs Based on the results “as a result”意由于,用于表达一事件是另一项事情的起因时。 例句: The results of the experiment were inconclusive. As a result , the research had to be repeated. 这个句子是指由于研究结果不够具有决定性,所以要再重做一次实验。 而 “based on the results” 和 “the results revealed” 是表示根据特定结果得到的 例句: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e experiment, we concluded that bats are nocturnal creatures. “as a result” 、 “ based on the results” 或 “the results revealed” 各有不同的意思,因此无法替换使用。 意得辑| 优质润色 (0.49元起) 当期刊评价您的英语时,他们衡量的不仅仅是句子、拼写和语法。期刊更期待您的文章内容框架和逻辑性好,这样才能让同行评审、读者信服您的研究具备新颖性、有价值。优质润色服务编辑会以期刊评审的方法来检查您论文的结构和逻辑,并在必要时进行调整。 优质润色服务还针对该文章提供一年内无限次免费润色、365天无限次审稿回复信审查+不同期刊排版 (另收费)。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2306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应该放弃被拒的稿件吗?
editage 2020-7-13 13:24
尊敬的 Eddy 博士:   我正在进行分子物理学博士后研究。我已完成研究及投稿。虽然我在每次投稿前根据前一个评审的评论进行了仔细修改,但我的论文还是被 3 家不同的 SCI 期刊拒绝了。我感到很沮丧,想放弃这篇论文,开始一项新的研究。我应该怎么做呢?您能给我一些建议吗?   我完全理解稿件被拒给你带来的沮丧感,毕竟在研究设计和实验及其后的论文撰写、修改、投稿和再投稿中你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既已走到这一步,无论什么理由,现在轻言放弃都有失草率。我敢肯定,你现在的稿件比首次投稿时要好得多。   稿件被拒是发表过程非常自然的必要部分,即使是最著名的科学家也必须面对。 据说 阿尔伯特ㄠ因斯坦的一篇论文曾被《物理评论》拒绝,其后才被费城《富兰克林学院学报》接受。在 拒稿率有多高 和 拒稿原因 中对很多已发表研究进行了探讨。   但是不要丧失信心,没有任何一项研究的质量低劣至可以抛弃的程度。在你考虑抛弃被拒稿件前,请根据各评审的评论仔细考虑下稿件被拒的原因。你可采取以下步骤使你的稿件更容易被期刊接受! 选择期刊范围更适合你稿件的期刊 : 不能只是寻找高影响因子期刊!低影响因子期刊可能为你提供更适合的读者群! 重新确定你的研究问题 : 也许你的研究非常有创意,你的研究成果很有价值。但你提出的研究问题不正确或提出的问题正确但描述方式不正确。仔细考虑并重新定义你的研究问题。你可能会惊奇地发现,对研究问题稍作调整就使得研究成果的吸引力明显提高。 完善实验 : 有时只需多实施几个实验或对实验方法进行微小改动,就会获得意想不到的结果。 提供更多数据 : 也许你提供的不完整,或者也许你未在论文中展示的数据恰是期刊编辑这种感兴趣的数据。重新审查所有的数据,确保你未遗漏任何需展示的数据。 撰写高质量论文 : 确保稿件内容、结构和格式清晰条理,引入关注。 这里 的几篇文稿可帮助你撰写高质量论文。   您可能担心国际期刊编辑对中国作者的稿件存在偏见,但是,如果你以最真诚的态度坚持不懈,而且你的工作符合良好发表做法的标准,如《 生物医学杂志投稿统一要求 》,那么请放心,你将会获得最后的成功。 意得辑| 优质润色 (0.49元起) 当期刊评价您的英语时,他们衡量的不仅仅是句子、拼写和语法。期刊更期待您的文章内容框架和逻辑性好,这样才能让同行评审、读者信服您的研究具备新颖性、有价值。优质润色服务编辑会以期刊评审的方法来检查您论文的结构和逻辑,并在必要时进行调整。 优质润色服务还针对该文章提供一年内无限次免费润色、365天无限次审稿回复信审查+不同期刊排版 (另收费)。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1864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何有智慧地处理期刊编辑的强迫引用要求
editage 2020-7-10 15:34
本文首发于意得辑专家视点:作者该如何处理期刊的强迫引用要求 转载请联系小编,图片源自网络 【本文作者为意得辑专家视点客座作家、美国肯特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 Caven Mcloughlin 博士】 Caven 是资格认证学校心理学家,服务于美国俄亥俄州内最大的学校心理学准备项目,指导学生幼儿学校心理学。超过 25 年来,Caven 一直在指导中央资助的跨领域领导人士培训项目,这些人的工作内容与幼儿、婴儿和新生儿有关。Caven 也是富布莱特专家 (Fulbright Specialist),因为项目需求,需要到世界各地,特别是 BRICKS 国家,举办信息式和指导式的学术发表讲座。Caven 是位多产的研究人员,发表的研究论文和文章超过 100 篇,撰写、编辑或贡献的书籍有 10 本以上。他同时也是《School Psychology International Journal》的编辑。 ****** ****** 在 上一篇文章 中,我已经说明了作者该如何辨识期刊编辑的强迫引用,如何区别合理的引用建议和强迫引用。在这篇文章中,我会说明当你遇到期刊编辑的强迫引用要求时,该如何处理。这些要求通常会跟其他改善建议一起发给作者进行论文修改,作者在收到论文修改建议时该做些什么呢?应对某个编辑建议的最好的策略是用你应对所有的编辑建议的做法,不要将看起来可疑的编辑引用建议另外拿出来,作者该做的是依照“最佳实践”,回复每一个修改建议。 在收到期刊发来邮件,表示论文经过修改就有可能接受时,作者(在小小的庆祝之后)做的第一件事是仔细地检查期刊发来的邮件内容,许多作者在这里犯得最大的错误是只读一次邮件,在开始修改前就将邮件弃之不顾,这个行为不可避免地会导致做出与编辑建议不同的修改。比较好的做法是作者在文档中另外准备一个表格,表格分为三列:期刊要求我做什么?我做了什么?我做的修改在哪里? 在第一列中分别复制黏贴每一点修改要求,大的小的都要,一个也不要落掉,即使是小至文法修正的要求都要单独放在第一列的栏位中。之后编辑在检查修改的论文时,就能感受到作者是多么地仔细,能知道期刊都要求了什么修改,不管那个要求是如何细微。在第一列中也要列出编辑另外建议的参考文献。 在第二列中,作者要添加两个要素:表明是同意或不同意进行建议的修改,假设作者认为可以接受建议进行修改,那么就可以写“I agree with the recommendation for it strengthens my article”,接着列出作者在论文中修改后的文字。第三列要有修改内容的页码、段落和行数。用这种方式来回应修改建议,编辑就不需要检查整篇修改稿,而且还能知道是不是所有的建议都已经获得处理。 好了,现在轮到添加额外的引用和参考文献的建议:如果建议有理,那么作者就该感谢提出这个建议的审稿人或编辑,谢谢他们给论文提供了提高质量的机会,然后在论文中进行适当的新增。如果,身为作者的你找不出添加建议的参考文献的正当理由,那么试试下面这个做法,在回应栏位中标示“Respectfully Disagree”,但后加上这段话:Careful scrutiny and consideration of the full text of the recommended article leads me to recognize that this work is minimally relevant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s,(接着加上你不认同的原因,包含样本、假设、超出范畴、文献太旧等等。).。 重要的是,你对不合适的引用建议所提出的每一个反对意见都要附上该文献不相关的证据,例如:我的研究是跟孩童有管,而推荐的文献研究的是成人,为了取得平衡的观点,我咨询了资深的学者,他建议我不要引用超出样本年龄范围的研究,这样会让我的假设变复杂;我的论文采用了 2010 年后才出现的新策略,而建议的文献使用的方式,大家认为已经被我论文中叙述的技术给取代。 这很明显是个微妙的问题,因此说明一定要用科研理由,避免在你的叙述中透露出你认为编辑的意图是要提高期刊的影响因子。走正确的路,编辑也是人,接受编辑错了的假设。 科研新手绝对不能在科研诚信上做出任何妥协,添加不相关的参考文献。认为编辑有极高的诚信标准相形之下好得多,在回复信中对每一点建议做出答复,不要擅自排除那些可能是编辑私心想要突出期刊的要求。 意得辑| 优质润色 (0.49元起) 当期刊评价您的英语时,他们衡量的不仅仅是句子、拼写和语法。期刊更期待您的文章内容框架和逻辑性好,这样才能让同行评审、读者信服您的研究具备新颖性、有价值。优质润色服务编辑会以期刊评审的方法来检查您论文的结构和逻辑,并在必要时进行调整。 优质润色服务还针对该文章提供一年内无限次免费润色、365天无限次审稿回复信审查+不同期刊排版 (另收费)。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3959 次阅读|0 个评论
审稿人:不可复制危机能否彻底根除?
editage 2020-7-8 10:59
我们曾经探讨过很多关于“不可复制危机”的情况,包括 不可复制危机的真实存在及对科学界的短板效应 ,以及 医学统计学家Jonas Ranstam的访谈,他认为不可复制危机是一个被误解的词。 科学发表的不可复制问题也是发表道德很关注的因素,今天这篇文章来自一位美国分析化学教授,他将从一位审稿人的角度阐述自己关于能否根除不可复制危机的观点。 作者介绍: Ira Krull 美国东北大学的分析化学终身教授,目前处于半退休状态,至 2008 年为止,有将近三十年的经验。在他的职业生涯中,一直都有参与分析方法开发和优化的相关工作。他指导和追求需要分析化学知识和分析方法验证的研究,包含有机光化学、天然产物隔离、分析食品/药物中的亚硝胺、分离科学和质谱。他也将自己的研究带到全世界,发表许多文章到期刊、科研杂志、书籍、社论上,在国际范围内指导本科生和研究生。他也持续审查发表在分析相关的期刊和杂志上的科研论文。 1997 至 2010 年间,他与同事 Michael Swarz 博士一同在 LCGC North America 发表过无数关于验证观点 (Validation Viewpoint) 的专栏文章。多年来,也有多篇综述文章发表在分析化学期刊和书籍上。 在我在分析化学三十年的工作过程中,我为多个期刊评审过很多论文,大部分的论文只有一点或甚至没有分析方法验证,这表示它们缺少重复、重现、验证、耐用性的证据,还有大部分演示方法验证需要的其他条件。令人意外的是,这些论文大部分都是投稿到分析相关的期刊,而不是生物类期刊,如《科学》、《自然》、《细胞》或《Bio Techniques》等。因此,既有文献以及近来发表的文献会缺少可重复性和其他分析方法验证也就不足为奇。 或许好的科学研究和发表文章的基础条件是在成功地完成和发表后,能够让其他人在具备相似培训、准备和设备的实验室中重复这项工作。作者在投稿发表 之前 ,至少应该要确保他们的研究能在自己和他人的实验室中重复,如果无法达到这个关键要素,那么这些研究发现就不该发表。原创工作应该要遵循科研方法 (protocol),例如良好实验室实践 (good laboratory practice, GLP),照理来说应该要在有质量管控和质量保证的 GLP 设备中进行。还有,应该要有足够的硬性数据(数字),每一个测量都只好要重复三次,全部都分析式对待和制表。 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越来越多的论文因为没有可重复或可充值的特定要素而被拒稿。如果我自己的经验能跟现在在审稿分析式文献的人串联起来,那么就很清楚了,期刊和编辑在评估稿件时。对作者的要求应该更多,论文应该要有可重复、可重现、可验证、耐用等证据,还要有其他事实和完整分析方法验证要素。还有,如果这些东西 不 显著,那么此类的工作就有可能无法发表,其他科研人员将无法重复这些研究发现,我们会持续面临我们现在的困境:许多甚至大部分过去的或正在进行的科研发表文献都无法重复的普遍现象。 我收到的分析论文大部分都只有一部分或 没有 分析方法验证。这表示它们缺乏验证性、耐用性、重复性、重现性、检测限制、定量限制、定量线性的校准图、重复次数 n 至少大于等于 3 的数据统计处理、试剂稳定性、质量控制、质量保证、良好实验室实践等等条件。还有,相较于产业或政府实验室,缺少可重现要素的分析仪器、药品、生物制药等领域的文章大部分来自学术界。公司和实验室大部分都符合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U.S. Food Drug Administration)、 欧洲药品管理局 (European Medicines Agency) 和 日本薬剤師会 (Japan Pharmaceutical Association) 的相关规定,这是高质量方法验证的证据,也是到现在学术还没有强制规定或者期刊或编辑没有强制要求的。大部分的学者都倾向节省任何跟分析方法验证要素相关的时间、金钱和精力,如果他们早先能照着规定走的话,现在的无法重复危机或许就能避免了。 基于以上论点,科学界要怎么解决这些问题,让未来的文献都可以重复呢?是科研作者、审稿人、编辑、期刊出版社、基金单位还是其他方面的问题?最终,还是科研作者要负责递交有效、可重复、可重现的诚实结果、数据。至于审稿人,在评估稿件时,对于没有可重复性、可重现性、方法验证等等与工作可信度相关的条件要素必须要更严格。尤其期刊会在网站上提供在线指南和规定给审稿人,让最好的论文才能达到发表水平。编辑在做决定之前,应该考虑审稿人的意见和建议,或许他们不应该将没有重复或重现条件的论文发给审稿人。最后,出版商也该修改投稿内容的政策,进一步确保他们在发表后的验证性、可重复性和可重现性。 所以期刊才能避免面被不可重复和撤稿等问题困扰。有些期刊,如《自然》、《Bio Techniques》和《The Analyst》等,会要求作者在研究叙述中指出特定初始目标,例如可重复和可重现证据,以及每个实验的重复次数。有些指南讨论应该包含在论文内文中的分析方法验证条件。或许,期刊编辑和审稿人需要更谨慎自己核准可以发表的论文,特别是只有一点或跟根本没有 任何 分析方法验证证据的文章,这有可能会导致该研究未来的重复或重现工作失败。整体的目标应该是确保最终论文含有足够的数据、细节以及方法验证,在发表后让读者有办法重复同样的工作。 缺乏可重复性和可重现性会影响科研的进步速度。除此之外,这也有可能对基金资助造成不利的影响,因为 研究不可重复是科学经费的主要绊脚石 。这样的研究也可能对健康及卫生政策带来危害,甚至让人们对科学失去信任。因此,发表高质量的科学应该是科学界各个群体的首要任务。 意得辑| 优质润色 (0.49元起) 当期刊评价您的英语时,他们衡量的不仅仅是句子、拼写和语法。期刊更期待您的文章内容框架和逻辑性好,这样才能让同行评审、读者信服您的研究具备新颖性、有价值。优质润色服务编辑会以期刊评审的方法来检查您论文的结构和逻辑,并在必要时进行调整。 优质润色服务还针对该文章提供一年内无限次免费润色、365天无限次审稿回复信审查+不同期刊排版 (另收费)。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3175 次阅读|0 个评论
开科思推出集成化工具生态系统,让研究人员的工作变得更简单
editage 2020-7-7 13:32
新加坡/伦敦,2020 年 6 月 4 日。作为一家致力于推动科学进步的科技公司,开科思 (Cactus Communications, CACTUS) 宣布推出面向学术研究人员的大型工具和服务支持的集成生态系统 R (researcher.life) 。 该生态系统目前提供了六种工具和平台,其设计的初衷是解决研究人员面临的特定需求或问题。R Pubsure 平台由人工智能支持,可以评估研究稿件的投稿完备程度并推荐合适的期刊。 R Discovery (测试版)将人工智能与研究人员社区两者融合,帮助研究人员更快、更智能地搜索文献。 R Upskill 是一个学习平台,为研究人员提供了海量的精选课程和手册。R Voice(测试版)为研究人员之间各种话题的交流提供社交平台。R Fund 概念即将亮相,可使得研究人员能够及时为其研究找到资助。 今年 4 月,开科思发布了一款人工智能驱动,且由专家精心设计的综合平台 R Concept,它涵盖与 2019 冠状病毒病 (COVID-19)相关的研究、见解、评述和专家建议。该平台已可以在 R 生态系统中使用。 开科思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Abhishek Goel 在谈到构建该生态系统的动机时表示:“现代研究人员必须想方设法才能腾出时间去实验室做研究。他们在撰稿、排版、投稿、审稿、搜索文献、筹备演讲和申请拨款上花费了太多的时间,这些事情挤用了本可在实验室里解决实际问题的宝贵时间。我们希望能为研究人员提供便利,让这些事情简单化;这一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更加迫切。” 该生态系统利用了开科思的人工智能、概念抽取和深度学习的能力。为了增强公司的科技解决方案,开科思于今年早些时候收购了一家位于丹麦的人工智能新锐创业公司 UNSILO。 该生态系统让会员可以无缝、轻松地使用多种工具和解决方案。PubSURE 以前是开科思提供的一个独立解决方案,现已被集成到 R 生态系统中。已在 PubSURE 注册的研究人员现在可以使用整套 R 解决方案及更多服务、信息和社交功能。 开科思目前正在邀请研究人员探索使用 R 平台和工具生态系统并反馈他们的使用情况。 研究人员可在 researcher.life 上注册访问该生态系统。 关于开科思 开科思(cactusglobal.com)成立于2002年,是一家致力于推动科学进步的科技公司,我们与科研人员、高校、出版商、学术社团及生命科学机构合作,以提升自身的科研影响力。 开科思的产品和服务的设计初衷就是满足所有的研究和出版需求:意得辑 (Editage) 致力于提供编辑、翻译、转录、出版支持服务及教育和培训解决方案;Cactus Life Sciences 为制药、生物技术和医疗器械机构提供内容策略及内容开发和传播的解决方案;UNSILO 为出版商提供人工智能工具和解决方案,旨在帮助其发展商业机会和优化出版流程。 Cactus Labs 是开科思的创新和研发部门,为公司所有业务提供支持。同时,开科思还孵化种子和早期初创公司,它们都拥有共同的使命,即通过科学和技术方案来解决问题。 开科思在伦敦、普林斯顿、新加坡、北京、上海、东京、首尔、奥胡斯、班加罗尔、海得拉巴和孟买均设有办事处;其 3000 多名专家员工来自全球各地;客户遍布超过 190 个国家和地区。 开科思新闻编辑部 newsroom@cactusglobal.com 意得辑| 优质润色 (0.49元起) 当期刊评价您的英语时,他们衡量的不仅仅是句子、拼写和语法。期刊更期待您的文章内容框架和逻辑性好,这样才能让同行评审、读者信服您的研究具备新颖性、有价值。优质润色服务编辑会以期刊评审的方法来检查您论文的结构和逻辑,并在必要时进行调整。 优质润色服务还针对该文章提供一年内无限次免费润色、365天无限次审稿回复信审查+不同期刊排版 (另收费)。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2340 次阅读|0 个评论
同行评审:吃力不讨好还是责任?
editage 2020-7-6 17:02
同行评审机制在科研发表界已行之有年,多数权威期刊采用同行评审来确保科学发表有质量控管形式存在。 甚至一般出版界纵使不清楚同行评审程序也将学术论文视为标准,因为他们知道这些文章在发表前都经过审核。不过,同行评审也是有自己的问题,像是评审偏见、抄袭、个人或专业妒忌等等,虽然有这些问题,研究人员还是将同行评审视为监控全球研究的唯一途径。 同行评审有许多与发表论文直接相关的隐性成本,虽然整个过程不涉及任何金钱交易,主要的成本是时间:期刊编辑安排同行评审的时间还有评审员花在审核论文的时间。有时候看一篇论文可能要花上一天的时间!这些没有实际支出的同行评审费用估计一年有 190 万欧元。 同行评审里极度重要但常常被忽略的一点是在现今的制度下,评审员是无酬的,他们的报酬通常是与金钱无关的期刊致谢、在编辑部的职位、免费获取期刊、版面费折扣等。能够在知名期刊放上他们身为评审员的名字是担任评审员最大的诱因,又,能参与专业辩论与担任科研守门员的机会也是动机之一,因此,社会责任、智慧贡献与名誉貌似为传统同行评审机制的诱因。同时,担任评审员对学术的贡献对其职涯发展也有益处。 不过有越来越多的评审员因为以下原因对于无偿评审工作感到不公: 评审员也是研究人员,他们必须牺牲做实验或教书的时间来审阅科研论文,他们希望期刊理解他们的时间是具有金钱价值的。 期刊从订阅、版面费获利,但他们却不用付任何酬劳给同行评审员。 研究人员审查书籍或其他书面工作时会收到酬劳,但审查科研论文却通常是无偿的,他们对此差异感到不满。 随着一些公司开始提供独立、付费的同行评审以及一些期刊开始支付评审员薪水,传统的同行评审模式似乎到了该改变的时候。支持付费评审的人认为这能够激励评审员审阅更多论文,不过,有些人质疑期刊对这种独立的发表前同行评审的接受度有多大。甚至有些研究人员认为付费评审事实上会模糊发表优秀研究的焦点,让人转而注意同行评审能带来的收入。期刊或作者可能需要负担同行评审费用也使得发表的总成本也会随着提高。 在传统的模式下,评审员通常都被视为值得崇敬的学术家,自愿提供让科学更进一步发展的宝贵意见,评审也被视为他们对学术科研界的责任,另一方面,同行评审私有化让研究员有机会对其付出的辛劳有了回馈。 身为研究人员,您会支持传统模式或是新的机制呢? 意得辑| 优质润色 (0.49元起) 当期刊评价您的英语时,他们衡量的不仅仅是句子、拼写和语法。期刊更期待您的文章内容框架和逻辑性好,这样才能让同行评审、读者信服您的研究具备新颖性、有价值。优质润色服务编辑会以期刊评审的方法来检查您论文的结构和逻辑,并在必要时进行调整。 优质润色服务还针对该文章提供一年内无限次免费润色、365天无限次审稿回复信审查+不同期刊排版 (另收费)。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2103 次阅读|0 个评论
你的论文为什么延迟发表?这些原因你都经历过吗?
editage 2020-7-3 16:39
在科学界,发表向来不是易事,从论文投出去之后到最后成功见刊中间要经历很长甚至数年的过程。论文一旦拖延发表会让所有科研人员感到沮丧或紧张,要想知道论文发表为什么延迟就要了解论文投出去之后在你不知道的情况下他们经过了怎样的命运。 推荐阅读:充分了解期刊编辑部 每个期刊的编辑部架构都不同,会根据期刊的大小、投稿量多寡等等因素而定。但一般来说都会有编辑部,其中有主编(Editor-in-Chief,EiC)跟几位副编辑,编辑部的功能是决定每篇投稿来的稿件是否能发表在自家期刊上。 一般都是 EiC 收到投稿,然后分配给 AE,AE 处理审稿还有决策过程,AE 的主要工作是向主编建议稿件的决定。 分配 AE 论文递交到期刊之后,在交给 AE 之前,EiC 可能会跟编辑部助理看过论文,这边是要检查是否可以进一步处理论文:是否符合排版规定?是否符合期刊关注的领域?是否做出清楚创新的技术贡献?档案能不能打开?论文内容是否用期刊使用的语言撰写?论文通过检查后,EiC 就会找出一位 AE 来处理论文,将论文指派给他们。要选择哪一位 AE 来处理稿件,需要考虑一些因素:论文内容跟 AE 专业是否相符、AE 的工作量、回避可能跟作者有利益冲突的 AE 等等。 AE 的初步阅读和评估 AE收到系统通知有新投稿后,首先会先打印论文正文跟投稿信,然后读过一遍论文,看看它在说什么,粗略了解用了什么技术,现在跟它最相关的文献有哪些。 这个阶段AE的重点是找出可以联系邀请审稿的研究人员。作为 AE,他们不用钻研论文的每个细节,也不用了解论文里说的每个点,更别说针对论文的影响和创新性发表意见。因此,AE会避免在读论文的时候形成自己的看法,判断论文是否该接受:这部分是审稿人的工作。 决定是否要直接拒稿还是送交同行评审 有时候论文很明显没有达到期刊的水平,那么 AE 就有可能做出“administrative reject”的决定,也就是一般说的直接拒稿(desk reject)。只有在确定论文几乎不可能被接受,尤其是AE有办法告诉作者明确的拒稿原因还有有用的建议的时候,才会直接拒稿。 一般情况下 administrative reject 的原因有: 如果论文的报道方式太遭,完全无法了解想要说什么 如果研究结果很明显跟先前的工作重复 如果论文的主题完全不在期刊范畴之内 如果论文文字有先前发表论文的内容,违反期刊抄袭政策 PS,根据经验,很少遇到符合上面任何一个条件的论文,有可能是因为 EiC 已经在指派 AE 前就找出那些论文了。 推荐阅读:awaiting AE decision 已经4个月了,该怎么办? 挑选审稿人 在大致了解论文后就要决定要送交同行评审,下一步就是要找出可以邀请的潜在审稿人。 AE此时也会从论文找审稿人的灵感。论文是否广泛使用了先前的工作做为参考?是否比较了先前工作使用的方法?如果有的话而且他们都不是现在这篇论文的作者,我就有机会邀请这些论文的作者。我也会进行随机搜索,看看论文里叙述的问题或关键系是否有可能找到其他论文,我特别会看期刊之前是不是有发表过类似主题的论文,因为我认为这些作者欠期刊一次审稿。 脑力激荡一阵子后,我通常就会有 6、7 位潜在审稿人名单。AE会再进行进一步的搜索,了解这些人是否真的能帮忙,在送出审稿邀请前,我会查看他们的网站,了解他们的论文题目还有发表渠道,在这个领域已经工作的几年,目前的职称还有活动等等。 完成潜在审稿人的分析后,选出其中的 3、4 人送出审稿邀请。有些期刊会有审稿邀请邮件模版,告诉审稿人要做什么,我自己会在模版上做一些修改,告诉对方我为什么会邀请他审稿,比如说我觉得投稿的稿件跟他的专业相符。我希望这样客制化的信息可以让对方同意审稿。审稿邀请也会注明论文是不是重投的稿件、邀稿或是会议论文的延伸等。 我会在审稿邀请邮件中附上稿件。当我自己被邀请审稿的时候,我觉得能够看到稿件是一件很好的事,我能够决定论文跟我自己的领域有多相关,要花多少精力审稿等等。如果可以,我很愿意提供这个机会给其他审稿人。但是我必须承认,如果论文特别长或是太过专业,我不会在审稿邀请时附上,就怕吓跑潜在审稿人。 处理遭拒的审稿邀请 有些审稿邀请无可避免会被拒绝,就我自己的经验来说,有一半的回复是负面的。原因有很多,有不有效就见仁见智:受邀人太忙、不觉得自己是学科领域的专家、觉得论文不有趣或是觉得没有心情审稿。我对这类的回应不太困扰(除非我觉得论文对审稿人来说真的很有趣),会让我生气的有两件事: 慢 - 决定是否要审稿不需要太多时间。如果对方在工作上很积极,我期望在几天之内就能收到回复;如果对方在出差或是忙碌,我还是会希望大概几个礼拜能收到回复。看到审稿邀请悬在系统上好几个礼拜后被拒绝真的让人很焦躁,即使审稿邀请在几个礼拜后才被接受,可能也是一个警讯,这意味着审稿也会同样延迟。 没有其他建议 - 我最爱的回复其实是很快回复的负面反馈,但同时提供其他审稿名单,这表示受邀人有认真考虑过审稿邀请,衡量过自己的情况不允许答应,他们认真考虑的程度足以让他们想到其他可以帮忙的人选。当遇到我不是那么熟悉的领域的投稿时,这样的信息特别有帮助。我自己当审稿人时,如果无法帮上忙,我都会提供其他考虑人选,除非论文是我真的不懂的领域。于是,专家领域拒绝审稿邀请时,我通常会再追加邮件询问他们是不是有其他建议的人选。我非常鼓励大家在无法同意审稿时将推荐其他人选当作是责任的一部分。 挑选其他审稿人 当受邀人拒绝审稿是,我需要找出更多邀请人选。有时候我自己有备案人选,或是请拒绝审稿的人建议。我会避免一次邀请超过 4 个人,如果所有人都接受了,这么多人审一篇稿件实在没有必要。不过,大部分的时候,我都需要再找新的人选,这大概是 AE 工作最困难的一块。这也表示头痛时间到了,绞尽脑汁找出更多合适的人选。有很多人拒绝审稿其实是很令人沮丧的事,最糟糕的情况是投稿的稿件领域很偏,所有中立的专家人选又都拒绝审稿时;还有拒绝审稿的人推荐名单上的人已经拒绝审稿了,令人无语。AE 在这个阶段常常会觉得要找到合适的专家来审稿是不可能的任务,需要有毅力坚持,最终会有足够的审稿人同意。 让审稿人同意审稿 当有足够的人同意审稿(通常是 3 到 4 人)也同意审稿期限,同行评审的前置工作就算完成了。 推荐阅读:论文外审已经8个月了,可以邮件催促审稿吗? 以上这些都是发表中的正常所见,发表的延迟主要发生在同行评审的阶段,审稿人或者编辑因为工作繁忙或其他原因都会导致延迟发表。但是科研界也会偶尔发生一些不正常的事情阻碍论文的顺利发表。 一些不择手段的科研人员会使出手段阻碍或延迟同行的论文发表,对他们施压,让自己获得好处,在我与科研作者互动的过程中,我经常遇到因为其他人所以论文被扣住或发表遭受阻碍的情况。类似的事件一直会在社交网络、科研论坛甚至 COPE 案例中曝光,典型的情境是:有人为了降低研究的相关性或影响力、要求作者署名、甚至导师或共同作者因为意见不合滥用自己的影响力,故意阻碍论文发表。 在这些事例中,论文遭到不公正扣留的常见手法有: 导师不准投稿 很可悲的是,导师是许多论文发表被延迟的主要原因, 导师经常对博士生提出不合理的要求,将自己的名字列入作者 ,但大部分的工作明明都是学生做的。有时候,他们甚至会要求把自己列为第一作者或是通讯作者,而学生通常无力反抗自己的导师,毕竟他们的未来握在导师手上。在某些领域,作者顺序是根据功劳而定,实际上是主要作者的学生常常会被排到 et al. 的位置。也有许多案例是导师一直要求学生修改论文或补做实验,然后又花好几个月的时间检查,导致论文无法及时发表, 有一个可怜的学生,导师甚至这样拖了 2、3 年 ,更糟的是,导师貌似还会威胁组里的学生。当学生最后好不容易发表了论文,很多时候研究结果已经失去相关性,或是其他人已经做出了类似的结果。 共同作者反击 随着跨领域论文数量的增加,合作也变成可科研发表的常态,但如果合作或共同作者没搞好,代价可不小。共同作者如果不同意其他作者的意见,可能会故意不点头, 拖延或阻止论文投稿 ,这种情况通常是因为有私人或专业上的竞争。这种时候,共同作者可能会故意不回应,甚至因为重心改变,不再关心发表进度,也拒绝理解自己的不合作会对其他作者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对其他作者来说,发表论文还是很重要的事,但因为联系不到共同作者,他们就没有办法投稿。 审稿人扣住论文 审稿人也有可能延迟或阻碍论文发表,他们可能或一直要求作者修改论文、增加数据或补实验等。虽说要发表论文,经历两到三轮的修稿是很正常的,修六、七次也不是什么很不寻常的情况。Dereck Sears 在他的一篇编辑部文章 Do we need editors? 里面提到,这样子不止影响发表进度,还会影响论文的质量:「我听说过一篇文章经历六七轮的审稿,审稿人最后不过在文字上纠结,修改也只是在拖延,最后论文已经失去新意,错失发表新发现的时机。这么多宝贵的时间跟努力都浪费了。」有些情况可能还有争议,比如来回多轮的修稿是为了改善论文质量。但不要忘记了,审稿人也是同行,也是作者,同行竞争或嫉妒有可能是故意延迟审稿的原因。这方面很难拿到统计数据,在学术圈待了比较长时间的人应该都面临或听过 审稿人带有偏见,故意给负评、延迟审稿或拒稿 的情况。 跟世界上其他领域一样,学术发表也有贪腐的人存在。今天谈了这个现象,希望能提醒年轻的科研作者有可能在发表论文时会遇到的阻碍,做好准备。有些预防措施,比如在课题刚启动的时候就让共同作者和合作人员签署协议,将论文预印版上传到 arXiv 不失为对抗不配合的共同作者或有偏见的审稿人的办法。不过,确实需要更好的机制,提供科研生涯刚起步的研究人员更公正的环境,避免他们成为申诉无门的受害者。 你有遭遇过类似的情况吗?可以在留言写下您的看法。 意得辑| 优质润色 (0.49元起) 当期刊评价您的英语时,他们衡量的不仅仅是句子、拼写和语法。期刊更期待您的文章内容框架和逻辑性好,这样才能让同行评审、读者信服您的研究具备新颖性、有价值。优质润色服务编辑会以期刊评审的方法来检查您论文的结构和逻辑,并在必要时进行调整。 优质润色服务还针对该文章提供一年内无限次免费润色、365天无限次审稿回复信审查+不同期刊排版 (另收费)。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3274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研抗疫,意得辑一直都在
editage 2020-7-2 14:49
随着新冠肺炎流行病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相关论文的数量也随之增长。全球各地研究人员的论文高速产出。开科思(Cactus Communications)旗舰品牌意得辑于今年2月推出稿件翻译、编辑以及插图格式编排的公益服务,以帮助全球各地研究人员的论文达到期刊要求的标准。截至7月1日,意得辑服务的新冠论文已超过850篇。 当前正值全球全力对抗新冠疫情之际,大多数领域的研究都已经退居其次。为了更多地了解 COVID-19、寻找其疫苗或治疗方法,科学家们正在全力以赴,进行大量的研究。在这一情况下,研究人员可以动用所能获取的一切资源来有效地传播他们的研究成果。 意得辑首席运营官 Vikas Narang 说:“我们的愿景是确保 COVID-19 的研究新成果能够迅速发表;这是当下之需。我们不希望从事这一崇高事业的研究人员会为服务费用担心。” 目前,这一公益服务已经开展近4个月。截止7月1日,意得辑已经服务于850多篇以 COVID-19 为主题的论文,其中大部分是关于疫苗和药物的研究(378篇),大多数的论文都来自中国(310篇)。 Narang 指出,“能为研究人员提供帮助,这一机会非常宝贵。研究人员的反馈也非常积极。当下对我们所有人来说都是一个艰难的时刻,对在前线工作的人而言更是如此。我们希望意得辑迈出的一小步能让全球抗疫迈出一大步。” 除了推出公益编辑服务外,开科思还推出了一个综合的由人工智能驱动、专家策划的 COVID-19研究平台。开科思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Abhishek Goel 补充道:“我们希望那些努力提升人们对 COVID-19 认识的研究人员,能够致力于寻找治疗方法;我们的平台和服务使他们能发现来自世界各地的研究成果,让研究工作更进一步,并帮助他们研究成果得到传播。例如,一位研究肺部尸检的研究人员谈到,要从意大利获得 COVID-19 尸检报告相当困难。而我们则通过与意大利的机构合作,获取了相关数据,目前这些数据可供平台上的研究人员使用。” 了解COVID-19研究成果以及与其他研究人员合作: https://covid19.researcher.life/ 虽然在中国免费润色COVID-19研究稿件的服务已经结束, 不过意得辑一直都信心系科研人员,现在集思广益,征集大家的意见。您觉得意得辑还能为抗疫做出什么? • 线上公益科研写作直播 • 为已发稿件做科研传播 • 新冠稿件免收加急费 • 新冠稿件1年多轮润色服务的基础上免费延长3个月 意得辑| 优质润色 (0.49元起) 当期刊评价您的英语时,他们衡量的不仅仅是句子、拼写和语法。期刊更期待您的文章内容框架和逻辑性好,这样才能让同行评审、读者信服您的研究具备新颖性、有价值。优质润色服务编辑会以期刊评审的方法来检查您论文的结构和逻辑,并在必要时进行调整。 优质润色服务还针对该文章提供一年内无限次免费润色、365天无限次审稿回复信审查+不同期刊排版 (另收费)。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1877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研摘要新时代——图片摘要与视频摘要
editage 2020-7-1 18:34
过去二十年来,消化、处理和传播信息的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数字媒体是为沟通方式带来巨大变化的主要推手。科学沟通也跟着受众的需求而改变。 今天,社交媒体已经成为科学家分享想法和宣传研究的平台。现在的受众更加喜欢像Facebook、Twitter这样的在线平台,同时他们处理信息的模式也发生了变化。阅读起来简单快速而且有价值的信息更受追捧,而那些文字多而冗长的文章已是明日黄花。 用可视化方式呈现的信息逐渐比文字内容更受欢迎。为了适应这种改变,许多期刊已经开始采用创新的方式来接近读者,其中就包括用图片和视频摘要来宣传科研文章。 图片摘要是什么,有何优势? 图片摘要是指用视觉方式精确呈现论文中的主要发现,用特殊的设计为读者总结论文中的主要内容。 MIT的城市规划学博士Lily Bui在她的一篇阐述“图片摘要”的博文中引用了两个近期期刊中的图片摘要的例子。 这样的科研论文已经有了一种教科书的既视感。 Lily Bui 认为图片摘要并不仅仅是文字摘要的另一种表达形式,他们往往有着文字不可替代的效果。图片摘要一目了然,在简化文献上有很好的效果。 此外,图片摘要也比较容易让来自不同领域的读者理解复杂的技术概念,也能帮助跨领域研究。另一个好处是图片式摘要可以提供更多关于方法和结果的信息,这是有字数限制的传统摘要比较难做到的。 还有,图片摘要也是分享到社交网络上比较理想的形式,更容易推广研究。因此,图片摘要可以吸引更广的读者,激起他们阅读文章的兴趣。 在爱思唯尔的官方投稿须知中是这样定义图片摘要的: “A Graphical Abstract should allow readers to quickly gain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main take-home message of the paper and is intended to encourage browsing, promote interdisciplinary scholarship, and help readers identify more quickly which papers are most relevant to their research interests.” 亦即希望能鼓励推广人们浏览跨领域学术,帮助读者更快找到与自己兴趣相关的研究。也因此有越来越多的期刊开始接受图片摘要的概念。 视频摘要是什么,有什么好处 视频摘要是继图片摘要之后衍生的姊妹篇,说白了就是用来激起读者对文章的兴趣的简短视频简介。视频摘要通常用3-5分钟介绍研究,提供简短的背景介绍,使用的基本方法,并总结主要的研究发现。 The Scientist Videographer 的博主Karen L. McKee 在她自己的网站中阐述了视频摘要的各项优势。 就她来看,视频能让作者对自己的研究发现提供更个人化的说明,用更广的角度来讲述研究工作。此外,在搜索引擎中,视频的排名高于文字,因此搜索相关主题的人比较有可能在搜索结果中先看到视频摘要,再从视频到达文章页面,从而提高研究的能见度。 视频摘要也是促进传播的重要路径。学术圈外的人,比如医院或企业的工作人员,他们一般不会阅读期刊文章,而视频更有可能让他们接触和了解最新的科研成果。 《Family Process》 杂志的技术与新媒体副编辑 Victoria Dickerso 在她的博文中披露有趣的数字: The full text version of articles (HMTL and PDF) with video abstracts were downloaded an average of 115 times per month. Articles without video abstracts were downloaded an average of 63 times. Articles with video abstracts had 82% more full-text downloads. 带有视频摘要的文章平均每月有115次的下载,纯文本的文章平均每月只有63次下载,二者整整差出了82%。 制作图片摘要 可能对大多数科学家来说,他们并不擅长制作图片摘要。但其实图片摘要没有那么难做。要制作图片摘要,首先要在任意一个软件中绘图,Microsoft PowerPoint、小画家、CorelDRAW、Photoshop 等软件都可以,别忘记提交之前按照期刊的要求调整尺寸。 Andrew Sun 在他的博文 Softwares for drawing graphical abstracts 中对制作图片摘要时选用合适的软件提供了很好的建议。此外,像爱思唯尔、Cell Press、ACS 和 IEEE 这些出版商都在网站上提供了制作图片摘要的详细指南。 制作视频摘要 目前期刊对视频摘要的要求很简单。根据 Victoria Dickerson 的说法,可以使用电脑摄像机和内建的麦克风录制视频摘要,作者只要像做简报时一样说话就好。等期刊审查过后,把视频上传到 YouTube,之后再加到期刊的 YouTube 频道中。虽然目前视频摘要还不是很常见,但未来有可能会变成标准项目。因此,作者有必要培养自己制作视频摘要的相关技能。即使期刊不发表视频摘要,作者自己制作视频摘要宣传自己的研究也是不错的。 不管是图片摘要还是视频摘要,这些可视化的摘要是未来必备的,有机会为作者的发表文章带来更多的曝光。这些视频为提升研究触及幅度提供快速有效的方法,确保人们能从研究中获得好处。研究真正的成功来自于应用在实际问题上的效率。 随着数字媒体和沟通模式的改变,科学家必须要适应这些改变,让科研持续进步。 文章节选自意得辑专家视点,阅读原文请点击: 意得辑| 优质润色 (0.49元起) 当期刊评价您的英语时,他们衡量的不仅仅是句子、拼写和语法。期刊更期待您的文章内容框架和逻辑性好,这样才能让同行评审、读者信服您的研究具备新颖性、有价值。优质润色服务编辑会以期刊评审的方法来检查您论文的结构和逻辑,并在必要时进行调整。 优质润色服务还针对该文章提供一年内无限次免费润色、365天无限次审稿回复信审查+不同期刊排版 (另收费)。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2404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研进阶 | 论文发表之后你还应该做什么?
editage 2020-6-30 12:09
学术论文的发表见刊是令人激动的事情,但是在科研竞争也日趋激烈的当下,这仅仅是一个开始。科研人员不能仅仅依靠媒体来传播自己的学术成果。 为了创造并证明影响力,科研人员自己还背负了 宣传自己的研究 的额外责任。每个人要通过不同渠道散布他们的的工作,能带来更多阅读量、下载量还有期刊论文引用,这些都能提高你的 h 指数 ,提升你的声望,带来更多研究相关的机会。但研究人员,特别是刚开始做科研的人,通常会发现宣传自己的论文并不容易。 要让更多人对你的论文有兴趣,最好的办法是做出高质量的研究,所以宣传不能替代专心研究本身的重要性。推广你的研究是绝对有帮助的!在这篇文章中,我会说明你可以如何开展宣传清单,列出一系列能够在在线提升你的论文接触面的的活动,与你的新学期发表策略相连结。我们从一次性的任务开始,制定你的策略,打开一个新的文档,记下这些笔记、想法、有用的链接还有登录信息等(当然要绝对安全的保存这些文档)。 了解开放获取的最新实践 开放获取正热门,你必须要知道开放获取出版的最新消息,这样你的论文才会被你希望触及的人找到并阅读。 创建 ORCID iD 为什么需要ORCID iD?为了确保你的工作的功劳能被完全记录,特别是有其他科研人员有可能跟你同名的时候。注册取得 ORCID iD 能避免作者同名产生的混乱。在你所有的线上线下档案(ResearchGare、领英、推特、简历、单位网站等)加上这个 ID。 推荐阅读:什么是ORCID,如何创建自己的ORCID ID 写好论文题目和摘要 当你的论文发表后进行宣传时,别人第一眼会看到的是什么?论文的题目和摘要!所以一定要 好好写题目和摘要 ,确保人们在浏览期刊时,能抓住他们眼球。 把握好时机 找出论文确切的见刊日期,这样你就可以安排宣传活动的时程,达到最好的效果。在宣传论文的时候,记得要找出使用正确的链接(例如 DOI 链接)。 从一开始就关注指标 这不止包含期刊层级的影响因子,要追踪在数个期刊上的各种文章层级指标 (article-level metrics, ALM) 是有可能的(可以观看 PLOS 案例 ,或是使用像 Mendeley 这样的工具来追踪不同刊物中的数据),甚至追踪个人层级的影响力的替代指标也是可以的。免费工具 ImpactStory 也提供论文、博文、社交媒体账户和其他数据来源的信息。 追踪正确的指标来记录论文传播成功度,可以更容易地展现证明你的各项活动(成效)。这也会让你更有动力去看你的研究覆盖度提升的真实数据,也能帮你找出趋势和机会。及早设置指标追踪,从一开始就受惠。 建立组织你的线上曝光度 一旦追踪设置好,就该检查你的在线档案一致性。记下人们可以找到你还有你的研究工作的平台,例如: - 个人博客或网站 - 单位、学会、研究团体或项目网站 - 工作专用的社交媒体账户,包含那些推荐使用的平台推特、领英和Google+,还有其他选项如Facebook、Instagram、Snapchat和 Pinterest 科研人员专门网站,如 ResearchGate 和 MyScienceWork 准备好完整的清单后(如果日后创建新的档案可再随时添加),保持所有平台上个人档案的一致性,使用相同的大头照、网站链接(包含所有之前的相关工作)还有个人简介信息,简介信息可能需要根据字数限制调整。在个人简介里加上有趣的信息,讨论你的研究动机、关于工作的更广泛的背景、任何杰出成就等等。别忘了在这些档案中加上你的 ORCID iD。 计划网站的运营 除了在平台上直接分享论文外,网站上还有很多地方可以添加文字内容,链接到这些文章,例如,你的研究团体网站、比如 ZME Science 这样的一般网站或是给作者和研究人员的学习平台等。每一篇论文你都可以分成好几个“故事”来讨论,举例来说,这个主题更研究团队的工作有什么关系,所属单位的代表活动,还有展示基金单位的进展承诺。 每一个你计划要写东西的网站,可以看看一般内容的写作风格,还有目标读者群的风格,这些人才是你写文章的对象。在准备文章中记下这些信息,附上每个单位的 社交媒体帐号 信息。最后,记下你该怎样发表内容在每个网站上,也就是你该将内容发给谁(姓名和邮箱地址)、用什么格式、多久会发表等信息。 利用好营销人员 在你的单位或你个人的人脉中负责营销、公共关系和沟通的人,都能对你宣传论文的工作有所帮助。当你在计划今年的宣传清单时,就是联系他们最好的时期,知道他们可以提供什么样的协助,你该怎么做能让这个过程供轻松。还有要将多久才能发表考虑进去,这样你才知道你要多早提供材料。 如果他们能发表链接到你的工作的新闻稿,找出相关规定还有发送信息的主要负责人。如果他们能在推特上宣传你的工作,找出谁是帐号的负责人,还有你在个人社交网站上该@的帐号名称跟话题标签(当然也要记得追踪他们!)。 推荐阅读:提升你的曝光度,发表前后该做的事情 当你已经意识到你要开始自己动手传播你的文章的时候,你应该做好一些措施,以便能追踪各项活动的进展。按照上文所述,你现在应该准备好,有一致的在线档案、有效追踪还有知道有哪些不同的宣传机会可以利用。现在让我们来创建清晰的工作清单: 投稿前(或审稿中)你该做的事: 撰写要发到其他网站的内容,将这些内容发到需要一些时间才能发布的网站(说明等文章链接出来后你会再补上)。记得与投稿期刊的编辑确认这样做是否可行。还有,要记住只有宣传你的论文,在正式发表前,不要重复其中的内容,所以要用简练的语言改写论文中的相关内容,不要直接复制原文。 给可能对你的论文有兴趣的人准备邮件内容,或是你已经另外写好的内容(同样,等文章链接出来之后再加上)。这些可能是给(你想要分享这篇文章的) 共同作者 或是合作对象、资助者、基金单位、前同事、领域内的专家、领域内的名人等等,任何对你的论文有兴趣、跟你有人脉关系的人。这也是一个建立人脉和联系的活动! 撰写公关公司和营销支持在散布你的工作时会需要的信息 论文发表(即有链接)后该做的事 更新并发送上面准备好的内容 在你可以登录的平台上直接分享论文 注意组织、群、办公室还有你联系过的人的社交帐户,如果他们发帖提到你的文章,记得点赞和转发 随着相关讨论发布,记录并交互宣传讨论你的工作的帖子 可以开始下一个研究了! 持续的挑战 宣传活动清单事前计划、执行得多好将会关系到每篇论文的成功,但你在不同平台能建立多大的读者群和追踪帐号也会影响成果。这也是为什么宣传是无止境的,在不同的平台上追踪帐号、定期在社交媒体上分享有用的观点和资源(包含之前的论文和文章)、追踪有机会发布内容链接文章的网站,这些都能拓展你的人脉圈。 宣传清单可以也应该随着时间精炼,不是每一个方法都适合每一位研究人员,不同主题适合的网站也不同,但每一次你为每篇论文组织资源建立策略的工作能帮助你的宣传更有效率跟效果。 意得辑| 优质润色 (0.49元起) 当期刊评价您的英语时,他们衡量的不仅仅是句子、拼写和语法。期刊更期待您的文章内容框架和逻辑性好,这样才能让同行评审、读者信服您的研究具备新颖性、有价值。优质润色服务编辑会以期刊评审的方法来检查您论文的结构和逻辑,并在必要时进行调整。 优质润色服务还针对该文章提供一年内无限次免费润色、365天无限次审稿回复信审查+不同期刊排版 (另收费)。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2466 次阅读|0 个评论
推荐审稿人:为何需要?如何挑选?
editage 2020-6-29 12:00
投稿国际期刊时,通常会遇到期刊要求提供推荐的审稿人名单,虽然不是所有期刊都会要求,也不是有要求的期刊都将次列为必要项,但总的来说,推荐审稿人对作者来说有是有好处的。 期刊要求推荐审稿人名单,背后原因如下: 期刊常常遇到找不到审稿人的情况。审稿过程时间冗长长,很多时候是因为期刊找不到合适的审稿人,如果作者能够推荐多位审稿人,便能加快审稿流程。 有时候,期刊安排的审稿人未必具有论文主题的专业知识,或可能对研究有偏见,这种审稿人可能给出负评,所以作者如果能推荐一些审稿人比较理想。 作者应该谨慎挑选审稿人,期刊要求推荐审稿人,期望的是能够给出客观﹑有建设性意见的审稿人;再者,推荐的审稿人反映了作者对领域的了解有多深,因此应该三思推荐哪些审稿人。 挑选审稿人时,不应只考虑如何让论文更容易被接受,以下是推荐审稿人的注意事项: 不要选熟识的人,因为他们会倾向同意你的看法;同时,也不应选对你有偏见的人,最好选一些能够给你的论文提供中肯评价的人。 避免选择与你的论文有利益冲突的人,最理想是推荐对你的论文感兴趣、了解这个领域的人作审稿人,他们能提出中肯的意见,建议有用的方法改善你的论文。 对大部分的刚开始投稿的研究人员而言,很自然会推荐自己参考文献中的作者,或者为自己论文重要观点提供基础的作者,推荐参考文献的作者是个好方法,因为他们对你的领域有深入研究,但也不应在参考文献中随便找几位作者,因为你不清楚他们的同行评审经验,有些作者可能对同行评审不感兴趣,有些可能评论文章时很严厉,所以最好推荐领域中的同事或者领导建议的作者作为审稿人。 由于很多人误用推荐审稿人的制度,不妨简单地写一下推荐这些审稿人的原因,带出你的决定背后的概念。 意得辑| 优质润色 (0.49元起) 当期刊评价您的英语时,他们衡量的不仅仅是句子、拼写和语法。期刊更期待您的文章内容框架和逻辑性好,这样才能让同行评审、读者信服您的研究具备新颖性、有价值。优质润色服务编辑会以期刊评审的方法来检查您论文的结构和逻辑,并在必要时进行调整。 优质润色服务还针对该文章提供一年内无限次免费润色、365天无限次审稿回复信审查+不同期刊排版 (另收费)。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2058 次阅读|0 个评论
想快速发表吗?关于rapid publication的那些事
editage 2020-6-28 11:17
传统发表涉及论文提交、同行评审、论文修改和出版 ,整个过程需要好几个月,而时间长短还会根据研究领域、 审稿人是否有空 、期刊的出版频率等因素而改变。作者(和期刊)还愿意接受期刊决策和论文发表的期限不停延长的时代已经过去,时至今日,科研发现、出版和研究人员的职业发展与质量和速度息息相关。尤其在像免疫学或临床研究这些领域,即时发表能影响医疗保健关联的重要发展,传统的发表程序可能无法及时共享科学发现。为了响应减低延迟发表的需求,部分期刊和出版商已经开始提供 快速发表(rapid publication) ,快速发表是发表的快速通道,保证你在投稿后数天或数周内得到期刊的决定(或甚至见刊出版)。 快速发表期刊如何做到快速出版 传统出版模式中最密集和迭代的阶段是同行评审、修稿或定稿。大多数快速发表刊物选择发表后同行评审和开放获取来减少时间延迟和管理大量投稿。在初步提交后,论文会经过初步筛选,检查基本精确度、相关性、原创性、抄袭、与期刊范畴的匹配度等,通过筛选论文会以未审查版本在线出版。 论文会在发表后才进行评审,然后审稿意见会与论文一起发表。有些期刊将论文发表在开放平台上,例如 PubPeer 或 Publons,邀请广大多元的读者群一同评论,此外,有些刊物选择开放同行评审,其中审稿人身份是公开的。然后作者可以根据审稿意见修改论文,修订版本会在线出版。大多数快速发表期刊都属开放获取,并以知识共享形式公开内容,允许用户在加注适当引用的信息的情况下免费自由使用内容。一般来说,期刊或出版商对于快速出版会收取更高额的费用,出版商也可以选择让单位或基金规定开放获取的作者减免相关费用。 对于作者的好处 如果你是研究人员,快速发表有以下的好处: 竞争优势 :科学研究是高度竞争的领域,在很大程度上, 作为一个研究者你的声誉取决于发表的论文。你能越快发表研究成果,比起其他同行你就越有竞争优势。 减低被抢先发表的机会 :有其他人跟你进行同个研究课题的可能性是永远存在的, 抢先发表成果的人能取得优势 ,让别人用同样的想法获得功劳,或是学术圈所说被“抢走”功劳,可说是研究人员最不想遇到的噩梦。快速发表可以帮助你避免被抢先发表,确保你的想法得到应有认可。 提高基金/博士后申请机会 :发表是取得基金或博士后职位的先决条件。由于这些申请有时间限制,较短的杂志发表周期能帮助你赶上申请期限。拥有个人的发表论文清单势必能加强你的基金或博士后职位申请。 在这个快速变动的环境中提升个人能见度 :短程发表周期也能迅速建立你的发表档案。此外,考虑到越来越多的快速发表刊物选择开放获取,肯定能增加自己在全球的知名度。 提前计划 :期刊的快速回应可以帮助你更好地提前进行发表规划,特别是在遇到拒稿的情况时。 对于出版商的好处 从某种程度上说,出版商也在逐渐远离传统出版模式,从快速出版中受益。 保持领先者姿态 :期刊/出版商之间也存在竞争,争相发表研究结果。能够快速发表可靠、原创科研成果的期刊/出版商更可能被视为是领域内最新发展的信息来源。 增加投稿量 :让作者花越短时间等待结果的期刊通常享有更好的名声,有可能吸引全球更多作者前来投稿。 提高效率 :减少稿件处理时间能帮助期刊实现更高效的生产系统,处理大量的投稿。当然,这意味着快速发表期刊/发行商必须采取能够兼顾质量及速度的程序。 美好的蓝图 快速发表可能是解决冗长期刊决策与出版周期的解决办法。不过,如果你打算选择快速发表的话,还是要谨慎小心。科研界的竞争与发表的巨大压力也引来了可疑的出版商,他们以保证发表为诱饵,实则意图窃取原创想法。 要进行快速发表,首先要选择正确的杂志,避免 落入掠夺性出版商的陷阱 。密切关注杂志网站的信息,小心那些华而不实的承诺。 Jeffery Beall 的掠夺性出版商和期刊清单 会是很好的参考资料,以此名单为起始,进而了解检验研究质量的过程为何,比如发表后同行评审,权衡传统同行评议和快速发表后同行评议对你的研究有何利弊。如果你认为传统发表能为你的研究带来更多的价值,那么可以选择传统的发表路线,并耐心等待直到发表成功。最后,快速发表和发表后同行评审是相当新的趋势,如同大多数非传统学术出版路线的其他方法,它们也受到严密的审查,能对科学发展和交流带来多大的价值仍有待评估。为了避免被快速发表所影响,应先考虑你的研究、职涯能从中获得多少好处,以此为标准决定发表策略。 你试过快速发表了吗? 意得辑| 优质润色 (0.49元起) 当期刊评价您的英语时,他们衡量的不仅仅是句子、拼写和语法。期刊更期待您的文章内容框架和逻辑性好,这样才能让同行评审、读者信服您的研究具备新颖性、有价值。优质润色服务编辑会以期刊评审的方法来检查您论文的结构和逻辑,并在必要时进行调整。 优质润色服务还针对该文章提供一年内无限次免费润色、365天无限次审稿回复信审查+不同期刊排版 (另收费)。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1891 次阅读|0 个评论
拒抄袭!6 步骤提升“换句话说”的技巧
editage 2020-6-24 13:09
对中国作者来说,要用英文写论文尤其挑战,很多人在刚开始的时候,都会参考他人的写作方式,先从模仿开始慢慢发展自己的写作能力。然而,即使是借用句式,也可能会陷入抄袭嫌疑,因此“换句话说”,或是改写(paraphrese)便是另一个重要的技能。 改写同样还需要用在引用他人内容时。 虽 说改写是一种可以借用别人的想法、又能避免抄袭的方式,但即使经过改写,还是需要加注原始出处来源,如果没有适当加注,也还是有可能算是抄袭,以下是进行改写的步骤与技巧: 重复阅读原文,直到你完全了解其中的意思 不要看原文,将你了解的部分用点列式的方式写下来 在不改变原意的情况下,用自己的话写 与原文进行比较,确认重复的文字越少越好 如果要使用原文中提及的只字片语,使用引号 如果是借用他人的想法,记得加注出处信息 除此之外,许多人会预期 使用编校服务来达到改写的效果 ,然而编校服务的主要目的是改善语言,帮助作者清楚表达自己的意思,并不会进行所谓的“换句话说”,因此,比较好同时也能增进写作技巧的方式是训练自己一步一步用自己的话表达。 意得辑| 优质润色 (0.49元起) 当期刊评价您的英语时,他们衡量的不仅仅是句子、拼写和语法。期刊更期待您的文章内容框架和逻辑性好,这样才能让同行评审、读者信服您的研究具备新颖性、有价值。优质润色服务编辑会以期刊评审的方法来检查您论文的结构和逻辑,并在必要时进行调整。 优质润色服务还针对该文章提供一年内无限次免费润色、365天无限次审稿回复信审查+不同期刊排版 (另收费)。 更多详情访问: 意得辑优质润色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2703 次阅读|0 个评论
论文发表调研 —— 目标期刊挑选
editage 2020-6-22 13:24
大部分的科研人员都应该能深刻体会从挑选、投稿到收到期刊决定这整个过程对作者来说是多么重要又揪心。作者要怎么筛选出最适合投稿的期刊?他们真的理解期刊的作者须知吗?他们要怎么处理同行评审意见?这些问题时不时都会浮现在研究人员的脑海。 近来,意得辑欲更进一步了解科研人士对发表过程的看法,于丁香园上进行了在线调研,共有 871 人参与,调查中的 10 个问题皆与发表流程相关,像是目标期刊挑选、同行评审、期刊编辑决策、剽窃等等。 以下为调查问题: 您是否总是清楚您的论文最适合投递到哪个期刊? 选择目标期刊的时候,您认为以下哪个因素最重要? 在论文发表前,您平均向几家期刊投稿? 投稿后,通常多久之后收到期刊的第一次回复? 期刊提供的投稿指南中,您觉得叙述的最不清楚的是什么? 撰写论文时,您是否觉得阐述引用自其他文献的内容很难? 如果能收到查重报告,适时指出问题,是否会对您有帮助? 以下哪项描述最符合您在处理同行评审意见时遇到的困难? 您希望期刊推荐服务或工具时,能够提供哪些具体信息? 根据您的经验,您最希望得到什么样的帮助或哪方面的培训,从而提高论文成功发表的几率? 调查结果有一些重要的发现,也有一些令人意外的结果。这里 我们将首先讨论目标期刊挑选的相关问题。 论文是否能够发表以及多快能够发表很大一部分取决于是否选择了正确的目标期刊,调查结果发现大部分的研究人员表示为自己的论文选择一个适合发表的期刊不是件容易的事: 仅有 28% 的人认为每次在写完论文后,他们就知道最适合论文投稿的期刊是哪一个。 32% 的人不知道该投哪家期刊,觉得每次写论文时要找到适合的期刊有点困难。 40% 的人不是很确定,有时候他们知道那个是适合的期刊,有时候又不确定。 挑选期刊时考量的几项因素有: 影响因子 : 本次调查再次重申了科研人员最重视的是高影响因子期刊,虽然科研界一直以来都在讨论对影响因子的谬误,也有其他引用指标如h指数和altmetrics能较为客观的衡量研究影响力,但事实证明,影响因子直到今日仍是作者挑选期刊时最具影响力的单一指标,共有 62% 的调查参与者认为影响因子是他们在挑选期刊时最重要的考虑因素。 同行评审周期 : 研究人员在挑选期刊是考虑的第二重要因素是期刊的同行评审需花多久时间。确实,在现今极度竞争的科研发表界中,科研人员无不积极争取快速发表,选择能够尽快获得决策的期刊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这是可以理解的,万一期刊拒稿,他们才能在浪费最少时间下再投稿别家期刊,共有 21% 的人表示同行评审周期是挑选期刊是最重要的因素。 数据库索引 : 期刊是否收录在国际资料库也是多数研究人员所重视的因素,共有 15% 的人选择此项为挑选期刊时最重要的考量条件。 开放存取选项 : 开放存取是近来热议的话题,因为它为论文带来可观的读者,所以它的火红也不难理解。许多期刊都接受这个变革并开始在收取版面费时提供开放存取的选项给作者,有 2% 的调查参与者认为这是选择期刊时最重要的因素。 其他因素 : 作者在挑选期刊时还会考虑的因素有期刊的接受率、是否符合期刊范畴、同时考虑审稿周期与影响因子等。令人意外的是只有不到1%的人提到是否符合期刊范畴是最重要的事,同时,极少部分的人表示他们挑选期刊时会同时考虑几项因素,而这也许是更有效率的做法。 此次调查可以看出中国研究人员如何选择投稿的目标期刊,很明显的,期刊影响因子受到过度重视,表示大部分的研究人员急于在同行建立自己的声誉,而忽略像是符合期刊范畴这类的重要因素。 过去几年来,来自中国的投稿数大幅成长,目前占全球投稿数的 11% ,但是中国论文的接受率相较于其他国家仍偏低,这跟国人选择投稿期刊的方式有关系吗?过度重视声誉造成对其他要素的忽视是否会影响接受率跟最终发表结果呢?欢迎分享您的看法。 意得辑| 优质润色 (0.49元起) 当期刊评价您的英语时,他们衡量的不仅仅是句子、拼写和语法。期刊更期待您的文章内容框架和逻辑性好,这样才能让同行评审、读者信服您的研究具备新颖性、有价值。优质润色服务编辑会以期刊评审的方法来检查您论文的结构和逻辑,并在必要时进行调整。 优质润色服务还针对该文章提供一年内无限次免费润色、365天无限次审稿回复信审查+不同期刊排版 (另收费)。 更多详情访问: 意得辑优质润色
个人分类: 国际级写作与风格|2458 次阅读|0 个评论
毕业答辩演说的8个技巧
editage 2020-6-18 17:28
此文是我们曾经给出的在在学术会议进行演说时用到的实用技巧。在毕业季到来的时候同样适用于即将面临答辩的科研人员。虽然令人感到紧张,能够完成一次好的答辩,对多数科研人员来说也是激动的体验。对第一次要发表简报的年轻科研人员来说,整个过程可能压力更大。 有效进行会议演讲的关键在于事前准备,以下是让这个过程更顺畅的几个技巧: 写论文的时候要考虑到观众 : 毕业答辩的论文应该要跟期刊论文不同,记得你的会议论文是要被 听到 ,而不是被 看到 。观众的专注力一般比读者来得低,因此,论文内容应该要直截了当。好好架构论文,有清楚的前言、正文和结论。使用简单清楚的语言。要说明论文中使用的技术用语,需要的时候就要提供快速的重点回顾。 遵守时间限制 : 一般来说,毕业论文简报的时间是 20 到 30 分钟,所以要根据这个时间准备你的材料。还有,要有简报时间在最后一刻变动的心理准备。如果你被安排到的简报时间是 20 分钟,要准备一个简短的大纲框架,以免前面的讲者超时,最后你只有 10 分钟可以简报。反过来说,也要准备额外的材料,因为你最后也有可能拿到 30 分钟的简报时间。 先在朋友面前进行排练 : 在心理默念对你掌握时间没有帮助,因为在观众前大声念出来会花比较长的时间。在镜子或是朋友前排练几次,这样你也能熟悉内容,增加自信。将练习录下来也是不错的做法,这样你可以事后观看,了解自己需要改进的部分。不过,也不要在简报前过度排练,否则你的声音听起来会呆板疲累。 自信的开场 : 简报如何开始非常重要,你需要在开场的十秒到二十秒之间抓住观众的信心和注意力。用快速的自我介绍开头可以帮助你建立自己的可信度。一定要进行事前准备。小心选择几个要讲的点,准备一个简短的自我介绍。这里提供一个开场白范例:Good morning everybody! My name is Tom Smith. I am a post graduate in medicine from the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and I have spent the past five years working at the Depar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 Beijing Hospital. Today, I am going to present a paper titled ……。 与观众保持眼神交流 : 开始简报的时候,要微笑。保持冷静,深呼吸。这可以帮助你放松,化解你和观众间的尴尬。注意你的姿势:站直、抬头。这个姿势可以帮你与观众进行眼神交流,也可以让你的声音更被听到。不要对着桌子说话。清楚地、大声地、有活力地谈话。但不要讲太快:记得观众里可能有人的母语不是英语。利用暂停的空档看向观众,让观众有时间对你说的内容做出反应,或是让你说的话沉淀,或者,只是让你自己呼吸,更有组织。 利用转换 : 要记得,从一个想法到另一个想法要使用转换:转换能确保顺畅的简报流程。好用的转换词有:furthermore、in addition、consequently、meanwhile、finally 等等。如果同样的想法用了两次,可以用“A similar idea is”或“Another example is”等开头。进行逐点说明时,最好一开始先提及要点的总数,例如:There are four reasons for this. The first reason is….; the second reason is;…等。这个方式可以帮助观众知道你讨论的点进行到哪里。此外,有时候简单的暂停或是直接说“Let’s move to the next part of the presentation”、“To move on to another idea”都是进入新段落、想法或观点的有效方式。 鼓励提问和讨论 : 如果你不理解问题,可以请对方换个说法叙述问题。如果有问题回答不出来也不要担心:你可以感谢对方提问,告诉他你还没有探索过这方面,但之后一定会思考。如果没有人提问,你可以指出论文中的弱点做为提示。不过,如果问了几次还是没有任何人提问,也不要太烦恼。 确保语气自然的结尾 : 询问是否有任何问题,提供你的联系方式,告诉观众你欢迎他们通过邮件提问。如果有人提问,就回答。如果没有问题,就感谢观众来听你的简报,然后下台。不过,不要立刻就离开会场,可能会有人在你总结简报之后来找你问问题,或是想要跟你进行一对一的谈话。 意得辑| 优质润色 (0.49元起) 当期刊评价您的英语时,他们衡量的不仅仅是句子、拼写和语法。期刊更期待您的文章内容框架和逻辑性好,这样才能让同行评审、读者信服您的研究具备新颖性、有价值。优质润色服务编辑会以期刊评审的方法来检查您论文的结构和逻辑,并在必要时进行调整。 优质润色服务还针对该文章提供一年内无限次免费润色、365天无限次审稿回复信审查+不同期刊排版 (另收费)。 更多详情访问: 意得辑优质润色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2120 次阅读|0 个评论
交不起版面费想撤搞,容易吗?
热度 1 editage 2020-6-16 16:51
这次要分享的,是我们中国的作者,相信有些人也有遇到类似的情况,期刊网站上只有标示有版面费,却没有说明实际的金额是多少。这位作者投稿的中文期刊就是如此,他在接受论文后被期刊要求支付版面费,金额完全出乎他的意料之外,虽然作者与期刊沟通希望获得减免,却遭到期刊拒绝。作者无法支付版面费,认为反正不缴费期刊就不会发表,于是打算直接改投国际期刊,就这么联系上我。 我首先告诉这位作者,在还没从国内的期刊撤稿前就投稿到别的期刊是不道德的行为,即使 同时投稿也是不道德的 ,他只能在收到第一家期刊的撤稿确认后才投稿别的期刊。此外, 在论文接受后才撤稿也是违反良好发表实践的 。我建议作者既然论文已经接受了,如果可以的话就发表在国内的期刊上。我也告诉作者论文处理费通常是由单位负担,请他询问单位是否可以负担这家期刊要求的 APC。作者发现单位可以报销部分费用,于是我们请作者联系国内的期刊,询问是否可以提供 APC 折扣。我跟团队帮他拟好一封文情并茂的邮件,说明作者的情况,为什么无法负担全额的费用。我们也在邮件中解释如果没有办法降低 APC,作者就需要撤销这边文章。期刊回复可以提供折扣,但费用还是比可以报销的金额高,作者同意负担剩下的费用,论文最后进入出版阶段。 同时,由于作者已经将论文翻成英文,面向更广的读者群,我建议作者可以将英文版 做为二次发表 ,投稿到另一家国际期刊。作者可以通知这两家期刊编辑,在英文版中引用中文文章。等中文期刊出刊后,我们帮作者找了一个合适的英文期刊,最后成功让英文版论文进行二次发表。 总结 虽然传统订阅制期刊是由读者负担出版费用,开放获取模式期刊有时候会向作者收取论文处理费或版面费,藉此分担出版成本 ,这个费用一般由作者的所属单位承担,不需要作者自行吸收,有时候基于财务限制,也会提供减免。 大部分的国际期刊都有论文处理费的详细规定,比如 Springer 的常见问题页面就有一个部分是专门说明论文处理费的 ,告诉大家为什么 Springer 要收取这个费用、这个费用是用在什地方、每个期刊收取多少金额、什么样的情况可以减免等等。所有的知名出版商如 BioMed Central、PLOS、Nature、Science 等都在网站上提供清楚的论文处理费用信息。地区性的期刊也应该确保在网站上说明相关的 APC 规定,让作者了解收费情况。 作者经常没有注意到 发表伦理道德 ,无意陷入不道德行为。作者应该在计划写论文、发表期刊前,自觉学习了解学术发表的常规跟伦理,也应该到目标投稿期刊的网站上,仔细了解所有投稿规定,如果有任何不清楚的地方,在投稿前就该询问期刊编辑。 若您喜欢意得辑的博文内容,欢迎关注我们的学术频道《 意得辑专家视点 》,相较于每周仅发布一至两篇博文,意得辑专家视点每日更新科研发表相关文章, 注册完全免费 ,欢迎加入! 意得辑| 优质润色 (0.49元起) 当期刊评价您的英语时,他们衡量的不仅仅是句子、拼写和语法。期刊更期待您的文章内容框架和逻辑性好,这样才能让同行评审、读者信服您的研究具备新颖性、有价值。优质润色服务编辑会以期刊评审的方法来检查您论文的结构和逻辑,并在必要时进行调整。 优质润色服务还针对该文章提供一年内无限次免费润色、365天无限次审稿回复信审查+不同期刊排版 (另收费)。 更多详情访问: 意得辑优质润色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4377 次阅读|2 个评论
学术论文中设定主标题标题、子标题和小标题的技巧
editage 2020-6-15 11:25
想要检测自己拟的论文标题是不是合适,有一个简单的方法:找一个对你的学科并不了解的人,把你的论文草稿给对方看,然后请对方根据论文标题画出组织架构图,如果对方能将所有的标题放在正确的位置,那就给自己鼓个掌吧! 合适的标题层级 在论文中前后一致进行设置,能让读者在扫过文章的时候大致了解其中的结构。(很少有论文是会被完整读完的。如果论文题目看起来有关联,同行才有可能继续看摘要,接着,如果摘要能引起他们的兴趣,才会简单浏览论文,而浏览的时候如果论文的内容看起来不错,他们才有可能认真看待你的论文。)这也就是为什么要注意标题格式了。主标题要明显突出,如果目标期刊要求使用 IMRaD 格式 (前言、材料与方法、结果、讨论),那么子标题就该表示出论文的范畴,然后第三层的标题则表示出第二层标题的范围。 如果你觉得这些排版不重要,请记得标题就是一系列的信息。《The Sense of Style: The thinking person’s guide to writing in the 21st century》一书的作者 Steven Pinker 说,随着我们越来越擅长某个学科,“我们越来越精通这些抽象概念,然后每个概念变成一个心理单位……成年人的大脑充满区块,是强大的理性引擎”。这说明分类的层级是利用这些区块,举例来说,如果我们了解脊髓动物,我们就可以分辨不熟悉的动物,如果我们再进一步知道哪些是哺乳动物,就可以知道更多,如果后来又学到这是灵长类、啮齿类或肉食动物,我们大概就很清楚这大概会是什么样的生物。 数字列表方式举例 如果你的目标期刊使用数字列表,而你清楚各个数字标题的层级,那这个排版工作就轻松了: 主标题是1、2、3…(最高阶) 子标题是 1.1、1.2、1.3…2.1、2.2 等 小标题是 1.1.1、1.1.2 等等。 事实上,你甚至可以使用这个形式在没有规定使用数字标题、只要能表现出阶层就好的目标期刊上,例如,主标题粗体居中、字体较大,子标题靠左、字体比主标题小不用粗体,而小标题可能就用一样的大小但可以斜体,标题独立一行。 在投稿期刊的时候,如果期刊没有特别规定标题,你可以自己设计标题的层级,或是使用数字标题就好,重要的是你有明确的表示出意图(让所有阅读的人都可以知道内容组织)。 另外,许多爱思唯尔期刊都使用数字标题,比如这个节自《 Water Research 》的作者指引的内容:“将文章清楚定义成有编号的段落,子段落应该使用 1.1(然后是 1.1.1、1.1.3、……)、1.2 等。” 还有,如果你拿期刊里的文章当作范例,你会发现这些编号后面都有句点,也就是 2. Materials and methods 和 2.1. Study sites and sampling。最后,注意标题参考文献的设置是大写还是小写,然后照做。上面提到的范例中,标题使用的是 sentence case 而不是 title case(大部分的字开头为大写 Most Words Are Capitalized,或是全部大写 ENTIRELY IN CAPITALS)。 意得辑| 优质润色 (0.49元起) 当期刊评价您的英语时,他们衡量的不仅仅是句子、拼写和语法。期刊更期待您的文章内容框架和逻辑性好,这样才能让同行评审、读者信服您的研究具备新颖性、有价值。优质润色服务编辑会以期刊评审的方法来检查您论文的结构和逻辑,并在必要时进行调整。 优质润色服务还针对该文章提供一年内无限次免费润色、365天无限次审稿回复信审查+不同期刊排版 (另收费)。 更多详情访问: 意得辑优质润色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3155 次阅读|0 个评论
5个问答看影响因子的真正“影响”
热度 1 editage 2020-6-12 13:24
“影响因子,影响银子” 这是我们在上次发送的博文中收到的很说出要害的评论。我们曾经阐释过影响因子的定义以及为什么科研作者不应该过度的关注影响因子。 今天我们要分享的是我们在QA版块收到过的科研作者提问。来看看现在的学者们在影响因子上还有哪些迷思。 没有影响因子的期刊还值得相信吗? Question: 我投稿到爱思唯尔期刊 Journal of Radiation Research and Applied Sciences。我找这个期刊的影响因子找好久,但不管哪里都没有找到。我的问题是:如果期刊没有影响因子的话,还可以信赖吗?如果不能信,我可以撤销投稿吗? Answer: 不是所有的期刊都会有影响因子。发行不到三年的期刊没有影响因子。还有,有时候即使期刊有影响因子,以下三种情况还可能失去影响因子: 没有办法维持期刊的质量; 使用作弊的方式让作者引用自家的文章提高影响因子; 期刊没有办法达到 JIF 的要求维持标准作业流程。 失去影响影子后,如果能整顿好内部流程,隔年还是有机会重新取得影响因子。 期刊没有影响因子不代表期刊是可疑的。以你的情况来说,期刊的出版社是知名的爱思唯尔,本身就代表这期刊是可靠的。我想你应该看看编辑部的成员有哪些,前几期的期刊发表的文章质量好不好。最后,你可以询问你的教授或是同行的师兄姐对这个期刊的看法。 如果这样都发现没有什么问题,就没有必要撤销投稿。不过,如果你发现期刊有问题,就要撤稿,投稿之后要取消投稿是可行的,你需要发送邮件给编辑,说明你希望撤回稿件,请编辑回复确认投稿已取消。在收到编辑的确认之后,你的投稿才算是正式终止,因此在收到确认之前不要投稿到别的期刊,又不然就变成一稿多投了。 学术简历中该如何表示我发表的期刊的影响因子? Question: Eddy 博士,您好,我有一个问题,我在两年前发表了一篇文章在某个知名期刊上,见刊的时候期刊的影响因子是 4.52。不过目前的影响因子是 3.962,跌了一些。我在简历上应该用哪个数值?是发表时的分数还是最新的分数? Answer: 这是个有意思的问题!理想情况下,你应该用发表时的影响因子,而不是最新的。你也可以把有收录发表期刊的数据库列出来,可以将这些补充信息用括号呈现。要记得,影响因子不是常数,每年都有可能会变,不太可能一直去简历修改期刊的影响因子信息,所以有可能在审查简历时,简历上的影响因子跟当时的不一样,但你可以在申请或讨论时向审查人员说明。 此外,对于影响因子在简历上的使用方式不同人有 截然不同的看法 ,有些人认为这有领域差别,例如有些领域没有必要在简历上放期刊的影响因子,因为大家都已经知道领域中的顶尖期刊有哪些,不用看影响因子是多少。但有些人认为应该要避免在简历上提及影响因子,这表现出对影响因子的过度依赖,而影响因子最近已开始失去其评价期刊或研究人员质量的重要地位。你也有可能遇到看简历的人并不相信影响因子,他评价潜力的方式是看你做过的工作有何价值。有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和资助单位会看其他指标,比如 altmetrics 或是 综合多项指标 。 所以最好看你所属的领域常见的做法是什么,查看你要申请的基金和单位在审查申请的时候是否会在意影响因子。还有,可以考虑在你的简历中加上其他指标,用不同方式表现你的研究造成的影响。 SCI杂志更名时,如何计算影响因子? Question: 您好,根据JCR的规定,杂志更名当年,旧杂志名有影响因子,新杂志名没有;第二年,新杂志名和旧杂志名分别有影响因子。那么,分别在杂志更名当年和第二年发表的文章,影响因子都是如何认定的?到底分别是多少呢?又,在杂志更名当年发表的文章影响因子是按旧杂志名的算,可以继承,还是按没有算呢? 国内各单位是否承认呢? Answer: 一般我们所说的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IF)是指某期刊发表的论文在特定时间内所收到的总引用数,IF 是每年计算一次并由汤森路透公布在《期刊引用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JCR)中,期刊某年度的影响因子是根据其过去 2 年发表的所有论文在当年度所收到的引用数来计算。 当期刊更名时,会经过 2 个 JCR 年度之后才正式完全变更杂志名。更名第一年的新名称不会有 IF,因为在新的期刊名下没有先前的发表数据,而影响因子算式的分母是根据前 2 年发表的文章总数,如此一来分母为零也就没有影响因子,而旧期刊名会有影响因子。新的期刊名在第一年会有“ 即年指标 ”(Immediacy Index)来取代 IF。 更名后第二年,新旧期刊名会各自有 IF,新期刊名还会有即年指标,新期刊名的 IF 相对较低,因为以新期刊名发表的论文只有一年的时间被引用,而旧期刊名会有较高的 IF,因为先前发表的论文持续被引用。 如果要确实得到期刊的实际 IF,可以利用以下公式计算统一的影响因子(Unified IF): 而自第三年开始,JCR 报告中只会有新期刊名的正确影响因子。 下面示例说明每一年的 IF 计算演变,假设某期刊在 2013 年将名称从 A 换成 B,我们来看看 JCR 中新旧名的影响因子计算: 2014 年计算 2013 影响因子: A 的 IF = 2012 与 2011 年发表论文在 2013 年收到的总引用数 / 2011 与 2012 年发表的总论文数 B 在 2011 与 2012 年没有发表任何文章,因此 2013 年没有 IF 只有即年指数。 2015 年计算 2014 影响因子: A 的 IF 计算中只有包含 2012 发表的论文,因为 2013 年发表的论文是在 B 的名下。 B 的 IF 包含 2013 年发表的论文数据。 不过,A 和 B的 IF 并无法代表某期刊的实际影响因子,因此要得出某期刊 2014 实际的影响因子,必须计算统一影响因子: 某期刊2014统一影响因子 = A和B在2012与 2013 发表的论文在 2014 收到的总引用数 / A 和 B 在2012与2013年发表的论文总数 2016 年计算 2015 影响因子: A 不再有 IF,因为2013年与2014年没有发表任何论文 B 根据 2013 与2014 发表的论文拥有完整的 IF 自 2016 年开始,期刊名 B 在 JCR 中有正常的IF。 因此,如果一个期刊在 2013 年更改名称,会在 2014年第一次出现在 JCR 中,到 2016 年正式完成更名程序。(2 个 JCR 年度) 在更名的当年,旧期刊名仍会有 IF,而新期刊名的 IF 是完全根据在其名称下发表的论文来计算,非继承旧期刊名。 你可以参考 汤森路透处理期刊更名的标准程序 ,JCR 是国际皆采用的报告,国内单位应该也会承认。 文章发表后,期刊影响因子变了该怎么算? Question: 一种情况:我的文章13年online,当时杂志是1分,到14年见刊有了页码但是杂志当年影响因子变成0.5了,那我这个发表的文章影响因子到底算是1还是0.5。还有一种情况:我的文章13年被接收(accept),当时杂志是1分,但是直到14年才online,此时杂志IF变成0.5,一年后文章才有了见刊有页码,此时杂志IF为0.25,那这是影响因子又该算什么时候的 Answer: 我将你说的 online 理解为有提前在线出版(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 AOP)的期刊。大多数的情况来说,AOP 发表的是最终版的论文,跟印刷版没有区别,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论文的正式发表日期可以在线出版的时间为准,如果见刊的年份与在线出版的不同也没有影响。 根据你叙述的第一种情况,论文是在 2013 年 AOP 的,而第二种情况中,论文是 2014 年 AOP 的(2013 年只是接受,不算发表) 接着我们来看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IF),但有人读你的文章时,一般不会考虑文章是发表在几分的期刊上,大多会注意的是发表的期刊名声如何,而如果读者想要了解期刊的影响因子,他们会去期刊的网站上看最新的影响因子,无论如何,你的文章发表时期刊影响因子多少对读者来说没有多大的影响。 但如果你是想在个人 CV 上提及期刊的影响因子,最好是将 online 跟见刊的日期及影响因子分开列出。 如果你想知道汤森路透会使用哪个版本的文章来计算影响因子,可以参考国际管理与技术编辑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Managing and Technical Editors,ISMTE)发表的 这篇文章 。 下面引用文章中的内容: 『现在许多期刊都发表 online-early article,在论文经过编辑和排版后的版本在线发表(有些期刊在论文被接受后就立即在线发表),之后才发表在有期号卷号的期刊上。论文一旦在线发表后即可被引用,但如果论文 online-early 的年度跟之后见刊(不管在线或印刷,有卷号的为准)的年度不同该怎么办?这如何影响影响因子的计算? James Testa 解释说,汤森路透偏好简单的情况,也就是文章在同一年 online-early 发表跟见刊,不过,当情况不允许时,汤森路透采集影响因子的方式是引用日期,假设论文 X 在 2013 年 12 月 online-early,2014 年 1 月刊登,论文 Y 在 2013 年在参考文献中引用了 online-early 版本,汤森路透会视为 2013 年,如果论文 Y 是引用 2014 年 1 月号的期刊,那么这个引用就会算在 2014 年。』 因此,以实际状况来说,论文发表时期刊的 IF 多少不重要,每当汤森路透公布新的影响因子时,期刊就只看新的影响因子。 意得辑| 优质润色 (0.49元起) 当期刊评价您的英语时,他们衡量的不仅仅是句子、拼写和语法。期刊更期待您的文章内容框架和逻辑性好,这样才能让同行评审、读者信服您的研究具备新颖性、有价值。优质润色服务编辑会以期刊评审的方法来检查您论文的结构和逻辑,并在必要时进行调整。 优质润色服务还针对该文章提供一年内无限次免费润色、365天无限次审稿回复信审查+不同期刊排版 (另收费)。 更多详情访问: 意得辑优质润色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2890 次阅读|1 个评论
论文终于要付梓了
FuFeng2020 2020-6-11 17:03
今天收到了邮件,要求校对稿件。这篇难产的论文终于要发出了。
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不要等到拒稿才重视论文摘要!
热度 1 editage 2020-6-10 14:27
意得辑最近又收到一位作者的痛诉,说他的论文还没有送外审的直接被拒了。作者的内心万马奔腾,因为这项研究也花费了他大半年的心血,而且他的导师也觉得文章和研究项目都可圈可点,对于直接被拒感觉十分不解。 作者承认论文题目可能不够清楚,将论文题目和摘要发给我们检查。在看过摘要之后,我们发现虽然摘要对方法和结果有很好的叙述,但研究目的和目标写得不够好,因此研究最后的结论也不够清楚。 这已经不是我们第一次碰到科研作者在论文摘要上栽跟头的事情了,小编觉得有必要谈一谈这个不能小觑的“ 如何写好论文摘要 ”的话题了。 首先,论文摘要就像电影预告片提供全片预告与要点并让观众决定是否要进戏院看完整部片。很多期刊编辑部都是根据摘要筛选稿件的。如果你的摘要无法在第一时间抓住编辑的眼睛并留下好的第一印象,你的稿件很有可能在技术审查阶段就被(悲)拒(剧)了。同时,在英文论文发表之后,论文摘要通常是第一或是唯一读者能在网络搜寻到的,他们只有在看过摘要被吸引后才会进一步阅读全文。所以摘要和提炼关键词通常是同时进行的。 怎么把整个科研论文的要点(为什么进行这项研究、研究目的为何、如何达成目标、主要研究发现等)浓缩在仅有 200 到 300 字的段落里?想当然可不行,希望以下的 10 个准则能有所帮助: 在完成整篇论文后再写摘要。 从前言 (Introduction) 和结论 (Conclusion) 章节挑出主要目的/假设跟结论。 从方法 (Methods) 挑出重点句。 从结果 (Results) 找出重要的结果。 将 2、3、4 找出的句子和要点依据以下顺序组织成一段:前言 (Introduction)、方法(Methods)、结果(Results)、结论(Conclusion)。 此段落不应包含:文章里没有提及的信息、未定义的缩写或组名、讨论过去的文献或参考引用、不必要的方法细节 将第 6 点提到的信息删除,调整剩下的句子,使文意顺畅,建议信息顺序如下:目的;基础研究设计;使用的方法和技巧;主要研究发现;总结你的解释、结论和含义。 确认摘要与内文的一致性。 请同事/同学检查是否目的、目标、方法及结论表达清楚。 检查摘要是否符合期刊要求(如字数、类型、建议的副标题等)。 试着根据上面的方法修改摘要,相信一定可以让它变得更吸引人。此外,也可以后头看看文献回顾时曾读过的有兴趣的论文,搞不好会有令人惊喜的发现! 在撰写摘要的同时,可以直接找出你论文的关键词。 期刊、搜索引擎及索引和摘录服务都使用关键词对论文进行分类。因此,一系列准确的关键词可确保正确的索引并有助于向目标读者群展现你的研究。同时,也可以提高了论文被引用的机会。 选择正确的科研论文关键词的方法如下: 通读论文,列出文中反复使用的术语/短语。 确保列出所有的主要关键术语/短语和其它一些关键词。 列出术语/短语的变体(如:kidney和renal)、药物名称、程序等。 列出术语的常用缩写词(如:HIV)。 检索本学科领域的常用词汇/术语表或索引标准,并确保你所用的术语与这些资源中的术语一致。 最后,在投稿前,将关键词输入搜索引擎并查看显示结果是否与你的论文主题相匹配。这将帮助你确定所用的关键词是否适用于你的论文主题。 同时,我们还曾经接到作者咨询,有关人文社会科学类的论文摘要如何撰写。相比较于医学类或自然科学类的论文,人文与社会科学的论文摘要,结构上没有太大变动,但是字数上会少一些, 摘要大部分的字数是 150 至 250 字之间,所以只要提供必要的相关信息就好。 此类摘要必须包含以下内容: 研究目的:为什么你要做这个研究?这个问题为什么重要?你的研究能补充现有文献的什么不足? 方法或是切入点:为了得到结果,你实际上做了什么?你是怎么做的?(比如,你是不是有进行访谈,分析小说或画作等等) 结果:执行上述方法后,你学到什么?发现什么? 结论:你的发现是否显著?你的研究发现有什么更大的延伸?跟你找到的研究不足有怎么样的关联? 都说看人先看“颜值”, 投稿信和论文摘要就是你的论文的“颜值”,对通过期刊初步审查占有重要的地位,是编辑最先读的两个部分,也是形成编辑第一印象的决定因素。 有些编辑在初步审查阶段只看投稿信和摘要,如果这两个部分并没有引起编辑的兴趣,他不会阅读全文。摘要和投稿信通常都是最后才写的,而作者经常赶着要投稿,没有花足够的时间把摘要和投稿信写好。作者应该预留足够的时间写摘要和订论文题目。 意得辑| 优质润色 (0.49元起) 当期刊评价您的英语时,他们衡量的不仅仅是句子、拼写和语法。期刊更期待您的文章内容框架和逻辑性好,这样才能让同行评审、读者信服您的研究具备新颖性、有价值。优质润色服务编辑会以期刊评审的方法来检查您论文的结构和逻辑,并在必要时进行调整。 优质润色服务还针对该文章提供一年内无限次免费润色、365天无限次审稿回复信审查+不同期刊排版 (另收费)。 更多详情访问: 意得辑优质润色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5409 次阅读|1 个评论
如何第一时间获取新冠肺炎最新研究文献
editage 2020-6-9 10:15
随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疫情的肆虐,全球科学界采取了前所未有的措施来获取该疾病的相关信息,实时分享相关知识,并通过共同开展循证医学研究来应对疫情扩散。 早在今年一月 ,便有机构呼吁各方应及时公开所有新冠肺炎相关研究成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则于今年三月发起 倡议 ,鼓励世界各国公开共享相关科学资料以应对此次危机。与此同时,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了“ 新冠肺炎全球研究路线图 ”,梳理了当前存在的知识缺口并制定了一系列研究行动的时间表。 随着这些倡议的出台,已有数以万计的新冠肺炎各相关领域的论文得以经同行评议后开放获取或通过预印本服务器来查阅。与新冠肺炎相关的文献数量正以每两周 翻番 的速度不断增长。考虑到数月前人们对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和新冠肺炎还所知甚少,这种惊人的增速对于研究者来说无疑是一大福音,但它 同时也带来了一个特殊的问题,那就是如何快速查找到所需的资料。 据有关报道,在常规时期,医学或生命科学研究者每周会花费12至15小时来查阅学术资料,且其阅读一篇论文的平均费时为30分钟,这还没有将 查找 相关文献所需的时间计算在内。 面对这一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 新冠肺炎研究者很可能需要从其日程中划出比平时更多的时间来进行文献检索和阅读。 随着新资料每天源源不断地涌现,研究者需要随时了解其研究领域中的最新进展,从而极大地增加了对带人工甄选功能的智能信息检索工具的需求。 为应对上述挑战,开科思近期推出了 一个特色服务平台 ,它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新冠肺炎研究者需要通过多个渠道才能找到所需研究结果和获取研究资料的情况出现,旨在让研究者通过一个平台就可以获取所有所需信息。它不仅能够方便研究者获取研究论文,还提供各种特色服务和互联功能,从而为特殊时期研究者的生活提供最大便利。 该一站式平台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都有其独特的功能: 定期更新的新冠肺炎文献库 目前该 文献库 已收录超15万篇英文或中文、韩文、日文等其它语言论文。该平台的搜索功能采用先进的人工智能(AI)技术,可查询全球新冠肺炎相关登记 临床试验 的列表信息,包括试验详情、试验目的和方法概要等。此外还提供新冠肺炎相关 数据集 的列表信息。 文献摘要 该部分包含按流行病学、试验药物、辅助疗法等分类的 文献摘要 ,其所收录的论文均引自PubMed等权威数据库。所有摘要均由相关领域专家在详细阅读相关论文后撰写,并对当前针对某一主题的普遍观点进行概述。希望按特定主题检索文献的用户可从文献摘要部分入手。 论文推荐与热文推送 由内容专家对 研究论文 以及高度相关的 新闻、热门文章 等内容进行筛选推荐,并配有通俗易懂的内容提要以方便阅读。 问答论坛 该部分旨在为各个专业的新冠肺炎研究者提供交流的平台,方便他们相互提问,讨论问题,分享观点和资源等。 网络研讨会 将邀请专家分享其对新冠肺炎相关议题的理解和认识,并回答参会者的提问。 学术生活故事 由来自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分享其对疫情期间学术生活的观点和经验。 该平台的最大优势在于它不仅仅依赖于AI技术来汇集新冠肺炎相关信息,而是在AI筛选的基础上对内容和资源进行人工甄选,为所筛选信息的相关性和可信度提供额外保障,从而让用户能够更轻松地查找到所需信息。该平台还通过在线研讨会和问答论坛等功能实现用户间互动,这有助于用户发起合作项目和进行实时知识共享。 作为一家有着18年研究者服务经验的全球性学术出版公司,开科思深知研究者即使在常规时期也会面临诸多挑战,而奋战在新冠肺炎研究一线的研究者更是面临着难以想象的压力。在完成研究任务(有时还要应对自身面临的健康威胁)的同时,他们还要在最短时间内对海量信息进行尽量全面的处理。相信我们的一站式服务平台可以为研究者高效地解决其中至少一部分问题,从而为其应对此次全球性危机提供极大的帮助。 意得辑| 优质润色 (0.49元起) 当期刊评价您的英语时,他们衡量的不仅仅是句子、拼写和语法。期刊更期待您的文章内容框架和逻辑性好,这样才能让同行评审、读者信服您的研究具备新颖性、有价值。优质润色服务编辑会以期刊评审的方法来检查您论文的结构和逻辑,并在必要时进行调整。 优质润色服务还针对该文章提供一年内无限次免费润色、365天无限次审稿回复信审查+不同期刊排版 (另收费)。 更多详情访问: 意得辑优质润色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3100 次阅读|0 个评论
同行评审这么慢,期刊主编怎么看?
editage 2020-6-8 17:18
发表过国际期刊的人一定都知道,投稿后的等待万分焦心,尤其同行评审阶段占的时间最长,究竟为何同行评审需要等这么久,难道期刊编辑都不觉得慢吗?今天的博文是由客座作家、《极地研究》主编 Helle V. Goldman 博士 从期刊的角度告诉我们期刊内部是怎么处理同行评审的,共分 3 篇文章解析,今天要看的是同行评审一步:找出审稿人。 相信《 意得辑专家视点 》的许多读者是急于发表国际期刊的作者,通过专家的指导,改善自己的论文,了解发表的流程,如果你有过投稿经验,也一定了解投稿后焦心等待的心情。在这篇文章中,我会以期刊编辑的角度,说明期刊审稿以及编辑决策延迟的主要原因。 简单来说,同行评议过程可以下方流程图表示,而同行评议包含在“论文经过评审”这个步骤,前后还有“作者递交论文”以及“编辑做决定”这两个过程。 当然,同行评议不若流程图表示的那么简单,在我负责的《极地研究》期刊中,最花时间,同时也是最令人挫折的部分就是追着评审员完成审稿,然后等审稿人完成他们承诺的工作(有时候根本是徒劳无功),“论文经过评审”这一块实际上是充满困难的。 这里我要跳过几个关于同行评议的大问题:审稿是否公正、审稿机制是否真的有效等等。这些问题当然很重要,但不是这个系列文的重点。我想要讨论的是关于选择潜在审稿人以及找到真的愿意审稿的人,这些工作背后的真相:整个过程可能比作者想象的要更费时费力。 找出同行评议员 第一步是找出可能的审稿人选,这些人必须跟投稿来的论文相媒合,有些期刊会有自己的同行评审团,这些人时常评审该期刊的稿件,这通常适用于关注范畴较窄的期刊,对于像《极地研究》这种跨领域的期刊来说,我们收到的稿件除了有科学相关的外,还横跨其他多个领域,像是从海冰光学特性到北极熊的交配习性,甚至 20 世纪初在北极的航空探险,要维持有这么多领域专业的同行评审团不太可能。虽然我们也乐于联系曾经跟我们合作愉快的审稿人,但还是要持续寻找新的评审员,才能覆盖这么广泛的投稿主题。 我们采用好几种方法来找出这些可能的审稿人,我们首先会想到几个单位的同事或是跟我们有所联系的人,我们也会看论文里文献清单的作者。还会使用一些相关的搜索词,比如论文题目、摘要、我们能力所及的学科知识等,在Web of Science(WoS)上寻找那些没有被引用但具有相关专业的研究人员,WoS 是很方便的工具,不止可以找到参考文献里的作者,还能检查潜在的同行评审员是不是曾经跟投稿的作者合作发表文章过。 有时候作者会推荐审稿人,虽然这看起来对期刊编辑是好事,有些作者会利用这个机会把自己的论文交给认识的人审稿,有时候甚至是自己审自己的稿件1,已经有好几个类似的案例,让期刊编辑开始对作者推荐的审稿人避之惟恐不及。 至于《极地研究》,我们会考虑作者推荐的审稿人,我们不想无意义的抨击愿意为《极地研究》贡献的人,所以会固定使用 WoS 检查这些推荐人,也会试着用其他方式确认被推荐的人确实拥有审稿所需的专业,而且近期没有跟投稿的论文作者合作,也没有跟作者来自同个单位,在看过这些都没有问题后,我们就有可能邀请作者推荐的审稿人。 不过,还是得说,很少有投稿到《极地研究》的论文是只交给作者推荐的审稿人进行审稿的,有时候,在三位审稿人中会有一位或是两位是作者推荐的,但大多数的情况是没有任何作者推荐的审稿人最后真的审了稿件,这是因为我们的编辑基本上都能找到更适合审稿的人选,还有就是,作者推荐的人常常会拒绝审稿。 意得辑| 优质润色 (0.49元起) 当期刊评价您的英语时,他们衡量的不仅仅是句子、拼写和语法。期刊更期待您的文章内容框架和逻辑性好,这样才能让同行评审、读者信服您的研究具备新颖性、有价值。优质润色服务编辑会以期刊评审的方法来检查您论文的结构和逻辑,并在必要时进行调整。 优质润色服务还针对该文章提供一年内无限次免费润色、365天无限次审稿回复信审查+不同期刊排版 (另收费)。 更多详情访问: 意得辑优质润色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2511 次阅读|0 个评论
全球博士过剩,中国呢?
editage 2020-6-5 11:59
中国俨然是全球出产博士最多的国家,甚至已经超越美国,虽然国内是在文革后才恢复高考, 过去十年来博士生的人数急剧增加,2002年仅有14,368人被授予博士学位,但在2005年人数成长将近2倍(27,677),到2010年更是比2002年足足增加了4倍之多(48,987) 。知识分子是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也无怪乎在经济飞快成长的中国,政府积极投入教育发展与改革。 根据教育部网站公布的数据,2011年博士目标人数是125,153,几乎是前一年度的2.5倍 。 过去十年全球出现博士爆炸的现象,但这在大部分的国家如美国和日本变成问题,因为学术单位的职位空缺无法吸收所有的博士,业界也无法负荷这个供给过剩的现象,结果这些博士们只好去做那些无法完全发挥他们能力的工作。 中国的状况并不严重,大部分的博士都能够在学术或产业找到适合的工作,国内快速发展的经济和随之而来的产能建设保障了就业机会。然而中国面临的问题是博士素质以及对国内高等教育体系的不信任。 中国博士面对的是走向国际的困境, 甚至在国内,拥有外国博士文凭被认为较具有优势,一些顶尖大学或单位的高级职位会要求国外的培训或博士后经验 ,造成年轻学者出国留学的热潮,可惜的是,许多人出去后在当地找到工作,就不回来了。这个恶性循环导致国内顶尖人才持续外流。 中国大学博士后素质低落的背后原因是什么?许多人归咎于匆促的博士课程;在中国只要3年就能拿到博士学位,反观国外一般要5到7年, 博士课程的报名人数自1982年开始的年增长率大概是23.4% , 但是具有足够资格可以指导博士生的教授人数却没有等速成长,造成许多尚未合格的教授担任博士指导教授,更令人担心的是没有一个质量控制系统,也没有一个清楚的机制来淘汰不称职的学生。 更进一步动摇这个体系的是学术贪腐的事件层出不穷,像是官员或商人肆无忌惮的使用其金钱、权力或影响力来得到博士学位 。 中国计划招募更多海归的学者来指导既有的项目案,希望通过这个方式解决素质问题, 至于质量控管部分,大学与研究单位已开始着手成立论文委员会和轮流制度,确保体制内没有阶级存在,不会因为个人或群体影响力而改变决策 。这些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政策希望能够在未来几年让中国不止在博士数量上领先,更以博士素质闻名全球。 意得辑| 优质润色 (0.49元起) 当期刊评价您的英语时,他们衡量的不仅仅是句子、拼写和语法。期刊更期待您的文章内容框架和逻辑性好,这样才能让同行评审、读者信服您的研究具备新颖性、有价值。优质润色服务编辑会以期刊评审的方法来检查您论文的结构和逻辑,并在必要时进行调整。 优质润色服务还针对该文章提供一年内无限次免费润色、365天无限次审稿回复信审查+不同期刊排版 (另收费)。 更多详情访问: 意得辑优质润色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2779 次阅读|0 个评论
得诺奖会提高论文发表率吗?Tim Hunt博士:无所谓,你是谁不重要
editage 2020-6-4 15:22
我们来到访谈的最后,在 Tim Hunt 博士分享了他的 诺奖经验、后诺奖生活 以及 他的科研生涯 后,最后我们请 Hunt 博士谈谈科研发表。 我们来谈谈研究吧。你觉得现在技术的进步是不是让进行研究变得比较容易?还是只让竞争越来越激烈?你可以说说你在职涯所面临的挑战。 老实说,一刚开始时,我们能用的工具非常简陋,我能想到很多例子。我们的部门没有复印机,因为机器太贵,只有大公司才买得起,现在,复印机的价格比较能让人承担了。过去我们只拥有一台机械计算器,经常要花很长的时间来执行计算。我们使用了大学主机电脑来计算同步方程组的结果,你必须在穿孔带上同时输入程序和数据,而且不能校对,所以很常会出现错误,而且程序只显示像是“17 行有错误”这样的信息,常常只是一个小小的打字错误。那时我们会在计算实验室钩着的小塑料袋中挂上小磁带,等着第二天上午回来看结果,结果常常因为打字错误导致不能运行。今天,我们尽管相隔千里,却能有实时交谈,在我那时候,这种交流是不可能的。很多事情已经变了,研究也一样:现在的发展在过去是无法想象的。 现在,我想问题是 每个人都能取得相同的技术,除非你能发明新的技术,否则很难在比赛中保持领先 。今天,研究竞争非常激烈,或许我的领域有比以前更多的科学家在工作。我常跟那些年轻的研究人员开玩笑,说我多庆幸我不是20多岁了,因为我感觉的到有多困难。现在的工具非常先进,曾经你以为永远不会被攻击的问题已经被质疑。我从来没有想过在有生之年,我能知道这么多东西,尤其是关于发育生物学。这很棒,但也确实很难。 发表也是科研生涯很重要的一部分。你遇过的挑战有哪些?有被拒稿过吗? 当然,我的论文被拒绝过!要收到编辑说:「我们喜欢你的论文!不用做任何修改便可以发表了。」是很少很少见的,根本是不可能。我从期刊那收过最有趣的一封信是那篇让我得到诺贝尔奖的论文,编辑说期刊会发表我的论文,但“不是以目前的形式”,我得在没有任何新数据的情况下全部重写:编辑觉得第一版论文太高端太愉悦了。说实话,我知道我做出了重要的发现,但我没能有效地说明。我的缺点之一就是,我一直都不擅长写文章或者综述。 不过处理拒稿没那么困难。我承认,在我们那个时候,要发表论文比较容易,因为竞争没那么激烈,在同个领域中没有那么多的人。在我们的领域里,我们并不是特别出名。但我没有遇过我觉得该被发表的论文遭到期刊拒绝。很多时候,我的论文都需要大量的修改,或没有达到投稿要求。这很不一定,有时很顺利通过,有时候那些你不觉得特别骄傲的论文反而很容易被接受。我想就是有得有失。 在我的科研职涯中,我知道当你发现重要的东西时,通常会遇到一些阻力。我认为这有一部分是因为人们不喜欢新的想法,一部分是因为他们有点嫉妒,他们不是第一个找到重大发现的人。这种竞争必然存在于科研人员之中,甚至是高级的研究人员中。这是人性。 但拒稿是过程的一环。我现在就在跟一位同事讨论他的论文修改,这篇文章从第一次提交后到现在已经一年了,还在审稿跟修改,以这篇论文来看,我觉得审稿人在要求不相关的修改,并没有抓住文章的重点。对我来说,作为一个科研作者,我看的是大局而不是细节;而作为一个审稿人,我非常注重细节,尤其是作者犯了很明显的错误,或与论文绝对相关的细节,但如果文章很有趣并且作出了重要贡献,我会觉得审稿人应该停止吹毛求疵,如果作者犯了错,他们很快会改正。我并不是说我们应该发表坏的或不正确的科学,但是我们也不应该因为强迫性的需要去要求别人改善工作到不可能达到标准,延迟发表有突破的发现。 那么,得诺贝尔奖有提高你的论文接受率吗? 我觉得没有差。如果有的话,应该是期刊编辑和审稿人变得更严格。顺便说一句,我的上一篇文章发表在《科学》上,是我个人相当引以为傲的文章,但这篇文章在没有审稿的情况下被 《自然》直接 拒绝了。我不是很惊讶,因为现在一切都很专业化,所以 你是谁不重要,如果你的工作很好,论文就会被接受 ,但如果被拒绝了,你应该再试一次。在科研中也会有喜好偏爱。 有时候,我认为,科学家觉得他们说的任何话都是对的,这就是为什么他们在处理杂志拒稿上有困难。我认为那些信誉良好的期刊是相当公平的,如果论文被拒,可能是因为数据不足,或是沟通不够清楚。我自己是审稿人,所以我可以说,大部分的情况这是后者,也就是表达不够清楚,有时候,没办法从论文简介判断上下文意,希望作者能多花一些时间更好地解释他的工作。 那么,Hunt 博士,为了在科研竞争中保持领先,你觉得科研人员应该要具备哪些技能? 我想这个问题没有什么简单的答案。生长在剑桥,我认识很多诺贝尔奖得主,我想最特别的一件事是他们的异质性:有些真的很聪明,有些则还好;有些人谦虚,有些人傲慢。他们用各种方式做各种各样的事情。唯一的共同点是,当你对他们的性格有更深的了解时,你会发现他们很简单。研究一些复杂又新颖的问题没有关系,但你应该要能够完全理解,然后归结成简单的东西。当我开始做科研的时候,我觉得我们装得太过聪明和成熟,其实我们要做的只是让事情变得简单。我看到许多年轻的研究人员都有这个倾向:他们学的太多,做的很宏伟。他们不专注必需品,不看基础,而我觉得时时回顾基础和保持简单是很重要的。总的来说,重要的是要记住,有很多方法可以成功,但有更多的方法可以失败。 那工作生活平衡呢?你认为研究人员在工作后或在实验室外有可能有自己的生活吗? 好吧,我得承认当我全神贯注于研究时,我没有家庭并且花了很多时间在实验室,我的确有很多时间不在家。以我的情况来说,我在暑假中做最重要的工作,我会在每年夏天离开两到三个月去教书,如果我需要照顾家庭的话,就没有办法做到这样。我的工作几乎占据了我所有的时间,我很少休假,甚至周末也不休息。但也很有趣,我周围有很多人围绕,包括年轻人和老人。 你得旅行去参加会议,因为身为科学家很重要的一部分,有时去的地方还很好。但在我的科研生涯中,坐在沙滩上什么都不做对我来说是浪费时间最糟糕的方式。我很钦佩那些能组织时间和超高效率的人。研究人员有两种类型:那些可以管理自己的时间和那些不能管理好时间的。但不管如何,这件事很难。当你作为研究人员真的投入在某个研究时,会变得很痴迷,不晓得什么时候该停止。 Hunt 博士你真的提供了很珍贵的建议。最后让我们回到诺贝尔奖,在某场视频讲座中,你说,如果你 Tim Hunt 可以赢得诺贝尔奖,那么任何人都可以做到。这个说法非常强大,因为赢得诺贝尔可能是每个研究人员最大的梦想。那你说要做什么才能获得诺奖呢?透露些秘密吧! 哈哈!嗯,我想一定要有好运,在我的经验中,聪明并且勤奋的科学家们通常也比较幸运。我给有志于做大事的研究人员的忠告是: 脚踏实地、开阔视野、埋头苦干 。这跟努力不懈寻找线索有关,我认为我一直很擅长的一件事是,了解那些冒出头的小线索的重要性。如果有什么事情一直在你的脑中挥之不去,而你找不到问题的解决方式,不管是一个念头或直觉,都不要放弃它,相信你的直觉,不要等待问题自己被解决。我不觉得我曾经知道过可以攻破的问题,所以寻找其他的方法来得到答案。 在找研究研究问题的同时,你会发现有你可以直接破解的问题,还有那些因为你不够了解,所以无法破解的问题。你必须尝试不同的方式来找到解决方案,而这时就需要运气。我认为,成功也取决于在正确的时间处在正确的地方。 仅仅依靠运气和勤奋是不够的,野心也很重要。在最近跟 Miranda Robertson 做的采访中,我说,诺贝尔奖很多时候都是颁发给那些人们认为做不到的事。例如,当我还在上大学的时候,人们说基因测序是不可能的,但 Fred Sanger 证明大家都错了。另一个例子是核糖体。我们被教导说,核糖体的结构太过复杂而且不会结晶,所以永远都不能被完全解析,即使结晶了,会有太多的数据需要解读,这是一个可怕的问题,但人们确实解决了这个问题。现在我们知道核糖体的样子,并且你可以看到它们是如何工作的!所以一定程度的野心是必要的。尝试不可能的事没有关系,但是要耐心等待,直到看见曙光,一个办法。 我们为您准备了一场 公益讲座 —— 哈尔滨工业大学能源化工系主任,甘阳导师: 《文献检索和批判性阅读的技巧》 6.4日周四晚7:30-8:30 ,不见不散。 扫码或点击链接参加: https://live.vhall.com/735249974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2232 次阅读|0 个评论
细数论文遭受不合理对待,导致延迟发表的原因
editage 2020-6-3 18:43
科研竞争日趋激烈,科研人员无不饱受谁能先发表、谁发表最多论文、谁能更容易取得基金、谁的人脉关系比较好等问题困扰,有时候这些事情已经变得比科学本身更重要。要在这场竞赛中保持领先,最常被牺牲的是道德规范以及公平性,不公平的手段行为变得泛滥。以大部分的情况来说,学术体系还是阶级制,有基金支持的学者地位崇高,而资历较浅的科研人员很少受到认可。这让年轻科研人员轻易地成为资深科研人员的目标,遭受资深人员利用权力和影响力打压。大部分已在科研界工作一段时间的人都一定听说过,或是经历过这样不公正的对待。 在发表每一篇文章都被视为科研职涯向上提升的科研圈,待发表的论文很自然地成了俘虏,用来进行私人或专业上的报复手段。一些不择手段的科研人员会故意阻碍或延迟同行的论文发表,对他们施压,让自己获得好处,在我与科研作者互动的过程中,我经常遇到因为其他人所以论文被扣住或发表遭受阻碍的情况。类似的事件一直会在社交网络、科研论坛甚至 COPE 案例中曝光,典型的情境为,有人为了降低研究的相关性或影响力、想要要求作者署名、甚至导师或共同作者因为意见不合滥用自己的影响力,故意阻碍论文发表。今天我们来看看论文遭到不公正扣留的常见手法有哪些。 导师不准投稿 很可悲的是,导师是许多论文发表被延迟的主要原因, 导师经常对博士生提出不合理的要求,将自己的名字列入作者 ,但大部分的工作明明都是学生做的。有时候,他们甚至会要求列为第一作者或是通讯作者,而学生通常无力反抗自己的导师,毕竟他们的未来握在导师手上。在某些领域,作者顺序是根据功劳而定,实际上是主要作者的学生常常会被排到 et al. 的位置。也有许多案例是导师一直要求学生修改论文或补做实验,然后又花好几个月的时间检查,导致论文无法及时发表, 有一个可怜的学生,导师甚至这样拖了 2、3 年 ,更糟的是,导师貌似还会威胁组里的学生。当学生最后好不容易发表了论文,很多时候研究结果已经失去相关性,或是其他人已经做出了类似的结果。 共同作者反击 随着跨领域论文数量的增加,合作也变成可科研发表的常态,但如果合作或共同作者没搞好,代价可不小。共同作者如果不同意其他作者的意见,可能会故意不点头, 拖延或阻止论文投稿 ,这种情况通常是因为有私人或专业上的竞争。这种时候,共同作者可能会故意不回应,甚至因为重心改变,不再关心发表进度,也拒绝理解自己的不合作会对其他作者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对其他作者来说,发表论文还是很重要的事,但因为联系不到共同作者,他们就没有办法投稿。 审稿人扣住论文 审稿人也有可能延迟或阻碍论文发表,他们可能或一直要求作者修改论文、增加数据或补实验等。虽说要发表论文,经历两到三轮的修稿是很正常的,修六、七次也不是什么很不寻常的情况。Dereck Sears 在他的一篇编辑部文章 Do we need editors? 里面提到,这样子不止影响发表进度,还会影响论文的质量:「我有听过一篇文章经历六轮还七轮的审稿,审稿人最后不过在文字上纠结,修改也只是在拖延,最后论文已经失去新意,错失发表新发现的时机。这么多宝贵的时间跟努力都浪费了。」有些情况可能还有争议,比如来回多轮的修稿是为了改善论文质量。但不要忘记了,审稿人也是同行,也是作者,同行竞争或嫉妒有可能是故意延迟审稿的原因。这方面很难拿到统计数据,在学术圈待了比较长时间的人应该都面临或听过 审稿人带有偏见,故意给负评、延迟审稿或拒稿 的情况。 跟世界上其他领域一样,学术发表也有贪腐的人存在。今天谈了这个现象,是希望能提醒年轻的科研作者有可能在发表论文时会遇到的阻碍,做好准备。有些预防措施,比如在课题刚启动的时候就让共同作者和合作人员签署协议,将论文预印版上传到 arXiv 不失为对抗不配合的共同作者或有偏见的审稿人的办法。不过,确实需要更好的机制,提供科研生涯刚起步的研究人员更公正的环境,避免他们成为申诉无门的受害者。 我们为您准备了一场 公益讲座 —— 哈尔滨工业大学能源化工系主任,甘阳导师: 《文献检索和批判性阅读的技巧》 6.4日周四晚7:30-8:30 ,不见不散。 扫码或点击链接参加: https://live.vhall.com/735249974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2269 次阅读|0 个评论
期刊更名后,如何得知影响因子?
editage 2020-6-1 18:19
又进入每年大家引颈期盼年度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IF)公布的时候了,近来也收到几个关于影响因子的问题,与大家分享下。 Eddy博士: 我关注的这个杂志之前名称叫Human Vaccines(ISSN:1554-8600),2012年改名Human Vaccines Immunotherapeutics(ISSN: 2164-5515),但 2014 年 JCR 公布的影响因子分别为 3.643 和 2.131,按 ISSN 号来查影响因子只能算 2.131,但杂志页面宣称因子为 3.643,那么 2015 年发表的文章到底算多少的因子呢?如何解释? 更名后的期刊必须要经过 2 个年度后才会有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IF),也就是说,新的期刊名最快也要到出版后的第 3 年才会有影响因子,关于这部分的 IF 计算,我先前在” SCI 杂志更名时,如何计算影响因子 “中回答过。 要查证 Human Vaccines Immunotherapeutics 的影响因子,可以看上一年度的《期刊引用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JCR)的公开版本,如果看 JCR 2012 和 JCR 2013 的影响因子清单,你会发现 Human Vaccines Immunotherapeutics 是没有 IF 的,不过,之前的期刊名 Human Vaccines 还是存在 2012 跟 2013 的报告中,也还有影响因子,这是因为在更名后的头二年还是继续计算旧期刊名的影响因子,直到新期刊名有影响因子为止。 汤森路透在每年 6 月发表的 JCR 中公布新的影响因子,该影响因子代表的是前一个年度的表现,举例来说,Human Vaccines Immunotherapeutics 网站上提到 2013 影响因子 3.643 是出现在 2014 JCR 中。要预测 JCR 发布的日期不太容易,但如果你的论文是在新的影响因子公布后才发表的,那么就适用新的影响因子。而 2014 JCR 的数据可以用到 2015 JCR 发布为止。 我不是很清楚为什么你看到的 Human Vaccines Immunotherapeutics 影响因子会不一样,但精确的影响因子最好是看期刊网站或是汤森路透的官方 JCR。 影响因子相关文章: 影响因子就是一切? 为何不该使用期刊影响因子评估研究质量 影响因子的进展与没落 我们为您准备了一场 公益讲座 —— 哈尔滨工业大学能源化工系主任,甘阳导师: 《文献检索和批判性阅读的技巧》 6.4日周四晚7:30-8:30 ,不见不散。 扫码或点击链接参加: https://live.vhall.com/735249974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3339 次阅读|0 个评论
发表OA的优缺点
editage 2020-5-29 13:59
Eddy 博士: 您好,我想发篇论文,正在考虑开放存取的期刊,您能说说发表开发存取期刊的优缺点吗? 开放存取( OA )系指可无限制在线存取同行评审过的学术研究,不同于传统订阅制的出版,发表在OA期刊的研究成果是免费开放给读者的,因此 OA 在那些希望研究成果能轻易被大众取得的研究人员中广受欢迎。甚至,许多研究与基金单位也偏好 OA ,因为它可以帮助社会大众了解学术著作的影响。 OA 在过去 20 年来由于以下原因受到欢迎: 提高阅读率及影响力: 因为 OA 是免费存取的,作者获得更多引用以及曝光,他们的研究影响力也因此提高。 不受空间限制: OA 不像印刷期刊,是在线出版的,因此没有空间的限制,作者可以尽情添加表格、数据等补充资料。 简短的发表步骤: 因为是在线发表,同行评审的过程以及发表的时间都更快。 通用性: OA 出版的道德考量是研究应该能够免费取得而不因金钱原因受到存取限制。在OA出版模式下,作者花钱发表,单位及个人不需付费即可取得发表的文章。 不过, OA 出版模式也有些缺点: 出版社的收入损失: 相较与订阅制商业模式,出版社采用OA模式可能因为少了订阅收入造成营收损失。 声望偏见: OA 相对来说还是比较新的发展,大部分认为OA期刊的影响力及声望不及订阅制期刊。 投稿成本: OA 期刊通常要求论文处理费( article-processing charges , APCs ),作者或其单位必须支付以获得发表,可是不是所有的学术人员的经济能力都足够支付这项费用。 我会建议你仔细考虑过上面几点,列出几家 OA 跟传统期刊进行比较后,再决定适合投稿的目标期刊。最后,你的目标应该是发表在能够让你的研究对目标读者发挥最大影响力的期刊上。 不晓得其他的博友是喜欢发表订阅制的期刊还是 OA 期刊呢? 我们为您准备了一场 公益讲座 —— 哈尔滨工业大学能源化工系主任,甘阳导师: 《文献检索和批判性阅读的技巧》 6.2日周四晚7:30-8:30 ,不见不散。 扫码或点击链接参加: https://live.vhall.com/735249974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3485 次阅读|0 个评论
回复审稿意见 9 大诀
editage 2020-5-28 13:47
论文投出去后,下一个重点就是准备回应审稿意见。处理审稿意见至关重要,因为期刊编辑只会在你妥善处理所有的意见之后才接受文章,他们的意见可能从小范围的语言改动,到大范围的论文修改。如果你有充分的准备并且以确实回应审稿人提出的每个意见,这个过程就会轻松很多。下面几项重点助你自信通过同行评议过程: 做出回应,而不是反应 :在回复审稿意见之前,最好多想一想而不要立即回复。花些时间反复读这些意见或建议,再决定如何回应每条评论,花点时间沉淀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同行评审员所关注的地方。 组织回复 :同行评审员会以段落的形式提出建议或意见。将这些意见进行编号,然后逐点回复,你也可以进一步将每位审稿人的意见分成不同段落,例如 Reviewer 1 或 Comment 1。 确保你的论点前后一致且有逻辑性 :没有必要同意审稿人提出的所有意见。如果你有不同的意见,不要害怕说出来,但你要说明不同意的原因,而不是说句不同意就完结。回复要建立在更多的证据和逻辑的基础上,让审稿人能更好地追随你的思路,甚至接受你的理由。 具体详尽 :为了让编辑或审稿人更好地理解你的回复,回复的内容要非常详细,要涵盖意见涉及的所有面向,考虑是否该注明信息的来源、说明进行的实验或者列出已经修改的句子,节省他们的时间。 保持正确语调 :作者在回复评论的时候很常会带有个人情绪,而这会反应在回复的语调上。请记住审稿人提出的意见是针对你的文章而不是你这个人。回复时记得维持礼貌,即使你强烈不同意审稿人的意见。对于不同意的地方要提供有理有据的解释。 感谢审稿人的付出 :同行评议工作并没有酬劳,审稿人通常是因为对专业的热情而自愿进行审稿。审稿人提出的意见越长越具体,他们花费的时间就越多,因此你的回复也要有建设性,并且谨记他们的付出和努力。 不要不情愿的同意审稿意见 :不要因为觉得审稿人希望你接受他们的意见而表示同意,这是你的研究和你的声誉,必须捍卫自己的科研生涯。 处理相冲突的审稿意见 :如果不同审稿人提出的意见相左,你要进行评估,决定自己的立场是偏向哪位审稿人,然后按照他的意见修改,把决定告诉编辑。或者,你也可以寻求编辑的帮助来做出决定。 处理大修 :期刊的字数要求是基于版面空间限制,你可能必须要遵守相关的字数要求。有时后,审稿人可能要求你提供更多信息,或者增加内容,如果这些建议在你的研究范围之内或者你赞同审稿意见,你可以咨询期刊编辑是否有空间可以添加这些内容。 以上 9 点能够帮助科研作者自信处理审稿意见和提高研究质量。 我们为您准备了一场 公益讲座 —— 同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胡洁人: 《SSCI论文发表的方法、难点和技巧》 5.28日周四晚7:30-8:30 ,不见不散。 扫码或点击链接参加: https://live.vhall.com/473367192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2712 次阅读|0 个评论
PubSURE:在 COVID-19 疫情期间,一款帮助期刊管理其工作流程的 AI 工具
editage 2020-5-27 11:33
COVID-19 打破了全球几乎所有工作和生活领域的常态,因此需要新的、非常规的做事方式。 学术出版行业处于特殊的地位,这一行业同样面临疫情导致的工作流程和资源方面的限制,而此时此刻,却又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快速跟踪与 COVID-19 相关的科研进展。 自然,那些与当前疫情直接相关的期刊会收到大量投稿。《科学家》(The Scientist)期刊上的一篇 博客文章 称,这些稿件中的很多会因为不符合期刊标准而被直接拒稿;作为相关领域的专家,审稿人也会收到远多于平时的审稿请求,而且其中很多的审稿周期较短;编辑人员面对资源紧缺的压力,不得不依靠专业性相对差一些的第二层审稿人。一些编辑人员 正在努力满足不断变化的需求 ,专注于及时地与不同利益相关者做针对性的沟通,并且在此过程中,发现效率低下的流程并加以改进。 许多期刊,包括那些所涉及主题与 COVID-19 无关的期刊,都在通过各种方式适应当前状况 ,采用各种可行的灵活方式、要求审稿人重新考虑增加实验的要求、或确保作者和审稿人都能理解更长的周围时间(比如 Nature、PLOS、eLife 都在这么做)。同时,许多研究人员可能正在利用活动受限的这段时间来专心撰写稿件,这会导致投稿量激增,使期刊承受更大的压力。 这种情况下,高效的编辑筛选非常关键,以确保那些真正值得关注的手稿得到进一步处理,而那些质量较低的手稿不给整个系统造成更多负担。期刊如何做到这一点呢?这个时候,除了更改工作流程之外,一种能帮助期刊实现这一目标的 AI 稿件评估工具将是非常有价值的。 PubSURE 是 Cactus Communications 推出的一款此类工具,它基于期刊最常关注的几个标准来评估稿件。例如,通过自然语言处理算法评估整体语言质量,通过另一些算法评估参考文献和伦理合规性等。根据这些筛选的结果,每篇手稿都会得到一个百分制的评分。 手稿被提交给 PubSURE,那些达到阈值分数的手稿将得到 PubSURE 认证,表明其已经准备好提交给期刊。 图 1. PubSURE 认证示例 作者肯定想要确保其手稿能够满足要求,如果文章未满足要求,作者肯定想要知道手稿的哪些方面还存在不足,所以这一工具自然是非常有用。而期刊也从中受益匪浅,因为 PubSURE 除了评估工具之外还有另一个组件:PubSURE Connect,它是一个连接作者和期刊编辑的文章市场。 获得 PubSURE 认证的作者可以选择在 PubSURE Connect 上添加得到认证的手稿。在平台上注册的期刊编辑可以访问作者上传的所有手稿。因为只有经过认证的手稿才能上传到此平台,期刊编辑就能知道这些手稿的总体质量,以及它们是否适合发表。 此外,平台还使用语义指纹技术,基于与期刊范围相关的概念,将文章内容与期刊主题进行匹配。这让平台上的期刊编辑能够使用多个过滤器查找与期刊主题相关的文章。然后,编辑便可以向文章作者表示自己的兴趣,邀请作者将这些文章投稿到他们的期刊。这样,期刊便可以决定哪些文章值得考虑,以及应该将编辑人员和同行审稿人资源投入哪里。 图 2. PubSURE 平台上期刊编辑视图的示例。百分比表示,基于语义指纹,文章内容与期刊主题的相关性。 这样,期刊就能确保其典型工作流程所受影响尽可能小同时又能保证质量,而不至于影响编辑审查的范围或让审稿人劳神于大量低质量的文章。 此外,如果审稿人了解到期刊已经做了额外的筛选,只传递那些满足关键要求(比如语言质量)的文章,那么时间已经很紧张的他们将可能更愿意接受审稿邀请。 鉴于现在非英语母语作者的投稿越来越多,而尚无通用、客观的标准来评估论文的语言质量,上述最后一点就显得尤为重要。鉴于 COVID-19 已经在全球蔓延,全世界的研究人员和期刊编辑都在努力工作,想要更快地发表相关研究发现,并使其更容易通过多种途径被看到。 PubSURE 的稿件评估工具可以提前告诉作者文章是否达到发表标准,从而为作者节省时间,同时也能使编辑集中精力加快达标稿件的处理。 这是期刊采用 AI 技术简化工作流程的绝佳时机。AI 驱动的筛选和内容匹配工具可以帮助编辑识别那些最适合他们所在期刊主题和当前热点、并且已经准备好同行评审的手稿。 因此,PubSURE 可以为期刊节省大量的时间、精力和成本,并帮助期刊应对当前的疫情挑战。 我们为您准备了一场 公益讲座 —— 同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胡洁人: 《SSCI论文发表的方法、难点和技巧》 5.28日周四晚7:30-8:30 ,不见不散。 扫码或点击链接参加: https://live.vhall.com/473367192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7390 次阅读|0 个评论
文献引用中et al.的用法 – 意得辑专家视点科研写作技巧
editage 2020-5-26 10:34
一般来说,科研论文的作成都是由多位研究人员合作而来,随着跨领域、跨国合作的增加,作者人数也随之提升,在引用多位作者的论文时,如果采用哈佛系统风格将名称和发表年份列出的做法,会出现一长串的名字, 因此大多数期刊都建议使用et al.。et al.为拉丁文“etalii”或“etaliae”的缩写,意思为“和其他人” 。 许多科研人员面临的问题是:在引用参考文献时,要列出多少位作者后才使用et al.呢?不同的期刊或有不同的规定,像是《热带医学和卫生学美国学报》(AmericanJournal of Tropical Medicine and Hygiene)不论名单有多长,都不鼓励使用et al.。 《如何撰写和发表科技论文》(Howto Write and Publish a Scientific Paper)一书总结了目前的普遍做法, 当作者超过3位以上时就使用et al. ,这个做法也得到《芝加哥风格手册》(ChicagoManual of Style)的支持,剑桥大学出版社(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对于旗下出版的科学、技术与医学相关书籍则有相关规定:如果引用的文献有3位作者,可以自以下3种方式中择一: 1)第一次引用时列出所有作者的名字,之后引用是使用et al. 2)每次引用都列出所有作者名字、3)每次都使用et al.;但是,如果引用的文献有超过4位作者的话,就该每次都使用et al. 美国心理学协会(American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APA)的系统较为复杂,将论文分为3个大类: 1或2位作者 3至5位作者 6位以上作者 关于第2类,APA的建议是第一次引用时列出3位作者,然后使用et al.,之后再度引用的时候只列第一作者,然后加上et al.;第3类的处理方式则是每次都只列第一作者,然后使用et al.。 最好的方式是了解目标期刊对参考文献风格的相关规定,然后查阅期刊近期发表的论文。 我们为您准备了一场 公益讲座 —— 同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胡洁人: 《SSCI论文发表的方法、难点和技巧》 5.28日周四晚7:30-8:30 ,不见不散。 扫码或点击链接参加: https://live.vhall.com/473367192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19241 次阅读|0 个评论
用不同语言发表同样研究算重复发表吗?
editage 2020-5-25 12:01
问: 我想知道不同语种如国内中文期刊发表过的,能不能在国外英文期刊发表?即国内认为的不同语种期刊发表同一篇或相近论文,不算一稿两投,在国际上怎么看? 答: 这个问题跟我上个礼拜的博文《 自我抄袭有什么大不了? 》相关而且相当有趣。重复发表算是一个灰色地带,所有的作者,甚至期刊编辑们都不是很清楚。大部分的时候,重复发表被视为学术造假, 国际医学期刊编辑委员会 (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f Medical Journal Editors ,简称 ICMJE )则用“再次发表( secondary publication )”来称呼可接受的再发表文稿,包含为了让更多的读者看到,在另一个期刊再发表或用另一种语言再度发表的研究。 不过,即使用其他语言进行重复发表,仍有几项准则须遵守: 作者必须获得双方期刊编辑的许可,再发表的期刊编辑一定要有首次发表的论文内容 前后 发表的时间至少间隔 1 个礼拜 再发表必须要针对不同的目标读者,并且确实呈现首次发表内容中的数据及解释 再发表的题目应表示出该论文已发表过,封面注脚必须提供首次发表的信息。 针对你的问题,用另一语言重新发表已经发表过的研究,在不满足上述情况时是会被视为一搞多发的,最重要的是应该告知两边的期刊编辑并且编辑们都接受再发表。 希望这回答了你的疑问,欢迎发表你对这个议题的其他意见或问题。 我们为您准备了一场 公益讲座 —— 同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胡洁人: 《SSCI论文发表的方法、难点和技巧》 5.28日周四晚7:30-8:30 ,不见不散。 扫码或点击链接参加: https://live.vhall.com/473367192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2405 次阅读|0 个评论
评审员要求更多实验数据合理吗?
editage 2020-5-22 17:03
科技显著地加快了科学发展的脚步,不过论文发表的速度在过去几十年来急剧下降。照理说,从纸本演化到在线投稿应该加快发表的过程,然而科研发表一直在延迟,至少要花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发表论文。在发表延迟的数个原因中,最常见的是同行评审员建议作者进行更多实验(或说补充实验)。 大部分科学领域的研究人员投稿时收到的评审意见会有需要进行进一步实验的要求。著名神经药理学家 Solomon Snyder 指出 审稿过程因为评审员要求详细的实验及文件而延长,很多时候研究人员因为这样失去发表好想法的动力,他表示有些评审员希望论文是完整的故事,也就是说他们希望论文有每个阶段的所有细节,但是他们在提出这样的要求时却忘了科学的基础是构建在其他人的研究上。对每个研究有完整结构的期待使研究员的压力更大,同时也忽略了科学的本质。 发表压力已经这么大,而额外的实验要求大大延迟了论文发表的时程。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白头研究所的 Hidde Ploegh 博士在他的 文章 《 End the wasteful tyranny of reviewer experiments 》里评论到评审员通常要求些对结论没什么重大影响的实验,而不好好评审眼前的研究论文,他将这些实验称作“评审员实验( reviewer experiments )”,而高分期刊似乎要求更多这样的实验,好似他们需要透过这样来提高期刊的水平。Ploegh博士指出评审员研究增加实验室成本,却对科学没有任何实质益处,虽然这已经成为发表界接受的模式,他认为评审工作应该更负责任的进行。 期刊现行的多轮评审制度对研究人员来说可能很严格,而对学术科学家来说,发表是职涯晋升的重要要素,因此,当论文卡在同行评审阶段时,研究人员的职涯就受到影响了。对新进研究人员来说影响特别严重,这额外的工作增加了他们在领域里发表与建立声誉的时程。 一个可能的解决办法是期刊要求评审员们只要标注实验里的不足或缺陷,如果真的需要进一步的实验,应提供合理的原因。除此之外,他们不该要求实验的每一部分都是完整的产物或是为了验证结果而要求更多实验,毕竟作者是其研究的最终负责人。评审员也是研究人员,他们应该能了解作者的感受。期刊编辑也扮演重要的角色,他们应看过评审对实验的意见,确认这些要求是合理的。 这些改变能为整个科研界省下时间与金钱,科学就是想法和理论,将它们尽快曝光于科研群体能帮助科研的发展,花时间在有时候根本不必要的实验上不过是延迟知识分享而已。 我们为您准备了一场 公益讲座 —— 同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胡洁人: 《SSCI论文发表的方法、难点和技巧》 5.28日周四晚7:30-8:30 ,不见不散。 扫码或点击链接参加: https://live.vhall.com/473367192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1656 次阅读|0 个评论
期刊应扩充审稿人阵容,审稿人要延伸兴趣领域
editage 2020-5-21 10:33
同行评审能为提高稿件质量提出宝贵的意见,前提是你通常要凑齐三个对该论文的研究对象、地域、实验方法或工具感兴趣的研究员帮你审稿。 不过,随着期刊和论文的体量不断增加,审稿人短缺问题日渐加剧。负责找审稿人的编辑经常碰壁,目标审稿人可能因为太忙或手上已经堆了太多论文要审而拒绝审稿邀请。毋庸置疑这个问题有待解决。审稿没有听上去那么简单,虽然不同审稿人在同一篇文章上下的功夫和同个审稿人在不同文章上花的时间都不一样。但由于每个人都对论文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这些意见综合起来就成了消除论文潜在问题,提升质量的重要参考。 作为被审的一方,我常感觉审稿人是个不熟悉流程的新手,遇到同个领域的竞争对手批评起来也是毫不客气。在如何审稿这件事上,我有幸得到自己导师的真传,我后来又把这些技巧又教给了我学生。投资培训审稿人上是非常重要的,照现状看期刊应该在这上面采取更积极的措施。审稿时应该想,这篇论文是作者投入大量时间精力策划写就的。当论文写法有问题,我会就如何修改某一句或某一段给出建议,方便作者修改。当实验方法有问题,我也会直接给出相关文献供其参考,以便作者重新评估、修改或自证其研究。假如审稿人光说研究有问题、写得不好而不作说明,对作者改稿是没有任何帮助的。要让研究人员在短期内了解一些审稿常识,期刊或许可以在审稿之前对审稿人进行统一培训,每年来一场选择题考试测试培训结果。 我很享受审稿,每年都会收到各种期刊关于各种生物学和生态学论文的审稿邀请。通过这些审稿经历,我对自己的垂直、平行领域都有了更多的了解。因此,审稿对个人成长是有积极作用的,值得被提倡。 对我来说,多元首先意味着期刊需要解决审稿人短缺的问题。通过对年轻的和有经验的审稿人进行系统培训,使他们具备相关技能、达到高质量审稿的标准。另一方面,多元还体现在审稿人愿意接受与其领域相关的各种论文,使他们的知识和技能更加多样化。 我们为您准备了一场 公益讲座 —— 同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胡洁人: 《SSCI论文发表的方法、难点和技巧》 5.28日周四晚7:30-8:30 ,不见不散。 扫码或点击链接参加: https://live.vhall.com/473367192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1868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研出版程序是否影响科学研究进行与传播的方式?
editage 2020-5-21 10:27
科研发表程序是每个研究人员无法避免的经历,但大部分的人都认为这个过程需要耗费许多时间跟精力,并不是一个轻松的工作。在投稿给期刊的整个过程中,科研人员不止要遵守投稿规定,还要确保论文质量达到期刊编辑期待的水平。这让我们想到一个问题: 科研出版程序是否影响科学研究进行与传播的方式? 研究人员已经对 审稿人要求补做实验 表示过不满,毕竟有些时候这些实验对文章没有太多实质的贡献,科研人员经常要承担进行“审稿人实验”需要的时间和成本,发表计划因此更加推迟。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细胞和分子药理学系教授兼副主任 Ronald Vale 就在他的文章 Accelerating scientific publication in biology 中观察到有越来越多的期刊要求“成熟的研究故事”。为了满足期刊的要求,科研人员要花不少的时间在实验数据上,导致发表时程拉长,阻碍信息分享,博士后和研究生培训时间延长。 期刊要求更多实验数据这一做法源自“不发表,即灭亡”的学术文化。Vale 教授表示发表在 Nature、Cell 和 Journal of Cell Biology 上的生命科学论文,其中的实验信息数量在过去 30 年中呈现增加的趋势。虽然有比较小的数据集的研究比较可信,但顶级期刊要求完整的实验数据,不过,不是只有顶级期刊才会要求更多数据,等级比较低的期刊想要往顶级期刊的排名提升,也采用了类似的模式。Vale 教授说: 「虽然顶级期刊是科研发表市场的主导,但整个发表体系都感觉到需要更多数据的趋势。」 他更提供了一个例子,Francis Crick 和 James Watson 在 1953 年的 DNA 结构突破研究,分作两篇文章讨论,这两篇 “奠基在想法的大小”的文章虽然都没有传达完整的故事,但也都发表在《自然》上,这种论文如果投稿到今天的期刊,作者很有可能被拒稿,因为假设应该要有详细的实验数据支持。 提供详细实验数据的趋势也对知识传播以及职业晋升造成影响。由于研究人员都只想要发表在排名前面的期刊上,他们搜集的实验数据或许超过了期刊所需的数量,这将延迟投稿与发表的时间,也影响了博士后学生转成教职人员的时程。学生必须要根据期刊的要求,在投稿时提供完整的数据集,导致发表延迟,最后花更多时间在训练,而不是在职业生涯上持续往前,做更多研究。Vale 教授指出,另一个被低估的影响是“科研会议充满更多最近发表或最近即将发表的研究结果,而不是正在进行中、有趣的研究”,正在进行中的工作能从会议中的讨论获得养分,但已经发表或即将发表的工作不会。 有什么方法可以加快科研发表和传播的速度吗?根据 Accelerating scientific publication in biology 的建议,应该鼓励研究人员发表论文到开放获取的预印本服务器上,像是 arXiv。投稿到这类的资料库可以让研究在论文完成后立即被科研圈取得,也可以让学生和研究人员不用等待期刊发表就能申请基金或工作。但 Vale 教授也承认“预印本资料库可能没有办法解决接下来要发表期刊需要的‘数据量’问题”,为了解决发表时需要的数据问题,他提出“关键发现”的做法,“一种新的期刊形式,关注重点在有限的数据,而不是文字”,这样的形式能够让论文用比较小的数据集发表,让科研人员不用为了发表收集大量的数据。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生物学家 Michael Eisen 是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 (Howard Hughes Medical Institute) 的调查员,也是 PLOS (Public Library of Science) 的共同创办人,他对 Vale 教授文章中提到的几个点有不同的看法并在自己的 博文 中进行讨论。虽然 Eisen 同意期刊的要求阻碍了科研沟通和职涯的进展,他相信问题的根源是对期刊赋予不适当的价值: 「如果你用下面这个方法解决这个更深的问题,就是完全消灭期刊,移往发表后同行评审机制,那么就能消除 Vale 所说的哪些影响。」 他进一步说,要鼓励科研人员立刻发表研究,而不是为了一篇“成熟”的论文收集数据,他们应该要对付出的贡献获得相对应的认可,这样也能改变科研人员专注发表高影响力期刊的现象,进而改变科学的发表文化。 发表论文对研究人员来说日渐重要,它已经不是沟通研究的方法,而是为了发表而发表。用科研产出还有他们发表的期刊的影响因子来评价研究人员,对研究的传播甚至研究执行的方式都有巨大的影响。为了将发表研究的重点拉回正轨,笔者认为,资助者、研究单位和研究人员都需要重新了解发表的原因。 我们为您准备了一场 公益讲座 —— 同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胡洁人: 《SSCI论文发表的方法、难点和技巧》 5.28日周四晚7:30-8:30 ,不见不散。 扫码或点击链接参加: https://live.vhall.com/473367192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1579 次阅读|0 个评论
在学术生涯的不同阶段,如何选择正确的基金
editage 2020-5-20 18:20
科研人员要做出研究,必须要取得基金,可是要成功取得基金不是件容易的事。科研人员是否能取得基金,需要仰赖几个面向,例如研究主题、所属单位、过往生产力等等。但让大部分科研人员备受困扰的通常是第一步:找出不同的基金来源,选择适合自己所处的科研生涯阶段的基金。 因此,这篇文章会简介目前学术人员可以利用的基金选项。主要的目标是让科研人员知道在寻求取得不同基金和合同时,真正的优缺点,或是我所认为的优缺点。我不会谈这些基金是否开放,基金申请书的形式、版面要求、风格等细节,我会着重在处于不同学术生涯阶段申请这些基金的优缺点。我会针对科研生涯早期和较资深的科研人员,讨论化学领域中三种通用的 RD 基金类型。虽然可能还有其他基金来源和类型,我相信,至少在美国,这三种是学术 RD 工作最新的基金来源。这里不谈其他国外的基金,我可能也会跳过部分基金类型,例如 小企业创新研究基金 (Small Business Innovation Research, SBIR) 和小企业技术转移计划 (Small Business Technology Transfer Program, STTR) ,或是一般不资助化学 RD 项目的私人基金会。 我希望能引发学术研究人员思考,在他们职业生涯中可以尝试哪一个基金来源及其原因。还有,我也想强调,取得资金不该是申请某个支持学术 RD 研究的政府单位、私人公司和非营利基金会基金的唯一条件。让我们来看看目前学术人员有的基金选项吧。 1.中央、州或区域基金 在所有给学术类型的 RD 支持的基金中,来自政府单位的基金一定是大家最想得到也是最好的,但也一直很难申请的到。说到美国的情况,为什么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IH)、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NSF)、 美国环境保护署 (United State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EPA) 以及其他单位所收到的基金申请通过率(核准并全额资助)如此之低。如果基金通过率没有达到某个数值,对申请人还有他们的基金记录来说没有什么意义。因此,一个有持续来自一个或多个中央(以及国际)基金单位的基金接受率记录通常表示科研人员表现高于平均,是成功的学术研究人员。 中央基金单位的合同没有基金来得好,因为合同通常需要达到单位的特定目标,就像产业的学术 RD 资金,它们并没有基金来得有意义。会给予这些资金或合同是因为科研人员的工作达到该单位现有或未来的需求,因为这些需求并无法通过基金程序达到,所以单位会发出通知来征求这些申请者。基金也受限于单位在合同上列出的目标,并不是为了产生一般知识。来自中央、地方基金的 RD 通常会发表在顶级期刊上,但对合同来说并非如此,因为发表顶级期刊这不是他们的目标。 为什么应该要争取中央基金而不是合同?为什么要争取竞争激烈的基金而不是其他类型的资金?原因有很多,通常都是有道理的,但绝对不是因为它们竞争激烈。这些基金通常提供好几年的资金,表示申请者的能力很好,具备良好的规划,通常被视为该领域的申请书中最好的科学家,且有经验丰富的基金协调人员在旁提供指导。还有,中央基金通常被视为能力好、优秀的 RD 项目、经验和写作能力不错的 PI。另外,晋升与终身职审查委员会 (promotion and tenure review (PT) committee) 通常想要有一个或多个以上来自中央有竞争力的基金记录结合成功的结果的申请者,没有符合这些条件可能会让 PT 委员会留下不好的印象。拥有一个以上的中央基金(如 NIH 或 NSF)通常会让私人企业愿意提供自己的基金或合同式资金给同个申请人,反之则不是如此。有持续申请到中央基金(如 NIH 或 NSF)还有众所期待的发表记录就能拥有一切,没什么可失去的! 还有,可能有点令人惊讶,但中央、州基金也有缺点。这些基金竞争非常激烈,尤其对年轻的科研人员来说,要跟在科研打拼几十年的人一起竞争非常困难。另外一个缺点是申请书审查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所有的基金申请人在审查后都需要再修改,审查人会提供反馈,但他们的评分和审查是单位决策的依据,可以说审查的意见就是一切,负评几乎无法翻转最后结果。还有,要打进成功的中央基金申请人“圈子”是会令人非常挫折的,举例来说,NIH 基金的层级会被议会或单位删减预算,但下一年的申请书数量并不会减少,因此能获得基金的项目数量变少,评分提高(分数低的才能获得基金),通过基金申请的人数减少。所有的时间、精力、汗水和担忧都付诸一炬,一切要再重新来过。 另一方面,中央合同就没有那么竞争。有同个主题的申请人会比较少,这样的申请人对需要你的 RD 来解决特定问题的中央单位来说会比较有吸引力。合同有 SBIR 和 STTR 类型,通常是支持来自学术圈的新创小型企业。有时候会先提供前六个月的基金支持,如果工作成功的话,再将基金期间延长数年。合同非常结构化,因此要发表原创创新的 RD 可能不容易,这对企业合同基金来说尤其如此,因为工作通常是针对新产品或进化的产品,要做出之前从没有发表过的创新原创 RD 结果几乎不太可能。所以要记得,要接受任何类型的特定合同通常表示要做的 RD 工作是要解决特定问题或目标,带来可商业化或可营销的结果,因此并无法产生高质量、原创和创新的科研发表文章。虽然不是所有的合同都是如此,但这些限制经常会出现。 2.私人企业合同和基金 取得私人单位的合同或基金通常看起来似乎比 NIH 和 NSF 简单多了。虽然有可能是这样,但私人单位也有一些缺点,比如对晋升很终身职可能会有负面影响。基于 RD 的本质,是有可能取得成功的发表文章/简报和商业化地可行结果,但年轻的科研人员如果只有这一种类型的基金通常会受到 PT 委员会的质疑。另一方面,如果同时有产业合同与政府基金这两种资金的记录,在申请 PT 的时候,大部分的学术单位都会认为这是加分的项目。还处于科研生涯早期的学术人员应该要记得,基金通常能为大学带来可观的间接资金,但不管是政府或是产业的合同,这通常都不会发生。 合同和基金本身可以用在个人在创新有创意的 RD 上的需求,在分析相关领域尤其如此。这也能帮助最终要进入产业进行科学相关职业工作的学生获得更多经验。还有这通常也能帮助申请人取得 RD 项目中原先没有的器材,帮助基金单位开发新的市场,或是新的进阶器材或分析工具方法。这些都是学术研究人员和基金公司所想要的东西,通常对所有的人都有好处,包含学生,这是个好事!确实,学生可以同时花时间在产业实验室和大学(产学合作),在他们的硕士研究中同时获得宝贵的学术和产业经验,这类的产学合作项目已经在许多高校实行多年。看起来所有人都在这些项目中获得好处,通常都有很好的发表文章、简报和商业成功。 过去十年多来,研究生参与的产学合作在分析 RD 领域有了很成功的项目,其中特别成功的例子是开发出全球第一个重磅生物制药产品,该产品成为提供基金的公司数十年来最热销的产品直到今天。研究生取得他们的博士学位,公司与高校合作完成大部分的分析 RD 工作(还有数个杰出的发表文章),而完全受专利保护的产品成为称霸全球盈利最高的药物超过十年,所有人都是赢家! 3.私人非营利基金和合同 有许多私人资助的非营利基金会,例如 比尔和梅琳达·盖茨基金会 (Bill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 阿兹罕默症协会 (The Alzheimer's Association)、 关节炎基金会 (Arthritis Foundation)、 查尔斯·科赫基金会 (Charles Koch Foundation)、 健康护理基金会 (Healthcare Foundation)、 沃尔玛基金会 (Walmart Foundation) 和 洛克菲勒基金会 (Rockefeller Foundation),这些单位都提供基金或合同机会,一般都是物理学领域。虽然每个基金会都有属于自己、有点模糊且比较泛的主题,但这些机会一直以来都很竞争。这些基金一般都会给比较泛的主题,通常是特定疾病的新的制药或是治疗方式、社会进步、科学意识、物理学学生培训等相关议题。虽然金额不若 3 年或 5 年期的中央基金(NIH 或 NSF),这些基金会一次性提供给项目进行多年的研究,给受奖人带来一笔可观的收入。 通常这些基金无法跟 NIH 或 NSF 基金相比较,不管是基金的金额或是期间,跟中央基金(如 NIH 或 NSF)比起来都相对较少,但竞争依旧激烈。他们不一定要跟基础科学有关,也不是特别积极要发展新的 3D 打印机或进行自顶向下(top-down)蛋白质 MS 的轨道质谱仪。这些类型的合同或基金多是来自相对应的产业 RD 类私人企业。 根据参与的基金会,申请到基金的人可以利用这点为自己的 TP 增值。通常他们的基金限制不像产业合同那么多,但他们想要看到真正可有型的 RD 应用,解决某些社会、医学问题等等。大一点的基金会,例如盖茨或扎克伯格或美国癌症学会 (American Cancer Society, ACS),他们都会考虑长远的项目,但像 ACS 这样的组织会希望跟癌症研究相关的企划书。美国化学学会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也有这些基金类型,通常都是跟学术有关的,但他们的提供的基金有限,一年的金额会比中央基金(例如 NIH 或 NSF)少,但会跟产业合同(根据公司和产业的性质)相当或更多。 结论 通常越大的基金会每年收到的基金申请数量越多,所以竞争也相对激烈。当然,有很大一部分的因素取决于提案的 RD 内容是什么,如果工作真的极具开创性且有很高的机会成功,那么竞争就会比较小。 产业基金和合同,还有私人基金会,这些机构的审查程序一般没有 NIH 或 NSF 那么严格或竞争,某方面来说它们对处于科研生涯早期的学术人员的价值有限。还有,因为他们能带给科研人员的学校的间接利益较低,对研究人员来说参与这些基金或合同的价值也相对较低。 再回来说到晋升、加薪、增加实验室/办公室空间还有其他学术人员津贴,这些通常都与他们过去为高校带来多少基金,未来可以为高校多少基金直接相关,特别是间接收入。这不止跟你与团队生产多少高质量研究文章和简报有关,也跟你指导多少本科生、研究生有关,还有你在教书和研究上获得多少奖项。最终,虽然大家说这跟钱无关,但事实是,大多时候,全部都跟钱有关。 我们为您准备了一场 公益讲座 —— 同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胡洁人: 《SSCI论文发表的方法、难点和技巧》 5.28日周四晚7:30-8:30 ,不见不散。 扫码或点击链接参加: https://live.vhall.com/473367192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1596 次阅读|0 个评论
下个研究项目,是否该考虑众筹?
editage 2020-5-20 13:19
虽然科研的好处无法全部量化,但要说科研造福所有人是不为过的。然而,要检查和分析科研知识的数据需要资金支持,这部分不是那么容易取得。 取得能执行和推进研究项目工作的资金是研究人员遭遇的主要挑战之一,有太多的研究人员想要做研究,但取得基金的方式相当有限,而且年轻的科研人员在基金申请的竞争中相对弱势。为了将可使用的基金公平运用在重要的研究上,有很多的项目就这么被忽略了。有很多科研单位在尝试解决这个问题,例如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IH) 前阵子就宣布要 采用分值系统来限制基金金额 ,让处于科研生涯早期的研究人员有办法取得基金,但这些都是很难做出的决策并执行,在全球研究基金有限的情况下,科研人员被迫将注意力转向其他可以获取基金的方式,例如众筹 (crowdfunding)。 从大众募得资金看起来是不可能的任务,对某些研究人员来说甚至是不可思议的主意,但互联网和社交媒体时代让许多研究人员能接触到庞大的群众,将他们的工作传播出去并取得资金。 众筹在过去几年逐渐流行起来,成为取得科研基金的新兴合作方式,特别是针对中小规模的科研项目,目前已有一些成功案例。 Experiment.com 是热门的科研项目众筹平台,其对 成功的众筹项目 进行了研究,发现自 2013 年 1 月至 2015 年 7 月间每一季都有稳定的成长。 如果用对方法,众筹平台能让研究项目受到关注,最终帮助科研人员取得需要的资金。现在一般大众已经比较愿意支持科研项目,近来有几个项目就募得了不少资金, Engineering Bacteria of the Lung Microbiome to Degrade Carcinogens and Toxins 和 Identifying Snow Leopards, Tigers and other Endangered Species by developing a low-cost DNA field test kit - Part 2 就分别募到了四千美元和四千四百美元的资金, Unraveling the mystery of TDP-43, a versatile protein involved in several Neurodegenerative disorders 这个项目则设定了比较高的募款目标一万美元,到截止日为止募到了 102% 的资金,那么,研究人员要转向众筹来取得资金吗?让我们看看众筹最重要的几个面向。 科研众筹之所以吸引人,其中的一个原因是其有弹性又不严格的程序。基金单位对程序向来非常严格,科研人员需要撰写 基金标书 ,这是为了避免没有足够证据支持且没有重要影响的研究取得基金,另外,基金单位也要求基金运用必须保持透明,避免基金被用在不该用的地方。相较之下,众筹并不需要任何标书或企划书,还有,告诉成员资金的运用情况只是建议项而非必要项,科研项目众筹平台 Experiment 就是很好的弹性众筹代表,该网站声明虽然平台上所有的项目都经过内部团队严格的审查和反馈后才会核准,但每个人都可以开始自己的项目。 实验项目要从传统基金单位拿到资金比较微妙,因为资助单位一般倾向风险较低的研究,此外,因为大部分的基金需要有验证概念的研究,实验项目的成功几率基本很小,或是根本没有希望。相反地,众筹则是非常偏向实验性项目, To Selfie or Not to Selfie - How Can Scientists Foster Public Trust on Instagram? 这个项目就超募了 22% 的资金,还有这个研究, Assessing stress in migrants and minorities after the 2016 U.S. Presidential Election using hair cortisol 正常无法取得任何传统基金,但通过众筹至少募得了 11% 的资金。 众筹的项目越来越多,但仍处于相当早期的阶段, 项目的范畴 还有 金额目标 是研究人员是否有办法成功募资的重要因素。众筹展现出发展潜力,但目前结构还不足以支持昂贵的大型项目案。就概念上来说,这个模式能成是因为众筹是让很大一群人分别掏出一笔小金额,因此研究人员应该要记得不要设定太高的金额目标。不需要太多设备和支持人员的小型项目有比较高的机会实现众筹,例如 How do temperature and competition affect true fruit flies and their natural enemies? 这个项目在很短的时间内只需要五百美元的资金,但大型的项目还是比较适合传统的基金路线。 另外,众筹的运作方式比较难预料,大部分的平台的运作模式都是这两种: 孤注一掷或是弹性模式。 孤注一掷的形式,代表范例为 Experiment ,你决定一个募资金额,然后到众筹平台上申请,只有达到设定的目标金额,你才能拿到资金,所以,如果最后没有达标的话,你很有可能拿不到募得的钱。弹性模式则是没有募资金额目标,而不管募到多少,研究人员都能拿到钱,但不确定的地方在于研究人员直到最后一刻都不知道到底募到多少资金。加总看起来,传统基金是比较稳定友善的选项。 虽然最近几个众筹成功项目会让人不禁认为这是传统基金模式的替代方案,但要知道,众筹应该是取得基金的补充或是另外的方式,无法取代传统的基金体系。要取得一般大众的关注,需要在社交媒体上有非常精准的宣传,有时候可能会比申请传统基金还要费时。众筹才刚开始发展,很难预估成功率,也无法测量众筹所需的时间和成本跟申请传统基金比较起来如何,但对于小型项目以及年轻的研究人员来说,众筹的出现确实是个好消息。 我们为您准备了一场 公益讲座 —— 同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胡洁人: 《SSCI论文发表的方法、难点和技巧》 5.28日周四晚7:30-8:30 ,不见不散。 扫码或点击链接参加: https://live.vhall.com/473367192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141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窥科研出版产业:期刊如何断言
editage 2020-5-20 13:10
我 19 岁的时候去了一趟美国。我搭公共汽车穿越了整个国家,从一个州到另一个州的途中,我读了很多书,其中一本是 Peter Drucker 的《 The Effective Executive 》。这本书中传达的一个重要思想是:“了解您的业务。”例如,如果你认为自己在做石油业务,那你就错了,实际上,你在做能源业务。如果你在做邮政业务,那么事实上你是搞 通信的 ,你最好了解电子邮件的影响! 学术出版业在做什么“业务”?内容业务?不是。期刊在做哪些业务?我会说期刊是在做“断言”业务。以下是期刊作出的一些断言:这个内容值得一读,因为它很新颖而且是原创的,这些是作者,这些是机构,内容已经通过同行评审,统计数据支持结论等。想想期刊所做的工作,期刊其实是在收集关于内容的多种断言,正是这些断言使内容变得有价值。 过去,期刊通过格式暗示断言。期刊无需明确地说“这是标题”,“这些是作者”,“这是摘要”,所有这些都融入到了期刊使用的格式中,这是过去 350 年来沟通断言的一个好方法。这可以追溯到 Henry Oldenburg 的《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 :通过格式来传达断言。 但是断言业务正在发生变化,而且变得很快!首先,做出错误或不准确的断言越来越容易。如果期刊仅仅通过格式来传达断言,那么其他任何人都可以复制该格式。显然情况并非如此。断言的质量如何?如果你最近刚好做了一个毫无根据的断言,那其实是整个行业,包括 Retraction Watch 之类的网站,都会揭露这类问题。格式不再是断言质量的保证。 研究资助者 每年花费 1.6 万亿美元 ,换算起来是每秒投入 50,000 美元,他们当然希望有更好的工具来评估研究成果。他们希望获得更高质量、准确和细致的断言。这些断言必须是机器可读的,不仅仅是人类可读的,如果断言更可靠,就可以证明研究投资的回报。 从期刊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机会还是威胁? 暂且不考虑内容的工作流,而是想想断言的工作流。一位作者就他们提交给期刊的内容作出了许多断言: 我是一位作者,这些是我的共同作者,这是这篇论文的资助者,以下是我使用的方法,数据支持结果等 。期刊会评估这些断言的准确性,然后给出自己的断言: 这项研究已经通过同行评审,这是原创的 。 接下来,期刊将断言归结为发表的内容。这是理解断言创建过程与格式创建过程不同之处的重要部分。 这意味着得看过程,或从技术性来讲,得看工作流架构。断言的标记方式对它们在工作流中的有效性至关重要。以 Brown 这个词为例。这个词是指大学吗?名字?颜色?还是街道地址?让我们使用简单的标记吧。例如, b Brown /b 告诉软件应用程序, Brown 应该是粗体: Brown 。不过,这是格式,这不是传达断言的可靠方式,因为它没有提到 Brown 是什么。 使用语义标记,比如 author Brown /author ,就能很清楚知道 Brown 是作者。但是,由于不同的出版物可能使用不同的语义标记来描述作者,例如 Contributor 、 Author 或 Article Author 等词,所以仍然存在一些歧义。因此,需要一种共同商定的方式来标记作者,这就是文档类型定义 (DTD) 的由来。 JATS (Journal Article Tag Suite) 是商定标记学术期刊数据的一种方式 (DTD) ,这个软件通过阅读文字外的标记知道 Brown 指的是作者。然后可以使用样式表进行“规则”格式化,即标记为作者的任何内容都应加粗体。因此,作者这个词是粗体的,并且放在论文中的正确区域。 格式化只不过是陈述。谈到格式化时,就不能不谈 XML 。人们可能倾向于将 XML 当成一种“花哨”且便捷的格式化方式,但 XML 不止于此。期刊可以更改样式规则集,例如,所有作者姓名都应该以蓝色显示,这一更改会即刻生效。尽管如此,为了充分利用 XML ,需要使用 持久标识符 。让我们从名为 Brown 的作者的案例来看 ORCID ,在这种情况下, ORCID 将准确告知软件该期刊所指的 Brown 是谁。通过使用 API 集成,期刊可以确认,不是 任何人都可以 断言我们所讨论的是哪个 Brown ,而是有一个权威来源(即 ORCID )。 如果一个新用户决定手动将 ORCID iD 输入到稿件的 XML 中,那么除了向 XML 输出中添加一些文本以外,不会实现任何其他功能。问题在于通过文本输入的 ORCID 从未被验证过,调用 ORCID 数据库的 API 是将 ORCID iD 添加到 XML 的“正确”方式,从而使用户可以自己验证他们的 ORCID iD 。在 XML 中输出已验证的 iD 是贯穿整个工作流中的一个可靠断言。 可以采用相同的方法为工作流添加更可靠的断言。例如,通过识别作者所隶属的机构,举例来说,作者或机构可以通过 Ringgold 机构标识符 验证他们隶属于中国的“东北大学”,而作者 Brown 隶属于中国东北大学这一断言得到了验证,能够长期记录在工作流中,这类断言对资助者来说很有价值,因为它可以帮助资助者跟踪他们的投资。但我们可以做更多,现在我们知道 谁 做了研究以及他们属于 哪个机构 ,但我们不知道他们做了什么。在此, CRediT 角色 可以断言贡献和工作流的贡献程度。 Open Funder Registry 标识符可以确认谁资助了研究,可以使用 DOI 链接来对引用断言,等等。这种相互关联的断言逻辑可以应用于期刊工作流的许多方面。 谈到期刊的工作流,让我们讨论下同行评审。在 Editorial Manager 等同行评审系统中,有些工具可支持做出和验证其他期刊断言:这个内容是抄袭的吗?这个内容是新颖的吗?( 查重 , Meta )引用是否准确?( 参考文献链接 )是否披露了利益冲突?统计数据是否准确?( StatReviewer ) 一旦创建,这些断言就可以传给其他工具用于其他用途,如搜索审稿人,确认审稿人操作状态以及估算和处理 APC 。换句话说,一旦有了宝贵的断言,你的内容就可以“说话”! 在“内容要免费”的世界里,断言代表出版商增加价值并创造收入的机会。开放获取和开放科学的发展凸显了这一点,并使期刊开始不止停留在“贩售内容”上。这需要从基于内容的工作流转变为基于断言的工作流。期刊的同行评审系统是一个断言管理系统,通过与持久标识符和分类法的整合,帮助出版商做出和管理断言。出版商的营销部门不仅需要提供“最佳内容”,更要提供“最佳断言”。 出版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应了解他们业务的核心。 1981 年我在旅途中读 Peter Drucker 的书时学到的东西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显重要! 我们为您准备了一场 公益讲座 —— 同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胡洁人: 《SSCI论文发表的方法、难点和技巧》 5.28日周四晚7:30-8:30 ,不见不散。 扫码或点击链接参加: https://live.vhall.com/473367192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1669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形式审查角度谈如何撰写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书
editage 2020-5-19 10:24
统计资料来源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不予受理项目库,基金委出版的“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和“年度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初审结果的通告”。通过对 2012-2016 年度国家自然基金申请与不予受理项目情况及 2014 年度不予受理项目原因进行统计分析。 科学基金申请书初审不予受理的常见原因 2012-2016 年期间基金委不予受理项目数分别为 5141 项、4461 项、4175 项、3165 项、3008 项,占申请数的 3.00%、2.82%、2.76%、1.91%、1.74%。由此可见,近年来不予受理项目虽然呈下降趋势,但依然占有一定比例,不容忽视。 不予受理项目对一些申请单位造成了一定的损失,也使一些基础扎实、内容较好的项目失去了参与评审的机会。国内某些单位由于申请书撰写问题,导致近 30% 的申请书落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作为国家最规范的科研项目申请书之一,信息量大、涉及范围广,申请人因不能获取完整的信息而导致申请书错漏百出。另外,部分单位组织培训力度不够,也使许多申请书形式审查不合格。因此,依托单位内部的形式审查工作非常重要,如果完成到位可以避免或者减少一些“小”的错误,挽回依托单位的损失。 2014 年度科学基金不予受理项目的原因显示,“超项”是基金申请中最容易出问题也是最难以审查的关键点,占不予受理项目的 27.86%。为此,基金委在 2015 年的时候对基金申请系统进行调整,首次实现科学基金项目全部在线申请,为申请人、依托单位科研管理人员等提供了一个规范而高效的工作平台。申请系统自动限制人员超项的申请书,效果非常明显,因超项导致不予受理的项目大幅减少,也减轻的依托单位形式审查的负担。据统计,2015 年因超项不予受理的项目为 173 项,比 2014 年的 1163 项相比大幅下降。2015 年后,不予受理原因中的“不属于学科资助范畴”“依托单位或合作单位公章未盖章或是非法人公章,或所填单位名称与公章不一致”“内容不完整”“研究期限、经费等不符合指南要求”“缺少导师同意函”“中级职称推荐信只有一封或无推荐信推荐人身份不明,没有注明单位和职称”等问题,则成为不予受理原因中的“重灾区”。在 2016 年的不予受理的项目中,“不属于学科资助范畴”“依托单位或合作单位公章未盖章或是非法人公章,或所填单位名称与公章不一致”“中级职称推荐信只有一封或无推荐信推荐人身份不明,没有注明单位和职称”位于不予受理原因的前3位。由此可见,依托单位形式审查工作依旧任重道远。 2014年度科学基金不予受理项目原因分布情况 不予受理原因 项数 构成比 超项(包括项目组成员) 1163 27.86% 不属于本学科资助范畴 472 11.31% 依托单位或合作单位公章未盖章或是非法人公章,或所填单位名称与公章不一致 431 10.32% 申请书内容不完整、信息有误 379 9.08% 研究期限、经费等内容不符合指南 316 7.57% 在职博士生未提供导师同意函 280 6.70% 申请人或项目组成员未签字或非本人亲笔签名 263 6.30% 未按要求填写附注说明 156 3.73% 代码填写错误 134 3.21% 其他签字,各种签字材料未签字 116 2.78% 中级职称推荐信只有一封或无推荐信推荐人身份不明,没有注明单位和职称 109 2.61% 提交材料不齐全 99 2.37% 博士后缺承诺函 84 2.00% 合作单位数量超过 2 个 51 1.22% 社科项目未结题、或未提供结项证书复印件或未加盖公章 42 1.00% 违规,不符合申请资格 29 0.69% 单位公章 17 0.41% 其他 34 0.81% 合计 4175 100% 不予受理原因分析 (1)“人员超项问题”是出现频次、比例最高的原因。 虽然基金委每年在指南中对申请限项做出了详细的规定,但仍然有许多申请书出现超项问题,主要原因是基金委对各类型项目分别作了限项要求,例如当年同类型项目限申请1项;不同类型的项目高级职称申请和在研项目限 3 项;非高级职称限1项;部分仪器类项目获资助后未结题不能申请杰青以外的项目等。另外,2016 年基金委出台新规定,连续两年面上项目未获资助暂停面上项目申请1年;地区基金自 2016 年起,累计获资助不得超过 3 项。由于这些要求申请人未能及时关注,常出现超项现象。不过,自 2015 年起基金委对申请系统做了调整,预期超项问题将会持续大幅减少。 ( 2)“不属于本学科资助范畴”的主要原因是申请人在申请代码选择方面有误。 基金委自 2010 年起启用新的代码系统,医学科学部新的代码系统以器官系统为主线,将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相融合,多数申请人不熟悉新的代码系统,依旧按照疾病分类的惯性思维选择代码,需要认真阅读指南。另外,许多申请人出于对科研项目创新的需要,往往开展不同学科的交叉性研究,在代码选择方面难以把握重点,极易选择错误。 (3)“依托单位或者公章不一致问题”主要由两个原因造成:一是依托单位主体填写错误,二是依托单位名称填写错误。 目前基金委的依托单位大致分二种。一是大学系统,包括系统内附属医院、教学医院以及分校区等。二是具有独立法人的科研院所、医疗机构等科研机构。依托单位填写错误,通常指多个单位在联合申请项目时,填写的合作单位非基金委的依托单位,而写成了某依托单位下一级单位,例如,“某某单位普外科”“某某大学附属医院”等。公章有误,则多指填写的单位名称与盖章不一致,申请书上没有加盖单位公章,而是加盖单位办公室或科研处印章,亦或者单位名称简写与公章不符等。需要单位管理人员在形式审查时多加注意。 (4)“申请人和参与人员问题”涉及面则较广。 首先申请人和参与人资格有严格规定。申请人必须是有依托单位的全职人员;有承担基础研究的经历;具有高级职称或者博士学位,没有的需要随申请书附上两名同行业高级职称的推荐函;参与人员高级职称者必须符合限项原则。其次,申请人和参与者必须在纸质申请书上亲笔签名。签名字迹清晰,不能简笔、缩写等,本人不能签名的则需要附说明,并作为附件一同报送,如侥幸代签,会出现名字写错,笔迹不一致等问题,势必增加初审不合格风险的几率。另外,部分地区少数民族科技人员,姓名要写全称,严格与身份证一致。其三,申请人用不同单位的身份申请项目时也会出错。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申请人单位流动的情况下,例如申请人在研期间工作单位发生调动,以新单位身份申请时会出现同一人有几个单位的现象,需要加以说明,并随申请书一同报送。 (5)“附件问题”的涵盖范围也较广。 例如,中级职称无博士学位的申请人需要提供两位同行专家推荐函;在职研究生需要提供导师同意函;在站博士后需要依托单位承诺函;申请人提供与项目有关的论文不得超过5篇;动物或人体实验项目提供伦理委员会批件;涉及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者提供生物安全承诺函等。这些细节问题,需要申请人和单位管理人员重点关注,建议制成统一模板,避免细节错误。 对策建议 (1)强化单位基金项目申报组织能力,变被动为主动。 依托单位的科研管理人员每年在项目申报初期,应积极主动加强自我学习,及时熟悉和掌握《基金项目指南》和《申请须知》的相关规定和要求,对有疑虑的问题及时与基金委相关部门沟通解决。同时,申请单位应成立申报检查小组,编制“项目申报流程”和“形式审查要点”,帮助申请人快速熟悉申请的规则和流程。 (2)积极开展申请书撰写培训工作,提高申请书质量。 申请书的质量是作者的科研水平和文学修养的共同体现,申请书是体现项目水平的文本,申请书写的好与坏,直接影响项目申报能否成功。依托单位应该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针对基金项目申请书的格式、内容以及历年常见问题等方面开展专题培训或者座谈会,及时了解申请人在撰写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给予解决。 (3)采取多级流水线形式的审查流程,减少申请书中存在的问题。 各依托单位要有计划的安排申请书审查时限,组织单位内容审查小组进行多级流水线形式的审查,如科室、专家和三个层面。各级审查人员审查方向和重点不同,各司其职,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申请书中的“小错误”,提高申请书质量。 基金项目的前期审查工作是依托单位基金申请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提高单位申报初审率的重要环节,必须有组织、有计划的开展。希望各依托单位能够给予足够重视,加强科研管理部门的职责,不断完善审核流程和规定,尽量避免不予受理项目的发生。 引用 :翁振群、许春雁、李晖,从形式审查角度谈如何撰写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书,中国科学基金,Volume 31(6):550-553, http://pub.nsfc.gov.cn/sficcn/ch/reader/view_abstract.aspx?file_no=201706550flag=1 我们为您准备了一场 公益讲座 —— 同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胡洁人: 《SSCI论文发表的方法、难点和技巧》 5.28日周四晚7:30-8:30 ,不见不散。 扫码或点击链接参加: https://live.vhall.com/473367192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2322 次阅读|0 个评论
为什么说要该当个“存疑精神”的科学家
editage 2020-5-19 10:20
【本文经 Tim van der Zee 许可改编,原文发表在他的 博客 上。】 不要误解我的话,但身为科学家必须要有“存疑精神”。 不要满足于困难问题的简单答案 不要轻信表面看起来正确的信息 也不要轻易相信你读到的研究中所得出的结论,因为它看起来好像是对的 Geoff Norman 说:我人生中的某些黑暗时刻,我可以说服我自己教育的所有主张是—— (a) 源自没有证据的来源(成人学习理论) (b) 尽管有相反证据依然坚持自我(学习方式、自我检测技巧)或是 (c) 超过既存证据的支持范围 科研文献总是有偏见的。阳性结果大量发表,而阴性或无效研究结果在角落生灰尘 1,2 ,这种偏见从什么论文被投出去到什么论文被发表等许多层级都存在 3,4 。换句话说,这诱使科研人员(有意或无意地)提出有问题的研究方法,例如做了很多统计检验,但只报告“成功”的那几个,这也称作 p 值操纵 (p-hacking) 5 。还有,科研人员经常对自己的研究结果提供带偏见的阐释 6 ,例如,有将近 28% 的引用都是错的或是有误导性,这些通常都不会被发现,因为大部分的读者都不会检查参考文献 7 。 当然不止这样,需要事先注册 protocol 的研究,如临床试验,通常都是源自没有报告结果或私自添加新结果的 protocol 8 ,这些改变都有迹可循,但通常都偏向报告正面影响,隐藏负面影响 9 。不是只有临床试验这样,一般的已发表论文也经常含有不正确报告的统计,其中有 35% 是会直接影响结论的严重错误 10,11,12 。来自有产业介入的作者的 meta 分析大量被发表,但却没有报告注意事项 13 。而且,如果原来的研究本身质量不高,meta 分析并没有神奇的方法改变这件事(也就是garbage in, garbage out 理论)。这些研究素质低下的其中一个原因是缺乏对照组,或是更误导人的:不适当的对照组,有可能错误地带出安慰剂效应和其他已经被排除的解释 14 。要注意,这些问题不仅限于定量研究或(半)实证主义范式,从更自然的角度来看,与定性研究一样有关。 每个人都会说谎 问题还可以继续列举,但重点已经出来了:每个人都会说谎。在现有的体系中,说谎和误导不是那么单纯,是被诱发的。这有一部分可能是因为强烈偏好阳性发现的美好愿望的发表体系。除了发表体系中存在的这些诱因外,研究人员当然也是关键,不过,比较诡异的地方在于这也有部分存在许多领域,尤其是那些没有“技术证明”的,举例来说,如果你声称可以改善智能手机,你可以直接去做。但像心理学领域就不太可能直接实现。变数通常都是潜在的,不能直接观察到。衡量也都是间接的,即便有测出结果通常也没有办法证明它们实际上衡量了什么。 不好的诱因并不会一夜消失,人们通常抗拒改变。虽然有很多人在努力奋战,想要改善科学,但要看见成果,不是一条看不见尽头的路程,也会是一条漫漫长路。 现在呢? 这个观察是否太过愤世嫉俗?或许。但不管是不是,最重要的是我们都该小心。怀疑我们所读到的信息,甚至也要怀疑我们自己做的事、我们做的研究。 这或许是我开始写博客的主要原因:大部分的时候我都是错的。但我想要进步,随着时间过去错得少一些,而我们需要彼此才能做到,因为要愚弄一个人太过简单。 让我们都当个有“存疑精神”的科学家。 当我们变成更好的科学家。 参考资料 Dwan, K., Gamble, C., Williamson, P. R., Kirkham, J. J. (2013).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empirical evidence of study publication bias and outcome reporting bias—an updated review . PloS one , 8 (7). Franco, A., Malhotra, N., Simonovits, G. (2014). Publication bias in the social sciences: Unlocking the file drawer . Science , 345 (6203), 1502-1505. Coursol, A., Wagner, E. E. (1986). Effect of positive findings on submission and acceptance rates: A note on meta-analysis bias . Professional Psychology: Research and Practice , 17(2), 136-137 Kerr, S., Tolliver, J., Petree, D. (1977). Manuscript characteristics which influence acceptance for management and social science journals .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 20 (1), 132-141. Head, M. L., Holman, L., Lanfear, R., Kahn, A. T., Jennions, M. D. (2015). The extent and consequences of p-hacking in science . PLoS Biol , 13 (3). Brown, A. W., Brown, M. M. B., Allison, D. B. (2013). Belief beyond the evidence: using the proposed effect of breakfast on obesity to show 2 practices that distort scientific evidence .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 98 (5), 1298-1308. Van der Zee, T. Nonsense, B. S. (2016). It is easy to cite a random paper as support for anything . Journal of Misleading Citations , 33 (2), 483-475. http://compare-trials.org/ Jones, C. W., Keil, L. G., Holland, W. C., Caughey, M. C., Platts-Mills, T. F. (2015). Comparison of registered and published outcomes in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a systematic review . BMC medicine , 13 (1), 1. Bakker, M., Wicherts, J. M. (2011). The (mis) reporting of statistical results in psychology journals . Behavior Research Methods , 43 (3), 666-678. Nuijten, M. B., Hartgerink, C. H., van Assen, M. A., Epskamp, S., Wicherts, J. M. (2015). The prevalence of statistical reporting errors in psychology (1985–2013). Behavior research methods , 1-22. Nonsense, B. S., Van der Zee, T. (2015). The reported thirty-five percent is incorrect, it is approximately fifteen percent . The Journal of False Statistics , 33 (2), 417-424. Ebrahim, S., Bance, S., Athale, A., Malachowski, C., Ioannidis, J. P. (2015). Meta-analyses with industry involvement are massively published and report no caveats for antidepressants . Journal of clinical epidemiology . Boot, W. R., Simons, D. J., Stothart, C., Stutts, C. (2013). The pervasive problem with placebos in psychology why active control groups are not sufficient to rule out placebo effects . 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 8 (4), 445-454. Collier, D., Mahoney, J. (1996). Insights and pitfalls: Selection bias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 World Politics , 49 (01), 56-91. Golafshani, N. (2003). Understanding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 The qualitative report , 8 (4), 597-606. Sandelowski, M. (1986). The problem of rigor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 Advances in nursing science , 8 (3), 27-37. 我们为您准备了一场 公益讲座 —— 同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胡洁人: 《SSCI论文发表的方法、难点和技巧》 5.28日周四晚7:30-8:30 ,不见不散。 扫码或点击链接参加: https://live.vhall.com/473367192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1925 次阅读|0 个评论
案例分析:不清楚的论文处理费差点导致一稿多投
editage 2020-5-18 18:28
案例 这位来自中国的作者与意得辑发表团队联系,希望我们为他推荐合适的投稿期刊,并明确要求他不要有版面费或论文处理费 (article processing charge, APC) 的期刊。在他与意得辑专家互动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他先前已经投稿过一个中文期刊,而且论文已经接受了。但期刊在接受后才通知他支付论文处理费,费用比作者预期的高很多。该期刊网站上有提到 APC,但没有提及具体的金额,由于费用太高,作者要求期刊减免费用,遭到期刊拒拒绝。作者并没有支付这个费用,也没有从这个期刊撤稿,但他决定直接投稿到新的期刊,这次是个国际期刊。他自己推测如果期刊没有收到费用就不会发表他的论文,这样不会有任何重复发表的问题,他可以安心地发表到另一个期刊上。 采取措施 我们向作者解释在还没从国内的期刊撤稿前就投稿到别的期刊是不道德的行为,即使 同时投稿也是不道德的 ,他只能在收到第一家期刊的撤稿确认后才投稿别的期刊。此外, 在论文接受后才撤稿也是违反良好发表实践的 。我们对作者提出的建议是:既然论文已经接受了,如果可以的话就发表在国内的期刊上。我们也告诉作者论文处理费通常是由单位负担,请他询问单位是否可以负担这家期刊要求的 APC。作者发现单位可以报销部分费用,于是我们请作者联系国内的期刊,询问是否可以提供 APC 折扣。我们帮他拟好一封文情并茂的邮件,说明作者的情况,为什么无法负担全额的费用。我们也在邮件中解释如果没有办法降低 APC,作者就需要撤销这边文章。期刊回复可以提供折扣,但费用还是比可以报销的金额高,作者同意负担剩下的费用,论文最后进入出版阶段。 同时,由于作者已经将论文翻成英文,面向更广的读者群,我们建议作者可以 将英文版做为二次发表 ,投稿到另一家国际期刊。作者可以通知这两家期刊编辑,在英文版中引用中文文章。等中文期刊出刊后,我们帮作者找了一个合适的英文期刊,最后成功让英文版论文进行二次发表。 总结 虽然传统订阅制期刊是由读者负担出版费用,开放获取模式期刊有时候会向作者收取论文处理费或版面费,藉此分担出版成本 ,这个费用一般由作者的所属单位承担,不需要作者自行支付,有时候基于财务限制,期刊也会提供减免。 大部分的国际期刊都有论文处理费的详细规定,比如 Springer 的常见问题页面就有一个部分是专门说明论文处理费的 ,告诉大家为什么 Springer 要收取这个费用、这个费用是用在什地方、每个期刊收取多少金额、什么样的情况可以减免等等。所有的知名出版商如 BioMed Central 、 PLOS 、 Nature 、 Science 等都在网站上提供清楚的论文处理费用信息。地区性的期刊也应该确保在网站上说明相关的 APC 规定,让作者了解收费情况。 作者经常没有注意到 发表伦理道德 ,无意陷入不道德行为。作者应该在计划写论文、发表期刊前,自觉学习了解学术发表的常规跟伦理,也应该到目标投稿期刊的网站上,仔细了解所有投稿规定,如果有任何不清楚的地方,在投稿前就该询问期刊编辑。 我们为您准备了一场 公益讲座 —— 同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胡洁人: 《SSCI论文发表的方法、难点和技巧》 5.28日周四晚7:30-8:30 ,不见不散。 扫码或点击链接参加: https://live.vhall.com/473367192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1839 次阅读|0 个评论
英语学术字典挑选技巧:区别英语字典的 5 大特征
editage 2020-5-18 11:57
在世界上所有的语言中,英语大概拥有最多种类的字典的了,由于种类繁多,让博士生或是刚开始科研生涯的研究人员在选择字典上遭遇困难。本文会探讨英英字典(不是英汉也不是汉英字典)的几个差异点,帮助你选择合适的科研字典。 1. 字数 :没有任何一本字典能说自己包含了所有你可能会查找的单词,小一点的字典在选字上需要更谨慎。一般来说,较大本的案头字典(相对于袖珍型字典)大约包含了 10 到 18 万个单词,而未删减的字典则有 26 万 5 千个以上的单词。目前最完整的英语字典是《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现已无印刷:它的第二版发行于 1989 年,总共有 20 卷,重量超过 60 公斤,包含了 291,500 个单词。自第三版开始仅有在线电子版,并会定期更新。 2. 字义顺序 :对用户来说一个很重要的的差异是多义字的字义顺序。采用编史原则的字典(例如《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会以时间顺序来排列字义,最早出现的字义在前。大部分的现代案头字典则是将最常用的字义排在前面,最少用的字义在后,这对大部分的用户来说是比较方便的排列形式。 3. 例句说明 :为了表示特定的单词要如何使用,大部分的字典会提供例句。有的字典会自己造句,这个比较高效而且节省空间,而有些字典只会使用有正式发表或记录来源的句子来说明单词的意思。 4. 插图 :许多情况下,解释字义最简单的方式是使用插图,而不是只用文字说明,以 blade 为例,插图就可以轻易说明 the blade of a knife、a razor blade 和 a blade of grass 的差别。 事实上,视觉化的字典就是一个特别的字典类型:这些字典就像图集,每一个图片还有图片上的各个部分都有清楚标注。例如,如果你想知道鞋带尾巴的金属或塑胶的单字是什么,一般传统的字典一点用处也没有,而有插图的字典就可以告诉你你在找的字就是 aglet。 5. 英语类型 :英语做为世界语言,有几个不同的变型,美式英语和英式英语是最常见的两种类型。一般最常用的美式英语字典是《Merriam-Webster's Collegiate Dictionary》(第 11 版),然后是《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第 5 版),而牛津字典则是最常见的英式英语字典。不过,标准英语字典还有加拿大英语(如《Oxford Canadian Dictionary》)以及澳大利亚英语(包含同为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Australian National Dictionary》和已经发行到第 6 版的《Macquarie Dictionary》)。 我们为您准备了一场 公益讲座 —— 同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胡洁人: 《SSCI论文发表的方法、难点和技巧》 5.28日周四晚7:30-8:30 ,不见不散。 扫码或点击链接参加: https://live.vhall.com/473367192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2787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同行评审机制的下一步?
editage 2020-5-14 14:59
当前中国的学术期刊有几千种。相比发达国家,在整体办刊水平较为落后的背景下,不断改进审稿机制是提高学术期刊的办刊水平和促进学术进步的重要举措。在审稿专家的遴选方面,当前中国的学术期刊基本上能够依据自身的办刊条件选择合适的审稿专家。 为保障专家的公正审稿,中国的学术期刊界近年来普遍推行了单向或双向匿名审稿。这是为克服人情因素对公平审稿的影响而推行的有效举措。通常情况下,匿名审稿可以使专家抛却诸多顾虑,在较为平静的心态下公正地对待审稿件作出专业的评判。 但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匿名审稿也同时有其难以克服的局限: 在某些学科领域(如史学),部分专家长期从事某项研究,且该项研究除他之外学界很少有人涉足。对于这类专家的投稿,审稿人甚至单凭题目就可以猜到作者的身份。还有一些稿件,审稿人可以通过文中透露的一些信息猜测到作者的身份。在此情况下,匿名审稿就没有太多实质意义。 匿名审稿其实质是赋予了审稿人在秘密状态下对别人的研究工作作出专业判断的权利。有学者认为这就好比是一个制度不全的法庭,“被告”在无法辩解的情况下,法官就作出了不明不白的判决。这话虽然刺耳,但学术研究应该是学界共同参与、共同提高的过程,这种审稿专家单向性的评判对于学术的提升意义确实有限。 在匿名审稿机制下,审稿专家主要依靠其专业能力和道德自觉对待审稿件作出评判。审稿专家是否能够公平地评审稿件并作出专业判断缺乏外部的监督制约机制。比如当审稿专家时间有限时,他就有可能会为完成审稿任务而仓促给出结论。个别审稿人甚至有可能会出于私利,剽窃、压制作者的研究。有权利就有责任,审稿专家是否能秉公行事,社会应对其行为有相应的激励或制约措施。 相比匿名审稿,前述发达国家近期出现的公开审稿则可以在相当程度上避免这些弊端。在公开审稿的机制下,审稿过程的三大主体——编辑、审稿人与作者同时处于社会的全程监督之下,这些学术共同体的成员自然会珍惜自己的荣誉和公信力。 例如,对编辑来说,会在选择审稿专家及编排稿件的过程中更为谨慎、负责和自律;对于作者来说,在学术期刊联网的条件下,他们若有一稿多投或其他学术不端行为,在其文章正式发表之前,广大网民就有可能发现并及时处理;秉公审稿的专家也能在更广的范围内扩大其学术影响力。当然,在此过程中,审稿专家、作者及广大读者平等的沟通交流也会促进学术的进步。 公开审稿的推行需要一定的条件。最基础的技术条件是建立一个网络平台,编辑、作者和读者均能根据各自的角色充分利用这一平台。另外,在公开审稿机制下,编辑、作者与审稿专家是否能自觉遵守学术规范及学术公德,除了社会监督这个无形的压力之外,还需要社会信用体系中的奖惩机制发挥应有的作用。审稿环节中相关各方是否遵守了学术诚信的规范,这是一个学者诚信记录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像学者在一般社会生活中的诚信表现一样,社会相关各方将会依据其审稿过程中的诚信行为给予其相应的激励或制约。因此,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也是公开审稿制度运行的重要保障。 笔者认为,不论是匿名审稿还是公开审稿,其目的都是为了保障审稿的公正。当前,中国的学术期刊界普遍实行匿名审稿自然有其合理性。但从未来的发展趋势看,在中国社会信用(含科研信用)体系逐步建立完善、学术共同体成员更为重视自身信誉的时候,公开审稿当是促进学术进步的更佳选择。 抗击疫情,意得辑在行动 —— 免费论文服务公益活动 活动时间: 2020.2.5日-5.31日 活动内容: 凡涉及新型冠状病毒研究的论文,意得辑免费提供翻译、润色、图片优化服务 服务内容: 标准润色、专业论文翻译(免费) 活动条件: 文章主题必须与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相关; 它的起源和传播; 治疗药物;健康(身体及精神)状况; 以及社会、经济、政治、行政/政府成果。只提及或比较不同病毒/疫情/流行病的研究将不适用。适用于文稿字数在4000英文单词以内或8000中文字数以内。 原文来自 https://www.editage.cn/insights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1904 次阅读|0 个评论
案例分享:期刊制作团队的疏失导致发表文章中出现错误
editage 2020-5-14 14:57
案例 这位作者的论文被期刊接受后,送到制作部门进行后续的出版工作。当期刊将proof 发给作者进行确认时,作者就发现了好几个错误还有前后不一致的地方,最然有些地方的内容编辑得不错,但有很多地方有明显的文法错误。作者修改了 proof,然后发回给期刊,他觉得期刊会再发改好的 proof 让他确认,然后才进行排版。但过了几个礼拜后论文 online 了,论文以 e-First 版本发表,他吓了一跳。他看了遍论文,发现之前指出的错误有好多都没有更正。这已经让作者很生气了,他跟这个期刊先前也有过类似的情况,那时候是排版不一致,但之前的错误都在发表前修正了,所以最后发表的文章没有问题。 这次的情况更糟糕,有问题的论文都在线发表了。除了文法错误,还有一些图片尺寸跟图标的问题。作者给期刊发了邮件,要求期刊更正这些错误,接着期刊对发表文章发布更正通知,并在注脚注明“A correction was made to the e-First version of this paper on August 14, 2015, prior to the publication of the final issue. The current online and print versions are identical and both contain the corrections.”。 作者对于这个注脚的内容不是很高兴,因为这是期刊的疏忽,但读者看了这个注脚可能会觉得是作者方面的错误。于是他跟意得辑专家视点联系,表示他想要删掉这个注脚,想知道该怎么说服期刊编辑。 补救措施 我们首先跟作者说明,已发表的论文的更正都必须要用注解或是 勘误 进行说明。不管是哪一方的错误,都必须声明要进行更正,因此不能删除注脚,这样就违反良好发表实践。但是,我们建议作者发邮件给主编,指出更正里面的注脚应该要说明错误是在后期制作时发生,并不是作者的失误。这封邮件里面应该还要附上作者先前跟期刊有过的排版问题细节,这样主编才会注意到期刊需要改善编辑和排版。作者依照我们的建议写信给主编,主编回复告诉作者已经没有办法修改注脚,因为要再发一个通知更正注脚有点奇怪,但是主编向作者道歉,保证日后不会再有类似的问题发生。 总结 期刊应该要有自己的内部质量控管机制,让制作过程顺畅有效率。如果作者发现期刊制作团队的错误或疏失,应该要立即告知主编。期刊甚至应该要让作者核准最终版的论文才能出版,此外,如果发表的论文出现任何期刊方造成的错误,更正声明里面应该要清楚说明这是制作错误,这样作者的信誉才不会受到任何影响。有些出版团队,像是自然出版集团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使用勘误来纠正期刊方面的疏失 ,而其他的出版商的勘误则只用在作者的错误上, 出版方的错误,则是使用出版商声明 。不管更正的政策为何,期刊都该对制作期间发生的问题负起全责,不要伤害作者的声誉。 抗击疫情,意得辑在行动 —— 免费论文服务公益活动 活动时间: 2020.2.5日-5.31日 活动内容: 凡涉及新型冠状病毒研究的论文,意得辑免费提供翻译、润色、图片优化服务 服务内容: 标准润色、专业论文翻译(免费) 活动条件: 文章主题必须与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相关; 它的起源和传播; 治疗药物;健康(身体及精神)状况; 以及社会、经济、政治、行政/政府成果。只提及或比较不同病毒/疫情/流行病的研究将不适用。适用于文稿字数在4000英文单词以内或8000中文字数以内。 原文来自 https://www.editage.cn/insights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2335 次阅读|0 个评论
疫情肆虐,身在异国的科研人过得怎样?
热度 1 editage 2020-5-13 13:42
优秀的探险者不会停滞不前,科研人不正是知识界的探险者? 科研工作者致力于提出问题与假设,为此很多人会在必要时更换驻地,去往最适合自己研究工作的国家或机构,成为国际研究生或研究员。 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到了许多人的生活,国际研究员也不例外。因为防疫,他们被迫进行自我隔离,远离工作的实验室、研究机构,甚至连朋友也不能见。我们已经发现,国际研究员在国外时要努力应对的问题有很多,譬如签证相关的问题、文化的差异、对家乡的思念等等。 那么,新冠肺炎疫情给他们带来了怎样的变化?为掌握更多信息,我联系了一些研究员,了解自疫情以来他们的生活出现了怎样的变化,他们如何应对隔离生活,他们有没有遇到具体挑战,他们得到了什么样的支援,以及在这段时期是什么给了他们希望和力量? Nicolas Wiggenhauser(阿根廷) 美国纽约石溪大学人类学博士研究生 我在隔离期间做的很好。我清楚这是一次挑战(对很多人来说都是一次身与心的挑战),但在这段不确定性时期,我能够平衡工作与休闲。我非常幸运能够继续远程进行我的博士研究,同时继续开展在石溪大学人体解剖学实验室的教学工作。 我的生活仍然遭受了多方面的影响。最重要的是,这次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无疑影响了我接下来几个月的研究、会议和补助金申请计划。我像往常一样撰写和提交补助金申请,但在发放时间上存在很多不确定性,我计划收集数据的行程也不得不重新安排。但我相信,我一定能赶在暑期结束前开展这些工作。 作为一名国际生,我并没有受到特别的影响,但我知道我们暑期的工作机会将面临一些限制。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彻底改变了提供给研究员的标准工作职位和机会。 我很感激自己能依靠一个强大的支援团队,包括我研究生项目的其他同学、我的朋友和同事,特别是我在阿根廷的家人。 我认为我们都需要保持积极、乐观和耐心。我们要尽一切力量阻止病毒的传播,并让疫情曲线趋于平缓。到目前为止,唯一可行的解决方案是待在家里,扩大社交距离,支援勇敢的一线人员,静待疫情结束。 Alexandra Maldonado Lopez(波多黎各)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佩雷尔曼医学院遗传学与表观遗传学博士研究生 在疫情期间,我发现自己一直投入在实验室的工作,不去想远方的家人和朋友。为了自己的前程,我离开了家乡波多黎各的科阿莫,抛下了所有人,但我一直思念着他们,担忧着他们。现在的我不能再去实验室做研究,但是得到了家人和朋友的全部支持。每天我们都会视频聊天,这给了我继续读博的动力。 我也发现,在这座新城市里我并不孤单。在最需要支持的时候,我的实验室伙伴、室友和导师总是在我身边。这次疫情让我意识到,原来我拥有强大的支援团队,不仅是在我的故乡,也在我现在的新家。 我还发现,音乐有助于我应对现在的情况。我开始聆听来自世界各地、各种流派的音乐,这能帮助我集中注意力,表达自我情绪,做真实的自己。在这段时期,音乐让我感觉自己与这个世界紧密相连,从而缓解了我的隔离状态。 Carmen Falcone(意大利) 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进化发育神经科学博士后研究员 我叫卡门,自2018年以来一直在加利福尼亚的萨克拉门托做博士后。我的祖国是意大利。新冠肺炎疫情正在意大利和美国蔓延,而我从一开始就密切关注着疫情的发展。在得知祖国传来的可怕消息时,我对本地的同事和朋友提出建议,说明我们应当采取的预防措施。当我丈夫和我听说意大利进入全面封锁状态时,同时美国也出现了首次爆发时,我们决定开始在家工作。我很幸运有一位愿意通融的导师,在我居家工作时仍然表示支持。虽然我是在湿实验室做研究,但也经常有一些数据需要分析或者有一些申请或手稿需要补写。因此,我能够在家继续自己的工作,这在大部分时间也能用来分散对疫情的注意力。 我很幸运自己处于健康的状态,不愁食物和住所,但是这次疫情造成的压力越来越大了。以前我是经常参加体育活动或者外出吃饭的,这两件事如今都让我心心念念。本来每年我都是要回国一趟的,今年的行程却不得不取消,虽然这是必要的,我还是感到痛苦。 我应对当前情况的主要战略是尽量通过虚拟见面来和家人朋友保持联系,无论远近。我尝试把这当成一个机会去做一些我以前没有时间做的事,比如创建我自己的网站。虽然我有医疗保险和常规签证,但作为这里的一名国际博士后,我担心如果医院人满为患,医疗体系将如何处理非美国公民。不过,我感觉得到了很大的支持,感谢我的丈夫,感谢我在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博士后联盟,感谢我的国际服务系统,还要感谢我的导师。到目前为止,我对科学充满希望,对研究者找到正确的治疗方法和疫苗充满乐观。与此同时,我们应该多待在家里,平缓疫情曲线,不要因为自己生产力下降而羞愧,毕竟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情况。 Nataša Lazarević(塞尔维亚,现为澳大利亚公民)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健康科学与物理学博士研究生 我非常幸运,在去年成为了澳大利亚公民,这对我生活的许多方面造成了改变,我觉得好像有更多的机会掌握在我的手中。不过,我的父亲仍然住在德国,我的祖母和其他亲戚住在塞尔维亚。我每天都尝试跟他们聊天,但是我们之间的距离给我造成了很大的压力,让我觉得自己仿佛再也见不到他们了。由于我的家人和朋友都分散在世界各地,我意识到这种距离是多么的遥远,尤其是当他们有些人面临心理健康问题时。科技的进步可以让我们视频通话,这很好,但有时一个拥抱和真人陪伴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 到目前为止,我认为自己在自我隔离和保持距离方面做得很好。我发现,通过不断提醒自己有一个家可以自我隔离以及有人关心我、支持我是多么幸运,我已经成功地应对现在的情况了。在这段时期正确地看待事物,对我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举个例子,拿我们现在的情况与黑死病相比,考虑到我们目前的医疗知识和设施,以及我们对人体的了解,我们是多么的幸运啊。我还发现,养成良好的习惯对我的工作、锻炼和社交的平衡都有莫大的帮助。这里涉及稳定的睡眠模式(对此我还未能掌握)。 我在五个不同国家生活过(德国、塞尔维亚、博茨瓦纳、阿联酋和澳大利亚) ,也就是说我很幸运,朋友遍布天下,但也因此更难与他们保持联系。 由于疫情,我跟童年好友叙上了旧,这很让人惊喜。我也发现,自己有时候被很多视频电话和会话整得筋疲力尽。我不得不提醒自己,这些叙旧不应成为我任务清单的一部分,而应是我在某个时刻想做再做的事情。我觉得,应当平衡给自己和自己思考的时间和给朋友和家人的时间。有时候,我也需要学会优先考虑自己的幸福感。 我与他人共同创立了“关注非洲的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Visibility STEM Africa),并在这段时期一直致力于该网站的建设,这也给了我力量。疫情表明,让更多具备处理这类公共卫生问题能力和设施的非洲人留在当地具有重要意义。我们也希望改变非洲人在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方面的情况,给他们更好发展的机会。从事这样一项工作给了我改变事情的力量和希望。我也在我的伴侣、家人和朋友身上找到了力量。 Betul Seda Usta(土耳其) 英国苏格兰斯特灵大学教育学博士研究生 目前我应对得不是很好,因为我是个十分外向的人,偏偏又患有焦虑症,所以不能和朋友见面甚至不能出去喝咖啡对我来说很残忍。同时,不在家人身边,担心他们有没有受到充分保护,这对我来说也很煎熬。看到我的家乡土耳其和这里发生的都是令人沮丧的新闻,简直是叫我的焦虑加倍。万幸的是,我的伴侣陪在我身边,对我给予了万分支持,却也因此出现了一系列新问题!他最近病得很重,这让本已紧张的形势更加恶化。不过,他的病和新冠肺炎没有关系,总算松了口气! 在这段时期,我觉得极为不便的是,英国政府和大学在处理疫情上非常迟钝。这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大多数像我这样持四级签证的学生。当我所在的大学正式宣布,离开超过两个月的四级学生的签证不会被取消,土耳其已经关闭了边境。无论如何,不是所有大学都选择这样提醒你!有一些大学已经明确告知国际生,他们要离开的话就得完全靠自己,他们在离开之前应当考虑签证的影响。 过了一段时间,土耳其政府为滞留的学生安排了一次从苏格兰起飞的航班,但我决定不跟着离开,因为我不知道要离开我的伴侣多长时间,也因为我不想冒险成为病毒携带者,让我的母亲有危险,因为她感染这种病毒的风险更高。 此时此刻,我并没有真正找到什么希望或者力量。相反,我想的是自从 2019 年 9 月之后我再没回过土耳其了。我和我的伴侣原本计划在 5 月 21 日左右斋月结束前回土耳其的。这应该是他跟我家人的第一次见面。我非常想念家里,现在情况变得更糟了,因为我不知道疫情何时会过去。我想家要想疯了,我被困在这里的住所,不能离开,吃的也不好!在一切崩溃之前,我才刚刚开始在实地收集数据,所以我现在眼睁睁看着自己读博的时间可能会损失 6 个月或更久。如果我的大学能给我延期会有很大的帮助,我也一定会争取这个机会,但是我担心如果事情不顺利的话,他们可能会要求我彻底更改论文题目。即便他们给我延期,我仍然要在爱丁堡多待 6 个月,比我料想的久一些,所以这也对我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Julia Swan(南非) 芬兰奥卢大学医学博士研究生 我在瑞典完成了硕士学位,现在芬兰攻读博士学位。在这段时期,我一直在努力想办法在家里推进博士学位的学习。我受到的最大影响是不能去实验室完成一些必要的实验。 作为一名国际生,情况对我来说可能比较困难,因为我没有跟任何朋友或同事建立了长期的关系。另外,我养了两只猫,我也不确定如果自己病得太重不得不去医院,有没有人能帮忙照顾它们。在这段时期,你只能向朋友和同事寻求帮助,即使你们不过认识了几个月。在这里,每个人都对我非常支持,给了我很大帮助。也有人答应,如果我病了会帮忙照顾我的猫。 我的伴侣跟我一起住在国外,这给了我很大的支持。我还有一位很好的导师,在这段时期不曾给我施加不必要的压力。目前在家里,我已经对我要做的实验进行了详细地规划,等我可以安全回去工作时,我想我会取得很大的进展。同时,能跟其他博士生接触也是件好事,因为在这段时期很容易感到孤立。大多数时候,其他人的感受跟你一样,因此你不必独自承受这一切。 Choe Ilman(韩国) 德国维尔茨堡大学哲学博士研究生 我在德国攻读博士学位。我来韩国是为了度假,此前新冠肺炎疫情还未升级。然后,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不能够按计划回德国了。欧洲已经关闭边境,所有航班都取消了。由于德国的大学已经停课,政府禁止人们外出,即便我去了德国,我的日常生活和研究也会比在韩国更为艰难。不过,在签证延期和与导师沟通方面还存在些问题,我知道我得尽快返回德国。目前的困难在于形势的不确定性。 因为我通常在家学习,所以待在家里并不是很困难。最困难的是无法见到别人,无法和别人交谈。我取消了回老家大邱的计划,那里是韩国受新冠肺炎影响最严重的城市。 目前,我很少外出,除了去超市买生活用品。自 3 月 2 号以来,我只离开过我住的公寓大楼一次。幸好,韩国的物流配送体系比较完善,足不出户就能买到一切所需之物。 互联网给了我很多希望和力量。在韩国度假期间,我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和在德国的导师互动,这真是一种安慰。幸好,德国应对新冠肺炎看起来相对良好,情况正在逐步得到控制。 ——— 不仅仅是对学术界,其实对世界上每一个人来说,当下都是比较艰难的时刻。不过,即使是在学术界,还是有些人可以利用额外的支援。远离熟悉的环境并不容易,在不确定时期更是如此。如果你有认识的人是国际研究员,我希望这里分享的经历能够激励你去联系他们,支援他们,问问他们的近况,可以给他们打个电话,一起喝杯茶或咖啡,即使你们身在两地。 抗击疫情,意得辑在行动 —— 免费论文服务公益活动 活动时间: 2020.2.5日-5.31日 活动内容: 凡涉及新型冠状病毒研究的论文,意得辑免费提供翻译、润色、图片优化服务 服务内容: 标准润色、专业论文翻译(免费) 活动条件: 文章主题必须与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相关; 它的起源和传播; 治疗药物;健康(身体及精神)状况; 以及社会、经济、政治、行政/政府成果。只提及或比较不同病毒/疫情/流行病的研究将不适用。适用于文稿字数在4000英文单词以内或8000中文字数以内。 原文来自 https://www.editage.cn/insights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6496 次阅读|2 个评论
学术不端行为与作者教育的必要性
editage 2020-5-12 11:49
学术界面临的挑战性问题之一是处理科研不端。科研不端值得大家注意,因为这会阻碍科学进步,对研究单位和资助单位来说代价不小,对人类跟动物也可能带来危害。但是,由于这个问题过于复杂,要应付不断增加的不端事件非常困难。不端行为的范围很广,有严重的恶意抄袭,也有比较不严重的自我抄袭,因此很难将同一套规则用在所有的不端行为上。研究人员如果犯了较轻微的不端行为,受到禁止研究或是暂停资助这类严重的惩罚,对学术界来说也是很大的损失。究竟该怎么处理这个问题才好? 为了帮助有过学术不端记录的人重回科研界,一群研究人员在 2013 年推出了一个名为 Professionalism and Integrity Program 的项目案,简称 PI 项目,旨在帮助研究人员了解和遵守研究与发表的伦理道德准则,举办为期三天的详细讲座,讲座后还有后续的课程。 项目的创办人James M. DuBois、John T. Chibnall、Raymond Tait 和 Jillon Vander Wal 执行了这个项目三年,指导了 24 个单位的 39 名研究人员,他们与大家 分享 了研究人员是如何不小心触犯科研不端的细节,参与项目的每一位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厘清科研不端的迷思。根据数据,IP 项目参与者进行不端行为的前三大原因是:未能善尽督导 (49%)、进行人体研究未取得参与人员的知情同意 (31%) 和抄袭 (21%)。过去几年来,科研不端的印记备受 质疑和争辩 ,PI 项目的数据显示蓄意的不端行为比较起来还是比较少的,也显示出有必要深入了解研究人员忽略良好发表实践准则的背后原因。 关注研究人员疏失的背后原因,PI 项目数据指出三个主要原因:不够仔细、对规则不够了解、没有意识到违规的严重性。大家期待研究人员充分了解相关的准则和指南,但 PI 项目的创办人指出到别的国家进行新的领域的研究有可能是不端情况发生的原因。他们正确指出“只有坏苹果有问题”这个想法是错的。有时候已经有一定地位的研究人员也不一定了解沟通技巧和谈判技巧的重要性,而这是确保整个研究团队成员遵守所有研究方案的必要技能。最后,他们指出学术界的奖励制度不足,认为研究产出是衡量研究人员成功与否的终极标准,也是不端事件发生的幕后推手。研究人员负责的研究项目超出他们所能负荷的程度,于是他们没有时间照顾到研究的各个细节,而部门的领导也没有时间提供指导,导致研究出现错误和疏失。 意得辑专家视点也经常遇到作者不了解自己该遵守的规则,下面是我们报道过的一些案例: 取得道德核准的必要性 一稿多投了,该怎么办? 知情同意的必要性 自我抄袭有什么大不了? 科研不端是众人不齿的行为,研究人员会因此招致严厉的批评。但如果我们预设立场认为研究人员一定是故意或不小心违反规定是不公平的。随着研究人员不同国家做研究、跨国研究、跨领域研究项目的数量上升,研究人员要能够注意到每一个细节的规定更是困难。PI 项目成功帮助研究人员更注意自己的责任,改变研究人员看待违反规定的态度,证明一无所知的研究人员也可以被导正,重回科研怀抱。因此,教育研究人员是每个单位的首要任务,实验室主任跟高级研究人员也要指导跟他们一起工作的研究人员,确保研究没有任何错误,符合所有规定,这样研究人员才能取得成就,科学也会进步。 我们为您准备了一场 公益讲座 —— 北京师范大学,印波: 《学术发表中的“有意之失”和“无心之过”》 5.12日周二晚7:30-8:30 ,不见不散。 扫码或点击链接参加: https://live.vhall.com/429254116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2111 次阅读|0 个评论
期刊的投稿指南对发表道德的关注度是否足够?
editage 2020-5-11 17:58
随着学术发表的不端行为逐渐增加,大家都注意到作者、期刊、编辑需要共同负起良好发表实践的责任。期刊应当提供清楚的指引,让作者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作者应该熟知并遵循发表道德准则;期刊编辑则要确保所有的发表道德确实实践。为了保卫良好的发表实践,期刊给作者的投稿指南扮演了关键的角色,可惜的是,期刊通常会忽略这块。 最近我在 Learned Publishing 上看到了一个研究, 分析了国内生物医药期刊的投稿指南 。 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的科研产出国家 ,国际期刊编辑早被中国来的投稿淹没,也有许多关于中国论文的问题的讨论,甚至有许多中国作者不论是有意还是无意,被发现有发表不端情事,比如说抄袭是中国作者普遍遇到的问题。 许多研究人员在发表英文论文到国际期刊之前,多少都会有发表地方期刊的经验,因此大多数科研作者对发表道德规范的理解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这些地方期刊的规定。看看国内生物医药中文期刊的投稿须知是否符合国际标准是一个有趣的风向标,以下是此研究的重点: The ethical issues in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of Chinese biomedical journals 样本:229 份生物医药期刊 样本剔除中药期刊 样本皆为中文期刊 所有样本期刊皆为 核心期刊 样本中有 67 本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 (CMAPH)出版的期刊 数据收集 所有数据皆为人工手动收集 有 26 个投稿指南信息来自期刊网站 有 137 个投稿指南信息来自纸质版(2014年) 有 66 个投稿指南信息来自更早前的纸质版 进行分析的道德议题(根据 ICMJE 、 WAME 和 COPE 推荐选定) 署名权 一稿多投 隐私权及保密性 数据诚正 人类受试者保护 重复发表 同行评议规则 撤稿 利益冲突声明 抄袭/剽窃 用不同语言再次发表 临床试验注册 研究动物保护 尊重作者隐私权 研究限制 有其他的发表道德问题不包含在此次实验中:图片造假、商业资助、代写 仅采集投稿须知内的数据信息,期刊有可能在其他段落提供发表道德相关规范,但未包含在此次研究中 虽然许多国内的出版商也发行英文期刊,但本次研究仅包含中文期刊 研究结果 关注度最高的 3 个议题为:署名权(85.6%)、一稿多投(83%)、隐私权和保密性(62.4%) 关注度最低的 3 个议题为:临床试验注册(11.3%)、研究动物保护(10%)、尊重作者隐私权(9.6%) CMAPH 与非 CMAPH 期刊具有显著差异。唯二没有差别的是署名权(2 组都一样关注)以及研究动物保护(2 组都不关注) 其他发现: 署名权:对署名权有所关注的 196 家期刊中,仅有 84 家参考了 ICMJE 的指引(其中有 49 家是 CMAPH 的期刊) 只有 26 家期刊要求临床试验注册,其中 23 家需要 CONSORT 声明 仅有一家采用 EQUATOR Network 的标准,要求叙述数据位置、选择、提取、合成的方法 其余的 12 点道德议题仅有一两句话带过,没有任何进一步的解释 结论 30% 的期刊没有定期更新投稿指南,其中有一家期刊已经有 10 年没有更新 超过一半的期刊都谈到署名权、一稿多投、隐私权及保密性、数据诚正 没有任何一家期刊使用最新版的 ICMJE 署名权指引(2013 年修订) 虽然 ICMJE 建议临床试验应在第一位受试者参与前就该注册已经有超过 10 年了,但只有 11.3% 的期刊在投稿须知中提到这点 CMAPH 期刊虽然此次的分析中表现突出,但对发表道德相关议题的关注度依然不够 研究显示国内的生物医药期刊对发表道德议题不够注意。即使国际上有指引可以参考,但只有一些期刊采用这些国际规则,而且,许多项目都只有简短的叙述,并没有详细说明,作者根本不晓得该怎么遵守,这导致作者也没有注意到这些发表道德规定,在日后要发表国际期刊的时候也会遭遇困难,不知道国际上的标准为何。 虽然科研作者没有遵循良好发表实践是事实,但我们也该检视期刊和出版商是否提供清楚的指示,并定期更新相关规定细则,如此作者才能认知并了解他们该怎么遵守发表道德规范并确实实践。 我们为您准备了一场 公益讲座 —— 北京师范大学,印波: 《学术发表中的“有意之失”和“无心之过”》 5.12日周二晚7:30-8:30 ,不见不散。 扫码或点击链接参加: https://live.vhall.com/429254116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1670 次阅读|0 个评论
研究不端算是一种犯罪行为吗?
editage 2020-5-11 15:00
大家或许还记忆犹新,2015 年美国籍韩国裔科学家 Dong-Pyou Han 学术不端事件登上了头条。前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生物医学研究人员 Dong-Pyou Han 因在中央资助的 HIV 疫苗研究中假造研究结果,被判刑 57 个月,罚款 720 万美元。在美国负责监控研究诚信的 学术诚信办公室 (Office of Research Integrity, ORI) 禁止 Han 在三年内申请中央基金,但考量到此行为的轻重,参议员 Charles Grassley 认为应该要有更重的罚则,最终 Han 遭到起诉。这个事件受到媒体的广大关注,而学术圈广泛讨论的问题是: 科研不端行为算是一种犯罪行为吗? 研究不端行为是很严重的,不止违反了专业道德,还伤害了大众的信任。更严重的是,科研人员的不端事件数量正在上升,骇人听闻的事件有 撤稿量上升 、 伪造数据案件 以及 不可重复危机 。不端指控通常都会接着有被控人员所属单位的调查。 一般来说,出现不端事件时,会导致期刊撤稿、终止聘雇、暂停职权、禁止基金等等。 我们很少看到学术不端遭到起诉。不过,这些惩罚并没有成功阻止研究人员停止造假。有些科研专家就指出科研不端应该纳入刑法。将学术造假认定为犯罪对研究人员公平吗?这样的认定是否有助于科研道德和科研诚信的发展?学术不端行为有办法通过诉讼处理吗? 赞成学术不端定罪化的一个主要论点是不能让科研人员凌驾于法律之上,他们的造假行为应与其他诈欺罪,如偷窃、重罪和贪污等,一视同仁。当然,责罚轻重取决于不端案件的大小,例如, ORI 就将真正的错误或无意触犯不端行为视为例外 。尽管如此,故意的不端行为,涉及滥用中央基金或危害公众健康的行为,就不该轻易放过,需要法律介入。这也是包含加拿大多伦多病童医院 (Hospital for Sick Children) 全球儿童健康中心共同研究主任 Zulfiqar Bhutta 在内的部分医学临床人士的看法。Bhutta 医师表示:「 如果有人诈骗纳税人的研究基金,假造数据或整个研究结果,这跟其他的经济犯罪没有什么两样。 」支持这个论点的人都希望将犯罪诉讼加入责罚,为科研人员伸张正义。根据他们的看法,法律介入能打破科研人员认为触犯不端行为只要接受轻微的罚则后就能继续正常生活的心态。 不赞成的一方,则是认为起诉科研欺诈是无效和无行为能力的。天普法学院 (Temple Law School) 教授 Scott Burris 认为这个办法可能会造成“ 科学冷效应 ”(chilling effect on science)。争议点在于大部分的研究人员是诚实的,并不是核心罪犯,他们在专业上承受巨大的压力,有些人不得已而为之。一位在华盛顿负责科研人员不端案件的律师 Paul Thaler 就说,这些科研人员可能“ 在受罚后成为社会的积极分子,所以科学也不一定想要剔除所有有不端行为的科研人员 ”。Barris 进一步延伸这个论点,他认为将不端行为定罪会阻止研究人员探索有争议性或敏感的研究领域,例如基因编辑,因为这会让他们陷入被处罚的风险。 关于这个议题的另一个面向是科研单位的态度,科研单位会不愿意诉诸法律行动。大部分的单位缺乏资金和资源起诉当事的科研人员。甚至,涉入法律案件会带来负面形象,这是大部分的科研单位都尽力避免的。Thaler 表示, 研究相关的不端行为通常都比较复杂,和其他的案件完全不同 。律师需要高度依赖他们的客户或是委托专家来了解案情还有其复杂度。Responsible Conduct of Research 秘书处执行总监 Susan Zimmerman 适当地总结了这个问题: 「要证明有罪,需要投入精力和资源,而如果你没有办法找到那个高负担的证据,那个人就完了。」 因此,单位通常希望借由像 ORI 这样的政府单位的协助,自己处理不端事件。许多人都支持这个看法,因为他们认为科研单位相较于律师和警察,更有能力理解并处理不端指控。 科研界有许多人相信 只有最糟糕的违规人员才该被起诉 。牵涉在有限反响中的造假事件的人可以有禁止申请基金或终止聘雇等惩罚。前 ORI 主任 David Wright 说道,不提供基金支持是政府单位可以做到最高层级的惩罚,这相当于“ 判了死刑 ”,还强调“ 入监服刑能产生什么效果值得质疑 ”。 这是极度具有争议性的话题,也有很多的看法。您的看法是什么?有不端行为的科研人员应该锒铛入狱吗?如果不是,理想的处理办法是什么?欢迎分享您的看法。 我们为您准备了一场 公益讲座 —— 北京师范大学,印波: 《学术发表中的“有意之失”和“无心之过”》 5.12日周二晚7:30-8:30 ,不见不散。 扫码或点击链接参加: https://live.vhall.com/429254116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2442 次阅读|0 个评论
案例分析:博文分享论文致使侵犯版权
editage 2020-5-9 10:25
案例 这位作者的论文被期 刊接受了,文章类型是短篇观点文章 (opinion),而期刊同意让这篇文章以开放获取形式发表。作者的内心百花齐放,于是在自己的博客分享了这篇文章。过了几天,期刊编辑突然发来邮件,告诉作者因为违反了期刊版权协议,不能发表他的论文。作者吓了一跳,他以为开放获取的文章版权不属于期刊,遂向意得辑专家视点咨询。 补救措施 我们先浏览了期刊网站,发现这是混合型期刊,有些发表文章是免费开放,有些需要订阅才能阅读。此外,期刊也将版权政策清楚放在网站上。 在与作者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他并没有仔细浏览过网站上的内容。他分享了论文的那篇博文中提到了期刊名还有论文已经被接受,虽然作者不是故意的,但这确实违反了期刊的版权协议。我们要求作者立即删除博文。 我们也向作者解释了期刊的版权政策,指出他犯的错误是什么。首先,他不应该在论文正式发表前就分享文章,还有,他在投稿前就应该了解期刊的政策。即使他是在发表后才分享在博文上,他应该要分享在线版本的文章链接,或是事先征得期刊同意才分享。 我们建议作者写信向编辑道歉,说明他已经删除博文,我们也请他告诉编辑他是不小心的,因为不知道这方面的规定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作者根据我们的建议联系编辑,但编辑告诉他会跟编辑部的人讨论过后再告知他决定。 经过几次的邮件交流,编辑部最后同意发表文章,不过期刊也警告作者如果再犯,下次将采取严厉的行动对应。 总结 期刊的版权政策不尽相同,大部分的传统的期刊,像是有阅读权限限制或订阅制期刊,他们的版权政策一般会向作者取得独家许可,让期刊有权发表和代表文章。开放获取期刊则是会采用非独家许可,让作者授权发表文章,不需要将版权移转给期刊,不过不是所有的开放获取期刊都这么做,有些 OA 期刊还是有版权移转政策。至于混合型期刊,目前并没有统一的做法,有些让作者保留开放获取文章的版权,而有些希望作者移转开放获取文章的版权。针对要求版权转移的期刊,作者如果要使用文章,必须事先取得期刊许可。期刊的网站上一般都会说明,作者需要在论文正式接受后签署版权移转书。 作者应该在投稿前就了解期刊网站上的版权和文章使用政策,并遵守所有的条款。如果有不懂的地方,最好在分享文章前询问编辑是否需要取得许可。版权侵权属于法律问题,幸运的话可以直接协商解决,若处理不当可能会引发法律声明或其他诉讼或惩处的情况,不得不小心。 我们为您准备了一场 公益讲座 —— 北京师范大学,印波: 《学术发表中的“有意之失”和“无心之过”》 5.12日周二晚7:30-8:30 ,不见不散。 扫码或点击链接参加: https://live.vhall.com/429254116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1859 次阅读|0 个评论
CRPR—破解学术不端的新发展
editage 2020-5-9 10:24
国际出版道德委员会 (Committee on Publication Ethics, COPE) 在 2015 年 3 月公布了一份关于第三方代理暗箱操纵同行评审程序的骇人声明。在准备声明的过程中,包含 Wolters Kluwer 在内的数家出版社都与 COPE 分享自家的经验,这些手段在过去半年中已经导致好几百篇学术论文被撤稿。简单来说,对科研作者做出保证发表的论文服务公司利用投稿程序的漏洞,试图操纵审稿过程,称为“同行评审欺诈”(fake reviewer scam)。 同行评审欺诈 在线投稿系统(比如 Editorial Manager、ScholarOne、Manuscript Central 等)对学术发表的成长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回想过去,投稿时需要将论文打印出来,邮寄三份寄到期刊办公室,审稿人通过传真接收审稿邀请,编辑部用 Excel 记录论文投稿进度。现在这些在线系统让期刊能在一年中用最少的人员有效处理几千篇的投稿论文。这些系统通常会有提供编辑寻找审稿人还有加速审稿程序的功能,以满足作者的需求。其中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让作者在投稿的时候推荐审稿人。 虽然这听着有点不现实,但许多期刊都将这个选项用做合理的用途:替未来的投稿还有比较少见的情况,也就是特别难找到审稿人时,建立潜在审稿人名单。在过去,大家会笃定建议审稿人的不端行为是跟利益冲突有关,比如作者会推荐跟自己有私交的同事担任审稿人,所以可以得到对自己有利的审稿意见,但所谓的同行评审欺诈则是更复杂的方式。比如论文服务公司代替客户投稿: 在投稿程序中,论文服务公司会推荐几位审稿人 他们推荐的审稿人确实存在,单位也是真的,所以看起来真的是适合审稿的人选。但是,他们提供的审稿人邮箱地址是假的,他们不会提供单位邮箱地址(域名中含有 edu 的),而是用 gmail.com 或是 yahoo.com 这类任何人都可以创建的的邮箱域名。论文服务公司正是利用这点,用真实存在的学术人员的姓名创建邮箱。 如果期刊决定采用作者推荐的审稿人,审稿邀请就会发到这些假的邮箱地址,最后由论文服务公司来评审自己递交的稿件 对期刊来说有个好消息,因为这个问题对他们来说解决办法很简单,就是关闭“推荐审稿人”选项。然而,从作者的角度来看(作者也不一定知道有这回事),他们要清楚的意识到使用的是正规服务的论文公司,或是公司有过不端行为,这是很重要的。那些声誉良好的论文服务公司也应该公布这些会危害论文服务形象的公司。 发表资源责任联盟 (Coalition for Responsible Publication Resources, CRPR) 这个 联盟 的形成有一部分的原因是因应越来越多的学术不端事件以及不诚信论文服务公司,产业领导们聚集起来组成联盟,主要用意为: 联盟旨在补充其他组织的努力,提供学术人员在使用服务时,判断服务是否提供合法正规服务的方法,知道他们的服务是否符合现行的各项发表指南和道德实践行为。联盟会通过稽核程序对论文服务公司进行验证,并持续跟踪验证,检查他们是否遵守产业最佳实践规则。 从实践层面来看,联盟能通过“验证动态徽章”向作者和期刊保证论文服务公司的合法性。该徽章会显示在公司的网站上,并链接到联盟在验证过程收集到的信息。虽然联盟成员皆为自愿加入,但希望作者未来可以将徽章视为使用论文服务公司的决定要素,渐渐地,让所有的论文服务公司都遵守产业最佳实践。 总结 同行评审程序还有相关的工具许多都是在人性本善的基础上设计的,相信参与其中的人本初都没有不良意图。当期刊要求作者证明没有利益冲突或重复发表行为的时候,编辑部和出版社都认为作者是诚实的。最近这些不实论文服务公司的问题非常严重,因为他们违反了这些假设。最终受到影响的不止期刊和出版商,作者和作者的名声也会被波及。随着发表资源责任联盟的发展,整个产业将会帮助作者选用论文服务的决策过程。 我们为您准备了一场 公益讲座 —— 北京师范大学,印波: 《学术发表中的“有意之失”和“无心之过”》 5.12日周二晚7:30-8:30 ,不见不散。 扫码或点击链接参加: https://live.vhall.com/429254116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1760 次阅读|0 个评论
影响因子不是评价期刊成效的直接指标
热度 1 editage 2020-5-8 14:23
Ian Stoneham 是 英国工程技术学会 ( Institution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IET)出版人,IET 是国际专业学习学会,面向工程与技术团体。Ian 负责处理 IET 旗下研究与快速沟通期刊与学术书籍,其中包含 27 个混合型研究期刊、一个完全开放获取期刊、专业程序参考专著以及会议论文集。他也负责管理工程摘要索引数据库 Inspec 的内容获取策略。Ian 在出版界已有二十多年的工作经验,担任过各种不同的职务,深切了解学术出版的商业运作和管理,最近的经历是担任 Faculty of 1000 还有 CMG/Springer Healthcare 的出版人。他也是 Martin Dunitz 和 Taylor Francis 的销售。 在前一辑的访谈中,Ian 告诉我们 IET 的历史、愿景、目标、资源还有服务,在这几的访谈中,我们会跟 Ian 讨论关于出版的议题,像是开放获取出版博士、混合型期刊还有期刊工作管理等。Ian 也分享了他自己对开放获取在今天的出版界中扮演什么角色的看法,开放获取如何演进,还有 ESL 作者在发表国际期刊的时候遇到的困难。学术出版的本质是变动,会有新的同行评议系统出现,传统的专业期刊有可能很快就被共享发表论文的系统取代。 IET 出版的期刊是开放获取期刊还是混合型期刊? IET 是从 2013 年 4 月开始出版开放获取期刊的。IET 一直致力于协助我们的作者和研究人员,为回应他们的需求,还有他们的资助单位的要求,我们开发提供开放获取期刊,可以轻松与既有的 IET 期刊、会议、视屏跟书籍等产品整合在一起。除了 The Journal of Engineering 之外,我们所有的期刊都是混合型期刊,The Journal of Engineering 是完全金色开放获取的 mega 期刊,专门发表完整的工程领域研究,符合跨领域研究和新兴领域的发表需求。 我们的开放获取方式是根据研究人员和研究消费者的需求而定,这也表示我们用最适合作者的方式来协助他们。我们支持强迫性和自愿性将作者的工作储存在单位跟学科资料库。我们的绿色开放获取政策很大方的,大部分的 IET 期刊都允许作者立刻将最终办的论文存档在单位资料库中,目前唯一的例外是 Healthcare Technology Letters ,这个期刊对非金色 OA 的文章实施 12 个月的禁止期间,这主要是为了被收录在 PubMed Central 中。 延续上一个问题,就你来看,开放获取在现今的出版界中扮演什么角色?它是怎么演进的? 开放获取到现在已经很完整了,大部分的研究人员也都知道开放获取是什么,对研究人员有什么好处。但要让有这么多学科的工程领域一起参与,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研究人员想要做实验,然后发表自己的工作。商业模式比较不是一种结果,也不是出版商和资助单位的主要责任,但是,研究工作的散布对研究人员来说很重要,而开放获取可以帮助这一块。这个模式还不完美,我们也在其他的出版商之间寻找不同的模式,未来绝对会有更好更新的版本出现。 IET 有 好几个期刊,你们怎么评估期刊的成效?只看影响因子吗?如果不是,那什么是衡量期刊质量的最好的方法? 我们衡量期刊成效的方式有两个,一个是研究内容质量,还有期刊编辑部的影响力。影响因子是好用的工具,当然对我们的期刊来说也是一个好的评估指标,但不是评价期刊成就的直接指标。我们的目标是提升期刊的用途,而不是只有引用,所以我们生存高质量内容,支持技术创新,这又回到了 IET 的愿景:激励、通知、影响。只有高质量研究能让我们的期刊对全球工程和科研领域更有用。 此外,我们会使用谷歌学术(Google Scholar)引用数跟其他替代指标,比如即年指数(Immediacy Index),这个指数主要是看论文在发表的那一年多快收到引用。其他评价文章影响力还有科研重要性的比较精确的指标是特征因子(Eigenfactor),还有基于 Scopus 引用的 SCImago 期刊排名(SJR)。 期刊和出版商越来越关注国际化,还有触及更广大的作者群, IET 的期刊有吸引到全球各地的研究吗? 有的,我们确实有吸引到全世界的研究,而且已经很多年了。只要研究符合我们的期刊发表水平,我们欢迎全球所有国家的研究。不过,现在中国和印度的作者投稿量在增加,他们的研究基数可能跟传统强国(比如美国)差不多。不只是来自不同国家的投稿,我们也从全球的使用率来看期刊的国际化和散布程度。 有鉴于出版的动态本质还有发表竞争激烈,你认为 非以英语为母语( ESL )的作者遇到的困难有哪些? IET 又怎么帮助 ESL 作者? 对于非以英语为母语的作者来说,语言确实有时候会成为同行评审的障碍。IET 理解这点,但作者自己要能够写出清楚的内容很重要,我们也鼓励审稿人尽可能提供完整适当的反馈意见,我们希望这样能帮助 ESL 作者用最好的方法呈现研究内容,增进研究在学术界传播的机会。 出版界充满了许多替代趋势,在在 挑战了传统期刊出版流程 ,比如说发表后的同行评审、公开同行评社、协同发表平台、 mega 期刊等等,哪些会持久? 现在人人都在说的是文本挖掘(Text-mining)还有数据挖掘(data-mining),随着科技发展,分析庞大数据的能力进步,这两个成为热议话题很自然。之后我们看到跟多新的产品和服务出现,不是可以帮助我们分析数据,有不然就是把使用分析结果当成产品或服务。虽然这些讨论已经有一些实践了,我还是觉得,有新科技的辅助,我们会看到新的同行评审系统出现,传播研究的新媒介逐渐被合法承认。这些系统可能会随着时间过去取代传统专业期刊。机构跟学科的资料库彼此连结更容易被找到,这有可能改变我们发表的方式,对期刊出版永续性必定会带来冲击。我们会看到有更多不同的山野模式可以提供给消费者,我们所认为的消费者群体是谁也会改变。这些,除了目前已经有的出版和研究的媒体,会需要更多商业形式和更好的存取平台。考量这些,未来很值得期待。 我们为您准备了一场 公益讲座 —— 北京师范大学,印波: 《学术发表中的“有意之失”和“无心之过”》 5.12日周二晚7:30-8:30 ,不见不散。 扫码或点击链接参加: https://live.vhall.com/429254116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1858 次阅读|1 个评论
同行评议“没什么用”的新报道
热度 8 zlyang 2020-5-8 13:21
客观规律是客观的;独立于人而客观存在。 同行评议“ 没什么用 ”的新报道 现行的 同行评议 : (1)阻碍原创 由于“ 一切真理开始时总是在少数人手里,总是受到大多数人的压力。这是一个规律。 ”所以同行评议具有扼杀原创的天然特征或倾向。 (2)不能有效剔除劣质作品 原本指望同行评议剔除劣质作品,但是亨德里克·舍恩(Jan Hendrik Schon)、皮耶罗·安韦萨(Piero Anversa)等典型事件表明,同行评议没有起到这个作用。 更具悲剧色彩的是, 同行评议 对 常见论文也没有明显的改进 作用。 善良的 Siler 在2015年1月13日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发表论文 Measur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scientific gatekeeping,说: 同行评审在预测“良好的”论文方面是有效的,但可能难以识别出卓越和(或)突破性的研究。 可是,更新的研究表明:同行评议连这点都不一定能保证! 一、2020-05-02,伪造同行评议,30余篇论文被撤!传统审稿模式再受质疑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0/5/439275.shtm 关于同行评议的另一个不好消息是:据Science网站报道,一项最新研究表明, 经过同行评审的论文质量仅比预印本文章提升了4%。 除了上述Science报道的最新发现,2019年一项发表于《国际数字图书馆杂志》的研究也通过一种自动化方法比较了大量的预印本文章与其随后在相关期刊上的发表版本。 这项研究涉及发表在bioRxiv上近2500篇文章,以及arXiv上的1.2万篇文章。最终得出的结论也是: 预印本与正式发表版本论文的差异很小 。 相关原文: 2020-03-26, Do preprints improve with peer review? A little, one study suggests https://www.sciencemag.org/news/2020/03/do-preprints-improve-peer-review-little-one-study-suggests The team found the mean score for quality of reporting was 68% for preprints, but rose to 72% for the peer-reviewed published version—a slight, thoug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increase. More selective journals, as measured by journal impact factor, didn’t show bigger increases. The sample of preprints in Carneiro’s study may be too small to adequately represent the diversity of subdisciplines whose scientists post on bioRxiv, Goodman adds. But some support for Carneiro’s findings came in a separate study published in 2019 in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n Digital Libraries. It used an automated approach to compare a much larger number of preprints—nearly 2500 from bioRxiv, and more than 12,000 on arXiv, the physical sciences preprint server—with versions later published in refereed journals. The team employed statistical techniques to measure differences in the preprint and refereed texts and found little difference. Martin Klein, Peter Broadwell, Sharon E. Farb, Todd Grappone. Comparing published scientific journal articles to their pre-print versions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n Digital Libraries, 2019, 20: 335-350.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00799-018-0234-1#Sec32 https://doi.org/10.1007/s00799-018-0234-1 We have shown that, within the boundaries of the arXiv corpus, there a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aggregate between pre-prints and their corresponding final published versions. The picture for the bioRxiv corpus is very similar, but we do see a slightly larger divergence between pre-print and final published paper versions in this case, suggesting that varying disciplinary practices regarding formatting and copyediting can and do influence the degree of detected similarity between pre-print and final published articles. 二、2020-03-23 细数同行评审「十宗罪」 https://mp.weixin.qq.com/s/-DmoFGm__naOCxn8AIjL3A 2. 找适合的审稿人难:杂志社要付很大的时间成本,而且日趋困难。 审稿人的专业素质也较难满足技术的更新迭代和多领域的交叉融合。 4. 同行是冤家: 由于领域内经常存在多个研究者竞争的局面,不可避免的将同行间的排除性引入到了评审过程中,导致评审意见的不客观性和偏见。哈佛大学公布前哈佛医学院教授、再生医学研究中心主任Piero Anversa关于心脏干细胞研究论文造假,并长期对向他理论提出质疑的新兴研究学者进行打压。 三、再次回到真正的大专家 1957:“ 历史上新的正确的东西,在开始的时候常常得不到多数人承认, 只能在斗争中曲折地发展。 正确的东西,好的东西,人们一开始常常不承认它们是香花,反而把它们看作毒草。 哥白尼关于太阳系的学说,达尔文的进化论,都曾经被看作是错误的东西,都曾经经历艰苦的斗争。我们历史上也有过许多这样的事例。”“ 不是由于有意压抑,只是由于鉴别不清,也会妨碍新生事物的成长。 因此,对于科学上、艺术上的是非,应当保持慎重的态度,提倡自由讨论, 不要轻率地作结论。 ” 1962:“历史上常常有这样的事实, 起初,真理不是在多数人手里,而是在少数人手里。 ” 1964:“ 一切真理开始时总是在少数人手里,总是受到大多数人的压力。这是一个规律。 ” 参考资料: Enago英论阁,2020-01-08,申请科研项目如乐透中签?不如随机筛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81387-1213386.html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和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最先点出问题。这两所机构的申请成功机率低得不具鉴别度,审查人被迫在同样好的申请件中选出几个给予奖助。 机构高层说得中肯: 获得奖助就像中乐透,却没有乐透盲选省时省力公平的好处。 目前适合的审查人越来越难求,成为同行审查制度的重大限制。 国家要保障最“具有创造知识可能性”的项目得到发展机会。 Jeffrey Mervis. Peering into peer review . Science, 2014, 343(6171): 596-598. FEB 7 2014.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43/6171/596.full “Peer review is not predicting outcomes at all. And that's quite disconcerting. 同行评审根本无法预测项目研究的结果。这是相当令人不安的。 ” 张章,中国科学报,2017-04-18,荷兰试点经费分配新体系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7/4/373758.shtm Scheffer和Bollen表示,目前经费竞争日益激烈,对青年学者尤为如此,而 现有的同行评议体系十分无效且不公平 ,因为一些科学家得到大量经费,而一些人什么也没有。 Jop de VriezeApr. With this new system, scientists never have to write a grant application again. [EB/OL], 13, 2017 , 3:00 PM https://www.sciencemag.org/news/2017/04/new-system-scientists-never-have-write-grant-application-again 科学网,2015-01-12,科学家分析同行评审有效性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paper/201511219413977135306.shtm Kyle Siler, Kirby Lee, Lisa Bero. Measur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scientific gatekeeping.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15, 112(2): 360-365. JAN 13 2015 http://www.pnas.org/content/112/2/360 科学网, 2020-05-04,科学家的青年往事:“合同工”施一公与“穷教授”许田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0/5/439303.shtm 科学没有“冷门”和“热门”之分,谁也不知道未来的世界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所以以兴趣为导师、尊崇自己的内心,很重要。 相关链接: 2019-09-25,近年关于“同行评议”的大数据实证研究论文(汇集)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199462.html 2020-01-19,俺不迷信“国际评审”(“同行评议”的局限性)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14882.html 2020-01-20, Donald W. Braben: 杀死同行评议,拯救人类文明!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14979.html 布拉本教授认为, 1970年代对研究建议的审查的引入导致了缺乏重大科学发现。 理查德·罗伯茨爵士(Sir Richard Roberts)是199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他声称 决策者 更愿意将钱分配给他们知道会取得成果的研究,因为 他们“主要是希望再次当选”, 而 不 是 资助 那些 “ 对国家好的 ”研究。 2020-01-08,1970年以后人类数学、物理学的停滞不前:“同行评议”的直接作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13380.html 2019-12-02, 科技“同行评议”引发美国《大停滞》?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08480.html 2019-12-21,爱因斯坦“奇迹年”的直接原因:没有“同行评议”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10941.html 推荐阅读: 武夷山,2010-08-04,科研四阶段与科学家四类型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557-349810.html 第一类(处于科研第一阶段)科学的使命,是向世界引入新概念和新设想,如DNA双螺旋结构。 第二类(处于科研第二阶段)的科学家往往被第一类科学家所聘用,他们鼓捣出一些工具或语言来开发第一阶段的成果。 第三类(处于科研第三阶段)的科学家利用第二类科学家开发的工具来回答新问题,从而获得新启示并引出又一批新问题。 第四类(处于科研第四阶段)的科学家记载下已有知识,并将知识付诸实际应用。 第一类科学 的课题申请 经常被拒, 因为 评审者 的主体可能 是第三类科学家。 这是科学界的一个大问题!!!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感谢您提供更多的相关资料! 多余的话: 2018-09-29, 最恐惧:把谬误当成真理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137744.html 我们所努力坚持的,是谬误?还是真理? 最恐惧的是, 把谬误当成真理。 进而真诚地捍卫谬误, 真诚地仇恨真理。 福楼拜说:“ 大地有其边界,人类的愚蠢却没有尽头。 ”Gustave Flaubert wrote that “ Earth has its boundaries, but human stupidity is limitless. ” 爱因斯坦说:“宇宙中唯有两件事物是无限的:那就是宇宙的大小与人的愚蠢。对于前者我并不肯定。 ” ???? 苏格拉底:“ 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的无知。 ”Socrates, I know that I know nothing. = I know one thing, that I know nothing. 柏拉图:“ 我 - 同样无知 - 不相信 ” “ 不知道自己无知,乃是双重的无知! ”Plato,On the other hand, I – equally ignorant – do not believe .
个人分类: 科学 - 艺术 - 社会|4125 次阅读|50 个评论
提升你的研究曝光度 – 发表前后该做的事
editage 2020-5-8 11:15
在这篇文章中,我会分享你在开始推广工作时需要做的事情,这能帮助你列出所有的宣传想法和渠道,如此一来便能追踪各项活动的进展。 创建清单 如果你有照着上一篇文章说的做,你现在应该准备好,有一致的在线档案、有效追踪还有知道有哪些不同的宣传机会可以利用。现在让我们来创建清晰的工作清单: 投稿前(或审稿中)你该做的事: 撰写要发到其他网站的内容,将这些内容发到需要一些时间才能发布的网站(说明等文章链接出来后你会再补上)。记得与投稿期刊的编辑确认这样做是否可行。还有,要记住只有宣传你的论文,在正式发表前,不要重复其中的内容,所以要用简练的语言改写论文中的相关内容,不要直接复制原文。 给可能对你的论文有兴趣的人准备邮件内容,或是你已经另外写好的内容(同样,等文章链接出来之后再加上)。这些可能是给(你想要分享这篇文章的) 共同作者 或是合作对象、资助者、基金单位、前同事、领域内的专家、领域内的名人等等,任何对你的论文有兴趣、跟你有人脉关系的人。这也是一个建立人脉和联系的活动! 撰写公关公司和营销支持在散布你的工作时会需要的信息 论文发表(有链接)后该做的事 更新并发送上面准备好的内容 在你可以登录的平台上直接分享论文 注意组织、群、办公室还有你联系过的人的社交帐户,如果他们发帖提到你的文章,记得点赞和转发 随着相关讨论发布,记录并交互宣传讨论你的工作的帖子 可以开始下一个研究了! 持续的挑战 宣传活动清单事前计划、执行得多好将会关系到每篇论文的成功,但你在不同平台能建立多大的读者群和追踪帐号也会影响成果。这也是为什么宣传是无止境的,在不同的平台上追踪帐号、定期在社交媒体上分享有用的观点和资源(包含之前的论文和文章)、追踪有机会发布内容链接文章的网站,这些都能拓展你的人脉圈。 宣传清单可以也应该随着时间精炼,不是每一个方法都适合每一位研究人员,不同主题适合的网站也不同,但每一次你为每篇论文组织资源建立策略的工作能帮助你的宣传更有效率跟效果。 我们为您准备了一场 公益讲座 —— 北京师范大学,印波: 《学术发表中的“有意之失”和“无心之过”》 5.12日周二晚7:30-8:30 ,不见不散。 扫码或点击链接参加: https://live.vhall.com/429254116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1447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研写作:论文中如何使用细菌学名
editage 2020-5-7 17:13
学名是精确的识别标志,就像是开启信息库的钥匙,如果你比较用学名跟常用名称进行搜索所得到的结果,你会发现钥匙这个比喻是很贴切的。 之前的文章讨论了关于 生物学名的风格要点 的基本信息,这篇文章则要来说说细菌学名风格技巧。细菌学名是由《国际细菌命名法规》(International Code of Nomenclature of Bacteria)所规范。 连接词 :这里要记住的是,在一般情况下,细菌名称的风格更接近植物名规范风格而非动物名风格 1 。例如,在植物学名中,如果有两位以上的作者名字要附加在双名中,会使用 and 做为链接词,而如果是在动物学名中,双名法中作者的名字会用拉丁里的连词 et (或用符号,或 )。 亚种分类(subspecific taxa ) :一个物种可能会有种以下的分类(这个词的缩写是 subsp,不使用斜体)。亚种的名字也是特定词语,可使用斜体,比如 Staphylococcus aureus subsp. aureus 。 细菌分类学有其他的等级或者亚种以下的类群,包括血清型、致病变性和生物型。虽然缩写 cv.(cultivar 或 cultivated variety 的缩写)已经不用在植物名了,缩写 pv.(pathovar 的缩写)则可以用在细菌名称上。(上述规则不包括亚种;国际植物病理学学会推荐使用 pv.) 血清型用于指代血清变体,与它们的行为或者作为抗原的反应不同。Variety 的后缀 –var 已经取代了旧的后缀型 2 。 一些相关的风格因特定的群体而改变。AMA 风格手册中包含了很多类似问题的详细信息 3 。 缩写 :顺便说一下, subsp.、pv. 这类缩写词是否要加缩写点属于风格问题,大多数风格指南都规范了缩写点的使用,但是 AMA 风格手册对此没有说明。 參考信息 CSE, Style Manual Committee. 2014. Scientific Style and Format: the CSE manual for authors, editors, and publishers , 8th edn, p. 401. Wheat Ridge, Colorado, USA: Council of Science Editors. 722 pp. Piqueras M and Guerrero R. 2013. Bacteriological nomenclature, pp. 59–62 in Science Editor’s Handbook , 2nd edn. edited by P Smart, H Maisonneuve, and A Polderman. Redruth, Cornwall, UK: European Association of Science Editors. 231 pp. AMA. 2007. AMA Manual of Style: a guide for authors and editors , 10th edn., pp. 748–753.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1010 pp. 另外,我们为您准备了一场 公益讲座 —— 北京师范大学,印波: 《学术发表中的“有意之失”和“无心之过”》 5.12日周二晚7:30-8:30 ,不见不散。 扫码或点击链接参加: https://live.vhall.com/429254116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6444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研写作:使用主标题、子标题和小标题的技巧
editage 2020-5-7 14:22
做一下这个测验: 找一个对你的学科一无所知的人,把你的论文草稿给对方看,然后请对方根据论文标题画出组织架构图,如果对方能将所有的标题放在正确的位置,给自己鼓个掌吧! 组织合适的标题层级,在论文中前后一致进行设置,能让读者在扫过文章的时候大致了解其中的结构。(很少有论文是会被完整读完的。如果论文题目看起来有关联,同行才有可能继续看摘要,接着,如果摘要能引起他们的兴趣,才会简单浏览论文,而浏览的时候如果论文的内容看起来不错,他们才有可能认真看待你的论文。)这也就是为什么要注意标题格式了。主标题要明显突出,如果目标期刊要求使用 IMRaD 格式 (前言、材料与方法、结果、讨论),那么子标题就该表示出论文的范畴,然后第三层的标题则表示出第二层标题的范围。 如果你觉得这些排版不重要,请记得标题就是一系列的信息。《The Sense of Style: The thinking person’s guide to writing in the 21st century》 1 一书的作者 Steven Pinker 说,随着我们越来越擅长某个学科,“我们越来越精通这些抽象概念,然后每个概念变成一个心理单位……成年人的大脑充满区块,是强大的理性引擎”。这说明分类的层级是利用这些区块,举例来说,如果我们了解脊髓动物,我们就可以分辨不熟悉的动物,如果我们再进一步知道哪些是哺乳动物,就可以知道更多,如果后来又学到这是灵长类、啮齿类或肉食动物,我们大概就很清楚这大概会是什么样的生物。 如果你的目标期刊使用数字列表,而你清楚各个数字标题的层级,那这个排版工作就轻松了:1、2、3…等是主标题(最高阶),子标题是 1.1、1.2、1.3…2.1、2.2 等,而小标题是 1.1.1、1.1.2 等等。事实上,你甚至可以使用这个形式在没有规定使用数字标题、只要能表现出阶层就好的目标期刊上,例如,主标题粗体居中、字体较大,子标题靠左、字体比主标题小不用粗体,而小标题可能就用一样的大小但可以斜体,标题独立一行。 在投稿期刊的时候,如果期刊没有特别规定标题,你可以自己设计标题的层级,或是使用数字标题就好,重要的是你有明确的表示出意图(让所有阅读的人都可以知道内容组织)。 另外,许多爱思唯尔期刊都使用数字标题,比如这个节录自《 Water Research 》的作者指引的内容:「将文章清楚定义成有编号的段落,子段落应该使用 1.1(然后是 1.1.1、1.1.3、……)、1.2 等。」还有,如果你拿期刊里的文章当作范例,你会发现这些编号后面都有句点,也就是 2. Materials and methods 和 2.1. Study sites and sampling。最后,注意标题参考文献的设置是大写还是小写,然后照做。上面提到的范例中,标题使用的是 sentence case 而不是 title case(大部分的字开头为大写 Most Words Are Capitalized,或是全部大写 ENTIRELY IN CAPITALS)。 另外,我们为您准备了一场 公益讲座 —— 北京师范大学,印波: 《学术发表中的“有意之失”和“无心之过”》 5.12日周二晚7:30-8:30 ,不见不散。 扫码或点击链接参加: https://live.vhall.com/429254116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5295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研论文写作:如何表达比率等数值
editage 2020-5-6 14:06
在撰写论文时。你如何表达速度(时速几公里)、浓度(每公升几克)或剂量(毫克体重每公斤几毫克)这些数值?这个问题有两个正确的答案。我们举一个实际数量为例,假设时速 60 公里,可以表示为 60 km∕h 或 60 km h −1 ,让我们看一下选择这两种表示方式的一些重点: 1. 使用负号 虽然这个选项是使用负号,但许多作者都会使用连字号,这是错误的。事实上,即使短破折号比连字号来得好,还是应该用正确的负号(而且负号与数字不能分开)。如果你有时间想一探究竟,键入 h–1 和 h−1 这两个,用 72 号 Arial 字体,放大 200% 来看它们的区别:你会发现负号(unicode 代码 2212)略小于短破折号,两边的间隔多一些些,而且位置高一点。在 Windows 要打字符,在键入 2212 之后按 alt+x 。 请注意,在上面的例子中,km 和 h 之间的空格有时也可以用被中间点或凸点或中心点取代(·,alt+0183 或在 Windows 中键入 b7 后按 alt+x)。 2. 使用斜线 第一个选项是使用斜线,这涉及类似的细节,但不是很多字体支持真正的分隔斜线,只提供供固相线。(如果你对细节有兴趣,可以比较固相线与 Unicode 代码的分隔斜线,在 Windows 中键入 2215 然后按 alt+x。) 使用斜线的选项只限于这些表达式需要一个斜线,不可以一次使用多个斜线(比如说,你可以用 m•s−2 表达加速度米每二次方秒,但不能用 m/s/s)。 第三种替代方法是 60 km per h ,这是错误的,因为如 km 和 h 这类的符号只能用在数学运算式,不放在普通文字中。换句话说,你可以说“60 kilometers per hour”,使用单位全名加上 per,不用 km per h。 在进行科研写作时,注意这些细节,正确表示数量和比率。 另外,我们为您准备了一场 公益讲座 —— 北京师范大学,印波: 《学术发表中的“有意之失”和“无心之过”》 5.12日周二晚7:30-8:30 ,不见不散。 扫码或点击链接参加: https://live.vhall.com/429254116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2567 次阅读|0 个评论
避开容易出事的犄角旮旯
editage 2020-5-6 11:45
几天以前,有位作者跟我们反映有家期刊发了他的论文,自己却不知情: “我向期刊询问过稿件状态,没人回,最后直接要求撤稿,还是没人回。而我的论文这时却在没授权的情况下发表了,我应该怎么做才能撤稿?” 他说的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当研究人员对发表怀着一种近乎绝望的期待,就会病急乱投医,盲目相信看似热心的掠夺性出版商,结果被骗。这些出版商会用稿件要挟作者,索要钱财。一旦遇到这种情况,作者的名誉和多年的研究成果都将面临极大的风险。作者应该怎样避免掠夺性出版商的侵害,不让稿件处于危险境地?我们认为期刊编辑对这事儿最有发言权,Caven Mcloughlin 教授就是这样一位经验丰富的期刊编辑。他在本文中告诉作者该如何规避可疑的出版商,自我保护。 各位作者: 你是否感觉自己被学术罪犯坑了,论文落在别人手上要不回来,而情况已经不受掌控。没错,把论文投到假的空壳期刊无异于送羊入虎口。 这种故事我听过太多了,不用听细节也能知道故事的走向。 60 天。经过一番心理斗争你决定选条好走的路走。有家掠夺性出版商看上去很诱人,承诺在短时间内发表你的论文,只要你付一笔“作者费”。这笔钱可能明码标价,可能是隐藏费用,也可能对方没讲,你也就永远不知道。 尽管峰回路转得太快,也不知道要花多少钱,你还是给这家所谓的期刊投稿了。可能你心里也明白这不是什么正经期刊。可能你并不了解它的水平因为还没看过上面发的论文。终于有天,你感觉哪里不对劲了,作为买家你要求退货——撤销投稿。可却迟迟没收到回复,只能继续想方设法和这家期刊撇清关系,没过多久论文居然发表了!你这时意识到要付出的可能不只是经济代价,还有个人信誉,于是后知后觉想要补救。 作为圈内人,我必须告诉你真相:麻烦事还没完!现实就是你已经失去自己论文是控制权。假如你想改投别家期刊,你的论文会立刻被重视科研诚信的期刊拒稿,你还会被贴上自我抄袭的标签。期刊编辑对负面消息互通有无,你的名字从此将和抄袭二字联系在一起。 如果天上掉馅饼了,八成是有毒的。 当你的论文发在不靠谱的假期刊上,大学的管理员也会根据相关政策对其绝口不提,不作任何宣传,这样你的研究就徒劳无功。但这还不是最糟的。很快你就会收到一堆离谱的账单,可能是 600 美元,可能是 1100 美元,也可能是更令人发指的数字。如果你不予理会,对方会变本加厉给你发言辞恶毒的邮件。一开始你会觉得很烦人,三四封邮件之后你干脆就不再打开,直接把邮件删了。 不过,就像我前面说的这还远没结束。 接下来,这些出版商会根据学校官网上的联系方式找到相关管理员,说你和出版商签了合同却不给钱,半要挟半暗示让学校帮你结账。然后管理员就会来找你问责。现在明白了吗?先是丢了论文的所有权,接着名声也受损了,就因为你没有所谓的契约精神。 那该怎么办?如果不能改写历史,那只能吸取教训。 不要与学术骗子为伍 近墨者黑,和坏人待在一起可能会被当成同党。犯糊涂的时候默念几遍: 没有免费的午餐,天上掉的馅饼都有毒。靠谱的期刊不会在一两周或更短的时间里走完同行评审流程,给出值得发表的论文。至少现有的学术传播不是这样的。 近墨者黑,和坏人待在一起可能会被当成同党。学术没有捷径可走。 事已至此,你现在要考虑如何控制沉没成本,及时止损。先明确一点,这些假的出版商不是因为论文质量才让你发表的,只是想趁火打劫捞一笔。论文一旦发表,他们不是直接寻求经济利益,就是曲线救国,通过诋毁你让你或你单位给钱。除非你结清原本的出版费加额外的撤稿费,他们不会让你撤稿。置之不理并不能解决你的问题。付清费用是你改投其他期刊的必经之路。 是时候认清事实了:你在这篇论文上花的功夫打水漂了。 如果你没撤稿就把该研究作为原创论文投给下一家期刊,早晚会被发现。别忘了, 近墨者黑,和坏人待在一起可能会被当成同党。学术没有捷径可走。 还有出路吗? 在管理员接到催债邮件之前主动澄清,同时知会你的导师 /主管,为轻信和没经验承认错误。大多管理员都很熟悉掠夺性出版商的套路,他们专挑软柿子捏,对学术这条生物链中最脆弱的人下手。 就当花钱买教训。小心选择要打交道的人,不要有天上掉馅饼心理,记住学术没有捷径,不要和学术骗子多纠缠。 你的遭遇就和光天化日之下在马路上被抢一样。自曝弱点给罪犯可乘之机后该采取什么措施?当然是振作起来,报警,然后好好活下去。同时不要让自己再次陷入这样的危险中。 另外,我们为您准备了一场 公益讲座 —— 北京师范大学,印波: 《学术发表中的“有意之失”和“无心之过”》 5.12日周二晚7:30-8:30 ,不见不散。 扫码或点击链接参加: https://live.vhall.com/429254116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1924 次阅读|0 个评论
论文结构:如何通过文章传达你最重要的想法
editage 2020-4-29 18:11
前言 撰写论文的核心目的不只是展示事实和观点。论文是与读者进行交流的一个渠道 — 使你的研究得到充分的理解并帮助读者认识自己正在面临的问题。 本文将向你介绍并说明组织论文的各种方法,以使读者在读完论文后,能够领会其中的最重要信息 ,亦即你想传达的信息。 良好论文结构的原则 撰写论文时必须牢记的关键点是:读者对论文不只是简单的阅读,而是解读。 1 由于不同读者的期望或从论文结构中获得的信息不同,可能会从你的论文中获得不同的解读。由此我们可得出良好写作方法所应依据的原则 1 : 论文结构:基本要素 大多数研究论文的结构都采用相似的沙漏形 2 。论文开头采用广泛性陈述,然后逐渐集中到研究主题,最后为概括性结论。本部分将介绍论文的基本组成并概述各部分的基本功能和内容。 2-6 前言 (研究对象和目的) 利用本部分为研究和问题设置背景。请记住,某些读者可能不会很快理解你研究的意义。因此,应使用通俗的语言和清晰的条理将读者引导到主要问题/研究目的上来。 指南 阐述研究的基本原理 阐述本研究如何为本领域做出重要贡献或增进知识 清晰地描述研究问题 阐述研究所依据的论文框架 提供研究尝试探讨和解决的问题背景,应引用其它研究支持你的论据 概述相关主题的知识现状,根据需要引用相应的研究 不要回顾所有相关主题的已发表研究 研究方法 (你做过的工作) 本部分是研究的主干。完美研究的主要标准是其必须具有可复制性。也就是说,其他研究者按照你论文中详细介绍的方法可重新获得相同的结果。 指南 提供关于所有方法、技术和仪器的完整详细的信息 采用试验装置的图片或示意图 介绍问卷、调查或其它数据采集方法 提供或引用可支持分析方法和手段有效性及可靠性的研究 介绍实验室条件或环境 介绍分析方法及选择这些方法的理由 不能为了避免对方法的冗长描述而省略重要的详细信息 研究结果 (你的发现成果) 本部分应提供研究数据和结果的所有详细信息。应首先突出最主要的研究成果,然后再过渡到次要成果。应该使读者在阅读本部分时可很快地了解你的研究结果。 指南 充分利用图表直观清晰地展现你的研究结果 提供实际数据,而不只是概括性说明 在文中阐述主要研究成果 在文中突出非常规或令人吃惊的研究结果 对研究结果进行解释,而不是简单地介绍统计数据(例如:“据发现,X会随着Y的增加而呈现明显增加 ”,而不是仅仅注明“X与Y具有.73”的正相关关系) 如果你已在图表中对研究结果进行了阐释,就无需再用文字进行详细说明了。 讨论 (研究成果的意义) 良好的讨论部分可将特定结果延伸到更一般性的结论,这些结论与引言中介绍的一般背景相配合,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整篇论文的影响。因此,应牢记讨论部分与引言部分的“相互呼应”。 指南 开头阐述你的假定是否得到支持 阐释研究结果:研究结果的意义是什么? 将研究结果与以前的研究结果联系起来,例如:你的研究结果是否支持或违背以前的研究结果 阐述你的研究如何增进原有的知识 必须介绍研究结果的所有其它可能存在的解释 介绍研究的局限性 不能只是简单地复述研究结果 不能推导出无数据支持的结论 结论 (你的研究收获) 在本部分中,将在在读者阅读本部分时,应该已经了解了你的工作及研究结果。读者应该能够了解你得出结论的过程和理由。 指南 介绍你从研究中获得的启示 确保结论与研究问题和描述的研究问题直接相关 详细介绍研究的更一般性意义 阐述研究的未来具体前景,以增进从研究中获得知识或回答研究未解决的问题。 不得夸大研究或“以偏概全”,亦即将研究成果扩展到研究实际不支持的建议或结论。 不能简单地总结研究成果 撰写论文面向不同的读者群 优秀的作者可清楚地了解不同的读者群对论文的期望并按照读者的期望和背景组织论文结构。即使是缺乏专业知识的普通读者也应该能够充分理解你的研究工作和目的。 2 避免专业术语。清晰地定义关键术语,尤其是不常用或预计读者会陌生的术语。 如果只有本领域的专业人员才能读懂你的论文,那么你的论文将不会被大量读者所阅读。将读者引导到你的研究问题或理论上来。不要想当然的认为读者了解研究主题的所有方面。 结论 作为一名优秀的作者,在撰写论文时应将读者放在首位。一篇结构清晰的论文可帮助你流畅地表达思想并告诉读者论文各部分所提供的信息。 参考文献 G Gopen, J Swan The Science of Scientific Writing., American Scientist, 78, pp. 550–558 DJ Bern Writing the Empirical Journal Article., in The Compleat Academic: A Practical Guide for the Beginning Social Scientist,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 New Jersey, USA Characteristics of a High Quality Manuscript.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 available online at http://www.nctm.org/publications/content.aspx?id=17149 J Samet. Dear Author—Advice from a Retiring Editor., 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150, 433–436 D Byrne. Common reasons for rejecting manuscripts at medical journals., Science Editor, 23, pp. 39–44 Characteristics of a High Quality Manuscript (for mathematics ).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n.d.). . 抗击肺炎,意得辑在行动 —— 免费论文服务公益活动 活动时间: 2020.5.31日前 活动内容: 凡涉及新型冠状病毒研究的论文,意得辑免费提供翻译、润色、图片优化服务 服务内容: 标准润色、专业论文翻译(免费) 活动条件: 文章主题必须与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相关; 它的起源和传播; 治疗药物;健康(身体及精神)状况; 以及社会、经济、政治、行政/政府成果。只提及或比较不同病毒/疫情/流行病的研究将不适用。适用于文稿字数在4000英文单词以内或8000中文字数以内。 原文来自 https://www.editage.cn/insights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9765 次阅读|0 个评论
新手带研究团队,如何不搞砸 —— 科研项目规划与管理的 5 个建议
editage 2020-4-28 14:21
科研基金拿到后,就可以开始筹备项目了。这可能是你第一次管理一个项目,对接下来的挑战感到手足无措。管理项目需要多方面的思考,本文将提供 5 个建议,让项目开展更顺利。 一、 腾出一块公共区域 无论是在个人实验室,或是主导跨学科的项目,有一块公共的工作区域对激发团队凝聚力十分有必要 —— 可以是挂在实验室墙上的一块公告牌,也可以是一个共享网盘。这块区域的功能主要是向团队成员提供项目的最新动态,传达各类项目信息。这片区域还应当贴上团队合作的“章程”,比如:团队任务、目标、沟通方式、小组计划、会议要求、报告结构、时间节点等。 二、制定项目管理计划 申请基金的时候你可能需要提交一份计划。但计划赶不上变化,研究真正开始的时候,可用的资源可能有变,团队主要人员有流动,相关领域知识有更新。这些变化都促使你对最初的研究计划进行调整。调整后的计划首先需要说明要做什么,再细化如何做 —— 具体任务某项任务,预期的完成时间,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 三、做好预算 明确基金到账和各类支出的时间点,这些都会影响相关的活动计划。列出需要购买的材料,采购的时间点,预估的花费。之后,还需列出等待签合同的供应商,相应的支付金额和支付时间。此外,要考虑到一些突发情况,有时候资金到账的先决条件是研究必须到达相应的阶段。资金不足可能导致项目拖延,为了尽可能避免这种情况,在做支出规划时要再次确认资金分批到账的日期。 四、预测风险 制定项目管理计划时,在和团队商讨之后,确定每个重要事件(milestones)发生时可能面临的挑战。列出计划,规避风险(或者降低发生的可能性)。在为风险做准备的同时,也应想好如何“应对成功”。举例说,要是提前完成某些重要事件,后续的活动能跟上吗?最后,你还需要请其他利益相关方审一遍计划,获得不同的反馈。 五、沟通也需要计划 让利益相关方知道你的汇报时间点。这些相关方包括:决策者,以及项目结果或活动可能影响到的人。确认好进度汇报的频次,汇报的间隔时间,以及汇报的形式。沟通的信息也应该“报喜又报忧”,利弊因素都列出,成败的案例也都作简要分析。 科研项目管理者的角色尤为关键,可以帮助项目走上正轨,最终取得成功。项目进展要是安排地井然有序,那么无论是解决问题,还是做决策,都会更加高效。 另外,我们为您准备了一场 临床科研的公益 讲座! 《临床研究项目设计与论文撰写:与青年同仁共同探讨》 北京协和医院副主任医师“ 张路 ”与你共同探讨! 4.28日周二晚7:30-8:30 ,不见不散。 扫码或点击链接参加: https://live.vhall.com/993102731 观后抽奖:威科赞助的“UTD临床顾问”个人账号1个 + 写作宝典1本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2311 次阅读|0 个评论
给医学作者发表英文论文的建议(附送英文原本《医学论文常见错误》)
editage 2020-4-24 18:57
J. Patrick Barron 教授是多家期刊的编辑、编辑部顾问,包括《胃肠病学期刊》(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乳腺癌学》(Breast Cancer)、《支气管学期刊》(Journal of Bronchology)、《变态反应学国际期刊》(Allergology International)以及《心脏病手术期刊》(Journal of Cardiac Surgery)。1975 年,他首先提出在日本医学院创建通讯中心的想法,从而创新了医疗通讯中心、内部医学写作支持,以及将信息从日本流通至国外等想法。目前为发表道德委员会(Committee on Publication Ethics,COPE)国际咨询小组的成员。 作为 COPE的成员,你会向 COPE提出在日本出现道德的问题,并在处理相关问题时提醒委员会有关的文化差异。你认为日本期刊和出版商对 COPE这种处理发表道德问题的组织有多少认识? 我与 COPE 的合作比较偏向在亚洲尤其是在日本、韩国和中国传播 COPE 的工作,在我们的免费教学写作网站 www.ronbun.jp (无需注册,没有广告,由东京大鹏药业所支持)上发表他们的流程图,让人们了解 COPE 的方法,确保在调查的过程中,作者的权利受到保护。在日本、韩国和中国有很多组织并不了解在利益冲突或发表道德被侵犯时应该做些什么。我认为,COPE 利用它的流程图、会议和档案来为那些在其发表过程中对良好、稳定的道德体系感兴趣的人提供大量的重要信息。 身为诸多期刊的编辑和编辑部顾问,你是否可以向我们的读者们分享一下期刊在找寻什么样的论文?什么样的论文值得发表? 我很荣幸能够为众多的期刊服务。我认为,编辑人员、审稿人员和读者最关注的是论文所提供的最新发展,还有对他们正在进行的工作有什么影响,而这连结到第二个关于“什么样的论文值得发表”的问题,这个点很重要,它能决定文章是否能够被发表。如果对文章的兴趣不高,那么它在主流期刊中发表的几率就很小。不过,如果是会影响临床实践和患者治疗的论文,肯定会吸引审稿人、编辑和读者的重视。在引言部分阐明研究问题,在方法章节说明为何使用这些方法决定什么,在结果部分陈述主要发现,在讨论章节说明你原先计划要做什么、得出了什么结果、还有研究限制,以上这些部分都是医学论文写作很基本的项目。 35年来,你肯定看过成千上万篇医学论文和摘要。您能否为EIL(English-as-an-International Language,英语为国际语言)的医学作者们建议他们应该特别注意的事? 是的,45 年以来,我曾经编辑过成千上万篇完整的论文,并且翻译或编辑过十多本日文的医学教科书、5万多篇摘要或摘要。我认为,首先要强调的是论文应该要清楚撰写并能清晰理解。我会建议使用医学编辑服务,此外我还希望有更多的医学院能够成立自己的沟通中心来减少不必要的对外接触。这是一种共生的过程,作为新加入医院的副编辑或编辑,你会渐渐的了解各部门调查人员的优点和强项,在编辑时,他们可以指导你该做、不该做的还有他们不了解的。所以,医学院都应该有自己的沟通中心,成本并不高,就是一名全职的精明编辑和还有,这样就能评估大量论文并投稿。 作为一名能以外语进行沟通的专家,您能否为在其他领域的 EIL作者提供一些建议? 首先,我非常赞同胸外科知名医师 John Benfield 博士,和著名的语言学专家 Christine Feak 博士两人的强烈观点,就是倘若语言、写作专家能够与专家作者合作的话,研究成果会变得更突出。所以,当你使用编校服务时(必须致谢部分提及),应该提出希望由同一名编辑来处理你的论文,这种共生关系促使彼此互相学习。 对于在医药和医疗保健领域的EIL作者,你有什么忠告吗? 我想,最主要的是英文要完美,并且表明作者的目的,所以我们需要内部的设施来让作者能够自由地接触到编辑,反之亦然,如此能带来更多更有效的论文发表。我对那些母语不是英文或欧洲语言的作者们的建议就是:和那些能够协助并编辑你的论文的人要搞好关系。 附送: 英文原本《医学论文常见错误》 Common errors to look out for in medical papers.pdf 另外,我们为您准备了一场 临床科研的公益 讲座! 意得辑公益讲座 —— 《临床研究项目设计与论文撰写:与青年同仁共同探讨》 北京协和医院副主任医师“ 张路 ”与你共同探讨! 4.28日周二晚7:30-8:30 ,不见不散。 扫码或点击链接参加: https://live.vhall.com/993102731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2495 次阅读|0 个评论
模式转变:将统计显著与试验数据的临床意义结合
editage 2020-4-23 16:03
在循证医学中,统计信息对于研究人员解释观察结果并提出治疗建议至关重要。 P 值作为广泛接受并且过度使用的临床试验数据分析方法, 反对过分依赖 P 值决策的声音 在研究领域越来越大。最近在知名期刊上发表的几篇文章开始质疑“统计显著性”概念的普及。 P 值的争议 P 值被引入到统计学中,不是作为确定性检验,而是用于判断重复实验时得到实验所收集的证据的可能性。简言之, P 值区间为 0 到 1 ;值越低,实验结果出自于偶然的可能性越低。通常, P 值为 0.05 是判定研究是否可靠的门槛,从而确保发表论文的可靠性。 然而,这个门槛值是随机的 , P 值本质上更像是一种实用工具,当与背景知识相结合时,会产生更好的科学理解。事实上, 美国加劳德特大学的 Regina Nuzzo 教授 在其获奖的文章中表示, 0.05 这一神奇边界的移动性太高,因而不可信,因为增加一些额外数据即将影响从显著变为非显著。 过度依赖 P 值来确定实际治疗效果使得生物医学文献研究只报告统计显著结果,但未考虑证明临床价值的重要因素。这种不一致的产生是因为统计显著性的双边界未考虑个别关键因素,如治疗效果的大小,次要终点的治疗效果,治疗效果在一般风险和效益评估中的意义,治疗效果的生物学可能性、再现性、以及对推论过程观察的普遍性。近年来,至少有一个学术期刊《基础和应用社会心理学》 (Basic and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已经 禁止 使用 P 值。这个决定或许令人震惊,但是在影响力很强的期刊中,如 Buyse 等 研究人员发表的论文确实主张基于非显著统计结果解释临床数据。 临床上相关的变化通常通过最小重要变化( MIC )或最小临床重要差异( MCID )等术语来识别。然而,在客观检查的情况下,临床意义不明确。但是通过统计数据来评估研究的临床意义时,单纯考虑 P 值肯定是行不通的。 将临床意义与统计显著结合起来的方法 用两分法来看临床试验结果是否具有统计显著经常会扭曲对当前已收集数据的更广泛解释。以效应量和置信区间表示的治疗效果的程度和相对重要性被认为是报告临床试验结果更可靠的方法。 效应量: 用“是”或“否”来简单解释治疗效果可能会广受欢迎,但对于不想通过二分法衡量治疗效果及其生物学重要性的研究人员来说,这是不现实的。在临床数据分析中引入效应量是评估临床意义的一种很好的方式。它反映了群体之间结果的差异程度;治疗的效应值越大,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越大,对患者的意义越大。 置信区间: 置信区间是许多研究人员首选的方法,也由 报告试验统一标准 (Consolidated Standards of Reporting Trials, CONSORT) 声明所认可,它表明了衡量效果的不确定性水平。换句话说,通过置信上限和置信下限,可以推断真实的群体效应处于这两个值之间。除了跟 P 值一样能体现结果是否具有统计显著性之外,它还能表示结果的精确度。 贝叶斯方法: 基于 P 值推理的问题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个逻辑谬误—条件概率倒置。正如贫血患者感觉疲劳的可能性与患有贫血的疲劳个体的可能性是不同的,干预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小于 0.05 的 P 值并不表示治疗起作用的可能性。为了捕捉现实生活场景的流动性和不确定性, 贝叶斯方法 改变了临床试验数据分析的范式。该方法解决了模仿医生批判性思维过程的研究问题,其中包括仅在考虑诸如疾病的患病率,患者的人口统计学和症状,评估预测试概率,并进行诊断测试后才做出决定。随着越来越多的研究(如 Bittl 和 He 的研究)推广这一方法,与经典统计相比,贝叶斯统计似乎更适合整合统计学证据和临床意义。 虽然显著性测试永远都会有支持者,但研究人员现在应该开始认识其不足之处。在报告临床试验结果时,帮助读者评估重要性的最佳方法是明确报告研究的每个关键细节,并将所有可用的临床知识分享给其他研究人员。 近期,我们为您准备了一场 临床科研的公益 讲座! 意得辑公益讲座 —— 《年轻医生进行临床科研的意义与能力培养》 北京协和医院副主任医师“ 张路 ”与你共同探讨! 4.23日周四晚7:30-8:30 ,不见不散。 扫码或点击链接参加: https://live.vhall.com/119741952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2535 次阅读|0 个评论
研究无法重复的问题很严重,但也是被误解了
editage 2020-4-21 17:24
科研人员通常都很繁忙,而 Jonas Ranstam 大概是最忙的人。Ranstam 博士是全球公认最高产的审稿人,一年大约评审 661 篇论文。这位医学统计学家在 2016 年赢得 科学保卫人士奖项 (Sentinels of Science Awards),该奖项由 Publons 发起,旨在表彰审稿人的功劳。Jonas Ranstam 博士也被 Publons 选为 2016 顶尖审稿人之一。这次我非常荣幸能有机会采访 Ranstam 博士,跟他一同讨论医学统计和同行评审等话题。 在从全职学术人员退休之前,Ranstam 博士服务于多个单位,其中包含瑞典隆德大学 (Lund University) 的教授及医学统计高级讲师。目前,身为医学统计学家的 Ranstam 博士担任在学术和研究单位、医院、政府单位和私人公司的临床和流行病学调查人员的统计顾问。他也贡献他的专业在《Osteoarthritis and Cartilage》(担任副编辑)、《British Journal of Surgery》(担任统计编辑)和《Acta Orthopaedica》(担任统计顾问),同时也是多个国际科研医学期刊的统计审稿人。他也经营一个名为 Statistical Mistakes 的博客,主要关注医学研究中的统计错误的系统综述,提供参考文献叙述如何避免这些错误。 在 Ranstam 博士访谈的第一辑中,我们谈了好几个话题:统计方法、他的博客、曝光医学研究中不确定的研究结果所带来的不可重复危机等。Ranstam 博士还谈到了科研人员在论文中呈现统计数据时常犯的错误。 让我们先来谈谈您目前的工作,独立统计学家、顾问的工作内容是什么? 我处理医学研究问题,主要是临床治疗研究方面的。举例来说,我参与多个研究项目的研究设计开发,然后我会写研究 protocol 以及统计分析计划。我会分析数据,写成研究报告。我还审查论文、基金申请书,有时候还有工作申请。不过,与我先前在大学当教授很不同的是,行政工作很少,而且几乎没有教学工作。 是什么让您想开始写 Statistical Mistakes 博客? 一切是从我自己在用的参考清单开始的,我经常会在审稿意见中加入已发表的论文当作参考,帮助作者学习,而我自己会希望能有一个随手取用的清单。将所有的信息存放在 Word 文档中不是很好的做法,因为我经常在不同地方用不同电脑工作,于是最简单的解决办法是 WordPress 博客系统。 我觉得公开这个清单没有什么坏处,我想这对其他在写论文或评审论文的人可能很有用。 我还有参与其他两个博客,国际集合替换安全警报 ArthroplastyWatch 以及瑞典国家饮用水警报 DRICKSVATTEN.BLOG 。 您在博客上提过医学研究人员对统计方法很愚昧,这该如何改变?医学研究人员,或是与数据共处以及使用统计分析的所有研究人员,该如何意识到这个问题? 是的,很不幸这是事实。Douglas Altman 曾经写道“大部分的统计分析都是在对统计方法了解不足的情况下做出来的,然后再由对这方面也一无所知的人评审”。(Altman DG. Statistical reviewing for medical journals. Stat Med 1998;17:2661-2674) 统计错误带来的后果会影响所有的人。如果没有统计,我们就没有办法用更少的副作用和成本进行更有效的治疗,我相信主要的问题是成功的医学研究需要了解随机现象,而大部分的医学研究人员都有确定性取向 (deterministic orientation)。 已经有人尝试改善医学研究的质量,举例来说,许多医学期刊开始重视统计审查的重要性。使用公开试验注册和遵守 CONSORT、PRISMA 和 ARRIVE 等报告清单也已经成为论文发表的必要条件。 您在一个 简报 中有提到“就算不是所有的科研作者都这样,也有许多作者低估他们的研究发现的不确定性”,您能说明下这个部分吗? 医学研究大部分都是定量的,也就是说,这包含研究发现的抽样量化以及不确定性测评,通常是用 p 值和置信区间来测量。不显著的结果通常被视为不确定性太高,不能发表。 但是,即使 p 值与置信区间的计算正确,要制造出不确定性比真实来得低的印象是有可能的。例如,假说研究的结果可以表现得已经确认一般,忽略多重测试的效果,或是用不足的方式纠正,这些缺失不一定是有意而为,但一般的方法实践似乎会产生出有系统地高估实证支持的研究结果。加上现在“不发表,即灭亡”的文化让发表变得如此重要,这样的发展似乎也不是那么让人惊讶。 在另一个简报中,您提到期刊编辑都想要推出发表指南,因为指南能带来引用,这部分可以为我们说明下吗? 这已经有讨论过了,有些发表类型,比如综述文章和指南,引用会比其他文章类型来得多,因此对期刊的影响因子有更大的影响。 我不确定这个现象的研究有多深入,但我记得当我开始医学统计生涯的时候,最多人引用的医学研究是 Sydney Siegel's Nonparametric Statistics ,这是一本统计学教科书,里面有任意分布检验 (distribution-free test) 的指南。 数据管理、数据储存还有数据共享在医学统计研究和生物统计研究中占有什么样的地位? 我个人的看法是重复研究结果是很重要也必要的事情,但开放数据和数据共享的讨论看起来有些幼稚。处理负责的数据结构以及先进的统计分析会有许多不该被低估的问题,统计再分析中的错误和误解可以轻易地让完善的研究发现失去信用。我相信公开共享数据需要有避免这类问题产生的做法一同实施。 就您看来,科学面临的不可重复问题有多严重?该如何解决? 不可重复问题很严重,但也被误解了。科研发展依附在质疑已建立的事实上,重复研究结果是很重要的一环,但无法成功复制也不一定那么糟。 我认为正确区分研究很重要。许多研究都还在探索阶段,这时的目标是建立假说,这类的研究可以好好计划和实行,但也有可能出现单纯为猜测的结果,这些发现的不确定性无法确切计算,那为何结果还需要可以重复? 但是,确认研究 (confirmatory study) 的结果虽然也是不确定,但是是在定义范围内的,因为这些研究的设计和实施的方式都能够计算推断结果的不确定性。尽管如此,这些结果还是有部分会失败或是无法重复。 很可惜,统计错误在很多研究都占有重要位置,举例来说,实验室的实验经常缺乏预先设定的终止点和分析计划,包含使用不足的多重校正进行多项检验,还用了相关观察为基础,而不是独立观察。此外,人们一般不管假设是否有通过统计评估。还有一个严重的错误经常出现在流行病学研究中。 要解决这个问题没有捷径,但统计严谨性很显然需要我们更理性使用研究资源。 就您自己身为科研作者、审稿人以及编辑的经验,作者在论文中呈现统计数据常犯的错误有那些?可以怎么避免? 就我来看,最常见的错误是由于对 p 值还有统计显著性的误解所产生的。这些跟不确定性有关的评量经常被错当作重要性指标。 有好几篇最近发表的文章,其中有一篇是《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发表的,里面都讨论了这些问题,也提出了该做的改变。《Basic and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BASP) 这个期刊也禁止“零假设意义检验”(null hypothesis significance testing) 使用 p 值以及其他的统计评量。不过,忽略推论不确定性只会让情况变得更遭。 意得辑免费讲座 —— 《年轻医生进行临床科研的意义与能力培养》 北京协和医院青年讲师张路,实战经验分享。 4.23日周四晚7:30-8:30 ,不见不散。 扫码或点击链接参加: https://live.vhall.com/119741952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2414 次阅读|0 个评论
案例分享:编辑进度缓慢导致研究工作被他人抢先发表
editage 2020-4-20 22:00
案例 作者 A 投稿到顶级期刊,而期刊的决策过程简直慢到爆炸,投稿后九个月,中间和编辑进行了无数次邮件交流,投稿状态依然停在 Under review状态。同时,作者 B 通过在流程较快的期刊发表了一篇相同主题且结果相似的论文。作者 A 发现这件事后懊恼不已,她觉得自己辛苦工作的成果都因为期刊动作太慢被浪费掉了。她强烈认为自己一定在作者 B 之前投稿,论文已经投稿九个月了,而作者 B 的文章是以快速发表形式发表的,一定花了比较短的时间。如果期刊能再快一点,就能抢先发表这篇论文了。更要命的是,过了几天期刊拒了她的论文,于是作者 A 联系意得辑专家视点,想要了解接下来该怎么做。 采取行动 我们很遗憾的告诉作者,虽然不愿意被他人抢先发表一样的研究,但这个现象在科研界很常见,也是无可奈何的。虽然她声称比作者 B 还早投稿的说辞是对的,但在科研发表领域,最先 发表 的人才有优先权。 我们建议作者 A 仔细阅读另一篇论文,看看其中有没有什么漏洞或是遗漏的地方。她可以从改善作者 B 的研究的方向切入,增加一些不同的角度,提出作者 B 忽略的次要发现。然后写出作者 A 版本的论文,让这篇文章跟作者 B 的版本不同,说不信,新的文章会更强而有力。这个工作必须尽快进行然后赶快发表。 我们也建议作者,在文章完成后 将文章放到预印本服务器 上,像是 arXiv 。预印本服务器会显示文档上传时间,能帮助她保有优先权。此外,预印本服务器通常都是可以引用的,这样她的文章也有可能在正式发表以前就被引用。 作者谢谢我们的建议,决定以后将完成的论文在投稿前就放到预印本服务器上,避免因为期刊速度太慢被被人抢先发表的事情再次发生。 总结 在科学界,世界上有几位研究人员同时做着同样的研究是很常见的,他们彼此都不知道对方在做一样的主题,各自独立进行研究,然后在差不多的时间完成,这种时候, 科研结果的优先权会给最先发表研究成果的个人或团队 。如此一来,其他人肯定会不高兴,因为之后接着发表的人就没有那么多的功劳了,这个情况在英文称作 getting scooped,在科研界是很常见的现象。这个传统是源自于学术界“不发表,即灭亡”的文化。 发表时程延迟经常会让其他人抢先发表,取得某个理论、分析或研究发现的优先权。在科研发表的竞赛中,科研人员都要竭尽所能避免因为期刊动作太慢而被他人抢先发表。 以下是研究人员能确保自己研究工作优先权的方法: 将论文上传到预印本服务器 在学术会议报告研究的初步发现 为了避免自己辛苦工作的想法或理论被他人抢先发表,我们强烈建议作者积极取得自己的优先权。 意得辑免费讲座 —— 《年轻医生进行临床科研的意义与能力培养》 北京协和医院青年讲师张路,实战经验分享。 4.23日周四晚7:30-8:30 ,不见不散。 扫码或点击链接参加: https://live.vhall.com/119741952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2286 次阅读|0 个评论
预印本在科研传播中扮演的角色
热度 2 editage 2020-4-17 11:52
在现在的世界,科研成果必须要尽快让大众看到,这其中一部分的原因是学术界已经变得愈加竞争激烈,科研人员在申请基金、工作申请、晋升时,都需要展现自己的工作成果。此外,及时传播研究成果才能加速科研进步,这点对生物学和医学等领域特别重要,因为研究成果会影响医疗保健相关的发展、决策和政策;而在计算机科学和信息技术方面则是因为领域的发展非常快速。及时传播研究发现的需求以及科研人员因为学术期刊动作缓慢造成的反感上升,让预印本开始流行。 预印本是什么? 预印本是科研论文的完成草稿,由作者上传到公开的资料库,预印本跟投稿到期刊的版本经常是一样的。一旦论文预印本上传完成,系统会快速检查文档的内容本质是否与科研相关,然后在一两天之内在线发表,不用经过同行评审,而且免费开放给所有人浏览。如果论文后续还有经过修改,也可以继续上传,但旧的版本会继续存在。 各领域中受欢迎的预印本服务器 现在有许多可以发布预印本的网站,一般称之为预印本服务器或预印本资料库。虽然有些服务器接受不同领域的文章,但有些则是只接受特定领域的文章。目前年龄最久也最受欢迎的预印本服务器是 arXiv ,该站于 90 年代成立,主要是散布物理学预印本。目前 arXiv 上有来自多个领域的文章,比如物理学、数学、计算机科学和统计学等。至于生命科学领域的主要预印本服务器有 bioRxiv 和 PeerJ PrePrints 。Nature 也有预印本服务器 Nature Precedings ,接受生物学、医学、化学还有地球科学领域的文章。社会科学和人文领域的预印本服务器则有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Network 。 为何要使用预印本? 时间不延迟 :使用预印本最明显的好处是可以避免因期刊发表程序造成的延迟,其他人可以立刻从你的工作中受益。 开放获取 :将你的工作储存到预印本服务器上是让你的研究免费开放给全球科研人员的好方法。这也称作绿色 OA。 建立自己的优先权 :世界上可能有许多科研人员正做着同样的研究工作,上传预印本能让你取得研究想法或研究发现的优先权,因为预印本伺服器上一般都会标示文章发布的日期。 收到宝贵的反馈意见 :在你上传预印本后,你可以跟其他同行分享文章链接,寻求他们的反馈。有时候其他人员会指出文章中的错误并评论,你可以利用这些意见来判断工作质量,在投稿前改善论文,如此也可提高论文发表率。 及早获得引用 :发布在预印本服务器的文章通常都可以引用,因此你有可能在论文发表前就能收到引用。如果其他科研人员喜欢你的研究,他们也有可能会分享到社交网络上,这样你的研究甚至有可能在论文正式发表前就受到关注。 提供研究证据 :基金单位招聘委员会经常会要求提供近期研究工作的证据。如果发表延迟了,对你的基金或工作申请可能会带来破坏性的影响,预印本在这个时候就能派上用场。 提高合作机会和收到更多会议邀请 :学术会议和活动的主办单位经常要找人简报尚未发表的研究。预印本能提高你的研究的能见度,吸引会议主办单位和潜在合作对象的注意力。 发表广泛的研究结果 :创新经常是要发表期刊的主要条件,因此如果你的研究没有做出显著结果,或是你做的是复制研究,可能不容易发表。预印本可以扫除这些问题,提高广泛的研究结果的能见度。 预印本相关疑虑 科研界最担心的问题是预印本没有经过同行评审。同行评审是最基本的质量控管机制,铲除研究中的问题或排除素质不良的研究。此外,没有经过同行评审的预印本可能让错误的信息流入大众,这类的信息显然不适合通过预印本传播。另一个可能的问题是科研人员可能会为了抢占先机而上传尚未成熟的文章或发现。 确实,这些问题都有可能会发生。但是,现行的期刊体系即使有同行评审,也不能完全排除这些问题, 每年不断攀升的撤稿数 正是发表文章质量低劣还有无法复制的研究越来越泛滥的证据。此外,错误且可能有害的信息也有可能通过期刊发表的文献散布出去,同行评审标记反而让这些信息变得更危险。在预印本这件事上,科研作者肩负更重的责任,因此要更注意上传文章的质量,避免自己在科研界的声誉受到影响。 预印本的评论并不能替代同行评审过的工作,笔者也不认为预印本未来有取代期刊的可能性。不过,预印本确实是期刊发表速度过慢的有效解决办法之一。只要促进科学进步的方法,就有可能继续存在科研界。 参考资料 http://asapbio.org/roleofpreprints http://asapbio.org/preprint-info/preprint-faq https://en.wikipedia.org/wiki/Preprint http://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52/6288/899.full http://academia.stackexchange.com/questions/16832/why-upload-to-academic-preprint-sites-like-arxiv http://www.nature.com/news/biologists-urged-to-hug-a-preprint-1.19384 https://www.theguardian.com/science/occams-corner/2015/sep/07/peer-review-preprints-speed-science-journals 抗击肺炎,意得辑在行动 —— 免费论文服务公益活动 活动时间: 2020.2.5日-4.30日 活动内容: 凡涉及新型冠状病毒研究的论文,意得辑免费提供翻译、润色、图片优化服务 服务内容: 标准润色、专业论文翻译(免费) 活动条件: 文章主题必须与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相关; 它的起源和传播; 治疗药物;健康(身体及精神)状况; 以及社会、经济、政治、行政/政府成果。只提及或比较不同病毒/疫情/流行病的研究将不适用。适用于文稿字数在4000英文单词以内或8000中文字数以内。 原文来自 https://www.editage.cn/insights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2781 次阅读|4 个评论
Hindawi新功能 | 智能论文助手,论文发表不受束缚
热度 2 Hindawi 2020-4-16 16:28
近期,Hindawi宣布与英文学术写作工具 Writefull 合作,将学术语音工具整合至论文提交的流程,旨在帮助作者提高书面英语能力,以及论文整体质量。 Writefull是一个 基于人工智能的学术语言平台, 可帮助作者 提高文章中的语法、拼写和特定学术语言的水平 。Writefull 采用 机器学习 ,以Google Books、Google Web、Google Scholar 和 Google News 上的数百万篇科研论文为数据源,针对语法、拼写和学术语言提出改进建议。这些建议均基于实际的、特定语境下的用法,而非一套固定的语法规则。 为了提高作者的论文质量, Hindawi将邀请作者 免费 使用Writefull 。Writefull将重点给出语言方面的修改建议,作者可以在下载修改版论文之前,对其进行相应编辑,然后提交给所选的Hindawi期刊,保证了作者论文 无缝投稿流程 。 Writefull联合创始人Juan Castro表示:“为学术写作量身打造自动语言反馈技术的想法,对于研究人员和出版商都颇具吸引力。” 编辑有时会因为一些稿件的英语不佳而退稿,而有时这些退稿的决定是在经过了漫长的同行评审之后。如果可以让作者在投稿前改进论文的语言水平,可以节省整个编辑流程的时间。 H indawi和Writefull的合作将帮助审稿人将注意力集中在研究本身,而不是作者的写作水平。 —— Writefull联合创始人Alberto Villar 从2019年12月9日开始,作者在向Hindawi期刊投稿时可以先使用Writefull 对论文进行润色。迄今为止,已有超过 1600 篇论文提交至Writefull平台进行修订。该平台饱受作者的喜欢,特别是来自中国和美国的作者。Hindawi通过同行评审程序,监测投稿流程,从而评估修改后的拼写、语法和语言的质量。结果显示,与原始论文相比,经过Writefull处理的论文的直接退稿率和修改率都偏低,而接受率较高。 提高为 作者、编辑和同行评审服务的水平 是Hindawi努力实现的核心目标 。Writefull是一款颇具潜力的语言工具,它能够确保高质量的研究论文不受语言的束缚,从而为非英语母语的研究人员创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 由查尔斯沃思集团(Charlesworth Group)统筹翻译。 点击阅读论文原文
3883 次阅读|2 个评论
读博后,相见恨晚的道理有哪些?
editage 2020-4-15 17:40
读博是个漫长的过程,一路走来让人焦心,痛苦和沮丧是常有的事,常常令人身心俱疲。 不仅如此,你的付出与回报往往不成正比,实现最终目标似乎遥遥无期,这让你更难坚持下去。 读博的主要挑战是耗时长: 完成博士课程的平均时长是 7.3 年 。当然,不同的专业持续时长略有不同:自然科学的博士修完课程大约需要 5 到 6 年,但社会学、人文学和教育学博士往往更久一些。 ONE丨为什么读博耗时如此久? 通常情况下,博士生在前两三年主要是上课,三年后撰写开题报告,并参加博士综合考试。 一般来说,在这一阶段还会担任助教(TA)或助理研究员(RA),这往往也会占用一定的时间和精力。通过综合考试后,就可以开始准备研究和论文了。 根据研究设计和数据分析的难易程度,这一过程往往需要两三年,甚至更久。此外,心理学和教育学等专业还要求学生实习后方可毕业。 不得不承认,在短期内完成所有这些任务的确不轻松。如果你碰巧还遇上了一些个人问题或者一位难对付的导师,那读博这场马拉松看起来似乎是没有尽头了! 不过,你一定要调整好自己的节奏,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保有动力、克服困难、顺利读完博士,同时尽可能的保证自己身体健康、精神健全。 TWO丨提前做好准备 和其他旷日持久的学习一样,确保顺利读完博士的第一步就是提前做好准备,这意味着你要接受一切,包括读博并不轻松这个事实,但同时也要“尽人事”。 在读博前,务必让自己、家人和朋友做好准备。对大部分博士生而言,读博所处的人生阶段往往也是需要担负个人责任的时候,所以一定要和家人及朋友沟通,课业可能会占据你的大部分时间,或许无法像以前一样花那么多时间陪伴他们。 如果你需要养育小孩或者赡养老人,确保你无法抽出时间时,有人可以帮你一把。 做出一些小小的改变,养成健康且自律的生活方式。如果你是硕士毕业后直接读博,那吃即食食物和熬夜仍会是你的日常。 不过,既然你已经开始博士生涯了,就必须试着换一种更为平衡、健康的生活方式,注意自己的饮食和睡眠,多做运动,以便以健康的身体开始博士生涯。 THREE丨尽早让自己有一技之长 我们通常认为,博士生只用做研究,但大部分博士还需要上课。上课不仅能帮助你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还能助你掌握开展研究和撰写论文的技能。 如果你能聪明地在这方面投入时间,到实际开展研究时,你会轻松很多。正是你花费的这些提升技能的时间,在你开展研究时会提升效率。 举个例子,Natascha Chtena 在她极具洞察力的文章“ 博士课程:如果时光倒流,我想给自己的一些建议 ”中建议在读博早期就学会速读法:“目的是让自己熟悉作者和论据,并将其运用到更广泛的情景中,如此一来,我不必一周内一行一行去读 500 多页的文献。” 她还建议在第一学季就学会使用 文献管理工具 ,以储备有用的笔记和写满注释的 PDF,便于展开研究。 FOUR丨确保每一项任务都是为了实现最终的研究目标 在上课期间,你投入越多时间和精力到研究活动中,就能获得越多的经验。把每一次作业都当成论文终稿一样认真对待。这将让你拥有足够多的实践经验,帮助你在写论文时更加自信。 此外,如果可以选择的话,尽量选研究助理而不是助教,因为研究助理可以让你获得更多做实验的机会,一旦你开始自己的研究,就会感到受益颇多。另一方面,从学习的角度来说,助教并没有太多的附加价值。 在《泰晤士高等教育》一篇名为“ 通往博士的务实之路 ”的文章中,Tim Marler 和 Dean Young 建议博士生尽量减少教学工作:“尽管你有志于在高等学府谋一份差事,但在研究生院教课教得好只不过是浪费时间……因为在学术界,教课教得好只是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的第三层标准,对这个领域而言算不上成功。” FIVE丨找到你自己的节奏 你身边总会有人看起来擅长做任何事:他们可能真的很聪明、非常积极主动、或者只是足够幸运,但一切就是那么水到渠成地发生了。 或许你会不经意地把你自己和她们做对比,然后感到失落或愧疚。但其实你不需要和任何人做比较,你得知道自己有多优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节奏。 只要你完成了自己的任务,坚持学习,稳步提升自己,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当然,你必须制定一份清晰的计划,明确短期目标以及每项任务的完成期限。 但如果别人比你取得了更大的进步,不要无谓地生气。人和人是不一样的,处理工作的方式也不尽相同。 请接受你的特别,不断修订你的计划,以适应你自己的风格和节奏。 SIX丨你得逼自己一把,但也别太狠 读博最难的地方在于,你需要不停把自己逼到极限。虽然努力没有捷径可走,但请照顾好你自己,因为这种生活还会持续很多年。 长期持续过劳对你的身心都会造成损害,最终使你筋疲力竭。当任务堆积如山、实验失败、论文需要大改,你的导师也开始给你施压时,你最能真切地感受到。 为了控制这种压力感,你必须照顾好自己。尽管实验结果难以预料,你还得面对一个又一个任务的截止日期,但一定要按时吃饭,每周至少有一两天睡够七八个小时,确保正常的作息时间。 另外,每天可以做一小会运动,最好是户外运动,虽然可能只是 15 分钟的慢跑,但至少你呼吸了新鲜空气,你的思路又清晰了一些。 在路上…… 最后,紧盯目标不放松,最重要的是,别轻言放弃。如有必要,为自己的私事腾出一点时间和空间。如果你的健康或个人生活出了点问题,你可能需要放慢节奏。但这些路障只会让你越挫越勇。 每一次胜利,无论大小,都值得庆祝,留住对研究的那份热情。最终,当你拿到博士学位时,就会发现一路的坎坷都是值得的! 抗击肺炎,意得辑在行动 —— 免费论文服务公益活动 活动时间: 2020.2.5日-4.30日 活动内容: 凡涉及新型冠状病毒研究的论文,意得辑免费提供翻译、润色、图片优化服务 服务内容: 标准润色、专业论文翻译(免费) 活动条件: 文章主题必须与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相关; 它的起源和传播; 治疗药物;健康(身体及精神)状况; 以及社会、经济、政治、行政/政府成果。只提及或比较不同病毒/疫情/流行病的研究将不适用。适用于文稿字数在4000英文单词以内或8000中文字数以内。 原文来自 https://www.editage.cn/insights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8864 次阅读|0 个评论
疫情隔离期:科研工作者提升效率的 6 个方法
editage 2020-4-14 14:55
新冠肺炎病例迅速增长,大部分国家进入封锁状态,世界正与疫情进行着一场残酷战争,而我们每个人也面对着各自的日常琐事。工作空间与个人空间的界线正变得模糊,许多人发现越来越难平衡工作任务,以及孩子教育,线上授课与家务,还有论文写作和照顾宠物。 由于缺少工作环境,面对面会谈,无法与团队喝咖啡闲聊或一起兴奋地讨论新项目。对很多人来说,工作日正变得黯淡无光,生产力降至最低值。而没有了实验室的工作,会议取消,面对面的访谈无限期推迟,你可能无法在现有项目上取得任何进展。但这些并不代表你无法有效地利用时间。 以下是几条建议,帮助你在封锁期间保持生产力: ONE丨为自己充电 还记得你那些做了标记却从未读过的文章吗?或是那些你匆匆一瞥的摘要,答应有时间就回来读全文?现在正是你回顾这些书签,整理参考文献,认真阅读的好时机。松口气别看新冠肺炎的新闻了,给自己开扇窗,及时更新你所在领域的最新文献。现在也正是你了解学术界最新情况,保持更新行业新闻趋势的最佳时间。 TWO丨参加线上活动 学者们在繁忙的行程中往往抽不出时间参加任何活动。不过现在你有机会参加线上活动了,比如几所机构和大学组织的在线研讨会和工作坊。你大可安心地在家参与这些活动,不必担心旅行津贴或后勤方面的问题,像是旅行的准备工作或担忧孩子自己在家怎么办。除了与你领域直接相关的在线研讨会以外,试着探索一下个人护理,心理健康,职业发展等其他话题,扩充自己的生存技能,为重返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THREE丨回顾搁置的项目 拿出未完成的项目,研究下你收集过却早已忘记的数据,进入思考状态并尽力发现是否有突破口。一个全新的角度或许能帮你想出些新点子。你可以查阅下与你曾经做的项目有关的最新研究,看你的数据能否在此之上得以应用。有时稍微改变下关注点,你就可使一个旧项目重获新生。 FOUR丨学习一项新技能 总是不知如何有效地写出文献综述?想提升你的项目管理技能?评审经常批评你写的研究方法部分?现在,你省去了通勤时间,你可利用这些时间提升这些技能,以便一切恢复正常后,你能更充分地开展项目。线上课程平台,如 Coursera, edX, Udacity, Udemy 等,提供大量可供选择的课程。其中一些课程与大学关联。因此,有些课程还可作为认证课程写入你的简历。除此以外,意得辑课程平台正在疫情期间提供免费或优惠课程。所以, 现在加入吧 ! FIVE丨专注写作 当你在实验室或在大学上课时,很难有时间专注写作。如果你正读博,现在正是时候每周抽几小时写作。至于那些已获得博士学位的人,现在是个好时机来给新论文起个头或完成初稿。利用清晨或深夜的大块时间吧,这时房子里其他人要么在睡觉要么在忙着看电视。 SIX丨拓展人脉 线下社交距离扩大,人们在社交媒体上会花费更多时间。可利用好这个机会增进社交,尽量更多地出现在社交媒体上。所有人现在都在谈论新冠肺炎,分享他们面对的挑战。所以,加入聊天,与他人互动非常容易。你也可以主动在社交媒体甚至通过邮件接触潜在的合作者。既然大家都在家办公,并且有可能怀念身旁有人的日子,他们可能更愿意进行沟通。 话说回来,不必为了提升效率给自己压力。正如心理健康师林菲(音)在最新的一条推特中所说: “ 纠结生产力,遗憾活动由于社交距离被迫取消,或为不确定性感到焦虑,都很正常 .” 利用这段时间放个假,为生活按下重启按钮。长时间的工作,熬夜,失败的实验,错过的截止日,加班的周末,没有时间陪家人朋友: 可能自你工作以来,你的生活就围着这些事转。既然你现在有空,为什么不放松一下呢?好好休息,给自己放个假,有意识地练习照顾自己,与另一半享受一次烛光晚餐,或陪孩子们玩,和朋友们视频电话,用这段时间给自己充个电,恢复一下吧。 抗击肺炎,意得辑在行动 —— 免费论文服务公益活动 活动时间: 2020.2.5日-4.30日 活动内容: 凡涉及新型冠状病毒研究的论文,意得辑免费提供翻译、润色、图片优化服务 服务内容: 标准润色、专业论文翻译(免费) 活动条件: 文章主题必须与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相关; 它的起源和传播; 治疗药物;健康(身体及精神)状况; 以及社会、经济、政治、行政/政府成果。只提及或比较不同病毒/疫情/流行病的研究将不适用。适用于文稿字数在4000英文单词以内或8000中文字数以内。 原文来自 https://www.editage.cn/insights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2733 次阅读|0 个评论
新的研究影响力指标能否取代影响因子?
editage 2020-4-10 17:03
我想所有的科研人员都知道传统的科研影响力衡量指标,诸如期刊的影响因子、h指数等,虽然它们还是很受欢迎,不过这些以应用数为准的文献计量方式因为许多原因已饱受批评一阵子,像是它们无法适当的衡量某些领域的研究影响力(如人文)。 随着在线学术文献发表的增加,研究的影响力已经不止限制在正式的引用上了。学术出版被广泛使用、讨论和分享在科学博客、社交网络、BBS论坛等,也因此,过去只采用引用数的指标无法精确评估某研究对世界产生的影响力,这个现象催生了新的衡量指标称作 altmetrics,它可以分析某个学术产出在在线消耗的模式。 altmetrics是在2012年由北卡罗莱纳大学资讯与图书馆学系的博士候选人Jason Priem在推特(Twitter)所创建的。研究的数字足迹—altmetrics是衡量一研究透过在线平台被引用、推特、喜爱、分享、收藏、下载、提及、评论或讨论的次数,这些数据是透过各式各样的开放式网路服务搜集而来,包含开放存取期刊,学术引用数据、透过网路提供的研究分享服务和一些社交平台。通过在线申请的 Altmetric 和 ImpactStory 能帮助你追踪你研究的影响力,并免费提供可镶嵌在数据库的部件。 使用 altmetrics的好处有: 了解立即的反馈 不像期刊影响因子这种文献计量需要花很长时间来计算,altmetrics 提供作者关于其研究影响力最即时的反馈。 对非专业读者的研究影响力 科研期刊大部分是研究人员才会看,这些科研发展也只有在与研究密切相关的群体间分享。但是,在线关于研究的讨论可能包含学生、决策者、业内代表和非专业人士等,altmetrics 能囊括这些读者群。 研究人员能找到合作机会 altmetrics 能帮助研究人员追踪哪些人对他们的研究有兴趣,可借此找到潜在的合作对象及伙伴。有些研究人员以为 altmetrics 能提供一个最终的论文引用数据,对他们来说一个能让同行研究人员以及大众感兴趣的研究通常会有较多的引用数。 altmetrics 也是有一些缺点: 有些人质疑依赖在线与社交网路活动来了解研究影响力的真实性,他们也不确定推特以及说赞的数据如何能拿来比较计算 altmetrics。 如同有些期刊会操作引用数,altmetrics 也能轻易被人为操弄。 altmetrics 只看一篇文章或博文被在线讨论的次数,而不考虑这些关注是正面或负面的,当然,这个问题也存在在文献计量。 只是阅读或评论有趣的文章或论文不代表它会产生进一步的研究或合作等等。另一方面,有些研究即使没有获得太多在线讨论也能产生较大的影响。 altmetrics 引起了研究人员与出版界的注意是肯定的,并在西方的学术会议中被广泛的讨论。虽然altmetrics 是否会取代影响因子的看法仍存在分歧,许多人已看到提升 altmetrics 使用的好处。如同德国斯普林格《神经系统科学》期刊出版编辑 Martijn Roelandse 所说的,altmetrics 不是要取代传统指标,而是附加于上,因为它将传统指标专注于引用而漏掉的其他影响力指标都考虑进去了。 你怎么看 altmetrics 呢?你会抛弃传统指标或是 两者配合使用? 抗击肺炎,意得辑在行动 —— 免费论文服务公益活动 活动时间: 2020.2.5日-4.30日 活动内容: 凡涉及新型冠状病毒研究的论文,意得辑免费提供翻译、润色、图片优化服务 服务内容: 标准润色、专业论文翻译(免费) 活动条件: 文章主题必须与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相关; 它的起源和传播; 治疗药物;健康(身体及精神)状况; 以及社会、经济、政治、行政/政府成果。只提及或比较不同病毒/疫情/流行病的研究将不适用。适用于文稿字数在4000英文单词以内或8000中文字数以内。 原文来自 https://www.editage.cn/insights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2012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何寻找适合传播科研成果的期刊?
editage 2020-4-9 10:41
高产的科研人员同时也是作家,他们通过发表同行评审期刊彼此交流,建立科研记录。本文旨在说明寻找合适的期刊来传播你的研究的“成功心法”。 你的研究特色是什么? 根据主题、文章类型还有想要面向的读者群,为你的文章进行分类。比如在护理科学(属健康科学领域),有很多方法可以叙述主题:健康还是生病、预防还是治疗、年轻还是年老、特殊群体还是广义人群、随时间推移还是有特殊限制等。论文可能是报告原创研究(观察或是实验,定性、定量或是混合)、系统性综述、meta 分析或是综合集成 (meta-syntheses)、临床指南或临床意义、病例报告等。根据研究领域主题、切入点或发展程度,主要的读者群可能是其他研究人员、临床人士、政策制定人员或教育人员。通过主题、论文类型还有预期读者群定义文章特色,然后制作目标跟你的工作相符的期刊清单。 调查期刊和他们的目标 护理科学的可登录国际护理学编辑学会 (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Nursing Editors, INANE) 网站 www.nursingeditors.com 查询护理期刊目录。其他学科的可以造访期刊网站的“关于我们”页面了解期刊。仔细浏览这些候选期刊近几期的期刊目录,注意期刊发表的重磅消息和议题优先顺序。了解编辑部结构,这样你才知道编辑部在选择发表主题上的看法和准则,比如综述文章优先,接着是报告指南和方法等。注意征稿信息还有进行中的系列;要知道有些期刊的特刊会事先公布,并会有严格的投稿期限。还有,仔细阅读特殊要求,例如有的期刊(如 Nursing Research)会要求临床试验要在收集数据之前进行注册,建议系统性综述和 meta 分析也进行注册。(登录 www.nursingresearchonline.com 网站后,点击 For Authors and Reviewers 了解更多信息) 考虑其他期刊特征 科研作者,也就是研究人员,自然会希望能将论文发表在可以接触到理想读者的高影响力期刊,因此期刊的名声和质量也变得相对重要。期刊的指标,如影响因子、五年影响因子以及发表文章引用数,还有论文指标,像是文章使用数据(浏览数、下载数)等,这些都是决定期刊是否适合发表你的工作的有用资讯。传播信息则能让你知道大概会接触到多少读者:个人订阅者(包含因为学会会员资格获得期刊订阅福利的人)是积极读者,而单位订阅者能让更多研究人员看到期刊内容。同行评审流程质量、清楚的编辑部沟通还有公正的编辑部决定等都要考虑。了解特殊功能,例如彩印、补充数字内容、在 PubMed 上发表等。(经编辑部评估,Nursing Research 现在每一期的彩印页面数量有限,而作者不用付费。)现在出版模式变动快速,“传统”是发表免费,读者付费,现在有付费“开放”发表,免费阅读,也有混合型模式,期刊提供出版模式也有可能影响你选择目标期刊。 联系编辑(投稿前咨询) 在投稿前先和编辑沟通,告诉期刊你想要投稿,叙述你的论文主题还有类型,附上摘要,说明你觉得为何你的文章适合发表到这个期刊上。记得要提出你心中有的关于期刊合适度、同行评审程序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记得这是正式沟通邮件,把握好措辞的尺度,过于正式或太过随便都不行,自然的叙述你的工作并提问就好。无论收到什么样的回复都要心怀感激,因为编辑的主要责任是:选择内容、管理同行评审、监控编辑办公室、确保发表记录诚信度。 进行投稿 善用你获得的信息,投稿到“候选”期刊中最适合你的工作的期刊。认真地准备投稿工作,展示出你做的工作有多重要,对领域的科学记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Conn V. S., Coon Sells T. G. (2014). Is it time to write a review article? . Western Journal of Nursing Research, 36, 435–439. doi:10.1177/0193945913519060 2. Kearney M. H. (2014). Hoping for a TREND toward PRISMA: The variety and value of research reporting guidelines . Research in Nursing and Health, 37, 85–87. doi:10.1002/nur.21591 3. Henly S. J. (2013). Use progress in psychometrics to advance nursing science. Revisiting factor analysis . Nursing Research, 62, 147–148. doi:10.1097/NNR.0b013e318294b509 4. Broome M. E. (2014). Open access publishing: A disruptive innovation . Nursing Outlook, 62, 69–71. doi:10.1016/j.outlook.2014.02.004 抗击肺炎,意得辑在行动 —— 免费论文服务公益活动 活动时间: 2020.2.5日-4.30日 活动内容: 凡涉及新型冠状病毒研究的论文,意得辑免费提供翻译、润色、图片优化服务 服务内容: 标准润色、专业论文翻译(免费) 活动条件: 文章主题必须与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相关; 它的起源和传播; 治疗药物;健康(身体及精神)状况; 以及社会、经济、政治、行政/政府成果。只提及或比较不同病毒/疫情/流行病的研究将不适用。适用于文稿字数在4000英文单词以内或8000中文字数以内。 原文来自 https://www.editage.cn/insights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2870 次阅读|0 个评论
新冠疫情,科研工作者在担心什么?
editage 2020-4-8 10:33
新冠疫情肆虐全球,人们被迫改变生活方式。保持社交距离、闭门不出成为日常。 为了遏制疫情蔓延,学术界同样采取强力措施: 许多大学停课,取消会议,关闭实验室,禁止出行。大量学生、教职工和研究人员只能在家待命。 这些措施对保证人员安全和遏制病毒进一步传播至关重要,那么,新冠疫情对整个科研界是否会产生长远、空前的影响? 不出门,意味着做不了研究 研究项目被迫暂停,研究人员对未来惴惴不安。一些科研工作要继续开展尤为困难。“你不能和珊瑚开 Skype 会议”,野生保护动物协会研究珊瑚礁的科学家 Emily Darling 说。疫情导致她的团队放弃了实地工作。 她感叹,她的团队将“错过重要发现。”由于实地研究人员不能在家办公,他们围绕自然和季节变化进行的数据采集将被无限期搁置。 实验室维护带来的忧虑 一些大学的实验室要么完全关闭,要么只能开展部分研究。哈佛大学允许大学里的实验室继续运行,但仅限于维护实验动物、昂贵设备和细胞系。一些实验室大幅调整了研究任务优先性,因为人们希望研究者们转而开发疫苗、药物和试剂盒以应对新冠疫情。 进化生物学家 Hopi Hoekstra 说,她可能需要减少收集的野生小鼠种群,并担心她可能会因此损失部分独特品种。 做不了研究,完不成学业 各个大学担心重启实验室和研究可能带来高昂成本。 人们担忧,获得基金的研究者可能不能开展基金条款所承诺的研究。 美国大学协会政策研究副总裁 Toby Smith 注意到:“疫情持续的时间越长,对科研人才的冲击就越大,比如无法完成学位论文的博士生。” 因此,美国大学各领导促请白宫管理与预算办公室重新考虑有关科研补助的规定,以便大学能够应对突如其来的延误和中断。 疫情对资助方的影响 也许学术界最大的担忧之一是接下来几年疫情对科研投入产生的影响。 疫情大爆发对全世界经济都造成了重大冲击。此外,由于这场危机,联邦预算很可能吃紧。 欧盟委员会主席 Ursula von der Leyen 不无担忧地表示,欧盟的研究框架计划“欧洲地平线”(Horizon Europe)可能会受到影响,因为成员国可能面临资金紧张的局面。 疫情提升科研意识 疫情导致研究活动中断,也让大众意识到“科学对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贡献”,俄亥俄州立大学的 Caroline Wagner 说。她认为这次危机将凸显科研投资的重要性,并促使各国政府增加对医药卫生科学的资金支持。 疫情改变沟通方式 卡罗莱纳州立大学物理学家 Karen Daniels 说,由于出行禁令和保持社交距离的措施,一些会议改为线上进行。在成功组织一个线上会议后,她觉得虚拟会议带来了更多便利,就算有孩子的人,没有差旅补助,或者残障人士,都可以方便地参与会议。 抗击肺炎,意得辑在行动 —— 免费论文服务公益活动 活动时间: 2020.2.5日-4.30日 活动内容: 凡涉及新型冠状病毒研究的论文,意得辑免费提供翻译、润色、图片优化服务 服务内容: 标准润色、专业论文翻译(免费) 活动条件: 文章主题必须与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相关; 它的起源和传播; 治疗药物;健康(身体及精神)状况; 以及社会、经济、政治、行政/政府成果。只提及或比较不同病毒/疫情/流行病的研究将不适用。适用于文稿字数在4000英文单词以内或8000中文字数以内。 原文来自意得辑公众号【sci发表辅导】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4614 次阅读|0 个评论
新冠疫情,科研工作者在担心什么?
editage 2020-4-8 10:33
新冠疫情肆虐全球,人们被迫改变生活方式。保持社交距离、闭门不出成为日常。 为了遏制疫情蔓延,学术界同样采取强力措施: 许多大学停课,取消会议,关闭实验室,禁止出行。大量学生、教职工和研究人员只能在家待命。 这些措施对保证人员安全和遏制病毒进一步传播至关重要,那么,新冠疫情对整个科研界是否会产生长远、空前的影响? 不出门,意味着做不了研究 研究项目被迫暂停,研究人员对未来惴惴不安。一些科研工作要继续开展尤为困难。“你不能和珊瑚开 Skype 会议”,野生保护动物协会研究珊瑚礁的科学家 Emily Darling 说。疫情导致她的团队放弃了实地工作。 她感叹,她的团队将“错过重要发现。”由于实地研究人员不能在家办公,他们围绕自然和季节变化进行的数据采集将被无限期搁置。 实验室维护带来的忧虑 一些大学的实验室要么完全关闭,要么只能开展部分研究。哈佛大学允许大学里的实验室继续运行,但仅限于维护实验动物、昂贵设备和细胞系。一些实验室大幅调整了研究任务优先性,因为人们希望研究者们转而开发疫苗、药物和试剂盒以应对新冠疫情。 进化生物学家 Hopi Hoekstra 说,她可能需要减少收集的野生小鼠种群,并担心她可能会因此损失部分独特品种。 做不了研究,完不成学业 各个大学担心重启实验室和研究可能带来高昂成本。 人们担忧,获得基金的研究者可能不能开展基金条款所承诺的研究。 美国大学协会政策研究副总裁 Toby Smith 注意到:“疫情持续的时间越长,对科研人才的冲击就越大,比如无法完成学位论文的博士生。” 因此,美国大学各领导促请白宫管理与预算办公室重新考虑有关科研补助的规定,以便大学能够应对突如其来的延误和中断。 疫情对资助方的影响 也许学术界最大的担忧之一是接下来几年疫情对科研投入产生的影响。 疫情大爆发对全世界经济都造成了重大冲击。此外,由于这场危机,联邦预算很可能吃紧。 欧盟委员会主席 Ursula von der Leyen 不无担忧地表示,欧盟的研究框架计划“欧洲地平线”(Horizon Europe)可能会受到影响,因为成员国可能面临资金紧张的局面。 疫情提升科研意识 疫情导致研究活动中断,也让大众意识到“科学对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贡献”,俄亥俄州立大学的 Caroline Wagner 说。她认为这次危机将凸显科研投资的重要性,并促使各国政府增加对医药卫生科学的资金支持。 疫情改变沟通方式 卡罗莱纳州立大学物理学家 Karen Daniels 说,由于出行禁令和保持社交距离的措施,一些会议改为线上进行。在成功组织一个线上会议后,她觉得虚拟会议带来了更多便利,就算有孩子的人,没有差旅补助,或者残障人士,都可以方便地参与会议。 抗击肺炎,意得辑在行动 —— 免费论文服务公益活动 活动时间: 2020.2.5日-4.30日 活动内容: 凡涉及新型冠状病毒研究的论文,意得辑免费提供翻译、润色、图片优化服务 服务内容: 标准润色、专业论文翻译(免费) 活动条件: 文章主题必须与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相关; 它的起源和传播; 治疗药物;健康(身体及精神)状况; 以及社会、经济、政治、行政/政府成果。只提及或比较不同病毒/疫情/流行病的研究将不适用。适用于文稿字数在4000英文单词以内或8000中文字数以内。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0 个评论
系统综述,Meta 分析:二次研究基础知识汇总
editage 2020-4-3 14:52
二次研究及其意义 发表学术论文时,研究人员通常会考虑原创论文,而原创论文也占到一次研究论文的大部分。汇总、整理、或分析现有研究数据,也可以发表研究论文。这一类型的研究不如一次研究论文普遍,它们被称为二次研究。 二次研究论文对其他作者已发表的实地观察结果做出重新解释。现在,让我们更详细地审视二次研究。 二次研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解读现有文献或进行额外的分析。这可以帮助研究者确定该领域当前知识的空白,并指出未来的研究方向。 二次研究包括描述性综述、系统综述、和 Meta 分析。 此类文章通常不需要新的数据,所以它们可以方便研究人员在职业生涯早期发表论文。 此外,繁忙的科学家也很需要它们来快速跟上所在研究领域的前沿。 深入挖掘二次研究 那么,描述性综述、系统综述、和 Meta 分析到底是什么?我们又该如何撰写它们呢? 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些二次研究类型的更多信息。 一、描述性综述 这些综述通常就给定领域或主题,提供现有知识的概述。 撰写描述性综述的目的在于:总结现有知识,突出该领域的新观点,或提出亟待解决的问题。 这类综述中没有新的分析,并且根据主题的不同,可能涉及广泛的内容,并包含大量参考文献。 大多数期刊允许发表非常长的综述文章,它们可能比一手研究论文还长,常常有 5000 至 10000 单词。 描述性综述通常包括: 摘要 —— 总结全文内容, 引言 —— 提供有关该主题的背景,并详细说明为何要需要这一综述, 正文 —— 可能分为更小的部分,用来讨论该领域的不同方面, 结论 —— 突出研究空白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以及详细的参考文献列表。 由于目标领域的现有知识可能非常庞杂,并且可能已经有人发表了一些类似的综述,所以在起笔之前,需要考虑所涵盖的主题范围和新颖性。 另外,强烈建议作者在开始撰写此类综述之前,与目标期刊的编辑联系。这是为了确保期刊编辑会着实考虑您想撰写的综述,因为许多期刊只发表他们邀约的综述。 二、系统综述 系统综述更加详尽、严谨,并且针对确定的研究问题,而不是像描述性综述那样,涵盖一个领域或主题。 系统综述使用系统性的、可重复的方法,搜索所有针对同一问题的已发表文献,并以综述的形式对这些已发表的结果进行严格评估和分析。 系统综述可以是定性的或定量的。定性系统综述汇总描述性或定性数据,而定量系统综述纳入含有数值数据的研究。 与一次研究一样,系统综述采用典型 IMRAD 结构,摘要之后的正文包括引言、方法、结果、讨论、和结论,最后是参考文献列表。 三、Meta 分析 Meta 分析也是一种系统综述,但会额外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之前发表的研究结果,得出新的解读或发现。 这些对于理解特定发现的总体效果非常有帮助,使研究者不必依赖于特定区域的单个孤立研究的结果。 Meta 分析可能比原创研究更加可靠,因为Meta 分析包含了针对同一问题的所有已发表数据,并讨论了研究结果的差异及造成差异的原因。 在那些已经有大量个案研究和小型研究的领域,Meta 分析非常受欢迎。 比如,可能已经有几个不同的研究评估了 A 疗法治疗结肠癌的效果。这些研究可能是随机的某些城市进行的个案研究,它们表明待定治疗方案下 A 疗法对治疗结肠癌有效,也可能是一些小规模的研究,它们也声称该治疗方案对患者有益。Meta 分析会汇总所有这些已发表的研究加以分析,以确定 A 疗法的总体有效性。 与系统评价一样,Meta 分析也采用 IMRAD 结构,并且像常规研究文章一样撰写。因为 Meta 分析进行了新的统计分析,并收集了新的数据,许多期刊都将 Meta 分析文章视为原创文章。 二次研究论文发表指南 如果您正考虑写一篇系统综述或 Meta 分析,那么您需要牢记以下要点:与任何原创研究一样,系统综述和 Meta 分析也需要制定研究程序,其方式与原创研究论文相同。 此外,按照期刊的要求,与原创研究一样,在撰写系统综述或 Meta 分析时也需要遵循任务清单。 系统评价和 Meta 分析需要遵循的是 PRISMA 清单。有些期刊甚至要求投稿人将研究程序与已完成的清单连同手稿一起提交。 此外,由于涉及的搜索需要详尽无遗,而且重复类似的二次研究将毫无意义,所以建议在公共的注册管理机构为潜在的系统研究注册,就像临床试验需要注册一样。 注册有利于占有该研究,防止其他研究组从事同一研究。 有多个注册机构可以用来注册您的系统综述和 Meta 分析。 例如,PROSPERO 是一个有着完备记录的注册机构,对所有系统综述开放。 如您所见,发表上述所有类型的文章都不需要任何器材、实验设施、或大量费用。因此,二次研究也可以称为“桌上研究”,因为您在办公桌上就可以完成。 二次研究的好处在于其成本效益和较短的周期。 原创研究,根据收集数据所需的实验和调查不同,可能需要巨大的花费。 而二次研究所需的数据,已经由原创研究收集并存储好了,因此更为经济。 除了描述性综述、系统综述、和 Meta 分析,观点、意见或评论等片篇幅较小的文章也属于二次研究,在您有能力开展原创研究之前,它们为您提供了发表想法和假说的途径。 因此,要发展您的研究事业,您还有其它选择,即使您因为资金短缺或其他问题而难以进行基础研究,也有许多机会发表论文! 抗击肺炎,意得辑在行动 —— 免费论文服务公益活动 活动时间: 2020.2.5日-4.30日 活动内容: 凡涉及新型冠状病毒研究的论文,意得辑免费提供翻译、润色、图片优化服务 服务内容: 标准润色、专业论文翻译(免费) 活动条件: 文章主题必须与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相关; 它的起源和传播; 治疗药物;健康(身体及精神)状况; 以及社会、经济、政治、行政/政府成果。只提及或比较不同病毒/疫情/流行病的研究将不适用。适用于文稿字数在4000英文单词以内或8000中文字数以内。
个人分类: 来自Eddy博士的发表专家的信息|9775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何有效呈现你的表格
editage 2020-4-2 10:03
几个可以帮助你让表格更有吸引力、资料更简单易懂的提示: 内容 :表格是不是呈现该数据的最好方式?想想同样的数据如果用图片或是文字呈现,效果会不会更好?同样的信息应合并在同一个表格中;同时,如果表格信息过多或是太长,清将它拆开成不同的表格或考虑把该数据变成补充信息。 一致性 :内文提到的数据应与图表一致。虽然这个工作需要极大的耐性与眼力,但这对同行评审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项目。 表格编号 :所有的表格都应该按照内文引用的顺序编号。确认目标期刊是使用阿拉伯数字 (Table 1) 或罗马数字 (Table I)、大写 (TABLE) 或小写 (Table)。补充表格通常会另外编号例如补充表格 1 (Supplementary Table 1)。 在正文引用表格 :引用表格的正文不应重复提及已在表格里呈现的数据。例如,你可说:In total, 32% of the subjects were highly satisfied with the treatment (Table 1),但避免:As shown in Table 1, 32% of the subjects chose Option 1, 12% chose Option 2, 10% chose Option 3, and 46% chose Option 4。 表头(标题) :每一个表格都应该有自己的标题,标题必须精确且含有主要信息。表格就算没有内文参考也可以自成一格,所以表头要能传达表格本质,像是论文题目一样。例如:Blood levels of glucose 10 min after the rats were injected with streptozotocin 比 Glucose levels after experiment 1好多了。 行列标题 :必要时提供行列标题。如果整行/列都是用某一计量单位,在该行/列加上计量单位。 注脚 :如果有栏位需要说明,应使用注脚。如果你的表格是数据,注脚编号应为字母。许多期刊建议使用符号(#、?、? 等)并注明其顺序。星号通常用来标示统计显著性等级,如 *P 0.05。 来源 :如果你的表格数据来源是先前的研究,记得要注明出处。此外,如果你使用先前的研究数据进行加工,仅注明出处是不够的,你需要得到著作权所有者的允许。如果你获得许可,你可以插入注脚说明“Reproduced with permission from…” 视觉呈现 :最后,看看表格的美观程度,检查表宽、行距、字型大小等。所有的数据应该清晰、易读、并靠同一边对齐。 以下范例表格包含以上所提各项: Table 1. Weather in six major cities of the world in March 2011 a Reproduced with permission ( http://blog.editage.com/presenting-data-in-tables-4-footnotes ); b Heathrow Aiport; C domestic airport; d extrapolated from earlier data 上述项目看似基础但可以显著的提升表格质量。一旦逐项检查后还是无法了解评审员的意见或是不了解还可以怎么改进,可以发邮件礼貌的询问期刊编辑进一步说明评审人的意思。 抗击肺炎,意得辑在行动 —— 免费论文服务公益活动 活动时间: 2020.2.5日-4.30日 活动内容: 凡涉及新型冠状病毒研究的论文,意得辑免费提供翻译、润色、图片优化服务 服务内容: 标准润色、专业论文翻译(免费) 活动条件: 文章主题必须与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相关; 它的起源和传播; 治疗药物;健康(身体及精神)状况; 以及社会、经济、政治、行政/政府成果。只提及或比较不同病毒/疫情/流行病的研究将不适用。适用于文稿字数在4000英文单词以内或8000中文字数以内。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2298 次阅读|0 个评论
2020 年阿贝尔奖:Hillel Furstenberg 和 Gregory Margulis 共同获得
editage 2020-4-1 11:34
数学家 Hillel Furstenberg 和 Gregory Margulis 共同获得了 2020 年阿贝尔奖,这是数学领域最具声望的奖项之一。 据颁发该奖项的挪威科学与文学院(Norwegian Academy of Science and Letters),Furstenberg 和 Margulis 被选为“ 在群论、数论和组合学中率先使用概率和动力学方法的人 ”。 两位数学家都在突破纯数学和应用数学之间的界限方面做出了贡献。尽管他们从未合作过,他们都相互影响着彼此的研究工作。 该委员会表示,他们“ 巧妙地利用概率方法和随机漫步来解决数学不同领域的深层问题,震惊了数学界。 ” Furstenberg 出生于柏林,在美国开始了自己的数学生涯。2007 年,他还获得了沃尔夫奖。 Margulis 来自莫斯科,早年就显示出数学方面的天赋。32岁时,他被授予菲尔兹奖。 阿贝尔奖成立于 2003 年,以挪威数学家 Neils Henrick Abel 的名字命名。 获奖者将分享 750 万挪威克朗的奖金,共计 62.5 万美元。由于 COVID-19 疫情,阿贝尔奖传统颁奖仪式被取消。 相关阅读 奖金 70 万美金!首位阿贝尔奖女性得主产生 罗伯特·朗兰兹在 30 岁提出的问题为现年 81 岁的他赢得阿贝尔奖 抗击肺炎,意得辑在行动 —— 免费论文服务公益活动 活动时间: 2020.2.5日-4.30日 活动内容: 凡涉及新型冠状病毒研究的论文,意得辑免费提供翻译、润色、图片优化服务 服务内容: 标准润色、专业论文翻译(免费) 活动条件: 文章主题必须与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相关; 它的起源和传播; 治疗药物;健康(身体及精神)状况; 以及社会、经济、政治、行政/政府成果。只提及或比较不同病毒/疫情/流行病的研究将不适用。适用于文稿字数在4000英文单词以内或8000中文字数以内。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2288 次阅读|0 个评论
小心,掠夺性期刊也可能有“真实的”同行评审
editage 2020-3-31 13:35
小心,掠夺性期刊也可能有“真实的”同行评审 最近一项根据 Publons 数据库中对评审记录的 分析调查 表明,其中的同行评审涉及 1000 多种掠夺性期刊。 参与掠夺性期刊评审工作的大多是非洲和中东等地缺乏评审经验、少有发表文章的初级科研人员。 普遍认为,掠夺性期刊以收取费用为目的发表论文,且没有同行评审程序。但是,该研究发现,在 Publons 平台上可以查到 6000 多条同行评审记录,这些评审记录涉及 卡贝尔黑名单 ( Cabell’s Blacklist )中所列的掠夺性期刊。因此,和我们普遍的观点相反, 某些期刊即使提供同行评审,也有可能是掠夺性期刊 。 Publons 认为,平台拥有成熟的验证过程,评审意见皆是真实记录,这些评审意见要么通过期刊提交系统直接添加,要么审稿人转发来自期刊的确认邮件作为证据。因此,就跟在掠夺性期刊上发表论文的作者一样, 审稿人可能不知道,他们所审稿的期刊是掠夺性的 。但是,也可能有些研究人员明知故犯,为掠夺性期刊审稿,以展示其学术生产力。 《自然》(Nature) 上有篇文章讨论了该研究结果,称卡贝尔黑名单上的期刊至少 10% 在 Publons 平台上有评审记录。卡贝尔的技术总监 Lucas Toutloff 解释说,这也无碍,因为只要期刊有欺骗性做法,就可以被定义为“掠夺性”期刊,比如故意引导读者误解实地地址或编委会成员信息等,就算这些期刊有同行评审过程,它们也依然是掠夺性期刊。 还有一种可能是,有些掠夺性期刊设置同行评审,只是为了欺骗作者,让作者相信它们信誉良好。伦敦 Hindawi 出版社科研诚信部主任 Matt Hodgkinson 说:“它们可能只不过是走过场,把这些审稿人当作遮羞布”。如果这些评论都是真实的,那最终也是浪费审稿人的时间和精力。实际上,掠夺性期刊在接受论文之前是否考虑了审稿人的评论和建议,我们对此并不清楚。 要想有效识别和打击潜在的掠夺性期刊,我们必须采取更整体的方法,关注整个科研流程,而非只是同行评审这一环节。该研究建议研究机构和科研赞助者警告科研人员不要担任掠夺性期刊的同行评审。 相关阅读 PubMed 上都有掠夺性期刊? 案例分享:掠夺性期刊利用虚假承诺诱骗科研作者 掠夺性出版商运用许多手法让人以为他们是合法的 春日研学润色好 —— editage意得辑润色全场9折,限时七天 活动时间: 2020.3.24日-3.31日 【科学深度编辑】 3位资深同行审稿人,从 语言、内容、期刊投稿指导三方面,助您 发表高IF期刊。 【优质润色】 0.7元/词,修改语言语法+结构逻辑性,365天无限次免费大小修。 【标准润色】 0.45元/词,一次性修改语言语法。 点击查看官网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1692 次阅读|0 个评论
出版和报告偏见如何影响论文发表
editage 2020-3-30 11:14
这则趣事恰如其分的诠释了危害科技文献的一个问题 – 发表偏见或报告偏见。 1 发表偏见是指科技报告中的一种现象,即“阳性”结果(即具有显著意义的发现)的研究比“阴性”(即支持无效假定或不支持结果)的研究被发表的机会更大。 2 发表偏见的结果是,即使是被重要的阴性结果(如:证明某项新疗法无效的研究)也可能永远无法为科技界所了解。 3 这种倾向发表阳性结果的偏见只是众多发表偏见类型的一种。由于这些偏见影响文章是否被接收发表,因此了解以下方面的内容非常重要 导致这些偏见的原因是什么 各类偏见及其解决方法 为什么要反对发表和报告偏见 偏见原因 导致报告和发表偏见的因素很多,主要原因有: 许多研究未能发表,其原因是研究者未提交需发表的论文。他们认为自己不能报告阳性或有意义的结果,期刊将会拒绝这样的论文。这种与投稿相关的偏见称为抽屉问题。 4 期刊可能更偏向于阳性结果,因为阴性结果被引用的机会相对较低,从而会降低期刊的影响因子。 研究赞助者或资助单位可能偏向于符合自己利益的结果;据发现,赞助者可能会阻止不利结果的发表,行业资助的研究产生阳性结果的机会要远远超过由独立机构资助或从事的研究。 5,6 各种偏见及其解决方法 科技文献中存在的各种发表和报告偏见如下表所示。 1,7-11 下表还提供了一些解决各类偏见的建议。在给期刊编辑的投稿信中,在陈述研究重要性时,应尽可能直接解决这些偏见。 为什么应该坚决反对偏见 发表与报告偏见与研究的目的背道而驰。这些偏见通过突出阳性结果的发表,已形成了“一个系统化非代表性”文献主体 17 并“导致科学诚信受到危害”。 18 这将导致不良后果,例如:无效或危险的疗法、延长患者的痛苦及浪费资源(参见文本框:“发表偏见的影响”)。 反对“发表与报告偏见”将有助于维护科技文献的科学性。具体做法包括:提交未产生预期结果但所用方法完善的研究;提倡既要发表阴性结果也要发表阳性结果;客观无偏见地进行同行评审;拒绝资助机构影响研究方法、结果报告或发表决定。 通过共同努力,我们将会保证发表的研究成果在所有已完成的研究中更具代表性,并有助于维护科技文献的科学性。 春日研学润色好 —— editage意得辑润色全场9折,限时七天 活动时间: 2020.3.24日-3.31日 【科学深度编辑】 3位资深同行审稿人,从 语言、内容、期刊投稿指导三方面,助您 发表高IF期刊。 【优质润色】 0.7元/词,修改语言语法+结构逻辑性,365天无限次免费大小修。 【标准润色】 0.45元/词,一次性修改语言语法。 点击查看官网 参考文献 Sterne JAC, Egger M, Moher D. (Editors) (2008). Chapter 10: Addressing reporting biases in Cochrane Handbook for Systematic Reviews of Interventions (eds. JPT Higgins and S Green). Version 5.0.1 . The Cochrane Collaboration. Dickersin K (1990). The existence of publication bias and risk factors for its occurrenc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263: 1385–1389. McGauran N, et al. (2010). Reporting bias in medical research—a narrative review .Trials, 11: 37. Rosenthal R (1979). The file drawer problem and tolerance for null result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86(3): 638–641. doi: 10.1037/0033-2909.86.3.638. Bodenheimer T (2000). Uneasy alliance—clinical investigators and the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42: 1539–1544. Bekelman JE, Li Y, Gross CP (2003). Scope and impact of financial conflicts of interest in biomedical research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289(4): 454–465. Song F, Parekh S, Hooper L, Loke YK, Ryder J, Sutton AJ, et al (2010). Dissemination and publication of research findings: An updated review of related biases .Health Technology Assessment, 14(8): iii,ix–xi. Mahoney MJ (1977). Publication prejudices: 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confirmatory bias in the peer review system . Cognitive Therapy and Research, 1(2): 161–175. doi: 10.1007/BF01173636. Chopra SS (2003). Industry funding of clinical trials: Benefit or bia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290(1): 113–114. Lesser LI, Ebbeling CB, Goozner M, Wypij D, Ludwig DS (2007). Relationship between funding source and conclusion among nutrition-related scientific articles .PLoS Medicine, 4(1): e5. Lee KP, Boyd EA, Holroyd-Leduc JM, Bacchetti P, Bero LA (2006). Predictors of public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ubmitted manuscripts associated with acceptance at major biomedical journals .Medical Journal of Australia, 184: 621–626. Sridharan L Greenland P (2009). Editorial policies and publication bias: The importance of negative studies (editorial commentary) .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 169: 1022–1023. Kotze JD, Johnson CA, O’Hara RB, Vepsäläinen K, Fowler MS (2004). Editorial .Journal of Negative Results—Ecology Evolutionary Biology, 1: 1–5. Koricheva J (2003). Non-significant results in ecology: A burden or a blessing in disguise? Oikos, 102: 397–401. Leimu R Koricheva J (2004). Cumulative meta-analysis: A new tool for detection of temporal trends and publication bias in ecology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B271: 1961–1966.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f Medical Journal Editors. Uniform requirements for manuscripts submitted to biomedical journals: Writing and editing for biomedical publication Available from: http://www.ICMJE.org . Rothstein HR, Sutton AJ, Borenstein M. (Editors) (2005). Chapter 1: Publication Bias in Meta-Analysis in Publication Bias in Meta-Analysis: Prevention, Assessment and Adjustments (eds. HR Rothstein, AJ Sutton, and M Borenstein). John Wiley Sons Ltd.: Chichester, UK. Editorial. The whole truth .New Scientist. May 1, 2004. Magazine issue 2445. Scholey JM Harrison JE (2003). Publication bias: Raising awareness of a potential problem in dental research .British Dental Journal, 194: 235–237. Editorial: Dealing with biased reporting of the available evidence. The James Lind Library. Available from: www.jameslindlibrary.org . Huss A, Egger M, Hug K, Huwiler-Müntener K, Röösli M (2007). Source of funding and results of studies of health effects of mobile phone use: Systematic review of experimental studies .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 115: 1–4.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2251 次阅读|0 个评论
工程学科学术论文撰写的四个注意事项
editage 2020-3-27 13:45
工程学科,在很多人心目中,以应用为主,强调把理论的东西转化为应用,因而忽略工程学科中“研究”的重要性,导致不少人认为工程学科学术论文撰写是比较头疼的事情。对于工程学科的应用性,个人觉得主要是针对在企业工作的人员。相反,如果是在大学或者科研单位工作的学术研究人员,则需要有能力撰写一定数量、质量的学术论文。这或许是“学术科研人员”与“工程师”之间的最本质的差别。 在工程类学术论文撰写过程中,很多人认为只要有大量的数据,就可以撰写出好的学术论文。其实不然,数据只是学术论文的一部分。如果一篇学术论文中只有数据,则只能称为“实验报告”。因为,学术论文必须包含两个点:“学术”和“论”。如果能够很好地处理这两个方面,学术论文发表应该不会再存在太多的问题。下面我简单地提四条值得工程学科人员在学术论文撰写过程中值得注意的事项: 1) 研究结果尽可能早进行整理 。 很多工程学科的人员不善于及时整理研究结果,见过不少人将实验结果“闲置”几年光景的情况。他们希望日后“有用时”再对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其实,这是一个高风险的做法。一方面,现代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一件事物,在去年还是国际前沿问题,半年后完全可能销声匿迹,没有人关注。另一方面,一篇学术论文,可能需要多次实验结果。如果闲置太旧,再次整理的时候,部分数据可能遗失,部分实验可能难以再重新进行。另外,研究条件对研究结果有至关重要性,时间久了,可能会造成实验条件描述方面的不足。 2) 论文数据并非越多越好 。 很多人认为,发表国际的学术论文通常都很长,也因此会把各种各样的数据统统罗列到一篇论文之中,这其实是错误的观念。我经常评审他人的学术论文,会遇到一篇论文包含各种各样的数据,然而数据与数据之间没有太多的关联。这样的数据罗列不仅不能够为论文 “水平”加分,反而让人觉得作者不知所以然。事实上,对于一篇工程学术论文,并非数据越多越好。什么样的数据值得放到论文之中呢?首先,一篇学术论文只有一个“中心”,也因此,要围绕论文核心讨论的内容,挑选最能够代表重要发现的数据或者图片。第二,能够用来解释重要发现的支撑数据或者图片。第三,能够用来描述过程、机理的数据或者图片。至于其它与论文中心无关的数据,即使最漂亮,也要懂得割舍,坚决予以“割舍”。至于原因,就像雕塑家罗丹“砍手”的典故一样,非中心表达的内容,可能会让人不知道重点。 3) 重点给出数据背后的原理 。 对于工程学科的人员而言,很多人对“结果”的兴趣远远超过对“结果原因”的兴趣。他们在学术论文写作过程中,会给出大量的数据。不少人认为,数据合理、正确就可以“发表”。其实不然,同样的数据,不同的人用来写作论文,可能发表不同档次的期刊,也可能造成一些人写的论文能够发表,而另一些人写的“论文”无处发表。至于差别,主要在于有一部分人不懂得学术论文必须具备“一定的学术性”。如何体现出论文的学术性,重点就在于挖掘数据背后的“秘密”。对于数据背后的原理解释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最常用的方式有以下几种:第一种,参考他人的观点。在一篇论文撰写之前,有必要阅读大量的与论文研究内容相关的学术论文,在这些论文中,其他学者可能会提出很多的机理性知识。在此时,完全可以引用他们的观点,解释自己论文的数据发现,这样不止能保持自己的研究走在前沿,还能确保研究为领域带来贡献价值。第二种,大胆提出合理的假设。在实验数据的基础上,作者自己提出一个现象的机理,这是发表高水平论文最常用的模式,也是论文获得发表的最有力支撑。第三种,正反辩证,合理推进。给出多种可能的解释方案,最后给出自己认为最合理的方法。 4) 文献需要具有一定的时效性 。 工程学科发展相当迅速,有很多领域,一年足以发生一次革命性的变化。也因此,在文献引用的时候,有必要将最新的研究成果、理论进行分析。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才能够充分体现出作者研究事物的前沿性,吸引编辑、评审人、读者的兴趣。 一篇学术论文,如果能够做到:研究条件合理、数据完善、分析合理、具有较高的时效性,应该会让编辑欣然接受的。 春日研学润色好 —— editage意得辑润色全场9折,限时七天 活动时间: 2020.3.24日-3.31日 【科学深度编辑】 3位资深同行审稿人,从 语言、内容、期刊投稿指导三方面,助您 发表高IF期刊。 【优质润色】 0.7元/词,修改语言语法+结构逻辑性,365天无限次免费大小修。 【标准润色】 0.45元/词,一次性修改语言语法。 点击查看官网
个人分类: 国际级写作与风格|2553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何有效查找文献、紧跟新发表的论文?
editage 2020-3-26 11:24
今天,研究论文的发表量呈爆炸式增长。你可能会经常面对自己的研究课题与已经发表的最新论文重复的可能性。 期刊拒稿最常见的原因 之一是某项研究与已发表的论文相重复。了解领域内发表论文的最新信息并使用结构化的检索方法查找文献,确保自己不会忽略已发表的相似论文,重点对研究人员来说非常重要。 如何查找文献 - 基本检索方法 确定关键词 使用目的性明确的关键词非常重要。将研究课题分解成主题概念,然后确定每个概念的关键词。接下来,写下各关键词的同义词和替代词,另外,使用你准备在论文中使用的术语;这将证明这些术语与本领域的相关性或你是否应使用更为准确的术语以表达你的概念。 确定关键词的检查表 在研究课题的论述部分使用什么替代词? 是否有美国和英国的拼写和词汇变体? 我能识别断词的词干吗?例如:由 child 找到child、children 或 childish。 是否使用常用缩略语、首字母缩写词或惯用语? 我感兴趣的特定案例或实例是什么? 我的研究课题还可能包括什么通用术语? 存在我想排除的类型吗? 来源: 利兹大学图书馆文献检索计划 (n.d) 开始文献检索 你可能需要检索多个学术数据库以确保涵盖所有的论文。由于各数据库数据来源及确定索引期刊文章的过程不同,因此,仅局限于检索一个数据库会让你遗漏相关文章。例如,如果仅限于检索Elsevier’s Science Direct数据库,则极有可能遗漏相关的发表文章,因为本数据库主要将爱思唯尔出版的期刊编入索引。 检索来源 检索引文 如果你找到了某些相关的期刊文章,则查找更多研究 的简单方法就是查看这些论文所列出的参考文献(反向检索)。这些参考研究文献很可能也与你相关。另外,查找自这些文章发表后引用这些文章的论文。这将帮助你找到以这些文章为基础的更新的研究论文。 保存检索结果的书面记录 记录检索时经常遇到的期刊名称。随着时间的积累,你将会熟悉本领域最有影响以及你应考虑发表论文的期刊。另外,应保存获得最好检索结果的关键词和关键词组合表。这不仅会减少其它检索的时间,而且还会获得本领域常用的术语表。 使用文献管理工具 你可能需要筛选和跟踪巨量的研究文献,因此手动编辑文献已经行不通了。应使用文献管理工具如Endnote(需要购买)或Zotero(免费)。使用文献管理工具,只需单击一下按钮,即可将论文从期刊网站下载并保存到你的电脑资料库中。文献管理工具还可帮助你方便地组织资料库及编辑文献列表。虽然开始时这些程序可能使用起来较困难,但通过观看帮助手册或视频教程并 经过几天的反复尝试学习,就可以熟练掌握。 与文献保持同步 大量的数据库和出版社提供以下一种或多种提醒服务 – 目录(TOC)提醒、引文提醒和关键词提醒。这些提醒将有效地帮助你与新发表论文和研究课题保持同步。通过多种提醒服务,你将收到电子邮件提醒,电子邮件将列出新发表论文的标题和作者,有时甚至包括摘要。 如何通过提醒与新发表论文保持同步 我在文献检索时只能进行期刊搜索吗? 不完全正确!书籍是有价值的研究出发点。书籍可为你提供研究课题的概况(尤其是刚开始自己研究生涯的研究者)。 另一个有价值的信息来源是灰色文献。灰色文献含有通过常规搜索引擎、数据库和图书馆目录不易检索到的信息。检索灰色文献可获得与当前热门研究课题相关的信息。 会议文献可以提供与你的研究课题相关的最新成果与论述以及与你目前可能发表的论文相关的线索。未发表的临床试验将向你提供已经完成的试验及其结果。硕士论文、博士论文和工作论文可以向你提供其他研究者进行的类似工作信息。 重要提示:在论文中引用灰色文献时需要特别审慎。必须确保所引用研究的科学性能经得起反复审查。 《 国际期刊编辑期待怎样的论文? 》 面对心仪的期刊如何“投其所好”?论文和期刊如何才能“门当户对”? 就算熬夜写完论文,焦虑还没结束 —— 漫长的投稿旅程才刚刚开始。 —— BMJ、IOP、SAGE的大佬们来了,第三届科学网Science Talk大型问答。 活动结束将送出9个优质提问奖! 意得辑定制款多功能无线充电宝(3个名额) 意得辑“科学深度编辑”服务一次(3个名额) 意得辑“推荐目标期刊”服务一次(3个名额) 时间: 2020年3月26日15:00-17:00点 地点: http://talk.sciencenet.cn/?id=106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2945 次阅读|0 个评论
生孩子,对女科研人影响有多大?
热度 1 editage 2020-3-25 17:42
怀孕可能是女性一生中最让她欣慰但又最具挑战性的阶段了,在这个阶段她们除了要适应怀孕带来的一系列身体变化,还需要随着孕期的推移不断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 为了宝宝的安全和健康,孕妇需要确保自己的安康。 一般来说,这个过程因人而异,但往往意味着女性要避免从事某些体力活动、缩短工作时间等等。 因此,想要组建家庭的女性研究者主要担心的自然是自己继续从事科研工作的不确定性。 现在,让我们看看她们在怀孕或备孕时需要面对的挑战和考量。 对事业的影响 通常女性研究者想组建家庭的时间段正是她们忙着立业之时,所以计划怀孕对于很多女性来说都可能是困难的决定。 有些女性研究者通过努力调整怀孕的时间来尽量减轻怀孕对工作的影响。“我等到了写毕业论文的时候才怀第一胎,生第二个孩子的时间也想办法挪到了我另一个科研阶段。”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的人类学副教授 Kate Clancy 如是说。但她这个情况可能不适用于每个人。 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领域的研究者 Vicky Howe 就不是这样,她在博士毕业前就结了婚还生了两个孩子,她说:“其实一开始我打算在快博士毕业的时候再想怀孕的事,但我读到第二年中期就开始改变想法了。” 另一个会让女性研究者在组建家庭前犹豫不决的原因是她们怀孕了会要休产假,这会严重影响她们的事业。 来自英国南极调查局的首席研究员 Eric Wolff 说:“休产假会让女性失去在国际学术研究舞台上的关注度。”她还说,研究机构应该支持女性,避免让她们觉得自己和学术界脱节了。 对孕妇的偏见 “对孕妇的偏见很普遍……”毒理学家 Paul Illing 说道,他同时也是英国政府关于工作场所化学品安全性的顾问。 女性研究者不太想告诉导师或她的团队自己怀孕了,可能是想避免让别人觉得自己不能像之前一样投入工作了。 另一个原因如 Elizabeth Pain 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所强调的:“女性通常很晚才把怀孕的消息告知导师,因为害怕自己会因此错失良机,不管这个机会是指去参加一场重要会议、出国参加研究培训、获得更多项目资助还是拿到新职位。” 但印度孟买塔塔基础研究院的资深教授舒 Shubha Tole 觉得,“并不是说怀孕了,女性科研工作者的事业就一定没救了。”她认为导师们应该理解并支持团队中的女性,她也作出了榜样,帮助自己手下三位女博士后安然度过孕期,与此同时还继续着各自的科研项目。 机构支持的缺失 在实验室工作时,孕妇可能会接触到对自己或胎儿有害的病原体或化学品,确实危险重重。 但如果有完善的机构规章制度的话,女性的孕期安全还是能得以保障 “我怀孕时,就格外注意实验室里用的某些化学品”,Jillian Nissen 解释道,她在怀第一个宝宝时是美国纽约石溪大学的一名博后。 但不幸的是,大多数实验室对于所研究的化学品和病原体对孕妇的影响知之甚少,所以女性研究者们不得不自求多福。 有部分国家颁布了旨在确保工作场所孕妇安全的政策和法规。 例如在欧洲就有 1992 年的欧洲指令,其中规定,如果女性下属将怀孕一事告知了上司,上司就必须进行风险性分析。但是在美国,很少有学术机构具备恰当的针对孕期女性在实验室安全工作的指南。 在这种情况下,上司可能要采取主动来确保孕期女性团队成员的安全。 孕妇可能面临一些会影响日常生活的问题,像产前焦虑、孕吐、睡眠规律被打乱等。 上司和同事如果对她们足够体贴照顾,就能帮助孕期女性更好地继续自己的工作。 女性是科研团队中的重要力量,她们的安全和职业连续性对资助者和研究机构来说都应该是优先考虑的问题。 兼顾怀孕与工作 很多女性在孕期仍继续坚持工作,她们所展现出来的勇气和决心,着实令人钦佩。来自南非大学的博士生 Adejoke Bayowa 分享了她怀着孕读博的经历。聊到自己当时的心态时,她说:“虽然进度有点慢,但我相信自己,我一定要拿到博士学位。我和肚子里的宝宝从来就没想过要放弃,我们都很期待一个美好的开始。” 最后,我们祝所有的准妈妈万事胜意! 参考资料 Pregnancy and the lab--feature index The top five challenges for pregnant scientists Alone in the lab Pregnant researchers often get no lab safety guidance 《 国际期刊编辑期待怎样的论文? 》 面对心仪的期刊如何“投其所好”?论文和期刊如何才能“门当户对”? 就算熬夜写完论文,焦虑还没结束 —— 漫长的投稿旅程才刚刚开始。 —— BMJ、IOP、SAGE的大佬们来了,第三届科学网Science Talk大型问答。 活动结束将送出9个优质提问奖! 意得辑定制款多功能无线充电宝(3个名额) 意得辑“科学深度编辑”服务一次(3个名额) 意得辑“推荐目标期刊”服务一次(3个名额) 时间: 2020年3月26日15:00-17:00点 地点: http://talk.sciencenet.cn/?id=106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6361 次阅读|2 个评论
已经撤稿的论文为什么还会继续被引用?
editage 2020-3-24 12:39
撤稿 是一种提醒科研界某论文的可信度有问题的方法,所以也代表着论文不该被当作研究的有效基础而引用,不过已撤稿的论文即便在声明撤消后,仍持续被引用很长一段时间,根据哥伦比亚密苏里大学信息科学与学习技术学院教授 John M. Budd 的研究指出: 撤稿论文经常被引用 ,而 Scholarly Kitchen 的 Philip Davis 所进行的 研究 也得到类似结果,为什么会这样呢? 虽然大部分的研究人员都会想要避免引用到撤稿论文,他们遇到的基本问题是缺乏撤稿信息,许多期刊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对撤稿论文及时采取动作并发布撤销通知。有时候期刊会花上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进行调查来证明研究不可靠,然后才做出决定,有时候则是作者拒绝接受撤稿,这种情况下,研究人员因为不知道论文被撤销了而继续引用;而期刊想要保护自己的声望而不愿意公开发布撤稿消息的心态让这个情形更加恶化。甚至谷哥搜索结果会直接链接到论文的 PDF 档,跳过撤稿信息。 即使期刊发出撤稿通知,他们也没有遵守发表道德委员会(Committee on Publication Ethics,COPE)提供的指南,COPE 提倡 撤稿信息应放在期刊电子与印刷版的明显位置上,所有与该论文相关的在线版本(包含摘要、全文、PDF 等)都该注记“已撤销”(retracted)字样以及撤稿原因,不过期刊出版商认为没有办法总是遵守这个规则,因为互联网有太多取得研究论文的渠道,这使得撤稿通知的传播更为复杂,而那些已经被下载储存在个人电脑或单位资料库的论文更是期刊无法控制的范围。 虽然有诸多限制,许多专家相信最终研究人员自己要小心选择引用的研究论文。随着科研产出量的急剧增加,研究人员很难知道领域内所有的发表论文,不过,如同 John M. Budd 所臆测的,有些作者根本没有意识到好几年前就被撤稿的论文,也就是说他们并没有透过期刊网站来取得原始论文,而是用其他不那么可靠的方式来取得论文。研究本该奠基在可信且研究完善的事实上,但在这场发表的竞赛中,作者可能会忽视自己在这方面该肩负的道德责任,这不止会伤害个人声誉,也会影响到科研进步。 为了破解这个问题,Phil Davis 建议出版商针对文献回顾与引用的不同阶段采取以下策略: 发现 :在搜索及检索阶段,于文献与引用耦合文章上放上撤稿信息,藉此提示读者。 阅读 :利用 CrossMark 或类似服务来提供论文状态更新 写作 :将状态搜索功能与文献管理工具(如 Mendeley、EndNote)整合 发表 :在审稿过程中侦测引用文献中是否有撤稿文章 就本质面上来看,科研沟通应该要更加透明,让出版商与研究人员互相交流,撤稿通知应在期刊所有可能的渠道中流通,作者应确保自己引用的文献是最新且可信的。 《 国际期刊编辑期待怎样的论文? 》 面对心仪的期刊如何“投其所好”?论文和期刊如何才能“门当户对”? 就算熬夜写完论文,焦虑还没结束 —— 漫长的投稿旅程才刚刚开始。 —— BMJ、IOP、SAGE的大佬们来了,第三届科学网Science Talk大型问答。 活动结束将送出9个优质提问奖! 意得辑定制款多功能无线充电宝(3个名额) 意得辑“科学深度编辑”服务一次(3个名额) 意得辑“推荐目标期刊”服务一次(3个名额) 时间: 2020年3月26日15:00-17:00点 地点: http://talk.sciencenet.cn/?id=106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3325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与导师二三事
热度 1 editage 2020-3-23 11:31
上学的时候我们都学过冰是怎么形成的,记得当时我对水结冰这个异常过程特别着迷。众所周知,液体热胀冷缩,但水会在 4℃ 下出现反常。如果我们从室温开始慢慢冷却水,会发现一开始水的体积在收缩,但一旦温度降到 4℃ 以下,它就会反过来开始膨胀。相反地,如果我们把 0℃ 的水逐渐加热到 4℃,它的体积会收缩,而不是我们通常所认为的物体受热会膨胀。 如今的我终于顿悟了,我们人也像水一样,会根据周围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这个变化并不需要太剧烈,有时很小的变化也非常重要。但我们务必要知道生命中的这个 4℃ 临界点在哪里,并且明白是什么导致我们到达了这个 4℃ 极限,这样我们才能发自内心地真正成长。 我想讲的是我和我博士生导师的故事,她是个严厉的监督者,我确实也因为她学到了很多做科研的知识还有技能什么的。但我们之间的故事并不是美好的童话,这么说原因有很多,容我慢慢道来。 刚开始跟她共事的时候我 25 岁,在科研方面已经开始有了各种各样的经验,但想要完成当时自己想做的那个项目,我还是缺少一些必要的技能。但我学东西很快,也相信自己可以边做边学,所以才选择跟她一起工作。但没想到的是,这段经历会成为我人生中最艰难的一段时光,它让我终于明白了不管做什么别人都不满意的感觉有多痛苦! 一开始,她对于那个项目的想法才刚刚起步。我们都保持着强烈的好奇心,不停地探索,后来项目终于开始慢慢柳暗花明,出现了多个突破口。我导师把项目的阶段性结果展示给领域内“大牛”看时,他们都赞不绝口。连续三年,这个项目都在我们印度获得了全国范围内的褒奖。这充分证明了我的能力,可以说我既能够熟练地掌握抽象概念,做实验一丝不苟,组织协调能力也很强,这些都是这个项目成功的关键。 做这个项目差不多有了六个月的时候,我就已经成功实现了蛋白质的克隆和表达,正想方设法提纯它。我开始意识到作为一名初学者,我已经算取得了较大成就了。这六个月里,我一直兢兢业业,但导师她却从没表扬过我。 即使当我成功提纯蛋白质并实现一个重要目标之后,她也还是什么也没说。还好我和她都需要把我们的发现尤其是一些重大发现结果,报告给实验室的另一位资深科学家,这位大佬同时也是我们的系主任。 那天,我成功提纯了蛋白质,然后和导师一起向系主任汇报。系主任听了鼓励我说,可以开展下一阶段的工作了。 我辛勤工作终于得到了别人的认可,特别开心。她还对我导师说,应该感谢我这么努力。但即使在那一刻,我导师也还是什么也没说,只报以狡黠的微笑,这让我很不爽。 记得第二天上班的时候,我还是闷闷不乐。碰到导师后,她提起了昨天关于感谢的话题,她说她不是那种会当面感谢别人的人。那一刻我简直惊呆了,感到特别失望,特别气恼,简直要发狂了。 我现在已经不记得当时我对自己说了什么,但自从那一天起,我就再也不指望从她嘴里听到一句肯定的话了。 当然,我还是继续在实验室里工作,如同机器人一般,唯一的区别是我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并且尽量用最佳的方法来完成我的工作。不管怎样,这个过程对我来说还是挺值得的,因为有时候就算是换了一批试剂,或者在六个月、八个月甚至十个月之后我再重复实验的时候,还是能够得到一些可重复的结果。 记得在项目早期的时候,有一次我在跟她讨论我的研究结果,她突然对我说:“你难道不觉得去银行工作或者去当个作家你会更开心吗?那种工作很轻松的,对女性也很好。”当时我选择性忽略了这句话,但后来才意识到从我开始和她共事的第一天起,她内心的不安全感就开始发酵了。其实看看周围,世界上有无数科学家比我要厉害多了,有的人甚至我和她加起来都比不上。那为什么她会因为我而这么缺乏安全感呢?我还是她的学生啊。 我导师对我毫无感激之情,但我们之间这样的关系还是持续了好几年。后来我们那个项目的目标基本达成了,数据也很靠谱,并且我也终于被录取成为了一名博士生,继续做这个项目。但这么些年来,唯一不变的是我导师恶劣的态度。要处理做项目时面临的各种困难和变量本身就已经够难了,再加上她的这些行为,给整个过程徒增了模糊性和不确定性,这让我日复一日都感觉筋疲力尽。 我经常要被迫面对她性格中的阴暗面,但为了不影响工作,我通常选择忽略它们。但现在的我明白了,即使必须忽略一些事情,我还是有必要向自己的内心承认自己对那些事情的厌恶感。我的建议是如果可以的话,不要再和这种人共事了,尤其是长期情况的话,因为他们总会用你意料不到的方式榨干你。 因为经费不足,我还经历了两年额外的痛苦时光,没有奖学金,导师也没有尽她所能帮我。一来她不转发我的项目申请书,二来她也不允许我做其他项目来维持生计。 为了改善我的处境,我想尽了办法,但不论我提出来说想做什么,她总是否定我的想法。我说我们应该考虑发表文章然后来申请基金,她竟然还是拒绝了!按她的说法,我们应该积累足够多的结果之后再去投稿,这样才能把文章发表在她想要的那些“好”期刊上。 但两年后当她自己碰到经费问题时,她顺手就抛开了这个观点,还告诉我说我们发个研究简报就好了。那个时候我已经是“入坑”第四年了,早已明白她就是个彻头彻尾的“两面派”。 在我做科研的第五年,我已经 32 岁了,身无分文,渴望安定,但是这么多年辛辛苦苦,我却还是没有一篇挂我名字的文章。我导师却开始撺掇我在我们研究所做一名技术人员,为她干活。 我不想放弃我的博士学位,所以委婉地拒绝了她的提议。 在那之后,她让我帮她做个实验。我照办了,一个月后,当我终于处理完样品准备开始做那个实验时,她却因为自己换了研究重点,让我把那些样品都扔了然后着手另一个实验。她这样反反复复,前后长达一年半,我却不得不忍受。不用多说,这样的折磨肯定严重地影响了我的身体健康和生活幸福。我常常不知道接下来的一周会要面临什么,有时甚至连第二天都不确定,这让我筋疲力尽到了极点! 我意识到事情已经糟透了,所以决定通过写文章来总结我的工作,好给它们画上一个合理的句点。但我还剩一个实验要做,但这个实验只有在另一个研究所的设备上才能做,因此我需要导师的同意书。我问她要这份同意书要了四年,但她一直拒绝,还坚称那个问题应该按她的方法来。 我考虑了她的方法,进行了一系列巧妙的实验,最终结果表明她的那个方法对我们的工作来说并不可行,还是应该用我提的那个方法。但即使事实摆在眼前,她还是不给我开同意书,还在内部工作进展会上,抓住我还没写好第一篇论文这一点大书特书,显得我非常无能。 她让我对自己科研进展欠缺负全责,这让我感觉丢脸极了,因为我已经尽了我所能来让事情处在正轨上了,明明是她一直在阻挠。但在那个时候我还是没有放弃,决定做另外一组不需要导师同意的实验,这样我就能写文章了。 经过努力,我终于取得了实质性的成功!我开始着手写文章,写得差不多了的时候告诉了她,她的回复却是如果我不给她再做一个实验的话,就别指望她会把我的文章投出去。当时,经费情况已经到了临界点,而且她要做的那个实验所需要的试剂一直没送到。我等够了,好几次请求她放弃那个实验想法,考虑我的备选方案。她还是拒绝妥协,我因此陷入了绝境。由于始终没有好结果,我被逼在最后一刻放弃了那个项目。 我导师却罔顾事实,宣称论文没有完成完全是因为我,这促使我决定放弃读博。我已经竭尽全力及时完成每一个任务了,但她还是在专家组面前质疑我的可信度。专家们信了她的说法,认定我没办法胜任研究者的角色。打那以后,我就再也没办法继续和她一起工作了,于是我把所有的原始数据都交给了她,离开了那个研究所。 在我走后,我意识到我其实应该征得研究所所长的同意,换掉她这个导师,然后再找另一位导师指导我继续攻读我的博士学位。最近我试着这样做,但这需要之前的导师给我出具一份“无异议证明”(NOC),呵呵,她自然拒绝了这个请求,永远关上了我面前所有的门。 事情已经过去了三年,但偶尔我还是能感受到当时自己所受的屈辱。努力了那么多年却毫无收获,我真的想要找到平复内心的方法。 最近我找了个新角度,努力完成了那篇论文的草稿,还加了我前导师作为合作者。正当我准备把这篇文章发给研究所所长审阅时,收到了一封来自出版社的邮件,通知我被列为了一篇文章的第三作者。这篇文章是我导师撰写的,但它基于的都是我之前的工作结果,而我竟然只是三作,这让我失望到了极点。这篇文章之前辗转了三家不同的期刊,最近引起了其中一家的重视。 里面有个审稿人提了一个问题,前导师让我在邮件里解答。但我真心希望不用再面对这些负面消极的东西,也不想再和研究所或者前导师有任何瓜葛了,于是忽略了她让我解答期刊审稿人疑问的要求。这彻底激怒了她,她要求我为文章发表延迟道歉,还威胁我说要取消我的署名。我决心把这事当成个生活中的教训,回复她说,她可以不署我的名字,但我绝不会为我没犯过的错道歉。后续我们还有一些交流,现在她同意可以保留我的署名,我也已经针对她投的这篇文章给出了我的意见和建议。以上就是到 2019 年 11 月 28 日为止我和前导师之间关系的状况,不知道后续还会不会出什么幺蛾子。 我想知道,是只有我遇到这种情况,还是有很多人和我一样碰到了这么糟糕的博士生导师。这类导师的态度是: 要么听我的,要么给我滚 ,这种态度最终使我们的事业受到了致命的打击。 经历了这么多,现在的我学会了要尽量减少和我前导师的联系,甚至尽量不联系。当然,因为她我还是学到了一些东西,也有过机会去探索很多奇思妙想,而且她也毕竟在我成长为研究者的路上有所助力,所以我对她始终还是尊重的。 但作为两个打交道的人,我对她的怨恨比山高、比海深。毕竟我历尽坎坷却依然没能拿到我的学位,这一切仅仅是因为她不配合我的工作。忍受了她这么久,我唯一知道的是我确确实实终于达到了我人生中的 4℃ 临界点。 现在,我唯一关注的是如何把所有的这些沮丧感、挫败感和仇恨感转变成我前进的动力,这样这段经历才不会影响我的整个人生,让我这辈子都只是个悲剧。 现在的我想要克服这个 4℃ 临界点,变得如冰晶般美好。不管我接下来做什么,我都必须成为最好的自己。 我最后想和科研人员和研究生伙伴们分享的是,生命如同水一般,是流动的,但你必须确保你的生命不会轻易流失。你总能给生活塑造出想要的形态,添加想要的滋味!但要做到这一点,你必须活在当下,并且时刻注意你的周遭和内心。毕竟,这是你从水到冰的生命之旅,是你想要实现的如冰晶般透明的创造之旅! 抗击肺炎,意得辑在行动 —— 免费论文服务公益活动 活动时间: 2020.2.5日-4.30日 活动内容: 凡涉及新型冠状病毒研究的论文,意得辑免费提供翻译、润色、图片优化服务 服务内容: 标准润色、专业论文翻译(免费) 活动条件: 文章主题必须与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相关; 它的起源和传播; 治疗药物;健康(身体及精神)状况; 以及社会、经济、政治、行政/政府成果。只提及或比较不同病毒/疫情/流行病的研究将不适用。适用于文稿字数在4000英文单词以内或8000中文字数以内。 点击查看官网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5478 次阅读|2 个评论
不可重复性:缺乏公认的定义有多严重?
热度 1 editage 2020-3-20 10:06
研究不可重复性 (irreproducibility) 最近迅速成为科学界最值得重视的问题,《自然》发布了一份调查,了解研究人员对这个议题的看法,大多数的研究人员都认为“ 不可复制危机的问题很严重 ”。虽然大家都认为危机确实存在,但却无法找到解决办法,主要的原因是不可重复这个词本身并没有公认的定义。不可重复性有不同的意思,有时候不同含义之间还会互相冲突。由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 (States 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 NLM) 举办的 会议 中讨论了如何改善临床前研究的重复情况,其中遭遇到的问题就是不可重复性的定义不清,无法进行进一步讨论。 在谈到研究复制性时,reproducible 跟 replicable 这两个字经常会交换使用,reproducibility 的意思主要是 研究结果能经过不同分析的考验 ,而 replication 则是 尝试使用同样或是新的原始数据获得同样的结果 。事实上,科学界专业人士对这些名词的意思有分歧的看法。 为了让意思更清楚,科研人员分别针对最常用的 reproducibility 和 replication 提出定义。 What does research reproducibility mean? 一文的第一作者 Steven Goodman 就建议分成以下几个名词进行定义: Method reproducibility :与 replication 一词相近,意旨提供详细的研究程序细节和数据,让同样的研究过程可以重复。 Result reproducibility :与研究方法重现有关,意旨“进行另外独立的研究,尽可能使用与原来的实验相同的程序获得一样的结果”。 Inferential reproducibility :与前两者不同,在 inferential reproducibility 中,研究人员可能会从不同的研究中获得一样的推论,或是使用原来的数据推断出不同的结论。因此 inferential reproducibility 指的是“从独立的重复研究中或是再次分析原先的研究,获得相似的定性结果”。 另外一个统一 reproducibility 定义的活动是由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数据科学家 Victoria Stodden 推动的,她 将 reproducibility 分成 : Empirical reproducibility :意旨提供所有实际重复和确认一实验的详细信息。Stodden 对这个词的定义跟 Goodman 定义的 methods reproducibility 相似。 Computational and statistical reproducibility :对 Stooden 来说,这个词指的是提供要重复一个研究的计算机或分析发现的必要资源。 随着关于重复性的讨论逐渐扭曲,美国细胞生物学学会 (American Society for Cell Biology) 的研究人员发表了一篇文章,其中抛弃了 reproducibility 一词,提出 四种 replication : Analytic replication :重新分析原来的数据来重现研究结果 Direct replication :尝试使用与原来试验中提到的同样的条件、材料和方法重复实验 Systematic replication :使用不同的实验条件来重现研究发现,例如使用不同的细胞系或小鼠品种进行研究 Conceptual replication :证明一个概念的一般有效性,这其中可能包含使用不同的生物 显然,要明确地定义不可重复性没有那么简单,而且不同领域、主题甚至不同人可能都会有不同的看法。而不可重复性的核心还有缺乏透明度、没有接受培训的研究人员尝试重做复杂的实验、研究方法信息不完整等等问题。 因此,清楚明示重复或重现有困难的研究的问题,还有定义重复或重现研究背后的用意,才是解决这些议题的关键。 许多专家相信如果不可重复性有一致公认的定义的话就能能更容易解决这个问题了。任何已发表的研究的最终目标都是可以轻易让人研究、重复或采用。如果能抱持这个想法,研究人员就该分享数据,尽力做到透明,提供研究设计和研究方法的详细资料,如此才有可能避免所谓的不可重复危机。 抗击肺炎,意得辑在行动 —— 免费论文服务公益活动 活动时间: 2020.2.5日-4.30日 活动内容: 凡涉及新型冠状病毒研究的论文,意得辑免费提供翻译、润色、图片优化服务 服务内容: 标准润色、专业论文翻译(免费) 活动条件: 文章主题必须与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相关; 它的起源和传播; 治疗药物;健康(身体及精神)状况; 以及社会、经济、政治、行政/政府成果。只提及或比较不同病毒/疫情/流行病的研究将不适用。适用于文稿字数在4000英文单词以内或8000中文字数以内。 点击查看官网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5769 次阅读|3 个评论
科研人员撰写期刊论文时常犯的错误
editage 2020-3-20 10:00
意得辑专家视点上的访谈大部分都是关于期刊出版流程和系统、出版趋势或准备投稿期刊的论文等议题。这次的访谈很特别,特别的原因不止是因为我们聚焦在将科学沟通当作一个职业选择,还有厘清科研写作与科学写作的不同,以及,在传播科学研究给非学术人群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关于Barbara Gastel :Barbara Gastel,德克萨斯 AM 大学 (Texas AM University) 兽医综合生物科学系及医学人文学系教授,是享誉科学沟通界的名字。Barbara Gastel 协调美国德克萨斯 AM 大学 (Texas AM University) 科学与科技新闻硕士课程。她在学术写作培训和科学沟通方面有很丰富的经验,曾出版过三本著作: 《Presenting Science to the Public》 《Teaching Science: A Guide for College and Professional School Instructors》 《Health Writer's Handbook》 她也曾与 Robert A. Day 合著最新版的《How to Write and Publish a Scientific Paper》。此外,Barbara 还发表过很多跟写作、编辑、教学和医学等主题的文章和章节。在 2000 年到 2010 年间定期编辑科学编辑委员会 (Council of Science Editors) 的《Science Editor》。 Barbara 的工作经验非常丰富。在取得耶鲁大学 (Yale University) 学士 (BA) 与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 (Johns Hopkins) 硕士 (MD) 和公共卫生硕士 (MPH) 学位后,她在《新闻周刊》(Newsweek) 做 AAAS 大众传媒研究员 (fellowship),接着担任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IH) 的沟通和行政岗位。Barbara 也在 MIT 教授科学写作,曾担任北京大学医学部 (Peking University Health Science Center) 的科技沟通访问教授 (visiting professor)。在于 1989 年加入德克萨斯 AM 大学之前,她是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医学院 (San Francisco School of Medicine) 教学助理院长。1996 年至 2007 年间,Barbara 的工作包含协助指导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 (China Medical Board of New York) 资助的项目,还有在亚洲教生物医学英语写作和编辑。她曾是 AuthorAID 的领导,这是帮助发展中国家的研究人员撰写和发表科研工作的项目,Barbara 自 2007 年 AuthorAID 在国际发展慈善机构 INASP 创立开始就加入。 Barbara 荣获许多殊荣,包含美国医学作家协会 (American Medical Writers Association) 和科学编辑委员会 (Council of Science Editors) 授予的奖项。她在 2006 年由生命科学编辑委员会 (Board of Editors in the Life Sciences) 授予生命科学荣誉编辑的头衔,科学研究学会 Sigma Xi 于 2010 年颁发 John P. McGovern Science and Society Award 给她。Barbara 同时也是美国科学促进会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的 fellow。 关于此辑 :在第一辑中我们谈到了流行科学传播的问题。在此辑中,我们将焦点转向学术出版。Barbara 首先指出“科学写作”(science writing) 和“科研写作”(scientific writing) 的不同,然后进一步探讨科研作者在撰写投稿期刊的学术论文时常犯的一些错误。她也谈到了审稿人需要注意的事项。 社交媒体在研究沟通中占有什么样的地位?比如在让研究更流行、触及更多人、影响作者曝光度等方面。 社交媒体在研究沟通方面有很多功能,有些人比我更有资格谈这个。社交媒体在这方面能发挥的效用有提高作者曝光度,让科学家、记者和其他人注意到刚发布的研究,分享对研究的评论,告知研究人员基金信息,还有提供研究相关的娱乐。我想这个主题足够做成一整个访谈。如果你有针对这个主题采访专家,希望你可以让我知晓,我想了解他说什么! 这个建议很好!那我们继续,如果请你分享科学写作的黄金规则,那会是什么? 首先,让我确定我们说的“科学写作”意义相同。就我涉及的工作范围,“ 科学写作 (science writing)”指的是撰写科学给非技术性读者(例如流行杂志里的文章),而“ 科研写作 (scientific writing)”是指科学家对科学家的写作(例如学术期刊文章或基金申请书)。科学写作方面(针对非技术读者),黄金守则绝大部分是我前面回答第九个问题时提到的几点。另一个基本的守则是仔细斟酌开头,与读者有所连结并让他们有参与感,因为如果你一开始就失去读者的话,文章后面的质量怎么样也不重要了。 科研人员在撰写投稿期刊的论文时常犯的错误有哪些?要怎么避免这些常见错误? 说一下常见的两个误区。 第一个是,没有依照期刊的规定做。我建议在开始起草论文前就去看期刊的规定(然后把要记住的重要的点标示出来),在准备草稿的时候将期刊规定放在一旁随时参考,在投稿前最后检查这些规定。花在遵守规定的时间可以节省之后的审稿和发表程序,也可以展示给期刊编辑和审稿人看作者很专业、注意细节并且方便共事。 另外一个常见误区是认为“好的”写作人员可以一气呵成写出达到发表水平的论文。科研写作是个困难的工作,或许大部分是因为这需要仔细思考,而投稿期刊的论文一般需要好几个草稿才能达到它的潜力。科研人员应该要接受这个事实,而不是因为初稿不足以发表而感觉自卑。我建议科研人员要做好准备有好几轮的修改。了解到需要修改是正常的可以帮助一些作者克服写作瓶颈:知道初稿再怎么糟糕都没有关系,只要最终版本是好的就可以了,可以放轻松。 科研人员要成功需要培养的基本技能有哪些? 这也是个很大的问题,我想我有看过整本书都在谈论这个主题的。当然,科研人员需要具备自己所属领域内的科研技能,他们还需要科研写作和演讲的技巧。在学术环境中,他们一般也会需要教学技巧。 此外,杰出的科研人员通常都有在传统教育中比较少见的技巧,比如与不同人互动的技能,(包含来自其他文化背景的研究人员和实习生);mentor 他人的能力;以及带领团队和管理项目的能力。 如果我们从系统的另一面来看,审稿人在审查论文时需要注意哪些事情? 当然,审稿人需要记得论文的每一个部分需要包含的东西,还有他们也必须要记得接受评审的论文是机密文件。他们也该知道自己的上限,只针对自己有办法评估的部分提出意见。(我很感激我提供审稿的期刊都有超过一位以上的审稿人,一般来说每个人的强项各有不同。)还有,审稿人应该注意自己评审的论文是人写出来的,即使论文有会有严重的错误,这也可能代表着作者投入极大的心血。因此审稿人的批评应该要委婉且具有建设性,除了指出缺点外,也要记得表扬论文的优点。这不只是体面的行为表现,也是激励作者改善目前的论文、引导作者未来产出更好的论文比较有效的方式。 您自己身为审稿人,是否支持开放同行评审?您对这有什么看法? 我认为开放同行评审有利有弊。一方面,有些审稿人如果要曝光自己的身份的话,可能会更全面和负责。另一方面,对于这种情况的论文 – 如果论文的作者是领域里的大牛,审稿人可能不太会提供直白的意见。 谈到这个,我做的审稿大部分,从某方面来说,都是开放同行评审,只有一小部分是给期刊、书籍出版社或是基金单位的。我做的更多的是审查同事、学生和其他人投稿前的写作。还有,我也写了好一些书评。当然,我的投稿前审稿是开放的,而我的书评也有署名。当我做真正的同行评审时,有时候期刊或书籍出版社让我选择是否要透露身份,有时候我会选择公开,不过,有时候维持匿名看来还是最好的做法。 根据您的经验,这些年来期刊出版是如何变化的?您怎么看期刊出版的未来? 期刊出版从我学生时期开始有很多变化,不过优秀的科研论文的基本素质依然相同。最大的改变是整个程序,从投稿、通过同行评审到内容编辑和出版,以前都是纸质,现在已经都电子化了。其他的改变还有包含开放获取期刊在内等在线期刊的出现、国际作者的数量增长、ORCID 的发展还有,唉……!掠夺性期刊的出现。至于未来,我不确定。坦白地说,我觉得我还不够格预测出版技术会如何发展。据我看的新闻报道,我担心研究和出版所在的更广泛的环境会怎么样。不过,我希望有和平繁荣的时期,科学是兴盛的,全球的科研人员都能一起高效合作,而科研编辑和出版蓬勃发展。 抗击肺炎,意得辑在行动 —— 免费论文服务公益活动 活动时间: 2020.2.5日-4.30日 活动内容: 凡涉及新型冠状病毒研究的论文,意得辑免费提供翻译、润色、图片优化服务 服务内容: 标准润色、专业论文翻译(免费) 活动条件: 文章主题必须与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相关; 它的起源和传播; 治疗药物;健康(身体及精神)状况; 以及社会、经济、政治、行政/政府成果。只提及或比较不同病毒/疫情/流行病的研究将不适用。适用于文稿字数在4000英文单词以内或8000中文字数以内。 点击查看官网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2254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研人员常问的 8 个开放获取发表问题
热度 1 editage 2020-3-19 16:49
开放获取是学术沟通的未来,因为开放获取能让研究达到最大的触及面,也能扩大研究的影响力,帮助研究应用至实际层面。学会、基金单位和许多资深学术人员皆积极提倡开放获取,让大家知道开放获取能带来的好处,这也是“ 国际开放获取周 ”出现的背后原因。 但有很多研究人员并不是很积极想要发表开放获取期刊,有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 对开放获取的误解 。有许多科研人员在遇到开放获取发表相关的问题时,会到 意得辑专家视点 上寻求建议,是什么样的问题如此恼人,让科研作者感到困惑,对开放获取发表感到怀疑?我们为你整理出了 8个最常见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意得辑专家视点读者所提出的真实问题,我们可以看出科研人员不了解的地方是哪里,希望提倡开放获取的行动能够让他们将这些信息传达给更多人知道。 以下是开放获取相关的常见问题以及答案概述,点击标题前往阅读详细回答。 1. 开放获取跟传统订阅制的发表方式有何不同? 传统订阅制一般为读者付费阅读内容,而开放获取则是在线免费开放所有内容,这也表示,在订阅模式中,只有付费订阅期刊或是付费购买特定文章的人,才能看到内容,而在开放获取模式中,读者可以免费自由取得所有内容。 还有,订阅模式下发表的内容,其版权通常会移转给期刊,但发表开放获取期刊的作者一般都可以保有版权。OA 期刊通常都是采用知识共享 (Creative Commons),其条款允许分享和使用内容,不过,在开放获取模式中,在论文接受发表时,作者需要支付论文处理费 (article processing charge, APC)。 2. 已经储存在单位数据库的文章,可以投稿到期刊或是存到别的数据库吗? 将文章存到多个数据库并不违反发表道德,但如果你修改了某个版本,你必须要将更新版本放到所有的数据库上。读者在搜索结果中可能会看到不同的版本然后感到混淆,如果你将论文放到像 Figshare 这样靠谱的数据库中,其实就没有必要再放到其他数据库。如果你选择将文章放到多个数据库,或许可以确认一下数据库是否有任何限制。 还有,将预印本写成完整的论文并发表到同行评审期刊上完全没有问题,事实上也是预期要做的事。 3. 投稿国际期刊,不管论文是不是接受都要收钱吗? 针对开放获取发表,作者通常需要支付 APC 才能发表在期刊上,但作者在投稿或审稿阶段并不需要支付任何费用,只有在论文被接受发表时才需要付款。如果论文被拒了,作者通常不需要负担任何费用,因此要特别小心在投稿阶段就要求付款的期刊。 4. 国际期刊的论文处理费都很高吗? 论文处理费的金额根据期刊和出版社有非常大的差距,根据调查,论文处理费甚至可能超过 5000 美元,而有些期刊,例如学会或非营利出版商所发行的期刊,不会收取任何论文处理费。 5. 我打算投稿到 PLOS ONE 并将数据共享到 Figshare ,能帮助我了解相关的版权问题吗? PLOS ONE 希望作者遵守 数据共享政策 并提供数据共享声明,你可以登录 PLOS ONE 网站了解不同文章类型的数据共享规定。 Figshare 上发布的数据集和元数据 都属于 CC0 协议 ,这表示你的数据集会开放给大众,降低数据使用的法规障碍,虽然用户使用数据前不需要通知或征求数据所有人同意,但用户有责任注明引用来源。Figshare 上所有的数据皆拥有 DOI 可供引用,被引用时会带有 DOI 号,让其他研究人员可回溯原始数据。 6. 可以向投稿杂志编辑申请减免版面费吗? 开放获取期刊收取的费用成为论文处理费 (APC),这个费用一般是由研究基金单位、作者所属单位或是作者自己承担。有些期刊会提供资源有限的国家的作者 APC 减免,还有,有时候科研作者手上的基金不够,或是他们的投稿没有获得财务支持,就会向期刊提出 APC 减免的请求。但最好的方式是在投稿前或投稿时,发邮件给期刊进行确认,并说明要求减免的原因。在发邮件之前,一定要查看期刊的投稿须知,了解 APC 减免的相关政策,是否有特殊的规定。 7. 可以说明下 arXiv 发表是什么吗? arXiv 是公众服务器或者叫资料库,提供物理学、数学、计算机科学、定量生物学、统计学、电子工程学与系统科学以及经济学领域的科研作者上载电子版的研究产出。由于 arXiv 不是期刊,因此放在 arXiv 上的文章不算是正式发表文章。一般来说,储存在这个服务器上的论文是发表前的版本,而作者可以在文章发表后回来 arXiv,将 DOI 加在预印本上。还有,上载到 arXiv 的文档可能会有不同的版权状态,如果你打算将文章的预印本(或任何版本)放在开放资料库上,这也称作自存档,记得一定要先确认资料库和目标期刊在这方面的政策。 8. 一个颇为知名的订阅制高分期刊拒了我的稿件,推荐我转投到同个出版商旗下的开放获取期刊,但那个期刊没有影响因子,我该同意转投吗? 身为作者,你应该要清楚知道发表你的论文在任何期刊上的目的是什么,你想要达成什么目标?试着从期刊发表模式和影响因子的关联中跳脱出来,问问自己想要哪一个:如果你想要立即的广泛触及,那么开放获取期刊对你来说会比较好,但是,如果你想要的是负有盛名的期刊,那么有高影响因子的期刊能帮助你达成你的目标。 这种情况下,在考虑是否要转投同个出版商旗下的期刊时,将新期刊与领域内的其他知名期刊一起进行评估,身边的同事有发表过这个期刊吗?是否有其他同主题的已发表文章引用过这个期刊的文章?简单来说,你在选择目标期刊时会使用哪些条件,就用同样的方式来判断是否该进行转投。 看完这些问题,你有什么想法吗?你认为这些问题有指出科研作者在开放获取的哪个面向特别不清楚吗?或者,你对开放获取有别的问题需要厘清吗?如果你对上面的问题有任何看法,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 抗击肺炎,意得辑在行动 —— 免费论文服务公益活动 活动时间: 2020.2.5日-4.30日 活动内容: 凡涉及新型冠状病毒研究的论文,意得辑免费提供翻译、润色、图片优化服务 服务内容: 标准润色、专业论文翻译(免费) 活动条件: 文章主题必须与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相关; 它的起源和传播; 治疗药物;健康(身体及精神)状况; 以及社会、经济、政治、行政/政府成果。只提及或比较不同病毒/疫情/流行病的研究将不适用。适用于文稿字数在4000英文单词以内或8000中文字数以内。 点击查看官网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2485 次阅读|1 个评论
透明度能如何抑止同行评审造假
editage 2020-3-19 16:42
科学研究正蓬勃发展,除了 发表数量的增长 ,还有 研究发现 以及 科研人数 的增长。另一方面,在拓展科学疆界的同时,研究人员时不时会试探发表道德的界线,研究不端事件,特别是跟同行评审程序有关的不端事件已经变得惊人地常见,特别是 《肿瘤生物学》因同行评审造假撤稿 107 篇论文 一事,让大家开始注意同行评审透明度的必要。 同行评审被视为评价科研沟通的“金”标准,但却一再地成为研究人员甚至编辑的目标。一篇受到领域专家盖章认证的文章被认为是可信赖的,所以研究人员努力构建同行评审过的发表记录,而受到审稿人青睐的推荐是通往发表的垫脚石,这让急欲发表的研究人员有机可乘,骇入审稿过程。学术界极度竞争的环境和发表压力是这些行为背后最常见的原因,全球有许多单位都 要求科研人员发表高影响因子期刊 ,为了保全自己的工作、晋升、基金、加薪的机会,科研人员可能会用操纵同行评审的方式抄小路。 科研人员看上的是期刊的漏洞——缺乏透明度,藉此影响同行评审。大部分的期刊都采用封闭式同行评审,一般为单盲或是双盲,由于审稿人的身份、审稿意见和作者回复并不会公开给大众,便成为了作者的防护罩,他们可以伪造身份自己审查稿件,如果负责检查审稿内容的人,也就是期刊编辑,没有发现的话,这个不端行为有可能完全不会被曝光。为了避免这个情况, F1000Research 和 BioMed Central 等期刊纷纷开始采用另外的同行评审模式,例如发表后同行评审和公开同行评审,让同行评审程序保有透明度。 期刊编辑面对每天涌入上百篇的稿件,也有评估论文和及时处理论文的压力。要找到合适又有空的审稿人不容易,所以有些期刊都会 让作者推荐审稿人 ,在缺乏透明度的情况下,让作者有机会可以推荐对自己有利的人选。由于随同文章发表审稿报告并不是常规,业界已经发现作者会 侵入同行评审 ,自己创建秘密账号,在没有人发现的情况下评审自己的稿件。 透明度有什么作用?同行评审制度已存在超过一个世纪,但这个制度背后发生的事,诸如审稿人会看什么,审稿人和作者间的交流,到编辑如何做出决定,整个过程都很神秘。让这个过程更加透明对作者、编辑和读者都有好处,出版商和期刊应该提供审稿过程的细节,连同文章一起公布审稿报告,这一步能让这个程序更开放,也能让作者打消操纵同行评审的念头。期刊编辑也一定要建立可靠的审稿人名单,减少寻找审稿人的压力,让自己能专注在审稿质量,做出明智的决定。当然,这也可以减少对作者推荐审稿人的依赖。 同行评审造假对科研进步的伤害极大,只有揪出这些不端事件是不够的,需要教育作者不端行为可能导致的后果,编辑也需要努力确保邀请的审稿人是靠谱的。另一方面,出版商该考虑让同行评审程序更加开放,同行评审的运作有很大一部分建立在信任之上,要让这个制度更加透明需要作者、编辑和出版商的共同努力。 抗击肺炎,意得辑在行动 —— 免费论文服务公益活动 活动时间: 2020.2.5日-3.31日 活动内容: 凡涉及新型冠状病毒研究的论文,意得辑免费提供翻译、润色、图片优化服务 服务内容: 标准润色、专业论文翻译(免费) 活动条件: 文章主题必须与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相关; 它的起源和传播; 治疗药物;健康(身体及精神)状况; 以及社会、经济、政治、行政/政府成果。只提及或比较不同病毒/疫情/流行病的研究将不适用。适用于文稿字数在4000英文单词以内或8000中文字数以内。 点击查看官网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3165 次阅读|0 个评论
现学现用:文献综述常用框架
editage 2020-3-19 13:39
许多作者在写研究论文的文献综述时都很挣扎。从定义上讲,文献综述是一种综合性概述,它囊括了特定主题下所能找到的知识。研究课题决定后的第一步通常就是广泛深入地了解该领域内之前发表的文章,这些内容最终会成为研究论文的文献综述。总而言之,文献综述能提供所研究问题的来龙去脉、相关性和背景信息,可以说是研究思路的基石之一。 文献综述种类 文献综述通常可分为 实验性综述 和 理论性综述 。 实验性综述一般会调查与研究主题相关的所有可用信息,并对需要弥补的差距进行批判性分析。在这个意义上,这种综述可以说是研究项目的首个实验。综述的内容越广泛,研究项目也会越精确,其系统性也越高,因此这类文献综述是研究中最关键的部分之一。 理论性文献综述则基本包含以下两个步骤。 (1)调查已有文献并进行批判性阅读,这一步通常也被称作实验性文献综述。 (2)有组织性地对综述主旨进行总结,并将其具体写下来,这一步即为理论性综述。 文献综述可以是学位论文或研究论文的一部分,也可以独立成文,具体如下。 学位论文或研究论文中的文献综述部分 不管是研究报告、学位论文还是研究论文,它们都是通过介绍研究主题来引入的,这部分就是文章的文献综述,其主要目的是给读者讲清楚进行该项研究的必要性。要写文献综述,首先要根据主要关键字在相关网络数据库中进行文献检索,如谷歌学术(Google Scholar)、美国医学文摘数据库(PubMed)等。 在所有相关文献搜集完毕后,应该按以下类别进行整理: 能让读者了解领域内研究的背景文献,这类文献所相关的研究主题一般比较宽泛。 分主题或按照时间先后整理的近期相关研究进展。理想情况下,作者应按时间顺序分别对各分课题进行讨论,说明相关研究是如何随着时间推移而发展的,并强调领域内的重要进展。 文献综述应包含不同研究的比较和对比。通过讨论这些具有争议性的内容,能更好地明确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这对做好研究问题陈述、凸显研究重要性来说非常必要。 陈述好要研究的问题后,应该讨论其它相关研究的优劣。要概括好研究的必要性和创新性,就要做好这一点。 文献综述不应仅仅只是可用信息的简单复述,而应是对所选文献的批判性、分析性总结,从而引导读者贯通研究的中心主题。 独立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也可以是单独成文的形式,这类形式和上文所说的文献综述章节区别不大,差异之一在于这类综述后面并不会有后续的实验数据。 独立文献综述通常分为两大类: 描述性综述 和 系统性综述 。 描述性综述 这类综述是针对某个主题相关信息的理论性讨论,还包括相应的批判性分析。在本质上,这类综述与长文中的综述部分类似,主要是定性的内容。 描述性综述的常见框架如下: 引言。这部分用于建立研究领域的来龙去脉和文献综述的主题。 正文。这部分通常用来描述主课题之下的各个分课题,往往有不同的小标题。这部分会对已发表研究进行比较和对比,并试图明确未被着手或成功解决的研究缺口。 结论。和研究论文内的文献综述部分略有不同,这部分是通过对所有现有研究进行分析后,给出主要结论,然后提出下一步的研究途径。作者需要有批判性的诠释,从而增加现有文献的价值。此外,作者还应在此给出能够解释研究不一致性的想法或假设,并针对现有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系统性综述 与之相对的则是系统性综述,它们一般遵循着精心设计的方法,对有限的研究进行定性或定量的分析。这类综述通常聚焦在单一问题上,研究目标非常明确,并用系统性方法进行研究。不像描述性综述,这类研究基于的策略非常明确,二者的组织方式也略有不同。 系统性综述的常见框架具体如下: 引言。 系统性综述开篇是具体的研究问题,一般通过研究样本及结果的形式给出 研究方法(仅限于系统性综述)。 这类研究包含综合型强的方法论,一开始会把综述文献的范围缩小。通常,基于研究问题本身确定好选择标准后,再基于这些标准对数据库进行检索。这样选好典型样本后,再对其进行具体分析。 结果。 这类研究的结果部分会包含详尽的数据分析,以此来确定研究结果重要与否。系统性综述还可以伴随着元分析以增加结果的分量,其中元分析涉及对所囊括研究进行统计分析。 讨论。 此部分通常会根据加权重要性和结果的分量对研究数据进行阐释。通过分析性方法科学严谨的验证,这些研究结果得到了加强。 总之,在着手撰写文献综述前,你应该决定想写的是哪种类型的综述,然后参照合适的行文风格和指南。一项研究的完整生命周期从确定合适的研究目标开始,到正确阐释并呈现研究结果为止,而有效的文献综述对于这一过程来说至关重要。 抗击肺炎,意得辑在行动 —— 免费论文服务公益活动 活动时间: 2020.2.5日-3.31日 活动内容: 凡涉及新型冠状病毒研究的论文,意得辑免费提供翻译、润色、图片优化服务 服务内容: 标准润色、专业论文翻译(免费) 活动条件: 文章主题必须与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相关; 它的起源和传播; 治疗药物;健康(身体及精神)状况; 以及社会、经济、政治、行政/政府成果。只提及或比较不同病毒/疫情/流行病的研究将不适用。适用于文稿字数在4000英文单词以内或8000中文字数以内。 点击查看官网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6202 次阅读|0 个评论
期刊名后面有个 X,代表什么?
editage 2020-3-18 10:42
在学术出版界,开放存取已是大势所趋,因此期刊和出版商都在想方设法地提供更多开放存取路径。在这个趋势下,镜像期刊的概念开始蓬勃发展。该新型出版模式由爱思唯尔(Elsevier)首创,在学术圈引起了广泛讨论。 那镜像期刊到底是什么呢? 顾名思义,镜像期刊就是现有期刊的镜像(但期刊内文章不一样),它们由同一家出版商出版,有共同的编委会和同样的同行评议流程,并且选择标准也一致。 实际上,连投稿的网站也不变,投稿人只有在稿件接受后才需要选择是在原期刊上还是镜像期刊上发表文章。 因此,最终文章发表的形式并不会影响同行评议过程或是编辑意见。目前,爱思唯尔旗下就有 40 种开放存取的镜像期刊。 同时,镜像期刊与原期刊基本同名,仅在结尾处多加个 X 以示区别 ,如《水研究杂志X》(Journal of Water Research X),但它有着单独的国际标准刊号(ISSN),引用统计也是单列的。 按照爱思唯尔物理科学杂志资深副总裁 Peter Harrison 的说法,如果原期刊已被收录在 MEDLINE、PubMed Central 数据库或 Scopus 数据库,那么镜像期刊也同样会被收录。 镜像期刊和原期刊主要的不同在于它们的商业模式,具体来说, 镜像期刊是完全开放存取的 ,而原期刊是基于传统的订阅模式或混合出版模式。 那为什么要有镜像期刊呢? 这是因为混合出版模式期刊早已广受诟病,镜像期刊则应运而生。 在混合模式下,如果投稿人愿意出一笔出版费,那么之前这些基于订阅的期刊就会允许他们投的文章开放存取。 混合出版期刊萌芽于约十年前,当时是为了逐步实现学术出版物的完全开放存取,但最终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尽管具有混合出版模式的期刊数量正持续增长(从 2009 年的 2000 种到 2016年的 10000 种),但这类期刊中开放存取文章的平均比例依然较低(仅有 4.3%,至多 10%)。 混合型期刊中的大部分内容还是需要付费获取,图书馆也还是需要支付高昂的订阅费用。 2018年,S 计划(Plan S)被提出,以帮助图书馆更好地应对订阅费用高涨的问题。该计划规定,政府资助研究框架下的科学出版物必须发表在开放存取期刊上。 混合型期刊并不是完全开放存取的,因此不符合 S 计划的要求,这才促成了镜像期刊作为一种新型出版模式的兴起 。 大卫·马修斯(David Matthews)在他发表在《高教内情》(Inside HigherEd)杂志上的一篇题为《警惕镜像期刊》的文章中指出:“部分出版商认为镜像期刊能够让研究者在‘几乎一样’的期刊上投稿,且同时还能满足 S 计划的要求”。 但在最新发布的 S 计划执行指南中,镜像期刊同样即将面临被逐出合规行列的命运。在那一天真正来临之前,我们还是静观其变,看看镜像期刊到底能给出版商和作者们带来些什么好处。 对出版商而言 随着越来越多的资助单位都开始向开放存取出版倾斜,出版商们也越来越意识到总有一天,他们可能需要实现向完全开放存取的转变。 但如果要创建全新的开放存取期刊,包括像新的编委会、网站和流程等,成本就太大了。 而镜像期刊则是更可行的实现这一转变的办法,在这个过程中订阅期刊还是能继续提供稳定的收入,直到开放存取的镜像期刊能够获得足够的盈利为止。 最终,镜像期刊会与它发源的期刊合流,从而实现向开放存取的彻底转变。 此外,镜像期刊模式看起来更透明,相比之下,混合型期刊则因为存在“双重收费”的空间而备受诟病。双重收费指的是混合型期刊一方面能收到图书馆的订阅费,另一方面又还从投稿人手中收取论文处理费(APC)。 而对于镜像期刊来说,它的内容和商业模式完全独立,因此关于其双重收费的疑虑一般比较少。 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ACSE)的常务理事同时也是出版商的 Angela Cochran,在她发表在 The Scholarly Kitchen 网站上的一篇相关文章中提到:“这两类期刊的商业模式不同,如果其中一类只接受订阅,而另一类只做开放存取,就更容易消除双重收费的顾虑了”。 对投稿人而言 镜像期刊能让投稿人更自由地选择在心仪的刊物上发表学术文章,但事实上学术界还是很看重期刊声望的,因此,研究者们自然希望自己的文章能够在已被同行广泛认可了的刊物上发表。 但可惜的是大多数领域的许多权威杂志还是基于订阅的,而关于开放存取的资助规定限制了学者们对于目标期刊的选择,即这些规定往往不支持他们随心所欲地选择想要投稿的刊物。 而镜像期刊提供了解决这个困境的方法之一。正如 Angela Cochran 安所说:“有了镜像期刊,至少还是可以让那些必须遵守 S 计划的投稿人从期刊的现有声誉中受益……” 真相 在最近的一次修改中,S 计划明确指出只有在“变革协议”的框架下,它才允许受其资助的研究者在镜像期刊上发表文章。 在此协议下,期刊必须在商议好的转变期内(2024年前)完成向完全公开存取的迁移。此外,这类协议的合同文本必须公开,且合同必须在 2021 年前订立。 投稿人还应该知道的是,大部分镜像期刊还没有影响因子。因此,如果投稿者所在的单位像大部分机构一样,不管怎样还是比较看重影响因子的话,镜像期刊就不是好的选择了。 由于存在这些问题和挑战,镜像期刊的未来并不是板上钉钉。如果镜像期刊不符合 S 计划的要求,那么接纳它的人会非常有限。 目前为止,镜像期刊基本上还只是权宜之计,只是在实现全面开放存取之前,为基于订阅的期刊提供一种经济上可行的途径。至于镜像期刊能否实现人们期待已久的全面开放存取科研,或者说能实现到什么程度,我们还要静观其变。 抗击肺炎,意得辑在行动 —— 免费论文服务公益活动 活动时间: 2020.2.5日-3.31日 活动内容: 凡涉及新型冠状病毒研究的论文,意得辑免费提供翻译、润色、图片优化服务 服务内容: 标准润色、专业论文翻译(免费) 活动条件: 文章主题必须与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相关; 它的起源和传播; 治疗药物;健康(身体及精神)状况; 以及社会、经济、政治、行政/政府成果。只提及或比较不同病毒/疫情/流行病的研究将不适用。适用于文稿字数在4000英文单词以内或8000中文字数以内。 点击查看官网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3672 次阅读|0 个评论
写信时所用的称号:Dear Mr. 或 Dear Ms.?
editage 2020-3-18 09:56
如果收信人是学者或科学家,解决方法很简单,可以直接写“尊敬的某某博士(Dear Dr Smith)”,而“某某”指的是其姓氏或家族名称。如果收信人有博士学位,此称呼是正确的;即使他/她不是博士,相信也不会对此尊称有所介意。 若你不知道收信人的性别,一个共同的约定是使用其姓氏和名字,但不加称号(Mr/Miss/Ms),如“尊敬的莱斯利·史密斯(Dear Lesley Smith)”。使用这种形式时,收信人的名字可能不接受缩写, 如“Dear L. Smith”。 若你连收信人的姓名都不知道,更不用说其性别,能被接受的方法是以其正确的职位或称谓称呼他/她,如“Dear Manager/ Editor/ President”。顺便说一下,正式书信里的称呼后使用的标点符号得看情形而定:在美国习惯使用冒号,如“Dear Dr Smith:”;在英国则比较常见逗号, 如“Dear Dr Smith,”。 抗击肺炎,意得辑在行动 —— 免费论文服务公益活动 活动时间: 2020.2.5日-3.31日 活动内容: 凡涉及新型冠状病毒研究的论文,意得辑免费提供翻译、润色、图片优化服务 服务内容: 标准润色、专业论文翻译(免费) 活动条件: 文章主题必须与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相关; 它的起源和传播; 治疗药物;健康(身体及精神)状况; 以及社会、经济、政治、行政/政府成果。只提及或比较不同病毒/疫情/流行病的研究将不适用。适用于文稿字数在4000英文单词以内或8000中文字数以内。 点击查看官网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16218 次阅读|0 个评论
加州大学与 PLOS 签订公开获取协议,初级科研工作者将收益
editage 2020-3-17 17:39
加利福尼亚大学与 PLOS 签署了一份为期两年的公开获取协议。 根据该协议,对于想要在 PLOS 期刊上发表文章的科研人员,加州大学图书馆将支付 1000 美元的论文处理费(APC),剩余部分由个人承担。PLOS 是一家非盈利的公开获取论文出版商,其论文处理费价格为 1500 美元到 3000 美元不等。此外,对于没有能力支付剩余部分的作者,可请求加州大学图书馆帮助支付这部分。 也就是说,该协议旨在帮助那些打算在 PLOS 期刊上发表论文但是经费有限的研究人员,通常来说,主要针对那些新手研究员以及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员。针对该协议,加州大学一名毕业生 Arun Durvasula 说:“大多数科学家都支持公开获取,因为他们希望所有对科研感兴趣的人都能够阅读到他们的文章”。加州大学环境与可持续性研究所的一名副教授表示: “公开学术研究能够让每个人都能从学术研究中获益,获取事关一些重要事件的信息,如气候变化等”。 这份让研究人员与大学一起分担论文处理费的试行协议,试图让向完全公开访问转换变得更加可行。PLOS 董事会成员 Keith Yamamoto 乐观地表示:“主要机构利益相关者可以齐心协力,开发出同时服务科学、科学家、培训对象的可持续模式”。 加州大学是美国科研论文最多产的机构之一,每年国内 10% 的论文均来自该大学。从 2010 年初开始,大学已经开始逐渐向公开获取模式靠拢。加州大学加利福尼亚电子图书馆副执行董事的 Ivy Anderson 透露,该协议符合大学的目标:“加州大学一直在重新规划自己的期刊支出,支持公开访问出版”。她补充说:“我们打算与众多出版商合作,一起向完全开放访问过渡”。 值得一提的是,加州大学已经于去年七月终止了与 Elsevier 基于订阅的协议,但已经计划在今年第一个财政季度与 Elsevier 重启对话。 这次讨论是否会得出更加积极的结果?Durvasula 等胸怀抱负的研究人员希望看到积极的结果。他相信公开访问代表着未来发展方向,并补充道:自己“希望公开获取能成为常态,不在需要讨论”。 抗击肺炎,意得辑在行动 —— 免费论文服务公益活动 活动时间: 2020.2.5日-3.31日 活动内容: 凡涉及新型冠状病毒研究的论文,意得辑免费提供翻译、润色、图片优化服务 服务内容: 标准润色、专业论文翻译(免费) 活动条件: 文章主题必须与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相关; 它的起源和传播; 治疗药物;健康(身体及精神)状况; 以及社会、经济、政治、行政/政府成果。只提及或比较不同病毒/疫情/流行病的研究将不适用。适用于文稿字数在4000英文单词以内或8000中文字数以内。 点击查看官网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1316 次阅读|0 个评论
成为审稿人,有4个途径
editage 2020-3-16 17:02
为什么年轻的科研人员想要成为审稿人? 成为审稿人代表被认可成为领域专家。对于科研新手,简历和名声能因此加分,也是科研生涯向前进一步的象征。除此之外,审稿人也有机会了解领域内的最新发展,拓展见识。 对年轻的科研人员来说,拓展人际网络很重要,担任审稿人可以和期刊编辑以及其他同行互动。基于这些种种原因,许多刚开始科研生涯的研究人员以及博士后研究人员都期待收到审稿邀请。 新手成为审稿人,可以通过以下四个途径。 1. 发表论文 显而易见,最直接的办法就是自己有高质量的论文发表记录。你要是在某本期刊发表过多篇论文,就更有可能收到审稿邀请,也更容易被领域内的人推荐。原因很简单:你熟悉这个领域的最新趋势和专业标准。 除了提升被引用次数之外, 还应当对论文标题下功夫 ,使用恰当的关键词,以便期刊编辑们在使用 PubMed 这些数据库时更容易找到你的论文。 2. 你的导师可能有人脉 你的导师除了能给你学术指导,还很有可能带来人脉。作为过来人,他们通常和期刊编辑保持着联系,如果能通过他们引荐,会很有说服力。最理想的情况是,你的导师本身就是期刊编辑。 如果以上情况都不是,但导师参与过审稿,可以问问他们是否能带带你。在成为真正审稿人之前,这种手把手的带教,会十分有效。 3. 大胆主动地去找编辑 与其等着编辑来找你,倒不如自己找上门去,大胆表达自己的审稿意愿。利用各种会议或者社交场合和领域内的期刊编辑套套近乎,说一些新鲜的个人想法,都能赢得他们的好感。 如果能要到编辑的常用邮箱(在中国当然微信更常用)那是最好的,邮件里写清楚履历和发表记录。更重要的是,事先一定要了解清楚期刊对于审稿人的基本要求与期望,做到有的放矢。 4. 利用其他渠道练手 一些科研平台比如 F1000Research 和 PubMed 会采用“发表后同行评审”的模式,注册用户可以自由评论已发表的文章。在讨论的氛围中练手,成长会更快。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平台的用户通常会选择匿名评论。评论可长可短,甚至可以是一篇博文。 结语 寻找审稿人是期刊编辑的工作日常。有意思的是,不少编辑喜欢找年轻的科研工作者审稿。理由是,年轻的科研工作者拒绝审稿邀请的概率更低,而且对审稿工作会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抗击肺炎,意得辑在行动 —— 免费论文服务公益活动 活动时间: 2020.2.5日-3.31日 活动内容: 凡涉及新型冠状病毒研究的论文,意得辑免费提供翻译、润色、图片优化服务 服务内容: 标准润色、专业论文翻译(免费) 活动条件: 文章主题必须与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相关; 它的起源和传播; 治疗药物;健康(身体及精神)状况; 以及社会、经济、政治、行政/政府成果。只提及或比较不同病毒/疫情/流行病的研究将不适用。适用于文稿字数在4000英文单词以内或8000中文字数以内。 点击查看官网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4849 次阅读|0 个评论
注意10个点,做实验更安全
editage 2020-3-15 10:35
实验室安全的重要性无需赘言。在实验室中工作的研究人员总会面临诸多潜在危险:化学危害、生物危害、物理性危害甚至放射性危害。然而,达娜·梅纳德(Dana Ménard)和约翰·特兰特(John Trant)2019 年 11 月在《自然》杂志中发表的一篇评论文章指出,目前在实验室安全意识方面还存在非常严重的问题。前述二人经调查研究后得出了如下令人担忧的数据: 30% 的受访者曾目睹过严重到需要医疗救护的实验室事故。 15-30% 的研究人员曾经历过实验室事故或在实验室中受伤。 25-38% 的实验室人员有过发生事故和伤害但未上报 PI 或主管的情况。 只有 40% 的受访者称自己在实验室工作时会穿戴个人防护装备(PPE)。 25% 的受访者并未接受过有关当前工作环境危害的培训。 27% 的研究人员从未在开始实验室工作之前进行任何风险评估。 梅纳德和特兰特指出:“研究实验领域存在太多高危操作和漠视安全的现象,以至于很多业内人士认为这些问题只是普遍现象,甚至不将其视为问题”。为纠正上述情况并确保实验室工作环境的安全性,我们总结了适用于所有研究人员的一些基本规则和实践建议。 一、使用防护装备 在实验室工作时必须穿戴个人防护装备。进入实验室之前应穿好长袖实验工作服、非露趾的鞋子和护目镜。 留有长发的人员应在进入实验室之前扎好并固定头发。每个人都应了解当前正在进行的工作是否需要穿戴其他防护装备或移除金属制的手表和戒指等个人用品。 除了保护皮肤和眼睛以外,这些防护装备还有助于最大限度地降低发生污染的可能性。 二、严禁将食物或饮料带入实验室 工作时喝咖啡或喝水似乎是很正常的情况,但在进行实验时不能这样做。除了影响实验室的整洁以外,食物和饮料还会分散实验人员的注意力。 此外,由于在进行实验工作时桌子和手上都可能沾有化学残留物,食物和饮料有被污染的可能。 在离开实验室之前也请仔细清理双手,因为有害的微量化学物质、组织、细菌等被带入其他空间(如餐桌或工作站)可能导致疾病或其他问题。 三、安全处置实验室废物 研究人员经常忽视实验室废物处置的安全问题。化学药剂类的废物应用指定容器处置,不得将其倒入水池。未用完的试剂也须注意安全处置,绝不可倒回原容器。植物性废物必须进入垃圾箱,不可将其倒入水槽,否则会堵塞排水道。 触及生物培养物时应注意安全,要了解用肥皂和清水是否可以洗净,有无必要使用更强效的清洁手段来杀灭有危害的微生物。另外,对于锋利物品(例如剃刀、针头和易破碎的玻璃容器等),事先要了解所处实验室的处置规范。找出实验室的手册并认真阅读,有任何疑问时都可以向同事或教授请教。 四、小心处置化学物质 化学伤害在实验室环境中很常见,但这种伤害有时会有致命的后果。1997 年,美国著名化学家凯伦·韦特哈恩(Karen Wetterhahn)就因汞中毒而去世,而中毒的原因仅仅是几滴含汞的化合物透过手套进入了她的身体。她在中毒数月后开始出现相关症状(例如失去身体平衡、视力、语言和听力受损等)并最终失去了自己的生命。 严禁嗅闻或品尝任何化学物质。制作化学混合物时应格外注意。为防止错拿试剂,在开始工作之前务必仔细检查试剂瓶上的名称。使用试剂瓶时应在远离身体的位置轻轻拧开瓶口。 使用试剂之前应仔细阅读实验室手册和试剂瓶的标签,找出其中的预防措施并严格遵循。用完的试剂瓶必须封好,否则会发生危险。为避免发生事故,所有试管和其他容器必须贴有标签,有潜在危害的化学品也应明确标明。 五、注意实验室设备的安全 除化学物质以外,实验室设备操作不当也是引发事故的一大原因。使用锋利刀片时注意安全,电热板和本生灯等使用完后必须关闭断电。 发现有电线磨损或损坏时不要触碰并立即上报有关单位。玻璃器皿破碎后不要试图用双手捡起碎渣,找出扫帚和簸箕并仔细清洁即可。记住在使用后将所有设备放回原处。 六、学会如何应对火灾 所有易燃材料必须放入防火柜。使用后不要忘记将这些材料放回指定的柜子,随意放置会导致严重的火灾隐患。 使用本生灯和加热操作时注意安全。实验涉及易爆物质时必须严格遵循相关安全规范。在开始工作之前就应明确了解灭火器的位置。如发生火情,首先尝试使用灭火器灭火,如发现无法灭火或火势蔓延则应立即致电消防部门。 七、只在实验室内进行实验 禁止为实验准备或任何其他目的将实验室设备带离实验室,否则可能导致实验用品受污染或危害其他环境。再次使用实验期间穿着的衣物之前应将其洗净。 八、发生意外时保持冷静 意外事故很难彻底杜绝,即使采取预防措施也不例外。一旦发生意外不要恐慌,不然会使情况恶化。面对事故时应保持冷静,不要仓皇逃跑,否则可能被电线绊倒或撞倒化学药剂的容器。重要的是要事先了解灭火器、急救箱、急救电话,洗眼装置等安全设备的位置。 不慎让化学物质或颗粒进入眼睛或皮肤时要立即冲洗。参加实验室安全演练时要认真投入,只要经常演练就能在面对真实事故时更好地应对。最后还要记住定期向主管人员汇报实验情况并严格遵循他们下达的指示。 九、尽量避免独立进行实验 在实验时最好有其他同事在场。尽可能地避免独自工作,多一个人在场就更有可能发现错误和失误,从而提前避免重大事故的发生。此外,万一发生事故,两个人的反应也总要快过一个人,即使是微小的事故也不例外,例如被碎玻璃割伤后你的伙伴就能帮你包扎或清理碎渣。 十、保持责任心 在实验室中进行的实验必须事先经过规划和研究。实验室并非游乐场,不可像有些学生那样胡乱随意(用酒精在地上勾勒出图案并在点燃后欣赏所谓的“火焰涂鸦”)。 进入实验室之后就应该保持严谨负责的态度。在工作时要全神贯注,因为稍有分神就可能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和损失,严重时甚至危及人命。制作化学药剂或处置危险物质时要提醒室内其他人员保持安全距离。开始实验之前要仔细检查所有准备工作,完成实验之后要进行清理。 实验室和机构要对实验室的安全负责,地方、州和联邦法规中也有相关的规则,但是,要想真正形成安全谨慎的实验室工作文化,每一名研究人员还应在遵守安全规则的基础上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在实验室中的每一个人都应承诺通过认真谨慎的态度和安全的工作方式保证自己与他人不受任何伤害。 抗击肺炎,意得辑在行动 —— 免费论文服务公益活动 活动时间: 2020.2.5日-3.31日 活动内容: 凡涉及新型冠状病毒研究的论文,意得辑免费提供翻译、润色、图片优化服务 服务内容: 标准润色、专业论文翻译(免费) 活动条件: 文章主题必须与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相关; 它的起源和传播; 治疗药物;健康(身体及精神)状况; 以及社会、经济、政治、行政/政府成果。只提及或比较不同病毒/疫情/流行病的研究将不适用。适用于文稿字数在4000英文单词以内或8000中文字数以内。 点击查看官网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3434 次阅读|0 个评论
高效能科研人的 9 个习惯
热度 2 editage 2020-3-15 10:29
做科研可以说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大多数情况下,你需要同时进行多项工作,赶截止日期,处理事务性工作等等。那么,怎样才能迎难而上、保持高效呢?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讨论一些习惯,这些习惯能让你的科研人生变得更加轻松,并且帮助你成为一名高产高效的科研工作者。 ONE丨设定目标 如果你能设定一个明确且现实的目标,那么你就成功了一半。不论是短期还是长期的奋斗,设定目标都能为其指明方向。同时,它还能让你明确你努力究竟是为了什么,从而让你保持前进的动力。 以下是设定目标和实现目标的一些要点。 设定SMART目标。根据SMART目标管理原则,你的目标应该具有明确性(S)、可量化性(M)、可行性(A)、相关性(R)和时间约束性(T)。请从这些方面来评价你定的目标是否是恰当的。 目标要细化。把目标细化大有裨益,因为这样你能够更方便地管理那些较大的目标。同时,在完成每一个“小”目标之后,你都能获得持续的成就感。 跟踪目标进度。定期检查你的表现和目标,这样才知道你是否需要对其进行必要的修正。 找个监督伙伴。有了这样的伙伴,你就能向其分享你的具体目标和进展,从而走上正轨。在理想情况下,这个人可以是你的同辈或是和你有着共同目标的人,这样一来你们还能互相督促激励。 TWO丨凡事有条理 如果你经常问自己“怎么一天又过去了?”,那么很有可能是时间在推着你走,而不是由你管控着自己的时间。当然,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确实每一天都会有很多日常工作要做,像是要取得科研进展、赶文章进度、掌握领域新动态、和合作者通信等等。但是,真正能够帮助科研人员完成任务的是他们工作的条理性。有了条理,才好一心多用、抓好重点而确保无所遗漏。 为了更高效地做科研,你可以从以下方面对工作进行条理化。 每日工作。给每一项工作都分配一天中某段特定的时间。例如,你可以在某段时间里写论文,这段时间可以是清晨,也可以在晚上,只要你觉得是有帮助的都可以。同样,你也可以把行政性的工作放在人比较懈怠的时间段,例如像午饭后的时间。 数据管理。推荐使用数据管理工具来记录数据,你还可以通过文献管理软件或带注释的参考文献保存有用的文章和引用数据。对研究资料进行分类管理,这样,你就能对它们了如指掌,做到随用随取。 通信管理。在收件箱里创建文件夹,并对不同种类的电子邮件分配不同的规则,这样你就能更方便快速地读取或回复邮件。 THREE丨时间管理 不论是对于研究项目的良好运行,还是对于研究者的总体幸福感,有效的时间管理都至关重要。如果你不能较好地管理时间,很有可能会觉得自己能力不足,压力山大。长此以往,这甚至会导致职业倦怠。此外,其重要性还体现于只有做到了有效的时间管理,你才能在实验室外真正获得自己的个人生活。 管理时间的第一步是记录时间。安阿伯市密歇根大学的生态学家梅根·达菲曾说:“要管理好时间,首先要知道时间都去哪儿了。”达菲女士她从做博士后开始记录时间,她当时就发现自己把很多时间都用在了刷新闻上。一旦知道时间都用在了什么地方,你就能决定哪些事情可以继续做,而哪些活动需要终止或者要控制一下了。 为了完成必需的任务,你可以采取以下这些策略。 设置优先级。设置优先级能让你聚焦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你可以利用像优先级矩阵这样的工具,基于紧迫性和关键性这两个标准,来确定你的工作重点。 批量处理某些工作。邮件不要来一封,读一封,回一封,请用某段特定的时间来完成这项工作。 尽量外包或委托完成某些工作。这样,你才能为你真正喜欢的事情腾出时间和精力。 FOUR丨保持消息灵通 科学进步日新月异。只有随时了解工业和研究领域中的最新进展,你才不会落后于人。保持消息灵通还能带来一些新机遇,像是找到好的合作伙伴,发现有助于研究的信息,了解基金申请的新途径或是参加某个学术会议。只有保持消息灵通,科研工作者才更有力量掌控局势。 但是如何才能在繁忙的日程中找到时间阅读相关信息呢?除了以上推荐的时间管理技巧,还有以下这样一些建议。 积少成多。每天花一点时间来了解相关的新闻和信息,就算只是茶歇时短暂的十分钟也可以。常言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学会速读。速读让你不用深究就能快速明白一段话的主旨要义。这样,你还能迅速识别出真正相关的信息,这对于信息爆炸的当下来说尤为重要。 FIVE丨保持前瞻性 前瞻性是指通过超前思考来保持先机。 这意味着对所有的研究需求都要进行深入思考,并确保这些需求能够得到及时的满足。这还意味着要预先设想研究项目最终可能要面临的各种挑战,例如获得某个必要许可的过程中可能会有所拖延。此外,还要准备好如何应对这些挑战。有时,这还意味着要有一个备用计划,这样即使先前的计划失败了,你还能执行新的行动计划。 前瞻性还能有助于文章的发表。在写文章之前,你应该确定目标刊物,这样能节约时间,并能尽量让你的文章贴近该刊物所需的风格。你还应该提前知道刊物的审稿过程和撤稿规定,这样就算遇到破天荒的拖延情况,你也能很好地应对。你甚至还可以准备好一个备选的同行审稿人名单,这样,就算期刊编辑他们自己没能找到也没关系。 最后一点,前瞻性对你的事业也大有裨益。例如,如果你能预测到某种技术或方法在未来可能成为标准的做法,那么从现在开始,你就应该着手学习那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了。 SIX丨搭建人脉 虽然说做具体的科研一般都要在实验室,但是其实科研的很多方面都发生在实验室外。不管你是哪个层次的研究者,建立实验室外的科研人脉网都相当重要,原因有以下这些。 它能带来科研新可能。和其他科研工作者会面并了解他们所作的工作,这样能开阔你的视野,还可能会给你自身的科研带来新的见解和思路。 它能提升科研可见度。与他人分享你的科研内容,能够让其被更多的人所了解,给他们带来益处,这也是科学发展的基石之一。 它能通向科研新机遇。你现在建立的人脉可能变成你以后的科研机遇。正如墨尔本拉筹伯大学科研影响力研究中心的高级协调员韦德·凯利博士所说:“我能拿到(我)这份工作的原因就在于我过去一直都在努力建立我的人脉网,他们乐意帮我,也愿意跟我分享有关工作机会的信息。” 它能促进科研亲密度。不论是好是坏,一个人经历的分享总能引发人们的共鸣,还能让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变为可能。 当然,建立科研人脉网耗时费力,但是当今技术的发展使它变得方便多了。现实世界中的联系当然更为理想,但是,即使是通过问答论坛或是社交媒体平台建立的虚拟世界人脉,也可能有同样的价值。 SEVEN丨扬长避短 我们都有长处和短处,但是人只有在发挥所长时才能工作得最好。如果知道自己的优势在哪,那么你就能在日常工作中变得更为高效,在职业发展中也能成长得更为迅速。总有人是“晨型人”,也有另外一些人是“夜猫子”,这也是同样的道理。你可能擅长于构建网络、搜集数据,但是一到系统化存储这些数据的时候就摸不着头脑。这种情况下,你可以和正好擅长数据管理的人合作,达到双赢的效果。 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大学的生态学家理查德·普里马克说,他只做那些自己觉得有价值的工作。他认为,“长期把工作的重点放在一些让人不愉快的事情上,这样的职业规划是不会成功的。”高效的科研工作者明白他们的“地盘”在哪儿,并把精力集中在这块“地盘”,从而获得最大化的成果。 但还是有以下这样一些情况需要注意。 找到优势需要时间。人通常是通过反复试错才找到自己的优势的。因此,在你做科研的初期,你应该多去承担各种任务,参加各种活动。这样失败几次,你就能了解自己真正的优势所在了。 不要让你的“地盘”变成“舒适区”。要不断冲破自己的心理舒适区,时不时挑战自我。这不仅能帮助你成长,还能让你发现自己潜在的优势。 EIGHT丨照顾好自己 研究者的生活有时确实充满压力。问题是,你有没有缓解压力还是只是任其堆积?如果你不找到调节压力的方法,最终你的科研和生活都会受到不良的影响。你需要关注的是身体和心理两个维度,特别是因为存在其中一个维度会影响另一维度的情况。 以下是一些自我保健练习的简单方法。 学会休息。确保你能在周末空出一些时间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并且,只要有可能,尽量去度假吧。此外,你还应该在繁重的工作任务之间进行短暂的休息。 保证睡眠。确保睡眠充足,远离噪声、干扰和设备影响,达到真正放松休息的目的。 坚持锻炼。慢跑、瑜伽、远足等体育运动能很好地平衡做科研伴随的大量脑力劳动,还能让你保持身体健康。 注意沟通。把感觉和情绪封闭起来是很不健康的做法。有烦心事的话,可以分享给懂得聆听而不品头论足的朋友、同辈或是长辈听。如果这样做并没有效果,而你感觉事情失控了的话,请一定要考虑寻求专业的帮助。 如果你担心把自己摆在第一位会不利于你的工作,那你就想错了。照顾好自己能让工作的你变得更加高产高效。下面这个暖心的故事就是另外一个证据,故事中的科研工作者在精疲力竭的边缘挣扎后,终于学会了平衡高效的工作和健康的生活。 NINE丨庆祝点滴成就 成功来之不易,点滴都应该被庆祝。不论是调完了论文格式,还是文章被接收,大大小小的胜利都值得庆祝。而这个过程可以提醒你不要忘记欣赏自己,不要忘记感激为了达到最终目的你所走过的每一步。 此外,做研究通常都是群策群力,所以和其他贡献者们一起庆祝成功也很棒。因此,对给予你过帮助的同辈、导师、审稿人、合著者、合作者都表示感谢吧。正如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牛顿所说:“如果说我看得比别人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抗击肺炎,意得辑在行动 —— 免费论文服务公益活动 活动时间: 2020.2.5日-3.31日 活动内容: 凡涉及新型冠状病毒研究的论文,意得辑免费提供翻译、润色、图片优化服务 服务内容: 标准润色、专业论文翻译(免费) 活动条件: 文章主题必须与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相关; 它的起源和传播; 治疗药物;健康(身体及精神)状况; 以及社会、经济、政治、行政/政府成果。只提及或比较不同病毒/疫情/流行病的研究将不适用。适用于文稿字数在4000英文单词以内或8000中文字数以内。 点击查看官网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9863 次阅读|3 个评论
审稿意见再难听,你也得这么做
热度 3 editage 2020-3-11 09:43
本文编译自:Responding to peer review reports: Tips for authors,原文作者:Ben Britton 同行评审本质上就是让学术同行给论文把关。审稿人看完稿子后会把优缺点告诉编辑。 收到了审稿意见后,如何回复?这其中有讲究。 对审稿意见,应该抱怎样的心态? 首先,能走到这步已经非常值得肯定了!编辑既然决定把你的论文送审,说明他/她认可稿件的发表价值。 同行评审主要有两个作用:让编辑判断稿件该不该发;让作者知道论文存在的缺陷以及如何改进。为了能及时顺利地发表,作者在回复审稿意见时也是有窍门的: 高度重视审稿人提出的问题,并找出解决办法,期刊编辑一般都会觉得这种做法很讨喜 。 虽然回复要写给审稿人看,但也需要注意篇幅,捡重点说。不用猜审稿人是谁。当审稿意见篇幅比较长时,很多审稿人为了不被认出来,都会故意调整语言习惯(用词和语法)。而且在任何情况下,你的回信都该对事不对人,过分追究审稿人是谁对你没好处。 认真对待每条审稿意见。审稿人提到的每个点,你都得在稿件中做出相应的更改/澄清,或提供对你有用的证据。 我们应当带着善意去看审稿意见,这对提高稿件质量多少都有帮助。 动手改稿 下面就要开始动手改稿了,首先新建个 Word 文档,把收到的审稿意见复制粘贴上去。 分别用三种颜色做标注,比如:黑色 = 审稿意见,蓝色 = 你的回复,红色 = 文中做出的改动。把审稿人提出的观点、布置的任务做个分类。 分好类之后你有两个选择,一是按他们建议的改,二是反驳审稿人的说法,并给出有力证据供编辑参考。 不管选哪种,都说得简单点 ! 你的目的是解决问题,表述越简单越好,别让自己陷进没必要的讨论里。 不要故意跳过审稿人提出的问题 , 有经验的审稿人和编辑一眼就能看出这些小动作。 有时候可能是你词不达意,审稿人理解不到位,才会对你产生质疑, 所以自我解释是有必要的 。 假如你改过图表,记得把相关部分复制粘贴到回信里,再把改动标出来。也可以在论文里把对应的改动标出来。 有时候你不一定认同审稿人的话,可能是他们对你的观点有误解。发生这种情况时,简明扼要、有条理地做出解释,最好附带上其他文献,增加说服力。 编辑是最终做决定的人,而简洁明了、信息量又够的回信能给你加分。修好重投的论文可能会被送去二审,二审审稿人大概率会从原来的审稿人里选,人数通常大于一。不过要是一审审稿人都没空,也有可能另找别人来审。 写完回信,改完论文以后,自己再检查一遍,确保两篇文稿的语气专业、礼貌、冷静。你要凭风度和理智把编辑“拉到自己这边来”,这意味着要收起你对审稿人的负面情绪。还要感谢他们为审稿花的功夫,毕竟他们给你审稿属于义务劳动。 其他注意点 回复审稿意见时,别忘了知会共同作者一声,特别是当审稿意见五花八门啥都有,涉及你不熟悉的领域,或是要补实验。 不管你开头告没告诉他们, 修好的论文和审稿意见最后都得经所有作者授权才能重投 。 回信准备得差不多时, 你还需要另写一封投稿信 ,总结你对审稿意见的想法(正面的、专业的)。理想情况下,这封信的作用是用来说服编辑所有问题已经得到解决,稿件没必要再送二审。但这只是理想状态,最终决定还要看编辑,也可能受期刊政策的影响。总之不要有侥幸心理,把编辑搞烦了可能会起反作用。 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把论文传到期刊系统里,再次等待结果。编辑对重投稿件的处理速度从几分钟到几个礼拜不等,取决于文章是否需要送审。 还有一点,除了你看到的审稿意见, 编辑手上可能还有别的你看不见的保密内容 。如果他/她觉得这些非官方的建议有可取之处,可能会给你指一指方向。此外,编辑还可能特别提到希望你修改的点。对这些建议应当一视同仁,甚至更上心,毕竟它们是编辑给的送分题。 最后我要说,假如你觉得要改的地方多到不能接受,其实可以考虑转投别家期刊。但该改的稿子还是要改,和现在这家期刊八字不合不代表你的论文就没问题。而且就算换一家期刊投,大概率还会碰上同一批审稿人。就算换别人审让你过了,文章发出来之后,最初这几位审稿人还是能看见,说不定还会跑到学术会议上公开质疑你。 抗击肺炎,意得辑在行动 —— 免费论文服务公益活动 活动时间: 2020.2.5日-3.31日 活动内容: 凡涉及新型冠状病毒研究的论文,意得辑免费提供翻译、润色、图片优化服务 服务内容: 标准润色、专业论文翻译(免费) 活动条件: 文章主题必须与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相关; 它的起源和传播; 治疗药物;健康(身体及精神)状况; 以及社会、经济、政治、行政/政府成果。只提及或比较不同病毒/疫情/流行病的研究将不适用。适用于文稿字数在4000英文单词以内或8000中文字数以内。 点击查看官网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4011 次阅读|5 个评论
写论文纠结过这两个选择?这篇长文帮你解惑
editage 2020-3-10 10:54
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 无论是撰写各种论文或报告,做调查往往是其基石。能否选择正确的研究方法决定了你的论文是否成功及其整体质量。 因此,在研究初期就选择正确的研究方法十分重要。本文将详细讨论不同的研究方法,帮助你分辨哪种方法最适合你的研究。 一般而言,收集数据有两种方法: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我们来详细地了解一下。 定量研究 用这种研究方法收集的数据通常表现为数字和图表,以此证实理论和猜想。收集的数据是该主题相关的事实信息。在定量研究的指导下,可以用如下方式收集事实信息: 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是指通过电话或网络向个人进行调查,询问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以多选或评分的方式出现。论文写作中,在用数据表格汇总调查结果前,你可以先向读者介绍你于何时何地进行了调查,接受调查的有关人员耗时多久完成了这些问卷 ,以及问卷回收率,等等。此外,你可以将完整的调查问卷收录在附录部分,让读者能更清晰地理解收集的数据。 实验法 实验法是指在对照环境下进行实验,然后从中获取数据。这类数据通常在控制变量进行实验的情况下用于确立因果关系。论文写作中,可以完整阐述你是如何设计实验的(例如组间设计或组内设计),使用了哪些工具、技术以及完整的实验流程。 现有数据法 现有数据法是指从现有的来源中收集数据(例如公开出版物或归档数据),将其用于你自己的分析。在论文中输入你的数据,包括你从何处搜寻到这篇材料的信息,这些数据最初是如何处理的,以及你使用了何种标准来选定数据范围。 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在自然环境下观察人群,无法控制变量。 内容分析法 内容分析法是指系统性地根据特定词汇或文本来分析沟通模式。 在定量研究中,你可以涵盖如下信息: 数据是如何获取的 分析数据使用的软件(例如Stata或SPSS) 使用的统计方法(例如回归分析) 定量研究的一个案例 假设如下场景,你正在调查自己大学里的300 名学生,调查问题如下:“按 1-5 分标准打分,你对教授教学技能的满意度如何?” 你可以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得出结论,如“平均而言,学生们对他们教授的满意度为 4.4。” 定性研 究 这种方法通过访谈,焦点小组,案例研究,话语分析和文献综述来理解人的想法,概念,或经历。它基本上是一种用于收集人的想法和经历的调查。让我们来看看在定性研究中用到的方法。 访谈 访谈是指口头询问受访者一些开放式问题。说明何时,何地以及如何进行了采访。包括以下信息: 你如何找到并选择出这些受访者的? 参与访谈的人数是多少位? 对话以何种形式展开(结构化,半结构化,非结构化) 访谈耗时多久 用何种方式记录下访谈(例如视频音频记录和做笔记) 你观察的哪种群体或社群? 你是如何接触到这些受访者的 焦点小组 焦点小组是指让一群人讨论一个话题,并收集不同观点。 案例研究 案例研究是指深入研究某个项目,某个组织,某人或某团体。解释你是如何为自己的分析来选择案例研究材料的(如文本或图像),你分析的材料的类型,以及你收集和选择它们的方法。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是指调查其他作者已经发表过的成果。 定性研究中,分析部分会基于图像,语言和观察(通常包括文本分析的形式)。具体方法包括: 内容分析:就句子,单词和短语的含义进行讨论并归类。 主题分析:将数据编码并仔细检查,确认广泛的主题和模式。 话语分析:研究有关其社会背景下的沟通与目的 定性研究的一个案例 假设如下情况,你正在对 20 名学生进行访谈,询问他们如下问题:“你对课程学习的满意程度如何?”,“这项学习计划的优点是什么?”,“学生认为怎么做能够优化这项学习计划?”根据得到的回答,你要用转录软件来转录所有访谈内容,从这些回答中发现共性和模式。 混合方式 混合方式是指结合深入调研和数据测量二者。 比方说,你采用访谈的方式来了解学生们对他们学业的满意度,他们的回答提供了新的见解。之后,你使用问卷调查法,来大规模评测这种新见解。 另一种方法是,一开用问卷调查找出趋势或观点或信仰,之后再进行访谈,更好地了解某种趋势背后的原因。 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之区别 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收集数据的方式不同,而且它们用于解答各种不同的研究问题。 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之选择 采用定性或定量数据的经验法则是: 如果你想要证实或者测试某物(某种理论或假说),那么采用 定量研究更合适 如果你想要理解某物(某些概念,观点,或经历),那么采用 定性研究更合适 针对大多数的研究课题,你可以从定性研究,定量研究或混合方式中进行选择。除开其他方面,具体采用何种方式取决于:你采用的是归纳法还是演绎法;你的研究问题具体是什么;你的研究是实验性研究,相关性研究还是描述性研究;及其他诸如经费,时间,数据可得性等因素。 分析定性和定量数据 通过定量研究获得数据后,你可以通过统计学方法分析综合数据,从数据中发现模式或共性。研究结果可以用图形和表格表示。诸如 SPSS,SAS 或者 Excel 等应用软件可以用来计算参数,如: 平均分 特定回答出现的次数 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的可靠性 分析定性数据比定量数据更具挑战性。它包括图像,文本或视频,而不再是数字。 分析定性数据的一些常规方法是: 定性内容分析:追踪词或短语的所处位置,出现情况,和具体意义 主题分析:仔细检查数据,以确定主题和模式 话语分析:研究在社会情境下沟通是如何进行的 结论 请记住,你的目的不只是描述你采用的方法,而是要说明你如何以及为什么要使用它们,并证明你在研究中严格执行这种方法 你应该做到说服读者,为什么要选择定性研究或定量研究的方法,以及这种研究方法如何与你的研究目的相匹配。采用的研究方法必须能清晰回答研究问题和问题陈述。在论文中,要时刻将采用的研究方法和你论文的主要目的结合在一起。 抗击肺炎,意得辑在行动 —— 免费论文服务公益活动 活动时间: 2020.2.5日-3.31日 活动内容: 凡涉及新型冠状病毒研究的论文,意得辑免费提供翻译、润色、图片优化服务 服务内容: 标准润色、专业论文翻译(免费) 活动条件: 文章主题必须与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相关; 它的起源和传播; 治疗药物;健康(身体及精神)状况; 以及社会、经济、政治、行政/政府成果。只提及或比较不同病毒/疫情/流行病的研究将不适用。适用于文稿字数在4000英文单词以内或8000中文字数以内。 点击查看官网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2747 次阅读|0 个评论
写论文,- – — 这三个“短横”用对了吗?
热度 2 editage 2020-3-9 13:07
科研写作需要使用许多符号,如度数符号、元素周期表符号、公式符号等等。 在本文中,我们着重介绍在物理科学和工程论文中常见的符号使用错误,以及一些重要的样式规则。 这里先介绍一种符号输入的“神奇操作”。 打开 Word,输入 002D,选中这四个字符,然后按住 Alt + X。你会发现,这四个字符变成了连字符“-”。(注意,第三方输入法有可能让此操作失效。) 本文提到的其他符号也可以用这种方法输入,文中也会标明其对应的“四字代码”。 1.hypen(-),en-dash(–)和em-dash (—)的规范使用 这三个小短横看起来只有长短的区别,但各自的叫法完全不一样,在使用上也个各有讲究,用错了会严重影响论文的“卷面分”。 长度最短的 hypen(-)用在:1)合成词中的连字符;2)负数符号 例: low-frequency range -10 to -5 closed-loop system phase-change-material-integrated thermoelectric panel 代码:002D 符号 en-dash 长度第二,有时可以替代单词 to,或表示范围或关联。在表示异构化(isomerizations)或者阶段过渡时,也应当使用 en-dash,而不是 hyphen。符号 en-dash 和前后的词语(数字)之间没有空格。 例: 10–15 kg stress–strain curves load–displacement relationships Navier–Stokes equations Runge–Kutta method solid–liquid transitions enol–keto tautomerism 代码:2013 在表示数字区间时,如果出现了 from 或者 between,中间就不要使用 en-dash。 例: from 12 to 2 (而不是from 12–2) -1 to +6(而不是 -1–+6) between 1 and 8 April (而不是 between 1–8 April) 符号 em-dash 长度最长,作用之一是在句子中间补充说明。em-dash 和单词之间没有空格。 例:In the experiment, the temperature—in addition to the pressure—was varied. 2,数字和符号间的空格 非字母符号(或单位),和前面的数字通常没有空格,包括:百分比(%),度数(°),角分符号(′)。还包括货币和数学符号。 例:10%;$15;+45;–38;±97;75°;8×10 mm 但有一个特例是摄氏度(℃)这个符号,部分期刊要求和前面的数字有一个空格,但部分期刊要求无空格。这一点,务必在投稿之前确认清楚。 3.符号(或单位)什么时候需要完整拼写出来? 如果句子开头有表示区间的数字,那么第一个数字需要拼写出来。第二个数字无需拼写,相对应的符号(或单位)需要用缩写。 例:Twenty-three to 25 g 而不是:Twenty-three to twenty-five grams 如果表示区间的两个数字都跟上了符号(或单位),那么两个符号(或单位)需要完整拼写出来。 例:Seven percent to 11 percent 而不是:Seven percent to 11% 当句子中的符号(或单位)没有和数字连用时,需要完整拼写出来, 例: a few millivolts to several volts the resistance is of the order of several megaohms the difference was a less than a few percentage points 4.复合单位中的间隔号(‧) 源自SI单位(国际单位制单位)的复合单位,需要用到中心点符号(‧),而不是用乘号(×),英文句号(.)或者星号(*)。没有这个中心点符号(‧),差别很大。mN 指的是 millinewton,但 m‧N 却代表 meter-newton。 例:12 W/(m‧K);25 J/(kg.K);158 Pa‧s 代码:2027 5.数字和单位之间的 hyphen 当“数字 + 单位”用在名词之前作为修饰,数字和单位之间需要加 hyphen, 比如:a 5-m length of wire;12-V battery。 但,如果“数字 + 单位”没有用在名词之前作为修饰,就不该用hyphen, 比如:a wire of length 5 m 或 a battery of 12 V 例:Example: A 20-m2 area was chosen for the scale model simulations. 6.不要用“看着像”的符号 有一些单位用的是希腊字母,有的作者会用看着像的拉丁字母替代,比如:用 u 代替 μ;用 A 代替 Å。这当然时不允许的。 例: 25 μV (而不是 25 uV ) 12 Å (而不是 12 A) 20–30 Ω(而不是 20–30 Ohms) 45°(而不是 45 deg) 另外两个例子: 不要用上标的字母 o 代替摄氏度符号,虽然有一些字体下两者会很像,但仍需避免混用。 不要用字母 X 或者 * 代替乘号(×)。 7.化学符号 化学符号的使用规则包括: 在加成化合物的公式中,两个成分之间应使用间隔号,两边不应有任何空格。在有水合作用的化合物中也应使用间隔号。 例:Good-quality boron nitride nanotubes were prepared from BH3·NH3 (not BH3NH3) by vapor-phase pyrolysis. 表达溶剂或反应混合物的成分时,避免使用冒号,用斜线或 en-dash 代替。但可以使用冒号来表示成分的相对比例。 例:For these studies, thin-layer chromatography was performed using acetone–alcohol–water (1:1:2) as the solvent. 为避免金属间化合物与合金之间的混淆,在指示合金的化学成分时,需使用 en-dash(在组成合金的元素之间使用 en-dash)。 例: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 has been performed for investigating the glass transition of Pd–Ni (not PdNi) alloy nanoparticles in the solidification process. 在这里,PdNi 是不正确的,因为它不是一种化合物,而是一种合金。 抗击肺炎,意得辑在行动 —— 免费论文服务公益活动 活动时间: 2020.2.5日-3.31日 活动内容: 凡涉及新型冠状病毒研究的论文,意得辑免费提供翻译、润色、图片优化服务 服务内容: 标准润色、专业论文翻译(免费) 活动条件: 文章主题必须与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相关; 它的起源和传播; 治疗药物;健康(身体及精神)状况; 以及社会、经济、政治、行政/政府成果。只提及或比较不同病毒/疫情/流行病的研究将不适用。适用于文稿字数在4000英文单词以内或8000中文字数以内。 点击查看官网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15425 次阅读|4 个评论
给科研新手的数字工具指南:项目管理和数据共享工具
editage 2020-3-9 13:06
随着学术格局的不断发展,现在科研人员可以使用许多不同的工具来管理其各个方面和阶段的工作流程和沟通。 项目管理工具 研究项目需要大量的管理、团队合作和规划工作。对科研人员来说,日常工作一般包括做实验、收集和分析数据、与同事讨论等。项目管理工具可帮助研究者高效计划和管理日常任务,以下项目管理工具是专门针对学术研究者而设计的: Labguru : 这是一个电子实验室笔记本 (electronic laboratory notebook , ELN) ,提供协作式项目规划和文件存储。科研人员可以利用 ELN 设计实验和工作流程,抓取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管理项目,并从直观的用户界面直接分享他们的工作,让监测研究进展更加轻松。该工具还设有一些有趣的功能,包括可定制的实验模板,冷藏箱中试剂的库存,跟踪细胞系,实验动物、细菌、标本等,协议集成,和标准作业程序 (SOP) 。 Asana : Asana 是一个基于网络的移动项目管理应用,可以促进团队沟通和协作,从而消除了电子邮件交流的必要。 Asana 可以用来创建项目和任务,并且可以在各种浏览器和设备跟踪任务进度。此工具的功能包括笔记分享、多种格式附件的上传、任务组织、实时更新、活动更新、通知和提醒。 Asana 不仅允许用户全程跟踪他们的项目,而且还会生成详细的进度报告。 Gantt Charts : 一种常见且有用的项目管理工具是甘特图。这不是应用程序,而是一种以连续和并行任务的形式显示项目计划的方式。在甘特图中,横轴方向表示时间,纵轴方向表示任务,因此,横条长度表示任务的持续时间,而图上的位置表示时间点。甘特图可在 Word 表格或 Excel 表中轻松生成,但使用 Microsoft Project 或 Wrike 等定制软件生成的甘特图的功能会更强大。对于科研人员来说,这一工具可跟踪重叠并行项目,为顺利推进多个项目进行规划和安排。 sciNote : 这是一款带有工作流程和模块化功能的开源实验室笔记本。 sciNote 的一个有趣功能是它允许用户在工作流程中链接项目的不同阶段,从而将项目或实验不同阶段获得的数据连接起来,扩展了数据背景;此功能使实验室笔记本条目的逻辑进程变得清晰。这款软件还有一项有趣功能是每个用户都有自己的角色并享有团队内一系列权限,以保护每位研究人员的个人数据并确保其机密性。 数据共享工具 数据对研究者至关重要,但分析、存储和共享大型数据集是一项艰巨的任务。目前已经开发了一些工具来帮助研究者完成这些任务,这些数据管理工具通常有助于数据分析,也是存储和共享数据的有效方式。由于数据共享是现在大多数资助机构的要求,这些工具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Zenodo : Zenodo 是一个多学科研究产品储存库,支持各种内容,包括刊物、演示文稿、论文集、项目、图像、软件(包括与 GitHub 的集成)以及所有语言的数据,由欧洲核子研究组织 (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Nuclear Research, CERN) 维护。它对数据格式没有任何限制,最多可以存储 50GB 的数据。此储存库中数据可终身保存,可以采用封闭(只要未授权都无法访问)、开放或禁止(禁止期内无法访问)状态储存。 DataCite : DataCite 为研究数据提供 DOI 号。它收集每个有 DOI 的元数据,结合成大型索引研究数据,这些数据可直接查询,让人查找数据和其他研究物件,正确引用数据,获取统计数据并探索连接。所有元数据都可自由访问和查看。 DataCite 提供了一个集成的搜索界面,可以从数百万条记录中搜索、筛选和提取所有细节。该软件可用于跟踪与基金相关的数据,这点很重要,因为资助机构要求数据共享。此外,跟踪经费数据可以让资助机构更好地了解他们的资金所产生的影响。 Dryad : Dryad 是一个科学和医学论文数据储存库,让科研论文的数据可被发现,可自由重复使用和可引用。 Dryad 可存储表格、电子表格、文本、视频、照片、软件代码和其他无储存库可保存的发表数据。 Dryad 支持许多期刊的整合提交功能,因此当作者将数据与其发表的文章一起提交给 Dryad 时,数据的链接也会包含在发表的文章中。 Dyrad 的目标用户是研究人员、期刊、科研协会、出版商、研究单位、图书馆和资助机构,因此具有广泛的知名度,并且数据库资源丰富。 Figshare : Fighare 是一个基于云计算网络的在线数字资源库,科研人员可以保存和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包括数据、数据集、图像、视频、海报和代码,从而使得他们的研究,甚至包括初步研究,曝光并获得认可。由于 Fighare 遵循开放数据原则,用户可以自由访问数据和上传内容。因此,科研人员可以通过 Fighare 公开他们的数据, Fighare 上的所有条目都有 DOI ,方便引用。 Fighare 还跟踪托管材料的下载统计,做为 altmetrics 的来源。 你使用过这些工具吗?是否发现有其他好用的工具?如果有,欢迎在下面的留言分享你的使用经验。相信你的观点会对很多研究人员带来帮助。 抗击肺炎,意得辑在行动 —— 免费论文服务公益活动 活动时间: 2020.2.5日-3.31日 活动内容: 凡涉及新型冠状病毒研究的论文,意得辑免费提供翻译、润色、图片优化服务 服务内容: 标准润色、专业论文翻译(免费) 活动条件: 文章主题必须与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相关; 它的起源和传播; 治疗药物;健康(身体及精神)状况; 以及社会、经济、政治、行政/政府成果。只提及或比较不同病毒/疫情/流行病的研究将不适用。适用于文稿字数在4000英文单词以内或8000中文字数以内。 点击查看官网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2768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生物技术到科研作者教育,这是我在学术出版界的故事
editage 2020-3-6 14:25
我在读生物技术研究所的时候,我的导师是属于负面激励类型的,他可能觉得在言语上打击一下,可以让学生更努力,证明他是错的。 我体内有音乐细胞,当时还负责合唱团的训练,我的导师会把我单独叫去,问我为什么要在实验室里浪费时间,反正我只有歌唱得好,他会一直问“妳看了几篇论文?”,我会低下头,因为我几乎没看。渐渐地,我发现,虽然我深受研究吸引,但我没有想要一辈子当研究人员。 所以我进入了科学传播领域,当起学术编辑,帮助母语非英语的研究人员发表他们的论文到国际期刊上。在我刚开始润色论文的前几年,时常会想到,如果我之前那位导师如果知道我现在每个礼拜读了多少论文,该有多惊讶,每次想到这里我都会忍不住笑出来。 我也开始了自己研究项目,研究关于学术发表流程的各个面向,调查研究员和期刊的期待,探究如何能让发表体系对作者更加友善,虽然我自己并不像大部分的学者一样,有丰富的研究产出和发表记录,但我自己也有几篇被拒后束之高阁的论文。而这些支持研究员的工作,让我深入理解到他们在发表论文上所遇到的困难,知道他们需要的,远远超过润色服务所能做到的。 我开始对作者教育产生兴趣,我想要在研究人员的科研生涯的每个阶段陪伴他们,给他们指导和建议,回答他们的问题,帮助他们学习跨越障碍,在他们研究失败或论文拒稿的时候,静静听他们说话。 意得辑专家视点让我每天都能做我自己喜欢的事,我的团队与研究人员交流和分享的所有互动,都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有意义。现在,这些从我们的指导以及学习资源受惠的研究人员,构成了我们巨大的科研社群,我很想亲自见见他们每一个人。 我想知道属于你自己的故事! 抗击肺炎,意得辑在行动 —— 免费论文服务公益活动 活动时间: 2020.2.5日-3.31日 活动内容: 凡涉及新型冠状病毒研究的论文,意得辑免费提供翻译、润色、图片优化服务 服务内容: 标准润色、专业论文翻译(免费) 活动条件: 文章主题必须与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相关; 它的起源和传播; 治疗药物;健康(身体及精神)状况; 以及社会、经济、政治、行政/政府成果。只提及或比较不同病毒/疫情/流行病的研究将不适用。适用于文稿字数在4000英文单词以内或8000中文字数以内。 点击查看官网
个人分类: 来自Eddy博士的发表专家的信息|1740 次阅读|0 个评论
给研究新手的实用指南:《如何写好科学论文》
editage 2020-3-6 14:22
很多人觉得在实验室做实验比写论文简单,主要是觉得文章结构、格式遵守起来有难度。此外,很多作者不确定什么才是标准的论文语言,希望通过上课、看书有更多了解。国际光学与光子学会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Optics and Photonics, SPIE) 提供的指南对科学和工程领域的学生、从业者来说就是一个不错的资源。 SPIE 指南手册 《如何写好一篇科学论文》 的作者是《微纳米刻蚀、微机电系统、微光机电系统期刊》 (Journal of Micro/Nanolithography, MEMS, and MOEMS,JM 3 ) 主编 Chris A. Mack 博士。他最初在自家期刊上发了一系列关于如何写好科学论文的文章 (2012–2018) , SPIE 的这份指南就是以原有文章为基础加工整理过的。 Mack 博士在书中深入讲解了同行评审期刊文章写作的格式、习惯等。 该书共有 16 章,讨论了写论文的方方面面,着重强调了 如何组织论文结构、语言和风格、引用格式、期刊编辑想看什么样的文章、审稿流程、发表道德等方面。 每一章的内容都很简短,且相对独立,单独拎出来看也不影响理解,十分阅读友好。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期刊编辑, Mack 博士还在书中安插了很多真实的例子,研究人员绝对会产生共鸣。对写论文和发论文都没什么经验的科研新手应该会很受用。 目前 SPIE 开放了该书的权限,可以去他们官网免费下载 PDF 文档—— 《如何写好科学论文》 。 抗击肺炎,意得辑在行动 —— 免费论文服务公益活动 活动时间: 2020.2.5日-3.31日 活动内容: 凡涉及新型冠状病毒研究的论文,意得辑免费提供翻译、润色、图片优化服务 服务内容: 标准润色、专业论文翻译(免费) 活动条件: 文章主题必须与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相关; 它的起源和传播; 治疗药物;健康(身体及精神)状况; 以及社会、经济、政治、行政/政府成果。只提及或比较不同病毒/疫情/流行病的研究将不适用。适用于文稿字数在4000英文单词以内或8000中文字数以内。 点击查看官网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2028 次阅读|0 个评论
案例分享:掠夺性学术会议如何给科研人员下套?
editage 2020-3-6 14:17
案例 一位研究新手有天收到了一封邮件,邀请他在国际会议上发言。他还从没在任何学术会议上发过言,所以很高兴收到这样的邀请。邀请人在邮件中高度评价了他的研究,主动提出论文完成后可以帮忙发在国际期刊上。此外,对方还提到这次会议将在某个旅游胜地举行,作为邀请的一部分,这位研究员还将获得观光待遇。 尽管会议注册费很高,但受邀的研究员觉得会议主题很合适,最终决定注册。在此之前,他先去会议官网看了看,在发言人名单里找到了一些业界口碑不错的名字,这才放心地报名了。 几天后,会议组织者发来邮件,通知他会议由于不可抗因素被取消了。我们的主人公多次要求对方退还注册费,但都没人回应。他不得已向意得辑求助。 采取行动 在浏览他们的会议网站时,我们马上注意到这个会议的范围不同寻常地广,涵盖了许多不同的学科。尽管会议名称中有“跨学科”一词,但同时跨了肿瘤学和数据科学听起来还是很诡异。 我们还在组委会成员名单中发现了来自不同领域的知名学者。而其中一位著名期刊的高级编辑刚好和意得辑有过来往,于是我们决定找他帮忙。谁能想到,这位编辑回复说他根本没听过这个会,也绝对不是所谓的组委会成员。到这里我们已经能确定这是一个掠夺性会议。 据我们以前接触过的类似情况来看,想要拿回全款应该不太可能。但我们还是打算试试,就帮研究员给会议组织者发了一封言辞激烈的邮件,要求退款。在收到的简短回复中,对方表示注册费退不了,但可以帮忙安排参加两个月后“可能”会举办的另一场会议。我们认为对方口中所谓的会议安排可能是种拖延策略,或者去了也是浪费时间,建议研究员回绝。事到如今能做的就是及时止损,下次注册会议时吸取教训。 总结 就像 掠夺性期刊和出版商一样 ,掠夺性会议也由一些非营利公司牵头,要求研究人员支付大笔款项换取出席会议或在会上发言的机会。他们的手法如出一辙,很多都通过发送假的会议邀请钓鱼。多数情况下,投稿工作很快就会被接受,不会经过任何同行评审环节。 掠夺性会议还有一个特点,他们会在宣传时冒用其他资深学者的名字。这些空壳会议的规划潦草无章法,通常有这么几个共同特点:出席率低、半路被取消、投稿被撤回、使用差劲的技术软件等。总的来说,这种会议绝对不值他们收的那些注册费。有时整个会议都被叫停,注册费更是有去无回。正是因为他们找准了研究新手渴望会议机会的心理,处于早期研究生涯的人才最容易成为掠夺性会议的目标。 识别掠夺性会议是研究人员的必备技能。以下是我们的总结,告诉你低质量的掠夺性会议到底是什么样的: 通常涵盖多个领域,会议全称比较笼统,可能包含 international 、 interdisciplinary 之类的词。 他们的征文和注册信息会通过邮件单独发送,通常不只发一次,会连番轰炸。不用机构邮箱,地址是可以免费申请的那种,就像 xyzconference@gmail.com 。 会议官网的组织者信息缺失、模棱两可,或在业界没什么名气、口碑不好。 接受发言摘要非常迅速(通常几周就行)。 关于会议环境、举办地的描述比会议内容还多。 主办方承诺了一堆奖项、机会、好处。 保证论文在纸质期刊上发表。 研究人员在注册会议之前要仔细核查所有细节。最好参加那些由学术团体组织的会议,或是其他同事、教授都听过的会议。 Think. Check. Attend. 提供了真假会议鉴别指南,让很多研究人员十分受用。你可以参照他们给出的 检查清单 ,一一核对后自己判断要参加会议的好坏。 你是否曾被问题会议坑过?或收到类似会议邀请的垃圾邮件?欢迎评论、分享你的相关经历,让其他研究人员也吸取你的教训,避免成为这些可疑会议的牺牲品。 抗击肺炎,意得辑在行动 —— 免费论文服务公益活动 活动时间: 2020.2.5日-3.31日 活动内容: 凡涉及新型冠状病毒研究的论文,意得辑免费提供翻译、润色、图片优化服务 服务内容: 标准润色、专业论文翻译(免费) 活动条件: 文章主题必须与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相关; 它的起源和传播; 治疗药物;健康(身体及精神)状况; 以及社会、经济、政治、行政/政府成果。只提及或比较不同病毒/疫情/流行病的研究将不适用。适用于文稿字数在4000英文单词以内或8000中文字数以内。 点击查看官网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2022 次阅读|0 个评论
生完孩子,还搞科研吗?
热度 1 editage 2020-3-6 14:15
美国密歇根大学社会学家 Erin Cech 等人的研究发现: 超过40%的美国女性在有了孩子后选择离开在科学界的全职工作。 为了了解育儿对学术职业生涯的影响,Cech 研究了841位在2003至2006年间当父母的科学家。研究发现,再有孩子之后,相对于男性,有更多的女性辞去了 STEM 领域的全职工作。有些人转向兼职或是到其他非 STEM 领域担任全职,有些人甚至直接辞去了工作。这个研究或许能说明为什么 STEM 领域中女性总是比较少。 Cech 跟加利福尼亚大学社会学家 Mary Blair-Loy 一起分析了美国科学家与工程师统计数据库(Scientists and Engineers Statistical Data System),该数据库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提供。两位科学家选出了2003年未婚的全职科学家,一直追踪到2006年。这其中,有841位在这期间有了孩子。 在这些初为人父母的科学家中,23%的男性和43%的女性在孩子出生后离开了 STEM 领域的全职工作。 有孩子的科学家更容易因为家庭因素离开科学界的工作。 Cech 表示,这是第一次有报告关注(科研界)新手父母的工作生活平衡,“STEM 的工作文化相较于其他的职业,并不那么看中‘看护义务’”。她还补充道,父母们常被迫离开 STEM 领域,转做其他跟 STEM 无关的工作。 虽然看起来育儿对女性的职业影响比较大,但也有些男性离开了科学职业。纽约市立大学心理学家 Virginia Valian 认为,“这是结构性的问题,投身这个领域的专业人士想要个人生活的确很难”。 数学家 Ami Radunskaya 的工作是培训自己科研领域内的女性。她表示,在一个“谁都不容易,最坏的时候还有性别歧视”的环境下,女性要在职场证明自己,极其困难。她补充道,成家之后,女性通常会更难处理这方面的压力。 Radunskaya 还建议,应当有相关的措施来支持初为人父人母的科研人士。资历更深的研究者也应当理解女性们面临的挑战并给予指导。此外,在家庭假期方面,也应当对科研人士特别照顾。 抗击肺炎,意得辑在行动 —— 免费论文服务公益活动 活动时间: 2020.2.5日-3.31日 活动内容: 凡涉及新型冠状病毒研究的论文,意得辑免费提供翻译、润色、图片优化服务 服务内容: 标准润色、专业论文翻译(免费) 活动条件: 文章主题必须与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相关; 它的起源和传播; 治疗药物;健康(身体及精神)状况; 以及社会、经济、政治、行政/政府成果。只提及或比较不同病毒/疫情/流行病的研究将不适用。适用于文稿字数在4000英文单词以内或8000中文字数以内。 点击查看官网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2291 次阅读|1 个评论
不报销版面费,没有奖励,你还会发表SCI论文吗?
热度 29 zywsict 2020-3-6 12:12
近来,科技部与教育部发布旨在破除“ SCI ”论文至上和破除科技评价中的“唯论文”倾向的相关文件。这些文件中提到取消“ SCI ”论文奖励,控制“ SCI ”论文版面费等条款。这对于科研工作者犹如一声惊雷,打破沉静,响彻云霄。随后,关于“ SCI ”论文的讨论甚嚣尘上。有喜,有忧;有赞同,也有反对的,反正各种声音都有。 不管怎样文件的公布代表着一种趋势与风向。你愿或不愿,这都将产生的一定的影响。那么问题来了,不报销版面费且取消“ SCI ”论文奖励,你还会发表“ SCI ”论文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得弄清楚发表“ SCI ”的目的。恕我愚见,发表“ SCI ”论文的目的可能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分享与交流成果。 单纯抱着这种目的的科研工作者,可能纯粹出于对科研的热爱, 能够在解决问题中找到成就感与荣誉感,发表论文的目的主要在于总结、分享与交流,希望在这个过程中促进自我能力的提升,提高在领域内的影响力与知名度,无关职称与物质。对于这种人,不管发表“ SCI ”论文有没有奖励,报销不报销版面费,都无关紧要。该发表论文时,自然会发表。 第二,获取奖励。 虽然不少“双一流”高校,对“ SCI ”论文的奖励力度比较小,但大多数“四非”高校对“ SCI ”论文的奖励还是比较可观;而这奖励都是明码标价,往往按照中科院分区进行奖励,文章的分区越高,奖励也越高,少则几千,多则几万;一篇 NS 论文的奖励甚至高达 50 万。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物以稀为贵,“四非”高校的论文奖励完全符合市场规律。对于那些发表“ SCI ”论文就是获取奖励的人而言,国家政策对其影响是致命的。发表文章不仅没有奖励,而且可能要自掏腰包交版面费,这无论如何是一桩赔本买卖,是个正常人都不会干的。不过我更关心的是那些以获取奖励为主要的目的科研工作者。这类人员往往都是由于严重财务不自由情况下才出此下策,毕竟投身科研工作当中是需要勇气的,也是需要有点情怀的。然而所做的却背离初衷,这是值得深思的。 第三,考核需求。 现在大多数高校都实行聘期制,一年一小考,四年一大考。考核不过,后果严重,轻则扣钱,重责调岗或解聘。然而不论怎么考核,都离不开项目或者论文。而项目获得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需要有论文支撑。没有任何论文,想获得项目,貌似比登天还难。除非考核的要求中明确规定不以“ SCI ”论文作为的充分条件;否则,也会产生影响,且这种被动的影响,更多的折射出的是一种无奈。 第四,职称需求。 在高校职称评定中权重最大的就是项目与论文,而这两个条件是缺一不可的。项目还会按照其档次进一步细化划分国家级、省部级与厅局级,评职称的项目要求往往是国家级。与此相应论文也会进行相应的划分,且要求不止一篇。以目前的情形上,没有“ SCI ”论文,想在大高校评职称中胜出的概率极低。虽然在国外期刊上发表“ SCI ”论文可以选择不需要版面费的期刊,但从时效与难度上看,收费期刊的时效更快,且难度相对低一些。在不改变职称对“ SCI ”论文的硬性规定下,会对科研工作者产生影响。从经济的角度来看,这种影响还算可控,毕竟职称上去了会带来一定的收益。 第五,毕业需求。 现在不少高校对申请博士学位者对论文的发表有一定的规定。对于理工科而言,这种规定往往以“ SCI ”论文作为标准。如果没有打破这种硬性规定,对学生的如期毕业还是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果不报销版面费,要导师自掏腰包给学生发表论文,这种可能性虽有,但是极低的;想必不少导师是不愿这样做的。而对大多数学生而言,目前的经济收入也少,面对动辄 10000 多的版面费,只能望洋兴叹。此外,期刊的时效性也是大问题,有的不收费期刊的论文发表周期甚至长达两年。所以这规定对广大博士生而言,会产生相当大的影响。 总之,发表不发表论文主要取决于发表论文的目的。尽管发表论文的目的,多如牛毛,但不管怎样,在新的可操作的公平公正评价体系建立之前,教育部与科技部所发的文件对科研工作者的影响是深远的,希望这种影响是积极的。 更多精彩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文忆天下”或搜索ZYWHQU
个人分类: 精选|20107 次阅读|69 个评论
如何制作临时专利申请
editage 2020-3-5 11:02
要获得专利,您需要评估您的想法或设备,原创性声明并提交专利申请。 提交临时专利申请通常是保护设备或过程的最佳方法。 所有专利申请通常需要两个阶段:评估和撰写。 撰写专利申请书需要业内专家,出色的技术文档写作技巧,而且最好是(但不是必需)律师或专利代理人。 如何制作临时专利申请 一个想法或一组研究结果只有在被授予专利后才成为发明,而只有通过专利检索确定新颖性才会被授予发明。专利申请分为两个阶段:评估和获得保护。评估是为了确定该想法或设计是否有资格申请专利,保护则是通过提出原创性声明的方式。由于常规的专利申请涉及较高的费用和其他限制,因此可以考虑申请临时专利。因此,本文将重点介绍临时专利申请。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 WIPO ) “WIPO”——听起来像一块新品牌的抹布, 从某种意义上清除了专利讨论过程中一些常见的混淆。 作为联合国机构的世界知识产权组织, WIPO 管理《专利合作条约》(PCT),并规定了全世界专利制作和提交的基本标准。通篇阅读这份长达81页的文件可能会更有帮助,但第一至第四章基本可以作为初步专利制作和申请的极佳指南。一旦您了解了PCT的要求,则无需将这些要求适用于其他国家,因为一旦完成申请,便会受到所有PCT成员国的认可。 专利申请的类型 上一篇文章中已做过介绍,在此只做简单的回顾。 现在您可能已经知道,由于不存在临时的专利,为您的想法寻求保护的关键词是“申请”。 专利申请分为下列几类: 专利的临时申请(也称为临时专利申请或PPA),更为常见的说法是不完整专利申请 根据《专利合作条约》(PCT)提交的国际专利申请 非临时性专利申请(本文中称之为“NPAP”)。 每项专利申请都有特定的用途,并且在费用、申请类别等方面有所区别。考虑到非临时专利申请的终局性、维护义务、复杂程度和较高费用,PPA更适合对设计或研究进行保护。就费用而言,申请费在全球范围内各不相同,例如在美国和加拿大针对个人申请者提供折扣。 简而言之,成功提交的国际专利申请 由于PCT没有规定专利申请的类别,因此我们只讨论专利申请的一般规定。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专利类别,例如美国有外观设计和植物专利;俄罗斯有集成电路拓扑图、计算机程序和“生产秘密”专利;以及中国有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 最后,非临时专利申请必须在各个国家/地区单独提交。全球没有单一的专利商品;WIPO不颁发任何专利。 为了简化起见,下表总结了非临时专利申请,临时专利申请以及根据PCT提出的权利要求之间的关系。 PPA (临时专利申请),PCT(《专利合作条约》)申请和NPAP (非临时专利申请) NPAP PPA* (最为简单) PCT 目的 声明原创性的日期 声明原创性的日期 通过连续的 PPA 进一步发展您想法 确认您想法的接受度 声明原创性的日期 确认您想法的接受度 与 PPA 的情形相同 有效期 各国有所差异,但通常为 20 年 1 年——可以转成非临时申请或重新提交(丧失上一次优先权的日期),如同上一次临时专利申请不存在 30 个月(PCT第22条)重新提交可能较为复杂。 费用 非常高——数千美元的申请费、维护费、杂费及律师/代理费等 较低——大约70到150美元的申请费 较高——大约2 500 美元的申请费 须进行两部分的评估——一般检索和专利检索 是 是 是(申请费包含专利检索费用) 撰写申请材料 技术文档撰写人 专利主题专家 强烈建议聘请律师 技术文档撰写人 专利主题专家 律师不是必须的,但对于复杂的PPA、最终形式的PPA以及转换PPA时,建议聘请律师 技术文档撰写人 专利主题专家 强烈建议聘请律师 公开 是的,除非另有请求 否 是 要求原创性声明和摘要 是 否 是 检查必须满足的要求 是 否 是 偏好 您的想法 / 设计是最终的形式并收到良好的反应 如果想法 / 设计未充分成型,“被证明”或收到良好反应 您的想法 / 设计是最终的形式并收到良好的反应 专利申请第1阶段——评估 所有专利申请均分两个阶段进行:评估和撰写材料。 专利的评估过程包括两个部分:整体评估和专利检索(评估新颖性)。虽然前一部分很容易让研究人员自己处理,但专利检索部分需要专家的协助。这里提供一个小建议:在开始评估之前,请务必查看您所在国家/地区对于专利的要求。 整体评估 以下内容不符合专利的条件: 自然定律 物理现象 抽象概念 文学、戏剧、音乐和艺术作品 以及下列发明: 无用的发明(如永动机);或 妨碍公共道德的发明(美国专利商标局) 这些指导准则已在全世界普遍适用。 新颖性检索 所有专利申请都须进行新颖性检索。 这里还有一个“明显”的标准,但颇具争议。PCT第二章第三十三条第二款规定: 一项申请专利的发明如果已考虑到附属规则关于已有技术的定义,而且在规定的有关日期,并未被精通这种技艺的人认为显而易见,则应认为该申请专利涉及创造性步骤。 评论家可能会说,专利审查员可能会看到 除了一般考虑和“显而易见”方面的考虑之外,还能通过检索方法确定新颖性。 各个国家/地区都有自己的检索工具,每个工具都有其复杂性。因此,如果您时间有限并且有相应的资源,请找专业的专利检索人检查新颖性。专利检索的价格可低至300美元,但如果涉及深入和广泛的检索,则可高达数千美元。 为了克服检索方法存在的差异,2019年8月24日到25日,欧洲专利局(EPO)和美国专利商标局共同启动了合作专利分类系统(CPC), 将技术划分为八大部分共70,000个分支。 如果专利新颖性检索的结果为 “一般”到“优秀”,请考虑提交PPA。 专利申请第2阶段——撰写文档 由于强烈建议您在非临时专利申请以及根据PCT申请国际专利时,雇用专利代理人或获得代理人的协助,因此我们这里只讨论临时专利申请,因为PPA是唯一在非正式性方面有很大自由度的申请。 包含技术规范和图纸。 是指一种为了实操而将想法、过程、设计等进行简化的详细的描述: 可以是草图、照片或蓝图,只要它们能准确,完整地呈现想法/设计即可。对于非临时专利申请以及 记录了将想法发展为实践的过程。单个PPA文档可以捕获该想法的最终阶段,或者可以有一系列“积累信息”的PPA文档,最终的PPA类似于非临时专利申请。 申请没有模板,但是搜索 联系信息 设计或方法的描述信息(通常称为“技术规范”——它是如何制作和运行的) 声明和摘要(只适用于PCT) 为确保成功申请,PPA必须始终尽可能完整地描述该想法,对技术术语进行“全面披露”。上文中有关技术规范的内容怎么强调都不为过。说出您做的是什么,其他人阅读后可以按照您说的做。有一个黄金标准:任何与您同一领域并具有相当知识的人,仅凭您的描述就可以复制您的想法和设计。关于图纸,一张照片的确可以表达上千字的内容,而且您的图纸(或其他图片)越准确和完整,您的描述就越完整。另外,制作非临时性专利申请的律师应能够仅凭您的文件来完成申请。除此之外,剩余的都是填写表格的工作。但是,如果将PPA转换为非临时专利申请,则应尽可能使其符合非临时专利申请的格式。 技术文档撰写人 如果您打算亲自处理专利申请技术方面的工作,您需检查自己是否: 成功编写了至少一份目前许多人使用的技术手册(用户指南、软件手册和安装手册等) 毕业于学院或大学,主修与您的发明相关的专业 或者,您可以参加以下技术写作测试,以了解自己是否能够撰写PPA: https://www2.tesu.edu/tecep_desc/ENG-202.pdf ? http://www.klariti.com/Technical-Writing-Tests/Klariti%20Technical%20Writing%20Tests.pdf 可以评估您技术写作能力的测试有很多。虽然不存在某个较为通行的测试,但这些测试确实可以表明您是否具备处理此项任务的能力。 制作和审查专利 律师或专利代理人均能制作或审查您的PPA。他们可能较为昂贵,因此,如果资源有限,仅在最后阶段才雇用他们,可以在提交PPA之前先由他们进行审核。专利代理人的费用通常较低。PPA越复杂,您需要的帮助就越多。请留意,有些律师/代理人可能会说服您完全按照非临时专利申请的格式来制作PPA。这可能只是理想的,但不是必需的。 如果您不聘请律师,则您制作的PPA可能不足以转换为非临时专利申请。如果现有PPA存在问题,请使用其内容来构建非临时专利申请。是的,您可能需要依靠PPA来强制执行您声明的权利;如果您认为确实存在这样的可能性,请咨询专利律师或代理人。 其他重要考虑因素 除了以上分享的有关撰写和提交专利申请时的指导原则和技巧外,您还应该牢记一些其他技巧,因为您很有可能会用到这些它们。 发明人的工作簿 发明人是否应该备一份发明记事本/工作簿?很多情况下,一位尽责的研究人员,尤其是科学背景下的研究人员,已经回答了这一问题。 原型制作 你可能会问, 团队成员 适当组织您的团队——您、主题专家(如果需要)、技术文档撰写人和律师(如果您有资源)。最重要的一点是,确保您团队的任何成员或其他了解您想法/设计的人,签署一份经律师审查过的保密/不竞争协议,并对该协议予以公证。 在线提交专利申请 令人惊讶的是,政府网站可能不安全,例如 发明者协会、社团和其他组织 发明者协会、社团和其他组织如何?除非有保密/不竞争协议,否则千万不要透露您想法的细节。对于向您提供协助并将向您推荐资源(如技术文档撰写人、主题专家和律师/代理人)的人,请保持谨慎和注意。 金钱收益的期待 “我能从我的发明中赚钱吗?”,这样问很正常。提交知识产权文件这一技术性工作相对比较容易。但目前为止,营销是发明活动最为复杂的部分,本文对此不做讨论。这是一个专业领域,可以说比律师业更为复杂。同样,发明的复杂程度和性质往往决定它呈现给公众的方式。 专利的推广和推销是一项困难得多的工作,人们往往需要寻求帮助。 但是,要对“帮助”推广和营销的公司保持谨慎。实施欺诈的公司往往会有一些不符合常规的说法,例如保证您专利,而没有考虑到“设计”一词。 外观设计专利的授予通常较为简单,但希望获得的实用专利通常不是。这些公司往往收取很高的费用而没有或只有很少的回报。 世界专利营销公司(WPM) 是最为恶劣的骗子公司之一。自2018年至2019年担任美国总检察长的 马修·惠特克 ,曾是该公司的一名顾问。 作为一国最高检察官,他并并未在守法方面做出表率。 回想一下美国前总统理查德·尼克松的 总检察长约翰·米切尔 ,因水门事件在联邦监狱服刑了三年。 后记 本文仅涉及申请PPA的基础知识,并且PPA的申请程序可能因国家/地区而不尽相同,但是可以肯定地说,遵循PCT路线可以帮助您找到特定地区关于PPA的要求。 抗击肺炎,意得辑在行动 —— 免费论文服务公益活动 活动时间: 2020.2.5日-3.31日 活动内容: 凡涉及新型冠状病毒研究的论文,意得辑免费提供翻译、润色、图片优化服务 服务内容: 标准润色、专业论文翻译(免费) 活动条件: 文章主题必须与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相关; 它的起源和传播; 治疗药物;健康(身体及精神)状况; 以及社会、经济、政治、行政/政府成果。只提及或比较不同病毒/疫情/流行病的研究将不适用。适用于文稿字数在4000英文单词以内或8000中文字数以内。 点击查看官网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2137 次阅读|0 个评论
论文拖着写不动,这些招数你试试:科研人员时间管理 10 贴士
editage 2020-3-5 10:51
截止日期逼近,而你完全没开工的感觉可以说是非常可怕。这种时候,我们往往觉得自己无法完成任务了,后悔没有合理规划时间! 事实上,科研人员要提交的东西非常多,包括论文、演示文稿、提案等,同时还要开展研究工作。有的研究人员还有教学、辅导或同行评审工作。除了耗费脑力的科研活动,科研人员还要处理很多行政事务。再加上拖延,真正开展工作的时间少之又少。 要想成为优秀的研究人员,你必须学会合理利用时间。优秀的时间管理不仅有助于避免最后一刻的压力和拖延,还能保证顺畅愉快的科研生涯。本文与您分享备受研究人员推崇的时间管理策略,助您提高工作效率。 一、使用项目管理工具 有效的计划才能实现有效的时间管理。所以,每个学期或学年开始时,就要制定清晰的计划。网上有很多项目管理工具(如 Asana、Trello 和 ProofHub),这些都能帮助你按照计划开展项目。 二、同时完成多项目标 制定主要目标时,要思考能否同时完成其他目标,这样能够保证你取得稳步进展。例如,不需要等到完成研究和分析后再开始写论文。可以在试验过程中完成论文中的“方法”部分,这个时候实验流程的细节在大脑中最清晰。事先考虑好哪些目标可以同时完成,这样能够有效提高生产力。 三、合理确定任务的截止日期 如果需要完成比较重要的任务,可以把任务分成多个子任务,然后确定每个子任务的截止日期。要预先考虑到可能出现的意外挑战,同时预留出缓冲时间。把所有任务安排在一天或一周往往适得其反:要么没有动力,完全放弃计划;要么过度疲劳,任务还未完成便累倒了。Raul Pacheco-Vega 博士是墨西哥一所大学的助理教授。他曾在博客中写道:“这一点很重要,因为我总是制定的目标太多,然后发现身体根本吃不消。” 四、制定每日任务清单 通过每日任务清单,能够了解当天工作的完成情况。一天的任务全部完成时,整个人会有很强烈的满足感。趁着头脑比较清醒,每天下班前花5分钟制定第二天的任务清单。 五、保高优先级任务的处理时间 很多研究人员都会确保重要任务的处理时间。有些研究人员会在每天开始工作前专门划出大块时间用于论文写作。每天早晨不要先处理邮件。把这部分时间用于写作论文或项目基金申请,处理完这部分工作后,离目标更近了,你会有很强烈的成就感。MIT 博士及 Finish Your Thesis Academy 创始人 Dora Farkas 曾在博客中写道:“如果每天上班就开始查收邮件,那么你就把别人的需求放在自己的目标前面了。为了保证进度,每天一定要先处理高优先级的事务。” 六、学会说不 研究人员经常会遇到各种请求和机会,但一味处理这些事务会分散个人精力,影响实现个人目标。要学会问自己:我还有精力再评审一篇论文吗?我应该参加这个相关领域的会议还是专注于自己的研究? 七、避免分心 工作期间,取消手机的提醒功能,或调整至“请勿打扰”模式。工作结束后,花5分钟时间查收手机消息和邮件。但不要立即处理所有邮件。简单回复紧急邮件即可。其他邮件可稍后处理。 八、不要拖延 拖延是时间管理最大的敌人。所有人都有拖延问题。大家都不愿意处理自己不喜欢做的工作或由难度的工作。可以试着把这种工作与日常安排相结合。比如,你买了晚上的电影票,那么可以考虑在白天的时候处理掉拖延了很久的任务。诺丁汉大学博士生 Agata 很推崇这种做法:“下班后有活动能够帮助我们有效地管理时间。如果心里想着下班后还有其他活动,生产力瞬间就会大幅提高。” 九、不要预先处理其他任务 大家可能对 Precrastination 这个词比较陌生,但其实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预先处理其他任务是另一种拖延形式。如果不想处理某项工作,你会劝服自己想去处理其他不太重要的工作,比如回复邮件。一定要克服这种心理,努力遵守既定计划。每天在固定的时间回复邮件。比如,在每天工作效率比较低的时候回复邮件或处理其他工作。 十、注意休息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研究培训中心负责人 Inger Mewburn 博士建议不要整天待在办公桌前,每天要休息一两个小时,这样工作效率会更高。休息时可以散步、游泳、做瑜伽或骑自行车。如果工作实在太忙,可以到阳台上喝咖啡,短暂地休息一下。这样,身体和大脑都会得到放松,重新工作时,效率就会更高。同时,要留出时间陪伴家人和朋友,这样也能帮助你精力满满地投身工作。 虽然遵守计划很重要,但也不要让神经时刻紧绷。要知道,有时候我们会动力满满,有时候生产力会低一些。总之,要时刻牢记长期目标,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完善计划。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风格,上述建议可能并不完全适用于你,不过总有几条是值得借鉴的。尝试这些建议能够提高你的工作效率。 抗击肺炎,意得辑在行动 —— 免费论文服务公益活动 活动时间: 2020.2.5日-3.31日 活动内容: 凡涉及新型冠状病毒研究的论文,意得辑免费提供翻译、润色、图片优化服务 服务内容: 标准润色、专业论文翻译(免费) 活动条件: 文章主题必须与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相关; 它的起源和传播; 治疗药物;健康(身体及精神)状况; 以及社会、经济、政治、行政/政府成果。只提及或比较不同病毒/疫情/流行病的研究将不适用。适用于文稿字数在4000英文单词以内或8000中文字数以内。 点击查看官网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2826 次阅读|0 个评论
表格内的脚注(1):脚注标记的选择及其序列
editage 2020-3-4 16:57
脚注通常用来指示学术内容,虽然现在论文里不常使用脚注,但它在表格中的使用还是相当普遍。本文重点介绍脚注的使用规范。 脚注的基本作用是指示,指示读者参考额外信息理解相关内容。例如,句子可能会用一个国家的货币如日元、比索或欧元等列出该国的人均收入,然后用脚注说明该货币对美元的兑换率。脚注在表格中的作用也是一样,但是其使用也有特定考量,下面一一介绍。 脚注或批注 :脚注于表格,会于特定的单元格连接,包括标识列或行标题的单元格。但一个脚注的内容若适用于整个表格时就该使用批注(通常出现于表格标题后和表格主体前)。例如,一个给出不同疾病的逐年患病率数据的表格可以用批注解释所有数据来自国营医院而非民营医院的记录。该表格中的某个单元格却可以附有脚注,说明此疾病该年的数据来自国营与民营医院的记录。 顺便提醒,表格里的脚注应该出现在表格主体之下,而非含有表格页面的页尾。 标记的选择 :常用的脚注标记包括星号(*)、剑号(†)、节符号(§),以及段落符号(¶)。若需要更多的符号,可将上列符号成双列出(**、††、§§、¶¶)。然而,此系统会变得繁琐。包含数值数据的表格可使用上标英文字母;而包含文本块的表格则可使用上标数字。 其次,“*”与“**”通常用来标识意义或概率的高低:“*”等于5%(p .05)、“**”等于1%(p .01)。因此,应该避免使用“*”和“**”作为脚注标记。 顺序 :脚注标记应该以正常的阅读顺序分配给特定的单元格,即从左至右、从上至下。以一个5列乘5行的表格为例,把第二行最后/右侧的单元格标记为“1”或“ a ”,而把第四行最先/左侧的单元格标记为“2”或“ b ”。  抗击肺炎,意得辑在行动 —— 免费论文服务公益活动 活动时间: 2020.2.5日-3.31日 活动内容: 凡涉及新型冠状病毒研究的论文,意得辑免费提供翻译、润色、图片优化服务 服务内容: 标准润色、专业论文翻译(免费) 活动条件: 文章主题必须与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相关; 它的起源和传播; 治疗药物;健康(身体及精神)状况; 以及社会、经济、政治、行政/政府成果。只提及或比较不同病毒/疫情/流行病的研究将不适用。适用于文稿字数在4000英文单词以内或8000中文字数以内。 点击查看官网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205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科研版图速览
editage 2020-3-4 16:55
中国在科研与科技领域飞速成长,已经成为全球科研领先国家,与美国等发达国家进行激烈的竞争。有鉴于中国对国际科学领域的影响力与日俱增,我们搜集了一些数据,快速概括了中国目前的科研版图,告诉你目前的发展现况与趋势。 抗击肺炎,意得辑在行动 —— 免费论文服务公益活动 活动时间: 2020.2.5日-3.31日 活动内容: 凡涉及新型冠状病毒研究的论文,意得辑免费提供翻译、润色、图片优化服务 服务内容: 标准润色、专业论文翻译(免费) 活动条件: 文章主题必须与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相关; 它的起源和传播; 治疗药物;健康(身体及精神)状况; 以及社会、经济、政治、行政/政府成果。只提及或比较不同病毒/疫情/流行病的研究将不适用。适用于文稿字数在4000英文单词以内或8000中文字数以内。 点击查看官网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1452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数据对科学有什么意义?
editage 2020-3-3 18:29
几十年前,科学是 3 个互相关联模版的产物: 实验、理论、计算 。互联网和计算机时代的来临扩展了收集、储存和分享数据的能力,于是加快了数据的产生, 快到科研数据产出已每年 30% 的速度成长,而且每二年就增加 2 倍 ,这种大量的数据就称为“大数据”。 大数据,或称海量数据、数据海啸,包含了 从互联网、智能手机、科学研究、商业行为、政府及其他来源产生的所有数据 。 学术界因为大数据开启了数个科研可探索的途径,抱持欢迎的态度,而实际上很多人将大数据看作另一个模式的科学,一个奠基在收集和分析大量数据的模式。 大数据之所以这么热门不止因为它的数量,还有它的用途,这种可以取得的海量数据为科学本质带来改变,科学的演进已经变得越来越由数据驱动和数据密集,不论何领域,研究人员都可感受到大数据将转变成科研方法和流程的标准的潜力。早先只有高能粒子物理学和核聚变依靠大数据集,现在已有其他领域的研究人员加入探寻大数据的潜能,比如生物学家、化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基因组学家都尝试从大数据中创造更好的科研模式。 统计学家 David Rossell 博士提供了大数据如何帮助科学的事证,据他所称,大数据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给客制化药物,因为分子水平的复杂疾病表征可与医学和治疗史还有诊断或影像检查结合,另一个应用大数据的例子是每秒记录4 千万次数据测试物理理论的 Large Hadron Collider。大数据集还能帮助管理城市和自然资源、研究气候变化、设计政治策略、了解舆论如何扩散等,除了这些之外,数据的全球可取得性也让科研跨越国境,研究人员可以更轻松地互相分享与合作。 科学家能取得更多数据一事看似光明,许多统计学人员觉得科学家应该要小心大数据,因为大数据也是有很多缺点,如何有效储存和管理大数据是最主要的挑战,大数据集过于复杂,不易用传统数据处理方式进行分析,还有,如果研究纯粹依赖数据,没有谨慎考虑分析的话,大数据有可能导致坏科学。大数据就是好数据吗?研究人员在处理大数据的时候还遇有哪些困难呢?我们将在后续的文章中讨论。 抗击肺炎,意得辑在行动 —— 免费论文服务公益活动 活动时间: 2020.2.5日-3.31日 活动内容: 凡涉及新型冠状病毒研究的论文,意得辑免费提供翻译、润色、图片优化服务 服务内容: 标准润色、专业论文翻译(免费) 活动条件: 文章主题必须与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相关; 它的起源和传播; 治疗药物;健康(身体及精神)状况; 以及社会、经济、政治、行政/政府成果。只提及或比较不同病毒/疫情/流行病的研究将不适用。适用于文稿字数在4000英文单词以内或8000中文字数以内。 点击查看官网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3494 次阅读|0 个评论
研究计划问题陈述基本撰写要点
editage 2020-3-2 14:47
重点速记: 问题陈述用于研究工作,用意是声明研究要处理的问题是什么。 一个好的问题陈述需要点出领域中的知识空白,带出进一步研究。 要写出有说服力的问题陈述,你需要说出:理想、现实和结果。 研究是执行系统化的调查过程,找出新的事实,提高或更正目前的知识。一般可分为两类:以提高科研知识为目标的基础研究;以运用基础研究来解决问题或发展新程序、产品或技术的应用科学。 任何研究最先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是找出和叙述研究问题:也就是研究人员想要解决什么问题,他想要回答什么问题。一个研究问题可被定义为该关注的问题、与既有知识的落差或目前的规范偏差或标准,指出进一步了解和调查的必要。虽然很多问题最后可能会有多种解决办法(拉近差距或偏差的方法),但这些方法不是很明显或不是能立即可用时,就成了问题。这就需要一些研究来找出可行方案。 问题陈述 (statement of the problem) 就是声明研究工作要处理的问题。问题陈述简短说明研究问题:这个研究要处理的问题是什么? 问题陈述的目标是什么? 问题陈述的最终目标是将广义的问题(困扰你的问题、缺乏感知)转成有针对性且清楚定义的问题,一个可以通过针对性研究以及谨慎决策解决的问题。 撰写问题陈述会帮助你清楚地找出你要提案的研究项目的用途。问题陈述也经常会被当作最终研究计划中的前言 (introductory) 章节,迅速将读者的注意力带到你提案的研究项目要处理的议题上,提供读者简洁的提案计划陈述。 问题陈述不用太长,也不用铺陈太多:好的问题陈述一页就已足够。 问题陈述的关键特征有哪些? 一个好的问题陈述需要包含以下几点: 点出知识落差 对既有的研究的贡献够显著 能够带出进一步研究 问题应该要通过数据收集来进行调查 解决问题的方式应该要符合伦理道德 撰写问题陈述的格式有哪些? 一个有说服力的问题陈述通常有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理想) :叙述想要达到的目标或理想情况;解释事情应该是如何。 第二部分(现实) :叙述目前可能会阻碍达到或实现第一部分所提的目标、陈述或价值的实际情况;解释现在的情况何以无法达成目标或理想状态。 第三部分(结果) :找出你所提议可以改善目前情况、接近目标或理想的方法。 以下提供示例: 范例1 第一部分: According to the XY university mission statement, the university seeks to provide students with a safe, healthy learning environment. Dormitories are one important aspect of that learning environment, since 55% of XY students live in campus dorms and most of these students spend a significant amount of time working in their dorm rooms. However, 第二部分 : Students living in dorms A B C, and D currently do not have air conditioning units, and during the hot seasons, it is common for room temperatures to exceed 80 degrees F. Many students report that they are unable to do homework in their dorm rooms. Others report having problems sleeping because of the humidity and temperature. The rooms are not only unhealthy, but they inhibit student productivity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第三部分: In response to this problem, our study proposes to investigate several options for making the dorms more hospitable. We plan to carry out an all-inclusive participatory investigation into options for purchasing air conditioners (university-funded; student-subsidized) and different types of air conditioning systems. We will also consider less expensive ways to mitigate some or all of the problems noted above (such as creating climate-controlled dorm lounges and equipping them with better study areas and computing space). 这里有撰写问题陈述的简单四步骤: 第一步(陈述1) :叙述某特定情况、现象等的目标情况或理想状态。勾勒出理想的情况(该期待或预期什么)。 第二步(陈述 2) :叙述目前有可能阻碍达到或实现第一步中讨论中要达到的目标、状态或价值的情况。勾勒出现实情况,构建应该要有的情况与目前的情况的落差。 第三步 :利用转折语 but、however、unfortunately 或 in spite of 来连接第一步和第二步的内容。 第四步(陈述 3) :利用特定信息,表现出第二步中所述的情况除非做些什么,才有改善的希望,然后通过预测可能的解决方案能带来的结果来强调研究的好处。 以下示范如何依照上述步骤写出问题陈述: 范例 2 第一步(陈述1) The government of Kenya has a goal to industrialize the nation by the year 2030 (quote). In this regard it has encouraged growth-oriented micro and small enterprises (MSEs) that should graduate into medium and large enterprises capable of contributing to the industrialization goal. There are several sessional papers (quote/cite) that contain specific measures to encourage and support MSEs. 第二、三步(陈述2) Despite the said government efforts, there is slow growth of micro into small enterprises and even slower growth of small into medium scale enterprises (quote, show statistics). The government has officially acknowledged that there exists a “missing middle” in Kenya meaning that there is a gap between small and large enterprises in the country (cite, quote). 第四步(陈述3) Should the “missing middle” gap persist, the industrialization goal may be difficult to achieve. A need therefore arises to investigate why there is a persistent “missing middle” despite government efforts. 范例 3 陈述 1 In order to accomplish their missions, public universities need motivated workforces. 陈述 2 There are, however, frequent and severe disciplinary actions, absenteeism, as well as various forms of unrest in public universities which affect the accomplishment of the set missions. Our 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 reveals that both non-management and management staff are under motivated. 陈述 3 Without effective motivational packages and procedures, the said vices are likely to continue and retard the achievement of the universities’ missions. Thus, there is a need to examine the public universities’ motivation systems and procedures, which is the aim of the proposed research. 范例 4 陈述 1 The Ministry of Youth is dedicated to allocating enterprise development funds to both the youth and women. These funds are made available in order to start entrepreneurial ventures that create and expand employment. (Provide relevant statistics and quote) 陈述 2 One of the main focuses of the ministry is consistency. Unfortunately, consistency in allocating funds to the next generation of recipients requires prior knowledge of previous allocations and established practices. The current continuous disbursement method does not allow for adequate analysis of previous disbursements before a current disbursement is done. 陈述 3 Continuing with this current disbursement method prevents consistency and causes decisions to become grossly political, which in turn inhibits the achievement of the goals of the funds. Developing a more informed disbursement system could help better implement the consistency focus of the ministry and at the same time help the ministry better monitor and evaluate its funds. This proposed research aspires to explore options for a new funds disbursement system that would focus on consistency. To do this, the researcher will carry out a full stakeholder analysis and use it to propose appropriate policy interventions. 另一种方式 另一种撰写问题陈述的方式是使用模版,以下是对科研人员来说比较实用的模版: There is a problem in --------------------------______________________(e.g. organization or situation where problem is occurring). Despit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efforts to prevent or deter), _____________________(something undesirable or unexpected) is occurring (provide evidence). This problem has negatively affected_____________(victims of the problem) because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 possible cause of this problem i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erhaps a study which investigates_________________ by a ___________(paradigm/method) could help resolve the situation. 以下是利用上面的模版写出的问题陈述范例: An established trend in the small business start-up financing in Kenya is to establish funds. Some of these funds include the youth fund and women fund. These funds have helped improve the rate of start-ups in the country. However, after the start-up stage, the ventures start developing problems. First, they face problems in management which lead to a marketing problem and eventually to stagnation and early exit. A study by the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ies (RoK, 2004) revealed that only 38% of the businesses are expanding while 58% have not added workers. According to the survey, more enterprises are likely to close in their first three years of operation. Four years later the same institute conducted another study in Central Kenya. This study revealed that 57% of small businesses are in stagnation with only 33% of them showing some level of growth. In our current project, we propose to examine factors that have an impact on small business sustainability. We will employ both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es to gather both primary and secondary data and information with the objective of determining success factors for the growth of small business in Kenya. Specifically, we shall employ the product life cycle (PLC) model to identify the needs of a small business at the various stages of the PLC. 参考资料 1. RoK, (2008). Economic Survey . Nairobi, Kenya. Government Printer. 2. Nyaga C.N. (2009). Non-financial constraints hindering growth of SMEs in Kenya: The case of plastic manufacturing companies in industrial area in Nairobi county. (A masters research thesis, University of Nairobi). 3. Nyagah C.N. (2013). Non-financial constraints hindering growth of SME’S in Kenya: the case of plastic manufacturing companies in industrial area in Nairobi County (Doctoral dissertation). 抗击肺炎,意得辑在行动 —— 免费论文服务公益活动 活动时间: 2020.2.5日-3.31日 活动内容: 凡涉及新型冠状病毒研究的论文,意得辑免费提供翻译、润色、图片优化服务 服务内容: 标准润色、专业论文翻译(免费) 活动条件: 文章主题必须与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相关; 它的起源和传播; 治疗药物;健康(身体及精神)状况; 以及社会、经济、政治、行政/政府成果。只提及或比较不同病毒/疫情/流行病的研究将不适用。适用于文稿字数在4000英文单词以内或8000中文字数以内。 点击查看官网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2874 次阅读|0 个评论
署名权:作者资格是演进的概念
editage 2020-3-2 14:35
科研及医学出版中作者角色和署名权的定义这几年来变得越来越复杂,在其他领域—社会科学、人文、法律—中,我们假设一起合作进行写作工作大约是三或四人,但科学研究的本质和报告方法中的“署名权”不再清晰。进一步说,只要某人对研究工作的概念或是数据分析有重大贡献,即使没有参与写作的研究人员还是可能成为作者。互联网的出现更让信息分享和项目合作变得更简单,作者能跟来自不同国家的同事密切合作。随着科研合作与共同作者日益增加,“贡献者”和“作者”的身份也越来越难区隔。甚至申请基金、取得终身教职的压力以及为了达到规定的发表数,贡献者开始要求共同作者的资格。 ICMJE指南 国际医学期刊编辑委员会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f Medical Journal Editors, ICMJE) 对署名权的定义设立一套指南 1 。这些指南都有随着时间更新,以符合研究合作的趋势。Wolters Kluwer 身为 ICMJE 的一员,遵守其对署名权的定义,贡献者要列名“作者”,必须满足下列 4 大资格: 对研究设计或概念有重大贡献;或是在收集、分析、阐释数据有重大贡献 起草或修改工作中的重要智慧内容 核准最终版的内容 同意对研究工作负起责任,确保任何与工作精确度或诚信相关的问题都经过适当调查并解决 2 有些研究人员认为这些规定太过严苛,但这些规则都是为了科研诚信、保全作者的资格这个概念而制定的。读者不想要没有意义的姓名清单,他们想要知道谁才是负责人 3 。如此一来,采用 ICMJE 的定义能确保只有那些“主要负责人”有资格负责。不过,有些作者对 ICMJE 指南有异议不是因为他们需要作者参与论文的每个阶段,而是因为他们想要将作者资格给有重要贡献的同事。Goetze 和 Reinfeld 就在他们的社论 The Men Who Stare at Science 中争论道,资深的科学家应该“更常提笔(敲键盘)”,因为写作“是工作结果的基本,也是新想法的停靠港口”。 历史回顾 回头看看署名权的历史,即使回溯到古典时期,你还是可以看到那时候的署名权意思跟所有权和独特性的概念交织在一起(参考《The origins of our current understanding of authorship》)。柏拉图在《律法》中说道,我们应该“消除所有具有所有权意思的词”,包含智慧财产权 5 。柏拉图否决独特性的概念,他相信新的知识是我们重新学来的 5 。不过不是所有古典作者都有一样的想法,有些人也收到了超出自己贡献的资格,例如希罗多德著名的《历史》是以“来自哈利卡纳苏斯的希罗多德有几个问题”开头的 6 。希罗多德积极想要归纳出正确引用来源的规则,但古典时期的抄袭太过常见,因为作者跟演说者都用同样的资源,互相借用彼此的想法。 在文艺复兴时期,作者对文字的所有权的概念才萌芽,尤其是《安娜法令》(Statute of Anne, 1710) 将所有权给作者而不是出版商;这与印刷机兴起的巧合也不令人意外。这个版权的初期形式并没有运用到内容上 8 ,但对浪漫主义时代的智慧财产权的发展是很重要的一步。浪漫主义运动强调个人的重要性,导致智慧跟创意财产权的法规在十九世纪设立 8 。直到二十世纪中,后现代主义批评文学理论,个人主义的概念才遭到挑战。特别是罗兰·巴特否定浪漫主义的个人主义和所有权的概念,在他恶名昭彰的“作者之死”(The Death of the Author, 1967) 文章中,他主张作者的意图应该要从文字中散布,他对作者的偏心完全背离传统的理论,一个作者的历史跟经验可以用来丰富我们对他的工作的理解。 现今的作者趋势 署名权和贡献度的争议在 2015 年 3 月重新燃起,G3: Genes|Genomics|Genetics 发表了一篇果蝇基因组学的文章,上面有超过 1,000 作者 9 。根据巴特理论,如果“作者”只是代表单位或学术背景,何不直接包含在其产物中?每一位研究生都对数据分析有贡献,这是 ICMJE 定义的署名权构成要件之一。如果我们将作者看作是论文的父母,那么逻辑上来说每一个列在共同作者的人,不管大或小,都对论文署名权做出了贡献。进一步来看,当论文被引用时,每一位共同作者的身份最后都会隐身在第一作者之后,成为W. Leung et al ,有多少位贡献者不是重点,因为论文的传统引用方式都是使用 et al.。 从历史看来,写作一般被视为个人行为。人们喜欢将自己的名字与文章或想法挂在一些,比如爱德华·詹纳发明疫苗、亚历山大·弗莱明发现盘尼西林、居里夫人开发放射性治疗等。不过近几年来,随着科研文章通过合作而非个人力量而产生,第一贡献度的难题随之而生。1996 年,有人提出将引用作者的传统重新改革成平行认可,创造署名权、贡献者和致谢阶级制 11 ,这个概念不会重新定义署名权,而是用不同的方法来承认重要的贡献。这个想法看起来虽然不错,但并没有解决谁是作者、谁是贡献者的问题。 BioMed Central 先前提出了一个可能的解决办法,施行“作者贡献度徽章”,显示每一个作者对论文做出的实际贡献 12 。BioMed Central 决定在自己的开放获取兼开放数据期刊 GigaScience 使用这个规定,适用于 2015 年 10 月 1 日后发表的文章。虽然作者还是用传统的方式列出,但会网站会显示有链接的“公开徽章”,里面列出了创作论文时可能有的十个角色,每个角色有一个代表徽章,像是“数据收集”、“假设”、“写作检查”等。每一个徽章会列出对此角色做出贡献的作者,同时一位作者可以列在多个角色之下。BioMed Central 出版专员 Amye Kenall 表示:「作者贡献度徽章让人们和单位可以知道我们推崇的技能、知识和行为,但用传统的方式经常无法做到。」 13 徽章系统将 ICMJE 署名权定义用崭新的形式展现出来。如果这个系统成功的话,徽章系统可能成为作者和出版商定义署名权的决定性转折点。 上图经同意转载自 https://www.mozillascience.org/contributorship-badges-for-science-view-t... . 署名权的未来 科研出版界的一个显著的改变是倾向数字媒体,减少印刷,作者写期刊论文时不再有长度限制。举例来说,当作者投稿一篇论文到期刊,文章会用印刷和数字版本发表,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也有可能被用在宣传材料上。 多个发表地方的概念在看到博客时会更明显。当作者写一篇博文,他是将自己的知识写出来,这个文章可以经由多种方式被分享、引用和链接,这样就不只是一篇博文或文字,而是跻身于庞大的文字网络中。文字不再只是一篇完整的文章,而是一个“持续的对话” 14 ,有好几种版本和阶段的流动运动。这个形式抱持的假设是任何的文字,在线或是印刷版本的文字,它们都应该持续改变。把文字放上互联网,特别是博客形式的时候,文字是立刻就能被公众消费跟公评的。博文创造了所有人都可以浏览的论坛,带来的结果是每个主题的浏览量,还有为文章带来新内容的评论。 博客的流动本质还有其他在线形式产生“版本管理”(versioning) 的概念。“版本管理”传统的定义是“产生和管理一个产品的多个发行,所有的版本都有基本相同的功能,但有进一步改善、升级或客制化” 15 。对文字来说也是一样,作者修改了一篇文章,他是在原本的内容之上增加、改善内容,创造了一个即时有更多信息的文章;也可以再加上更多作者。版本管理可以让读者不只有通过内容文字看到科研的过程,还能通过文字本身的进步来体现。随着这个过程的进步,写作不再只是一个行为,或是完成一个工作,更多是关于发展和发现。最后,这表示作者不再是以某个特定的工作来定义,而是一个整体的工作。 不过,流动的写作和署名权风格也无可避免的会带来一些潜在问题,也就是抄袭。传统的抄袭概念是有参与写作的人就是作者,他们要加注从别的地方借来或是使用的内容。随着内容变得流动一直演变,抄袭(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是无法避免的。一直持续修改内容的概念也有工作验证性以及不同作者的贡献的问题,这些人参与的程度足够称作作者吗?还是算作“监护人” ?工作是以量而不是以质取胜?在经过这么多次的修改后,谁是“第一作者”?原先的作者对于自己的工作被人修改和消费有什么感觉?最重要的,文章一直在变,出版商和读者要怎么确保它的合理性? 随着我们踏入数字时代,这些问题需要更多讨论,才能定义署名权概念。从很多方面来看,看起来我们在拥抱数字媒体带来的自由的同时,但也强烈的维持传统印刷方式,同时试着找出署名权最现代的定义。虽然“作者贡献徽章”提供一个吸引人的解决办法,但那毕竟是仅限于网络的用法。可以确定的是学术圈和出版权要继续讨论署名权的定义,确保数字时代仍维持清晰度和弹性。同时,ICMJE 指南提供的署名权定义则保证了作者的认可资格。再过不久,署名权一定会会有办法反映数字趋势,但现在已经清楚的是做作者是什么意思。 参考资料 The New ICMJE Recommendations (August 2013). The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f Medical Journal Editors. http://www.icmje.org/news-and-editorials/new_rec_aug2013.html Defining the Role of Authors and Contributors. The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f Medical Journal Editors. http://www.icmje.org/recommendations/browse/roles-and-responsibilities/defining-the-role-of-authors-and-contributors.html Scott T. Changing authorship system might be counterproductive. BMJ 1997; p. 744 Goetze, Jens P.; Rehfeld, Jens F. The men who stare at science. Cardiovascular Endocrinology 2015; p. Published ahead of print. Hamilton E, and Cairns H (Translators). Plato. The Collected Dialogues: Including the Letters. Princeton,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1. Holland T (Translator). Herodotus: The Histories. London: Penguin Classics; 2013. Anderson J. Plagiarism, Copyright Violation and Other Theft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 Annotated Bibliography with a Lengthy Introduction. Jefferson, North Carolina and London: McFarland Company, Inc., Publishers; 1998. Velagic Z, Hasenay D. Understanding textual authorship in the digital environment: lessons from historical perspectives. Proceedings of the Eigh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nceptions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Copenhagen, Denmark; 2013 Leung, W. et al. Drosophila Muller F Elements Maintain a Distinct Set of Genomic Properties Over 40 Million Years of Evolution. G3: Genes|Genomics|Genetics. 2015. Woolston, C. Fruit-fly paper has 1,000 authors. Nature. 2015. Godlee F; Definition of “authorship” may be changed; BMJ. 1996 Jun 15;312(7045):1501-2. BioMed Central first publisher to implement Author Contributorship Badges, a new system which improves how publishers credit scientists. BioMed Central. 2015 http://www.biomedcentral.com/presscenter/pressreleases/20151001b BioMed Central first publisher to implement Author Contributorship Badges, a new system which improves how publishers credit scientists. BioMed Central. 2015 http://www.biomedcentral.com/presscenter/pressreleases/20151001b Fitzpatrick, K; The Digital Future of Authorship: Rethinking Originality; Culture Machine; 2011, Vol 12, www.culturemachine.net Versioning Definition. 2007. http://searchsoftwarequality.techtarget.com/definition/versioning 抗击肺炎,意得辑在行动 —— 免费论文服务公益活动 活动时间: 2020.2.5日-3.31日 活动内容: 凡涉及新型冠状病毒研究的论文,意得辑免费提供翻译、润色、图片优化服务 服务内容: 标准润色、专业论文翻译(免费) 活动条件: 文章主题必须与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相关; 它的起源和传播; 治疗药物;健康(身体及精神)状况; 以及社会、经济、政治、行政/政府成果。只提及或比较不同病毒/疫情/流行病的研究将不适用。适用于文稿字数在4000英文单词以内或8000中文字数以内。 点击查看官网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1899 次阅读|0 个评论
全球各科研单位皆有提供发表奖励
热度 1 editage 2020-2-28 14:30
中国科研单位对发表在高影响因子的同行评审期刊的论文提供现金奖励一事众所皆知,但《科学》杂志最近发表的 文章 指出,全球有多个国家的科研人员也享有相同待遇,提供现金奖励给发表顶级期刊的论文作者并不专属于中国。 中国在奖励发表论文上名列前茅,最高的奖金超过 16 万美元。中国高校提供发表《自然》这类顶级期刊的论文第一作者约 4 万 3 千美元的奖金,与中国相近的两个国家来来自中东,分别是沙特阿拉伯和卡塔尔。这些国家的科研单位提供最高 1 万 3 千 7 百美元的奖金给论文作者,其中 lead author 可得最高份额,甚至发表影响因子低于 1 的论文作者都可以得到 820 美元的奖金。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发展中国家和英国美国这些发达国家都有类似的发表奖励制度。 这个全球皆出现的情况反映出科研界过度强调引用数和影响因子的现状,美国佐治亚州立大学 (Georgia State University) 经济学家 Paula Stephan 表示:「人们会对这些诱因有反应,而科研单位现在过度受文献计量学指标影响。」这类的机制让科研人员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并将他们的工作重心从重要的科研发现的质量转为数量。 奖励机制带来的另一个现象是顶级期刊的投稿量增加,编辑工作量加重。Stephan 表示:「你只能从少数的期刊中得到大笔现金奖励,这是非常没有效率的体系。」但 Stephan 也指出这方面的好处,科研人员会更积极地联系同行,寻求研究合作。 抗击肺炎,意得辑在行动 —— 免费论文服务公益活动 活动时间: 2020.2.5日-3.31日 活动内容: 凡涉及新型冠状病毒研究的论文,意得辑免费提供翻译、润色、图片优化服务 服务内容: 标准润色、专业论文翻译(免费) 活动条件: 文章主题必须与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相关; 它的起源和传播; 治疗药物;健康(身体及精神)状况; 以及社会、经济、政治、行政/政府成果。只提及或比较不同病毒/疫情/流行病的研究将不适用。适用于文稿字数在4000英文单词以内或8000中文字数以内。 点击查看官网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1756 次阅读|2 个评论
超全整理:论文中的缩写规范
editage 2020-2-28 14:26
科研写作常用到缩写词,使用缩写词可以使表达更简洁、更易于理解。但如果使用不当,缩写词也会引起很多麻烦,造成沟通不畅,比如以下例句: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skills for proofreading a manuscript is ATD. Poor ATD can result in embarrassing factual errors. ATD 是最重要的文稿校对技能之一。如果 ATD 做得不好,作者可能犯一些令人尴尬的事实性错误。 上面这段话是不是让你感到困惑?ATD 到底代表什么呢?在这里,ATD 的意思其实是“注重细节”(attention to detail)。但是刚看到这段话的时候,你可能会以为它的意思是“先进技术演示”(advanced technology demonstration)、“实现梦想”(achieving the dream)或者其他含义。 再看一个来自真实论文摘要的例句: We developed a program that included SST for students and CMT for teachers. (我们开发了一个项目,它包括两部分: 针对学生的 SST 和针对教师的 CMT。 ) 有两种可能,这句话中的缩写词在作者的专业领域中很常见,或者缩写词是作者本人创造的新词汇。因为作者对它们已经非常熟悉,所以他/她可能没有意识到目标读者(其中一些人可能来自不同的学科)无法理解这些缩写词。有鉴于此,作者最好将上面那句话写成以下形式: We developed a program that included social skills training (SST) for students and classroom-management training (CMT) for teachers. (我们开发了一个项目,它包括两部分:针对学生的社交技能培训和针对教师的课堂管理培训。)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一些缩写词的使用规则。 一、首次使用时需说明缩写词的含义 在论文的所有组成部分中(包括标题、摘要、正文和每张图表的说明文字),请在首次使用某个缩写词时说明它的含义。每个缩写词都有特定的应用领域,隔行如隔山。 We analyzed the results of the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CFD) simulations to determine fluid flow and to detect cavitation in centrifugal pumps. 为了确定流体流量并检测离心泵中的气穴现象,我们分析了计算流体动力学(CFD)的仿真结果。 上例中,CFD 是机械/土木工程领域里的常用术语,但其他学科的读者可能并不是很了解。作者最好完成论文后,使用写作工具的“查找”功能搜索缩写词,确保所有缩写词都具有明确的含义。 二、遵守投稿期刊对缩写用法的规定 对于一些不需要说明含义的缩写词,许多期刊(领域不限)都会提供此类缩写词的清单,这取决于期刊的定位和所面对的目标读者。 例如,DNA 和 ANOVA 是大多数期刊都允许使用的常见缩写词。在一些机械工程期刊中,CFD 是可以直接使用的缩写词,不用说明其含义,但 FWHM(半峰全宽)就不能直接使用。 一些期刊只允许对正文中出现3次以上的术语使用缩写。 一些期刊禁止在标题和摘要中使用任何缩写词。 三、缩写词符合领域内的标准格式 在自然科学中,我们经常使用元素的缩写形式(如 Si、Cu、C、O和N)和计量单位的缩写形式(如 s、h、min、m、kg、K 和 J)。首次使用时,我们不需要明确说明这些缩写词的含义,但一定要采用其标准格式(拼写和大小写)。 四、遵守缩写词的使用习惯 即使缩写词是由大写字母组成,但当它以全称的形式出现时,原来的大写字母不一定需要保留。 一般情况下,只有给定名称或专有名词才需要保留大写字母。 FFT 的全称是 fast Fourier transform(快速傅里叶变换),其中 Fourier 是人名,所以采用了大写形式,但另外两个单词则可以保留小写形式。 有些术语既可以用大写字母表示,也可以用小写字母表示。大多数期刊都会在不用定义的缩写词清单中列出此类术语。 一般情况下,如果论文中有多个术语的缩写形式相同,我们建议对常见的术语使用小写字母,对不常见的术语使用大写字母。 交流电(alternating current,AC/ac),直流电(direct current,DC/dc),均方根(root mean square,RMS/rms),每分钟转速/转数(rotations/revolutions per minute,RPM/rpm)。 这些术语的大小写形式都可以接受。如果论文中有缩写形式相同的术语,建议对不常见的术语使用大写字母。例如,数字通信(digital communication)用大写字母 DC 表示,直流电(direct current)用小写字母 dc 表示。 从写作风格上讲,大多数期刊都建议作者不要在句首使用缩写词。在这种情况下,作者要详细说明术语的含义,或者改用别的措辞重写句子。 图(Figure,Fig.),引用(Reference,Ref.),等式(Equation,Eq.),节(Section,Sect.),章(Chapter,Ch.) 一般情况下,作者在句首使用可以独立表意的缩写词,如 laser 和 radar。或者代表特定的机构名称的缩写,如 NASA 和 CERN。 但是,如果期刊明确要求使用特定的缩写形式,则可以在句首使用此类缩写。例如,IEEE 期刊一般要求作者始终使用 Figure 的缩写形式(包括在句首)。 五、使用“字母 + 数字”缩写词时要小心 许多缩写是以字母加数字的形式缩写,而且每种缩写背后都有一定的逻辑。 例如,根据独立参数(inpendent parameter)的个数,系统可能具有不同的自由度(degree of freedom),如 2-DoF、6-DoF 和 n-DoF。随着时间的推移,数字也已经成为某些特定名称的组成部分,如 2D 和 3D。人们会选择不同的字母和数字组合来表达特定的含义。 例1:n-DoF (n degrees of freedom) 这里,n 表示系统独立参数的个数。 例2:PCA1/PCA2 这是一种在主成分分析中用来表示主成分得分的缩写形式。其中的数字表示成分和变量之间相关性的顺序或优先级。 作者所使用的名称必须能够准确表意。在上面的示例中,字母和数字的位置不能互换。 六、关于拉丁文缩写 科研写作会经常使用一些拉丁文缩写,例如 e.g.、i.e. 和 et al.。这些缩写词均采用小写字母,并且点号的使用也要符合相应规范,丢失点号或放错点号的位置都等同于拼写错误。让我们再来看更详细的示例。 e.g. 是 exempli gratia 的缩写形式,意思是“例如”。i.e. 是 id est 的缩写形式,意思是“即,也就是说”。在美式英语中,这两个缩写的后面要加上逗号(英式英语中不用加)。以下示例中,行内和括号内的用法均采用了美式英语的规范。 Some studies (e.g., Jenkins Morgan, 2010) have supported this conclusion. Others—for example, Chang (2004)—disagreed. Some studies, e.g., Jenkins Morgan (2010), have supported this conclusion. Others, e.g., Chang (2004), disagreed. Two types of defects (i.e., cracks and bends) were investigated for each alloy. Two types of defects, i.e., cracks and bends, were investigated for each alloy. 在科技写作中,et al. 是最棘手的缩写词之一,很多作者经常在 et al. 的拼写或使用上出错。et al. 是 et alii 的缩写形式,表示“等等,以及其他”,仅用于简写一系列的人名。该缩写前后使用的标点符号取决于论文的格式要求。 以下例子采用 APA 格式: Bjeg et al. (2016) show that the aspect ratio of the room determines whether the airflow is two- or three-dimensional. Previous reports (Bjeg et al., 2016) indicate that the aspect ratio of a room determines whether the airflow is two- or three-dimensional. 以上,我们讨论了一些关于缩写词使用的格式和规范。作者在使用缩写词或首字母缩写词时一定要确认术语的含义和用法,尤其是大小写、标准格式、拼写和句号的用法。另外,一些期刊对术语和风格可能有特殊要求。对于这些要求,作者应特别注意并严格遵守,既要确保文字简洁,也不能犯技术上的错误,这样才能写出质量上乘的论文。 抗击肺炎,意得辑在行动 —— 免费论文服务公益活动 活动时间: 2020.2.5日-3.31日 活动内容: 凡涉及新型冠状病毒研究的论文,意得辑免费提供翻译、润色、图片优化服务 服务内容: 标准润色、专业论文翻译(免费) 活动条件: 文章主题必须与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相关; 它的起源和传播; 治疗药物;健康(身体及精神)状况; 以及社会、经济、政治、行政/政府成果。只提及或比较不同病毒/疫情/流行病的研究将不适用。适用于文稿字数在4000英文单词以内或8000中文字数以内。 点击查看官网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12071 次阅读|0 个评论
案例分析:为了改投高分期刊所引发的不道德撤稿行为
editage 2020-2-27 10:48
案例 一位作者使用了意得辑英文编校服务,并请我们推荐适合投稿的期刊,我们选出二份期刊,作者向这二家期刊进行投稿前咨询,其中 A 期刊不出几天给了回复,表示对作者的论文感兴趣,而另一家影响因子较高的 B 期刊则没有回复,作者等了一﹑两星期,最后向 A 期刊投稿了。 事隔两个月,作者收到 B 期刊响应,表示对那篇论文感兴趣,作者告诉我们这个消息,说他非常高兴,他想向 A 期刊撤稿,然后改投影响因子较高的 B 期刊。这个时候,论文在 A 期刊的状态显示为「under review」已有一个月的时间,我们通知作者在这阶段撤稿不是个好的发表实践。作者没有接受我们的建议,在我们不知情的情况下向 A 期刊发了撤销投稿申请,随后向 B 期刊投稿。 同时,A 期刊的编辑发信拒绝作者的撤销要求,原因是同行评审即将完成,撤稿就浪费他们的工作,编辑提到编辑部会正式通知作者的撤稿申请不成功,没多久作者收到拒稿通知,他觉得如果 B 期刊接受他的论文也不会有问题,于是就放心了。 不过,B 期刊编辑不久就通知作者拒稿决定,因为他一稿多投,作者澄清向 B 期刊投稿前已向 A 期刊提出撤稿申请,但他无法提供 A 期刊的撤稿确认证明,因此 B 期刊不接受他的解释。 作者再次联系我们,说明整件事情,请我们协助他修改论文,再次向 A 期刊投稿。 补救措置 我们向作者说明这样做违反发表道德,原因有二: 在 A 期刊的审稿流程后段,同行评审接近完成时,从 A 期刊撤稿是极其不当的。 在未收到 A 期刊的撤稿确认通知,就向 B 期刊投稿相同的论文,是不道德行为,属一稿多投。 我们向作者表明不赞成他再次向 A 期刊投稿,并建议他选另选新的期刊投稿,但他坚持向 A 期刊投稿节省时间,于是我们帮忙撰写一份道歉信给 A 期刊,信中还向编辑咨询,如果作者修改论文,能否重新递交。 A 期刊编辑回复表示,作者不得在接下的三年内投稿给 A 期刊,我们告诉作者这个惩处决定不无道理,因为他浪费了同行评审员的时间。 总结 当论文送交同行评审,作者如果没有不可抗的原因,提出撤稿是不行的,审稿人也很忙碌,他们参与同行评审完全是为了促进科学发展,浪费他们的时间是不道德的,也是不当利用编辑决策。 有时候,作者为了发表高影响因子期刊,不惜使用不当手法,为免撤稿时出现问题,有几点要注意: 严格来说,作者惟一需要撤销投稿的原因是在论文中找到错误或缺陷。 如果作者有充分理由撤销投稿,必须写撤稿申请信,陈述撤稿的原因,并在论文的所有作者签署后,发给编辑部。 作者必须收到期刊编辑部的撤稿确认通知,撤稿程序才算完成。 一旦投稿确认撤销,期刊投稿系统将不再使用该稿件编号。 如果因为论文被别的期刊接受而要求撤稿完全是不能接受的行为。 除非有强而有力的理由,否则到了同行评审阶段才撤稿是不对的。 如果作者不当地撤稿,期刊有权根据撤稿条款实施处罚,比如罚款或拒绝作者以后向该期刊投稿。 撤稿条款一般在期刊的网页刊登,作者应在提出撤销要求前仔细阅读。 抗击肺炎,意得辑在行动 —— 免费论文服务公益活动 活动时间: 2020.2.5日-3.31日 活动内容: 凡涉及新型冠状病毒研究的论文,意得辑免费提供翻译、润色、图片优化服务 服务内容: 标准润色、专业论文翻译(免费) 活动条件: 文章主题必须与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相关; 它的起源和传播; 治疗药物;健康(身体及精神)状况; 以及社会、经济、政治、行政/政府成果。只提及或比较不同病毒/疫情/流行病的研究将不适用。适用于文稿字数在4000英文单词以内或8000中文字数以内。 点击查看官网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1821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何使网络搜索结果更加精确
editage 2020-2-27 10:44
网络搜索是对研究人员极为有用的工具,虽然已经有数百个网页致力于讨论更好的网络搜索,我在这里分享两个简单的方法,可以确保“命中”搜索结果,也就是让显示的搜索结果的链接是相关的。 使用短语代替单词,并使用双引号标示关键词进行搜索。 通过在短语外加上双引号,可以传达两个信息给搜索引擎:(一)任何搜索到的网页必须显示所有键入搜索框内的字词,(二 )所显示的字词应与搜索短语的顺序相同。例如,如果你正在寻找有关气候变化对皮肤癌的影响的信息,光是输入影响、气候、变化、皮肤和癌症五个单独的词是不够的;相反的,你应该输入”气候变化对皮肤癌的影响” ,你会发现搜索结果的数量会大幅下降 – 我在写这篇文章时所进行的搜查结果从320万条降到了76条。这样搜索出来的结果的相关性也更高! 以日期限制搜索。 所有的搜索引擎允许你指定你想搜索的信息的实时性,从“任何时间”(一般作为默认值) 到最新的,或者过去24小时、过去一周、过去一个月以及过去一年的。事实上,如果你愿意,你甚至可以指定开始和结束的日期。如果你使用的是谷歌搜索引擎,进入“高级搜索”,并选择 “最近一次更新”。至于雅虎搜索引擎,这个排序功能则显示在搜索结果左边的屏幕上。 抗击肺炎,意得辑在行动 —— 免费论文服务公益活动 活动时间: 2020.2.5日-3.31日 活动内容: 凡涉及新型冠状病毒研究的论文,意得辑免费提供翻译、润色、图片优化服务 服务内容: 标准润色、专业论文翻译(免费) 活动条件: 文章主题必须与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相关; 它的起源和传播; 治疗药物;健康(身体及精神)状况; 以及社会、经济、政治、行政/政府成果。只提及或比较不同病毒/疫情/流行病的研究将不适用。适用于文稿字数在4000英文单词以内或8000中文字数以内。 点击查看官网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1581 次阅读|0 个评论
编辑偏爱的文献综述,是这样的
editage 2020-2-26 14:07
对于文献综述的质量,不同的期刊编辑有着相同的关注点、期许和要求。 本文会说两个问题: 一、文献综述为何重要?。二、期刊编辑期望看到怎样的文献综述? 我本人兼任大学教授和期刊编辑,我会多花些笔墨说第一个问题。 文献综述为何重要? 我们先来看文献综述在论文中所处的顺序。一般来说,整篇论文各个部分的顺序是这样的: 标题(Title) 摘要(Abstract) 引言(Topic Introduction) 文献综述(Literature Review) 方法论(Methodology) 正文(Body of the text) 结果(Results) 讨论(Discussion) 局限性(Limitations) 结论和启示(Conclusions Implications) 注意文献综述的位置,前面一部分讲的是为什么要开展此项研究,后一部分说的是方法和假设。要是文献综述没准确针对研究,那之后的内容价值就会打折扣。 因此,综述部分选择的文献必须具备: 说服力(内容恰当) 新颖性(能为调研的现象提供尽可能的解释) 及时性(对于调研的现象有完整的研究记录,有最新的证据) 准确性(对先前的研究有正确的展现) 以上四点缺一不可。这就像编辑要是发现参考资料的引用不完整(或者有误),那么他们会认为整篇文章都不靠谱。 此外,文献综述的相关性和完整性同样不可小觑。 编辑期望作者能说明白为什么某项研究是与时俱进的 。要是文章的关键点四平八稳,也没有清晰地让编辑知道研究和观点的背景,那么论文被撂一边也就再正常不过了。 在《编辑要什么》(What Editors Want)一书中,作者 Philippa J. Benson 和 Susan C. Silver 这么说: 既然编辑也无法精通期刊涉及的所有领域,那么对于作者来说,目标就是让编辑,审稿人和读者产生兴趣,向他们说明研究的意义 。 你选了哪些文献,编辑和审稿人都会仔细评估,从中得知你的研究在更广领域中的意义,以及填补哪些研究空白。 写好文献综述一定程度上也反应你的研究可信度。文献综述的目的有三: 展示你对某领域的掌握程度 展示你有能力甄别并讨论现有文献中的重大发现或观点 展示一系列早前研究 —— 谁在何时做了什么?为什么做?如何做? 文献综述讲的是别人发现了什么,这些发现如何推动你的理解,并表明你对研究主题的来龙去脉都了如指掌。 但注意,“全面的”综述并不是“事无巨细”,而应该同时强调“系统性” 。换句话说,综述内容必须经过精挑细选,和观点有直接关联。“包罗万象” 的综述反而可能削弱观点 —— 没说到点子上,读者也没兴趣继续看。 优质的文献综述是这样的: 对某个问题有明确的定义 全面总结现有的研究 阐明各类关联、冲突、空白以及不一致之处 提出下一步举措 换言之,文献综述告知读者之前发生了什么,目前是什么状况,将来朝哪个方向发展。 着手写 现在,我们来说如何系统、通透地呈现先前相似的研究。 第一步 首先,你需要列出一份关键词列表,无需太长,用以描述你引用文献的主体。当然,部分关键词来自你待写的文章。 第二步 找到合适的搜索工具,搜索以上关键词。可以肯定的是,找出来的文献会多于你能消化的量(因为部分关键词会检索出关联度不高的文献)。此时,你需要调整关键词(短语),尝试其他搜索流程,最终找到你需要的文献。 搜索时你还可以对文献的“质量”再设置附加条件,比如只筛选:有实验数据(empirical data)的;用某种语言写作的;和你样本的相关数据相匹配的等等。当然,你得记录每一次筛时采用的标准,这对于之后用来概述文献有帮助。 你可能会考虑选多少篇文章比较合理。就我自己的论文,为了观点更简练,我最多选择30篇。 第三步 对搜索出的现有文献开始分析和评估,展示你如何填补某一空白,避免简单的罗列或总结。 阐明筛选文献的过程 综述中重要的一个环节:阐明你遵循的某一特定流程。你需要说明检索使用的关键词,用以筛选的各种标准。 开头可以这么写: 在Google Scholar, PubMed, Ovid, Sage, Springer, Science Direct 和 Cochrane Library databases 上搜索关键词“nail-biting”和“adolesc*”,采用的筛选标准是:过去十年中用英语发表的;可全文查看的;排除灰色文献。共有二十项研究满足筛选标准,会在本文的“补充材料”(Supplemental Materials)里的附录(Appendix)部分列出。 这样简短的描述,可以让你的综述更透明化,也展现了你在挑选文献时的客观性,同时确保了可重复性。 我写这篇文章目的还是想强调文献综述的重要性。对于那些久负盛名的高影响力期刊,编辑们也总会采用以上提到的各种标准。 抗击肺炎,意得辑在行动 —— 免费论文服务公益活动 活动时间: 2020.2.5日-3.31日 活动内容: 凡涉及新型冠状病毒研究的论文,意得辑免费提供翻译、润色、图片优化服务 服务内容: 标准润色、专业论文翻译(免费) 活动条件: 文章主题必须与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相关; 它的起源和传播; 治疗药物;健康(身体及精神)状况; 以及社会、经济、政治、行政/政府成果。只提及或比较不同病毒/疫情/流行病的研究将不适用。适用于文稿字数在4000英文单词以内或8000中文字数以内。 点击查看官网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2463 次阅读|0 个评论
Lay summary 不只是给科研人员,也是给资助者看的
editage 2020-2-25 15:34
『但是如果我们想实现开放获取,就必须做得更多。只停在能让每个人都能访问每篇科研论文是不够的:我们必须通过其他方式开放研究。我们必须努力与研究领域以外的读者沟通,我们必须与学生和老师、医护人员和患者(及其家属),对科研感兴趣的任何人进行交流。我们还必须用他们的语言以及新闻媒体和百科的语言与他们交流。我们必须用通俗的语言,而不是用大多数科研论文中使用的生硬用词和公式化的风格,我们必须使用动词而非名词,虽然科学家非常喜欢使用像 characterization 和促进 facilitation 这样的词语,但还是要避免使用,因为这些词语会让读者在阅读时卡住。』 Peter Rodgers (出自 Plain-language Summaries of Research: Writing for different readers ) Rodgers 这些强有力的话语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我们必须努力与研究领域以外的读者沟通”,这让我想到,这可能是学术出版界目前迫切需要的东西。大量的研发经费来自于纳税人,因此,需要展现科研对现实社会的影响来确保研发预算分配的合理性。但目前这种展现做法刚刚成型,或是还不成熟。大多数情况下,学术著作由研究人员撰写并提供给同领域内其他研究人员使用,在科学学科、用户群体(从研究人员到资助者)和付费墙(封闭式访问)之间的渗透性很低。用简单易懂、尽量少的专业术语来解释密集而复杂的科学是打破这些障碍的一种尝试。本文将深入探讨了这类能广泛易理解的科学研究,让我们称之为简明提要 (lay summary) ,是如何帮助实现无边界科学交流的目标的。 在过去几年中,学术出版业的多个资助单位一直在共同努力将科学传播到学术界的象牙塔之外,其重点是展现研究对现实世界的影响。这些努力背后的其中一个动机是意识到多年的辛苦付出毫无意义:进行的科学发现仅局限于一个群体(学术界),甚至还所在付费墙后,而且还有大量技术用语。开放获取出版、数据共享、研究推广、提出科学发现的替代模式是这些努力的直接结果,这些都正在逐渐稳步地快速发展。其中,开放获取出版和数据共享已得到广泛讨论,并在某些情况下,尽管具有复杂性,仍被提议作为传播研究成果的有效手段(例如, 这里 , 这里 和 这里 )。所有这些都是为了提高学术出版的透明度,并将研究成果的影响传达给公众。 从意识形态上来说,这种需要确保透明度和包容性的方法是进步的。但是更大的问题仍然迫在眉睫:这么做足够吗?我们需要做的就只是确保研究成果能够普及到科学界和非科学界?我想用 Rodgers 的话来回答这个问题: 『只停在能让每个人都能访问每篇科研论文是不够的:我们必须通过其他方式开放研究。我们必须努力与研究领域以外的读者沟通。』 这表示开放获取是不够的,我们需确保研究领域之外的人不仅可以取得,还可以理解科学研究的内容。因此,尽管我们正在努力消除收费墙并让研究数据更容易免费取得,我们仍需记住,大部分的研究成果,几乎全部是由研究人员为同在研究圈里的人所撰写的。没有哪个是针对非科学群体(也就是不懂科学的一般大众)的,但他们也渴望更多地了解例如特定疾病治疗方面的最新突破,或者有助于减少碳足迹的技术。我想说的是,外行读者可能会像研究人员一样对科学进步感兴趣。幸运的是,学术界已经在研究如何填补这一空白,而这正是简明提要出现的契机。简明提要正在越来越多地被用作打破复杂研究成果的有效方式,以便科学领域以外的读者也可以容易理解。 根据美国《 2010 年简明写作法案 》 (Plain Writing Act of 2010) ,简明写作 (plain writing) 这一术语的含义是写作需清晰、简洁、结构组织良好,并遵循相应主题、领域和目标读者的其他最佳实践。因此,简明提要也被称为简明语言提要,主要针对不具备研究人员相同知识水平的读者。简明提要的读者可以是纳税人、记者、医护人员、患者、相关研究领域的专业人士、政策制定人员、或资助机构和资助审查委员会的决策者。受简明提要影响最大的研究领域可能包括但不限于医学、卫生保健、公共卫生、心理学、灾害科学、环境科学、气候变化、金融和法律。 作为传播和推广研究及其影响的工具,简明提要正变得日益重要。今天,越来越多的资助单位要求在研究的不同阶段和出版物中包含简明提要。许多资助委员会要求研究人员就他们所申请项目提交一份简明语言提要,并说明他们认为该项目会产生的影响。 例如,爱德华·马林克罗特 JR. 基金会 (Edward Mallinckrodt, Jr. Foundation) 奖励计划明确规定, 基金申请人必须在其提交资料中包含一份简明提要 。惠康基金会 (Wellcome Trust) 的资助申请表模板中 有单独的一栏要求申请者填写简明语言提要 。还有几个组织也提供有关简明语言提要的大量信息,坎贝尔协作组织 (Campbell Collaboration) 免费提供所有系统综述的简明语言提要 ,旨在帮助人们“使用和解释研究证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 (NIH) 网站上有 专门的栏目 提供简明语言的相关资源。这个清单长期有效,而资助者可以免费提供这些提要并不罕见,但为什么资助者对简明提要感兴趣?对他们有什么好处? 虽然研究人员和读者使用简明提要时会得到一些明显的好处,但资助者也会受益良多。 纳税人的证据: 大多数联邦资助机构从纳税人获得资金,因此他们有义务告知公众他们的资金使用情况。此外,纳税人和政策制定者有权知道公共资金的是怎么样使用在什么地方。实现这一点的一个好方法是共享研究项目的简明提要。 申请的增加: 资助机构最主要的一个目标是鼓励公众参与到研究中。共享简明提要有助于维护资助机构的声誉,确保来自公众和政府的稳定资金流,并吸引高质量的申请。 接触政策制定人士的好方法: 资助者可以通过简明提要接触有兴趣想合理地支持研究支出的政策制定人员。这不仅可以作为善意的示好,还可以作为维持或增加研究支出的手段。如果政策制定人士确信某个资助机构致力于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可理解的语言供人们阅读,他们更有可能支持该资助者。 有助于评估资助申请: 简明提要有助于资助者和审查委员会成员了解研究项目的性质和潜在影响,加上基金评委并非所有人都是研究人员,简明提要会指明申请人想做的项目以及该项目对社会的影响,对决策者来说帮助很大。 衡量申请人技能的工具: 文笔好且有说服力的简明语言提要也表明申请人有与科学和非科学读者进行交谈的能力,这项技能可以帮助资助机构规划项目完成后的研究推广工作。 为大众媒体传递更准确的信息: 简明提要可帮助资助机构在与记者或新闻媒体联络时建立清晰的沟通渠道。用简明的语言描述研究项目而不歪曲事实可以促进科学发现的准确报道。这也缩小了 标题党 新闻的 范围,避免这些新闻报道对公众舆论产生负面影响或引导公众歪曲事实。 国际吸引力: 任何人都可以轻松阅读和理解简明语言提要,这使得它们更加吸引国际读者,从而增加了资助机构的影响力。这也可能帮助资助机构吸引更多的国际资助申请。 更好的可发现性: 简明提要通过使用大多数人最习惯的语言风格来提升可发现性,从而可以搜索关于特定主题的信息。研究项目更好的可发现性会带来更高的可信度和更多的信任,从而确保稳定的资金流。 我只是列出了简明提要给资助者带来的一些明显好处。还有一点很重要,需要特别提下:简明提要赋予了科学一种非期刊文章的形式,对科学进行了简单而有效的解释,这贯穿了这篇文章,并证实了 Rodgers 的论点。 Nancy Santesso 和她的同事进行了 一项随机对照试验,以评估简明语言提要的有效性 ,其中参与者(包括公众和患者,但不包括其他研究人员)需阅读描述了病症、解决该病症的干预措施以及干预结果的技术文件或简明语言提要。在他们的研究中,更多的参与者认为简明语言提要更好,因此该小组得出结论:简明提要是“综合研究证据转化”的有效工具。想象一下这种简单的力量;它可以帮助资助者向参与的读者开放科学研究,这些人值得访问和理解他们所支付的研究的含义。通过免费提供简明提要,资助者可以完善开放获取出版和数据共享,并有助于“实现开放获取”,正如 Rodgers 所说。 参考资料 Kuehne, L. M., Olden, J. D. (2015). Opinion: Lay summaries needed to enhance science communication. Proceedings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 112 (12), 3585–3586. http://doi.org/10.1073/pnas.1500882112 Rodgers, P. (2017). Plain-language Summaries of Research: Writing for different readers. eLife 2017;6:e25408 DOI: 10.7554/eLife.25408 Santesso, N.et al. (2015).A summary to communicate evidence from systematic reviews to the public improved understanding and accessibility of information: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Journal of Clinical Epidemiology , 68(2),82-190. https://doi.org/10.1016/j.jclinepi.2014.04.009 抗击肺炎,意得辑在行动 —— 免费论文服务公益活动 活动时间: 2020.2.5日-3.31日 活动内容: 凡涉及新型冠状病毒研究的论文,意得辑免费提供翻译、润色、图片优化服务 服务内容: 标准润色、专业论文翻译(免费) 活动条件: 文章主题必须与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相关; 它的起源和传播; 治疗药物;健康(身体及精神)状况; 以及社会、经济、政治、行政/政府成果。只提及或比较不同病毒/疫情/流行病的研究将不适用。适用于文稿字数在4000英文单词以内或8000中文字数以内。 点击查看官网
个人分类: 国际级写作与风格|2514 次阅读|0 个评论
再投稿注意事项
editage 2020-2-25 14:54
将研究成果发表在同行评审期刊上几乎总是要经过多次的稿件修改。《极地研究》是由我编辑的期刊,期刊在最终接受作者的稿件前,要求其进行三、四次修改的情况并不少见。今天我想与广大作者交流一下我刊对作者在稿件修改过程中的一些要求。 首先,如果审稿决定通知中没有明确说明,你需要查明修改稿中是否应该标注修改过的部分,如需要的话,可通过修订总修订、黄色荧光标记或彩色文字,任何一种你喜欢的方式予以标记。期刊编辑甚至可能要求你提交两个版本的修改稿,即带有修改标记的版本和干净无标记的版本。如果决定通知没有明确这一点,应通过电子邮件向编辑询问。 其次,在提交修改稿时,应附上一份好的回复信,感谢审稿人(也可能是编辑)在上一次评估稿件时所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不乏为一个好的开场白,这对详细且有建设性的审稿意见尤其适用。每一位审稿人的意见都应逐一复制到回复信中,并在每条意见之后简洁地注明你在修改稿中是针对此项做了哪些修改,以及明确修改位置,如果你选择 不 针对 审稿人某一评论或建议修改手稿时,请说明原因。在准备回复信的同时,要切记审稿人很可能会阅读此信,所以即使你已决定不为某一点意见而修改手稿,也要向审稿人表现出你已经谨慎斟酌过每一条意见了。 对于审稿人或编辑在前一版本的稿件中所标出的拼写、标点符号等细小的错误,则无须逐一进行答复。对于这些错误,可笼统地用“审稿人指出的所有拼写和语法错误皆已修改”作为回复。如果英语并非你的母语,且你使用了专业语言润色服务,也请注明,即便论文可能还存有错误,但是通过这点表示你已经力所能及地去减少错误了。 我最后的建议是: 千万不要以无礼的回复,如“我们已完成了审稿人要求的所有修改,相信这次不会再延迟接受我们的论文了!”来为你的回复信结尾。 当然,你不用对审稿人卑躬屈膝,但是你理应尊重他们。类似“我们期待得到您关于投稿的及时回应,并进一步回答您的问题和意见”这样的句子 对于回复信来说,无非是更合适的结尾。 抗击肺炎,意得辑在行动 —— 免费论文服务公益活动 活动时间: 2020.2.5日-3.31日 活动内容: 凡涉及新型冠状病毒研究的论文,意得辑免费提供翻译、润色、图片优化服务 服务内容: 标准润色、专业论文翻译(免费) 活动条件: 文章主题必须与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相关; 它的起源和传播; 治疗药物;健康(身体及精神)状况; 以及社会、经济、政治、行政/政府成果。只提及或比较不同病毒/疫情/流行病的研究将不适用。适用于文稿字数在4000英文单词以内或8000中文字数以内。 点击查看官网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2441 次阅读|0 个评论
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一点体会
editage 2020-2-24 17:30
1. 基金申请书的选题 撰写基金申请书的第一步就是选题,选题对基金的成败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选题,开展什么研究是来自科研人员自己的学术积累、经验和兴趣,靠自己通过大量阅读文献结合自己的研究去领悟和选择。选题不能太窄,太小,自然科学的选题要有一定科学意义,要尽可能地去接近国际前沿,要有一定的挑战性,要尽可能地去选择那些有一定难度和关注度比较大的问题去研究。但是一个基金项目所解决的科学问题又要集中,具体而明确。选题代表着自己的学术品味,虽说“自由申请”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一个基本原则,但是自由申请不等于随意申请。选题不好,如同带上了致命的硬伤,获得资助的可能很小。有些投机取巧的选题或许偶尔可以获得成功,但是在科研的道路上终究是走不远的。 选题确定以后,建议先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拟申请项目的核心科学问题是什么?解决这个问题的意义何在?申请人要做的问题,是否有同行(国内外)在做?如果在做,研究进展如何,已经解决了什么样的问题,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 选题完成之后,最好是围绕选题做一些有针对性的准备工作。这个准备实际是对自己的工作“谋篇布局”。如何准备,笔者个人有几点经验: (1)做一点预研究,验证自己想法的可行性,寻找实验的难点,获得初步的研究结果,这样在基金的申请书中对问题的阐述会更加深刻和准确。 (2)收集必要的材料和样品,笔者所从事的古植物学研究是以发现为基础的,在申请基金之前应该准备好部分相关材料,从事植物系统演化的研究,研究材料特别是关键地区的材料也很重要,如果能够有这些关键地区的材料无疑是为基金的成功申请加上了一个大大的砝码。 (3)学术思想和科学假说是基金申请书的核心和闪光点,但是由于篇幅有限,申请人很难在申请书长篇大论地论述自己的假说,而且对于全新的观点一时半会也很难被评审人理解和接受。如果能够在申请基金前发表一篇综述文章,把自己的假说和观点展示出来,然后在申请书中引用这篇综述,这样申请人的观点更容易被评审人所接受。 2. 基金申请书写作前需要思考的几个方面 2.1 选题和研究思路要清晰 选题确定以后,最为重要的就是如何把自己的研究思想,研究方案和研究基础表达清楚。一份申请书不外乎是要讲清楚这么几个问题: (1)为什么要做这个事情,这是立项依据; (2)做些什么事情可以解决申请人提出来的科学问题,实现预期目标,这是研究内容; (3)如何去做这些事情,这是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 (4)为什么我能做这个事情,这是研究基础。 一百个申请书,可能有一百种写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写作习惯和表达方式,绝对没有可以模仿的本子,以自己熟悉的方式,说清楚以上 4 个问题,最为关键。成功的申请书都是一样的好,不成功的申请书却各有缺陷。 2.2 立项依据要与研究内容形成逻辑链 立项依据和研究内容之间,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研究基础与整个项目不协调,不统一,整个申请书没有形成一个完整逻辑链。一个好的申请书必须在上述 4 者间建立一条完整的逻辑链,做到环环相扣。研究内容支撑立项依据,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服务于研究内容,已有的基础保证项目成功的可靠性。 立项依据提出的科学问题和设计的研究内容之间不统一,是最常见的问题。有一些申请书提出了很好的科学问题,立论也很充分,但是所设计的研究内容却不是针对所提出的科学问题,或者所设计的研究内容无法解决所提出的科学问题。 研究内容的设计一定要完全针对所提出的科学问题和立项依据中所提出来要解决的问题,不相关的研究内容不应该放到申请书中。有一些科学问题,是申请者的兴趣所在,但是如果和立项依据中要解决的问题不相关的话,都要忍痛割爱。还有一些申请书,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之间也不统一。在申请书中所提及的技术方法和技术路线是为研究内容服务的,而不是为了展示方法的先进和技术的精妙。笔者见过一个做形态学研究的申请书,把目前所有的显微镜,透射电镜,扫描电镜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都罗列在其中。这几种显微镜本身就是为了解决不同问题而设计的,对样品的要求完全不同。 研究内容要针对性。研究内容不恰当是申请书常见的问题,既要避免小题大做,也要避免大题小做。研究内容设计面面俱到,缺乏针对性是申请书常见的问题。基金申请的研究内容是为了解决申请书所提出的科研问题而设立。基金申请书中的研究内容不等于科研工作的整体规划。有限经费,有限目标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会员一贯的原则。科研工作的整体规划可以通过若干个基金项目去实施。纵然怀着一颗狂野的心,拥有一个宏大的研究计划,但是务必记住再宏大的计划都得一步一步去实施。一个基金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能够想出一个宏大计划,就要去设计分步骤的实施方案。 研究内容设计过多的情况在青年基金申请中尤为突出。很多年轻人干劲十足,恨不得把所有的事情都在这个三年做了。青年基金资助强度只有20多万,从性质上来讲是一个人才项目,三年的时间在青年基金的支持下,独立开展一些研究工作,能够发表2-3篇文章,为申请面上项目奠定一个基础就相当不错了。我鲜有看到青年基金是研究内容过少而得不到资助的,恰恰是研究内容过多,评审人认为申请人在三年的时间内完不成这些内容而不同意资助。 把研究内容写得太简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申请书的模板经过多次变化,但是无论哪个版本都特别强调:“项目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以及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是申请书应该重点阐述的内容。在这个部分要写清楚做什么,怎么做。有些申请书的研究内容就只写了一个标题,或者寥寥数语,这给评审人一种不认真的感觉。笔者认为对于研究内容要适当的展开以及详细的描述。写出所设计的研究内容是针对解决哪个科学问题的,或者说是为解决哪个科学问题的铺垫。 2.3 研究队伍的组成要合理 如果项目申请书在研究队伍人员的组成上出了问题,往往是出在研究内容与人员组成不吻合。如果申请书中有多项研究内容,每项内容都应该有相关研究背景的人员负责。笔者第一次申请重点项目的时,研究内容由于涉及了地层及地质年代,而研究队伍中没有研究地质相关的成员,有位评审专家就指出了这个问题,进而认为所提出的研究不能实现预期目标。第二年,笔者在研究队伍中加入了地质学研究背景的成员,项目得以顺利过关。研究背景并不单指研究者是毕业于哪个学校或者专业,而是看其发表的论文是否与申请项目拟开展的内容相关,这大概也是申请书中为什么要有个人简历的原因。研究队伍人员组成太少也是一个问题,这很容易给评审专家一个研究队伍太单薄的印象。此外,还需要注意要避免研究队伍组成有负面的因素。什么是负面的因素?如果研究队伍中出现了“某某长”,肯定是不能给申请人的项目加分的。虽然“双肩挑”的科研人员有的是,在基金申请书中,就只谈科研身份就可以了。 如前所述,青年基金是一个人才项目,本身就是为了培养年轻人而设计的项目,有些青年基金项目申请书,项目研究成员过多,也有将自己的导师也列为研究成员,这也没有必要。在研究队伍组成犯错的另一例子,就是研究队伍中有人超项。这种低级错误虽然不多,但是也时有发生。每个单位都会有一些参加申请基金的专业户,他们有一定研究背景,但是目前从事技术工作。因为对一些小的团队,要组成一个合理的队伍还是比较困难的,只能去外面“拉”人,这无可厚非,但是请务必查一查被“拉”来的人超项了没有。 3. 基金申请书写作中的几点经验 (1)把自己的初步结果,所采集到重要的材料等放到申请书中。基金虽说是鼓励创新,宽容失败,但是在项目评审时,审稿人都会把是否能实现预期目标作为一种考量。把自己的一些初步结果,图表等放到申请书中,可以表明申请人对所提出的问题是有研究的,也是有基础的。系统演化研究材料的收集是关键,给一个图表说明申请人已经获取的关键材料,能够增加实现预期目标的可信度。如古生物学是一个以发现为基础的学科,申请人应该在申请书中展示一些基本的材料,起码向评审人表明,申请人的研究材料是有可能获得的。化石材料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如果申请人的申请仅仅是建立在文献上,在申请时还无任何材料,是很难说服评审人支持。如果确实有材料,在申请书中展示出来则有百利而无一害。从零开始的基金申请书获得资助的可能并非没有,但是少之又少。 (2)务必写好摘要。申请书的摘要规定是 400 个字,务必要写好这 400 个字。把立项依据,科学问题,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都在摘要中表现出来。这是申请书最先出现在评审人眼前的部分,要从一开始就给评审人留下一个好印象。笔者见过一些申请书的摘要,要么过于马虎,不到 200 多字就结束了,要不着边际,写了一大堆无关紧要的东西,别人还不知道申请人要干什么。对于摘要的 400 个字要做到惜字如金。 (3)运用好参考文献。参考文献是申请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利用好。在申请书中,务必要参考本领域最新的文献。如果一个申请书的参考文献都是 10 年以前的,很难让评审人相信申请人的申请书是有新意?这是有些申请书被否定的主要因素。另外,务必要引用和参考本领域的顶级期刊的文献,这不是单纯技巧性的问题,引用什么样的文献,反映了一个科研人员对本领域学科发展状况的了解程度。如果申请人引用的文献全是来自于本领域的二流三流期刊,起码可以说明没有完全掌握本领域的研究方向。还有一点,申请人可以引用一些国内同行的文献,读一读国内同行的文献既是对国内同行的尊重,也是避免低水平重复的一个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是支持自己观点最重要的材料,笔者自己的申请书不仅在立项依据中使用参考文献,而且在描述研究内容的时候也使用参考文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4)合理运用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改版后的申请书,在最后设计了一个“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这么一个栏目。但凡有过基金申请失败经历的人,对于有些评审意见可能有欲说无处的无奈感。地球科学部的项目通常建议和鼓励申请人对评审意见进行答复和说明,如同修改文章的“response letter”,然后放到一个信封里,随同申请书一并提交。但是现在的评审人主要都是电子评审,放在信封里的答复新一轮的评审人看不见。笔者觉得可以利用这个栏目答复一下评审人的评审意见,但是这个答复必须心平气和,有理有据。 4. 其他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1)务必认真阅读基金申请指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每年都会颁布申请指南,这是基金申请的指导性和政策性文件,在申请前务必多读几遍。虽然指南是相对稳定的,但是每年也都会有一些调整,了解指南的精神,避免出现低级错误。 (2)查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颁布的《资助项目汇编》,获得资助的项目都是公开透明的。获资助基金项目在基金委网站上都是能够查到的,查阅以往资助的项目是为了避免重复。如果申请人的项目在名称上和已经资助的项目相似,会给评审人一个这个项目已经资助过,不必再资助的印象。 (3)认真编撰经费预算。早先的基金申请书的时候在预算编制上花的时间最少,也很少有专家关注这一部分内容。但随着财务制度的逐步规范,要求按照预算执行经费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在申请项目时,就要认真编撰经费预算部分,做一个真正执行的预算。而且也有不少评审人开始关注项目在经费预算上存在的问题。现在的财务制度同时有宽松和严格的两个方面,宽松是给了申请人使用经费的自由,在人员费,劳务费,国际合作经费等问题上有了很多的松动;严格是指要求按照预算执行经费。 (4)务必重视项目组成员的签名。基金申请书上的签名是一件严肃认真的事情,不可轻视。在基金申请书完成之后,应该将申请书送给每位参与人阅读,获得项目组成员的认可,同时要求每位项目组成员在申请书上亲笔签名。绝对不要代为签名,不要低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认真程度,每年都有一些申请书在形式审查时就被淘汰。如果有项目组成员不在国内,或者说国外同行成员项目的,务必请项目组成员写一个邮件说明情况,如果不能确定,可以致电或去函请教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管理人员。 (5)避免出现低级错误。基金申请项目竞争激烈,好中选优,很多时候一点点低级的错误,比如项目组成员漏签名,合作单位漏盖章,甚至是几个错别字都会葬送之前的努力。消除所有的低级错误是一个基金申请书的基本要求。许多单位的科研管理部门都制定一个表格,让申请人在提交申请书前逐项检查,这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写任何文章首先要考虑的是阅读的对象。我们的写作和表达,要站在读者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基金的申请书的读者主要是项目的管理人员和项目评审专家。项目管理人员是技术官员,他们有专业背景,他们尽管不再从事研究工作,但是并非不了解行业的研究状况,申请书首先要让他们能看懂能理解。基金的评审专家肯定是来自同行,5 位评委中有一位是来自“小同行”,也有来自“大同行”的,要把复杂的问题说得通俗易懂。一份好的申请书应该是让“大同行”看懂,“小同行”认为有水平。在准备申请书的时候,从读者的角度去考虑一下问题和改进表达,是有好处的。 抗击肺炎,意得辑在行动 —— 免费论文服务公益活动 活动时间: 2020.2.5日-3.31日 活动内容: 凡涉及新型冠状病毒研究的论文,意得辑免费提供翻译、润色、图片优化服务 服务内容: 标准润色、专业论文翻译(免费) 活动条件: 文章主题必须与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相关; 它的起源和传播; 治疗药物;健康(身体及精神)状况; 以及社会、经济、政治、行政/政府成果。只提及或比较不同病毒/疫情/流行病的研究将不适用。适用于文稿字数在4000英文单词以内或8000中文字数以内。 点击查看官网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2280 次阅读|0 个评论
全球变暖是真实的,不是为了阻碍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产业成长的手段
editage 2020-2-24 17:28
John Butler-Adam 是《 South African Journal of Science 》的主编,《South African Journal of Science》为多领域期刊,是南非第二资深的期刊。John Butler-Adam 也是南非比勒陀利亚大学 (University of Pretoria) 的顾问,曾为福特基金会学校和高等教育后南非项目干事、Eastern Seaboard Association of Tertiary Institutions 首席执行官、德班-威斯特维尔大学 (University of Durban-Westville) 副校长(学术)以及德班-威斯特维尔大学社会经济研究所主任。他是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地理、环境和文学博士,在他的职业生涯中,John Butler-Adam 发展了自己对南非高等教育与研究的兴趣,他经常在 The Conversation 上撰文,也会在 SAJS 上发表发人深省的社论。John 发表过 75 份专著,在超过百场国际会议上进行报告,拥有极其丰富的同行评审经验,对 SAJS 审稿人所经历的同行评审以及挑战有深度了解。 今天,让我们来看看南非的学术体系,以及科研人员是如何晋升与评价。同时,也让 John 分享他对南非对全球学术研究贡献的看法,本次访谈的亮点在后真相 (post truths) 概念的讨论,以及它们如何影响科学事实与科学研究的有效性。 南非的学术晋升体系是怎么样子的?您们怎么评比研究人员和大学的表现? 这么说吧,这很不一定,也不稳定,目前大部分南非的大学有六种等级的职称: 讲师(硕士以上学历) 高级讲师(博士,在知名期刊上发表过一定数量的同行评审论文,担任研究生导师) 副教授(与高级讲师类似,但条件更多) 教授(一样,但更多) 高级教授(除了博士学位外,所有的条件都特别高) 杰出教授(不同学校对杰出教授的定义不同,大多时候都是指学术之星,但也有可能是指你想要纳入团队的短期员工) 评价 :有与学历、发表数(还有在哪里发表)、指导研究生和大学服务责任(委员会工作)相关的规定,院长提交聘用或升职的申请,最后大学内部的委员会进行决议。有很多不同的评价指标,决定也经常出现争议,问题通常出在所在大学。 南非在全球研究版图中的表现如何?南非科研人员有什么样特殊的挑战?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生产约 1.1% 的“新知识”(也就是发表在知名期刊的研究),南非则占这 1.% 中的 70%,所以南非可以说是南非的主要研究生产国(想想 SALT、Meerkat、SKA),Abdul Karim 夫妇还有 Glenda Gray 做出的 AIDS 突破性研究还有在这方面获得的奖项,(由三所大学的专门研究单位和中心进行)疟疾的主要研究,还有蜜蜂研究(如食物生存)。 挑战:整体来说,以 GDP 占比来看,SA 基金投入不足,研究生太少,特别这个研究阶段的博士生和女性太少。但 DST 在凸显这些议题方面做的不错。 还有,南非学术界和出版界对开放获取的接受程度如何?落实程度呢? 南非科学院 (Academy of Science of South Africa, ASSAf) 和 科学技术部 (Depart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ST) 完全支持开放获取 (Open Access, OA) 出版及发表。SAJS 就是 OA 期刊,在两个在线网站上免费发表,文章有四种不同形式供免费阅读。SAJS 和其他许多南非期刊都是 SciELO 的会员,要成为 SciELO 会员,其中一个条件就是要开放获取。我们还可以做得更好,但已经做得比很多国家还要好了。OA 这个主题会一直得到关注,到什么程度呢?非常! 研究资金呢?南非学术的主要资金来源是什么? 研究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三个,大学本身(间接来说就是省),用最广泛的定义来说的产业,制造工资、矿业、商业公司、法律公司等等等,还有从 DST 来的省级资助,有时候是 DST 直接拨款,一些特殊单位由 DST 直接资助,主要是两个半官方单位,资助 ASSAf 的国家研究基金会 (National Research Foundation, NRF)(所以 SAJS 列在 NRF 之中)和南非人文科学研究委员会 (Human Sciences Research Council)。不过,(包含所有来源)省级资金比它应该要有的金额低得多。 南非的健康科学的研究产出和临床试验,还有关于次大陆的特殊研究,都非常有名。您怎么看这对全球研究的贡献? HIV/AIDS、疟疾(由斯泰伦博斯大学、比勒陀利亚大学和开普敦大学这三所大学的专门研究单位和中心所进行)和 TB(包含抗 TB 接种研发)这几个领域的工作肯定在全球范围对这些领域的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南非医学研究理事会的首席执行官 Glenda Gray 教授,同时也是母亲对儿童 HIV/AIDS 项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资助)的领导及 Wits 大学教授,他被《时代》杂志选为 全球百大影响力人物 ,而她并不是唯一一个扬名全球的南非健康领域研究人员。Salim Abdool Karim 与其贤伉俪 Quarraisha Abdool Karim 一同在美国工作,还有一位 Wits 的教授(SAJS 的健康副编辑),他一年当中有六个月在 Wits 大学工作,而剩下的时间在加州工作。这三个有主要疟疾演技中心的大学,承担了许多与疟疾控制与治疗相关的工作,当然也不要忘了南非心脏外科医生 Chris Barnard,他进行了世界上第一个人类换心手术!所以,当然,南非在健康和医学领域的研究和研究人员,都是收到国际认可的。为何?我想这有两个原因,首先,我们有很大一群人都深受我刚刚提到的疾病所苦,所以健康照护和治疗必须要很好,还有,我们至少有五个大学拥有杰出的世界级医学(及医学相关)院,他们培育高质量的研究人员和医护人员。 在一篇发表在 SAJS 的文章中,您提到 期刊拒稿率是一个比较靠谱的质量指标 ,为什么?能请您说明吗? 那是另一篇随笔,但让我尽量准确地解释吧。虽然 IF 高的期刊确实名声比较高,也发表高质量研究(大部分都是),但 IF 是针对期刊使用,不是单篇论文,所以从论文发表在哪里来评价文章,这只是一部分的价值,某个程度上来说也是“错”的。高 IF 的期刊也偶尔会发表“不是那么好”的研究,也经常因为在已发表的文章中发现不端行为需要撤稿。另一方面,除了最好的论文之外其他全部都拒掉的期刊,大体来说,正说明他们只发表做好的研究,举例来说,我们 SAJS 的拒稿率 80% 多一点。如果有人想知道一个研究人员表现的如何,那么看这个人的 h 指数分数是比较好的指标(虽然 h 指数也非完美!)。 接下来我想谈您的另一篇文章,这篇文章非常有意思, 您写得是关于后真相这个主题 ,为了我们意得辑专家视点的读者,可以请您告诉我们后真相是什么,在科学研究传播上起到什么作用?研究人员该如何确保自己忠实于事实? 不说出事实和后真相的差别在于,在“真理时代”(就我们所能理解的),谎话抑或非真相被视为或(大部分)被理解为那就是它的样子。反过来说,在后真相时代,谎话或部分谎话变成它们并不代表的事实。特朗普说取消“Obamacare”人们的情况不会变得更糟,他的发言人不停重复这个说法,这个说法涌入社交媒体,而大部分的人相信这个说法,事实上,有足够的证据和来源显示有 2300 万到 2400 万的人会受到影响。支持英国脱欧的人也不停地说,英国离开欧盟会比较好,然后有够多的人相信了这个说法,只因为这个说法不停地传播,所以人们就这么投票了。这个就是后真相时代,因为有足够的证据表示脱欧并不会让英国变得更好。 科学中的后真相有两个方面,首先是伪造研究过程和结果的,也就是坏研究(有时候是危险的研究),还好的是,后真相研究通常会被揭露并找出来,即使这个过程需要一段时间,因为研究的本质,研究人员会检查其他人的工作。这第一个方面也容易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只不过是找出不符合思考逻辑的事实,例如,这就是为什么会出现撤稿的原因,因为科学是奠基于质疑已经发表的工作之上,这也能帮助检查违反研究道德的行为。 第二个方面则是好科学必须反制后真相的作用( 像特朗普发言人引起哗然的“另类事实”说法 ),举例来说,气候变暖的支持讨论,全球变暖是一个现况,这不是中国试图阻碍全球其他过肩进步的手法!在后真相时代要拯救科学的最好的办法是持之以恒地使用可论证的证据来击退这些“另类事实”(alternative facts),全球各地支持这个做法所发起的游行已经开始了。 因此,我刚刚提到的两个面向:不要轻易采信已发表的研究和结果,重复研究方法,使用可验证的证据来找出另类事实,接着动员沟通,如此以来才能帮助科研界忠于事实。 抗击肺炎,意得辑在行动 —— 免费论文服务公益活动 活动时间: 2020.2.5日-3.31日 活动内容: 凡涉及新型冠状病毒研究的论文,意得辑免费提供翻译、润色、图片优化服务 服务内容: 标准润色、专业论文翻译(免费) 活动条件: 文章主题必须与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相关; 它的起源和传播; 治疗药物;健康(身体及精神)状况; 以及社会、经济、政治、行政/政府成果。只提及或比较不同病毒/疫情/流行病的研究将不适用。适用于文稿字数在4000英文单词以内或8000中文字数以内。 点击查看官网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1850 次阅读|0 个评论
香肠发表的缺陷—应注重论文质量而不是数量
热度 1 editage 2020-2-20 21:34
假设你刚完成了一项关于妇产中心的新干预方法的对照研究。你获得两组结果:一组针对母亲,另一组针对婴儿。你是否应该撰写两篇论文—每篇对应一组结果 —并将两篇论文投至两家不同的期刊?再假设你研究几种密切相关的化合物的情况。 1 你是否应该针对每种化合物都撰写一篇单独的论文? 两个问题的答案都是否定的。编辑将这种情况称为“香肠发表”—即不道德地将单项研究的结果分解并在多篇论文中分别论述。 什么是香肠发表? 香肠发表是指将可在一篇研究论文中论述的某项大型研究分割到更小的单元进行 论文发表 中的做法。 2 也就是指将一篇研究论文分解成“最小的可发表单元” , 每篇论文论述同项研究的不同结果。当多篇论文涉及相同的人群、方法和研究问题,那么这组论文成为香肠论文。 3 期刊编辑提供了以下实例,用以解释香肠发表的现象。 4 你能确定哪种属于香肠发表吗? 情境1 :一位科学家开始一项新研究。科学家开发出了一种用于数据收集的新仪器,这种仪器比现有仪器更为精确。主体研究可能至少需要一年才能完成。在完成主体研究以前,科学家提交了一篇论述新仪器的论文进行 期刊发表 。 情境2 :在确定了研究问题和研究设计方案后,一位科学家开始收集三组参与者的数据。两组参与者患有不同类型的失语症(A组和B组),一组参与者为对照组。科学家提交了两篇用于发表的论文:一篇论述A组与对照组的对比,另一篇论述B组与对照组的对比。 答案 情境1 不可能被视为香肠论文。新仪器不是研究问题的一部分,而是用于论证研究问题。另外,其他科学家也可使用这种新的数据收集方法,从而从发表论文中收益。当发表主题研究时,科学家无需在研究方法部分对仪器进行详细描述,只需引用以前的发表论文即可。 情境2 可能被视为香肠论文。所有的数据应应在同一篇论文中发表。 香肠发表有什么危害性? 职业失常。 香肠发表被公认为是研究人员所采取的用以增加其论文数量的一种做法,是“不发表即灭亡“文化的产物。 5 就短期而言,香肠论文可使科研人员的履历中罗列更多的发表记录,从而使其获得超常的职业发展或更多的经费。 6,7 但就长远来看,香肠发表则因每篇论文的贬值而有害无益。你可利用香肠论文将长长的论文清单添加到你的名下,但是评审委员对论文进行审查时,可能会判定研究本身不够充分。 有害科学。发表多余重复的信息可增加论文数量,但不会增加成果数量。如果同组中密切相关的数据被分割在多篇论文中,当读者只阅读其中某篇论文时可能会对研究成果产生误解。另外,多篇论文可导致一组研究成果受到不应有的过度关注。例如,在本文开头所举实例中,对妇产中心新型干预方法进行荟萃分析的其他研究人员可能会错误地认为,针对本干预方法已进行了两次研究,而不是一次。 通过多篇论文报告一项研究一定是错误的吗? 如果原始数据集非常大(如:基于人群的研究)以及在数据集的收集和分析需耗费数年的情况下,作者具有正当充足的理由在多篇论文中报告自己的研究。 6,8 但是,每篇论文都应论述独特而且重要的问题。 8 如果研究围绕单个假设展开和设计,则研究结果应在同一篇论文里向读者展示,与数据集的大小无关。 4 如果你确实有正当理由针对同项研究分成多篇 SCI论文发表 ,应确保在投稿前或通过所附的投稿信,告知编辑部所有可能重复的信息(包括某篇论文中的对照数据是否也在另一篇论文的对照数据中或者你以前是否发表过相同或类似主题的论文)。 9 另外,应在论文中引用所有相关的数据。 结论 相较只论述某项研究的一部分的论文,论述整项研究的 论文发表 的机会更大。应注重论文的质量而不是数量。香肠发表可增加你简历中的 期刊论文发表 数量,但将来肯定将危害你的职业生涯。 其他的发表道德议题还有 科研利益冲突 。 参考文献 McCann G (n.d.). Common Reasons for Rejection .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uthor Guidelines. Cicutto L (2008). Plagiarism: Avoiding the peril in scientific writing . Chest. 133(2): 579-81. doi: 10.1378/chest.07-2326 Committee on Publication Ethics (COPE) (2005). Cases: Salami publication. Accessed on July 7, 2011. Available at http://www.publicationethics.org/case/salami-publication . Hoit J (2007). Salami science . American Journal of Speech-Language Pathology, 16: 94. doi: 10.1044/1058-0360(2007/013). Abraham P (2000). Duplicate and salami publications . Journal of Postgraduate Medicine, 46: 67 Kassirer J Angell M (1995). Redundant publication: A reminder (Editorial).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33: 449-50. Doherty M (1996). The misconduct of redundant publication . Annals of the Rheumatic Diseases, 55(11): 783-85. Tobin M (2002). AJRCCM’s policy on duplicate publication: In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 . American Journal of Respiratory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 166: 433-34. Bankier A, Levine D, Sheiman R, Lev M, Kressel H (2008). Redundant publications in radiology: Shades of gray in a seemingly black-and-white issue . Radiology, 247: 605-7. doi: 10.1148/radiol.2473080298. Editorial (2005). The cost of salami slicing . Nature Materials 4(1). doi: 10.1038/nmat1305. 抗击肺炎,意得辑在行动 —— 免费论文服务公益活动 活动时间: 2020.2.5日-3.31日 活动内容: 凡涉及新型冠状病毒研究的论文,意得辑免费提供翻译、润色、图片优化服务 服务内容: 标准润色、专业论文翻译(免费) 活动条件: 文章主题必须与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相关; 它的起源和传播; 治疗药物;健康(身体及精神)状况; 以及社会、经济、政治、行政/政府成果。只提及或比较不同病毒/疫情/流行病的研究将不适用。适用于文稿字数在4000英文单词以内或8000中文字数以内。 点击查看官网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2086 次阅读|1 个评论
每个人都会被期刊拒稿,即便是诺贝尔奖得主也不例外
editage 2020-2-20 21:32
Tim Hunt 博士以他的细胞周期调控研究工作以及他与 Lee Hartwell 博士、Paul Nurse 博士一同赢得 2001 年度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而著名。Hunt博士发现细胞周期蛋白,这种蛋白是细胞有丝分裂和其他细胞周期转换的关键。在此之前,Hunt 博士的研究重点是在红血细胞中血红蛋白合成的控制。在经历了漫长且成功的学术生涯,最终他在帝国癌症研究基金会(Imperial Cancer Research Fund,ICRF,现为英国癌症研究中心)被任命为首席科学家,现已退休。 在 第一辑 的访谈中,我请 Hunt 博士分享他赢得诺贝尔奖的经验。而在 上一辑 的内容中,他分享了在科研生涯早期如何发展对生物学的兴趣。在最后一辑的访谈中,Hunt 博士和我讨论与研究更大面向的议题:研究人员该如何立志赢得诺贝尔奖、应该发展哪些技能、应该如何相信自己的直觉、学习适应等等。Hunt 博士还说,毅力、努力、砥砺、野心和耐心这些品质能帮助科研人员建立成功的研究职涯。采访的最终篇,充满了 Hunt 博士智慧的结晶。 我们来谈谈研究吧。你觉得现在技术的进步是不是让进行研究变得比较容易?还是只让竞争越来越激烈?你可以说说你在职涯所面临的挑战。 老实说,一刚开始时,我们能用的工具非常简陋,我能想到很多例子。我们的部门没有复印机,因为机器太贵,只有大公司才买得起,现在,复印机的价格比较能让人承担了。过去我们只拥有一台机械计算器,经常要花很长的时间来执行计算。我们使用了大学主机电脑来计算同步方程组的结果,你必须在穿孔带上同时输入程序和数据,而且不能校对,所以错误是常见的,而且程序只显示像是“17 行有错误”这样的信息,常常只是因为一个小小的打字错误。那时我们会在计算实验室钩着的小塑料袋中挂上小磁带,等着第二天上午回来看结果,结果常常因为打字错误导致不能运行。今天,我们尽管相隔千里,却能有实时交谈,在我那时候,这种交流是不可能的。很多事情已经变了,研究也一样:现在的发展在过去是无法想象的。 现在,我想问题是每个人都能取得相同的技术,除非你能发明新的技术,否则很难在比赛中保持领先。今天,研究竞争非常激烈,或许我的领域有比以前更多的科学家在工作。我常跟那些年轻的研究人员开玩笑,说我多庆幸我不是20多岁了,因为我感觉的到有多困难。现在的工具非常先进,曾经你以为永远不会被攻击的问题已经被质疑。我从来没有想过在有生之年,我能知道这么多东西,尤其是关于发育生物学。这很棒,但也确实很难。 发表也是科研生涯很重要的一部分。你遇过的挑战有哪些?有被拒稿过吗? 当然,我的论文被拒绝过!要收到编辑说:「我们喜欢你的论文!不用做任何修改便可以发表了。」是很少很少见的,根本是不可能。我从期刊那收过最有趣的一封信是那篇让我得到诺贝尔奖的论文,编辑说期刊会发表我的论文,但“不是以目前的形式”,我得在没有任何新数据的情况下全部重写:编辑觉得第一版论文太高端太愉悦了。说实话,我知道我做出了重要的发现,但我没能有效地说明。我的缺点之一就是,我一直都不擅长写文章或者综述。 不过处理拒稿没那么困难。我承认,在我们那个时候,要发表论文比较容易,因为竞争没那么激烈,在同个领域中没有那么多的人。在我们的领域里,我们并不是特别出名。但我没有遇过我觉得该被发表的论文遭到期刊拒绝。很多时候,我的论文都需要大量的修改,或没有达到投稿要求。这很不一定,有时很顺利通过,有时候那些你不觉得特别骄傲的论文反而很容易被接受。我想就是有得有失。 在我的科研职涯中,我知道当你发现重要的东西时,通常会遇到一些阻力。我认为这有一部分是因为人们不喜欢新的想法,一部分是因为他们有点嫉妒,他们不是第一个找到重大发现的人。这种竞争必然存在于科研人员之中,甚至是高级的研究人员中。这是人性。 但拒稿是过程的一环。我现在就在跟一位同事讨论他的论文修改,从第一次提交后到现在已经一年了,论文还在审稿跟修改,以这篇论文来看,我觉得审稿人在要求不相关的修改,并没有抓住文章的重点。对我来说,作为一个科研作者,我看的是大局而不是细节;而作为一个审稿人,我非常注重细节,尤其是作者犯了很明显的错误,或与论文绝对相关的细节,但如果文章很有趣并且作出了重要贡献,我会觉得审稿人应该停止吹毛求疵,如果作者犯了错,他们很快会纠正。我并不是说我们应该发表坏的或不正确的科学,但是我们也不应该因为强迫性的需要去要求别人改善工作到不可能达到标准,延迟发表有前途的发现。 那么,得诺贝尔奖有提高你的论文接受率吗? 我觉得没有差。如果有的话,应该是期刊编辑和审稿人变得更严格。顺便说一句,我的上一篇文章发表在《科学》上,是我个人相当引以为傲的文章,但被《自然》在没有审稿的情况下被拒绝。我不是很惊讶,因为现在一切都很专业化,所以你是谁不重要,如果你的工作很好,论文就会被接受,但如果被拒绝了,你应该再试一次。在科研中也会有喜好偏爱。 有时候,我认为,科学家觉得他们说的任何话都是对的,这就是为什么他们在处理杂志拒稿上有困难。我认为那些信誉良好的期刊是相当公平的,如果论文被拒,可能是因为数据不足,或是沟通不够清楚。我自己是审稿人,所以我可以说,大部分的情况这是后者,也就是表达不够清楚,有时候,没办法从论文简介判断上下文意,希望作者能多花一些时间更好地解释他的工作。 那么,Hunt 博士,为了在科研竞争中保持领先,你觉得科研人员应该要具备哪些技能? 我想这个问题没有什么简单的答案。生长在剑桥,我认识很多诺贝尔奖得主,我想最特别的一件事是他们的异质性:有些真的很聪明,有些则还好;有些人谦虚,有些人傲慢。他们用各种方式做各种各样的事情。唯一的共同点是,当你对他们的性格有更深的了解时,你会发现他们很简单。研究一些复杂又新颖的问题没有关系,但你应该要能够完全理解,然后归结成简单的东西。当我开始做科研的时候,我觉得我们装得太过聪明和成熟,其实我们要做的只是让事情变得简单。我看到许多年轻的研究人员都有这个倾向:他们学的太多,做的很宏伟。他们不专注必需品,不看基础,而我觉得时时回顾基础和保持简单是很重要的。总的来说,重要的是要记住,有很多方法可以成功,但有更多的方法可以失败。 那工作生活平衡呢?你认为研究人员在工作后或在实验室外有可能有自己的生活吗? 好吧,我得承认当我全神贯注于研究时,我没有家庭并且花了很多时间在实验室,我的确有很多时间不在家。以我的情况来说,我在暑假作业中做最重要的工作,我会在每年夏天离开两到三个月去教书,如果我需要照顾家庭的话,我没有办法做到这样。我的工作几乎占据了我所有的时间,我很少休假,甚至周末也不休息。但也很有趣,我周围有很多人围绕,包括年轻人和老人。 你得旅行去参加会议,因为身为科学家很重要的一部分,有时去的地方还很好。但在我的科研生涯中,坐在沙滩上什么都不做对我来说是浪费时间最糟糕的方式。我很钦佩那些能组织时间和超高效率的人。研究人员有两种类型:那些可以管理自己的时间和那些不能管理好时间的。但不管如何,这件事很难。当你作为研究人员真的投入在某个研究时,会变得很痴迷,不晓得什么时候该停止。 Hunt 博士你真的提供了很珍贵的建议。最后让我们回到诺贝尔奖,在某场 视频讲座 中,你说,如果你 Tim Hunt 可以赢得诺贝尔奖,那么任何人都可以做到。这个说法非常强大,因为赢得诺贝尔可能是每个研究人员最大的梦想。那你说要做什么才能获得诺奖呢?透露些秘密吧! 哈哈!嗯,我想一定要有好运,在我的经验中,聪明并且勤奋的科学家们通常也比较幸运。我给有志于做大事的研究人员的忠告是:脚踏实地、开阔视野、埋头苦干。这跟努力不懈寻找线索有关,我认为我一直很擅长的一件事是,了解那些冒出头的小线索的重要性。如果有什么事情一直在你的脑中挥之不去,而你找不到问题的解决方式,不管是一个念头或直觉,都不要放弃它,相信你的直觉,不要等待问题自己被解决。我不觉得我曾经知道过可以攻破的问题,所以寻找其他的方法来得到答案。 在找研究研究问题的同时,你会发现有你可以直接破解的问题,还有那些因为你不够了解,所以无法破解的问题。你必须尝试不同的方式来找到解决方案,而这时就需要运气。我认为,成功也取决于在正确的时间处在正确的地方。 仅仅依靠运气和勤奋是不够的,野心也很重要。在最近 跟 Miranda Robertson 做的采访 中,我说,诺贝尔奖很多时候都是颁发给那些人们认为做不到的事。例如,当我还在上大学的时候,人们说基因测序是不可能的,但 Fred Sanger 证明大家都错了。另一个例子是核糖体。我们被教导说,核糖体的结构太过复杂而且不会结晶,所以永远都不能被完全解析,即使结晶了,会有太多的数据需要解读,这是一个可怕的问题,但人们确实解决了这个问题。现在我们知道核糖体的样子,并且你可以看到它们是如何工作的!所以一定程度的野心是必要的。尝试不可能的事没有关系,但是要耐心等待,直到看见曙光,一个办法。 抗击肺炎,意得辑在行动 —— 免费论文服务公益活动 活动时间: 2020.2.5日-3.31日 活动内容: 凡涉及新型冠状病毒研究的论文,意得辑免费提供翻译、润色、图片优化服务 服务内容: 标准润色、专业论文翻译(免费) 活动条件: 文章主题必须与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相关; 它的起源和传播; 治疗药物;健康(身体及精神)状况; 以及社会、经济、政治、行政/政府成果。只提及或比较不同病毒/疫情/流行病的研究将不适用。适用于文稿字数在4000英文单词以内或8000中文字数以内。 点击查看官网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2913 次阅读|0 个评论
读文献应该成为习惯
editage 2020-2-19 20:30
作好任何事情都需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外科医生需要有做手术的基本功,内科医生必须有诊断疾病的基本功,病理科医生必须有阅读病理的基本功,基本功都是由规范的培训和长期的经验积累建立起来的。 科研作为一种复杂系统工作,需要练好几种基本功,例如选择课题方向、设计研究方案、分析实验数据和撰写论文。当然评阅论文、学术报告等也是非常重要的基本功。科学研究作为一种职业,培训和亲身参与整个科研过程是形成基本功的必需途径,这方面一般在早期科研经历中都必须经历的。阅读文献则应该成为基本功日常功课,不仅是在攻读研究生过程中,而且在整个科研经历,甚至人生过程中,都应该作为一种日常操练的科目。但是现实中,不少学者和甚至研究生都不会日常阅读文献。 这些学者阅读文献十分被动,在准备申请基金时,在设计研究课题方案时,在分析数据时,在撰写论文时,被动地阅读相关文献。虽然表面上效率提高了,但长期下来,将强化科研的功利性和职业性,淡化科研的热情,最终结果往往不理想。 科研中阅读文献十分必要和重要,并不是这些学者不明白这个道理,也不是获得科研信息的能力和途径不够,关键的问题是没有培养成阅读习惯,更重要的是没有形成阅读兴趣。 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出阅读文献的兴趣? 许多人有阅读报纸新闻的习惯,也有许多人有阅读小说的习惯,要知道他们所以有这样的习惯,最关键的是已经养成阅读这些文字的习惯,而所有能养成习惯,一方面是长期培养,另一方面是能从阅读中获得兴趣,能得到信息获取,故事情节,等方面愉悦心情。阅读科技文献,也应该从这个角度,强化阅读习惯,体味阅读的美好体验。导致学者不喜欢日常阅读文献的原因很多,其中最关键的问题在于没有体会到阅读文献的乐趣,或者没有达到欣赏科学之美的程度。作任何事,如果不是发自内心的爱好,会很难干好,也难以持续。所以如何培养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欣赏水平,提高欣赏科学美的能力是非常关键的。 个人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自然是要从养成阅读文献的习惯开始,刚开始甚至可强制自己阅读,阅读不应该局限于自己小同行领域,应该放眼整个科学阅读相关文献,甚至要跨学科跨领域阅读文献,在阅读中寻找研究思路,锻炼自己的科学鉴赏力,把握学术热点。更重要的是通过大量长期阅读形成阅读文献的爱好。 提高阅读兴趣需要养成交流的习惯。阅读文献中,遇到问题可以和作者或同事进行交流,这样能形成思想的碰撞,容易获得灵感。交流的方式也可以是写成评述文章,对别人的研究提出看法,并记录下来,这样对信息的记忆非常有帮助。我是在写文献博客中逐渐体味到,一般只要我自己写过的文献,哪怕只有很少的摘要介绍,也能长期记忆,这对于全面了解一个领域是非常关键的。 所以,作科研,阅读文献是日常训练科目。天天读,天天写,天天交流,天天思考,应该是科研人员的好习惯。 抗击肺炎,意得辑在行动 —— 免费论文服务公益活动 活动时间: 2020.2.5日-3.31日 活动内容: 凡涉及新型冠状病毒研究的论文,意得辑免费提供翻译、润色、图片优化服务 服务内容: 标准润色、专业论文翻译(免费) 活动条件: 文章主题必须与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相关; 它的起源和传播; 治疗药物;健康(身体及精神)状况; 以及社会、经济、政治、行政/政府成果。只提及或比较不同病毒/疫情/流行病的研究将不适用。适用于文稿字数在4000英文单词以内或8000中文字数以内。 点击查看官网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1827 次阅读|0 个评论
读博有感:名利、学问与做人
editage 2020-2-19 12:23
读博几年,当然早就有感想。这几年写东西又转到私下,而且跟学业和专业有关的占了很大部分。什么时候又愿意重新在自己的抽屉和笔记本之外写东西,我并不清楚。前几年写了点博客,有的文章被人喜欢,也纯粹因为这些就交到些朋友,我深感幸运。另一方面,有时候文字稍微有点儿人看,高兴之余也会不好意思,我的脸皮本来挺薄,也自知人格还没有成熟到一个在公共空间里经常走动的时候。现在也许依然不是时候,不过不写又怎么知道呢?那就写吧,依然从这几年的经历而来的感想开始。 1)名利 很久以前记得看到丘成桐的演讲,说做学问最难的是什么,他说是顶住名利的诱惑。这样的话听着当然一点儿都不新鲜,我一个小孩子当时也觉得很隔靴搔痒:做学问的,包括自己,最初很少有冲着名利去的,真要有名利的困扰也是像他那样拿了菲尔兹奖的人才有的幸福的烦恼。这几年读了点博,才发现远远不是要到了什么菲尔兹奖的程度才算名利,名利的诱惑充满着哪怕起步的学业生活的点点滴滴:选什么课题,找什么老师,去什么学校,写什么文章,露什么脸,甚至在平常吃饭聊天和随便写写的文字之中。读到博士,一般都会在人生中有一些世俗意义上看得见摸得着的些许“成功”的标签,别人会夸你的脑瓜、知识,分数好或者学校好的还会让你分享经验,写文章做客什么的,被别人夸,自己身上也有点好看的标签和小聪明,也就难免得意。只有自己上了点儿道,多了点硬功夫,才逐渐知道世界之大,哪怕一个学科的小领域的招式武艺、前人的积累、未决的问题都深不见底。这种感觉,稍微入行的人都很清楚(我看到很多最好的教授学者就更清楚了)。学术这东西,越往上走越要付出多的多的努力。若还要敢做点和前人稍微不一样,甚至有所突破的东西,智能、体力(是的,学问要体力!)、眼光、时间、训练、导师、还有运气等等可能一样都不能少;知难而上?可能少了几样”成功的要素”?不做也不知道。亦或者差不多就得了,找相对不那么艰难的课题,或者安然地在既有的小圈子呆好了便也不易,更何况到了后头还要考虑养家糊口的问题。 不过之前我以为,上面的各种要素全了,迟早就能做出好学问,而且好的学问名气会大,引用率会高,会拿头衔会得奖。这几年读书,看论文,见人,逐渐发现不是这样。有名气大的,徒有虚名;有的默默无闻,一些人甚至都很难找得到他们的名字或网页,但功夫了得,定力更深,对待名利有嗤之以鼻也有风轻云淡的。这几年博士经历开始逐渐训练我如何抛开标签辨别——这样的辨别需要有缜密的知识、过硬的技术、也要有学科内外全局的眼光,即便这样也还要告诉自己经常会看错——开始能辨别,便要面临自己如何选择。在极少的情况下,天时地利人和,会有几个一帆风顺者,但做好学问,更有可能的是难上加难,不一定成,成了别人也不一定认,认了翻过一座山头又是更难更高的另一座——知道这些了以后,面对每一步的小名小利,如何选择?前几天又读到人类学家项飚说的“悬浮”:悬浮在标签、头衔、出身、指标、圈子之中,自我安慰,自己给自己圆合理性让自己舒服——作为做学问的人,有没有勇气让自己不舒服,有没有冷静在别人的夸赞、漂亮的简历、名校名师、头衔奖励,或者反过来,在这些一样也没有的时候,都有清醒的自知之明。总而言之,“慎独”不易! 2)“学问”与“学术” “学问”不完全等于“学术”。今天的学术是一类职业,需要专门的训练、有专门的规则、和在这个训练和规则下的人和人群。博士训练有很大一部分也是职场训练,跟其他行业中,人走入社会要找个工作,进入个行当一样。有人的地方就会有人的好处和人的问题,跟其他职业也不无不同。一位名校头衔教授可能真的是学问做的好,也有可能仅仅是做“学术”这一门职业的娇娇者。同样,所谓的学术圈也会跟其他有人的圈一样会有体制的问题、成果和上升的压力、投机取巧的空间、私德败坏的学者。每个职业中都会有好有坏。不要混淆在职业之内和之外追求的价值,它们可以有很大的重合,也可以没有。在今天,做好的“学问”多半需要很多的专业化的训练,但专业化的训练可以用来找工作,也可以用来通向自己真正在乎的广阔的个人世界。 我本科的一位古希腊文学的老师,在我大一最困难的时候帮我度过难关。她是美国名校最好的古希腊学者门下毕业。文章写的好,演讲、教学激情澎湃,我今天碰巧翻到之前她在耶鲁任教时学生们给她写的评语,很多学生直言(甚至用大写)说她是他们在耶鲁遇到的最好的文学老师。不过她辗转十几年,最后没有拿到任何地方的终生教职。今天我已经不知道她在哪,网络空间里除了她博士论文的题目和几篇文章之外也已经找不到她的蛛丝马迹。荷马、索福克勒斯、陀思妥耶夫斯基早已在她的血液中成为她的生命力,我也见到这样的生命力如何感召在她身边的那么多人。在今天的人文学科体制里,她的“职业学术“几乎肯定已经失败。但是”学问“呢?也许只留给了自己和能接触到她的身边人。留给我的问题:我当然在具体的专业选择上最终和她有点距离,但是我自觉今后,不管研究写作还是教课,能达到她在古希腊文学里达到的那样的水准,便已要非常庆幸。如此一般追求”学问“,学术也依然可能会失败。面对职业上的成与不成,能不能心里依然泰然不变,克服更多现实的困难,把”学问“做下去? 3)学问与做人 今天,不完全与学问相同的“学院学术”与做人可以完全没什么关系。不过“学问”本身呢(如果还可以在任何意义上谈论学问”本身“)?职业化的学者诞生之前,学问与做人多少是分不开的。而在一些古典学问的理想之中,最高的学问就是做人。我进C大读博,学的是神经科学,这几年,得益于周围的师友和学校本身的氛围和设置,最大的收获之一却在社会学科(人类学、历史、宗教、社会学等等)。当年入神经科学的一个基本动机其实跟我之前的人文底色一脉相承:要问的是人是什么。这几年学到的,却是人的局限和对这些局限的无知:被自己的生物性和社会性局限而浑然不觉,更不用说超越的可能。激素水平、基因、早年经历、社会环境、偏见的习得、意见的传染、各种社会和文化的标签造成的“悬浮”、更不用说小到亲人朋友大到社会国家对个人的塑造和影响——很多学者很好的工作便是在梳理和明晰,我们带着自己生物性的躯体在社会空间里游走,何以完全地不知道随时随地伴随自己的无知和无意识,还大多数时候编织出一个自己”完全知道“的梦境(包括这些工作的研究者本身)。以前说人之为人是因为人有自己的”能动性“,而现代自然与社会科学提供的多是各种各样的”被动性“, 或者,套用哲学家Nussbaum有名的话讲,个体——不论是凡夫走卒还是所谓的高级知识分子——面对自我、环境和他人之时,从生理条件到道德选择上都有不可逃避的脆弱与局限。 不过,学理上的些许疏通,影不影响书本外的为人?Nussbaum自己说,她一本接一本的写书教导人的脆弱、友情、爱,却连自己的妈妈病危之时,她还是在开会途中,在飞机上写作。”成功“学者的生活已经让她不想也不愿停下。 我没有答案,我也知道任何可能答案的困难(也许我其实也还是不知道)。不过回到我这几年的经历本身,聪明的头脑、渊博的学识、艰涩的理论、流畅的动手能力、机敏的反应和洞察的直觉、个性和老练的文字和口才我这几年见得不少,不管是读书读到,讲座听到,还是身边就有——在我现在的大学,接触到这些也并不新鲜。但能突破不管是自己的局限还是体制的框架,拥有真正的”个人性“才是世所罕见——这种个体性和我们小时候说的”个性“完全不是一码事,反倒或许和我们平时泛泛而论的”人性“不一而同。许多所谓的个性其实是少年走入成人世界之前,没经过什么考验的浪花一现(当然也有极少的例外,比如诗人兰波,早逝的邹容或者伽罗瓦)。而小聪明能成大人格,却万里出一,且可遇不可求耳。 我也知道,能说这些,并不代表我就能克服名利、做好学问、或是做好人,仅仅是要越来越强烈地警策自己而已。从前看自己小时候的文字会笑,顺便安慰和小时候相比自己确实是有了些成长;而这几年开始经历成人世界的束缚,回望少年时的锐气倒会有留恋和惭愧。年岁的增长并不是意味着进步。相反,在年轻的横冲直撞之后,只能如履薄冰又毫不妥协,原初的生命力才有壮大的可能。更要放开手脚,也更要小心翼翼。 抗击肺炎,意得辑在行动 —— 免费论文服务公益活动 活动时间: 2020.2.5日-3.31日 活动内容: 凡涉及新型冠状病毒研究的论文,意得辑免费提供翻译、润色、图片优化服务 服务内容: 标准润色、专业论文翻译(免费) 活动条件: 文章主题必须与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相关; 它的起源和传播; 治疗药物;健康(身体及精神)状况; 以及社会、经济、政治、行政/政府成果。只提及或比较不同病毒/疫情/流行病的研究将不适用。适用于文稿字数在4000英文单词以内或8000中文字数以内。 点击查看官网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1661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研写作:namely 与其他表达式,如 such as 和 including 的用法
editage 2020-2-18 10:12
“for example”、“for instance”、“such as” 和 “including” 这些表达方式的正确用法是很重要的,这些词的共同点是,它们所指的是一类中的一员,而不是全部。而 “namely”则是用于详尽的清单之前。 试想一个检验农药的假设实验。 你测试了A、B和C三种农药,它们均为接触性毒药(它们的效力仅限于与目标害虫虫体的直接接触,而非通过需要消化的肠胃毒剂),而这些是你测试的所有杀虫剂,要提到这些毒药,你可以说 “three pesticides were tested, namely A, B, and C” 不过,如果你说 “the pesticides tested included contact poisons A, B, and C” 则会形成你测试了超过三种毒药的印象,因为在一类中所有成员都列出的情况下,是不会使用 “include” 这个动词的。 同样的, “such as”、“for example”和“for instance” 也表示列表是说明性的,而不是穷尽性的。在讨论你的结果时,你很可能会提及一些其他的农药,你可以写成 “Contact poisons such as A, B, and E are more effective than stomach poisons such as X, Y and Z are in controlling caterpillars”。 另外也请注意,如果你使用了 “such as” ,列表结尾便不要使用 “etc.” 。顺便说一句,大多数出版商现在推荐使用 “namely” ,而不是拉丁缩写 “viz” ,(对于videlicet来说,其中的z为代表 et 的老符号) 。 抗击肺炎,意得辑在行动 —— 免费论文服务公益活动 活动时间: 2020.2.5日-3.31日 活动内容: 凡涉及新型冠状病毒研究的论文,意得辑免费提供翻译、润色、图片优化服务 服务内容: 标准润色、专业论文翻译(免费) 活动条件: 文章主题必须与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相关; 它的起源和传播; 治疗药物;健康(身体及精神)状况; 以及社会、经济、政治、行政/政府成果。只提及或比较不同病毒/疫情/流行病的研究将不适用。适用于文稿字数在4000英文单词以内或8000中文字数以内。 点击查看官网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395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七个迹象表明你需要自我关怀
热度 1 editage 2020-2-17 19:50
诚邀您参与调查: 面向科研人员心理健康的全球调查 —— 快乐与压力的诱因 我们都承认压力是生活的一部分:应对各种截止日期,为职业晋升做准备,和导师相处,让家人开心。 科研工作心理压力大是不争的事实,但也许你对这些紧张、焦虑、自我怀疑等情绪已经习以为常。虽然是否真的有心理问题,谁都不能轻易下结论,但的确有一些迹象会给你预警,需要你的“自我关怀”。 一、睡眠的变化 “我从没睡过完整的觉。” 写论文或分析数据,熬个夜在所难免。但要是长期入眠困难,早起乏力,或是白天无精打采,就得引起重视了。压力有时候潜伏得很深,白天感知不到,但睡眠却会受到影响。所以有必要明确引起失眠的具体原因,睡眠听音乐或冥想都可以助眠。 二、胃口的变化 “感觉很糟糕,我需要一袋薯片。” 感觉有压力或者焦虑 ,忍不住想吃甜食或油炸食品?又或者是胃口全无?压力可以扰乱我们对饥饿的反应,会从食物中寻求安慰,也就是所谓的“压力进食”(stress eating)。但有的人刚相反,有压力的时候甚至会发展成厌食。这种胃口的突变的原因需要引起警惕。 三、情绪起伏不定 “我订的咖啡怎么会送错?!” 易怒,情绪化,为小事多愁善感,此时,你需要努力让自己静下心来分析原因。情绪波动通常意味着焦虑、紧张或疲劳,对工作和生活皆不利。若长期处于这种状态,就很有必要需求专业的帮助。 四、对事物提不起兴趣 “我想整天躺沙发!” 起床,上班或去实验,整个人完全不想动?曾经让你激情满满的事物现在却提不起兴趣?在寻求原因的同时,也可以问问周围的同事和朋友,自己发生了哪些变化,他们也有机会提供及时的帮助。 五、做决定犹豫不决 “要开水还是苏打水?不知道怎么选!” 别人邀请你聚会,或者你自己安排会议,有犹豫是正常的。但在持续的压力下,做决定时就会犹豫再三,百般煎熬。如果在做决定时无法理性、全面思考,很有可能是心理状态出了问题。 六、缺乏成就感 “我真是一无是处。” 学术界的高压环境很容易让人变得越来越自我挑剔,反而打击积极性。要是内心常常出现消极的自言自语,这也是一种需要自我关怀的信号。过度的自我否定不但会带来挫败感,更有可能导致抑郁。坦然面对自己的局限,肯定自己每一个或大或小的成就,让负面情绪慢慢消退。 七、感觉身体不适 “我为什么会头痛?” 偶尔背痛头痛算正常,但要是疼痛来得莫名其妙,很有可能是因为极度的压力在释放信号。此外,心悸,晕眩,时不时的悲观情绪,这些都是心理健康出问题的迹象。 有负面情绪实属正常,当你察觉到自己行为或内心有异样,那就是该自我关怀的时候了。 所谓自我关怀,指的是在某个时间段,顺从自己身心的需求,无论是从工作中抽身,还是一段独处时光,又或是让你感到满足和减压的活动。有必要的话,需要从朋友和家人那里获得帮助,甚至寻求心理咨询师支持。 诚邀您参与调查: 面向科研人员心理健康的全球调查 —— 快乐与压力的诱因 抗击肺炎,意得辑在行动 —— 免费论文服务公益活动 活动时间: 2020.2.5日-3.31日 活动内容: 凡涉及新型冠状病毒研究的论文,意得辑免费提供翻译、润色、图片优化服务 服务内容: 标准润色、专业论文翻译(免费) 活动条件: 文章主题必须与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相关; 它的起源和传播; 治疗药物;健康(身体及精神)状况; 以及社会、经济、政治、行政/政府成果。只提及或比较不同病毒/疫情/流行病的研究将不适用。适用于文稿字数在4000英文单词以内或8000中文字数以内。 点击查看官网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4549 次阅读|2 个评论
我是谁?研究生?诲人不倦的老师?学者?
editage 2020-2-14 17:40
图书馆学从来不在我的职业生涯规划中。我原本的目标是攻读社会心理学博士,但学校没有接受我的奖学金入学申请,所以我不得不重新评估我的职业目标。 搞研究 我读本科的时候爱上做研究的过程,那时候我找到了自己想做的事:当研究助理(或是同等的工作)。我的导师 M 博士和 K 博士伴我度过了本科生活,他们培养了我对科研方法的热情,协助关于受试者还有所有定量相关的工作(特别是 meta 分析)。 图书馆学 图书馆学,老实说是我迷迷糊糊踏进的领域,我拿到第一个心理学硕士学位一周后,感觉是有点酸楚的,脱离了学生身份后,我也失业了,我觉得我没法再回到研究。 隔了一周我开始在 Alma mater 图书馆做兼职。这工作做了一年后,我开始修图书馆学课程。身边有一些优秀的图书馆员在说服我选这条路,接着我因为修了图书馆学课程,被选上另一个学术图书馆的兼职工作。这让我可以留在高等教育界工作,每天还能学到新东西。 我爱当图书馆员! 我不是因为爱书而走上图书馆员这条路,我是因为热爱资讯而从事这个职业的。我喜欢每天都能能学到新东西,还有因为 S.C. 研究员的本质,我们的图书馆用户经常会告诉我们他们学到了什么东西。我没有时间读完每篇研究论文,但能每天学些新东西让我的工作变得更加有意思。 有个同事也同意我这个说法,但我在 Reference Library Science 课堂上澄清这事的时候,有好几个同学被吓到了,这堂课的老师说:“在充满志气高昂的图书馆员的场合承认这个是挺有勇气的。”我认为老师说的没错,我不是不想要其他人看书,但这不是我会想要打发时间的方式(除非真的是本好书)。我只是想要说,学术图书馆员工作的时候是没有那么多时间看书的(除非是研究论文)。 然后 … 推特! 我的推特账号,是在我读研的时候开的。如果有人注意过我的 ID ,那时候我用的是 SnarkyMinion 。一开始是想不用在认识的人面前示弱,发泄读研时的压力。虽然过去几年我告诉过几个人这个账号,但大致上还是匿名的状态。有一些发帖谈到建立人格,或是我自己决定有志气的学术人员是什么样子的。我是参考了 @ProfSnarky 、 @ReadTheSyllabus 和 @ProfessorJaded 这几个号的内容。到现在有些帖还是在塑造这个号的性格,但我现在工作上责任变重,能花在推特上的时间变少,所以大部分都是真的情况和经验。 虽然我看到的学术圈大概都是这些面向,我看到最多的,肯定是那些志气慢慢的研究员。我的骨子里也永远会是个研究员。 诚邀您参与调查: 面向科研人员心理健康的全球调查 —— 快乐与压力的诱因 抗击肺炎,意得辑在行动 —— 免费论文服务公益活动 活动时间: 2020.2.5日-3.31日 活动内容: 凡涉及新型冠状病毒研究的论文,意得辑免费提供翻译、润色、图片优化服务 服务内容: 标准润色、专业论文翻译(免费) 活动条件: 文章主题必须与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相关; 它的起源和传播; 治疗药物;健康(身体及精神)状况; 以及社会、经济、政治、行政/政府成果。只提及或比较不同病毒/疫情/流行病的研究将不适用。适用于文稿字数在4000英文单词以内或8000中文字数以内。 点击查看官网
个人分类: 来自Eddy博士的发表专家的信息|2406 次阅读|0 个评论
强迫引用:“坏心眼”的编辑被爱思唯尔处理了
editage 2020-2-14 17:29
因为涉及强迫引用和同行评审操纵,一名编辑被 Journal of Theoretical Biology 开除。该期刊的出版商爱思唯尔之后向《自然》 透露 ,该编辑名叫 Kuo-Chen Chou, 是一名资深的生物物理学家,目前在波士顿运营戈登生命科学研究所(Gordon Life Science Institute)。 JTB 的编辑发现,Chou 参与了一系列的不当编辑操作。他让稿件的作者引用他的论文超过 50 次。Chou 还让作者修改论文标题,让其包含他开发的一种算法名称。此外,他曾经手编辑自己研究所内关系密切同事的稿件。Chou 还挑选自己研究所的人审稿,自己甚至用假名审稿,在审稿最后阶段把自己列为共同作者。JTB 表示,“ 遗憾的是,这种操作出现在许多论文当中。 ” Chou 辩称,论文标题中提及的那种算法,是因为研究者对效用的认可。而对于强迫引用,Chou 未作解释。 去年 1 月份,Chou 就被 Bioinformatics 期刊取消审稿人资格。最近,Bioinformatics 的副编辑 Jonathan Wren 披露,“ Chou 要求自我引用的量大到惊人”。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在 Chou 要求作者引用的内容里,有 90% 是 Chou 自己发表的内容。 2003 年,Chou 在制药行业退休,之后成立自己的研究所。在退休之前,他已经发表 160 篇论文,获得了 2000 次引用。但是,退休之后,他署名的论文超过了 600 篇,被引用的次数也超过 58000 次。根据 Scopus 和 Web of Science,近年来,Chou 一直是全球被引用次数最多的科研作者之一。 去年九月,爱思唯尔发起了同行评审流程中的引用操纵调查,而 Chou 是首位受到处罚的编辑。对 Chou 经手的稿件,爱思唯尔也将在之后决定处理方案。爱思唯尔发言人表示,“遗憾的是,目前就算拿掉引用内容,这种变动也无法体现在一些引用排名里。” 抗击肺炎,意得辑在行动 —— 免费论文服务公益活动 活动时间: 2020.2.5日-3.31日 活动内容: 凡涉及新型冠状病毒研究的论文,意得辑免费提供翻译、润色、图片优化服务 服务内容: 标准润色、专业论文翻译(免费) 活动条件: 文章主题必须与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相关; 它的起源和传播; 治疗药物;健康(身体及精神)状况; 以及社会、经济、政治、行政/政府成果。只提及或比较不同病毒/疫情/流行病的研究将不适用。适用于文稿字数在4000英文单词以内或8000中文字数以内。 点击查看官网
个人分类: 国际级写作与风格|3504 次阅读|0 个评论
都在关心科研人员发了多少论文,但很少有人关心这个……
热度 3 editage 2020-2-13 16:13
诚邀您参与调查: 面向科研人员心理健康的全球调查 —— 快乐与压力的诱因 过去几年,学术界心理健康问题愈发受到关注。某种角度看,这种关注的确是有利的。此前,虽然大众知道科研工作压力大,但并没有意识到压力已经大到那种程度。 2019 年 10 月 10 日(世界精神卫生日),国际科研传播机构 Cactus Communications 发布了一项 面向全球科研工作者的心理健康调查 。我作为调查组织团队的核心成员,很想再进一步谈谈为什么科研工作者心理健康是一项重要话题,以及我们为何发起这项调查。 先说这项调查的初衷吧 首先,作为一家有着 17 年历史的国际学术传播企业,我们非常清楚科研工作者面临的最大压力来源之一:发论文 —— 在国际高影响因子期刊上发论文。这种压力有增无减且持续不断。许多作者(尤其是非英语母语作者)常常和我们倾诉自己面临的无奈和沮丧 —— 做研究、写论文、应对拒稿、赶截止日期、缺少足够的写作指导和支持等等。 其次,在更早的时候,我们还做过一项 全球作者调查 。调查结果让我们知道了科研作者的其他痛点。比如:论文发表周期时间太长;同行评审质量和流程让人焦虑。作者们也真诚地给予了诸多反馈,让我们知道这些问题对他们的晋升会产生哪些影响。 由于论文发表通常作为考核的标准之一,发表带来的压力往往会产生其他问题。有些作者也担心这种压力被人利用,比如:掠夺性出版。 来自世界各地科研人的反馈,让人们意识到学术界的压力是如此普遍。但压力仅仅是科研人生活的一部分。 再次,在我们的网站上,科研人也积极和我们分享他们的故事与喜怒哀乐。有些故事虽然看似平淡,但字里行间却流露出作者的种种压力。总而言之,一名优秀的科研人,的确需要有耐心,勤奋,并且脚踏实地拥抱挑战。 当然,一些故事的作者也强调,科研工作者不是一群孤独的人,他们取得的成功也绝非仅仅依靠自己领域内的专业知识。他们所处的环境也对研究工作至关重要。因此,作为科研工作者,既要承受学术界固有的压力,又要应对周遭环境的影响,要是个人生活遭遇不顺更是雪上加霜。 这种种压力久而久之便被大众视为理所当然,科研人也不得不负重前行,更不愿意公开谈论这些压力。 最后,已经有相关的报告指出,学术界人士遭受的压力有可能比其他人群更大。比如,一项 2014 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发现,受访的博士生中, 有 47% 的人达到了抑郁的临界值 ;2017 年,比利时的一项研究报告称,三分之一的博士生“ 正在遭受或有可能发展成“精神失常 ”;2018 年,《自然生物技术》(Nature Biotechnology )上一项研究的结果更让人担忧 —— 硕士博士生遭受中度至重度的焦虑(或抑郁)的概率是大众的 六倍 ;《自然》(Nature)近期的一项 双年调查 中,超过三分之一的博士生受访者表示曾经因为焦虑或抑郁而寻求过帮助。 因此,打破这种沉默,开诚布公讨论这些问题迫在眉睫。 多数关于学术界精神健康的讨论都集中在学生或者职业初期的科研工作者,从地域上看,似乎也更偏向西方国家。虽然可能有时间或地域等因素,但精神健康的问题是普遍存在的。更可怕是,我们时不时就会听到科研工作者因为工作压力自杀的新闻。 我们此次的调查正是基于上述原因。与全世界科研人的密切互动,让我们有更多机会去了解不同背景的科研群体。此次调查也以 5 种语言呈现。问题涉及多方面:科研人工作者的成就感,个人生活状态,职业晋升,获得支持的来源,接受心理咨询的意愿,获取心理咨询的渠道,为何拒绝心理咨询等。因此,此项调查可以帮助了解全球的状况,并且细化到特定的人群。 除此之外,我们还想听取科研工作者更多的建议。这些建议可以是关于如何让所在组织、决策者们更好的发挥作用,让学术环境得到有效改善。我们相信,对于学术界每一位关心科研质量、科研人身心健康的热心人士,这些直接的建议会尤为宝贵。 诚邀您参与调查: 面向科研人员心理健康的全球调查 —— 快乐与压力的诱因 抗击肺炎,意得辑在行动 —— 免费论文服务公益活动 活动时间: 2020.2.5日-3.31日 活动内容: 凡涉及新型冠状病毒研究的论文,意得辑免费提供翻译、润色、图片优化服务 服务内容: 标准润色、专业论文翻译(免费) 活动条件: 文章主题必须与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相关; 它的起源和传播; 治疗药物;健康(身体及精神)状况; 以及社会、经济、政治、行政/政府成果。只提及或比较不同病毒/疫情/流行病的研究将不适用。适用于文稿字数在4000英文单词以内或8000中文字数以内。 点击查看官网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6186 次阅读|6 个评论
新手带研究团队,如何不搞砸 —— 科研项目规划与管理的 5 个建议
热度 1 editage 2020-2-12 20:51
科研基金拿到后,就可以开始筹备项目了。这可能是你第一次管理一个项目,对接下来的挑战感到手足无措。管理项目需要多方面的思考,本文将提供 5 个建议,让项目开展更顺利。 一、 腾出一块公共区域 无论是在个人实验室,或是主导跨学科的项目,有一块公共的工作区域对激发团队凝聚力十分有必要 —— 可以是挂在实验室墙上的一块公告牌,也可以是一个共享网盘。这块区域的功能主要是向团队成员提供项目的最新动态,传达各类项目信息。这片区域还应当贴上团队合作的“章程”,比如:团队任务、目标、沟通方式、小组计划、会议要求、报告结构、时间节点等。 二、制定项目管理计划 申请基金的时候你可能需要提交一份计划。但计划赶不上变化,研究真正开始的时候,可用的资源可能有变,团队主要人员有流动,相关领域知识有更新。这些变化都促使你对最初的研究计划进行调整。调整后的计划首先需要说明要做什么,再细化如何做 —— 具体任务某项任务,预期的完成时间,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 三、做好预算 明确基金到账和各类支出的时间点,这些都会影响相关的活动计划。列出需要购买的材料,采购的时间点,预估的花费。之后,还需列出等待签合同的供应商,相应的支付金额和支付时间。此外,要考虑到一些突发情况,有时候资金到账的先决条件是研究必须到达相应的阶段。资金不足可能导致项目拖延,为了尽可能避免这种情况,在做支出规划时要再次确认资金分批到账的日期。 四、预测风险 制定项目管理计划时,在和团队商讨之后,确定每个重要事件(milestones)发生时可能面临的挑战。列出计划,规避风险(或者降低发生的可能性)。在为风险做准备的同时,也应想好如何“应对成功”。举例说,要是提前完成某些重要事件,后续的活动能跟上吗?最后,你还需要请其他利益相关方审一遍计划,获得不同的反馈。 五、沟通也需要计划 让利益相关方知道你的汇报时间点。这些相关方包括:决策者,以及项目结果或活动可能影响到的人。确认好进度汇报的频次,汇报的间隔时间,以及汇报的形式。沟通的信息也应该“报喜又报忧”,利弊因素都列出,成败的案例也都作简要分析。 科研项目管理者的角色尤为关键,可以帮助项目走上正轨,最终取得成功。项目进展要是安排地井然有序,那么无论是解决问题,还是做决策,都会更加高效。 抗击肺炎,意得辑在行动 —— 免费论文服务公益活动 活动时间: 2020.2.5日-3.31日 活动内容: 凡涉及新型冠状病毒研究的论文,意得辑免费提供翻译、润色、图片优化服务 服务内容: 标准润色、专业论文翻译(免费) 活动条件: 文章主题必须与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相关; 它的起源和传播; 治疗药物;健康(身体及精神)状况; 以及社会、经济、政治、行政/政府成果。只提及或比较不同病毒/疫情/流行病的研究将不适用。适用于文稿字数在4000英文单词以内或8000中文字数以内。 点击查看官网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5060 次阅读|1 个评论
表示热循环与引物聚合酶链反应步骤的技巧
editage 2020-2-12 20:49
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经常用来“放大”DNA 长度的,也就是说,扩增或复制数百万份特定长度的 DNA。当样本只有一小份 DNA 时,这个方法特别有用。 我们这里所关注的是说明聚合酶链反应的正确步骤,每一个都涉及温度和时间段(以秒为单位)的组合,并保持在特定温度中。这些步骤中的每个序列都是一个周期,这样的周期重复多次(整个过程是自动的)。下面是表示 PCR 的一些技巧: 1. 温度 :说明温度是相当直接的,一般以摄氏( °C )表达,也就是温度数字与大写字母 C。虽然几乎所有的风格守则,包括 Scientific Style and Format 1 以及目前官方推荐 2 的国际度量衡局(International Bureau of Weights and Measures),都清楚说数值和单位之间应该要有一个空格,比如说 27 °C,但 AMA 风格守则却建议 3 不该有空格,也就是27°C,这时候要根据目标期刊使用的风格规定。 另一个相关的问题是度数的符号,要使用正确的度数的符号 °而不是 o 的上标 o 或 0 的上标 0 。要打出正确的度数符号,键入 alt + 0176 或键入 00B0,或者打出字母 b 跟数字 0 之后键入alt + x。 2. 时间段 :秒数的符号是英语字母小写 s,不要缩写为 sec.。 3. 引物符号 :引物是核苷酸的短链。“正向”引物表示要被放大的 DNA 起始或 5' 区域,“反向”引物则标示 DNA 片段的结束或 3' 区域。至于正确的风格,记得使用正确的引物标志而不是撇号:键入 2b9(数字 2,字母 b,数字 9,然后按 alt + x),或者使用 Windows 的特殊符号表中的符号。 参考资料 1. CSE, Style Manual Committee. 2014. Scientific Style and Format: the CSE manual for authors, editors, and publishers , 8th edn, p. 163. Wheat Ridge, Colorado, USA: Council of Science Editors. 722 pp. 2. Bureau International des Poids et Mesures. 2006.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of Units (SI) , 8th edn., p. 133. Paris: BIPM. 180 pp. 3. AMA. 2007. AMA Manual of Style: a guide for authors and editors , 10th edn., p. 792.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1010 pp. 意得辑和全球科研人员携手,致力于准确及时传播 2019 年新冠病毒(2019-nCoV)相关信息。 抗击肺炎,意得辑在行动 —— 免费论文服务公益活动 活动时间: 2020.2.5日-3.31日 活动内容: 凡涉及新型冠状病毒研究的论文,意得辑免费提供翻译、润色、图片优化服务 服务内容: 标准润色、专业论文翻译(免费) 活动条件: 文章主题必须与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相关; 它的起源和传播; 治疗药物;健康(身体及精神)状况; 以及社会、经济、政治、行政/政府成果。只提及或比较不同病毒/疫情/流行病的研究将不适用。适用于文稿字数在4000英文单词以内或8000中文字数以内。 点击查看官网
个人分类: 来自Eddy博士的发表专家的信息|2253 次阅读|0 个评论
开科思(Cactus Communications)宣布收购丹麦科技解决方案公司 UNSILO
editage 2020-2-11 22:11
(新加坡,2020年1月28日)数据与云服务的不断拓展正推动着人工智能行业的蓬勃发展,预计在 2024 年产值将达到 1910 亿美元。这些技术影响着各行各业,包括学术出版领域。 国际领先的学术、医学传播与技术解决方案公司 开科思(Cactus Communications) 宣布收购丹麦人工智能新锐创业公司 UNSILO,该公司专注于医药和出版领域的文本分析、语言学和数据科学。 CACTUS 联合创始人兼执行主席 Anurag Goel 在公告前夕表示:“CACTUS 逐渐成为全面满足科研传播需求的解决方案提供商。对于了解快速增长的内容,人工智能算法将扮演重要角色。对 UNSILO 的收购能让我们加快脚步,提升人工智能产品的质量。这些产品将广泛运用于科研、出版以及医药产业。” 在产品和软件开发、电商、开源安全及人工智能方面,UNSILO 团队拥有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联合创始人之一曾主导 Siri.com 的产品设计,Siri.com 之后被 Apple 收购。在 STM(科学、技术和医学)领域,UNSILO 和诸多行业领导者建立了合作关系,共同研发出版生态中的解决方案。合作方包括英国医学杂志(BMJ),威立(Wiley),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以及泰勒弗朗西斯出版集团(Taylor Francis Group)。 UNSILO 创始人暨首席执行官 Thomas Laursen 表示:“CACTUS 在学术出版领域积淀深厚,专业编辑经验丰富,这与 UNSILO 的文本人工智能平台相得益彰,此次合作能让我们能发展得更快,提升双方的产品质量,缩短出版时长,让客户受益。” 过去开科思已针对研究和出版生态体系开发了自己的工具和平台,其作者资源管理系统拥有全球 300 万科研用户,其工作流程门户每年处理超过百万份工作,找寻全球范围内合适的编辑与翻译,提供七个国家和地区的发票和付款方式。开科思也推出自动论文评估解决工具 Ada,帮助出版社评估科研内容,而人工智能工具 PubSURE 可检测论文的投稿完备程度。有了 UNSILO 提供的资源,开科思有望扩大其在医药与出版领域的技术业务。 开科思首席技术官与 Cactus Labs 负责人 Nishchay Shah 说道:“开科思已经采取一系列的举措,努力打造成为一家技术型公司。我们也已经准备好进军技术领域,提供技术解决方案,推进科研、医药和出版领域进入新时代。” 为吸引外资并展现丹麦技术行业领头羊的形象,丹麦采取了一系列的策略,此次收购正是策略之一。 丹麦投资(investindk.com)总监 Maria Tarp 表示:“这项投资将赋能丹麦正在萌芽的人工智能环境,帮助其成长并走向国际化,我们期待与 CACTUS 共建长期愉快的合作关系。” 关于开科思 开科思(Cactus Communications )成立于 2002 年,是国际知名的学术、医学传播与技术解决方案公司,与高校、出版商、社会和生命科学组织的研究人员建立合作,以加快提升研究成果的影响力。 开科思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组合能满足学术界多样化的需求:意得辑(Editage)为科研者提供编辑、翻译、教育和培训解决方案;Cactus Life Sciences 为全球生命科学机构提供科学内容策略方案。PubSURE 是一款基于人工智能,并且将期刊和研究人员联系在一起的学术出版平台;Impact Science 则致力于提供科研发布解决方案,推动业内人士、公众和政策制定者共同参与,进一步拓宽科研影响范围。开科思的各项业务均由旗下研发部门 Cactus Labs 的最新技术及创新方案提供支持。开科思还孵化早期初创公司,这些企业和 CACTUS 怀有共同愿景,即通过科学和技术解决方案解决全球问题。 开科思是一家国际企业,在伦敦、普林斯顿、新加坡、北京、上海、东京、首尔、班加罗尔和孟买均设有办事处;其 3000 多名专业员工来自全球各地;客户来自192多个国家和地区。 关于 UNSILO UNSILO 是一家人工智能软件公司,专注研发文本理解与处理领域的高级应用工具。由 UNSILO 研发的工具能缩短处理时间,大幅改善工作流程,同时提升质量与精度。UNSILO 公司为出版商提供逾 20 种独立的功能方案和 API,包括:热点话题识别,信息自动搜集,精确定位相关内容,以及现在的稿件评估。而这一切的基础便是其文档充实(Document Enrichment)服务。UNSILO 与全球领先的科研信息服务商协作,提升平台的可发现性,优化内部出版流程。登录 unsilo.ai 了解更多详情。 意得辑和全球科研人员携手,致力于准确及时传播 2019 年新冠病毒(2019-nCoV)相关信息。 抗击肺炎,意得辑在行动 —— 免费论文服务公益活动 活动时间: 2020.2.5日-3.31日 活动内容: 凡涉及新型冠状病毒研究的论文,意得辑 免费提供 翻译、润色、图片优化服务 服务内容: 标准润色、专业论文翻译(免费) 活动条件: 文章主题必须与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相关; 它的起源和传播; 治疗药物;健康(身体及精神)状况; 以及社会、经济、政治、行政/政府成果。只提及或比较不同病毒/疫情/流行病的研究将不适用。适用于文稿字数在4000英文单词以内或8000中文字数以内。 点击查看官网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3524 次阅读|0 个评论
85 家机构承诺将新冠肺炎最新研究发现和数据及时公开
editage 2020-2-11 16:40
新冠肺炎确诊人数与日俱增,世卫组织(WHO)在此前确认疫情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global health emergency)。 全球科研人员也正努力研究近期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以及相关治疗方法。 Wellcome Trust 是总部位于英国的非盈利研究慈善机构。 2020 年 1 月 31 日,这家机构呼吁科研人士以及资助方及时公开分享新冠病毒相关研究的数据和发现,“以便让公共卫生系统做出反应,拯救生命。 ” 作为响应,共计 85 家出版商、科研团体以及资助机构签署了一份联合声明,承诺将新冠肺炎最新的研究发现和数据及时公开。 声明中包括: 肺炎疫情期间,所有关于新冠肺炎的同行评审出版物将免费开放。 研究结果上传到预印本服务器,或其他无需同行评审就能查看的平台,同时附上相关数据。 所有研究结果将和世卫组织快速共享。 作者将分享临时和最终的研究数据,附上与世卫组织以及公共卫生研究团体搜集数据使用的相关协议与标准。 对于公开新冠肺炎相关的数据和科研发现,爱思唯尔(Elsevier)、SpringerNature、eLife、《柳叶刀》(The Lancet)以及英国皇家学会等机构均表示支持。 生物与社会技术系统建模实验室(Modeling of Biological and Socio-Technical Systems Lab)负责人 Alessandro Vespignani 说: “以前遇到这样的流行病爆发,你可能要等上几周甚至几个月,最终才能获取你需要的那点信息……这次就不一样了。 ” 《自然》(Nature)也对 Wellcome Trust 的倡议表示支持: “对科研人员来说,任务很简单: 努力理解并抗击此次爆发的传染病; 让这项工作达到最高标准; 并且把研究结果尽快呈现给全世界。 ” 当然,数据公开化也可能带来各种问题,尤其是预印本上没有经过同行评审的文章。 科学记者 Adam Rogers 说: “能下载预印本的不仅是科学家,因此,这些数据很有可能被大众错误解读。 ” 意得辑和全球科研人员携手,致力于准确及时传播 2019 年新冠病毒(2019-nCoV)相关信息。 抗击肺炎,意得辑在行动 —— 免费论文服务公益活动 活动时间: 2020.2.5日-3.31日 活动内容: 凡涉及新型冠状病毒研究的论文,意得辑 免费提供 翻译、润色、图片优化服务 服务内容: 标准润色、专业论文翻译(免费) 活动条件: 文章主题必须与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相关; 它的起源和传播; 治疗药物;健康(身体及精神)状况; 以及社会、经济、政治、行政/政府成果。只提及或比较不同病毒/疫情/流行病的研究将不适用。适用于文稿字数在4000英文单词以内或8000中文字数以内。 点击查看官网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2214 次阅读|0 个评论
欧洲 Plan S 又有新进展:8 家出版商自愿分享价格信息
editage 2020-2-10 17:43
cOAlition S 已启动一个试点项目,有 8 家出版商自愿分享详细的定价信息。此举旨在促进出版费用透明化,也将帮助图书管理员和资助方做出相应决策。 1 月 14 日,根据咨询公司 Information Power 发布的一份 独立报告 ,cOAlition S 宣布了这一试点计划。根据报告,出版商将“以公开透明,切合实际又富有洞察力的方式提供有关 OA 服务和价格的信息”。 作为 Plan S 的一部分,从 2021 年 1 月起,期刊和出版平台必须提供“ 出版成本,以及影响出版费用的其他因素的信息 ”。 参与的出版商需要提供24项详细信息,包括接受率,同行评审管理费用、订阅价格和 OA 出版物的文章处理费(APCs)。除此之外,该报告还表达了出版商方面的担忧,包括对价格施加上限,对支出的广泛关注,以及各种期刊、资助方和图书管理员之间的对比。 “ 对于科研团体、资助方和纳税人,了解纳税人支持的研究如何发表的,是合乎情理的, ” EMBO 出版社,科学出版负责人 Bernd Pulverer 说。EMBO 也是该项目的参与方。 该项目的参与方还包括 PLOS、Hindawi 和 Springer Nature 在内的几家出版社。该项目将于本周启动,持续到 3 月份。从出版商收集到的信息将被匿名,并与资助方和图书馆共享。根据试点结果,cOAlition S 将决定该框架是否需要细化,是否可以广泛实施。 相关阅读 什么是欧洲的“S计划”?对于科研成果公开获取(Open Access)有什么影响? 印度将放弃加入“S计划”,开发本国开放获取框架 抗击肺炎,意得辑在行动 —— 免费论文服务公益活动 活动时间: 2020.2.5日-3.31日 活动内容: 凡涉及新型冠状病毒研究的论文,意得辑 免费提供 翻译、润色、图片优化服务 服务内容: 标准润色、专业论文翻译(免费) 活动条件: 文章主题必须与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相关; 它的起源和传播; 治疗药物;健康(身体及精神)状况; 以及社会、经济、政治、行政/政府成果。只提及或比较不同病毒/疫情/流行病的研究将不适用。适用于文稿字数在4000英文单词以内或8000中文字数以内。 点击查看官网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1951 次阅读|0 个评论
成功科研人的 12 项特质
热度 4 editage 2020-2-6 15:11
作为科研人,你有过哪些梦想?寻找罕见疾病的治疗方案?制造出历史性的发明?赢得诺贝尔奖? 而另一个同样重要的问题是: 你认为怎样的特质可以帮助你达成这些梦想? 当我们回顾那些成功科学家们的经历时,我们发现他们之间有一些共性。正是这些共性,使得他们成为了科研人,并在他们的领域内取得了成功。这些特质在一些科研人员身上表现的十分明显,在另一些人身上则相对弱化。但整体而言,在所有科研人员身上都有着不同程度的体现。想不想了解这些特质具体是什么?又有哪些著名的科研人和你有着共同的特质?现在,就让我一起来看看吧。 好奇心 回到孩提时代,我们常常会拆开一件玩具,撕开一张图画,试图看看里面的样子或者制造一些声音。科研人员们一生都保有着孩童般的好奇心。他们对自然界各种各样的现象感到着迷,并乐于努力了解它们。对于那些真正充满好奇的科研人来说,对知识和信息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好奇的科研人员不只在自身所在的领域求知若渴,他们也愿意探索其它领域。因为你永远不知道,科学问题的答案会从何得来。对牛顿而言,灵感来自于果园。而对阿基米德来说,则是浴缸。科研人员永远不会停止好奇! 求知欲 求知欲,加上永无止境的好奇心,成功科研人员们总渴望深入探索,从方方面面理解一个问题、一个概念或者一个现象。事实上,这可以帮助他们发现新的问题和见解。我们作为人类,其实对于这个世界知之甚少。可能正是基于这种感觉,产生了对知识的渴求。 达尔文从 22 岁起,就开始了对其代表性理论 —— 进化论的研究。但他并不满足于只提出一些基础的观察论点。因此,在之后的数十年间,他致力于不断满足他获取更多物种进化过程相关知识的渴求。28 年之后,在达尔文50 岁时,他终于认为可以出版他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著 —— 《物种起源》。 分析能力 分析,是通过学习和观察,将其结果结合转化为有意义的结论。是连点成线,汇聚成图,最终获得惊喜。偶然的一天,当阿基米德躺进浴缸里,他之前积累的所有知识忽然融会贯通。几天来,他一直在思考国王的问题:如何判断国王的金子是不是真的?当他把自己沉浸在浴缸里时,他立刻意识到,是什么导致了水的溢出(有重物沉入水中)以及如何借此判断金子的真伪(将其放入水中)。这就是惊喜时刻! 创新性 创新性是指从新的角度,或者像人们常说的,用新的眼睛观察事物。这是激发许多发明和发现的跳板。比如,当牛顿看到一只掉落的苹果,这在绝大多数人看来是一件稀松平常的小事,但是从重力的角度来看,牛顿得出了他著名的三大运动定律。一名具有创新性的科研人员知道,下一个巨大的发明或发现可能随时随地出现,他们只需要足够细心的观察。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凭借其在抗疟疾领域的创新疗法于 2015 年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而她的研究成果并不是来自于新时代的发现,而是源于中国古代对于草药的记载。 适应性 如果说创新性是指以新的方式观察事物,那么适应性则是指你进入新的场景时所需要的适应时间以及你的适应程度。作为一名科研人,你可能需要经常面临一些新的挑战。比如调整你的研究方向以取得资助,搬去新的国家寻求机会,或者依照同行的建议以全新的方式开展研究等。你的适应性决定着你作为一名科研人员的表现,以及你可能取得的成就。 现任巴基斯坦真纳大学( Quaid-i-Azam University )生物技术学系系主任,及巴基斯坦科学院( Pakistan Academy of Sciences )前秘书长 Zabta Khan Shinwari 就是很好的榜样。尽管他拥有分子系统学博士学位,但根据导师的建议,他在 90 年代中期决定开始探索快速发展的生物科学领域。而后,随着对该领域研究的深入,他意识到,其伦理学意义与科学发现同样重要。因此,他开始探究生物伦理学,而正是这一转变,最终引领他获得了 2015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阿维森纳科学伦理奖。除此之外,他仅仅用了两年半的时间,就适应了日语以及日本的生活方式,并取得了京都大学的博士学位,难道不令人惊讶吗? 专注力 拥有目标是一回事,而能够对其保持持续的关注则是另一回事了。其差异就在于专注力。中国北京清华大学基础医学系和艾滋病综合研究中心主任张林琦认为,这就是成功科研人员的与众不同之处。他相信,专一性可以帮助科研人员集中精力解决问题。他解释说:当(其它人)面对一座高山时,人们可能绕道而行... 但成功科研人员将坚持找到解决方案,无论需要花费多少时间。 专注力帮助你持续地从更高的视角观察问题,为你的研究设立更远大的目标,无论面对多少错误的开始、死胡同、拒绝或者变更,你都不会动摇。因为你知道你最终希望去向何方。 毅力 如果说有一种品质可以标志着科研(以及其它许多领域)的成功,那或许就是毅力。那些最伟大的科学发现往往需要耗费多年的时间,将一个想法的萌芽培养至开花结果需要在这漫长的时间里持之以恒。毅力是指在你的研究领域中永不言弃,努力克服一切困难。 发现镭和钋的居里夫人在其研究的道路上表现出了巨大的毅力。年轻时,作为一名德占区波兰的青年女性,她不得不忍受巨大的偏见与困境。在她生命的最后几年,她承受着丈夫皮埃尔意外离世所带来的巨大伤痛。但居里夫人并没有因此而被打倒。她坚韧不拔的毅力帮助她成为了为数不多的双诺贝尔奖得主。 协作力 当我们回顾诺贝尔奖、拉斯克医学奖以及近年来的各种主流科学奖项时,我们发现,合作研究的情况越来越多。科学在发展。如今的科学领域日益超级专业化和多学科化。科研人员们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而开展合作,例如引入专业技术、追逐新的领域和新的问题、以及获得更广泛的发表和引用机会等。合作研究同时可以帮助解决一些全球化挑战,例如气候变化或流行病等问题往往需要来自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士协同解决。这一变化也体现在跨国合作多署名论文数量的增长方面。协作力显然已是大势所趋。 沟通 伟大的科研人员必须拥有出色的沟通技能。你至少需要与编辑、审稿人、共同作者以及投资人沟通。而在研究论文中,你需要建立与读者间的有效沟通。一篇引人入胜的摘要可以激发读者对你的论文的兴趣,吸引更多的读者并增加引用。一个架构完善的企划书可以帮助你的项目获得更多的考量机会,甚至最终帮助你取得投资确认。除此之外,为了让更多的业内及业外人士了解科学,你还需要应用不同的沟通风格。在学术会议中,你需要了解如何向业内听众展示你的研究成果。而当你面对媒体记者和非专业人士时,则需要采用更易于理解的表达方式。 今天,你可以选择多种多样的渠道,向更多的人介绍你的研究成果。你可以选择更适合自己的方式:博客和视频等混合媒体形式、信息图表和图片摘要等更视觉化的呈现,以及播客等单纯的听觉传播等等。 前瞻性 科学家们之所以能够带来发明和发现,是因为他们能够更早地看到潜在的可能性和需求。2019 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Stanley Whittingham、John Goodenough 以及吉野昭一于70年代的全球石油危机中首次看到了世界对他们的发明的需求:这场危机指明了对于石化能源依赖性的降低是未来之需。在之后的 30 年间,经历了无数次的研发改进,他们为世界带来了锂电池产品,如今,锂电池正在广泛应用于从电脑到汽车等的各类设备。前瞻性正是这种能够着眼未来并努力将愿景化为现实的能力。 正直 正直是科学的基础支柱之一。人们曾说,伟大的科学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取得的。然而,如果这些肩膀不够正直,那么进步的希望就就将趋于渺茫。当科研人员们热爱他们的领域、深入投入他们的研究、同时理解其潜在的影响时,他们的动力来自于内心的正直。即使面对激烈的竞争,他们仍始终保持最佳的道德表现。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才能够为他人指明方向。 热忱 热忱是伟大的研究以及伟大的科研人员的核心。即使遇到挫折和挑战,他们对于深入研究、为其所在领域或社会带来变革的热忱使得他们始终保持激情。 正是这种热忱,使得托马斯·爱迪生在反复的失败之后仍然坚持,终于发明了电灯。正是这种热忱,使得居里夫人在逆境和灾难中不懈努力。正是这种热忱,使得达尔文坚持在进化领域展开了近 30 年的不断深入的研究。正是这种热忱,使得屠呦呦追溯 1600 年的历史去寻找治疗方法。 所以,持之以恒的信念将带你走近你的目标,并一往无前。 论文服务,访问意得辑官方网站: www.editage.cn
个人分类: 来自Eddy博士的发表专家的信息|7502 次阅读|5 个评论
破解迷思:发表开放获取期刊的好处
editage 2020-1-19 18:03
身为科研作者,你是否有兴趣把研究发到开放获取 (OA) 期刊上?OA 出版因为近几年出现越来越多掠夺性期刊(Beall 的清单 1 目前已有 1,085 间掠夺性出版商),以及备受质疑的质量问题,在学术界有诸多讨论。跟世界上其他的事情一样,OA 也有它的支持者和反对者。本篇文章将破除大家对 OA 的误解,告诉你以 OA 模式发表研究的好处。 但首先,我们要先谈谈避免落入掠夺性出版商陷阱的技巧: 在决定目标期刊之前,检查你列出的期刊是否有被 开放存取期刊目录 (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Journal, DOAJ) 收录,DOAJ 是专门收录高质量同行评审 OA 期刊的在线目录。除此之外,在投稿之前,你还需要注意几个重要的问题,以下列出几个重点: 2-4 首先,如果期刊在发表 OA 文章方面声誉良好,下面这四个问题的答案都应该是 yes: 期刊所属的出版商是否为出版道德委员会 (The Committee on Publication Ethics, COPE) 的成员? 期刊是否有被 Ulrich’s Web 、DOAJ、 Scopus 或 Web of Science 这些可靠的数据库收录?(注意:由声誉良好的出版社推出的新期刊也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被学术数据库或目录收录,最好检查其他项目来确定期刊是否可靠。) 期刊是否有说明 OA 论文的同行评审程序或文章处理费用 (article-processing charge, APC)? 期刊是否提供其他附加服务,像是参考链接或过往已发表论文的链接? 接下来,检查下面这六个问题,如果有任何 yes 出现,就要对这个期刊保持警戒,注意期刊的行为: 期刊的网站和邮件有没有文法错误? 期刊编辑部是否不存在,或是同个出版社的多家期刊都有同一位编辑? 期刊的名字是否太过广泛,可以吸引更多的文章投稿? 期刊的办公室信息是否用很小字体表示,或是用 邮政专用信箱 (设在邮局内供用户租用并自行开取邮件的信箱)代替公司地址? 编辑部成员的姓名、单位是否是虚构的?或是他们有可能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列为编辑部成员? 发表机会看起来是不是太好?例如,期刊的接受率很高,承诺立即发表?(这种情况通常都非常可疑!) Wolters Kluwer Open Health (WKOH) 不论是金色 OA 或混合型期刊都提供以下好处: 1. 最大限度的传播你的工作 OA 让所有用户可以立即、免费、在线取得数字科研学术材料和同行评审期刊发表的主要研究论文。OA 内容永久免费存在所有在线位置,用户可以不受版权或授权限制,自由链接、阅读、下载、储存、使用文章的数字内容。这代表全世界的研究人员不用付费订阅期刊就可以读到你的研究。OA 采用知识共享许可协议 (Creative Commons 7 ),只对 OA 内容做为商业利用或衍生作品有一些限制。有证据显示 OA 文章的引用数比非 OA 文章高 8 。 2. 高标准的制作和严格的同行评审 你会得到相同水平的编辑部服务和支持,例如,如果你选择发表 Wolters Kulwer 期刊,金色和混合型 OA 文章的同行评审和制作程序跟传统订阅制或订阅阅读制的文章一样,所有的文章都会经过期刊的标准独立同行评审程序。针对混合型期刊,作者在论文修改或接受后才能选择让论文开放获取。 3. 根据知识共享许可协议,你将保留论文版权 作者可以保有论文的版权,以知识共享许可协议发表文章。知识共享许可协议有好几种不同协议,但每一种都开放作者和读者在文章发表后下载、分享、重复使用内容,有几个协议会限制商业性用途或是衍生作品,但其他协议都没有什么限制。大多数的文章有 APC,好负担投稿、同行评审、制作、出版和宣传的相关成本,这个费用可以由作者个人垫付,或是由所属单位、基金单位或赞助单位报销。 4. 符合国家 OA 政策 Wolters Kluwer 跟许多期刊一样,所有的 OA 期刊(金色和混合型)都提供作者符合国家 OA 政策和相关协议规定的做法。OA 文章必须使用知识共享许可协议才能开放,文章的最终版本将会在发表后储存到 PubMed Central。所有选择以 OA 模式发表的作者,Wolters Kluwer 都会替他们把发表版本的论文存到 PubMed Central 数据库中。 5. 宣传高质量研究 WKOH 提供免费开放的高质量研究在创新的期刊平台上传播至全球的机会。WKOH 期刊发表的文章都会通过免费 newsletter、新发表文章提示和领域精选页面进行宣传,也会有特殊的宣传计划。 6. 快速发表 许多 OA 期刊的特性就是快速发表。Wolters Kluwer 建议 OA 期刊的发表周期是在 21 天给出初步结果,35 个工作天内发表被接受的文章。 看完了上面提到的好处,你是否觉得 OA 是发表研究工作的绝佳方式,让你的工作取得最佳曝光量?如果你想进一步了解 OA 带来的好处还有哪些,欢迎参考下面这些网站。 以上文章来自 意得辑Insights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2795 次阅读|0 个评论
同行评议是什么?
热度 1 editage 2020-1-17 14:22
同行评议是大多数国际期刊对投稿论文进行筛选的其中一个过程。很多时候,研究生和刚开始科研生涯的研究人员可能不是很理解同行评议是什么就开始发表论文了。同行评审是指某一特定研究领域的专家对文章进行评价,就像是一个专家咨询系统,可以帮助期刊编辑决定投稿论文是否值得发表。 同行评议机制是怎么开始的? 早先,投稿的稿件是由期刊编辑进行筛选的,但随着专业学科和论文数量的增加,在编辑能作出最后决定之前,有必要邀请学科领域的专家参与稿件的筛选。作者要记住,审稿只是对研究质量进行批判性评价,审稿人会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修改建议,最终的结果是接受还是拒绝则在于期刊编辑。 同行评议有哪些不同的类型? 不同的期刊采用不同的同行评议方式来评价研究质量,现有单盲、双盲、公开同行评议和发表后的同行评议等方式。不论采用何种模式,同行评议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验证研究,保证所发表的研究具有全球性的影响。 如何应对同行评议 审稿意见的内容可以有很大的差异,从小修或语言检查到补试验之类的大修。在一般的情况下,期刊只有在作者回答了所有的审稿意见后才可能接收文章。因此,作者在回复审稿意见时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即使有不同意的审稿意见,也要有礼貌地辅以证据准确回答。 同行评议机制有什么问题? 同行评议制度存在一些问题有:决策延迟、审稿人的偏见、剽窃、利益冲突等。此外,尽管同行评议不涉及金钱交易,还是有许多看不见的成本,主要是审稿人和期刊编辑所花费的时间。也有许多学者对同行评议是否应该免费抱有不同的看法。 总的来说,同行评议机制具有门槛的功能,最终的目标是确保发表论文的高品质。 以上文章来自 意得辑Insights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9177 次阅读|1 个评论
论文写不出,研究空白这么找……
editage 2020-1-15 14:59
开展研究的第一步是确认尚未被探索过的新领域。 在这些新领域开展研究能提高论文的发表几率,关键问题是:如何确定研究课题? 部分研究人员有着明确的目标研究课题。然而,对于刚起步的科研工作者,往往会发现自己不知该如何确定兼具原创性和创新性的研究课题。 解决这个问题的最佳方法:找到该领域当前研究的空白之处。 什么是研究空白? 简而言之,当你读到感兴趣的论文或书籍时,发现某些领域尚有很大的研究空间,但同行还没有进行挖掘。研究空白或文献空白指的就是这种尚未被探索,或正在探索阶段,有进一步研究余地的领域。 找出研究空白,为什么至关重要? 论文写完,结果却发现同行早已发表类似的研究。这着实让人懊恼。若是能提前找出研究空白,人力物力财力就会得到更高效的利用,研究成果也更有可能得以发表。 确认研究空白时可能面临的挑战。 找出兼具原创性和创新性的研究空白的确不容易,可能会面临以下挑战: 需要处理大量信息:你感兴趣的领域可能尚存诸多未解之谜,研究空白多到让你无从下手。 很难以有序系统地开展检索,信息多的时候灵感也随之丢失。 怯于挑战现有研究成果,举棋不定,犹豫不前。 如何从文献找出研究空白? ① 阅读现有的文献。 就最喜欢的课题,广泛阅读书籍和文章。这不仅能帮助了解同行的研究深度,同样也有利于找出研究空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教授 Don Davis 曾说:“阅读你所研究领域的论著,承认这些文献做出的贡献,但不要因此感到畏惧,而要敢于质疑一切。”你可以自问这些问题: 此研究对我的研究工作或更广泛的领域有什么意义? 这篇文章可以如何帮助阐述我的研究课题? 作者提出的观点需要另行验证吗? 还有哪些论点或是哪些问题是作者尚未解决的? 我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考虑吗? 还有什么其他因素会影响研究结果? 他所使用的方法或流程在你的研究领域是否已过时?你是否能用更现代的方法来验证这些研究结果? 阅读科研文章时, 重点关注引言部分 ,作者会在此处解释其研究的重要性,以及他们已经确认并试图填补的空白。此外,还要看深化研究的方向或建议,会给你很多启发。 阅读 Meta 分析和评论文章,了解感兴趣领域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和趋势。 ② 向导师寻求帮助 和导师探讨,理清自己的想法,也了解同行的所想所为,这有助于确定研究领域,甚至找出研究方法中的错误。 ③ 使用数字工具搜索热门话题或被引用最多的研究论文 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 之类的网站可搜索某个领域中引用次数较多的论文,以及该领域的新兴分支、影响力较大的作者、出版物和国家。你也可以利用 Google Trends 了解更多热门课题。 ④ 查看高影响力期刊的网站 知名期刊的网站通常有一个名为“核心概念”(key concepts)的版块,用于展示某领域专家的核心观点。通读该版块可以帮助你获取更多观点,也能启发新的灵感。此外,你还应该浏览这些论文的参考部分,可以引导你找到本课题相关的重要资源。 ⑤ 记下你的疑惑点 阅读文献时,留意你脑海中浮现的所有问题。如果可能,你应该针对该问题,查阅其依据的参考资源。密歇根大学行为科学、妇女和性别研究图书管理员 Nadine Anderson 建议, “当你读到一篇文章、一本书、一个章节或是一篇论文时,要对作者阐述的观点和随时可能浮现在你脑海中的问题进行追踪溯源。”这也将有助于确保论文中不会出现“非故意剽窃”(unintended plagiarism)。你还可以使用表格、图表、图片或工具来进行记录。 ⑥ 研究每个问题 列出一系列待探索的问题后,就要开始彻底的调研了 —— 就每一个问题和疑问进行广泛阅读。确认是否有相同的研究问题和答案,以避免重复工作。 做研究需要投入大量时间,所以首先要确保它能激发你的兴趣和热情。确定新的研究内容后,一定要考虑项目所需的时间框架以及其他重要因素,如资金、设备和基础设施的可用性。由于时间和资源的限制,过于宏大的项目可能会难以完成,而贡献度不足的研究则可能会无法通过资助方审批,论文也得不到期刊编辑委员会的青睐。 相关阅读 如何选题? 找到合适的研究问题是成功发表 SCI 的第一步 文献综述怎么写? 以上文章来自 意得辑Insights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12112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研写作常搞混的英文词汇
editage 2020-1-15 10:46
今天,我想谈谈中国作者常常搞混跟用错的几对英文单词。 Methodology v.s.method “ methodology ”系指做某事的方法系统及准则,它是特定知识的一个惯例、程序、和规则。 范例 : We examined the methodology of contemporary forensic science. 而“method”指的是技术或程序。 范例 : We invented a new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ceramics. 因为“methodology”指的是使用的过程与原因,所以没法像“method”那样令人印象深刻的用于各种形式。 If v.s.whether “ whether ”通常是用在讨论选项为 2 的时候。 范例 : The participants were asked whether or not they felt any discomfort after the treatment. 如上例,“ or not ”意指暗示或理解,可省略。 范例 : The participants were asked whether (or not) they felt any discomfort after the treatment. “ If ”则是在条件语句中使用,也就是表达状态或可能会或不会发生的事件。 范例 : If the results are inconclusive, the experiment should be repeated. 这2个字常让人搞混是因为在一般的演讲中,“ if ”相较与“ whether ”更广泛的使用且被接受。 范例 : I wonder if he will be willing to help 不过,在学术写作中应避免使用“ if ”。 Older v.s.elder “ older ”和“ oldest ”这2个形容词经常用来形容人、动物、东西的年纪,“ Older ”是表示某人、动物、物体的年纪比另一位大,而“ oldest ”是表示某个体的年纪在大于3个人、动物、东西的团体里是最大的。 范例 : They are older than all the other participants He is the oldest student in the class. 另一方面,“ elder ”和“ eldest ”是特定用在比较家人间的年纪。 范例 : He has two elder sisters She is the eldest of three siblings. “ elder ”这个字也用在专业关系中,作为“ senior ”的代名词。 范例 : She is the elder partner in the business. “ elder ”也可当做名词使用,表示在家族、部落、团体里资深或具有影响力的人物。 范例 :The village elders convened a meeting to discuss the employment situation. 虽然“ older ”可用在人或物上,“ elder ”只能用在人身上。 以上文章来自 意得辑Insights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2953 次阅读|0 个评论
期刊收录指南:了解基本要点
editage 2020-1-14 18:15
Clinical Endoscopy 杂志联系 意得辑 团队,希望了解该怎么操作期刊收录。 该期刊已收录在 PubMed 和 Scopus 数据库中,但希望能收录到更多数据库,因此向我们寻求建议,请我们推荐其他权威数据库。意得辑团队整理了期刊收录的相关信息,并提供了收录已发表研究的数据库清单。本文提供期刊收录的概要,以及我们回复给 Clinical Endoscopy 的部分内容。 期刊必须要提高自身的能见度、取得性及读者群,才能被当作是科研信息的权威来源,在竞争激烈的出版圈中脱颖而出。要达到这个目标,其中一个方法是让期刊收录在多个领先数据库中。 为什么数据库收录是基本要素? 收录能帮助你的期刊让更多群体取得,这也是期刊的主要目的。 能被更多人取得就表示能增进期刊的声誉,被视为领域中可靠的高质量信息来源。 研究人员在进行研究时,首先做的工作就是搜索数据库,他们也很自然地会先到知名数据库中进行这项工作。因此,收录在领域中的知名数据库能帮助你的期刊增加读者群。 收录工作是怎么进行的? 期刊一旦被数据库收录后,数据库里的所有用户都能看到并取得期刊发表的文章。有些数据库收录的是期刊名称,有些则是收录全文,而有些只收录摘要和参考文献。目前有一些摘要收录服务可以使用,有一些跟单位有合作关系(例如 PubMed 是由隶属于美国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的 国家医学图书馆 负责维护),有一些则是由出版商提供(如 爱思唯尔的数据库 Scopus)。不论数据库归属何单位,期刊都必须向数据库正式提出收录申请。 如何进行期刊收录工作? 选择正确的数据库 就跟期刊编辑不会考虑与期刊范畴不合的论文,数据库也不会收录不符合数据库范畴的期刊,要挑选收录领域内其他期刊的数据库。还有,了解数据库的特性也很重要,有些期刊只收录摘要,用户只能看到发表在期刊上的文章摘要,有些数据库会扫描全文并收录关键词,有些还会收录引用信息。知道期刊有哪些信息会被收录展示在用户面前,帮助你挑选合适的期刊收录数据库。数据库运作的详细信息一般都可以在数据库网站上查到。 了解目标数据库的收录程序 数据库判断是否收录期刊的基本条件有发表内容质量、出版时程还有期刊工作流程与程序。一般来说,期刊要取得收录资格,必须要递交正式的申请表单,提供相关的文件以及证据材料。如果期刊符合条件,就能被收录。收录程序与论文投稿同行评审程序相似:期刊递交文件,等待数据库审查期刊的申请资料。如果你的期刊不符合收录条件,可能需要改善期刊的工作流程,确保期刊的合法性。 确保期刊的工作程序流畅有效率 确认你的期刊符合业界的基本出版标准(方便作者操作的系统、及时流畅的同行评审、容易取得等)。收录申请内容必须清楚显示你的期刊值得被数据库收录。 联系有多个数据库的公司 像爱思唯尔 (Elsevier) 和汤森路透 (Thomson Reuters) 提供期刊多个收录数据库。这种时候,可以检视公司提供的完整产品或服务清单,向适合期刊的数据库提出收录申请。 该让期刊收录在哪里? 我们也是这么建议 Clinical Endoscopy 的,选择与你的期刊相符的收录公司或数据库,下面是一些可以考虑的常见数据库: Scopus :Scopus 隶属于 爱思唯尔 (Elsevier) 出版公司 ,收录科学、科技、医学、社会科学、艺术与人文领域的期刊。Scopus 还提供研究分析和追踪工具服务及产品。 EMBASE (Excerpta Medica database) :EMBASE 也是爱思唯尔的数据库,是研究人员、信息经理、监管专家、临床人士、医学图书馆员、教育人员和医生使用的生物医药数据库。(爱思唯尔还维护另一个叫做 EMcare and Engineering Village 的数据库) PubMed :由 国家医学图书馆 负责维护,PubMed 收录生命科学期刊发表的生物医药文献以及在线书籍,还提供 MEDLINE 参考文献和摘要的参考书目数据库。 SCIE (Science Citation Index-Expanded) :SCIE 是 汤森路透 (Thomson Reuters) 的产品,该数据库包含科学和技术领域的期刊,也提供一些数据分析选项。 BIOSIS Citation Index :BIOSIS 也是汤森路透的产品,涵盖生物和生物医学科学领域。 DOAJ (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Journals) :DOAJ 是在线目录,收录并提供同行评审开放获取期刊的链接,领域包含历史、宗教、地理、语言和文学等等。 Ovid :Ovid 是 Wolters Kluwer 的分支, Ovid 数据库 涵盖临床医学和药学等多个领域。 EBSCO 信息服务 :EBSCO 数据库收录来自其他数据库/出版商(如 Medline 和 EconLit )的公司和期刊。该公司还维护收录期刊全文的 Academic SearchComplete 。 BioOne Abstracts and Indexes :提供生物学、生态学和环境科学领域中同行评审期刊的链接。 其他名单 :如果想要同时比较多个数据库,可以参考以下名单: Nature 的数据库清单 BioMed Central 的数据库清单 迈阿密大学图书馆整理的清单 African Journals Online 整理的清单 请注意 :以上清单由团队调查整理,意得辑不为任何数据库背书,更没有偏好推荐任何数据库。期刊编辑仍需自行了解细节,决定哪一个数据库的服务最适合自家的期刊。 期刊一旦被一个数据库收录之后,是否就不用继续了? 以 Clinical Endoscopy 杂志的情况来说,期刊编辑经常会思考是否需要让期刊被多个数据库或多个学术和科研搜索引擎收录。答案是:当然要!让你的期刊出现在越多平台上,就能在领域中建立越好的声望。 以上文章来自 意得辑Insights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2714 次阅读|0 个评论
你问我答 —— Eddy 博士问答精选
editage 2020-1-13 17:20
2019 年结束了,这一年来全球的科研作者们面临了哪些问题呢?Eddy 博士在这一年收获了许多科研作者的提问,来自全球各地的研究人员们的积极提问,一度让 Eddy 博士喘不过气来。今年的科研人员提问依旧五花八门,我们整理出了 3 大主流问题: 一稿多投 / 一稿多发 期刊投稿状态破解 抄袭 / 剽窃 一些经常出现的问题有作者署名、单位、论文写作、参考文献和引用、与期刊沟通、影响因子、利益冲突等等。下面列出 Eddy 博士今年内回答的十大问题集锦: 1. 研究论文和综述文章有何不同? 研究论文是奠基在原创研究上的文章,而综述文章则是以其他已发表文章为基础,并不讨论原始的研究。虽说研究论文比较常见,但综述也被认为是非常有价值的文章,因为它简介了既有文献的发现。 2. 将同篇论文投稿到会议跟期刊的基本规则 一个研究可以在会议跟期刊中发表,但为了避免有一稿多发的嫌疑,有几点注意事项,Eddy 博士提供了详细的指引。 3. 只有一个作者的论文,第一人称应该用哪个? I 跟 we 都可以用,但要视情境而定。当信息是专门跟作者有关或是只适用于作者时就用 I,比如说进行实验或收集数据,而 we 用于进行一般性陈述,或是意指作者跟读者。 4. 第二轮审稿速度很快,有可能被拒吗? 第二轮同行评审通常比第一轮来得快,尤其是送给同样的审稿人时。即使审稿速度异常快速,也不代表论文会被拒,有可能是审稿人对作者的修改感到满意。 5. 2 个研究中,研究方法内容一样算抄袭吗? 一般来说编辑较能接受方法章节相似度过高的情况,但为了避免抄袭嫌疑,还是要注明方法的原始出处,并尽可能的改写内文。 6. 退休的人可以将先前的单位列在自己的所属单位吗? 如果研究开始时是受聘于单位,那么就可以在 affiliation中可以列出该单位。但如果不是,可以“独立学者”(Independent Scholar)身份发表论文,不包括任何单位信息。 7. 投稿前咨询(pre-submission inquiry)怎么写? 投稿前咨询邮件应该要提供论文题目以及论文简介。为了让编辑评估研究是否适合期刊,要提供研究的深度和广度,结果证据,还有期刊为何有可能会对研究有兴趣。 8. 论文参考文献数量一般是多少? 期刊论文中应该引用多少文献并没有明确规定,你该引用足够支持你论文的文献,而数量则视领域内存在的文献而定。有些期刊会规定参考文献数量,这部分完全取决于期刊,通常会在投稿须知中说明。 9. 期刊更名后,如何得知影响因子? 更名后的期刊必须要经过 2 个年度后才会有影响因子。这中间旧的期刊名还会有影响因子,作者可以在期刊引证报告(JCR)中查看新旧期刊名今年和去年的影响因子。 10. 论文中揭露财务利益冲突的最低金额规定是多少? 虽然大多数国际期刊不会指定要披露利益冲突的金额门槛,根据 2011 年经济财务冲突(Financial Conflict of Interest,FCOI)的修订条例 ,“重大经济利益”定义在超过 5000 美元的金额,Eddy 博士在回答中提供了详细的说明。 你对论文写作和发表有任何问题吗?你是否遭遇了棘手的情况不知如何处理?如果你正被困扰,欢迎随时 向 Eddy 博士提问 !Eddy 博士与他的专家团队将会尽速为你解决困惑。 以上文章来自 意得辑Insights 使用意得辑任意服务赠 《英文科技论文写作的100个常见错误》 1本 清华大学出版社在售,原价58元 年终预存 最高返4500元稿费,或1000元京东卡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2925 次阅读|0 个评论
论文里 5 种错误的计量单位表达
editage 2020-1-10 14:29
数字和计量单位的错误可能导致理解偏差。 在工程和物理研究论文中,结果部分的句子几乎都包含百分数和计量单位,它们对阅读和理解论文非常关键。本文将介绍论文中常见的单位表达错误以及如何避免。在此之前,让我们先了解一些基本知识。 根据不同的书写格式和功能,数字可分为“序数”(ordinal)、“标称数”(nominal)或“基数”(cardinal)。 其中,序数表示出现的位置或顺序(例如,2nd, thirtieth, 51st, hundredth); 标称数被用来作为标识某物的名称或参考 (例如,车牌号“88”,球衣号“20”); 基数通常以数字形式书写或拼写,主要回答“有多少”的问题(例如,4, eight, 13, fifty-seven)。 为了形成统一的参考系统,并避免由于转换错误引起的误解,计量单位都是标准化的。国际单位制(俗称公制)是使用最广泛的计量系统。尽管有其他替代系统,比如 CGS(厘米、克和秒)和 FPS(英尺、磅和秒),但大多数学术期刊仍使用国际单位制。 以下是常见的单位表达错误: ① 数字表达错误 不同的期刊杂志对数字表达的要求有所不同。有些建议把10以下的数字拼写出来,除非它们后面带有单位(例如,nine subjects,9 cm)。无论在哪种文体中,标准的做法是只要数字出现在句子或标题的开头,就必须拼写出来。或者也可以对句子重新措辞,改变数字的位置,使其不出现在开头。 例:14个位置被选择进行应力测量。 错误:14 locations were chosen for the stress measurements. 正确:Fourteen locations were chosen for the stress measurements. 或者:We chose 14 locations for the stress measurements. 然而,当数字是化学名称的一部分时,这一规则不再适用。在这种情况下,化学名称中音节部分的第一个字母应该大写。 例:2-甲基-1-丙醇在化学反应中常被用作溶剂。 错误:2-methyl-1-propanol is often used as a solvent in chemical reactions. 正确:2-Methyl-1-propanol is often used as a solvent in chemical reactions. ② 数字和单位之间未加空格 数字和它们的计量单位应该用一个空格隔开。大多数审稿人不会对不加空格这种小细节提出异议,但这一点很容易纠正,而且确实会提升整体观感。 例:首先,将10 mL样品加入反应混合物中,观察到温度变化了10%。 错误:First, 10mL of the sample was added to the reaction mixture. A 10% change in temperature was observed. 正确:First, 10 mL of the sample was added to the reaction mixture. A 10% change in temperature was observed. 这条规则的唯一例外就是当量浓度的单位(N),它必须紧挨着数字(即不加空格),以便与力的单位牛顿(N)区分开来。另外一个可能的例外是摄氏度(°C)。有些期刊要求在它与数字之间加一个空格,有些则要求它紧挨在数字后面。请确认目标期刊对此的要求。 请注意,百分号(%)、度数符号(°)和素数符号(')都不是单位,因此应该紧挨在数字后面(例如,20% increase, an angle of 5°, and 5′-end)。 ③ 不合逻辑的单位表示 单位的使用还需要符合逻辑。 例:所用板材的尺寸是 9×6 mm2 错误:The area of the sheet used was 9 × 6 mm2. 正确:The dimensions of the sheet used were 9 × 6 mm. 请注意,只有当每个维度都使用相同的单位时,上述表达才成立。以下两种表达亦正确: The dimensions of the sheet used were 9 mm × 6 mm. The area of the sheet used was 54 mm2. 第一个句子的错误点在于,mm2 是面积单位,但作者在这里提供的不是面积,而是各个界面的尺寸,即长度和宽度,所以应该用 mm,而不是 mm2。 下面是另外一个例子: 错误:The flow rate was 10 mL⁻1·min⁻1. 正确:The flow rate was 10 mL·min⁻1. 原句中的单位表达的是“10 per mL per minute”,但正确的单位应该是“10 mL per minute”。mL 不应该加负指数。 ④ 不必要的单位名称扩写或缩写 单位需要完整拼写的两种情况:1)句子开头是“数字 + 单位”的组合;2)单位前后没有数值。 例1 错误:Nine N-m of torque was applied. 正确:Nine newton-meter of torque was applied. 建议用法:We applied 9 N-m of torque. 原句看起来很奇怪,有点令人费解。第二个句子就容易理解得多了。建议的做法是对这个句子重新措辞,改变数字和单位的位置。 例2 错误:The velocity was measured in m/s. 正确:The velocity was measured in meters per second. 作者在此处只是提到了某个单位,并没有提供具体的数值,所以不应该使用缩写。 ⑤ 主谓语的单位不一致 如果一个单位的写法和读法都是复数,但实际上代表单数,那么就不适用于主谓一致的规则。该规则也适用于非科学类的写作。 例1 错误:In order to produce 1 kg of aluminum, approximately 6.25 kg of recycled cans are needed. 根据主谓一致性规则,由于“铝罐”是可数名词,所以应该用复数动词。然而,科学写作中的计量单位被视为集合名词,因此这一规则并不适用。所以,无论一个单位是缩写还是完整拼写,谓语都应该使用单数,而不是复数。 正确:In order to produce 1 kg of aluminum, approximately 6.25 kg of recycled cans is needed. 例2 错误:In this experiment, 2 mg of the extract were dissolved in 20 mL of water. 正确:In this experiment, 2 mg of the extract was dissolved in 20 mL of water. 在这个例子中,虽然“2毫克”读起来是复数,但仍然应该使用单数谓语动词。 通过以上对常见错误的总结,请在论文中格外仔细地避免它们。在此也提供一些其他注意事项: 表示数字区间: 通常使用破折号(-)表示。数字和破折号之间没有空格,例如,5-8天,10-15ml,40%-45%。 一些期刊规定: 数字中能出现的标点符号只有小数点。数字较大,可用空格隔开,但不使用逗号,为的是避免被误解为由逗号隔开了多个数字。例如:1,200,345.67 应该写为 1 200 345.67。 请务必确认正确的大小写形式。 例如,小写字母“k”是 “kilo(千克)”,而大写字母“K”则表示温度单位“Kelvin(开尔文)”。 当拼写以某人的名字命名的单位时,应该全部使用小写字母,但该单位的符号应该使用大写字母和单数形式。 例如,ampere(安培)→A,kelvin(开尔文)→K,weber(韦伯)→Wb,newton(牛顿)→N。 复合单位在段落内的表示: 1)被表示为分数,使用斜线符号“/”;例如:mL/min、kg/s;2)被表示为指数,例如:mL·min⁻1, kg·s⁻1。如果某个术语中包含多个单位,请务必仔细检查它们的表述是否恰当,或者可根据需要使用括号。例如,可以写为 W/(m/s) 或 W·m⁻1·s⁻1,而不能写为 W/m/s。 此外,还要遵循所在领域的惯例,以及目标期刊在数字和计量单位表示方面的具体要求。 以上文章来自 意得辑Insights 使用意得辑任意服务赠 《英文科技论文写作的100个常见错误》 1本 清华大学出版社在售,原价58元 年终预存 最高返4500元稿费,或1000元京东卡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22075 次阅读|0 个评论
论文写作中的6类用词错误
editage 2020-1-8 18:48
用词错误(word choice errors)是非英语母语人士在科技写作中常犯的错误。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惯例,每个学科的研究人员也更容易犯某一类型的错误。我们的编辑列出了物理科学研究论文中常见的错误。相关知识点也适用于其他相关学科。 ① 发音或含义相近的单词 在母语人士中,这类错误的表现形式一般是口误。而在非母语人士中,这种错误则是由于混淆单词造成的。很多时候,发音相似的单词含义也相似,从而更容易导致混用。 例 1:Attained 和 obtained 在高温下,传感器不断获取状态数据。 (×)The sensors attained steady state readings at high temperatures. (√)The sensors obtained steady state readings at high temperatures. Attain 指取得、达到,一般用于状态或阶段,如:the larva attains maturity(幼体达到成熟阶段);而 obtain 则指获得、获取,如:he obtained data from hospital records(他从病历中获得了数据)。 例 2:主要的(principal)和原理(principle) 利用热化学状态下的主要成分得出迁移方程。 (×)The principle components of the thermochemical state were used to derive the transport equations. (√)The principal components of the thermochemical state were used to derive the transport equations. Principle 是名词,指规则或规律,如:principle of conservation of mass(质量守恒定律);而 principal 是形容词,指主要的、重要的,如:principal findings of the study(研究的主要发现)。这两个单词因为发音相似常被误用。 ② 母语读音导致的拼写错误 有时候,文化因素也会导致拼写错误。例如,我们的编辑发现,日本作者经常混用字母 l 和 r,这主要是由日语和英语发音不同造成的。 拼写检查工具能够检查出大部分拼写错误。但有时候,出错的单词可能是另一个拼写正确但含义不同的单词,这时拼写检查工具就无法检查出这类错误。例如,作者可能会混用 correct 和 collect、arrow 和 allow、rock 和 lock。 (×)The poles were displaced in the direction of the applied pressure. (√)The pores were displaced in the direction of the applied pressure. 去掉作用压力方向的气孔(pores)。 ③ 单词含义相似,实则不同 有些单词发音虽然不同,但含义相似或存在重叠,也可能导致误用。 例1:构思(devised)和设计(developed) (×)We have devised a method to calculate the exergy efficiency. 我们构思(devised)了计算有效能效率的方法。 (√)We have developed a new method to calculate the exergy efficiency.我们设计(developed)了计算有效能效率的方法。 devise 和 develop 都有提出新事物的含义,但 devise 一般用于想法或计划,而develop 则多用于产品或系统。 例2:交替的(alternate)与另外的(alternative) (×) Alternate measures were developed to reliably calculate the losses. 设计了交替(alternate)措施,用于准确计算损耗。 (√) Alternative measures were developed to reliably calculate the losses. 设计了另外的(alternative)措施,用于准确计算损耗。 alternate 和 alternative 都有替换的意思,但 alternate 还有处于不断变化状态的含义,如:alternating current(交流电)。 ④ 使用不标准或不存在的单词 有些作者会在单词上加前缀或后缀,构成不标准或不存在的动词、名词或形容词。 例 1:通过显微镜观察确定结构变化。 (×)The structural changes were determinated through microscopy studies. (√)The structural changes were determined through microscopy studies. 在词根上添加后缀(如–ify、–er、–al、–ate、-ly、–able、–ish、–ion)可以构成名词、动词和形容词。但必须使用标准单词,不能杜撰。在上方案例中,作者在 determine 后添加了后缀 -ated,而正确的拼法应该是 determined。(注意:添加后缀还会实现时态和数的变化)。 例 2:燃烧残渣成分不平衡会导致准确性和效率发生变化。 (×)The unbalance between the compositions of the combustion residues can cause changes in accuracy and efficiency. (√)The imbalance between the compositions of the combustion residues can cause changes in accuracy and efficiency. 在英语单词前加 in–、im–、un–、a–、an–、il–、ir–、non– 等前缀可以构成相应的反义词。这些前缀的用法有一般性语言/词源规律,但也有很多例外情况。所以,使用反义词前缀前一定要查词典,确保形式正确。 在以上例子中,作者使用的 unbalance 其实更多地用作动词,如,to unbalance someone(让某人失去平衡),标准的名词形式是 imbalance。 例 3:受过程的不稳定性影响,稳定状态会发生变化。 (×)Because of the unstableness of this process, the steady-state condition may vary. (√)Because of the instability in this process, the steady-state condition may vary. 上方例子中,词根是 unstable,所以作者认为名词形式就是直接添加后缀 -ness。但正确的形式其实是 instability。类似的例子还有 clean(错误:cleanness;正确:cleanliness)、inaccurate(错误:inaccurateness;正确:inaccuracy)、intelligent(错误:intelligentness;正确:intelligence)。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所以一定确保使用正确的形式。 ⑤ 单复数、可数与不可数 对于不了解英语细微差别的作者来说,另一个常见的问题就是区分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可数名词指能够数得清数量的事物,有单复数形式,如 sample/samples、temperature/temperatures、atom/atoms。而不可数名词的单复数形式是相同的。 只有不可数形式的单词: information(如 this information is crucial to the subsequent modeling process) performance(如 the performance of the samples was evaluated, a series of tests were conducted) 有可数形式但常用作不可数形式的单词: data(datum 的复数形式,APA 和芝加哥论文格式建议使用单数形式 datum,但 IEEE 建议使用复数形式 data) research(复数形式 researches 常被误用为动词,所以一般建议使用单数形式) 有时,作者会对数量词的用法存在疑惑。可数名词复数形式前一定要有数词,但度量单位除外。度量单位一般在数字后面使用单数形式(如 3 second、4.2 meter、6 ampere、285 kelvin、685 joule) number 和 series 等词本身是单数形式,但也会根据语境使用复数形式。 a number 可以视作单数或复数。如 A number of samples were examined 中是复数形式,因为 samples 为复数;而 A number X is chosen to represent the length of the vector 中为单数,因为变量 X 为单数。 series 前加冠词 a 时便是单数形式,如 a series of measurements is obtained。也可以用作复数:these series of values were analyzed to obtain the means and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⑥ 搭配错误 搭配(collocation)是指经常同时出现的词组,逐渐成为固定短语,如 heavy rain,strong wind。能够修饰单词 rain 和 wind 的形容词有很多,但 heavy 和 strong 更常见。一般不会用 strong rain 或 heavy wind。 对于母语人士来说,这些搭配都是固定的;但对非母语人士来说,这些搭配常常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困扰。认真观察下方句子,红色单词与蓝色单词更加搭配。 例: Researchers should maintain exercise extreme caution when performing this procedure. The device was constructed designed to withstand extreme variations in temperature. Only 40% of the samples showed entire full compliance for the required characteristics. 对于作者来说,上方例子中带删除线的单词与蓝色单词搭配使用时,在语法和逻辑上都是正确的,但对于英语母语读者来说却很奇怪。 相关阅读 超全整理:论文中的缩写规范 所谓的“学术写作”并不难,这6个技巧你不妨试试 以上文章来自 意得辑Insights 使用意得辑任意服务赠 《英文科技论文写作的100个常见错误》 1本 清华大学出版社在售,原价58元 年终预存 最高返4500元稿费,或1000元京东卡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15236 次阅读|0 个评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5点注意事项
热度 3 editage 2020-1-7 17:40
为提高申请书的表达质量,本文特提出以下5个方面的建议: 1.研究背景要重点介绍近几年国内外研究进展 经常看到部分申请书,一开始就在立项依据部分引经据典,从几十年以前的参考文献开始着手介绍,然后,娓娓道来把这些年的文献几乎全部介绍一遍。特别是一些青年基金申请书,在研究背景介绍中,有不少项目申请人只是简单地拷贝博士论文中的文献综述部分。让人第一印象就是这个工作已经研究了好几十年了,课题的创新性可能严重不足。通常情况下,申请书中要尽可能地详细介绍近年的国内外研究进展,特别是近五年的国内外研究进展,以突出申请人提出的课题是较为前沿和热点的研究问题。。 2.研究内容要描述明确、要言之有物 每一份项目申请书,都需要通过同行评审专家的评审。因此,申请人撰写的研究内容不能过于基础化,将教科书里面的内容搬到基金申请书中,也不能够只有自己能够看得懂,或者只有“小同行”专家能看懂。因为,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中,更多的时候是“大同行”专家评审。笔者曾在写完一份申请书后请一位院士帮助把关。该院士对申请书中常出现的一个专有名词“尺度效应”提出了非常强烈的修改建议。他指出,在申请书中,如果只是简单地提及“尺度效应”,对“大同行”而言,可能未必了解该项研究的深度与价值。因此,建议申请人在写申请书时对于某些专业词汇,必须要详细的描述,而不能让评审专家看完之后觉得空洞无物。另外,还有不少人认为篇幅长的基金申请书更容易获得资助,其实不然。一份基金申请书能否获得资助,关键是看研究内容是否具有创新性,是否让评审专家觉得言之有物,至于申请书的篇幅,没有过多关系。笔者前年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申请书,研究内容部分只写了12页,也获得了资助。 3.研究可行性要重点介绍自己在这个领域的前期积累 任何一项研究设想,都不可能是申请人凭空编造出来的。因此,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评审过程中,评审人一旦认为申请人没有前期的研究基础,就会质疑该研究内容和方案的可行性。一旦评审专家有了这样的想法,这份申请书就是一份失败的申请书。笔者曾评审过一些申请材料,发现有部分申请人对可行性分析的部分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更有甚者,只是简单地把申请人所在单位的所有硬件设施列举出来,如有多少台电子显微镜,有多少种制造设备等。但现实情况是现在国内大学的硬件设施都很完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比不只是简单设备评比,而是比较研究内容的创新性和研究内容的可行性。因而,在可行性分析部分,申请人需要重点介绍曾经做过的哪些相关的前期工作,证明自己是项目的最佳实施者,证明这项工作如果获得资助一定会很好地执行完成。 4.研究基础要列出与研究内容相关的学术论文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过程中,评审专家一般都会了解申请人研究基础如何,如果申请人前期学术基础扎实,毋容置疑会给评审专家一个非常好的第一印象。然而,笔者在评审基金申请书的时候,也曾经见到过一些特别的案例。有一份申请书,乍看时印象良好,基金申请书题目比较吸引人。同时,研究基础中列出的学术论文也比较多。然而,经仔细阅读申请书发现申请人列出的学术论文几乎都是关于A事物的研究,而该申请研究内容却是关于B事物,同时A和B几乎没有任何关联。因而,最终没有推荐这份申请书。如果一个申请人同时开展多个研究方向的工作,在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时候,完全可以只列出与申请书内容相关的学术论文以及其它方向的代表性论文。 5.申请书中语言、格式错误要尽可能少 在撰写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过程中,可能偶尔的小错误很难避免。然而,对于申请人而言,必须反复修改申请书,将中各种错误降低到最低程度。因为,申请书可以看出一个人对科学研究的态度,更能够看出一个研究人员的学术素养。如果申请书中到处存在各种类型的小错误,那么申请人也可能是一个科研不严谨的人。几个典型的案例如下:第一个案例,申请书中申请人列举了将近30条参考文献,然而这些参考文献在正文部分没有一个被引用,使得这些参考文献在立项依据部分显得毫无意义;第二个案例,申请人项目团队中有科研实力很强的合作者,然而在合作者介绍部分,研究成果只是列举出合作者10年以前的学术论文,而没有近几年最新的研究成果。第三个案例,申请人在项目申请人介绍部分,没有列出学术论文或者其他学术成果。 最后,对于项目申请人来说,最为重要的是要在日常工作中重视自己的学术积累,多发表一些高水平的学术成果。通过不断的学术研究和积累来强化研究基础,以期更易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 以上文章来自 意得辑Insights 使用意得辑任意服务赠 《英文科技论文写作的100个常见错误》 1本 清华大学出版社在售,原价58元 年终预存 最高返4500元稿费,或1000元京东卡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23240 次阅读|3 个评论
喏,基金评审专家看这10点
editage 2020-1-3 18:48
撰写基金项目申请书的过程很艰难,在最终顺利提交项目申请书前,申请者需要耗费大量时间、资源和精力。 其中一部分精力需要用在 撰写项目技术细节上 ,还有一部分要耗费在处理与申请有关的一系列其他事项上。例如,要确保申请全文格式合乎规范,经费预算和说明要填写得有理有据,图表要吸引人眼球、充满设计感、放的位置合适,项目申请人的个人简介也要撰写得体并很好地与项目申请内容关联等。 但不幸的是,即使研究者在撰写和提交项目申请上耗费了巨大精力, 绝大部分的项目申请还是会被拒 。据统计,基金申请的通过率参差不齐,最低的仅有11%,如2018年的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CI,隶属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项目;最高的可能有35%,如同样是在2018年的国家转化科学促进中心(NCATS,同样隶属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项目。这意味着即使在理想情况下, 超过百分之六十多撰写基金的研究者会失败 。但是,总有些能提高基金申请成功率的方法,本指南将对其中几种进行讨论。 本人是一名化学教授,所以我对基金的了解主要来自于对物理学相关基金项目的撰写和评审。本人被拒的项目数不胜数,但幸运的是个别项目还是通过了。本文给出的信息主要基于个人经验,还有部分信息来自于网上以及和一些同事的交流结果。 ① 巧妙设计利用插图 大部分情况下,你会觉得基金申请指南规定的篇幅限制把你给框住了,可能你会想:“我有那么多好理论!那么多好想法!怎么能这么约束我呢?”一旦这么想,你就会觉得申请书中每一点点篇幅都异常珍贵。但是, 利用篇幅最好的办法并不是用尽可能多的字把页面填满,而是巧妙而仔细地运用插图 。 插图非常重要,它们能为申请书添色不少,也可以用来分开文字内容,更便于评审专家阅读。每一张插图都应该提供文字没有传达或没有完整传达的新信息。如果只是重申一遍文字描述过的内容,那你简直就是暴殄天物了。同时,请确保插图中的文字清晰可读。因为基金撰写人通常会在另一个程序里创建插图,把插图画好后再压缩导入申请文档,这可能会导致图片中的文字不清晰。因此,请确保最终尺寸插图中的文字还是可以认清的。 ② 确保申请书已由母语者校对 即使是对外语有深入了解的人,也可能会在句式句法或是其他细节上出错,而这些错误只有以申请书语言为母语的人才能察觉。 找一个母语者当面审读你的项目申请书;* *如果有困难,你可以在网上找人**。毕竟,你绝对不想让评审因申请书中的文字错误而感到不耐烦。 ③ 有效运用目标页 并不是每一份申请书都有一个专门用于明确目标的部分,但是大部分都会有一个总结性质的文档、页面或内容,你可以在那里总结申请书和所提研究的整体目标。虽然并不太可能,但还是有一定几率评审只会读这些目标页而不是整个文档。 并且更可能的是,评审是在读了这一部分形成了总体印象后才会阅读其他部分 。在总体目标页面,每一寸内容都非常重要,你要让它为你所用,清楚简洁地把申请书的最强项体现出来。认真考虑使用至少一幅设计精美、夺人眼球的图片,强调你项目申请中最重要的部分。 ④ 要言简意赅 使用过分复杂的长句或画蛇添足地运用高深词汇并不会给你加分,一定要言简意赅。当你在怀疑你的句子是不是太长时,就应该把它一分为二。找一个外行通读你的申请,让他们评价申请书的可读性。在写项目申请时,分段要比其他文体更频繁。总的来说,请记住,评审们很可能因为工作繁忙而注意力有限。因此, 你的遣词造句要让他们更容易理解,并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项目内容上 。 ⑤ 要具体 不要说“我将治愈癌症”,不好意思,你可能根本做不到这点。因此,你应该写的是你将要做的那些具体的实验,以及这些实验将如何推动本专业领域的发展。那应该具体到什么程度呢?下一个定论很难,并且这很可能和个人倾向和具体领域有关。但总的来说,它不应该具体到像一份实验室手册(比如说,我不会把每一种需要添加的试剂和所需的反应时间都列出来), 但是要能让评审明白我确实考虑了如何执行这个研究计划 。下面我们看个例子。 过细:我们将称取10毫克样品,将其放入一支 NMR 试管,然后添加1毫升氘化溶剂。 过粗:我们将利用 NMR 谱分析。 刚好:我们计划利用 1H NMR 谱分析方法,通过监测客体信号变化随主体浓度变化的函数来测量结合常数。 亦可:我们计划遵循文献中普遍使用的先例,使用 1H NMR 谱分析方法测量结合常数。 注意:最后一种方式仅适用于文献中的先例确实已被广泛运用的情况,否则你就是在要求评审通过查找文献来理解这部分内容,对于他们来说这种工作太过分了,就像我现在如果要求你去查阅第十二条一样。 ⑥ 囊括潜在问题和多种解决途径 这一点很关键。每个做研究的人都知道,天不遂人愿,问题总会出现。 你必须让评审意识到你考虑了可能出现的问题,并且你有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你不应该让评审担心,觉得你的申请在科学上是不成立的,并且在这种情况下你还不知道怎么办。 注意:这部分可能有点棘手,你要确保你指出的问题是现实且具体的,并且解决方法也要符合实际。例如,你不能说:“一个可能的问题是每一个环节都会失败”,你的解决方式也不能是“我会把所有东西都扔进垃圾桶,回头还把楼烧了”。相反地,你对问题的描述应该像“使用光谱学技术表征分子时,可能因分子结构的高度灵活性而出现困难”。对这个问题来说,解决方式就会是“我们不会单纯依赖光谱学技术,而是将探讨通过显微成像等其他技术来表征分子结构”。 ⑦ 添加进度表 就像添加“潜在问题和解决途径”部分一样,添加一个 进度表会让评审觉得你对你的方案进行了深入思考,并且你有较大的概率对其进行现实可行的研究 。进度表还会向评审明确你觉得最重要、最耗时的部分以及你认为的能较快完成的部分。尽量不要使用文字形式的工作进度,我建议你考虑使用图表。随便在网上搜索,你都能很快找到一些夺人眼球的基金申请工作进度表的好例子。 ⑧ 假设没人会打印你的申请 现在已经是2019年了,评审基金的人很大概率会通过电子设备看你的项目申请书,而不会把整个文档都打印出来。这意味着你 申请书的格式应该让屏幕上的可读性最大化 。在实际操作中,你应该尽量避免在页面上分栏,最好使用白底黑字,并且要确保所有的图片、表格和方案都在一页上,这样读者就不需要上下滑动才能看全了。 ⑨ 反复确认申请书符合规范 因为基金立项率如此之低,所以评审们基本上是在找理由来拒绝你的申请。任何不符合规范(页边距、字体大小、参考文献格式等)的部分都会成为评审拒绝你的理由,不要给他们这个理由。 检查你是否遵循了所有规定,然后再检查一遍。* *最后,为了确保万无一失,请再检查一遍**。 ⑩ 在附信中要求指派特定的评审专家 在很多情况下,你都有机会影响评审专家的具体人选。在 NIH 的申请中,你可以要求指派特定研究领域的专家。但是就算不是 NIH 的申请,你也可以在申请书前附信,给出特定的评审专家建议,请利用好这个机会。当然,你要确保你建议的专家有可能评审你的申请,例如是那些比较熟悉你所在领域的专家,或是跟你不存在利益冲突的人。 不要提名那些领域内的顶尖大牛,因为他们可能太忙了,不会有时间评审。也不要提名那些过于年轻的研究人员,因为基金负责人不太可能把申请书发给他们。你最大的概率是提名那些你打过一两次交道的副教授级别的专家,但是你们的关系不应该过于密切,你还可以提名那些工作和你的研究相关的专家。 如果你的申请被拒了,不要灰心。记住,大部分基金申请都会被拒,你总有其他申请并拿到基金的机会。在很多情况下,你可以在同一个申请项目中通过解决反馈回来的问题从而再次申请。不要放弃,继续申请,永远在路上。 相关阅读 国自然基金标书写作指南 在学术生涯的不同阶段,如何选择正确的基金 如何有效撰写国际基金项目申请书 科研基金—谁来赞助? 以上文章来自 意得辑Insights 使用意得辑任意服务赠 《英文科技论文写作的100个常见错误》 1本 清华大学出版社在售,原价58元 年终预存 最高返4500元稿费,或1000元京东卡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19772 次阅读|0 个评论
众筹:获取基金的新策略?
editage 2020-1-2 12:53
基金补助确实是现今科研人员都头痛的问题。过去十年来因为经济不景气的影响,大多数国家从 GDP 中提拨给研究的经费的比例都下降了,西方国家也面临同样的问题。竞争日益激烈加上中央经费减少,使得高校研究人员要开展新科研项目越来越困难,而对新进的研究人员来说,争取基金补助的难度更是加倍。 一项研究 显示获得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 R01 基金资助的人平均年龄是 43 岁,这表示年轻的研究人员要花 15 年以上的时间在实验室做研究后才能打算开展属于自己的研究项目。同样的,一些小单位有时候也比较难争取到基金,因为大部分的政府补助都给了规模较大、名声较响亮的高校。   在经历一连串冗长的过程递交国家或私人基金申请书之后,还要等一年或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得知回复,如果结果仍然没有申请到项目补助基金,真的是特别挫折。西方的科学家为了解决这个情况,提出了另一种基金来源,叫做“ crowdfunding (众筹)”。2009年上线的网站 Kickstarter 是一个给艺术、因为及其他创意项目集资的平台,之后几年, 许多网站 复制这个模式开始为科研项目集资, Microryza 、 Petridish 、 FundaGeek 等都是很好的代表。   这是怎么操作的呢?首先,在网上发帖简单说明项目案然后寻求大众捐款,任何人看了并认同项目案的内容的话就可以资助,每个项目案都有特定的集资时间,大多是数周到几个月不等。网站上会公布项目赞助者的名单,一方面可以帮助建立研究项目的公信力,同时影响潜在的赞助者。通常,这种集资的网站会从募集的资金中收取一定比例的费用,而赞助者捐赠一定的金额时会收到奖励。这类的网站提供支持给要开展新项目的研究人员。   当然,这个机制也有它的挑战。透过集资的方式募得资金是非常消耗精力的过程,大部分的募资网站不帮忙宣传项目或是不帮忙寻找赞助者。而透过社交网路宣传项目寻找赞助者更是特别耗时,因为所有的工作都要由项目负责人自己进行,他必须要非常熟悉社交网络营销并持续受到关注,除了宣传项目外,他可能还需要准备给潜在赞助者进行简报,还要透过朋友或是同事的关系寻求支持,要自己一个人处理所有的事情不是这么简单。   不过,募资网站还是有它的独特优势。一些政府不愿意补助的“高风险”项目案,透过募资网站的帮忙,都能够得到资金;此外,在这个体制下,科研人员直接收到赞助者的资金,他们更有责任对大众交代。另一个特点是收到赞助的研究项目通常都是与社会发展有较大影响的。透过募资网站,大众能判断哪个项目案要解决的问题是最紧要的,然后提供资金支持相关研究项目,事实上,许多赞助者通常都是亲身被研究项目提出的问题所困扰,所以愿意支持研究找出解决办法。   尽管如此,赞助者还是要承担一些风险,许多在募资网站得到支持的研究项目无法完成研究,加上没有人监督,在网站上发帖寻求支持的这些科学家,没有合法保障。如果能有中央研究单位成立公立募资网站,网站主办单位有权审核科学家,或许能降低这种风险。虽然募资模式无法取代传统基金补助,但在取得基金如此困难的情况下,绝对有越来越多的西方科学家会选择这个渠道来获得支持。   您认为这种模式在国内行得通吗? 以上文章来自 意得辑Insights 使用意得辑任意服务赠 《英文科技论文写作的100个常见错误》 1本 清华大学出版社在售,原价58元 年终预存 最高返4500元稿费,或1000元京东卡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3143 次阅读|0 个评论
图片里用的填充图案:装饰?实用?
editage 2020-1-2 12:47
图片通常被称为数字图像,捕捉的是一组数字背后的意义,并以一目了然的方式表达出来。身为一名研究人员,您应该对条形图非常熟悉。它往往用来比较几个变量之间的大小或频率,例如不同国家的人每日摄取的热量,或不同城市的年平均降雨量(毫米)。 此类图片注重的是每个条形的高度或长度(若以横条图方式呈现)。因此,条形内是否空白或被不同颜色或图案(圆点、正方形、直线等)填充并不重要。然而,填充图案的运用在条形图表中很常见,目的是为了增加视觉趣味和使图表更加突出。这篇文章要来谈谈如何选择合适的填充。 用分段或堆积条形图时必须用填充颜色或图案来区分每个条形内的不同分段,例如平均卡路里摄取量的不同来源(蛋白质、碳水化合物或脂肪),或者年度降雨量于不同季节的分配。 如果图表以颜色呈现,选择会较多,但请避免使用过多颜色或怪异的颜色组合。如果图表只是以黑白进行复制,就得避免使用明暗法或灰色调(因为彼此的差异会在输出时消失)。若使用图案,应避免导致眼睛疲劳或产生视觉上的错觉,例如用水平和垂直线条或向左及向右方向 45° 倾斜的线条来填充相邻的条形效果就不是很好。 最后,使用条形图时,请记得条形之间的间距应小于各别条形的宽度,最好的做法是把条形之间的距离限制在条形宽度的 40% 或以下。 以上文章来自 意得辑Insights 使用意得辑任意服务赠 《英文科技论文写作的100个常见错误》 1本 清华大学出版社在售,原价58元 年终预存 最高返4500元稿费,或1000元京东卡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2242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何回应同行评审的意见
editage 2019-12-31 12:34
将精心撰写的研究论文投递至目标期刊后,在收到期刊编辑的决定之前,你极有可能会在焦虑不安的状态下等待数周甚或数月,应为各种情况都有可能出现。如果能在这个阶段之前就做好有效应对的准备,期刊的决定和同行评审的建议将不是难以处置的事。本文希望能够帮助作者以放松的心态面对投稿后的等待阶段。 回答同行评审的技巧 作为作者,你可能会害怕收到同行评审员要求你进行重大修改的建议。对耗费大量精力撰写的论文进行一系列的论文修改,尤其是英文修改确实令人胆怯。但是不要放弃。在大多数情况下,最终的论文发表结果值得你付出。以下是关于如何回答评审建议的一些方法。 休息一会 :刚开始受刺激是很自然的事情。休息一段时间,然后再重新仔细客观地阅读评审建议,以确保自己充分理解了评审员的观点。 逐条回答 :对评审的建议进行编号并按顺序进行回答。使用标题如“评审 1”后接“建议 1”。确保回答同行评审或期刊编辑所提出的所有观点非常重要。 提供理由充分的证据 :如果不同意评审的建议,你应该如实作答。但是,不能只是简单地说明自己的意见不同。应尽可能多地提供必需的详细信息,以帮助评审理解你的论点。如有可能,应引用已发表研究来支持你的论据。 注意细节 :在介绍您如何处理各种建议时,细节非常重要。例如:如果评审认为你需要添加/重新解释数据,你可以阐述你从事过的试验和获得的结果,并说明你添加此信息的位置。你应该考虑周到,甚至可以把评审员建议在论文中添加或修改的具体句子粘贴近来,因为这样可以省却编辑/评审在不同文件间交替审看的麻烦。 注意你的语气 :请记住,评审员评论的是你的论文而不是你本人。你的回答不能反映出抱怨情绪。如果你不同意某些建议,应该如实且谦虚地提出来,并采用合理科学的解释来支持你的观点,如可能,引用参考文献作为论据。 感谢同行评审的工作 :审稿人投入自己的时间对你的论文进行评审,不计任何报酬。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的评审目的是帮助作者改进自己的研究。应充分利用他们的建议。事实上,冗长而又详细的评审建议清单通常意味着评审员耗费了大量时间以评估你的研究并提供建设性反馈建议。必须对评审员的建议和付出表示感谢。 同行评审一定是正确的吗? 同行评审基本都是各领域的专家。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建议应被视为真理。评估每位评审建议的优点。不能仅为了同意而同意,或因为自己持有的片面观点即期刊编辑希望接受评审的所有建议就同意评审员的建议。其实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你的研究和声誉。 你可能也会收到评审相互矛盾的反馈。一位评审员可能对研究方法很满意,而另一位评审员则可能认为研究方法不恰当。 观点的细微差别是很自然的,但这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会令人困惑不解。确认自己更同意哪位评审员的观点并遵从其建议,并向编辑提供你的决定依据。另外,你也可以要求期刊编辑为你提供第三方观点。最后须由期刊编辑决定如何解决冲突问题。提供理由充分的论据对帮助你的论文发表具有决定性作用。 处理重大修改的要求 缩减字数 :有时,你的论文虽然可以被接受发表,但期刊编辑要求你缩减论文,如缩减三分之一。这种看似不合理的要求通常是很正常的,因为期刊编辑在需要快速发表高质量论文的情况下,通常会面临空间缺乏的问题。你当然别无选择,只能进行适当的论文修改,适时的英文校对也能有效缩减字数,满足这种要求。 增加数据或文字的要求 :评审专家可能建议你进行各类修改,从个别句子的调整到进行整段修改。有时,可能要求你提供大量的数据或添加多页文字。如果建议的修改在论文的范围内而且你同意这些建议,你首先需要咨询期刊编辑,以确定因空间限制是否能进行数据和文字的增加。 结论 同行评审员的建议通常是改进论文质量的绝佳机会。正确地处理这些建议,即使这家期刊发表未能成功,至少也会提高论文在其它期刊发表的机会。 参考文献 Williams H.C. (2004). How to reply to peer review comments when submitting papers for publicatio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 , 51, 79–83. Samet J.M. (1999). Dear Author—Advice from a Retiring Editor. 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 150, 433–436. 以上文章来自 意得辑Insights 使用意得辑任意服务赠 《英文科技论文写作的100个常见错误》 1本 清华大学出版社在售,原价58元 年终预存 最高返4500元稿费,或1000元京东卡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4067 次阅读|0 个评论
回复审稿意见,那些该做不该做的事
editage 2019-12-31 12:31
同行评审是投稿和发表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同行审稿意见的范围可以从小修到提供额外的数据/实验的重大修改。回答审稿人的意见可以说是相当紧张的,尤其是当意见非常详尽。下面是一些该做的和不该做的,以帮助你自信地处理评审意见。 Do’s 保持冷静 :审稿人的工作就是对你的研究工作进行批判性评估,以确保研究对领域具有有价值的贡献,他们可能提供详尽的意见或修改建议。收到几个批判的、负面的意见无需感到恐慌,保持冷静并评估每条意见的价值。 征求意见 :与熟悉你工作的同行,比如共同作者或同事讨论审稿意见,他们或许能对复杂的审稿意见提出不同的观点。 全面 :完整详细地回答每一条意见,一个也不要错过。你可以将意见编号一条条回复,避免有所遗漏。 可以不同意评审意见 :你没有必要同意所有的审稿意见。如果你认为审稿人提出的建议、看法或者意见超出你的研究范围,可以指出。 有礼貌 :即使是不同意审稿意见,也要有礼貌地进行合理的解释。 必要的证明 :提供额外的信息来支持你的论点,包括文献和额外的数据。 及时和清晰的回应 :及时回复审稿意见,并且清楚标示出你根据建议做出了哪些修改。 Don’ts 不要反对收到反馈或批评 :不要争论或反驳每一个审稿意见,有些负面的评论可能对你的研究很有价值。 不要进行情绪性回复: 请记住审稿意见是针对你的稿件并不是你。把负面的意见看作是建设性的建议,不是针对个人也不是批评,以中立的方式回应。 避免笼统的陈述意见 :在回信中避免出现“we completely disagree”这样的表述,最好使用“We agree with the reviewer…but…”这样子的结构,确保你的回复是有礼但又坚定和深思熟虑的。 不要拒绝审稿人对原始数据的要求 :当你拒绝提供额外的数据,也会传递负面的信息。为了更好的理解或验证某些发现,审稿人要求提供原始数据是很正常的。 以上文章来自 意得辑Insights 使用意得辑任意服务赠 《英文科技论文写作的100个常见错误》 1本 清华大学出版社在售,原价58元 年终预存 最高返4500元稿费,或1000元京东卡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2713 次阅读|0 个评论
[建议] 强制中国资助科技项目的主要成果首先用中文发表在《科学通报》!
热度 3 zlyang 2019-12-29 17:47
强制中国资助科技项目的主要成果首先用中文发表在《科学通报》! 中国政府出钱资助的所有科技项目, 实际上使用的是中国人的劳动和财富。 包括外国公民主持的项目在内, 所取得的重要科技成果, 如果是可以公开的成果, 强制其最重要成果首先用中文发在《科学通报》, 以恢复《科学通报》的国际地位!! 这些花中国人钱的成果, 必须首先为中国人所知!! 推荐阅读: 张勤. 中英文“一稿两投”的法律、利益和道德分析 . 科技导报, 2016, 34(24): 16-21. http://www.kjdb.org/CN/abstract/abstract14054.shtml 武夷山,2017-01-10,推荐一篇讨论中英文一稿两投的文章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557-1026685.html 章雨旭,2019-01-26, 写中文论文,让中国人民首先受益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719683-1159251.html 相关链接: 2019-11-21,强制性要求发表汉语论文的好处(要点)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07020.html 对科技成果代表作评价的具体建议 ,《科技中国》,2019年第二期p41,日期:2019-02-25 http://www.casted.org.cn/channel/newsinfo/7120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164530.html 2018-11-11,随想:“四唯”与科技教育的评价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145700.html 2019-07-26,积极探索“科学和技术”评价的好方法!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191231.html 张永祥,2014-06-27,顶级科学大师丝语: 俄罗斯玩不玩CNS?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987347.html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感谢您提供更多的相关资料!
2343 次阅读|6 个评论
想放弃科研时,你可以看看这个
editage 2019-12-25 13:54
做实验、改论文、做研究,又要协调好生活,整个人都处于一盘散沙的状态。对于初入学术界的研究人员来说,很难平衡工作和生活。 生活目标与职业追求不一致会影响个人的幸福指数,长期置之不理会影响身心健康。这篇文章中与大家分享平衡工作和生活的小技巧。 ① 没错,个人目标就该放第一 很多人为了工作放弃了生活。规划职业生涯时,一定不要忽略生活目标。如果近期打算生宝宝、结婚、买房或出国旅游,那么制定工作目标时一定要把这些因素考虑在内。生活顺心,整个人才能充满斗志,职业生涯也会更加顺畅。 “ 我本来打算读完 PhD 再生孩子。但入学第二年,我改变了想法, ”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生 Vicky Howe 说道。读书期间,她结了婚,还生了两个孩子。虽然需要努力平衡工作和生活,但她认为,“我们的决定是正确的。” ② 凡事分主次 科研领域竞争很激烈。为了在工作上取得一定成就,个人往往需要作出很多取舍。不管是选择继续从事科研工作还是参加工作,都要考虑好,自己能不能接受到其他城市生活或在实验室里无穷无尽地加班。你最在乎的东西往往会影响你的长期满意度和日常生活。 Shivanee Shah 先后在免疫学、分子生物学、干细胞、疫苗研发和自身免疫领域从事了十二年的科研工作。她说,“ 第一次申请博士后时,我本来可以去另一个城市的一所知名大学,但后来还是放弃了。因为我丈夫无法和我一起过去,而我也没准备好分居两地的生活。 ”所以,明白自己想要什么才能作出更明智的决定。 ③ 有计划的花钱 管理好个人财务才能在关键时刻不因为经济问题影响职业规划。假设你必须暂时离开职场回归家庭,那么只有具备一定经济基础才能做出这样的决定。经济状况可能影响你的生活规划,带来挫败感。所以一定要管理好个人财务,这样才能更好地处理个人生活。 ④ 积极寻求外界帮助 外界的帮助能够帮助你更好地发挥个人价值,实现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可以考虑情人帮你处理家庭事务,或者把孩子送到日托中心。还有,要经常和同事朋友保持联系,这样遇到问题时便可以与他人分享或寻求帮助。拥有友好的邻居、善解人意的同事、可靠的朋友绝对是难得的幸福。有了他们,你才有更多的时间处理生活上的事情,也能为他人提供帮助。 Rachel Dunn 是美国得梅因大学助理教授。她说,攻读 PhD 时,她得到了同事 Elaine Gregersen(诺森比亚大学法律学副教授)的帮助。“ 没有 Elaine,我根本读不下来。Elaine 给了我很大的支持。攻读 PhD 一定要有相互鼓励的朋友。 ” ⑤ 勇敢地表达自己的需求 很多人不敢与导师沟通自己的需求或遇到的问题,担心被认为不专业。其实,大部分研究人员都面临着很大的压力,很难平衡好工作与生活。所以,与其让自己心弦紧绷、遭受心理折磨,不如跟同事或导师说出来。 “ 和周围的人分享我的工作和生活极大地提高了我的能力和工作热情, ”副教授 Karishma Kaushik 说道。她还是印度普钠一个实验室的负责人。攻读 PhD 期间,她选择不忽略家人。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生活和生活中的挫折能够让你和同事的关系更亲近,还能帮助你更好地平衡工作与生活。 平衡,才是最终的追求 真正实现工作和生活的平衡很难。大家可以从自己的需求出发,保持开放的心态,积极反思,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未来的几年希望实现哪些目标。幸福感源于你最在意的事情。 英国剑桥大学校医院移植手术医生 Kourosh Saeb-Parsy 曾说,“ 我不认可为了工作必须牺牲生活的说法。过去也许如此。但时代是不断变化的。我经常告诉学生,要努力追求生活和工作的平衡。 ” 以上文章来自 意得辑Insights 使用意得辑任意服务赠 《英文科技论文写作的100个常见错误》 1本 清华大学出版社在售,原价58元 年终预存 最高返4500元稿费,或1000元京东卡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2804 次阅读|0 个评论
撤稿,withdraw 和 retract 一样吗?
editage 2019-12-25 13:51
不一样。这两个词的有趣之处在于,中文里我们都说成“撤稿”,但实际上说的是两件事。简单概括: 论文发表之前(注意,是“之前”)作者主动发起的撤稿,称为 withdraw(名词:withdrawal);稿件发布之后,作者或者期刊发起的撤稿都被称作 retract(名词:retraction)。 以下是 《英文科技论文写作100个常见错误》 作者 Mriganka Awati 关于 withdraw 和 retract 的辨析。 Withdrawal : A withdrawal is an author-initiated action that happens before a manuscript is published. An author who has submitted a manuscript to a journal can withdraw the submission if he/she no longer wants the manuscript to be considered for publication by that journal. So, in other words, the author “unsubmits” the submission. A withdrawal is an author’s decision and, when it is warranted for strong reasons and done responsibly, it can have no negative effect on the author. → Withdrawal 是在稿件发表之前,由作者发起的动作。如果作者不想在某一本期刊继续投稿,就可以选择 withdraw。换言之,作者放弃投稿(unsubmit)。withdrawal 由作者决定,只要有充足的理由,负责地操作,不会对作者有负面的影响。 Retraction : A retraction happens after a manuscript is published in a journal and can be initiated by the journal or the authors of the paper. The reason for retraction is the discovery/realization of any major flaws in the paper, which render the findings invalid or questionable. These flaws may be the result of honest errors or ethical misconduct on part of any of the authors. So, in other words, a published paper is publicly flagged as a paper that should be excluded from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on a research subject. A retraction—irrespective of who initiates it and whether the reason is honest error or misconduct—can cause anything from embarrassment to reputational/career damage to the author. → Retraction 发生在稿件见刊之后,发起人有可能是作者,亦有可能是期刊。Retraction 的原因通常是发现(或意识到)论文有重大错误,导致研究发现无效或存疑。这些错误有可能是“无意的错误”(honest errors),也有可能是道德失范(ethical misconduct)。换言之,被撤稿的论文应该从文献库里剔除。Retraction,无论由作者还是期刊发起,无论是“无意的错误”还是道德失范,都会让作者面临窘境,甚至对作者的声誉,职业带来不良影响。 相关阅读 导致撤稿的原因有哪些? 怎么样能在不得罪期刊编辑的情况下撤稿? 如果期刊编辑不理会我的撤稿申请,该怎么办? 被撤稿的论文,有可能修改后重新发表吗? 以上文章来自 意得辑Insights 使用意得辑任意服务赠 《英文科技论文写作的100个常见错误》 1本 清华大学出版社在售,原价58元 年终预存 最高返4500元稿费,或1000元京东卡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1146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个帮助你挑选论文投稿期刊的工具
editage 2019-12-24 16:16
在写完论文后,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挑选目标期刊了。理想情况下,大家都想发表在高影响因子期刊上,但这些期刊的 拒稿率相对也高 。Ashmita Das 在“如何选择目标期刊?”一文中提供有用的建议并列出一些其他考量因素,如期刊需要花多久审查论文、在接受后需要多久才发表、期刊的读者群温和、期刊是否享有良好的知名度等。 然而,当涉及到考虑多个要素,整个挑选过程会变得更加复杂,因为不是每个要素都同样重要,并且很难考虑这么多的因素,这就是为什么你可能想要找一个可以帮助科研作者选期刊的工具。 Journal Selector 使用领域、审稿、存取和速度等四项主要指标,以及其他如影响因子和字数限制等要素,帮助作者找出适合的期刊。虽然目前索引范围仅有八十种期刊,主要是生物和医学领域基础广泛的期刊,且偏向开放获取,不过这个工具的好处是能提示作者在决定目标期刊前该考虑的许多因素,目前列出的就有二十个之多。此外,对于索引的期刊,工具还提供了每个期刊的简介,包括出版商、期刊网站和投稿须知链接、期刊范畴信息等。 如果你还没决定好下一篇文章的目标期刊,即使已经决定好了,这个工具都值得你去探究。 也可以参考《意得辑专家视点》上的教学视频: 为论文挑选适合的目标期刊 。 以上文章来自 意得辑Insights 使用意得辑任意服务赠 《英文科技论文写作的100个常见错误》 1本 清华大学出版社在售,原价58元 年终预存 最高返4500元稿费,或1000元京东卡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2172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9科研界的10件大事
editage 2019-12-24 14:11
2019进入收尾阶段,作为科研人,忙忙碌碌又一年。无论硕果累累,还是未达预期,回顾这一年的林林总总,都能受益匪浅。 作为学术服务机构,意得辑始终密切关注全球科研界发生的大小变迁。此次年终回顾,意得辑 Insights 主要从科研出版的角度,盘点了这一年科研界的10件大事。 IEEE 撤销华为员工同行评审禁令 6月,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禁止华为员工参与同行评审,此举在科研界引起轩然大波。IEEE 表示,他们必须遵守美国政府禁止华为员工参与特定活动的规定。尽管这一禁令不久后解除,但许多研究人员认为,此举侵犯了科研人员的学术自由。 2019年诺贝尔奖公布,化学奖“颁给”锂电池 10月上旬,诺贝尔奖陆续公布。化学奖授予在锂电池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三位科学家,这在科研界引发广泛讨论,并被认为是“众望所归”。奖项回顾: 生理或医学奖 ; 物理奖 ; 化学奖 ; 经济学奖 ; 文学奖 ; 和平奖 。 爱思唯尔查出500个审稿人涉嫌“引用操纵” 9月,爱思唯尔调查旗下期刊同行评审员的“引用操纵(manipulative citations )”行为。调查发现,约99%审稿人在审核过的稿件中,引用自己研究的比例不到10%。但是,有1%(约500名审稿人)却频繁被审过的稿件引用。针对这部分审稿人,爱思唯尔着重调查是否涉嫌“强迫引用”。 德国 Project DEAL 与 Springer Nature 达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开放获取协议 8月,由700多家学术机构组成的德国学术联盟 Project DEAL 和 Springer Nature 就公开获取终于达成一致,签下了备忘录。根据协议,联盟机构将在 Springer Nature 约1900份混合期刊上以公开获取形式发表论文。这些机构在混合型期刊上的发表费用是2750欧元每篇。同时,联盟机构将有完全权限查看2500份 Springer Nature 旗下的混合以及公开获取期刊。 中国将加强对人类基因编辑的规定 中国卫生健康委员会起草了《生物医学新技术临床应用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并于2月26日起征求社会意见。根据《条例》规定,今后,基因编辑等生物医学新技术进行临床研究和广泛应用前,或必须经行政审批。 掠夺性出版商 OMICS 被罚5000万美金 三年前,出版了约700种科学期刊的 OMICS 集团因其“掠夺性出版”而受到联邦贸易委员会的指控。今年4月,总部位于印度的 OMICS 被勒令支付5000多万美元,原因是其可疑的商业行为。除了罚款,该裁决还禁止 OMICS 继续开展诸多活动。 因学术不端,杜克大学将支付1.125亿美元罚金 4月,根据裁决,杜克大学将支付1.125亿美金用以解决一项学术不端的诉讼。在此之前,杜克大学通过数据造假获得了联邦的科研补助金。曾就职于杜克大学的 Joseph Thomas 控诉杜克大学通过提交捏造的数据从而获得了价值两亿的科研补助金。经费来源机构包括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和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EPA)。Joseph Thomas 将会从1.125亿美金中分得3375万。 誉为“诺贝尔数学奖”的阿贝尔奖首次授予女性科学家 3月,美国数学家 Karen Uhlenbeck 成为 2019 年阿贝尔奖得主,也是阿贝尔奖首次有女性获奖。Uhlenbeck 对几何、数学物理和拓扑学的贡献使她获得价值6百万挪威克朗的阿贝尔奖奖金。阿贝尔奖被称为“诺贝尔数学奖”,颁发给在数学领域有杰出贡献的研究人员。 Plan S 的实施延后一年 自2018年9月推出以后,Plan S 在科学界收到的反馈褒贬不一。针对 Plan S 及其实施规划,其发起方 cOAlition S 搜集了来自各利益相关者的反馈。最终决定,原定于2020年1月全面实施的 Plan S 将延后一年。根据 Plan S,由公共资金支持的研究将全部以公开获取(Open Access)的形式发表。 英国发布报告,为脱欧后的科研创新指明方向 自英国宣布脱欧以来,英国学者一直担心此举对国际合作和研究资金带来负面影响。6月,英国大学、科学、研究和创新国务部长 Chris Skidmore 委托撰写并发布名为《变化与选择》(Changes and Choices)的报告。该报告不但提出建议来解决当务之急,而且以长远的眼光看待问题,旨在为英国科研人员谋求透明度并提高积极性。 你还想把哪些事件加入这个列表? 使用意得辑任意服务赠 《英文科技论文写作的100个常见错误》 1本 清华大学出版社在售,原价58元 年终预存 最高返4500元稿费,或1000元京东卡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3106 次阅读|0 个评论
报告定性健康研究,你该注意的 5 件事情
editage 2019-12-23 15:35
在健康领域,普遍都有定性研究不若实证研究实用的误解, 定性研究常常被认为缺乏科学的严谨性 ,但事实上,这些研究在健康领域里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它们在情感、经历、重要人员(包括临床医师、保健人员、护理人员和病人)的看法方面提供了见解。为了优化定性健康研究的好处,消除来自科学界的其他成员的偏见,进行定性研究的人员应该保持报告的周密性与透明性,而且与定量研究的高质量保持同一水准。一个办法是遵循像 定性研究统一报告标准 (Consolidated Criteria for Reporting Qualitative Research,COREQ)中的准则如此不仅能让研究保持平衡,还能增加论文可信度,对期刊编辑和审稿人更有吸引力。 下面是研究人员在报告定性健康研究时候经常遗漏的 5 点事项: 1 . 除了只报告方法方针和理论(例如,人种学、现象学、或者扎根理论)外,还要在阐述研究问题/研究目时说明这对比其他研究假设的优势。 2 . 报告采样方式,如目的性采样、滚雪球抽样等,以及如何接触参与者。提及访谈和讨论的时间长度,描述研究的设置。 3 . 明确说明访谈主持人、专题小组讨论辅导人、数据编码等人的身份。在有关的方法章节提供相关人员的资历和培训经验,以及相关的人口统计信息,比如说,在乳房切除手术经历的研究中,研究者的性别是很重要的。 4 . 报告数据是否饱,或在何时停止数据采集工作。 5 . 详细说明是否使用任何形式的三角测量,像是有数个研究人员、研究方法、或者对数据解释的理论方案,这会提高研究成果的内部有效性。 因为定性数据受环境强烈影响,忽略方法的细节会严重限制研究成果的有效性。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知名期刊如 BMJ、Social Science 和 Medicine 都提供具体 检查清单 和 详细指引 给定性论文的作者。不论你是投稿哪个期刊,最好都遵循这些指示和 COREQ 的检查表,尽可能用最好的方式来执行和呈现研究。 以上文章来自 意得辑Insights 使用意得辑任意服务赠 《英文科技论文写作的100个常见错误》 1本 清华大学出版社在售,原价58元 年终预存 最高返4500元稿费,或1000元京东卡
个人分类: 来自Eddy博士的发表专家的信息|2540 次阅读|0 个评论
要相信,迈出的每一步都是正确的
editage 2019-12-23 15:25
我相信有一种基因叫“编辑”(editing)! 好了,我成功引起你的注意了,我承认,比起“基因”,它更是一种天生的模式识别。像许多人一样,我觉得被诅咒了,因为我总能看到英语中的违规词句、结构甚至图像,而且一直是这样!因为这样的自然选择,我走进了编辑和发表产业。 我有一个多样化的背景,虽然我能回顾过往的职业目标,但看不见未来。是一连串的偶然造就了今天的我,我一直很喜欢生物学和形式与功能的原则,因为这个兴趣促使我在获得环境生理学生物学学位后又取得了麦吉尔大学医学生理学博士学位(是的,我来自加拿大),我和一些外科医生组成的小团队做了第一个灵长动物皮肤和手部移植手术。经过多年博士后研究,我的创业个性显露出来了,我再也无法忍受实验室环境的限制,但学术环境仍在我的血液中,因此最终我进入业务发展领域,进行市场研究和推销支持制药公司的方案。 之后,生命的另一个转折让我来到了美国为圣犹达儿童研究医院担任科学编辑部的领导,在我46岁那年服务于圣裘德时,我才意识到我长大后想做什么:我想帮助学者发表。我想指导并辅导研究人员使用全球性战略来成功发展他们的科研发表生涯。我看到了这个需求,甚至看到了科研发表移往开放获取的早期迹象,我还看到了亚洲研究人员在英文西方期刊上发表科研成果的需求,我也看到了我所能贡献的范围。 有了明确的愿景,我主动找了一位亚洲合作伙伴,是一家符合我的价值观、质量期望和专业性的学术编校公司,在此期间,我出席了 2007 年在佐治亚州亚特兰大举办的美国医学作家协会会议,在这个场合中遇见了开科思传媒旗下意得辑品牌的代表。之后的短短几个月,我打开了开科思的北美市场,在费城附近设立办公室,从那时起,开科思逐渐壮大,如今在日本、韩国、中国和印度都有据点,并与全球一些顶尖出版商、期刊、学会、制药公司和学术机构建立合作关系。 六年后,回过头来看,除体内的“编辑基因”让我大量关注细节和我自身感受到的助人欲望以外,在我的职涯中并没有什么单一事件造就了今天的我 。 虽然如今除了处理大量的邮件外,我不常写作和进行学术编辑,我能平衡企业监督和思想领导的发展。最近,我多次在北美、亚洲和拉丁美洲出差,代表意得辑担任讲座和研讨会的讲师,讲授关于科研写作、编辑、科研诚信、发表道德、良好发表实践和成功发表策略等主题,我终于找到了我的特有专长。先是学术界,再是​作家,然后是编辑,现在是充满激情的讲师,在这条路上的每一个迂回都成就了今天的我、我的声望、价值和我所能分享的经验。 我希望能用我如今拥有的知识来开启新的一页! 以上文章来自 意得辑Insights 使用意得辑任意服务赠 《英文科技论文写作的100个常见错误》 1本 清华大学出版社在售,原价58元 年终预存 最高返4500元稿费,或1000元京东卡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2881 次阅读|0 个评论
在社交媒体时代宣传你的论文
editage 2019-12-20 11:56
在这个社会时代,一篇文章要获得认可需经过激烈的竞争。2014 年,全球的学术同行评审期刊超过 34,000 本,每年发表大约 250 万篇文章。 1 再加上无数篇新闻、电子报、博文及多媒体内容(例如视频和播客)让资讯爆炸,一般论文要被注意到更是挑战重重。要读完所有的内容是不可能的事,而身为科研作者,帮助你的出版社将你的工作宣传给身边同行是很重要的。其中,最简单同时也是最有效的方式是通过社交媒体,而本文会说明一些初始技巧,还有自我宣传如何能获得回报。 自我宣传计划 在你开始计划宣传自己的发表论文之前,你需要决定你的读者是谁,该使用哪些社交平台来引起他们的注意。你在 Facebook 上与同行合作吗?或者,你的家人和朋友会对你的论文感兴趣吗?你的同事以及专业人脉只用领英 (LinkdIn) 或推特 (Twitter) 吗?你要参加的会议有专门的社交媒体群聊或建立人脉的机会吗?在个人或专业生活中,有其他值得尝试的深交媒体平台吗(Instagram、Snapchat、Pinterest、Reddit、GooglePlus 等)?问自己 who 和 where,你可以可能会发现,你不需要在每一个社交媒体平台上宣传自己的文章,一个有重点且准备好的计划可行性更高,也更可能成功。 知道要到哪里宣传你的论文之后,下一步要思考琢磨你的信息。身为作者,你是最了解自己工作的人,可以说出工作中新颖、不同或特别的地方,为什么值得花时间读你的论文。这也是给你机会展现你的专业,显示你在这篇论文、项目、研究等上投入的时间和努力。这句例句的说法就不错:My article on XYZ, published in Journal XYZ, discusses a breakthrough in something amazing. Peers, please read and let’s discuss implementation。你也可以针对不同的群体设计不同的说辞,例如,你的亲友可能对简单一点的信息有反应,例如一句 This is what I’ve been doing for the past 6 months 加上发表文章在期刊网站上的链接。 话题标签 有话题标签的微博比没有话题标签的微博多了两倍的互动。 2 在社交媒体帖子中加上话题标签 (#),可以让你的帖子被领域中积极关注这个话题的人看到。举例来说,你可以在 Facebook 或推特上搜索 #Zika,查看有 Zika 话题标签的帖子或推特,这些话题标签的搜索结果通常都是依照最新发布的顺序,对最新消息很有帮助。大部分的会议都会有专门的话题标签,应该有策略地与其连结,向同行宣传你的文章。例如,医疗卫生信息和管理系统协会 (Healthcare Information and Management Systems Society, HIMSS) 的话题标签 #HIMSS15 在 2015 年会前两天,就达到了 37,000 则帖子 3 ,而 2016 会议结束后十个月,人们依然使用 #HIMSS16 发表帖子,#HIMSS2017 这个话题标签甚至从 2016 年暑假就开始有许多帖子开始使用, HIMSS2017 是在 2017 年 2 月时举办的。单是在社交媒体帖子中加上相关的话题标签,就能让这则帖子加入相关的讨论,提高工作的可发现性。 * 技巧 :不知道该如何开始?登录 www.Symplur.com/healthcare-hashtags 了解健康保健领域中最新的热门话题标签和主题,包含会议、医疗情况和疾病。在帖子中要用几个话题标签都可以,让你的推特出现在多个社交媒体搜索结果和讨论中,但最好的做法是每则有至少两个以上的话题标签。 @ 提及 让我们更进一步,使用话题标签是找到你可能会想关注并转发帖子的领域大牛并与之互动的简单有效的方式,但你也可以直接在帖子里直接呼唤其他人,使用 @ 来标注同行或是新建立的人脉。一个简单的问候也可以,例如@TopDoctor Nice to meet you at #ConferenceXYZ。或是,你也可以展示与其他同行的合作,或是论文所发表的期刊,例如 Excited to present on #Topic at #Conference2016 with @TopDoc. Read my paper in @JournalAccount http://bit.ly/shortenedlink 。出版社可能会同意在限定时间内在线免费开放论文,例如你参与会议的期间,如果你认为这对你有好处,可以事前与出版社讨论。 * 技巧 :你可以通过 www.bitly.com ,生成跳转至你的论文所在的期刊网站页面短链接,保存你在推特上的设定,进行分析,例如了解有多少人点击了你的链接。现在有许多服务可以利用,但对于刚开始的人,我们建议简单好用的 bitly.com。 你也可以事先准备好跳转链接跟帖子内容,不管是使用旧式的纸笔、用邮件、用 word 文档或是笔记本 app,或是在推特或 Facebook 上储存草稿,都能让你准备要发帖的时候只要复制黏贴(或点击发布按钮)一个动作就能完成,但你的帖子在话题正热的时候得到最高的关注度。 通过 Altmetric 衡量自我宣传的成果 Altmetrics 是实时追踪单篇文章在除了引用数之外,在多个来源的关注度和讨论,包含社交媒体、博客、新闻媒体等等。Altmetrics 与影响因子不同,影响因子是衡量期刊整体在前两年间的引用数,Altmetrics 衡量单篇文章,并实时更新信息机让所有人看到。Altmetrics 很重要的一点是衡量“关注度”,不论好坏或好笑荒谬的评语。来自关注数量和来源,Altmetrics 分数最高的一些文章属于对大众比较有吸引力,虚拟或是更贴近一般人的兴趣的文章。因此,分数高并不一定代表你的论文在科学或是领域中达到了很显著的影响。你可以在 Altmetrics 的网站上了解最新的发展: www.WhatAreAltmetrics.com 。 从 2016 年开始,Wolters Kluwer 旗下的所有期刊网站和论文都已加上 Altmetrics 徽章,你可以在 Wolters Kluwer 期刊网站上的文章页面右侧看到这个徽章(如果你在移动设备上没有看到徽章或是 altmetric 的标志圈圈,请切换成桌机版)。Altmetric 徽章会显示推特、Facebook 帖子、博客、新闻以及任何提到你的论文的来源的数量,这包含你自己以作者身份在社交媒体上发表的帖子,还有其他来自期刊或出版社的发帖。点击徽章中的 See More Details 就可以看到具体的微博、博客、新闻文章以及其他计入分数的 @ 提及,还能看到这些提及的地域分布,你可以很轻松地回复继续那些跟你的论文和研究相关的讨论。 自从 Altmetrics 推出后,Wolters Kluwer 已经发现关注分数与作者在社交媒体、博客和其他新闻稿等来源进行自我宣传活动有直接相关。根据我们新发布的 Institution Press Release 指南,你的单位该针对你的论文发布新闻稿,联系你的出版社。采用这些指南能适当地提示出版社的社交媒体经理和还有所属单位负责新闻稿的公共关系团队,帮助你的论文和单位收到最多的关注。 要了解 Altmetrics 的实际情况,你可以参考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Behavioral Pediatrics 发表的这篇文章 Same-Sex and Different-Sex Parent Households and Child Health Outcomes: Findings from the National Survey of Children's Health ,点击 See More Details,你可以看到来自不同来源的实际提及,包含学会、作者及其所属单位、社交媒体上的对话以及链接到新论文的地方。这是一个很好的范例,展示有影响力的研究在全球获得的正面关注。 最后,社交媒体可以做的事情有很多,还有很多这篇文章没有提到的社交平台。你可以多研究其他社交媒体平台,了解可以在线宣传你的论文的其他方式。 以上文章来自 意得辑Insights 使用意得辑任意服务赠 《英文科技论文写作的100个常见错误》 1本 清华大学出版社在售,原价58元 年终预存 最高返4500元稿费,或1000元京东卡
个人分类: 国际级写作与风格|5030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何进行有效的研究合作,让你的研究获得应有的注意
editage 2019-12-20 11:54
来见见 Gail Schofield ,她是一位海洋生态学家,在沿海地区管理和保护濒危物种方面拥有超过二十年的研究经验。她还是一位 活跃的研究员 ,曾在英国斯旺西大学科学学院 (Swansea University College of Science) 、希腊塞萨洛尼基亚里士多德大学 (Aristotle University of Thessaloniki) 生物学院和澳大利亚迪肯大学 (Deakin University) 进行博士后研究。她目前任职于澳大利亚 迪肯大学 瓦南布尔校区综合生态中心。作为环境机构和国家公园的科学顾问, Gail 也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她的论文发表记录也十分丰硕,她 出版过一本书 ,为超过 40 个期刊进行同行评审,并因其审稿编辑工作获得过多项奖项。同时她还是两个期刊《 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 》和《 Journal of Biological Research – Thessaloniki 》的编委会成员。 Gail 不断探索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转化为保护管理实践的新方法,同时考虑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野生动物当前和未来的需求。在这次访谈中, Gail 谈到她最近在濒临灭绝的海龟方面所做的研究及其影响。她基于其研究经验分享了她对使用其他形式推广研究的重要性的想法,以及为什么她认为学术出版业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开放。 关于如何推广研究、与其他研究人员跨地域进行合作以及让你的研究获得应得的关注,让我们继续读下去。 您在海龟养护方面的研究听起来很有趣,能详细介绍一下吗? 我在学生时代就开始接触这个领域,当时是一名非政府组织的志愿者,从中获得了野外 工作经验。海龟分为 7 个种类,每种海龟的分布、觅食习性、迁徙行为和繁殖等生态特征既有相似的地方,也有不同之处。大部分研究都是关于雌性海龟和筑巢海滩,因为雌性海龟会筑巢。因此,多年来我的许多工作都在填补这 7 种海龟在海洋区域使用、交配、雄龟和个体数量方面的知识差距。此外,海龟是评估气候变化的影响和潜在影响的一个很好的典型物种,因为它们是外温性的,后代性别取决于沙子的温度(称为温度依赖型性别决定),导致后代性别失衡,且使得关于成年期转化方面的知识难以根据经验进行量化。 您从事这一领域研究的动机是什么? 多年来,我曾在多个非政府组织的框架下,以环境顾问,为国家公园制定循证工作的科学家,和学术研究者等身份进行海龟研究。我感觉正是由于这些不同的经历,我才知道如何提出研究问题和解释研究发现,因为我不仅希望我的研究具有科学价值,还希望我的建议对于这些魅力而古老的动物的保护具有实际意义。这是我的主要动机:我想做出改变。 您的研究对物种保护有什么启示? 我一直在寻找各种方法,让我的研究能够直接对我所研究的物种的保护工作带来帮助,无论是通过开发新型监测技术组合来改进当前技术,或是通过分析数据在特定地点引入或增强保护措施。特别是,我一直致力于建立长期数据集,以生成可靠的趋势预测(包括种群动态、觅食地区的使用和分配、繁殖时间等),为保护措施和当前与未来保护区划分提出可行的建议。海龟的保护需要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因为它们是高度迁徙的(在繁殖和觅食栖息地之间移动约 1000 公里或更广)。因此,单个种群的繁殖和觅食区域往往分布在不同的国家,需要进行国际合作,这也是为什么虽然大多数组织在地方或国家层面开展工作,但仍需要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参与。 由于海龟在海滩上筑巢,因此与人类社会有着不断的联系,这就需要限制海滩发展和光污染,控制人类夜间使用海滩以防打扰海龟,并规定白天使用海滩时间以防干扰或破坏龟巢。因此,向大众介绍海龟为什么使用特定地点(即繁殖或觅食)及其相关行为,可以提高对这些古老生物的认识和尊重。所以,我致力于撰写对这个领域的科学研究具有潜在高影响力的论文,同时也希望能引起民众的兴趣和参与。虽然我的一些论文的科学影响力可能只是中等的,但这些论文推动了感兴趣的非科学家(国民科学)个人的工作。例如,我最近的一篇关于 海龟如何使用鱼类清洁站 的文章中,采用水下观测和空中无人机技术收集数据,我用视频呈现这些数据,该视频的访问量达 12,000 人次。 最近,您和来自世界不同区域的几位作者共同发表了一篇有关 海龟交配 的论文。您是如何管理这些合作关系的? 在与来自不同单位的人员进行合作时,每个人都必须了解论文的重点,并通过电子邮件和 / 或视频会议进行定期沟通。合作者可以是过去的同事、会议上遇到的人、或没见过但想要一起工作的人,因为他们有能让论文脱颖而出的特定技能或数据库。一般而言,由一位研究人员或作者组建一个合作团队;当我组织一篇论文时,我实际上会编写整个研究项目和论文的大纲,描述每位作者对本文所应贡献的部分。这样做可确保所有共同作者时刻关注论文的主要目的并且都能够对各部分发表意见,从而提升论文的质量。 最后,与具有不同技能的研究人员进行合作对于生产出各个广受关注的科学领域论文非常重要。从一开始就要清楚每位合作对象的期望和各自负责部分的最后期限,且所有合作人员都要明白关键目的。从投稿到评审,回复审稿人再到最终校对,我都会确认共同作者了解发表进行到什么阶段。通过这种方法,即使没有与共同作者见过面,也可以了解他们的工作方式,并积累与他们进行下一步论文发表合作的经验。 研究人员与其他人进行项目合作时,从做研究到发表论文这个过程,您觉得最重要的 3 到 5 件事情是什么? 通常有 1 到 2 人设计稿件的最初概念,并在此基础上,让合适的合作人员参与到他们各自贡献的部分,这样可以发挥每位合作人员的优势。一定要清楚知道概念、范围和需要每位合作人员做出的贡献类型,以及每个任务的期限,在沟通初期就要告知他们的署名顺序。请记住,从一开始就明确作者顺序可以确保后续不会出现歧义。还有,可以通过提供作者贡献清单(单独列出或放在致谢中)来解决署名顺序的问题。 与共同作者随时保持联系,并让他们在论文准备到投稿各个阶段都能查看和评论稿件,包括任何内容修改,更改目标期刊的决定,审稿人的回复和校对。共同作者希望能有人告知并了解论文的进展;要记得他们的名字跟论文是一体的,所以他们必须同意在任何阶段发生的所有修改。 认真考虑共同作者提出的所有建议,并作出适当的回复。我会像回复审稿意见一样对待共同作者的所有建议,并花时间进行明确且合理的回复(因为所有共同作者都是审稿人!)。 与多位共同作者合作时,会产生许多想法;一篇有效的论文通常会输出 2 到 3 个关键成果,因此,时时关注关键目标并确定想法是否符合这些目标是非常重要的,讨论要点或潜在的未来研究也是如此。 可否多谈一谈您的工作?您和共同作者做了哪些工作来推广你们的研究? 目前,以各种可能的方式推广研究非常重要。总的来说,作者应该推广自己的研究,许多期刊指定使用多媒体平台,包括文本、照片和视频(可在 Twitter 、 Facebook 、 YouTube 和各种博客平台上推广)。许多研究单位都有自己的媒体关系团队,(对于被认为具有国家或国际重要性的研究)会向社会发布新闻稿,这些新闻稿被大众媒体收录。个别期刊也有自己的时事通讯或博客来推广他们认为可以吸引广泛关注的一些文章。最后,一些主要的期刊有他们自己的媒体关系团队,对可能对社会产生巨大影响的论文设定禁止期,让论文发表与主要国际媒体报道同步,包括电视和电台采访以及文章(多是与作者访谈的报道)。与此同时,我还会在国家和国际会议上宣传我的研究。因此,研究人员须事先考虑论文想要传达的关键信息,以及论文对其他研究人员的意义,并确保在论文的题目和摘要中清晰体现出这两个要点。 这真的取决于论文本身及其对科学和社会的影响程度。例如,我最近关于海龟如何使用鱼类清洁站的文章( 发表在《 Marine Ecology Progress Series 》 )是比较偏向科研人会注意的主题,但它在 YouTube 上的观看超过 12,000 次,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还在 2017 年 4 月在美国拉斯维加斯举行的第三十七届国际海龟生物学和保护研讨会上报告了这项研究。 我去年发表的其他几篇论文也在全球科学界引起广泛关注(发表在《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 》和《 Functional Ecology 》),并已在诸如 期刊 newsletter 和博客 网站, Twitter 和 Facebook 以及这些领域主要研究人员所聚集的社交网站上进行推广。最后,发表在《 Science Advances 》上的论文被禁止在该杂志正式出版之前发布,该期刊和大学的新闻稿引起了巨大的国际媒体关注,吸引了电视和电台采访,并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了 70 多篇相关文章,这篇文章的 Altmetric 分数 ( 2017 年 10 月 26 日为 475 )正体现了了媒体的大范围报道,在 Altmetric 系统上的分数排名还是所有研究成果中的前 5 %(事实上,这仍然只覆盖了我们所记录的一部分媒体报道!)。你可 点击此处阅读关于本文的一些媒体报道 。 【上图: Gail 在第二十六届海龟生物学和保护年度研讨会上以会议海报的形式展示了她的研究成果。国际海龟协会 2006 年于希腊克里特岛】 您还给论文写了一份通俗易懂的提要?您是怎么做的?还是您寻求了专业帮助? 许多高影响力期刊都鼓励撰写通俗易懂的提要。我发表在《 Science Advances 》和《 Functional Ecology 》上两篇论文都有写,这也是期刊的要求。撰写时我没有寻求专业帮助;但写好之后,我会问几个最好是没有科学背景朋友阅读我写好的内容并给我反馈。 为什么用通俗的语言沟通很重要?可以给大家分享下写这种提要的窍门吗? 通俗易懂的提要非常重要,因为它们可以让一般大众阅读、理解和关注自己的工作。在撰写这些提要时,必须设想一位对你的研究或研究领域感兴趣但不了解的读者,在呈现研究成果的时候,也提供研究主题的背景,并解释他们为何会对此感兴趣。我从本科时期开始,就学着写出任何外行人能够阅读并理解的论文,也就是要避免所有术语或需要认真解释必要的术语。这项技能在写基金标书时特别重要,因为审查人员通常没有研究领域的背景知识。如果可以的话,我会请朋友跟同事阅读论文草稿、基金标书和这类的提要,确保信息够清晰。 依您来看,研究推广的直接和长远益处是什么?此外,您和共同作者是如何从在学术期刊以外的平台上讨论研究中获益的? 研究的推广对研究人员本身以及他们所属的单位都有很多长远的好处。在个人层面,它有助于推广、找工作、基金申请、巩固现有的合作关系、并与其他研究者在近期和更广泛的领域建立新的合作关系,从而有助于不断输出高影响力的论文。对于单位而言,研究的推广有助于量化发表期刊之外的社会和科学影响力,最终吸引资金和学生。通常,世界各地的不同国家都有自己的评价体系来评估该国各大学的研究成果。一般情况下,这些评估体系侧重于量化该国研究成果的质量(如英国的研究卓越框架和澳大利亚的卓越研究,这两个体系我都有所贡献)。在这些体系中,会评估论文是否具有世界领先水平、国际优秀水平、国际公认性、国内公认性、以及是否符合其他标准(如已证实的保护或社会益处),因此,研究的推广可以在学术期刊之外获得国家和国际对研究的关注,从而向更大的社会展示研究的重要性。 在单位层面,推广你的研究的同时也等于在宣传单位正在进行的工作,将潜在的关系群体扩展到政府层面,并吸引学生。此外,对研究关键内容的推广有助于提醒广大公众关于特定物种及其处境的信息,加强和培养了人们的意识,从而有益于当地的保护工作。 您有没有什么研究推广贴士能分享给研究人员? 在规划稿件时,作者应该要考虑数据表示了什么,目标期刊的目标和收稿范围(这也延伸到目标读者的性质)以及在这之后的研究方向,也就是后续论文的重点,并清晰地表达你希望吸引哪些人的注意,促进接下来的合作。一份强大的稿件可以推广研究,吸引合作者,和带来某些类型的资助甚至是工作机会。因此,即使在一篇论文中,每个参考文献的选择都应该考虑引用的工作,还有你希望这些文献的作者作何回应。 在构建研究框架时,应考虑研究成果的可视化部分,以及是否有吸引期刊、媒体、其他科学家或公众关注的高质量图表、照片或视频。例如,一些期刊强烈鼓励提交视频摘要,方便放在各媒体平台上。 最后能请您谈谈对研究和数据的免费访问。研究人员如何使用开放获取实现他们研究的影响力最大化?是否可以跟他们的研究推广活动结合? 我可以以我的研究领域谈谈广泛意义上的开放获取。我最近 发表了一篇论文阐述开放获取的重要性 。开放获取对于我们目前的气候研究至关重要,如今这一领域的论文层出不穷,许多期刊不再接受关于单一物种或单一地点的研究,除非研究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已被证明有用。因此,必须多人合作构建论文,共同探索跨物种、地点的关键研究问题,同时吸收其他来源的可用数据。让其他研究人员访问你的数据是推动所有学科研究发展的基础,而开放获取能达到这个目标,它提供了一种整合现有研究的方法,并允许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使用他们的技能,用不同方式切入评估各种问题。 【感谢 Gail 接受意得辑专家视点的访谈,与我们分享研究合作、沟通和推广的宝贵技巧,本次访谈由意得辑专家视点高级作家与编辑 Jayashree Rajagopalan 和开科思旗下意得辑研究沟通服务责任编辑 Neha Mirchandani 共同进行。】 以上文章来自 意得辑Insights 使用意得辑任意服务赠 《英文科技论文写作的100个常见错误》 1本 清华大学出版社在售,原价58元 年终预存 最高返4500元稿费,或1000元京东卡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2210 次阅读|0 个评论
来自期刊编辑的建议,让期刊审稿程序更流畅
editage 2019-12-19 12:59
我在 前面的文章 已经说明了 AE 处理投稿论文的过程,在不同阶段采取的动作,还有能够左右决策效率的因素,在系列文章的最后,我对参与在决策流程中的各位有些建议和要求,希望能让这个系统运作更顺畅。 给作者的建议 你可能觉得期刊能够马上判定投稿论文的创新性和重要性,然后很快找出可以审稿的人,但现实并不这么理想:EiC 不一定能够为论文找到最合适的 AE,负责的 AE 不一定能找到并得到合适的专家进行审稿。而作者可以利用下列几种方式帮忙期刊编辑: 推荐合适的 AE :建议合适的 AE 人选来处理你的论文,浏览编辑部成员名单,了解哪个 AE 比较了解你的领域,可以在投稿信或是投稿系统跟 EiC 交流这个信息。 推荐合适的审稿人 :在我当 AE 之前,我不觉得推荐审稿人有什么重要,我以为期刊的人可以轻松的找到专家担任审稿人,如果我推荐了谁,看起来好像哪些人跟我有什么特殊的关系。现在我知道推荐审稿人有多么重要了,因为 AE 不一定会是论文主题领域的专家,我当 AE 的时候真的觉得推荐审稿人名单特别有帮助。我会小心评估推荐的人选,一旦确定了他们是审查稿件的合适人选,而且跟作者没有利益冲突,我才会进行联系。我通常一次会邀请一到两位推荐的人选,然后加入其他“独立”审稿人组成审稿团队,避免任何可能的偏见。作者也该知道,有时候你推荐的人选不一定会接受审稿邀请,有时候推荐一些“大牛”也不见得有帮助,因为他们实在太忙了。最近有些期刊也开始请作者提供“回避”审稿人名单,告诉期刊不希望谁来审稿,我想不太到这对作者有什么好处,除非作者能清楚说明不希望对方审稿的原因。 想想你的引用名单 :仔细想想你引用了哪些工作,有没有漏掉什么重要的文献,AE 经常会从参考书名中寻找可能的审稿人选,因此作者也可以将论文中的参考清单看作另一个推荐审稿人名单。同时,由于引用的文献作者有可能成为审稿人,作者可以检讨自己对先前的工作的叙述和比较是否公正。 优化你的论文修改内容 :先前已经有说过了,修改的论文还是会由同一位 AE 处理,一般也是同样的审稿人来看,作者稍微调整优化修改内容是有道理的。再投稿的cover letter 中要有所有的审稿意见,逐点说明你的回复、在论文的哪里做了什么修改。不同意某个审稿意见没关系,只要你能解释说明原因就好。最好能指出论文内有修改的地方,可以标注出来,这样多了一个工作,但能让审稿进行的更顺利,加快发表时程。 给审稿人的建议 我想这里请求的成分大于建议: 快速果决地回复审稿邀请 :身为 AE,我的目标是及时告知作者投稿结果。这个与时间的竞赛从收到审稿邀请回复开始。我诚挚的希望审稿人不要花几个礼拜考虑是否要审稿,其实考虑自己手上的工作量只要一下子,就能决定有没有办法接受新的工作。就算是拒绝审稿,只要能及时的回复我都很感谢。如果可以的话,请提供其他的审稿人建议,我经常在收到审稿邀请时会想:「怎么会来找我?怎么办不去问某人?」追究原因,AE 不一定知道某人是该主题的专家,所以请告诉 AE!你也可以利用拒绝审稿的机会,帮助领域中其他比较年轻的成员扩展经验,推荐不是这么知名但合适的人选给 AE。 实现自己的承诺 :接受审稿邀请的那一刻,也就是承诺会在约定时间内完成审稿,必须要认真看待。或许,审稿是一种“志愿”工作,所以很容易看清审稿工作的价值,但我把审稿看成是一种责任:当我们自己投稿的时候,我们会希望自己的论文能有合理快速的审稿,所以换我们审稿的时候,我们也应该做到自己对审稿的期望。我们很容易把其他工作看得比审稿更重要,像是自己的研究、教书、基金申请等等,所以觉得推迟审稿没有关系,但这样很不专业,这影响了作者的进度,他们盼着早日收到结果才能评职称或毕业。 至于提供高质量、仔细的审稿工作就不用多说了。 如果论文需要修改,也请审稿人接受评审返修的论文,第二轮之后的审稿不会花那么多时间,尤其是当作者已经有把修改调整到最合适的状态时。如果审稿人要求作者进行修改,那么最少该看过作者对审稿意见的回复。 接受一定数量的审稿邀请 :处理蜂拥而来的审稿邀请不容易,有时候会好几个邀请一起来。不过,如同我上面提到的,当了审稿人,就该积极参与审稿流程,把自己份内的工作做好。一个要点,(假设每篇文章都是多人作者)你投一次稿就要审 3 到 4 篇稿件,越资深的人可能要审越多稿件。 不同类型的稿件有不同的审稿要求 :审稿人该注意到,期刊论文审稿跟会议论文审稿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期刊论文需要比较深度的审稿,需要更小心审查整篇论文,因此,审稿的目标应该是完整评估论文,或是明确支持哪个部分需要加强。期刊论文可能也比一般会议论文长得多,所以审稿周期会是一个月到数个月,但不要等到期限快到了才开始审稿。 给 AE 的建议 先前的讨论已经说出我平常处理论文的流程,下面则是一些建议: 体贴作者 :身为 AE,你的目标是迅速公正的处理投稿来的稿件。确保每份稿件都平等的机会,为它们找出合适的审稿人,邀请审稿,然后对论文做出正确的决定。有时候,最贴心的决定是直接拒绝,不要让论文进入漫长的审稿流程,浪费审稿人的精力,最后做出一样的决定。 体贴审稿人 :尽可能找出最适合论文的审稿人,避免询问同样的审稿人评审太多论文。理解审稿人会需要更多审稿时间,但坚定地提醒他们的责任。记住,审稿算是给科研界的服务,审稿人的意见代表着他们的自尊,所以要让年轻的研究人员也有机会参与审稿工作,让他们亲身学习同行评审的实际运作,与他人的审稿意见比较,磨练自己的看法。 体贴自己 :当我开始 AE 的工作时,我有很高的抱负:我想仔细读完每篇论文,告诉受邀审稿的人我对论文的看法,这件事情只维持了一篇论文。发表量高的期刊,AE 一年可能要处理 20 到 30 篇稿件,来自各个领域,要花这么多时间仔细看过每一篇稿件本身就是不实际的。只要专注在核心工作上就好,那么就算尽责了。 以下是我处理投稿大约所需的时间,希望能提供参考。当然,这个时间段不是固定的,明显不合适的论文很快就能处理好。 阅读思考论文:1 到 2 小时 寻找邀请第一批审稿人:1 小时 处理审稿回复、寻找其他审稿人:1 到 2 小时 收到并处理审稿报告:总共半小时 催审稿人交报告:1 小时 重新再看一次论文并决定要建议的结果:1 小时 以上就是我的系列文章,希望作者对期刊处理论文的流程有更清楚的了解。 以上文章来自 意得辑Insights 使用意得辑任意服务赠 《英文科技论文写作的100个常见错误》 1本 清华大学出版社在售,原价58元 年终预存 最高返4500元稿费,或1000元京东卡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3099 次阅读|0 个评论
用建设性方法处理审稿意见
editage 2019-12-19 12:58
发表论文没有魔法,你不需要是魔术师,只要依照几条简单的规则,投稿到适合你研究的期刊,谨慎对待审稿人和编辑的意见,走完整个程序就可以。为了帮助你顺利通过这个程序,本文提供一些基本的技巧,还有处理审稿意见的注意事项。 首先,你要记得期刊编辑要的是创新、相关性和质量(见表 1 范例),你应该事先确定论文中这几项的重点,在投稿的时候清楚表达。 表 1. 原创研究论文创新、相关性和质量范例 创新 相关性 质量 新药物、病患人口或问题的信息 对临床工作有影响(老问题的新答案,整合证据、改变目前已接受的临床工作) 完整的假设,合适的功效 在具有争议领域的权威数据 开发及验证诊断/量化疾病严重程度的方法 全面完整而且分析 延伸先前的发现 建立一个疾病机制 好好的表达跟写作 大量研究人口(验证数据) 产生假设 统计分析和回顾、特定样本量 编辑通常会对投稿论文进行初步评估,在送交同行评审前就要求作者修稿,这时候的修改通常都是关于论文长度、清晰度跟重点。假设你的论文通过这个阶段,就有可能进入外审,那么过一阵子之后,你就会收到结果还有编辑跟审稿人的意见,期刊发来的信里面通常会告诉你投稿的论文是否被拒,或是需要根据审稿意见修改后重投。这个时候,你跟你的其他共同作者应该重新分组,思考审稿人和编辑说的话,决定是否要继续用这篇论文,修改重投,还是修改后改投别的期刊(拒稿情况下的选项)。 在回复期刊意见之前,记得给自己一点时间,让怒气或怨气平复,尤其当你想着审稿人错了、误解你了、对你的研究发现理解错误或是有偏见,这时回复审稿意见对你没有好处。相反的,试着接受所有的批评,审稿是要提供建设性意见,而不是批评个人。记得审稿人可以改善你的论文,纠正错误,把这看作是对论文带来收获的过程。 如果你决定要修改论文,要处理审稿人和编辑的每个意见,并在论文中标示修改的位置,此外,在重投的时候要提供另外的清单,列出所有的审稿意见以及你的回复。回复每一点意见,说明你做了哪些动作(比如哪些在论文内做了修改,哪些没修改),然后解释原因。这些回复跟说明是非常关键的,一定要经过仔细思考后清楚表达(见“回复审稿意见模版”的示范)。当然,你不用谦虚到接受所有的意见,但你应该修改可以修改的意见,对于无法修改的部分,提供详细的说明。与审稿人站在同一阵线(或者至少避免意见不一致),但不要迟疑说明为什么没办法修改哪些建议 1 。除此之外,提供完整礼貌的回答,并且提供证据支持 2 。 总结起来,在回复审稿意见的时候,要诚实专业,记得作者跟期刊目标相同,谨记编辑要的是什么,他们要的是读者会有兴趣阅读(还有引用)的好论文。这也表示投稿的时候要更实际,投领域内的顶级期刊时要想清楚,这篇文章的把握大吗?不要隐藏任何信息,这包含所有期刊要求的表单跟检查表,还有确认完成最新的财务利益冲突声明。不要违规,仔细阅读期刊的投稿须知,确保你投稿的时候都遵守所有的规定。祝你下次投稿顺利! 以上文章来自 意得辑Insights 使用意得辑任意服务赠 《英文科技论文写作的100个常见错误》 1本 清华大学出版社在售,原价58元 年终预存 最高返4500元稿费,或1000元京东卡
个人分类: 来自Eddy博士的发表专家的信息|2637 次阅读|0 个评论
谁该对扭曲科学负责,媒体还是期刊?
editage 2019-12-17 16:34
谁该对科学在大众面前的呈现方式负责?许多人会把矛头指向媒体。媒体总是一次又一次地因为扭曲科学报道而收到指责。去年 Scott Adams 在博文 Science’s Biggest Fail 中说到为什么他很难相信科研界都关注的话题。在他的论点中,一个热点讨论就是关于科学“像是在媒体玩耍的猴子”,而媒体是造成大众逐渐不信任科学的主要推手。一般的看法是认为媒体是扭曲科学的唯一罪魁祸首。某个程度上来说,这个看法没有错。大众对科学的了解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主流媒体, 而有些新闻只想做出引人瞩目的头条,因此过度夸大或简化研究发现 。但不好的新闻真的是造成大众不信任科学还有科学陈述不实的唯一祸首吗? 最近发表的研究 Media Coverage, Journal Press Releases and Editorials Associated with Randomized and Observational Studies in High-Impact Medical Journals: A Cohort Study 就提出了一个有趣的调查发现,科学报道偏倚的背后,期刊该负的责任或许比媒体还多。该文章作者分析了七大高影响医学期刊,发现期刊很少让媒体报道随机对照试验 (RCT) 而偏好观察研究,相较于有 50% 的观察研究被媒体报道,只有 17% 的已发表 RCT 被媒体披露。这个现象值得担忧,因为 RCT 被视为是临床试验的金标准,更加可靠,而观察研究的发现并没有那么容易重复。不过,因为观察研究有比较多有趣的阳性发现,更容易引起注意,编辑通常都喜欢发这类的研究给媒体报道。此外,这些新闻并没有提示读者研究的局限性。 这个趋势不止造成了大众对科学的偏见,也伤害了科学本身。该文章作者指出,期刊的新闻稿“影响了之后的新闻报道内容”。媒体通常会把期刊新闻稿当作是精确的信息来源,如果没有具备研究可能有的局限性知识,把这些误导人的信息就披露给大众,会影响人们的观念和行为。文章作者还表示,这个趋势有个更严重的影响,“偏好报道观察研究可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因为它会过度的影响人们的健康习惯”。期刊编辑有必要知道准确传达研究发现的重要性,确保科研的进步将社会带往正确的方向,尤其是卫生保健方面。维持透明度是取得大众信任的第一步。 除了媒体和期刊外,研究人员也有责任告诉大众和同行正确的信息。由于基金、终身职位和晋升的竞争激烈, 导致研究人员在研究尚未成熟的阶段就对媒体公布研究发现 ,传播不实的知识。 大众对科学的刻板印象会影响医疗保健政策及科学科技的投资 。为了确保科研知识正确、适当地传播,科研界应该重新思考自己的角色,科学知识是从上到下流动的,身为知识的源头,应该更小心谨慎。而媒体是科研界与大众间的中间桥梁,做出正确的科学报道,是对科研沟通负起责任的第一步。 以上文章来自 意得辑Insights 使用意得辑任意服务赠 《英文科技论文写作的100个常见错误》 1本 清华大学出版社在售,原价58元 年终预存 最高返4500元稿费,或1000元京东卡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2062 次阅读|0 个评论
自发性撤稿是否能激励科研人员主动纠错?
editage 2019-12-17 11:44
最近几年来,全球每年发表的论文已经是爆炸式发展。虽然发表论文的一个动力是让大家知道最新的发现,但纠正学术记录却没有得到同样的重视。要改正已发表研究的其中一个方式是发出修正声明 (correction),另一个用来警示读者研究有问题或无效的方式当然就是撤稿 (retaraction)。 撤稿通常都是由期刊编辑发现文章中有严重错误,而这个错误会影响到研究发现的可信度时发布的。大部分的撤稿都是源自于作者不端行为的事实,从而让撤稿这件事被贴上消极标签。每年大约有 600 篇文章被撤,其中因真实错误导致的不到 20%。( 大部分的撤稿是由“真实错误”和“学术不端”引起的 )可是,过去几年也有过几次的 案例 是作者主动站出来,承认自己的文章中有重大错误,要求编辑撤稿,而学界纷纷对这样的行为点赞。尽管如此,撤稿的负面印象还是太过强烈,大部分的作者都对揭露自己发表工作中的错误却步。因此,只有当作者自己发现文章中的问题时,他们通常不太愿意撤稿,就让错误的科研记录依然在册。虽说科学自我纠正的本质备受推崇,却因为大众对撤稿的负面印象而受到阻碍。 前阵子,Daniele Fanelli 就提议 自发性撤稿体系 (self-retracting system),清楚区分出作者撤稿是基于真实错误,而非学术不端行为。他建议,譬如自我引用被当作一个单独的类型一样,自发性撤稿应该也要独立出来成为一个类型。如果文章所有的共同作者基于“可记录的错误”同时提出撤稿,期刊政策应该要让他们被归类在自发性撤稿。相反的,如果撤稿的原因是不端行为,就不能让作者签署声明,清楚表示出这个撤稿并不是由作者发起的“真实撤稿”。这个建议目前受到许多科研人员,甚至期刊编辑的支持。 但这个提议也会产生一个潜在问题:如果研究人员利用自发性撤稿来掩饰自己的不端行为该怎么办?对此,Fanelli 表示:「最糟遭也就只有那些伪造多篇文章的作者有可能从不诚实的自发性撤稿中获得好处。这样也算是问题吗?」确实,但这也显示,发展相关的政策时,期刊需要考量许多方面,比如设立判断自发性撤稿是否为诚实的错误的方法,了解是否有任何共同作者不愿意签署撤稿声明等等。但如果自发性撤稿能变成现实,是积极且激励人心的一步,以长远来看对科学是有好处的。 撤稿是在学术发表中特有的行为,但太过以期刊为中心反而产生消极印象。撤稿一般被视为一种惩罚, 对科研人员的职业生涯有深远的影响 ,在没有任何区分的情况下撤稿是违反纠正科研记录的。一直以来都有人宣扬要让撤稿变得更以作者为中心,而不只是期刊编辑用来宣告不端行为的主要工具。因此,自发性撤稿体系或许能朝这个方向迈进。 以上文章来自 意得辑Insights 使用意得辑任意服务赠 《英文科技论文写作的100个常见错误》 1本 清华大学出版社在售,原价58元 年终预存 最高返4500元稿费,或1000元京东卡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2223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家喜欢与困难死磕
热度 1 editage 2019-12-16 16:41
张林琦,现为清华大学基础医学系主任、病毒研究所所长,2007 年受聘清华大学艾滋病综合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常务副主任,是国际著名艾滋病学者何大一教授的同事与长期合作伙伴。 张林琦教授曾任美国洛克菲勒大学艾伦戴蒙德艾滋病研究中心副教授、研究员,并受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在国家 “973计划”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生物学和免疫学应答机制研究”中担任首席科学家。先后获得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科研机构的研究资助 8 项;是国际多个著名科学杂志的编委和评委及多个国际组织包括世界卫生组织、国际艾滋病疫苗行动组织、南非艾滋病疫苗行动组织、克林顿基金会的专家顾问。 2008 年张林琦教授全职回国,现任清华大学基础医学系主任,清华大学病毒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艾滋病综合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博士生导师,长江特聘教授。 做科研要分清主旋律 从您去爱丁堡大学算起应该在国外求学工作的经历已经 20 多年了吧。先后在英国,美国的高等学府和知名研究院工作那么多年,您在 2008 年回国的时候有没有水土不服? 坦白地说,在国外搞了那么多年科研,刚回国肯定会有水土不服的感觉,也会有动摇的时候,这是正常的。但我自身的感受是,每个环境有其适合的制度,每个制度都有不完善的地方,能够有机会亲历其发展完善的过程,也是一种机遇。经历好的时候当然是欢欣鼓舞,经历不理想际遇的时候保持从容淡定,因为这也是机会,有不足之处才有发展,才有我们各种人才贡献的机会。 您过去在 NEJM 、Nature 、Lancet, Science 、JBC 、J or Experimental Med 上发表多篇文章,且被引频次在 SCI 文章里排名前列。这是绝大部分中国科研作者一直奋斗的目标,您都已经提前做到了。那我想问问,国外的期刊是否会经常找您邀稿? 像我们这种医学研究的文章很少是邀稿的,除非是 commentary。原创文章(Original research)是不可能邀稿的,不可能因为期刊邀稿了,你就专门设计一个课题来发文章。而且,正规的期刊是不会有任何承诺的,即便是对业内专家进行邀稿,也不能保证一定发表。也是先和专家联系了,专家在研究完成以及文章写完后发给他们,进行严格的同行评审程序后才会发表。所以很多人认为是不是和期刊关系好,或者很有声望就一定能保证文章发表,这是不对的。 您在做一个课题的时候,是否已经比较明确要投哪个刊物,还是在写完文章后来选择要投什么刊? 基本还是要在研究完成以后,根据出来的数据进行分析,数据才具备决定权,明确投什么期刊最合适。 我个人认为,文献回顾在中国大部分学者中,还是不够重视,或者做的不够好。您在文献回顾方面有什么经验可以交流一下?您自己平时用些什么网站或者文献推送工具来有效管理时间阅读文献? 文献回顾是任何一个科研作者必须做的工作,从我个人角度来说,凡是我们领域的相关期刊我全部都要关注,所有这些期刊的 TOC Alert 我都会订阅。 您工作那么忙,经常还要参加国际项目,那么有多少时间是用来看文献的呢? 我至少五分之一的时间是用来看文献的。你之前问我这么多年来是不是已经把很多期刊编辑的兴趣点摸得很清楚,或者是如何把握期刊的 priority 这个问题,我这里正好回答。期刊编辑的兴趣点以及期刊的 priority 都是根据研究领域的发展来定的,并不是他们自己的个人喜好,他们要发表的东西是领域内专家会普遍关注或认为值得关注的。所以只要我持续地、定期地阅读相关领域文献,了解相关领域的各种科学发现和新突破,那么我自然知道这些领域最前沿的东西和关注点,自然就把握了期刊的喜好。 现在国际科研出版界有许多新兴的出版模式,如开放获取和一些在线透明的发表后评审模式,您对此持什么看法?您会不会让自己的学生也去这些刊物投稿,还是坚持原先比较熟悉的的传统的品牌期刊? 就我个人来讲,我还是对传统品牌的期刊有更多的信任度。很多老牌期刊有着多年的积累,他们的品牌在一定程度上就代表着品质。举个例子来说,有经济条件的人们为什么在买车时会青睐德国产的名车,在很大程度上不是为了炫耀,而是因为这几个品牌背后所包含的细节和品质。我觉得很多科学家还是更信任那些有着多年文化和历史积淀的老牌刊物,除非新刊有着革新性的创举,那么我们会去关注也支持。 现在随着网络的广泛应用,科研发现的传播、交流也有很多新形式,科学家们也越来越多地使用自媒体。有人说,新一代的科学家要更关注科学传播的平台和形式,而不仅仅限于在自己的实验室做实验,写文章,科学家要学会自我营销,学会宣传。这个说法您同意吗? 这个问题其实很好回答,用一个比喻来讲,就好比交响乐里的主旋律。你只要分清楚什么是主旋律,什么是你工作中的主次,自然能够保持淡定的心态。科研发现和成就毕竟是主旋律,如果这个没有做好,那么你那个自媒体做得再好,再会自我营销也是没有用的。 再用一个比喻总结:自己把科研做好了自然就能成为这个领域的 leader,那就是拉风的;如果只是在那里吹吹打打,敲锣打鼓,而没有自己扎实的成就,再热闹也就是跟风的。这好坏优劣一下就看出来了。 施一公先生说,八面玲珑的人做不了杰出的科学家,因为科学家需要特别的专注,长时间地集中精力在一件事情上。您对这个说法怎么看? 施老师这个说法我非常赞同。科学家是要耐得住寂寞的,我们的生活方式通常就是除了睡觉的时间,就是在实验室工作,或者是开组会。我们需要几十年如一日维持这样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不断地重复一些技术性的工作,并保持专注,才能有所发现。如果是八面玲珑,今天弄下这个,明天弄下那个,那是不太可能在科学研究上有很大建树的。 我始终认为,科学家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常人的的思维方式,就是把困难的东西变成容易的来做,或者说这个山我眼看翻不过去了,那我就换条道走。而科学家不是这样的,科学家喜欢给自己“找麻烦”。 这个难题别人解决不了,我来找解决方法;这个山翻不过去了,我要找出能够过去的方法。我觉得科学家的想法就需要比较执着,甚至比较“拧”,专注于一个想法,才能集中精力去解决问题。 我最近看了一本书,记得是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人写的,叫做《思考,快与慢》*。这本书很有意思,推荐给大家去看看。 这几年,科研界一直围绕着影响因子有争议,关于在科研评价体系里应该占多大比重,怎样被使用。您身边很多来自世界各国的学者,他们对影响因子是否并没有那么看重? 在我看来影响因子肯定在哪里都还是有分量的。我们国外的研究团队要发文章的时候也还是要看看目标期刊的影响因子,能发高一些当然更好。不过确实是在国外没有国内那么看重,国外评职称虽然也要看看发的期刊的分量,也就是影响因子,不过更多还是看期刊在业内的影响力和排名。并且你投目标期刊的时候更主要还是看文章与期刊的匹配度,以及你的目标读者会阅读的刊物,那些还是更重要的。 您对我们的读者和作者们在科研的道路上发表文章的有什么建议和忠告? 科学的逻辑思维很重要,尤其在生命科学的领域。我看国外小孩初中的课本里就要求提出 hypothesis(假设),然后进行论证,这一点让我非常震撼。这种培养科学的逻辑思维的方式我们这边大学教育里可能都还是相对欠缺一些。我们这种逻辑思维的培养,对我们在学习和科研生涯中的行为有着很重要的影响作用。像《 思考,快与慢 》那本书里提到,当别人问你正在想什么时,你一般都能回答上来。你觉得自己知道脑子里在想什么,通常就是一种意识自然而然导出另一种来,但这不是大脑工作的唯一方式,也不是其典型的工作方式。大多数印象和想法都是从意识经验中得来的,而人们是感知不到这一过程的。你无从知道自己是如何晓得面前的书桌上有盏灯,无从知道自己如何能通过电话听出爱人有些不耐烦,也无从知道自己如何毫无意识地成功规避了一场车祸。印象、直觉、决策,所有这些脑力活动都在无声地进行着。 您在研究生培养方面有什么经验可以跟我们交流? 我刚才跟你说过,科学家是个特殊的群体,喜欢给自己找麻烦,我觉得从一个角度来看,就是说科学家要具备挑战性思维,批判性思维。 国外的教育环境里非常强调批判性思维,无论你是什么背景的学生,还是初出茅庐的工作者,都有权利挑战或批判你的导师。我很赞同这样的思维和教学方式,我对学生这方面的锻炼也很关注。我的学生每个礼拜的组会我就给他们分配不同的任务,有的负责分享阅读文献的心得;有的负责汇报这个礼拜的科研进展。我们大家都会给他们提意见,就是用批判性思维。我要让他们习惯接受同行的质疑和挑战,慢慢他们的心理就变得很强大,而且也会更注重细节上的准备,避免被别人从各个角度发难。现在我的学生经常参加国际大会,做报告什么的,心理素质都很好,面对同行发问他们因为有了平时的锻炼,通常会做很充分的准备,并能沉着应对。 * 注:《 思考,快与慢 》是社会思想领域的一部里程碑式著作,作者是 2002 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尼曼。丹尼尔·卡尼曼是位格外令人兴致盎然的思想家,是现今在世的最有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卡尼曼对于人类思考和选择的理解所作出的贡献,无人能出其右。 在书中,卡尼曼会带领我们体验一次思维的创新之旅。他认为,我们的大脑有快与慢两种作决定的方式。常用的无意识的“系统 1”依赖情感、记忆和经验迅速作出判断,它见闻广博,使我们能够迅速对眼前的情况作出反应。但系统 1 也很容易上当,它固守“眼见即为事实”的原则,任由损失厌恶和乐观偏见之类的错觉引导我们作出错误的选择。有意识的“系统 2”通过调动注意力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并作出决定,它比较慢,不容易出错,但它很懒惰,经常走捷径,直接采纳系统 1 的直觉型判断结果。 为了使读者真切体会到系统 1 和系统 2 这两个主角的特点,卡尼曼介绍了很多经典有趣的行为实验,指出我们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相信自己的直觉,什么时候不能相信;指导我们如何在商场、职场和个人生活中作出更好的选择,以及如何运用不同技巧来避免那些常常使我们陷入麻烦的思维失误。 以上文章来自 意得辑Insights 使用意得辑任意服务赠 《英文科技论文写作的100个常见错误》 1本 清华大学出版社在售,原价58元 年终预存 最高返4500元稿费,或1000元京东卡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4917 次阅读|2 个评论
科研写作:逗号、括号和破折号使用技巧
editage 2019-12-16 10:41
说到科研论文写作,提及的各种信息的重要性可能并不均等,有些信息虽然不是必要的,但是有趣、有用或“知道也不错”,这时你会怎么呈现这样的信息?最常见且不突兀的方法是在信息前后使用逗号来区隔, 比如:Potassium cyanide, which has a characteristic bitter-almond smell, is a deadly poison.,语法学家将附加信息称为“非限制性条款”(non-restrictive clause)而一对逗号是“非定义逗号”(non-defining commas),这 2 个名词不在本文中多做解释。 另外还有 2 种符号可以使用,一是括号(括弧),一是破折号。 现在的问题是,要怎么决定要用哪一种符号来表现附加信息?这取决于作者希望这个信息能带来的效果,或是你认为附加信息的价值有多少。 当你不希望影响文章的流畅度时,使用逗号,用逗号来区隔附加信息带来的干扰最少,为附加信息能自然地与其他内容融合。 当信息完全是顺便提及且不重要,但可能对部分读者有用时,使用括号。一般的用法是定义单位换算,如 The car was traveling at 60 kilometers (roughly 37 miles) per hour.。 当想要强调或是凸显信息时,使用破折号(em dashes),例如It is possible—indeed very likely—that biotechnology will bring in prosperity for farmers.。 使用意得辑任意服务赠 《英文科技论文写作的100个常见错误》 1本 清华大学出版社在售,原价58元 年终预存 最高返4500元稿费,或1000元京东卡
个人分类: 国际级写作与风格|3849 次阅读|0 个评论
在科研发表系统中,作者跟期刊编辑谁的压力比较大?
editage 2019-12-12 11:18
期刊编辑是形塑学术发表的关键角色,他们除了是作者和同行评审员之间的桥梁外,他们自论文通过初审送交同行评审开始到发表的每一阶段皆参与其中,在出版过程中自成单独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编辑有时也被称为“造物者”,因为他们可以创造或打破某人的学术生涯。 考虑到期刊编辑被授予的责任以及他们的决定对学术界的影响,敬业是编辑的重要支柱。然而,英国高等教育研究会(Society for Research into Higher Education )发表一篇题为 Academic journal editors’ professionalism: Perceptions of Power, Proficiency and Personal Agendas 的调查报告,点出了英国科研作者对于编辑对待他们的方式提出的疑虑。此次大型调查的领头作者 Linda Evans 是英国利兹教育学院研究领导能力和专业学习的教授,她试图了解七个不同学科领域的期刊编辑和学术作者团体个别的观点。数据是从网上调查问卷收集而来,共有 800 多位作者回复,随后采访了 20 名编辑和 15 位作者。 根据调查报告,本此调查的主要目的是想知道“在学术圈中,人们认为期刊编辑拥有的权力有多高,以及这样权力的本质和程度,还有受到这些权力最大影响的人:学术科研作者”。 研究发现,大约有 60% 的学者遇过至少一个没有接受或没有注意到审稿报告中明显的问题的期刊编辑,有相同比例的受访者认为学术期刊编辑的质量是“非常多变的”。此外,超过 64% 的受访者认为学术期刊编辑在他们的领域中拥有相当大的权力,除了这一点,作者还提出了他们在发表过程中的具体问题,例如: 发表道德问题 :作者抱怨说,编辑要求引用期刊近期发表的论文来提高期刊的影响因子,否则就拒绝他们的文章。除了引用期刊文章外,作者提到编辑会强迫作者引用编辑自己发表的工作。 周转时间 :受访者报告显示,他们对编辑回复作者的咨询以及告知决定的速度和编辑不能加快发表过程非常不满。年轻的研究人员特别认为,这影响了他们的职业生涯。其中一位作者提到,他投稿的期刊花了五年时间、三位编辑,最后拒绝了他的稿件。 不够专业 :有些作者抱怨编辑没有技巧性的处理审稿人的问题和建议,解释审稿意见“以科学性来说不对”,编辑也全盘接受,并要求作者回应相互冲突的意见而不提供任何帮助,无法准确判断审稿人对文章提出的建议。 不理性的决策 :编辑被发现在拒绝论文时,没有提供任何解释或没有令人满意的原因。此外,作者还举出了收到正面审稿意见的论文遭到拒绝的事例。 尽管有这些与编辑的负面经验,参与调查的作者非常注意不要对期刊编辑存有特定偏见。他们表示并 没有明确证据可将编辑视为“权力过大的守门员” ,认为这些不够专业的情事是“单独且非典型的事件”。与编辑的访谈透露出他们行使职责时面临的问题以及他们对这些指控的看法: 编辑强调,他们 知道 他们在学术发表中具有的权力。许多编辑表示,他们 试图指导刚开始科研生涯的研究人员 “将他们的投稿质量提升至可发表的水平”。 其中一个编辑提到期刊编辑是“专业编辑”和“非学术界”,因此,他们必须“用不同的角度看待事情”为“ 期刊创造最大收益,并尽可能提高期刊影响因子 ” 。 编辑则提到他们 在联系领域内杰出的研究人员遇到的问题 ,他们希望这些有这些人的文章发表在自家的期刊上。低影响因子的期刊编辑提到他们经常收到来自没有经验的作者的投稿,他们承认必须要 大幅编校 这些论文才能达到发表水平。 对编辑来说,他们担任编辑的主要动机是对他人有益。 编辑工作并没有对他们带来什么报酬或单位认可 ,他们也认为编辑工作是一中没有报酬的“责任”,而不是快乐的来源。 调查总结:虽然有编辑违反专业的情事,但那些属于少数且独立的个案。此次的调查作者提到:「鲜有实证支持或者理由将学术期刊编辑塑造或者描绘成权力过大的守门员,出自妒忌保卫和控制研究人员进入学术界以及在学术界发展。」总的来说,“广泛的共识是,编辑通常是有效、认真、公平且熟练的,他们所在的领域系统也能支持这个目的”。 以上文章来自 意得辑Insights 使用意得辑任意服务赠 《英文科技论文写作的100个常见错误》 1本 清华大学出版社在售,原价58元 年终预存 最高返4500元稿费,或1000元京东卡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2565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一次审稿:尽责评审科研论文
editage 2019-12-12 11:14
先前的文章 中我们讨论了第一次接到审稿邀请的研究人员会有哪些顾虑,该怎么决定要不要接受审稿。一旦接受审稿成为审稿人后,就必须要了解审稿人的责任有哪些。 同行评审员肩负的责任 根据美国科学编辑理事会(Council of Science Editors,CSE)的 发表道德白皮书 ,审稿人的责任不仅要能公正审查并具有相关领域专业知识,其他责任还有: 及时提供公正不带有偏见的反馈,指出评审工作的科研价值以及优点 评估工作的结构、科研准确性以及原创性,与期刊目标读者的相关性,以及写作是否清楚确实 对论文提供完整公正的建设性评价 避免自己个人的意见或批评 保密审稿程序 通知编辑伦理道德问题,像是缺少知情同意或是一稿多投 审稿工作最困难的是评估论文质量。你必须要完全客观,不带有任何个人偏见,还要具备足够的领域专业知识,才能判断科研工作的优点。最后,你还需要关注细节,找出错误、逻辑缺陷甚至不是很明显的问题。这对第一次审稿的人来说好像很难,你可以回头看过去收到的审稿报告,这可以帮助你准备第一次的审稿工作。此外,浏览期刊给审稿人的指南,了解期刊是不是有特殊的评审条件,这样你会比较知道评审的时候要注意哪些东西。 评估论文 收到要接受审稿的论文后,可以先很快的浏览一遍。 K.A. Nicholas 和 W. Gordon 在他们的文章《A quick guide to writing a solid peer review》 中说明了第一次阅读论文的时候,会让你对论文的内容质量、组织以及写作风格有大概的认识。Thomas Wesley Allen 也在《Peer review guidance: How do you write a good review?》中解释审稿人在第一次读论文的时候,应专注在“大范围的问题”上。 下面是在第一次读论文时要关注的点 : 论文关注的研究问题有多重要? 研究是原创的吗? 研究跟领域还有目标读者相关吗? 论文探讨的主题已经有人做过了吗? 研究是否对现有的文献是否提供了任何新的且有意义的信息? 论文架构和写作风格是否能让读者清楚了解研究内容? 是否有伦理道德声明?(利益冲突、知情同意等) 阅读的时候可以顺便笔记,这样你在写审稿意见的时候才不会忘记。初次阅读结束后,可以将研究的主要重点列出来。 据 Nicholas 和 Gordon 的说法 ,审稿人在这个阶段应该要能评估研究基本是不是能够发表。如果研究的假设有什么问题,或是呈现的方式不适合发表,那么你可以在这时候总结审稿,仔细说明论文有的重大缺陷,举出例证来支持你的说法。 第二次读论文的时候,你应该一个章节一个章节读过,从摘要开始,检查每个部分是不是提供了必要的信息。 下面的一些问题可以帮助你知道论文的每个章节要注意什么 : 摘要是否总结了研究的重点? 前言是否提供足够的背景信息? 研究假设跟目的陈述是否清楚? 研究设计够好吗? 研究方法叙述是否够详尽,可以让其他人复制? 统计分析是否适当? 研究的所有结果是否都有写出来?研究结果是否合理? 作者对结果的阐述是否有说服力并有数据的支持? 表格跟图片里的信息是否容易判读?跟内文的信息是否相符? 是否有引用最近发表的相关文献? 阅读的时候边做笔记,把看到的小错误记录下来。把错误分成小错跟严重的错误,这样写审稿报告的时候会比较容易。 撰写审稿报告 在完成论文的评估工作后,就可以开始写审稿报告了,写审稿报告的时候,可以把先前两次阅读论文的笔记放在旁边参考。 开头先简短叙述你对论文的整体评估,大概就跟你第一次读论文的时候记下来的点差不多 叙述你对这个工作的整体印象,对领域的现有知识有没有贡献,期刊的目标读者会不会有星期 然后,你可以开始逐点写出各个面向的意见,可以依照主要意见还有次要意见分类叙述 对论文的每个章节还有论文的组织架构提出具体的意见和建议,同时举出证据和例子支持你的意见。这些都算主要意见 然后写次要意见,包含图片表示错误、拼写文法错误、风格排版错误这类的小问题 不要给出苛刻或挑剔的意见。想想你自己收到这样的审稿意见会有什么感觉 尽可能诚实的提供建设性意见,如果要提出批评,尽量使用鼓励性的预期,提出明确的建议来解决问题 把特别要给编辑的意见另外列出来 如果你怀疑有抄袭、伪造数据或是其他道德问题,直接向编辑报告 提供你建议的结果:接受、拒绝、大修、小修,还有你做出这个建议的原因 同行评审是个困难的任务,对审稿人来说也没有什么立即的好处,但是同行评审是维持科学研究和发表公正诚信的方式,让这个体系持续运作是每个科研人员的责任跟义务。你对审稿工作的贡献能大大促进科研界的发展。 以上文章来自 意得辑Insights 使用意得辑任意服务赠 《英文科技论文写作的100个常见错误》 1本 清华大学出版社在售,原价58元 年终预存 最高返4500元稿费,或1000元京东卡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2955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篇好的论文不会处理太多问题,只专注在简化研究发现
热度 2 editage 2019-12-11 17:14
是什么样的因缘际会让您成为职业编辑的? 我曾在一家领先的金融和全球发展机构就职多年,担任过世界银行内部刊物出版部门的助理编辑,我们发表过许多顶尖经济学家与領域专家们以经济和发展为导向的作品,与全世界的行业专家一起工作是一个很棒的体验。在攻读市场营销的 MBA 学位后,我与我的家人搬到了宾夕法尼亚州并成为了一位独立作家与编辑,我喜欢阅读新的研究以及了解商业、经济、市场营销和人力资源的新发展,以我的编辑能力能对领域做出贡献也算是锦上添花。 谈谈您的专业领域 商业界不断变化,我专业于商业、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组织问题和领导能力。信息技术是一个迷人的领域,它影响到各个行业而且是全球社会变革的前沿​​,例如,社交媒体已经改变了全球性事件的新闻报道,并且目前的招聘行业依赖于社交媒体的众多程序。同样,大数据的出现是以数据采集、存储、隐私问题以及信息管理术语来不断进行讨论的发展过程,这些都是不断演进的议题。 您是开科思商业与财务学科卓越中心的成员,这个经验如何影响您对写作、编辑和发表稿件各方面的看法? 就编辑润色而言,任何新研究的材料都能激起了我的好奇心。我试图确保读者能理解文稿,不会提出我在编校时有的相同问题,如此获得文章里传达的知识。在我从作者这边学到新东西的同时,我尽力帮助他们修改出更好、更有针对性的论文来成功传达知识和要点。 请您分享高质量语言润色的技巧 我会从我的角度来阅读并分析论文,试着辨别作者想要传达的信息,然后保持信息传达明确。任何我有的问题,读者可能也会有,所以我尽量鼓励作者明确这些信息。我尽力保持文章的一致性并增进可读性,让论文对一般的读者也有吸引力,商业和金融有关的题目适用于许多部门与行业。 作为编辑,您怎么定义好的英文论文?您能提供作者一些增进写作技巧的建议吗? 我认为好的英语论文能够简洁并清晰的解释其观点。冗文赘字是一个常见的问题,我建议先写一两句话来传达观点,然后可以尝试删减一半的字数,这通常可以做到,论文中经常有不必要的句子可以删除。此外,好的论文不会一次解决太多的问题,而是简化研究结果与影响。 给其他同行编辑的建议 你必须选择一项自己感兴趣的学科领域。作为编辑,我觉得我在编辑论文的同时也从作者身上学到了很多,让我备受鼓舞。能够通过编校润色论文来为知识与研究做出贡献是一件很开心的事,这是我保持高质量编校的动力。我经常收到不易阅读和理解的文章,在经过编校后,论文蜕变为迷人的研究成果,能让许多人受益,我非常佩服这些科研作者。 除了帮助科研作者发表文章外,其余的时间您都花在什么地方? 我热爱跑步,我喜欢在跑步的同时思考并整理我自己的问题或听听音乐。我喜欢家庭聚会,讨论热门话题,例如政治、家庭里 X 世代的人在目前经济情况下的状况。我也尽可能的回去我的祖国,英国。 给客户的话… 新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我很荣幸能参与教育、商业和进展。新的研究需要团队的努力:想法、研究和编辑。最后一步是用最好的方式呈现要传达的信息,如此能拥有广泛的读者并传播知识。 以上文章来自 意得辑Insights 使用意得辑任意服务赠 《英文科技论文写作的100个常见错误》 1本 清华大学出版社在售,原价58元 年终预存 最高返4500元稿费,或1000元京东卡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8337 次阅读|5 个评论
系统综述写作指引
editage 2019-12-11 13:42
重点速记: 系统综述是针对明确定义的特定问题内,对其既有文献进行完整详细的评价。 系统综述对以证据为准的医学研究来说发挥非常关键性的作用。 任何一个好系统综述都是从方案开始的,定义系统综述的目标、方法还有主要意想结果。采用PRISMA 声明,并在认可的门户进行注册。 本文提供开展系统综述的基础,并说明综述文章的一般架构。 系统综述是什么? 系统性综述是针对明确定义的特定问题内,对其既有文献针对其使用精密、可重复性、造成最低偏倚的方法进行高度严密的评价,系统地搜索、分辨、选择、评价和综合与课题有关的研究证据。系统综述被认为是最好的研究证据来源,对以证据为准的医学研究来说发挥非常关键性的作用,在其他领域也被高度推崇。 系统综述比文献综述更为详细,包含已发表和未发表的文献(又称灰色文献 grey literature),灰色文献是系统综述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能为综述加值,这是因为灰色文献通常多于已发表文献,而且比较不会有发表偏倚。灰色文献包含了未发表的研究、报告、学位论文、会议论文与摘要、政府研究和进行中的临床试验。 系统综述类型 定性(qualitative ) :定性的系统综述会总结相关研究的结果,不结合统计。 定量(quantitative ) :定量的系统综述使用统计方法,一般结合 2 个或以上的研究结果 meta 分析(meta-analysis ) :meta 分析使用统计方法整合相关研究中各自独立但相似的预估效果,然后进行总结。 撰写方案(protocol ) 任何一个好系统综述都是从方案开始的, 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protocol 就像是综述的路径图,定义系统综述的目标、方法还有主要意想结果。综述需要有 protocol 的用意是促进研究方法透明度。 Protocol 定义搜索词、需要包含以及排除的条件、要分析的数据等,需要和文章一起递交给期刊。大部分的期刊希望系统综述的作者使用 PRISMA 声明或类似的指南来撰写 protocol。 PRISMA 声明(PRISMA Statement ) :所有写系统综述的人应该都熟悉 PRISMA 声明 ,PRISMA 声明是包含 27 个项目的清单和 1 个流程图 的文档,指导作者如何发展系统综述实验方案,写综述的时候该有哪些信息。 Protocol 一般来说包含以下项目: 要搜索的数据库和其他来源(特别是灰色文献) 搜索策略(search strategy)中使用的关键词 搜索限制 筛选流程 提取的数据 报告中将使用的数据的概要 注册系统综述方案 在写完方案之后,建议要进行注册,注册方案是告诉他人自己正在进行综述的好方法,别人才不会做一样的主题。 可以进行系统综述方案注册的平台有: Campbell Collaboration :特别针对社会干预的系统性综述 Cochrane Collaboration :特别针对健康照护干预的系统性综述 PROSPERO :开放给所有系统性综述注册 这些方案注册平台也提供已注册的综述数据库,在开展系统综述前,要先搜索数据库,了解自己选中的课题是否已经注册,确保自己的努力不与他人重复。 进行系统性综述最好的方式是什么? 系统性综述的本质就是要系统化,包含详细的审查和分析大量文献,为了确保工作高效有效率,应该要有清楚的流程, NIH 建议的系统综述流程如下 : 发展研究问题 定义包含和排除的条件 定位研究 选择研究 评估研究质量 提取数据 分析和呈现结果 诠释结果 更新综述 根据以上步骤操作并在每个阶段记下重点,进行综述写作时会更简单。 系统综述文章的架构如何? 系统综述与 原创研究文章的架构 是一样的,一般包含题目、摘要、前言、方法、结果、讨论和参考文献。 题目(title ) :文章题目必须精确表达出综述的主题,一般来说题目中会有“a systematic review”来清楚传达研究的本质。 摘要(abstract ) :系统性综述通常会有结构化的摘要,背景、方法、结果、讨论都各有一个段落。 前言(introduction ) :前言会概述主题,解释为何进行这项系统综述:可能现有的知识有所落差,或是目前的文献有所争议,因此有必要评价。前言还需要阐述综述的用意和目标。 方法(methods ) :这个章节是系统综述文章最重要的部分,必须清楚有逻辑地说明采用的方法,必须仔细讨论的要点如下: 包含和排除的条件 研究鉴定 研究选择 数据提取 质量评估 数据分析 结果(results ) :这个部分也需要有逻辑的叙述,可以从叙述搜索结果开始,然后谈研究范围与特性、研究质量,最后讨论干预对结果的影响。 讨论(discussion ) :这里需要总结综述的主要发现,然后讨论研究的限制以及结果的可靠性,最后是这次综述的优缺点,然后指出这对目前的实践有何含义。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系统综述的参考文献部分通常包含相当多的文献,必须要非常小心注意不要漏掉任何的文献,可以考虑使用文献管理软件来有效处理文献。 对于系统综述文章若还有任何问题,欢迎评论讨论,或是直接 向 Eddy 博士提问 取得个人专属协助。 以上文章来自 意得辑Insights 使用意得辑任意服务赠 《英文科技论文写作的100个常见错误》 1本 清华大学出版社在售,原价58元 年终预存 最高返4500元稿费,或1000元京东卡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4350 次阅读|0 个评论
耐心、思考、毅力:学术上的东西没有速成,只能慢慢积累
editage 2019-12-11 13:39
晏建武,中南大学材料物理与化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为南昌工程学院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实验中心副主任,江西省机械工程学会表面工程分会理事、航空学会江西省分会会员、机械工程学会会员,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江西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南昌工程学院第二届十佳青年、南昌工程学院 2011 年优秀科技工作者、南昌工程学院第一届教学标兵。 晏建武博士的研究方向为:超磁致伸缩功能材料制备与表征;高温合金零件补焊;耐磨 WC 涂层制备。近年来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 50 多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 30 多篇, SCI/EI 已收录 14 篇次(第一作者);获国家发明专利 6 项,实用新型专利 4 项;主持和参与完成国家级课题、省部级课题、横向课题二十多项。现主持在研国家自然基金 1 项,江西省科技支撑项目1项,江西省科技厅对外合作项目一项,江西省教育厅科技落地计划项目 1 项。 访谈背景 SCI 论文发表是全球许多国家科研评价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尤其在亚洲国家,SCI 发表尤为重要。但亚洲国家的许多科研作者,尤其是中青年以上的科学家,用英语阅读、思考、写作是一个比较大的挑战。用一个不太熟悉的语言去表达复杂的科研数据和发现,并阐述其对行业发展、对人类或是周边环境的重要性,毕竟没有用自己的母语表达来得容易。同时,SCI 的发表要充分熟悉国外的“游戏规则”,摈弃我们多年来所熟悉的论文写作思路和模式,这是许多教授和科研人员对英语论文写作“又爱又恨”的原因。 晏教授,请问您对英语论文发表是否有这种“又爱又恨”的感情? 是的,国际大环境如此,英文仍然是科技界国际主流语言,亚洲科技工作者确实存在对英语论文发表这种“又爱又恨”的感情,但无可奈何! 您曾发表近 50 多篇学术论文,其中有不少是 SCI 论文。我们知道,您这一辈的科研工作者所受的英文教育没有那么普及,更多的时候是用母语进行文献阅读、科研以及写作。那么您在过去写 SCI 论文过程中一开始就很顺利吗?遇到过哪些困难? 一开始就很不顺利,第一篇英文论文写了一年半,找了 2、3 个出过国的学者给看过英文,但因为研究领域不同,无法做出大的修改,要精确表达我的研究成果很成问题。但学术上的东西一向没有速成的,只能慢慢积累,慢慢找到适合自己的套路和方法。 英语在您阅读国外的专业文献方面是否是个障碍?您通过哪些渠道了解您的专业领域在国际上的进展? 是的,英语在我阅读国外的专业文献方面确实是个障碍,没有母语看起来顺畅,有点费劲。我查阅文献通过其他学校和本校英文数据库查询国外的专业文献,但因为使用者队伍太庞大,下载一般都很慢。所以阅读外文文献的效率方面确实相对低一些。 2014 年,清华大学期刊部的主任、也是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的理事长颜帅老师提出中国科技期刊的三步走改革计划,其中提到了对于中国很多高水平的研究,还是以母语表达更为精准和流畅,以后希望提供中国科学家更好的中文发表的平台,然后翻译成英文传播到国际科研界,提高中国科技期刊的国际地位以及中文这个语言发表的优势。您对这个提法持什么态度? 这是个非常好的改革计划,我很赞成!这对于我国科技界科技工作者走向世界是一个很大的助力。很多人可能就因为英文表达的问题,所做科研成果无法被更多的人理解和接受,尤其是国外期刊拒稿,很可能就扼杀了积极性,打击了继续研究下去的自信心。 在与国外期刊编辑交流和与国内期刊编辑交流方面您感受到很大的差别吗? 感受到很大的差别!我感觉无法准确的表达出我的想法,尤其是有争论讨论问题时,所以如果在我们与国外期刊编辑之间进行意见讨论的过程中能够得到一些专业帮助,我认为是很需要的。 在投稿以后,碰到不同的评审人意见不同时,是否很为难?您通常怎么处理? 是很为难,这个专家让你这样改,那个专家让你那样改,通常就尽量改一些,少量的不知如何改的就留给编辑再提意见。总之只要态度诚恳,实事求是,编辑基本都还是通情达理,可以沟通的。 许多人说,很多评审人员的评价未必中肯,有时是因为对方并非您这个细分领域的专家;有时是因为对方对你要表达的逻辑和观点没有特别明白,有时甚至是专家没有认真看这篇文章就笼统下结论。您同意这些说法吗? 有时会有这种情况,但大部分国外期刊的评审专家提的意见都是很中肯的,哪怕他不是这个细分领域的,也会提一些大方向的修改意见,大部分专家水平都很高,而且很认真。 我相信您的工作很忙,您如何抽出时间来看一些专业文献,了解学科领域前沿发现的? 看专业文献,包括外文文献当然是科研人员的常态。其实除此之外,有很多信息渠道可以更好地利用我的碎片时间。比如我经常登录科学网了解各种信息,小木虫,还有就是一些大众网站如搜狐、新浪等。 在带研究生的工作中,您认为对新一代科研人员的培养您最关注的方面是什么? 在带研究生的工作中,我认为对新一代科研人员的培养最重要的是以下三个方面: 1、踏踏实实的工作态度和精神。一个很浮躁的人是做不出什么有价值的成果的,科研工作者一定要能静下心来,追逐名利的人不能称之为真正的科学家。 2、要善于思考。不愿意动脑子,俗称没有头脑的人不能从事科研工作。科研工作中有很多情况下要求从事科研的人要有思想,要能想出点子来解决问题。不能总等别人告诉你怎么做,导师只指大方向。否则培养不出有用的人才。 3、必须要像海绵一样吸收最新的知识和信息,否则也难以创新。参加国际交流活动可能因为经费原因不能经常做到,但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国际动态还是可以做到的。 以上文章来自 意得辑Insights 使用意得辑任意服务赠 《英文科技论文写作的100个常见错误》 1本 清华大学出版社在售,原价58元 年终预存 最高返4500元稿费,或1000元京东卡
个人分类: 国际级写作与风格|3387 次阅读|0 个评论
同行评议有哪些种类?
editage 2019-12-10 13:12
每个期刊会根据自身发表的研究和类型以及编辑部运作模式选择不同的同行评议方式,目前最常见的是单盲和双盲,最近开始有些期刊开始采用开放同行评议和发表后同行评议。 单盲评议(single-blind peer review) 单盲评议中作者不知道审稿人是谁,而审稿人可以知道作者的身份。虽然这种同行评议模式是希望能减少偏见或利益冲突,但是因为审稿人会知道作者身份,还是可能影响评议结果。 双盲评审(double-blind peer review) 双盲评审,作者和审稿人彼此都不知道对方的身份。这种评审的风险是审稿人有时会给出不准确或不负责任的反馈。 开放同行评 议 (open peer review) 开放同行评议,作者和审稿人互相知道对方是谁。此外,开放同行评议机制会将审稿意见以及作者的回复连同最终论文一同发表。 发表 后同行评议 (post-publication peer review) 发表后同行评议是比较新的同行评议模式,是随着开放获取发表而产生,是为了克服传统的同行评议限制。如同名称所示,这种类型的同行评议是审稿人在开放访问平台上,对发表的论文进行评价。在这个机制中,作者和审稿人的身份是公开的,这样的机制也让审稿人的评议工作获得记录。 无论期刊采用何种形式,同行评议是一个筛选机制,淘汰不好的研究并帮助作者改进他们的研究质量。 使用意得辑任意服务赠 《英文科技论文写作的100个常见错误》 1本 清华大学出版社在售,原价58元 年终预存 最高返4500元稿费,或1000元京东卡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3690 次阅读|0 个评论
准备学术面试的 8 点注意事项
editage 2019-12-10 13:07
学术圈的面试,尤其是博士后与教职工作的面试,跟一般面试很不一样。一般来说,学术面试需要一到两天,大致包含下面几个面向: 一对一面试 团体面试 学术报告 (job talk),会需要专业简报 教课 社交场合与用餐 单位/学校导览 面试前应该要有万全的准备,对自己有自信。下面提供几点准备面试的技巧: 熟悉应聘单位 : 尽可能了解应聘的单位,找出单位的优势、优先顺序、目标、目前关注重点、文化等信息。当然也不要错过系所:过去与现在的研究领域、开设的课程、基金来源、目前的重点等。了解这些信息可以让你预先猜想面试可能出现的问题,也能让面试人员感觉你确实对来单位工作很有兴趣,你自己也能知道自己究竟适不适合这个地方。 了解面试人员 : 有些大学、单位会在面试通知邮件中提供面试委员会的名单,找出这些人的资料并了解他们的研究领域,如果有时间的话,读几篇他们发表过的论文,这样你可以大概知道他们可能会问什么样的问题。最重要的是,在面试之前知道会有谁来面试可以让面试变得更简单。如果没有面试委员名单,可以打电话询问,如果还是不行,可以到网站上查看人员名单,从成员名单开始准备。 熟知自己的 CV内容 : 学术 CV 通常包含发表记录以及教学经验,有些可能是好几年前的事情了,仔细看过自己 CV 中列出的每一个细节,重温过去的回忆,记起自己做了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当面试人员询问过去的工作时,你要能对答如流。 准备好谈论自己的研究 : 可能会有不同的场合需要你谈论自己的研究,比如在晚餐这种非正式场合的简短互动,或是半个小时的一对一正式面试,你应该准备长短不同的版本介绍自己的研究。 准备学术报告 : 正式的研究报告,或称 job talk,是招聘委员会决策的关键要素。工作面谈通常包含在礼堂对师生进行正式报告,所以准备好站上台对群众谈话。事前可以在朋友、同事甚至不认识的人面前练习谈话,学术报告要避免技术用语,因为听众有可能来自其他领域,尽量让你的报告内容清楚、引人入胜并提供有用的信息。 练习回答学术面试的常见问题 : 面试中会出现的问题大部分都能够事先猜到,比如关于你的研究、取得基金的能力、担任老师/导师的角色、研究合作、过去和未来的计划、为什么你适合在这个单位工作等等。可以请你的导师协助你模拟面试,会很有帮助。 展现社交能力 : 学术工作面试跟论文面试完全不同,在对你进行评估时,招聘委员肯定会关注你的能力,同时他们也希望招来一个好共事的同事。此外,即使是在不那么正式的场合,像是社交活动、用餐时间,别人还是一直在对你打分数,因此不管何时都要打起精神,不要太多话或是太随便。 提问 : 面试不是只有回答问题,你也有权利提问。了解你未来的雇主对这个职位的期望(工时、项目、论文发表率等),特别是关于研究基金的问题。了解单位终身职的程序、条件和比例,教学工作的比重,未来同事的素质,与其他大学的合作等信息。 最最重要的,事前准备好所有的计划跟简报,在面试的前一晚好好放松,隔天精神奕奕的参与面试。 使用意得辑任意服务赠 《英文科技论文写作的100个常见错误》 1本 清华大学出版社在售,原价58元 年终预存 最高返4500元稿费,或1000元京东卡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2571 次阅读|0 个评论
到美国读博的 4 个技巧
editage 2019-12-9 12:52
读博本身就是不简单的事,再加上新国家、陌生的学术文化环境,这趟旅程将变得格外艰难。如果你打算到国外读博或是做博士后,需要克服许多挑战,光是“我要怎么处理特殊情况?”“跟导师沟通的时候有什么该注意的事?”这样的问题就会让人很焦虑。到一个人生地不熟的环境,又没有其他资源可以参考时,确实很难。不过,有几个具体的方式能让你储备自己的工具箱,消弭这些挑战,下面是我自己读博时摸索出的做法: 负起责任,跟自己的导师、mentor 、PI 沟通 这对在亚洲受教育的我们来说比较陌生,我们怎么可以主动要求 mentor 拨时间跟我们开会呢?这个观念到了国外必须改变,需要的时候,绝对不要犹豫,主动联系教授、PI、导师。可以这么想:学术环境越来越激烈,大部分进行中的研究都是在资源缺乏的情况下进行的,也就是说,研究教授有空的时间变得很少,不如就由你主动,帮他们成为更好的 mentor。 我还学到,在跟教授沟通的时候要更厚脸皮。一开始我会预设立场,认为导师不会马上回复我的邮件,但我后来明白了,他们实在太忙,如果他们没有很快回复的话,不要认为是自己的关系。如果你觉得自己工作太多的话,你真的要再想想!大部分的研究教授(还有 PI)都在申请基金、写论文或是监督学生写论文、管理研究、手上的基金项目、监督实验室、教学、系上工作还有避免误触学校政治地雷这些事情中分身乏术。如果你在星期五晚上发邮件,那么到了星期一早上,你的邮件估计已经在老师邮箱的最下面,收到回复大概是几天后的事了。对于特别重要或紧急的事情,一个节省时间、免去焦虑的方式:直接跟教授确认是不是可以直接过去办公室拜访,听取教授的看法和反馈。我当初就是这么做的,不止事情解决了,还让我跟导师的关系变得更好。学习跟导师沟通是需要技巧的,但学到了会很有用。 寻求帮助 这点从文化角度来看,再度是亚洲人会感到不自在的情况。你可能会觉得向别人寻求帮忙像是承认自己的失败,或是表现出自己不知道应该知道的事。我刚进实验室的时候,遇到我没用过的统计工具,但我不敢请人帮忙。某方面来说,我觉得请别人帮忙是我遇过最难的事情之一!但我开口之后,我从 PI 那里学到,没有人会认为你一来就知道所有事,了解所有的事情是怎么运作的。我的 PI 还说这样的学习曲线很正常,还安排的实验室里比较资深的科学家来帮我。这教会我两件事:学习曲线是常规,如果你不求助,人们就会假设你有办法处理手上的工作。当然,开口请人帮忙会感觉不舒服。我的建议是与不自在和平共处,就开口问吧!举个例子来说,如果你不清楚该怎么做,可以问有没有模版,或是请先前有做过一样工作的人指点,这样你就会比较有方向。只要你能说明你没有做过,希望有人协助,你就会得到需要的帮忙。要知道,大部分的教授都很关心自己的学生,希望提供他们好的学习环境。在需要的时候开口求援,你展示出的是学习的欲望。 发展自己的同行网络跟兴趣 记得跟学校里的其他外国学生打成一片,你也可以参加不同的社团、学会,或是订阅学校或系上的电子报。以我的情况来说,我的大学有少数研究生团体、国际学生服务、好几个学生会还有校园活动,大多都是要让学生打成一片,展现校园多元化。这些都能让你体验实验室外的生活。此外,可以试着培养新的兴趣扩展眼界。加入运动联盟或是其他你有兴趣的团体,可以认识气味相投的新朋友。读博会占据你大部分的心思,要有实验室外的生活,才能保持自己的动力。 同时发展自己的职涯网络 在读博期间,你的生活中重要的事不只有实验室工作、会议简报还有发表的论文,你也需要开始了解周遭的工作机会。大部分的研究人员都会在最后才开始找博士后职缺或是其他研究工作,这是错的。就算你还没有开始积极找工作,还是参加人才招聘会或是学校举办的招聘活动,查找当地公司提供的 fellowship 机会,当然领域里的研究单位也不要错过:许多州跟联邦单位的项目都会招募实习生,而非营利组织通常会招募志工。这些机会都是拓展网络的好机会,还可以在现实中运用能力为自己的履历加分。其他发展职涯网络的选项还有加入领域内的专业学会,找出当地或区域性的协会,积极参与他们的活动,还有参加开放在学学生的校友活动,这些活动可以让你接触到领域内的专业人士,你会比较了解自己读完博后想要做什么。 每次我遇到困难的时候,我都会发现我不是一个人,有好几百名研究人员都跟我一样在异国学术圈载浮载沉。要记得你所处的学术文化与祖国不同,要用开放的心态了解不同的观点,接受新体验。 原文来自于 意得辑Insights 使用意得辑任意服务赠 《英文科技论文写作的100个常见错误》 1本 清华大学出版社在售,原价58元 年终预存 最高返4500元稿费,或1000元京东卡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2158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研发表道德问题存在所有学科领域
editage 2019-12-9 12:51
拥有超过 30 年的学术出版经验,Irene Hames 博士是一位独立研究出版和同行评审的专家,她还曾担任过英国科学技术委员会(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mittee)下议院的专家顾问,并帮助出版《 科学发表中的同行评审 》(Peer Review in Scientific Publications)报告。Hames 博士是 Wiley Blackwell 和实验生物学学会联合出版的《植物期刊》(Plant Journal)创始责任编辑,同时也是《科学期刊里的同行评审与论文管理》(Peer Review and Manuscript Management in Scientific Journals)一书的作者,该书是由 Wiley-Blackwell 与学术与专业学会出版商协会(Association of Learned and Professional Society Publishers,ALPSP)合作发行的。 Hames 博士于 2010 到 2013 年间积极参与发表道德委员会(Committee on Publication Ethics,COPE)的各项活动,担任过会员、总监和董事,曾是 COPE 旗下《道德编辑电子报》的主编和《COPE 文摘:发表道德时间》的编辑,发起了 COPE 案例分类项目, 并编制给同行评审员的 COPE 道德指南 。 现在,Hames 博士是多家企业的顾问,包括科学灵感 (Sense About Science)和国际责任与技术编辑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Managing and Technical Editors)等,她拥有细胞生物学的博士学位,是生物学学会会员,也是学会里研究传播委员会的一员。 在获得细胞生物学的博士学位后,是什么促使妳转而投入学术出版业? 各种机缘巧合。当时我的丈夫换了新工作,我们搬到别的城市,于是整顿新家和找差事做这两件事就撞在一起了,但我还是希望能找到适合的工作,我看到了多年前被我丢在一旁的招聘广告,伦敦一间出版社在找校对和内容编辑,于是我给他们写信表达我的应聘意愿并询问是否有机会造访他们,由此,我开始了10 年的自由职业生涯,并进而发展了许多有趣的学术书籍和期刊的项目案,我发现我很喜欢这份工作。接着一个偶然的机会找上我,让我能运用我的科研背景及出版编辑专业:有人邀请我加入《植物期刊》的创办行列。我几乎毫不犹豫就接受了这个邀请,这也确实成为我人生中相当辉煌的时光,我在该期刊担任了 20 年的责任编辑、维持编辑办公室的运作并监管期刊的发展,能够在这么激励人心的环境与优秀的人一起共事真的很高兴也很荣幸。 那时也刚好是学术出版的变革时代,有许多的创新机会,我加入的时候还没有互联网和电子邮件这些东西,所有的交流都是用电话,而且只有纸本论文,并且通讯是由邮寄方式进行的。互联网的出现带来的第一个改变是在线出版,然后是在线投稿、审稿和追踪,这些不止改善了工作的效率和时间,还让不在一地的审稿人不受时间和经济的限制进行工作。我自己也发展出对学术发表、撰写关于同行评审以及参与不同组织像是担任国际责任与技术编辑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Managing and Technical Editors,ISMTE)的创始委员会成员等广泛的兴趣,还有加入 Sense About Science 咨询委员会,致力消除大众对科学还有医学的误解,协助大众知道该相信什么还有阅读时该小心什么。 发表道德委员会(COPE )是什么?妳为什么加入? 发表道德委员会(Committee on Publication Ethics,COPE)是一个会员组织,为编辑和出版商们提供出版/发表道德方面的建议,特别是如何处理研究与发表不端的问题。COPE 是在 1997 年由几位医学期刊编辑在伦敦开会讨论道德问题时产生的,现有 9,000 多名会员,囊括所有学术领域。它是咨询单位,提供教育和实践资源和指南,并设有论坛来协助会员分享讨论他们遇到的问题。COPE 有许多指南已成为行业标准,比如撤稿指南。我们也期望 COPE 的会员也遵守 COPE 给期刊编辑的行为守则。COPE 正刺激并引导在发表道德上快速发展或有争议的议题,例如,2011 年 5 月 COPE 开始发表有关主编们互相分享不端行为、匿名举报人的回应的信息,还有编辑该如何应对抄袭等的讨论文档。 我的期刊多年来一直是 COPE 的成员,我国定会参加年度研讨会,当时的成员主要来自生物医学领域。我知道 COPE 提供的东西是非常有价值的,对像我们这种基础科学的期刊来说是重要且相关的,我们都看到了越来越多发表道德方面的问题。当有人来问我要不要加入的时候,我感到很荣幸并参与选举(所有的协会会员都是由会员选出的),也成功了。我在 2010 到 2013 这三年中间担任过其中一个分支委员会的会员,也参与了担任过一次 COPE每季发行一次的《道德编辑电子报》的主编,还有之后的《COPE 文摘:出版道德实践》月刊的编辑。我也发起了 COPE 案例分类项目,并编制给同行评审员的 COPE 道德指南。作为 COPE 的发展管理团队的一员,我的工作是需要很多时间和承诺的(工作是自愿的),但是非常有意义,而且可以回报学术界,我会继续作为其校友成员来代表 COPE。 发表道德这个议题这几年是怎么演变了? 现在,所有的学术领域都面临着生物医学期刊多年来经历的道德问题:没有任何领域可以幸免,许多期刊不止遇到更多问题,还越来越复杂。要解决道德问题需要很多时间,而且需要细腻的外交手腕和适当的专业。大约 7、8 年前,一些出版商体认到提供 COPE 准备的支持与建议给他们的编辑能够带来的好处,于是会员数在一年的时间里(2006年到2007年)从 350 成长到 3,500 名,足足有十倍至多。虽然 COPE 的很多资源都是免费的,但是有一些只是开放给会员,比如针对个别案例提供建议、免费参加 COPE 研讨会、登录在线学习网站(COPE在线学习网站是提供给新加入的编辑发表道德教育资源的平台,对有经验的人来说就像新人一样的角色)等。 COPE 一直尽力为会员提供需要的资源。近几年来制作了撤稿、研究机构与期刊协作科研诚信案例、道德评审员等指南。我在 2013 年与另一位协会成员 Charon Pierson、COPE 主席 Ginny Barbour还有运营经理 Natalie Ridgeway 一同指导了一个项目案,找出编辑和出版商向 COPE 回报最常见且有害的问题,看看是否有特定趋势,据此来发展信的资源,我们总共归纳出 18 个信分类还有 100 个关键词(已发布在 http://publicationethics.org/cope-case-taxonomy ),所有的 COPE 案例也全部重新分类和分析,初步结果发表于 2013 年 9 月的国际同行评审和生物医学出版会议(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Peer Review and Biomedical Publication)上,而加入关键词分析的更新消息则是在 2014 年 3 月在布鲁塞尔举办的 COPE 欧洲研讨会上发表(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观看这个视频: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VwdXPthUX4 ) 许多科研诚信方面的问题只在发表或投稿后才爆发,在研究阶段有越多的问题也意味着编辑和期刊要处理的问题越多,我从过去的经验知道有些道德问题是由于知识不足和疏忽,但当然有科研人员的发表压力与日俱增导致的可疑或不端行为,英国纳菲尔德生物伦理学委员会(Nuffield Council on Bioethics)目前正在进行英国的科研文化调查,试图找出不同的研究环境因素会如何影响在不同生涯阶段中科学家的工作和行为,包含各式科研道德方面的问题,相信学术发表界都会对这个调查结果深感兴趣( http://nuffieldbioethics.org/research-culture )。 原文来自于 意得辑Insights 使用意得辑任意服务赠 《英文科技论文写作的100个常见错误》 1本 清华大学出版社在售,原价58元 年终预存 最高返4500元稿费,或1000元京东卡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233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为何复制研究很少被发表?
热度 1 editage 2019-12-9 12:47
科学飞速进步的今日,每天都有新发现,在这样的情况下,复制研究可视为科学进步很重要的一环。 任何研究或发现的有效性对科学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比如 心理学家 Daryl Bem 的一项研究 因为其结果无法被复制而引起极大的争议;有时候研究人员得到的研究结果是一次性的,在不同情境下的结果可能不一致,而任何被接受、可发表的研究结果都应具有可复制性。    重复进行已存在的结果的实验称为复制研究 , 进行复制研究时,研究人员使用同样的方法但采用不同变量如不同的主体和情境,借此决定该研究是否可延伸运用在不同地点、文化、年龄层、性别等。科研论文总是包含详细实验方法的原因之一就是满足复制研究的要求,这些信息让其他科学家可以复制研究了解其准确性。   虽然大部分的科学文献都经过同行评审,但仅通过同行评审不足以验证使用的研究方法及其得到的结果,因此,复制研究在此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美国加州斯坦福大学医学院流行病学家 John Ioannidis 指出 : 大多数 期刊发表 的研究发现都是假的。 成功的结果复制能够证明原来的研究人员并没有伪造行为,所以得到的研究结果并非偶然,同时也可排除因使用特定变量而发展出的随机模式。当研究人员能够远端复制研究,就表示其发现适用于不同情境,此外,透过复制研究能够刺激新研究,例如研究员复制药物A能杀死伤寒菌的结果可能会进一步诱使他想到使用其他药物来抑制伤寒菌或是更详细研究伤寒菌并找到新发现。如此一来,会有更进一步的研究,从而研究会更加精细。   如果说复制研究对科学的好处这么多,为什么这类研究的发表数这么少? 最根本的原因是对发表复制研究的偏见。 大部分的期刊认为发表复制研究是很枯燥的事情,因为复制研究通常没有什么突破性的结果,所以这类研究无法引起期刊的兴趣。而研究人员多半希望能够进行有突破性结果的研究项目,好让他们出名并争取到更多基金。这就是为什么相较于原创研究,复制研究的 论文发表 数寥寥无几。    既然复制研究对科学发展这么重要,有些研究人员认为应该要改变对其的看法,斯坦福大学教授 Gary King 表示 : 「看待复制研究的诀窍是把它当作是一个手段,让自己了解研究使用的实验方法、了解原来作者的思考逻辑、他遇到的问题、为排除问题所设计的解决办法等,而不是复制这个动作本身的目的。复制一个实验或是整个研究对还在摸索的年轻科学家来说是很好的学习。」 支持这个看法的学术人员认为如果能够奖励复制研究并且视之为对科学有贡献的行为,研究人员会更愿意针对先前研究进行复制研究,了解其有效性。    新理论新发现持续地被发表,现在的挑战是如何判断这些研究是正确的并且能够证明是未来研究发现的基础,而复制实验在此便能发挥功效,从而让科学更加可靠及安全。    您对复制研究又有什么看法?如果有机会,您会选择进行新研究还是复制先前的研究? 原文来自于 意得辑Insights 使用意得辑任意服务赠 《英文科技论文写作的100个常见错误》 1本 清华大学出版社在售,原价58元 年终预存 最高返4500元稿费,或1000元京东卡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9403 次阅读|2 个评论
如何解读期刊接受率
editage 2019-12-5 13:55
大多数期刊都会通过接受或拒稿率来分析他们拒绝或接受的论文数量是否过高,并同时监控各种异常趋势。接受或拒稿率取决于期刊投稿论文的质量, 是期刊的内部质量控制标杆,而影响因子则是期刊的外部标杆。期刊不一定在一年的年初就决定该年他们将拒绝 80% 或 90% 的文章;收稿或拒稿率通常会自然地落入一个范围内,有些期刊会定下目标,但是该目标仅作为监测异常收稿或拒稿率的内部标杆,并会逐月变化。 另一个影响接受或拒稿率的因素是系统中的论文数量,大多数的责任编辑和编辑都会密切留意该数量:如果系统中已有足够出版一整期的论文数量,则接收的论文数量可能会受到影响,这也是一份每月可发布 19-24 篇论文的专业期刊所特别关注的。因此,一份每周仅出版 3 篇文章,但一年可收到约 1 万篇投稿的医学期刊,其拒稿率必定比一年只收到 1,500 到 3,000 份投稿的专业期刊要高得多,尽管接受或拒稿率并不是根据投稿论文数量计算,而是根据所处理或考虑的论文的数量而计算的,然而,投稿的数量和质量会直接影响所处理的论文的数量。 大部分期刊考虑到作者可能被低接受率影响而避免在其网站上公布接受率。更重要的是,期刊编辑拒稿时有很多考量,并且会经常为作者提供有用的意见作为反馈。一些专业期刊的确会在优先的基础上拒绝论文,但是这仅仅意味着该论文的研究对于该期刊来说不够新颖或者研究水准不够。大多数编辑在初步审阅论文时,往往会先忽略语言问题而专注于科学内容进行审阅,但如果论文已经经过一个修改或重新投稿周期的话,编辑则会期望并建议作者就语言方面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少数发布接受率的期刊通过期刊网站公布接受率,因此,作者不应将收稿/拒稿率作为选择期刊的基础,尽管从数学意义上来说,较高的收稿率意味着较高的论文被接受的概率。 尽管较小型的专业期刊具有较高的接受率,大多数随机试验还是会向具有较高拒稿率的普通医学期刊投稿,因为普通的医学期刊拥有较高的影响因子和知名度。所以,不要单纯因为拒稿率而阻止你继续向某期刊投稿。与此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尽管专业杂志可能无法与具有较高影响因子和知名度的期刊相媲美,但是这样的专业期刊可能更有益于准确定位到目标受众。 原文来自于 意得辑Insights 使用意得辑任意服务赠 《英文科技论文写作的100个常见错误》 1本 清华大学出版社在售,原价58元 年终预存 最高返4500元稿费,或1000元京东卡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6318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真不适合科研?这些人的回答也许会给你启发
editage 2019-12-5 13:46
做科研,并不是简单的选择一个课题,也不仅仅是找一个你想要钻研的领域,还有一些重要的方面:读博期间和导师的复杂关系、获得研究资金的难度、发表论文的艰辛、收入是否与个人需求相匹配等等。 我想知道是什么让研究人员始终保持前行的动力,因此我联系了他们中的一些人,并希望能为几个简单的问题找到答案。这些问题包括:是什么促使他们从事研究工作?作为研究人员,他们最喜欢这份工作的哪一方面? 也期待在文末看到您的留言~ Moumanti Podder 助理教授,上海纽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纽约大学数学科学联合研究中心 “就基础科学而言,研究之路充斥了崎岖坎坷。你会受到羁绊,因此跌倒、受挫,而在此期间却鲜有机会获得成功。 事实上,我正是被研究工作这种极低的成功概率吸引,并以坚定的决心和不熄的热情义无反顾投身其中 。 即便成功最终没有眷顾我,但对数学问题进行探索的过程本身就是非常值得的。除此之外,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研究人员, 你必须对所研究的课题足够痴迷 。 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我的父母亲以循序渐进的方式慢慢把我带入了当时尚未涉足的高等数学领域。当我试图需求帮助或找他们帮忙时,他们会友好但却坚定地劝阻我不要那么做。他们会给我提示,但不会给我一个完整的答案。这种引导某种程度上唤醒了我思考的欲望。我会不断思考某个问题,直到灵光一现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让我能获得那些虽微小但却弥足珍贵的启发。 在很小的时候,我就已经燃起了在数学领域不断深耕研究的热情。尽管那时的我并不知道成为一名研究员会是什么样子,不知道研究意味着不能犯错,也不知道这段旅途中会要迎接那么多挑战并克服如此多的障碍;但对数学世界的探索所带给我的奇妙和惊叹却一直激励着我。这种感觉就像在美丽、神秘且广袤深邃的森林中漫步一般” Max Craig Kusovitsky (@maxcraigk) 临床社会工作/治疗师、持证临床社会工作者(LCSW)、酗酒及药物滥用问题认证顾问(CASAC),纽约大学临床社会工作方向的在读博士生 “虽然我无法肯定到底哪些因素促成了我现在的研究,但我相信这是多方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也就是说,我的兴趣、所接受的训练、临床方面的经验以及从课外教育获得的知识排列在一起产生了‘良好的反应’,从而以一种跨学科的方式丰富了我在心里学方面的研究想法。因此,我的研究和心理治疗训练关系最为密切,同时以哲学理论为基础探寻采用某种治疗形式和治疗手段背后的深层原因。 众所周知,这仍然会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斗争,但更准确的说这可能是一场孤身奋战的斗争。面对保险公司的种种限制条款,面对心理学界和国家管理机构中的反对派用自己的理解对事实证据所进行引导暗示;我的动力源于对病人和对自己的疗愈。坦白说,我的坚持是为了让自己和病人能免受不必要的痛苦,能无需委曲求全,能不再被那些冠冕堂皇的伪善行为所限,能无需为获得保护而支付高昂的代价。这些比其他任何事都令我有满足感” Ndayisaba Pierre Celestin Editage Insights 用户 “喜欢从事研究工作,因为我天生好奇,渴望学习新事物。成为一名研究员是我梦寐以求的工作。 我的动力源于我相信知识驱动型经济具有相对更强的可持续性 。对我来说,最大的成就是能够为知识界做出一些贡献。因为以这些知识为基础,我们可以制定政策,可以促成改变。 谦和做人是我能在起起落落中一直前行的原因 。它的意思是说不要对周遭环境有太高的预期。当在顺境中时,我会享受庆祝;而在逆境中时,我会接受现实、学习经验、继续前进并期待更美好的未来” Héloïse D. Dufour Cercle Schlumberger 教育研究基金会董事 “ 虽然我读博已经是十几年前的事了,但当时所面临的挑战仍历历在目。读博期间,我曾经花费一年半的时间完全放弃自己之前的主课题并重新开始一项‘周末课余项目’。我曾经感到崩溃并想要放弃研究。 让我最终坚持下来的是我永不满足的好奇心。我想知道自己所问问题的所有答案。虽然我为了攻克生物学方面的一些难题绞尽脑汁,但发现新事物所带来的兴奋感是无与伦比的。我的付出最终获得了回报。这个“周末课余项目”的论文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获得了发表,接着我加入了自己一直崇拜的一间实验室进行博士后研究。后来我发现从自己热衷的其他项目上,我也能获得同样的兴奋感受,例如改变拓展和教育方面的研究文化。作为一名研究人员,我学到的经验是:如何提出正确的问题以及如何严谨地解决问题。这些习惯仍然每天陪伴着我,我永远不后悔开始这趟旅程” 这些人的共同点在于他们都对自己的工作以及这份工作在生活中的位置怀有与生俱来的信念。他们不会把太多精力放在产出或者论文上,而会关注研究的过程,或是作为一名研究人员或学者所需经历的这段旅程。 原文来自于 意得辑Insights 使用意得辑任意服务赠 《英文科技论文写作的100个常见错误》 1本 清华大学出版社在售,原价58元 年终预存 最高返4500元稿费,或1000元京东卡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4980 次阅读|0 个评论
论文撤稿:你该知道的信息
editage 2019-12-4 11:18
什么是撤稿? 虽然大部分的研究论文在发表前会经过同行评审的检查,有时候还是会在发表的文章中发现错误,如果不是很重大的错误,比如通讯地址错误或作者名字更正等小事,一般期刊会发布勘误声明,但如果错误严重到会让人质疑研究的有效性,那么就需要撤稿。撤稿是通知提醒读者有诚信问题的研究,比如先前引起极大风波的 STAP 细胞论文遭到《自然》撤稿 即是一例。作者应该知道撤稿的目的不是要惩罚作者的错误,而是更正研究数据并保持科学的可信度。 为什么论文会被撤稿? 论文只有在有严重到无法用勘误或声明处理的错误时会遭到撤销,根据 发表道德委员会 (Committee on Publication Ethics,COPE)的指南,期刊编辑在遇到下列情况时应考虑撤稿: 有明确证据显示研究发现不可靠,不管是学术不端行为(如伪造数据)或诚实的错误(如计算错误或实验错误) 研究发现已经发表在别的地方而且没有适当引用、取得同意或说明(复制研究适用)。 抄袭剽窃 不道德的研究 然而有时候期刊会因为害怕影响自己的声望而不提供明确的撤稿原因,他们担心读者会质疑期刊的同行评审过程。驻纽约记者暨 Retraction Watch 博客 创始人 Ivan Oransky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建议设立期刊 透明指数 (transparency index),利用撤稿声明清晰度等指标来排名,利用这个指数来帮助人们了解为什么论文无法证明研究可信性。不过,如果是作者自发性的撤稿,撤稿原因不明的问题仍然存在。 谁能撤稿? 虽然做出最终撤稿决定的人是期刊编辑,但不管是作者或是期刊编辑都能够发起撤稿,很多时候撤稿是由编辑与作者联合发出的。编辑会要求询问作者撤销有问题的论文,但如果作者拒绝的话,编辑就会自己撤销稿件。 如果期刊编辑决定要撤稿,会怎样? 最常出现的情况是期刊编辑收到研究论文有错误的信息,然后展开调查,如果调查发现是不端行为,便会发出撤稿通知。根据 COPE ,撤稿内容需说明论文被撤销的原因并提供该论文的完整引用信息,点击 这里 看到撤稿声明范例。此外,被撤销的文章依然公开存在网路上并清楚标示撤销字样。COPE 建议撤稿声明应该: 链接到所有能存取撤销文章的地方,像是所有的电子版本 清楚识别已撤销的论文,像是在撤稿声明标题提及论文标题和作者名字 他人能清楚辨认这是撤稿,不与更正、勘误、评论等声明混淆 及时公布以尽量减少误导出版物的不良影响 对所有读者免费公开,不需任何登录或注册要求即可看到 说明是谁撤销稿件 说明撤稿的原因,是学术不端行为还是诚实的错误 避免具有毁谤或中伤涵义的内容 撤稿是科研发表界广泛讨论的议题,而科研人员争相发表论文的压力更是 近年来撤稿率不断升高 的原因之一,虽然撤稿是科研发表不可避免的一环,但作者应该注意撤稿的含义并积极避免。 原文来自于 意得辑Insights 使用意得辑任意服务赠 《英文科技论文写作的100个常见错误》 1本 清华大学出版社在售,原价58元 年终预存 最高返4500元稿费,或1000元京东卡
个人分类: 国际级写作与风格|0 个评论
论文撤稿:你该知道的信息
editage 2019-12-4 11:18
什么是撤稿? 虽然大部分的研究论文在发表前会经过同行评审的检查,有时候还是会在发表的文章中发现错误,如果不是很重大的错误,比如通讯地址错误或作者名字更正等小事,一般期刊会发布勘误声明,但如果错误严重到会让人质疑研究的有效性,那么就需要撤稿。撤稿是通知提醒读者有诚信问题的研究,比如先前引起极大风波的 STAP 细胞论文遭到《自然》撤稿 即是一例。作者应该知道撤稿的目的不是要惩罚作者的错误,而是更正研究数据并保持科学的可信度。 为什么论文会被撤稿? 论文只有在有严重到无法用勘误或声明处理的错误时会遭到撤销,根据 发表道德委员会 (Committee on Publication Ethics,COPE)的指南,期刊编辑在遇到下列情况时应考虑撤稿: 有明确证据显示研究发现不可靠,不管是学术不端行为(如伪造数据)或诚实的错误(如计算错误或实验错误) 研究发现已经发表在别的地方而且没有适当引用、取得同意或说明(复制研究适用)。 抄袭剽窃 不道德的研究 然而有时候期刊会因为害怕影响自己的声望而不提供明确的撤稿原因,他们担心读者会质疑期刊的同行评审过程。驻纽约记者暨 Retraction Watch 博客 创始人 Ivan Oransky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建议设立期刊 透明指数 (transparency index),利用撤稿声明清晰度等指标来排名,利用这个指数来帮助人们了解为什么论文无法证明研究可信性。不过,如果是作者自发性的撤稿,撤稿原因不明的问题仍然存在。 谁能撤稿? 虽然做出最终撤稿决定的人是期刊编辑,但不管是作者或是期刊编辑都能够发起撤稿,很多时候撤稿是由编辑与作者联合发出的。编辑会要求询问作者撤销有问题的论文,但如果作者拒绝的话,编辑就会自己撤销稿件。 如果期刊编辑决定要撤稿,会怎样? 最常出现的情况是期刊编辑收到研究论文有错误的信息,然后展开调查,如果调查发现是不端行为,便会发出撤稿通知。根据 COPE ,撤稿内容需说明论文被撤销的原因并提供该论文的完整引用信息,点击 这里 看到撤稿声明范例。此外,被撤销的文章依然公开存在网路上并清楚标示撤销字样。COPE 建议撤稿声明应该: 链接到所有能存取撤销文章的地方,像是所有的电子版本 清楚识别已撤销的论文,像是在撤稿声明标题提及论文标题和作者名字 他人能清楚辨认这是撤稿,不与更正、勘误、评论等声明混淆 及时公布以尽量减少误导出版物的不良影响 对所有读者免费公开,不需任何登录或注册要求即可看到 说明是谁撤销稿件 说明撤稿的原因,是学术不端行为还是诚实的错误 避免具有毁谤或中伤涵义的内容 撤稿是科研发表界广泛讨论的议题,而科研人员争相发表论文的压力更是 近年来撤稿率不断升高 的原因之一,虽然撤稿是科研发表不可避免的一环,但作者应该注意撤稿的含义并积极避免。 原文来自于 意得辑Insights 使用意得辑任意服务赠 《英文科技论文写作的100个常见错误》 1本 清华大学出版社在售,原价58元 年终预存 最高返4500元稿费,或1000元京东卡
个人分类: 国际级写作与风格|10990 次阅读|0 个评论
谁算是论文共同作者?
热度 1 editage 2019-12-4 11:15
案例 作者向期刊投稿后收到“大修后接受”(accept with major revisions)的结果。 审稿人建议做一些新的实验和分析,如此文章便能被接受,这些修改需要重新进行大量的工作,但作者在两位同事的帮助下完成了审稿人提到的修改,在期限内提交了修改过的论文。作者觉得如果没有同事的帮助,他不可能完成所有的修改,所以他决定给他们应得的回报,将他们的名字列入论文共同作者。 然而,编辑在几天之后联系他,质疑新共同作者一事,他非常惊讶,编辑想知道新加入的作者对文章做出了什么贡献,同时建议如果这些人不满足 ICMJE 所列的署名权标准,应该将他们的名字放入致谢而不是作为共同作者。 这位作者联系了意得辑,请我们帮忙确定新加入的共同作者是否满足了署名权标准。 采取措施 我们详细地询问作者关于新加入的两位作者个别做出的贡献,作者表示其中一位做了全部的统计分析并且帮忙对新的分析进行阐述,他还帮忙重写了论文的某个部分。 另一个人则是采购了在修改期时进行的一些重要实验所必需的试剂。 基于 ICMJE 定义的作者资格,我们的发表专家得出了结论,这两个人中的第一个人符合作者资格,因为他 对分析做出了贡献并且为研究解释了数据 修改论文加入新的发现 核准工作达到可以发表的状态,并同意为这些工作负责 然而,第二个人的贡献不足以列为共同作者,他仅仅帮忙购买试剂;他既没有帮助获取数据,也没有在分析或者修改论文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建议将他的名字列入致谢而不是共同作者。 作者表示同意我们的观点并且回复编辑,他只要将一个人作为共同作者,而另一个人则是加入鸣谢,他还明确地列出每个人所做出的具体贡献,编辑对这样的安排表示满意,然后将论文送出发表。 总结 根据 ICMJE 准则 ,作者必须符合以下所有资格: 对课题概念或者设计、数据获取、分析或者解释作出重要贡献 撰写工作,或者对重要的知识内容进行关键修改 核准最终发表版本 同意对工作的所有方面负责,确保对工作任一部分的准确性与完整性相关的问题得到适当的调查和解决。 不是所有的期刊都会要求列出作者的具体贡献:共享声明并非投稿必要项,但是在投稿信中列出 每位作者的贡献 被视为良好发表实践。不过,如果是在修改阶段改动作者名单,作者一定要提供作者贡献解释,避免事情复杂化。 原文来自于 意得辑Insights 使用意得辑任意服务赠 《英文科技论文写作的100个常见错误》 1本 清华大学出版社在售,原价58元 年终预存 最高返4500元稿费,或1000元京东卡
个人分类: 国际级写作与风格|3227 次阅读|1 个评论
科研写作应注意的敏感词
editage 2019-12-3 12:43
准确性、简要性和客观性对科学写作至关重要,作为编辑或作者,我们应避免使用不敏感的语言和有缺陷的术语,而造成无意的偏差。我们需要记得,写作生成思想,因此在进行与以下主题相关的写作时,应使用包容性的语言。 残疾: 使用“以人为本”的语言:通过将人物名词置于残疾状况之前来强调人物,而不是残疾状况(如 people with amnesia 而不是 amnesiacs ,或是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而不是 the disabled)。避免使用情绪化或判断性的词语,如,cripple(跛子)、victim(受害者)、deformed(畸形)、retarded(智障)、confined(坐困)、suffer(受苦)和afflicted(受折磨)。例如,避免使用 quadriplegic victim confined to a wheelchair,而是以 person with quadriplegia who uses a wheelchair 来代替)。此外,也不应使用偏斜分组,如 Normal 与 Disabled 比较。 性别/ 社会性别: 性别 (sex) 指的是一个人的生物组成(男性/女性),而社会性别 (gender) 是指与特定性别(男/女)相关的社会或行为角色,应按研究学习设计的要求进行区分。社会性别方面,在泛指男女双性时,不应使用 he 或是 men (men 亦可解释为男人的复数)这一类社会性别词语(并非所有的护士都是女性,也不是所有的医生都是男性,事实上,只有约 50% 的人类是男性!)。性别代词所造成的性别偏见可通过以下方法予以避免:(1)使用复数名词或代词(将 As an engineering student, he... 修改改为 As engineering students, they...),(2)将 When an intern works with patients, she gains experience 改写为 Working with patients lends experience to interns,或者(3)将代名词更换为冠词或名词,如 In the laboratory, he should... 改写为 In the laboratory, the technician should...)。 种族: 种族可能是某些医疗条件的诱发因素,因此应确保种族和族裔名称的准确性,并避免使用可被视为负面的术语。种族反映个人与生俱来的传统或生物特征,而族裔则是在学习中形成的文化传统和行为。种族和族裔群体皆为专有名词,因此需要大写。非裔美国人(African-American,仅适用于非洲裔的美国公民)和黑人 (Blacks) 都是可以接受的;亚洲人 (Asian) 已经取代了东方人 (Oriental) 的称谓;而美洲印第安人 (American Indian) 和美洲原住民 (Native American) 也都是可以接受的用法。在可能的情况下,请指定来源国(如亚洲中的韩国、日本或印度)。Non-White 是不正确的术语;正确的做法为指定所有非白人的种族。 年龄: 在儿科研究领域,均采用如婴幼儿、儿童、青少年和年轻的成年人等年龄群体,但年龄范围随研究而不尽相同,因此应予以指定。男性和女性指 18 周岁以上的个人。elderly 不可作为名词,应以 older persons、elderly people 取而代之。 性取向: 科学报告中倾向于使用 sexual orientation,而非 sexual preference。应确切地指明女同性恋者 (lesbians) 和男同性恋者 (gay men),而非将其统称为同性恋 (homosexuals),在不明确的情况下,应加入其性别(例如 gay men 而不仅仅是 gay)。应对性行为和性取向进行区分,因为某些个人可能与同性伴侣进行性活动,但并不会自认为是男/女同性恋者。 使用意得辑任意服务赠 《英文科技论文写作的100个常见错误》 1本 清华大学出版社在售,原价58元 年终预存 最高返4500元稿费,或1000元京东卡
个人分类: 国际级写作与风格|5327 次阅读|0 个评论
作者无需被“修改重投”的决定给吓到
热度 1 editage 2019-12-3 12:42
案例: 一名作者,同时也是我们的客户,接到了大修这样的评审意见,看到审稿人的问题还有反馈(80)、问题的复杂度以及需要修改的程度,作者决定不要修改论文重投同一期刊,该期刊是领域内的顶级期刊之一,而后把没做修改的论文改投影响因子低很多的期刊。当我们询问作者这么做的原因,他说大动干戈地修改重投比重新排版改投省时的多,而且分数低的期刊接受率高,而且是不需修改就可以发表。 策略: 虽然我们尊重作者的决定,但我们决定举出一些原因建议 修改重投 同一期刊,请作者重新考虑,以下是我们希望作者注意考虑的几点: 1. 改投新期刊意味着新一轮同行评审,可能会花更多的时间 2. 即使论文改投别的期刊,仍有可能遇到同样的同行评审员,得到相同的意见 3. “大修重投”这个决定,代表审稿人和期刊编辑在论文中看到潜力,他们认为通过修改,论文可达到期刊的发表水平 作者同意修改稿件,但他也承认无法完全理解审稿意见,也不知该怎样着手修改稿件,于是我们帮助作者对审稿意见进行分类,例如,方法上的质疑、研究结果呈现、参考文献的引用缺失、修改稿中需要有数据/表格等。一旦这 80 多条审稿意见被拆成不同的小组,作者意识到只有 6 大问题需要解决。随后,他在指定时间内修改了稿件,不仅如此,我们还帮助他编校了修改稿的语言文字以及给审稿人的回复。最终,同行评审员对修改后的稿件表示满意,并接受发表该论文。 概要: 收到严厉的审稿意见可能很令人沮丧,而 回复审稿意见 更具挑战性。作者往往感到被大量而复杂的审稿意见淹没,无法对这些意见做深层次的分析,来评估自己是否可以完成这些修改。可以理解,在研究已经完成、论文就绪的情况下要再进行重大修改或者再做一次实验是很困难的,但是,通过细小的改写、增加一些初步数据、剔除不适合的数据、或者对统计数据重新分析往往就能 满足审稿人的建议 。同行评审意见是让论文接受发表的第一步, 作者应该对这些意见给予高度重视 ,因为这些意见肯定能够使科研成果得到更好的呈现。 使用意得辑任意服务赠 《英文科技论文写作的100个常见错误》 1本 清华大学出版社在售,原价58元 年终预存 最高返4500元稿费,或1000元京东卡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5063 次阅读|1 个评论
期刊日趋国际化,编委却没跟上节奏
editage 2019-12-2 13:44
我们今天所谓的“科学”很多都是根据期刊论文的相关指标产生的。也就注定了多数讨论集中在谁能搞出能发表的研究,以及哪个出版商愿意让他们发表。 佛罗里达大学的科学家团队对这种情况进行了研究,发现里面有很大问题。他们具体调查了哪些科学家在哪本期刊上发论文,是由谁决定的,发现学术看门人大多来自更发达、更富裕的国家。 这些人指的是身为期刊编委的编辑。佛罗里达大学团队发现,在过去的 30 年里,这些期刊编委会的成员几乎完全没有变化。即使发展中国家比以往任何时候发的论文都多,也没能打破这种格局。 大家都希望,在期刊变得更加国际化的情况下,来自不同地区的人能进入编委会,而上述发现让这一希望磨灭了。 Emilio M. Bruna 及其团队分析了 24 个期刊,发现拉丁美洲、亚洲和非洲的编辑名额很少。“即便在今天,还有超过 50% 的编辑来自英美两国”佛罗里达大学科学家兼研究 PI Bruna 告诉 The Wire :「这反映出不平衡的期刊国际化。」 这一发现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因为这些编辑是科学知识的守门人。除了从某种程度上检查作者的研究效度,他们还决定哪些研究会发表,会对同行“可见”。来自发达国家的科学家把决策阶层的肥差占掉一大半的现象值得人思考。同质化的编委会可能会优先考虑某些研究领域,同时排斥其他领域,对发展中国家的科学家置若罔闻。 例如,在界定论文影响力时,有本地级别和世界级别之分。 「 一些发达国家的问题只能算本地级的,但由于发达国家研究人员数量庞大且派系分明,区域问题就可能被上升到更高层面。 」印度科学教育研究所 (Indian Institute of Science Educationand Research, IISER) 的生态学家 V.V. Robin 告诉 The Wire 。 丰富性和多样性 这不是个新概念。年轻的巴西科学家 Bruna 常听人这么说。「我同事常说编辑是不会对我们的论文感兴趣的。所以我决定找出这些编辑都是谁,从哪来。」 20 世纪 80 年代第一次有人注意到了编委组成的地域偏见,在这之后各学科的研究人员都试图记录这种现象,但几乎所有人都只进行了很短时间的采样,比如一两年。 这是 Bruna 团队增大样本的原因之一。他们分析了 24 本著名生态学期刊在 1985 年至 2014 年发表的文章。“我们把范围缩小到生态学,因为它是一门基于实地的学科,要对当地问题熟门熟路”, Bruna 说道。所以,他和同事推断,比起其他更依赖实验室的领域,生态学的地理偏见会更突出。 他们调查了每一位编辑加入编委会时的原籍地、原籍国和国家人均收入。然后以年为单位列出编委成员表一些非常具体的问题,例如在某年雇佣了多少位编辑,其中有多少是欧洲人,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什么规律和变化。 调查结果和生态学属性相映成趣。“在生态学中,丰富性和多样性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 Bruna 说。 有 15 种鸟的森林比有 10 种鸟的森林更丰富。不过,假设两片森林都有 15 种鸟,一片森林中大部分是乌鸦,另一片森林中看到乌鸦、鹰、麻雀和啄木鸟的几率差不多,那第二片森林就更具多样性,尽管这两片森林的丰富性一样。 同样,研究发现编委会虽然变得更具多样性,但丰富性却没有提升。 他们发现 1985 到 2014 年间编委会的平均人数几乎翻了四番。自然会有发展中国家的编辑加入编委会,但成员的丰富性却不怎么样。 Bruna 举了一个很好的例子:“像印度这样科学家众多的大国,跻身编委会的编辑名额比瑞典少,就能证明这一事实。” Bruna 团队还发现,当把人均收入作为筛选标准时,即使期刊会从缺乏代表性的国家地区选人也会在矮子里拔将军,最终还是会选些来自富裕国家的编辑。例如,如果一家期刊想把亚洲科学家招入编委会,比起印度和印尼,他们更有可能从日本和新加坡中选。 按比分配 此外,还有另外一种方法可以解释这种不平等。一些研究领域需要更多的经济投入。就像印度科学院院长 Ramakrishna Ramaswamy 说的,“编辑要输出这些领域的研究”。那些基金短缺的项目会青睐日本多过印尼。 但是还有一个被忽视的深层问题。 像 Bruna 说的,在顶级期刊上发表论文并不是影响编辑招募的唯一标准。发展中国家的许多科学家都在有名的期刊上发过论文。但论文发在哪或是哪里人都不是决定因素。 相反,提名通常从编委会内部产生。编委成员通常更愿意举荐同事,为知根知底的人担保更放心。随着时间的推移,圈子越来越闭合,偏见不断被放大。 因此,和偏远地区的科学家不熟、没接触过都可能成为推荐的限制因素。无端减少了一些人被招募的机会,即便他们没有任何过错。 「翻黄页上可行不通,你得知道对方确切的联系方式。」 Ramaswamy 说道。 国际会议是建立人脉的好机会,但印度科学家很少参与其中,可能是因为缺少经费支持。越是没有条件去学术社交,就越没人认识,机会也就越少。 “另一方面,不去社交也可能让他们措施获得研究经费的机会如此往复,恶性循环”, Ramaswamy 补充说。 欧洲编辑可能会忽略一个对南亚来说很重要的研究。但编委里如果有个南亚编辑就会对这事儿更上心, ta 至少会比欧洲编辑更频繁地查看该研究对当地人的影响,是否因地制宜地给出解决方案。 在全球问题对低收入国家影响最严重的今天,期刊按比纳入不同地域的编委对解决不平等非常重要,反之亦然。大量砍伐东南亚泥炭林会使大气中增加大量的二氧化碳,加剧全球变暖。与此同时,疟疾在柬埔寨比加拿大普遍得,但有记载的却很少。 这种温水煮青蛙型偏见可以通过增加编委会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来解决,特别是当发展中国家不缺合格科学家时。 Bruna 团队发现, 2014 年发展中国家研究员在被调查的 24 本期刊上发表论文总数是期刊编辑人数的 3 倍。虽然来自发达国家作者的论文更多,但期刊起码应该做到让编辑和作者人数成正比。 使用意得辑任意服务赠 《英文科技论文写作的100个常见错误》 1本 年终预存 最高返4500元稿费,或1000元京东卡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4220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研人:心理得了病,还不敢说
热度 3 editage 2019-12-2 13:37
这篇文章是意得辑找我约稿的,一开始我还拿不准写什么。后来想到,个人经历也许是比较好的切入点,于是决定说一说这个话题: 学术界的沉默效应 。 学术圈内最大秘密,也许就是秘密总是“秘密地”滋生发酵。许多话题都是“咱也不知道,咱也不敢问”,大家生怕影响前途,甚至丢了饭碗。这些避而不谈的话题,有可能是生育、精神健康,又或者涉及科研本身,比如论文稿件被拒,基金申请失败。虽然精神健康早已成为大众热议话题,但时至今日, 是时候关注学术人士的精神健康了 。 作为科研工作者,我自己也历经过各种心理问题的困扰。我知道周围共同读研的人同样有各类心理问题,但大家都保持沉默。这些问题的开始阶段也许只是失眠或者“冒充者综合征”,但之后会慢慢发展成: 我知道自己的心理状况出了问题,但就是不知道怎么走出来 。 原以为,只有读研读博阶段的学生才会有大量的心理问题,但事实上, 心理问题弥漫于整个学术圈 。当我向同学,老师,甚至学校管理人员寻求帮助时,发现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苦衷,比如tenure track 相关的担忧。更让人不寒而栗的是, 当他们向别人寻求心理支持时,得到的建议多数是“保持沉默” 。 心理健康污名化存在于社会的每个角落,而在学术界有可能最为严重。究其原因,也许是这个圈子掌权的人会不惜一切代价地去掩盖这一问题。说回我自己,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一词一句我都得通读好几篇,生怕把自己描述成懦弱无能。 其实读本科的时候,我们心理问题就开始萌芽。自己一心一意想读研,但因为各种原因,本科最后一年感觉各种凌乱,出现心理问题周围的人或许也能感觉到。去找敬重的人写推荐信,他们说,给我写推荐信没问题,但要求我抽出一段时间让自己平复。我当然理解他们的好意,我也觉得休息一年调整自己没错。但那个时候,我第一听到这种说法: 无论能力多出众,心理健康是继续深造的另外一道坎 。 一年后,我申请读研,以上提到的这种说法似乎又一次被强化。在准备申请材料时,有一所院校要求招生顾问填写申请人的“性格”(temperament),但事实上,这指的就是心理健康。虽然我最终被录取了,也在这所学校就读,但自己的心理状况被他人评价,还是觉得很不舒服。 硕士阶段, 我听到各界最多的忠告就是“装糊涂”(thick-skinned),我发现这也是对的 。做学术,本来就是各种拒绝应接不暇,应当尽早学会应对。慢慢地,我也变得坦然。无论是稿件还是基金被拒,我都视为“人生一课”。曾经让我落泪的糟心事现在也可以头发甩甩,红酒一杯—— 稿件拒了投下家,基金拒了继续申。到后来,我似乎意识到了“装糊涂”的真谛 —— 凡事慢半拍,别过于敏感。 转眼读博,我居然发现我的同事朋友都和我一样心理问题重重。某天和闺蜜喝酒,她说自己总是间歇性焦虑,持续性恐慌。我笑了笑,表示完全理解她的心态。那一刻,我也开始意识到, 心理问题大概是太普遍了,以至于人们都已经麻木,就算再严重,也只是闲聊的谈资 。再进一步思考,我意识到,其实我们一直被灌输一种观念,那就是:心理健康关乎我是否真的优秀,所有忧郁,焦虑统统都得自我消化。这种沉默导致人与人之间的认知偏差,导致无法给予足够的同情,也不能给出正确的建议。 学术圈的心理健康切切实实存在,并非空穴来风。就拿导师来说,他要带你好几年,期间有可能一直让你产生心理问题。但要知道,他们也是“过来人”,同样在那种互相缄默的环境中应对心理问题。也许他本无恶意,只是没有给予足够同理心;也许他因为你的懦弱尝到了权利的滋味和快感。但无论是那种情况,在我看来,最终还是会以沉默告终。 今年早些时候,有人向我诉说了自己严重的心理问题,我当时也非常担心她的处境,于是向相关的人反应了情况。但得到的反馈却让我失望透顶,原以为会得到同情,结果却引来了指责和怒气。 在学术界,面对伤害只能硬扛,却没人想过解决,这让人匪夷所思 。 本文作者要求匿名。 使用意得辑任意服务赠 《英文科技论文写作的100个常见错误》 1本 年终预存 最高返4500元稿费,或1000元京东卡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2795 次阅读|8 个评论
英语不好真的会影响发表机会以及科研影响力吗?
editage 2019-11-29 14:13
英语不好可能会延迟科研的发表,最近英语科学周刊《新科学人》发表的文章指出,英语不好是“使一些科学家处于劣势的另一个因素。诱导性多能干细胞方面的先锋,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员 Rudolf Jaenisch 认为,一些来自亚洲的论文由于表达不够好,以至于很难对其进行评估。” 1 该篇题为“论文线索:干细胞内部之争”的文章探讨了为何美国实验室的论文能比其他干细胞研究实验室的论文更快发表。 糟糕的英语不仅包括了错误的拼写、语法、标点符号,也包含不正确的句子构造、非惯用的表达方式以及能将评审员的注意力从文章内容转移至怪异的风格运用。事实上,被审阅的科研论文是否出自英语为母语的作者与判断论文本身的科学价值是无关的,然而,却可能延迟稿件评审以及后续的编辑工作。语言上的一些错误不过是研究论文中的一些小瑕疵,评审员可能根本注意不到这些,然而,过多的错误必然会对研究论文造成负面的影响。在最坏的情况下,评审员会因为语言太糟而无法对论文作出评估。 如果研究论文的语言水平不够好,即使在发表后,读到该论文的人也可能较少,特别是与其他在主流英语期刊发表的论文相比。因此该类论文被引用的可能性也较小,从而降低了其科研影响力。 如果英语不是你的母语,你可以厌恶那些英语流利的人拥有的不公平优势。然而,并非所有母语为英语的人都能书写完美的英语:你只需浏览 Paul Brian 的网站 https://brians.wsu.edu/common-errors/ 便可得知,上面列举了英语为母语写作中所出现的常见错误。反过来想,你能确定你用母语写的所有内容都是正确的吗? 因此,问题是你是否愿意投入心力改进英语?能够良好地运用任何一种语言写作是一种技能,即便该语言是你的母语。如同任何其他的技能,语言也可通过实践和充足的指导来掌握,而运用第二语言写作则是一种需要通过不断磨练才能掌握的技能。另一方面,你可能认为与其将时间花在学习英语上,还不如利用这些时间进行科学研究,其实,你也可以请文字编辑来帮你改善你的科研论文。 意得辑科研双11 ——优质润色0元享 【免费查重】 使用意得辑任意服务再赠 《英文科技论文写作的100个常见错误》 1本 年终预存 最高返4500元稿费,或1000元京东卡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3421 次阅读|0 个评论
所有的抄袭都该撤稿吗?
editage 2019-11-29 14:06
抄袭(剽窃) 通常是 论文撤稿 的背后原因,不过,任何形式的抄袭都该被撤稿吗?凝聚态物理学家暨印度高校基金委员会总监 Praveen Chaddah 博士在 Nature 上发表的文章中提出了这个问题: 与其将撤销抄袭论文当成一个法则,期刊编辑在决定撤稿前难道不该尝试了解作者的动机吗? Chaddah 博士进一步说明,有意抄袭/科研不端应该与 意外抄袭 分开来看,他将抄袭分成以下类别: 文字抄袭:在引言和/或结论章节直接复制使用他人的论文内容成为文字抄袭,涉及文字抄袭的作者很有可能是英文技巧不够纯熟,而 英文又是科研发表的主导语言 ,这导致「未标注来源的复制文字成为撤稿的常见原因」,Chaddah 博士表示。 方法和结果章节抄袭:这类的有意抄袭是作者在未注明的情况下复制他人的研究思路当作是自己的,如 SciElo in Perpective 发表的一篇文章 所说,如果同样的方法意见多次在其他研究中使用过,研究人员很难再写出原创文字,而他们最大的错误是未加注原始出处。 文字抄袭无疑是不道德的行为,但如果进一步比较,这不若方法和结果章节抄袭严重,因为后者是剽窃他人的研究当作自己的,文字抄袭很容易用查重软件抓出来,但剽窃思想和数据不容易被发现,除非有熟悉领域内文献的专家进行深度检查或是进行文字比较。虽然抄袭属于科研不端行为,但不是所有的抄袭都是有意的。当然,判断抄袭行为是有意还是无意对期刊来说不是件简单的事,不过这个细微的区别可能成为决定一个好的研究是否可以发表的重要关键。 期刊编辑通常在发现抄袭情事时会采取撤稿的决定,因此那些奠基在先前研究上复制文字的研究面临撤稿,而剽窃他人研究思路的研究反而被发表了,这样的情形实际上是伤害了科学而非捍卫诚信。为了扭转这个情况,编辑应考虑到撤稿是为了警告读者有可信度问题的研究而不是惩罚,因此,因为作者能力限制无法改写信息或无法更好的包装他们的原始研究结果所造成的文字抄袭,期刊可以发出更正通知而不是撤稿。 Chaddah 表示:「对科学家来说,研究是一种创新企业,剽窃研究思路是给研究的心脏一击」,所以当期刊编辑偶然发现抄袭内容时,进一步调查决定情况的真相,摒弃一般直觉拒稿的做法,因为这可能让科研进步带来损失,站在为科学好的立场做出最后决定。 意得辑科研双11 ——优质润色0元享 【免费查重】 使用意得辑任意服务再赠 《英文科技论文写作的100个常见错误》 1本 年终预存 最高返4500元稿费,或1000元京东卡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3394 次阅读|0 个评论
重复发表和一稿多投
热度 1 editage 2019-11-29 11:00
概述 符合道德规范的科学研究与 论文发表 行为是学术诚信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今天,大多数期刊都敏锐地意识到:他们应公布关于这类问题的政策,并期望作者“了解并遵守最佳发表行为准则” 5 。本文将讨论两种普遍存在且又相关的违规发表行为 —重复发表与一稿多投。本文内容引用了相关的国际出版行为准则。 7-10 重复发表 重复发表是指某作者发表与自己已发表论文大体相似的论文,而且不注明来源也未经原版权持有者同意。 7,11,12 原论文和新论文可能存在着没有意义的差别,例如:采用新标题或经过修改的摘要,但是数据集和研究结果完全相同。 13 为什么重复发表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未经允许及/或确认的论文重复发表是一种严重违反发表道德的行为,其理由如下: 大多数情况下会侵犯版权,论文的版权属于期刊而不是作者;因此,作者不能随意重复发表论文。 11,12 可能误导实验性证据,因为本学科的研究者会将某组结果误解为两组(因为研究结果分别包含在两篇独立的论文中)。7由于实验性研究是制定政策和其它医学/科学决策的基础,因此,这是个严重的问题。 13 这相当于“自我剽窃”,因为其涉嫌使用其它作品的材料而未注明出处。 14 导致编辑和评审资源的浪费。 7,13 不合理地占用竞争激烈的有限期刊空间,减少了其他作者的论文发表机会。 13 是一种“不良学术现象” 12 ,其后果可“最大限度地降低研究对文献的贡献度。” 9 期刊和行为准则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道德和编辑委员会 7-9, 15,16 及学术期刊都明确要求作者不能提交已在其它期刊发表的研究论文或变型论文。某些期刊出台了严厉的规定,要求作者在研究结果和主题存在重叠的情况下,投稿时须一并提交以前发表过的相关论文。 2,3,12 某些期刊规定的非常具体,要求在重叠率超过某特定比例时必须提交以前发表过的相关论文。 2 而有些期刊则只允许存在少数与已发表论文相同的句子;照搬已发表结果或作者已发表论文的大部分文字的论文将被拒绝。 但是,某些特定类型论文则允许重复发表 1,7,8 。包括: 已发表初步报告(例如:摘要、招贴或会议介绍)的后续完整论文 专业协会或政府机构制定的指南性的、需向各类广大读者群推广的文章 论文针对不同的受众对研究结果或结果进行了根本性地重新分析或阐释 原论文的译稿 将在电子预印本文献库发布的论文(尤其是arXiv.org) 虽然存在上述例外,但作者在这些情况下也必须遵守以下规定 7,8 : 获得版权持有者的允许。 既要获得原先 论文发表 的期刊编辑的允许,也要获得将要重新发表论文的期刊编辑的允许。 确认论文为整体性重新发表或基于已发表论文,并提供原论文的完整引文。 作者行为准则 7,15 不能重复其它任何已发表论文的内容。 未经期刊允许,不能向媒体、公司或其它机构提供关于未发表论文的初步报告。 引用自己已发表论文的材料时,只能从发表论文中摘录少量句子。另外,引用文字应添加引号并注明出处。 当使用单组数据撰写多篇论文时,必须确保: 每篇论文分别解决具有独立性和重要性的问题 论文应交叉引用 在投稿信中将相关事项告知期刊编辑 如果已发表了相关论文,应在投稿时向期刊编辑提供这些论文的详细信息。投稿时应同时提交这些论文。这样才会确保完全的透明度并帮助期刊编辑做出正确的决定。 一稿多投 一稿多投是指在未告知期刊编辑的情况下,“同时向两家或两家以上期刊投递同篇论文的行为” 1 。一稿多投也称为多重投稿或一稿两投。一稿多投包括向其它期刊投递已发表论文,也包括投递另一家期刊正在评审中的论文。 为什么一稿多投是个严重的问题? 虽然某些研究者认为这种行为并非欺诈,而只是为了解决期刊漫长的发表过程的一种方法, 18 但期刊却将其视为“不道德的发表行为” 1 ,其原因如下: 7,9 如果有多家期刊决定发表论文,肯定会导致侵犯版权或版权纠纷。 可导致学术和科学资源浪费,因为将有两家(或多家)期刊耗费时间和财力从事相同的工作。 但是,在某些例外情况下,如果作者将一稿多投的情况告知所有的相关期刊编辑,可允许一稿多投行为。这些例外情况包括: 两家(或多家)期刊编辑同意同步或联合发表论文时,因为这样做符合全社会的最佳利益。 7,15 当学术或科学会议明确授权作者在相互同一投稿时间范围内向其它会议同时投稿。 19 作者行为准则 3,9,15 不能向多家期刊投递同篇论文 如果你要向另一家期刊投递某期刊“正在评审中”的论文,必须: 获得论文合著者的书面同意。 向第一家期刊编辑提交书面说明,要求撤回论文。 获得第一家期刊编辑关于终止评审的正式通知。 保存此通知,并在投稿时提交给第二家期刊。 如果你撰写了两篇相关的论文,并希望向两家不同的期刊投稿: 向两家期刊公开每篇论文的详细信息。 告知编辑你有一篇相似的论文正在接受另一家期刊的评审。 投稿时,应附有相关论文的复件。 结论 作者必须保持谨慎,不得尝试重复发表和一稿多投。这类行为除严重违反版权法及危害科技文献的公信度外,还被视为可“危害作者的诚信” 17 及严重影响作者的声誉或学术能力。因此,我们建议,作者应参阅以下参考资料中的资源,并阅读相关案例研究, 20 以了解并遵守道德的投稿规范。其他的发表道德议题还有 科研利益冲突 。 意得辑科研双11 ——优质润色0元享 【免费查重】 使用意得辑任意服务再赠 《英文科技论文写作的100个常见错误》 1本 年终预存 最高返4500元稿费,或1000元京东卡
个人分类: 国际级写作与风格|7285 次阅读|3 个评论
科研论文中该用主动还是被动语态?
editage 2019-11-29 10:57
主动跟被动语态的差别在哪?在科研论文里该用哪一种? 主动语态强调的是做出动作的行为者,例如“The mice inhaled the tobacco-infused aerosol”里的行为者“the mice”是重要的;另一方面,在被动语态里强调的是发生的动作,而行为者可省略,例如“The tobacco-infused aerosol was inhaled (by the mice).”中,“by the mice”可省略,这表示读者已经知道谁是行为者,又或者读者不需要知道行为者是谁,因为只有发生的动作本身是重要的。 被动语态传达一种客观的感觉,通常被视为较正式,但文字可能会变得冗长不易阅读,尤其是在长句里。直到最近,这开始成为科研写作的偏好语态,而作者被强烈建议避免使用主动语态,特别是在学术论文里使用“I”和“we”。“In this study, we investigated the effect of drug X on the serum levels of phosphorus under various conditions.”转换成“In this study, the effect of drug X on the serum levels of phosphorus was investigated under various conditions.” 不过,现下很多当局不赞同这种想法,开始鼓励使用主动语态,因为学术论文应以简单易懂为原则。事实上,各种学科的SCI期刊如Nature和专业期刊如American Journal of Botany都在给作者的指示中提到偏好主动语态。所以你现在常会看到“In this study, we investigated…”这样的语句。 所以,到底该用哪一个? 答案是两者都用。 主动语态在论文的introduction和discussion部分特别好用,你可以讨论先前的研究然后介绍你的研究。例如这句:Previous studies have established that drug X increases the serum levels of calcium in women with osteoporosis. In this study, we investigated the effects of drug X on the serum levels of phosphorus in post-menopausal women. 这里,第2句使用主动语态可帮助读者心理从先前的研究转换成现在的研究。 另一方面,被动语态在Methods部分挺好用,因为在这里每个阶段采取的动作比行为者更为重要。例如,在外科文章里,读者会喜欢“A catheter was inserted for post-operative bladder irrigation.”胜过于“We inserted a catheter for post-operative bladder irrigation.” 使用规则非常清楚:想想读者想看的是什么,从而判断能让文意最清晰易读的是主动或被动语态。如果在写论文的时候能谨记这点,我想没有任何一个同行评审会提出相关的意见。 意得辑科研双11 ——优质润色0元享 【免费查重】 使用意得辑任意服务再赠 《英文科技论文写作的100个常见错误》 1本 年终预存 最高返4500元稿费,或1000元京东卡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6931 次阅读|0 个评论
使用正确的符号:度数与乘法符号
editage 2019-11-28 13:46
用过旧款便携式打字机的人可能还记得若要打出小写字母 l 和数字 1 ,就得用同一个打字键,但现代文字处理软件的出现消除了此类烦恼。从微量滴管和数码式称重秤,到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高性能液相色谱,科研设备和仪器日益精密。同样的,用来呈现研究成果的工具也有所改变:从前用的35毫米幻灯片已经完全被微软演示文稿软件 PowerPoint 取代了。 因此,研究人员必须学会使用被配给的所有类型设备,研究论文的作者如今可以利用一系列的特殊符号,在此将重点介绍其中两种。 使用度数符号( ° ),而非上标 o 或 O 。 尽管之间的差异并不十分明显,但您该意识到使用某些字体时,差异将会很突出(请亲眼比较 30°C 、 30 o C 和 30 O C )。不但如此,您的稿件于文字处理软件里所用的格式在导入期刊的页面排版软件时可能会完全消失。要插入度数符号,先按下“ NumLock ”键开启它,然后按“ Alt ”键(微软视窗操作系统),同时用数字键盘输入四位数代码“ 0176 ”,之后释放“ Alt ”键,正确的度数符号将被加入文档中。 用乘号( × ),而非小写 x 或大写 X 。 和上述例子相同,三种标识之间的差异可能十分轻微,但是不同的字体(例如,有衬线的 Times New Roman 字体对比无衬线的 Verdana )之间会有外观上的不同。乘号的四位数代码是“ 0215 ”。 意得辑科研双11 ——优质润色0元享 【免费查重】 使用意得辑任意服务再赠 《英文科技论文写作的100个常见错误》 1本 年终预存 最高返4500元稿费,或1000元京东卡
个人分类: 国际级写作与风格|4161 次阅读|0 个评论
正确呈现参考文献:科研论文引用书籍时该如何处理?
editage 2019-11-28 13:42
在研究论文里最常被引用的是期刊论文,书籍则紧随其后,这情况以人文科学论文最常见,科学论文方面,‘材料和方法’一节里提到的标准程序和技术通常也都引用自书籍。本文将说明如何在一般研究论文后的‘参考文献’中处理书籍引用的相关细节。 引用期刊论文时,应该列出的信息包括其作者姓名、发表年份、论文题目和发表该论文的期刊名称,同时也该注明期刊的卷号与期号,以及引用部分的第一和最后一页。 至于论文引用书籍,该列出的信息有些与期刊论文相似,包括作者名称和出版年份。另一方面,每部书籍都是独立、不附卷号的实体,因此参考文献中要表示书籍的引用时,必须列出的信息有书名、出版商、出版地点、总页数和版本(第一版本除外)。如果书本里没有版本信息,表示它是第一版。引用书籍时的一个典型形式如下: Klein G. 1998. Sources of power: how people make decisions .Cambridge,Massachusetts: the MIT Press. 330 pp. Klein G.(作者名称)1998(出版年份). Sources of power: how people make decisions (书名).Cambridge,Massachusetts(出版地点): the MIT Press(出版商). 330 pp(总页数). 虽然具体的格式可能在细节方面有所不同,但请留意以下几点: 书名应以斜体字表示,并将书名里每个单字的开头字母以大写表示,副标题只需把第一字的开头大写即可,并用分号将其与主标分开。 先列出出版地点,然后才是出版商名称,两者之间使用冒号分开。 注明书籍的总页数。 在社会科学里,习惯性的做法是列出作者的全名(以上例子用‘Gary’,而不缩写为‘G’)。当论文引用书籍里的某特定页数时,相关信息应该在文本里提到,如 Klein 1998, p. 67。有些出版商并不需要作者注明书籍的总页数。 意得辑科研双11 ——优质润色0元享 【免费查重】 使用意得辑任意服务再赠 《英文科技论文写作的100个常见错误》 1本 年终预存 最高返4500元稿费,或1000元京东卡
个人分类: 国际级写作与风格|7939 次阅读|0 个评论
给年轻研究人员的指南:破解科研发表的常见问题
editage 2019-11-28 13:40
【本文为 Wolters-Kluwer 作者电子报 Author Resource Review 而写,经同意进行转载。本文作者为 Deborah A. Chyun 和 Susan Henly。 Deborah A. Chyun (PhD, RN, FAHA, FAAN) 是 Wolters Kluwer Health 旗下出版期刊 Nursing Research 的副编辑。同时也是美国纽约大学护理学院 (Rory Myers School of Nursing) 的 Dr. John W. Rowe Professor in Successful Aging 和执行副院长。 Susan J. Henly (PhD, RN, FAAN) 是 Nursing Research 编辑和美国明尼苏达大学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名誉退休教授 (Professor Emerita),她的研究兴趣是长期护理研究和健康的心理测量方法(健康轨迹)。她是 Routledge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Advanced Quantitative Methods in Nursing Research 一书的编辑。】 雄心勃勃的学术人员都会将发表第一篇同行评审论文当作科研生涯的重要里程碑,这表示积极参与领域内的对话,对知识做出贡献。做为编辑,我们通常会在结果通知邮件中以“Congratulations!”开头,我们也会在咨询邮件和初次投稿中嘉许进入发表领域的学生所付出的努力。 普通学生和实习生能发表论文是令人振奋的事,但大多时候,这条路充满挑战和陷阱。在高风险的学术出版界,缺乏经验和竞争意识可能会在过程出差错时带来颤栗的负面情绪。身为编辑,我们能看到要开始发表经验的范围,这篇社论旨在提供这个过程中的常见问题,指引你正确做法,为自己创造好的发表经历。 了解科研发表和出版 发表是庞大的科研沟通过程的核心,整个沟通过程包含传统讲座、学术报告会、会议论文集等 1 ,但现在更延伸到存档和通过电子期刊网站、聚合体网站和数字图书馆传播 2 。这些活动中的关键概念是沟通,交换信息,让知识在领域内和领域之间累积使用。作者和科研人员通过阅读引用相关文章或目录与过去的科学家交流,在回顾文献时批评一个想法的历史,他们与同个年代的人通过面对面的方式和期刊内容分享想法,在论文发表后,将他们的想法和成就传达给之后的同行科研人员。新进的学者在撰写自己的论文时,能从这些动态沟通的前瞻性意识得到好处。 科研沟通是个竞争环境,科研作者争抢期刊的位置与读者的注意力,很自然地,要发表一篇同行评审文章,挤入科研文献目录,需要知道这个过程中的大小事。一个好的想法以及能够通过写作的方式有技巧地表达出来是很重要的。就像在生活的其他领域一样,越有兴趣就越有干劲,实践得越多表现就越好 3 。美国大部分的 PhD 课程项目与美国护理学院协会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olleges of Nursing) 4 一致,都要求学生具有学术工具运用能力,包含演说和写作的传播能力 5 。技能可以通过正式的课程或研究实践或助理学习中获得,学生跟实习生与研究人员一同开展想法,将研究项目中一同做出来的工作写成论文。 学生和实习生也要学习写作并参与到传播的过程中。这也算潜在课程的一部分,能让他们以非正式不自觉的方式潜移默化地理解特定群体比如科学家们的价值观和愿景 6 。这种潜在课程传达了科研工作中的严谨、原创性和道德的期望,在与期刊编辑沟通、回复审稿意见时保持透明,公平分配署名资格,以及链接发表、基金申请和岗位晋升等。最好的情况是,正式及潜在课程能将谨慎、精确、原创科研工作需要的思想植入,贯彻在学生的科研职业生涯里。比较不好的情况,学生学到“成功的”竞争是全部而科研发表是一切,很可惜,这样的想法可能是因为沟通不够透明、署名资格分配不规则以及香肠论文发表(“赢家”是发表最多文章的作者)。 写作为了学习,学习为了发表而写 学生和实习生在科研生涯中要写很多文章。很多时候,作业都是要训练学生学习一个主题、一个研究方法或一个传播要素(如文献回顾)。不是所有的文章都适合发表,例如,Nursing Outlook 给作者的指南中就写道“不接受课堂上写的文章,除非文章已经过编辑并符合 Nursing Outlook 的范畴” 7 。基于为学习而写和为研究而写的目标不同来看,这个要求还是合理而清晰的。 一份“撰写可以发表的论文”的作业提供了剖析科研论文的机会。护理学家发表各种文献,让学习写作难度倍增,有不同发表守则的数个科研写作风格要遵守,例如有美国心理学协会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的发表指南,还有国际医学期刊编辑委员会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f Medical Journal Editors) 的推荐 9 等等。用这些不同风格写出来的文章非常不同,特别是剖析研究论点和证据的呈现方式,以及引用文献的准备。风格不能混用。不管是什么风格,都要学着信息丰富的论文题目,这点很重要。论文题目必须要简明扼要并提供丰富的信息,而且通常会包含方法。要避免讨巧或滑稽的题目。可以练习在论文题目中使用 MeSH 关键词 ( www.nlm.nih.gov/mesh/MBrowser.html )。写得好的论文题目可以帮助已发表工作的曝光,吸引读者进一步了解论文。不管使用了哪一种参考文献格式,所有的博士生都应该要读美国心理学协会发表指南 (Publication Manual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其中第二章“论文架构和内容”特别有用 8 。当这篇学习为发表而写的文章阐述重要的主题,可以加入文献行列,符合期刊编辑部目标,也根据投稿指南进行准备了,或许就可以投稿到同行评审期刊,考虑发表了。 署名权 署名权的定义是“不止有参与写作的人可以署名,那些对研究有重要科研贡献的人也可以署名” 8 。署名对刚入行的学者来说有很多困难,不管是谁可以署名,或者是自己应该在何时何处被列进别人的论文里。论文委员是否该被列为作者也是经常出现的问题。大部分的情形下,如果他们是核心论文委员会的活跃成员,通常可以署名。内外读者就不适合署名,当然也要看他们参与还有提供反馈的程度。学生还有刚入行的科研人员往往有机会跟资深的人员或研究员一起做研究或写论文,这时候,他们应该在项目初期就确认自己的责任,他们的贡献是否具备署名资格,如果有的话,他们的名字出现的顺序是什么?第一作者和作者的顺序应该要根据每个人做出的贡献而定,贡献最多的人列为第一 8 。至于学位论文的部分,如果工作是“由一位学生独立完成的原创贡献”,那么这位学生在之后的论文中都应该列为第一作者 8 。不论在任何情况下,科研人员都应该弄清楚署名的顺序,了解团队里每个人的期待,维持署名资格。不过,他们都应该清楚贡献的程度不同,署名的顺序也有可能会不同。 学位论文 传统学位论文有四到五个章节,会组织全面呈现研究项目的所有要素,表现出学生串联了所有的文献,找出知识落差和可以研究的问题,发展研究问题和目标,将可以解决研究问题的合适方法详细叙述出来,展示数据分析的结果,讨论研究发现和其他研究的发现,以及指出这个结果对其他临床实践、政策和后续研究有什么影响。学位论文应该是后续传播的基础,后续通常有一篇或一篇以上的论文。问题在于,这些与学位论文相关的论文因为种种原因无法完成。研究是需要传播的,事实上,传播研究结果是一种道义上的责任。为了让研究发现分享出去,贡献未来知识发展,现在有许多 PhD 课程在传统的学位论文外,还提供三篇论文的选项,也有其他类型的建议,例如数位学位论文,能与读者或潜在读者互动等 10 。 “单篇学位论文”发表的限制有很多,支持接受三篇论文的选项。其中的文献综述本身就值得发表。但出现在研究论文中的时候,因为空间限制必须要缩短,丧失了宝贵的观点。创新的方法,包含分析方法,也会有同样的命运,而且研究发现经常无法在一篇论文中充分呈现。学生应当被鼓励而且在优化这些论文中给予其帮助,当三篇论文的选项不合适的时候,对研究发现的发表还是要给予期望的。 说到三篇论文选项,关键词是选项,不是所有的学位论文都适合这个选项。在决定学生适合哪个选项时,除了学位论文的特质外,也必须考虑学生的能力。要将传统学位论文缩减成可以发表的学术论文对很多学生来说是很困难的事,而“跳过”浓缩所有要素的步骤并不会让整个过程变得更简单。即使研究问题是适合三篇论文选项的,也有可能不适合所有学生。仔细考虑是必要的,文章选项一定要根据每一个学生的情况进行评估,学生在 PhD 课程中得到的写作发表 mentorship 经验非常不一样。规定在毕业前发表一篇或多篇论文,学生在研究过程中需要有学习机会和足够的支持。Nursing Research 的开放论文评审提供学生和教职员很好的机会,了解同行评审把写得很差的论文转成可发表的论文让学生可以毕业并不是期刊的责任,这是学生、学位论文委员会、PhD 课程还有课程教职人员的责任。这个过程从入学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就开始了,并在之后的课程工作中持续进行,写作应该是有压力的,并对所有的写作功课提供详细的反馈意见,还有提供修改课程文章或申请文件的机会。学生也应该练习评论他人的工作,所以除了评论已发表文献这个压力山大的工作外,模拟基金审查或是评论其他学生的文章也都是很好的学习机会,当然还有跟教职人员一起发表文章也是很好的学习机会。程序如何协助论文发展。高级博士生和博士后实习生可以通过参与评审投稿给研究期刊的论文获得宝贵的经验,而期刊和作者(研究人员)也能从这些接受最新前沿研究培训的人提供的意见获得好处。在 Nursing Research,新进学者在成为发表论文的第一作者后,我们会邀请他们加入审查团。此外,Nursing Research 的审稿人,在事先取得编辑许可,而且遵守审稿人指南(请参考 http://journals.lww.com/nursingresearchonline/Pages/reviewerguidelines.aspx )的前提下,可能会在审稿过程中邀请准博士生和博士后实习生一同参与。 学术要求和期刊的优先顺序 不管跟学位论文是否有关,要求发表论文的责任已经优点从学生的成功转到期刊编辑和审稿人身上。这点需要改变,而且需要注意要求期刊接受这个现象。期刊,特别是研究期刊,发表符合其目标与读者兴趣的高素质前沿研究,对学生和学位论文委员会来说重要的主题,期刊不一定有兴趣。学位论文一般是某人的科研生涯开端,产出的文章不一定适合发表。学生缺乏足够的基金可能无法获取大量的样本数,或是其他方法要求的必要东西。博士研究是一个学习经验(请参考 http://journals.lww.com/nursingresearchonline/Pages/openmanuscriptreview... )我们也知道,要发表没有显著性的研究发现很难,而且大多时候,要转换什么类型的学位论文这个决定,通常是在研究结果出来前就做好的。以学术的角度来看,是否需要将学生可以发表的期刊分出来?是否该考虑开放获取、影响因子还有其他评价?该发表吗?标准是什么,投稿、接受还是发表?学术要求有时候不一定与期刊的优先顺序和时程一致。学术要求需要考虑发表,特别是时间还有接受前需要多次修改。许多期刊提供发表短篇简要研究报告的机会 ,这可能比较适合学位论文发现,但从学术的角度来看可以接受吗?(在 Nursing Research,简要报告是需要同行评审的,一旦发表,跟一般论文一样会被索引。)论文第一次投稿就直接接受是很少见的。如果审稿意见和学位论文委员会的意见相冲突,学生作者该如何处理? 与期刊编辑沟通 论文投稿牵涉到与期刊编辑沟通。咨询、投新稿、回复批评还有提问都应该要专业。在准备这些过程的时候,理解编辑的责任是有帮助的。编辑挑选内容,监控编辑办公室,管理同行评审,让投稿有精确而公平的奖励,确保科研记录的诚信度;这些职责都是编辑这个岗位产生的基础。许多编辑喜欢收到投稿前咨询(我们 Nursing Research 就会这么做),因为这让编辑可以提供作者发展反馈,规划之后的同行评审。咨询应该包含论文题目、作者姓名和摘要。写给编辑的邮件要包含投稿论文还有相关的议题信息,包含相关审查单位或单位动物关怀核准的 protocol、利益冲突、已发表或正在出版的论文记录,使用同样研究数据并正在其他期刊审查的其他论文等。我们的看法是,知道投稿的论文是以新的学术研究为基础会很有帮助,因为这能让我们知道有可能的问题,特别是署名权的问题,但我们不会将这些信息用在发表评价上。提问通常会出现在论文审稿,所以期刊编辑会请作者提供相关信息,编辑的提问应该要直接回答,这样才能解决问题。 做为期刊编辑,我们很高兴能有更多高质量论文前来投稿,发展未来的护理科学家。然而,PhD 教职员和课程要能够提供学生必要的支持让他们能准备发表期刊很重要。我们致力推进护理科学,与学生一同合作,同时铭记教职员、导师和学位论文委员会的责任,当然还有期刊编辑和审稿人。我们期待听到更多新进学术人员的研究,让他们参与发表过程。 参考资料 1. Garvey, W. D., Griffith, B. C. (1972). Communication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within scientific disciplines: Empirical findings for psychology.Information Storage and Retrieval, 8,123–136. 2. Hurd, J. M. (2000). The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communication: A model for 2020.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51, 1279–1283. 3. Saver, C. (2014)Anatomy of writing for publication for Nurses(2nd ed). Indianapolis, IN: Sigma Theta Tau International. 4.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olleges of Nursing. (2010).The research-focused doctoral program in nursing: pathways to excellence. Retrieved from http://www.aacn.nche.edu/education-resources/PhDPosition.pdf 5. Wyman, J. F., Henly, S. J. PhD programs in nurs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Visibility of AACN core curricular elements and emerging areas of science.Nursing Outlook, 63(4), 390-397. 6. The Glossary of Education Reform. (2015).Hidden curriculum.Retrieved from http://edglossary.org/hidden-curriculum 7.Nursing Outlook. (2015).Editorial policies. Retrieved from http:// www.nursingoutlook.org/content/authorinfo 8.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2010).Publication manual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6th ed). Washington, DC: Author. 9.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f Medical Journal Editors. (2014).Recommendations for the conduct, reporting, editing, and publication of scholarly work in medical journals.Retrieved from http:// www.icmje.org/recommendations 10. Morton, P. G. (2015).What is the future of the PhD dissertation? .Journal of Professional Nursing, 31, 1–2. 意得辑科研双11 ——优质润色0元享 【免费查重】 使用意得辑任意服务再赠 《英文科技论文写作的100个常见错误》 1本 年终预存 最高返4500元稿费,或1000元京东卡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1913 次阅读|0 个评论
同行评审员要求更多实验是合理的吗?
热度 2 editage 2019-11-27 14:54
科学在有了科技加持后进步的飞快,但过去几十年来 论文发表数却下降 ,科研人员要花数个月到数年的时间来发表一篇论文,在发表延迟的常见原因里经常看到“同行评审员要求额外实验”名列其中,虽然审稿人为了确保作者的成果有足够的证据支持才提出这个要求,但通常这会导致好的科学延迟发表。 科学大部分的领域中,作者经常收到审稿人要求更多实验,知名神经药学家 Solomon Snyder 指出:「 期刊审稿过程因为这些补实验和文件的要求变得冗长 」,这个情况使得研究人员不愿意发表他们最好的想法,因为收集额外的数据意味着多余的时间和金钱。Snyder 博士还指出,很多时候研究人员会预想审稿人可能提出的意见而准备实验,这也会延长论文发表的时程,研究人员已经有极大的发表要来,而根据审稿意见进行实验对他们的职业可能会有不利的影响,也可能影响一个好的研究传播给大众知道。 麻省理工学院白头研究所(Whitehead Institute)生物学教授 Hedde Ploegh 博士在他的文章“ 终结审稿实验这个浪费暴政 ”(End the wasteful tyranny of reviewer experiments)中提到审稿人不审查实验数据而顾着要求一些对结论没有显著影响的实验,这种称作“审稿实验”(reviewer experiments),而影响力越高的期刊似乎会要求更多实验,或许,审稿人觉得这么做有助于提升期刊水平,很多时候审稿人建议的实验甚至超出了研究本身的范围,结果研究人员做了可以当作后续研究的实验,Ploegh 博士还表示这样的行为增加实验室的花费但对科学没有显著的帮助。 对学术科学家来说,发表是职涯晋升的方式,当论文陷在 同行评审 修稿回圈时,青年科学家受到的影响最大,因为额外的工作会增加发表论文还有建立个人声誉所需的时间。一个可行的解决办法是期刊应要求同行评审员只要将实验的落差或确实标示出来,如果需要补做实验,审稿人应该提供合理的原因,毕竟审稿人自己也是研究人员,应该能感受到作者的意图,而期刊编辑也在审查审稿意见上扮演重要的角色,在看到要求更多实验的建议时应谨慎确保这个要求合理。 科学是个变动的研究领域,而让科研知识进步的最佳方式是尽快与研究伙伴分享创新的想法和理论,因此期刊应确保同行评审尽责地进行并在科研界成本最小化的情况下促进迅速发表好的研究。 意得辑科研双11 ——优质润色0元享 【免费查重】 使用意得辑任意服务再赠 《英文科技论文写作的100个常见错误》 1本 年终预存 最高返4500元稿费,或1000元京东卡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4554 次阅读|3 个评论
高级编辑的写作与发表技巧
editage 2019-11-27 11:42
Barry 拥有丰富的职业经历,在取得环境与健康微生物的博士学位后,他到哥本哈根 Statens Seruminstitut 进行博士后研究,之后,他转往造纸化学公司任职,然后进入医药产业,并在此领域开始带领团队进行新抗感染分子的人体测试。 您为何决定加入学术出版这个领域? 我个人在职业生涯里一直爱好写作和编辑他人的科研著作,并曾有编辑科学文档、规范性和销售文件方面的经验。随着医药行业的不景气,我决定投身于科学交流的行业,并开始与开科思的合作。我在日本、中国、印度、韩国和西欧有很多朋友,和他们建立的友谊帮助我更好地了解合作的作者们已经他们使用英语的语言习惯。 您在开科思负责高级编辑工作和增值任务(涉及深入审查稿件),这样的经验如何影响您对写作、编辑和发表稿件各方面的看法? 我在开科思所获得的 英文论文修改 经验让我接触到广泛的治疗领域和研究,以及创新进展。 在设法改善稿件时,我之前经历的科研训练受到相当的考验。我虽然在某领域里缺乏某方面的知识,但那并非坏事;我不像作者那般与课题有密切的联系,因此能置身事外,以非专业读者群的眼光审查作者在写作时可能忽视的地方。若稿件属于我的个人专业领域,作者就没那么幸运,因为我会提出一些较深入的问题(目标期刊的审稿员曾对我提出类似问题)。我会利用本身的知识基础,试图为每一篇文章提出最多的建议,以帮助作者提升稿件的质量和增加论文发表的机会。 一份稿件要符合什么条件,才能被定义为拥有好的结构呢? 我担任过各种角色,从实验室科学家至科学团队的领导者,不论什么角色,我的目标终究是要发表研究成果。我编辑稿件时会留意研究课题是否有明确定义,作者有否通过具有逻辑性的实验得到结论。通常,这涉及一系列遵循逻辑和顺序的实验,把每个新概念建立于先前的概念上。即使对某特定领域没有深入的了解,但这种思维和实验过程若有疏漏的话,我仍能明确的看出。如果这个过程在稿件里没有清楚表明,我会提出相关问题,帮助作者填补明显的漏洞。 对于挑选目标期刊,您有什么诀窍? 在我看来,选择目标期刊的过程其实很简单。作为一名学术作者,您的目标应该是相关领域里最负盛名的期刊(影响因子最高),以配合您研究的质量与深度。作为临床或工业作者,就该把稿件投给最有可能被您试图指导的临床医生所阅读的期刊。对于前者,吸引读者的关键是论文题目得恰当地描述稿件的内容;对于后者,却得想出个吸引人的题目,使临床医生感兴趣,想阅读您的课题的经验,因为同样的问题也困扰他们。话虽如此,我通常不会对作者采用的标题做太多的编辑。我认为作者应该比我更熟悉论文的目标读者群。 以一个学术编辑的角度来看,怎样算是一篇好的英文文章? 我对许多作者所使用的英语的质量总是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是因为英语并非一个最简单或直白的语言。通常,语言里细微的含义差别是不容易被非母语使用者察觉到的,当作者表现出了对这些细微之处的掌握,我总是肃然起敬。 我所遇到的一些写作常见错误包括使用过短和不连贯的句子,造成阅读方面的困难。另一极端是作者在句子里使用过多逗号,试图表达更多内容。这往往会影响作者表达信息的清晰度。我给作者的建议是:试图把想要传达的信息解释给您的孩子:把信息分解为容易了解的小块,以一个句子传达了前一块后,才传达下一块。从英文校对的角度来看,作者若使用简短扼要的句子来传达明确的信息,我将能更快地帮助他提升论文的质量。 与意得辑客户之间的难忘经验? 与我合作过的作者有两位比较难忘。第一位作者写了一篇简短的社论文章,他对那篇社论提出许多问题,他的英语程度非常好,但他想以幽默的方式传达某个论点。他除了提问外,也解释了他在试图达到的目标。经由双方的合作,他终于达到预期的目标。我们通过书信的来往培养出默契,那是个非常愉快的经验。我觉得这是最接近理想的编辑过程:接近实时的对答,以确保作者和编辑双方对彼此有清楚的了解。 第二次是和一名写了篇牙科手术论文的作者的合作经验。论文里提到的技术非常迷人!我所编辑的那份稿件的确达到真正的世界级水准。作者还把论文内提到的视频与我分享,使我能更深入地了解其内容,能有机会参与此论文的编辑和发表,是我个人的荣誉。在我的印象中,他所描述的技术之先进使得星舰企业号(Starship Enterprise)内的医疗设施看起来甚至有点过时! 相信您的生活非常忙碌,除了帮助作者发表文章外,其余的时间您都花在什么地方? 我“空闲”的时候喜欢和年轻人打交道。无论是道德行为或努力学习各方面,他们生长在一个被寄予厚望的环境。我希望能帮助他们享受成长过程的乐趣,同时帮他们培养领导才能,能够在这些未来领导人成长过程中扮演一个小角色,我感到很欣慰。未来,他们可能只是自己的家庭或社区内的领袖,但他们会对周围人的生活带来改变。除此之外,我也留出足够时间与家人共享天伦——那是生活里最重要的部分! 给客户的话… 我主要想对客户说的是:请原谅我对您的英语程度的苛刻批判(您的英语程度肯定比我对您语言的掌握来的好很多!)和对您的科学和实验所提出的相关问题,我唯一的目的是为您提供最佳的服务。 意得辑科研双11 ——优质润色0元享 【免费查重】 使用意得辑任意服务再赠 《英文科技论文写作的100个常见错误》 1本 年终预存 最高返4500元稿费,或1000元京东卡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2102 次阅读|0 个评论
优质的投稿信:要与不要
editage 2019-11-26 12:01
先前的博文谈过一封 好的英文投稿信(cover letter)要具备哪些条件 ,这次把我上次没提到的地方补齐,下面是投稿信的检查表,下次写投稿信的时候可以当作参考。 Do’s 使用单位的信头能帮助您展现您的专业性与可靠性 投稿信应指名给期刊提到的编辑或联络人 开头就提出您投稿的论文题目及类型( original article 、 case report 等) 提到作者的名字,尤其是您本身或是共同作者是领域里的知名人士时。 用一两句话交代您的研究目标与结果 然后介绍这篇论文的卖点:对文献有何贡献、对研究领域的影响是什么 告诉期刊编辑为什么您认为它是最适合该 期刊发表 这项研究,还有为什么该期刊读者会对这项研究感兴趣 声明该文稿(全文或部分)并没有同时投稿或发表在其他期刊、所有的作者皆已阅读并同意文稿内容、您已经遵照所有的道德准则也收到相关单位或委员会的允许。 披露所有的潜在利益冲突 如果期刊有要求的话,记得提供推荐的同行评审员名单 感谢编辑花时间阅读您的投稿信并考虑您的论文 提供通讯作者信息,包含邮箱地址及电话号码 内容应简短扼要,语气应正式有礼 Don’ts 不要在没有任何证明或引用情况下提及过去的发表文献 不要提供与投稿无关的个人信息 不要提到你或其他共同作者先前的发表记录,除非它跟这次的研究问题有关。 不要提供可以在论文里找到的研究信息,也不要提到对您工作的益处 不要复制贴上摘要与论文内容 不要使用复杂发散的句构以避免困惑 不要赞美过去的研究或提及您的学术威望 意得辑科研双11 ——优质润色0元享 【免费查重】 使用意得辑任意服务再赠 《英文科技论文写作的100个常见错误》 1本 年终预存 最高返4500元稿费,或1000元京东卡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8839 次阅读|0 个评论
文献综述写作指引
editage 2019-11-26 11:59
论文文献综述是什么? 文献综述是针对某一特定课题所进行的重点回顾,大部分的研究论文都会有文献综述(或称文献回顾)章节,作为研究介绍的一部分,不过文献综述也是可以单独发表成一篇文章的。虽说不管是单纯的一篇文章或是论文中的一个章节,文献综述的基本要件都一样,不过这里我谈的文献综述是单独成文的一种 文章类型 。 文献综述、系统综述和 meta 分析同属综述文章,文献综述是对于特定领域内既有文献的概要或点评,通常会分析特定课题,找出趋势并指出既有文献间的落差。综述文章是信息金矿,读者可以从综述文章中知道目前领域中对该主题的理解有多少,决定是否要阅读这些文献,这类文章对青年研究人员和忙碌的科学家来说都是很有用的信息来源,让自己随时知道领域内的新发展,发现研究中的落差,然后找出新的可研究领域。作为一种文章类型,文献综述具备 任何综述文章该有的基本要素 : 单独发表的文章 奠基在领域内已发表的工作之上 没有新的数据或实验 不该有尚未发表的材料 怎么写好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有好几种写法, 最常用的 2 种方式 是: 1. 年代顺序(chronological) :从最早有的信息开始写起, 依据发表的时间分组讨论文献 ,记录领域里的研究和发展。这个架构通常使用在表现想法或方法如何随着时间变化,比如说探讨青年罹患皮肤癌的文献综述,就可以依照年代回顾最早的诊断和治疗方式,然后逐渐推进到最新的模式和治疗方法。 2. 主题式( thematic ) :作者整理出要了解一个课题,重要的主题或理论概念,然后组织讨论已发表的文献。这种方式与年代顺序比起来较突出,因为主题式文献综述不止简介个别文献,还分析领域里关于某重要课题的既有知识,比如说,用主题式进行青年罹患皮肤癌文献综述,可能会有不同章节讨论黑色素瘤与非黑瘤皮肤癌的研究、日晒导致皮肤癌、青年对皮肤癌的认识与态度以及治疗方法。 一旦你确定要使用何种方式写文献综述后,要决定综述格式就不难了。 如何架构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一般包含以下部分: 前言(introduction ) :所有的文献综述都一定会有前言,提供关于研究领域的信息,与选定课题的关系还有文献综述的重点。 方法(methods ) :大部分的文献综述都会有一个章节说明选择文献来源的条件,或是信息的呈现方式,让读者能够更好了解作者的切入点。 正文(body ) :正文的格式视你选择的模式而定,年代顺序式大概会依据年代划分段落,而主题式则会根据主题有不同的子话题。 讨论与结论(discussion and conclusion ) :这个部分总结重要研究的主要贡献,讨论综述中提出关于课题或领域内的问题。这里还需要清楚说明通过回顾所发现的研究的落差,还有对未来研究的可能建议。 参考文献清单(reference list ) :这个部分非常重要,因为综述文章是完全根据一次文献来源写出来的,参考文献清单应该有详细文献信息,必要的地方还需提供页码和章节信息。 意得辑科研双11 ——优质润色0元享 【免费查重】 使用意得辑任意服务再赠 《英文科技论文写作的100个常见错误》 1本 年终预存 最高返4500元稿费,或1000元京东卡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6736 次阅读|0 个评论
新研究表明,中美科学合作对美大有裨益
editage 2019-11-25 15:54
美国和中国是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在科学出版方面也处于领先地位。SCImago Journal and Country Rank 根据 Scopus(Elsevier的摘要和引用数据库)对期刊和国家科学指标进行排名,根据该网站的排名, 两国的科研出版物数量最多 。根据《2018年科技期刊报告》, 两国引文占比也是最高的 。那么,如果这两个科学超级大国——以及全世界——并肩作战,将会获得多少好处呢?一项新的研究提供了答案。 这项名为“ 美中科研合作中的博弈 ”的研究由亚利桑那大学的 Jenny Lee 和 John Haupt 主持,研究考察了2014—2018五年间美中科学与工程研究人员在 Scopus 中的联合出版情况。研究表明,虽然合作使两国均可受益,但美国受益更大。根据这项研究,如果没有与中国合著者的合作,美国的研究成果将减少2.03%。相比而言,如果没有与美国的任何合作,中国在这两个领域的研究产出仍会继续增长。 在资金方面,美国也从与亚洲国家的合作中获得了利益。在联合出版物作者确认的十大资助者中,其中七个是中国机构,其资助的出版物比美国机构多3.5%。 中国在影响力方面也处于领先地位,第一作者所占的论文数量是美国的两倍。然而,从2018年科技期刊报告来看,中国的比例最近略有下降,这表明更多的引证来自国内,而不是全球。因此,与美国等国家的国际合作预计有助于中国在全球研究领域的地位再次崛起。 根据这些积极发现,该研究希望能减轻美国的担忧,并推动两国加强学术交流。 报告 称,“仅仅从美国民族国家的角度来看,即认为科学进步是赢家和输家的“零和竞争”,研究结果表明,美国切断与中国的关系弊大于利”。事实上,研究表明,科学才是最终的赢家。 相关阅读: 中国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科技出版物数量最多的国家 信息图: 中国科研版图速览 基于国家安全考虑,美国将对中国学生签证执行限制政策 意得辑科研双11 ——优质润色0元享 【免费查重】 使用意得辑任意服务再赠 《英文科技论文写作的100个常见错误》 1本 年终预存 最高返4500元稿费,或1000元京东卡
个人分类: 国际发表要闻|2097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技写作中常见的缩写错误
editage 2019-11-25 11:49
缩写词是单词和短语的缩写形式,常用于科研写作稿件,使用缩写词可以降低技术写作的复杂度,使表达更简洁、更易于理解。 但如果使用不当,缩写词也会引起很多混乱,造成沟通不畅。 请参考以下例句: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skills for proofreading a manuscript is ATD. Poor ATD can result in embarrassing factual errors like not defining abbreviations at first mention. (ATD是最重要的文稿校对技能之一。如果ATD做得不好,作者可能犯一些令人尴尬的事实性错误,例如在首次使用缩写时未说明缩写词的含义) 上面这段话是不是让你感到困惑?ATD到底代表什么呢?在这里,ATD的意思其实是“注重细节”(attention to detail)。但是刚看到这段话的时候,你可能会以为它的意思是“先进技术演示”(advanced technology demonstration)、“实现梦想”(achieving the dream)或者一些在当前语境下根本讲不通的含义。 再看一个来自真实论文摘要的例句: We developed a program that includedSSTfor students andCMTfor teachers. (我们开发了一个项目,它包括两部分:针对学生的SST和针对教师的CMT) 有两种可能,这句话中的缩写词在作者的专业领域中很常见,或者缩写词是作者本人创造的新词汇。因为作者对它们已经非常熟悉,所以他/她可能没有意识到目标读者(其中一些人可能来自不同的学科)无法理解这些缩写词。有鉴于此,作者最好将上面那句话写成以下形式: We developed a program that includedsocial skills training (SST)for students andclassroom-management training (CMT)for teachers.我们开发了一个项目,它包括两部分:针对学生的社交技能培训(SST)和针对教师的课堂管理培训(CMT)。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一些缩写词的使用技巧。请在研究性写作中严格遵守以下缩写使用原则。 一、首次使用时请说明缩写词的含义 在论文的所有组成部分中(包括标题、摘要、正文和每张图表的说明文字),请在首次使用某个缩写词时说明它的含义。如果想减少文章字数,使用缩写词的确很有帮助。但是每个缩写词都有特定的应用领域,也许在某个领域广为人知,在另一个领域就不是很常见。 Example:We analyzed the results of the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 simulations to determine fluid flow and to detect cavitation in centrifugal pumps. 例句:为了确定流体流量并检测离心泵中的气穴现象,我们分析了计算流体动力学(CFD)的仿真结果。 上例中,CFD是机械/土木工程领域里的常用术语,但其他学科的读者可能并不是很了解。作者最好在完成整篇论文的写作后,使用文字处理器的“查找”或类似功能搜索缩写词,确保所有缩写词都具有明确的含义。 二、严格遵守投稿期刊对缩写用法的相关规定: 对于一些不需要说明含义的缩写词,许多期刊(领域不限)都会提供此类缩写词的清单,这取决于期刊的定位和所面对的目标读者。例如,DNA和ANOVA是大多数期刊都允许使用的常见缩写词。在一些机械工程期刊中,CFD是可以直接使用的缩写词,不用说明其含义,但FWHM(半峰全宽)就不能直接使用。 一些期刊只允许对正文中出现3次以上的术语使用缩写。 一些期刊禁止在标题和摘要中使用任何缩写词。 对于一些常见且意义明确的术语(如CFD),作者不需要详细说明。 三、缩写词必须采用专业领域内的标准格式: 在自然科学中,我们经常使用元素的缩写形式(如Si、Cu、C、O和N)和计量单位的缩写形式(如s、h、min、m、kg、K和J)。首次使用时,我们不需要明确说明这些缩写词的含义,但一定要采用其标准格式(拼写和大小写)。 四、了解缩写词的使用偏好: 即使缩写词是由大写字母组成,但当它以全称的形式出现时,原来的大写字母不一定需要保留,这是我们在使用缩写词时必须牢记的一点。一般情况下,只有给定名称或专有名词才需要保留大写字母。 示例:FFT的全称是fast Fourier transform(快速傅里叶变换),其中Fourier是人名,所以采用了大写形式,但另外两个单词则可以保留小写形式。 有些术语既可以用大写字母表示,也可以用小写字母表示。大多数期刊都会在不用定义的缩写词清单中列出此类术语。一般情况下,如果论文中有多个术语的缩写形式相同,我们建议对常见的术语使用小写字母,对不常见的术语使用大写字母。 示例:交流电(alternating current,AC/ac),直流电(direct current,DC/dc),均方根(root mean square,RMS/rms),每分钟转速/转数(rotations/revolutions per minute,RPM/rpm)。 这些术语的大小写形式都可以接受。 如果论文中有缩写形式相同的术语,建议对不常见的术语使用大写字母。 例如,数字通信(digital communication)用大写字母DC表示,直流电(direct current)用小写字母dc表示。 从写作风格上讲,大多数期刊都建议作者不要在句首使用缩写词。在这种情况下,作者要详细说明术语的含义,或者改用别的措辞重写句子。 示例:图(Figure,Fig.),引用(Reference,Ref.),等式(Equation,Eq.),节(Section,Sect.),章(Chapter,Ch.) 一般情况下,作者可以在句首使用首字母缩写词,因为它们要么本身就是可以独立表意的词汇(如laser和radar),要么代表特定的机构名称(如NASA和CERN)。另外,如果期刊明确要求使用特定的缩写形式,则可以在句首使用此类缩写。例如,IEEE期刊一般要求作者始终使用Figure的缩写形式(包括在句首)。 五、使用字母数字缩写词时要小心 许多术语是以字母加数字的形式缩写,而且每种缩写背后都有合理的逻辑。字母前后的数字一般与对应参数的某种属性有关。例如,根据自变量的个数,系统可能具有不同的自由度(如2-DoF、6-DoF和n-DoF)。随着时间的推移,数字也已经成为某些特定名称的组成部分(如2D和3D)。人们会选择不同的字母和数字组合来表达特定的含义。 例1:n-DoF (n degrees of freedom) 这里,n表示系统自变量的个数。 例2:PCA1/PCA2 这是一种在主成分分析中用来表示主成分得分的缩写形式。其中的数字表示成分和变量之间相关性的顺序或优先级。 作者所使用的名称必须能够准确表意。在上面的示例中,字母和数字的位置不能互换,一旦互换,术语的形式就会违背原有的规范。 六、使用拉丁文缩写 科技写作会经常使用一些拉丁文缩写,例如e.g.、i.e.和et al.。这些缩写词均采用小写字母,并且句号的使用也要符合约定俗成的规范。对此类缩写词而言,丢失句号或放错句号的位置都等同于拼写错误。让我们再来看一个更详细的示例: e.g.是exempli gratia的缩写形式,意思是“例如”。i.e.是id est的缩写形式,意思是“即,也就是说”。在美式英语中,这两个缩写词的后面一定要加上逗号(英式英语中不用加)。在一行内,作者可以选择不使用缩写,直接表达缩写词的含义,但如果使用缩写,则必须以逗号分隔。需要注意的是,作者一定要避免使用多种组合形式。在以下示例中,行内和括号内的用法均采用了美式英语的规范。 示例: 1.Some studies (e.g., Jenkins Morgan, 2010) have supported this conclusion. Others—for example, Chang (2004)—disagreed. 1.一些研究(例如Jenkins&Morgan在2010年的研究)支持了这一结论。其他研究—例如Chang (2004)的研究—则持不同意见。 2.Some studies, e.g., Jenkins Morgan (2010), have supported this conclusion. Others, e.g., Chang (2004), disagreed. 2.一些研究,例如Jenkins Morgan (2010)的研究,支持了这一结论。其他研究,例如Chang (2004)的研究,则持不同意见。 3.Two types of defects (i.e., cracks and bends) were investigated for each alloy. 3.研究了每种合金的两类缺陷(即裂纹和弯曲)。 4.Two types of defects, i.e., cracks and bends, were investigated for each alloy. 4.研究了每种合金的两类缺陷,即裂纹和弯曲。 在科技写作中,et al.是最棘手的缩写词之一,很多作者经常在et al.的拼写或使用上出错。该术语是et alii的缩写形式,表示“等等,以及其他”,仅用于缩短一系列名称(如文本内的引用或参考)的长度。只要前面有名称,作者可以在正文中的任何地方使用et al.。该术语前后使用的标点符号取决于论文的格式要求。在以下示例中,名称在术语前,其他的标点符号则取决于具体的格式要求(这里采用APA的标准格式)。 示例: 1.Bjeg et al. (2016) show that the aspect ratio of the room determines whether the airflow is two- or three-dimensional.Bjeg等人(2016)的研究表明房间的纵横比决定了气流是二维流动还是三维流动。 2.Previous reports (Bjeg et al., 2016) indicate that the aspect ratio of a room determines whether the airflow is two- or three-dimensional.此前的研究报告(Bjeg等人,2016)表明房间的纵横比决定了气流是二维流动还是三维流动。 在上文中,我们讨论了一些关于缩写词使用的风格和规范。作者在使用缩写词或首字母缩写词时一定要确认术语的含义和用法,尤其是大小写、标准格式、拼写和句号的用法。另外,一些期刊对术语和风格可能有特殊要求。对于这些要求,作者应特别注意并严格遵守,既要确保文字简洁,也不能犯技术上的错误,最终写出质量上乘的论文。 相关阅读: 科研写作:同样是缩写,abbreviations、acronyms 和 initialisms 有何不同? 参考文献中如何处理期刊名称缩写? 科研写作中使用大小写的基础指南 文章原文地址: 《科技写作中常见的缩写错误》 意得辑科研双11 ——优质润色0元享 【免费查重】 使用意得辑任意服务再赠 《英文科技论文写作的100个常见错误》 1本 年终预存 最高返4500元稿费,或1000元京东卡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6154 次阅读|0 个评论
书评怎么写?
editage 2019-11-22 12:43
书评是对一本书的批判性评价。包含书的简介是当然的事情,但要注意这不是书的提要,你的评论应该要专注在你对书的分析与看法,指引读者决定他们是不是要读这本书。 书评怎么写?可以根据下面的流程撰写书评: 记下初步信息。在开始读之前,看看书名,想一下它要传达的是什么。研究一下作者的简历,对本书的设定、类型、主题,写这本书的目的是什么等等,仔细阅读前言能够帮助你获得这些信息。 边读边记重点。在阅读的过程中,一边记下对书的设定、主题、图表、新信息、案例等的印象。 花时间消化。读完之后,给自己一点时间消化读到的信息,如此可获得更宏观的视角。 组织整体印象。你对本书的整体印象会变成书评的中心思想,这个思想通常围绕着作者的目的以及透过本书达成了多少。换句话说,书评也就是在评价作者是否成功达到目标。 回头看看你的笔记,检视你一开始的笔记与你最后得出的整体印象是否相符,把那些跟中心思想无关的点都划掉。 写评论。你已经准备好写书评的初稿了,不过,还是先拟好大纲,然后再着手写初稿。将大纲当作基底,并在写初稿过程中不时参考笔记。 书评的初稿里应包含: 开头的前几段要交代书名、作者姓名、书的类型或学科、作者信息、书的主题和作者写本书的目的。 正文部分,要有逻辑的发展你的论述。解释你喜欢或不喜欢的地方以及为什么,从此处提供你对内容、信息进程、图片、风格、架构等的分析,最好分段叙述各点来支持你的论述。避免透露书中的具体细节。 结论部分应包含评论人对本书的整体印象,你可以总结你的论述或对书下总评,在这个部分不宜提出新观点。 最后,修改初稿,检查以下各点: 重点明确,所有的重点都应有论述支持。 避免重复叙述一样的点以及冗长的叙述,反之,提出论点并清楚解释其重要性。 检查是否有读起来不顺畅或不清楚的句子并适当重写,必要时,将它们拆成更短的句子。 检查连贯性,句子与段落应自然连接。 最后进行润色,检查是文法、拼字等是否有错。 意得辑科研双11 ——优质润色0元享 【免费查重】 使用意得辑任意服务再赠 《英文科技论文写作的100个常见错误》 1本 年终预存 最高返4500元稿费,或1000元京东卡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2091 次阅读|0 个评论
作为审稿人,我为什么拒掉这些论文?
热度 3 editage 2019-11-22 12:39
最近两个礼拜,我连续建议期刊拒掉三篇稿件。不是我太挑剔,而是有一些问题真是不 推荐拒稿 ,都对不起出版社。下面谈谈我拒掉的三篇稿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于将来大家避免稿件被拒应该是有些帮助的。 1 )论文题目雷同。 这篇稿件是我自己作为学术编辑直接拒稿的稿件。当收到出版社邀请处理该稿件的时候,初看了一下稿件,感觉写的还可以。计划过两天空出时间,就送外审。然而,就在一会之后,出版社写邮件提醒,让我注意该作者之前发表的一篇论文。他们认为之间有很多相似之处。看了这封邮件后,我加速了这篇稿件的处理。就两篇论文而言,题目只有一个单词不一样。下面是两篇论文题目的模式: 第一篇论文:《高温合金中 钒 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第二篇论文:《高温合金中 铌 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作者可以说两篇论文不是 一稿多投 ,确实,“钒”和“铌”为不同的材料。但是,在论文中,第一篇论文中出现过的公式,也出现在第二篇论文中。第二篇论文中增加什么样的图片与分析与第一篇论文几乎完全对应。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第一篇论文没有以参考文献出现在第二篇论文当中。对于这篇论文,我后来没有送外审,直接以创新不足为由拒稿了。 2 )工作单位都写错。 一篇论文中,要求一点错误都不出,那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我自己写论文,也经常被人批得一塌糊涂,让补充这种分析,那种分析。特别是对我们这些 母语为非英语的研究人员 ,英文论文中出现一些语法错误也是很难避免的。但是,有一些基本的格式和问题,我认为还是需要注意的。至少要让审稿人觉得作者用心写了这篇论文。显然,如果一篇论文,“第三行”的单位都出错的话,会让人产生拒稿冲动的。下面是第二篇论文中出现的让我苦笑不得的问题: 卧龙岗大学 ,机械、材料、机电学院,澳大利亚 理学院, 卧龙岗大学 ,澳大利亚 通常情况下,还经常看见的错误有以下: 图 3-18 描述了不同变形温度下材料的组织特征。(论文中,只有图 1、2、3) 在过去20年里面,这种合金的力学性能已经得到了大幅改进 。(论文参考文献只有18条) 张三 对大变形金属变形行为进行了研究。(参考文献中根本就不存在张三) Si 对大变形金属行为进行了研究。(参考文献中,写成了 Si L. , et al. 而实际上作者应该为 Li S. , et al.) 以上这些错误,不只是让评审人觉得作者没有认真撰写论文,而且,会觉得很多东西是从别的文件中直接拷贝过来。 3 )研究内容没有衔接。 正常情况下,一篇论文包含前言、实验设计、研究结果、讨论、结论几个部分。而这几个部分都是围绕一条主线进行讨论的。如果题目是《高温合金中钒对材料性能的影响》,应该在前言中描述高温合金的主要应用、主要合金元素。然后介绍为什么要研究钒对高温合金性能的影响。再接着介绍如何进行实验,发现了那些现象和结论。然而今天刚刚拒掉的那篇论文,研究内容较多,但是基本上每个小节都在做不同的事情。围绕每一个小节,如果做深入了,都可以单独成文。但是,作者可能是为了“篇幅长度”,强行把他们拼凑在一起,让人感觉逻辑混乱。 一篇论文,不是内容越多越好,也不是写的越长越体现出水平。如果为了写长一些,而把一些不相干的东西强塞进一篇论文的话,可能会适得其反,最终导致拒稿。 4 )研究结果张冠李戴。 科技论文和博文最大的差别就是存在一定的科技词汇和专业常识。然而,如果一篇论文中出现常识性错误,是很容易让审稿人产生拒稿念头的。以我们专业为例,有工程应力-工程应变曲线,真应力-真应变曲线。两者是有一定共性的,但是,两者又不是同一个事物。如果把工程应力-工程应变曲线写成真应力-真应变曲线,这就是常识性错误,张冠李戴了。 作为论文审稿人,都不想拒绝一篇稿件,确实,大家都知道一篇论文承载着很多梦想。但是,如果作者不认真的话,评审人也是会不认账的。如果出现上面的问题,我个人觉得作者不应该怪审稿人太严,而应该怪自己太匆忙。 意得辑科研双11 ——优质润色0元享 【免费查重】 使用意得辑任意服务再赠 《英文科技论文写作的100个常见错误》 1本 年终预存 最高返4500元稿费,或1000元京东卡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7009 次阅读|5 个评论
科研写作:在列表中使用大写的技巧
editage 2019-11-21 17:17
在要点列表中,每一项是否由大写字母开头取决于该项目之前所使用的标点符号。大写字母通常表示句子的开始,然而,在要点列表中,要点的开始也可以通过空格和项目标志(如符号、数字或字母等)来表示。这也就是为什么构成要点列表的各个项目的大写与否,有时候被视为是一种风格问题。 在多数情况下,引入此类列表的文字一般以冒号结尾,如 “ The value of soil for agriculture depends on the following factors:” 。如果我们认为只有句号、问号或感叹号可以标记一个句子的结尾的话,那以小写字母开始列表的各项目便是合乎逻辑的做法,因为由“The value of soil”开始的句子还并未结束。 然而,许多人会认为以上逻辑过于刻板或不着边际,而无视列表第一项之前的冒号,仍然以大写字母开始列表的每一项也是非常普遍的做法。 如果列表中的每一项都只有一个或两到三个单词,我认为对每一项使用大写似乎会有些过分,因为每个项目都由新的一行开始,且之前还有项目的标记,大写也起不到任何有益的作用。 如果列表是由一个完整的句子构成的话,则每个要点项目需要以大写字母作为开头。这也就是为什么在每个项目只有一个或两到三个词的时候,最好使用冒号来开始列表的原因。另一方面,如果列表中的每个要点项目包含很多字,其中通常还有逗号和分号的话,则最好通过一个完整的句子来表现,并且以完整的句子或句组来表达列表中的每一项。在这种情况下,则自然会以大写字母作为每一项的开头。 当列表是由不完整的句子开始时,如 “Three main types of vegetative parts used for propagation are,” 则应保持该不完整句子的开放性,不要使用标点符号。切勿在此类列表中以大写字母开始要点项目;相反的,应使用小写字母,并以句号为最后一个项目结尾,从而完成该句子。 意得辑科研双11 ——优质润色0元享 【免费查重】 使用意得辑任意服务再赠 《英文科技论文写作的100个常见错误》 1本 年终预存 最高返4500元稿费,或1000元京东卡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3202 次阅读|0 个评论
强制性要求发表汉语论文的好处(要点)
热度 3 zlyang 2019-11-21 16:07
强制 性要求 发表 汉语论文 的 好处 (要点) 实在没有时间写齐,一些要点如下。 我国诺贝尔科学奖将在2070年左右开始出现“井喷”现象。为此,需要多方面的提前准备。 汉语的专业论文,实际上还承担了“科普(科学普及)”的作用。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1)对公众以及青少年: 例如,爱因斯坦12岁的时候就看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估计不是“外语版”的吧? (2)对科技界: 跨学科创新。 罗伯特·威尔逊和阿诺·彭齐亚斯1964年的微波信号与“大爆炸宇宙学”,与普林斯顿大学的罗伯特·迪克(Robert Dicke)。 王安1948年发明磁芯“计算机存储器”,与计算机专家霍华德·艾肯(Howard Hathaway Aiken)。 要是他们处在两个不同的语言里,估计会延迟一段时间。 (3)对大同行: 居里先生放弃自己的研究,去跟居里夫人研究放射性。 推荐阅读: 章雨旭,2019-01-26, 写中文论文,让中国人民首先受益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719683-1159251.html 相关链接: 2019-08-10,再次期盼多层次的科学普及(科普)活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193142.html 2016-02-04,呼唤高层次的科普!特别是“天气预报”方面的!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954501.html 2019-02-27,《对科技成果代表作评价的具体建议》正式刊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164530.html 2019-10-19, NSR、科学通报、Science Bulletin:每年刊登 2篇左右高争议论文吧!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02618.html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感谢您提供更多的相关资料!
3138 次阅读|13 个评论
印度将放弃加入“S计划”,开发本国开放获取框架
editage 2019-11-21 13:26
作为 2019年开放获取周 的一个环节,印度政府首席科学顾问 K VijayRaghavan 最近在位于班加罗尔的印度科学研究所(Indian Institute of Science)发表了 讲话 。他表示印度不会加入全球开放获取 “ S计划 ”的倡议。相反,政府将自行开发适合印度学术界和印度本国利益的一套框架。 在“S计划”支持者去年年初首次推出这一计划后不久,该科学顾问曾对“S计划”表现出很大的兴趣,而当前这一宣告与之前的热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那么,这期间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VijayRaghavan在接受“ 连线 ”(The Wire)采访时表示,S计划从启动之初就一直处在演进当中,其多项原则已根据世界各地研究人员的反馈进行了某些修改。此外,实施该计划的最后期限也已经做过两次变更。该顾问这样简明扼要地描述:“有些水已经从桥下流过。”尽管如此,印度仍将继续与“S计划”的支持者进行磋商。他补充说,虽然他们的计划和印度计划的开放获取模式可能有些重叠,但“ 我们的方向将完全取决于印度学术界和印度本国的利益 ”。 自“S计划”宣布以来,人们一直认为这主要是一项以欧洲为中心的倡议,其重心是工业化国家的科学家。如今,随着印度——全球 第五大科学 论文生产国(仅次于美国、英国、中国和德国)——决定退出,该计划有进一步“欧洲中心化”的风险。 影响决策的另一个因素似乎是成本问题。作为印度最大的科研资助者(资助了大约45%的研究项目),政府目前每年在开放获取出版方面的支出高达2亿印度卢比,此外还要承担获取订阅期刊的费用。因此,政府想采取一个优化支出的计划。 印度研究人员大多倾向于在知名的高影响因子期刊上发表文章,这些期刊大多是基于订阅获得的。因此,尽管最近有不同看法,但影响因子仍然是定义期刊声望、出版成就和职业发展的一个 重要指标 。 那么,印度政府选择什么方案来替代“S计划”呢?VijayRaghavan透露,他们仍在起草相关政策,并会见包括出版商在内的主要利益相关者。他补充说,他们将在下一个财政年度有一个更清晰的规划。不过,在印度科学研究所会谈前几天举行的一次会议上,有一项提议是将“绿色开放获取”定为该国的“一国一订阅(One Nation, One Subscription)”政策。 我们很希望看到印度“开放获取”计划的确切图景,特别是这一计划给该国研究人员带来的益处。 相关阅读 什么是欧洲的“S计划”?对于科研成果公开获取(Open Access)有什么影响? 影响因子:是好还是坏 追逐影响因子:值得吗? 意得辑科研双11 ——优质润色0元享 【免费查重】 使用意得辑任意服务再赠 《英文科技论文写作的100个常见错误》 1本 年终预存 最高返4500元稿费,或1000元京东卡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2206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果允许一稿多投呢?
热度 7 d289390715 2019-11-20 16:13
如果允许一稿多投呢? 前几天突然冒出来一个大胆的想法:如果学术界允许一稿多投会怎么样呢? 对于作者而言,论文完成之后,自己喜欢的期刊都可以试一试,甚至运气好的话还可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但,如果论文质量确实得不到众多期刊的青睐,那么即便一稿多投了,这篇文章最后还是会无疾而终。长期磨合之下,作者还是会根据论文的完成情况来投稿,可以撒的网确实多了,但作者还是会把网撒给有鱼的水域,可能是大鱼,也可能是中等的鱼,着急的人,哪怕是鳄鱼王八也想撒上一网,但越是盲目,越可能一无所获。 对于期刊而言,如果允许一稿多投,刚开始很可能是一个非常痛苦的过程。 首先,期刊的工作量会大量增加,很多论文质量不达标的作者也想买张彩票上船(您看这句话多别扭,拿着彩票上船,简直是痴人说梦)。 接着,论文投稿量大量增加后,期刊还会那么犹豫不决吗?还需要外审、复审、主编终审吗?你可以继续这么严谨,但抱歉,你的效率必须提高,因为如果你们期刊还是对一篇文章拖上一年半载才能给出录用结果,你可以这么骄傲,但隔壁老王开办的期刊没这么墨迹,特别是隔壁老王开办的还是 open access ,人家不仅审稿效率高,而且出版发行还快。当你还在犹豫不决的,作者已经收到了隔壁老王的橄榄枝。 作者看了一眼隔壁老王的期刊,一边骂了一句“一年发了上万篇文章,太不严谨了”,一边看看案头的材料,学生毕业需要文章、老婆评职称需要文章、徒子徒孙项目结题需要文章……心想“谁告诉我不唯论文的?人才引进、职称晋升、项目申请等等,哪一个不需要论文”,再看看隔壁老王的在线期刊虽然发文量堪巨,但影响因子也在节节攀升啊,连马路对面修车的都发表了一篇“红绿灯对异性偷瞄的统计学研究”,听说下一篇准备写一写“基于大数据原理的轮胎扎钉研究:西胡同的案例研究”呢。自己再没有几篇文章见刊,岂不是连修车的都不如?思及此,果断接受 open access 的橄榄枝。 行业大佬期刊快扛不住了,一篇又一篇决定录用的稿件因为效率问题与作者失之交臂,主编一拍脑袋:改革!改革!改革!改革!改革! 首先,对所有投稿稿件收审稿费,不管质量好坏,先交钱,后办事,这钱一部分补贴审稿专家,一部分补贴期刊编辑,工作虽然多了,但效益不是也有了。经过收审稿费这一招,有相当一部分文章知难而退了。 第二,要求审稿专家必须提出建议。作者花了这个审稿费,你就必须给出审稿意见,哪怕是狗屁不是的文章,也必须给出几条建议,不能再像以往那样一言不发就拒稿,特别是“不收钱不审稿、收了钱就拒稿”的情况明显减少。这么一折腾,审稿专家必须认真看一看文章,哪怕是仇人眼红,也得对症下毒药。 第三,光给意见还不行,还搞了审稿专家实名制。好嘛,这下审稿专家不仅要认真看一看文章,大部分专家为了“明哲保身”,给出的审稿意见几乎都是有建设性意义的,而搞人身攻击的意见几乎就杜绝了。像以前某专家张口闭口就是“水平低、太肤浅、这么垃圾的论文也敢投稿”,现在几乎都变成了“作者对某现象进行了有意义的思考,但文中的基本原理方法存疑,似乎使用某原理分析更为合适,建议结合某某进一步深入思考……”。因为实名制和公开性,尽管喷子、愤青还是有的,但大家都看的到评论,公道自在人心,专家也心安理得。总体而言,因为作者能看到具体的建议,刚开始不太接受,但慢慢改善,居然也可能推动科技社会进步。 第四,开发一套算法,避免近亲审稿,另外多个专家都同意录用的稿件直接过审,多个专家都拒绝录用的稿件直接拒稿!效率大大提高,不服拒稿就继续投嘛,反正要交钱,要有新的专家给意见。 第五,允许作者在线再次完善稿件,并保留作者多次修改论文的纪录,把利用学术不端打击异己变成对学术作品的不断完善,比如被洪水冲走的数据因为之前已经被作者存在了服务器,跑不了;再比如曹公因为实验太多而 copy 错了图片,不用等到几十年后被人指出之后再公开了,可以自己直接在线替换一下就 OK 了, so easy 。小保方晴子的导师也不用自杀了,开个直播每天在线直播自己和小保方晴子重复实验的过程,也许原来的实验结果还是做不出来,但做出个新东西也说不定呢。搞个科研,何必还把命搭进去了。 另一方面,因为审稿、发稿的效率都提高了,论文发表的难度也降低了,每个人都可以把想发表的东西快速的发出来,论文背后的奖励也大大降低。期刊靠审稿费就养活了自己,在线发表变成全社会的公共资源和透明建设,版面费也没了,作者的经济负担也少了,也许科研能更贴近自己的兴趣吧。 有些期刊因为审稿效率不佳,还有可能要求着作者“再等等、再等等,审稿意见马上就回来”,兴许是编辑反过来求作者也说不定呢。借用大佬高喊的一句“以学生为中心”,如果允许一稿多投,也许论文发表会变成“以作者为中心”呢。从此作者只要有佳作,就不用担心英雄无用武之地。而不用如丧家之犬,人生步步是大坑。 想想也真是美好呢,搞科研不用担心以前的数据疏忽被别人抓住不放、不用承受编辑或审稿人的人格侮辱、不用被别人轻贱自己的兴趣是如此肤浅不堪。 但想想就算了,现阶段,还是不允许一稿多投的,所以乖乖等着到期自动退稿吧。 附部分论文 2019 年 教改论文 投稿纪录(当教改改到让人心力交瘁的时候,有些人才会醒悟:噢,科研还是要比教学更容易!): 论文 1 (写了一个多月吧,感觉还是有一些新见解的,但没有找到实际的解决方案) 期刊 1 : 2 月 17 投稿, 3 个月后无任何意见退稿; 期刊 2:5 月 28 投稿,无任何审稿意见, 7 月 2 日退稿; 期刊 3 : 7 月 2 日投稿, 2 个月后无任何意见自动退稿; 期刊 4 : 9 月 13 投稿, 2 个月后无任何意见自动退稿; 期刊 5:11 月 15 投稿,坐等无任何意见自动退稿。 论文 2 (质量一般,但当时读了一大堆文章想写就动手写了,因为付不起版面费,所以在不收版面费和收版面费但影响因子还不错的期刊里投稿试试) 期刊 1 : 2019 年 6 月 2 日投稿, 6 月 12 日送外审, 7 月 3 日复审, 8 月 29 退稿,无任何审稿意见; 期刊 2:8 月 29 投稿, 9 月 29 退稿,无任何审稿意见 期刊 3:9 月 29 投稿, 10 月 8 退稿,无任何审稿意见 期刊 4:10 月 29 投稿,坐等无任何意见自动退稿。
个人分类: 论文评说|8445 次阅读|16 个评论
找到合适的研究问题是成功发表 SCI 的第一步
editage 2019-11-20 15:20
撰写学术论文的首要步骤是选择可拓展知识及为科学和人文研究增添新元素的主题。因此,期刊编辑显然不可能接受一篇不具备明确研究问题的论文。 明确的研究问题可使研究人员更清晰地表达研究计划的制定、研究设计和数据分析,从而提高 英文论文发表 机会。 1,2 明确的研究问题还能给期刊编辑和专家评审良好的初步印象。与此相反,不恰当的研究主题则会产生不良后果,例如可严重影响论文发表的机会。 3 虽然一篇论文可以包括多个研究问题,但最好的做法应是集中于一个主要研究问题。 3 那怎样才能确定一个恰当的研究问题呢?虽然答案会根据论文类型和学科的不同而异,但无论是撰写关于莎士比亚、干细胞抑或钢材加工的论文,仍有几条通用标准你应该牢记。 那会怎样? 所有研究问题最重要的是要应经得起“那会怎样”的考验 4 :通过研究问题推导出的结论必须具有重要性、科学性及价值性。如果确定了可能的研究问题,必须向自己提问“那会怎样?” 举例来说,研究问题“优秀的外科医生可拥有长手指吗?”显然不可能会产生有价值的知识。相反,目的性明确的研究问题如“灵敏性测验能预估医生的手术能力吗?”则可帮助医疗培训专业人员改进手术技术的培训课程。 不明显性 研究成果缺乏创意 – 也就是“创新性”–是论文被退稿的最常见原因之一。科技期刊编辑强调创新性和“不明显性”;研究问题不能已具有明显或确切的答案。 4,5 某些期刊对提交论文的退稿率高达 90%,因此,通过以下方式确保论文的与众不同以及提供价值非常重要 6 : (ⅰ) 提供具有实际应用的新信息或可引发其它研究方向, (ⅱ) 验证现有信息并拓展其普遍性或应用性, (ⅲ) 提供可颠覆文献记载的证据,或 (ⅳ) 批判性地审视和分析文献记载。 以下方式或许可以帮助你找到合适的研究问题:批判性地思考现有惯例和问题、对老问题采用新概念或新方法以及当你向他人传授相关主题时所产生的想法。 7 复制有时也是可接受的 并非所有的论文都必须提供绝对未知的信息。例如:论文可探寻其他研究者的研究成果是否可复制(尤其存在争议或证据不足但又非常有意义的研究成果)、针对某一群体的结论是否也适用于其他群体、或采用新方法解释已知的关系。一项可证明他人的研究成果而又消除其局限性的研究也非常有意义。 7 如果你的研究结论满足以上三个要求,则你可能已找到了有价值的研究问题。 寻找和确定研究问题的技巧 临床或现场实验以及你自己的研究兴趣对于确定潜在的研究方向非常重要。但是,仔细查阅原有文献对确定研究问题的不恰当性也是至关重要。另外,还应了解本领域内当前最新发展动态,以避免重复别人已做过的研究(通过今天提供的海量科技信息,这不是不可能的事)。 你也可通过查阅文献寻找新的研究问题。例如:许多论文的讨论部分通常会涉及未解决的问题及可从事的其它实验或研究。尤其是当某项研究的结论或普遍性存在大量争议时,你可尝试重复此研究,以验证其结论。 4 总之,当你找到原有文献的差距和缺点时,就有可能确定合适的研究问题。 要找到恰当的研究问题,还有很多其它方法,参加学术会议即是其中之一。学术会议可发布特定领域的最新进展,或者研究成果在远未发表之前就被特定领域的活跃研究者所了解。 7 因此,参加这样的学术会议以及与业内专家进行交流对自己的研究具有极高的帮助价值。受邀参与资助机构的研究计划也可以为你提供可获准资助的特定研究思路。 现在人们开发出了特定的模式以帮助研究者按照各相关步骤和因素确定研究问题。例如:PICOT、PESICO 和 FINER 即是这样的模式。 3,8 采用这些模式可为研究者尤其是没经验的研究者提供结构化方法,以启发他们确定研究问题。 PICOT :人群 (Population)、干预 (Intervention)、对比 (Control)、结果 (Outcome)、时间范围 (Time frame) PESICO :人群/问题 (Person/problem)、环境 (Environments)、相关者 (Stakeholders)、干预 (Intervention)、对比 (Comparison)、结果 (Outcomes) FINER :可行性 (Feasible)、科学性 (Interesting)、创新性 (Novel)、道德 (Ethical)、相关性 (Relevant) SPICE :环境 (Setting)、人群 (Population)、干预 (Intervention)、对比 (Comparison)、评估 (Evaluation) 使用 PICOT 确定研究问题 使用 PESICO 确定研究问题 最后,拥有良师益友也能使没有经验的研究者受益匪浅。你资深的同事往往具有丰富的研究经验并在同行评审期刊上发表过论文,他们可以向你提供非常宝贵的建议。另一位优秀的导师是统计员,统计员可帮助你选择正确的样本数量、分析设备及统计数据的决定因素。 结论 综上所述,研究问题是所有学术论文最关键的因素,也是期刊论文发表过程中的首要环节。如果论文所涉及的研究成果无创新性、具有可预见性或没有价值,则期刊发表的可能性将会很小。另外,如果你的研究“使用了错误的模型或研究设计、收集数据时不能对假定条件进行有效地检验、或测量次数太少以致得出的结论不能令人信服。” 9 投入时间确定合适的研究问题将帮助你避免这些问题。 参考文献 Sackett DL Wennberg JE (1997). Choosing the best research design for each question . BMJ, 315: 1636. Stone P (2002). Deciding upon and refining a research question . Palliative Medicine, 16: 265–7. Thabane L, Thomas T, Ye C, Paul J (2009). Posing the research question: Not so simple . Canadian Journal of Anaesthesia, 56(1): 71-9. doi: 10.1007/s12630-008-9007-4. Kwiatkowski T Silverman R (1998). Research fundamentals: II. Choosing and defining a research question . Academic Emergency Medicine,5(11): 1114-7. Ali J (2010). Manuscript rejection: causes and remedies . Journal of Young Pharmacists, 2(1): 3-6. doi: 10.4103/0975-1483.62205. Cook C, Brismée J-M, Courtney C, Hancock M, May S (2009). Publishing a scientific manuscript on manual therapy . The Journal of Manual Manipulative Therapy, 17(3): 141-7. Cummings SR, Browner WS, Hulley SB (2006). Conceiving the research question . Designing Clinical Research, Third Edition, pp. 17-23. Wolters Kluwer Health: Philadelphia. Schlosser RW, Koul R, Costello J (2007). Asking well-built questions for evidence-based practice in augmentative and alternative communication .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Disorders, 40(3): 225-38. doi: 10.1016/j.jcomdis.2006.06.008. Pierson DJ (2004). The top 10 reasons why manuscripts are not accepted for publication . Respiratory Care, 49(10), 1246-52. 意得辑科研双11 ——优质润色0元享 【免费查重】 使用意得辑任意服务再赠 《英文科技论文写作的100个常见错误》 1本 年终预存 最高返4500元稿费,或1000元京东卡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7855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研写作:10 个缩短文章长度的方法
热度 2 editage 2019-11-19 18:17
许多母语非英文的作者都会觉得把文章写的简洁有力非常困难,因为他们找不到适合的词来替代短句。事实上,遵守字数限制对以母语非英文的作者来说也极具挑战,因为他们总是有很多话想说,很难把握维持简短的要求。 写作时,要尽量保持内文简洁,在论文写完后,可以再回头看一遍,找出可以再精简的内容。 这里有些小技巧可以帮助你: 1. 以 there is a previous study on、it has been reported that 或其他类似的句型开头的句子通常都会引用一些文献,使得句子较累赘,可以将这些短语删除,仅留下引用文献。 示例: 原文:It has been reported that the incidence of Alzheimer’s disease increases with age (Rogue et al., 2004). (17 字) 修改后: It has been reported that t T he incidence of Alzheimer’s disease increases with age (Rogue et al., 2004). (12 字) 2.含有产品名称的句子可以将产品名放进括号里。 示例: 原文:The samples were analyzed on the ABC spectrophotometer (Zhejiang Scientific, Zhejiang, China) to determine the xyz values. (17 字) 修改后:The samples were analyzedon the ABC spectrophotometerto determine the xyz values( ABC spectrometer; Zhejiang Scientific, Zhejiang, China). (15 字) 3.将动词名词化能有效使句子变华丽,试着把这类的字找出来。以下例句借着把 diagnosis 替换成 diagnosed 将句子变短了。 示例: 原文:A diagnosis of cancer was made on the basis of the findings. (12 字) 修改后:A diagnosis of c C ancer was diagnosed madeon the basis of the findings. (9 字) 4.在“结果”章节,避免用群组数据加上统计相关性,可以直接把数据放进括号里。 示例: 原文:The protein level was 5 mg in Group A, while it was 3 mg in Group B, the difference being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0.05). (25 字) 修改后:The difference in the protein levelwas 5 mg in between G g roups A and B , while it was 3 mg in Group b, the difference being statistically was significant ( 5 mg vs. 3 mg, p 0.05). (21 字) 5.检查是否能删除一些对读者来说理所当然的基本信息,作者通常在“介绍与讨论”部分以叙述性内容开头,虽说建构上下文很重要,但也许并不是很必要。例如你在写有关 AIDS 的研究论文,不要用像 AIDS is a life-threatening disease.(AIDS是种致命的疾病)这样的句子开头。 6. 检查典型的赘词,用简洁的表述替代。以下提供一些范例: 示例: A number of - several As a result - therefore On the other hand - whereas As a consequence of - owing to 7.在英文文法里,可以用“省略结构”免去在一个句子里重复出现的动词。 示例 Group A was given cyclosporine, Group B was given FK506, and Group C was given chlorambucil. (16 字) 修改后:Group A was given cyclosporine; Group B , was givenFK506; and Group C , was givenchlorambucil. (12 字) 8.大部分像 MS Office 这样的软件将连字符号串联的字算成一个字,可以考虑多利用连字符。 示例: 原文:After rehabilitation, the patients came to rely on themselves. (9 字) 修改后:After rehabilitation, the patients became self-reliantto rely on themselves (6 字) 9.使用主动语态有时能减少字数。 示例: 原文:Written informed consent was given by all patients. (8 字) 修改后:All patients gaveWwritten informed consentwas given by all patients . (6 字) 10.避免用 of 表示所有格。 示例: 原文:Patients of Group 1 were followed up for 6 months, and those of Group 2, for 12 months. (18 字) 修改后:Patients ofGroup 1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6 months,while and those ofGroup 2 patientswere followed up,for 12 months. (15 字) 以上几个方法能在不改变内文的情况下通过英文修改大幅减少文章长度,不过减少字数总归不是件简单的事,需要来回读过几遍把能精简的部分找出来。如果以上方法都不管用,你就要多费心神把内容整个看过,看看那个部分能删掉了。 意得辑科研双11 —— 优质润色0元升级 ,下单即送 【免费查重】 同时,使用意得辑任意服务都可以获赠 《英文科技论文写作的100个常见错误》 1本 访问官网 www.editage.cn 或 点击进入活动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7975 次阅读|4 个评论
临床病例报告写作指南
editage 2019-11-19 13:37
临床病例报告是什么? 临床病例报告是最早期的医学传播形式之一。临床病例报告或是病例研究是一种传播从临床实践获取的新知识的方式,医药工作者经常接触不同或特殊的病患,比如先前没遇过的情况、复杂的已知疾病、不寻常的副作用、对治疗方式产生的不良反应、对常见的医学情况采用新的方式等等,因此临床病例报告应该要讨论某一疾病的迹象、症状、诊断和治疗。 临床病例报告是医学文献的第一线证据,其中呈现原始观察,对医学生和医生来说都是进入学术写作很好的起始点,此外,发表病例报告对医学科学来说是绝对的贡献,也能为自己的履历加分。 如何找到合适的病例? 不论你是医学生或是医生,都必须要密切注意特别或不寻常的病例,不过,要辨别什么样的案例值得拿来写成报告还是不太容易的事,根据《Clinical Case Reports》期刊主编 Charles Young 的看法, 一个好的病例报告应该要有清楚的信息,可以普及,而且与众多医学人员相关 。 德克萨斯大学健康科学中心表示 ,大多数期刊发表的病例报告大多具有以下特点: 不寻常发现 对治疗的不良反应 令人困惑的不寻常的综合症状 新理论的例证 现有理论的问题 个人影响 病人同意书:病例研究的道德要求 涉及人体的研究大多需要取得知情同意(informed consent),这是基本的道德要求,在开始写病例报告前就该取得病人的签署的同意书,所有的期刊都要求作者在投稿时递交病人同意书。如果病患未成年,则必须取得双亲同意,而如果是没有能力同意调查或治疗的成人,则需取得家属的同意。 保护病患身份也是重要的要求,不可泄漏任何有可能透露出病患身份的信息,尤其要特别注意照片,患部的图片不应该露出病患的身份特征。 如何架构临床病例报告? 不同期刊对病例报告的格式要求略有不同,建议先列出理想的几个目标期刊,研读其发表的病例报告,了解他们在顺序和格式上的要求。 不过一般来说,所有的病例报告都包含:摘要、前言、病例、讨论。有些期刊可能还会要求文献回顾(literature review)。 摘要 :摘要需简介整个病例,要讨论的问题,还有本案例传达的信息,病例报告的摘要通常非常短 ,最好不要超过 150 字。 前言 :前言主要介绍案例要处理的问题,在必要之处引用相关的文献,前言通常会用一句话结尾:叙述病患和病患遭遇的基本情况。 病例 :这个章节需要依照以下顺序提供病例信息: 病患叙述 病历 身体检查结果 病理检查和其他检查结果 治疗计划 治疗预期结果 实际结果 作者需要确保文章里包含所有的相关细节,剔除不必要的内容。 讨论 :这是病例报告最重要的部分,通常是期刊判定病例是否值得发表的关键章节。开头可从前言已提到的信息开始发展,着重在为何该病例值得注意还有它牵连的问题。 然后简单介绍同样主题的既有文献。(如果期刊要求文献回顾为独立章节的话,要放在讨论之前。)讨论病患的主要情况,已有的理论和研究发现,整个综述应聚焦到病例中引发疑惑的主要原因以及最主要的挑战。 最后将病例与文献连结,说明病例传达的信息,作者需要阐明这个病例与目前对该问题的认知是否相同,本案例的证据对未来的临床时间有何价值与贡献。 结论 :依据期刊要求的格式,病例报告会以以结论或概要收尾,这部分需带读者回顾案例报告涵盖的重点,作者可以提供建议反馈给医生、老师或研究人员。有些期刊不需要将结论独立成一个章节,那么可以改成在讨论章节的最后一段进行总结。 病例报告在哪里发表? 发表病例报告不是那么简单,因为有些期刊不愿意发表这类文章,有好几个新的在线期刊专门在发表临床病例报告,比如 BMJ Case Reports 、 Cases Journal 、 Journal of Medical Case Reports 和 Radiology Case Reports 都发表病例报告。 病例研究是全球医生分享自身处理困难病患经验的方式,这对临床医生来说是很有价值的参考信息,尤其是遇到病患处在复杂困难的情况时。 若你对临床病例报告写作还有进一步的疑问,欢迎评论讨论,或是直接 向 Eddy 博士提问 寻求个人专属协助。 意得辑科研双11 —— 优质润色0元升级 ,下单即送 【免费查重】 同时,使用意得辑任意服务都可以获赠 《英文科技论文写作的100个常见错误》 1本 访问官网 www.editage.cn 或 点击进入活动
个人分类: 国际级写作与风格|2460 次阅读|0 个评论
追踪期刊在线系统投稿状态
editage 2019-11-19 13:25
重点速记: 有了投稿系统,文稿递交变得省时又省力。 这些系统有追踪功能,作者能通过系统上显示的状态了解稿件进度。 但作者有时候会因为不能理解状态变化的意义感到忧虑。 理解期刊的投稿系统上不同的稿件状态,每个状态一般维持多久,能让作者比较好掌握何时该联系期刊,减轻焦虑。 大部分的期刊都有在线投稿系统,让作者能够快速简单完成投稿,一旦论文递交出去后,作者可以通过系统查看投稿状态,了解期刊处理论文的进度。作者在投稿出去后都会感到很焦虑,一直刷新系统状态,有时候出现了不知道是什么意思的状态,就会更加忧虑,有时候同一个状态维持了好长一段时间,作者也会觉得很困惑或是紧张,先前《意得辑专家视点》已经讨论过关于 期刊编辑部决策流程 还有 各种可能的论文投稿结果 ,这篇文章旨在说明期刊投稿系统上经常出现的状态有哪些,还有它们分别代表什么意思。 虽然各个期刊或出版商可能会使用不同的名词,但大致上系统上面从投稿后至最后接受或拒稿会出现的状态如下: 1. Manuscript Submitted :表示论文已经由作者同意成功递交,投稿之后,在转给期刊编辑之前,论文通常会由期刊人员检查论文格式排版。 2. Editor Invited :这个阶段不是所有的期刊都有,这个状态是表示论文已经转给编辑,正在等待编辑接受。 3. With Editor :这个状态表示编辑已经接受负责处理论文,这个时候,编辑已经初步看过论文,如果他认为论文适合期刊,就会送交同行评审;如果论文与期刊的范畴不相符或是没有达到期刊的标准,就有可能在外审前退回给作者,这种时候,状态就有可能变成“Decision in Process”,在任何情况下,作者都会在几天之内收到拒绝通知。 4. Reviewer Invited :这个状态也不是每个期刊都有的。一旦论文通过技术审查,编辑就会为论文找寻适合的同行评审员,当系统显示“Reviewer invited”的状态时表示编辑已经送出审稿邀请,等待审稿人接受中,有时候,这个状态可能会维持好一段时间后又变回“With Editor”,这有可能是审稿人拒绝审稿,编辑需要再另外找审稿人。 5. Under Review :表示论文正在外审中,同行评审员也是忙碌的科研人员,而 审稿是无偿的工作且需要许多精力仔细检查评估论文 ,因此这个过程可能是整个发表过程中最花时间的一步,根据期刊还有领域,可能需要一到四个月的时间。 6. Required Reviews Complete :这个状态显示所有的审稿人都已经完成审稿并且编辑部办公室也收到通知,有时候,编辑在看完审稿报告后可能会觉得需要额外的审稿,这时候,系统的状态就有可能再度变成“Under Review”,所以作者如果遭遇这样的状态改变不需要感到惊讶,一旦额外的审稿完成后,状态会再转成“Required Reviews Complete”。 7. Decision in Process :表示编辑正在根据审稿意见还有他个人的看法 对你的论文进行决策 ,必要的时候,编辑会在此阶段与编辑部的其他成员商讨,一旦出现这个状态,作者一般会在几天之内收到通知,不过,有些例外可能会花上几个礼拜的时间都处在这个状态,而作者没有收到任何通知,这有可能是因为编辑非常忙碌,有许多论文等着他处理。 8. Revise :意指 作者被要求根据审稿意见进行修改 ,而接下来的递交动作在作者手上,期刊编辑会给修改期限,通常是数周到数月不等,视修改的情况还有领域而定,作者如果需要延长修稿期限的话,可以事先写邮件给编辑沟通,作者在返还修改稿的时候除了要递交改好的论文之外,还要附上给评审意见的逐点回复。 9. Revised Manuscript Submitted :意味着作者已经递交修改稿,现等待期刊检查排版。 10. Author Declines to Revise :表示作者点击链接表示不愿意递交修改稿,也就是说,作者不愿意根据意见修改论文,想要撤回稿件。 11. Completed Withdrawal :如果作者选择撤回投稿,撤销投稿的程序要等编辑同意后才算完成,作者必须记得要收到编辑确认撤稿的邮件之后才能再改投其他期刊,又不然就会变成一稿多投。 12. Completed Reject :如果作者已经根据审稿人还有编辑的意见修改论文,最后的决定有可能是“accept”或“reject”,如果编辑对修改不满意,就有可能拒稿,这个状态是在编辑看过修改内容以及给审稿意见的回复后所给出,表示 编辑最后决定拒绝这篇论文 。 13. Completed Accept :意味着编辑对作者的修改很满意,决定接受稿件。 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帮助解决作者在期刊在线系统看到不同投稿状态的疑惑,不过,请理解不是所有的期刊都会用一样的状态,有些期刊可能会有上面没有提到的状态,如果你遇到这样的情况或是仍有疑惑,欢迎随时 向 Eddy 博士提问 ,我们期待你的反馈和提问。 意得辑科研双11 —— 优质润色0元升级 ,下单即送 【免费查重】 同时,使用意得辑任意服务都可以获赠 《英文科技论文写作的100个常见错误》 1本 访问官网 www.editage.cn 或 点击进入活动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3326 次阅读|0 个评论
答辩失败了,但我的人生没有
editage 2019-11-18 15:17
没有人事先告诉我答辩最糟的结果会是什么:失败。在走廊等了一个半小时之后,我很确定我没有通过答辩,我的导师重新把我叫回小房间,挥挥手臂,摇了摇头,轻声说道:“你得再来一次。”评审委员会说话的声音听起来像是查理布朗的老师,我听不太懂他们在说什么。在他们走了之后,我想起来自己盯着桌子看的时候,听到我的导师说“这比较多是我的错 … ”。眼泪突然涌了出来,但我不想在老师面前落泪,我深呼吸了一口气,说:“我 … 想 … 先 … 离 … 开 … ”。 当我理性思考能力回来的时候,我开始回想导致这次崩溃的各种迹象。我的导师,暂且称呼他 X 教授好了,他对我的博士候选答辩是采取放任态度的。不一章一章看我的研究提案(“我要全部看过才能判断”),对我的博士论文也是一样的态度。在我提交完整的草稿之前,他一页也没看过,对我的写作没有提供任何书面反馈,只有很空泛的问题,还有一些不痛不痒的意见。我试图想要修正我意识到,或者说是我以为的缺点,但我从来就不知道我做得如何。随着最后一个学期到来,我终于让 X 教授给了我一个答辩日期,但在答辩两天前,我们才第一次坐下来,他才给了我提了一些清楚的问题还有疑虑。我没有把他提的这些当做是修改要求,毕竟审委手上是这版稿件,针对 X 教授提出的点,我做了几页的笔记,期望一切顺利。 答辩场景: 我就坐在审委对面,一个人面对四个人,他们每个人手上都有一份我的论文,打印出来螺旋裝訂好,其中两位还用便利贴做了记号。如果你真要问, X 教授手上的那份,相比看起来很新,好像没有打开过痕迹,装订的螺旋线完好如新。其他人开始问问题( X 教授推辞提问,说他最后再提问跟给意见),我想办法回答,但很快就陷入不知所措的惊慌中,我气若游丝地看向导师,希望他能帮忙说明,他一个眼神都没给我,更别说是开口。随着问题越来越深入, X 教授根本没有完整读过我的论文一事变得再清楚不过,他找不到其他审委员提问所提到的部分,他随手一翻手上的论文,就让我胸口一紧,胃酸涌上喉咙。 我求学过程从来没有失败过,直到这次答辩,直接赏了我火辣辣的一巴掌。我花了三个月跟忧郁症对抗,之后才能开始进行论文修改工作。第一个工作是停止埋怨 X 教授,虽然他也有责任,但埋怨他并没有办法让我毕业。看着其他审委给我的意见,还有我在答辩时潦草写下的笔记,我才明白我的博士论文根本一点防御力都没有。从方法,方法跟理论间的连接,到我的数据,全部都破绽百出。内容也漏东漏西,当我理解到我自认为可以通过答辩,但其实内容极度平庸,自己都忍不住羞愧。从那一刻开始,我才真的振作,我想要挤进那个殿堂,拿到在这个学科的文凭,我一定要做到。 从打击中回复之后,我只想回家,我飞奔去找在外面等我的先生,我还没到车子,他就从车上下来,对我露出微笑,准备要恭喜我。我摇了摇头,指着身后的车, Dan 感觉到了我的酸楚:“洗把脸,我们去 Barcelona 。”(这是我们最爱的餐厅,有几个朋友在那边等着恭喜我。)我拜托他:“不要!带我回家吧。”我摸着着手机,想要告诉朋友现在不是庆祝的时候。我想要脱掉这一身正装,换上睡衣,永远陷在床里。 “好了,我想妳下车比较好。” “但要庆祝什么?庆祝我本身是个失败吗?” Dan 轻轻地说:“妳不是。”接着一语不发开车回家。 我甚至没有力气开门, Dan 帮我开了门,我推开他走进去,想进去自己的象牙塔。 手机短信提示音不停在呼唤我,一开始我装作没听到,但洗完脸之后,我打开看了。 “我们来是因为你,不是因为你是博士,过来吧。” “我们都没有博士学历,我们才不在乎。” Dan 从楼下推了一把,这次他连问都没问,直接说:“穿好衣服,我们去 Barcelona 找妳朋友!”我乖乖照做了。 一到餐厅,就有六个温暖的拥抱,把我拉回现实,他们的话提醒了我,不管我是不是博士,我都有爱我、支持我的朋友和家人。那个晚上,我们玩得很开心,我逃离了那片威胁着要把我拉进忧郁深渊的乌云。 有句话特别打动了我。 Janie 一手搭着我,一手搭着我先生,在我的耳边悄声说:“妳的婚姻一开始并不成功,是什么让情况改变了?看看现在有多好。” Dan 对这个称赞露出笑容,我突然觉得我黑暗的世界露出曙光, Dan 跟我都曾在婚姻中失败,但我们从在星巴克浪漫邂逅六个半小时之后,就一直是“命中注定”的一对。 最后我也通过那个失败过一次的答辩。 我失败过,但我本人并不失败。 意得辑科研双11 —— 优质润色0元升级 ,下单即送 【免费查重】 同时,使用意得辑任意服务都可以获赠 《英文科技论文写作的100个常见错误》 1本 访问官网 www.editage.cn 或 点击进入活动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2325 次阅读|0 个评论
将博士论文转成期刊论文的可行性
editage 2019-11-18 12:01
年轻研究人员的论文发表压力是很大的。为了在科研界建立自己的声誉,这些博士后研究人员迫切需要发表几篇文章,而撰写研究论文则是这些科研人员们的一个难题,有时候甚至连决定研究问题都很难。 在博士毕业后,想要开始发表期刊论文的一个好方法是将博士论文中的材料再拿出来利用。博士论文跟硕士论文不一样,博士论文中有比较多的原创研究。大多数的博士生都花了好几个月的时间收集分析数据,然后辛苦撰写为毕业论文。何不利用这些材料,将学位论文转成一篇或多篇期刊论文?这么做不止是最简单、最有逻辑的方法,将学位论文改写成期刊论文更有一些其他的好处,比如帮助职业生涯晋升、构建个人成就感还有让自己的研究在更广范围传播从而对研究领域做出更大贡献等。 有些 科研作者会顾虑期刊可能不会接受已经做为学位论文发表的内容 ,或是发表这类的文章会算是自我剽窃或是一稿多发,或是会有版权的问题。虽然这会根据领域和个别情况有所不同,但整体来说,期刊并不排斥发表以学位论文发表过的文章内容,原因有几个。 第一,大部分的期刊编辑接受这类文章的主要原因是,就传统上来说,学位论文是发表在大学学报上,仅有几份印刷版在内部流通。由于没有广为流传,如果能将这些内容发表到期刊上,是让研究被科研界看到的好方法。不过,这里有些例外,如果学位论文是发表在学术出版商的刊物上,而且已经在线公开发表了,有些期刊可能会不同意。这个时候,最好是 在学位论文发表前,抢先发表期刊论文 。但是,如果你的学位论文已经让学术出版商发表了,你应该在投稿前告知期刊编辑,寻求编辑的协助。 第二,学位论文不像期刊论文需要在发表前将版权移转给期刊,学位论文的版权通常还是在作者手中。因此,技术上来说,作者是可以自由使用学位论文里的内容,没有任何版权问题。当然,你需要在学位论文中加上版权页面,注册你的版权。 最后,不管是整体的切入点或是格式,学位论文和期刊论文是完全不同属性的文章。要将学位论文转成期刊论文,必须要重新改写精炼内容。期刊文章一般是一小部分或一个章节的学位论文,有时候甚至一篇学位论文可以产生多篇期刊论文。期刊论文会在同行评审阶段经历进一步的修改,最后期刊论文内容会变得跟学位论文完全不同,如此解决了重复发表的问题。至于自我抄袭的部分,可以在期刊论文中加注学位论文的引用信息,直接复制过来的内容一定要使用引号。 最重要的,你应该在投稿的时候通知期刊编辑,主动告知这篇文章是基于你的学位论文写成的,并提供发表的时间和刊物信息,如果编辑需要的话,你可以提供原文。以开放诚实的态度与编辑互动绝对对你有好处,编辑可以指导建议一些你可能没有注意到的伦理问题。 意得辑科研双11 —— 优质润色0元升级 ,下单即送 【免费查重】 同时,使用意得辑任意服务都可以获赠 《英文科技论文写作的100个常见错误》 1本 访问官网 www.editage.cn 或 点击进入活动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5201 次阅读|0 个评论
审稿人为何拒绝审稿邀请
editage 2019-11-18 11:49
同行评审是学术发表中重要的一环。由于同行评审具有改善科学质量、摒除可疑研究的特性,也备受发表界推崇。随着发表量逐年增加,审稿人可能会同时收到好几个审稿邀请。同行评审属于自愿服务,研究人员需要用自己空下来的时间来做这份工作,而且通常是无偿的,因此 期刊编辑越来越难找到审稿人,太多人拒绝审稿了 。 为了深入了解审稿人拒绝审稿的原因,了解拒绝审稿背后是否由“审稿人疲劳”(太多审稿邀请)造成,审稿人的行为是否与性别有关,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期刊编辑 Marijke Breuning 与工作人员进行了一项调查,调查结果发表在 Reviewer Fatigue? Why Scholars Decline to Review their Peers’ Work 一文中。 该期刊在 2013 年对 3,414 位专家发出 4,563 份审稿邀请,每篇文章平均邀请 6 至 7 位专家。在所有的审稿邀请中,有 30.6 % 发送给女性,女性收到审稿邀请的比例与其在领域内的比例成正比。Breuning 与团队发现有 82.8% 的审稿人不论是拒绝或接受都会回复,而有将近 60% 的人会接受,拒绝率大约是 23%。再者,男女接受审稿的比例是相同的。 这个研究有趣的地方在于找出审稿人拒绝审稿背后的原因。大部分的女性拒绝原因是“私人因素(自己或家人身体不适)”跟“出差或休假”,而男性拒绝的原因则是“行政工作(主席、系主任、委员会工作)”。即使如此,此研究的作者特别想要找出 “审稿人疲劳” 是否为拒绝审稿的原因之一,而作者将“审稿人疲劳”定义为“学术人员拒绝的说法暗示他们有其他审稿工作需要完成,或是无法再承接更多审稿工作”。结果,在所有的拒绝审稿中,有 14.1% 是因为审稿人疲劳。此外,有 38.9% 的专家,不论男女表示他们“太忙”,作者认为这也算是审稿人疲劳。 研究显示审稿人疲劳并不是专家拒绝审稿邀请背后的主要原因,审稿人拒绝审稿的原因通常是因为他们的行程过于忙碌。作者总结道: 「综合来看,学术人员拒绝审稿的各种原因显示他们于公于私都太过忙碌,审稿人疲劳是原因之一,但不是拒绝审稿的唯一原因。」 虽然同行评审是科研发表的核心,期刊编辑通常觉得要找到合适又愿意审稿的人很难,要找到能够遵守期刊时程的人更难。有时候,审稿会延迟,或是审稿人半途放弃,编辑就要另外再找审稿人。有些期刊的编辑会请作者建议合适的审稿人选,但 American Society of Civil Engineers 的期刊主任 Angela Cochran 说这个情况会让审稿人疲劳加剧。她进一步说明,期刊编辑一般的审稿人清单有 10,000 人,但作者的人选有限,通常会选择最容易想到而且最有可能接受审稿的人,因此“ 在 10,000 候选人中只选择那 50 位‘预备’候选人就表示你消耗了那 50 个优秀的审稿人选 ”。 在文章中,作者对改善审稿人挑选和接触的方法提出下列建议: 期刊编辑应该用“经常使用的要素以外的条件”检索审稿人。作者表示许多第一次收到审稿邀请的人比较会接受审稿并准时完成工作。因此,应该联系新的博士跟领域较广泛的活跃人士进行审稿。 编辑可以利用互联网搜索策略来拓宽审稿人选,比如检索会议论文集数据库、最近的会议还有在谷歌学术上查找最新发表的文章。 除了使用系统自动生成的信息外,编辑应该尝试撰写个人信息,审稿人通常会回复这些私人信息。 期刊编辑对于找审稿人这个工作感受到庞大的压力,但是,他们应该考虑到投稿量的增加也就代表 研究人员的人数增加 。编辑可以拓展审稿人人选来解决审稿人疲劳的问题。既然同行评审在科研发表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就该付出努力让它能永续存在,这不仅对发表研究的质量,并且对论文从投稿到发表的时程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意得辑科研双11 —— 优质润色0元升级 ,下单即送 【免费查重】 同时,使用意得辑任意服务都可以获赠 《英文科技论文写作的100个常见错误》 1本 访问官网 www.editage.cn 或 点击进入活动
个人分类: 国际级写作与风格|10440 次阅读|0 个评论
写毕业论文让我学到了这些事
热度 1 editage 2019-11-15 15:08
上周,我把毕业论文做了最后修改打印出来,这周,我把论文递交出去。我已经离开学校一整子了,接下来两个月只要专心准备答辩就好。想想,这是个好时机,回顾我在这里度过四年的时光。不如就从我最后做的事情开始说起:写毕业论文,然后再来说其他的部分。 我毕业论文写得很慢,花了超过一年的时间一点一点慢慢写。虽然看起来好像很久,但那大部分是每天早上在上班前花半个小时写的,实际上写出来的内容也没有那么多。每次花半个小时写毕业论文,真的是写了很久(远超过一年的时间)。 事情在五月有了很大的转变。首先,我最近的研究项目快要结束了,这也是我进行论文答辩前最后一个得完成的工作。我也拿到了博士后的工作,谈好要在九月开始工作,这下很清楚了,我得再这之前答辩才行。真的就在一夜之间,毕业论文的重要性从我清单中的最后(几乎是)一下变成了第一。 接下来六个礼拜的时间,我完成了终稿,也根据导师的反馈做了修改,润色整篇文章,然后准备打印。整个过程很紧凑(最后一周我只能写作,其他事儿都没法干),但也没那么糟糕,我不用熬夜。是不太可能再规划的更好了。 我为什么要说这些?因为整个过程(特别是最后这几个礼拜)让我了解了三件事情:我喜欢写东西(其实我早就知道了),写得不错,还有知道自己写得不错。 天才要知道一个人喜欢写作不难,但要知道一个人写得好不好就有点难度了。以我来说,最后的证据是导师对我的毕业论文只给了一次反馈。 像我前面说的,整个过程很紧张。我的导师没有时间再读一遍我的论文,连第一遍都是很勉强才看完的(我不怪他,我自己也没给他太多时间)。对于内容,他当然给了些意见,但都不是什么大的修改。我应该叙述好自己的贡献,我应该更好地解释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些的动机,大概这类的,简单! 幸运的是,我的毕业论文本来就不需要太多写作,是根据我之前跟导师(还有两个博士后)一起写过的几篇文章写成的毕业论文。所以问题是怎么把它们写成一篇文章,要有更详细的研究背景,整理成一个前言和结论,但这些东西也很容易没搞好,幸好没出什么差错。我心里本来就有底,先把它们列出来,整理的时候没花上太多力气。对我来说,这就是我是个不错的作家的讯号。 是好作家是一回事,但这对一直怀疑自己的人没什么帮助。我把论文发给导师的时候,也烦恼过,如果他发现算式里有什么大错误怎么办?如果他觉得我应该再加写半个章节以上的内容怎么办?如果我要重新架构整个内容怎么办?但我没有因为这样就却步。而且收到修改后,我有了足够的自信,相信一轮的反馈就足够保证我写的毕业论文不错。(我改完之后,导师有再读了一遍重要的那几个部分,所以实际上是一轮半的反馈,不过我想这不影响我的论点。) 我知道事情发展这么顺利是很幸运的事,很多人都因为论文写作痛苦不已(我也是,而且常常),但我写这篇文章不是在幸灾乐祸,因为发现这件事,只是开始。 现在我知道自己的写作能力了,我要善用它才行。 我得写出好研究论文。 我要写出很棒的博文(而我自己要相信它们很棒。我对自己的写博客的能力不像毕业论文这么有自信,这是有点奇怪,因为我写过的博文比毕业论文多很多。) 我要写出好书,如果有机会的话。 还有,如果我发现学术圈不适合我,我知道我可以找跟写作相关的工作。 接下来几周、几个月,我的目标很明确:尽可能的写。 我即将开始新的工作,我要摸索出自己要做什么事,我也想重新开始定期写博文(不知想过多少次了),还有,我还不是很确定自己该走哪条路。接下来,我整天都会被各式各样的想法给环绕,我得自己找出哪些值得做。 而走出这个谜团的最佳方式是不停的写。 意得辑科研双11 —— 优质润色0元升级 ,下单即送 【免费查重】 同时,使用意得辑任意服务都可以获赠 《英文科技论文写作的100个常见错误》 1本 访问官网 www.editage.cn 或 点击进入活动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2421 次阅读|2 个评论
科研论文中如何使用过去式和现在式
editage 2019-11-15 13:21
虽然英语的时态用法相当复杂,但研究论文中最常见的一般是过去式和现在式,并以现在完成和过去完成时态辅助。在这里,“完成”的意思是“使其完整”或“完全做到”。完成时态通常用来描述两起事件,并指明定两者之间相对的时间关系。 典型的研究论文一般遵循 IMRaD 格式(引言、方法、研究结果与讨论)。特定时态的使用需要根据论文的章节而定,例如:引言一般使用现在式和过去式,研究结果的部分则较多使用过去式。下列是四种时态变体(过去、现在、现在完成和过去完成)用法的简短指引。 过去式: 用来描述发生于过去的具体行动或事件,而行动或事件在同一个句子里并没有与现在连接。下面是使用过去时态的一些简单句子:“We selected 5 plants at random.”;“Tanaka reported that 1000 grains of wheat weighed 40 grams.”;“Watson and Crick published their landmark paper on the structure of DNA in 1953.” 现在式: 用来描述一般真实、不太可能改变的事实,例如:“The sun rises in the east(太阳从东方升起)”;“Human babies generally start speaking when they are two years old婴儿一般两岁时就开始说话”;“In July and August, it rains in most parts of India(印度大部分地区于七、八月都会降雨)”。现在式的使用也表示相信研究成果是真实的,并与目前的研究相关,例如:“Robinson maintains that soaking seeds in strong acids help in breaking seed dormancy(罗宾逊认为把种子浸泡在强酸里是解除种子休眠的方法)”最后,当谈论正在撰写的论文时,也应该使用现在式,例如:“Section 2.3 discusses the advantages of soaking seeds before sowing them(第2.3节讨论播种前浸种的优点。)” 现在完成式: 用来描述已经过去但仍然和现在有关联的事件、谈论趋势,或描述已结束、近期刚发生或仍在持续的事件,例如:“The use of cell phones or mobile phones to access the Internet has increased recently(近来,使用手机上网的人越来越多)”;“Multi-megawatt turbines have been used in Europe for offshore sites(多兆瓦级风机已被应用于欧洲海上风场)” 过去完成式: 用来描述发生在过去不同时候但相互关联的两起事件,例如:“By the time they were sown, the seeds had already germinated(当他们播种时,种子已经发芽了)”;“Those candidates that had been exposed to radiation earlier were excluded(那些较早受辐射影响的对象被排除了)”。 意得辑科研双11 —— 优质润色0元升级 ,下单即送 【免费查重】 同时,使用意得辑任意服务都可以获赠 《英文科技论文写作的100个常见错误》 1本 访问官网 www.editage.cn 或 点击进入活动
个人分类: 国际级写作与风格|8126 次阅读|0 个评论
怎么写好回复信或反驳信?
热度 1 editage 2019-11-15 11:14
重点速记: 大部分的论文在被期刊接受前,都需要经过至少一次的修改 在修稿重投的阶段,需要回复信,对审稿人提出的意见一一进行自信清晰的回复,稿件才有机会被接受 回复信应该要保持有礼,审稿人提出的每一个意见,即使不同意或是没有进行修改,都应该要回复 学习如何撰写并架构回复信,能让编辑更愿意接受你的稿件 大多数稿件在期刊接受前需要经历至少一次修稿,作者在收到大修或小修的决定后,必须根据审稿意见修改论文,然后将修改稿重新递交给期刊,同时附上逐点回复,在返还修改稿的时候,还需要递交 cover letter,这封信通常称为response letter(回复信)或rebuttal letter(反驳信)。(推荐阅读: 再投稿注意事项 ) 写封好的修回信(response letter,rebuttal letter)很重要,一般有两种写法: 1. 单独写回复信,然后将给同行评审的逐点回复附加在后 2. 将反驳信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写给期刊编辑,第二部分包含给评审意见的详尽回复 信的开头提供论文题目和编号,用一小段篇幅感谢审稿人的宝贵时间与贡献,谢谢他们提供的意见,这些肯定能帮助改善论文。从感谢开始的修回信能让整封信传达正面的信息。 如果你打算把逐点回复分开来放,可以简短列出你根据评审意见进行的主要修改是哪些,然后说明你将逐点回复另外附加;如果是将逐点回复放在信里,可以说你的回复在后。 回复审稿意见 有时候是艰难的任务,尤其是意见又多又长的时候,以下是撰写回修回信该注意的事项: 1. 不要漏掉任何期刊编辑或审稿人提出的意见 : 将所有的意见完全复制到信里面,然后在每一点意见后面提供清楚详细的回复,一定要确认编辑和审稿人所有提出的点都回复了,即使有你不同意或是没有修改的点,也要说明原因。 2. 提供逐点回复 : 将评审意见编号,按顺序回复,将论文中的修改处标示出来或是指出论文修改前后的个别行数,可以将审稿意见加粗,与回复内容做区别。 3. 分类审稿意见 : 如果意见很多,可以试着将它们进行分类,例如将方法相关的意见分在一起、语言相关的一组等等,如果将意见进行分组,记得在信里提及“I have separated my responses to the reviewers’ comments according to several categories in order to achieve an integrated approach in my responses”。 4. 如果评审意见是以段落方式呈现,将它们拆成点列式 : 如果评审的意见是长长的段落,可以将之分离成点各别回应,如果不确定某项意见的意思,可以先解释你对该意见的理解,然后再进行回复。 5. 如果你觉得评审员有所误解,可以礼貌地厘清 : 审稿人通常是领域内的专家,如果你认为审稿人误解了你论文里的任何段落,有时候很有可能是因为你的表达不够清楚,这种情况下,你可以礼貌性的指出误解然后提供必要的说明,可以这么写“I am sorry that this part was not clear in the original manuscript. I should have explained that (详细说明). I have revised the contents of this part”。 6. 如果无法处理任何意见,记得说明原因 : 如果有无法处理的意见,比如说审稿人要求你提供更多数据或是补做实验,而你认为没有必要,还是要说明为什么不做,避免像是经费不够或是没有时间这种私人理由,也不要表现出负面的态度,回复中要表现出你对意见的重视和尊重,首先感谢评审的深度分析和实用的意见,然后说明你无法完全同意审稿意见,回答必须要清楚有逻辑并有证据支持。 7. 若添加任何新的数据或图片,要提及它们在论文的什么位置 : 如果在修改过程中加入了新的数据、表格、图片等资料,记得指出它们的所在位置,必要的话,夹带补充资料给审稿人和编辑,如此他们可以直接对照,不用一个一个搜寻。 8. 回复语调必须尊重有礼 : 请记住,审稿人花费了大把的时间评估你的论文,即使有些意见不是那么正面,也不要认为审稿人是在针对自己,审稿人评论的是你的工作,而不是你,他们的意见为你的工作带来附加价值,或有你认为不好或是无理的意见,回复的时候语调要维持尊重有礼。有时候审稿意见可能会互相冲突,但记住他们都会看你的修回信,所以对每一位审稿人都要有礼貌,信的语调是非常重要的。 9. 做出适当的总结 : 注意反驳信的结尾,像“Since all the corrections have been made, we hope the manuscript will now be accepted without any further changes”这样的结尾可能会过于自负,如果要直接又不失礼,可以这么说:We look forward to hearing from you regarding our submission. We would be glad to respond to any further questions and comments that you may have,这样的结尾正式有礼也表达了愿意在必要的情况下进行更多修改的意愿。 意得辑科研双11 —— 优质润色0元升级 ,下单即送 【免费查重】 同时,使用意得辑任意服务都可以获赠 《英文科技论文写作的100个常见错误》 1本 访问官网 www.editage.cn 或 点击进入活动
个人分类: 国际级写作与风格|7302 次阅读|2 个评论
期刊编辑决策过程常见问题
editage 2019-11-14 16:37
对期刊编辑部来说,论文发表决定是一个繁琐的过程,其中包含了多次的筛选和审查,而同行评审是这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许多刚开始科研生涯的研究人员不是很清楚同行评审员和期刊编辑的责任和角色有何不同,以致于很多时候无法判断如何正确采取应对行动,或是在不同阶段如何与期刊进行沟通。本文将针对这个议题厘清 同行评审和期刊编辑部决策过程 的相关疑惑,欢迎博友积极参与讨论。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论文从投稿到期刊决策会经历哪些过程,在论文递交给期刊后,文章会交给一位编辑进行初步审查,了解论文的科学价值以及是否符合期刊的目标范畴,在论文通过初步审查后,就会进入同行评审阶段。评审员会读过整篇论文并对作者提出详细的反馈与建议,除此之外,审稿人还会提出是否该接受论文、论文是否需要修改、或是拒稿等建议。一旦所有审稿人返还评审报告给期刊编辑,同行评审过程就算结束。之后,期刊编辑会看过论文然后结合自己的看法与评审建议来做出决定,然后通知作者结果。 作者可以通过期刊投稿系统在线查看投稿状态,每当状态有所改变的时候,作者通常感到焦虑或疑惑,下面是常困扰作者的问题: 如果评审员给出的意见相左怎么办? 通常审稿人对论文会有不同的看法,例如,2位审稿人建议小修后接受,而第3位审稿人建议拒稿,这时候不该觉得审稿人带有偏见,虽然偏见有时候确实存在,但不能因为他们给出相抵触的建议就认为他们对你的论文带有偏见。任何情况下,期刊编辑的决定才是最终决定,虽然期刊编辑肯定会考虑评审建议,但握有最终决定权的人是期刊编辑,如果编辑拿不定主意的话,他就会寻求其他编辑部成员的意见。 如果评审意见过于偏颇不合理的话怎么办? 虽然偏见是不道德不好的,可惜的是同行评审也无法完全避免偏见的发生。科研竞争激烈,而评审员对可能会威胁到他们自身研究工作的论文产生偏见,或者,评审员可能会对某些领域或研究方法带有偏见。 此外,有些审稿人给出的意见可能不够清楚、带有不屑或甚至很粗鲁,虽然我们总是强调与审稿人沟通时要谨慎有礼,但如果作者觉得评审意见过于偏颇或不清楚,还是可以向期刊编辑反映。 如何处理极度负面的评审意见? 负面的评审意见让人焦虑,有时候就算2、3位评审给出正面的意见并建议修改后接受,如果有1位审稿人特别挑剔并建议拒稿,作者还是难免会担心。这种时候,作者可能会觉得没有希望,认为修稿后还是会被拒,不如不要浪费时间。不过,事情并不会这样,因为期刊编辑才是做出最后决定的人,就算审稿人觉得该拒稿,编辑还是可以接受稿件。 修稿再投后,会交给同样的人审稿吗? 收到大修结果的作者常常会问论文修回后是不是会再经历另一轮的同行评审,如果是的话,是不是会交给同一位审稿人。一旦递交修改稿后,期刊编辑可以选择要自己看稿,根据作者 如何回复评审意见 做出决定,也可以让稿件进行另一轮审稿,这种时候编辑完全可以决定是要交给同一位审稿人或是要再另外找其他审稿人,交给同一位审稿人固然比较省时,但如果编辑希望得到不同的观点时,就会另找审稿人。 修改后要再投还是改投? 有时候,编辑决定拒稿,但是会告诉作者可以选择 修改后再次投稿 ,这种时候,就算是新投稿。这对作者来说是个难题,因为大部分的时候修改可能表示要重做许多工作,而因为再投算是新投稿,必须要再次经历所有审稿过程,也没有发表保障,但是,如果工作能够根据建议重做,一般我们还是会建议好好修改然后重新再投这家期刊,因为期刊编辑可能认为论文有潜力,如果能根据建议好好修改提升质量的话,或许有发表价值。就算作者选择改投别的期刊,也应该尽可能根据评审意见进行相对应的修改,如此可改进论文质量,提升发表几率。 我可以对编辑决定提出申诉吗? 如果作者强烈不同意编辑决定,如果编辑没有清楚明确声明,是可以提出上诉的。作者可以向编辑部提出上诉,对编辑意见提出逐点反驳,不过,作者应注意与编辑或编辑部的所有沟通都必须注意礼节并提供有力的例证支持。 上面说明了一些作者在同行评审和编辑决策过程中常遇到的问题,如果你有遇到不同状况不知道怎么处理的话,欢迎 向Eddy博士提出问题 ,我们的发表专家团队会告诉你最佳处理方式。 意得辑科研双11 —— 优质润色0元升级 ,下单即送 【免费查重】 同时,使用意得辑任意服务都可以获赠 《英文科技论文写作的100个常见错误》 1本 访问官网 www.editage.cn 或 点击进入活动
个人分类: 国际级写作与风格|4009 次阅读|0 个评论
[求助] 什么是发表?什么是当前国际科技界承认的发表?
热度 9 zlyang 2019-11-14 11:27
什么是 发表 ? 什么是当前国际 科技界承认 的 发表 ? 破除“四唯”, 应该对“成果的发表”的具体方式进行某种认定或建议, 以期大体上确定“四唯”以外的科技成果范围。 在科技成果“ 发表 ”方面,请教: (1)什么是发表? (2) 什么是当前国际 科技界承认 的 发表 ? 求证: (1) 朗兰兹 Robert Phelan Langlands 获得2018年 阿贝尔奖 Abel Prize和 1995年 沃尔夫数学奖 Wolf Prize in Mathematics的“代表作”,是1967年朗兰兹写给韦伊的 私人信件 ? (2) 格里戈里· 佩雷尔曼 (俄语: Григорий Яковлевич Перельман ,英语:Grigory Perelman)证明“庞加莱猜想”,并获得 千禧年大奖 Millennium Prize 的“代表作”,是张贴在ArXiv 的 网站论文 ? (3) 各国《 著作权法 》对科技成果“发表”的界定,有哪些具体的内容? (4) 2012年12月16日形成雏形的《关于科研评价的旧金山宣言 The San Francisco Declaration on Research Assessment,简称DORA》,其核心意思是:评价一篇论文只能看这篇论文本身,不能以其发表刊物的影响因子来评判之? (5) 英国大学“卓越科研评价”:不看影响因子,慎看引用数? (6) 其它与“ 当前国际科技界承认 的 发表 ”相关信息? 相关链接: 2019-08-10, 1967年朗兰兹 Robert Phelan Langlands 写给韦伊的信里说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193149.html 刘立,2019-03-10,英国大学“卓越科研评价”:不看影响因子,慎看引用数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1079-1166723.html The Declaration on Research Assessment (DORA) https://sfdora.org/ ANNOUNCEMENT Nature Research signs DORA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nature.2017.21882.pdf 施郁,2016-08-01,爱因斯坦被拒授过博士学位和副教授职位吗?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395-993806.html 全部发表在Annalen der Physik。当时该刊拒稿率只有百分之几。 2016-11-28,朱邦芬院士:从我所熟悉的几位中国物理学大师,看影响学生成长的关键因素 http://www.sohu.com/a/120113245_534881 刘庆宽,2019-10-11,又有日本人获诺奖!扒一扒这所诺奖最多的大学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3255-1201481.html 2019-10-25, “了解、理解、掌握、运用”进一步改变为课程定位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03433.html 秦四清, 2019-11-13,“爱因斯坦奇迹年”还可能重现吗?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1205998.html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感谢您提供更多的相关资料! 后记(真创新,难发表): (1)“历史上常常有这样的事实,起初,真理不是在多数人手里,而是在少数人手里。” “历史上的自然科学家,例如哥白尼、伽利略、达尔文,他们的学说曾经在一个长时间内不被多数人承认,反而被看作错误的东西,当时他们是少数。” (2)赫胥黎说:“历史告诫我们说,一种崭新的真理惯常的命运是: 始于异端 ,终于迷信。” Thomas Huxley: History warns us that it is the customary fate of new truths to begin as heresies and to end as superstitions. https://www.brainyquote.com/quotes/thomas_huxley_403887 (3)普朗克定理 Planck Theorem: 一个新的科学真理的胜利,不是通过说服其反对者让他们明白过来而实现的,而是由于其反对者最终死去,与此同时熟悉这个真理的新一代成长起来了。 Eine neue wissenschaftliche Wahrheit pflegt sich nicht in der Weise durchzusetzen, daszlig; ihre Gegner überzeugt werden und sich als belehrt erklauml;ren, sondern vielmehr dadurch, daszlig; ihre Gegner allmauml;hlich aussterben und daszlig; die heranwachsende Generation von vornherein mit der Wahrheit vertraut gemacht ist. A new scientific truth does not triumph by convincing its opponents and making them see the light, but rather because its opponents eventually die, and a new generation grows up that is familiar with it. (4)1978年华罗庚提出“ 早发表,晚评价 。”“努力在我,评价在人。”强调科学工作要经过历史检验才能逐步确定其真实价值。 (5)2014年丁肇中说, 科学是多数服从少数 ,只有少数人把多数人的观念推翻以后,科学才能向前发展。因此,专家评审并不是绝对有用的。因为专家评审依靠现有的知识,而科学的进展是推翻现有的知识。
个人分类: 科学 - 艺术 - 社会|3460 次阅读|43 个评论
学术圈内外鸡同鸭讲,你们之间真有那么大隔阂吗
热度 3 editage 2019-11-14 10:58
1985 年,伦敦皇家学会发布了一份关于向社会进行科学传播的重要性的综合报告。这份名为《 The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的报告就如何提高公众对科学的理解和参与度提出了建议。前言部分明确提到需要弥合科学与公众之间的鸿沟: “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对科学有所了解,无论他们是参与国家或地方层面的决策、管理公司、担任技术及相关岗位、选举被选举,还是做各种各样的个人决定。” 传播科学时使其容易吸收理解,阐明影响是让人懂得科学的唯一途径。早在 1985 年,伦敦皇家学会发布的文件就已清楚地表明了科学传播的必要性及其可为社会带来的益处。之后的 22 年间,我们在这方面又取得了多少成就?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研究和学术传播格局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手可得的免费信息让公众对科学的兴趣不断增长。这种变化肯定是好的,但也产生了一个问题:今天公众访问大量的科学信息,其中有多少是可靠的?公众是否有能力通过对信息进行筛选选择可靠和相关的内容?答案可能是否定的。由 NASA 出资的一项研究 表明, 51% 的美国人声称对科学感兴趣,而只有 28% 的人“能在理解的基础上对相关议题进行讨论和辩驳”。这让我注意到了一些需要系统讲述和处理的问题。我的脑海里首先浮现的是以下四个问题。 如今,人们接触科学更容易了,但他们能相信这些得来不费功夫的东西吗? 虽然科学界试图通过开放的科学计划让公众可以获得科学,但有多少外行人真的会阅读研究论文呢?即使他们看了,又能理解这些文章的内容吗?你爷爷奶奶平时会看糖尿病或癌症方面最新研究的文章吗?然而,他们可能会是从这类研究中获益最多的那类人。外行人关于最新研究的信息来源是大众媒体。爷爷奶奶们很可能会对“震惊了!糖尿病也能治好了”这种耸人听闻标题感兴趣,并不会去深究文章内容。他们也无法分辨大众媒体分享的最新科学发现是否准确。媒体对科学的一贯炒作是致使科学歪曲的一个原因,我在 之前一篇文章 中详细讨论过这一点。我想再次强调的是,科学研究的不当或错误传播,尤其是涉及到对医疗保健的影响时,可能会导致公众做出不正确的决定,甚至使他们失去对科学的信心。虽然现在有更多的媒体关注科学,但公众真正需要的是可以信任的更好信息。 科研成果发表了,就没科学家的事了吗? 在意识形态层面上,研究的目的是改善生活并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如果研究结果不为大众的利益服务,研究的目的就是失败的。此外,研究经费也是间接由纳税人出的。因此,从道德意义上讲,学者有义务确保纳税人从他们资助的研究中获得至少一些利益。理想情况下,研究人员的责任不应该只停留在遵从研究道德,并在期刊或会议上发表研究结果: 学术界还应该努力以负责任的方式交流研究成果 ,确保公众可以获得真实的研究结果并了解其受益程度,而不是夸大其词,或者通过大众媒体传达扭曲 / 不完整的研究结果。这就是科学传播的全部内容。今天,科学家可以随心所欲地用不同的方式向公众传播他们的科学:通过大学新闻稿、 文章提要 (lay summaries) 、视频 / 图形摘要、博客以及在社交媒体上宣传他们的科学,不仅可以提供科学著作的知名度,还可以用外行人理解的语言告知他们将从中受益的科学研究来增加研究的影响力。但是学术界“不发表即灭亡 (publish-or-perish) ”的风气让人绝望,除了估计实验室工作和论文,研究人员很难有精力去回报社会。 人们要看懂科学家在说啥是件难事吗? 谈到怎么进行科学传播效果才最好时,说人话和谈人事显得格外重要。为了让外行读者理解科学,就必须摒弃行话。与非科学读者交流时应谨慎使用科学 / 技术术语,如果无法避免,那术语应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语言表达是学术圈内外存在感知差距的一个地方。搞科研的人习惯使用的语言不同,沟通时应该采用大家有共识的语言是很重要的。构成科学家日常词汇的词语可能会被非科学读者视为行话。不过,当试图传达研究成果的本质和意义时,科学家也应避免过于简单化。 我们身处的一个具有科学素养的社会吗? 科学家的目标读者需要具备一定的接收科学信息的素养,并能将其应用于日常决策。假如科学家用简单的语言来解释他们的研究,但是读者对科学研究、研究原理及其意义没有一定的了解,这种交流就是无效的。并不是说读者看不懂,有些人懂得多点,甚至还对科学表现出越来越多的兴趣。然而,为了让研究真正影响个人生活,科学需要更普遍地被理解。科学界应该有意识地让社会更具科学素养。实际上,这也与学校、本科和研究生各个层面的课程政策制定有关。 就在几十年前,手机和互联网相对来说还是新事物。但是今天,即使是偏远乡村的人们也知道如何使用智能手机,甚至老年人也在没人教的情况下自然而然成了 WhatsApp 和 Facebook 的狂热用户。科学正是需要这种普遍的变化。这种变化必须从民众开始。我们需要可以将科学界和非科学界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活动。应该让读者像被各种小工具所包围一样沉浸在科学当中,在日常生活中关注科学。科学应该贯穿到人们的生活中,从小学教育到电视、电影、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等大众媒体。这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科学,帮助弥合科学界与非科学界之间的隔阂。反过来,也对提高理性决策的质量和使用科学产品有帮助,但愿能增加公众对科学和科学家的信任。 相关阅读: 期刊论文之外:沟通科学的新方式 外界怎么看科学? 意得辑科研双11 —— 优质润色0元升级 ,下单即送 【免费查重】 同时,使用意得辑任意服务都可以获赠 《英文科技论文写作的100个常见错误》 1本 访问官网 www.editage.cn 或 点击进入活动
个人分类: 国际级写作与风格|7168 次阅读|12 个评论
如何用图表有效呈现你的研究发现
editage 2019-11-13 15:43
多项研究、期刊指南和关于科技写作的发现 1-10 证明,表格、图形和图片(即展示项)对提高论文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论文的筛选阶段,这些展示项可使评审员、期刊编辑以及读者( 论文发表 后)实现对研究成果的快速概览(某些读者只查看这些展示项而忽略论文的其它部分) 7 。这些直观内容可帮助作者简洁清晰地展示详细的研究结果和复杂的关系、模式和趋势; 1-8,11,13,14 缩短论文的长度; 3,5,13,15 及促进读者对研究结果的理解。 11,12 虽然精心设计的表格和图形可有效地收集及展示信息,但设计拙劣的表格和图形可使读者感到困惑并损害论文的效果。 16 为了帮助作者掌握这种技巧,本文将介绍关于有效使用表格和图形的基本原则。 论文的规划:在什么条件下使用表格和图片 要想让表格和图形的制作产生很好的效果,在论文撰写的开始阶段就要进行精心的规划。具体方法如下: 首先,应查看目标期刊在此方面的要求。某些期刊限制表格和图形的数量并对这些展示项的设计方面有具体规定。 然后,决定使用表格和图形还是使用文字表达关键信息。(关于判定方法,请参考下表 1 )。 决定使用展示项后,应根据你希望读者关注和你要传达的内容,选择最适合自己要求的展示项。(其它信息,请参考下表 1 ) 最后,应遵守第 3 部分总结的最佳应用原则并参考本文第 4 部分的示例,以确保实现精制的表格和图形。 表 1 :如何在表格/图形和文字之间进行选择以展示数据 表格和图片的最佳展示原则 一般原则 确保展示项自身的完整:某些读者(当然也包括评审员和期刊编辑)在阅读整篇论文前,会将注意力集中在表格和图形上。因此,这些展示项应具备完整信息。 6,8,9,12,16,20 引用,但不重复:使用文字将读者的注意力吸引到表格/图形的主要内容及关键点,但是不能重复详细内容。 5,12,16,19,21,22 例如:可重复主要研究成果(例如:“我们发现,本疗法仅对 24% 的患者有效,如图1所示”),但是不能重复具体数值(例如:“如表 2 所示, 32% 的受试者选择选项 1 , 12% 选择选项 2 , 10% 选择选项 3 , 46% 选择选项 4 ”)。这违背了采用表格和图形的目的(高效清晰)。 保持一致: 6,9,12,17 确保表格与文字部分的数值和详细信息的一致性(例如:缩略词、群组名称、或疗法名称)。 设置明确的信息性标题 16,17 :表格和图形标题不能模棱两可,应简洁地描述表格/图形的目的或内容,从而有效地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17 (例如: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睡眠疗法的利弊)。另外,还应清晰正确地设置列标题、坐标标注、图形标记等。 遵守期刊的规定:查看目标期刊对相关问题的规定,例如:表格和图形的数量、编号方式、标题、图像分辨率、文件格式等,并严格遵守这些规定。 18,23 表格编制指南 合并重复表格:信息重复的表格和图形将会危害论文的交流效果。 8,12 检查所有表格和图形的标题内容是否相同或相似。 8 如果是,应重新考虑展示方式,并对表格/图形进行合并或删除。 将数据分类 7 :当介绍大量信息时,应将数据进行清晰合理的分类并配置准确和说明性的列标题将其列于表中。 注意表格中数据的数量:如果你展示的数据数量很大而且会使表格过于混乱或庞大,应考虑将表格放置在附录或补充材料中。 8 避免表格杂乱:确保表格行列间留有足够的空间, 7 且表格的布局不会使表格看起来过于杂乱或拥挤。 图片编制指南 确保图形的清晰度:确保图形所有部分的清晰度: 18 使用标准字体;检查标记在图形背景下是否清晰易辩;并确保图形的鲜明性。 24 使用文字说明解释关键信息 25 :图形文字说明是确保图形效果的关键。使用文字说明可突出核心信息及对缩略词和符号进行解释。 重要部分:标记示意图和图片的关键部分、所有坐标、曲线和图形和数据图中的数据集。 6,7,16,18 提供细节:在图形和地图中标注比例尺;规定所有数量的单位;在地图和示意图中添加注释;标注地图的经度和纬度。 精制的表格和图示示例 本部分将介绍一个精制表格和一个精制图示的示例 精制表格示例 下表摘自马可罗尼企鹅育雏的饮食研究 26 ,是典型的精制表格,其特点分析如下: 标题清楚地描述表格的表达内容。 列标题采用描述形式并明确地表达数据性质。 为清晰起见将数据分类。 表格具有完整性,即使在未阅读整篇论文的情况下也能被很好地理解。 上标字母和注释用于提供补充解释信息。 行列之间配置足够的空间;布局清晰;字体易辩。 精制图片示例 下图摘自论文《牡蛎礁作为天然防浪堤的效果》,其特点分析如下: 采用信息性标题, 坐标轴标注清晰。 符号说明明确规定了图中各元素的含义 下部的图形文字说明可将读者的注意力引导到图形的关键点。 下部的注释注明了数据的来源。 图形采用 2 维形式,无杂乱感。 结论 图片和表格等展示项是有力的交流工具,可赋予你的论文专业感、引起并保持读者的兴趣,并简洁有效地展示大量复杂的信息。 7 另外,由于大多数期刊编辑和评审员在完整阅读论文前会浏览这些展示项,因此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参考文献 Council of Science Editors. Journal Style and Format. In Council of Science Editors(Eds.), Scientific Style and Format: The CSE Manual for Authors, Editors, and Publishers, 7th Edition (p. 460). Reston, VA: Rockefeller University Press, 2006.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APA Editorial Style. In Publication Manual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5th Edition (pp. 147–201).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2001.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f Medical Journal Editors. Uniform Requirements for Manuscripts Submitted to Biomedical Journals: Writing and Editing for Biomedical Publication Available from: http://www.ICMJE.org . Cooper RJ, Schriger DL, Wallace RC, Mikulich VJ, Wilkes MS. The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Scientific Graphs in Pharmaceutical Advertisements. Journal of General Internal Medicine, 2003; 18: 294–297. Durbin CG Jr. Effective Use of Tables and Figures in Abstracts, Presentations, and Papers. Respiratory Care, 2004; 49(10): 1233–1237. EMGO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Care Research. Reporting Results in Tables and Figures. In Guidelines in the Analysis Phase (pp. 14–16). Available from: http://www.emgo.nl/kc/div/Guidelines%20in%20Analysis%20Phase.pdf . Springer. The Importance of Figures and Tables. Available from: http://www.springer.com/authors/journal+authors/training?SGWID=0-1726414-12-837813-0 . Clark JC. Effective Tables and Figures. Available from: http://ion.uwinnipeg.ca/~clark/research/comm/C12_FIGU.pdf . McMillan VE. Using Tables and Figures. In Writing Papers in the Biological Sciences (pp. 30–50).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1988. Smith LD, Best LA, Stubbs DA, Archibald AB, Roberson-Nay R. Constructing Knowledge: The Role of Graphs and Tables in Hard and Soft Psychology. 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2; 57(10): 749–761. Purdue Online Writing Lab. APA Tables and Figures 1. Available from: http://owl.english.purdue.edu/owl/resource/560/19/ . SAGE Publications. How to Get Your Journal Article Published. Available from: http://www.uk.sagepub.com/journalgateway/files/how_to_get_published.pdf . Paradise C. How to Record and Present Your Data Graphically Using Excel. Available from: http://www.bio.davidson.edu/people/midorcas/research/herpstaff/StevePrice/BIO%20112 /Lab/Exercise_1.pdf . Schriger DL, Sinha R, Schroter S, Liu P, Altman D. From Submission to Publication: A Retrospective Review of the Tables and Figures in a Cohort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Submitted to the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Annals of Emergency Medicine, 2006; 48(6): 750–756. 15. Institute of Food Technologists. Author Guidelines. Available from: http://www.ift.org/Knowledge-Center/Read-IFT-Publications/Journal-of-Food-Science/Authors-Corner/Author-Guidelines.aspx . The University of ReadingStatistical Services Centre. Informative Presentation of Tables, Graphs and Statistics. Available from: http://www.reading.ac.uk/ssc/n/resources/Docs/PresentationOfTablesGraphsAndStatistics.pdf . Hoagland N. Using Tables and Figures in an Academic Research Paper. Available from: http://polaris.umuc.edu/~nhoaglan/COMM600/Tables%20and%20Figures.pdf . Author Aid Resource Library. Tables and Figures: Some Basic Advice. Available from: http://www.authoraid.info/resource-library/authoraid-workshop-on-research-writing-march-2011/Nepal-RM_01a-Tables%20and%20Figures-minus%20photos.ppt/at_download/file . Northwestern’s Online Writing Resources. Visual Communication: Document Design, Figures, and Tables. Available from: http://nuwrite.northwestern.edu/communities/design/docs/engineering-design-and-communication-principles-and-practice/chapter_20.pdf. Marine Ecology Progress Series. Guidelines for MEPS Authors. Available from: http://www.int-res.com/journals/meps/guidelines-for-meps-authors/ . BMJ Publishing Group. The Essentials of BMJ Style. Available from: http://resources.bmj.com/bmj/authors/bmj-house-style . The 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Geology Guidelines. Available from: http://www.geosociety.org/pubs/geoguid6.htm . Wiley-Blackwell. Author Services: Electronic Artwork Guidelines. Available from: http://authorservices.wiley.com/bauthor/illustration.asp . Wiley-Blackwell. Electronic Artwork—An Introduction. Available from: http://authorservices.wiley.com/electronicartworkguidelines.pdf . PLOS Biology. PLOS Biology Guidelines for Authors. Available from: http://www.plosbiology.org/static/guidelines.action#figures . Deagle BE, Gales NJ, Evans K, Jarman SN, Robinson S, et al. Studying Seabird Diet through Genetic Analysis of Faeces: A Case Study on Macaroni Penguins (Eudypteschrysolophus). PLoS ONE 2007; 2(9): e831. cyphers SB, Powers SP, Heck KL Jr, Byron D. Oyster Reefs as Natural Breakwaters Mitigate Shoreline Loss and Facilitate Fisheries.PLoS ONE2011; 6(8): e22396. 意得辑科研双11 —— 优质润色0元升级 ,下单即送 【免费查重】 同时,使用意得辑任意服务都可以获赠 《英文科技论文写作的100个常见错误》 1本 访问官网 www.editage.cn 或 点击进入活动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3295 次阅读|0 个评论
真有人相信“狗毛致癌”,“开放获取”这件事我们是得好好考虑了
editage 2019-11-13 11:40
“狗毛致癌。” 我朋友在给家里找保洁时,对方以此为理由拒绝去她家打扫。因为家里养狗,平时接触过不少怕狗的人,但这么别致的理由她还是头一回听说。 养宠物的确有可能引发健康问题,比较常见的是过敏和人畜共患传染病,但癌症从来不在讨论范畴里。这位保洁员坚信宠物致癌,居然不惜放弃赚钱的机会。 一个没什么学术背景的人为什么对一个科学观点这么有把握?确切原因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这不是个例。我用谷歌搜“狗毛”,出来的第一个联想就是“致癌”。 没想到这还是个热门话题,不知道是哪儿传出来的。(说句题外话,一旦“狗毛”和“致癌”绑定出现,人们或出于好奇,或出于恐惧,都会想打开看看,高点击率会影响搜索引擎算法,这组联想就更容易出现在搜索结果中。) 开放获取对公众的价值是什么? 大众科普是个大话题,但我不打算在本文中逐一展开。 我在搜“狗毛致癌”时找到几篇辟谣的论文,多数付费才能看,而好几篇声称养宠物和得癌之间存在关联的文章倒是能免费看。 我忍不住开始思考开放获取对公众的价值是什么。 在我看来,网上应该开放大量现成的资料,越是和热搜话题有关的越该开放,让有疑问的人各取所需。 似是而非的伪科学遍地都是,开放科学给了普通人自学的机会,这套去伪存真理论也一直是很多人支持开放获取模式的原因。 虽然有人认为公众对技术性文章的理解有限,开放学术论文的意义不大,原话是: “纳税人出钱赞助研究,写出来的论文为啥不让看?— 这种说法乍一听挺有道理,但没考虑到论文讲的都是垂直领域的技术话题,对没受过相关训练的人来说用处不大。” 也有人认为,撇开公众对学术论文的理解能力不谈,开放获取本身有利于科学传播。正如英国下议院发布的一项报告中所说: “论文的访问权不该在出版商手上,也不该由作者决定。公众对科研结果的兴趣呈上升趋势,这已经让普通人和科学的关系成为了公共话题。出版商、学者、政府都应该提倡对公众开放研究结果。” 我又试着搜了搜是否有证据表明“开放获取对公众的科学认知有直接影响”,相关的资料并不多。 如果能证明“公开获取对大众科普的积极影响”,那就能大大推动“强制公开获取”的进程,尤其是健康与医疗领域及。政策制定者们也会想方设法鼓励科研成果“公开获取”。即使不强制,科研工作者也愿意以公开获取的形式发布论文,尤其是当他们的科研话题和大众相关。 所谓大众科普,不仅仅是能免费查看科研论文的原文。为了让更多参与进来,科研人士们正在进行多种尝试(比如:lay summary)。但类似 lay summary 这样的大众科普材料毕竟还是少数。除非改变这种现状,否则谈论再多“公开获取”的好处也无济于事。 公众应该接触一手的研究资料 科学谣言随时随地都可能出现,对于个人也有或多或少的影响。因此,很有必要让公众接触一手研究资料,以避免信息在传播过程中走样,减少假新闻带来的负面影响。 如果有确凿的证明表明“公开获取可以减少科学谣言”,那么科学界就可以引导大众去查看专业的科研文章,以辨真伪。 人们对开放获取的讨论一直都围绕着研究人员、出版商、从业者这些圈内人,多数有关开放获取影响力的研究也都属于内部研究。 如果我们相信开放获取有潜力带来更广泛的影响,尤其是对于普罗大众,那么我们就应该更系统的思考“开放获取”。 也许有一天,真的有研究充分证明“公开获取能对大众带来积极的影响”,从而所有关于人和宠物的论文都被要求公开,那么也就不会有“狗毛致癌”这样的谣言了。 意得辑科研双11 —— 优质润色0元升级 ,下单即送 【免费查重】 同时,使用意得辑任意服务都可以获赠 《英文科技论文写作的100个常见错误》 1本 访问官网 www.editage.cn 或 点击进入活动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2817 次阅读|0 个评论
专利流氓是什么?会怎么影响科学创新?
editage 2019-11-13 10:39
掠夺性“专利流氓”(patent troll)已经困扰科研创新好几十年了,51 位知识产权学者想美国国会递交了名为 The Rewards From Effective Reform Could Be Great 的信,特别在说专利流氓的威胁上升,需要制裁他们。目前一般称为“专利维权单位”(patent assertion entities, PAE) 和“非实施单位”(non-practicing entities, NPE) 的专利流氓通常是拥有许多专利的个人或公司,但他们仅仅是握有专利,并没有打算利用这些专利进行任何产品开发。目前专利流氓并没有国际公认的定义,但一般认为专利流氓的意图是利用专利诉讼赚钱,威胁对违法使用 NPE 的专利的公司提告,除非他们支付高额的授权费。 有趣的是,有些专利流氓一开始其实是要开发产品的新创公司,失败之后变成专利流氓,毕竟向大公司索取授权费比较有利可图。另一种专利流氓则是从即将破除的公司取得专利,然后威胁大公司,或是对大公司提出诉讼,宣称他们的专利受到侵权。这些流氓一般都是购买可以一次锁定多间公司的专利,或是有多次侵权记录的公司,这些公司的胜诉机会不大,必须要支付高额的侵权费。因此大公司有时候会选择庭外和解,不愿支付侵权费。NPE 之所以对大公司来势汹汹是因为 NPE 通常是没有什么资产的空壳公司,即使败诉也没有什么损失。 专利流氓是全球都有的现象,对法律和经济影响巨大。先前发表的文章中的数据表示, 2012 年 NPE 提出的专利诉讼数量占美国专利诉讼的 63%,相关的诉讼、和解、开庭费用估计有 122 亿美元 。有些案例除了侵权费之外,公司还会因为官司造成 产品延迟上市导致财务损失 ,或是因为官司纠纷造成公司 股价下跌 。 全球的专利流氓都在增加 专利流氓遍布全球,情况恶化的主要原因是全球专利数量的上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 (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Organization) 表示, 2012 年的专利申请成长了 9.2%,是过去 18 年来的最高记录 ,特别是 像美国 这样的已开发国家的专利授权成长最快。批评人士认为这反映出的不是创新发展的好,而是 专利授权局的标准太低 ,因为很多获得授权的专利类型非常广而且一般,这让专利流氓更容易锁定多家侵权公司。另一方面,公司对专利流氓妥协是因为他们自己也很难判断自己是不是有触犯知识产权。 大学到底是不是非实施单位? 主要的争议在大学,因为有些学者认为大学跟 NPE 没有两样, 他们申请专利发明,但是没有开发产品 ,想要使用专利做为商业用途的公司必须付费。另一方则认为大学分开来看,因为他们的发明属于学术性,是为了社会大众福利,不像真的专利流氓只是拿了专利要吸血。争议焦点放在大学的原因是有些大学跟公司谈条件,想要赚取授权费。因此大学会是专利改革的重点,之后针对专利流氓的法规也适用在大学,在制定专利流氓政策和法规的时候需要考虑大学的情况,添加相关保护条件。 破解复杂的专利流氓问题 要制定出能打击专利流氓的法规对相关人士来说很有挑战性,同时要阻止甲方提出不合理的诉讼,又要保护真的专利所有人及大学,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美国总统贝拉克·奥巴马的行政办公室已经将打击专利流氓列为重点项目, 众议院已经在 2013 年通过《创新法案》(Innovation Act) ,但由于相关法规制定困难,最后立法只好终止。 大部分的专家都同意大幅修改专利授予规则有可能阻止专利流氓泛滥。2015 年 6 月 2 日就有报道,参议院司法委员会会考虑用专利法案替代创新法案,能“ 提供美国专利商标局 (United States Patent and Trademark Office, USPTO) 专利申诉和介入委员会 (Patent Trial and Appeals Board, PTAB) 运作的重要改革 ”,确保专利在经过缜密的考量之后才能授予,阻止专利太过广泛一般这个根源问题。 专利流氓对创新有贡献吗? 用法规牵制所有专利流氓会造成失衡,虽然专利流氓背负了阻碍科研进步、造成经济负担的罪名,有些专家相信 NPE 对创新是有贡献的。斯坦福大学政治学教授Stephen Haber 就观察到, PAE 在私人投资者跟大型制造商间扮演很有用的中介角色 。白宫的 报告 支持了这项说法:有些持有专利但不开放产品的公司在的美国创新生态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比如说连结资本家和制造商,让资本家专注做自己擅长的事。 专利系统对国家的经济和科研进步是非常重要的,为了阻止专利滥用,需要发展新的专利系统,检查专利的运用程度有多广,确保专利不要阻碍科学的成长进步。 意得辑科研双11 —— 优质润色0元升级 ,下单即送 【免费查重】 同时,使用意得辑任意服务都可以获赠 《英文科技论文写作的100个常见错误》 1本 访问官网 www.editage.cn 或 点击进入活动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6446 次阅读|0 个评论
论文常用 tion 结尾的单词,不是好习惯
editage 2019-11-12 14:51
我们总以为使用 tion 结尾的单词比使用动词更有”高级感“,是否真的如此?我们来看下面的对比。 修改前 DNA was used for amplification of the viral genome. The evaluation of the options involved a consideration off our features. Seed germination was poor. 修改后 DNA was used to amplify the viral genome. The options were evaluated by considering four features. Seeds germinated poorly. 看,修改后句子不仅短了五分之一,表达也更直接了。 这种修改并不需要特别的写作天赋,你要做的,只是用动词去替代名词,而不是用“-tion”结尾的单词一用到底。 多伦多大学前主编 Ian Montagnes 说过:Find the action. 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写作中心也给过同样的建议:把句子中所有的动作用动词描述。 别让一个名词弱化某个动作。Steven Pinker 的说法更有意思: 动词是句子的底盘,是其他句子结构的依托 。 抽象名词的问题在于无法带来画面感。从定义看,抽象名词指的是那些你无法看见,听见,触摸,嗅到或者尝到的事物。 “germination percentage”无法带来明晰的画面,但“germinating seeds”却让我们能想象这些细小,深色,又有白白软弱附属物的东西。 好的写手让读者有画面感;孬的作者让读者的脑海空空如也。 动词能让句子变得更易理解;动词给阅读带来感官体验。正如 Bergen 所说,这是一种 embodied simulation(具身模仿)。 精简表达的大师非海明威莫属。有意思的是,甚至还有一款帮助精简写作的 app 以“海明威”命名。 意得辑科研双11 —— 优质润色0元升级 ,下单即送 【免费查重】 同时,使用意得辑任意服务都可以获赠 《英文科技论文写作的100个常见错误》 1本 访问官网 www.editage.cn 或 点击进入活动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5641 次阅读|0 个评论
给医学作者发表英文论文的建议
editage 2019-11-12 13:12
J. Patrick Barron 教授是多家期刊的编辑、编辑部顾问,包括《胃肠病学期刊》(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乳腺癌学》(Breast Cancer)、《支气管学期刊》(Journal of Bronchology)、《变态反应学国际期刊》(Allergology International)以及《心脏病手术期刊》(Journal of Cardiac Surgery)。1975 年,他首先提出在日本医学院创建通讯中心的想法,从而创新了医疗通讯中心、内部医学写作支持,以及将信息从日本流通至国外等想法。目前为发表道德委员会(Committee on Publication Ethics,COPE)国际咨询小组的成员。本访谈共有 3 部分,关于 J. Patrick Barron 教授的详细简介请参考第一篇访谈: 日本学术沟通要克服的医学英文障碍 。 作为 COPE的成员,你会向 COPE提出在日本出现道德的问题,并在处理相关问题时提醒委员会有关的文化差异。你认为日本期刊和出版商对 COPE这种处理发表道德问题的组织有多少认识? 我与 COPE 的合作比较偏向在亚洲尤其是在日本、韩国和中国传播 COPE 的工作,在我们的免费教学写作网站 www.ronbun.jp (无需注册,没有广告,由东京大鹏药业所支持)上发表他们的流程图,让人们了解 COPE 的方法,确保在调查的过程中,作者的权利受到保护。在日本、韩国和中国有很多组织并不了解在利益冲突或发表道德被侵犯时应该做些什么。我认为,COPE 利用它的流程图、会议和档案来为那些在其发表过程中对良好、稳定的道德体系感兴趣的人提供大量的重要信息。 身为诸多期刊的编辑和编辑部顾问,你是否可以向我们的读者们分享一下期刊在找寻什么样的论文?什么样的论文值得发表? 我很荣幸能够为众多的期刊服务。我认为,编辑人员、审稿人员和读者最关注的是论文所提供的最新发展,还有对他们正在进行的工作有什么影响,而这连结到第二个关于“什么样的论文值得发表”的问题,这个点很重要,它能决定文章是否能够被发表。如果对文章的兴趣不高,那么它在主流期刊中发表的几率就很小。不过,如果是会影响临床实践和患者治疗的论文,肯定会吸引审稿人、编辑和读者的重视。在引言部分阐明研究问题,在方法章节说明为何使用这些方法决定什么,在结果部分陈述主要发现,在讨论章节说明你原先计划要做什么、得出了什么结果、还有研究限制,以上这些部分都是医学论文写作很基本的项目。 35年来,你肯定看过成千上万篇医学论文和摘要。您能否为EIL(English-as-an-International Language,英语为国际语言)的医学作者们建议他们应该特别注意的事? 是的,45 年以来,我曾经编辑过成千上万篇完整的论文,并且翻译或编辑过十多本日文的医学教科书、5万多篇摘要或摘要。我认为,首先要强调的是论文应该要清楚撰写并能清晰理解。我会建议使用医学编辑服务,此外我还希望有更多的医学院能够成立自己的沟通中心来减少不必要的对外接触。这是一种共生的过程,作为新加入医院的副编辑或编辑,你会渐渐的了解各部门调查人员的优点和强项,在编辑时,他们可以指导你该做、不该做的还有他们不了解的。所以,医学院都应该有自己的沟通中心,成本并不高,就是一名全职的精明编辑和还有,这样就能评估大量论文并投稿。 作为一名能以外语进行沟通的专家,您能否为在其他领域的 EIL作者提供一些建议? 首先,我非常赞同胸外科知名医师 John Benfield 博士,和著名的语言学专家 Christine Feak 博士两人的强烈观点,就是倘若语言、写作专家能够与专家作者合作的话,研究成果会变得更突出。所以,当你使用编校服务时(必须致谢部分提及),应该提出希望由同一名编辑来处理你的论文,这种共生关系促使彼此互相学习。 对于在医药和医疗保健领域的EIL作者,你有什么忠告吗? 我想,最主要的是英文要完美,并且表明作者的目的,所以我们需要内部的设施来让作者能够自由地接触到编辑,反之亦然,如此能带来更多更有效的论文发表。我对那些母语不是英文或欧洲语言的作者们的建议就是:和那些能够协助并编辑你的论文的人要搞好关系。 非常感谢 Barron 教授接受《意得辑专家视点》的采访! 意得辑科研双11 —— 优质润色0元升级 ,下单即送 【免费查重】 同时,使用意得辑任意服务都可以获赠 《英文科技论文写作的100个常见错误》 1本 访问官网 www.editage.cn 或 点击进入活动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2031 次阅读|0 个评论
案例分析:这种抄袭,逃得过查重软件,但……
editage 2019-11-12 10:59
案例 十年前,一位作者在日本期刊上发表了一篇关于某种罕见病的病例报告。 几年后,他在国际英文期刊上发表了两个病例的对比,其中一个病例与他之前发表的日语论文中的病例一样。该英语论文含有日语论文翻译过来的内容,却没有标明引用。 这两篇论文的作者最近咨询了意得辑,问这是否会被认定为自我剽窃(self-plagiarism)。 该作者表示,他并不清楚使用翻译材料会被认定为剽窃。按照他当时的理解,剽窃指的是逐字逐句地抄袭。他用翻译材料使论文通过了期刊方面的抄袭检测,他认为这就没有任何问题了。 然而多年后,随着他出版道德方面知识的提升,他意识到他不经意间构成了自我剽窃。于是他迫切希望解决这一问题,并找到我们来了解他应采取的纠正措施。 措施 我们的发表专家们解释这显然属于翻译剽窃(translated plagiarism)。但值得称赞的是这位作者想要纠正这个错误。由于他的论文出版于多年前,情况变得尤其复杂。 根据内容相似的程度,我们认为纠正措施可以是以下的两者之一: 发布一份正误表(corrigendum)或勘误表(erratum) 主动撤稿(self-retraction) 我们建议该作者写信给英文期刊的编辑说明整个事件,并询问最好的做法是主动撤稿还是发布引用日语论文的勘误表。 另外,我们还解释,相比于期刊要求的撤稿,自己主动发起撤稿更有利,因为这能反映出作者本身的诚实品质。 总结 剽窃,不仅仅指能被查重工具轻易检测出来的文字抄袭。其他种类的剽窃,包括观点而非词句的不恰当复用,近年来也不断上升。然而,对于翻译剽窃这种抄袭检测软件以及审稿人的敏锐眼光都无法检测出来的抄袭形式,人们的担忧日益明显。 随着大量内容可供剽窃者支配以及多种自动翻译服务可在网页上随意获得,剽窃者能够轻易抄袭其他作者以不同语言写的文章,并在他们自己的作品中使用翻译版本却不加引用。另外,翻译在一定程度上需要修改和重写,所以相似性就更难检测出来。 另一方面,一些作者并未意识到,借用另一种语言翻译过来的内容而不恰当引用是一种剽窃。对于这类作者而言,他们很容易由于不加引用就使用翻译材料而构成非故意剽窃(accidental plagiarism)或自我剽窃。 翻译剽窃越来越受到期刊杂志的关注,他们近来也更积极主动地查找其他语言已出版作品中的相似之处。一旦发现,这种剽窃行为将受到严厉惩罚。因此,最好避免这种不端行为。如果作者不经意间在其之前的文章中有过翻译剽窃,那么他们应该联系期刊方(就像文中案例作者所做)并采取纠正措施。 相关阅读 视频: 5 个避免意外剽窃的技巧 案例分享:避免自我剽窃 幻灯片: 学术发表中常见的4种抄袭形式 所有的抄袭都该撤稿吗? 案例分享:因医学写作人员的不端行为,作者陷入抄袭危机 意得辑科研双11 —— 优质润色0元升级 ,下单即送 【免费查重】 同时,使用意得辑任意服务都可以获赠 《英文科技论文写作的100个常见错误》 1本 访问官网 www.editage.cn 或 点击进入活动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3337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研写作:英语论文题目、摘要与关键词解析
editage 2019-11-11 17:14
科研人员在着手撰写英语论文时,通常会将大部分时间用在文章的“主要部分”(方法、结果和讨论部分)。对论文题目和摘要则考虑甚少,而对关键词则关注更少,通常只是在期刊投稿系统中临时编写输入。但实际上,题目、摘要和关键词是 发表 论文 非常关键的三个因素。 题目、摘要和关键词: 其重要性何在 题目、摘要和关键词对研究成果的传播和交流具有关键作用。如果没有提炼和处理好这三个要素,大多数论文可能将永远无法为目标读者阅读甚或是被发现都相当困难 1-4 。其原因如下: 大多数的搜索引擎、数据库或期刊网站利用你的题目、摘要及一系列关键词来决定是否及何时向目标读者显示你的论文 1,2,5-8 。因此,这三个要素是保证论文及时效传播的关键;否则,论文将无法被读者发现,显然就更谈不上引用你的论文。 题目和摘要通常是一篇论文唯一可免费在线阅读的部分。 1,9 因此,读者找到你的论文后,将通过阅读标题和摘要决定是否购买整篇论文或继续阅读。 2-4 最后,摘要是期刊编辑和评审员阅读的论文的第一部分。事务繁忙的编辑可能通过摘要来决定是否将论文送出进行同行评审或予以拒稿,而评审专家则通过阅读摘要形成对论文的第一印象。 10 由于这三个要素对帮助读者发现并阅读你的研究具有关键作用,本文针对如何撰写醒目的论文题目和规范的摘要及如何选择合适的科研论文关键词这三个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的指导原则(根据期刊网站和学术写作指南编制,详细内容见参考文献)。 撰写论文题目 期刊网站和搜索引擎通常利用论文题目将论文归类并向目标读者推荐论文,而读者则通过阅读论文标题决定是否继续阅读论文。这就是优秀的论文题目(一般长度为10-12个字) 6,7 使用描述性的词语准确突出论文核心内容的原因(例如:研究的物种、评估的文章或讨论的技术)。 1,5 下面是关于撰写醒目标题的一些参考步骤(包括示例): 1.回答几个问题:我的论文是关于什么?使用了什么技术/设计?谁/做了什么研究?结论是什么? My paper studies whether X therapy improves the cognitive function of patients suffering from dementia. It was a randomized trial. I studied 40 cases from six cities in China. There was an improvement in the cognitive function of patients. 2.用答案来列出关键词 X therapy Randomized trial Dementia 6 Chinese cities 40 cases Improved cognitive function 3. 使用关键词造句: This study is a randomized trial that investigates whether X therapy improved cognitive function in 40 dementia patients from 6 cities in Japan; it reports improved cognitive function. (28字) 4. 删去赘字(如:study of、investigates)以及重复字;连结剩下句子。 This study is arandomized trialthat investigates whetherX therapy improved cognitive function in 40 dementia patients from 6 cities in China;it reports improved cognitive functionRandomized trial of X therapy for improving cognitive function in 40 dementia patients from 6 cities in Japan (18字) 5. 删去不必要信息后再润色 Randomized trial of X therapy for improving cognitive function in 40 dementia patientsfrom 6 cities in China reports improved cognitive function Randomized trial of X therapy for improving cognitive function in 40 dementia patients (13字) 或(改写副标,注重在结果) X therapy improves cognitive function in 40 dementia patients: A randomized trial (12字) 撰写英语论文摘要 摘要的作用就像市场开发工具。 4,11 摘要应提供简洁和准确的论文总结 2,3 、解释进行研究的原因、研究目的是什么、如何实现研究目标及主要研究成果是什么, 1,2,6-8,12 以帮助读者决定“论文主体中是否有值得阅读的内容” 10 。 摘要的类型 摘要的一般长度为 100 至 300 字, 1,3,4,12 分为不同的类型:描述性、资料性和结构式。 描述性摘要通常用于社会科学和人文学,不提供关于研究方法和结论的具体信息。 13,14 资料性摘要通常用于科技论文,介绍关于研究背景、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的信息。 13,14 结构式摘要是以信息为主的摘要,由一系列标题组成(如:研究目的、方法、结果、结论) 9,15,16 ,主要用于医学论文和临床试验报告。 在本部分中,我们将着重讲述如何撰写优秀的资料性摘要(通常用于科技文献中)。你可采取相同的方法撰写结构式摘要。只需按照期刊指南对各标题进行介绍即可。 完成论文后方可开始 撰写摘要 从引言和结论部分挑选主要的研究目标/假设和结论,回答问题“你要解决什么问题?”和“你这样做的动机是什么?” 从方法部分选择关键句和短语,用以回答问题“你如何实现你的研究目的?”。 列出结果部分的主要研究结果,以展示你的研究成果。 从论文结论的角度回答问题“你的研究有什么意义?” 按照以下顺序将步骤1、2、3和4 中选择的句子和短语整理成单独一个段落:引言、方法、结果和结论。 确保本段落的完整性 1,2,7,12 且不包含以下内容 1-3,7,12 : 论文中未涉及的信息 图表 缩写词 文献评论或参考引文 将句子贯穿起来。 确保摘要以一般过去时撰写 1,7,17 ,并检查信息组织是否流畅,最好按照以下顺序:目的、所用的基本研究设计/技术、主要成果、结论和意义。 检查最终完成的摘要 所含信息与论文中提供的信息一致。 符合目标期刊的规定(字数限制、摘要类型等)。 无打字错误,否则评审员和编辑可能会“判定论文质量较差,应该予以拒绝”。 10 选择关键词 期刊、搜索引擎及索引和摘录服务都使用关键词对论文进行分类 2,4,5,7 。因此,一系列准确的关键词可确保正确的索引并有助于向目标读者群展现你的研究。 2 同时,也可以提高了论文被引用的机会 3 。 选择正确的科研论文关键词的方法如下 3,5,7,18 : 通读论文,列出文中反复使用的术语/短语。 确保列出所有的主要关键术语/短语和其它一些关键词。 列出术语/短语的变体(如:kidney和renal)、药物名称、程序等。 列出术语的常用缩写词(如:HIV)。 检索本学科领域的常用词汇/术语表或索引标准,并确保你所用的术语与这些资源中的术语一致。 最后,在投稿前,将关键词输入搜索引擎并查看显示结果是否与你的论文主题相匹配。这将帮助你确定所用的关键词是否适用于你的论文主题。 结论 撰写醒目的论文题目和摘要及选择合适的关键词并非易事,因此,无可否认,投入专门时间进行精心处理非常必要。毕竟论文的这三个要素时影响 论文发表 、传播和被引用的关键。 参考文献 Department of Biology, Bates College. The Structure, Format, Content, and Style of a Journal-Style Scientific Paper. Available from: http://abacus.bates.edu/~ganderso/biology/resources/writing/HTWsections.html . Day R and GastelB. How to Write and Publish a Scientific Paper, 6thEdition. Westport, Connecticut:Greenwood Press, 2006. Taylor Francis Author Services. Writing your article. Available from: http://journalauthors.tandf.co.uk/preparation/writing.asp . KoopmanP. How to Write an Abstract. Available from: http://www.ece.cmu.edu/~koopman/essays/abstract.html . SAGE Publications. Help Readers Find Your Article. Available from: http://www.uk.sagepub.com/journalgateway/findArticle.htm . Bem DJ. Writing the empirical journal article. In MP Zanna JM Darley (Eds.), The Complete Academic: A Practical Guide for the Beginning Social Scientist (pp. 171-201).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87. Fathalla M and Fathalla M. A Practical Guide for Health Researchers. Available from: http://www.emro.who.int/dsaf/dsa237.pdf . CoghillA and Garson L (Eds.).Scientific Papers. In A Coghill L Garson (Eds.), The ACS Style Guide, 3rdEdition (pp. 20–21).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T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f Medical Journal Editors. Uniform requirements for manuscripts submitted to biomedical journals: Writing and editing for biomedical publication Available from: http://www.ICMJE.org . SatyanarayanaK. How to Write a Research Paper.Proceedings of11th Workshop on Medical Informatics CME on Biomedical Communication, 2008; 44–48. Rhodes W. Guest Editorial: The Abstract as a Marketing Tool. Optical Engineering, 2010; 49:7. Nadim A.How to Write a Scientific Paper? Ain Shams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2005; 2:256–258. The University of Adelaide. Writing an Abstract. Available from: http://www.adelaide.edu.au/clpd/all/learning_guides/learningGuide_writingAnAbstract.pdf . The Writing Center,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bstracts. Available from: http://writingcenter.unc.edu/handouts/abstracts/ . US 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 Structured Abstracts. Available from: http://www.nlm.nih.gov/bsd/policy/structured_abstracts.html Emerald Group Publishing Limited. How to Write an Abstract. Available from: http://www.emeraldinsight.com/authors/guides/write/abstracts.htm . Cordova S. How to Write a Scientific Paper. Available from: http://www.nmas.org/JAhowto.html . Council of Science Editors. Journal Style and Format. In Council of Science Editors(Eds.),Scientific Style and Format: The CSE Manual for Authors, Editors, and Publishers,7th Edition (p. 460). Reston, VA: Rockefeller University Press, 2006. 意得辑科研双11 —— 优质润色0元升级 ,下单即送 【免费查重】 同时,使用意得辑任意服务都可以获赠 《英文科技论文写作的100个常见错误》 1本 访问官网 www.editage.cn 或 点击进入活动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7563 次阅读|0 个评论
英国脱欧后,科研基金、科研合作怎么办?这份报告提出了一些方向
editage 2019-11-11 16:21
自从三年前宣布英国脱欧以来,英国研究者一直密切关注英国离开欧盟后在国际资金与合作方面的发展。新的脱欧截止日是2020年1月31日。 英国在科研产出上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它的许多全球研究和创新项目也位于前列。尽管许多科学家尚不确定脱欧将如何影响英国在科研方面的领先地位,他们希望英国即便在不久后脱欧也能继续参与“地平线2020(Horizon 2020)”倡议。“地平线2020”是欧盟最大的研究与创新项目,从2014年正式启动以来就一直为英国的科研工作提供经费,每年约15亿英镑。 虽然英国政府陷入了脱欧条件的僵局,英国大学、科学、研究和创新国务部长 Chris Skidmore 今年早些时候受委托制定了一份研究依据报告,为英国未来在科研创新上的国际合作提供了基本框架。由阿兰图灵研究所所长及首席执行官 Adrian Smith 执掌,伦敦大学学院科学政策主席 Graeme Reid 扶持,这一名为“变化与选择( Changes and Choices )”的报告已于近日发布。 这一报告为英国脱欧后的格局提供了多条道路及发展重点。以下是报告中的主要建议。 稳定性 : 为了降低当前脱欧的不确定性,该报告特别强调稳定性,Smith 和 Reid 建议开展公共部门投资。为了强调该途径的重要性,他们甚至认为必要时应优先考虑这一建议,否则英国卓有成效的科研生态系统在这一紧要关头将受到损害。 研发投资 : 为了努力实现到2027年将国内生产总值的2.4%用于科研的目标,这一报告提出了以下几条建议。首先,打造一个旗舰项目,长期为所有学科的高水平研究人员提供众多奖项。同样,此报告提出开展英国研究伙伴投资基金会的国际版本,组织国际比赛,为大学及机构提供众多奖项,以吸引大量外商直接投资用于英国研发工作。 快速通道资助 : 为了寻求更灵活的方式来把握新的发展机遇,此报告建议采取增加不受限的整体补助金和设置“灵活基金”等措施。相对于特定项目补助金所固有的漫长申请过程,不受限的整体补助金将允许研究者快速获得相关补助以申请某些研究机会。 备选计划 : 虽然此报告并未表明同“地平线2020”分裂对于英国而言是好还是坏,但的确提出了备选方案。假如“地平线2020”不再提供资金,Smith 和 Reid 建议将资金均匀地分配到英国各地区,而不是集中在英国剑桥、伦敦及牛津三个城市的“金三角名校”(历史上从欧盟获得了最多的资助)。 该报告不但提出建议来解决当务之急,而且以长远的眼光看问题,为的是衷心为英国的研究人员谋取透明度以提高其积极性。正如 Chris Skidmore 在其部长声明中所说,“这份报告表明我们仍将坚定决心努力与各国伙伴进行广泛有效的科研创新合作。” 然而,此报告关于脱欧后资金资助尚未明确的一个方面是:英国哪个机构或团体将负责筹资工作。英国研究与创新署,虽然是多个研究委员会的总署及英国最大的投资者,却可能无法立即解决15亿英镑的重担。一些可供选择的方案正考虑,在英国研究与创新署内部建立一个新的委员会部门,以共同解决新的筹资问题。 虽然英国在脱欧问题上乌云密布,但这一积极肯定、考虑长远的报告很可能为许多英国研究者带来一线希望。 相关阅读 英国要脱欧了,对英国科学来说是好是坏? 欧盟领先基础研究资助单位开始评估自身的影响力 参考资料 Changes and Choices: Advice on future frameworks for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 on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Professor Sir Adrian Smith appointed to provide advice on the future of European and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 Publication of Adrian Smith Review:Written statement - HCWS95 Report sketches vision for U.K. research after Brexit 意得辑科研双11 —— 优质润色0元升级 ,下单即送 【免费查重】 同时,使用意得辑任意服务都可以获赠 《英文科技论文写作的100个常见错误》 1本 访问官网 www.editage.cn 或 点击进入活动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2532 次阅读|0 个评论
细节决定成败 —— 如何获取审稿人的好感
editage 2019-11-8 11:51
虽然论文的真正价值在于研究本身,但满篇的语言“疙瘩”真的是可以把文章送进垃圾桶的。本文提到了5个可以快速上手的论文语言技巧,能让论文的面貌瞬间“焕新颜”。 技巧1:避免累赘、多用动词 好的学术作品应该是简洁的。论文、通讯、案例分析,以及其他类型的期刊文章通常都有字数限制,而重复信息往往就容易写超。 避免信息重复 情况之一是,在摘要中加入不必要的背景信息。 举例来讲: 如果文章标题已经是 “A new method to control rats”,那摘要开头就没必要再写“A new method of controlling rats was evaluated”。同样的道理,摘要里也不应该出现有关老鼠的破坏力,携带的病原体等信息。 还有一种情况是,重复图表中已有信息。比如,当表格中已经列出五种物质对老鼠的致死率,文字部分就没必要再把“物质 A 的致死率是 x%,物质 B 的致死率是 y%,物质 C 的致死率是 z%......”这样的话再说一遍。 多用动词 避免话太多的一个简单方法就是能用动词的时候就不用名词。 比如: 可以把“We carried out an exploration” 说成 “We explored”; 直接说 “80% of the seeds germinated”,而不用 “germination was 80%”; 把 “the incubation temperature for the culture was 29 °C” 说成 “the culture was incubated at 29 °C”。 有人把这种被滥用的名词称为“僵尸名词”。 避免冗长 在意思不变的前提下,能用一个词就不用两个词。 举几个反例: “most specimens were blue in colour”(蓝色不是颜色还能是形状吗); “roots penetrate into the soil to a depth of 5 metres” (这里只用 penetrate 就够了);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t 1% level”(statistically 可省)。 还有不要把 “for example”、“including”、“such as” 和 “etc.” 连用,他们都用于举例说明,且暗示例子具有随机性。 技巧2:避免口语化用词 好的学术语言应该相对正式,isn't、can't、phone 一类的表达过于休闲,可以分别用 is not、cannot、telephone 来替代。 口语/俚语说好了能显出你的水平,但也别过分炫技,毕竟论文针对全球受众,俚语本身有文化特质,很多只适用于某个地区。即使同为英语国家,英、美、澳等国的语言习惯也不完全一样,甚至一个国家里也能分出几个语系来。 技巧3:用词精准 就像科学本身一样,科学语言也要做到准确。科学强调数字和测量的重要性,这也是科学与众不同的地方。每个领域都有自己的术语,用来定义某种概念、物体、情境等,是别人听不懂的。 用对术语说明你对该领域有基本的理解:字体、印刷字体、字距调整、字间距有时候不能统称为排版,就像奶农会在小母牛和母牛间的区别上较真;昆虫学家也不会把蜘蛛笼统地称为昆虫。 技巧4:保持客观中立 好的学术写作应该是客观但不枯燥的。尽管现在用第一人称写论文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但推荐用被动语态写作的期刊更多。 比如: 推荐用 “the observations were recorded”, 不用 “we recorded the observations”; 要用 “It is widely believed”,而不是 “many researchers believe”; 要用 “a survey was undertaken”,不用 “we surveyed”。 当强调动作本身,弱化做动作的人时,被动语态是理想选择:有时候干了什么远比谁干的更重要。 还有一种犯规用法是在文章中加 “interesting” 和 “remarkable” 一类主观形容词,有带节奏的嫌疑,应该让读者从客观陈述中自己决定研究结果是否称得上有趣或了不起。 技巧5:适度使用限定短语 虽然搞科研是探究真理的过程,但科学家自己也明白绝对的真理并不多。随着科学不断进步,任何真理都有可能在下一秒被推翻。更精密的显微镜,更灵敏的仪器,更精进的分析方法,都有可能打开一个新的世界。所以, 很多营销文案中夺人眼球的表达方式并不适合放在论文里,科学家通常会在文章中谨慎地加上 “to our knowledge”,“under laboratory conditions”,“it is likely that” 等短语。 但在使用这种肯定层度低的语言时要注意度,不然可能会有反效果,一段话中有一个限定短语就够了。不要把 “may” 和 “possible”、“indicate”、“suggests”等词连用,比如像 “It may be possible that”,“These observations may indicate that”,“Such features probably suggest that”。过分含糊的语言会降低文章的说服力。 相关阅读: 论文里这三个词,你也许用错了:reveal,show 和 indicate 的含义差别 这个词,论文里你不太敢用,其实也无妨 论文太长被拒稿?你有10个缩短的办法 意得辑科研双11 —— 优质润色0元升级 ,下单即送 【免费查重】 同时,使用意得辑任意服务都可以获赠 《英文科技论文写作的100个常见错误》 1本 访问官网 www.editage.cn 或 点击进入活动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3290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研发表的未来 & 给青年研究人员的建议
热度 2 editage 2019-11-8 11:01
这次的访谈要给大家介绍一个刚开始科研生涯的研究人员的生活,他的博士生活要做实验、发文章、参加学术会议,私底下他到不同国家教育研究人员关于开放研究和科学政策、积极经营博客、担任同行评审,还能抽出时间做许多其他的活动!Jonathan (Jon) Tennant 最先选择古生物学研究,这是他与科研的初恋,为了古生物学,他还中途换了专业。在投入古生物研究之后,沿路上他还发现自己对科研沟通和政策保有热情,特别是开放科学。他深刻理解人际关系的的潜力,因此积极参与学术研究的一些重要的议题的讨论,这都是在忙碌的研究工作外另外进行的活动。我跟 Jon 聊到了他对科研的兴趣,还有他个人的喜好,其中我特别想是到他是如何能兼顾研究,同时又参与那么多其他的活动,然后我知道支持 Jon 的是他对科学的热情,还有要让更多人知道学术出版做重要发展的需要。 Jon Tennant 是伦敦帝国大学 (Imperial College London) 地球科学与工程系 (Department of Earth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古生物博士在读最后一年,他的研究重点是深时生物多样性发展和灭绝轨迹,以及促成该轨迹的生物和环境因素。Jon 对科学沟通富有热情,强烈认为科学应该要深入大众。他积极追踪谈论开放科学的最新发展能影响科学沟通。Jon 也有自己的博客,名字是 Green Tea and Velociraptors ,他经常在 推特 上分享他有兴趣的话题。 这次的访谈系列到这辑要进行总结了,我问了Jon三件事情: 现在的科研出版界有哪些需要改变的地方? 未来的学术发表会是怎么样? 根据 Jon 自己做为研究员和沟通者的经验,有什么给研究人员的建议? Jon 谈到需要强化科学政策,考量“共同利益”还有学术界整体,在研究的方方面面拥抱透明度概念。他也觉得现在的科研评价体系需要进行重整,但对 Jon 来说,这没有那么灰暗,他对科学沟通的未来还是保持着乐观的态度。最后他提供几个建议给在科研职涯早期的研究人员做为总结。 如果你可以改变研究沟通/科学政策三件事情,你会选哪三个?原因为何? 我们常常谈到“开放”,讲得好像开放本身有什么价值似的,这只有一半是对的,开放真正的价值在于开放后带给你的东西,这跟开放的内容有关。在科学政策方面,我会希望决策过程能更更透明,最后变得更加开放,我们可以看到里面参照了哪些证据?在哪里?怎么得出结论的?有哪些会议和对话没有被公开记录的,里面讨论了什么?这都是民主该有的透明度,对我来说也是公共政策制定很重要的一块。对很多人来说,科学政策就像论文的结论部分,而方法、材料和讨论全部不见了! 我希望决策人员和资助者能更为共同利益着想,比如说,如果你有机会决定要选择保留一些学术出版社无法长久维持的微薄利润还是提供其他更有经济价值的地方,你当然会选择后者。当你知道有些出版商有 40% 的利润,其中至少有一部分来自公家提供的基金,还有一大部分来自限制大众取得知识,你会知道这个体系不对劲。要改变这个一定要发展快速的学术沟通基础设施( Björn Brembs 和 Geoffrey Bilder 都是这方面有名的提倡人士),基本上来说就是给整个研究过程创造一个快速默认的工作流程(包含沟通)。如果政府能够资助这个,我们每年可以省好几十亿,将这些省下来的钱再投稿研究中,不要浪费在让出版商获利,他们提供的服务是性价比那么低。 不过,最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完整且大范围的改革评价体系。在这个数字化的时代,不管什么原因,我们还在使用懒惰不适当的评价指标,这完全不对。这跟第二点有关,如果能构建一个结合期刊声望和传统出版流程的研究沟通(~95% 的价值)环境,那么我们就能抛弃那些不好的评价指标(也就是那些以期刊为准的指标)。我跟年轻研究人员的讨论中,几乎每次都会谈到这点。公开搞科学被推迟了,甚至连正确搞科学都牺牲了,只因为研究人员害怕会先被这个发表体系惩罚,然后再在研究评价体系中付出代价。我们没有办法找出一个实际又系统性的解决方案,实在不像话,又令人摸不着头绪。 你觉得学术出版界20年后会是什么样子? 我猜我们能有一个几乎跟“出版/发表”脱钩的世界。我的意思是,整个流程会更流畅,像文字编辑或排版这类合理有价值的服务能自动化,或是用很低廉的价格外包,现在已经有些期刊在这么做了(也就是拥抱借用互联网和科技的力量)。同行评审变得更开放、有建设性、透明,整个流程由社群驱动,就像人们使用 StackExchange 这样。付费的高墙不再,让我们怀疑它是否曾经存在。传统出版商依然存在,但提供重叠或面向数据的服务,因为我们已经创造独立于发表之外的研究沟通环境。出版商和期刊不再能选择要发表哪些论文,而是付钱取得发表研究工作的权力。版权也会改革,学术人员能保有自己工作的所有权,不再被当成出版商的摇钱树。评价是通过社群进行的,这个社群指的是像 StackExchange 这样简单的系统,内容的价值取决于社群的评价,取决于内容是怎么被消化使用的。研究人员不用再被强迫写粗糙的文章,我们会看到“论文”定义的崩解,数据收集人员发表数据、沟通员定义内容、分析师分析数据、机器进行全球知识库的大规模 meta 分析,我们最后会利用突出的现代科技,创造了一个或好几个平台,。 当然,这些也有可能都不会发生,因为学术圈的文化就是有惯性。但我们应该要保持乐观,每天都做对公众有益的研究,不要跟那些贪心的企业站同一阵线。 你有什么建议要给刚开始科研生涯的研究人员吗? 我可以分享些我做为年轻研究人员学到的东西: 培养除了研究人员以外的技能。挑战自己的极限,跟学术圈以外的人聊天,尽可能吸取其他人的经验和看法。听比说更有价值。 找到对自己重要的东西,然后投入时间做那件事。如果你喜欢,就尽力去做! 还有,不管你在学术界做什么,你最后都会看到别人坏的那面。这通常表示你在挑战现状,所以不要害怕上升的挑战或遇见阻力,要尽可能圆融。 找到既有的人脉中跟你喜欢一样的东西的人!有了社交网络,科学社群的威力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总会有你可以学习的对象,可以合作的人选,可以求助的人。 不要害怕问问题:这是我们学到新东西、进步的源头。如果因为有人觉得你问了“再明显不过”的问题,让你觉得自己很笨,那是科学应该抛弃的傲慢,我们应该随时保持警戒,持续不断学习。 最后,做为一个学生,有时候事情都会堆积在一起,我能提供我自己学到最好的建议是学着说“不”,不要接受超过你能负荷的工作量!任何事最后都会有人做,研究生通常都负荷过重,压力过大,所有你特别要管理好自己的时间。 【非常感谢 Jon 提供给意得辑专家视点读者的见解!这是个很棒的对话,祝福 Jon 未来的研究和写作生涯一路顺遂。希望未来能看到你的预测一一实现!】 意得辑科研双11 —— 优质润色0元升级 ,下单即送 【免费查重】 同时,使用意得辑任意服务都可以获赠 《英文科技论文写作的100个常见错误》 1本 访问官网 www.editage.cn 或 点击进入活动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5799 次阅读|1 个评论
Wiley与意得辑强强联手,为作者提供更优质服务
editage 2019-11-7 17:21
Wiley 公司很高兴宣布与意得辑达成全新合作伙伴关系。 意得辑是 Cactus Communications 旗下知名的全球学术传播品牌。此次合作旨在强化并拓展 Wiley Editing Services 的现有服务,让作者在发表或推广研究阶段获得更全面的支持,包括:稿件准备,选刊及文章推广。 新上线的 Wiley Editing Services 视觉更加美观,订单流程更高效,同时新增七项新的服务内容。除了广受欢迎的稿件准备服务(英语语言编辑、学术翻译、图表编排、期刊推荐、稿件格式排版),新的平台提供了全面强大的文章推广服务,包含:会议海报制作,封面图设计,信息图绘制,简明摘要、科学新闻故事撰写,以及专业的视频制作服务,以此扩大研究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意得辑始终致力于优化全球学术传播。当前的科研传播方式正经历快速变化。我们创新了文章推广服务,让作者们以一种更新、更有力的方式传播研究,让研究影响力最大化。我们很荣幸与 Wiley 合作,为全球作者提供一系列发表前后的高质量服务。”意得辑全球学术与出版商关系副总裁 Nikesh Gosalia 说。 “我们很高兴与意得辑达成合作,”Wiley Research 执行副总裁 Judy Verses说,“意得辑是科研作者值得信赖的品牌。合作双方都坚信,我们的服务应当以科研者为中心。我们期待通力协作,让作者的发表旅程如虎添翼,研究遐迩闻名。” 关于意得辑,Cactus Communications(CACTUS,开科思) 意得辑成立于2002年,作为一家知名的消费者科技企业,意得辑帮助科研人士提升科研效率,扩大研究影响力。意得辑已为191个国家近37.1万名科研人士、医生和科学家提供服务,涉及1200门学科百万份论文。 意得辑是 Cactus Communications(开科思)旗下品牌。开科思的合作方包括 STEM、生命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领域的科研人士,以及大学、出版商和各类机构,帮助他们提升科研影响力。开科思为不同科研需求提供完备的产品和解决方案。Cactus Life Science 帮助生命科学机构完成内容开发、内容传播与投放。Impact Science 与 PubSURE 为协会、出版商、大学提供支持,让他们最重要的研究受到全球瞩目。这些解决方案的背后是来自 Cactus Labs 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持。开科思支持在科研传播领域有共同事业愿景的初创公司。开科思目前在东京、首尔、上海、北京、伦敦、普林斯顿、孟买、班加罗尔和新加坡均设有办公室。 登录 www.cactusglobal.com ,详细了解服务、品牌与合作机会。您还可以致函: newsroom@cactusglobal.com 获取更多信息。 关于 Wiley Wiley 用科研与教育推动全球进步。通过出版、平台及其他服务,帮助学生、科研者、大学以及企业实现目标。在过去的200年里,我们为所有的参与方提供始终如一的高质量服务。欢迎访问公司网站: www.wiley.com 意得辑科研双11 —— 优质润色0元升级 ,下单即送 【免费查重】 同时,使用意得辑任意服务都可以获赠 《英文科技论文写作的100个常见错误》 1本 访问官网 www.editage.cn 或 点击进入活动
个人分类: 国际发表要闻|4376 次阅读|0 个评论
博士生活点滴二三事
editage 2019-11-7 12:53
今天我将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即使是例假期间,依然让工作和生活照常进行。 随着年龄的增长,为什么愈感觉时光飞逝? 撰写我的文献综述,以及其它报告。 即使是例假期间,依然让工作和生活照常进行。 截止到现在,我写博客已有将近一年,在此期间我经历了11次例假,但我还从未谈到这期间所面临的挑战,因为例假期间依然想要让生活和工作像往常一样,确实有一些不易。 但我认为女人们只是习惯了它而已。但是这个月我决定要拿它说事,因为它确实很重要。当然我不会认为所有女人都持相同观点,只是我个人认为而已。 首先,在例假期间无论做任何事情,就好像背上一袋土豆走钢丝绳一样,如果不小心跌倒了,那么一切努力都付之东流。 在一场重要的会议上,状态不佳,或者一段时间没见面的男朋友提出会面,而你却只想哭泣,这确实不是一个你发泄情绪的好办法。 但如果上述事例都发生在例假期间,那你会很累。 其次,经期带来的疼痛就像有人爬进你的子宫,用刀子刮擦,试图将你的椎骨分离出来一样。如果想要埋头专注于工作,那么必须使用大剂量止痛药,看似得来了安慰,但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最后,不管卫生巾广告令人多么眼花缭乱,例假都不可能令人愉快,使用卫生巾也不会舒服到哪去,而且,卫生巾还那么贵。 但是我还是喜欢当女人,因为我发现女人的创造力和承受能力简直惊人。我想告诉人们这一点是因为,我们从来没有认真仔细去欣赏世界各地的女人,她们每个月都辛勤劳动,但人们却没有给与她们应有的称赞。 随着年龄的增长,为什么愈感觉时光飞逝? 最近,我对此感到非常焦虑。一方面是因为我读博已近一年,另一方面是因为我觉得过去几年生活一直在进步。为了给自己一个解释,我提出了以下观点来说明为什么年岁渐长,愈感觉时光飞逝: 首先作为成年人,我们当下所有的计划都是为了让将来更加美好。即使身在当下,但我们依然是为未来而活。我们实现一个又一个的目标,但似乎永远都没有到达未来,因为我们马上又设立了下一个要实现的未来目标,然后如此循环。所以我们总是为未来而活,却错过当下。就好像你白天睡觉,做了一个梦,梦醒时分,恍恍惚惚,不知时间为何物。 科技发展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人们已经习惯获得即时的反馈,面对一个屏幕,大约就有100万次人们之间的沟通对话。 我们忘记了日常任务生活中的简单乐趣,比如煮一顿饭而不是订购一顿,花时间去商店而不是在线订购,或者查阅纸质地图而不是直接让Google地图帮我们解决所有问题。我们不参与过程,却直达终点,所以我们没有感知到过程中所发生的的时间。 我们不会花时间专注于一个人,一次对话。我们的大脑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信息,但我们却无法正确理解我们所听到的话。我们的注意力是分散的,所以我们对当下的感知也很模糊。这也是我删除Facebook的原因之一。 因为一直注视着屏幕,所以我们错过了周围的发生的事情。你上一次是什么时候仰望天空,久久注视?肯定是你还没有养成天天对着屏幕的时候。因为长时间注视着屏幕,所以我们变得浮躁,易怒,精神涣散。 撰写我的文献综述,以及其它报告。 回到现实……在过去的几周里,我忍受了可怕的失眠,并且花了很多时间思考上述问题。最终我发现了睡前瑜伽,确实能够帮助我改善睡眠。 不管怎样,本周我每天工作8-10个小时,虽然没有拖延,但我还是没有完成文献综述。我完全了解人们在撰写论文时所遭遇的各种状况,比如论文不合格,超过最后期限,要求延长期限。 人们很容易低估自己,认为实际完成写作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例如,我以为我要花一天的时间才能写完,却只花了四个小时。但是,我的时间规划表确实帮助了我,每一步都按规划实施,激励了我不断前行。 虽然一切按计划进行,但总会出现小意外,那么我会在星期三之前再草拟一份计划。 此外,这是一些给在读博士生的建议:在制作时间规划表时,请思考如何分配合理的时间,以完成你的博士学位。 我的一位同学因未包括此内容,而在他的确认书中受到了批评。我的意思是,这毕竟是博士学位,不能等闲待之。 好吧,我就写到这里了,我要去写我的文献综述了... 祝你每天开心,充实,对了,还要活在当下。 意得辑科研双11 —— 优质润色0元升级 ,下单即送 【免费查重】 同时,使用意得辑任意服务都可以获赠 《英文科技论文写作的100个常见错误》 1本 访问官网 www.editage.cn 或 点击进入活动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5021 次阅读|0 个评论
尝过写作万千苦,方知书中有金屋
editage 2019-11-6 17:33
英文句子开头,首字母需大写,这似乎是常识。 真是这样吗?来看这句话: tert-Butyl alcohol was used as the solvent. 使用叔丁醇作为溶剂。 句子开头 tert-Butyl,你是不是想改成 Tert-Butyl?但严谨的期刊编辑们,仍然会坚持小写。原因是有这样一条语言规则: 加前缀(如 cis、trans、tert 等)的化学名称出现在句首时,前缀小写,化学名称本体的首字母大写 。 几乎没有一种文体比科研论文更讲究文字的规范性,科研写作对语言的高要求也绝非吹毛求疵。正因如此,意得辑编纂了这一本《英文科技论文写作的100 个常见错误》,携手清华大学出版社,中文版现已正式发布。 你可以在书中找到更多类似 tert-Butyl 的案例,但还有更多: 专业语言润色机构 16年海量语料积累 ,提炼科研写作最常见 18类语言问题 ; 期刊编辑亲手执笔,详解 错误原因与对策 ,让写作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语言素材紧扣 科研主题 ,现学现用; 正误例句 对比呈现 ,高效提升语言质量,避开语言陷阱; 附赠国际 期刊投稿流程指导、检查清单、英文期刊沟通模板 等实用资源。 本书三大特色 👉 100例错误,18个大类 有时懒得理清问题,本质上是因为“问题太多,根本理不过来”。英文写作涉及到诸多容易忽略的细枝末节,更容易让人失去耐心。幸运的是,本书的执笔作者具备多年的一线期刊编辑经验,对非英语母语作者的常见错误了若指掌。调研发现,英语论文写作中的问题不外乎以下几类,而语法问题几乎占到一半。 以上错误又可以细分为以下18类 每一个类别都在《英文科技论文写作的100 个常见错误》里有详细的案例介绍与分析。 👉 科研写作素材,现学现用 这并不是一本简单的“错题集”,更不是常规的英语学习参考书。如标题所示,本书正是写给从事科研工作的论文作者。所有语言素材均来自真实的科研写作文本,大量句子可以“拿过来就用”。而这一切,皆基于专业论文润色机构“意得辑”近16年的海量语料积累。 正误对比,易懂,易记 每项案例均有详实解析 👉 除了写稿,你还需知道投稿的来龙去脉 一个完整的科研项目,论文的写作时间也许不到整体的十分之一。遗憾的是, 论文成稿和投稿的前前后后同样可以让人精疲力尽 —— 选刊、写投稿信、准备附加材料、各类需要签字的文件等等。就算稿件完成递交,你还可能需要面对稿件被“脆拒”,重复率过高,大修小修,审稿流程停滞,编辑态度消极,审稿人意见冲突等复杂情况。这一切,本书都已为你考虑周到,你不仅可以找到投稿相关建议,还可以有各种详细的清单辅助你完成投稿前后的流程。 《英文科技论文写作的100 个常见错误》详解稿件写作前准备 附赠6套高质量投稿清单与模板 《英文科技论文写作的100 个常见错误(日文版)》在日本广受欢迎,而全新问世的中文版融入了诸多与中国作者密切相关的元素。书稿历经多轮打磨,措辞平实易懂,既有辅导书的逻辑性,又有工具书的实用性,真正可以成为科研人员的案头书。无论你是初涉论文写作,或者已经是资深科研作者,均能从本书获益。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访问 https://item.jd.com/12584589.html 原价58元,现价95折,55.1元。 或者,福利来啦!~ 意得辑科研双11 —— 优质润色0元升级 ,下单即送 【免费查重】 同时,使用意得辑任意服务都可以获赠 《英文科技论文写作的100个常见错误》 1本 访问官网 www.editage.cn 或 点击进入活动
个人分类: 国际级写作与风格|7265 次阅读|0 个评论
所谓的“学术写作”并不难,这6个技巧你不妨试试
热度 1 editage 2019-11-4 13:14
给朋友发短信或者写邮件时,你很少会考虑文字质量到底好不好,肯定是能把意思表达清楚就行,就跟和人闲聊时你也不会特别讲究普通话到底标不标准。不过,一旦涉及到开题报告、作业、论文,你就谨慎了起来:怕在拼写、语法、标点上犯错误;怕不能给读者留个好印象;想要简明扼要地把该说的都说明白。这种谨慎劲儿就跟你在演讲时特别在意自己的的穿着、身体语言、说话的声音是一个意思。 学术写作和一般写作不同,《牛津学术英语词典》对学术语言的形容有: 简洁 正式 精确 客观 不绝对 讲究结构 要想精进学术写作水平,就得掌握学术语言的特性,我们将在下文中为你逐一举例说明这些特性。 一、用词简洁明了:多用动词,避免冗余 好的学术作品应该是简洁的。论文、通讯、案例分析,以及其他类型的期刊文章通常都有字数限制,而重复信息往往就容易写超。 关于信息重复:典型错误有三种 在摘要里重复标题中已经给出的信息;在摘要中加入不必要的背景信息。举例来讲,如果文章标题已经是 “A new method to control rats”,那摘要开头就没必要再写“A new method of controlling rats was evaluated”。同样的道理,摘要里也不应该出现有关老鼠的破坏力,携带的病原体等信息。 在引言里把说过的话又重复一遍。 重复图表中已有信息。比如说,当表格中已经列出五种物质对老鼠的致死率,文字部分就没必要再把“物质 A 的致死率是 x%,物质 B 的致死率是 y%,物质 C 的致死率是 z%......”这样的话再说一遍。 关于实义动词 避免话太多的一个简单方法就是能用动词的时候就不用名词。比如,“We carried out an exploration” 说成 “We explored”;直接说 “80% of the seeds germinated”,而不用 “germination was 80%”;把 “the incubation temperature for the culture was 29 °C” 说成 “the culture was incubated at 29 °C”。Helen Sword 对学术写作非常有研究,2 她把这种被滥用的名词称为“僵尸名词”,感兴趣可以点击查看相关视频。 关于表达冗长 在意思不变的前提下,能用一个词就不用两个词。 举几个反例,“most specimens were blue in colour”(蓝色不是颜色还能是形状吗);“roots penetrate into the soil to a depth of 5 metres” (这里只用 penetrate 就够了);“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t 1% level”(statistically 可省)。 还有不要把 “for example”、“including”、“such as” 和 “etc.” 连用,他们都用于举例说明,且暗示例子具有随机性。 二、不用缩略语和口头俚语 好的学术语言应该相对正式,isn’t、can’t、’phone 一类的表达过于休闲,可以分别用 is not、cannot、telephone 来替代。 口语/俚语说好了能显出你的水平,但也别过分炫技,毕竟论文针对全球受众,俚语本身有文化特质,很多只适用于某个地区。即使同为英语国家,英、美、澳等国的语言习惯也不完全一样,甚至一个国家里也能分出几个语系来。 三、用词要精准 就像科学本身一样,科学语言也要做到准确。科学强调数字和测量的重要性,这也是科学与众不同的地方。每个领域都有自己的术语,用来定义某种概念、物体、情境等,是别人听不懂的。用对术语说明你对该领域有基本的理解:字体、印刷字体、字距调整、字间距有时候不能用统称为排版;就像奶农会在小母牛和母牛间的区别上较真;昆虫学家也不会把蜘蛛笼统地称为昆虫。 四、保持客观中立 好的学术写作应该是客观但不枯燥的。尽管现在用第一人称写论文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但推荐用被动语态写作的期刊更多。比如,推荐用 “the observations were recorded”, 不用 “we recorded the observations”; 要用 “It is widely believed”,而不是 “many researchers believe”;要用 “a survey was undertaken”,不用 “we surveyed”。当强调动作本身,弱化做动作的人时,被动语态是理想选择:有时候干了什么远比谁干的更重要。 还有一种犯规用法是在文章中加 “interesting” 和 “remarkable” 一类主观形容词,有带节奏的嫌疑,应该让读者从客观陈述中自己决定研究结果是否称得上有趣或了不起。 五、适度使用限定短语 虽然搞科研是探究真理的过程,但科学家自己也明白绝对的真理并不多。随着科学不断进步,任何真理都有可能在下一秒被推翻。更精密的显微镜,更灵敏的仪器,更精进的分析方法,都有可能打开一个新的世界。所以, 很多营销文案中夺人眼球的表达方式并不适合放在论文里,科学家通常会在文章中谨慎地加上 “to our knowledge”,“under laboratory conditions”,“it is likely that” 等短语。 但在使用这种肯定层度低的语言时要注意度,不然可能会有反效果,一段话中有一个限定短语就够了。不要把 “may” 和 “possible”、“indicate”、“suggests”等词连用,比如像 “It may be possible that”,“These observations may indicate that”,“Such features probably suggest that”。过分含糊的语言会降低文章的说服力。 六、构建阅读友好的文章结构 好的学术作品讲究逻辑结构。 IMRaD 格式(即引言,研究材料和方法、研究结果、讨论)被许多期刊推崇。当然,在 IMRaD 格式的大框架下,还有很多别的讲究。比如,在结果部分沿用研究方法中的标题顺序,方便读者找到对应的结果。 类似的,引言要从泛到精地写,最后以具体的研究目标或研究解决的问题结尾。 写作技巧是可以练的。科研写作也是写作的一种,它有一定的规律,只要你照着规定写,论文给人的印象不会差。祝你好运。 参考资料: Oxford Learner’s Dictionary of Academic English. 2014.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word H. 2012. Stylish Academic Writing.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20 pp. Rajagopalan J. 2014. Tips for writing the perfect IMRAD manuscript Joshi Y. 2018. 4 Step approach to writing the Introduction section of a research paper. Joshi Y. 2007. A systematic approach to improving writing skills. Current Science 92: 1343–1344 点击参加活动,或关注微信 【意得辑Editage】 菜单栏 “ 预存返15%”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7356 次阅读|2 个评论
《少年的你》火了,英国学术界“反霸凌”也开始行动了
editage 2019-10-31 14:58
英国国家科研与创新署(以下简称 UKRI )是一家集合了数家科研单位的机构,同时也是英国最大的投资方。该机构最近对科研工作中存在的霸凌和骚扰表明了自己的 立场 。这份立场,是基于其于今年委任全球妇女领导研究所(隶属伦敦国王学院)审查的一份线索资料。UKRI花费了一年多时间制定了这项方针,以防止学术界的霸凌与骚扰。 该项方针的 重点 如下: 下一步,申请人若想得到UKRI的投资,则必须拥有相关框架和措施以避免和解决工作中的霸凌与骚扰。 申请人必须遵守咨询、调解与仲裁处(ACAS)的 准则 。ACAS得到了包括UKRI在内的英国雇主及管理人员广泛认可。 如果有持续的证据证明某些机构违反了公平法案,UKRI将保留向英国平权机构,暨平等及人权委员会(EHRC)提出修正的权力。 UKRI同时也提出了一个三年计划,用来支持为以上目标努力的申请人。在这段时间内,UKRI将对于学术界中存在的霸凌与骚扰因素展开研究,并开发资源以帮助受害者举报并解决这些问题。 为帮助推广UKRI的这一愿景,经济与社会研究委员会(ESRC)的执行总裁,同时也是UKRI平等、多样与包容的拥护者——Jennifer Rubin女士说到:“霸凌与骚扰不仅对受害人的个人职业与经历产生危害,而且危害到了整个科研与创新的大环境。作为英国主要的公共投资者,促进科研界拥有一个互相尊重的环境对我们来说至关重要” UKRI从去年四月就开始以科研界的安全与尊重为方向展开工作。不久后的八月,Wellcome Sanger研究所的Mike Stratton主任就被指控霸凌。在这样的背景下,UKRI的执行总裁Mark Walport先生表示UKRI甚至考虑过“在未满足要求或存在指控的情况下对资金进行重新安排。”然而这项声明并未表示要撤销资金。不过,它明确表示了在2020年更新投资条款时,UKRI将会对不满足要求的情况采取行动。 撤销资金是否会带来预期的变化,或者仅仅只能让表面看起来更漂亮,这仍然需要审查和研究来提供证据。基于此,UKRI可能会对是否做出撤销资金这一决定进行推迟。讽刺的是,这一权衡可能会导致学者们因害怕失去自己付出数年努力的项目失去资金而放弃揭露霸凌与骚扰。对于这一顾虑,Rubin通过《泰晤士高等教育》做出回应:“ 如果证据表明撤销资金是正确的,那我们将很乐意去做这件事。 ” 尽管如此,对与在科研界建立一个更安全和相互尊重的环境,UKRI迈出了重要的第一步,也给世界上其他的机构作出了榜样。 和其他坏结果一样,霸凌与骚扰造成了受害者对自身的怀疑及否定(就像这位学者的 故事 所讲述的),造成了相互敌对的科研环境,以及生产力的持续降低。 你们觉得,我们需要通过怎样的努力,才能在工作中让大家从心理和精神上都觉得更安全和相互尊重呢?请在下方评论中分享你的建议吧。 点击参加活动,或关注微信 【意得辑Editage】 菜单栏 “ 预存返15%”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4639 次阅读|0 个评论
双11预存,奖励加倍!
editage 2019-10-31 12:07
我的一生,遇到过很多学者。虽然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专业五花八门。但他们却拥有相同的烦恼: 经常改论文,怎样最省钱? 反复付款、报销,怎样最省心? ... 这个双11,意得辑正式推出 【双11预存,奖励加倍】 经常改论文,使用预存。最高赠送15%预存返利,或1000元京东卡~ 提前预存改稿经费,无需反复报销、付款~ 等等,能同时享受稿件折扣吗? 当然! 在意得辑预存,依然叠加享受 【8.5-9折字数折扣】、【PLUS单单满减优惠】 或微信关注 【意得辑 Editage 】 点击菜单栏 【预存返15%】 参与活动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1752 次阅读|0 个评论
各界专家解读:我如何理解“审稿质量”?
editage 2019-10-30 18:21
在刚刚过去的 2019 同行评审周(9 月16 日到 20 日)里,全球的科研人员、行业专家都在谈“评审质量”这个话题。审稿质量包括很多方面,可以是审稿流程,审稿改革,也可以是对审稿人的培训和认可。我们征集了大伙对同行评审的看法,以下是我们收到的一些回复: Elisabeth Bik——科研诚信顾问,Microbiome Digest 博客创始人 “质量高的评审不光是从学术、语言、格式几方面来评估稿件。当研究结果过于‘完美’,审稿人要能判断稿件是否被动过手脚。除此之外,科研道德还有挺多别的讲究。比如,人体实验是否拿到了机构审批?那些在小型私立机构搞科研的作者,又是上哪儿拿的审批?这些都要追究。审稿人还要起到初审的作用,检查是否有人操纵数据和图表。不过,目前市面上已经有不少软件能自动筛查重复率、违规数据和图表,且相关软件还在不断迭代中。这些软件最适合给期刊编辑或出版人员使用,可以在稿件被接受后用来做最终确认。” Jeremy Horne 博士——Inventors Assistance League 科学顾问,课程协调员 “同行评审是对真理的集体追求,审稿质量是学界核心价值观的综合体现。放弃这种追求就相当于放弃了人类最伟大的贡献。” Perevska Zanina——意得辑专家视点用户 “有质量的审稿意见要能看出毛病,给出解决方案,并能说明白替代方案为什么更好,总之要对提升稿件质量有帮助。审稿质量取决于审稿人的能力。他们最好是领域内的专家,有统计学常识,英语好,这样才能相应给出改进意见。好的审稿意见还应该是客观的,即使文章写得一般,审稿人对研究的可取之处也该予以肯定。” Bahar Mehmani——爱思唯尔审稿人体验负责人 “审稿质量”的含义很丰富,它涉及从编辑流程到审稿意见,再到最终发表每个环节的表现。要想有更好的审稿体验,我们应该多做业内交流,分析现有流程的效用,吸取其他行业的经验。以后的同行评审将会更包容、靠谱、可信、用户友好。” Abosede Akande——意得辑专家视点用户 “和审稿质量最相关的部分就是审查本身,审稿质量高对应论文合规。要想提高审稿质量,审稿人必须要找相关领域的。从作者角度讲,投稿前确保论文符合期刊要求很重要。此外,审稿应该有一些明确的、约定俗成的标准。审稿人对自己领域的研究趋势也要有基本的了解。” Ben Britton博士——伦敦帝国理工高级讲师,皇家工程学院研究员 “同行评审是种论文增值体系。当审稿人认为我的文章值得发表时,我会特别激动;当他们给我提改进意见时,我更倾向于理解成他们喜欢我的研究,所以想让我变得更好。” Emily Jesper-Mir——Sense About Science 合作管理负责人 “在 Sense About Science ,我们主张科学论证。‘ 这是同行评审论文吗? ’是我们在试探科研水平时常问的一个问题。要判断学术观点是否可信,最直观的办法就是看它的同行评审状态,这是我们教给大家的一个小技巧。 只要审稿审得好,科研质量就差不了。一旦科研论文开始跑量,发表标准就会在无形中走样,导致接受门槛变低。学术界应该保持住高标准和高质量。只有这样,在制定社会规则或做出个人决策时,我们才在健康、教育、环保、犯罪等领域有靠谱的信息可参考。 在 Sense About Science,我们让还在写论文的研究人员提前开始接触同行评审,培养他们的自信;告诉他们质量好、信度高的研究是什么样的;教育他们把审稿体系看成一种公共设 施,鼓励大家好好维护。” Adnan 博士——意得辑专家视点用户 “我认为质量意味着透明、有效、公正。要想提升质量,审稿人应该挨个检查:论文的贡献(原创性),行文写作,研究方法,结果,参考文献。” 以上只是我们收到的部分观点,相关讨论还在继续。关于同行评审,你是怎么看的?你又是怎么理解审稿质量的?欢迎留言告诉我们你的想法。 意得辑 【双11预存,奖励加倍】 最高返利15%,或拿千元京东卡! 点击海报,立即参加~ 或微信关注 【SCI发表辅导】 点击菜单栏 【预存返15%】 参与活动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285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专利详解:什么是专利,如何获取?
热度 1 editage 2019-10-28 18:53
你是否困惑于是否要申请个专利,以及其中的所有步骤?这篇文章就是要帮助你拓展关于专利的基本知识。 伦理选择 如果没有丰厚的报酬,你是否会拒绝给急需的人提供医疗帮助?那么基因改良的植物呢,如果能解决几百万人的饥饿问题的话?可以用于提高移动性和交流沟通的装置呢?通常,大公司无力支付虚高的成本,因此拒绝提供创新发明给需要的人,但是个体的研究者也面临同样的选择。在寻求知识产权保护之前,你需要考虑后果。一个真实的例子是索非布韦, 一种治疗丙型肝炎的重要药物 ,当获得专利后,有人提出了抗议。 哲学家们谈到“精神”(ethos), 或者说是核心价值观。对你来说,什么是最重要的?当然,你的努力应该得到承认和回报,如果目的是也鼓励他人为全人类谋福利的话。所以,要加入“行走高尚道路” ( Horne, 2019 ) 的人群的话,把你的专利当成对你的努力应得的承认,并且告诉全世界:“我到这来是分享我的创意,帮助你们。”你应该思考你的发现可能带来的后果,而这需要内省的精神和对价值观的澄清。 这篇文章勾勒了取得专利的智识上的过程,作为一种公正的回报,而不是为一己私利把持着重要的发现(如同索要赎金一样),也即是以一种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取得公正的报酬。我们会学到知识产权保护的基本知识,包括专利是什么,申请专利的条件,以及其他。 成功的可能性 百分之九十甚至更多的专利都不会取得商业回报, 有一种说法是97% 。 一个创意能否成功,是通过“市场分析”来衡量,这最好留给专家去做。能识别多数人的重大需要,并且在解决问题上有所突破,通常都是好兆头。 如果你能接受这点,那么让我们继续。作为研究人员,获得专利新颖性证书通常会对你的职业生涯有所帮助,得到更多的同行认可,但是更在于显示你作为社会一员对整体福利的贡献。这里仍然是思考你的核心价值观的问题。 现在,考察你所在的环境是否允许你申请专利。询问你的机构或者雇主是否可为你工作岗位上的研究为你自己取得专利。很多组织,包括政府部门,教育机构和商业机构,都会坚持工作岗位上的研究成果归它们所有。如果研究成果是基于工作岗位或者与之相关,那么让渡任何权利给雇主是常见的做法。比如可以查看你的保密/竞业禁止协议。如果这对你适用,那么已无必要再研究申请专利的各种细节。要查考你加入所在机构时签署的所有文件。 知识产权保护的基本形式 知识产权保护的三种基本形式是版权、商业秘密和专利。 1. 版权 版权适用于作者、音乐人、诗人、画家等等。并没有“全球版权”一说,但是在任何国家申请的版权都通过《 伯尔尼保护文学和艺术作品公约 》而得到全球承认。 2. 商业秘密 商业秘密是指仅被对某一实体(组织或个人)负有责任的特定少数人知晓的创意、流程、信息等等,该实体可从中获利,并且如果公布的话将允许他人从中获得经济利益。这可能包括配方(如软饮料或食品),生产流程或工艺,或组织/个人持有的秘密,使公众展示产品成为可能。维基百科上 有一篇很好的介绍文章 。 3. 专利 联合国下属机构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 (WIPO)的成立是为了“ 鼓励创造性活动,并在世界范围内保护知识产权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专利合作条约》2019)。在此宗旨下制订有《专利合作条约》(PCT)。该条约提供了全球统一的专利申请流程,为各国所认可。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专利的意思是: 专利是对发明授予的一种专有权利。换言之,专利是对产品或方法的专有权利,这种产品或方法提供了新的做事方式或对某一问题提出新的技术解决方案。要取得专利,必须在一份专利申请中向公众披露发明的技术信息。 《专利合作条约》缔约国各自对“专利”的定义必须与此相符。比如,美国专利及商标局(USPTO) 对“专利”的 定义 是:“排除他人在美国全境制造、使用、销售、许诺销售或进口该项发明专利到美国”的权利(美国专利及商标局《专利信息》2015)。澳大利亚的 定义 是:“专利是对于设备、物质、方法或程序的法律上可执行的权利。若要申请成功,你的发明必须是新的,具有有用性、发明性或革新性”(《澳大利亚知识产权法》2019)。加拿大的 定义 是:“要获得专利保护,你的发明必须是: 新的—世界首创 有用的—具有功能,可操作 创新的--具有奇思妙想,并且对于你的发明所在领域具有平均技能水平的人来说,此种创意并不是显而易见的” 在印度,你必须是“ 声称是此发明的真实的并且是第一个发明人的任何人 ”,这意味着专利审查者会检索现有的专利和其他文献来确认申请者所声称的原创性。 如要深入了解全世界专利保护的范围、目的以及实施,可以阅读 51页的《专利合作条约》(PCT) 。每个国家或有不同,但都必须与PCT相一致。 最后,专利并不强制你做任何事情。然而,却有一些负面后果,比如被用来阻止和扼杀创新,高昂的维护成本,阻止在一些可以挽救生命的创意上的合作,需要在每个国家申请,提前公布创意,人为的高成本,等等。( Miller, 2019 ; Boldrin and Levine, 2012 ) 这里再次需要审视你的价值观,来决定你是否要阻止他人得到某种好处。 专利的类型 根据《专利合作条约》 ,专利保护的形式包括发明人证书、实用证书、实用新型、增补专利或增补证书、增补发明人证书和增补实用证书;但这名单可以简化为专利及“或其他类型的保护”。 一般的专利包括: 实用专利 —可授给任何发明或发现新的、有用的流程、机器、制造物品或物质组合以及对其进行改进的新的、有用的方法的发明人; 设计专利 —可授给任何为制造物品发明了新的、原创性及装饰性的设计的发明人;以及 植物专利 —可授给任何发明或发现,并以无性生殖方式繁殖任何具区别性且新颖之植物品种的发明人(USPTO, loc. cit.). 其他国家对专利类型的划分或有不同,比如澳大利亚有“ 标准和创新专利 ”。中国的划分是“ 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 ”。 《 俄罗斯民法典 》第1225条给出了更为宽泛的清单,称为“智力活动的成果”,包括了以上讨论的所有知识产权的类别,在“。。。法律实体、商品、作品、服务和企业”项下,专利被划分为“发明、实用新型和工业设计”,但是更细的分类还包括软件、数据库、“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生产秘密(技术秘密)。”植物专利通常适用实用专利的申请流程,但是需要及其详尽的描述和文件撰写。设计专利的申请需要检索现有的设计以及一次性上传申请文件。所以让我们更具体地看看实用专利。 专利的临时申请 申请专利的三种方式是: 《专利合作条约》规定的授予特殊权利的文件 专利的临时申请(非正式名称为“临时专利申请”或“PPA”) 非临时的专利申请(“正常”专利申请) 我们会重点看前两种通常采用的做法,因为“正常”的专利申请通常用于创意/装置已经稳定成熟后并且有充分理由相信可以市场推广。而且这还非常昂贵。所以临时专利申请(PPA)是最简单的做法,所以我们先讨论这个。 让我们不要误解。并没有“临时的”专利这种东西。只有专利—实际的授权文件—以及申请流程。PPA是一个初步步骤,宣称你的创意的原创性,这需要稍后由审查者来决定。 PPA是一种“占位”,据此可以为你的原创声明得到一个优先权日。如果你和另外一个人都申请实用专利(不论是非临时的还是临时的)而你先提交申请,那么你的PPA就会让你排位靠前。这是与时间赛跑!另外要记住下面几点: PPA 不会被打开审查。 PPA 给你一种“专利未决”的状态,让你可以“试验你的想法”来看看是否可操作和市场化。 PPA并没有那么正式,成本也低,所以不需要律师来帮助准备文件。 研究者经常会按照研究阶段的进展持续地申请PPA, 在最后的完成阶段才申请非临时专利。 设计类别没有PPA申请。 只有少数国家比如美国和澳大利亚接受此种申请。其他一些国家比如加拿大并没有一种称为“临时专利申请”的做法,但是提供不完整的申请作为替代。也就是说,只提供部分信息(描述或者图纸)即可获得优先申请日期。只有在申请信息完备,比如补充了声明和摘要后,才开始进行专利审查。在不完整申请的情况下,申请费用按照非临时专利申请收取,并没有像PPA一样的更为低廉的费用。一种更完备的方式是通过WIPO提交国际申请(即PCT申请),这是一种加强型PPA, 目的是一样的。 实质上,PPA与PCT申请的目的相同,只是方式不同。虽然通过WIPO的申请费用更高,你却可以得到更为详尽的检索报告以及18个月(相较于PPA的12个月)的时间来考虑在不同的国家提交专利申请(PCT,2019)。 这里要再次提醒你与雇主确认你在工作岗位上或与工作有关的研究成果是否可以申请专利(NDA-NCA, etc.)。 我们先讨论了PPA, 因为只有研究者完成最后阶段,确定继续投入资源的时候才会进行非临时专利申请。这时就需要聘请律师了,因为律师对于申请流程是极其重要的。这篇文章的下一部分我们会详细研究如何进行临时专利申请。 意得辑现已入驻 【喀斯玛商城 CasMart】 ,欢迎使用该平台下单开票。 《科学深度编辑》助您发表高影响力期刊~详询 www.editage.cn 或微信关注 【SCI发表辅导】 免费获取《科研写作资料包》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5937 次阅读|2 个评论
搞科研,得精神病的概率是常人6倍
热度 2 editage 2019-10-24 18:32
注: 意得辑目前正发起一项面向全球科研人员心理健康的调查,欢迎“阅读原文”贡献您的看法 科研工作者的心理健康一直都成问题,但以前大家都不太搬到台面上来讲。 Teresa M Evans 等人于2018年3月发表了一篇题为 Evidence for a mental health crisis in graduate education 的文章,发现了研究生群体中的心理健康隐患。此项研究有针对性地调查了2000名研究生,其中有40%是生物、物理、工程专业的博士生。 研究结果给高等教育机构敲响了警钟: 患有精神疾病的受访者比例是常人的六倍 。该研究只对常见的焦虑和抑郁进行了调查,不排除研究人员还有其他心理问题。Evans 等人还发现,女性、变性者和性别认知障碍者患焦虑和抑郁的比例更高。 高等教育网站 Wonkhe 在2019年初发布的一项研究表明,“黑人和弱势群体”学生、残疾学生、国际学生的孤独指数偏高。 综合来看,以上两项研究都进一步证实了被边缘化会加剧精神疾病,认识到这点以后才能对症下药,给学生和学者们必要的支持。 个人层面讲完,接着我们就说说影响研究人员心理健康的普遍因素有哪些。 是什么影响了研究人员的心理健康?根据我自己的经历和观察,我总结出影响研究人员心理健康的两大因素,可以作为参考。 一、社会地位不平等 高校要想知道该如何针对不同群体提供不同的心理帮助,就要先理解歧视的交叉性(intersections of oppression)。比如:想研究“造成女研究员压力的因素”,不是说找一群女研究员作为研究样本就行了,还要综合考虑其他(性别歧视以外的)使人边缘化的因素,比如种族歧视、恐同、恐跨性别者、残障歧视等等。这样收集到的信息更能反应真实情况,得出的解决方案也更靠谱。 咨询公司 Pearn Kandola 的资深心理学家 Guilaine Kinouani 在近期的一篇文章中,写了她小孩在学校被种族歧视的故事,给我触动很大。发生在2019年的种族歧视和过去那些许许多多的歧视并没有什么不同,并且它们还会继续存在于各大高校里。所以说,我们应该正视不平等,积极营造一种友善的科研氛围,不要让弱势群体更弱势,而要让他们搞起研究来更自在。 Guilaine Kinouani 的观点刚好和我的感受类似: “影响学生心理的健康的因素比较多。一般人进入大学都有个过渡期,而过渡有可能伴随着更大压力和心理负担。学生会面对很多变化,包括从独立生活(远离家人朋友),适应新环境新文化,到学习新知识的课业压力等。” 我在尼日利亚出生和长大,后来和姐姐搬到南非的约翰内斯堡学习生活了六年。我很喜欢约翰内斯堡大学,对教育质量也满意,但由于手头不宽裕,我每年只能回家一趟。想家除了加剧焦虑和失眠,还会降低日常的幸福感,就像 Guilaine Kinouani 说的: “ 此外,很多人会为钱、贷款、就业、未来等操心。加上身份认同和交叉性歧视(种族、残疾)等因素的影响,来自弱势群体的学生心理压力更大,患精神疾病的可能性更高。事实上,这些学生常会在学校里遭受隐性暴力,弄不好还会留下心理创伤。所以,我们在让学生更好地适应新环境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菲尔德大学的国家教员 Kay Guccio 博士也同意 Guilaine Kinouani 的观点,认为学术界的弱势群体有着更严峻的心理健康问题,同时他也强调应该关心个体差异: “我们应该搞清楚哪个学生群体的心理状态最差。比如说,学校有责任去了解那些没有带薪病假的研究生(包括患慢性病或残疾的)都在经历什么;在反移民风潮下,那些从外地来英国读博的单亲父母又是怎么在工作生活中挣扎求平衡的;那些有全职工作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又是怎么应付远程学习的?希望大学能好好听听弱势学生群体的声音,了解各家的难处。” 二、学术圈人际关系 和导师的关系是每个研究人员职业生涯中另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Evans 等人 (2018) 在一项队列研究中发现,约一半患焦虑和抑郁的学生表示和 PI 的关系不好。和导师搞好关系,建立信任,至少能让以后的科研生涯在人际关系上顺风顺水。 Guccione 博士研究学生和导师如何建立信任多年,一直致力于消除“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不能和别人一样成功”的偏见。发现学生有心理问题时,导师最起码该起到牵线作用,马上告诉他们要去哪儿寻求帮助。此外,学校要给导师足够的资源,保证他们有能力去帮助自己的学生。 导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Guccione 博士和 Billy Bryan 博士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导师好不好是很多学生对自己博士学位含金量的主要衡量标准。结合上文 Evans 的研究可以得出,在一段学术关系中,那个负责监督科研进度和质量的人对学生的健康状况有相当大的影响。Guccione 博士把导师职责分成长线关系和短期建议两类,基本能满足她接触过的所有学生的需求。 “ 那些和比自己资深的同事说不上话的研究生有时候倒能跟学校职工(比如开发人员、研究生管理员、图书管理员等)谈得来。职工能理解学生们面临的困境,又对造成困境的政策、体制、办事流程很熟。这些职工的观点能在制定新规时帮上不少忙,对帮助学生和解决结构性大问题来说都是宝藏。” 我读博期间就有幸常和 Guccione 博士交流,私事公事都有。此外,我私下也常和一些信任的职工、同事进行交流。他们都能在我需要帮助时出手,或者推荐我去找能帮上忙的人。Evans 的论文里也出现了类似的观点: “我们不得不承认,由于工作量过高、担子过重,监督严,职业不稳定,工资少,退休金崩盘种种因素,研究生群体正承受着过大的压力、焦虑和抑郁。身处食物链最底层,权利低、保障差,也难怪研究新手的心理状态如此脆弱。” 结论 为了确保有心理 问 题的学生和研究员得到充分的支持,Evans 及其同事提出了三点建议: 第一,心理健康支持普及化,让学生和教员接受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帮助时知道应该找谁。 第二,有意识地改变圈内风气,心理问题去污名化,提倡工作生活平衡。 第三,进行拓展研究,针对心理疾病得出更多有效的干预措施。 Guilaine Kinouani 也给出了类似的建议: “让学生知道自己可能面临着什么样的挑战很重要,早做准备,照顾好自己,会变通,做到以上几点可以减轻一些压力。还要鼓励学生寻求帮助。与此同时,定期评估学术氛围、项目进度、对学生的期望是否合理,揪出可能对心理造成负面影响的隐患,对易感人群加点小心。总的来说,这是一项需要从道德和法律不同层面努力的长期项目,我们应该从眼下做起,保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因此,高校应该改变现状,对受心理问题困扰的学术工作者给予更多支持。具体来讲:结构性优化工作生活平衡;在系内打通公开交流的渠道;指定专人负责研究生的健康;让学生培养应用广泛的技能;绝不容忍霸凌行为,定期(公开或秘密)进行检查;明确工作时间;杜绝偏执;提倡平等;财务上给予支持和补助。 对有心理问题的研究员给予支持,把结构性问题最小化,这些都将会对科研文化产生积极的连锁反应。研究氛围一旦好了,生产力也就上来了。但也别忘了帮助心理患者的初衷:先想想怎么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别本末倒置。这将不只让他们在学术上受用,也能教会他们以后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意得辑现已入驻 【喀斯玛商城 CasMart】 ,欢迎使用该平台下单开票。 《科学深度编辑》助您发表高影响力期刊~详询 www.editage.cn 或微信关注 【SCI发表辅导】 免费获取《科研写作资料包》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6850 次阅读|4 个评论
被拒的论文还能怎么使用?
热度 1 editage 2019-10-22 11:12
被拒掉的论文,你还可以放在这里 —— 预印本服务器 预印本是什么? 预印本是完稿的科研论文,由作者上传到公开的资料库,预印本跟投稿到期刊的版本经常是一样的。一旦论文预印本上传完成,系统会快速检查文档的内容本质是否与科研相关,然后在一两天之内在线发表,不用经过同行评审,而且免费开放给所有人浏览。如果论文后续还有经过修改,也可以继续上传,但旧的版本会继续存在。 各领域中受欢迎的预印本服务器 现在有许多可以发布预印本的网站,一般称之为预印本服务器或预印本资料库。虽然有些服务器接受不同领域的文章,但有些则是只接受特定领域的文章。 目前年龄最久也最受欢迎的预印本服务器是 arXiv,该站于90年代成立,主要是发布物理学预印本。目前 arXiv 上有来自多个领域的文章,比如物理学、数学、计算机科学和统计学等。 生命科学领域的主要预印本服务器有 bioRxiv 和 PeerJ PrePrints。Nature 也有预印本服务器 Nature Precedings,接受生物学、医学、化学还有地球科学领域的文章。社会科学和人文领域的预印本服务器则有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Network。 为何要使用预印本? 时间不延迟 :使用预印本最明显的好处是可以避免因期刊发表程序造成的延迟,其他人可以立刻从你的工作中受益。 开放获取 :将你的工作储存到预印本服务器上是让你的研究免费开放给全球科研人员的好方法。这也称作绿色 OA。 获得优先权 :世界上可能有许多科研人员正做着同样的研究工作,上传预印本能让你取得研究想法或研究发现的优先权,因为预印本伺服器上一般都会标示文章发布的日期。 收到宝贵的反馈意见 :在你上传预印本后,你可以跟其他同行分享文章链接,寻求他们的反馈。有时候其他人员会指出文章中的错误并评论,你可以利用这些意见来判断工作质量,在投稿前改善论文,如此也可提高论文发表率。 及早获得引用 :发布在预印本服务器的文章通常都可以引用,因此你有可能在论文发表前就能收到引用。如果其他科研人员喜欢你的研究,他们也有可能会分享到社交网络上,这样你的研究甚至有可能在论文正式发表前就受到关注。 提供研究证据 :基金单位招聘委员会经常会要求提供近期研究工作的证据。如果发表延迟了,对你的基金或工作申请可能会带来破坏性的影响,预印本在这个时候就能派上用场。 提高合作机会和收到更多会议邀请 :学术会议和活动的主办单位经常要找人简报尚未发表的研究。预印本能提高你的研究的能见度,吸引会议主办单位和潜在合作对象的注意力。 提高研究成果知名度 :创新经常是论文得以发表的主要条件,因此如果你的研究没有做出显著结果,或是你做的是复制研究,可能不容易发表。预印本可以解决这些问题,提高研究结果的知名度。 预印本相关疑虑 科研界最担心的问题是预印本没有经过同行评审。同行评审是最基本的质量控管机制。 此外,没有经过同行评审的预印本可能让错误的信息流入大众,这类的信息显然不适合通过预印本传播。 另一个可能的问题是科研人员可能会为了抢占先机而上传尚未成熟的文章或发现。 确实,这些问题都有可能会发生。但是,现行的期刊体系即使有同行评审,也不能完全排除这些问题,每年不断攀升的撤稿数正是发表文章质量低劣还有无法复制的研究越来越泛滥的证据。 此外,错误且可能有害的信息也有可能通过期刊发表的文献散布出去。在预印本这件事上,科研作者肩负更重的责任,因此要更注意上传文章的质量,避免自己在科研界的声誉受到影响。 预印本的评论并不能替代同行评审过的工作,笔者也不认为预印本未来有取代期刊的可能性。不过,预印本确实是期刊发表速度过慢的有效解决办法之一。只要促进科学进步的方法,就有可能继续存在科研界。 意得辑现已入驻 【喀斯玛商城 CasMart】 ,欢迎使用该平台下单开票。 《科学深度编辑》助您发表高影响力期刊~详询 www.editage.cn 或微信关注 【SCI发表辅导】 免费获取《科研写作资料包》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2165 次阅读|2 个评论
提高科研写作能力:如何挑选对的英语字典
editage 2019-10-21 17:43
对许多科研人员和博士生来说,要用英文发表论文相当有挑战性。这种时候,一本好的字典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英语字典的范围非常广,如果你要选择符合自己需求的字典,必须要知道它们的差别在哪,还有你想要字典提供哪些信息。本文着重在你需要查字典的不同用途。 字典的多种用法 虽然字典最常用来查不熟的字还有字义,我们还是经常将字典拿来做别的用途。将字典想成一个多用途的工具,就像瑞士军刀一样,里面有不同的刀具给不同需求的用户,英语字典也是这样,以下是字典里常见的字词信息类型: 1. 意义 :有时候只知道字的意思是不够的,要能够成为你可以活用的字,我们需要知道这个字该怎么用,它跟其他近义字的差别在哪,这个字是正式还是非正式的时候用等等。 2. 拼法 :有时候我们已经知道字的意思还有用法,但不确定要怎么拼。大部分的 word 软件都有内建字典,可以轻松查找正确的拼法。不过,我们其实经常或需要更多的信息,例如选择替代拼法(whisky 或 whiskey、convenor 或 convener)、该怎么印刷这个字(web site 或 website、health care 或 healthcare、email 或 e-mail)、复数形式(forums 还是 for a、indexes 还是 indices)、当空间不够需要断行的时候要在哪里插入连字符(pro-gress 或 prog-ress、atmos-phere 或 atmo-sphere),《New Oxford Spelling Dictionary》就会表示字该怎么拆开。 3. 发音 :字典 CD 或是电脑字典都可以让你轻松知道字怎么念,你还可以选择美式发音和英式发音。如果没有这个功能,我们需要知道字母拼音,这是特别开发来表示发音的系统。 4. 字源 :有时候了解一个字的来源会有帮助。例如,perihelion 源于两个希腊单字 peri(周围)和 helios(太阳)。由于纸质字典的空间有限,有些字典不会提供这个信息。 5. 范畴 :字典跟字有关,也是事物的百科全书,这也是为什么大部分的英国字典会排除人或地点,但美国字典则一般都是百科全书,包含所有的人和地点。随着时间演变,英国字典的范畴也扩展了,《Collins English Dictionary》和《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就是百科字典。 6. 娱乐 :英语文字图版游戏和填字游戏的爱好者是字典的重度使用者,也有专门的字典,例如《Official Scrabble Words》和《Official Scrabble Players Dictionary》。 一旦你知道自己最需要的信息类型是什么,你就知道要选择什么样的字典最符合自己的需求了。 意得辑现已入驻 【喀斯玛商城 CasMart】 ,欢迎使用该平台下单开票。 《科学深度编辑》助您发表高影响力期刊~详询 www.editage.cn 或微信关注 【SCI发表辅导】 免费获取《科研写作资料包》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2249 次阅读|0 个评论
开放同行评审:距离开放科学又近了一步?
editage 2019-10-18 16:55
开放科学旨在让科研数据和研究能被大众广泛取得,这个概念逐渐在学术人员间传播。除了需要研究人员分享他们的数据、让他们的研究开放获取外,开放同行评审是不是也是开放科学的一环呢? 科研同行评审是科研发表的主要基石,是期刊发表研究前用来检验研究精确度的方法。虽然同行评审被视为铲除坏科学的有效方法,但不是完全没有问题。大部分的期刊采用单盲同行评审,这个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可能导致 发表偏见 ,还有 审稿人要求不必要的额外实验 等问题。为了让同行评审过程更加透明,提升同行评审影响力和触及度,F1000 Research 副编辑 Michael Markie 在他的文章 An Open Science Peer Review Oath 中提出同行评审员“誓言”。 文章作者提出的誓言为一套陈述,定义审稿人的责任范围,鼓励提倡确保其评审的科学尽可能开放且可以重复的良好实践。誓言本身就是审稿人在开始审稿前该做的宣示: 原则 1 :我会在我评审的稿件上签名 原则 2 :我将保持诚信进行审稿 原则 3 :我会将审稿当作与你的对话,意即我会提供建设性的批评 原则 4 :我会成为开放科学实践大使 文章作者将誓言写成他们为开放科学审稿人拟定的指南,确保科研作者拥有公平有建设性的审稿,例如: 我会与你一起提升你的研究,因为我相信同行评审应该是开放、有帮助和协同合作的过程,所以我会在我的审稿上签名,以示负责。 我会检查数据和软件代码是否与内文一致,数字识别符号和登录号是否真确且确实引用,文章中提到的模组是否已存档、进行引用且可取得。 (不管是因为我的专业或是我与作者的关系,)如果我不适合担任审稿人,我会拒绝审稿。若拒绝审稿,我会如实告知期刊编辑这些问题,并说明我是如何做出这个决定,如此期刊编辑能找到其他审稿人。 由于大部分的单位和学会都没有正式的同行评审培训,审稿人大部分是靠自己的经验以及学科相关的专业来进行审稿。因此,Marki 及其他文章作者希望能提供适用于期刊工作流程的统一指南给审稿人。开放同行评审已受到 Pensoft Publishers 与 Journal of Open Research Software 的 支持 。 开放同行评审经常出现的批评是审稿人为了与作者保持长期友好关系,在审稿时降低批判力度。除此之外,近来也有作者因为审稿人质疑其研究的有效性, 对审稿人提出诽谤控告 的事件。为了避免诉讼争端,在所有人都可以公开看到的情况下,审稿人可能在审稿时会比较温和。《Science》主编 Marcia McNutt 就分享他的看法:「力度不够的批判对科学的伤害可能大过封闭式审稿。」 虽然有些期刊正努力让同行评审开放透明,其他期刊则持反对意见。先前《自然》就宣布 让作者选择双盲评审 。这几年来,追求有效验证研究发现的完美公式的学术人员对同行评审进行了多样实验,虽然传统的同行评审的地位仍强大,开放同行评审似乎有望成为让科学更开放并让所有人取得科学的模式。 意得辑现已入驻 【喀斯玛商城 CasMart】 ,欢迎使用该平台下单开票。 《科学深度编辑》助您发表高影响力期刊~详询 www.editage.cn 或微信关注 【SCI发表辅导】 免费获取《科研写作资料包》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2623 次阅读|0 个评论
意得辑联合武汉同济医院图书馆举办学术讲座
editage 2019-10-18 15:48
—— 受武汉同济医院图书馆的邀请,意得辑携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江宇教授举办了题为“有意义的研究课题与恰当的研究设计”的学术讲座,并取得了圆满成功,吸引了近200名同济医院及同济医学院的医学工作者和医学生参加。 江宇教授为学员讲述了论文的立题、科研设计以及临床研究特性及撰写报告注意事项等方面的内容。 近年来,意得辑始终坚持围绕科研学者论文发表和科研传播举办各类讲座和培训,帮助作者顺利有效完成投稿,并协助已有发表成果的作者和机构提升其科研成果的传播影响力。 意得辑现已入驻 【喀斯玛商城 CasMart】 ,欢迎使用该平台下单开票。 《科学深度编辑》助您发表高影响力期刊~详询 www.editage.cn 或微信关注 【SCI发表辅导】 免费获取《科研写作资料包》
个人分类: 学术讲座|3071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为什么决定发表硕士论文
editage 2019-10-18 14:23
【 Lisa Matthias ( @l_matthia ) 是 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北美研究生院博士候选人,她要跟我们分享为什么她选择发表自己的硕士论文。她也激励其他研究员,鼓励大家尽早发表,说明这有什么好处。本文于 2016 年 10 月 21 日发布在她个人的博客上: Where There Is Light ,经授权转载至意得辑专家视点。】 一个多月前,我的 硕士论文 发表在期刊上了( 点此阅读 ),特别感谢 ScienceOpen 团队,让一切变成可能,且过程顺畅。发表过程我下次再另外写。 我想要发表硕士论文的一个原因是,现实上来说,开始工作后,没有人在乎论文成绩。硕士文凭在现在这个时代已是稀松平常,但发表可以让你找工作时从其他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另外就是,这能让你未来的雇主看到你很努力、具有决心又很勤奋。因为,老实说吧,发表论文不像平常在公园散步那样轻松,是需要付出很多心力的。 你可能会想你已经花了够多的时间在硕士论文上了,那为什么不再多走那一步把它给发了?这就是一般雇主想要的使命感,而这在很多地方都能让你成长。发表你的学位论文能为你的简历加分,就目前为止,我还没打算读博,但我也不想把话说死。但如果你已经知道你打算继续读,留在学术界,那么发表记录能代表你做出高质量研究的能力。 另一个原因是 我真的想要分享自己 的工作,对科研圈有所贡献。 我开始做研究的时候,就知道我的主题“最高法院的媒体构成”没有太多相关的研究。这是一开始让我动念的原因,接着我想如果有其他人在做相似的研究的话,一定会很高兴能找到相关文章。如果你的主题已经有很多文章的话, 你不知道自己的工作能对谁带来帮助,然后,如果你又不发表的话,就永远都不会知道。 再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你付出了这么多心血,花了那么多时间写好的论文,如果你不发表给其他人看,那论文会变成什么?它就只会静静地待在书架(或是硬盘)生灰尘。如果你决定要发表你的硕士论文,就能再给其他研究员或是其他对这个主题有兴趣的人利用或分享,不用蒙上灰尘,甚至能生生不息。我强烈认为知识只有分享出去后才有价值,没有传播出去的研究就像不存在一样,因为没有人知道。 最后,我想给自己一点满足感。我不想说谎,能说“嘿,我发表了”这句话的感觉很棒,这是很大的成就,能够让你的自信心上升到另一个层级!你可能会想“如果同行评审说我做错了呢?”或是“如果其他人批评我的工作怎么办?”我告诉你,紧张绝对是正常的,但你有多常投入到研究论文中,找出自己的研究中有哪些争议?这是研究过程中很自然的一块,甚至能为你铺平未来的研究的道路,给别人提供新的观点。但首先,你能从自己的错误中学习,我们都是。 要总结的话,我只能建议你尽力尝试发表自己的工作。当然,这不简单,但绝对值得。个人成长从来就不是简单的事,总是会混杂一些血汗泪(后面两个经常是真的)。对我来说,这是一个非常棒的经验,如果有机会,我一定还会再做一次。 Lisa 注 :这篇文章是两年前写的,然后我已经决定读博。我想要鼓励学生尽早开始尝试发表,也想要强调这个经验多有帮助。 意得辑| 《科学深度编辑》 助您发表高影响力期刊~ 详询 www.editage.cn 意得辑现已入驻 【喀斯玛商城 CasMart】 ,欢迎使用该平台下单开票。 微信关注 【SCI发表辅导】 免费获取《科研写作资料包》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2513 次阅读|0 个评论
投稿之后,通讯作者要做的还有哪些?
editage 2019-10-17 13:37
今天,我将简单概述在 投稿之后 通讯作者的职责,还会谈谈做好通讯作者需要具备哪些品质。 稿件提交之后,通讯作者还要做什么? 起到衔接作用: 稿件提交以后,通讯作者作为其他作者和期刊之间的中间人,应该把期刊的每个决定准确地传达给每个人。此外,搞清每位作者对如何回复审稿意见的看法也很重要。在多作者论文中,当各人分工不同,通讯作者可能无法准确地回复所有审稿意见。这种情况下,你需要确保问题得到相关作者的解答并及时把回复回传给期刊。 注意时间限制: 如果期刊对你的论文提出修改意见或疑问,应及时把修改后的稿件和说明发给期刊。 确保改后稿件清楚无误: 再三校对、检查改好的稿件。 确保重投资料齐全: 重投之前,先确认期刊提出的所有问题和质疑是否都已得到充分而系统的解决。对没有解决的问题,务必在重投信里解释原因。 获得全体作者的重投同意: 每个作者都应参与改后稿件的最终定稿,而从所有人那里拿到正式的书面审批就是你作为通讯作者的职责。最好也把整理好的同意书提交给期刊。 更新作者信息: 任何作者的所属机构产生变化,你都有责任把相关信息更新给期刊。 论文发表后,通讯作者还要做什么? 论文发表后,你作为通讯作者的工作还没完。做好准备接到其他研究人员、同行专家关于你论文的邮件及质询。可能是向你或其他某位作者发来的合作邀请,可能就研究的某个方面表达同意或反对的观点,也可能是想指出你们研究中的疏漏等 。接下来,你还要把相关反馈发给每位作者,既因为你可能不是最适合回答这个问题的人,也因为每个作者都有知情权。 了解了通讯作者在研究传播的不同阶段分别应该做什么之后,接着我们一起来勾画一个完美的通讯作者形象。像文章开头说的那样,我会列出一些通讯作者应该具备的品质。 通讯作者应该具备哪些品质? 很大程度上,通讯作者扮演着行政人员的角色,但这其中也包含许多其他责任。别忘了,当别人想和作者进一步探讨你们的研究,你将会是他们第一个联系的人;同时你也是那个在研究陷入争议时要代表团队回应的人。一个合格的通讯作者应该是这样的: 能够承担所有与其他共同作者、期刊间沟通的责任,并保证沟通的透明度 愿意作为团队代表对其提交的论文负责,尤其是在发生争议时 是名出色的写手,有能力把其他作者对研究的贡献聚合成一篇连贯的稿件 细节控,不放过任何疏漏 对其他作者的所属机构、邮箱地址等信息的更新情况反应够快 懂一点沟通技巧,在和期刊对话时展现出高情商 资历够深,能推动年轻研究员完成工作 对发表流程有足够的经验 够稳定,能存放并保护所有研究相关文件至少六年 作为通讯作者,需要谨记你代表的是研究背后的所有作者。这意味着你将成为研究的代言人,而当好代言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尊重每位作者的观点,并让他们参与到每项决策中来。最成功的通讯作者应该高度关注细节;极其遵守科研道德;在和期刊、共同作者对话时做到完全透明。 希望这篇文章能让你对通讯作者的职责有个基本的概念。如果你对这个话题有其他疑问,欢迎留言讨论。你也可以在我们为科研作者开设的 科研答疑论坛 进行提问。 附加说明: 随着越来越多合作型研究的出现,人们开始意识到凭借个人的技术背景和专业知识可能无法解决所有问题。因此,在某些情况下,一篇论文会有多个通讯作者。不过, 并不是很多期刊鼓励这种做法 。有些期刊还会要求其中一位作者出任担保人,确保该研究在出版前后符合期刊的所有规定。担保人还要为研究与稿件的伦理道德作保。这种情况下,通讯作者应履行其他的行政职责,确保作者和期刊之间的一切沟通顺利、透明。 意得辑专家视点相关阅读: 如何决定论文作者的顺序? 可以在修改阶段变更通讯作者跟作者顺序吗? 不是通讯作者可以联系编辑吗? 案例分享:通讯作者在科研人员不知情的情况下将其列入共同作者 共同通讯和共同一作的相关问题 参考资料: Defining the Role of Authors and Contributors Authorship, and the role of the ‘corresponding author’ How to be an Effective Corresponding Author What does it mean to be the corresponding author? Who are corresponding authors? 意得辑| 《科学深度编辑》 助您发表高影响力期刊~ 详询 www.editage.cn 意得辑现已入驻 【喀斯玛商城 CasMart】 ,欢迎使用该平台下单开票。 微信关注 【SCI发表辅导】 免费获取《科研写作资料包》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7100 次阅读|0 个评论
作者该如何处理期刊的强迫引用要求
editage 2019-10-16 18:20
在这篇文章中,我会说明当你遇到期刊编辑的强迫引用要求时,该如何处理。这些要求通常会跟其他改善建议一起发给作者进行论文修改,作者在收到论文修改建议时该做些什么呢?应对 某个 编辑建议的最好的策略是用你应对 所有 的编辑建议的做法,不要将看起来可疑的编辑引用建议另外拿出来,作者该做的是依照“最佳实践”,回复 每一个 修改建议。 在收到期刊发来邮件,表示论文经过修改就有可能接受时,作者(在小小的庆祝之后)做的第一件事是仔细地检查期刊发来的邮件内容,许多作者在这里犯得最大的错误是只读一次邮件,在开始修改前就将邮件弃之不顾,这个行为不可避免地会导致做出与编辑建议不同的修改。比较好的做法是作者在文档中另外准备一个表格,表格分为三列:期刊要求我做什么?我做了什么?我做的修改在哪里? 在第一列中分别复制黏贴每一点修改要求,大的小的都要,一个也不要落掉,即使是小至文法修正的要求都要单独放在第一列的栏位中。之后编辑在检查修改的论文时,就能感受到作者是多么地仔细,能知道期刊都要求了什么修改,不管那个要求是如何细微。在第一列中也要列出编辑另外建议的参考文献。 在第二列中,作者要添加两个要素:表明是同意或不同意进行建议的修改,假设作者认为可以接受建议进行修改,那么就可以写“I agree with the recommendation for it strengthens my article”,接着列出作者在论文中修改后的文字。第三列要有修改内容的页码、段落和行数。用这种方式来回应修改建议,编辑就不需要检查整篇修改稿,而且还能知道是不是所有的建议都已经获得处理。 好了,现在轮到添加额外的引用和参考文献的建议:如果建议有理,那么作者就该感谢提出这个建议的审稿人或编辑,谢谢他们给论文提供了提高质量的机会,然后在论文中进行适当的新增。如果,身为作者的你找不出添加建议的参考文献的正当理由,那么试试下面这个做法,在回应栏位中标示“Respectfully Disagree”,但后加上这段话:Careful scrutiny and consideration of the full text of the recommended article leads me to recognize that this work is minimally relevant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s,(接着加上你不认同的原因,包含样本、假设、超出范畴、文献太旧等等)。 重要的是,你对不合适的引用建议所提出的每一个反对意见都要附上该文献不相关的证据,例如:我的研究是跟孩童有管,而推荐的文献研究的是成人,为了取得平衡的观点,我咨询了资深的学者,他建议我不要引用超出样本年龄范围的研究,这样会让我的假设变复杂;我的论文采用了 2010 年后才出现的新策略,而建议的文献使用的方式,大家认为已经被我论文中叙述的技术给取代。 这很明显是个微妙的问题,因此说明一定要用科研理由,避免在你的叙述中透露出你认为编辑的意图是要提高期刊的影响因子。走正确的路,编辑也是人,接受编辑错了的假设。 科研新手绝对不能在科研诚信上做出任何妥协,添加不相关的参考文献。认为编辑有极高的诚信标准相形之下好得多,在回复信中对每一点建议做出答复,不要擅自排除那些可能是编辑私心想要突出期刊的要求。 意得辑| 《科学深度编辑》 助您发表高影响力期刊~ 详询 www.editage.cn 微信关注 【SCI发表辅导】 免费获取《科研写作资料包》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2866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研质疑有可能会伤害科学吗?
editage 2019-10-15 11:01
随着科学研究透明度和重复性越来越受关注,我们经常会听到 “科学已经坏了” 、 “现在的科学要矫枉过正” 这样的说法,所以为了确保发表研究的可信度和诚信度,出现了各式各样的倡议来应对这些科研质疑,比如数据共享、发表后同行评审和更严格的审查措施等。科学要循序渐进,质疑既有的科研记录并纠正这些记录就显得非常必要。英国牛津大学 (University of Oxford) 动物学教授 Robert May 谈到科研质疑的重要性时是这么说的:「 最好把科学看成有组织的怀疑论:科学应当是一趟随着时间过去会因为实验测试和不断的质疑而造成最终理解的旅程。 」 但是,频频质疑发表的研究事实上会不会反而伤害科学发展呢? 在《自然》发表的文章 Research integrity: Don't let transparency damage science 中,作者Dorothy Bishop 和 Stephan Lewandowsky 就尝试解释一个概念——“骚扰质疑”。根据他们的说法,有些研究人员遇到“无止尽的信息要求和抱怨、在线骚扰、失真的科研发现甚至还有暴力威胁”,而回应这些没完没了的透明度要求可能会让科研人员从原本该专注的事情上分心。虽然两位都表示开放性是很重要的,他们相信科研人员及其所属单位都应该可以分辨诚实的辩论和“伪装成科研质疑的行动”。为了让大家看到研究人员是怎么样受到伪装成合法科学质疑的骚扰,他们列出了五个“双向”工具,也就是:数据索求、社交媒体发布、信息自由要求、撤稿要求还有向高校投诉。他们也讨论了研究人员该怎么处理这些情况还有科研界该怎么保护科研人员。 就 Bishop 和 Lewodowsky 来看,数据索求是侵犯科研人员的方式之一。这个观点的反对者认为索求数据的用意是“找出一个可以推翻他们不想看到的结果的分析方法”,或是营造出“数据被保留的错误印象”。作者也解释,科研人员被要求分享数据时会犹豫不决,是因为他们不确定背后的用意,提出要求的人可能会“选择性挑选数据来打击合理的研究结论”。这个做法遭到许多研究人员严重批评。 英国剑桥大学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社会学系政治学家 Nicole Janz 认为 Bishop 和 Lewondowsky 的观点跟《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的一篇社论看法恰恰相反,该社论认为:「 一线的科研人员是很困惑的,他们担心这个体系会被某些贴上“研究寄生虫”(research parasites) 标签的研究人员占据。 」她也质疑是否所有为了要重复研究而要求数据的研究人员都该被视为批评,他们是否有必要证明自己无意骚扰研究人员。 Climate Forecast Applications Network (CFAN) 教授兼共同创办人 Judith Curry 附和了这个看法。对 Judith Curry 来说,Bishop 和 Lewandowsky 的观点与默顿的四项原则相冲突。即 公有性 (communalism)——拥有同样的权利取得科研成果; 普遍主义 (universalism); 无私利性 (disinterestedness)——不为个人私利,为了科研大众利益行动; 有组织的怀疑主义 (organized skepticism)——在科研说法被接受前接受严格审查。 她认为科研人员应保持自己的研究透明,将有人要求数据或是提出批评当作是研究生活的一部分。 虽然确实有部分研究人员面临其他同行提出不当的信息、数据索求、单位投诉或撤稿要求,但也没办法证实这些要求或批评是不是别有用心,保持科研透明和保护学术人员不受不当的批评和反对就像走钢索一般步步惊心。如果科研的发表文章是“活文档”,那么研究人员就该公开数据给大众,处理别人对工作提出的批评。虽然有人对研究提出异议可能是一个好的指引,但科学是复杂的,不一定每次都有办法决定研究人员和批评者孰对孰错。 正在科研一线的你来谈谈看法吧,科研人员需要所属单位的保护吗?研究人员是否要小心数据要求?你会怎么分辨专业的批评和个人恶意指控?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 意得辑| 《科学深度编辑》 助您发表高影响力期刊~ 详询 www.editage.cn 微信关注 【SCI发表辅导】 免费获取《科研写作资料包》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2207 次阅读|0 个评论
双盲审稿跟透明审稿都有优缺点
editage 2019-10-14 15:25
John Butler-Adam 是《 South African Journal of Science 》的主编,《 South African Journal of Science 》为多领域期刊,是南非第二资深的期刊。 John Butler-Adam 也是南非比勒陀利亚大学 (University of Pretoria) 的顾问,曾为福特基金会学校和高等教育后南非项目干事、 Eastern Seaboard Association of Tertiary Institutions 首席执行官、德班 - 威斯特维尔大学 (University of Durban-Westville) 副校长(学术)以及德班 - 威斯特维尔大学社会经济研究所主任。他是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地理、环境和文学博士,在他的职业生涯中, John Butler-Adam 发展了自己对南非高等教育与研究的兴趣,他经常在 The Conversation 上撰文,也会在 SAJS 上发表发人深省的社论。 John 发表过 75 份专著,在超过百场国际会议上进行报告,拥有极其丰富的同行评审经验,对 SAJS 审稿人所经历的同行评审以及挑战 有深度了解。 在 上一辑的访谈 中, John 谈到了南非的学术体系,还有后真相这个概念运用在学术发表中是什么意思。现在我们会将重点放在他的期刊编辑经验,在这一辑中 John 会向我们介绍 SAJS 还有做为期刊主编是一个怎么样的体验,包含主编的职责,他在找审稿人时遇到的困难,以及面对相冲突的审稿意见或是发现作者不端行为这些情况时,他会怎么处理。继续读下去,了解期刊编辑是怎么管理出版流程的。 可以跟我们的读者介绍SAJS吗? 《 South African Journal of Science 》 (SAJS) 创刊于 1903 年,现在已经 113 岁了,是南非第二老的期刊(最老的是 South African Medical Journal ,或简称 SAMJ )。 2009 年以来,期刊经历了多个出版单位,最新的发行单位的是 南非科学院 (Academy of Science of South Africa, ASSAf) 。在全球 60 个多领域期刊中, SAJS 是其中一本(也是南非唯一一本),在 52 本(包含《自然》和《科学》的多领域)期刊中排名 30 。 做为多领域期刊,我们发表多个领域内的研究员和其他读者会感兴趣或相关的科学严谨的原创研究。 稿源大部分都来自南非,但也有其他非洲国家(整个非洲,不只有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还有中国、印度、巴基斯坦、土耳其、希腊、英国和美国等国家,还有一小部分来自剩下其他国家。 期刊的业务非常繁重,我们每年大概会收到 900 份投稿(通过 ScholarOne 系统),包含投稿前咨询和正式投稿,以 2016 年为准,我们的拒稿率是 77% 。 SAJS 现在跟多个知名期刊一样,也接受“预印本”期刊网站来的投稿。 自 2009 年开始 SAJS 就转型成开放获取期刊,可以免费阅读,没有订阅费用,没有发表费用。期刊收录在 Web of Science 和 Scopus 数据库中,也是 SciELO 的会员。 因为 SAJS 是多领域期刊,所以我们的团队有十位专精于不同研究领域的副编辑,期刊的“核心”团队有一位主编、一位责任编辑和一位在线出版管理员。从 2016 年开始,我们成为完全“在线”期刊,可以通过两个网站( http://www.sajs.co.za/ 和 https://issuu.com/sajs )免费取得发表的文章内容,并提供四种不同的在线出版形式。 主编的主要职责有哪些? 主编是期刊的“头”或 “领导”,要对学术内容和期刊质量负责,及时出版和传播宣传期刊,确保有效及时的论文投稿流程,领导期刊的编辑和制作团队,在“核心”团队成员的支持下代表期刊并进行宣传。(是相当广泛且重大的责任,一旦出了什么事,主编都是第一个站上火线的人!) 您的工作中最具挑战性的地方是什么? 先让我从当主编所有的真实好处开始:我有一个强大的运营团队(责任编辑和在线出版管理员)和科学团队(十位副编辑,顺道一提,其中有一半是女性。我刚开始接手的时候,十位中只有一位女 AE ,真的很努力改变这个情况的。) 现在,我来说说挑战: 找审稿人(见下方)还有让这些审稿人准时完成审稿工作 有礼貌地、不失礼节地处理麻烦的作者(有些作者真的很难搞) 要做的事情很多,因此要确保我没有错过任何期限,甚至如果可以的话,在期限之前就能完成(许多主编都是兼职) 找出抄袭的论文,好好处理(抄袭的情况不多,但慢慢在增加)我们的政策复杂要求又多(正面的意思),一个抄袭事件可能需要六个月的时间还有无数封邮件往来才能解决 您在找审稿人的时候有遇到困难吗?如果有,您是怎么处理的? 是的,在这方面我们确实有遇到困难,就跟其他期刊一样,我们在:( 1 )寻找合适的审稿人、( 2 )祈祷他们同意接受审稿还有( 3 )确定他们准时回复审稿意见(虽然 ScholarOne 系统会自动发送提醒)等方面都遇到困难。我们使用的是 ScholarOne 服务,系统会提供可考虑的审稿人名单,这个名单有时候挺有用的,但也不是每次都能派上用场。 您怎么处理互相冲突的审稿意见? 有几个选择: AE 根据自己的专业能力做决定,请另外的审稿人提供“打破僵局”的意见,或是发给主编决定。如果审稿差评是有道理的,那么就会拒掉稿件,但这个情况很少发生。 那么您如何处理作者(或许可能是无意的)研究不端行为? 任何违反我们的发表规则的作者会进入其违反的事项程序,举例来说,如果论文同时投稿到别的期刊,那么我们会拒稿并将作者拉黑,或是,如果发现抄袭(每篇论文在发给 AE 前都会先用 iThenticate 检查),那么我们就会照抄袭政策做,除非我们相信作者太年轻没有经验,这时候我们会先跟作者沟通。所有违反发表规则的作者都会被拉黑。 您认为期刊能在鼓励作者遵守道德规范上起到作用吗?如果可以,该怎么做? 我相信期刊是有办法传达其对符合道德规范的研究和发表实践的支持的坚定立场,但这部分有点微妙而且复杂。期刊可以通过 iThenticate (或其他系统或软件)来检查文章,执行自己的抄袭政策,报告查出的抄袭论文数量等方式,来发挥自己的作用。而 ASSAf 也发布了《给南非期刊的国家良好实践规范》 (National Code of Best Practice for South African Journals) ,这些指南也是为了鼓励作者在做研究和发表成果的各个阶段都能谨守道德规范。 依照出现的频率,哪些是您经常看到作者在投稿时犯的错误?您对于避免这些错误有什么建议? 噢,亲爱的 Jayashree ,有时候问题是论文本身!不过如果是简单一点的答案,有两个要素:( 1 )作者在没有读过投稿规定就直接在 ScholarOne 系统上投稿,这种我会直接拒掉,( 2 )作者至少有读过一部分的投稿规定,知道所有的稿件(投稿前)要先发给我,接着才依照正式的程序投稿,但他们忽略剩下来的规定。这两个情况的关键都在,作者没有读我们的投稿规定,或是只读了他们觉得重要的部分。 所以,简单来说,第一个问题是作者没有读规定,这是浪费他们跟我的时间,也表现出他们不是太懒惰,又不然就是不在意。 但最常出现不读(或是至少没有好好读)规定的这些错误都是因为他们用错了参考系统,这种时候我会把论文退回去,请他们好好的读投稿规定! 第二个常见的问题:作者没有让人检查英语。这些论文也会退回去,请他们解决语言问题,这个问题实在太常见了,常见到我们有一个专门的论文中心 (Manuscript Central, MC) 来进行回复! 让我们回来同行评审,SAJS是一个采用盲审的完全开放获取期刊,您对透明同行评审有什么看法?您觉得透明评审是否比盲审更加有效?SAJS未来有可能采用透明同行评审吗? 双盲评审程序有很多的支持,还有好处,审稿人可以说实话,也让作者觉得自己不会受到审稿人的歧视,或是因为对科研的观点不一样而受到不公平对待。虽然在比较小的领域中,审稿人从论文的研究主题,或是作者的语言风格,大致都能猜到作者的身份,除非他们是从比较大的领域来的,所以就算以国际角度来说,这也不是完全没有缺点的制度。还有,双盲评审也完全可能被滥用,特别是审稿人藏身幕后,可能会给出完全偏颇、充满性别歧视或种族歧视的意见,透明同行评审对这些无法令人接受的行为能有积极的防止作用(虽然当然无法阻止审稿人内在的想法)。 事实是,这两个方式都有好处,也都有坏处(包含无法找出论文中的缺陷),但审稿还是科研诚信中很重要的一环。 SAJS 努力改善双盲模式的缺点,让作者告诉我们该回避的审稿人,当然要有正当理由,还有该邀请谁来审稿。我们目前还没有考虑改变双盲审稿模式。接受已经发表在领域中的预发表网站的论文(像我们现在做的),这也是能确保投稿的论文比较正规的做法。 意得辑| 《科学深度编辑》 助您发表高影响力期刊~ 详询 www.editage.cn 现已正式入驻 【喀斯玛商城CasMart】 ,欢迎各位老师下单与开票~ 微信关注 【SCI发表辅导】 免费获取《科研写作资料包》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4901 次阅读|0 个评论
期刊编辑没告诉你的那些事……
editage 2019-10-11 11:37
编辑注:与审稿工作相比,编辑的工作似乎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繁琐一些,尤其是寻找审稿人这一环节。本文作者 Manu Saunders 博士是新英格兰大学的一名研究员,并拥有一年的期刊编辑经历,她将在本文透露你未曾知晓的一些稿件处理步骤。本文首发于 Saunders 博士的个人博客:Ecology is not a dirty word ,经授权转载。 在 PLOS One 当了一年学术编辑后,我对同行评审的有了更多认识,包括一些基础的问题,比如:稿件提交之后会发生什么;为什么审稿时间比预期要长。 关于编辑这份工作 我曾经当了6年的审稿人,给30多家期刊审过稿,然而编辑的幕后流程对我来说一直是个谜。我曾多次给《英国生态期刊》投简历,想要应聘副编辑,结果都没成。其他期刊也几乎不招编辑。 一年前,我受邀成为 PLOS 的客座编辑。他们很满意我当时审的一篇稿子,正好这篇稿件的执行编辑中途有别的事,我就顺势补位了。再之后我就成了他们的正式编辑,说起来还要感谢这段经历。 在我当编辑的12个月里,经手了14篇论文,其中有两篇目前还处于 under review 状态。 通常的工作流程是,期刊管理办公室会给我发邀请,问我是否愿意处理稿件,这个过程,很像我作为编辑去邀请审稿人。有30多篇稿子我都没接,有的因为没时间,有的是论文超出了我的专业领域。 就我经手的稿件,我做了一些数据记录和统计,当然,这些数据也不一定代表整个期刊。 稿件提交后,期刊会先初步筛选,再把符合要求的稿件发给多位编辑。最先接下稿子的编辑将对稿件负责,不过通常不是所有编辑都能“一呼百应”。 下次你再遇到稿件提交后一直不送审时,就有可能是期刊还没找到编辑来处理你的稿件 。 从收到稿件到邀请我接手平均要花:14 天 在我之前被邀请的编辑平均有:22 人 在我之前被邀请的编辑最多有:60 人 从收到稿件到邀请我接手最长花了:34 天 找审稿人需要时间 我接下稿子后,就会开始找审稿人,通常要花几天的时间。我一般会先把稿子看一遍:一来评估稿件是否达到送审标准,二来是为了找到合适的人选。 受邀的审稿人有 6 天时间来做决定,如果时间到了没收到回复,或直接被拒绝了,我就会给其他备选审稿人发邀请。 总共邀请过的审稿人:49 人 单篇论文平均要邀请审稿人:4 人 单篇论文最多邀请过审稿人:10 人 拒绝率:33% 接受率:49% 无回复率:18% 平均回复时间:2.6 天 审稿人拒绝邀请是常事 作为编辑,期望审稿人们拒绝邀请可以更快更明确,这样编辑也能争取时间去找别人。我也听说有人收到审稿邀请从来不看,直接删掉。真诚建议大家别这么干。你花5秒点一下拒绝键,可能一不小心就推进了某个科研项目。 欢迎审稿人推荐其他审稿人 我很感谢那些给出拒绝理由的审稿人,比如在休假、放育儿假等等。虽然我们不强制要求审稿人给个解释,但我自己更倾向于找那些善于沟通的人审稿。另外,我们非常鼓励推荐别的审稿人这种做法,到目前为止,拒绝我审稿邀请的16个人里只有4位这么做了。 审稿人需要更长的审稿时间,我并不介意,只要审稿意见透彻合理 PLOS 系统里默认的审稿时间是10天。我觉得对一份细致的审稿工作来说时间有点短 ,所以我找的审稿人都有14天的时间。如果你需要更久,可以跟我们沟通。最怕有的审稿人审着审着人就不见了,我们给他发通知/提醒也不理人。只要你有合理的解释,我们都乐意放宽几天时间,不会因此就取消你的审稿资格。谁都有碰上麻烦事的时候,你要做的就是跟我们开口。 审稿人们是谁? 作为编辑,我的首要任务是找到和论文内容最匹配的审稿人。在这个前提下,我会有意识地考虑女性和研究新手。到目前为止,我找的审稿人男女比例对等,其中还有不少审稿能力优秀的科研新手。 受邀的男审稿人:24人 受邀的女审稿人:25人 有终身教职的审稿人:16人 无终身教职的审稿人:33人 找审稿人背后的数据也挺有意思的。我发现女性最容易忽略审稿邀请;没终身教职的研究人员最容易接受邀请。其他数据都很平均。 没有回应:6名女性,3名男性;3位有终身教职,6位无 拒绝邀请:7名女性,9名男性;8位有终身教职,8位无 接受邀请:12名女性,12名男性;5位有终身教职,19位无 感谢所有接受审稿邀请并付出智力贡献的审稿人,感谢和我一起工作的期刊工作人员!希望在接下来的一年中我还会继续见证这些数据的变化。 意得辑| 《科学深度编辑》 助您发表高影响力期刊~ 详询 www.editage.cn 微信关注 【SCI发表辅导】 免费获取《科研写作资料包》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9006 次阅读|0 个评论
“不可复制”危机是否真实存在?Nature 调查概览
editage 2019-9-29 17:43
发表的研究不可复制是目前学术圈最热门的讨论话题,研究不可复制更被视为现今科学所面临的危机。无法重现研究结果是个警讯,这隐含错误的判断、糟糕的实验设计、选择性报告或是统计侥幸。但是,所谓的“不可复制”目前尚未有一直认定的标准,针对不可复制出现了各式各样的观点,于是 Nature 进行了一项 调查 。 Nature 进行的这项调查共访问了 1500 位研究人员,了解他们 “对于不可复制性的态度,还有他们认为怎么样能提升研究结果的可复制性”,调查出现的重要结果如下: 1. 不可复制危机是否真实存在? 所有的参与人员皆回答了这个问题,共有 52% 的人同意“不可复制性的问题很严重”,只有 7% 的人认为不可复制性不是一个问题。 2. 有没有哪个领域不受这个问题困扰? 在问到受访者自己领域内研究不可复制的情况, 73% 的人相信他们领域内的论文有一半以上是值得信赖的,显示出冲突的态度。其中,物理学家和化学家对自己领域内的发表研究质量最有信心。 3. 发表复制研究有多困难? 24% 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成功发表过复制研究,而 13% 的人无法发表。但是有一些参与调查的人表示要发表无法成功复制的研究很困难。 4. 受访者有多常因为发表的研究结果被联系? 低于20% 的受访者表示曾经有其他研究人员联系过他们,讨论他们的工作复制性问题。 5. 导致无法复制的因素有哪些? 超过60% 受访者认为 选择性报告 和 发表压力 是不可复制问题最主要的原因,另外一个有将近 50% 受访者选择的因素是“ 统计没做好或是统计功效太低 ”。 6. 什么因素能提高可复制性? 对 90% 的受访者来说: 更强大的实验设计 、 更好的统计 和 更好的 mentorship  是确保可复制性的 3 个重要因素。而“ 期刊强制规定 ”则是得分最低的因素,有 69% (还是很高)的受访者选择这个选项。 科学家们的反馈证实不可复制危机确实存在,有 70% 的人表示曾经无法复制其他研究人员的研究结果,但只有少数研究人员回报复制失败,这表示科学人员间存在沟通落差。期刊不愿意发表复制失败的实验更显示出科研发表机制中的漏洞,对科研发展的脚步有直接的影响。 这个问题的根本原因很深沉,科研界的所有人员都应该一起联手创造更透明强大的系统。资助人和研究单位从政策面下手来改善可复制性,每一位研究人员都应该负责确保自己的研究发现没有任何缺失,并确实报告所有的内容。如果科研进步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必须要让每位巨人都是站得很挺拔的巨人。 意得辑专家视点延伸阅读 为何复制研究很少被发表? 意得辑| 《科学深度编辑》 助您发表高影响力期刊~ 详询 www.editage.cn 微信关注 【SCI发表辅导】 免费获取《科研写作资料包》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3294 次阅读|0 个评论
审稿人该拿工资吗?20个关于同行评审的建议
热度 1 editage 2019-9-27 14:20
之前我们发布过一份报告《全世界科研人痛恨的5大顽疾》,在这些“顽疾”中,关于同行评审的问题排名第二。调查中,我们获得了一些宝贵的反馈意见。在2019国际同行评审周之际,我们整理了来自不同作者关于同行评审的建议。这些建议又被分为了以下五大类。 一、审稿的奖励机制 ❝ 作为智力贡献的交换,审稿人应该得到一些好处(文章获取权限、会议折扣等等)。 ❝ 应该给审稿人支付报酬,审稿经验应该和教职评选、晋升机会挂钩。 ❝ 目前看来,同行评审体系应该:a) 职业化;b) 涉及劳务报酬。15%的审稿人负责了约80%的审稿工作,审稿现在更像是种小型咨询工作,理应给钱。当审稿不再是义务劳动,出版商也有正当理由缩短审稿时间。总之,长远来看,对审稿人、作者、出版商三方都有好处。 二、同行评审的客观性,公正性和责任制 ❝ 建立公平的体系,消除审稿人为私人原因拒稿的可能性。 ❝ 我觉得应该建立一个大家都能看的稿件系统,与其把决定权交给个别几位学者,不如让广大读者自己判断某项研究的价值。 ❝ 我认为开放式同行评审能加强审稿质量,提升透明度。 ❝ 双盲审稿非常有必要。名人的文章就算有缺陷也可能会被放行;一篇没有缺陷的文章,碰上竞争对手审稿也可能被卡。这种事儿太常见了。 ❝ 应该提倡双盲审稿。有的审稿人不太专业,会根据作者的国家、种族、名字、英语水平看人下菜。审稿人应该就事论事,只管文章好坏。 ❝ 应该设置后续的评论环节。比如在论文发表后,其他科学家可以就‘实验结果是否可重复’或研究方法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 三、审稿意见的品控 ❝ 同行评审流程要加强品控。不是所有审稿意见的质量都过关,有的可能还有技术漏洞,这就需要编辑/副编辑后续把关。编辑应该在这上面多花点功夫。 ❝ 编辑应该确保审稿人提出的意见、问题、建议都表达得到位,作者才能相应地作出回复和改进。有时候审稿意见是以问句出现的,回信一不小心就变成了答辩。如果审稿人能明确表达自己的要求,作者就能省去很多回复的时间。 ❝ 编辑应该让那种瞎出主意、帮倒忙的审稿人应‘停业整顿’,强制培训后再上岗。 ❝ 假如作者能给期刊的审稿质量打分,并对公众开放,可能会提高审稿质量,缩短时间。 四、为高质量同行评审服务的流程 ❝ 应该禁止作者指定审稿人,让出版商去找合适的人选。 ❝ 编辑不该被审稿人牵着走,要对审稿意见有自己的判断,发现一些不切实际的补实验要求应该及时联系作者。这点同样适用于不同审稿人的意见发生冲突时。强烈建议所有的期刊编辑能对审稿结果多上点心。 ❝ 一篇稿子的审稿人不要超过两位。当审稿人数有3位或以上时,修改起来会很吃力,遇到审稿人意见不一致还会让情况变得更复杂。 ❝ 目前选审稿人一般看的是谁有空,而不是谁够格。 ❝ 编辑大多时候只是按审稿人的想法办事,自己不看稿件。如果审稿人本身靠谱也就算了,有时候随便找来人根本不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 ❝ 编辑在找审稿人时应该更谨慎,充分考虑对方的专业背景和提供建设性意见的能力。 五、为审稿人提供培训和相关资源 ❝ 同行评审应该有明确的操作指南。缺少经验和理论支持的审稿人非常有可能在某些关键数据的效度上出纰漏。 ❝ 编辑和审稿人应该接受培训,不能光想着对出版商和期刊负责,也要对作者有责任心。 意得辑| 《科学深度编辑》 助您发表高影响力期刊~ 详询 www.editage.cn 微信关注 【SCI发表辅导】 免费获取《科研写作资料包》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5365 次阅读|2 个评论
科学的短板:不可重复性
热度 8 editage 2019-9-25 15:11
研究不可复制的情况是不是幻影?研究复制失败的案例经常变成遗忘的一角,不被科研界所知。大量的科研发现无法重现成为科学的短板,需要被重视。 根据先前发表的报告,美国生物领域无法复制的研究 每年的花费高达 280 亿美元 。虽然 全球在研究和开发的投资逐年增加 ,但无法复制的问题已经成为资助者、单位和研究人员在进行 RD 投资时争论的焦点。大部分的领域都面临了这个问题,看起来具有突破性的研究却无法被其他研究团队复制,这在宇宙学、心理学、医学和遗传学领域特别严重。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宇宙粒子物理学 Oskar Klein 中心 (Oskar Klein Centre for Cosmoparticle Physics) 的天体粒子物理学教授 Jan Conrad 就说:「 我的同事以前(看到突破性研究)会很兴奋,现在只会摇摇头,开玩笑地说:『又一个暗黑候选研究。』 」 研究发现无法复制不只是经济上的问题,也可能对科学的了解带来不利的影响。虽然像 STAP 细胞研究这类骗人的研究发现会被撤稿,但大部分的时候错误的数据导致无法复制的研究还是会继续被引用。一个无法复制的研究可能是以好几个假设为基础,最后可能会引发骨牌效应,影响某个领域内对某个面向的料及。 研究通常是医疗保健政策的根据,无法复制的研究结果可能会危害国民健康,失去人们对科学的信任。最近一个普及影响大众的案例,是 90 年代后期在肯尼亚发生的研究,研究表示幼童除虫能改善在学校表现还有整体健康状况。该研究发表于 2004,有很多发展中国家推行了大规模的除虫计划,英国流行病学家在十年后想要复制这个研究结果,结果发现这个研究有很多问题。从这个时间,我们可以知道无法复制的研究可能会破坏人们对科学的信任。 研究无法复制的背后原因有很多,但最核心的问题是研究人员面对的发表压力。突破性的研究能发表到高影响因子的期刊,提高申请到基金的机会,这些都导致研究人员在没有确认研究精确度前,就开始大肆宣传自己的发现。《 Why Most Published Research Findings Are False 》论文作者,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健康研究与政策教授John Ioannidis 认为,大部分的研究人员都落入“数据挖掘”(date dredging) 的陷阱,当初步假设不成立时,研究人员会从数据中找出“看起来可以写成故事”或“数据中的爆点”,他们认为这些数据具有显著性,将他们的研究构建在这些统计不精确的信息上。因此毫无意外的,其他忽略这些统计问题的研究人员无法重现研究发现。 科研人员在同行评审前,通过新闻稿或上传预印本公开宣传研究发现,这个的趋势也是造成无法复制或无法重现的研究结果扩散出去的原因,一个著名的例子是 引力波证据 。Conrad 评论 道:「放上 arXiv 的不正确的文章带来不相关的结果,形成干扰。资助者的决策偏倚,理论学家浪费许多时间设计说明,公众被新闻报道误导。」科研人员为了在竞争中保持领先,确保自己的位置,在研究发现还不够成熟的时候公布结果,最后发现研究有瑕疵。 对这个现象有没有什么破解办法?如果科学界和研究界的主要人士能够共同努力抑制不可复制的情况,或许有可能。研究人员需要注意在做研究时可能遇到的陷阱,导致错误的研究发现,比如 大数据可能带来的挑战 。有些研究人员也建议将复制至少一个其他博士生擅长的研究列为 博士生教育的必要项 ,让他们更了解研究透明度和可复制性的重要性。 另一个确保科研精确度的方法是每个领域都有自己的实验方法或准则供研究人员参考。像是 Conrad 建议可以要求物理学家遵守 5-sigma (或等值)的规则,重申他们的研究发现。为了引起他人的注意,在线分享论文是很常见的做法,应该也要有相关的规则来确保研究质量。那些看起来显著的研究发现应该要附上审稿人姓名,这样也可以反过来督促严格的同行评审,阻止未经证实的发现过早公开。 期刊和出版商也加入破解不可复制性的行列。许多期刊现在都会 要求作者投稿时要提供数据 ,让其他人可以复制或重新分析。有些顶级期刊如 Nature 和 Science 以及主要出版商形成共识,形成一套鼓励研究透明度和可复制性的规则。Science Exchange 为了进一步打击研究不可复制的情况,推行了 Reproducibility Initiative ,希望独立验证复制 50 个最有影响力的癌症研究。 科研界掀起一股解决不可复制性问题的浪潮,但有些专家也提出警告,就算是可以复制的研究也不等于正确的科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生物统计系副教授 Roger Peng 就 表示 :「一定要记住,可以成功复制的研究还是有可能是错的。我这边说的“错”,指的是研究声称的东西或是结论可能是错的。」对 Roger Peng 来说“可复制性的重要性在于它是唯一一个调查人员能保证研究的方法”。 可复制性是科学的核心,也是复杂的参数。不管特定的研究发现是否能够重现,都能在不经意间带来我们对科学进一步的了解。因此科学界应该致力提高研究可复制性,带来研究透明。 意得辑| 《科学深度编辑》 助您发表高影响力期刊~ 详询 www.editage.cn 微 信关注 【SCI发表辅导】 获取《科研写作资料包》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6793 次阅读|18 个评论
如何与期刊编辑进行交流
editage 2019-9-18 10:57
与科研作者交流是期刊编辑日常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部分,通过交流信息想法,促进投稿前到发表这整个发表过程,传播发表论文。与期刊编辑交流让科研作者有机会厘清不清楚的地方,提供文章或其他正在接受审查或已接受的工作的基本信息。本文告诉你不同交流类型,帮助你在尝试发表论文的过程中,与期刊编辑开启清楚有效率的对话。 咨询 要拥有一个成功有效率的发表经验,找出对的期刊发表你的工作是重要的第一步。发送咨询给你有兴趣投稿的期刊编辑可以帮助你这一块的工作。如果论文的主题或类型不适合期刊,编辑就能在咨询阶段劝作者打消念头。如果咨询的论文看起来挺适合期刊,那么咨询过程就变成论文发展机制,根据你发送咨询时夹带的摘要内容,编辑可以对内容中可以补强的部分或其他限制提出反馈,让作者在投稿前进行修正(例如用别的方式重新分析数据)。在咨询的过程中,科研作者可以询问准备论文、投稿、如何审查论文或发表时程等实际问题。咨询能让编辑部知道有稿件要投过来了,让编辑部人员事先准备同行评审。尽管事前咨询有这么多好处,但不是所有的期刊编辑都接受这项咨询。在发送咨询之前,请仔细阅读期刊所提供的信息,看你的疑问是不是都已经有解答了。 咨询可以通过邮件或是期刊所采用的编辑部管理软件发送。要准备发送咨询,首先从你的工作特性下手,确认你的研究主题和文章类型,接着仔细阅读期刊的投稿指南,了解是否真的与你的工作相符。然后订下论文题目和摘要,想想这个期刊为何适合发表你的工作,你可以在咨询中向编辑解释,提出你的疑问。好好撰写咨询内容,信息需要简单明了,邮件主题需要能直观看出这是咨询邮件,或是指出想要投稿的论文是什么内容(例如:Query: Pain Control RCT)。如果邮件主题不够清楚,期刊编辑很有可能会忽略你的邮件(要追踪好几十封主题是 Query 的邮件不简单)。期刊编辑一般会在一周内回复咨询,如果没有在这个时间段中收到回复,可以再重新发送一次一样的邮件。 投稿信 一旦你准备好要投稿,不妨从投稿信 (cover letter) 开始,这是论文管理系统上论文记录必备的要素。cover letter 是传达论文必要信息、研究或临床议题以及表达符合规范的商业信件。通讯作者会以论文共同作者的名义撰写投稿信,但通讯作者不一定需要是论文第一作者。 投稿信是编辑打开论文文件夹后第一个看的文档,其内容的复杂度和重要性需要缜密思索,好好安排,小心排版,必须包含下面几点: 论文在说什么 :提供论文题目,叙述论文的内容和类型如何与期刊主旨相符。说明论文对既有文献有有何贡献,你为什么认为这个很重要。 创新性 :说明论文内容是否已在其他地方传播,如果有的话,提供相关信息(如会议名称与日期等)。 重复的内容 :如果你的论文与其他已经发表的内容有重复,要告诉期刊。如果文章是报告某研究发现,找出是否有其他使用同样项目数据集或数据集子集(案例、变数、场合)的文章已经发表、被报道或是正在审稿。注明每一篇文章的引用信息,有些期刊会要求作者提供这些在审查的文章的保密副本,有时是编辑会要求提供副本。 署名权 :声明所有共同作者皆符合署名资格、看过最终版的论文并同意署名顺序。简要说明每一位共同作者的贡献(注意,更换作者排序、新增或删除作者都需要所有列名作者的同意。认为自己应该列入作者但却没有的人可以联系编辑)。在署名问题没有解决并完善记录前,论文不会被发表或接受。 利益冲突 :所有的共同作者都应该提供自己的利益冲突 (conflicts of interest, COIs) 信息,直接使用期刊出版社开发的机制即可。COIs 声明应该要放在投稿信和论文封面页中。如果没有任何利益冲突,可以直接说“The authors have no conflicts of interest to report”就好。 版权 :提示编辑投稿论文中有版权保护的信息(文字、图表、视频)。找出版权所有人,并提供重用这些材料的许可。一般可以使用版权结算中心 (Copyright Clearance Center, www.copyright.com ) 提出版权授权要求。有时候要找出目前的版权持有者并进行联系可能会遇到困难,要让期刊编辑知道这个情况。 研究道德规范 :作者需要声明自己遵循所有研究道德标准和程序,包含道德委员会核准 protocol 并监督研究,该声明应该放在投稿信和论文封面页,或是放在论文内容中(根据期刊的做法而定)。 临床试验注册 :国际医学期刊编辑委员会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f Medical Journal Editors, ICMJE) 提供标准发表实践要求,所有的临床试验都需要在招募到第一位受试者前进行注册,如此论文才具有被同行评审的资格。如果论文的内容是根据临床试验发现写成,必须提供注册、注册号、注册日期以及第一位受试者加入日期,更多信息可参考 ICMJE 网站: www.icmje.org/recommendations/browse/publishing-and-editorial-issues/clinical-trial-registration.html 。 审稿人 :如果你心中有该回避的审稿人,对方可能无法对你的论文提出客观公正的意见,提供这个人的信息,请编辑不要邀请对方当审稿人,而你不一定需要说明原因。如果期刊允许作者推荐审稿人,提供这些人的姓名还有专业,但这些人跟你不可以有利益冲突(例如最近一同合作进行研究、你的学术导师等)。 联系信息 :提供通讯作者完整的联系信息,包含邮箱地址和电话号码。如果在论文审稿的期间中,有可能联系不到人,记得告诉编辑。 回应审稿人和编辑意见 收到修改重投的结果的作者需要准备审稿意见的逐点回复。重投的时候,必须递交修改后的稿件以及所谓的“反驳信”(rebuttal letter),或是列出根据审稿意见做出的修改清单。不论是什么样的形式,回复审稿意见必须要说明做了什么修改,如果没有根据审稿意见进行修改,作者必须说明为什么原来的内容、图表或论点比较好。“大范围视角”的项目和细节是很重要的。 虽然文档的标题通常是 Response to Reviewers,但审稿人并不是首先看到这个档案的人,期刊编辑会先仔细检查,分析每一个修改的原因和准确性(或是没有根据建议进行修改的原因)。回应审稿人意见的内容是为你的论文说话的好机会,也可以看成是说服写作的一种。 告诉编辑你已经仔细考虑过投稿论文所收到的建议 回应的内容越详细完整越好(但也不是盲目的回复,关于语法和标点符号之类的建议不需要一点一点回应), 针对内容准确性的部分的问题提供足够的证据支持。 如果审稿人误解了什么内容,可以进行说明。 不要害怕承认原来的内容不够清楚,但也不需要自贬。 用字遣词要注意,要有逻辑,展现修改后的内容比原先进步多少,为什么现在是值得发表的文章。 电话联系 与编辑部的交流一般都是通过书写的方式进行,投稿信、审稿意见回复、文档和申诉等可以用来记录论文从投稿到发表甚至发表后的处理程序。很少会出现电话沟通,但有些与出版相关的情境中,电话可能是比较好的联系方式,特别是需要讨论的议题。打电话给期刊编辑就跟你进行语音会议一样,时间是最基本的,所以一定要做好准备。知道要讨论什么,主动积极进行讨论。要记得你的声音就是沟通的工具,使用正面的语调并谨慎用字。 对话的同时进行笔记,如此才能记得谈了哪些细节。在电话会议的最后,确认你所理解的内容,并确认接下来双方有共识该进行的事项,包含时程。 对编辑的决定提出申诉 与期刊编辑沟通最困难的地方大概是对拒稿决定提出申诉。收到决定拒稿的信息对作者来说不好受,因此心情沮丧是很正常的。审稿意见可能令人不满,编辑的决定更是令人费解,即便如此,不满并不构成对编辑的决定提出申诉的理由,而申诉内容绝对不该有情绪性的发言。花点时间冷静一下,了解期刊的政策,申诉的程序为何。接着,再看一次审稿人的意见,再读一遍编辑的决策邮件。不公正的审稿或是不正确的审稿可以成为申诉的原因,根据期刊的程序提出申诉即可。向期刊说明你要对编辑的决定提出申诉,申诉过程一般会有较严谨的时程。 Letters to the Editor 发表论文是科学家间沟通的媒介,利用文献引用来串联过去的想法,发表的论文进入科研记录,使其可与未来的科学家沟通。目前,发表论文和论文的可发现性,特别是通过科研索引服务,让论文可与读者进行沟通。现在读者更可以写信给编辑对已发表论文表达意见。当编辑收到关于论文的信时,编辑通常会提供论文作者回应这些评论的机会,而这封邮件与作者的回复有可能一起发表并收录。 信的内容必须要简短直指重点,清楚指名评论的文章是哪一篇。信的作者对被评论的工作的态度要明确(补充、批评、提出新想法、建议应用),并对自己的评论辅以符合逻辑的论点支持。Information for Authors 需要征询准备和递交信件的方向。 结语 与期刊编辑互动是发表过程中重要的一环,正式、礼貌、尊重、清楚、组织良好的信息和信件能增进沟通,促进发表过程。你应该要确保回应的内容有小心准备完整,利用编辑有问题的时候,把握机会与他们互动。 意得辑| 《科学深度编辑》 助您发表高影响力期刊~ 详询 www.editage.cn 微 信关注 【SCI发表辅导】 获取《科研写作资料包》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8729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术圈找工作 8 大技巧
热度 1 editage 2019-9-17 18:16
要在学术界找到一个终身职位不容易,主要原因有二。越来越多大学不招聘终身教职,改招临时教职人员,使得全球每年产生的博士数量大于职位需求,一个职位可能有好几百人申请,竞争更是激烈。你必须要随时保持走在前沿,才能守住自己在学术圈的位置。就算你打算离开学术圈,也应该要及早准备。本文提供在学术圈找工作的技巧,让你在找工作时更有自信。 1. 及早开始准备 , 建议在博士后的第二年就开始思考,你接下来想做什么,领域内有什么选择。找出领域内的招聘信息都公布在哪里,参加指导学生如何求职的讲座。如果单位上有职业中心的话,也可以去找咨询师聊聊,他们会帮你做职涯规划,指导你如何运用自己的博士训练经验在找工作上。 2. 尝试暑假工作和实习 , 保持开放的态度,在读博的前几年,勇于尝试不同的暑假工作、实习甚至兼职。在读博前期,你的时间比较充足,可以进行多方测试,帮助你找出自己有兴趣的工作性质。至于实习机会,可以咨询职业中心。 3. 建立专业人脉网络 。 与你的同行、前同事以及教授保持联系,包含你的研究所朋友,即使他们已经不做科研了,还有你在暑假工作实习时认识的人。如果你决定不留在学术界,这些人或许能帮上忙。如果你选择留在学术圈,博士班的教授还有师兄姐,以及你在研讨会或会议中认识的人都可能助你一臂之力。 4. 知道去哪里找求职网 , 最有可能找到领域内工作的地方是学会的网站跟电子报。 Scholarly Societies Project 就提供数百个学会的数据可以搜索,并以领域标签分类,是让你找出领域相关工作机会的有效工具。其他学术招聘平台还有国家及地方出版物以及网站,比如 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 、 AcademicCareers.com 、 Highered.com 和 Academic360.com 。你应该要熟悉这些找工作的资源,在读博的最后一年随时关注你有兴趣的招聘消息。 5. 事先准备好你的应聘文件, 在学位论文完成后,就可以开始准备找工作的材料。应聘学术工作需要的东西有求职信、 学术 CV 、研究计划、教学工作计划、3 封推荐信,有时候还需要准备写作范本或是教学评估。这些文件都很重要,所以准备的时候要特别小心谨慎,请你的同行或是导师帮忙检查,小心修改还有润色。还有开始收集推荐信。准备这些东西大概需要 2 到 3 个月的时间,所以最好在招聘潮开始前就准备好。 6. 阅读招聘信息, 仔细阅读招聘广告,要找到对的工作,了解各种工作要求非常重要。要看的信息包含职称、岗位信息,还有其他的信息,应聘要求与资格,检查自己的履历是否符合工作要求。有些在线招聘平台还会提供招聘单位的信息或是过去员工的经验分享,记得不要漏掉。 7. 投递越多履历越好, 在列出可能的工作单位之后,不要放弃那些跟你资格不符的工作。试着跟单位联系,了解更多岗位信息,询问单位是否会考虑你的履历。如果没办法问到相关信息,还是可以应聘。至于跟你的 CV 比较相符的工作,在应聘之前记得检查工作要求的信息都已经列在履历上了。 8. 准时递交履历, 学术工作的招聘时程,从申请到最后公布,可能要一年的时间。提早应聘比较有机会受到关注,可以在秋天(九到十一月)递交履历,大部分的大学会在一月停止应聘申请。一般来说会从一月开始发送面试邀请直到三月底四月初。(延伸阅读: 准备学术面试的 8 点注意事项 ) 找学术工作是一个冗长的过程,有时候你可能会觉得很低落,因此一定要有明确的目标,相信自己,自信地面对。此外,朋友和同事的支持也找工作时很重要的力量。 意得辑| 《科学深度编辑》 助您发表高影响力期刊~ 详询 www.editage.cn 微 信关注 【SCI发表辅导】 获取《科研写作资料包》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4742 次阅读|1 个评论
误用文献计量学分析让科学家将重心从研究移往追求分数
editage 2019-9-16 18:17
David A. Pendlebury 从 1983 年就开始担任 科睿唯安 (Clarivate Analytics) 的引用分析师,科睿唯安前身为汤森路透知识产权与科技。David 在完成古代历史的本科和研究所学业后,在美国科学情报所 (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 ISI) 担任翻译员和索引人员,ISI 于 1992 并入汤森路透,他还与 ISI 创始者 Eugene Gerfield 一同合作私人研究项目。1987 年,David 在《 The Scientist 》报纸上开设研究专栏,两年后加入公司的研究服务团队,帮助发行《 Science Watch 》报纸。身为研究团队的一员,他协助设计开发 科睿唯安基本科学指标 (Claricate Analytics 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基本科学指标是提供全球研究出版和引用数据表现与趋势的数据库。David 与全球中央单位、学术单位、企业和科学出版社都有丰富的工作经验。 理解研究的影响力是很重要的,今天,快速变化的数字学术出版产业对评价研究影响力的人来说有机会也有挑战,此次与 David 的访谈聚焦在文献计量学及其使用,讨论他在科睿唯安的工作,以及科睿唯安宣布的 Eugene Garfield 引用分析创新奖 (Eugene Garfield Award for Innovation in Citation Analysis)。 您在科睿唯安的主要工作内容是什么?如果能谈谈您当初是怎么开发科睿唯安基本科学指标的话,那就再好不过了! 我专注在沟通信息检索、研究评价和科学监控引用分析的可能性与威力。基本科学指标 (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 ESI) 是 2000 年由研究部门的团队所开发的,(当时的)领导是汤姆森科技信息集团 (Tomson Scientific) 的主任 Henry Small ,那时我们主要的目标是提供可以轻松取得十年间在 22 个学科领域的出版和引用统计信息。ESI 也有非常宝贵的研究数据,是通过过去五年的高引文章的共引文分析 (co-citation analysis) 所找出的专门领域。共引文分析能找出发表文章间的相似度,因为他们经常被一起引用。Henry 在 70 和 80 年代率先进行研究领域的共引文集聚和科学测绘。ESI 数据每两个月会更新一次,让这个数据库成为最能跟上主要研究活动的信息来源。ESI 现在隶属 InCites 平台,是发表影响因子的 期刊引证报告 (Journal Citation Reports) 其中的一份子。InCites 平台使用我们的 Web of Science 数据,提供用户不同维度的出版和引用数据研究评估和标杆。所以这些工具和数据是设计来提供研究架构和动态的观点,发现重要和成长的领域,找出表现杰出的人,还有帮助信息检索或信息发现。 您的工作中,有一些特殊项目,例如预测诺贝尔奖得主,您是怎么进行这方面的工作的? 从最早期 Eugene Garfield 的 科学引文索引 (Science Citation Index, SCI) 工作中,我们的数据中的桂冠科学家,也就是大家一般认为的诺贝尔得主,他们和所谓的一般科学家间的区别很明显。Garfield 在 1965 年(当时只有几年的数据)就说过,诺贝尔奖得主的平均发表数是一般研究人员的五倍,平均引用数为 30 到 50 次,他也表示几乎每一位诺贝尔奖得主有一篇或多篇“引文经典”(Citation Classics),引文经典是引用排名位于领域中前 0.1% 的文献。我们科睿唯安的研究人员会在诺贝尔奖颁发的科学领域,也就是生理学或医学、物理学、化学和经济学中,搜索引用数特别高的论文(一般超过 2 千次引用),检查找出这些文章的作者、这些文章中报告的研究发现本质以及这个研究和研究人与是否曾得过诺贝尔奖。在许多案例中,我们都发现确实如此,因此我们将重点放在有高引论文但还没有接到瑞典人打来这通令人兴奋的电话的科研人员。高引论文还有顶级奖项间的关系没有什么特别的秘密:这两个都反映出高度尊重,前者是数量,而后者是根据同僚所评价的质量。 是否可以请您为意得辑专家视点的读者说明文献计量学 (bibliometrics) 和科学计量学 (scientometrics)的差别? 文献计量学 (bibliometrics) 是从希腊文 biblios 和 metron 而来,意思是书籍或卷轴,还有测量,因此文献计量学是各种出版的测量,不论是书籍或期刊。早期图书馆员用这来找出所谓的核心期刊,改善图书馆藏书,还有观察使用趋势,做为藏书决策的科学依据。科学计量学 (scientometrics) 这个词大概是在 1960 年代晚期,由博学多闻的俄罗斯人 Vasily Nalimov 最先提出的,当时他谈到 naukometriya,nauk 在俄文中是科学的意思,所以将文献计量学用在科学就是科学计量学。科学计量学研究比为图书馆员分析科学期刊来得更广,其中包含了研究表现、创新、科学沟通、领域结构与动态还有政策相关的项目,例如基金。 就您看来,使用文献计量学有什么优缺点? 你的问题或许可以看成“指标的用处是什么?”,还有“指标有什么危险?”。我们必须要知道指标可以是很有用的。开尔文格言说如果我们可以衡量事物,我们会知道我们对什么更感兴趣,没有衡量,我们的知识是浅薄的。我想要强调可能的“缺点”,其中包含:使用不完整或不精确的数据、采用没有办法回答问题的指标、只看单一或综合的指标(不足以测绘众多不同的研究活动和影响力)、没有使用相关或标准化的指标确保对等比较、相信数据自己会说话无需领域专家阐释就可以使用等。 您是否觉得科研圈里的人,例如决策人员和基金单位,误解了文献计量学,或是错误地使用文献计量学?常见的误用情况是什么? 是的,确实是,这非常令人痛心。落实简单单一的衡量体系(如 h 指数或平均影响因子)来进行评价还有决定基金,破坏了大众对公众业务的信心和文献计量分析的价值,而我很不幸地很常看到这个情况,它还改变了科研人员的行为,他们开始追求分数,而不是专注在研究上,这对科学有腐蚀性的影响。要防止这些误用的一个方法是确保引用分析是补充同行评审,而不是替代。人决定内容和质量,而文献计量指标是代表或迹象,不提供显著性或数值。 在不断进化的科研版图中,您认为文献计量学的挑战是什么? 一个是超过学术影响力的影响指标的需求,也就是超过大学范围之外的影响。当然,一直以来都有追踪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创新影响力的想法。科睿唯安使用自己的 Derwent 专利数据 (Derwant patent data) 来衡量创新已经超过五十年了。现今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是学术文献被最有价值的高引专利引用的分析,这能透露出学术与产业的重要连结。有越来越多的大学想要展现他们在经济成长上的贡献,证明自己值得获得高额的公众研究基金。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收集新的研究影响力指标成为可能,特别是在大学内进行的研究活动对社会和文化的好处。altmetrics 是经常用来叙述多个不同类型的数据的词汇和潜力指标,例如用处、推荐或书签、新闻、博客、微博等等,altmetrics 是科学计量学研究最活跃的主题之一,但需要更多的研究来了解不同的 altmetrics 指标,它们的未来、意义和动能等,还有即使它们的定义较为广泛,跟研究影响力是否有任何关联。对于那些能提供影响力观点的指标,需要在年纪、领域或主题上正常化,这些才处在刚开始的阶段而已。目前 altmetrics 并没有取代传统指标的可能,但有可能成为传统指标的补充,不过现在说这些都还太早。 我对您最近在新闻稿中说的话有点好奇,您说:「小心分析发表和引用数据代表由数据驱动的科学决策和基金,也可能成为解决短板发展强项的关键策略。」可以请您进一步说明吗?引用数据如何能用在政策和基金决策上? 文献计量分析文献最大的好处是由上而下的切入,有可能总结大量的信息,决定研究版图中的关键特点,但这有可能不会被注意到或有人欣赏,因为传统在同行评审来自更有局限性的个人知识和经验的观点是由下往上。再来,具有高度偏倚的引文特征分布能快又有效地让人关注范围内最大或最高的作品。当然,一个领域中最突出的比起其他领域有可能是相对较小的数值,因为不同领域的平均引用数也不同。还有要记得的是根据期间做调整,因为发表较久的论文有较长的时间积累引用数,所以需要相对指标或标准化指标。引用分析可以表现的是研究在领域中的影响力或专业的正面证据,还有影响力与其他不管是科研人员、单位或国家的关联,这个证据能对影响前后提供更好地理解。由于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能补助,有逻辑的做法是宣传或资助那些做出被证明具有影响力的研究的科研人员,但这并不是在说只有哪些在引用指标上有高研究影响力记录的人才有资格获得支持。已经有很多人都说过“缺乏证据并不代表证据不存在”,所以,除了过去成功的量化指标记录外,一定要保留依据知识和直觉进行政策和基金决策的空间,特别是为了支持处在科研早期的研究人员。 这只是完整使用数据驱动来强化研究能力的一部分而已,研究的生命周期比发表论文及其后续吸引的引用来得长多了。在发表前有同行评审,科研人员在发表前要投入大量精力改善研究记录。做这件事的高校研究人员应该要获得认可,即使是因为参与单位上持续进行的项目的整体策略获奖也是好事。这就是为什么科睿唯安最近会收购让科研人员分享、讨论、获得同行评审以及编校学术论文工作认可的全球领导平台 Publons 的原因。( https://clarivate.com/blog/news/clarivate-analytics-acquires-market-leader-publons/ ) 抓取并衡量这个纬度的研究活动能扩展单位的数据,协助其决策。 科学计量学近来有什么创新的发展? 我已经有提到一些了,例如 altmetrics 还有通过取得全文数据能做到的情境和情感分析,基金数据分析也因为论文开始加入这个信息而变得可行。科睿唯安从 2008 年 8 月就开始收录基金来源,所以我们现在已经有将近十年的数据了。连结基金来源与发表论文还有从引用数所透露出的影响力成为新的前沿趋势,基金单位一定会想知道他们所做出的基金决定带来了什么结果和影响。加快产业、高校、政府和私人基金创新的渴望促进了越来越多的跨领域研究,跨领域研究的未来、本质和潜力能带来更多发现。定义跨领域研究则是个挑战,可以从很多不同的面向来看,特别是传统的领域界线已经越来越没有意义。尽管如此,就我来看,用回顾性和前瞻性的方式研究,结合不同纬度的知识,如何产生重要的研究发现会是科学计量学的沃壤。另外跟这个有点关联的是科学融合的成长,感谢计算机速度、内存的提升,还有许多学术团体开发出的软件,让人可以自己轻松做出多种视觉化图像。 今天学术出版领域正经历快速的数字化转换,现在数据可以被许多人用不同形式储存在多个平台上,这样子的开放取得是否让信息检索复杂化?文献计量学在这个复杂的数字期刊出版中能如何帮助信息检索? 从印刷到数字媒体的进步是大家乐见的,已经而且将会继续对信息的散布、使用和分析带来革命性的改变。我喜欢手上拿着书本和期刊的感觉,我也觉得阅读印刷资料比在屏幕上阅读容易,但这也许是印刷本唯一的好处了,当然,要利用数字转换带来的可能性需要适应。作者和单位的独特识别码 DOIs (Digital Object Identifiers) 是基本必备的,现在也越来越多地方采用。ResearcherID 或 ORCID 这类独特的作者识别码因为能解决作者的姓名问题,当其被全球广泛采用时,将会大大帮助科学计量分析,引用句子分析得以进行,解析出引用事件的背景和情感。区别引用的“质量”这个议题已经讨论了好几十年,但现在终于在技术上得以大规模进行。我所说的“质量”指的是看清参考内容是正面或支持、负面或批评还是单纯中立。为了加速这方面的发展,科睿唯安最近宣布资助 ImpactStory 的 oaDO 服务,该服务通过免费快速开放的 API 提供开放获取全文版本的已发表文章 ( https://clarivate.com/blog/science-research-connect/clarivate-analytics-acquires-publons/ ) 我想我应该提一下“大数据”分析,但不同人对这个词的理解不同,而且有些过度宣传了,不过,全文论文还有与其相关的数据集应当要进行挖掘,解析出所有各种新的关联和连结。这个挖掘不仅限于文字,还可以用在引用上,这已经是正在发生的事了。 这些听起来都很振奋人心。这里有一个比较个人的问题, Eugene Garfield 是科学计量学的先锋人员之一 ,而你跟他密切地工作了好几年,能跟我们分享与他一起工作的经验吗? 能够跟他一起工作超过三十年真的非常荣幸,他对我来说是 mentor 也是朋友。许多人认为他是商人或是创业家,设计贩卖 Web of Science 和 Current contents 这类数据库商品,但我认为他是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研究人员,他对分析和了解数据的热爱远胜于其他事物,因此能创造出这些商品。他的学术贡献(不只发明科学的引文索引)成就了他和科学计量学之父 Derek de Solla Price 。噢,我有说到他是个天才吗?他当然是,但他也是慷慨善良的人。我很想念他。 最近科睿唯安宣布 Eugene Garfield 引用分析创新奖 ,能请您稍微介绍一下这个奖项吗? 在 Gene(Eugene 的昵称)于今年二月底过世后不久,科睿唯安决定以他的名义创立一个奖项来纪念他。我们几个参与这个奖项设置的人选择了他一生工作的核心“引用分析”做为奖项主轴,因为被引的文献是 SCI 构成的重点,而他用了七十年的时间研究一种又一种的形式。这个奖项将会支持跟引用分析有关的研究项目,但不仅限于研究表现的研究,科学结构分析、科学测绘、监控趋势还有信息检索引用的功用都包含在内,这些是 Gene 一开始感兴趣的领域。第一次的得奖名单会在庆祝 Gene 的一生的活动上公布,预定在今年 9 月 15 到 16 日在菲律宾举行。除了奖项外,还有 25,000 美元的奖金,以及取得支持研究项目的 Web of Science 数据。我们希望处于科研早期的研究人员来申请,也就是取得博士学位不满十年的人。 意得辑| 《科学深度编辑》 助您发表高影响力期刊~ 详询 www.editage.cn 微 信关注 【SCI发表辅导】 获取《科研写作资料包》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2774 次阅读|0 个评论
控制、处理、重复:在不确定性中复制实验
editage 2019-9-12 10:53
究竟收益的歧义会如何影响合作和分配?对于任何与先前工作有关的发现,单有统计显著性就足以证明它的有效性吗? Luigi Butera 和 John List 的论文 An Economic Approach to Alleviate the Crises of Confidence in Science: With An Application to the Public Goods Game 就讨论了第一个问题,通过重复四个公共财赛局的实验,提出吸引发表这类实验的方法,提供他们的稳健性。 有鉴于单一实验结果具有统计显著性有可能会产生误导,经济学领域经常宣导要复制实验,但现实中还是很少发生。科研作者表示缺乏原始实验诱因和预期的重复人员是造成这个双面性的原因,他们还说,复制实验的片面观点对研究可靠度是威胁而不是支持,这也是原因之一。 找出原因后,他们提出了补救措施:提供以诱因为基础的机制来鼓励复制实验。不随波逐流,他们将提议的机制付诸实践,将他们的论文以 working paper 的形式在线公开,承诺不会投稿任何期刊,并提供其他复制他们实验的学者在下一篇文章中共同署名的资格做为交换。 实验涉及文献中最多人研究过的领域:提供公共财,但谈到了比较少人研究的不确定性,虽然不确定性是确实存在经济学领域的,很少有研究将不确定性纳入关系人投资公共财的收益中,即便有纳入不确定性的研究,其中还是有确定性要素存在,例如大家所知道的不同收益的概率,偏离现实情况等。作者并没有透露参与者的投资人均报酬率,因此结合奈特氏不确定性 (Knightian uncertainty),使结果较为接近现实情况。 总之,论文连结的不是两端,而是两个落差:实验和重制。论文让读者进入尚未探索的世界,让他们会想进一步探索的世界。 贡献:防噪声? 实验设置是多回合的游戏,参与者分配私人或公开帐号,而玩家在返还贡献的时候会发出声音提示。作者发现在私人不确定下的合作比较高,特别是公共财质量处在未知情况下。合作会随着时间过去确定性越趋完成而瓦解,而不确定性高的下降幅度较大。他们透露,提示的向上偏差会提高贡献,而向下偏差则相反,并对这个有悖常理的结果感到惊讶,因为向下偏差通常是更具代表性的真实值。纳入不确定性会提高这两个方向误差的贡献,不确定性也会提高返还内与返还之间的贡献。 该研究纠正实验的设计审查群组和观察间的差异,也导出参与者对于自己扮演的角色感到困惑的可能性。这个结果值得注意,因为其中提供了考虑的各种情境的完整清单,还有避免潜在的障碍。 从上面开始拿 因为缺乏创新性,对重复者的反馈预期值较低,而实验人士的先行者风险试验失败,让重复意愿受阻,尽管大家都知道重要性。作者找出不同形式的重复,使用同样的数据集,或是用不同的方法处理同个问题,最后选择专注在采用同样的设计。 他们分享了Maniadis 等人 (2014)提出的贝叶斯方法来算出先行者重复工作失败和成功,分别说明障碍和经常被忽略的好处,然后列出他们通过呼吁重复人员来实现这些好处的步骤。 重复人员是否会呼应或反驳这个研究尚未克制,但作者确实打中能鼓励他们参与的核心。 结论 结果不确定性提高合作这个情况可能会引人注目,但这些厌恶坐享其成的人在失败时除了归咎不劳而获的人之外,现在又多了个地方可以究责,因此稍微缓解了他们的厌恶,鼓励他们的参与。因为很难预料确定性通过审查的框架,所以这个研究不像先前的研究,并没有避开不确定性,选择直面它,也因为如此,开启了更为真实的现实模拟。 该研究的实验结果有其真实性,他们提供了重复实验的人实际的诱因,来取代改善可靠度这种虚幻的动力。再怎么说,有人重复时间能帮助避免低估事实和高估谬误,还有更好的,让经济学家重复实验的实践也进行复制。 相关阅读: 分析方法验证指南:如何避免无法重复的研究结果和撤稿 为何复制研究很少被发表? 意得辑| 《科学深度编辑》 助您发表高影响力期刊~ 详询 www.editage.cn 微 信关注 【SCI发表辅导】 获取《科研写作资料包》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3622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研写作必看——使用生物学名的4项要点
editage 2019-9-11 11:17
包含计数和测量的量化在科学研究中非常重要,严格的规则和惯例已演进成为国际单位制(Le Système International d’Unités,SI),作为测量数量的指标。一个同样详尽严格的系统或说一组系统也用于规范生物体的命名。这些系统通常称为命名法规(codes of nomenclature),如国际动物学命名法规(International Code of Zoological Nomenclature,ICZN)、国际细菌命名法规(International Code of Nomenclature of Bacteria,ICNB)和国际— 藻类、 真菌和植物命名法规(International Code of Nomenclature for algae, fungi, and plants,ICNAFP),本文介绍适用于所有命名风格的 4 个基本要点。 物种的名称常用于大多数的研究论文,这些名字一般是拉丁语,由两部分组成,称为双名法(binomial),例如,Oryza sativa为水稻,Oriza 在拉丁语中是稻米的意思,sativa则是栽培;Homo sapiens为人类,Homo 在拉丁语中是人的意思,Homo sapiens代表着聪明的人。第一部分的 Homo 是名词,第二部分sapiens 是形容词,用来修饰第一部分,因此,第二部分被称为种加词(种本名,specific epithet)。 让我们来看看在使用物种名称时,作者们应该注意的风格要点: 1. 大写 第一部分的名称为属名,开头应该大写,而二部分为种名,开头小写。 作者应注意单字母后的缩写点(如 T. turgidum),Microsoft Word 会认定为句点,并自动将下一个字母大写,然而种名不该使用大写。而单字母缩写是否作为句子的开头属于风格的一种,会根据期刊不同而改变:一些期刊能接受而有些期刊要求将属名全部拼出,即使前面已使用过全名。 2. 斜体 虽然这些双名法是用斜体字印刷的,不过要记住,斜体字的用意是要将名字从周围的文字中区分出来,如果周围的文字已经是斜体,那么名字就以正体方式呈现即可。 3. 缩写 在第一次提及时提供完整的双名,之后属名使用缩写是正常的, 如The most commonly grown species of wheat is Triticum aestivum , or common or bread wheat. Macaroni wheat is T. turgidum and emmer wheat is T. diacoccum .。 论文可能会讨论不同属的物种,有的属可能有相同的首字母,如 Solanum tuberosum(土豆)和 Sorghum bicolor(高粱,小米的一种)。虽然一些代码允许一个属名可使用3个字母的形式缩写,但《Scientific Style and Format》特别不鼓励这种做法。 4. 提及未指定物种 有时需要提及一个或多个物种而不指定确切的物种,比如不提到种名。在这种情况下,通常的形式是使用 sp.(单数)或 spp.(复数),也就是 several Triticum spp. were compared 或 the collection included two specimens of Zea mays , three of Oryza sativa , and one of Sorghum sp,请注意缩写词 sp. 跟 spp. 不用斜体但一定要有缩写点。 参考资料: CSE, Style Manual Committee. 2014. Scientific Style and Format: the CSE manual for authors, editors, and publishers , 8th edn. Wheat Ridge, Colorado, USA: Council of Science Editors. 722 pp. 意得辑| 《科学深度编辑》 助您发表高影响力期刊~ 详询 www.editage.cn 微 信关注 【SCI发表辅导】 获取《科研写作资料包》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9139 次阅读|0 个评论
期刊发表的 6 种文章类型
热度 2 editage 2019-9-9 17:35
重点速记: 学术期刊发表不同形式的内容,并不仅限于原创研究论文。 有些形式的学术文献需要原创研究(一次文献),而有些则是根据其他已发表的工作写成(二次文献)。 可考虑发表的形式有综述文章或是观点、意见等文章。 在现今竞争激烈的学术科研界中,研究人员很早就开始被要求发表论文到期刊上。有时候原创研究(original research)可能要花好几年的时间,不过这不表示在研究完成之前就没有机会发表任何论文。学术文献有几种不同类型,有些需要原创研究,属于一次文献(primary literature),有些则是奠基在先前已发表的工作上,属于二次文献(secondary literature),了解可以发表到期刊上的论文类型有哪些是很重要的功课,如此就能规划要用什么方式传播你的工作,进行的研究适合哪一种类型的论文。 发表类型根据领域有所不同,比如说临床试验(clinical trial)只有医学领域才有,而实证研究(empirical study)通常出现在社会科学领域,要理解,不是所有的期刊都发表每一种类型的文章,期刊网站上的投稿须知都会有说明接受的论文类型,如果心中已经有属意的目标期刊,务必注意期刊是不是接受你要写的论文类型。 一般科研文献有以下这几种类型: 1. 原创研究(original research) : 这类的详细研究是报告原创研究,属于一次文献,内容包含研究假设(hypothesis)、研究背景、研究方法、研究结果、研究发现解释和讨论可能的含义。原创研究文章偏长,字数限制在 3 千到 6 千不等 2,3 ,有些期刊甚至接受 1 万 2 千字的原创研究论文 1 。这类型的论文无疑需要大量精力与时间。 2. 综述文章(review article) : 综述文章是对领域内现有的文献进行统整,通常会针对特定问题或课题,分析在这个主题上已发表的工作,提出平衡的观点 1 。这种属于二次文献(secondary literature),对刚开始科研职涯的年轻研究人员来说是开展发表的有效方式。广义来说,综述文章有 3 种:文献综述(literature review)、系统综述(systematic review)和 meta 分析。综述文章一般偏长,字数限制多在 3 千到 5 千之间,有些期刊接受的字数会再更多一些 1-3 ,有些期刊也发表短篇综述。 3. 临床病例研究(clinical case study) : 这类型的研究报告真实的医疗或临床病例细节,通常报告的案例对领域现有的知识具有显著贡献,研究应该要讨论疾病的体征、病征、诊断与治疗方式,算是一次文献,字数要求与原创论文相当。临床病例研究需要许多实际经验,对职业生涯刚起步的研究人员来说可能不是很理想的发表形式。 4. 临床试验(clinical trial) : 这也属于医学领域才有的,临床试验叙述对照研究的方法、执行还有结果,一般需要庞大病患群体 1,5 。临床试验文章也属于长文,跟原创论文的长度差不多。临床试验同样需要实际工作经验,以及高度道德与可靠标准 5 ,对较资深的研究人员来说比较有用。 5. 前瞻性(perspective)、观点(opinion)、评述(commentary) : 前瞻性文章是对领域内基本概念或普遍想法的学术评述,通常是议论文(essay)的形式,对于领域内存在的概念提出个人评论 1-3 ,可以是一个概念或几个选股归纳的概念,属于二次文献,是大约 2 千字的短文 2 。 观点文章传达的是作者对某个研究中解读、分析或使用的方法的看法,让作者可以评论一个理论或假说的优缺点,这类型的文章通常是建设性的批评,并有证据支持 1 ,一般会激起对当下议题的讨论,属于短文章。 评述文章是属于 1 千到 1 千 5 百个字的短文,引起大家注意或批评先前发表的文章、书籍或报告,说明为何该出版物为何值得注意、读者如何从中受惠。 6. 书评(book review) : 大部分的学术期刊都发表书评,书评的用意是针对近期出版的学术书籍发表观点和看法, 书评 通常是比较短且不花时间的文章,对研究生涯刚起步的研究人员来说是一个好的发表选择,通过书评让自己追踪领域内的新出版文献,又能增加个人发表记录。 参考资料: Frontiers in group. Frontiers in Neuroscience Available from http://www.frontiersin.org/Neuroscience/articletype Sage Publications. Manuscript Submission Guidelines Available from http://www.uk.sagepub.com/msg/hsr.htm#ARTICLETYPES Nature Publications. Author Resources Avaialable from http://www.nature.com/authors/author_resources/article_types.html AcademyHealth. Writing Articles for Peer-review Publications: A Quick Reference Guide Available from http://www.academyhealth.org/files/HIT/writingguide.pdf University of Colorado Libraries. Publish, Not Perish: The Art Craft of Publishing in Scholarly Journals, Module 1, Overview of Scholarly Publishing Available from http://ueberfachliche-kompetenzen.ethz.ch/dopraedi/pdfs/Mayer/guidelines_review_article.pdf 意得辑| 《科学深度编辑》 助您发表高影响力期刊~ 官网 www.editage.cn 微信关注 【SCI发表辅导】 获取《科研写作资料包》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9267 次阅读|3 个评论
哈佛华人Nature论文涉假,举报人是她
editage 2019-9-9 15:37
近日,国内不少学术平台上都在讨论一起哈佛医学院华人 Nature 论文涉嫌图片造假事件。 这篇论文名为 Fatty acids and cancer-amplified ZDHHC19 promote STAT3 activation through S-palmitoylation ,第一作者 Jixiao Niu 和通讯作者 Xu Wu 均来自哈佛大学医学院。论文于2019年8月28日在线发布在 Nature 网站。但只隔了一天,该论文就在 PubPeer 上被举报涉嫌图像造假。 而举报人,正是前天本号介绍过的“职业论文打假人”Elisabeth Bik 博士 (回顾: 我发现了2000篇论文图像作假…… )。这篇经过编译删减的采访稿英文原稿 接近2500词,会在本文的后半部分全文贴出。 针对这篇涉假论文, Elisabeth 博士在 PubPeer 上逐一例举文中图表作假的证据,论文作者也回应目前正紧急自查此事件。 国内平台上,有该学科领域的人认为 Elisabeth 的此次打假是“吹毛求疵”。但她在 PubPeer 上贴出的像素级图像复用证据,还是极具说服力。 Elisabeth 在 个人推特上,也用了“with shaking hands and pounding heart(手抖心跳)”这样的词句描述自己的惊恐。 以下是意得辑与 ElisabethBik 的完整采访稿(于2019年8月8日发布在意得辑 Insights 网站)。 采访稿语言难度不大,除涉及学科专业内容部分,不借助词典也可以通顺阅读。 中文简稿请点击: 我发现了2000篇论文图像作假 。 When we talk about misconduct in research writing or publishing we often think of plagiarism or duplicate publication. Another common (unfortunately so) problem under the umbrella of misconduct is that of image manipulation or duplication. And today, we’re talking to a scientist who decided to promote and ensure the scientific integrity of published research. Meet Dr. Elisabeth Bik, a science consultant and founder of the blog Microbiome Digest, who recently announced her decision to devote all of her time to scanning scientific papers with problematic images, pro bono. I am taking a year off from paid work to focus more on my science misconduct volunteer work. Science needs more help to detect image duplication, plagiarism, fabricated results, and predatory publishers. — Elisabeth Bik (@MicrobiomDigest) April 26, 2019 Dr. Bik completed her doctorate on cholera at the Dutch 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fter gaining four years of experience at the St. Antonius Hospital in Nieuwegein, she moved to the US and spent 15 years working on microbiome research at the School of Medicine at Stanford. She started the Microbiome Digest blog in 2014 as a way to share the latest research in the field on a daily basis. Dr. Bik’s work on identifying image manipulation has been talked about widely. She also held the positions of Science Editor and Scientific and Editorial Director at a San-Francisco-based biotechnology company uBiome, and as the Director of Science at Astarte Medical, a precision medicine company. In 2019, she became a Microbiome and Science Integrity consultant and began to spend time on identifying problematic images in scientific papers and talking about research integrity. Dr. Bik has considerable publication as well as peer review experience. She has also been an invited speaker at several conferences and universities, trained and mentored graduate students as well as research assistants, and set up several molecular labs. In this conversation, Dr. Bik talks about her journey from being a researcher to a science integrity consultant. We talk in detail about her work and understand how she goes about identifying problematic images in scientific papers and how technology could help ensure the integrity of published research. She also talks about how peer reviewers and journals could help weed out cases of image manipulation before publication. How did you think of setting up the Microbiome Digest? What criteria do you use to include papers about microbiology or microbiome on your blog? The idea for the Microbiome Digest blog started during a May 2014 happy hour of the David Relman lab at Stanford, the lab where I was working in at that time. In the previous year, I had been sending my lab mates weekly or sometimes daily digests of new literature that I found on PubMed. The microbiome research field was growing very fast, and the list of new papers was getting longer and longer. During that happy hour, my coworker Tomer Altman suggested that other labs might be interested in those papers too and that I should turn my emails into a public website. That evening I bought the MicrobiomeDigest.com domain and started the blog. Around 2017, the blog was starting to take too much toll on my private life. Using Twitter, I recruited a wonderful team of volunteers who are now running the blog. We still try to post daily. We include a variety of papers published in peer reviewed journals and articles from popular science websites. Topics can range from human-associated microbiome papers to those about the microbiome of soil, plants, animals, or the built environment. We also include papers on other topics within microbiology, general science, or science and art. You recently made the conscious decision to spend a considerable amount of time helping identify instances of image manipulation or data fabrication in published manuscripts. What led you to take this up and commit yourself to becoming a “data cop”? I started my work in science integrity by reading about plagiarism in scientific papers. This led me to search for plagiarized text using quotes from trustworthy papers as the search term in Google Scholar and analyzing those that came up multiple times. Most sentences are unique, but in several cases I found the original paper and the same quote used in a newer paper, suggesting that the text was recycled. I found and reported about 80 papers and PhD theses that contained large chunks of plagiarized text. During one of my analyses of a PhD thesis that contained plagiarized text, I noticed a blot that was visible multiple times in several chapters, but representing different images. These chapters had also been published as scientific papers. I reported those two papers - now retracted - and started to search for duplicated images systematically. That was in the summer of 2014. I did those searches for 5 years in my spare time (weekends and nights). Together with my co-authors Arturo Casadevall and Ferric Fang, we scanned 20,000 biomedical papers containing photos and found duplicated or manipulated photos in about 800 (4%) papers. Our study was published in 2016. Since then, I kept on scanning more papers, either by focusing on particular journals or scientists, or by following up on other people's leads or requests. As of today, I have found about 2,000 problematic papers. It is a lot of work to keep track of these papers, and to make reports of the problems, and send them to publishers, journals, or institutions. So I decided earlier this year to take at least one year off from paid work and do this full time. How do you go about identifying instances of misconduct in scientific manuscripts? How easy or difficult is it? And what do you do when you identify issues? I mainly focus on duplicated images or part of images within a biomedical paper, focusing on protein blots and microscopy images and other photographic figures. I flip through the images, and try to remember all the photos within that paper. If I see two panels that look similar or that might have an overlapping or repeated pattern, I make screenshots and compare them to each other. I might use Mac's Preview contrast enhancer to make an image lighter or darker to better see some features, but I do not use any software to initially find duplicated photos. The most common problem I encounter are control Western blots, where the same blot of a household protein such as actin or globin, is used multiple times to represent different experiments. Another very common problem is overlapping microscopy images, where multiple photos are shown representing different experiments, but where parts of the photos show overlapping areas. If two photos show an overlap, that means that only one original sample was used, and that one of the experiments might not have taken place. It took me a while to learn and recognize the different types of overlaps and manipulations, and some of them are easy to find, while others are much harder. It is of course quite some work to scan hundreds or thousands of papers, especially if they contain lots of complicated figure panels. I probably still miss a lot of duplications or manipulations, since I scan completely manually. I am hoping for software to replace me! But, on the other hand, the problems I am finding are all in published papers, meaning they have been peer reviewed by two or three other scientists, and scanned by editors and publisher's staff. Some of these papers have even been cited multiple times. On all those occasions, people reading the paper had not noticed the problems. So even though I might miss certain duplications, all the duplications that I am finding had not been detected by others. It is probably hard to see the duplications if you are not aware that this is a problem. Once I point out the duplications, other people usually see the problem too. By posting some duplications or manipulations on Twitter, I hope to raise awareness with other scientists, so that they might check for duplications when they are a peer-reviewer, or discourage others from including duplicated images in their manuscripts. Recently, I have also come across papers with extraordinary claims, published in low quality journals. There are many new publishers that misuse the Open Access publishing model, by appearing to care more about cashing in the publication fees than about the quality of their content. These so-called predatory publishers and journals are a threat to science because they appear to publish peer reviewed papers while in reality there is no quality check. It is very hard for the general audience to distinguish between a real publisher and a predatory one, and certain authors specifically publish in predatory journals to pretend their wild ideas are peer reviewed. How do authors typically react or respond when they notice irregularities pointed out in their work? In the first 5 years of my image searches I usually avoided reporting directly to authors. Instead, I reported to journals or institutions, and let the editors then contact the authors. But recently I started to publish signed (using my full name) concerns on PubPeer, a site where scientists can leave feedback on papers. Most authors do not respond to these posts, even though the website will send them an alert. The authors that do respond usually will say something along the lines of Thank you for pointing out this error, we will send a correction to the journal, and by the way, this does not affect the conclusions of our paper - or they will counter attack me personally. One of the authors of a paper that I commented on posted my home address online! Another author replied reminding me of about some legal troubles that my previous employer is facing. Those responses are disturbing, but they also tell that I must have struck a nerve by posting my concerns. With the increasing publication volumes and the current allure of technology, many journals are choosing to automate some processes in the publication workflow, such as plagiarism check or basic data sanity checks? What is your view on automation in the screening and evaluation of research papers? Do you think we will be able to develop a tool that provides a foolproof way of detecting malpractices in research or its reportage? Can technology replace the human eye when it comes to ensuring that the best and most high-quality research is published? Textual duplications (plagiarism) detection software has worked well and is used by most publishers of scientific journals. However, human assessment is still needed to rule out false positives. For example, text similarities in the Methods, Acknowledgements, or Citation sections of a manuscript are often acceptable, as are definitions and quotes, so not all papers flagged for plagiarism are necessarily bad. With respect to image duplication and manipulation, software is still in the development phase, and there is no current tool that I know of that is currently used by any of the big publishers. However, there are some very promising developments, such as by David Acuna et al., so I expect those tools to hit the market soon. As with text similarity detection software, human assessment would still be needed, but such image screening software will hopefully be a great tool for publishers and independent journals to use in the near future. What role do you think peer review (and reviewers) plays in weeding out misconduct? Do you have any tips for peer reviewers to help identify cases of data or image manipulation? Peer review appears to not be used a lot to detect image duplication. Peer reviewers are usually not trained to find duplicated images, or they might not be aware of the problem. I hope that by Tweeting and blogging about such cases, on my new Science Integrity Digest blog, more scientists might become aware of the types of problems to screen for. In addition, there could also be more scrutiny by journals to screen for science integrity issues, e.g., after acceptance of a manuscript. One of the concerns I feel that journals are not yet looking for are papers published by non-academic institutions or companies that might have a certain agenda. I found several papers where such institutions - often consisting of only 1 or a few persons - approved their own human research, or where conflicts of interests had not been disclosed. These are things that journals c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On a personal level, what has the experience of maintaining your blog Microbiome Digest taught you? I know it has helped many others in their research - the blog is a very easy way to get up to speed with the literature by just reading it every day for 5 min. Every now and then someone will write a “thank you” note or tell us personally that they are very grateful for the work that the Microbiome Digest team does. It taught me how great the Internet is to bring scientists together. Even though we have never met each other personally, we now have an international team - in all corners of the world - that runs a nearly-daily blog. What do you do when you're not at work or focusing on your blog? I don't have a paid job anymore, so I work from home all of the time, which is wonderful. I do not miss those long San Francisco Bay Area commutes! Most of my time is spent on looking at image duplication in scientific papers or writing emails to journals or institutions. In the past couple of months, I have gotten a couple of private messages pointing out shoddy research groups or requests for help in reporting cases, all of which take quite some time to follow up on. And I spend way too much time on Twitter! When I am not behind a computer, I love working in the yard. There is always a sprinkler that needs to be repaired or a shrub that needs to be pruned. Thank you, Dr. Bik, for sharing your views with us. It has been great talking to you! 意得辑| 《科学深度编辑》 助您发表高影响力期刊~ 官网 www.editage.cn 微信关注 【SCI发表辅导】 获取《科研写作资料包》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6275 次阅读|0 个评论
早期科研人员及其审稿参与
editage 2019-9-5 17:17
要说同行评审以及研究新手 (Early Career Researchers, ECRs) 在同行评议中发挥的作用,我自然会想到 Steve McKnight 在美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 (American Society for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ASBMB) 主席致辞 中的经典语录: “过去科学家的素质是我们不能比的。两者间的差距就像美国‘最伟大的一代’——二战期间反击法西斯的人们和战后的婴儿潮一代那样悬殊。生物医药如今是个大‘生意’,大家都想借着风口扶摇直上,其中很多人放在六、七十年代根本不可能成为科学家。不可否认,那些和我们一起申请基金的人里不乏有能力的科学家,但科研圈也同样存在游手好闲混日子的研究员。” Future of Research 用上面这段话印了一千件文化衫 ,话题本身也引起了争议(详情推荐看 Drugmonkey 这篇 博文 )。但如今不管是说起搞科研、同行评审,还是研究新手申请基金,总不难听到这样的评论:今时不同往日,这些东西已经走样了。 走样的原因目前还不好讲。拿生物医药领域来讲,行业自六、七十年代以来不断增长,尤其是研究生、博士、博士后的人数, 但 与此同时终身教职名额没有明显增加,由此产生的就业竞争反倒是被熬成“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是金子总会发光”之类鸡汤。另一方面,各家机构都声称自己为初级研究员提供了良好的技能培训。这样说来,假如现在的研究员受过良好训练,又有竞争的意识和大环境,还有什么理由不比过去的人优秀? 研究新手当然不是不如资深学者,他们只是缺乏经验。但有人为了这种所谓的“智商优越”排挤新人,限制他们的发展。有些出版商明令禁止研究生、博士及博士后参与审稿( 2015 年于波士顿举行的 Future of Research 大会上,出版专题小组披露了爱思唯尔的这一政策),就像有些基金单位在筛选新人的申请时也很严格。 我想在本文中讨论研究新手(侧重讲研究生、博士、博士后)在同行评审中的作用,以及他们面对的问题。由此引出我将负责并参与的一个非正式会议—— ASAPbio/Wellcome/HHMI 同行评审大会 ,该会议着重强调了研究新手在同行评审中扮演的角色。 同行评议简史:资历其实不比研究新手高多少 同行评审的历史并不像很多人想的那么久。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起,也就是 McKnight 在致辞中非常向往的那个年代,同行评审就以如今的形式被期刊和基金单位采纳(时间线详见 链接 ,长文讨论见“ 同行评审现状和未来创新的多学科观察 ”)。例如 Tennant 等人就说过: “如今被视为顶级期刊的《自然》,至少在 1967 年以前从没采取过任何形式的同行评审,直到 1973 年才将其正式列为出版流程的一部分 …… 这种改变是源于人们开始认同期刊读物的质量,从而推动了现代学术经济的发展 …… 人们说到同行评审都会默认它的权威意象,但很少有人说到这段历史。” 这也就说到了最关键的部分——我们要学会尊重历史。 McKnight 口中属于同行评审的好日子,其实也是同行评审诞生的年代,这种对权威的尊重延续到了现在。就像生物医药这门学问一样,它诞生于二战后的美国,创建时的医学精神在现有体系中一代代传了下来。而研究新手在科研上付出的努力正是让体系有效运转的前提。没有任何一个历史时间、事件会主动把研究新手排除在同行评审之外。 同行评审对新手的研究生涯有决定作用,他们应该全身心投入 论文,及其连带的同行评审,是学术圈特有的货币,决定了研究新手往后的职业进程。要想取得应有的学术认可,研究新手应该想方设法持有这种货币。同行评审门槛只是管中窥豹,新手研究员要想在学术圈有一席之地要搞定的并不只有审稿圈。讽刺的是,新手在审稿权上被卡多半是因为资历浅,但就像我前面说的,审稿本身也是一个“年轻”的环节。 Tennant 等人还指出: “第一篇研究论文、博士论文、第一本书对每个研究人员来说都是大事。成为学术圈一员的前提是要通过现有成员对其学术内容的检验,而坚持这种入会标准的原因是“习俗”,换句话说,因为以前一直都是这么做的。这种说法乍一听站得住脚,但细想很荒谬。 给研究生和博士设置的科学培训中应该加入同行评审,因为这也是科学的一部分,且对他们成为学者有好处,有建设性的同行评审培训很有必要,有的期刊、学会已经开设了相关的 导师项目 。作为独立的研究人员,博士后应该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项目或研究计划,并跟 PI 学如何管理一个研究团队。所以说,如果博士后要完成的是他们份内的工作,而不是被当成廉价劳动力使唤,就没有任何理由不让他们审稿。那些无法胜任其专业领域审稿工作的博士后配不上自己的职位。 当前审稿人严重短缺,事实上研究生、博士和博士后很难完全被排除到审稿流程之外。只是他们为审稿作出的贡献没能放到桌面上被承认。只因为研究新手的学术成就排不上号,就否认他们(特别是博士后)对审稿作出的贡献是非常狭隘的,严重点讲属于学术欺诈。光靠这种 对“优秀”的病态迷恋 和对学术混子的刻板印象就封杀有正常学术能力的研究新手是不公平的。 如果非说有人需要为学术把关,那也应该是期刊。 Tennant 等人还说了: “扩充备选审稿人的数量和多元性,让期刊有人可用才能保持流程正常运作。想要通过提高审稿人门槛来确保文章质量,可以说从底层逻辑上就跑偏了,就是所谓的‘放错重点的谬误’。” 同行评审改革中的弱势群体问题 审稿工作目前都被白人、男性教授包揽。有时期刊会明确把研究生、博士、博士后排除在外,缺乏审稿经验让他们的教授之路异常艰难,而他们又是最有潜力成为审稿人的多元群体,由此形成了恶性循环( Gibbs 等人 )。这些都是阻碍审稿环境变得更包容、更公正的原因。 期刊和基金单位操持下的同行评审存在很大的结构性问题( Lee 等人 )。据 Ginther 的调查显示,美国的黑人学者获美国国立卫生院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IH) 主要奖项的比例是其他群体的 1/10 。此外, 期刊向女性学者发出的审稿邀请远远不够 ;女性 作者比例低 (女作者有时还会被强行要求把男作者 加进作者名单 );她们的研究还更容易无缘无故 被“塞人” 。 倾向于支持同性作者 的期刊编辑也以男性居多。基金申请方面,当隐去申请人性别后,女性的 接受率反而更高 。 在同行评审改革中,让审稿人更多元的做法有个明显的对立面。拿开放同行评审来说,来自边远地区的年轻审稿人对署自己的名有很大顾虑。 Ross-Hellauer 认为目前没有证据能说明开放同行评审会降低审稿质量、出现刻意奉承或贬低的反馈、报复审稿人等负面现象。但要明白不管我们怀有的偏见是否明显,都会以某种方式影响到别人。偏见带来的负面效应自古以来就有,它也存在于学术生活的其他领域中。 Terry McGlynn 的“ 我为什么认为盲审更好 ”、 Jeremy Yoder 的“ 我们为什么不署名 ”都分别谈到了对偏见的看法。 只要有时间我就会接受审稿邀请, 审稿时我会把自己白人和年轻研究员的身份考虑进去。我的审稿风格比较激进、挑剔,即使对方是关系好的同事也一样。我喜欢坦诚却谨慎的审稿意见,也不介意当面把这些意见说给对方听。至于审稿是否要署名,我觉得是种个人选择。在报复、偏见等问题解决之前,如果期刊能分别提供盲审和开放同行评审的选项是最理想的。不过,我个人会把审稿看作一项对个人学术口碑有好处的非正式型学术工作,我和同事发表在《 Self-Journals of Science 》上的这篇名为“ 以科学为依据的科学评估——创新流程和指标 ”的文章中作了进一步阐述。 我认为一个人在学术界的地位、参与度是和成为基金申请人 / 负责人或审稿人这样的事件紧密相关的,而目前多数新手研究员被分配的角色都比较务实,没什么机会在研究中贡献智慧。换个角度 看,生命科学领域中有更多女性充当可有可无的务实角色,更多男性获得教授职位。这种现象不是巧合,而是一种把劳力和女性联系在一起、把智力和男性联系在一起的结构性不平等。 Julie Des Jardin 在 《玛丽·居里情节》 一书中对此有更多讨论。继续引用 Tennant 等人的话: “作为一个封闭的系统,它一直止步不前,抵制任何激进、创新、超出审稿人知识结构或观点的研究。” 不过,就像 Rodríguez-Bravo 等人指出的那样: “尽管如此,在实施任何透明审稿之前,仔细评估现有证据、和研究人员(特别是来自高危或边缘群体的)沟通 (Rodríguez-Bravo et al. (2017)) ,都是必不可少的。 下一步 研究新手应该如何参与到审稿中来? Cell 在其名为 Crosstalk 的博客中给出了一些 不错的基本建议 。不过如果期刊不能主动放宽对审稿人的标准,那这些建议的实施空间也不大。目前还是有很多期刊鼓励年轻审稿人加入的,甚至还会提供审稿培训。可以研究下你所在领域有哪些期刊有相似的政策(也可以咨询你所在的学会期刊,他们通常会正视会员的需求,安排你参加相关活动)。比如 NIH 就在科学评论中心为研究新手举办了 同行评审培训 。 让研究新手在期刊、学会、基金单位中担任类似董事和理事的重要职位、为组织负责,有利于创造双赢局面。期刊中目前有 PLoS One 和 eLife 两家已经走在前面,分别任命 Meredith Niles 和 Prachee Avasthi 两位年轻学者为董事会成员。 美国微生物学会 和 美国渔业协会 等社团也将早期研究人员纳入了董事会中。不过有人欢喜有人愁, NIH 的咨询委员会最近就在一项拨提案中遇上了麻烦,原因是这项为改善年轻研究人员前景的提案在表决时并没有任何研究新手参加,直到 三名初级研究人员加入工作组 提案才得以进行下去。 对研究新手,以至整个生物医药领域来说,增加可用审稿人、不做代审的“影子审稿人”、进行审稿培训、认可审稿的学术价值都至关重要。目前有 75-90% 的审稿工作是由 20% 的审稿人完成的 ,这种设定既不合理也不会长久。正如 Tennant 等人所说,适当的激励对维持高质量研究相当重要: “目前审稿激励机制的缺失可能是人们对稿件死活并不关心的主要原因之一,最终导致质量差的研究不断扩散、增加。” 和目前主流的观点相反,其实同行评审是存在可行的激励机制的。对想留在美国的外国研究新手来说,最有效的奖励就是和完善移民档案相关的,而做过审稿人恰好就是其中一个。 2/3 的在美博士后出生在海外,但很难讲他们中有多少人想留在美国,因为很少有机构会统计博士后的下家在哪。据我估算,美国目前的 4 万名博士后中,想移民的可能有几千人。在最近的一次全国性会议上,有位移民律师给出的建议是:“移民标准和你的职业目标是会有出入的。”出版业的审稿需求一直都在碾压供给量,审稿工作总要有人来做,但怎么做、在哪做?这些劳动力是否会落入掠夺性期刊手里(尽可能多地发好论文也是移民标准之一,在竞争激烈的学术环境中,迫切想拿身份的研究新手也很容易被掠夺期刊坑骗)?才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为了避免上述通过不正当审稿获得激励的可能,学术圈需要对高质量的审稿负责,让研究新手进行高效、有建设性、训练有素的审稿。 意得辑| 《科学深度编辑》 助您发表高影响力期刊~ 官网 www.editage.cn 微信关注 【SCI发表辅导】 获取《科研写作资料包》
个人分类: 学术讲座|3040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发现了2000篇论文图像作假……
editage 2019-9-5 15:39
编辑注:论文图像作假的检测和鉴定是一大难题,“漏网之鱼”也必定存在。但 Elisabeth Bik 博士,同时也是 Microbiome Digest 博客的博主,却偏偏致力于这方面的“纠察”工作,目前,她已经发现了2000篇已发布的论文涉嫌图像作假,她甚至决定,将辞去工作一年,专注“学术纠察”。意得辑有幸与 Elisabeth 博士对话,以下是采访摘要。 一、您决定花大量时间去揭发论文中的图像造假和数据伪造,动力是什么? 一开始的时候,我在谷歌学术上搜一些论文的文字片段,顺藤摸瓜找到了一些涉嫌抄袭的论文。 其中一篇论文,我注意到,同一个 blot 在多个章节的图像里重复出现(有明显的造假痕迹),这篇文章在我举报之后就被撤回了。之后,我开始系统关注论文中的图像复用。 2014年是我业余从事“学术纠察”的第五年,和另外两位同事一起, 我们审阅了20000份带图的生物医学论文,结果发现,有约800份(4%)涉嫌图像复用或作假 。 之后,我仍然密切关注学术圈的图像作假,并会集中关注某些期刊或研究人员,有时也会根据别人提供的线索。目前, 我发现的问题论文已经超过2000份 。 发现问题,反馈至相关的人或机构,这一工作耗时耗力,所以今年才决定辞了工作无偿从事“学术纠察”。 二、当作者们被指出在他们的文章中有违规行为时,他们是怎样的反应? 刚从事这项工作的时候,我不会直接去联系作者,而是联系期刊或机构。 我在 PubPeer 上实名发帖,对一些论文指出问题,虽然作者能收到提示,但也鲜有人回应,即使得到回应,也常常是类似“谢谢指出,我们会纠正并写信给期刊,但论文得出的结论并不受到影响”。 也会遇到人身攻击,有作者的文章被我指出问题,结果把我的家庭住址给贴了出来;还有人提醒说,我的老东家可能会遇到法律上的麻烦。 三、对于软件检测论文不端,您觉得前景怎样? 查重软件越来越先进,出版商也爱用,但仍然需要人工来排除一些误判。比如方法、致谢这些部分某些措辞有雷同,也是可以接受的。 而图片筛查,据我所知,这样的软件多数处于开发阶段,似乎也没有真的投入商用的案例。当然,对于技术开发商,这一块的确前景良好, David Acuna 这家公司就正在着力研发这样的软件。要是真能投入实际运用又省去大量人工介入,那必定具有重大意义。 四、您认为同行评审在杜绝不端行为方面有何作用?应该如何应对图像造假? 同行评审似乎没有普遍涉及图像造假。同行评审员也通常没有接受过此类培训,又或者不够重视这一问题。 此外,许多期刊没注意到的是,一些非学术机构或公司可能别有用心。 我就见到过有的机构只有一两个人,然后批准了自己的研究,又或者没有公开的利益冲突声明 。 五、技术上,您怎样识别图像造假? 我主要关注生物医学论文中的图像造假,鉴别时并没有使用特别高级的图像编辑软件,最常用到的就是 Mac 上默认的图片查看工具,调整对比度或明暗,确认某些细节。但毕竟有些造假手段高超,所以也一定有假图是我没看出来的。此时,我就特别希望有精确识别的软件帮助给出答案。 意得辑| 《科学深度编辑》 助您发表高影响力期刊~ 官网 www.editage.cn 微信关注 【SCI发表辅导】 获取《科研写作资料包》
个人分类: 学术讲座|6199 次阅读|0 个评论
PubMed上都有掠夺性期刊?
editage 2019-9-5 11:26
PubMed 是由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NLM)旗下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维护的生物医学文献摘要库以及引用库,是研究人员可靠的文献来源。 然而,让研究者们感到担忧的是,PubMed中居然出现了来自掠夺性期刊的文章。 我们知道,掠夺性期刊通常会跳过必要的同行评审流程,从而允许低质量的文章得以发表。 多位学者在 PubMed 上发现掠夺性期刊 尼日利亚一所大学的研究员 Susanta Pahari 在 PubMed 上发现过四份疑似“掠夺性期刊”。 在查阅了开放获取期刊目录(DOAJ)和 Beall 上潜在的掠夺性出版商名单后,他发现其中有两份期刊的确属于“掠夺性期刊”。 其实早在2017年,意大利萨萨里大学生理学教授 Franca Deriu 就带头开展了两项研究,旨在发现神经科学、神经病学和康复领域存在掠夺性期刊。他发现 PubMed 上确实存在一些掠夺性的期刊。 萨萨里大学生理学教授 Andrea Manca 表示,正因为许多科研者都使用并且信任 PubMed 数据库,所以 PubMed 上出现掠夺性期刊就成了一个问题。 其实,也没必要那么担心 Manca 认为,如果这些来自掠夺性期刊的文章还只存在于期刊各自的网站上,那么问题倒也没那么严重,因为患者或者研究人员不太可能去浏览这些网站。Manca 还认为,来自掠夺性出版商的内容可能通过PMC流到了PubMed数据库中。PMC(PubMed Central)是期刊和出版商的在线文库,是PubMed 上大量论文的来源。 PubMed 内容质量引发了担忧。德克萨斯大学医学图书馆员 Peace Williamson 和她的同事们研究了 PubMed 的文库构成,以及NLM的质量控制流程。她的说法是,PubMed上的掠夺性出版商的存在并不是一个紧迫的问题。然而,她强烈建议读者和作者在阅读文献时“批判性评价”,并在选择出版期刊时保持谨慎。 值得注意的是,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信息科学教授 Catherine Smith 在医学图书馆协会(Medical Library Association)会议上发表的报告中指出,在Scopus和谷歌Scholar等其他平台上,掠夺性期刊的量要高得多。 研究人员的担忧也得到了 NLM 的重视。NLM副主任 Jerry Sheehan 告诉《科学家》杂志,他们知道一些掠夺性期刊的文章通过 PMC 转移到 PubMed。“对我们来说,面临的问题是,这些文章必须放在PMC上”,他补充道。 Sheehan 指出,在法律或政策约束下,所有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资助的研究必须发表在 PMC 上,并且必须包含在 PubMed 的引文数据库中。希恩指出,“这些文章的研究结果是由 NIH 资助的,在申报科研基金时也经历过严格的同行评议。” 为此,NIH 曾在2017年发布过一份指南,帮助作者鉴别声誉良好的期刊。一些大学图书馆的网站上也能找到鉴别可靠期刊文章的指引。 相关阅读: 案例分享:掠夺性学术会议如何给科研人员下套? 案例分享:掠夺性期刊利用虚假承诺诱骗科研作者 意得辑| 《科学深度编辑》 助您发表高影响力期刊~ 详见官网 www.editage.cn 微信关注 【SCI发表辅导】 获取《科研写作资料包》:4大主题,100份干货,万名学者实战经验,当前免费获取
个人分类: 学术讲座|2892 次阅读|0 个评论
没有发表不了的论文
热度 10 zywsict 2019-9-5 11:00
今天到学校办公室打开稿件投稿系统一看,前天修改的稿件被录用了,心情指数立马上升好几点。作为科技工作者,做点小研究,写点小论文,被拒稿以及稿件被录用发表已经成了家常便饭,但在家常便饭中偶尔加几盘大菜,还是能够让人胃口大开,心情愉悦。尽管这篇稿件发表的期刊档次不高,但对我来说这篇稿件就属于家常便饭的大菜,因为随着它的录用,印证了一个观点——没有发表不了的论文。 这篇稿件成稿于 2016 年 5 月,从投稿到录用已经不知道被拒了多少次,每一次被拒稿,都给自己带来不小的打击,因为自认为这个工作做得还是很饱满,但迟迟得不到审稿人的认可。之所以被拒稿,除了所做的工作得不到审稿人认可之外,但也暴露了论文写作存在的问题。就是在这样一次次的打击中,该稿件还是被顺利录用。虽然经历的时间有点长,被拒稿的次数有点多,甚至多到自己都感到惊讶,但只要不要放弃,坚持,还是能够在风雨之后见彩虹的。 以下几点原因,也许能够说明为什么没有发表不了的论文? 第一,论文在被拒中不断完善。 每一次投稿,都会收到审稿意见;虽然并不是每条审稿意见都对稿件的提升有帮助,但在每一次被拒稿中只要认真对待对改善稿件质量有帮助的审稿意见中,你的稿件所存在的问题会逐渐地减少,会得到不断的完善,稿件质量也在逐步地提高,然后达到期刊的发表要求。 第二,不同的审稿人品味不同。 正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每个审稿人对同一篇稿件的看法也存在分歧,甚至存在截然不同的看法。每个期刊选择的审稿人大多都是有限制,一般 3 个左右,多的 5 个;只要搞定这几个审稿人,就没有问题。在换期刊改投过程中,正常情况下,遇到相同的审稿人的概率不是很高,你的工作还是可能得到其他它审稿人的青睐。 第三,可供选择的期刊比较多。 不同的期刊对稿件的要求不一样,但通常的原则是高档次的期刊对稿件的要求更高,更注重稿件的创新性和稿件的质量。东边不亮西边亮,高档次的期刊不行,那就退而求其次,将文章改投到低档次的期刊中区。 总之,科学研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好不容易有点小 IDEA ,写成论文之后,想发表可能不会一帆风顺,但只要坚持,不放弃,不挑剔,不断改进工作,不断提升论文质量,论文被发表是迟早的问题。
个人分类: 科学网置顶博文|11242 次阅读|11 个评论
巴西主要的科研资助机构也要“断供”了
editage 2019-9-4 10:41
8月15日,巴西主要的科研资助机构,国家科学技术发展委员会(CNPq)声明,可能会在9月之后停止提供奖学金。今年2月,CNPq 曾表示,它们的资助不会持续到年底。 这一变动对巴西8万多名学生和研究人员十分不利。圣保罗坎皮纳斯大学(University of Campinas)的生化学家 Daniel Martins-de-Souza 也认为,受影响最大的将是本科生和博士生,这笔资金用于他们的研究工作,还“用于日常开销”。更复杂的是,奖学金持有者不允许获得任何其他类型的收入。 最近的事态发展,以及巴西近年来对科研的惨淡财政支持让学生们深感不安,他们开始寻找其他替代方案。有人已经决定与规模较小的地方资助机构接洽,还有一些人决定申请国外的大学,这进一步加剧了南美最大国家这几年的人才流失。其他一些人正在考虑完全放弃科研工作。巴西国家生物乙醇科学技术研究所主管 Marcos Buckeridge 在表示, “巴西的科研状况正在走下坡路。” 虽然学生们已经考虑后路,但不少人已经决定走上街头抗议。而资深的科研工作者们也正在通过一份在线请愿书(已经有超过30万人签名)支持这些学生,敦促政府立即采取措施解决危机。 然而,巴西政府似乎也无能为力。该国经济在过去两年仅增长1.1%,仍然受到2015和2016年间经济衰退的影响。今年6月,CNPq 向政府寻求资金,虽然政府提供了批准,但经济部尚未批准资金的分配。《科学》(Science)杂志报道称, “卫生部尚未决定 CNPq 的要求,也没有最后期限。” 在金融危机中举步维艰的巴西科学界希望尽快找到解决办法。然而,考虑到持续的经济状况和随之而来的周期性预算削减,一些资深研究人员敦促寻找一个长期的解决方案。圣保罗大学人类基因组和干细胞研究中心主任 Mayana Zatz 建议,应该建立财政激励机制,鼓励私营部门投资科学研究,减少对联邦资金的依赖。 相关阅读: 没钱没工作,阿根廷科学家们也开始抗议了 巴西政府冻结近一半的科学预算,科研人员深感不安 意得辑| 《科学深度编辑》 助您发表高影响力期刊~ 详见官网 www.editage.cn 微信关注 【SCI发表辅导】 获取《科研写作资料包》:4大主题,100份干货,万名学者实战经验,当前免费获取
个人分类: 学术讲座|2693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科研者的5个“另类”之处
editage 2019-8-29 15:04
一年前,意得辑发起过一项面向全世界科研工作者的调查,问题涉及科研写作方方面面。 (关注微信 【SCI发表辅导】 回复“报告”可获取完整英文版报告。) 参与此项调查的总人数多达6903,其中有2114名中国科研者。充足的有效问卷数量也让我们有机会更加深入、准确地分析中外学者在科研写作中表现出的差异。 从中,我们的确发现了不少中国作者的“另类”之处。 注:文中“全球受访者”指的是包含中国受访者在内的所有受访者。 “另类”一:道德合规,中国作者并不觉得是难事。 论文发表的五个方面,受访者表示“中等难度到极难”的比例如上图所示,以下四项,中国科研者的比例均高于全球受访者: 撰写稿件 回复同行评审意见 选刊 提交稿件追踪状 唯独有一项,中国科研者的比例明显低于全球受访者: 道德合规。 “另类”二:论文排版,中国学者没觉得难。 对于稿件准备阶段的各个步骤,中国学者感觉“中等难度到极难”的比例明显高于全球受访者,每一项几乎高出10个百分点。 但,“格式编排”这一项却低了3%。 “另类”三:“野鸡期刊”似乎并不偏爱骚扰中国作者 调查问题:是否有期刊主动联系过你,表示可以确保发表或快速发表?(选项:有、没有、不填) 38%的中国受访者表示“有”,远低于其他地区(49%)。又有61%的中国受访者表示“没有”,远高于其他地区(40%)。 “另类”四:对于剽窃的认识,我们的确不够 学术写作中,以下两种情况也算抄袭: 原封不动又不加引号照搬他人论文语句。 改写他人论文内容但不注明引用来源。 全球受访者,意识到上述两项为抄袭的比例分别为24%和27%。 而中国受访者, 分别只有9%和15%。 “另类”五:中国学者的“中庸之道”? 对于同行评审,我们要求受访者以“不确定”“强烈同意”“同意”“不同意”“强烈不同意”来回应几项陈述,统计结果如下。 全球受访者: 但如下图所示,中国受访者选择“同意”的概率远远高于全球受访者,均超过50%! 相信你也和我们一样,被这些有趣的发现激起了好奇心,期待你在留言区写下个人看法。 相关阅读: 润色广告满天飞,投稿成功率真的能提高? 意得辑| 《科学深度编辑》 助您发表高影响力期刊~ 详见官网 www.editage.cn 微信关注 【SCI发表辅导】 获取《科研写作资料包》:4大主题,100份干货,万名学者实战经验,当前免费获取
个人分类: 学术讲座|3320 次阅读|0 个评论
作者胡乱撤稿的后果
editage 2019-8-29 13:47
投稿、撤稿过程回顾 一位意得辑客户在使用了语言润色服务后,顺便请我们推荐期刊,我们选出两份,作者接着向这两家期刊进行 投稿前咨询 ,其中期刊A不出几天便给了回复,表示对作者的论文感兴趣,而另一家影响因子较高的期刊B则没有消息,作者等了一两周决定不再继续等,于是向期刊A投稿了。 事隔两个月,作者才收到期刊B的回复,编辑表示对他的论文感兴趣,作者非常高兴,立刻来告诉我们这个消息,同时他说想向期刊A撤稿,然后改投影响因子较高的期刊B。那个时候,论文在期刊A的状态显示为 under review 已有一个月的时间,我们通知作者在这阶段撤稿不符合良好发表实践原则,但作者没有接受我们的建议,没有告知我们就向期刊A发了撤销投稿申请,随后将稿件投到了期刊B。 结果期刊A的编辑拒绝作者的撤稿要求,原因是 同行评审 即将完成,撤稿会让审稿工作付之一炬,编辑在信中也提到既然撤稿申请不成功,编辑部会再正式通知投稿结果,而没多久作者收到拒稿通知,收到这个结果作者松了一口气,他认为如果期刊B这时接受他的论文也不会有问题了。 不过,期刊B的编辑不久就通知作者拒稿决定,因为他一稿多投,作者向期刊B澄清自己在投稿前就已经向期刊A提出撤稿申请,但他无法提出期刊A的撤稿确认证明,因此期刊B不接受他的解释。 经过了这一轮,作者再次联系我们,说明事情经过,请我们协助他修改论文,再次向期刊A投稿。 紧急补救措施 首先,我们先向作者说明哪里出错,最主要的问题是他违反了发表道德规范,原因有二: 在期刊A的审稿后期,也就是同行评审接近完成时,从期刊A撤稿是极其不当的行为 在没有收到期刊A的撤稿确认通知前,就向期刊B投稿相同的论文,属于一稿多投,明确违反发表道德 同时,作者也不适合再次向期刊A投稿,因此我们建议他另外再选一个新的期刊投稿,但作者坚持向期刊A投稿能节省时间,于是我们帮忙撰写一份道歉信给期刊A,信中还向编辑咨询如果能照着审稿意见修改论文,能否重新提交。 期刊A编辑回复表示,作者不得在接下来的三年内投稿给期刊A。其实期刊这个惩处决定不无道理,因为作者浪费了审稿人的时间。 关于撤稿的细枝末节 这是一个非常令人遗憾的案例,作者因为迫切发表较高分期刊的欲望,最后受到了期刊拉黑的处罚。 一般来说,当论文进入同行评审后,如果没有不可抗的原因,作者不能提出撤销投稿的要求。审稿人也很忙碌,他们进行审稿工作完全是为了促进科学发展,浪费他们的时间是不道德的,也是不当利用编辑决策。 有时候,作者为了发表高影响因子期刊,一不小心就会触犯发表道德界线,为免撤稿时出现问题,有几点要注意: 严格来说,作者惟一需要撤销投稿的原因是在论文中找到错误或缺陷。 如果作者有充分理由撤销投稿,必须写撤稿申请信,陈述撤稿的原因,并由论文的所有作者签署后,发给期刊编辑部。 作者必须收到期刊编辑部的撤稿确认通知,撤稿程序才算完成。 一旦投稿确认撤销,期刊投稿系统将不再使用该稿件编号。 如果因为论文被别的期刊接受而要求撤稿完全是不能接受的行为。 除非有强而有力的理由,否则到了同行评审阶段才撤稿是不对的。 如果作者不当地撤稿,期刊有权根据撤稿条款进行惩处,例如罚款或拒绝作者以后向该期刊投稿。 撤稿政策一般会放在期刊的网站上,作者应在提出撤销要求前需仔细阅读。 相关阅读: Decline to Revise/Agree to Revise 如何抉择 疑似“香肠论文”,为什么没撤稿? 意得辑| 《科学深度编辑》 助您发表高影响力期刊~ 详见官网 www.editage.cn 微信关注 【SCI发表辅导】 获取《科研写作资料包》:4大主题,100份干货,万名学者实战经验,当前免费获取
个人分类: 学术讲座|20645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们到底如何看待科学——3M 公司报告《2019年科学现状指数》
editage 2019-8-29 12:11
科学离不开生活。简单说,科学家做科研,是想把世界理解透,从而让人们生活得更好。但大众又是怎么看待科学的?他们对科学和生活的理解跟专业人士一样吗? 为了进一步探究这个问题,国际科技研发公司 3M 展开了一项调查,参与者分别来自加拿大、德国、日本、新加坡、韩国、西班牙、英国、美国、印度、中国、墨西哥、波兰、巴西、南非 14 个国家,共计14,025 人。 3M 在年初发布了名为 《2019 科学现状指数》 的调查报告,详尽地分析了人们对科学的不同看法和期望。研究结果主要分为三类:科学的面貌,科学的影响,对科学的期望。本文根据这三大主题为你划了一些重点。 科学的面貌:大家对科学都很好奇 全球人民都对科学有颗好奇心,以下是受访者对科学的一些看法。 88%的受访者认为对科学有基本理解很重要,57%的人觉得自己的知识储备不太行。 多数人 (59%) 对科学的兴趣源于对“科学改变下一代”这类观念的信仰。 当被问及科学家应具备的最重要的品质时,45%的人认为“好奇心”比“聪明”更重要。 58%的人表示,如果时间倒流,他们会从事 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相关的工作。 72%的人对科学有好奇心,10%的人对科学有所畏惧 。 科学的影响:科学家很靠谱,但离我太远 大家普遍认为科学家靠谱可信,以下是受访者对科学家的印象: 80%的人认为学术群体能输出可靠的科学知识,纪录片其次(77%),家人和朋友在科学上的可信度最低 (61%)。 就科学家在人们心中的形象而言,58%的人觉得科学家属于精英阶层,48%的人认为科学家不像想的那么道德。 88%的人觉得科学传播很重要,但研究结果应该写得通俗一点,85%的人认为科学家在交流传播上应该更频繁一些。 87%的人对疫苗、慢性病等医疗创新话题很感兴趣,77%的人觉得像克隆这样的转基因研究听了叫人害怕。 对科学的期望:乐观中带着担忧 公众对科学普遍持乐观态度,但提出的质疑也不少。 87%的人相信科学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而 63%的人认为“科学发展还没达到巅峰”。 在所有问题中,47%的人认为当务之急该用科学解决医疗问题,其中 59%的人认为疫苗又是医疗中的首要问题。 71%的人希望有生之年能看到癌症、糖尿病等慢性病被治愈。 38%的人认为科学家之间口径不统一,观点冲突,不知道该听谁的。 53%的人觉得科学家带来的困扰和他们解决的问题一样多。 45%的人表示科学符合他们的个人价值观。 比起科学,61%的人在日常生活中更看重科技。 23%的人觉得科学比较无聊,37%的人表示如果在表达上更通俗一些,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可能有提升。 和去年的报告相比,多数人对科学的信任略有下降,但人们依旧对科学抱有好奇心。此外,科学传播依旧是让大众接触科学的最有效途径。 你对这些调查结果怎么看?如果你对改善科学传播有独到的见解,欢迎和我们分享。 《2019 科学现状指数》报告全文详见 链接 。 相关阅读: 科学新闻传达的错误信息:谁该负最大的责任? ScienceOpen:邀集科研人员公开参与研究沟通过程 对话 Garbara Gastel :更好地了解科学沟通 意得辑| 《科学深度编辑》 助您发表高影响力期刊~ 详见官网 www.editage.cn 微信关注 【SCI发表辅导】 获取《科研写作资料包》:4大主题,100份干货,万名学者实战经验,当前免费获取
个人分类: 学术讲座|4907 次阅读|0 个评论
研究的局限性一定要写出来吗?
editage 2019-8-28 17:15
案例 有位作者在给 意得辑专家视点 的来信中这样描述自己的困境:她和实验的同事合写了一篇论文,自己是一作。他们在实验过程中发现设计有漏洞,可能会影响实验效度。不过考虑到当时已经收集了大量实验数据,二人决定继续采用原来有缺陷的设计。 到了论文的收尾阶段, 共同作者 因为担心稿件被拒,建议别在研究局限里提设计缺陷的事。他还提议改动部分图表、数据,让研究结果看上去更有利好。在一作拒绝他的提议后,共同作者表示自己不会在成稿上署名,也不会配合签署投稿前的审批文件。二人僵持不下,于是一作向我们提问:在论文里隐去研究局限到底是否可行? 解决方案 我们的发表专家强烈反对以任何方式篡改研究数据。我们在回信中解释,操纵实验数据属于严重的 学术不端 行为,作者应该在研究局限中解释清楚实验设计中存在的任何缺陷。如果作者对研究局限闭口不谈,可能会让审稿人揪出问题,导致拒稿。换种角度看,作者知道问题在哪,也能说明他们对研究的过程、样本、方法、范围等理解得很透彻。 此外,我们还提醒这位作者研究局限的写法很关键,要注意平衡论文的优点,不然可能会造成负面影响。建议先简单说明每个缺陷,再强调即便存在上述缺陷,也不能否认研究的重要性,最后指出这些缺陷对以后的研究有哪些借鉴意义。以这种方式系统地罗列研究局限,不但不会给研究减分,还会让论文更严谨、有效。还有一点,最好在研究局限后面加一段对实验的总结,重申研究结果和研究价值。这样一来,作者既交代了不足,又不至于否定自己的研究。 一作按我们给的方案和共同作者沟通,对方最终同意修改研究局限部分,也在投稿前的审批文件上签了名,目前论文已经提交了。 总结 没有任何研究是完美的。搞科研就像搭积木,每个新研究都是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改进。也就是说,当研究存在缺陷,及时告知读者相当于给后面的研究指路。 刻意避开研究局限不谈只会欲盖弥彰,还会给人留下研究不严谨,作者不懂行的负面印象。相反,先发制人地承认研究有缺陷,等于告诉别人你知道自己的研究并不完美,自我批评总比被审稿人批评好。 写研究局限时千万不要带有惭愧的语气。把研究缺陷逐个解释清楚的同时,不忘强调利好的研究结果,并说明这些局限对以后的研究有哪些参考意义。这么写能让论文的整体信度、效度、严谨程度都得到提升。 相关阅读 案例分享:作者因未披露潜在利益冲突陷入麻烦 案例分享:不清楚的论文处理费差点导致一稿多投 意得辑| 《科学深度编辑》 助您发表高影响力期刊~ 详见官网 www.editage.cn 微信关注 【SCI发表辅导】 获取《科研写作资料包》: 4大主题,100份干货,万名学者实战经验,当前免费获取
个人分类: 学术讲座|5123 次阅读|0 个评论
拒稿后还有申诉的必要么?如果有,怎么做?
editage 2019-8-27 19:30
Q: 稿件被拒,原因是三份审稿意见中,有一份给差评。 好评的两份意见表示,研究对所在领域有重要贡献。 但另外一份差评却说: “英语表达极差”“数字太多了”“研究不应该以统计比较结束”。 好评的两份意见要求小修,而编辑根据那份差评拒了稿。 询问原因时,我们得到答复是,编辑认为给差评的审稿人是对的,只有数据和统计,算不上研究。 这种情况该如何处理? A: 被拒稿的心情谁都能理解。 因为对论文投入大量精力,所以自然而然对论文信心满满,一旦被拒,的确是不小的打击。 审稿意见好评差评都可能有,但作者更愿意接受好评,这属于正常的心理,无可厚非。 然而,多数情况下,期刊编辑的评价是客观的。 编辑如果要接受稿件,也得遵循条条框框。 所以,不妨就事论事地思考,期刊编辑的拒稿很有可能是合情合理的。 作者有权对编辑的决定提出申诉,但有诸多因素是你需要考虑的, 最重要的就是时间 。申诉的周期通常会很长,编辑要重新去找其他审稿人(审稿人又可能拒绝邀请),编辑还需要重新评估,但这个漫长的过程并不能确保论文得以发表,而且申诉成功的概率整体并不高。相比之下,投别家,从投稿到最终出结果的时间很有可能和申诉过程差不多。 如果你有充分的理由坚信自己是对的,要求申诉,也是可以的,我们也曾成功帮助过一名作者成功申诉,具体可以看《 低素质的审稿人,我改了好几遍,还是给差评…… 》这个案例。 申诉的流程会由编委会处理,给编委会写信时,你得逐条回应差评,当然前提是有理有据,措辞有礼有节,不带上个人情绪。 意得辑| 暑期大促,即将收尾! 《科学深度编辑》 助您发表高影响力期刊~ 详见官网 www.editage.cn 关注 【SCI发表辅导】 获取《科研写作资料包》: 4大主题,100份干货,万名学者实战经验,当前免费获取
个人分类: 学术讲座|4818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研工作者在美国是怎样的地位?
editage 2019-8-26 20:28
华盛顿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美国公众对科学家的信心有所上升。该调查于2019年1月在美国50个州和华盛顿特区进行。结果表明,在涉及公众利益时,美国公民对科学家们的信心超过了军事领导人、政治家、记者、宗教领袖和企业高管。 该调查的受访人数为4464,旨在深入了解公众对科研人员的看法与态度。皮尤研究中心表示,此项调查既反映了民众对科学家的信任,但在某些领域,比如营养学,医学和环境科学,人们对科学家仍然心存疑虑。 所有受访者中,86%的人表示他们对科学家有“相当程度”的信任。2016年这一比例要低得多,为78%。这表明人们对科研人员的信任在过去几年有所增加。此外,35%的人承认非常信任科学家,而在2016年的调查中,只有21%的人这么认为。 其他值得关注的点: 关于科学家在政策制定中的角色,73%的民主党人认为科学家应当参与科学政策的辩论,而56%的共和党人认为科学家应当专注于科研,而不是参与决策。 在医学领域,相较于该领域的科研人员,受访者更信任直接给予治疗的医生。48%的受访者表示医生的建议是准确的,而关于医学科研者的建议,只有32%的受访者认为准确。类似的是,47%的受访者信任营养师的建议,但只有24%的人信任营养科学家。 42%的白人认为“学术不端”是一大潜在问题,而在非裔和西班牙裔的受访者中,这个比例分别是59%和60%。 只有20%的受访者认为,不同学科及行业的科学家对于利益冲突保持完全透明。 调查还显示,科学知识越多的受访者对科研人员会给予更多信任。此外,民众也更相信以公开获取形式发表的科研成果。 参考资料: Trust and Mistrust in Americans’ Views of Scientific Experts US trust in scientists is now on par with the military The Public’s Trust in Scientists Rises, Pew Poll Shows 意得辑| 暑期大促,即将收尾! 《科学深度编辑》 助您发表高影响力期刊~ 详见官网 www.editage.cn 关注 【SCI发表辅导】 获取《科研写作资料包》: 4大主题,100份干货,万名学者实战经验,当前免费获取
个人分类: 学术讲座|3441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 lay summary(简明摘要),你可能还不知道这些
热度 1 editage 2019-8-22 14:04
“作为一名科学家,我感到身负重托。学会提问和寻找答案固然重要,但是让世界知道我们钻研的事情同样重要。” 史蒂芬·霍金的这句话阐明了研究中最重要的一方面:传播。当下,科研传播在学术出版领域变得至关重要。如何跳出学术象牙塔,让学术研究不再被束之高阁,被外人知晓、传播、理解?对于科研人来说,任重道远。 为什么要让大众也了解学术研究,答案显而易见。因为大多数研究,其资金支持来源于纳税人。那么,让纳税人(或者说普通大众,即非专业领域人士)去了解该研究对于现实的影响,以及研究的潜在价值,也就顺理成章了。此外,当下科研行业竞争激烈,对于研究人员来说,发表成果,宣传并扩大影响力至关重要。此时,简明摘要便是捷径。 然而,研究人员常常发现,撰写简明摘要,或者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去阐述研究实属不易。本文,我将介绍简明摘要的基本要素,及其优势和益处,分享简明摘要撰写的建议。 现在,就让我们从基本要素开始,了解什么是简明摘要,为什么要写简明摘要。 简明摘要是什么? 首先回答:我的研究成果为谁而写?我们不应当有这样的假设:认为只有科研人士才会对学术文献或研究感兴趣。当下越来越多大众通过钻研理解,希望去了解这些发展是如何影响自身的。比如,气候变化如何影响人类?某些特定症状的病人如何接受治疗?然而,由于研究往往专业性强,非专业人员理解起来就有局限。研究涉及到复杂的概念,理论,实验以及数据,所以研究文本或者报告语言也具有较高专业性,有时满篇行话。对于领域内的人来说,理解这些理论原则相对容易,然而对外行读者,读懂这些东西绝非易事。此时,简明摘要应运而生,用于填补行外读者的知识空白。 简明摘要,顾名思义,简单明了,是能够让大众或者外行人员读懂的摘要。这些人可能对某些研究感兴趣,但却缺乏该领域内的专业知识背景,所以对于提供给他们的阅读信息,需要更全方位的考虑。简明摘要只是对该研究的一个简单介绍,文本不含专业术语,从而使外行读者也能够轻松理解该研究。实际上,简明摘要类似于期刊文本前面的摘要,通过该摘要,读者能够对全文有大致了解。但是与普通摘要不同的是,简明摘要的读者群体是普通大众,通过简明摘要,大众更容易理解作品后面的研究内容。 什么时候写简明摘要?为什么你需要写简明摘要? 有两个情况你需要写简明摘要,一是在研究项目实施之前,二是在论文完稿或者发表之后。 写论文之前:写一段简明摘要为经费申请做准备 一项研究在早期阶段,需要寻求经费支持。为此你可以申请政府基金。而简明摘要是申请政府基金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在开展你的研究之前,作为基金申请的准备材料之一,政府会要求你提供一份相关的摘要,此摘要需要做到语言平实易懂,简单明了。一些研究投资者要求此摘要的语言务必要做到简单明了,平实易懂。 但资助方为什么要求提供一份简明摘要呢?大多数政府基金评估委员会包含一位或者多位非专业基金评审人,这些非专业领域评审人就研究的现实意义,或研究的价值给出评审意见。eLife 的专题编辑 Peter Rodgers 在他的文章中提到: “一些慈善机构要求研究者在递交基金申请时,需要用平实的语言去撰写一段摘要;也有一些慈善机构要求评审专家小组中要包含病人代表。因此,用平实易懂的语言撰写的摘要将会帮助基金评审及评估人员更好地理解研究项目,以及让研究更被广为人知。” 出版论文后:简明摘要帮助扩大出版作品的传播范围 根据最新一份由国际科学技术和医学出版商协会发布地一份报告显示,全球每年文章发表量超300万。这个数字让人惊讶!对研究人员和出版商,稿件多如牛毛。让发表的成果不被海量信息埋没尤为重要。因此在作者的稿件被期刊接受或者发表之后,许多出版社要求作者为他们的作品撰写一份简明摘要。期刊通过其市场部或者作者本人将这些用平实语言撰写的摘要大范围地传播或者宣传。最终公众的关注将会提高出版物在非专业领域读者中的曝光率,从而研究成果的影响力度和被引用的次数也将随之增加。 身兼作者和编辑 Sarah Shailes 曾在一家期刊表过了一份有趣的报告。报告中 Shailes 谈及了几家积极使用平实化语言摘要的期刊和学术机构,并深度分析了这些机构如何创作并传播摘要,以及后续影响。Shailes 发现:“越来越多的期刊和科研组织也在积极使用易懂的摘要,而且涉及的话题不局限于大众感兴趣的领域,比如化石、隐身衣或者前沿的治疗方案。这些摘要形式多种多样,简繁各异,话题更是包罗万象。” 所以下一次当你的文章被期刊接受,即将发表时,你可以和出版社,机构,或者你的资助方商量一下。是否也应该写一篇语言平实的摘要,以此提高你的作品在公众中的曝光度。 在一些临床研究领域,简明摘要通常用于招募实验参与者。此时简明摘要可以帮助参与者更好地理解实验项目。从而在双方知情的前提下,做出自愿参与的决定。 简明摘要的益处 之前文章《 Lay summary 不只是给科研人员,也是给资助者看的 》里我提到过一些简明摘要的益处: 向资助方证明如何使用纳税人的钱。 帮助资助方与主流媒体更顺畅地沟通,确保舆论宣传信息正确。 资助方通过分享简明摘要,提升知名度,吸引更多优秀的研究人员,保金资金申请稳定进行。 资助方通过简明摘要,向执政者展示其研究的潜在价值,从而提高政府对该研究的投入。 让基金评审人评估研究的现实意义和社会影响,从而决定是否批准基金申请。此外,通过简明摘要,他们对申请人的写作以及专业领域沟通技能,也能有相应评估。 在一个新的研究出版被人知晓之际,简明摘要可以提供公众对此研究的理解力—如果公众很容易理解作者的研究作品,那么一传十,十传百,更多的人就会不断的阅读及分享该作品,而不是仅仅限于其专业领域内的沟通传播。这将会帮助作者将其作品的影响力传达至专业及非专业读者那里,从而提高公众对科学技术的热情。所以你不仅要让你的作品走出出版社,走出专业领域,你更要让它走近执政者,影响执政者,这样他们才会制定其相关研究领域内的政策。 总而言之,简明摘要的目的在于:推动大众科普,传播研究,同时提升作者知名度,让科研投入真正回馈于民。 本篇我们了解了简明摘要的概念,何时撰写简明摘要,及其对研究者及资助方的益处。下一篇文章,我将分享一些建议,帮助你写出一篇出彩的简明摘要。 参考资料: The Lay Summary in Medical Research Proposals - is it becoming more important? The Center for Plain Language The lay summary in medical research proposals – is it becoming more important? Plain-language Summaries of Research: Something for everyone How To Write a Lay Summary 意得辑| 暑期大促,即将收尾! 《科学深度编辑》 助您发表高影响力期刊~ 详见官网 www.editage.cn 关注 【SCI发表辅导】 获取《科研写作资料包》: 4大主题,100份干货,万名学者实战经验,当前免费获取
个人分类: 学术讲座|6192 次阅读|1 个评论
信息图: 中国科研者学术规范认知报告
editage 2019-8-22 11:24
意得辑于2018年发布了一份全球作者调查报告,该报告多方位展现了全球科研人员的看法与现状。 在收到的6903份有效的问卷中,有2114份来自中国,占总数的31%。 就调查问卷中关于“发表道德”的相关问题,我们做了进一步的分析,并将中国与全球受访者对比,制作了以下信息图。 统计的维度包括:工作年限、学科、学术合规难易程度等等。 在此,我们未对这些数据作出主观的分析,而是期待您能够对这些统计结果发表自己的看法。 注:“全球”受访者,指的是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参与调查的人。 意得辑| 暑期大促,即将收尾! 《科学深度编辑》 助您发表高影响力期刊~ 详见官网 www.editage.cn 关注 【SCI发表辅导】 获取《科研写作资料包》: 4大主题,100份干货,万名学者实战经验,当前免费获取
个人分类: 学术讲座|1793 次阅读|0 个评论
读博又得抑郁症,是怎样一种体验?
editage 2019-8-21 19:26
我一直想写写读博期间和抑郁症相处的故事。 写作是我了解自己的一种途径,要是这些只言片语能对你有所帮助也挺不错的。虽然一方面希望大家都好好的,没事别抑郁,但不得不说, 找到同类确实能让心里的孤独苦闷消解一点。 我32岁时被诊断出重度抑郁和特殊学习障碍(两者通常互为并发症)。现在回想起来,其实早就能看出抑郁的苗头,只不过那时候什么都不懂。 从小时候起,我就不知道自己有什么存在的意义,没有归属感。 到了青春期,事态升级,我开始变着法儿地自残。抑郁像是体内一种狂热不安的能量,我特别怕一个不小心没控制好伤到别人。自残既给我掌控感,又让内心的危险情绪有个出口。 我不喜欢高中,因为大人不把我的怪异行为当回事,他们总觉得我和那些沉迷金属乐和电子游戏的青少年没什么区别 。 我一直都很喜欢博物学,对化石、岩石特别感兴趣,从小就想从事与之相关的工作。 因为成绩不好,又总被人说脑子不好使、太懒,加上受不了“你这种人当不了科学家”这类攻击,我就放弃当地质学家了,勉强毕业后就没再读书。 毕业后的12年里,我尝试过各种工作,在薯片厂、保险公司的客服中心都待过,最后还是绕回了地质学。 在我特别迷茫的时候,不少朋友都劝我念一个网络函授学位。上学花光了我为数不多的积蓄,但我依然觉得很值,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继续进修改变了我的人生。 尽管学业还算顺利,但健康问题一直困扰着我。所幸我有位贴心而专业的导师,他对我的心理健康和学习障碍问题非常关注。了解过我的情况后,他立刻安排了专家会诊,之后的确诊、治疗都及时跟上。 边读书边打工的生活让我焦头烂额,但治疗让我在心理上通透不少,至少我开始明白自己面对的是什么病,也知道有人愿意在乎我、帮助我。 我后来用这个函授学位申请上了牛津大学的博士项目,现在做着自己喜欢的事还有工资拿。即使三年半过去了,博士项目已经接近尾声,我仍然每天都对生活充满感激。 牛津生活一开始并不顺利,虽然早有心里准备,读博大业还是差点没被抑郁症毁了。 读博前半年,我险些因为抑郁发作而退学,当时的心理状态差到我觉得自己不配待在科研界,应该把机会让给有能力的人。另外,牛津的精英光环也让我一个低收入的工薪阶层感到格格不入。 用我好朋友的话说,我常受“脑鼬”(类似于“耳边不端回荡某段旋律”)的影响,陷入一种无止境的自我批评中。 比如一旦我开始觉得自己不行或工作没价值,脑子里就循环往复地播放这种负面想法,把自己折腾得很累。这时候“黑狗”就出场了,反复质问我“你还活着干嘛”。抑郁发作时我感受不到难过,抑郁和悲伤不是一回事,悲伤是相对于开心而言的,而我只是体内充斥着一堆莫名其妙的能量,找不到存在的意义。经过一系列的心理咨询和药物治疗,我开始掌握自己的发病周期,虽然不能每次都把抑郁扼杀在摇篮里,但起码让我有所准备,不至于临场崩溃。确定治疗方案的过程比较波折,有的药吃了之后几周才见效,在此期间你可能比用药之前还难受。苗头不对时,我会做音乐,画画,写科幻小说,总之尽可能地不想工作上的事。 不得不说,牛津给这些休闲活动提供了不错的土壤。我还会找时间运动,从跑步、举铁,到玩划船机都试过。此外,做志愿者、在公园随便走走都能减轻我的抑郁症状。 理论上讲,运动释放的内啡肽能让我心里好受一点,但更多时候我没考虑那么多,只觉得别让自己闲着,也就没精力去想那些有的没的。 我把抑郁比作大脑中的黄鼠狼和黑狗,好像它们是某种入侵者,但这些其实都是我身体的一部分。成长经历和基因导致我的大脑跟我过不去,抑郁就像所有其他的慢性病一样,你要学会和它相处。 我以前觉得过稳定的生活,做自己喜欢的事能让我摆脱抑郁,但如今持续的抑郁让我感到无力和困惑,原来抑郁是由不得我的。 如果控制不了病症,就只能控制自己的态度。我现在过得挺好,除了要努力在抑郁和美好生活中拉扯、寻找平衡。 小时候,我没觉得自己有问题,更没想过寻求帮助。当时以为大家都这样,只是别人处理得比我好,所以不受影响。后来发现自己情况特殊,既替正常人松口气,又有点嫉妒他们。 我写下这些感受主要是想让自己好受一点,如果能让同样受抑郁困扰的人有所触动,或让任何人更加了解抑郁症,也算意外收获。 相关阅读: 读博一年,10个感悟 博士后10大生存法则 意得辑| 7.26-8.25日暑期大促,即将收尾! 论文服务详见官网 www.editage.cn 或 扫码关注 【SCI发表辅导】 获取源源不断科研干货!
个人分类: 学术讲座|3016 次阅读|0 个评论
详解论文中一个不太敢用的词
editage 2019-8-20 15:57
科研写作中,我们常建议初级的研究人员避免使用第一人称代词 I 或 we。 原因是: 第一人称代词可能会使读者认为文章带有主观意见,而科学必须是客观的。 但实际上,科研写作中并没有反对使用第一人称的通用规则。 《有说服力的科学》( Eloquent Science )一书作者,Dr. David Schultz 他先后查阅了一些关于撰写研究论文的书籍,发现几份撰写学术论文的指南竟然主张在科学写作中使用第一人称。 如在《如何撰写和发表科技论文》( How to Write and Publish a Scientific Paper )中,Robert Day 和 Barbara Gastel 写道: Because of this , the scientist commonly uses verbose (and imprecise) statements such as “It was found that” in preference to the short, unambiguous “I found.” Young scientists should renounce the false modesty of their predecessors. Do not be afraid to name the agent of the action in a sentence, even when it is “I” or “we.” 正因为如此(避免使用第一人称),科学家通常会使用冗长(又不精确)的语句,如以“It was found that”代替简要而明确的“I found”。 新一代的科学家应该放弃前辈们虚假的谦虚。 谁是动作的主语,大方写出来,即使主语是 I 或 we。 又如《科技论文写作的艺术》( The Craft of Scientific Writing )中所解释的,全球很多知名科学家在写作时都使用过第一人称: Einstein occasionally used the first person.... Feynman also used the first person on occasion, as did Curie, Darwin, Lyell, and Freud. As long as the emphasis remains on your work and not you, there is nothing wrong with judicious use of the first person. 爱因斯坦偶尔会使用第一人称....费曼在某些场合也采用了第一人称,而居里夫人、达尔文、莱尔和弗洛伊德也都这样做过。只要论文的重点集中于研究本身,而不是个人,那明智地使用第一人称便也没有什么不妥的了。 或许写作中使用第一人称的最佳理由之一就如《科学编辑的肥皂盒》(T he Science Editor's Soapbox )所说: “It is thought that…” is a meaningless phrase and unnecessary exercise in modesty. The reader wants to know who did the thinking or assuming, the author, or some other expert. “It is thought that…”是一个毫无意义的短语和不必要的谦虚。读者们想知道某个想法或假设具体来自谁,到底作者自己还是其他专家? 当然,反对使用第一人称的也不是没有。 《科学家论文写作手册》( The Scientist's Handbook for Writing Papers and Dissertations )指出,当需要传达“基于同样的证据,所有人都会得出同样结论”这一信息时,是需要用第三人称的,此时用第一人称并不合适。 《良好的写作风格:科学与技术写作》( Good Style: Writing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也反对使用第一人称,表示“科研论文读者感兴趣的主要是科学事实,而不是该事实背后的某个人”。当然,该书也指出,科研论文中某些观点也有必要使用第一人称来明确是由谁实施了具体的行动。 Dr. David Schultz在《有说服力的科学》( Eloquent Science )中总结道:只要保持谨慎克制,以清晰表达为目的,第一人称用在科研写作中是可以接受的。 换言之,无需严格避免第一人称,但也不能滥用导致满篇都是 I 或者 we 。下面两例就十分适合用第一人称: 在描述非标准的假设时:Unlike Day and Gastel, I assumed that… 解释个人的行为或观察:We decided not to include… 最后,你应该遵循相关领域的惯例,特别需要确定的是,你有意投稿的目标期刊是否明确禁止第一人称的使用(少数期刊有此项规定)。 意得辑| 7.26-8.25日暑期大促,即将收尾! 论文服务详见官网 www.editage.cn 或 扫码关注 【SCI发表辅导】 获取源源不断科研干货!
个人分类: 学术讲座|5871 次阅读|0 个评论
论文关键词怎么写出“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editage 2019-8-19 18:50
关键词,顾名思义,即论文的关键信息,不仅体现论文主要内容,更重要是,让你的论文更容易被搜索到,从而提高文章被引用的次数。 许多时候,标题并不足以让论文被快速搜索到。比如,一篇名为 New approaches to the treatment of diabetes 的论文中提及了某种治疗效果很好的草药。虽然标题并不包含该草药的名称,但如果在关键词的部分被提及,那么其他研究该草药的科研同行就能更快速高效地找到这篇文章。这种原理,和互联网的“搜索引擎优化”(SEO)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这里,我们罗列一些选择论文关键词的简短贴士: 首先假设自己是其他科研同行,想象他们会通过哪些关键信息找到你的文章,一 一罗列出来。 标题中的词语会默认进入索引,所以不用优先列入关键词。 某些重要关键词会有不同的说法。 例如,论文涉及脊椎疾病(spine disorders),标题中已经提及该词,那么关键词部分可以添加其他可能的说法,如: spinal cord、vertebral column、backbone 等。同时,还需要考虑行话里常用的缩写或简写。 考虑和主题相关的“周边”词语, 如果论文是关于心脏疾病(heart diseases),就可以把 stroke, circulatory system, blood 列入关键词。 考虑论文内容是否有特定环境,包括地理、气候等。 例如: semi-arid tropics、the polar region、coniferous forests。 考虑科技成果潜在的应用领域, 比如: organic farming, treatment of cancer, long-term preservation, energy efficiency。 考虑某些尚待解决或存在争议的话题: climate change、air pollution、sustainable development、genetic engineering。 实验材料和技术也可以作为关键词, 例如: HPLC、alkaloids、x-ray crystallography、animal dung。 注意期刊对关键词间标点使用的要求, 比如: 分号或逗号。 意得辑| 7.26-8.25日暑期大促,即将收尾! 论文服务详见官网 www.editage.cn 或 扫码关注 【SCI发表辅导】 获取源源不断科研干货
个人分类: 学术讲座|4181 次阅读|0 个评论
IF影响因子:是好还是坏?
热度 3 editage 2019-8-16 11:22
背景及定义 影响因子计算需要以下项目: (1)在期刊 X 在过去二年发表的文章数(例如,2012和2013年)在隔年(在这种情况下是2014年)被 Web of Science 索引出版物所引用的次数 (2)期刊 X 在相同的两年间所发表可引用的文章总数。然后将 1 除以 2,得出的数字是期刊 X 在 2015 年收到的 2014 影响因子。IF 一般在六月份公布,是在该特定的两年期间内发表的文章所收到的平均引用数。 影响因子第一次是由 Eugene Garfield 在 1955 年《科学》杂志中提出,他当时并不知道 影响因子会成为一个多么具有争议性又重要的指标 1 。1960 年,Garfield 创办了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The 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ISI),之后在 1992 年被Thomson Scientific Healthcare收购。ISI 从 1977 年开始发布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内含影响因子),作为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SCI)的一部分。Thomson ISI 现所属汤森路透(Thomson Reuters,TR),他们的 Web of Science ® 数据库服务目前索引超过 12,000 本的学术期刊。Thomson Reuters 最近将旗下产品去除“ISI”的名字,不过还是可以听到有些人把他们称为 ISI。 期刊编辑确实有保持高影响因子之类的压力,但基于几个原因,大多数人还是希望自己的期刊参与其中。对主编(Editors-in-Chief)来说,影响因子是一个极为重要且有用的工具,可以通过引用数来展现他们的工作质量,向世界表明他们将科研出版守门员的角色扮演的有多好。对于出版商来说,影响因子可量化衡量旗下各种期刊的表现。对于科研作者,将自己的工作发表在高影响因子期刊可以帮助提升科研职涯。对于责任编辑(Managing Editor),则可以展现期刊有多健康,策略方向是否正确。 期刊如何取得影响因子? 加入 Web of Science 的条件 期刊在取得影响因子之前,必须被 Web of Science 下的三个指标中其中之一所收录: 科学引文索引扩展版(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TM ,SCIE) 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SSCI) 艺术与人文科学引文索引(Arts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 ® ,AHCI) 汤森路透网站上列有期刊收录流程,James Testa 的文章也提供相关的说明,James Testa 是汤森路透编辑发展和出版商关系部门的副总裁,他的观点早先也收录在与 Wiley Exchange 的访谈中。为了了解这个流程,本文的作者之一(D.B.)今年早些时候也与 Testa 先生电话交流过。 这三个 Web of Science 指数都使用相同的标准衡量期刊: 引用率,及时性,国际重要性,英语文本等 ,但期刊的优点则根据引用类别的需要进行具体评估,例如,自然科学的引用率无法与人文科学引用率进行比较。 根据引文分析,被 Web of Science 索引的出版物以发表“显著的学术成果”著称,虽然数量每年不同,每年都有好几千家期刊申请收录,期能从知名度和观感中获得好处。不过申请加入 Web of Science 需要周全的准备。汤森路透的编辑一直在评估申请新加入还有目前已被索引的期刊,整年不停新增和删除 Web of Science 中期刊。共有九位编辑决定是否接受期刊申请加入索引,最终能收到影响因子,这些编辑都是自己所管理的文献领域中的专家,许多人都拥有领域的教育背景。根据 Testa 表示,汤森路透的编辑每年大约收到 3,000 家期刊的申请,在 2012 年,其中约有 10% 至 12% 经过评估期刊被接受收录在 Web of Scienc 中。 申请加入 Web of Science Web of Science 的收录竞争激烈,想要替自家期刊递交申请的人必须要熟知流程。Web of Science 优先保留给发表原创研究和文献综述的同行评审期刊。 申请文件应包括带有期刊名称、编辑姓名、出版目标与范畴还有期刊卖点的申请信。汤森路透将审查连续三期的期刊,但不会去看过去的期刊。根据 Testa 的说法,期刊应该要有新东西,关注特定主题,有自己独特的市场,并有足够的投稿足以及时出版。 审核标准中最重要是 时 效性 ,期刊应根据订定时程出版期刊。另一个主要条件是 引用潜力 。汤森路透编辑必须衡量期刊的内容是否会被引在适当的水平,并分析该期刊与已收录的同领域期刊的关系。 引用分析至少发生在两个层次。汤森路透寻找这个期刊收到引用,就像影响因子和/或总引用数代表的意思。对于新出版还未有引用记录的期刊,分析师会研究发表作者和编辑委员会成员的引用记录,藉此了解期刊是否能够吸引领域内已有科研贡献的学者前来投稿。 根据 Testa 的说明,整个评估包括期刊的出版标准审查(时效性、访问的内容、英语语言、同行评审)、编辑内容(创新内容、竞争对手比较)、国际化程度(作者、编辑、编辑委员会需有国际化组成)、引用分析。根据 Testa 所言,知名的单位支持确实能影响期刊的审查,但期刊必须符合上述的收录条件,任何游说行为将不利于申请。 遭到拒绝的期刊,必须要等两年才能重新申请,如果两年后的申请又被拒绝,之后的四年都不能再申请,以此类推。 期刊如何能提高自身的影响因子 一旦期刊有了影响因子,大多数编辑都希望能够提高。在我们与 James Testa 的谈话中,他建议期刊编辑不要想着如何提高影响因子,而是想想如何改善期刊。如果期刊成功了,高影响因子自然会来。 当问到高影响因子对期刊有什么好处,Testa 强调编辑不应该把影响因子本身视为利益,相反地,影响因子是个工具,用来衡量编辑是否已经成功打造质量更好的期刊,也就是说,好处是杂志本身。 影响因子的使用和滥用 Testa 指出一个常见的影响因子的误用,包括研究机构和大学在内,人们有时把影响因子用来评价作者或文章,虽然事实上作者可能会也可能不会对期刊的影响因子有任何影响。尽管如此,在一些欧洲国家,学术职业生涯取决于以影响因子为基础的评价指标。在捷克,要成为教授的条件包括发表论文在有影响因子且排名顶尖的期刊上(根据期刊的影响因子计算点数),然后是同行评审过但“无影响”的文章、书籍章节、国内的同行评审期刊、会议摘要等,在捷克和斯洛伐克的大学,各校的规定各有不同,但多半要求 10 到 15 篇有影响因子以及特定引用数的文章。教授候选人必须在自己的发表记录中列出杂志的影响因子,并提供自己论文的完整被引清单。诸如此类的做法,影响因子几乎在欧洲许多国家成了科学家和编辑的诅咒。由于必须在有影响因子的期刊上发表的巨大压力,一些作者开始做出各种形式的学术不端行为,比如说将科研毫不相关的人列在作者名单中。欧洲期刊的影响因子低于美国期刊,深受作者发表在美国或加拿大期刊的趋势所苦,许多科学家也都倾向参与美国主导的科研项目。 影响因子的使用(和滥用)方式各有不同。例如,在捷克年度评价系统会记录由国家基金单位资助科研项目的产出成果。研究论文也是以发表期刊所有的影响因子排名(重要性)进行评价,根据各期刊的影响因子使用复杂的系统给文章计“点”。至于其他类型的出版物,书籍可以得到一些点数,经同行评审发表在没有影响因子期刊的文章在这个体系中得到的点数最少。这种发表压力产生一种后果,国内的专业期刊从业人员获得较少来自大学的作者投稿,类似这样的期刊生存困难。学术界需要“能得到点数的论文”来取得基金申请和职涯发展。在基金申请中,作者要列出他们发表的文章以及期刊的影响因子,那些影响因子不够高的申请甚至不会被评委列入考虑。因此延伸出一些荒谬的行为,如果有人提出了不得了、完全创新的研究思路,但没有发表记录的支持,TA 便没有机会在这个体系中获得基金。然而,如同 2001 年诺贝尔奖得主 Tim Hunt 在 2014 年欧洲科学编辑协会(European Association of Science Editors,EASE)会议上所说: 「发现不能被计划,它们只是发生了。」 (Discoveries cannot be planned; they just occur.) 作者会操作影响因子,在基金报告中使用累积的影响因子,这些作者不过把某个基金项目中所有文章的影响因子加总起来,然后得到一个好看的影响因子,比如 75 之类的。有些欧洲科学家甚至会在自己的履历上呈现累积的影响因子。一般人可能不知道这个数字是如何代表研究项目的真正重要性 - 它是如何帮助科学进步?将这些新知识运用在日常时间中,能够节省多少纳税人的钱?促进人类或动物健康的新指标是什么?有什么新的方法种植水稻或藜麦,满足数以百万计的人的粮食需求? 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期刊编辑, 编辑们为了追逐影响因子而做出不端行为来膨胀期刊影响因子 。例如,他们会要求作者引用期刊发表的论文时才接受发表,这样是大家所称的强制引用(coercive citation)或过度自引(excessive self-citation)。Testa 指出,另一个被汤森路透称之为“citation cartel”的滥用行为,同属一个领域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期刊互相同意增加引用彼此的文章。Testa 表示这些做法让影响因子失去意义,影响因子是衡量一个期刊与领域内文献的关系,如果它只受到领域里其他单一期刊的影响,那么影响因子的用处就减少了。汤森路透很清楚这些“手法”,当他们发现任何期刊使用这些手法,很可能会打压期刊的影响因子,一般来说为时两年,汤森路透过去曾经会把期刊从 Web of Science 中剔除,但已决议反对这项惩处,现在他们让出版商知道原因,然后打压期刊的影响因子。出版商可以提出抗议,然而实际上,当汤森路透开始行动打压影响因子时,代表汤森路透编辑已经花了很多时间检查数据,他们从来没有收回类似的决定。 Golubic 等人的研究发现,这些发展显得有些滑稽,他们发现在《自然》的被引文章中,有极大部分不是原创文章,而是信件、评论、或社论等类型的文章,占 2004 年发表的 5,193 篇文章的 63%。虽然这个发现令人惊讶,但信件和评论经常提出有趣的观点和创新的想法能吸引引用。 毫无疑问,科学出版在过去的几年里发生了变化,部分原因是由于作者感受到的影响因子压力。例如,在 1970 年代初,国际科学期刊 Acta Veterinaria Brno 和 Veterinarni Medicina 很少拒稿,作者会提出重要的问题,好好准备自己的论文,(没有当今搜索引擎的情况下)精心收集和准确地罗列参考文献,并完整指出对科学知识的贡献。但自 2000 年以来,或许是因为工作压力的增加,违反发表道德的不端行为诸如抄袭或试图重复发表发生的情况越来越频繁,目前,大量投稿被拒的原因有许多:缺乏新意、没有假设、论文准备粗心、琐碎的研究结果、文献引用不准确或缺少等。 影响因子是期刊评价的重要工具。科学家之间普遍有共识(科学评估机构之间比较少),在评估项目基金、单位或科学家时,影响因子不该是单一指标。科学家对影响因子的批判声音越来越大。《自然》最近便发表了一篇撰写精美简介的声明,在这篇一页的声明中,作者写道: 「当我们相信自己要被这样愚蠢的标准评判,我们就会用愚蠢的方式来应对。」 那么,如果我们希望我们的期刊有好的影响因子,该向作者和编辑要求什么?要促进影响因子,积极的榜样会是什么意思? 给科研作者的建议 作者在看待影响因子时应该要有这样的概念:“我们必须要知道,期刊有好的影响因子,是因为编辑和审稿人的细致的工作,挑选和改善好文章,带来了好科学,而不是反向操作,也就是说, 一篇文章是好的并不是因为它被接受发表在高影响因子期刊上” 。对于编辑选中的论文,它必须是奠基于广泛的批判性阅读和思考,有坚实的假设,和一个得到答案无比重要的问题,此外,作者乐于根据审稿人的建议改善论文。 最重要的是,作者写作是为了让他人阅读,这句简单的话陈述的是科学的本质。作者写论文的不是为了引用,而是因为他们想传达自己的发现,而且要好好的传达。有许多很棒的资源可以帮助作者准备投稿给学术期刊的好论文。 最近的 Berka 等人所发表的文章显示,一个好的研究问题和“科学学校”只能在刺激的工作氛围和好的的领导下才能产生,这会对稿件质量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有机会发表到高影响因子期刊)。例如,他们发现,团队成员、会议简报、团队的多样性、推荐审稿人的沟通方式与论文质量有正向关系。在一个二到四名成员的小型研究小组中,在研究项目进行时,面对面沟通方式被证明是最有效的。必要时,可以以电话、通过互联网进行语音或视讯会议或电子邮件的形式沟通。这些数据显示,人们对科学的进步负责,比如说领导和教授应该研究项目中适当的时机投入精力团结团队,根据 Shashok 所述,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的好团队可以在第一步就往有效产出论文的方向迈进,避免在发表过程中浪费时间,这个发现更凸显出具有远见的单位领导和完好的研究课题是不可或缺的。 给期刊编辑的建议 对于期刊编辑来说,影响因子是既重要又有用的工具,通过期刊的文章的被引频率,表示他们的工作的质量。编辑希望他们的期刊是高质量的,同时也提高影响因子,算是一种附加价值。由于大多数的编辑是由出版社聘雇,影响因子也具有重要的商业价值。 编辑在期刊还没有影响因子前可以做的事情有很多,教育作者发表更多的创新研究在期刊上,让期刊对作者更有吸引力。世界各地的期刊,即非洲、南美以及来自亚洲国家的期刊,应该申请加入适当的索引。需要更多多样化的期刊,比如一些特殊的领域如民族学、语言学、结构和历史等。全球的期刊编辑要不断改善自己的期刊,并藉由让期刊收录在汤森路透数据库中(并获得影响因子),最终成功地将世界各地更多更多样的科学纳入旗下。显然,不同的文化和传统应在科学上受到尊重。套用 Zetterström 的话:科研工作必须要传播到世界各,保存科学进步的多样性。 崭新的世界 科研出版界在这几年毫无疑问地经历了巨大的变化,这些改变如何影响了影响因子? Online-Early Articles 现在许多期刊都发表 online-early article,在论文经过编辑和排版后的版本在线发表(有些期刊在论文被接受后就立即在线发表),之后才发表在有期号卷号的期刊上。论文一旦在线发表后即可被引用,但如果论文 online-early 的年度跟之后见刊(不管在线或印刷,有卷号的为准)的年度不同该怎么办?这如何影响影响因子的计算? James Testa 解释说,汤森路透偏好简单的情况,也就是文章在同一年 online-early 发表跟见刊,不过,当情况不允许时,汤森路透采集影响因子的方式是引用日期,假设论文 X 在 2013 年 12 月 online-early,2014 年 1 月刊登,论文 Y 在 2013 年在参考文献中引用了 online-early 版本,汤森路透会视引用发生在 2013 年,如果论文 Y 是引用 2014 年 1 月号的期刊,那么这个引用就会算在 2014 年。 仅有在线出版的期刊 不久前,“期刊”都还是只印刷在纸本上的文章,不过现在不一定是这么回事了。根据汤森路透网站提供的资料显示,没有实质印刷版本的期刊也可以有影响因子。如同本文前面说述,汤森路透的编辑要的跟期刊的发行方式无关。 社交媒体 2007年,Chew 等人询问了几位在著名医学期刊工作的编辑如何改进期刊的影响因子。其中一个答案是提高期刊的媒体形象。Testa 透露,当文章发表时,他并没有想到社交媒体,相反他认为该发送邮件通知同事。现在,通过 Facebook、推特(Twitter)、领英(LinkedIn)、博客等社交媒体,文章数量暴增,真的能影响期刊影响因子。让越多研究人员知道你在期刊上发表的文章,就可能收到更多的引用。然而,汤森路透看的是社交媒体已经成为常态,许多期刊也都这样做,如同 Testa 指出的“水涨船高”,随着引用次数速度上升,影响因子也随之提高。然而,在高人类发展指数的国家,如美国和英国,Jamali 等人认为社交媒体的信息和“赞”的数量仅仅是人气的指标,而不是信誉和科学工作的质量。 结论 影响因子的影响力和重要性是不可否认的。Benjamin Franklin 说:「如果没有持续成长和进步,提高、改进和成功这类的词就没有意义了。」所以,编辑也该争取让他们的期刊持续成长和进步,一旦能够实现,影响因子将跟随而来。 意得辑暑期大促 —— 论文润色7折起,享免费查重 详见官网 www.editage.cn 或 扫码关注 【SCI发表辅导】 获取源源不断科研干货
个人分类: 学术讲座|9927 次阅读|7 个评论
跨学科研究常见的一些问题
editage 2019-8-15 14:07
案例 今天要分享的是一篇关于崭新子宫颈癌诊断技术的论文的故事,这篇论文投稿到一间妇产期刊后,在技术审查阶段被拒稿了,期刊编辑给出了 2 条意见: 研究课题过于专门,与期刊的领域范畴不符 前言里的“研究背景不足”,引用的文献与研究主旨无关 作者与我们联系,希望通过意得辑的发表协助服务找到合适的目标期刊,解决以上问题。 补救措施 我们的论文发表专家评估文稿后,发现研究主题新颖,结论也有出色之处,但当然有需要改进的地方,表达研究的方法可以更到位,于是我们为作者找出论文里的问题: 研究主题含糊 作者没有引用部分相关文献 作者没有在讨论部分分析研究结果,或者与已发表的相关文献进行比较,反而提供了一些无关的信息 论文结构松散,需要重新编排 意得辑专家协助作者找出研究的要点,并提供论文架构与内容改善的建议。 我们的论文发表专家还给作者推荐了 合适的目标期刊 ,这篇论文探讨子宫颈癌,横跨妇科和肿瘤学两个领域,研究关于专门诊断子宫颈癌的技术,我们认为论文最切合以女性生殖系统癌症为主题的期刊,从而挑选一份合适的肿瘤学期刊,确保找到那一小群最能从这篇论文得益﹑对这主题最感兴趣的读者,因此,评估论文是否适合吸引广大读者,还是一小群特别关心专门学科领域的人特别重要。 总结 如果研究课题横跨两个学科领域,要注意认清研究主旨,而论文要围绕主旨开展。 撰写跨领域论文时要思考以下的问题: 这个研究对哪些人最有利? 期刊的读者类型跟您所想的目标读者是否一致 阐述研究课题的方式能够吸引目标读者吗? 编排文章时,是否使用已发表的相关文献带出您的关键研究结果 意得辑暑期大促 —— 论文润色7折起,享免费查重 详见官网 www.editage.cn 或 扫码关注 【SCI发表辅导】 获取源源不断科研干货
个人分类: 学术讲座|3781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工智能如何推动科学与研究?
热度 1 editage 2019-8-14 13:31
人工智能已经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几乎所有人都接触过人工智能。无论是在社交网络平台上弹出的产品推荐,还是与之互动的聊天机器人。简单地说,人工智能指的是:任何机器,如果表现出人类特有的行为,那么它的行为方式就会被认为是智能的。 各行各业都在探索人工智能,因为人工智能有望大幅减少繁重任务花费的时间,而且还能模拟人类智能得出结果。因此,人工智能引起了科研人员的极大兴趣,因为它有可能改变科学发现的进程。虽然人工智能在研究领域的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但人工智能为研究人员提供的选择和可能性似乎无穷无尽。 数据分析 多年来,不同领域的研究人员不断提升数据的生成与储存能力,数据量也累积到前所未有的量级。有时,研究人员很难分析大量的数据以得出模型,获得重要参考依据。而人工智能提供的深度学习技术,可以很大程度上减轻研究人员的数据分析的工作量。英特尔人工智能产品组副总裁 Gadi Singer 表示, “ 如果用足够的例子训练深度学习系统,对结果的预测会趋于更加精确。按照这样的效率,可以把数小时或几天变成秒。 ” 新发现 将人类智慧和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技术相结合,即模仿人类智慧的人工智能学习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开发未曾探索过的领域。Singer 说,新的机器学习方法“正在处理几乎无穷无尽的领域,就像人类 DNA 中所有可能的突变一样。”因此,科学领域的自动化可以使得一些大型实验有效运行。有趣的是,制药公司也在使用人工智能“从学术论文和其他书面材料中提取信息,这可以提出新的假设并进行测试。”这将帮助发现更新更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法等。在一些曾被认为困难的领域,人工智能正显示出巨大潜力。 期刊流程 学术出版是研究工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大多数期刊编辑和同行评审员关心的问题之一是能否在稿件中发现不一致性,比如:数据、统计、参考文献和图表。此外,检测剽窃或查重也是稿件评估的重要环节。人工智能此时就能发挥总用,并可以帮助标记效率和精度上的不一致性。 在科学发现和出版的一些领域,人工智能已经从概念阶段转向实际应用。让我们仔细看看。 进行文献综述 数据是任何研究的基础,研究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步骤是查阅现有的文献。由于已发表文献的数量呈指数级增长,进行文献综述通常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基于人工智能的文献检索工具正在帮助研究人员快速高效地完成这项任务。例如,当计算机科学家 Christian Berger 开始研究自动驾驶汽车算法时,他意识到,他必须筛选逾1万篇研究论文。要是没有人工智能工具 Iris.ai,他可能要花上几个月的时间,但最终他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完成了这一任务。Iris.ai 匹配了数千个文档,并按主题对它们进行分类。 协助杂志流程 期刊需要处理大量稿件,这使得人工智能非常适合这个领域。期刊编辑的工作包括验证稿件的可信度,以及为论文确定同行评审员。编辑们渴望利用人工智能工具识别合适的同行审稿人,管理提交的文章,甚至对论文是否接受做出决定。事实是,一些编辑器已经将人工智能工具用于这些任务。几个月前,同行评议平台 ScholarOne 宣布与人工智能软件公司 UNSILO 结成伙伴关系,为编辑提供“决策支持功能,提高论文筛选能力,有望节省数百万小时的同行评议时间”。“因此,人工智能将简化编辑和审稿人所面临的问题,使期刊出版更快、更高效。 使用人工智能有什么局限吗? 虽然人工智能被许多人视为科研领域的未来,但它是否有局限性?一些学者设想自动化科学的未来,但计算机科学家 Christian Berger 警告说, “ 盲目使用任何研究引擎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 因此,尽管人工智能可以支持科学发现,但它仍需要人类的洞察力来判断人工智能生成的结果或分析。此外,人工智能工具和软件是有成本的,这些昂贵的工具可能只有少数研究人员能够使用。 自动化科学倾向于传达这样一种观点,即得出的推论是公正、准确和可靠的。然而,在一些期刊出版过程中滥用使用人工智能可能会有一些问题。在讨论同行评审过程中人工智能的应用时,作家兼编辑 Douglas Heaven 认为, “ 利用现有论文进行训练的机器学习工具,可能会强化同行评审中存在的偏见 。” 因此,即使对人工智能的依赖可能会增加,人类的干预和决策将会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尽管面临挑战,人工智能仍然被认为是科学发展的未来趋势,可以引领科学达到新的高度。 参考资料 The AI revolution in science How i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hanging science? Will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evolutionize medicine or amplify its deepest problems? AI could fix science's greatest modern time waster The big picture: Even scientists are being automated Automated research: How AI will speed up scientific discovery How AI technology can tame the scientific literature AI peer reviewers unleashed to ease publishing gri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Set for Big Role in Scientific Technical Publishi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pplications in scientific publishing The Impact of AI on Academic Publishing Could AI Help Reform Academic Publishing? 意得辑暑期大促—— 论文润色、翻译7-9折~ 详见官网 www.editage.cn 扫码关注 【SCI发表辅导】 获取源源不断科研干货
个人分类: 学术讲座|4188 次阅读|1 个评论
快速有效确定SCI 论文题目的3个小技巧
editage 2019-8-13 12:30
研究论文题目是审稿人、期刊编辑或读者第一眼会看到的东西,也是他们决定对这个研究是否感兴趣的要素。因此,对科研作者来说,写出一个能清楚表达研究方向的题目是必不可少的,同时题目还要能吸引期刊编辑、审稿人以及读者想要继续读下去。 下面是一些撰写 SCI 论文题目的技巧: 1. SCI论文题目应该简明扼要,抓人眼球 一个好的论文题目可以简洁清晰地告诉读者这是什么研究。题目中不该有不必要的细节:例如,在论文题目中不需要实验样本数、控制做或使用的仪器细节,除非这些信息跟研究内容相关。作者常常使用主动或者直接的动词,例如 “x causes y”并非“y is caused by x”)。除此之外,好的论文题目一般在 10 到 12 个字之间,如果你的目标期刊对论文题目有严格的字数限制,要更特别注意。太长的论文题目会使读者分心,忽略重要的细节,比如说: ✘ Drug XYZ has an effect of muscular contraction for an hour in snails of Achatina fulcia species ✔ Drug XYZ induces muscular contraction in Achatina fulcia snails 2. SCI论文题目应该包含相关的描述性关键词 大多数有效的研究论文题目会包括所有或部分的研究关键词。还有,定义研究本质也很重要的。一个方式以读者的视角,试想他们会用什么搜索词来寻找文献。下面例子示范含有重要关键词并传达研究重要性的题目: ✘ Effects of drug A on schizophrenia patients: study of a multicenter mixed group ✔ Psychosocial effects of drug A on schizophrenia patients: a multicenter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3.避免使用读者无法理解的缩写或者术语 除非是像 AIDS 或 UNICEF 这类广为人知的缩写,否则不该在论文题目中使用缩写。罕为人知的或者高度专业的缩写会让读者无法立刻理解,导致读者对你的研究不感兴趣,请看下面示例: ✘ MMP expression profiles cannot distinguish between normal and early osteoarthritic synovial fluid ✔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protein expression profiles cannot distinguish between normal and early osteoarthritic synovial fluid 意得辑暑期大促—— 论文润色、翻译7-9折~ 详见官网 www.editage.cn 扫码关注 【SCI发表辅导】 获取源源不断科研干货
个人分类: 学术讲座|6668 次阅读|0 个评论
6大最棘手的投稿难题,你曾否遇到?
editage 2019-8-7 21:36
确实,在论文投出去之后到发表这中间,有许多网站上不会写出来的步骤,只能依靠有经验的人传授,或是上网寻找大神解惑。 科研小白有可能不清楚审稿人和编辑的职责有何差别,以至于很多时候无法判断如何正确地进行应对,或是在不同阶段该如何与期刊进行沟通。 问题在哪? 首先,我们简单来看下论文投出去后一直到第一次出结果会经历哪些过程。 期刊在收到稿件后,会先进行初步审查,了解论文是否符合期刊的收稿范围,内容是否具有科学价值,在论文通过审查后,就会进入最令人忐忑不安的同行评审。 审稿人是期刊邀请的外部专家,他们对论文进行评价,提出详细的反馈与建议,同时对编辑决策做出建议,例如推荐接受、修改或拒稿,而编辑在收到所有审稿报告后,便会根据论文内容,结合审稿报告与自己的看法做出决定。 在这个过程中,最让科研作者不知所措的情况有这下列这 6 种: 1、审稿人的意见互相冲突 。 同行评审一般都是两位以上审稿人,而审稿人通常会对论文提出不同的看法,例如两位审稿人建议小修,而第三位审稿人建议拒稿,这是因为审稿人对自己有怀有偏见吗? 虽然审稿偏见有时候确实存在,但将审稿人意见互相冲突视为偏见是错误的假设。不论审稿人给出的建议是什么,最终决定权在编辑手上,而编辑会在衡量过审稿意见后做出决定,如果编辑实在拿不定主意,就会再找别的审稿人,或是与编辑部其他同事讨论。 因此结果出来后,如果看到审稿人给出的建议和编辑的决定并不一致,也无需太过惊讶。 2、审稿意见太过偏颇。 同行评审机制虽然是发表期刊中必不可少的阶段,但并非没有缺陷。由于评审也来自同行,有时候无法完全避免偏见,在激烈的竞争下,也会出现审稿人对会威胁到自己的工作的论文给出负评。 除此之外,很多作者都会反映审稿意见太过模糊,有时候甚至会出现语气或用词不当等现象,我们总是强调与审稿人沟通时需要谨慎有礼,但如果你确实遇到审稿意见极度不合理的情况,还是可以向期刊编辑投诉。 3、面对差评 。 收到投稿结果总让人心跳加速,打开审稿意见时更让人忐忑,如果审稿人提出的意见都很温和,也不难修改,就能松一口气,但如果出现了特别挑剔的审稿人,即使是只有一位提出了特别刁钻的意见,作者还是会担心,这是不是要拒稿的节奏? 乍见差评时,心里一沉是很正常的,但不要太过悲观,有审稿人提出差评并不代表编辑会拒掉你的稿件,因为审稿人的建议与编辑的决定不一定总是一致。 4、修改重投会遇到同一位审稿人吗? 一般大修的稿件有很大的机会进行另一轮审稿,小修不一定,但也会有再度送审的可能,作者经常会问的问题是:会不会交给同样的审稿人? 很可惜这没有标准答案,因为决定权在期刊编辑手上,编辑在收到修改稿后,可以决定是要自己审查,根据作者回复的内容做出决定,也可以选择将稿件再送交另一轮审稿,即使决定送审,编辑也可以自行决定要找同样的审稿人,或是邀请新的人审稿。 当然找同样的人审稿会比较节省时间,但若是编辑希望有不同的观点,就会再找别的审稿人。 5、拒稿修改后,该重投还是改投? 拒稿固然令人伤心,但有时编辑会在拒稿信中欢迎作者在修改后重投,这个重投会算是新投稿。那么,问题来了,到底该不该重投? 大部分的拒稿修改表示有很多的工作需要重做,而既然是新投稿,也表示所有的流程要再重新来过一次,更没有保证会发表,是否值得重投? 就我们的经验来看,如果作者有办法根据审稿意见进行修改,即使稍微费事,还是值得重投,因为编辑会提出修改重投的邀请,表示对论文有一定的认可,如果作者能好好修改提升质量,是有发表机会的。 即使最后选择改投,也还是建议采纳审稿意见进行修改,让论文以更好的状态去见下一批审稿人,提高发表几率。 6、可以对编辑决定提出申诉吗? 对编辑决定表示不服? 等等,先深呼吸一口气,好,再一次,冷静下来之后再看一次,编辑决定确实不合理,再考虑提出申诉。 准备申诉时,必须要对编辑所提出的拒稿原因提出具体反驳事证,礼貌当然也要注意,不卑不亢地叙述你认为拒稿不合理的原因,并附上相关例证支持。 意得辑暑期大促—— 论文润色、翻译7-9折~ 详见官网 www.editage.cn 扫码关注 【SCI发表辅导】 获取源源不断科研干货
个人分类: 学术讲座|3414 次阅读|0 个评论
论文发表加快200%!关于快速发表的二三事
editage 2019-8-6 10:59
“ Every day that you wait is a day that people die. ” —— 威尔康奈尔医学院神经学教授 Gregory Petsko 博士如是说。 传统发表涉及论文提交、同行评审、论文修改和出版,整个过程需要好几个月,而时间长短还会根据研究领域、审稿人是否有空、期刊的出版频率等因素而改变。 时至今日,科研发现、出版和研究人员的职业发展与质量和速度息息相关。尤其在像免疫学或临床研究这些领域,即时发表能影响医疗保健关联的重要发展,传统的发表程序可能无法及时共享科学发现。 为了响应减低延迟发表的需求,部分期刊和出版商已经开始提供快速发表(rapid publication),快速发表是发表的快速通道,保证你在投稿后数天或数周内得到期刊的决定(或甚至见刊出版)。 快速发表期刊如何做到快速出版? 传统出版模式中步骤最密集的阶段是同行评审、修稿或定稿。 大多数快速发表刊物选择发表后同行评审和开放获取来减少时间延迟和管理大量投稿。在初步提交后,论文会经过初步筛选,检查基本精确度、相关性、原创性、抄袭、与期刊范畴的匹配度等,通过筛选论文会以未审查版本在线出版。 论文会在发表后才进行评审,然后审稿意见会与论文一起发表。有些期刊将论文发表在开放平台上,例如 PubPeer 或 Publons,邀请广大多元的读者群一同评论,此外,有些刊物选择开放同行评审,其中审稿人身份是公开的。 然后作者可以根据审稿意见修改论文,修订版本会在线出版。大多数快速发表期刊都属开放获取,并以知识共享形式公开内容,允许用户在加注适当引用的信息的情况下免费自由使用内容。 一般来说,期刊或出版商对快速出版会收取更高额的费用,出版商也可以选择让单位或基金规定开放获取的作者减免相关费用。 对于作者的好处 如果你是研究人员,快速发表有以下的好处: 竞争优势: 科学研究是高度竞争的领域,在很大程度上,作为一个研究者你的声誉取决于发表的论文。你能越快发表研究成果,比起其他同行你就越有竞争优势。 减低被抢先发表的机会: 有其他人跟你进行同个研究课题的可能性是永远存在的,抢先发表成果的人能取得优势,让别人用同样的想法获得功劳,或是学术圈所说被“抢走”功劳,可说是研究人员最不想遇到的噩梦。快速发表可以帮助你避免被抢先发表,确保你的想法得到应有认可。 提高基金/博士后申请机会: 发表是取得基金或博士后职位的先决条件。由于这些申请有时间限制,较短的杂志发表周期能帮助你赶上申请期限。拥有个人的发表论文清单势必能加强你的基金或博士后职位申请。 在这个快速变动的环境中提升个人能见度: 短程发表周期也能迅速建立你的发表档案。此外,考虑到越来越多的快速发表刊物选择开放获取,肯定能增加自己在全球的知名度。 提前计划: 期刊的快速回应可以帮助你更好地提前进行发表规划,特别是在遇到拒稿的情况时。 对于出版商的好处 从某种程度上说,出版商也在逐渐远离传统出版模式,从快速出版中受益。 保持领先者姿态:期刊/出版商之间也存在竞争,争相发表研究结果。能够快速发表可靠、原创科研成果的期刊/出版商更可能被视为是领域内最新发展的信息来源。 增加投稿量:让作者花越短时间等待结果的期刊通常享有更好的名声,有可能吸引全球更多作者前来投稿。 提高效率:减少稿件处理时间能帮助期刊实现更高效的生产系统,处理大量的投稿。当然,这意味着快速发表期刊/发行商必须采取能够兼顾质量及速度的程序。 美好的蓝图 快速发表可能是解决冗长期刊决策与出版周期的解决办法。不过,如果你打算选择快速发表的话,还是要谨慎小心。 科研界的竞争与发表的巨大压力也引来了可疑的出版商,他们以保证发表为诱饵,实则意图窃取原创想法。 要进行快速发表,首先要选择正确的杂志,避免落入掠夺性出版商的陷阱。密切关注杂志网站的信息,小心那些华而不实的承诺。 Jeffery Beall 的掠夺性出版商和期刊清单会是很好的参考资料,以此名单为起始,进而了解检验研究质量的过程为何,比如发表后同行评审,权衡传统同行评议和快速发表后同行评议对你的研究有何利弊。 如果你认为传统发表能为你的研究带来更多的价值,那么可以选择传统的发表路线,并耐心等待直到发表成功。 最后,快速发表和发表后同行评审是相当新的趋势,如同大多数非传统学术出版路线的其他方法,它们也受到严密的审查,能对科学发展和交流带来多大的价值仍有待评估。为了避免被快速发表所影响,应先考虑你的研究、职涯能从中获得多少好处,以此为标准决定发表策略。 意得辑暑期大促—— 论文润色、翻译7-9折~ 详见官网 www.editage.cn 扫码关注 【SCI发表辅导】 获取源源不断科研干货
个人分类: 学术讲座|3443 次阅读|0 个评论
直接读博 VS 工作后读博——5个必须考虑的问题
editage 2019-8-4 10:34
在目前的经济和就业形势下读研是否真的提升竞争力?我想再读个学位,条件够吗?有个学位是好的,但是我经济上能承受吗?好吧,这些恐惧和疑虑我都曾经历。但要记住,恐惧不等于事实。我总结了五个问题,每个问题后,我提供了自己的经历和回答。你可以在决定攻读学位之前试着问自己,也许你会做出更适合自己的决策。 一、无缝衔接读博,还是先工作一阵子? 这没有对错之分。不过按照我个人的经历是,工作个几年再去读,因为我也体会到了其好处。我读完本科直接读硕士,之后过了四年才申请博士。这几年间,我获得了国内外的工作经验,受益匪浅。但最重要的,我得到的是时间。这段时间让我可以从头到尾参与一项研究项目,撰写了一篇综述文章,并且发表了一篇论文。这段时间让我尝试涉足非盈利领域,并且意识到那并不适合我。这段时间也让我有了另外一段经历,写了另外一篇综述文章。而这又给了我个机会,在 MaRS Discovery District 公司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最终,这成了我的博士课题。 二、我是否想让自己在专业领域更深入地挖掘? 是否发现了研究的空缺? 有哪些热门课我想深入研究? 对我而言,我找到职业方向很早,所以知道我想尽早地专业化,于是我很快就读了硕士学位。但每个人都不一样。这之后,我的工作经验促成了我的博士选题。这对我而言非常重要。在社会工作领域,我有很多的想法和议题,想要进一步研究,并且有很多合适的研究方法。但更重要的是它们激发我的兴趣,让我迫不及待。换种说法是,是专业选择了我,而不是我选择了它。 三、研究课题、领域、专业是否是我真正“朝思暮想”? 确定科研选题时,必须确保选题是你真正的兴趣所在。你会每天关注该领域的话题吗?就算不工作的时候也是?此外,这个领域是否有一些学术大咖,你很想从他们那里学到更多?你是否在公交车里,晚上熄灯之前还在琢磨研究方法?我就是,而且一直是。这也让我百分百确定,我选择了正确的路。 四、是否有旁人说,也许我适合继续深造? 同样重要的是,得到学科领域内大咖的认可。当我获得更多的研究经验,在大会上做研究报告,与其他科研同行参与活动,有人跟我说我应该继续读博。在专业目标上得到认可的感觉很好,也让我有信心继续努力。如果你的导师对你评价积极,并且乐于栽培你,正说明你有这个潜力。 五、读研是否真能帮助实现个人目标和愿望? 最后,你需要想想你的短期和长期目标。你觉得你在这个领域适合当带头人吗?在学术界?教育界?还是继续进行研究?如果不是,那么这可能并不适合你。在考虑长期职业目标上,你必须不遗余力。或者和亲近的人商量,和朋友喝一杯,问问意见。 当你问了自己这些问题之后,你也许觉得目前还不是时候,那也没问题。也许你觉得很自信,可以踏上申请的旅程了,那非常了不起。何时开始这样的旅程,并没有“一刀切”式的时间,这需要你自己来做决定。 我最喜欢的作家之一是达尼埃尔·拉波特(Danielle LaPorte),我觉得她优雅、富于启迪、有创造性、风趣幽默。当我决定申请博士的时候,她的这一句正是我当时的感触,到今天也是。 “你可以深信不疑但仍然保持些许犹疑。你可以感到害怕,但同时又可以整装待发。” 意得辑暑期大促—— 论文润色、翻译7-9折~ 详见官网 www.editage.cn 扫码关注 【SCI发表辅导】 获取源源不断科研干货
个人分类: 学术讲座|8471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何撰写和发表病例报告
isechina 2019-4-29 09:35
病例报告(case report) 是对一例或数例病案诊断处理的描述和分析,在医学刊物上发表的病例报告实际上是开始从事医学写作的最好的方法之一。病例报告可以为未来的患者诊治提供一丝线索,能从临床上帮到医生很多。 作为一种记录临床观察的方法之一,病例报告能及时提供有价值的信息,特别是关于罕见疾病的信息。它们向医务专业人员展示了同行在类似情况下是如何行动的,从而通过分享最佳做法来帮助决策过程。它们不仅对知识库做出了重大贡献,而且还有助于为研究人员自己的出版履历加分。 然而,写出一个好的病例报告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吸引人的病例。 病例报告的撰写,首先要做好题目的选择,肯定要选择与自己专业有关的临床工作,并能提出你认为是很感兴趣的,在概念上、临床上以及理论上存在的棘手问题。 那么,病例报告应该怎么写呢?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些撰写和发表具有高影响力的病例报告的技巧。 如何撰写临床病例报告? 万变不离其宗。病例报告一般包括四大部分: 摘要、前言、病例介绍、讨论。 DO 应该这么做 1. 把 案例报道 当做 故事 来讲 写病例报告的最好方法是讲故事。 可以按时间顺序排列事件,具体说明你的诊断考虑因素,阐明你的临床决策过程的论据,让你的读者可以跟随病例的每一个发展,并了解为什么你在治疗期间进行了特定的测试或作出某些决定的原因。 2. 注意细节 清楚描述导致鉴别诊断的相关症状和体征,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信息,以便为读者提供你做出决定的背景。你也可以在你的病例报告中写出包括血液检测结果的实际值、处方药的详细剂量或其他应根据情况结果考虑的变量。 3. 关联的情况下 尽量 使用图片 俗话说得好, 一张图片胜过千言万语 ,尤其是对于能够通过图像清晰有效地说明检查结果的病例报告而言。但是,如果没有正当理由,请避免使用图片 - 只有当他们具备关联时才这样做。例如,一个新鉴定的致病微生物的宏观和微观图像是必不可少的, 而你在文中其他地方已经清楚地解释了模型的图片可能是过度的。 4. 制定简明扼要的标题 标题是你病例报告的第一个卖点。因此,你肯定希望它有趣而且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确保你的标题简明扼要,但仍然要引人注目。请看下面一个例子。 一个相当引人注目的标题: Treatment of cerebral mucormycosis with drug therapy alone: a case report 对比另一个很有说服力的标题 Successful outcome of cerebral mucormycosis with drug therapy alone 5. 获得患者的 知情 同意 由于病例报告是对个体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情况的详细描述, 它几乎总是包含可以追溯到相关个人的信息。 因此, 获得来自患者的书面知情同意书 是出版的一个关键要求。记住,你的患者是你完成病例报告的合作伙伴,因此,请务必主动与他们讨论报告,包括明确你将要使用的任何潜在图片,特别是那些能显示或可以识别出患者的图片。 6.突出该病例报道的意义 这是关键所在!这直接决定文章的发表与拒稿。个案报道并不是单纯的陈述治疗效果,更重要的是总结一些对后续临床研究有指导意义或有启发性的内容。临床工作者或其他人看后对他们的工作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及启发等。 DON’T 不应该这样做 1. 在没做准备之前不要写病例报告 如果你的病例不够独特或者不够有趣,那么它很有可能不会被发表。即使你的病例是独一无二的,但是没有充分记录,或者遗漏了某些关键的诊断要素,同样的结果仍然可能发生。这不仅仅是在浪费你宝贵的时间,而且是一个可能影响你将来撰写更多病例报告的阻碍。为了避免这种结果,请在写病例报告之前务必进行仔细研究。 在写作部分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之前,请确保它符合所有必要的特点和要求。 不同期刊对病例报告的格式要求略有不同,建议先列出拟投稿的期刊目录,认真阅读它们对病例报告格式的要求。 2.不要下武断性的结论和夸张的建议 一般结论要论述从病例中获得了哪些启示,可给医生、教师或研究人员提供哪些建议。由于病例报道提供的信息和证据是有限的、其理论是推测性的; 因此,不要下武断性的结论和提出夸大性的建议。 3.未经患者同意,不要 发表 病例报告 在你的病例报告发表时,必须获得患者同意。 忽视这一要求可能会导致严重后果,更糟糕的是,会破坏你与患者的关系和声誉。但是,如果出版此病例报告对社会的利益超过对个人的潜在伤害时, 则在未经患者同意的情况下发布是一种例外情况。例如,当病例报告包含极其重要的公共健康信息, 但患者已经死亡,不可能获得知情同意时,就会发生这种情况。 4.保护患者,不要透露个人信息,患部的图片不应该露出病患的身份特征 保护患者身份也是重要的要求,不可泄漏任何有可能透露出病患身份的信息,尤其要特别注意照片, 患部的图片不应该露出病患的身份特征。 此外,不要忘记, 临床医生不需要,也不应将患者个人信息透露给与病例无关的期刊。 5. 不要面面俱到 少即是多 ...... . 不建议在引言和结论中提供广泛的概述或讨论患者疾病的每个方面。这样做只会让读者分散注意力,让他们无法专注于你想要表达的主要观点。如果你想进行一个有针对性的介绍和讨论,请确保你的病例报告只提到与这些要点相关的关键信息。 作者需要确保文章里包含所有的相关细节,剔除不必要的内容。 病例报告在哪里发表? 往往期刊们还是向简单粗暴的影响因子屈服了, 最明显的受害者就是单个病例报告。 发表病例报告不是那么简单,因为有些期刊不愿意发表这类文章,但是也有一些期刊专门发表临床病例报告,比较有名的有:国外的 BMJ Case Reports、Cases Journal、Journal of Medical Case Reports 和 Radiology Case Reports。 其他还有: 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al Case Reports、Annals of Clinical Case Reports、Case reports in medicine、Case reports in urology、Case reports in cardiology、Case reports in surgery、Case reports in oncology、Case reports in radiology、Case reports in orthopedics、Clinical Case Reports、International Medical Case Reports Journal、Journal of Medical Case Reports、Oxford Medical Case Reports、Respiratory Medicine Case Reports、SAGE Open Medical Case Reports 等。 BMJ Case Reports 是世界上最大的单体病例报告库以及简明的同行评审病例报告合集,涉及多个学科的丰富病例,致力于帮助医疗工作者、研究者和其他相关人员获得临床常见病与罕见病的重要信息。该合集是全球容量最大的网络病例报告平台,目前已发表了来自70多个国家的超过15000篇病例报告。 一流综合性医学期刊也设有病例报告专栏,发表病例报告。病例报告是全球医生分享处理困难病患经验的方式,这对临床工作者来说很有参考价值。 大家在投稿前,不妨先在期望发稿的目标刊物中找找是否有类似的专栏存在,千万不要轻视病例报告类研究对临床护理发展的推动作用,明确目标后再投稿,以免耽误大家的宝贵时间。    参考文献: https://www.elsevier.com/connect/authors-update/the-dos-and-donts-of-writing-and-publishing-case-reports http://www.sohu.com/a/165143251_564028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73924-989736.html
个人分类: 论文写作|10291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的科学网博文走进中日报刊
热度 9 ninglz 2018-9-29 17:19
我的 科学网博文 走进中日报刊(更新中.....) 我的科学网博文走进日本《中文导报》(更新中......)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50818-1116411.html 博文被《西安理工大报》发表(更新中....)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50818-1116053.html 四篇博文被《教育》杂志发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50818-1119214.html 四篇博文在《高等工科教育》杂志发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50818-1121360.html 两篇博文入选《留日学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50818-1126474.html 博文在《教育科学》、《科技资讯》杂志发表(更新中.....)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50818-1142653.html 博文入选《中国教育改革论丛》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50818-1135035.html 两篇博文被《环境与生活》杂志发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50818-1082902.html 我在科学网的博文走进《少年科学画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50818-1015743.html 我在科学网的博文走进《中国医学人文》 杂志中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50818-1015726.html 在日本中文报纸上发表的部分文章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50818-1131951.html
个人分类: 新闻|6170 次阅读|18 个评论
在日本中文报纸上发表的部分文章
热度 12 ninglz 2018-8-31 04:54
在日本中文报纸上发表的部分文章 《中文导报》上发表的文章 贺年卡,《中文导报》总 172 期 留日心路,《中文导报》总 180 期 馅饼,圈套与陷阱 -------- 在日生活感受,《中文导报》总 188 期 走出日本盒子,《中文导报》总 245 期 由我的黑人朋友说起,《中文导报》总 267 期 葱葱新苗 ------ 郁金香,《中文导报》总 272 期 我是小小编辑长,《中文导报》总 274 期 身边的同胞朋友,《中文导报》总 300 期 培养孩子建立自信,《中文导报》总 305 期 异国他乡过春节,《中文导报》总 309 期 皇皇驾到,《中文导报》总 353 期 逛跳蚤市场,《中文导报》总 358 期 开心的年夜饭,《中文导报》总 363 期 主妇人生,《中文导报》总 373 期 黄金周出摊 ------ 模拟店,《中文导报》总 375 期 小小菜园 -------- 播种希望 收获友谊,《中文导报》总 384 期 爱屋及乌,《中文导报》总 398 期 “归化”不需要别人认可,《中文导报》总 401 期 难忘今宵,《中文导报》总 415 期 厕所,钱币和 SARS ,《中文导报》总 475 期 社交辞令,《中文导报》总 512 期 梅子妈妈的爱,《中文导报》总 537 期 给孩子一片更加辽阔的天空,《中文导报》总 582 期 花草泥土芳心妍,《中文导报》总 595 期 重任之间那看不见的战线,《中文导报》总 596 期( 2005.12.22 ) 十五的月亮升上了天空,《中文导报》 2007 年 6 月第 3 期 孩子教育 ------ 惑在心头,《中文导报》 1999.2.25 雪中情思,《中文导报》 1999.3.4 挺过来就是一片蓝天 , 《中文导报》, 1999 (日期不详) 《东方时报》上发表的文章 人情,《东方时报》 1998.10.14 乘车,《东方时报》 1999.1.20 祖国于我,《东方时报》 1999.10.6 乌鸦与人,《东方时报》 2001.3.15 日本神社,《东方时报》 2001.5.31 我爱我同胞,《东方时报》 90 期 怪异的竹村先生,《东方时报》 172 期 女儿的诞生,《东方时报》 208 期 我喜欢日本的博物馆,《东方时报》 209 期 在东京乘电车,《东方时报》 298 期 泽田田鹤子女士,《东方时报》 300 期 “土产”的味道,《东方时报》 473 期 《留学生新闻》上发表的文章 屋后的小树,《留学生新闻》 1999.2.1 红叶托奇花,《留学生新闻》第 141 期 乐在大海拾贝中,《留学生新闻》第 167 期 下雨的日子,《留学生新闻》第 169 期 中国的小学与日本的小学,《留学生新闻》第 220 期 我认识的第一个日本人,《三秦都市报》 1999.8.31 和尚公务员寺坂先生,《海外文摘》 2001 年专辑 93-94
个人分类: 日本文化|5434 次阅读|24 个评论
四篇博文在《高等工科教育》杂志发表
热度 13 ninglz 2018-6-29 07:15
四篇博文在《高等工科教育》杂志发表 ( 1 ) 宁利中 . 日本 “大学自治“与学部教授会 . 高等工科教育, 2014 , 31 ( 1 ): 79-80 ( 2 ) 宁利中 . 漫谈日本的博士研究生教育 . 高等工科教育, 2014,31(1):79-80 ( 3 ) 宁利中 . 日本高等教育与留学生 . 高等工科教育, 2013,30(1): 117-118 (4) 宁利中 . 扩宽学生视野,培养更多通才 . 高等工科教育, 2012,29(1):70-71 同时发表于《 教育 》 , 2013 ,( 7 ): 54-55
个人分类: 新闻|6172 次阅读|25 个评论
四篇博文被《教育》杂志发表
热度 17 ninglz 2018-6-16 07:38
四篇博文被《教育》杂志发表 (1) 宁利中 . 中日教育究竟有何不同?从一块抹布说起 . 教育, 2016 ,( 38 ) :31-32 http://www.1000thinktank.com/jsgc/10785.jhtml ( 2) 宁利中 . 日本大学校长的选考 . 教育 , 2014 ,( 16 ): 21-22 http://www.1000thinktank.com/jsgc/4561.jhtml (3) 宁利中 . 大学生本科生培养计划的思考 . 教育 , 2013 ,( 12 ): 28-29 http://www.1000thinktank.com/jsgc/4572.jhtml (4) 宁利中 . 通才 与 专才 辩 . 教育 , 2013 ,( 7 ): 54-55 http://www.1000thinktank.com/zljyzz/4925.jhtml
个人分类: 新闻|6799 次阅读|36 个评论
这样的博文也不许发表?
accsys 2018-6-12 09:16
今晨写了一篇《 必须快速培养一批计算机核心技术人才》博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40399-1118522.html 过了一会儿,居然在最新博客版面找不到了,不知何故。
个人分类: 随笔|29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的科学网博文走进日本《中文导报》(更新中......)
热度 18 ninglz 2018-5-30 07:24
我的科学网博文走进日本《中文导报》 ( 2014.12---2018.5) 《 中文导报》是目前日本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综合性华语报纸。 创刊于1992年9月。每周1期,32版,版面大小与《人民日报》相同, 每周四发行。有28万读者。发行量8万部。 发表的博文目录 1 又到贺年卡季节 《中文导报》 2014年12月4期总1028期(第28版) 2 驴拉磨 《中文导报》 2015年01月3期总1031期(第28版) 3 礼重如山《中文导报》 2015年02月1期总1033期(第28版) 4 照照 “战后七十年”这面镜子《中文导报》2015年02月4期总1036期(第28版) 5 老之老所在《中文导报》 2015年03月1期总1037期(第28版) 6 文明的战甲《中文导报》 2015年03月4期总1040期(第28版) 7 照镜子《中文导报》 20 15年03月3期总1039期(第28版) 8 目光的投向《中文导报》 20 15年04月1期(总1041期) 9 感谢生命中的你们《中文导报》 2015年04月3期总1043期(第28版 10 那一声怯怯的 “こんにちは”《中文导报》2015年06月1期总1049期(第28版) 11 示弱《中文导报》 2015年06月3期总1051期(第28版) 12 我傻我欣慰《中文导报》 2015年08月1期总1057期(第28版) 13 晚班电车《中文导报》 2015年07月1期总1053期(第28版) 14 早起去买商品券《中文导报》 2015年07月4期总1056期(第28版) 15 有人领略的日子真好《中文导报》 2015年08月2期总1058期(第28版) 16 无表情《中文导报》 2015年09月1期总1061期(第28版) 17 飘香的清晨《中文导报》 2015年10月2期总1066期(第28版) 18 富而难贵《中文导报》 2015年11月4期总1072期(第28版) 19 悠然飘零《中文导报》 2015年12月1期总1073期(第28版) 20 天道酬勤《中文导报》 2016年1月1期总1077期(第28版) 21 一汪心水《中文导报》 2016年1月2期总1078期(第28版) 22 时物空流转《中文导报》 2016年1月4期总1080期(第28版) 23 君以何心断世界《中文导报》 2016年4月第1 总 1089期 (第28版) 24 向佛之心《中文导报》 2016-6-2总1097期 (第28版) 25 读书是倾听非我世界的心声 《中文导报》 2016年5月第2 期总 1094期 (第28版) 26 静静的书房,就是我的黄金屋!就是我的颜如玉!《中文导报》 2016年4月第3期总1091期 (第28版) 27 化繁就简!真实而由衷地 …… 《中文导报》 2016年8月第4 期总 1108期 (第28版) 28 矛盾、兼容、共生 ……和而不同!这就是日本! 《中文导报》 2016年7月第2期总1102期 (第28版) 29 透过郎平,看做人做事 ……走出小我,才能成就大我! 《中文导报》 2016年9月第1 期总 1109期 (第28版) 30 揭开 “爱”的盖子,看看内存…… 《中文导报》 2016年9月第2期总1110期 (第28版) 31 《最忆是杭州》,最魅莫过水 …… 《中文导报》 2016年9月第3期总1111期 (第28版) 32 当你病了,谁为你买单 …… 《中文导报》 2016年10月第1期总1113期 (第28版) 33 让世界懵圈的中国腔调 …… 《中文导报》 2016年10月13日总1115期 (第28版) 34 借大隅良典先生诺奖之荣光 中文导报》 2016年10月13日总1115期 (第28版) 35 网络,人类文明史上的 “神”! 《中文导报》 2016-11-3总1117期 (第28版) 36 是要 “雪中送炭”还是“锦上添花”…… 《中文导报》 2016-11-24总1120期 (第28版) 37“难忘的运动会”…… 《中文导报》 2016-11-17总1119期 (第28版) 38 中日两国似水火 …… 《中文导报》 2017-1-1总1125期 (第28版) 39 川普的百日计划与刘邦的 “约法三章” 《中文导报》 2016-12-1总1121期 (第28版) 40 成功的根本,是生活作风 …… 《中文导报》 2016-12-8总1122期 (第28版) 41“足脚”与“足够” 《中文导报》 2016-12-22总1124期 (第28版) 42 过年的滋味是憧憬天亮 …… 《中文导报》 2017 年 1月19日总1127期 (第28版) 43 走近历史的残垣断壁 …… 《中文导报》 2017 年 1月26日总1128期 (第28版) 44 异乡麻将开心会《中文导报》 2017年2月第3 期总 1131期 (第28版) 45 肉眼看不见的世界《中文导报》 2017年3月第1 期总 1133期 (第28版) 46 人生如打井《中文导报》 2017年6月22日总1147期 (第28版) 47 从此守巢盼儿归《中文导报》 2017年5月11日总1141期 (第28版) 48“上厕所”与“下厨房”…… 《中文导报》 2017年4月20日总1139期 (第28版) 49 惊见枣树枝头鹅黄绿《中文导报》 2017年5月25日总1143期 (第28版) 50 母亲节《中文导报》 2017年5月18日总1142期 (第28版) 51 品味日语 :“试合”在日本 《中文导报》 2017年7月20日总1151期 (第28版) 52 视野、思考、心胸 ……《中文导报》2017年9月7日总1157期 (第28版) 53 上坟上的是什么?《中文导报》 2017年8月31日总1156期 (第28版) 54 为何做近视矫正手术?原来如此 …… 《中文导报》 2017年9月14日总1158期 (第28版) 55 望穿秋水的爱,撕心裂肺的爱,肝肠寸断的爱 …… 《中文导报》 2017年9月21日总1159期 (第28版) 56 三外爷・一杯乡愁 ・一曲伤逝 《中文导报》 2017年11月23日总1167期 (第28版) 57 万步行《中文导报》 2017年10月5日总1161期 (第28版) 58 从笑话想到的《中文导报》 2017年10月12日总1162期 (第28版) 59 日本的 “正座”与中国的“下跪” 《中文导报》 2017年12月21日总1171期 (第28版) 60 守网待谁扑?《中文导报》 2017年12月28日总1172期 (第28版) 61 佳节倍思 “亲” 《中文导报》 2018年2月15日总1178 期 (第28版) 62 语言,心灵的使者!《中文导报》 2018年3月8日总1181期 (第28版) 63 活着活者,咋个活法 ……怎样去活…… 《中文导报》 2018年4月5日总1185期 (第28版) 64 房贵车贵名牌贵书不贵 《中文导报》 2018年4月26日总1188期 (第28版) 65 日语里如何得体地称呼他人 …… 《中文导报》 2018年4月12日总1186期 (第28版) 66 日语的 “こんにちは”与汉语的“您好”有何不同…… 《中文导报》 2018年4月19日总1187期 (第28版) 67 认亲可以,得有好 “芯”…… 《中文导报》2018年5月3日总1189期 (第28版) 68路石与野花《中文导报》2018年6月14日总1194期(第28版) 69告别“平成流”,话说小泉信三《中文导报》2019年1月1日总1221期(第28版) 70 痛定思痛我们的“病根”所在?《中文导报》2019年1月24日总1223期(第28版) 71 我自豪!我是“生撑冷倔”的陕西人 《中文导报》2019年2月7日总1225期第28版 72 日本的排外&「縄張り」Territory❓《中文导报》2019年3月7日总1229期第28版 73 清明故乡行《中文导报》2019年4月25日总1236期第28版
个人分类: 新闻|9077 次阅读|37 个评论
博文被《西安理工大报》发表(更新中。。。)
热度 19 ninglz 2018-5-28 08:08
博文被《西安理工大报》发表 (1)宁利中 . 怀念恩师戴振霖教授 . 西安理工大报, 20141126 ( 598 ) (02 版 ) http://xlgb.cuepa.cn/show_more.php?tkey=bkey=doc_id=1127311 (2) 宁利中.大学意味着什么?西安理工大报,20170430(623)(03版) http://xlgb.cuepa.cn/show_more.php?tkey=bkey=doc_id=2221558 (3) 宁利中. 谁人芳华无伤痕 .西安理工大报,20180305(631)(04版) http://xlgb.cuepa.cn/show_more.php?tkey=bkey=doc_id=2378733 (4)语言,心灵的使者.西安理工大报,20180910(637)(04版) http://xlgb.cuepa.cn/index.php?release_id=133197paper_id=608104
个人分类: 新闻|7278 次阅读|40 个评论
一篇论文被《IEEE Communications Surveys and Tutorials》录用
热度 4 lhj701 2018-5-14 19:38
一篇论文被《IEEE Communications Surveys and Tutorials》录用 一篇论文“Software-Defined Architectures and Technologies for Underwater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A Survey”(论文共34页)被国际权威期刊《IEEE Communications Surveys and Tutorials》录用。 该期刊为中科院JCR分区 1区Top期刊,是计算机和通信领域最具权威性的综述性期刊,代表了学术前沿和未来的一些发展方向。该期刊最新影响因子为17.188,在IEEE旗下所有122个SCI期刊中排名第一。 原来自己经常阅读该期刊的文章,现在自己也有论文发表,希望对于看到该论文的读者有所助益,共同推动我国水下传感器网络和智慧海洋的研究与发展。
个人分类: 科研感想|11313 次阅读|8 个评论
从接受到正式发表只要3天,最迅捷的一次论文发表
热度 2 woodenson 2017-10-30 11:40
只简单记录几句话: 1.投稿几十篇,只有一次没有任何修改文章直接被接受,那个期刊叫做Transport Research Part D: Transport and Environment; 2.这次投稿又刷新了文章正式发表的速度,以往从接受到签版权协议,校样,上线,正式发表,我经历的基本都在半年以上,但这次居然只有三天,走过了以上半年甚至一年以上的过程,这个期刊叫做Behavioural Processes,出版社是爱思唯尔Elsevier; 3.文章10月24日晚上正式接受,当晚返回版权协议;25日收到校样并返回;27日文章正式上线,发表在2017年最后一期,给出了文章的Doi、期卷及页码,只有3天,简直是惊人的速度; 4.这篇短文,以拉萨林周县的黑颈鹤为例,验证了警戒行为的顺序随机性,即黑颈鹤表现出了警戒间隔的随机和不可预测特征,有利于反捕食。 Your personalized Share Link: Can sequential vigilance be predicted?by Zhongqiu Li, Ye Che, Le Yang. https://authors.elsevier.com/a/1VyXZ1LenM8xVN
个人分类: 动物研究|6807 次阅读|7 个评论
论文有风险,发表需要谨慎
热度 1 jiangming800403 2017-8-4 18:04
论文有风险,发表需要谨慎。 当然NgAgo如果是国外的实验室先做出来的。国内的某些科学家可能首先不是怀疑方法的问题,而是怀疑自己水平不够。 就像我们审稿的时候,作者单位名头越大可能越容易通过。作为大同行,不可能完全理解每一篇稿子。对于不太懂或者完全无法理解的,作者来头越大,我们越会怀疑自己的水平。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赵建民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95119-996489.html
个人分类: 科研八卦|2890 次阅读|1 个评论
PLoS One:从“有缘”到“无缘”(2)
热度 7 qpzeng 2017-7-30 10:28
如果第一次投稿PONE并顺利发表算是“有缘”,那么给它第二次投稿却因作者及评审的原因而未能发表变成了“无缘”。 这次投稿一开始就遇到一个“梗”:语言表达能力不行!奇怪了,这篇论文由我执笔,4年前那篇论文也由我执笔,那时就没语言问题?难道PLoS One的编辑策略变了?我推测PONE的要求也许更高了,过去是轻形式重内容,现在则是既重内容也重形式。既然我的英文表达不地道,编辑要求加以改善后送审也在理,这也是编辑对论文质量认真负责不是吗?好吧,那就乖乖拿去润色,先过好第一关再说吧! 稿件润色后再投,编辑决定送审,让我们静候评审结果。过了一段时间,编辑就把两位评审的意见寄过来了。下面就来具体看看他们怎么评价这篇论文吧!在此,我也把我们的简略答复用红色字体附在每道问题的下面,所引用的论文中的字句则用蓝色字体表示: 1. Is the manuscript technically sound, and do the data support the conclusions? Reviewer #1: Yes Reviewer #2: Partly Reply: It could not be possible to confirm all the aspects of a scientific hypothesis in a single manuscript, but we are arranging more supporting experiments for this purpose. 2. Has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been performed appropriately and rigorously? Reviewer #1: Yes Reviewer #2: No Reply: A description on Statistical Analysis has been included in the section of Materials and Methods. 3. Have the authors made all data underlying the findings in their manuscript fully available? Reviewer #1: Yes Reviewer #2: Yes Reply: Thanks. 4. Is the manuscript presented in an intelligible fashion and written in standard English? PLOS ONE does not copy edit accepted manuscripts, so the language in submitted articles must be clear, correct, and unambiguous. Any typographical or grammatical errors should be corrected at revision, so please note any specific errors here. Reviewer #1: No Reviewer #2: Yes Reply: Prior to submission, this manuscript was polished by Editage, but the revised edition was only proofread by ourselves. 5. Review Comments to the Author Please use the space provided to explain your answers to the questions above. You may also include additional comments for the author, including concerns about dual publication, research ethics, or publication ethics. (Please upload your review as an attachment if it exceeds 20,000 characters) Reviewer #1: The topic of this paper is interesting. However,there are some points need to be clarified. 1.There are some spelling mistakes in the paper. Reply: We have corrected these spelling mistakes as more accurate as possible. 2.The English language of this paper should be revised. Reply: This manuscript has been revised for improvement of expression by the English language. 3.The introduction of this paper is too long. It should be concised. Reply: The section of Introduction has been shortened, and some implicated description has been moved to the section of Discussion. 4.The author said 90% people had type 2 DM (T2DM), of which 8.3% people were adults. Is this true? Reply: This sentence involving statistics has been deleted. 5.In this paper, 10 -7 ,10 -8 and 10 -9 M insulin were used in the exp e riment. The author needs to explain why these concentrations of insulin were used in the discussion. Reply: We wrote in the “ Introduction ” that “ To alternatively intervene with pituitary adenomas , we cultured GH3 cells in either a relatively low glucose ( 17.49 mM ) medium supplemented with insulin ( 10 - 9 - 10 - 7 M ) or a relatively high glucose (30 mM) but insulin-free medium. Theoretically, both conditions should induce insulin resistance because 5.5 mM of glucose was defined as a normal glucose blood level (normoglycemia), whereas 25 mM of glucose was categorized as a high glucose blood level (hyperglycemia) . In practical, 10, 15, and 25 mM of glucose and 10 -7 M of insulin were used to induce insulin resistance in 3T3-L1 adipocytes and the hepatoma cell line HepG2 , respectively. ” In addition, we also mentioned in the “ Discussion ” that “ We cultured GH3 cells in the medium containing 10 -9 -10 -7 M of insulin and 17.49 mM or 30 mM of glucose, which were chosen to induce insulin resistance in adipocytes and hepatoma cells . ” 6.Insulin is suggested to be an important risk factor of some malignancy (such as endometrial cancer, breast cancer and colon cancer). As we know, the biological features of the malignant tumors are different from the benign tumors. Most of the pituitary tumors are benign. The author should explain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the results of the current paper and the malignant diseases in the discussion. Reply: This manuscript only explores whether insulin is an enhancer of tumor proliferation, but does not engage to answer if insulin is a risk factor of tumor incidence. So we wrote in the “ Introduction ” tha t “ it should be possible to identify whether insulin would enhance or repress tumor growth rather than cancer incidence . ” Nevertheless, we thought insulin might be a risk factor of cancer in the insulin-sensitive cells, but is unlikely in the insulin-resistant cells. We wrote in the “ Introduction ” that “ it is also predicted that insulin resistance might decrease the cancer risk even upon insulin administration. In contrast, insulin use in the individuals with insulin sensitivity might increase the cancer risk because of an intracellular high glucose milieu. ” Additionally, we also suggested in the “ Introduction ” that “ it is essential to further investigate the cancer risk after insulin use in the pro-diabetes and DM patients by distinguishing insulin resistance from insulin sensitivity in the near future. ” and in the “ Discussion ” that “ Whether insulin sensitivity would increase the cancer risk upon insulin use by activating PI3K-Akt-mTOR signaling and synchronously activating AMPK-SIRT1-PGC-1 α signaling merits further elucidation. ” 7.The effects of insulin and glucose levels on insulin receptor and IGFBP levels needs to be added. Reply: Because of difficulty in prepare cell culture in a short time, we plan to determine IR, IGF-1R, and IGFBP levels in our next manuscript. Reviewer #2: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an important issue that has been the subject of many studies. The effects of insulin on pituitary cell function, proliferation and apoptosis are intuitively critical but unresolved. The authors report studies of H9c2 or RPC cells as controls and rat pituitary GH3 mammosomatotroph cells cultured with insulin at various concentrations(10 -7 , 10 -8 and 10 -9 M), glucose at high concentrations (30mM) and time courses or 24, 48 and 72 hours. They report effects on cell proliferation, ROS and apoptosis, mRNA and protein levels of Cyclin D1 (CD1) and alpha-fetoprotein (AFP), and mRNA levels of GH and IGF-1. The preliminary data are interesting but the studies are not sufficiently mature to provide clear answers. The studies require more complete protein data for the insulin receptor and IGF-1, including expression and phosphorylation, as well as interacting proteins, to determine the signaling pathways that are activated and their downstream targets. Reply: We are going to initiate a series of new experiments to examine more interactive target proteins in the near future, but those data are unable to be collected in this revision because of time limits and technical difficulties. Additional minor comments: The use of H9c2 cells as “normals” is inappropriate and misleading – these are not normal pituitary cells but rather represent myocytes. RPC cells are retinal progenitors. It is unclear why these cells were chosen. Reply: The term of “ normal ” has changed to H9c2 or RPC. RPC is the abbreviation of Rat Pituitary Cells rather than that of Retinal Progenitor Cell. H9c2 was chosen because we hoped to exclude any potential effects of GH on our tests, but we found it actually secretes equal GH to GH3 cells, and was replaced by RPC in our next round of experiments. The expression of AFP is curious as its expression by adenohypophysial cells is unsubstantiated in the literature. Reply: Please note our explanation in the “ Results ” by “ although AFP was considered to be mainly synthesized in hepatic cells, it is also expressed in GH3 cells with an almost comparative level to CD1. ” On the other hand, we also observed a result that “ GH was detected from H9c2 cells in a level almost equal to GH3 cells ( Figure 4C ), whereas IGF-1 was also detected from H9c2 cells in a level higher than GH3 cells (Figure 4D ) even though cardiac muscle cells were not considered as the GH-secreting cells or IGF-1-secreting cells. ” 简而言之,两位评委都没有建议退稿的意思,但负面评价占主导地位,尤其是第二位评审,他甚至断言我们使用的RPC细胞是retinal progenitor cell(视网膜前体细胞),后来我们才知道原来他是从Wikipedia中查到的,但 我们告诉他RPC是rat puitary cell(大鼠垂体细胞)的缩写。可是,这个辩解不仅没能消除他的疑虑,反而让他开始质疑细胞的真伪。同时,他认为 AFP在垂体瘤中表达很奇怪,由此怀疑培养的细胞可能受到污染,这是后话! 第一位评审倒是没有这样的质疑,但要求我们补做更多信号通路实验。对此,我明确表示我们已经安排了新的实验,但不认为应该加在这篇论文中。恰在此时,共同作者中开始出现杂音,担心在PONE上发表论文会败坏自己的名声!不过,我还是力排众议,尽力达成作者、编辑和评阅人之间的妥协,最终希望大修后能顺利发表。为此,我还是补充了一部分新数据,以便让我们提出的科学假说更完善。 这次大修后第一位评审比较满意,只是建议在讨论部分多着点墨就可以接受发表。相反,第二位评审很不满意,认为我们没有改进原有的不足,因此又提出更多更复杂的问题。面对这种情况,我仍不改初衷,再次硬着头皮予以答复。为了避免细胞数据的误导,这次我们删除了“正常细胞”的数据,直接对垂体瘤细胞添加胰岛素前后的结果加以比较。针对他所说未见AFP在垂体瘤中表达的说法,我们也列举了多篇文献证明AFP至少可以在胃癌、肺癌、大肠癌、睾丸癌中表达,而且不一定在肝癌中表达。 Reviewer #1: The authors gave answers to all the comments carefully. If the authors could add some discussion about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insulin and malignant diseases, the manuscript will be more wonderful. The paper is suggested to be accepted being pu b lished on Plo S One. Reply: We have discussed whether insulin increases or decrease cancer risks depends on insulin sensitivity or insulin resistance because insulin sensitivity allow accelerated glucose uptake and activation of PI3K-Akt-mTOR signaling, but insulin resistance impedes glucose uptake and mimics calorie restriction. Reviewer #2: The authors have failed to address the criticisms. The most important issues concerning documentation of insulin signaling have been deflected. When they complete their studies, they can submit the paper. Reply: According to the putative mechanism by which insulin resistance leads to glucose uptake inhibition, we should figure out the reason of insulin resistance. It is well-known that insulin resistance is caused by insulin receptor dysfunction other than insulin receptor deficiency, so the expression levels of insulin receptor and IGF-1 receptor might be not changed, but those receptors or other downstream constituents might be inactivated by the post-translational modification, such as nitrosylation. We intended to change our description on the mechanistic link of cancer risks to the conventional insulin/IGF-1 and PI3K-Akt-mTOR signaling because it has been frequently mentioned. To consider an innovation, we suggested a new mechanism context as following: 1. A high-glucose medium simulates hyperglycemia occurring in type 2 diabetes with insulin resistance; 2. Insulin resistance inhibits glucose uptake and leads to cell hungry; 3. Cell hungry mimics calorie restriction to downregulate IGF-1 and NOS2 / iNOS; 4. Downregulation of IGF-1 and NOS2 /iNOS exert an anti-tumor effect by rectifying inflammation-induced mitochondrial dysfunctions. To confirm those correlations, we added the new experimental data derived from NOS2 knockout, which not only upregulates anti-oxidation responsible genes, including FOXO3a , HO-1 , EPO and VEGF , but also downregulates the oncogene cyclin D1 and upregulates the tumor suppressor gene p21. The quantification result from IGF-1 downregulation was still included because our suggested CR-like manner also downregulates IGF-1. Detection of IGF-1 in pituitary adenoma should not be from contamination because both IGF-1 mRNA and protein are fluctuated synchronously. Additionally, a non- specific expression of the tissue-specific IGF-1 in tumor cells was commonly observed, such as in melanoma -initiating cells and multiple myoloma cells , so it was not surprised that IGF-1 expressed in the liver can be also expressed in pituitary adenoma cells, and occasionally it is very highly expressed, as seen in this study. The minor comments were treated poorly 1. normal remains in the paper and figures. To avoid misleading, we deleted all data from “ normal ” cells (H9c2 and RPC) because it can be adequate and sufficient to compare untreated tumor cells with treated tumor cells. 2. The use of myocytes is inappropriate and the suggestion that they secrete GH suggests contamination, since this has not been reported elsewhere. The data from H9c2 myocytes were no more used to compare with untreated and treated tumor cells in this revised manuscript. 3. If the authors have created their own normal pituitary cell line and called it by the same name as a retinal progenitor cell line, they must validate their cells. The data from RPC pituitary cells were also deleted in the revision. 4. The production of AFP by GH3 cells also suggests contamination. Although AFP is highly expressed i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it can be also detected from other types of tumor, for example, gastric cancer, testicular neoplasm, lung squamous carcinoma, and colorectal cancer, as described in the following incompletely cited references. Clinicopathologic and prognostic characteristics of alpha-fetoprotein -producing gastric cancer. He R, Yang Q, Dong X, Wang Y, Zhang W, Shen L, Zhang Z. Oncotarget. 2017 Apr 4;8(14):23817-23830. doi: 10.18632/oncotarget.15909. Mildly elevated serum alpha-fetoprotein ( AFP ) among patients with testicular cancer may not be associated with residual cancer or need for treatment. Wymer KM, Daneshmand S, Pierorazio PM, Pearce SM, Harris KT, Eggener SE. Ann Oncol. 2017 Apr 1;28(4):899-902. doi: 10.1093/annonc/mdx012. AFP -producing lung squamous carcinoma. Liu M, Liu B, Zhou Y, Quan X, Liu B, Dong L. QJM. 2016 Dec;109(12):813-814. doi: 10.1093/qjmed/hcw179. Epub 2016 Nov 8. Diagnostic Performance of a Novel Multiplex Immunoassay in Colorectal Cancer. Dressen K, Hermann N, Manekeller S, Walgenbach-Bruenagel G, Schildberg FA, Hettwer K, Uhlig S, Kalff JC, Hartmann G, Holdenrieder S. Anticancer Res. 2017 May;37(5):2477-2486. Additionally, not all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expresses AFP, as cited below. Diagnosis of AFP -negative early-stage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using Fuc-PON1. Shu H, Li W, Shang S, Qin X, Zhang S, Liu Y. Discov Med. 2017 Mar;23(126):163-168. 既然第二位评审者的评价如此负面,编辑只好要求我们再次修改。可是,由于这位评审者坚持认为细胞受到污染,已经接近全盘否定已有的实验结果,甚至流露出对数据的怀疑,乃至对人品的不信任,我开始有些失去耐心。这时,编辑本着负责任的态度,又邀请了第三位评审人。下面就来看看这次他们是如何评价的,而正是这位新评审的加入,让我们彻底断绝了在PONE发表此文的念头! 1. If the authors have adequately addressed your comments raised in a previous round of review and you feel that this manuscript is now acceptable for publication, you may indicate that here to bypass the “Comments to the Author” section, enter your conflict of interest statement in the “Confidential to Editor” section, and submit your Accept recommendation. Reviewer #2: (No Response) Reviewer #3: (No Response) 2. Is the manuscript technically sound, and do the data support the conclusions? Reviewer #2: No Reviewer #3: No 3. Has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been performed appropriately and rigorously? Reviewer #2: N/A Reviewer #3: I Don't Know 4. Have the authors made all data underlying the findings in their manuscript fully available? Reviewer #2: Yes Reviewer #3: Yes 5. Is the manuscript presented in an intelligible fashion and written in standard English? Reviewer #2: Yes Reviewer #3: No 6. Review Comments to the Author Reviewer #2: The authors have not addressed the concerns raised in the initial review. There are serious concerns about the cell lines. The authors seem to have created their own RPC cells but these have not been validated. The expression of GH by cardiac myocytes is unprecedented and suggests cell line contamination. Similarly the expression of AFP by pituitary cells indicates contamination. The failure to address concerns about insulin receptor and IGF-1 signaling is a fatal flaw in this manuscript. Reviewer #3: In this manuscript, the authors attempt to clarify the mechanisms governing insulin-dependent cancer development observed in large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The rat pituitary adenoma cell line GH3 is stimulated by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insulin and/or different levels of glucose, and the expression of tumor markers as well as cell proliferation, oxidative stress and apoptosis are observed. There are many concerns with this study. Major concerns: 1. While extensive experiments have been conducted, the experimental approach as well as the manuscript lacks comprehensibility. The manuscript is extremely difficult to read; the flow of logic is frequently not clear and the language is often inaccurate or faulty. The manuscript would require thorough revision, with the help of a native English speaker, for language and logic. Concerning content, the manuscript and especially the discussion appear as if pieced together in a highly data driven approach. 2. If and how exogenous insulin contributes to cancer development is a very relevant question, especially considering the ever increasing prevalence of diabetes mellitus under insulin therapy. However, the experimental system used in this study is poorly suited to explore this problem: - Pituitary tumors, while relatively common incidental findings, have not been associated with insulin use in large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 Pituitary tumors are benign and well differentiated tumors with very infrequent malignant transformation. As such, GH3 cells do not represent an adequate general model for potentially insulin-dependent tumors. - In pituitary somatotropes and GH3 cells, insulin and IGF-1 specifically act to inhibit GH production and release as a part of the negative feedback mechanism within the GH/IGF-1 axis; the intracellular mechanism governing this specific insulin and IGF-1 effect is unlikely to be relevant in other tissues. 3. Fig 3 CDE: the middle (48h) panel of AFP appears to originate from a different blot with a smoothed edge. If this is indeed the case, this modification would qualify as an inappropriate modification as specified by PLoS one author guidelines. 4. No adequate explanation is provided for the expression of IGF-1 or AFP by pituitary somatotropes. While it is possible that this is indeed the case, contamination remains a distinct possibility. 5. Authors state that they used insulin-free medium for experiments with high glucose and without insulin. They suggest that the discrepancies between mRNA and protein expression of AFP and CD1 are due to cellular starvation in both “high” and “higher” glucose states – this is reflected in the manuscript title and the abstract. Normal medium containing fetal bovine serum, as described in the methods section, contains insulin that is sufficient for maintenance and adequate glucose uptake of most cell lines including GH3 cells without additional insulin. What is the evidence for cellular starvation and a “calorie-restriction” like state of those cells? Furthermore, if the glucose added to the medium cannot be taken up by the cells, how do you explain the differences observed between “high” and “higher” glucose? Minor points 1. GH secretion is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insulin at 10^-9 M while the effects on proliferation are only seen at an insulin concentration of 10^-7 M, suggesting that the proliferative effect may only be evident at supraphysiological doses. 2. Fig 2A: Significances refer to what? 3. Fig 2CDE: “ATP” should probably read “AFP” 4. What is meant by a “non-specific expression pattern” of AFP in GH3 cells? 5. How do you explain the discordant results concerning CD1 and AFP expression in response to insulin versus glucose? Patients with DM would be expected to exhibit both hyperglycemia and hyperinsulinemia. 6. The standard medium used in the experiments (17.49 mM glucose) already contains high levels of glucose comparable to hyperglycemic levels in a diabetic individual. What is the rationale for the two different high glucose concentrations? A control simulating normoglycemic conditions should be provided. 7. Figure numbers given in the results section are incorrect. 8. Data in Fig 4 and Fig 5 should be presented in a more comprehensive way. 9. The immediate relevance of the final piece of the results section (Fig 6C and 6D) is unclear. These appear to have been derived from a different hypothesis and should probably be removed. 10. Methods: The method for Western blotting and FACS (“according to manufacturer’s manuals”) is unclear. 11. Methods: The number of replicates for each experiment is unclear. 12.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is unclear: were adjustments performed to account for multiple comparisons? 这位新评审者说:培养基中加有胎牛血清,应有足够的胰岛素,由此断定我们所谓insulin-free的实验条件不成立!这真是“天方夜谭”啊,即使胎牛血清中有残留胰岛素,但也是经过热处理的,他为什么就没看到呢?为了更准确起见,我还专门请教了有关专家并咨询供应商,他们都没有听说过培养基中含有胰岛素的说法。 尽管编辑尽职尽责,要求我们再次修改,可是让我们从何下手呢?经过征询共同作者的意见,大家一致同意撤稿,决定先在bioRxiv上占个先,待新数据出来后重新向其他刊物投稿。 总之,这次论文发表不成功完全不能怪PONE,也与编辑没有半毛钱关系,我认为他是尽职尽责的,自始至终无可指责,应该是为PONE加分的,为他点个赞!反而我们有些自责与内疚,浪费了编辑和评审那么多时间和精力,结果却“一言不合”就撤稿,PONE并没有从中赚取任何经济利益,反而贴了不少“冤枉钱”。最后我想弱弱地问你:你还认为PONE“唯利是图”吗?编辑“放水”吗?评审“合谋”吗?
个人分类: 教研心得|14809 次阅读|7 个评论
PLoS One:从“有缘”到“无缘”(1)
热度 10 qpzeng 2017-7-29 10:28
我第一次见识PLoS One是2003年在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当时我正在该校Viki Biocenter的Biotechnology Institute作访问学者。不过,我既不是从网上检索到它,也不是上图书馆查阅到它,而是偶然从一位准备来实验室作博士后的同学手中的复印件上看到它。我粗略浏览了几页,顿时觉得耳目一新,不光是排版很光鲜,内容也有吸睛的魔力,有一种精致、高贵的感觉。 作为 Open Access 商业探索的先驱,PLoS One无疑功勋卓著,同时也赚得盆满钵满。可是,因其不菲的论文出版费,让人误以为它是“给钱就发表”的垃圾期刊,加上这些年的论文发表数骤增,又不乏国内学者疯狂“灌水”,让它的 形象一落千丈, 逐渐从“神坛”跌落到“凡间”。虽不敢说它是否会被贬入“地狱”,但其影响因子不断缩水(从4降到2)着实让粉丝们揪心不已。那么, PLoS One的“ 失宠 ”究竟是它的策略失误,还是唯利是图自毁名声? 我没有对它做过认真的研究,也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当然不敢妄言。不过, 我至少有两次跟它打交道的经历,足以感受到它是一份什么份量和格调的杂志。 在前后几次与编辑的信件来往中,他面对我们表现的是怎样的态度呢?是严格把关还是随意放水?带着这个问题,我把几年前的电邮翻了出来,在此公开展示,给大家尤其是那些没给它投过稿只听过传言的人还原出一个真实的PLoS One! 编辑的第一封邮件(附评阅人意见)是这么写的: PONE-D-11-22344 Live bacterial feeding simulates chronic and acute collagen-induced arthritis by predisposing nitric oxide-driven hypoxia in mice PLoS ONE Dear Dr Qing-Ping Zeng, Thank you for submitting your manuscript to PLoS ONE. After careful consideration, we feel that it has merit, but is not suitable for publication as it currently stands. Therefore, my decision is Major Revision. We consider that the manuscript lacks precision in many aspects, and the data presented need to be completed and/or strengthened. We invite you to submit a revised version of the manuscript that addresses each and every point raised by the Reviewers (see Reviewers' comments below). We encourage you to submit your revision within sixty days of the date of this decision. When your files are ready, please submit your revision by logging on to http://pone.edmgr.com/ and following the Submissions Needing Revision link. Do not submit a revised manuscript as a new submission. Please also include a rebuttal letter that responds to each point brought up by the academic editor and reviewer(s). This letter should be uploaded as a Response to Reviewers file. In addition, please provide a marked-up copy of the changes made from the previous article file as a Manuscript with Tracked Changes file. This can be done using 'track changes' in programs such as MS Word and/or highlighting any changes in the new document. If you choose not to submit a revision, please notify us. Yours sincerely, Pierre Bobé, Ph.D. Academic Editor PLoS ONE Reviewers' comments: Reviewer #1: Comments: The title of the manuscript does not match the major findings and conclusion of the study. Also, it is not clear if the authors are trying to describe mechanisms involved in disease induction by bacterial feeding or proposing a new animal model for RA. Either ways the study is neither novel nor mechanistically adequate. The two major findings of the study linking nitric oxide and hypoxia with the pathogenesis of bacterial feeding-induced arthritis are rather preliminary and superficial. Only serum concentrations of nitric oxide and oxygen are measured. No 'cause and effect' relationship between either one of them with the disease process has been established objectively through rigorous experimentation (e.g., using specific NOS inhibitors or NOS-knockout mice, etc.). Only information from already published literature has been used to speculate the roles of nitric oxide and hypoxia in disease induction and progression. Also, the link between nitric oxide leading to hypoxia isentirely correlative, just based on the inverse levels of the two entities in serum. Neither any information about the local environment in the joints in regard to nitric oxide and hypoxia has been presented nor has any effort been made to show the direct role of nitric oxide or hypoxia in synovial hyperplasia. In addition, another main finding of this study that bacterial feeding can attenuate CIA is also not at all novel. As mentioned below, there are multiple published reports showing that bacterial infection/exposure can suppress the progression of arthritis in different models of arthritis, including CIA. Novelty of the manuscript is further questionable considering several already published studies highlighting various aspects that are claimed by the authors to be novel. These include, for example, published work reportingautoimmune responses to microbes or microbial components (Toivanen A and Toivanen P, Best Pract Res Clin Rheumatol. 2004;18(5):689-703; Infante-Duarte et al., J Immunol. 2000; 165(11):6107-15), role of NO in the pathogenisis of RA (Nagy et al., Arthritis Res Ther. 2010;12(3):210; Nagy et al., Immunol Lett. 2007; 111(1):1-5) and immunosuppression by bacteria (Kelly D et al., Immunol Rev. 2012; 245(1):27-44; Mowat AM et al., Ann N Y Acad Sci. 2004;1029:1-8). The role of cytokines and chemokines in the pathogenesis of arthritis is well defined. In this study, the authors have not clearly addressed these critical mediators in BIA. In summary, the authors have taken two simple serum estimations (nitric oxide and oxygen levels) and developed a speculative theory about their roles in causing synovial hyperplasia. The proposed mechanisms are purely theoretical and not at all supported by experimental evidence. In conclusion, based on the major concerns indicated above and these published reports, in my assessment the current manuscript is not suitable for publication in PLoS ONE. Reviewer #2: Fei Bao and colleagues investigated the possible role of live bacteria in inducing arthritis. According to their observations daily feeding of mice with bacteria (Escherichia coli) induced polyarthritis that is similar to collagen induced arthritis. They found a revers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serum NO level and the blood oxygen saturation. The authors suggest that NO may contribute to the synovitis, induced by live bacterial feeding via the up regulation of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s. These are interesting observations; I have some comments to this work: 1: TNFalpha inhibitors are not used for the treatment of sepsis or pneumonia (or any other opportunistic infections) in humans, please clarify this in the introduction. 2: Please show the severity of bacteria induced arthritis following the applications of NO inhibitor with/without antibiotics. 3: Nitric oxide regulate mitochondrial biogenesis in different cell types, this should be included in discussion. 4: The introduction and the discussion would benefit from a significant shortening. 从编辑回信可知,第一位评阅人非常不客气,直截了当地说此文不适合在PLoS One发表,另一位评审者则提出了具体修改意见。这是我们在专业转型后第一次投稿,却差点让这个“处女作”被“凌迟处决”,还好编辑“慧眼识珠”,看到了本文的merit,给了我们一次大修的机会,不然世界将错过一次那么早知道“肠道感染引起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机会。由于我们的科学假说很solid,一轮实验做下来取得了很多有用数据,但写文章时却有所保留,没有完全囊括进去。现在看到评委这么一说( rather preliminary and superficial ),我们在修改时不仅把全部数据都用上了,而且还补充了一些关键证据,让我们的理论完满坐实,就是想让评委无话可说,心服口服! 我们把修改稿寄出后,很快收到编辑的回信,他附上了评委的反馈意见: PONE-D-11-22344R1 Nitric oxide-driven hypoxia initiates synovial angiogenesis, hyperplasia and inflammatory lesions in mice PLoS ONE Dear Dr Zeng, Thank you for submitting your manuscript for review to PLoS ONE. After careful consideration, we feel that your manuscript will likely be suitable for publication if it is revised to address the points below. Therefore, my decision is Minor Revision. We invite you to submit a revised version of the manuscript that addresses the comments raised by the reviewers. We encourage you to submit your revision within sixty days of the date of this decision. When your files are ready, please submit your revision by logging on to http://pone.edmgr.com/ and following the Submissions Needing Revision link. Do not submit a revised manuscript as a new submission. Please also include a rebuttal letter that responds to each point brought up by the academic editor and reviewer(s). This letter should be uploaded as a Response to Reviewers file. In addition, please provide a marked-up copy of the changes made from the previous article file as a Manuscript with Tracked Changes file. This can be done using 'track changes' in programs such as MS Word and/or highlighting any changes in the new document. If you choose not to submit a revision, please notify us. Yours sincerely, Pierre Bobé, Ph.D. Academic Editor PLoS ONE Reviewers' comments: Reviewer #1: The authors have made extensive revisions. The present title looks more appropriate to the study. I would like to suggest an additional experiment. Authors showed that NO depletion using NOS inhibitor or anti-bacterial agent ameliorate synovitis which is interesting. Likewise it is worth studying that administration of a chemical agent that can potentially induce NO production in mice can also cause similar effects apart from bacterial infection. I think this will greatly strengthen the paper and gives a strong evidence for the direct involvement of NO in disease induction and progression. Reviewer #2: Please show the severity of bacteria induced arthritis following the applications of specific NO inhibitors with/without antibiotics. This point should be addressed experimentally. 由于修改稿的完善程度远远超出评委们的预料( The authors have made extensive revisions ),这次几乎没提什么咄咄逼人的意见,只是要求做一些小的修改,而补充实验也不太难,看来这是要接受发表的节奏啊!果然,文章经过小修后寄出,编辑很快就做出了接受发表的决定。本文第一作者是我的一位硕士研究生,这封接收函当时还作为喜讯在我校研究生院网站上公布,因那时连博士生和博士后都还没在IF大于4的SCI杂志上发表过论文啊! PONE-D-11-22344R2 Nitric oxide-driven hypoxia initiates synovial angiogenesis, hyperplasia and inflammatory lesions in mice PLoS ONE Dear Dr Zeng, I am pleased to inform you that your manuscript has been deemed suitable for publication in PLoS ONE. Your manuscript will now be passed on to our Production staff, who will check your files for correct formatting and completeness. After this review, they may return your manuscript to you so that you can make necessary alterations and upload a final version. Before uploading, you should check the PDF of your manuscript very closely. THERE IS NO AUTHOR PROOFING. You should therefore consider the corrected files you upload now as equivalent to a production proof. The text you supply at this point will be faithfully represented in your published manuscript exactly as you supply it. This is your last opportunity to correct any errors that are present in your manuscript files. If you or your institution will be preparing press materials for this manuscript, you must inform our press team in advance. Please contact them at ONEpress@plos.org. If you have any questions, concerns, or problems, please contact us at plosone@plos.org, and thank you for submitting your work to our journal. With kind regards, Pierre Bobé, Ph.D. Academic Editor PLoS ONE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还是会坚持认为“正是因为要交很多钱,所以这么快就接受了”。他们会说:你看,评委建议拒稿,但编辑却决定大修,这难道不是受利益的驱使吗?且慢,等各位了解了 我们下次的投稿经历,你就会知道PLoS One是否“唯利是图”?编辑是否“放水”?评委是否“合谋”?现在我说 杂志很严格,编辑很敬业,评委也很认真,你肯定不信! (待续)
个人分类: 教研心得|12819 次阅读|19 个评论
“朋友圈”与科研的关系
热度 1 lining123 2017-6-16 13:12
“朋友圈”与科研的关系 文/李宁 开篇我想举一个名人的例子。 斯宾塞是英国著名的哲学家、社会学家,被誉为“维多利亚英国的亚里士多德。”他提出一套学说把进化理 论 “适者生存”主张应用在社会学上,尤其是教育及阶级斗争上,因此被人称之为“社会达尔文主义之父”。斯宾塞从来不在图书馆里埋头苦读博览群书,而是频繁出入各种俱乐部,结交当时科学和文化领域里的名人。凭借他仔细聆听和刨根问底的精神,学到了很多东西。有人说斯宾塞像一块海绵,接触谁,就会把谁的思想吸干。这不是一句空话,因为他写出了从物理学、伦理学、生物学到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方面的著作。此外,斯宾塞还利用了诸多博士为他搞研究,这些博士或因为贫穷,或因为兴趣。 斯宾塞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是结交名流还是利用人才,学会借助外物的力量去成就自己,是成功的重要因素。 同样,我所强调的 “朋友圈”的力量也是这样的。 本文提到的 “朋友圈”是指通过微信、 QQ 等社交媒体所建立起来的社会关系网络。 首先, “朋友圈”是科研信息中心。如果你的 “朋友圈” 为科研人士居多,那么它 可以帮助你快速获取科研信息。各种微信群、 QQ 群、朋友圈 是信息获取的十分重要的手段。 如果你进入了与专业相关的微信群、 QQ 群或者添加了业界、学界大牛的微信,你会发现,很多你专业领域的新闻、文章、会议等信息络绎不绝的出现。“朋友圈”为专业热点、期刊介绍、投稿经验、专业学术会议、专业实践活动等提供方便的获取渠道,所以 “朋友圈”是科研 信息中心。 “朋友圈”可以帮助你学习写作和发表论文。 你加入了 “朋友圈”后,能够进行相互的学习和了解,共同就专业学习和写作问题进行探讨。遇到专业难题或者写作问题,在“朋友圈”中都能够获得同行的指导和经验介绍。另外,同一科研水平的人聚集在一起,可以了解到他们发表的期刊层次,而这是你投稿的重要参考,能够有效的提升你的命中率。比如,某一期刊发表了与你 同一水平 作者的稿件 , 那么你多半也可以投稿 。 最后,一次投稿经历说明了这一点。刚开始给某个杂志投稿,屡次投稿都不中,甚至开始怀疑自己了。后来一次偶然,进了这个期刊的群,发现是期刊编辑组织起来的群。关键是这个期刊除了正式对外公布的投稿邮箱外,他们主要在这个群公布的另外一个邮箱选稿,而这个群里面也都是长期给杂志送稿的作者。原来许多人的投稿和等待都是白忙活。编辑以这个群和邮箱为准,如果稿源不够,才会去对外公布的自然来稿邮箱中选稿。当你进入到这个 圈子,你会发现,投稿无需等待,一投就会有结果。而如果通过邮箱,就不知道猴年马月了。所谓的 “三个月后可自行处理,我们能有几个三个月去等?” 认识期刊编辑等是非常有用的 。 很多杂志,编辑决定稿子生死 。 编辑认可了,主编那边一般也好过。有时候,期刊的稿件真的太多,同样质量的稿子,跟编辑认识有很大优势。 “朋友圈”是奋进力量的来源之一。“朋友圈”里大都是相同爱好或者同行业者聚集在一起。一般来讲,医学博士不会和文学博士在一个“朋友圈”里面。依托“朋友圈”,你可以发现他们的进展,找到自己的差距和不足。不“走”出去,你永远也不知道别人在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等等。不一定是编辑,和各个学校硕博生保持联系你也能了解到他们最新状态,更好的看清自己所处局面和水平,他们的成果也能激励你努力。 举个例子,我在本科的时候,从一个学术 交流 群认识了 某 大学的一个学生 。 平时 他 在群里他比较活跃,得知他和我一样,老家都是江西的,我立马加了他的 QQ 和微信 。 慢慢的,我们 通过 “朋友圈” 渐渐熟悉。后来,他考上了中国社科院的研究生,我来到现在的单位读研。一天,我被他拉 进 了一个微信群 。 正当我好奇时,他一个个在群里介绍 : 某某大学本科生 、 硕士生 、 博士生 ; 某某期刊编辑 、 主编 、 审稿人 。 里面还有不少 政界 和核心期刊的编辑等等 。 我着实开了眼界。这些人都是不同场合 认识的。 比如举办的学术会议 、暑期学校、期刊投稿 等 。 每天群里都会发布谁谁 发表了 核心期刊等等 信息 。 看着别人和你同一个层次却总是有核心期刊发表,你心里肯定会暗自努力。看着别人在国外交流访问或者参加学术会议,你肯定也会萌生自己的想法和期望。 “朋友圈”不仅激励你,也能提升你的格局和视野。这种“朋友圈”越大越好,你会了解和知道的东西越来越多。 “朋友圈”也可以拓展自己的影响力。很多学术牛人或者业界大牛都爱刷屏。比如我知道的文化产业领域某些“大牛”,经常在群里或者“朋友圈”推介自己的公众号文章或者新观点、新思想,看他们的 “朋友圈”,你会感觉自己永远保持在学科的前沿,你的视角和眼界也会不断扩宽。 一些学术牛人非常善于利用网络来传播自己的学术思想,互联网的内容太多太多,谁能占据受众的眼球,谁就能形成影响力,而影响力无疑是当今时代最重要的东西, “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早已经过去了。 如何进入 “朋友圈”? 比如参加学术会议,既可以有机会主动要到业界名人的微信,又可能通过会议组织者建立起来的微信群获取信息,添加微信群中其它同行。比如杂志社的微信公众号和版权页,为了增强作者粘性,便利与作者往来,编辑部可能会公布 QQ 群、编辑 微信号 和杂志建立的群二维码等 。 以上两种是主要渠道,还有其它诸多方式。在建立 “朋友圈”上,我们都应该不遗余力,因为它的好处太多。 所以,建立并拓展圈子非常重要,信息时代只 会 埋头读书,不会利用网络,可以说是新的文盲。 ( 2017 年 6 月初完稿 , 6 月 15 日定稿。本文首发于“道文论产”微信公众号 )
个人分类: 科研写作投稿与趣谈|5473 次阅读|3 个评论
[求助] 不计入博士生发表论文的国外SCI和EI收录期刊,都有哪些?
热度 4 zlyang 2017-5-25 11:04
不计入博士生发表论文要求的 国外 SCI 和 EI 收录期刊,都有哪些? (1)不计入博士生发表论文要求的国外 SCI 和 EI 收录期刊,都有哪些? (2)被国际学术界认为不很规范的国外 SCI 和 EI 收录期刊,都有哪些? (3)被国际学术界列入黑名单的国外 SCI 和 EI 收录期刊,都有哪些? 好像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院曾经明文下发。 我国所有大学、研究所等机构的官方规定,国外权威学术机构的态度等?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
7318 次阅读|14 个评论
文章耗时两年半 我这是生了对双胞胎吗?
热度 2 kongling814 2017-2-22 23:46
这篇文章是2014年10月我开始博士后工作就着手准备的,过程颇为曲折艰辛,不堪回首,中间一度差点放弃。 这篇文章也是我首次经历拒稿,拒稿再拒稿,不过最终呈现出两篇文章,并在同一天被不同两个杂志接收,算是生了对双胞胎,虽然我只是一篇文章的亲妈,但这足以让我对建筑系博士后期间的工作有个交代了。 Regulation of Outdoor Thermal Comfort by Trees in Hong Kong 文章链接: http://dx.doi.org/10.1016/j.scs.2017.01.018 Abstract Urbanization is transforming human society in many ways. Besides all the obvious benefits, it also brings negative impacts such as the well-documented urban heat island (UHI) effect and the magnified human heat stress. One way to reduce human heat stress is to increase vegetation density in urban areas, because they can provide evatranspiration and shading benefits. However, given the diversity of tree species and their morphological properties, it is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rationally how different trees regulate thermal comfort. In this study, we investigated the impact of various trees on urban micrometeorological conditions in both open space and high density settings, and how they regulate outdoor thermal comfort. The study shows that trees planted in high density settings are more effective in improving pedestrians' thermal comfort than those in open spaces. The study further shows that trees with a large crown, short trunk, and dense canopy are the most efficient in reducing mean radiant temperature (T mrt). Therefore we recommend five specific ways to facilitate the integration of tree planting into urban design. In a broader sense, our studies suggest that urban trees should be planted strategically to improve human thermal comfort as an integral part of all modern urban developments. A study on the impact of shadow-cast and tree species on in-canyon and neighborhood's thermal comfort 文章链接: http://dx.doi.org/10.1016/j.buildenv.2017.01.005 Abstract Tree-planting is one of the veritable tools for combating urban heat island and improving thermal comfort in the wake of global warming and urbanization. However, trees of different species and morphological properties have variable solar attenuation capacity and consequently, thermal comfort regulation potential. Besides, the shadow-cast effect by buildings helps in reducing pedestrian radiant load and consequently improves thermal comfort especially in high-density cities even though ventilation is reduced. Therefore, a holistic and contextual understanding of tree-planting and shadow-casting can help in designing climate-proof cities. In this study, we employed the ENVI-met model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se two forms of shading (trees and buildings) on the pedestrians' thermal comfort in Hong Kong and the influence of one over the other. The impact of different urban densities on the thermal comfort improvement potential by eight (8) common tree-species in Hong Kong was specifically studied. Results show that shallow canyons are susceptible to worse thermal condition when compared to their deeper counterparts with similar aspect ratio value. Of all tree configuration parameters, leaf area index, tree height and trunk height are most influential in improving and aggravating daytime and nighttime thermal comfort, respectively. We also found that trees' effectiveness in improving daytime thermal comfort reduces with increasing urban density and vice-versa for nighttime. For the reference of planners and landscape architects, this study recommends tall trees of low canopy density with high trunk in deeper canyons and vice-versa for shallow canyons and open-areas.
个人分类: 未分类|740 次阅读|2 个评论
春哥(韩春雨)亦不能超凡脱俗
jiangming800403 2016-10-11 16:15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岸高于滩,水必湍之 jiangming8004032016-10-1115:10 韩果如果是发表在《中国科学:生命科学》上面也不会惹出这么大的动静 博主回复(2016-10-1115:36):这下事情搞大了闹出国际影响了。 -------------------------------------------------------------------- 赵建民 2016-10-1116:07 顶级期刊中的生命科学论文一大半是难以重复或者难以完全重复的,这里面大多数并不是中国人写的 论文有风险发表需谨慎。 但是不能用大批判代替正常的学术争论。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赵建民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95119-996239.html
个人分类: 科研八卦|3086 次阅读|0 个评论
诺贝尔奖:出成果的年龄(已知)与发表的期刊(未知)
zlyang 2016-10-7 12:01
诺贝尔奖: 出成果的年龄(已知)与发表的期刊(未知) 诺贝尔科学奖的代表性成果,都发表在哪里? 科学家出重要成果年龄变大,如 2011年PNAS的《Age dynamics in scientific creativity》, 应该可以统计一下。 统计一下诺贝尔科学奖的代表性成果发表的地方,应该对我国科技论文的合理评价,有明显的积极作用。 http://www.pnas.org/content/108/47/18910/suppl/DCSupplemental Benjamin F. Jones, Bruce A. Weinberg 有没有现成的研究结果或数据? 相关链接: 2016-10-03 ,“ Zenas 公理 ” 2016年进一步被外国人证实!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006491.html 2011-11-20,科学家出重要成果年龄变大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509890.html Benjamin F. Jones, Bruce A. Weinberg. Age dynamics in scientific creativity.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PNAS), 2011, 108(47): 8910-18914 (NOV 22 2011) http://www.pnas.org/content/108/47/18910.full http://www.pnas.org/content/108/47/18910/suppl/DCSupplemental Ewen Callaway. Young scientists lead the way on fresh ideas. 18 February 2015 http://www.nature.com/news/young-scientists-lead-the-way-on-fresh-ideas-1.16934?WT.ec_id=NATURE-20150219 Analysis of millions of papers finds that junior biomedical researchers tend to work on more innovative topics than their senior colleagues do. 武夷山,2012-10-18,科学计量学开放基金申请本月底截止,有意者抓紧时间啊!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557-623753.html 2012-09-25, 世界科学大奖成果,都发表在哪里?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616591.html 刘立,2016-10-03,掀起你的盖头来:大隅良典获诺奖 的两篇论文面上分析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1079-1006541.html 刘君 2016-10-5 02:08 话说某211大学某学院的一把手受到屠呦呦光辉事迹的启发,担心自己学院发表的“具有极高影响力,但只发表在了低档次期刊的重要成果”被埋没掉。于是就出台一项规定,只要是本单位署名的的文章,不管是发表到多低档次的刊物上,只要是作者本人认为非常重要,那就可以直接申请做全单位学术报告。如果反响很好,单位就会后续把此人给捧起来。 然后呢?就没然后了。。。 杨正瓴 2016-10-6 12:09 【不管是发表到多低档次的刊物上,只要是作者本人认为非常重要,那就可以直接申请做全单位学术报告。如果反响很好,单位就会后续把此人给捧起来。】 这是个好主意! 博主回复(2016-10-6 12:12) : yes, it is a good ide a. 其它链接: 张蕾,光明日报,2014-04-10,《自然》文章:时间滞后将威胁诺奖地位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4/4/291709.shtm Santo Fortunato. Prizes: Growing time lag threatens Nobels 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508/n7495/full/508186a.html Nature 508, 186 (10 April 2014) doi:10.1038/508186a Published online 09 April 2014 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508/n7495/full/508186a.html 等待诺贝尔奖的平均时间继续呈指数态增长!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5094 次阅读|1 个评论
如果一生只许发表一次研究成果
热度 3 ProteinGod 2016-9-24 20:08
如果一个人一生只有两次发表文章的机会,并且只有第一次文章发表出来,别人才知道你做的什么,才能得到认可,这个可以成为申请职位,申funding,招生等等的评审资格,评审是全世界所有同行和相关领域研究人员,而不是几个“专家组”。没有发表出的不可以算数,不能成为任何晋升和申请funding的资格。第一篇文章是“ 生存篇 ”,等拿到职位和funding以后,生存一定不是问题。这时你只剩下另一次发表机会,这次发表是” 成就篇 “,代表你的终身成就。 并且只有发表以后才能得到终极版荣耀,没发表的依然不算数,你的一生的研究高度深度完整度等等全部都只有这一次机会。你可以继续做研究,但是从此以后你的任何成果都不能继续发表,只能无偿贡献给整个领域。 在这样的苛刻条件下, 你会做什么样的事情?发表什么样的文章? 如果把上述条件进一步强化,强化为“终极变态版“,连“生存”都不给你留机会,也就是:一生只许发表一次! 在这样的极端条件下, 你会做什么样的事情?发表什么样的文章?在什么年龄发表?请认真思考,请中国科学家认真思考!
4223 次阅读|3 个评论
护理学论文发表在线讲座
WileyChina 2016-8-29 15:41
免费在线研讨会: 青年护理学研究人员如何成功发表论文 时间:2016年9月20日,21:30(北京时间) 点击注册在线讲座 作为一个没有多少论文发表经验的年轻科研人员,您是否有过以下疑惑: 我该如何组织好论文写作的流程? 我改如何应对审稿人的意见尤其是处理拒稿意见? 我该如何让更多人发现和阅读我已经发表的论文? 成功发表论文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本次在线研讨会将着重介绍写作和论文投稿这一流程。您将从护理学研究期刊的编辑那里获取他们宝贵的经验和建议! 如何选择合适的目标期刊 稿件准备的关键—认真遵循期刊的作者指南 同行评审的过程以及如何应对审稿意见 如何在论文发表后进行推广 讲座结束后,我们将向所有听众赠送《 Writing for Publication 》电子书,您可以从中了解到更多论文写作和发表的小贴士 。 点击注册在线讲座 主讲人 Bernadette Mazurek Melnyk Worldviews on Evidence-Based Nursing 主编 查看介绍 Susan Gennaro Journal of Nursing Scholarship 主编 查看介绍 Roger Watson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主编 查看介绍 Charon A. Pierso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Nurse Practitioners 主编 查看介绍 点击注册 »
个人分类: 草稿|10 次阅读|0 个评论
论文发表进展
热度 1 zhuyucai1 2016-8-25 00:28
前面博文中提到的三项成果,也是我第一个基金资助的工作。最近发表工作又有进展。 系统辨识预测误差的一个全局收敛算法 前面讲过,文章 2015-12 正式发表, Automatica 长文。合作作者,瑞典的 HH 教授告诉我,他们按照我们的技术路线,已经提出全局收敛的闭环辨识算法,好像也投到了 Automatica. EIV 系统的渐近辨识法 刚收到这篇文章的二审报告。两个审稿人都认为二稿改进很多,但又提出了一些 建议。估计这次修改后就差不多了。 Anti-aliasing 滤波及快采样系统辨识 这个题目写了两篇文章,第一篇是推导快采样辨识的渐近理论并给出可辨识性的机理解释;第二篇是研究 anti-aliasing 滤波和提出我们的快采样辨识算法。第一篇投到 Automatica, 得到 6 个资深审稿人审稿。第三稿 5 个审稿人同意发表,一个不同意。编辑决定接受发表。是 brief paper. 第二篇文章还没有得到审稿报告。
5120 次阅读|2 个评论
随想:重复发表与科技传播
热度 7 zlyang 2016-8-4 21:47
随想:重复发表与科技传播 硕士生、博士生的学位论文,在网络上全文公开后(就是已经授予了相应学位),还能在正式的科技期刊发表吗? 真傻以为,这个问题要从出版物承担的“科技传播”的目的来考虑: ( 1 )新闻类期刊或出版物:一般可以拒绝已经上网的学位论文再次发表。但重大成果、重要问题研究的阶段性看法等,不在此限制。 ( 2 )档案类期刊或出版物:应该接受学位论文的再次发表。 特别是汉语的学位论文,应该允许并鼓励以英语或其它“非汉语”语言的方式重复发表。 以现实地促进人类科技进步! 科技规范或道德,在历史上多次以反面教员的角色,阻碍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实际上,发表前的同行评议,也会越来越成为 阻碍 人类文明进步的内在因素。 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强调“科技道德规范、同行评审”的消极作用,不是要完全抛弃它们,而是要现实地进一步完善它们。 陈毅同志解放战争时期说: “不要用昨天制定的条条框框,来阻碍今天革命形势的发展。” (求准确权威的出处) 好像国家的《宪法》、我党的《党章》,也是随着形势的发展,不断修订的。 (求准确权威的出处) 是显示自己的权力?还是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 “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 知错就改,善莫大焉。 相关链接: 新华网,2014-03-09,习近平谈三严三实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3/09/c_119680070.htm 翟自洋,2013-07-19,放长线 钓大鱼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30081-709357.html 王德华,2013-07-16,什么时候开始学位论文上网后就不允 许再发表了?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757-708715.html 赵大良,2013-07-13,有人倒霉在博硕论文再发表上了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1721-707789.html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1625 次阅读|7 个评论
如何做到“发表”且不“灭亡”:找到写文章的时间
热度 7 WileyChina 2016-6-1 11:14
学术界有着这样一句戏称:“发表或者灭亡”(Publish or perish),因此,我的很多辅导工作都是围绕着“如何帮助研究者成为更高效的写作者”这一主题展开的。毕竟,在激烈的学术竞争之中,学术上的成功是以你是否能在紧张的研究和工作之外发表出研究论文为衡量标准的。那些学术工作者经常会发现,在教学和行政工作之余找到论文写作的时间是第一要务。那些还在找工作的学术工作者还得在日常工作和密集的求职之间挤时间来写论文。甚至那些非学术工作者也会发现他们的理想工作中也会涉及大量的写作。例如,一个项目经理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 撰写报告,简报和项目文件。 所以我会经常听我的学员们说他们希望利用一些课程培养他们 良好的写作习惯 ,从而使他们在职业中做的更好并最终达成研究目标,否则那些写作计划就会像他们博士毕业之后的文章一样一直被拖欠着。最终,他们又会不可避免地为写得不够多和没时间去写而感到愧疚,并且会辩解说他们完成文章的唯一阻碍就是没有大块的时间用来写作。讽刺的是,他们常常忘了,他们在最后一次有大块的时间的时候,都把时间用来拖延和后悔写得不够多上了。 世界上没有提高写作效率的魔法,但如果要我说“一个阻碍你写作的观念”,我会说这个观念是“学术写作没办法在短时间内发生”。你说你一天只能挤出半小时, “写作仙子”肯定没法降临,所以你能做的只有等待一个奇迹般的空闲期,比如到了十二月,一切都慢下来了,那时你就可以安心写作了。或者,情况并不一定是这样的,这时,那些高产学术作家的观点和习惯就能派上用场了。 Robert Boice 研究了一些年轻学者们的学术写作习惯,发现那些写文章最多的人总是短时间有规律地发文。他发现 每天半小时固定的晨间写作时间 也能够保证每年写出一篇最少两到三页的论文,这至少比一直拖着不写,直到每天有 3 、 4 个小时空闲时间的时候再动笔要好的多,毕竟,每天 3 、 4 个小时空闲,是多么难得一遇到。 Brian Martin 也做过类似的研究,并提出了 从“大餐式写作”转向“点心式写作” 的策略,在这里,我也要推荐大家尝试转变写作习惯,将写作变成一件日常的事情(每天半小时就足够,最好是作为一天的第一件事来做),看它是否能带来一些不同,并消除你因为拖延而产生的愧疚感。 显然,只有通过反复尝试,你才能知道什么方法最适合你。以下是你最需要的三点秘诀: 1. 没有必要把你的写作任务攒到你有大块时间的时候再进行。 2. 每次只要一小段时间的有规律的写作,便可助你提高工作效率,达成写作目标。 3. 内疚是不会提高效率的,更不会让你成为更好的写作者。 原文作者: Ania Gruszczynska, Academic Career Coach 阅读原文
个人分类: All Sub|10499 次阅读|7 个评论
七种方式——让你的投稿脱颖而出(已修改)
WileyChina 2016-3-23 16:02
七种方式:让你的投稿脱颖而出 编辑们每天都会收到成百上千的投稿。如何使你的论文有别于其他的投稿?在我们近期的 “如何在权威期刊发表文章” 作者研讨会上, Biotechnology Journal 的 副主编朱晶 与两百多位参会者分享了学术论文的写作技巧。以下就是七条有用的建议,千万别错过。 1. 标题——从一开始就 让人过目 难忘 除了投稿信以外, 标题 是首先被编辑看到的内容。尽量避免使用太过普通的句型(比如”xxx 的研 究”,“xxx 的特征”)。这会给人一种这个研究过于初级的印象。一个好的论文标题通常能够利用关键词传达出论文的核心内容。 2. 在摘要中体现研究的主要内容 在论文摘要中概括研究的主要内容。因为阅读摘要相对轻松,所以你需要在摘要中讲述好你的研究以引起编辑的兴趣。你的摘要中应该包括: •背景研究 •研究的对象/ 假设/ 目标 •方法论简介 •研究的主要成果(不要包括次要成果) •结论和意义 3.在引言中建立强有力的逻辑依据 在引言部分,你要说服编辑为什么你的研究是新颖的,显著的以及相关的。引言应从讨论研究背景出发,继而展开叙述摘要部分探讨的内容,接着是相关领域的文献综述。着重强调已有的研究没解决的问题以及你的研究是如何填补了那方面的学术空白。 让非专业人士阅读你的引言,看他们是否觉得你的引言逻辑清晰。他们也许不懂你的研究所涉及的具体内容,但一篇好的引言可以让他们了解你研究背后的逻辑思路。 4 .确保研究的可复制性及可靠性 编辑们期待的是一个高质量可复制的研究。你需要在论文中提供充分的信息以确保你的实验可被复制。比如,你可以提供实验中使用的试剂的详细信息(名称,供应商等)。防止实验器材和实验方法的雷同也很重要,为避免抄袭嫌疑,你需要声明在试验中参考了哪些已有方法。 5 . 准确无误地呈现研究结果 “这听上去很简单,但很多作者都犯过粗心的错误。”如果你更仔细一些,这些情况就可以轻易避免。在讨论研究结果时一定要引用每一个图(包括图表)。 小建议:你可以为你所做的所有试验做一份统计分析。声明其中显著的数据并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这会给你的论文加分。 6 . 在论证中将引用和发现建立起联系 论证部分或许是你论文写作中最困难的地方。在你组织论证的过程中,你可以参考以下四点: 为研究发现做一个快速的总结 在一个较广泛的范畴内对你的研究结论和已发表的相关文章进行比较 讨论并解释你的研究成果为你的研究领域的发展作出了怎样的贡献,进一步说明你的结果是否与之前的研究存在矛盾 论证结尾部分阐明你的研究发现对于今后研究的意义 7 . 清晰明了是图表的关键 “好的图形和表格可以让一个专业领域读者不需要阅读原文就掌握研究的内容。” 你需要让你的图表尽可能地清晰明了,避免不必要的错误(比如坐标轴没有标明最大值,符号前后不一致等等)。好的图例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实验简述 实验读数 独立实验复制 统计分析 缩写及符号描述
个人分类: 论文写作|10 次阅读|0 个评论
李晓婷JMST论文在线发表
热度 1 rczeng 2016-2-14 01:18
Rongchang Zeng * , Xiaoting Li, Lijun Liu, Shuoqi Li, Fen Zhang. In vitro Degradation of Pure Mg for Esophageal Stent in Artificial Saliva .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Technology . Available online 12 February 2016 Highlights • A dense degradation product film consisted of calcium phosphate compounds and magnesium hydrate formed on pure Mg surface immersed in artificial saliva. • The degradation rate kept low and pH values insignificantly changed in the first 5 days of immersion, then increased after 6 days of immersion, finally stabilized after 10 days of immersion. • Pure Mg exhibited desirable degradation resistance in artificial saliva, which provided magnesium-based materials with the potential to be used as esophageal stents.
个人分类: 科研|3274 次阅读|3 个评论
刘丽君论文年三十《Surface and Coatings Technology》发表
热度 2 rczeng 2016-2-9 16:16
论文在大年三十发表,有点意外。 Lijun Liu, Pingping Li, Li Shen, Yuhong Zou, Kaijie Luo, Fen Zhang, Rong-Chang Zeng , Shuoqi Li. In vitro corrosion and antibacterial performance of polysiloxane and poly(acrylic acid)/gentamicin sulfate composite coatings on AZ31 alloy , Surface and Coatings Technology , Available online8 February 2016, 2016, 291(15): 7-14, doi:10.1016/j.surfcoat.2016.02.016 Highlights • A polysiloxane and LbL composite coating was prepared on AZ31 alloy. • The drug release from the composite coating lasts for 17 days. • The composite coating shows corrosion resistance and antibacterial effect. • It is a versatile approach to develop functional coatings on magnesium implants. Abstract An investigation on the corrosion resistance and antibacterial properties of polyelectrolytes and polysiloxane coatings on magnesium alloy with gentamicin was made. The microstructure and composition of the multilayer coatings were characterized by using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X-ray diffractometer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The analysis of electrochemical measurement in HBSS suggested that the composite coatingsimproved the corrosion resistance of AZ31 alloy. Finally, the result ofplate-counting method demonstrates the effective antibacterial properties of the functionalized substrates. Thus,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the multilayer-treatment reported here is a versatile approach to develop antibacterial and anticorrosion coatings on magnesium implants. Keywords Magnesium alloy ; Corrosion resistance; Antibacterial performance; Polyelectrolyte; Polysiloxane; Gentamicin
个人分类: 科研|3362 次阅读|4 个评论
图文摘要(Graphical Abstract)的设计及两个范例
热度 2 harmonySi 2015-12-7 10:30
Graphical Abstract 中文翻译为 图文摘要 可能 比较合适,因为它是由一个图和一段文字组成。通过图文摘要, 作者可以 高度概括论文中的研究内容和主要创新点, 吸引读者眼球 并能让人快速了解您的文章。 Graphical Abstract 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目前很多知名的自然科学期刊,期刊目录( Table of Content) 并不是简单题目的罗列,而是由题目,作者和图文摘要组成。如果编辑向作者询问 Table of Content(TOC) 的问题,一般指的就是图文摘要部分。 伴随着期刊网络化的进程,纸版的销量越来越少,目录页码查找文章的功能显得越来越不重要,但 在目录中恰当的使用图片会让复杂抽象的科学内容更容易理解并具有传播力,成为 编辑和审稿人迅速了解论文基本内容的绝佳途径。 例如, 在之前德国应化期刊 对中科大俞书宏老师的文字采访中,俞老师就提到 : What I look for first in a publication is … its graphical abstract 因此, 虽然在正式出版的论文正文中不会显示图文摘要,但在投稿时作者还是应根据投稿模板要求将图文摘要附在论文最后。 在 Advanced Materials 期刊的投稿模板结尾,也包含这一项内容。 The table of contents entry should be fifty to sixty words long,written in the present tense, and refer to the chosen figure. 图文摘要的书写要求中至少包含两个重要信息,一是只能写50-60 个词,这个长度是一般摘要的1/3 甚至更短,所以必然是对文章内容和创新点的高度概括。二是要 refer the chosen figure, 即需要与配图相互呼应以帮助读者了解文章内容。 在实际收到的稿件中,作者的 TOC 图片设计有时会出现以下几种问题。 一种情况是作者为了将内容综合,将正文中多张示意图或显微镜图压缩到一起,结果使 TOC 图片过于拥挤。 一般图文摘要中的图片有严格的大小限制,例如 Advanced Materials 系列期刊允许的图片大小一般只有两种选择( 11x2 cm 或 5x5 cm ), 这样的大小如果将多张图挤在一起往往是不清晰。 更多的情况,是作者从论文正文中随意选取照搬了一张图表,但文字摘要部分又没有关于图表具体内容的解释和介绍,让 读者看过之后一头雾水。 另有少数情况,是作者设计的 TOC 就像期刊的封面,对科学内容进行了过度的艺术化处理,这样的图片虽然精美漂亮,有时却不能帮助读者准确了解论文的基本内容。 我之前曾工作过的荷兰课题组,有位印度同事非常善于图片方面的设计。摘录近年来他在 Langmuir 期刊上发表的两篇文章如下,将其作为 TOC 图片的范例探讨。 上图的 TOC 来自于 Langmuir 2015,31, 8318 ,论文对比研究了几种不饱和烃在 Si-H 表面修饰情况。右边的示意图显示硅基表面的修饰机理,而左边的配图则形象的表现了几种不饱和烃的反应活性差距,两张图结合使读者对论文的大意一目了然。 另一个例子取自 Langmuir, 2013,29,4019 , 这篇论文的内容与一种 SiC 表面的功能分子层制备相关。在 TOC 图中,这种分子层优良的机械性能和良好的润滑效果,被一只站在分子层上走路打滑的大象形象地表现出来。 总之,图文摘要的设计首先应该凸显该篇论文的主旨,文字部分言简意赅,图片部分应形象生动并与文字部分相互呼应,在图片当中可以适当添加醒目的文字说明。一个好的图文摘要会吸引更多的读者,并增加您论文成功发表的机会。
100841 次阅读|4 个评论
1900年以来,被拒绝发表的重大科技成果实例(搜集)
热度 24 zlyang 2015-9-4 16:48
1900年以来,被拒绝发表的重大科技成果实例(搜集) 1900年以来,极具创造性的理论,且叙述清楚,被拒绝发表的实例(搜集) 武夷山,2015-09-04, 在邮件中与年轻朋友讨论同行评议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557-918291.html 武老师写到: “同行审稿好比现在的教育制度,分别将最优秀的稿件和人才及最差劲的稿件和学生都淘汰掉,只剩中不溜秋的。” 文克玲 老师提问: “提出极具创造性的理论,叙述清楚,没有重大错误的论文,从 1900 年起,有曾经被拒绝发表的实例吗?” 真傻的搜集到的一些实例如下(有待进一步的核实): (1)1948年,普朗克(Max Karl Ernst Ludwig Planck ,23 April 1858 – 4 October 1947)提出了著名的普朗克定律: 一个新的科学真理的胜利,不是通过说服其反对者让他们明白过来而实现的,而是由于其反对者最终死去,与此同时熟悉这个真理的新一代成长起来了。 (2)《爱因斯坦和同行审稿制度的一次冲突》 1936年,爱因斯坦与《物理评论》(Physical Review)的同行审稿制度发生了一次严重冲突,文中以当时冲突双方交换的信件为线索描述了冲突的过程和结果,并就此一事件对中国科学期刊以及科学发展的启发发表了若干感想. http://www.wuli.ac.cn/CN/abstract/abstract30656.shtml (3)当诺贝尔奖得者论文被《自然》拒绝时 http://www.docin.com/p-5026794.html 《自然》杂志拒绝过:契伦科夫辐射、介子、黑洞辐射,等。 (4)有眼不识泰山:今年得诺贝尔物理奖论文曾被《自然》毙掉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2041670100lr2b.html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Konstantin Novoselov说,他们关于石墨烯(graphene)的第1篇文章,最先是投给英国的Nature,但是Nature的编辑部(和审稿人)拒绝了他们的文章,后来他们又投给了美国的Science,并且获得发表。 (5)胜负不分:看不出同行 评议“高分”有预 见性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819234.html (6)Lisa Bero 来源:PNAS,2015-01-12,科学家分析同行评审有效性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paper/201511219413977135306.shtm 近日,刊登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的一项研究,分析了科学同行评审的有效性,研究人员表示,同行评审 在预测“良好的”论文方面 是有效的,但可能难以识别出卓越和(或)突破性的研究。 (7)2014 Nobel 化学奖获得者S. W. Hell 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1994年当时在芬兰 University of Turku 的 S. W. Hell 是一位年轻博士后,和他的合作者 M. kroug 把一篇题 为 “ Ground State Depletion fluorescence microscopy: a concept for breaking the diffraction resolution limit ” 论 文投到 Europhysics Letters (EPL)。论文挑战远场光学显微镜分辨率不小于半波长的传统概念。稿件于 1994年10月3日收到,但被拒稿。后来发表在 Applied Physics B 60,495 (1995) 上。 (8) “光纤之父”高锟为 人类连通信息时代,2009年10月07日04:06 大洋网-广州日报 http://news.sina.com.cn/o/2009-10-07/040616401873s.shtml 曾被嘲笑为神经有病   早在1966年,高锟就在一篇论文中首次提出用玻璃纤维作为光波导用于通讯的理论。他当时的出发点是想改善传统的通讯系统,使它传输的信息量更多、速度更快。   对这个设想,许多人都认为高锟的想法匪夷所思,甚至认为他 神经有问题 。但高锟经过理论研究,充分论证了光导纤维的可行性。 (9)新华网,2014-10-21,丁肇中对话青年师生:一生最重要选择是只做一件事 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4-10/21/c_127121143.htm    丁肇中:科学是多数服从少数,只有少数人把多数人的观念推翻以后,科学才能向前发展。    因此,专家评审并不是绝对有用的。因为专家评审依靠现有的知识, 而科学的进展是推翻现有的知识。 罗巴切夫斯基几何,被压制 50 年。 推测: 引领下一次人类科学革命的新观点,已经 被压制 了许多年。 相关链接: 2014-06-11,炒冷饭:普朗克定理 Planck Theorem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802432.html 刘寄星. 爱因斯坦和同行审稿制度的一次冲突 . 物理, 2005, 34(07): 487-490. http://www.wuli.ac.cn/CN/abstract/abstract30656.shtml Peering Into Peer Review. 作者: Mervis, Jeffrey. SCIENCE 卷: 343 期: 6171 页: 596-598 出版年: FEB 7 2014 http://www.sciencemag.org/content/343/6171/596 Making every scientist a research funder. 作者: Mervis, Jeffrey. Science (New York, N.Y.) 卷: 343 期: 6171 页: 598 出版年: 2014-Feb-7 http://www.sciencemag.org/content/343/6171/598 Measur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scientific gatekeeping. 作者: Siler, Kyle; Lee, Kirby; Bero, Lisa.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卷: 112 期: 2 页: 360-365 出版年: JAN 13 2015 http://www.pnas.org/content/112/2/360 秦四清,2015-09-04,有木有 比“专家评审”更管用的招儿?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918562.html 亚瑟·史密斯,一位著名的西方传教士一个世纪前所指出: 中国人最缺乏的不是智慧,而是勇气和正直 的纯正品性 。 As Arthur. Smith, a well-known Western missionaries a century ago pointed out, the Chinese people lack most is not wisdom, but the courage and integrity of the pure character. 欢迎您的补充!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感谢大家!热门博文排名第一了。
7813 次阅读|93 个评论
博士期间发表的2篇SCI论文倍受国外学者关注
热度 1 jldxwsj2000 2015-3-21 23:19
最近太忙,日夜兼程地修改那份专家一直认为不错,但还是迟迟未给资助的自然科学基金报告,总是怕那个新的在线选题网络运作不灵,经常是夜间工作到黎明。在提交报告那天3月8日,由于网络故障,提前2个多小时关网,真是庆幸,提前半天把最后的修改版报告提交成功。在送完纸质文件那天,突然接到李师妹的电话,说是我在博士间发表的第2篇SCI论文又受到英国一所大学1个较有名气教授的博士 关注.对我们的研究很感兴趣,并有相关问题需要咨询。自然我要完成这项任务。 (第一篇发表的SCI收录论文,备受德国著名植物学家 Barthlott 和 Neinhuis 关注,文章引证状况良好。科学家引用此文发表 SCI 论文影响因子高达 18.132 ) 显然博士对文中这幅视图感兴趣。提出一些相关的方法问题。博士谦虚好学的精神使我非常受感染, 决定直接回复博士的问题。在此就不作公开讲解。 Link: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672652910602533 From: SitiHajarBintiAriffin Date: 2015-03-1200:26 To: lqren@jlu.edu.cn Subject: RequestadviseRegardingYourPaparentitledMechanicalCharacteristicsofTypicalPlantLeaves DearProfessorLuquanRen, MynameisSitiandIamaPhDstudentintheSchoolofEngineering,UniversityofBirmingham,UK.Currently,Iaminterestedinstudyingthemechanicalpropertiesofvegetables.Whilereadingtheliteraturepapers,IhavefoundyourpaperentitledMechanicalCharacteristicsofTypicalPlantLeaves . Link: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672652910602533 Therefore,ifitispossibleforyoutoadvisemeonwhatkindoftechniquewasusedtocapturethemicroscopicimagesatFigure2,Iwouldg reatlyappreciatethat.Imean,whatwasthetechniqueusedtogetthecross-sectionoftheleavesandunderwhichtypeofmicroscopethatyouused. Anyfeedbackfromyouwillbehugelyappreciated. ThankyousomuchandIamwishingyouagreatday KindRegards, Siti, PhDstudent, SchoolofEngineering UniversityofBirmingham,UK
3429 次阅读|2 个评论
将来博文能够代替论文发表吗?
热度 12 lin602 2014-12-14 22:21
有没有可能将来博文代替论文发表?许多人说不可能。 我刚刚想想,不一定,觉得是有可能的。 如果有人做了研究,发现了一些实验现象与结果,用博文的形式发表出来供人们参考,这从科研上来说是可行的。 特别是对应用有参考价值的研究结果,许多企业研发人员也会进行参考。目前其实网上许多信息都是自由发布的,只要有用,不是也有人参考嘛。我们做胶的许多测试方法与指标,都是参考一些大公司的网站上公布的数据。 可能会有人说,真实性无法考证。 我认为,随着事态的发展最后会归结到科研人员与科学家的个人信誉,同时用诚信担保,如果失去诚信,会在科学界或技术界记录在案,今后有重大个人损失。 到时候也可能会有专门的评价网站,对这些数据与结果进行评价,有点象淘宝上的评价一样的功能。而且是实名的,评价也要有个人的诚信做担保。如果一个人发表的数据及实名评价许多是错的或假的,他的所有发表会有危机,这个人的职业与事业会有重大损失。 我个人觉得,自己做研究自己发表在自己的博客中,或者一个或几个专门的网站,象科学网那样,邀请全世界的科学家注册,象科学网发博文一样发表自己的研究结果。只要实名,许多事情是不用担心的,因为身份识别严格起来,个人诚信做担保,这是可操作的。 当然任何事情都会有些例外,特别是刚开始,但慢慢会正规起来。 现在的科学网实名的博主,写博文不会很‘无耻’的。如果太过份,科学网就清场了。其实我想不用大家说,网上博主什么风格,博文值不值看,不用说的大家都有数,有些人的博文是不值看的。将来的科学发表就是这样的机制。 说不定将来发表论文不要花钱了,也不要许多人审稿了,更不需要花钱买数据库了,这些网站都是公益的。当然可以英文发表,也可以中文发表,其他语言也行。 如果某些科学家是牛人,自己注册一个独立网站,说不定就是大V,他的科学发表是全世界同学科人的注意对象。如果一个或几个大V,开设一个网站,专门发表研究结果,这个网将是全世界的某个研究的中心。这些都是以科学家的个人诚信与魅力来保证的。 实不瞒大家说,我到淘宝上买东西,主要是上旗舰店,为什么,这些店是有信誉的,加上品牌是有信誉的,加上淘宝的身份论证。出了问题一是找淘宝没有论证好,二是旗舰不是真的,三是品牌出了问题。这难道不是将来论文发表的依据吗? 如果我做胶粘剂,自己搞个网,发表自己的科研成果,你认为没有人来看?如果我出的成果不行,马上就完蛋。这就是诚信的力量。 当然如何保存数据,保全数据,打官司时有证据,这些都是技术问题。 曾记得许多年前许多人写的小说只能自己看,没有可能出书,因为出版社不同意出书,现在可好,只要你愿意写,上到网站上让其他人看就行了。 这方面的杰出代表是:木子美,常艳等。哈哈。 再说深一点,常艳写了与他上床的某领导,因为常艳写的是真实的,与她上床的领导下台了。如果常艳说的是其他没有与他有上床史的领导,那常艳就属于污蔑,常艳这时候差不多就在大牢中了。现在常艳由于这事不好找工作,其实也是她的个人信誉出了问题。这难道个人信誉不值钱吗? 科学家的生命就是信誉,这是科学家为科学献身的原动力,许多科学家为了科学命都丢了,还不注意发表数据的真实性? 如果某个学者写的论文是假的,学术界及社会上都知道,其实这个学者也基本上是行尸走肉了。 我这辈子能够看到博文代替论文发表吗?好象有点信心,如果我还能活个三十年的话。
3749 次阅读|25 个评论
SCI文章接收前后的一些感悟
热度 19 yuzhenjiang 2014-11-30 16:15
伴随着文章陆陆续续的Accepted,心中的大石头终于放下了。总是想仔细去剖析下这段艰苦的日子。 文章从开始准备实验到最终的接收与发表似十月怀胎的过程。每一个过程都十分关键,从来都没有通向成功的捷径和万能的成功公式和秘诀,我们只能不断的细化每一个实现的过程。 首先是立题。一篇优秀的论文,最关键的是立题,这不单单需要课题组导师准确的把脉,更需要个人不断领悟的过程。之前看到一位发表多篇文章的大牛这么说,如果你想发表IF5的文章,那你的锁定的参考文献的标准至少应当高于这个水平,应该是你研究领域中TOP3的杂志,甚至关注下nature 或是science 也不为过。如那句话说的你的事业的高度永远不会超过你自信心的高度,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发文章的过程也是如此,学会向前看,向上看。导师的把脉,我想我不曾做过老师,也无权诉说更多,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一个导师如果想成为这个行业的掌舵或是把脉的人物,闭门造车是万万不可的,必须海量阅读文献和学术交流至少有一个常在路上。而在此我更加推崇于后者,参考文献再新,也只能是过去的东西,我们学习他的试验方法和思路以及阐述某一个问题时所用的表述和原理。学术交流,往往更多表现的是目前大家正在研究的东西。而交流往往也分为多种,国际交流(通过参与国际会议、实地考察、访问学者等等),国内交流(更多的是实地的参观或是会议),同一领域学生与学生之间非官方的交流,学术界和工业化应用客户之间的交流(从企业所需中发现研究的空白点,然后载回馈到企业)。真正的想法和思路往往产生于一次次的头脑风暴中。对于个人的领悟,这个往往源自于自我科研能力的挖掘。一个放养型的导师,一个相对较差的科研环境,一颗刻苦钻研和上进的心,往往会更快的促进这种能力的提前释放。以我个人而言,我从不否认那些科研天才和达人的存在,但是我想更多的科研人都是一个平凡的人,我们唯独凭借按部就班的实验和反反复复的论证去发现隐藏于现象后的本质。个人的领悟能力也不是简简单单的你对一篇或是几篇参考文献的消化吸收能力,也不是纯粹对设计一种你从未参与过的能力的验证,而是一种你能从你看到的文章中,从你接手的实验中,看到你所研究的方向未来的趋势,如果你能准确的把握住发展的趋势,那么你将会收获前所未有的创新。关于立题的创新,很多时候我都在被这样一句话迷惑着,国际一流的在国内就是超一流的,国际二流在国内也是一流的。其实,细细想来,我明白一个问题,不是说我们国家的创新水平不行,而是在我国很多时间能满足于你创新的客观条件不存在,比如资金,比如时间和精力,再如实验室普遍的条件。当我们的一切的条件都不如国外的时候,面对严苛的技术壁垒,我们只能采取所谓的跟跑策略。 其次,过程。将立题从一个概念中的模型变成一组组可支持的数据,也是至关重要的。实践是检验整理的唯一标准。在做实验的过程我们确实需要胡适先生的一些精神“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但是从目前科学发展的层次来看,对于像我以及与我类似的平凡的研究生而言,我们往往处于科学前沿理论的底层,我们提出那些具有划时代的观点和看法甚少,我们更多的时候是追随者巨人的步伐去解释我们获得的现象。关于实验的过程,我个人的经验就是不放过任何一个实验的异常点,同时也不要将精力过多的放在某一个问题上。前者说的是我们要用严谨的态度去对待实验,实验设计科学合理,切不可投机取巧,操作过程合理规范。后者要求当我们的实验结果和预期的结果不一致时,并且反复多次的尝试结果都如此,实验操作的过程也无其他的失误时,不妨坚信自己的实验结果,兴许你的这个发现会是一个标新立异的情况。最后呢,就是不断的坚持。每当放假或是过节的时候,一个人待在实验室,看着电脑上密密麻麻的英文字符,面对着那些默默无语的瓶瓶罐罐,聆听着单单是自己的心跳声。尽管很是孤单和寂寞,但是我总是用“科研的路注定是一个人 的孤独”来自勉。的确,不管是家人还是朋友,或是恋人,或是老师他们很难与你一起分担这份孤独的。作为家人,给你永远的支持;作为恋人,带给你实验之后的开心;作为朋友,与你分享成功的喜悦;作为老师,他们只能给你在学术路上方向的指导。无论怎么样,路还是要自己去走,没有人能去替你完成。对于科研路上探索的过程,我还想说的是千万不要一味的埋头苦干,最好的方式是常常抬头看看前进的方向和路旁的标尺。为此,我们需要边做实验边去查阅最新发表的文献,这样会使我们有效的避开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和我们相似的研究成果,也可以找寻到最新的表征方法。及时将获得最新的实验数据反馈给导师,对于好的结果如此,对于差的结果亦如此,从导师那里获得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最后,发表,即文章的撰写和发表。我比较推崇这样一种做法,即边做实验边写文章,这样的好处是你能将时间效益最大化,使你得到的数据就是论文中用得着的数据,也是你所做的东西和发表的东西能够保持更高的新鲜性。倘若你就是一个按部就班的人,没关系,只需要加紧时间实验,你依然可以取得较好的结果。以我个人而言,论文撰写的过程讲究的是一气呵成,初稿切勿拖拖拉拉,否则我们将会因为英文表达的蹩脚而一再的延长作品完成的时间。一篇论文,必须经得起反反复复的修改,切勿认为我写完了就万事大吉了,针对语法的逐句斟酌和文章中关键点的反复推敲是至关重要的。投稿的过程,我认为是实力外加运气的过程。对于实力的问题,我不想谈过多,每个人都有每个人不同的看法,文章的发表过程更多注重的是创新水平。最后就是运气,有些时候一篇好的文章比一定都能被一个好的杂志录用,也不是差一点的文章就不能被好的杂志的录取。因此,这里存在于一个运气的问题,如果你遇到一个彼此熟知的审稿人,那么你将会获得更大的录用机会。不必要刻意的羡慕别人可能发表了一个水平极高的杂志,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是微乎其微的,更多的时候看你的课题的选择方向和导师的影响力,仅此而已。论文的被拒也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学会正确的看待这个问题,我们更应注重从审稿人的意见中找寻最有价值的意见,去修改和提高自己的论文水平。我相信只要是我们付出心血完成的文章,一定能找到一个适合它的地方。 正如培根所说的“好的运气令人羡慕,而战胜厄运则更令人惊叹”。不抛弃,不放弃,在科研的路上你一定会找寻到属于你自己的成功的捷径。相信自己,you can make a difference!
个人分类: 于二的科研之路|30884 次阅读|33 个评论
[转载]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王应宽博士做客“科大讲坛”
wangyk 2014-10-12 21:27
王应宽 转载 WangYingkuan Beijing,China Oct. 12, 2014 博主按:今年出国和出差不多,交流讲座也不多。刚上网查资料,发现4月份在牡丹盛开时节到洛阳交流过一次,河南科技大学网站有报道。转发于此,留此存照。 http://www.haust.edu.cn/news/detail.asp?newsid={0AC5370A-C439-4790-AFBD-433C65C1775E } 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王应宽博士做客 “ 科大讲坛 ” 审核单位:党委宣传部  /  浏览热度: 276 次  /  发布时间: 2014/4/1515:19:13 / 打印本页 2014年4 月 14 日上午,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王应宽博士在开元校区工科 4-206 ,为我校师生进行了 “ 如何撰写与发表高水平科技论文 ” 学术讲座。食品学院副院长刘建学教授主持了此次讲座。 王应宽博士以 “Theysay/I say” 为切入点,特别强调了高水平论文创新性的重要性,并用一张图(科研过程)来形象地描述一篇高质量论文的构思过程。随后,王博士就学术论文的摘要、引言、方法、结果、讨论及结论等文章主要部分的要点、格式、语言及注意事项进行了详细阐述,并对题目、作者、单位、致谢、文献等论文的其他要素进行了细致分析。最后,王应宽博士就在场师生提出的如何发表高水平论文、如何缩短文章发表周期等问题进行了解答。王博士的讲座深入浅出,层次分明,并时不时引入一些生动形象的比喻来描述论文的撰写,赢得了在场师生的阵阵掌声。 王应宽博士现任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农业工程科技信息中心副主任、党支部副书记、编审。 1998 年至今,一直从事科技期刊编辑出版、国际学术交流、管理及科研工作,现任《国际农业与生物工程学报》( IJABE) 主编、《农业工程学报》副主编和《农业工程技术》副主编,兼任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副秘书长。曾任国际农业工程学会会刊 CIGR Journal 主编、亚洲农业工程学会会刊 IAEJ 执行主编,现任二刊编委、栏目主编。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业机械、生物质能、编辑出版、网络传播和国际科技交流。 (河南科技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个人分类: 学术交流|2053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科学院论文写作讲座,2014-09-25
liwenbianji 2014-9-25 10:32
作为“作者学院”系列讲座之一,理文编辑与合作伙伴施普林格(Springer)将于9月25日在中科院开讲。理文编辑高级科研顾问兼教育团队负责人Jeffrey Robens博士将做题为“Author Academy: Effectively Communicating Your Research”的演讲。 相关讲义及其他写作资源可以通过下面的链接下载,能够帮助作者移除语言障碍、顺利发表科研成果是我们的服务宗旨。 理文编辑一贯秉承“以作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从作者的角度出发帮助作者顺利发表文章。欢迎浏览并使用我们网站提供的编辑专家介绍及各种免费资源,预祝您的文章最终得以成功发表! 讲座详情 地点:中国科学院 日期:2014年9月25日 时间:19:00~21:00 免费资源 Journal Selector Journal Advisor – Your guide to publication success EASE Author Guidelines Springer作者学院 附信模板 答复信模板 学术出版伦理道德 如欲下载PDF文件,请点击 此处 。
2222 次阅读|0 个评论
审稿有感
热度 6 AnjinLiu 2014-8-7 06:11
最近审了几篇文章,包括一篇APL。这些文章是编辑是直接给审的,算是独立审稿了。这几篇文章的研究内容,我都很熟悉,但是也花了不少时间。 有些文章感觉内容都一般,就所投期刊而言属要发也能发。如果写得好的话,读得舒服话,我都会建议发表。遗憾的是,写得不敢恭维,语言初级水平,概念都搞错,自相矛盾,图表非常粗糙...补数据、重写、大修改吧。都不清楚署上名的作者是不是自己都读了,不知署名的作者发过英文文章没有,这种粗糙的文章都敢投出去。不说文章内容要多好多好,至少要保证文章自己读起来不恶心吧,至少不会前后自相矛盾吧,至少数据能支撑结论吧,至少不要搞错概念吧... 其中审的APL是夸行的作者,作者本来就不是做我这个领域的,偏要从微电子然后拉上一些做材料的来做光电子器件,还是做的电路仿真,没有一点实验结果,按APL的评估要求,这点就是硬伤。只能说是隔行如隔山,引的文献都不合适,引言都写得不行,还有论述是错误的,一看就是外行,对这个方向毫无了解。尽管参考文献列了诸多Nature,Nature Communication,PRB,...,不好意思,老兄,我只在乎你现在是否精彩,我不在乎你过去是多么精彩... 对我来说,自己的文章投出去了,总希望审稿人仁慈点,不要拒稿,所以我会把文章修改的不能说完美,因为完美是无极限的境界,至少会自己读的很流畅,没有语法错误,图表清晰,合作者都会过目修改提意见。所以在审别人的文章,理解都在同一条战壕里的,混饭吃都不容易,会尽力找文章的好地方,希望文章能通过。同时也得对编辑负责,严格把关,因为邀请我审稿,是对我的认可和信任。所以每篇被审的文章至少读了3遍,然后把后面相关的重要文献都过目,最后写的评语都有上1000字,哪里哪里有问题,差不多在给别人修改文章了。希望即使把稿子给拒了,人家心服口服,不骂我...
个人分类: 人生漫步|4904 次阅读|6 个评论
“Publish or perish” 或可译为“不发文就没门”
热度 14 zhangjiuqing 2014-8-1 15:51
“ Publish or perish ” 或可译为“不发文就没门” “ Publish or perish ” 源自于美国学术界尤其是研究型大学里的一句俗语,意思是搞学术研究的人,必须快速而持续地发表自己的研究论文,以便能够留在学术界或者能走得更远。发表论文是一个研究人员获得职位晋升、争取更多研究资源、赢得学术荣誉乃至学术大奖的最重要途经和手段。 这句话也逐渐在中国学术圈流行开来。如何将 “ Publish or perish ” 翻译中文呢?目前常见的翻译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直译为“发表或灭亡”、“不发表就灭亡”。 这种译法最为常见直接,取了单词“ perish ”的“毁灭、死亡”意思。可是这样的译句读起来就有些吓人恐怖,把一篇文章的发表与否与人的生存死亡状态对立起来,似乎也太过分了。 二、意译为“发表或走人”、“不发表就走人”。这种译法强调了学术人在单位中所处的相互竞争的尴尬局面。特别是对美国的“非升即走”的“ Tenure track ”制度而言,在单位的同事里,一个人没有发表足够像样的文章,压力之大是可想而知的,走人似乎是一种必然。 三、意译为“发表或出局”、“不发表就出局”。这种译法强调了学术人在专业学术圈子的激烈对抗的结果。同行评议,主要靠的是发表的论文来确定一个人在同行中的地位。你没有文章,就别在同行圈子里混日子,出局意味着同行们不会带你玩。 四、直译为“发表或发臭”、“不发表就发臭”。我猜想是译者取了单词“ perish ”的“腐烂变质”的意思。这里的发臭是指文章不发表放在抽屉里腐烂发臭,还是指捂在脑袋里的思想会发臭,还是指不发表文章的人在单位里、同行里的名声不好呢?大概三种指称都有,也是要求学术研究人员要努力晒自己、秀自己。 翻译除了意思表达之外,形式上最好也能契合,因为“ publish ” 和 “ perish ” 这两个最好三个字母都为“ ish ”,类似于中文中的韵母相同。这就提醒翻译者,翻译出来的中文,要是能押韵就好了。 为达到押韵的目的,可以对上面的翻译做一些简单的改造,如“发表或死翘”、“不发表就死翘”,“发文或走人”、“不发文就走人”。 还没有更好的翻译呢?关键在于对“ perish ”的理解。查阅网上 Collins 英文字典,“ perish ”有三种含义:( 1 )不及物动词 to be destroyed or die (毁灭或死亡);( 2 )及物动词 to cause to suffer (使承受,后常跟介词 with 或 from );( 3 )不及物动词 to rot (腐烂);( 4 )一个较为固定的表达 perish the thought (打消念头,别去想)。这( 2 )和( 4 )的解释项被我们忽视了。 “ publish or perish ”中的“ perish ” 是上述这些意思中哪一个呢?我认为应该是第二个。这样一来,“ publish or perish ”的原意就变成了“发表或者承受不发表的后果”、“不发表就要承受不发表的后果”。或者取第四个意思,“ publish or perish ”就成了“不发表就打消待在学术圈里的想法”,似乎也说得通。不过,虽然句子含义很深,但是这样的直译显得冗长而且绕舌,当然难以令人接受。 按此思路和押韵的原则,利用中文简单两个字“没门”的意思,来描述不发表论文的后果,或者因为不发表论文只好打消待在学术圈的想法,似乎变得非常贴切了。不发表论文,要获得学位职位,没门;不发表论文,要晋升职称,没门;不发表论文,要获得基金资助,没门;不发表论文,不发表论文,想要在研究单位待得长久,要想混在学术圈里,没门。 这样对“ publish or perish ”的翻译,就变成了“发文或没门”、“不发文就没门”。不知诸君以为然否?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6022 次阅读|16 个评论
研究生毕业后再让写文章就有困难了
热度 12 lin602 2014-7-1 09:01
现在许多学校与导师都有要求,在校研究生必须发表文章。 另一个方面,一些研究生毕业后,做的科研数据没有发表或没有来得及发表,这些数据只有发表才有意义,许多研究生毕业后到企业上班,这时候导师再让他们写文章,有些研究生挺积极的,能够将数据整理发表出来,但不少研究生就不愿动笔了,而导师经常无可奈何,一是安排其他人写或自己动手写,或者就不一定整理发表了。 有的毕业研究生自愿放弃第一作者署名权。 因为不少研究生认为到企业上班,有没有文章无所谓,也没有多少用处,加上刚开始工作,心思也转移了,没有心思或精力再写研究生期间的论文。 只有在高校上班或要文章出国的研究生,会积极写文章,因为这些文章对他们升职及出国有帮助。
4489 次阅读|19 个评论
法国转基因玉米致癌旧文再发表 未经同行评议
热度 3 bioxncai 2014-6-27 23:58
塞拉利尼对科学界针对其论文提出的各种质疑,没有任何回答,对论文也没有作出相应的修改。对欧洲食品安全局组织6国专家评审后提出各种否定意见也是置若罔闻。如果塞拉利尼坚持认为自己是正确的,那么就设计一系列的科学实验,用科学数据来证明自己吧!可是他没有这样做,而是将旧文再次发表,这是什么心态? 下面是zhiyanliao网友提供的一篇文章: zhiyanliao 2014-6-27 15:25 下面是作物科学(Crop Science, China)今日(6月27日)刚刚发出的一篇文章供各位各位参考 ====================== 法国转基因玉米致癌旧文再发表 未经同行评议 2014年6月24日,法国研究人员吉尔斯·塞拉利尼的一篇有关转基因玉米致癌的旧文,在《欧洲环境科学》杂志上再次发表,且并未经过同行评审,在科学界引起了新一轮质疑和批判。 塞拉利尼于2012年9月19日在《食品与化学毒理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研究论文,称长期喂食转基因玉米能导致大鼠肿瘤。该报告发表之初就遭到科学界及相关学术、政府机构的强烈质疑和驳斥。2013年11月 28 日,发表该论文的杂志出版方爱思唯尔公司在经过长达一年的调查分析后正式发表声明,认为此项研究未能符合科学标准,其论文数据不足以支持其结论,故决定撤除该论文。时隔半年,该研究报告于2014年6月24日在《欧洲环境科学》杂志上再次得到发表。 该研究团队并不接受外界认为其研究结果为伪科学的批判,尽管最初发表该研究的出版方已公开撤稿,该团队仍成功让其研究成果经一家德国出版商——斯普林格集团在《欧洲环球科学》杂志上再次得到发表。 而此前,早在该论文首次发表之后的数月内,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曾就该研究组织专家进行审查,并发布官方声明,认为该论文的科学质量不足,不能作为针对草甘膦和转基因玉米的一项科学有效的风险评估。 尽管塞拉利尼的这篇研究论文从首次发表、撤稿到换一家影响力更低的杂志再行刊发的道路几经曲折,科学界对其研究数据合理性和可信度的质疑却一直没有平息。 由于数据不足且缺乏有效的统计学分析,塞拉利尼在首次发表该论文时就面对了科学界强烈要求公布原始数据的压力,但他们当时并未予以公布。此次重新发表的修订版本中,则包含了此前未公布的原始数据。而科学家们发现,塞拉利尼再次发表的文章中,主要数据结果与2012年的版本并无实质差异,格林威治大学生物统计学教授Joe N. Perry 认为再次发表的文章“仅在措辞方面有小改动并添加了几篇参考文献”而已。 24日文章再次发表后寥寥几日,就有多位科学家对再次发表的论文提出质疑。由于几乎没有新的数据内容,诸如实验大鼠品种具有自发产生肿瘤的倾向、大鼠实验样本量太少、文章结果未体现对照组数据等重要统计学缺陷仍然是科学家质疑的焦点,并批评塞拉利尼及其研究小组根本没有考虑这些早在2012年就向他们提出来的最基本的常规科学问题。 重新发表的文章仍然没有进行正确的统计分析,对各项方法和报告的描述很模糊。结果并无剂量效应,因此其结论完全是通过与每种性别仅10只大鼠的对照组进行比较获得的,这在数量上是远远不够的。另外,该研究需要在其他完全独立的实验室采用合适的样本量进行重复。 ——David Spiegelhalter,剑桥大学公众风险交流教授 论文作者获得了与之前所推翻的完全一致的结论,他们并未考虑先前给他们提出的基本批判。比如在肿瘤方面,用来喂养的大鼠品种具有自发产生肿瘤的倾向。且要在统计学可信的前提下鉴定一组大鼠更易患肿瘤,需要大量的样本数量。重新发表的文章在这方面仍然存在缺陷。 肿瘤是文章作者用以操纵媒体最重要的因素。文中展示了3只大鼠的照片:第一只用NK603转基因玉米喂养,第二只饮用农达,第三只用NK603和农达同时喂养。与绝大多数基本科学方法不同的是,这里居然一张对照组大鼠的照片都没放(不用NK603或农达喂养)。在重新发表的文章中仍然没有展示这些对照组大鼠的结果。 ——Marcel Kuntz,生物学家,法国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法国格勒诺布尔大学教授 起初在研究设计及分析方面有严重错误的数据又被重新发表,却仍然无法掩盖其科学缺陷。难道现在无论什么内容都能在杂志上刊登吗?文章中展示大鼠患巨大肿瘤的图片根本不是基于科学的意图。多种可能性被作者刻意忽略,这会误导读者推测出统计学上根本不显著的差异性结果。 Tom Sanders,英国伦敦国王学院营养科学研究部主任 塞拉利尼的文章中提到,饮用农达可导致大鼠的睾丸和附睾中的芳香化酶升高,因此导致性性激素转换改变,故而影响到精子发育。但这里缺陷很多:如农达能否直接活化芳香化酶;芳香化酶水平变化能否直接导致激素失调;芳香化酶水平升高能否导致精子发育出现问题等,都没有任何直接证据或体外实验的支持。 另外,该文章在样本数量上不合要求。如饮用农达实验的对照组仅15只大鼠,实验组总共15只,其中还有要做组织切片的,数量太少。这类实验通常规范要求样本50只,统计学上30只以上才能保证随机抽样后的无偏性。 ——姜韬,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 科学媒体、网站更是频频呛声:《自然》杂志网站发表文章认为该文章“换一家杂志发表还是没能证明大鼠患病是由食用转基因玉米造成的”;科学媒体中心网站(Science Media Center)和GLP网站(Genetic Literacy Project)分别开辟了专门链接,用以持续更新展示科学界对该文章再次发表的批判和评论。 除这篇研究之外,塞拉利尼及其研究团队早在2007年和2009年就已经开始了宣扬转基因玉米致癌论的道路。然而,2007年的研究声称转基因玉米会导致实验动物肝肾中毒,却未能得到同行评议者的支持,还被认定论文在统计数据重新分析方面存在严重不足。2009年的研究又将上述研究数据进行了重新分析,在遗憾地得出转基因食品并无健康问题的结论后,塞拉利尼团队仍然坚持认为实验用的转基因玉米品种产生了一些新的副作用,包括肝肾中毒,而这些也仅仅是毫无统计数据支持的刻意推测。 值得一提的是,塞拉利尼及其团队一方面孜孜不倦地为自己的文章寻找出版商,另一方面还热衷于一些“特殊禁令”的操作。2012年首次发表时,塞拉利尼就要求媒体记者如果想提前拿到文章副本,就必须在文章正式上线、“禁令”解除前保持缄默,这成功让很多记者无意间加入了按照作者意图歪曲报道此事件的阵营。这次重新刊发,他们又出了新招:在“禁令”材料中刻意隐去了重新发表的杂志名字,解释说会在新闻发布会上公布。 而这个被他们遮遮掩掩的《欧洲环境科学》杂志,在环境科学领域的权威性实在勉强,科学引文索引SCI及生物技术权威数据库PubMed等都没有收录,甚至都没有影响因子。著名科普作家方舟子在微博上评论说“《欧洲环境科学》是属于那种交钱就发表的垃圾期刊,各大期刊数据库都不收录”。而之前宣布撤稿的《食品与化学毒理学》杂志影响因子超过3。 更加讽刺的是,26日“撤稿监察”(Retraction Watch)网站证实,出版商斯普林格在决定重新发表塞拉利尼这篇旧文时并未安排任何同行评议,这一消息让科学界大跌眼镜。《欧洲环境科学》杂志的编辑Henner Hollert在被问及此事时解释道,“这篇文章在首次发表时已经经过了由《食品与化学毒理学》杂志安排的同行评议,当时的结论是不存在欺骗和歪曲事实(博主注:《食品与化学毒理学》杂志的说法是 “无造假或故意篡改数据的证据”,是没有证据,显然《欧洲环境科学》杂志的编辑故意歪曲了 ),于是我们就找了几个专家确认了一下这次发表的文章与之前的文章内容是否一样”。
1714 次阅读|3 个评论
惊呆了,博文不知不觉被发表了!
热度 20 zywsict 2014-3-11 20:16
今天帮同学下载论文,就顺便检索了自己的文章,想知道文章是否被收录。让人感到意外地是我的博文“一位鲜为人知的爱国侨胞”神不知鬼不觉地被发表在《求知导刊》-2013年1期。 我查看了该期的文章发现大多数都是科学网的博文,不知道其他博友是否收到了通知!直接上图看你是否中枪!
个人分类: 博客感言|6158 次阅读|42 个评论
什么样的研究工作值得发表?
热度 20 controlhopeless 2014-2-21 19:27
关于发表,一直有些问题和想法,没有整理出来,其中有:为什么要发表SCI文章?还有就是现在这个题目:什么样的研究工作值得发表?马上就要开学了,时不待我,这里先试着回答后一个问题。在回答此问题之前,首先要明确为什么要发表。 “为什么要发表”就如同为什么要结婚,答案不只一个。对于为什么要结婚,一个美好的答案是:因为爱情。其实要结婚完全可以有其它原因,比如先怀上了,于是为了“爱情结晶”不得不结婚,等等。道统上,为什么要发表文章是因为:不发表就灭亡 Publish or Perish,就是说作为学者必须要发表,否则就被淘汰。当然也有其它原因,比如发表的动力来自于万恶的考核制度,是因为“想要有个家”;再比如,发表的目的是想秀一下自己如何聪明,其他人是如何愚钝,就是“想要成个什么家”,等等。 我的答案是:发表文章是因为寂寞,因为寂寞才想要发表文章,如伯牙寻找子期听琴。“因为寂寞”如同“因为爱情”一样美好,于是让我们回味一下王菲、陈奕迅的这首“ 因为爱情 ”,然后再回来,因为“我还在爱着你”。 是的,因为爱情才要结婚,因为寂寞才要发表。 好,在解答了“为什么要发表”这一公说公有理、谁说谁无理的难题后,我们再看看问题“什么样的研究工作值得发表”。这个问题来自于不久前,看到两名数学家汤涛、丁玖出版的一本指导英文写作的中文书《 数学之英文写作 》。 毫无疑问,这两位作者写了一本好书,对于需要发表论文的读者,它开启了SCI发表之门。上个学期,本人激动之下,买了10本,介绍给我的学生们。很遗憾,这样一本好书,似乎没有得到他们的积极响应,也因此没了愿望和寂寞,耽搁了写就此文。 此书的7.3审稿一节回答了“什么样的研究工作值得发表”。作者们提到: “审稿过程须遵循由英国数学家利特尔伍德(John E. Littlewood, 1885 — 1977)提出的三项基本原则:结果是否为新?结果是否正确?结果是否出乎意料?(Is it new? Is it correct? Is it surprising?)评价一篇研究文章就应该从这三个方面入手。” 也就是说: 新的、正确的、出乎意料的研究工作才值得发表 ,这就是本文问题的答案。 我知道 Littlewood,是在我读大学时,在图书馆看到过他和那个以“纯粹数学无用”为荣的 Hardy 以及另一个著名的数学(写)家 Polya 的一本《不等式》,我记得西电是有英文原著的。再以后,又知道了他和 Hardy 发表论文的作者署名原则:Hardy-Littlewood rule,即作者署名顺序以英文字顺为先,每个人享有相同的荣誉(authors are alphabetically ordered and everyone gets an equal share of credit)。 汤、丁两位作者提到以上审稿过程的利特尔伍德原则,我似曾相识。记得 Paul Halmos 在其大作《I want to be a mathematician》 119页,是这样引述的: 哈代说一个数学研究要求发表时,有三个问题你(作为评审人)一定要问:它正确吗?它新颖吗?它有趣吗?(is it true? is it new? is it interesting ? ) 由以上两个出处,我注意到如下两个问题: 1)这个非常类似的评审原则是 Hardy 和 Littlewood 哪一位提出的? 2)汤、丁两位教授提到的利特尔伍德三项基本原则和 Halmos 提到的 Hardy 三个问题的顺序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前者将正确放在第二位、新颖在第一位,而后者将正确放在第一位、新颖在第二位。于是要问:三者同样重要吗?地位如何? 以上第二个问题似乎是庸人自扰,如果认为三者缺一不可,它的答案取决于个人喜好。对于我来说,以上评审原则的三项内容显然是不对等的,比如你在评审文章不能首先问文章是否有趣或者出乎意料,新的和正确的最重要。 汤、丁此三项原则 Littlewood 之说可能来自于 S.G. Krantz 1997年的书《A Primer of Mathematical Writing》。 令人欣慰的是,和我们一样,Halmos 在为此书写 书评 时,注意到以上评审原则出处和内容的不同。Halmos 写到: In this same connection, Krantz mentions the three precepts Is it new, is it correct, is it surprising?, and that bothers me for two reasons. One is that (a) I am not sure it's accurate, and the other is that (b) it is attributed to Littlewood. In my own writing on what to publish (in the Monthly, January 1975) I wrote Is it new, is it true, is it interesting?, and apparently I thought I was quoting Hardy. After reading Krantz's book, I searched again, but I couldn't find the quotation in the works of either Littlewood or Hardy. 看来 Halmos 也为三项原则的来源,困惑了,他也不能确定这个原则到底是来自于 Hardy 还是 Littlewood。幸运地是,Ralph P. Boas, JR. 在其1995年书中《Lion Hunting Other Mathematical Pursuits》提到了 Hardy 的这个三项原则: HARDY'S THREE QUESTIONS At that time Hardy was an editor of the Journal of the London Mathematical Society. He used to tell referees to ask three questions: Is it new? Is it true? Is it interesting? The third was the most important. 这后一句,即有趣是最重要的,不知是作者加上的还是 Hardy 的原意。看来对于第二个问题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于是本人还是宁愿相信,三项原则出自曾作为编辑的 Hardy。 总之,无论你的研究是原创还是跟风,只要是新的、正确的、有趣的或者出乎意料,那么就是值得发表的。 注意以上三项原则只适合于判断“什么样的研究工作值得发表”而不是“什么样的爱情可以步入婚姻”,尽管爱情也是喜新厌旧的,也可以是有趣的、出人意料的,但爱情不能由正确与否来评判,因为爱情可以冲昏头脑,也就无从判断对与错了。 因为爱情走向婚姻,因为寂寞发表文章,殊途同归,都是凑热闹。爱情和寂寞分别是上帝和撒旦送给我们的礼物,因为爱情,我们走到一起;因为寂寞,我们分道扬镳。 我年轻时如果看到专业作者写这样一本关于 数学之英文写作的 书,那有多好呀!现在由于熟悉此书的那些英文参考书,感觉是不一样的。
个人分类: 教学新得|32943 次阅读|40 个评论
[转载]如何在Nature上发表文章
duanjinglai 2014-1-20 15:49
虽然很多人都知道《Nature》杂志的鼎鼎大名,但对其运作方式却并不见得很了解。编写这份指南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回答希望给我们投稿的人们经常提出的一些关于投稿程序方面的问题。另外,也为了使作者对我们的稿件处理过程以及编辑部的决策过程能够有一个准确的认识。   我认为,一开始就有必要对《Nature》杂志所坚持的基本原则做一解释。我们的宗旨当然是发表在某一领域具有非常重大影响的最高质量的研究论文。但除此之外,尚需要在此指出其他一些原则性的问题。   第一,我们在编辑方针上是独立的,我们应当发表什么内容由我们自己来判断。关于作者所投论文的决定,由我们与专家审稿人协商做出。但我们没有编委会,所以我们经验非常丰富的编辑人员可以不受约束地就哪些论文会对不同领域产生重大影响做出自己成熟的判断。完全独立的另一个好处是,在判断我们的读者喜欢阅读什么样的内容时,我们可以不必苛求意见一致,我们的学术思想可以更加灵活。   第二,我们希望反映所有科学领域的问题。我们所发表的最有意思的论文中有许多涉及几个领域,但论文是否涉及多个领域并不是其能否发表的一个必要条件。然而,我们的确希望,研究论文在表述方式上应当尽可能地让不同学科领域的读者感兴趣,我们也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帮助作者做到这一点。偶尔,我们在这个方面会更进一步,那就是,当某一篇论文特别重要、或需要做补充解释才能让本领域以外的读者明白其重要性时,我们会在News and Views栏目中发表与这篇论文相伴的、由科学家撰写的评论文章。   第三,我们是国际化的。正如您将在这份指南中读到的,我们的编辑部是国际化的,我们在处理一篇研究论文时不会考虑它来自哪个国家。我们的审稿系统也是完全国际化的。   最后,我们希望能够迅速发表论文。当我们认为必要时,在不影响审稿程序的前提下,论文可在收到后两星期内发表。   从1869年创刊以来,《Nature》一直是一个国际化的杂志。就我本人而言,我对自己在访问中国期间同科学家的交流感到非常满意,我的几位高级同事也是这样。我本人以及我们杂志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增加来自中国的高质量研究论文的比例。这不仅是因为我们的杂志是国际化的,而且是因为这样可以帮助中国的研究人员,使科学在本国具有更大的影响,得到更多的支持。因此我希望,这份指南会加深中国读者的这样一种感觉,即《Nature》杂志的确是中国科学界的一个组成部分。 如何在《Nature》杂志上发表文章   1.为什么选择《Nature》杂志发表您的论文   《Nature》杂志是1869年创刊的。现在,130年过去了,该杂志仍在继续履行着它在第一期所做的承诺,那就是:”将科学研究和科学发现的伟大成果展示于公众面前。”   《Nature》杂志总是处于科学的前沿。它是最先报道电子的发现、机械飞行的成功和电视的可能性的杂志。后来,又是它报道了中子的发现、维生素C 的分离、原子的分裂和铀的裂变。20世纪50年代,Watson和Crick关于DNA结构的论文在《Nature》杂志发表,这一成果标志着分子生物学的诞生,生物学研究也由此而发生了改变。60年代,《Nature》杂志报道了板块构造的发现,从而迎来了地学研究的一场革命。70年代,该杂志发表了关于生产单克隆抗体的原始论文。80年代,《Nature》杂志报道了关于艾滋病、癌症、超导体和遗传疾病等方面的重大发现。90年代,该杂志继续创造着其辉煌的历史,陆续发表了人类基因组的第一个目录、富勒烯的结构、以及震惊世界的克隆羊”多利”(世界上第一只由成年动物体细胞克隆出的绵羊)的培育成功等等,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Nature》杂志有一个无可争议的优良传统,这一传统的最可贵之处就是,对未来采取开放态度,准备挑战现有的理论。《Nature》杂志历来客观公正,不偏不倚,既不屈从于权威,也不受制于地域。这种做法在过去给了科学界很大帮助,今后该杂志还将沿着这条路继续走下去。其他任何科学出版物,都不能像《Nature》杂志这样帮助其读者和作者用如此开阔的国际眼光来看待科学的进步。《Nature》杂志有一个世界范围的记者网络,在全世界20多个地方设有办事处,发表的论文来自科研工作比较出色的各个国家(最近对一段为期3个月的时间内发表的论文进行的调查表明,这些论文来自30多个国家),其读者也是来自所有这些国家的科学家。《Nature》杂志传播科学新闻和科研成果的速度可以说是最快的,该杂志广受欢迎的”新闻与观点”(News and Views)栏目发表由编辑部约请科学家撰写的关于世界领先的科学发现的评论文章,其内容是最受尊重的,其观点是真正独立的。   如果要问科学家为什么很想在《Nature》杂志上发表其最好的研究成果,所有这些都是原因之所在。现总结如下:   读者人数多:《Nature》杂志每星期在全世界发行6万份,大约四分之一发行到图书馆和研究机构,其余发行到个人。广泛的读者群意味着,每一期《Nature》杂志读者人数超过60万,其中大多数是活跃的研究人员。   发行速度快:《Nature》杂志每星期四出版,在英国、美国和日本印刷,在出版当天邮寄给这些国家的订户。《Nature》杂志网址( http://www.nature.com/ )除含有每期的全部内容外,还有一些额外的内容,订户可在格林尼治时间每星期三午夜之后在网上看到这些内容。网上服务不但扩大了该杂志的覆盖面,而且加快了其传播速度。   媒体报道广:《Nature》杂志在出版之前一星期会向国际上1000多位新闻界的联系人发布一份新闻稿,供媒体报道(媒体须遵守关于最早报道时间的规定)。这一举措可以保证《Nature》杂志的作者会受到世界上最重要的报纸、杂志、广播和电视等新闻媒体的最大程度的关注。《Nature》杂志经常被世界各地的新闻媒体作为最新科学信息的最可靠的来源而加以引用。该杂志在科学文献中被引用的频率高于其他任何杂志,其每年的” 影响因子”(计算方法是,用被引用的次数除以所发表的论文数)高于世界上其他任何一个综合性科学杂志。《Nature》杂志被列入了世界上使用最频繁的一些图书馆数据库中,并被所有的主要索引系统所检索。   发表周期短:《Nature》杂志由于是周刊,因而其发表科学新闻和研究成果的速度自然就可以非常快。从收到稿件到正式接受的平均时间间隔为13个星期,从接受稿件到发表的时间间隔为7个星期。如果有特殊原因的话,《Nature》杂志还可以以更快的速度发表论文:重要论文经常可在投稿后一个月内发表。   2.《Nature》杂志发表什么样的论文?   《Nature》杂志发表科学和技术所有领域的论文。该杂志每星期收到论文约150篇,由于版面有限,其中能够发表的只有约20篇。那么,什么样的论文最有可能挤进如此有限的版面呢?选择的标准又是什么呢?   原始性:《Nature》杂志录用论文最重要的标准是,研究论文必须是原始的,必须是作者的独立工作,其中心部分的任何内容不得向其他刊物投稿(《Nature》杂志对在其他刊物上发表相关或类似论文有专门规定,欲知详情,请访问 http://www.nature.com/ ,参阅《作者须知》)。   重要性:论文所反映的研究工作对于同一领域的科学家来说必须是重要的。这种判断通常是由《Nature》杂志的编辑在审稿人的帮助下做出的,审稿人既可通过正式报告反映自己对稿件的意见,也可通过打电话或发email的形式非正式地向编辑提出建议。很多投稿未经审稿就被退回,是因为这些稿件只是一个新的概念形成过程中的中间步骤,而不是因为《Nature》杂志的编辑认为它们的学术论点是不正确的。   交叉性:投给《Nature》杂志的论文还必须能够让其他科学领域的研究人员感兴趣。作为综合性科学刊物,《Nature》杂志希望有很大比例的读者会对自己领域之外的研究工作产生浓厚兴趣。   可读性:《Nature》杂志要求自己发表的论文能够让读者比较容易地看懂。这一要求与其说是语言问题或文风问题,倒不如说是条理问题和表述问题。中国科学家的第一语言不是英语,但他们并没有因为自己的论文偶尔会出现语法错误而受到歧视。《Nature》杂志希望发表的是能够反映最重要的科研成果的论文,其编辑乐于帮助作者以正确的英文来表述自己的研究工作。《Nature》杂志的编辑中有许多本人就来自非英语国家。对于那些英语不是很熟练的人来说,最重要的是,当他们投稿时,要做到尽可能简单而明了地在其论文中解释自己的研究工作。   新颖性:作为一个周刊,《Nature》杂志必须选择其结果包含某种新颖成分的研究论文。这样的论文既可以是对以前人们不知道的某种现象的描述,也可以是向以前被人们广为接受的某个假设提出质疑。例如,一篇能够令人信服地证明永恒运动的论文相对于一篇证明永恒运动是不可能的论文来说,前者就会被《Nature》杂志优先考虑。   巧妙性:《Nature》杂志优先考虑那些新颖、别致、巧妙的研究工作,包括那些通过一个非常简单的路径、通过对方法的巧妙改进而得到某种可靠结果的研究工作,以及那些将一个领域的知识巧妙应用于另一领域的研究工作。虽然《Nature》杂志发表的每一篇论文并非都要包括以上全部要素,但它们通常要满足其中不止一个条件。《Nature》杂志并不排除发表那些专业性很强、但非常重要的论文,也不排除发表那些介绍目前还无法解释的有趣现象的论文,但由于版面有限,这些类型的论文被录用的机会相对来说要小一些。    3. 在《Nature》杂志上发表论文的七个步骤   投稿之前:   第一步,考虑录用标准:您在自己的论文中想要报告的进展是否属于前面所列类别中的至少某些类别?   第二步,参阅《作者须知》:《作者须知》的全文和最新版本刊登在《Nature》杂志的网址上( http://www.nature.com/ ),其中中译文包括在本手册中。在准备论文时,希望您能严格按照这些要求来做,这样可以减少不必要的耽误。   第三步,提交稿件:在可能的情况下,应以在线方式通过 www.nature.com/submit/ 来投稿。在这种情况下,就不要再寄硬拷贝来了。作者还可以用磁盘来投稿,请将磁盘连同一份硬拷贝寄到下面的地址。一般不要用email来投稿。   如果作者无法以在线方式或用磁盘投稿,请将论文寄往:The Editor, Nature, Porters South, 4 Crinan Street, London N1 9XW, UK。一式五份,并附一封短信,用几句简短的话向非专业读者解释您为什么认为自己的论文适合在《Nature》杂志上发表。写清您目前的地址、电话和 email。不要通过传真来投稿。   投稿之后:   第四步,编辑部审稿:编辑部不会将所有稿件都送出去让审稿人审稿,因为这样难免会耽误时间,所以收到的稿件中大约有一半未经审稿就被退回。至于什么样的论文最符合《Nature》杂志读者的利益,什么样的论文值得送审,其选择权和决定权都在编辑手里。《Nature》杂志的编辑们会尽力在收到论文后一星期内做出这样的判断,并将论文是否送审、是否退回的决定用传真通知作者。   第五步,审稿人审稿:对那些正式送审的论文,《Nature》杂志的编辑还要根据审稿人的意见再审查一次。一篇论文是否发表,其决定由《Nature》杂志的编辑来做,而不是由审稿人来做。编辑会将是否发表的决定写信通知作者,并附上一份审稿意见。《Nature》杂志上发表的几乎所有论文,都要根据审稿人的意见至少修改一次。   第六步,《Nature》杂志的决定:作者们一般都会认为自己的研究工作是优秀的,这是很自然的事情。但如果《Nature》杂志根据专家的意见决定不发表某一篇论文,请理解那是因为这样做最符合其所有读者的利益,原因是大多数读者与该论文的作者不属于同一研究领域,而不是因为论文所反映的研究工作学术质量不够高。   第七步,最后一步:请不要被这么多的步骤吓倒。要知道,要对论文进行全面评价,必须经过这些步骤。《Nature》杂志向来以发表优秀论文闻名于世,而这些步骤正是其成功的基础。    4. 编辑是些什么人?   《Nature》杂志的编辑是否都是英国人、是否都在50岁以上?不,他们大都是年轻人,来自许多不同的国家,其中大多数在世界上一些最好的实验室从事过博士后研究工作。   《Nature》杂志的论文编辑分成两个组:生命科学组(biological sciences team)和自然科学组(physical sciences team)。生命科学组的负责人是Richard Gallagher,一位免疫学家;自然科学组的负责人是Karl Ziemelis,一位材料学家。除了这两位学科主编外,还有14位生命科学编辑和7位自然科学编辑,他们中大多数在伦敦办公,少数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办公。这些编辑分工处理各学科的论文。比如,一位编辑处理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领域的论文,而另一位编辑则处理生态学和演化方面的论文。每一位编辑在加盟《Nature》之前都在某一特殊领域具有专长,他们每一位还可通过出席学术会议、与科学家进行电话交谈、阅读文献等方式,进一步提高各自的专业知识。   当然,《Nature》杂志的科学报道并不限于研究论文。《Nature》杂志还有几位高水平的新闻记者。   论文投稿之后   完成实验工作、并按以上要求写好论文后,您也许认为您的任务基本上大功告成了。但即使《Nature》杂志答应发表您的论文,您也应准备对论文做大量修改,可能需要做更多的实验,也可能需要做文字改动,还可能既要做更多的实验,又要做文字改动。   下面,我们将对您的论文到达《Nature》杂志编辑部之后所发生的事情做一介绍,我们希望这种介绍能够帮助您了解《Nature》杂志的编辑们是如何做出决定的。我们还希望,这种介绍可帮助您更好地准备自己的论文,使其最有可能被发表。   最初步骤   您投给《Nature》杂志的论文应当满足以下所有要求:   论文应有一个明确的、原始的结论。   论文的写作应当尽可能地简单,尽量不要使用专业术语。   同事们已对论文进行了审阅(征询来自不同学科的同事们对自己论文的意见经常是很有 帮助的)。   论文的格式与《Nature》杂志的要求是一致的(见《作者须知》)。   给编辑写一封短信,解释为什么您的论文对本领域之内的人和对本领域之外的人来说都 很重要。   将您的电话、传真号码和email地址写在论文的第1页上,或写在您给编辑的短信中, 并且注明论文的字数,以及如果发表的话您估计会占用《Nature》杂志多少个页面。   投稿前询问   如果您不能肯定自己的论文原则上适合在《Nature》杂志上发表,那么我们欢迎您给我们发一封投稿前询问信。《Nature》杂志并不鼓励这样做,大多数编辑都愿意通过阅读稿件全文来判断一篇论文。然而,如果您愿意的话,您可通过《Nature》杂志网址( http://www.nature.com/ )发一封投稿前询问信。在这封信中,请附一段论文摘要(注明所有参考文献),并用简短的几句话解释为什么您认为自己的论文适合在《Nature》杂志上发表。《Nature》杂志的编辑们将尽可能在两个工作日之内通过email回答您的询问(但询问信必须采用正确的格式和方式)。然而,在这个阶段,编辑们只能说您的论文是否可能送审,他们不能进一步同您讨论,也不能在阅读一篇论文之前就保证可将其送审。    5. 是发”文章”(Article)还是发”来信”(Letter)?   “来信”(Letters to Nature)是对某一原始科研成果的初步介绍,其内容是其他领域的研究人员所感兴趣的。”文章”(Articles)是对某一项研究工作的更全面、更周密的介绍,代表着人们对某一事物认识层次的一个显著提高。《Nature》杂志的版面只允许每星期发表约2篇”文章”类论文和16篇左右的”来信”类论文。因此,”文章”类论文的竞争更加激烈。事实上,很多”来信”类论文最初是按”文章”类论文投稿的,后根据《Nature》杂志编辑们的意见缩短了篇幅。   有关”文章”类论文和”来信”类论文的详细写法,请参阅《作者须知》。请特别注意:”来信”类论文引言部分用黑体字排版,而且只有一个自然段的较短的讨论部分;”文章”类论文有一个自然段的较短的摘要部分(summary),排在正文之前,与正文分开,即采用所谓的”standfirst”形式,其正文可包含几个自然段的引言。   “来信”类论文的引言   “来信”类论文没有其他论文所有的那种摘要(abstracts)。其第一段用黑体字排版的部分字数不超过180个单词(但可能的话还应再短一些:100个单词绝不少见),既起引言的作用,又是一段简短的、非专业性的提要(summary)。在这一段中,您可介绍自己研究工作的背景,报告其主要结果,并解释该结果为什么是重要的。接下来,您应直接描述结果,进一步的背景介绍越少越好。用黑体字排版的第一段内容的写作相对来说比较困难,一旦一篇论文已原则上被接受发表,我们的编辑和助理编辑们会帮助作者重写这段内容。   最初的处理   您的论文到达《Nature》杂志后发生的第一件事情是,它将被登录进一个稿件跟踪系统中。登录之后,编辑部会给您的论文一个特定的编号,并用明信片或email将这个编号通知您,供您以后跟我们就您的论文进行通信联系时使用。第二步,我们将对您的论文进行分类,看它是属于自然科学领域,还是属于生命科学领域,因为《Nature》杂志的编辑们就是按这两个领域分成了两个小组(大多数编辑在伦敦,少数在华盛顿)。介于自然科学和生命科学之间的论文(如海洋学),将被分到其中一个小组,但责任编辑在考虑稿件的整个过程中会与另一组的相关同事进行协商。每天,有关人员会按以上方式,将投来的论文稿件分发给各编辑小组中相应专业的编辑。在您收到的来自《Nature》杂志的所有信件中,给您写信的编辑的名字首字母缩写将会出现在您的参考编号旁边。   接下来,编辑们将会考虑您的论文是否值得送审。这个判断主要由责任编辑来做,但几个同事之间常常会就论文进行讨论,以确保各学科之间所采取的标准都差不多。在这一阶段,编辑们将会考虑在该论文所属领域之外的人会怎么来看这篇论文,也就是说,要判断论文是否具有广泛的科学意义。    6.《Nature》杂志的编辑们是如何判断重要性的   《Nature》是一个致力于发表那些既有突出的科学意义、又有广泛的读者群体的研究论文的杂志。虽然并不是说每一篇论文的读者群体都会广泛到既能吸引分子生物学家的注意、又能吸引高能物理学家的注意,但《Nature》杂志的所有稿件都应当具有特别广泛的影响。投稿中只有约5%-10%能够被发表。因此,作者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   判断什么东西会让如此广泛的读者群体感兴趣不可避免地会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因为每一个审稿人只看到很少一部分投稿,所以一个审稿人未必会具有做出这种判断所需的视角。(《Nature》杂志不可能将某一领域的所有投稿都寄给审稿人,这一点大家都是可以理解的。)《Nature》杂志没有一个由高级科学家组成的编委会,因为编辑们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决定受到编委会成员个人喜好的严重影响,也不愿看到编委会偏向一些国家的作者,歧视另一些国家的作者;同时,设立编委会难免会增加决策时间。因此,《Nature》杂志的编辑们自己来做这些判断。这样,所采用的编辑标准更有可能趋于统一,他们可真正独立于任何一个科学团体或任何一个国家,处理稿件的时间耽误也可减少到最小。   审稿人的选择   一旦《Nature》杂志决定一篇论文原则上值得送审,该论文的责任编辑将会选择二或三个审稿人。审稿人是能够从专业角度对论文进行充分地、公正地审定的专家。选择审稿人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是否有相关论文正在考虑之中;最近是否给可能的审稿人送审过其他相关论文;审稿人在下个月的活动情况;审稿人的专业与其他被考虑的审稿人的专业是否吻合;《Nature》杂志对所选择的审稿人过去审稿工作的了解情况。编辑们在选择审稿人时将会非常慎重,他们要与不同国家的数位科学家进行接触,以确保能让最合适的审稿人来审阅您的论文(不管审稿人身处何地),并在送出论文之前几天内将这些审稿人是否联系得上、是否愿意审稿的事情落实。   审稿人采用的标准   理想的审稿报告应当指出:谁将对新的结果感兴趣(为什么)?在作者的结论成立之前,还需要解决哪些学术上的问题?虽然审稿人有时会自告奋勇地指出,某一篇论文是否适合在《Nature》杂志上发表,但我们并不要求他们提出这样的审稿意见。相反,我们要问他们的是,他们是如何看待所审论文的贡献及其重要性的,编辑们正是根据这样的审稿意见以及《Nature》杂志的正式编辑标准来决定一篇论文是否适合在《Nature》上发表的。同样,虽然编辑们认为审稿人指出的论文所存在的所有专业问题都很重要,但他们并不会完全受这些审稿意见约束。   竞争与道德   当然,一些潜在的审稿人可能正在从事与要求其所审的论文相互竞争的研究工作,这可能会影响到其审稿意见。为了避免这种利益冲突,《Nature》杂志要求审稿人在答应审稿之前如实说明是否存在这种问题,要求他们说出与其讨论过所审稿件的同事,还要求他们在审完之后将稿件退回。   作者也可以推荐合适的审稿人,但编辑不一定用他们推荐的人。作者可以要求不要将一篇论文送给某一个或两个(但不能更多)研究小组审稿,《Nature》杂志会尊重这种意见的。   决定的速度   《Nature》杂志追求的目标是,尽快做出所有决定。如果一篇论文不能被考虑的话,在收到稿件后一星期内通常就会通知作者(但作者不会被告知他们的论文已送审)。遗憾的是,《Nature》杂志不能保证迅速提供审稿报告,尽管我们尽了最大努力来提供这项服务。大多数审稿人都会根据《Nature》杂志的要求,在双方商定的天数内提交审稿报告;如果他们在这个时间过后还没有提交审稿报告,编辑就会通过电话或email不断催促他们。由于许多审稿人都远离伦敦或华盛顿,所以我们要求审稿人通过email或传真将其审稿报告发到伦敦或华盛顿(另用邮件将稿件和图表退回),以加快决定速度。   《Nature》杂志的决定   所有审稿人的审稿报告都到了以后,责任编辑将会采取她或他认为合适的下一个行动,并将论文的主要内容、审稿意见以及准备给作者的信件整理成文,在自己的同事中传阅。接下来,其他稿件编辑,包括生命科学主编和自然科学主编,将阅读这一文件,以确保所采用的编辑标准与其他论文所采用的编辑标准是一致的,并确保所涉及的论文已经专家审阅。在达成一致意见之后,处理这篇论文的责任编辑将会给作者发出一封信,并附上审稿报告。给作者的信和审稿报告通常是用传真发出的,除非作者要求《Nature》杂志不要用这种方法来通信。   如何做出反应   在理解《Nature》杂志编辑的信时,很重要的一点是,一定要记住,信上所说的,就是其所指的。例如,信上可能会说,《Nature》杂志不能以其现在的形式发表一篇论文,但如果作者补充一些数据后再投稿的话,编辑们是很愿意考虑的。在这个例子中,在补充特定数据之前,作者不应将该论文修改后再投稿,但一旦补充数据之后,《Nature》杂志会很乐意重新考虑这篇论文。《Nature》杂志上所发表的论文中很少有未对最初的投稿做重大修改就能得以发表的。《Nature》杂志上发表的一些优秀论文最初并没有支持其重要结论的数据,正是凭借审稿人和编辑们的广泛关注,这些论文才真正具有了吸引力和说服力。   修改论文   《Nature》杂志的编辑们在向作者传达决定时会尽可能做到明白清楚。在回信时,请只谈与编辑决定直接相关的问题。当我们要求您修改或重新投稿时,还可能会同时要求您说明,您是如何根据审稿人和编辑们的意见来进行修改的。自然,作者并不总会同意审稿人所说的每一件事情。但在针对审稿人的意见谈自己的看法时,请用温和的言辞(因为我们可能会将您的修改说明连同您的修改稿再送给审稿人)。在回答编辑或审稿人提出的问题时还要记住的是,如果某一个问题对他们来说不清楚,那么这个问题对普通读者来说也不可能清楚。再一点需要记住的是,如果您的论文的处理有所耽误,那么这种耽误并非是《Nature》杂志有意造成的,请相信《Nature》杂志的编辑们实际上一直在尽最大努力争取尽快做出决定。   出版与发行统计   引用率最高   论文的格式和长度   一旦《Nature》杂志原则上接受您的稿件,编辑们将会提出严格的格式要求,详见《作者须知》。虽然没有正式的页数限制,但一篇”来信”类论文的理想长度约为2.5页。对一篇典型的自然科学领域的”来信”类论文来说,这样的长度相当于大约1500个单词的正文和4个表格或图形;对于一篇典型的生命科学领域的”来信”类论文来说,这样的长度相当于大约1000个单词加上4个图表,这类论文插图和方法部分所占篇幅一般较大一些。经编辑同意,作者可用图表换取正文篇幅(关于这种计算的详细情况,请访问 www.nature.com ,参阅《作者须知》)。 如果编辑认为某一作者需要更多的版面来充分表达其结果,我们可以提供额外的版面。相反,并不是所有论文都需要分配最大版面,所以编辑一般都会选择长度下限。大多数作者都会惊喜地发现,根据编辑的意见压缩其文章非常容易,只需集中表述结果中真正重要的部分就可以了。压缩后的论文是一篇容易阅读、容易理解的论文,因而也是一篇会被广泛引用、产生广泛影响的论文。如果一个修改稿的长度大大长于编辑所要求的长度,可能会被退回做进一步压缩,这样便会耽误更多时间。在投稿和重新投稿时,一定要说明论文的长度。   发表的时间安排   您修改过的校样到达伦敦编辑部后,您的论文就可以安排时间发表了。每个星期,编辑们都要开会选择在两个星期后要出版的一期的内容。随后,排版人员将在下一个星期的周一和周二根据美编的版式说明准备大样。这一期《Nature》杂志的其余内容在出版的这个星期内准备好,然后,对最后的排式进行照相,并将胶片发往英格兰、美国和日本的印刷厂,供印刷本期杂志。《Nature》杂志的其他部分当您打开一期《Nature》杂志时,您会发现,在”文章”和”来信”部分的论文之前,约有 40页的新闻(news)、观点(views)、报告(reports)、讨论(discussion)和辩论(debate)文章。这些是《Nature》杂志上相对来说非正式的部分,其中一些可考虑发表自由来稿,另一些发表由《Nature》杂志编辑们组约的稿件,还有一些发表由《Nature》杂志编辑部成员撰写的稿件。   7.《Nature》杂志中的栏目   目录页(Contents pages)   正如您所预料的,这些页面说的是这一期杂志都有些什么内容。但它们还含有其他信息,如本期中一些论文的非正式的摘要、《作者须知》最后一次发表的时间、《Nature》杂志的网址、除了印刷版中的内容外网址上还有什么其他内容(例如网络辩论和Nature Science Update等),等等。言论(Opinion)该栏目所传达的是《Nature》杂志自己的声音。《Nature》杂志不但现在是、而且永远是独立于任何游说或压力团体、任何大学或科研单位、任何政府或官方机构的。《Nature》杂志的编辑立场之所以具有独一无二的权威性和公正性,正是得益于这种独立性。 “言论”文章是由《Nature》杂志来自不同国家的编辑们撰写的,其观点具有真正的国际性,而所谈论的事件常常就发生在订阅《Nature》杂志的许多国家中的其中某个国家。   新闻(News)、新闻分析(News analysis)和新闻背景(Briefings)   “新闻”栏目继承了《Nature》杂志用全球观点观察事物的优良传统,具有独特的公正性。从最早报道妇女教育运动和学校理科教学,到今天报道科研预算、科学政策变化和科学领域的重大动态,我们的国际记者队伍每星期可为读者提供与科学界有关的最新消息。例如,《Nature》杂志曾于1995年(1995年12月7日)和1996年(1996年9月5日)出版过关于中国科学的专刊,现在还发表由我们在中国的记者定期发回的报道。“新闻背景” 和“新闻分析”对某一热门话题进行更深入的分析。从生物多样性到转基因食品,从空间 研究到因特网,《Nature》杂志的”新闻背景”可让读者了解到公众眼中的科学问题。   读者来信(Correspondence)   当您翻阅《Nature》杂志时,您会发现,这一部分是第一个含有读者投稿的部分。该栏目中的许多文章是评论”新闻”和《Nature》杂志上发表的其他非正式内容的,或者是继续某一辩论的,但也有许多文章内容是五花八门的。这是《Nature》杂志上惟一一个可 通过email投稿的栏目(email地址是:corres@Nature.com);文章长度应少于500个单 词。   评论(Commentary)   《Nature》杂志的”评论”栏目所谈论的常常是有争议的、而且总是热门的和受到广泛关注的话题,是为那些对科学感兴趣、但其本身又不一定是科学家的读者开设的。那些想表达个人观点、想抒发个人感情的科学家可在《Nature》杂志的”评论”栏目中一吐为快。他们既可向基因技术的某些应用发出警告,也可提出欧洲的科学研究需要企业家的参与。总之,可评论的话题很多。如果您有兴趣投稿,请用传真或通过 email(nature@na)给”评论”编辑发来一个摘要(长度为一个自然段)。 ture.com   书评(Book reviews)   《Nature》杂志著名的”书评”栏目评论范围很广,既包括专业书籍,也包括以普通读者为对象的书籍,书评的作者来自欧洲各国、美国和其他许多地方。该栏目还定期出版增 刊以及”文化中的科学”(Science in Culture)和”回忆”(In retrospect)等特色栏目。”书评”文章是由”书评”编辑约稿的,自由来稿不予考虑。但是,《Nature》杂志总是喜欢听到对有关亚洲的、科学界普遍感兴趣的新书的评论。您如果有这样的评论,请通过email(nature@nature.com)与”书评”编辑联系。   新闻与观点(News and Views)   《Nature》杂志的”新闻与观点”栏目提供了一个可向广大公众交流科学新闻的论坛,它是所有媒体上就科学研究进行评论的仿效最广、最受尊敬和最受欢迎的论坛。科学家可在”新闻与观点”中了解到他们自己的领域以及其他领域中什么是最热门的;教师和学生都发现这个栏目极有价值;读者们一直认为该栏目是《Nature》杂志中他们最喜欢的部分。”新闻与观点”栏目的文章是很难写的,而且时间要求总是很紧,常常要在短短几个星期内完成。这种文章必须将某一项成果讲清楚,必须能让读者找到一个兴奋点,然而又必须客观公正地对研究工作进行评价,并与他人的研究工作进行比较。这样的文章大多数都是约稿,但如果您知道一篇论文即将发表、而您又认为读者会对其感兴趣,或您将出席一次您认为值得读者注意的会议,您也可以与”新闻与观点”编辑联系(可打电话 、发传真,也可发email至nature@nature.com)。关于这种文章的作者须知,请访问《 Nature》杂志网址,也可向”新闻与观点”编辑索取。   简明通信(Brief Communications)   “简明通信”栏目(以前称做“科学通信”(Scientific Correspondence)栏目)的内容既有趣味性较强的科学问题,也有主流的科学问题,如蜘蛛令人毛骨悚然的生活习性、大气污染物某种难得的正面效应、巧克力“上瘾”的某种生理机制、或基因工程花粉对大花蝶的影响等。该栏目不仅可读性较强,它还可以使《Nature》杂志能够非常快地发表重要研究工作,如杀死北海海豹的病毒的识别、绕一颗脉冲星运动的一颗行星的发现、疯牛病病毒有可能传播给哺乳动物的第一个证据的获得等。“简明通信 ”栏目的文章经审稿后才能发表,其中许多文章最初是按“来信”(Letters)论文投稿的。该栏目的作者须知可从《Nature》杂志的网址上看到,也可直接向该栏目的编辑索取。《Nature》杂志的这个栏目也刊登对本刊所发表的稿件的学术评论。   综述与进展文章(Review and Progress articles)   对某一领域的最新进展进行评论。”进展”文章长度不超过《Nature》杂志4个页面,与 “综述”文章相比,其风格稍显随便,观点更具个性。希望发表”综述”或”进展”文章的人 应先向《Nature》杂志的”综述协调员”(Review Coordinator)发一个一页长的摘要, 《Nature》杂志在给您回信时会详细说明如何投稿。有关详细说明,请访问《Nature》杂志网址。   其他特辑   (Letters)部分的最后,每年都有若干个比较大的“职业与招聘”特辑(Careers and Recruitment features)。这些文章对如化学或细胞生物学等某一研究领域的就业机会进行综述、向博士后等科研人员提供职业指导、或讨论如歧视现象等与科研职业市场有关的问题。这些特辑被集中起来在网上发布,成为向广大读者提供的一项职业指导服务,而且通常还同许多对找工作的人来说很有用的站点建立了链接。《Nature》杂志还发表介绍新的科研产品的较短的特写,在全年大多数期次中都有这样的文章。   《Nature》杂志的增刊计划   自 1996年开始实施以来,《Nature》杂志的增刊计划不断取得成功。《Nature》杂志的”综述”增刊可以对一个话题进行更全面、更透彻的剖析,而由于版面所限,正常的一期杂志是无法做到的。这种增刊可对发生在某一领域、某一国家或某一地区的重大进展、重大事件进行全面分析。增刊有各种不同的形式,如原始综述增刊(original review supplements)、以抽印本的形式发行的增刊、以及带有新闻色彩的增刊等。迄今为止,已经出版过的增刊名称包括《神经失调》(Neurological Disorders )、《治疗视野》(Therapeutic Horizons)和《智能药物设计》(Intelligent Drug Design)等。   《Nature》杂志还出版其他由编辑撰写的增刊,如《拉丁美洲的科学》(Science in Latin America)和《科学家的职业选择》(Alternative Careers for Scientists)等。1999年夏,《Nature》杂志出版了一个关于”1999年世界科学大会”的特别增刊,其中 包括由在大会上做重点发言的人士撰写的文章。 2000年及以后,我们计划出版更多这样的增刊,对订户全部免费。读者喜欢增刊,发现这些免费内容既有趣,又有用。许多读者给《Nature》杂志写信,谈了自己的看法。   下面摘录几句有代表性的话:   “你们的增刊非常棒,我希望这样的增刊更多一些。”   “增刊是对某一领域的热点科学问题进行高层次总结的一种完美方式,这种想法非常好。”   “这些增刊很有用,很有启发性。”   《Nature》出版集团(The Nature Publishing Group)《Nature》杂志的姐妹刊   自 1996年开始实施以来,《Nature》杂志的增刊计划不断取得成功。 《Nature》杂志著名的姐妹刊,即《自然 遗传学》(Nature Genetics)、《自然 结构生物学》(Nature Structural Biology)、《自然 医学》(Nature Medicine)、《自然 生物技术》(Nature Biotechnology)、《自然 神经科学》(Nature Neuroscience)和 《自然 细胞生物学》(Nature Cell Biology),都是在市场上非常成功、在编辑业务上各自独立的杂志,它们的影响因子在各自领域中都高于其他任何杂志。   《Nature》杂志 为什么要出版姐妹刊?《Nature》杂志与其姐妹刊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为了扩大读者的视野, 对于世界科学界具有重大意义的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杂志上。由于《Nature》是一个跨学科刊物,所以它发表所有科学领域的论文。然而,在一些领域,投给《Nature》杂志的高质量论文数量的增加要比其他领域快得多。发表这种高质量的论文,可让读者扩大自己的知识视野。于是,在那些稿件竞争最为激烈的领域创办新的刊物,就可以让这些领域的读者比只有一个《Nature》杂志时具有更为开阔的眼界。而且,在姐妹刊上发表这些论文,与被《Nature》杂志退回后向其他刊物重新投稿相比发表速度更快,因为向其他刊物重新投稿时还得从头开始审稿。这是因为,对于那些其论文无法在《Nature》杂志上发表、但他们又向《Nature》杂志的一个姐妹刊上投稿的作者来说,如果他们愿意的话,他们可要求将其在《Nature》杂志的有关文件提供给该姐妹刊。由于姐妹刊上的论文是按照《Nature》杂志严格的标准进行审稿的,所以您完全可以信任这些论文的结果。姐妹刊上也有读者熟悉并喜欢的、在《Nature》杂志本身上能看到的一些非正式部分,如”新闻与观点”(News and Views)、”读者来信”(Correspondence)、 “简明通信”(Brief Communications)和”书评”(Book Reviews)、以及本领域的读者 直接关心的新产品信息等。   怎样在姐妹刊上发表文章   大多数论文是直接投给姐妹刊的,但有些论文是先投给《Nature》杂志、在审稿前或审稿后发现更适合某一姐妹刊而转投的。然而,《Nature》杂志的编辑们除非感觉一篇论文原则上适合在《Nature》杂志上发表,否则他们是不会将其送审的。如果他们觉得投给《Nature》杂志的一篇论文原则上在该领域的姐妹刊上发表比在《Nature》杂志本身上发表更合适,他们会直接告诉作者。选择在哪个刊物上发表由作者决定,由他们自己决定是投向《Nature》杂志编辑所说的姐妹刊还是投向另一个刊物。   《Nature》出版集团的其他刊物   《Nature》出版集团是一个成立于1999年的新集团,由《Nature》杂志、其姐妹刊和其他以前以斯托克顿出版社(Stockton Press)名义出版的著名学术刊物。该集团出版许多在各自领域具有重要影响的国际化的刊物,就质量、服务和发行量而言,这些刊物都在最好之列。除《Nature》杂志及其姐妹刊外,其他重要刊物包括:《致癌基因》(Oncogene)、《基因疗法》(Gene Therapy)、《白血病》(Leukemia)、《肥胖症》(Obesity)、《骨髓移植》(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英国牙科杂志》(British Dental Journal)、《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和《欧洲人类遗传学杂志》(the Euro pe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还许多其他的刊物。成立《Nature》出版集团的目的是,借助集团内各刊物的优势和能力以及全球化的运作方式,来满足一个正在迅速变化之中、而且富有挑战性的出版环境的要求。目前,《Nature》出版集团的刊物具有很高的编辑水准、合理的订阅价格、较短的出版周期、以及全球化的营销网络、高质量的广告宣传和大规模的网上服务,这些都是科学、医学和技术出版物今后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http://www.1000plan.org/groups/viewonetopic/12234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5413-592196.html
558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科学网权威调查:科研人员发国际论文需顺势而为
redtree 2013-12-30 22:39
科学网权威调查:科研人员发国际论文需顺势而为 作者:科学网新闻部 来源: 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13-12-30 10:31:51 导语:目前有些媒体报道,中国科研人员在向国际学术期刊投稿中,甚至是已发表的论文中,存在种种问题,涉及到较为严重的学术不端。就此问题,科学网采访了业内资深的论文润色公司的相关负责人。 采访人: 科学网新闻部 受访人: 1、本杰明: 理文编辑中国区总监 2、杨丹(Deborah Yang): 开科思中国区营销总监 3、William: (英论阁Enago)Senior Research Editor 1、目前有些媒体报道,中国科研人员在向国际学术期刊投稿中,出现有学术不端,甚至是已发表的论文中,存在种种问题,就三位了解到的情况来看,这些报道客观吗?依据是? 本杰明: 我相信这个问题与最近《科学》杂志发表的一篇题为“China’s Publication Bazaar”的文章相关。这是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将一些问题推到了舆论的前沿。实际上在这篇文章的构思过程中我应邀接受了采访,对于其报道的内容我颇感震惊。 在中国,能够在顶级杂志中发表文章所需承受的压力不言而喻,因此一些公司和科研人员会选择一种不道德的欺诈方式来实现发表的目标,这令人遗憾却又不足为怪。与使用正规的作者服务相比,这种行为的普遍性我尚不清楚,但着实令人担忧。 有许多正规的编辑公司都可以提供有用且符合道德标准的服务。然而,有时作者很难分辨哪些公司信誉良好(比如理文编辑即Edanz,AJE和意得辑),哪些公司违反职业操守。一旦某个公司承诺可以保证发表,对于作者而言就是一个警告信号。 理文编辑将责无旁贷地遵守出版伦理道德规范并对作者尽到告知义务,特别是涉及到署名和抄袭的情况。公司制定有相关准则,编辑可以据此处理不端行为。训练有素的客服人员会明确告知作者理文编辑不保证发表。 从长远的职业发展来看,作者应选择遵守出版伦理道德的编辑公司。 杨丹: 我们在学术界和出版界都常常和国际学术期刊的编辑们进行交流,从他们那里获得的第一手信息是其实这些问题和学术不端行为在世界各个国家的学者中都存在。为什么现在国际上对中国这方面存在焦点?原因在于来自中国的投稿数量实在非常巨大!这样大的基数势必造成数量上的一个直观的冲击,即便中国存在学术不端的比例和其他国家一样,但单纯从数量上来讲就已经给人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印象。 William : 存在一个广泛的模糊认识,就是,比起本土研究人员,在非本土研究人员中更有可能存在科研方面的不端行为。一般给予的理由是因为他们没有受过国外文化的熏陶,他们拥有不了和本土研究人员一样的忠诚度。此外,一旦他们获得了学位之后,他们可以返回到自己国家,这样他们的不端行为就不会被发现。两个理由看起来似乎都是不可取的,尤其是第二个,因为现今互联网可以轻松地检查研究员的记录,无论他在世界的哪个角落。我们暂时还没有任何统计支持的本土研究人员和非本土研究人员在科研不端行为上的差异。我们发现,在信任度上,他们是对等的。 尽管如此,肯定有非母语的研究员伪造数据并且被发现的例子。 2、不可否认,刚接触科研的研究人员,或许也有一些从业多年的研究人员在向国际期刊投稿过程中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问题,对于一些普遍的问题,您可不可以给我们总结一下有哪些方面?哪些类别?请举几个实例,给我们分析解读。 本杰明: 从与中国和其他国家作者接触的经验来看,年轻的科研人员从撰写到投稿的整个过程都会遇到困难,这显而易见。总的来说,我认为这些问题可以分为两类——撰写和编辑阶段的问题,以及投稿和审稿阶段的问题。 首先,对于英语非母语的作者来说,能够使用正确的英语语法和表达方式写作就已经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了。然而,即便是在开始撰写之前,将科研内容和成果有条理地组织在一起也绝非易事。据我们所知,作者需要先将自己的想法列成一个提纲,然后以此为基础开始写作。这听起来很简单,但其实很少有作者可以真正做到这一点。缺少了这一写作的根基,想要写好文章将更为艰难。 这些问题并非仅出现在中国作者当中。刚接触科研或从业多年的研究人员都会遇到此类问题,无论其母语是否为英语。理解冗长且复杂的期刊要求也尤为困难、费时。 投稿前的另外一个常见难题是选择合适的目标期刊。 其次,许多作者向我们反映过审稿意见难以理解,所以不确定该如何修改文章并再次投稿。年轻的科研人员通常不了解文章的修改流程,也不知道该如何处理审稿人提出的不清晰的或是相互矛盾的意见。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某些期刊不明确表达是否录用文章,或不提供拒稿后作者该如何进行下一步操作的建议。事实上,我们最近展开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90%的受访者都曾对期刊的决定感到过困惑。他们不清楚期刊是彻底拒稿,还是有可能在进一步修改后接受发表。 杨丹: 不得不承认,我们在文献引用方面的教育和标准约束可能没有西方发达国家那么严谨。就我个人的经验,中国学者存在的许多所谓“学术剽窃”问题实非无心而为之。是因为我们在文献回顾上做的工作就不够深入,导致有的应该被引用的说法或文献没有被提及。对刚接触科研的研究人员,在设计一个课题之前也好,在写作过程中也好,多做文献回顾是非常必要也至关重要的一个工作。我们计划以后推出一些文献回顾的指导和培训,让年轻的科研人员充分意识到这个工作对好的文献发表甚至课题设计的奠基性和必要性。 另外在引用格式上,我们也需要进行非常细致的标准规范方面的培训和练习。对于文献,有不同的引用形式,而不是看到了可以引用的文献或想法,把作者原话摘录一部分就可以的。对细节的要求,一步一步扎扎实实地照要求和标准来整理文献出处、引用时的写作规范都非常重要。意得辑在全国各地进行学术讲座的时候,就多次强调文献引用格式的重要性并向所有学员免费发放详细的国际通用文献引用格式、不同引用形式的写作要求以及范例。 对于从业多年的研究人员,我个人认为他们对于自己适合投稿的期刊已经有比较多的经验,也对期刊的发表要求比较了解。不过,也不能忽视,对一些小细节的关注,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比如标题的有效使用,一个规范而高效的投稿信的作用。目前的科研和出版行业瞬息万变,及时了解国外科研作者的一些新的热点话题,或是新的科研传播工具等,都能帮助他们自己的科研事业发展,或是带领学生更好地设计和规划事业发展。 例子: 有效标题 原标题: A few remarks on the IC border-area trade and conditions related to the progression of the IC border trade 优化后: Recent progress of India-China border trade 原标题 Assessing the effect of X on the cardiac muscles of the White-headed capuchin monkey Cebus capucinus. 优化后 选择1: The effect of X on the cardiac muscles of monkey Cebus capucinus. 选择2: The effect of X on the cardiac muscles of Cebus capucinus. 选择3: X induces differentiation of cardiac muscles in Cebus capucinus. 投稿信里加上ORCID ID(作者唯一识别代码),利用科研交流平台和社交媒体提高自己文章的Altmetrics分值(即单篇文章评价分值),还有推荐审稿人时的联系方式,利益冲突的声明等 另外,我还想指出一点,也是一些国外顶级刊物和我们分享的经验。很多作者只注重文章具体内容部分的写作,比如方法、数据分析 讨论部分,因为这是同行评审环节主要关注的内容。这个是没有错的,但是很多作者往往忽视了一点,就是他们只专注于具体科研内容部分,而忽略了要想让同行评审人员看到这些具体内容,要先通过期刊编辑部的编辑这一关才行。期刊编辑部编辑的工作是在非常有限的时间内,找到与期刊的办刊宗旨和刊物水平相匹配的文章,并且是期刊的目标读者想看到的文章。他们往往并没有时间看到文章里面具体的数据和讨论部分,而是通过对投稿信、文章标题、摘要等就迅速做出决定,该文章是否直接拒稿还是进入同行评审。对于顶级刊物的编辑来说,他们更是需要从海量的文章里迅速做出筛选的决定,把符合要求的文章交给主编来审阅或是交付同行评审。所以,如果作者在投稿信、文章标题、摘要,以及引言部分并没有花足够的心思,没有提供能够抓取人眼球的信息来说服期刊编辑这篇文章值得他们继续阅读或是交付同行评审,那么这篇文章很可能在编辑那里就提前夭折。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有人会说不公平,但这就是期刊的游戏规则,要想获得最后的胜利,就要研究每个环节的游戏规则且各个击破。如果第一关就夭折,为后面的环节所做的努力也就白费了。 William : 低劣的语法和乱码的句子是最常见的问题。然而,一些研究者也许是第一次或者很少投稿到国际期刊,就难免出现质量不好的论文。数据不足以来支持结论,或者研究内容不新颖。追溯到球壳状碳分子的研究论文以病毒式传播的速度增多的日子,我们往往会阅读到水平比较一般的论文,低劣的书面表达,也毫无新意。主要的国际期刊将不予发表这篇文章。然而,我们编辑过一些本身不是很好的论文,这些文章一贯被拒收,除非添加一些附加的数据进去。 3、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是作者表达方面的问题?还是更深入的说,是思维方式不同、文化背景的不同呢?对此您的看法是? 本杰明: 文章准备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仅有一部分源于语言。当然,中文和英文对想法和概念的表达方式相差甚远,所以作者很难适应学术内容的英文表达形式。浏览并使用英文投稿和审稿系统对于英文薄弱或发表经验不足的作者来说是又一个挑战。 我认为“文化差异”是一个问题,但这绝不是“中国文化”的问题。科学创新在中国历史悠久。在当代中国,科学研究蓬勃发展,日新月异。虽然中国有长期的科学探索经验,但按照西方的模式进行学术交流却没有太长的历史。这一快速的发展导致中国作者仍要学习如何克服成功发表的难题。中国作者必定会克服这些障碍,对此我有信心。真正需要改进的是西方学术界,他们需要学习并接纳来自非西方国家的科研人员日益突出的科研带头能力。 许多问题的根源在于某些期刊和出版商所制定的不便的政策和系统。许多出版商都在努力以作者为中心,为他们提供有价值的服务。但并非所有出版商都能做到这一点,而且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某些出版商无法给英语非母语国家的作者提供足够的支持或平台,作者需要努力翻越重重屏障。通常这些屏障可能是语言能力问题,或是缺乏复杂系统的操作经验,而非科研内容质量不够高。 在理文编辑(即Edanz),我们的使命是消除有碍成功发表的屏障。我们希望所有国家的作者都能在公平的环境下竞争。 杨丹: 针对学术剽窃问题,在国外发达国家,比如美国高校,学校会专门有一个学期的课程指导学生进行论文写作,其中不厌其烦地多次强调文献回顾、理清思路、修改和引用方面的问题。就我个人而言,我在海外留学之前,并没有养成在文献回顾的阶段就规范地记录参考文献出处、作者信息等细节的好习惯,所以在进行文献引用时就会没有章法,甚至手忙脚乱,事倍功半。留学期间我写过很多文章,遇到同样的问题,但都没有好好总结这些教训并找到非常好的解决方法。直到毕业论文的写作课上,教授不断地用各种方法强调、引导、介绍各种进行文献回顾和记录的工具,并让我们进行同行讨论,我才引起足够重视。另外,以前也不重视各种引用形式和格式的细节要求,以为把想法说出来就行。我以前觉得“剽窃”这个词跟我无论如何沾不上边,但教授一再地强调,每天唠叨,只要不符合什么格式,不符合什么要求,全都算剽窃,我才真正引起重视。这只是学生的毕业论文,学校就下如此大的功夫让学生打下扎实的基本功,建立一个严谨的思维模式,为以后的学术研究和文献发表打下良好的基础。在严谨的国际学术出版界,对于引用部分的写作更是有非常详细的硬性规定的。我觉得在科研初期的重视度、良好习惯培养、思维模式的建立和基本功是非常重要的,到了一定阶段这个分水岭就会显现出来了。 针对我最后一点,很多人忽略了国际期刊发表游戏规则的一个环节是,闯过期刊编辑的第一关,才能进入同行评审。根本原因,是我们没有站到编辑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我们英语里说stand in the editor’s shoes.就是试想你在期刊编辑的处境里会怎样操作呢?一本高影响力的国际SCI期刊,每天收到的稿件可以高达成百上千份,那么怎么筛选呢?你以为编辑是每篇文章都看一遍以后才决定是拒稿还是进入同行评审吗?否!他们往往看看标题,作者,如果标题实在没看到什么关联,或者标题显示跟他们要的主题不符,直接就拒了。如果标题不能让他们快速做决定,他们再看看摘要。《美国国家科学院院报》(PNAS),有50%是编辑部直接拒稿。《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也是由编辑第一步就筛掉50%以上,然后才拿给总编看,总编通过才进入同行评审。大家都想投的Science和Nature就更不用说了,编辑部直接拒稿率就在70%、80%以上。所以很少有文章能够让编辑和同行评审人员看到正文讨论部分。 文化背景固然有一点原因,因为我们中国人习惯含蓄地表达,很多结果不会一开始就呈现在开头,更别说是标题或摘要。我们中文文章的标题和摘要通常只是起到一个概括地介绍本主题的作用,重大的发现和宣称要到后面才会呈现。而英文论文是相反的。另外还有一个就是换位思考。如果能做到这两点我相信对提高投稿命中率是有帮助的。 William : 大多数问题来源于语言方面的困难。这可以通过使用编辑服务来补救,但对于不恰当的数据和不可靠的结论也是于事无补的。一些作者不能适应高标准、高质量的期刊。为解决这一问题,最佳方法便是阅读高质量的期刊,看看在其上面发表所需满足的要求。 4、向国际学术期刊投稿有哪些技巧和禁忌?技巧和禁忌分别是哪些?请详细的向读者介绍。 本杰明: 根据理文编辑的经验,我有如下建议: 技巧: 1) 确保符合格式要求 2) 投稿前由英语母语人士检查文章,语言水平无法达到审稿要求的文章会立即被拒稿 3) 附信必不可少 4) 声明任何潜在的利益冲突 5) 通过查看以往发表过的与你的研究内容相似的文章找到合适的目标期刊 禁忌: 1) 有任何学术不端行为。一旦被发现你的职业生涯将就此终结。 2) 频繁给期刊编辑写邮件和打电话,应先访问在线系统,耐心等待处理流程将中文内容直接翻译成英文,文章应该根据英文写作风格撰写 杨丹: 在我看来所有的技巧都是积累到一定熟练程度自然而然的熟能生巧。我所谓的技巧大家可能会觉得是笨办法,但这也许就是许多美国人,许多德国人(德国人看上去虽然木讷,但做的活都很精致J)会告诉你的技巧。 仔细研究期刊过去几个月所发表的文章,揣摩编辑的喜好和目前关注的热点。除此之外,编辑的选稿因素也包括了他们的目标读者的关注点,所以考虑该期刊目标读者的兴趣所在也有帮助。 此外就是我刚才提到的一个换位思考,如果在投稿信、标题和摘要、前言等部分多下功夫,越过期刊编辑部这道门槛,进入到真正拼内容实力的同行评审阶段, 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技巧。 禁忌:切忌不能一稿多投。这个貌似是常识的要求,我常常发现有很多国内的博士生在做这个事情。 还有香肠发表也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领域。是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和数据积累到一定程度,形成一个具备高影响力和高创新度的文章,还是将其分割成小块,虽然不具备高影响力了,但是有更多的发表数量? 另一个禁忌就是千万不要只看一个期刊的影响因子而投稿,而要看自己实际的情况,比如:创新度是否匹配,有多大的把握?有多少时间可以等?有多少时间可以浪费? 该期刊的传播力度有多广,对自己的文章被引频次有什么帮助? William : 当向国际期刊投稿的时候,有一个分量够足的研究课题对于吸引读者的兴趣是很重要的。有高质量的数据来支持结论,考虑替代性结论,并用实验来进行排除,如果仍存在替代性结论,承认他们并总结,推论出他们是不大可能作为最终结论的。 最大的禁忌之一是向期刊提交了一篇文稿,但此期刊却不在这个专题进行出版,这是经常发生的,导致迅速被拒收,也会让编辑们很恼怒。(为什么此作者要浪费我们的时间?) 5、好的学术成果发表成优质论文,这不仅需要有好的学术事实,更需要好的表达,好的自我推介。通俗的说是“好的产品也要有好的包装,好的营销,才能为更多人认可” 。好包装和好营销,这方面,对我们很多的研究人员来说是薄弱项,您认为科研人员就可以在哪些方面有所提高?贵单位对此能提供哪些帮助和服务呢? 本杰明: 我们建议作者在写作时尽可能多地使用主动语态,这样作者可以更为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另外,最好使用简单的语言,尽量做到一个句子只表达一个思想。如果要表达两个想法则使用不同的句子。 我们还建议作者不要将文章从中文直接翻译成英文,而是直接用英文撰写。也许这看起来很困难,但写出的英文会更为自然通顺。英语语法不够好大可不必担心,有许多像Edanz这样的语言润色服务公司可以帮助修改语言问题。 回到我之前提及的一个问题,在动笔之前,作者就应该将自己的想法有条理地罗列出来,这一点非常重要。先将自己的科研内容和成果列一个提纲,这样文章的雏形就具备了。 让期刊编辑了解为什么你的文章会吸引期刊读者的兴趣也十分重要。我们建议作者通过附信说明科研成果的重要性,并评价自身工作的新颖性、相关性以及吸引力。 通过培训讲座或例如语言润色、撰写附信和撰写摘要等服务,Edanz可以帮助中国作者解决上述部分难题。作者也可以访问理文编辑与Springer共同开发的Springer作者学院进一步学习从文章准备到学术发表的各个方面的重要知识。我们还定期在我们的科学网博客上发布写作技巧和供下载的实用模板。 杨丹: 我非常认同您的这一说法:好的产品要有好的包装和好的营销。我认为中国有着非常多优秀的科研人员,他们有非常优秀的研究成果,但是为什么很多人觉得发表国际SCI期刊很难呢?我觉得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内容的包装问题。 我理解的这个包装体现在:语言的表达,对细节的重视,数据采集、表达方面的严谨度和一致性、逻辑的严密等等。我们大家都知道,有时候我们在超市里选择一个商品,同样的内容,同样的成分,我们往往会从一些包装设计、文字方面的小细节上做出判断和选择。有时我们宁愿选择贵的,就是因为某些包装的细节让我们觉得对这个产品更放心,更有安全感。 那么延伸到学术文章的筛选过程上,如果一篇文章进来了,首先看到的投稿信上,标题和摘要里语言表达就不是很流畅,甚至没有看出高度总结归纳和呈现创新度的能力,那么第一印象也不会那么吸引人。如果再让编辑看到图表编号有不连贯不一致的情况,或是文章格式排版没有完全按照期刊的投稿要求来做,那么这个印象分已经大打折扣了,编辑可能会想:“如果连这些简单技术要求都不能满足,我如何能相信你在科研过程中也具备相当水平的严谨态度?那么这些数据和论证的可信度又有多少?”这些负面的印象是你不希望发生的。 我们知道,只要科研内容过硬,语言并不能直接造成拒稿原因,但是如果语言不能如实地反映该发现的创新程度,甚至让编辑和评审阅读的时候有难度,那么就造成了不必要的障碍,如果因此被高影响力的期刊拒稿,而只能发低影响力的期刊,这是令人扼腕的浪费。而且很多时候,我们自己做的科研,我们自己改了几十次的文章,已经很有感情也烂熟于心了,所以进行稿件审核和校对的时候不会一字一句地检查和推敲,而是一目十行地略过。所以我们自己怎么看也不会发现里面的一些小失误,这种情况下,找一双不一样的眼睛,对这篇文章没有同样感情和熟悉度的人来审核一下文章的语言和内容是非常必要的。这就是为什么近年来,随着科研文献投稿数量的不断增多,也包括非英语国家对国际SCI期刊投稿量的突飞猛进,很多期刊对文章的语言提出了专业编校的要求。 意得辑就是开科思集团针对国际期刊的新兴趋势推出的学术服务品牌,我们从2002年起就帮助广大的亚洲国家学者进行语言方面的编校,不仅让文章达到母语表达的标准,我们也校对图表、术语的一致性,并确保文章格式符合目标期刊的细节要求。这样经过包装的文章呈现在期刊编辑的面前,首先第一印象是和母语国家的来稿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就已经获得了一定的优势。我们还特地为有需要的作者提供内容逻辑性方面的审核,并为其撰写一份有力的投稿信,帮助作者进一步提高在期刊编辑和同行评审面前的积极印象。这几种服务的目的是不仅让一篇文章外面看着吸引人,里面的内容也是匹配的。 以上说到的是优质论文的包装,此外还有针对目标群体的广告营销。这是一个我们意得辑非常关注的话题,也是我们在国际学术界一直努力的内容之一。我们知道一篇文章不是发表出去了就万事大吉了,发表的真正目的是让科研发现得到有效地传播,并引起同行间的讨论、引用,激发新的科研观点和创新工作。为了提高每个科研作者在国际科研界的识别度,我们积极推进ORCID ID的推广并与ORCID公司成为战略合作伙伴。ORCID ID相当于一名科研人员的身份证号,类似于一篇文章的DOI,是可以跨越同名同姓的障碍,甚至是作者换了机构,还可以唯一指向该作者的一个代号,这样便于期刊准确识别该作者,避免不必要的学术剽窃、抄袭方面的误会,并且帮助查找改作者所有过去所产生的研究成果。具体内容请关注“意得辑专家视点”(Editage Insights)或意得辑科学网博客。 另外,针对影响因子不能客观评价单篇文章影响力的不足之处,我们也积极向作者推广Altmetrics的概念。希望通过我们的讲座和专家视点的内容,让作者意识到使用科研交流平台如Research Gate,Mendeley等,还有社交媒体等,可以很好的传播自己的科研发现,从而帮助提升自己文章的被引频次和被关注度,甚至增加国际合作的机会,这样可以不依赖于期刊的影响因子,就可以拿出过硬的指标来证明自己的科研发现和文章的影响力。Altmetrics越来越多地被各大国际期刊以及基金用来评价作者的科研水平和贡献,所以希望中国作者关注这些新兴的趋势并利用这些工具来推广自己的优秀成果。我们会在中国进行更多的学术讲座介绍这些有用的概念、工具和平台,另外我们也会更多邀请优秀的科研人员参加我们在国际学术界举办或主持的一些研讨会进行学术交流,欢迎大家随时关注意得辑网站上的新闻和我们的专家视点内容。 William : 良好的视觉效果插图往往和良好的写作一样重要,所有的视觉效果都应该是容易阅读和理解的。表格,数字,图像应包含所有必要的信息,但是要恰如其分。复杂的视觉效果不容易被读取。编辑服务可以在插图方面提供协助。 6、针对不同的国际期刊,您有哪些具体分析和投稿指导?请举例。(如投稿《自然》、《科学》,需注意哪些方面?)也可就自己比较熟悉的期刊做一些介绍。 本杰明: 《自然》和《科学》杂志久负盛名,但我并不认为这是大部分作者的最佳选择。人们通常过分强调影响因子的重要性。在高影响因子的期刊中发表对于作者的职业生涯来说十分重要,甚至是必要条件。然而我认为正是由于这种过分的强调才导致了我们前面谈到的不端行为。在理想世界中,作者才会更看重将自己的科研成果与国外同行所共享。然而我们并没有生活在理想世界,因此作为折中的办法,影响因子需要与其他条件一并考虑。这些重要的条件包括:与科研课题的匹配度、开放获取选择、发表速度以及编委的声望。 还有一个好的建议,目前许多出版商推出了可以网罗各类文章、涵盖多个学科的综合型期刊,例如PLOS One或SpringerPlus。只要学术内容上过关,这些期刊可以发表任何领域的文章,无论科研成果新颖与否。所以,如果向出版这类期刊的出版商投稿你会多一道安全保障,即便没有被目标期刊接受,在这个串联系统中,你仍有可能在综合型期刊上发表。 回到这个采访的问题,如果向《自然》和《科学》杂志投稿:因为他们的影响因子非常高,所以作者必须确保自己的科研成果十分新颖并且文章表达良好。 无论作者向什么期刊投稿,都应该检查文章是否符合期刊的范围并适合目标受众。如前所述,文章还应条理清晰,语言通顺。和语言质量相比,更重要的是文章结构合理,使科研成果具有说服力。 杨丹: 我觉得针对如此种类繁多,涉及不同专业领域的国际期刊,讲一部分期刊的具体要求可能不具备代表性。综合的来讲,投稿指导我前面已经或多或少地提到了一些方面,如认真研究目标期刊(可能是根据专业、创新度、目标读者筛选出来的一部分重点期刊)过去几个月的发表内容和热点关注。再有就是一定要重视期刊编辑这个门槛,在投稿信、标题和摘要方面下文章,另外就是细节上的关注。换位思考,以及找一双“不一样的眼睛”来看自己的文章,或是专业的指导和论文包装服务很重要。还有,不管您的目标期刊是《自然》、《科学》,还是其他的,都一定要认真研究期刊的投稿指南和具体要求,这对文献投稿前的准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一个是提高通过编辑部审核、进入同行评审的机率,再有就是节省了发表过程当中不必要的拖延和时间浪费。每个作者都应该根据自己的专业、科研方向、现有的科研水平等,有一些常用的目标期刊,把这些目标期刊的要求和热点关注摸透,甚至通过科研交流平台和期刊的编辑、评审等建立一定形式的交流,可以说是一个发表成功的捷径。 William : 甚至保守的美国化学学会期刊,也期望他们的论文能有一些闪光点。他们要求每篇文章都有一个相应的多彩视觉图形,来概括它的主题。这是一个好主意,虽然有些作者会做过头了,比如做出的视觉效果很华丽,从而导致的读者分心,很难一眼看出如此华丽的图表下的内容。保持简洁是意思表达清晰的关键,文中当然也应有一些闪光点,没有人会喜欢去阅读一篇乏味的文章。大多数的研究会产生一些无法预知的戏剧性结果和令人惊奇的发现。充分利用这些,生动的图表示例是可以构思出来的。爱因斯坦就曾有他的“思想实验”。如果研究有线索可循,充分利用它。最佳的研究论文读起来是趣味横生的,这也使得它们更容易被记住。
个人分类: 论文|2081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今年发表的7篇文章
热度 4 gaoshan1900 2013-12-24 14:45
今年是我的幸运年,共发表了7篇物理学哲学方面的文章,内容涉及量子物理学基础,引力起源,意识本性,以及宇宙暗能量之谜等。 1. On Uffink's criticism of protective measurements, Studies in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Modern Physic, 44, 513-518 (2013). 2. Explaining holographic dark energy. Galaxies special issue “Particle Physics and Quantum Gravity Implications for Cosmology”, Gerald B. Cleaver (eds). 1, 180-191 (2013). 3. Does gravity induce wavefunction collapse? An examination of Penrose's conjecture. Studies in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Modern Physics, 44, 148-151 (2013). 4. A discrete model of energy-conserved wavefunction collapse,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A 469, 20120526 (2013). 5. A quantum physical argument for panpsychism, Journal of Consciousness Studies, 20, 59-70 (2013). 6. A Conjecture on the Origin of Gravity, NeuroQuantology,11.405-409. (2013). 7. Interpreting the wave function: What are electrons? And how do they move? Discusiones Filosóficas, 14, 13-23 (2013). These papers can be downloaded from my website: https://gucas.academia.edu/ShanGao
个人分类: 思想轨迹|5392 次阅读|5 个评论
《地震地热说原理与应用》获得编辑部的奖励
热度 3 seisman 2013-12-12 14:59
一个好消息——这篇论文得奖啦,哈哈! 此文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2011年年会上遭到北大某教授的封杀,结果以学会秘书长道歉、退赔告结。 今日算是苦尽甘来呀!
2493 次阅读|7 个评论
[转载]2012年八成中国SCI论文发表在国外期刊上
redtree 2013-12-11 18:56
2012年八成中国SCI论文发表在国外期刊上 作者:邱晨辉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布时间:2013-12-11 13:11:29 2012年,SCI收录的176个学科领域中的高影响力期刊论文总数中,我国科技人员发表论文数为4020篇,其中80%的SCI论文发表在国外期刊上。这是记者近日从中国科协第四季度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的数据。 中国科协相关负责人介绍,2012年,SCI收录的世界科技论文总数为159.67万篇,其中我国科技论文19.01万篇,占12.08%,位居世界第二。同时,我国科技期刊在数量上(4953种)仅次于美国(1.7万余种),居世界第二位。但是,仅凭此数据,我国还远不能称为科技期刊强国,尤其是在英文科技期刊方面。这位负责人称,英文科技期刊数量少,结构不合理,总体质量不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科技成果国际交流的重要瓶颈之一。这不但严重影响了我国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也导致我国科研成果发表的外流现象。 为此,中国科协和财政部、教育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在2013年联合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据称,这项财政专项资金达9100万元的支持,是国内迄今为止最大的一笔科技期刊资助经费。 据介绍,经评审和公示,共有76种英文科技期刊入选这项计划。中国科协相关负责人称,通过这一计划,将争取每年创办8~10种代表我国前沿学科和优势学科,或能填补国内英文科技期刊学科空白的高水平英文科技期刊。
个人分类: 科技新闻|1108 次阅读|0 个评论
Science的论文买卖的报道制造千载难逢的良机-给中国杂志的建议
热度 3 youhegao 2013-11-29 14:48
这个报道可能毁了不少买卖论文的生意,但是又创造了千载难逢的良机给中国自己的优质杂志。 我没有要否认中国存在买卖论文的问题。我想这个问题很大。揭出来比不揭出来还是要好。掩盖和回避都解决不了问题。 但是毋庸置疑的是中国还有很多本分的科学家。这些人在投稿的过程中都遇到过很多无端的怀疑。有时很气愤,有时也理解人家审稿人为什么这么怀疑中国本土的科学家。Science的报道终于给这些怀疑中国科学家的人提供了一些支持。可以想象中国本土科学家将来在国外杂志的投稿之路必将变得更加艰辛。很多创新性的成果可能因此而被超越。我想这样的例子可能已经可以举出来了吧。 洋人不了解我们,但是我们自家人应该了解我们自己。谁在做实验洋人不知道,我们自家人应该知道。中国的杂志在了解中国研究所,了解中国科学家为人,了解中国科学家的研究领域和研究风格等方面近水楼台。 为什么我们不投自己的杂志?因为我们对在自己杂志上发表的文章的评价低。我们的审稿能力弱,我们的人情关系浓。发表在我们自己的杂志上能见度低。好在现在有了网络,有了搜索引擎。杂志发行量已经不是一个瓶颈了。 好的是现在判断杂志的优劣也有了新的意见,杂志的影响因子未必代表文章的影响因子,真正的影响还是靠文章自己。 这样的话一个好的杂志不一定是只发表优质的论文,而还可以是只要能把最有创意的论文包括在我的杂志里就行。而我更看好第二类的好杂志,因为它能包容最漫无边际的创新,它不要求创新的完美而给创新一个最优质的保护,它不因为一个创新的失败而损失杂志的名誉。这些都是所谓传统的第一类的好杂志所不能承受之重。以前也已经有很多重要的创新是发表在很小的杂志上。毕竟对于创新的东西,少评审快发表是极有吸引力的,可能会超过影响因子的吸引力。一些杂志这些年的快速成长可能就是基于这个理念。 为什么说是千载难逢?中国历史上从没有产出过这么多的科研论文,也从没有这么被集体怀疑过。如果这个时机中国的杂志都不能崛起,那么以后就更难了。 给致力于创造中国一流杂志的同胞的建议是: 1,像PNAS对待某些美国科学家那样,给一部分有信誉的中国科学家拒稿豁免权,给一定的稿件推荐权。这些人将会把最有创意,最担心被耽误(甚至思想被剽窃)的稿子投给这样的杂志来保护自己的创新性。这样中国一流杂志的崛起就是基于真正有创意的文章上,而不再是建立在想办法制造引用提高影响因子的沙滩上了。否则也许用不了多久,洋人又该发文说我们买卖引用,制造影响因子了。 2,大胆响应出版领域的新趋势,大力发展预印本,接受预印本,实施先发表后公开评审(post-publication open peer review)。打破审稿人居高临下一票否决的优势,让科学真正展现在阳光之下,大家一起评判。不敢在制度上走在最前面就很难打破洋人多年的强势垄断。我们如果有好的公正的发表后公开评审体系,洋人把好文章投到我们这里也不是不可能的。盼着能有那么一天。真活到那时候一定不计前嫌公平公正。原来我还有梦?!
5085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院士大牛们一年N篇7点以上SCI的诀窍
热度 1 ailiyakong 2013-9-26 20:02
这是一个一年三篇 IF 大于 7 的牛人当我问道他怎么这么强的时候,他给我看的院士导师传授的发文章秘笈。看了实在是心中有一种感觉,特奉献出来 一、研究生必备四本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所以一定要首先养成做笔记的好习惯!作为研究生下面这几个本子是必不可少的 1 , 实验记录本 (包括试验准备本),这当然首当其冲必不可少,我就不多说了; 2 , Idea 记录本 ,每次看文献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先记下,由此产生的 idea 更不能放过,这可是做研究的本钱,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以后翻翻会更有想法的; 3 , 专业概念以及理论进展记录本 ,每个人不可能对自己领域的概念都了如指掌,初入门者更是如此,这时候小小一个本子的作用就大了; 4 , 讲座记录本 ,这本本子可能有些零杂,记录听到的内容,更要记录瞬间的灵感,以及不懂的地方,不可小视! 这四本是你必不可少的,不过作为我们这些非英语专业的研究生来说,还有一个应该具备的本子就是英语好句记录本。 二、论文写作要点 1 、选题要小,开掘要深;不要题目很大,内容却很单薄。 2 、写作前要读好书、翻阅大量资料、注意学术积累,在这个过程中,还要注重利用网络,特别是一些专业数据库 3 、 “ 选题新、方法新、资料新 ” 的三新原则(老板教导的) 4 、 “ 新题新做 ” 和 “ 小题大做 总之,一点之见即成文。 三、如何撰写实验研究论文(唐朝枢) 论文发表意识:基础研究成果的表达方式;是否急于发表(创新与严谨的关系);发表的论文与学位论文的区别(反映科学事实而不是反映作者水平)论文格式:原著、快报、简报、摘要。不同于教科书、讲义,更不同于工作总结。 撰写前的准备工作:复习和准备好相关文献 ; 再次审定实验目的 ( 学术思想 ,Idea); 实验资料完整并再次审核 1. Introduction : 问题的提出;研究的现状及背景;以前工作基础;本工作的目的;思路(可提假说);对象;方法;结果。在 … 模型上,观察 … 指标, 以探讨 … (目的) 2. M M ⑴ 材料的写法和意义 ; 伦理 . ⑵ 程序与指标。操作程序:能序贯,可操作性;方法: 多指标方法的排序;引出参照文献简述 ; 改良之处;哪些详或简? ⑶ 统计学处理 3. Results ⑴ 指标归类描述,忌流水帐。不分析不解释,但要体现思路 ⑵ 文字、图、表相对独立,但避免重复 ⑶ 避免统计错误:对照,均衡,随即,重复。计量 - 计数、绝对值 - 相对值、专一指标 — 综合指标的转换。盲判与非盲判。技术资料直接概率法与卡方检验;多组资料与两组资料;等级相关与直线相关;多因素与单因素分析;配对资料与独立样本资料;非正态分布资料;例数不当;平行管,混合样本;突出差异(绝对值, Δ 值,变化%; 联合 × 、 ÷ 比值,分亚组等)有效位数的保留。统计学结论与专业结论。 4. Discussion ⑴ 背景材料:展开问题的提出;有关本研究的一些基本知识内容(不要离题太远) ⑵ 本实验结果分析:各指标的意义(与文献值比较),结果说明什么问题 ⑶ 进一步对结果机理分析:结合文献 ⑷ 本工作的意义、结语或小结,进一步提出的新问题 其它注意点: ① 引证讨论文献知识太多 ( 不同于学位论文 ) ,掩盖了本工作的贡献 ② 分析不合逻辑,结论不当 ③ 讨论太浮浅,文献知识不熟悉 ④ 写成工作总结,缺乏学术高度 ⑤ 要正确使用缩写词,尤其是组别缩写词 5. 参考文献 :为什么要引文献 ⑴ 立论依据的文献:新 , 权威性文献,不用快报或摘要 ⑵ 自己工作的自引:工作连续性 ⑶ 实验结果与文献资料比较:新,可用快报 , 会议及个人咨询资料 ⑷ 方法学:经典文献 , 注意引文准确,不要转引 6. 摘要 : 问题的提出( Background );本工作目的;对象;方法(指标,分组);主要结果(数据,统计);结论与展望 7. 再推敲文章题目 :不切题,过大、过小 8. 投稿 :按杂志稿约修定(留底) . 引用该杂志文章 . 忌一稿两投 9. 致命伤 : 目的不明确 ; 重复性工作无创新 ; 方法学问题致结果不可信 . 临床研究 : 伦理 ; 病例和对照选择 ; 临床关系充分分析 . 四、如何写好论文讨论部分:科学论文的讨论需要结构化 建议科学论文讨论部分使用的结构:陈述主要发现,本研究的长处和短处、同其它研究比较的长处和短处;特别要讨论结果中的差别、研究的意义、未解答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方向讨论一开始要重新说明主要发现,用一个句子表示较为理想。接着全面说明本研究的长处和短处,两者不可偏废。实际上,编辑和读者最注意研究的短处,这是所有医学研究不可避免的。编辑和读者一旦发现研究的短处,而作者未加讨论,他们对文章的信任会发生动摇,心生疑窦:是否还有他们和作者都未发现的其它弱点呢? 其次,将该研究与以前的工作联系起来,不炫耀自己的工作比以前的工作如何好,而是比较其优劣。与其它研究进行对照,切忌将自己的缺陷掩盖起来。重要的是应该讨论为什么会得出不同于别人的结论,作者可以放开去推测;但是如果弄不清自己的研究结果为什么与别人的结果有差别,就不便作这种推测,也不该断言自已的研究结果正确,而别人的错误。 接着应该讨论自己的研究 “ 表明 ” 什么,如何解释自己的研究发现,以及对临床医生或决策者有什么意义?此刻,作者的境地是危险的,多数编辑和读者能够理解作者的谨慎,不逾实证界限。由读者自己去判断研究的意义:他们是会做到的。作者甚至可以指出研究结果证明不了什么,防止读者得出过度、不实的结论。最后,应点明哪些问题尚未解答,以及要继续做的工作。显然,编辑和读者不喜欢夸大的作法。事实上,作者对论文的这一部分常常写得乱糟糟的。虽然无法阻止作者写一篇充满推测的文章,但切不可因推测而毁了证据。 讨论部分有时也许需要别的小标题,但我们以为,现在提出的结构适合大多数研究论文。尽管统一结构有难度,甚至受限制,我们相信这种结构会降低总的文字长度,防止不恰当的推测和重复,减少报道偏差,提高报道的总体质量。这种设想是完全经得起检验的。我们欢迎 BMJ 的作者和读者发表观点,如果反映好,我们将使用结构式讨论。 五、关于写英文文章的秘诀 我老板平均每个毕业的博士都有 6 篇以上的 SCI ,他从来不强求学生发文章,只教如何做研究。下面的问题,他只和我说过一次,之后我的行动与之不相符就会被骂。现在成了惯来这样思考,做事,发现真是事半功倍 . 1. 你在做研究之前,想过结果能不能发表没有?往哪里发? 2. 写文章的高手是先把文章大框写好,空出数据来,等做完实验,填完空就可以发了。正谓心中有沟壑。 3. 在想不清楚要写什么,要发到哪里去,自己做的与同行做的有什么出色之处,之前,就不要动手做事。去看文献,去想。想不清楚就做,不如不做要想这样子做,就得先看文献不是?要知道如何把文章架起来,要知道别人是如何讨论的,要知道你自己的数据是不是说明了与别人不一样的东东或别人没有做过。这个过程就是看文献,想的过程,这些搞清楚了,写就简单了。要是先做事,做完发现别人做过,或无法用理论解释,岂不是冤大头? 六、写论文的技巧 优秀论文的要素 : 1 、正确选题; 2 、合适的切入点; 3 、简洁明了; 4 、说清自己的贡献; 5 、可靠的 / 可重现的结果; 6 、可重复的过程; 7 、好的文章结构和逻辑流程; 8 、精选的参考文献优秀论文的误区: 1 、 Idea 越多越好; 2 、一味追求革命性的,突破性的成果; 3 、数学、理论和公式越复杂越好 —— 显示自己的聪明; 4 、追求最好,史无前例; 5 、显示权威性,引文中大量引用自己的论文。 写文章的条件 : 1 、与研究工作相关,确实有了好的想法,不是为了写而写; 2 、取得了有价值的成果,对学术界有贡献; 3 、实验成熟,经得起检验; 4 、已经需要记录下来和其他人分享 写论文的要点 : 1 、写出 3~4 层的纲要反复修改多次。 2 、从 Introduction 开写,回顾已有的工作。 3 、要声明文章结构,不要直接进入细节。 4 、声明工作的动机和基本原理,提出潜在的问题,自己进行回答。 5 、讲明自己工作与前人的不同,说明自己的贡献及其实际应用前景。 6 、最后写 Summary 和 Abstract ,反复斟酌后确定标题。 Reviewer Check List : 1 、论文是否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或者给出了已有问题的一个新的解决方案。 2 、论文的主要结果是什么? 3 、实验结果是否充分? 4 、论文技术含量如何? 5 、论文是否对所提出的技术 / 结果的有效性和局限性进行了评价? 6 、论文写作是否清晰,从而令本行业内多数研究人员可读? 7 、论文是否适当地引用和介绍了与之相关的历史文献? 8 、论文是否应该给予嘉奖? IEEE Transactions on CSVT Review form : 1 、在多大的程度上满足本期刊读者的兴趣? 2 、论文所使用的方法的评价? 3 、结果是否具有新颖性? 4 、主要结果是否正确? 5 、论述是否清晰? 6 、是否具有一致性(前 / 后,论述 / 结果)? 7 、引文是否充足? 8 、 Reviewer 的意见: (Accept / Acceptafter a minor revision / Reject / Reject but resubmit after a major revision /Submit to another journal) 。 七、论文写作技巧: 1 、 宣传自己 —— 说明论文的重要性。 流程 : a )问题 X 是重要的; b )前人的工作 A 、 B 曾经研究过这个问题; c ) A 、 B 有一些缺陷; d )我们提出了方法 D ; e )对 D 进行实验,和 A 、 B 进行比较; f )实验证明 D 比 A 、 B 优越; g )解释为什么 D 是更优的,而其他的思路(比如 E )是不行的; h )阐述 D 的有效性和局限性; i )对 D 进一步发展的讨论。 j )要点:简洁最重要; k )不犯粗心的错误,仔细验证结果和适当选择用词。 2 、 细心修改 。 步骤 : a ) 30% 的时间细心思考, 70% 的时间认真写作初稿; b )把写好的论文放一段时间; c )逐字逐句地阅读论文; d )请其他人帮助阅读和修改; e )在修改的时候,别人的角度来审视论文( Reviewer / boss / colleagues /proof-reader ); f )仔细修改的次数 3 ;修改的总次数 5 。要点: g )自己读自己的论文很乏味,并且不易找到错误; h )为了论文的小的层次提升,要付出大量劳动。 3 、 优化英语 。 步骤 : a )自顶向下地组织论文(大纲 / 逻辑 / 流程); b )用其他的优秀论文(尤其是同期刊 / 同系列的论文,优秀书籍)作为范例; c )请别人帮满阅读和修改语法和用词; d )记录自己用词和语法的错误,进行积累。要点: e )用词和语法固然重要,但是结构和逻辑更加重要。 八、优秀论文结构范例: 1 、 Abstract —— 对自己工作及其贡献的总结: a )阐述问题; b )说明自己的解决方案和结果。 2 、 Introduction —— 背景,以及文章的大纲: a )题 X 是重要的; b )前人的工作 A 、 B 曾经研究过这个问题; c ) A 、 B 有一些缺陷; d )我们提出了方法 D ; e ) D 的基本特征,和 A 、 B 进行比较; f )实验证明 D 比 A 、 B 优越; g )文章的基本结构,大纲。 3 、 Previous Work —— 说明自己与前人的不同: a )将历史上前人的工作分成类别; b )对每项重要的历史工作进行简短的回顾 ( 一到几句 ) ,注意要回顾正确,抓住要点,避免歧义; c )和自己提出的工作进行比较; d )不要忽略前人的重要工作,要公正评价前人的工作,不要过于苛刻; e )强调自己的工作和前人工作的不同,最好举出各自适用例子。 4 、 Our Work —— 描述自己的工作,可分成多个部分: a )从读者角度阐明定义和表示法; b )提供算法的伪码,图解和相应解释; c )用设问的方式回答读者可能提出的潜在问题; d )复杂的冗长的证明和细节可以放在附录中,这里关键是把问题阐述清楚; e )特例和例外应该在脚注中给予说明。 5 、 Experiments —— 验证提出的方法和思路: a )合理地设计实验(简洁的实验和详尽的实验步骤); b )必要的比较,突出科学性; c )讨论,说明结果的意义; d )给出结论。 6 、 Conclusion —— 总结、前景及结文: a )快速简短的总结; b )未来工作的展望; c )结束全文。 7 、 References—— 对相关重要背景文献的全面引用: a )选择引文(众所周知的结论不必引用,其他人的工作要引用); b )与前文保持一致。 8 、 Others —— 致谢、附录、脚注。处理被拒: 1 、理解被国际权威期刊拒稿是一件正常的事情 (70% 以上被拒 ) ,保持良好心态。 2 、感谢编辑和 Reviewer 的意见和工作。 3 、询问副主编,自己可以怎样处理这篇论文最合适 ( 重投 / 改投 / 撤回 ) 。 4 、继续新的研究或补充修改后改投其他杂志。 常见问题 : 1 、是否可以一稿多投?千万不要!但是一篇会议论文经过修改以后可以再投期刊。 2 、是否可以建议副主编如何处理自己的论文呢?不行,但可建议他别让某人评阅。 3 、如 4 月都未收到副主编回复怎么办?写一封友好的询问信,别催得太紧,别找主编。 4 、如和副主编意见严重不和怎么办?可以找主编,但是别经常这样做。 5 、如果和主编的最终决定严重不和怎么办?没有办法了
2559 次阅读|1 个评论
最近朋友和我的几篇小文章被接受!
w2001jq 2013-8-13 17:38
南开小师弟谭信辉第一篇SCI文章接受(Congratulations!) Coherence preservation during light - surface plasmon polaritons - light transformation 【点击下载】 ******************************************************************************************** 丁佩师姐关于magnetic field enhancement的论文被CPB接受! Interplay between out-of-plane magnetic plasmon and lattice resonance for modified resonance lineshape and near-field enhancement in double nanoparticles array 【点击下载】 ******************************************************************************************** 丁佩师姐Journal of Optics 文章发表!J. Opt.15 (2013) 10500 Low-threshold surface plasmon amplification from a gain-assisted core–shell nanoparticle with broken symmetry 【点击下载】 ******************************************************************************************** 一篇关于Fano共振论文被Journal of Optics 接受 Huge electric field enhancement and high sensitive sensing based on Fano resonance effect in asymmetric nanorod pair 【 点击下载 】
934 次阅读|0 个评论
粗心是我们共同的敌人
Terrace 2013-8-7 14:32
粗心谁都有,内外皆然,最近在ACS上有篇文章的ESI第12页中赫然有着这样的“对话”,呵呵,见下图,以飨读者。粗心是我们共同的敌人。可能有些人抓着“make up”不放,学过英文的同学老师都知道,这个词有很多意思,有“编造”也有“补充”的意思,也是考试特别容易考得考点,呵呵。个人觉得,一笑而过即可,没必要放大开来,引以为戒,仔细检查自己的初稿,包括核磁、元素分析等表征细节的补充材料。 http://pubs.acs.org/doi/abs/10.1021/om4000067
个人分类: 教学研究|3581 次阅读|0 个评论
评审员要求更多实验数据合理吗?
热度 5 editage 2013-7-8 15:36
科技显著地加快了科学发展的脚步,不过论文发表的速度在过去几十年来急剧下降。照理说,从纸本演化到在线投稿应该加快发表的过程,然而科研发表一直在延迟,至少要花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发表论文。在发表延迟的数个原因中,最常见的是同行评审员建议作者进行更多实验(或说补充实验)。 大部分科学领域的研究人员投稿时收到的评审意见会有需要进行进一步实验的要求。著名神经药理学家 Solomon Snyder 指出 审稿过程因为评审员要求详细的实验及文件而延长,很多时候研究人员因为这样失去发表好想法的动力,他表示有些评审员希望论文是完整的故事,也就是说他们希望论文有每个阶段的所有细节,但是他们在提出这样的要求时却忘了科学的基础是构建在其他人的研究上。对每个研究有完整结构的期待使研究员的压力更大,同时也忽略了科学的本质。 发表压力已经这么大,而额外的实验要求大大延迟了论文发表的时程。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白头研究所的 Hidde Ploegh 博士在他的 文章 《 End the wasteful tyranny of reviewer experiments 》里评论到评审员通常要求些对结论没什么重大影响的实验,而不好好评审眼前的研究论文,他将这些实验称作“评审员实验( reviewer experiments )”,而高分期刊似乎要求更多这样的实验,好似他们需要透过这样来提高期刊的水平。Ploegh博士指出评审员研究增加实验室成本,却对科学没有任何实质益处,虽然这已经成为发表界接受的模式,他认为评审工作应该更负责任的进行。 期刊现行的多轮评审制度对研究人员来说可能很严格,而对学术科学家来说,发表是职涯晋升的重要要素,因此,当论文卡在同行评审阶段时,研究人员的职涯就受到影响了。对新进研究人员来说影响特别严重,这额外的工作增加了他们在领域里发表与建立声誉的时程。 一个可能的解决办法是期刊要求评审员们只要标注实验里的不足或缺陷,如果真的需要进一步的实验,应提供合理的原因。除此之外,他们不该要求实验的每一部分都是完整的产物或是为了验证结果而要求更多实验,毕竟作者是其研究的最终负责人。评审员也是研究人员,他们应该能了解作者的感受。期刊编辑也扮演重要的角色,他们应看过评审对实验的意见,确认这些要求是合理的。 这些改变能为整个科研界省下时间与金钱,科学就是想法和理论,将它们尽快曝光于科研群体能帮助科研的发展,花时间在有时候根本不必要的实验上不过是延迟知识分享而已。 相信许多在阅读博文的你也是作者或评审员,欢迎分享你对这个议题的看法。 ∷ Eddy 博士国际期刊发表支持中心内容由 意得 辑 英文论文翻译 专家 团队 支持提供 ∷ 【意得辑提供专业 英文论文编校 、 学术论文翻译 、 英文期刊发表一站式服务 www.editage.cn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文同步刊载于 意得辑专家视点 频道: 同行你要求更多实验是合理的吗? http://www.editage.cn/insights/is-reviewers-demand-for-more-experiments-justified
个人分类: 国际发表要闻|8974 次阅读|5 个评论
2007年院青年科技周的发言
surgeonlv 2013-7-5 20:55
向国外期刊投稿的一点感受-2007.pdf
269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Elsevier发表文章要求
yngcan 2013-7-4 16:33
Elsevier发表文章要求 Elsevier百科 Our mission:   Elsevier is an integral partner with the scientific,technical and health communities,delivering superior information products and services that foster communication,build insights,and enable individual and collective advancement in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health care.   Elsevier.Building insights.Breaking boundaries.   爱思唯尔致力于为全球三千多万科学家、研究人员、学生、医学以及信息处理的专业人士提供一流的信息产品和革新性的工具。 我们很荣幸能在全球科技和医学学术团体中扮演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并为这些领域的发展尽绵薄之力,帮助科研人员和专业人士提高生产力和效率,同时不断投入并努力创新来更好地满足全球学术社区的需要。   Elsevier公司沿用了 Elzevir 书屋的名字,并将 Elzevir 改为更为现代的书写方式Elsevier。数百年沧桑,Elsevier 已从一家小小的致力于传播经典学术的荷兰书店发展为一个向全球科技和医学学术群体提供超过20,000本的刊物和图书的国际化多媒体出版集团。   公司标志:爱思唯尔公司的标志为一个长者手执缠绕于一棵大树的藤条。其中长者象征广大的科技工作者,大树象征已经获得的科学知识,而藤条则象征科学知识与科技工作者之间的联系。该标志的意义是爱思唯尔就是那根藤条,她致力于为广大的科技工作者构建通向人类现有科技知识殿堂的桥梁,从而推动科研工作的发展,使象征人类科学知识宝库的参天大树更加枝繁叶茂。   CEO: Erik Engstrom   历史:爱思唯尔的出版历史可追溯至1880年   位置:公司总部位于荷兰阿姆斯特丹,在全球24个国家的70多个办公室中拥有7,000多名员工   合作对象:同全球学术界的7,000名期刊编辑、70,000名编委会成员、200,000名审稿人和500,000名作者一起紧密协作,每年出 版2,000 多种期刊和2,200种新书   爱思唯尔的产品与服务包括期刊、图书专著、教科书和参考书的纸版和电子版,出版领域涵盖医学、生命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爱思唯尔的历史是人类为了实现科学的发展而共同努力的历史的一部分。从儒勒.凡尔纳(Jules Verne)到斯蒂芬.霍金(Stephen W. Hawking),许多科学界的传奇人物都曾与爱思唯尔合作出版,而正是这种卓有成效的合作奠定了科技与医学出版的基础。同样重要的还有那些投身于传播和应用科学知识的有志之士所付出的共同努力,这些人中有:编辑、印刷人员、图书馆员、护士、医生、工程师、信息处理专家和学术出版领域的专业人士。   爱思唯尔的成功离不开同其他同样出色的科技出版商之间的合作,其中包括 North Holland, Excerpta Medica, Pergamon, Mosby, W.B. Saunders, Churchill Livingstone 和academic Press。这些具有悠久历史的出版商现已成为Elsevier的一部分,而爱思唯尔的创立格言Non Solus(永不孤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重要。 发表SCI论文的人,恐怕没有人不知道Elsevier的吧,这个位于荷兰的出版社是世界上最大的科技期刊出版单位了。每年出版2,000 多种期刊和2,200种新书。例如青霉素的发现、伟哥的发明等等重大科学成果的发表,都是在Elsevier出版的。 发表外文和中文不太一样,感觉上外国人屁事挺多的,有些矫情。当然,也可以认为是人家编辑比较认真啦,商业规则很成熟,学术风气也比较正。所以想发表论文还是得按照人家的要求来办。 我想发篇论文,结果发现Elsevier的发表要求还是蛮复杂的。到网上看看有没有大侠翻译出来的中文版,结果没有找到合适的,有的人直接用翻译软件一翻 译就挂到了网上,结果中文都不通顺,这怎么行?看来还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吧。花了一天时间,把在Elsevier上提交论文的基本要求翻译了一下。当 然,本着积德行善的宗旨,供自用,也供大家方便。当然,本人英文水平达不到专业级,翻译中难免有些错误,希望大侠给予指正。此外,Elsevier的每个 期刊的要求不太一样,但也是大同小异,使用时需要分辨一下。祝你发表论文顺利。 Ethics in Publishing For information on Ethics in Publishing and Ethical guidelines for journal publication see http://www.elsevier.com/publishingethics and http://www.elsevier.com/ethicalguidelines. 出版物中的伦理问题: 有关出版中伦理道德的信息参见http://www.elsevier.com/publishingethics和http://www.elsevier.com/ethicalguidelines中的伦理准则。 Conflict of interest All authors are requested to disclose any actual or potential conflict of interest including any financial, personal or other relationships with other people or organizations within three years of beginning the submitted work that could inappropriately influence, or be perceived to influence, their work. See also http://www.elsevier.com/conflictsofinterest. 利益冲突: 所有的投稿人都必须披露从其交稿前三年中可能产生不良影响的且与其工作相关的现实或潜在的利益纠纷,包括任何财务,个人或与其他人或其他组织的关系。参见http://www.elsevier.com/conflictsofinterest。 Submission declaration Submission of an article implies that the work described has not been published previously (except in the form of an abstract or as part of a published lecture or academic thesis), that it is not under consideration for publication elsewhere, that its publication is approved by all authors and tacitly or explicitly by the responsible authorities where the work was carried out, and that, if accepted, it will not be published elsewhere including electronically in the same form, in English or in any other language, without the written consent of the copyright-holder. 提交声明: 提交一篇文章意味着该文章所述工作尚未发布,(可以以摘要的形式发布,或作为学术演讲的形式发布),而且也没有考虑在其他地方出版。如果该文章被接受,它的出版需要得到所有作者和主管部门的同意。而且除非得到了版权持有人的书面同意,不能以其他形式出版(无论英文或其他语言,纸质还是电子版)。 Copyright Upon acceptance of an article, authors will be asked to complete a 'Journal Publishing Agreement' (for more information on this and copyright see 2010年07月21日 - woodncy - woodncy 的博客 http://www.elsevier.com/copyright). Acceptance of the agreement will ensure the widest possible dissemination of information. An e-mail will be sent to the corresponding author confirming receipt of the manuscript together with a 'Journal Publishing Agreement' form or a link to the online version of this agreement. Subscribers may reproduce tables of contents or prepare lists of articles including abstracts for internal circulation within their institutions. Permission of the Publisher is required for resale or distribution outside the institution and for all other derivative works, including compilations and translations (please consult 2010年07月21日 - woodncy - woodncy 的博客 http://www.elsevier.com/permissions). If excerpts from other copyrighted works are included, the author(s) must obtain written permiss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s and credit the source(s) in the article. Elsevier has preprinted forms for use by authors in these cases: please consult 2010年07月21日 - woodncy - woodncy 的博客 http://www.elsevier.com/permissions. 版权: 一旦文章被接受,作者将被要求填写一份'杂志出版协议'(更多信息见http://www.elsevier.com/copyright)。接受该协议将确保该文章能够得到尽可能广泛地传播。一封电子邮件将被发送到通信作者,以确认该手稿被接受,并附带“杂志出版协议”的在线版本的链接。用户可以复制表的内容以及文章准备清单包括摘要,以供单位内部流通所需。如果需要将文章及其衍生品(包括翻译和汇编)转售或在本单位之外发布,必须得到出版商的同意(请咨询http://www.elsevier.com/permissions)。如果文章中包括其他受版权保护的作品,作者必须取得著作权人的书面许可。Elsevier公司已为该情况准备了预先印制的表单,供作者使用。详情请咨询http://www.elsevier.com/permissions。 Retained author rights As an author you (or your employer or institution) retain certain rights; for details you are referred to: 2010年07月21日 - woodncy - woodncy 的博客 http://www.elsevier.com/authorsrights. 作者保有的权利: 作为作者(或作者的雇主、机构),您将保留一定的权利,详细情况请参见:http://www.elsevier.com/authorsrights。 Role of the funding source You are requested to identify who provided financial support for the conduct of the research and/or preparation of the article and to briefly describe the role of the sponsor(s), if any, in study design; in the collection,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of data; in the writing of the report; and in the decision to submit the paper for publication. If the funding source(s) had no such involvement then this should be stated. Please see 2010年07月21日 - woodncy - woodncy 的博客 http://www.elsevier.com/funding. 对资金来源的作用 请确定谁为研究提供金融支持,或为文章的准备工作提供帮助,并简要介绍赞助者在文章撰写工作中的作用,诸如研究方案设计、数据收集、分析和解释,报告的撰写,以及决定文章提交等等。请参阅http://www.elsevier.com/funding。 Language and language services Please write your text in good English (American or British usage is accepted, but not a mixture of these). Authors who require information about language editing and copyediting services pre- and post-submission please visit 2010年07月21日 - woodncy - woodncy 的博客 http://www.elsevier.com/languageediting or our customer support site at http://epsupport.elsevier.com for more information. 语言和语言服务 请使用良好的英语进行写作(美国式或英国式的英语都可以被接受,但不是两种风格的混合物)。作者如果在提交稿件前后需要语言编辑和审稿服务请咨询http://epsupport.elsevier.com了解更多信息,请访问客户支援网站http://www.elsevier.com/languageediting。 Submission Submission to this journal proceeds totally online and you will be guided stepwise through the creation and uploading of your files. The system automatically converts source files to a single PDF file of the article, which is used in the peer-review process. Please note that even though manuscript source files are converted to PDF files at submission for the review process, these source files are needed for further processing after acceptance. All correspondence, including notification of the Editor's decision and requests for revision, takes place by e-mail removing the need for a paper trail. 稿件提交: 稿件的提交完全通过网络提交,您将得到逐步的引导并建立和上传您的文件。该系统将源文件自动转换为一个PDF格式的文件,该文件将用在同行审评过程中。请注意,即使稿件的源文件在提交审查的过程中被转换为PDF格式的文件,这些文件在被接受后仍需要作进一步处理。所有的联系,包括通知编辑的决定,关于修改的要求,都通过电子邮件来进行,这样省去了纸张的传递和处理。 Submit your article Please submit your article via 2010年07月21日 - woodncy - woodncy 的博客 http://ees.elsevier.com/ymssp/ 提交您的文章: 请通过以下网址进行稿件提交:http://ees.elsevier.com/ymssp/ Referees Please submit, with the manuscript, the names, addresses and e-mail addresses of 3 potential referees. Note that the editor retains the sole right to decide whether or not the suggested reviewers are used. 审稿人: 请随稿件提交三个推荐审稿人名单,包括他们的名字,地址和电子邮件地址。请注意,编辑保留是否采用所建议的审稿人的权利。 Addtional Information Editorial process: The Editor is responsible for journal policy, in consultation with the members of the Editorial Board. Each paper submitted for publication will be normally subject to review and criticism by two informed, independent, anonymous referees, and authors will be provided with copies of these criticisms so that they can make revisions and improvements to their manuscripts before publication. Every effort will be made by the Editor and publishers to ensure prompt publication. 编辑过程: 编辑为刊物的取稿政策负责,与编辑委员会的成员进行咨询。通常每篇文章将受到两名独立的匿名审稿人的审查和评论,作者将收到这些评论的副本,使作者能够在出版前修订和改善他们的手稿。编辑和出版者将尽一切努力以确保文章的及时出版。 准备工作 Types of Paper Original research papers, state-of-the-art reviews, short communications, letters for quick publication (maximum length two pages), letters to the editor, news items, 'work in progress' (maximum length two pages), calendar inserts 论文的种类: 包括原始性研究论文,当前技术综述,短通讯,快速出版的信件(最多两页),给编辑的信,新闻,'工作进展'(最大长度2页),calendar inserts(这个calendar inserts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请大侠告诉我)。 Use of wordprocessing software It is important that the file be saved in the native format of the wordprocessor used. The text should be in single-column format. Keep the layout of the text as simple as possible. Most formatting codes will be removed and replaced on processing the article. In particular, do not use the wordprocessor's options to justify text or to hyphenate words. However, do use bold face, italics, subscripts, superscripts etc. Do not embed graphically designed equations or tables, but prepare these using the wordprocessor's facility. When preparing tables, if you are using a table grid, use only one grid for each individual table and not a grid for each row. If no grid is used, use tabs, not spaces, to align columns. The electronic text should be prepared in a way very similar to that of conventional manuscripts (see also the Guide to Publishing with Elsevier: 2010年07月21日 - woodncy - woodncy 的博客 http://www.elsevier.com/guidepublication). Do not import the figures into the text file but, instead, indicate their approximate locations directly in the electronic text and on the manuscript. See also the section on Electronic illustrations. To avoid unnecessary errors you are strongly advised to use the spell-check and grammar-check functions of your wordprocessor 文字处理软件的使用: 使用文字处理软件时必须将文件保存问该软件自带格式。文本应为单栏格式。文本布局尽可能简单。在处理文章时,大多数处理软件的格式代码将被删除或被取代。不要使用文字处理软件的自带选项来调整文本或者断字功能(个人理解,就是对齐和换行的时候的设定问题)。不过,可以使用粗体,斜体,下标,上标等字体,不要嵌入“图形设计”方程或表格(个人理解就是不要把公式和表格做成图片格式放到文本中),而是使用文字处理软件的自带功能(诸如表格功能和公式编辑器)。当制表时,不要画竖线,每列只有一个横线隔断(个人理解就是我们常用的三横线表格)。如果没有使用网格,使用Tab而不是空格来对齐列。电子文本应准备的方式非常类似于传统的手稿(参见Elsevier:http://www.elsevier.com/guidepublication出版指南)。不要将图片导入到文本文件中,而是在文本中标明它的大致位置,参见电子插图部分的说明。为了避免文字和语法错误,强烈建议你使用文字处理软件的“拼写检查”和“语法检查”功能,以避免不必要的错误。. Article structure Subdivision - numbered sections Divide your article into clearly defined and numbered sections. Subsections should be numbered 1.1 (then 1.1.1, 1.1.2, ...), 1.2, etc. (the abstract is not included in section numbering). Use this numbering also for internal cross-referencing: do not just refer to the text. Any subsection may be given a brief heading. Each heading should appear on its own separate line. 文章的结构: 细分 - 请将你的文章划分成明确界定的几个部分并进行编号。主要部分的下层编号为1.1(其下分为1.1.1,1.1.2,...), 1.2等(摘要不编号)。文章内部引用时也采用这个编号。每个部分要给一个简短的标题。每个标题应出现在单独的一行。 以下是文章中应该包括哪些部分: Introduction State the objectives of the work and provide an adequate background, avoiding a detailed literature survey or a summary of the results. 介绍: 介绍工作的目的和研究背景,不要写成文献综述或者总结。 Material and methods Provide sufficient detail to allow the work to be reproduced. Methods already published should be indicated by a reference: only relevant modifications should be described. 材料和方法: 提供足够的研究细节,使该工作可以被别人重复。已经出版的方法应加上参考标注:相关的修改,应加以说明。 Theory/calculation A Theory section should extend, not repeat, the background to the article already dealt with in the Introduction and lay the foundation for further work. In contrast, a Calculation section represents a practical development from a theoretical basis. 理论/计算: 理论部分应该为对已介绍的其他文章中理论进行进一步延伸和发展,而不是重复。并为要开展的工作奠定理论基础。计算部分为根据理论依据进行的实际发展。 Results Results should be clear and concise. 结果: 结果应该简明扼要。 Discussion This should explore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results of the work, not repeat them. A combined Results and Discussion section is often appropriate. Avoid extensive citations and discussion of published literature. 讨论: 应该探讨的工作结果的重要性,而不是讲述工作的结果。通常可以将结果和讨论部分合并。避免就已引用和发表的文献进行讨论。 Conclusions The main conclusions of the study may be presented in a short Conclusions section, which may stand alone or form a subsection of a Discussion or Results and Discussion section. 结论: 结论部分应该将研究的主要结论进行展示,该部分可以单独为文章的一个部分,也可以和讨论及结果部分合并。 Appendices If there is more than one appendix, they should be identified as A, B, etc. Formulae and equations in appendices should be given separate numbering: Eq. (A.1), Eq. (A.2), etc.; in a subsequent appendix, Eq. (B.1) and so on. 附录: 如果有一个以上的附件,应标识为A,B,...以此类推。附录中的公式和方程应单独编号:如Eq. (A.1), Eq. (A.2), 以此类推。 Essential title page information ? Title. Concise and informative. Titles are often used in information-retrieval systems. Avoid abbreviations and formulae where possible. ? Author names and affiliations. Where the family name may be ambiguous (e.g., a double name), please indicate this clearly. Present the authors' affiliation addresses (where the actual work was done) below the names. Indicate all affiliations with a lower-case superscript letter immediately after the author's name and in front of the appropriate address. Provide the full postal address of each affiliation, including the country name, and, if available, the e-mail address of each author. ? Corresponding author. Clearly indicate who will handle correspondence at all stages of refereeing and publication, also post-publication. Ensure that telephone and fax numbers (with country and area code) are provided in addition to the e-mail address and the complete postal address. ? Present/permanent address. If an author has moved since the work described in the article was done, or was visiting at the time, a Present address (or Permanent address) may be indicated as a footnote to that author's name. The address at which the author actually did the work must be retained as the main, affiliation address. Superscript Arabic numerals are used for such footnotes. 基本信息: 标题:简明扼要。标题通常用于信息检索系统。在标题中应该尽可能避免缩写和公式。 作者姓名和联系方式:如果作者的姓是模糊的(例如,双姓),请注明清楚(老外就他妈的事多,很多外国人的姓有两个,甚至多个,大概是几个家族联姻造成的结果,为了防止歧义,需要进行标注。大概和我们国家的张曹氏,王李氏类似吧)。提交作者的单位地址(正在工作的那个单位)。如果几个作者的单位不同,在作者的名字后加一个小写的字母进行分类标识,并标在相应的单位地址的前面也写上这个小写的字母。提供完整的邮政地址,包括国家名称,如果有的话,提供每个作者的电子邮件地址。 通讯作者:标明哪位作者将处理出版过程中的各项任务。除了电子邮件地址和邮政地址,还要确保提供电话和传真号码,附带国家和地区代码。 现在/永久地址:如果作者完成了论文中所述研究工作后跳槽了,或者是外出访问,那么应该在作者的名字后脚注上作者的现在地址。作者完成论文所述工作的那个单位必须保留为主体和联系地址。这种脚注用阿拉伯数字进行标识。 Abstract A concise and factual abstract is required. The abstract should state briefly the purpose of the research, the principal results and major conclusions. An abstract is often presented separately from the article, so it must be able to stand alone. For this reason, References should be avoided, but if essential, then cite the author(s) and year(s). Also, non-standard or uncommon abbreviations should be avoided, but if essential they must be defined at their first mention in the abstract itself. 摘要: 摘要必须简明扼要。摘要应当简要说明研究的目的,主要成果和重要结论。摘要往往作为文章一个单独部分,所以它必须能够独立。基于这个原因,摘要中应该避免出现引用文献,但是如果必要,也可以引用文献作者和时间。此外,非标准或特殊缩写也应该避免,但是如果必要,缩写必须在文章中的第一次提到时给出定义。 Graphical abstract A Graphical abstract is optional and should summarize the contents of the paper in a concise, pictorial form designed to capture the attention of a wide readership online. Authors must provide images that clearly represent the work described in the paper. Graphical abstracts should be submitted as a separate file in the online submission system. Maximum image size: 400 × 600 pixels (h × w, recommended size 200 × 500 pixels). Preferred file types: TIFF, EPS, PDF or MS Office files. See 2010年07月21日 - woodncy - woodncy 的博客 http://www.elsevier.com/graphicalabstracts for examples. 图片摘要: 图片摘要是可选的,应能够简要概括文章的内容,以吸引大量读者在线关注。作者必须提供能够清晰描述文章中的工作的图片。图片摘要应当作为独立文件在网上提交系统提交。最大图像尺寸:400 × 600像素(高×宽,建议大小200 × 500像素)。首选文件类型:TIFF格式,EPS,PDF和MS Office文件。参见http://www.elsevier.com/graphicalabstracts。 Research highlights Research highlights are a short collection of bullet points that convey the core findings of the article. Research highlights are optional and should be submitted in a separate file in the online submission system. Please use 'Research highlights' in the file name and include 3 to 5 bullet points (maximum 85 characters per bullet point including spaces). See 2010年07月21日 - woodncy - woodncy 的博客 http://www.elsevier.com/researchhighlights for examples. 研究重点: 研究重点是文章主要发现和成果的集合,传达文章的核心结论。研究重点是可选项,应当作为单独文件在网上提交系统提交。请使用“Research highlights”作为文件名,包括3至5个要点(最多85个字符,包括空格)。例子参见http://www.elsevier.com/researchhighlights。 Keywords Immediately after the abstract, provide a maximum of 6 keywords, using American spelling and avoiding general and plural terms and multiple concepts (avoid, for example, and, of). Be sparing with abbreviations: only abbreviations firmly established in the field may be eligible. These keywords will be used for indexing purposes. 关键词: 关键词放在摘要的后面,最多提供6个关键字,使用美式拼写、避免一般性的术语以及歧义(例如,应避免“and,“of)。只有当一个缩写在该领域被广泛接受时,才可以作为关键词。关键词主要用于检索目的。 Abbreviations Define abbreviations that are not standard in this field in a footnote to be placed on the first page of the article. Such abbreviations that are unavoidable in the abstract must be defined at their first mention there, as well as in the footnote. Ensure consistency of abbreviations throughout the article. 缩写: 如果一个缩写不是这个领域的标准,那么在文章的第一页放置一个脚注。如果摘要中必须要用到一个缩写,必须在该缩写第一次被提到时进行定义。确保缩写在整个文章中的一致性。 Acknowledgements Collate acknowledgements in a separate section at the end of the article before the references and do not, therefore, include them on the title page, as a footnote to the title or otherwise. List here those individuals who provided help during the research (e.g., providing language help, writing assistance or proof reading the article, etc.). 致谢: 致谢作为一个单独的部分放置在参考文献的前面,而不是放在第一页中,作为标题或以其他方式脚注。在致谢中列出在研究过程中提供帮助的人或单位(如提供语言帮助,写作援助或校对文章等)。 Units Follow internationally accepted rules and conventions: use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of units (SI). If other units are mentioned, please give their equivalent in SI. 单位: 按照国际公认的规则和惯例:使用国际单位制(SI)。如果提到其他单位,请给出他们和SI之间的当量关系。 Nomenclature Follow internationally accepted rules and conventions: use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of units (SI). If other quantities are mentioned, give their equivalent in SI. You are urged to consult IUPAC: Nomenclature of Organic Chemistry: 2010年07月21日 - woodncy - woodncy 的博客 http://www.iupac.org/ for further information. All the 'parameters' cited in the text should be listed, in 'alphabetical order', in a seperate nomenckature section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paper, with their definitions and units. 'Greek symbols', 'subscripts' and 'subscripters' should be sepertly identified. Only 'ISO symbols' 命名: 遵循国际公认的规则和惯例:使用国际单位制(SI)。如果提到其他单位,请给出他们和SI之间的当量关系。您可以咨询IUPAC有关有机化学命名http://www.iupac.org/。所有文章中使用的'参数'应该按照'字母顺序,在文章开头的一个单独的部分中列写出来,包括这些参数的定义和单位。'希腊符号','下标''应分别定义。只使用ISO符号。 Math formulae Present simple formulae in the line of normal text where possible and use the solidus (/) instead of a horizontal line for small fractional terms, e.g., X/Y. In principle, variables are to be presented in italics. Powers of e are often more conveniently denoted by exp. Number consecutively any equations that have to be displayed separately from the text (if referred to explicitly in the text). 数学公式: 尽可能在正常文本中展示公式,并使用斜线/,而不是一个横线,来表示除法,如X /Y。原则上,变量应该采用斜体。指数e应采用exp表示。如果有的公式不能当成文本放置在文字中,应该作为单独一行列写,并进行编号。 Footnotes Footnotes should be used sparingly. Number them consecutively throughout the article, using superscript Arabic numbers. Many wordprocessors build footnotes into the text, and this feature may be used. Should this not be the case, indicate the position of footnotes in the text and present the footnotes themselves separately at the end of the article. Do not include footnotes in the Reference list. Table footnotes Indicate each footnote in a table with a superscript lowercase letter. 脚注: 脚注应谨慎使用。整篇文章的每一页使用大写阿拉伯数字连续进行标注,许多文字处理软件的脚注也是文本格式,这功能可以使用。(大概的意思是每页都要有页码吧,放在每页居中的下方)。如果不是这种情况,在文本中表明脚注的位置,在文章结尾处将脚注分别列写出来。参考文献中不要脚注。 表格中的脚注,每一个表的脚注上标有一个小写字母。 Artwork Electronic artwork General points ? Make sure you use uniform lettering and sizing of your original artwork. ? Save text in illustrations as graphics or enclose the font. ? Only use the following fonts in your illustrations: Arial, Courier, Times, Symbol. ? Number the illustrations according to their sequence in the text. ? Use a logical naming convention for your artwork files. ? Provide captions to illustrations separately. ? Produce images near to the desired size of the printed version. ? Submit each figure as a separate file. A detailed guide on electronic artwork is available on our website: 2010年07月21日 - woodncy - woodncy 的博客 http://www.elsevier.com/artworkinstructions You are urged to visit this site; some excerpts from the detailed information are given here. 艺术作品(个人认为主要就是文章中的插图): ?请确保您的艺术作品使用统一的字体和大小。 ?图片中的文字和图片一起存成图片格式。 在你的插图使用只适用以下字体:Arial,Courier, Times, Symbol.。 ?根据插图其在文章中出现的序列进行编号。 ?为您的插图文件给出一个符合逻辑的命名。 ?为插图提供一个标题。 ?插图的大小要接近的印刷版本所需要求。 ?每个插图作为一个单独的文件进行提交 。网站上有一个详细的电子艺术作品指南:http://www.elsevier.com/artworkinstructions Formats Regardless of the application used, when your electronic artwork is finalised, please save as or convert the images to one of the following formats (note the resolution requirements for line drawings, halftones, and line/halftone combinations given below): EPS: Vector drawings. Embed the font or save the text as graphics. TIFF: color or grayscale photographs (halftones): always use a minimum of 300 dpi. TIFF: Bitmapped line drawings: use a minimum of 1000 dpi. TIFF: Combinations bitmapped line/half-tone (color or grayscale): a minimum of 500 dpi is required. DOC, XLS or PPT: If your electronic artwork is created in any of these Microsoft Office applications please supply as is. Please do not: ? Supply embedded graphics in your wordprocessor (spreadsheet, presentation) document; ? Supply files that are optimised for screen use (like GIF, BMP, PICT, WPG); the resolution is too low; ? Supply files that are too low in resolution; ? Submit graphics that are disproportionately large for the content. l 无论使用什么应用程序,当您的电子艺术品完成后,请“另存为”或转换图像为下列格式之一: EPS:矢量图。嵌入的文字保存为“图形”。 l TIFF格式:彩色或灰度照片(半色调):分辨率要求最低300 dpi。 l TIFF格式:位图:分辨率要求最低1000 dpi。 l TIFF格式:点阵组合线/半色调(彩色或灰阶):分辨率要求最低500 dpi。 l DOC,XLS或PPT:如果您的电子艺术品是由Microsoft Office应用程序创建的,请直接存为该文件格式。 请不要进行如下操作: l 在文字处理软件的文件中嵌入图片; l 提供那些基于屏幕显示进行优化的文件如GIF,BMP,PICT,WPG,因为这些文件的分辨率太低 l 文件的分辨率太低 l 提交的图形大的不成比例。 Figure captions Ensure that each illustration has a caption. Supply captions separately, not attached to the figure. A caption should comprise a brief title (not on the figure itself) and a description of the illustration. Keep text in the illustrations themselves to a minimum but explain all symbols and abbreviations used. 图片标题: 确保每个插图有一个标题。标题和图片分开,而不是将标题放到图片中。标题应包括一个简短精确的名称以及图片的描述。将标题中的文字保持在最低限度,但需要解释标题中的所有的符号和缩写。 Tables Number tables consecutively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appearance in the text. Place footnotes to tables below the table body and indicate them with superscript lowercase letters. Avoid vertical rules. Be sparing in the use of tables and ensure that the data presented in tables do not duplicate results described elsewhere in the article. 表格: 按照表格在文章中出现的次序进行编号。表格下面用小写字母加脚注对表格进行说明。避免文字垂直排列。尽量少用表格,并确保在表内显示的数据不会在文章中其他内容中被重复展示。 References Citation in text Please ensure that every reference cited in the text is also present in the reference list (and vice versa). Any references cited in the abstract must be given in full. Unpublished results and personal communications are not recommended in the reference list, but may be mentioned in the text. If these references are included in the reference list they should follow the standard reference style of the journal and should include a substitution of the publication date with either Unpublished results or Personal communication Citation of a reference as in press implies that the item has been accepted for publication. 参考文献: 在文中引用文章必须在文中进行标注,并在参考文献中列写出来。摘要中的参考文献必须全部列写出来。未公布的研究成果及个人通讯不建议在参考文献中列写出来,但可以在文中提及。参考文献应该遵循该刊物标准参考文献的风格,对尚未出版的文章或“个人通信”作为参考文献,标上“in press”意味着该文章已被接受等待发表。 Reference style Text: Indicate references by number(s) in square brackets in line with the text. The actual authors can be referred to, but the reference number(s) must always be given. Example: ..... as demonstrated . Barnaby and Jones obtained a different result .... List: Number the references (numbers in square brackets) in the list in the order in which they appear in the text. Examples: Reference to a journal publication: J. van der Geer, J.A.J. Hanraads, R.A. Lupton, The art of writing a scientific article, J. Sci. Commun. 163 (2000) 51–59. Reference to a book: W. Strunk Jr., E.B. White, The Elements of Style, third ed., Macmillan, New York, 1979. Reference to a chapter in an edited book: G.R. Mettam, L.B. Adams, How to prepare an electronic version of your article, in: B.S. Jones, R.Z. Smith (Eds.), Introduction to the Electronic Age, E-Publishing Inc., New York, 1999, pp. 281–304. 参考文献的样式: 注明引用的号码(与文章中方括号中的编号相对应)。实际作者可以在文章中提及,参考号码必须给出。例如:..... as demonstrated . Barnaby and Jones obtained a different result .... 按照参考文献在文章中出现的顺序进行编号和排序。 例子: 引用期刊中的文章: J. van der Geer, J.A.J. Hanraads, R.A. Lupton, The art of writing a scientific article, J. Sci. Commun. 163 (2000) 51–59. 引用书中的内容: W. Strunk Jr., E.B. White, The Elements of Style, third ed., Macmillan, New York, 1979. 引用书中的某一章节: G.R. Mettam, L.B. Adams, How to prepare an electronic version of your article, in: B.S. Jones, R.Z. Smith (Eds.), Introduction to the Electronic Age, E-Publishing Inc., New York, 1999, pp. 281–304. Submission checklist It is hoped that this list will be useful during the final checking of an article prior to sending it to the journal's Editor for review. Please consult this Guide for Authors for further details of any item. 提交的清单: 希望这个清单将是有益的,在该文章被投稿之前进行最后的检查。你可以咨询指南投稿的任何细节。 Ensure that the following items are present: One Author designated as corresponding Author: ? E-mail address ? Full postal address ? Telephone and fax numbers All necessary files have been uploaded ? Keywords ? All figure captions ? All tables (including title, description, footnotes) Further considerations ? Manuscript has been spellchecked and grammar-checked ? References are in the correct format for this journal ? All references mentioned in the Reference list are cited in the text, and vice versa ? Permission has been obtained for use of copyrighted material from other sources (including the Web) ? Color figures are clearly marked as being intended for color reproduction on the Web (free of charge) and in print or to be reproduced in color on the Web (free of charge) and in black-and-white in print ? If only color on the Web is required, black and white versions of the figures are also supplied for printing purposes For any further information please visit our customer support site at http://epsupport.elsevier.com. 确保以下内容存在: 一个作者指定为通讯作者: ?E - mail地址 ?完整的邮政地址 ?电话和传真号码 ?所有必需的文件已被上传 ?关键词 ?所有插图名称 ?所有表(包括名称,描述,脚注) 进一步考虑 ?手稿已被“拼写检查”和“语法检查” ?参考文献符合本期刊的正确格式 ?在参考文献中中列写了文本中引用的所有文献,反之亦然 ?已获得许可版权使用从其他来源(包括网上资料) ?彩色图片被表明被用于在网上(免费),并以在黑白格式印刷
个人分类: 生活中的科学|767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为什么阴性结果很少被发表?
热度 18 editage 2013-6-15 15:46
Dear Dr. Eddy, 我花了很多时间做了一个项目,结果发现我的假设是错的,但是我觉得这是很重要的学习经验,对同领域的其他研究人员也会很有帮助。我希望能够发表这项结果,但已经被 2 家期刊给拒了,为什么阴性结果无法像阳性结果一样容易发表呢? 这种情况期刊不容易接受发表你的研究,通常只有会强烈挑战现有理论这种让人眼睛一亮的阴性结果才有机会发表,其他的都被摆在一边了。这种现象的存在是不分领域的,其背后有好几个原因。 许多研究人员跟你不一样,他们对于发表阴性结果不是这么积极,因为觉得得出这样的结果表示他们的专业技术不够好,会影响他们升值或争取到基金的机会,所以在发表时不会仅有阴性结果,通常会伴随一些阳性结果。甚至大部分的研究人员认为与其花时间写论文解释为什么假设的结果是错的,宁愿用别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假设是正确的。 还有另一项你也理解到的因素是期刊对发表阴性结果的态度不是那么的开放,他们倾向发表有进展的研究结果而不是解释某项研究为什么无效。期刊拒绝这类稿件的另一原因是它们能收到的引用数不是太多,而这会直接影响到期刊的影响因子分数。期刊无法确定他们的读者是不是会喜欢读阴性的研究结果,同样的,编辑也需要付出相当的时间与资源确保这些阴性结果真的是因为错误的假设,而不是简单的实验瑕疵。 最后,制药公司基于利益的考量只关注阳性结果,因为这能吸引媒体注意。这也代表在医生不知道的情况下,许多药物跟治疗方式可能是有副作用的,但这并不会在发表的研究中揭露出来。 不发表这些未确认的研究结果的缺点是科研界会持续黑暗。毕竟阴性结果能提供许多有意义的见解,基于以下原因应该发表: 一旦阴性结果发表了,就不会再有人复制这项实验。研究人员会知道什么行不通,不会花时间、精力、资源在已经有人做过发现不对的假设上。 隐形结果为得出阳性结果的基石。在隐形结果的基础上,研究人员能做出更明智的决定,尝试找到能得到验证结果的方法。有一个案例是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Albert Einstein )的相对论,他的理论是源自于 19 世纪的物理学家迈克耳孙( Albert Michelson )和爱德华•莫雷( Edward Morley )所进行一项通过在固定的“以太”( luminiferous aether )或称“以太风”( aether wind )测试物质相对运动的一连串实验,该试验挑战了当时公认的以太理论。 在现今的发表环境下,为了发表有突破性成就的高影响力论文,研究人员跟期刊都面临激烈的竞争,造成有确定性数据成果的论文相较于不是那么确定的数据得到较多的关注。科研界的对阴性结果的偏见需要改变,如果大学、基金单位和公司如果能支持发表重要的阴性结果会是很大的帮助,这也能鼓励研究人员分享他们不具有确定性的研究发现,帮助科学进步。 有一个好消息是,一些科研单位跟你一样了解每一个成功的假设背后很有可能有一些重要但不成功的实验与假设,为了让这些失败的实验为科研界所知, Journal of Negative Results in Biomedicine 、 PLOS ONE 和 The All Results Journals 这类的期刊都鼓励研究人员发表阴性结果,你可以考虑投稿到这些期刊试试看。 其他人对阴性结果有什么看法呢?它们应该发表吗?你会发表你的阴性结果吗? ∷ Eddy 博士国际期刊发表支持中心内容由 意得 辑 英文修改 专家 团队 支持提供 ∷ 【意得辑提供专业 英文论文编校 、 学术论文翻译 、 英文期刊发表一站式服务 www.editage.cn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登录 意得辑专家视点 频道取得更多发表相关信息与资源
个人分类: 国际发表要闻|13269 次阅读|18 个评论
我在蒋迅先生博文中发表的被删除的评论--一朝权在手,便把贴来删
热度 1 huangsiluo 2013-6-3 11:38
一直以为,科学网是科学工作者交流的地方,大家应该有科学的思维,有科学的态度。 不曾想在科学网名博蒋迅先生的博文中指出了他文章中的一些硬伤,结果就是如下面的结果。 即使是谈的真理,即使你为了一个崇高的目的,用些编造的证据和逻辑,也只要人鄙视。 明天就是祭 日了,谨以此评论纪念一下逝去的人,希望中国人大家都能够谈事实讲道理,以蒋先生的作风,一介书生都是你不懂你可以一边去你的观点不值一提只有我伟光正你再多说我就删帖了,那如果蒋先生手握烧火棍的话,小人我只怕也已经被突突了吧。 附原帖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20554do=blogid=694851 本人对于文中的硬伤主要来自下一段: 第一个故事发生在古罗马时期。据说当年的罗马军队带着葡萄的种子到达位高卢的博纳时,发现这里充沛的阳光与丰厚肥沃的砾石土地特别适合葡萄的种植,于是他们便和当地农民一样边种植葡萄边酿酒。三年后,当军队要开拔时,有近半士兵都留了下来,因为这里的葡萄美酒俘获了他们的 “ 芳心 ” 。为此,查理曼大帝不得不颁布法令,禁止军队经过博纳。 下面是两个版本:一个是蒋迅先生引用的版本 , 在临终时,他还说:罗马帝国靠葡萄酒而昌盛,又因葡萄酒而毁于一旦。 另一个是我在刚才顺手在网上搜到的版本 难怪莎士比亚会借李尔王之口说出 “ 罗马帝国征服世界,博纳征服罗马帝国 ” 。生活,让战争走开,让帝国坍塌。 在下面的评论之外,在发一点评论,看来古今中外任何名人,都是随时随地可以复活为蒋先生为熊先生发表点要人深省的名人名言的。 黄思罗 2013-5-31 09:17 熊的文章是典型的文科生的装 B 文,实在不适合在科学网这种地方啊。首先查理曼大帝是西罗马后不知道多少年的神罗的奠基人,和西罗马差了不知道多少年;其次葡萄的种植只怕还早于西罗马,罗马人来高卢的时候那是在凯撒甚至还之前,西罗马那是又过了几百年才由罗马分裂出来的;其三,你家葡萄酒能 3 年就从种子得到啊, 3 年别说酿酒,葡萄都还没长出来呢,葡萄树一般是 3 年以后才能开始正常挂果。再查理曼的那句话,有出处吗。后面巴黎玫瑰的故事我从没有听说过,晚上搜了下也没看到,请问这也有出处吗。 作为科学工作者,平生最烦的就是凤姐喜欢的人文社会类书籍,知音读者故事会。这种编造论据,逻辑神奇的文章毁了一代又一代的文艺女青年小清新。在科学网,就不必以这种方式装 B 了吧 博主回复 (2013-5-31 09:39) : 我估计你根本没看懂我要说什么,我也不便多解释。其他人都是心知肚明。就别再说下去了吧。 黄思罗 2013-5-31 15:55 无论你想表明什么,作为一个科学工作者,请采用真实的论据,合乎逻辑的分析。而不是和一些文科傻妞一样,看到一点东西就在那里感慨。如果你能回答我在先前评论中提出的论据的问题,那欢迎指出,我也学习下。否则,那我确实看不懂你说什么,你满篇的都是胡扯八道的事实,即使你想说真理,我也一样鄙视。 博主回复 (2013-6-2 19:01) : 想想我其实不该删。遗憾。我是有硬伤。我的硬伤是 24 年留下的。这是全中国人的硬伤。多数人都懂得的。如果你不懂,那么你就不知道中囯的一段历史。 博主回复 (2013-6-2 18:44) : 你的最新评论已被除。 博主回复 (2013-5-31 20:54) : 你已经表达了你的思想,可以不必到我这里浪费时间了。 黄思罗 2013-6-2 22:20 我很想继续领教下你神奇的逻辑,我很想知道下我指出的你的硬伤,那篇文章中关于查理曼大帝葡萄酒的史实错误与 24 年前的事情有什么关系,是不是你今天晚上吃多了打嗝也和 24 年前的事情有关系。 从你这里学到好几招啊,面对别人质疑的时候,先是你看不懂我写的东西,再是你可以走了,三是删除我的回复,四就是我的硬伤是因为 24 年前的事情 博主回复 (2013-6-2 23:06) : 相对于全中国人的硬伤,相对于几千条生命的消失,你的那些硬伤不值一提。先去把自己国家二十五年的历史弄清楚,再去追究更古远的外国的事情。否则的话,你的评论一起删除。 蒋迅 2013-6-3 10:29 从北京时间 6 月 3 日起,不看,不顶,不评。 黄思罗 2013-6-3 11:05 我从你这里又学到一招啊,就是 先是你看不懂我写的东西,再是你可以走了,三是删除我的回复,四就是我的硬伤是因为 24 年前的事情,五,我的重要你的不重要,相比我的牛逼哄哄,你提出的问题不值一提;六,我删你的评论。 这是不是就是你面对质疑的态度。如果你要研究 25 年之内的历史,那你就研究 25 年之内的历史。别去扯更古远的外国的事情,那些葡萄酒的东西是你那篇装 B 文里引的。别在那里装 B 借古讽今,而且还是编古讽今,别人指出来你编造你又开始前面的一二三四五六。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20554do=blogid=694851
3880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国青年报针对非转基因大豆发表文章
热度 1 蒋高明 2013-6-1 21:55
【本博注】针对转基因,主流媒体中国青年报沉默了4年后终于发声了,这是一个重大进步。2009年,针对转基因水稻和玉米获得安全证书一事,中国青年报率先在全国发表质疑文章《偷偷摸摸转基因》,由此引发争议至今。 是否该扩大建立非转基因大豆保护区 http://zqb.cyol.com/html/2013-05/31/nw.D110000zgqnb_20130531_3-02.htm 胡洋 刘承 本报记者 吕博雄 《 中国青年报 》( 2013年05月31日 02 版) 近日,一则哈尔滨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截获115千克来自美国的转基因玉米种子的消息,再次将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推向风口浪尖。 长期以来,人们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争议从未间断。对湖南省衡南县江口镇中心小学25名儿童做转基因大米试验的“黄金大米”事件,指责声持续了4年之久,至今仍被热议。 尽管转基因商业化支持者认为,迄今为止仍无转基因食品不安全的证明,但黑龙江省大豆协会副秘书长王小语说:“在转基因食品安全性尚无定论的情况下,严格控制转基因种子的引进、种植就显得尤为重要。” 除了本次哈尔滨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截获转基因种子事件之外,早在2011年,深圳罗湖区检验检疫局就曾截获由美国先正达公司生产的250千克转基因玉米种子。之后不久,苏州检验检疫局连续查获了3批原产于巴西和阿根廷的转基因大豆种子,共计7.2公斤。 按照2001年5月9日国务院第38次常务会议通过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相关规定,进口农业转基因生物,必须取得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和相关批准文件。我国政府也决不允许在境内主食作物领域进行转基因商业种植。 王小语担忧:“虽然我国对转基因种子控制严格,但仍无法排除转基因种子已经入侵国内的嫌疑。” 美国杜邦先锋公司选育的玉米杂交种先玉335曾在我国东北地区得以大面积种植。前几年,先玉335被质疑是转基因玉米种。中科院植物所首席研究员蒋高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农业部承认在先玉335的父本PH4CV中检测到‘来源于花椰菜花叶病毒的35S启动子’,发现35S启动子,一般说明了先玉335为转基因或曾做过转基因修饰。” 虽然农业部科教司和其他国家转基因产品检测监测中心,以及欧盟认证认可的专业检测公司,分别对先玉335玉米种子样品进行检测,均未发现转基因成分,但是,先玉335和孟山都迪卡系列玉米种子都曾一度陷入“转基因漩涡”。 中国青年报记者在哈尔滨种子市场发现,部分种子经销商还在出售先玉335,但据商家介绍,购买先玉335玉米种子的种植户并不多,原因主要是该种玉米在产量上并没有太明显的优势。另外,其茎秆偏高,易被风吹倒也是种植户不太愿意购买的原因。 “转基因农作物并没有宣传中的那么好。”王小语举例说,“我国种植的天然大豆没有转基因大豆出油率高,主要原因是混种混收。将高出油和高蛋白的大豆放在一起榨油,出油率肯定不高。如果单拿出国产高出油大豆和转基因大豆作比较,不见得国产的大豆出油率低。” 王小语说:“农业产品产业链中的原料、加工、生产领域都已基本被外资控制,唯有种植领域尚未被外资占有。一旦国外转基因种子占据了中国的种业市场,一个农业大国的农业产品产业链就会牢牢掌控在外资手中,如此,必将影响到国家粮食安全。种业作为粮食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应当在粮食主产区设立非转基因保护区,防止种源污染,培育国产优质天然种子(非转基因种子)。” 2012年6月,欧盟发出的《欧盟食品和饲料快速预警通报》称,在中国输欧大米制品中检出“非法转基因”。不到半年时间,欧盟已经19次通过预警通报指出从中国进口的食品中检出非法转基因。对此,王小语说:“建立非转基因保护区,培育国产优质天然种子,绿色种植,就可以杜绝这种情况。” 去年全国两会上,来自黑龙江的全国人大代表李继纯递交上了《中国非转基因大豆保护“迫在眉睫”》的书面建议。全国政协委员孙东生则更明确地提出“在大豆主产区建立非转基因大豆保护区”。他们建议:在黑龙江建立非转基因大豆保护区,确保这块非转基因大豆的净土不被污染。 去年6月,由中国大豆产业协会命名的“中国非转基因大豆核心保护区”在黑龙江农垦九三管理局落户,这是中国首个非转基因大豆核心保护区。 猜你喜欢 最热文章 被暗算的大豆怎么办 杨天龙:做一粒扎根西部的种子 自然保护区“孤岛化”不利于野生动物保护 黑龙江:“百日会战”夯实基层团建 在大学生心中播下创业的种子 “梦想种子”在贵州生根发芽 张学兵:培育梦想的种子 “黄金大米”试验违规 相关责任人被撤职 学有所用 建功鹦哥岭 在科研前线播撒教育的种子 乐知 女中学生被铐游街真相调查 英舰申请登陆史料证明钓鱼岛主权属于中国 山东青州市公安局否认“民警诱奸女嫌犯公款私了” 官员为何敢在禁令下高调接受企业吃请 让孩子们成长得更好 没有书香点缀的城楼 政策变化的风险该由谁来承担 女企业家实名举报豪车假牌 法官、检察官详解如何“斩断”伸向儿童的性侵之手 昆明“口罩实名制、禁售T恤”风波,没拿公信力当回事 乐知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1792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研究生如何做好科研和发表文章
sailor08 2013-5-27 15:19
研究生如何做好科研和发表文章 我讲的主要是工科博士生,多数时间在实验室里的那种。工科硕士应该也有借鉴意义吧,理科和文科我就不会涉及了。言归正传。 研究生如何做好科研和发表文章是个复杂的问题,如果认真写的话,真的可以写一篇博士毕业论文了。做好科研是发表文章的前提,发表文章是做好科研的肯定,但不是做好科研的全部,有时努力了,但暂时得不到好的期望结果,就像人生,但迟早会有回报的。研究生如何做好科研和发表文章,我就从下面的七个内容来说说。 1. 专业方向 2. 自身素质 3. 实验条件 4. 团队精神 5. 学习能力 6. 软件应用 7. 时间分配 一:专业方向 如果博士生所在的专业不是热门专业(也有暂时的不热门专业),起码博士生就要嘀咕如何发文章、如何毕业后找到好的工作了,既然读博了,专业似乎没得选择,除非时间倒流,让你本科毕业读硕时就好好选择专业。心态稳的人、素质好的人就安心下来,争取早出成果、早点毕业、早点脱离苦海,心态不好的博士生,读博两年了,还不知道自己究竟要做什么,前途一片迷茫。所以如果你觉得自己的专业很冷门或者了解专业后觉得没出路,那就早点转个专业或专业方向,甚至退学,免得尝受以后读博的无奈和痛苦。我在上海交大读博期间在学校BBS的phd版就有许多博士生同学发牢骚,说要退学的,后来了解还真退学好几个。也许现在在这个不重视培养研究生、人才泛滥的社会大环境下,退学也许还真是好事。专业方向还有一个对于博士生来说致命的影响,就是发表文章的难易,好的方向,每年发10篇SCI也不为过,比如新兴的纳米技术和生物医学,那些SCI文章一堆一堆的发出来,而且期刊影响因子IF还很高。羡慕之余,我们也不要盲目悲观,毕竟,你的研究方向和这些有大的差别,你所要做的,就是多看文献、多创新、做好实验、写好paper,尽量往本研究领域期刊影响因子IF高的期刊投稿,在本领域顶级期刊发表文章才是你的目标。当然,为了博士早点毕业,你也可以先发中低档期刊,凑足了学校文章要求的数目,再去投本领域高档期刊,当然,希望不要将你的客观上十分优秀的文章“往下”投偏了。即使专业方向好,也不能保证你在实验的过程中和科研道路上一帆风顺,更何况有的专业冷门变热门。热门变冷门。 二:自身素质 做科研,最重要的就是有不怕困苦、迎难而上的精神。虽然博士生自嘲自己为高级打工仔,但说实话,应该庆幸自己比那些农民工要好些,我不是贬低农民工,我自己也是农民的儿子,正是自己是农民的儿子,小时候就受苦很多,所以我自己就很珍惜我自己读大学、读硕博士的机会,没有经历过困苦和挫折,就不会知道珍惜,搞科研也是如此。迎难而上,就是无论你在博士期间遇到啥问题,无论学术上、生活上还是精神上,都要认真解决,想办法解决,最担心的就是退怯,遇到失败和挫折就怨天尤人、自甘堕落。我知道有个博士生读博读了六年才毕业,他头一年浑浑噩噩的过,自以为自己聪明,而且是很好的高校读博,有优越感,当自己真正进行科研时,他似乎感觉困难和他总是作对,受到太多失败,自信心受挫,然后自甘堕落,上网聊天打游戏,时间在流逝,他的导师开始还是教导他,后来没耐心了,任他所作所为,只要他不犯法就行。这个博士生等能玩的都玩腻了,到博士三年级才真正进入课题,等他回头看看时,两年时光已经耗掉。因此,我想说的是,无论你以前多么优秀、无论你的专业或方向如何、无论你是否在名校读博、无论你是否有牛的导师、无论你科研路上多困难,希望都要摆正心态安心踏实的去做人、去做自己、去做即使你不喜欢的实验和科研,因为你是博士生,退N步说,早博士毕业为好。如果觉得生活或者科研一时苦闷,要及时适当发泄心中不满或者郁闷,比如去运动,找要好的同学倾诉,找宿友打牌游戏等,,不要憋在心里,这样积累容易爆发伤人伤己。 三、实验条件 实验条件至关重要,有软硬件设备、项目基金、人才梯队等因素。先说软件吧,如果你想做个模拟、仿真或设计,但没有相关的专业软件,这个你就要吃苦头了,一个是你以后要投稿的文章一些示意图、仿真图不好看或者没有,影响投稿文章的质量,另外就是没有经过设计和仿真,你做实验时那些器件的材料和尺寸怎么去确定?做器件的,起码有个优化的结构尺寸问题。你如果仔细看看那些期刊IF高的文章,那些图都很漂亮,美轮美奂的,当然,我不是叫你纯粹追求图的美感,文章的创新、意义和实质内容还是主要因素,但我得强调软件条件对你实验进程、发表文章的确影响很大。如果没有软件条件,就自己去网络搜索,或者加入一些专业论坛,下载相关的专业软件,现在网络这么发达,免费资源很多的,就怕你不去找,坐在电脑前发呆。我在第一学期刚开始,就下载了实验室里老师和同学已经发表的文章,这样我知道哪些人在做什么,哪些工艺条件我可以借鉴。因为我是工科,离不开实验,而做实验是很费时费力的,所以在实验室做器件之前,对器件进行必要的软件的仿真,这就需要学会一些科学软件,比如HFSS、ANSYS、MATLAB等软件。硬件主要是指实验设备、电脑相关设备,实验设备这个自不用说了,巧妇难为无米之吹嘛,好的博士生会利用实验室现有的设备进行创新性工作,所以说发文章创新点很重要,即使现有设备不理想,我们博士生可以通过其它方法去创造“设备”、创造条件,比如对设备就行改装、自制简易设备,那些动辄百万价格的设备,我们是没办法的,可以通过去本校其它院系或者校外单位进行加工实验或者测试,这个博士生得和老板商量商量了。项目基金,自是导师的项目基金,导师有项目基金,是他手下的研究生日子好过的前提,没有项目基金,除非老板很慷慨,自掏腰包给学生生活补贴,这恐怕很少,因此没有项目基金支持的研究生最苦,没有条件创造条件,碰上不好的老板,学生自掏腰包买零件、买资料、复印打印等;老板有了项目基金,学生也不要高兴太早,还要看老板的人品还不好,有些老板即使有几百万的项目,也不给他的学生多发一个子儿,很是抠门。所以许多硕士生报考博士生的时候,千方百计的去打探他要报考的老板的学术水平和人品,比如在学校BBS的院系板发帖,我就遇到不少,我自然通过站内信件给他们客观的说下,以免他们选错了导师啊。很是庆幸我的硕导、博导和现在的老板对我很好。项目基金,有两个来源,和企业公司合作的横向课题,另外就是国家和省市的纵向。聪明的博士生,会先想出一个好的Idea,然后和老板说,甚至帮老板申请项目基金,老板自是高兴了,因此告诫博士生不仅仅学术做的好,而且也要帮老板排忧解难,这样老板和学生关系会融洽吧,不和老板沟通交流,时间久了就会有大矛盾,学生自然希望老板们能真正关心自己的学生,而不是仅仅要求学生要发多少文章、发IF必须大于多少的文章;聪明的老板,如果没有国家和省市的基金,他会去公司拉项目,至少不能饿着学生啊,老板对学生好,学生才有动力嘛,才会多发好的paper,如果饿着学生太多、饿着学生太久,手下学生要么造反炒掉老板、要么老板自己臭名远播,以后招不到研究生了,自己的博导资格岌岌可危。有项目基金支持,可以有资金进行课题研究、购买设备仪器,可以给学生生活来源和科研动力,还可以在发中文文章的时候加上基金项目编号,提高稿件录用率。最后说下人才梯队,初入课题的小博,如果没有师兄师姐的帮助,肯定会有一些迷茫,特别是硕博研究方向相差较大的小博。因此,有师兄师姐的帮忙或者指导,大部分博士生才顺利进入课题,而大多数老板都喜欢将新招的博士生推给那些高年级的博士生,让师兄师姐带着他、指点他,这种情况很普遍,希望准备考博的同志们接受这个现实,不要总抱怨老板对你的指导很少,你应该想想自己是博士生而不是硕士生了。多向师兄师姐请教、甚至向比你早进来的硕士生请教才是正道,虽然那些硕士生也会喊你师兄,但可不要对他摆架子。记得我博士第一学期任务就是上课,但我也跟在我一个师兄后面,看他怎么做实验,即使自己不做,也要咨询他和实验室的工艺老师,这种感官接触还是有必要的,每次回来都要做个笔记,记述师兄的实验动作、工艺条件和实验注意事项,只有这种事无巨细的记录,以后自己进实验室动手做实验时会少犯错误,并提高效率。做实验我也说下,我做实验时喜欢记录,包括仪器名称、实验工艺条件、失败原因分析,与其它文章作者工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种比较有利于概括创新点:))我们博士生千万不要小看那些技术员和设备操作员,和他们处理好关系,对你实验进展大有裨益的。碰到他们,也要喊某某老师好,礼多人不怪,还有,不要忘记他们的姓名,至少不要忘记他们的姓,记住别人的姓名是对这些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的尊重,方便的话最好记住他们的手机号,以便实验紧急或需要咨询时和他们联系。如果你的老板没有太多的人才队伍,对于刚进入课题的你是一个挑战,什么事情都得你去做,没有他人帮助和依靠,只得在电脑前和实验室打拼自己能力。对于导师来说,自己的学生梯队要合理,人多了发生活补贴也多,会心疼,除非财大气粗,人少了,就靠一两个主力学生,能进行课题么? 四、团队精神 团队精神的团队,一般是指一个课题组成员的合作关系,我在此将其扩展一下。一个博士生的团队,也就是影响他生活、学习、科研的人。父母、配偶、老师、恋爱对象、同学、宿友、朋友等。大多数博士生的每月生活补助就那么几百元,对一些男生来说,向家里要钱或者靠配偶(对象)的资助,的确很是郁闷,看人家小学毕业本科毕业的同学有房有车,自己还要靠年迈父母或配偶对象的资助,还真是心理不平衡、心里惭愧内疚的。每次放假回家,父母都瘦了很多,那时觉得很是内疚,而我父亲确很高兴,因为对他和家乡大多数农民来说,博士有很高地位的吧,我父亲明着跟我说,因为有我,他在乡里才不比别人低了一头,看着家乡都是楼房,即使住瓦房他也高兴。听了父亲的话,心里酸酸的,不知道该怎么表达,也只有暗下决心,努力做科研,多出成果。大多数做实验的博士生没有太多时间去兼职,老板也不会容许他们出去打工,对自己学生如果苛刻,这个博士生就真的不好过了。我个人就是靠女友(现在是老婆)的帮助,才顺利读完博。记得我在读博的第一学期,白天主要是上课和阅读资料,晚上我就去做家教,一个月能挣七八百吧。因为我的博士大老板做行政不搞学术,所以交给小老板带我,第一学期小老板就给我定了研究方向,有了研究方向,我觉得才有奋斗的目标,不像有些导师将学生的研究方向换来换去,使得这些学生无所适从、浪费精力和时间,师生关系也会不好。所以希望那些导师为学生们考虑下,或者让学生自己去定方向,毕竟博士生都是成人,会有自己的思考和责任。第二个学期之后,生活方面,幸好大老板对我很好,给予的助研补助比其它同学要多两百,所以吃饭还不是成问题,有剩下的钱我都寄回家(因为我爸在我研二时就得了胃癌,家里经济很不好),如果家里缺钱,我就要我女友要,有时也很觉得自己对不起女友,没有给予她什么,比如衣服首饰之类的,而我女友虽然有时也希望我花钱给她一个惊喜,可我苦涩的笑笑,她有时笑我怎么喜欢上一个“穷光蛋”,我说我也没办法啊,我说以后会好的,以后工作工资80%都上交给你,就这样哄哄她就过去了,还不行的话给她唱唱歌,再不行就做饭,这个做饭还是很灵验的,女友不会做饭的:)。博士生在中国大多很辛苦,生活精神上都苦,生活上那么一点点补助,精神上,家人、谈恋爱等压力,有时还要想想博士毕业后的工作还是难找。唯有的解决方法就是苦中作乐吧,和宿友踢球、打球,或者自己看电视、看电影。有时真的经济紧张了,向宿友借钱过着,宿友间相互支持、相互借钱。很难想象如果你和导师、女友、宿友关系不好,你的博士生生涯能好过么?我的建议是,你将这个团队组织好、安排好,就是你的能力,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你就是这个团队的团长,领会团队的精神,思考如何让这个团队为你发挥更大的效用。 五、软件应用 一个研究生,一定要熟悉应用一些通用的专业软件和本领域的专业软件。比如画示意图和流程图的软件:画二维的Visio、smartdraw(最新版本7.5)、sigmaplot10、 coreldraw、window自带的画图板、Excell、photoshp、illustrator等,画三维图的有soilidworks(最新版本2008)、UG、Pro/E、autocad、3Ds Max等;专业的画图软件,如化学生物方面的:chemoffice(最新版本2008)、chembiooffice (最新版本2008)、Chem3D、 ChemCAD; 通用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软件:origin(最新版本8.0)、matlab(最新版本7.5?)、mathmatica、spss等;通用的设计和仿真软件:ansys(很强大,多场耦合,最新版本11)、Protel (电路);专业的仿真软件,如HFSS(微波射频,最新版本10)、Maxwell(低频)、microwaveoffice(微波射频)、fluent(流体)、conventor(MEMS专业软件)等;文献管理软件:endnote、noteexpress和QUOSA;编辑排版软件:Latex、公式编辑器mathtype(最新版本6.5);常用转换软件:Solid Converter PDF(PDF转换成WORD)、ppt Convert to doc(PPT转成WORD)等;曲线数字化软件Windig(抓取文献图上的数据);屏幕截图软件:HprSnap5、WiBCapture等。专业化数据处理软件,如:diamond、XRD、Material Studio 、质粒绘图的专业软件Winplas、红外读谱软件omnic、数学Maple、热化学计算软件HSC Chemistry、 FL-solution FL-4500日立荧光分析软件、镀膜光学模拟软件TFCALC等。 比如画示意图和流程图,我使用visio很顺手,visio虽然只能画二维图,但线面结合和使用一些技巧,就可以画出很漂亮的三维示意图。很想自己有时间,能写个visio画图的介绍。再比如常用的PPT,网上有许多漂亮的模板,只要自己搜搜,就可以得到。小木虫的“工具”板有许多软件的下载、介绍和使用资料,大家可以去那上面下载;如果是软件方法求助,可以去“工具求助”板发帖求助。 六、学习能力 感觉许多博士生,包括板上的一些虫友,很是怀疑他们的学习能力或者能动性不够,明明可以在网络上查询或者下载的东东,偏要发帖询问别人,花费别人时RD间去解答,自己得到现成的答案。我认为博士生要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发挥自己的能动性,主动自己去寻找答案,除非非常紧迫或者的确自己难于解决。比如我在上海交大担任BBS的paper板板主期间,一些博士生常问一些基本的资料查询知识,觉得他们并没花精力和时间使用、研究数据库,而了解数据库是博士生发文章必备的知识。还记得去年我在深圳开一个学术研讨会,有一个博士生问我,某某这个会议的文章是SCI收录吗?很是奇怪他是怎么读博的。对于博士生来说,一定要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消化知识的能力,专业知识学习我就不说了。一个博士生要想发文章,必须要有这些基本知识或者经历吧,查阅文献、阅读文献、资料整合、软件应用、数据库掌握、期刊了解、论文写作、投稿一般流程、审稿人审稿的重点、和编辑email往来、出版流程等等。这些知识可以在网上搜一大把,自己先看看,消化吸收下,还不懂的可以问其它人,这是自身的学习,别人不可能花很多时间给你解释投稿一系列的问题的。还有最重要的是向他人学习,向同院系的优秀XDJM学习,不耻下问,另外,就是向文献作者学习写作,提高写作的能力。对于刚读博的同学,英文文献阅读比较困难,这就要花多的时间去阅读大量文献,先认识掌握专业词汇(结合金山词霸和专业英汉科技词典或者网络在线词典),然后从文献中总结,总结的内容有标题的选取、摘要的写法、前言的表达、正文和图表的表达、实验方法或技术手段、理论和讨论、测量仪器和步骤、结论和摘要的不同等等,要充分利用pdf的批阅功能。集中时间阅读了约20篇文献后,最好做下资料整理,一方面回忆所看内容,另一方面从各个文献中比较异同,对比思考,也许你的新的idea就在那一刻产生了。文献阅读多了,你就觉得自己懂的东西太少了,这样就逼着你去查找更多文献、阅读更多文献,甚至是跨学科的文献,这样大量的文献阅读能力和经验的积累,对你以后发文章很有帮助。下载文献还是去google学术搜索吧,很强大的,只要你的学校有这个数据库,有这个期刊,你在学校的IP范围内,如果你知道要下载文献的标题,只要在 http://scholar.google.cn/ 输入文献标题,就会直接下载的,这比去学校图书馆的各个数据库下载省时多了。如果下载不了文献,可以在网上找找国外的代理,或者在一些QQ群或论坛内求助。我很希望研究生们能分享自己的科研经验和科研心得,这样大家能相互学习、相互提高,有些人学术很牛,但他又为那些刚进入学术的硕士生或博士生做了些什么贡献呢?也许大牛们不会理会这些,也不在意这些,但我希望能看到这个帖子的朋友们以后能发扬“饮水思源”精神,让更多人向你学习,这种学习不仅仅是学术上,更多的是学习这种人文关怀。 七、时间分配 如何在四年的博士生生涯中获得可喜的学术成果,合理安排时间对他们来说很是重要。对于做实验,学生就要考虑时间的安排了,最好有一个时间安排表。设计、仿真、实验、阅读、投稿、写作,虽然有时间上的顺序,但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内容,每个内容都要合理安排和分配时间。我就说说我三年半的时间表吧。第一学期:白天主要是上课和阅读资料,晚上我就去做家教。第二学期:因为时间比较紧张,所以辞去了家教,一门心思做实验,有时晚上八点多;第二学期快放假之前,投了两篇英文稿件到国外期刊,一篇档次高,一篇档次不高。我这样投的目的,就是想保证中一篇,当然这两篇文章不是一稿多投,内容有很大差别。因为暑假至少一个半月的时间,我可以等待审稿,一般期刊审稿要两个月以上。暑假我没有回家,找了家教,挣些钱,然后寄回家。暑假过后,打开邮箱,中了那个档次较低的期刊,那时很高兴的,还请了要好的宿友和同学去吃了一顿。 第三学期:这学期还是主要做实验,除了在第二学期做的器件基础上进行改善之外,还做了另外一个不同的器件。寒假之前投了三篇外刊。第四学期:寒假两个月后中了两篇外文。于是我申请学校的奖学金,因为发了三篇外文,所以不久拿到了,金额5000元,这5000对我来说很不少,我都把它寄回家了,因为我觉得家里很需要钱,虽然有时我对钱既爱又恨,可我也是俗人,知道钱的重要性。这学期也做了一些实验,主要是将前两学期的实验进行补充和完善。主要时间还是多看资料,集中攻破理论方面的知识,因为一篇好的文章,除了那种创新性特强的文章,不仅仅要有实验,还要需要理论的东西,两者结合,才是一篇好文章。第五学期:9月和小老板去法国参加了国家学术会议,第一次出国,感觉中国和法国差别还是很大的,不仅在生态环境、在人文道德上和生活态度上也很有差别。11月当了paper板板主,后来还当了phd板板主,我觉得这样可以将我的一些经验给后来的ddmm们学习和参考,这学期花了不少时间和心思写了《饮水思源paper(论文)板实用手册(试行版)》,我努力管理paper板,可以说尽心尽职了。结识了不少水友,和他们积极交流学术和生活。其它时间就是完善投稿的理论内容,投了两篇,也都中了。第六学期:我想三年毕业,大老板同意了,所以我开始写博士毕业论文,我真的很渴望早点毕业,这样能早点挣钱养家。可小老板还要我再等半年,无奈除了写论文,管理paper板和phd板,大部分时间就是看电影。这学期我又申请两个不同的奖学金,都中了,拿了一万奖金,这对我家庭是个不小的数目了,自然又请宿友吃了一顿,然后给女友买了一些礼物,剩下的都寄回家。暑假期间继续毕业论文撰写,主要是论文的后面几个章节。第七学期:给大老板干其它的活,感觉比较闲,大部分时间看电影了,然后将《饮水思源paper(论文)板实用手册(试行版)》改版成第二版,从搜集资料到完成几乎有两个多月时间。2008年1月7日进行了正式答辩,2008年3月毕业离校。三年半的博士生生涯,我进行了一个经验总结:(1)入学后规划自己的博士科研和生活;(2)学会查资料;(3)请教老师和同学;(4)合理安排科研和学习时间;(5)养成良好习惯,勤做实验记录和文献批注,实验上总结教训,投稿时弄清步骤;(6)苦中作乐,合理消遣时间;(7)处理和大小老板的关系;(8)与女友处好关系,共同进退;(9)与宿友搞好关系;(10)适当发泄心中不满或者郁闷,不要憋在心里;(11)文章投稿掌握好时间点;(12)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这样一方面生活不会枯燥,一方面会有自我成就感;(13)在BBS上或学术论坛上或专业QQ群上和其它人多多交流;(14)积极主动申请奖学金,一般来说,高校的奖学金还是比较多,拿到奖学金起码能解决部分生活费问题。 在高质量期刊上发表论文的十个要素 NO1. 下面是审稿人对某篇APL文章的评论 RECOMMENDATION: Publish in APL with mandatory revision (minor) Paper Interesting: Yes Original Paper: Yes Sufficient Physics: Yes Well Organized and Clear: Yes Free From Errors: No Conclusions Supported: Yes Appropriate Title: No Good Abstract: Yes Satisfactory English: No Adequate References: Yes Clear Figures: No OVERALL RATING: Fair NO.2 下面是审稿人对某篇JAP文章的评论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 Reviewer Evaluations: RECOMMENDATION: Major Revision Paper Interesting: No Good Use of Space: Yes Sufficient Physics: Yes Well Organized: Yes Clearly Written: No Spelling: Yes Good Title: No Good Abstract: Yes Adequate References: No Clear Figures: Yes TECHNICAL QUALITY RATING: Marginal PRESENTATION RATING: Marginal NO.3 下面是Electrochemical and Solid-State Letters期刊编辑 要求审稿人审稿时要考虑的几个要点: Quality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Article Clarity of Presentation Suitability for Letters Clarity of Figures and Tables (Is color essential?) Understandable to Non-Specialists? Does Material Need to Be Added or Deleted? Recommendation Do You Want to See the Revised Manuscript? 审稿人对Manuscript的最终审稿结果: Overall Rating: Reconsider based on responses to issues raised by reviewers Good Scientific Quality: Yes Appropriate Journal: Yes Satisfactory English/References: No Tables/Figures Adequate: No Significance Level: 4 Significance Level Comment: The author fabricated a good inductor on Si substrate with high Q-factor. Appropriate Title and Abstract: Yes NO.4 下面是两个审稿人对某篇会议文章的评论 Reviewer 1's opinion: Appropriateness to the Conference: Strong Accept Originality: Strong Accept Technical Strength: Weak Accept Presentation: Weak Accept Overall Evaluation: Strong Accept Reviewer 2's opinion: Appropriateness to the Conference: Strong Accept Originality: Weak Accept Technical Strength: Weak Reject Presentation: Weak Accept Overall Evaluation: Marginal NO5. 下面是三个审稿人对某篇ICIC会议文章的评论 REVIEW NO. 1 Originality: 2 Significance of topic: 3 Technical quality: 2 Relevance to ICIC 2006: 3 Presentation: 2 Overall rating: 2.4 REVIEW NO. 2 Originality: 4 Significance of topic: 3 Technical quality: 4 Relevance to ICIC 2006: 4 Presentation: 3 Overall rating: 3.6 REVIEW NO. 3 Originality: 4 Significance of topic: 4 Technical quality: 4 Relevance to ICIC 2006: 4 Presentation: 4 Overall rating: 4 NO.6 下面是三个审稿人对某篇文章的评论 Review from Reviewer 1 Originality : 3 Technical Correctness: 3 Impact: 3 Reference: 3 Presentation: 3 Relevance: 3 Overall Recommendation: 3 Confidence in Overall Recommendation: 6 Review from Reviewer 2 Originality: 7 Technical Correctness: 7 Impact: 7 Reference: 7 Presentation: 6 Relevance: 7 Overall Recommendation: 6 Confidence in Overall Recommendation: 6 Review from Reviewer 3 Originality : 6 Technical Correctness : 7 Impact: 6 Reference: 7 Presentation: 6 Relevance: 7 Overall Recommendation: 6 Confidence in Overall Recommendation: 5 对以上的总结: 在高质量期刊(含letters)上发表论文的十个要素 一:原创性 二:创新性 三:题目合适 四:好的摘要 五:论文组织论证严密(逻辑性强) 六:图表清晰可靠 七:英语表达好,语法拼写等错误少 八:精选参考文献 九:LETTER要求投的文章要适合该期刊 十:可读性,好的文章通俗易懂,有影响力 转自小木虫
个人分类: SciNet|0 个评论
负面结果也可以发表,八月底前是free的!
热度 2 seesky 2013-5-24 06:31
杂志: F1000Research 个人觉得这是个很好的信息,也是引导人们回归常识:科学研究中更多的是失败。。。 条件如下: 1, good-quality single-observation articles 注意是质量很好的负面结果!偶认为这个很重要。 2, data articles (i.e. a dataset plus protocol) 3, 八月底前提交是免费的 Write up your negative findings! We encourage you to join us in helping to reduce the current positive publication bias in the scientific record. In addition to more traditional full-length research papers, we also accept good-quality single-observation articles, data articles (i.e. a dataset plus protocol), and negative- and null-result submissions. If you have negative results in your lab notebooks from well-conducted studies, this is the time to write them up and submit them to F1000Research during our free grace period! Negative, and proud of it! At F1000Research , we pride ourselves on transparency and openness, and we encourage the publication of all sound science - not just those studies that result in positive findings. That is why from now until the end of August, we are waiving the article processing fee for articles that report negative or null findings. Find out more about this initiative . Quote code NR13 for free submission when you submit your negative results paper. Supporters of this initiative include Bad Pharma author Ben Goldacre: Evidence has shown repeatedly that studies with negative results - most notably clinical trials - are grossly under-reported in the literature, leading to publication bias that is ultimately harming patients. This is why we launched the AllTrials campaign for the registration and reporting of all clinical trials, and also why this is an important initiative from F1000Research . We've already started publishing negative results articles: last month we published an article by Mark Peterson of Indiana University, about the genetics of song birds. Mark's work looked for sequence variants of two genes (known to affect migration) between migratory and non-migratory birds, but did not find a correlation in the species he studied. Read Mark's article and his interview on our blog , in which he answers a few questions about his work and about the importance of publishing negative results. Submit your paper: Please read our straightforward author guidelines and then submit using our very simple submission system , quoting code NR13 at step 6. If you have any questions about submitting your work or to find out more about F1000Research , please contact us at research@f1000.com . With kind regards, Rebecca Rebecca Lawrence Managing Director F1000Research
4653 次阅读|4 个评论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表 1978年5月10日
热度 6 xupeiyang 2013-5-10 10:34
1978年5月10日,中央党校内部刊物《理论动态》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次日《光明日报》署名特约评论员刊于头版,后经新华社、《人民日报》等转载,该文数日之内传遍全国,引发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推动全国性思想大解放。
个人分类: 历史事件|3484 次阅读|6 个评论
发表SCI文章的雕虫小技----绝对受用!
热度 4 caojian123 2013-5-9 18:27
因为发表SCI文章不多,所以不敢妄谈经验,只能用雕虫小技来总结,有投机取巧之嫌。不过,在这个以SCI为科研中心任务的时代,在不违背学术道德和规范的原则下,即使投机取巧,只要能发表,仍是一种明智之举。雕虫小技: 1. 文章不要太长,以1.5倍行距为标准的话,15-20页为宜,包括参考文献。文章太长的话,重点不够突出,审稿人看了半天,感觉仍在云里雾里,不知所云。对读者而言,有谁愿意拜读犹如懒婆娘裹脚又臭又长的文章呢?至少我不愿意。一看到PDF格式超过20页的文章,我从不尝试完整读下去,因为太浪费时间。一篇文章的点睛之笔就那么几处,不可能都是精华。 2. 引言部分中,一定要交代清楚你的研究与他人不同的地方,即所谓的抓眼球策略,让人有一种强烈读下去的冲动。当然,这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就有难度了。以我的经历看,这部分重点要描述与众不同的地方,而不是一个劲地罗列他人的工作。 3. 方法部分,尽量采用国际主流方法,这个部分最简单了,没什么技巧可言,实事求是就是了。不过,有人喜欢跟风,说什么SPSS 过时了,大家都在采用R了。我且说,有必要吗?难道R软件计算的平均数、标准差就比SPSS更准确吗?对一般科研人员而言,SPSS完全可以胜任数据分析的工作。况且,你习惯了用它,何必跟风去用R呢?在没有特殊统计分析的情况下,EXCEL都可以,何况SPSS呢。还有些人,喜欢玩模型,成天这个模型,哪个模型,到头来自己都不清楚在干什么。我最看不起的是这种人,为了符合模型,总是想法设法调整参数。说到底,是在造假,把很可能是非常重要的异端值全部剔除,这样的研究有什么意义。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为了论证某个社区的幸福指数,调查了居民收入状况。结果发现有几个人的收入非常低,甚至是举债度日。但为了与有关模型拟合,就不负责任地剔除了这些非正常值。而事实上,我们的研究更应该关注这些群体。领导看到人人都很幸福的话,那还有责任和动力去为民谋利呢? 4.结果部分,图表不要太多。只要把数据的结果能充分呈现给读者就可以了,没必要大动干戈,搜肠刮肚地绘制所谓的精美图表。当然,图表设计精美的话,会给人带来视觉享受。但对科研人员而言,这个享受估计效果不大,因为要追求视角的话,看个美国大片绝对比看几个漂亮的图表来得更直接,也更实惠。根据我发表的文章看,2-4个图表足以。 5.结论与讨论部分,这是文章的核心部分,决不能呈现头重脚轻的格局。与别人研究结论一致的地方,蜻蜓点水几笔带过即可。关键是要对与别人结论不同的地方展开讨论,只要你能想到的或文献中看到的可能因素,尽可能罗列殆尽。这样,一方面彰显了你知识的渊博,另一方面也充分说明了你理解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如果有谁在这个地方不肯出力,那就等着中枪吧。至于结论,2-3个足以。如果你的一篇文章有十几个结论,那与你同行的研究人员岂不是早就下岗了? 总之,一句话,一篇文章就是一个小故事。记住,是一个小故事,而不是大故事。否则,应该成为专著或书籍。至于这个故事的撰写要领就是短小精悍,简单明了。绝不要为凑页数或字数而不着边际,东娜西扯。该惜墨如金的地方绝不铺张浪费,该泼墨挥毫的地方也绝不吝啬成性。还有,尽量不要模仿别人的写作风格,只要你能说清楚故事情节,爱怎么写,随你便。 这些雕虫小技虽然很幼稚,但很管用。信不信由你,反正我是信了,而且效果还不错。我写的文章,除了一篇修改外,其余已经全部接受。不过,遗憾的是,故事来源太少,讲故事的机会当然不会太多。但这只能怪我了,连续两次连个博后基金都申请不到,还是能力欠佳。 好了,修炼内力,积蓄正能量去了,以备将来持续战斗! 哦,对了,补充一点,投稿时一定要瞄准最适合的期刊,不要紧盯那个IF。有些期刊IF虽然很高,但声誉并非一定水涨船高。相反,哪些很传统的期刊,虽然IF比较低,但业内人士都很推崇。科研成果展示在最适合的地方,那才是一个专业研究人员应有的素养。追求高IF,那是行政管理人员的兴趣,与科研人员何干?
6297 次阅读|8 个评论
讲座预告:如何提高论文被发表的机会
热度 4 rensl 2013-5-2 23:26
活 动 如何提高论文被发表的机会 日期与时间 2013 年 5 月 9 日 19:00 描 述 想知道从审稿人和编辑的角度,什么样的稿件更容易获得青睐? 本次课程特邀请《中国科学》杂志社总编辑、理学博士任胜利老师与您分享科技写作前的准备、论文的结构安排与撰写、图表制作、投稿及与编辑的联系等多方面的经验,以帮助您提高论文写作与投稿的效率。 主持人密钥 参加者链接: https://thomsonreuters.webex.com.cn/thomsonreuters/onstage/g.php?t=pd=512226173 注册网址: http://ip-science.thomsonreuters.com.cn/2013WOKOnline/courses.htm
个人分类: 业内资讯|4755 次阅读|14 个评论
求教贴:被撤销的论文修正后还能再发表么?
热度 1 zhuruanli 2013-5-2 20:09
​ ​ 中南大学论文擅自署名美国学者被撤销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3/5/277468.shtm -------------------------- 看到这个消息,我忽然想:如果一篇论文因为某个原因被撤销了,但撤销后经过修正,还可以再发表么? 有没有先例,尤其是牛人、牛杂志的
个人分类: 求教贴|2939 次阅读|1 个评论
我的博客发表不了文章被封了?
热度 2 冯用军 2013-5-2 09:53
????? 揭揭红会社监委的皮 发了N遍都木有发出来....
个人分类: WCGI世界廉政研究院|1292 次阅读|2 个评论
第一篇美陶录用
热度 2 sf751106 2013-5-2 09:12
今天早上打开邮箱,发现美陶编辑部的录用信: It is a pleasure to accept your manuscript entitled ......in its current form for publication in 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eramic Society. 因为在物理学院,所以之前发表论文都是相往影响因子较高的综合期刊上投稿,否则很难在物理学院被认可。自从学校近几年不仅仅看影响因子,而主要看论文分区之后,我也敢于向影响因子并不算高的美陶等专业期刊上投稿了。毕竟美陶是业界广泛认可的刊物,也是二区刊物。 感谢学校采用分区来决定诸如奖励制度之类与个人利益息息相关的政策了。这样我以后投稿之前不再纠结投什么样的期刊了,尽管往业内广泛认可的专业期刊投稿就是了。 呵呵!小小祝贺自己和团队成员!
11810 次阅读|5 个评论
日本科学家为什么一个人可发表很多论文?
热度 11 Bobby 2013-4-30 19:22
“ 权 ” 威的手指和 “ 装 ” 家的脚趾 - 就着饶先生的议题八卦一下,八卦错了不负责。我没去过日本,日本的底细无亲身体会。所以这里所说,只能是“据说”。 据说,日本大学的一个系只有一个正教授,这个教授不死不退,其他人只能是副教授以下职称;这个正教授类似于我们中国“学霸”式人物,所有成果必有他的名字(而且都是通讯作者),也就是全系的成果都有他的份。而且他们是集团作战,有一个什么点子,马上将科研计划分配下去,一个小组专门做形态观察,一个小组专门做制片和显微观察,一个小组专门做细胞培养和细胞生物学研究,一个小组专门做分子研究,一个小组专门做……,最后一个小组专门用英语写作、润色与投稿;一切都是大兵团作战,科研成果流水线式生产。以日本人团结协作的精神,加上个人的兢兢业业、勤恳努力,所以饶先生讲的“ 有些日本科学家单人就可以超我们某些大型机构、有些日本科学家在不出十五年前曾单人可以超我们全国、今天可能还有单个日本科学家可以超我国同一领域全体中国科学家。 ”可能也不奇怪。
个人分类: 科学感想|5273 次阅读|31 个评论
[转载]如何在材料学期刊Small上发表文章
JiHaoLisinap 2013-4-28 21:40
http://www.diaochapai.com/survey/230f3578-2c06-423a-837a-197f33b19845 第七期:如何在材料学期刊Small上发表文章 ——Small主编José Oliveira在线答疑 主讲人:José Oliveira, Small期刊主编 José Oliveira博士曾在南非金山大学(University of the Witwatersrand,南非约翰内斯堡)学习化学,他于2000年在金山大学获得有机合成专业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反应方法学与自然产物合成。之后,他在安特卫普大学(UniversiteitAntwerpen,比利时安特卫普)药学系当了一年的博士后研究员,开发用于分析大气中微量有机污染物的质谱技术。他于2001年1月加入Wiley,担任AngewandteChemie的高级助理编辑。他还帮助推出了期刊Chemistry –An Asian Journal,并担任该刊的副主编。2008年,他开始担任目前的职务——纳米与微技术期刊Small的主编,他还担任新创刊的Advanced Healthcare Materials的主编。 讲座内容: 1. 如何在Small期刊上发表文章 2. Small主编 3. 与纳米技术相关的有用资源 讲座时间:2013年5月28日(周二) 18:30-19:30
个人分类: 征文投稿|92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如何在材料学期刊Small上发表文章
JiHaoLisinap 2013-4-28 21:39
http://www.diaochapai.com/survey/230f3578-2c06-423a-837a-197f33b19845 第七期:如何在材料学期刊Small上发表文章 ——Small主编José Oliveira在线答疑 主讲人:José Oliveira, Small期刊主编 José Oliveira博士曾在南非金山大学(University of the Witwatersrand,南非约翰内斯堡)学习化学,他于2000年在金山大学获得有机合成专业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反应方法学与自然产物合成。之后,他在安特卫普大学(UniversiteitAntwerpen,比利时安特卫普)药学系当了一年的博士后研究员,开发用于分析大气中微量有机污染物的质谱技术。他于2001年1月加入Wiley,担任AngewandteChemie的高级助理编辑。他还帮助推出了期刊Chemistry –An Asian Journal,并担任该刊的副主编。2008年,他开始担任目前的职务——纳米与微技术期刊Small的主编,他还担任新创刊的Advanced Healthcare Materials的主编。 讲座内容: 1. 如何在Small期刊上发表文章 2. Small主编 3. 与纳米技术相关的有用资源 讲座时间:2013年5月28日(周二) 18:30-19:30
个人分类: 征文投稿|96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如何在材料学期刊Small上发表文章-small主编在线答疑
JiHaoLisinap 2013-4-28 21:36
http://www.diaochapai.com/survey/230f3578-2c06-423a-837a-197f33b19845 第七期:如何在材料学期刊Small上发表文章 ——Small主编José Oliveira在线答疑 主讲人:José Oliveira, Small期刊主编 José Oliveira博士曾在南非金山大学(University of the Witwatersrand,南非约翰内斯堡)学习化学,他于2000年在金山大学获得有机合成专业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反应方法学与自然产物合成。之后,他在安特卫普大学(UniversiteitAntwerpen,比利时安特卫普)药学系当了一年的博士后研究员,开发用于分析大气中微量有机污染物的质谱技术。他于2001年1月加入Wiley,担任AngewandteChemie的高级助理编辑。他还帮助推出了期刊Chemistry –An Asian Journal,并担任该刊的副主编。2008年,他开始担任目前的职务——纳米与微技术期刊Small的主编,他还担任新创刊的Advanced Healthcare Materials的主编。 讲座内容: 1. 如何在Small期刊上发表文章 2. Small主编 3. 与纳米技术相关的有用资源 讲座时间:2013年5月28日(周二) 18:30-19:30
个人分类: 征文投稿|106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在全球R&D的表现
热度 8 editage 2013-4-19 12:53
几个月前讨论过 中国在全球学术发表的地位 ,这次根据汤森路透在2013年2月公布的全球发表报告《 Building BRICKS: Exploring the global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impact of Brazil, Russia, India, China, and South Korea 》以及《 Nature Publishing Index Asia-Pacific 2012 》的报告,我要来谈谈中国在 RD 的表现。 过去 30 年来,中国以其高成长的 GDP 表现惊艳世界,这样的高成长为研究人员与研发部带来了更多的基金补助。 2011 年,在全球发表的 15 万份论文中,中国就占了 11% ,这是中国政府积极投资 RD 的成果。中国的研究重点大多放在科技相关领域,而物理则是占了大多数的发表成果。在全球研究方面,中国在材料科学与化学各贡献了 25% 与 20% ,而物理、数学、工程和计算机科学则各占了 10% 或以上。 发展中国家投入 RD 的成本一般来说占 GDP 的 2% ,中国一直增加其在 RD ( GERD )的支出,目前正好略低于 2% 的基准。就绝对 RD 支出来说,中国与法国英国这些已开发国家并驾齐驱并遥遥领先其他新兴国家( BRICK :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南韩),企业 RD 支出方面( BERD )急剧增加,已占 75% 的 GERD ,是商业应用投资的重要指标。 投资 RD 比起招募教育研究人员相对容易许多,教育训练是一项很耗时的事,有一群来自不同领域接受良好训练且有技术的人加入就业市场,这些高质的人力资源能带来显著的效益,中国拥有超过1百万名的研究员在这方面占有很大优势,中国基因测序重地《华大基因》领导 Jun Wang 更获选为 2012 年《自然》“十大影响人物”。不过,一些中国顶尖学者已经对国内研究训练、缺少对创新性的关注、缺乏创新能力等表达疑虑。 专利是一个衡量创新的替代方式, 2011 年中国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专利申请国,共有 50 万件送审, 10 万件通过。中国并没有在任何特定领域展现较强势的专利申请,表示其创新在各领域均衡发展。电气机械、设备、能源等高科技领域与数字通信和计算机技术为中国申请专利主要项目;农业化学方面,中国与其他国家速度基本一致;冶金领域则是高于国际平均值。然而,中国企业在 100 强全球创新趋势报告中明显缺席,显示出外界对于中国创新的质量评价不高。 除了投资 RD 和研究人员培训,中国面临的更大的挑战是让国内的研究质量吸引世界的注意,尽管中国在研究产出数字上的成长有目共睹,其研究影响力,以论文引用数为指标来看的话,表现是逊色于日本、美国及其他科研大国,但中国还是有许多篇高引论文,在年度全球前 1% 的高引论文中,中国论文超过 1 千篇。以平均引用影响力来看,中国为数众多的发表成果是全球平均的四分之三。中国引用影响力高于平均值的领域除了有物理科学领域中的工程、农业科学、数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等之外,还有经济与商业、社会科学、精神病学和心理学。 不过引用影响力与发表数并没有直接关系,中国有庞大的产业基础,而大多数的研究主力皆直接投入到产业研究领域。有些可能是政治因素,而非科学的竞争力。 中国最新的 5 年计划估计要投入 2.2% 的 GDP 在 RD 、国际论文引用排名前 5 、每 1 万人中有 3.3 人拥有发明专利等这几个重点项目上,重点 RD 发展领域为可持续能源、生物技术、稀土材料、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业。之后的专利申请跟研究发展可能多会偏向这几个领域,比如中国已经进行车辆清洁能源技术的尖端研究,虽然目前还无法将这个技术转换成产业收入,但此一结果指日可待。 看到中国对 RD 的投资、人力资源、研究成果及专利申请等发展,中国在全球 RD 领域的崛起绝非单一因素所造成。 ∷ Eddy 博士国际期刊发表支持中心内容由 意得 辑 英文论文修改 专家 团队 支持提供 ∷ 【意得辑提供专业 英文论文编校 、 学术论文翻译 、 英文期刊发表一站式服务 www.editage.cn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文同步刊载于 意得辑专家视点 频道: http://www.editage.cn/insights/中国在全球RD的表现
个人分类: 来自Eddy博士的发表专家的信息|9850 次阅读|11 个评论
已经有两篇相关论文发表了,青年基金中的机会可能增大么?
热度 64 邵宇飞 2013-3-12 16:20
来到工作单位两年半了,越来越认清了青年基金的重要性。 对于校内很多领导专家而言,评价我们这些外来博士行还是不行的主要依据之一就是是能否拿到一些基金项目。省厅级的项目,自己从来没指望过,校内审查那一关就很难通过。国家青年基金相对还是透明公平些,自己前两次申请虽然没有通过,但也没有因此失去信心,从评审意见中学习到不少东西。今年这次是第三次申请,不知为何忽然感觉到了某些压力,也许是盲目地抱有些许希望吧。 去年一共发表了三篇SCI论文和一篇EI会议论文,其中两篇和本次申请项目相关,算是前期基础。这些工作都是毕业后在新工作单位一个人独立完成的。此期间的辛苦,有类似经历的人不细说也能体会。可惜地是,两篇论文所在刊物硬生生被学校降一级,反倒不如一些中文核心了,心里有点不痛快。 前天,把新弄的服务器从快递公司运到学校,门口保安偏又拦着车不让进,只好顶着大北风用摩托车推到实验室,一边走还一边自嘲——“忙来忙去为什么呢?谁在乎呢?” 前些天忽然想到,今年如果再不中,就奔35了,能啃的老本也差不多了,再加上生养孩子,上课监考破事缠腿,可能做不了什么像样的事情了。心里难免有点担心和失落。不过转念又一想,也许那时候就倒放得开了,说不定柳暗花明又一村呢。 其实,心里还有份担心,如果没有青年基金,那么我这个方向在学校肯定是没人重视,简单地说,评比各种奖项,申报各种校内外计划等等等也没什么戏。最近一些事情使我更加清楚地看清了这个问题——自己觉得好,没用,没有影响力,就没有话语权。话语权啊,好东西。 我想,和自己对比,也许今年这次是我机会最大的一次了。虽然目前累计发表的论文不算多,读博时期三篇SCI,工作两年三篇SCI和一篇EI,但是真得是尽力了。目前最大的问题是项目内容基本立足于计算机模拟,缺少实验,对于搞材料的来说,这好像比较要命。因为找不到合适的合作单位也只能这样了。不知道这样的情况下,有多大机会获批呢?
个人分类: 工作|24600 次阅读|143 个评论
[转载]作者投稿时常犯的十大错误
hongkuan15 2013-2-27 12:30
作者投稿时常犯的十大错误 医学风格指南编辑群――AMA(Association of Medical Editors,医学编辑协会)在博文里列出在投稿文章里遇到的十大问题;请注意这不是拒稿的原因,但如果能排除这些项目,文章或许可能会发表,不过这些错误绝对会导致审稿时间无预期的延迟。以下为错误列表,依最常见的项目依序排列: 1. 未完全遵守期刊的作者须知:作者提出的咨询显示出他们没看过或没有遵守期刊的作者须知,这对AMA委员会来说是最大宗的问题。 2. 数据不一致:文中提及的数字经常跟图表的数据不一样或没加上去。 3. 未能保护病患身份:医学案例报告通常有些照片或文字可能泄露病患身份给读者。根据发表道德,此举极不恰当,而且病人签署了知情同意书,作者就应该确保病患身份不被认出。 4. 一稿多投:作者不可同时将同一篇论文同时投稿到2家以上的期刊,就算是部分论文也不行。此规定对即使是2家分属地方与国际、不同读者群的期刊也适用。虽然很多作者没注意到,不过重复发表是违反发表道德的。 5. 参考文献错误:遗漏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和内文引用编号对不上、而参考文献排版错误又是另一个常见的问题,遗漏和不正确的参考文献会影响论文的可信度。 6. 夸大结论:虽然一个强而有力的结论是很重要的,编辑发现数据无法完全支持这些夸大的结论。 7. 标点符号及风格错误:这包含使用错标点符号、缩写使用不一致,虽然是很常见的问题,但也不是很严重,通常是在排版阶段就能修正。 8. 对文字编辑的质疑太过轻率:文字编辑在返还修改后文稿的同时会附上说明信解释原因,但作者经常在了解原因前就先质疑文字编辑的修改。 9. 不明原因的注脚:作者常常忘了解释对他们来说没什么的东西,比如说表格里的数值是四舍五入的结果等,类似的信息对读者来说或许也不是太明显,但应该在注脚加以说明。 10. 遗漏或不完整的表单:填写著作权、利益冲突、道德委员会批准等的表单是发表过程中很重要的项目,但作者总觉得这个工作累赘,经常把填错或没填完的表单递交出去,这导致编辑部与作者间必须要多次来回沟通,进而耽误发表时程。
1756 次阅读|0 个评论
驳“变审后发为发后评”——与黄佶老师商榷
热度 15 Terrace 2013-1-10 14:18
黄佶老师发表了博文《 学术期刊应该进行数字化革命:变 “ 审后发 ” 为 “ 发后评 ” 》(原标题:学术期刊应该变 “ 审后发 ” 为 “ 发后评 ” )引起了不小的反响,我也班门弄斧说说自己的看法。首先申明,本博文并非针对任何组织与个人,只为讨论交流,切勿对号入座。关于学术期刊减少纸质化,面向数字化的问题我是双手赞成的,但是我非常不同意把原先 “ 审后发 ” 的出版模式变为 “ 发后评 ” 模式,这就是本文的核心观点,如果同意就不必看本文了,如果不同意,那就听我韶韶,具体分析如下。 黄老师说, “ 中国有五千种学术期刊,看上去很多,但实际上远远不够,每年只能发表一百万篇学术论文,而实际需要发表的论文多达五百万篇。 ” 我不知道黄老师这个一百万,五百万的数据怎么来的,我们不纠缠,假设这个数据没有问题,问题在于实际需要发表的论文并不能成为 “ 论文扩招 ” 的理由,就算高考扩招也还有淘汰率的,我们不是论文太少了,而是论文太多了,所以提高质量才是关键。发表论文也好,科学研究也好,不是行布朗当我们照单全收。 大学生和研究生都“无耻地”扩招了,咱的论文就别再扩招了吧! 黄老师说, “ 发表学术论文,理应先有同行学术权威审稿,然后再发表,即审后发,但每年五百万篇学术论文,谁来审?即使有学者愿意审,每年要浪费多少人力和财力? ” 关于审后发的模式我这里就不再具体详解,很多读者都是投稿人或者审稿人,自然清楚游戏规则。我们退一步说,假设没人来审,那就是我们 “ 不审 ” 的理由吗?不是的,不审就发表危害之大,后面我们也会说到。还有就是, 黄老师说审稿浪费人力财力,这属于纯粹的算小账,忽视了大账。如果不审就发表,容量陡增,信息公开、网站维护、评论筛选等也是需要大量成本的,这倒是小钱,更大的问题是作者们对于审稿人的这一个 “ 紧箍咒 ” 一旦松开,那作者的 “ 工作效率 ” 会大大增加,以此造成的更大论文泛滥和学术诚信,谁来买单?以此造成的更大的信息量和浪费眼球,谁来买单? 还是那句话,我们不是论文太少了,而是论文太多了。 黄老师说, “ 现在的学术期刊都是印在纸上的,图书馆堆满了过刊合订本,但看得人却很少,长满了霉斑,非常浪费。为了造纸,要砍树,破坏环境;造纸厂还是用电用水大户,其排放的大量污水,更是环境杀手。 ” 这黄老师说得还是有几分道理的,但是现在国外的期刊基本都是电子刊物,我们平时看的文献也基本是电子文档,国内的一些杂志也纷纷有网站,可以拿到电子文件。据我所知,图书馆的一些合订本也只是一份两份而已,作为备份保存。黄老师确实不应该算小账,你大量出版在网上,读者去看,也需要浪费电的,电是怎么来的?所以我说,算小账是得不偿失的,你在这里一毛一毛的抠,人家贪官在那一亿一亿的挥霍,当然这个我前面说了,黄老师说的是有点道理的,贪官挥霍并不是阻止我们节约能源理由。 关于报纸期刊数字化的问题,已经悄然在改变我们的日常生活。关于黄老师说的 “ 彻底废弃纸质版,全部数字化 ” 和 “ 利用电子技术,即时标记出抄袭内容 ” 我也是赞同的,但是必须注意的是,全部数字化和标记抄袭内容这些也都是有成本的, 不要想当然的认为这些都是天神下凡,不吃不喝,那就大错特错了。 一个网站,尤其是有大流量出入的网站,后面必须有一个强大的数据库支撑,这个科学网上的信息专家和研究生们肯定再熟悉不过了,科学网的编辑们也深有同感,你要让几十万人甚至几百万人同时在线发布或点评,这个成本也不可小觑。 黄老师说, “ 论文不经过同行评审,随到随发。 ” 这个是万万行不通的,不能行的。 首先,这样做是可以大大提高科研成果的 “ 流通速度 ” 。黄老师用的这个词实际上是不科学的,科研成果或者论文,一般上或发表或死亡,有的论文发表之后,几年或者几十年无人问津,这是常事,很难流通,还有就是即使以后有用,或者被引用,甚至开发成产品,这跟当年的 “ 流通速度 ” 也没有什么关系了。其次,黄老师说到编辑, “ 论文作者用电子邮件等方式投稿,编辑部编辑后直接在自有网站上或有合作关系的期刊网上发表 ” ,编辑也是人,也要吃饭,工资谁给,还不是羊毛出在羊身上,也就是说,即使全部数字化,那作者也是要交钱的,这才是问题的核心之一。再次,随到随发,质量谁来把关,这不是与我们的科研发展背道而驰吗?退一万步说,如果实行,假设大家都自己严把质量关,洁身自好,突然一个人数据造假,被发现了,那怎么处理呢?谁来监督?没有审过就发表,学术谁来规范,长此以往,必然产生不同标准,你用这个字母,我用那个字母,不必要的学术争议增加,谁也说服不了谁,驴头不对马嘴,很难交流,开始打嘴仗,到时候学术界就更是一团浆糊了。总之, 科学交流有科学交流的范式,不要像青春期的不良少年,动辄就逆反,就对着干,打破陈规是好事,但是不能没有规矩,体制机制和制度的问题,也已经谈了很多了,最后都流于形式,或者胎死腹中,作为科学研究的个体,我们又何去何从呢?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我们也不要纠缠,还不如好好在创新科学内容上下功夫。 黄老师说, “ 单位可以邀请专家对论文进行实名和公开的点评和打分 ” 。这个就更是无稽之谈了,请问这个单位是指什么?邀请专家有成本不?实名制你怎么保证科学性,严谨性,怎么杜绝人情关系?怎么避免 “ 文人相轻 ” 的陋习?还有一堆这样的难题,你怎么解决,不要想当然。 这种公开的做法是有它的优点,但是必须在一定的范围内才有效,全面铺开,必然会出现 “ 水土不服 ” ,搞到最后就臭名昭著了。 黄老师说, “ 由于只需要对部分论文进行专家评议,因此大大节省了评审工作量 ” ,发后评也许是一个很好的想法,但是新问题总会更多。首先评审的工作量并没有真正降低,原来论文中随到随发中的问题还是存在,专家也还是会看出来,这时候再去让作者去修改原稿吗? 那我请问你,什么是论文出版的正式稿呢?如果是前稿,那是不是说明正式稿有错呢?如果是后稿,那前稿和后稿这个时间差,出来雷同的工作,谁算第一个呢?怎么界定?那就会产生更多更棘手的问题。 黄老师说, “ 完全按照电脑阅读的需要进行排版 ” 我还是有点兴趣的,但是估计真正实行起来,也不太容易,至于 “ 中国学术期刊要改革,除了需要观念上进步,还需要粉碎既得利益集团的抵抗。在学术期刊这件事情上,既得利益集团就是现在利用学术期刊版面紧俏而大发横财的大量出版社(负责人)、编辑人员、中介黄牛、审稿人员等等。他们会找出各种理由,维护纸质版学术期刊的垄断地位 ” 这些话最后还是回到一个老问题, “ 朱元璋还是为地主在打江山 ” 。 如果黄老师有能力搞破既得利益集团,那你就成了新的既得利益集团了,如果你没有能力,那既得者还在那,不增不减,这就是悖论。 最后我想说,我也理解黄老师,他的观点大部分也是有价值的,也是为了创新。尤其是最后他说, “ 中国的学术要赶超世界水平,就应该大胆创新,而不是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学术期刊关系到科研成果的发表、思想的交流和对科研人员的评价和激励,是中国学术进步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建设好科学的学术期刊是中国学术进步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国家花再多的钱,也白搭。 ” 言之凿凿,说得很有道理,但是 创新不是别的,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所谓的 “ 赶超 ” 和 “ 创新 ” ,如果不接地气,脱离实际,其结果必然是书生误国。 现行的 “ 审后发 ” 作为一种学术交流与出版的游戏规则已经存在很多年了,我不是这方面的专家,但是我知道,流传到中国以后,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有一些猫腻,一些期刊只认钱不识文,问题很多,矛盾不小,但是以此来否定 “ 审后发 ” ,追求 “ 发后评 ” ,必然会带来新的更多的问题, 单纯地越轨创新,彻底打破原先游戏规则,不仅不会解决当前的问题,而且会迎来新的灾难。 邹忌之言,望黄老师和读者诸君慎思。
个人分类: 教学研究|6704 次阅读|42 个评论
告诉期刊您遇到的发表困难的好机会!
热度 2 editage 2012-12-5 18:25
  中国近年在国际学术发表的表现不容忽视,国际投稿数量成长飞快,受到全球瞩目。然而,由于文化及语言上的障碍,中国研究学者在发表国际期刊这件事上一定面临一些特殊的挑战。甚至,是否有些西方期刊编辑对中国来的稿件有所偏见,间接导致审稿时间延长,使得中国学者的发表之路更加困难?这是只有中国学者还是东亚的学者都面临的问题?这些困难是否可以透过教育作者与期刊编辑来消除呢?   前2个礼拜,我们举办了一个小型的 投票 ,询问科学网会员们觉得发表SCI期刊过程中最困难的是什么,多数人选择了准备论文。现在我们希望进行更大规模的调查进一步了解您面临的困难。此调查关注以下发表过程:挑选期刊、论文准备以及投稿与同行评审,期能找出在每一阶段作者遇到的困难。我们会针对东亚不同地区的作者反应以及发表资历进行分析比较。   同时,我们也会对西方期刊编辑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来自东亚(尤其是中、日、韩)的投稿的看法。这 2 项调查的结果将会在2013年5月的化学学会国际会议( CSE )公布,化学学会国际会议的与会者多为有声望的科学、技术与医药领域的国际期刊编辑,一旦作者的问题被展示在期刊编辑面前,他们日后对东方来的投稿接受度会更高;此外,调查结果更能进一步带动期刊审稿的进化。   我们希望这个调查结果能让我们进一步协助中国学者解决这些困难。因此,诚挚的邀请您一同参与这次的问卷调查,烦请拨冗 15 分钟的时间填写问卷,凡是参与问卷调查的人都拥有亚马逊50元礼券的抽奖资格。我们将会公布后续分析的简要调查结果报告。 请点击以下链接填写问卷:(问卷已关闭,谢谢参与) ∷ Eddy 博士国际期刊发表支持中心内容由 意得 辑 学术论文翻译 专家 团队 支持提供 ∷ 【意得辑提供专业 英文论文编校 、 学术论文翻译 、 英文期刊发表一站式服务 www.editage.cn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登录 意得辑专家视点 频道取得更多发表相关信息与资源
个人分类: 来自Eddy博士的发表专家的信息|5034 次阅读|4 个评论
回应曾庆平网友一篇关于顶尖杂志的博文
热度 10 ysxbhxf 2012-11-4 02:54
今天在处理完二十几篇作者投稿后,来科学网转转,不想看到了曾庆平网友(这里是模仿他的口吻,我一般在科学网是称别人博主的:))最新发表的博文“回答何学锋网友关于顶尖杂志的几个问题”。最近科学网上又流行讨论 CNS 期刊的话题了,对这类博文我显然都是非常关注的,自然大多也看过,少数遗漏的就遗憾了。但对于最近的这类博文,我一般很少像过去那样给博主长篇留言,与其讨论相关话题,一是工作忙,做月刊编辑的都懂的;二是觉得没啥意义,因为看过我关于期刊博文的读者可以从那里大致了解我的办刊观点。不过今天我仍打算对曾庆平博主的这篇博文进行回应,阐明某些被其误读的观点。好了,闲话到此为止,下面进入正题。 对于第一个问题答复的回应 我提出“难道这是中国现在想办就一定能办得到的吗?”,这显然没有说中国和其他国家“就不能有创办顶尖杂志的想法或作为”的意思,这是曾庆平博主的误读,因为我要表达的意思是顶级期刊或杂志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也不是想办就能办成的,这需要一系列有利的外部环境因素与办刊者内在的努力相结合,是历经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办刊时间积累的结果。每个有事业心的办刊者都希望自己的刊物是顶尖刊物,但现实呢,全世界公认的顶尖刊物还是只有几家,这是理想与现实的差别!曾庆平博主认为我提那样的问题是我不敢想办顶级刊物,这显然表明他无法理解我这样的办刊者的理想:期望把自己的刊物办成世界一流的期刊。在我看来,他的观点有点像希望登山者一下能飞上珠穆朗玛峰顶,而我观点是登山者只能一步一步地爬上珠穆朗玛峰顶。 对于第二个问题答复的回应 曾庆平博主认为我的问题有逻辑错误,这显然是强词夺理的说法。大家可以看看我的问题原话和他的回答。他很明显忘记了他说的那句话是什么意思了:仅仅阅读 Nature 和 Science 这两份杂志就可以“世界大事、科学突破就了如指掌,基本上没有必要看其他杂志了!”,真是这样吗?我今天还是要这样问,其他科学网的博主如果同意曾庆平博主的这个观点,可以在文后留下评语,以便我统计一下。众所周知,在科学界的重大进展和成果最终会有一部分获得诺贝尔奖,但至少不是全部获得诺贝尔奖的报道重要进展和成果的论文都发表在这两份杂志上。由此可见,曾庆平博主的观点原来就有缺陷。我对这个观点质疑有逻辑错误吗?我认为没有!对于他断言没有必要看其他杂志时,我当时追问了一句:那您就不向这两份期刊以外的期刊投稿了?今天他的答复表明,至今他也没有理解我追问的意思:既然你认为没有必要看其他杂志了,那你为何还要向其他杂志投稿呢?我的追问里压根就没有“阅读这两份杂志就代表能向这两份杂志投稿”的意思嘛,更何况能不能“向这两份杂志投稿”与“在这两份杂志上发表论文”是两码事。各位读者,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啊? 对于第三、第四和第七个问题答复的回应 曾庆平博主认为:目前英语是唯一世界通用的科学语言!这是世界人民的选择,不是我们说了算的! 在我看来,英语是目前唯一世界通用的科学语言并不是世界人民的选择,而是 近几个 世纪以来英语系国家政治、经济和科学发展成为世界政治、经济和科学发展的主流的必然结果,世界非英语系国家的人民没得选择而只能接受这样的结果。要是未来的中国、德国、法国和俄罗斯等非英语大国不能取得比英语系国家更大的综合实力和影响,英语仍将是唯一世界通用的科学语言。在唐宋时代,汉语在东亚地区也有过类似的地位,但随着 19 世纪以来中国国力和影响的衰落,汉语逐渐被一些国家完全或部分地弃用了。 曾庆平博主认为:你如果“坚持只用中文而不用英文”并不表示你不能去看别人的论文,但问题是如何让别人看你的论文呢?难道说你是老子天下第一,不屑于让别人看你的论文,或者你的论文本来就是蹩脚货,不敢让别人看? 说实在话,科学网上有很多博主都认为科研成果都应该拿出来进行世界范围内的学术交流,这个观点从理论上说是没有问题的,但其中有一个现实的环节是用什么语言和方式进行学术交流。曾庆平博主在答复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坚持只用中文而不用英文发表论文存在“如何让别人看你的论文”的问题,那我要反问一下,那些用英文发表论文的老外为啥不考虑 “如何让别人看你的论文”的问题呢?我的观点是如果我中文论文里有很先进的东西,你们爱看不看,反正落后就是要挨打的,谁怕你们不看啊。我想老外也是这样认为的,呵呵。问题又来了:不用中文写论文就是怕老外看不懂,为啥中国的科研人员那么渴望要老外来看自己的科研成果呢? 曾庆平博主认为:现在由中国人在本土做出的“顶级”成果越来越多,只要中国有份象 Nature 和 Science 一样的顶尖杂志,不愁中国人不捧场,恐怕外国人也要来凑热闹! 在我看来,即使由中国人在本土做出的“顶级”成果越来越多,但只要当前的科研评价导向不改变,大家热衷于向国外的而不是国内的英文刊投稿的话,中国永远也不会有一份像 Nature 和 Science 一样的顶尖杂志!只要中国学者一直不屑于将优秀的“顶级”成果发表在中文期刊上的话,中国永远也不可能成为美国那样的强国! 对于其他的问题答复,我就不想再做一一回应了,用一句话来总结就是:将曾庆平博主答复中的误解、矛盾和不正确的观点剔除后,剩下的都是正确的观点了,嘻嘻。
个人分类: 观点辨析|8657 次阅读|25 个评论
一段历经坎坷的论文投稿经历
热度 7 cbaiyang 2012-10-2 16:32
8 本期刊,近二十次修改, 7 个审稿人,唯一作者!到目前他引4次。这是我的一篇论文的投稿经历。 写论文发论文是每个科研工作者的基本任务,发论文更是科研领域成就评价的重要依据,无论中外。做科研不易,既要有创新的点子,系统的规划,更要有完善的写作能力。所以我一直认为,写作是一辈子最难的功课,尤其是非英语国家的中国人! 和很多国人类似,我也曾经历众里寻他千百度的痛苦经历,至今仍清晰记得在美国博士期间,辛辛苦苦写完的东西,老板刚看了一页就扔回给我,大发雷霆把我的写作批得一塌糊涂!又记得,当我把自认为完美的稿件交给导师和其他作者,几天后返回的批复密密麻麻,其批判几乎让原稿体无完肤颜面扫地。 记忆尤其深刻的,更是我发表的一篇独一作者论文。虽然其影响因子不高(五年平均 1.0 ),引用次数也不多(目前只有 2 次),但却是对我学术生涯最有用,也让我收获最多的一篇论文。 究其不能顺利发表的原因,应该是有三点: 1. 环境学科是个实践性学科,比较重视实验数据,但我的论文属于数据模拟和预测,所以缺乏可信度; 2. 写作水平太差; 3. 研究的方向属于冷门。 第一稿投了比较心仪的期刊,影响因子 4.8 ,是水资源领域排名第一的期刊。在这之前我已经在那发表了三篇,所以想当然以为也能中。为了增大中奖几率,我挂上了老板的名字,尽管他太忙其实没有使劲敲打我的文字。一月后回复大修,评语毁誉参半。最大的问题是认为模拟数据无用,反而有可能误导今后实验数据的发表。因该文数据模拟的基本目的我没办法改变,所以只能在回复时努力解释。解释的主要依据是:我用了他人论文的数据!以他人数据对比模拟数据,比自己做数据自己模拟更好!但审稿人不听我的辩解,还是拒绝,其评论甚至认为其有故意不改之嫌。 文字写作方面也有问题,有评语甚至委婉的批评我老板:我认识 xxx ,但该文感觉根本就没有经过 xxx 的检查,意义不高且写作低级!文章让导师蒙羞的确有些懊恼,所以老板赶快给了些建议,又找职业编辑加以完善,虽然之后历经修改,但已不再成为最大的问题。 第二第三稿给了业界也很有影响的期刊。一篇很快回复,说该论文不适合该期刊的发表。另一篇经历了较长的评阅,但不幸又遇上了第一稿的同一审稿人,结果自然也是被踢。为了一篇并不算太好的论文,接二连三的被骂,老板的脸上也有些挂不住。作为平均每篇文章被引用 30 次的他,实在没理由在挂名一篇引用次数不超过 10 的文。于是他要求退出,名义上是为了锻炼我独立写作和思考的能力。我理解他的决定,但还是有些难受,难道,这篇论文真的让我众叛亲离了吗? 痛定思痛,我修改了策略,不再把该文定位为探索性论文,而改为兼具部分模拟性质的综述性论文。 第四稿给了声誉不错但长期影响力不大的一家期刊,该期刊的字数要求严格。连图连文献不能超过 5000 字,所以刚投出就被通知不符合字数要求。 到第八稿,我投到了最终发表的这份期刊。原以为影响因子不高的期刊评审会相对轻松点,但老外的做事态度着实让人钦佩:该期刊居然找了 7 个审稿人!其中 2 个接受, 3 个小修, 1 个大修, 1 个拒绝!可以想见该看编辑对该论文的又爱又恨,也看出部分审稿人对论文旗帜鲜明的反对。拒绝的理由还是反对模拟,大修的意见则非常有建设性,不光建议删除某些章节以便主题清晰明确,提出文字改善建议,并给出相关模拟的公式和软件建议我比较。。。来回三四趟后,编辑终于同意接受! 现在想来,前篇文章让我锻炼了很多地方,如下: 1 英文写作的能力。其实,并非出国留学的人就一定英语水平很高,很多时候这是导师的作用而已。但这篇文章我是独立独一作者,写作能力完全可以体现,所以目前我很引以为豪; 2 不同期刊投稿时的文献管理能力; 3 数据和现象的解释能力; 4 数据模拟和数学统计能力; 5 对不同期刊定位和需要的理解; 6 与期刊审稿人和编辑的沟通能力;和 7 自我心态的调整,要坚信要坚持:有内容有内涵的东西就一定能发表,只是时间问题! 类似这篇,最近我又投稿一篇数据模拟论文,期刊影响因子 2.0 ,审稿人意见是一据一收。基于之前的经验,我直接反驳了拒绝审稿人的偏见,并要求编辑不再让其审稿。对另一人的建议我则积极改进努力配合,修改后当天提交,第二天编辑即通知接受。 所以现在,当我听说有人千辛万苦都难发一篇 SCI 论文的时候,我便暗自感谢:感谢这篇文章给我的沧桑和磨炼。当有学生畏难于 SCI 论文的发表,我也籍此鼓励他们,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7928 次阅读|7 个评论
“谁偷了我的影响因子?”
热度 3 Xiaharry 2012-8-27 14:48
就好像希望自己的“掌上明珠”能够有最好的归宿一样,科研人员都希望凝聚自己多年心血的科研文章能够发表在高影响因子的杂志上。这种心情,笔者实在是深有体会。 据 2012 年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的统计数据显示, 目前 SCI 核心库加上扩展库的所有期刊 , 共计 8281 种 。 该中心还按年度和学科根据 SCI 期刊的影响因子对 SCI 期刊进行 4 个等 级的划分,这就是《 JCR 期刊影响因子及分区情况》。发表在 1 区和 2 区的 SCI 论文,通常被认为是该学科领域的比较重要的成果。也就是说,科研人员的辛苦成果可以用“影响因子”这一工具来量化其影响力。难怪每逢评奖、评职称和年底总结的时候,科研工作者都要在统计 SCI 论文上花费不少的功夫。 然而,我们经常看到,有的科研人员不懂市场行情,等论文发表后才知道论文贱卖了,心痛不已;有的则拖拖拉拉,硬生生地将年轻美女变成了黄脸婆;有的则急需出货,不得不“鲜花插在牛粪上”,以解燃眉之急。还有更多地科研人员不明不白地将论文发表在比论文实际水平较低的杂志上,往往抱怨目标期刊“不识货”。但在抱怨之余,咱们也应该想一想到底是“谁偷了我的影响因子”? 多年来,在帮助国内科研人员成功发表数千篇 SCI 文章的同时, 美捷登 也在不断分析总结,并“揪出”了“偷走”影响因子的几大“元凶”: “小偷”一: 写作角度不合适导致文章的新颖度不够 通常作者在做了多年的同一领域的相关研究后,思维会形成定势,文章写作的角度很难有大的变化,而且意识不到文章的新颖度不够高,进而导致被拒。 美捷登 专家曾帮助过不少这样的作者。其中来自上海某大学的王博士,将他的文章投到影响因子为 5.0 左右的杂志,最后由于新颖度不够高而被拒。作者的文章及审稿意见经 美捷登 的专家评估后,发现作者的写作角度有问题,建议王博士重新从另一个角度去写。文章完成后,新颖度大大提高。最后,他的文稿被影响因子 7.0 左右的 NPG 所属杂志接受。 “防偷”对策:这种情况下,作者需要认真分析新颖度不够的原因,尽量跳出已有的思维定势,换个角度来构思文章。如果自己实在难以跳出来,可以寻求同行业专家或者专业论文编辑公司的帮助。 “小偷”二: 目标杂志选择不合适 前面提到,目前的 SCI 期刊杂志非常多,投稿的 目标杂志选择几乎是“万里挑一”。如果期刊的领域选择不合适,或者是级别不合适,都会导致杂志社很快拒稿。被拒稿之后,千万要仔细分析原因,谨慎选择第二次投稿的目标杂志。 美捷 登 的 VIP 中就有这样的例子。本来这位 VIP 的文章专业水平不错,也很有新意,但是他自己选择的目标杂志和他文章的所属领域不太对口,结果被拒。之后,这个朋友由于急于投稿,没有仔细分析被拒稿的原因,以为是自己文章水平不够,草草进行第二次选择,必然地,最后接受他文章的杂志影响因子远远低于本应该发表的。 “防偷”对策: 作者根据自己所做科研工作领域和实验结果等情况,有针对性地去 PubMed 查找哪些杂志发表相关研究,再结合自己文章的内容、新颖度等来确定下一个投稿杂志。 “小偷”三:拒绝补充试验 作者投稿到高影响因子杂志,当杂志社给出“大修”或者“拒稿—重新投回”的反馈时,杂志社可能会提出补实验的要求,让作者进一步提供证据支持。往往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比如试验条件有限、时间不够等,作者修回前只是做了文章方面的修改,最终使得文章被拒。 “防偷”对策:接到审稿意见时,作者并不必把审稿人要求的全部试验都做出来,若根据自己的科研条件尽量补一些试验的话,再投稿,接受的可能性会大大提高。另外,在补试验期间,若作者觉得时间不够,可以向杂志社提出延长修回时间。 “小偷”四:时间仓促 在某种程度上讲,目前国内大多院校有关研究生毕业的政策以及某些科研人员的急功近利的思想都大大减低了论文向高分杂志冲击的学术资本和成功可能性。由于作者急于毕业或评职称需要等各方面的因素导致把所做的课题的一部分预先发表于影响因子低的杂志,进而影响剩余部分发表于高影响因子的杂志。然而,众所周知,一个有新意的试验设计以及足够的工作量是文章发表在高影响因子杂志的必要条件,二者缺一不可。 “防偷”对策:做课题时作者需要及时整理分析数据,并且留出充足的时间来撰写稿件,这样就不至于时间仓促导致把部分数据先发表,进而影响整个课题本应该有的影响力。 “小偷”五:论文写作技巧及语表达不过关 这一点是论文影响因子“被偷”最常见、但也是最容易克服的原因。英语毕竟不是咱们的母语,英语写作能力不够加上中文论文写作思维及方式的影响导致作者不能用英文把自己很好的科研数据在文章中准确合理地表达出来,从而影响科研文章发表于高影响因子的杂志。 “防偷”对策:作者除了提高科研能力之外,也要提高自己的英文写作能力。当然,这不是十天半月就能见效的,必要时,可以有针对性地使用论文编辑公司的相应服务,并从中学习写作技巧。 总之,一篇“很有货”的文章最终能否被高影响因子的杂志接受,决定因素很多。科研工作就像下围棋一样,需要通盘考虑。首先,作者在实验设计之初就可以考虑整个课题应该有怎样的影响力;实验进行过程中,要注意及时收集和分析数据,不要等到后面一起做,这样会大大节省撰稿时间;实验完成、开始成文时,要选择好写作角度,保证文章的新颖度,当然英文写作水平不要拖后腿;最后,慎重选择目标杂志,可以适当咨询同行专家或论文编辑公司专家的建议,从而保证领域、级别都与自己的文章匹配。
7008 次阅读|3 个评论
欢迎来到Eddy博士国际期刊发表支持中心!
editage 2012-8-22 20:30
欢迎来到Eddy博士国际期刊发表支持中心!
Eddy 博士集当前所有的期刊发表知识于一身,通过向全球各地的作者提供关于良好发表做法,帮助他们成功发表论文。通过本互动论坛,他将就出版的各个方面提供宝贵建议,例如:写作风格及论文结构、发表过程指导、稿件被拒的处理方法、同行评审评论的回答、研究影响力的判定、道德规范指南及研究会议和学术会议网络。本论坛还将为作者提供期刊杂志出版行业的新动态与最佳做法及不断变化的全球发表现状信息。 Eddy 博士喜欢了解各个学科的最新科技发展动向,并与他人分享这些发展动向。他相信科学无边界 – 不管您来自世界的任何地方,您都可讲述科学语言并融入全球科学社区中。 Eddy 博士为什么具备这么丰富的知识? Eddy 博士是意得辑发表专家团队的集体知识和专业经验的化身。意得辑团队由不同专业学位及在学术写作、编校、发表和培训方面具有丰富经验的成员组成。这些团队成员包括研究者、发表过论文的作者、教授及语言讲师、生命科学编辑委员会( BELS )的认证编辑、曾担任过各学科期刊编辑和同行评审的教授、学术写作与出版协会成员,例如:美国科学编辑理事会( CSE )、美国医学作家协会( AMWA )、技术交流学会( STC )及欧洲医学作家协会( EMWA )。 在本论坛中,意得辑的期刊发表专家将通过Eddy博士回答您所有与期刊发表有关的问题!请立即尝试下吧,将您的问题发送至 dr.eddy@editage.cn ,就可获得最专业的回答。您也可通过留言板或在此博客页面撰写评论联系 Eddy 博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坛协调员 Clarinda Cerejo 生命科学硕士,生命科学认证编辑 Clarinda 是生命科学编辑委员会( BELS )认证编辑,拥有生物技术硕士学位。在过去6年间,她担任生命科学和医学领域的专业编辑。她拥有3年在编校和学术期刊投稿前论文准备方面的培训经验。她近来担任一项编校流程研究 – 《优化自由编校模式的输出质量:内部编校团队的附加值》的首席作者。本研究在科学编辑理事会2012年会上的展示海报被授予“最佳海报”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贡献者 Clarinda Cerejo : Cactus Communications (意得辑母公司)学术沟通团队高级编辑 Ravi Murugesan : Cactus Communications (意得辑母公司)发表顾问 Marisha Fonseca : Cactus Communications (意得辑母公司)心理学和心理保健学科卓越中心责任编辑 Shazia Khanam : Cactus Communications (意得辑母公司)发表协助服务经理 Niket Bhodia : Cactus Communications (意得辑母公司)技能与知识管理讲师 Nitin Nair : Cactus Communications (意得辑母公司)商业和金融学科卓越中心责任编辑 Sneha Kulkarni : Cactus Communications (意得辑母公司)学术沟通团队内容开发员 Kakoli Majumder : Cactus Communications (意得辑母公司)学术沟通团队内容开发员 Yukti Bharwani : Cactus Communications (意得辑母公司)发表协助服务高级责任编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意得辑博文分类: 国际期刊发表非难事 |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 | 国际发表要闻 | 国际级写作与风格 来自Eddy博士的发表专家的信息 ﹎﹎﹎﹎﹎﹎﹎﹎﹎﹎﹎﹎﹎﹎﹎﹎﹎﹎﹎﹎﹎﹎﹎﹎﹎﹎﹎﹎﹎﹎﹎﹎﹎﹎﹎﹎﹎﹎﹎﹎﹎﹎﹎﹎﹎﹎﹎﹎﹎﹎﹎﹎ 【本论坛 欢迎提问,请透过博客留言板、私人讯息、回复博文或发邮件至 dr.eddy@editage.cn 提出发表相关疑问】 ∷ Eddy 博士国际期刊发表支持中心内容由 意得辑 发表专家团队 支持提供 www.editage.cn ∷
个人分类: 来自Eddy博士的发表专家的信息|551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国在《Radiology》上发表文章的难点在哪儿?
babybauble 2012-8-9 10:33
《 Radiology 》 自 1923 年定期发行以来,就被公认为是放射学领域最新,与临床相关切质量最高的权威杂志。杂志每月刊登 296 页的同行评审原创研究、权威评论、重要文章的评论以及对新技术的专家意见和建议。 根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医学影像领域 SCI 期刊排名如下所示: Ranking Subject Journal Journal to Subject Subject to Journal Rmax 1 Radiology,Nuclear Medicine,Medical Imaging Radiology 100.52 100.52 24.21 2 Radiology,Nuclear Medicine,Medical Imaging J NUCL MED 61.45 61.45 21.56 3 Radiology,Nuclear Medicine,Medical Imaging MAGN RESON MED 57.28 57.28 33.36 4 Radiology,Nuclear Medicine,Medical Imaging INVEST RADIOL 49.73 49.73 35.41 5 Radiology,Nuclear Medicine,Medical Imaging RADIOGRAPHICS 48.96 48.96 26.03 近五年来,中国在 《 Radiology 》 上发表文章情况如下表所示: 年份 中国发表文章数 期刊总发表文章数 中国发表文章所占比例 2007 年 9 520 1.7% 2008 年 7 584 1.2% 2009 年 18 529 3.4% 2010 年 23 548 4.2% 2011 年 29 544 5.3% 虽然数据表明,中国在《 Radiology 》上发表文章篇数每年呈增长趋势,但是总体发表水平还非常低,很显然,中国的医学影像放射领域在国际上来说,地位并不高。 那么,中国在医学影像放射领域世界顶级期刊《 Radiology 》上发表文章的难点究竟在哪里呢?小编采访了《 Radiology 》执行主编 Dr. Mark E. Schweitzer ,他列了中国作者被拒掉文章中的一些常见问题:如研究缺乏创新性 、 论据不足以支持论点、文章对同行的指导与参考意义不明显、统计方法不当或描述错误、图表混用、不遵守论文写作规范、语言表达难以理解、文章不是《 Radiology 》的收稿领域等。 Dr. Mark E. Schweitzer 尤其提到,中国作者的文章中,很少看到学科联合带来的优秀成果,放射影像作为骨科,血液科,神经科,肿瘤科常用的重要诊断方法与治疗手段,应该是多学科联合,丰富而多彩,研究成果高产的学术交叉领域,但是,目前看来,来自中国的文章,几乎很少有这样的研究。 如何挖掘影像放射领域的研究创新点?如何发挥影像放射领域多学科联合的优势?如何在高质量的研究之后规范完整的表达研究结果并发表在高水平的 SCI 期刊上? Dr. Mark E. Schweitzer 将会在 2012 年的学术交流会上与中国作者作进一步交流。此次学术交流应 MedSci 与中国医师协会共同邀请,将于 10 月 12-14 日在北京以 学术研讨会 形式展开。 了解更多会议信息: 第二届医学影像放射领域高质量学术论著发表策略研讨会将于 10 月 12-14 日在北京召开,会议将围绕医学影像放射领域临床研究,论著发表,基金申请,展开深度交流与探讨;参会对象:影像放射科,肿瘤介入科,骨科,神经科,心血管科, PET 中心临床医务工作人员。详情请见: http://www.medsci.cn/z/2012rad-sci/ 了解 Dr. Mark E. Schweitzer :《 Radiology 》执行主编,现任渥太华医院放射科主任和渥太华大学放射学系主任,曾任纽约大学医院放射科关节疾病主任、纽约大学放射学和骨科教授、纽约大学肌肉骨骼放射学主任与 Thomas Jefferson 大学医院放射学主任、放射信息学主任、门诊影像主任、临床实践副主席,发表论文 265 篇,出版著作 65 章节、书籍 2 本,受邀讲座 500 多场。
2327 次阅读|0 个评论
个人快报——博文《情陷泼水结》在《中国科学报》博客版发表
hillside 2012-7-30 16:43
我前几日有感于北京暴雨,写了一篇博文《情陷泼水结》挂在科学网上,蒙《中国科学报》驻《科学网》 张其瑶 编辑留意,希望发表。我当然乐于从命。 其实,这个话题有些沉重。我希望城市暴雨造成的灾害来得越少越好。北京尚且造成如此大的人员伤亡,其它城市未雨绸缪事不宜迟。 看得出,张编辑是位敬业的编辑,我的博文《情陷泼水结》在科学网并未受到关注,推荐者只有1人。然而她依然进入了张编辑的法眼,在此一并向张编辑表示感谢。 现附上张编辑的两次短信: 张其瑶 6 天前 陈老师您好!我是中国科学报编辑张其瑶,我们开了一个博客版,想刊发一下您的《情陷泼水结——城市排污与城市排水的两难困境》一文,希望得到您的许可。详情您可以在这个网址看到: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 ... =blogid=470336 张其瑶 3 小时前 陈老师好!您的文章已经在本报7月27日刊发, http://news.sciencenet.cn/dz/dznews_photo.aspx?id=15034 ,您可以在这个网址看到电子版,谢谢您的支持!还请您告知通讯地址和邮编,我们会为您寄送样报和稿费。 陈老师好!您的文章已经在本报7月27日刊发, http://news.sciencenet.cn/dz/dznews_photo.aspx?id=15034 ,您可以在这个网址看到电子版,谢谢您的支持! 补注:样报和稿费均已收到。感谢张编辑对蜗居科学网一角、蜘蛛爬网般所发感想的一份偏爱。
个人分类: 似水流年|3332 次阅读|0 个评论
夏日随想(4)——好文章就不愁没刊物发表
热度 18 jxz1963 2012-7-20 21:49
还是前天晚上与中国科学院 C 博士一起吃饭,席间谈到了一些论文的发表, C 博士说:“一些好文章编辑也喜欢,根本不用愁着发表。” 在一起吃饭的科学报 Z 记者也附和着:“好文章编辑一眼都能看出来,从我当主编的八年时间来说,一年也就不到十篇好文章。”随后他又补充道:“啥是好文章,一来有创新的内容,二来写作的文笔漂亮,三来符合编辑的组稿思路。这类文章编辑都会提前安排发表的,以显示期刊的品味,而一些内容泛泛的稿子,编辑往往是能往后推就往后推,从初审到终审,再到让作者修改、录用,都是在‘被动’的情况下处理稿子的。” C 博士接着说:“我去年去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时,老板(导师)亲自驾车去机场接我,为什么呢?咱两年时间在 SCI 上发表好几篇有影响的文章,而其他人则是自己打车去学校。” 他接着说:“现在我们的文章不论是管理方面的,还是地质方面的,编辑都很欢迎。我们的文章不是编出来的,而是实实在在地做实验加思索用心地写出来的,没有不喜欢这类文章的编辑。” C 博士和 Z 记者说的没有错,我几年前在编辑部时,就有北京大学的一位作者写了一篇“维生素 E 提取”方面的文章,当时他把我们刊物的排版规律都研究透了,连我们刊物的书眉标识、每页排多少行字、每行排多少字、文章编号、中图分类号等等都研究的一清二楚,还有我们刊物参考文献的编辑著录格式等等都研究的头头是道,这类文章作为编辑当然是十分喜爱的,这类文章编辑也是十分乐意发表的。 我们没有理由拒绝一篇各方面都很好的文章,我们更相信好文章根本就不用愁着在权威期刊上发表。
个人分类: 编辑感悟|6252 次阅读|39 个评论
老师,您花了多少时间指导学生写SCI?
热度 3 qpzeng 2012-7-15 07:29
对于基础学科而言,我认为完成实验研究和写出科研论文同等重要,做实验是科研“投入”,写论文是科研“产出”。从事基础研究的人,总是不出论文,如何为科学“大厦”添砖加瓦? 老师指导学生,不能光让完成实验了事,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在国内外发表几篇文章是天经地义的事,不可偏废。当然,学生本人也应该就写文章之事虚心向老师请教,而且宜早不宜晚,否则自己要后悔。 通常的情况是,老师不重视,学生没时间。毕业了,学生的论文答辩通过,但写作能力尤其是英文写作能力没有丝毫进步。有的老师负责过头,连学生的毕业论文都是自己包办代写,学生在轻松之余可能就成了“受害者”! 很多学校要求硕士生、博士生毕业必须发表论文,不同学校要求不同,要求低的,一篇中文核心期刊就可以了,要求高的,不仅要发SCI,而且要求影响因子在几点以上。这里不讨论学生毕业是否一定要发论文,但我觉得高校要开动脑筋,想出除了发论文之外的好点子。 必须承认,论文要求很高的学校,老师和学生的压力都很大,恐怕老师为此没少操心,但仍有很多学生毕不了业。这两天听说有位长江学者的十名博士生因论文问题拿不到学位,不知是老师不作为还是学生不努力。 对一些论文要求不高的学校,由于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老师可能没花多少时间指导学生如何写文章,学生随便拼凑一篇在国内“野鸡”杂志发表了事,大量催生了“垃圾论文”,而且这样的毕业生进入社会是“跛脚鸭”,因为他们“能武”但不“能文”。 因此,在论文这个问题上,我认为责任主要在老师,你如果不抽时间指导学生写作,就是没有完全尽责,也就算不上是一位好老师! 推荐阅读: 何海:培养研究生写SCI是导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67350-592223.html ) 李铭:博士毕业的论文要求很有必要(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2979-591773.html )
个人分类: 教研心得|3604 次阅读|7 个评论
科学研究的目的是发表文章吗?
热度 28 wangfangnk 2012-7-3 06:33
科学研究的目的是发表文章吗? 王 芳 记得以前写过一篇博文《做研究与写文章》,大意是讲做研究与写文章并不完全一样。但是写一篇文章的过程总是或多或少地涉及到研究活动,比如逻辑推理或者实证分析。即使是一些不做实证调查或检验的纯粹的观点之争、知识介绍、综述评论,甚至述情散文,都包含着对某一原理、规律、现象、知识领域或感悟的理解、分析、梳理与组织,帮助作者及读者对问题的认识趋于清晰。区别在于逻辑严密性与实证过程规范性的程度高低,好的文章通常具有更有价值的问题、更系统的理论基础、经得起推敲或重复的研究过程以及创新性的发现。 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什么?可能的答案有:1、理论验证或创新;2、方法创新;3、探索并描述问题(尤其对于那些无法直接观察或不为大多数人所知的现象,如复杂的社会现象);4、阐释思想或观点(在不同的时空背景或情境之下对于观点的重新理解和阐发,比如红学、宗教与经典作品研究);5、解释现象(找出因果关系);6、解决现实中存在的社会问题(软科学研究,比如政策研究、咨询研究等);7、求知与学习;8、答疑解惑;9、自我兴趣驱使;10、解决工作、生活中遇到的难题,等等。可以说,科学研究体现了人类对所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未知现象和问题的探索,是一种人类出于自身生存和发展的本能需求。由于个体间的差异和社会分工的发展,于全人类或大多数人有益的科学研究活动交给了一部分在智力、兴趣或其它方面更适合的人来承担,他们就是科学家(包括社会科学家)。当然,那些出于个人兴趣和爱好的研究也从未间断过,每个人在其一生中都会不断地体悟到更多的自然科学知识或独特的人生经验。因此说,科学研究的目的就是大伙都知道的道理:发现问题、解释问题、解决问题。 那么,科学研究与发表文章之间是什么关系呢?上述分类揭示了科学研究的两大目的:一是社会性目的;二是组织或个人目的。前者的研究成果需要公开发表,后者则只需小范围发表或不发表。发表的目的可以总结如下:一是将那些对社会部分或全人类有益的知识共享,使更多的人受益;二是将那些比较高深的、尚未完全确定的知识在科学家共同体中进行小范围的扩散,让更多的科学家来验证和讨论(可见思想争论和科学批评有多重要),使之成熟、完善,然后通俗化地进行传播(科普);三是,不能排除科学家对自己成果甚或天才智力的炫耀。四是,为了完成考核要求、晋升职务、获得名誉地位等等功利的需求。前三种目的都无碍于科学研究的正常进行,但最后一种却常常会改变科学研究的本来面目,脱离科学研究求真的目标,产生种种腐败问题。 “发表还是死亡?”一般来讲,科学研究都有一种本能的发表冲动。这源于人类在科学研究中独自发现异于同类的知识时产生的深刻的孤独感,科学家这种深刻的孤独感使得他们有一种相互交流和得到认同的诉求。即使是个人体验式的研究成果,也同样有发表的欲望。这就可以解释如今这个博客盛行的时代,有那么多的人有发表文章的愿望,分享独一无二的人生体验或心得,说到底是求得回应和认同,本质上是试图站在他人的角度来肯定自身发现的价值。此处我们排除了商业博客、娱乐炒作等行为,那些通过操控大众心理获利的行为,说到底,也是对心理学研究成果的应用。但是,发表的形式却并非只有发表文章一种,发表演说、会议宣读、课堂宣讲、甚至行为艺术,实质上都是发表的形式,最经典的莫过于苏格拉底和孔子,都是“述而不作”的代表。爱因斯坦成名以后,也是四处宣讲。人们愿意付费去参加学术会议或听一场现场的学术报告,是因为不仅消费了其信息内容,还消费了现场气氛、面对面交流获得的隐性知识、快乐情绪以及其它除科学信息内容之外的东西。这是题外话。 再来说说科学研究的方法。既然科学研究的目的丰富多彩,与之相对应的科学研究方法自然也五花八门,尤其在社会科学领域,甚至有些学者专门以研究或创造方法为主业。方法的选择并非越高深难懂越好,而是以适宜为要。每一种方法都有它的适用范围和适用条件,不同类型的研究问题也有适合自己的研究方法。关键是面对研究问题,要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比如当我们希望了解一个学科研究主题的发展变化时,问卷调查和个案研究都不一定是最好的方法,而文献计量却可以成为首选。当然也有学者对世界重要的情报学者(70多位)进行德尔菲法的调查,试图回答“情报学到底是什么”这么一个命题,但调查结果呈现出来的差异程度真是令人大跌眼睛,难以把握其精要,而许多学者运用文献计量方法却取得了令人信服的研究成果。最近收到一位未署名的硕士生的意见,质疑用文献计量这种简单易操作的方法进行研究的学术价值。认真思考之后,我的看法是如果研究问题需要,那么简单的方法也是必要的。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方法是否谁都可以操作,关键在于研究问题的性质和意义。就比如说,我们从直观上感觉电子政务是一个跨学科研究领域,但是真实的情况是什么样子呢?文献计量方法无疑成为首选方法。诚然,目前情报学界运用文献计量的方法对三年或五年或十年学科研究的热点进行分析已经蔚然成风,重复性研究不断涌现,还有愈演愈烈之势。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批评的现象。在运用这一方法之前,首先要考虑一下我们的研究问题是什么?是否有创新意义?如果只是为了练习这种研究方法,那么结果也可以不发表,只作为一种研究训练好了。 最后来说说研究的层次和发表的层次。科学研究是一种创新活动,有重大突破性创新,也有循序渐进的渐进式创新和再运用式的创新(Gene Meieran);既有自主创新也有跟踪模仿;既有引进、消化、吸收,也有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不同的创新成果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推动力和影响是不同的,当这种影响在短期内无法体现出来的时候,或无法直观地量化观测时,人们就依靠简单的标准比如期刊的影响因子加以识别,所以就有了SCI的IF分区。为什么在NATURE和SCIENCE上发表文章那么难,而其它刊物也同时百花齐放?因为价值小并不等于毫无价值。当一个课题组被寄于更高的期望时,它的确应担负起进行高端研究的重任,这是一种压力,也是一种激励和荣誉。由此可见,追求在高层次的刊物上发表文章是科学家的勇气和责任。可以预见,尽管受到种种批评,SCI影响因子还将持续地繁荣下去。当然,创新是有风险的,科学研究常常会面临失败或收效甚微,因此科学家需要有敢于冒险的企业家精神,需要去承受挫折、失败、误解和批评。
个人分类: 研究方法|12581 次阅读|68 个评论
[求教真伪] 戳破皇帝的新衣——为什么大多数发表的结果不具可重
热度 3 zlyang 2012-7-2 13:30
戳破皇帝的 新衣 ——为什么大多数发表的结果不具可重复性 贾高翔博主的《戳破皇帝的新衣——为什么大多数发表的结果不具可重复性》,2012-06-29在《中国科学报》发表: 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2/6/259969.shtm 。他的博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62644-561566.html 。 不懂啊!到底是不是这样: 只有20%~25%的项目中所得出的结论与发表的结果完全一致。而有 2/3 的项目中,他们得出的 结论 与已 发表 的结果 不一致 。网上疯传的消息基本可信。 别的学科呢? 1998年俺曾经发现国际著名的1区SCI论文里的1篇论文的结果难以重复。 戳破皇帝的新衣 ——为什么大多数发表的结果不具可重复性 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2/6/259969.shtm?id=259969 前段时间,有这样一条消息在网上疯传:Science、Nature、Cell、PNAS等这些顶级杂志上生物医学方面的新发现有50%无法重复。这个比例与文献发表杂志影响因子高低没有关系。这不是胡乱猜测的诬蔑,而是由富有研究经验的药物研发机构的专家经过严格反复试验获得的客观数据。 为了验证这条消息的真伪,我特意找到了报道这一消息的原文——发表在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上的Believe it or not: how much can we rely on published data on potential drug targets。 至此,我长出一口气,感觉终于有人有勇气来戳破皇帝的新衣了。该文主要说的是只有20%~25%的项目中所得出的结论与发表的结果完全一致。而有2/3的项目,他们得出的结论与已发表的结果不一致。网上疯传的消息基本可信。 在实验室,常听老板叹息说,这可是发在Nature(或Cell)上的结果呀,为什么我们实验室重复不出来呢?这样的情况不是少数,而是很多。我本人也做过一个课题,说是一种鸡贫血病毒的蛋白可以诱导肿瘤细胞发生凋亡,而对正常细胞没有影响。于是,我们实验室合成了该病毒,并构建了其带有一个Flag标签的重组蛋白。按文献中报道的条件处理肺癌细胞后,虽然可以检测到Flag的表达,却没有检测出其文献中报道的凋亡(该标签不影响蛋白活性)。由于我们实验室主要是做细胞凋亡,当我们重复某学者关于线粒体凋亡途径的一些实验时,也发现很难得出与其报道的相一致的结论。老板说,外出开会跟同行交流时,同行大多也说重复不出那位学者的结论。但是,这种结果谁也不能发,因为与大牛结论不一致。 又想起隔壁实验室老板说的一个事:一个Harvard的老板在Nature上发文称找到了听觉的传递过程中将机械振动转换成电信号的蛋白,此发现是神经生物学领域的重大发现,对于揭示听觉传导的奥秘具有重要意义,可与Linda·B·Buck发现嗅觉奥秘相媲美。然而几年后,这篇文章中的结论被证实是错误的。可是,奇怪的是,该论文已经被引用几百次。真的很好奇,这几百次是怎么被引用的。 老板的一个同学给我们作讲座,讲他在国外5年的科研成果,说是发现肥胖主要是由一个叫Rcan2的基因所调控,而不是瘦素。其实验结果充分,而且,得出结果的过程特别严谨。但是,当他们将此发现投给Nature的时候,悲剧了……可以想象,当今肥胖领域是被那些leptin(瘦素)学派的人控制的,你要推翻他们,让他们没饭碗,他们会首先让你没饭碗。其实,leptin学说本身就有很大的缺陷。leptin突变后,小鼠容易肥胖,可并不是所有的肥胖症患者leptin基因都突变啊!这说明,leptin并不是调节肥胖的关键基因。到目前为止,该老师的文章也没有发表,但我相信,他的这篇文章终会发表,我也相信他的研究结果终会获得应有的recognition(承认)。 为什么会出现实验结果不可重复性呢?某种程度上,既成学霸们把持出版的标准,只发表与自己相同的结果对此现象有很大贡献。另外,实验人员只重视positive result(积极的结果),也是造成实验结果不可重复性的原因。前天,问实验室师姐,你怎么还在做这个实验啊?师姐说,唉,没办法啊,结果一直不好呀……年轻科研人员有毕业的压力或者评职称的压力,急需文章,很有可能无法理性分析文章结果。 总之,长久以来,人们都知道很多research article(研究论文)的结果无法重复,但谁也不敢说。就算说了,也被主流观点给湮没了。现在,很高兴,终于有人戳破了皇帝的新衣。希望此文能够引起科学网对这种现象的讨论,也希望学术界能重视此现象。当然,本人更加呼唤科研环境的改变。 ( http://blog.sciencenet.cn/u/jiagaoxiang )
5645 次阅读|6 个评论
也说说审稿、改稿、退稿
热度 64 等离子体科学 2012-6-20 15:44
看了孙军老师的博文《 刚刚出炉的退稿意见,大家都学学其中的审稿和拒稿学问:) 》,觉得给出的材料不是很清楚。 从后面的退修、复审、再退修的时间看,这篇论文应该是 2011 年 12 月 16 日投稿, 2012 年 1 月 9 日初审意见发给作者,要求 4 周内( 2 月 6 日前)完成修改。实际是 2 月 10 日收到作者的修改稿(晚了 4 天,可能是因为春节假期)。 从这个过程看,一审的两位审稿人在大约三周多的时间完成了审稿意见。考虑正值年底和期末,这个审稿过程还是很快的 —— 国外一般快报( letters )要求 referee 两周给出审稿意见,一般文章常常是超过一个月才见到审稿意见,而且是编辑催了几次。 初审意见口气还是很温和的,而且提出了具体修改意见。一般情况下如果作者按照这些具体修改意见一一进行修改,二审是很容易通过的。二审的意见在表里没有出现。但是二审还是很快的。从 2 月 10 日编辑部收到第一次修改稿到 2 月 27 日收到审稿人的二审意见,只有 17 天。考虑到这期间基本上是学校的寒假期间,二审可以说是相当快了。同样,要求作者 4 周内(到 3 月 26 日)修改再送。这次作者提前 12 天修改好再送编辑部。 So far so good ——审稿人很认真负责,审稿意见至少是及时(如果不是说很快的话)返回编辑部。作者也很认真对待,及时修改,再送。 问题出在三审!耗时三个月(这已经不正常了),到 6 月 18 日,主编直接给出退稿的终审意见(这更不是正常的审稿程序)。 说明对于第三稿,审稿人与作者之间有很尖锐的不同意见,矛盾激化,不得不上交到主编那里仲裁。主编(或者另外请的专门审稿人)至少部分同意了审稿人意见。而矛盾的起因,很可能是二审的时候已经出现。 具体的因果,不看到二审意见和三审意见局外人无法判断。但是以笔者多年与审稿人打交道和自己审稿的经验,觉得有几点看法可以供大家参考: 1. 笔者首先想说的是:审稿人和作者之间的关系是合作,而不是敌对。 任何文章都不会是十全十美。笔者拜读过 Einstein 关于 Brownian 运动的经典文献,觉得其表述在逻辑上不如后来的理论描述那么自然——当然,也可能是我自己理解能力有限。但是至少后来 Langevin 的理论描述更简洁直观、更抓住物理本质是大家公认的。即使十全十美,对同样问题不同的人会偏好不同的物理描述或者不同的逻辑表述。所以审稿人的出发点就是通过审稿意见使得作者的文章能更好地表达其物理内涵(除非开始就觉得文章的内容是重复前人的工作或者物理上是不对的)。 更重要的是,文章一旦发表出来,审稿人就要和作者共同承担责任,却得不到任何 credit!! 就是说,审稿人辛辛苦苦帮助修改,精雕细琢出一篇好文章,赞扬、得奖,都是作者,没有审稿人什么事;而一旦有任何错误,审稿人首先要承担没有很好把关的责任!甚至会影响到审稿人的学术声誉。 看到一些作者对审稿人不满意,或者一些审稿人对作者横挑鼻子竖挑眼。关键都是没有摆正这个心态,没有明白双方其实是合作者。这一点笔者觉得 ApJ 和 PoP 做得比较好。过去(最近换了出版社以后就不清楚了) ApJ 有一个不成文的传统,就是帮助作者把文章改好。所以只要文章在物理上有新意,就尽量帮助作者修改提高。尽管有时候来回几审、甚至换审稿人,最后还是力争把你的观点发表出来。这其实是办学术刊物的宗旨。(现在多数的刊物已经把这个宗旨丢掉了,很可惜。) PoP 也是这样,主编和编辑部会督促审稿人及时公正地把意见告诉作者。而且一旦审稿人和作者在重大问题上意见分歧,也会及时请权威的专家出来做出有说服力的决定。 有一次笔者审一篇文章,觉得对所研究的问题是很重要的贡献。但是总觉得有点意犹未尽,所以建议作者把它做完。可是作者是某国人,固执得很,就是不改。说:我这些工作发一篇文章足够了。另一个审稿人开始提了一些简单的意见,但是被这个作者拒不接受批评的固执惹恼了,二审意见变成 should be rejected 。主编把他们打架的经过发给我,问我怎么看。我说,这些意见都不是原则错误。尽管这个作者没有接纳,但不影响主要结果的正确性和重要性。还是应该让同行都看到这个结果——因为有助于这方面研究工作的发展。主编的回信给我触动很大:他说,主要依据你的意见,我决定发表这篇文章。我们一起来 take the responsibility !这是我第一次感到作为一个审稿人的特殊责任:没有任何 credit ,但是却要为文章可能出的错误承担责任!感到审稿人与作者其实是在同一条船上。 这一点 JGR 做得最好:鼓励审稿人公开自己的名字,由编辑部在文章最后写上:感谢审稿人 XX 和 XX ,以此来敦促审稿人时时牢记自己的责任,牢记自己其实是作者的合作者(而且得不到任何回报)。这才是真正的科学精神。 2. 明白了审稿人和作者的关系,就会了解审稿人的任务其实很简单: 1 )发现文章的价值(包括是否适于在学术刊物上发表); 2 )帮助作者修改文章,使得文章达到适于发表的要求(包括内容和表述形式)。看孙老师博文中的两个初审意见,基本上来说做到了上述两点。他们基本肯定了文章里的结果值得发表,然后提出很详尽的修改意见。笔者觉得,根据以往审稿和投稿的经验,看到这样相当 positive 的初审意见,发表应该不成问题。关键是作者如何看待和回复审稿意见。 3. 对于作者来说,明白了笔者上面说的审稿人的责任,就应该以感谢的心情来看待审稿人意见。特别是国内刊物。 有一位老先生多次感叹:国内评价体系主要靠数文章、看影响因子固然不足取,但是小同行太少,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这也表现在文章的审稿上。笔者收到编辑部的审稿信很多都是已经转了几圈找不到审稿人(多数是表示不熟悉,而熟悉的人又没有时间审)。所以找到一个审稿人愿意审稿,对编辑部来说是松了一大口气。常常是笔者勉强应下来一个审稿任务,编辑高兴地说:太谢谢了!那口气确实是发自内心的。一些作者往往不知道编辑部工作的这些艰辛,觉得审稿周期太长。希望大家在等待心急的时候,也想想这些编辑的难处。 作者最要记住的是:审稿人提意见是他 / 她对工作、对作者负责的表现。笔者有时会看到有的审稿人对作者提两条无关痛痒的意见,然后就放行了。这其实是对作者、对刊物、对同行、对科学都极端不负责任的。 就说对作者。如果文章有错误(不管是低级的还是致命的),作者自己没发现,审稿人又不负责任,就那么发出去了——假如是致命的错误,会大损作者的学术声誉,以后你做的工作别人都要加一个 question mark 了!如果是低级的错误,则可能成为同行间的笑柄。这其实也是这些审稿人对自己不负责——至少主编和编辑们知道,这样的错误是从你这里开绿灯出去的!而且对刊物的声誉也是很大的损失。 所以,笔者的建议: 1 )端正心态,对审稿意见抱一种积极的态度; 2 )除非原则问题,要尊重审稿人的修改意见,尽量按照审稿人提议逐条地改正; 3 )当然,原则问题(物理上对不对)不能迁就,但是即使审稿人错了,也委婉地(至少是陈述式地)回答,不要带任何感情色彩; 4 )即使审稿人带了感情色彩,也要冷静处理——对方也是学问人,而且很可能是大家、权威,会懂得不能输了风度的。笔者和很多原来态度不是很好的 referees 打过交道,只要保持自己的风度和科学态度,对方也就缓和下来——毕竟很多人(主编、其他 referee ,编辑部的工作人员)都在看着,人人心里都是有数的。 有点长,有些细节就不说了。
个人分类: 学海无涯|41248 次阅读|133 个评论
论“作文是发表科研”
热度 7 boxcar 2012-6-3 07:34
“大漠孤魂”吴飞鹏老师昨晚写了篇雄文——“发表论文是做科研吗?”【 1 】,俺觉得写得不错,部分地表达了俺们很多人最论文和科研关系的看法。当然,老吴的看法颇有些偏激,所以再次引发了热捧、热议甚至热战。借着吴老师挖的这个坑,再填点儿自己土,说几句自己对此问题的看法,当然也不免会借着他这篇博文的人气气人的。博文的标题是篡改自原博文的标题(这是俺惯用的伎俩),重点论述一下(学术)作文是发表科研。 开宗明义,俺对发表论文和做科研的关系的基本看法是——作文是发表科研。这里所说的作文,固然主要是指研究者书写学术论文,其实更可以包括我们从小到大的语文作文。对于职业科研人,做科研是其本职工作,无论是探索自然奥秘、发现自然规律的科学研究,还是在已知的科学原理的基础上去研发应用技术,都可算是更广泛意义上的科研(科技研究),都有很多深入、细致的工作需要花很大的气力、精力和很多时间去做。有些时候,历经多年、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设备、耗费 N 多的经费才能取得一个研究结果,如果不是必须保密的研究,研究的结果和结论最终多半会以学术论文的形式向学术界乃至于全社会介绍,写作这篇学术论文的过程就是所谓的“作文”,而“作文”本来的目的,是发表科研结果和结论。 “作文”固然是发表科研,但它能算是科研么?俺的看法是,单纯的作文,即只有纯写作和文字润色的作文不能算是科研,至少不是有技术含量的科研。但在归纳结果、准备写作的过程中梳理研究思路,综合分析各类实验数据之间的关系,总结规律,形成最终结论的过程,应该是科研,甚至是科研的一个重要步骤。这其实也是即使完全相同的实验数据和现象,在不同层次的研究者(例如硕士生、博士生和教授)眼中会体现出的不同价值,经他们的头脑思考之后会给出深浅不一的认知差异的原因所在。“作文”(包括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能敦促研究者们及时总结和分析研究结果,“作文”过程中的思考,以及它在发表的过程经历的同行评议,反过来可以对后续的具体的实验研究或理论推导和计算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有时甚至可以催生出新的研究方向。因此,把“作文”也作为科研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可以是一件好事。当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科研“作文”的价值应当在于其实质科学内容,而不是华丽的文字和图像等外在的表象,作文的亮点和最吸引人的地方应该是其技术方法和原理的创新与发现,而非时髦概念的包装炒作。 “作文”固然可以是科研的一部分,是科研结果的发表过程,也可以反过来促进科研,但绝不可以错误地把“作文”看成科研的终极目标甚至科研的全部。“作文”就像是一栋建筑的漂亮屋顶和外墙,不能没有它,否则远处的人会看不到或看不起,但它又肯定不能脱离主体(科研的实质内容)而孤立地存在。那些为了“作文”而做的“科研”,迟早有一天会 HOLD 不住的。 俺在这篇博文中把撰写神圣的科研论文和“作文”相提并论,估计会有很多业界同行很是不忿或不平。但仔细想想,二者还是具有一定可比性的。中小学生不做成年人意义上的科研,但那些用心去写的作文也是他们长期思考的结果。如果老师定的作文题目碰巧与他们的思考相契合,也是可以借助一篇作文好好发表一下他们的“研究”的。遗憾的是,这样的机会并不多,至少在我读中学的时候很少有些议论文的机会。。。。。。 参考: 【1】 吴飞鹏: 发表论文是做科研吗?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1814do=blogid=577853
个人分类: 科研|4473 次阅读|18 个评论
科研与论文发表:有了快感你再喊?喊后才会来快感?
热度 20 陈安博士 2012-6-3 00:15
   在科研过程中有了比较成型的体会,或者我们叫它科研成果,然后把这个东西按照某种八股写出来,并放在很多同行能看到的期刊、杂志、学报甚至报纸、网站上刊载一下,挺好。    我其实一直在鼓励学生们矢志不移地发表更多论文。    但是,“科研本身与发表论文”是什么关系?我把两个类型做如下总结——    1,有了快感你再喊    很多科学家做科研,为的就是在发现的那一刻产生快感,快感大了可能可以叫做高潮,人的一生中,累积的快感多了,肯定会更有利于产生主观上的幸福感。    在这些真正热爱科研的人心中,发表并不是快感本身,科研中发现的那一刻才是快感本身。我国在论文发表方面已经走在了各国前列,假设这些论文都还有点意义(这当然不可能),那么,大量地发表就是告诉大家“中国体验到了快感,在这里通告大家”。    写论文发表论文其实就是把这种已经有了的快感展示给同行看,让大家从这份快感中也有所启发。在一些实验性学科中,有人还愿意把你的快感复制一下,看看是否也能得到同样的感觉。能复制,且能广泛复制的话,那就可以充分说明你的快感是真实的。但是,俺们觉得,复制快感的人肯定不如发现者本人更快感。    也有那复制不了这份感觉的,甚至多次复制还不得其门而入,这个这个怕就是这种情形了——你讲出来的快感根本就是伪造出来的快感。明明不快感却装作很快感的样子,你干嘛呢你!该打都是小的!    大漠孤魂用了N多的比喻来形容做科研与发表结果之间的差异。老吴本人的发表并不少,可是,作为一个真有兴趣做科研的人,不把“写总结告知大家”这件事当成科研的真谛是无尚正确的,而恰好因为很多人把写总结发表总结当成了做科研的最重要目标,这里特意去矫枉过正一下也是无妨的。    而由于我们国家的科研管理目前处于有史以来最混乱最本末倒置的一个年代,所以,每每大家都在在意的事是这样的——你发表了多少篇多少因子以上的论文,你申请了那几千万准备发表多少几分以上的论文几篇,诸如此类,全把发表当成了交换利益或完成承诺的手段,甚至伪造快感也要拿去发表,会让有识之士闻之无不摇头。    有人觉得俄罗斯的数学家佩德尔曼是科研怪人,其实,在真正热爱科学的人看来,他追求解决庞加莱猜想,结果,努力之后解决了,只把论文发表在一个专业性网站,也不去向专业期刊投稿,而最为让大家诧异的是,他连菲尔兹奖都懒得去领——传说里他不是经济上有点困难嘛,见了钱竟然眼也不开。    其实,他一定是已经得到了最大快感了,而且这足矣。自己体验到了快感,至少是否别人知道并认可这种快感给别人的启发,似乎都不重要了。而我们,则是别人给发完奖,快感按钮才算真正按下,才有可能在别人的注视下获得快感。    对,这就是另外一种情形—— 2,喊后才会来快感    清华某女教授说,你们玩着搞科研我们没意见,可是我们因为科研而通宵达旦,饱尝痛苦,但是我们在万千痛楚之后体会一种发表后的快感,也请你们不要干涉,不要觉得我们不对。    这种情形当然没有不对,你痛苦N长M久的时间,就为了那发表一刻的快感,可以啊!我们甚至可以赞赏这种做法。做科研的过程中为了发现而苦苦寻找,为了创新而绞尽脑汁,并无快感可言,但是,长久的蛰伏只为了一次呐喊,而喊过之后,在引来多个外人一起围观自己的那一刻,突然就来了快感,也算是一种科研的追求。    其实,科研与发表之间还会有其他的表现方式,不过显得更为痛苦些,比这个“ 喊后才会来快感”还不如,比如,当因为科研成果发表而最终得到了某种认可,泪水会哗哗的,让人看后大为叹息——看来做在这个无聊的科研真是太委屈人了。    虽然委屈可是还会做下去,也算得一种坚持,有些科学家在委屈中也能作出很漂亮的成果来,也算得一种追求快感的方式,只是,相比于以科研本身为乐趣的人来说,未免不值了些。    发表与科研!科研与发表!    让那些因为科研而快乐的科学家多起来吧。
个人分类: 事论|7571 次阅读|36 个评论
[用英语写论文之三] SCI文章难发吗?
热度 2 Enago 2012-5-16 11:39
英论阁 Enago 博文目录 在还没有发英文的文章前,总觉得写一篇英文的文章是艰难万分,再加上道听途说,听那些有经验的人说审稿周期多长啦,审稿意见多难回答啊,整个过程多么复杂啊,所以对发英文 SCI 文章总是有一种恐惧感。有一段时间都心里安慰自己,这辈子就发发中文的文章吧,只要研究结果好,中文的照样可以引起别人的关注。再后来,身在国外,不得不用英文写文章,一段时间下来才发现,其实发英文文章不难,完全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 首先,大部分的英文期刊(在英国、美国出版的)都是被 SCI 收录的,这个要比入选 SCI 的中文期刊占所有中文期刊的比例大很多,所以在投稿的时候,基本上是不用考虑所选的英文期刊是不是被 SCI 收录的。只要是经常看的文献所在的期刊,基本上都是的。在国内,有中文核心期刊跟科技核心期刊,中文核心要比科技核心层次上高一点。中文核心有一部分是 SCI 收录的,而科技核心的期刊给收录的非常少。那么换成英文期刊,就成了高影响因子的 SCI 期刊跟低影响因子的 SCI 期刊,只存在期刊水平的差别,不存在 SCI 跟非 SCI 的差别。 SCI 一共收录 3700 多种期刊,所以按照研究领域划分的话,一篇文章可以找到几十个可供投稿的期刊。如果是跨领域的文章,适合投稿的期刊的数量更多。反观中文的期刊,每一个领域一流的期刊的期刊也就是 4-5 个的样子。每期刊登的文章的数量受限,与此同时,国内很多单位都有发文章的要求。在这种科研人员数量众多,一流期刊数量有限的僧多粥少的局面下,文章录用率是大大降低的。因此还不如主动出击,直接投英文的期刊。写英文的文章刚开始的时候是苦了一些,但是换来的将是更宽广的道路。 在审稿周期上,综合上看英文期刊的审稿周期反而是要比中文的短。当然,这里比较的是普通的 SCI 期刊跟国内一二流期刊的比较。国内一些二三流的期刊以收版面费为生。对文章的质量控制不严格,编辑觉得差不多的文章就录用了,文章的修改主要靠作者完成,这样的审稿周期确实很短。但是国内一流期刊的审稿周期都比较长,主要也是因为学术能力强的学者通常都兼带一些行政职务,平时都比较忙,审稿的事情自然是拖得比较久一点。 SCI论文润色 在审稿意见上,国外的审稿意见的确是要更加专业一些,要更难回答一些。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这何尝不是一个提高自己能力的一个好机会。一个一针见血的意见要比那种笼统的审稿意见好多了。而且国外期刊的审稿意见基本上是不会出现同行相轻的恶意评价。 --- 英论阁 Enago 作者的英论写作经验交流 上一篇: 三大文献检索 下一篇: 从写第一篇英文文章说起 博文系列一: 英论写作发表 博文系列二: 用英语写论文 英文论文修改 英论阁 Enago 博文目录
个人分类: 用英语写论文|12957 次阅读|6 个评论
好论文是需要编辑部去“抢”的
热度 2 wya 2012-5-14 11:23
今年年初,某专家在国内中文期刊P的论文发表后,该期刊被抢购一空。 本来有更高影响力的期刊S可以投稿,而且单位奖励标准是P期刊的三倍。但鉴于P期刊主编一直追着不放,且是多年朋友,作者说朋友之间应该相互照顾,一篇好文章能给期刊增加不小的影响力,这是刊物的生命线,于是就投给了P。文章一登出来P刊物就卖光了,连主管领导都知道单位有这么个刊物买不到了。 这不,国内某英文期刊E根据上级指示,希望作者授权,编辑部将安排专人将全文翻译为英文再次发表。 据悉,该刊物一月前就曾给作者发email征求授权,但作者基本不用email,编辑部实在等不及才打电话征求作者同意。 之前俺还曾建议该专家翻译一下投Nature等,让国际同行也能看到,但他一直不太在意这些,说文章发在哪里都一样,该看到、该用到的都能得到。他接完电话调侃说,你看不用我们自己翻译了吧:) 也许这就是专家的自信!对知识和科学的自信! 可见,好东西和真成果不需要自我宣传和吹嘘,市场和同行自会认可。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2700 次阅读|4 个评论
近十年临床医学领域论文发表前20名国家与地区排名:2001-2011年
wanyuehua 2012-4-21 06:14
中国临床医学论文总被引次数排名第 14 位、论文数排名第 9 位、篇均被引次数排名第 80 位 检索汤森路透( Thomson Reuters )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 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 ,简称 ESI ),根据各个国家和地区于 2001 年 1 月 1 日 至 2011 年 12 月 31 日 在 Web of Science 数据库的 SCI 、 SSCI 收录临床医学领域期刊上发表的论文,统计分析出前 20 名国家和地区排名(临床医学领域共有 107 个国家和地区进入全球前 50% )。排名前 20 名的国家和地区在这期间发表的临床医学论文数超过 2.8 万篇,排名参照指标为总被引次数( Citations )、文章数( Papers )和篇均被引次数( Citations Per Paper )。 美国临床医学领域论文的总被引次数 14,428,434 次和论文数 796,257 篇均排名第 1 位,篇均被引次数 18.12 排名第 10 位, 中国临床医学领域论文的总被引次数 629,654 次排名在第 14 位、论文数 79,671 篇排名在第 9 位、篇均被引次数 7.90 排名第 80 位, 中国台湾地区论文的总被引次数 301,013 次排名在第 23 位、论文数 34,758 篇排名在第 18 位、篇均被引次数 8.66 排名第 75 位。 详细情况见表一 2001-2011 年临床医学领域论文按总被引次数排名,表二 2001-2011 年临床医学领域论文按论文总数排名,表三 2001-2011 年临床医学领域论文按篇均被引次数排名。 表 1 2001-2011 年临床医学领域论文按总被引次数排名 Country/Territory Papers Citations Citations Per Paper 1 USA 796,257 14,428,434 18.12 2 ENGLAND 186,405 3,154,206 16.92 3 GERMANY 193,009 2,709,760 14.04 4 JAPAN 173,166 1,917,220 11.07 5 CANADA 105,319 1,874,034 17.79 6 ITALY 118,536 1,826,260 15.41 7 FRANCE 124,450 1,759,095 14.13 8 NETHERLANDS 80,055 1,509,171 18.85 9 AUSTRALIA 76,076 1,161,002 15.26 10 SWEDEN 50,928 934,072 18.34 11 SWITZERLAND 48,284 899,230 18.62 12 SPAIN 64,976 857,504 13.20 13 BELGIUM 37,077 712,064 19.21 14 PEOPLES R CHINA 79,671 629,654 7.90 15 DENMARK 28,228 545,569 19.33 16 SCOTLAND 25,422 480,722 18.91 17 FINLAND 23,134 444,597 19.22 18 AUSTRIA 28,906 441,246 15.26 19 ISRAEL 28,368 376,550 13.27 20 SOUTH KOREA 48,519 376,339 7.76 表 2 2001-2011 年临床医学领域论文按论文总数排名 Country/Territory Papers Citations Citations Per Paper 1 USA 796,257 14,428,434 18.12 2 GERMANY 193,009 2,709,760 14.04 3 ENGLAND 186,405 3,154,206 16.92 4 JAPAN 173,166 1,917,220 11.07 5 FRANCE 124,450 1,759,095 14.13 6 ITALY 118,536 1,826,260 15.41 7 CANADA 105,319 1,874,034 17.79 8 NETHERLANDS 80,055 1,509,171 18.85 9 PEOPLES R CHINA 79,671 629,654 7.90 10 AUSTRALIA 76,076 1,161,002 15.26 11 SPAIN 64,976 857,504 13.20 12 TURKEY 56,832 293,474 5.16 13 SWEDEN 50,928 934,072 18.34 14 SOUTH KOREA 48,519 376,339 7.76 15 SWITZERLAND 48,284 899,230 18.62 16 BRAZIL 44,645 350,779 7.86 17 BELGIUM 37,077 712,064 19.21 18 TAIWAN 34,758 301,013 8.66 19 INDIA 32,890 198,600 6.04 20 AUSTRIA 28,906 441,246 15.26 表 3 2001-2011 年临床医学领域论文按篇均被引次数排名 Country/Territory Papers Citations Citations Per Paper 1 COSTA RICA 529 13,272 25.09 2 ICELAND 1,429 28,630 20.03 3 DENMARK 28,228 545,569 19.33 4 FINLAND 23,134 444,597 19.22 5 BELGIUM 37,077 712,064 19.21 6 SCOTLAND 25,422 480,722 18.91 7 NETHERLANDS 80,055 1,509,171 18.85 8 SWITZERLAND 48,284 899,230 18.62 9 SWEDEN 50,928 934,072 18.34 10 USA 796,257 14,428,434 18.12 11 CANADA 105,319 1,874,034 17.79 12 NORWAY 19,092 337,321 17.67 13 ENGLAND 186,405 3,154,206 16.92 14 GAMBIA 459 7,752 16.89 15 LATVIA 450 7,006 15.57 16 ITALY 118,536 1,826,260 15.41 17 AUSTRIA 28,906 441,246 15.26 18 AUSTRALIA 76,076 1,161,002 15.26 19 MALTA 254 3,824 15.06 20 KENYA 2,009 29,619 14.74
个人分类: 文献计量|3527 次阅读|0 个评论
近十年农业科学领域论文发表前20名国家与地区排名:2001-2011年
wanyuehua 2012-4-4 06:04
中国农业科学论文总被引次数排名第 10 位、论文数排名第 6 位、篇均被引次数排名第 57 位 检索汤森路透( Thomson Reuters )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 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 ,简称 ESI ),根据各个国家和地区于 2001 年 1 月 1 日 至 2011 年 12 月 31 日 在 Web of Science 数据库的 SCI 、 SSCI 收录农业科学领域期刊上发表的论文,统计分析出前 20 名国家和地区排名(农业科学领域共有 98 个国家和地区进入全球前 50% )。排名前 20 名的国家和地区在这期间发表的农业科学论文数超过 3.1 千篇,排名参照指标为总被引次数( Citations )、文章数( Papers )和篇均被引次数( Citations Per Paper )。 美国农业科学领域论文的总被引次数 460,698 次和论文数 46,251 篇排名第 1 位,篇均被引次数 9.96 均排名第 14 位, 中国农业科学领域论文的总被引次数 66,279 次排名在第 10 位、论文数 12,719 篇排名在第 6 位、篇均被引次数 5.21 排名第 57 位, 中国台湾地区论文的总被引次数 24,113 次排名在第 24 位、论文数 2,929 篇排名在第 23 位、篇均被引次数 8.23 排名第 27 位。 详细情况见表一 2001-2011 年农业科学领域论文按总被引次数排名,表二 2001-2011 年农业科学领域论文按论文总数排名,表三 2001-2011 年农业科学领域论文按篇均被引次数排名。 表 1 2001-2011 年 农业科学 领域论文按总被引次数排名 Country/Territory Papers Citations Citations Per Paper 1 USA 46,251 460,698 9.96 2 SPAIN 15,224 131,145 8.61 3 ENGLAND 8,297 95,605 11.52 4 FRANCE 10,064 95,378 9.48 5 GERMANY 12,279 94,966 7.73 6 CANADA 9,134 87,668 9.60 7 ITALY 8,921 79,189 8.88 8 JAPAN 13,214 75,775 5.73 9 AUSTRALIA 8,696 70,704 8.13 10 PEOPLES R CHINA 12,719 66,279 5.21 11 NETHERLANDS 5,034 56,494 11.22 12 INDIA 13,025 47,679 3.66 13 BRAZIL 14,424 45,700 3.17 14 BELGIUM 3,554 38,799 10.92 15 TURKEY 6,165 37,833 6.14 16 DENMARK 3,175 35,959 11.33 17 SOUTH KOREA 6,371 35,279 5.54 18 SWITZERLAND 3,012 28,863 9.58 19 SWEDEN 2,378 26,956 11.34 20 NEW ZEALAND 3,130 26,374 8.43 表 2 2001-2011 年 农业科学 领域论文按论文总数排名 Country/Territory Papers Citations Citations Per Paper 1 USA 46,251 460,698 9.96 2 SPAIN 15,224 131,145 8.61 3 BRAZIL 14,424 45,700 3.17 4 JAPAN 13,214 75,775 5.73 5 INDIA 13,025 47,679 3.66 6 PEOPLES R CHINA 12,719 66,279 5.21 7 GERMANY 12,279 94,966 7.73 8 FRANCE 10,064 95,378 9.48 9 CANADA 9,134 87,668 9.60 10 ITALY 8,921 79,189 8.88 11 AUSTRALIA 8,696 70,704 8.13 12 ENGLAND 8,297 95,605 11.52 13 SOUTH KOREA 6,371 35,279 5.54 14 TURKEY 6,165 37,833 6.14 15 NETHERLANDS 5,034 56,494 11.22 16 BELGIUM 3,554 38,799 10.92 17 MEXICO 3,495 18,739 5.36 18 DENMARK 3,175 35,959 11.33 19 NEW ZEALAND 3,130 26,374 8.43 20 ARGENTINA 3,090 20,488 6.63 表 3 2001-2011 年 农业科学 领域论文按篇均被引次数排名 Country/Territory Papers Citations Citations Per Paper 1 SCOTLAND 1,794 24,007 13.38 2 FINLAND 2,087 25,822 12.37 3 SINGAPORE 323 3,957 12.25 4 NORTH IRELAND 567 6,640 11.71 5 ICELAND 161 1,869 11.61 6 ENGLAND 8,297 95,605 11.52 7 SWEDEN 2,378 26,956 11.34 8 DENMARK 3,175 35,959 11.33 9 WALES 603 6,804 11.28 10 NETHERLANDS 5,034 56,494 11.22 11 ISRAEL 1,210 13,411 11.08 12 BELGIUM 3,554 38,799 10.92 13 NORWAY 1,841 19,561 10.63 14 USA 46,251 460,698 9.96 15 IRELAND 2,513 24,270 9.66 16 CANADA 9,134 87,668 9.60 17 SWITZERLAND 3,012 28,863 9.58 18 YUGOSLAVIA 91 867 9.53 19 ECUADOR 86 816 9.49 20 FRANCE 10,064 95,378 9.48
个人分类: 文献计量|364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个人最新研究: 已被Journal of Informetrics (SSCI)接受
热度 1 kechiun 2012-4-1 22:03
Exploring the Nonlinear Effects of Patent H index, Patent Citations, and Essential Technological Strength on Corporat e Performance by Using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Abstract : This study utilizes the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to explore the nonlinear relationships between patent performance and the corporate performance of the pharmaceutical companies. Patent performance measured from patent H index, patent citations, and essential technological strength (ETS). The result shows that patent H index, patent citations, and ETS has the nonlinear effect on the corporate performance of the pharmaceutical companies. Keywords : Patent citations, H index , e ssential technological strength
7657 次阅读|2 个评论
科研工作者最看重的
热度 13 gaojianguo 2012-2-18 12:48
科研工作者最看重的
对于一个从事科学研究的工作人员而言,没有什么比发表更重要的了。在帮助 Elsevier 做调查问卷的时候,发现 大家决定是否投稿到某一期刊时最看重的是 “ 审稿过程速度 ” ,至于期刊的影响因子则排到了第四,最不重要的是期刊的印刷质量。这些说明了,自己的工作能否迅速被期刊和审稿专家认可是最重要的。这是因为早发表往往具有先发优势,而后发表的一般比较被动。 Q1. Many considerations are important when submitting articles to journals. Please rate the following in terms of their importance to you. 而第十八个问题也比较有意思,有哪些活动占用了科研人员最多的时间?排名第一的竟然是 “ 寻求商业伙伴和资助 ” ,与科网之前的调查结果很是相似。由此可见,大家十分担心出现 “ 巧妇无米之炊 ” 的尴尬, 全世界的科学家都这样 ,不只是中国。 Q18. Which of the following take up too much of your time? (top 3 mentions) 由于这是 Elsevier 发起的对全球科研人员的调查结果,所以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http://apps.surveys.com/j246476/end.asp ?) 。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8737 次阅读|27 个评论
发表文章的若干境界
热度 36 boxcar 2012-1-3 08:31
现如今,在科教界和学术圈“混”,无论是研究生还是教师,文章(主要指学术论文,像俺写的这些博文不算)都格外重要。当下文章虽然不是万能的,但没有文章肯定是万万不能的。因此,发文章成了“王道”,有许多文章、有许多好文章可以很“霸道”。不过必须说,发表文章其实也有很多不同层次和境界,所以我今天就来聊聊发文章的境界。 第一层境界——有没有文章? 这是最低层次的境界,也是许多学生在一开始觉得最难达到的境界。研究生们即使很勤奋,一脑袋扎进实验室里,双手不停地忙活一两年,积累了好几本实验记录和若干 M 甚至 G 的电脑数据,也不一定就能发表出一篇文章出来。因为把这些数据和记录堆在那里,或者简单地罗列出来,即使多到了本人已经被数据和相关文献埋没的程度,都不能自然而然地形成一篇文章。只有跳出这些数据和文献资料的堆垛,悉心加以整理和思考,才可以动手写出一篇文章来。必须说,研究生在写文章的过程中,语言和逻辑方面也经常会让研究生们很困扰,因为大多数人自高考作文以后,“封笔”太久了,重新捡起来还是需要点儿时间;再者说当年在学语文的时候说明文和议论文的写作训练又严重不足,一上手就能写出一篇很漂亮的文章来不是件容易的事儿。 即使能写出来,也不是说一定能够发表,投错了杂志就像投错了胎一样可能让编辑审稿人“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可能会被直接说“不适合在本刊发表”拒稿了事儿。至于哪儿不适合,让自己捉摸去。如果是写成了英文文章,还可能直接打回来让修改英语(有时会“很善意”地给你提供一个专业修改英语的公司的网址)。有些编辑和审稿人还好些,会提出一些中肯的修改意见。对于菜鸟级的新手而言,这种拒稿对信心的打击是很大的,即使工作基础做得很厚实了,下次再投稿时也难免会战战兢兢。总之,写没写稿,投没投稿,拒稿还是允许继续修改,要求修改还是接收,差别是非常大的,不夸张地说,这就是 0 和 1 的区别。 “有没有”这个层次虽然是起步阶段的一小步,确实最关键的一步,达到“有”的境界和径阶,太重要了。 第二层境界——文章有多少? 如果一个研究生有幸命中了一篇文章,或许可以因此放下悬了很久的那颗驿动的心,然后长出一口气了。当然这前提是他或她的这篇文章的接收或者发表,已经达到了学科对毕业生的最低要求了。用句考试术语来描述就是已经“及格”,满足了所谓必要条件。但是,应该没有多少学生会为“六十分万岁”这种及格就好的口号而蛊惑,变得如此容易满足,更多的人(学生、导师和单位的相关领导)会在发表了一篇文章之后又得陇望蜀,希望再继续一鼓作气地发表 N 篇文章出来,所以开始追求数量,把下一个目标定位在多发文章上。既然要的是文章数量,看的又是文章的增量,进行产业化规模的流水线式批量生产自然就成了不二的选择。于是,有神马容易发文章的新领域一露头儿,就会有 N 多的人蜂拥而上,去占地盘儿;一俟看到有神马方法或设备适合发文章,就赶紧采用或者采购,然后争先恐后地迅速制造大量的文章出来。有了许多的文章,在量化评价中会很容易占据上风,神马优秀毕业生呀、优秀学位论文呀、职称呀、奖励呀,就不难手到擒来,所以乐此不疲者自然大有人在。 第三个层境界——文章发在哪儿? 文章有了,相当于从饿着肚子到有饭吃的阶段了。文章也多了,相当于已经可以吃饱肚子了。这时再一味地追求数量,就如饿了 N 天肚子后拼命地往嘴里塞吃的一样只会把胃撑得很大,然后肚子胀得难受,身体的重心失稳。其实如此过份地追求数量,心态更会严重失衡。要想不出现这些问题,肯定需要转换一下思路,寻找下一个追求目标,论吃的就是要吃出品位来,论发文章就需要琢磨下面应该把文章发到哪儿。于是,越来越高“档次”的期刊成了追逐目标,档次的高低也是有量化指标的,先有绝对量化、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三位的影响因子(简称 IF ,撷英是影响银子和影响瘾子),然后又有了“模糊”定义的“分区”。千万别小看这个影响因子,它不但影响银子(奖金),而且可以让人上瘾而成为“影响瘾子”,更重要的是, IF 差个 0.001 ,就可能是天壤之别(统计成果时上线的算数,不上线的不算数)。当政策的指挥棒从发文章指向发 SCI 文章,又要求尽可能地多发文章,再要求发影响因子高的杂志文章之后,追捧影响因子的风潮就一浪高过一浪了。为了追高,很多人早就开始琢磨把自己干得好好的研究方向调整到有利于发高 IF 杂志文章的方向上去了,当然这样的效果还是很显著地,文章很快就有了,但华而不实的工作却越来越多了。 第四个层境界——文章有多少人看?有多少人引? 在前三个层次一一跨越之后,自然就到了更高的这第四个层次了。其实,文章能否发表,主要在于研究工作是否系统地完成并写出来,最终是由作者们、编辑和审稿人几个人共同决定这一篇文章的命运,评判是少数人做出的。文章发多少,或许会有几个不同的杂志参与其中,直接评判仍然是这些杂志的编辑和审稿人。发在更高“档次”的杂志上,评判者还是编辑和审稿人们,只不过“档次高”的杂志,编辑和审稿人的“层次”似乎也更高些而已。文章本身是不是很“上档次”,这些人固然可以凭借经验和专业知识做出判断,但是不是真的很吸引人,是不是真的很受大家的关注,还得看读者的反应。所以,发表出来的文章更高的一个层次是阅读文章的读者的多少,如果是现在这种网络发表可以看点击的多少、下载的多少和转载多少等等,阅读文章的读者在撰写自己的文章时对已发表文章的正面引用,则可以视为一次认可,认可的人越多的文章,直接价值会无疑会更大些。 第五层境界——文章有何贡献和价值?有何创见? 发表一篇文章的短期效果是看几年里的引用情况,“好用的”文章引用肯定会很多,境界已经算比较高了。但这还不够,发表文章更高的境界应该是能够产生长期深远影响和重要学术价值,这样的文章必须是有重要的原始创新和贡献的,其效能绝非短期影响可比。
个人分类: 科研|12253 次阅读|86 个评论
如何应付学术不端?
热度 23 zxj368 2011-12-27 17:50
上周五,有位学者亲自送来一篇稿件,说是自己写的。 先不说文章水平好坏,关键是第一作者不是他,而是某油田的一位专家,因为博士后要出站,急需一篇文章,学者说他只好让出去了,希望我们能够刊登,先开出录用通知也好! 此学者不是别人,既是我们的编委,也是我们主编的关系密切的人,同时和我也是朋友。 怎么办? 文章我粗略地看了,通不过初审这一关! 我很头疼,委婉地告诉他不行,也没有给他开录用证明,没有给他面子,学者当然很生气。 这种事当然发生过不少,但这件最典型,不仅仅是“临时抱佛脚”,而且是替别人写文章,这样的文章,让我怎么刊登? 这位学者可能认为,他与主编关系如此密切,他又是编委、熟人,来了开个证明还不是很平常的事,但让我给挡驾了。他很生气地离开了编辑部。 估计,我这次可能把这位学者彻底得罪了,但我是站在办刊人的立场上办事,没有违背原则与良心。 主编这次很支持我,不像以前那样强求我去办违心的事了,我很感激! 编辑很难,我们无职无权,不就是守着本期刊吗?真的是没有什么了不起。可是,如果我们太“网开一面”了,把期刊办砸了,还会有人关注我们的期刊吗?因此,我们需要坚持原则! 可是,我这样做似乎也不妥,如果这类学术不端的事多了,我不是得罪很多人吗? 当然,身正不怕影子斜,这里面没有个人利益与恩怨,完全是为了期刊的未来不被学术界淘汰而已。 我们无法改变社会风气,但可以坚守一份责任,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别让不正之风在自身燃烧! 同行朋友,您遇到这种情况是如何处理的?您是如何应付学术不端行为?
个人分类: 编辑工作感言|8591 次阅读|40 个评论
发表论文需要“政审”吗?
热度 16 yanjx45 2011-12-25 15:44
《Science 》杂志12月20日报导: “ 两组科学家进行了极具争议的禽流感H5N1病毒的研究,他们很不情愿地同意从他们研究论文的手稿中删去某些细节,因为美国国家生物安全科学顾问委员会( National Science Advisory Board for Biosecurity , NSABB)要求他们这样做。已投送Science和Nature杂志接受审查的尚未发表的论文将进行修改,以尽量减少它们可能被生物恐怖分子滥用的风险。 ” 荷兰 Ron Fouchier小组和美国威斯康星大学Yoshihiro Kawaoka小组分别在实验室研发出人造致命性禽流感病毒H5N1。研究表明,H5N1基因组发生一定的突变能使病毒在雪貂中传播,因此它也可能在人类之间传播,从而可能危害人类。美国NSABB已要求删除这两篇论文的部分研究细节。 这两个科学小组成员都不认可NSABB的决定,但《科学》和《自然》杂志支持NSABB的看法和建议,因此这两个小组被迫同意进行修改。 围绕该项实验和NSABB的决定,在科学界也引发了激烈的争议。 进行该实验的 Fouchier 宣称该病毒为 “ 你可能制造出来的最危险的病毒。 ”   NSABB主席Paul Keim说: “ 我想象不出还有什么比这更加可怕的病原体。我甚至觉得和这种病毒变种比起来,炭疽杆菌都不算什么了。 ” Rutgers大学分子生物学家Richard Ebright认为, “ 不应该进行这样的实验。 ” 《Science》的Martin Enserink认为, “ 该病毒可能改变世界历史。 ” 在大众媒体中也可发现类似的灾难预言: “ 科学家制造出人造H5N1病毒,这是有史以来最危险的病毒!是可能毁灭人类文明的病毒! ”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病毒学家Vincent Racaniello则认为,“Fouchier的H5N1禽流感病毒能在雪貂之间传播,并不意味着该病毒将同样能在人与人之间传播。而且不可能通过实验来回答这个问题。”“ 2009年的大流行H1N1病毒在一些雪貂研究中可造成严重感染,但在人类却相对温和。H5N1禽流感病毒在雪貂中传代将会削弱其对人类的毒性,这种可能性却被人们忽略了。”“实验室改造的病毒极不可能在人类引起可广泛传播的疾病。自然更善于生产杀人的病毒――而认为人类可以重复在自然界发生的巨大多样性和选择压力,是人类科学的最典型的傲慢与偏见。”   Racaniello对NSABB作了措辞激烈的批评,他将NSABB正式宣布上述建议的12月20日称为“科学上晦暗的一天”。他说,“ NSABB的决定将制造一个对未来的实验结果进行审查的恶劣先例,而实验结果的广泛传播本来可造福而不是伤害人类。” 按NSABB的观点,实验细节只能提供给有正当(合法)理由对它们感兴趣的流感病毒学家。Racaniello置疑:谁决定什么是合法兴趣?“如果另一位科学家并不研究流感病毒,有关于某个实验的想法,希望了解这些细节,结果该怎么办?因为他们不是正牌的流感病毒学家,他们会被拒绝吗?科学往往以不同寻常的方式取得进展,其表现之一就是,棘手的问题往往是由来自不同研究领域的个人解决的”。 适应雪貂的H5N1病毒的序列资料会被生物恐怖分子利用吗?Racaniello认为,这似乎不大可能:目前并不知道该病毒对人类是否致病,是否能在人群中传播。生物恐怖分子不会愿意进行一项人体实验,他们想要的是直接发动恐怖袭击。1918年的流感病毒其实是“目前已知的最有效的生物恐怖武器”,其序列在2005年就公开发表了,当时为什么没有人出来阻止呢?生物恐怖分子其实用不着使用实验室改造的H5N1禽流感病毒。   与生物恐怖主义的斗争是长期艰巨的任务,但对目前报导的可在雪貂中传播的人造H5N1禽流感病毒实在没必要大惊小怪。美国NSABB对待这两篇相关论文的过激反应,是否意味着以后发表科研论文都需要经过可能是不合理且粗暴的 “ 政审 ” 程序呢? (补充) 原则上,对可能被恐怖分子利用的科研进行适当的管理和控制是必要的,但具体到对人造禽流感病毒的危险性评估上,目前似乎带有太大的随意性。 目前这方面存在法律的空白,需要尽快进行相关立法。不能以某些部门的不一定公允的意见代替法律。
个人分类: 流感防治|12404 次阅读|25 个评论
[转载]提高文章命中率的秘诀
xiangfasong 2011-11-6 21:40
在网上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况,有的研究生说自己的文章从高到低投了四次才中,还有的人投了七、八次才中的呢。要我说来,这全是胡搞。我以前的博士生导师发表30多篇Nature Materials、PNAS、JACS、Angewandte Chemie,投文章命中率95%。我以前的硕士生导师投文章命中率90%以上。我自己发了40多篇文章,命中率也有90%以上。没有命中的几次中,除了一次是我决策失误以外,其它都是别人的决策,我事先知道不行却阻挡不住别人。那么,提高命中率有什么秘诀呢? 首先,打铁还需 自身硬 。也就是说,要把科研工作做好,把文章写好。有经验的导师和科研工作者就是知道 “怎样才完整”了 ,而学术水平不行的人眼睛里看到的就是“有数据了”、“成了”,实验还没有怎么开展就默认“数据差不多了”,“下周就可以交出来了吧”,这岂不是违背科研基本规律? 当学会用审稿人(甚至杂志编辑)的眼光来挑剔自己的文章时,学术水平就提高了。 其次,选择好 “对路子”、“对胃口” 的杂志非常重要,好文章投错了杂志一样会被退稿。在2002年一次学术会议上,一个报告者报告了他的工作,结尾时候说:“这个工作当初投Catalysis Letters被退稿,而转投Science反而中了。”杂志的“范围”和“喜好”当然有差别, 实验工作的风格(style) 也有区别,有的以研究机理为主,有的报告了表观现象,投错了杂志当然不会中,这不仅仅是杂志引用因子高低所引起的。 比如说:为什么有的文章应该投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C而不是Journal of Catalysis?哪些文章应该投Applied Catalysis A而不是Journal of Molecular Catalysis A或者Journal of Catalysis?Catalysis Letters和Journal of Catalysis的研究简报有什么区别?Applied Catalysis A和Applied Catalysis B有什么区别? 我再举一个例子:现在很多大学都有BBS。为什么同样一篇文章,发表在文学版能被mark,而发在学术版就无人问津?为什么同样一篇文章,发表在新闻版能引起轰动,回帖无数,而发在出国版却马上被删掉?这就是区别! 为了了解杂志的范围和喜好,就是需要在 平时花时间浏览杂志的文献 ,认真体会。不是叫你故意迎合杂志的风格来改变自己的科研风格,而是根据自己科研风格、文章的风格来选取合适的杂志。 自己做了该杂志审稿人、编辑后,就有种“熟门熟路”的感觉,知道这个杂志就是发这样的文章,如果是什么类型的文章投过来,其他审稿人会怎么说。 当然有人也许会说,“你不试试看,怎么知道中不中?”我的回答是:学术水平高的导师不试就能预测出中或者不中了,我以前的博导Francisco Zaera发表250篇文章,命中率95%就是明证。 那么有的人也许会问:“投错了杂志,投不中有什么坏处吗?”我的回答是:当然有坏处。 老是这样的话,编辑和审稿人都知道你老是来胡搞。 更何况有些人在稿子被退稿后,“失魂落魄”地把稿子改投低档次杂志了,但是如果本来能端正思想, 第一次投稿也能中合适的中档次杂志 。 再次,当文章被某一杂志退稿时,不要总是抱怨审稿人对中国人的歧视、不公,而要首先找找自己的原因!如果真的是不公的话,怎么在高声抱怨的同时,心虚不敢去抗辩?在找到原因后, 把批评意见当作是提高自己稿件水平的一个契机,补充新的实验,并精心修改文章以后再投它刊,而不是改也没改,当天另投他刊。 如果没有修改的话,审稿人说的问题还是存在。如果改投它刊被接收了,那么错误还在那里; 如果退稿,很可能还是由于这些问题引起的,因此态度非常重要。 最后,说到所谓"credit"(信誉)的问题:如果你在投稿前总是把好关, 投送在科研方面和写作方面都优秀的稿件,并且投送的稿件总是得到审稿人的好评 ,文章发表后能够被新闻报道,能够被广泛引用,短期内的引用次数远超过杂志的引用因子,那么这也是credit,属于“信得过产品”。
个人分类: 博文转载|2245 次阅读|0 个评论
发表或发臭:论文投稿和文献分析的好帮手
热度 1 mliang 2011-10-28 12:13
发表或发臭:论文投稿和文献分析的好帮手
昨天因为博士论文评审而找到了学院以前传阅的一份《论文质量清单》( Journal Quality List , JQL ),是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管理学系的 Anne-Wil Harzing 教授编纂的。以前只是为了能够从中找到并定位自己可以投稿的期刊,期望可以通过它获悉期刊的投稿方向和难度。今天上网检索了它的最新版 ,发现她不仅编纂了 JQL ,而且还有其他很多有意思而有帮助的好东西,让人目不暇接。饕餮之余,也简单整理了一些资料,以飨读者。 虽然被喻为“象牙塔”,但其实学术界挺残酷的,“发表或发臭”( Publish or Perish , PoP ),或者说“出版或出局”,“要么发表成果,要么淘汰出局”。参与学术竞争的都是顶尖的学者,而优中选优显然让学术竞争更为惨烈。 2007 年 Harzing 教授发布了 PoP 软件, 2011 年则出版了教材《发表或发臭:高效而负责的引用分析导论》。 Pop 软件 该软件主要基于 Google Scholar 进行引用分析,非常便捷,界面也很友好,特别“傻瓜”,因此容易上手。不仅研究人员可以进行研究前沿分析,而科研管理人员可以据此进行类似的数据分析及管理辅助。比起 ISI 的知识网,它的开源、免费、开放、迅捷和实时等特点显然有助于其更快速的传播和更广泛的应用。该软件提供 Hirsch's h-index 、 Egghe's g-index 等多达 10 种引用评估指标,可以用于学者个人、期刊等的引用评估。 她认为与 ISI 相比,谷歌学术虽然可能存在信息人冗余和不准确等问题,但其优势也非常明显。对于社会科学、人文和艺术、工程学等领域,谷歌学术的引用涵盖范围更为广泛,涉及书、会议论文集及范围更广的期刊。而自然和健康科学则最好在 ISI 进行检索和分析,谷歌学术的涵盖不够,其分析结果可能偏低于 ISI 。因此谷歌学术及 PoP 适合的学科领域是:商业、管理、金融和经济学;工程、计算机科学和数学;社会科学、艺术和人文。 我下载了该软件的最新版本 3.3 ,最多两分钟,它就可以很快地检索相关信息并统计多种指数,用于文献引用分析。 PoP书影 JQL 期刊质量清单 该期刊质量评估主要着眼于经济学、金融学、会计学、管理学和营销学等商学领域。我下载了它的第 42 版,是 10 月 16 日刚刚完成并发布的。 2000 年 7 月 17 日发布了第一版,以后几乎每隔半年就会更新一次,增补新的期刊评估和排名信息。它的好处在于客观、综合,即将其他来源的期刊评估和排名信息汇总并分门别类加以整理,根据期刊名称、学科领域和 ISSN 进行排序,有助于研究人员和科研管理人员快速查找、多维比较和分类使用。多达 20 个来源的期刊质量评估为其提供了进一步评估的基础,将《金融时报》、顶尖大学及其商学院和一些文献计量分析结果的评估依据和结果加以有效利用,形成了可供人们综合使用的清单。难怪我所在的商学院也采用此清单。 只是 Harzing 教授没有想到的是,虽然她在 JQL 的介绍中开宗明义地指出它只是为了研究人员定位期刊投稿方向而设计的,而不应该将其机械地用于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和职称评定,因为这非常令人担忧,但远隔大洋的中国人却依然义无反顾地投入到热火朝天的此类运动中。她也指出其软件应该“善用”,但我们显然是“善 用”而非“善用”。也许当她听闻这种消息后,或许会嫣然一笑吧? 其他资源 除了上述两个强大武器, Harzing 教授还分享了许多有关研究开展、论文撰写、期刊投稿等方面的有用资源,绝大多数都是免费、开放的。虽然主要针对商学和社会科学领域,但仍然有助于人们认识科学的真谛并享受其中的乐趣。 Harzing 教授的个人网页链接: http://www.harzing.com/popbook_pbk.htm 。 PoP软件
个人分类: 杂锦|4005 次阅读|1 个评论
准备发表“一个全新的海底扩张学说”
wt6543 2011-9-21 07:15
发表全新的海底扩张学说能够解释现有存海底扩张学说所解释的各种地质现象,同时也解决了现有存海底扩张学说所不能自圆其说的软肋. (得抓点紧了,一个个大地震在不断地向我们逼近,对此,我们再也不能表现得无能为力了)
个人分类: 原创论文|384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英文论文写作——如何撰写英文论文摘要
热度 1 FrankZhao 2011-8-29 08:25
博主注 : 艾思特科学编修 是台湾一家专门从事为科研人员编修发表论文的机构。 研究生 2.0 是一位在美国读博士的台湾人创建的博客,上面有些资源对于从事科研工作的人有一定的助益。地址已被天朝的防火墙挡在门外,我会不时的挑选一些有用的文章转载到本博客。 本文的地址为 http://goo.gl/GXdWA ,掌握翻墙技术的朋友可以直接到原博客进行查阅,也可以在 Google Reader 中定阅此人的博客。 这篇文章是 艾思特科学编修 提供给研究生 2.0 读者的信息,主要是关于如何撰写英文论文摘要。 这篇文章用较为幽默的语气,示范如何将一篇摘要从不专业改成专业口吻,并提供英文投稿信的范例 。 如何撰写论文摘要? 摘要无疑是论文中最关键的部分。如一篇摘要无法在开头的三百字内让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话,获得发表的机率可能会大大的降低。 在本期写作电子报中,艾思特科学编修将提供一摘要例子,与各位读者一同探讨如何撰写摘要,以下为摘要之基本结构,摘要应包含以下五个部分: · 研究动机 为何要研究此题目? · 研究问题 研究的主题为何? · 研究方法 使用什么研究方法? · 研究成果 发现了什么结果? · 讨论 意涵与应用 现在,就让我们来看一个摘要的例子。 虽然此摘要里的术语看来像是典型的学术论文上会出现的字眼,但题目本身应适用于所有领域的读者。 我们挑选了一个每个人都相当熟悉的题目,那就是「 如何挑选一部适合与老婆 / 女朋友观看的电影 ? 」 ( 相信多数人都曾有类似的问题与经验 ) , 虽然本摘要里使用了许多统计上的专有名词,但内容本身应相当浅显易懂,盼各位读者能藉由此诙谐的摘要了解摘要各区块应包含之内容, enjoy it! ( 笔者案: 这篇带着 美式 / 西方式幽默 ,请抱着轻松阅读的心情来观赏,相信印象会更加深刻 ) 范例 The Role of Movie Selection in Domestic Disputes · Motivation In recent weeks, considerable effort has been dedicated to the advancement of my career. Long hours and tight deadlines have left me exhausted both physically and mentally. In addition, my spouse has begun complaining that we seldom spend time together and almost never go out. 近几个星期以来,为了升迁等事务,我付出相当多的精力, 长时间的工作与迫在眉睫的工作日程让我心力交瘁和疲于奔命。 而我的配偶近日来也不停地抱怨相处时间锐减以及我们已经鲜少一同外出。 · Problem It was decided that an evening spent in a movie theatre would help to overcome the exhaustion and malaise we were suffering. Unfortunately, the selection of a movie proved problematic, due to the difficulties associated with satisfying both partners. 经协商后,我们决定选定一个晚上去电影院看一部好的电影,以期能纾解近日来的压力与不快。 很不幸的是,挑选适合两个人观看的电影这项任务被证实是相当艰巨的。 · Method Researchers conducted a thorough examination of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to compile a list of candidate entertainment. Entries were categorized according to genre and a panel of movie critics was consulted as to the relative merits of each film. A survey was then conducted in which each interested party was requested to list their movie preferences using a 5-point Likert scale, ranging from 1 = “Have been dying to see this” to 5 = “Would rather eat ground glass”. To verify th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scale,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was employed for parameter estimation. 本研究针对一系列相关电影文献进行搜集与分析,最后得出最有可能的电影清单。 并更进一步依电影类型来分类及咨询影评人对于每部电影之评价。本研究采取李克特五点量表,请受测者依其偏好替每部电影评分,评比等级分为:五分为「我迫不及待想看这部电影」至一分 「再怎么样我都不愿意看这部电影」此区间。 为了验证量表之效度与信度,我们藉由验证型因素分析来估计参数。 · Results The Cox proportional hazard regression model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probability of my surviving the evening, after adjusting for confounding factors, including a refusal on the part my better half to view any movie in the genre of “Action” and the enduring popularity of the parameter “George Clooney”. 在参考干扰因子并做出调整后,本研究应用 Cox 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来评估我可以活过今晚的可能性。干扰因子包含我的配偶对于任何动作类电影的排斥以及参数「乔治克隆尼」之历久不衰性。 · Discussion In summary, this study discovered that personal preferences related to movie choice are far outweighed by the need to maintain domestic harmony. 本研究发现维持家庭和平之必要性远超过于个人对电影之偏好。 主观 vs. 客观 以上摘要显然太着重于第一人称 ,如您在撰写摘要时, 应尽量地保持客观,勿提及自身个人, 以下精简浓缩过后的摘要,则以客观的口吻来叙述,包含动机与问题、方法及成果与讨论: · Motivation and Problem Long hours and tight deadlines render many researchers physically and mentally exhausted and spouses are often neglected, leading to domestic instability. Unfortunately, conflict may arise when attempting to resolve these issues through shared entertainment. · Method This study conducted a thorough investigation of available celluloid entertainment possibilities as well as a self administered questionnaire, to identify the diversion best suited to overcoming spousal frustration. · Results and Discussion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genre, stars, and the reputation of directors are subordinate to the desires of the spouse. Action movies were identified as poison to a relationship, and romantic comedies (particularly those featuring George Clooney) were found to be the best alternative among the available choices. 您可 按此 观 看文末的 PDF 檔 , 包含摘要之中英对照以及投稿信 (cover letter) 的范例 ,如您欲投稿期刊时,即可使用本投稿信模板再加以修改。 摘要通常都是出现在论文的第一页 , 但当期刊要求附上投稿信时,作者们就必须提供信息密度更高的内容,撰写成为投稿信 。 PDF 的范例 展示精简后的摘要如何变身成一封投稿信。我们确保以下投稿信范例中的语气为礼貌及专业的语气,作者们可放心套用。 作者们只需要把此范例复制到 Word 里,把「有色字体」部分的文字替换成您的 paper 之相关信息即可。 盼您能从此次的摘要中有所裨益, 如您有任何相关的疑问或建议,可寄信至 service@acceptediting 与我们联系, 欢迎所有读者们对于本文提出心得或想法一同讨论 ! 艾思特科学编修-如何撰写英文摘要的范例-Newsletter-Volume-3.pdf
个人分类: 心理学研究方法|2744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ZZ] 《农业工程学报》副主编王应宽博士来校讲座
wangyk 2011-7-24 21:27
[转载][ZZ] 《农业工程学报》副主编王应宽博士来校讲座
王应宽 转载 2011-07-24 《农业工程学报》副主编王应宽博士来校讲座 发布单位:东北林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发布时间:2011-6-20) 转载网址: http://www.nefu.edu.cn/xshd/huodong.asp?newsid=12522 为了进一步提高青年教师以及研究生的科技论文写作能力,机电工程学院于 2011 年 6 月 16 日下午,特邀《农业工程学报》副主编王应宽博士,来校作了题为《如何撰写与发表高质量科技论文》的报告,报告由科研副院长郭艳玲主持。 报告中,王应宽博士结合自己多年来的科研和编审经历,从科技论文写作前的准备(包括写什么、如何写、如何选择期刊、谁是作者等)、论文的结构与撰写(包括总体要求、基本内容和注意事项)、论文投稿与发表的技巧与策略和论文抄袭、剽窃现象以及如何规避四个方面,对如何撰写与发表高质量科技论文作了详细的阐述。王博士的报告逻辑严谨,条理清楚,信息丰富,风趣幽默,使听众受益匪浅。王博士还公开了他的博客,希望通过多种方式更好地与广大老师和同学们交流。报告会为青年教师和同学们提供了很好的指导,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科学研究中大家一定能够撰写出优秀的科技论文。 王应宽,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编辑出版学专业博士,于 1998 年开始从事编辑出版工作, 2003 年起担任《农业工程学报》副主编, 2008 年创办国际英文刊《 Intenational Jounal of Agicultu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ing (IJABE)》 并担任执行主编。目前,担任 CIGR Journal 主编, IJABE/IAEJ 执行主编,《农业工程学报》副主编。(潘启明) 王应宽主编应邀到东北林业大学作报告 王应宽博士报告会现场-东北林业大学
个人分类: 学术交流|4160 次阅读|0 个评论
再发表的处理原则
热度 8 zhaodl 2011-7-15 10:06
关于再发表的处理原则//赵大良 所谓再发表是指研究成果以某种形式发表以后在内容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再次发表的行为。 按着传统出版理念判断:一种说法是,看是否在正式出版物上发表,没有书号的会议论文集、内部刊物和学位论文不属于正式发表,所以可以再次在正式出版物上发表;另一种说法是,看是否经过“同行评议”之后在公开刊物上发表,看似比前一种情况更加严格,实际更宽泛,将正式出版物限定在规范的学术出版物,没有同行评议的成果不仅仅限于非正式刊物,就是正式刊物也并非严格审稿;第三种说法是,不同语言的发表没有版权问题,根据期刊的影响范围和论文的研究水平来判断,看刊物的影响是否与原发表语种有重合,刊物的读者是否很难获取原语种论文信息。 这些基于传统出版概念的判断原则,在数字化出版和网络传播日益广泛的情况下已经发生了变化,“发表的形式”已经变得十分丰富。传统的无书号论文集、内部刊物、学位论文以及网上在线出版和博客论坛等非传统出版形式的出现,显然使传统的再发表的定义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为此,我认为:再出版是指以各种形式公开发布以后再次以另外的形式发布的行为均为再次发表。判断的原则应该主要以读者是否能够方便(包括购买、索取和共享等)获取为条件。在数字化出版、网络化传播的条件下购买、获取和共享已经变得十分容易。甚至发布有索引信息公开提供点对点服务的非保密信息,都属于可方便地公开获取的范围。这里,从现在参考文献引用的范围的扩大来看,也说明资料获取途径的广泛性和方便性。 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是已经形成过“文字资料并可以公开获取的成果” 均属于已经发布,并认定为传统的“已发表”是否合适?下面我谈一点个人的看法:【版权所有 : 赵大良 / 转摘请注明】 ( 1 )撇开期刊的出版行为——重复发表,仅仅从作者和读者的角度来看,可公开获取的学术信息就应该视为公开发表。这里的发表不是传统的发表,而是网络发布,包括全文网上公布和摘要网上公布网上(网下)传递的形式。 ( 2 )从信息的优先权的角度来讲,不管是什么载体都能实现发布,刊号只是社会管理的手段之一,更何况网络传播也是具有传播功能的媒介,甚至比正式的传统媒体的影响还要大,原来“公开”的概念已经不适宜了。 ( 3 )从期刊的出版的角度看,网上已经存在读者的引用自然就会分散,在多数文章的被引频次较少的情况下,一两次的有效引用也是十分珍贵的。 ( 4 )在传统出版情况下,对重复发表一直是以科学共同体共同拥有的“出版资源”紧缺为理由,而网络环境下的出版资源似乎是无限的,即使是这样也伤害了科学共同体的利益:大量的重复信息必然浪费科学研究人员的宝贵精力。 因此我认为:无论否存在侵权和学术不端(张小强撰文论述了相关的法律问题,已经投稿《编辑学报》),在稿件录用时能够不重复发表的尽量不要重复发表,同等情况下优先发表原创性的首次文献,即使是要发表也要比原文献有较大的改进和补充。
个人分类: 出版视点|6444 次阅读|19 个评论
分享 How to get your article published
zhiwei 2011-5-24 22:40
这样的资料到是很多了,不过我觉得今天听的这个报告还行。 how to get your paper published.pdf
4502 次阅读|0 个评论
近十年药理学与毒理学领域论文发表前20名国家与地区排名
wanyuehua 2011-5-16 05:41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论文总被引次数排名第 8 位、论文数排名第 3 位、篇均被引次数 6.54 未进前 20 名(第 74 位) 检索汤森路透 ( Thomson Reuters )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 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 ,简称 ESI ),根据各个国家和地区于 2000 年 1 月 1 日 至 2010 年 12 月 31 日 在 Web of Science 数据库的 SCI 、 SSCI 收录 药理学与毒理学 领域期刊上发表的论文, 统计分析出前 20 名国家和地区排名(共有 89 个国家和地区参与排名)。每个参与排名的国家和地区在这期间发表的药理学与毒理学论文数超过 1.6 千篇,排名参照指标为总被引次数( Citations )、文章数( Papers )和篇均被引次数( Citations Per Paper )。 美国药理学与毒理学领域论文的总被引次数 796,410 次和论文数 50,468 篇均排名第 1 位、篇均被引次数 15.78 排名在第 4 位,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领域论文的总被引次数 80,318 次排名在第 8 位、论文数 12,276 篇排名在第 3 位、篇均被引次数 6.54 未进前 20 名(第 74 位), 中国台湾地区论文的总被引次数 28,746 次排名在第 19 位、论文数 3,258 篇排名在第 15 位、篇均被引次数 8.82 未进前 20 名(第 42 位) 。 详细情况见表一 2000-2010 年药理学与毒理学领域论文按总被引次数排名,表二 2000-2010 年药理学与毒理学领域论文按论文总数排名,表三 2000-2010 年药理学与毒理学领域论文按篇均被引次数排名。 表 1 2000-2010 年药理学与毒理学领域论文按总被引次数排名 Country/Territory Papers Citations Citations Per Paper 1 USA 50,468 796,410 15.78 2 JAPAN 19,359 183,868 9.50 3 ENGLAND 10,760 173,478 16.12 4 GERMANY 11,754 153,689 13.08 5 ITALY 8,838 104,049 11.77 6 FRANCE 7,406 100,352 13.55 7 CANADA 6,080 88,626 14.58 8 PEOPLES R CHINA 12,276 80,318 6.54 9 SOUTH KOREA 7,473 58,896 7.88 10 NETHERLANDS 3,874 56,691 14.63 11 INDIA 7,971 55,944 7.02 12 SPAIN 5,051 52,674 10.43 13 SWITZERLAND 2,975 50,811 17.08 14 AUSTRALIA 3,829 49,334 12.88 15 SWEDEN 3,074 47,542 15.47 16 BELGIUM 2,550 35,435 13.90 17 BRAZIL 4,951 34,094 6.89 18 SCOTLAND 1,488 30,697 20.63 19 TAIWAN 3,258 28,746 8.82 20 DENMARK 1,645 21,324 12.96 表 2 2000-2010 年 药理学与毒理学 领域论文按论文总数排名 Country/Territory Papers Citations Citations Per Paper 1 USA 50,468 796,410 15.78 2 JAPAN 19,359 183,868 9.50 3 PEOPLES R CHINA 12,276 80,318 6.54 4 GERMANY 11,754 153,689 13.08 5 ENGLAND 10,760 173,478 16.12 6 ITALY 8,838 104,049 11.77 7 INDIA 7,971 55,944 7.02 8 SOUTH KOREA 7,473 58,896 7.88 9 FRANCE 7,406 100,352 13.55 10 CANADA 6,080 88,626 14.58 11 SPAIN 5,051 52,674 10.43 12 BRAZIL 4,951 34,094 6.89 13 NETHERLANDS 3,874 56,691 14.63 14 AUSTRALIA 3,829 49,334 12.88 15 TAIWAN 3,258 28,746 8.82 16 SWEDEN 3,074 47,542 15.47 17 SWITZERLAND 2,975 50,811 17.08 18 POLAND 2,707 20,180 7.45 19 BELGIUM 2,550 35,435 13.90 20 TURKEY 2,370 19,547 8.25 表 3 2000-2010 年 药理学与毒理学 领域论文按篇均被引次数排名 Country/Territory Papers Citations Citations Per Paper 1 SCOTLAND 1,488 30,697 20.63 2 SWITZERLAND 2,975 50,811 17.08 3 ENGLAND 10,760 173,478 16.12 4 USA 50,468 796,410 15.78 5 SWEDEN 3,074 47,542 15.47 6 SINGAPORE 844 12,925 15.31 7 NETHERLANDS 3,874 56,691 14.63 8 ICELAND 104 1,519 14.61 9 CANADA 6,080 88,626 14.58 10 WALES 439 6,288 14.32 11 ISRAEL 1,152 16,454 14.28 12 COSTA RICA 97 1,359 14.01 13 BELGIUM 2,550 35,435 13.90 14 FRANCE 7,406 100,352 13.55 15 NORWAY 847 11,084 13.09 16 GERMANY 11,754 153,689 13.08 17 DENMARK 1,645 21,324 12.96 18 AUSTRALIA 3,829 49,334 12.88 19 FINLAND 1,466 18,493 12.61 20 AUSTRIA 1,486 18,510 12.46
个人分类: 文献计量|3054 次阅读|0 个评论
负面或失败的研究结果有发表价值吗?—专发表负面数据的OA期刊
热度 16 wangyk 2011-5-11 10:08
王 应 宽 Wang Yingkuan 2011-05-11 Beijing, China 负面或失败的研究结果有发表价值吗? ——专门发表负面数据的 OA 期刊创刊 众所周知,我们做科学研究时很多的努力往往不能如愿获得所预期的结果或想要的数据。通常我们可以在非正式的学术会议和交流中分享无数试验或测试的结果,但不会考虑正式发表这些数据。结果导致大量信息不能进入更广泛的公众的视野,不仅仅造成后来者的不幸,而且无法避免他人重复类似的研究得出类似的负面结果,避免同一学科领域的后来者重蹈覆辙,枉走弯路,也不能有效避免造成人财物等资源浪费。但相反,如果这些负面的结果发表出来,后来者知道了前人研究的负面结果,就会少走弯路,避免时间和资金的浪费,也会避免获得负面研究结果所产生的挫折。从这个意义上讲,发表负面的研究结果也是很有价值的。 2010 年就有一本专门发表负面研究结果的期刊创刊。该刊名为 The All Results Journals: Biology ( ISSN:2172-4784 )主编是 David Alcantara 博士,网址为 http://arjournals.com/ojs/index.php?journal=Biolpage=index )。该刊的目的是编辑和发表产生了负面研究结果的试验或不同于预期的结果,抑或以前从未考虑过要发表的数据结果。该刊认为,发表负面的研究结果和科学家对负面结果的诠释同样重要,并通过这种方式提供一种解决因为太过于强调肯定结果而导致出版偏见问题的途径。 该刊是一本同行评审的期刊,主要刊登生物学领域此前从未发表过的灰色文献,即致力于发表生物学领域(包括纯理论的和应用的)超出预期的负面结果和此前从未考虑发表的负面成果的论文。该刊是一本开放存取的期刊,采用完全意义上的开放存取( TOTAL Open Access )——免费发表和免费阅读。并且已经被国际知名的科学数据库收录,包括 Web of Knowledge, Scirus, Pubmed 等,这些将有助于扩大所刊载论文的显示度。该刊采用开放资源软件投稿系统 — 开放期刊系统( Open Journal System, OJS ),可以在国际科学圈充分展示论文。该刊声称可在投稿后 4-6 周内发表论文。 谨在此宣介此新刊(虽收到主编邮件邀稿,但不认识其人,也未收取任何官搞宣传费!),供中国的科研工作者了解,希望大家的负面研究结果也能得以发表,别都“肉烂在锅里”!要知道 Publish or Perish ——不发表即消亡。没有发表在同行眼里就如同不存在,等于研究白做,啥也没干!而实际上是我们干了,但没干成!没有功劳也有苦劳,需要让人知道和认可。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呢?我的建议是: Whatever you study, write a paper and publish it. 无论做什么研究,都要写作和发表。正面的、积极的、成功的研究结果的发表大家都知道,但对负面的、消极的、不成功的研究结果的发表也需要引起重视。看来此刊别出心裁,前景看好哦! 期刊网址: http://arjournals.com/ojs/index.php?journal=Biolpage=index ) 期刊作者指南: http://arjournals.com/ojs/index.php?journal=Biolpage=informationop=authors 该刊主编: David Alcantara, Ph.D Managing Editor alcantara@arjournals.com Phone: 001 617 575 9152 The All Results Journals:Biol (ISSN: 2172-4784) http://www.arjournals.com/ojs/index.php?journal=Biol Follow us on http://www.facebook.com/pages/The-All-Results-Journals/53410901726
个人分类: OA开放存取|13054 次阅读|36 个评论
当论文在国际期刊发表之后
热度 8 远行的骆驼 2011-4-10 02:16
梁建华 发表于科学网博客 早期我们课题组的论文主要发表在国内期刊,由于论文很是联系实际,所以逐渐的有许多国内药厂开始联系我们谈技术转让的事情,但是论文发表在国际期刊之后会发生什么,还真不知道。 这几年我们开始把论文投往国际主流期刊,随着时间的发酵,发现有以下现象: 1)越来越多的国际期刊给你发邀稿信,附带宣传他们的期刊,甚至邀请你编辑特刊,原因可能是这几年药物化学期刊的竞争比较激烈,也诞生了许多新的药物化学期刊;(当然所有的期刊都郑重声明邀请不等于承诺接受,必须要同行评审) 2)美国化学会邀请你加入会员;考虑意义不大,就没有参加,尽管申请晋职等还是有用的; 3)who is who也邀请你写简历,加入名录,当然自己对自己还是有数的,就没感冒; 4)增加论文的引用可能性,我觉得大多数国际科学家对低影响因子的论文是持有怀疑态度的,另外语言障碍也使得他们不愿意引用,我们课题组有篇国际期刊的论文被美国化学会会志的一篇论文引用,说明国际期刊确实有助于提高你在国际领域的学术声誉; 5)开始有期刊主动约你审稿,我接到的第一篇审稿邀请就是著名期刊Bioorg Med Chem Lett发来的,并且我的观点和另一个审稿人基本相同(他们的审稿系统是允许你提交意见后可以看见其他人的审稿意见); 6)有些国际期刊开始邀请你成为编委,当然那些期刊没有名气,我也没有精力,就没有答应; 7)相关国际学术会议邀请就更多了,不过人家就是敬业,我收到的会议至少都是专业相关的,反观之国内就十万八千里的会议邀请都会来,什么水处理阿,IEEE,机械阿。。。搞什么搞阿 其实以上许多都不是学术荣誉,广告性质的比较多。但是有些还是有利的,比如引用;有些也是义务也是荣誉的,如审稿等。 国内期刊不是不愿意投,但是有几点确实需要改进 1)这最受诟病的就是审稿周期太长,一般1-2月是比较合适的,最多3个月;发表周期太长,等接受了,还得等发表的序列,好文章都是抢时间的阿; 国内上海有机所的有机化学,化学学报等和高等学校化学学报还是有影响的,审稿周期也可以,但是发表周期不行,这里面有体制的原因(期刊的页码是固定的),国外其实有个叫网上提前公开,publication advance online,这个好,有助于确定知识产权,值得国内期刊学习; 2)审稿意见有时候太无厘头,国外的审稿意见多数是怎么做你的稿件才能提高水平,国内的常常是你这不行你那不行; 3)劣币驱逐良币,宁缺勿滥是好期刊的基本要求,如果不好的稿件多了,坏了名声,好稿件是不会来的,我就知道国内有些期刊干的事情太臭,包括有些SCI和EI期刊。 总之,期刊的现状就在那,研究者都希望自己的论文能发表在合适的期刊上,高水平的论文自然优选高影响力的期刊,这个不能靠行政手段解决的。 我们最近发现抗生素领域的J Antibiotics是日本著名的杂志,也是国际有影响力的杂志,但是现在也开始与Nature出版社合作,由他们开始市场运作。他们这么做还是有危机意识的。 我们国内现在许多好期刊也在走国际化道路,如上海有机所的中国化学(英文)。这说明确实在如今的现实面前,国际化绝对是主流。国家要做的就是扶持真正好的国内期刊,解决他们的期刊生存压力,不要为钱所困,这样就一定程度能坚持学术标准,最终吸引越来越多的好稿件。
个人分类: 观点评述|9279 次阅读|14 个评论
国内期刊是怎样拒稿的
热度 23 2011-4-6 11:49
最近几年的被拒稿经历 曹相生 2011/04/06 最荒唐的三次拒稿。 (1)西南地区的非大学学报,EI源。拒稿理由:第一作者不具备副教授以上职称。 (2)北京某大学学报,EI源。拒稿理由:第一作者是学生。 (3)某著名研究生教育杂志。不给拒稿理由,答复如下:“抱歉,我也不知道专家意见,我们的稿件多是外审,而且我们稿件 量非常大,所以编辑部没有要求外审专家给出具体的意见,而是要他们给出结果” 最委屈的一次拒稿 投稿到某一级学报,EI源。一审意见如下:(1)该文有意义。(2)实验需要补充。 于是,加班加点补充实验,经过1个多月,终于完成实验,修改文章后,得到二审意见:(1)该文无意义。二审被拒。 既然没意义,就别让我们补充实验了,浪费了科研经费,浪费了时间。不过,还是比较敬重这个期刊。审稿很严谨,就是程序上太霸道。 感触 国内还是有好期刊的,审稿过程很严谨,编辑非常认真。不过这样的期刊越来越少了。 别的行业不知道,环境类和给排水类杂志的总体水平在下降。
个人分类: 科研|11003 次阅读|26 个评论
作者的尴尬事
热度 11 jxhe 2011-4-3 14:09
近日某学报发表了我的一篇论文,刊物还未拿到,网上已发布了基本信息。当看到英文标题和关键词时,感觉十分陌生。原来,这部分由编辑部指派专人加工(抑或重译)过了。 编辑部为加强刊物质量,对所有论文的英文摘要进行统一处理,这本是好事。但“隔行如隔山”,译者不熟悉本专业术语,几个核心关键词用错了。此举着实让我有些尴尬。 我自大学三年级开始发表所谓的论文,迄今逾 20 载,已无心计算到底发表了多少篇。总体看,尴尬事不多,却大致涵盖了具有普遍性的四大来源。 自己造成的尴尬。有时翻翻以前发表的论文,不经意间发现存在的零星差错。诸如笔误、引文信息差错等。早年的一些文章不见得有发表的意义,但都印成了白底黑字,再也没有纠正或撤销的机会了。 学生造成的尴尬。我与学生合作发表的论文,往往是学生参与部分工作,完成其中的一些“零部件”,最后我执笔完稿。前段时间,我与国外某教授邮件往来数次后,才发现把他的姓漏写了最后一个字母。为什么出现这个差错,一开始百思不得其解。后来翻看自己发表的论文,才发现原来是我照着文中一个表格中的字样拼写的。而这个表格最初是我的学生做的。老外倒是很宽容,说也经常把中国人名字搞错。 编辑造成的尴尬。数年前因某刊之约,我指导学生完成一篇案例评论文章,学生署名第一,我第二。但拿到样刊时发现顺序倒了过来,遂致电“质问”。对方曰,不把你放第一,我们发表此文的价值不大了。偏偏碰到我不领这个情。我还有一次尴尬经历是,过了某刊的回复期限,没有得到该刊的录用通知而又转投他刊,结果最终两刊在差不多的时间刊发了拙文。 制作环节的差错。现在刊物都是需要作者提交电子版,制版效率大大提高,但在该环节,可能对图表进行专门制作,这很容易造成差错。我的一篇论文有幸获得了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但在该文的一个图中,“品牌投资意愿”误为“品牌投资医院”。 上述尴尬都是小事,发现的时候感觉不爽,过去了也就过去了。但有些尴尬事或许不是小事。如果学生在导师不知情的情况下署上导师的名字发表了“有问题”的论文,那真让导师蒙羞。这里以我在 2008 年 6 月 2 日收到的一封 EMAIL 为例。 何老师:您好 素未平生,冒昧打扰,见谅。 我是 XXXX 大学管理学院 XXX 老师。前天,我在山东时,我的学生 XXX 给我打电话,说他写的一篇文章与您们的文章雷同,编辑转给他一封意见。我回到上海找来了他的文章与您们的文章,看后我十分气愤,那哪里是雷同,分明是看了您们的文章,抄了文章观点,而且有些话都一样。标题都一样,都是 “ 创新与怀旧 ” 。首先,我对该学生的这种做法深表歉意。 这件事带给我很大触动,暴露了我对学生管理不严。首先学生很不严肃,根本不应该不注明引用就以您们的原创观点立论,再次,您们的文章提出了理论,也做了实证研究,将此品牌创新与继承问题已说的很清楚充分,学生的那些文字,就是对您们观点的一个简单案例说明,没有任何新意,纯粹是为了发文章而发文章,写这样文章自然没有任何意义与价值。第三,该生看到我是《 XXXXXX 》的编委,为了发文章,也根本没有与我说过他写文章的事,也将我的名字写上,这些也说明学生不但不严肃而且很投机。这对我们是一个很大的教训,学生之错,乃老师之过,今后我会更重视对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 再次对该学生给您们带来的影响表示歉意。 此致 教安 XXX 敬上 片面追求数量,考核指标为先,其隐在的问题或许很多年后才让你体会到尴尬。 是为戒!
8931 次阅读|15 个评论
谈谈本土论文感想-论文、学者评价新角度
lxchencn 2011-3-15 20:50
近日欣闻F10科学论坛的唐朝克教授在国际知名期刊JBC杂志发表了一篇论文,可喜可贺!这让我想起多次谈到的关于本土论文的话题。 何谓本土论文?土生土长的思路、自己实验室完成、自己书写修改、以自己单位为第一单位、自己为第一或通讯作者的发表在国际期刊上的研究论文,也就说真正的自己实验室的论文。当然,每个人对本土论文会有不同的理解和判断。没有来自外力帮助的论文,这是最能体现实验室、学者真正水平、实力的一个指标,也是一个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也是最值得让人尊敬、佩服的指标! 中国的科学研究已经与国际同行处于同一个合作、竞争的平台上,是骡是马拉出来溜溜就知道了,国际合作、国内合作非常重要,但原产地论文更应该受到重视和尊重,这是国家发展兴盛的必由之路和原动力,科学研究不仅仅要对人类有所贡献,更应该对这块土地上的人们造福,更应该对自己身边的老百姓服务,让纳税的人们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福利,本土论文多多益善,国际发表的高水平本土论文更让期待!
3146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生写文章,先要有数量后才有质量
热度 41 qpzeng 2011-2-17 21:28
写文章被很多学生视为畏途,有的干脆就让老师全权“包办”了。学生不愿意写文章,也不敢在杂志上发表文章,更不敢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上发表高水平文章。俗话说得好:“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学生写文章及发表文章要“有胆”,在英文期刊上发表文章更要有一股子“ 初生牛犊不怕虎 ”的精神! 我为什么在题目中强调是学生“写”文章而不是“发表”文章呢?这是针对后面那句“先要有数量后才有质量”而言的,因为以前我们发表文章不仅不收版面费,而且还有一点稿费,但现在想多发文章,就只能“痛快”(既痛苦又爽快)掏钱了!我想,导师不可能都愿意花钱让学生去练笔,因为学生只能在国内期刊上发表一些无关痛痒的综述文章。不过,如果学生们“胆敢”去国外杂志发英文文章,倒是可以省掉审稿费和版面费,因为它们接受文章发表后是不收钱的( Open Access及网络版PLoS、BMC系列杂志 除外)。然而,导师也不会轻易授权学生把实验室的研究成果随意拿去发表,除非你不用实验数据有本事写出高水平的英文综述,那才算牛! 如果你既没胆在国外发文章,又没钱在国内发文章,那怎么办呢?我教你一个最廉价的办法: 写博客,认认真真地写 !事实上,你不是完全不会写文章,而是在于你平时训练得太少,不知道如何下笔。你一定知道,做任何事都有一个循序渐进和积少成多的过程,写文章也是如此。如果你认真写博客,你就必须先构思中心思想和中心内容,即所谓“打腹稿”,然后就是拟个“吸睛”的标题,再组织论据阐明你的观点,并引经据典说服你的读者,这样无形中你就慢慢学会如何写文章了。我的做法是,一般在晚上写出博客并贴上网,意在留下充裕的时间让网友们发表高见及提出批评意见,次日早上再做出修改、补充。说实话,自从在科学网写博客以来,我感觉我的写作水平提高得相当之快。有些博主说“键盘会说话”,“下笔如有神”,一点都不夸张!只要坐在电脑前,美妙的文字就会如行云流水般地流淌出来! 有人可能会说,写博客没有评审,基本上是自说自话,自己的写作水平如何能得到提高呢?若你写的博客真有趣,能引起共鸣,不被编辑“精选”也会被网友“热捧”,后面的评论一打萝,有时间最好逐条回复,跟网友实现互动!如果你“挖了一个坑”,让网友们都往里面“跳”(抛出了一个有争议的话题并引起激烈辩论),那你就不愁找不到知音和对手,也不乏有见地的评论和留言,在回复、切磋的过程中你就能悟出一些“道”,并激发出很多“奇思妙想”!由于屡与“高手”过招,你的逻辑思维及语言组织能力必定能得到迅速提高,这叫“ 与君一席谈,胜读十年书 ”! 还有人会说,学生在实验室干活忙都忙不过来,哪有时间写博客啊。这话是事实,也是很多学生写博客只喜欢写微博的主要原因。但是,我认为,时间是挤出来的,一袋烟的工夫、侃大山的闲暇、玩电脑游戏的日日夜夜,难道你也不能挤出来?而且 写博客脑越练越活,手越写越顺,有朝一日你终将驾轻就熟、信手拈来,写篇博客只花十分钟! 当然,有的导师可能认为学生泡在网上浪费时间,不允许写博客,那么这些导师就要担负起训练学生写论文的责任,而不是一味禁止!我不反对我的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写博客。 现在再回到正题,如果你从来不写文章,也不发表文章,那你就很难一下子写出高水平的文章,这就是文章数量与文章质量的“辩证法”! 从发表第一篇文章到发表 N 篇文章算是“量变”,而从发表低水平文章到发表高水平文章就是“质变”了 。我当初就是从发表文摘、译文开始的,后来学写综述,再在国内发表研究论文,最后才去国外发表英文论文,现在又在向国际顶尖杂志冲刺! 最后说个“驯猫”的故事:话说有只聪明伶俐的猫,主人把食物藏在箱子里,它总能自己打开箱子取走食物,而且每次都显得洋洋自得!可是,后来主人设计了一个机关,当猫打开箱子时就会朝它吹冷气,让它每次都拿不到食物,久而久之便产生了挫败感,不仅再也不敢打开藏有食物的箱子,而且整日神情呆滞、无精打采,竟然见到老鼠也会怏怏走开!我说这个小故事的用意是:如果写的文章老是被拒稿,就会让你丧失写文章的自信心。 只有博客不会让你产生挫败感,因为它从不退稿! 我把学生写文章和发表文章的诀窍总结为以下三个字: “敢”——人有多大胆,文有多高产! “钻”——勤能补拙,熟能生巧,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精耕细作,水到渠成! “攒”——没有文章数量,哪有文章质量?!
个人分类: 教研心得|9969 次阅读|105 个评论
记2010年所参与发表的文章——算是小有收获的一年
Macrofungi 2011-1-18 19:04
2010 年算是小有收获的一年,喜忧参半,总体上是付出的劳动都有收获。 记录一下,希望在新的一年里,再接再厉。 完美的结束研究生生涯,进入理想的研究所! 1. Yang Xiao, Wei Liu , Yaohong Dai, Cheng Fu, Yinbing Bian. (2010) Using SSR markers to evaluate the genetic diversity of Lentinula edodes’ natural germplasm. Would J Microbiol Biotechnol . 26 : 527-536 《利用SSR分子标记分析中国香菇自然种植的遗传多样性》,开发了香菇的SSR分子标记 Using SSR markers to evaluate the genetic diversity of Lentinula edodes’ natura.pdf 2. Xiao Yang, Wei Liu , Ying-Ying Lu, Wen-Bing Gong, and Yin-Bing Bian. (2010) Application of a novel TRAP technique to analyze genetic diversity of Lentinula edodes in China. Journal of basic microbiology. 50 : 1-9 《利用TRAP分子标记分析中国香菇自然种植的遗传多样性》,将TRAP分子标记引入真菌的遗传研究中,我们在后续的研究中,用TRAP分子标记够将香菇的遗传连锁图谱。 Applying target region amplification polymorphism markers.pdf 3. Xiao Yang, Dai Yaohong, Lu Yingying, Liu Wei , Gong WenBing, Bian YinBing. (2010) Development of IRAP-SCAR marker for strain identification in Lentinula edodes. Would J Microbiol Biotechnol . DOI: 10.1007/s11274-010-0626-x 《从IRAP标记中开发SCAR用于香菇菌株的鉴定》,本实验本人没有参与,不能在此炫耀。 Development of IRAP-SCAR marker for strain identification in Lentinula edodes.pdf 4. 刘伟 肖扬 边银丙 . ( 2 010 )大型真菌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 菌物学报 . 29 ( 5 ): 629-635 我的第一篇论文,能发表在《菌物学报》上,算是给我的最大厚爱了! 大型真菌分子遗传连锁图谱研究进展.pdf 5. 何培新 刘伟 张长铠 . ( 2010 )两种枝顶孢霉胞内细菌的分离鉴定及种群演替 . 生态学报 . 30 ( 8 ): 2056-2062 这个文章,虽然发表在国内具有高影响力的杂志《生态学报》上,但还是觉得有点可惜。 两种枝顶孢霉胞内细菌的分离鉴定及种群演替.pdf 6. 何培新 刘伟 . ( 2010 ) 粗柄羊肚菌分子鉴定及羊肚菌属真菌系统发育分析 . 江苏农业科学 . 26 ( 2 ): 395-399 这也是我最爱的论文之一,能将一个想法,分析,讨论,发表,算是最大的恩赐。 粗柄羊肚菌分子鉴定及羊肚菌属真菌系统发育分析.pdf 2011-1-18
4907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篇文章能不能“掰”成几篇发表?
热度 2 qpzeng 2011-1-10 23:12
有人说:为了研究业绩,有的教师可能把一篇论文拆成几篇,分开发表。我不知道这里所指的是将论文在国内发表还是在国外发表?或者在国外发表后又拿回国内发表?如果是在国内发表,我无语!如果是在国外发表,我说牛!因为能将别人认为只能完整发表的论文掰成几瓣以后还能发表的确不容易。 一篇论文该不该分成几篇来发表,从表面上看是很不应该,但怎样定义一篇文章完整另一篇文章不完整却比较困难。假如你说长文章是完整的,而短文章是不完整的,那你认为应该以多少字为限呢?我的看法是,只要是有科学价值的文章,而且得到评审人及编辑的认可,不论长短,也不管完整还是不完整,都应该发表。若是以下几种情况,更应该争分夺秒地火速发表! 一是追求时效。 在有些人看来,一个令人震惊的结果出来以后,不要急于发表,为稳妥起见,应该等到做出详细结果之后再一起发表。但我认为,将研究结果中最闪亮(原创性强)又最铁(重复性好)的部分先用短文发表,可以赢得创新成果的先机。要将一项最有创意的成果公诸于世,必须求新求快,如果动作稍微慢一点点,可能就要被人捷足先登了。国外的一些杂志就设有Short Communication、Brief Communication之类的栏目,专门发表一些追求时效性和创新性的以短小精悍见长的研究简报。我们最近就以Brief Communication形式发表了一篇有关青蒿素结合血红素抑制一氧化氮合酶及过氧化氢酶的短文。这个发现在前人实验结果的基础上前进了一大步,而且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因为以前只知道青蒿素除治疟疾外还能抗肿瘤,但从来没有人报道过青蒿素抗肿瘤的分子机理是既减少保护性一氧化氮又增加破坏性过氧化氢。然而,青蒿素结合血红素的结果早已得到反复证实,只不过大家都没有把一氧化氮合酶及过氧化氢酶与血红素联系起来。因此,我们的新颖性很容易被人超越,如果要等全部结果做出来以后再发表,我看黄瓜菜都凉了! 二是讲究策略。 有些实验并不一定要发表全部结果,或者说不是所有结果都要由自己来发表!那样曲高和寡未免让作者太寂寞了。真正的牛人,故意只发表一个引子,可以引来无数的追随者沿着他的思路一直做下去,他既保留了原创性,又让自己的大脑和双手得到无限延伸。前不久在Science上发表嗜砷细菌研究结果的Felisa Wolfe-Simon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年轻的女牛之辈!这位1977年出生的嫩牛显然很有策略,她对DNA中砷取代磷的令人震惊的结果只是在化学方面进行了核实,而没有从生物学角度做深入研究,因为她知道将有无数笨牛沿着她指引的道路埋头拉车!尽管这篇论文甫一出炉,就遭到广泛质疑,殊不知大家争吵得越厉害,她的知名度就越高!我本人深信她们取得的这一旷世成就必将载入史册! 三是有些设想的实验重复性不好。 做科研的人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一条主干道走对了,但是往往交叉路口走错,因此许多实验都得不到正确结果。如果是这样,该不该把最重要而且重复性好的那一点点结果拿去发表呢?我看应该及时发表,否则可能等到别人在分岔路口走对了,自己将后悔为什么没有喝到头啖汤?当初Watson和Crick之所以能在Nature上发表那篇只有500字的著名短文,是因为他们找准了DNA是双链结构这一主题。相反,最权威的蛋白质结构专家Pauling却在一开始就走错了,因为他认为DNA是三链结构。据说Watson听到Pauling的三链思路时,还一度后悔自己为什么没有沿着这个思路做下去! 四是实验条件不够,有些实验无法开展。 如果你率先提出了一个最新的研究思路或发表了一项最新的研究方法,那么一些有实验条件的人就会如法炮制。比如,我们想到了一个idea,希望在致病性结核杆菌中测试一下,但是因为我们不具备安全的实验条件,所以无法开展实验。但是,我们选择了一种在分类上与结核杆菌比较接近的非致病菌进行研究,得出了非常有意义的结果。我们相信,采用同样的方法在结核杆菌中测试,也能获得同样有显著意义的结果。 在科学研究中,创新是最可宝贵的!在科学研究中做个领头羊,走错路、带错队在所难免,但敢为人先不应该受到鼓励吗?若一篇论文能够获得全世界同行的认可,任何人指责一篇文章不应该分成几篇文章发表都显得苍白无力!
个人分类: 教研心得|9515 次阅读|18 个评论
[转载]国家主席胡锦涛发表2011年新年贺词(全文)
xupeiyang 2010-12-31 19:16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31日18:54 国际在线 国际在线    共同增进各国人民福祉   二〇一一年新年贺词   (2010年12月3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胡锦涛   女士们,先生们,同志们,朋友们:   新年钟声即将敲响,人类就要进入2011年。在这辞旧迎新的美好时刻,我很高兴通过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央电视台,向全国各族人民,向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向世界各国的朋友们,致以新年的祝福!   2010年,对中国人民来说是很不平凡的一年。面对国际国内环境的复杂变化,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开拓前进,成功举办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战胜青海玉树强烈地震、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灾害,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着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胜利实现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中国加强同各国的友好合作,积极参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气候变化、核安全等问题的国际合作,发挥建设性作用,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   在这里,我谨代表中国政府和人民,向今年以来在各方面给予我们大力支持的各国政府和人民,表示衷心的感谢!   2011年是中国进入十二五时期的开局之年。在新的一年里,中国人民将继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深化改革开放,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我们将坚持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紧紧依靠广大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努力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我们将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主题,继续推进两岸交流合作,不断造福两岸同胞。   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但世界经济复苏进程仍将艰难曲折,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公共卫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都前所未有。加强国际合作,携手应对人类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符合各国人民共同利益。借此机会,我愿重申,中国将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各国的友好交往和互利合作,积极参与应对全球性问题的国际合作,继续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此时此刻,世界上还有不少民众经受着战火、贫困、疾病、自然灾害等带来的苦难。中国人民对他们的不幸遭遇抱着深深的同情,衷心希望他们早日摆脱困境。中国人民将一如既往向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我相信,只要各国人民携手努力,世界发展前景一定会更加美好,各国人民福祉一定会不断增进。   最后,我从北京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幸福安康!
个人分类: 社会文化|1705 次阅读|0 个评论
拒绝原创的发表规定
accsys 2010-12-22 04:07
姜咏江 我老人家已经退休,论文发表并不重要。但出于兴趣,为了研究问题和结交朋友,还是想发表。我喜欢《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因为发表比较自由,所以送去一篇限位数学研究的论文稿,并附上编辑您好!限位数理论和方法是我的研究,别人没有,要凑6篇以上文献也都是我的,就写3篇吧。 很快编辑部退稿,原因是参考文献中自引文献过多,请适当增加最新期刊文献,并将序号顺序标注在正文引用位置上。 既然如此,我用自己的博客与朋友交流岂不是更好? 如今中国特别提倡原创,限位数学就是我的原创,因而难找他人文章引用,这自然不符合各种期刊要求引用文献不少于篇的规定。如果论文确实涉及到他人的观点和方法,自然是应该指出引用,但对于原创是否就不要拘于形式了呢? 如今的论文发表非常有意思,很多论文的参考文献比正文都长,是想,那位读者在拜读您论文的时候会一一去翻看那么多参考文献? 中国科技期刊的引用文献不少于篇的规定应该改改吧?要不然是不是就有拒绝原创的嫌疑? 我老人家研究的限位数严格说应是中学知识面就可以看懂的东西,如果不研究机器计算根本就不用去考虑这种计算数学问题,因而不用读者去参考更多的论文。然而就是这看似简单的问题,会涉及到计算机的精确计算。如利用浮点数进行精确计算的问题,IEEE没有解决好,真正解决,需要去研究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数码记数。但对数码位数固定的情况下,如何去精确计算很少有人研究。况且这是每个科研人员都能读懂的问题,为何要强行弄一定数量以上的参考文献? 说明一点,如果论文确实需要引用文献,因该有效地将内容组织到文章中,并将出处标出,乃是君子的行为,如果不需要这样,何必强求呢? 中国的科技期刊,如果想有更多的原创发表,请改改引用文献不少于篇的规定吧! 2010-12-22
个人分类: 随笔|3793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2009SSCI期刊目录
LuDoor 2010-12-12 16:03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37357
个人分类: 国外期刊|1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计算机网络研究人员写的如何写作发表论文的体会
LuDoor 2010-12-10 09:23
论文写作发表
个人分类: 科研方法|240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美国教授的出版量
llgkyy 2010-12-6 14:01
作者:白谦慎(波士顿大学艺术史系) 来源:南方周末 关键词: 这里说的出版量,有两层意思。其一,当一个教授被评终身职时,所在学校对出版量的期待。其二,终身教授们的出版量。 美国的大学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以教学为主,那些只招本科生、学制为4年的学校,都是教学型的学院(teachingcollege)。有些 综合性大学,也以教学为主。这类学校也要求教授们发表著作,但通常量不会很多。另一类是研究型的大学(researchuniversity),对出版 量的要求比教学型的学校要多。由于性质有所不同,两类学校在教学量上也有所区别。一级研究型大学,一个教授通常每学期教2门课,一年教4门课。在以教学为 主的学校,通常每学期要教3门课,甚至更多。有些教学型的学校,财政情况很好,也减少教授的教学量,鼓励他们多研究发表。总之,教学和研究的比例都要视具 体的情况而定。 艺术史在美国是一个相当大的人文学科。在那些以教学为主的学校,一位艺术史教授如果能在好的学术刊物发表2-4篇论文,就能达到取得终身教职所需 出版量的要求了。这个量,谈不上很大。但这并不是说,在这些学校工作的教授的研究能力就一定比研究型大学的教授差。波士顿地区有一个威斯利学院,是美国最 好的女子学院(冰心和宋美龄毕业于此),虽是一个只有本科生的学院,但该院的艺术史研究很有传统,在领域内有很好的口碑。 我所任教的波士顿大学是研究型大学,一位资浅的艺术史教授要获得终身教职,需要在6年内完成一本由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学术专著(商业出版社出版的 书、教科书、博物馆展览图录不算)和发表2-4篇的论文,这只是最低的量的要求。达到这个要求,并不见得就能得到终身职,还要取决于外校教授对著作的评 价。这本书通常是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而发表的论文,也可以和在博士阶段做的研究相关。如果说,博士论文的准备和写作需要4年的话,那么加上任 教的6年,一共10年,如果还做过1-2年的博士后的话,加起来就是在11-12年内出1本书和2-3篇论文。对学校来说,定出这个标准,当然是认为一个 教授应该在这段时间内完成这个数量。但实际上要做到这一点,也并非易事,因为在美国发表著作,不但审核严,出版周期也相当长。有时,初审不能顺利过关,被 退稿,修改后重新送审,或是投其他出版社和刊物,几个来回,一两年就过去了。 那么,终身教授们的出版量又如何呢?因人而异。我所在的波士顿大学艺术史系,有10个终身教授。如果一位终身教授平均每年能发表一篇论文,就算不 错了,超过这个量,大概就能算是多产的了。总之,以中国大陆的标准而论,美国的艺术史教授们的出版量是不大的。我想,人文学科的其他领域也基本如此。 教授如此,遑论研究生。近年来,作为本系的研究生录取委员会的成员,我每年春季要审阅200份左右申请到我系读博士或硕士的材料。申请人的简历告 诉我,90%以上的申请人是没有任何出版物的。上了研究生后,系里对他们也没有发表的要求。这和国内的情况大不一样。罗志田先生曾撰文呼吁救救博士生 (见7月16日南方周末自由谈版面),对此我深表同意。我把美国大学教授的出版量拿来说事,当然是希望管理教育的部门和人士,在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定时,注 重学术著作的质而不是量。
个人分类: 未分类|3568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去年发表国际论文10.88万篇 15.5%表现不俗
nofreelunch 2010-12-2 19:26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6日在北京发布其最新完成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显示,2009年,中国机构为第一作者的国际论文共10.88万篇,其中1.68万篇论文的被引用次数高于学科均线,即有15.5%的论文表现不俗,这一比例同比上升了4个百分点。 中国表现不俗的国际论文82%由高等学校贡献,近17%产自研究院所,主要来自北京、上海、江苏、浙江、湖北等省,其中上海表现不俗论文占全部论文的比例最高,为17.4%。   统计显示,2000年至2010年(截至2010年11月1日),中国科技人员共发表论文约72万篇,按数量计排在世界第4位,比2009年统计时上升1位;论文共被引用423万次,排世界第8位,也比上年度统计时提升1位;平均每篇论文被引用5.9次,虽比上年度统计时的5.2次有所提高,但与世界平均值10.57次还有较大差距。   2009年,《科学引文索引》(SCI)数据库收录中国科技论文12.75万篇,占世界份额8.8%,排在世界第2位;《工程索引》(EI)收录中国论文9.79万篇,占世界论文总数的23.9%,超过第2名美国7个百分点;《科学技术会议录》(ISTP)收录中国作者论文5.47万篇,占世界的12.8%,排在世界第2位;美国《医学索引》收录中国医学、生命科学论文4.5万篇,比2008年增长8.4%。   以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统计,2009年中国作者在内地1946种中国科技期刊上共发表论文52.13万篇,与2008年相比增长了10.4%。(中新网)
个人分类: 杂谈|4536 次阅读|0 个评论
这样的审稿意见,接受有多少胜算?
caojian123 2010-12-1 09:29
今天早晨看到文章审稿意见回来了,几多欢喜几多愁,有哪位高人可指点迷津,告诉我修改接受的胜算有多少? 意见如下: REFEREES REPORT Paper: The effect of grazing on plant species richness on the Qinghai Plateau, Tibet Authors: Jianjun Cao, Nicholas M. Holden, Xiao-Tao Lu and Guozhen Du Overall assessment This very short paper presents data on some very interesting differences in plant species diversity in relation to relatively short changes in grazing patterns. The finding that single household grazing reduces species diversity is interesting but counterintuitive. From this point of view, the paper is a worthwhile addition to the scientific literature albeit somewhat rather localised. Given that English is not the first language of the senior author, the English expression is good but needs some further editing. Scientific standard The general standard of this paper would be acceptable for publication. However, I believe that the paper could be shortened because some of the information on the background to the changes in management is not really relevant to the paper. The paper, in itself, is sound but I believe that the data are insufficient for a full publication. Specific comments There are a number of other points that need to be considered: 1. The introduction gives too much information relative to the overall study. Some reduction would be required. 2. More detail of the quadrat sampling is required. 3. Table 1 needs to be completely reorganised. There should be 3 columns one for species names and the others for values. As it is now, the reader has to compare the same species on different lines. 4. Given that this paper presents data from a management change, will these results be used to further change the land management policy? Recommendation I recommend that this paper could be accepted for publication in Grass and Forage Science but only as a technical note or even as a short communication after revision. I suggest that this revision be undertaken in light of the comments made above.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8434 次阅读|5 个评论
写毕业论文
热度 2 zllzll 2010-11-25 16:53
从9月底以来断断续续、直到今天才把博士毕业论文的初稿完成,共一百八十多页纸,花费了很多心血。其中也曾感觉到疲劳与厌倦。说实话,我在写这个论文的时候不像写平时的研究论文那样有激情。即使是很多章节词句都是从自己已发表的研究论文翻译过来,也感觉就像走过场提不起精神。 我不知道现代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还有多少意义。以前的学生,在以前的那种研究大环境下做的东西,可能由于当时的刊物或者成果发表途径有限,最后写个学位论文把自己工作中有价值的部分都收录进去了。而如今,科研条件和整个行业市场都已经一日千里。学术成果展示、发表和交流的途径那么多(光SCI的期刊就有上千种),我总觉得研究生毕业论文本身的地位似乎下降了。可能毕业论文收录的内容里面唯一不同的是可以加入一些失败或者未完成的工作,这些东西一般不能公开发表,更多是作为内部资料使用。但还是觉得现在的学位论文的撰写应该不能太拘泥于形式,比如不应该对字数、章节结构、或者是参考文献格式等要求过于苛刻。毕竟报道最有价值的最亮点的东西才是首要的。 写得累了,难免观念理解有失偏颇,希望大家指教。
个人分类: 科学与研究|3621 次阅读|1 个评论
我曾将一篇论文写成两篇发表了!
ldh 2010-10-29 12:01
在06年时我曾将写了一篇关于北大西洋涛动的动力学研究的长篇文章(手稿80多页),这个工作是我的阻塞理论的进一步推广和应用,作为我JAS阻塞理论系列论文的第五部分,投美国大气科学杂志(JAS),然而被拒稿。拒稿理由是理论阐述和观测事实分析不清楚。后来我将这篇文章进行了扩展,写成了两篇论文,重新投到了JAS,结果审稿意见是评价很高,他们认为我的理论模式是独特的(unique),很意义,因此文章小修改就接收发表了。这两篇文章印出来一篇25页,另一篇22页。在此基础上我又将我的理论模式进行了进一步扩展和应用,又在JAS上发表了Part III 和 Part IV,形成了我的NAO理论的系列文章。 因此一篇论文能不能写成两篇文章,视情况而定,不要刻意地追求文章的篇数。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6467 次阅读|2 个评论
中国人写的论文应该优先用中文在中文期刊发表
pengdaofeng 2010-10-28 20:23
   当前,很多我国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都喜欢在国外发表,我认为究其原因,不外乎有两点: 一是国外期刊一般影响因子较国内期刊高,这样可以获得更多的科研奖励;二是便于进行国际交流。   其实学术交流固然重要,但是如果你的论文价值很高,我相信即使是用中文写的,也一样会得到国际上认可的。所以,大部分人可以是出于第一个原因考虑,而这正是一个真正的科学家不应该有的。   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弘扬自己的汉字文化,这是每个学者肩负的责任。因此,要从一点一滴做起,将自己的科研成果优先用中文在中文期刊上发表,如果有必要,如要进行会议交流,可再翻译成英文进行发表,这个应该不是一稿多投。   最后,本人强烈呼吁, 最好的科研成果一定首先要用中文在中文期刊上发表。
个人分类: 教学科研|103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在论文中多引所投期刊已发文献的若干好处
zllzll 2010-10-16 22:54
当你要把一篇经济学论文投给世界经济,经济研究,经济学季刊等刊物时,最好在参考文献中多引已在该期刊发表的与你主题相关的文献,这样做的好处是 1,告诉主编你所写的领域其实已在该期刊多次发表,所以主题是完全对路,非常合适的,这样主编心里会默认你写的东西是有意义的,是有必要进行研究的或者贴近该期刊风格的 2,暗示主编如果要把你的论文进行外审,只要送给你所引文献中已在该期刊发表的那些学者就行了,因为这些学者不但做该领域,而且还已经在该期刊发表 这就能很大程度上避免一些同学抱怨的,外审完全看不懂我的论文 之类的牢骚, 以上第2点是一个很重要的细节,如果运用的好,就能操纵主编将你的论文送到你想要的审稿专家手里,一般来说,学者都喜欢读在自己的研究上进一步深入发挥的论文,因此容易给于论文好评, 3.通过多引该期刊文献,能增加该期刊在该年度的他引因子与次数,从而为该期刊的名次提高做了一份小小的贡献,这也是主编们喜欢的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学术道德监督 版,详细出处参考: 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read.php?tid=803654page=1
个人分类: 科学与研究|281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畅谈学术论文 分享科研经验】如何打造出色的论文--ZT from EMUCH
rmyang 2010-9-29 21:10
多年的科研经历,我深深地体会到每一篇出色的论文都绝对不是横空出世的。只有当文献查阅、实验操作、论文写作三个方面均达到一定的水平,并且有能力驾驭它们使其有机地结合成一个整体,才能打造出一篇出色的论文。 以下我就自己的经验谈谈我是如何进行文献查阅、实验操作、论文写作的。 希望能对一些虫友起到帮助的作用。献丑了。 ====================== 文献查阅 与一个热门课题相关的文献往往不计其数,如何在研究生2-3年的时间里有重点有规律地去阅读这些文献呢? 文献收集至上而下 对于刚入课题的研究生,有时会得到导师手上的现成文献,但是亲自查找可是免不了的,毕竟这可是一个研究者最基本的技能。 首先建议大致地去了解你所研究的课题可能被发表于哪些杂志上,然后按照影响因子(IF)的高低将有关刊物排列。这样做便于你了解刊物,有些刊物很可能就是今后投稿的潜在目标。 之后,利用关键词到各刊物查询相关文献。作为刚刚定课题的研究生,应该将重点放在高IF的短篇幅刊物上,数量大约20-30篇。这样做的好处是:其一,高IF的刊物代表了最高水平、代表了权威、代表了前沿;其二,短篇幅的文章便于阅读,不易引起初级阅读的厌烦;其三,别看文章短,但是信息量并不小,这些文章可用于对课题进行基本的、准确的了解和认识。此外,为了对课题有个系统地了解,还需配备2-3篇的综述性文章。对于这20-30篇的高IF文献和2-3篇的综述,我建议当作教科书一样来阅读,可将其按年份装订成册。如果阅读中遇到不知如何翻译的术语,可配合地查阅一些中文文献来阅读,往往在阅读中文的过程中,你就能猜出那个英文的对应中文意思了。 我在涉入新课题时,一般会将精力放在如science, nature materials, advanced materials,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scripta materialia等刊物的文献上,由于刊物的IF高,这类文献的数量不会太多。高IF的文章往往代表了研究领域的前沿和权威。而且,这些文章在引言、讨论部分都具有独到的阐述方式,在阅读时应该有针对性地有意识地去体会和模仿。如果你是这么做得,那么坚持一段时间之后,你在引言和讨论部分的写作上都将会有长足的进步。当他们的写作方式被你吸收后,那么写文章就变成一件很明确的事了。 当高IF的文章被读透后,定期地去查一些低IF的文章。在我的研究领域里,IF在1-2之间的文章非常多,一般都是涉及本研究领域基础研究的内容,体现了前沿性,这些文章反映了很大一部分科研工作者的努力,内容比较杂。对于此,我通常采用只阅读结论(个人觉得结论比摘要详细些)、欣赏图片的方式来判断是否对其进一步阅读。 这样,对于自己所研究课题在领域内的进展就能有规律地去把握,知道哪些文章是与己密切相关的,不至于没有重点。文献收集也会比较全面。 提示:有了小木虫,夸张的说,只要有金币什么文献都能求助到。虽然很多学校可能购买的数据库很有限(比如我的学校资源就很有限,只有elesvier的数据库),但是我们可以通过百度找到需要的刊物的主页(我就经常登陆science, nature materials, APL等等的官方主页),登陆后可免费阅读目录、摘要。然后,记下你需要的文章的必要信息(作者、篇名、起止页),到求助板块求助。 ======================== 实验操作 对于实验操作,我认为一个优秀的研究人员必须具备三心,即专心、细心、恒心。 今天的社会物欲横流,诱惑太多,使人心浮气躁,急功近利。这些人都不适合从事科研,即便是已经走在了科研这条道路上,我也相信他们难成大器。只有那些能够专下心,淡薄名利的人才可能在科研上有所作为。 细心是获得重大科学发现的前提,细心的人往往能够抓住、把握住细节,细节就是决定能否成攻的关键。 我们平时常说的实验,其实意义上更多地表现为试验。既然是试验,就难免会有失败。科研工作者必须具备恒心,才能在不断失败的困境中找到出路。 关于实验操作,我谈的比较概括,都是一些主观方面的东西。其实,现在个人觉得,阻碍多数研究生进步的主要是客观因素(实验条件、导师指导等等)。不得不承认在中国多数高校的实验条件还很差,看完文献即便有很多想法也无法实现。很多导师都是徒有虚名,自己水平有限非但不能给学生指导,又不思进取不说,还压榨学生,把学生当无偿劳动力使唤。中国学生的悲哀呀! ======================== 论文写作 阅读了大量的文献,有了一定的理论积累。也有针对性地做了一定的实验,在加深理论理解的同时,也发现了一些新鲜现象。剩下的任务就是如何用科学的语言将实验现象表述出来。科技文章写作也是科研能力的主要组成部分,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 写文章好比讲故事,如何用文字、情节去吸引人是研究生们要不断学习和锻炼的。故事是否吸引人,还和听故事的人的喜好有关。这个道理放在论文上也一样适用,所以,写文章之前,刊物定位很关键。 要将文章定位在适合的IF的刊物上。如果你的论文的理论深度一般,虽然有新意但不属于世界级发现,自然就不要投那么高的IF刊物了。如果非要螳臂当车,结果可想而知。 写英文文章,具备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前提条件。能力这东西因人而异,英语不行,就得有针对性地去锻炼。就英语而言,我这里谈一下冠词a/an, the, 零冠词。冠词是我几年英语写作中反复摸索的。冠词的使用是英语写作中的难点,长期处于一种混乱状态。为什么这么说呢?英语中规定只要是名词,前面一定要有冠词,哪怕是零冠词。但是,我经常看见一个专业名词术语,在英文中时而加冠,时而不加冠,甚至在一篇文章中都会出现冠词混乱的情况。可见作者对该词吃不准。 比如ductility(塑性、延展性)这个词,我就经常在论文上见到the ductility, ductility(零冠词,不可数), ductilities, 几种形式。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很多科技名词术语字典上很难查到,根本无法定其是否可数。但是,一些常用名词的属性还是要特别注意的。比如temperature在很多场合下是可数的,表示范围时应说in the temperatures of 100-500, 只在at room temperature(从来不加s)不加s,我理解room temperature是个固定词组。 strength(可数), strain(可数), deformation twinning变形孪晶(整个不可数), grain boundary晶界(整个可数), grain boundary sliding晶界滑移(整个不可数) 总之,在英文文献阅读中应该特别有针对性地注意自己所在专业常用名词的可数性。这个工作大家都做了吗? 选定刊物后。具备了基本的英文写作水平。我觉得要重点把握文章中两个部分。一是引言,二是数据描述与讨论。摘要、实验部分、结论、参考文献相对于前者,容易解决。摘要注意不要照抄结论,摘要应该比结论更突出重点、更简洁。实验部分嘛,应该认真写,尽量自己写,如果参考他人的,可别抄昏了头。参考文献一定要写对,这可是态度问题。 英文论文的引言部分充分反映了一个作者对该领域的了解,也是检验文献阅读的效果的地方。如何在引言中巧妙地顺畅地引出自己的研究课题,是引言写作的目标。这个嘛,建议读者参考science等高IF刊物上与你课题相关的文章。就我各人而言,我习惯采用逻辑推理的方式引出我的论题。引用一些前人的工作成果,推测可能会发生的现象,而这些现象是未被证实的,我的文章就是来证实的这些推测的。显然这种写作手法较容易吸引住读者。建议极力避免这个实验没人研究过,国内外做的人很少,所以有研究价值之类的表达。一看,就知道水平不咋的。 数据描述与讨论方面,我的经验告诉我绝对不能照本宣科,完全看图说话,那样的文章即便数据再好也体现不出水平。应该采取一边描述自己的数据,一边即时地引用他人文献中的数据,进行对比,联合阐述需要得出的论断。这样参考文献就会密密麻麻地分布在文中,自然不用去凑了。往往凑参考文献数量的,文章会显得很空洞。 【zt from emuch】
个人分类: 论文发表|2139 次阅读|0 个评论
国际刊物上一定的拒稿率有利于作者研究水平的提高
ldh 2010-8-25 09:49
自从 2003 年我向美国气象学会刊物 Journal of the Atmospheric Sciences ( 简称 JAS ) 连续投了十多篇论文,大部分被接受,小部分被拒稿。负责为我的文章审稿的责任编辑是主编 T 教授 ( 美国华盛顿大学应用数学系 ) , R 教授 ( 美国依利偌大学大气科学系 ) , H 教授(美国华盛顿大学大气科学系 ) , W 教授 ( 美国华盛顿大学大气科学系 , 美国科学院院士 ). 下面就是负责我的论文的责编教授,投的文章数,接受的文章数和接受率等情况: 责编教授姓名,投的文章数,接受的文章数,接受率 T, 9, 9, 100% R, 3, 1, 33.3% H, 4, 3, 75% W, 1, 修改中 ? 08 年以前,我投给 JAS 的文章时都要指定 T 教授 ( 他是搞理论的,没见过面 ) 为负责审我论文的责任编辑。有一个次我忘了指定责编,他就叫 R 教授当了我的论文的责编,并负责我的论文审稿,但最终的结果是这篇论文被拒稿。后来我就将这篇论文加以扩充并写成了两篇论文,重投 JAS 了,由 T 教授作为责编,最终这两篇论文也被 JAS 接受了。在我向 JAS 投的文章中,由 T 教授负责的 9 篇论文全都接受了,接受率为 100%. 后来 T 教授给我发 email 说他以后不能当我论文的责任编辑了,接受率太高不太好,并说你的论文一定程度的拒稿,对你的研究水平的提高是很帮助的,这样同时可以接受不同的责编和审稿人对你研究工作的质疑。后来在我向 JAS 投论文时,再没要求T教授作为我的论文的责任编辑了。 不同的责任编辑对你的论文是否接受是有影响的,因为不同的责任编辑有不同的偏好,特别是在选择审稿人的问题上。如果你的论文多次在一个审稿人身上被通过,那责编以后不会再选择这个审稿人为你的论文审稿了。 因此一篇论文被国际刊物接受或被拒稿都是很正常的事,没有必要太计较。作好自己的研究和写好自己的论文才是硬道理。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6057 次阅读|3 个评论
reviewer,别难产!
KONGX 2010-8-24 04:18
投稿是件快乐的事情,文章总算有个了结,辛辛苦苦几年就盼着有个好收成,就望着能卖个好价钱,可是估价的人总是不急,发点小牢骚,写点小感想。 投稿本身就是体力活,一大堆共同作者的名字、单位就要折腾半天,还要担心不能有差错。投出去的第一、二个星期是最紧张的,投多了,连某些杂志 editorial 的评审时间都搞得清清楚楚。他们也不容易,负责的 editor 要把每一篇投的文章做成幻灯,在评委会上读文章,提领文章的优缺点,以决定文章是否送出去。有一次,一帮人座在一起侃,某某的文章投出去 24 小时就被拒了,有人得意洋洋的说我的文章好歹呆了 48 个小时,最郁闷的是最近有位同仁,投过去三个星期也没有送 peer-review 。现在杂志也越来越坏,投稿就要花钱, 80-100 美金不等,一方面他们希望你积极投稿,想想看三分钟时间拒你一篇文章就 80-100 刀入账啊!一方面他们又不希望发表那么多文章,毕竟跟影响因子息息相关啊!就拿最近那篇三个星期被拒的文章说事吧,看到被拒本来就郁闷,再说文章也有时效性,现在几乎所有研究方向都有几个组在火拼,谁能经得起你耽误这么长时间啊!老板还愤愤不平的写信给 editor 问为啥拖了这么长时间,人家 editor 说的很了当,我们在休假呢!!! 投完稿之后,一般来说过了二个星期就过了 editor 的关,有的杂志会清楚的注明 under-review ,看上去还是蛮有希望的。可是到了一个月的时候,心里面急啊,什么时候能有意见下来啊!有时候一天会三番五次登录投稿系统,查询好几次,就是指望能早早的看到结果。终于有一天等到 decision 栏显示为 1 ,那时候的心情真是汹涌澎湃啊!看到 rejection 心就发凉,看到 rejection with minor revision 或 major revision 心里还舒服一点,最有意思的一次是一个 reviewer 的评价只有两个字: great paper (估计是熟人)!!!读完 reviewer 的意见,心情基本上就不那么澎湃,对要做的事情基本上有了眉目,实验难不难做,他们的疑问是否容易解释,有的 major revision 其实就是补 2-3 个小实验,可能也只要放在 supplementary 中。 最近的一篇文章就是这样的 major revision , reviewer 们要求补一个图,放在 supplementary 里面,其他的都是解释一下结果中不明确的地方。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实验完成,文章也投过去了。可是到现在都快二个月了,还是 under-reviewer 。在国内的时候我也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心里急,就写了封 email 催催 editor ,第二天就收到文章被拒的消息,而且拒的很绝,你想争辩都没有机会。后来有位老师说自己的经验,千万不要催 editor , reviewer 都是免费劳动。吃一 堑 ,长一智,投了文章之后就死等,后来我发现 editor 也会等的不耐烦,以至于最后文章只有一个 reviewer 的意见。 最近听说有个猛人,她的文章 revision 投出去一个月之后要没有回音的话,她就会打电话给 editor 。她跟 editor 说 cell 、 nature 、 science 都在抢着发表她课题组的文章,太强了!她觉得她的文章就是能够引起广泛的关注,你 science 要是不发表,等着发表的地方多着呢!!这样实验室出来的博士和博士后也是牛洪洪的,动不动就说我们已经 trash 了 cell 上的那篇 paper 。 等啊等,尊敬的 reviewer 们,劳烦你老人家在渡假之余,花 30 分钟看看 revision 吧!!
个人分类: 科学杂谈|6091 次阅读|2 个评论
《中国农民合作社》已连续出刊15期
ycy 2010-8-20 20:32
在广大作者、读者的支持下,《中国农民合作社》已连续出版15期! 欢迎大家继续关注!
个人分类: 农村发展|1549 次阅读|0 个评论
感谢《统计研究》杂志
yuliping 2010-8-19 18:03
今天上网查了一下,我撰写的论文 TOPSIS 在期刊评价中的应用及在高次幂下的推广一文有幸被《统计研究》录用了,该文曾经投稿的《中国图书馆学报》、《大学图书馆学报》、《科研管理》、《科学学研究》,均被退稿。 记得在以前曾经专门写过一篇博文,感谢《统计研究》杂志的认真和良好的服务。上次被录用的一篇论文由于要等主编签字,等待时间稍长一些,编辑老师特地发了一封邮件,让我耐心等待一下,这种认真负责的精神在一流期刊中出现确实令人感动。 说说另外一个问题,上次我写过一个博客,关于投稿退稿的问题(退稿是一种常态: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46609 ),后来引起了一些讨论,有位学者认为投稿录用率过低的作者有浪费审稿资源之嫌,应该认真反思,说作者对自己撰写的论文投稿到什么期刊其实是心中有数的。当然,对于同一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正常的。 我就以此文为例来说说特殊情况,这两年我从事科技评价领域的研究,主要通过创新方法来做期刊评价。从研究内容上看,该文应该投稿到图书馆、情报学期刊,感觉这篇文章也不错,所以先投稿到《中国图书馆学报》,被退稿后投到《大学图书馆学报》,两次被拒后感觉选题与这两种期刊可能有偏差,虽然这两本杂志也发表少量方法创新的论文。接下来准备投稿到科技管理类的期刊,第三次投稿到《科研管理》被拒,然后再投稿到《科学学研究》又被拒,这两本杂志是科技管理领域的优秀期刊,最后想想投稿到方法类的期刊看看,于是就选择了《统计研究》,结果录用了。 现在说话做事比以前小心多了(当然不见得就不犯错误,基础差了,呵呵!),不仅日常琐务如此,科研领域也是这样。任何事情、任何人都有个特殊情况,如果片面地加以评价是不全面的。 最后不能忘了主题,再次感谢《统计研究》! 2010.8.19俞立平 于江北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6024 次阅读|0 个评论
作者与编辑间的博弈:旧文新发
zhaodl 2010-8-15 11:49
今天看到科学网上关于投稿的博文,我想起我在网易发的一篇旧文编辑与作者间的博弈( http://zhaodal.blog.163.com/blog/static/5583842008731103927795/ ),那时我还没在科学网上开博。今天转过来与大家分享。 后来经同事整理加工,全文发表在《编辑学报》,2009年4月第2期, http://www.cujs.com/web/zdl/qw/39.pdf 。 学术期刊的出版,涉及的方面比较多,但最主要的是编辑和作者。作者希望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编辑试图选出优秀的成果发表。选择就必须有稿源的基础,否则就没有选择的余地。有选择,那么作者就要面对录用或退稿的结果。编辑必须退掉不需要的稿件,而作者都希望退掉的不是自己的稿件,争取录用的结果。编辑的日常工作就是通过专家的辅助决定录用或是退稿。作者则不停地会问:为什么不能录用、如何才能录用。这就是学术期刊出版中一种博弈。 博弈是有规则的,录用是有标准的,可是不同的期刊有不同的标准,不同的编辑也会有不同的价值取向,所以对于作者而言就会感到无所适从。作者层次有不同、研究有深浅、水平有高低、价值取向有差异,面对退稿和录用的的反应也不尽相同。无论是作者还是编辑,可以划分为一下三种类型来研究:理想型、社会型和制度型。 对于理想型 ,作者是以科学研究为目的,编辑是以传播科学研究成果为己任,追求科学的真理性和价值。尽管二者的立足点是一致的但也不排除观点和标准的差异。 关于社会型 ,作者的研究本身带有较强的功利性,发表常常成为惟一目的,而编辑则是看人取稿,借用出版权回旋在各种关系之中。尽管不能排除二者在科学研究和研究成果传播方面的客观贡献,但本质上并非是以科学为目的。 对于制度型 ,则是既不注重理想也不追求极端功利,按部就班地依照组织的规则和制度行事,平平淡淡,该怎么办就怎么办。 因此,三种类型的作者和三种类型编辑组合起来就会产生9种博弈结果,其中同类型的作者和编辑之间的博弈比较简单,比较容易达成一致的意见。而不同类型的作者和编辑之间,往往需要进行艰难的博弈,结果也往往不确定。 (1)理想型的博弈结果。 理想型的作者和理想型的编辑之间很容易达成意见的一致性,除了学术观点上的差异以外大家会追求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在作者了解期刊的办刊宗旨、编辑了解研究的背景和创新以后,双方会在博弈中相互学习和促进,结果也是有利于期刊、有利于科学研究。但是,在各自固执地坚持自己的学术观点的情况下也会造成大错:作者的固执可能将成果转向其他期刊发表,假设编辑是恪守期刊的理念和主题,则对科学和期刊均不会造成大的伤害,而编辑的固执则可能埋没新的科学发现、阻碍科学发展。 (2)社会型的博弈结果。 编辑看重关系,作者则利用关系,相互间的博弈实质是一种利益的交换,利用学术期刊的出版平台达到各自的目的。编辑不一定追求的是个人利益但也不是期刊的长远利益,最多是出版者的团体利益。这种类型的博弈危害最大,也是现实社会中的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不是说每个期刊都这样、每个编辑都这样,但每个编辑和每个期刊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这种现象。在世俗的社会中,能够保持理想状态显然是不可能的,关键是如何将这种利益交换限制在最少或合理的范围之内。 (3)制度型的博弈结果 。作者对编辑的决定表现出的无论是无奈还是理解,结果都是将作者对期刊出版的干涉或促进减低到了最少,而编辑又是呆板地执行规定和形式,缺乏主观的能动性,除非制度的前瞻性和科学性较强,否则录用的不一定是好的或最好的,而退掉的不一定是不好的。作者和编辑的循规蹈矩,博弈的结果则依赖于制度的完善和科学。 (4)理想型与社会型的博弈结果。 理想型作者如果遇到社会型编辑,就如同秀才遇到了兵,讲理想是没有太大用处的,结果只能是听之任之或者是放弃自己的理想,矛盾和冲突往往也就比较严重。而理想型编辑与社会型作者之间的博弈则关键在编辑的价值观是否坚定,现实中利益对谁都是具有诱惑力的,能否坚守住原则要看个人的意志和社会的环境。 (5)理想型与制度型的博弈结果。 理想型的作者遇到制度型的编辑,结果如何?多数情况下也只能是对结果听之任之,面对无理的决定只能作为观点的不同来理解或者是从自己的表达角度找原因。当然,在编辑制度科学的情况下还是有抗辩的可能,多数情况下也会避免冤案的产生。理想型编辑处理制度型作者的稿件难度是最少的,编辑处于完全的主导地位,结果的正确与否取决于编辑的能力和编辑对期刊出版方向的把握。需要警惕的是,编辑还应该具有自我的反省能力,否则容易走向独断。 (6)社会型与制度型的博弈结果 。社会型作者遇到制度型编辑与遇到理想型编辑有些类似,关系可以发挥的作用是有限的,关键是在于编辑执行制度的坚决性。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理想型的决定还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利益的交换还可以打着理想的旗号来行事,而制度化的约束则避免了决定的随意性。同样,社会型编辑面对制度型作者也缺少发挥作用的空间。这就是法治的优越性,虽然是会丧失掉一些机会但也堵住了利益交换的漏洞。 将作者和编辑区分为理想型、社会型和制度型,只是为了探讨的方便,而现实中不可能独立存在的。但是,在我们的日常编辑出版活动中这集中情况有是实实在在存在的,探讨的目的就是为了清楚不同行为的特点。人都是社会的人,不可能没有利益的追求,而人也是有理想和尊严的,不可能唯利是图,人又是普普通通的,都要受到制度和纪律的约束。清楚了编辑出版过程中的博弈:对于编辑人员来说,有利于把握自己的原则和期刊的方向;对于作者来说,可以心平气和地面对录用和退稿的结果。
个人分类: 编辑出版|3796 次阅读|1 个评论
科研论文写作指导资料汇总(陆续更新)
harrylzhang 2010-8-5 21:25
http://www.paperpub.com.cn/website/index.asp
个人分类: 论文写作与发表|2996 次阅读|0 个评论
换个角度,你就有收获
woodenson 2010-7-15 19:05
换个角度,你就有收获 (2010-07-14 12:53:11) 一早醒来,打开邮箱,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d: transport and environment的新邮件。说实话,心里又是一紧,估计又挂了。然而,没想到的是I am pleased to confirm that your paper ~ is accapted ~ My God! 那一刻的兴奋,可能仅次于我的第一篇sci。这篇文章的接受,可以说是历经磨难,十个月的时间,动物学类期刊投了三四个,鸟类学期刊投了三四个,多样性保护类期刊投了两三个,几乎都是相同的语言,reject! 这种打击,是我第一次,所以其实自己倒也有些麻木了。然而,任务总要交差,最后一次,我选择了交通类杂志。从理科转投工科,跨度太大,不过似乎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出乎意料的是,一个半月,居然就直接接受了!柳暗花明啊,文章发了,任务完成,后续的钱有了。当然,这也是我到南大自己开展研究以来的第一篇sci, 加上之前的red-crowned crane的bc文章,两年时间,开始有成果了。人在大丰,麋鹿,也快了! PS:其实,这篇文章能够被接受,很大程度上是投机取巧,歪门邪道有时是可以起很大作用的,但终归不是正途。实验的设计,背景的掌握,甚至整个文章的构思,才是科研工作的重点。实验之前的充分考虑,能大大提高后期论文写作、修改的效率。希望以后这样的事情,少点发生。
个人分类: 研究论文|3672 次阅读|6 个评论
命运,只可承受,不可改变:有关电影与爱情
pup 2010-7-4 12:23
命运,只可承受,不可改变:有关电影与爱情 陈 静 (北京大学出版社 编辑) 看电影我爱看文艺片,其种种都像在回答同一个主题: What is love ?爱是永恒的主题,也在于它能触动凡人无所适从的粗糙心灵。 真正爱过的人才能拍得好文艺片,受众和经济效益都小,所以一般也称其小电影。我理解的优秀文艺片能还原真实的生活细节,能再现生命最原始的色彩,而这些却最是不容易。何况电影本身并不能给出一个标准答案,来回答 What is love 这样千人千面的问题。当然,优秀的文艺片也不会居高临下地站在道德的高度,摆出一副拯救众生的模样。  至今我印象最深刻的三部国内文艺片都关于爱情:《颐和园》、《暖》、《爱情的牙齿》。这些电影的剧情虽然简单,人物却很细致。有时候画面安静得让人沉睡,有时候又细腻得让人哭泣。这其中的人物故事,包含人生百味,它看似温柔,其实是坚挺的戳到内心的痛点,让人不忍心欣赏,却又期待着这样直接的碰撞。 《颐和园》是一部在国外获得许多关注而在国内难得一见的电影,也是第六代青年导演娄烨的重要代表作。片中的对话不多,少有的几句旁白,主要靠画面表达,大有一种无声胜有声的震撼感。黯淡的画面,颓然而慌乱的音乐,恣意忧伤的青春,熟悉的演员们完全颠覆性的表演,剧情有点荒诞,有点情色,又有点熟悉,这种搭配会让人颇为感慨,那正是充满激情和叛逆的青春!导演有意运用凌乱摇摆的镜头语言,仿佛那不安分的青春躁动;而很多长镜头的运用,又直接让人深陷其中,青春的大门自然开启。 《颐和园》也许更像一部纪录片,记录着 1987 2003 年的几个人:小卖店里的美少女变成安身立命的麻木妇人,从荷尔蒙旺盛的小伙子到胡子拉茬的沧桑男人;从东北小城到都市北京,从深圳过渡到武汉,从德国回到重庆。电影中巧妙地插入了真正的历史纪录片,并以此作为铺垫,作为转折点,作为主人公一切绝望和放弃的根源,导致骄傲的冷美人最终嫁给了平淡的传达室男人,还有那为了绝望之爱而跳楼自杀的青春伙伴当然,这隐形的命运之手使用得小心翼翼,不渲染,不强化,只让你自己去体会角色的阵痛、绝望和动摇。看得你揪心裂肺,却只能默默承受。 导演娄烨将《颐和园》定义为一部关于爱情的电影,这是他的本意,也是观众期待的定位,如今正是社会中梁底柱的 60 后们更是能从中找到自己曾经的影子。片中直接表达爱情这一主题的是一段段日记,只是日记的字字句句都太忧伤,伤得你不敢相信那就是爱情!导演正是用这几个人物的执著或舍弃,来描绘那一代人慌乱而绝望的爱情。娄烨的感觉有点像玛格丽特杜拉斯,尝试通过纯粹决绝的爱情来摆脱孤独。他似乎想告诉我们:爱情让人如此之痛,如此之无能为力。 《暖》是年轻导演霍建起的作品,片名就已经很文艺了,从这个名字,自然会期待片中有着黄灿灿的白桦林,还有草原和森林连接着的美丽风景,也许有着浓郁的像油画一样的基调。或者一个美丽女孩奔跑在向日葵里,朵朵向阳。然而,不是的,并非油画,更像淡水彩画:虽是在中国最美的农村婺源取景,却没有 4 月婺源的油菜花,倒是频繁的雨下得观众心里一片潮湿。简洁的人物和剧情则更像一副素描:一个瘸子,一个哑巴,一个荣归故里的凤凰男。处于青春爱恋期的他们,一起荡秋千时发生意外,女孩致残(腿瘸)。不久,男孩考上大学,两人之间有了世人常说的巨大鸿沟,好强的女孩主动疏远昔日的恋人,默默嫁给同村的哑巴(所谓条件相当)。男孩对女孩抱歉终身,却无法停止自己渴望前进的脚步。女孩将男孩深埋于心,却不愿索取怜悯之爱。这样的爱情,沉重是自然的,无奈也是在情理中的。一首流行歌曲唱道很爱很爱你,所以愿意,让你往更幸福的地方飞去。也许片中的女孩也曾经这么想,她期待幸福,更希望在平等中活得尊严,哪怕从此贫困一生,梦想无法靠岸。在影片最后,哑巴焦急又慌张地请求大学生将自己的妻子带走,这一幕,想必很多观众会辛酸落泪。当所有的这些爱怨我们都归为一句唏嘘:命运的安排,我们也会有人深陷其中,佛隔岸观火的气愤。 在《暖》里,爱是成全。正如张爱玲和胡兰成之间的名言: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暖》是懂得这个道理的。 唯有静静地看完,才能理解《爱情的牙齿》这个片名的含义。影片讲述女主人公钱叶红从少女到中年的三段感情。这三段感情浓缩了大部分女人的人生:第一段来得太早,早到我们还没有准备好迎接它;第二段来得太勇敢,甚至是在冒险,那时候我们总相信为爱可以走天涯,也可以奋不顾身;等到第三段时,我们的爱情已经被掏空了,只剩下应付了。都说任何一段情感的开幕都能追踪溯源到你情窦初开的时候,尽管你不曾在意,但初恋的痕迹会在冥冥中指引你后来的人生。还有一种理论说偶数次的恋情比较容易得到幸福,就算不依据这个理论,我仍然认为,在《爱情的牙齿》中,第二段感情至关重要,那是她最真实经历,也最彻底投入的一段。而她的悲剧色彩也是从这场感情开始的:他是有妇之夫,他勾引比自己小一轮的她时,用的是很常见手法;可她却投入得毫无保留,陷落得忘乎所以。当事发之后,这个成熟男人却将自己推得一干二净。她却主动承担所有罪名,为此丢了工作,遣返回乡,从此她对爱再无渴望,也再见不到她脸上的欢颜。在那个特殊的、依旧保守的年代,她终究抵挡不住世俗的非议,她选择了隐匿在聚少离多的婚姻里,她做出这个选择时,嘴角泛起一丝不易觉察的微笑。几年之后,还是逃不过离婚,她说:大家都是这么过,可我,支撑不住了。  《爱情的牙齿》是知道人之疼痛的,也知道这种疼痛之深刻和持久,因为越是不真实,就越是不舍。当一个人去意已决,若换位思考,也觉得当放则放才是归宿,同样精彩。若一个人万念俱灰,也觉得情到深处才会欲罢不能,自然而然。这样,在爱的天平上,人人都是无罪的那个标准砝码。少有人能在恋爱之路上愈挫愈勇,年纪越大,就越会相信宿命。木心写《哥伦比亚的倒影》一文,通篇不换行,末了也归结到宿命:这又何能持久,我总得直起身来,满脸赧颜羞涩的接受着宿命的倒影,我也并非全然悲观,如果不满怀希望,那么满怀什么呢?富兰克林那样的百科领袖也说过:我绝不反对把从前的生活从头再过一遍。 《爱情的牙齿》中的她,多年以后,估计也会说:如果能够让我回到从前,哪怕用我的生命的 10 年、 20 年来交换,我也愿意。 ??   所以,关于爱情这个主题的一切,无论我们曾经因此遭遇何种命运的惊奇与暗示,只要它换一部电影来表达,仍然能赚取我们那沉醉密封的心灵。除了看电影,再没有更合适的方式来表达了吧。如果说,生活都在别处,那么,这个别处,希望就是文艺片,它是落满火红的凤凰花的一条安静小路,它让人们奔波的脚步和振颤的心灵得到了缓释,无论明天是否继续仓皇上路,此刻,因为电影,我们遭遇了另一个自己,不再孤独。 ********** 补记:这些文字都在看电影之后立刻留下的。前段时间整理成这样的一份拼盘,有幸被《世界博览》杂志的编辑月静看中,截取了其中的千字发表,我当然很高兴。月静数次叮嘱我要常常练笔,我把这句话当成对我文字的赞赏,自然又是很高兴。。。
个人分类: 我的豆腐块|6594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如何在顶级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鲁白老师)
ranfen 2010-6-26 15:20
如何在顶级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2 鲁 白 ( 2002 年 9 月 25 日 在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的讲课录音记录) 下面谈一下投稿的基本过程,特别是与 Cell 、 Nature 、 Science 、 PNAS 等影响因子比较高的杂志有关的一些技术性问题,也许可以打破其神秘感。其实这些杂志的主编,编辑们都经常在介绍其政策,评审标准,过程,等等。他们也经常来中国访问。今天我来代替他们介绍一下。一个系列杂志叫 Cell 、 Neuron 、 Immunity .. 等等,原来都是从 Cell 分出来的。这个杂志的基本特点是它有一个非常强的 编委 Editorial Board 。怎样的人可以当编委呢?他们往往是有名的科学家,而且也愿意并能够非常快地对投稿做出评估。这些科学家也经常被选来做 评审 reviewer 。大家都知道每篇文章送到杂志社后,都要请该领域的 2 - 3 专家看,并匿名写出评审意见给作者。 你不知道是谁写的,但这些专家会给你提出批评,哪些地方不好,哪些地方需要进一步做实验,怎么样做,这就叫杂志评审。 Cell 、 Neuron 、 Immunity 等这些杂志的评审不少就是编委做的。因为现在杂志竞争的重要因素是发表要快,而做编委的专家能很快写出评审意见来。还有一个特点, Cell 等杂志主编,编辑有非常大的权利,他们甚至可以象追星族那样去追科学家,去参加各种各样的科学会议,当看到你有非常重要的最新成果,他们会去竞争,会问你,你的文章写出来了没有,我保证给你多少时间发表,等等。另一个系列是 Nature 衍生出来的,这些杂志的特点是没有一个编委,但有一个评审专家库 , 也就是说谁来评审,不是乱选的。这些杂志主编,编辑也有相当大的权利。这些是什么人呢?他们一般是读完博士,然后到非常好的实验室做博士后,这些人也许自己没有做出什么特别重大的贡献,没有什么好的文章,但他们欣赏能力特别好,文笔非常好,写得又快。你可不要小看他们,虽然自己没有做出什么伟大的工作来,但他们的思想水平学术水平都相当不错,看得多,写得快, Nature 、 Science 的编辑大同小异,都是这样一批年纪不大的人,很活跃,经常参加各种各样的会议和活动。 Science 杂志的编辑权利相对小些,因为他们还有一个 编委会 editorial board ,有相当大的权利。一般过程是,当你的文章送到 Science 杂志社后,编辑先做一个初审,看一下是不是基本够格,然后他还要把文章的摘要 Abstract 送到编委会的某一个人那里,认可以后,才可以拿出去评审。两道关卡,大部分文章一下子就这样被砍掉了。 PNAS 杂志是美国科学院院刊,文章有好有坏,院士自己投稿就不需要经过评审,叫做 contribute 。 院士原来一年可以五篇,后来减到四篇、三篇,就是院士自己写的文章,只要你投就给你发表,不需要经过评审,相信你是院士,投科学论文应该有责任心的。第二种叫做 Communicate ,不是院士自己的文章,是你的文章,院士觉得你的文章不错,他来给你通讯,投到 PNAS 杂志,这文章要评审,但是评审专家由院士自己来选。所以这个也不怎么样。还有一种叫 Track C, 就象一般杂志,你只要投过去,然后编辑部来给你选一个院士, 由他来找评审专家,相对来说,这比较客观些,所以 Track C 的文章质量就相对好一些。 我不是说院士的文章都很差,但院士有特权,可以把在其他杂志发不出去的文章,投到 PNAS 上去,所以在 PNAS 上有很多不怎么样的文章。 投稿前先给主编写一个 E-mail ,投石问路,是一种不错的做法。 有些不太出名的科学家,不光是中国,在美国也一样, 编辑不认识也没听说过你,有名的科学家评审人也不认识你。 先把文章的摘要,用 E-mail 先给主编送去。他们一般最晚不超过 48 小时会给你回 E-mail ,告诉你文章可以或不可以投,省得你浪费很多时间。当你有了一定的名声后,也许就不一定要做这件事情。投稿时,你还要写一个做简单介绍的信 , 也叫封面信 Cover Letters 。一般一篇文章会送给 2-3 名专家评审,评审后你的论文一般有三种命运,接受,拒绝,或要求修改。 一般投 Nature 、 Science 等杂志的文章,绝对不会一投就接受。最常见的是,你会接到一封信说,感谢你的投稿,但你的文章不是我们所感兴趣的,现在把文章退给你,感谢你对我们感兴趣。这种拒绝是大多数,不拒绝是少数,所以拿到拒绝信也不要太难过,不要灰心。还有一种软拒绝,感谢你的投稿,现在我们不能接受你的文章,假如说你的文章可以做 A 、 B 、 C 的话,我们可以再考虑。虽然是拒绝了,但还是留了一条尾巴,还可以送过来。这第三种情况是最好的,希望你修改,给你每个评审的意见,一般好几页,然后再做些什么样的实验,作修改,这是你运气最好的时候,赶快买瓶酒来庆贺一下。然后你花好几个月,甚至半年的时间去做实验,做完后,再写一个为自己辩护的材料说,你要求我做这个东西我做了,你要求我做那个东西我也做了,你还要求我做的东西,我为什么做不到,为自己争辩。你把这些材料再送去,他认为还不行,然后再送回来,再修改,再送去。正像毛主席说过的,投 - 失败 - 再投 - 再失败-再投,直至接受。 对一流杂志来说,每一百篇文章投过来, 65 篇文章马上退回去,只由编辑来初审,不用送出去让专家评审,在 30 - 35% 的文章才拿去送审,其中又有三分之而被淘汰。最终接受率大概 10 - 12% 左右, Science 、 Nature 杂志都是这样。 杂志的主编们每天在计算机前做什么事情?多半在写拒绝信。 很多杂志收到论文后几周之内就给你回信说不能接受你的文章。主编们是凭什么这样快就做决定的? 第一看文章是不是重要,是不是回答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第二看是不是有普遍意义。 有的文章也许对某一专业是重要,但不是大家感兴趣,一百人中只有 20 人感兴趣,不行。还有,假如你的工作思路,手段,方法非同一般,有与众不同的东西,会让编辑眼睛一亮,那也可以。比如中科院神经所的周专发表一篇文章,众所周知,神经突触传递需要 Ca 2+ ,但他的文章认为,神经突触传递不需要 Ca 2+ ,我不知道对不对,但至少是出人意料。是有新闻价值的文章。并不是说这类文章都会接受,但送审的机会是很大的。做编辑或主编是个非常不讨人好的事情,一般大家对他们都是咬牙切齿,为什么把我文章拒绝,主编一定是很坏的人。大家都在想最好是我的 paper 接受,我竞争对手的 paper 都给他拒绝,其实天下那有这么好的事情,所以编辑是个吃力不讨好的工作,因为他们天天在写拒绝信,天天在把人家的希望便成绝望。 大家都在诅咒编辑死后要进地狱。说个笑话。罗马的教皇死后,都要升天堂。有个教皇死了,到天堂去了,看到住在他隔壁的有 Nature 的主编,他说主编怎么能住在这里,让我来看看,他发现主编的房子不错,装潢也比他的要好。他要打抱不平,就去找上帝,说我是教皇这样对我不公平,上帝告诉他,你不要打抱不平了,到我这边来的教皇少说也有 65 个,但我还没有见过科学杂志主编,他是第一个呢 ( 笑 ) 。 主编做出初选后,还有个很重要的工作是选择评审人。那么,他是凭什么去选择呢?很多人在写封面信时,往往会自我推荐 3 - 5 位他认为比较友善的人来做评审人,编委有时会选其中的一个人,但绝对不会再选第二个人。而且你认为是你朋友的人,不一定会给你说好话,写好评语。很多资深科学家,审了很多的文章,也有些至少作者认为他是朋友,但他不一定会给作者说好话,他要对科学负责。你的文章实在太烂的话,我不会闭眼说瞎话,我一定会说,你这文章做的不好,我也会拒绝,也会提建议。这跟中国文化不一样,为了朋友往往是两肋插刀,可以不管是对还是错。所以朋友是朋友,在做科研上要有科学道德。最近我有一篇文章要发表,我一看就知道是我朋友写的评审,把我的文章说的一塌糊涂,他说你刚刚发表过一篇好文章,现在把剩下来的数据搞在一起,再来一篇,那儿有这么好的事情,不行。我知道是谁写的,大概能猜出来。我觉得他是我的朋友,他这也是对科学负责,我理解他。象这种文章不要在这么好的杂志再来混一篇。后来我把这篇杂志投到比较差一点的杂志上去。还有一个技巧,就是不让某人做评审。假如说你觉得那个人可能会对你的工作有偏见,会做不公正的评价的话,你写信给编辑时,就指出不要那个人做评审,这是可以的。但你不能写上 10 个人的名单,这些人都不能评审,这样不行,最多只能 35 个人。什么样的人不能做评审呢?他做的工作与你做的工作非常象,非常近,是你的竞争对手。 他往往会失去理智,不会很公平,所以这种人不能做你的评审。 刚才我说过比较宽容 soft 和比较严厉 harsh 的评审,有些人非常苛刻。任何文章拿来,一概先拒绝。有一位斯坦福的教授对我说,他审文章时,一般先拒绝,然后再去找证据来说服自己来改变主意。另外有些人,特别是一下有名的人,如诺贝尔奖得主,他们见多了,不会为一些细节去很抠门,写的评语往往较短,这些人属于宽容的评审。我猜杂志编辑手里一般有两个名单,一个 soft reviewer 人的名单,另一个 harsh reviewer 人的名单。一般取一个 soft 和一个 harsh ,所以你的文章老是看到一个说好一个说坏。 这大概是故意这样做的,所以说编辑的权利很大。 如果两个评审他都选 soft 你文章接受的可能性就很大。如果他不喜欢的文章,他就选两个 harsh 。一般主编会兼顾严厉和宽容的评审,而且会尊重评审的意见和建议。评审推荐接受,主编一般不会说不接受的。而评审非常不满的文章,主编也不会轻易地接受。 怎样写封面信? 一般该信要包括这样几个方面,一个是主要发现是什么,一个是为什么说这发现是重要的,还有你建议谁来做评审,并告诉哪些人有同行竞争或不公正不公平的嫌疑而不能来做评审。对国内的学者来讲,建议请你认识的比较有名的同行科学家先看一看你的文章,并根据其意见进行修改。这样你就可以在信上说,已经某某科学家审阅,这样可能增加一些你的文章分量,不至于立即被拒绝。多年来,我常常会把文章写完后,请几位非常有名的专家,同事,提一些意见和建议,然后按照他们的建议,做些实验进行修改,这样做不仅仅是为了减少文章被拒的几率,实在也是提高了工作的质量。 写封面信有一些讲究,写的不好,文章马上就给你退回。 举例一,这是一篇我们实验室在 Nature Neuroscience 发表的文章, 它是这样写的: We would like to submit the enclosed manuscript entitled GDNF Acutely Modulates Neuronal Excitability and A-type Potassium Channels in Midbrain Dopaminergic Neurons, which we wish to be considered for publication in Nature Neuroscience 。接下来说,为什么这个文章是重要的, GDNF has long been thought to be a potent neurotrophic factor for the survival of midbrain dopaminergic neurons, 这是人家过去已经发现的,神经营养因子一直是被认为对中脑多巴胺神经元存活起促进作用,接着说, which are degenerated in Parkinsons disease. 任何科学发现,假如跟疾病有关的话那就是很重要的, GDNF 一般是调控中脑神经细胞的存活, In this paper, we report an unexpected, acute effect of GDNF on A-type potassium channels, leading to a potentiation of neuronal excitability, in the dopaminergic neurons in culture as well as in adult brain slices. Further, we show that GDNF regulates the K + channels through a mechanism that involves activation of MAP kinase. Thus, this study has revealed, for the first time, an acute modulation of ion channels by GDNF. 这一段讲的是主要发现,接下来我讲为什么是重要的。 Our findings challenge the classic view of GDNF as a long-term survival factor for midbrain dopaminergic neurons, 教课书上说 GDNF survival factor 现在我们来挑战这个传统观念,如有道理将改写教科书,很重要。我又说这个工作 suggest that the normal function of GDNF is to regulate neuronal excitability, and consequently dopamine release. 这是另外一个重要的贡献。 巴金森氏症主要是因为神经递质多巴胺的释放下降,我们可以通过调控神经兴奋性,来调控多巴胺的释放。 These results may also have implications in the treatment of Parkinsons disease. 所以这项工作也有临床意义。接下来是建议: Due to a direct competition and conflict of interest, we request that Drs. XXX of #1 Univ., and YY of #2 Univ. not be considered as reviewers. 这些建议也要实事求是,真是觉得这些人是在做类似的工作,有竞争。 这篇文章发表后,有一位做离子通道的科学家来访问 NIH 时,问我说,为什么这篇文章能在 Nature Neuroscience 上发表 ? 他说,离子通道的调控文章现在已经很难发了。神经营养因子的快速作用,这也不是第一个。 GDNF 对中脑多巴胺神经元的调控,已经有很多文章了。 我想他要是读了我的封面信,也许会比较理解这篇文章的重要意义。由此可见,一篇文章怎么写,从什么角度,怎么来编排,有时也可以决定一篇文章在那里发表。 举例二, We would like to submit the enclosed manuscript entitled Ca 2 + -binding protein frequenin mediates GDNF-induced potentiation of Ca 2 + channels and transmitter release, which we wish to be considered for publication in Neuron . We believe that two aspects of this manuscript will make it interesting to general readers of Neuron. First, we report that GDNF has a long-term regulatory effect on neurotransmitter release at the neuromuscular synapses. This provides the first physiological evidence for a role of this new family of neurotrophic factors in functional synaptic transmission. Second, we show that the GDNF effect is mediated by enhancing the expression of the Ca 2 + -binding protein frequenin. Further, GDNF and frequenin facilitate synaptic transmission by enhancing Ca 2 + channel activity, leading to an enhancement of Ca 2 + influx. 具体科学内容不懂没有关系,重要的是有没有写清楚意义。 Thus, this study has identified, for the first time, a molecular target that mediates the long-term, synaptic action of a neurotrophic factor. Our findings may also have general implications in the cell biology of neurotransmitter release. 你需要指出这是第一。这 是一个大家关心的问题,而且是第一次报道的新发现,这样才会被 重视。 举例三,是 1996 年发表在 Nature 上的文章。当时我觉得分量还不够,所以封面信 上就写得多一点。 Enclosed are copies of a manuscript entitled BDNF and NT-4/5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Long-Term Potentiation in the Hippocampus, which we wish to be considered for publication in Nature . As you know, there is a great deal of interest and excitement recently in understanding the role of neurotrophins in synapse development and plasticity. 众所周知,这是一个大家都感兴趣的问题。 Our manuscript provides, for the first time, the physiological evidence that neurotrophins regulate long-term potentiation (LTP). The main point of the paper is that the neurotrophins BDNF and NT-4 induce an earlier appearance of LTP in developing hippocampus. In contrast to recent Science article by XX group, 人家刚刚在 Science 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文章。 We did not see that BDNF enhance basal synaptic transmission in adult hippocampus. Nature 和 Science 相互都要竞争的,如果说是 Science 上发表的文章是错的,一定会引起兴趣 。 However, we found that in adult hippocampus, inhibition of BDNF/TrkB activity attenuated LTP, and weak tetanus that normally cannot induce LTP produced enduring LTP. 这是我们的发现。 These findings may have implications in the basic mechanism for regulation of synapse development and long-term modulation of synaptic efficacy. 这是我们这项工作的意义。 Because of the rather competitive nature of the field and the important implication of our findings, we have not yet presented this work in any public forum. 我们在公共场合没有讲过这个问题。 However, confidential discussion with several prominent neuroscientists such as 111 and 222 have generated tremendous excitement. 私下我们已经给一些有名的专家看了我们的工作,他们都感到很有意思 , 增加了分量。 Thus, we feel that this work is of general interest and is suitable for publication in Nature 。 怎样写标题? 我举几个写得比较好的和几个我认为不是最好的。 写标题一般是要写重要的,我反复强调你做的工作一定要是重要的发现 , 非同一般也要反映在标题里。做生命科学的,有两类东西会引起重视的。一类是解决功能问题,假如说你能够发现一种分子的功能,这是比较能引起重视的。另一类机理 , 是把机制搞清楚了,往往会被引起重视。这标题一定要写得简单、生动,不要拐弯摸角,不要模棱两可。这里举两个例子,我认为是写得比较好。最近翻阅了 Science 、 Nature. 杂志,包括这些不好的标题都是在 Science 、 Nature 上的,也不是太坏,相比好的标题要差些。 这些是比较好的: SynCAM, a synaptic adhesion molecule that drives synapse assembly ,大家都知道突触形成是一个过程,现在克隆一个分子,这一个分子可以组装突触,一下子就吸引你的注意。 Inhibition of Retroviral RNA production by ZAP, a CCCH-type Zinc finger protein 。 Zinc finger protein 很多都是转录因子,他说 Zinc finger protein 可以抑制逆转录病毒,逆转录病毒是一个很可怕的事情,我现在有一个 Zinc finger protein 可以抑制它,所以这是很吸引人的。 Protein phosphatase 1 is a molecular constraint for learning and memory, Protein phosphatase 1 是磷酸脂酶,一个酶可以控制学习记忆,很吸引人。 E3 ubiquitin ligase that recognizes sugar chain ,酶的底物往往是蛋白,而他认为是 sugar chain ,就非常有意思。 Single cell gene profile 一个细胞里面我可以把所有的基因的 profile 都拿出来,这个题目一看就非常吸引人。 Molecular evolution of FOXP2, a gene involved in speech and language 。 这篇除了标题好之外,文章也绝对精彩。 它说 FOXP2 基因可以参与人的讲演,语言,能找到这样一个基因可以控制语言,本身就了不起。而这篇文章,一共只有一个手工画出来的图和一个表格。 FOXP2 是在喉咙肌肉里面表达的基因。 该文并没有做实验,而是在已发表文章中分析出来的。譬如说,一个人讲话结结巴巴,讲不出来,是一种疾病。这个遗传基因坏了,提示可能这基因与不会说话有关系。作者去查了基因库数据,猴子、猩猩跟人比较接近的动物,它们不能讲话,比较一下其 DNA 顺序,跟不会讲话的人的差别怎么样的,结果发现猴子、猩猩的基因与不会讲话的人的基因差不多,说明不会讲话的人的基因坏了,为什么猴子、猩猩不能讲话,就是因为它们的基因没有进化到与人一样。写这篇文章的人绝对是很聪敏。他把人家的文章拿来,做一下不会说话的人的基因,然后与不会说话的猴子、猩猩的基因比较一下,就能出文章。 下面是一些我认为不太好的标题: Structure, mechanism, an regulation of the Neurospora plasma membrane H + , 这是个什么都说,什么都没说清楚的 Title ,这个文章的标题不够特意,看了题目不知道他在说什么,只有去看文章才能知道说了些什么。 Modulation of postendocytic sorting of G-protein-coupled receptors ,什么 Modulation ,是 up Modulation ,还是 down Modulation ,没用说清楚。 Distinct molecular mechanism for initiating TRAF6 signaling ,拿 Distinct 这些大字来吓唬人的。 还有我不喜欢的标题用这些词开始: Identification of ; Role of ; Involvement of ,不是很清楚,很直接,像这样的标题,不能一下子吸引人注意。 怎样写摘要? 写摘要是最重要的,你的文章是死是活很大程度上取决与摘要写的好不好。假如写这篇文章化了 20 个小时话,那么在摘要上化 3 - 5 小时也是不冤枉的。 Abstract 包括几个成分: Rationale ,就是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逻辑是什么,目的是什么。 如 remain unknown ,为什么去做 To determine Summary statement, 即简短指明主要发现。如 Here we show , Here we report , Here we describe Body, 很多没有经验的人往往会写很多细节,把我的方法是什么,结果正的方面是什么,反的方面是什么,做很多的详细烦琐的描述 , 我觉得没有必要。尽量少用特殊名词,不要用缩写。 Significance ,即意义。摘要一定要说明这项工作为什么重要,有什么理论或实际意义, 等等。 但是不要吹,不能说大话,或。假如是很重要的,轻轻地说一下,不要吹的太厉害,这样反而会被引起重视的。例如 20 世纪最伟大的发现 DNA 双螺旋,这么伟大的发现 J. D. Watson and F. H. C. Crick 是这样写的: It has not escaped our attention that the specific pairing we have postulated immediately suggests a possible copying mechanism for the genetic material. 他们没有吹的很厉害,没用说我们这个发现有多重要,多伟大。而只是说我们已经注意到它有这个意义,轻轻的说一下,这写得非常精彩。 有一本书,叫做 DNA 双螺旋是 Watson 写的,在书的有一段写到他是如何写这句话的,你们有兴趣可以读一读。 下面这个摘要,我认为写得精彩: Formation of the normal mammalian cerebral cortex requires the migration of GABAergic inhibitory interneurons from an extracortical origin, the lateral ganglionic eminence (LGE). Mechanisms guiding the migratory direction of these neurons, or other neurons in the neocortex, are not well understood. 大脑的形成需要某一种 neurons 神经元迁移,但迁移的机制不太清楚,这是要解决的问题。接下来讲的是科学发现,懂不懂没有关系。 We have used an explant assay to study GABAergic neuronal migration and found that the ventricular zone (VZ) of the LGE is repulsive to GABAergic neurons. Furthermore, the secreted protein Slit is a chemorepellent guiding the migratory direction of GABAergic neurons, and blockade of endogenous Slit signaling inhibits the repulsive activity in the VZ. These results have revealed a cellular source of guidance for GABAergic neurons, demonstrated a molecular cue important for cortical development, and suggested a guidance mechanism for the migration of extracortical neurons into the neocortex. 最后一句话,用了三个( revealed 、 demonstrated 、 suggested )并列的句子把重要性说明清楚,我觉得写得相当不错。 怎样写正文? 正文包括 Introduction, Results, Discussion. 怎么写,每个人的体会不一样。我是这样写的得 : 先不写 Body ,而是拿一张纸来,把实验结果的图画出来,不一定要画得很好,但要画出来。第一个图,即 Fig. 1 , 应该是怎么样的图, Fig. 2 它应该是怎样,先做图的框架,顺序 Figure layout 。然后再写图的注解 Figure legend ,即 Fig. 1 是怎样做出来,大概是什么意思, Fig. 2 是怎样做出来,大概是什么意思。然后,先写 R esults ,再 写 Introduction ,最后写 Discussion 。 写 Result 比较容易。只要根据图的注解,一个图一个图往下写就可以。 每一段要有一个开场白,介绍做下面实验的动机,目的。 To determine To investigate 等等。最重要的是逻辑性要强,语言要简练,说清楚为什么要做该实验,怎么做的,有什么阳性对照,阴性对照。结果是什么,发现是什么。尽量少做解释,推论, 不要做猜想。每一段的最后可以有一个简短总结。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erefore, Taken together 还有一个要注意的是前呼后应。前后段之间要有联络, 过度不能太生硬。 Introduction 怎么写?主要引导读者按照你的思路去理解文章。所以 Introduction 大概要写明下面这几点。 (1) What do we know about the subjects? Only relevant information should be provided; dont write a review. (2)What we dont know. (3)Rationale : Why you want to do it? Dont repeat abstract. (4) Approaches : How you are going to do it. (5)Significance Make an appeal to general readers. 有一点很重要,不能把 Introduction 写成综述 review ,不要把人家已经知道的东西全部写进去。前面我已经讲过,我看人家文章,先不看 Introduction ,因为是怕被人牵着鼻子走。而我自己在写 Introduction ,也是牵着你的鼻子走 (笑)。 开个玩笑。 一般 Introduction 应该是只写与工作相关的,引导人家去理解你的文章。不是牵着人家的鼻子走,而是希望人家按照一定的思路去理解文章。 最后是 Discussion ,这是最难写的部分,又最不重要,很多评审都不看 Discussion ,所以我把它放在最后写。一般来说,要写几个方面。 第一也是最重要的,是要讨论这个工作的意义,对理论方面的贡献,在实际应用上的意义,有那些发现,为什么是重要的。有什么创意,什么新方法,新思路。第二,要解释一下,你的实验结果为什么是可靠的,人家过去的工作有那些跟你是一致的,有那些文献支持你的结论,等等。 这里要注意,一定要说清楚你的工作新在那里。 如果人家都已经做了那么多了,那你还有什么创新呢?第三,要指出你的工作的不足之处,还有为什么与别人的结果不一样,为什么你有不同的解释,等等。 并引用文献来解释。有些实验在现有的条件下,在有限的时间内你不能做,为什么,你要解释。一般来说,我不主张不做实验,只做辩解。你因尽最大努力做,实在不能做,才作解释。 整个正文怎么写,我都有实例。以后有机会详细介绍。有一个事情须要强调的,是反复修改,再多也不过分。 写完后请别人,各种各样的人提意见。 有时甚至是让领域以外的人看,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我有个美国学生,工作做完后,我让他去写文章,他写完了,自己觉得很得意拿来给我看,我说这不行,他说哪里不行。我还是先讲个故事,美国的国务卿基辛格,他让他的助手去写一份关于中东现在战略形势的报告,基辛格对他的助手说,这份材料很重要,下个星期一一定搞好,给我。这个助手在这周末没有休息,查阅了很多文献,写完后,交给基辛格,他想表功 , 这周末没有好好的休息,查阅了很多文献,才写完。基辛格拿在手一看说, 不够好 That is not great enough 。这位助手想,基辛格真是天才,这样看一眼,就知道写的不够好。然后基辛格说,再给你二天时间。他回去又去写,修改。星期三又拿去给基辛格,基辛格看了一下,又说, That is not great enough, 你把材料拿回去。这位助手说,我已经化很大的努力写了。基辛格说,我再给你一天的时间。这位助手只好拿回去连夜写、修改,然后请教别人,修改完后,星期四又去见基辛格,不等基辛格开口就先说,基 辛格 博士,我已经化了最大的努力了,要是今天你再跟我讲 That is not great enough , I quit ,我不干了。基辛格说, In that case, I will read it ,既然如此,那我去读一下 (笑)。所以修改前基辛格根本没有读过,而且也知道助手有潜力可挖,最后基辛格才去读这篇材料。 我没有用同样的方法对付我的学生。我的学生把写好的文章拿来给我看,我说,不行,他说,那怎么写,我说, 1 , 2 , 3 , 4 ,拿回去修改。然后他拿回去写、修改,拿来给我,我说还是不行,按照 A 、 B 、 C 去修改,然后他拿回去写、修改,再拿来给我,我让他把文章放在我这里,我都没看,自己重新写,写完后,给这位学生。他说,你写得真好,但好像你还没有看过我写的文章,当时我也没有承认没有看过他的文章。后来我告诉他,写 Result 一定要前呼后应,交代清楚。另外一位美国学生也告诉我,你是中国人,文章为什么写的比我们本国人还要好。第三个人再来问我时,我说,我跟你坦白,其实不论哪个国家人都一样,你的中国文章写得好,英文文章也会写得好,因为很多基本的做法是一样的。我考大学是时候,不怕人见笑,考数学、物理、化学、政治、语文五门科,我是靠了语文政治考上的。我报考华东师大,当时录取的分数线是 360 分,我考了 371 分,在整个系里倒数第二名。我认识一位政治辅导老师,看了我的成绩,说我真是巧,数学考不及格,物理、化学刚刚及格,政治 85 分,语文 95 分,说我是靠政治吃饭的 (笑)。政治就是写文章。不是说大家都不要学好数理化,数理化还是要学好。但一个人的写作能力并不是说英文怎么样,而是基本语言要交代清楚,一定要有逻辑性,要前呼后应,要有连贯,有交待。 最后讲一下怎样对待评审。假如说一篇文章被拒绝了,或被批评的一塌糊涂,我觉得非常重要的,就是如何正确对待。我到全世界包括在欧洲,特别是到日本讲学,他们说美国人是对我们是有偏见的,照顾美国人,而我们投的文章都打回来了,美国人是不讲道理的。 我说你讲的不对,我们大家,包括美国科学家,发文章都要经过一番艰难曲折,我反复强调,第一要工作做的好,第二要搞懂各个杂志的评审录取过程,第三是有一个基本的写作技巧,最后,是要学会如何正确对待批评,对待评审。收到严厉的评审时,首先是要冷静下来 be calm ,人家把你的文章说的一塌糊涂,这是对事,不对人,他对你没有仇恨,他只是说你的文章不好,不是说你这个人不好。所以不要发火,不要生气,看看评审说得有没有道理,有时候他说的没有道理,或是错的,那就要通过编辑进行解释,说明。 在任何时候,要与编辑保持的良好关系,即使评审说的很没道理,也不要与编辑吵。因为你只能跟编辑打交道,而不能与评审直接说,评审是匿名的,你不知道是谁。即使编辑与评审是同样的观点,你也只能与讲道理,最好用事实,用实验来说明你是对的,或有一定道理,争取编辑的理解 , 最后站在你一边。这样还有可能通过编辑去说服评审。还有,不要与评审争辩,特别是不要感情用事,不要用过激的言辞。千万不要攻击评审,说他不懂。因为大多数情况下你写的反应,辩解都是要送回评审那儿去的。你说 I agree, I appreciate, 等等。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特别是好的杂志,就是评审叫你做什么,你要尽最大努力去做,这样即使你不能做出来,评审也会有同情感。你辛辛苦苦地做了半年,我再要提很抠门的要求的话就有点不讲道理了,让你通过算了。请不要想出一大堆理由,或者引用一大堆文献来为你不做实验而辩解。你要知道,在很多情况下,评审让你补实验,你做了,这文章的质量也确实大大提高了。最后一点也是比较难一些,就是假如你发现评审有什么地方搞错了,譬如疏忽了一个明明写的非常清楚的发现,或者一个基本观点没搞懂,或者不理解一项新技术,或者逻辑上的明显错误,你应该抓住机会,进行反驳。对编辑私下说,你看评审连这点都没搞懂,也许他不够格,也许他的其他观点也有问题。 这时编辑会比较相信你,再给你一次机会。 因为明显是评审的错误,既然在这问题他有错,那在其他问题上也会有错。 作为结束语,我想推荐一本书。 有的书是经常要查和翻的,象 The elements of style ,很多字是怎么用的,它都有,我是放在桌子上经常用的,比如说 compare with 和 compare to, 到底怎么用,这已经不是语法问题,而是什么情况下用,它会告诉你怎么用,这种类似的情况太多了,这个不是仅对我们中国人,美国人也经常把这本书放在桌子上。还有其它一些基本书。好今天就这样,还有什么问题大家可以提。
个人分类: 未分类|459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什么样的文章才能发德国应用化学会志
hamlet 2010-6-21 13:39
德国应用化学(Angew.Chem.Int.Ed)是最著名的化学类杂志,能在上面发表学术论文,表明你的研究工作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是所有从事化学、材料和相关专业人员的梦想,如何才能在上面发表文章呢?下面的文章很有参考价值。 1)原创性 原创性的意思就是具有创新性,点子聪明,提出了新的概念、新的合成策略、新的实验方法。比如常规分子筛的合成采用水热合成法,有的人首次采用其它介质(如离子液)合成分子筛,这就是原创性。 知道这个要求有助于客观认识自己的工作。比如说在催化研究中有四个不同的情况: --用新方法合成新的催化剂做新的反应(三个全是新的) --合成方法、催化剂、反应有两个是新的 --合成方法、催化剂、反应有一个是新的 --合成方法、催化剂、反应都是旧的 客观分析自己的文章属于以上情况哪一种,有助避免乱投稿浪费时间。 2)结果的重要性 结果重要性就是说结果很重要。比如说某一个药物的常规合成需要30步,最后用了一吨原料才能产出一克产物,并且带来很多有毒有害副产物,而该目标产物能治疗艾滋病;现在有合成专家用了新的方法合成这种药物,只需要三步,并且用十克原料能合成出一克高纯度的产物。 3)结果的惊奇性 这就是说报导不可预知的奇怪结果。比如某人做一个有机化学反应,本来以为能得到可以预测的常规产物;但是后来无意中加入某种物质,发现能在室温生成金刚石。再比如,一般氧气以O2形式存在,但是某人用了某种方法得到O4,而教科书上从来没有报导这种分子。再比如,一般有机物的催化反应都遵循一定的反应机理,这在很多综述里面都有说明。现在有人发现某种有机物反应,是它首先全被打断成为碳原子,然后再生成高级醇;或者这种有机物先是聚合生成高分子,然后再被分解产生高级醇。 4)通用性 就是说文章不是聚焦于一个科学的粗枝末节,而是对做其它化学课题的人也有启发,使后人能够开展后续工作,能够被后人广泛引用。比如发现了有机化学里面的一个全新的反应,并且初步证明换反应物分子后,该反应也成立,能产生各种有用的分子。这样,后人就利用这个新的反应设计各种有功能的有机分子,在药物合成、材料合成中起作用。 5)通俗性和写得很好 就是用通俗得语言把事情和重要性说清楚,写作技巧纯熟。如果写作非常专业化,满眼望去全是黑压压一片分子式和这个峰、那个峰,就不易投中。多用描述性的语言,并说清实验的思路、要强调的要点和本文的重要性、以后该怎么做后续研究。 6)科研的正确性 就是说,点子再聪明,如果没有实验证实,也是不能发表的。 以上,第一点原创性最重要,如果没有原创性可以拿几条其它条件来补。 美国化学会志长文章和德国化学应用化学会志相比,原创性和结果的惊奇性占的比重相对少一点,更强调工作的系统性和实验的高质量,更强调多多种实验方法做跨课题的实验,如用物理化学的方法研究生物化学。再比如在一篇文章中用无机方法合成纳米催化剂,用现代仪器进行表征,研究了和产生新能源的催化反应,并用量子化学计算来解释实验结果。 Nature, Science杂志要求更高,除了更加强调以上特点外,还强调所谓方向的正确性,即对路子。好比说有的科学家发明了一种新的天文望远镜,并发现了在某个星系有外星人遗址,这样的(我虚拟的)题材就是适合Nature, Science;再比如,现在没有根治白血病的特效药,如果有人能发明在一星期内根治白血病的药物,并阐明其分子机理,这样的(我虚拟的)题材就是适合Nature, Science。 转引自小木虫: 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1075768
个人分类: 心灵感悟|4312 次阅读|1 个评论
《读书与人生》被《大众科技报》刊用及其它
fxf 2010-6-3 14:06
《读书与人生》 是我 2001 年的旧作,当时我还在中学里工作,偶尔学写些小文章。这次文章被刊用的过程,真切感受到,编辑句老师的彬彬有礼,她先通过电子邮件联系,得到我确认后,才予以采用,随刊登在( 2010 年 4 月 27 日 )《大众科技报》第 2158 期 C06 悦读时间版,事后就样刊、稿酬事宜,句老师还多次挂怀,让人觉得愉快。 最近因为办工作关系的原因,我多与陌生人打交道,更体会到在今天,做到彬彬有礼的不易,好像如今的环境,更接受江湖式的交往,许多所谓的知识分子,也是一副江湖气派,如果你不如此,就显得幼稚,显得无能。 幸亏我的导师,永远的温文尔雅,一贯的谦谦风度,为我榜样,否则,我这个出生塞外的人,长在风寒之地,见惯了纵横横行,焉能守住心之安宁,被他人随意左右。幸亏,有张中行先生、杨绛先生,这样的前辈,以文教人,展现人文的悠悠魅力,使人不再寂寞和彷徨,能见到书窗下隐隐的灯光。 知识分子的形象和操守,无论在如何的环境下,都应是文明人的式样,何况是作为教师的我们,希望有志者能够坚持,后学者能够顶住,不为世俗中的坏风气所扭曲,不为生机折了高贵灵魂的腰。 略记之,以示警己身。
个人分类: 关于读书|3400 次阅读|0 个评论
什么样的文章不宜发表
wujingzhi 2010-6-1 22:35
由鲁白老师的讲座整理的博文 《如何在顶级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 引起了大家强烈兴趣,我自己读了也获益匪浅。 今天,又看到了科学网转载的 一个美国研究组学术造假的新闻 。虽然报道号称这次撤稿对学术界影响不大,但一下撤稿十篇,包括发表在PNAS的文章,而且这些造假的文章被引用次数近250次,因此,我认为这起事件对学术界影响是比较大,而不是号称的很小的。我自己不是这个领域的,但试想如果影响不那么大,怎么会发表十几篇文章呢?而且都是顶级期刊? 鲁白老师明确提出: 要写好的文章,最重要的问题不是英文,也不是写作技巧,而是有好的科学 。我个人觉得这个观点是有深刻内涵的,也是我们判断文章是否适宜发表的最根本标准。 我们不仅要思考如何在顶级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还要明白什么论文不适宜发表! 从 网络消息 看,这次数据造假事件是 Suresh Radhakrishnan tampered with another investigator's experiment with the intent to mislead toward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B7-DCXAb reagent has cell-activating properties 。( tamper意思 )据我的经验,这样的事并不罕见。反而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研究手段。任何试验结果总要经过分析,处理数据,解释实验现象。只是该研究者在处理数据时候过头了,过度相信了自己原来设想的结论,而没有对不太符合理论的实验数据进行更深入研究和分析。 可以说,这样的事件对研究者自己及相关人员的研究工作和职业发展影响比较大,对发表那些造假论文的期刊也会造成一定影响。反思这件事情,应该启示我们在发表自己的论文时候,不仅关心能否及时发表,更要对自己论文内容的正确性和科学性高度重视。 除去极少数大科学家,绝大部分的科学工作者都有很大的发表论文的压力。这应该是论文造假的一大缘由。 撇开所有的复杂的纠结的原因不说,我想至少有一条判断论文是否适宜发表的标准应该坚持 : 论文的结论是否正确? 发表论文,目的就是分享我们的研究成果,这个成果就要反映在文章的结论里。文章的其它部分如仿真、实验、分析、讨论等,都是为了说明和支持这个结论。同行阅读和引用你的文章时也首先看或考虑结论部分(有些文章反映在摘要)。如果结论错误很可能会给他人的工作带来负面影响。 要保证结论的正确,起码需要有正确恰当的理论假设,严格合理的实验条件,周密严谨的实验数据及现象的处理和分析过程。对于不符合现有理论的实验现象和数据,更需谨慎客观对待,不得擅自取舍。如果经过时间和实验检验,和同行评价,不能保证这些条件和结论的正确性和科学性,那么论文还是不发表为好! 最后,个人以为论文还是少发表为好。写论文也可以借鉴我们传统的 春秋笔法 。著作等身不一定就比只有少量的经典作品好。 写得少不一定错误就少,但是,写得多,错误肯定就多。出一个大错误,一生前程就堪忧了! 现在,国内的论文数量几乎直线上升,但是影响并没有成比例增加。大部分文章发表在影响因子在0到3之间的期刊,引用次数也很少,所以即使实验或结论错了,可能也不会有很多人关注。但是,这种做法很可能会为将来更大问题埋下祸根。 总归一点,一个有操守的科学工作者还是应该从自己做起,绝对保证自己论文的质量,不适宜发表的论文绝对不送出去,宁缺勿滥!
个人分类: 把酒问天 Review|5832 次阅读|7 个评论
一篇论文已录用,期望能成为我的第一篇SCI论文
xiaojunyang 2010-5-10 22:23
有一篇文章投了一个会议已录用,7 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cientific Computing and Applications (ICSCA'2010)。本来投会议是想早点发表,毕竟是提出新方法,早点发表总有好处的。现在看来,发表还需要很长时间了,有点后悔。文章被推荐发表在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and Applied Mathematics (SCI indexed) 或者Journal of Information and Computational Science (EI indexed)。具体发表在上述哪个期刊,还需要进一步审稿,之前还以为录用通知下来就知道结果了,有点小郁闷。还是投期刊靠谱!
个人分类: 学术论文简介|4536 次阅读|0 个评论
自己没有被国际刊物完全打败
ldh 2010-4-18 09:32
好久没更新自己的博客,感到很对不起支持自己的网友,但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经历比较不顺的08和09年两年后,2010年对我来说开始好转。 09年4月投到美国大气科学J. Atmos. Sci 两篇关于NAO的论文经过近1年的努力,终于于上周被接收, 这是对我一年来辛勤努力的回报。 自己并未被国际刊物完全打败。 这两篇论文是09年申请国家自然基金的预研究的一部分(尽管未中),也是我以前所提出的理论模式的应用和发展. 这两篇论文经历了多次论战和反复,虽然其中一个审稿人仍拒我的文章,但责编Dennis Hartmann教授最终被我的回复意见所说服,决定接收我的两篇文章. 我的文章是09年4月底投给美国大气科学J. Atmos. Sci. 的,5月中旬才送审.同年8月14号回审稿意见. 两个人的审稿意见是,Reviewer B建议小修改(minor revisions), Reviewer A拒绝(Rejection). 因此责编又找了第三个人审稿(Reviewer C), Reviewer C 基本上同意Reviewer A的意见,但推荐大修改(major revision), 因此责编最终决定 拒稿 ,但给我留了一条后路:如果能回答出并克服审稿人的批评意见,可以考虑重投. Reviewer A的意见怀疑我的理论假设,并质疑我的尺度分离假设. Reviewer C基本上同意Reviewer A的意见, 但推荐大修改. Reviewer B对我很不客气,并在审搞意见中对我进行挖苦和讽刺. 说是什么你的理论模式参数太多,不是一个好理论模式,并用几十年前VonNeuman的观点(意思是:多于5个参数的理论模式是没有用的)来佐证.看来我的文章很危险的啦. 我对我的论文进行了大量修改,并举出大量的事实和证据对Reviewer A和Reviewer C进行了回应,并于9月中旬再次投到J. Atmos. Sci. . 对Reviewer A的回复意见是23页, 对Reviewer C的回复意见是33页. 在这两个回复意见中,我列举了大量事实和证据证明我的理论模式是对的. 本应在2009年12月10日收到审稿意见,但由于海大邮箱的问题,2010年1月15才收到审稿意见. 审稿的结果是Reviewer A要求大修改(可能是以前的Reviewer B或新审稿人),Reviewer B要求大修改(可能是以前的Reviewer A或新审稿人), Reviewer C的意见是完全接收. 针对审稿人的意见,我又对文章作大量修改,并对Reviewer A和Reviewer B的问题作了比较详细的回答和反驳. 对Reviewer A的回复意见是16页, 但对Reviewer B的回复意见高达57页. 于2010年2月6日重新送回编辑部重审.经过两个月的等待,于4月6日收到重审意见, Reviewer A的意见是建议小修改, Reviewer B建议拒稿,但编辑的意见是建议小修改后接收. Reviewer B对我对他的审稿意见高达57页的回复很不满,并说不应当提倡. 我又对两位审稿人的意见进行了详细的回答,于4月12日重新送回编辑部, 第二天编辑就很快作出接收的决定. 虽然从投稿到接收花了我一年的时间,毕竟我是算幸运的,最终我的文章还是被刊物接收了. 虽然国际刊物的审稿人要求比较严,甚至故意刁难,挖苦和讽刺,但如果你有道理和证据,编辑也会向到你这边的. 被国际刊物打败是暂时的,只要努力和坚持不懈,打败它们是迟早的事情.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6526 次阅读|6 个评论
发表的欲望:论文狂想曲
gaojianguo 2010-4-2 22:43
这年头,干啥都要有论文,这不学院已经开始统计发表论文数量了。大家的表情已经告诉鄙人:有论文(无论是不是垃圾)的喜气洋洋,无论文就垂头丧气。 硕士、博士学位要发表论文,评职称、评教授要论文,评院士更要有论文,现在当院长、校长都得有论文,不然怎么服众呢? 怪不得近几年出版商,编辑部都那么俏(引用导师妙语~),他们说收多少钱你就得给多少钱,想讨价还价?没门!既然那么赚钱,那咱们是不是也应该像编辑同志学习呢(共同富裕才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目前生命科学如火如荼,多几个杂志跟少几个杂志对学科影响微乎其微(不能捅太大娄子),对大家也是好事!咱们也来当次出版人吧,杂志名称绝对够品位: JournalofAppliedBiologicalScience IF=5.34 JournalofAppliedBiologicalScienceandTechnology IF=3.89 JournalofAdvancedBiochemistryandCellTissue IF=6.54 AnnalsofBiologicalScience IF=9.12 (综述类期刊) 出版机构就叫MakeYouHighPublishingGroup吧,简称MPG,很有档次和性感的好名字。办刊宗旨: 1.只要给钱就给你发表; 2.谁给钱给的多就给谁优先发表; 3.如果想被多次引用,就得交额外的钱。 为了保证影响因子,办刊初期当然要邀请名人撰写好文或购买一些有潜力的文章了(万事开头难啊),另外本出版社的四大期刊坚决使用互引策略。凡是大批量引用本出版社的文章,优先接受发表或者让你少出点版面费,绝对厚道! 绝好的创业计划,可以当做十年后的创业蓝本,你愿意合伙或投资吗?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4555 次阅读|1 个评论
“国产科研仪器”系列博文变成了“铅字儿”
热度 1 boxcar 2010-3-4 23:38
春节前收到了《科学时报》一位编辑同志的来信,希望我把关于国产科研仪器研发的牵-钱-浅-欠的系列博文【1~5】整理成一篇文章发表。春节过后,花了3个小时,把原来总计8000多字的5篇博文改写成一篇3000字左右的稿件发出。改写的时候发现原来的博文里面其实有许多不通顺的地方,看来以后博文写完后应该先改一两遍再挂上去。 今天上午,我收到了《科学时报》编辑同志的来信,告知该文已见报(在2月25日的《科学时报》): http://news.sciencenet.cn/dz/dznews_photo.aspx?id=8171 编辑还告诉我 网上转载不少,评论也不少 ,认为此文 说出了很多科研人员的心里话 。我试着用标题在网络上搜索了一下,看到有许多关于仪器仪表的网站转载了这篇文章,看来关注的人确实不少。这让我很欣慰,发篇新博文纪念一下。 在这个系列博文后面跟帖评论的各位博友和网友给了我很多启发; 《科学时报》的编辑同志认真地修改了我的这篇稿件; 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 参考: 【1】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6442 【2】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6447 【3】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8426 【4】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9072 【5】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91518
个人分类: 科研|5003 次阅读|19 个评论
[UMN访学成果2]第一篇被SCI收录的合作署名文章发表
wangyk 2010-2-27 17:12
王 应 宽 2010-02-27 Beijing , China 第一篇被 SCI 收录的合作署名文章发表 2009 年在明尼苏达大学做访问学者期间,参与了合作导师 Roger Ruan 领导团队的科研工作。其间,有幸与团队里的博士后 Wang Liang ( 汪靓 ) 等合作署名发表论文一篇( Cultivation of Green Algae Chlorella sp . in Different Wastewaters from Municipal Wastewater Treatment Plant , http://www.springerlink.com/content/b46086hr6261610x/ ) 。文章内容是海藻生物油制取项目中关于在城市污水处理厂用不同成分污水养殖绿藻的研究成果。论文发表在 Springer 旗下期刊 Applied Biochemistry and Biotechnology (应用生物化学与生物技术),属于化学和材料科学类期刊,系 SCI 收录源刊,目前影响因子 1.643 。虽然影响因子不高,但文章的价值和影响较大,主要源于该研究系目前世界关注的热点,老板在此领域又处于国际领先地位,而且研究成果的应用前景广阔。海藻被认为是新一代生物质能源新的希望,对优质藻种,其含油量高,生长繁殖速度快,可以在污水中养殖,不与粮争地,不与人争粮,而且其通过藻类的养殖可以有效去除污水中的氮磷等富营养物,既能生产能源,又具有环保生态效益,因而具有良好的前景。 说来惭愧,此文乃有本人署名的第一篇 SCI 收录文章。个人水平低、不长进,从事编辑出版工作为人作嫁是一方面,但主要还是因为学科门类和研究方向不同的缘故。本人从事的专业为农业机械化(本科和硕士研究生专业)和编辑出版学(博士研究生专业)。前者属于农业工程学科领域,该领域的研究成果一般难以发表在 SCI 收录的期刊, SCI 收录农业工程学科领域的期刊也比较少。农业工程学科领域被 SCI 收录的论文大多是借了与其他学科交叉的势。很多该领域的成果大都发表在被工程索引( Engineering Index, Ei Compendex )收录的期刊。本人此前发表的农业工程方面的文章多被 EI 收录。后来转了向,投入较多精力从事编辑出版、开放存取、网络学术传播等方面的研究,发表论文数十篇,但属于人文社科领域,与 SCI 相去更远了。当然,也因为发表的这些文章大都是中文的,如果将来在国外期刊发些这方面的英文文章,也可能被 SSCI 收录(《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 ,简称 SSCI ),也算与 SCI 的亲戚攀上点关系了! 论文第一作者靓妹系出名门,在国内时就读于同济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赴美留学在明尼苏达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然后从事博士后研究。她天资聪颖,勤学不辍,发表了不少高水平论文。最近得知她又去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一个非常有名的 Algae实验室 Laboratory for Algae Research and Biotechnology ( http://larb.asu.edu/ ) 高就了。靓妹的爱国心令人感动,一心想着在美国多方学习提高,待学成后回国效力。她说:美国虽好,但还是时常想家,相信游子总有回到母亲怀抱的一天的。衷心希望国内各方为海外游子回国创业营造良好环境,以不辜负他们的赤子爱国心!在明尼苏达大学访学期间,在我的怂恿下,靓妹也在科学网开了博客( http://www.sciencenet.cn/u/eversci/ )。欢迎大家关注和支持! 论文中文摘要如下。论文的英文全文 PDF 附后,欢迎感兴趣的同行斧正。 城市污水处理厂不同成分废水中绿藻培养 汪 靓1,民 敏1,李叶丛1,陈 灵1,陈以峰1,刘玉环1,王应宽1,阮榕生*1,2 1 Center for Biorefining, and Department of Bioproducts and Biosystems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1390 Eckles Avenue, St. Paul, MN55108, USA 2南昌大学生物质转化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生命科学与食品工程学院,南昌 330047 收稿日期 : 2009-08-21 接受日期: 2009-11-09 在线发表日期: 2009-11-24 摘 要: 该研究旨在评价绿藻在当地城市污水处理厂工艺流程中 4 个不同位置取样的污水中的生长状况,以及绿藻的生长对污水中氮、磷、化学需氧量 COD 和金属离子的去除效果。 4 种废水样品为:初级沉淀前的废水 #1 ,初级沉淀后的废水 #2 ,活性污泥槽中的废水 #3 ,污泥离心渗滤液 #4 (污泥离心渗滤后产生的废水)。在 4 种废水 #1 、 #2 、 #3 、 #4 中,绿藻在指数阶段的平均生长速率分别为 0.412, 0.429, 0.343, 和 0.948day1 。绿藻对废水 #1 、 #2 、 #4 中铵态氮( NH4N )的去除率分别为 82.4%, 74.7%, 和 78.3% 。废水 #3 中的硝态氮去除较明显,对无机氮主要形态的 NO3N 的去除率达 62.5%, 是养藻所产生的 NO2N 的 6.3 倍。绿藻对废水 #1 、 #2 、 #4 中磷的去除率分别为 83.2%, 90.6%, 和 85.6% ,对 COD 的去除率分别为 50.9%, 56.5%, 和 83.0% 。而 #3 废水中磷的去除率仅为 4.7% , COD 的含量在绿藻生长后反而略有上升,可能是因为绿藻中小的有机分子光合作用产生排泄物所致。试验显示,离心渗滤液中的金属离子,特别是 Al, Ca, Fe, Mg 和 Mn 在绿藻养殖后被有效的去除了。研究结果表明,在营养富集的离心渗滤液中养殖海藻,为城市污水处理厂利用海藻养殖工艺循环利用渗滤液去除废水中的营养成分提供了新的途径,达到环保去污和生产有价值的生物燃油原料的双重目的。 关键词 :城市污水,离心渗滤液,海藻,营养物去除,金属,绿藻 Cultivation of Green Algae Chlorella sp. in Different Wastewaters from Municipal Wastewater Treatment Plant LiangWang 1 , MinMin 1 , YecongLi 1 , PaulChen 1 , YifengChen 1 , YuhuanLiu 1 , YingkuanWang 1 and RogerRuan 1, 2 1 Center for Biorefining, and Department of Bioproducts and Biosystems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1390 Eckles Avenue, St. Paul, MN55108, USA 2 Nanchang University, Nanchang, China Received: 21August2009 Accepted: 9November2009 Published online: 24November2009 Abstract: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growth of green algae Chlorella sp. on wastewaters sampled from four different points of the treatment process flow of a local municipal wastewater treatment plant (MWTP) and how well the algal growth removed nitrogen, phosphorus, chemical oxygen demand (COD), and metal ions from the wastewaters. The four wastewaters were wastewater before primary settling (#1 wastewater), wastewater after primary settling (#2 wastewater), wastewater after activated sludge tank (#3 wastewater), and centrate (#4 wastewater), which is the wastewater generated in sludge centrifuge. The average specific growth rates in the exponential period were 0.412, 0.429, 0.343, and 0.948day1 for wastewaters #1, #2, #3, and #4, respectively. The removal rates of NH4N were 82.4%, 74.7%, and 78.3% for wastewaters #1, #2, and #4, respectively. For #3 wastewater, 62.5% of NO3N, the major inorganic nitrogen form, was removed with 6.3-fold of NO2N generated. From wastewaters #1, #2, and #4, 83.2%, 90.6%, and 85.6% phosphorus and 50.9%, 56.5%, and 83.0% COD were removed, respectively. Only 4.7% was removed in #3 wastewater and the COD in #3 wastewater increased slightly after algal growth, probably due to the excretion of small photosynthetic organic molecules by algae. Metal ions, especially Al, Ca, Fe, Mg, and Mn in centrate, were found to be removed very efficiently.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suggest that growing algae in nutrient-rich centrate offers a new option of applying algal process in MWTP to manage the nutrient load for the aeration tank to which the centrate is returned, serving the dual roles of nutrient reduction and valuable biofuel feedstock production. Keywords :Municipal wastewater,Centrate,Algae,Nutrients removal,Metal,Chlorella 附注: Applied Biochemistry and Biotechnology 期刊简介 Part A: Enzyme Engineering and Biotechnology Editor-in-Chief: Ashok Mulchandani ISSN: 0273-2289 (print version) ISSN: 1559-0291 (electronic version) Journal no. 12010 Humana Press 期刊 Applied Biochemistry and Biotechnology 出版社 Humana Press Inc. ISSN 0273-2289 (Print) 1599-0291 (Online) DOI 10.1007/s12010-009-8866-7 学科分类 化学和材料科学 SpringerLink Date 2009 年 11 月 24 日 This journal is devoted to publishing the highest quality innovative papers in the fields of biochemistry and biotechnology. The typical focus of the journal is to report applications of nove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breakthroughs, as well as technological subjects that are still in the proof-of-concept stage. Applied Biochemistry and Biotechnology provides a forum for case studies and practical concepts of biotechnology, utilization, including controls, statistical data analysis, problem descriptions unique to a particular application, and bioprocess economic analyses. The journal publishes reviews deemed of interest to readers, as well as book reviews, meeting and symposia notices, and news items relating to biotechnology in both the industrial and academic communities. In addition, Applied Biochemistry and Biotechnology often publishes lists of patents and publications of special interest to readers. Related subjects Biochemistry Biophysics - Biotechnology Impact Factor: 1.643 * Journal Citation Reports, Thomson Reuters Abstracted/Indexed in: abstracted_indexed Abstracts in Anthropology, Academic OneFile, AGRICOLA, ASFA, Biochemistry and Biophysics Citation Index, Biological Abstracts, BIOSIS Previews, Biotechnology Citation Index, CAB Abstracts, CAB International, CEABA-VtB, Chemical Abstracts Service (CAS), ChemWeb, Compendex, CSA/Proquest, Current Abstracts, Current Awareness in Biological Sciences (CABS), Current Contents/ Agriculture, Biology Environmental Sciences, Current Contents/Life Sciences, DECHEMA, Elsevier Biobase, EMBASE,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bstracts, Gale, GeoRef, Global Health, Google Scholar, Health Reference Center Academic, IBIDS, INIS Atomindex, Journal Citation Reports/Science Edition, OCLC, PubMed/Medline, Reaction Citation Index, Science Citation Index, 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SciSearch), SCOPUS, Summon by Serial Solutions, TOC Premier 原文 Full-text PDF Cultivation of Green Algae Chlorella sp. in Differ
个人分类: OA开放存取|7114 次阅读|0 个评论
生命不息 投稿不止 哈哈
woodenson 2010-2-26 10:12
一早睁眼,打开邮箱,新邮件Decision on~,我就知道稿件又挂了。这已经是半年来第n次这样的结果了。其实,在稿件第一次收到评审意见时,我就已经了解到了文章的硬伤所在,然而,任务压身,不得不发。当然,另一个原因也在于,野外调查做了,钱花了,有了初步的结果,不发就等于do nothing,科研,最重要的评价条件仍旧是论文。无论好坏,无论阴阳,有结果就应该发表。常言道,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对于科研者而言,或许就该改为生命不息,投稿不止。其实心理压力还是不小的,聊以自慰,继续上路。
个人分类: 动物研究|3335 次阅读|4 个评论
慎重发表
libseeker 2010-2-3 18:34
我一直在关注与思考发表问题,有些小故事令我深思。 我对图情领域发文高手比较关注,个人由衷敬服。有些还曾专门热情地写博文推介。每每都能直接或间接地收获一些关于该高手负面的信息。比如关于该高手论文的硬伤,略加思考,确实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对我影响甚深的是一位发文高手去世,图林各方反映非常平淡,只有数位年轻一辈写了点纪念文字,此事曾经令我困惑了一阵。私下寻访,得知可能原因之一是生前论文树敌甚多。 我曾经有一篇自以为是的论文。一位长者直接了当指出,研究论文不像研究论文,综述不像综述,不宜发表。并进一步告知,要对未来负责,也就是若干年后回头看时不后悔。触动甚深。自此之后,每次投稿前,隐隐约约出现该告诫。 过去,在图林期刊的多个排行榜中,我被列入多产作者。多产给我带来了什么?非常淡。最直接的是,给自己带来了一些激励,增强了一丝自信。评职称的时候,主要考虑因素是年头,论文只是参考,达到基本要求之后,其余纯属浪费。我考研究生考了两次,挺有意思,第一年差两分,第二年多考了两分(但分数线提高了两分),还是差两分。而且两年都是总分再多两分也行(属于总分高,单科分数线可下调情况)。我报考的导师非常希望学校能够破格录取我,经争取未果,遗憾不已,所幸的是第二年调剂成功。而第二年调剂的成功,也许很大程度上与我发表了一些论文有关,大概这就算最大的收获。 我个人对发表是心存敬畏的。一方面比较重视思维训练及知识积累,一方面积极加强科学方法的训练与科学精神的培养。我接触了一些人,令我不快。因为给我的感觉,他们对发表没有丝毫的敬畏,过于急功近利。有些根本谈不上研究的论文,甚至连最基本的学术规范都不顾的文章,还唯核心期刊是图。面对这样的情况,我还不能实话实说,无可奈何。 我越来越强烈的感受到,审稿的严肃认真是对作者的爱护。因为倘若存在这样那样的硬伤,一旦发表出来,白纸黑字,永无挽回的余地。在发表之前,尽可能的追求完美一些,这是利人利己的。至于因学术不端得祸的报道,学术批评网、新语丝等网站频频有报道,启示是:学术规范需要严格遵守,否则黑夜比白天多。 论文发表的一般意义:一是建立科学记录,丰富知识体系,同时也是作者科学发现优先权的证明;二是交流研究成果,通过知识共享推动研究的深入。慎重发表,不是畏惧发表,更不是拒绝发表,而是笃学尚行,止于至善。
个人分类: 图林漫步|3872 次阅读|2 个评论
发表的前后都发“啥”?
boxcar 2010-1-17 01:09
前几天在热议当前中国存在的发表与灭亡的话题,有种说法是不发表会灭亡【1】,还有一种是发表就是灭亡【2】。而我想说说发表前后都有哪些可以用发字组出来的词,当然这不仅仅是一道小学组词题,而是一个反思当代中国学术界现象的尝试,我要说说发表前后都能发啥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发现和发明 显然,在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学术论文发表之前,作者们应该是要做些研究的,在这个研究的过程中,可能产生对自然界现象的新发现、自然规律的发现(包括总结),或者有新的技术方法的发明及其运用,这些是学术论文能够发表并最终被学术共同体接受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这两发,那么论文发表的意义就不大了。 发疯 如果一个人(例如研究生)急于发表论文,因为不发表就灭亡,但他或者她的实验却老做不出来、公式也总推不下去,心情会超级郁闷,好容易做出点儿结果写成了文章,投稿出去却因为各种原因或者被审稿人和编辑联合以各种理由刁难导致稿件屡次被拒(杯具!),这人会被弄得很烦躁,没准会对人说:我快给逼疯了!这就是发疯。没奈何,压力所致,老想不开呀!同情ing。。。 发昏 很多人都可能发昏,但人之发昏,通常是利令智昏。一个被毕业发表论文的要求逼得发疯的学生可能发昏,被各种考评指标压的喘不过气来的青椒也可能会发昏,甚至一个被高额文章奖金政策刺激得异常兴奋的成功人士照样可以发昏。与文章发表有关的发昏就是发生各种学术不端行为了,数据造假、抄袭剽窃、枪手代写、胡乱挂名等等皆有可能出现,关键就看利益有多大了。这些行为自然不但很为业界学者们所不齿,而且也被天下人共同鄙视。 发表 (终于熬到发表了)不过这个没啥说的,大家如果发过文章都明白。如果稿件顺利或者略有挫折地通过了各级审理,就会被荣幸地通知I am pleased to inform you that your manuscript referenced above has been accepted for publication in..... 或者....被XXX刊物接收....等,这是每个投出稿件的作者都会欢欣鼓舞地看到的通知,即使后面跟着请付N元版面费即可发表的字样,照样开心,因为,文章终于可以发表了!个别曾别逼得要发疯的人,此时可能会短时间发狂高兴得发狂。 发钱-发财-发家 如果单位有明确政策,承诺发表一篇什么级别的文章会给多少钱的奖金,那么文章发表一段时间(一般是检索机构的检索数据发表才算数)之后,单位会把钱发放下来。到这时候,除了瞎子,谁人见钱不眼开?!文章多多的人甚至可能就此发财了,如果给的是现金,当可望发家致富。 发迹-发达在最近20多年里,如果有幸把文章发表在CNS之类牛杂(特别牛的杂志)上,那么作者可能因此发迹,成为各种XX学者、杰出青年基金甚至院士的热门人选,或者位列N人计划,从此发迹,不在话下。因为有某些重要文章的发表,有的人就这么迅速发达了,地位迅速升高,形象从此高大。 发飘-发福-发飙 到了发达境界,有些人难免心里发飘而飘飘然甚至忘乎所以。如果不注意锻炼,体型搞不好会发福,有条件养尊处优了。而按照人一阔脸就变的人类规律,个别人的脾气会比以前大,时不时地可以对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发飙。 发作-发懵 如果发表的文章是发昏时的有问题之作,那就难免有东窗事发之虞,是为发作。这种事一发作,足以令当事人和相关单位发懵。 发病(后补的,感谢李泳老师建议) 由于围绕发表也可能导致了一系列不正常的现象出现,所以可以认为出现发病的迹象,这个发病不单是作者一个人的事儿,社会环境也有促进作用,甚至整个大环境都可能在一定阶段呈现某种病态。 ...... 总之,文章的发表应该靠发现和发明;暂时没有也不要急得发疯,杜绝发昏,否则迟早发作;发表了就恭喜发财;发迹发达了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状态,自己别发飘也别冲着别人发飙。 欢迎大家指正和补充。 参考文献: 【1】科学网 梅进/编译,《自然》评论:中国科研,发表还是灭亡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0/1/227193.shtm 【2】王鸿飞: 发表就是灭亡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6891
个人分类: 科研|7717 次阅读|15 个评论
《张永和电负性及其应用》发表于ACS
baijiab 2009-12-31 08:49
张永和离子共价论应用 (6). I. 推论和方法 《张永和电负性及其应用》发表于ACS:Y. Zhang, Inorg. Chem., 21(1982) 3886.
个人分类: 科研成果|483 次阅读|0 个评论
在《晶体学报》发稿,不难(节选转载)
李丕鹏 2009-12-30 20:20
口述人:小鲁 采访人:任姗姗 我是国内一所211大学药物化学专业的在读博士生,也有过在《晶体学报》E卷发表论文的经历。 《晶体学报》的读者和供稿,主要面对研究晶体学、有机无机化学、生物学等专业的人。这份期刊有A、B、C、D、E五个卷别,E卷主要刊登发表有机物、无机物的分子结构的论文、数据。打个比方吧,就像一个数据库,如果有新发现的分子结构,就收入到这个数据库里,全世界该领域的研究者就可以通过检索数据库,查找到前人的数据成果,应用到下一步的研究中。 相比《晶体学报》的其他几卷,E卷最易发表论文。要用国际上通行的期刊评价指标来衡量的话,E卷的影响因子只有0.3,比起高端的学术期刊,如《科学》影响因子将近30,《晶体学报》E卷简直就是小儿科级别。 是一位师兄向我推荐的《晶体学报》E卷。师兄说,在这里发论文的门槛比较低。我在网上用搜索引擎一搜,就能搜到《晶体学报》的投稿网站。E卷的投稿方式有点特别,有一个投稿专用的软件,你只要把实验的关键数据和相关信息输入,就能自动生成一篇符合这个期刊需要的论文了。 E卷录用的文章,主要是描述性的,把化合物的结构、特点用文字表述出来,然后附上化合物的结构图谱等,就可以了。就好比你买了一个杯子,你对这个杯子的外形、质地等进行一番描述,然后提交给这份期刊,并不需要太复杂的论证和学术水平。需要的实验周期很短。当然,最受我们欢迎的,还是发表周期短。我投稿两周后,就发表了。所以,一个人在这份期刊上发数篇论文,也是可能的。 不知是因为《晶体学报》E卷的门槛太低,还是太受中国师生欢迎,从2008年起,E卷的学术级别从SCI降到了SCI扩展,而且开始收费。我运气不好,今年年初投稿时,为此交了150美元。 听说过一些人造假数据骗取发表的事,我们对《晶体学报》的感情很是复杂。一方面,发表在这个期刊上的论文,对高校教师评职称、学生毕业拿学位、获得奖学金非常有利;另一方面,大家趋之若鹜,论文质量参差不齐,反倒把期刊口碑弄坏了。 其实我也不想为发表论文而发表,但有什么办法呢?现在的学术评价体系,逼得你这样。我所在的学校,对博士毕业的最低要求,是必须有两篇SCI文章,一篇核心期刊论文,而且必须是实验型的。发表论文也是申请奖学金的最低门槛,并按照期刊级别、影响因子、署名位置来排位,老师的职称评比也有这个因素。就是这些硬指标,让不少人挖空心思想一些抄近道方法。《晶体学报》E卷这类论文集散地,当然格外受欢迎了事实上,虽然《晶体学报》E卷现在收费了,但比较起来,仍比国内的SCI期刊价廉物美。 来自 http://www.sciencenet.cn/htmlnews/2009/12/226659.shtm
个人分类: 研究生教育|3972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研论文的特点 构思和发表过程
icstu1 2009-12-22 17:01
科研论文的特点 构思和发表过程
个人分类: D 种种最爱的知识(概念)列表|573 次阅读|0 个评论
发表文章,浪费纳税人的金钱
liweike 2009-12-20 01:03
中国每年发表的SCI科技论文数已经居于世界前列,中国科技取得了长足发展!中国人高兴!欧美的出版商更高兴! Sciencedirect,wiley出版商四处宣传, Advanced Materials 为中科院化学所和物理所出专刊,为什么?为了给中国科学庆祝,还是为了更好的获得免费的论文版权?他们是以赚钱为目的公司,不是慈善机构和科学领路人! 科研投入是国家财政,发表论文的名誉和物质奖励归个人所得,论文的版权归国外出版商,而后,我们再购买SCI和全文数据库,再花费国家财政将我们发表的论文版权买回来。每年光花费在购买论文版权和SCI等各种科学数据库上的钱何止千万美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973计划等国家科技计划,在知识产权方面,就是为他人做嫁衣裳,将自己的钱拱手于国外。这不是浪费纳税人的钱么! 为什不发表在中国人自己办的英文期刊上?主要原因不用讲了,我想大家都明白。不过话说回来,加入世贸还知道保护民族产业呢,结果在知识产权方面却当了卖国贼。看来美国批评我们知识产权做的差是完全有道理的,只不过人家不说对他们有利的文章发表问题,而只讲盗版。 如果我们的文章发表在自己出版的刊物上,好文章多了,他们会买我们的,我们也买他们的期刊,互有往来,这才公平,生意不会赔本。这是国家战略!不是一两个出版商的问题,不是一两个或者一群科学家的问题。 2007和2009年高分子学术年会上,王佛松院士两次倡议大家将高质量稿件投稿给高分子学报等国内期刊,几乎没有得到什么效果。也学,院士老师们联名不仅仅应该写863973计划,也应该联名写信给科技部,提出科学知识产权战略。我们不仅科研要做好,知识产权也要做好。要不,会被人家笑话为老好人的。 知识产权不仅仅是专利,技术秘密,也包括科技论文的版权! 促进国内出版商的成长,尽快摆脱出版亏本现象,尽快消灭版面费现象! 几点不成熟的建议: (1)自然基金委,科技部以及出版商共同决议,筛选出10到20种国内期刊,加快英文版改版,建立网络统一的国际审稿流程。 (2)出版商加快人员建设,招收一批具有高职称、高学历者任编辑,期刊执行主编应该为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专职人员,主要编辑应该具有博士学位。 (3)硬性规定,国家项目以及重点科研论文产出单位,其一定百分比的论文要发表在国内出版期刊上。 (4)设立一定年限,在此期间,给国内出版的期刊人为确定一个较高的影响因子,该影响因子可以作为评定成果依据,也吸引高质量稿件。
个人分类: 科研服务|4399 次阅读|4 个评论
论文构思、形成和发表的过程
icstu1 2009-12-8 15:33
友情链接 科技写作 见 任胜利的博客
个人分类: P 辩论的准备案例过程记录、组织和展开|97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为何不能一稿多投?
热度 1 2009-10-24 00:40
为何不能一稿多投? 某研究生毕业时间临近,但文章还没有找落。按照学校的规定,毕业前至少要有一篇文 章的录用通知才能申请答辩。于是他来找我咨询,想一稿多投,看哪家杂志先录用就将论文货于 他家。我当时拒绝,理由是这是不符合规矩的,也是杂志征稿启示里明确规定不能做的 。按照规矩,只能被一家拒收后,方能改投他家。 之后,又有类似情况的研究生向我表达了要一稿多投的同一想法,均被我当场拒绝。但 过后细想,他们何错之有? 研究生的目标是按期毕业,然后找份好工作。发表论文纯粹是为了满足学校的要求。在 这样的想法下,一稿多投,尽快满足学校的要求,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毕竟这样的一 稿多投和最终的一稿多发还有不同。 如果允许作者一稿多投(不是一稿多发!),然后,作者再选择最终在哪个杂志发表。 这样的做法是否能改变某些杂志的傲慢态度,加快审稿周期呢?过去考大学也允许同时 考多个大学,然后满心欢喜地拿着多个大学录取通知书,最终只选其一的做法嘛。 当然,在现在文章多,杂志少的供求关系下,这种想法不可能实现的。一稿多投后, 编辑辛辛苦苦给你审完稿件,将文章录用了,你却要撤稿。下次再投稿肯定直接枪毙了 。^_^^_^ 到底能否一稿多投(不是一稿多发)? 相关概念请参照: 一稿多投问题浅析(外一则)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64357
个人分类: 科研|5682 次阅读|2 个评论
您想增加您的文章的下载量吗?请参加活动——
tianli99 2009-10-17 12:34
您想增加您的文章的下载量吗? 您希望您的论文被更多的人引用吗? 您想向小领域之外的广大科研工作者借鉴您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吗? 您希望科技政策管理者,科学记者乃至普通公众们了解您工作的意义和成就吗? 那么,快快把您的论文加工成新闻报道,发表在科学网论文频道吧。 为庆祝科学网论文频道开设2周年暨投稿栏目设立1周年,科学网论文频道现举行有奖征稿活动: http://www.sciencenet.cn/paper/tg.aspx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109 次阅读|0 个评论
博文的发表与转载争议之我见
chrujun 2009-10-15 20:35
由于科学网上不少博文修改后又在其它地方出现,博文算不算发表? 博文通过修改后发表的性质是什么? 就变成了很关键的一个问题。 在这里我谈谈我的个人意见。 只要博文是大家都可以公开访问的,这类博文应该算公开发表。 报刊和杂志发表博文时要求作者对博文进行修改,以为这就避免了二次发表问题(可能还有其它原因)。实际上,文章的核心观点没有变,从严格意义上,这还是算二次发表。 要是科技论文这样做还是不容许的。 因此,这类文章应该算博文的不同版本。 因此,我认为杂志或报刊发表改写版博文的时候应该说明一下。我认为可以这样写注释: 本文来自博客文章博客文章标题,链接地址:博客文章的连接。在本刊(或本报)发表时作者(或编辑)有修改。 嵇少丞教授 认为 这类文章算转载,有一定道理。因为文章的核心观点没有变,修改的目的只是为了符合刊物的要求。对于科技论文(如详细摘要版会议论文和完全版期刊论文),如果论文的核心观点没有变,论文二次发表的时候要求专门说明。如(本文在**会议上发表)之类。
个人分类: 我的思考|12743 次阅读|1 个评论
博文发表有“风险”,投稿组稿须谨慎
boxcar 2009-10-15 10:23
刚才进入科学网博客首页,发现前4条编辑部推荐博文居然都是由于从博客(网络日志)到平面媒体发表用稿的过程中出现种种误解的原委以及解释的博文: 我真诚地向《科学新闻》和科学网道歉 苏青 答苏青老师:嵇教授可能是不小心一女多嫁吧! 科学新闻双周 科学网不是《科学新闻》的自留地 苏青 与《科技导报》副主编苏青老师谈谈心 兼答贺涛老师 嵇少丞 借用(并篡改)最近今年很热门的一句话说明我的感想,那就是博文发表有风险,对编辑部和博主的建议是组稿投稿须谨慎。 这样说的原因是博主(可能纯是一不小心)把一篇博文发表在几个不同的平面媒体上,就会被看出是一稿多投之人,这在当下如果按照严格的标准去界定会被认为是学术不端行为,可能对博主的名声有不利影响。所以说博文的发表是有风险的。 博主在决定交给平面媒体发表前,应尽量谨慎些,和平面媒体沟通好对稿件的使用相关的问题。平面媒体在网上发掘有价值的博文并进行组稿发表时,也应和博主(作者)充分沟通,明确稿件(博文)的著作权和使用权问题,这样才能减少一些不必要的麻烦,最好象正常投稿那样有确切的接收函(电子版)和版权转让等材料,这样如果出现问题,官司能打明白,切莫在不通知博主的情况下擅自发表,这样对杂志和作者都不好。 如果博主把自己给平面媒体的稿件放在自己的博客上,也应该注明是平面媒体用稿,并知会所发表的平面媒体的编辑部。 总之,希望大家都遵循规范,尽量能做到讲究,有原则!
个人分类: 社会|4845 次阅读|1 个评论
影响日本股市的物理论文--不会这么“牛”吧
热度 1 ripple 2009-10-8 22:34
人在江湖,或早或迟,总有或大或小风光的时刻。像星星一般,流星也好,恒星也罢,都有晶晶闪亮,灿灿发光的时候。闪亮的次数多了,也就有些习以为常,不会大惊小怪,兴奋异常。不过这次,却着实的让我有点震撼。说句不敢大声说的话:这次真的牛了一把,牛的出乎寻常。 咱是做研究的,比起产品研发,还有点偏基础。就像众神一般,光吃贡品,至于干活没干活,或者说有没用处,那也只有天晓得,最大的贡献多半也就是给普天百姓以希望和光明,至于创造点直接效益,那没有点远见卓识,肉眼凡胎一时半会还真是无缘得见。 就是这样的一份差使,却在除了一向的给论文出版商,会议组织商交钱以外,出乎意料的创造了一笔相当可观的效益,应该比卖几集装箱电脑的利润大多了。 这还是出自咱那应用基础性研究,一项国家项目研究,研制了一个器件,出了一篇论文。简简单单,世界上几百万人不厌其烦前赴后继在做的事情。报纸报道了,嗯,好像有点意思了,不过报道咱也不是头回,到此为止,对于科研人员来说,也不过是普通又普通的事情。 没料到的事情就在后面,见报当天,任职公司(这可不是一般的小公司哦)股价坚挺,持续上涨,于是,震撼人心(起码震撼了我)的消息来了,绝对权威网站,权威金融分析公司报告,某某公司,今日股价坚挺上涨是因为受到某科研成果发表报道的影响。 这个可就不一般了,虽然受新产品发表,提振股价的事情也听了不少,但对咱这不关心股市何况这日本股市的人,听到类似科研成果提振股价的消息,大概也只有田中耕一获诺贝尔奖公布后,岛津制作所股价爆涨那么一次了。当然咱不能和田中先生比,光是他那种淡定名利专心科研的精神就够咱学小半辈子了。咱也不慕名利,不好风光,不过咱这一篇论文,让公司股价涨一天,直接创造可观的效益,也可以很得意一番,多少也算对得起公司一大帮挣钱给我发工资的同僚们。 咱做科研的,居然影响过日本股市,真没想过敢这么牛。不过,为了对得起工资,对得起事业部,营业部新辛辛苦苦的同僚们,能这样多牛几次,也挺过瘾。就让我多牛几次吧。
个人分类: 科研思考|4083 次阅读|1 个评论
科技论文的一个关键
weijia2009 2009-8-5 00:05
刚把积压在手上的几个杂志的稿子给审完了,感觉需要给组里学生讲一个共性的问题 如何把图表做好。好的图表是论文成功的一半。论文图表不是锦上添花,而是关键性的说理环节。拿一篇科研论文来,把文章内容撇一边,只看题目和图表,如果你能读出这篇文章所要表达的核心思想和关键实验依据,那就意味着图表的说理作用发挥出来了。很多学生的稿件中图表并不能起到关键的说理作用,反而是个丢分的地方 如图表绘制得复杂难懂、图和表互相重复、图标有误、缺乏关键实验数据的图释等等。要提高论文的接受率和论文的档次,图表是个值得下功夫的地方。 为增加普适性,举个生活中的例子。我一篇博文中提到有个副县长在天安门附近超速的段子,两周前这个事情我不小心也亲身实践了一回,在华盛顿特区白宫附近闯了红灯了。记得当时在宾夕法尼亚大道上开着车跟儿子开玩笑,说马上要经过他将来办公的地方了,光顾着指给他看1600号总统府的方位,前面交通灯已经由黄变红来不及刹车了,赶紧脚尖轻轻一点就哧溜过去了,当时同车的家人都没发觉。几天后回到北卡,家里邮箱有一张DC警察局的交通罚单已先期到达了。看到罚单我心里明白是怎么回事,但很想知道它如何就敢肯定我老人家违规了。我一打开罚单就傻眼了,这十年没在美国,人家高科技玩得老好了!一页纸的罚单就像一篇科研论文,用一半的篇幅给我展示了三张高清晰度彩色照片 - 现在终于进入本文的正题了,第一张图:(红灯那一刻)在马路上别的车辆在交通线内停了下来,而一辆(我熟悉的)白色的SUV冲出去半个车位;第二张图:(红灯期间)别的车依然停在原位,而那辆白车孤零零地处于马路中央的位置;第三张图:马路中央的那辆车尾部牌照的特写 清楚地显示乃是本人的牌照。我再没去读他们的罚单内容,而是直接找支票本准备缴费了。还说啥呢?三张这样的图片放在一起来说理,那就叫板上钉钉啊! 绕了这么一大圈下来就是想说 - 发论文要能提供出这样高质量的说理性图表,审稿人还有什么好说的?
个人分类: 未分类|8372 次阅读|3 个评论
如何撰写和发表学术论文
毕鹏翔 2009-6-29 22:55
先后在西安电力高等专科学校,陕西电力技术院,《陕西电力》杂志等举办的论文写作班为学员讲述自己发表学术论文的感受和体会。经常有学员上课的时候好像没有认真听,可是下课了却急着要考讲座的PPT,其实,PPT只是讲座的一个辅助材料,真正的感受和体会是在课堂上。 我当学生的时候也没有记笔记的习惯,以为听懂比单纯记录更重要;当教师后,也不鼓励学生记笔记。 撰写和发表学术论文需要讲吗?博客上有很多帖子。我的观点是:只要熟悉基本要求和流程,只要真正做了工作、只要有一点新的思想就一定可以写出一篇优秀论文。还是以我每次讲课的结束语做为结尾吧恋爱是谈出来的,文章是改出来的!、祝大家多写论文,多拿奖励!。 如何撰写发表学术论文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925 次阅读|0 个评论
FEE主编---How to write scientific papers …. and get them published(4)
golirezhang 2009-5-12 20:00
DAY1-Session4
个人分类: 未分类|2188 次阅读|0 个评论
FEE主编---How to write scientific papers …. and get them published(3)
golirezhang 2009-5-12 19:55
DAY1-Session-3
个人分类: 未分类|2137 次阅读|0 个评论
FEE主编--How to write scientific papers …. and get them published(1)
golirezhang 2009-5-12 14:07
这是FRONTIERS IN EC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 主编及其好友 2008年12月在浙江大学做的关于科技论文写作与发表方面的报告,请不要用于商业用途! FEE-Day1-session1
个人分类: 未分类|2603 次阅读|1 个评论
一篇JPCA文章的发表历程
seacat 2009-4-8 10:49
2009年1月20日文章正式投稿给JPCA,说实话这篇文章我没有十分的把握。因为亮点不突出。我让学生按照我的意见修改,可是学生没有那样做。学生是其他老师的学生,我也没办法。 2009年2月25日收到文章的修改意见: Your manuscript has come back from the three reviewers to whom it was sent for examination, and their comments are enclosed. They suggest modification of the paper in a number of places. Please make the revisions as recommended by the reviewers. We would appreciate your letting us have a letter outlining the changes that have been made. 三个审稿人的意见: Reviewer: 1 Recommendation: This paper is not recommended because it does not provide new physical insights. In my view the paper is not suitable for publication in 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A in its present form. Although the experimental data look satisfactory, and the discussion and conclusions of the paper appear reasonable, in my view there is simply not enough new material presented in the manuscript to make it of general interest to Journal readers....... Reviewer: 2 Recommendation: This paper is publishable subject to minor revisions noted. Further review is not needed. Comments: ...... Reviewer: 3 Recommendation: This paper is probably publishable, but should be reviewed again in revised form before it is accepted. Comments:...... 象我预想的一样,审稿人也提出了与我一样的问题。审稿人还是很公正地指出了文章的不足,但第一个审稿人的意见在我们目前的实验条件下很难实现。我就如实地回答我们目前做不了他提的实验。 2009年3月12日我们把修改后的文章返回给编辑部。 2009年3月16日收到这篇文章的最后决定: Dear Dr. Yin: Congratulations; your Article has been accepted for publication in 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A. You should receive galley proofs in approximately 3-5 weeks, and your manuscript should be published on the Web in 4-6 weeks and in a print issue in 8-10 weeks. Should you happen to be away during that period, you might assign one of your collaborators to do the proofreading for you. Once a manuscript appears on the Web, it is considered published. Any change to the manuscript will then need to be submitted to the journal office as an Addition or Correction. 2009年3月27日收到文章校样的通知;2009年4月8日收到文章在线发表的通知。 总之,这篇文章发表的历程很标准。一般来说,JPCA是采纳两个审稿人的意见,如果都是不接受发表就据掉了。如果一个同意发表,而另一个不同意,就会采纳第三个审稿人的意见。推荐审稿人需要一些技巧,我以前推荐审稿人的时候知道他们也在做类似的工作就推荐了,但没有想到第一个审稿人目前也在做这个体系。从这篇文章的投稿过程我认识到推荐审稿人适当地回避一些竞争者是有必要的。 PS: 我愿意把我遇到的情况告诉给大家,你就可以少走弯路。这是我所希望的。 很高兴你能看我的博客,并能找到我的地址。 写回复信需要对第一个审稿人作出response,尽管他/她可能看不到。但是编辑是会看到的,并且也能够影响文章的最后决定。仔细、认真回复审稿人的意见,相信你的文章问题不大。 尹鸿鸣 尹老师,您好! 很高兴看到您在博客里发的一篇JPCA文章的发表历程,因为我有一篇JPCA让修改,有 个问题想请教您,就是我的第一个审稿人的意见和您的差不多,Recommendation: This paper is not recommended because it does not provide new physical insights.,另 外两个建议修改,然后编辑给了修改,我的问题是在写回复信需不需要再对第一个审稿人作出 response,还是只用回答后两个审稿人?非常感谢! 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物化所
个人分类: 科研进展|9516 次阅读|0 个评论
Optics Express TOP10 downloaded_耗散型矢量孤子
zhanghan 2009-2-1 17:45
刚才发现我们最近在Optics Expres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下载次数忝居第三 在孤子的最新研究中,耗散 型 孤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 其与传统哈密顿孤子不同之处在于 , 耗散型 孤子的形成主要有增益和损耗的平衡而产生的,传统 哈密顿孤子则认为色散和非线性的 平衡而产生的。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 如果单纯用色散和非线性的抵销来解释孤子的形成是比较肤浅的。 比如,在全正色散的光纤中,亮孤子也是能够形成的。如果按照传统观点,这是不可能的。 所以,人们尝试着提出 耗散 型 孤子,只要系统的 增益和损耗达到动态的平衡,就能产生孤子。 对于矢量孤子而言,本文介绍了耗散型矢量孤子,希望该研究能扩展孤子的基本概念。 注:现在提到的孤子概念不同于数学意义上的具有Sech 2 的轮廓结构。而是一种广义的孤子,只要是某种非线性波在传播的过程中保持不变就可以成为 孤子。它们的具体形状可以是千差万别。比如本文的 耗散型矢量孤子 ,其具体形状已经不能用 Sech 2 来近似,而必须用高斯函数来近似(因为它们有较强的chirp)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09095 原文下载: 耗散矢量光孤子
个人分类: 矢量孤子|5678 次阅读|1 个评论
感应光孤子
zhanghan 2009-1-7 22:15
本课题组在OpticsLetters,33,2317-2319.(2008).上发表关于感应光孤子的文章! 光孤子的两个分量之间有非常强的交叉相位调制( XPM )相互作用。我们的研究表明,交叉相位调制相互作用不仅仅使得矢量光孤子的相位锁定,俘获光孤子,而且还能感应出新的光孤子。毕竟, XPM 系数是 SPM 的两倍。也正是这个原因,矢量亮暗孤子(空间和时间)都能分别在反常的色散或者折射区间产生。 实验发现,如果光纤激光器的双折射比较大,能够形成两套光孤子,一强一弱,它们的边带是不完全重合。而且,随着双折射的增大,边带错开的越厉害。 比较弱的那套光孤子是不可能自己存在的,因为它太弱以致于基态光孤子都不能形成(如果不考虑 XPM 的作用)。但是,由于来自强孤子的 XPM 作用,弱的光孤子还是能够形成。形象的说法就是弱光孤子是强光孤子的影子。 理论研究也较好的说明了 XPM 的作用,如果去掉 XPM 项,是没有感应光孤子存在的。弱的分量会很容易死掉。 该研究可以用于光控制光的研究,强的光孤子分量可以俘获弱的光孤子分量,而且能把能量转移给弱的光孤子分量,为未来的光计算提供一点建设性意见。 http://www.opticsinfobase.org/abstract.cfm?uri=ol-33-20-2317 原文下载: Induced solitons formed by cross polarization Induced solitons formed by cross polarization
个人分类: 矢量孤子|5371 次阅读|0 个评论
耗散型矢量光孤子 (也可以称为增益支配矢量光孤子)
热度 1 zhanghan 2009-1-7 21:34
耗散型矢量光孤子(也可以称为增益支配矢量光孤子) 本课题组在 OpticsExpress,Vol.17,Issue2,pp.455-460.上发表关于耗散型矢量光孤子的文章! http://www.opticsinfobase.org/oe/abstract.cfm?uri=oe-17-2-455 耗散型矢量光孤子 按照传统的光孤子理论,亮孤子只能存在于负色散的光纤,暗孤子存在于正色散的光纤中。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光(亮)孤子也能在全部正色散光纤组成的光纤激光器或工作在正色散区的色散管理光纤激光器]中形成.由于在这类激光器中形成的光孤子是激光器增益色散、增益饱和与正色散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所形成的光孤子又被称为增益支配光孤子.在光纤激光器中产生的增益支配光孤子可以由Ginzburg-Landau方程描述.此非线性方程也可用于描述工作在负色散区的光纤激光器中产生的光孤子.在光纤激光器中也可以形成多增益支配光孤子(gain-guidedsolitons). 如果锁模器件:传统的非线性旋转(NPR)被半导体饱和吸收镜(SESAM)所替代,依然可以得到增益支配光孤子,并且它们具有相同的光谱特性。但是,后者最大的特色在于,其得到的光孤子不在是标量光孤子,而是矢量光孤子。我们可以定义此类光孤子为增益支配矢量光孤子或者耗散型矢量光孤子。 此定义的依据在于:该类光孤子的形成动力学并非仅仅是传统的光纤色散和非线性的补偿而产生的。而是,增益光纤的增益色散,增益带宽以及增益饱和与竞争等相互作用而导致产生的。因此,光纤色散被进一步弱化了。 耗散型矢量光孤子(也可以称为增益支配矢量光孤子)与传统的负色散矢量光孤子又有独特之处:其啁啾非常大。大的啁啾肯定影响光孤子相位的分布,而且相位随时间的变化是非线性变化 相位锁定的耗散型矢量光孤子是否存在呢?这确实是个难题。 但是研究表明(实验和理论),耗散型矢量光孤子通过内部的调节(四波混频和交叉相位调制作用),仍然能得到相位锁定的耗散型矢量光孤子。除此之外,相位没有锁定的耗散型矢量光孤子也被理论和实验证实了。 该研究表明,耗散型矢量光孤子是非常具有生命力的光孤子,增益和损耗的相互作用,光孤子两分量之间的强相互作用完全可以导致它们的相位锁定。 这项研究也可以用于其他领域的耗散型光孤子,比如BEC光孤子也可以认为是一种耗散型光孤子。如果考虑到二维BEC光孤子(原子团)的分量之间强相互作用,其相位也有可能是锁定的。 原文下载: 耗散型矢量光孤子 Nanofiber Membrane for Ultrafast Photonics
个人分类: 矢量孤子|9347 次阅读|1 个评论
PRL投稿需注意的问题(转载)
zhanghan 2009-1-7 20:39
PRL投稿需注意的问题: 转载自http://www.bylm.net/forum/simple/t246785.html 1. PRL登载的LETTERS文章长度不超过4页,COMMENTS文章长度不超过1页。 2. 结果必须是新颖的,对于以前工作的推广是不会被接收的。 3. 新的理论性的结果必须专门说明与传统理论的不同,并且要和已有实验比较,不能违 背试验结果,或者给出对实验的可检验的预言。 4. 数学和计算方面的文章,如果没有明显的物理应用,是不会被接收的。 5. 实验性的文章必须强调其新颖性和可行性,并且要说明试验结果能够刺激相关领域的 研究。 6. 文章需要一个或多个自然段介绍你的主要工作和结论,要求写的简明易懂,可以让广 泛的读者明白。这一部分在评审中意义重大! 7. 文末最好有一个讨论。 8. COMMENTS必须是针对某篇具体文章关键问题的错误修改或批评,用语要注意礼节,文 章作者之一不能发表COMMENTS。COOMENTS不得有附录。 9. 一稿多投和剽窃是不被允许的,通讯作者需要对此负责。 10.投稿时将文章的简介和注记直接发给编辑可能对你的评审有利。 11.上传电子文稿请登陆 http://publish.aps.org/ESUB/ , 直接电子邮件投稿请至地址 pretex@aps.org 12.文章格式可用REVTEX(推荐),LATEX,TEX,MS-WORD。 13.可以在 http://publish.aps.org/STATUS/ 上查到文章的评审进度。 14.PRL鼓励作者提供值得信赖的审稿人的名单,在稿件中附上对该工作重要性的描述是 有益的。 15.作者也可以提供需要排除在外的审稿人的名单,编辑一般情况下会遵从作者的意愿, 但这个名单不要太长。 16.审稿人被要求在收到稿件后一周内给出审稿意见,经常拖延时间的审稿人将会被编辑 部除名。 17.任何修改稿件都必须说明哪些地方做了修改,并就审稿人的意见做一一回应,回应应 该是学术的,并且要注意礼节。 18.一般而言,第一轮修改稿后若仍然不被接收的稿件被认为不适合在PRL发表,PRL不建 议作者在投第二轮修改稿,如果作者再投,则启动申述程序。 19.近年来PRL的接收率在40%左右。 20.有时编辑部会建议作者将文章另投某个具体刊物,这种建议多半是审稿人给出的。 21.PRL鼓励作者对发表的文章进行COMMENT。 22.PRL建议作者从其网页 http://prl.aps.org 中获取有用的信息。 23.电子投稿的方式包括从网页上传(推荐),利用E-PRINT系统(推荐)和电子邮件, 传真是不被允许的。 24.ASCII和PDF的格式可以从 http://forms.aps.org 上下载。 25.PACS可以在 http://publish.aps.org/PACS 上下载。 26.在投稿时请附上版权转让的说明,尽管这个说明只在文章被接收后有意义,但这种说 明可以缩短你的文章被发表的周期。 27. http://publish.aps.org/ESUB/ 上提供文件格式转换的功能。 28.好像是五叶, 包括bib和abs, 但是不包括作者名单.图四幅, 五服图可以商量. 再多不中
个人分类: 其他|10907 次阅读|1 个评论
目的-立场
pzsi 2008-12-17 07:33
人特别是成人,说话做事往往有一定动机。有时动机不言自明,有时却高深莫测。动机决定立场。一个人可以慷慨激昂,就象美国候选总统演讲,但若你认为他真这么想就有些简单,其实此时选票比个人观点更重要。你若认为把鹿说成马的人智商有问题又偏了,往往其意在沛公而非舞剑。有人指望欧美为国人权利奋斗无异缘木求鱼,别看欧美有时喊声震天,那只不过是个打击你的借口。只有 100IQ+EQ 的人才真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当仆人使唤。 不同人对科技发表与期刊的立场也往往取决于其目的。有人为了方便外国人了解国人成果;有人为了方便国人了解外国人的工作;有人只在乎毕业交差;有人为了挣钱,又分眼前和长远。有人为了扩大影响;有人为了满足好奇心和成就感;有人为了方便国人了解国人的工作;有人为了更好地记录保存并传承发扬国人科技文明;等等。你很难不加条件地说哪个动机对,其他就是错的。目标不同,通上目标的路当然不同。我更愿意相信每个目标都有其合理性和局限性,暂时对我们来说还没有一条可以同时实现所有目标的路。如果你非要裁决个对错优劣,那谁能担当裁判呢?美国总统也只能给出对美国有利的判决。你发表出版的目的是什么或认为哪个目的更合理一点呢?
个人分类: 观点述评|72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农民合作社》创刊,向大家征稿,免收版面费!
ycy 2008-12-8 18:10
《中国农民合作社》征稿函 《中国农民合作社》(月刊)由农业部主管,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主办,即将获得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2008年起正式出版发行。预计月发行量超过5000册。 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培育农民新型合作组织,按照服务农民、进退自由、权利平等、管理民主的要求,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使之成为引领农民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现代农业经营组织。目前,需要尊重广大农民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的首创精神,大力培养农民合作意识,全面宣传合作知识。《中国农民合作社》的出版发行正当其时。 《中国农民合作社》的办刊方针是:宣传合作理念,普及合作知识,推广合作社经验,促进合作社发展。本刊注重宣传合作社的政策法规,普及合作社的基本知识,展示合作社相关领域新的研究成果,交流合作社发展的实践经验。 《中国农民合作社》分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两大板块,理论研究下设法律法规、政策选编、领导讲话、干部论坛、专家视点、理论探讨、名词文库等子栏目;实践探索下设合作人物、示范风采、组织构建、财务管理、品牌创建、环球掠影、问题咨询等栏目,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热点问题设置本期聚焦、热点探讨、信息发布等栏目。 《中国农民合作社》的读者对象是合作社成员及管理人员、政府相关部门管理干部、农村发展领域研究人员、大中专院校师生以及对合作社事业感兴趣的所有读者。 欢迎研究农民合作组织、讨论合作社发展问题、介绍合作社发展经验、反映合作社风采等内容的稿件,同样欢迎其它研究农业农村发展问题的稿件。字数1500-6000字为宜,欢迎电子投稿。 现邀请您为《中国农民合作社》期刊撰稿。《中国农民合作社》期刊不收取版面费,稿件一经采用,稿费从优,请您不吝赐稿! 联系电话:010-81706534 联系人:杨春悦 徐倩 电子邮箱: zgnmhzs@nygbpx.org 邮政编码:102208 通信地址:北京回龙观霍营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中国农民合作社》编辑部 《中国农民合作社》编辑部 2008-12-2
个人分类: 农村发展|5502 次阅读|4 个评论
莫让国宝再流失,莫让子孙再断肠
pzsi 2008-12-1 07:20
国宝是什么?如果你生在公元前,那孔子给你上课的课本就是国宝。如果你活在商代,那你每天吃饭的瓷碗就是国宝。在八国联军进北京的年代,平时无人关注的圆明园 海晏堂水池那个喷水羊头就是国宝。 可这些东西在当时并没有人意识到那是国宝。导致今天我们花多少银子都买不来那个羊头。 在我看来,现在的科研成果就是未来的国宝,把她用英语投到海外期刊就是流失;子孙无法用母语和祖辈交流就是科技文化传承断裂,子孙将来要花大量的金钱才能在国外买到祖辈的作品跟我们今天要花大量的金钱才能收回先辈流失海外的国宝没什么两样;唯一的差别是先辈的文物国宝是洋鬼子用枪炮抢去的,而我们的科技国宝是我们自愿免费甚至倒贴送出去的;从这个角度说,先辈比我们更有骨气。 假如孔子当时为了自己在全世界的影响,用 English 写《论语》(当然没有汉语版,那是一稿多投),作者 Z. Kong 。那孔子还会是我们的圣人吗?孔子真的能影响世界吗?假如唐诗宋词四大名著全是 English, 我们还是我们吗,那还算中国文明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语言是科技与文化传承的最重要载体。 数年前在荷兰一个不知有几百年历史似乎摇摇欲坠正在加固的昏暗的三层家庭小旅馆里,笔者看到了堆满房间的中国文物,房东是个老太太,她家里的中国文物多到一楼大厅没地方放,连一楼二楼的楼梯过道边都摆满了。我真的很惊讶我们的祖先居然能造出如此精致与气派的作品,那是我看到的最美的艺术品,印象之深无物能出其右,虽然我也参观过不少国内博物馆,包括故宫。我知道我遇到了强盗 -- 的后代,但我恨不起来除了痛惜,谁让我们的祖先不争气人家的祖先那么厉害呢。以至于今天时常看到拍卖行又拍出了天价中国国宝的新闻就不是滋味。但我认为还是放弃收购海外文物吧,单就这个老太太一人拥有的中国文物就够你拍个天文数字,更不要说大一些的范围了,把这些钱干点防止新文物流失的事情更有意义。 想象一下 N 年后,当我们的子孙读着高价拍来的先辈写的英语文章,他们的心情估计不会比我们在欧洲看到被抢国宝的心情好到哪里去。是不是也会觉得自己的先辈太无能太窝囊呢?或者觉得先辈吃里扒外不是东西,有点科技遗产居然不给子孙给外国人? 难怪那么多明星我们宠着捧着人家还是坚决要移民,我理解了。难怪那么多贪官我们供着护着人家还是一出不回,我理解了。难怪那么多姑娘我们爱着追着人家还是铁了心要嫁老老外,我理解了。难怪那么多成果编辑挽着留着到头来留不住你的人更留不住你的心,我理解了。 原来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只顾眼前没有未来。上面有个昏睡千年的狮子,八国联军的炮火烧焦了她全身的狮毛她没醒。军国主义的铁蹄踏掉了她满口的金牙她没醒。老毛子抽掉了她宽厚的里脊她没醒。如果那些是被动的,那么近几十年来,她的子孙正主动为她进行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换血运动,把她的静脉接到了英语科技出版这个血液透析泵上,不过滤掉的不是毒素,而是中华科技文明的精华。看来这个狮子是不会醒了,亦或是即便醒来也是行尸走肉。 你也许会想人家德国日本法国不比我们发达多了,人家怎么就不少英语发表呢?可你是否知道,世界上说德语 + 法语 + 俄语 + 日本语的所有人口加起来都比说汉语的人少。根据人口科技等综合实力判断,任何上述单一小语种都不足以成为撼动世界的力量。可汉语不同:如果将来全球化导致世界只剩一种语言的话那可能是英语,剩两种的话就一定有汉语。所以增加汉语科技文化库存的容量和含金量是每个国人的责任。 不要再去指责 80 后 90 后堕落,先责问一下前辈为他们提供了怎样的生长环境,他们生在这片贫瘠专断暂住的沙漠已是不幸。自然环境污染、人文环境虚假、科技环境落后、语言环境贫瘠、官僚等级森严、教育环境僵化、就业环境可怕等等,所有这些不是他们造成的,而是他们的前辈,包括我们。你能指望这样的环境长出参天大树?当几千几百个 80 后竞争一个公务员职位不再是新闻,那不是前辈的荣耀,可有些主官却从他们近乎哀求和失意的眼神中寻找着自己成功的证据和快感。当他们拼尽全力还看不到希望的时候除了沉沦又能如何?改造教育语言科技就业环境途径之一是用中文发表,这在短期内虽需很多改革,但长期看是中华复兴必由之路。别拿中文发表不当国宝,别拿英文发表不当流失,别拿自己的孩子不当自己的孩子!
个人分类: 观点述评|1124 次阅读|7 个评论
你说你想要点影响,其实Science is Biz
pzsi 2008-11-29 07:03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国人向来在意自己的影响,学者也不例外,但关于学者影响力的标准至今无法统一。很多人认为文章的数量和质量以及头衔可以反映学者的影响力,问题是数量和头衔好比较,质量如何评判?一般认为期刊影响因子很重要但又不能说明全部;更多人认同把他人引用率当作影响力的标准,但也存在问题。 我觉得如果科技发表的影响仅是给外国人带来好处,而不能给本国人民带来实在的利益,这样的影响不要也罢。当然你可以冠冕堂皇地说我的研究发表是为了全人类的进步,但事实上在外星人(假设外星人不是人)入侵地球之前,人类共同利益一定排在国家利益的后边。 所以我的标准很简单:科技发表是否能给国人带来好处。表现如下: (1) 如果你的研究商业价值不大,那么因发表吸引眼球引起中文期刊发行量增加从而增加了国人半个就业机会也算贡献。 (2) 若你的研究不能吸引任何当代人的眼球(即零引用),但这也并不代表你的工作不重要,那就保存下来作为中国科学遗产让后代继承,或许将来会有人发现其价值,这也是贡献。事实上我认为即使是失败的研究也有意义,他最起码告诉后人此路不通,免得浪费时间。 (3) 如果你的研究极具商业价值,那就尽快商业化增加国人就业机会,这样的研究还是不要发表,从而影响越小越好。 如果说我们现在把大量优秀研究成果以英文的形式投到国外的做法损己利人,违背了国人的利益,我想你不会反对。理由如 下: (1) 你投到国外的文章增加了外国出版商的竞争力,他们拿着你的文章到处卖钱,增加了外国人的就业机会,可国人什么都得不到,连你的后代想看看你的文章都要给他们支付费用,凭什么?对他们来说这真是无本万利的好生意! (2) 你投到国外的文章增加了外国科学技术的竞争力,他们不用任何付出就可以得到我国的科学技术,使我们在竞争中永远处于被动的地位。要知道这些成果是我国老百姓的血汗钱堆积出来的。 (3) 你投到国外的文章增加了英语的竞争力,削弱了中文的竞争力。英语文献浩如烟海,中文文献日益贫瘠都拜你所赐。我们的后代将不得不被英语绑架,英语培训对老外来说又是一笔好生意!新东方造就了中国教师首富。各大学校高薪聘请外教又为外国人提供了数不清的就业机会。 (4) 科技遗产继承错位。如果我们的研究成果是我们一生最重要的遗产的话,你愿意让谁继承?当然是我们自己的子孙!如果你不打算全家移民的话。可我们现在却拱手送给外国人继承牟利赚我们子孙的钱。说你损己利人不冤枉吧。 你有一千个理由要往国外发文章,为了你的影响力,但这种影响徒有虚名而不得实利!国人之外文发表对老外来说只是他们的一个生意和工具。 党历来是讲政治的,怎么在这件事上就不讲政治了呢? 把你的成果和影响留在国内吧!你知道老外的成果,而老外不知道你的不是更好吗?事实上我们不要把老外当傻子,只要你的成果足够棒,他们会想尽办法得到你的影响的,与杂志语言无关!为中华之崛起而发表!!
个人分类: 观点述评|1662 次阅读|16 个评论
中文科学期刊的消亡之痛
pzsi 2008-11-26 08:48
有关中文科学期刊的问题已经有很多讨论,几乎都是悲观的。最近进平说 终结与消亡是基础科学类中文期刊的唯一命运 更是让我们感受到中国科学期刊的凄凉前景,事实上其也正在努力加速冲上这个终点,越来越多的人更愿意阅读和发表英语科技文章。有没有办法可以让中国科学期刊的死亡列车减速甚至转向呢? 我认为是有的,只是没有找到或者有人找到了政府不愿意采纳。 想象一下,如果某一天我们的儿女后代想看看他们的前辈都干了些什么或者有所发展,他们应该怎么办呢? 第一步当然是先花十几年工夫学英语。小学 - 中学 - 大学 - 研究生一路学来这需要多少时间精力和金钱花在英语上就不得而知了。看看今日全民学英语的热情,可以想象将来中文在中国变成第二外语也不是没有可能,象新加坡。 第二步是挣足够的钱买看一看前辈文章的权力。不要以为这是个小钱,在浙江近七十所高等教育机构也只有浙江大学一家能买的起,且只是部分期刊的看一看的权力。我们的子孙后代要代代年年支付。 第三步终于可以读先辈的文章了,单词都认识可就是不明白在说什么,原来当年的时间都用来学外语和挣钱了,没有时间把专业知识学好! 第四步是拜师学艺。师傅可没钱供你,申请项目解决之,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师傅当年在国外期刊发表了不少文章。于是国家花了大量的纳税人的钱给师傅。终于可以学习专业知识了,学成下山。 第五步是跑项目做师傅招徒弟,继续往国外期刊发文章,国外期刊也继续卖看一看的权力。就这样,我们大量的经费变成了外国出版社挣钱的工具。我们已经沦为殖民地,这次是在科学领域。 如此往复,代代相传,何日才能走出这个死循环? 政府应该做点事情了,大力支持中文科技出版自由而不是控制,无论以何种形式,只有把我们现在创造的科学知识用中文表达并保存下来,将来才有可能慢慢走出这个怪圈。我们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中文在科技领域应该有它的一席之地。让外国人花钱花时花力学中文吧,如果老外想知道我们的秘密!
个人分类: 观点述评|1303 次阅读|17 个评论
关于“办高水平科技期刊是为了更好地为科研人员服务”之辩
ysxbhxf 2008-11-16 17:53
首先声明,我们只进行友好的争论,就事论事,观点交流,我很想也很愿意和王主编成为朋友。 其次,我很赞同王主编这篇博文的标题:办高水平科技期刊是为了更好地为科研人员服务(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46997 ),我也赞同您第二、七、八段文字的观点。 第三,我在回复您的评语时已经说明,我没要求什么爱国心,只是希望获得一个公平的投稿选择环境。如果您真的在中国国内搞科研或办期刊时,你会发现期刊编辑们还没有什么资格对科研人员有扰民之举。 第四,您举的食客到哪家饭店吃饭的例子并不适合用来比喻拿中国的科研经费搞研究却把最好的论文发到国外期刊上的这样的现象,也许我下面举的例子会更恰当些: 一个中国老板出钱请某个建筑设计师为自己设计房子,但那设计师却把做出来的最好的设计方案送给了一个洋人老板,留给中国老板的只是个不入流的设计方案,而且中国老板要看到那个最好的设计方案还得向那洋人老板付钱。那么,中国老板应该如何想呢? 第五,如果中国科研人员目前在国外期刊所发表的英文论文的一半是在中国的英文科技期刊上发出的话,中国的英文科技期刊就会是高水平的国际科技期刊!如果要什么评价体系评价的话,只要SCI收录全部的中国英文科技期刊就行了。 第六,忘了交待一下,在我举的例子里,科技期刊编辑相当于中国老板请来的民工,呵呵,不是饭店跑堂的小二。
个人分类: 观点辨析|4884 次阅读|3 个评论
赔钱发文的感受
jlpemail 2008-11-16 10:30
赔本转吆喝,这是不发表文章的人对一些发表了 文章的人的一种评价.有些单纯经济观点. 事实上,各自的专业人员,干什么吆喝什么天经地义, 而赔钱发表的文字,对于作者来讲的确不只是一层 的不爽. 其一,有些自费出版的书籍是不被认可的,被认为水平低. 其二,不符合劳动对应报酬的常识.劳动要有报酬的,付出了 劳动反而倒贴钱,怎么让人爽快得起来呢? 其三,是自愿的吗?那些不得不出钱发表文章的人,即使 版面费有地方报销,也不会为赔本发表文章自豪的.他们 的自愿是虚假的. 其四,我觉得许多期刊至少不应该以赚钱为目的,即使 以赚钱为目的,也应该由刊登广告的企业等单位出钱. 发表文章本身不应看作广告行为.虽然文章作者的单位 都是公开的.
个人分类: 时空与重力场|3517 次阅读|2 个评论
一稿多投应该被禁止!
zhaodl 2008-11-15 16:43
在科学博客上看到武夷山的一篇发表的规矩不要一刀切文章。结合文章的观点和读者的留言,我想谈一点自己的看法,不妥之处请指教。 一般来讲:一稿多投或一稿多发是指一样或基本一样的内容,在相同语言的不同期刊上同时或先后发表。而如果是在不同语言的期刊上发表这不成为一稿多投或一稿多发,而是平行发表或并行发表。关于并行发表问题我暂不涉及,仅仅谈一下一稿多投或一稿多发的问题。通观文中关于一稿多投的辩护无非是基于:没有个人利益的企图,只是为了使更多的读者了解和学习。这个理由是否成立,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 (1) 在十年前,这样的理由可能还勉强成立,因为不同的期刊有不同的订户、不同的读者,尽管是统一专业领域的期刊也不一定具有完重复的读者。可是,现在的期刊几乎是100%地实现了数字化(特别是学术期刊),读者不可能仅仅依赖于自己或自己资料室的订阅来研究和学习。所以,发表一次与发表多次与文章在读者面前的显示度没有必然的联系。只能说是会在一个检索界面中一稿多投的文章会显示多次。网络的普及已经解决了期刊读者范围的限制,而有没有语言的障碍,那么如何还有一稿多投的必要。 (2) 一稿多投是法律所禁止的行为,而不仅仅是一个道德的问题。尽管我国《著作权法》的法律责任中没有明确一稿多投的法律责任,但对此行为是有所限制的。 第二十三条规定:使用他人作品应当同著作权人订立许可使用合同,许可使用的权利是专有使用权的应当采取书面形式,但是报社、期刊社刊登作品除外。应该可以理解为:报社、期刊社对其刊登作品专有使用权的取得不需要通过订立使用许可合同,只要是著作权人(作者)将作品交给报社、期刊社,就视为许可报社、期刊社专有使。 第三十二条规定:著作权人向报社、期刊社投稿的,自稿件发出之日起十五日内未收到报社通知决定刊登的,或者自稿件发出之日起三十日内未收到期刊社通知决定刊登的,可以将同一作品向其他报社、期刊社投稿。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理解为:在规定的时间之内,作者无权在向其他报刊投稿应该没有错误!换句话说,规定的期限内没有得到通知的,作者才可以想其他报刊投稿。 当然,法律限制一稿多投,但并不限制作者授权其他期刊转载,或者未经作者授权只要向作者支付报酬就可以转载。也就是说,限制了不同期刊分别加工出版同一篇作品,但是可以转载他人(其他期刊)编辑加工过的作品,除了作者声明不得转载的以外。 (3) 一稿多投、重复发表,必然浪费有限的出版资源,包括数据库的存储空间和搜索引擎的结果界面的容量。一页搜索结果中,如果一篇文章出现多次,那么必然降低页面的信息含量。出版资源是出版者的,但也是整个科学研究共同体的,因此浪费的是大家共同的资源,重复发表一次就会减少一篇其他成果的发表。降低了信息量,侵害的是作者的利益、出版这的利益,也包括读者的利益。读者所能看到的信息量减少了,搜索到同一关键词的文章有十篇,其中5篇是重复发表的,并且是同一种语言,读者获取信息时没有任何障碍,如何是为了读者的利益。 因此,无论是从法律上来看、还是从读者利益角度来观察,一稿多投都没有合适的理由,不该提倡和理解,一刀切应该是没有问题的没有人的利益收到伤害除了作者自己的不当利益。
个人分类: 编辑出版|5407 次阅读|3 个评论
随笔:伴我成长的一本书
zhaodl 2008-11-15 13:20
今天接到《中国新闻出版报》总编辑办公室孙主任的E-mail,通知我短文已发表于《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年11月11日第二版。孙主任与我同乡(我的第二故乡),不知是否对我的文章有所关照才得以发表,我感觉我表达的是一种真实的情感,一本书也反映了改革开放30年中国科技书刊标准化的进程,特别是以陈浩元为首的团队,在此项事业中的贡献功不可没,我与他们在观点上可能有所出入,但在根本出发点和为中国科技书刊发展而努力的赤子之心是相同的。尽管我与陈浩元之间常常是没大没小,但是我对他是打心眼里敬佩和尊重,因为他愿意与年轻人交往,因为他始终保持着年轻的心态。我平日里没有表达过这种敬意,谨以一此篇短文言之。关于陈浩元我没有描述过,在短文中试图留下我的印象,可惜又被编辑给删除了,原来我是这样写的: 提起陈浩元,可能有人认识有人不认识他,高高的个子,嘿嘿的脸庞,快乐的有点疯,整天风风火火地好像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发在这留存。 11日的《中国新闻出版报》我还没有收到,我在网上搜索了一下,找到了发表的文本,转发过来与各位分享。 http://www.chinaxwcb.com/xwcbpaper/html/2008-11/11/content_42502.htm  提起陈浩元,可能很多人并不熟悉。如果提到陈浩元领衔主编的《科技书刊标准化18讲》,相信大多数科技书刊的编辑都读过,它几乎成为科技书刊编辑的工具书,也是伴随我成长的一本书。   1995年3月,我从业务管理岗位转到期刊出版行业当了一名编辑。尽管我有一定的专业背景,但是要当一名学术期刊的编辑,还是有不少怀疑的目光向我投来。开始,我并不以为然,可是,当我编辑的稿件经过一校、二校转到审读编辑的手上以后,又被改得如同我的脸满篇通红的时候,我才知道:作为一名学术期刊的编辑仅有学科专业知识和文字功底还远远不够,还必须按照国家标准和科技论文的规范来进行编辑加工。量和单位,对于理工科出身的我来说并不陌生,但是应用在科技学术论文中则需要区分正体和斜体、需要注意表达的规范却是我没有想到的。从此我也认识到,编辑确实是一门学问。   当年4月,我就报名参加了中国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主办的编辑业务培训班。从那时起我认识了陈浩元,接触到了《科技书刊标准化18讲》。严格地说,那时的《科技书刊标准化18讲》还没有出版,只是陈浩元等人撰写的一本讲义。而我就是从那本讲义开始,一点一点地掌握了编辑出版的业务知识。量和单位、图表和参考文献的规范表达、语言文字和标点符号的规范使用以及科技论文的编排格式,等等,我几乎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领域。   一些东西初看起来会感觉很容易,可是一旦琢磨起来就会叫你头疼不已。我记得,关于正斜体的区分:物理量的符号一般使用斜体,物理量的单位使用正体,可是一个符号在文字叙述中到底代表的是物理量符号还是名称的西文词头,就曾让我晕头转向。庆幸的是,有那本书在我身边,书里的论述和例句总是可以给我一个满意的解决方案。   1998年5月,《科技书刊标准化18讲》总算正式出版了,当时我接到订单就给每一位编辑配备了一本,也给自己买了两本:一本放在办公室,一本放在家里。每当我遇到编辑方面问题的时候,都会取出来查阅一下,看看书里是如何讲的。   时光流逝,一晃十几年过去了,我也从一名编辑成长为学术期刊的常务副主编、学校期刊中心的负责人,管理着全校21种期刊的出版工作,还直接主办有几本学术期刊。尽管我只是负责期刊的稿件录用和终审终校,已经不具体负责稿件的编辑加工工作了,但是我每当发现稿件中的表达方式存有疑问的时候,还是会取出身边的《科技书刊标准化18讲》来查找对照。在对其他期刊进行出版后审读的时候也是如此。这一方面是我的工作方法,更重要的是我已经习惯于翻阅这本书《科技书刊标准化18讲》。(作者系西安交通大学期刊中心主任)
个人分类: 社会生活|4928 次阅读|0 个评论
“核心”有理“期刊”无罪!
zhaodl 2008-11-12 17:25
也是因发表费而起,国家高层提出要对目前的核心期刊等评价机制进行调研并拿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目前,针对核心期刊的非议主要是借核心期刊 大肆敛财,论文版面费的收费按核心和非核心有不同的收费标准,核心的收费动辄几千元。显然,但从收费的角度来看,罪过不在核心期刊,因为论文收费本身都不 能完全归罪于期刊(以前论述过),更何况核心期刊的评价体系?核心期刊和非核心期刊,无非代表了一个期刊的品牌,代表了期刊在某个方面的影响力。而这种影 响力表现在经济上就被利用在论文的发表费上。这个好像没有什么不好理解的! 至于核心期刊本身的经营情况或借核心期刊之名的一些行为,因为涉及的主要是论文发表费问题,所以解决的办法也应该是论文发表费问题健全学术论文出 版保证体系、制定论文发表费收取的原则、增强期刊出版的自律、加强期刊出版的监管,无论是核心期刊还是非核心期刊,只要是合理合法地经营都应该是值得提倡 的。至于科技论文的交易,则是一种社会毒瘤:有人借期刊牟利、有人借发表论文出名。因此,病源是在我们的社会道德建设和科学研究、专业技术水平和 学位答辩的评价机制上!如果不解决目前的人才评价机制,不可能杜绝论文的买卖现象!就是期刊全部禁止收费,那么,作者为了自己的现实利益、为了发表文章同 样会私下塞钱有人会说这是违法行为,对,是违法行为,就如同医生收红包一样,必须从职业管束和需求共给(包括需求抑制)两个方面来解决问题。目前半 公开的论文有偿代写就是这种社会需求的表现,只是这种交易是私下地、隐蔽的和一对一的,所以才没有造成大的社会影响。 回到核心期刊评价机制上来。核心期刊评价,目前主要有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目录要览、中国科技论文引文索引源期刊和人文社会科 学引文索引源期刊四种,其他的形形色色的核心期刊甚至有的打着全国核心期刊的旗号,都是一些没有影响的杂牌。这四种影响力比较大的核心期刊评价系 统,各自有各自的评价指标和体系。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是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为了统计分析我国科学研究的投入产出情况而建立的,为统计数据提供基本的 统计资料的一个期刊名单。也就是说,以起选定期刊所发表的论文作为中文科研成果产出的指标。为了能够保证统计结果的科学性和代表性,对期刊的学科范围、学 科代表性和影响力等有一定的评价。因此,办刊人员以能够成为统计源为荣,所发表的论文才能计算入国家的科学研究的产出中。这一点没有什么不合适的吧?! 中文核心期刊目录要览是以北京大学图书馆为牵头的高校图学馆协会组织研发的一套,为图书馆的图书采购提供指导的一个期刊目录,目的是使图书馆根据自己的 馆藏需要,使自己的采购在最少的花费情况下最大限度地覆盖学科的研究领域和研究内容。对于单个学科来说,采购到最能代表本学科的期刊是提高经费使用率的最 好办法。能够被图书馆优先采购并被读者阅读和利用,这也是学术期刊出版者应该追求的!这也是无可厚非的吧! 中国科技论文引文索引源期刊和人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源期刊是中国科学院科技信息研究和南京大学文献评价中心分别开发的,基于高水平中文期刊来统计分 析科学研究动态一个类似于sci的一个论文引文分析系统。这两个系统往往被应用在高端成果的评价和人才的考评之中。同样,期刊出版者在办刊之中根据自己 的办刊定位,努力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影响力,成为高端人才发表成果的园地也是应当可以理解的。 可怕的是,我们的科学研究管理和科学研究基金审查部门将是否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作为评价一个人的科学研究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指标,因此科学研究人员就争 相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否则,发表在非核心期刊上就失去了价值。因此,作者才热捧核心期刊,不管是文章的水平如何都希望能够使自己的研究成果在 核心期刊上发表,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如果学术水平不行或者是学科内容不符,就千方百计地调动自己的资源包括人缘关系和物质资源来打通发表的渠道,有时我们的各级领导也 同样是有意无意之中被利用而卷入其中,给期刊打招呼!而期刊出版者中的部分人也难以坚持自己的办刊原则而参与这种权钱交易之中。因为期刊的水平不仅仅决定 于论文的学术水平,也与期刊的办刊条件紧密相关,如果得罪了相关方面办刊就会招来麻烦或阻碍。从办刊的角度来讲也不能不食人间烟火!我就是在这种压力 下不得不思考如何才能在保住自己的品牌情况下尽量搞好周边的关系,包括关系稿接受的原则以及如何表白退稿的理由和无奈,目的就是争取各种关系者的理 解! 如果看得到目前问题产生的原因,那么解决核心期刊和发表费所造成的不良社会影响的方向和办法就会变得容易一些。据我理解,上层希望能够促使各评价系统联合 起来,研究开发一套权威的评价系统,改变目前的诸侯割据状态,以便规范评价行为。我在不同场合都听到过这种呼声建立一套我们自己的权威而全面的评 价系统,希望能够代替sci的同时规范国内的评价体系。 我认为,这种愿望是良好的,是值得追求的。将自己国家的科学研究方向交给外国来评价不仅是可悲也是危险的,特别是随着我国科学研究水平和实力的增强,这种 需求也应当上升到国家战略和政治的高度来重视。但是,重视归重视也不能脱离现实。目前我们的科技实力还没有达到这个程度,还不能脱离国际的大环境,还需要 在国际的夹缝中寻求突破,所以国际的游戏规则还不得不采用。当然,并不排除提出我们自己的评价标准,至少应该体现我们的导向! 国家的导向,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体现,投入方向、政策指引、评价标准、财政税收等等各种措施都可以体现国家的科技导向。我们也应该看到,国家在政策的具体 落实上也需要有一套权威、科学、体现政策导向的成果和人才评价的指标体系。从这个角度来说,的确需要对现在的评价体系进行规范或改造,将现在的分散地、缺 乏权威的评价体系整合提高。科研管理机构的评价往往落脚在期刊论文上,所以核心期刊的评价系统就成为政府高层关注点。但是,我不主张:停止现有的评价系统 的运作而整合成为一个系统,这种计划色彩浓厚的垄断行为,不仅不利于评价系统的科学性而且也会使目前核心期刊的社会弊端更加加剧!我们看,目前通行的核心 期刊评价体系,都是基于一定的需求而建立的,其目的各不相同。所以,如果希望建立一个体现国家政策导向的、满足落实国家政策的评价指标体系,应该是一个新 的需求。针对新的需求就会、也应该产生一种新的评价指标体系。 我建议:针对这种新的国家需求,国家应当设立新的基金项目组织人力来开发建立,这种开发应该吸收现有的国际国内评价系统的经验积累。所以,就可以采用招标 的方式来分派任务,根据其方案与国家政策目标的一致性来确定开发团队,甚至可以以某个团队为主吸收其他团队的加入。对于最后建立的新的评价体系,经过 论证和修改后应用于国家项目的评定和政策的落实之中。在使用中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和科学研究政策的导向逐步完善和提高。而至于民间的各种研究应该给予鼓 励,不应该禁止。只有在大量的研究人员和机构参与、百家争鸣的环境下,才能产生出新的更加科学和权威的评价系统。 这样的新的、体现国家政策导向的评价系统,首先应该应用于国家行为的项目评定和人才评价中,包括国家级优秀学术期刊的评价。随着其权威性的增强,地方甚至单位的评价也必然会走向趋同。同时,也不能代替图书馆的期刊采购等特殊需要而存在的评价体系
个人分类: 闲思偶得|4466 次阅读|2 个评论
关于零引用的逆向思考
zhaodl 2008-11-12 17:10
如 果仅统计论文、综述和简讯类文章,1984年ISI中各学科零被引论文的百分率分别为:自然科学22.4% (美国作者14.7%,非美国作者28.0%),社会科学48.0%, 艺术与人文科学93.1%。据国际知名文献计量学家Moed博士统计,1990-1999年SCI光盘版收录中国作者的论文有65%为零被引,其中在中国 中文版期刊发表论文的零被引率为90%,在中国英文版期刊发表论文的零被引率为86%,在中国大陆以外期刊发表论文的零被引率为58%。这是任胜利博士的 一篇博文(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42720 )中提供的数据,更加引人的是他的一句感慨:其中84种期刊(占总数的75%)自创刊以来所发表的全部论文在2001年的总被引频次少于50,如果剔除作者自引和期刊自引......实在是不忍卒度了。 引文频次不能完全代表文章的被利用程度,但是目前最能够衡量论文不利用的的最好指标。论文发 表以后是否能够被引用,相关的因素很多,我认为:在引用中的误区和不公正性起到一定的作用。单讲人们引用中重视名刊轻视普通刊、重视名人轻视普通人、重视 核心刊轻视普通刊、重视欧美等外刊歧视中文刊等心里和意识,就可能对统计数据产生相当大的影响。 我也大胆地估计一下,国外英文刊的零被引如果是22%的话,我想至少可以给他增加一倍,也就 是同样论文如果署名是非美国人被引用的可能性就会降低一倍(美国作者14.7%,非美国作者28.0%),更何况中国办的的期刊和外国办的期刊可能也要差 一倍,中文和英文也要差一倍,这都是比较是在的估计。那么,回过头来看看:中国那些零被引的数字就不是那么可怜了不是?90%的数字扣减三倍如果是30% 的话是一个什么概念! 所以中文期刊的办刊人,在看到我们目前差距的同时也没有必要过度悲观!在大环境和形式没有改 变或者不平等的情况下,努力是应该的但不是在一种悲凉的情绪下的发奋。我们完全可以满怀自信地走向向世界,当我们的努力一天天地得到承认,科学的引用没有 那么多误区和歧视以后,我们的真实情况会得到公平的评价。
个人分类: 编辑出版|3717 次阅读|0 个评论
论文并行发表时应注意的问题
热度 4 zhaodl 2008-11-12 17:08
2007年我在《中国研究生》第8 期 发表关于发表国际论文的建议以后,网上网下不少朋友向我咨询和质疑:论文以汉语在中文期刊发表以后,还可以翻译成其它语言再次发表?我记得我是建议将 研究的初期成果在中文期刊发表,以后进一步的研究成果投向国外期刊,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投稿国外期刊的命中率,另一方面可以将国内期刊介绍给国外读者;或 者将成果首先投给中文期刊,即使是被退稿,也可以根据审稿意见修改后再行决定投稿的方向;如果不幸被中文期刊录用了也不要紧,翻译成外语投给国外的期 刊也并不违反法律的规定。根据著作权法的规定:以不同的语言发表不属于一稿两投,因为著作权人享有论文的翻译权。这种以不同的语言发表的行为称为并行发 表。并行发表虽然是法律所允许的,但是也有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所以我感觉有必要进一步阐明,以免产生误解或误导。 一般来说,期刊并不喜欢 发表其他期刊发表过的文章,所以通常申明拒绝一稿两投,因为大家都希望占有优先报道权,对于高水平的期刊更是不愿意发表已经在其他期刊已经发表过的文 章,包括用不同语言发表的论文。但也不是绝对的,一般期刊常愿意将高水平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即按照法定转载:作品刊登后,除著作权人声明不得转载、摘编的 外,其他报刊可以转载或者作为文摘、资料刊登,但应当按照规定向著作权人支付报酬。如国内的一些中文期刊就专门将国外期刊以外文发表的高水平的论文,在征 得著作权人同意的情况下翻译成中文再次发表,即所谓的翻译作品;一些名人专家的文章常常被使用同一种语言多次发表,这并不一定是作者多次投稿而是期刊之间 的转摘或转发。在冷战时期,美国为了了解前苏联的科学研究进展也曾专门对一些俄文期刊进行翻译出版。 由此可见,是否喜欢翻译 作品或者接受并行发表并不存在法律上的障碍,而是读者的需要决定着期刊的好恶。随着中文科技期刊水平和读者外语阅读能力的提高,这种翻译作品在中文期刊论 文中所占的分量越来越少,因为读者可以直接阅读原文献而没有必要通过别人的翻译来了解国外的科学研究成果。因此,我们在决定将自己的论文进行并行发表 时,应该注意一下问题。 首先,并行发表需要具有 翻译权,论文的著作权归作者所有,一般情况下作者自己有权利决定自己的作品是否需要翻译成其他语言进行二次发表。但在出版过程中,期刊出版单位的版权 意识越来越强,为了保证论文出版后的信息传播往往要求作者将论文的部分著作权转让给期刊出版单位。如果作者一旦与期刊出版单位签订了著作权转让协议, 那么协议所涉及的著作权就归期刊出版单位所有。所以,作者如果要对一次发表的论文进行翻译并实行二次发表,就需要了解自己的翻译权是否包含在著作权转 让协议之中。如果已经转让给了期刊出版单位,那么作者就无权实行并行发表。如果作者已经将翻译权转让给了出版单位,那么作者实行并行发表之前则需要征得著 作权所有人出版单位的同意 http://zhaodal.blog.163.com 。 其次,应当在二次投稿时 向投稿的期刊编辑部明示,以适当的方式明示二次发表的事实和一次发表的期刊:所投论文全部或部分已经在什么期刊上以什么语言发表过。这不是法律的规定,这 应该是职业道德的要求。为了避免出现论文发表中的欺瞒行为,或给二次发表期刊的编辑造成误会,维护作者的学术声誉,所以应当以适当的方式向二次发表期 刊明示。 再次,应当注意,二次发 表期刊的读者对象或读者群应当与一次发表期刊是不同的。如果两种期刊具有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读者对象或读者群,那么二次发表就失去了发表的意义记载、传 播和交流,反而会造成出版资源的浪费。出版资源不仅仅是出版单位的也是整个科学共同体的,相同的信息占用了有限的版面必然影响到其他研究成果的发表,所以 有背科学精神和科学共同体的职业道德规范。 最后,论文二次发表是为了扩大科学成果的传播范 围而不是为了谋取利益,尽管是因此可能会作者带来一些现实的好处,但这不是并行发表的目的。并行发表的目的是使不同语言的读者能够共享作者的科学研究成 果,使科学研究成果得到更大范围的传播,所以论文并行发表以后,作者在自己的成果统计和工作考核时只能计算一次,而不能重复计算。 发表于 中国研究生 2008年 第10期
个人分类: 编辑出版|9082 次阅读|10 个评论
科技论文写作讲座提纲
zhaodl 2008-11-12 17:07
这是我刚整理好的明天要出去用的讲座提纲,发出来与你分享。 1 科技论文的特点与分类 1.1 科技论文的概念 对创造性成果进行理论分析、实验验证以及科学总结,并通过公开发表或通过答辩的文章体例. 科技论文必须完整回答: 为什么研究(why)? 怎么样研究(how)? 结果是什么(what)? 研究工作(或实验)总结与科技论文不同,总结在内容上可能更详细,不一定有创造性,也不一定要发表,格式上要求也不十是分严格和统一。 1.2 科技论文的特点 (1)创造性或创新性 科技论文报道的主要研究成果应是前人所没有的。原则上是不能重复别人的工作,可以改进但不能照抄。没有新的观点、见解和结论,就不成其为科技论文。方法、材料、结果、理论或解析几个方面实现 (2)理论性或学术性 理 论性指一篇科技论文应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表现内容的专业性和系统性,有2个方面的含义:对实验、观察或用其他方式所得到的结果,要从一定的理论高度进行 分析和总结,形成一定的科学见解,包括提出并解决一些有科学价值的问题;对自己提出的科学见解或问题,要用事实和理论进行符合逻辑的论证与分析或说明。 (3)科学性- 内容可靠,数据准确,实验可重复。 (4)逻辑性-思路清晰,结构严谨,推导合理和编排规范。 (5)有效性-公开发表或经同行答辩。 1.3 科技论文分类 研究方法分: 实(试)验研究 理论分析(仿真分析) 数学推导 设计制作 综合论述 幻灯片 8 按写作形式分: ?学术性论文, ?技术性论文, ?学位论文。 本讲座是以学术论文为主。 1.4 科技论文发表的意义 科学研究的组成部分: 确定选题研究实施整理发表 总结自我反思和完善。 记录知识积累和保存。 交流相互促进和提高。 评价用于考核和评价。 2 科技论文的写作要求 2.1 写作的一般要求 不 同的问题,有不同的写法,一般一篇论文论述一个核心问题(综述除外)选题是关键。一定要选择具有一定理论深度的题目,可拓展性强的领域。应该跟踪前沿,但 不要盲目追随热点,强调独立选择。元部件和系统,理论分析和实验,系统特性和测试,方案设计和实现等。新思想,新概念,新理论,新途径,新方案,新进展, 新方法。 2.2 科技论文的结构 题目 摘要和关键词 引言 正文 结论和致谢(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等 2.3 科技论文的篇名 用简洁恰当的词组反映文章的特定内容,明确无误。语句简短,最好不超过20个字。避免用非公知的简称、缩写和公式等。题目太大、太泛《能源新技术的研究》。忌乱用研究、基于等词 2.4 科技论文的署名 在投稿时,署名应慎重,以后不宜更改。应写出单位全称,单位的顺序应当区分。作者在自己撰写的论文中署名有以下3个方面的意义: 1)署名是一种权利的声明。 著作权属于作者;包括署名权。 2)署名是文责自负的承诺,署名即表示愿意承担责任真实性、创新性和保密义务。 3)署名便于读者同作者联系。读者阅读文章后,若需要同作者商榷,或者要询问、质疑或请教,以及求取帮助,可以直接与作者联系。 2.5 科技论文的摘要 以 提供内容梗概为目的,不加评论和补充解释,简明、确切地记述文献的内容的短文。用第三人称写,说明文章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没有必要给出本文、作 者作主语,也应避免使用首先、 最后、首次 等修饰词。文摘是一篇独立的短文,可以脱离原文而存在,应有独立性和自明性,不得使用公式、引用文献。常识、背景性内容不宜写入。分为指示性和报道性摘 要,为200~400字。 2.6 科技论文的关键词 主题词+自由词 3-8个反映论文特征内容,通用性比较强的词组。第一个为论文的主要工作或内容,或二级学科;第二个为论文主要成果或若干成果、类别名称;第三个为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手段的名称;第四个为论文采用的研究对象的事或物质名称。避免使用分析、特性、计算等普通词组 2.7 科技论文的引言 主要回答为什么研究(why)。通过介绍论文背景、相关领域研究的现状,指出本文研究目的和思路,确立研究的必要性!一般不要出现图表,视内容的需要定 1)研究的理由、目的和背景(重点)。 2)理论依据、实验基础和研究方法。 3)预期的结果或地位、作用和意义。 2.8 科技论文的正文 论 文核心,主要回答怎么研究(how)。一般正文应有下述几个部分组成;研究基于的理论或原理分析;采用的方法或方案(根据内容而定);数值计算,仿真分析 或实验结果(根据内容而定);讨论,主要根据理论分析,仿真或实验结果讨论不同参数产生的变化,理论分析与实验相符的程度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等。 2.9 科技论文的结论 文章的小结,要回答研究出什么(what) 以正文为依据,简洁、概括。由研究结果所揭示的原理及其普遍性。研究中有无例外或本论文尚难以解决的问题 与已经发表的论文的异同。在理论与实际上的意义。对近一步研究的建议 2.10 科技论文的致谢 对给予本文研究的选题、构思、实验或撰写等方面给予指导、帮助或建议的人员致以谢意。由于论文作者不能太多,所以部分次要参加者可不列入作者,在此表示致谢。一般资助单位应在文章首页下脚加注,所以不在此致谢。致谢非必须。 2.11 科技论文的参考文献 文章中引用他人成果或文章内容应注明参考文献,应按国标或编辑部规定的格式格式著录。责任者.文献题名 .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并在文中标注。文献 ,现有的研究 2.12 科技论文的附录 附录不是文章的必要组成部分,但可为深入了解论文的研究基础、论证过程提供参考。主要提供论文有关公式推导,演算以及不宜列入正文的数据和图表等。附录A,附录B.,其中序号为:A1,A1.1,图A1表A1 3 科技论文的审查评价 3.1 科技论文的评审机制 科技论文的三审制 1. 编辑部初审 2.同行专家评审 3.主编终审 科技论文的录用与否重点在专家评审,但是否送给专家或主编审查的决定权,往往在编辑的手上。 3.2 论文评价的形式标准 论文题目的准确性和吸引力。 作者以及作者的单位信息。研究项目的受资助情况。论文参考文献的著录情况。 语言表达和行文的规范化程度。材料的组织和逻辑性。 3.3 审稿人的审稿重点 1. 选题不新,意义不大。 2. 内容陈旧,缺乏创新性,重复偏多。 3. 思路混乱、逻辑不清、重点不明。 4. 内容有重大错误或缺陷。 5. 论证不严密、缺乏说服力或自说自话缺乏可信的证据。 6.文献占有量偏少、偏旧、代表性不强。 3.4 编辑的审查重点 1. 写作无层次、形式不规范。 2. 用词生僻、语言不流畅,读起来生硬。 3. 语句错误,用词不当,标点符号乱用。 4. 图文不符,符号标识模糊不清。 5. 参考文献著录项目不全,过多或过少。 6. 篇幅太长,基本原理说得太多。 3.5 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3.5.1 西文字母的使用 (1)缩写词:摘要和正文中的缩写词第一次出现都必须写出全称。 (2)外文字母的正斜体和上下角 斜体:物理量等变量符号:时间t,长度L,速度v,坐标 x、y 正体:单位符号(cm, kg)以及其他非变量的符号,ln, log, sin、物质名称的缩写词(出口压力Pout) (3)一个符号不能表示两个或多个物理量,如用C不能在一篇文章中同时表示常数和电容 3.5.2 图表的规范 图表内容及含义、坐标名称和量纲要清楚 图和表内容不应重复,文字也避免重复 按顺序连续编号 图 1, 图 2, ;表 1,表2 图标随文字出现,先文字后图标 3.5.3 量和单位 使用国际标准和国家法定计量单位 首次出现(公式)的符号应说明物理意义:Nout满足; Nout(输出功率)满足或者输出功率Nout满足 量的符号一般为单个字母,如阈值电压 (Threshold Voltage) 不能用TV ,应当用 Vt 组合单位的斜线不能多于1个,W/m2/K应为W/( m2 K)或Wm-2K-1 3.5.4 论文长度 文章长度并无明确规定 一般科技期刊论文的篇幅在4000~8000字(含图表、参考文献和摘要)左右。 根据期刊性质、学科性质和论文类型的不同而不同。 长短不是衡量水平的标准。 版面是有成本的,过长过短信息密度。 4 与论文发表有关的不端行为 4.1 欺骗发表造假 将不完整的实验数据修改成为更完整 保留符合期望的数据,抛弃不合期望的 修改或伪造論文的一部分甚至全部的数据或照片 4.2 剽窃和抄袭 把別人的观点或研究成果据为己有。 別人已發表的研究成果,未依照规定方法引用,注明出处。 引用不恰当,尽管列入参考文献,但淡化或含混不清,或者是整段、整个模型地引用,或者主要的证据引用他人以公开的数据或图片。 4.3 重复发表 以一样或基本一样的资料、实验,以同一种语言多次发表。 内部出版物发表后可以再次发表于公开出版物。未作声明,期刊间的转摘不属于作者行为。 一样或基本一样的资料、实验,以同不同的语言多次发表(并行发表)。 翻译者享有翻译权或取得翻译权。 第二次发表时应当以适当的方式明示。 两种刊物之间具有不同的的读者群。 发表间隔在2周以上。 考核时不得重复计算成果。 4.4 不受欢迎的发表方式 拆分发表,将一项研究成果拆分成多篇论文发表,不利于读者阅读和信息传播的完整性。 对已发表过的论文,添加新的对象而没有新的结果再次发表 即使是不同语言的发表也要视期刊的喜好而定。 引用图表和照片,应当征得原著作权人的同意,特别是作为自己的证据使用时。 5 科技论文的投稿建议 为什么感觉论文发表那么难? 作者享有发表权、期刊享有出版权,发表权依赖于出版权而实现。 高水平是相对的,建立在退稿的基础上,没有一定的退稿率就没有高水平期刊。 排除关系稿和金钱稿,可做的就是提高水平,包括投稿的策略。 5.1 做实基础 好东西人人都喜欢要,不被录用,只是没有足够好,如果能够做的足够好也就不愁发表了。 高水平的期刊也求人!我们能做的是尽力好 研究本身是基础:产生出高水平的成果。 形式规范是保证:使成果的水平得到充分表现,甚至使成果看上去高水平。 5.2 选准对象 学科类型的选择 期刊性质的选择 读者对象的选择 期刊档次的选择 写作风格的选择 编辑作风的选择 期刊规定的研究 5.3 积极配合 自我推销,话忌过头。 追求科学,忌过媚俗。 领会意图,忌讳偏执。 及时反馈,主动沟通。 5.4 基本原则 分开层次 不同层次稿件投向不同层次的期刊。 保住重点 保证符合条件的数量之后再行攀高。 避开热点 顶尖的期刊影响大而竞争也激烈。
个人分类: 编辑出版|8393 次阅读|2 个评论
中国科技期刊界的“潜意识”之二:导向之害
ysxbhxf 2008-11-9 19:36
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没有好的大的投入就没有好的多的产出,做科学研究是如此,办科技期刊也是如此.没有好稿源哪里会有什么好的科技期刊!看了蒋先生一篇博文(一种奇怪的学术现象,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0261 )的3个评语时,深感国内对于科研论文发表的导向对国内科技期刊发展的危害性.那3个评语是这样的: 标题:不对 发表评论人: 学术应该无国界,往国外投稿并不是崇洋媚外的行为。我们的工作要受到人的重视应该要往有影响的刊物投,这样才能让他人更好地分享你的结果。当然如果有一天中国聚集了世界上最顶尖的科学家,也许最好的刊物将出现在中国。 标题: 发表评论人: 游客 严重不同意博主的看法! 如果你一项好的工作不选择发表在国外的著名期刊, 而选择国内的期刊, 这个是很不明知的. 1. 国外的著名期刊读者多, 影响力大, 了解你工作的人会更好! 2. 现在国内很多机构只看你工作发表在那个刊物, 而不去看这项工作到底是否很有意思, 试想, 如果你的一项很优秀的工作发表到了国内某个刊物, 而没有选择国外著名刊物, 我想你以后的境遇会很惨的. 可能很多人认为你的工作没有意思, 不重要. 你回去用你上面的观点去挨个解释吗? 另外, 如果你每次都把重要的工作发表在国内期刊, 我想你以后申请基金支持都会很困难的, 不信你自己试试? 国内科研现在是只看帽子不看人, 不管什么东西, 只要你能发表在好的刊物上面, 你就可以猛吹, 你的工作多么好. 如果没有发表的好的刊物上, 即使是很优秀的工作, 那么对不起了, 你吹了人家也不相信你的优秀工作. 这个是一个悲哀, 但是是国内的现状. 3. 等到我我们国内的期刊也成了国际著名了的时候, 再作出以上选择(博主的观点). 标题: 发表评论人: 这个世界不是你认为,你相信,你希望,世界就是这样了。我同意其他两位的观点。只有当中国的整体科研实力完全能和欧美一较高下的时候,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学术期刊才可能出现。这是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事请。不是个人意志可以改变的了的。 123楼的评语让我这个做编辑的感到悲哀,假如国内学者都以这样的逻辑和思维来看待中国的科技期刊,那么你们就永远等不到那个如果变成现实的那一天!!在中国永远也不会有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学术期刊!!!而且中国的整体科研实力完全能和欧美一较高下的时候永远也不会到来!!!!因为当这样的逻辑和思维成为科研管理人员的观点时,他们也可以这样对学者们说:等你们的研究水平都达到国外先进水平时,我们才能给你们研究经费!!!!!
个人分类: 编辑感悟|4455 次阅读|6 个评论
中国科技期刊界的“潜意识”之一:无米之难
ysxbhxf 2008-11-2 13:30
做科技期刊编辑十多年了,感受最深的一点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十几年来,眼看着中国的科技期刊,尤其是学术期刊一直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中挣扎、奋斗和叹息。凡是能考虑全面一点的、眼光开阔一点的和思想深刻一点的人都能看到,整个中国的科研学术环境是不利于国内科技期刊的生存和发展的。尽管有关部门如国家自然基金委、中国科协、中科院等都在为改善和促进中国学术期刊的发展而进行了实质性的投入和支持。但另一些部门的政策导向却与这些部门努力的方向正相反,SCI论文在评价科研机构、科研人员本身的业绩和能力时,在科研项目评审、结题时,在科研人员提职称、博士和硕士毕业答辩时,总是要比国内非SCI论文更顶用,更吃香,甚至在所谓的三巨头上发表了论文还可获得数以万计的奖金。正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国内作者的高水平论文大多流往国外发表,这样的现象已经持续了近20年了,到目前为止,更是愈演愈烈,决无减缓的迹象。国内的学术期刊编辑在经历了努力、奋斗、建议和反映之后,对此只能望而兴叹。期刊管理部门也一直敦促编辑们要办好科技期刊,要创一流,办精品,但最后得到的结果不过是些精致的窝窝头,哪里会有什么满汉全席呢?没有好稿源却要办出好期刊来,谁能说不难?!
个人分类: 编辑感悟|5608 次阅读|4 个评论
研究表明年长科学家能发表更多论文
windest 2008-10-29 19:08
图片说明:年长科学家仍有高论文发表量。 (图片来源:Punchstock) 一项新的研究显示年长科学家能发表更多论文。加拿大魁北克大学研究人员查看了近14000名教授的论文发表记录,发现五六十岁的教授每年发表的论文数量几乎是三十出头教授的2倍,而且研究表明这些年长教授的论文也有高引用率。研究论文预先发表在arXiv网站上。 论文作者、小组领导人、科学史专家Yves Gingras说表示,我们不应低估年长研究者,我们的调查提供了最牢靠的证据表明,年长科学家即使不比年轻科学家更富生产力,至少也是能力相当。 在得知 首次获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津贴者的平均年龄从1970年的34岁变为2004年的42岁后 ,Gingras开始对这一问题感兴趣。他的研究小组查看了2000年至2007年间魁北克13680名科学家和学者的论文发表数据,标明了每名研究者的年龄、发表论文数量以及引用记录。 不出意料,研究小组发现,在接近三十岁和三十出头时,发表能力急剧上升。但是到四五十岁时,发表能力仍然在继续缓慢上升。活跃的教授在六十多岁时每年仍能发表大约3篇论文。一般每篇论文的平均影响因子随作者发表能力上升而下降,但年长作者的论文影响因子再次上升,同时引用次数保持稳定,说明 年长研究者在论文数量和引用度上都超过年轻研究者 。 比利时鲁汶天主教大学(Catholic University in Leuven, Belgium)的Wolfgang Glnzel说,这项研究是同类研究中规模最大的研究之一。他说,他很想知道年长作者发表的文章中有多少是评论性文章,以及年轻合著者在其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这两者都有可能是造成年长科学家高发表量的重要因素。 荷兰莱顿大学科技政策研究者Anthony van Raan说:高影响力不等于原创性。不过这项研究对于欧洲普遍实行的强制退休的政策来说是个反例,他说:最好让年长研究者继续工作,他们会成果丰富。 (科学网 徐青/编译) 博主按: 前 两天一个老师给我们博士生上课的时候还说到类似的问题:他接到一个问卷调查,问为什么现在的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的年龄越来越大?作为曾经的杰青,现在的长江学者,他开玩笑地对我们说:要想年龄小很简单,45岁以下改为40以下就行!随后他详细说了一下他对这个问题的看法,科研产出这个东西比如以发表论文为例,是需要积累的,其实说白了就是拼数量,大家都有就比谁发的多,因此年龄大的比年轻的更有优势(这也和最新研究的结论一致)。现在很多研究领域已经很完善了,出现重大理论突破的可能性很小,都是渐进式、滚雪球式的发展,要想在众多科研工作者中最终脱颖而出也不是那么容易的:第一你要身体健康,不能半途退场,第二你要在一直坚持在科研的第一线,最后当然还需要本身的实力外加一点运气。在加拿大的这个研究中,不知道年龄最大的是多大,据这位老师说,本学科(材料科学)一些年纪大的院士由于知识老化,即使仍在从事科研,已经很难发出高水平的论文了。
个人分类: 科技期刊|2155 次阅读|1 个评论
Optics Express Top 10 download papers: 矢量光孤子
zhanghan 2008-10-13 11:07
无意中发现,我们课题组 8 月底发表的一篇 Optics Express 被列为 Top 10 下载的文章。而且该文还能跟上海交通大学马红孺教授的 反斗篷 同时被列在 Top 10 ,荣幸之至。马红孺教授的这篇文章被广泛报道过了,所以能引起很大的关注。 马红孺教授的博客,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7779 对于 Optics Express 来说,因为是 Open access 的缘故,其下载量一直很大。我们课题组的这篇 OE 能被忝列为 Top 10 ,说明了仍然有不少孤子领域的专家会关注我们的工作了。虽然光孤子研究还是一个很偏的领域,但是我们相信还是有不少同行奋斗在这个领域,以后将会有更大的重大发现的。 这也对我今后的工作起到一个鞭策的作用,再接再励。 这篇 Optics Express 的下载地址是,希望能得到专家们的指导。 http://www.opticsinfobase.org/oe/abstract.cfm?uri=oe-16-17-12618 这篇文章报道了矢量光孤子的两个偏振状态之间的能量交换。通过四波混频的相互作用,矢量光孤子的两个偏振状态之间可以通过相干能量交换的形势耦合在一起。实验和理论都较好的证明了四波混频的存在。众所周知,四波混频需要相位之间达到匹配。但是由于光纤双折射的存在,相位匹配条件无法在整个频域上面满足,而只能在部分特殊的频率位置满足,这就导致了某些位置产生了边带。我们定义该边带为四波混频致亚边带。 原文下载: 四波混频
个人分类: 矢量孤子|7381 次阅读|2 个评论
Physical Review Letters:高阶矢量光孤子!
zhanghan 2008-10-11 22:49
在光纤激光器中,本课题组发现了一种新型的孤子:高阶矢量光孤子。该论文发表在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01, 153904. http://link.aps.org/doi/10.1103/PhysRevLett.101.153904 此光孤子态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强偏振分量为单个脉冲形成的孤子,但是其另外一个弱的偏振分量为束缚态 形成的孤子 。两个 偏振分量通过相互之间的耦合作用在一起,使得它们以相同的群速度传播。 对于低阶矢量光孤子,它的每个偏振状态均为单个脉冲 形成的孤子 。 打个形象的比喻, 通常的状态是,一个人只有一个影子。 但是,对于高阶 矢量光孤子, 就像一个人有两个影子一样。 这意味着:但是高阶矢量光孤子却有特殊内部结构。 早在 1987 年, 该高阶矢量时间光孤子理论上就已经被预测到了。但是,被许多专家证明该高阶矢量时间光孤子在光纤中是不能够传播的。在传播的过程中,特别是其束缚态的偏振 分量很容易分裂。因此,很多学者认为高阶矢量时间光孤子是无法在光纤中观测到的。然而,对于空间光孤子而言,高阶矢量空间光孤子是很容易得到的。 这是在光纤激光器中,首次观测到了高阶矢量时间光孤子。此外,我们的理论模型较好的验证了该新型光孤子的存在。我们相信,通过研究光纤激光器中的光孤子特性,能进一步发展孤子的理论和更熟悉孤子的内在现象。这些理论上的新发现是有助于研究其他领域的孤子动力学,特别是 Bose-Einstein Condensation , 流体力学以及超导态等等需要用 Ginsburg-Landau 方程来描述的耗散型孤子的动力学。 实验装置图: 高阶矢量光孤子示意图 原文下载: 高阶矢量光孤子
个人分类: 矢量孤子|8551 次阅读|8 个评论
我的第一篇论文
guo909 2008-9-24 16:25
我的第一篇论文 人的一生会经历很多个第一次。由于是第一次,所以总会有一些新鲜的感受,让人难以忘怀。对于从事科研工作的人来说,第一次写论文、第一次投稿、以及第一次收到论文接收函时的激动心情,都永远值得怀念。 我第一次写论文时,还在上大学二年级。那时候考研风还没有这么盛,春夏秋冬流行的都是考托风出国风 。 可是自己既没有海外关系,也没有见过美元是什么样子的,所以我连想都不用想出国的事。没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所以就整天就泡在图书馆里看闲书。 看的闲书多了,自然就冒出了一些希奇古怪的想法。大多数情况下,这些想法很快就被各种风吹得干干净净,而不会留下一丝丝痕迹。偶尔,也会在大师的著作中看到自己曾经产生过的想法,马上就会在心中自我得意一番:大师也不过与我心有戚戚焉。 有一阵子,我突然对有关生命方面的问题非常感兴趣,于是就从图书馆里找了许多相关的书来读。这些书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 DNA 结构发现者沃森的《双螺旋 发现 DNA 结构的故事》。以前读过一些国内作者写的科学家传记,感觉到科学家似乎从小就很神奇,即使学习成绩不好也是因为专注于更重要的事情。读了这本书后,才知道原来象鲍林这样伟大的科学家也会犯一些简单的低级错误,做出获诺贝尔奖的工作也不是都需要有高深的理论背景或者多么先进的仪器。所以,当后来我在书店里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就毫不犹豫地买了下来。另一本让我啃了很长时间的书是前苏联著名科学家奥巴林写的《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其中的理论要点概括起来就是高中生物教科书上关于生命起源的观点,即生命起源分为四个阶段:( 1 )由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 2 )由有机小分子形成生物大分子;( 3 )由生物大分子组成多分子体系;( 4 )由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可见这本书是多么重要了。不过,我当时虽然对生命起源感兴趣,却并不是因为有了什么高明的想法。 1987 年 12 月的一天,南开大学化学系的王积涛教授来系里作报告,题目是生命起源的化学认识。我的同学周朝晖上午就去教室为我们占好了座位,下午一点钟我去的时候,教室里的人已经很多了。周朝晖两点钟才来,要再晚一会儿,我恐怕就很难给他看住座位了,因为两边过道和讲台前面都已经站了好多人。可见,对王先生报告感兴趣的人之多了。老实说,他的报告并不多么精彩,只讲了目前得到广泛认可的一些观点,除了氨基酸自组这个名词我以前没听过外,其它的似乎都看到过。 大约过了一星期左右的时间,我又在图书馆里发现了一本薄薄的小书,《生命 一项未完成的实验》,作者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卢里亚。书从图书馆借出来后,不知道忙什么了,并没有立即读,而是过了两三天后才读的。 这本书的第 77 页有一段话,是这样写的: 磷脂分子与一般脂肪同类,但是与脂肪分子不溶于水的情况相反。每个磷脂分子都有一头一尾,头部带电,对水有强的亲和力,尾部类似脂肪,从水中翘出。散布在水面的少量磷脂会形成一种单分子层,如果把他们摇动混合,磷脂就不再在水面上成层,结果产生一种乳浊液。这种乳浊液不同于油在水中形成的乳浊液或家制蛋黄酱,在这些乳浊液中油形成了真正的液滴。磷脂乳浊液是由充满水的封闭小泡组成的。每个小泡被两层分子包围,一层分子头朝外,另一层分子头朝里。结果所有的尾部都彼此相对指向,并离开水。 看了这段话后,我突然联想到了生命起源过程中蛋白质的合成。奥巴林的学说认为,蛋白质是氨基酸在原始海洋中缩聚形成的。可是大家都知道,水相中蛋白质是倾向于分解的,因此他的学说受到了质疑。美国学者福克斯考虑到原始海洋中形成蛋白质的种种困难,提出了氨基酸无水热聚合形成类蛋白质的观点。可是原始地球上是否存在过这种合成类蛋白的干热条件,在那种干热的条件下类蛋白怎样变成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因此,生命是否曾以这种形式进化过,许多人都表示怀疑。 当时虽然不能说是灵机一动,但我的确产生了一个想法。在原始海洋条件下既然可以形成氨基酸等,也应该能形成磷脂或其它类似的化合物。这些磷脂类似物在原始海洋中形成小泡,不断吸收海洋中的氨基酸等有机物,从而使泡内的有机物浓度不断提高。当泡内的氨基酸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有没有可能发生缩合形成蛋白质呢?产生了这种想法后,我立刻变得激动起来,想着接下来该做哪些事。我首先想到两件事。第一查查奥巴林的书,看他是否提出过类似的想法;其次查查有关原始海洋的资料,看看当时条件有没有可能产生磷脂分子。 第二天,我就去图书馆查了一些关于磷脂和原始海洋的资料。比如说,磷脂也叫磷酸甘油酯,是甘油中一个羟基被磷酸酯化形成的 ,现代海洋中磷的含量约为 0.06 毫克 / 升,主要以 HPO 4 2- 、 PO 4 3- 、 H 2 PO 4 - 等形式存在等。既然现代海洋中有磷,那原始海洋中也应该有。于是,我信心大增。 又过了一天,我决定给王积涛教授写一封信。信中自然要先谈谈自己听完报告后如何受启发等,但我主要是想问王先生几个问题:( 1 )在生物体内起重要作用的磷为什么没有引起研究生命起源的科学家的注意?( 2 )在原始海洋条件下有没有可能形成磷脂?( 3 )关于原始细胞的起源,目前有哪些假说。写完信后,才想到人家那么忙,会不会理我呢?嗨,管它呢,先寄出去再说。没想到两星期后( 88 年元旦过后),就收到王先生的回信。他在信中详细地解释了我提出的三个问题。 王 先生对我提出的问题是这样解释的: (一)磷的生物化学作用是受到人们注意的。由于磷主要以磷酸酯、二磷酸酯或三磷酸酯的形式存在于细胞中,它的作用主要是能量转移,它与糖的成酯或分解过程在自然界中较易发生(比起氧化还原,聚合-解聚等反应来说),在生物化学中研究得很清楚。在地球的原始状态下,磷可能也是以磷酸盐或酯存在的,而磷酸盐是无机界中广泛存在的,所以没有人怀疑它需要从其它东西转变过来。(二)在原始海洋中磷酸钠和各类糖形成磷脂是可能的。Rao M等人用胆碱氯化物,在微量酸催化下与磷酸钠加热到25-100 ℃ ,7小时后得到15%的磷酸胆碱酯(J. Mol. Biol., 1982, 18: 196-202)。他们认为磷酸胆碱酯可能是生物膜的关键成分,在原始地球上就已存在。(三)关于原始的细胞起源,我还没有看到具体的说法。疏水性蛋白质在水中先形成微球,在其外层必须有聚糖磷脂膜,然后蛋白质逐步分化成细胞的各类器官。对这些演化过程尚无人明确地描述过,故无法回答这一问题。 王 先生的回信使我深受鼓舞,同时也让我非常感动。那时候,他大概也有 60 多岁了,给我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小大学生回信,竟然密密麻麻地手写了好几页,比我给他的信足足长了两倍多。现在的教授大多数都很年轻,也很牛或者很忙,你发个伊妹儿问个稍微深入一点的问题,人家根本不理你。 随后,我又继续寻找资料,发现支持我想法的证据越来越多。另外,我这人也有点儿喜欢卖弄自己。高中同学来了,不管人家爱不爱听,就向人家灌输一番我的伟大想法。有时候,同学也客气地提出一些问题,我就抓住机会把我知道的滔滔不绝地讲出来。然而,就是在这种不断地向别人宣讲的过程中,我的思路也越来越清晰。所以,我也很感谢那些曾经耐心听过我高谈阔论的老同学。 到 1988 年四月初的时候,我终于把我的想法整理成了我的第一篇论文:生命起源的途径 关于多分子体系形成的看法。那时候,正好学校里征集五四科学奖论文,我就把我的论文悄悄地交了上去。一个月后,在著名的三角地看到了获奖名单,我得了鼓励奖。由于那一段时间心情不佳,所以看到获奖消息后既没有感到激动,也没有觉得失落。对这样的结果,说不上是在我意料之中还是出乎我的衣料之外。同学中可能没有几个人注意到三角地那一张小小的海报,只有周朝晖向我表示了祝贺。我们同宿舍的人没有一个人知道,直到后来文章发表后收到稿费汇款单时,才有一个人知道。还是因为我不在人家把汇款单交给他,他才知道的,这已经是两年以后的事了。 论文获奖后,我也不知道接着该做什么。还是周朝晖,他劝我把文章投到《大学化学》上去。可是,我看到人家那杂志上根本就没有登过这方面的文章,也就没投。直到一年以后,我在一本叫《化石》的杂志上看到一篇也是关于生命起源的文章。我觉得那篇文章虽然也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观点,但不见得比我高明多少,甚至我觉得自己的观点比他的强多了。既然《化石》杂志能发表他那样的文章,就不该把我的文章拒之门外,于是壮了壮胆,就把那篇文章寄过去了。 接下来的几个月,我和大家一样都在轰轰烈烈中度过,但也没有忘记我的文章。在忐忑不安中等待了两个月后,我实在忍不住了,就小心翼翼地给编辑部写了一封询问的信。编辑部很快就给我回了一张明信片,我收到的那天是 1989 年 7 月 4 日。那时侯学校早已放假,我因为没有接到学校的通知,就傻乎乎地从家里跑来了。结果整个宿舍楼里也没有几个人,我也正准备去人大买回家的车票。那天中午我正一个人在宿舍里吃方便面,听到敲门声就不耐烦地喊了声来了。开门一看,原来是给我们看楼的大爷,当时叫楼长。 从楼长手中接过明信片时,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是真的吗?明信片确确实实就在我的手中,上面整整齐齐地写着: 向云同志: 你好!来稿已经照收,经编委审阅,准备刊用。文中有少量修改,如需重抄再与你联系。 致 敬礼 《化石》编辑部 7 .3 后记: 2006 年的时候偶然从网上发现,这篇文章居然被 《 新华文摘》上的一篇文章 (1990 年第 8 期 203 页 ) 介绍,该文题目为生命起源过程中多分子体系形成新说。从Google搜索结果上看不到作者,也看不到全文,只能知道文章开头的几句话为: 目前,关于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大体如下: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形成大生物分子组成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郭向云在今年《化石》第二期撰文提出一个新观点:在化学进化过程中,无机小分子无需先形成 可惜没有看到原文。 郭向云,2008/09/24 于太原 为论文准备的资料卡片
个人分类: 未分类|960 次阅读|4 个评论
一篇科研论文的发表过程
热度 1 刘玉平 2008-8-30 17:43
著名学者 Gulson 和 Jones 于 1992 年指出,锡石属于金红石族矿物,当其具有较高的 U 含量时,可以作为 U-Pb 和 Pb-Pb 法测年对象,并报道了南非 Bushveld 杂岩 Zaaiplaats 锡钨稀土矿床和印尼 Belituna Island 锡矿床的锡石年代学研究结果,开辟了直接利用矿石矿物测定成矿年代的一种新途径。该方法在国际上获得了一定的应用,但国内鲜见报道。 我国是世界锡金属资源的主要产地之一,应用锡石 U-Pb/Pb-Pb 法定年开展成矿年代学研究具有非常广阔的前景。 2005年,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 40302026 )等项目的资助下,我们与 天津地质调查中心李惠民研究员 、澳大利亚科廷大学李正祥教授合作,对都龙锡锌多金属矿床及相关花岗岩开展了锡石和锆石年代学研究,获得了比较理想的结果, 也算圆了我从攻读硕士研究生以来的一个“梦” 。 该研究成果已以《 都龙锡锌矿床锡石和锆石 U-Pb 年代学:滇东南白垩纪大规模花岗岩成岩 - 成矿事件 》在《岩石学报》上发表。尽管该成果从学术意义上应可以在国际 SCI 源期刊上发表,而且让本人汗颜的是至今尚未在国际SCI源期刊上以第一作者全文发表论文,但我仍然首先考虑在国内 SCI 源期刊上发表。 几天前,所里召开了网络建设方面的会议,号召科研人员将研究进展和成果整理总结成新闻形式,积极为我所网络建设提供素材。我将上述研究的基本情况和论文的主要内容,简要地整理成新闻形式,发给所网络管理人员,不多时便在所主页上发布了。该新闻经过有关同志的进一步编辑,推荐到中科院网站,已在ldquo;科研进展rdquo;栏目报道。 一篇科研论文的发表过程 刘玉平 《 都龙锡锌矿床锡石和锆石 U-Pb 年代学:滇东南白垩纪大规模花岗岩成岩 - 成矿事件 》一文初稿完成后,在征求全体作者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 投稿国内某顶级刊物的地学版。该刊物承诺在 3 个月左右予以回复,其间我与有关编辑也多次通过网络和电话交流沟通。 2007 年 4 月初,忙完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申报,距投稿已过去了近 5 个月,再次联系编辑部,得到的答复是:两位审稿专家有一位已于 便返回了意见,而另一位评审专家在编辑部多次联系后以某些原因为由拒绝评审hellip;hellip;。鉴于该刊物稿源非常丰富,如果另请其他专家评审,可能还得等上好几个月。为了保证该成果的时效性,经过慎重考虑,在与其他作者交换意见后,本人于 向编辑部发出了撤稿的申请。我非常感激该刊物编辑部付出的辛勤劳动和认真负责的态度。 经过格式修改和版面调整后,于 投稿到国内地学方面的另一顶级刊物《岩石学报》。该编辑部对此稿件予以了高度关注,两位评审专家也都在两个月以内反馈了评审意见。针对专家们提出的宝贵意见和中肯建议,我在最快的时间修改了初稿并反馈给编辑部。2007年7月初,收到该编辑部发来的录用和版面费通知;2007年8月底,收到该编辑部寄来的赠刊和抽印本。 从投稿到拿到赠刊和抽印本,仅仅用了不到 4 个半月时间( 美中不足的是由于时间匆忙,在付印时将投稿日期ldquo;2007年4月15日rdquo;印成ldquo;2006年3月1日rdquo;、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ldquo;40302026rdquo;印成ldquo;4302026rdquo;)。 《岩石学报》编辑部和有关评审专家的辛勤工作和认真负责的精神,令我十分感动。尽管由于某些原因,我国的SCI源刊物的影响因子都不算高,特别是《岩石学报》自 2007 年以来没有进入 JCR (即没有 SCI 影响因子),也就意味着该论文在年度考核、评定职称等 可能 会遇到一些ldquo;麻烦rdquo;。 但我仍将一如既往,以更好的稿件奉献给以该刊物为代表的中国科技期刊,为我国科技期刊优质化和国际化略尽微薄之力。 《 都龙锡锌矿床锡石和锆石 U-Pb 年代学:滇东南白垩纪大规模花岗岩成岩 - 成矿事件 》一文的发表,是国内应用锡石 U-Pb 法确定锡矿床成矿年代的首次实例报道( 包括本论文在内,至今通过网络检索到的国内外中英文实例研究文献也不超过5篇 ),除了对深入探讨都龙锡锌矿床的锡矿化年代和矿床成因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外,关键在于建立了在 Gulson 和 Jones ( 1992 )的方案基础上、经过改进的 锡石 U-Pb/Pb-Pb 法定年的样品处理流程和分析测试方案,必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我国有关锡矿床成矿年代学研究的深入,进而深化对这些矿床形成机制和成矿规律认识,在科学和实践上均具有一定意义。 主要相关文献 : Gulson BL , Jones MT. 1992. Cassiterite : Potential for direct dating of mineral deposits and a precise age for the Bushveld Complex granites. Geology , 20 : 355-358. 刘玉平,李正祥,李惠民等 . 2007. 都龙锡锌矿床锡石和锆石 U-Pb 年代学:滇东南白垩纪大规模花岗岩成岩 - 成矿事件 . 岩石学报, 23 ( 5 ): 967-976. 我国成功应用锡石U-Pb法直接测定锡矿床成矿年代 http://www.cas.ac.cn/html/Dir/2008/08/29/16/06/52.htm 应用锡石 U-Pb 法直接测定锡矿床成矿年代在我国获得成功 http://www.gyig.ac.cn/html/645.htm ***感谢参与上述研究的全体合作者,感谢在上述论文发表过程付出了辛勤劳动的所有编辑和评审专家,以及研究过程中以各种形式给予帮助和支持的各位老师、同事和朋友! 歌曲ldquo;感谢你rdquo;(作词:于淑然 作曲:孙川演唱:孙悦) 附件(PDF): 都龙锡锌矿床锡石年代学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0485 次阅读|13 个评论
科研十大法则(一):争取论文发表的十大简则
热度 1 wangyk 2008-6-18 18:15
争取论文发表的十大简则 规则一:阅读很多论文,从成功的和失败的两方面汲取经验。 规则二:对您自己的论文越客观,最终的结果越好。 规则三:优秀的编者和审者会客观对待您的论文。 规则四:如果您英文写作不佳,提早补习,将受益终身。 规则五:学会与退稿为伴。 规则六:好的科学元素显而易见新颖的研究主题,广泛的涉猎相关文献,好的数据,好的分析,包括强有力的统计学支持和发人深思讨论。好的科学报道其元素也显而易见完美的结构、恰当的使用图表、适当的篇幅长度、为目标读者而写。切勿忽视这些显而易见的元素。 规则七:当有解决问题的思想火花迸发时,就开始撰稿。 规则八:在职业生涯之初就成为评阅人。 规则九:提早决定去哪里发表论文。 规则十:质量是一切。 笔者将以上发文十律总结为十句打油诗,谨供参考,欢迎雅正。 客观为文结硕果,多读博采成败经。 优秀审编善对文,早补英文益终生。 坦然面对退稿信,广评他文益自身。 灵感迸发就动笔,动笔之前刊选定。 好科学加好写作,质量优异铸真金。 阿宽编译 2008-06-18 附原著:Ten Simple Rules for Getting Published Ten Simple Rules for Getting Published Philip E Bourne Philip E. Bourne is Editor-in-Chief of PLoS Computational Biology . E-mail: bourne@sdsc.edu The student council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Computational Biology asked me to present my thoughts on getting published in the field of computational biology at the Intelligent Systems in Molecular Biology conference held in Detroit in late June of 2005. Close to 200 bright young souls (and a few not so young) crammed into a small room for what proved to be a wonderful interchange among a group of whom approximately one-half had yet to publish their first paper. The advice I gave that day I have modified and present as ten rules for getting published. Rule 1: Read many papers, and learn from both the good and the bad work of others. It is never too early to become a critic. Journal clubs, where you critique a paper as a group, are excellent for having this kind of dialogue. Reading at least two papers a day in detail (not just in your area of research) and thinking about their quality will also help. Being well read has another potential major benefitit facilitates a more objective view of one's own work. It is too easy after many late nights spent in front of a computer screen and/or laboratory bench to convince yourself that your work is the best invention since sliced bread. More than likely it is not, and your mentor is prone to falling into the same trap, hence rule 2. Rule 2: The more objective you can be about your work, the better that work will ultimately become. Alas, some scientists will never be objective about their own work, and will never make the best scientistslearn objectivity early, the editors and reviewers have. Rule 3: Good editors and reviewers will be objective about your work. The quality of the editorial board is an early indicator of the review process. Look at the masthead of the journal in which you plan to publish. Outstanding editors demand and get outstanding reviews. Put your energy into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he manuscript before submission. Ideally, the reviews will improve your paper. But they will not get to imparting that advice if there are fundamental flaws. Rule 4: If you do not write well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take lessons early; it will be invaluable later. This is not just about grammar, but more importantly comprehension. The best papers are those in which complex ideas are expressed in a way that those who are less than immersed in the field can understand. Have you noticed that the most renowned scientists often give the most logical and simply stated yet stimulating lectures? This extends to their written work as well. Note that writing clearly is valuable, even if your ultimate career does not hinge on producing good scientific papers in English language journals. Submitted papers that are not clearly written in good English, unless the science is truly outstanding, are often rejected or at best slow to publish since they require extensive copyediting. Rule 5: Learn to live with rejection. A failure to be objective can make rejection harder to take, and you will be rejected. Scientific careers are full of rejection, even for the best scientists. The correct response to a paper being rejected or requiring major revision is to listen to the reviewers and respond in an objective, not subjective, manner. Reviews reflect how your paper is being judgedlearn to live with it. If reviewers are unanimous about the poor quality of the paper, move onin virtually all cases, they are right. If they request a major revision, do it and address every point they raise both in your cover letter and through obvious revisions to the text. Multiple rounds of revision are painful for all those concerned and slow the publishing process. Rule 6: The ingredients of good science are obviousnovelty of research topic, comprehensive coverage of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good data, good analysis including strong statistical support, and a thought-provoking discussion. The ingredients of good science reporting are obviousgood organization, the appropriate use of tables and figures, the right length, writing to the intended audiencedo not ignore the obvious. Be objective about these ingredients when you review the first draft, and do not rely on your mentor. Get a candid opinion by having the paper read by colleagues without a vested interest in the work, including those not directly involved in the topic area. Rule 7: Start writing the paper the day you have the idea of what questions to pursue. Some would argue that this places too much emphasis on publishing, but it could also be argued that it helps define scope and facilitates hypothesis-driven science. The temptation of novice authors is to try to include everything they know in a paper. Your thesis is/was your kitchen sink. Your papers should be concise, and impart as much information as possible in the least number of words. Be familiar with the guide to authors and follow it, the editors and reviewers do. Maintain a good bibliographic database as you go, and read the papers in it. Rule 8: Become a reviewer early in your career. Reviewing other papers will help you write better papers. To start, work with your mentors; have them give you papers they are reviewing and do the first cut at the review (most mentors will be happy to do this). Then, go through the final review that gets sent in by your mentor, and where allowed, as is true of this journal, look at the reviews others have written. This will provide an important perspective on the quality of your reviews and, hopefully, allow you to see your own work in a more objective way. You will also come to understand the review process and the quality of reviews, which is an important ingredient in deciding where to send your paper. Rule 9: Decide early on where to try to publish your paper. This will define the form and level of detail and assumed novelty of the work you are doing. Many journals have a presubmission enquiry system availableuse it. Even before the paper is written, get a sense of the novelty of the work, and whether a specific journal will be interested. Rule 10: Quality is everything. It is better to publish one paper in a quality journal than multiple papers in lesser journals. Increasingly, it is harder to hide the impact of your papers; tools like Google Scholar and the ISI Web of Science are being used by tenure committees and employers to define metrics for the quality of your work. It used to be that just the journal name was used as a metric. In the digital world, everyone knows if a paper has little impact. Try to publish in journals that have high impact factors; chances are your paper will have high impact, too, if accepted. When you are long gone, your scientific legacy is, in large part, the literature you left behind and the impact it represents. I hope these ten simple rules can help you leave behind something future generations of scientists will admire. Citation: Bourne PE (2005). Ten simple rules for getting published. PLoS Comput Biol 1(5): e57. Published online 2005 October 28. doi: 10.1371/journal.pcbi.0010057. Copyright : 2005 Philip E. Bourne. This is an open-access article distributed under the terms of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License, which permits unrestricted use, distribution, and reproduction in any medium, provided the original author and source are properly credited.
个人分类: 科研的十大法则|14394 次阅读|11 个评论
“版面费”是否名正言顺?
热度 1 wangyk 2008-3-22 03:09
版面费是否名正言顺? 近期国内各种媒体关于收取版面费是否合理的报道很多,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正反双方唇枪舌剑,针锋相对。反对者直接将它与学术腐败挂钩,支持者则以期刊经费困难面临生存压力和国际惯例加以反驳。笔者支持向论文作者合理收取出版费用,把出版付费和出版服务统一起来,符合市场经济原则,但在此不作深入阐述。本文主要探讨版面费的称谓是否名正言顺。 版面费系指作者为发表论文向期刊支付的与论文发表相关的费用,由于收费标准一般按照版面计费,因此叫版面费。可能源自对英文 Page Charges 的翻译。笔者以为,版面费已经不能完全表达其含义,且容易引起误解,此称谓已经名不正言不顺了,理由如下。 一、版面费不能包含发表论文所涉及的费用。国外学术期刊向作者收取的论文发表费用主要有版面费、超版面费和图版费三种。其中,超版面费是指刊物对论文篇幅或长度有统一要求,超出规定篇幅后即予征收超版面费。国内期刊也有收取评审费、加急费、论文彩图费、英文审查修改费等。可见,版面费只是出版费用的一部分,不能代表论文发表的相关费用。 二、版面费已不适合网络出版和电子期刊。版面费只是相对于纸质期刊按照版面计费而言的。在网络环境下,论文发表在网络空间,海量存储,没有版面概念和限制,何来版面费? 三、版面费不适合按篇计费的期刊。有的期刊不以篇幅长短或版面多寡计费,而是根据单篇计算收费,一般冠以发表费、出版费等名义,不称版面费。 四、版面费不适合按字数计费的期刊。许多期刊按照字数收费,而没有按照版面计费,称版面费不妥。他们认为,版面的设计弹性大,行距、页边距、版心、字体字号等不同,版面容量差距很大,不便于合理计费。 五、版面费更容易被误解。许多管理部门不清楚版面费的含义,把版面费混同于广告费。以为版面费就同广告销售一样,依靠卖版面获利。有的工商部门还因此对版面费征收与广告费相同的税。 六、版面费不能体现出版服务与出版付费的关系。事实上,期刊编辑为作者论文发表提供了服务,而作者利用项目经费为所获得的服务支付一定的费用来弥补办刊经费的不足,也是合情合理合法的。版面费似乎指编辑利用特权将版面卖给作者,而没有体现服务与付费的关系。 综上所述,版面费的称谓已不合时宜,名不正言不顺。 那么,应改称什么好呢?国外期刊对相关费用的称谓值得参考。开放存取期刊大都采用作者付费模式,著名的开放存取期刊出版商 PLoS 称为 Publication fees , BioMed Central 提出一个独特的名称 Article-Processing Charges, 简称 APC ,译作论文处理费。国外期刊还有称 publishing fee/charge, publication charge/fee, page charges, submission fee (投稿费) 或 registration fee (注册费), author fee, 等等。 因此,笔者以为,称作出版费、发表费或论文处理费更合适。究竟叫什么好,也请各位博友献计献策。 (阿宽原创)
个人分类: 编辑视点|7981 次阅读|5 个评论
2007年王应宽博士学术之旅
wangyk 2008-3-10 02:10
过去的2007是辛苦的一年,也是富有成效的一年。学术之旅值得纪念和珍藏,愿与大家分享和共勉. 2007-06-10 郑州轻工业大学 30 周年庆祝学术交流,应大学之邀请作学术报告(郑州)。题目:中文科技学术论文的撰写与发表。(与励建荣、杨公明、等专家同时应邀作报告) 2007-06-11 应河南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邀请作学术交流(郑州)。 2007-06-12 应河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邀请作科技学术论文写作学术报告(郑州)。 2007-06-13 应河南科技学院食品学院邀请作科技学术论文写作学术报告(新乡)。 2007-08-16-21 参加 2007 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第 2 次学术年会(大庆)。  顺访东北林业大学机电学院、东北农业大学工程学院(哈尔滨)。 2007-08-22 ~25 日,应邀参加中国农业工程学会蓖麻经济技术分会第三届四次年会(淄博宾馆),坐主席台嘉宾。 2007-08-24 应山东理工大学轻工与农业工程学院邀请作科技学术论文写作学术报告。 2007-10-12 2007 科学出版社第二届期刊出版工作研讨会(青岛),应邀作大会报告,题目: BioMed Central 开放存取期刊出版案例研究及启示。(前排嘉宾) 2007-10-14 青岛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特邀报告( 300 多人报告厅,听者爆满,盛况空前)。题目:科技学术论文的撰写与发表。(网上已有报道消息和照片) 2007-10-26 应邀参加 2007 中国科协期刊出版论坛(杭州),数字化网络化分会场主题报告。 2007-11-02 应邀参加万方数字出版 DOI 国际研讨会(北京)。 2007-11-20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期刊编辑研究会第 17 次学术研讨会科技期刊的创新与发展 - 现状与对策学术研讨会(南宁),应邀作大会学术报告,题目:中国科技学术期刊的开放存取出版研究。 2007-11-26 中国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第 11 次年会暨建会 20 周年庆祝大会医学期刊学术研讨会分会场(海口),应邀作主题报告。题目: BioMed Central 开放存取期刊出版模式及启示。 2007-12-22 沈阳农业大学建校 55 周年庆祝学术交流活动,应大学之邀请作学术报告。 题目:中文科技学术论文的撰写与发表 。(与任胜利博士同时应邀作报告) 2007-12-29 应邀为世界华人消化杂志社编辑同仁作开放存取交流讲座(北京)。
个人分类: 学术交流|4766 次阅读|0 个评论
论文写作与发表的感悟
wangyk 2008-3-10 00:46
论文写作与发表的感悟 l Make editors happy rather than angry l Better science, better writing. l If it is worth doing, it is worth doing well. l Writing is rewriting, which begins with evaluating and detecting problems. l Writing is revising, which begins with detecting. l Clear agents, clear actions. l Getting your network to work for you. l Strategic co-authors.
个人分类: 论文撰写与发表|5166 次阅读|3 个评论
想发表论文,这么做是“必须的”
wangyk 2008-3-10 00:41
想发表论文,这么做是必须的 l 1 引用拟投稿期刊已经发表的相关文章,增加相关性和亲和力。 2 写一份论文创新的说明或背景介绍 (Cover letter) ,多一次说服的机会。 3 认真校对修改文章,消除病句错别字,注重稿件给编者和审者良好的第一印象。 4 认真审核图表与参考文献列表,别犯低级错误。 5 提交稿件并确认(电子系统有时也不可靠)。 6 及时缴纳审稿费并登陆更新信息。 7 推荐若干审稿专家。 8 积极保持与编辑部的联系与沟通。别坐等发表( Do not sit and wait to publish )。与编辑部沟通时应注意 3 个 P( Positive, Polite, to the Point) 。 9 及时修改返回论文,并附详细修改说明 (Response letter) 。 10 坚守科学道德,别抄袭、剽窃、一稿多投。 王应宽原创,引用请注明出处。
个人分类: 论文撰写与发表|7195 次阅读|9 个评论
编辑视点:退稿的十大理由
wangyk 2008-3-10 00:22
文章被期刊"拒载" 的常见理由. 1 )论文主题与期刊报道范围不符。 2 )缺乏创新,重复他人工作。 3 )文章的科学性或技术性存在重大缺陷。 4 )文章不完整,缺少数据支持。 5 )文章错误之多无可挽救。 6 )需重大修改,但认为作者难以修改好。 7 )逻辑混乱,表达不清。 8 )已经发表过相关论文。 9 )来稿量太多,只能割爱择优录用。 10 )科学道德问题:如剽窃、抄袭、一稿多投。
个人分类: 编辑视点|5324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7: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