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长江中下游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南方多省遭遇旱涝急转 长江中下游将再迎强降水:关注潮汐组合
杨学祥 2011-6-7 12:48
南方多省遭遇旱涝急转 长江中下游将再迎强降水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6月07日09:47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6月7日电 综合报道 连日来的强降水促使贵州湖南等地出现罕见的旱涝急转,国家减灾委、民政部针对贵州省严重暴雨洪涝灾情,已经紧急启动国家四级救灾应急响应。据最新天气预报,9日起,长江中下游地区又将迎来新一轮较强降水过程,后期防汛形势严峻。   贵州望谟县遭遇特大洪涝灾害 14人死亡35人失踪   贵州省望谟县出现持续特大暴雨,造成严重洪涝灾害。截至6月7日上午8时,据初步统计,此次洪涝灾害已造成该县14人死亡,35人失踪,受灾情况还在进一步统计中。   望谟县城抢险救援工作正在紧张开展,望谟县城遭灾后,一度停电停水,经全力抢修,目前,县城部分地区已恢复供电。   据不完全统计,洪涝灾害已造成望谟县14人死亡,35人失踪。全县受灾人口8万余人,转移灾民4.5万余人,被困人口3000余人。农作物受灾面积5500公顷,洪水冲走轿车30余辆,摩托车500余辆,倒塌房屋100余户,300余间,被淹房屋800余户,2400余间,新增地质隐患户18户。截至7日凌晨,该县打易镇、打尖乡、乐旺镇、郊纳乡的通讯仍然中断,正在全力抢修。当地组织消防、武警、民兵预备役等330多人,6日已赶到县城,连夜全力清淤,确保高考顺利进行。   6日13时,国家减灾委、民政部针对贵州省严重暴雨洪涝灾情,紧急启动国家四级救灾应急响应,派出工作组赶赴灾区,查看灾情,协助开展救灾工作。6日,国家防总紧急派出两个工作组赶赴贵州、湖南灾区,协助和指导地方做好抗洪抢险工作。   灾情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作出重要指示,对贵州省抗洪抢险救灾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就做好下一步抗洪抢险救灾工作提出明确要求:第一,要尽快恢复灾区受损基础设施;第二,要确保高考如期顺利进行;第三,要尽最大努力寻找失踪者;第四,要切实保障灾区群众的基本生活。   湖南暴雨成灾2.7万人紧急转移 湘水现超警戒洪水   端午时节,湖南局地暴雨不断并酿成洪涝灾害。在受灾严重的湘西、娄底等地目前已紧急转移2.77万人,湘水一级支流涟水出现超警戒水位洪水。   湖南省防指消息称,入汛以来最强一轮降雨过程从1日开始袭击湖南,局地出现大到暴雨、大暴雨。从1日8时至6日8时,湖南共有4.2万平方公里地域被降雨笼罩,5天内累计降雨量以湘西凤凰站290.5毫米为最大,均坪站285毫米次之。受此影响,湖南湘、资、沅、澧四水及洞庭湖区水位均有所上涨,其中湘水一级支流涟水发生超警戒水位洪水,5日14时30分洪峰水位96.25米,超过警戒水位0.25米,洪峰流量每秒1040立方米。   由于降雨强度较大,湖南局地出现洪涝灾情。据统计,目前湘西自治州、娄底、怀化、张家界4市州共有219个乡镇、122万人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37.81千公顷,倒塌房屋1046间,直接经济损失5.81亿元人民币。   在受灾严重的凤凰县,境内公路塌方1200处50余公里,209国道因山洪暴发一度中断;娄底新化县城区多处道路、居民区内涝严重,113人一度被洪水围困,冷水江市渣渡镇卫生院积水深达1米。   不过,此轮降雨也明显缓解了湖南前期的严重旱情。截至6日8时,湖南耕地受旱380万亩,比降雨前的6月3日减少911万亩,其中作物受旱面积减少380万亩,因旱饮水困难者减少92万人。严重“喊渴”的洞庭湖湖容及湖面面积也有所增加。6日8时,洞庭湖面积约为790平方公里,较5月底增加约50平方公里;洞庭湖水量约为17亿立方米,较5月底增加约4亿立方米。同时,湘西北、湘中地区各大型水库蓄水明显增多。   气象部门预计,未来三天湖南仍多降雨天气发生,并伴有短时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须加强防范局地强降水造成的山洪地质灾害。湖南后期的防汛形势依然严峻。   江西旱涝急转灾情显现 强降水导致50多万人受灾   6月4日开始的强降水让江西全省旱情基本解除,但也导致江西出现旱涝急转,部分地区出现水灾。截至6日16时,强降水已造成江西52.37万人受灾,丰城、樟树、余江等县市低洼地区出现内涝,部分农田受淹。江西各地已紧急部署防汛抢险。   江西省防汛抗旱总指挥部介绍,根据6月5日至6日16时的统计,江西全省共有新余市、鹰潭市、宜春市、抚州市、上饶市等5个设区市、20个县(市、区)受灾;受灾人口52.37万人,紧急转移1400多人;倒塌房屋440多间;因洪涝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近3亿元。截至目前,江西省未收到重大洪涝灾情报告。   据统计,6月2日8时至6月6日8时,江西全省92个县市出现降雨,主要集中在此前旱情严重的中北部地区,全省平均降雨量85毫米。   受强降水影响,江西境内各主要江河湖库水位呈上涨趋势。其中,信江梅港站6日8时水位23.45米,与强降水前比较,涨幅超过6米,并仍在继续上涨;赣江支流锦江松湖街站6日9时水位26.55米,超警戒0.05米,仍在缓慢上涨。   暴雨致浙江多地现险情 绍兴泄洪4人下落不明   受西南暖湿气流和弱冷空气影响,从6月3日开始,浙江普降大到暴雨,农业旱情基本缓解,但雨下多了也导致浙江局部地区出现险情。其中,绍兴嵊州因泄洪导致5人落水,至今4人下落不明。6日来自浙江省防汛抗旱指挥部消息称,受强降雨影响,水库蓄水量增加了7.5亿立方米,部分水库突破汛限水位。浙江诸暨、龙泉、江山等多地气象部门已相继拉响暴雨蓝色预警。   据浙江省水文局监测,6月3日8时至6日8时,浙江省面雨量达到68毫米。受强降雨影响,水库、河网水位普遍有所抬高,水库蓄水量增加了7.5亿立方米,其中大型水库增加5亿立方米 。6日8时,新安江水库水位达到98.89米。分水江水库水位达到44.18米,超汛限水位0.68米。主要江河控制站除嵊州市黄泽水位27.29米,超过警戒水位0.13米,其它均在警戒水位以下。   浙江省绍兴市气象台6日6时40分发布暴雨蓝色预警,受高空槽和中低层切变影响,预计未来12小时内该市部分地区将出现暴雨,持续性降水有可能引发局地泥石流、山体滑坡、山洪等次生灾害。继绍兴市发布暴雨蓝色预警之后,诸暨、龙泉、江山等多地气象部门也相继拉响暴雨蓝色预警。   浙江省气象台副台长楼茂园预计,6日至7日该省仍有大雨暴雨天气,8日该省多云到阴,其中浙南地区有时有阵雨。此次降水过程已使浙江省大部分地区的干旱得到明显缓解,并增加了部分水库蓄水。但是局部地区可能旱涝急转,持续强降水更易引发泥石流、山体滑坡、山洪等灾害。   浙江省防指办要求,浙江各地要加强防汛值班,密切监视水雨情。前期干旱少雨,造成土质松软,要预防一旦遭遇强降雨,山区小流域很有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甚至山洪灾害。各级防汛责任人要按照预案上岗到位;各地水利工程特别是小型山塘水库巡查员要确保进岗到位,加强巡查,防止水位暴涨带来的险情。   长江中下游地区将再迎来新一轮较强降水过程   由于南方地区强降水范围缩小,强度明显减弱,中央气象台6月7日6时解除暴雨蓝色预警。但据最新预报,9日起,长江中下游地区又将迎来新一轮较强降水过程。6月7~9日,华北、黄淮、江汉等地将有35℃以上的高温天气,河北南部、河南中北部、山西南部、陕西关中平原、湖北西北部等地的最高气温可达37~39℃。   6月7日8时至8日8时,内蒙古中东部、东北、华北东北部、山东北部、青藏高原、西南地区西部、江南南部、华南等地有小到中雨或雷阵雨,其中,江南南部、华南西部和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大雨,局地暴雨。   6月9日8时至10日8时,东北北部、青藏高原南部、西南地区、黄淮及以南大部地区有小到中雨或雷阵雨,其中,贵州大部、江南北部以及长江中下游沿江地区有大雨或暴雨,局地大暴雨。   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6日强调,当前长江中下游地区抗旱、防汛以及防御山洪地质灾害的形势均不容乐观,未来天气还有很大不确定性。各级气象部门要加强对天气变化与雨情旱情灾情的监测,适时开展人工增雨作业,确保防汛抗旱两仗都打赢打好。   气象专家建议,贵州和江南等地加强防范局地强降雨诱发的山洪、地质灾害以及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造成的危害。(完) http://news.sina.com.cn/c/2011-06-07/094722598073.shtml 2011年6月潮汐组合:日本余震进入太阳潮调整期 2011-5-6 05:37 2011年6月潮汐组合:日本余震进入太阳潮调整期 杨学祥 2011年6-7月,月亮近地潮和日月大潮的间隔时间超过3天,为弱潮汐时期。8月末至11月,月亮近地潮和日月大潮的间隔时间不超过3天,为强潮汐时期。2011年6月是第一个弱潮汐月,天文奇点相对集中,地球转速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容易激发突发事件。 潮汐组合A:2011年6月2日为日月大潮,潮汐强度较大,2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大值北纬23.39111度,两者强叠加,太阳和月亮同时出现在北回归线,地球扁率变小,自转加快,潮汐南北震荡最强,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可激发冷空气活动和地震火山活动。 潮汐组合B:2011年6月9日为上弦,日月小潮,9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极小值北纬0.00015度,12日为月亮近地潮,三者弱叠加,赤道和两极潮汐变化较大。 潮汐组合C:6月16日为日月大潮,15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大值南纬23.39570度, 两者强叠加,太阳和月亮同时出现在北回归线,潮汐南北震荡较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D:6月23日为日月小潮(下弦),22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极小值北纬0. 00027度。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变弱,赤道和两极潮汐变化较大。 潮汐组合E:6月30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大值北纬23.39683度,太阳在北回归线附近,潮汐南北震荡较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本月天文奇点相对集中,潮汐组合个数减少,变化幅度增大,容易激发突发事件。日月大潮向月亮赤纬角最大值靠近,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和地球自转加速,可激发冷空气活动和地震火山活动。 3月21日春分,太阳在赤道面上,太阳潮导致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6月22日夏至,太阳在北回归线,太阳潮导致地球扁率变小,自转变快。日本9级地震发生在2011年3月11日,6月进入余震太阳潮调整期。 2004年12月26日印尼9.1级地震海啸,在3个月后,2005年3月29日发生8.5级余震。天文背景是:12月22日冬至,太阳在南回归线,太阳潮导致地球扁率变小,自转变快;3月21日春分,太阳在赤道面上,太阳潮导致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见附件)。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40968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2270 次阅读|0 个评论
预测下一个科学伟人的出生年代
热度 4 zxczxc0417 2011-6-5 01:19
预测下一个科学伟人的出生年代
如今距离伟大的爱因斯坦出生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前面两个科学伟人分别是伽利略和牛顿,他们都开启了科学的先河,是科学发展的领军人物。我们现在的科学研究本质上是他们研究的继续和发展。现在的科学界虽然牛人和狂人很多,实际上算得上伟人的不多。那么下一个开天辟地的任务是哪一个呢,让我们来做一个预测吧。把这几位伟人的出生年月列出来,再用不同的方程拟合。可以看出当用指数方程拟合的时候,这个伟人出生的年代大约是2599年,另一种预测是2275年,也就是说这个伟人大约要在300到600年之间才能出现。是不是挺长,慢慢等着吧,呵呵!
个人分类: 天下大事|3214 次阅读|2 个评论
三峡大坝与长江流域的干旱,真的有密切联系?
热度 10 ahyxwangdong 2011-6-3 12:40
长江中下游的持续干旱,已对我国部分省市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有部分学者认为,该区的干旱可能是与长江三峡大坝的建立有关。在王澄海的博文 《如何科学的看待三峡与长江流域干旱的关系》 一文中,有一段文字表述,“ 关于这次干旱的成因,一些学者通过媒体认为是三峡大坝 “ 惹的祸 ” ,的确,三峡建立以来,四川的干旱高温,云贵的干旱,长江流域出现的干旱,让人容易把三峡水坝和这些地区的气候异常联系起来。另一方面,气象部门每次的回应也很坚决:三峡大坝和这些地区的气候异常没有关系!水利部门水坝的支持者的态度很决绝。 ” 也有人认为这种观点也并非无道理。长江、黄河是我国主要的两大河流,就有点像人体的主动脉一样。在长江建立起一个大坝,就如同血管里有个阻塞点一样,虽然并不影响血流通畅,但在某一大环境下,它仍然具有潜在危险的。 笔者倒是认同王澄海的观点,即三峡大坝建立后引发的环境问题,应尽早给公众有一个科学的认识。
个人分类: 读书心得|4477 次阅读|16 个评论
长江中下游大旱敲响气候危机警钟:关注拉马德雷冷位相灾害链
热度 1 杨学祥 2011-6-2 09:31
专家称长江中下游大旱敲响气候危机警钟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6月01日17:32 新华网 舟山市普陀区虾峙镇的虾峙水库干涸见底,只剩下正常库容1%的蓄水量(5月31日摄)。   新华网武汉6月1日电(记者 沈翀)一场历史罕见的大旱将中国水资源丰富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推上了尴尬境地,曾经烟波浩渺的两大淡水湖中心区成了“草原”,湿地生态遭到严重破坏……有关气象专家表示,导致大旱的直接原因是气候异常,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这次大旱再次表明:“气候危机”已经越来越深入地影响到民众的生活。   监测显示,今年前5个多月,长江中下游大部分地区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三至八成。安徽、江苏、湖北、湖南、江西等地平均降水量为1954年以来同期最少。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评估,这是长江中下游自1954年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较为严重的旱情,达到极端气候事件标准。   记者在采访中看到,在湖北长江边上的一个乡村,水田几乎都没有栽上秧苗,旱地刚种植下去的棉花也是“奄奄一息”,冒出来的苗还不到往年的一半高。农民在一个快见底的湖里挑水,拿着瓢,一瓢水一瓢水地浇地。而在岗地,10米深的压把井已经打不出水来,只能靠消防车送水来满足人畜饮水。   民政部救灾司的消息称,湖北、湖南、安徽、江苏、江西等长江中下游五省共有3483.3万人遭受旱灾,423.6万人饮水困难,农作物受灾面积3705.1千公顷,其中绝收面积166.8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149.4亿元。   长江中下游地区遭遇这场异常干旱,专家认为主要是由于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大气环流发生了显著改变。   湖北省气象局武汉区域气候中心副主任周月华说,受拉尼娜现象影响,自去年底以来大气环流出现异常。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势力整体偏弱,暖湿气流无法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她说,与此同时,受拉尼娜现象影响,西北气流占据主导地位。今年冷空气南下频繁,也压制了暖湿气流北上,一直都难以形成持续性的降水。这也造成了去年11月以来长江中下游大部分地区的降雨偏少。   曾参与国家软科学研究项目《气候变化对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与对策》的湖北省气象局科技服务中心高级工程师陈正洪介绍,本次干旱再次说明气候变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越来越明显。研究分析表明,气候变暖导致低层空气明显变暖,大气不稳定性增加,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都有所增强,气象灾害的发生更加难以预测。   他说,这次的天气灾害是以异常干旱的形式表现出来,其实在之前已经有所显现。以湖北为例,历史资料表明,虽然近几十年降水总量几乎没有变化,但降水的时间分布,降水的区域分布出现了明显变化,也就是说降水呈现出了时间短、强度大、小区域的特点,这也就意味着无降水日数明显增长,降水往往以极端的暴雨形式出现。   陈正洪说,过去湖北春节气象预报有个专用名称叫“春季连阴雨”,现在出现的频率越来越少,长江中下游春季绵绵细雨现象也渐渐减少,反倒是“秋冬连旱”“冬春连旱”这样的词语越来越多地出现在长江中下游地区。   世界自然基金会2008年发布的《长江流域气候变化脆弱性与适应性研究》报告显示,在过去几十年气候变暖的过程中,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长江流域洪涝灾害发生的频率正日益加大,极端严重的洪灾、冰雪灾害及干旱事件有增加的趋势。   报告预测说,中国长江流域未来50年地面气温将可能上升1.5至2摄氏度,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极端气候发生的频率将呈进一步增加趋势。   湖北省气象局局长崔讲学介绍说,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包含两个层次的含义,一方面是适应气候变化,变弊为利,减少损失;另一方面需要延缓气候变化。从适应变化而言,需要各地地建立高效专业的应急机制,而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在生活方式上也要做出相应的改变;从延缓变化而言,则是要从根本上建立起延缓气候变化的体制与机制。   “应对气候变化的两个层次都是系统工程,适应是当务之急,这需要各个部门加强联动,从长远着手,加强应急,排查薄弱环节,构建适应气候变化趋势和当前基层实际的高效的应急机制,并打造一支高效、专业的应急队伍。”崔讲学说。   武汉区域气候中心认为,本次旱情暴露出了一系列问题,包括防灾减灾体系不够完善,水利设施严重落后;旱情监测体系处于起步阶段,旱情监测评估和预测分析能力严重滞后;防汛抗旱技术水平偏低,抗旱工作基础研究滞后,抗旱手段相对落后等等。   “适应气候变化还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增强公众对气候变化的认识,建立更健康、绿色的生活方式。”陈正洪说,“具体到这次旱情,对于长江中下游居民而言,需要在各个层面上增强节水意识,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节水农业,节水工业。”   此外,专家们还建议政府及相关部门对工程建设项目出台强制性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的措施,如中国气象局已出台《气候可行性论证管理办法》。 (编辑:SN009) http://news.sina.com.cn/c/2011-06-01/173222570441.shtml 灾害链规律不容忽视   相关栏目 文汇报:全球气温变化与拉马德雷现象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在1889-1924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对应20世纪初低温期;在1925-1945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对应20世纪30-40年代温暖期;在1946-1977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对应20世纪60-70年代低温期;在1978-1999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对应20世纪80年代全球迅速变暖;在2004-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应该对应低温期。 近期科学研究的一系列成果揭示了冷气候、台风、强潮汐、流感全球大流行和强震相互对应的规律和物理机制,对气候及其相关灾害的预测有重大科学意义。 规律表明,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全球强震、低温、干旱、洪涝、飓风伴随拉尼那、流感伴随厄尔尼诺将越来越强烈。2004年底的印尼地震海啸和今年年初的低温暴雪冻害是自然界对人类发出的警告: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灾害链已经启动,人们必须有所准备。 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自然灾害呈链状相互连接,彼此激发,为人类预防预测灾害提供预兆和信号—— 1.地震灾害 “拉马德雷”是一种高空气压流,亦称太平洋十年涛动,分别以“暖位相”和“冷位相”两种形式交替在太平洋上空出现。当“拉马德雷”现象以“暖位相”形式出现时,北美大陆附近海面的水温就会异常升高,而北太平洋洋面温度却异常下降。与此同时,太平洋高空气流由美洲和亚洲两大陆向太平洋中央移动,低空气流正好相反,使中太平洋海面升高。当“拉马德雷”以“冷位相”形式出现时,情况则完全相反。中太平洋海面反复升降导致地壳跷跷板运动,引发强烈的地震活动。 1889年以来,全球大于等于8.5级的地震共21次。在1889-1924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6次,在1925-1945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1次;在1946-1977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11次,在1978-2003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0次;在2004-2008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已发生3次。规律表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是全球强震的集中爆发时期和低温期。2000年进入了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00-2035年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 2.台风和飓风灾害 2007年以来,登陆我国的台风增多,时间、地点比较集中,造成损失较大,部分地区重复受灾,损失严重。中国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登陆台风急剧增多。 近60年的数据记录中,飓风的出现存在一个周期性模式。据美国《科学》杂志报道,上一次的飓风高活动期是从1926年到1970年,曾重创美国东海岸和加勒比海地区。从1970年到1994年飓风转入低活动期。1995年,新一轮的飓风高活动期开始。 由此可以看到一个明显的规律:从拉马德雷暖位相转到冷位相,飓风为高活动期,从拉马德雷冷位相转到暖位相,飓风转入低活动期,飓风产生于海洋表面高温,最终导致深海冷水上翻,海洋表面降温,其物理机制也很明显。1995-2030年是拉马德雷从暖位相转入冷位相,飓风活动重新进入高活动期。 3.低温 全球20世纪初的低温期、30-40年代的增暖、50-60年代的低温和80年代后的迅速增暖,与拉马德雷冷暖位相的转变一一对应。我国连续18年暖冬的终结是2000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和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啸的自然结果。 郭增建的“深海巨震降温说”是一种合理的解释:海洋及其周边地区的巨震产生海啸,可使海洋深处冷水迁到海面,使水面降温,冷水吸收较多的二氧化碳,从而使地球降温近20年。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气温上升与人类活动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有关,同时这一时期也没有发生巨大的海震。飓风产生于海洋表面高温,最终导致深海冷水上翻,海洋表面降温,其降温的物理机制也很明显。伴随拉马德雷冷位相中地震和飓风的增强,近20年内全球气温将逐渐变冷。历史记录表明,在“拉马德雷”的“冷位相”时期,厄尔尼诺年(拉尼娜年)易发生严重低温冷害。(1954-1955)、1957、(1964)、1969、1972、1976、1977年中国发生的严重低温冷害恰好在1947年至1976年“拉马德雷”的“冷位相”。 4.流感 1889-1890年(流感全球第一次大流行)、1918-1919年(流感全球第二次大流行)、1957-1958年(亚洲型流感)、1968-1969年(香港型流感)和1976-1977年(俄罗斯流感),都是厄尔尼诺年(其中,1888-1889年是厄尔尼诺年),都发生在1890-1924年和1947-1976年的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内及其边界,而其前期的1886-1887年,1916-1917年,1955-1956年,1975-1976年都是拉尼娜年。2000-2030年全球又是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最近研究表明,流感爆发年有以下8大特征: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及其边界;前一年或前两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拉尼娜年;20世纪50-70年代为强沙尘暴年;前后一年或当年为低温冷夏年,20世纪50-70年代为严重低温冷害年;当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厄尔尼诺年;当年为太阳黑子谷年m或峰年M,m+1年或M+1年;第7大特征是当年为冬季或夏季强潮汐南北震荡持续天数异常年;第8大特征是湖南严重冻害发生后1-4年世界流感大流行。后三次流感世界爆发都满足这两个特征。湖南严重冻害是世界流感大流行的前兆。 1886-1887年是拉尼娜年,1988-1889年是厄尔尼诺年,1889年为太阳黑子谷年m,1889-1890年流感爆发;1916-1917年是拉尼娜年,1917年为太阳黑子峰年M,低温年,流感孕育;1918年为M+1年,厄尔尼诺年,流感爆发;1954-1956年是拉尼娜年,分别是太阳黑子谷年m、m+1年、M-1年,1957-1958年为厄尔尼诺年和流感爆发年,分别是太阳黑子峰年M和M+1年,1957年为低温年,流感爆发;1967-1968年是拉尼娜年,流感孕育;1968-1969年是厄尔尼诺年,1968年为太阳黑子峰年M,流感爆发,1969年为低温年;1975-1976年是拉尼娜年,1975年是m-1年;1976-1977是厄尔尼诺年,1976年是太阳黑子谷年m,低温年,1977年是m+1年,流感爆发。 流感病毒对热比较敏感,直射阳光下40-48小时就可将它灭活,如果用紫外线直接照射,可迅速破坏其传染性。但病毒对低温抵抗力较强。在拉马德雷冷位相中的厄尔尼诺年易发生低温冷害,因此,流感爆发的可能时间就是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厄尔尼诺年,已经预测的厄尔尼诺年有2008、2011、2015和2018年。 5.干旱与洪涝 强潮汐有11年、18.6年和22年周期,它们与气候现象循环的记录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有专家按此规律推测,2009年和2020年有发生类似1998年大洪水的可能性。周期为18.6年的潮汐变化、构造运动和气象灾害的对应关系也非常明显,它可以说明2005-2007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和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所面临的强震和旱涝灾害的可能性。 历史上,月亮赤纬角最小时,中国北方都发生了大旱:1941-1943年(河南大旱)、1959-1960年(山西大旱)、1977-1978年(山西、长江中下游大旱)、1995-1997年(华北、辽宁、吉林等地连续4-5年大旱);月亮赤纬角最大时,中国北方都发生了大水:1931年(长江、淮河特大水灾)、1932年(松花江特大水灾)、1933年(黄河特大水灾)、1951年(辽河特大水灾)、1968年(珠江、闽江、湘江、赣江大洪水)、1969年(新安江、分水江流域及嫩江中游大水)、1986年(辽河大水)。 从气候的自然条件来说,2006年发生了厄尔尼诺事件,2007年可能发生拉尼娜事件,2008年可能发生厄尔尼诺事件;2013-2014年可能发生拉尼娜事件,2015年可能发生厄尔尼诺事件;2016-2017年可能发生拉尼娜事件,2018年可能发生厄尔尼诺事件。这三个时段是流感爆发和南亚强震发生的危险期,应加强预防和监控。任何侥幸心理和麻痹大意都将造成巨大的灾难。 2007年8月中等强度以上的拉尼娜事件已经发生,2008年1月10日发生南方严重性雪冻害,警示我们必须严密监测2008年强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 正如暖冬的趋势不能避免冷暖气候剧烈动荡一样,全球变暖的趋势也不能避免极端冷气候的出现。汪品先院士指出,在气候剧烈动荡时期,要做好预防气候突然变冷和突然变暖的两种准备。 2000年,“拉马德雷”已经进入“冷位相”,这表明,今后20年内厄尔尼诺事件发生后,我国低温冷害的发生几率也随之增加。预测中的2008-2009年的厄尔尼诺事件后可能发生强低温冷害,预防低温冷害刻不容缓。 杨学祥。灾害链规律不容忽视。文汇报。科技文摘专刊(第683期)。2008年3月2日第五版。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49194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2366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几则气象新闻
热度 1 hgiap 2011-6-2 09:00
专家称长江中下游大旱敲响气候危机警钟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6月01日17:32 新华网 舟山市普陀区虾峙镇的虾峙水库干涸见底,只剩下正常库容1%的蓄水量(5月31日摄)。   新华网武汉6月1日电(记者 沈翀)一场历史罕见的大旱将中国水资源丰富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推上了尴尬境地,曾经烟波浩渺的两大淡水湖中心区成了“草原”,湿地生态遭到严重破坏……有关气象专家表示,导致大旱的直接原因是气候异常,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这次大旱再次表明:“气候危机”已经越来越深入地影响到民众的生活。   监测显示,今年前5个多月,长江中下游大部分地区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三至八成。安徽、江苏、湖北、湖南、江西等地平均降水量为1954年以来同期最少。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评估,这是长江中下游自1954年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较为严重的旱情,达到极端气候事件标准。   记者在采访中看到,在湖北长江边上的一个乡村,水田几乎都没有栽上秧苗,旱地刚种植下去的棉花也是“奄奄一息”,冒出来的苗还不到往年的一半高。农民在一个快见底的湖里挑水,拿着瓢,一瓢水一瓢水地浇地。而在岗地,10米深的压把井已经打不出水来,只能靠消防车送水来满足人畜饮水。   民政部救灾司的消息称,湖北、湖南、安徽、江苏、江西等长江中下游五省共有3483.3万人遭受旱灾,423.6万人饮水困难,农作物受灾面积3705.1千公顷,其中绝收面积166.8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149.4亿元。   长江中下游地区遭遇这场异常干旱,专家认为主要是由于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大气环流发生了显著改变。   湖北省气象局武汉区域气候中心副主任周月华说,受拉尼娜现象影响,自去年底以来大气环流出现异常。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势力整体偏弱,暖湿气流无法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她说,与此同时,受拉尼娜现象影响,西北气流占据主导地位。今年冷空气南下频繁,也压制了暖湿气流北上,一直都难以形成持续性的降水。这也造成了去年11月以来长江中下游大部分地区的降雨偏少。   曾参与国家软科学研究项目《气候变化对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与对策》的湖北省气象局科技服务中心高级工程师陈正洪介绍,本次干旱再次说明气候变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越来越明显。研究分析表明,气候变暖导致低层空气明显变暖,大气不稳定性增加,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都有所增强,气象灾害的发生更加难以预测。   他说,这次的天气灾害是以异常干旱的形式表现出来,其实在之前已经有所显现。以湖北为例,历史资料表明,虽然近几十年降水总量几乎没有变化,但降水的时间分布,降水的区域分布出现了明显变化,也就是说降水呈现出了时间短、强度大、小区域的特点,这也就意味着无降水日数明显增长,降水往往以极端的暴雨形式出现。   陈正洪说,过去湖北春节气象预报有个专用名称叫“春季连阴雨”,现在出现的频率越来越少,长江中下游春季绵绵细雨现象也渐渐减少,反倒是“秋冬连旱”“冬春连旱”这样的词语越来越多地出现在长江中下游地区。   世界自然基金会2008年发布的《长江流域气候变化脆弱性与适应性研究》报告显示,在过去几十年气候变暖的过程中,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长江流域洪涝灾害发生的频率正日益加大,极端严重的洪灾、冰雪灾害及干旱事件有增加的趋势。   报告预测说,中国长江流域未来50年地面气温将可能上升1.5至2摄氏度,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极端气候发生的频率将呈进一步增加趋势。   湖北省气象局局长崔讲学介绍说,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包含两个层次的含义,一方面是适应气候变化,变弊为利,减少损失;另一方面需要延缓气候变化。从适应变化而言,需要各地地建立高效专业的应急机制,而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在生活方式上也要做出相应的改变;从延缓变化而言,则是要从根本上建立起延缓气候变化的体制与机制。   “应对气候变化的两个层次都是系统工程,适应是当务之急,这需要各个部门加强联动,从长远着手,加强应急,排查薄弱环节,构建适应气候变化趋势和当前基层实际的高效的应急机制,并打造一支高效、专业的应急队伍。”崔讲学说。   武汉区域气候中心认为,本次旱情暴露出了一系列问题,包括防灾减灾体系不够完善,水利设施严重落后;旱情监测体系处于起步阶段,旱情监测评估和预测分析能力严重滞后;防汛抗旱技术水平偏低,抗旱工作基础研究滞后,抗旱手段相对落后等等。   “适应气候变化还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增强公众对气候变化的认识,建立更健康、绿色的生活方式。”陈正洪说,“具体到这次旱情,对于长江中下游居民而言,需要在各个层面上增强节水意识,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节水农业,节水工业。”   此外,专家们还建议政府及相关部门对工程建设项目出台强制性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的措施,如中国气象局已出台《气候可行性论证管理办法》。 新疆昭苏山区6月飘雪出现罕见连续低温天气(图)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6月01日20:51 中国新闻网 山上下起小雪,积雪厚度达几公分,气温骤降。   中新网新疆昭苏6月1日电(刘小华)5月31日晚9时开始,新疆昭苏地区出现狂风降雨天气,并一直持续到今天凌晨6时左右,最高风力达到7级以上,部分树木和街道路灯被大风刮倒。特别是山上下起小雪,积雪厚度达几公分,气温骤降。   据悉,这是该地区5月下旬以来出现的第三次狂风暴雨降温天气,降水量是同期的两倍多,与南方的干旱形成鲜明的对比。据当地群众介绍,像这种连续阴雨、冰雹和雨夹雪低温天气在该地区近十年罕见,已严重影响春耕生产。连续低温天气制约了小麦、油菜、马铃薯、亚麻等农作物的生长速度,使作物受到不同程度的侵害,造成了一定经济损失。   到今天中午14时,该地区下雨虽停,但部分路面湿滑的情况给群众带来了不便。   5月以来,受冷空气影响,昭苏地区阴雨、冰雹和雨夹雪天气特别多,最低气温曾降至-1℃。 长江中下游旱情持续:鄱阳湖中心区成草原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5月26日15:20 新华网 南矶乡红卫村,村民万长柱承包的1万亩鄱阳湖水域干涸,湖草长到一尺多高,如同身处大草原。 南矶乡,一艘大渔船搁浅在鄱阳湖湖底草坪上。 南矶乡红卫村,前些天下了一场雨打湿了鄱阳湖干涸湖底,但这只螃蟹却没能等到这场雨。 这个中国最大的淡水湖,已然了无烟波浩渺水天一色千帆竞发万鸟翱翔的景象   ■采写:新快报特派记者 陈海生 ■摄影:新快报特派记者 王小明   “现在没有水,中心湖区都成了大草原。”江西省新建县南矶乡红卫村的村民感叹说。鄱阳湖,这个中国最大的淡水湖,丰水年份水域面积最大可达4000平方公里以上,可现在却因持续的干旱严重“瘦身”。占鄱阳湖面积约5%的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所辖范围224平方公里,是“世界重要湿地”。2011年的5月,保护区所辖的九个子湖,有八个干涸。5月的鄱阳湖,本应是夏季“洪水一片”,却呈现出冬季“枯水一线”的景观。鄱阳湖曾经那种烟波浩渺,水天一色,千帆竞发,万鸟翱翔的景象已经不再,如今的鄱阳湖面临着湿地锐减、生态受威胁、生产生活用水受困等严峻形势。    现场直击    中心湖区无水只有草   新建县南矶乡,地处鄱阳湖中心区域。往年每到汛期,这里就成了孤岛,出行只能靠船。昨天,当新快报记者租车前往南矶乡时,却有种来到内蒙古大草原的感觉。碧绿的湖草,一望无际,有风吹过时,还能看到远处有几头牛在悠闲地吃草。沿途走来,不时能看到在草丛中,或是零星的水域里,停靠着搁浅的渔船。   “我们这里四面环水,本来5月份可以划龙舟的,现在水都没有了,都变成了大草原。”红卫村的村民老邱说,当地人“靠湖吃湖”,他们村里的很多人都靠养鱼、捕鱼为生,这场突如其来的干旱,打乱了他们的生活。“我们的地不多,原本打算种些水稻的,谁知没有水,只能临时改种棉花。”   南矶乡乡长陈红桥说,往年的这个时候,他们都是在准备着防汛,没想到今年却变成了抗旱。而之前,为了缓解旱情,有关部门曾进行过人工降雨,但收效甚微。    小鱼螃蟹死在草丛中   5月本是汛期,但鄱阳湖却在这个时候失去了水,干涸的湖底,一眼望去的只有一片碧绿的湖草。当来到湖草中时,还能看到土地龟裂得一块快,裂缝能伸进一个拳头。在草丛中,随处可以见到干死的鱼苗和小螃蟹。成人巴掌大的蚌、密密麻麻的田螺嵌在泥里,到处都是,拿起一个田螺,拨开一看,肉厚实但已经腐烂。   在岸边,有渔民正忙着补渔网。“原本这个时候应该比较忙碌,可没水了,也打不了鱼。就把网拿出补补,等过段时间水涨起来了,还能拿出来用用。”渔民何姑说,他们有时闲得没事,也会驾驶小船到还有点水的小沟里去捕鱼,但往往是几个小时,才捕捞起几条小鱼。   作为产粮大省,江西每年可种两茬水稻,早稻一般在清明时播种,5月复播。但今年的干旱迫使不少农民放弃种早稻。在南矶乡,记者看到稻田里见不到半点水,多数地里没有插上新秧苗,去年割下的稻秆已经枯黄,歪斜地躺在田埂上。    养殖户损失超1500万元   南矶乡的乡长陈红桥说,乡里的水田受灾1000多亩,旱地有几百亩,目前都无法耕种。而养殖户的损失更是惨重,初步估算超过1500万元。如果灾情继续,那损失将无法估量。“乡里的人主要靠养鱼捕鱼为生,粮食和蔬菜都是靠外面供给,现在外面吃菜都成了问题。”陈红桥表示,目前当地的水根本就无法满足农业生产及养殖要求。   “为了保护湿地,外面拒绝了来这里开工厂的企业。”陈红桥说,鄱阳湖地区是江西省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之一。这些年他们也在探索如何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寻求经济发展,比如走生态旅游之路。在他看来,鄱阳湖的湿地景观,以及冬季候鸟越冬,都是很好的卖点。   不过陈红桥一直没有找到愿意投资的开发商。原因除了交通不便,汛期出行只能靠船,架桥或者抬高路面的成本太高之外,另一个原因就是害怕这里的血吸虫。今年的春旱和血吸虫风险的上升,显然更不利于他突破困境。    人物特写    没处下网,渔民只能外出打工   南矶乡的居民平日以打鱼为生,但昨天在该乡采访时,却发现沿湖的岸边和湖草里停满了大大小小的渔船。“之前这个时候,我们这都是鱼腥味,现在只有山味和草味了。”老邱有点自嘲地说。   “今年是干得太厉害了。”老邱说,他已经60岁,活了这么大年纪,第一次见到这样的旱灾。“没有水了,也就没有鱼了。”老邱点燃一支香烟,深深吸了一口。在他面前是水深还不如平常小河的鄱阳湖,已没有可以下网的地方。   村民老谢告诉记者,按照往年的情况,一年打鱼的收入怎么也会有7000元以上。而今年,因为干旱,鱼少,收入猛降。他有点担心自己年前借了几万元和别人投资养鱼,会打了水漂。   万长柱是南矶乡的养鱼大户,去年花了100万承包了附近一万亩湖域养鱼。虽然之前几年都还有些赚头,但今年入春以来的这场干旱,却让他倾家荡产。“买了一百多万的鱼苗和螃蟹,本想养大后卖个好价钱,现在却因为这场旱灾,全都干死了。”万长柱说,还有一个多月捕鱼期就要开始,但到现在湖里还没有水,他虽然拼命用抽水机从几公里外的小河抽水灌往湖里,但抽了一个多月,抽的水还不够蒸发。“总共损失都有三百多万元,我现在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万长柱说。   “我们除了捕鱼外,没有别的技能,现在突然没事可干了,还真不知出路在哪里。”   一筹莫展之下,一些渔民只能背井离乡到外出打工,来供家里的小孩读书和维持生计。万长柱说,他也想出去打工,但现在投资了这么多钱,他实在不甘心。“他只有等待,希望水能尽快涨起来,也好补回点损失。”   记者了解到,江西省以渔业为主的鄱阳、余干两县,今年的渔业收入不到往年的1/5,很多渔民甚至无法捞回本钱。鄱阳湖周边100多个自然村,5万多渔民的收入锐减。    灾情影响    鱼类将减产生态受破坏   江西水利部门认为,这段时间正是鄱阳湖区鱼类繁殖高峰期,湖区十几个鱼类产卵场干涸无水,严重影响鱼类繁殖,鄱阳湖区天然水产资源将大幅减少。   到鄱阳湖调研了多天的江西省科学院鄱阳湖研究中心副主任戴年华认为,鄱阳湖缺水不仅严重影响湖区农业、渔业生产和湖区居民的生活,对湖泊水生态系统健康也造成极大危害。戴年华介绍,浅水性的鄱阳湖的水位与水量,将影响水环境。鄱阳湖严重缺水,严重影响水环境,进而影响水生态。鄱阳湖的水生态变化,将影响湖泊和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低、枯水位时间持续并延长,鄱阳湖湿生植物如苔草等乘势向湖心推进、入侵,水生植物的生长和繁衍空间大幅度缩减,沉水植物将遭遇灭顶之灾,进而影响依赖水草产卵、占湖区鱼产量40%-50%的鲤鱼鲫鱼等的繁殖和索饵;特产银鱼同样也因干旱,进入不了湖湾湖汊产卵繁殖。   国际濒危物种白鹤越冬喜食的重要饵料马莱眼子菜和苦草,就不能萌发生长和繁殖,乃至干旱枯死;螺蚌是鱼类的重要饵料,是鄱阳湖湖泊和湿地生态系统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水质净化、污染降解发挥独特的生态功能。鄱阳湖干涸导致螺蚌大量死亡,从而影响食物链的上游物种,包括鱼类和水鸟,鄱阳湖的生态环境也会受到破坏。   拯救鄱阳湖   一直不缺水的鄱阳湖缘何缺水?戴年华认为,鄱阳湖流域降雨异常偏少,导致“五河”来水减少,这是一个主要原因。另外,长江上游来水偏少、清水下泄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目前这一原因已经引起了国务院的高度重视。    鄱阳湖缺水原因多   戴年华说,除此之外还有三个原因值得重视:首先,就是鄱阳湖过去曾经历的无序采砂,将鄱阳湖入江水道(星子至湖口)拓深了,不经意中增加了鄱阳湖水的下泄入江,另外由于2003年以来长江湖口偏低提前拉空了鄱阳湖冬季之水,使鄱阳湖的水加快了下泄。   其次,江西五河(赣江、修河、抚河、饶河、信江)均建有水坝,对鄱阳湖流域来水进行了人为控制,也影响了鄱阳湖的来水节律。另外就是江西的森林覆盖率虽然达63.1%,但是森林质量有待提高,森林的涵养水源功能需要进一步恢复和提高。   江西的气象专家表示,长江目前也处于低水位,很难顶托湖水,近期内鄱阳湖水位较大幅度上涨的可能性很小。“根据我们的观察研究,到6月中下旬,鄱阳湖的干旱会随着江西雨量的增加出现一定程度的缓解。”    枯水控制十分迫切   “鄱阳湖的水危机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2007年,鄱阳湖也出现了历史罕见的干旱,当时我们就提出了要采取控水的措施。”鄱阳湖自然保护区吴城保护站常务副站长王小龙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鄱阳湖不断出现的干旱,表明实行鄱阳湖枯水控制,不仅对于鄱阳湖区生态环境保护意义重大,对于解决春旱生产用水、环湖居民饮水也十分重要。   戴年华说,要拯救鄱阳湖,江西还要采取生物、生态措施,大力提高鄱阳湖流域的森林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多部门联动,加强流域管理,严厉打击河道无序采砂,加强五河源区保护与五河河岸带的生态保护,同时农业及渔政、水利等部门应该加大科研投入,加强长期定位生态观测,为拯救鄱阳湖提供科学技术支撑。科学调配水资源是鄱阳湖及流域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对于减轻气候变化造成的鄱阳湖生态问题和湖区民生问题,日益重要。    江西33万人饮水困难   据新华社电前几天的降水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江西严重的农业旱情。但江西人口饮水情况仍不容乐观,还有33万人饮水困难。江西各地都加大了抗旱投入。截至目前,江西全省共投入抗旱人员近80万人。   江西省防汛抗旱总指挥部介绍,5月21日至23日的降水使江西北部农业旱情得到有效缓解。根据25日公布的最新统计,江西全省作物受旱面积已由此前的600多万亩,减少到193万亩;水田缺水面积为114万亩。但因降水对江河湖库及地下水补给有限,江西仍有33万人饮水困难,高于之前统计的23.5万人。 评论:从2000年以来,似乎每年都不顺,传统基于ENSO动力学的预报收到明显的挑战,特别是暴雨在淮河地区频发,而且华南大旱,今年长江大旱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类似热都北移等,考验气象工作者的神经。40度以上的高温也出现在各个地区。今年接近夏天似乎老天爷就显示出桀骜不驯的性格,长江中下游的大旱,直接威胁到中国的粮食供应。我们所这几天马上就准备汛期预测,到时将预报意见贴出大家商讨。另外很快2011年长江干旱就是气候界研究的热点,类似那次的雨雪冰冻灾害。我们印度洋海气研究小组也准备研究一下热带海洋对这次灾害的贡献。。。。
个人分类: 气候新闻|1669 次阅读|1 个评论
6月2日潮汐组合:中国气象干旱区将有明显降水 智利地震
热度 1 杨学祥 2011-6-2 08:46
中国气象干旱区将有明显降水 云南西部局地大雨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6月02日07:34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6月2日电 据中央气象台预报,长江中下游气象干旱区将有一次明显降水过程。6月3日起,旱区将有一次中到大雨、部分地区暴雨的降水过程。6月2~4日,西南地区、东北等地多降水天气,其中,黑龙江南部、云南西部局地有大雨,台湾中部和北部的局部地区有大雨或暴雨,上述部分地区伴有短时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   未来三天具体预报   6月2日08时至6月3日08时,青藏高原大部、内蒙古中东部、东北大部、华北北部、西南、江南、华南北部、台湾等地有小到中雨或雷阵雨,其中,台湾中部和北部的局部地区有大雨或暴雨,上述部分地区并伴有短时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内蒙古、东北等地有4~6级风。渤海、黄海海域将有6~7级、阵风8级的西南风。   6月3日08时至4日08时,青藏高原东部、内蒙古东部、东北中北部、西南地区大部以及淮河以南大部地区有小到中雨或雷阵雨,其中,贵州东北部、湖南北部、福建西部等地有大雨,局地暴雨;上述部分地区并伴有短时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内蒙古东部、东北等地有4~6级风。   6月4日08时至5日08时,青藏高原东部、东北东部、西南地区大部以及淮河以南大部地区有小到中雨或雷阵雨,贵州东部和南部、江南北部、江淮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大雨或暴雨,上述部分地区并伴有短时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 http://weather.news.sina.com.cn/news/2011/0602/65323.html 震中 发震时刻 震级(M) 纬度(°) 经度(°) 深度(千米) 参考位置 地图 2011-06-02 05:16:32 3.3 28.4 104.9 20 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 地图 2011-06-01 20:55:21 6.4 -37.4 -73.5 20 智利 地图 2011-05-31 21:13:36 4.5 25.0 98.7 11 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县、隆阳区交界地区 地图 2011-05-31 00:37:06 3.1 42.0 82.3 1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拜城县 地图 2011-05-30 15:44:16 3.6 41.9 82.3 6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拜城县 http://www.ceic.ac.cn/ 2011年6月潮汐组合:日本余震进入太阳潮调整期 已有 494 次阅读 2011-5-6 05:37 |个人分类:潮汐预警|系统分类:论文交流|关键词:潮汐组合 日本余震 2011年6月潮汐组合:日本余震进入太阳潮调整期 杨学祥 2011年6-7月,月亮近地潮和日月大潮的间隔时间超过3天,为弱潮汐时期。8月末至11月,月亮近地潮和日月大潮的间隔时间不超过3天,为强潮汐时期。2011年6月是第一个弱潮汐月,天文奇点相对集中,地球转速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容易激发突发事件。 潮汐组合A:2011年6月2日为日月大潮,潮汐强度较大,2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大值北纬23.39111度,两者强叠加,太阳和月亮同时出现在北回归线,地球扁率变小,自转加快,潮汐南北震荡最强,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可激发冷空气活动和地震火山活动。 潮汐组合B:2011年6月9日为上弦,日月小潮,9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极小值北纬0.00015度,12日为月亮近地潮,三者弱叠加,赤道和两极潮汐变化较大。 潮汐组合C:6月16日为日月大潮,15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大值南纬23.39570度, 两者强叠加,太阳和月亮同时出现在北回归线,潮汐南北震荡较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D:6月23日为日月小潮(下弦),22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极小值北纬0. 00027度。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变弱,赤道和两极潮汐变化较大。 潮汐组合E:6月30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大值北纬23.39683度,太阳在北回归线附近,潮汐南北震荡较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本月天文奇点相对集中,潮汐组合个数减少,变化幅度增大,容易激发突发事件。日月大潮向月亮赤纬角最大值靠近,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和地球自转加速,可激发冷空气活动和地震火山活动。 3月21日春分,太阳在赤道面上,太阳潮导致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6月22日夏至,太阳在北回归线,太阳潮导致地球扁率变小,自转变快。日本9级地震发生在2011年3月11日,6月进入余震太阳潮调整期。 2004年12月26日印尼9.1级地震海啸,在3个月后,2005年3月29日发生8.5级余震。天文背景是:12月22日冬至,太阳在南回归线,太阳潮导致地球扁率变小,自转变快;3月21日春分,太阳在赤道面上,太阳潮导致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见附件)。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40968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2319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旱之年,食品必然紧张
热度 1 xupeiyang 2011-5-30 13:29
  长江中下游的湖南、湖北、江西、安徽和江苏五省部分地区遭受建国以来最为严重的旱情,作为我国传统的“鱼米之乡”,五省区旱情影响当地百姓的同时,对全国的影响也逐渐显露。 广州市面上,与五省区旱情息息相关的生活物品如大米、蔬菜、水产品等悄然小碎步涨价了。 湖北仙桃香米涨到2.7元/斤。 湖南莲藕涨到4元/斤。
个人分类: 食品问题|2229 次阅读|1 个评论
回顾2007年的研究:关于加速推进长江上游大型水库综合管理的建议
热度 1 xiqingchen 2011-5-29 21:22
长江流域以大型水库为特征的高强度人类活动对流域生态系统的影响日趋强烈,尤其是这种状况又是发生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我对长江中下游的水资源与河流与湿地生态系统变化忧心忡忡,2007年在繁忙工作之余,挤时间研究了三峡工程背景下长江中下游水资源、尤其是枯季水资源的变化趋势。这一研究成果以科技建议的形式提交给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协单行本刊发并报送 中共中央办公厅、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见: 陈西庆,2007,“关于加速推进长江上游大型水库综合管理的建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科技工作者建议 》,2007年第8期(总第342期),单行本,1-6页。该文的简版也刊载于科技导报,见: 陈西庆 , 2008 ,加速推进长江上游大型水库综合管理,科技导报, 2008 年 05 期。 关于近来网络上关于三峡工程对2011年长江中下游严重旱灾影响问题,我不同意关于三峡工程导致2011年长江中下游气候干旱的观点,这缺乏科学依据。探讨2011年长江中下游严重旱灾的原因,需要在更大的陆地-海洋相互作用的尺度、乃至全球气候变化的尺度来进行。三峡工程对长江中下游影响,主要表现在上游大型水库(包括三峡水库)的蓄水与泄水过程中,是河流水文方面的影响。为减小高强度人类活动对长江中下游水河流生态系统与水资源的影响,必须研究与推进长江上游大型水库的综合管理。 关于加速推进长江上游大型水库综合管理的建议 陈西庆教授(首席专家) 2007年 (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98) 在全球气候变化与区域人类活动影响下,全球主要河流以径流量为标志的地表水文过程正经历着迅速和大幅度的变化。在长江上游流域,未来有两方面的问题应该给予高度关注:一是长江上游巨量大型水库对长江上游流域水文过程的影响,二是全球气候变化对地表水文过程、特别是长江源区水文过程变化的影响。三峡工程将于2009年全面竣工。此前,三峡坝前水位已分别在2003年和2006年提升至135m和156m。2006年水库蓄水期长江干流水文变化的研究表明:长江上游大型水库蓄水已经开始对出入三峡水库的流量产生重大影响,在未来上游大型水库容量迅速增加的背景下,必须加快推进上游大型水库的综合管理。 一、水库蓄水对长江上游来水的影响 长江上游流域从长江源至宜昌水文站,面积约100 × 10 6 km 2 (图1),河道以高原和山区河流为特征。 寸 滩水文站是长江干流进入三峡水库的控制站 。寸滩站至三峡库区之 间汇入长江干流的主要河流仅有乌江。长江上游洪季和枯季的转折期一般出现在10月份左右。所以,上游大型水库(包括三峡水库)的蓄水期一般也在10月份左右。 在1970年左右,长江上游水库的总库容仅为64.6×10 9 m 3 ,至20世纪80年代末,总库容已增至20.5×10 9 m 3 ,并且新增库容主要来自对上游来水季节变化有影响的大型水库。至2002年,上游大型水库的总库容已达21.0×10 9 m 3 左右。在枯季,这些大型水库对长江支流进入干流的水量已经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为了强调上游水库综合管理这一问题的紧迫性,我们仅选取在2013年前建设运行的12座大型水库(图1),其中1-9号水库是2006年已建成运行的水库。这些水库的调节库容总量达8.21×10 9 m 3 。 图1.长江上游流域地理位置和水系、水文、主要大型水库示意图 蓄水时间和蓄水量是研究水库对下游水文过程影响的两个关键指标。2006年的水库蓄水期产生的问题具有极其重要的预警意义。因为该蓄水过程与2009完全竣工后的正常蓄水相比,在时间是一致的,在蓄水量上是非常接近。值得重视的是2006年蓄水过程发生在长江上游大旱的背景下,这使蓄水期暴露的有关问题更为突出。2006年8月开始,由于高温少雨,严重的干旱笼罩了长江上游大部分地区,包括四川省和重庆市。长江上游干流上的屏山水文站、寸滩水文站和宜昌水文站持续下降,先后达到或创下历史同期最小流量的记录。 2006年三峡水库蓄水于9月20日开始,10月28日结束, 吸纳的总水量约为 11.0×10 9 m 3 。 三峡蓄水大幅度减少了长江上游进入中下游的水量。 作为比较,2009年以后三峡水库每年同一时期正常蓄水量可高达21.0×10 9 m 3 。 在水库蓄水期,三峡水库一方面减少长江上游的出水量,另一方面受到进入三峡水库水量减少的影响。长江上游其它大型水库(包括三峡水库)都在相同气候控制下,这些水库蓄水具有同期性,通常在10月份左右蓄水。上游大型水库每年具体蓄水时间及其历时取决于汛末区域气候特点及其水库管理者对未来气候变化的认识、发电和水库下游水资源需求等因素。如嘉陵江流域的宝珠寺水库,2001年11月份才结束蓄水,但大旱年2006年9月份已基本完成蓄水。 为了诊断分析大型水库对长江上游干流来水的影响,特选取了三个典型干旱年(1969,1986,2006)年长江寸滩站和宜昌站9月20日至11月30日的流量过程(图2)。这三年的间隔在20年左右,1969年代表上游大型水库影响很小的时期;1986年代表上游大型水库已有大幅度增加并开始影响枯季流量的时期;2006年则代表上游水库对枯季流量有重大影响的时期。1969年这一时期最大的特征是枯季流量具有一系列显著的自然波动过程。在1986年,上游大型水库对枯季流量的影响已经开始显现出来,11月份的自然波动已经消失,但10月仍具显示出明显的流量波动。在2006年,由于三峡水库蓄水,9月下旬以后宜昌流量持续处于低水平,提前进入原先11月份以后枯季的流量水平(图2B)。由于受到上游支流大型水库的蓄水影响,寸滩站的流量自然波动也基本上消失(图2A)。蓄水结束后,长江上游进入三峡水库的流量维持在低水平,至12月份逐渐降至5000m 3 /s左右。 图2.长江上游二个代表性水文站(寸滩、宜昌)在三个典型枯水年(1969,1986,2006)从汛末至枯季初期(9月下旬至11月下旬)的流量变化过程。 二、水库蓄水量在上游总水量中的权重 为了进一步研究长江上游水库对径流过程的影响,我们可把上游2006年蓄水时期(09.20-11.20)总径流量分解成下述三个主要分量: R t =R (Yichang) +Storage (TGR ) +Storage (other) ( 1 ) 其中: R t为长江上游总径流量; R (Yichang) 为 宜昌水文站记录的径流量; Storage (TGR) 为三峡水库需水量; Storage (other) 为上游其它大型水库蓄水量。 在上述水量平衡估算中,没有考虑2006年与2013年后这两个时期中水面蒸发的增加和农林业等因素可能导致的蒸散发变化。在一定条件下,这些因素也能对长江上游出流量有显著影响。在20世纪80年代末,长江上游有11931座水库,其中大型水库(库容10 6 m 3 )的权重占总库容的47.5%。2006年大型水库占总库容的比例已经增加至60%,2013年后将增加至70%以上。近几十年总库容的增长多来源于新增大型水库,意味着人类活动对长江进入干流水量影响的增强、未来上游大型水库群对三峡水库来水量影响的增强。对于三峡水库而言,这种影响的效果是双面的。在通常情况下,它能提高洪水资源的利用程度,增加三峡水库的发电量。但是,如果在枯季、特别是干旱年枯季的背景下,将会出现上游大型水库由于蓄水期总水量不足,导致水库枯季前蓄水不足,上下水库之间争水,进入三峡水库的水量大幅度下降。 水量平衡估算结果表明,2006年研究时段上游总水量为65.8×10 9 m 3 ,其中经过三峡大坝进入长江中下游的水量为46.6×10 9 m 3 ,三峡水库中水体增加量为11.0×10 9 m 3 ,长江上游9个大型水库中增加的水量约为8.21×10 9 m 3 。2013年后,上游一系列新建成的大型水库将导致蓄水量将出现大幅度增加:其一是2009年后三峡水库蓄水量的增加;二是上游新增三座大型水库(金安桥、向家坝、溪洛渡)蓄水量的增加。初步估算表明,如果2006年这类干旱气候再现,上游水库蓄水期长江进入中下游的总水量将下降38%左右,这一时期长江宜昌站的日平均流量将从8700m 3 /s减少至5400m 3 /s。这意味着宜昌站枯季小流量出现的时间将比通常情况下提前1-2个月。另外,三峡水库的发电量将受到严重影响。 三、结论与启示 2006年洪枯季节转换时期,三峡水库及其它上游大型水库吸纳了巨大的水量。在高温少水的干旱气候背景下,长江上游大型水库已对长江中下游枯季来水施加重大影响。在三峡水库和上游其它三座大型水库(金安桥、向家坝、白鹤滩)完成以后,上游水库蓄水期长江进入中下游的总水量将进一步大幅度下降。初步估算表明,至2013年,蓄水期长江上游出流量将下降38%左右,枯季开始时间将比通常情况下提前1-2个月。这一估算尚未考虑2013年长江上游其它大型水库,如乌东德、白鹤滩等一系列水库建成后的蓄水需求。应对上游枯季总水量的不足,必须开展如下两个方面的工作:(1)在中长期气候和水文预报的支持下,适当把蓄水期向洪季后期延伸。但这一决策必须十分慎重;(2)加快上游大型水库群综合管理的进程,这项工作是长江流域水资源综合管理的组成部分,关系到未来长江中下游至河口三角洲地区自然、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也关系到长江三峡工程的正常运行。 近几十年来,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活动对长江上游水文系统的影响日趋强化,但目前有关长江大型水库群综合调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都很缺乏,长江上游大型水库的综合管理是我国未来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面对的关键问题之一,建议国家给予高度关注。
个人分类: 三峡工程与生态环境|4101 次阅读|1 个评论
严重旱灾来袭 长江中下游94.5%地区受灾:忽视警告
热度 1 杨学祥 2011-5-29 13:52
严重旱灾来袭 长江中下游94.5%地区受灾(图) 来源:中国资本证券网-证券日报 2011年05月29日00:07 湖北随州旱情严重,随州消防支队官兵为学生送水   羊城晚报讯 今年入春以来,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94.5%地区先后遭受干旱,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范围最广的一年,当地群众生产生活受到影响。27日,中国拉响国家级干旱预警。中央气象台预计,6月份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仍然偏少,气象干旱有进一步发展的可能。   降水:仅为常年同期一半   专家指出,此次发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干旱具有强度强、持续时间长、范围广、影响程度重等特点。   今年春季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区域平均降水量为近60年同期最少。国家气候中心分析数据表明,今年春季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区域平均降水量为194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51%,江西、湖南、湖北、浙江、安徽5省平均降水量均为近60年历史同期最少。3月1日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平均无降水日数为58天,创历史之最,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达11天,为近45年来历史同期最长。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中度以上气象干旱日数为近10年来最多。   影响:受灾面积3705千公顷   记者27日从民政部救灾司获悉,据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5省民政厅报告,截至5月27日,共有3483.3万人遭受旱灾,423.6万人发生饮水困难,506.5万人需救助;饮水困难大小牲畜107万头(只);农作物受灾面积3705.1千公顷,其中绝收面积166.8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149.4亿元。其中,湖北、湖南两省受灾较为严重。   据介绍,此次旱灾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一是持续时间长。二是农作物、养殖业损失严重。三是人畜饮水受到严重影响。因水源枯竭,部分丘陵岗地和山区的群众已完全靠送水或需远距离取水解决饮水困难。由于水库供水能力不足,城镇居民生活供水形势十分严峻。   救灾:中央下达资金19.6亿元   面对当前严峻的抗旱形势,国家防总、水利部先后派出13个工作组深入旱区协助指导地方抗旱救灾。今年以来中央财政先后下达抗旱补助资金达19.6亿元。5月18日和19日,紧急从中央防汛抗旱物资仓库调拨80台(套)大流量水泵、50台(套)潜水泵、195个运水罐以及汽油和柴油发电机组等配套设备运抵湖北、湖南投入抗旱。   5月23日,国家减灾委、民政部针对湖北、湖南两省严重旱情,紧急启动国家四级救灾应急响应,派出两个工作组。   5月26日,财政部、民政部紧急下拨5500万元中央自然灾害生活救助补助资金,其中,湖北省3000万元、湖南省2500万元,用于帮助两省重旱区解决受灾群众口粮和饮水等基本生活困难。   目前,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均及时启动旱灾救灾三级响应,安徽省启动四级响应。湖北省下拨省级救灾资金1000万元,湖南省下拨省级救灾资金310万元。   江苏   小龙虾“自相残杀”   作为最不缺水的“水乡”,江苏省因连月降雨较少,部分地区旱情已达60年来最严重程度。   在位于洪泽湖南岸的盱眙县,往年十分忙碌的淮河航道显得冷冷清清。而作为著名的“龙虾城”,盱眙一些养殖龙虾的水塘也出现完全干涸情况。   盱眙全县养殖龙虾的水塘共计20万余亩,现在水塘水面缩小一半。江苏盱眙龙虾协会秘书长赵建明曾透露,今年盱眙小龙虾产区干旱严重,估计产量较往年至少下降3成。   在一处位于盱眙洪泽湖沿岸附近的小龙虾养殖基地,记者看到,不少用于养殖小龙虾的水塘严重缺水,个别水塘内更是一滴水都没有,可以在塘内行走,塘底的一些淤泥也干出裂缝。有媒体报道称,因为缺氧,很多龙虾将会死在泥里。养殖户张开田介绍,小龙虾为了争夺有限的水源,彼此间还会经常发生“自相残杀”的现象。   安徽   200余座小水库已干涸   江河水位低于历史典型干旱年,长江沿岸湖泊蓄水量比常年同期少8成,200余座小型水库已经干涸……50年来罕见的干旱正考验着中国中部产粮大省安徽。   截至5月26日,安徽省全省平均降雨量189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6成,较典型干旱年1978年和1994年分别偏少3成和5成。   受持续降雨偏少影响,安徽省江河水位明显偏低,据安徽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蔡正中介绍,目前全省水利工程蓄水总量为112.64亿立方米,淮河以南库塘蓄水为60亿立方米,比常年同期平均偏少3成,其中中型水库9.47亿立方米,比常年同期偏少3到4成,小型水库、塘坝比常年同期偏少5成以上。   而在长江,沿江干支流水位过低,目前泵站已经取水困难。沿江武昌湖、菜子湖、白荡湖、升金湖蓄水量比常年同期少8成。当涂县石臼湖和222座小型水库已干涸。   目前,淮河以南大部分地区旱情仍在持续发展。据统计,全省有近2000万亩在地农作物和水田缺水受旱,个别地方发生临时性人畜饮水困难。   湖南   洞庭湖成为“大草原”   通过气象遥感卫星监测到5月17日洞庭湖水体面积仅为382平方公里,经过降水和三峡水库放水,5月27日,洞庭湖水体面积增加到577平方公里,但仍处于低值范围。   据介绍,洞庭湖区5月同期水面平均值为900平方公里,冬天枯水期平均为500多平方公里。而今年的春夏连旱,使得湖区水面锐减,与历年同期平均面积比较偏小六成,洞庭湖的湿地生态受到严重影响。   洞庭湖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洪水时期面积可达2800—3900平方公里。据介绍,往年洞庭湖的鱼喜欢将卵产在水草和芦苇丛中,幼苗孵化后,就有充足的饵料供幼苗生长。但现在因为干旱缺水,阻断了鱼类洄游路线,导致鱼类不能正常产卵,估计今年洞庭湖鱼类数量会锐减。一些渔民准备上岸打工。   专家指出,如果6月汛期来临较慢,雨量不大水位上涨缓慢,会给湖区田鼠提供充足由洲滩向内垸迁移的时间,那么6月底到7月还可能爆发鼠害。   浙江   25万人饮水困难   持续的干旱使得浙江局部地区开始出现旱情,海岛及沿海部分地区出现25万人饮水困难,一些山区山地、“靠天田”旱情开始露头。浙江今年出现了自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降水量最少的情形,比常年同期偏少50%以上。   江西   鄱阳湖仍处历史低水位   据江西省气象科学研究所监测显示,27日鄱阳湖主体及附近水域面积为1531平方公里,较5月18日水面增加205平方公里,江西前期干旱较为严重的鄱阳湖滨湖地区旱情得到一定缓解。   据了解,5月21日至23日鄱赣大地的区域性暴雨天气,为鄱阳湖水域面积的增大带来了有利条件。降水经过几天缓慢汇集到鄱阳湖,加之三峡水库放水的作用显现,鄱阳湖由湖口至星子段水面较前期有明显增大,但与历年同期相比,仍处于历史低位。   根据5月18日卫星对鄱阳湖水面的遥感监测显示,鄱阳湖主体及附近水域面积为1326平方公里,只是历史同期多年平均面积的一半,为有卫星遥感监测记录以来历史最小水面。   干旱原因   天灾   大气环流系统异常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周兵介绍,通过初步分析,造成此次干旱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影响我国东部的大气环流系统异常显著。目前,西太平洋(行情,资讯)副热带高压位置较多年平均状况偏北、偏强,西脊点偏西。在对流层中低层有反气旋性距平环流,因此,造成无降水天气出现、长时间降水偏少,从而形成旱情。而往年,江南一带在春季由于副热带环流系统的影响,会形成持续时间较长的春季连阴雨。   其次,水汽输送条件不足,水汽通道未能有效建立。在春夏季节转换期间,随着热带对流系统的发展和南海夏季风的爆发,影响我国水汽的通道通常有三个索马里越赤道西南气流、孟加拉湾以南越赤道西南气流和来自南海及其以东附近的副热带高压南侧转向的西南气流,但目前三个通道的水汽输送总体偏弱。   第三,今年以来,冷空气活动显著且势力强大,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无法形成冷暖交汇的局面。据国家气候中心的冷空气监测结果显示,今年1―4月,影响我国东部的冷空气均为全国型,其势力强大,不利于热带系统向北推进。   人祸   小水电站制约调度   此外,一些基层水利干部反映,大旱还有不少人为影响因素。   首先是河道湖泊非法挖砂,使河道严重下切、水位下降,沿湖沿江地区取水困难。   另一个人为因素是一些地方的小水电站快速发展,在干旱期间成为抗旱“拦路虎”。在江西、湖北、湖南,许多主要河流及其支流均建有电站,对上游来水进行人为控制。正当干旱季节中下游地区大量用水时,这些电站却大量拦蓄水发电。由于电站管理权归属不同、利益不同,调度困难,制约了抗旱工作。   第三个人为因素是各地水利设施老化,难以满足抗旱需求。   三峡调节库容   两周内将放完   据新华社电今年以来,三峡水库已累计为下游补水约190亿立方米。尤其是自5月7日启动抗旱调度以来,水库持续加大下泄支持长江中下游抗旱,湖南城陵矶、湖北汉口、江西九江等水文观测站点水位因此上涨2米左右。   5月28日18时,长江上游每秒来水流量约为0.8万立方米,三峡水库每秒约下泄1.2万立方米。因“入不敷出”,水库水位降至150.9米,较年初最高水位下降了约24米。   目前三峡水库调节库容还剩30多亿立方米,按照6月10日消落至145米汛限水位的调度计划,剩下的调节库容将在未来13天内释放完毕。   据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公布的数据,三峡水库自5月7日启动抗旱应急调度20多天以来,长江中下游水位出现明显上涨。   全力投入抗旱   防洪不能放松   持续干旱,是否意味着今年长江防洪形势会有所缓和?   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周兵认为,从气候意义上来说,长江中下游地区一般在6月中旬入梅,在梅雨期里会表现出多次暴雨过程,带来大量雨水。目前,离气候意义上的入梅还有一段时间,尽管在这段时间表现出干旱迹象,但梅汛期年际变率大。因此,全力投入抗旱的同时,对长江流域的防汛不能麻痹大意。   周兵介绍,未来长江的防汛抗旱形势,可能同时表现出旱、涝两方面情况,长江流域的伏旱和高温热浪也应引起高度重视;必须密切关注环流形势的变化和转型,一旦其变成稳定的有利于降水或梅汛期形势的大气环流系统,降水就可能迅速增多。   寰球同此凉热   欧美今春干旱少雨   国际市场小麦价格上涨,引发对粮食安全和政治稳定的担忧   今年以来,法国、德国等欧洲国家遭遇连续几个月的干旱,美国的多个州今年春天同样干热少雨,大西洋(行情,资讯)两岸的农业,特别是小麦产量面临不可避免的损失,国际市场近期小麦价格上涨,再次引发国际社会对粮食安全的担忧。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警告,食品价格上涨将引发更多政治危机。   欧洲农作物将明显减产   今春以来,波兰、奥地利、德国、法国等欧洲中部国家的气候一反常态,变得干旱少雨,对农业生产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普遍预计今年欧洲的农作物将明显减产,农产品(行情,资讯)原料价格将继续上涨。   根据德国气象台近日发布的信息,德国从2月份开始持续干旱,4月份成为1881年以来德国历史上最干旱的月份之一,5月虽有几次降雨,但对总体旱情缓解有限。   德国气象专家于尔根·拉普认为,此次气候反常是因为北大西洋的低气压未能像往常一样如期形成,因此东欧地区的干燥空气向欧洲中部侵袭。据世界气象组织预测,目前在欧洲地区的反常气候“可能会持续数周甚至数月”。   5月中旬,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的世界粮价指数为265点,比2008年粮价危机时的指数超出30点。德国最大的农产品交易商巴瓦公司董事长克劳斯·约瑟夫·鲁茨认为,旱灾及投机等原因已使世界小麦及油料价格两周内上涨了8个百分点。   美国小麦产量或创5年新低   有气象专家指出,今年美国遭遇了过去50年间最为严重的旱情。预计今后一段时间旱情不会缓解,甚至可能加剧。干旱将导致更多山林大火,影响供水和灌溉系统,导致粮食减产。   研究人员认为,此轮干旱由拉尼娜现象所致。拉尼娜现象又称反厄尔尼诺现象,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往往伴随全球性气候异常,在美国中部和南部主要表现为气温高于以往和降雨减少。   非洲840万人需要救援   从去年10月到今年5月,大部分时间本应为雨季的东部非洲地区一直干旱少雨,索马里2/3地区降雨量少于正常年份的75%。目前,肯尼亚部分地区、埃塞俄比亚、索马里和乌干达东部已经出现粮食危机。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日前表示,该地区约有840万人需要粮食援助。   联合国的一份报告指出,有证据表明,非洲的干旱越来越频繁,程度也越来越严重,东非地区的干旱已经从过去的约每10年一次发展到目前的每年一次。科学家认为,今年东非地区严重的干旱很大程度上是拉尼娜现象所致。来源羊城晚报) (责任编辑:Newshoo) http://roll.sohu.com/20110529/n308815784.shtml 关于旱灾的警告记录:1999年灾害可能重演 2011-1-31 04:29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干旱,灾害链,拉尼娜,拉马德雷 关于旱灾的警告记录:1999年灾害可能重演 杨学祥 1999年,我国种植业生产遭受了南涝北旱、东北春季低温、长江流域“凉夏”、台风、早霜、冻害等多种自然灾害的袭击,特别是北方大部地区出现了接近1997年的大范围、长时间的旱灾,长江流域发生了较为严重的洪涝灾害,给种植业造成较大损失。据有关部门核实,1999年全国农作物受灾总面积7.5亿亩左右,与上年大体相当。其中成灾4亿亩,绝收1亿亩,分别比上年增加2300多万亩和减少1200多万亩。全年因灾损失粮食700亿斤、棉花60多万吨、油料180多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总体分析,今年农业自然灾害属中等偏重发生年。 根据潮汐和地球自转12年周期,2010年与1998年(最热年、厄尔尼诺转换为拉尼娜、极端灾害年)、2011年与1999年的情况大致相同:关注1999年灾害重演。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09278 学者杨学祥 发表于 2010-12-18 7:15:15 2011年和1999年的相似性:共同的预见 1999年的灾害记录:关注2011年的防灾重点 一、干旱 二、洪涝 三、低温冻害 四、风雹 五、地震 根据潮汐和地球自转12年周期,2010年与1998年、2011年与1999年的情况大致相同:1998年为有记录以来温度最高,1999气温骤降,地震增强(台湾9·21大地震)。2009-2010年发生厄尔尼诺事件,2010年7月发生拉尼娜事件。2011年低温多震可能性很大 。人们只记住了1998年是有气象记录以来最暖的一年,忽略了紧随其后的1999年的气温低谷和地震频发,全球气温的暴起暴落值得关注。 1999年的干旱、洪涝、低温冻害、风雹、地震灾害值得关注,我们必须做好预防的准备 。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94724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09278 许靖华根据历史上的全球气候变化周期中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证明全球小气候最适期人类社会繁荣发展而全球小冰期导致农业减产,饥荒和民族大迁移 。 早在1998年,当新闻媒体和政治家们向即将来临的全球变暖灾难开战的同时,科学界本身对此问题还没有达到一致。许靖华根据历史上的全球气候变化周期中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证明全球小气候最适期(公元前2900—2200年,1800—1250年,700—60年,公元600—1280年,1820年—)人类社会繁荣发展而全球小冰期(公元前3400—2900年,2200—1800年 ,1275—700年,60—公元600年,1280—1820年)导致农业减产,饥荒和民族大迁移。许靖华尖锐地指出,也许当前最重要的任务不是用计算机拉模拟温室效应对全球气候的影响,而是进行水利和农业研究以确保不断增长的人口的粮食供应。 他认为,全球气候变化有1200年的周期循环,与人类历史兴衰一一对应。古气候研究表明,近4000年以来于4个全球气候变冷时期,即在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800年、公元400年及公元1600年左右的几个世纪——这种准周期性与太阳活动周期性变化有关。全球温度变化影响了地区降水形式: 在气候变冷期,欧洲北部变得更潮湿,而中低纬度地区变得更干旱。这两种变化形式都不利于农业生产。历史记载表明,历史上民族大迁移是由于庄稼歉收和大面积饥荒,而不是逃离战争,公元2和3世纪的日耳曼部落的大迁移就是一个例子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47295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48043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3055 次阅读|1 个评论
国家级干旱预警首发 长江中下游旱情持续:警告变现实
热度 5 杨学祥 2011-5-28 12:53
国家级干旱预警首发 长江中下游旱情持续 2011-05-27 18:07:28 来源: 中国天气网 中央气象台、国家气候中心5月27日16时发布干旱黄色预警:根据5月27日监测,湖北北部和东部、湖南北部、安徽中南部、江西北部、江苏南部、浙江东北部、上海等地存在重度气象干旱。预计,未来3天,长江中下游沿江各省市仍无有效降水,气象干旱将持续发展。 防御指南: 1、有关部门启用应急备用水源,调度辖区内的水源,优先保障城乡居民生活和生产用水; 2、农业和工业生产过程采取节水措施,降低农业和工业用水,限制非生产性高耗水及服务业用水; 3、旱区部分地区森林火险气象等级偏高,应严加防范,禁止野外用火,确保林区安全。 http://www.weather.com.cn/news/1344062.shtml 关于旱灾的警告记录:1999年灾害可能重演 2011-1-31 04:29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干旱,灾害链,拉尼娜,拉马德雷 关于旱灾的警告记录:1999年灾害可能重演 杨学祥 1999年,我国种植业生产遭受了南涝北旱、东北春季低温、长江流域“凉夏”、台风、早霜、冻害等多种自然灾害的袭击,特别是北方大部地区出现了接近1997年的大范围、长时间的旱灾,长江流域发生了较为严重的洪涝灾害,给种植业造成较大损失。据有关部门核实,1999年全国农作物受灾总面积7.5亿亩左右,与上年大体相当。其中成灾4亿亩,绝收1亿亩,分别比上年增加2300多万亩和减少1200多万亩。全年因灾损失粮食700亿斤、棉花60多万吨、油料180多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总体分析,今年农业自然灾害属中等偏重发生年。 根据潮汐和地球自转12年周期,2010年与1998年(最热年、厄尔尼诺转换为拉尼娜、极端灾害年)、2011年与1999年的情况大致相同:关注1999年灾害重演。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09278 学者杨学祥 发表于 2010-12-18 7:15:15 2011年和1999年的相似性:共同的预见 1999年的灾害记录:关注2011年的防灾重点 一、干旱 二、洪涝 三、低温冻害 四、风雹 五、地震 根据潮汐和地球自转12年周期,2010年与1998年、2011年与1999年的情况大致相同:1998年为有记录以来温度最高,1999气温骤降,地震增强(台湾9·21大地震)。2009-2010年发生厄尔尼诺事件,2010年7月发生拉尼娜事件。2011年低温多震可能性很大 。人们只记住了1998年是有气象记录以来最暖的一年,忽略了紧随其后的1999年的气温低谷和地震频发,全球气温的暴起暴落值得关注。 1999年的干旱、洪涝、低温冻害、风雹、地震灾害值得关注,我们必须做好预防的准备 。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94724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09278 许靖华根据历史上的全球气候变化周期中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证明全球小气候最适期人类社会繁荣发展而全球小冰期导致农业减产,饥荒和民族大迁移 。 早在1998年,当新闻媒体和政治家们向即将来临的全球变暖灾难开战的同时,科学界本身对此问题还没有达到一致。许靖华根据历史上的全球气候变化周期中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证明全球小气候最适期(公元前2900—2200年,1800—1250年,700—60年,公元600—1280年,1820年—)人类社会繁荣发展而全球小冰期(公元前3400—2900年,2200—1800年 ,1275—700年,60—公元600年,1280—1820年)导致农业减产,饥荒和民族大迁移。许靖华尖锐地指出,也许当前最重要的任务不是用计算机拉模拟温室效应对全球气候的影响,而是进行水利和农业研究以确保不断增长的人口的粮食供应。 他认为,全球气候变化有1200年的周期循环,与人类历史兴衰一一对应。古气候研究表明,近4000年以来于4个全球气候变冷时期,即在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800年、公元400年及公元1600年左右的几个世纪——这种准周期性与太阳活动周期性变化有关。全球温度变化影响了地区降水形式 :在气候变冷期,欧洲北部变得更潮湿,而中低纬度地区变得更干旱。 这两种变化形式都不利于农业生产。 历史记载表明,历史上民族大迁移是由于庄稼歉收和大面积饥荒,而不是逃离战争,公元2和3世纪的日耳曼部落的大迁移就是一个例子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47295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48043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2914 次阅读|7 个评论
关于《三峡水库专辑》的题外话
热度 1 李万春 2011-5-26 13:04
从人大投票通过开建开始,世界上最大的工程——三峡工程就一直受到一些争议。而今工程完工,蓄水也到了175米,无论如何,要面对的只是未来,采取措施,将各种负面的效应尽可能降低一些,延缓一些,这应该是最近国务院会议的主要要求吧。 黄万里和蝴蝶效应似乎是最经常提及的,前者是我尊重的学者;后者我并不认为有多少科学价值,顶多就是一个噱头。其实,三峡水库面积1000多平方公里,库容也近400个亿立方米,面积在全世界最大水库中连前10都进不去。库区乃至长江中下游各种异常或灾害性问题(洪涝、干旱、高温、地震、泥石流等等)都会有媒体关注,说这些异常和三峡水库没有任何关系应该是不对的,但是这种关系究竟有多大,或者说,在现今形势下,如何缓和、面对各种灾害或异常,却是非常非常难的问题,而且这也远远超出了科学的范畴。 防洪、发电、改善航运,似乎是三峡水库的3大利,而偏偏在最多提及的防洪方面,最近些年的“历史”表明,也许三峡水库的防洪作用未必有那么大,本来嘛,长江洪水主要在中上游,而对鄱阳湖、洞庭湖、汉水的洪水,三峡水库的作用不会很明显;而偏偏对上游洪水而言,干流洪灾缓和了,但是由于库区的顶托,支流洪灾可能会有所加剧。效益权衡下来,应该是发电和航运效益更大一些吧。最近中游旱灾,三峡水库又被密切关注了,说没关系那一定是不行的!于是,据说现在下泄的流量加大了,媒体要是炒作,这不是摆明让老百姓知道,瞧,三峡水库又不干好事......是冤啊!可你有口莫辩,谁让你是中国最大,又建在中国最长的长江上呢,还有那很多事情要做的,移民、库区建设和环境,后续的事情多得去!也许可以学人家老外,弄个上下游生态补偿之类,把那些收益的地方多弄些资金给上游,上游要花钱的地方太多了;要是考虑到持续性...... 在环境和生态方面,中国的科学家们在30多年前就开始了大量相关研究,现在看来对其中的很多问题预测、估计都有些保守,甚至有些属于完全没有提及,这也很正常。但是,要预测框架性的或者纲领性的,并不太难,以下就是我转摘的(来自20年前出版的一本专著《三峡工程队生态与环境影响的综合评价》): “就不利影响而言,主要表现为下列几个方面: (1)原先不存在,工程影响后出现的问题。 (2)原先不严重的问题,工程影响后严重化了。 (3)原先问题的空间分布发生了调整,矛盾发生空间变化。 (4)原先问题的严重化时间提前,或推后、恶化速度加快。 (5)原先可逆的问题,发展成不可逆的问题。......” 每段都举例说明了。刚才读到这段文字的时候,我对当年参加这些课题的专家是非常敬仰的。而今,生态建设也罢,生态环境保护也罢,套一句不恰当的比喻“革命尚未成功 同志仍需努力”,这也将是,而且必将是千秋万代造福子孙的功德。 在我个人看来,现在更需要关注的是种种措施的落实和可持续性,以及水库调度。我本一小编辑,能做的有限,最近打算策划一个《三峡水库专辑》,具体的还需要那些专家学者和读者的支持。希望能做好,也希望有点用。 ************************************************************************************************************* “三峡水库专辑”征稿通知 三峡水库是三峡大坝建成后蓄水形成的人工湖泊,面积 1084km 2 , 库容 393×10 8 m 3 (175m 蓄水高程时 ) ,是 中国最大的水库 . 自从 1994 年三峡工程开工, 2003 年初次蓄水以来,三峡水库对长江流域乃至中国的社会、经济、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就受到了空前关注 . 近 20 年来,为保障三峡大坝充分发挥综合效益,促进库区和长江流域的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的诸多领域学者对三峡水库以及库区作了大量的调研,积累了丰富的资料 . 近年来,三峡水库水环境正引起越来越多的管理、研究和产业部门的关注,同时也引起世界的瞩目 . 为加强我国水库工作者在三峡水库研究方面的交流和沟通,推动三峡水库在生态安全和环境效应等方面的研究和管理水平,《湖泊科学》编辑委员会决定组织一期有关三峡水库专辑,计划于 2012 年初出版 ( 第 24 卷第 2 期, 2012 年 3 月出版 ). 1 征稿范围: 1 )作为大型水库的水库湖沼学特征; 2 )蓄水前后生态系统要素、结构、功能的变化; 3 )水库水域、消落区、生态屏障区和库区重要支流的污染控制、环境承载力分析; 4) 水库水环境质量、营养状态及早期富营养化监测与评价; 5 )三峡水库生态屏障区建设、生态安全和生态预警研究; 6 )三峡水库与长江流域水文态势及影响; 7 )其它与三峡水库相关的研究 . 2 投稿要求 1 )投稿方式:请投稿至: jlakes@niglas.ac.cn 或 jlakes@163.com. 投稿请注明: 三峡 水库专辑 . 2 )稿件格式:参照《湖泊科学》论文格式 ( 学报网站上提供了论文模版,可下载 ; http://www.jlakes.org ). 3) 投稿文章未在任何正式出版物上发表过,也不在其它刊物的审稿过程中,不存在一稿多投现象;保证投稿文章的合法性 ( 无抄袭、剽窃、侵权等不端行为 ). 4) 其它投稿须知请参阅《湖泊科学》投稿指南 (http://www.jlakes.org). 5 )《湖泊科学》不收稿件审理费;投稿作者需提交投稿声明;录用刊发文章将收取《湖泊科学》标准版面费;发表之后,将按《湖泊科学》标准支付稿酬,并赠送样刊及单行本 . 3 重要日期 截稿: 2011 年 10 月 15 日; 录用通知发出: 2011 年 11 月 30 日; 录用修改稿提交: 2011 年 12 月 15 日; 出版: 2012 年第 2 期 .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319 次阅读|3 个评论
渴!长江中下游地区旱得“冒烟”和旱灾警告
热度 3 杨学祥 2011-5-26 08:07
渴!长江中下游地区旱得“冒烟”和旱灾警告 渴!长江中下游地区旱得“冒烟”(组图) 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2011年05月26日01:00   岳阳洞庭湖大桥下裸露的湖床(5月11日摄)。记者日前从湖南省防汛抗旱指挥部了解到,湖南省旱情持续蔓延,32万人因旱饮水困难,洞庭湖城陵矶水位5月11日降至21.74米,创历史同期最低水位。 新华社记者 龙弘涛 摄   这是湖北红安县城关镇竹林村大片干枯的耕地(5月14日摄)。湖北,这个素有“千湖之省”、“水利大省”等美誉的水乡泽国,正承受着一场与自身禀赋极不相称的干旱巨痛。新华社记者 皮曙初 摄   湖北,这个素有“千湖之省”、“水利大省”等美誉的水乡泽国,正承受着一场干旱剧痛。与此同时,中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遭遇空前“水危机”,水域面积仅为去年同期的1/10,创下历史最低纪录。长江下游,素有“水乡”之称的江苏省同样未能幸免,南京溧水石臼湖基本干涸,数万亩螃蟹养殖绝收。   中国气象局气象专家表示,此次旱情具有极端性、严重性,可以称得上是极端气候。   “千湖之省”遭遇干旱剧痛   千余水库有效蓄水基本用完   去年秋末以来的持续干旱已造成湖北87个县市区的989万人受灾,5月21日至22日的降雨未能从根本上缓解旱情,气象预报未来10天内仍将无有效降雨,灾情有可能继续发展,湖北省民政厅23日14时23分启动了全省自然灾害救助三级应急响应。   多水的湖北这个夏天到处可见干旱的北方景象。《楚天都市报》的报道称,81岁的余友福必须每天花几个小时去挑水吃,他所在的孝昌县小河镇花山村里,池塘干了,井也枯了,300多名村民两个月以来一直面临附近无水吃的难题;因为饮水困难,一些学校甚至被迫停课。   在长达200多天的时间里,有66个县市的雨量为近60年气象记录最少,全省大部分地区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少50%,北部地区偏少60%到80%,千余座水库水位跌至“死水位”以下,水库有效蓄水基本用完。   目前,湖北省政府已先后派出多个工作组赶赴荆州、黄冈、孝感等地对旱灾情况进行调研,指导当地抗旱救灾工作。湖北省民政厅适时启动了省自然灾害救助三级应急响应。   洪湖湿地70年一遇大旱   生态湿地恢复至少需要10年时间   “洪湖水,浪打浪,洪湖岸边是家乡。”一句脍炙人口的歌词描绘出“鱼米之乡”洪湖昔日怡人景象。   洪湖湿地是荷花的故乡,是候鸟的天堂。作为中国第7大淡水湖的洪湖,曾被世界环境基金会世界生命湖泊大会授予“生命湖泊最佳保护实践奖”,水草覆盖率曾占湖面80%左右,到洪湖越冬的鸟类种群数量曾高达30余万只,一度成为中国湿地保护的一个亮点。   而如今,洪湖正遭遇70年一遇干旱,湖底大面积干涸开裂。据洪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介绍,洪湖生态湿地恢复至少需要10年时间。   今年以来,洪湖市降雨仅141mm,为去年同期的1/4。尤其是4月中旬至今,洪湖市连续一个月无有效降雨,垸内部分河流断流,旱情为70年一遇,农业生产受严重影响。监利县境内江、河水位也降至历史最低值,垸内河渠、塘堰多数断流干枯,水产业遭受重创,抗旱形势严峻。   鄱阳枯 洞庭干 太湖旱   甚至有驾校把训练场设到鄱阳湖底   中国第一大淡水湖的鄱阳湖,位于江西省北部、长江南岸。近日因为持续干旱,水面变成大片滩涂地,当地许多驾校竟然把训练场地设到了湖底。村民徒步穿过干涸的湖底,坐上一辆驾校的教练车,就直接到了县城。   洞庭湖位于湖南省北部,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也是长江最重要的调蓄湖泊。   湖南益阳市南县地处洞庭湖腹地,在该县揭家洲村,远远望去田里的水稻还是一片绿色,但拨开稻苗,下面的土地已经严重龟裂,不少裂口甚至能同时放入四根手指。据了解,严重旱情已造成部分早稻绝收。   太湖位于江苏、浙江两省交界处,长江三角洲的南部,是中国的第三大淡水湖。目前,江苏大中小水库蓄水都不足,对比去年10月中旬及目前的卫星遥感监测图,大湖水面继续缩小。太湖每天补100多个流量,水位仍跌至历史最低。   明祖陵300年首次露出水面   洪泽湖水位连续下降已近死水位   “露出来了,明祖陵地宫甬道和拱门露出来了,300年来第一次啊……”连日来江淮一带遭逢大旱,洪泽湖水位连续下降已近死水位。近日,位于江苏盱眙的明代祖陵由此露出水面。据了解,明祖陵位于盱眙县洪泽湖的西岸,是明太祖朱元璋祖先的实际葬地。   江苏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发布消息称,今年江苏干旱严重,其中4月份降雨量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低值。各流域上游来水异常偏少,长江干流大通流量不及常年同期一半;“三湖一库”蓄水总量比常年同期少12亿立方米,中小水库蓄水比常年同期少30%~50%。   旱情发生后,江苏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多次召集气象、水利、水文等部门,专题会商当前抗旱工作,分析旱情发展趋势,部署、落实抗旱工作措施。目前,江苏省正充分利用已建水利工程,科学调度江水北调、江水东引和引江济太三大跨流域调水工程,全力组织抗旱水源调度。(本报综合报道)   背 景   降水偏少三至八成 气象部门人工增雨   据新华社电 (记者张辛欣)记者5月23日从中国气象局获悉,未来一周长江中下游气象干旱区将以晴热天气为主,旱区的缺水状况仍将持续。气象部门将抓住有利条件全力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   气候监测显示,1月1日至5月23日,长江中下游大部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三成至八成,安徽、江苏、湖北、湖南、江西、浙江、上海平均降水量为1954年以来同期最少。降水持续偏少导致江河、湖泊水位异常偏低,水体面积减少明显,农业生产受到影响,部分地区出现饮水困难。气象卫星遥感监测显示,长江干流各控制流量比常年同期偏少25%至70%。   专家指出,造成长江中下游及华南地区降水偏少的原因是,今年以来,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较历史同期偏弱,位置偏东,同时影响我国的西南水汽通道未建立,不利于冷暖气流在江南交汇形成降水。   为了增加降雨,缓解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的旱情,各级气象部门抓住此前有利天气条件开展了大规模的空中和地面增雨作业。据统计,5月21日8时至23日8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共开展人影地面作业334次,发射炮弹3422发,火箭弹854枚。其中湖北省实施了高密度、大范围的地面高炮火箭人工增雨抗旱作业,同时开展飞机人工增雨作业。   目前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降雨已基本结束,但库湖蓄水增加仍不明显。最新干旱监测显示:湖北东南部、安徽中部、江苏南部、湖南东北部、江西北部、浙江北部、贵州西北部等地存在中到重度气象干旱。   中央气象台预计,未来一周,长江中下游气象干旱区雨水仍较少。气象专家提醒,长江中下游地区各省市需继续做好抗旱的准备工作,江淮、江汉一季稻区要继续做好蓄水、保水工作,确保一季稻适时移栽。同时,中国气象局表示,将抓住一切有利条件全力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   链 接   干旱不能归咎三峡工程   长江中下游的干旱,也让人们对于三峡大坝的争论声音多了起来。   卢耀如,工程地质、水文与环境地质学家,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   对此,卢耀如院士在接受《东方早报》采访时称,长江中下游的干旱和地质灾害等问题有很多原因,不能全部归咎于三峡大坝。例如,鄱阳湖的缩小主要因人为的填湖,地质灾害部分应归因于乱抽地下水。   卢耀如说,客观上讲,任何一个工程的修建都会对自然界有所影响,只是程度问题。比如我们建设大都市、对海域的开发利用等,对大自然也有不利影响,所以不仅是一个三峡存在利弊之争。   他表示:“我们要做的是将影响降至最低,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和谐自然。这说的是不会诱发更严重后果,而不是没有不良后果。所以,我们要对三峡工程作综合评价。不能把长江中下游现在的很多问题都归结到是因为三峡引起的,难道和当地大量抽水、大量建高层建筑无关?长江流域是一个完整的自然灾害链,没有三峡,洪水也会引起滑坡、泥石流,各地都可能发生。”   作者:张辛欣 (责任编辑:Newshoo) http://roll.sohu.com/20110526/n308541454.shtml 关于旱灾的警告记录:1999年灾害可能重演 2011-1-31 04:29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干旱,灾害链,拉尼娜,拉马德雷 关于旱灾的警告记录:1999年灾害可能重演 杨学祥 1999年,我国种植业生产遭受了南涝北旱、东北春季低温、长江流域“凉夏”、台风、早霜、冻害等多种自然灾害的袭击,特别是北方大部地区出现了接近1997年的大范围、长时间的旱灾,长江流域发生了较为严重的洪涝灾害,给种植业造成较大损失。据有关部门核实,1999年全国农作物受灾总面积7.5亿亩左右,与上年大体相当。其中成灾4亿亩,绝收1亿亩,分别比上年增加2300多万亩和减少1200多万亩。全年因灾损失粮食700亿斤、棉花60多万吨、油料180多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总体分析,今年农业自然灾害属中等偏重发生年。 根据潮汐和地球自转12年周期,2010年与1998年(最热年、厄尔尼诺转换为拉尼娜、极端灾害年)、2011年与1999年的情况大致相同:关注1999年灾害重演。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09278 学者杨学祥 发表于 2010-12-18 7:15:15 2011年和1999年的相似性:共同的预见 1999年的灾害记录: 关注2011年的防灾重点 一、干旱 二、洪涝 三、低温冻害 四、风雹 五、地震 根据潮汐和地球自转12年周期,2010年与1998年、2011年与1999年的情况大致相同:1998年为有记录以来温度最高,1999气温骤降,地震增强(台湾9·21大地震)。2009-2010年发生厄尔尼诺事件,2010年7月发生拉尼娜事件。2011年低温多震可能性很大 。人们只记住了1998年是有气象记录以来最暖的一年,忽略了紧随其后的1999年的气温低谷和地震频发,全球气温的暴起暴落值得关注。 1999年的干旱、洪涝、低温冻害、风雹、地震灾害值得关注,我们必须做好预防的准备 。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94724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09278 许靖华根据历史上的全球气候变化周期中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证明全球小气候最适期人类社会繁荣发展而全球小冰期导致农业减产,饥荒和民族大迁移 。 早在1998年,当新闻媒体和政治家们向即将来临的全球变暖灾难开战的同时,科学界本身对此问题还没有达到一致。许靖华根据历史上的全球气候变化周期中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证明全球小气候最适期(公元前2900—2200年,1800—1250年,700—60年,公元600—1280年,1820年—)人类社会繁荣发展而全球小冰期(公元前3400—2900年,2200—1800年 ,1275—700年,60—公元600年,1280—1820年)导致农业减产,饥荒和民族大迁移。许靖华尖锐地指出,也许当前最重要的任务不是用计算机拉模拟温室效应对全球气候的影响,而是进行水利和农业研究以确保不断增长的人口的粮食供应。 他认为,全球气候变化有1200年的周期循环,与人类历史兴衰一一对应。古气候研究表明,近4000年以来于4个全球气候变冷时期,即在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800年、公元400年及公元1600年左右的几个世纪——这种准周期性与太阳活动周期性变化有关。全球温度变化影响了地区降水形式: 在气候变冷期,欧洲北部变得更潮湿,而中低纬度地区变得更干旱。 这两种变化形式都不利于农业生产。历史记载表明,历史上民族大迁移是由于庄稼歉收和大面积饥荒,而不是逃离战争,公元2和3世纪的日耳曼部落的大迁移就是一个例子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47295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5454 次阅读|1 个评论
长江中下游干旱中的人祸:水利设施失修落后
热度 1 杨学祥 2011-5-25 10:42
长江中下游干旱中的人祸:水利设施失修落后 杨学祥 长江中下游干旱天灾是主因,但人祸不少。晨报记者于任飞整合新华社报道 , 得出了与笔者相同的结论 。 天灾是主因,这是大部分气象专家的共识,本文不作更多的累述。在此,我再次强调如何避免人祸。 据晨报记者于任飞整合新华社报道,三大人祸助推旱情:其一,非法挖沙使河道严重下切;其二,小电站大量拦蓄水;其三,各地水利设施老化。 第三个人为因素是各地水利设施老化,难以满足抗旱需求。记者在湖北等地旱区看到,目前农业生产中许多灌溉设施都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修建的,损毁严重,功能无法正常发挥,很难满足抗旱需要。江西省防办总工程师史小平坦言,长江中下游严重干旱说明,沿江各地还要完善抗旱预案,尤其是一些地方的汛期抗旱预案还是空白。部分基层干部也表示,多年来很少想到汛期会出现严重干旱。这导致一些地方雨季抗旱缺乏应对措施 。 每次旱涝灾害都提到水利设施老化问题,每次灾害过后水利设施建设都忘在脑后,其根本的原因在于地方政府重城市建设,轻水利建设,注重抓钱,忽视了抓粮,这在世界粮价高涨的今天问题严重 。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 。 2009 年入秋以来,我国西南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旱情不断加重,特别是 2010 年以来,旱灾呈现持续时间长、干旱面积大、影响程度重的特点,部分地区遭受了六十年甚至百年一遇的特大旱情。云南、四川、贵州、广西、重庆五省市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正如中国气象专家和美国专家所预测, 2010 年初,中国西南部果然遇到了特大干旱。 据经济参考报 2010 年 3 月 22 日 报道,这次旱灾充分暴露出农村地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仍然明显,亟待政府加大对农田水利建设的公共投入。 “云南、贵州不是传统的缺水区,旱情暴露出来的主要是‘小农水’ (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 ) 的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表示。 “旱灾警示我们,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加强,工程性缺水的状况必须得到改变。”云南省委书记白恩培日前谈到云南旱情时说,云南对水资源利用不够,全省水资源在全国排在第三位,但水资源利用率只有 6% ,全国总体利用率在 16% 以上。 贵州基层干部认为,这次大旱考验了水利设施,由于基础弱,山区群众居住分散,在各级财政仍然较为薄弱的情况下,国家继续加大对贵州水利基础设施的投入显得非常迫切 。 我们在 2010 年 3 月 26 日 指出,为什么现在才提出水利设施问题?这表明过去 30 年缺水问题还没有提到议事日程,南方一直被认为是水资源丰富的地区。本次抗旱的不利条件,除了自然原因之外,农村的个体经济也制约了农村的水利设施的建设。 农村的公有制经济有利于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常常以国家投资和民工出力相结合的方式发展当地的水利灌溉设施。包产到户造成的土地条块分割和短期租赁,不利于灌溉渠道的合理分布,水利设施的建设不仅需要国家的投资,而且需要对农村土地的合理征用 。 1977-2003 年农村改革开放遇到了 1977-1999 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这一时期也是“南涝北旱”时期,南方农村雨水充沛,虽有小旱,无关大局,农村改革开放成效显著。 2000 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强震和严重低温冻害频发,“南旱北涝”正在代替“南涝北旱”,南方缺水的问题突然提到议事议程。我们早在 2008 年就提出“拉马德雷冷位相灾害链”的警告:强震、低温、沙尘暴、飓风、流感等灾害将接踵而来 。 南方是中国水资源丰富的粮仓,特大干旱考验中国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太阳黑子和潮汐变化规律, 2012 年太阳黑子峰年可能带来高温和强风, 2014 年 -2016 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可能使高温、强震和干旱达到高潮, 2018-2020 年的太阳黑子谷值可能带来洪水、强震和流感, 2023-2025 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可能带来洪水、强风和强震 。 关注国家的气象安全,是行动的时候了:抑制城市建设的盲目跟风,增强水利建设和粮食安全,城市和农村要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学祥。自然因素是长江流域 50 年一遇旱情的首要原因。 2011-5-24 05:39 科学网。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47295 2. 于任飞,李晓明。小电站人为截水发电加剧旱情,三峡一月内三调下泄量鼎力抗旱。 2011-05-25 07:10:00 来源:解放牛网 新闻晨报。 http://www.jfdaily.com/a/2150848.htm 3. 杨学祥。世行称粮食已到危险地步:预测和警告对比。 2011-2-18 08:49 科学网。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14002 4. 杨学祥。中央 1 号文件提出水关系到国家安全:气象安全的警钟。 2011-1-31 01:58 科学网。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09273 5. 西南旱情已致 5000 余万人受灾 专家建议人工增雨。 2010 年 03 月 22 日 15:34 中国新闻网。 http://news.sina.com.cn/c/2010-03-22/153417255525s.shtml 6. 杨学祥,杨冬红。高度关注国家的气候安全:气象灾害正在发生。发表于 2010-3-26 15:38:18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06431 7. 杨学祥。灾害链规律不容忽视。文汇报。科技文摘专刊(第 683 期)。 2008 年 3 月 2 日 第五版。 http://whb.news365.com.cn/kjwz/200803/t20080302_1777631.htm 8. 杨学祥。气象干旱和构造干旱。发表于 2009-2-9 7:56:33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13723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3883 次阅读|1 个评论
历史将会记住他们:拒签三峡论证书的人
热度 5 蒋高明 2011-5-25 10:02
蒋高明 今天出版的《21世纪经济报道》,首次披露了20年前三峡论证拒绝签字的人。在重大工程或重大项目(如当今的转基因主粮问题)上,那些发对派的意见尤为重要,唯有反对派可能头脑是冷静的。在拒绝签字的专家名单上,有笔者博士导师侯学煜先生的名字。以前我知道这件事(我办公室还保留有侯先生当年一些重要资料),但详细的信息还是第一次了解。感谢记者的报道,让中国人民知道了曾经还有这么一个“弱势”的专家群体,他们并没有被权力或金钱所左右。 除公布重大工程反对派的名字,让他们进入历史,还应公布那些支持派,以及他们的言论,让我们的子孙后代来判断他们的先人曾经对他们做过什么。 说不尽的三峡,说不尽的转基因。针对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工程的决策,我们是要靠脑袋,还是靠屁股? 如今,电荒与干旱同时袭来,蓄水发电与航运、防洪灌溉的矛盾再次拷问三峡大坝。 三峡论证20年闪回:9专家拒绝签字 http://money.163.com/11/0524/01/74PI0PPE00253B0H.html 21世纪经济报道 , 24-05-2011 王峰 4月15日上午11时,水电专家陆钦侃的追悼会在八宝山竹厅举行,走完98岁人生旅程的陆钦侃告别了送别的冷清人群和曾喧嚣一时的三峡工程论战。 5月18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三峡后续工作规划》。会议指出,三峡工程在发挥巨大综合效益的同时,在移民安稳致富、生态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对长江中下游航运、灌溉、供水等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这些问题绝大多数是在三峡工程论证中就被认识到的,而且是可控的。”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原副总经理、水利部原副总工程师袁国林告诉本报记者。 那场著名的论证开始于1986年6月,由原水利电力部组织,分为14个小组,共412位专家参与,历时3年。同这场论证一同载入史册的,还有拒绝在论证报告中签字的9名专家。 事实上,陆钦侃并非那9名专家之一,其时他的身份是防洪论证组顾问,而非专家。如今,9位专家的姓名已鲜为人知。幸运的是,他们的名字和部分论证意见被历史档案所保存。“三峡工程事关重大,反对意见理应得到保留。”三峡研究者任星辉说。 “陆地生态系统非常脆弱” 出身水利世家的袁国林是三峡工程最早的建设者之一。如今,早已从三峡工程岗位退休的袁国林对记者感叹,他最关注的三峡问题是移民和环境。 在当年的论证意见中,给出了“淹没涉及的各县(市)都有潜在容量,移民都可以在本县(市)范围内统筹安排解决”的结论。在当时的移民安置中,还没有如今的社会保障概念。 “动态移民113万多人,我认为涉及的不仅仅是113万人,因为这是个双向问题,还涉及到移入地区人民的承受问题”,综合经济组专家郭来喜当时认为。时任中科院国家计委地理研究所研究员的郭来喜本是三峡建设的积极分子,但在参加几次论证会后,变成一个“慎重态度”者。 在具体意见中,论证报告给出了目前仍在使用的“开发性移民”方针,但也坦承“目前尚无系统的经验”。由于移民问题是三峡工程的重中之重,论证组的专家规模相当庞大,唯一没有签字的专家是时任国家土地管理局建设用地司总工的李玉光。 而为了更好地做好移民工作,论证组还请来了45位地方负责移民、规划工作官员代表,其中唯一没有签字的是时任四川开县移民办主任廖文权。 对环境的评估需要经历较长时间和不同时期。“水库水质变差、支流的富营养化就是水库建成后出现的新问题,但都是可控的。”袁国林说,他尤其向记者强调了水库建成后的水土冲刷问题。 这亦在当年的论证辩论议题之中。在生态与环境专题论证组中没有签字的顾问侯学煜尤其指出“陆地生态系统非常脆弱”。 侯学煜时任中科院植物所研究员、全国人大常委 ,于1991年逝世。 在1988年的论证中,76岁的侯学煜指出 :“建坝后,沿江两岸的密集人口,势必要扩大到山坡上找出路,于是毁林开荒、陡坡种植、有增无减,随之土壤侵蚀,贫瘠化的现象加重,水土流失面积扩大,强度加剧,泥石流、滑坡、干涝灾害也日益加重”。 三峡工程建设以来,强制性的植树与禁垦指令在多地施行。2005年时,当时生态与环境论证组唯一没有签字的专家北京大学教授陈昌笃等生态学家还被请回三峡,对湖北、重庆段的三峡风景名胜资源进行了评估。 “妥善处理防洪、发电、航运关系” 当年未在报告上签字的综合经济组专家何格高曾在当时国力情形下,考虑能否承担三峡工程。在何格高看来,当时迫切需要满足建设资金的其他工程就包括“2000年前长江干支流航道整治工程”。 防洪组专家方宗岱于1988年3月20日给中央领导人的一封信中写到,葛洲坝的兴建,原以发电为主,周总理审阅报告时,认为不对,应改为航运第一。李先念同志插话说:“若葛洲坝发生川江碍航,是要拆坝的。” 为此,葛洲坝工程曾停工两年,做了大量模型实验。在三峡航运问题上,论证组结论认为“围堰发电水位135米及初期水位156米运用期越长,对航运影响越大,应尽量缩短”。 事实上,1988年的论证结论就已表明,防洪、发电、航运都有各自的要求,有一致的方面,也有不一致的方面。其时,许多航运专家已经意识到,“如果三峡水库经常用于拦蓄一般洪水,或者三峡电站承担调峰任务太重,都将影响三峡工程通航条件,使航运效益受到损害”。论证结论对此表示“慎重对待,妥善处理”。 影响航运的重要因素还在于泥沙淤积。在此问题上,两位重量级人物选择了保留意见,他们是陆钦侃和方宗岱,其时二人分别担任防洪论证组顾问和专家。 “陆钦侃在民国时期曾被派往美国学习水利,就是当时准备修建三峡工程”,三峡研究者任星辉说,“在三峡工程上马已成定局的情况下,陆钦侃并没有放弃自己的学术操守,转而谋求‘改良’,呼吁保留大坝的导流底孔”。 知名泥沙专家方宗岱于1991年去世,在当年的论证中,方宗岱本应进入泥沙组,却被安排在防洪组,但他仍将意见集中在泥沙问题上,指出“三峡是细沙、粗沙和卵石胶结在一起,很难冲排”。 水利专家刘国纬回忆,在三门峡工程改建中,方宗岱力主打开全部12个底孔,“经实践证明这是完全正确的”。如今,三峡工程同样留有22个导流底孔。 “三峡工程不宜早上” 时任水利水电规划设计院主任工程师伍宏中因工作关系未能参加论证专家会,亦没有签字。他在给论证组的一份书面意见中认为,三峡是一个好的电源站,远比建设火电来得经济,是应该开发的。但他在做了三峡积极建设和适当推后的比较后,认为后者较为经济,即以先开发西南和中南一批较经济的水电站,再开发三峡水电站,比较有利。 时任水利电力部外事司咨询的程学敏因健康原因未能参加最后一次论证会,但他表示“不拟签字”,原因是他认为论证的造价资料都是初步的,经济论证可靠性不足。 作为电力组的专家和综合规划与水位组的顾问,时任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咨询的覃修典均未签字。覃修典是我国水电事业的开创者之一,我国最早的几座水电站以及新中国第一批大型水电站的建设者,于1994年去世。 在覃修典看来,三峡工程不应急于建设,他在一份书面意见中说,“三峡如果没有上游工程补偿调节,三峡本身库容相对很小,调蓄能力很低。这种不稳定电力要大范围长距离输送,质量上是难以保护的。因此不宜早上,大上。” 世易时移,国内的经济翻番式增长,并出现了“电荒”。综合经济组专家何格高当年拒绝签字,理由是担心三峡工程会否占用“全国为解决2000年前缺电局面正在建设或已经筹建的水、火、核电站”的建设资金。对于如何在提高经济效益情况下多发电,何格高曾给出一个三峡工程和溪洛渡、向家坝、枸皮滩三个水电站相比较的方案。他计算后认为,三个水电站比三峡工程可多得保证出力(指水电站在多年运行期间所能提供的具有一定保证率的电力)100万千瓦,年发电量67.8亿千瓦小时,而移民数却少99万人,淹地少33.7万亩。 这一比较,被同组另两位拒绝签字的专家郭来喜和中国水利水电建设工程咨询公司副董事长黄元镇所认同。 2006年,三峡总公司负责建设的溪洛渡、向家坝水电站相继开工,但三峡总公司一位原负责人告诉记者,仅仅移民安置费用标准,就比三峡工程高了数倍。 如今,电荒与干旱同时袭来,蓄水发电与航运、防洪灌溉的矛盾再次拷问三峡大坝。
个人分类: 精神历程|4392 次阅读|3 个评论
长江中下游的干旱不可能是三峡造成的
热度 32 zbt92 2011-5-25 09:23
文 / 水博 最近我国长江遭遇到了 50 年来最大的干旱。恰逢此时,国务院又通过了《三峡后续工作规划》强调要妥善处理三峡蓄水后给长江中下游带来的不利影响。这就不免让人联想到,当前长江中下游的特大干旱,是不是有三峡蓄水早成的?然而,如果我们具备一定的水利科学常识,并对三峡工程和当前的国内外的情况有所了解,我们就会很容易的发现“长江中下游的干旱不可能是三峡造成的”。 首先,大型水库蓄水后对大范围的整体气候的影响如何,不是没有结论的。不过,因为我们的三峡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所以,很多人想当然的以为三峡工程对气候的影响也一定是史无前例的。然而,如果我们仔细分析就发现,可能影响气候的绝不是水电站的装机大小,而是水电站的水库。实际上,早在我们的三峡建设之前,世界上的其他国家造就建设了很多比三峡大得多的水库(三峡水库目前的世界排名,是第 24 位)。不仅一些大水库的水域面积和蓄水量要比三峡大几倍甚至十几倍,而且,它们大都已经存在了半个多世纪。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现任何一个大水库对大范围的气候产生了某种影响。为什么只有在我们中国的三峡会出现例外呢?其实,大型水库蓄水后对气候的影响如何,应该是有明确结论的。也就是对库区周围有限的范围内产生类似海洋性气候的影响。由于大量水体的存在不仅蒸发量加大,空气湿度增加,同时对外界的气温变化产生了一定的抑制作用。这种感觉相信任何一个曾经在水边居住过的人,都能体会到。 其次,三峡工程建成蓄水后对气候和长江中下游的水文情势的影响,即使是存在的,也应该是相对确定的。也就是说假设三峡蓄水后将造成下游的干旱,那么就不应该再出现完全相反的洪涝。然而,三峡工程蓄水至今,已经是第三年,但情况各异。 2008 年长江中下游相对正常。 2009 年长江中下游出现了严重的洪水,以至于某些省份 遭遇到了 50 年来最大的洪水,江西省第二大河流抚河唱凯堤发生决堤 等严重灾害。而今年的长江中下游又出现了严重的干旱。即使是你把三峡和下游建立机械的联系,三年来,你既不能说三峡建成后造成了中下游的洪涝,也不能三峡蓄水造成了中下游的干旱。这正好说明我们三峡的情况和全球完全一致,不可能大范围的影响气候。 不过,即便如此,也还有人说。三峡建成后,去年大涝、今年又大旱,这会不会是三峡工程造成的呢?更有相信风水、易经的迷信者,说什么是三峡工程动了中国的龙脉,所以,今后各种灾害就会不断出现。尽管,当前的某些现象,确实给这种迷信的宣传创造了条件,但是,这决不能证明所谓龙脉的迷信就是成立的。我们知道澳大利亚去年遭遇到了历史上最严重的水灾,很多城市被洪水淹没。而就在前年澳大利亚又遭遇了特大的干旱,很多原始林区因为干旱少雨而发生自燃,造成了一系列历史上最严重山林火灾。损失惨重。那么澳大利亚的气候异常,是不是也同样因为中国的三峡工程造成的呢?其实,不光澳大利亚,最近几年来欧洲、北极世界各地都出现了极端气候。就在我们今天长江大旱的同时,美国的密西西比河正在遭遇特大洪水。 目前,全球的主流科学家( IPCC )一致的共识是,由于我们排放了过量的温室气体所造成的温室效应,世界各地的极端气候正在加剧。而我们的三峡应该说是世界上最大的减排温室气体的工程。因此,我们非但不能说三峡工程加剧了气候的异常,反而应该说,建设更多的三峡工程,替代更多的化石能源,才是减少今后气候异常的最重要手段。 除此之外,还有人认为三峡水库形成后造成的蒸发和渗漏,会加剧河流下游干旱。然而,事实上,任何水库的蒸发与渗漏,都绝不会加剧某一条河流的干旱。具体的理由我们分析如下:根据基本的物理概念,我们知道河流蒸发和渗漏量的大小,一定会与河流的水量、深度(渗透压力)以及水面的(蒸发)面积成正比。所以,一条河流的蒸发和渗漏量在每一年当中不同的季节里,肯定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说,洪水期的河流蒸发和渗漏的量最大,枯水期的蒸发和渗漏最小。 由于一条天然河流真正发洪水的时间非常短,所以,在洪水期产生的巨大蒸发和渗漏,并不会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而当我们通过建造水坝形成了水库之后,我们就相当于在某种程度上把河水洪水期的水量固定下来了。因此,水库蒸发与渗漏的本质,实际上就是把一条河流的洪水期的大量蒸发和渗漏的状态,从一个短暂的洪水期,延续到了水库的整个储水期。不过,一旦当我们水库的水位下降到了原来天然河流枯水期的正常水位的时候,我们的水库的蒸发与渗漏,实际上也回到了河流的自然状态。 由此来看,所谓水库的蒸发和渗漏,只是在河流在洪水期的水量增大后的一种必然结果。如果你要想保存住洪水期的洪水水量,你就必须要同时接受洪水期的蒸发和渗漏损耗。因此,当水库里的水量多于我们河流的枯水期流量,水库的蒸发和渗漏,当然要大于自然状态下的河流。不过,当水库里的水量等于或者小于河流枯水期的流量,水库的蒸发和渗漏量,也就一定会等于或者小于自然河流的蒸发和渗漏了。 由此可见,水库产生的的蒸发和渗漏,根本就不应该会影响到枯水期的自然河流的水流量。水库的蒸发和渗漏所能真正影响的,仅仅是我们水库保存洪水的效率。一个水库的蒸发和渗漏量越大,只能说这个水库的保存洪水的效率不高,或者说存水的效率损失比较大。对于一个有蓄洪补枯作用的水库来说,蒸发和渗漏只会影响蓄洪的效率,而不会影响到补枯的水量。除非这条河流的水资源已经紧张到了没有出现洪水的可能了。而我国的三峡还有繁重的防洪任务,因此,蒸发和渗漏决不会影响到长江枯水期的水量。 还需要说明的是,蒸发和渗漏并不是水库的专利。 一个天然的湖泊或者 一条自然的河流只要有水流存在,就会有蒸发和渗漏。不过我们一定要搞清楚,湖泊、河流的蒸发和渗漏不仅不是什么缺点,反而是河流最重要的生态功能之一。千百年来,世界上从来也没有人对河流的蒸发和渗漏,提出任何的过批评异议。不过自从世界上出现了以反水坝为目标的极端环保组织,情况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为了能寻找和制造反对水坝、水库建设的理由,所以,蒸发和渗漏也成了罪状之一。 一般的情况下,我们也许感觉不到河流的蒸发和渗漏对周围生态环境的重要作用,但是,当我们坐飞机经过非洲尼罗河的上空的时候,我们就能发现在黄色的荒漠上,有一条沿着尼罗河的绿带。这一片绿色的生命区,就是尼罗河河流蒸发和渗漏的杰作。实际上蒸发和渗漏这种自然现象,不仅不能算是水库的缺点,而且还是水库重要的生态环境功能。水库的本质就是一种人工湿地,水库湿地的生态环境功能,主要就是要通过水库蒸发和渗漏体现。我国的二滩等很多水电站,建成之后让当地的干热河谷变成了绿水青山,就都是水库的蒸发和渗漏的功劳。这和尼罗河沿岸天然出现的生命绿洲,几乎没有任何区别。同理,我们三峡水库的蒸发和渗漏,不仅不会影响长江枯水期的水量,反而是三峡工程生态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14830 次阅读|53 个评论
看不明白卢耀如院士答记者的这段话
热度 5 陈龙珠 2011-5-23 18:53
从新浪网读到了卢耀如院士就长江中下游灾害与三峡水库关系的 答记者问 ,总的感觉是内容较为全面,观点颇为清晰。只是其中有如下一段令人费解: 东方早报 :那长江中下游的干旱怎么解释呢?每年5月中下旬,长江迎来汛期,但近几年来,长江中下游流域的水位在汛期一直在退落。今年以来的降水量更是达到50年来新低,洞庭湖、鄱阳湖水位连连告急,这是否与三峡工程有关? 卢耀如 :洞庭湖、鄱阳湖水位连年下降,很大程度上与人工围湖有关,鄱阳湖解放初期有4000多平方公里,后来到2000多平方公里,现在面积更小,但三峡水库蓄水应起调节作用。 按理说,湖面因围垦而减少、湖底因淤积而抬高,在周边地区降雨和长江补水量基本不变的条件下,湖水位抬高而造成洪水才是,怎么会导致湖水连年下降呢?或许是记者误记了。 我想,对江湖地区近期的干旱,懂点科学常识的人不会一味地责怪是三峡水库造成的。但是,三峡水库大量蓄水导致其下游沿岸地区可取水量锐减,这是不争的事实,而这对缓解相关地区在干旱时期的工农业供水需求,不能说是无关的。
个人分类: 防灾减灾|3661 次阅读|12 个评论
2010年长江中下游枯水位与水危机:一个痛苦的话题
xiqingchen 2010-11-18 17:29
湘江长沙段10月份以来,水位连创新低,至11月17日,仅距历史最低水位24.80米仅相差8厘米。
个人分类: 三峡工程与生态环境|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5 07: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