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生态环保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世界旅游(五):波士顿的瓦尔登湖
huaqx2016 2019-7-17 22:31
世界旅游:波士顿的瓦尔登湖 -华庆新- 瓦尔登湖坐落在我家车程15分钟的山林里。2016年退休数年后搬回曾经工作生活过的波士顿(1989-1994,哈佛大学医学院),住在西郊。两次开车到Concord镇的Waldon Pond游湖,都在金秋十月。其时脑子迟钝,居然没有联想到大名鼎鼎的梭罗的名著《 瓦尔登湖 》,就是写的这美丽幽静的湖泊。最近猛然醒悟,马上借来这名著,拜读这只知其名,未见其书的大作。而前几天 7月中旬中国教育部最新颁发的初二语文阅读书目中,就有《瓦尔登湖》一书!列于红楼梦之下。 图 1 2019年7月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语文课程推荐的阅读书目,八年级也就是初二,要求读《瓦尔登湖》一书,可见它在文学史中的地位。 美丽的 瓦尔登湖 梭罗是这样盛赞瓦尔登湖: “ 春天来临,像混沌初开,宇宙创始,黄金时代的再现。 ” 夏天,湖水清澈,可游泳,垂钓,划船,沿湖有围绕一周的步道,走一圈大概四五十分钟。第一次与儿孙一家七口步行,第二次与来访波士顿的两位老友夫妇散步。秋天,绿黄红三色树叶在远处招手,在近处招摇,树荫遮蔽,湖水衬映,十分惬意,非常休闲。走走停停,说说笑笑,最适合扶老携幼体会大自然之美。波士顿身处 New England地区,以秋色红叶闻名于世。不过新英格兰地区辽阔,从波士顿开车两三个小时才到,不易在近处周边发现秋色美景。而瓦尔登湖则是离波士顿市区最近的湖光秋色迷人之地。欣赏过Walden Pond的秋色,感觉和满山红叶是另一种不同的美,湖水倒映下的红黄绿景色,与大山山坡上的秋景不同,更有一番涟漪般的情愫荡漾在心间,撩拨你心头。在波士顿最好的观秋时节是十月中下旬,而加拿大的红叶应该在九月底十月初为最佳观赏期。当然这一切取决于当年的风和雨! 图 2 秋色瓦尔登湖,取自网络 图 3 瓦尔登之秋 这位老人 在湖中泛舟阅读,是一种怎样的享受?或许他正在读梭罗的瓦尔登湖吧? 来此步道绕行的人并不多,湖面 闪耀着清幽的兰绿之光,安安静静。湖面四周有一圈窄窄的沙滩,青翠清澈见底的水面在诱惑你走下去,体会纯净水面的柔和感受。周围芦苇相间,鱼在游,鸟在飞。第一次游湖,还真看见一男一女身着潜水服一样的连体游泳衣,不紧不慢地相伴游向湖中央。他们此时有什么感受?蒹葭苍苍,秋色茫茫,朔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可惜,我没有那么好的福气!梭罗在其文中多次写到,在四季不同时间在湖中泛舟的所见所闻心灵感受。山坡上茂密的松树,遮遮掩掩,让秋天的霞光或掩或显,步道脚下是一地厚厚松针,还有突出于地面之上的盘根错节。夹杂着一些会变色的落叶林,在林间可以看到一百七十年前梭罗亲手盖的小木屋的……遗址。当年的梭罗在此住过两年两个月零两天,也一定经历了两个最美的金色秋天,难怪他那么喜欢瓦尔登湖,喜爱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梭罗写道:“ 一个湖是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睛;望着它的人可以测出他自己的天性的深浅。” 图 4 弯弯湖水映秋色 图 5 斜卧古树衬秋景 梭罗以《瓦尔登湖》散文开创生态环保理念 此书之所以有世界名著的美誉,就在于它是生态保护、环保理念的开山之作!梭罗是美国作家、诗人及思想家。生前鲜为人知,在世虽只出版两本书,二十世纪后竟然成为少数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美国作家,深受读者喜爱。其代表作就是《瓦尔登湖》,他靠一本书享誉全球! 图 5 秋色,瓦尔登湖的入口 天纵英才,天亦妒英才!梭罗一生与孤独为伴,他常常只是一个人。生活简单,优雅安静。1817年7月12日梭罗生于波士顿西郊康科德镇;1837年毕业于哈佛大学;回乡执教两年。1840年住到了大作家、思想家拉尔夫·爱默生家里,既当门徒,又当助手,并尝试写作。1845年7月4日,他单身只影,拿柄斧头,跑进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山林,建房独居到1847年才返回康城,此后他患了肺病医治无效,1862年病逝于康城,年仅44岁! 图 6 两个中文版《瓦尔登湖》,右侧 潘庆舲译本也是佳品 说他是超经验主义作家,我不懂也不想穷究其文学定义和争论。若以现代老百姓通常的理解,他是一位以散文奠定环保理念的先驱者,也是生态保护的奠基人。他不是以政论,以科研,以经济发展,来阐述人与自然应该和谐,自然环境需要保护等等观念,而是以他在瓦尔登湖的两年两个月又两天的朝朝暮暮、细致入微的观察,自然引申出环保理念! 图 7 两本英文版《瓦尔登湖》文集 图 8 后世人为纪念他在原址复建的梭罗小屋 梭罗曾经写道:‘我的屋子里有三张椅子,寂寞时用一张,交朋友用两张,社交用三张。访客要是来了一大堆,多得出乎意料,也还是只有三张椅子给他们支配,他们一般都很节省地方,只是站着 !’ 图 9 梭罗小屋的内部陈设,简洁实用 散文集《瓦尔登湖》简介 《瓦尔登湖》的中文译本据说有五十种,为何如此之多?一是因为它是名著,二是其英文文字精美,翻译家都想接受挑战,一试身手,与同行译者一决高下:既比英文的理解力,也比中文水准 。第一部中文译本是翻译家、散文家徐迟于 1949年出版,20万字,1982年再版,写过长篇序言。人们只知道他的《哥德巴赫猜想》,却不知他早就以诗人、翻译家成名! 图 10 暮色渐临的湖面 徐迟多次告诫读者:“这是本静静的书,极静极静的书,并不是热热闹闹的书。它是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它只是一本一个人的书。如果你的心没有安静下来,恐怕你很难进入到这本书里去。” 徐迟又说:有许多篇页是形象描绘,优美细致,像湖水的纯洁透明,像山林的茂密翠绿;有一些篇页说理透彻,十分精辟,有启发性。这是一百多年以前的书,至今还未失去它的意义。在自昼的繁忙生活中,我有时读它还读不进去 ……,可是黄昏以后,心情渐渐的寂寞和恬静下来,再读此书,则忽然又颇有味,而看的就是白天看不出好处辨不出味道的章节,语语惊人,字字闪光,沁人心肺,动我衷肠。到了夜深人静,万籁无声之时,这《瓦尔登湖》毫不晦涩,清澄见底,吟诵之下,不禁为之神往。 图 11 沙滩边流连忘返的游客 全书十八篇,目录如下: · 经济篇( Economy) · 我在哪生活;我为何生活( Where I Lived, and What I Lived For) · 阅读( Reading) · 声( Sounds ) · 寂寞( Solitude) · 访客( Visitors) · 种豆( The Bean-Field) · 村子( The Village) · 湖( The Ponds) · 倍克田庄( Baker Farm) · 更高的规律( Higher Laws) · 禽兽为邻( Brute Neighbors) · 室内的取暖( House-warming) · 旧居民;冬天的访客( Former Inhabitants; and Winter Visitors) · 冬天的禽兽( Winter Animals ) · 冬天的湖( The Pond in Winter) · 春天( Spring ) · 结束语( Conclusion) 《瓦尔登湖》是纯粹的长篇散文,可说是用诗化的语言写成的散文诗。书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细 描写,类似我国天人合一的美妙意境,正是此书的精华所在。书中描写极其真实,有些章节就像开列家庭豆腐帐,事无巨细地列出一个月或一年的收入支出,以证实他在林中完全可以自力更生,自给自足。大自然的慷慨赠与,是我们美好生活的源泉 对这位世界生态文学的先锋,我们充满敬意!梭罗是生态保护的先驱者、引路人! 梭罗生活的年代,社会工业化的脚步隆隆而来,美国经济迅猛发展,蓬勃发展的工商业让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占据社会主导地位。聚敛财富成为人们生活的主要目标,过度开发、霸占有限的自然资源。开垦荒地的同时,大面积的森林随之消失,大机器的轰鸣声随处可闻,而鸟儿的歌声却很难寻觅。人们无限制的向大自然索取,最后也遭到了大自然的严厉惩罚。导致森林覆盖率急逸下降,水土流失日益严重,生物的多样性不断减少等环境问题,使得整个自然生态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与污染,而且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也变得岌岌可危。这种社会大背景造就了梭罗名著! 当年梭罗在《瓦尔登湖》初次问世时扉页上题词:“我要像破晓晨鸡在栖木上引吭啼唱,只要能唤醒我的左邻右舍就好。”要之,作者在写一首精神抖擞、乐观向上、歌唱生活的欢乐颂。这是全书的宗旨,气势豪迈而又言简意赅! 自然予我以瑰宝,我还自然以挚爱 梭罗文集 谱写着人与自然的和谐乐章。 他崇尚自然,主张返璞归真,心念简单生活,重视精神层面,是为自然主义者。 18 篇散文在四季循环更替中,详细记录了梭罗内心的饥渴望、欲望、失望和自我调适,几经循环,直到最终实现自我为止。全书宁静恬淡、充满智慧。它分析生活,批判陋习,话语尖锐,见解独特,耐人寻味。对大自然的形象描绘,不论湖水溪流,不论动物植物,都优美细致,其描述像湖水纯洁透明,如山林茂密翠绿;而穿插的说理透彻,分析精辟,予人启迪。这是一本清新、健康、引人向上的书。读它,会自然感觉到心灵纯净,精神升华! 图 12 一弯湛蓝湖水,人见人爱 夏日炎炎,梭罗写道: 八月里,在轻柔的斜凤细雨暂停的时候,这小小的湖做我的邻居,最为珍贵,那时水和空气都完全平静了,天空中却密布着乌云,下午才过了一半却已具备了一切黄昏的肃穆,而画眉在四周唱歌,隔岸相闻。这样的湖,再没有比这时候更平静的了;湖上的明净的空气自然很稀薄,而且给乌云映得很黯淡,湖水却充满了光明和倒影,成为一个下界的天空,更加值得珍视 。 梭罗不仅是自然美色的高超写手,他悲天悯人,在《经济篇》中描述了自己自给自足的生活,并叙述了与农夫邻里的交往。正是在这种亲身体验交往中,作者了解到农民生活的艰难,批判一些富人奢侈的生活。原文如次: 我的农场支出,第一季度在工具、种子和工资等方面,一总十四元七角两分五。玉米种子是人家送的。种子实在不值多少钱,除非你种得比需要量更多。我收获蚕豆十二蒲式耳,土豆十八蒲式耳,此外还有若干豌豆和王米。黄玉米和萝卜种晚了,没有收成。农场的收入全部是: 23.44 元,减去支出 14.725 元,结余 8.715 元。 【注】还有更详细的账目,恕不一一引用。 第二篇,在《我生活的地方;我为何生活》中,作者描述了他生活的地方 “ 真正迷人之处 ” ,作者在想象中下田园,并亲自耕耘,同时展现了美丽的田园风光。文中说:“我第一天住在森林里,就是说,也在那里过夜的那一天,凑巧得很,是一八四五年七月四日,独立日。我的房子没有盖好,过冬还不行,只能勉强避避风雨,没有灰泥墁,没有烟囱,墙壁用的是饱经风雨的粗木板,缝隙很大,所以到晚上很是凉爽。”一切简朴而简陋! 图 13 清凌凌的水,湛兰兰的湖 图 14 红艳艳的树,蓝盈盈的天 在《寂寞》中,梭罗描述了在森林中一个人生活所特有的感受 —— 寂寞。他没有直接描述,而是通过一些动物反衬自己心中的感觉, “ 牛蛙呜叫,邀来黑夜,夜莺的乐音乘着吹起涟漪的风从湖上传来。摇曳的赤杨和松柏.激起我的情感,使我几乎不能呼吸了 ……。” 在《种豆》中,梭罗表达了劳动与收获的喜悦,为自已的自尊,通过自己亲自种植,收获豆子,并将多余的卖出,从中体验到劳动所带来的人生的快乐与自尊。在《冬天的禽兽》中,梭罗还描述了冬季在瓦尔登湖并不死寂一般,许多小动物在漫天大雪中使空旷的田野充满了活力。 当然 《春天》更美好,梭罗描述了春天来临后的瓦尔登湖。湖面终于开冻了, “ 太阳的光线形成了直角.温暖的风吹散了雾和雨 ” ,新生命开始了新生活! 《瓦尔登湖》一书极具审美价值。实际上可以说,《瓦尔登湖》是一部大的美文,梭罗善用比拟、比喻写眼前的一切事物,在棱罗的眼中,这些自然物永远鲜活。他的语言风格令《瓦尔登湖》一书始终生动鲜活并永恒。 图 15 不知何人迭造这石塔?! 图 16 地形图,瓦尔登湖如眼珠 湖畔有地形图,玻璃覆盖不太清楚。三角右侧为 27号路,从我家开车往北15分钟抵达。北面2号高速公路是波士顿向西的干道。右侧斜线是梭罗当时就记载的铁路。梭罗对他又爱又怨。爱它,是因为它轻易加快运输,盘活经济。怨它,因为它打破了瓦尔登湖的仙境生活!梭罗面对工业化时代来临,多少还有排斥心理,纠结情感。梭罗的原文如下: “我们只要住在家里,谁还需要铁路呢?我们没有来坐铁路,铁路倒乘坐了我们。你难道没有想过,铁路底下躺着的枕木是什么?每一根都是一个人,爱尔兰人,或北方佬。铁轨就铺在他们身上,他们身上又铺起了黄沙,而列车平滑地驰过他们。我告诉你,他们真是睡得熟呵。每隔几年,就换上了一批新的枕木,车辆还在上面奔驰着;如果一批人能在铁轨之上愉快地乘车经过,必然有另一批不幸的人是在下面被乘坐被压过去的 。”梭罗用 Sleeper一语双关,表示既是 枕木 /又是修路人。铁路开通有利于人际来往、城乡交流,但又破坏自然生态!但这是时代的脚步,怎么办?梭罗没结论! 梭罗膜拜中国 文化 梭罗向往陶渊明式的隐逸生活, 与老子的无为而治理念一脉相承。梭罗在十八篇散文中多次引用孔孟之道的经典语言,既是加强其理念主张的说服力,也是炫耀自己的博学多才,更是表达对中国优秀文化的敬意! 在潘庆舲译版 79页梭罗 写道:“我向曙光顶礼,忠诚如同希腊人。我起身很早,在湖中洗澡;这是个宗教意味的运动,我所做到的最好的一件事。据说在成汤王的浴盆上就刻着这样的字: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我懂得这个道理。黎明带来了英雄时代 。”此言是否出自礼记‘大学 ’篇讲商汤王的精励图治? 在潘译版85页梭罗还引过: 卫大夫使人于孔子 《论语·宪问》,蘧( qú )伯玉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 “ 夫子何为? ” 对曰: “ 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 ” 使者出。子曰: “ 使乎!使乎! ”梭罗以此检讨自己是否无过!可谓‘活学活用。’ 图 17 冬日的瓦尔登湖,晶莹洁白,取自网络 他还引: “德不孤,必有邻”。说明 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相伴。他又引“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 必偃 。”用来告诫当政者。 其用意是:仁政无敌,所向皆服 。 梭罗以《孟子·告子》 牛山之木为喻,说明良心善性必须操持存养,否则亡失本来具有的善性,则与禽兽无所区别了。( p280) 梭罗可说是孤军奋战,他以 《论语 ·子罕》 中的‘ 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用以自勉,精神可嘉,令人钦佩!( p292) 梭罗对中国哲理圣贤名人的思想、警句烂熟于心,随时应用,已经和他的文本融合一体。他的散文中还引用许多古希腊、古罗马哲学家,印度圣贤等的名言佳句。这些都显示梭罗的博学多闻,也宣示世界大同理念是不分地域,不分民族,不分宗教,不论种族地融合和谐, 梭罗的《瓦尔登湖》似乎是个梦中神话,很有苏轼《赤壁赋》中描写的‘飘飘乎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意境。追求完美的原生态生活方式,对当下的我们更具有生态学意义。瓦尔登湖不再只是梭罗独居、生活、写作和思考的地点。它是某种象征,瓦尔登湖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人与自然的浪漫结合,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融合,是人类永恒不变的亲近自然、敬畏自然,与自然融合的永恒意愿。 图 18 晚霞如火的瓦尔登湖,光彩永驻,取自网络 在梭罗的《结束语》中,他宣示了自己的理想: “ 不必给我爱,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我们身体内的生命像活动的水,新奇的事物正在无穷无尽地注入这个世界。 ” 作品在线阅读 http://www.dushu369.com/waiguomingzhu/wedh/ 梭罗的精彩言词实在太多,本文篇幅已然过长。 ( 2019年7月16日上传)
个人分类: 旅游游记|3924 次阅读|0 个评论
水库大坝与水电开发的生态环保作用无可替代
热度 1 zbt92 2012-10-12 12:11
作者:张博庭 一、水库大坝的生态环保功能不可替代 由于受到极端环保的误导宣传影响,社会舆论总是认为河流最好是自由流淌“水库大坝的建设将破坏自然生态”,但是,我们却不能不承认,人类文明确实与纯自然的生态存在着某种矛盾。很多在纯自然状态下的正常自然现象,对人类文明来说可能是巨大的灾难。 例如,地震等地质灾害。在纯自然状态下正是这些地质环境的不断变迁造就出来了一个千姿百态、色彩斑斓的大千世界。但是,对于人类居住区来说,任何一次地震、坡滑、泥石流都可能是毁灭性的灾害。在自然状态下,河流淤积、洪水泛滥甚至河流的改道都是自然界发展进化的机遇,但是,自有人类存在的几千年来河流的每一次自然的变迁,带给人类的都是难以想象的巨大灾难。   所以,几千年来人类文明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控制自然改造自然争取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历史。对于河流来说,筑堤建坝一直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进入现代社会以来,由于人口的增长和生活用水量的大幅度增加,天然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已经成为人类文明发展最主要矛盾。过去以洪涝灾害为主要威胁的农耕社会,已经向洪涝与干旱交替出现,近年来由水资源短缺造成的干旱正在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主要矛盾。   从2006年起,联合国每三年发布一次的《世界水资源报告》几乎都要强调“世界的水资源本来是够用的,只不过由于设施不足、管理不善”而造成了水资源的危机。也就是说,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已经成为人类水资源问题的最主要矛盾之一。而目前我们人类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矛盾的手段,除了建设水库大坝(调蓄水资源)之外,还没有别的办法。   与水库大坝破坏生态环境的社会舆论完全相反,当前全世界的现实几乎都是,水资源开发程度越高的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越发达,生态环境越好。   上图1是联合国有关机构的一个调查结论。人类发展指数(一个包括GDP和教育、医疗等方面的综合评价指标)为一介于0和1之间的数,数值越接近于1表示人类发展水平越高。   根据对全球50余个国家2007年的人类发展与大坝水库发展数据计算结果显示:HDI大于0.9的国家,人均库容为3184立方米,HDI介于0.7~0.8的国家,人均库容量541,HDI介于0.5~0.6的国家,人均库容量仅为125。可见,储水蓄水能力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之密切   美国的国土面积和水资源总量,都与我国相似。目前中国虽然水坝数量名义上比美国还多,但是水库总库容仅为美国的一半﹐如果以人均水库蓄水量来比较﹐中美的差距在十倍以上。由于缺乏水库的调蓄能力,我国一方面洪涝灾害频发﹐另一方面又是干旱严重。从本质上说﹐这些都是由于可控制的水资源总量不足造成的。相比之下,美国的绿水青山,自然灾害少,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他们的库容大,可以吸纳更多的洪水,抵御更大的干旱。   我国生态环境上的巨大差距,恰恰体现在水库的蓄水能力上。例如:美国胡佛水坝基本上不泄洪。我国三峡每年都要泄洪多次。泄洪的根本原因就是水库库容不够,不泄的话,洪水很可能会形成灾害。水库库容大了之后,洪水就是资源、是财富。但如果水库库容不够,洪水就是危险,是灾害。另一方面也只有水库的库容大了,抗旱的能力才会增强。   因为没有了泄洪的威胁,美国的密西西比河可以建29级闸坝,水资源可以得到自如的利用。我国的长江在洪水期则要疲于奔命的要把洪水排到海里去,哪里还敢建什么闸坝?旱季里则经常为了保证基本的航运,在明知道水库里水资源已经十分的张的情况下,还是不得不放水。这样势必会更加剧水库水资源的紧张程度。可见,水库的蓄水能力对减灾有事半功倍的放大作用。   总之,洪水和干旱都是巨大的生态灾难,所以,当前我国在生态环境上的巨大差距,恰恰体现在水库的蓄水能力上。 二、水库大坝与水电开发密不可分   任何人类文明都是有代价的,水库大坝的建设也不例外。我国河南的758垮坝事故,是迄今为止世界上造成死亡人数最多、最惨痛的工程灾害。但是,几十年来却没有一个国家敢宣布,自己国家将不要水库大坝。因为,当今的世界,如果没有水库大坝,就无法保障人类的基本生存,就更不要说发展了。   为此,反水坝的极端环保宣传,也做了些策略上的调整。他们往往不再是直接宣传反对水坝建设,而是改为宣传反对水电开发。因为,一方面水电开发必然与水库大坝的建设紧密地相连,反对水电开发,就能达到反坝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水电开发与水库大坝建设的完全社会公益性不同,往往都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因而,宣传反水电,更容易把反坝的行为,贴上反对利益集团牟利的标签。   水库大坝与水电开发密不可分是必然的。因为大型的水库在泄水的时候,将产生巨大能量。这种能量如果不能有效的控制、消除,将会对水库大坝的安全构成巨大的威胁。与此同时,迫于现代社会对于能源的需求,现代的社会几乎不可能不去利用水库泄水所产生的这一巨大能量发电。目前,水电开发往往是一种更科学、更高效的水库大坝建设方式。   从调控水资源、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的矛盾方面来看,利用水库的泄水能量发电,将会使得水库大坝变得更加安全。从利用泄水发电可以获取一定的经济收入来看,通过水电开发所建设的水库大坝可以拓宽水库大坝建设投资的渠道,利用市场机制达到服务于社会公益的目的。   不仅如此,由于水电开发业主不仅是水库大坝的直接受益人,而且还是责任主体,所以,他们对水库大坝安全的维护会更加主动,完善。更有利于水库大坝的安全运行。   有不少反水电的组织,曾利用河南板桥758垮坝所造成的数万人的死亡,作为反对水电开发的重要理由。而实际上,如果当年我国河南的板桥水库,如果真的建有水电站的话,恐怕也就不会发生那次垮坝事故了。因为水电站的管理者,不仅有一定的经济实力,而且随时都会对水库大坝的安全高度关注,及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所以,水电大坝发生意外的概率比起完全公益性的水利大坝,往往会有大幅度的降低。据统计全世界已经有过成千上万起的大小垮坝事故。其中90%以上都是没有水电站的水库大坝。   事实证明:水电开发在某种意义上,将非常有助于水库和大坝的建设和安全。例如,我国三峡工程的首要目标是防洪和供水,但同时它又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水电开发与水资源调控可以双赢。 三、人类发展遭遇到减排的生态难题   在人类的工业化之前,人们还没有能力大规模开采煤炭、石油。因此,人类活动对地球碳循环的影响是极其有限的。但当我们学会了开采利用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之后,导致大量的长期缺埋藏在地下的化石能源被开采、燃烧,不断排放出二氧化碳和其它温室气体。使得原来沉积在地下的碳元素,大量地被释放到空气中去。这必然会导致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含量急剧升高,带来强烈的温室效应,最终可能会产生冰山融化、海水上涨、淹没大陆、气候环境变化异常等一系列可怕的后果。过量的温室气体排放,已经成为当前人类社会最大的生态难题。   过去200 多年间,人类的能源利用经历了仍薪柴时代到煤炭时代,再到油气时代的演变,在能源利用总量不断增长的同时,能源结极也在不断变化(见图2)。    图2 1800--2000年能源消费的变化   为解决这一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难题,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地努力。然而,由于能源供应对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在具体的减排责任上,各国又都表现出各种矛盾和斗争。目前,我们中国已经在这场全球最大的生态矛盾斗争中成为了主角。来自美国某官方网站的世界各国排放图显示,中国的碳排放总量已经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   我们为了缓解国际社会的压力,曾经强调我国的人口多,人均碳排放不高。但是,非常不幸,最近几年我们国家的人均碳排放,也已经超过的全球的平均值。还有人提出了,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落后,希望以一种累积碳排放的方式,给发展中国家更多的碳排放权。不过,令人担心的是,即使按照累积碳排放计算(从1990年算起),我国也已经超越了除美国之外的所有国家,成为世界第二。(见图3)   图3 1990年来主要国家的累积碳排放图   前几年,美国的布什总统不承认《京都议定书》一直是全世界环保人士攻击的目标,但是,自从奥巴马上任以来,美国改变了态度也开始强调承担减排义务,这样世界各国对排放问题的批评焦点,就自然而然的转向了中国。   最近美国奥巴马政府宣布将继续关闭燃煤电厂,预计2012年关闭57座,175座燃煤发电机组,将在2012年至2016年间停止使用。目标是彻底停止美国的煤炭业。美国在减排问题上的积极态度,无疑将会给我们中国造成巨大的压力。不减排就不能体现我们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的国际形象。 四、开发利用水电是最有效的减排   工业化以来,全球水电的开发应用是减少世界温室气体排放的最大功臣。目前一些发达国家的水电资源几乎开发殆尽,已经进入大规模发展风能、太阳能等新型可再生能源的阶段。国外各种媒体所宣传的可再生能源,也大都以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为主。但是,事实上由于受到技术水平和能量密度的局限,水电仍然是当前最有效率、最起作用的可再生能源。在发电领域内,目前全球可以利用的其它所有形式的新型可再生能源量的总和,恐怕还要与水电的减排作用相差一个数量级。这就是世界的现实,而且这种局面在短期内还不可能被改变。   目前,我国政府对于减排的投入不能说不大。近年来,由于政府的大力支持和补贴,我国的风能和太阳能发电行业有了长足的发展。我国的风能连续多年以翻番的速度增长,目前的并网装机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我国的太阳能光伏电池的制造能力已经占据了全球的70%多。然而,尽管我们已经付出的极大努力,但是,我国实际的减排效果却不尽人意。其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因为目前风能和太阳能的发电技术还不算十分成熟,不仅成本过高,而且也还不能提供更大的减排作用。   例如,我国作为世界第一的风能发电再加上太阳能的发电量,去年一年的总量也只有500多亿度电。但是,我们被伪环保谎言所搁置了近十年的怒江水电开发,每年的发电量将是一千亿度电。也就是说,我国每年投入数百亿的资金支持的风能、太阳能的开发建设,还远远弥补不了我们由于搁置怒江开发,所不得不增加的碳排放量。   纵观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几乎没有一个不是优先开发利用了自己的水能资源的。所以,迄今为止尽管我们国家在减排方面的投入全球最大,但是,由于水电开发的滞后,能源结构不合理,我国的减排效果却非常不佳。   即使我们承诺的到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降低40%到45%,和非化石能源的比重达到15%的目标,也只是一个相对的指标。如果,把这目标与国际社会进行比较的话,我们就会发现这个指标,其实非常低。   与我们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印度,曾有专家经开玩笑的说,即使中国2020年达到了单位GDP碳排放降低45%的目标,单位GDP碳排放还是赶不上今天的印度。因为目前我国的能耗水平比印度还要高很多。   非化石能源的比重达到15%的目标是有一定的国际比较价值的硬指标,但是,我们还不得不承认这个15%的比重,还达不到很多发达国家今天的水平。事实上,也正是由于我国的水电开发利用程度比较低,所以,我国的能源结构比起其他发达国家还有较大的差距。    图4 欧盟2011年底的电力装机构成   图4是欧盟2011年底的电力装机构成。由图可见,目前欧盟国家电力装机的可再生能源比重超过30%,非化石能源超过45%。这个电力装机的比例,虽然还不能完全等同于能源消费的比重,但是,也非常能说明能源结构的问题。   图5 根据能源技术发展的趋势对未来的能源需求和结极变化做出的预测。   2004年欧洲联合研究中心(JRC)根据能源技术发展的趋势对未来的能源需求和结极变化做出的预测是:可再生能源的比重将于2020、2030、2040、2050 和2100 年将分别达到20%、30%、50%、62%和86%。全球化石能源消耗总量将于2030 年出现拐点。   国际社会2020年可再生能源的比重将达到20%,而我们承诺的目标仅仅是非化石能源的比重达到15%(核能加可再生能源)。 可见,由于最有效的减排手段水电的开发滞后,我们与国际社会的差距有多大?   尽管曾有很多环保人士指责、污蔑我国的水电开发过度、大跃进,但是,事实上我们没有优先开发利用水电的发展模式,已经对我国和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威胁。同时也因此遭受着国际社会的各种批评、指责。要知道这种批评和指责,与那些攻击污蔑我国的水电开发的指责性质截然不同。因为气候变化的恶果中国不可能独善其身。 五、我国水电发展的形势并不能令人乐观   尽管有着巨大的减排压力,客观地说,我们自己对能不能完成15%的国际承诺,也还是非常担心的。主要是因为我国作用最大的水电的发展还不够顺利。目前水电的发展对我国非化石能源的比重影响最大。例如,2011年由于天旱少雨,我国的水电发电量下降,尽管我国的风电等系能源的增速不减,但却造成我国的化石能源比重不降反升。   目前,我们十二五水电的开工目标1.6亿,基本上是按照实现15%的国际承诺反推出来的。即2020年我国的常规水电装机要达到3.5亿蓄能机组7千万,才能有希望完成减排的承诺指标。根据水电建设期4到8年的估计,十二五不开工的,到2020年就已经不大可能投产了。今年已经是十二五的第二年了,然而,所规划开工目标,却远远没有完成进度。去年被核准的水电只有1260万,今年的形势也不乐观,很有可能两年也完成不了一年的规划开工目标。   目前的困难主要是体现在核准难上。我国目前已经批准开展前期工作,但因环评等各种许可而得不到核准的工程有9000多万千瓦。如不尽快改变水电核准难的局面,恐怕很难完成十二五规划。也就完不成15%的国际承诺。   然而,水电的核准为什么难呢?我认为根源主要是水电的舆论环境不好,公众舆论影响了领导和某些政府部门的决策。例如,怒江水电开发国务院不批,是因为我们的舆论工作没做好,群众不理解。2008年温总理批示不同意金沙江水电的时候,特地又把2004年的一次批示抄给发改委。其中就有“认真做好认舆论工作,取得社会的共识”。总理指示说了几年了,就是没人落实,几年之后在群众的一片反对声音中,你又报上来让总理批。这不是明摆着让老百姓都去骂批项目的总理吗?   总理批评了水电之后,环保部马上就跟风叫停了金沙江的水电。不过,随后在09年底哥本哈根的国际气候大会上,总理却亲身感觉到了缺乏水电的中国发展将会遭遇多大的国际阻力。据说,回国之后为了改变水电的困局,2010年总理亲自布置了正面宣传水电,所以,才有了后来的水电局面好转和一系列政策调整。包括从十一五的“有序开发”到十二五的“积极发展水电”。   很多人认为,现任的领导对水电的支持力度不够。其实不然,掌握着全面情况的领导怎么会不知道水电开发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只不过,领导告诉过你要“认真做好认舆论工作,取得社会的共识”,你们不理会。领导总不能一天到晚的都为水电去说话吧?再说能够有效应对社会上的各种质疑的,只有我们了解实际情况的水电人自己。 六、亟需解决舆论环境对水电的制约   当前水电的问题形式上难在移民、环保和生态环境,但是根源却还是舆论环境。所有这些具体的水电难点,其实都与社会公众对水电的认识、和认同不够直接相关。   三峡百万移民矛盾为什么好解决?因为大家觉得我移民是在为国家作贡献,为子孙后代造福。有一种荣誉感感,所以,在政策合理的情况下,一般不会特别计较。而现在的舆论宣传,已经把水电开发,宣传成了黑心开发商的牟利行为,所以,水电移民当然补偿多多益善?再加上有人故意组织、挑拨,移民之间互相攀比,移民的补偿永远都是解不开的难题。   生态环保也是一样,水电开发本来是最重要的生态环保措施,但却被舆论宣传成了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大家可以到全世界看看,不管走到哪里,不都是水电开发程度越高的国家和地区的生态环境越好?尤其是像怒江那样山高水急的山区,非常不适于农业耕种。几十万人在周围的砍伐开荒、陡坡耕种,水土流失和生态破坏必然会非常严重。利用水能发展经济是怒江的最大资源优势。水电开发分明是怒江最重要、最可行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但是,伪环保组织通过大量的制造谣言,社会舆论被误导后却认为,不开发怒江的理由,恰恰是为了生态环境保护。这不是典型的舆论导向出了问题,又是什么呢?   当前,我们很多水电人都希望新班子能像以前的朱镕基总理一样,认准了对国家有利的事情,不管社会舆论有多大的阻力,就坚决地干。不过,我觉得这只是我们一厢情愿的期望。决策民主化是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新班子产生后也未必就能如我们所愿。最可靠的,还是我们的水电企业自己要舍得投入,要主动的发动舆论攻势。联合媒体,为国家积极发展水电的政策创造出良好的舆论环境。   投入经费搞科普宣传并不是浪费。我们水电企业可以回忆一下,这些年,因为水电被妖魔化所导致工程被叫停,我们损失了多少投资?如果我们事先能拿出几十分之一,来把舆论工作做好,我们可能就不会遭受各种不白之冤了。要知道为了阻碍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国外的极端环保组织,每年都投入大笔的经费来资助国内代表势力,制造谣言、误导公众。如果我们的企业都不主动回击,都等着政府出面应对,局面将是十分被动的。   总之,我们水电工作者,都应该有一种自觉的科普和宣传意识,不管在什么地方看到错误的言论,就应该及时地澄清,把真相和科学道理告诉公众,让国家少走弯路,让地球少受伤害,这也是我们水电工作者对社会的一份责任。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水电开发和水库大坝建设的生态环保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其生态环境影响、改变、损失都仅仅是个别的、局部的,而水库大坝的防洪、供水,水资源调节等生态效益一般都是全流域的,其水电减排的生态效益,更是全人类的。 (本文为作者2012年10月12日在《水库大坝与生态环境保护论坛》上的发言)
2792 次阅读|1 个评论
[学术随笔]生态环保vs. 建功立业
blueyye 2011-7-9 11:41
生态环保人士总想保护自然资源不被过度开采,难免就要与不断开疆拓土希望建功立业者发生冲突,因而生不逢时还被归入保守主义。 建功立业者正当风华正茂,拦河筑坝、建楼造桥,移山填海、核能飞天,好一派豪迈气象。英雄生逢其时,开拓进取一往无前岂容环保阻拦 ? 这是一个人人需要建功立业的年代,生态环保岂不颓废 ? 因而环保人士只能入 NGO ,功业英雄才能荣升院士。生不逢时者高呼不能到处拦河筑坝、野蛮开发;生逢其时者欢呼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乌拉,世界第一一个接一个;呜呼,就一个绿色星球 …
个人分类: 学术随笔|2128 次阅读|0 个评论
国庆系列转载
nanofeifei 2009-10-2 15:53
转自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59200 国庆游行出现生态环保方阵令人振奋 蒋高明 庄严壮丽的国庆60周年庆典让无数华夏儿女为之自豪。在群众游行方阵上,以生态环保为主题的彩车的出现赢得现场一片喝彩。2400多名志愿者簇拥着生态环保彩车缓缓前行。以绿色为主色调的彩车,形状犹如一艘巨轮,寓意着环保事业乘风破浪。 这辆彩车出现在工业、能源、交通、农业等工业游行方阵之后,出现的顺序比较靠前。我们都能够理解,GDP是上述产业带来的,但GDP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也是非常明显的。游行方阵出现生态环保的彩车,说明国庆庆典设计者们至少考虑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了。游行队伍由众多环保志愿者组成,也预示者环境保护的主力来自民间。 中国的环保事业经过几代人的不断追求和努力,从无到有,不断壮大发展。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30年,环境保护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为生态文明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产生强大的推动力。 中国的环境保护还面临诸多挑战,要把这种激情和动力化作实际行动,还有漫长的路要走。但毕竟这是进步了, 说明国家已不是简单地考量GDP,而是将环境保护列入了重大议程,去年环境保护部的成立就是一个很强的信号。3年前,笔者曾撰文建议国家将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更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部( http://www.chinadialogue.net/article/show/single/ch/686 )。尽管两者都是正部级,但有和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字头的部是重大区别的;之所以不用环境保护部是因为保护事小,环境事大。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只要人类不粗暴干扰,自然界是能够照顾自己的,不需要我们人类做什么。人类要做的是收敛自己的贪欲。 但是,方队以生态环保命名还是有些绕口。在许多场合,人们是将生态和环境混为一谈的,而今生态和环保又混在一起。生态包含的内容更广,环保是环境保护的简称,现在人们理解的环保仅是工(农)业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的监测与治理。生态则重在我们自然生态系统,主要是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健康与我们的生存质量息息相关。 因为游行的队伍走得较快,从网上截下来的图也不甚清楚,没有猜出彩车表现的是什么环保内容,只是绿色就够了。希望国人记住这个画面,希望我们的环境保护再也不是GDP后的软道理,不能再干那种只要GDP不要BOD,等有了钱再回头治理的傻事了。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309 次阅读|0 个评论
国庆游行出现“生态环保”方阵令人振奋
蒋高明 2009-10-1 21:32
蒋高明 庄严壮丽的国庆60周年庆典让无数华夏儿女为之自豪。在群众游行方阵上,以生态环保为主题的彩车的出现赢得现场一片喝彩。2400多名志愿者簇拥着生态环保彩车缓缓前行。以绿色为主色调的彩车,形状犹如一艘巨轮,寓意着环保事业乘风破浪。 这辆彩车出现在工业、能源、交通、农业等工业游行方阵之后,出现的顺序比较靠前。我们都能够理解,GDP是上述产业带来的,但GDP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也是非常明显的。游行方阵出现生态环保的彩车,说明国庆庆典设计者们至少考虑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了。游行队伍由众多环保志愿者组成,也预示者环境保护的主力来自民间。 中国的环保事业经过几代人的不断追求和努力,从无到有,不断壮大发展。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30年,环境保护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为生态文明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产生强大的推动力。 中国的环境保护还面临诸多挑战,要把这种激情和动力化作实际行动,还有漫长的路要走。但毕竟这是进步了, 说明国家已不是简单地考量GDP,而是将环境保护列入了重大议程,去年环境保护部的成立就是一个很强的信号。3年前,笔者曾撰文建议国家将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更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部( http://www.chinadialogue.net/article/show/single/ch/686 )。尽管两者都是正部级,但有和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字头的部是重大区别的;之所以不用环境保护部是因为保护事小,环境事大。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只要人类不粗暴干扰,自然界是能够照顾自己的,不需要我们人类做什么。人类要做的是收敛自己的贪欲。 但是,方队以生态环保命名还是有些绕口。在许多场合,人们是将生态和环境混为一谈的,而今生态和环保又混在一起。生态包含的内容更广,环保是环境保护的简称,现在人们理解的环保仅是工(农)业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的监测与治理。生态则重在我们自然生态系统,主要是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健康与我们的生存质量息息相关。 因为游行的队伍走得较快,从网上截下来的图也不甚清楚,没有猜出彩车表现的是什么环保内容,只是绿色就够了。希望国人记住这个画面,希望我们的环境保护再也不是GDP后的软道理,不能再干那种只要GDP不要BOD,等有了钱再回头治理的傻事了。
个人分类: 环保呐喊|4617 次阅读|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3: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