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纪念母亲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连载:科学情怀与思想灵光交辉集———百首诗选(64)
Fangjinqin 2018-11-14 11:41
个人分类: 诗词欣赏|1877 次阅读|0 个评论
纪念母亲——爱的方式
热度 6 shhu1961 2016-5-9 11:19
想到母亲心最柔 写到母亲笔最拙 昨天是母亲节,从无锡参加完钱临照、钱令希兄弟院士的纪念会返回北京。 火车上看到同学、朋友晒母亲节甜蜜照片,对母亲的思念又重重地袭上心头!纪念母亲的腹稿涂抹再三,总觉得词不达意,只能以母亲逝世5周年祭文聊寄感怀! 尝以为人生也可这样划分两个阶段: 有母亲的阶段和没有母亲的阶段。 失去母亲的游子不再有完整的快乐,失去母亲就失去了心灵的家园,失去了灵魂的庇护所。 几乎人人都爱自己的母亲,但真正理解母亲、以正确的方式爱母亲的人恐怕不多。 母亲离开后,我才慢慢明白,我爱她,但没有真正理解她。在母亲的眼里,我是孝顺的,但认真想想,我马马虎虎担得起“孝”字,却与“顺”字差之甚远。 儿时母亲是我的依靠、我的全部,我在母亲面前是透明的,我的老师、我的好同学,母亲一清二楚,叫得出名字,摸得清性格;我喜欢吃什么、玩什么、为什么高兴、为什么不快,母亲都知道。1978年中学毕业我去杭州上大学,从此客寓他乡,再也没有大段的时间守在母亲身旁,回家度假也被母亲当作客人。那时通讯落后,交流主要靠书信,我大约2周给母亲写一封信,为了让母亲能看懂,我尽量用大白话一板一眼地写字,我的每封信母亲看后都仔仔细细地收藏好,有时隔些日子又拿出来看看。30多年了,这些信还完好无损。 徽州人感情内敛,家乡话里“爱”这个字只勉强出现在“谈恋爱”、“爱好”的表达中,其他地方就再也听不到“爱”字了,徽州话里没有“我爱你”这种表达。从程朱到戴震,到胡适,直到现代,没人听到徽州人嘴里说出个徽州话“爱”字,夫妻相爱叫“合(读gē)得好”。老辈人爱在心中口难开,拥抱示爱就更不习惯了。因此,从小到大我没有对母亲说过一个“爱”字,没有拥抱过母亲一次,这真是徽州式的遗憾! 自从不写信了,记忆中就再也没有和母亲好好地谈心,没有认真地谈我的学业、我的工作、我的家庭,我不主动说,母亲也就谦谦地不问,只要我在她面前,只要母子能随便说说话,甚至不说话,我就在家里坐着,她都开心。母亲丰富的语库中有句俗话:“树大生枝桠,人大长肚肠”,孩子长大了有自己的所思所想,母亲看得开。 母亲50岁退休,先给大姐带孩子,再给二姐带孩子,最后帮我带孩子。孩子们一个个长大,母亲也衰老了。1999年外婆去世,母亲卸下了肩上所有的担子。但她是一个闲不住的人。住屯溪老街渔池巷时,她每天要下河三四次,洗衣、洗菜、洗碗、洗拖布,洗一切需要洗的东西。新安江水滋润着她的生命,延缓了她的衰老。2002年搬家后,远离了新安江,开始她还骑自行车下河,经我们百般劝阻,只能放弃。 母亲喜欢热闹,她送走一个个亲人,心中是很伤感的,有一次听她叹息:我们余家没有人了,老辈人一个都没有了。她特别喜欢流口的侄儿们——这些余家后人——来看她,留吃留住,招待周全,她爱干净,客人走后,必拆洗被子。我们怕她累坏身体,责备她太过热情,几次惹得她不高兴。 清明节前几天是母亲忙碌的日子,她会像姑娘一样,带顶草帽,兴致冲冲地骑车去茅山农场采摘一大包鲜嫩的艾叶、野葱,回家做清明粿,一个人忙活几天。清明粿蒸熟后又高高兴兴地分飨四邻。我在合肥工作时,这段时间她会到处打听有没有人去合肥出差,千方百计托人把清明粿捎给我们,我调到北京工作,还收到过母亲千里迢迢托人捎来的绿色清香的清明粿。 姐姐插队时,每年春节都在旌德农村做好花生糖、芝麻糖带回家,我小时特别喜欢吃花生糖。姐姐进城后,每年春节母亲就自己动手做花生糖、芝麻糖、交切糖,一做七八种,做得远近闻名,后来除了自己家做,还义务帮邻居、朋友做,能把甜美带给别人,母亲非常开心。在家过完春节返单位时,妈妈会逼我把几大包各色糖食带回去吃,我要少带,她要多塞,往往拖拖扯扯,最后总是我们满载而归。后来物质丰富了,自己动手做糖的人越来越少。我心疼母亲受累,也劝她别做,想吃去买。她在世的最后一个春节,我为做糖的事和她争了起来,为了断她念想,我说了现在想起来完全没心没肺的话:“每年乌龟背石碑(借妈妈的俗语)背这么多糖回去,吃又吃不完,最后拿来丢,何必呢!”母亲非常伤心,脸上一丝失望的苦笑:“明年不做了——,以后总总不做了”,竟然一语成谶,让我悔疚难当! 我在家住,母亲从来都不让我自己洗衣服,不让我做家务,一直到最后都是这样。她把为儿子洗衣做饭看作是天经地义的事,做起这些事来快快乐乐。 我爱母亲,但在她生前最后几年常以责备她的方式表达“我的”爱,怪她不听劝阻骑自行车、爬梯子修开关,怪她不顾自己身体招待小辈亲戚吃住,怪她不厌其烦做糖、做清明粿,母亲有时很不耐烦:“我还没有老到这样形,这不能做,某(那)不能做,坐在这里等死呵!”对于我不让她做糖,不让她为我洗衣服,母亲说了一句让我后来流了很多眼泪的话:“什么都不能帮你,那我对你还有什么用呢?” 心理学上有一种说法,现代人的交往中,有一种行为叫做“非爱行为”,就是以爱的名义对最亲近的人进行非爱性掠夺。这种行为往往发生在父女之间,母子之间,恋人之间,也就是世界上最亲近的人之间,因“非常爱”而产生“非爱”!它是以一种爱的名义去进行强制性的控制以求达到自己的目的,让他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 现在知道这些太晚了:爱父母首先要孝,常回家看看,多陪陪他们,解决他们的困难;还要顺,尽可能顺从他们的意志,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意志生活,而不是处处为他们设限。年迈的父母需要我们,一般他们不说;我们需要父母,一般我们不知!如果已经知道我们需要父母就要说出来,说给他们听,写给他们看。 没有什么比母亲对我更重要!可惜母亲并不知道,我从来没有说出来。 母亲走得那么坚决,一定以为那是她应该做的、爱我的、对我最好的一种方式。如果母亲知道我内心深处对她有如此无法割舍的依恋,她的存在对我有这么重要,她一定不舍得一走了之的,她一定会等着我的电话、等着我回家,做我爱吃的糖,捎给我清明粿、三潭枇杷…… 我的痛注定要持续下去,这是我应得的。(2012年5月7日初稿)
个人分类: 人物纪事|8363 次阅读|13 个评论
纪念母亲逝世20周年
热度 2 Fangjinqin 2015-3-26 09:58
纪念母亲逝世20周年 二十年前一夜间, 母亲驾鹤如神仙。 勤劳一生曲折多, 无比坚强胜男人。 父亲当年走异乡, 报国之心记心间。 英年早逝难填愿, 寄托孩儿奔前程。 我辈告慰父母亲, 三代同堂亲无间。 孩儿实现科学梦, 家庭美满福无边。 写于原子能院
个人分类: 诗词欣赏|150 次阅读|1 个评论
纪念母亲葛华奠老人百年诞辰(1909-2009)(三)
黄安年 2009-10-2 11:45
纪念母亲葛华奠老人百年诞辰( 1909-2009 )(三) 黄安年、吕启祥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0 月 2 日发布 今天 (2009 年 10 月 2 日 , 己丑年农历八月十四日 ), 是我的岳母,吕启祥的母亲葛华奠老人百年诞辰( 1909-2009 )。她生在清皇朝宣统元年 , 历经辛亥革命、民国建立、军阀混战、国民政府、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文革动乱、开改革开放、新世纪到来等不同时期的风云变幻,饱经风霜,累积了太多的人生阅历。她生在浙江萧山的一个农村家庭 , 先后在上海、香港、广州等地居住 ,1968 年底以来一直和我们在北京同住 , 直到 2004 年她去世。 十年前 , 还在母亲健在的 1999 年,启祥就写了《母亲今年九十整》一文 , 作为她的专著《红楼梦寻味录》的代后记,母亲生前看到了这篇文章。 文章详尽地谈到了我们的伟大的母亲: 母亲生于 1909 年,今年整整九十岁了。 母亲延展了我的学术生命,开拓了我的人生阅历。我不愿按常例在母亲百年之后才来写祭悼文字 , 怀念生前、赞颂美德,因为她已无知无觉;我只愿她在有生之年看到这篇文字,明白她在儿女心目中的位置,了解自己的人生价值,则其欣慰当何如! 母亲并无高学历,然而她有文化、有教养;母亲并非完全的职业妇女,然而她有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母亲亦非纯粹的家庭妇女,然而她不惮琐屑、坚韧耐劳,恪尽为室为家为亲为长的一切天职。总之,母亲是个普普通通的老太太,却以她的普通平凡支撑起我们的生活和事业。虽然我们并不出色,但如若没有母亲这个后盾,只怕连这点事情都做不成。 十多年前在《红楼梦开卷录》的后记里 , 我曾述说自己怎样阴差阳错地走进了红学这个圈子 ; 以后在《红楼梦会心录》后记里 , 又曾慨叹自身功力和悟性俱差 , 学术之路跋涉艰难。两次都叙及之所以还要为文以至出书 , 多半是凭借师长学友的教诲和关爱。如今《红楼梦寻味录》编就 , 又到了写后记的时候 , 除了一如既往地感念师友和读者而外 , 我不能不提及我的母亲了 , 可以这样说 , 我之所以有点读书的时间、思考的空间,很大程度上仰赖她创造的条件。如果说,时间就是生命,人生就是一本大书,那么母亲不仅给予了我自然生命,同时也延展我的学术生命。 当代一位著名作家说得好,《红楼梦》就是人生,《红楼梦》帮助你体验人生,你的一切经历经验都能从《红楼梦》里找到参照和共振。依据我自身的涉红经历,在《开卷录》后记里也说过 , 对于《红楼梦》这部书,总要有一定的人生经验,才能领略它的好处;翻转来,它又能使人间接地认识社会,阅历人生。我自身的闻见有限、阅世不深,母亲将近一个世纪的人生阅历自然而然地成为我领会和感悟《红楼梦》的一种参照和依托。 她所走过的九十年的岁月虽无惊天动地的大事,却也充满了离合悲欢、升沉起伏。如今人们见了她常道老太太有福气,实则母亲中年丧夫、晚年失子,按传统观念并无福气可言,照现代说法也是一种坎坷人生。父亲在五十年代初 44 岁已病故,当年四个孩子都尚在学,其难可知,母亲不等不靠,毅然走出家庭,自食其力,从头学起,辛苦劳累,在所不计。至七十年代末弟弟突发恶性脑瘤,英年早逝,这一打击对七十开外的老母何其沉重,一度意绪萧索,了无生趣,终于走出低谷,依旧坚韧地面对生活。此外亲属子女几十年来所遭受的种种沉浮变故,都使她身心承受种种压力,养成一种处变不惊、居安思危的人生态度。《红楼梦》中所谓乐极生悲、否极泰来、祸福相倚、好了归一的意蕴,正是从生活中浓缩出来的至理真谛。母亲对于升沉荣辱的平常心态往往是我领悟红楼意蕴的一种最切近生动的启示和参照。 所谓处世说到底就是处人,就是处理人际关系。都说《红楼梦》把人物写活了,很大程度是因为把人际关系写活了。偌大家族,上下左右、纷繁复杂、变幻莫测。处身其中,一方面是风波迭起,险象丛生;另方面亦有挚爱真情,天然韵趣。凡利名之心、货财之欲、一己之私膨胀,必定尔虞我诈、关系紧张;反之,则能将矛盾纠葛、误解积怨缩小,乃至化解。《红楼梦》写的似乎是一言一笑一饮一馔的生活琐事 , 若要处置得当,进退有据,分寸得宜,却有很深的学问。 体察作品中人物关系,每每不期而然地联系到母亲,她堪称处理人际关系的模范,自尊亲长者至后生晚辈、远亲近邻、新朋故交无不交口称道。算来母亲曾经搬过无数次家,变换过多种人文环境,不论在乡下、在上海、在香港、在广州、在北京,到任何地方她都能与邻居和睦相处、以诚相待。在家庭中,她侍奉我祖母至九十高龄,平素持家以俭、薄己厚人、宽容忍让,我叔叔和姑姑现在都已八十开外,还因母亲当年长嫂代母的风范,至今对她敬爱有加、关切备至。在亲子关系上,母亲的观念亦不泥于传统,从不视子女为私有,一任我们天南地北求学就业,比方五六十年代,我们有的分到东北,有的到了海南,有的到西北,当年都是比较偏远的地方、穷地方,她视为当然,从不阻拦。 而自 1968 年至今的这三十年间,母亲退休来到北京,和我同住。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我和外子前十年的下乡、下厂、劳动、运动,近二十年间的教学、研究、出差、开会,无不以母亲作可靠的后盾,其间劫难欢愉,无不同当共享,特别是自我女儿出生,从小学、中学、大学、以至留学,无不渗透着老人的心血和期盼。确切地说,母亲在晚年成就了我们的事业和孩子的学业,使我们的家庭成为一个有老有小、互爱互补的和谐之家。我深切地感受到母亲处理人际关系中自奉甚俭、待人至厚、不图回报的一贯准则。她永远心态平和,处处着想他人,连对自己的子女亲属也是如此。 虽则我并不曾和母亲讨论《红楼梦》 , 但她这种不慕虚荣、淡泊名利的平常心态,甘愿付出,不图回报的处人原则,透过九十岁的人生经历和三十载的共同生活,给予了我一种铺垫和参照,使得我在寻求作品真味和人生真谛时多了一份心得、一份印证。 今年因了偶然的机会得见《山阴天乐乡葛氏宗谱》亦即我外祖的家谱 , 其中有一篇外祖父的传 , 传中有云君之文虽不得志于科举,而贡献社会,裨益乡土,中年以后,居沪为久,门墙桃李遍及江南。民二十后复执笔商务印书馆,日寇侵华,于一 . 二八前夕,毅然返里,在籍笔耕,对人绝口不言贫字,而于乡村公益,排难解纷,莫不倡导,清风亮节,安贫乐道。可见母亲之为人品性渊源有自。传中又云君文笔博雅弘达,乡先贤汤公寿潜而后,当首屈一指,积稿满箧,日本第一次侵略上海,悉付之一炬,半生心血,尽成劫灰。在《会心录》后记中 , 我曾有憾于无从感应先辈的余泽流风 , 以文事论确乎如此 , 若以做人而言 , 则仍可从母亲身上感受其余绪。母亲不求子女闻达而安于平常 , 不希望我们做官而鼓励我们做事。在我想来 , 笔耕心织 , 当属做事,是符合先人心愿的吧。 新的世纪将何如?自己不能预知,更不能预支。只愿在此衷心祝愿母亲平安跨入新世纪,并在新世纪里安享晚年。即便此书在本世纪内不可能面世,这篇后记无论如何要在她九十周岁的 1999 年秋写出;即便此文不及发表,我也会在她老人家寿辰之际呈上,以达成本文开头所说的愿望。 写于 1999 年 8 月, 2001 年 3 月修订 *********************************888 2004 月 8 月 5 日 , 我在学术交流网发布短文说到 , 我们多么期望老人家再过一个多月就能够亲眼看到日夜盼望的活泼可爱的来自美国曾外孙在她的身边玩耍,多么希望她老人家能亲眼在北京看到奥运会的举行,那时我们将同时为她举行白岁老人的生日庆典。我们还多么希望她老人家能健康长寿见证跨入 21 世纪第二个十年的祖国更加日新月异的变化。但是这一切都被 2004 年 7 月 28 日傍晚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所中断,老人因大面积脑出血已经重度昏迷住院 6 天了,为了抢救老人的生命,中国航空中心医院内二科的大夫和护士群体尽了最大的努力并且已经创造了该院经抢救延长如此危重病人时间的奇迹,但是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无法挽回的事实终于出现在 8 月 5 日下午 3 点 28 分 , 经全力抢救无效我们的妈妈终于没有痛苦安详地离开我们而去。在这个悲痛的时刻,母亲 (1909 年 8 月 14 日 -2004 年 8 月 5 日 ) 近一个世纪的平凡而伟大的人生历程不断在我们的脑海中浮现,我们将永远怀念我们的母亲。遵照老人生前遗愿,在她走以后不举行任何形式的遗体告别仪式和追悼会,不给任何人带来不便。 遵照母亲生前关于后事一切从简的遗嘱, 2004 年 8 月 6 日上午母亲遗体在昌平殡仪馆火化,骨灰暂时寄安放在殡仪馆骨灰堂里。 2004 年 11 月 10 日上午我们按照母亲生前的意愿,将她老人家的骨灰在苏州凤凰公墓特八区和父亲的墓地合葬。每年母亲的忌日 , 我们都在网上祭奠,今年秋 , 我们将去苏州凰凰山公墓为母亲和父亲扫墓。 在母亲百年诞辰之际,我们初步收集了母亲一生不同历程中和家人、亲友合影的部分照片集结在一起在博客上发布,作为我们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好友许令仪老师主动提出要专门为我们提供的照片和文字进行艺术整合,几经修改,正值十一庆典,衷心感谢令仪老师的辛勤付出。 母亲永远活在儿女和亲友的心中! 吕启祥、黄安年 2009 年 10 月 2 日于母亲百年诞辰之日 下面发布的照片分 ( 一 )26 幅 , (二) 26 幅 , (三) 28 幅。另外一批照片待过后一些日子续发。诚挚欢迎亲友提供有关母亲在世时照片。
个人分类: 个人所思所想(09)|2697 次阅读|3 个评论
纪念母亲葛华奠老人百年诞辰(1909-2009)(一)
热度 1 黄安年 2009-10-2 10:46
纪念母亲葛华奠老人百年诞辰( 1909-2009)(一 ) 黄安年、吕启祥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0 月 2 日发布 今天 (2009 年 10 月 2 日 , 己丑年农历八月十四日 ), 是我的岳母,吕启祥的母亲葛华奠老人百年诞辰( 1909-2009 )。她生在清皇朝宣统元年 , 历经辛亥革命、民国建立、军阀混战、国民政府、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文革动乱、开改革开放、新世纪到来等不同时期的风云变幻,饱经风霜,累积了太多的人生阅历。她生在浙江萧山的一个农村家庭 , 先后在上海、香港、广州等地居住 ,1968 年底以来一直和我们在北京同住 , 直到 2004 年她去世。 十年前 , 还在母亲健在的 1999 年,启祥就写了《母亲今年九十整》一文 , 作为她的专著《红楼梦寻味录》的代后记,母亲生前看到了这篇文章。 文章详尽地谈到了我们的伟大的母亲: 母亲生于 1909 年,今年整整九十岁了。 母亲延展了我的学术生命,开拓了我的人生阅历。我不愿按常例在母亲百年之后才来写祭悼文字 , 怀念生前、赞颂美德,因为她已无知无觉;我只愿她在有生之年看到这篇文字,明白她在儿女心目中的位置,了解自己的人生价值,则其欣慰当何如! 母亲并无高学历,然而她有文化、有教养;母亲并非完全的职业妇女,然而她有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母亲亦非纯粹的家庭妇女,然而她不惮琐屑、坚韧耐劳,恪尽为室为家为亲为长的一切天职。总之,母亲是个普普通通的老太太,却以她的普通平凡支撑起我们的生活和事业。虽然我们并不出色,但如若没有母亲这个后盾,只怕连这点事情都做不成。 十多年前在《红楼梦开卷录》的后记里 , 我曾述说自己怎样阴差阳错地走进了红学这个圈子 ; 以后在《红楼梦会心录》后记里 , 又曾慨叹自身功力和悟性俱差 , 学术之路跋涉艰难。两次都叙及之所以还要为文以至出书 , 多半是凭借师长学友的教诲和关爱。如今《红楼梦寻味录》编就 , 又到了写后记的时候 , 除了一如既往地感念师友和读者而外 , 我不能不提及我的母亲了 , 可以这样说 , 我之所以有点读书的时间、思考的空间,很大程度上仰赖她创造的条件。如果说,时间就是生命,人生就是一本大书,那么母亲不仅给予了我自然生命,同时也延展我的学术生命。 当代一位著名作家说得好,《红楼梦》就是人生,《红楼梦》帮助你体验人生,你的一切经历经验都能从《红楼梦》里找到参照和共振。依据我自身的涉红经历,在《开卷录》后记里也说过 , 对于《红楼梦》这部书,总要有一定的人生经验,才能领略它的好处;翻转来,它又能使人间接地认识社会,阅历人生。我自身的闻见有限、阅世不深,母亲将近一个世纪的人生阅历自然而然地成为我领会和感悟《红楼梦》的一种参照和依托。 她所走过的九十年的岁月虽无惊天动地的大事,却也充满了离合悲欢、升沉起伏。如今人们见了她常道老太太有福气,实则母亲中年丧夫、晚年失子,按传统观念并无福气可言,照现代说法也是一种坎坷人生。父亲在五十年代初 44 岁已病故,当年四个孩子都尚在学,其难可知,母亲不等不靠,毅然走出家庭,自食其力,从头学起,辛苦劳累,在所不计。至七十年代末弟弟突发恶性脑瘤,英年早逝,这一打击对七十开外的老母何其沉重,一度意绪萧索,了无生趣,终于走出低谷,依旧坚韧地面对生活。此外亲属子女几十年来所遭受的种种沉浮变故,都使她身心承受种种压力,养成一种处变不惊、居安思危的人生态度。《红楼梦》中所谓乐极生悲、否极泰来、祸福相倚、好了归一的意蕴,正是从生活中浓缩出来的至理真谛。母亲对于升沉荣辱的平常心态往往是我领悟红楼意蕴的一种最切近生动的启示和参照。 所谓处世说到底就是处人,就是处理人际关系。都说《红楼梦》把人物写活了,很大程度是因为把人际关系写活了。偌大家族,上下左右、纷繁复杂、变幻莫测。处身其中,一方面是风波迭起,险象丛生;另方面亦有挚爱真情,天然韵趣。凡利名之心、货财之欲、一己之私膨胀,必定尔虞我诈、关系紧张;反之,则能将矛盾纠葛、误解积怨缩小,乃至化解。《红楼梦》写的似乎是一言一笑一饮一馔的生活琐事 , 若要处置得当,进退有据,分寸得宜,却有很深的学问。 体察作品中人物关系,每每不期而然地联系到母亲,她堪称处理人际关系的模范,自尊亲长者至后生晚辈、远亲近邻、新朋故交无不交口称道。算来母亲曾经搬过无数次家,变换过多种人文环境,不论在乡下、在上海、在香港、在广州、在北京,到任何地方她都能与邻居和睦相处、以诚相待。在家庭中,她侍奉我祖母至九十高龄,平素持家以俭、薄己厚人、宽容忍让,我叔叔和姑姑现在都已八十开外,还因母亲当年长嫂代母的风范,至今对她敬爱有加、关切备至。在亲子关系上,母亲的观念亦不泥于传统,从不视子女为私有,一任我们天南地北求学就业,比方五六十年代,我们有的分到东北,有的到了海南,有的到西北,当年都是比较偏远的地方、穷地方,她视为当然,从不阻拦。 而自 1968 年至今的这三十年间,母亲退休来到北京,和我同住。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我和外子前十年的下乡、下厂、劳动、运动,近二十年间的教学、研究、出差、开会,无不以母亲作可靠的后盾,其间劫难欢愉,无不同当共享,特别是自我女儿出生,从小学、中学、大学、以至留学,无不渗透着老人的心血和期盼。确切地说,母亲在晚年成就了我们的事业和孩子的学业,使我们的家庭成为一个有老有小、互爱互补的和谐之家。我深切地感受到母亲处理人际关系中自奉甚俭、待人至厚、不图回报的一贯准则。她永远心态平和,处处着想他人,连对自己的子女亲属也是如此。 虽则我并不曾和母亲讨论《红楼梦》 , 但她这种不慕虚荣、淡泊名利的平常心态,甘愿付出,不图回报的处人原则,透过九十岁的人生经历和三十载的共同生活,给予了我一种铺垫和参照,使得我在寻求作品真味和人生真谛时多了一份心得、一份印证。 今年因了偶然的机会得见《山阴天乐乡葛氏宗谱》亦即我外祖的家谱 , 其中有一篇外祖父的传 , 传中有云君之文虽不得志于科举,而贡献社会,裨益乡土,中年以后,居沪为久,门墙桃李遍及江南。民二十后复执笔商务印书馆,日寇侵华,于一 . 二八前夕,毅然返里,在籍笔耕,对人绝口不言贫字,而于乡村公益,排难解纷,莫不倡导,清风亮节,安贫乐道。可见母亲之为人品性渊源有自。传中又云君文笔博雅弘达,乡先贤汤公寿潜而后,当首屈一指,积稿满箧,日本第一次侵略上海,悉付之一炬,半生心血,尽成劫灰。在《会心录》后记中 , 我曾有憾于无从感应先辈的余泽流风 , 以文事论确乎如此 , 若以做人而言 , 则仍可从母亲身上感受其余绪。母亲不求子女闻达而安于平常 , 不希望我们做官而鼓励我们做事。在我想来 , 笔耕心织 , 当属做事,是符合先人心愿的吧。 新的世纪将何如?自己不能预知,更不能预支。只愿在此衷心祝愿母亲平安跨入新世纪,并在新世纪里安享晚年。即便此书在本世纪内不可能面世,这篇后记无论如何要在她九十周岁的 1999 年秋写出;即便此文不及发表,我也会在她老人家寿辰之际呈上,以达成本文开头所说的愿望。 写于 1999 年 8 月, 2001 年 3 月修订 *********************************888 2004 月 8 月 5 日 , 我在学术交流网发布短文说到 , 我们多么期望老人家再过一个多月就能够亲眼看到日夜盼望的活泼可爱的来自美国曾外孙在她的身边玩耍,多么希望她老人家能亲眼在北京看到奥运会的举行,那时我们将同时为她举行白岁老人的生日庆典。我们还多么希望她老人家能健康长寿见证跨入 21 世纪第二个十年的祖国更加日新月异的变化。但是这一切都被 2004 年 7 月 28 日傍晚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所中断,老人因大面积脑出血已经重度昏迷住院 6 天了,为了抢救老人的生命,中国航空中心医院内二科的大夫和护士群体尽了最大的努力并且已经创造了该院经抢救延长如此危重病人时间的奇迹,但是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无法挽回的事实终于出现在 8 月 5 日下午 3 点 28 分 , 经全力抢救无效我们的妈妈终于没有痛苦安详地离开我们而去。在这个悲痛的时刻,母亲 (1909 年 8 月 14 日 -2004 年 8 月 5 日 ) 近一个世纪的平凡而伟大的人生历程不断在我们的脑海中浮现,我们将永远怀念我们的母亲。遵照老人生前遗愿,在她走以后不举行任何形式的遗体告别仪式和追悼会,不给任何人带来不便。 遵照母亲生前关于后事一切从简的遗嘱, 2004 年 8 月 6 日上午母亲遗体在昌平殡仪馆火化,骨灰暂时寄安放在殡仪馆骨灰堂里。 2004 年 11 月 10 日上午我们按照母亲生前的意愿,将她老人家的骨灰在苏州凤凰公墓特八区和父亲的墓地合葬。每年母亲的忌日 , 我们都在网上祭奠,今年秋 , 我们将去苏州凰凰山公墓为母亲和父亲扫墓。 在母亲百年诞辰之际,我们初步收集了母亲一生不同历程中和家人、亲友合影的部分照片集结在一起在博客上发布,作为我们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好友许令仪老师主动提出要专门为我们提供的照片和文字进行艺术整合,几经修改,正值十一庆典,衷心感谢令仪老师的辛勤付出。 母亲永远活在儿女和亲友的心中! 吕启祥、黄安年 2009 年 10 月 2 日于母亲百年诞辰之日 下面发布的照片分 ( 一 )26 幅 , (二) 26 幅 , (三) 28 幅。另外一批照片待过后一些日子续发。诚挚欢迎亲友提供有关母亲在世时照片。
个人分类: 个人所思所想(09)|3817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20: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