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天灾人祸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天灾人祸

相关日志

[转载]澳洲5亿只动物葬身火海,不止是天灾惹的祸
杨学祥 2020-1-11 09:10
http://www.bjnews.com.cn/graphic/2020/01/10/672697.html
个人分类: 备忘录|1330 次阅读|0 个评论
单一学科能确保网络安全吗?
dsm9393 2019-9-25 20:53
单一学科能确保网络安全吗? Can a single discipline ensure network security? 都世民 (Du Shimin) 摘要:本文主要讨论网络安全的相关问题,天灾人祸造成的大范围停电,是网络安全不得不考虑的大问题 。对各种原因要进行深入的分析。另外,网络安全问题不是单一学科问题,应该看成一个复杂的大系统问题,应该设法建立数学模型,通过实验验证。 关键词: 网络安全 , 停电 ,天灾人祸,复杂系统, AI 技术 一.引言 2019-09-24 ,《科技日报》刊发 : “ 人工智能时代 如何确保网络安全” 。( https://smart.huanqiu.com/article/9CaKrnKmZtO ) 近日在天津举办的 2019 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多场论坛上,与会专家和业内人士表示,网络安全在技术提升、人才储备、国际合作等方面亟待进阶,从而为智能时代保驾护航。 网络的核心一定是安全。因为网络安全关系到 “ 国家运转、社会基础设施、老百姓衣食住行 。 网络一旦遭受攻击,国家安全、社会秩序和人民生活或将受到严重影响 。如何确保网络安全?这是国家和人民都需要的。 什么是 网络安全 ? “ 网络安全是指网络系统的 硬件 、 软件 及其系统中的数据受到保护,不因偶然的或者恶意的原因而遭受到破坏、更改、泄露,系统连续可靠正常地运行, 网络服务 不中断。 ” ( https://baike.baidu.com/item/ 网络安全 /343664?fr=aladdin ) 本词条由 “科普中国”科学百科词条编写与应用工作项目 审核 。这一 词条 没有多学科思维, 网络系统 应该作为一个复杂系统思考。 “電”在 网络系统 中算什么?防空 网络系统 中的低空盲区,在 网络系统 中又算什么?数据无门户又无边界,怎么 保护 ? 二 . 天災人祸致断电 断电即断网 1 ) 2019 年 3 月 7 日,委内瑞拉大范围停电,影响了委内瑞拉 23 个州中的 21 个州的医院和诊所、工业、运输和供水服务(澎湃新闻)。 3 月 25 日,委内瑞拉全国多达 16 个州再次发生了停电危机,这也是本月的第二次停电, 3 月初,委内瑞拉爆发了大规模的停电,首都通信交通一度陷入了瘫痪 。 停电事故原因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是委内瑞拉官方观点,认为本次事故是由于受到反对派和美国网络攻击导致机组停机所致;二是以反对派临时总统胡安 ·瓜伊多为代表的观点,认为是由于古里水电站送出线路廊道发生火灾引起 765 千伏主干线路 (San Geronimo B ~Malena 段 ) 跳闸,导致国家中心变电站失压。 实际上 除纵火 等原因 外 , 网络攻击和电磁攻击 有无可能? 尚 需求证 。 2 ) 2019 年 6 月 16 日清晨,一场大规模停电席卷南美阿根廷、乌拉圭、巴拉圭三个国家,将近五千万人经历了“至暗周末”。停电历时约 14 小时,公路堵塞,公用设施大面积瘫痪,水供应出现短缺 。 ( http://paper.people.com.cn/zgnyb/html/2019-06/24/content_1932612.htm ) 3 ) 2019 年 7 月 13 日,纽约曼哈顿因 变压器着火 导致大面积停电,停电时长 5 小时致使 7.2 万名市民陷入黑暗。涉事企业爱迪生联合电气公司的初步调查显示,停电的原因为继电器保护系统没有按照设计运行。 2019 年 7 月 21 日,在连续三天热浪袭击下,纽约地区再次受到影响,超过 5 万户居民断电,涉事公司爱迪生联合电气公司为免出现更大范围停电,又切断了布鲁克林区 3 万多个用户的用电以便电力设备维修。期间电线着火、下水道着火、变压器爆炸等事故陆续发生 。 4 ) 2019 年 8 月 9 日 , 英国因为输电系统遭雷击,瞬间失去 1.5GW 发电容量,造成 100 万户住户大停电, 50 分钟后才恢复正常。而最新报告指出,若是没有 电池储能 系统救援,影响时间可能更久。英国国家电网发言人把这次故障解释为一次 “罕见且不同寻常的事件”!停电的原因竟是目前在建的全球最大海上风电场 Hornsea 1 以及一座天然气发电厂发生故障并脱网造成的。莱茵集团( RWE )容量达 660MW 的 Little Barford 天然气发电厂下午 4 点 52 分时突然停止运行, 45 秒后沃旭能源( Ørsted )旗下、世界最大的离岸风场 Hornsea One 也出现故障, 1 分钟内损失 1.5GW 容量电力,电网频率已低于安全运转频率。 本世纪全球 10 大停电事故一览 ( https://wenku.baidu.com/view/61c1111ba300a6c30c229fb5.html ) 如上所述,电网断电是不可避免的,是突发性的 。因为有天灾人祸就会导致断电及断网。断电就意味着所有网络中断。要解决这个问题,不是计算机学科能解决的,人工智能也解决不了!人类现在正寻求天灾的预报,减小损失,网络中断仍然不可能避免。在战争时期,如何避免 断电和 网络中断?这个问题尤为重要。 网络专家提出了什么新问题?如何解决? 网络专家提出的新问题归纳如下: 1 ) 网络攻击、网络窃密、网络诈骗频频出现,网络安全的风险正在 被技术不断放大 。怎么缩小? 2 ) 数据无界 数据高度集中使网网络安全风险增加 。为什么不能设置边界加门户?为什么 高度集中的数据不能象人脑那样分区? 为什么不能 象现代战争新概念,改变一体化思维,变成多域战思维? 3 ) “云计算、人工智能、 5G 等新技术将带来更多安全新问题。智能家居、工业互联网发展,机器之间交互的非结构化数据更加复杂、多维,同样会催生更多前所未有的安全问题。 这些新型攻击占网络攻击的 20% ,如何尽快解决 ? 3) 效率与安全之间是什么关系 ? 不要过分强调高效率、快节奏,让风险汇聚,而忽视安全,也不能为了安全搞 ‘ 一刀切 ’ 。 4) 期待通过加强网络安全领域的国际合作,能实现网络安全吗?科学无国界,技术是要为国家服务,是有国界的 。该保密的必须保保密! 5) 网络安全主要是靠人,还是靠人工智能? 6) 网络攻击能禁止吗? 任何武器都应当受到人类控制。 “ 假如无法受到控制,就必须禁止使用 ”。实际上不可能。核武器能 禁止 得了吗?只能是一厢情愿。 爱尔兰信息工程专家劳拉 ·多兰认为:任何人都无法保障战争机器能够准确识别一个举着枪的战士和一个同样举着枪的猎人。如果没有网络, AI 是实现不了的,因此必须攻击网络,这就与禁止攻击网络是相互矛盾的 。 美军明确表示不会禁止使用无人自动化武器。以美国为首的军事大国依然在加大力度,促进人工智能在军事领域的利用。五角大楼发布首份《人工智能战略概要》报告,提出了加速在军事领域引入 AI 的方针。 五角大楼人工智能事务负责人说: “ 我不希望看到的是,未来我们潜在的对手拥有一支完全实现人工智能的部队,而我们却没有。 ” 美军正开展一项利用人工智能预测核导弹发射的秘密研究 。 7) 什么是 人工智能 飞跃式发展? 人工智能应该 能识别敌我,并能判断是否发动攻击 。 9 ) 未来的人脑研究与人工智能怎样聚合 ? 人类大脑和人工智能的运作方式存在相似之处, “二者都需要海量的数据量、极强的记忆能力和运算能力。”这种说法对吗?人脑是电脑吗?这种说法没有证明是正确的 ! 与此同时,二者也有巨大的差异。 “在人脑的神经网络中无法计算具体的输入和输出,而电脑却可以实现。”这种比较令人生疑 。 10 )为什么 AI 技术武器 比核武器更难控制 ? 英媒: AI 技术军事化让世界更加危险 。 2019-09-10 , 参考消息网 9 月 7 日报道英媒文章称,人工智能技术的军事化,正在让世界更危险。 人工智能指挥系统能够比人类更快的速度思考 , 没有时间进行外交活动 , 促使导弹对航母和空军基地进行打击,而且其方式不会完全被操作人员所了解。最重要的是,人工智能系统可能会被黑客入侵,并被数据操纵。亨利 · 基辛格说: “ 对手对人工智能开发配置的无知将成为战略优势。 ” 要想确保安全,人工智能武器必须尽可能清晰明了,这样人类才能明白它们是如何决策的。 把战争留给计算机将使世界变得更加危险。 11) 俄罗斯总统普京曾指出, “谁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先者,谁将成为世界统治者。”这绝非危言耸听。这个标准是什么?领先者只有一个,而且是动态的。是人还是机器本身? 12 ) 未来战争胜负到底取决什么?人工智能技术会成为决定未来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吗?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极大地压缩军事指挥员的决策时间,实现多域联合作战指挥控制目标,进而取得未来战争的主导权和制胜权。人工智能技术与无人作战武器系统结合,可以极大地改变未来战争的作战样式,为某些大国推行军事霸权主义提供更多选择,进一步打破全球军事战略平衡。 13 ) 人工智能军事化应用未知风险的能预测吗?人工智能军事化应用还存在巨大的技术风险和极大的未知性。武器系统的智能化程度愈高,后果愈严重。 人工智能武器系统 “自主开火权” , “自主推送” 。 从这个意义上说,是否可以利用人工智能( AI )自动探测来对抗人工智能武器 ? 2019-09-23 , 参考军事 报道 : 日媒称,日本将开发新型人工智能技术,以预测和评估网络攻击影响。利用人工智能( AI )自动探测网络攻击的预兆,并评估受到攻击之际的影响级别。开发新技术目的在于向相关机构提供预警情报,以便迅速应对。 14 ) 人工智能军事上应用能阻止吗?但从人类自身前途命运出发,国际社会应该早日建立防止科技进步在军事上过度应用的机制。爱因斯坦说过: “技术进步的最大害处,在于它被用来毁灭人类的劳动果实。” 15 ) 美 正在围绕信息情报、网络、电子战和太空能力打造多域特遣部队的能力。多域能力的要素已经在一些大规模演习中出现, 这种做法对 网络安全应该有利 。 16 )研制新武器是对抗 人工智能的有效办法! 17 ) 为什么 信息安全性无法量化 ? 是世界难题 !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江兴认为, “网络空间安全最大的威胁为不确定威胁。不确定威胁对于防御者来说,因为无法量化、 无先兆和无行为特征,无有效应对 , “ 四无 ” 特征 。 防御者疲于奔命。 ”如何做好 威胁感知 并防患于未然?公安部网络安全保卫局巡视员、副局长郭启全认为,要构建网络空间 综合防御体系 ,实现从被动防御到主动防御,从静态防御到动态防御,从单点防护到整体防控,从粗放防护到精准防护。 邬江兴认为,现在的信息技术产品非常多,从芯片、板卡,到软件、部件、云服务、数据中心等,包括加密机、防火墙等,但这些产品或系统的漏洞、后门危害如何评估?服务可信性如何保证?世界上尚没有任何一个科研单位和企业可面对这样一个问题。我们该怎么办? 内生安全功能的拟态防御能确保 网络安全吗? 靠内生的免疫功能概念,这一概念机制并不是很清晰。这一思路是系统观点,是宏观的想法 。( http://www.sci encenet.cn/ ) 需要多学科人才介入,这不单纯是计算机软硬件、信息传输问题 。 18) 如果网络的硬件和信息传输通道,受到核电磁脉冲的攻击,就需要电磁兼容学科介入。 总之,网络安全问题是一个复杂系统的问题,应该多学科去解决!
个人分类: 网络军事化|2293 次阅读|0 个评论
无题
杨学祥 2019-8-31 07:20
无题 别无长技是无能, 闲看孤云静听钟。 无常不是多情客, 一路红尘断歌声。 明风雨,知死生, 天灾人祸皆有形。 劝君守规保安全, 警钟长鸣伴君行。
个人分类: 诗词|2062 次阅读|0 个评论
日本频发地震不是因为天灾?俄美专家一句话给各国敲响警钟
杨学祥 2019-6-13 08:02
日本频发地震不是因为天灾?俄美专家一句话给各国敲响警钟 关键提示: 2018年9月美国专家调查发现,这次日本地震的频率和大自然发生的震动有所区别,很有可能是因为爆炸导致的震动。 2019年6月俄罗斯专家认为,日本频发地震,不仅仅因为天灾,很有可能是在进行核武器的试验,这样的话语一出,立刻引起了不少国家的关注,毕竟日本曾是法西斯国家,在杀伤力较大的核武器一事上,他们的拥有绝对后患无穷。 中国专家关于日本 311 大地震的人工触发观点也值得关注: 日本长期在关东的海底搞核试验、利用遍布全国的一代核电站搞武器级浓缩铀,上次搞原子弹引起关东大地震、这次没想到做氢弹爆炸试验(有人怀疑是更大爆炸当量的中子弹爆炸试验),引起了超过预期的连锁爆炸,氢弹爆炸引发海啸和地震,海啸和地震引发连锁的火山爆发和持续不断的余震【很多 2 的人说地震跟核试验引发的地震波不同,我都说了,这是大当量核试验引发的连锁地震、海啸综合反映,即海底核试验引发海底地震、地震引发海啸、随后再引发火山爆发和次生地震;再不懂可以看我前面的文章,实在不懂就算了】。 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 3 月 8 日 说日本可以很快就造出原子弹, 3 月 11 日 就发生大地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5571-423421.html 2013 年 12 月 26 日 上午,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参拜了靖国神社。这是安倍两次出任首相以来首次参拜,而日本首相上一次参拜是在 2006 年,时任首相小泉纯一郎特地选择在 8 月 15 日 日本投降纪念日参拜。 在日本强震频发的背景下,否认二战的侵略历史,重走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历史的教训不可忘记。 http://bbs.sciencenet.cn/blog-2277-75614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52117.html 安倍晋三高调参拜靖国神社、新年致辞又像“战书”,这些还不够,安倍要在两年内遍访太平洋诸岛国以慰亡灵。按理说,上述任何一种举动都能招致国际社会的强烈批评,但考察政府行为,除中韩之外,在世界大战中受日本毒害极深的东南亚国家却保持沉默。 90 年前日本地震导致的亡国之路是东南亚共同的教训。 相关报道 日本频发地震,竟然不是因为天灾?俄专家一句话给各国敲响警钟 老高聊娱乐 今天00:04 一说起地震、海啸等天灾,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国家肯定是日本,毕竟对于这个小岛国而言,天灾就如同家常便饭一样频繁,他们的心态也早就放平了,就在众多国家不以为然的时候,俄罗斯专家却说出了一番令人震惊的话。 他们认为,日本频发地震,不仅仅因为天灾,很有可能是在进行核武器的试验,这样的话语一出,立刻引起了不少国家的关注,毕竟日本曾是法西斯国家,在杀伤力较大的核武器一事上,他们的拥有绝对后患无穷。 另外俄罗斯专家还指出曾经日本连续发生了两场地震,幅度不大,给日本造成的损失也微乎甚微,完全可以忽略不计,这两场地震最容易让人起疑心,毕竟这种天灾发生的太过于蹊跷了。 不管专家的推测是否正确,但都无疑给各国敲响了警钟,一定得随时防备着日本,毕竟他们的野心完全可以用恐怖来形容。 http://www.360kuai.com/pc/9182e4712dd06e08d?cota=3kuai_so=1sign=360_e39369d1refer_scene=so_54 日本频繁灾难并非天谴?美专家一语道破玄机 已有 1551 次阅读 2018-9-12 07:01 日本频繁灾难并非天谴?美专家一语道破玄机 关键提示: 我在2013年12月23日指出: 中国谚语:"天作孽犹可恕,自作孽不可活"、"多行不义必自毙"; 西方谚语:"上帝欲使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 美国重返亚洲的政策和日本重新武装的冒险主要来自对未来本土面临重大自然灾害的恐惧,日本列岛的沉没和黄石火山的喷发使日美面临生死的考验,海外寻求生存的欲望导致穷兵黩武的扩张政策。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52117.html 日本频繁灾难并非天谴?美专家一语道破玄机,安倍心虚哑口无言! 是道具疯狂 昨天10:29 日本因为其特殊的地理环境,自古以来可以说一直灾难不断。不过此前日本发生灾难的间隔都很长,几乎每隔半年一年才会发生一次。可是近期日本就跟着了魔一样,三天两头发生灾难。有人不经调侃,2018对于日本来说真的是灾难性的一年,这一年里日本把全世界的所有灾难都承包了! 日本地震 近日,日本台风“飞燕”正式登陆,据说这次的台风等级已经到达了18级!日本政府紧急做出台风警告,并且台风风口的居民做出紧急疏散,尽最大可能减少人员伤亡。但是事实却证明日本这么做完全就是无用功,因为台风过后随之而来的就是一场超级地震,北海道在当地时间6号就发生了一起6.9级的高强度地震。 日本灾难 而这次地震因为事发实在突然,大家的关注点都在预防台风上,谁能想到半夜会发生如此地震?对此日本政府立刻展开救援,但截止到目前为止仍有上百人下落不明。对于这突如其来的连场灾难,有人怀疑是不是日本此前做的坏事实在太多,这是老天对日本做出的惩罚? 安倍 近期有美国专家对日本地震一事作出调查,事后竟然曝光了一则惊天新闻!原来日本地震绝非偶然,很有可能就是日本自己咎由自取!美国专家调查发现,这次日本地震的频率和大自然发生的震动有所区别,很有可能是因为爆炸导致的震动。而为何会有爆炸,相信安倍肯定心知肚明。要知道日本最近为了拿回四岛,一直传闻正在研制核武器。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日本的真的毫无令人怜悯之心! https://sh.qihoo.com/9a7ed18ecee616e15?djsource=ZF90WYrefer_scene=0scene=1sign=360dhuid=5476413021fbd6c49c913ac3e4f18a94 日本再次发生特级地震,政府这次又要“大放血”!安倍怎么样了? 国际鲜闻 2018-09-09 07:00 特别是对我国的东北三省,当时日本也是已经将国内很多的子民都移居过来。甚至是建立了伪满洲国,还在国际上受到认可,这都是我国的耻辱!当年我国的百姓也是受到日军相当残忍的对待,当时的日军几乎都被军国主义思想给洗脑了,所以他们就像是没有感情的动物,只有杀缪,做着各种禽兽不如的事情。 所以针对他们以往做的这些事情,国际上确实是没有国家愿意对他们进行援助,这点和他们自己的作为是有分不开的关系。甚至国际上更多的声音竟然是“活该”,当初二战时日本对亚洲很多国家都是痛下狠手,这些仇恨不是时间能洗尽的。在遇到灾难时大家更多的是会觉得“这是你最有应得!”。 此前安倍还气势汹汹的和俄罗斯争北方四岛,并且多次和特朗普商议帮助他们夺得北方四岛,这几年也是不断地收集核废料,这些都能看出日本的狼子野心了。而现在国内出现的问题也导致他不得不先放弃和俄罗斯的对抗,而这两次很严重的天灾日本政府要大放血了帮助灾民度过难关,这些都是安倍没有想到的。 img src=https://p0.ssl.qhimgs4.com/t0179e1be9e483c27ad.jpg = style=border: none; display: block; vertical-align: middle; margin: 7px auto; width: 660px; 而这时候的天灾必定是要将安倍的计划全部大乱,当务之急必定还是国内的天灾,而且这一定需要一大笔费用,这笔钱也着实让安倍感到头疼。除了美国愿意援助他们,目前世界上也没几个国家愿意给他们提供经济援助了,而美国也不可能无底洞援助他们的,所以现在安倍面对国内种种问题真要头疼的要哭了! https://sh.qihoo.com/9b784c3db03c888df?djsource=ZF90WYrefer_scene=0scene=2sign=360dhuid=5476413021fbd6c49c913ac3e4f18a94 台风、地震接连在日本发生,没想到更狠的还在后面,安倍慌了! 国际鲜闻 2018-09-07 19:30 这两件事情接连发生已经够狠的了,没想到,在日本地质学专家口中表示,这都是小事,因为真正的遭难马上就要来临了,日本沉睡了250年的硫磺火山就要苏醒。到时,这火山如果真的喷发了,那日本可是完全躲不掉的。 安倍 日本 https://sh.qihoo.com/9f8420b08b142236a?djsource=ZF90WYrefer_scene=0scene=2sign=360dhuid=5476413021fbd6c49c913ac3e4f18a94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34265.html 地震导致的亡国之路:东南亚共同的教训 已有 2637 次阅读 2014-1-6 06:42 |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 | 系统分类: 观点评述 | 关键词:第二次世界大战,关东大地震,日本侵略战争 | 第二次世界大战 , 关东大地震 , 日本侵略战争 推荐到群组 地震导致的亡国之路:东南亚共同的教训 杨学祥 sunqq231 2014-1-4 09:41 中国谚语:"天作孽犹可恕,自作孽不可活"、"多行不义必自毙"; 西方谚语:"上帝欲使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 作为一个教授 您的语言不应该这么情绪化 有种挑逗民族主义的意思 重大自然灾难 是全人类的威胁 而不应该抱着某种意识形态的看待它。 博主回复 (2014-1-5 16:25) :谚语是历史经验的总结,没有任何情绪化,本文的目的就是共同应对自然灾难,不带有任何意识形态偏见。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52117.html 1923 年日本关东大地震, 1923 年 9 月 1 日 ,震级里氏 7.9 级 -8.3 级,地震横扫了东京 - 横滨地区,几乎没有建筑保持完好,并引发了高达 12 米 的海啸。横滨 90% 的建筑毁坏,东京有五分之二的地区成为废墟,死亡 15.6 万人(一说 14.3 万,最多的统计有 20 万人死亡)。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301052.html 隆隆撰文指出, 2011 年 3 月 11 日 , 日本发生 9 级大地震 , 引起世界关注。日本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其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发生的几次地震,加重了日本生存的危机感。 1923 年 9 月 1 日 11 点 58 分 , 一向宁静的大地开始躁动不安 , 很快就演变成疯狂的左右摇摆和上下抖动。一栋栋高楼大厦经不住大地的剧烈抖动 , 纷纷摇晃、倒塌。许多人试图逃出摇摇欲坠的房屋 , 可是摇晃的大地使得双脚不听使唤 , 最终被倒塌的房屋砸死、砸伤 , 或者困在瓦砾之下 , 被随后的火灾吞噬。有些人侥幸逃出了即将倒塌的房屋 , 却又掉到大地的裂缝中 , 被冒出的地下水活活淹死。   这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关东大地震 , 震级达到了里氏 8.3 级。其袭击范围之广、受灾面积之大、死亡人数之多 , 为日本历史上所罕见。日本全国约 1/20 的财富在这次地震中化为乌有。   关东大地震促使日本人对自身生存国土的安全感大大降低 , 生存的危机感大大增强 , 他们时刻担心自己所在的岛屿有一天会整个沉入海底。于是 , 开拓安全的生存空间成为震后日本各阶层的共识 , 他们将目光投向了中国。   地震刚刚结束 , 日本就发生了巨大的政治变动 , 军人出身的强硬派开始取代明治维新以来的开明派掌握政权。为了转移民众视线 , 平息灾后人心浮动的动荡局面 , 新上台的日本政府开始准备以朝鲜 ( 当时日本已经吞并朝鲜 ) 为跳板入侵中国东北。 1931 年 , 日本经过 8 年重建已初步恢复元气 , 恰逢此时 , 日本本州和九州等地连续发生了 7.5 级以上地震 , 损失惨重。这再次激发了日本举国上下的危机感 , 蠢蠢欲动的日本军部借机向政府施压 , 并于 1931 年 9 月 18 日 制造了“九·一八”事变 , 侵占了中国的东三省。 1933 年 , 日本本州再次发生大地震 , 并伴随着巨大的海啸 , 造成 3000 人死亡 , 这又迫使日本加快了对东北的殖民和掠夺。而且日本还把罪恶的黑手伸向了华北。 1937 年 , 日本境内地震恢复活跃 , 再度陷入恐慌的日本军方于是又将侵华提上了日程 , 终于在 1937 年 7 月 7 日 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 http://news.nfmedia.com/epaper/nfnc/content/20110421/Articel19002FM.htm 对牛弹琴,其本意是讥笑对手愚蠢,引伸则讽刺弹琴者的无知。中国是孔孟之乡,礼仪之邦,大多数人奉行和为贵的孔孟之道,由于西方列强讲的是弱肉强食,和为贵的结果大半是以亡国或投降的结果告终。 1923 年 9 月 1 日 中国得知日本关东地震第一反应是“救助”,以德报怨;而日本却屠杀旅日华侨,发动侵华战争,以怨报德。 2011 年 3 月 11 日 日本发生 9 级地震,一年后日本国有化钓鱼岛事件也紧锣密鼓地登场。 历史会重演吗? 中国人有“善良的羊性”,不适于在狼群中生存。 翻翻历史,中国人的真正敌人是自己的无知:帮助敌人,消灭自己。元灭宋,清灭明,如出一辙。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08111.html 另外一种关于日本 311 大地震的人工触发观点也值得关注: 日本长期在关东的海底搞核试验、利用遍布全国的一代核电站搞武器级浓缩铀,上次搞原子弹引起关东大地震、这次没想到做氢弹爆炸试验(有人怀疑是更大爆炸当量的中子弹爆炸试验),引起了超过预期的连锁爆炸,氢弹爆炸引发海啸和地震,海啸和地震引发连锁的火山爆发和持续不断的余震【很多 2 的人说地震跟核试验引发的地震波不同,我都说了,这是大当量核试验引发的连锁地震、海啸综合反映,即海底核试验引发海底地震、地震引发海啸、随后再引发火山爆发和次生地震;再不懂可以看我前面的文章,实在不懂就算了】。 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 3 月 8 日 说日本可以很快就造出原子弹, 3 月 11 日 就发生大地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5571-423421.html 2013 年 12 月 26 日 上午,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参拜了靖国神社。这是安倍两次出任首相以来首次参拜,而日本首相上一次参拜是在 2006 年,时任首相小泉纯一郎特地选择在 8 月 15 日 日本投降纪念日参拜。 在日本强震频发的背景下,否认二战的侵略历史,重走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历史的教训不可忘记。 http://bbs.sciencenet.cn/blog-2277-75614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52117.html 安倍晋三高调参拜靖国神社、新年致辞又像“战书”,这些还不够,安倍要在两年内遍访太平洋诸岛国以慰亡灵。按理说,上述任何一种举动都能招致国际社会的强烈批评,但考察政府行为,除中韩之外,在世界大战中受日本毒害极深的东南亚国家却保持沉默。 90 年前日本地震导致的亡国之路是东南亚共同的教训。 相关资料: 中国得知日本关东地震第一反应是“救助” 2012 年 08 月 24 日 17:15 来源:京视传媒。 http://news.ifeng.com/history/video/detail_2012_08/24/17073582_0.shtml 日本关东大地震为何加速了日军侵华? 2012 年 08 月 24 日 17:13 来源:京视传媒。 http://news.ifeng.com/history/video/detail_2012_08/24/17073581_0.shtml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参拜靖国神社。时间: 2013 年 12 月 26 日北京时间 10:30 地点:日本东京。 http://news.sina.com.cn/w/z/abjg/ 党报批东南亚诸国容忍安倍拜鬼 : 大气都不敢出。 2014 年 01 月 04 日 04:39 人民网 - 人民日报海外版。 http://news.sina.com.cn/w/2014-01-04/043929155400.s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56301.html 海啸 淹没她最后的播音 日本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15日为自己把日本 地震 和 海啸 称为“天谴”的言论向受灾民众及全体国民道歉。石原现年78岁,自1999年以来连续三次担任东京都知事,是日本右翼保守派政治人物代表,以发表惊人言论著称。 http://www.chinadaily.com.cn/micro-reading/mfeed/hotwords/20110316789_2.html http://wap.sciencenet.cn/blog-2277-1145467.html
个人分类: 学术争论|1970 次阅读|0 个评论
研究预测今年全球会有更多极端天气:是灾难,也是机会
杨学祥 2019-2-11 11:29
研究预测今年全球会有更多极端天气:是灾难,也是机会 研究预测今年全球会有更多极端天气 作者:卢怀谦 李惠子 来源:新华网 发布时间:2019/2/10 16:18:32 新华社惠灵顿2月10日电(记者卢怀谦 李惠子)一个国际研究团队最新报告说,随着南极和北极的冰盖继续融化,2019年全球各地的极端天气事件可能会更多、更严重。 这一研究团队日前在英国《自然》杂志上报告说,他们综合利用气候模型及卫星数据来模拟分析冰盖融化后的水进入地球海洋水系后可能出现的情形,并呼吁各国政府评估极端天气增多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 模拟结果显示,随着全球变暖,来自格陵兰和南极冰盖的大量融水将进入海洋。“根据我们的模型,大量融水的汇入会对洋流造成严重破坏,进而导致更多的极端天气事件,每年的温度变化也会变动更大。”领导这项研究的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南极研究中心副教授尼克·格列齐说。 以北大西洋为例,融水的汇入将导致大西洋深层水循环显著减弱,从而影响沿海洋流,这将造成中美洲、加拿大东部和北极高地的气温升高,与此同时西北欧的气候变暖会有所减弱。 参与研究的新西兰地质与核科学研究所专家利兹·凯勒说,近年来,冰盖融化正在引发全球海平面上升,这次的新研究提示,未来如果能大幅减排,或许人类还可以将危害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9/2/422814.shtm 人生只有三次财富机会,2019年会出现一次:超级灾害链60年周期 已有 723 次阅读 2019-1-31 07:40 | 个人分类: 全球变化 | 系统分类: 论文交流 | 天文周期 , 超级灾害链 , 气象灾害 , 地质灾害 , 经济危机 推荐到群组 人生只有三次财富机会, 2019 年会出现一次:超级灾害链 60 年周期 杨学祥 “周期天王”周金涛:人生只有三次财富机会, 2019 年会出现一次 周金涛 聪明投资者 2018-11-27 时间飞逝,“周期天王”周金涛生前认为大有机会的 2019 年转瞬即至。 原中信建投首席经济学家周金涛在两年前去世,留下一些市场预言逐渐得到印证,还有一些预言有待印证。其中最重要的一个预言就是: 40 岁以上的人,人生第一次机会在 2008 年,第二次机会在 2019 年,最后一次在 2030 年附近,能够抓住一次你就能够成为中产阶级; 1985 年之后出生、现在 30 岁以下的人,第一次人生机会只能在 2019 年出现。 周金涛当年有一句名言叫“人生发财靠康波”,意思是,每个人的财富积累,一定不要以为是你多有本事,财富积累完全来源于经济周期运动的时间给你的机会。 在他看来,一个人的一生中所能够获得的机会,理论上来讲只有三次,如果每一个机会都没抓到,你肯定一生的财富就没有了。如果抓住其中一个机会,你就能够至少是个中产阶级。 他曾经在 2016 年的公开演讲提醒,“如果想发债最好发五年的, 2018 年之后就能够感到我说的话的意义。” 今年,无论是宏观还是微观企业层面,或是市场层面,市场都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寒意。 眼下,距离踏入 2019 年已经只有 1 个多月,我们来重温当年周金涛最经典的演讲。 需要提醒的是:一,机会常常和危机是好兄弟;二,周期也受很多因素影响,本身不是固定不变的,很遗憾,我们无法再看到周期的最新阐述。 这是周金涛 2016 年 3 月 16 日 在一个沙龙活动中发表了主题为“人生就是一场康波”的演讲,文章很长,“聪明投资者”略作删减和文字梳理。如果嫌累,你可以点击查看《“周期天王”周金涛:人生只有三次财富机会, 2019 年将出现一次》这篇旧文就好。 主宰地球的规律是太阳规律,太阳黑子周期的循环就是 55 年到 60 年最长循环, 20 年一个海尔循环, 20 年当中包含来个 10 年的施瓦贝循环,然后包含来个厄尔尼诺循环,所以厄尔尼诺就是经济中的库存周期。四周期嵌套理论的运行规律实际上就是天文学的规律。 https://mp.weixin.qq.com/s?src=11timestamp=1548878759ver=1398signature=kEzOTHGMBtIcHzzhAch8sOf8sz92a8XC*OvDdlOnUGmaQbdLHY4YJt4DZYHwTP0SicCZNdnW83wRLWBvvsPfb3AmLONOeUYxfwesih5IZCoCu9C5uAcFiBGfBopiCLhcnew=1 http://www.sohu.com/a/286361580_167718 http://www.sohu.com/a/286320329_366952 https://mp.weixin.qq.com/s?src=11timestamp=1548883229ver=1399signature=b-NHA0yQEw0jg*RgJCvtRO5u1FyHTflZgnJqI3YbvSJpm8VAMq6OLpPAef6-MU8XaR-LZeHrQrnxkKAkFzdAVj8Uw2bRlgOFE5ndvI8rGJ4NwFalVljCAxsOPdW3diNSnew=1 气象 - 地震 - 经济超级灾害链及其预测方法 已有 4256 次阅读 2016-4-25 05:48 气象 - 地震 - 经济超级灾害链及其预测方法 杨冬红 1 ,杨学祥 2 ( 1 吉林大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研究中心 , 长春 130026 ; 2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 , 长春 130026 ) 摘 要:规律表明,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全球强震、低温、飓风伴随拉尼那、禽流感伴随厄尔尼诺将越来越强烈,自然灾害周期与经济危机周期有高度的一致性。 2004 、 2005 、 2007 、 2012 年印尼 4 次 8.5 级以上地震发出了自然界对人类的警告: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灾害链已经启动,人们必须有所准备。 2016-2020 年气象灾害、地质灾害和经济灾害进入集中爆发时期,对京津冀地区发展有重大影响。 关键词:超级灾害链,拉马德雷冷位相,强震,低温,流感,经济危机 引言 我们在 2007 年中国首届灾害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指出,近期科学研究的一系列成果揭示了冷气候、台风、强潮汐、禽流感世界大流行和强震相互对应的规律和物理机制,对气候及其相关灾害的预测有重大科学意义。规律表明,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全球强震、低温、飓风伴随拉尼那、禽流感伴随厄尔尼诺将越来越强烈。印尼地震海啸发出了自然界对人类的警告: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灾害链已经启动,人们必须有所准备。 8 年的科研实践正在验证这一理论预测 。 2016-2020 年气象灾害、地质灾害和经济灾害进入集中爆发时期,对京津冀地区发展有重大影响,我们称之为气象 - 地震 - 经济超级灾害链。 1 特大地震集中爆发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前 17 年 根据百年来地震历史记录, 8.5 级以上地震集中发生在拉阿德雷冷位相时期,是地震活跃的主要标志, 7 级或 8 级地震为标准分辨不出地震的活跃度。 2006 年我们给出了全球地震进入活跃期的地震分布证据,并预测拉马德雷冷位相为 8.5 级以上地震活跃期。 PDO 冷位相时期是全球强震的集中爆发时期和低温期。 2000 年进入了 PDO 冷位相时期, 2000-2030 年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和低温期 。 表 1 1890 年以来特大地震活跃期和拉马德雷( PDO )冷位相对应关系 年代 8.5 级以上地震次数 9 级以上 地震次数 PDO 时间位相 气候冷暖 地震 全球 中国 1890-1924 6 ( 4 ) 1 0 1890-1924 冷 低温期 活跃期 1925-1945 1 ( 1 ) 0 0 1925-1946 暖 温暖期 1946-1977 11 ( 7 ) 1 4 1957-1976 冷 低温期 活跃期 1978-1999 0 ( 0 ) 0 0 1977-1999 暖 温暖期 2000-2012 6 ( 6 ) 0 2 2000-2030 冷 低温期? 活跃期 注 : 特大地震为 Ms 8.5 级以上强震,括号内为国外数据,?表示预测 我们在 2006 年确定的地震活跃期判定标准正在被学术界接受,得到相关部门和专家的认同。 2006 年的预测已经得到证实,目前 8.5 级以上强震已由 2006 年的 2 次增加到 6 次。这一数据在 2016-2018 年还将继续增加。 1947-1976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前 17 年有 7 次 8.5 级以上强震集中爆发,我们推测: 2000-2030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前 17 年为 8.5 级以上强震集中爆发时期 。 2 中国 7 级地震的统计特征 1947-1976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我国 7 级以上地震发生 50 次,平均每年 1.73 次, 1977-1999 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我国 7 级以上地震发生 12 次,平均每年 0.55 次。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我国 7 级以上地震是拉马德雷暖位相的 3 倍以上。 从 1947-1976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我国 7 级以上地震发生情况来看,前 10 年发生 20 次(包括两次 8 级以上地震),后 10 年发生 20 次,中间 10 年发生 10 次,前后 10 年的地震相对频发值得关注。更值得关注的是,除台湾外,前 10 年强震多发生在中西部,后 10 年东部地区也有强震发生,如 1975 年辽宁海城地震和 1976 年河北唐山地震。 邢台地震由两个大地震组成: 1966 年 3 月 8 日 5 时 29 分 14 秒 ,河北省邢台专区隆尧县(北纬 37 度 21 分,东经 114 度 55 分)发生震级为 6.8 级的大地震,震中烈度 9 度强; 1966 年 3 月 22 日 16 时 19 分 46 秒 ,河北省邢台专区宁晋县(北纬 37 度 32 分,东经 115 度 03 分)发生震级为 7.2 级的大地震,震中烈度 10 度。两次地震共死亡 8064 人,伤 38000 人,经济损失 10 亿元。这是一次久旱之后的大震。 1966 年处于 1947-1976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中间十年,邢台地震是中国东部地震高发的前兆。 2016 年进入相同的地震周期。 3 2016-2020 年将发生严重低温冻害 2016-2017 年将发生拉尼娜事件,给全球带来严重的低温冻害。 目前,太阳正处在第 24 活动周的高峰年,其活动理应处于最活跃的时期。然而,太阳活动强度明显不及上一个活动周,甚至出现太阳表面连黑子都没有了这种罕见现象。这个太阳活动高峰年百年来最弱。有科学家指出,如果这种情况继续发展下去,太阳将沉入超长的最低活动期。目前科学界仍然在探讨太阳黑子周期是如何影响全球气温的。有人认为地球将进入所谓的小冰河期,有人称会在 2020 年之前,有人则称会更早。 我们的研究表明,太阳黑子具有 11 和 22 年周期,在太阳黑子循环和气候效应之间存在着关联。太阳黑子极小期的平均周期为 11 年,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的平均周期为 200 年。近 20 年的研究发现,潮汐极大期、地震火山活动频发期、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和全球低温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6 次时间的一一对应表明其相关性和处于同一激发机制(见表 2 ) 。 表 2 太阳活动、火山喷发、强潮汐和低温期的对应关系 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 时间(年) 坏天 时代 潮汐极大年时间 火山活跃时间 全球 气温 欧特 1040-1080 1010-1110 1062 ?? 低温 沃尔夫 1280-1350 1165-1360 1264 1275-1300 小冰期 史玻勒 1450-1550 1420-1525 1425 1440-1460 1470-1490 小冰期 蒙德 1640-1720 1600-1725 1629 1640-1680 小冰期 道尔顿 1790-1830 1790-1915 1770 1810-1820 小冰期 21 世纪 2007- ?? 1997- ?? 1974 1980-?? 低温? 多因素叠加是小冰期发生的根本原因。导致 15-17 世纪小冰期和 2020 年“次小冰期”出现的原因有五: 其一、处于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 太阳将进入不寻常且时间较长的“超级安静模式”,大约从 2020 年开始,太阳黑子活动或许会消失几年甚至几十年。太阳黑子活动或许将进入“冬眠”,这种情况自 17 世纪以来从未出现。目前处于 200 年气候周期的变冷初期。 其二、处于全球强震频发时期 2002 年郭增建提出 “ 深海巨震降温说 ” :海洋及其周边地区的巨震产生海啸,可使海洋深处冷水迁到海面,使水面降温,冷水吸收较多的二氧化碳,从而使地球降温近 20 年。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的气温上升与人类活动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有关,同时这一时期也没有发生巨大的海震。巨震指赤道两侧各 40° 范围内的 Ms 8.5 级和大于 Ms 8.5 级的海震。郭增建等人指出, 9 级和 9 级以上地震与北半球和我国的气温有很好的相关性 。 20 世纪 4 场最强的特大地震在很短的时间内都发生在环太平洋地震带的沿海地区: 1952 年堪察加地震, 1957 年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岛地震, 1960 年智利地震, 1964 年阿拉斯加威廉王子海峡地震,与 50-70 年代低温期相对应。 其三、处于全球火山活动频繁时期 现代火山活动有明显致冷的记录:小冰期对应强火山活动,小气候最适期对应弱火山活动。因为火山灰和二氧化硫等火山喷发物到达平流层后,较小的气溶胶可在数月内传播到全球,并可在平流层内持续漂浮 1~3 年,使太阳直接辐射减弱,造成大气降温 。最新发表的研究报告显示火山喷发导致了 “ 小冰期 ” 的到来。研究报告称, 1275 年到 1300 年之间,热带地区经历过四次大规模火山喷发,喷发出来的大量硫酸盐颗粒进入大气层上空反射了太阳辐射,使地球气温降低; 1430 年到 1450 年,也发生了一轮大规模火山喷发,与地震活动一样,火山喷发与气候冷暖变化导致的冰盖消长有关(见表 2 )。 其四、地球轨道周期 据任振球的研究,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使地球冬至时的公转半径发生相当稳定的准周期变化,与全球尤其北半球气温变化的间隔 60 年振动相一致。在 20 世纪初的低温期和 60~70 年代相对偏冷期,当时( 1901 和 1960 年)地球冬至时的公转半径分别延长了 94( 相当于日地距离的 0.6%) 和 57 万公里;在 30-40 年代和 80 年代后的暖期,地球冬至时的公转半径( 1940 和 2000 年)分别缩短了 76 和 44 万公里。 2000-2020 年地球冬至时的公转半径由极小值变为极大值,他推测 2020 年前后全球气候将进入相对冷期 。 韩延本分析了美国宇航局公布的起自 19 世纪中期的全球及南北半球的温度异常变化资料,得到它们存在约 60 年的准周期性波动的初步结果。该周期是它们的中周期波动的主要周期分量之一,它对调制温度的总体变化趋势可起到重要作用。分析表明,该周期分量是时变的,周期长度在 19 世纪略超过 60 年,之后缓慢变短,到 20 世纪后期月在 55 年至 60 年间。所谓人类活动造成的温室效应的加剧似乎并未有打乱这一周其分量的存在 。 其五、处于强潮汐活动时期 潮汐高低潮还有 200 年左右的明显周期变化。其中, 1425 年、 1629 年两次峰值对应小冰期时期, 1770 年的峰值对应 18 世纪的低温, 1974 年的峰值对应 20 世纪 70 年代的气候变冷。特别是潮汐 54-56 年周期(与太平洋十年涛动的 50-70 年周期对应),在全球气候变化中有非常明显的作用。 我们的结论:地球的气候变化不仅与太阳黑子活动相关,而且与潮汐强度、火山地震活动密切相关。 2004-2012 年全球已发生 Ms 8.5 级以上强震 6 次,与 1998 年以来变暖减缓相对应。地震火山活动的影响不容忽视。 潮汐变化还有约 200 年周期和 50-70 年周期,对应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 200 年周期和拉马德雷 50-70 年周期。目前处于 2007 年以来发生的太阳黑子极小期,对应超前的 1974 年潮汐高潮和 20 世纪 50-70 年代的低温期。根据以往记录,这个过程还将持续 30 年以上。这次变冷过程被 20 世纪 80 年代的全球迅速变暖所打断, 1988-1999 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是自然因素,温室效应包含人为因素。 2000-2030 年为拉马德雷冷位相,本周期内百年极寒有可能发生,但规模较小,变冷规模要小于道尔顿极小期(见表 2 )。我们称之为“次小冰期”。 此外,潮汐变化还有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变化 18.6 年周期,与气候变化 18.6 年周期对应 。早在 2008 年和 2014 年我们就指出, 1998 年最热年记录与 1995-1997 年的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有关,此后 16 年气候变暖间断的原因之一是 2005-2007 年的最大值时期(见:杨冬红等, 2008 ) , 2014-2016 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变暖增强, 2023-2025 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变冷到高潮。气候的长期趋势和短期变化都表明,气候变冷是对人类最大的威胁。 2014 年和 2015 年最热年新纪录证实了理论预测的可靠性。 4 流感世界大流行集中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我们早在 2006 年就发现拉尼娜 / 厄尔尼诺与流感世界大流行的对应关系。综合 1890-2004 年的数据,我们可以得到流感大流行的 6 大统计特征: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及其边界;前一年或前两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拉尼娜年; 20 世纪 50-70 年代同时为中国强沙尘暴年;前后一年或当年为中国东北地区冷夏年( 20 世纪 50-70 年代同时为严重低温冷害年);当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厄尔尼诺年;当年为太阳黑子谷年 m 或峰年 M , m-1 年, m+1 年或 M+1 年。 1889-1890 年、 1900 年、 1918-1919 年、 1957-1958 年、 1968-1969 年和 1977 年的禽流感爆发都满足这 6 大条件,同时,在 1890 年以来,满足这 6 大条件的只有以上 6 次爆发 。 1900 年的流感爆发,因为偏离标准较远,因而也较弱(见表 2 )。 我们在 2007 年预测, 2007-2008 、 2011 、 2015 、 2018-2019 年是可能的厄尔尼诺年, 2005-2007 年、 2013-2014 年、 2016-2017 年是可能的拉尼娜年。加强这些年份的地震和禽流感的防范和监测非常重要。如果 2007 年是太阳黑子谷年 m , 2006-2007 年预测为拉尼娜年, 2008 年则是 m+1 年,预测为厄尔尼诺年,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厄尔尼诺年( 2000-2030 年内)和太阳黑子极值年易发生低温冷害。这样, 2008 年就具有较高的概率发生流感爆发。 2006-2008 年是否是强拉尼娜与强厄尔尼诺相互转换是禽流感是否爆发的关键。 2007 年的拉尼娜现象及其伴随的强沙尘暴,为 2007-2008 年的禽流感孕育和爆发增大了发生几率 。 事实上, 2000 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 2007 年发生了中等强度以上的拉尼娜事件和强沙尘暴, 2008 年为太阳黑子谷值(比原来预测晚一年)和中国严重低温冷害年, 2009 年发生厄尔尼诺和世界流感爆发(比原来预测晚一年),这表明世界流感爆发的 6 大统计特征具有可重复性。 表 3 太平洋十年涛动( PDO )、低温、全球性流感、太阳黑子、厄尔尼诺、拉尼娜等对比 时 期 1890-1924 年 太阳黑子数 (对应左边年份) 1947-1976 年 太阳黑子数 (对应左边年份) 2000-2030 ? 拉马德雷 PDO 冷位相 冷位相 冷位相 全球气温 低温 低温 低温? 流感爆发的相关年 中等强度以上的拉尼娜年 1886-1887 1898-1899 1916-1917 25.4, 13.1 26.7, 12.1 57.1, 103.9 1954-1956 1967-1968 1975-1976 4.4,38,141.7 93.8, 105.9 15.5, 12.6 2007 2016-2017? 中国沙尘暴高峰期 1954-1956 1964-1966 1975-1976 4.4,38,141.7 10.2,15.1,47 15.5,12.6 2007 2016-2017? 中等强度以上的厄尔尼诺年 (1888)-1889 1899-1900 1918-1919 6.8, 6.3 12.1, 9.5 80.6, 63.6 1957-1958 1968-1969 (1976)-1977 190.2,184.8 105.9,105.5 12.6,27.5 2009 2015 2018 ? 太阳黑子 1889 谷年 1901 谷年 1917 峰年 6.3 2.7 103.9 1957 峰年 1968 峰年 1976 谷年 190.2 105.9 12.6 2008 谷年 2013 峰年 2020 谷年? 东北冷夏年 o 和低温冷害年 * 1888o 1902o 1918o 6.8 5.0 80.6 1957o* 1969o* 1976o* 190.2 105.5 12.6 2008 2016 ? 2018? 世界流感爆发年 1890 1900 1918-1919 7.1 9.5 80.6, 63.6 1957-1958 1968-1969 1977 190.2,184.8 105.9,105.5 27.5 2009 2016 ? 2019 ? 根据预测, 2016-2017 年将发生强拉尼娜事件和低温冻害, 2018-2019 年将发生强厄尔尼诺事件, 2020 年为太阳黑子谷年, 2018-2020 年具备发生流感大流行的基本条件。 5 2016 年和 2020 年可能发生长江巨洪 冯利华和陈立人在 2001 年指出,形成长江 3 次巨大洪水有 4 个遥相关因子:( 1 )太阳黑子活动的磁周期转变年前后( 1913 , 1933 , 1954 , 1976 , 1996 , 2020 年);( 2 )厄尔尼诺事件,( 3 )青藏高原南部 7 级以上大震;( 4 )青藏高原大雪。 1931 、 1954 和 1998 年具备了三个以上条件,因此出现了 20 世纪长江的三次巨洪。 1976 年也是太阳黑子活动的磁周期转变年,尽管 1976 年是厄尔尼诺年,但在 1976 年青藏高原南部未发生大震,故长江 1977 年未出现巨洪。根据以上认识可以推断,在 2020 年(太阳黑子活动的下一个磁周期转变年)前后,如果 3 个因子的出现时间互相重叠,那么长江有可能发生 21 世纪第一次巨洪 。 2015 年发生了厄尔尼诺, 2015 年 4 月 25 日 尼泊尔发生了 8.1 级地震,但是, 2015 年不是太阳黑子活动的磁周期转变年,按照长江巨洪的 3 因子标准, 2015 年不会发生类似 1998 年的长江巨洪。 用以上认识去验证 19 世纪的长江巨洪就不能完全符合历史事实。如 19 世纪排在第一位的长江巨洪出现在 1870 年,尽管 1868-1869 年发生了厄尔尼诺事件,并且 1869 年 1 月 10 日 缅甸发生了 7-8 级以上的大震,但该年不是太阳黑子活动的磁周期转变年(谷年),而是太阳黑子活动的峰年。 不过,如果把第一个因子的限定条件放宽为在太阳黑子活动的峰谷年前后(已有的研究表明,在太阳黑子活动的峰谷年前后,长江容易出现洪水),那么该年还是具备了长江发生巨洪的 3 个因子 。这一判定标准可称之为长江巨洪新 3 因子。 我们在 2015 年 10 月 28 日 指出, 2015 年发生了强厄尔尼诺, 2015 年 4 月 25 日 青藏高原南部的尼泊尔发生了 8.1 级以上大震, 2015 年 10 月 26 日 阿富汗东北部发生 7.8 级强烈地震, 2014 年为太阳黑子活动的峰年,这完全符合长江巨洪新 3 因子的标准, 2016 年有可能发生类似 1870 年的长江巨洪。 6 自然灾害周期与经济危机周期的一致性 经济景气循环的波动或循环,根据其周期的长短,现在公认的有下面四种类型: 1. 基钦循环( KitchinCycle ,短期循环) 3 至 4 年周期(与地球自转 3-4 年周期对应); 2. 朱格拉循环( JuglarCycle ,中期循环,主循环) 10 至 11 年周期(与太阳黑子和潮汐 11 年周期对应); 3. 库茨涅兹循环( KuznetsCycle ,长期循环) 20 至 22 年周期(与太阳黑子和潮汐 22 年周期对应); 4. 康德拉切夫循环( KondratieffCycle ,长期波动) 50 至 60 年周期和吉村循环 55 年周期(与太平洋十年涛动和潮汐 50-70 年周期对应) 。 全球金融危机“七年之痒”显然是基钦循环( KitchinCycle ,短期循环) 3 至 4 年周期(与地球自转 3-4 年周期对应)的公倍周期,两个周期为 6-8 年,形成一个约 7 年的整数周期。 2006 年, Obridko 等人根据太阳磁场的数据分析得到过一个约 7 年的周期 。 2010 年,李爱云对黑子长、短周期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长周期存在 7.1 年、 14.2 年、 21.3 年、 28.4 年、 42.6 年的系列,短周期的时变性比长周期的更明显。对黑子周期的外部触发机制做了讨论,发现黑子周期与行星周期之间有良好的对应关系 。 拉马德雷(亦称为太平洋十年涛动,英文缩写为 PDO )的“冷位相”为 1890-1924 年、 1947-1976 年,“暖位相”为 1925-1946 年、 1977-1999 年。第三次世界经济长波上升期出现在 1890 至 1913 年,第四次世界经济长波的上升期发生在 1945 至 1973 年,第五次世界经济长波应起始于 20 世纪 90 年代末,也就是说 21 世纪头 20 年是第五次世界经济长波的上升期。对比可知,世界经济长波的上升期对应拉马德雷的“冷位相”,世界经济长波的下降期对应拉马德雷的“暖位相”。由于 1914 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使第三次世界经济长波上升期提前结束。这一一对应的变化,明确反映了全球气候变化对世界经济的重要影响 。 表 4 PDO 和世界经济长波的对应关系 时 期 1890-1924 1935-1946 1947-1976 1977-1999 2000-2030 拉马德雷 冷位相 暖位相 冷位相 暖位相 冷位相 时 期 1890-1913 1914-1944 1945-1973 1974-1995 1996-2020 ? 世界经济长波 第三上升期 第三下降期 第四上升期 第四下降期 第五上升期 自 1890 年以来,世界经济长波的上升期对应拉马德雷的 “ 冷位相 ” ,世界经济长波的下降期对应拉马德雷的 “ 暖位相 ” ,即变冷时期对应人类社会经济上升,变暖时期对应经济下降(见表 4 )。 2020 年第五次世界经济长波上升期结束,与当前的经融危机风险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6 气象 - 地震 - 经济超级灾害链及其预测方法 最新资料表明,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 9.1 级地震和海啸之后,全球大于等于 8.5 级的地震在拉马德雷冷位相的 1947-1976 年和 2000-2013 年分别发生了 7 次和 6 次,而在拉马德雷暖位相的 1977-1999 年没有发生;流感世界大流行在拉马德雷冷位相的 1890-1924 年、 1947-1976 年和 2000-2013 年分别发生了 3 次、 3 次和 1 次,而暖位相没有发生。 自然灾害是经济危机的晴雨表,经济危机是自然灾害在社会生活中的应激反应,它们有共同的发生规律,可以称为气象 - 地震 - 经济超级灾害链周期。根据这一周期,我们成功地预测了 2009 年世界甲型流感爆发, 2004-2018 年全球 8.5 级以上特大地震活跃期, 2000-2030 年的严重低温冻害, 2014-2015 年最热年新纪录。 本次的经济危机正在形成之中。 参考文献 1. 杨学祥,杨冬红。 2007 :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灾害链。见:高建国主编,苏门答腊地震海啸影响中国华南天气的初步研究——中国首届灾害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气象出版社, 200-204 。 2. 杨冬红,杨学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全球强震和灾害。西北地震学报。 2006 , 28 ( 1 ): 95-96 3.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6 , 21 ( 3 ): 1023-1027 Yang Donghong,Yang Xxuexiang, Liu Cai. Global low temperature, earthquake and tsunami (Dec. 26, 2004) inIndonesia .Progress in Geophysics, 2006, 21 ( 3 ) : 1023 ~ 1027. 4.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 2011 , 54 ( 4 ): 926-934. Yang D H,Yang D B, Yang X X, The influence oftidesandearthquakes in globalclimatechanges.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 (in Chinese),2011, 54(4): 926-934 5. 杨学祥 , 杨冬红 .2008. 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 . 百科知识 ,8-9. 6. 杨冬红,杨学祥 . 全球气候变化的成因初探 . 地球物理学进展 . 2013, 28(4): 1666-1677. Yang X X, Chen D Y. Study oncause of formation in Earth’s climatic changes. Progress in Geophysics (inChinese), 2013, 28(4): 1666-1677. 7. 郭增建 . 2002, 海洋中和海洋边缘的巨震是调节气候的恒温器之一 . 西北地震学报 . 24(3): 287. 8. 任振球 . 当代气候变暖若干问题商榷 . 见 : 丁一汇主编 , 中国的气候变化与气候影响研究 . 北京 : 气象出版社 .1997.43-48. 9. 韩延本 , 韩永刚 , 马利华等 . 全球温度异常及地球自转变化中的约 60 年周期 . 见:中国地球物理 2003.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编 .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03. 362 10. 杨冬红 , 杨学祥 . 北半球冰盖融化与北半球低温暴雪的相关性 . 地球物理学进展 , 2014, 29(2): 610-615. YANG Dong-hong, YANG Xue-xiang. Studyon the relation between ice sheets melting and low temperature in NorthernHemisphere. Progress in Geophysics. 2014, 29 (1): 610 ~ 615. 11. 杨冬红,杨学祥。 2008. 球变暖减速与郭增建的“海震调温假说”。地球物理学进展。 23 (6): 1813 ~ 1818 Yang D H, Yang XX. The hypothesis of the ocesnic earthquakes adjusting climate slowdown ofglobal warming. Progress in Geophysics (in Chinese), 2008, 23(6): 1813-1818. 12. 杨冬红,杨学祥。流感世界大流行的气候特征。沙漠与绿洲气象。 2007 , 1 ( 3 ): 1-8 13. 冯利华 , 陈立人 . 20 世纪长江的 3 次巨洪 . 自然灾害学报 , 2001, 10(1): 8-11. 14. 冯利华 ; 骆高远 .1997 年长江 , 黄淮流域特大洪涝灾害预警 . 《水文科技信息》 , 1996, 13(2): 53-56. 15. Obridko,V.N.,Sokoloff,D.D.,Kuzanyan,K.M.et al.Solar cycle according to mean magnetic field Date.MNRA ,S 365,2006:827-832 16. 李爱云。太阳黑子周期与行星的引潮力。枣庄学院学报。 2010 ,第 2 期: 16-18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251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60003.html
个人分类: 全球变化|4140 次阅读|0 个评论
末日时钟指向午夜前两分钟:天灾人祸进入集中爆发时期
杨学祥 2019-1-30 12:37
末日时钟指向午夜前两分钟:天灾人祸进入集中爆发时期 杨学祥 关键提示:据《原子科学家公报》报道,与去年一样,地球正处于毁灭的边缘。该组织表示,“末日时钟”的指针将停留在午夜 12 点前的两分钟,它同时警告称,在一系列全球威胁面前缺乏进展是一种“新的反常现象”。 规律表明,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全球强震、低温、飓风伴随拉尼那、禽流感伴随厄尔尼诺将越来越强烈,自然灾害周期与经济危机周期有高度的一致性。 2004 、 2005 、 2007 、 2012 年印尼 4 次 8.5 级以上地震发出了自然界对人类的警告: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灾害链已经启动,人们必须有所准备。 2016-2020 年气象灾害、地质灾害和经济灾害进入集中爆发时期,我们称之为气象 - 地震 - 经济超级灾害链。 气候变化的历史是一个冷暖不断交替变化的过程,而在这一变化过程中,我们得到三种完全不同的对应经济发展模式:其一、许靖华根据历史上的全球气候变化周期中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证明全球小气候最适期人类社会繁荣发展而全球小冰期导致农业减产,饥荒和民族大迁移。他认为,全球气候变化有 1200 年的周期循环,与人类历史兴衰一一对应。即变暖时期对应人类社会繁荣,变冷时期对应农业减产,饥荒和民族大迁移。其二、中国历史朝代更迭与 200 年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对应。其三、自 1890 年以来,世界经济长波的上升期对应拉马德雷的 “ 冷位相 ” ,世界经济长波的下降期对应拉马德雷的 “ 暖位相 ” 。即变冷时期对应人类社会经济上升,变暖时期对应经济下降。 这是三种不同强度、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冷过程,为 1200 年、 200 年和准 60 年周期。它表明,人类对短期低强度的变冷气候有很强的抵御能力,而对长期高强度的变冷气候仍然束手无策,特别是在能源和资源危机逐渐加深的未来。 表 1 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潮汐极大值年、坏天时代和中国历史朝代的更迭 Table 1 Sunspot prolonged minimum period, tide maximum year, Bad Climatic Condition and the Chinese history of dynasty 极小期  时间  中国朝代  时间   气候变化 坏天时代 潮汐极大值年 奥特  1040-1080   西夏  1038-1227    变冷 1010-1110 1062         金   1115-1234    变暖 沃尔夫 1280-1350   元   1279-1368   变冷 1165-1360 1264         明   1368-     变暖 史玻勒 1450-1550        -1644    变冷 1420-1525 1425 蒙德  1645-1715   清  1644-       变冷 1600-1725 1629 道尔顿 1790-1820         -1911    变冷 1790-1915 1770 21 世纪 2007- ? 变冷? 1996- ? 1974 相关博文 末日时钟指向午夜前两分钟 核大国关系紧张及气候变化问题不作为令人担忧 作者:赵熙熙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 2019/1/29 10:46:52 本报讯 据《原子科学家公报》报道,与去年一样,地球正处于毁灭的边缘。该组织表示,“末日时钟”的指针将停留在午夜 12 点前的两分钟,它同时警告称,在一系列全球威胁面前缺乏进展是一种“新的反常现象”。 【《自然》相关文章】 该组织表示,在应对核威胁方面停滞不前、在气候变化方面缺乏行动,以及网络安全和网络战形势的不断恶化,尤其令人担忧。 1 月 24 日 ,该组织主席兼执行主任 Rachel Bronson 在美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这是《原子科学家公报》历史上第三次把“末日时钟”设置得如此接近一场全球灾难。第一次是在 1953 年冷战最激烈的时候,当时苏联和美国正在试验它们的热核炸弹。第二次是在 2018 年 1 月,当时在朝鲜核试验的消息传出后,伴随着对气候威胁担忧的加剧,该组织调整了“末日时钟”的指针。 “‘末日时钟’没有任何变化确实是一个坏消息。”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大学天体物理学家、《原子科学家公报》科学与安全委员会主席 Robert Rosner 说,“我们现在的处境非常接近灾难。” 加利福尼亚州斯坦福大学网络安全和政策研究人员、《原子科学家公报》网络与颠覆性技术小组成员 Herb Lin 说,旨在破坏计算机网络的网络攻击,以及从事信息战的人对社交媒体的操纵,已经导致人口两极分化,同时削弱了人们对科学的信任。 “这些做法攻击的正是理性话语的理念。” Lin 表示,“这是一种更阴险的利用网络工具加深人类认知和思维弱点的做法。” 该组织还指出,俄罗斯和美国已经停止就武器问题进行对话,例如核不扩散等。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乔治·华盛顿大学核安全和政策研究员、《原子科学家公报》核风险小组成员 Sharon Squassoni 表示,美国计划建立自己的核武库,这可能会导致另一场军备竞赛。 过去一年,应对气候变化影响的努力也有所恶化。各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速度并没有达到《巴黎气候协定》规定的目标。在某些情况下,包括美国和某些欧盟国家在内, 2018 年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与前几年相比有所增加。 剑桥市麻省理工学院大气化学家 Susan Solomon 表示:“我们未能阻止自身温室气体排放的上升,这纯粹是一种严重的疏忽。”她说:“我们已经拥有的这种不正常的新气候是极其危险的,而我们正在走上一条使我们的未来更加危险的道路。” 因为具有象征意义的“末日时钟”并不是靠电池运转的,而是靠人类的行动,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世界有可能摆脱这些迫在眉睫的威胁。 Bronson 说:“如果这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谈论这些问题的机会,那么‘末日时钟’今后还会继续这项工作。” 《原子科学家公报》由研制世界上第一枚原子弹的美国科学家于 1945 年创办。这家杂志于 1947 年设立“末日时钟”,旨在警示人类,关注威胁人类文明的核武器扩散等诸多重大问题,从 2007 年开始关注气候变化。 “末日时钟”由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科学家和政策专家负责调整,指针越靠近午夜,表明人类文明所面临的威胁越大。 1947 年刚设立时指针设定在 11 时 53 分,此后多次调整,最接近午夜的是美国试爆第一颗氢弹后在 1953 年调至 11 时 58 分,离午夜 12 点最远的是 1991 年冷战结束后的 11 时 43 分。(赵熙熙) 《中国科学报》 (2019-01-29 第 2 版 国际 )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9/1/422529.shtm 气象 - 地震 - 经济超级灾害链及其预测方法 已有 4256 次阅读 2016-4-25 05:48 气象 - 地震 - 经济超级灾害链及其预测方法 杨冬红 1 ,杨学祥 2 ( 1 吉林大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研究中心 , 长春 130026 ; 2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 , 长春 130026 ) 摘 要:规律表明,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全球强震、低温、飓风伴随拉尼那、禽流感伴随厄尔尼诺将越来越强烈,自然灾害周期与经济危机周期有高度的一致性。 2004 、 2005 、 2007 、 2012 年印尼 4 次 8.5 级以上地震发出了自然界对人类的警告: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灾害链已经启动,人们必须有所准备。 2016-2020 年气象灾害、地质灾害和经济灾害进入集中爆发时期,对京津冀地区发展有重大影响。 关键词:超级灾害链,拉马德雷冷位相,强震,低温,流感,经济危机 引言 我们在 2007 年中国首届灾害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指出,近期科学研究的一系列成果揭示了冷气候、台风、强潮汐、禽流感世界大流行和强震相互对应的规律和物理机制,对气候及其相关灾害的预测有重大科学意义。规律表明,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全球强震、低温、飓风伴随拉尼那、禽流感伴随厄尔尼诺将越来越强烈。印尼地震海啸发出了自然界对人类的警告: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灾害链已经启动,人们必须有所准备。 8 年的科研实践正在验证这一理论预测 。 2016-2020 年气象灾害、地质灾害和经济灾害进入集中爆发时期,对京津冀地区发展有重大影响,我们称之为气象 - 地震 - 经济超级灾害链。 1 特大地震集中爆发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前 17 年 根据百年来地震历史记录, 8.5 级以上地震集中发生在拉阿德雷冷位相时期,是地震活跃的主要标志, 7 级或 8 级地震为标准分辨不出地震的活跃度。 2006 年我们给出了全球地震进入活跃期的地震分布证据,并预测拉马德雷冷位相为 8.5 级以上地震活跃期。 PDO 冷位相时期是全球强震的集中爆发时期和低温期。 2000 年进入了 PDO 冷位相时期, 2000-2030 年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和低温期 。 表 1 1890 年以来特大地震活跃期和拉马德雷( PDO )冷位相对应关系 年代 8.5 级以上地震次数 9 级以上 地震次数 PDO 时间位相 气候冷暖 地震 全球 中国 1890-1924 6 ( 4 ) 1 0 1890-1924 冷 低温期 活跃期 1925-1945 1 ( 1 ) 0 0 1925-1946 暖 温暖期 1946-1977 11 ( 7 ) 1 4 1957-1976 冷 低温期 活跃期 1978-1999 0 ( 0 ) 0 0 1977-1999 暖 温暖期 2000-2012 6 ( 6 ) 0 2 2000-2030 冷 低温期? 活跃期 注 : 特大地震为 Ms 8.5 级以上强震,括号内为国外数据,?表示预测 我们在 2006 年确定的地震活跃期判定标准正在被学术界接受,得到相关部门和专家的认同。 2006 年的预测已经得到证实,目前 8.5 级以上强震已由 2006 年的 2 次增加到 6 次。这一数据在 2016-2018 年还将继续增加。 1947-1976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前 17 年有 7 次 8.5 级以上强震集中爆发,我们推测: 2000-2030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前 17 年为 8.5 级以上强震集中爆发时期 。 2 中国 7 级地震的统计特征 1947-1976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我国 7 级以上地震发生 50 次,平均每年 1.73 次, 1977-1999 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我国 7 级以上地震发生 12 次,平均每年 0.55 次。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我国 7 级以上地震是拉马德雷暖位相的 3 倍以上。 从 1947-1976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我国 7 级以上地震发生情况来看,前 10 年发生 20 次(包括两次 8 级以上地震),后 10 年发生 20 次,中间 10 年发生 10 次,前后 10 年的地震相对频发值得关注。更值得关注的是,除台湾外,前 10 年强震多发生在中西部,后 10 年东部地区也有强震发生,如 1975 年辽宁海城地震和 1976 年河北唐山地震。 邢台地震由两个大地震组成: 1966 年 3 月 8 日 5 时 29 分 14 秒 ,河北省邢台专区隆尧县(北纬 37 度 21 分,东经 114 度 55 分)发生震级为 6.8 级的大地震,震中烈度 9 度强; 1966 年 3 月 22 日 16 时 19 分 46 秒 ,河北省邢台专区宁晋县(北纬 37 度 32 分,东经 115 度 03 分)发生震级为 7.2 级的大地震,震中烈度 10 度。两次地震共死亡 8064 人,伤 38000 人,经济损失 10 亿元。这是一次久旱之后的大震。 1966 年处于 1947-1976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中间十年,邢台地震是中国东部地震高发的前兆。 2016 年进入相同的地震周期。 3 2016-2020 年将发生严重低温冻害 2016-2017 年将发生拉尼娜事件,给全球带来严重的低温冻害。 目前,太阳正处在第 24 活动周的高峰年,其活动理应处于最活跃的时期。然而,太阳活动强度明显不及上一个活动周,甚至出现太阳表面连黑子都没有了这种罕见现象。这个太阳活动高峰年百年来最弱。有科学家指出,如果这种情况继续发展下去,太阳将沉入超长的最低活动期。目前科学界仍然在探讨太阳黑子周期是如何影响全球气温的。有人认为地球将进入所谓的小冰河期,有人称会在 2020 年之前,有人则称会更早。 我们的研究表明,太阳黑子具有 11 和 22 年周期,在太阳黑子循环和气候效应之间存在着关联。太阳黑子极小期的平均周期为 11 年,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的平均周期为 200 年。近 20 年的研究发现,潮汐极大期、地震火山活动频发期、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和全球低温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6 次时间的一一对应表明其相关性和处于同一激发机制(见表 2 ) 。 表 2 太阳活动、火山喷发、强潮汐和低温期的对应关系 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 时间(年) 坏天 时代 潮汐极大年时间 火山活跃时间 全球 气温 欧特 1040-1080 1010-1110 1062 ?? 低温 沃尔夫 1280-1350 1165-1360 1264 1275-1300 小冰期 史玻勒 1450-1550 1420-1525 1425 1440-1460 1470-1490 小冰期 蒙德 1640-1720 1600-1725 1629 1640-1680 小冰期 道尔顿 1790-1830 1790-1915 1770 1810-1820 小冰期 21 世纪 2007- ?? 1997- ?? 1974 1980-?? 低温? 多因素叠加是小冰期发生的根本原因。导致 15-17 世纪小冰期和 2020 年“次小冰期”出现的原因有五: 其一、处于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 太阳将进入不寻常且时间较长的“超级安静模式”,大约从 2020 年开始,太阳黑子活动或许会消失几年甚至几十年。太阳黑子活动或许将进入“冬眠”,这种情况自 17 世纪以来从未出现。目前处于 200 年气候周期的变冷初期。 其二、处于全球强震频发时期 2002 年郭增建提出 “ 深海巨震降温说 ” :海洋及其周边地区的巨震产生海啸,可使海洋深处冷水迁到海面,使水面降温,冷水吸收较多的二氧化碳,从而使地球降温近 20 年。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的气温上升与人类活动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有关,同时这一时期也没有发生巨大的海震。巨震指赤道两侧各 40° 范围内的 Ms 8.5 级和大于 Ms 8.5 级的海震。郭增建等人指出, 9 级和 9 级以上地震与北半球和我国的气温有很好的相关性 。 20 世纪 4 场最强的特大地震在很短的时间内都发生在环太平洋地震带的沿海地区: 1952 年堪察加地震, 1957 年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岛地震, 1960 年智利地震, 1964 年阿拉斯加威廉王子海峡地震,与 50-70 年代低温期相对应。 其三、处于全球火山活动频繁时期 现代火山活动有明显致冷的记录:小冰期对应强火山活动,小气候最适期对应弱火山活动。因为火山灰和二氧化硫等火山喷发物到达平流层后,较小的气溶胶可在数月内传播到全球,并可在平流层内持续漂浮 1~3 年,使太阳直接辐射减弱,造成大气降温 。最新发表的研究报告显示火山喷发导致了 “ 小冰期 ” 的到来。研究报告称, 1275 年到 1300 年之间,热带地区经历过四次大规模火山喷发,喷发出来的大量硫酸盐颗粒进入大气层上空反射了太阳辐射,使地球气温降低; 1430 年到 1450 年,也发生了一轮大规模火山喷发,与地震活动一样,火山喷发与气候冷暖变化导致的冰盖消长有关(见表 2 )。 其四、地球轨道周期 据任振球的研究,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使地球冬至时的公转半径发生相当稳定的准周期变化,与全球尤其北半球气温变化的间隔 60 年振动相一致。在 20 世纪初的低温期和 60~70 年代相对偏冷期,当时( 1901 和 1960 年)地球冬至时的公转半径分别延长了 94( 相当于日地距离的 0.6%) 和 57 万公里;在 30-40 年代和 80 年代后的暖期,地球冬至时的公转半径( 1940 和 2000 年)分别缩短了 76 和 44 万公里。 2000-2020 年地球冬至时的公转半径由极小值变为极大值,他推测 2020 年前后全球气候将进入相对冷期 。 韩延本分析了美国宇航局公布的起自 19 世纪中期的全球及南北半球的温度异常变化资料,得到它们存在约 60 年的准周期性波动的初步结果。该周期是它们的中周期波动的主要周期分量之一,它对调制温度的总体变化趋势可起到重要作用。分析表明,该周期分量是时变的,周期长度在 19 世纪略超过 60 年,之后缓慢变短,到 20 世纪后期月在 55 年至 60 年间。所谓人类活动造成的温室效应的加剧似乎并未有打乱这一周其分量的存在 。 其五、处于强潮汐活动时期 潮汐高低潮还有 200 年左右的明显周期变化。其中, 1425 年、 1629 年两次峰值对应小冰期时期, 1770 年的峰值对应 18 世纪的低温, 1974 年的峰值对应 20 世纪 70 年代的气候变冷。特别是潮汐 54-56 年周期(与太平洋十年涛动的 50-70 年周期对应),在全球气候变化中有非常明显的作用。 我们的结论:地球的气候变化不仅与太阳黑子活动相关,而且与潮汐强度、火山地震活动密切相关。 2004-2012 年全球已发生 Ms 8.5 级以上强震 6 次,与 1998 年以来变暖减缓相对应。地震火山活动的影响不容忽视。 潮汐变化还有约 200 年周期和 50-70 年周期,对应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 200 年周期和拉马德雷 50-70 年周期。目前处于 2007 年以来发生的太阳黑子极小期,对应超前的 1974 年潮汐高潮和 20 世纪 50-70 年代的低温期。根据以往记录,这个过程还将持续 30 年以上。这次变冷过程被 20 世纪 80 年代的全球迅速变暖所打断, 1988-1999 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是自然因素,温室效应包含人为因素。 2000-2030 年为拉马德雷冷位相,本周期内百年极寒有可能发生,但规模较小,变冷规模要小于道尔顿极小期(见表 2 )。我们称之为“次小冰期”。 此外,潮汐变化还有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变化 18.6 年周期,与气候变化 18.6 年周期对应 。早在 2008 年和 2014 年我们就指出, 1998 年最热年记录与 1995-1997 年的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有关,此后 16 年气候变暖间断的原因之一是 2005-2007 年的最大值时期(见:杨冬红等, 2008 ) , 2014-2016 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变暖增强, 2023-2025 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变冷到高潮。气候的长期趋势和短期变化都表明,气候变冷是对人类最大的威胁。 2014 年和 2015 年最热年新纪录证实了理论预测的可靠性。 4 流感世界大流行集中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我们早在 2006 年就发现拉尼娜 / 厄尔尼诺与流感世界大流行的对应关系。综合 1890-2004 年的数据,我们可以得到流感大流行的 6 大统计特征: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及其边界;前一年或前两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拉尼娜年; 20 世纪 50-70 年代同时为中国强沙尘暴年;前后一年或当年为中国东北地区冷夏年( 20 世纪 50-70 年代同时为严重低温冷害年);当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厄尔尼诺年;当年为太阳黑子谷年 m 或峰年 M , m-1 年, m+1 年或 M+1 年。 1889-1890 年、 1900 年、 1918-1919 年、 1957-1958 年、 1968-1969 年和 1977 年的禽流感爆发都满足这 6 大条件,同时,在 1890 年以来,满足这 6 大条件的只有以上 6 次爆发 。 1900 年的流感爆发,因为偏离标准较远,因而也较弱(见表 2 )。 我们在 2007 年预测, 2007-2008 、 2011 、 2015 、 2018-2019 年是可能的厄尔尼诺年, 2005-2007 年、 2013-2014 年、 2016-2017 年是可能的拉尼娜年。加强这些年份的地震和禽流感的防范和监测非常重要。如果 2007 年是太阳黑子谷年 m , 2006-2007 年预测为拉尼娜年, 2008 年则是 m+1 年,预测为厄尔尼诺年,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厄尔尼诺年( 2000-2030 年内)和太阳黑子极值年易发生低温冷害。这样, 2008 年就具有较高的概率发生流感爆发。 2006-2008 年是否是强拉尼娜与强厄尔尼诺相互转换是禽流感是否爆发的关键。 2007 年的拉尼娜现象及其伴随的强沙尘暴,为 2007-2008 年的禽流感孕育和爆发增大了发生几率 。 事实上, 2000 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 2007 年发生了中等强度以上的拉尼娜事件和强沙尘暴, 2008 年为太阳黑子谷值(比原来预测晚一年)和中国严重低温冷害年, 2009 年发生厄尔尼诺和世界流感爆发(比原来预测晚一年),这表明世界流感爆发的 6 大统计特征具有可重复性。 表 3 太平洋十年涛动( PDO )、低温、全球性流感、太阳黑子、厄尔尼诺、拉尼娜等对比 时 期 1890-1924 年 太阳黑子数 (对应左边年份) 1947-1976 年 太阳黑子数 (对应左边年份) 2000-2030 ? 拉马德雷 PDO 冷位相 冷位相 冷位相 全球气温 低温 低温 低温? 流感爆发的相关年 中等强度以上的拉尼娜年 1886-1887 1898-1899 1916-1917 25.4, 13.1 26.7, 12.1 57.1, 103.9 1954-1956 1967-1968 1975-1976 4.4,38,141.7 93.8, 105.9 15.5, 12.6 2007 2016-2017? 中国沙尘暴高峰期 1954-1956 1964-1966 1975-1976 4.4,38,141.7 10.2,15.1,47 15.5,12.6 2007 2016-2017? 中等强度以上的厄尔尼诺年 (1888)-1889 1899-1900 1918-1919 6.8, 6.3 12.1, 9.5 80.6, 63.6 1957-1958 1968-1969 (1976)-1977 190.2,184.8 105.9,105.5 12.6,27.5 2009 2015 2018 ? 太阳黑子 1889 谷年 1901 谷年 1917 峰年 6.3 2.7 103.9 1957 峰年 1968 峰年 1976 谷年 190.2 105.9 12.6 2008 谷年 2013 峰年 2020 谷年? 东北冷夏年 o 和低温冷害年 * 1888o 1902o 1918o 6.8 5.0 80.6 1957o* 1969o* 1976o* 190.2 105.5 12.6 2008 2016 ? 2018? 世界流感爆发年 1890 1900 1918-1919 7.1 9.5 80.6, 63.6 1957-1958 1968-1969 1977 190.2,184.8 105.9,105.5 27.5 2009 2016 ? 2019 ? 根据预测, 2016-2017 年将发生强拉尼娜事件和低温冻害, 2018-2019 年将发生强厄尔尼诺事件, 2020 年为太阳黑子谷年, 2018-2020 年具备发生流感大流行的基本条件。 5 2016 年和 2020 年可能发生长江巨洪 冯利华和陈立人在 2001 年指出,形成长江 3 次巨大洪水有 4 个遥相关因子:( 1 )太阳黑子活动的磁周期转变年前后( 1913 , 1933 , 1954 , 1976 , 1996 , 2020 年);( 2 )厄尔尼诺事件,( 3 )青藏高原南部 7 级以上大震;( 4 )青藏高原大雪。 1931 、 1954 和 1998 年具备了三个以上条件,因此出现了 20 世纪长江的三次巨洪。 1976 年也是太阳黑子活动的磁周期转变年,尽管 1976 年是厄尔尼诺年,但在 1976 年青藏高原南部未发生大震,故长江 1977 年未出现巨洪。根据以上认识可以推断,在 2020 年(太阳黑子活动的下一个磁周期转变年)前后,如果 3 个因子的出现时间互相重叠,那么长江有可能发生 21 世纪第一次巨洪 。 2015 年发生了厄尔尼诺, 2015 年 4 月 25 日 尼泊尔发生了 8.1 级地震,但是, 2015 年不是太阳黑子活动的磁周期转变年,按照长江巨洪的 3 因子标准, 2015 年不会发生类似 1998 年的长江巨洪。 用以上认识去验证 19 世纪的长江巨洪就不能完全符合历史事实。如 19 世纪排在第一位的长江巨洪出现在 1870 年,尽管 1868-1869 年发生了厄尔尼诺事件,并且 1869 年 1 月 10 日 缅甸发生了 7-8 级以上的大震,但该年不是太阳黑子活动的磁周期转变年(谷年),而是太阳黑子活动的峰年。 不过,如果把第一个因子的限定条件放宽为在太阳黑子活动的峰谷年前后(已有的研究表明,在太阳黑子活动的峰谷年前后,长江容易出现洪水),那么该年还是具备了长江发生巨洪的 3 个因子 。这一判定标准可称之为长江巨洪新 3 因子。 我们在 2015 年 10 月 28 日 指出, 2015 年发生了强厄尔尼诺, 2015 年 4 月 25 日 青藏高原南部的尼泊尔发生了 8.1 级以上大震, 2015 年 10 月 26 日 阿富汗东北部发生 7.8 级强烈地震, 2014 年为太阳黑子活动的峰年,这完全符合长江巨洪新 3 因子的标准, 2016 年有可能发生类似 1870 年的长江巨洪。 6 自然灾害周期与经济危机周期的一致性 经济景气循环的波动或循环,根据其周期的长短,现在公认的有下面四种类型: 1. 基钦循环( KitchinCycle ,短期循环) 3 至 4 年周期(与地球自转 3-4 年周期对应); 2. 朱格拉循环( JuglarCycle ,中期循环,主循环) 10 至 11 年周期(与太阳黑子和潮汐 11 年周期对应); 3. 库茨涅兹循环( KuznetsCycle ,长期循环) 20 至 22 年周期(与太阳黑子和潮汐 22 年周期对应); 4. 康德拉切夫循环( KondratieffCycle ,长期波动) 50 至 60 年周期和吉村循环 55 年周期(与太平洋十年涛动和潮汐 50-70 年周期对应) 。 全球金融危机“七年之痒”显然是基钦循环( KitchinCycle ,短期循环) 3 至 4 年周期(与地球自转 3-4 年周期对应)的公倍周期,两个周期为 6-8 年,形成一个约 7 年的整数周期。 2006 年, Obridko 等人根据太阳磁场的数据分析得到过一个约 7 年的周期 。 2010 年,李爱云对黑子长、短周期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长周期存在 7.1 年、 14.2 年、 21.3 年、 28.4 年、 42.6 年的系列,短周期的时变性比长周期的更明显。对黑子周期的外部触发机制做了讨论,发现黑子周期与行星周期之间有良好的对应关系 。 拉马德雷(亦称为太平洋十年涛动,英文缩写为 PDO )的“冷位相”为 1890-1924 年、 1947-1976 年,“暖位相”为 1925-1946 年、 1977-1999 年。第三次世界经济长波上升期出现在 1890 至 1913 年,第四次世界经济长波的上升期发生在 1945 至 1973 年,第五次世界经济长波应起始于 20 世纪 90 年代末,也就是说 21 世纪头 20 年是第五次世界经济长波的上升期。对比可知,世界经济长波的上升期对应拉马德雷的“冷位相”,世界经济长波的下降期对应拉马德雷的“暖位相”。由于 1914 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使第三次世界经济长波上升期提前结束。这一一对应的变化,明确反映了全球气候变化对世界经济的重要影响 。 表 4 PDO 和世界经济长波的对应关系 时 期 1890-1924 1935-1946 1947-1976 1977-1999 2000-2030 拉马德雷 冷位相 暖位相 冷位相 暖位相 冷位相 时 期 1890-1913 1914-1944 1945-1973 1974-1995 1996-2020 ? 世界经济长波 第三上升期 第三下降期 第四上升期 第四下降期 第五上升期 自 1890 年以来,世界经济长波的上升期对应拉马德雷的 “ 冷位相 ” ,世界经济长波的下降期对应拉马德雷的 “ 暖位相 ” ,即变冷时期对应人类社会经济上升,变暖时期对应经济下降(见表 4 )。 2020 年第五次世界经济长波上升期结束,与当前的经融危机风险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6 气象 - 地震 - 经济超级灾害链及其预测方法 最新资料表明,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 9.1 级地震和海啸之后,全球大于等于 8.5 级的地震在拉马德雷冷位相的 1947-1976 年和 2000-2013 年分别发生了 7 次和 6 次,而在拉马德雷暖位相的 1977-1999 年没有发生;流感世界大流行在拉马德雷冷位相的 1890-1924 年、 1947-1976 年和 2000-2013 年分别发生了 3 次、 3 次和 1 次,而暖位相没有发生。 自然灾害是经济危机的晴雨表,经济危机是自然灾害在社会生活中的应激反应,它们有共同的发生规律,可以称为气象 - 地震 - 经济超级灾害链周期。根据这一周期,我们成功地预测了 2009 年世界甲型流感爆发, 2004-2018 年全球 8.5 级以上特大地震活跃期, 2000-2030 年的严重低温冻害, 2014-2015 年最热年新纪录。 本次的经济危机正在形成之中。 参考文献 1. 杨学祥,杨冬红。 2007 :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灾害链。见:高建国主编,苏门答腊地震海啸影响中国华南天气的初步研究——中国首届灾害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气象出版社, 200-204 。 2. 杨冬红,杨学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全球强震和灾害。西北地震学报。 2006 , 28 ( 1 ): 95-96 3.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6 , 21 ( 3 ): 1023-1027 4.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 2011 , 54 ( 4 ): 926-934. 5. 杨学祥 , 杨冬红 .2008. 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 . 百科知识 ,8-9. 6. 杨冬红,杨学祥 . 全球气候变化的成因初探 . 地球物理学进展 . 2013, 28(4): 1666-1677. 7. 郭增建 . 2002, 海洋中和海洋边缘的巨震是调节气候的恒温器之一 . 西北地震学报 . 24(3): 287. 8. 任振球 . 当代气候变暖若干问题商榷 . 见 : 丁一汇主编 , 中国的气候变化与气候影响研究 . 北京 : 气象出版社 .1997.43-48. 9. 韩延本 , 韩永刚 , 马利华等 . 全球温度异常及地球自转变化中的约 60 年周期 . 见:中国地球物理 2003.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编 .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03. 362 10. 杨冬红 , 杨学祥 . 北半球冰盖融化与北半球低温暴雪的相关性 . 地球物理学进展 , 2014, 29(2): 610-615. 11. 杨冬红,杨学祥。 2008. 球变暖减速与郭增建的“海震调温假说”。地球物理学进展。 23 (6): 1813 ~ 1818 12. 杨冬红,杨学祥。流感世界大流行的气候特征。沙漠与绿洲气象。 2007 , 1 ( 3 ): 1-8 13. 冯利华 , 陈立人 . 20 世纪长江的 3 次巨洪 . 自然灾害学报 , 2001, 10(1): 8-11. 14. 冯利华 ; 骆高远 .1997 年长江 , 黄淮流域特大洪涝灾害预警 . 《水文科技信息》 , 1996, 13(2): 53-56. 15. Obridko,V.N.,Sokoloff,D.D.,Kuzanyan,K.M.et al.Solar cycle accordingto mean magnetic field Date.MNRA ,S 365,2006:827-832 16. 李爱云。太阳黑子周期与行星的引潮力。枣庄学院学报。 2010 ,第 2 期: 16-18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2518.html
个人分类: 全球变化|3157 次阅读|0 个评论
今天的美国情况类似2008年金融危机前夜:关注超级灾害链
杨学祥 2018-11-19 10:39
今天的美国情况类似2008年金融危机前夜:关注超级灾害链 杨学祥 楼继伟:今天的美国情况类似2008年金融危机前夜 2018年11月18日 13:41 新浪财经   新浪财经讯(11月18日)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理事长,全国政协常委、外事委员会主任楼继伟今日在财经峰会称,当初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前,美国社会陶醉于居者有其屋的美国梦,对风险不关注。华尔街更是情绪高涨,面对已经出现的风险,政府和企业、社会都不作为,最终酿就危机。   楼继伟指出, 与2008年危机前的情况类似,如今的美国也是信心满满,无视可能触发的危机。 不同之处在于上次的美国政府是不作为,而现在却是逆着历史潮流而动。楼继伟称,“这使得人们不得不对全球经济发展的前景心生疑虑。”   现状确实不容乐观,随着美联储进入加息周期和美国单边主义政策的日益强化,全球贸易活动降速,大宗商品国家面临资金外流、就业不足带来压力,欧洲国家的结构性改革不及预期也增加了脆弱性。   楼继伟认为,在全球化过程中,美国保持竞争力第一是大概率事件,但美国“优先”不可持续,“一个日益封闭的美国如何保持竞争力优势也是存疑的”。   谈及对中国影响,他认为,“美国的单边主义政策不过是拉长L型曲线的底部,中国经济还会维持6%的中高速发展。”他指出,我们一方面要对外部威胁不低头,另一方面要按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路继续高擎全球化、多边化的大旗,通过携手合作共同防范风险;更为重要的是要继续推进基础性的改革,实现经济高质量的发展。   楼继伟说,下一步,要在落实好机构改革方案的同时,继续发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坚决破除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体制机制障碍,坚决打破局部利益和既得利益的束缚,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实效。” http://finance.sina.com.cn/hy/hyjz/2018-11-18/doc-ihmutuec1318052.shtml?cre=tianyimod=pchploc=1r=0doct=0rfunc=65tj=nonetr=12 2016-2018年超级灾害链:高温、干旱、山火、洪水、地震、台风 2018-9-17 07:30 2016-2018年超级灾害链:高温、干旱、山火、洪水、地震、台风 杨学祥,杨冬红(吉林大学) 关键提示: 我们在2016年4月25日指出, 规律表明,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全球强震、低温、飓风伴随拉尼那、禽流感伴随厄尔尼诺将越来越强烈,自然灾害周期与经济危机周期有高度的一致性。 2004、2005、2007、2012年印尼4次8.5级以上地震发出了自然界对人类的警告: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灾害链已经启动,人们必须有所准备。 2016-2020年气象灾害、地质灾害和经济灾害进入集中爆发时期 ,对京津冀地区发展有重大影响。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251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73971.html 2016-2018年危险期:干旱-高温-林火-地震的超级灾害链已经形成并加快了脚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67325.html 新的警钟:林火不是灾难的终结 旱震灾害链的范围和强度不断扩大:从美国到北美洲从干旱到林火。强震到来已为期不远。 关注大火! 关注强震! 2016-2018年危险期:干旱-高温-林火-地震的超级灾害链已经形成并加快了脚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67325.html 2016年至2018年全球进入特大地震进入高潮。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1475.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04983.html 高温、干旱、林火是前兆。 现实灾害程度比我们预想的要严重。 临难逃命,仓促应对,我们并没有做好准备?! 2015-2016年超强厄尔尼诺增大了灾害程度。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521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526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64360.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35221.html 与自然灾害同行的经济危机也已经为期不远。
个人分类: 全球变化|2353 次阅读|0 个评论
亲近自然的代价:美国加州山火带来的现代城市发展思考
杨学祥 2018-11-17 07:25
亲近自然的代价:美国加州山火带来的现代城市发展思考 杨学祥 澳洲导演豪宅财产全被山火烧毁 兜里只剩20美金 2018年11月16日 15:07 海外网 \0 澳大利亚导演尼尔·约翰逊与女友特雷西·伯德桑尔的房子被大火烧毁。(图:《每日邮报》) 海外网11月16日电 美国加州大火持续延烧,死亡人数已达63人。这场可怕的山火,让无数民众一夜之间失去家园。《每日邮报》报道称,在加州居住的一位澳大利亚导演损失尤为惨重,他的三层楼豪宅被大火吞没,就连放在防火保险箱里的全部财产也被烧毁。一夜之间,他身上仅剩的财产只有20美金。 澳大利亚导演尼尔·约翰逊与女友特雷西·伯德桑尔(好莱坞女演员)一直居住在加州马里布,上周五(9日)由于火势蔓延,他们不得不从家中紧急撤离,却未料,这场大火让他们的房子一夜之间化为废墟。 约翰逊与伯德桑尔在这里居住了将近20年。(图:《每日邮报》) 这场火灾对于伯德桑尔来说难以接受,因为她与女儿在这栋三层别墅里度过了近乎20年的时光。伯德桑尔说,加州大火不是她此生中见过的第一场野火,但它是“最可怕的”。 加州大火覆盖面积超过10万公顷,这对情侣的房子被烧得只剩下两面墙,就连约翰逊的防火保险箱都没能幸存。最不幸的是,因为约翰逊不相信银行,锁在保险箱里面的是他的全部财产。 “简直就像世界末日”,约翰逊说,“我从未见到过这样的情形,太可怕了,房子已经被摧毁了,我们没钱、没食物,在红十字会解决温饱问题。” 伯德桑尔则表示,这场灾难让她对生活有了全新的认识,对于出现在她生命中的人们有了更多感激。 美国加州山火持续肆虐,山火致63人罹难,600人失踪,超过1万座房屋被烧毁,虽然消防员已经控制了部分火势,但仍有近6万座房产处于危险状态。(海外网/李萌) http://mil.news.sina.com.cn/2018-11-16/doc-ihnvukff8830362.shtml?cre=tianyimod=pchploc=33r=0doct=0rfunc=65tj=nonetr=12 加州山火遇难人数升至 63 人 失踪人数超过 600 人 2018-11-16 15:19:55 来源 : 新华网 作者 : 黄恒 新华社洛杉矶11月15日电(记者黄恒)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比尤特县治安官办公室15日通报说,搜索人员当天在山火“坎普”灾区内又发现7具遗体,至此死于这场灾难的人数已升至63人。 县治安官办公室官员还说,根据各路搜救人员提供的报告,失踪人员名单上目前登记有631人,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他们都可能遭遇不测,因为火灾发生后,很多人被疏散到加州北部的多个避难所,有些人可能只是失联。县治安官办公室因此呼吁人们对照失踪名单,尽快向当局通报自己所了解的情况。 记者登录县治安官办公室官网,更新至14日晚的失踪名单上有近300人,很多是70岁以上老人,其中3人年龄标注为119岁。 另据加州消防局15日晚提供的最新数据,“坎普”过火面积已达570平方公里,近1万幢建筑被烧毁。目前5600多名消防员仍在一线灭火,控制了40%的火势。 http://news.eastday.com/w/20181116/u1ai11994921.html 美国加州山火:天灾背后还有人祸 2018 年 11 月 15 日 23:57 11 月 8 日 起,名为“营火”的灾难性山火在美国加州北部迅速蔓延,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目前仍有三起山火正在加州肆虐,预计还需数周时间才能扑灭。加州常年遭遇山火,天灾的背后是否还有人祸? 为什么加州山火频发:既是天灾也有人祸 加州州长杰里 布朗:野火是加州的常态,这可能是每年都会发生的事情。近年来,加州面临的极端高温、长期干旱、强风和人口增长等问题都是火灾的诱因。 1. 据美国气象部门,如今的美国加州高温干旱季节已至少比上世纪七十年代延长了两个半月。 2. 因为加州气候冬雨夏旱,繁盛的植物在夏季大批死亡,森林和城市周边堆积了大量燃料,极易引发火灾。 3. 加州地处西海岸,来自内陆的气流在翻越高山后形成干热的梵风,直接助推加州的山火蔓延。 4. 数据显示, 90% 的野火都由烟头欧、篝火等人为因素引发,闪电等自然条件导致的火灾相对较少。 5. 近年大量人口涌入加州,住房供不应求, 38% 的新建住宅都在林区,即“野外城市交互区”,山火爆发时容易被毁。 http://news.sina.com.cn/c/t/2018-11-15/doc-ihnvukff5399771.shtml 亲近自然是当代的时尚,但是,原始生态并不适于现代人类生存。现代城市是经过数千年多种条件的考验才延续下来的,依山傍水是理想之地:有水源但不在水道,依青山而远离山火。洪水、干旱、山火、梵风、沙漠、高山峻岭都不利于城市的发展。 美国是一个只有三百多年历史的新兴国家,一些盲目兴起的城市尚未经历历史的检验。例如, 1906 年旧金山曾遭遇地震重创和 2005 年“卡特里娜”飓风导致海水倒灌淹没新奥尔良。 2005 年卡特里娜飓风事件,没有哪场灾难像卡特里娜飓风那样重创了美国人的傲慢,提醒他们灾难可能在任何地方发生。新奥尔良对飓风很敏感,很多人多年来一直警告修筑防洪堤。卡特里娜飓风,让那些忽略这些警告的人吃到了苦果, 2000 多人遇难,城市几乎被淹没。就是否重建新奥尔良,国会中产生了激烈争议。尽管旅馆重新开张,难民也陆续返回。但目前的人口依然只有原来的三分之一,城市、州政府、联邦政府之间依然为谁该为此负责争论不休。 1906 年旧金山大地震,发生于 1906 年 4 月 18 日 清晨 5 点 12 分左右,芮氏规模为 7.8 ,震央位于接近旧金山的圣安地列斯断层上。自奥勒冈州到加州洛杉矶,甚至是位于内陆的内华达州都能感受到地震的威力。这场地震及随之而来的大火,对旧金山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可以说是美国历史上主要城市所遭受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保守估计死亡人数在 3,000 人以上,更有人估计高达 6,000 人。大部分的伤亡集中在旧金山,而其他的旧金山湾区则约有 189 人死亡。圣塔罗撒、圣荷西以及史丹福大学也都遭受到严重的损害。   40 万人口中,约有 22.5 至 30 万人无家可归,其中约有一半的难民离开湾区到奥克兰。报纸形容在金门公园、 Panhandle 公园,以及从 Ingleside 到北滩的海滩上都布满的临时搭建的帐棚。 1906 年 4 月 18 日 早上 5 时 15 分,一场强度为里氏 8.3 级的大地震袭击了旧金山。这场大地震仅仅持续了 75 秒钟,之后的旧金山几乎一片瓦砾,更加可怕的是,地震过后不久一场大火燃起,使震后的旧金山雪上加霜。    2018 年 11 月 8 日起 ,名为“营火”的灾难性山火在美国加州北部迅速蔓延,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目前仍有三起山火正在加州肆虐,预计还需数周时间才能扑灭。这场山火带来的城市发展思考令人瞩目。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2449 次阅读|0 个评论
天灾还是人祸:极端天气究竟因何愈演愈烈?
杨学祥 2018-9-19 20:44
天灾还是人祸:极端天气究竟因何愈演愈烈? 杨学祥,杨冬红(吉林大学) 关键提示:统计数据表明,从拉马德雷暖位相后期到拉马德雷冷位相前期,是全球台风和飓风的高活动时期;从拉马德雷冷位相后期到拉马德雷暖位相前期,是台风和飓风的低活动时期。1900 年,飓风袭击了美国加尔维斯敦城; 1970 年,热带风暴袭击了东巴基斯坦。这两年分别处于 1890-1924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和 1947-1976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前期。目前处于 2000-2030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这是日本和美国频遭台风和飓风袭击的原因(见表 1 )。 风王“山竹”终于退场 极端天气究竟因何愈演愈烈? 2018年09月19日 09:54 新浪科技-自媒体综合 来源:我是科学家iScientist   最近几天,超强台风“山竹”引起了广泛关注——这颗来自于西太平洋的“山竹”在给菲利宾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后,转而登陆了中国广东、广西和香港等地区,掀起的巨浪达到八米,途径之地一片狼藉,连1000多公里外的上海都下起了雨。 “山竹”过后的菲利宾。图片来源:latimes   这位今年登陆中国最强“风王”,已经让无数人感受到了被“山竹”支配的恐惧。台风过后,其影响力仍旧非常大,广东、广西等地仍旧大雨滂沱,国家多部门联合发布暴雨洪水风险预警。据国家应急管理部统计,截至9月17号,“山竹”已经造成两广地区约155万人受灾,4人因灾遇难,经济损失严重。 台风“山竹”来临时的香港街头,图片来源:Anthony Kwan |npr   而几乎同在一时间,在大洋彼岸的美国,飓风“佛罗伦斯”(Florence)也登陆了。和“山竹”一样,“佛罗伦斯”的等级也可以说是历史级别的了,威力大约为“山竹”的二分之一。 EC模型显示,台风“山竹”(左)直径约720公里,台风“佛罗伦斯”的直径约390公里。图中白色区域为风力大于300 km/h。数据来源Windy.com。图片来源:strangesounds 从国际空间站观察Florence飓风。图片来源:NASA    台风的“成长日记”   如此恐怖的台风,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   台风(typhoon)本质上是由热带气旋演变而来的。所谓的热带气旋,顾名思义就是在热带地区的气体漩涡,是一种极为正常的自然现象——当海水温度超过26℃,并且从海平面至水深60米的温度都超过26℃,海水就会不断蒸发,海平面附近的空气就会热胀,并夹带着水汽上升,在局部形成低压区域,而周围的冷空气流就过来补偿。 台风形成原理示意图。图片来源:weatherwizkids   由于海水不断的蒸发和空气不断热胀上升,引起剧烈的气流。如果海水温度不能降低,气流就会加剧,范围将扩大。另外,由于空气和海水密度比重不一样,地球自转时,大气就会出现粘滞现象,尤其是当上升的空气(和水汽)体量达到某种程度时,这种强烈的气流就会发展成为热带气旋——台风也就随之诞生了。   台风“宝宝”(气旋)会一边移动,一边吸收周围海域的能量,逐渐从热带低压、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最终成长为台风。   以“山竹”为例,其雏形是在9月4号诞生的,仅仅过了两天多一点,也就是7号凌晨,它就成长为热带气旋,早上8点就长成了热带低压,晚上8点就进化成了热带风暴。   8号,9号这两天,当包括中国在内的几家气象台还在为“山竹”是热带风暴还是小台风而分歧时,9号凌晨它就已经成长为一个庞然大物,自关岛附近洋面往西南方向移动。到了11号,多家气象台一致将其定位超强台风。接着,就先后在菲利宾和中国登陆。 风云四号A星监测到的台风“山竹”登陆实况。图片来源:中央卫星气象中心    因为太凶,“山竹”可能被“开除”   有些人或许会问,为什么如此可怕的台风会有 “山竹”这样一个人畜无害的名字?其实,就在十年前,台风们都还只有编号,并没有“实名制”。   1997年11月,在香港举行的世界气象组织台风委员会第30次年度会议上决定,中国、越南、泰国、韩国、日本等深受台风之害的14个亚洲国家,每个国家提供10个名字,一起组成140个名字,轮流使用。但如果某次以某名字命名的台风太强、造成的破坏很大,这个名字就会从名单中被“开除”。   比如,由中国气象局提供的台风“龙王”、“海燕”、“海马”都已因为造成重大灾害而被“开除”,其中台风“龙王”已被“海葵”取代。这次的“山竹”犯下如此“滔天大罪”,八成是要被组织开除“风籍”了。    为什么台风越来越“暴躁”?   不知大家有没有这样一种感觉,最近几年台风越来越凶残。比如,2005年的“卡特里娜”,去年的“天鸽”,以及今年的“山竹”、“佛罗伦斯”,都达到了历史级别。   这其实是多种因素综合造成的。其中一个主要因素就是全球变暖。   首先,不同维度地球受地球自转影响的程度不一样,程度随着维度升高而加深。之前的热带气旋一般都是在赤道上下南北纬5度附近发生的,因为高纬度地区的海水没那么热,形成不了热带低压。但是现在不一样了,全球变暖导致高纬度地区海水也热起来了,即使是同样体量的气旋,由于地球自转的加持,强度就上来了。   其次,热带气旋在海面上移动的时候,会吸收附近的水汽,如果海面温度普遍较高,台风形成的速度和强度也会大大增加。这也是到了陆地上以后,台风迅速减弱的原因(陆地上没有水汽没有热空气)。   这次美国那边的“佛罗伦斯”,就是高纬度地区的洋面形成的 。在可以预知的未来,如果全球变暖持续,台风等级肯定会越来越高的。    人类能驯服台风吗?   面对超强台风,人类真的没有一丝办法吗?是的,真的没有一丝办法。它说淹了一座城,就立马全城都被灌满水,比如去年的澳门;说今天毁灭一座城,绝对不会留到明天,比如2005的卡特里娜……   那人类能不能够做点什么,给台风“松松弦”,避免遭受惨重的损失呢? 封印“山竹”,高手在民间。图片来源:@中国天气   其实,在1960年左右有些人就突发奇想,想要在台风眼里丢一颗核弹,试图阻止台风或改变台风的行进路线。但这一提议立即遭到许多科学家的否决,根据美国国家飓风中心的科学家的估算,全人类在2011年用到的所有能源产生的能量还不及一个台风所拥有能量的三分之一。   丢核弹别说阻止台风,就连稍微改变其行进路线都不太可能,而且,核弹爆炸所产生的能量说不定会加热海水,使得台风的威力变得更加巨大。因此,用核弹阻止台风可能是最蠢的一个想法。 图片来源:@中国天气   有人说,天灾面前,人类总是显得弱小无力。但是,我们真的能说“台风”变得日益可怕是“天灾”吗?或许也不一定,毕竟当前全球变暖很大程度是由人类活动造成的,而由此引发的超级台风,多少也跟人类自身有关系。   所以,超强台风虽是“天灾”,多少也因为“人祸”,与其想着丢核弹,不如想想如何减少温室气体吧。 https://tech.sina.com.cn/d/v/2018-09-19/doc-ihkhfqns7342497.shtml 被台风改变的世界:超级灾害又重来 已有 511 次阅读 2018-9-18 18:46 被台风改变的世界:超级灾害又重来 杨学祥,杨冬红(吉林大学) 关键提示: 我们在 2016 年 4 月 25 日 指出,规律表明,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全球强震、低温、飓风伴随拉尼那、禽流感伴随厄尔尼诺将越来越强烈,自然灾害周期与经济危机周期有高度的一致性。 2004 、 2005 、 2007 、 2012 年印尼 4 次 8.5 级以上地震发出了自然界对人类的警告: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灾害链已经启动,人们必须有所准备。 2016-2020 年气象灾害、地质灾害和经济灾害进入集中爆发时期,对京津冀地区发展有重大影响。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251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73971.html 2016-2018 年危险期:干旱 - 高温 - 林火 - 地震的超级灾害链已经形成并加快了脚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67325.html 飓风改变加勒比海殖民地的命运 1780 年大飓风是有史以来最大杀伤力的大西洋热带气旋,发生于美国革命时期。大风暴从 1780 年 10 月 10 日 到 10 月 16 日 横扫马提尼克、圣尤斯特歇斯与巴巴多斯, 造成约 22,000 人死亡,更有数以千计的人在外海遇难。 1780 年,北美殖民地正与宗主国英国激战。这场独立战争将塑造出一个独立自由的美利坚。当然,身处战火的北美民众并不明白这场事业的伟大。当时,英国海军的封锁让商品出口变得困难,北美经济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就在这和平的氛围中,飓风到来了。当年十月接连发生了三场飓风,强度超出了人们的想象。 第一场飓风卷起六米高的风暴潮,冲上牙买加海岸,破坏了岛上大部分建筑和甘蔗田。仅仅一周之后,第二场飓风造访加勒比海,扫过人口密集的海地、多米尼加和波多黎各,带走了 22,000 余条人命。月底的第三场飓风沿着偏西的路径移动,早前幸免的西加勒比海地区最终沦陷。 三场飓风的结果,加勒比海的甘蔗经济几乎被完全摧毁,驻扎在加勒比海的英国海军同样损失惨重,再难以完成封锁北美海岸线的任务。加勒比的欧洲人焦急地寻找返航船,想要逃离危险之地。于是整个加勒比地区的人口骤降,再难以恢复元气。 更要命的是,幸存者讲述飓风中的可怕经历,通过报纸造成了强大的影响,加勒比海从此成为危险的代名词。原本计划移民的欧洲人大都改道前往北美。 1780 年的飓风,就这样决定了加勒比海殖民地的命运。 气象局误判:一座城市就此衰败 1900 年,飓风再次决定了美国两座城市的命运。当年八月,加尔维斯敦城与休斯顿城正在竞争德州领头羊的地位,加勒比海上的飓风向西北方向移动,靠近加尔维斯敦。人为的误判让这场飓风演变成大灾难。 当地人自信地认为,建在浅滩上的加尔维斯敦不会受到飓风影响。而联邦气象局也给了当地人另一颗定心丸,气象局的官员认为这场飓风将在数千公里外的东海岸登陆,所以迟迟没有给加尔维斯敦发出警报。直到飓风要登陆时,气象局长依然在犹豫,担心飓风警报会影响本地的商业。 讽刺的是,海水温暖的浅滩正好补充了飓风的能量。在加尔维斯敦登陆的飓风忽然增强,时速达到每小时 100 多公里。飓风的低压中心吸高了海面,海风进一步鼓起巨大的海浪。潮水涌入城市,冲毁了木制房屋。全城人泡在五六米深的水里,抓住水上的木板艰难求生。潮水退去时,全城的 3600 座建筑已经成为平地。许多尸体泡在水中,早已腐烂,只能尽快焚烧。 由于通讯系统瘫痪,幸存者只能步行到休斯顿求助。休斯顿人听说加尔维斯敦死了 500 人,总觉得这个数字太过夸张。结果他们赶到加尔维斯敦清点尸体的时候, 才发现死亡人数至少超过 8000 。 加尔维斯敦从此在经济上再难与休斯顿争锋,变为墨西哥湾中一座不起眼的小城。 多米诺骨牌效应:巴基斯坦闹分裂 蝴蝶的振翅可以引起一场风暴,这风暴足以给世界政治带来多米诺骨牌式的影响。 热带气旋给巴基斯坦带来过巨大的政治动荡。 1947 年,英国撤出印度。英国人按照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区分,把原来的统治区域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部分。不知是有心还是无意,英国硬塞给巴基斯坦东西两块分离的土地,西巴基斯坦位于印度河流域,东巴基斯坦则包括恒河的下游。这样的领土设计让印、巴双方都受罪,印度陷入巴基斯坦的东西包夹,每天提心吊胆。巴基斯坦的总理打飞的往返自己的两块国土不说,还要应对东西巴基斯坦越来越浓厚的对立情绪。 1970 年,东西巴基斯坦的对立达到顶峰。西巴基斯坦的军政府与东巴基斯坦的分离主义政党纠缠不休。此时,一个热带气旋在印度洋面上形成,并北移到孟加拉湾。热带气旋登陆东巴基斯坦时,风速达到了 200 多公里。风浪与潮汐叠加,冲向地势平坦的恒河三角洲。东巴基斯坦四分之一的国土被海水淹没,被淹没的土地同时也是重要的农业区,人口相当密集,因此 遇难人数在 30 万到 50 万之间,是历史上最严重的自然灾难之一。 气旋过后,东巴基斯坦的农耕、养殖和渔业损失殆尽,灾民只能靠救济粮度日。残骸和动物尸体长时间泡在水中,随时可能演变成大瘟疫。 与反应迅速的国际援助相比,西巴基斯坦的中央政府几乎什么也没做。中央政府迟缓的动作遭到东巴基斯坦政党的猛烈批评,灾难激起民众的愤慨。在下一个月的大选中,东巴基斯坦政党赢得全面性的胜利。当军政府再次阻挠东巴基斯坦出身的总理上任时,一场战争爆发了。 被东西巴基斯坦长期威胁的印度立即把握到机会,出兵支持东巴基斯坦的民兵,打败了西巴基斯坦的武装。气旋过后的四个月,东巴基斯坦宣布脱离巴基斯坦,成为独立的孟加拉国,南亚的政治格局登时大变。灾后重建持续了十年,孟加拉人民才逐渐从风灾的阴影中走出来。 http://news.163.com/15/0217/16/AILUJLH600014SEH.html 台风肆虐的周期规律: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1900 年,飓风袭击了美国加尔维斯敦城; 1970 年,热带风暴袭击了东巴基斯坦。这两年分别处于 1890-1924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和 1947-1976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目前处于 2000-2030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这是日本和美国频遭台风和飓风袭击的原因(见表 1 )。 【环球网科技综合报道】 2017 年对于美国可谓是悲剧的一年。期间,美国遭遇包括大火,冰雹、洪水、龙卷风、旱灾以及三次强烈飓风在内的众多自然灾害。据美联社 1 月 8 日 报道, 这些自然灾害令美国遭受了 3060 亿美元的损失,创下了新纪录。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 (NOAA) 日前宣布,有 16 起灾害,每一项损失都超过 10 亿美元。 100 多年来美国最严重自然灾害,死亡人数已增加至 2975 人! 2018-08-29 14:43 大迷毛的毛 近日,飓风“玛利亚”引发了美国近百年来最致命自然灾害。 波多黎各州长在周二发布了一项新报告,显示“玛利亚”飓风的官方死亡人数已从 64 人 增加到 2975 人。 波多黎各官员承认去年飓风造成岛上 1400 多人丧生,死亡人数超过官方 20 倍。 根据波多黎各州州长委托进行的一项独立分析,乔治华盛顿大学米尔肯研究院公共卫生学院的研究人员发布声明, 估计飓风已经造成 2975 人死亡。此次分析表明该飓风造成了 100 多年来最致命的美国自然灾害。 据报道,灾害过后,有人统计声称大约有 4645 人死亡。这也让许多专家对飓风的死亡人数进行重新估计,结果得出因灾害死亡人数可能达到数千人,远远高于政府最初发布的 64 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35221.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35032.html 表 1 太平洋十年涛动( PDO )、低温、流感大流行、飓风、地震等对比(杨冬红等,2006) Table 1 Contrast among low temperature, Pandemic Influenza, Pacific Decade Oscillation, strongest earthquake and hurricane. 时 期 1890-1924 年 1925-1946 年 1947-1976 年 1977-1999 年 2000-2030 ? 拉马德雷 PDO 冷位相 暖位相 冷位相 暖位相 冷位相 全球气温 低温 增暖 低温 增暖 低温? 流感爆发的相关年 拉尼娜年和强沙尘暴年 * 1886-1887 1898-1899 1916-1917 1955-1956* 1967-1968* 1975-1976* 2006*-2007 ? 2013-2014 ? 2016-2017 ? 厄尔尼诺和流感年 (1888)-1890 (1899)-1900 1918-1919 1957-1958 1968-1969 (1976)-1977 2008 ? 2015 ? 2018 ? 太阳黑子谷年 m 1889 1901 ( 1902 低温) 1976 (低温) 2006-2007 ? 2015 , 2018 ? 太阳黑子峰年 M 1918 (低温) 1957 (低温) 1968 ( 1969 低温) 2011 ? 时 期 1890-1913 年 1914-1944 年 1945-1973 年 1974-1995 年 1996-2020 年 世界经济长波 第三上升期 第三下降期 第四上升期 第四下降期 第五上升期 时 期 1889-1924 年 1925-1945 年 1946-1977 年 1978-2003 年 2004-2005 年 8.5 级以上地震 6 次 1 次 11 次 0 次 2 次 时 期 1926 年 -1970 年 1970 年 -1994 年 1995 年 -2020 年? 飓 风 高活动期 低活动期 高活动期 中国 气温 时期 1903-1918 年 1919-1953 年 1954-1986 年 1987-2003 年 (引自李明志等人) 冷暖 低温期 高温期 低温期 高温期 登陆中国台风每年超过 10 次 1893-1898 年内有 3 年 1899-1951 年内没有 1952-1981 年内有 9 年 无资料 (引自张家诚等人) 被台风改变的世界:超级灾害又重来 关注 2000-2030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超级灾害链!!! 参考文献 1. 杨冬红 , 杨学祥 . 全球变暖减速与郭增建的 “ 海震调温假说 ”. 地球物理学进展 , 2008, 23(6): 1813-1818. Yang D H, Yang XX. The hypothesis of the ocesnic earthquakes adjusting climate slowdown ofglobal warming. Progress in Geophysics (in Chinese), 2008, 23(6): 1813-1818. 2.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6 , 21 ( 3 ): 1023 ~ 1027 。 Yang Donghong,Yang Xxuexiang, Liu Cai. Global low temperature, earthquake and tsunami (Dec. 26, 2004) inIndonesia .Progress in Geophysics, 2006, 21 ( 3 ) : 1023 ~ 1027. 3.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 . 2011. 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 . 地球物理学报, 54 ( 4 ): 926-934 Yang D H,Yang D B, Yang X X, The influence oftidesandearthquakes in globalclimatechanges.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 (in Chinese),2011, 54(4): 926-934 http://news.163.com/15/0217/16/AILUJLH600014SEH.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35560.html
个人分类: 全球变化|1048 次阅读|0 个评论
贸易战正式打响:超级灾害链倒计时的警钟
杨学祥 2018-7-6 18:44
关键提示 : 早在2018年6月我就指出,在全球超级灾害链到来之前,爹死娘嫁人,个人顾个人。特朗普首先吹响了“美国优先”的号角,天灾人祸的警钟从此长鸣不止。 所谓世界警察的美国,其巨大的付出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正如特朗普所说,我们在不断重建其他国家(如战后日本,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及其重建),而自己却在下滑。 现在,美国已经不愿为其盟友火中取栗,“美国优先”吹响了全球贸易战的号角:大难临头各自飞。 该来的最终还是来了。 相关报道 贸易战正式打响,中国这样强势反击!三点深刻启示 2018-07-06 13:05 中国新闻网 该来的,最终还是来了。 7月6日,美国正式对340亿美元中国产品加征25%关税。美国违反世贸规则,发动了迄今人类经济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贸易战。 怎么办? 来而不往非礼也。中方立刻展开了反击。中国商务部发言人发表谈话说,中方承诺不打第一枪,但为了捍卫国家核心利益和人民群众利益,不得不被迫作出必要反击。 请注意几个关键词:不得不,被迫,必要反击。 中国不希望贸易战,但中国是被逼上梁山。但中方显然已经做好了充分准备,在牛弹琴(bullpiano)看来,这次史无前例的反击,至少有这几个特点: 特点一:中国不打第一枪,反击自动触发。 此前海外媒体猜测,因为中美存在12小时的时差,中国可能先发制人,提前12小时对美国商品加征关税。但中方郑重澄清,中方绝不打第一枪。道理很简单,中国不是主动挑衅一方,我们绝对不给其他国家任何口实。但为了捍卫国家核心利益和人民群众利益,中国不得不作出必要反击。中方反制措施即刻生效。也就是说,美国开始加征关税,自动触发了中方的反击。 特点二:反击同等规模同等力度,中国毫不手软。 按照美方公布的信息,这一次瞄准的是中国500亿美元商品,7月6日对其中约340亿美元加征关税;中方的反击,不多不少,也是340亿美元。至于其余160亿,特朗普已宣称,将可能在两个星期内加征关税。那中方势必同时同规模再次反击。此外,美国这次设定的税率是25%。中国也是同等力度还击,25%税率不手软。 特点三:数量型和质量型结合,更注重杀伤力。 考虑到美国宣称将对额外约5000亿美元中国商品征税,但美国出口中国也就1000多亿美元。下一步怎么办?中方的答案,就是采取包括数量型工具和质量型工具在内的综合举措,即这次侧重点应该是同等规模同等力度,但如果美国不断扩大战场,那中国将审时度势,更注重反击的质量和杀伤力。要知道,美国的在华利益,不仅仅只有出口。贸易战两败俱伤,美国肯定不会是赢家的。 特点四:这不是中国一个国家在战斗。 商务部发言人高峰此前就说,我们相信,“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各国人民对中方的态度是理解和支持的。确实,中国这次是被迫还击,维护和捍卫的,不仅仅是中国利益,也是世界人民共同利益。这次美国逆历史潮流的贸易举动,严重危害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安全,大量无辜企业、民众被迫卷入、深受其害,中国站在道义的制高点上,也必定会得到更多国家的支持。 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在牛弹琴(bullpiano)看来,这次史无前例的贸易战,必然对世界格局带来深远影响,三点重要而深刻的启示吧: http://mini.eastday.com/a/180706130523381.html?qid=zdcs 超级灾害链决定大国兴衰:强国如何应对? 已有 742 次阅读 2018-6-19 16:57 超级灾害链决定大国兴衰:强国如何应对? 杨学祥 气象 - 地震 - 经济超级灾害链倒计时: 2016-2020 年 已有 1562 次阅读 2016-7-6 07:08 气象 - 地震 - 经济超级灾害链倒计时: 2016-2020 年 三张表看经济危机发生的必然性 三张表预示超级灾害链必然到来。我们在 6 月 26 日 将表 1 中的未知事件改为欧盟解体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86859.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86867.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8714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87232.html 表 1 拉马德雷和世界经济长波的对应关系 时 期 1890-1924 1925-1946 1947-1976 1977-1999 2000-2030 2030-2050 拉马德雷 冷位相 暖位相 冷位相 暖位相 冷位相 暖位相 时 期 1890-1913 1914-1944 1945-1973 1974-1995 1996-2020 2021-2050 世界经济长波 第三上升期 第三下降期 第四上升期 第四下降期 第五上升期 第五下降期 关键事件 两次世界大战 91 年苏联解体 欧盟解体? 关键时间 1913 30 年代大萧条 70 年代石油危机 2013 20 年代超级灾害链 注: 1914 年发生第一次世界大战,提前 10 年结束世界经济长波第三上升期; 2013 年与 1913 年的位置相同,都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和世界经济长波上升时期,如果爆发战争,也会提前结束世界经济长波第五上升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58734.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85217.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5190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84685.html 气候变化的历史是一个冷暖不断交替变化的过程,而在这一变化过程中,我们得到三种完全不同的对应经济发展模式:其一、许靖华根据历史上的全球气候变化周期中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证明全球小气候最适期人类社会繁荣发展而全球小冰期导致农业减产,饥荒和民族大迁移。他认为,全球气候变化有 1200 年的周期循环,与人类历史兴衰一一对应。即变暖时期对应人类社会繁荣,变冷时期对应农业减产,饥荒和民族大迁移。其二、中国历史朝代更迭与 200 年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对应(表 2 )。其三、自 1890 年以来,世界经济长波的上升期对应拉马德雷的 “ 冷位相 ” ,世界经济长波的下降期对应拉马德雷的 “ 暖位相 ” 。即变冷时期对应人类社会经济上升,变暖时期对应经济下降(表 1-3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83864.html 表 2 太阳活动、火山喷发、强潮汐和低温期的对应关系 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 时间(年) 坏天 时代 潮汐极大年时间 火山活跃时间 全球 气温 欧特 1040-1080 1010-1110 1062 ?? 低温 沃尔夫 1280-1350 1165-1360 1264 1275-1300 小冰期 史玻勒 1450-1550 1420-1525 1425 1440-1460 1470-1490 小冰期 蒙德 1640-1720 1600-1725 1629 1640-1680 小冰期 道尔顿 1790-1830 1790-1915 1770 1810-1820 小冰期 21 世纪 2007- ?? 1997- ?? 1974 1980-?? 次小冰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2518.html 表 3 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潮汐极大值年、坏天时代和中国历史朝代的更迭(修改) 极小期 时间 中国朝代 时间 气候变化 坏天时代 潮汐极 大值年 奥特 1040-1080 西夏 金 1038-1227 1115-1234 变冷 变暖 1010-1110 1062 沃尔夫 1280-1350 元 明 1279-1368 1368-   小冰期 变暖 1165-1360 1264 史玻勒 1450-1550 明 -1644 小冰期 1420-1525 1425 蒙德 1645-1715 清 1644- 小冰期 1600-1725 1629 道尔顿 1790-1820 清 -1911 小冰期 1790-1915 1770 21 世纪 2007- ? 次小冰期? 1996- ? 1974 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周期的时间越长,危机的强度越大 我在 2016 年 6 月 14 日 指出,世界经济危机的自然周期为 3-4 年、 7 年、 10-11 年、 20-22 年、 33 年、 50-60 年、 55 年、 88 年、 200 年、 1200 年、 1800 年,其中 50-60 年、 55 年为中长期周期,与战争和政治事件同时发生(见表 2 )。人类社会必须从中汲取教训,万万不可掉以轻心。周期的时间越长,危机的强度越大。 全球金融危机的 50-60 年和 200 年周期是自然周期、经济周期和心理周期叠加而成,是天灾人祸共同作用的结果,其科学性和可靠性不容置疑,时间集中在 2016-2050 年,可称之为气象 - 地震 - 经济超级灾害链,与小冰期周期相对应(见表 1-3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251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51895.html 气象 - 地震 - 经济超级灾害链已经进入倒计时: 2016-2017 年很危险吗?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88914.html 地震加剧大国兴衰:特大地震路线图 我在 2008 年 6 月 1 日 指出,地球是一个扁球体,一处地震变形,为另一处的地震变形提供了条件。这就构成了强震的路线图。表 1 (见网址)的地震从中国开始,又回到中国,这一闭合路线为下一次强震的发生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近 30 年冰盖融化显著,自然是地壳均衡最强烈的地区。中国地震后,陆海地壳的负荷在内陆地区得到大致调整,接下来就是在陆海连接处的岛弧发生强震。岛弧强震是全球范围的,遍布东西太平洋和印度洋。这就完成了一个循环。 如果上述规律成立,下一个 8 级以上强震就必定发生在陆海连接处,按路线图,危险性的排列为:日本、印尼、堪察加半岛附近高纬度地区、南北美太平洋沿海地区。其中,日本、俄罗斯和印尼发生强震的风险最大,其后是南北美太平洋沿海地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27387.html 事实上,此后发生的 8.5 级以上地震有: 2010 年 2 月 14 日 智利 8.8 级地震; 2011 年 3 月 11 日 日本 9 级地震; 2012 年 4 月 11 日 印尼苏门答腊 8.6 级地震。 南美太平洋沿海(智利)、日本、印尼苏门答腊的大震都应验发生了,只有俄罗斯的堪察加半岛和美国的西海岸还在蠢蠢欲动: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 2013-05-24 13:44 在鄂霍次克海(在堪察加半岛西部沿海)(北纬 54.9 ,东经 153.3 )发生 8.2 级地震,震源深度 600.0 公里。 中新社旧金山 8 月 30 日 电当地时间 8 月 30 日 上午,美国阿拉斯加州阿留申群岛发生 7 级地震,之后再发生数次 4.7 级至 5.4 级余震,美国地质勘查局称未引起海啸。 下一次 8.5 级以上地震在哪里? 如果本规律正确,最大的可能性是在美国和日本,日本将有连续大震发生的可能。俄罗斯为第三位。 http://bbs.sciencenet.cn/blog-2277-751618.html 各国学者如何应对自然灾害? 日本学者呼吁 日本须全力应对下一场地震灾害 2018 年 06 月 15 日 08:04 中国经济网   日本是火山、地震多发国家。 1995 年发生阪神大地震后,历时 20 年当地经济才基本恢复。 2011 年发生的东日本大地震及海啸引发了核电站泄露重大事故的次生灾害,恢复重建任务更加艰巨。近来,日本地震专家及经济界对更大自然灾害——南海海沟地震灾害再次敲响了警钟。   据政府发布的预测报告,未来 30 年内南海海沟发生 8 级至 9 级大地震的概率在 70% 至 80% 之间。地震和海啸将给日本 30 多个都府县造成损失,其中将致人员死亡 32.3 万人,直接经济损失 170 万亿日元。为此,日本政府在制定应急规划的同时,要求各地方自治体也要制定相应的救急、救灾预案。   日前,日本土木学会参考 1995 年阪神大地震后 20 年对日本经济的影响程度,预测出南海海沟地震给其后 20 年造成的长期经济影响,指出如此大规模地震将造成更加严重的长期、间接经济损失。包括交通运输成本增加、制造业产量下降、企业收益下降、家庭收入减少等,间接损失总量将达到 1240 万亿日元,加上直接损失,总量将达到 1410 万亿日元,相当于 2018 年国家预算的 14 倍。特别是产业集中的静冈县中部地区可能损失区域经济的 70% ,整个太平洋沿岸损失区域经济的 40% 。这是日本学术界对大规模自然灾害的首个长期预测。同时,如果东京周边发生首都直下型地震,在 20 年内造成的经济损失也将达到 778 万亿日元,大阪湾地震也将造成经济损失 121 万亿日元。土木学会会长大石久和警告,万一应对不力,日本可能一举跌落为世界最贫穷国家。日本关西大学教授和田惠昭指出,形势已刻不容缓,国家需要制定新的全面应急、救灾对策。   南海海沟位于本州岛、四国岛南侧水深 4000 米 的太平洋海底,东起富士山脚下的静冈县富士川河口,经大阪湾外侧延伸至九州东部海域。该海沟历史上每 100 年至 200 年发生一次大规模地震。 1854 年发生安政东海大地震以来,虽然 1944 年发生过昭和东海地震,但未发生过重大地震,其海沟能量集聚已十分严重。   2011 年“ 311 ”东日本大地震虽地理位置不同,但均由海沟附近的断层移动所致,其原理和灾害程度基本类似。近日,北海道大学谷冈勇市郎教授带领的团队根据美国旧金山海潮观测站的海平面历史记录研究认为, 1854 年的地震,海底海沟断层错位基本在 4 米 至 5 米 之间,因此与 2011 年地震一样引发了严重海啸。这一研究也进一步预测,未来的南海海沟地震在引发震灾的同时,还可能引发严重的海啸灾难。 由于城市化及现代工业的发展,使得人类在自然灾害面前显得更加脆弱。为此,日本土木学会呼吁政府加强产业、城市、人口的整体规划,包括避免产业、人口向大城市及周边过度集中,促其向更广阔地区发展。同时,强化道路、防波堤等设施,提高全社会避险、救灾的意识和能力等。该学会指出,如果对策得当,南海海沟地震可减少损失 509 万亿日元,首都圈直下型地震也可以减少损失 247 万亿日元。因此,学者们迫切呼吁官民并举预防下一个重大灾害。(经济日报 - 中国经济网驻东京记者 苏海河) http://news.sina.com.cn/c/2018-06-15/doc-ihcyszrz4247243.shtml 科学家预警:加州可能将会发生大地震 2018-02-01 21:24 IT 之家 2 月 1 日 消息,地震对于人类来说是非常可怕的自然灾害,往往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可能能引起火灾、水灾、海啸、崩塌、地裂缝等连锁灾害。据统计,地球上每年约发生 500 多万次地震,即每天要发生上万次的地震。其中绝大多数太小或太远,以至于人们感觉不到,但真正能对人类造成严重危害的地震大约有十几二十次。 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的教授说,加利福尼亚州长期以来应该会发生大于 7 级的地震,不过一直没有来临,他表示“ 为了预防随时都可能发生的灾害,做好最坏的准备是非常必要的”。业内权威的地球物理学教授理查德·阿斯特( Richard Aster )在本周写道,自 1906 年旧金山发生的最后一次大地震以来,该州多年来一直处于“地震干旱”。 造成大约三千人死亡的旧金山地震是加州最后一次震级超过七级的地震, Aster 表示加州的地震风险远比其它地震学家想象的更可怕。“圣安地列斯断层系统的多个部分现在都受到足够的压力,为地震积累了巨大的风险”,“最终,这些压力将在地震中突然释放。“学者们估测到 2045 年,加州地区发生 7.0 级或更大的地震的概率为 93% ,其中圣安地列斯发生断层的概率最高。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http://www.sohu.com/a/220354755_114760 科学家警告美国加州可能将会发生大型地震 2018-02-01 18:34:00  来源 : 驱动之家 MyDrivers 举报 据一位顶尖的地球物理学家说,大多数人都不知道美国加州地震(别称黄金州)的可怕。 圣安地列斯断层系统的许多区域现在都已超负荷,它们的崩溃可能会产生巨大的破坏性地震,从而导致数百万人死亡。然而,这些大地震通常都是毫无预兆的发生。 科罗拉多州立大学 (Colorado State University) 的理查德·斯特尔斯 (Richard Aster) 教授在为这次谈话撰写的文章中强调:“ 为了预防随时都可能发生的灾害,做好最坏的准备是非常必要的 ”。加利福尼亚地震是一种地质必然性。 国家横跨北美和太平洋的构造板块,并被圣安地列斯和其他活跃的断层系统交错。 2018 年 1 月 23 日 ,阿拉斯加科迪亚克岛发生里氏 7.9 级地震,这只是对环太平洋沿岸地区的一个警告而已。 在 2017 年发生在伊朗 - 伊拉克边境和墨西哥中部的地震,震级分别为 7.3 级和 7.1 级,在未来几十年里,发生在加州人口密集地区的地震可能性非常大。加州的地震实际上比我们所意识到的更可怕。 尽管许多加州人都经历过地震,但大多数人从未亲身经历过一次强烈地震。膨胀的圣安地列斯断层系统的多个部分所承受的过度压力足以产生重大的破坏性的事件。 然而,好消息是,地震准备工作是国家文化的一部分,并且地震科学正在向前发展——包括大规模地震效应的模拟和太平洋沿岸预警系统的发展,加州在地震学史上意义非凡。 1906 年 4 月 18 日 的旧金山大地震 (7.8 级 ) 是地震危险意识和地震科学发展的关键,包括对由于地震突然断裂和滑动而造成断层的基本认识。圣安德烈亚斯断层在这次地震中下滑了多达 20 英尺 (6 米 ) 。 尽管在近 310 英里 (500 公里 ) 的断层断裂中,许多地方的地面震动破坏非常严重,但由于大量的点火点和紧急服务的中断,旧金山的许多地方实际上是被随后的火灾所摧毁。这种情况持续困扰着地震响应规划者。 想象一下如果大地震在火灾季节袭击洛杉矶会发生什么? 当一场大地震发生在地球上的任何地方,现代全球地震网络和快速反应协议都能使科学家、应急反应人员和公众迅速地评估它——通常在几十分钟或更短的时间内——包括地点、震级、地面运动、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通过研究地图上的断层,过去的地震历史,以及其他的数据和建模,研究者可以预测在加州和其他地方地震的可能性。 http://digi.163.com/18/0201/19/D9J505JA001680NE.html 特朗普的“美国优先”挑战全球 爹死娘嫁人,个人顾个人。特朗普首先吹响了“美国优先”的号角,天灾人祸的警钟从此长鸣不止。 我们在 2016 年 6 月 15 日 指出,尽管美国对伊拉克的战争有许多石油富国的支持, 2008 年美国的次贷危机还是应运而生,伊拉克战争成为美国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美国被庞大的军费和伊拉卡战争拖入困境,美国在国防预算上的“大出血”也是美国经济倒退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一预测也得到证实:大国有大国的忧虑。 南海周边国家的经济实力远不及石油富国,不可能为美国的南海政策买单。美国南海巡航需要的庞大军费,将加剧正在发生的美国经济危机。 美国本土远离南海,航母作战群消耗日出斗金,不可能长期持久;而中国坐拥南海,以静制动,可以持久地消耗美军。 如果战争暴发,没有赢家的战争将使美国的衰落不可避免。 牢记历史的教训:和则共赢,战则两伤。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84882.html 1991 年前苏联解体, 2016 年欧盟分裂,如果美国坚持与中国为敌,下一个重大事件就是美国解体。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88987.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88984.html 事实上, 2016 年 04 月 30 日特朗普外交政策演讲全文:愿与中俄和平相处,已经表明了强势美国的衰落。 特朗普指出美国外交政策中的五大缺点。   第一,我们的资源过度开支。   奥巴马使经济不景气,连带着削弱军事力量。浪费性支出、巨额债务、低增长、巨额赤字以及开放性边界,这一切都已经将我们拖垮。现在,每年我们的生产贸易赤字已经接近约 1 万亿美元。我们在不断重建其他国家,而自己却在下滑。非法移民抢走了我们的工作机会,结束这一局面可给我们提供很多的资源,来重建军事,恢复经济独立与强大。总统竞争者中,我是唯一一个知道问题并清楚如何解决的人。   第二,我们的盟国并没有承担公平的份额。   对于沉重的安全负担,我们的盟国应该就经济、政治以及人力成本作出贡献,但很多国家什么都不做,他们认为美国很弱,感觉不需要和我们一起履行协定的义务。   如果我们的盟友能尽到他们的责任,支持共同国防和安全,整个世界就会变得更加安全。   特朗普政府将引领一个合理武装、合理资助的自由世界。   第三,我们的盟友开始认为他们不能依靠我们。 第四,我们的敌人不再尊重我们。 最后一点,美国现在不再理解我们的外交政策。 http://roll.sohu.com/20160430/n447002588.shtml 所谓世界警察的美国,其巨大的付出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正如特朗普所说,我们在不断重建其他国家(如战后日本,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及其重建),而自己却在下滑。 现在,美国已经不愿为其盟友火中取栗,“美国优先”吹响了全球贸易战的号角:大难临头各自飞。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09268.html http://wap.sciencenet.cn/blog-2277-1119756.html
个人分类: 全球变化|51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阪地震再次为日本环境安全问题敲响警钟
杨学祥 2018-6-20 08:26
大阪地震再次为日本环境安全问题敲响警钟 杨学祥 下一次8.5级以上地震在哪里? 如果本规律正确,最大的可能性是在美国和日本,日本将有连续大震发生的可能。俄罗斯为第三位。 相关报道 日本的拥核心态、拥核能力虽被掩盖,核安全问题却现实而深刻 大阪地震再次为日本核电问题敲响警钟 2018年06月20日06:11 来源:中国青年报   6月18日上午7时58分,日本大阪府北部发生里氏6.1级较强地震。这次地震已造成4人遇难,379人受伤;当地交通系统一时瘫痪,约400万人出行受影响;17万多户居民家庭暂停供水,11万多户中断供气;多处民房及公共设施被损坏;企业生产及物流受到严重影响。目前,日本气象部门仍在对本次地震的性质及余震关联动向进行分析研判。   这次地震的强度与损害并不算特别大,对当地居民的心理冲击却不小。有居民直言,这次地震使人想起了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   相比于日常生活受影响,地震发生之际,人们最担忧的,是包括震区周边的大饭、高浜、美浜、敦贺等诸多核电站及设施的安全情况。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地区发生的大地震,最终导致东京电力公司福岛第一核电站遭遇严重核事故,自那之后,日本国内核电站曾全部停运,日本核电事业陷入低潮期。   2016年年底,日本经济产业省估算,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报废费用可能高达8万亿日元,报废工程需30年至40年才能完成。日本民间组织则认为,加上污水处理、损害赔偿、清除核污染等,总费用可能高达70万亿日元,是日本政府预估的3倍。   今年 6月14日,东京电力控股公司宣布将报废福岛第二核电站。预计报废工程同样需要30年至40年才能完成;相关费用约2700亿日元,实际上可能更高。   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可谓代价巨大、教训惨痛。但同时发生着的另一个事实是,安倍晋三自2012年底第二次执政后,一直在致力于推动核电重启进程。   目前日本已重启了8座核电站,核电发电量约占全日本总发电量2%。今年5月,日本政府提出了能源基本计划草案,其中虽未明确表示将在国内新增、建设核电项目,却坚持将核电作为“重要基础能源”的方针,该计划草案的目标是,到2030年,使核电发电量达到日本总发电量的20%至22%。   支持重启核电的官员也大有人在。比如,刚刚当选新泻县知事的安倍内阁前海上保安厅长官花角英世,他6月10日表示,在附加一定条件的情况下,完全可以重启柏崎刈羽核电站。   日本的核电政策还不止涉及国内。安倍政府还赋予核电项目“基础设施输出支柱内容”的高度地位,官民一体游说各国政府建设核电站,其中包括土耳其、印度、越南和英国等。但是,这些项目或因各国上调了核安全标准,或因当地居民反对浪潮高涨,或因建设成本费用飞涨,种种原因,致使日本的核电输出计划正陷于进退维谷的境地。   日本参与国际市场的核电企业主要有三家:日立制作所、三菱重工业和东芝。东芝已因收购美国核电企业西屋公司(WH)而背上沉重债务,最终于去年3月宣告破产,并退出国际核电市场。日立制作所仍在与英国政府进行有关核电项目的艰苦谈判,以争取英国政府的资本支持,预计到明年才能就对日英核电合作项目的进退作出最终决定。《读卖新闻》6月13日报道说,三菱重工业社长宫永俊一表示,除土耳其之外,日本也在与其他几个国家商谈核电建设项目。三菱重工业原计划在土耳其锡诺普省建造4座核电反应堆,初步预算2万多亿日元,但因追加安全设备等,建设成本可能大幅攀升。   既然日本核电产业的安全风险、财政风险如此高企,实际发展进程如此艰难,安倍政府为何还要一味推进呢?《日本经济新闻》6月10日报道称,日本的钚存量已高达约47吨,足够制造6000枚原子弹。日美核能协定将于今年7月10日到期,美国从核不扩散立场出发,正责令日本削减钚存量。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6月6日在东京演讲时曾一阵见血地指出,安倍首相乃至自民党政权,一直以来都秉承“大日本主义”思想,梦想缔造一个又大又强的日本。为此,(他们认为)必须保持制造核武器的能力,以便在所谓的“万一之际”,(对外)宣告“我们也是能够拥有核武器的”,进而跻身世界大国之林。所以,安倍政权就必须不断地推进重启核电。   6月12日,朝美首脑会谈在新加坡顺利举行,在日本引发了巨大冲击和反响。但与多数人的关注点有所不同,日本舆论界讨论的话题,基本集中在举行会谈的双方朝鲜和美国在政治外交上谁得谁失,朝鲜最高领导层的弃核决心靠不靠谱,解决绑架日本人质问题有无可能,驻韩美军规模是否会缩小甚至撤离,朝美首脑会谈对美国在东亚地区的军事威慑力、对日本的安保军事战略和政策影响有多大,如何推动日朝首脑会谈,等等。与此同时,却掩盖了日本的拥核心态、拥核能力、核安全等现实而深刻的问题。   可以说,6月18日的大阪地震,再次为日本核电及核安全等问题敲响了警钟。未知这记警钟对安倍及其政权会不会有所警示。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驻日本记者 张建墅 (责编:左瑞、邓楠) http://sn.people.com.cn/n2/2018/0620/c378286-31720169.html 日本须全力应对下一场地震灾害:13年前日本灾难预测得到响应 已有 340 次阅读 2018-6-15 21:04 日本学者呼吁日本须全力应对下一场地震灾害:13年前日本灾难预测得到响应 杨学祥 关键提示:在2005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会上,我的一项研究表明,2000-2030年全球将进入新一轮强 震爆发时期,日本强震可能在此期间爆发。 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56518.htm 我在2008年6月1日指出,地球是一个扁球体,一处地震变形,为另一处的地震变形提供了条件。这就构成了强震的路线图。表1(见网址)的地震从中国开始,又回到中国,这一闭合路线为下一次强震的发生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近30年冰盖融化显著,自然是地壳均衡最强烈的地区。中国地震后,陆海地壳的负荷在内陆地区得到大致调整,接下来就是在陆海连接处的岛弧发生强震。岛弧强震是全球范围的,遍布东西太平洋和印度洋。这就完成了一个循环。 如果上述规律成立,下一个8级以上强震就必定发生在陆海连接处,按路线图,危险性的排列为:日本、印尼、堪察加半岛附近高纬度地区、南北美太平洋沿海地区。其中,日本、俄罗斯和印尼发生强震的风险最大,其后是南北美太平洋沿海地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27387.html 事实上,此后发生的8.5级以上地震有: 2010年2月14日智利8.8级地震; 2011年3月11日日本9级地震; 2012年4月11日印尼苏门答腊8.6级地震。 南美太平洋沿海(智利)、日本、印尼苏门答腊的大震都应验发生了,只有俄罗斯的堪察加半岛和美国的西海岸还在蠢蠢欲动: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13-05-24 13:44 在鄂霍次克海(在堪察加半岛西部沿海)(北纬54.9,东经153.3)发生8.2级地震,震源深度600.0公里。 中新社旧金山8月30日电当地时间8月30日上午,美国阿拉斯加州阿留申群岛发生7级地震,之后再发生数次4.7级至5.4级余震,美国地质勘查局称未引起海啸。 下一次8.5级以上地震在哪里? 如果本规律正确,最大的可能性是在美国和日本,日本将有连续大震发生的可能。俄罗斯为第三位。 http://bbs.sciencenet.cn/blog-2277-75161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19171.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19706.html 日本学者呼吁 日本须全力应对下一场地震灾害 2018年06月15日 08:04 中国经济网   日本是火山、地震多发国家。1995年发生阪神大地震后,历时20年当地经济才基本恢复。2011年发生的东日本大地震及海啸引发了核电站泄露重大事故的次生灾害,恢复重建任务更加艰巨。近来,日本地震专家及经济界对更大自然灾害——南海海沟地震灾害再次敲响了警钟。   据政府发布的预测报告,未来30年内南海海沟发生8级至9级大地震的概率在70%至80%之间。地震和海啸将给日本30多个都府县造成损失,其中将致人员死亡32.3万人,直接经济损失170万亿日元。为此,日本政府在制定应急规划的同时,要求各地方自治体也要制定相应的救急、救灾预案。   日前,日本土木学会参考1995年阪神大地震后20年对日本经济的影响程度,预测出南海海沟地震给其后20年造成的长期经济影响,指出如此大规模地震将造成更加严重的长期、间接经济损失。包括交通运输成本增加、制造业产量下降、企业收益下降、家庭收入减少等,间接损失总量将达到1240万亿日元,加上直接损失,总量将达到1410万亿日元,相当于2018年国家预算的14倍。特别是产业集中的静冈县中部地区可能损失区域经济的70%,整个太平洋沿岸损失区域经济的40%。这是日本学术界对大规模自然灾害的首个长期预测。同时,如果东京周边发生首都直下型地震,在20年内造成的经济损失也将达到778万亿日元,大阪湾地震也将造成经济损失121万亿日元。土木学会会长大石久和警告,万一应对不力,日本可能一举跌落为世界最贫穷国家。日本关西大学教授和田惠昭指出,形势已刻不容缓,国家需要制定新的全面应急、救灾对策。   南海海沟位于本州岛、四国岛南侧水深4000米的太平洋海底,东起富士山脚下的静冈县富士川河口,经大阪湾外侧延伸至九州东部海域。该海沟历史上每100年至200年发生一次大规模地震。1854年发生安政东海大地震以来,虽然1944年发生过昭和东海地震,但未发生过重大地震,其海沟能量集聚已十分严重。   2011年“311”东日本大地震虽地理位置不同,但均由海沟附近的断层移动所致,其原理和灾害程度基本类似。近日,北海道大学谷冈勇市郎教授带领的团队根据美国旧金山海潮观测站的海平面历史记录研究认为,1854年的地震,海底海沟断层错位基本在4米至5米之间,因此与2011年地震一样引发了严重海啸。这一研究也进一步预测,未来的南海海沟地震在引发震灾的同时,还可能引发严重的海啸灾难。 由于城市化及现代工业的发展,使得人类在自然灾害面前显得更加脆弱。为此,日本土木学会呼吁政府加强产业、城市、人口的整体规划,包括避免产业、人口向大城市及周边过度集中,促其向更广阔地区发展。同时,强化道路、防波堤等设施,提高全社会避险、救灾的意识和能力等。该学会指出,如果对策得当,南海海沟地震可减少损失509万亿日元,首都圈直下型地震也可以减少损失247万亿日元。因此,学者们迫切呼吁官民并举预防下一个重大灾害。(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驻东京记者 苏海河) http://news.sina.com.cn/c/2018-06-15/doc-ihcyszrz4247243.s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2181 次阅读|0 个评论
经济危机就在这两年:超级灾害链倒计时
杨学祥 2018-6-10 14:41
经济危机就在这两年,索罗斯和“周天王”不谋而合 2018-05-30 17:33 来源: 陆家嘴固收论坛 金融危机 / 特朗普 / 涨跌停 原标题:经济危机就在这两年,索罗斯和“周天王”不谋而合 周二,索罗斯在巴黎表示,“全球所有可能走坏的市场都已经走坏了”,新的金融危机正在酝酿中,欧元区压力最大,未来两年内风险可能集中爆发。这一判断和曾经刷遍全网的“周期天王”的判断不谋而合。 索罗斯在巴黎发表演讲时指出,美国退出伊朗核协议以及贸易摩擦,势必对欧洲经济带来负面影响。此外,美元走强也导致资金逃离新兴市场,土耳其和阿根廷的货币贬值已经反应了新兴市场的尴尬处境。 意大利或成下一个希腊 近期市场剧烈波动的直接导火索是意大利政局的不确定性。3月初大选以来经历了2个多月的政治僵局后,上周议会第一大党五星运动(获得32%的选票)和第三大党极右翼的联盟党(获得17.4%的选票)接近达成组成联合政府的共识,在妥协之后决定推选没有从政经验的GiuseppeConte担任总理。如果这一提议获得总统的授权和支持,那么意大利有望在短期内结束政治僵局组成新的联合政府,尽管是一个右翼倾向的政府。 意大利市场在上周已经出现了一定波动,但尚未明显波及欧洲股市,主要是由于右翼倾向政府的一些政策主张。例如,要求欧央行免除QE购买的2500亿欧元的意大利国债;寻求进一步减税;甚至寻求修改条约以允许成员国退出欧元区。这使得投资者担心意大利与欧盟之间关系可能恶化、甚至有退出欧元区的可能性。 最近几天意大利政局又出现了戏剧性变化,市场进一步加速下行,且影响到欧洲其他市场。本周意大利总统意外的否决了Conte提议的财长人选,因为后者持欧元怀疑论,使得Conte放弃组阁,同时提议由前IMF官员Cottarelli组建新政府。当前的情形是,即使Cottarelli能够顺利组阁,也很难获得五星运动和联盟党在议会的信任支持,这使得Cottarelli将领导一个看守政府直到重新大选,可能是在今年9月或10月。 这一情形大大延长了意大利国内政局的不确定性,市场最厌恶的就是持续不断的不确定性,因此直接导致了最近几天资产价格的进一步下跌和波动蔓延。 周二,意大利和葡萄牙10年期国债跌幅高达两位数,跌幅如此猛烈,导致交易暂停,如果做空这两国国债期货的话,一天就翻倍。 在经历多年的经济滞胀与改革不利后,当前意大利政府的债务规模已激增至2.3万亿美元,相当于GDP的130%,在欧元区中仅次于希腊。而且,与希腊政府公共债务占欧元区整体的3%相比,意大利则要占23%,同时意大利的GDP总量占欧元区的15%。就意大利的经济体量而言,一旦深陷债务危机,将撼动整个欧元区。 欧洲最大资管公司Amundi Asset Management(管理资金1.6万亿美元)表示,今年已经削减了大部分欧洲南部国家的债券头寸,处在观望模式。 管理规模达4570亿美元的Nomura基金公司也表示,已经将意大利、西班牙所有债务持仓清空,葡萄牙头寸也在缩减。 他们都不相信欧元区会瓦解,但他们预计市场动荡将持续下去---这使得欧元区债券目前没有任何吸引力。 新兴市场资本外流 近期美元强势回归,已经有好几个新兴市场国家“应声倒下”。第一个倒下的货币是阿根廷比索,今年迄今,阿根廷比索兑美元已大跌超30%,阿根廷政府发起了汇率“保卫战”,6天内动用50亿美元干预汇市,然而难改大势。接着倒下的是土耳其,今年以来,土耳其里拉兑美元跌幅已超21%,光是5月份就下跌了超过13%。 此外,巴西、俄罗斯、南非和波兰等新兴市场货币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贬值。 “在美债收益率攀升和强劲的美国经济增长两者作用之下,引发了全球投资组合的调整,这引爆了一些新兴市场的风险,导致资本大规模流出。”标普全球评级首席经济学家龚华德(Paul Gruenwald)表示。 那么,土耳其和阿根廷是个别案例,还是新兴市场风险的冰山一角呢? 据国际金融协会(IIF)公布的数据显示,自2008年以来,新兴市场的外币债务(大部分是美元计价债务)已攀升至8万亿美元,规模几乎增长了三倍,这背后的一大推动力就是金融危机后美国、日本和欧洲等大规模的货币宽松政策,导致全球流动性泛滥,廉价的资金无孔不入地到处追求高收益,还有很多的套利交易资金流向新兴市场。 哈佛国际金融教授Carmen Reinhart近日表示,“和2008年金融危机和2013年taper相比,目前新兴市场的前景恐怕会更为暗淡”。 “美元如果再次出现快速升值,引发融资环境进一步收紧,那么将有更多新兴市场收到冲击,尤其是债市。”FXTM富拓首席市场策略师Hussein Sayed对表示。 穆迪发表最新经济预测,因各国利率上涨,信贷环境收紧,新兴市场下行风险加剧,预计新兴市场经济体2018年、2019年经济增速在5.2%,低于2017年的5.3%。 贸易摩擦陷入“持久战” 北京时间5月29日晚,美国白宫突然发表声明,称要继续按照其3月22日针对中国“经济侵略”(China’s economic aggression)的总统备忘录打贸易战。之所以说是“突然”,是因为就在9天前(5月20日),双方才就经贸磋商发表联合声明;美国商务部长罗斯已经确定于6月2日至4日带团访华,继续磋商双边经贸问题。 特朗普的反复让资本市场深刻领悟了“弃约精神”的真谛,全球股市大跌,周三上证综指收盘下跌2.53%报3041.44点,创2016年10月17日以来新低,连续六日走低;深成指跌2.35%报10105.79点,创业板指跌2.67%报1726.22点,近200股跌停。 不仅是对待中国的贸易问题反反复复,香港万得通讯社此前报道,特朗普对美国几乎所有贸易伙伴都不满意。 2018年3月,特朗普宣布对进口钢铁和铝分别征收25%和10%的关税,随后豁免或暂时豁免澳大利亚、欧盟多个国家和地区,但日本不在其中。日本方面苦苦寻求美国豁免,却一直无果。 5月,特朗普希望欧盟对美钢铝出口削减10%;随后白宫又发表声明称,特朗普已与行业官员讨论汽车进口关税计划,税率可能高达25%。这两项关税计划,几乎直接影响了美国在七大洲四大洋所有的贸易伙伴。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席勒( Robert Shiller )警告称,“全球贸易紧张关系加剧,特别是一轮接一轮关税威胁之后这种情况将更加恶化,可能导致经济危机发生”。 有匿名白宫官员表示,特朗普在贸易问题上如此反复,很可能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这位官员口中的“沛公”就是今年11月的美国中期选举。自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以来,中美贸易话题一直是热点议题,今年是中期选举年,美媒认为,特朗普希望通过对中国的强势态度,反衬出此前民主党政府在这一领域的软弱,以赢得自己的政治筹码。 周天王预言 2016年12月28日,中信建投首席经济学家周金涛因胰腺癌去世,他是中国康德拉季耶夫周期理论研究的开拓者。其在2007年因为成功预测了次贷危机而声名鹊起。2015年之后,成功预测了全球资产价格动荡,目前来看,全球资产价格正在朝着这个方向运行。 2016年周天王做了一场“人生就是一场康波”的演讲,阐述了康波经济周期理论及长期资产配置的研判,做出如下预判: 2016-2017年是一次滞胀,流动性差的资产可能就没人要了。未来在2017年到2019年可能发生流动性危机。2017年中期之后,资产价格将全线回落,2019年出现最终低点,那个低点可能远比大家想像的低。 此刻看来周期天王的预测和金融大鳄索罗斯不谋而合,对未来两年资本市场比较悲观。 http://www.sohu.com/a/233470975_465553 超级灾害链倒计时(13):四张图告诉你经济危机即将来临 已有 1576 次阅读 2016-9-5 14:03 超级灾害链倒计时( 13 ):四张图告诉你经济危机即将来临 杨学祥,杨冬红 四张图告诉你经济危机即将来临 三张表看经济危机发生的必然性 经济景气循环的波动或循环,根据其周期的长短,现在公认的有下面四种类型: 1. 基钦循环( KitchinCycle ,短期循环) 3 至 4 年周期(与地球自转 3-4 年周期对应); 2. 朱格拉循环( JuglarCycle ,中期循环,主循环) 10 至 11 年周期(与太阳黑子和潮汐 11 年周期对应); 3. 库茨涅兹循环( KuznetsCycle ,长期循环) 20 至 22 年周期(与太阳黑子和潮汐 22 年周期对应); 4. 康德拉切夫循环( KondratieffCycle ,长期波动) 50 至 60 年周期和吉村循环 55 年周期(与太平洋十年涛动和潮汐 50-70 年周期对应)。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58734.html 我们在 2007 年中国首届灾害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指出,近期科学研究的一系列成果揭示了冷气候、台风、强潮汐、禽流感世界大流行和强震相互对应的规律和物理机制,对气候及其相关灾害的预测有重大科学意义。 规律表明,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全球强震、低温、飓风伴随拉尼那、禽流感伴随厄尔尼诺将越来越强烈。 印尼地震海啸发出了自然界对人类的警告: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灾害链已经启动, 人们必须有所准备。 8 年的科研实践正在验证这一理论预测。 2016-2020 年气象灾害、地质灾害和经济灾害进入集中爆发时期,对京津冀地区发展有重大影响,我们称之为 气象 - 地震 - 经济超级灾害链。 三张表预示超级灾害链必然到来: 表 1 股市崩盘和气象灾害 年份 经济事件 气象灾害 1973 石油危机 / 股市崩盘 1972-1973 年超级厄尔尼诺 1980 美国经济衰退 1979-1980 年弱厄尔尼诺 1987 股市崩盘 1986-1987 年厄尔尼诺 1994 债市危机 1993-1995 年厄尔尼诺 ( 1997 亚洲金融风暴 1997-1998 年超级厄尔尼诺) 2001 9.11 事件 / 股市崩盘 1999-2001 年超级拉尼娜 2002 年厄尔尼诺 2008 次贷危机 / 股市崩盘 2007 年强拉尼娜, 2009 年厄尔尼诺 2015 金融危机 / 股市崩盘? 2015-2016 年超级厄尔尼诺 注:黑体字是笔者后加的,表明 3-4 年、 7 年周期同时存在。 http://finance.ifeng.com/a/20150825/13931633_0.shtml 表 2 拉马德雷和世界经济长波的对应关系 时 期 1890-1924 1925-1946 1947-1976 1977-1999 2000-2030 2030-2050 拉马德雷 冷位相 暖位相 冷位相 暖位相 冷位相 暖位相 时 期 1890-1913 1914-1944 1945-1973 1974-1995 1996-2020 2021-2050 世界经济长波 第三上升期 第三下降期 第四上升期 第四下降期 第五上升期 第五下降期 关键事件 两次世界大战 91 年苏联解体 欧盟解体 ??? 关键时间 1913 30 年代大萧条 70 年代石油危机 2013 20 年代超级灾害链 注: 1914 年发生第一次世界大战,提前 10 年结束世界经济长波第三上升期; 2013 年与 1913 年的位置相同,都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和世界经济长波上升时期,如果爆发战争,也会提前结束世界经济长波第五上升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58734.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85217.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5190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84685.html 关注经济危机客观周期。关注大国的以邻为壑嫁祸于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80938.html 全球金融危机“七年之痒”显然是基钦循环( KitchinCycle ,短期循环) 3 至 4 年周期(与地球自转 3-4 年周期对应)的公倍周期,两个周期为 6-8 年,形成一个约 7 年的整数周期。 我们的研究表明,太阳黑子具有 11 和 22 年周期,在太阳黑子循环和气候效应之间存在着关联。太阳黑子极小期的平均周期为 11 年,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的平均周期为 200 年。近 20 年的研究发现,潮汐极大期、地震火山活动频发期、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和全球低温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6 次时间的一一对应表明其相关性和处于同一激发机制(见表 3 )。 表 3 太阳活动、火山喷发、强潮汐和低温期的对应关系 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 时间(年) 坏天 时代 潮汐极大年时间 火山活跃时间 全球 气温 欧特 1040-1080 1010-1110 1062 ?? 低温 沃尔夫 1280-1350 1165-1360 1264 1275-1300 小冰期 史玻勒 1450-1550 1420-1525 1425 1440-1460 1470-1490 小冰期 蒙德 1640-1720 1600-1725 1629 1640-1680 小冰期 道尔顿 1790-1830 1790-1915 1770 1810-1820 小冰期 21 世纪 2007- ?? 1997- ?? 1974 1980-?? 次小冰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2518.html 预测回顾: 全球金融危机再现: 2017 或 2018 或 2019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84685.html 超级灾害链倒计时 (1) : 2016-2020 年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88914.html 超级灾害链倒计时 (2) :英国脱欧与苏联解体很相似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88984.html 超级灾害链倒计时 (3) :英国退欧将最终引发美国解体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88987.html 超级灾害链倒计时 (4) :美国航母的南海巡航难以持久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89006.html 超级灾害链倒计时( 5 ):英意联手炮制金融危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89188.html 超级灾害链倒计时( 6 ):意大利银行业危机和亚洲金融危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92111.html 超级灾害链倒计时( 7 ):美国市场可能正在酝酿着另一次经济危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97108.html 超级灾害链倒计时( 8 ):罗杰斯和格罗斯预警欧洲经济有史最大危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97599.html 超级灾害链倒计时( 9 ):中国转向世界市场 , 华盛顿转向世界战争:战争与和平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97911.html 超级灾害链倒计时( 10 ):货币之战已经打响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00039.html 超级灾害链倒计时( 11 ):金融大鳄的生存战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00099.html 超级灾害链倒计时( 12 ):下一场经济危机爆发于 2019 年沙特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00198.html 超级灾害链倒计时( 13 ):四张图告诉你经济危机即将来临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01016.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18197.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4341 次阅读|0 个评论
相同预测:日本南海大地震预测又有新进展,30年内日本恐遭国难
热度 1 杨学祥 2018-6-10 07:24
日本南海大地震预测又有新进展,30年内日本恐遭国难 2018-06-09 13:29 来源: 乐伽公寓 日本 原标题:日本南海大地震预测又有新进展,30年内日本恐遭国难 2013年(应该为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了一场举世震惊的大地震。这场地震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是巨大的海啸、核电站的爆炸以及变成无人区的一大块土地。 东日本大地震 这才刚刚过去五年 ,日本人就已经在准备下一场地震了。这场地震就是日本人研究了几十年之久的“日本南海海槽地震”。根据日本专家的研究表明,这场地震在今后30年内的发生概率被认为有70%至80%。 日本三大地震区域 那么日本人对这场地震的具体评估是什么样的呢?日本土木学会于7日公布的预测结果显示,震后经济损失额最高将在20年中达到1240兆日元(约合人民币72兆4000亿元)。 日本地专家在召开会议 如果说光光对地震规模进行预计,这就不算研究了。日本土木学会的这次研究,还提出了具体的措施,那就是加大对现有道路的修整,并加大建设耐震建筑。这样的话大约可以减少四成地震带来的损失。这次地震的受灾地区被定位为日本的关东和九州地区。 日本多山的九州地区 其实根据日本土木协会的研究,除了所谓的南海海槽地震之外,日本还有一个很大概率会发生的地震。那就是位于东京地下发生的首都直下型地震。这样的地震也会对日本经济和人口造成强有力的破坏。因为东京一地就集中了日本十分之一的人口,GDP占全日本的四分之一。如果再把横滨等地算在内,那损失就难以估量。 繁华的日本东京 现在看看日本的这份报告,就能理解为什么当年日本发生关东大地震之后,会加快侵略中国以及不断向中国的东北地区输送日本的农民。因为动不动就可能遭到灭国威胁的日本人,是很难有安全感的。 日本关东大地震 http://www.sohu.com/a/234793484_100048826 日美面临重大自然灾难:国际社会应该调整安全观 已有 3852 次阅读 2013-12-23 10:19 日美面临重大自然灾难:国际社会应该调整安全观 杨学祥 1.下一次特大地震在哪里:日本还是美国? 我在2008年6月1日指出,地球是一个扁球体,一处地震变形,为另一处的地震变形提供了条件。这就构成了强震的路线图。表1(见网址)的地震从中国开始,又回到中国,这一闭合路线为下一次强震的发生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近30年冰盖融化显著,自然是地壳均衡最强烈的地区。中国地震后,陆海地壳的负荷在内陆地区得到大致调整,接下来就是在陆海连接处的岛弧发生强震。岛弧强震是全球范围的,遍布东西太平洋和印度洋。这就完成了一个循环。 如果上述规律成立,下一个8级以上强震就必定发生在陆海连接处,按路线图,危险性的排列为:日本、印尼、堪察加半岛附近高纬度地区、南北美太平洋沿海地区。其中,日本、俄罗斯和印尼发生强震的风险最大,其后是南北美太平洋沿海地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27387.html 事实上,此后发生的8.5级以上地震有: 2010年2月14日智利8.8级地震; 2011年3月11日日本9级地震; 2012年4月11日印尼苏门答腊8.6级地震。 南美太平洋沿海(智利)、日本、印尼苏门答腊的大震都应验发生了,只有俄罗斯的堪察加半岛和美国的西海岸还在蠢蠢欲动: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13-05-24 13:44 在鄂霍次克海(在堪察加半岛西部沿海)(北纬54.9,东经153.3)发生8.2级地震,震源深度600.0公里。 中新社旧金山8月30日电当地时间8月30日上午,美国阿拉斯加州阿留申群岛发生7级地震,之后再发生数次4.7级至5.4级余震,美国地质勘查局称未引起海啸。 下一次8.5级以上地震在哪里? 如果本规律正确,最大的可能性是在美国和日本,日本将有连续大震发生的可能。俄罗斯为第三位。 http://bbs.sciencenet.cn/blog-2277-75161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00479.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52117.html 2.日本列岛的沉没 我在 2005 年和 2010 年分别指出,警惕下一场自然灾难: 30 年内日本将是自然灾害的受援国。点评强调指出:日本遇到百年来最严重的强震威胁,其应对措施不仅仅在于防灾技术,而且在于友好的国际环境,特别是与亚洲近邻的关系。 日本可能是下一个遭受自然灾害重创的国家。最新研究结果和最近的一系列地震均表明,富士山在休眠 300 年之后即将再度进入活跃期。富士山从 1907 年喷火以后一直平静。 2001 年 5 月日本气象厅宣布,已有减少火山地震活动倾向的富士山在 2001 年的 4 月份再度发生了 123 次低频率地震,虽然没有喷火,但已表现出地壳变动的“异常火山”现象。现在,日本全国上下都在防东海大地震,东海大地震震级在 8 级以上,震中多在富士山坐落的静冈县,周期为 150 年,现在已进入随时可能发生的时期。 在 2005 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会上,一项最新研究表明, 2000-2030 年全球将进入新一轮强震爆发时期,日本强震可能在此期间爆发。 危险时刻正在迫近。 2005 年 1 月 4 日,美国国家科学院院长埃尔伯特博士严肃指出:世界上最深的海沟――马里亚那海沟,由于受到亚洲大陆板块的推压和太平洋板块的后退的原因,正在以每年 10 厘米的速度向东北方向,即太平洋 - 日本列岛一线扩张,日本将遭受灭顶之灾。埃尔伯特博士建议日本政府应该尽快成立“灭顶预警专家小组”,并且在 05 年尽快启动“大灾难应急预案”,更不要对日本民众实行欺瞒政策――日本人民有权利知道自己的未来命运。埃尔伯特博士还建议日本政府向周遍的友好国家――中国、韩国、美国寻求帮助,在大灾难一旦降临的时候,能够将日本的众多的平民百姓迁移到中国等国的领土上,作为“自然灾害难民”,以避免日本的‘整个民族的毁灭’。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36559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94731.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51884.html 2011 年 3 月 11 日日本 9 级特大地震证实了这一预测。相关研究表明,海岛特大地震有连续发生的记录,日本面临特大地震连续袭击的自然灾难。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49370.html 日本右翼在灾难面前的歇斯底里,在于他们不相信世界和亚洲人民的善良与真诚,这种真诚的付出在印尼地震海啸中得到完美的体现 。美国飓风灾难再次体现了这种新型的国际关系。国际援助不应该仅仅是灾害后的援助,更重要的是灾害前的预测研究与交流,公众防灾意识的提高,提前做好灾害的预防工作。对此,新闻媒体负有更大的责任。 穷兵黩武不是逃避灾难的有效途径,与友邻和睦相处才是应对灾难的最好方法。对此,日本政府及其近邻无疑应有清醒认识。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17986.html 天灾导致人祸的恶性循环必须得到有效控制。
个人分类: 全球变化|4620 次阅读|2 个评论
欧洲第四强国宣布“钞票已成废纸”!验证超级灾害链倒计时
杨学祥 2018-6-9 21:13
欧洲第四强国宣布“钞票已成废纸”!验证超级灾害链倒计时 不寒而栗!今年第六个,欧洲第四强国宣布“钞票已成废纸”! 财经风云榜 今天18:34 一 在大部分中国人心目中,意大利象征着豪华高雅、弥漫着纸醉金迷,是奥黛丽.赫本驻足的国度。 可是,今天,如果你到意大利,你会发现,虽然天气已近炎热,街上行走的人们脸上,却带着一种萧瑟的末日气息。 于无声处听惊雷!就像默片里大厦倾颓,股债汇三杀突然在意大利发生了,无声而可怕! 股票暴跌。意大利富时MIB指数开盘跌1.9%,随后迅速扩大,目前跌幅扩大至3.3%。其中,跌的最惨的,是意大利银行股,指数已大跌5.2%,创下了2016年8月来最大单日跌幅,5月15日以来跌掉了22%。 受意大利危机冲击,意大利金融市场引发“核爆”,股债汇齐跌。意大利富时MIB指数五连阴,开盘跌1.9%,随后跌幅迅速扩大,触及10个月新低。意大利银行股指数今天低开3.4%,触及13个月新低。意大利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今天飙升76个基点,涨破3%,为2014年6月来首次。意大利危机,刺激刺激市场避险情绪急速升温。 在岸人民币兑美元16:30收盘报6.4188,创1月18日以来新低,较上一交易日跌250点。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调贬59个基点,报6.4021,为1月22日来新低。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表示,扩大开放是中国金融管理部门今后一段时期的工作重点,但开放并不意味着“国门大开、一放了之”。中国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表示,证监会正在加紧工作,争取年底前推出“沪伦通”首款产品。 国债大跌!意大利10年期国债收益率大涨51个基点,收益率破3%,为2014年6月来首次。要知道,国债收益率和国债价格是呈反比关系,收益率大涨,就意味着国债价格大跌。 欧洲最大经济体之一的意大利持续近三个月的政治僵局无解,导致意大利十年期国债暴跌超10%,进而影响持有巨额意大利国债的意大利银行股今天开盘暴跌3.4%,“核爆”效应蔓延至整个欧洲股市。 连同一起倒霉的还有法国银行和西班牙银行。据欧洲银行管理局数据,2017年,法国银行累积持有意大利债务440亿欧元,西班牙银行持有290亿欧元。 汇率跳水。意大利是欧盟的一员,而欧元汇率今天也遭遇了大屠杀。欧元对美元日内跌0.47%,至1.1570,创2017年8月以来新低。 国际著名评级机构穆迪也看不下去了,将意大利的评级降至观察名单,并警告意大利,不排除将意大利的评级降至垃圾级。 这真是一种风声鹤唳的氛围。恐慌情绪正从意大利起飞,向欧洲大陆弥漫,“核爆”效应瞬间蔓延至欧洲金融市场!西班牙、葡萄牙......国债收益率跟涨,欧股普跌。 大选后近3月 新政府依旧“难产” 意大利3月4日大选结束后,新政府迟迟“难产”。目前。经济学家出身的新总理科塔莱利(Carlo Cottarelli)可能尝试先组建一个过渡时期政府,今年八月之后再重新进行大选。科塔莱利最广为人知的身份是前IMF董事,他向来主张紧缩措施。 5月28日(周一),科塔莱利接受了总统马塔雷拉对其担任意大利总理一职的任命,如今,他需要做的就是在正式上任总理岗位、寻求议会批准(可能性很小)之前,迅速选出内阁成员。 但他可能只有一天时间选出内阁成员。 但问题在于,目前意大利议会由此前组阁失败的反建制五星运动党和极右翼联盟所掌控,他们基本上不会给科塔莱利投赞成票。 债务GDP比为130% 根据意大利央行数据,意大利3月底的公共债务为2.3万亿欧元,债务和GDP比例为130%,是欧元区债务率第二高的国家。 意大利庞大的公共债务受养老支出影响最大。穆迪指出,意大利养老金支出已经接近GDP的16%,是所有发达经济体中比例最高的国家之一。但目前,已经推行数年的意大利养老金改革前景难测。 与此同时,欧洲央行今年可能结束持续数年、总额数以万亿欧元计的QE计划,令意大利金融市场更加雪上加霜。 路透25日称,欧洲央行决策者就今年结束QE基本达成一致,购债计划的未来或在欧央行7月26日的会议上决定。 欧洲又要乱 昨天,在欧洲传来重磅消息,意大利政坛发生地震,市场担心疑欧派的民粹主义政党支持率大增,随即意大利出现了股债双杀,银行股崩盘,意大利整个股市自5月7号开始算,已经急速跌去了10%。同时意大利10年期国债收益率飙升,这也带动整个欧洲的股市和债市都发生下跌。 在意大利大选之后,国内一直就不稳定,甚至无法组成一个政府,最近又爆出消息说组阁失败,这就有可能让意大利重新开始大选,那么意大利的不确定性就骤然上升。要知道在意大利有一个党派叫做五星运动党,他们一心想的就是如何脱离欧盟,而这个民粹主义政党,已经获得了广泛的民众支持。另外,意大利公布了一份工作计划,还要废除欧盟的财政紧缩计划,并号称要减税,增加财政支出。当然钱不是问题,问题是没有钱,意大利的负债是2.3万亿欧元,是他GDP的130%,债务负担位居欧盟之首,已经穷的叮当响了,他还要借债增加福利。就为了讨好老百姓,已经把国家置于了破产的边缘。 空头们摩拳擦掌,多头们节节溃败!一场可多米诺式骨牌倒塌式的金融大崩盘,或将上演! 今夜,罗马,谁为你哭泣? 二 草蛇灰线,伏脉千里。 意大利危机的爆发,似乎只是在一刻之间,然而,点燃危机的火药,却早已埋得很深很深了。 1、导致意大利危局爆发,最直接的导火索,是意大利政府组阁一次又一次地失败,整个国家陷入无政府状态。 在3月4日的意大利大选中,最大的一匹黑马是2年前才刚刚成立的“反移民+反欧盟”的极右政治党派——“五星运动”,它在所有意大利政党中得票数最多。 但多是多,它仍然没有拿下过半的票数,无法单独组阁。要组阁,就得拉其他政党,一起凑够过半票数。 但是,由于“五星运动”执意要脱欧,所以没有其他党派愿意和他们联合,所以组阁的事,一直搞不成。 也就是说,自从意大利3月份大选以来,意大利至今都没有组成一个政府,一直处在无政府状态。 最近几天,意大利内阁组建又谈崩了,刚上任不到2周的新总理辞职。各大外媒称,意大利政治危机已经进入新的阶段,而且史无前例。 这样一个无政府状态,你说金融市场怕不怕? 要知道,金融最喜欢的,是确定性,最害怕的,是黑天鹅。 而偏偏在意大利,黑天鹅不是一只,而是一群;不是仅仅一群,而是一群又一群,你说金融市场是不是要吓尿? 2、导致意大利危局爆发,最深刻的内因,是意大利搞脱离实际的高福利,寅吃卯粮,借债度日,导致债台高筑、杠杆高耸,最终忽喇喇似大厦倾! 和希腊一样,意大利本来工业化不足,近年来失业率更是非常之高。在15—24岁的年轻人中,意大利失业率更是高达35%—40%。 这样的失业率,本来是撑不起高福利社会的。但是,意大利老百姓过惯了躺在财政上的好日子,标准上得去下不来。有那个政党敢提出消减福利,那就等于扔掉选民的选票,自愿下台。 政客们可不会这么傻。他们每次都是信口开河,许诺给选民更高的福利、更少的工作时间,以赢得支持率能上台。 那,没钱怎么办? 借债啊! 所以,意大利的负债率是越来越高。长期的寅吃卯粮,又自家财政不堪重负,陷入了破产边缘。 如意大利养老金支出已经接近GDP的16%,是所有发达经济体中比例最高的国家之一,进而也导致其政府公共债务达到GDP 的1.3倍,居欧盟之首。 这样的高杠杆,啥时候风吹草动,就会绷断,而且形成一种多米诺骨牌倒塌的连环效应。 3、导致意大利危局爆发,最大的外因,是美联储的缩表+加息。强美元政策,导致全球资金回流美国,让意大利能得到的流动性更少了。 以前在美元宽松的时候,美国哗哗哗印钞票,全球泡沫化明显。在这种时候,意大利这些国家借钱毕竟好借些。现在美元指数蹭蹭往上爬,已经突破94了,这等于美国人帮全世界去杠杆呢。 综观历史,每一轮美元周期的波动,每一次美元指数走强到90以上,都是一次对全球市场的洗劫!都有一大波国家惨遭崩盘! 今年以来,已有一大批国家出现不祥之兆,俄罗斯股汇双杀、香港“保卫战”再度上演、阿根廷全线暴跌、巴西雷亚尔遭疯狂抛售…….现在,又轮到了意大利了! 加杠杆有多欢乐,去杠杆就会加倍痛苦。现在,意大利已经被迫开始面临戒毒的痛苦,只不过戒的是货币鸦片的毒。 本来戒毒就很难,再加上一个国内老百姓还好逸恶劳、躺在高福利上睡大觉,政府还组而不成、成而即倒,这样的国家,不遭遇股债汇三杀,那才是奇了个怪。 麻烦的是,这个互联网时代,真是全球同此凉热。意大利卧床不起,欧洲也要跟着病来如山倒,全球各国则一通鼻涕连连。 “我死之后,管他洪水滔天。”意大利人民或许想及时行乐,把债务扔给下一代。然而,还没等他们此生度过,现世报已经来了。 三 出来混,早晚是要还的。 如果把眼光看得更高一些,我们会看到,意大利的困境,事实上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一轮余波。也就是说,其实2008年金融危机,只不过是压下去了,病根还没除尽呢。 根据国际金融协会(IIF)最新的季度报告,截至2017年第四季度,全球债务总额达到237万亿美元,比十年前增加了70万亿美元。仅2017年一年就增加了20万亿。目前成熟市场的债务总额占GDP的比例已经达到382%,新兴市场的杠杆率也到了210%。 大潮退去、裸泳者就将现出原形! 今后,危机或还将连环爆发,一波波闪崩或接踵而来。全球金融市场估计还得“在清水里洗三次,在碱水里煮三次,在盐水里腌三次”,经过一轮艰难的调整,才能够真正恢复健康。 晴天时就要修屋顶, 未雨绸缪,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从这个角度,我们不能理解现在国家坚持去杠杆的深意所在。 中国2016 年底,居民、非金融企业、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部门债务余额(剔除地方融资平台重复计算的部分) 168.8 万亿元,实体部门的利息支出为 8.24 万亿元,占 GDP 的比例为 11.08% 。 不仅如此,中国私人非金融部门的还本付息负担占 GDP 比重,也是相当重的。 黄灯闪烁,红灯将亮!短短半个月之内,中国金融监管的最高层,对市场发出了两次清晰的、严厉的警告。 今天(5月29日)上午,央行行长易纲在“金融街论坛年会”上称:投资者要树立收益自享,风险自担的理念,天上掉馅饼的事儿是不会发生的,如果有人告诉你(一款产品)又保本,又有两位数的收益,你一定要小心。 5月15日,易纲的直接领导刘H,在“全国政协健全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体系专题协商会”上,说了更加意味深长的四句话: 做生意是要有本钱的, 借钱是要还的, 投资是要承担风险的, 做坏事是要付出代价的。 这就是晴天修屋顶。国家已经决定,要对资本乱象进行彻底清洗,大力去杠杆、防范金融风险、打破刚性兑付。 而对于我们个人而言,就要顺势而为,及时为自己的财产构建一道坚固的护城河。 如今去杠杆正在进行,但解决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过程。资产泡沫可以被捅破,可债务不会凭空消失。 在这个时候,我们一定要睁大眼睛、时刻警惕,远离一切高负债、高杠杆的投资行为! 十年一轮回,捂紧自己的口袋,别让自己成为被收割的韭菜! 来源综合:每日财经精读、股市小牛刀,港股那点事等 http://sh.qihoo.com/pc/detail?url=http%3A%2F%2Ffawen.news.so.com%2Fea39906e878e6c8c479bf628a6233f76check=bb7058a9fa05afc9sign=360_0de6261f 超级灾害链倒计时(13):四张图告诉你经济危机即将来临 已有 1576 次阅读 2016-9-5 14:03 |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 | 系统分类: 观点评述 | 关键词:经济危机,超级灾害链,自然周期,经济规律 | 超级灾害链 , 自然周期 , 经济规律 , 经济危机 推荐到群组 超级灾害链倒计时( 13 ):四张图告诉你经济危机即将来临 杨学祥,杨冬红 四张图告诉你经济危机即将来临 \0 三张表看经济危机发生的必然性 经济景气循环的波动或循环,根据其周期的长短,现在公认的有下面四种类型: 1. 基钦循环( KitchinCycle ,短期循环) 3 至 4 年周期(与地球自转 3-4 年周期对应); 2. 朱格拉循环( JuglarCycle ,中期循环,主循环) 10 至 11 年周期(与太阳黑子和潮汐 11 年周期对应); 3. 库茨涅兹循环( KuznetsCycle ,长期循环) 20 至 22 年周期(与太阳黑子和潮汐 22 年周期对应); 4. 康德拉切夫循环( KondratieffCycle ,长期波动) 50 至 60 年周期和吉村循环 55 年周期(与太平洋十年涛动和潮汐 50-70 年周期对应)。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58734.html 我们在 2007 年中国首届灾害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指出,近期科学研究的一系列成果揭示了冷气候、台风、强潮汐、禽流感世界大流行和强震相互对应的规律和物理机制,对气候及其相关灾害的预测有重大科学意义。 规律表明,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全球强震、低温、飓风伴随拉尼那、禽流感伴随厄尔尼诺将越来越强烈。 印尼地震海啸发出了自然界对人类的警告: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灾害链已经启动, 人们必须有所准备。 8 年的科研实践正在验证这一理论预测。 2016-2020 年气象灾害、地质灾害和经济灾害进入集中爆发时期,对京津冀地区发展有重大影响,我们称之为 气象 - 地震 - 经济超级灾害链。 三张表预示超级灾害链必然到来: 表 1 股市崩盘和气象灾害 年份 经济事件 气象灾害 1973 石油危机 / 股市崩盘 1972-1973 年超级厄尔尼诺 1980 美国经济衰退 1979-1980 年弱厄尔尼诺 1987 股市崩盘 1986-1987 年厄尔尼诺 1994 债市危机 1993-1995 年厄尔尼诺 ( 1997 亚洲金融风暴 1997-1998 年超级厄尔尼诺) 2001 9.11 事件 / 股市崩盘 1999-2001 年超级拉尼娜 2002 年厄尔尼诺 2008 次贷危机 / 股市崩盘 2007 年强拉尼娜, 2009 年厄尔尼诺 2015 金融危机 / 股市崩盘? 2015-2016 年超级厄尔尼诺 注:黑体字是笔者后加的,表明 3-4 年、 7 年周期同时存在。 http://finance.ifeng.com/a/20150825/13931633_0.shtml 表 2 拉马德雷和世界经济长波的对应关系 时 期 1890-1924 1925-1946 1947-1976 1977-1999 2000-2030 2030-2050 拉马德雷 冷位相 暖位相 冷位相 暖位相 冷位相 暖位相 时 期 1890-1913 1914-1944 1945-1973 1974-1995 1996-2020 2021-2050 世界经济长波 第三上升期 第三下降期 第四上升期 第四下降期 第五上升期 第五下降期 关键事件 两次世界大战 91 年苏联解体 欧盟解体 ??? 关键时间 1913 30 年代大萧条 70 年代石油危机 2013 20 年代超级灾害链 注: 1914 年发生第一次世界大战,提前 10 年结束世界经济长波第三上升期; 2013 年与 1913 年的位置相同,都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和世界经济长波上升时期,如果爆发战争,也会提前结束世界经济长波第五上升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58734.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85217.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5190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84685.html 关注经济危机客观周期。关注大国的以邻为壑嫁祸于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80938.html 全球金融危机“七年之痒”显然是基钦循环( KitchinCycle ,短期循环) 3 至 4 年周期(与地球自转 3-4 年周期对应)的公倍周期,两个周期为 6-8 年,形成一个约 7 年的整数周期。 我们的研究表明,太阳黑子具有 11 和 22 年周期,在太阳黑子循环和气候效应之间存在着关联。太阳黑子极小期的平均周期为 11 年,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的平均周期为 200 年。近 20 年的研究发现,潮汐极大期、地震火山活动频发期、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和全球低温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6 次时间的一一对应表明其相关性和处于同一激发机制(见表 3 )。 表 3 太阳活动、火山喷发、强潮汐和低温期的对应关系 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 时间(年) 坏天 时代 潮汐极大年时间 火山活跃时间 全球 气温 欧特 1040-1080 1010-1110 1062 ?? 低温 沃尔夫 1280-1350 1165-1360 1264 1275-1300 小冰期 史玻勒 1450-1550 1420-1525 1425 1440-1460 1470-1490 小冰期 蒙德 1640-1720 1600-1725 1629 1640-1680 小冰期 道尔顿 1790-1830 1790-1915 1770 1810-1820 小冰期 21 世纪 2007- ?? 1997- ?? 1974 1980-?? 次小冰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2518.html 预测回顾: 全球金融危机再现: 2017 或 2018 或 2019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84685.html 超级灾害链倒计时 (1) : 2016-2020 年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88914.html 超级灾害链倒计时 (2) :英国脱欧与苏联解体很相似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88984.html 超级灾害链倒计时 (3) :英国退欧将最终引发美国解体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88987.html 超级灾害链倒计时 (4) :美国航母的南海巡航难以持久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89006.html 超级灾害链倒计时( 5 ):英意联手炮制金融危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89188.html 超级灾害链倒计时( 6 ):意大利银行业危机和亚洲金融危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92111.html 超级灾害链倒计时( 7 ):美国市场可能正在酝酿着另一次经济危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97108.html 超级灾害链倒计时( 8 ):罗杰斯和格罗斯预警欧洲经济有史最大危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97599.html 超级灾害链倒计时( 9 ):中国转向世界市场 , 华盛顿转向世界战争:战争与和平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97911.html 超级灾害链倒计时( 10 ):货币之战已经打响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00039.html 超级灾害链倒计时( 11 ):金融大鳄的生存战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00099.html 超级灾害链倒计时( 12 ):下一场经济危机爆发于 2019 年沙特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00198.html 超级灾害链倒计时( 13 ):四张图告诉你经济危机即将来临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01016.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1482 次阅读|0 个评论
全球共谋流感防控: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流感肆虐的帮凶
杨学祥 2018-5-24 20:26
全球共谋流感防控: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流感肆虐的帮凶 全球共谋流感防控 2018-05-24 10:04:00来源:健康报   日内瓦当地时间5月22日,由美国、中国等10国共同举办的“流感大流行之后100年:为保护所有人的健康做好准备”边会在世界卫生大会期间召开,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相关司局负责人许树强在会上介绍了中国防控流感的准备和经验。   1918年,流感疫情在全世界爆发,造成全世界约10亿人感染,数千万人死亡,是人类历史上最致命的传染病。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在参加边会提及了近期的埃博拉等疫情,并指出:“应对传染病流行需要全球齐心协力的合作,要建立全民健康覆盖的系统,建立全球安全网络以应对任何一次暴发,以及时刻保持应急的意识和准备。”   许树强在发言中介绍,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并积极开展流感大流行应对准备工作,实现了早期发现、及时报告、快速反应和疫情信息主动公开。早在2005年,中国就发布了《应对流感大流行准备计划与应急预案》。在甲型H1N1流感、人感染禽流感应对工作中,中国建立了由卫生、农业等20余个部门共同组成的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并不断完善,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目前,中国已建立了408个流感检测实验室和554个监测哨点医院,形成了覆盖全国所有地市的流感监测网络,在全国落实了及时发现报告不明原因肺炎和人感染禽流感病例的制度,以及疫情信息主动公开的制度。中国2004年已建成使用全国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信息平均报告时间从原来的5天缩短到4小时。在科技支撑方面,中国设立了传染病和疫苗药品科研专项。2009年,中国快速研发审批甲型H1N1流感疫苗,是世界上第一个应用疫苗的国家。此外,中国目前已经具备了72小时内检测300余种病原体的能力。   许树强表示,中国将继续加强本国的流感大流行应对准备工作,同时加强与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组织和有关国家在人感染禽流感防控等领域的信息、技术交流合作。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国家流感中心作为世界卫生组织的全球6个流感参比和研究合作中心之一,一直按照《共享流感病毒以及获得疫苗和其它利益的大流行性流感防范框架》,积极向国际通报H5N1、H7N9等人感染禽流感疫情信息,在全球流感共享数据库上共享毒株全基因序列组信息,自2013年起已向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分享了累计43株次人禽流感毒株。   与会各国介绍了各自建立流感流行监测、防控体系的经验和困惑,并对加强全球合作、提高应急能力提出了建议。 编辑: 王子衿 http://www.cnr.cn/chanjing/jiankang/20180524/t20180524_524245182.shtml 给世界各国领导人敲响警钟: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流感病毒的帮凶 2018-5-21 22:23 给世界各国领导人敲响警钟: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流感病毒的帮凶 杨学祥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 1918 年流感病毒的培养皿和播种机 这是一个关于科学和探索的故事,一个关于人们应该怎样改变思维方式的故事,一个关于人们在近乎完全混乱的环境中应该怎样冷静思考然后作出果敢抉择并付诸行动的故事。特别重要的是,这个故事给世界各国领导人敲响警钟。 有评论说,二战结束于原子弹,一战结束于流感病毒。 1918 年到 1920 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末尾和战后的两年时间里,一种名为 “ 西班牙流感 ” 的流行病横扫美洲、欧洲、亚洲,甚至爱斯基摩人聚集区,夺去了全世界 5000 万到 1 亿人的生命,达到当时世界人口的 5 % ,被它击倒的人数远超战争伤亡人数。 1918 年 1 月,美国作为协约国参与战争刚满一年。为了这场全情投入的战争,美军在短短 3 个月内从战前的几万增长到几百万。数十万士兵居住在临时搭建的兵站里 —— 他们来自完全不同的州和地区,拥有完全不同的疾病易感性 —— 许多年后的公共卫生专家会这样评估,几百万年轻人聚集到兵营极端紧张的空间,混杂人口频繁接触,意味着流行病爆发几率几何级数的增加。 除了大规模人口和病原聚集,战争还为人口迁移提供了最佳理由,再加上极端的战争环境和恶劣的医疗条件,都是 1918 年的那场致命传染病的最佳温床。 在 1918 年大流感中,人们面对并且接受了自然的暴虐,直面死亡的恐惧,同时也承受着谎言和愚昧带来的伤害, “ 无法估算有多少人的死亡源于威尔逊创建的宣传机器,也无从知晓多少年轻人因权威人士的 ‘ 流感 ’ 保证而白白送命 ” 。我们只知道,在短短四年时间内,战争使全世界 3500 万人丧生,因传染病死亡的人数还要超过战争。 时间转回到 1919 年春天的那场巴黎和会,后来的战争史和医学史甚至将最终不尽如人意的和谈结果归咎于大流感。他们宁愿寻找证据证明主导和谈的三巨头都陷入了流感带来的精神错乱,否则无法解释,原计划为世界永久和平进行的和谈何以成为各国划分势力和进行战争报复的温床。 无论如何,一战和流感共同将 “ 死亡 ” 深深烙印在人们心里,它为二十年后那场以 “ 邪恶 ” 为标签的战争埋下了种子。 http://www.sohu.com/a/224987301_139533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02720.html 所以,第一次世界大战是 1918 年流感病毒的一个巨大培养皿,第一次世界大战也是流感病毒的庞大播种机。 流感大流行的 6 大统计特征 综合 1890-2004 年的数据,我们在 2007 年得到流感大流行的 6 大统计特征: 一、 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及其边界; 二、 前一年或前两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拉尼娜年; 三、20 世纪 50-70 年代同时为中国强沙尘暴年; 四、 前后一年或当年为中国东北地区冷夏年( 20 世纪 50-70 年代同时为严重低温冷害年); 五、 当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厄尔尼诺年; 六、 当年为太阳黑子谷年 m 或峰年 M , m-1 年, m+1 年或 M+1 年。 1889-1890 年、 1900 年、 1918-1919 年、 1957-1958 年、 1968-1969 年和 1977 年的禽流感爆发、 2009 年 H5N1 甲型流感暴发都满足这 6 大条件,同时,在 1890 年以来,满足这 6 大条件的只有以上 7 次爆发。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94904.html 其中, 1918-1919 年西班牙流感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特殊条件使流感危害程度得到特别的增强。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在 1925-1946 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不具备流感爆发的条件。 流感可能在 2017 年孕育,在 2018-2019 年流行 我在 2017 年 2 月 6 日 指出, 2000-2035 年为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2016-2017 年可能发生拉尼娜事件, 2018-2019 年可能发生厄尔尼诺事件, 2019-2020 年可能为太阳黑子谷年, 2020 年可能进入严重低温冻害时期,符合流感流行的主要条件,流感可能在 2017 年孕育,在 2018-2019 年流行。 2017 年拉尼娜正在发生, 2018 年初寒潮暴雪正在发生,流感大流行的六大相关条件正在到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31808.html 给世界各国领导人敲响警钟 各国领导人的警钟:预测中的 2018-2019 年厄尔尼诺可能导致流感病毒的再一次爆发,这是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红线,越过红线将重蹈 1918 年西班牙流感暴发的覆辙。 历史的教训不能忘记!!! http://www.jllib.cn/library/magazine/20080707k.htm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1737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23018.html 参考文献: 杨冬红,杨学祥。流感世界大流行的气候特征。沙漠与绿洲气象。 2007 , 1 ( 3 ): 1-8 。 Upgrade influenza pandemic warning: possible pandemic nextyear 流感大流行预警: 2008 年可能发生流感大流行。发表人: yxx119 发表时间: 2008 年 1 月 27 日 14 点 57 分来源: View SinglePost 。 http://www.flu.org.cn/scn/news-14085.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9477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97519.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97625.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1509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15133.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989 次阅读|2 个评论
世界距离“第三次世界大战只有几毫米而已”:不能忘记1918大流感
杨学祥 2018-5-24 19:22
世界距离“第三次世界大战只有几毫米而已”:不能忘记1918大流感 关键提示: 1918 年到 1920 年,一种名为 “ 西班牙流感 ” 的流行病横扫美洲、欧洲、亚洲,甚至爱斯基摩人聚集区,夺去了全世界 5000 万到 1 亿人的生命,达到当时世界人口的 5 % ,被它击倒的人数远超战争伤亡人数,成为 1918 年以来 7 次流感大流行中最严重的一次。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流感肆虐的帮凶。 全球流感爆发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在 1925-1946 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不具备流感爆发的条件。 世界大战的红灯区: 流感可能在 2017 年孕育,在 2018-2019 年流行。 各国领导人的警钟:预测中的 2018-2019 年厄尔尼诺可能导致流感病毒的再一次爆发,这是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红灯区,进入红灯区将重蹈 1918 年西班牙流感暴发的覆辙。 关键词:流感病毒;世界大战;拉马德雷冷位相;天灾人祸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15215.html 英媒:若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 俄60分钟内横扫西欧 2018-04-17 11:11:58 过去几年中,俄罗斯和西方国家一直在互相争斗,但在过去几周内,事态升级了。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周五表示,“冷战已经卷土重来”。尤其叙利亚已经成为危险爆发点,此前俄罗斯曾承诺,如果美国袭击叙利亚,他们将进行反击。俄罗斯海军司令也警告说,中东局势紧张,世界距离“第三次世界大战只有几毫米而已”。 值得一提的是,这并非英国媒体首次猜测世界大战发生。英国《镜报》4月12日也报道,俄罗斯一家国营电视台已经开始建议民众做好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准备,备好必需品和防辐射的东西。 值得一提的是,这并非英国媒体首次猜测世界大战发生。英国《镜报》4月12日也报道,俄罗斯一家国营电视台已经开始建议民众做好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准备,备好必需品和防辐射的东西。而美国媒体的研究也很多,美国时政杂志《新闻周刊》曾经撰文称,普京正在为第三次世界大战做准备。 http://military.china.com/jctp/11172988/20180417/32317546_3.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2424 次阅读|0 个评论
流感病毒是远洋舰队的克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教训
杨学祥 2018-5-23 13:11
流感病毒是远洋舰队的克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教训 杨学祥 二战结束于原子弹,一战结束于流感病毒。西班牙流感夺去 2 千 5 百万到 4 千万(一说 7 千万或一亿)条生命,比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死亡人数还多,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提早结束的原因之一,因为各国都已经没有额外的兵力作战。 1918 年 8 月刚离开西非国家狮子山的英国船上发生了致命的流感,在该船抵达英国之前, 75% 的船员被感染, 7% 的船员死亡,另外多艘船只也发生了类似的情况。 这次流感是 1918 年 2 月首发于美国堪萨斯州的芬森军营。 1918 年 3 月 11 日 午餐之前,军营一位士兵感到发烧、嗓子疼和头疼,就去部队的医院看病,医生认为他患了普通的感冒。然而,接下来的情况出人意料:到了中午, 100 多名士兵都出现了相似的症状。几天之后的周末,这个军营里已经有了 500 名以上的“感冒”病人。很快又传播至底特律等 3 个城市→ 3 月美国远征军乘坐船带至欧洲前线→ 4 月传播至法国军队,然后至英国和其他国家军队→ 5 月达意大利、西班牙、德国、非洲,印度孟买和各尔各答→ 6 月由英国远征军传播至英国本土,然后至俄罗斯、亚洲达中国、菲律宾、大洋洲至新西兰→ 1919 年 1 月达澳大利亚,即不到一年时间席卷全球。 对于相对封闭、长期独处、漂泊不定的流动堡垒 —— 航空母舰战斗群,它的克星就是无孔不入的流感病毒。所以,航空母舰不仅是战争的工具,也是流感传播的工具。这是美军对生化武器非常敏感和恐惧的原因,伊拉克战争的起因是生化武器,导弹攻击叙利亚的起因也是生化武器。 任何一个优秀的指挥官都应该懂得,漂浮在大海中的军舰(包括航空母舰)坚固无比,却难以防御无孔不入的流感病毒的袭击。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15215.html 从攻击的角度而言,生化武器是航母战斗群的克星;从防卫的角度而言,航母战斗群需要一支强大的预防生化武器的卫队和防治传染病的卫生队。 相关资料 历史的嘲讽:军营和军舰就是流感病毒的培养皿和搬运工 2018-5-23 10:30| 历史的嘲讽:军营和军舰就是流感病毒的培养皿和搬运工 1918 年 8 月刚离开西非国家狮子山的英国船上发生了致命的流感,在该船抵达英国之前, 75% 的船员被感染, 7% 的船员死亡,另外多艘船只也发生了类似的情况。 这次流感是 1918 年 2 月首发于美国堪萨斯州的芬森军营。 1918 年 3 月 11 日 午餐之前,军营一位士兵感到发烧、嗓子疼和头疼,就去部队的医院看病,医生认为他患了普通的感冒。然而,接下来的情况出人意料:到了中午, 100 多名士兵都出现了相似的症状。几天之后的周末,这个军营里已经有了 500 名以上的“感冒”病人。很快又传播至底特律等 3 个城市→ 3 月美国远征军乘坐船带至欧洲前线→ 4 月传播至法国军队,然后至英国和其他国家军队→ 5 月达意大利、西班牙、德国、非洲,印度孟买和各尔各答→ 6 月由英国远征军传播至英国本土,然后至俄罗斯、亚洲达中国、菲律宾、大洋洲至新西兰→ 1919 年 1 月达澳大利亚,即不到一年时间席卷全球。 任何一个优秀的指挥官都应该懂得,驻守军营的堡垒和漂浮在大海中的军舰(包括航空母舰)坚固无比,却难以防御无孔不入的流感病毒的袭击。相对长期封闭、频繁迁移调动,为流感病毒的培养、繁殖和扩散提供了最适宜的条件。 历史上失败于瘟疫发生的战争比比皆是。有评论说,二战结束于原子弹,一战结束于流感病毒。西班牙流感夺去 2 千 5 百万到 4 千万(一说 7 千万或一亿)条生命,比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死亡人数还多,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提早结束的原因之一,因为各国都已经没有额外的兵力作战。 在几乎整个 1918 年里,杀人流感沿着贸易路线和海运航线,通过带病毒者向全球传播,横扫北美洲、欧洲、亚洲、巴西和南太平洋,造成极为严重的伤亡。印度的死亡率特别高,每 1000 人中就有 50 人死于杀人流感。 我在 2013 年 12 月 23 日 指出,事实上,在诸如恐怖威胁、飓风袭击这样的灾难面前,任何战争的防御体系,都不过是徒有虚名的“马奇诺防线”。对此,我们无疑应有清醒认识。 重大自然灾难是人类的共同敌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52117.html http://news.sohu.com/20091118/n268290461.s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15357.html
个人分类: 科技创新|2653 次阅读|0 个评论
给世界各国领导人敲响警钟: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流感病毒的帮凶
杨学祥 2018-5-21 22:23
给世界各国领导人敲响警钟: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流感病毒的帮凶 杨学祥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 1918 年流感病毒的培养皿和播种机 这是一个关于科学和探索的故事,一个关于人们应该怎样改变思维方式的故事,一个关于人们在近乎完全混乱的环境中应该怎样冷静思考然后作出果敢抉择并付诸行动的故事。特别重要的是,这个故事给世界各国领导人敲响警钟。 有评论说,二战结束于原子弹,一战结束于流感病毒。 1918 年到 1920 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末尾和战后的两年时间里,一种名为 “ 西班牙流感 ” 的流行病横扫美洲、欧洲、亚洲,甚至爱斯基摩人聚集区,夺去了全世界 5000 万到 1 亿人的生命,达到当时世界人口的 5 % ,被它击倒的人数远超战争伤亡人数。 1918 年 1 月,美国作为协约国参与战争刚满一年。为了这场全情投入的战争,美军在短短 3 个月内从战前的几万增长到几百万。数十万士兵居住在临时搭建的兵站里 —— 他们来自完全不同的州和地区,拥有完全不同的疾病易感性 —— 许多年后的公共卫生专家会这样评估,几百万年轻人聚集到兵营极端紧张的空间,混杂人口频繁接触,意味着流行病爆发几率几何级数的增加。 除了大规模人口和病原聚集,战争还为人口迁移提供了最佳理由,再加上极端的战争环境和恶劣的医疗条件,都是 1918 年的那场致命传染病的最佳温床。 在 1918 年大流感中,人们面对并且接受了自然的暴虐,直面死亡的恐惧,同时也承受着谎言和愚昧带来的伤害, “ 无法估算有多少人的死亡源于威尔逊创建的宣传机器,也无从知晓多少年轻人因权威人士的 ‘ 流感 ’ 保证而白白送命 ” 。我们只知道,在短短四年时间内,战争使全世界 3500 万人丧生,因传染病死亡的人数还要超过战争。 时间转回到 1919 年春天的那场巴黎和会,后来的战争史和医学史甚至将最终不尽如人意的和谈结果归咎于大流感。他们宁愿寻找证据证明主导和谈的三巨头都陷入了流感带来的精神错乱,否则无法解释,原计划为世界永久和平进行的和谈何以成为各国划分势力和进行战争报复的温床。 无论如何,一战和流感共同将 “ 死亡 ” 深深烙印在人们心里,它为二十年后那场以 “ 邪恶 ” 为标签的战争埋下了种子。 http://www.sohu.com/a/224987301_139533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02720.html 所以,第一次世界大战是 1918 年流感病毒的一个巨大培养皿,第一次世界大战也是流感病毒的庞大播种机。 流感大流行的 6 大统计特征 综合 1890-2004 年的数据,我们在 2007 年得到流感大流行的 6 大统计特征: 一、 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及其边界; 二、 前一年或前两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拉尼娜年; 三、20 世纪 50-70 年代同时为中国强沙尘暴年; 四、 前后一年或当年为中国东北地区冷夏年( 20 世纪 50-70 年代同时为严重低温冷害年); 五、 当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厄尔尼诺年; 六、 当年为太阳黑子谷年 m 或峰年 M , m-1 年, m+1 年或 M+1 年。 1889-1890 年、 1900 年、 1918-1919 年、 1957-1958 年、 1968-1969 年和 1977 年的禽流感爆发、 2009 年 H5N1 甲型流感暴发都满足这 6 大条件,同时,在 1890 年以来,满足这 6 大条件的只有以上 7 次爆发。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94904.html 其中, 1918-1919 年西班牙流感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特殊条件使流感危害程度得到特别的增强。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在 1925-1946 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不具备流感爆发的条件。 流感可能在 2017 年孕育,在 2018-2019 年流行 我在 2017 年 2 月 6 日 指出, 2000-2035 年为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2016-2017 年可能发生拉尼娜事件, 2018-2019 年可能发生厄尔尼诺事件, 2019-2020 年可能为太阳黑子谷年, 2020 年可能进入严重低温冻害时期,符合流感流行的主要条件,流感可能在 2017 年孕育,在 2018-2019 年流行。 2017 年拉尼娜正在发生, 2018 年初寒潮暴雪正在发生,流感大流行的六大相关条件正在到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31808.html 给世界各国领导人敲响警钟 各国领导人的警钟:预测中的 2018-2019 年厄尔尼诺可能导致流感病毒的再一次爆发,这是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红线,越过红线将重蹈 1918 年西班牙流感暴发的覆辙。 历史的教训不能忘记!!! http://www.jllib.cn/library/magazine/20080707k.htm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1737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23018.html 参考文献: 杨冬红,杨学祥。流感世界大流行的气候特征。沙漠与绿洲气象。 2007 , 1 ( 3 ): 1-8 。 Upgrade influenza pandemic warning: possible pandemic nextyear 流感大流行预警: 2008 年可能发生流感大流行。发表人: yxx119 发表时间: 2008 年 1 月 27 日 14 点 57 分来源: View SinglePost 。 http://www.flu.org.cn/scn/news-14085.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9477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97519.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97625.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15093.html
个人分类: 科技创新|2928 次阅读|0 个评论
世界大战是孕育流感病毒的培养皿和播种机:不能重蹈1918覆辙
杨学祥 2018-5-21 17:52
世界大战是孕育流感病毒的培养皿和播种机:不能重蹈1918覆辙 杨学祥 关键提示:有评论说,二战结束于原子弹,一战结束于流感病毒。1918 年到 1920 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末尾和战后的两年时间里,一种名为“西班牙流感”的流行病横扫美洲、欧洲、亚洲,甚至爱斯基摩人聚集区,夺去了全世界 5000 万到 1 亿人的生命,达到当时世界人口的 5 %,被它击倒的人数远超战争伤亡人数。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1918年流感病毒的一个巨大培养皿。 1918 年 1 月,美国作为协约国参与战争刚满一年。为了这场全情投入的战争,美军在短短 3 个月内从战前的几万增长到几百万。数十万士兵居住在临时搭建的兵站里——他们来自完全不同的州和地区,拥有完全不同的疾病易感性——许多年后的公共卫生专家会这样评估,几百万年轻人聚集到兵营极端紧张的空间,混杂人口频繁接触,意味着流行病爆发几率几何级数的增加。所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也是流感病毒的播种机。 除了大规模人口和病原聚集,战争还为人口迁移提供了最佳理由,所以,第一次世界大战既是流感病毒的培养皿,也是流感病毒的播种机。再加上极端的战争环境和恶劣的医疗条件,都是 1918 年的那场致命传染病的最佳温床。 流感病毒喜欢攻击青壮年人群,短短数日,那些强壮的身躯便会痛苦的倒下——后来有研究者认为, 大流感带来的可参战人口减少,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提前结束的原因之一。 综合 1890-2004 年的数据,我们在 2007 年得到流感大流行的 6 大气候特征: 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及其边界; 前一年或前两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拉尼娜年; 20 世纪 50-70 年代同时为中国强沙尘暴年; 前后一年或当年为中国东北地区冷夏年( 20 世纪 50-70 年代同时为严重低温冷害年); 当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厄尔尼诺年;当年为太阳黑子谷年 m 或峰年 M , m-1 年, m+1 年或 M+1 年。 1889-1890 年、 1900 年、 1918-1919 年、 1957-1958 年、 1968-1969 年和 1977 年的禽流感爆发、 2009 年 H5N1 甲型流感暴发都满足这 6 大条件,同时,在 1890 年以来,满足这 6 大条件的只有以上 7 次爆发。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94904.html 我在 2017 年 2 月 6 日指出, 2000-2035 年为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2016-2017 年可能发生拉尼娜事件, 2018-2019 年可能发生厄尔尼诺事件, 2019-2020 年可能为太阳黑子谷年, 2020 年可能进入严重低温冻害时期,符合流感流行的主要条件,流感可能在 2017 年孕育,在 2018-2019 年流行。 2017 年拉尼娜正在发生, 2018 年初寒潮暴雪正在发生,流感大流行的六大相关条件正在到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31808.html 各国领导人的警钟:预测中的2018-2019年厄尔尼诺可能导致流感病毒的再一次爆发,这是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红线,越过红线将重蹈1918年西班牙流感暴发的覆辙。 历史的教训不能忘记!!! 相关资料: 西班牙流感 100 周年:人类遭遇过什么,又改变过什么? 2018-03-06 19:29 来源: 好奇心日报 原标题:西班牙流感 100 周年:人类遭遇过什么,又改变过什么? 它是一个关于科学和探索的故事,一个关于人们应该怎样改变思维方式的故事,一个关于人们在近乎完全混乱的环境中应该怎样冷静思考然后作出果敢抉择并付诸行动的故事。 为什么要说起西班牙流感 二战结束于原子弹,一战结束于流感病毒。 1918 年到 1920 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末尾和战后的两年时间里,一种名为“西班牙流感”的流行病横扫美洲、欧洲、亚洲,甚至爱斯基摩人聚集区,夺去了全世界 5000 万到 1 亿人的生命,达到当时世界人口的 5 %,被它击倒的人数远超战争伤亡人数。 更为神秘和令人恐惧的是,这种疾病喜欢攻击青壮年人群,短短数日,那些强壮的身躯便会痛苦的倒下——后来有研究者认为,大流感带来的可参战人口减少,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提前结束的原因之一。 大流感流行时期的美国医院 正如它的到来不为人知,它的消逝也并非因为人定胜天的勇猛。西班牙流感,是人类历史上不断有人为它著书立说的一次“瘟疫”。人们时时回顾这场瘟疫带来的灾难性后果,而思考不无裨益。 正如美国历史学家 约翰·M·巴里在 2004 年出版的那本著名的《大流感: 历史上最致命瘟疫的史诗》所言:1918 年大流感的始末不是一个简单的关于毁灭、死亡和绝望的故事,也不仅仅是一个社会如何与自然强加于人类社会的灾难作斗争的故事。它还是一个关于科学和探索的故事,一个关于人们应该怎样改变思维方式的故事,一个关于人们在近乎完全混乱的环境中应该怎样冷静思考然后作出果敢抉择并付诸行动,而不是无谓地长时间争论的故事。 2017 年 12 月底,高强度的季节性流感在全国爆发。第 52 周北京市流感病例一周内上升 81.44%,全国流感发病数超过 12 万。北京、上海、浙江、天津,全国各大医院急诊爆满,0-4 岁和 25-59 岁人群感染数量剧增。2018 年新年第一周,北京全市报告流感 9000 例,超过去年的 19 倍。 在美国,这场十年来最严重的流感在 2 月也夺走了 63 名儿童的生命,英国 1 月份有 450 万人出现相关症状。2018 年,成了 1968 年香港流感爆发以来全球疫情最严重的一个冬天。 疫苗失效、儿科停休、“特效药”脱销、学校成为流感重灾区、接连不断的疫情发布和指南预告、隔离、紧急状态预警……时隔 100 年,在突然而至的疫情面前,人类的恐慌和无助似乎没有什么不同。 毫无理由的,随着 2018 年春天的临近,已进入绝对峰值的流感病例数开始下降,并在 2 月底回落至往年常规水平。流感病毒一如在这 100 年里的每次爆发一样,再次翩然离去。 我们此时回顾 100 年前那场大流感,正是想看看在疾病面前,人类曾经遇到过什么,又可以改变什么。 战争,一个巨大的培养皿 “西班牙流感”并非起源于西班牙。 事实上,它在爆发 2 个月后才来到欧洲。在这里,流感从法国来到意大利,并很快波及英国、德国、丹麦和西班牙。 那是 1918 年,巴尔干半岛燃起的那场战争已经持续了 4 个年头,在战时状态下,参战国的每一份报纸都连篇累牍地报道着军队和政府的消息——除了中立国西班牙。在这里,让包括国王阿方索十三世在内的 800 万人虚弱不堪的大流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警告和报道。 就这样,新闻战时管制给了大流感一个名字。而这只是战争给西班牙流感带来的影响中极小的一个。 1918 年 1 月,美国作为协约国参与战争刚满一年。为了这场全情投入的战争,美军在短短 3 个月内从战前的几万增长到几百万。数十万士兵居住在临时搭建的兵站里——他们来自完全不同的州和地区,拥有完全不同的疾病易感性——许多年后的公共卫生专家会这样评估,几百万年轻人聚集到兵营极端紧张的空间,混杂人口频繁接触,意味着流行病爆发几率几何级数的增加。 除了大规模人口和病原聚集,战争还为人口迁移提供了最佳理由,再加上极端的战争环境和恶劣的医疗条件,都是 1918 年的那场致命传染病的最佳温床。 1918 年 2 月,流感来了 1918 年 2 月底,几位年轻人从“重流感”正在扩散的美国堪萨斯州哈斯克尔县应征入伍。他们在 3 月 2 日抵达福斯顿军营,两天后,部队医院开始接收第一批流感士兵,三周内,1100 名来自福斯顿的病重者入院治疗。3 月 18 日,与福斯顿发生兵力调动的佐治亚州福瑞斯特军营有一成士兵开始请病假; 4 月,全国 30 个临近军事基地的大城市因流感死亡的人数达到顶峰。 疫情迅速被传至地球的另一侧。美军登陆欧洲布雷斯特的第二天,法国海军司令部因流感忽然中断指挥。4 月底,疫情随法国士兵抵达意大利,继而来到英国陆军军队,5 月,英国第二陆军疫情恶化,一支炮兵旅在 48 小时内即有 1/3 士兵倒下。 第一波流感爆发时的美国医院 这是西班牙流感的第一次爆发。疾病被传播至西班牙、希腊、德国和丹麦,并在 6 月初随着运输船抵达孟买和上海,但在 4 个月后,大多数感染者都很快恢复,士兵们也迅速重新投入战斗。 一切都在好转,之前的流感疫情似乎只是战争中的一个小插曲。直到 1918 年 7 月。 大流感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过程 一艘从法国驶往纽约的轮船上爆发了严重流感,由于染病水手过多,他们不得不暂时停靠在加拿大的哈利法克斯,等待船员恢复元气;法国一个小型军事基地内的突发疫情,带走了 5% 的法国新兵;7 月,伴随高死亡率的流感在阿肯色州派克军营的一支美国后背特遣队中爆发,部队医院被挤得水泄不通。 一个接一个病例在世界范围内陆续出现,第二波疫情如同将要沸腾的锅中之水,终于带来了致命的一击。 1 个月内,它已经遍布除大洋洲外的所有大洲。 马上是更猛烈的第二波 美国波士顿北部的德文斯军营里,仅 9 月 24 日一天,就有 345 人被确诊为肺炎,占到整个军营人数的 19.5%;在费城,街上到处挂满了暗示家中有人去世的白色绸布,堆积起来的尸体无处安放,有父母只能把他们的儿子放在通心粉的盒子里埋葬;加拿大的拉布拉多,死者在严寒中与床单冻在了一起;欧洲,德国普通民众的死亡率达到 27.3%,非洲的冈比亚,流感抹掉了大部分村庄的痕迹;日本关岛有 10% 的人死于流感,在印度德里,有的火车离站时车上还全是活人,到站时已经满是尸体…… 到处都是血迹——在美国军医格里斯特写给同事的信中,他描述道:这些人开始看起来像是患的普通感冒,但当他们被转入医院后,病情迅速恶化为闻所未闻的恶性肺炎,入院两个小时,他们的颧骨上出现红褐色斑点,几个小时后,病人显著出现发绀现象,他们满脸青紫,分不清是白人还是黑人。……埃尔小镇为运送尸体开了专列,棺材供不应求。” 不到 2 个月,攀升过快的死亡率已经令人厌烦。在密歇根州的军营里,有死者没有完全断气就被放进裹尸袋,费城大游行的第三天,全城死亡人数为 117 人,这个数字在第四天被翻了一倍。有病重者在家中与尸体躺在一张床上,掘墓人们也得了病,他们拒绝埋葬这些流感病人的尸体。许多死者表情惊恐,耳朵和鼻子都在出血。 1918 年 10 月的纽约街头 战时医院内的感染者 西班牙流感的第二波疫情是整次流感大流行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也是死亡率最高的一波。仅在 1918 年 10 月,就有 20 万美国人因流感而丧生,1918 年美国人的平均寿命也因此比平常减少了 12 年。 第三波流感到 1920 年才结束 1919 年春,战争已经结束了两个多月。侥幸在战争和疾病中存活下来的人们又迎来了第三波流感爆发,因为不再受到审查机构的限制,这也是此次流感得到最大规模报道的时期。人们拿起手中的笔,写下的第一个词是:恐惧。 “据称,这场流感是古老的中世纪‘黑死病’ 卷土重来”,一家悉尼的报纸毫不犹豫地用“末日瘟疫”来称呼这场流感。在孩童时代经历过流感的幸存者们在成年后书写回忆录时,“黑死病”成了他们最直接的记忆。 街头戴口罩的士兵 关于大流感隔离的警示牌 恐惧使志愿者们不敢进入那些病重者的家庭,最终不少病患甚至活活饿死,护士们甚至不敢接求助者的电话,唯恐疾病会通过缆线传播。在不得不出门的场合,人们头戴口罩,相互别过头,尽可能拉远距离对话,“是恐惧,而非疾病本身——几乎将社会粉碎。” 1919 年 2 月,巴黎因大流感死亡的人数为 2676 人,3 月,这个数字是 1517 人。事实上,就在战后巴黎和会的四个月里,参与会议的法国、美国、英国的三大巨头都曾不同程度的染上流感,它甚至被视为美国总统威尔逊回国后患上中风的诱因之一。 漫长的第三波流感一直延续到 1920 年春天方告结束。这时,全世界 18 亿人口中非常规死亡人数已超过 5% 。 人们逐渐确信,疾病来自外界 在病理学和公共卫生事业尚处于起步时期的 1918 年,即使是通过公开媒体信息,人们也很难得到对疫情的准确判断。 其时,美国的现代医学研究刚刚起步。就在一战前的几十年,现代医学还和两千年前没什么两样。公元前 460 年的医生希波克拉底提出了通过观察进行医学实践的医疗方法,他的“气质和体液学说”后来被古罗马医学家盖仑总结提炼为“疾病是人身体失衡的结果,医生需要将其调整恢复平衡,就能成功治疗疾病”。它统治了西方医学近 1500 年,为“放血疗法”“顺势疗法”和强效泻药的使用等提供了强大依据。 画作 《中世纪的医学》,画面中央是盖仑 但到了 19 世纪末,欧洲的医学教育开始发生变革,医学逐渐被认定为一种通过实验探索而非依靠逻辑和观察实现的科学,研究者们开始用类似现代科学的方式来审视医学,延续 2000 年的旧论断在短短 300 年间土崩瓦解。 法国大革命后,法国医学家毕厦开始解剖器官,使用听诊器和体温计,路易斯等医生在病理解剖学研究中,将病患器官和健康器官进行对比研究,逐渐形成了人们对于疾病的新观念:疾病是一种侵入人体实质部分的实物,它具有自身特点,并且客观存在。 体温计、血压计等数值化的测量系统也将数学逻辑引入了医学领域。19 世纪 40 年代,流行病学作为一种全新的学科登上舞台,英国内科医生约翰·斯诺在他的论文《霍乱传递方式研究》中对英国伦敦西敏市的霍乱爆发做了细致观察,他将统计学运用于论文中,提出霍乱的传播并不源于污浊的空气,而是因严重的水体污染。 同时,疾病来源于人体外部的说法也获得了微生物学界的认可。 随着一种新式消色差透镜成为德国医生的标准配置,微生物学家陆续在显微镜下发现较大的寄生虫,1849 年魏尔啸和伯尔纳共同创立细胞病理学后,人类对疾病的认识被推进到细胞水平。大量用以探索研究的实验室在欧洲出现,1840 年,德国微生物学家亨勒在论文《论瘴毒与传染》制定了微生物和疾病之间病因关系的基本条件,至此,病原学和新兴的微生物学终于解决了困扰医学二十个世纪那个疑惑,即“究竟什么是传染?” 可他们对病毒还是一无所知 但在 1918 年,大流感的元凶——病毒——尚未进入研究者的视野。直到 10 余年后,流行性感冒由病毒引起的论断才被公开发表。 如今,只要接受过高中生物学教育的人都知道,病毒和细菌不同,它是一种不需要新陈代谢,仅具备复制功能的生命形式。病毒的核心部分是一段基因片段,它通过各种形式入侵细胞,改装宿主基因并使之复制出成千上万个新的病毒个体。不同形式的流感病毒会对人体造成不同的影响,其中 A 型流感病毒会导致区域或世界范围内的流行性疾病。 流感病毒主要攻击呼吸系统,当细胞被入侵后,人类的免疫系统会迅速对其作出反应,流感病毒通过“抗原漂移”和“抗原漂变”等方式绕开免疫系统的识别,进行跨物种传播并带来流行——许多医学史研究者认为,15 和 16 世纪的几次大流行病其实就是流感,在人类现代运输开始后,这种流行病在 18 世纪发生过 6 次,19 世纪发生过 4 次。 当时执着于寻找病原菌的人们并不知道这些。经过解剖和病原体配养,以纽约市实验室主管帕克和细菌学家刘易斯为代表的病理学家们逐渐将流感归因到一种名叫流感嗜血杆菌的细菌身上。 这是在 1892 年发现的一种普遍存在于流感病人呼吸系统中的微生物,它也因此被发现者菲佛博士认为是导致流感的病原体。(后来研究证明它实际招致的是细菌性肺炎) 流感嗜血杆菌 大流感的两年内,在美国和欧洲的数十个实验室里,微生物学家们开始以各种方式从患者和死者体内分离这种细菌。分离和培养过程非常艰难,可找错目标的他们依然不得不面对失败。整个 10 月,来自费城、纽约和芝加哥的抗血清和流感疫苗在全国范围内被发放,数量庞大的疫苗足够几百万人使用,可直到这时,流感嗜血杆菌还没能按照常规细菌学原则被分离和培养出来。 疾病和战争带来消沉 大流感神秘的消失了,它带来的影响却不止于此。 大流感在 1918 和 1919 年在欧洲和美国的死亡人数 全球范围内的流感后遗症和并发症被记录在案。流感带来的心脏疾病和脑膜炎在后续的几年时间里占据了医学记录的主流。 战争和流感相继带来的丧亲之痛弥漫在当时的文学作品中。后来的研究者认为, 20 世纪 20 年代的民众意志消沉及那种困惑、背叛与痛苦糅合而成的虚无主义正与此次流感有关,一战前线的血腥场景在每一个人身边被流感还原,邻居和亲人的死亡,各类防疫和诊疗方法失效,都让人们对科学和宗教的信仰陷入虚无。 大流感的三位受害者 1923 年,杜威在《新共和》中发表文章,“人们对疾病的人数是否像今天一样广泛普及,这点值得怀疑……对于特效药和救世主的关注证明这个世界病重到何种程度。” 在流感侵袭期间,许多地方政府无力主持大局,但防疫和处理危机必须的强大社会动员能力,依然增强了人们对中央政府的依赖。 国家公共卫生系统成形了 也有好的方面。由于这次流感,人类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建立国际卫生合作计划,流行病学和医学统计学成为公共卫生研究的主流方法论。 从费城到新墨西哥,全新的公共卫生服务部门被建立起来,大量临时医院被改建为永久医院,现代医疗制度正式成为社会结构的一部分被固定下来。 芝加哥市的护士招聘广告 美国的公共卫生治理与 19 世纪后期的快速城市化密不可分。人口流动密集,易感人群的跨区域旅行,再加上城市卫生环境的快速恶化,高速发展的城市为传染病的流行创造了绝佳环境。 直到 19 世纪 60 年代末,华盛顿的街道还堆满了居民肆意倾倒的垃圾,老鼠和蟑螂甚至出现在白宫里。在这样的环境下,18 世纪末和 19 世纪初的两次疫病流行,就直接成了美国早期公共卫生治理的契机。 美国的首个卫生委员会设立于 1798 年纽约的黄热病大流行之后,为控制瘟疫,1804 年,政府首次在这个人口密集、污水遍地的城市设立了专职卫生检查官,由警察局领导。之后,在波士顿和费城等一些大城市也逐渐建立了专门的卫生检查系统。除了监管环境卫生,他们还负责检疫和隔离传染病患,到南北战争前夕,许多州卫生委员会已经建立起专门的传染病登记报告制度,开始了卫生宣传和天花接种工作。 1878 年,随着工业发展和人口增多,美国的环境卫生情况再次恶化。为此,议会在专门通过了用以防治传染病的《国家检疫法》。检疫法大大加强了美国公共卫生和海军医院服务机构,也就是后来的美国公共卫生局的检疫权限。在1905 年新奥尔良再次爆发黄热病时,这一机构已经被授权调控州际间血清、疫苗等物品的运输。 到 1900 年为止,全国的大部分卫生委员会的功能主要是加强法律监管和传染病防治。在 1915 到 1920 年间,这些处于发展中的卫生防疫机构参差不齐,缺乏标准化规则。那些成熟的公共卫生计划大都连篇累牍的论述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的相关记录,而在人口小于 2.5 万的小城市,卫生部门的工作往往只有对接触性传染病的检疫隔离和化学熏蒸等不成熟的手段。 大流感时期的医生和检疫人员 大流感一开始,威斯康星州拉克罗市的卫生部长就指出了公共卫生领域的标准化问题。流感过后,美国的公共卫生机构组织性明显增强,人们也慢慢意识到,公共卫生事务需要专家来作出解答。城市、农村和铁路卫生系统开始统一制定对水、牛奶和污水处理的标准,州政府统一收集疾病发病报告。 许多永久性的公共卫生机构在流感中得到确立和保留。比如纽黑文市为此专门对卫生部进行了永久性的改造。他们重组了学校一级的卫生检查公司,大幅度增加了儿童卫生服务的预算;马萨诸塞州的一个小镇不再依靠他们周围的卫生设施,流感中建立的临时急救医院变为常设机构。 流感中,全民性的卫生教育得到了普及。卫生部门的教育宣传是全国甚至全世界性的一次改善。在纽约、洛杉矶等大城市,公交车上被贴上标语:吐痰传播死亡。人们开始确信,那些糟糕的卫生习惯的确会招致疾病。城市清洁和个人清洁成了社会教育的主流。 防治流感的宣传画 由于流感,公共卫生局获得了新的声望和更大的权威。同样是马萨诸塞州,许多民众直接支持卫生部充当总管理者,统一解决州内的社会问题和医疗问题。人们还以流感为由,要求联邦统一控制公共卫生,有人甚至提议要将医生和护士全部归类在中央之下,罗切斯特市的一份《邮政快报》指出,需要像英国和法国那样将全国分为医疗监督的 2-3 个区。 人们还从大流感中学到了一些教训,比如需要为卫生局建立一支后备部队。在 1918 年 10 月后,大量参与检疫和宣讲的卫生官员陆续倒下,人们开始意识到卫生系统建设的诸多问题。10 月 27 日,为卫生局建立后备力量的法案在国会通过,尽管它对当时的流感病情已无太大意义,但这种规范性的规程依然在之后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发挥着作用。 在这之后,类似的对公共卫生事业的重视再次出现,还要等到 1935 年罗斯福新政《社会保障法》正式实施的时候。 在美国公共卫生史的研究中,学者们并不总会提到这次大流感。二战后的“新史学”研究思潮又将公共卫生史与社会变迁和个人生活连接起来,那场杀死了将近一亿人的西班牙流感就这样隐藏在了无数霍乱、黄热病和瘟疫当中。 大流感引发了人们对方法论的思考 约翰·M·巴里在《大流感:历史上最致命瘟疫的史诗》中指出,1918 年大流感引导人们思考了“科学最重要的两个问题”,即“我能知道什么?”以及“我该如何知道?” 他在书中写道,“事实上,在第一个关于能知道些什么的问题上,科学和宗教两者就已分道扬镳了。宗教——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哲学——认为自己能够知道,或者至少论述了“为什么”这一问题。 而“为什么”这个问题对于科学来说却过分深奥。科学认为自己只能研究事物是“怎样”发生的。 当科学不仅仅致力于“我能知道什么”,更重要的是改变其研究方法并改变“我如何得知”的答案时,现代科学尤其是现代医学的革命开始了。“ 这就是方法论的意义。在狭义的科学领域,对“我该如何知道”的回答决定了一个人面对科学的操作方法——是观察、逻辑推演,还是动手实验。 他同时认为,对方法的探索不仅涉及学术探讨,还将影响一个社会对自身的管理手段,甚至社会结构及其公民的生活方式。 如果一个社会相信自己掌握真理并且无须怀疑自己的信仰,那么这个社会更容易固守刻板的法令,而不太会发生变革。但如果它为质疑真理留有空间,那么它就更有可能变得自由开放。 《大流感:历史上最致命瘟疫的史诗》封面 在 1918 年大流感中,人们面对并且接受了自然的暴虐,直面死亡的恐惧,同时也承受着谎言和愚昧带来的伤害,“无法估算有多少人的死亡源于威尔逊创建的宣传机器,也无从知晓多少年轻人因权威人士的‘流感’保证而白白送命”。我们只知道,在短短四年时间内,战争使全世界 3500 万人丧生,因传染病死亡的人数还要超过战争。 时间转回到 1919 年春天的那场巴黎和会,后来的战争史和医学史甚至将最终不尽如人意的和谈结果归咎于大流感。他们宁愿寻找证据证明主导和谈的三巨头都陷入了流感带来的精神错乱,否则无法解释,原计划为世界永久和平进行的和谈何以成为各国划分势力和进行战争报复的温床。 无论如何,一战和流感共同将“死亡”深深烙印在人们心里,它为二十年后那场以“邪恶”为标签的战争埋下了种子。 题图及内文图片截取自 PBS 纪录片《American.Experience.Influenza.1918》 http://www.sohu.com/a/224987301_139533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02720.html 被忽视了的 2017 年流感预警 关键提示:我们在 2014 年指出:如果厄尔尼诺事件在 2015 年变为中等以上强度,流感爆发就有出现的可能。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51846.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54889.html 目前, 2015 年厄尔尼诺已经达到仅次于 1997-1998 年厄尔尼诺强度的极强水平,加强流感暴发的监控非常必要,希望相关部门予以关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51495.html 我在 2017 年 2 月 6 日指出, 2000-2035 年为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2016-2017 年可能发生拉尼娜事件, 2018-2019 年可能发生厄尔尼诺事件, 2019-2020 年可能为太阳黑子谷年, 2020 年可能进入严重低温冻害时期,符合流感流行的主要条件,流感可能在 2017 年孕育,在 2018-2019 年流行。 2017 年拉尼娜正在发生, 2018 年初寒潮暴雪正在发生,流感大流行的六大相关条件正在到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31808.html 2017 年拉尼娜和 2018 年厄尔尼诺的发生和发展是流感爆发的重要气象前兆。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94223.html 美国宇航局 (NASA) 说,目前,太阳活动正向着低点而行。 2014 年,太阳黑子的数量曾经达到了相对的峰值,现在,它们正在向低谷滑落,预计将在 2019-2020 年达到低点。这是流感爆发的重要天文原因。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94426.html 综合 1890-2004 年的数据,我们在 2007 年得到流感大流行的 6 大气候特征: 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及其边界; 前一年或前两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拉尼娜年; 20 世纪 50-70 年代同时为中国强沙尘暴年; 前后一年或当年为中国东北地区冷夏年( 20 世纪 50-70 年代同时为严重低温冷害年); 当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厄尔尼诺年;当年为太阳黑子谷年 m 或峰年 M , m-1 年, m+1 年或 M+1 年。 1889-1890 年、 1900 年、 1918-1919 年、 1957-1958 年、 1968-1969 年和 1977 年的禽流感爆发、 2009 年 H5N1 甲型流感暴发都满足这 6 大条件,同时,在 1890 年以来,满足这 6 大条件的只有以上 7 次爆发。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94904.html 2012-2018 年是世界流感大流行的危险时期 我们多次指出, 2000 年世界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 2004-2018 年是特大地震活跃时期, 2012 、 2015 、 2018 年预测为厄尔尼诺年, 2010-2012 年两次发生拉尼娜事件, 2013-2014 、 2016-2017 年预测为拉尼娜年, 2013 年预测为太阳活动峰年, 1918-1919 年、 1957-1958 年和 1968-1969 年的世界流感大流行都发生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太阳黑子峰年。 2012-2018 年是世界流感大流行的危险时期。 http://www.jllib.cn/library/magazine/20080707k.htm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1737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23018.html 参考文献: 杨冬红,杨学祥。流感世界大流行的气候特征。沙漠与绿洲气象。 2007 , 1 ( 3 ): 1-8 。 Upgrade influenza pandemic warning: possible pandemic nextyear 流感大流行预警: 2008 年可能发生流感大流行。发表人: yxx119 发表时间: 2008 年 1 月 27 日 14 点 57 分来源: View SinglePost 。 http://www.flu.org.cn/scn/news-14085.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9477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97519.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97625.html 西班牙型流行性感冒 是人类历史上最致命的传染病,在1918~1919年曾经造成全世界约10亿人感染,2千5百万到4千万人死亡(当时世界人口约17亿人);其全球平均致死率约为2.5%-5%,和一般流感的0.1%比较起来较为致命。其名字的由来并不是因为此流感从西班牙爆发;而是因为当时西班牙有约8百万人感染了此病,甚至连 西班牙国王 也感染了此病,所以被称为西班牙型流行性感冒。至於在西班牙则称此为法国型流行性感冒。 西班牙型流感可以简单分为三波,第一波发生于1918年春季,基本上只是普通的 流行性感冒 ;第二波发生于1918年秋季,是死亡率最高的一波;第三波发生于1919年冬季至1920年年春季,死亡率介于第一波和第二波之间。第一波有记录的流感发生于1918年3月4日一处位于美国堪萨斯州的军营(Camp Funston, Kansas),但当时的症状只有头痛、高烧、肌肉酸痛和食欲不振而已。然而在当时的说法则指出,这波流感是源于中国南部,由1917年中国支援欧战的劳工所传播,但并无相关证据。4月正处于 第一次世界大战 的法国也传出流感,3月中国、5月西班牙、6月英国,也相继发生病情,但都不严重。 1918年8月刚离开西非国家 狮子山 的英国船上发生了致命的流感,在该船抵达英国之前,75%的船员被感染,7%的船员死亡,另外多艘船只也发生了类似的情况。另一说第二波的源头是当时苏联的 阿什哈巴德 (1918年8月初波斯的麦什德(Meshed)便发生了高死亡率的流感,据说是由阿什哈巴德所传出,但因 俄国内战 而无法确认)。8月27日,流感传入美国,并在波士顿的码头工人间传播,而法国的布 莱斯特 (Brest)也在几乎同一时间爆发了流感;9月开始在欧洲和美国普遍传播,并在数星期内传到世界各地。第二波流感和过去的流行性感冒不同,在20~35岁的青壮年族群中死亡率特别高,其症状除了高烧、头痛之外,还有脸色发青和咳血等;流感往往引发并发症而导致死亡,以肺炎最多。许多城市限制市民前往公共场所,电影院、舞厅、运动场所等都被关闭长达超过一年。同年10月是美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一个月,20万美国人在这个月死去,1918年美国的平均寿命因此比平常减少了12年。 第三波流感在大约1919年冬季开始在许多地方出现,至1920年春季起便逐渐神秘地消失。在澳大利亚,流感延续到了1919年8月 ( 南半球 的冬季);至于在夏威夷,则是延续到了1920年3月。此流感漫延全球,从阿拉斯加的爱斯基摩部落到太平洋中央的 萨摩亚岛 ,无一幸免;许多爱斯基摩部落是一村一村的死绝,在萨摩亚死亡率更高达25%。亚马逊河口的 马拉若岛 是当时世界上唯一没有感染报告的人类聚集地。 这一波的 大流感 也传入台湾,在当时造成约4万余人的死亡。第一波流感于1918年6月初在基隆开始出现,然后蔓延全岛,至9月下旬消失,没有特别显著的死亡率。10月下旬,第二波流感又开始从基隆出现,并顺着 纵贯铁路 往南扩散至新竹、台中、台南、打狗、阿缑等地,并借由海运传入 花莲港 和澎湖,至12月中旬结束,造成约77万人感染,25,394人死亡。1919年12月,第三波流感又从基隆开始出现,1920年2月底结束,造成约14余万人感染,19,244人死亡。日本人社群最先爆发疫情,再传给台湾人;先在城镇发生,再往乡村扩散。当时台湾医疗资源缺乏,在台湾367万人中,只有732名受过4年医学教育的西医师。日本人患者受到较好的医疗照顾,因此死亡率较低,死亡率为1.1%;台湾汉人为3.3%、 台湾原住民 则为3.5%。1918年3月始自广州直至东北,由上海至四川,蔓延广泛,北平警察患病过半,哈尔滨40%人被感染,学校停课,商店歇业。上海也出现过两个流行波。 编辑 本次流感所造成的灾难是流感流行史上最严重的一次,也是历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瘟疫,估计全世界患病人数在5亿以上,发病率约20%~40%,死亡人数达4000多万,比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亡总人数还多。这次流感呈现出了一个相当奇怪的特征。 以往的流感总是容易杀死年老体衰的人和儿童,这次的死亡曲线却呈现出一种“W”型——20到40岁的青壮年人这次也成为了死神追逐的对象。 至于在青壮年死亡率较高,有两种假说: 一是老年人口已经经历过流感,因此已有抗体,所以对流感比较有抵抗力。 二是青壮年免疫系统较好,在消灭外来病毒的过程中,其所产生的发烧、发炎现象也较严重;免疫系统过度反应可能会导致细胞激素风暴 (Cytokine storm),造成人体组织或器官受损;如果发生在肺部,则可能造成患者呼吸困难而死亡。 西班牙型流感在18个月内便完全神袐消失,而其病株 从来都没有 被真正的辨认。 编辑 死亡人数尚无定论,最保守估计是2000余万人。由于当时正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争刚结束时期,因此大部份的国家都没有详细的统计资料。比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死亡人数还多,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提早结束的原因之一,因为各国都已经没有额外的兵力作战。 洲 死亡人数 北美洲 107.6万 南美洲 32.7万 欧洲 216.3万 亚洲 1575.7万 大洋洲 96.5万 非洲 135.3万 全世界 2164.2万 https://baike.sogou.com/v373436.htm?fromTitle=%E8%A5%BF%E7%8F%AD%E7%89%99%E6%B5%81%E6%84%9F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02720.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1089 次阅读|0 个评论
空气传播病毒或致摧毁文明:关注拉马德雷冷位相超级灾害链
杨学祥 2018-5-21 14:45
空气传播病毒或致摧毁文明:关注拉马德雷冷位相超级灾害链 杨学祥,杨冬红 (吉林大学) 关键提示:参考消息网 5 月 14 日 报道 美媒称,这是一种假定的可怕情境:一种传染病在世界各地蔓延,可能颠覆人类的文明。研究人员发现,埃博拉、寨卡等病原体虽然登上媒体头条,但是不大可能造成全球性疾病大流行。倒是通过空气传播的病毒——包括与普通感冒病毒相关的病毒——能够造成更大的威胁,虽然其中一些病毒还没有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统计发现,每次流感病毒的大流行,与特定的环境条件相关,因为这些条件是病毒发生、繁殖、变异、传播的必要条件。 综合 1890-2004 年的数据,我们在 2007 年得到流感大流行的 6 大统计特征: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及其边界;前一年或前两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拉尼娜年; 20 世纪 50-70 年代同时为中国强沙尘暴年;前后一年或当年为中国东北地区冷夏年( 20 世纪 50-70 年代同时为严重低温冷害年);当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厄尔尼诺年;当年为太阳黑子谷年 m 或峰年 M , m-1 年, m+1 年或 M+1 年。 1889-1890 年、 1900 年、 1918-1919 年、 1957-1958 年、 1968-1969 年和 1977 年的禽流感爆发、 2009 年 H5N1 甲型流感暴发都满足这 6 大条件,同时,在 1890 年以来,满足这 6 大条件的只有以上 7 次爆发。 关键词:流感大流行;拉马德雷冷位相;拉尼娜;厄尔尼诺;太阳黑子极值 美媒警告:空气传播病毒或致摧毁文明 2018 年 05 月 14 日 15:00 新华国际 腾讯 QQ QQ 空间 参考消息网 5 月 14 日 报道 美媒称,这是一种假定的可怕情境:一种传染病在世界各地蔓延,可能颠覆人类的文明。那么,什么样的疾病能有这样的本事呢? 据美国趣味科学网站 5 月 12 日 报道,一份新报告打算回答这个问题,希望做到未雨绸缪。研究人员发现,埃博拉、寨卡等病原体虽然登上媒体头条,但是不大可能造成全球性疾病大流行。倒是通过空气传播的病毒——包括与普通感冒病毒相关的病毒——能够造成更大的威胁,虽然其中一些病毒还没有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 - 布隆伯格公共卫生学院健康安全中心的高级学者阿梅什·阿达尔贾是这份报告的主笔人,他说:“我们必须对呼吸道病毒重视起来。我们现在非常重视的一些疾病其实不会改变文明,而通过呼吸道传播的疾病却可以。” 报告显示,有可能造成全球流行性传染病的病原体除了是通过空气传播外,很可能还有以下特征: 1. “潜伏期”即尚未显现出症状或只有轻微症状时就具有传染性。 2. 这些病原体可能是一种多数人对其都没有免疫力的微生物,因而拥有很大规模的易感染宿主人群。 3. 人们对它们没有现成的治疗办法或防范办法。 4. 病死率“低而可观”。 虽然最后一个特征听上去也许令人惊讶,但是阿达尔贾强调,病原体不是非要有很高的病死率,即导致大多数感染者病死,才能造成社会分崩离析。他表示:“只要让很多人病倒就可以了。”报告指出,病死率很高的病原体可能造成大量人口短时间内死亡,从而失去进一步传播所需的“宿主”。 实际上,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的数据显示,臭名昭著的“ 1918 年西班牙大流感的全球平均病死率仅有 2.5% ,但是由于它感染了数亿人,因此大约造成 5000 万人死亡”。另外,报告说,根据宿主密度阈值的相关定理,致死率过高的病毒“会因为害光易感染的宿主而覆灭”。 报告还显示,核糖核酸病毒,即 RNA 病毒,是一类最有可能造成全球流行性传染病的病毒,部分原因在于这些病毒比其他病毒更容易变异。这类病毒中既有流感和 SARS 等知名度很高的病毒,也有肠道病毒和鼻病毒等常见的引发感冒的病毒以及呼吸道合胞病毒。 在这些病毒中,除了流感因为能够造成大规模流行性传染病而受到高度重视外,其余许多病毒都没有受到应有重视。阿达尔贾说,“从大规模流行性传染病的防范角度来说,很多病毒都没有受到重视”。 报告呼吁加强对 RNA 病毒的监控,要达到对流感的监控程度。 此外,报告建议大力研发针对 RNA 呼吸道病毒的抗病药物及疫苗,包括通用流感疫苗。 报告说,抢在大规模流行性传染病病原体前面,先发制人的另一项重要策略是加强化验,确定患者感染原因。当表现出一定症状的患者前去医院就医时,比如咳嗽或呼吸困难,往往会被诊断为“肺炎”等,不进行任何化验以确定病原体。报告说,这类化验应当常态化,因为“谁也说不准下一次大规模流行性传染病的病原体会在哪里露头”。 http://news.sina.com.cn/o/2018-05-14/doc-ihapkuvk4592980.shtml 美国流感肆虐 上百人亡:关注 2017 年流感预警 2018-1-16 04:34 美国流感肆虐 上百人亡 2018-01-16 01:22:13  来源 : 华商报 ( 西安 ) 举报 据美国《华盛顿邮报》 14 日报道称,入冬以来,美国流感疫情不断升级,已成为 10 年来最严重的情况,已经导致全美上百人死亡。 全美 49 州全部 “ 中招 ”   今年美国流感疫情来势汹汹,截至 12 月中旬,全美已经有至少 106 人死于流感。俄亥俄州卫生部门近期公布称,迄今已有 2104 人因流感入院治疗,远高于去年同期的 369 人。   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 1 月 11 日 公布数据称,流感疫情已波及美国除夏威夷之外的所有州。该中心流感部主任杰尼根表示,这是美国本土首次全部达到 “ 广泛传播 ” 的级别,流感病毒已经扩散到全美 49 个州。 据 CNN12 日报道称,据最新统计,上月 31 日至 1 月 6 日 这周有 7 名儿童因流感死亡,这一流感季中死亡的儿童人数已达到 20 人。而在老年人中,上月 17 日至 23 日的死亡人数中有 7% 是因肺炎和流感去世,这高出了往常的正常比率。 21 岁健身教练不治身亡   今年流感疫情之所以严重,也与流感病毒类型有关。今年绝大多数流感患者感染的是 H3N2 流感病毒,而流感疫苗对于此类病毒的预防效果较差,因此导致今年因流感住院人数增多、老人孩子因病死亡人数也有所增加。   也有原本健康的中青年人因此死亡。上月 28 日, 21 岁的健身教练鲍曼因流感、感染性休克和多个器官衰竭死亡。上月 26 日,鲍曼因身体不适离开工作岗位,翌日去医院看急诊,因患流感在不到 24 小时中不治身亡。 美国传染病专家夏弗纳表示,一般流感致死都是因为肺炎,但鲍曼的情况 “ 却是不同的现象 ” 。病毒性流感刺激了鲍曼的免疫和炎症反应,这在任何人身上都有可能发生,尤其是在强壮健康的人身上。 多国出现严重流感疫情   除美国外,流感也在世界各国肆虐。   数据显示,英国迄今有 1938 人住院,近半是感染乙型流感山形,俗称 “ 日本人流感 ” 。为应对流感高峰期,英国政府已延迟公立医院的非紧急手术,以让出更多资源及床位;北爱尔兰天主教会更决定取消弥撒中的握手仪式,以减低感染风险。   意大利卫生部门也通报称,全国有近两成长者染病,流感高峰期结束前料有 500 万人染病。 综合央视、澎湃等 ( 原标题:美国流感肆虐 上百人亡 ) netease 本文来源:华商网 - 华商报 责任编辑:王晓易 _NE0011 http://news.163.com/18/0116/01/D881SM4S00018AOP.html 关键提示:综合 1890-2004 年的数据,我们在 2007 年得到流感大流行的 6 大气候特征 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及其边界;前一年或前两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拉尼娜年; 20 世纪 50-70 年代同时为中国强沙尘暴年;前后一年或当年为中国东北地区冷夏年( 20 世纪 50-70 年代同时为严重低温冷害年);当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厄尔尼诺年;当年为太阳黑子谷年 m 或峰年 M , m-1 年, m+1 年或 M+1 年。 1889-1890 年、 1900 年、 1918-1919 年、 1957-1958 年、 1968-1969 年和 1977 年的禽流感爆发、 2009 年 H5N1 甲型流感暴发都满足这 6 大条件,同时,在 1890 年以来,满足这 6 大条件的只有以上 7 次爆发。 我在 2017 年 2 月 6 日 指出, 2000-2035 年为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2016-2017 年可能发生拉尼娜事件, 2018-2019 年可能发生厄尔尼诺事件, 2019-2020 年可能为太阳黑子谷年, 2020 年可能进入严重低温冻害时期,符合流感流行的主要条件,流感可能在 2017 年孕育,在 2018-2019 年流行。 2017 年拉尼娜正在发生, 2018 年初寒潮暴雪正在发生,流感大流行的六大相关条件正在到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31808.html 2017 年拉尼娜和 2018 年厄尔尼诺的发生和发展是流感爆发的重要气象前兆。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94223.html 美国宇航局 (NASA) 说,目前,太阳活动正向着低点而行。 2014 年,太阳黑子的数量曾经达到了相对的峰值,现在,它们正在向低谷滑落,预计将在 2019-2020 年达到低点。这是流感爆发的重要天文原因。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94426.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95044.html 结论 流感流行在 2018 年下半年发生的可能性较大,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2018 年 9 月南极半岛海冰海冰面积最大值的异常减少; 强厄尔尼诺在 2018 年下半年发生; 2018 年发生严重低温冻害; 2019 年为太阳黑子谷值。 目前不具备流感大流行的条件。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02911.html 大灾有大疫。当全球灾害集中发生,人类生活的环境变得更加严酷,免疫和抵抗疾病能力大大下降,病毒就会乘虚而入,这是大灾有大疫的主要原因。在气象 - 地震 - 经济超级灾害链期间,病毒更容易攻击人类。 社会动荡和战争也会降低人类抵抗病毒的能力,形成病毒大量繁殖传播的有利环境。例如,流感病毒在美国军营中的传播和在世界扩散,是 1918 年西班牙大流感的重要成因和途径。在相对封闭的军队运输船上,是流感病毒任意肆虐的天堂,是无力招架士兵的地狱。第一次世界大战与 1918 年西班牙大流感相辅相成,造成了上亿人死亡的天灾人祸。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02720.html 历史的教训不能忘记! 参考文献: 杨冬红,杨学祥。流感世界大流行的气候特征。沙漠与绿洲气象。 2007 , 1 ( 3 ): 1-8 。 Upgrade influenza pandemic warning: possible pandemic nextyear 流感大流行预警: 2008 年可能发生流感大流行。发表人: yxx119 发表时间: 2008 年 1 月 27 日 14 点 57 分来源: View SinglePost 。 http://www.flu.org.cn/scn/news-14085.html 直面巨灾预防:气象 - 地震 - 经济超级灾害链及其预测方法 2016-3-29 11:48 直面巨灾预防:气象 - 地震 - 经济超级灾害链及其预测方法 杨冬红,杨学祥 (吉林大学) 摘 要:全球金融危机的 7 年周期和 50-60 年康波周期是自然周期、经济周期和心理周期叠加而成,是天灾人祸共同作用的结果,其科学性和可靠性不容置疑,时间集中在 2016-2020 年,可称之为气象 - 地震 - 经济超级灾害链。 关键词:金融危机; 7 年周期; 50-60 年周期;自然规律;超级灾害链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65764.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1989 次阅读|0 个评论
昆明一夜暴雨陆变海:再议大城市必备的排水系统
杨学祥 2017-7-24 11:01
昆明一夜暴雨陆变海:再议大城市必备的排水系统 杨学祥 关键提示: 2010 年 07 月 17 日 杨学祥表示,目前,虽然说主要是自然灾害不可抗拒,但也有一些人为作用存在。比如今年的暴雨袭击,就是对城市地下排水管道、设施、网络、输电线路等的一次考验。杨学祥建议,城市不能无限制、无序发展,城市排涝工程必须科学论证、合理设计、严格审批。应对现有的下水道排水量评估,改造现有不合理的地下管网;必要时通过道路的高低来调节水的排放。其他灾害,也应随着问题的发现及时解决,要做到快速反应,并有预见性。 http://news.sina.com.cn/c/2010-07-17/012517818736s.shtml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44751 大城 市内涝灾害频发,是人祸而不是天灾,是城市排涝设计失误造成的,必须追究设计者和审批者的失职之责,必须赔偿市民和企业的相关财产损失。城市排涝工程必须科学论证、合理设计、严格审批,相关部门必须承担起相关的义务和责任。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346575.html 7 年前的批评建议,终于在 2013 年得到管理者的回应: 2013 年 7 月 22 日 ,就昆明城区被水淹,昆明市长作出回应:此次昆明主城局部区域淹水,确实暴漏我市地下管网规划建设滞后 和和城市基础设施的脆弱。我们已就地下管网建设进行反思,并对淹水点逐一排查,分析原因、科学整改。 时隔四年, 2017 年 7 月 19 日昆明一夜暴雨“又看海”, 昆明市地下管网规划建设滞后仍未有明显改观:不要把大楼看成是政绩,把城市内涝统称为天灾。 相关报道 昆明一夜暴雨“又看海”:警车被没顶 有市民爬车呼救 发稿时间:2017-07-20 14:51:00 来源: 澎湃新闻 作者:王万春 中国青年网   7月19日夜,昆明遇强降雨,翌日交通大面积瘫痪,停放在路边的车辆被淹、交通拥堵,市民有的划着皮艇出行,有的要靠消防官兵救出。有市民自嘲“来昆明看海”。   7月19日晚的暴雨,使得昆明城区成为“看海”的水城。20日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走访昆明市区发现,北京路北站隧道、广福路、前卫西路、环城南路、民航路二环下穿隧道等路段,大面积积水,在浅水路段市民或卷起裤管蹚水通行,但像北站隧道、老海埂路、虹桥立交下层、机场高速部分路段等多个路段交通中断。昆明交警部门在管控路段的同时,也通过其官方微博及时发布了路况信息。   7月19日夜里,昆明暴雨过后,北站隧道积满雨水,交通中断。住在昆明北站附近的市民赵明说,昆明近期持续降雨,19日夜里电闪雷鸣后暴雨声就像楼上的往下泼水一样,使他无法入眠,第二天一早出门,发现整个北站隧道都被水淹了,里面还有一辆警车只露出车顶的警灯部分。   市民拍摄的视频显示,北站隧道内,一辆类似依维柯警车被积水淹过整辆车,只露出警灯;一段视频显示,一辆被淹的轿车车顶爬着两名女子,呼喊对面的人“不要过来,这里危险”,随后又一名男子从水中爬到了车顶。   2013年7月22日,就昆明城区被水淹,昆明市长作出回应。市民拍摄的一段视频中,洪水冲过街道,路人尖叫声不断,路旁的墙上写着宣传标语“手拉手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心连心共筑美丽幸福昆明”。   据昆明本地媒体发布的视频和照片显示,有被困的市民被消防官兵从积水中背出,也有救援人员拉着皮划艇载着市民蹚水。   暴雨过后,积水困住市民,图为救援人员正在用皮划艇施救被困市民。据昆明市民何力称,这不是昆明第一次被水淹后瘫痪,自2013年起,每年雨季昆明总有一次“看海”的场景,城市的给排水系统让人堪忧,经受不住大雨的冲击。   20日当天,在朋友圈流传的一张@昆明市长 的微博截图显示,早在2013年7月22日官方微博@昆明市长 对于昆明市区雨后水淹作出回应称,此次昆明主城局部区域淹水,确实暴露出我市地下管网规划建设滞后和城市基础设施的脆弱;我们已就城市地下管网建设进行反思,并对淹水点逐一排查,分析原因、科学整改、仔细体味网友们的“拍砖”,其中饱含真情、给予希望、更有期待,这将鞭策我们做好工作。   昆明北站隧道积水,一辆警车被水淹只露出车顶警灯部分。公开报道显示,2014年7月7日、8月25日,2015年3月25日、6月19日、22日,2016年8月10日,每年的雨季都出现昆明市区局部区域被水淹没,交通中断、人员被困的现象。   “年年被淹,直到今天也没有一点点改善。”市民蒋超说。20日当天,蒋超从滇池路赶往昆明北站,原本平常约30分钟的车程,当天他打车又转地铁,整整花了3个小时才到达。   昆明北站隧道在积水后交通中断。当天,消防部门发布消息称,2017年7月19日昆明市主城区突降暴雨,导致多点淹积水,引发城市内涝。据统计,2017年7月19日0时至20日06时,昆明市公安消防支队作战指挥中心共计接警出动117起,调派消防车辆158辆(次)、调派救援官兵916人(次),抢救被困群众250余人,疏散被困群众680余人。 原标题:昆明一夜暴雨“又看海”:隧道内警车被没顶,有市民爬车呼救 责任编辑:刘利影 http://news.youth.cn/sh/201707/t20170720_10338135.htm 昆明暴雨淹车库 百万豪车泡水 3 天 2017.07.24 07:51:21 1 / 9 7 月 23 日 报道, 19 日至 20 日,昆明暴雨。一小区地下车库内 83 辆私家车被淹,其中大部分都是豪车。 23 日,被淹的 80 多辆车陆续被拖出车库,包括奥迪、奔驰、保时捷等,重见天日。 http://slide.news.sina.com.cn/s/slide_1_2841_191589.html#p=1 要大楼,更要排水畅通:相同的批评无回声 已有 3044 次阅读 2010-7-23 08:34 | 个人分类 : 科技点评 | 系统分类 : 观点评述 | 关键词 : 城市内涝,排水系统,政绩标准 推荐到群组 要大楼,更要排水畅通:相同的批评无回声 杨学祥 盖民居大楼必须具备相应的辅助配套设备,达到相应的质量保准。防震、防火、防雷,上下水道畅通,三气设备齐全,商店、学校、托儿所、绿地、健身房,这些都是住房增值的条件。 城市不断的扩容,不但导致交通拥挤,而且导致城市内涝。有谁认真回答对城市排水系统的批评意见? 学者杨学祥 发表于 2010-7-17 7:24:55 专家预测 2030 年前全球灾害会比较频繁 http://www.sina.com.cn 2010 年 07 月 17 日 01:25 新文化报   近日,国土资源部的一组数据引起广泛关注:今年 1 月至 6 月,全国发生地质灾害 19522 起,较去年增加 17658 起,增幅为 947.3% ; 464 人死亡和失踪,较去年增加 297 人,增幅为 177.8% 。   针对我国今年上半年地质灾害频发现象,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杨学祥表示,是由于世界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的正常表现,但应该引起重视。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灾害史研究专业委员会顾问陈一文表示,应该发挥卫星技术对防灾减灾的作用。   地质灾害为何多发? “ 拉马德雷 ” 在捣乱 “ 目前这种灾害多发,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差不多,历史上曾经有过。 ” 杨学祥教授表示,这与 “ 拉马德雷现象 ” 有关。 “ 拉马德雷现象 ” 是美国海洋学家斯蒂文 · 黑尔于 1996 年发现的,在气象和海洋学上被称为 “ 太平洋十年涛动 ” , “ 冷位相 ” 和 “ 暖位相 ” 交替出现,中间间隔三十多年。 “ 拉马德雷 ” 处于 “ 冷位相 ” 时,主要特征是地震频繁发生,把深海冷水翻上来,造成气候变冷、流感暴发,洪涝干旱也频发,低温冻害出现。比如 1957 年、 1958 年和 1968 年、 1969 年,世界性流感强烈。而处于 “ 暖位相 ” 时,气候一直在变暖,没有冷暖剧烈交替的过程。 1999 年之后, “ 拉马德雷 ” 又处于 “ 冷位相 ” ,全球发生数次大地震和海啸,这都是 “ 冷位相 ” 时灾害的表现。   杨学祥说,根据世界各地专家预测, 2030 年前都是 “ 冷位相 ” 时期,因此灾害比较频繁。同时,世界范围内很可能还会发生一些大型的地震、海啸等灾害,地点、时间、震级很难准确预测,只能是宏观预测, “ 专家预测, 2014 年、 2018 年左右,可能会发生大型地震或者海啸灾害。 ”   汶川地震后灾害多发 “ 上半年我国地质灾害增加近 10 倍,其中很多都与汶川地震有关,可以说是汶川地震的次生灾害。 ” 杨学祥说,我国今年上半年发生的地质灾害,多数为泥石流和滑坡,都与汶川地震有关。 2008 年 5 月 12 日汶川发生地震后,汶川所处板块均受到不同程度影响,强震之后地表山坡和岩石结构受到影响,山体破裂松动,暴雨出现,很容易出现泥石流和滑坡等灾害。   自然灾害里有人为因素   杨学祥表示,目前,虽然说主要是自然灾害不可抗拒,但也有一些人为作用存在。比如今年的暴雨袭击,就是对城市地下排水管道、设施、网络、输电线路等的一次考验。杨学祥建议,城市不能无限制、无序发展,城市排涝工程必须科学论证、合理设计、严格审批。应对现有的下水道排水量评估,改造现有不合理的地下管网;必要时通过道路的高低来调节水的排放。其他灾害,也应随着问题的发现及时解决,要做到快速反应,并有预见性。   别怕灾害 多学防灾知识 “ 害怕灾害是没有用的,而多学习防震防灾害的知识是有用的。 ” 杨学祥表示,地质灾害不是过去没发生过,只是最近处于频繁时期,作为普通群众,不要产生畏惧心理。政府部门可以吸取以前防灾防害的教训,及时作出相关预防机制,避免出现更多的损失。普通老百姓,可以多学一些预防地质灾害的知识,提前做好准备。同时,杨学祥说: “ 从今年夏季的情况来讲,冬季可能还会出现低温情况,大家要做好防寒准备。 ” 本报记者 李珉琦 http://news.sina.com.cn/c/2010-07-17/012517818736s.shtml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44751 学者杨学祥 发表于 2010-6-18 15:39:00 谁为城市内涝的人祸担责:暴雨当浇醒急功近利发展观 杨学祥 人民网 6 月 18 日报道 在人们印象里,江南的初夏总是伴有绵绵的细雨。然而,今年的雨水来得格外早,雨势也十分猛烈。连日来,南方多省暴雨倾城。湖南、广东、贵州、江西等南方省份相继出现强降雨天气。水漫街面、要道阻塞,一座座城市仿佛浸泡在水中。罕见特大暴雨为何频袭南方?城市规划如何解决 “ 暴雨积涝 ” 的顽疾?近期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暴雨积涝,是国内众多城市的顽疾。此前广州遭遇历史最强暴雨袭击,雨量之多历史罕见;雨强之大历史罕见;范围之广历史罕见,造成的损失也相当惊人。由此引发了民众质疑与拷问:如果 “ 好了伤疤忘了痛 ” ,不借暴雨之机深究建筑设计、排涝预防、项目管理、警报与应急机制等诸多城市管理课题,面对常年家具被 “ 泡 ” 、货物被 “ 冲 ” 、小汽车被 “ 灌 ” 的市民,何谈 “ 宜居 ” 二字? 这一问可谓问到了城市政府的痛处,问得好 ! 江河生于自然,水涨水落受自然规律支配,洪涝干旱皆为天灾;城市建于人类,便利于交通,宜居与市民,防火、防震、防寒、防旱、防涝、防风沙、防污染是城市的基本功能。把城市修成了蓄水池,暴雨之下,水漫街面,要道阻塞,一座座城市仿佛浸泡在水中,动则上亿的财产损失,谁来买单,谁来担责? 城市内涝不是一个新问题。这些 2005 年的文章和资料,可能早已被人遗忘,尤其是城市管理者,可能闻所未闻 。 飓风 “ 卡特里娜 ” 的中心在 2005 年 8 月 29 日经过密西西比州,造成至少 125 人死亡,超过 90 万户家庭电力供应中断。飓风 “ 卡特里娜 ” 的中心没有经过新奥尔良市,因此这座墨西哥湾港口城市的建筑没有遭到严重破坏,但由于地势低于海平面, 80 %的城区被洪水淹没。当地时间 8 月 31 日中午,新奥尔良市官员和军方工程师说,由于市内的洪水水位和庞恰特雷恩湖的水位已基本持平,当前洪水已经停止上涨。但是,红褐色的洪水中充满了下水道的污水、汽油和垃圾,其危险性依然很大。遭洪水重创的新奥尔良市可能得好几个月才能恢复正常 美国历史上破坏最严重的飓风 “ 卡特里娜 ” 把南部墨西哥湾沿岸 4 州变成了人间地狱,布什总统已经亲临现场视察灾情。受灾最重的密西西比州州长黑利 • 巴伯 8 月 31 日说,沿海遭飓风袭击最严重地区 90 %的建筑已 “ 完全消失 ” 。在路易斯安那州首府新奥尔良市,市长雷 • 纳金预计,飓风可能造成数千人死亡。在墨西哥湾, 20 个海上石油钻井平台失踪, 8 家炼油厂关闭,美国政府决定动用战略石油储备缓解危机。忽视海洋灾害将付出沉重的代价 。 对于美国遭遇飓风灾难,罗马尼亚哈尔吉塔县官员德努茨 • 阿法塞说: “ 大自然证明,不管你多么富有,经济多么发达,你都无法对抗它。 ” 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 8 月 31 日指责说,布什这个 “ 牛仔 ” 没有处理好飓风危机,疏散民众不力。他在现场直播的内阁会议上说: “ 美国政府没有疏散计划,令人难以置信。这个世界第一大国插手伊拉克如此之深,却让自己的人民在水上漂来漂去。 ” 新奥尔良市防洪堤决口,美军空投沙袋堵口失败 …… 面对这些状况,荷兰专家特德 • 斯勒伊特深表惊讶,他说: “ 我不想显得过于挑剔,但很难想像这发生在西方 ( 发达 ) 国家,看起来 ( 美国 ) 防范和疏散方案没有真正到位 。 ” 最近几年,关于海洋灾害的警告不绝于耳。据 2005 年 8 月 4 日英国经济学家网站报道,英国的科学家们近期研究发现近年来发生的飓风存在越来越强烈的趋势,飓风给沿海地区带来的人员财产损失也越来越大,因此未来人们有必要远离沿海地区居住。英国曼彻斯特科技学院的气候学家凯利 • 伊曼纽尔的研究显示,自 1970 年以来发生在大西洋和太平洋的主要风暴持续的时间和强度与之前相比大约都增加了 50% 。这种趋势和海水表面平均温度的升高有密切联系,而且也和这段时间全球大气平均温度的上升息息相关 。 2004 年 12 月 26 日 死亡近 30 万人的印度洋海啸让人们惊魂未定,联合国大学的报告又给沿海城市居民敲响警钟。置身中国经济中心城市上海,看看当地的地下空间利用状况,用 “ 淋漓尽致 ” 来形容绝不为过。地铁和购物中心等设施让人们在地下同样能感受到都市繁华。但联合国大学 2005 年 1 月 14 日 公布的一份报告指出,地下空间更容易因海啸和暴雨而淹没,如上海这样的沿海城市应采取更多相应保护措施 。 报告称,中国上海、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美国洛杉矶和尼日利亚拉各斯等有数百万人口的大城市,近年来地下发展近乎 “ 疯狂 ” ,建设了大量地铁、地下购物中心、地下停车场和地下公共设施,却忽视了地下是洪水袭击潜在目标的事实。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可能上升,自然灾害也会更加频繁。紧急情况发生时,疏散位于地下的人群困难更大。联合国大学高级学术项目官员斯里莰萨 • 黑拉特说: “ 我们对地下建筑物过剩的后果了解不足。很多时候,建筑物会完全坍塌。 ” 根据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准 60 年周期,我们预测海洋灾害加剧,中国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要做战略上的转移 ,至今却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中国科学界是唯《自然》杂志和《科学》杂志马首是瞻的,《自然》杂志发表的伊曼纽尔观点,应该引起中国科学界、新闻界、工商界和政府管理部门的关注。人口和经济中心应该逐渐向内陆转移 。 美国历史上破坏最严重的飓风 “ 卡特里娜 ” 灾难和国际组织关于地下空间更容易因海啸和暴雨而淹没的警告并没有引起中国城市管理官员的重视,官照样日复一日地升,日子照样一天一天地过。平静似水,似水平静。可谁能想到,两年后由于地下排水不畅,顷刻汇聚的雨水一改往日的平静,变成杀人的利器,重庆济南被暴雨重创,天灾人祸共酿死亡和伤痛 。 2007 年 7 月 17 日,重庆受暴雨袭击,这场 115 年一遇的暴雨造成 42 人死亡, 12 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 27 亿元。一天后,山东省会济南又遭厄运, 34 人在暴雨中遇难 。人们不禁要问:城市管理者的责任何在? 暴雨中的济南洪水要么积在市区低洼处,要么流入北部小清河, “ 逢雨必淹 ” 成了济南市民的常识。 7 月 18 日从下午 5 时开始, 3 小时内最大降水量 180 毫米,这个数据是济南有气象记录以来历史最大值。银座购物广场北出口紧靠护城河,河水也倒灌了进去,银座购物广场成了泄洪的大坑。暴雨后银座地下购物广场全被淹没,水深达 1.7 米,积水直到 20 日才全部排完。事实上,今年除重庆和济南外,四川、湖北、江苏、陕西、辽宁、河南、安徽、云南、新疆等多个省市自治区也遭遇大暴雨,淮河、嘉陵江和长江的水位频繁冲击警戒线 。 暴雨的突发性和不确定性,使城市的地下水管道和排涝系统成为必需设防的安全保障。济南和重庆暴雨致灾,关键是城市排水系统没有达到安全标准。 “ 逢雨必淹 ” 的潜规则恰恰反映了城市管理者的无所作为和侥幸心态。国内外的历史教训,城市管理者是否熟记在心? 中国商界的科学素质是值得怀疑的:面对印尼地震海啸和美国新奥尔良市飓风灾难,中国商人的投资依然积聚在中国沿海;面对国际气象组织关于全球变暖和海平面上升的警告,中国沿海城市的房价却一路飙升。科学对他们而言不值一文,这种状况要持续多久?暴雨后 “ 银座地下购物广场 ” 全被淹没,这不过是大自然的一个小小的警告 ! 中国城市管理者被大批商人所包围,以至于金钱成为衡量价值的唯一标准,科学工作者的理智呼声被商业的喧嚣所掩盖 。重庆济南暴雨为城市管理者亮出黄牌警告:科学的呼声不仅可以避免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可以挽救鲜活的无辜生命。 2007 年重庆济南暴雨为城市管理者亮出的黄牌警告也没有引起城市管理者的重视。 2010 年 5-6 月的罕见暴雨对城市管理者再次亮出黄牌警告 。 2010 年 5 月 7 日 凌晨,广州城的上空惊雷不断,大雨滂沱。一场 50 年一遇的大雨,把这个即将举办亚运的 “ 国际大都市 ” 浇了一个透心凉。城市主干道水浸一度深达 3 米。 “ 认真吸取 ‘57’ 灾害教训,反思排涝系统,严查薄弱环节。 ” 履新不足一月的广州市市长万庆良措辞严厉,几乎下达了军令状。然而 5 月 9 日 ,广州又一场大雨。虽然广州水务部门的工作人员已经 24 小时待命,但暴雨再度成灾,一个又一个的地下停车场遭受灭顶之灾。一场大雨就把广州 20 年的城建打得原形毕露,再有 100 多天,广州将召开亚运会,这场暴雨背后,外界看到外表光鲜的广州城,地下排水系统更像一个绣花枕头 。 广州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张东表示: “ 这场雨历史罕见,这在国内任何城市都会引起积涝。 ” 他告诉记者,广州多个监测站都录得历史最高值的降雨量。而且,这场暴雨降水时间非常集中,普遍在不到 6 个小时内出现了超过 100 毫米的降水。而且这场暴雨几乎覆盖了广州全市,这让水务应急单位的排水车应接不暇。据统计,当天广州全市 102 个镇(街)受水浸之灾, 109 间房屋倒塌, 24 个停车场被淹,造成经济损失约 5.438 亿元 。 中新广东网 5 月 15 日电 近日广州连降暴雨,暴雨导致广州多处地方被水浸,广州的交通严重受阻,几近瘫痪。 5 月 14 日 暴雨再度侵袭广州,广州市区 21 条主干道瘫痪,车辆需绕道行驶。广州市已以当天 17 时 20 分启动防御暴雨三级应急响应,水务局下雨之前已派出有关人员到易发生水浸的地区布防,同时采取一系列应对措施 。 中广网柳州 5 月 15 日消息 受切变线和弱冷空气影响, 5 月 13 号到 14 号,柳州自北向南出现一次强降雨天气过程。 昨天早上 6 点 40 分,柳州市气象台发布了暴雨橙色预警信号。据气象部门统计, 5 月 13 号晚上到 14 号下午的 5 点,融水苗族自治县的安陲、滚贝、香粉 3 个乡镇的降雨量都超过了 110 毫米,其中安陲乡降雨量最高,超过了 120 毫米,柳州市区和柳江、融安、三江等县都出现暴雨天气 。 中新广东网 5 月 15 日电 14 日傍晚前后暴雨袭击广州市,羊城再度成为泽国。广州气象台更于 23 时 55 分启动红色暴雨预警信号,这是广州今年入汛以来第二次发布红色预警信号。受大暴雨影响,白云机场 40 航班因此延误。而广州部分市区再次出现 “ 水浸街 ” 现象,天河区五山路华南师大路段积水盖过人的膝盖。由于此前特大暴雨带来巨大财产损失的经验教训,广州市民对此次暴雨的到来做了防御措施。在杨箕地铁站,工作人员已事先准备好沙包等工作用以抗击积水。据悉,此次暴雨受低压槽影响,广东省粤西北、粤中、珠江三角洲先后出现了强降水。 14 日广东全省共有 32 个市县发布暴雨预警信号;有 11 个市县发布雷雨大风蓝色预警信号 。 人民网讯 2010 年 5 月 13 日,湖南省涟源市遭遇五十年一遇特大暴雨。继 5 月 6 日至 8 日暴雨过程后, 5 月 13 日凌晨 3 时至晚上 20 时,涟源市再次遭受暴雨、大暴雨袭击,全市 21 个雨量站点均超过 100mm ,降雨量最大的涟源城区站 24 小时内达到 172.1 毫米。涟水、孙水、白马水库水位均急剧上升,超过警戒水位, 20 个乡镇告急。该市迅速启动Ⅲ级预警响应。据初步统计,此次暴雨洪灾中,全市 47.8 万人、 20.1 万亩农作物受灾,紧急转移人员人 1.26 万余人,房屋倒塌 1710 间,死亡大牲畜 1160 多头,直接经济损失达 2.54 亿元 。 我在 2009 年 7 月 9 日指出,进入 7 月后,赤道中东太平洋异常偏暖状态继续保持,中国东北出现低温冷夏年趋势,流感大流行进一步发展,厄尔尼诺事件的形成将导致低温、夏涝、秋旱、流感蔓延的新发展。发生厄尔尼诺事件的当年,我国发生干旱的可能性大(如 2006 年四川特大干旱)。 2009 年 9-11 月为弱潮汐时期,将加剧旱情,必须做好预防的准备。关注低温冷夏的发展趋势,做好预防和农田管理,促进农作物生长和尽快早熟。低温也会导致流感的更快发展 。 2009 年 9 月的秋旱最终在 2010 年 4 月形成西南地区的特大干旱,我在 2010 年 4 月 1 日 指出干旱原因的同时,再次提出 “ 暴雨为城市管理者亮出黄牌警告 ” 的教训 。 2010 年 5-7 事件和 5-13 事件再次暴露了城市管理的漏洞,忙于建设,疏于管理,这种情况不能再继续下去了,严重的损失将造成资源和能源的巨大浪费。 有人曾在香港大公报撰文说,中国人特别擅长干大事:城市的大街建得豪华、整洁、漂亮,小街就破烂、杂乱、简陋;长江上建起了大坝,南水可以北调,城市的下水道却修不好;从东北盆地到西北沙漠,都建起了大油田,而小煤矿的频频矿难却无法遏制。干大事,有高度,有亮度,可以作为业绩显身扬名。其后果是全国的水利工程与污水横流同在,城市的金碧辉煌与能源短缺并存。城市的地下水道改造工程是小事吗?合理的设计就是一座大型有机肥料工厂,不仅解决了城市水污染,而且解决了农村的土地退化。谁重视这些基础科学的研究 ? 有评论指出,暴雨成了城市防洪能力的一张试纸,折射出某些城市决策者急功近利的发展观与政绩观。如何防止积涝给社会运转、企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给市民带来生活上的不便,不仅仅是准确预报、启动预案以及紧急应对,而要看平时的资金投入有没有到位;水利设施有没有科学配置,各种相配套的排涝设施是否发挥应有的作用,总的来说,就是城市防洪能力与城市人口、社会经济的发展总体水平是否相适应。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相当一部分城市管理者更看好的是马路广场,楼堂馆所,商业大街,标志性建筑,乃至亮化工程等等,将更多的时间、资金与精力用在招商引资等可望出 GDP 的项目上。这些固然都与民生息息相关,但不能顾此失彼,将绝大部分的公共财政投入看得见的 “ 形象工程 ” 、 “ 政绩工程 ” ,而忽视城市水利这一 “ 埋在地下的政绩 ” 。正是由于城市在水利投入上欠账较多,财力支撑不足,基础设施匮乏,才导致了城市面对罕见暴雨的袭击,显得弱不禁 “ 雨 ” 。有鉴于此,只有改革现行考核制度与机制,将民生诉求和应对灾害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考量,才能引导各级领导注重科学发展,树立以人为本理念,立足长远考虑城市防洪硬件投入与管理课题,将更多的政绩埋到地下,才能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 笔者认为,城市内涝灾害频发,是人祸而不是天灾,是城市排涝设计失误造成的,必须追究设计者和审批者的失职之责,必须赔偿市民和企业的相关财产损失。城市排涝工程必须科学论证、合理设计、严格审批,相关部门必须承担起相关的义务和责任。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346575.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2688 次阅读|0 个评论
对沙尘暴认识存在误区:沙尘暴,天灾还是人祸?
热度 3 杨学祥 2017-5-8 10:54
对沙尘暴认识存在误区:沙尘暴,天灾还是人祸? 杨学祥,杨冬红 我们在 2017 年 4 月 20 日 指出, 2017 年以后,将发生类似 1998 年以后全球变暖停滞事件:全球气温进入低值时期,低温冻害冷事件增多,中国雾霾逐年减轻,中国沙尘暴逐年增强。 我们在《 2013 年中国雾霾高发的气象原因初探》一文中指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带来的风速减少是雾霾高发的原因,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带来的风速增强是沙尘暴高发的原因。一种灾害的防治意味着另一种灾害的增强,灾害防治不能头痛医痛脚痛医脚,应该综合防治,合理布局。 相关部门忽视了我们的警告。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50005.html 2014-2016 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带来雾霾高发, 2023-2025 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将带来沙尘暴增强。 应该指出的是,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带来中国干旱和风速减少,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带来中国洪涝和风速增强,沙尘暴发生条件在干旱之后,风大之中,洪涝之前,所以沙尘暴最强势期应该在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和最大值中间时期, 2001 年恰好是在这一时期。 由此预测, 2020 年应该是此轮沙尘暴最强年份。 综合研究表明, 2020 年前后将是严寒、干旱、沙尘暴、大洪水接连发生的灾害年。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53433.html 值得注意的是,沙尘暴首先是自然灾害,是天灾。人类活动造成的全球沙漠化加大了沙尘暴范围和强度,人祸增强了天灾,导致雪上加霜。 事实上,地质学中的剥蚀风化作用将山脉和青藏高原的沙土搬运到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沙尘暴的作用功不可没。 对于雾霾和沙尘暴,两害之中选其轻:雾霾污染是长期的(季节性的),难以预防的,室内无法躲避的;沙尘暴报是短时的(一年也就几次),易于预防的,室内可以躲避的。 所以,月亮赤纬角变大利大于弊。 参考文献 1.LiGuoqing.27.3-dayand13.6-dayatmospherictideandlunarforcingonatmosphericcirculation .Adv.Atmos.Sci.2005,22:359-374. 2. 杨冬红 , 杨学祥 . 全球变暖减速与郭增建的“海震调温假说” .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8,Vol.23(6):1813 ~ 1818 。 YANGDong-hong,YANGXue-xiang.Thehypothesisoftheocesnicearthquakesadjustingclimateslowdownofglobalwarming.ProgressinGeophysics.2008,23(6):1813 ~ 1818. 3. 杨学祥,杨冬红。 2014 年 1-2 月潮汐组合与雾霾对应的检验。 2014 天灾预测学术研讨会议论文集。 2014 , 224-237 ,万方数据库。 4. 杨冬红 , 杨学祥 . 北半球冰盖融化与北半球低温暴雪的相关性 .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4,29(2):610-615.YANGDong-hong,YANGXue-xiang.StudyontherelationbetweenicesheetsmeltingandlowtemperatureinNorthernHemisphereProgressinGeophysics.2014,29(1):610 ~ 615. 5. 杨冬红,杨德彬。日食诱发厄尔尼诺现象的热 - 动力机制。世界地质。 2010 , 29 ( 4 ): 652-657.YangDH,YangDB.ThermaldynamicmechanismofElNinoinducedbysolareclipse.GlobalGeology(inChinese),2010,29(4):652-657. 6. 杨学祥,杨冬红。 2014-2016 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雾霾进入高发期。 2013 天灾预测总结研讨学术会议论文集。 2013 ,万方数据库。 7.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 2011 , 54 ( 4 ): 926-934.YangDH,YangDB,YangXX,Theinfluenceoftidesandearthquakesinglobalclimatechanges.ChineseJournalofgeophysics(inChinese),2011,54(4):926-934 8. 杨学祥,杨冬红。 2013 年中国雾霾高发的气象原因初探。科学家 .2014,(3):90-91.YANGXue-xiang,YANGDong-hong.MeteorologicalAnalysisofReasonsCausingChina'sFrequentSmogWeatherin2013.Technologyandlife.2014,(3):90-91. 相关报道 沙尘天气突袭华北,雾霾沙尘暴“按下葫芦浮起瓢” 2017-05-0418:48:28  来源 : 华夏时报 ( 北京 ) 举报 华夏时报(公众号: chinatimes )记者 马维辉 北京报道 5 月 4 日 ,一场规模巨大的沙尘暴一夜之间席卷华北,陕西、山西、内蒙古、北京、河北等多个省市同时沦陷, PM10 浓度爆表。 国家城市环境污染控制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彭应登告诉《华夏时报(公众号: chinatimes )》记者,此次沙尘暴主要还是气象原因导致。前几年,由于厄尔尼诺现象严重,冷空气活动减少,风速降低,导致沙尘天气减少。而今年 3-4 月份以来,拉尼娜现象抬头,冷空气又开始活跃,导致沙尘天气增加。 “这也给我们的工作带来反思,治霾同时不能忘记治理沙尘天气,西北地区的治沙防沙工作不能松懈,河北、山西、北京、天津等地的城市道路扬尘,施工扬尘控制也要建立长效机制。”他说。 影响面积 163 万平方公里 5 月 3 日 上午 9 时许,甘肃省民勤县,环保组织“拯救民勤”的志愿者们正在这里的生态林基地种植梭梭(一种防沙植物),却突然遭遇了沙尘天气。 一时间,天空中刮起白色的狂风,中间夹杂着黑色的沙粒,从远处席卷而来。头戴口罩、手拿铁锹的志愿者们只能拼命地往回跑。 “看到天边的乌云时,我们就拼命地跑。那一刻,如果慢了会,真的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在拼命往前跑的十分钟内,我真的有了很害怕的感觉。”一位志愿者说。 很快,这场沙尘暴就到达北京。北京市环保监测中心发布的信息显示, 4 日凌晨 3 时许,外来沙尘主体从北京西北方向入境。凌晨 4 时,北京全市 PM10 已达严重污染水平。凌晨 5 时 30 分,北京市气象台发布沙尘蓝色预警信号,请市民注意防范。截止 4 日上午 8 时,北京市全境 PM10 浓度均已破千,其中城六区 1583 微克 / 立方米,西北部 2017 微克 / 立方米,东北部 1755 微克 / 立方米,东南部 2001 微克 / 立方米,西南部 2092 微克 / 立方米,该污染浓度近年罕见。 北京市疾控中心也发布健康提示,提醒市民沙尘天气眼睛往往最易受伤,最好不要佩戴隐形眼镜,那样会使眼睛更易受到损害。如果眼部有异物感,不要揉搓,应用清水及时冲洗或就医。 此外,沙尘天气还容易引发呼吸道疾病、加重心血管疾病和心理疾病。市疾控中心提醒市民,外出时要佩戴口罩,一旦发生慢性咳嗽伴咳痰或气短、发作性喘憋及胸痛时,要尽快就诊,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进行相应治疗。 不光是北京,根据中央气象台消息显示,此次沙尘天气覆盖范围非常广,目前足迹已遍布包括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内蒙古、山西、河北、北京、天津、辽宁、吉林、黑龙江在内的 10 余省 ( 市、区 ) ,影响面积达 163 万平方公里。 此外,此次沙尘天气的强度也很大,多地空气质量爆表,其中内蒙古局地 PM10 峰值浓度超过 2000 微克 / 立方米,内蒙古及西北地区东部、华北北部、东北地区大部出现 5-7 级风,阵风达 8-9 级。 中央气象台预计, 4 日沙尘天气仍将持续,影响范围也会进一步扩大。 5 日白天,强劲的北风即将来临,受其影响,沙尘主要影响地区将逐步向南移动。 6 日起,华北地区沙尘天气将逐步结束,但受沙尘传输影响, 6-7 日南方部分地区可能出现短时重度及严重污染。 雾霾沙尘暴“按下葫芦浮起瓢” 多年来,我国沙尘暴的主要传输途径多来自新疆、青海、甘肃等西北方向。但这一次,沙尘暴却“不按常理出牌”,在北部蒙古国和内蒙古西部同时形成,合力突袭华北。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发布的信息显示, 5 月 3 日中午 ,沙尘已初步形成。当日晚,“沙尘军团”兵临我国北方边境。 5 月 4 日凌晨 ,在并没有强风助力的情况下,悄无声息地深入我国华北腹地, 1-2 小时内, AQI 即达到严重污染的程度。 彭应登表示,相比十几年前北京沙尘天气频发,近十年沙尘暴已偏于沉寂,主要是由于气象原因。近十年,全球厄尔尼诺现象严重,气候变暖,冷空气活动减弱,结果导致风速降低,对地表裸露沙尘的扰动作用也随之减少,使得沙尘天气减少。而与此同时,雾霾天气反而增加。 1951 年以来北京观象台沙尘资料统计数据也显示: 20 世纪 50 年代是北京地区沙尘最严重的时期,春季沙尘日数平均多达 26 天; 60 年代至 80 年代,沙尘日数有所下降,在 10-20 天之间波动; 90 年代以后明显下降,沙尘日数平均不到 5 天; 2001 年 -2010 年又略有增加,平均在 7 天左右; 2011 年 -2016 年,平均沙尘日数在 3 天左右。 不过,今年 3-4 月份,由于拉尼娜现象抬头,冷空气又出现活跃,对地表裸露沙尘的扰动作用加剧。由于新疆、内蒙等地本身就有一些裸露的土层,一旦冷空气活动加剧,就会把这些裸露的尘土卷起来,输送到下游的地区和城市,导致沙尘天气。 未来,天气因素是否会出现转折点,冷空气活动是否会逐渐频繁,使得明年雾霾减少,沙尘暴增多?彭应登表示,“这个还不太好说,因为冷空气变化有一些随机性。” 在他看来,这次沙尘天气给污染防治工作敲响了警钟,告诫我们在治霾的同时不能忘记治理沙尘天气。 具体来讲,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西北地区的治沙防沙工作还要继续做,不能松懈。例如三北防护林,还要继续做好,并且进一步细化,适合造林的造林,适合种草的种草,适合种植灌木的种植灌木。 第二,除了西北地区,在内蒙、山西、河北、北京、天津等地的城市里也要减少裸露地面,特别是农业季节性裸地。 “冬小麦有很好的防尘效果,现在北京的冬小麦已经大幅度减少,这是不利于生态的。”他说,“城市建设过程中,农业用地有生态功能,所以不要随机改变农田、绿地的土地用途,加大城市与城市之间、城市内部的绿色空间建设。” 第三,当沙尘天气袭来时,城市的道路扬尘,施工工地扬尘也要想办法控制。彭应登表示,“沙尘天气控制分为 区域层 和 局地层 , 区域层 目前控制手段有限,但对于 局地层 的施工工地、道路扬尘,可以做一些清扫、洒水、路面清洁等,减缓沙尘天气的程度。” 责任编辑:王晓慧 主编:陈岩鹏 netease 本文来源:华夏时报 责任编辑:王晓易 _NE0011 http://money.163.com/17/0504/18/CJK5IVLG002580S6.html 北京专家:京非沙尘暴高发城市 沙尘暴非一无益处评 ( 2004-03-2210:17:03 ) 来源:北京日报 北京专家:京非沙尘暴高发城市 沙尘暴非一无益处 您是否认为北京是沙尘暴高发城市?您是否认为沙尘暴是人类活动造成的?您是否认为沙尘暴只有害而无益?对这个问题,北京城市气象研究所的专家指出:实情并非如此。北京出现沙尘暴概率其实很低,沙尘暴也不是一无益处。 沙尘暴也被称为沙暴或尘暴,指的是强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变得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 1 公里的天气现象。 专家认为,这些年来市民对沙尘暴认识存在四大误区。 一是误认为人类活动是导致沙尘暴的主要原因,认为中国沙尘暴的频繁发生,是人类近几十年活动使土地荒漠化扩大造成的。实际上,沙尘源的扩大并不一定造成沙尘暴的增多。北方绝大部分地区的沙尘天气日数与上世纪 50 年代相比是减少的,以北京为例,北京上世纪 90 年代年平均沙尘暴日数是 50 年代的八分之一,其主要原因是大风日数减少造成的。 二是误认为北京是沙尘暴频发城市。有些人把沙尘暴和扬沙、浮尘天气混为一谈。扬沙是指强风把沙尘扬到空中,使水平能见度降低到 1 至 10 公里;浮尘是指无风或小风时因沙尘使能见度降低到 1 至 10 公里的天气现象。这两种天气与沙尘暴是不同的。对于北京来说,出现沙尘暴的概率其实很低,一年也不容易出现一次,近几年中,相对比较明显的 2001 年春天,也不过出现了 1 次,其余的都是扬沙和浮尘天气。 三是误认为沙尘暴预报难以准确。气象专家说,沙尘暴天气本身是个大型天气系统,路径和移动速度都比较稳定,也不会突然出现和消失。所以沙尘暴天气的预报,实际上类似于冷空气大风的预报,相对比较准确。 四是误以为沙尘暴给人类带来的都是危害。而气象专家认为,由于大气中沙尘粒子的存在,部分抵消了因大气温室效应增强所造成的全球变暖。沙尘中还有大量的钙等碱性颗粒,它可以中和酸雨。另外,沙尘可以大量吸收工业烟囱和汽车尾气中的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加上沙尘减弱阳光,降低气温,因而城市中出现沙尘天气时是不会出现光化学雾的。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4-03/22/content_1377634.htm 黄土沉积和灰霾沉积:雾霾的远距离输送 已有 3534 次阅读 2013-12-2215:51| 个人分类 : 学术争论 | 系统分类 : 观点评述 | 关键词 : 灰霾 远距离输送 黄土沉降 推荐到群组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51953.html 黄土沉积和灰霾沉积:雾霾的远距离输送 杨学祥,杨冬红 1944 年在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所任职的马溶之就在《地质论评》 9 卷 12 期上发表研究论文“中国黄土之生成”,首次提出了“中国黄土南北同源”的观点,指出中国黄土的生成是风力所为,地区形态差异源于各地成土作用的不同。马溶之将中国黄土分为三大类:一类是华北平原的马兰黄土,土壤肥美,开荒最早,二是包括南京在内的长江中上游下蜀黏土和成都黏土,三是结核性黄土,它是介于马兰黄土与黏土之间的一种过渡性黄土,因富含石灰结构核而得名。马溶之提出的“黄土风成说”,后被我国著名地质古生物学家、中科院院士刘东生研究证实。刘东生经过多年的野外调查,研究了黄土的分布、颗粒组成及其空间变化,分析了黄土化学成分、矿物组成、物理性质,鉴定黄土中的动植物化石及孢粉化石。最终得出的结论是:黄土是西北地区戈壁、沙漠中的细粒物质被风吹到黄土高原上堆积而成的,与马溶之的观点不谋而合 。 黄土是西北地区戈壁、沙漠中的细粒物质被风吹到黄土高原上堆积而成的,灰霾是否也是西北地区戈壁、沙漠中的更细粒物质被风吹到中国东部而成的?在历史上这一过程难以找到证据,但理论上应该是成立的:在沙尘暴由西向东传送的过程中颗粒大的物质先沉降,颗粒小的物质后沉降,直到最小的颗粒物质沉降到大海。这应该是灰霾远距离传送的大背景。静稳天气有利于大气中灰霾的沉降,并与当地的大气污染相配合,形成严重的雾霾灾害。这是严重雾霾集中在中国东部平原地区的原因。 中国地形为西高东低,从西到东有 4000-5000 米 的青藏高原、 1000-2000 米 的黄土高原、 50 米 以下的华北平原。西风由西向东而过,气流横截面积逐渐扩大,流速不断缩小,漂浮颗粒物质由大到小逐段沉降,先细沙,后微尘,中间是黄土。 中国西部的开发,导致西部大城市大气污染加剧,西风远距离输送是导致东部城市雾霾加剧的重要原因,根据这一模型,兰州和西安的雾霾强度在相同天气条件下与河北正相关。 图 1 沙尘暴是地质剥蚀风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自然过程 蒋大和教授最近指出,实际上空气污染物在被排放后直至消失(如果难以消散,就会像二氧化碳那样有累积了)的生命周期包括来源(排放),输送过程(风吹、扩散、化学转化等),和沉降(重力沉降、干沉积、湿沉降),或者还有分解(很少讨论)和衰减(放射性物质)。重力沉降主要指尺度比较大的粗颗粒物,即 PM10 中尺度大于 2.5 微米的颗粒物,及大于 PM10 的颗粒物。 PM2.5 等细颗粒物因为空气阻力等原因,一般不考虑它们的重力沉降。湿沉降是指雨滴在成型时已经包含的污染物,和从云底降下过程中又冲刷空气中的污染物。干沉积只发生在地面,因为污染物和地表接触,发生吸收和吸附使污染物停留在地面,不再介入输送,因此被从大气中“清除”。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paper/20114613363996715958.shtm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51953.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4030 次阅读|8 个评论
科学家已经算出日本人灭绝时间在下一次小冰期时期
热度 1 杨学祥 2017-4-11 19:54
科学家已经算出日本人灭绝时间在下一次小冰期时期 杨学祥 公元 3766 年 8 月 16 日或许将成为一个特殊的日子。根据日本东北大学的研究结论,到那一天,日本的人口将缩减到只有 1 个人。 巧合的是,下次小冰期就发生在这一时期,也就是中国称之为的类似上一次的明清灾害群发时期。天灾人祸可能加速日本的灭亡。日本必须做好预防的准备。 天灾: 15-17 世纪小冰期时期 在十五世纪至十七世纪的二百余年内,全球强震发生频繁,其它自然灾害也很集中,如瘟疫流行,低温冻害严重,被称为小冰期时期。这个时期也正是太阳黑子蒙德极小值时期,太阳活动处于低值状态,有人把它看作是小冰期气候产生的原因。 2000 年 4 月温室效应提出者之一查尔斯 · 季林( Keeling )提出,强潮汐把海洋深处的冷 水带 到海面,使全球气候变冷,形成的全球气候波动周期大约为 1800 年。 潮汐资料表明,在十五世纪小冰期时期,潮汐强度为最大值,以后开始减弱,直到 3107 年潮汐强度又将达到最大值。潮汐调温效应使地球的温暖期从小冰期末期一直持续到二十四世纪,而后随着潮汐的增强,地球的气候将逐渐变冷,在 3107-3452 年进入下一次小冰期(见图 1 )。 图 1 潮汐强度变化的 1800 年周期(据 Charles D. Keeling and Timothy P. Whorf , 2000 ) Fig 1 The1800-year oceanic tidal cycle ( After Charles D. Keeling and Timothy P. Whorf , 2000 ) 根据图 1 所示,潮汐高潮在公元前 398 年和 53 年、 公元 1425 年和 1629 年、 3107 年和 3452 年达到极大值 ,在公元 538 年、 2337-2540 年达到极小值,形成 1800 年变化周期。潮汐高低潮还有 200 年左右的明显周期变化。其中, 1425 年、 1629 年两次峰值对应小冰期时期, 1770 年的峰值对应 18 世纪的低温, 1974 年的峰值对应 20 世纪 70 年代的气候变冷。除了 1500-1800 年潮汐长周期外,潮汐中周期为准 60 年、 54-56 年、 22 年、 18.6 年和 11 年。特别是 54-56 年周期(太平洋涛动周期),在全球气候变化中起非常明显的作用。 我们在 2016 年 4 月 25 日 指出, 2016-2020 年气象灾害、地质灾害和经济灾害进入集中爆发时期,我们称之为 气象 - 地震 - 经济超级灾害链。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2518.html 表 1 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潮汐极大值年、坏天时代和中国历史朝代的更迭(修改) 极小期 时间 中国朝代 时间 气候变化 坏天时代 潮汐极 大值年 奥特 1040-1080 西夏 金 1038-1227 1115-1234 变冷 变暖 1010-1110 1062 沃尔夫 1280-1350 元 明 1279-1368 1368- 小冰期 变暖 1165-1360 1264 史玻勒 1450-1550 明 -1644 小冰期 1420-1525 1425 蒙德 1645-1715 清 1644- 小冰期 1600-1725 1629 道尔顿 1790-1820 清 -1911 小冰期 1790-1915 1770 21 世纪 2007- ? 次小冰期? 1996- ? 1974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251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51895.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35542.html 表 2 1890-2012 年全球 8.5 级以上地震与拉马德雷冷位相的对应性(按时间排列) 序号 地震时间 地震地点 震级 拉马德雷 1 1896-06-15 日本 8.5 冷位相 2 1906-01-31 厄瓜多尔 8.8 冷位相 3 1922-11-11 智利 8.5 冷位相 4 1923-02-03 俄罗斯堪察加半岛 8.5 冷位相 5 1938-02-01 印尼班大海 8.5 暖位相 6 1950-08-15 中国西藏 8.6 冷位相 7 1952-11-04 俄罗斯堪察加半岛 9.0 冷位相 8 1957-03-09 阿拉斯加 8.6 冷位相 9 1960-05-22 智利 9.5 冷位相 10 1963-10-13 俄罗斯库页岛 8.5 冷位相 11 1964-03-27 阿拉斯加威廉王子湾 9.2 冷位相 12 1965-02-04 阿拉斯加 8.7 冷位相 13 2004-12-26 印尼苏门答腊 9.1 冷位相 14 2005-03-28 印尼苏门答腊 8.6 冷位相 15 2007-09-12 印尼苏门答腊 8.5 冷位相 16 2010-02-27 智利 8.8 冷位相 17 2011-03-11 日本 9.0 冷位相 18 2012-04-11 印尼苏门答腊 8.6 冷位相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ists_of_earthquakes 表 3 1890 年以来特大地震活跃期和拉马德雷( PDO )冷位相对应关系 年代 8.5 级以上地震次数 9 级以上 地震次数 PDO 时间位相 气候冷暖 地震 全球 中国 1890-1924 6 ( 4 ) 1 0 1890-1924 冷 低温期 活跃期 1925-1945 1 ( 1 ) 0 0 1925-1946 暖 温暖期 1946-1977 11 ( 7 ) 1 4 1957-1976 冷 低温期 活跃期 1978-1999 0 ( 0 ) 0 0 1977-1999 暖 温暖期 2000-2012 6 ( 6 ) ? 2 2000-2030 冷 低温期? 活跃期 注 : 特大地震为 Ms 8.5 级以上强震,括号内为国外数据,?表示预测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0569.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0946.html 人祸:科学家已经算出日本人“灭绝”时间 2017-03-10 14:18:58  来源 : 华尔街见闻 ( 上海 ) (原标题:科学家已经算出日本人“灭绝”的时间: 3766 年 8 月 16 日 ) 公元 3766 年 8 月 16 日或许将成为一个特殊的日子。根据日本东北大学的研究结论,到那一天,日本的人口将缩减到只有 1 个人。 日本的人口恶化和福利制度相互影响、恶性循环,如今已构成对日本经济最大的威胁。几乎所有发达国家都受到老龄化和高福利带来的困扰,除了香港和新加坡由于国民自己存钱养老,而没有给国家造成负担。 日本政府目前也承担着创纪录的高额负债,这使得日本可能会成为下一个希腊。 日本东北大学得出的“末日时钟” 过去二十五年来,日本的生育率一直在降低,而社会日益走向老龄化。现在,这令人担忧的趋势已经发展到了临界点,即所谓“人口定时炸弹”。一旦越过这个临界点,就会进入低支出和低生育率的恶性循环,最终导致一个又一个世代数量不断缩减,直至彻底消失。 这一末日时钟是东北大学的两位经济学家吉田浩和石垣政裕根据 2014 年和 2015 年的生育率开发出来的。 2014 年 4 月,日本有 1632 万儿童,而一年后,这一数字减少至 1617 万。他们估计,目前日本的儿童数量已经不足 1600 万,而且未来还只能继续减少。再过 1750 年,真正的日本人就将彻底消失。 日本家庭计划协会( Japan Family PlanningAssociation )去年的一次调查发现, 18 岁至 49 岁的人当中, 49.3% 在过去一个月都没有过性生活了。两年前,这一比例才只有接近 10% 。男性和女性都表示,由于工作太累,挤占了太多生活时间,他们对性行为的兴趣正在消退。这种现象许多工业化国家都存在,但日本显然是问题最严重的那个。 日本男性有时一周会工作超过 80 个小时,常常没有时间或者体力去从事性行为,女性则被工作和家庭的两难局面所困。和许多工业化社会一样,日本也有许多女性尽可能延迟结婚,或者干脆就不结婚了。在工作与家庭之间,选择工作的人越来越多。 人口恶化叠加经济政策的一再失误 日本人口下滑加上不当的再分配制度导致了财政危机。如今对日本经济最大的威胁来自福利制度和人口恶化互相影响,恶性循环。 日本的福利政策并不算优厚,尤其是和欧洲国家相比。但这个福利体系还是越来越构成国家的负担。因为人口寿命越来越长而后代却越来越少。加上这个国家对任何移民,哪怕是高技术人群都怀有敌意。这意味着日本无法通过扩大人口来补偿低出生率。 几乎所有发达国家都存在老龄化和高福利的问题,只有两个地区没有受到困扰:香港和新加坡。这两个地区虽然也存在低生育率和老龄化问题,但由于国民都自己存钱养老,所以国家没有遭遇财政危机。 经济教育基金会的 Daniel Mitchell 认为,日本很可能成为下一个希腊。因为日本政府过去持续反复地实施凯恩斯经济刺激,导致日本如今背负了创纪录水平的债务。自上世纪 80 年代末日本房地产泡沫破灭以来,日本陷入长期的经济低迷,这些刺激政策没有带来经济复兴。 他还认为日本执行增值税是个巨大的错误。增值税的实施通常都会带来“印钞机”效应,政策制定者不得不一轮轮的抬高利率。欧洲上世纪 60 和 70 年代就是这种情况,如今日本又重蹈覆辙。 白鑫 本文来源:华尔街见闻 责任编辑:白鑫 _NT4464 http://tech.163.com/17/0310/14/CF629VM800097U81.html#from=relevant 巧合的是,下次小冰期就发生在这一时期,也就是中国称之为的明清灾害群发时期。天灾人祸可能加速日本的灭亡。 日本自然灾害进行时:被证实的预测 气象 - 地震 - 经济超级灾害链将重复 2008 年金融危机、 1929 年世界经济大萧条和 17-18 世纪中国明清灾害群发时期和欧洲小冰期时期。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唯一全球共赢的解决方案。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独善其身。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40900.html 2017 年 03 月 19 日 央视新闻报道, 30 年内日本海槽大地震概率为 70% 震级或达 9 级。 此前,日本政府地震调查委员会对外公布的预测曾显示,位于日本中西部海域的南海海槽在 30 年内发生大地震的概率为 70% ,最大震级可达里氏 9 级。而近日,东京大学的研究团队又警告称,一旦日本南海海槽大地震发生,导致的伤亡人数最高将超过 30 万。 南海海槽大地震被称为日本未来可能面临的最大级别的灾害之一。最高可达里氏 9 级的大地震还可能引发最高 34 米 的海啸。由于周边地区人口密集,专家警告南海海槽大地震一旦发生,导致的伤亡人数最高将超过 30 万,房屋倒塌 238 万间,临时疏散的家庭将达到日本近畿地区家庭总数的 15% 左右,受灾程度远超 3 · 11 大地震。 据日本政府的估算,这场地震带来的经济损失最高可达 220 万亿日元,约占日本年 GDP 的 40% 。 日本前防灾担当大臣中川正春:根据科学预测,南海海槽大地震和由此引发的海啸都(将)是有史以来最高级别的。 http://news.ifeng.com/a/20170319/50796817_0.shtml 我在 2005 年 9 月 4 日 指出,下一场自然灾难: 30 年内日本将是自然灾害的受援国。 日本可能是下一个遭受自然灾害重创的国家。最新研究结果和最近的一系列地震均表明,富士山在休眠 300 年之后即将再度进入活跃期。富士山从 1907 年喷火以后一直平静。 2001 年 5 月日本气象厅宣布,已有减少火山地震活动倾向的富士山在 2001 年的 4 月份再度发生了 123 次低频率地震,虽然没有喷火,但已表现出地壳变动的“异常火山”现象。现在,日本全国上下都在防东海大地震,东海大地震震级在 8 级以上,震中多在富士山坐落的静冈县,周期为 150 年,现在已进入随时可能发生的时期 。 在 2005 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会上,一项最新研究表明, 2000-2030 年全球将进入新一轮强震爆发时期 ,日本强震可能在此期间爆发。 日本遇到百年来最严重的强震威胁,其应对措施不仅仅在于防灾技术,而且在于友好的国际环境,特别是与亚洲近邻的关系。 危险时刻正在迫近。 2005 年 1 月 4 日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长 BRUCE ALBERTS 博士在接受《时代周刊》记者采访时严肃指出:世界上最深的海沟――马里亚那海沟,由于受到亚洲大陆板块的推压和太平洋板块的后退的原因,正在以每年 10 厘米 的速度向东北方向,即太平洋 - 日本列岛一线扩张。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大地震后,科学家观测到海沟又进一步加快了东扩的步伐!处在太平洋和亚洲两大板块交界的日本列岛无疑已经身处在这个世界上最深的漏斗的边缘!如果遇到一两次印尼一样的海底地震的话,很可能除了南部的琉球群岛以外,日本列岛都将面临灭顶之灾――滑入大海沟。 BRUCE ALBERTS 博士建议日本政府应该尽快成立“灭顶预警专家小组”,并且在 05 年尽快启动“大灾难应急预案”,更不要对日本民众实行欺瞒政策――日本人民有权利知道自己的未来命运。 BRUCE ALBERTS 博士还建议日本政府向周遍的友好国家――中国、韩国、美国寻求帮助,在大灾难一旦降临的时候,能够将日本的众多的平民百姓迁移到中国等国的领土上,作为“自然灾害难民”,以避免日本的‘整个民族的毁灭’ 。日本右翼在灾难面前的歇斯底里,在于他们不相信世界和亚洲人民的善良与真诚,这种真诚的付出在印尼地震海啸中得到完美的体现 。美国飓风灾难再次体现了这种新型的国际关系。 对此,日本政府和国民无疑应有清醒认识。 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56518.htm 南都周刊 2010 年 3 月 8 日 报道,当智利 8.8 级大地震突然来临时,人们脑海中浮现的是六个星期前海地大地震的惨状,所有人都害怕真实版 2012 会上演。从事全球变化和地球动力学研究的吉林大学教授杨学祥表示,全球强地震频发与日月潮汐的推动,及拉马德雷周期有关。而下次强震可能发生在日本。 http://info.whinfo.net.cn/article_5953.s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42393.html 我们在 2008 年 6 月 1 日 指出,全球变暖导致山地和两极冰盖溶化,全球海平面上升,山地失去冰盖负载减少,将均衡上升;海洋水面上升增加负载,将均衡下沉。这就是冰川地壳均衡和水均衡运动 。根据山东防震减灾信息网的资料,自 2004 年到 2007 年,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发生了 4 次 8 级以上地震,中国和日本各 2 次,其他地区 2 次(见表 1 )。 地球是一个扁球体,一处地震变形,为另一处的地震变形提供了条件 。这就构成了强震的路线图。表 1 的地震从中国开始,又回到中国,这一闭合路线为下一次强震的发生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近 30 年冰盖融化显著,自然是地壳均衡最强烈的地区。中国地震后,陆海地壳的负荷在内陆地区得到大致调整,接下来就是在陆海连接处的岛弧发生强震。岛弧强震是全球范围的,遍布东西太平洋和印度洋。这就完成了一个循环。 如果上述规律成立,下一个 8 级以上强震就必定发生在陆海连接处,按路线图,危险性的排列为: 日本 、印尼、堪察加半岛附近高纬度地区、南北美太平洋沿海地区。其中, 日本、俄罗斯和印尼发生强震的风险最大,其后是南北美太平洋沿海地区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489273.html 2010 年智利 8.8 级地震、 2011 年日本 9 级地震、 2012 年印尼 8.6 级地震证实了这一预测。 除了 8.5 级以上地震集中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统计特征外,另一个重要的统计特征更值得关注:海岛的 9 级地震发生后, 8.5 级以上地震连续发生,这对日本地震有参考意义。 2004 、 2005 、 2007 年、 2012 年的连续 4 年中,印尼苏门答腊岛发生了 4 次 8.5 级以上地震。日本的后续地震不得不防。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425007.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93759.html 我在 2012 年 8 月 30 日 指出,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苏门答腊 9.1 级地震表明印度大陆向北挤压亚洲大陆进入高潮,欧亚地震带处于活跃期。 2011 年 3 月 11 日 日本 9 级地震表明太平洋地壳挤压亚洲东部增强,环太平洋地震带进入活跃期,是北半球强震开始的信号。日本、俄罗斯和美国发生特大地震的可能性最大。 除了 8.5 级以上地震集中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统计特征外,另一个重要的统计特征更值得关注:海岛的 9 级地震发生后, 8.5 级以上地震连续发生,这对日本地震有参考意义。 2004 、 2005 、 2007 年的连续 4 年中,印尼苏门答腊岛发生了 3 次 8.5 级以上地震( 2012 年 4 月 11 日 印尼苏门答腊发生 8.6 级地震, 2004 年以来共发生 4 次 8.5 级以上地震);阿拉斯加半岛在 1957 、 1964 、 1965 年也发生了 3 次强震(见表 1-2 )。 日本的后续地震不得不防。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425007.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39829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07387.html http://blog.gmw.cn/u/466/archives/2005/8795.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36559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94731.html 2011 年 3 月 11 日 ,发生在日本的 9 级地震和海啸使无数城镇和村庄被夷为平地。 15391 人被夺去了生命, 8171 人失踪,成千上万人被迫离开家园。灾情发生后,联合国系统各机构立即采取行动,为灾区人民,特别是妇女与儿童提供紧急救援。两年过去了,联合国依然坚守灾区 , 为重建提供帮助。日本灾害预测得到证实,并存在继续发生的危险。 我在 2012 年 8 月 30 日 指出,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苏门答腊 9.1 级地震表明印度大陆向北挤压亚洲大陆进入高潮,欧亚地震带处于活跃期。 2011 年 3 月 11 日 日本 9 级地震表明太平洋地壳挤压亚洲东部增强,环太平洋地震带进入活跃期,是北半球强震开始的信号。日本、俄罗斯和美国发生特大地震的可能性最大。 除了 8.5 级以上地震集中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统计特征外,另一个重要的统计特征更值得关注:海岛的 9 级地震发生后, 8.5 级以上地震连续发生,这对日本地震有参考意义 。 2004 、 2005 、 2007 年的连续 4 年中,印尼苏门答腊岛发生了 3 次 8.5 级以上地震( 2012 年 4 月 11 日 印尼苏门答腊发生 8.6 级地震, 2004 年以来共发生 4 次 8.5 级以上地震);阿拉斯加半岛在 1957 、 1964 、 1965 年也发生了 3 次强震(见表 1 )。日本的后续地震不得不防。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39829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07387.html http://blog.gmw.cn/u/466/archives/2005/8795.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36559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94731.html 结论 华裔学者许靖华根据历史上的全球气候变化周期中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证明全球小气候最适期人类社会繁荣发展而全球小冰期导致农业减产,饥荒和民族大迁移。他认为,全球气候变化有 1200 年的周期循环,与人类历史兴衰一一对应。即变暖时期对应人类社会繁荣,变冷时期对应农业减产,饥荒、动乱、战争和民族大迁移。 小冰期时期中国历史朝代频繁更替,为日本的兴衰敲响了警钟。 日本面临的问题也是世界面临的问题:天作孽犹可恕,自作孽不可活。 参考文献 1. 杨冬红,杨学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全球强震和灾害。西北地震学报。 2006 , 28 ( 1 ): 95-96 2.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6 , 21 ( 3 ): 1023-1027 3.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 2011 , 54 ( 4 ): 926-934. 4. 杨学祥 , 杨冬红 . 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 . 百科知识 2008.07 上: 8-9. 5. 杨冬红,杨学祥 . 全球气候变化的成因初探 . 地球物理学进展 . 2013, 28(4): 1666-1677.YangX X, Chen D Y. Study oncauseofformationin Earth’s climatic changes. Progressin Geophysics (inChinese),2013,28(4):1666-1677.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4980 次阅读|2 个评论
韩国有可能发生7级以上大地震:关注朝鲜半岛的地震火山活动
热度 1 杨学祥 2016-9-22 14:06
韩国有可能发生 7 级以上大地震:关注朝鲜半岛的地震火山活动 杨学祥 摘要: 我们在 2006-2008 年的研究表明,特大强震可能发生在 2000-2030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中的前 17 年左右,最强和较强潮汐重复时期中的每一年( 2010 年, 2014 年, 2018 年)及其前一年都是可能的发生年。 而且由于 2010 年、 2014 年、 2018 年 1 月 2 日 为月亮近地点,与地球近日点 1 月 3 日 或 4 日相差不过 2 天,叠加后的最强潮汐和较强潮汐强度相对较大,激发出的特大强震也会相当强烈。这和俄罗斯科学家预测的结果相吻合【 9 】。 2007 年 9 月 12 日 印尼苏门答腊 8.5 级地震, 2010 年 2 月 27 日 智利发生 8.8 级地震, 2011 年 3 月 11 日 日本 9 级地震, 2012 年 4 月 11 日 印尼苏门答腊 8.6 级地震,验证了特大地震的集中爆发周期。 根据特大地震连续发生的准四年周期, 2018 年是下两次 9 级特大地震可能发生年。釜山大学地球科学系教授尹成孝表示,横跨内地吉林省及朝鲜两江道的长白山火山极可能喷发,预料时间在 2014 年至 2015 年。这表明, 2014-2018 年地球的地震火山活动将非常强烈。 1999 年以来,我国火山研究也发现长白山火山活动有增强的趋势【 10 】。 2016 年韩国地震的高发趋势已引起科学界的高度关注。朝鲜频繁的核试验可能激发大震的发生。天灾人祸集中在朝鲜半岛令人堪忧。朝韩双方应该以民族生存为重,在天灾频发的大背景之下,避免灾难性的极端事件发生。 韩国庆州市连发两次 5 级以上地震 民众街头避险 2016-09-13 19:02:00  来源 : 中国新闻网 当地时间 9 月 12 日晚间 ,韩国庆尚北道庆州西南方向接连发生 5.1 级和 5.8 级地震,当地民众纷纷逃到开阔地带进行避险。截至发稿时止,当地尚无人员伤亡报告。 http://www.dzwww.com/xinwen/shehuixinwen/201609/t20160913_14907241.htm 日本教授:韩国未来有可能发生 7 级以上大地震 2016-09-2211:31:33  来源 : 中国网 作者 : 吴婉茹 中国新闻网 9 月 22 日 讯 据韩国媒体 20 日报道,日本地震调查委员会委员长、东京大学平田直教授表示,“未来韩国有发生规模 7.0 以上地震的可能性,我认为韩国人一生中至少会经历一次强震,因此有必要对此做好应对措施。” 平田直教授 14 日在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接受采访时称,根据以往数据显示,朝鲜半岛每一两百年就会发生一次规模 6 级以上的地震,历史上也曾发生过震级达 7.5 级的强震。 作为日本国内知名地震专家,平田直教授在两个月前,蔚山 5.0 级地震发生时接受韩国媒体采访,并提到“朝鲜半岛发生强震可能性大”。当时他说:“虽然最近二、三十年间,朝鲜半岛地震相对较少,但未来地震频繁发生的可能性大,我们应对此做好准备。” 随后,平田直教授提醒人们,为有效减少地震发生时带来的伤害,我们应从更换家具做起。他建议,“卧室内枕头边不能放置过高的家具,因为一旦发生地震,这种家具会倒下砸中头部。另外,整个卧室内都应避免放较高的家具,如果实在需要,最好摆放在床脚的位置。”平田直教授表示,自己也是在 5 年前经历了日本东京大地震之后,将书桌的高度调低,并减少了卧室内家具的数量。 在房屋防震问题上,平田直教授称,因先前地震受损的建筑若再次受到冲击,会有突然倒塌的危险。如今的日本房屋是依据 1981 年修正后的标准建造的,能够承受 7 级的强震(按韩国标准为 10~12 震级);现在日本全国约有 80% 的建筑满足国家标准。 在地震相关知识的普及教育方面,平田直教授说,“要想应对从未经历过的突发事件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我们有必要通过防灾教育让人们间接体验灾害发生时的具体情况。” 另外,平田直教授还提到,日本自 1995 年阪神大地震之后,曾花费 10 年时间仔细调查日本国内所有活跃断层的情况,发现在 2000 多个活跃断层中有 100 多个断层未来有诱发规模 7.0 级地震的可能性,而韩国过去从未做过类似调查。 最后,平田直教授在谈及 12 日韩国庆州 5.8 级的地震时,认为此次地震并不是 2011 年东日本大地震的余震。从世界范围来看,地震发生后一周的时间内,会有相似或规模更大的地震发生,之后概率便会逐渐变小。(李智 吴婉茹) http://www.dzwww.com/xinwen/guojixinwen/201609/t20160922_14940181.htm 朝鲜半岛 2013 年发生 65 次地震 已非地震安全地带 2013 年 08 月 05 日 16:33 来源:环球网   据韩联社首尔 8 月 5 报道,韩国气象厅 5 日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从今年 1 月至 8 月 4 日 ,朝鲜半岛共发生 65 次地震,多于往年,比 2010 年全年发生的地震次数 (42 次 ) 增加了 54.8% ,韩国已不是“地震安全地带”。 2010 年至 2012 年,在朝鲜半岛发生的地震次数分别达 42 次、 52 次和 56 次,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按照这一趋势,直到今年年底,在朝鲜半岛发生的地震次数有可能比去年多一倍。   今年发生的地震中,在海域发生 57 次地震,尤其是在西海发生了 46 次地震,占 70.7% 。据统计,忠清南道保宁市、全罗北道群山市、仁川白翎岛附近海域属于地震多发地区。   专家指出,虽然在朝鲜半岛发生地震的次数逐年增加,但有关专家和研究人员严重不足,给地震研究带来很多困难。目前,负责地震研究工作的部门分别为气象厅和国立气象研究所,而这些机构的有关专家分别仅为 25 人和 4 人。 韩国国立气象研究所的一位专家表示,在朝鲜半岛发生的地震中,在海域发生的地震次数远多于在内地发生的地震次数,所以非常需要对“海域地震”的发生原因进行分析。但由于受到人力及财政资源的限制,无法就此进行研究。 http://health.sohu.com/20130805/n383415741.shtml 中科院院士:现在长白山最危险 韩国科学家: 2014 年喷发 2011-4-9 19:19 来源:北方网 点评: 2004-2018 年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 3 ・ 11 地震后,火山告急,“这是一个危险信号”。刘嘉麒院士说,预示西太平洋板块开始了相当漫长的“不太平时代”。 3 月 26 日 ,日本气象厅发布信息,富士山火山活动加剧。于是全世界的目光,又从地震、海啸、核危机,转向了富士山。   富士山告急,谁能淡定得了?   早在 2011 年 1 月 26 日 、 2 月 11 日 ,日本新燃岳火山两度喷发。 3 ・ 11 地震后仅两天, 3 月 13 日 ,新燃岳火山再次喷发,烟尘喷向空中,高达 4000 米 。   到目前为止,日本境内监测到的活动加剧的火山,增加到了 13 座。一系列的灾难,加上“ 13 ”这个基督最后晚餐上的不吉利数字,“末日”的恐怖,一时蔓延开来。   日本火山专家小山真人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如果在此期间火山喷发,将彻底宣告日本“地质平安”时代的结束。那时,日本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漫长的“国难时期”。   中国地质所研究员李海兵解释说,由于 3 ・ 11 地震巨大能量的释放,震中西侧大约五六百公里范围、沿着整个西太平洋板块俯冲带边缘的系列小火山,活动性都有可能增强。   一旦火山喷发,日本是首当其冲的受害者,但大量的火山灰、有毒气体最终会进入大气层,周边国家也将不能幸免。   国内公众与媒体都盯上了我国境内最具“潜力”火山――长白山。这座沉寂 100 多年的火山,会就此醒来吗?   早在 2010 年下半年,关于长白山的“恐慌”,就从韩国散布出来。韩国专家甚至发布了“精确”预测:长白山将在 2014~2015 年再次大规模喷发。   这一“预测”很快受到国内火山专家的质疑,平息了下来。此次富士山“告急”之际,国内公众再难保持“隔岸观火”的淡定,对长白山火山的忧虑,随着富士山的动荡,一起活跃起来。   对此,火山专家、中科院院士刘嘉麒,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李海兵,先后接受了《科学时报》的采访。   火山喷发:谁是主角?   “火山与地震是一种伴生关系,”刘嘉麒解释说,“火山喷发一定会有地震,但地震不一定会引起火山喷发。”   与火山活动相关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不同于通常意义上的构造地震,其区别可以通过监测、分析判断出来,最大的差别就是两者间有着不同波形。根据以往的统计数字,火山地震在各类地震中约占 7% 。   地震并不是引起火山喷发的唯一因素,即使发生了火山地震,也不一定伴随火山喷发。地震是火山喷发的诱因,而岩浆,才是火山喷发的“主角”。因此,刘嘉麒说,有没有岩浆,岩浆囊的规模大小、埋藏深浅,是判断火山喷发的第二个条件。   在这两个条件都具备后,还要看岩浆囊上部的地质结构是否有薄弱环节,比如断裂,有了地质上的薄弱环节,才能为喷发提供通道。   在诱因、“主角”、出口都具备的情况下,才能大致判断说:火山,一触即发。   从地质板块上看,新燃岳火山位于菲律宾板块与欧亚板块的接触带上,但位置临近太平洋板块和欧亚板块的接触带,李海兵认为,新燃岳火山在震前的两度喷发,很可能是此次日本强震前板块活动的信号。 3 月 15 日 ,富士山下发生 6.2 级余震。李海兵说,这给人们传递了一个信息,富士山下的地壳已经活跃,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可能再次喷发。“地震是一个危险信号,表明地质构造活动加剧。”刘嘉麒说,“火山,正在聚集能量。”   从地震―火山的“伴生史”可以看出,环太平洋地区大震之后往往伴随火山活动: 2004 年,印尼苏门答腊发生 9.2 级地震,此后一年多,爪哇岛发生强烈火山喷发; 1960 年,智利发生 9.5 级地震,普耶维随后火山大规模喷发。   然而,火山喷发是一个复杂的地质现象,刘嘉麒说,能量聚集也是一个复杂的地质过程,可能需要几天、几个月、几年乃至更长时间。   半数火山“无人驻守”   在地图上,刘嘉麒指点着中国境内“有潜力”的火山:东起长白山,西南到腾冲。仅中国大陆地区就有十几座火山被收入全球火山名录:长白山、五大连池、科洛、镜泊湖、龙岗、雷琼、腾冲、阿什库勒、可可西里等。此外,还有几座火山分布在中国台湾地区。   从地理位置与地质条件两方面分析,刘嘉麒认为,目前最具危险性的是长白山与台湾阳明山,应当给予重点关注。   “可以肯定地说,长白山火山在近期不会喷发。而存在危险是毋庸置疑的。”同时他遗憾地表示,“现在不能确定它何时喷发,喷发会有多大规模,是因为我们的工作还未做到那种程度……”   长期以来,火山研究是我国的一个薄弱环节,我国不属于火山活动频繁的国家,距离我国境内最近一次火山喷发也过去了半个多世纪。   相比地震研究,火山研究在人力、物力、研究手段上都相对落后。从火山观测点上看,全国仅有六个监测站,分别位于长白山天池火山、吉林龙岗火山,黑龙江五大连池火山、镜泊湖火山,云南腾冲火山和海南琼北火山。   而且,每个站的监测能力和手段都相对落后,以长白山为例,偌大的长白山,只分布了一两个观测点,而且手段单一,很难为科学分析提供全面、精确的数据。更不用说,半数以上的火山处于“无人驻守”的局面。   而曾经亲临富士山考察的李海兵说,日本为防范富士山再度喷发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日本气象厅已经在山体周围设立了 15 台地震仪、 3 台测斜仪和 8 台全球定位系统 (GPS) 观测台站,以便夜以继日地监测富士山的火山活动。   从目前科学发展水平上看,火山预报比地震预报的可靠性要高些。 20 世纪发生在美国、日本、菲律宾等地的几次大规模火山喷发,都做出过较为准确的预报,以目前国际先进水平为例,与实际喷发时间大约相差一周。 3 ・ 11 地震后,火山告急,“这是一个危险信号”。刘嘉麒说,预示西太平洋板块开始了相当漫长的“不太平时代”。 http://news.xinmin.cn/rollnews/2011/04/09/10160714.html 朝鲜罕见公布五次核试验内幕 被指做好核战准备 2016-09-22 08:29:36 来源:环球时报 作者:白云怡   “朝鲜自 2006 年 10 月首次进行地下核试验以来,迄今为止总共进行了 5 次核试验。其中第四次是氢弹试验,第五次是核弹头爆炸试验。”近日,朝鲜罕见向外界公布该国五次核试验的进展情况,并公开了该国核武器研发机构——朝鲜核武器研究所的部分信息。   按照惯例,朝鲜在宣布核试验或人造卫星发射的新闻时通常会采用朝鲜官方通讯社朝中社报道或政府声明的形式。但在第五次核试验之后,朝鲜却罕见选择以核武器研究所的名义发布声明宣布这一消息。接近朝鲜政府的朝鲜消息人士 21 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核武器研究所是朝鲜的绝密机关,朝鲜政府选择将其名称公布,或许意在暗示其“已基本完成核武器研发工作”。“通过第五次核试验,朝鲜最终检测并确认了可安装在朝鲜人民军战略军火星炮兵部队的战略弹道导弹的实现标准化、规格化的核弹头的构造及工作特点、性能和威力。朝鲜已实现了核弹头的标准化、规格化,精通各种裂变物质的生产及利用技术,因而能够根据自己的需求随心所欲地生产小型化、轻量化、多种化的威力超强的各种核弹头,核兵器化水平达到新高度”,该人士表示,“既然已基本实现了核兵器化的目标,就没有必要继续保密。同时,这也显示出朝鲜要继续致力于加强并发展核武力的意愿。”   此外,朝鲜方面还公布了至今为止五次核试验的部分内容。该接近朝鲜政府的消息人士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在 2006 年 10 月、 2009 年 5 月、 2013 年 2 月进行了三次核试验并先后发射了人造卫星“光明星 -2 ” 号和应用卫星“光明星 -3 ” 号后,朝鲜在今年 1 月 6 日进行的第四次核试验是第一次氢弹试验。“这向国际社会传达了意味深长的信息:第一是朝鲜已跻身核强国之列,世界公认的 9 个拥核国中只有五个国家拥有氢弹 ; 第二则是要将美国‘置于更大的恐怖之中’,因为朝鲜已公布了自己的打击目标,且从未隐瞒其最终目标就是美国本土。” 该人士称,朝鲜最近一次进行的第五次核试验是核弹头爆炸试验,旨在最终检测并确认实现标准化、规格化,可安装在战略弹道导弹上的核弹头性能和威力,“这意味着朝鲜做好了应对核战争的准备。”他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朝鲜已经进行洲际弹道火箭大推力发动机地上喷出试验、弹道火箭再入大气层环境模拟试验、战略潜艇潜射弹道导弹试验,取得很大成功,还多次成功进行朝鲜人民军战略军火星炮兵部队的弹道火箭发射训练。“现在只剩下一个环节,就是在实战中大显其威力。” http://mil.sohu.com/20160922/n468919977.shtml 韩国料长白山 2014 年喷发:与特大地震对应 2010-6-19 11:02 【文汇网讯】冰岛火山喷发造成全球空中运输大打结,而现在可能又有一个更大的火山将喷发,那就是位在内地东北及朝鲜边境的长白山。一项研究报告显示,长白山极有可能在 2014 年喷发,相关损失可能超过冰岛火山。韩国气象厅决定采取应对方案。 韩国气象厅日前举行了相关的研讨会,釜山大学地球科学系教授尹成孝表示,横跨内地吉林省及朝鲜两江道的长白山也极可能喷发,预料时间在 2014 年至 2015 年。研究显示,吉林省的汪清县在去年 6 月发生规模 7.3 的地震后,长白山的地震频率增高到 10 倍以上,而且上头的天池地形逐渐变高,甚至时常喷发出气体。由于海拔 2154 米 的天池南北长 4850 米 ,东西宽 3350 米 ,水量达 20 亿吨,因此尹成孝指出,今年春天冰岛火山喷发排放物总量只有 0.11 公里 ,就已造成火山灰四散,长白山一旦真的喷发,后果恐怕不堪设想。 对于这项研究,与会的气象厅人士表示认同,韩国官方也决定未雨绸缪,开始着手研拟高规格的应对方案。据了解,长白山是一座休眠的活火山,在清朝时曾多次喷发【 1 】。 根据林振山等人的日食 - 厄尔尼诺系数理论和准两年海温震荡规律, 2010 年、 2013-2014 年、 2016-2017 年可能发生拉尼娜事件, 2011-2012 年、 2015 年、 2018-2019 年可能发生厄尔尼诺事件,密集的拉尼娜事件和厄尔尼诺事件相互转换可以使东西太平洋海面反向升降 40-60 厘米 ,导致海洋地壳均衡升降 13-20 厘米 ,激发环太平洋地震带和火山带强烈的地震火山活动【 2-6 】。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加强了这一变化趋势【 7 】。 2008 年 7 月,我们提出全球进入强震频发期。 2004 、 2005 、 2007 年印尼三次 8.5 级以上地震和 2010 年智利 8.8 级地震的发生使中国地震首席预报专家承认:现在可能又一次进入了高震级地震活动频发的阶段【 8 】。 尽管地震预测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但全世界有不少科学家都在努力研究地震预测,探索预测的有效途径。近期,一些研究人员预测,全球有可能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 美国地质调查局和南加州大学地震研究中心的专家于今年 4 月联合发布了一份地震预测报告。报告指出,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在未来 30 年内发生能造成大面积破坏的强地震的可能性为 99 %。作为报告参与方之一的美国地质调查局解释说,科学家设计了一种新模型,以研究大地震的发生几率。他们发现,加州在 2038 年前不发生 6.7 级地震的几率只有 1 %;同一时期,加州发生 7.5 级以上大规模地震的几率预计为 46 %:其中,加州南部人口稠密地区遭遇地震的可能性最大。地质学家同时认为,加州最有可能发生地震的地区位于洛杉矶以东里弗赛德县的圣安德烈亚斯断层南段。 不仅仅是美国,俄罗斯的研究人员也大胆预言,未来 10 年,全球将发生毁灭性大地震,其破坏力堪比 2004 年的印尼海啸。这一结论是基于俄地震学家所研制出的一种能记录地震生成过程并预测地震的模型。俄罗斯科学院国际地震预测理论和数学地球物理学研究所专家弗拉基米尔·科索博科夫说, 这场地震的震中可能位于以下 5 个地区之一:美国和加拿大西部交界带、智利、克什米尔、印尼苏门答腊岛和安达曼群岛附近的印度洋。 统计数据表明, 1889 年以来全球大于等于 8.5 级的地震共有 21 次。其中,在“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 1 次,其余全部发生在“拉马德雷”冷位相及其边界。 2000 年后,地球逐步进入了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并将一直持续到 2035 年。这期间会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这一观点与上述国际科学界的最新研究结果吻合。 “拉马德雷”是一种低温高压气流,通常处于大气层较高的位置,亦称太平洋十年涛动,分别以暖位相和冷位相两种形式交替在太平洋上空出现。每种现象持续 20 ~ 30 年。当拉马德雷现象以暖位相形式出现时,北美大陆附近海面的水温就会异常升高,而北太平洋洋面温度会异常下降。与此同时,太平洋高空气流由美洲和亚洲两个大陆向太平洋中部移动,低空气流的运动方向则正好相反,结果导致中太平洋海面升高。当拉马德雷以冷位相形式出现时,情况则完全相反。中太平洋海面的反复升降就导致了地壳跷跷板运动,从而引发强烈的地震活动。 人们对过去的一些数据分析后发现, 1952 年, 1957 年、 1960 年、 1964 年 4 场特大地震就发生在 1947-1976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中的前 17 年。 2000 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后,在 2004 年 12 月 26 日印尼就发生了强地震海啸,并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印尼的地震海啸并非偶然,它和 1952 年 11 月 4 日 堪察加发生的 9 级地展一样,拉开了特大强震集中爆发的序幕。暖位相末期,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所导致的地壳均衡运动(就像船的吃水线卸载上升,加载下沉一样)也是冷位相初期强震频发的一个原因。 地球自转加速度是不断变化的,自转加速度表示地球自转速度变化的程度。从 1955 年以后,用近代仪器观测到,地球自转加速度大约每四年就有一次突然的变化。突然变化的原因现在还不清楚。根据美国华盛顿和理士满( Richmond )两地测得的地球转速季度平均值的变化,可用一条折线近似地表示,其转折点分别在 1957 、 1961 和 1965 年,与 20 世纪所有 4 场特大地震的发生时间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2004 年,我们发现月亮近地潮和太阳近地潮有四年周期的叠加关系,与地球自转加速度的四年周期变化一一对应,这表明潮汐对自转加速度和特大地震也有影响。 过去就曾有专家研究过太平洋地区的部分地震,认为其发生与海洋潮汐有关。海洋潮汐是在月球、太阳等天体的引力作用下产生的。在万有引力的作用下,天体对地球的海水会产生引潮力。当新月或满月出现,即太阳、月球和地球处在一条直线上时,月球和太阳的引潮力会形成合力,引发大潮。专家认为,大潮能够对太平洋地区的地壳产生巨大的压力,部分坚固性稍差的地壳会出现裂缝。如这种破裂正好发生在地震带上,就会使该地区的地球内部能量得以猛烈地释放,这样地震的发生也就在所难免。 不过,专家表示,潮汐作用只是引发地震的一种因素,能否形成地震还要取决于很多其他因素,如构造带的分布,构造应力的积累程度,地震活动的周期性等等。 以近 20 年世界上影响最大的 16 次大地震为例,其中发生在上、下弦前后两天内的大地震为 5 次而发生在农历初一(朔)和十五前后各两天的大地展有 8 次;发生在其他时间的大地震有 3 次。上、下弦前后是潮汐极小值,农历初一(朔)和十五前后是潮汐的极大值。 16 次大地震有 13 次与潮汐的极值有关,这恰恰说明地震与潮汐变化有关。 1976 年 7 月 28 日 唐山地震和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地震都发生在日月大潮附近。 资料表明,月亮近地潮和太阳近地潮准四年周期的叠加关系与全球灾害有很好的对应性,为强潮汐导致全球灾害提供了新的证据。 综上可知,接下来的特大强震可能发生在 2000-2030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中的前 17 年左右,最强和较强潮汐重复时期中的每一年( 2010 年, 2014 年, 2018 年)及其前一年都是可能的发生年。而且由于 2010 年、 2014 年、 2018 年 1 月 2 日 为月亮近地点,与地球近日点 1 月 3 日 或 4 日相差不过 2 天,叠加后的最强潮汐和较强潮汐强度相对较大,激发出的特大强震也会相当强烈。这和俄罗斯科学家预测的结果相吻合【 9 】。 2010 年 2 月 27 日 智利发生 8.8 级地震,验证了特大地震的准四年周期。 根据特大地震连续发生的准四年周期, 2014 年和 2018 年是下两次 9 级特大地震可能发生年。釜山大学地球科学系教授尹成孝表示,横跨内地吉林省及朝鲜两江道的长白山火山极可能喷发,预料时间在 2014 年至 2015 年。这表明, 2014 年地球的地震火山活动将非常强烈。 1999 年以来,我国火山研究也发现长白山火山活动有增强的趋势【 10 】。 参考文献 1. 责任编辑:光光。韩国料长白山 2014 年喷发。 2010-06-18 文汇网。 http://trans.wenweipo.com/gb/news.wenweipo.com/2010/06/18/IN1006180092.htm 2. 林振山 , 赵佩章 , 赵文桐 . 1999, 日食 - 厄尔尼诺系数及其应用 . 地球物理学报 , 42 ( 6 ) : 732 - 738 3. 杨学祥,韩延本,陈震,乔琪源。强潮汐激发地震火山活动的新证据。地球物理学报。 2004 , 47 ( 4 ): 616-621 。 4. 杨学祥 . 厄尔尼诺事件产生的原因与验证 . 自然杂志 . 2004, 26 ( 3 ) : 151 - 155 5. 杨冬红,杨学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全球强震和灾害。西北地震学报。 2006 , 28 ( 1 ): 95-96 6. 杨冬红,杨学祥 . 厄尔尼诺事件和拉尼娜事件的成因与预测 . 沙漠与绿洲气象 . 2008,2(5): 1-10 7. 杨学祥。全球变暖还是变冷。科技潮, 2006 ,( 9 ): 20-22 8. 杨学祥。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 。发表于 2010-3-1 7:47:52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98596 9. 杨学祥 , 杨冬红 . 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 . 百科知识 2008.07 上 , 《百科知识》 2008/07 上 , 8-9. http://www.jllib.cn/library/magazine/20080707k.htm 10. 杨学祥 , 陈殿友 . 火山活动与天文周期 . 地质论评 , 1999, 45 (增刊): 33~42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336845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431294.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14473.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6014 次阅读|2 个评论
10年风暴魔咒源于自然周期:经济危机2017降临
杨学祥 2016-8-29 06:39
10 年风暴魔咒源于自然周期:经济危机 2017 降临 杨学祥,杨冬红 10 年风暴魔咒(一):经济危机 2017 降临?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总会信息中心姜波最近撰文指出, 1997 及 2007 年发生亚洲金融风暴及次贷风暴,每 10 年经济出现危机似乎变成了一个魔咒,不无让市场感到提心吊胆。 2016 年已过一半, 2017 年即将来临,目前全球经济状况,风暴是否会再次刮起?若是,大马又有没有能力再次力挽狂澜呢? 每 10 年经济出现危机似乎变成了一个魔咒,其中自然周期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不容忽视。自然灾害周期与经济危机的一致性表明,自然灾害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通过人为战争、人为金融攻击、人为错误经济政策而放大扩展,形成经济危机的自然波动周期。 通过 G20 峰会,全球协作应对经济危机非常重要。 经济危机与自然灾害如影随形:气象 - 地震 - 经济超级灾害链 经济景气循环的波动或循环,根据其周期的长短,现在公认的有下面四种类型: 1. 基钦循环( KitchinCycle ,短期循环) 3 至 4 年周期(与地球自转 3-4 年周期对应); 2. 朱格拉循环( JuglarCycle ,中期循环,主循环) 10 至 11 年周期(与太阳黑子和潮汐 11 年周期对应); 3. 库茨涅兹循环( KuznetsCycle ,长期循环) 20 至 22 年周期(与太阳黑子和潮汐 22 年周期对应); 4. 康德拉切夫循环( KondratieffCycle ,长期波动) 50 至 60 年周期和吉村循环 55 年周期(与太平洋十年涛动和潮汐 50-70 年周期对应)。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58734.html 我们在 2007 年中国首届灾害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指出,近期科学研究的一系列成果揭示了冷气候、台风、强潮汐、禽流感世界大流行和强震相互对应的规律和物理机制,对气候及其相关灾害的预测有重大科学意义。 规律表明,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全球强震、低温、飓风伴随拉尼那、禽流感伴随厄尔尼诺将越来越强烈。 印尼地震海啸发出了自然界对人类的警告: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灾害链已经启动, 人们必须有所准备。 8 年的科研实践正在验证这一理论预测。 2016-2020 年气象灾害、地质灾害和经济灾害进入集中爆发时期,对京津冀地区发展有重大影响,我们称之为 气象 - 地震 - 经济超级灾害链。 三张表预示超级灾害链必然到来: 表 1 股市崩盘和气象灾害 年份 经济事件 气象灾害 1973 石油危机 / 股市崩盘 1972-1973 年超级厄尔尼诺 1980 美国经济衰退 1979-1980 年弱厄尔尼诺 1987 股市崩盘 1986-1987 年厄尔尼诺 1994 债市危机 1993-1995 年厄尔尼诺 ( 1997 亚洲金融风暴 1997-1998 年超级厄尔尼诺) 2001 9.11 事件 / 股市崩盘 1999-2001 年超级拉尼娜 2002 年厄尔尼诺 2008 次贷危机 / 股市崩盘 2007 年强拉尼娜, 2009 年厄尔尼诺 2015 金融危机 / 股市崩盘? 2015-2016 年超级厄尔尼诺 注:黑体字是笔者后加的,表明 3-4 年、 7 年周期同时存在。 http://finance.ifeng.com/a/20150825/13931633_0.shtml 表 2 拉马德雷和世界经济长波的对应关系 时 期 1890-1924 1925-1946 1947-1976 1977-1999 2000-2030 2030-2050 拉马德雷 冷位相 暖位相 冷位相 暖位相 冷位相 暖位相 时 期 1890-1913 1914-1944 1945-1973 1974-1995 1996-2020 2021-2050 世界经济长波 第三上升期 第三下降期 第四上升期 第四下降期 第五上升期 第五下降期 关键事件 两次世界大战 91 年苏联解体 欧盟解体 ??? 关键时间 1913 30 年代大萧条 70 年代石油危机 2013 20 年代超级灾害链 注: 1914 年发生第一次世界大战,提前 10 年结束世界经济长波第三上升期; 2013 年与 1913 年的位置相同,都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和世界经济长波上升时期,如果爆发战争,也会提前结束世界经济长波第五上升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58734.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85217.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5190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84685.html 关注经济危机客观周期。关注大国的以邻为壑嫁祸于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80938.html 全球金融危机“七年之痒”显然是基钦循环( KitchinCycle ,短期循环) 3 至 4 年周期(与地球自转 3-4 年周期对应)的公倍周期,两个周期为 6-8 年,形成一个约 7 年的整数周期。 我们的研究表明,太阳黑子具有 11 和 22 年周期,在太阳黑子循环和气候效应之间存在着关联。太阳黑子极小期的平均周期为 11 年,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的平均周期为 200 年。近 20 年的研究发现,潮汐极大期、地震火山活动频发期、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和全球低温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6 次时间的一一对应表明其相关性和处于同一激发机制(见表 3 )。 表 3 太阳活动、火山喷发、强潮汐和低温期的对应关系 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 时间(年) 坏天 时代 潮汐极大年时间 火山活跃时间 全球 气温 欧特 1040-1080 1010-1110 1062 ?? 低温 沃尔夫 1280-1350 1165-1360 1264 1275-1300 小冰期 史玻勒 1450-1550 1420-1525 1425 1440-1460 1470-1490 小冰期 蒙德 1640-1720 1600-1725 1629 1640-1680 小冰期 道尔顿 1790-1830 1790-1915 1770 1810-1820 小冰期 21 世纪 2007- ?? 1997- ?? 1974 1980-?? 次小冰期 多因素叠加是小冰期发生的根本原因。导致 15-17 世纪小冰期和 2020 年“次小冰期”出现的原因有五: 其一、处于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 太阳将进入不寻常且时间较长的“超级安静模式”,大约从 2020 年开始,太阳黑子活动或许会消失几年甚至几十年。太阳黑子活动或许将进入“冬眠”,这种情况自 17 世纪以来从未出现。目前处于 200 年气候周期的变冷初期。 其二、处于全球强震频发时期 2002 年郭增建提出 “ 深海巨震降温说 ” :海洋及其周边地区的巨震产生海啸,可使海洋深处冷水迁到海面,使水面降温,冷水吸收较多的二氧化碳,从而使地球降温近 20 年。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的气温上升与人类活动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有关,同时这一时期也没有发生巨大的海震。巨震指赤道两侧各 40° 范围内的 Ms 8.5 级和大于 Ms 8.5 级的海震。郭增建等人指出, 9 级和 9 级以上地震与北半球和我国的气温有很好的相关性。 20 世纪 4 场最强的特大地震在很短的时间内都发生在环太平洋地震带的沿海地区: 1952 年堪察加地震, 1957 年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岛地震, 1960 年智利地震, 1964 年阿拉斯加威廉王子海峡地震,与 50-70 年代低温期相对应。 其三、处于全球火山活动频繁时期 现代火山活动有明显致冷的记录:小冰期对应强火山活动,小气候最适期对应弱火山活动。因为火山灰和二氧化硫等火山喷发物到达平流层后,较小的气溶胶可在数月内传播到全球,并可在平流层内持续漂浮 1~3 年,使太阳直接辐射减弱,造成大气降温 。最新发表的研究报告显示火山喷发导致了 “ 小冰期 ” 的到来。研究报告称, 1275 年到 1300 年之间,热带地区经历过四次大规模火山喷发,喷发出来的大量硫酸盐颗粒进入大气层上空反射了太阳辐射,使地球气温降低; 1430 年到 1450 年,也发生了一轮大规模火山喷发,与地震活动一样,火山喷发与气候冷暖变化导致的冰盖消长有关(见表 3 )。 其四、地球轨道周期 据任振球的研究,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使地球冬至时的公转半径发生相当稳定的准周期变化,与全球尤其北半球气温变化的间隔 60 年振动相一致。在 20 世纪初的低温期和 60~70 年代相对偏冷期,当时( 1901 和 1960 年)地球冬至时的公转半径分别延长了 94( 相当于日地距离的 0.6%) 和 57 万公里;在 30-40 年代和 80 年代后的暖期,地球冬至时的公转半径( 1940 和 2000 年)分别缩短了 76 和 44 万公里。 2000-2020 年地球冬至时的公转半径由极小值变为极大值,他推测 2020 年前后全球气候将进入相对冷期。 韩延本分析了美国宇航局公布的起自 19 世纪中期的全球及南北半球的温度异常变化资料,得到它们存在约 60 年的准周期性波动的初步结果。该周期是它们的中周期波动的主要周期分量之一,它对调制温度的总体变化趋势可起到重要作用。分析表明,该周期分量是时变的,周期长度在 19 世纪略超过 60 年,之后缓慢变短,到 20 世纪后期月在 55 年至 60 年间。所谓人类活动造成的温室效应的加剧似乎并未有打乱这一周其分量的存在。 其五、处于强潮汐活动时期 潮汐高低潮还有 200 年左右的明显周期变化。其中, 1425 年、 1629 年两次峰值对应小冰期时期, 1770 年的峰值对应 18 世纪的低温, 1974 年的峰值对应 20 世纪 70 年代的气候变冷。特别是潮汐 54-56 年周期(与太平洋十年涛动的 50-70 年周期对应),在全球气候变化中有非常明显的作用。 我们的结论:地球的气候变化不仅与太阳黑子活动相关,而且与潮汐强度、火山地震活动密切相关。 2004-2012 年全球已发生 Ms 8.5 级以上强震 6 次,与 1998 年以来变暖减缓相对应。地震火山活动的影响不容忽视。 潮汐变化还有约 200 年周期和 50-70 年周期,对应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 200 年周期和拉马德雷 50-70 年周期。目前处于 2007 年以来发生的太阳黑子极小期,对应超前的 1974 年潮汐高潮和 20 世纪 50-70 年代的低温期。根据以往记录,这个过程还将持续 30 年以上。这次变冷过程被 20 世纪 80 年代的全球迅速变暖所打断, 1988-1999 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是自然因素,温室效应包含人为因素。 2 000-2030 年为拉马德雷冷位相,本周期内百年极寒有可能发生,但规模较小,变冷规模要小于道尔顿极小期(见表 2 )。我们称之为“次小冰期”。 此外,潮汐变化还有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变化 18.6 年周期,与气候变化 18.6 年周期对应。早在 2008 年和 2014 年我们就指出, 1998 年最热年记录与 1995-1997 年的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有关,此后 16 年气候变暖间断的原因之一是 2005-2007 年的最大值时期(见:杨冬红等, 2008 ) , 2014-2016 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变暖增强 , 2023-2025 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变冷到高潮。 气候的长期趋势和短期变化都表明,气候变冷是对人类最大的威胁。 2014 年和 2015 年最热年新纪录证实了理论预测的可靠性。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2518.html 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周期的时间越长,危机的强度越大 我在 2016 年 6 月 14 日 指出,世界经济危机的自然周期为 3-4 年、 7 年、 10-11 年、 20-22 年、 50-60 年、 55 年、 200 年、 1200 年、 1800 年,其中 50-60 年、 55 年为中长期周期,与战争和政治事件同时发生(见表 2 )。人类社会必须从中汲取教训,万万不可掉以轻心。 周期的时间越长,危机的强度越大。 气候是如何影响经济景气的?日本学者 岛中雄二 对此可归纳了以下三种原因: 一是农林水产品收成说。在需求一定的情况下,如果太阳、气象循环导致某个地区农林水产品的供给周期性地减少或增加,会产生因原材料价格上涨或下跌,工业部门企业利润也就会下降或增加。同时,该地区的进口能力也将减弱或增强,而工业地区的出口也会减少或增加。 二是人类心理说。太阳黑子数量的变化,使电磁平衡错乱并引起人类生理变化,导致包括企业家在内的大众对未来前景乐观和悲观的心理周期性地变动,从而左右投资、消费和估价。 三是能源需求说。太阳活动的周期性冷暖变化,引起维持人类体温所需的卡路里的摄取量的变动,从而在根本上动摇了石化燃料消费和农林水产品需求的稳定。自然也影响了初级产品整体的价格变动,进而波及经济整体。 全球金融危机的 3-4 年、 7 年周期、 50-60 年和 200 年周期是自然周期、经济周期和心理周期叠加而成,是天灾人祸共同作用的结果,其科学性和可靠性不容置疑,时间集中在 2016-2020 年,可称之为气象 - 地震 - 经济超级灾害链。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8248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251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51895.html 三张表预示超级灾害链必然到来:表 1-3 给出了经济危机的周期规律。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83822.html 我们再一次重申: 实时的政策可能缓解或加剧金融危机的强度,也可能为他人作嫁衣裳,但无法避免经融危机的存在和发展。根据客观规律, 2020 年世界经济长波上升期即将结束, 2019 年前后爆发金融危机——资本主义全球经济总危机是无法避免的。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81019.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81279.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83822.html 世界经济危机的自然周期为 3-4 年、 7 年、 10-11 年、 20-22 年、 50-60 年、 55 年、 200 年、 1200 年、 1800 年,其中 50-60 年、 55 年为中长期周期,与战争和政治事件同时发生(见表 1 )。人类社会必须从中汲取教训,万万不可掉以轻心。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84685.html 所谓希特勒对付经济危机竟比罗斯福更高明,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战争是经济危机的必然结局,经济动荡决定了人们的政治取向。 目前,英国脱欧和美国总统选举汇聚了世界问题的焦点和目光,在民族利己主义的狂潮之下,我们必须警惕下一个希特勒的出现。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85143.html 英国脱欧的决定表明,在民族利己主义的狂潮之下,英国不愿为欧洲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买单,世界共同应对危机的幻想已经破灭,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首先使全球化趋势戛然而止,欧盟的分崩离析就在眼前。 英国退欧将引爆金融危机,敲响超级灾害链的警钟: 金融危机 - 经济危机 - 政治危机 - 军事危机:历史再一次一步一步重演。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86859.html 参考文献 岛中雄二著.周维宏 译.《太阳景气经济学》.北京:东方出版社.2012. 杨冬红,等。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6 , 21 ( 3 ): 1023-1027 杨冬红,杨学祥 . 全球气候变化的成因初探 . 地球物理学进展 . 2013, 28(4): 1666-1677. 杨学祥。 2014 年经济危机的警钟:俄罗斯经济危机加剧卢布暴跌。 2014-12-1805:56 科学网。 杨学祥,杨冬红。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灾害链。见:高建国主编,苏门答腊地震海啸影响中国华南天气的初步研究——中国首届灾害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气象出版社, 2007 : 200-204 。 杨学祥。灾害链规律不容忽视。文汇报。科技文摘专刊(第 683 期)。 2008 年 3 月 2 日 第五版。 杨学祥 , 杨冬红 . 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 . 百科知识 2008.07 上 , 《百科知识》 2008/07 上 , 8-9. 杨学祥。灾害链规律不容忽视。《地理教学》, 2008 ,( 5 ): 1-3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 2011 , 54 ( 4 ): 926-934. 相关报道 10 年风暴魔咒(一):经济危机 2017 降临? 发布时间: 2016-08-25 编辑:总会信息中心 姜波 来源:星洲日报 1997 及 2007 年发生亚洲金融风暴及次贷风暴,每 10 年经济出现危机似乎变成了一个魔咒,不无让市场感到提心吊胆。 2016 年已过一半, 2017 年即将来临,目前全球经济状况,风暴是否会再次刮起?若是,大马又有没有能力再次力挽狂澜呢? 从一个依赖天然资源的经济体,变成由制造及服务业主导,独立至今,大马经济已经历不少转变。 世界银行表示,大马是个高度自由的中高收入国家,是过去的 25 年内,全球 100 多个国家当中, 13 个年均成长超过 7% 的国家。 赤贫人口降至少于 1% 世银表示,大马经济成长具有包容性,同时也成功根除赤贫,赤贫人口从 1960 年初的 50% 下跌至少于 1% ,在区域内比较,除了奇迹般的韩国及中国以外,大马经济成长速度可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虽说如此,但这一路也不是一帆风顺。 3 次萎缩都“爬出泥沼” 在过去的 20 年来,大马经济曾经 3 次萎缩,分别发生在 1998 至 1999 年、 2001 及 2009 年。 先撇除 2001 年的一季萎缩不谈, 1998 至 1999 年及 2009 年出现的经济萎缩,都是受世界性金融风暴拖累,而每次,大马都能爬出泥沼。 10 年一次的金融海啸像是现代传奇,若此诅咒属实,梦魇般的 10 年诅咒将近,大马又是否能再次全身而退呢? 历史能引为借镜,在探讨大马能耐之前,不妨也回顾在过去的 20 年来大马经济曾出现的问题,而大马又从 3 次教训中学到什么? 1997 年亚洲金融风暴金融市场过份自由 亚洲金融风暴可说是近 20 年来每个亚洲人都关注的事,会特别让人记忆犹新,在于这风暴来得太忽然,连乌云都还未集起就来个措手不及。 1996 年初,在发生金融风暴之前就有一些人表示大马经济可能会过热,但当时的副首相拿督斯里安华不断强调,大马经济绝无问题,并能持续以同等速度成长。 当时的大马金融过份自由,在 1996 年时,大马曾被誉为世界上第三自由的经济体,经济发展更一度逼近亚洲 4 小龙(中国台湾及香港、韩国及日本),官方及经济学家都预计, 1997 年时经济能攀至巅峰。 惟事与愿违, 1997 年时经济成长并没写新高,相比起 1995 年第二季时的 12.33% 成长,大马在 97 年成长介于 7 至 8% 之间;而债务,则因家债及消费贷款不断攀升,不具生产力贷款也成长到让人担心的水平。 索罗斯伺机攻击亚洲 当大马债务高企时,外资开始蠢蠢欲动,因亚洲金融风暴变得家喻户晓的索罗斯看见亚洲经济的脆弱点,伺机攻击亚洲市场。 擒贼先擒王的想法并不是索罗斯的信条,索罗斯认为经济就像一个桌子,必须由桌脚支撑才能成立,要攻击一个经济体,不需要直接从最强的出手,只要攻倒一个桌脚,整个桌子也会坍塌,而这只最易攻破的桌脚,就是泰国。 当时的泰国基本面不够稳健,但泰国中央银行却以外汇储备硬撑泰铢,在看见机会后,索罗斯开始攻击泰铢,泰铢也很快地就溃不成军,在第一支桌脚倒下后,其他的亚洲市场也跟着倒地,大马市场也遭殃。 马币急溃外债翻天 在大马,作为第一步,投机者在岸外市场不断卖空马币,马币兑美元因而大泻,一度贬值 4.88 。 马币大跌令政府及所有企业外债变高,此外,当时大马最大的问题在与把所有流入的外资都以长期投资对待,无分辨长期投资的资金及热钱,加上大部份企业都向银行举债发展,外资大举窜出使资金及贷款到期日出现断层;流动资金就如人体内的血液,在忽然缺血下,结果可想而知。 大马经济因而萎缩 5 季, 1998 年第一季时萎缩 1.5% 、第二季 5.9% 、第三季 10.2% ,第四季萎缩 11.2% , 1999 年第一季萎缩 1% 后,在第二季才开始恢复成长 4.8% ,大马经济即走向恢复之路,以全年计算, 1998 年金融海啸后经济萎缩 4.8% 。 在发生金融海啸后,大马失业率飙升至 5% 、私人消费也首次见跌, 1997 年第四季萎缩 0.33% ,在 1998 年第一季萎缩加剧至 9.09% 、第二季为 8.98% 、第三季 12.30% 、第四季 10.53% ,在 1999 年第一季再萎缩 2.66% 后,第二季终于重拾成长动力。 挂钩美元救经济 为拯救经济,政府宣布将马币及美元挂钩,并实行部份资本管制,让马币只能在国内流通,同时,政府成立国民资产基金( Danamodal )为银行注资及国家产业基金管理公司( Danaharta )收购呆账,同时进行金融改革。 对于政府实行的措施到目前都仍有争议,但大部份经济学家仍认为,当初政府的对策为明智之举。 无论如何,在亚洲金融海啸后,国行学到了很大的教训,通过金融改革增强金融系统,让大马金融系统变得更为有韧性,往后的经济萎缩,都不是因国内金融出现问题而造成。 2001 年网络泡沫盲目追求科技 在经历亚洲金融风暴后,大马经济快速恢复, 1999 年第四季及 2000 年第一季经济更一度成长 11.6% ,部份因马币与美元在金融风暴期间兑卦在 3.80 令吉,远低于风暴前水平,导致出口出现 U 型反弹,以出口带动经济成长。 但好事多磨,在享受了 2 年经济高速成长之后,就遇上下一个金融问题,但这次祸不在亚洲,而是美国的网络泡沫。 免费网络服务致亏损 在 2001 年数码时代刚起步,许多以网路为主的公司纷纷上市,这些公司的策略在于提供免费服务,直到创造足够的品牌认知后才开始想盈利问题,在网路时代,策略是先激起流量,不在乎盈利表现。 当时的投资者对于科技存有过份信心,完全忽视传统的估值方式,本益比超过百倍的网路公司不在少数;企业始终需要靠盈利支撑,在纳斯达上市的一些以网络为主公司成功吸睛,但却连连亏损,最后这被吹得越来越大的泡沫,终于被戳破。 但问题是,美国资本市场出现泡沫,又为何会影响到大马市场呢?原因在于美国股市泡沫影响大马出口。 大马对美出口萎缩 在亚洲金融海啸后,大马与美国贸易量激增,在 1999 至 2000 年期间,大马与美国贸易大扬 20% ,从原本的 180 亿令吉走高至 216 亿令吉,美国也因此成为大马最大出口对象,占当时总出口额的 58.8% 。 当初除了是大马最大出口对象以外,美国也是大马最大的纺织品贸易国,在泡沫幻灭后,首当其冲的领域就是纺织业,纺织品出口立刻走跌 10% 。 除了纺织品以外,大马当时最大出口商品,即电子及电器商品也在期间大跌;当时,电子及电器商品占总出口的 58.8% ,除了电子及电器商品以外,家具、旅游及金融也受到冲击。 美国突如其来的泡沫也让大马措手不及,出口忽然转成萎缩 8 至 10% 。原本政府还预计大马经济能成长 7% ,就这么一来,不成长之余大马经济还出现萎缩,在 2001 年第三季,大马经济稍微萎缩 0.4% 。 因为大马出口把所有的蛋都放在美国这篮子上,美国走缓的后果,就是把大马也一并拖下水。 经济双位数成长结束 在网络泡沫后,当时国际贸易及工业部政务部长拿督胡亚桥就立刻表示,大马应该减少对美国的出口依赖,以防出现相同的情形。 网络泡沫的发生,虽然让大马经济短暂萎缩,但大马经济稳健,光出口无法拖垮大马经济,政府在 2001 至 2002 年期间增强支出,在短于一季的时间,大马经济就恢复,但是就此失去超高速成长动力,从网络泡沫开始(除了在次贷风暴后反弹的一季外),大马就不曾取得两位数的经济成长。 以目前经济而言,大马确实已成功减少对美国的依赖,后来大马出口就开始转向东盟市场;目前,美国占总出口的 10% 左右,大马最大的贸易国,转为中国及新加坡。 2007 年美次贷风暴美降息房贷易批 美国次贷风暴可说是网络泡沫的续集,而这一次,也影响大马经济。 在 2001 年发生网络泡沫后,美国联储局决定降息以刺激成长,低息率使赚幅提升,银行非常积极地放贷以增加收入。 房价攀升 在当时,就算一些没工作、没贷款记录,欠缺稳定收入的人都能获得房贷,毕竟所有的银行都会认为,产业是有资产支持的借贷,就算出现问题,也能以资产抵押。 房贷来得太容易,令很多人都去买房,而房价也因而攀升,结果就是银行认为房市向好,所以又再放出更多的钱让人去买房。不幸的是,美国在 2006 年通膨太高,联储局就大幅升息,这时,很多人开始付不起房贷,导致许多银行受影响。 次贷效应在 2007 年开始发酵,市场在当时已开始担心,而到持有 6 千亿美元资产的雷曼兄弟在 2008 年 9 月一夜之间宣布破产时,整个风暴才正式掀开序幕。在雷曼兄弟宣布破产后,国行前总裁洁蒂就在 10 月 1 日 表示,这次的金融风暴可能会影响大马经济,但当时,政府及经济学家都认为大马经济能持续成长。 油价走高通膨高企 在海外发生问题,最直接的影响就出现在出口上。大马出口立即出现萎缩,出口出现问题,也影响制造业的营运,一些公司开始裁员,在 2008 年末,失业率攀升至 3.7% ,后来更不断上盘至充份就业水平以上。 除了制造业及劳力市场出现问题,当时油价不断走高令通膨高企,许多家庭都没能力消费,也是自金融风暴之后,大马首见私人消费严重走缓,萎缩 0.79% 。 每月注 10 亿推动经济 政府这时通过财务政策,刺激大马经济,当时,政府表示将每月投入 10 亿令吉推动经济,国行也因此下调隔夜利率,在短时间内就下修 1% 。幸运的是,当次贷的糖果衣债券在美国上架时,大马的金融机构并没买入这些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贷款,当时,惠誉( Fitch )就表示大马相关投资重低于 1% 损失,虽然是金融风暴,但凭国行完善的金融体系,除了股市之外,金融市场没出现太显著的问题。 货币政策及财政政策双管齐下,大马经济很快就恢复,但却留下了一个后遗症,因政府通过增加财政刺激经济,所以在 2009 年就写下 7.9% 的财政赤字,使国债攀升。 总结:基本面强劲渡难关 在 20 年来,大马就只有在大环境出现危机时见萎缩,而这些危机都不是经济基本面造成的,罪根究底,这都跟“钱”相关。 1997 年时,造成亚洲金融海啸的起因为泰国要把泰铢及美国控制在一定的水平,不断花钱将撑货币令外汇储备不断流失,大马则因为海外持久性资金与游资分不清,在游资忽然抽离后造成国内资金出现问题。 网络泡沫及次贷风暴,起因都是资本市场,但大马经济过份依赖出口,在 2007 年国家银行前总裁洁蒂就表示,次贷风暴对大马经济的冲击并不直接,但不否认,大马紧急与世界精密链接,美国次贷骨牌效应将会令大马出现波动。 结果就如洁蒂而言,不仅只是次贷,在每次金融风暴后,大马经济虽然会暂时走跌,但很快就可复苏。 说大马基本面强劲不为过,大马经济如小草,风暴来临时或会因而折腰,但只要雨过天晴,大马经济就能再挺直腰。但目前的大马,仍有相同的能耐,抵御风暴吗? http://www.ccpit.org/Contents/Channel_4114/2016/0825/686643/content_686643.htm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840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邢台伤亡惨重,“天灾所致”的定论下早了!
热度 10 杨学祥 2016-7-24 12:14
邢台伤亡惨重,“天灾所致”的定论下早了! (2016-07-23 23:39:37) 转载 ▼ 标签: 杂谈 昨天,耿直哥一位同事发来了一组照片和视频:那是一群来自河北邢台市的愤怒村民,围堵住了京港澳高速路的场景。 据悉,这些村民主要来自当地以大贤村为主的10多个村庄。他们的家乡这几天被刚刚过去的一场在当地极为罕见的持续特大暴雨所引发的洪水淹没了——而且他们中还有人失去了亲人,乃至幼子... 而在惨状面前,大家的情绪也很容易激动,甚至被谣言忽悠。比如据现场的同事描述,这些违法围堵高速的村民称,他们之所以这么做,一方面是因为官方说“没死人”,引起他们对于涉嫌“瞒报”的不满,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们【听说】政府不顾他们的死活突然打开水库泄洪,才令家乡遭了大灾。 说瞒报泄洪,这当然不是事实,而且关于水库泄洪的谣言,多家媒体都已经澄清:七里河上游只有一个不具备防洪能力的小水库,又何来人为泄洪淹村庄呢?更何况这村庄还是在下游,在城市的末端。 不过,与其简单的辟谣,与其傲慢地怒斥这些村民的盲目,耿直哥倒想与大家一起来看看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这场悲剧的发生——更重要的是,我们能从中吸取什么教训! 目前按照河北邢台官方的说法,造成特别是大贤村惨重伤亡的原因,是19日-20日当地出现了特大暴雨,是“天灾导致”。 这话不能说全错。毕竟,身在北京的耿直哥也亲眼见识了这场席卷了华北平原的大暴雨的威力。不仅我们报社附近的一条排水渠达到了我在当地30年见识到的最高水位,而且我停在树下、有树叶遮挡的轿车也被这场持续2天的大暴雨给浇透了,车内严重漏水,电子车窗全部失灵,而且我住所的阳台也漏雨严重.... 这也是从小生活在北京、一年见不到几次雨的我,第一次希望雨能早点停,不要再下了... 至于受灾的河北,特别是邢台的大贤村,那雨量又有多大呢? 我们不妨先看下这张百度地图拍摄于2015年3月~4月的街景照片,地点是这次发洪水的当地“七里河”的下游位置。 从图中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到,大贤村所处的七里河这片下游区域,在去年春季时几乎是干涸的。可如今这里却闹起了洪灾,而且洪水还没过了堤坝——可想而知这次大雨有多么严重了... 用邢台官方的说法则是:上一次邢台出现这么严重的降雨和洪水,还是20年前的1996年。 图片来自京华时报 但是,我们却认为邢台官方所说“这次灾害是天灾所致”的定论下的太早。我们还想提出一些天灾之外的疑问。 我们先来看这么一张卫星照片显示的地图: 从上图中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七里河原本在“省道326”西侧极为宽敞的河道,在经过这条省道后却突然立刻变窄,只剩下一个窄小的河道....这种地形和水文条件是怎么造成的? 图为省道326西侧宽敞的河道 图为省道326东侧狭窄的河道 图片来自京华时报:宽河道与窄河道的对比 这是我们想问的第一个问题。而且官方实际上也承认了这个事实。在@邢台发布 的官方通报中,就写到:“由于七里河在大贤桥迅速变窄,造成了洪水漫过河堤决口,使开发区的村庄进水。”另外,根据《新京报》报道,邢台市水利专家张英林也表示,席卷而来的大水的威力在580 m3/s,可在省道326下处迅速收窄的河道,其通过能力只有40 m3/s左右... 于是,流不出去的水便漫了出来,引发河堤决口,导致周围12个村都进了水.... 但这能用“天灾”解释吗——根据我们记者的现场采访,村民告诉我们,省道326大贤桥东侧的变窄河道已经存在了30年;最近一个月,邢台热力公司正在桥上架设供暖管道,为了从十几里外的左村发电厂向市内供热,而桥西侧的变窄处的填土,是为了方便施工车辆施工所填。 所以,当一场超级暴雨突然袭来,彻底将七里河中上游刚刚整治完毕的宽阔河道装满后,我们看到的是《新京报》在报道中所描述的慌乱场景:村支书凌晨1:50分才接到电话,通知大家赶紧撤离,而此前居然没有人意识到洪水的袭来。可那时很多人的家早已进水,更有人已经在睡梦中被冲走了.... (上图为本报记者今天拍摄的洪水袭击后的景象,下图是去年3月百度地图拍摄的灾前景象) 而且,人们这才在惊慌中发现,他们所在的七里河北岸,甚至都“没有河堤”... (上图为本报记者今天拍摄的洪水袭击后的景象,下图是去年3月百度地图拍摄的灾前景象,谁当时能想到1年后的今天这个干涸的地方却变成了洪灾灾区...?) 下一个我们想问的问题是,在这次洪灾中起到了应有作用的七里河综合整治工程,为何在326省道处突然收窄的河道戛然而止?大贤村处于邢台市开发区东南边缘,保护城市的七里河中上游综合整治工程效果良好,在城乡交界的大贤村,堤坝防护能力差,这存不存在对待城乡民生工程的重视程度不同? (位于大贤村附近的七里河东延指挥部) (知乎网上有网友提出出事的大贤村属于“市县交界地”) 第三个问题,大暴雨已经下了一天,身处七里河水文条件最复杂、紧挨着低矮的北堤的大贤村,为什么还在安稳的睡大觉?堤坝上是否有人在巡护预警?怎么会产生预警比水还慢的情况? 根据我们记者的现场采访,村民的普遍说法是,要么说根本没有接到通知,要么说村里的大喇叭响了两声就停止了。 根据我们对今年受灾的孝感当地抗洪情况的了解,孝感遭遇了已经没房顶的的大洪水,但几千人早早就撤离了,原来,孝感当地政府从5月份就开始做排查工作和针对老百姓的宣传工作,6月到7月一直进行定点监测,在洪峰到来之前已经基本撤离完毕。 (根据《新京报》报道,当地村支书凌晨1:50发才通知村民撤离,此事洪水已经来了) 第四个问题,在电视上宣称无人伤亡的开发区领导,当时是否全面掌握开发区的受灾情况?为何会发出这样的信息?当他与受灾村民对着下跪时,他是否掌握开发区的具体伤亡情况? (这位就是20号说没人死亡、今天对群众下跪的官员,同时从他之前接受河北电视台的采访中可以看出,当地确实是在凌晨1点50至2点之间才开始转移群众,但此时洪水已经来了,这其中是否存在对洪水形势的误判?) 最后,我们想说,对于干旱少雨的北方,因为长时间的、大范围的麻痹,在洪灾面前遭受重大损失时,对待以下这种自作聪明的主流思维方式,应该报以什么样的态度和反思? (图为今年北京遭遇超7·21水平的暴雨前3个月,微博上的知名大V、中国政法大学法学教授何兵,质问政府“半年没下雨了,还要防洪?”)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5b1a75f0102wa5v.html#cre=sinapcmod=gloc=11r=0doct=0rfunc=32tj=none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3243 次阅读|27 个评论
一张图看懂大贤村洪水来龙去脉:地处险境却没有防洪预案
热度 7 杨学祥 2016-7-24 07:15
一张图看懂大贤村洪水来龙去脉:地处险境却没有防洪预案 杨学祥 一张图看懂大贤村洪水来龙去脉 2016 年 07 月 23 日 22:50 新京报 7 月 19 日凌晨 1 点多 ,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改变了大贤村 2000 多名村民的生活。 7 月 23 日 ,新京报记者凌晨探访大贤村,核实有 8 名遇难者和 1 名失踪者。 23 日上午,邢台市政府通报称,截止当日 7 时,洪灾已致邢台全市 25 人死亡, 13 人失踪。 冲进村庄的洪水从何而来?又是什么导致了大贤村伤亡如此之重?新京报记者调查得出若干线索。 事实是,大贤村遭遇洪水流量为 580m 3 /s ,排水能力为 40m 3 /s ,超出 14 倍,且没有防护堤坝。接到预警电话时已有人被洪水冲走。 面对 2016 年超级洪涝预警,当地没有做相应的应对预案。 一张图看懂大贤村洪水来龙去脉 分享 351 评论 2016年07月23日22:50 新京报   7月19日凌晨1点多,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改变了大贤村2000多名村民的生活。7月23日,新京报记者凌晨探访大贤村,核实有8名遇难者和1名失踪者。23日上午,邢台市政府通报称,截止当日7时,洪灾已致邢台全市25人死亡,13人失踪。   冲进村庄的洪水从何而来?又是什么导致了大贤村伤亡如此之重?新京报记者调查得出若干线索。 责任编辑:王浩成 http://news.sina.com.cn/c/nd/2016-07-23/doc-ifxuhukv7352280.shtml?cre=sinapcmod=gloc=12r=0doct=0rfunc=33tj=none 今年南北方都可能有较大洪涝灾害: 2016 年洪涝预测 已有 3889 次阅读 2016-3-17 05:59 今年南北方都可能有较大洪涝灾害: 2016 年洪涝预测 杨学祥, 杨冬红   水利部部长陈雷说,今年我国气象年景偏差,将从可能出现最不利的情况出发做好应对大灾的准备,有能力有信心战胜今年的洪涝干旱灾害和强台风侵袭。 “ 按规律,厄尔尼诺现象结束后,当年可能发生较大的灾害。 ” 陈雷说,初步预测,今年我国南北方都有可能出现较大的洪涝灾害,局部可能会有较强的区域性旱灾,台风登陆的个数和强度也可能较大。 http://news.sina.com.cn/c/nd/2016-03-17/doc-ifxqnskh0876702.shtml?cre=sinapcmod=gloc=32r=0doct=0rfunc=33 我们在 2015 年 11 月 24 日 和 25 日指出, 2016 年拉尼娜相似 1998 年将带来大洪水: 2016 年超强拉尼娜和超级洪水的可能性 已有 1367 次阅读 2015-11-2514:41 | 个人分类 : 科技点评 | 系统分类 : 观点评述 | 关键词 :98 洪水 厄尔尼诺 太阳黑子 强震 拉尼娜 推荐到群组 2016 年超强拉尼娜和超级洪水的可能性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38459.html 一至三略 四、 2016 年拉尼娜相似 1998 年将带来大洪水 我们在 2015 年 2 月 16 日 指出, 1997 年和 2015 年日食 - 厄尔尼诺系数为 12 , 1998 年为 -2 , 1997 年发生了最强厄尔尼诺事件, 1998-2000 年发生了最强拉尼娜事件; 2015 年日食 - 厄尔尼诺系数为 12 , 2016 年为 -2 , 2015 年的厄尔尼诺和 2016 年的拉尼娜发生的概率超过 50%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68448.html 2015 年厄尔尼诺:今年干旱明年洪涝。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68499.html 我们在 2015 年 4 月 24 日 指出,如果 2015 年发生厄尔尼诺, 2016 年发生拉尼娜,那么,长江大洪水有可能在 2016 年发生,因为 1997-1998 年厄尔尼诺和 1998-2000 年拉尼娜与 2015-2016 年厄尔尼诺和 2016-2017 年拉尼娜的发生条件极为相似。 事实上,长江特大洪水与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的交替发生有关:在 1947-1976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1953 年发生弱厄尔尼诺, 1954-1956 年发生强拉尼娜事件, 1954 年长江流域发生了 20 世纪以来最大的特大洪水;在 1977-1999 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 1997-1998 年发生最强厄尔尼诺事件, 1998-2000 年发生最强拉尼娜事件, 1998 年发生长江流域 20 世纪以来仅次于 1954 年来的特大洪水。 关注 2015-2016 年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交替对长江大洪水的影响。 关注 2016-2017 年强拉尼娜事件带来的灾害。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84718.html 2000-2030 年为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2015 年中等强度厄尔尼诺和 2016 年强拉尼娜,足以给中国带来 1954 年和 1998 年规模的长江巨洪。 20 世纪最强厄尔尼诺发生在 1997-1998 年, 1998-2000 年发生最强拉尼娜事件。长江巨洪发生在厄尔尼诺事件后期和拉尼娜事件前期,强厄尔尼诺和强拉尼娜交替是长江巨洪发生的原因。 根据日食 - 厄尔尼诺系数预测, 2015-2016 年发生较强厄尔尼诺事件, 2016-2017 年发生强拉尼娜事件,类似 1954 年和 1998 年中国巨洪在 2016 年发生的概率增加,今年不过是小试锋芒,加速推进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已刻不容缓。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02140.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8471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38088.html 五、长江巨洪的三大条件 我们在 2015 年 5 月 23 日 指出,中国的严重洪水,如 1931 年、 1954 年和 1998 年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洪水,都发生在厄尔尼诺现象出现的次年。专家认为,强厄尔尼诺是大洪水发生的主要原因。 冯利华和陈立人在 2001 年指出,形成长江 3 次巨大洪水有 3 个遥相关因子:( 1 )太阳黑子活动的磁周期转变年前后( 1913 , 1933 , 1954 , 1976 , 1996 , 2020 年);( 2 )厄尔尼诺事件,( 3 )青藏高原南部 7 级以上大震。这一判定标准可称之为长江巨洪 3 因子。 从统计分析可以得到一个认识:如果 3 个因子同时具备,即在太阳黑子活动的磁周期转变年前后,同时在厄尔尼诺次年和青藏高原南部大震后的一年左右(即 3 个因子的出现时间互相重叠时),长江很可能发生巨洪。因为在太阳黑子活动的磁周期转变年前后,太阳辐射达到最大值,如果此时出现厄尔尼诺事件,那么在厄尔尼诺次年,海洋异常增暖所释放的能量已通过传播集中到 30-40oN 的副热带纬度,从而使大气环流出现异常,如果此前一年左右青藏高原南部发生 7 级以上大震,那么高原下垫面前期适度增温,将使大气环流异常加剧,导致北方冷空气和南方暖湿气流在江淮地区强烈而持续的交绥,从而有利于长江流域梅雨带的加强和维持,最终使长江出现巨洪。 1931 、 1954 和 1998 年具备了三个以上条件,因此出现了 20 世纪长江的三次巨洪。 1976 年也是太阳黑子活动的磁周期转变年,尽管 1976 年是厄尔尼诺年,但在 1976 年青藏高原南部未发生大震,故长江 1977 年未出现巨洪。根据以上认识可以推断,在 2020 年(太阳黑子活动的下一个磁周期转变年)前后,如果 3 个因子的出现时间互相重叠,那么长江有可能发生 21 世纪第一次巨洪 。 2018-2019 年预测为厄尔尼诺年, 2018 年为特大地震活跃年, 2020 年为太阳黑子活动的磁周期转变年, 2019 年长江巨洪的可能性值得关注。 2015 年发生了厄尔尼诺, 2015 年 4 月 25 日 尼泊尔发生了 8.1 级地震,但是, 2015 年不是太阳黑子活动的磁周期转变年,按照长江巨洪的 3 因子标准, 2015 年不会发生类似 1998 年的长江巨洪。 当然,用以上认识去验证 19 世纪的长江巨洪就不能完全符合历史事实。如 19 世纪排在第一位的长江巨洪出现在 1870 年,尽管 1868-1869 年发生了厄尔尼诺事件,并且 1869 年 1 月 10 日 缅甸发生了 7-8 级以上的大震,但该年不是太阳黑子活动的磁周期转变年(谷年),而是太阳黑子活动的峰年。不过,如果把第一个因子的限定条件放宽为在太阳黑子活动的峰谷年前后(已有的研究表明,在太阳黑子活动的峰谷年前后,长江容易出现洪水),那么该年还是具备了长江发生巨洪的 3 个因子 。这一判定标准可称之为长江巨洪新 3 因子。 2014-2015 年发生了厄尔尼诺, 2015 年 4 月 25 日 青藏高原南部的尼泊尔发生了 8.1 级以上大震, 2014 年为太阳黑子活动的峰年,这完全符合长江巨洪新 3 因子的标准,有可能发生类似 1870 年的长江巨洪。 前一段时间 2015 年发生类似 1998 年长江巨洪的呼声很高,近期却又快速降温,依据的标准和资料可能存在很大的偏差,实际过程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让我们通过 2015 年的旱涝实践来检验长江巨洪 3 因子标准和长江巨洪新 3 因子标准,密切关注中国南方洪涝发展的趋势。 2015 年发生类似 1870 年长江巨洪的可能性值得研究。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92575.html 2015-2016 年发生超强厄尔尼诺, 2014 年为太阳黑子峰值, 2015 年 4 月 25 日 尼泊尔发生了 8.1 级地震, 2016 年将发生超强拉尼娜,按照厄尔尼诺当年中国北方干旱,次年洪涝的一般规律和长江巨洪新 3 因子的标准, 2016 年发生类似 1998 年的长江巨洪的可能性很大。特别是,在 2000-2030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拉尼娜得到增强,超强的拉尼娜增加了长江巨洪在中国发生的风险。 参考文献 冯利华 , 陈立人 . 20 世纪长江的 3 次巨洪 . 自然灾害学报 , 2001,10(1): 8-11.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92575.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38459.html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科学网博客,链接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63101.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3495 次阅读|11 个评论
要金钱还是要安全,这是个问题:邢台大贤村洪灾与七里河水利风景
热度 3 杨学祥 2016-7-24 06:31
要金钱还是要安全,这是个问题:邢台大贤村洪灾与七里河水利风景区 杨学祥 短评:要金钱还是要安全,这是个问题,要金钱要景观,到头来是人财两空。 邢台大贤村洪灾与七里河水利风景区 已有 282 次阅读 2016-7-23 21:54 | 陈桂华 邢台大贤村洪灾与七里河水利风景区 邢台大贤村洪灾,截止 7 月 22 日,最新灾情统计显示已造成 9 人死亡、 11 人失踪。受灾人口 76.2 万人,紧急转移安置 89932 人。倒塌房屋 1762 间,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 64917 万元。 在全国洪灾泛滥的 2016 年,人们已经顾不上某个特定地方的洪灾具体成因了。然而,要想汲取教训、防范下一次灾难,我们却必须面对具体问题。那么,这次大贤村洪灾,是什么样的天灾?我们怎样改造才能避害趋利呢?是不是有人祸因素?如果有人祸因素,是不是应该检讨甚至追责? 从下面的地图看,大贤村位于邢台城区南部七里河北岸。从南石门镇到大贤村的七里河长约 22 公里,河宽 200 米左右。然而,这一河段的上下游河道宽度却只有十几-二十米。据报道,这一段是邢台,南部滨河景观带,获得了 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 全国群众健身基地 ,被水利部批准为 国家水利风景区 。大贤村位置很特别,就位于这个特殊宽河道(七里河景观带)的下游末端。从影像上,可以看到 2008 年到 2013 年,七里河景观带的变化。甚至可以从 google 照片上看到河底工程工地。 行政部门已经回应人为泄洪的质疑,从地图上看,朱庄水库确实不在大贤村所在的七里河上游;七里河上游的东川口水库库容小,也较远,即使泄洪也应该是出山口位置影响较大。 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考虑七里河风景带这个特殊河段与大贤村洪灾的关系呢?这个特殊河段,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个水库,然而下游却没有相应的库坝堤防。当上游强降雨汇水在这个憋气口形成薄弱点,导致瞬时的洪灾就不难理解了。我们看到这个洪灾来得突然,去的迅速,完全就是撒了一口气。可是,人命没了,财产没了。 现代景观设计属于建筑、规划等。这是个很特殊交叉,涉及艺术、人文、地理、地貌、水文等。世界上不乏经典,但是成功与失败有时候就是一步之遥。设计者在七里河风景带行洪功能设计上是如何考虑的下游水口的呢? http://static.panoramio.com/photos/large/106760672.jpg http://paper.ce.cn/jjrb/html/2016-05/27/content_302090.htm ………… “七里河是横贯河北省邢台市区南部的一条季节性行洪河道,曾经垃圾满溢、污水横流。但是在 2015 年,这条河所在的七里河新区却获得了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全国群众健身基地,近期又被水利部批准为国家水利风景区。” ………… “ 2006 年年初,邢台市委、市政府作出决策,开展综合开发、改造提升等一系列行动,全面启动七里河综合治理工程。工程涉及河道治理、防洪抗旱、环境整治和 城市建设,要让七里河重现美景,形成行洪河道,使当时防洪标准由不足 5 年一遇达到 50 年一遇;建设道路、绿化公园等,形成滨河景观带;用整理出的可利用土 地进行综合治理,初步形成七里河新区。” ………… “截至目前,七里河综合治理工程全部完工,河道全程蓄水,南北滨河观光道全部贯通,百泉大道全线完工。水面面积达到 350 万平方米,绿地面积达 300 多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 90% ,绿地率达到 95% ;建成 19 个游园,游园面积达 100 万平方米;建成 18 公里健身绿道、 5 公里健身路径及水上运动中心和体育 公园。环境品质的大幅度提升,使得对环境要求极为严苛的鸟类重新栖息七里河。”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3355-992415.html 天灾说难以告慰邢台洪水幼童的亡灵:被忽视的洪涝预警 已有 93 次阅读 2016-7-24 04:44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洪涝预测 厄尔尼诺 地震 太阳黑子 天灾人祸 推荐到群组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92446.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2998 次阅读|6 个评论
天灾说难以告慰邢台洪水幼童的亡灵:被忽视的洪涝预警
热度 2 杨学祥 2016-7-24 04:44
天灾说难以告慰邢台洪水幼童的亡灵:被忽视的洪涝预警 杨学祥 搜狐快评:天灾说难以告慰邢台洪水幼童的亡灵 2016-07-23 11:59:28 来源:快评社 作者:司徒小山   一张令人悲伤的照片传遍中文社交媒体。照片上被洪水冲刷过后的玉米地里,一名幼童的尸体仰卧在泥泞中,四肢僵硬地指向天空,洪水冲掉了他身上的衣服,这仿佛是洪水留给孩子最后的痕迹。夭折的孩子不会说话,但这张令人心碎的照片充满了控诉。   作为这个孩子死亡的背景,发生在凌晨的这场滔滔洪水,仍旧缺乏确凿无疑的定论。在地方政府的宣传口径里,洪水是天灾,是洪水满溢过河道、突击村庄的一次突发情况。按照这个说法,造成至少 9 名男女老少死亡失踪的(其中 5 位孩子),属于不幸事件,不是人祸。   但村民拒绝接受这个天灾论的定性,他们认为这是一次不折不扣的人祸。上游水库在遭遇超量洪水的情况下,相关的疏散命令没有及时传达到村里。以致于大贤村边上的泄洪河道满溢前,人们毫无防备。而在水系的其他村庄,抢在洪水到来前转移完毕。   现在的情势下,这两种说法相互竞争,而且在舆论场中相互竞争。民众从恶猜公权的角度,更愿意相信人祸说,将死亡的惨剧归咎为预警不力与预案缺失。流传的遇难者照片强化了这个认知,而且越来越多的事实被揭露,民众自行寻找真相,而真相挣脱了控制。   邢台地方政府目前无法处理这个愤怒局面。所在区的官员下跪请求村民,后者已经堵塞了两条公路干道,声讨说法。按照这个套路走下去,村民遭遇什么是可以预测的。而官方回避的关键是,满溢出河道的洪水,究竟是纯粹的大降雨,还是到了下游失控的水库泄洪。   死人如果是天灾,行政人员可以甩开问责;如果是人祸,在滔天的谴责声中,负责官员或多或少、或轻或重将面临惩罚。因此,真相的不同版本在竞争之外,定性的不同指向也在竞争当中。而后者也许更微妙更重要,沉在大贤村洪水中的孩子,需要恰当的“告慰”。   然而,换个角度讲,那些遭到割裂的真相,在如此惨烈的孩子之死前,并不是那么重要。某种意义上,民众并不需要一个“权威”站出来,灌输他们真相是什么。在民众那里,真相不是问题,已经搞清楚了。人们只是难以抑制地悲伤,为何做中国的孩子这么辛苦?   与玉米地里这张照片出来之前,逃亡欧洲的难民队伍中,也曾出现过小难民死亡在海滩上的照片。那张照片彻底改变了欧洲对待难民的态度,如今,这个中国孩子的夭折同样呈现惨烈的生存景象,不是在陌生的他国,就死在日常劳作的土地上,它能改变什么?它会改变什么?   今年夏天发生的水灾已经造成了太多的损失,人们已经厌恶了那种灾难不是新闻、救灾才是新闻的叙事套路。而在水灾之下,哪怕是一个人的死亡也显得太多,但愿在接二连三的死亡前,天上的暴雨最终在城市、在农村得到完善的驯服,而不只是被标签为天灾,任其肆虐。 ( 责任编辑:柯锦雄 UN840) http://star.news.sohu.com/20160723/n460650747.shtml 河北洪灾遇难者升至 114 人 失踪人数升至 111 人 中青在线 2016-07-23 19:05 【河北省因灾死亡人数上升至 114 人 失踪 111 人】据河北民政厅消息,截至今日 18 时,河北全省 11 个设区市的 149 县(市、区)和定州市、辛集市受灾,受灾人口 904 万人,因灾死亡 114 人、失踪 111 人,倒塌房屋 5.29 万间、损坏房屋 15.5 万间。 中青在线北京 7 月 23 日 电 据河北省民政厅救灾处今天下午发布的消息,截止 7 月 23 日 14 时 ,河北省 11 个设区市的 150 县(市、区)和定州市、辛集市受灾,受灾人口 893.39 万人,因灾死亡人数上升至 105 人,失踪人数升至 104 人。 7 月 18 日 至 21 日,河北省大部地区出现降雨过程,造成省内部分地区出现洪涝灾害,并引发多起滑坡和泥石流灾害,部分受灾群众被围困,出现人员死亡和失踪。截至 23 日 14 时,已紧急转移安置 30.73 万人,倒塌房屋 52064 间、损坏房屋 160784 间,农作物受灾面积 716.62 千公顷,绝收面积 27.9 千公顷,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已达 153.93 亿元。 http://news.sohu.com/20160723/n460674795.shtml 井陉县小作镇村民:洪水灌入家中 两孩子被冲走 2016-07-23 16:18:21 来源:京华时报   【石家庄井陉小作镇村民:洪水灌入家中 2 孩子被冲走 1 死亡 1 失踪】井陉县小作镇小作村村民高先生告诉京华时报记者,井陉的大雨开始于 7 月 17 日 ,他们家位于小作村村西头靠路边的第一排平房。 7 月 19 日 ,家中大人外出去河对面的一亲戚家抢救被大雨冲塌的鸡厂,只留下小航和小欣两个孩子在家中休息。晚上 7 点半左右,他们眼看着大雨越下越大,便向家中折返,在返家途中,洪水自上游满倾泻而下,“直接灌进了村子里。”当他和家人 8 点多返回家中后,发现大雨已经灌进屋内 1 米 多深,远远超过了床的位置,“两个孩子都不见了。”次日上午,他们在小作村红楼发现了小航的尸体,“同时发现的还有 3 、 4 具孩子的尸体。”而小欣至今未找到。高先生说,村里像他们家这样找不到家人的还有很多,“我知道名字的,包括找到尸体和失踪的加起来就有 50 多人。”此外,他表示,洪水来得毫无征兆,水一度高达 3 层楼高,村民也未得到预警,“ 19 日下午 5 点村广播说过要下大雨让村民注意,可是村里河干了这么多年,谁也没想到会有这么大洪水。”京华记者武红利 http://news.sohu.com/20160723/n460674795.shtml 河北洪灾悲伤家庭:子女穿睡衣遇难 夫妻抱树生还 各地新闻澎湃新闻李楠 2016-07-2320:47 http://news.qq.com/a/20160723/022270.htm?pgv_ref=aio2015ptlang=2052 今年南北方都可能有较大洪涝灾害: 2016 年洪涝预测 已有 3889 次阅读 2016-3-17 05:59 | 个人分类 : 科技点评 | 系统分类 : 观点评述 | 关键词 : 厄尔尼诺 拉尼娜 大洪水 统计规律 推荐到群组 今年南北方都可能有较大洪涝灾害: 2016 年洪涝预测 杨学祥, 杨冬红   水利部部长陈雷说,今年我国气象年景偏差,将从可能出现最不利的情况出发做好应对大灾的准备,有能力有信心战胜今年的洪涝干旱灾害和强台风侵袭。 “ 按规律,厄尔尼诺现象结束后,当年可能发生较大的灾害。 ” 陈雷说,初步预测,今年我国南北方都有可能出现较大的洪涝灾害,局部可能会有较强的区域性旱灾,台风登陆的个数和强度也可能较大。 http://news.sina.com.cn/c/nd/2016-03-17/doc-ifxqnskh0876702.shtml?cre=sinapcmod=gloc=32r=0doct=0rfunc=33 我们在 2015 年 11 月 24 日 和 25 日指出, 2016 年拉尼娜相似 1998 年将带来大洪水: 2016 年超强拉尼娜和超级洪水的可能性 已有 1367 次阅读 2015-11-2514:41 | 个人分类 : 科技点评 | 系统分类 : 观点评述 | 关键词 :98 洪水 厄尔尼诺 太阳黑子 强震 拉尼娜 推荐到群组 2016 年超强拉尼娜和超级洪水的可能性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38459.html 一至三略 四、 2016 年拉尼娜相似 1998 年将带来大洪水 我们在 2015 年 2 月 16 日 指出, 1997 年和 2015 年日食 - 厄尔尼诺系数为 12 , 1998 年为 -2 , 1997 年发生了最强厄尔尼诺事件, 1998-2000 年发生了最强拉尼娜事件; 2015 年日食 - 厄尔尼诺系数为 12 , 2016 年为 -2 , 2015 年的厄尔尼诺和 2016 年的拉尼娜发生的概率超过 50%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68448.html 2015 年厄尔尼诺:今年干旱明年洪涝。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68499.html 我们在 2015 年 4 月 24 日 指出,如果 2015 年发生厄尔尼诺, 2016 年发生拉尼娜,那么,长江大洪水有可能在 2016 年发生,因为 1997-1998 年厄尔尼诺和 1998-2000 年拉尼娜与 2015-2016 年厄尔尼诺和 2016-2017 年拉尼娜的发生条件极为相似。 事实上,长江特大洪水与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的交替发生有关:在 1947-1976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1953 年发生弱厄尔尼诺, 1954-1956 年发生强拉尼娜事件, 1954 年长江流域发生了 20 世纪以来最大的特大洪水;在 1977-1999 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 1997-1998 年发生最强厄尔尼诺事件, 1998-2000 年发生最强拉尼娜事件, 1998 年发生长江流域 20 世纪以来仅次于 1954 年来的特大洪水。 关注 2015-2016 年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交替对长江大洪水的影响。 关注 2016-2017 年强拉尼娜事件带来的灾害。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84718.html 2000-2030 年为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2015 年中等强度厄尔尼诺和 2016 年强拉尼娜,足以给中国带来 1954 年和 1998 年规模的长江巨洪。 20 世纪最强厄尔尼诺发生在 1997-1998 年, 1998-2000 年发生最强拉尼娜事件。长江巨洪发生在厄尔尼诺事件后期和拉尼娜事件前期,强厄尔尼诺和强拉尼娜交替是长江巨洪发生的原因。 根据日食 - 厄尔尼诺系数预测, 2015-2016 年发生较强厄尔尼诺事件, 2016-2017 年发生强拉尼娜事件,类似 1954 年和 1998 年中国巨洪在 2016 年发生的概率增加,今年不过是小试锋芒,加速推进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已刻不容缓。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02140.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8471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38088.html 五、长江巨洪的三大条件 我们在 2015 年 5 月 23 日 指出,中国的严重洪水,如 1931 年、 1954 年和 1998 年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洪水,都发生在厄尔尼诺现象出现的次年。专家认为,强厄尔尼诺是大洪水发生的主要原因。 冯利华和陈立人在 2001 年指出,形成长江 3 次巨大洪水有 3 个遥相关因子:( 1 )太阳黑子活动的磁周期转变年前后( 1913 , 1933 , 1954 , 1976 , 1996 , 2020 年);( 2 )厄尔尼诺事件,( 3 )青藏高原南部 7 级以上大震。这一判定标准可称之为长江巨洪 3 因子。 从统计分析可以得到一个认识:如果 3 个因子同时具备,即在太阳黑子活动的磁周期转变年前后,同时在厄尔尼诺次年和青藏高原南部大震后的一年左右(即 3 个因子的出现时间互相重叠时),长江很可能发生巨洪。因为在太阳黑子活动的磁周期转变年前后,太阳辐射达到最大值,如果此时出现厄尔尼诺事件,那么在厄尔尼诺次年,海洋异常增暖所释放的能量已通过传播集中到 30-40oN 的副热带纬度,从而使大气环流出现异常,如果此前一年左右青藏高原南部发生 7 级以上大震,那么高原下垫面前期适度增温,将使大气环流异常加剧,导致北方冷空气和南方暖湿气流在江淮地区强烈而持续的交绥,从而有利于长江流域梅雨带的加强和维持,最终使长江出现巨洪。 1931 、 1954 和 1998 年具备了三个以上条件,因此出现了 20 世纪长江的三次巨洪。 1976 年也是太阳黑子活动的磁周期转变年,尽管 1976 年是厄尔尼诺年,但在 1976 年青藏高原南部未发生大震,故长江 1977 年未出现巨洪。根据以上认识可以推断,在 2020 年(太阳黑子活动的下一个磁周期转变年)前后,如果 3 个因子的出现时间互相重叠,那么长江有可能发生 21 世纪第一次巨洪 。 2018-2019 年预测为厄尔尼诺年, 2018 年为特大地震活跃年, 2020 年为太阳黑子活动的磁周期转变年, 2019 年长江巨洪的可能性值得关注。 2015 年发生了厄尔尼诺, 2015 年 4 月 25 日 尼泊尔发生了 8.1 级地震,但是, 2015 年不是太阳黑子活动的磁周期转变年,按照长江巨洪的 3 因子标准, 2015 年不会发生类似 1998 年的长江巨洪。 当然,用以上认识去验证 19 世纪的长江巨洪就不能完全符合历史事实。如 19 世纪排在第一位的长江巨洪出现在 1870 年,尽管 1868-1869 年发生了厄尔尼诺事件,并且 1869 年 1 月 10 日 缅甸发生了 7-8 级以上的大震,但该年不是太阳黑子活动的磁周期转变年(谷年),而是太阳黑子活动的峰年。不过,如果把第一个因子的限定条件放宽为在太阳黑子活动的峰谷年前后(已有的研究表明,在太阳黑子活动的峰谷年前后,长江容易出现洪水),那么该年还是具备了长江发生巨洪的 3 个因子 。这一判定标准可称之为长江巨洪新 3 因子。 2014-2015 年发生了厄尔尼诺, 2015 年 4 月 25 日 青藏高原南部的尼泊尔发生了 8.1 级以上大震, 2014 年为太阳黑子活动的峰年,这完全符合长江巨洪新 3 因子的标准,有可能发生类似 1870 年的长江巨洪。 前一段时间 2015 年发生类似 1998 年长江巨洪的呼声很高,近期却又快速降温,依据的标准和资料可能存在很大的偏差,实际过程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让我们通过 2015 年的旱涝实践来检验长江巨洪 3 因子标准和长江巨洪新 3 因子标准,密切关注中国南方洪涝发展的趋势。 2015 年发生类似 1870 年长江巨洪的可能性值得研究。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92575.html 2015-2016 年发生超强厄尔尼诺, 2014 年为太阳黑子峰值, 2015 年 4 月 25 日 尼泊尔发生了 8.1 级地震, 2016 年将发生超强拉尼娜,按照厄尔尼诺当年中国北方干旱,次年洪涝的一般规律和长江巨洪新 3 因子的标准, 2016 年发生类似 1998 年的长江巨洪的可能性很大。特别是,在 2000-2030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拉尼娜得到增强,超强的拉尼娜增加了长江巨洪在中国发生的风险。 参考文献 冯利华 , 陈立人 . 20 世纪长江的 3 次巨洪 . 自然灾害学报 , 2001,10(1): 8-11.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92575.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38459.html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科学网博客,链接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63101.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3631 次阅读|3 个评论
李克强为何一直盯着地下管廊不放:不能忽视的城市安全屏障
热度 1 杨学祥 2016-7-9 07:22
李克强为何一直盯着地下管廊不放:不能忽视的城市安全屏障 杨学祥 暴雨教育城市 : 李克强为何一直盯着地下管廊不放 2016 年 07 月 08 日 22:16 中国政府网报道 , , 48 小时内,李克强总理语气极重地 3 次提及地下管廊。前两次是在湖南岳阳的内涝城中村和夜里紧急召开的防汛会议上,可谓处“江湖之远”;后一次是在中南海内国务院第一会议室中,可谓居“庙堂之上”。足见此事分量之重,总理挂念之深。 7 月 5 日下午 ,李克 强赴岳阳察看防汛。一下火车直奔内涝严重、积水深达 4 米 的白石岭城中村。在大雨中,他打着伞走下泥泞的土坡,看着从水面上刚刚露出的屋顶,面色凝重地说,内涝凸显了城市建设中突出的短板,必须要加快地下管廊建设,尽快补上城市的历史欠账。当晚,总理在岳阳连夜主持召开防汛工作会议,明确要求各地要针对防汛 抗洪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下决心补上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和小型水利工程这“两大短板”。不仅政府要加大投入,更要通过推进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放宽市场准入,充分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建设。 7 月 7 日下午 的国务 院常务会议,听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 PPP )模式推广情况汇报,要求在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等领域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会上,总理提及湖南岳阳城中村内涝 的事例时仍旧神情严肃,“我们有些地方的城市棚户区,淹了快 4 米 深,看着真是惨啊!”接下来他话锋一转说,地下管廊是典型的基础设施,事关公共服务,也是 目前城市建设中突出的短板,一定要调动起社会资本参与建设的积极性。 地下管廊看不见,一 般人也接触不到,为何李克强总理如此看重?要说最直白的理由就是,见不得老百姓受苦!因为恰恰是这种看不见、摸不着但又家家户户离不开的地下排水系统,牵系着最深广的民生。给排水系统光不光鲜,似乎并不起眼,但一旦出问题,老百姓则苦不堪言。近期全国多地接近甚至超过历史极值的强降雨,把这一问题淋漓尽致 地逼至我们眼前。据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的不完全统计,已有 79 个城市出现了局部内涝。某种程度上,内涝给民生带来的损失和伤害,并不亚于通常更让人揪心的洪水。 “先天下之忧而忧”。仅梳理公开报道就能看到,李克强总理从 2014 年起就一直紧盯着地下设施和地下管廊不放。 http://news.sina.com.cn/c/nd/2016-07-08/doc-ifxtwiht3401360.shtml?cre=sinapcmod=gloc=25r=0doct=0rfunc=33t=none 暴雨再次为城市管理者亮出黄牌警告 我们在 2010 年 5 月 16 日 指出,暴雨再次为城市管理者亮出黄牌警告。 2010 年 5 月 7 日 凌晨,广州城的上空惊雷不断,大雨滂沱。一场 50 年一遇的大雨,把这个即将举办亚运的“国际大都市”浇了一个透心凉。城市主干道水浸一度深达 3 米 。“认真吸取‘ 57 ’ 灾害教训,反思排涝系统,严查薄弱环节。”履新不足一月的广州市市长万庆良措辞严厉,几乎下达了军令状。然而 5 月 9 日 ,广州又一场大雨。虽然广州水务部门的工作人员已经 24 小时待命,但暴雨再度成灾,一个又一个的地下停车场遭受灭顶之灾。一场大雨就把广州 20 年的城建打得原形毕露,再有 100 多天,广州将召开亚运会,这场暴雨背后,外界看到外表光鲜的广州城,地下排水系统更像一个绣花枕头。 广州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张东表示:“这场雨历史罕见,这在国内任何城市都会引起积涝。”他告诉记者,广州多个监测站都录得历史最高值的降雨量。而且,这场暴雨降水时间非常集中,普遍在不到 6 个小时内出现了超过 100 毫米 的降水。而且这场暴雨几乎覆盖了广州全市,这让水务应急单位的排水车应接不暇。据统计,当天广州全市 102 个镇(街)受水浸之灾, 109 间房屋倒塌, 24 个停车场被淹,造成经济损失约 5.438 亿元。 中新广东网 5 月 15 日 电 近日广州连降暴雨,暴雨导致广州多处地方被水浸,广州的交通严重受阻,几近瘫痪。 5 月 14 日 暴雨再度侵袭广州,广州市区 21 条主干道瘫痪,车辆需绕道行驶。广州市已以当天 17 时 20 分启动防御暴雨三级应急响应,水务局下雨之前已派出有关人员到易发生水浸的地区布防,同时采取一系列应对措施。 中广网柳州 5 月 15 日 消息(记者)受切变线和弱冷空气影响, 5 月 13 号到 14 号,柳州自北向南出现一次强降雨天气过程。 昨天早上 6 点 40 分,柳州市气象台发布了暴雨橙色预警信号。据气象部门统计, 5 月 13 号晚上到 14 号下午的 5 点,融水苗族自治县的安陲、滚贝、香粉 3 个乡镇的降雨量都超过了 110 毫米 ,其中安陲乡降雨量最高,超过了 120 毫米 ,柳州市区和柳江、融安、三江等县都出现暴雨天气。 中新广东网 5 月 15 日 电 14 日傍晚前后暴雨袭击广州市,羊城再度成为泽国。广州气象台更于 23 时 55 分启动红色暴雨预警信号,这是广州今年入汛以来第二次发布红色预警信号。受大暴雨影响,白云机场 40 航班因此延误。而广州部分市区再次出现“水浸街”现象,天河区五山路华南师大路段积水盖过人的膝盖。由于此前特大暴雨带来巨大财产损失的经验教训,广州市民对此次暴雨的到来做了防御措施。在杨箕地铁站,工作人员已事先准备好沙包等工作用以抗击积水。据悉,此次暴雨受低压槽影响,广东省粤西北、粤中、珠江三角洲先后出现了强降水。 14 日广东全省共有 32 个市县发布暴雨预警信号;有 11 个市县发布雷雨大风蓝色预警信号。 人民网讯 2010 年 5 月 13 日 ,湖南省涟源市遭遇五十年一遇特大暴雨。继 5 月 6 日 至 8 日暴雨过程后, 5 月 13 日凌晨 3 时 至晚上 20 时,涟源市再次遭受暴雨、大暴雨袭击,全市 21 个雨量站点均超过 100mm ,降雨量最大的涟源城区站 24 小时内达到 172.1 毫米 。涟水、孙水、白马水库水位均急剧上升,超过警戒水位, 20 个乡镇告急。该市迅速启动Ⅲ级预警响应。据初步统计,此次暴雨洪灾中,全市 47.8 万人、 20.1 万亩农作物受灾,紧急转移人员人 1.26 万余人,房屋倒塌 1710 间,死亡大牲畜 1160 多头,直接经济损失达 2.54 亿元 。 2009 年 9 月的秋旱最终在 2010 年 4 月形成西南地区的特大干旱,我在 2010 年 4 月 1 日 指出干旱原因的同时,再次提出“暴雨为城市管理者亮出黄牌警告”的教训。 这篇 2005 年写的文章,可能早已被人遗忘,尤其是城市管理者,可能闻所未闻。官照样日复一日地升,日子照样一天一天地过。平静似水,似水平静。可谁能想到,由于地下排水不畅,顷刻汇聚的雨水一改往日的平静,变成杀人的利器,重庆济南被暴雨重创,天灾人祸共酿死亡和伤痛。 7 月 17 日 ,重庆受暴雨袭击,这场 115 年一遇的暴雨造成 42 人死亡, 12 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 27 亿元。一天后,山东省会济南又遭厄运, 34 人在暴雨中遇难 。人们不禁要问:城市管理者的责任何在? 2010 年 5-7 事件和 5-13 事件再次暴露了城市管理的漏洞,忙于建设,疏于管理,这种情况不能再继续下去了,严重的损失将造成资源和能源的巨大浪费。 认真读一下附件,你会有什么感想?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324936.html 城市的内涝成本: 谁为城市内涝的人祸担责 我们在 2012 年 7 月 12 日 指出,城市的内涝成本:谁为城市内涝的人祸担责。 2010 年 9 月 30 日 以来的 50 年一遇暴雨给海南带来严重损失。据初步统计,截至 7 日晚该省遭遇的此次强降雨导致 16 个市县受灾,全省 1160 多个村庄受淹, 160 余万人受灾,紧急转移 21 万余人。该省相关部门表示,旅游市场无游客失踪或伤亡报告。然而,部分旅游景点因雨停业,酒店接待量及营业收入较前日均有大幅下降。   城市内涝不是一个新问题。 2005 年以来,我们发表了一系列有关城市内涝的博文,这些 2005 年的文章和资料,可能早已被人遗忘,尤其是城市管理者,可能闻所未闻。   只见利益不见弊端的城市管理令国家受损人民受害。只有地上部分的华丽建筑,没有地下部分的相应能力的排水管道,城市管理者的低水平令世人震惊。   暴雨的突发性和不确定性,使城市的地下水管道和排涝系统成为必需设防的安全保障。 2007 年济南和重庆暴雨致灾,关键是城市排水系统没有达到安全标准。“逢雨必淹”的潜规则恰恰反映了城市管理者的无所作为和侥幸心态。国内外的历史教训,城市管理者是否熟记在心?   中国商界的科学素质是值得怀疑的:面对印尼地震海啸和美国新奥尔良市飓风灾难,中国商人的投资依然积聚在中国沿海;面对国际气象组织关于全球变暖和海平面上升的警告,中国沿海城市的房价却一路飙升。科学对他们而言不值一文,这种状况要持续多久?暴雨后“银座地下购物广场”全被淹没,这不过是大自然的一个小小的警告!   中国城市管理者被大批商人所包围,以至于金钱成为衡量价值的唯一标准,科学工作者的理智呼声被商业的喧嚣所掩盖。重庆济南暴雨为城市管理者亮出黄牌警告:科学的呼声不仅可以避免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可以挽救鲜活的无辜生命。 2007 年重庆济南暴雨为城市管理者亮出的黄牌警告也没有引起城市管理者的重视。 2010 年 5-6 月的罕见暴雨对城市管理者再次亮出黄牌警告。 2010 年 9 月 30 日 至 10 月 10 日 海南暴雨洪水灾害亮出了红牌警告! 2010 年 5 月 7 日凌晨 ,广州城的上空惊雷不断,大雨滂沱。一场 50 年一遇的大雨,把这个即将举办亚运的“国际大都市”浇了一个透心凉。城市主干道水浸一度深达 3 米 。“认真吸取‘ 57 ’灾害教训,反思排涝系统,严查薄弱环节。”履新不足一月的广州市市长万庆良措辞严厉,几乎下达了军令状。然而 5 月 9 日 ,广州又一场大雨。虽然广州水务部门的工作人员已经 24 小时待命,但暴雨再度成灾,一个又一个的地下停车场遭受灭顶之灾。一场大雨就把广州 20 年的城建打得原形毕露,再有 100 多天,广州将召开亚运会,这场暴雨背后,外界看到外表光鲜的广州城,地下排水系统更像一个绣花枕头。据统计,当天广州全市 102 个镇(街)受水浸之灾, 109 间房屋倒塌, 24 个停车场被淹,造成经济损失约 5.438 亿元。 2010 年 5-7 事件和 5-13 事件再次暴露了城市管理的漏洞,忙于建设,疏于管理,这种情况不能再继续下去了,严重的损失将造成资源和能源的巨大浪费。   笔者认为,城市内涝灾害频发,是人祸而不是天灾,是城市排涝设计失误造成的,必须追究设计者和审批者的失职之责,必须赔偿市民和企业的相关财产损失。城市排涝工程必须科学论证、合理设计、严格审批,相关部门必须承担起相关的义务和责任。   再一再二,不能再三再四。楼市的疯狂和城镇内涝频发的事实表明,城镇建筑必须与配套的排水管线同时设计建设,城镇扩容的同时必须优先排水管道扩容。没有相应的配套设施,城镇的盲目扩容将带来一场意想不到的灾难。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91324.html 要大楼,更要排水畅通:领导要改变政绩观 我们在 2013 年 7 月 9 日 指出,要大楼,更要排水畅通:领导要改变政绩观。 盖民居大楼必须具备相应的辅助配套设备,达到相应的质量保准。防震、防火、防雷,上下水道畅通,三气设备齐全,商店、学校、托儿所、绿地、健身房,这些都是住房增值的条件。 城市不断的扩容,不但导致交通拥挤,而且导致城市内涝。有谁认真回答对城市排水系统的批评意见? 城市内涝造成的损失,是否要减少当年的 GDP ? 错误的政绩观导致人祸频发。改变的时候到了。 城市内涝还要持续多久?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346575.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06600.html 城市内涝谁担责:城市管理者还是开发商? 我们在 2013 年 7 月 20 日 指出,城市内涝谁担责:城市管理者还是开发商? 笔者认为,城市内涝灾害频发,是人祸而不是天灾,是城市排涝设计失误造成的,必须追究设计者和审批者的失职之责,必须赔偿市民和企业的相关财产损失。城市排涝工程必须科学论证、合理设计、严格审批,相关部门必须承担起相关的义务和责任。 城市扩容,必备的设施必须同时建设以预防相关的灾害发生,否则,乱批乱建就是制造人祸。 开发商也要对大楼的安全性负责,不仅防震要达标,防火、防水都要达标,相应标准必须尽快出台。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09642.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94497.html 历史的教训不能忘记:没有排水设施的地下管廊,城市就是暴雨中的蓄水池,规模越大,灾害越重,光鲜的高楼大厦就变成海市蜃楼,危机四伏,险象环生。 相关报道 暴雨教育城市 : 李克强为何一直盯着地下管廊不放 2016 年 07 月 08 日 22:16 中国政府网 48 小时内,李克强总理语气极重地 3 次提及地下管廊。前两次是在湖南岳阳的内涝城中村和夜里紧急召开的防汛会议上,可谓处“江湖之远”;后一次是在中南海内国务院第一会议室中,可谓居“庙堂之上”。足见此事分量之重,总理挂念之深。 7 月 5 日下午 ,李克 强赴岳阳察看防汛。一下火车直奔内涝严重、积水深达 4 米 的白石岭城中村。在大雨中,他打着伞走下泥泞的土坡,看着从水面上刚刚露出的屋顶,面色凝重地说,内涝凸显了城市建设中突出的短板,必须要加快地下管廊建设,尽快补上城市的历史欠账。当晚,总理在岳阳连夜主持召开防汛工作会议,明确要求各地要针对防汛 抗洪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下决心补上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和小型水利工程这“两大短板”。不仅政府要加大投入,更要通过推进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放宽市场准入,充分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建设。 7 月 7 日下午 的国务 院常务会议,听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 PPP )模式推广情况汇报,要求在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等领域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会上,总理提及湖南岳阳城中村内涝 的事例时仍旧神情严肃,“我们有些地方的城市棚户区,淹了快 4 米 深,看着真是惨啊!”接下来他话锋一转说,地下管廊是典型的基础设施,事关公共服务,也是 目前城市建设中突出的短板,一定要调动起社会资本参与建设的积极性。   地下管廊看不见,一 般人也接触不到,为何李克强总理如此看重?要说最直白的理由就是,见不得老百姓受苦!因为恰恰是这种看不见、摸不着但又家家户户离不开的地下排水系统,牵 系着最深广的民生。给排水系统光不光鲜,似乎并不起眼,但一旦出问题,老百姓则苦不堪言。近期全国多地接近甚至超过历史极值的强降雨,把这一问题淋漓尽致 地逼至我们眼前。据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的不完全统计,已有 79 个城市出现了局部内涝。某种程度上,内涝给民生带来的损失和伤害,并不亚于通常更让人揪心 的洪水。   “先天下之忧而忧”。仅梳理公开报道就能看到,李克强总理从 2014 年起就一直紧盯着地下设施和地下管廊不放—— 2014 年 5 月,李克强考察内蒙古赤峰市一个污水处理厂在建项目时说,我们的城市外表亮丽光鲜,但地下基础设施历史欠账过多。“面子”是城市的风貌,而“里子”则是城市的良心,只有筑牢“里子”才能撑起“面子”。这是城市建设的百年大计。 2015 年 7 月的一 次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李克强说:“一场暴雨,就会引发市民们戏称的‘看海’现象,这还是在一些大城市。目前中国正处在城镇化 快速发展时期,但我们的地下管廊建设严重滞后。加快这方面的建设,很有必要!”那次会上,他还专门提到,建设地下综合管廊将提高城市防汛抗洪的安全水平。 2015 年 11 月, 李克强出席政协十二届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并作报告。在回答政协常委的提问时,总理说,我们的城市建设,“地下”的问题是发展中更大的短板,“很多大城市, 只要降雨量一比较集中,就会出现淹路、‘看海’的现象。所以我们必须进行地下基础设施建设,其中一个已经推动的项目,就是城市地下管廊”。 2016 年 5 月,李 克强考察湖北武汉 CBD 地下综合管廊施工现场时说,我们的城市地上空间高楼林立,发展势头很好,但在地下空间利用的深度和广度上,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的差 距。地下空间不仅是城市的“里子”,更是巨大潜在资源。要积极探索 PPP 模式,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地下管廊建设。这是城市品质提升的重要举措,功在当 代,利在千秋!   从中可见总理赋予地下管廊的特殊意义:民生之基、安全之策、当代之功、百年之计、千秋之利。   今年的超强厄尔尼诺现象,为此前这些未雨绸缪的判断提供了最急迫的注脚。当武汉、南京、九江以及其他众多大中小城市的百姓正遭受暴雨和内涝之苦时, 7 月 7 日 的国务院常务会再次聚焦这一民生焦点议题。   除了动情地讲到视察 防汛中所见民生之苦,总理更把这些城市欠账和当前提振民间投资的发展急务结合起来。他给出的解决问题的路线图,不妨这样理解:社会资本进入诸多公共服务领 域不够,反过来这些领域欠账不少,亟需补短板。民间投资遇到的障碍很多和公共服务领域的潜力很大,这一悖论,必须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来破解,从而撬动社会资 本,形成“面子”“里子”共同发展的态势,以攻克这一民生“痛点”。 事关万家忧乐的民生,也涉及提振投资的急务,所以李克强才一直盯着地下管廊不放!(陈翰咏) 责任编辑:孙爱林 SN146 http://news.sina.com.cn/c/nd/2016-07-08/doc-ifxtwiht3401360.shtml?cre=sinapcmod=gloc=25r=0doct=0rfunc=33t=none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1087 次阅读|1 个评论
下个百年将是人类最危险的时候:次小冰期来了(修改)
热度 1 杨学祥 2016-5-11 14:00
下个百年将是人类最危险的时候:次小冰期来了(修改) 杨学祥 2016-01-25 科技日报报道,斯蒂芬·霍金日前警告称,在接下来的 100 年内,随着在科学技术领域获得飞速发展,人类将面临自我毁灭的危险。“尽管地球现在发生灾难的可能性很低,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可能性会大大增加。在未来 1 千年或 1 万年内,这几乎就变成了铁板钉钉的事情。”他说,“但是,在未来至少 100 年内,我们还不可能在太空建立自给自足的殖民地。因此,我们在此期间务必非常小心。” 我们无法预知自我毁灭的人祸危险在何时发生,但可以预知周而复始的自然天灾确实在一步一步逼近。 两个表格给出了近百年的自然灾难:次小冰期敲响了警钟 表 1 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潮汐极大值年、坏天时代和中国历史朝代的更迭(修改) 极小期 时间 中国朝代 时间 气候变化 坏天时代 潮汐极 大值年 奥特 1040-1080 西夏 金 1038-1227 1115-1234 变冷 变暖 1010-1110 1062 沃尔夫 1280-1350 元 明 1279-1368 1368- 小冰期 变暖 1165-1360 1264 史玻勒 1450-1550 明 -1644 小冰期 1420-1525 1425 蒙德 1645-1715 清 1644- 小冰期 1600-1725 1629 道尔顿 1790-1820 清 -1911 小冰期 1790-1915 1770 21 世纪 2007- ? 次小冰期? 1996- ? 1974 表 2 太阳活动、火山喷发、强潮汐和低温期的对应关系 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 时间(年) 坏天 时代 潮汐极大年时间 火山活跃时间 全球 气温 欧特 1040-1080 1010-1110 1062 ?? 低温 沃尔夫 1280-1350 1165-1360 1264 1275-1300 小冰期 史玻勒 1450-1550 1420-1525 1425 1440-1460 1470-1490 小冰期 蒙德 1640-1720 1600-1725 1629 1640-1680 小冰期 道尔顿 1790-1830 1790-1915 1770 1810-1820 小冰期 21 世纪 2007- ?? 1997- ?? 1974 1980-?? 次小冰期 相关报道 霍金: 下个百年将是人类最危险的时候 2016-01-25 13:57  来源:科技日报  2016-01-25 13:57:13 来源:科技日报作者:责任编辑:蒲潇   斯蒂芬·霍金日前警告称,在接下来的 100 年内,随着在科学技术领域获得飞速发展,人类将面临自我毁灭的危险。   在接受英国广播公司采访时,霍金称,虽然人类的进步是好事,但是它也创造了“新的出错的可能性”。他强调说,核战争、全球变暖和基因工程病毒可能就预示着我们的自我毁灭。   这并不是霍金第一次发出这样的警告。早在 2014 年,霍金就警告称,人工智能可能“意味着人类的末日”。   霍金指出,他本人实际上是一个乐观主义者。他相信,我们能够解决人类面临的问题。但是,如果万一发生不幸,我们确保人类生存的方法可能就是移居到另外一个星球,例如火星。   但是,在下一个 100 年,我们还不可能让移居其他星球的想法变为现实。而在接下来的 1 千年或 1 万年,全球性灾难的出现“几乎是必然的事情”。因此,霍金说,下个百年将是我们人类最危险的时候,因为尽管我们的科学技术比现在发达很多,但是我们仍然没有稳妥的方法离开这个星球。   “尽管地球现在发生灾难的可能性很低,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可能性会大大增加。在未来 1 千年或 1 万年内,这几乎就变成了铁板钉钉的事情。”他说,“但是,在未来至少 100 年内,我们还不可能在太空建立自给自足的殖民地。因此,我们在此期间务必非常小心。”(科技日报) http://tech.gmw.cn/2016-01/25/content_18644314.htm 太阳黑子异常带来的灾难:超长极小期与经济危机 已有 359 次阅读 2016-4-25 18:40 | 个人分类 : 科技点评 | 系统分类 : 观点评述 | 关键词 : 太阳黑子 超长极小期 经济危机 自然周期 次小冰期 太阳黑子异常带来的灾难:超长极小期与经济危机 杨学祥,杨冬红 汪品先院士指出,恰如政治家需要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一样 , 科学家在预测人类社会生存环境变化时,也要从古气候、古环境的研究中寻求类比,发现规律。 许靖华根据历史上的全球气候变化周期中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证明全球小气候最适期人类社会繁荣发展而全球小冰期导致农业减产,饥荒和民族大迁移。他认为,全球气候变化有 1200 年的周期循环,与人类历史兴衰一一对应。即变暖时期对应人类社会繁荣,变冷时期对应农业减产,饥荒和民族大迁移。 目前,太阳正处在第 24 活动周的高峰年,其活动理应处于最活跃的时期。然而,太阳活动强度明显不及上一个活动周,甚至出现太阳表面连黑子都没有了这种罕见现象。这个太阳活动高峰年百年来最弱。有科学家指出,如果这种情况继续发展下去,太阳将沉入超长的最低活动期。目前科学界仍然在探讨太阳黑子周期是如何影响全球气温的。有人认为地球将进入所谓的小冰河期,有人称会在 2020 年之前,有人则称会更早。 一、 2008 年未出现太阳黑子的天数达到了 266 天 太阳活动大致 11 年为一周期,其标志性的太阳黑子数量反复增减。然而上一次的极小期过去了 12 年之久,仍不见黑子数量增长。在 2008 年 9 月的某一时点上,完全观测不到太阳黑子的天数达到了 50 天以上,美国宇航局宣布“这至少是 50 年一遇的静止状态”。进入 2009 年后,太阳黑子的静止状态仍在延续,根据日本国立天文台的观测,观测到有太阳黑子的天数, 1 月为 4 天, 2 月仅 1 天,相当静寂。 根据比利时皇家天文台的观测, 2008 年未出现太阳黑子的天数达到了 266 天,这一数据的出现距 1913 年记录的观测史上天数最多的 311 天已经有 95 年之久,是仅次于 1901 年的 287 天和 1878 年的 280 天的历史第四低的纪录。 2008 年的年平均太阳黑子数量 2.9 也是自 1913 年的 1.4 以来, 95 年后的最低点。而 2009 年 8 月平均太阳黑子数为 0 ,更是创下了 1913 年 6 月以来 96 年内的最低纪录。而且, 2009 年的年平均太阳黑子数只有 2.4 ,也是 96 年以来的低点,这岂止是“ 50 年一遇”?美国宇航局修正为“大致百年一遇”。 二、太阳活动与经济危机的对应性 反观世界经济, 2008 年,美国受当年 9 月爆发的雷曼事件冲击,金融危机日益严重,进而波及全世界,以至于美国前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艾伦·格林斯潘认为,这是“百年或五十年一遇的事态”。这也恰恰暗合了太阳黑子的异动。 世界经济景气在 2009 年达到谷底,是因为此时正处于百年一遇的太阳黑子极小期间? 岛中雄二是三菱 UFJ 证券股份公司顾问、经济循环研究所所长、早稻田大学研究生院公共管理研究科客座教授、经济景气循环学会常务理事, 1987 年,他写出了《太阳景气经济学》一书,专门探讨如何通过观察太阳黑子的活动来预测人类社会的经济景气周期,试图运用物理学的方法来分析解释这些社会经济现象。他在书中指出, 1929-1933 年的世界严重经济危机和 20 世纪 70 年代的世界通货紧缩,都与太阳黑子极小有关。   研究太阳活动与经济的关系,岛中雄二其实并不是世界第一人。早在 19 世纪,就已经有经济学家对此进行研究了。而他们的研究与分析,都颇为新奇。   开创了近代经济学的英国经济学家威廉·斯坦利·杰文思, 1878 年就在科学杂志《自然》上发表了论文《商业危机和太阳黑子》。在论文中,他发现当时推定平均为 10.45 年的太阳黑子活动周期,和他计算出的 1721 — 1857 年欧洲经济危机周期的 10.466 年大体一致。于是,他得出结论:太阳黑子活动造成印度和中国谷仓地带降雨量的增减,导致这些地区出现周期性的荒年和饥馑,从而给通过东印度公司进行对印、对华贸易的欧洲各国企业也带来了周期性的商业恐慌和信用危机。   其后, 1914 年,美国的亨利·穆尔还发现因为太阳黑子的活动,密西西比河流域的降雨量和收成以 8 年的周期联动,这与物价和经济景气循环的变化一致。   然而, 1934 年,权威的《经济学季刊》卷首发表了阿根廷大使馆加西亚·玛塔和哈佛大学费里克斯·谢夫纳的论文《太阳和经济的关系》,他们虽然同样标榜太阳黑子学说,却否定谷物收成说,这引起了大家的关注。根据他们的分析,从 1876 年到大萧条的 1932 年,这 56 年中,美国的农业生产和太阳黑子的数量变动无关,但工矿业生产却表现出了显著的相关性。于是,玛塔等人指出太阳紫外线辐射的周期性增减,有可能通过生物学途径影响人类的心理。 1979 年,东京大学副教授、太阳物理学家吉村宏和发现了太阳活动的 55 年大周期。他发现,欧洲饥馑和经济危机的发生,跟太阳活动的 55 年大周期惊人一致。   资深评论员庞玉志评价,岛中雄二的观点不管听上去有多么匪夷所思,也不管你是不是像我一样在第一次听到这个说法时是多么嗤之以鼻,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岛中雄二非常有力地证明了太阳黑子与金融危机的相关性。   “岛中雄二的预测非常简单,他既没有看到美国的次贷危机 (1987 年似乎还没有 ) ,也没有看到中国会持有大量美国债券 ( 这个当时绝对是没有 ) ,他的预测和经济本身没有太大的关系,他的立足点不是经济而是物理,是所谓“经济物理学”,他认为真正影响经济兴衰的是太阳黑子。”庞玉志说,太阳的活动是有规律的,经济的活动也是有规律的,也就是说都有各自的循环。既然太阳和经济都有它的循环规律,那么想把二者联系在一起并不困难。 三、太阳如何影响经济?   太阳是如何影响经济景气度的?岛中雄二分析得出的原因主要有三。   一是农林水产品收成说。在需求一定的情况下,如果太阳、气象循环导致某个地区农林水产品的供给周期性地减少或增加,会产生因原材料价格上涨或下跌,工业部门企业利润也就会下降或增加。同时,该地区的进口能力也将减弱或增强,而工业地区的出口也会减少或增加。   二是人类心理说。太阳黑子数量的变化,使电磁平衡错乱并引起人类生理变化,导致包括企业家在内的大众对未来前景乐观和悲观的心理周期性地变动,从而左右投资、消费和估价。   三是能源需求说。太阳活动的周期性冷暖变化,引起维持人类体温所需的卡路里的摄取量的变动,从而在根本上动摇了石化燃料消费和农林水产品需求的稳定。自然也影响了初级产品整体的价格变动,进而波及经济整体。 四、自然周期与经济周期的一致性 经济景气循环的波动或循环,根据其周期的长短,现在公认的有下面四种类型: 1. 基钦循环( KitchinCycle ,短期循环) 3 至 4 年周期(与地球自转 3-4 年周期对应); 2. 朱格拉循环( JuglarCycle ,中期循环,主循环) 10 至 11 年周期(与太阳黑子和潮汐 11 年周期对应); 3. 库茨涅兹循环( KuznetsCycle ,长期循环) 20 至 22 年周期(与太阳黑子和潮汐 22 年周期对应); 4. 康德拉切夫循环( KondratieffCycle ,长期波动) 50 至 60 年周期和吉村循环 55 年周期(与太平洋十年涛动和潮汐 50-70 年周期对应)。 表 1 PDO 和世界经济长波的对应关系 时 期 1890-1924 1935-1946 1947-1976 1977-1999 2000-2035 拉马德雷 冷位相 暖位相 冷位相 暖位相 冷位相 时 期 1890-1913 1914-1944 1845-1973 1974-1995 1996-2020 ? 世界经济长波 第三上升期 第三下降期 第四上升期 第四下降期 第五上升期 气候变化的历史是一个冷暖不断交替变化的过程,而在这一变化过程中,我们得到三种完全不同的对应经济发展模式:其一、许靖华根据历史上的全球气候变化周期中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证明全球小气候最适期人类社会繁荣发展而全球小冰期导致农业减产,饥荒和民族大迁移。他认为,全球气候变化有 1200 年的周期循环,与人类历史兴衰一一对应。即变暖时期对应人类社会繁荣,变冷时期对应农业减产,饥荒和民族大迁移 。其二、中国历史朝代更迭与 200 年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对应。其三、自 1890 年以来,世界经济长波的上升期对应拉马德雷的 “ 冷位相 ” ,世界经济长波的下降期对应拉马德雷的 “ 暖位相 ” 。即变冷时期对应人类社会经济上升,变暖时期对应经济下降(见表 1 和表 2 )。 这是三种不同强度、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冷过程,为 1200 年、 200 年和准 60 年周期。它表明,人类对短期低强度的变冷气候有很强的抵御能力,而对长期高强度的变冷气候仍然束手无策,特别是在能源和资源危机逐渐加深的未来。 表 2 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潮汐极大值年、坏天时代和中国历史朝代的更迭 极小期 时间 中国朝代 时间 气候变化 坏天时代 潮汐极 大值年 奥特 1040-1080 西夏 金 1038-1227 1115-1234 变冷 变暖 1010-1110 1062 沃尔夫 1280-1350 元 明 1279-1368 1368- 小冰期 变暖 1165-1360 1264 史玻勒 1450-1550 明 -1644 小冰期 1420-1525 1425 蒙德 1645-1715 清 1644- 小冰期 1600-1725 1629 道尔顿 1790-1820 清 -1911 小冰期 1790-1915 1770 21 世纪 2007- ? 次小冰期? 1996- ? 1974 五、小冰期时期真的会来吗? 目前,太阳正处在第 24 活动周的高峰年,其活动理应处于最活跃的时期。然而,太阳活动强度明显不及上一个活动周,甚至出现太阳表面连黑子都没有了这种罕见现象。这个太阳活动高峰年百年来最弱。有科学家指出,如果这种情况继续发展下去,太阳将沉入超长的最低活动期。目前科学界仍然在探讨太阳黑子周期是如何影响全球气温的。有人认为地球将进入所谓的小冰河期,有人称会在 2020 年之前,有人则称会更早。 杨冬红等( 2011, 2013 )指出,近 20 年的研究发现,潮汐极大期、地震火山活动频发期、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和全球低温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6 次时间的一一对应表明其相关性和处于同一激发机制(见表 3 )。 多因素叠加是小冰期发生的根本原因。导致 15-17 世纪小冰期和 2020 年“次小冰期”出现的原因有五: 其一、处于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 杨冬红等( 2013 )指出,国外资料显示,太阳将进入不寻常且时间较长的“超级安静模式”,大约从 2020 年开始,太阳黑子活动或许会消失几年甚至几十年。太阳黑子活动或许将进入“冬眠”,这种情况自 17 世纪以来从未出现。目前处于 200 年气候周期的变冷初期。 其二、处于全球强震频发时期 郭增建( 2002 )指出,海洋及其周边地区的巨震产生海啸,可使海洋深处冷水迁到海面,使水面降温,冷水吸收较多的二氧化碳,从而使地球降温近 20 年。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的气温上升与人类活动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有关,同时这一时期也没有发生巨大的海震。巨震指赤道两侧各 40° 范围内的 Ms 8.5 级和大于 Ms 8.5 级的海震。郭增建等人指出, 9 级和 9 级以上地震与北半球和我国的气温有很好的相关性。 20 世纪 4 场最强的特大地震在很短的时间内都发生在环太平洋地震带的沿海地区: 1952 年堪察加地震, 1957 年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岛地震, 1960 年智利地震, 1964 年阿拉斯加威廉王子海峡地震,与 50-70 年代低温期相对应。 其三、处于全球火山活动频繁时期 杨冬红等( 2013 )指出,现代火山活动有明显致冷的记录:小冰期对应强火山活动,小气候最适期对应弱火山活动。因为火山灰和二氧化硫等火山喷发物到达平流层后,较小的气溶胶可在数月内传播到全球,并可在平流层内持续漂浮 1~3 年,使太阳直接辐射减弱,造成大气降温。最新发表的研究报告显示火山喷发导致了 “ 小冰期 ” 的到来。研究报告称, 1275 年到 1300 年之间,热带地区经历过四次大规模火山喷发,喷发出来的大量硫酸盐颗粒进入大气层上空反射了太阳辐射,使地球气温降低; 1430 年到 1450 年,也发生了一轮大规模火山喷发,与地震活动一样,火山喷发与气候冷暖变化导致的冰盖消长有关(见表 2 )。 其四、地球轨道周期 任振球 (1997) 指出,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使地球冬至时的公转半径发生相当稳定的准周期变化,与全球尤其北半球气温变化的间隔 60 年振动相一致。在 20 世纪初的低温期和 60~70 年代相对偏冷期,当时( 1901 和 1960 年)地球冬至时的公转半径分别延长了 94( 相当于日地距离的 0.6%) 和 57 万公里;在 30-40 年代和 80 年代后的暖期,地球冬至时的公转半径( 1940 和 2000 年)分别缩短了 76 和 44 万公里。 2000-2020 年地球冬至时的公转半径由极小值变为极大值,他推测 2020 年前后全球气候将进入相对冷期。 韩延本( 2003 )指出,分析了美国宇航局公布的起自 19 世纪中期的全球及南北半球的温度异常变化资料,得到它们存在约 60 年的准周期性波动的初步结果。该周期是它们的中周期波动的主要周期分量之一,它对调制温度的总体变化趋势可起到重要作用。分析表明,该周期分量是时变的,周期长度在 19 世纪略超过 60 年,之后缓慢变短,到 20 世纪后期月在 55 年至 60 年间。所谓人类活动造成的温室效应的加剧似乎并未有打乱这一周其分量的存在。这一周期与拉马德雷周期相对应。 其五、处于强潮汐活动时期 Keeling ( 2000 )指出,强潮汐把海洋深处的冷水带到海面,使全球气候变冷,形成的全球气候波动周期大约为 1800 年。在十五世纪小冰期时期,潮汐强度为最大值,以后开始减弱,直到 3100 年潮汐强度又将达到最大值。潮汐调温效应使地球的温暖期从小冰期末期一直持续到二十四世纪,而后随着潮汐的增强,地球的气候将逐渐变冷。今后 400 年处于变暖高峰,下次小冰期将在 3100 年出现。 杨冬红等( 2011 )指出,潮汐高低潮还有 200 年左右的明显周期变化。其中, 1425 年、 1629 年两次峰值对应小冰期时期, 1770 年的峰值对应 18 世纪的低温, 1974 年的峰值对应 20 世纪 70 年代的气候变冷。特别是潮汐 54-56 年周期(与太平洋十年涛动的 50-70 年周期对应),在全球气候变化中有非常明显的作用。 杨冬红等( 2014 )指出,潮汐变化还有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变化 18.6 年周期,与气候变化 18.6 年周期对应。杨冬红等( 2008 , 2014 )指出, 1998 年最热年记录与 1995-1997 年的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有关,此后 16 年气候变暖间断的原因之一是 2005-2007 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 2014-2016 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变暖增强, 2023-2025 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变冷达到高潮。 2014 年和 2015 年最热年新纪录证实了理论预测的可靠性。 表 3 太阳活动、火山喷发、强潮汐和低温期的对应关系 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 时间(年) 坏天 时代 潮汐极大年时间 火山活跃时间 全球 气温 欧特 1040-1080 1010-1110 1062 ?? 低温 沃尔夫 1280-1350 1165-1360 1264 1275-1300 小冰期 史玻勒 1450-1550 1420-1525 1425 1440-1460 1470-1490 小冰期 蒙德 1640-1720 1600-1725 1629 1640-1680 小冰期 道尔顿 1790-1830 1790-1915 1770 1810-1820 小冰期 21 世纪 2007- ?? 1997- ?? 1974 1980-?? 次小冰期 根据以往记录, 21 世纪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过程还将持续 30 年以上。 2000-2030 年为拉马德雷冷位相,百年极寒有可能发生,但规模较小,变冷规模要小于道尔顿极小期(见表 3 )。我们称之为“次小冰期”。综合因素表明, 2020 年气候变冷将达到高潮。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2713.html 参考文献 欧阳春艳。日本畅销书另类解读:经济危机与太阳活动一致。 2012 年 04 月 18 日 07:58  来源:长江日报。 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2/04-18/3826983.shtml 岛中雄二 . 太阳景气经济学 . 北京:东方出版社 . 2012. 1-20, 53, 59, 127. 杨冬红,杨学祥 . 2013. 全球气候变化的成因初探 . 地球物理学进展 , 28(4): 1666-1677. 杨冬红,杨学祥。全球变暖减速与郭增建的“海震调温假说”。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8 , 23 (6): 1813 ~ 1818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 2011 , 54 ( 4 ): 926-934.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8672 次阅读|2 个评论
干旱和林火是北美9级地震的前兆:祸福轮流转 是非化尘埃
杨学祥 2016-5-6 05:32
干旱和林火是北美9级地震的前兆:祸福轮流转 是非化尘埃 杨学祥 昨天我们发表了博文:北美9级大震前兆:干旱-林火-地震灾害链。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5157.html 网友魏焱明 2016-5-5 20:12指出,温哥华乃大陆炒房客最爱,也是著名的二奶村,他们的财务比房子抗震能力强 博主回复(2016-5-6 05:16): 冒险的代价 人无千日好, 地有百年灾。 祸福轮流转, 是非变尘埃! 博主回复(2016-5-6 05:12):在灾害到来之前,富人们还未做好准备,地震是财富的可怕黑洞。 加拿大的干旱林火发生过程和美国加州是一样的:这就是规律。 相关报道 加州林火惊动奥巴马持续超一周吞噬1200民宅 时间:2016-04-22 00:58 原标题:加州林火惊动奥巴马 持续超一周吞噬1200民宅 资料图:加州山地牧场遭到山火吞噬。   美国总统贝拉克·奥巴马2016年4月22日宣布加利福尼亚州北部地区的山林大火属于重大灾难,将调动联邦资金用于灾后重建及善后事宜。   这场山林大火发生在旧金山以北大约145公里处的莱克县,目前已经持续超过1个星期,吞噬了至少1200栋民宅,造成至少3人死亡、2人失踪。   眼下当地消防部门已经控制住79%的火势。据了解,这场林火的过火面积已达306平方公里,是加州迄今最为严重的山林大火之一。   莱克县治安官办公室22日说,该县数以千计居民已经逃离家园,最初接到的报告是15人失踪,但随后陆续找到其中的13人,只剩2人下落不明。   “我们希望尽快找到失踪人员下落,让他们与亲友团聚,”莱克县治安官布莱恩·马丁说。   奥巴马宣布这场林火为重大灾难,意味着相关联邦资金立即被启动用于莱克县灾后重建、安置灾民、修缮房屋等用途。   除莱克县的林火外,加利福尼亚州其他地区还有多场山林大火有待扑灭,并且出现了人员伤亡、上百栋民宅损毁。加州州长杰里·布朗已经申请把其他几场林火也定性为重大灾难,但尚未获奥巴马批准。   美国今年遭遇罕见干旱,加州等地的林火比以往更加肆虐。加州消防部门发言人丹尼尔·伯兰特说,仅上个星期,他们就收到150起林火报告。加州紧急情况应对部门发言人布拉德·亚历山大表示,评估这些林火造成的经济损失需要耗费较长时间,但预计数字不会低。(杨舒怡)(特稿·新华国际客户端) (来源:新华网) http://www.mtxh.cn/a/guojixinwen/2016/0422/111799.html 加拿大发生森林火灾 10万人紧急疏散 2016-05-05 02:30:17来源:综合作者:北京青年报   加拿大北部艾伯塔省石油重镇麦克默里堡自1日起受林火侵袭,火势3日迅速蔓延。4日,应急部门下令这座城市的10万居民全部撤离。   借助高温大风火势迅速蔓延   这场林火1日从麦克默里堡西南部燃起。截至3日,过火面积已达2650公顷,主要影响麦克默里堡南部地区。先前一份疏散令主要针对南部地区的近3万人。   消防人员先前已“接近控制”火情,但在高温和大风作用下,火势3日迅速蔓延。上传至微博客网站“推特”的照片显示,整座城市上空浓烟密布,居民争相开车出城躲避,堵车严重。   市民尼克·桑德斯告诉路透社记者:“浓烟滚滚,布满了整座城市,太糟糕了。你可以看到不远处的树正在燃烧。”   艾伯塔省省长蕾切尔·诺特利说,尚未收到林火致人伤亡的报告。省应急部门官员斯科特·朗说,当地已有数栋建筑起火;另据法新社4日报道,已有一座房车露营公园被大火吞噬、一家加油站因起火爆炸;应急部门官员告诉美联社记者,数处居民区被大火焚毁,眼下还不清楚有多少栋房屋损毁。   全市紧急疏散直升机送病人   由于火势迅速向城北蔓延,艾伯塔省应急部门3日晚些时候发布紧急疏散令,对麦克默里堡全市10万人实施强制性撤离。   省长诺特利说,将竭尽所能确保所有人安全,正考虑用直升机运送需要接受医疗救助的人。“这是艾伯塔省有史以来因火情而导致的最大规模疏散。”   目前,市政府建议疏散人群前往城北的油砂矿工帐篷避难。“我们需要更多帐篷,我们已经为大约6000人提供了避难处,但我们需要更多,相关工作正在展开”,诺特利说。   市民卡萝尔·克丽丝琴驾车带着孩子躲避林火。她在接受美联社记者采访时说:“当你离开时……就知道十有八九再也见不到自家房子了。堵车时,你会发现山上的树在着火,而那里是你住的地方,然后我就会想,‘天呐,我们幸好及时出来了’。”   去年降雪少导致火险高   这是麦克默里堡一年来第二次经历大火。去年5月,林火导致数百名油砂开采工人撤离。加拿大西部山区森林火灾时有发生,与艾伯塔省相邻的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基洛纳地区曾多次遭遇林火,其中最严重的一次发生在2003年,林火席卷250平方公里的区域,造成约2.7万人疏散、200多所房屋被毁。   去年冬天麦克默里堡降雪少于往年,加上今年春季天气较为暖和,干燥高温导致当地一些地区发生林火的风险较高。   文/杜鹃(新华特稿) (责任编辑:郝龙 UN654) http://news.sohu.com/20160505/n447705130.s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2619 次阅读|0 个评论
各国地震学家的不同观点:全球进入“地震模式”?
热度 1 杨学祥 2016-4-21 06:07
各国地震学家的不同观点:全球进入“地震模式”? 杨学祥 最近一周全球各地发生了数次 7 级以上地震,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这意味着地球进入“振动模式”了吗? 日本九州 7 . 3 级地震、缅甸 7 . 2 级地震、阿富汗 7 . 1 级地震、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 1 个月来多次 7 . 0 级以上地震。如何解释近来接二连三的强震,它们之间有关联吗?地球是否就此进入了地震活跃期? 对此,中外专家分为两派:承认或否定地震活跃期。中国专家大多数在走中间路线:承认相对活跃期,但不认为当前处于振动模式。 我们在 2008 年指出, 1947-1976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前 17 年有 7 次 8.5 级以上强震集中爆发, 2004-2008 年已经发生了 3 次 8.5 级以上强震(见表 3 ),我们推测: 2000-2030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前 17 年为 8.5 级以上强震集中爆发时期。 实际上, 2010-2012 年连续三年又发生了三次 8.5 级以上强震,证实了我们的预测。 目前还有 2016-2018 年三年的最后期限, 2004-2018 年特大地震集中爆发时期接近尾声。 由于极强厄尔尼诺和月亮赤纬角的激发作用, 2016-2018 年 8.5 级以上强震集中爆发的数量和强度将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全球变暖导致的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将大大增强海洋地壳跷跷板运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17985.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4169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32306.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49661.html 2004-2007 年发生了三次 8.5 级以上强震,经过两年能量积累, 2010-2012 年连续三年发生了三次 8.5 级以上强震, 经过三年的能量积累, 2016-2018 年爆发 8.5 级以上强震的几率和强度将逐年增加。 目前,地震灾害就在我国周围徘徊: 4 月 10 日 阿富汗 7 . 1 级地震、 4 月 13 日 缅甸 7 . 2 级地震、 4 月 16 日 日本九州 7 . 3 级地震。 特大地震活跃期已经进入最后的高潮,我们必须做好迎接更大地震的准备。 值得关注的是: 由于 2015 年发生的极强厄尔尼诺和 2014-2016 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对强震的激发作用, 2016-2018 年特大地震还将继续集中爆发。 大地震随机性理论否认地震活跃期的存在,漠视地震前兆的自然预警,会误导公众和政府部门,忽视对目前面临危险的准备和预防。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1058.html 我们在 2006 年提出的观点已经变为全球学者的共识:环太平洋地震带随时会发生超大地震。 如果相关国家的相关部门没有达成这一共识,天灾将变成人祸被历史牢记!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1500.html 相关报道 日本第二次地震威力超首次 30 倍 专家曾称强震几率 100% 发表时间: 2016-04-2016:36:56 关键字 : 日本 , 日本地震 , 日本九州地震 , 九州地震 日本九州地震之后第五天,死亡人数已经超过 40 人,据媒体报道,近来亚洲地区地震频发,不过仍处在正常水平 . 另外,日本本次的地震之前早有专家预警,强震的几率高达 100%. 地震致近 20 万人疏散 据日本共同社报道,在以日本熊本县为中心的连续地震中发生山体滑坡和房屋倒塌的熊本县南阿苏村 17 日继续搜寻失踪者。据该村灾害对策总部称,尚有 8 人失联。警察厅消息称,另有 5 人左右失联。 熊本、大分两县 17 日发布消息称,地震已导致约 19.6 万人疏散。熊本县截至上午 9 点半疏散人数为 183,882 人,大分县截至上午 8 点半为 12,443 人。之后因部分居民回家等,疏散人数减少,熊本县下午 2 点半时疏散人数为 110,816 人。 熊本县 14 日晚观测到最大震度为 7 (日本标准)的地震。房屋倒塌致 9 人遇难。 16 日凌晨再次发生震度 6 强的地震。南阿苏村有学生等因公寓楼一层坍塌而遇难。 第二次地震威力超首次 30 倍 堪比阪神地震 据 CNN 报道,美国地质专家 VictorSardina 分析,凌晨 7.3 强震威力较前晚“前震”大,推估有 30 倍,这么一震,必定对当地造成众多损伤,后续灾情恐比前晚首波地震影响严重。 清晨 7.3 强震相当于 1995 年发生的阪神大地震,日本内阁统计,这次熊本震灾通报受困 53 件、遭活埋 23 件,其中清晨 7.3 强震灾情至今上午 9 时已传出 11 死 880 伤。 专家曾预测大地震几率 100% 近来日本列岛地震和火山喷发频发,专家警告,日本可能进入新一轮地壳变动的活跃期,并敦促为下一场大地震的来袭做好准备。 神户大学名誉教授石桥克彦认为:“从整体来看,受 2011 年日本东部大地震的影响,日本列岛变得活跃起来。”东海大学教授长尾年恭甚至表示:“确切地说,自 1995 年的阪神大地震以来,日本列岛地震活动变得活跃。” 日本是典型的地震和火山之国,虽然其国土面积只占世界陆地面积的 0.28% ,但是,全球 10% 的地震和 7%-10% 的火山活动发生在日本。 地震活动有其周期性,进入 21 世纪、特别是 2011 年 3 月 11 日 日本东部发生 9 级巨大地震以来,根据地震周期来预测地震成为日本科学家研究的热点。 日本专家预测中的巨大地震主要有两个,一是南海海沟地震,二是首都直下型地震。据预测,在南海海沟沿线, 30 年内发生 8 至 9 级地震的概率高达 70% 左右,而首都直下型地震的主要震源区域——东京附近的相模海沟沿线今后 30 年内发生 7 级左右地震的概率也为 70% 左右。 南海海沟从静冈县骏河湾延伸到四国、九州近海。南海海沟是菲律宾海板块插入欧亚板块的边界,历史资料显示,其附近每隔 100 至 200 年会发生一次 8 级或以上规模的地震。 日本内阁府的地震专家研讨会 2012 年公布预测结果:南海海沟如果发生与“ 3 • 11 ”东日本大地震持平的 9 级巨大地震,某些地区遇到的海啸高度最高可达 34.4 米 。大阪府 2013 年宣布,如果南海海沟发生巨大地震后导致海啸,预计不到两小时海啸就会到达大阪市内,大阪府辖区内最大将有 13 万人死亡。 针对关东地区的地震,日本流传着 70 周年间隔一说。 1923 年,关东地区发生 7.9 级大地震,此前一次大地震是 1855 年的安政大地震,两者间隔 68 年,而之后一次大地震发生在 1992 年,两者间隔 69 年。 日本政府 2013 年底发布的一份报告说,如果东京附近发生 7.3 级直下型地震,东京及邻近地区的死亡人数最高将达到 2.3 万;经济损失方面,建筑物和基础设施遭受的损失推测约为 47 万亿日元(约合 2.3 万亿人民币),对经济活动造成影响带来的损失约为 48 万亿日元(约合 2.4 万亿人民币) 不过有专家对 70 周年间隔一说提出异议。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濑野彻三认为,这一学说只是统计位于关东南部的镰仓历史上发生烈度 5 度以上的地震的次数而来,并不能代表以相模湾为震源的板块间大地震的周期。他通过对板块相对运动速度等的研究,认为关东地震的最短周期是 220 年,平均应该达到 400 年以上。 虽然专家们的观点形形色色,其间也难免有相左的观点。但是统计数据显示,日本东北和关东一些地方,最近两年的地震活动频率是东日本大地震发生前的约 100 倍。 这项统计由日本东北大学研究人员完成。他们分析了 2013 年 3 月 11 日 至 2015 年 2 月 18 日 日本东部震源深度 20 公里 以内、震级 1 级以上地震的发生频率,并和“ 3 • 11 ”大地震之前 10 年间的水平进行比较,得出了上述结论。之所以排除大地震之后的两年,是因为这两年有大量余震,地震次数会明显多于常年。 此外,对首都直下型地震可能波及的地区,研究人员分析了震源深度 100 公里 以内的地震发生频率,发现最近两年 3 级以上地震的频率是 2011 年大地震之前 10 年平均水平的约两倍。 不管是关东地震的 70 周期还是 400 年周期,也不管是南海海沟地震的 100 至 200 年周期,或者是西日本巨大地震的 2000 年周期,按照长尾年恭的说法,巨大地震再袭日本的概率是 100% 。只不过,发生时间可能是今后 30 年内的某一天,或许就是明天。 http://www.guancha.cn/Neighbors/2016_04_20_357661.shtml 德媒:专家认为环太平洋地震带随时会发生超大地震 参考消息 2016-04-1900:20:54 阅读 (73) 评论 (0)   参考消息网 4 月 19 日 报道德国《图片报》网站 4 月 17 日 刊发题为《先是日本,然后是厄瓜多尔》的文章称, 4 万公里 的死亡区!地球上的“环太平洋火山带”一线每天都在发生地震——而且十分强烈。 14 日日本发生 6.5 级地震。 15 日日本再次地震,强度 7.3 级。 16 日厄瓜多尔地震,震级为惊人的里氏 7.8 级,至少 233 人死亡。地球为什么突然如此频繁地震动?为什么发生在这些地方?《图片报》对世界最危险的地震区进行解答。   已测得地球五大地震都发生在“环太平洋地震带”   文章称,“环太平洋地震带”从北澳大利亚经新西兰、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日本、堪察加半岛、阿拉斯加、美国西部沿海、中南美一直到南极形成了一个马蹄的形状。全球大约一半的活火山位于这个约 4 万公里 的环形地带上。   这是因为:太平洋板块的边缘(以及南美纳斯卡板块等邻近板块)与相邻大陆板块相遇。洋底下沉的地方出现巨大的海沟,海沟后面紧接着就是高山。   在太平洋板块的边缘,地幔往往只有几公里厚。压力和热使上地幔部分融化。岩浆喷出,火山爆发。巨大的地下压力总是突然一下子释放的。强烈地震可能引发余震和海啸。   文章称,先是日本在短时间内连续发生两次地震(共 41 人死亡),现在则是厄瓜多尔:环太平洋地震带目前似乎开始了炼狱模式。但是,德国地质学研究中心的地震专家弗雷德里克·蒂尔曼认为,此次在短时间内相继发生的地震纯属偶然。在地质学上没有直接的联系。唯一的共同之处是:两次地震都发生在环太平洋地震带上。   蒂尔曼对《图片报》说:“环太平洋地震带一线有剧烈活动时偶尔也会出现在时间上相隔很短的地震。这种活动已经是该地区的常态了。”   到目前为止测得的地球五大地震都发生在环太平洋地震带一线:   智利, 1960 年 5 月, 9.5 级, 1655 人死亡;   阿拉斯加, 1964 年 3 月, 9.2 级, 125 人死亡;   苏门答腊, 2004 年 12 月, 9.1 级,之后引发了海啸, 23 万人死亡;   日本, 2011 年 3 月, 9.0 级,之后也发生了海啸, 1.58 万人死亡;   堪察加, 1952 年 11 月, 9.0 级,无人死亡。   文章称,有一点学者们是一致的:随时都可能发生一场更大的地震。对“大家伙”——一场无与伦比的超大地震的担心对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的城市和国家来说虽然不是无所不在,但是在学术界却已经是如此。   它具体什么时候会来,学者们也无法预测。能够确定的只有:灾难将是可怕的。   德国地质学研究中心的蒂尔曼教授说:“因为全球人口的增长,届时受到威胁的人数将比 50 年或者 20 年前更多。”   厄瓜多尔遭遇整个城市的倒塌   文章称, 16 日晚上厄瓜多尔发生 7.8 级地震。这是该国自 1979 年以来所发生的最大地震。震中位于西北沿海城市佩德纳莱斯和科希梅斯之间。目前至少 246 人死亡。死亡数字还在上升,还有很多被埋在废墟下的人没有包括在内。   总统拉斐尔·科雷亚发表推特说,地震“导致了重大损失”。   人口约 250 万的厄瓜多尔最大城市瓜亚基尔的一座桥倒塌;海滨城市曼塔机场的控制塔倒塌;在邻近哥伦比亚边境的埃斯梅拉达斯有 71 幢房屋倒塌;距离震中 300 公里 的首都基多的建筑物有零星石块落下,部分城区断电。   接近震中的佩德纳莱斯受影响尤其严重。该市市长呼吁迅速提供救援人员和重型机械援助,称那里倒塌的不是一幢房子而是整个城市。   更糟糕的是盗贼洗劫受损房屋,而警方无力介入,因为他们需要帮助寻找伤者。   厄瓜多尔政府宣布多个地区实行紧急状态,但滑坡令救援人员难以到达相应地区。   在大地震发生后的几个小时内,厄瓜多尔经历了 135 次余震(最大震级 5.6 级)。进一步发生余震的可能性很大。(编译 / 赵涟) http://mt.sohu.com/20160419/n444831279.shtml 一周多次强震 地球进入“振动模式”了吗? 新华社 2016 年 04 月 18 日 08:17 最近一周全球各地发生了数次 7 级以上地震,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这意味着地球进入“振动模式”了吗? 日本九州 7 . 3 级地震、缅甸 7 . 2 级地震、阿富汗 7 . 1 级地震、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 1 个月来多次 7 . 0 级以上地震。如何解释近来接二连三的强震,它们之间有关联吗?地球是否就此进入了地震活跃期? 对此,中外专家均认为,任何结论都需要有科学证据来支撑。但无论从统计意义还是从具体研究来看,尚无法断定全球地震震级和频率等超出正常范畴,它们之间是否有关联也不能下定论,但对部分“危险”区域加以研究并保持警惕是必须的。 美国地质勘探局地球物理学家兰迪·鲍德温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地震活跃期)这很难说,我看到有研究说是,也看到有研究说不是。”在全球范围内,强震多发区可能在任何年份发生强震。“但我们不认为一个或多个地震活跃区之间存在联系”。 事实上,每一次大地震发生后,都会出现关于地震活跃期的讨论。在 2013 年芦山地震后,美国航天局地球物理学家汤姆·帕森斯在谈到这个问题时说:“地球发生地震的频率时高时低,但这种高低起伏难以与随机现象区分开来。所以,对于所谓的活跃期有多长,我们无法做出评价。” 帕森斯推荐了一篇发表在《美国地震学会通报》上的论文,其中就关注到 2004 年印尼 9 . 0 级地震、 2010 年智利 8 . 8 级地震、 2011 年日本 9 . 0 级地震等大地震频发的情况,探讨这些地震之间是否有关系。这篇论文最后的结论是:大地震发生的时间点接近于随机分布,难以在此基础上明确得出活跃期的结论。 既然科学界在这方面尚无统一的定论,为何人们的感受是,地球明显进入了地震活跃期呢?这篇论文提到,现代社会传媒日趋发达,进入新世纪以来每一次大地震都得到媒体的大量报道,而过去一些大地震可能不为其他地方的人所知。 文章列举的其他原因还包括,现在全球人口增多,地震造成的伤亡变大;全球化又使得各地人们频繁流动,人们对地震消息也就更为关心。这些原因合在一起,更容易让人联想到地震活跃期。 事实上,日本和印尼本身就处于地震多发地带,是典型的地震多发国。比如印尼每年都要发生数千次地震。地震的具体成因十分复杂,但从宏观上说,日本和印尼等国地震的主要原因在于,它们地处全球最活跃的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上。 地球最上层包括地壳在内的岩石圈并不完整,像是打碎了仍连在一起的鸡蛋壳。这些大小不等、拼接在一起的岩石层称为板块,它们各自在上地幔内的软流层上“漂浮”移动。 若把世界地震的分布情况与全球板块的分布相比较,可以明显看出两者有明显关联。据统计,全球 85 %的地震发生在板块边界上。这说明,板块运动过程中的相互作用是引起地震的重要原因。 环太平洋地震带分布在太平洋周围,包括南北美洲太平洋沿岸以及从阿留申群岛、堪察加半岛、日本列岛南下至我国台湾,再经菲律宾群岛转向东南,直到新西兰。这里是全球分布最广、地震最多的地震带,所释放的能量约占全球的四分之三。 2004 年印尼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的 8 . 7 级地震,就发生在印度洋板块和欧亚板块之间一个名为“安达曼弧”的构造带上。那次灾害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地震引发了大海啸。 虽然判断地震是否进入频发期,需要更长的时间来观察,但仍有专家认为,对一些地区的形势作进一步的研究和判断是必须的。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徐锡伟去年表示,青藏高原特别是南部地区,地质活跃度高,正处于 7 级以上地震的丛集期,未来一段时间,需要对青藏高原的地震形势作进一步的研究和判断。 http://tech.qq.com/a/20160418/011987.htm 地质学家:加州两断层一相逢 恐引发 7 级大地震 2016-01-05 20:14:00 中国日报网 分享 参与 据英国《每日邮报》网站 1 月 4 日 报道,科学家警告说,美国加州面临着爆发重大地震的风险。加州地下有两条极其危险的断层线,两者一旦交汇,可能会诱发 7.3 级大地震,后果将不堪设想。 其中一条断层名叫“海沃德断层”,是全世界断层之中,常住人口最为密集的一个。另一个名叫“罗杰斯·克里克断层”。美国地质学家珍妮特·瓦特科担心,这两个断层有可能在加利福尼亚州的圣巴勃罗湾的地下“暗结连理”,有机会诱发 7.3 级的大规模地震。 中国 1976 年爆发的唐山大地震为 7.8 级,造成了逾 24 万人死亡、 16.4 万人重伤。 这两条断层究竟会不会连上,学界对此已经争论了多年。断层附近的当地居民也早早收到警告说,地震可能爆发,百姓要做好准备。 瓦特说:“我们现在拥有直接证据证明,这些断层在湾区越来越近,或者有可能已经直接相连。如果这两条断层都发生地震,后果将是灾难性的——那可是非同小可的地震。”瓦特在圣巴勃罗湾利用声学设备进行水下调查时,得到了这一发现。瓦特认为,湾区当地居民应该做好准备,以防地震当真发生。 旧版地图显示,两个断层之间相隔大约 4 公里 。不过,瓦特的最新发现显示,两个断层已经相当接近了。 2014 年 8 月,旧金山湾区北部爆发了 6 级地震,导致 3 人受伤。地震持续在凌晨 3 点 30 分左右发生,持续了 30 秒。这是湾区 20 多年来最大的一场地震。 ( 信莲) http://world.huanqiu.com/hot/2016-01/8322646.html 全球进入“地震模式”? 听地震专家怎么说时间: 2016-04-20 11:12:23 ( 作者:陈会忠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中国科协首席科学传播专家 )    导读 2016 年 4 月 14 日 日本熊本县发生 6.2 级地震, 4 月 16 日 再次发生 7.3 级地震。 4 月 17 日 ,厄瓜多尔西北海岸佩德纳莱斯地区发生里氏 7.5 级地震。最近,世界各地强震频发,缅甸、日本、厄瓜多尔相继发生 7 级以上的强震,全球已经进入了“地震活跃期” ? 日本地震,会波及到中国吗 ? 来听听地震局的研究员是如何解读的。     1 缅甸、日本、厄瓜多尔接连强震,全球进入地震活跃期了吗 ?   日本九州岛 4 月 16 日 再次发生 7.3 级地震, 4 月 17 日 07 时 58 分 在厄瓜多尔沿岸近海附近又发生 7.5 级地震, 4 月 19 日 01 时 10 分 在北京房山区 ( 塌陷 )( 北纬 39.91 度,东经 115.75 度 ) 发生 2.7 级地震。接连的地震引起了人们的恐慌,全球进入地震活跃期了吗 ? 这是大家关注的问题。 的确,今年的 3 月份以来,全球 7 级地震多发。 4 月 10 日 以来不到 8 天的时间内,全球连续发生了 4 次七级以上地震,大家都认为这太恐怖了,过去没见过这样密集发生大地震,可是经地震部门分析研究,这种活动的态势以往也曾经出现过。据统计,自 1900 年以来,全球在 8 天之内发生 4 次 7 级以上地震的情况曾经出现过 37 次。 http://yule.voc.com.cn/article/201604/20160420111223647.html    全球 Ms ≥ 8. 0 地震 M-T 图   百年来全球地震活动并不均匀,呈现活跃时段和不活跃时段 ( 见上图 ) 。从 2004 年到现在,全球地震活动格局变化明显,进入了全球 8 级以上巨大地震相对活跃的时段。这个相对活跃的时段是从上世纪的前半段和后半段的比较差异来看的。最近十几年,地震活动的特征和上世纪上半叶地震活动特征相类似,有很多 8 级以上地震发生。而在上世纪下半段, 1964 年以后,直至 2004 年,全球发生 8 级以上巨大地震频次明显减少,没有发现有 8.5 级以上巨大地震的记录。   所以,这是一个基本的活动特征,这个特征表明了 2004 年以来,我们一直处于全球 8 级以上巨大地震的活跃时段,预计这个活跃时段还将持续一段时间,也有人认为这个活跃时段即将结束。 2 连环地震对中国有影响吗 ? 如前所述,全球连环大地震出现过 37 次,可是其中只有 3 次在这种状况出现之后的 3 个月内中国大陆发生有 7 级以上地震。这表明全球 7 级以上的地震密集活动和中国内部发生 7 级以上地震之间关联程度不大。从以往的震例来看还不到十分之一,所以是个相对比较少的对应关系。所以不能认为全球出现了 7 级以上连环地震就意味着在中国大陆内部很快就要发生 7 级以上地震,这两种情况之间没有一个显著的统计关系,也就是说看不到其中有必然的联系。 http://yule.voc.com.cn/article/201604/20160420111223647_2.html   全球 Ms ≥ 7. 0 地震空间分布 (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地震目录, 1900 年 1 月 1 日 至 2012 年 4 月 30 日 )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中国大陆发生的地震是属于板内地震,而日本和厄瓜多尔地震是在环太平洋地震带上,是板块边缘的地震。中国大陆地震主要发生在所谓中国蒙古大三角地震区内,它主要受印度板块的影响,最近阿富汗和缅甸的地震是属于这个板块边缘的地震。因此我们可以说最近地球两个地震带,即欧亚地震带和环太平洋地震带比较活跃,但并不等于中国大陆板内地震也会活跃起来。 3 日本近日频发地震是因为太阳黑子活跃造成的吗 ?   地球是太阳系的一颗行星,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重要的一部分,与此同时太阳还产生日冕。日地关系的科学家早就发现太阳黑子的 11 年活动期。有些研究地震的科学家也发现,太阳黑子数目增多的时候,地球上的地震也多,也有些发现日冕活动和地震有关联。太阳系是个系统,日地关系影响到地球是必然的,太阳黑子也影响地球气候,造成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也和太阳黑子 11 年左右的周期有关。 但是,地壳运动的主要动力主要来源于地球内部,地球内部和地球板块运动是造成地震的主要原因,强太阳活动时会对空间环境造成重大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向地球空间喷发大量的高能粒子,形成磁暴,影响地球磁场,通过电磁感应的地磁效应对地面的通讯、高压线和输油管道等造成影响。这些都是电磁效应或者粒子的直接撞击产生的效应,对地壳本身和地球内部影响甚微。 1859 年发生的一次太阳风暴,被命名为“卡林顿事件”,导致加勒比海地区出现极光,使全球范围无线电报系统出现故障。 1989 年太阳风暴造成加拿大魁北克省整个配电网发生故障。这些都是影响到地球表面,具体到熊本地震,不能证明和最近太阳黑子的爆发有关。但是地球科学学家仍在研究太阳黑子和地震的关系,作为探索地震趋势预测的一种手段。 http://yule.voc.com.cn/article/201604/20160420111223647_3.html    熊本地震的余震分布 4 日本福冈震后现泡沫,地震后的神秘物质到底是什么 ? 这次日本熊本地震规模比较大, 6 及以上强震成丛出现,两天之内 3.5 级以上的余震就有 100 多个,可见在短短时间里释放的能量非常之大。地震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出现了许多神秘的现象,这些现象包括地震发生时的蓝色闪光的地光现象,其中最令人费解的是福冈出现大量泡沫。 http://yule.voc.com.cn/article/201604/20160420111223647_4.html    熊本地震的地光 ( 右上天边的闪光 )   关于泡沫出现说法不一,但是应该和地震有关。据央广网有一种说法是因为地下管道遭到挤压,导致地下水带着气体造成了大量的泡沫从地下涌出。还有一种说法是消防用的泡沫药品库,地震时被震破,造成泡沫溢出。我们也想法通过留学生进行调查,泡沫产生原因已查明:在福冈市中央区今泉的弹子 (Pachinko) 游戏店灭火系统误工作,消防剂的泡沫溢出附近道路 ( 据日本雅虎 ) 。 5 熊本地震福冈出现大量泡沫,地震后的神秘物质到底是什么 ?   大地震发生时,会出现很多奇怪的想象,但一定是地震造成地表面剧烈运动而产生的。比如大地震后经常下雨,唐山、汶川地震后下雨。这次熊本地震后也下雨,可能是出现很多的裂缝,地球内部的热量大量的释放出来,同时使得地面温度升高,蒸发加强,并且使得地下的一些水汽沿着裂缝进入空气中,这样就在地面形成很强的上升气流。地震后,空气中粉尘增多,也就是凝结核,所以地震后通常会形成降水也就形成了降雨。   地震时地光,较多是像闪电那样的蓝白色 , 再就是红色、紫色、白色、橙色、黄色、绿色等。地声,地震时会有隆隆声,有些像打雷。地光和地声是因为地面震动造成灰尘或地面裂缝逸出一些气体,形成静电造成。熊本地震出现了兰光和地声。 地震后喷沙冒水,这是地震波造成土层挤压,地下水使土壤液化造成。还会有植物开花异常 . 植物的花季是稳定的 , 而花季突然异变 , 比如冬季开花等。地震发生是的这些现象,只要仔细分析都是地震的伴生想象,不要相信这些谣言。 http://yule.voc.com.cn/article/201604/20160420111223647_5.html 孙士鋐:目前全球处于一个地震活动的相对活跃时段 杨学祥,杨冬红   央广网北京 4 月 16 日 消息 据中国之声《全球华语广播网》报道,当地时间今天 1 点 25 分,日本九州岛熊本县,继 14 号发生 6.5 级浅源地震后,再次发生 7.3 级强震,目前已造成 16 人遇难,上千人受伤。 日本接二连三的地震是否意味着新一轮地震活跃期又来临了?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研究员孙士鋐认为,地震活跃期早就来了。从全球这个角度来说,从 2004 年印尼 8.7 级地震以后,进入的一个相对活跃时段,全球这个相对活跃时段可能要持续一段时间,在这个活跃时段过程中,它的地震活动有时候会多一些,有时候会少一些。总体上来说,目前全球处于一个地震活动的相对活跃时段。 http://china.cnr.cn/qqhygbw/20160416/t20160416_521894628.shtml http://news.ifeng.com/a/20160416/48480345_0.shtml 据中国地震台网显示, 1970 年至 1999 年,全球 30 年未发生过 8.5 级及以上地震,但 2004 年以来却发生了 6 次。美国地质调查局的数据显示, 1900 年以来全球共发生了 17 次矩震级 8.5 级及以上地震, 2004 年之后的 8 年占了 6 次。孙士鋐告诉记者,“这样高强度的地震能量释放,是需要我们关注的。从频发 8.5 级以上地震来看,地球可能进入了地震活动的相对活跃时段,这个时段地震强度很大。” http://www.xmtcb.com/a/20120416/44614.html 根据百年来地震历史记录, 8.5 级以上地震集中发生在拉阿德雷冷位相时期,是地震活跃的主要标志, 7 级或 8 级地震为标准分辨不出地震的活跃度。 2006 年我们给出了全球地震进入活跃期的地震分布证据: 表 1 8.5 级以上强震集中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时 间 1890-1924 1925-1946 1947-1976 1977-1999 2000-2030 拉马德雷 冷位相 暖位相 冷位相 暖位相 冷位相 地震次数 6 ( 3 ) 1 ( 1 ) 11 ( 7 ) 0 ( 0 ) 6 ( 6 ) 注:括号 () 内为国外数据, [] 内数据为最新数字。 1889 年以来,全球大于等于 8.5 级的地震共 24 ( 17 )次。在 1889-1924 年 PDO“ 冷位相 ” 发生 6 ( 1900 年以来国外数据: 2 )次,在 1925-1945 年 PDO“ 暖位相 ” 发生 1 ( 1 )次,在 1946-1977 年 PDO“ 冷位相 ” 及其边界发生 11(7) 次,在 1978-2003 年 PDO“ 暖位相 ” 发生 0 次,在 2004-2012 年 PDO“ 冷位相 ” 已发生 6 次。规律表明, PDO 冷位相时期是全球强震的集中爆发时期和低温期。 2000 年进入了 PDO 冷位相时期, 2000-2030 年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和低温期。 2006 年的预测已经得到证实,目前 8.5 级以上强震已由 2006 年的 2 次增加到 6 次,郭增建的 “ 深海巨震降温说 ” 是 PDO 冷位相与低温冻害对应的物理原因。以 8.5 级地震为标准,很好地区分了地震活跃期和间歇期,并对地震活动的增强有预测作用,实用价值很大。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59756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60298.html 表 2 1890 年以来特大地震活跃期和拉马德雷( PDO )冷位相对应关系 年代 8.5 级以上地震次数 9 级以上 地震次数 PDO 时间位相 气候冷暖 地震 全球 中国 1890-1924 6 ( 4 ) 1 0 1890-1924 冷 低温期 活跃期 1925-1945 1 ( 1 ) 0 0 1925-1946 暖 温暖期 1946-1977 11 ( 7 ) 1 4 1957-1976 冷 低温期 活跃期 1978-1999 0 ( 0 ) 0 0 1977-1999 暖 温暖期 2000-2012 6 ( 6 ) 0 2 2000-2030 冷 低温期? 活跃期 注 : 特大地震为 Ms 8.5 级以上强震,括号内为国外数据,?表示预测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0569.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0576.html
个人分类: 学术争论|1701 次阅读|2 个评论
日本准航母开赴南海与强震频发:倒行逆施 天怒人怨
热度 3 杨学祥 2016-4-16 09:33
日本准航母开赴南海与强震频发:倒行逆施 天怒人怨 杨学祥 华龙网 2016-04-14 13:14 报道,日本护卫舰停靠越南金兰湾,准航母开赴南海。 中国地震台网自动测定: 04 月 16 日 00 时 25 分在日本九州岛附近 ( 北纬 32.77 度,东经 130.78 度 ) 发生 7.3 级左右地震,最终结果以正式速报为准。 http://world.huanqiu.com/article/2016-04/8811708.html 2016 年 4 月 12-14 日潮汐组合对地震群发的激发作用 :激发日本 3 次 6 级以上地震 。 日本倒行逆施惹天怒人怨,强震频发不是时间巧合。 早在 2010 年 9 月我就指出, 30 年内日本将是自然灾害的受援国。继 2004 年年 12 月 26 日那场发生在印度洋海域夺去了近 30 万条生命的海啸及其地震事件之后, 2005 年 8 月 30 日 横扫美国南部的卡特里娜飓风又造成了 500 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和异常惨重的人员伤亡。 日本可能是下一个遭受自然灾害重创的国家。 最新研究结果和最近的一系列地震均表明,富士山在休眠 300 年之后即将再度进入活跃期。富士山从 1907 年喷火以后一直平静。 2001 年 5 月日本气象厅宣布,已有减少火山地震活动倾向的富士山在 2001 年的 4 月份再度发生了 123 次低频率地震,虽然没有喷火,但已表现出地壳变动的“异常火山”现象。现在,日本全国上下都在防东海大地震,东海大地震震级在 8 级以上,震中多在富士山坐落的静冈县,周期为 150 年,现在已进入随时可能发生的时期。 在 2005 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会上, 一项最新研究表明, 2000-2030 年全球将进入新一轮强震爆发时期,日本强震可能在此期间爆发。 我多次强调指出,日本遇到百年来最严重的强震威胁,其应对措施不仅仅在于防灾技术,而且在于友好的国际环境,特别是与亚洲近邻的关系。 2011 年 3 月 11 日 ,发生在日本的 9 级地震和海啸使无数城镇和村庄被夷为平地。 15391 人被夺去了生命, 8171 人失踪,成千上万人被迫离开家园。灾情发生后,联合国系统各机构立即采取行动,为灾区人民,特别是妇女与儿童提供紧急救援。两年过去了,联合国依然坚守灾区 , 为重建提供帮助。 日本灾害预测得到证实,并存在继续发生的危险。 我在 2012 年 8 月 30 日 指出,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苏门答腊 9.1 级地震表明印度大陆向北挤压亚洲大陆进入高潮,欧亚地震带处于活跃期。 2011 年 3 月 11 日 日本 9 级地震表明太平洋地壳挤压亚洲东部增强,环太平洋地震带进入活跃期,是北半球强震开始的信号。日本、俄罗斯和美国发生特大地震的可能性最大。 除了 8.5 级以上地震集中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统计特征外,另一个重要的统计特征更值得关注: 海岛的 9 级地震发生后, 8.5 级以上地震连续发生,这对日本地震有参考意义。 2004 、 2005 、 2007 年的连续 4 年中,印尼苏门答腊岛发生了 3 次 8.5 级以上地震( 2012 年 4 月 11 日 印尼苏门答腊发生 8.6 级地震, 2004 年以来共发生 4 次 8.5 级以上地震);阿拉斯加半岛在 1957 、 1964 、 1965 年也发生了 3 次强震(见表 1 )。日本的后续地震不得不防。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39829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07387.html http://blog.gmw.cn/u/466/archives/2005/8795.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36559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94731.html 西太平洋强震一南一北交替发生:日本,你真的很危险!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0250.html 如果日本重视我们的警告,可以提前 18 小时做好预防准备。日本忽视了网络信息传播的重要性。也忽视了本国地震专家的警告。 2016-2018 年特大地震集中发生的趋势已经被证明, 2015-2016 年超级厄尔尼诺和 2014-2016 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对强震的激发作用和 2016 年 3-6 月强潮汐时期是预测的宏观根据。 2014 年以来日本强震频发是显著地震前兆。 关注 2016 年 4 月 12-14 日潮汐组合对地震群发的激发作用 :激发 7 次 6 级以上地震 (见附录)。 关注 2016 年 4 月 19-22 日潮汐组合的反方向地震调整对强震和余震的激发作用。 潮汐组合 B : 4 月 12 日 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北纬 18.1714 度。 4 月 14 日 为日月小潮,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小,地球扁率变为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弱),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弱)。(低纬度收缩,高纬度扩张,激发 7 次 6 级以上地震) 潮汐组合 C : 4 月 22 日 为日月大潮, 4 月 19 日 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北纬 0.0000 度, 4 月 22 日 为月亮远地潮。三者弱叠加,潮汐强度较大,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潮汐使两极空气向赤道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 强 ) 。 ( 低纬度扩张,高纬度收缩)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042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0410.html 我在 2013 年 5 月 29 日指出,日本右翼在灾难面前的歇斯底里,在于他们不相信世界和亚洲人民的善良与真诚,这种真诚的付出在印尼地震海啸中得到完美的体现。美国飓风灾难再次体现了这种新型的国际关系。国际援助不应该仅仅是灾害后的援助,更重要的是灾害前的预测研究与交流,公众防灾意识的提高,提前做好灾害的预防工作。对此,新闻媒体负有更大的责任。 最新评论认为,突如其来的灾难发人深思,但灾难的严重程度,似乎还提醒人们应有更深层的思考:人类最重要的敌人仍是自然威胁。因此,国际社会无疑应该调整安全观,认清真正的威胁来自何方。此次飓风事件,目前已有包括中国、俄罗斯、欧盟、美洲国家组织在内的 20 多个国家、地区和组织表示愿意向美国提供援助。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前段时间因竞购美国尤尼科公司被美国国会视为“威胁”的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也宣布提供 160 万美元的援助。谁是真正的敌人,谁是真正的朋友,再次明确显露出来。 事实上,在诸如恐怖威胁、飓风袭击这样的灾难面前,任何战争的防御体系,都不过是徒有虚名的“马奇诺防线”。对此,我们无疑应有清醒认识 。 日本遇到百年来最严重的强震威胁,其应对措施不仅仅在于防灾技术,而且在于友好的国际环境,特别是与亚洲近邻的关系。 美国南部的卡特里娜飓风再次敲响海洋灾害的警钟,对此,日本政府及其近邻无疑应有清醒认识。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94731.html 日本准航母开赴南海与强震频发绝非是巧合事件。 在 2011 年 3 月 11 日日本 9 级大地震后,日本右翼头目就承认日本的倒行逆施“遭天谴”。 历史的教训要牢记不忘。 相关报道 日本护卫舰停靠越南金兰湾 准航母开赴南海 来源:华龙网 2016-04-14 13:14   华龙网新闻   导航   重庆新闻原创视听问政生活社区房产汽车健康艺术理财区县专题财经旅游亲子取证   体育娱乐 3C 科普会展安监麻哥辣妹   日本护卫舰停靠越南金兰湾 准航母开赴南海   来源:中央电视台 2016-04-14   日本护卫舰停靠越南金兰湾 准航母开赴南海   相关视频 http://house.xinmin.cn/fczx/2016/04/14/29840326.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2381 次阅读|5 个评论
强震助推金融危机:专家警告日本南海海槽地震是“宿命”
热度 1 杨学祥 2016-4-6 05:25
强震助推金融危机:专家警告日本南海海槽地震是“宿命” 杨学祥,杨冬红   中新网 4 月 5 日电 据日媒报道,日本名古屋大学地震火山研究中心主任山冈耕春 5 日警告说称,日本南海海槽地震是“一定会发生的、宿命般的巨大地震”,绝对需要应对之策。   研究已知,以日本东海地区以西的太平洋沿岸为震源的巨大地震迄今为止反复发生,最后一次是在上世纪 40 年代中期。山冈指出:“感觉上,下一次在举办东京奥运的 2020 年之后 4 、 5 年内发生也不稀奇。”   南海海槽地震的推测受灾地区内人口密集地较多也成为一大问题。山冈表示,就算是和东日本大地震相比,包括经济损失在内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如不采取切实的措施,后果将“不堪设想”。 最近, 2016-2017 年爆发金融危机的预言不绝于耳, 2016-2018 年全球特大地震集中爆发的趋势可能助推金融危机再起波澜。 2016-2018 年特大地震集中爆发 自 2016 年 1 月以来,中强地震遍布环太平洋地震带,为特大地震打通了道路,也展示了地震中心的大致位置。 强震的天文背景: 2014-2016 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统计数据表明,在月亮赤纬角极值时期强震频发。 2008 年我们撰文指出,全球 8 级以上强震具有近似 9 年的变化规律。在月亮赤纬角最小时的 1905-1906 年、 1923-1925 年、 1941-1942 年、 1959-1960 年、 1977-1979 年,地球平均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在月亮赤纬角最大时的 1896-1897 年、 1913-1914 年、 1931-1932 年、 1949-1951 年、 1968-1970 年,地球平均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 8 级以上地震高潮也有相应的约 9 年变化周期: 1897- 1906- 1914- 1923-1932-1941-1950- 1960- 1971- 1978 年。 1890-1924 年和 1947-1976 年的拉马德雷冷位相对应 8 级以上地震频发期, 1925-1946 年的拉马的冷暖位相对应 8 级以上地震的减少时期。 1960 年智利 9.5 级地震发生在 1959-1960 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 2004 、 2005 、 2007 年印尼三次 8.5 级以上地震就发生在 2005-2007 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附近。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41004.html 强震的气象条件:厄尔尼诺与火山地震活动密切相关。对 1763 年以来的 19 次强厄尔尼诺事件进行的统计表明, 70% 以上的厄尔尼诺事件都发生在太平洋地震活动年,特别是 1900 年以来的 7 次强厄尔尼诺事件几乎无一例外地全都出现在太平洋地震活动年 ;70% 以上的厄尔尼诺年都为火山活跃年。 1990 年战淑芸根据地震统计资料得出赤道东太平洋海水增暖的年份全球地震增多的结论。 1950~1979 年期间,共有 15 个暖水年,其中 12 年均发生了 8 级以上强震,几率高达 80% 。 根据公元前 2000 ~公元 1979 年重大地震统计结果,在厄尔尼诺年,地中海、土耳其至帕米尔、喜马拉雅东段、东南亚、中国大陆及日本、台湾一带为地震多发区;厄尔尼诺后一年,美洲西部太平洋沿岸一带为地震多发区,与东西太平洋海面反向变化相关。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16405.html 地震周期规律:我们在 2006 年指出,统计数据表明, 1889 年以来,全球大于等于 8.5 级的地震共 20 次。在 1889-1924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 6 次,在 1925-1945 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 1 次,在 1946-1977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 11 次,在 1978-2003 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 0 次,在 2004-2005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已发生 2 次(目前已达到 6 次)。 2000 年进入了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2000-2035 年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26547.html 人们对过去的一些数据分析后发现, 1952 年, 1957 年、 1960 年、 1964 年 4 场特大地震就发生在 1947-1976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中的前 17 年。 2000 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后,在 2004 年 12 月 26 日印尼就发生了强地震海啸,并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印尼的地震海啸并非偶然,它和 1952 年 11 月 4 日 堪察加发生的 9 级地展一样,拉开了特大强震集中爆发的序幕。暖位相末期,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所导致的地壳均衡运动(就像船的吃水线卸载上升,加载下沉一样)也是冷位相初期强震频发的一个原因。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00440.html 目前处于 2014-2016 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 2000-2030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前 17 年, 2015 年强厄尔尼诺爆发高峰时期,三者叠加将导致强震频发。 2004 、 2005 、 2007 年印尼三次 8.5 级以上地震就发生在 2005-2007 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附近、 2000-2030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前 17 年, 2006 年厄尔尼诺和 2007 年拉尼娜,这三者叠加导致特大地震频发。 强潮汐对地震有激发作用。在地球地震能量大量积累的过程中,强震集中发生在潮汐组合形成的地球潮汐形变、地球自转减慢或加快、地球扁率变大或变小,与潮汐组合有很好的对应性。 2015 年 10 月强震与潮汐组合一一对应,表明地震高发期正在到来(见相关资料)。 关注 10 月 25-27 日潮汐组合!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29944.html 巴基斯坦北部 26 日发生 7 . 7 级地震,验证了我们的预测。 11 月可能有更大地震发生。 2015-2018 年为特大地震活跃期,发生概率较高的国家依次为:美国、日本、俄罗斯和中国。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2068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20707.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30769.html 危险区美国、日本、俄罗斯、中国中强地震全报到。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53462.html 2015 年发生了仅次于 1997-1998 年最强厄尔尼诺,亚洲地震频发值得关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50028.html 警惕亚洲更大地震的发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54771.html 2016 年 3-6 月强潮汐时期地震活动进入高潮。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50942.html 特别关注:厄尔尼诺后一年,美洲西部太平洋沿岸一带为地震多发区,与东西太平洋海面反向变化相关。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55459.html 所以,除了日本、俄罗斯、中国,我们应该对美国和智利给于更多关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88335.html 2016-2018 年特大地震集中爆发。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67325.html 地震路线图:海岛大震连续发生 我们在 2008 年 6 月 1 日 指出,全球变暖导致山地和两极冰盖溶化,全球海平面上升,山地失去冰盖负载减少,将均衡上升;海洋水面上升增加负载,将均衡下沉。这就是冰川地壳均衡和水均衡运动。根据山东防震减灾信息网的资料,自 2004 年到 2007 年,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发生了 4 次 8 级以上地震,中国和日本各 2 次,其他地区 2 次。 地球是一个扁球体,一处地震变形,为另一处的地震变形提供了条件。这就构成了强震的路线图。表 1 的地震从中国开始,又回到中国,这一闭合路线为下一次强震的发生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近 30 年冰盖融化显著,自然是地壳均衡最强烈的地区。中国地震后,陆海地壳的负荷在内陆地区得到大致调整,接下来就是在陆海连接处的岛弧发生强震。岛弧强震是全球范围的,遍布东西太平洋和印度洋。这就完成了一个循环。 如果上述规律成立,下一个 8 级以上强震就必定发生在陆海连接处,按路线图,危险性的排列为:日本、印尼、堪察加半岛附近高纬度地区、南北美太平洋沿海地区。其中,日本、俄罗斯和印尼发生强震的风险最大,其后是南北美太平洋沿海地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489273.html 2010 年智利地震、 2011 年日本地震、 2012 年印尼地震证实了这一预测。 除了 8.5 级以上地震集中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统计特征外,另一个重要的统计特征更值得关注:海岛的 9 级地震发生后, 8.5 级以上地震连续发生,这对日本地震有参考意义。 2004 、 2005 、 2007 年、 2012 年的连续 4 年中,印尼苏门答腊岛发生了 4 次 8.5 级以上地震。日本的后续地震不得不防。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425007.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93759.html 北京时间 5 月 25 日 下午 1 时 30 分左右,日本崎玉县北部发生了里氏 5.6 级地震,茨城县土浦市的最大震度为 5 度弱 ( 日本标准 ) 。我们在 2015 年 5 月 26 日对日本大震又一次提出警告。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93759.html 日本 5 月 30 日 8 级地震再次验证了地震路线图。 2015 年 1-4 月为强潮汐时期, 4 月 25 日 尼泊尔 8.1 级地震证实了 4 月进入地震高潮。由于 2015 年厄尔尼诺的出现,地震高潮持续到 2015 年 5 月。 尼泊尔毗邻中国的青藏高原, 4 月 25 日 尼泊尔 8.1 级地震表明新一轮的陆海地震路线图的开始。日本大震之后,美国大震不得不防。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94280.html 历史记录表明日本 8 级地震与厄尔尼诺有关 2015 年 5 月 30 日 我们指出, 2000-2030 年为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2015 年和 2018 年预测为厄尔尼诺年, 2016-2017 年和 2019 年预测为拉尼娜年, 2004-2018 年预测为全球特大地震集中爆发年: 2015 年 5 月为弱潮汐时期,强烈的地震活动是由厄尔尼诺造成的: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导致赤道东西太平洋海面反向升降 40-60 厘米,破坏了地壳原有的重力均衡,引发海洋地壳反向降升 13-20 厘米,导致环太平洋地震火山带频繁的地震火山活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92678.html 2015 年较强的厄尔尼诺事件是日本 8 级地震发生的重要原因。 历史记录表明,日本 8 级地震与厄尔尼诺事件密切相关,在 1896.~1897 最强厄尔尼诺事件中,日本发生 8 、 8.4 、 8.6 级三次特大地震。从表 1 中可以看到, 1854-2011 年日本 8 级地震与厄尔尼诺事件有非常好的一一对应关系,这预示 2015 年 5 月 30 日 的日本 8 级地震可能仅仅是前兆,并非是强震的终结。   日本 7 次( 1954 、 1957 ~ 1958 、 1962 、 1965 、 1970 ~ 1971 、 1973 ~ 1975 、 1981 ) 表 1 1854-2011 年日本 8 级地震与厄尔尼诺事件的时间对比 序号年月日 地震地点 震级 厄尔尼诺 拉尼娜 经济危机 1. 1854.12.23, 日本东海 \ 南海道 8.4 级 ; 1854 2. 1891.10.28, 日本浓尾 8.4 级 ; #1891: 3. 1896.06.15, 日本三陆 8.6 级 ; #1896.~1897, 4. 1896.06.17, 日本本州东部 8 级 ; #1896.~1897, 5. 1897.08.05, 日本仙台 8.1 级 ; #1896.~1897, 6. 1901.08.09, 日本本州东北远海 8.2 级 ; #1899:~#1900 7. 1911.06.15, 琉球群岛 8.2 级 ; #1911:~#1912. 8. 1923.09.01, 日本关东地区 8.2 级 ; 1923 ; 9. 1933.03.02, 日本三陆 8.3 级 ; 1932 ; 1929 ~ 1933 年经济危机 10.1944.12.07, 日本东南海 8.1 级 ; #1944 ; 11.1946.12.20, 日本南海 8.4 级 ; 1946 ; 12.1952.03.04, 日本十胜近海 8.1 级 ; 1951, 1953 ; 13.1953.11.25, 日本本州东南远海 8 级 ; 1953 ; 1954 年经济危机 14.1968.05.16, 日本青森县 8.1 级 ; 1968~#1969 ; 15.1969.08.11, 日本北海道以东 7.8 级 *;1968~#1969 ; 1970-1971 年经济危机 16.1993.08.08, 关岛 8.1 级 ; 1992-1993 , 1993-1994 ; 17.2003.09.26, 日本北海道 8.2 级 ; 2002-2003 ; 18.2011.03.11, 日本宫城外海 8.8 级 ; 2009-2010 ; 2010-2011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worldlook/1/325671.shtml 注: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的时间是后加的,数据来自张家诚。 冰川融化是全球特大地震的主要动力 近十年研究发现,厄尔尼诺( El Nino )和拉尼娜( La Nina )的发生与更大时间尺度的“太平洋十年涛动”( 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 ,缩写为 PDO ,亦称为拉马德雷现象)密切相关。 PDO 是近年来揭示的一种年代际时间尺度上的气候变率强信号,它是叠加在长期气候趋势变化上的一种扰动,直接造成太平洋及其周边地区气候的年代际变化,影响厄尔尼诺—南方涛动( El Nino South Oscillation ,缩写为 ENSO )事件的频率和强度。 PDO 是一种高空气压流,其“暖位相”和“冷位相”两种形式分别交替在太平洋上空出现,每种现象持续近二十年至三十年。近一个世纪以来, PDO 已经出现两个完整的周期。第一周期的“冷位相”发生在 1890-1924 年,而“暖位相”发生在 1925-1945 年;第二周期的“冷位相”发生在 1946-1976 年,而“暖位相”发生在 1977-1999 年。 2000 年进入第三周期的“冷位相”。一个周期为 50-70 年。 地震数据统计表明, 1889 年以来,全球大于等于 8.5 级的地震共 24 次,在 1889-1924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发生 6 次(国外资料 1900-1924 年 2 次),在 1925-1945 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发生 1 次( 1 次),在 1946-1977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发生 11 次( 7 次),在 1978-1999 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发生 0 次( 0 次),在 2000-2030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已发生 6 次。 规律表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及其边界是全球强震的集中爆发时期。 2000 年进入了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2000-2035 年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 1952 年、 1957 年(国外数据低于 9 级)、 1960 年、 1964 年 4 场特大地震就发生在 1947-1976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前 17 年。 特大地震频发地区集中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板块的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与全球变暖造成的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密切相关。 我们在《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一文中指出,强震与全球气候变化关系的地球物理解释是: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破坏了地壳的重力均衡,引起加载的海洋地壳均衡下沉,由此而引发的深海强震和海啸又将迫使深海冷水上翻到海洋表面,从而将会引发全球变冷。这就是大自然的自调节作用。文章发表在《地球物理学报》 2011 年第 4 期上。 当全球变暖使海平面上升积累到一定高度时,地壳均衡使洋壳下降收缩,强烈的挤压导致环太平洋地震带 8.5 级以上强震频发,形成拉马德雷冷位相;当全球变冷两极冰盖增大使海平面下降到一定高度时,地壳均衡使洋壳上升在大洋中脊处扩张,这是强震在 PDO 暖位相较少,甚至不发生的原因。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55232.html 1896-1897 年日本三次 8 级以上地震的统计特征及其现实意义 首先, 1896-1897 年处于 1890-1924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8.5 级以上特大地震全球发生了 6 次,其中日本发生了一次。 其次, 1896-1897 年全球发生了最强的厄尔尼诺事件,日本发生了 3 次 8 级以上特大地震。 第三, 1854-2011 年日本 8 级以上地震和厄尔尼诺事件有一一对应关系。 第四, 2000-2030 年全球重新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第五, 2015 年较强厄尔尼诺已经发生; 第六, 2015 年 5 月 30 日 日本已经发生 8 级地震。 敏感的历史性事件巧合表明,美国和日本大震在劫难逃。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93759.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94098.html 综合数据分析表明,日本目前的地震趋势和条件与 1896-1897 年最强厄尔尼诺事件时期大致相同, 2015 年 5 月 30 日 日本 8 级地震可能是更大地震的前兆。 关注 2015 年厄尔尼诺的发展。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93962.html 关注日本更大地震发生的可能性。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94605.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94680.html 日本可能还有更大地震:海岛大震连续发生的统计规律正在得到验证。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96582.html 2015-2016 年厄尔尼诺已经发展为最强的超强厄尔尼诺,日本特大地震的高发趋势值得关注。 强震助推经济危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又发生了次数不等的经济危机。到目前为止,就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看,发生经济危机的次数是:   美国 7 次( 1948 ~ 1949 、 1953 ~ 1954 、 1957 ~ 1958 、 1960 ~ 1961 、 1969 ~ 1970 、 1973 ~ 1975 、 1980 ~ 1982 )   日本 7 次( 1954 、 1957 ~ 1958 、 1962 、 1965 、 1970 ~ 1971 、 1973 ~ 1975 、 1981 )   联邦德国 7 次( 1952 、 1958 、 1961 、 1966 ~ 1967 、 1971 、 1974 ~ 1975 、 1980 ~ 1982 )   法国 5 次( 1952 ~ 1953 、 1958 ~ 1959 、 1964 ~ 1965 、 1974 ~ 1975 、 1980 ~ 1982 )   英国 7 次( 1951 ~ 1952 、 1957 ~ 1958 、 1961 ~ 1962 、 1966 、 1971 ~ 1972 、 1973 ~ 1975 、 1979 ~ 1982 ) (2008 年爆发的目前仍处于金融危机阶段 )  在战后各国的历次危机中,有的是属于部分国家同期发生的,有的是普遍性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至于战后究竟发生过几次世界性经济危机,但严格说来,属于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只有三次,即 1957 ~ 1958 年, 1973 ~ 1975 年和 1980 ~ 1982 年的经济危机,因为只有这三次危机表现了明显的国际同期性。   在上述各次危机中 , 最严重的一次是战前 1929 ~ 1933 年的大危机,这次危机震撼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波及所有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被称为“三十年代的大危机”。 http://baike.sogou.com/v10536864.htm?fromTitle=%E5%8E%86%E5%B1%8A%E7%BB%8F%E6%B5%8E%E5%8D%B1%E6%9C%BA 表 2 经济危机和厄尔尼诺的 7 年周期及特大地震 55 年周期 年代 经济危机 厄尔尼诺 拉尼娜 8.5 级以上特大地震 1952: 经济危机 1951 - 1953;1954-1956; 1950 、 1952 1959 经济危机 1957-1958; ; 1957 1966: 股市崩盘 1965-1966;1964; 1960 、 1963 、 1964 、 1965 1973: 石油危机 1972-1973;1973-1974; 1980: 白银星期四 1979-1980; 1987: 黑色星期一 1986-1988;1984-1985; 1994: 债市崩盘 1993-1995; 2001: 股市崩盘 1997-1998;1998-2001; 2008: 次贷危机 2006-2007;2007-2008; 2004 、 2005 、 2007 2015: 全球经济低迷 2015-2016;2016-2017 ?;2 010 、 2011 、 2012 、 2016 ? 注:数据来自网络,黑体字是笔者后加的。 数据综合分析表明, 7 年的 8 倍为 56 年,接近康德拉切夫循环( KondratieffCycle ,长期波动) 50 至 60 年周期和吉村循环 55 年周期(与太平洋十年涛动和潮汐 50-70 年周期对应)。 7 年和 55 年的经济周期、厄尔尼诺周期、特大地震周期可能使 2016-2017 年进入类似 1966 年的经济危机。 相关报道 日本地震专家警告:日本南海海槽地震是“宿命” 2016 年 04 月 05 日 20:06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 4 月 5 日电 据日媒报道,日本名古屋大学地震火山研究中心主任山冈耕春 5 日警告说称,日本南海海槽地震是“一定会发生的、宿命般的巨大地震”,绝对需要应对之策。   研究已知,以日本东海地区以西的太平洋沿岸为震源的巨大地震迄今为止反复发生,最后一次是在上世纪 40 年代中期。山冈指出:“感觉上,下一次在举办东京奥运的 2020 年之后 4 、 5 年内发生也不稀奇。”   南海海槽地震的推测受灾地区内人口密集地较多也成为一大问题。山冈表示,就算是和东日本大地震相比,包括经济损失在内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如不采取切实的措施,后果将“不堪设想”。   有关海啸等水灾,山冈说明称即便是 30 厘米程度的浸水也可能导致人员被冲走。由于日本海拔较低的地区可能因摇晃导致堤坝决口,造成大范围的水灾,山冈建议称:“住在堤坝附近的居民可以转移到高处躲避半天至 1 天时间,观察是否会决堤。” http://roll.sohu.com/20160405/n443387629.s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2506 次阅读|2 个评论
金融危机“七年之痒”的可靠性:被忽视的7年周期
热度 1 杨学祥 2016-3-27 19:04
金融危机“七年之痒”的可靠性:被忽视的 7 年周期 ——自然周期、经济周期和心理周期叠加而成 杨学祥,杨冬红 (吉林大学) 摘要: 1973 年、 1987 年、 2001 年的股市崩盘、 1980 年的美国衰退、 1994 年的债市危机、 2008 年的次级债危机……如果将这一些时间点联系在一起的话,不难发现,全球金融危机似乎也存在“七年之痒”。引人注目的是,太阳黑子、潮汐震荡、气候变化、洪涝灾害和厄尔尼诺同样也有 7 年周期,并且与金融危机的关联极其密切。时隔七年的厄尔尼诺已来袭,是否预示着金融危机也不远了? 太阳黑子周期的复杂性增加了人们发现其规律的困难。 2006 年, Obridko 等人根据太阳磁场的数据分析得到过一个约 7 年的周期。 2010 年,李爱云对黑子长、短周期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长周期存在 7.1 年、 14.2 年、 21.3 年、 28.4 年、 42.6 年的系列,短周期的时变性比长周期的更明显。对黑子周期的外部触发机制做了讨论,发现黑子周期与行星周期之间有良好的对应关系。 太阳黑子 7 年周期的发现,使金融危机“七年之痒”的“农林水产品收成说”、“人类心理说”和“能源需求说”得到更精准的证明。全球金融危机的“七年之痒”是自然周期、经济周期和心理周期叠加而成,是天灾人祸共同作用的结果,其科学性和可靠性不容置疑。 关键词:金融危机,厄尔尼诺,太阳活动,自然灾害, 7 年周期 一、【热点】厄尔尼诺给我们带来的投资机会   一篇热点文章最近在网上广为传播: 在气象学家眼中,厄尔尼诺将带来极端天气的出现。但在经济学家眼中,厄尔尼诺的降临,将会使萎靡不振的大宗商品价格可能突然变成狂飙的黑马,甚至带来股票市场的投资机遇。为此我们本期重点对厄尔尼诺给资本市场带来的投资机会做重点梳理。 全球预警!百年一遇!厄尔尼诺全球影响“威力”越来越强 “生命史时长、累计强度、峰值强度,这三个指标都达到了历史最高,这次过程是超强厄尔尼诺事件。”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巢清尘说。国家气候中心综合评估认为:此次超强厄尔尼诺事件,已成为 20 世纪以来最强的厄尔尼诺事件。(在此次厄尔尼诺事件之前的近百年间,仅发生过两次超强厄尔尼诺事件。) 全球气候受到明显影响,多国粮食严重减产  国家气候中心专家介绍,此次厄尔尼诺事件已对全球气候产生明显影响:   ●去年全球表面温度继 2014 年以后又创新高,成为有观测记录以来最暖的一年;   ● 2016 年 1 月,北极气温有记录以来第二次在冬季上升到了零摄氏度以上;   ●印度受到了罕见高温过程的袭扰,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经历了 20 年来最严重旱灾,导致森林和农田大火频发,印度半岛等地频遭暴雨,发生严重的洪涝灾害;   ●澳大利亚夏季遭受高温热浪侵袭,引发森林大火;   ●南非、埃塞俄比亚等国出现了严重干旱,导致非洲多国粮食严重减产;   ●巴西等地出现了持续性的干旱,拉美多地出现了暴雨洪涝;   ● 2015 年圣诞节期间,美国东部地区许多城市的气温打破历史同期最高纪录。   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指出:“ 2014 年、 2015 年接连刷新过去一百多年来温度的最高值,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叠加,共同造成温度的变化,再叠加一个超强厄尔尼诺事件,整个把全球的气候搅乱了。”   中国今年将面临严峻洪灾的考验!   国家气候中心预计,未来本次厄尔尼诺事件将继续衰减,并可能于今年 5 月结束。但厄尔尼诺事件对气候的影响仍将持续,并且可能增大。这将会导致我国今年防汛抗旱的形势更加严峻。据国家气候中心目前的预测, 2016 年春季,我国东部大部分地区降水较常年偏多,西部偏少,可能出现江南春季连阴雨及倒春寒,东北地区可能出现低温春涝。夏季,我国南方尤其是长江中下游降水可能偏多。   除了洪灾,带给中国的危害还有这些! 1 、旱涝局势的改变   在厄尔尼诺当年秋冬季,我国东部易出现北少南多的降水分布,当年夏季我国雨带位置长处于江淮地区,长江以南的降雨带比常年偏多。而随之而来的是厄尔尼诺现象次年(即 2016 年),南方易出现洪涝。 2 、气温格局的改变   南方暖冬:厄尔尼诺年,冬季东亚峰区位置常会偏北,冷空气较弱,而南方暖气团势力较强,出现暖冬现象。   东北冷夏:厄尔尼诺年的夏季,我国东北地区冷空气活动势力往往加强,导致我国东北夏季气温异常偏低,形成低温冷害,造成粮食减产。 3 、热带风暴减少   厄尔尼诺年大气稳定度增加,热带风暴和台风数量也就相应的减少,登陆我国的数量也会比常年偏少。而热带风暴除了给我国东亚沿海地区造成严重灾害以外,也会在我国南方伏旱季节带来充裕的降雨,厄尔尼诺现象会影响这一进程。 4 、次生灾害 一般厄尔尼诺现象比较严重的年份,由于气温和降雨格局的变化,会导致农作物病虫害爆发。 气候是如何影响经济景气的? 1973 年、 1987 年、 2001 年的股市崩盘、 1980 年的美国衰退、 1994 年的债市危机、 2008 年的次级债危机……如果将这一些时间点联系在一起的话,不难发现,全球金融危机似乎也存在“七年之痒”。引人注目的是,厄尔尼诺同样也有 7 年周期,并且与金融危机的关联极其密切。(见下表)时隔七年的厄尔尼诺已来袭,是否预示着金融危机也不远了? 对此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杨学祥教授归纳了以下三种说法:   一是农林水产品收成说。在需求一定的情况下,如果太阳、气象循环导致某个地区农林水产品的供给周期性地减少或增加,会产生因原材料价格上涨或下跌,工业部门企业利润也就会下降或增加。同时,该地区的进口能力也将减弱或增强,而工业地区的出口也会减少或增加。   二是人类心理说。太阳黑子数量的变化,使电磁平衡错乱并引起人类生理变化,导致包括企业家在内的大众对未来前景乐观和悲观的心理周期性地变动,从而左右投资、消费和估价。 三是能源需求说。太阳活动的周期性冷暖变化,引起维持人类体温所需的卡路里的摄取量的变动,从而在根本上动摇了石化燃料消费和农林水产品需求的稳定。自然也影响了初级产品整体的价格变动,进而波及经济整体。 表 1 股市崩盘和气象灾害 年份 经济事件 气象灾害 1973 石油危机 / 股市崩盘 1972-1973 年超级厄尔尼诺 1980 美国经济衰退 1979-1980 年弱厄尔尼诺 1987 股市崩盘 1986-1987 年厄尔尼诺 1994 债市危机 1993-1995 年厄尔尼诺 1997 亚洲金融风暴 1997-1998 年超级厄尔尼诺 2001 9.11 事件 / 股市崩盘 1999-2001 年超级拉尼娜 2002 年厄尔尼诺 2008 次贷危机 / 股市崩盘 2007 年强拉尼娜, 2009 年厄尔尼诺 2016 金融危机 / 股市崩盘? 2015-2016 年超级厄尔尼诺 注:黑体字是笔者后加的。 注:本表内容由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杨学祥教授提供 厄尔尼诺会给粮食价格带来严重影响   对于厄尔尼诺给亚洲粮食价格带来的严重影响,混迹马来西亚棕榈油行业 35 年的 Ling Ah Hong 还记忆犹新: 1997 年的某一天,正在检查作物的 Ling 感到脚下环境异常干燥,并发现棕榈树上有许多曲卷的叶子。“有火星烤焦了像橡胶和可可这样多叶的作物”,拥有部分种植园的 Ling 表示,“当干旱全面来临时,一些没有大型蓄水池的棕榈园就会断水。”   结果是,马来西亚以及临近的印尼的棕榈油大幅欠收,部分地导致了粮食价格的上涨。 1998 年,马来西亚通胀率超过 2% ,创下八年新高。   华尔街见闻网站援引花旗报告介绍过,厄尔尼诺可能还会对该地区央行的货币政策产生影响。通胀和就业是央行重要的决策依旧,而在亚洲的许多经济体中,农业是重要的就业去向,粮食在消费者价格指数( CPI )中占有很大权重。   法国巴黎银行驻香港经济学家 Mark Walton 告诉彭博,“任何会实质性推高粮食价格的因素都可能让央行感到头疼。” 根据花旗的报告,印度、印尼和菲律宾等国家最难以抵挡厄尔尼诺带来的通胀。在这些国家的 CPI 中,食品价格分别占到了 48% 、 33% 和 34% 的权重。 厄尔尼诺给我们带来的投资机会   在气象学家眼中,厄尔尼诺将带来极端天气的出现。但在经济学家眼中,厄尔尼诺的降临,将会使萎靡不振的大宗商品价格可能突然变成狂飙的黑马,甚至带来股票市场的投资机遇。   有分析认为,在一系列可以预见的自然灾害中首当其冲受影响而出现波动的莫过于农产品,但除此之外,有色金属因采矿过程中通常需要消耗大量水资源,而主产国智利、秘鲁等可能面临严重的洪水或干旱威胁。事实上,智利、阿根廷北部已经出现洪水,有色金属价格涨势也已出现苗头。   从历史经验看,厄尔尼诺发生时,农产品首当其冲,特别是咖啡、可可受影响明显,其次是白糖、橡胶和小麦、玉米等,另外有色金属也将受到厄尔尼诺影响,地下管道建设或受益于厄尔尼诺带来的洪水现象。 http://www.wtoutiao.com/p/1a0An1q.html http://toutiao.com/a6264091141207408898/ http://mini.eastday.com/a/160320200210620-2.html http://mt.sohu.com/20160322/n441495636.shtml 二、金融危机“七年之痒” 汇通网 2016 年 2 月 18 日 讯 — 在 1 月和 2 月上旬经历一系列惊人的动荡后,目前全球金融市场似乎暂时找到了一个相对稳定的路径,但这并不意味着危机已经过去。 各方面消息都显示,事实上全世界可能正处在新经济大崩溃的前期,未来几个月全球经济可能变得更糟。 18 个数据可以证明全球经济正在“内爆”,特别是最新的全球贸易数据,进出口均出现急剧下滑。 金融博客 Zero Hedge 表示,不要被股市涨跌愚弄了。事实上,我们正处在新经济大崩溃的前期,未来几个月全球经济将变得更糟。以下 18 个数据可以证明: 1 、印度 1 月出口同比下降 13.6% 。 2 、日本 1 月进出口均创下 2009 年以下最大降幅,进出口分别下降 18 和 8% 。 3 、日本 GDP 近 6 年来已经 6 次出现萎缩。 4 、美国 12 月出口同比下降 7% 。 5 、美国工厂订单已连续 14 个月下滑。 6 、美国餐馆绩效指数已跌至 2008 年来最低水平。 7 、本月波罗的海( BDI )指数首次跌破 300 。 8 、目前一条长 1100 英尺的货船租金比一辆法拉利还便宜。 9 、 1 月份,美国 8 级重卡的订单数量同比下降 48% 。 10 、重卡需求下降,戴姆勒在美被迫裁员 1250 人。 11 、虽然沙特和俄罗斯同意冻结原油产量,美国原油价格依然跌至 30 美元以下。 12 、据德勤报告,全球 35% 的油气公司存在破产风险。 13 、 2015 年美国有 67 家油气公司申请破产。 14 、据 Challenger , Gray Christmas 公司报告,美国 1 月裁员人数飙升 218% 。 15 、全美零售商店正以惊人速度关门,其中沃尔玛将关闭 269 家门店(美国 154 家),梅西百货决定将关闭 36 家门店并裁员 2500 人;盖普将在北美关闭 175 家门店。 16 、黄金第一季度的表现有望创 30 年来最佳。 17 、全球股市跌入熊市,这意味着 20% 的股市市值已蒸发。 18 、不幸的是,全球央行刺激经济的举措几乎用尽。自 2008 年来,全球央行已降息 637 次并购买 12.3 万亿美元资产。他们能做的已经不多,一个新的大危机正在靠近。 http://mini.eastday.com/a/160218204030382.html http://mini.eastday.com/a/160218204030382-2.html 2016 年 1 月 4 日 A 股开盘仅半个小时,沪深 300 指数即暴跌 7% ,触发二档熔断机制。恐慌再次蔓延,原油、亚太股市、全球股指期货全线崩溃,投资者蜂拥买入黄金、日元以避险。 目前, WTI 油价扩大跌幅逾 3% ,创 2009 年以来新低,现报 33.05 美元 / 桶。布伦特油价扩大跌幅至 2011 年新低 33.41 美元 / 桶。现货黄金价格扩大涨幅突破 1100 关口,刷新 11 月 6 日 以来新高,现报 1100.07 美元 / 盎司。 http://money.sohu.com/20160107/n433750089.shtml 类似的事件也发生在 2015 年 8 月 24 日 。 2015 年 8 月 24 日 , A 股遭遇近 8 年以来最黑暗的一天,大盘一度重挫近 9% ,接近跌停状态,最重要的“牛熊分界线” 250 日线毫无悬念被跌破,如无法快速收回并站稳,那这就意味着牛市正式结束,进入熊市状态。 http://finance.ifeng.com/a/20150825/13931633_0.shtml 市场人士表示,上周全球股市的投降式抛售类似 2008 年的金融危机,但更多观点认为更像 1997 年的亚洲金融风暴,危机从亚洲货币贬值潮开始,影响到了全球市场。对此,中国经济网评论员张捷表示,全球金融危机 7-8 年为一个周期的影响非常大,由于大家相信这一周期,所以会采取相应投资策略,进而导致预期兑现。 http://news.163.com/15/0825/09/B1RR3KRG00014JB5.html 1973 年、 1987 年、 2001 年的股市崩盘、 1980 年的美国衰退、 1994 年的债市危机、 2008 年的次级债危机……如果将这一些时间点联系在一起的话,不难发现,全球金融危机似乎也存在“七年之痒”。而如今,新一轮的危机似乎又近在眼前。 道富银行宏观策略师,自诩为“风险先生”的 Fred Goodwin ,从花旗集团经济意外指数所呈现的周期性情况发现,目前该指数再一次处于历史高点水平,暗示未来市场情况将出现恶化。 而从“风险先生”提供的一张金融市场最具有价值的“七年之痒”图发现(见表 1 ),全球金融危机似乎也存在“七年之痒”的规律,在 2008 年次级债引发的股市崩盘之后,这一次的危机将会从新兴市场开始么? 2016 年 1 月 4 日 全球股市再次崩溃似乎给出了问题的答案。 http://finance.ifeng.com/a/20150825/13931633_0.shtml 三、经济景气循环的 7 年周期 经济景气循环的波动或循环,根据其周期的长短,现在公认的有下面四种类型: 1. 基钦循环( KitchinCycle ,短期循环) 3 至 4 年周期(与地球自转 3-4 年周期对应); 2. 朱格拉循环( JuglarCycle ,中期循环,主循环) 10 至 11 年周期(与太阳黑子和潮汐 11 年周期对应); 3. 库茨涅兹循环( KuznetsCycle ,长期循环) 20 至 22 年周期(与太阳黑子和潮汐 22 年周期对应); 4. 康德拉切夫循环( KondratieffCycle ,长期波动) 50 至 60 年周期和吉村循环 55 年周期(与太平洋十年涛动和潮汐 50-70 年周期对应)。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58734.html 全球金融危机“七年之痒”显然是基钦循环( KitchinCycle ,短期循环) 3 至 4 年周期(与地球自转 3-4 年周期对应)的公倍周期,两个周期为 6-8 年,形成一个约 7 年的整数周期。 四、被忽视的 7 年周期 太阳活动的 11 年和 22 年周期,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上, 7 年周期在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也普遍存在。我们查到了大量相关文献如下:(见附录) 五、为什么七年周期对金融和经济影响最显著 在自然周期中,最显著的 11 年和 22 年太阳黑子周期,最常见的 11 、 18.6 、 22 、 55 年潮汐周期是众所周知的。而七年周期被人们忽略。 太阳黑子周期的复杂性增加了人们发现其规律的困难。 2006 年, Obridko 等人根据太阳磁场的数据分析得到过一个约 7 年的周期。 2010 年,李爱云对黑子长、短周期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长周期存在 7.1 年、 14.2 年、 21.3 年、 28.4 年、 42.6 年的系列,短周期的时变性比长周期的更明显。对黑子周期的外部触发机制做了讨论,发现黑子周期与行星周期之间有良好的对应关系。 交点月周期 27.21d( 天 ) ,朔望周期 29.53d ,合成周期 803.5113d ,合 2.2014a ,整数年约为 22a 。月亮近点月周期 27.55d ,与日月大潮周期和朔望周期合成 406.7757d 和 813.5515d 周期,合 1.1145a 和 2.2289a 周期。交点月周期和月亮近点月周期 27.55d 合成 749.6355d ,合 2.0538a 。月亮视赤纬角变化周期为 13.65d 、 27.3d ,与日月大潮周期及朔望周期合成 403.0845d 和 806.169d 周期,合 1.1043a 和 2.2087a 周期。月亮视赤纬角变化周期 13.6d 、 27.3d 与月亮近点月周期合成 376.0575d 和 752.115d ,合 1.0303a 和 2.0606a 。 由此衍生的公倍周期有 3.1 、 3.34 、 4.1 、 4.9 、 5.5 、 5.57 、 9 、 9.5 、 9.9 、 11 、 18.6 、 22 、 27 、 30 、 33 、 44 、 54 、 55 、 55.7 、 60 年。 3.1 、 3.34 年周期的倍数就是 6-7 年。 据任振球的研究,极移有相当稳定的 6-7 年周期,而地球自转的年加速度变化也存在 6-7 年的周期,它们两者呈反位相演变。郭增建认为,这一点说明极移与地球自转速度变化是相关的。此外,地球自转速度也有 3-4 年周期变化。 极移由于地球瞬时自转轴在地球本体内部作周期性摆动而引起的地球自转极在地球表面上移动的现象。地极移动的简称。表现为极点的± 0. ″ 4 即相当于 24 米 × 24 米 范围内循与地球自转相同的方向描划出一条时伸时缩的螺旋形曲线。极移包括两个主要的周期成分:一个近于 14 个月周期,称为张德勒项,这是弹性地球的自由摆动;另一个是周年周期,称为周年项,这是由大气环流引起的受迫摆动。极移机制的因素有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类。外部因素包括日、月引力以及大气和海洋的作用,内部因素则涉及的各种理论模型。因此,极移研究与气象学、海洋学、地球物理学、地质学等地学学科有密切的关系。 厄尔尼诺是由全球大气环流和海洋环流异常而形成的,由此引发的极移使其具有明显的 7 年周期。 吴智钢最近指出,刚刚过去的周末,中国全境都经历了霸王级寒流的袭击,多地气温降幅超过了历史最低值;美国则遭遇了暴风雪;而国际金融市场,上周也经历了超级寒流,国际原油、矿物等大宗商品暴跌,非美货币遭遇大幅贬值潮,全球股市下跌,不少国家的股市跌破了 2015 年的低位。   自然界的超级寒流和国际金融市场的超级寒流共舞,今年并不是第一次。记得 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同时,中国南方爆发了冰雪极寒天气,欧美地区也经历了寒冬。自然界的寒流或许很快就会过去,而金融市场的寒冬,却不那么容易流逝。“七年之痒”的周期性规律,依然影响着全球金融市场。   社会学界认为人的婚姻有“七年之痒”的规律。即结婚七年之后,夫妻矛盾会有一次集中爆发,夫妻感情和婚姻存续将接受考验。而在国际金融市场,自 1973 年以来,也出现了“七年之痒”。当年,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产油国实行石油禁运,引发全球石油危机;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更是引发了全球金融市场动荡并且重构。此后,每隔七年,全球金融市场都发生大幅动荡,最近一次出现在 2008 年,由雷曼兄弟破产引发了全球金融危机,不仅引发了欧债危机、新兴经济体股市汇率双双大跌,而且引发了全球经济衰退。 http://business.sohu.com/20160126/n435828095.shtml 太阳黑子 7 年周期的发现,使金融危机七年之痒的“农林水产品收成说”、“人类心理说”和“能源需求说”得到更精准的证明。太阳活动的周期性变化,导致某个地区农林水产品的供给周期性地减少或增加,会产生因原材料价格上涨或下跌;太阳活动的周期性冷暖变化,引起维持人类体温所需的卡路里的摄取量的变动,从而在根本上动摇了石化燃料消费和农林水产品需求的稳定。自然也影响了初级产品整体的价格变动,进而波及经济整体;太阳黑子数量的变化,使电磁平衡错乱并引起人类生理变化,导致包括企业家在内的大众对未来前景乐观和悲观的心理周期性地变动,从而左右投资、消费和估价。 全球金融危机的“七年之痒”是自然周期、经济周期和心理周期叠加而成,是天灾人祸共同作用的结果,其科学性和可靠性不容置疑。 参考文献 岛中雄二 著.周维宏译.《太阳景气经济学》.北京:东方出版社.2012.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2011,54(4):926-934. 任振球. 全球变化 .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0: 60-77. 吕俊梅, 琚建华, 张庆云, 等. 太平洋年代际振荡冷、暖背景下ENSO循环的特征 .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5, 10(2): 238-249. 郭增建 , 秦保燕 , 郭安宁 . 地气耦合与天灾预测 . 北京 : 地震出版社 , 1996. 116 - 117, 135 - 138, 198. 附录: 1. 经济规律 7 年周期 曹明。我国能源强度与能源价格之间的脉冲响应分析。统计与决策。 2011 ,第 3 期: P94-95 何佳霖,宋维玲。基于滤波方法的海洋经济周期波动测定与分析。海洋通报。 2013 ,第 1 期: 1-7 张晶。增长对保险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统计与决策。 2013 ,第 14 期: 133-135 岳会,祝宏辉。基于 ARCH 族模型的中国棉花价格波动实证研究。中国棉花, 2015 ,第 10 期: 4-7 马叶江,胡思继,武旭。运输经济周期波动的谱分析测定方法。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 2008 ,第 2 期: 12-15 曹跃群,周加斌,吴颖。基于小波变换的农民收入增长波动关系预测分析。华东经济管理。 2009 ,第 5 期: 44-48 李旭,余璐玥。我国 R & D 投入对 GDP 贡献的时效和强度研究。研究与发展管理。 2011 ,第 4 期: 59-65 2. 太阳黑子 7 年周期 Obridko,V.N.,Sokoloff,D.D.,Kuzanyan,K.M.etal.Solar cycle according to mean magnetic field Date.MNRA ,S 365,2006:827-832 李爱云。太阳黑子周期与行星的引潮力。枣庄学院学报。 2010 ,第 2 期: 16-18 3. 气温变化 6-7 年周期 王德丽,殷淑燕,王海燕,孟丹丹。近 50 年陕北地区的气候变化。干旱区研究。 2011 ,第 2 期: 262-267 董国业,伍淑瑜,李耀安。广东省暴雨的气候特征分析。安徽农业科学。 2010 ,第 25 期: 468.024 李瑞,郭渠,高慧君,周春珍。泰安市近 58 年气候变化特征分析。山东农业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 2011 ,第 1 期: 95-101 柏林,吴月祥,王永杰。扎龙湿地近 58 年气温、降水变化特征研究。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1 ,第 11 期: 86-92 张雪芹,孙杨,毛炜峄,刘芸芸,任雨。中国干旱区气温变化对全球变暖的区域响应。干旱区研究。 2010 ,第 4 期: 592-599 韩璐,曹阳,常静,曹永强。近 50 年来辽宁省气温和降水突变特征分析。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 2014 ,第 3 期: 310-315 孙甲岚,雷晓辉,蒋云钟,王浩。长江流域上游气温、降水及径流变化趋势分析。水电能源科学。 2012 ,第 5 期: 1-4 郑有飞,尹继福,吴荣军。我国大陆极端高温基于去趋势波动及排列熵法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热带气象学报。 2012 ,第 2 期: P251-257 宁和平,曹金武,王成福。甘南玛曲地区地表温度的变化特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 2012 ,第 2 期 王钧,蒙吉军。西南喀斯特地区近 45 年来气候变化特征及趋势。北京大学学报。 2007 ,第 2 期: 223-230 杨倩。福州市极端高温天气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合肥学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 2015 ,第 5 期: 79-84 张同文,袁玉江,喻树龙,魏文寿,杨青,尚华明,丁雷。用树木年轮重建阿勒泰西部 5 ~ 9 月 365 年来的月平均气温序列。干旱区研究。 2008 ,第 2 期: 288-295 丁贞玉,马金珠,张宝军,赵鑫。近 50 年来石羊河流域气候变化趋势分析。干旱区研究。 2007 ,第 6 期: 6779-6784 4. 降水变化 6-7 年周期 李书严,马京津,轩春怡,王冀 .1951 ~ 2008 年北京极端天气事件分析。气候与环境研究。 2012 ,第 2 期: 244-250 袁喆, 严登华, 杨志勇, 尹军, 袁勇 . 1961 — 2010 年中国 400mm 和 800mm 等雨量线时空变化特征。 水科学进展。 2014:25 ( 4 ): 494-502 王海军,张勃,靳晓华,康淑缘,刘艳艳,张华。黑河中游张掖地区近 48a 气候变化及径流的响应。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0 ,第 2 期: P81-88 郑金风,孙虎。陕西榆林地区降水特征分析。江西农业学报, 2015 ,第 4 期: 94-98 陈涛,王文彬,陈壮志。四川省孙水河流域旱涝周期分析。四川水利。 2014 ,第 4 期: 37-40 费艳琴,张民凯,郑美琴。山东夏季及夏季各月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中国农学通报。 2013 ,第 32 期: 330-336 刘小强,张立平。寇河流域径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甘肃水利水电技术。 2014 ,第 2 期: 4-7 安昕,张国林。辽宁西部半干旱区近 50 年降水趋势及周期变化。中国农学通报。 2012 ,第 5 期: 214-220 杨银科,黄强,刘禹,王文科,王义民,白涛。以树木年轮密度资料重建鄂尔多斯中部地区 6 至 10 月降水量的变化。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 2013 ,第 8 期: 96-102 , 109 林志强。南支槽的客观识别方法及其气候特征。高原气象。 2015 ,第 3 期: 684-689 张晓晓,张钰,徐浩杰。 1961-2010 年白龙江上游水文气象要素变化规律分析。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5 ,第 2 期: 172-178 刘鹏,杨涛,师鹏飞,周旭东。塔里木河流域干旱态势时空变化规律分析。水电能源科学。 2015 :第 5 期: 5-8 , 29 朱颖洁。北流河金鸡站水沙时间变化规律及预测研究。泥沙研究。 2015 ,第 2 期: 47-52 张博,李国平。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四川地区夜雨的变化特征。中国科技论文。 2015 ,第 9 期: 1111-1116 董君洁。基于小波变换的区域降雨量周期性分析。陕西水利。 2014 ,第 1 期: 127-128 朱铁才,林文实,叶坤辉,徐良韬。珠三角地区近 38 年冬半年降水量变化特征及干旱成因分析。中山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 2011 ,第 4 期: 144-147 , 150 刘和平,王秀颖,梁凤国,高晓飞。辽西北地区 45 年来年降水量时空分布特征。水电能源科学。 2013 ,第 4 期: 18-22 邓鹏,李致家。近 50 年淮河流域年降水量变化分析。水电能源科学。 2013 ,第 4 期: 14-17 郝婷婷,钟平安,魏蓬。淮河流域近 50 年天然径流演变规律分析。水电能源科学。 2011 ,第 9 期: 4-7 , 27 刘昶智,勾晓华,方克艳,刘文火,曹宗英,赵志千。甘肃南部公元 1824 年以来降水重建。第四纪研究。 2013 ,第 3 期: 518-525 石建军,冯民权。基于 HHT 和 DFA 的文峪河径流趋势分析与预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2013 ,第 8 期: 219-227 刘强军,宋方超,徐建文,侯进忠。近 44 年山西省晋城市旱涝规律分析。中国人口 ( 资源与环境 ) 。 2014 ,第 A3 期: 217-220 杨蓉蓉,董婕。气候变暖背景下甘肃省气象灾害发生趋势。江西农业学报。 2015 ,第 11 期: 77-82 李瑞,柳芳,冉桂平,杨霞。乌鲁木齐市近 40 年相对湿度气候特征分析。安徽农业科学。 2010 ,第 27 期。 蔺秋生,范北林,黄莉。宜昌水文站年径流量演变多时间尺度分析。长江科学院学报。 2009 ,第 4 期: 1-3,12 张剑明,廖玉芳,段丽洁,曾向红。 1960-2009 年湖南省暴雨极端事件的气候特征。地理科学进展。 2011 ,第 11 期: 1395-1402 孔维俊,胡电海。秦淮河流域 60 年来降水变化分析。江苏水利。 2015 ,第 5 期: 35-36 , 38 朱利凯,蒙吉军。内蒙古中部地区近 40 年来降水时空变化。干旱区研究。 2010 ,第 4 期: 536-544 宋松涛,张武,陈艳,王宪忠。中国西北地区近 20 年云水路径时空分布特征。兰州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 2013 ,第 6 期: 787-793 , 798 吴战平,何玉龙,严小冬,张娇艳。贵阳旱涝气候变化特征及其趋势分析。贵州师范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 2014 ,第 6 期: 30-34 杨丁丁,欧阳华,周才平,陈传友。青藏高原年楚河 1961 年至 2000 年的径流变化特征分析。 资源科学。 2011 ,第 7 期: 1272-1277 牛凯杰,梁川,赵璐,张春敏,杨皓翔,卫仁娟,詹存。成都市 1951 ~ 2010 年降水量多时间尺度分析。四川环境。 2013 ,第 3 期: 72-76 胡娅敏,丁一汇,廖菲。近 52 年江淮梅雨的降水分型。气象学报。 2010 ,第 2 期: 235-247 沈雪峰,艾成。新疆玛纳斯河径流时间变化特征及其趋势分析。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2 ,第 7 期: 14-19 李俊伟。基于小波变换的韩江年径流多时间尺度演变特征分析。广东水利水电。 2014 ,第 4 期: 5-7 , 10 蔺秋生,黄莉,董耀华。监利水文站年径流量序列多时间尺度分析。水文。 2009 ,第 4 期: 64-67 , 47 陈涛,王文彬,陈壮志。四川省孙水河流域旱涝周期分析。四川水利。 2014 ,第 4 期: 37-40 5. 海浪变化 7 年周期 郑崇伟,潘静,黎鑫,周林 1988-2009 年中国海及周边海域大浪频率对 El Nino 的响应。 海洋通报。 2014 ,第 2 期: 140-147 6. 风场变化 6-7 年周期 杨秋明,钱玮,李熠,黄世成,谢志清。登陆中国热带风暴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及其与全球大尺度环流的相关。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1 ,第 4 期: 243-247 赵光平,马丽。 1953 — 2012 年中国西北地区东部低层气旋性风场演变特征及成因。中国沙漠。 2014 ,第 5 期: 1343-1352 秦贺,杨莲梅,张云惠。近 40 年来塔什干低涡活动特征的统计分析。高原气象。 2013 ,第 4 期: 1042-1049 7. 地震活动 7 年周期 张小涛,冯向东,张跃刚,张双凤,杨雅琼,韩丽萍。运用小波变换方法研究华北地区的地震活动性。地震研究。 2011 ,第 1 期 8. 冻雨 7 年周期 唐熠,周文志,奚广平。广西冻雨气候及天气形成的机理分析。灾害学。 2011 ,第 2 期: 24-30 刘明春,李玲萍。石羊河流域地表 0 温度的长期变化。干旱区研究。 2011 ,第 3 期: 478-484 王枫叶,刘普幸。酒泉绿洲近 45 年日照时数的变化特征分析。高原气象。 2010 ,第 4 期: 999-1004 李芬,张建新。 1961 — 2010 年山西终霜冻的周期分析及其突变特征。中国农学通报。 2013 ,第 29 期: 183-189 9. 植被覆盖 7 年周期 梁四海,陈江,金晓媚,万力,龚斌。近 21 年青藏高原植被覆盖变化规律。地球科学进展。 2007 ,第 1 期: 33-40 孙东磊,梁钰,姬宋鹏,贾秋兰,马峙英。冀南冬小麦冬前农业气候资源变化特征。中国农学通报。 2010 ,第 21 期: 351-355
个人分类: 灾害预测|6734 次阅读|2 个评论
天灾与人祸:金融危机七年之痒和极移七年周期
杨学祥 2016-3-25 17:37
天灾与人祸:金融危机七年之痒和极移七年周期 杨学祥,杨冬红 一、金融危机“七年之痒” 1973 年、 1987 年、 2001 年的股市崩盘、 1980 年的美国衰退、 1994 年的债市危机、 2008 年的次级债危机……如果将这一些时间点联系在一起的话,不难发现,全球金融危机似乎也存在“七年之痒”。而如今,新一轮的危机似乎又近在眼前。 道富银行宏观策略师,自诩为“风险先生”的 Fred Goodwin ,从花旗集团经济意外指数所呈现的周期性情况发现,目前该指数再一次处于历史高点水平,暗示未来市场情况将出现恶化。 而从“风险先生”提供的一张金融市场最具有价值的“七年之痒”图发现(见表 1 ),全球金融危机似乎也存在“七年之痒”的规律,在 2008 年次级债引发的股市崩盘之后,这一次的危机将会从新兴市场开始么? 2016 年 1 月 4 日 全球股市再次崩溃似乎给出了问题的答案。 表 1 股市崩盘和气象灾害 年份 经济事件 气象灾害 1973 石油危机 / 股市崩盘 1972-1973 年超级厄尔尼诺 1980 美国经济衰退 1979-1980 年弱厄尔尼诺 1987 股市崩盘 1986-1987 年厄尔尼诺 1994 债市危机 1993-1995 年厄尔尼诺 1997 亚洲金融风暴 1997-1998 年超级厄尔尼诺 2001 9.11 事件 / 股市崩盘 1999-2001 年超级拉尼娜 2002 年厄尔尼诺 2008 次贷危机 / 股市崩盘 2007 年强拉尼娜, 2009 年厄尔尼诺 2016 金融危机 / 股市崩盘? 2015-2016 年超级厄尔尼诺 注:黑体字是笔者后加的。 http://finance.ifeng.com/a/20150825/13931633_0.shtml 三、经济景气循环的 7 年周期 经济景气循环的波动或循环,根据其周期的长短,现在公认的有下面四种类型: 1. 基钦循环( KitchinCycle ,短期循环) 3 至 4 年周期(与地球自转 3-4 年周期对应); 2. 朱格拉循环( JuglarCycle ,中期循环,主循环) 10 至 11 年周期(与太阳黑子和潮汐 11 年周期对应); 3. 库茨涅兹循环( KuznetsCycle ,长期循环) 20 至 22 年周期(与太阳黑子和潮汐 22 年周期对应); 4. 康德拉切夫循环( KondratieffCycle ,长期波动) 50 至 60 年周期和吉村循环 55 年周期(与太平洋十年涛动和潮汐 50-70 年周期对应)。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58734.html 全球金融危机“七年之痒”显然是基钦循环( KitchinCycle ,短期循环) 3 至 4 年周期(与地球自转 3-4 年周期对应)的公倍周期,两个周期为 6-8 年,形成一个约 7 年的整数周期。 气候是如何影响经济景气的?对此可归纳了以下三种原因: 一是农林水产品收成说。在需求一定的情况下,如果太阳、气象循环导致某个地区农林水产品的供给周期性地减少或增加,会产生因原材料价格上涨或下跌,工业部门企业利润也就会下降或增加。同时,该地区的进口能力也将减弱或增强,而工业地区的出口也会减少或增加。 二是人类心理说。太阳黑子数量的变化,使电磁平衡错乱并引起人类生理变化,导致包括企业家在内的大众对未来前景乐观和悲观的心理周期性地变动,从而左右投资、消费和估价。 三是能源需求说。太阳活动的周期性冷暖变化,引起维持人类体温所需的卡路里的摄取量的变动,从而在根本上动摇了石化燃料消费和农林水产品需求的稳定。自然也影响了初级产品整体的价格变动,进而波及经济整体。 四、极移和地球自转的 6-7 年周期 据任振球的研究,极移有相当稳定的 6-7 年周期,而地球自转的年加速度变化也存在 6-7 年的周期,它们两者呈反位相演变。这一点说明极移与地球自转速度变化是相关的。此外,地球自转速度也有 3-4 年周期变化。 极移由于地球瞬时自转轴在地球本体内部作周期性摆动而引起的地球自转极在地球表面上移动的现象。地极移动的简称。表现为极点的± 0. ″ 4 即相当于 24 米 × 24 米 范围内循与地球自转相同的方向描划出一条时伸时缩的螺旋形曲线。极移包括两个主要的周期成分:一个近于 14 个月周期,称为张德勒项,这是弹性地球的自由摆动;另一个是周年周期,称为周年项,这是由大气环流引起的受迫摆动。极移机制的因素有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类。外部因素包括日、月引力以及大气和海洋的作用,内部因素则涉及的各种理论模型。因此,极移研究与气象学、海洋学、地球物理学、地质学等地学学科有密切的关系。 图 1 2000-2009 年极移轨迹(虚线为短期极移轨迹,实线为长期极移轨迹) 厄尔尼诺是由全球大气环流和海洋环流异常而形成的,由此引发的极移使其具有明显的 7 年周期。 五、厄尔尼诺的 7 年周期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最引人注目的是,厄尔尼诺也有 2-7 年周期。至于厄尔尼诺现象对于全球气候的影响,丁一汇表示:“美洲是受厄尔尼诺影响较大的国家。厄尔尼诺发生之后,南美的西海岸降雨量将大为增加,巴西、阿根廷等地区会发生干旱。太平洋沿岸地区中,中国因雨带南退至长江流域、华南地区,会形成‘北旱南涝’的状态,现在我们已经充分感受到这点。此外,澳大利亚也是受厄尔尼诺影响较大的国家,厄尔尼诺发生后,澳大利亚东部地区将遭遇干旱。印度也是如此,厄尔尼诺年印度必然会歉收, 1979 年弱厄尔尼诺年,印度的水稻便减产了 40% 。”   “一般情况下,厄尔尼诺的发生会导致东南亚、澳大利亚和印度干旱,巴西中南部及阿根廷降雨过多。厄尔尼诺的发生对我国气候的影响则是夏季北旱南涝,东北秋粮产区初霜冻可能提前。因此,厄尔尼诺的发生对印度、澳大利亚的小麦生长极其不利,对玉米的影响偏温和,对东南亚的棕榈生长不利,对巴西、阿根廷的大豆生长有利,同时对印度、巴西的甘蔗生长不利。历史统计数据看,厄尔尼诺年,小麦、糖的价格上涨幅度较大,大豆、玉米的涨幅较小,对棕榈油的影响也较大。”永安期货分析师宋焕指出。 据相关统计,过去 5 次厄尔尼诺期间,国际小麦价格平均约上涨 10% ,大豆和玉米价格分别平均上涨 4% 和 1% 左右,而 2002 年厄尔尼诺期间, CBOT 小麦价格上涨了 26% ; 2009 年厄尔尼诺期间,玉米价格上涨 9% 。 王娜指出,厄尔尼诺对棕榈油生长将产生利空影响,而对大豆、玉米生长较为有利。马来西亚正值棕油高产期,如果降雨过大会影响当地棕油产量,厄尔尼诺天气对马来西亚棕油将产生利多影响。另外,美国大豆、玉米主产区近期生长情况良好,如果厄尔尼诺天气下降雨充分,预计美豆、玉米丰产预期还会增加。 http://finance.sina.com.cn/360desktop/money/future/fmnews/20140624/010019498103.shtml NASA 新发布的影像显示,太平洋上厄尔尼诺现象没有转弱迹象。专家预测 2016 年情况会更糟,可能成为厄尔尼诺破坏力最大的一年。 报道称,最新卫星影像显示,目前的现象与 1997 年 12 月有惊人相似处。当年发生最严重厄尔尼诺现象,导致极端天气,在 1997 年和 1998 年估计造成 23000 人死亡。 厄尔尼诺已在美国造成多起天气异常情况,如东岸许多地方在圣诞前夕,气温升高到摄氏 20 多度;南部和中西部发生风暴和几近破纪录的洪水。 NASA 喷射推进实验室 (JPL) 去年 12 月 27 日的卫星影像暗指,还会发生更严重的干旱和洪水,这个预测困扰人道救援机构。 http://news.163.com/16/0102/03/BCA0FVIT00014Q4P.html 我们在 2015 年 1 月 25 日 指出,如果 2015 年发生厄尔尼诺事件,高温、干旱、洪水将接连发生。监测厄尔尼诺非常关键。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62543.html 我们在 2015 年 8 月 26 日 指出,全球金融危机“七年之痒”之谜:都是厄尔尼诺惹的祸! 关注 2015 年自然灾害威胁全球经济。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1600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48751.html 华尔街见闻网站援引花旗报告介绍过,厄尔尼诺可能还会对该地区央行的货币政策产生影响。通胀和就业是央行重要的决策依旧,而在亚洲的许多经济体中,农业是重要的就业去向,粮食在消费者价格指数( CPI )中占有很大权重。 法国巴黎银行驻香港经济学家 Mark Walton 告诉彭博,“任何会实质性推高粮食价格的因素都可能让央行感到头疼。” 根据花旗的报告,印度、印尼和菲律宾等国家最难以抵挡厄尔尼诺带来的通胀。在这些国家的 CPI 中,食品价格分别占到了 48% 、 33% 和 34% 的权重。 http://mini.eastday.com/a/160320200210620-2.html 五、地球潮汐形变和地球自转速度的 3-4 年周期和 7 年周期 交点月周期 27.21d( 天 ) ,朔望周期 29.53d ,合成周期 803.5113d ,合 2.2014a ,整数年约为 22a 。月亮近点月周期 27.55d ,与日月大潮周期和朔望周期合成 406.7757d 和 813.5515d 周期,合 1.1145a 和 2.2289a 周期。交点月周期和月亮近点月周期 27.55d 合成 749.6355d ,合 2.0538a 。月亮视赤纬角变化周期为 13.65d 、 27.3d ,与日月大潮周期及朔望周期合成 403.0845d 和 806.169d 周期,合 1.1043a 和 2.2087a 周期。月亮视赤纬角变化周期 13.6d 、 27.3d 与月亮近点月周期合成 376.0575d 和 752.115d ,合 1.0303a 和 2.0606a 。 由此衍生的公倍周期有 3.1 、 3.34 、 4.1 、 4.9 、 5.5 、 5.57 、 9 、 9.5 、 9.9 、 11 、 18.6 、 22 、 27 、 30 、 33 、 44 、 54 、 55 、 55.7 、 60 年。 3.1 、 3.34 年周期的倍数就是 6-7 年。 地球的潮汐形变改变了地球的转动惯量,影响了地球的自转速度, 3-4 、 6-7 年是它们的一个共同周期。 表 2 太平洋十年涛动 51-56 年准周期的合成 合成周期名称 周期年数 倍数 倍数周期 近点月与月亮视赤纬角合成周期 交点月与月亮视赤纬角合成周期 近点月与交点月合成周期 月亮视赤纬角与日月大潮合成周期 交点月与朔望月合成周期 近点月与朔望月合成周期 日食和月食的沙罗周期 2.0538 年与 2.2014 年合成值的 2 倍 2.0538 年与 2.2087 年合成值的 2 倍 2.0606 年与 2.2014 年合成值的 2 倍 月亮赤纬角周期 潮汐合成周期 太阳黑子周期 1.0303a 1.0176a 2.0538a 1.1043a 2.2014a 2.2289a 18a 9a 9a 9a 18.6a 11a 11a 50 50 25 50 25 25 3 6 6 6 3 5 5 51.515a 50.88a 51.345a 55.215a 55.035a 55.723a 54a 54a 54a 54a 55.8a 55a 55a 厄尔尼诺的形成与地球自转速度变化密切相关,潮汐形变导致地球各圈层差异旋转,形成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对运动,影响大气环流和海洋环流,导致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交替发生。 应用三轴椭球壳转动惯量计算公式的计算结果表明, 地球各圈层潮汐形变的规模不相同,大气圈的起伏约为465m,海洋圈的起伏大约为0.60m,固体地球的起伏约为0.20m,比例为2326:3:1,速度增量比也为2326:3:1。可以对比的是,空气、水、地壳的密度比为3:1:0.00129,是2326:3:1的倒数。当太阳的位置由南北回归线移向赤道,岩石圈的日长增量dT =0.00027s,海洋圈的日长增量为0.00081s,大气圈的日长增量为0.628s(见表3)。 表 3 物质密度、潮汐振幅和日长变化 密度 g/cm 3 潮汐振幅 cm 日长增量 s 赤道线速度 cm/s 大气圈 0.00129 46520 0.628 0.3372 海洋圈 1 60 0.00081 0.000435 岩石圈 3 20 0.00027 0.000145 根据吕俊梅等人对 PDO 指数和 Nino3 指数进行离散功率谱分析结果,超过 99% 显著性水平的 F 值所对应的周期即为显著变化周期。 PDO 最显著的变化周期为 50a ,其次为 5.6 a 。 ENSO 最显著的变化周期为 3.6a 。在 10-33a 周期波段上,除了 12.5a 周期外, PDO 其余的周期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 PDO 最显著的变化周期为 50a ,其次为 5.6 a ,与 5.5 a 、 5.57 a 、 51 a 、 52 a 、 54 a 、 55 a 和 55.8 a 的潮汐周期有很好的对应关系,与本文的周期叠加和模型计算是一致的。潮汐 3.1a 和 4.1a 周期的平均值为 3.6a ,与 ENSO 最显著的变化周期 3.6 a 相对应。 5.57a 和 55.7a 显著周期表明月亮近地潮和日月大潮在 PDO 中的重要作用。 潮汐 3.1a 和 4.1a 周期表明 ENSO 与月亮近地潮、日月食、月亮赤纬角相关。 PDO 的 51-56a 周期是多因素叠加的结果(见表 2 )。 参考文献 岛中雄二 著.周维宏译.《太阳景气经济学》.北京:东方出版社.2012.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2011,54(4):926-934. 任振球. 全球变化 .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0: 60-77. 吕俊梅, 琚建华, 张庆云, 等. 太平洋年代际振荡冷、暖背景下ENSO循环的特征 .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5, 10(2): 238-249. 郭增建 , 秦保燕 , 郭安宁 . 地气耦合与天灾预测 . 北京 : 地震出版社 , 1996. 116 - 117, 135 - 138, 198.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4361 次阅读|0 个评论
废品和假货的报复周期:台湾地震酿成大祸主因何在?
杨学祥 2016-2-16 18:36
废品和假货的报复周期:台湾地震酿成大祸主因何在? 杨学祥   中新网2月16日电 台湾《联合报》16日社论称,“2.06”地震震垮台南多栋大楼,台湾“行政院长”张善政宣布,当局将于一个月内公布全台土壤液化潜势区域数据,以便民众有所防范。这是跨出当局信息透明的一步,值得赞赏。但观察这次震灾的根本症结,恐怕不在土壤液化,而在人谋不臧;除了建商偷工减料,地方审核不实及验收草率,层层关卡松脱,才是酿成大祸的主因,重点绝不能搞错。 我在2011年8月8日指出,市场经济需要公正、公平、公开的竞争规则,因此需要强有力的政府管理。如果政府直接参与经商、投资、实业经营,必然导致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不公平现象存在,是以权谋私、滥用职权、以权代法等违背“三公”现象的根源,质检和监督形同虚设,违规违法行为无人过问。在部门利益驱使下,造假、行贿、以不正到手段牟取暴利成为潜规则。 假货和废品不仅仅使消费者的利益受到损害,而且依据其使用周期,造成整个社会的假货和废品报复周期,形成市场经济的后续损失和人为灾害,在市场经济的运转规律之上,增加人为的不确定因素,形成长短不一的人祸周期。 例如,公路桥梁的质量问题,长途运输的超载问题,使桥梁公路无法达到设计水平和使用年限,将导致交通大事故的周期发生;食品质量的失控将损害公民的健康,加大医保和险保的成本;低质量建房导致建筑寿命降低,使社会财富和人民财产损失惨重,......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472991.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82314.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82664.html 2016-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中后期是中国地震活跃期,城市建筑的质量将面临严峻的考验。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56070.html 相关报道 联合报:台湾地震酿成大祸主因何在?绝不能搞错 2016年02月16日10:58 中国新闻网   原标题:联合报:台湾地震酿成大祸主因何在?绝不能搞错   2月9日,在多人被埋的台南维冠金龙大楼,当局派出大型挖土机开挖。 中新社记者 谭达明 摄   视频:台湾震后多处现土壤液化 建筑物倾斜 来源:央视新闻   中新网2月16日电 台湾《联合报》16日社论称,“2.06”地震震垮台南多栋大楼,台湾“行政院长”张善政宣布,当局将于一个月内公布全台土壤液化潜势区域数据,以便民众有所防范。这是跨出当局信息透明的一步,值得赞赏。但观察这次震灾的根本症结,恐怕不在土壤液化,而在人谋不臧;除了建商偷工减料,地方审核不实及验收草率,层层关卡松脱,才是酿成大祸的主因,重点绝不能搞错。   文章摘编如下:   当局以土壤的液化问题为例,多年来调查资料俱在,却从未公布;原因竟是担心冲击房地市场,因而引发民怨。这种鸵鸟心态,一则愚弄民众,二则也把公共安全当成了赌注。将问题摊开来,是开明的作法;但人们要追问的是:信息公开后,然后呢?如果当局继续核准液化区域的兴建计划,却又不严予把关,信息公开能抑遏危险吗?   张善政说,土壤液化区并非不可盖建物,只是需要透过特殊工法排水改良土地,巩固地基。话虽不错,但一般民众又如何得知这些土地经过适当及合格工法的改良?其答案,当然只有核准兴建及负责验收的官员,才有足够的权威及专业鉴定其虚实。如果这些主事官员专业不足或刻意放水,那么,民众对于土地改良及建物安全与否根本无计可施。   九二一地震中许多倒塌的房舍和大楼,都是建在鱼池、泥塘或河边的软地上。这类土地,只要经过数年的填土、养地,人们很快就会忘却这些土地的原来面貌,建商便堂皇能盖起高楼。这次倒塌的维冠大楼一带,早年便是属于永康地区“鲫鱼大湖”的一部分,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农田水塘相继变成了建地,却同时种下了祸因。   维冠周遭的房舍多仅高三到五层楼,便是考虑地质松软;唯独维冠却高达17层,且其钢筋、工法及结构均不符合安全规格,却能通过重重检验取得使用执照。让不合格的建筑昂然耸立街头,台南市政府能说这一切都错在建商,而主事官员毫无责任吗?   尽管目前建筑商林明辉和两名建筑师已遭收押,但检方更应将触角伸向台南市政府的工务及建设单位,调查当时的工程查核及验收是否确实,是否有人苟且渎职,助纣为虐。毕竟,如果没有官员放水,以维冠大楼的粗糙施工质量,绝不可能过得了关。何况,这次台南市倒塌的建筑高达十多座,变成为危楼的更不在少数;如不查明其间原委,却一味急于重建,又如何对得起那些平白葬送性命的人?   近几年,居住正义是岛内讨论极多的议题,一般关注焦点都集中在房价的合理与否;殊不知,像维冠这种如同豆腐渣的不良设计和不良施工,更是危害人民居住安全的祸首。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是系乎地方工务和建管官员的层层把关及审核,如果有一关刻意放水,即可能种下恶因;如果是环环松脱,有人从中上下其手,和建商连手大捞一把,就为民众带来万劫不复的恶果。   仅从维冠碎裂的外观,即可知道钢筋箍数严重不足,设计和施工方式均有问题;这样的房子,当初如何通过验收,是谁盖章批可,台南市政府都必须清楚交代,检方也必须彻底查明。   这次台南市政府的救灾行动甚受肯定,主动代表受灾户向台南地院提出建商及建筑师的假扣押申请,也颇见积极。但即使如此,仍可见不足之处。例如,该假扣押的裁定书未实时交送相关机构,日前一名建筑师之妻前往银行欲提领其账户内的一千多万新台币存款;所幸行员机警,借故拒绝其提领,才使这笔钱未被领走。可见,行政螺丝只要稍一松脱,或是脚步一慢,当局的好意即可能化为乌有。   不能从悲剧中记取教训的社会,无法阻止悲剧的发生;不能从血泪中自我纠正的执政当局,不可能进步。 http://news.sina.com.cn/o/2016-02-16/doc-ifxpmpqr4443027.shtml?cre=sinapcmod=gloc=22r=0rfunc=29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2418 次阅读|0 个评论
世界日报称台南大震尽显人祸比天灾严重:被忽视的警告
杨学祥 2016-2-15 19:12
世界日报称台南大震尽显人祸比天灾严重:被忽视的警告 杨学祥,杨冬红   中新网 2 月 15 日 电 美国《世界日报》当地时间 14 日社论称,台湾因为小年夜一场大地震,今年过年气氛不是除旧布新的喜悦,而是关注台南灾难现场的揪心。经历 180 小时马拉松救援,救人行动 13 日告一段落。台南 17 层的维冠金龙大楼倒塌,造成上百家庭生离死别,既暴露台湾防灾救难能力低落,更显示建筑管理因循苟且,弊端丛生, 116 人罹难的悲剧,严格说不是“天灾”造成,而是“人祸”。   这次南台大震,去年 11 月台湾“中央大学”地震研究中心已发出警告,但没有人当回事。地震固然不可测,但防震可用人为加强。台湾地区和日本一样地震多发,台湾曾经历九二一大地震,也看过近邻海啸、震灾,但一而再的惨痛教训,却唤不醒社会的危机意识。 台湾该先彻底体检自己,找到“人祸”的根源,弥补整顿,否则将不免流于画饼充饥、本末倒置。 http://news.sina.com.cn/o/2016-02-15/doc-ifxpmpqr4396220.shtml?cre=sinapcmod=gloc=39r=0rfunc=29 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忧心台湾南部地震灾情,痛斥这次地震造成伤亡的主因是人祸而非天灾。他表示,地震带来的灾害不是无法预防,“房子盖好一点,桥梁坚固一点就能避免”, 没想到强震酿灾的场景在 921 地震后 17 年后还会再发生 ,身为台湾地区领导人感到非常不安。 http://news.sohu.com/20160209/n437159017.shtml 通过综合研究,在 2007 年我曾列出 8 个地区,大致为北美西海岸、日本列岛、海湾地区、土耳其、菲律宾、印度尼西亚、 中国台湾 和南美西海岸一带,这其中约有一半可能会发生强震。这些地区也是国内外科学家研究、观测和预测的重点。 我在 2011 年 3 月 18 日 指出,现在,日本列岛、印度尼西亚、中国西部和南美西海岸一带都先后发生了 8 级以上地震,余下的北美西海岸、海湾地区、土耳其、菲律宾、 中国台湾 和俄罗斯堪察加半岛发生强震的概率增大。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10318/23189558307.shtml 我们在 2015 年 9 月 2 日 连发两篇博文,《 台湾地震的可能性:台湾 7 级以上地震的天文条件和气象条件 》和《 2015 年厄尔尼诺激发地震:关注台湾、菲律宾和墨西哥 》。 根据中国 1940 年至 1981 年 7 级以上地震目录,在此期间共发生 7 级以上地震 60 次,其中台湾 7 级以上地震发生了 21 次,占总数的三分之一(见表 1 )。 台湾 7 级以上地震的天文条件和气象条件: 发生在厄尔尼诺当年和后一年的有 15 次,其中 1972-1973 年最强厄尔尼诺期间发生了 4 次; 发生在拉尼娜当年和后一年的有 2 次; 发生在月亮赤纬角极值年的有 10 次; 发生在厄尔尼诺和月亮赤纬角极值叠加年的有 6 次; 发生在其他情况的有 0 次。 2014-2016 年为月亮赤纬角极小值时期, 2015 年发生了厄尔尼诺,台湾在 2015 年发生 7 级以上地震的可能性非常大。 我们在 2015 年 9 月 2 日 强调指出,最近台湾 4 级地震频发,马英九应该事前做好准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17962.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17985.html 要科学预防地震,提高安全意识是关键。 关注灾害信息的传播和收集。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5522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55347.html 统计表明,厄尔尼诺与火山地震活动密切相关。对 1763 年以来的 19 次强厄尔尼诺事件进行的统计表明, 70% 以上的厄尔尼诺事件都发生在太平洋地震活动年, 特别是 1900 年以来的 7 次强厄尔尼诺事件几乎无一例外地全都出现在太平洋地震活动年 , 70% 以上的厄尔尼诺年都为火山活跃年 。 1990 年战淑芸根据地震统计资料得出赤道东太平洋海水增暖的年份全球地震增多的结论。 1950~1979 年期间,共有 15 个暖水年,其中 12 年均发生了 8 级以上强震,几率高达 80% 。 根据公元前 2000 ~公元 1979 年重大地震统计结果, 在厄尔尼诺年,地中海、土耳其至帕米尔、喜马拉雅东段、东南亚、中国大陆及日本、台湾一带为地震多发区;厄尔尼诺后一年,美洲西部太平洋沿岸一带为地震多发区,与东西太平洋海面反向变化相关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16405.html 2015 年发生了仅次于 1997-1998 年最强厄尔尼诺,亚洲地震频发值得关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50028.html 我们在 2016 年 1 月 14 日 指出, 自 2016 年 1 月 1 日起 , 14 天内日本、中国、菲律宾、印度、阿富汗、西印度洋先后发生了 7 次 6 级以上地震,集中发生在潮汐组合前后。 警惕亚洲更大地震的发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50361.html 台湾和亚洲的地震警告被忽视!!! 相关报道 世界日报:台南大震 尽显人祸比天灾严重 2016 年 02 月 15 日 10:38 中国新闻网 世界日报:台南大震 尽显人祸比天灾严重   原标题:世界日报:台南大震 尽显人祸比天灾严重 2 月 9 日 ,在多人被埋的台南维冠金龙大楼,当局派出大型挖土机开挖。 中新社记者 谭达明 摄   视频:台湾地震 116 人罹难 维冠大楼搜救结束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 2 月 15 日 电 美国《世界日报》当地时间 14 日社论称,台湾因为小年夜一场大地震,今年过年气氛不是除旧布新的喜悦,而是关注台南灾难现场的揪心。经历 180 小时马拉松救援,救人行动 13 日告一段落。台南 17 层的维冠金龙大楼倒塌,造成上百家庭生离死别,既暴露台湾防灾救难能力低落,更显示建筑管理因循苟且,弊端丛生, 116 人罹难的悲剧,严格说不是“天灾”造成,而是“人祸”。   文章摘编如下:   地震工程界有句谚语:“地震不杀人,但不合格的建筑杀人”。这次震灾中,受难的不只是维冠金龙大楼,光台南就有 400 间房子通报有疑虑,有上百户判定危楼,近 40 栋须立即拆除,造成逾百人死难的,是永康维冠大楼。经追查,建商林明辉四易姓名,是屡屡建案完成即结束公司营业、另起炉灶的恶劣建商。   不仅大楼设计有问题,建案偷工减料,钢筋箍筋不足,建商黑心都是问题;当局严密的监工审核程序,层层关卡和建照核发,堵不住豆腐渣工程,官商勾结的积弊必然存在。   大震发生后,前“内政部长”李鸿源撰文警告,震度超过 6.0 的地震一旦发生在台北,将有上千栋高楼倒塌。他警告当局要面对危机,正视台北盆地土壤液化现象,早日绸缪。台南这栋倒塌的建筑情况类似,建筑基地早年是养殖鲫鱼的鱼潭,地质偏软,以致周遭多为低矮楼舍,唯独维冠盖起高楼。先天地质不良,限建限高执行不力,再加上后天设计走调,大楼倒塌早可预料,只可怜上百住户浑然不知身居危楼中。   正如 1999 年九二一集集大地震,南投 4000 栋房屋损坏,台中近 3000 楼房倒塌,但造成死伤最惨重的,却是台北松山东星大楼与新庄博士的家,这两栋高楼都是新建,并非数十年老旧房舍,却经不起地震考验,不是建筑法规制度不全,纯粹是无良建商偷工借牌,偷鸡摸狗,营造质量低劣所致。地震震出来的,是人心险恶与贪赃枉法,将台湾社会缺乏专业素质全面摊在阳光下。   这次南台大震,去年 11 月台湾“中央大学”地震研究中心已发出警告,但没有人当回事。地震固然不可测,但防震可用人为加强。台湾地区和日本一样地震多发,台湾曾经历九二一大地震,也看过近邻海啸、震灾,但一而再的惨痛教训,却唤不醒社会的危机意识。   日本面对震灾威胁,早已建立一套由教育、宣传、建筑法规、营建管理、都市计划、救难实施的整合体系,融入日本人日常生活中切实执行。但日本仍挡不住 2011 年海啸引发核电厂灾变等复合性灾难冲击,如今台湾社会类似准备都没有,更缺少正视危机的观念和心态,如再发生灾害,恐怕只有更多伤心与遗憾。   面对李鸿源的警告,候任台湾地区领导人蔡英文说,将把台湾房屋总体检及都市更新,列为施政优先项目。台北市长柯文哲要在一个月内公布“台北市都更战略方案”。这个方案将包括公办都更与防灾型都更,柯市长希望半年后公布土壤液化潜势区,利用公布的信息带动都市更新。柯文哲剑及履及,会不会是另一个空包弹不得而知,但已有人质疑,柯的构想会进一步打击房地产市场,成为建商公敌。   可预见的是,都更政策将是新当局趁势鼓吹的变革大案,吹起防灾都更号角,推动全面城市翻新方案,最容易在短时间内见到施政成果。然而,台湾多年来都市更新推动不力,就在公权力强制介入房产私权的改造与再分配,容易引起民怨。   民进党这几年藉“反官商勾结,贯彻社会正义”,污名化都更计划。如今执政在即,新的执政当局能体会“昨非今是”,务实面对都市再造,总归是好事。然而,能否真正扬弃政治挂帅,干实事、做实活,以公众利益和安全考虑为先,有效执行都更方案,而不造成官商利益上下其手,也考验新当局清廉度、施政能力与魄力作为。   台湾几十年的快速进步后,近年趋于延宕,就是政治秀胜过专业考虑。当灾难过去,伤痛淡忘,媒体焦点不再,政客们对务实基础建设漠不关心,也成常态。俗云“自作孽,不可活”,一再付出人命惨痛代价,还唤不醒全社会不再漠视眼前危机,再因循苟且下去,将来埋进地下的将不只上百位无辜民众。    台湾该先彻底体检自己,找到“人祸”的根源,弥补整顿,否则将不免流于画饼充饥、本末倒置。 http://news.sina.com.cn/o/2016-02-15/doc-ifxpmpqr4396220.shtml?cre=sinapcmod=gloc=39r=0rfunc=29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1517 次阅读|0 个评论
环保部确认9个城市雾霾元凶:主要元凶被忽视
热度 10 杨学祥 2015-12-9 06:11
环保部确认 9 个城市雾霾元凶 : 主要元凶被忽视 杨学祥,杨冬红 一、环保部确认 9 个城市雾霾“元凶” 北京为机动车   中国多个城市的雾霾成因已经找到,环保部确认首都北京的 PM2.5 首要来源是机动车。   针对环保部今天曾承诺的:“力争年底所有省会城市完成 PM2.5 来源解析工作。”目前落实追踪情况是,环保部完成了 9 个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城市的源解析工作,其中北京、杭州、广州、深圳的首要污染来源是机动车,石家庄、南京是燃煤,天津、上海、宁波分别是扬尘、流动源、工业生产。   而此前国内各界关于雾霾成因的争议一直比较大,甚至冒出国农民焚烧秸秆和露天吃烧烤也是雾霾主因的说法。环保部此说的出路算是给各大城市的雾霾成因进行了定性,不过截至目前,环保部还未公布具体检测和研究数据。此番结论尚有待检验。   而针对京津冀地区 11 月底 12 月初的那轮严重雾霾污染过程,环保部曾称,初步的在线来源解析表明,就整个华北区域而言,原煤燃烧和工业排放是此次重污染过程最主要的来源。而就北京而言,此次重污染过程主要以本地排放贡献为主,其中机动车排放贡献占比较大。   新华网日前对此发表评论称,以北京等地近期的重度雾霾为例,环保部门专家认为与采暖燃煤排放二氧化硫等污染物密切相关。住建部门有关官员则认为,其主要原因是汽车尾气,不是供暖。中国气象局专家认为,主要是外来输送。而北京市环保局不久前刚发布报告认为,雾霾成因中北京本地产生约占七成。   雾霾成因说法相互“打架”,由来已久。新华网评论称,面对雾霾,公众急切需要权威的说法,也急切想知道相关部门采取了哪些科学的措施来应对。在雾霾成因应该由谁来发布没有明确的前提下,谁都急急忙忙站出来说话,其中不排除一些部门极力撇清与自己行业关系的动机。 红网今日发表署名张立的评论称,雾霾令人恼,找不到致霾成因,更令人丈二和尚痛苦不已。不知病因,何以对症下药,我们何以尽早告别雾霾?治霾的需求强烈而迫切,我们需要的不是叹息,不是迷茫,我们需要的是清晰的分析,有力的举措,坚定的目标路线图能够得以落实。 http://news.sohu.com/20151207/n430092201.shtml 雾霾成因说法相互“打架”,由来已久。这表明真正元凶被忽视。 二、雾霾又卷土重来!是静稳天气请来的? 科普中国 2015-12-07 评说,雾霾又卷土重来!是静稳天气请来的。   什么是静稳天气?   静稳天气,顾名思义指“平静、稳定的天气”,通常指近地面风速小,大气稳定(伴有逆温)的一种低层大气动力热力特征,大气持续静稳易形成雾霾天气。   以北京为例, 12 月 1 日夜间 ,随着冷空气到来,北京连续 4 天得见蓝天。大部地区能见度在 20 公里 以上,空气质量维持优良水平。北京市环境监测中心数据显示, 5 日 12 时北京城六区 pm2.5 浓度仅为 30 微克 / 立方米。   然而,今起至 9 日,北京受静稳天气影响,气象条件总体不利于空气污染物的扩散,后期有中度霾,局地重度霾。由于空气湿度较大,夜间将有轻雾或雾。   北京市气象台预计,未来几天有中到重度霾,夜间有雾,最低能见度在 1 公里 以下。为此,北京市空气重污染应急指挥部昨天下午发布橙色预警。   哪些因素导致静稳天气产生?   环流因素   如遇大气层结比较稳定,混合层高度降低,就会形成静稳天气,导致垂直方向无明显扩散,水汽、污染物在近地层堆积。   地形因素   山地、丘陵、盆地等特殊地貌易阻碍空气流通,降低大气自净能力,污染物不易在水平方向传输扩散。   为什么秋冬季静稳天气多发?   细心的小伙伴们应该注意到了,夏天的时候,雾霾几乎不会前来袭扰,而秋冬季节,雾霾则是频频造访。   这都是因为秋冬季静稳天气多发。   静稳天气是产生雾霾天气的必要不充分条件,我们先来复习一下必要不充分条件的概念:   由 A 不可以推出 B ,由 B 可以推出 A ,则 A 是 B 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B? ≠ A)   因此,静稳天气不一定会造成雾霾天气,而如果有雾霾天气,则一定有静稳天气存在。   通俗来讲,静稳天气的盛情不一定每次都能邀来雾霾天气,但假如雾霾天气来了,那静稳天气必定“功不可没”。 http://health.sohu.com/20151207/n430147839.shtml 三、静稳天气与潮汐组合对应 2013 年 1 月中国雾霾高发,我们意外发现雾霾的频发和清除与两种特殊的潮汐组合类型相关。这种相关性在 2013 年 12 月和 2014 年 1 月又重复出现。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34963.html 11 月 27-30 日,华北中南部、黄淮中西部、江淮等地出现大范围霾和大雾天气。 http://finance.chinanews.com/gn/2015/12-03/7654640.shtml 11 月雾霾与潮汐组合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2015 年 1-4 月和 8-11 月为强潮汐时期, 2014 年 11-12 月, 2015 年 5-6 月为弱潮汐时期。 2015 年 11 月是强潮汐时期第四个月, 11 月强潮汐出现在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有利于厄尔尼诺和雾霾的发展, 9 月至 11 月地震活动进入高潮。 潮汐组合 A : 10 月 31 日 月亮赤纬角极大值北纬 18.24063 度, 11 月 3 日 为日月小潮,两者弱叠加,潮汐强度最小,地球扁率变小较弱,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弱),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弱)。 潮汐组合 B : 11 月 7 日 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北纬 0.0000 度, 11 月 8 日 为月亮远地潮。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变小,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两极冷空气和洋流向赤道运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 C : 11 月 12 日 为日月大潮, 11 月 15 日 月亮赤纬角极大值南纬 18.1954 度,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大,地球扁率变小,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强),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强)。 潮汐组合 D : 11 月 19 日 为日月小潮, 11 月 21 日 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南纬 0.0003 度。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变小,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弱),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弱)。 潮汐组合 E : 11 月 26 日 为日月大潮, 11 月 24 日 为月亮近地潮, 11 月 28 日 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北纬 18.2301 度。三者弱叠加,两者强叠加,地球扁率变为最小,地球自转变为最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强),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32185.html 11 月潮汐组合 ACE 的南风有利于雾霾生成,潮汐组合 BD 的北风有利于冷空气活动形成。雾霾一般发生在弱北风之后(例如, 11 月 9-15 日雾霾),或强南风之中(例如, 11 月 27-30 日雾霾)。 潮汐组合 A : 12 月 5 日 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北纬 0.0000 度, 12 月 5 日 为月亮远地潮, 12 月 3 日 为日月小潮。三者强叠加,潮汐强度最小,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弱),两极冷空气和洋流向赤道运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弱)。 潮汐组合 B : 12 月 12 日 月亮赤纬角极大值南纬 18.2620 度, 12 月 11 日 为日月大潮,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大,地球扁率变小,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强),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33481.html 12 月 3-5 日潮汐组合的北风有利于冷空气活动,吹散了 11 月末的强雾霾,由于冷空气活动很弱, 8-10 日雾霾又卷土重来,并将在 12 月 11-12 日潮汐组合中变得更严重。 四、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是元凶,天灾加剧人祸 我们在 2015 年 1 月 25 日 指出, 2014 年为太阳黑子峰值, 2014-2016 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 2015 年如果发生较强厄尔尼诺,那么 2015 年的严重灾害将持续发生:强震、流感、旱涝、雾霾和严重低温冻害。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77952.html http://wap.sciencenet.cn/blogview.aspx?id=904983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40096.html 我在 2013 年 12 月 5 日 指出, 2014-2016 年处于月亮赤纬角极小值时期,是高温、干旱、强震、低温冻害、雾霾等极端灾害的频发时期,月亮赤纬角接近最小值 18.6 度,潮汐南北震荡较弱,形成有利于雾霾的气象条件。 2014-2016 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潮汐南北震荡幅度变小,冷空气活动减弱,有利于雾霾天气的生成。 2013 年雾霾天气加重只是前兆,今后三年可能持续加重。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37194.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47141.html 事实上, 2013 年 1 月和 12 月中国雾霾加重, 2014 年 1 月和 10 月中国雾霾加重, 12 月雾霾将更加严重,逐年雾霾加重已成为定向趋势。 我们在 2014 年 10 月 21 日 指出, 2014-2016 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潮汐南北震荡幅度变小,冷空气活动减弱,有利于雾霾天气的生成。人们必须做好预防更严重雾霾的准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37385.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37574.html 2015 年极强厄尔尼诺增强了 2014-2016 年月亮赤纬角极小值的致霾作用。 我们在 2015 年 11 月 3 日 指出,从 11 月 12-15 日潮汐组合开始,强潮汐出现在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有利于厄尔尼诺和雾霾的发展。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33084.html 我们在 2015 年 11 月 4 日 指出, 2015 年 11 月至 2016 年 1 月雾霾进入高潮。 2015 年 11 月 12-15 日潮汐组合是重要的雾霾变强预兆。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33228.html 我们在 2015 年 10 月 30 日 指出, 2015 年 1-4 月和 8-11 月为强潮汐时期, 2014 年 11-12 月, 2015 年 5-6 月为弱潮汐时期。 2015 年 11 月是强潮汐时期第四个月, 11 月强潮汐出现在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有利于厄尔尼诺和雾霾的发展。 2016 年 3-6 月和 9-12 月为强潮汐时期, 2016 年 1-2 月, 2015 年 7-8 月为弱潮汐时期。 2016 年 1 月是弱潮汐时期第二个月, 2016 年 1 月强潮汐出现在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有利于厄尔尼诺和雾霾的发展。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35396.html 我们在 2015 年 11 月 30 日 指出,强潮汐时期一般持续 4-5 个月,弱潮汐时期一般持续 2 个月。 2015 年 12 月至 2016 年 2 月弱潮汐时期异常地持续 3 个月,叠加每年 1 月和 12 月雾霾季节性高峰, 2015 年 12 月至 2016 年 2 月中国将进入雾霾高潮期。 相关部门要做好事前的准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39924.html 近几年中国加大了减排力度,雾霾不降反而急剧上升的原因值得研究和关注。我们的结论是: 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是元凶,天灾加剧人祸。 这一结论是可以检验的: 2014-2016 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过去后,中国雾霾会明显减轻; 2023-2025 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中国雾霾将进入低活动时期。 参考文献 1. 杨冬红 , 杨学祥 . 全球变暖减速与郭增建的“海震调温假说” . 地球物理学进展 , 2008, 23(6):1813~1818 2. 杨冬红,杨学祥。澳大利亚夏季大雪与南极海冰三个气候开关。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7 , 22 ( 5 ): 1680-1685 。 3.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 2011 , 54 ( 4 ): 926-934. 4. 杨冬红 , 杨学祥 . 北半球冰盖融化与北半球低温暴雪的相关性 . 地球物理学进展 , 2014, 29(2): 610-615. 5. 杨学祥,杨冬红。 2013 年中国雾霾高发的气象原因初探。科学家 . 2014, (3): 90-91.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3099 次阅读|12 个评论
我国历史朝代执政能力排行榜与气候变化
杨学祥 2015-9-8 06:55
我国历史朝代执政能力排行榜与气候变化 杨学祥,杨冬红 表 1 我国历史朝代执政能力排行榜(按持续时间长短排列) 排行 次序 朝代 年代(持续时间) 气候条件 吕厚远 葛全胜 许靖华 2 夏 约前 21 世纪 - 约前 16 世纪( 600 ) 公元前 2200 年冷 公元前 1600 年冷 公元前 1200 年冷 2200-1800 年小冰期 1800-1250 年适宜期 3 商 约前 16 世纪 - 约前 1066 ( 600 ) 1 周 西周 约前 1066- 前 771 ( 395 ) 公元前 900 年冷 公元前 600 年冷 公元前 300 年冷 1275-700 年小冰期 700-60 年适宜期 东周 春秋时代 战国时代 前 770- 前 256 ( 514 ) 前 770- 前 476 ( 294 ) 前 475- 前 221 ( 254 ) 秦 前 221- 前 206 ( 15 ) 秦汉暖期 公元 200 年冷 700-60 年 适宜期 4 汉 西汉 前 206- 公元 23 ( 229 ) 东汉 25-220(195) 三国 魏 220-265(45) 魏晋南北朝冷期 公元前 60- 公元 600 年小冰期 蜀 221-263(42) 吴 222-280(58) 西晋 265-316(51) 东晋 十六国 东晋 317-420 ( 103 ) 十六国 304-439 ( 135 ) 南北朝 南朝 宋 420-479 ( 59 ) 齐 479-502 ( 23 ) 梁 502-557 ( 55 ) 陈 557-589 ( 32 ) 北朝 北魏 386-534 ( 148 ) 东魏 北齐 534-550 ( 16 ) 550-577 ( 27 ) 西魏 北周 535-557 ( 22 ) 557-581 ( 24 ) 隋 581-618 ( 37 ) 隋唐暖期 700 年冷 600-1280 年适宜期 6 唐 618-907 ( 289 ) 五代 十国 后梁 907-923 ( 16 ) 唐后期至五代冷期 1280-1820 年小冰期 后唐 923-936 ( 13 ) 后晋 936-946 ( 10 ) 后汉 947-950 ( 3 ) 后周 951-960 ( 9 ) 十国 902-979 ( 77 ) 表 2 我国历史朝代执政能力排行榜(按持续时间长短排列)(续) 排行次序 朝代 年代(持续时间) 气候条件 小冰期和相对冷期 5 宋 北宋 960-1127 ( 167 ) 宋元暖期 1200 年冷 奥特 1044-1080 南宋 1127-1279 ( 152 ) 9 辽 907-1125 ( 218 ) 10 西夏 1038-1227 ( 189 ) 金 1115-1234 ( 119 ) 元 1279-1368 ( 89 ) 沃尔夫 1280-1350 7 明 1368-1644 ( 276 ) 明清冷期 1800 年冷 史玻勒 1450-1550 8 清 1644-1911 ( 267 ) 蒙德 1645-1715 道尔顿 1790-1820 根据朝代的持续时间,我们得到我国历史朝代执政能力排行榜的前十名为:周、夏、商、汉、宋、唐、明、清、辽、西夏(见表 1-2 )。 这样的评价也不完全公允。表 1-2 中可以看到,在气候暖期,朝代更迭次数减少;在气候冷期,朝代更迭次数增多。这表明,在寒冷期更能表现出执政能力的强弱,在冷暖时期的交界处,往往就是新旧朝代的更迭之处。如果持续时间相同,冷期的朝代执政能力比暖期的朝代执政能力更强。这就是说,暖期的汉、宋、唐和冷期的明、清的执政能力相差无几,旗鼓相当。明、清在小冰期鼎盛期长久维持统一,更显得难能可贵。 历史经验表明,气候变冷导致严重灾害发生,加剧社会矛盾,是考验执政能力的关键时刻,且不可以掉以轻心。 主要参考文献 杨冬红,杨学祥 . 全球气候变化的成因初探 . 地球物理学进展 . 2013, 28(4): 1666-1677.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59541.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18130.html 相关资料: 早在 20 世纪 70 年代,竺可桢就曾经对我国 5000 年来的气候做过研究,发现我国近 5000 年来,就有四次温暖期和四次寒冷期交替出现,平均周期为 1250 年 。杰拉尔德 . 邦德通过分析大西洋底的沉积层,发现地球的寒冷期和温暖期出现有规律的波动,波动周期大约为 1500~1800 年 。这一周期与潮汐变化周期相一致, 15-17 世纪小冰期是潮汐的高峰期,现在潮汐低谷对应变暖高峰,还将持续 400 年,与全球变暖的大趋势相一致 。 许靖华划分的小冰期周期:现代气候最适期 A :公元 1820 年以后;小冰期 B :公元 1280-1820 年;小气候最适期 C (中古):公元 600-1280 年;小冰期 D (公元初期):公元前 60- 公元 600 年(强潮汐在公元前 53 年);小气候最适期 E (希腊罗马时代):公元前 700-60 年;小冰期 F (荷马时代):公元前 1275-700 年;小气候最适期 G (上朝):公元前 1800-1250 年;小冰期 H (文明衰落):公元前 2200-1800 年;小气候最适期 I (新石器时代晚期):公元前 2900-2200 年;小冰期 J (雪中人时期):公元前 3400-2900 年 。 研究称全球变暖已达 500 年周期顶峰 接着或将步入变冷周期 2014-02-27 | 来源: 中国矿业报   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暖是个不争的事实。之前,对于全球气候变暖,人们普遍认为这“极其可能”是人类影响造成的。   比如,有种说法称,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炭等,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而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发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从而导致地气系统吸收与发射的能量不平衡,使得能量不断在地气系统累积,从而导致温度上升,全球气候变暖,即温室效应。   然而,目前全球气候变化的格局,是在地质时期气候长期演变背景下形成的。由于自然气候系统的复杂性和模拟预估的不确定性,以及人类器测温度记录也仅有近百年的历史,因此要客观地认识百年来气候变化的过程和规律,需要从更长时间尺度的自然气候变化历史中去了解:数千年来的气候冷暖变化,是否存在百年尺度的自然周期?今天的气候变暖,是否叠加了自然周期的变暖过程、是否超过了自然周期变暖的幅度?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新生代地质与环境研究室吕厚远学科组和国内同行最近在《科学报告》( Scientific Reports )杂志上发表文章提出了一个新观点——气候冷暖变化存在约 500 年的自然周期,近百年来的全球气候变暖,刚好位于最近一次 500 年周期的暖相位上。   他们研究认为,今年已经达到这一暖相位的峰值位置,接下来有进入冷相位的趋势,即将开始百年气候变冷周期,这有可能减缓人类活动导致的全球变暖。太阳活动的 500 年变化周期,可能是驱动自然气候百年尺度周期性变化的主要因素。   东北龙岗火山区的小龙湾玛珥湖年纹层沉积可以准确定年,科研人员就利用这一优势,分析了 5350 年以来 ( 到公元 2005 年止 ) 小龙湾玛珥湖周边地区植物花粉种类的变化。   在植物花粉含量的变化中,有两种花粉相互消长,分别是适合寒冷气候的松树花粉和适合温暖气候的栎属花粉含量,两者呈现出周期性变化。   根据松树花粉增加和栎属花粉减少的峰值,指示的气候最寒冷时期先后出现在公元前 2700 年、公元前 2200 年、公元前 1600 年、公元前 1200 年、公元前 900 年、公元前 600 年、公元前 300 年,以及公元 200 年、 700 年、 1200 年和 1800 年前后,约每 500 年出现一次寒冷期。花粉含量的谱分析结果也呈现出显著的 500 年周期。   他们对气候周期性变化驱动机制的进一步研究认为,太阳活动可能是驱动气候 500 年周期性变化的主要因素。另外,即使不考虑中全新世以来的总体变冷趋势,仅从最近一次的变暖幅度上看,约 5350 年以来,近一百年来的气候变暖幅度并不是最高的。可以说,今天人类影响的气候变暖,应该叠加了自然周期的变暖贡献,而且总体变暖幅度可能还没有超过自然周期最温暖的幅度。   在中国历史上, 1550 年至 1851 年,明嘉靖至清道光年间,中国曾发生大规模极寒天气,被称为“明清小冰期”。   我国当代著名地理学家、气象学家和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竺可桢在这方面就有卓有成效的研究。他注意到,清朝初年,有位历史学家谈迁写了一本叫《北游录》的书。书里面提到,当时不但中国北方寒冷,就连江南也出现了河面结冰的情形。 1654 年 ( 顺治十一年 ) 阳历 11 月,京杭大运河的吴江一段冰厚三尺多,从吴江一直冻到嘉兴,要壮士凿冰,每天才能前行 3 千米 ~4 千米 。阳历 11 月南运河封冻,这在历史上是少有的。而且由于温度下降,当时的农业经济也遭受了打击。   清朝叶梦珠编辑的《阅世编》记载,江西柑橘本是贡品,当地家家户户广泛栽种。然而,在明清小冰期最盛的顺治、康熙年间,橘子常常被冻死,橘农吓得不敢再种橘子了。   明清小冰期应该算得上是距离现在最近的一次寒冷时期了。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这项研究认为,约公元 1830 年以来开始的暖期,处在最近一次 500 年周期的暖相位上,今年已经达到这个暖相位峰值的位置,有进入冷相位的趋势,这有可能减缓人类活动导致的全球变暖。 http://news.mlr.gov.cn/xwdt/jrxw/201402/t20140227_1305158.htm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95162.html 据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所长葛全胜利用历史文献记载资料重建的中国东部冬半年平均温度变化曲线显示,在百年尺度的冷暖波动上,自我国秦汉以来共经历了 4 个暖期和 3 个冷期,即秦汉暖期、魏晋南北朝冷期、隋唐暖期、唐后期至五代冷期、宋元暖期、明清冷期、 20 世纪暖期。 结合历史与冷、暖期的大致划分,可得出一个规律:当气候进入冷期的时候,社会矛盾比较严重,朝代更替也比较频繁;当气候进入暖期时,则比较容易出现盛世和治世,例如我国的汉唐盛世都出现在暖期,而三国两晋、五胡十六国等乱世都出现在冷期。 http://roll.sohu.com/20150321/n410101415.shtml “暖则盛,冷则衰”对全球变暖的启示:人类不能与全球变暖为敌。 关注下一次小冰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18404.html
个人分类: 备忘录|3857 次阅读|0 个评论
加剧明末人祸的天灾——气候变冷导致明朝灭亡
热度 1 杨学祥 2015-9-7 06:46
加剧明末人祸的天灾——气候变冷导致明朝灭亡 杨学祥,杨冬红 1644 年,明崇祯十七年,李自成称王于西安,国号大顺。 3 月入北京。 3 月 19 日 ,崇桢皇帝自缢,明亡。是年,明朝气温也近降至汉以来的最低点。此间,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也接近它的终点。 汪荣祖 先生从“天时”的角度对明亡的原因作出评价:崇祯诚非亡国之君,诸臣亦未必深误其君。自然界之异变及其难以抵御之伟力,岂沧海一粟之人类所能旋转。 汪荣祖 先生是在学术界过度强调明亡的社会性原因的背景下说出这样的评价的,有突出强调的成分。客观地说,天气降温是明亡的重要的因素,但还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如果不是这样,我们就不能解释在“蒙德极小期”( 1645 ~ 1715 年)以及相应的“明清小冰期” 54 远未结束的气象条件下为何清人不仅建立而且还能坐稳天下,而细察中国统一条件下的王朝更替,在同一极冷期或说极冷期远未结束 55 的气象条件下完成王朝变更的,似乎只此一例。 这一评价也有失公允。因为清朝虽然安全度过了蒙德极小期,却在 1979-1820 道尔顿极小期后和 1979-1915 年坏天时代中灭亡,仍未逃脱寒冷天气的惩罚(见表 1 )。 表 1 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潮汐极大值年、坏天时代和中国历史朝代的更迭 极小期 时间 中国朝代 时间 气候变化 坏天时代 潮汐极大值年 奥特 1040-1080 西夏 1038-1227 变冷 1010-1110 1062 金 南宋 1115-1234 1127-1279 变暖 沃尔夫 1280-1350 元 1279-1368 变冷 1165-1360 1264 明 1368- 变暖 史玻勒 1450-1550 明 -1644 变冷 1420-1525 1425 蒙德 1645-1715 清 1644- 变冷 1600-1725 1629 道尔顿 1790-1820 清 -1911 变冷 1790-1915 1770 21 世纪 2007- ? 变冷? 1996- ? 1974 气候变化的历史是一个冷暖不断交替变化的过程,其一、许靖华根据历史上的全球气候变化周期中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证明全球小气候最适期人类社会繁荣发展而全球小冰期导致农业减产,饥荒和民族大迁移。他认为,全球气候变化有 1200 年的周期循环,与人类历史兴衰一一对应。即变暖时期对应人类社会繁荣,变冷时期对应农业减产,饥荒和民族大迁移。其二、中国历史朝代更迭与 200 年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变冷时期)对应。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83864.html 据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所长葛全胜利用历史文献记载资料重建的中国东部冬半年平均温度变化曲线显示,在百年尺度的冷暖波动上,自我国秦汉以来共经历了 4 个暖期和 3 个冷期,即秦汉暖期、魏晋南北朝冷期、隋唐暖期、唐后期至五代冷期、宋元暖期、明清冷期、 20 世纪暖期。 结合历史与冷、暖期的大致划分,可得出一个规律:当气候进入冷期的时候,社会矛盾比较严重,朝代更替也比较频繁;当气候进入暖期时,则比较容易出现盛世和治世,例如我国的汉唐盛世都出现在暖期,而三国两晋、五胡十六国等乱世都出现在冷期。 http://roll.sohu.com/20150321/n410101415.shtml “暖则盛,冷则衰”对全球变暖的启示:人类不能与全球变暖为敌。 全球变暖的千秋功罪:使人类摆脱小冰期严寒天气的威胁,全球变暖的功不可没。目前全球气温和海平面高度并未超过 6000 年来的最高水平,气候模型的模拟与气候历史不符,不足为信。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84564.html 未来的冰期和小冰期仍然需要全球变暖。 科学研究的短视行为往往将人类推入灾难的深渊,把天灾变为人祸。 有研究称,太阳将进入不寻常且时间较长的“超级安静模式”,大约从 2020 年开始,太阳黑子活动或许会消失几年甚至几十年。太阳黑子活动或许将进入“冬眠”,这种情况自 17 世纪以来从未出现。 资料来源: Richard A. Kerr. End of theSunspot Cycle? 2011-6-14, Follow ScienceNOW onFacebook and Twitter. http://news.sciencemag.org/sciencenow/2011/06/end-of-the-sunspot-cycle.html 关注下一次小冰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18404.html 主要参考文献 杨冬红,杨学祥 . 全球气候变化的成因初探 . 地球物理学进展 . 2013, 28(4): 1666-1677.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59541.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18130.html 相关报道 张文木:明末的人祸和天灾——从张居正改革谈起 张文木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战略问题研究中心教授 发表时间: 2015-06-0907:53:05 字号: A-AA+ 关键字 : 张文木明朝明代张居正张居正改革 二、伴随人祸的是天灾 万历之后的明朝廷真是祸不单行。紧随张居正改革之后的又是天灾。“万历后期至天启年间中国气候显著变冷,北方风沙壅积日甚,旱灾逐年增多,农业收成锐降” 46 。与此同期,中原气温与北方农牧带的降雨量也直抵秦汉以来的最低点。(参见图 2 )关于这一时期的天气,史料有详细记载: 1600 年浙江嘉兴、嘉善,冬运河冰冻。四川 什邡,冬,桃杏开花且实。 1601 年畿辅八府及山东、山西、辽宁、河南荒、旱、霜。河南新蔡,正月初九,大雪四十日。浙江富阳、杭州,安徽石台,,六月寒气逼人,山中飞雪成堆,深山亦然。至七月始热,八、九月仍热如故,人民大病。 1602 年中原多水,南方多冬雪。湖南浏阳,春大雪,民僵死。 1604 年北京、保定、辽东、山东、陕西、凤阳报水旱灾。北京延庆冬大雪。河北香河,九月杏华。定兴、新城,冬十二月,雨冰,树枝多折。安新,冬,大雪连旬,平地数尺。清河,冬祁寒,树枝著冰,损折大半。河南方城、南召,十月,桃花盛开如春,牡丹开花数十朵。 1606 年全国多水。江苏淮安等县,正月雨雪甚。海南 琼山,冬大寒,百物凋落,六畜冻死。 1607 年全国多水。陕西西安、凤翔等地,五月申戌大雹。福建邵武,冬十二月,大雪,大树丛竹尽折。南京正月雪后池内冰结为花。安徽太湖,冬,水结冰。 1608 年秋自江淮以北如陕西、河南等地,旱魃为虐,赤地千里。上海、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云南 各地大水泛滥为灾。甘肃酒泉二月初二日起大雪,降深丈余。河北定襄、山东莒县,秋后桃花开。 1612 年,是年山东、河南蝗。南方大水。河南淮阳正月寒冰,大折树木。江苏淮阴,元旦大雪,深数尺。四月,冰雹大如碗钵,地深五寸;涟水,雹杀麦,四月十六、十七日大雪。河南淮阳,正月雨水,寒冰,大折树木。 1615 年,是年三月至七月,不雨,民情嗷嗷,多逃亡者。盖自京畿、河北以至山东三千里。南方多水。广东大埔又雪,摧木折枝。 1616 年,是年春畿内、山东、河南、淮、徐,大饥。七月陕西旱,江西、广东,水。河南、淮南、扬、常、镇,蝗。七月乙未,时江西水忽涨;河南蝗蝻冰雹。广东南诏霪雨骤决。江苏六合、无锡,正月初三,天雨彩雪。浙江鄞县、慈溪、遂昌,,正月大雪,积雪坠空如倾封垛,一二尺或三尺许,山中坎陷平填七八尺,摧拉竹木无数,阴冻连旬,檐冰长短垂如银栅。安徽和县正月大(彩)雪。安庆、桐城、潜山,冬燠,桃李华。望江,春大雪,冬燠,桃李华。泗县,蝗食田苗,赤地如焚。当涂,二月,大雪弥月,深数尺,山兽落平原,人手缚之。夏,蝗蝻为灾。山西 大水。波阳,正月大雪,深四五尺。 1618 年,是年全国天气由水转寒。河北清苑、容城,春三月,风雪异常,行人有冻死者。河南西平,坑冻,结冰花。汝南、上蔡,九月雪。山西 高平,秋九月,大雨水。至十三日酉刻,大雨雪,落树俱成冰城,折伤者无算,凛烈如冬,数日方燠。陕西四月二十二日,多处大雨雹,冻死各营骡驼一千九百九十九匹头只。山东滕县,除夕雨雪。上海嘉定正月十日大雪。江苏常熟元旦,雪深三尺。句容,冬雪成冰。淮安冬多雨雪。湖南汉寿,九月二十八日午刻至申,忽大风,雪雹如碗大,旋成雪砖,平地水涌三尺。广东从化、阳春、顺德,冬十二月,大雪,甚寒。 47 大寒天气的压力逼使东北女真诸部族聚集于努尔哈赤麾下并南转向明廷发难。 1616 年(万历四十四年)正月努尔哈赤建国号金。 1618 年(万历四十五年)努尔哈赤以“七大恨”告天,起兵反明。随后攻陷抚顺,五月,陷抚安等十一堡,七月陷清河堡,辽东屏障皆失。由此拉开了后金与明朝决裂并最终颠覆大明王朝的大幕。此后中原气候持续下降,天下大乱,狼烟蜂起。万历 47 年 (1619 年 ) ,应付北方战事的辽饷已与加派田赋持平,而到崇祯元年 (1628 年 ) ,应付北方战事的辽饷竟占高于加派田赋 130.34%48 。天灾人祸,民不聊生,明祚日益接近终点。史载: 1619 年甘肃兰州、皋兰,冬十月树花悉开。江苏盱眙,大旱,赤地千里。冬大雪,平地丈余,淮河冰合。安徽颖上,大雪弥空,百鸟饿死。湖北蕲春,冬大雪,深四五尺。 1620 年全国气温持续转寒,普降大雪,南北河冰,车马可渡。 1621 年大寒持续。浙江、安徽、湖北、湖南普降大雪月余。汉水冰冻,,冰坚可渡。 1622 年气温回暖,安徽舒城大雪,自冬历春深逾丈,穷民冻死者甚众。 1624 年河北卢龙、迁安、玉田,秋八月望,大风雨,冻死人民甚众。平乡,春大雪。山西长治 冬,平顺大雪三昼夜,树尽折。山东文登、荣城,瑞雪三尺。 1628 年上海松江连续三年见雪。陕西冬木冰,户县、周至,三伏无雨,冬大雪,牛羊多死。绥德、榆林、延安,十二月,草木冬华。江南多地大寒,冬,池河鱼冻死。湖北仙桃捡鱼者亦冻死。 1630 年大寒,多地大雨雹。湖北广济,大雪雷;当阳,有虎噬人。 1631 年大寒,雪雹冻死人畜无算。山西十一月,河冰坚可渡。 1632 年天寒,南北多地大水。江苏镇江、丹阳,六月天甚寒,人多衣棉。 1633 年北京 正月辛亥大雪,深二丈余。江苏高淳,冬树冰成甲胄,越旬解。江西景德镇,积雪自十月至次年正月,行路断绝,冻馁死者无算。河南冬十月,黄河结坚冰如石,丁卯(初八日)流贼二十余支,乘冰竟渡,若不知有黄河者。禹县,冬异雪弥旬。 1634 年江西、河南、云南大旱。安徽野鼠数百万自北渡江而南。山东历城、昌乐、安丘、淮坊,春雨雪。临沂、莒县,九月大雪。江苏多县四月雨雹。浙江 大水。杭州 正月大雪。广东从化、韶关、乐昌、仁化、大埔、五华、兴宁,正月大雪数日;从化、韶关两地雪深一二尺。 1635 年北旱南水,飞蝗遍野,多地大饥。山西十二月虎涧河结冰桥,河南开始黄河冰结如石。 1638 年夏两京大蝗。两京及山东、山西、陕西、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河南、海南,大旱、大蝗。江西、广东、广西、贵州 大水。湖南大寒大冻。 1639 年,山东、山西、河南、陕西、浙江,大旱、大蝗、大饥。八月,白水,同宫、洛南、陇西诸邑,千里雨雹,半日乃止,损伤田禾。福建、广东 大水。 1640 年五月,两京、山东、河南、山西、陕西大旱、大蝗、大饥、大饥。浙江、三吴大饥。自淮而北至畿南,树皮食尽。 1641 年全国大旱、大蝗、大饥、大乱,人相食。 1642 年旱、蝗、水、疫。 1643 年大疫,南北数千里,北至塞外,南逾黄河,十室鲜一脱者。山东、东上海、江苏、安徽、冬多雷震。湖南、云南大旱、广东大水。 49 这里,有两点需要说明,第一,造成明末天寒的原因除了自然气象变化外,也有今人说谓“雾霾”天气(粉尘)的因素。事实上,雾霾并不是今天的特有气象,而严重的雾霾可以造成天气的降温。 17 世纪前半叶,中国“雨土”频次与同期冬温指数形成极大的“剪刀差”,其间,“雨土”次数和冬低温指数都达到自 1500 年以来的最大值,张居正改革恰恰就发生在此之前,明亡恰恰就出现在此间。(参见图 3 )第二,明末天气骤冷还与同期的太阳黑子变化相关。“当太阳黑子存在时,气温上升,太阳黑子消失时,温度便会下降。”哈佛大学天体物理学家 Will Soon 博士研究发现:“从 1645 年开始,持续到 1715 年,这期间没有观察到太阳黑子。这就是著名的小冰期。” 50 从 1420 年至明亡的 1644 年,全球经历了太阳黑子较少的“史波勒极小期” 51 和“蒙德极小期” 52 ,同期中国与全球气候一样变得越来越冷。张居正改革恰恰就发生“史波勒极小期”向“蒙德极小期”过渡“温暖”带上,而明亡恰恰就出现在后一个即“蒙德极小期”的最底端,此间为太阳黑子数量最少、气温极冷期,(参见图 4 )同期欧洲还发生了几乎欧洲主要国家都卷入其中且空前惨烈的“三十年战争”( 1618 ~ 1648 年)。 1644 年,明崇祯十七年,李自成称王于西安,国号大顺。 3 月入北京。 3 月 19 日 ,崇桢皇帝自缢,明亡。是年,明朝气温也近降至汉以来的最低点。此间,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也接近它的终点。 汪荣祖 先生从“天时”的角度对明亡的原因作出评价:崇祯诚非亡国之君,诸臣亦未必深误其君。自然界之异变及其难以抵御之伟力,岂沧海一粟之人类所能旋转。 53 汪荣祖 先生是在学术界过度强调明亡的社会性原因的背景下说出这样的评价的,有突出强调的成分。客观地说,天气降温是明亡的重要的因素,但还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如果不是这样,我们就不能解释在“蒙德极小期”( 1645 ~ 1715 年)以及相应的“明清小冰期” 54 远未结束的气象条件下为何清人不仅建立而且还能坐稳天下,而细察中国统一条件下的王朝更替,在同一极冷期或说极冷期远未结束 55 的气象条件下完成王朝变更的,似乎只此一例。 但崇祯毕竟是生不逢时,他毕竟是失败了。造成失败的很重要的原因前有张居正的以赋税货币化为主导的财政改革造成的人祸,后有主要是由太阳黑子活动减少造成的全球性大寒天气这一不可抗的自然因素,这两者在对自然环境依赖较大的牧农时代,其破坏性就更为显著。天冷压缩了北方部落间的生存空间,张居正改革将老实巴交的广大农民变为不可遏制的流民大军,再加天寒地冻的驱使,崇祯纵有五头六臂,也抵不住来自四面八方的“讨食”力量的消耗,此时崇祯的命运正如郭沫若形容商纣王时说的,是“一幕英雄末路的悲剧” 56 ;唐人罗隐有“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57 的说法,后一句送给崇祯倒是很贴切的。 崇祯在历史词典中,已不是一个帝王的名子,而是一个王朝没落的符号,而这一切的开端当始于张居正力推的以税赋货币化为主导的改革。 http://www.guancha.cn/ZhangWenMu/2015_06_09_322634_3.shtml
个人分类: 学术争论|8166 次阅读|3 个评论
被忽视的高温灾害:天津港爆炸事件敲响警钟!
热度 3 杨学祥 2015-8-23 07:13
被忽视的高温灾害:天津港爆炸事件敲响警钟! 杨学祥 据搜狗百科,高温灾害主要是指气温太高而引起人员、动植物不能适应的现象。空气温度达到或超过 35 ℃ 以上时称为高温,达到或超过 37 ℃ 以上时称酷暑,连续高温酷暑会使人体不能适应而影响生理、心理,甚至引发疾病或死亡。 持续高温也是自然灾害,既然如此,我们就要像面对台风,面对地震一样,首先,要有预案。要建立和完善应急预案,政府、企业都应该进一步地完善相关的应急预案。其次,政府要持续地对高温天气进行监测,发布预警。提高公众预防认识。再次,要采取一些防范和保护性的措施。 持续高温也是自然灾害,长期以来,社会上是比较忽视的。持续高温,正如中国气象局高级工程师朱定真指出的那样,当高温出现持续性和极端性时,便成了自然灾害,它对于人体健康、国民经济都会有严重影响,如用水用电量激增、农作物土壤水份蒸发引发旱情、森林火灾等。 http://baike.sogou.com/v62894865.htm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 5 月至 8 月 20 日 ,苏州街头共发生汽车火灾事故超过 120 起,换而言之,就是平均每天至少一起汽车火灾发生。 8 月 12 日 天津港爆炸事故当天的气温达到高温标准。 如此看来,过去的高温灾害定义过于狭窄,因为气温太高不仅引起人员、动植物不能适应的现象,而且可以直接导致干旱、森林大火、汽车自燃、危险品爆炸等灾害。 正是由于社会舆论和政府管理忽视高温灾害,才导致 2015 年 8 月 12 日 天津 35 摄氏度 高温灾害发生后,天津市政府和相关企业没有完善的应急预案,天津港爆炸发生后仓促上阵,应急措施漏洞百出,导致事态失控,损失惨重。 肇事企业瑞海国际物流公司不仅涉嫌违规露天存放危险化学品引发爆炸,而且没有应对高温灾害的应急预案,导致爆炸发生前后毫无准备,最终酿成大祸。 早在 2015 年 1 月 25 日 我们就指出, 2014-2016 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 2015 年高温、干旱继续威胁我国南方、北方地区,新一波厄尔尼诺将增加灾害的强度,必须高度重视,及时监测,积极预防。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61959.html 如果 2015 年发生厄尔尼诺事件,高温、干旱、洪水将接连发生。监测厄尔尼诺非常关键。 高度关注 2015 年警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62543.html 2015 年 1-8 月,美国南加州高温酷热天气引发多处山林野火、以色列高温引发山火、克罗地亚高温造成山火肆虐、南非开普敦高温持续山火肆虐、澳大利亚南部多地爆发林火。 高温灾害不仅引起人员、动植物不能适应的现象,而且可以直接导致干旱、森林大火、汽车自燃、危险品爆炸等灾害。 高度关注天津港爆炸事故警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15093.html 关注高温灾害。 如果相关部门和企业对最热年的警报有所准备,事前做好应急预案,及时关注高温灾害造成的森林大火和汽车自燃等发展趋势,做好降温防火的准备工作,就能减少损失,防患于未然。 血的教训应该永远牢记! 相关报道 美国南加州高温酷热天气引发多处山林野火 2015.08.17 17:35:41 1 / 5 当地时间 8 月 16 日 ,美国南加州持续笼罩在高温酷热天气中,许多城市气温高达 102 华氏度 (摄氏 38.8 度)以上。酷热干燥地天气引发多处山林野火。发生在华人聚居的柔似蜜市 60 号高速公路附近的一场森林野火,众多消防员协同直升机、消防飞机一起投入灭火。 http://slide.news.sina.com.cn/w/slide_1_2841_87770.html#p=1 美国南加州持续高温 山林野火肆虐 2015-08-16 10:58 来源: 中国新闻网 作者:毛建军 分享   中新社洛杉矶 8 月 15 日 电 ( 记者毛建军 ) 连日来,南加州持续笼罩在高温酷热天气中,当地时间 8 月 15 日下午 ,帕萨迪纳、河滨市、兰卡斯特等城市的气温均突破 102 华氏度 ( 摄氏 39 度 ) ,并引发大面积山林野火。   据洛杉矶气象局 15 日 15 时录得的气温显示,南加州多个城市气温在华氏 102 度以上,棕榈泉更是以 116 华氏度 ( 摄氏 46.6 度 ) 高居各地之首。卫生局连续发布高温警报,政府官员提醒人们尽量减少户外活动,待在家中并注意节约用电。   酷热高温不仅影响了人们正常的户外活动,还引发了大面积山林野火。美国林业局发言人安德鲁·米切尔 (Andrew Mitchell) 表示,从 14 日 ( 周五 ) 下午开始燃烧的格兰多拉县以北的洛杉矶国家森林公园山火已经迅速扩大到 2500 英亩 以上,目前有超过 460 名消防员,以及 4 架直升机和 6 架灭火飞机投入到当地灭火行动中。由于干燥的天气伴随着风力,加之起火森林地形陡峭、险峻,火势还没有得到有效控制,过火面积还在进一步扩大。   据悉,在灭火过程中,已有五名消防员受轻伤。格兰多拉当地警局称,有 40 名在森林中一座湖附近的露营者被疏散。 ( 完 ) http://news.nen.com.cn/system/2015/08/16/018371759.shtml 以色列高温引发山火 相关:以色列 高温 山火 | 国际时讯 央视新闻频道 播出日期: 2015-05-19 http://www.jstv.com/c/cctv/gjsx/201505/t20150520_15764971.shtml 克罗地亚高温造成山火肆虐 暂无人员伤亡 来源 : 央视国际 发布 :2015-07-23 15:29:00 http://v.ifeng.com/news/world/201507/01f14cb6-14f9-4b86-9468-a8c4f60c8802.shtml?_ggb_yy_mini 南非开普敦高温持续山火肆虐 数千人紧急疏散 2015-03-04 13:46:55 | 来源:新华网 | 编辑:徐雅平 |   原标题:南非开普敦高温持续山火肆虐 数千人紧急疏散   连日来,南非立法首都开普敦遭遇多年未遇的山火,虽经消防队员奋力扑救,仍持续蔓延,截止到 3 日已导致数千人被紧急疏散。   开普敦市政府在火情通报中说,开普敦市南部的开普半岛出现了 14 处火点,整个地区被浓烟笼罩,空气令人窒息。从记者的住处往外看,火光把天空染红了一片。市政府呼吁市民关紧门窗,减少外出,以避免空气污染带来的伤害。目前,通往火点的几条公路已经封闭。   尽管消防队员 24 小时轮值灭火,直升机也在空中投掷水弹,但由于大风和炎热干燥的气候,火势仍没有得到控制。 3 日中午,开普敦气温飙升至 42 摄氏度 ,为历史同期最高水平。   开普敦市政府称,目前大火已毁坏了几十所房屋,但由于疏散及时,市民安然无恙,只有一名消防队员在救火时受伤。市政府已经设立了一个临时救助站,以收容无家可归者。   这场山火从本月 1 日开始,已经燃烧了 3 天。据调查,造成山火的原因是一个被扔掉的烟头。 http://gb.cri.cn/42071/2015/03/04/7493s4888931.htm 澳大利亚南部山火损数十房屋 多地进入紧急状态 2015-01-04 09:24:50 | 来源:中国新闻网 | 编辑:颜观潮 随着大火的蔓延,南澳阿德莱德山区的火场有失控迹象,超过 500 名消防人员到场展开灭火工作。   原标题:澳大利亚南部山火损数十房屋 多地进入紧急状态   中新网 1 月 4 日 电 据台湾“中广新闻网”报道, 澳大利亚南部近日持续受到森林火灾威胁,估计至少数十间房屋损毁。消防部门宣布,超过 30 处地方进入紧急状态。   据报道,随着大火的蔓延,南澳阿德莱德山区的火场有失控迹象,超过 500 名消防人员到场展开灭火工作。   据当地媒体报道,至少数名消防人员受伤。   报道指出,澳大利亚近日天气炎热,加上湿度低和大风,当局已经加强戒备,提防野火蔓延。 2009 年,澳大利亚东南部的维多利亚省曾发生史上规模最大的森林大火,造成 173 人死亡,逾 2000 家庭被摧毁。 http://gb.cri.cn/42071/2015/01/04/6891s4827757.htm 澳大利亚南部多地爆发林火 ( 高清组图 ) 2015-01-03 19:26:07 | 来源:国际在线 | 编辑:殷亮   当地时间 2015 年 1 月 3 日 ,澳大利亚南部阿德莱德山发生森林大火,房屋被毁。 图片来源: BrentonEdwards/CFP   据外媒 3 日报道,澳大利亚因为高温天气引发的丛林大火“失控”,在南澳大利亚州导致一人失踪,维多利亚州则有数千公顷土地被毁。   在南澳大利亚州,由于气温高达 46 摄氏度 ,有两处林火失控狂烧,其中一处正逐渐向阿德莱德东北部郊区蔓延,导致当地有数百人需要紧急疏散。   这场丛林大火当地时间 2 日夜间已至少摧毁 5 栋房子、 2 个棚屋及 1 辆消防车。澳洲广播公司 (ABC)3 日报道称,目前已有 1 人因大火失踪,失踪地点位于 Gawler Road 附近,当局认为将有更多的房子被毁。   在维多利亚州南部,已有大约 2000 公顷 土地被烧毁。野火在 40 摄氏度 高温助威下,扩大到方圆 35 公里 的范围。目前并未接到伤亡报告。维多利亚州另外还有好几个地点也发生小规模林火。(文字来源:中新网) http://gb.cri.cn/42071/2015/01/03/2225s4827334.htm 清明 3 天山火报警 106 起 高温干燥加剧山火蔓延   佛山日报讯见习记者周月华、记者谈飞洋报道:在三天的清明假期当中,我市共发生火灾事故 15 起,宗数及过火面积都比往年多了一倍。相关部门表示,不文明拜祭仍然是引发山火的主因,且今年又遇上干燥天气,利于山火蔓延。   根据统计数据,清明小长假,全市共接到火灾报警 154 起,其中山火报警 106 起。市消防支队表示,清明的山火多是因为市民不文明拜祭引起。不少市民燃放爆竹、遗留下了火种。   农业部门表示,墓园等祭祀点周边的森林往往保护得较好,林下植被、枯落物较多,虽经各级农业部门不断清理,但仍有所积存。再加上近来天气干燥,且市民祭拜时间集中、人流量大,临山墓园、村居后山等祭祀点的用火增多,由于难以及时清理余火,残存的火星极易引燃草木甚至向周边森林蔓延。   除了不文明祭拜,今年山火特别多也有天气原因。往年多有雨水、相对潮湿,而今年清明则比较干燥,且气温高,使火势蔓延速度较快。据市气象台数据,今年清明节,我市气温为近 6 年来最高, 4 月 4 日 至 4 月 6 日 ,最高气温均在 31 ℃ 以上,其中 5 日、 6 日 分 别 为 32.6 ℃ 和 32.7 ℃ 。虽说“清明时节雨纷纷”,但自 2010 年以来, 2011 年、 2015 年的清明节期间( 4 月 4 日 ~6 日)均无降雨。   市气象台高级工程师黄先香表示,由于前期我市降水较少,清明期间气温较高,阳光较为猛烈,这样的天气有利于火势蔓延。 http://epaper.citygf.com/fsrb/html/2015-04/08/content_25931.htm
个人分类: 备忘录|2075 次阅读|8 个评论
韩国1名负责应对MERS疫情官员自缢身亡:受害者不仅仅是医患
杨学祥 2015-6-12 09:29
韩国1名负责应对MERS疫情官员自缢身亡:受害者不仅仅是医患 杨学祥 中新网6月11日电 据外媒报道,韩国釜山市政府一名负责应对中东呼吸征候群(MERS)疫情的釜山市健康体育局组长,于当地时间10日下午3时被发现在釜山市北区的登山路上吊自缢,详细原因尚待调查。 http://news.sina.com.cn/w/2015-06-11/195531940623.shtml 疫病爆发前期,韩国政府并未及时通报公众关心的信息,导致社会爆发了“人群密集恐慌”,多项文化体育赛事因为应者寥寥被迫取消。随着不安情绪蔓延,老弱人群纷纷取消医院就诊预约,教堂取消宗教活动后的聚餐,父母拒绝送孩子上学。从8日开始,韩国1800多所学校停课,部分课外补习班在学生家长的压力下停课。   围绕此次疫情,韩国社会对政府应对不利的指责一浪高过一浪。《中央日报》称,政府设置专门机构有条不紊地应对疫情,是在首例MERS患者出现18天后。   6月7日,政府公开了出现确诊患者的6家医院和患者去过的18家医院的名单。韩媒称,这是中央和地方“政治斗争”的结果。从6月4日开始,中央政府与首尔市政府围绕MERS疑似患者信息共享和防疫对策等问题发生正面冲突,增加了民众的不安情绪。   世界卫生组织(WHO)3日的数据显示,MERS已在25个国家出现了1179个确诊病例。如果加上近日韩国新增的确诊病例,全球感染人数已达1236人,其中445人死亡。路透社称,WHO专家已着手研究MERS快速扩散的原因,并寻找应对方法。 http://world.huanqiu.com/hot/2015-06/6663241.html 中新网2015年6月8日电据外媒8日报道,截至本月7日,韩国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确诊患者达87例,在全球出现MERS患者的国家中,患者人数仅次于1019例的沙特阿拉伯,排名第二。有专家表示,MERS疫情在韩国迅速扩散的第一个原因可能是目前韩国的干燥气候。 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中东呼吸综合症(MERS)与拉马德雷冷位相、太阳黑子峰值、厄尔尼诺密切相关。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95614.html 我们在2012-9-28指出,太阳黑子对流感爆发有重要影响,2012-2015年是敏感时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17378.html 2015年厄尔尼诺已经发生,中国正面临南涝北旱,中国东北正经历冷夏年,与韩国处于同样的气候环境。气候原因导致流感爆发,气候原因导致MERS疫情在韩国迅速扩散,这验证MERS疫情迅速扩散与厄尔尼诺和太阳黑子峰年有关的推断。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95614.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95680.html 我们在6月8日指出,尽管中国MERS病毒首例出现在南方,但北方的气候条件和地理条件与韩国更接近,更容易引发MERS疫情在中国迅速扩散。严守国门迫在眉睫。 中国东北毗邻韩国,相同的气候条件和有利的地理条件值得高度关注。 关注2015年厄尔尼诺带来的气候条件有利于MERS疫情发展。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96406.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96873.html 我在2014年10月20日指出,埃博拉大爆发或因病毒已变异:2014-2015年病毒爆发是危险期。2010-2013年连续发生拉尼娜事件,2014-2015年可能发生厄尔尼诺事件,2014年为太阳黑子峰年,2015年爆发流感大流行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美国科学家称埃博拉大爆发或因病毒已变异,埃博拉大爆发和流感大爆发的条件正在趋于成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3721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44763.html 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2015年在韩国爆发也基本符合流感爆发六大气候特征中的四个:2010-2012年发生强拉尼娜事件;2000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和2014年太阳黑子峰值;2015年发生厄尔尼诺事件。 如果2015年发生严重低温冻害,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2015年在韩国爆发就基本符合流感爆发六大气候特征中的五个,爆发的可能性将大大增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95802.html 最近研究表明,太阳黑子峰值、严重低温冻害和厄尔尼诺事件是冠状病毒爆发的三大统计特征,2015年厄尔尼诺事件带来了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迅速传播。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95614.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95680.html 自然条件决定了韩国MERS疫情难以控制,流感、埃博拉、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在全球爆发只是时间问题。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97004.html 中新网6月5日电 据韩媒报道,韩国卫生部门5日发布最新消息称,该国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患者死亡病例新增一例,增至4人。确诊患者人数新增5人,总患者人数升至41人。    新增患者全部在医院感染了中东呼吸综合征病毒 。截至4日,韩国MERS被隔离人员超过1600人,在一天内增加了300余人,其中有62人被解除隔离。 http://news.sina.com.cn/w/2015-06-05/064731916360.shtml 韩国医院已从治病圣地沦为染病源地,各国应该从中汲取教训。 韩国MERS疫情难以控制,管理者面临巨大的压力。 如果天灾没有得到有效地控制,人祸的到来就不可避免。 相关报道 韩国1名负责应对MERS疫情官员自缢身亡 2015年06月11日19:55 中国新闻网 311   当地时间2015年6月8日,韩国保健福祉部通报,该国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确诊病例当天新增23例,并有一名16岁少年被确诊患上中东呼吸综合征,这是韩国首次发现20岁以下的确诊病例。韩国未停课的学校,学生课前戴口罩测体温。   当地时间2015年6月8日,韩国保健福祉部通报,该国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确诊病例当天新增23例,并有一名16岁少年被确诊患上中东呼吸综合征,这是韩国首次发现20岁以下的确诊病例。韩国未停课的学校,学生课前戴口罩测体温。   中新网6月11日电 据外媒报道,韩国釜山市政府一名负责应对中东呼吸征候群(MERS)疫情的釜山市健康体育局组长,于当地时间10日下午3时被发现在釜山市北区的登山路上吊自缢,详细原因尚待调查。   报道称,警方已介入调查,死亡现场留有“实在对不起家人”等内容的遗书,但其家属坚称,他实在没有自杀的理由。死者的同事们也指出,死者性格十分开朗,工作上从不落后他人,自缢身亡,实在令人费解。   报道指出,死者生前工作的领域与疾病无关,但6日下午釜山市出现MERS确诊患者后,市政府成立了MERS对策本部,他就被分配到这个单位。据釜山市政府消息人士透露,死者是模范公务员,他的自缢身亡,颇令人诧异。   警方调查显示,死者9日上午向釜山市政府请假没去上班,同时又向家人表示去上班而没有回来。   目前警方正根据遗书内容以及家属的说法,调查死者自缢身亡的确切原因。警方还表示,死者在个人私生活或金钱方面,并没有任何问题。   韩国保健福祉部中央MERS管理对策本部11日通报,截至当天,韩国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患者增至122人,全国有MERS患者感染病毒或经由的医院增至55家。   此外,MERS隔离对象增至3805人,955人解除隔离。在确诊MERS患者中有13人病情不稳定。   据报道,在新增的14名确诊患者中,防疫当局正在调查其中5名患者的感染途径,若把握了这5名患者的确切行踪,“MERS传染高危医院”的数量或将进一步增加。 (原标题:韩一负责应对MERS疫情官员自缢身亡 原因待查) 编辑:SN064 http://news.sina.com.cn/w/2015-06-11/195531940623.shtml 韩国:MERS疫情得到初步控制 评论 邮件 纠错 2015-06-11 12:27:28 来源:青年参考 作者:张慧   6月8日,在韩国,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死者又增加一人,达到6人;确诊患者增加23人,总人数增至87人。隔离对象增至2508人,583人解除了隔离。同日,政府宣布,MERS疫情已基本被控制,预测本周过后MERS患者将不再增加。   由于目前尚不存在针对MERS的特效药和疫苗,除常规治疗外,患者的抵抗力是决定生死的关键。韩联社称,韩国MERS病例平均年龄为54.9岁,男性占57.5%。6名死者平均76岁,多数生前患有肾脏及肺部疾病。韩国《中央日报》引用该国医疗卫生专家的话称,患有慢性疾病感染者的死亡率是其他患者的4倍。   疫病爆发前期,韩国政府并未及时通报公众关心的信息,导致社会爆发了“人群密集恐慌”,多项文化体育赛事因为应者寥寥被迫取消。随着不安情绪蔓延,老弱人群纷纷取消医院就诊预约,教堂取消宗教活动后的聚餐,父母拒绝送孩子上学。从8日开始,韩国1800多所学校停课,部分课外补习班在学生家长的压力下停课。   6日,韩国MERS管理对策本部企划总组长权埈郁召开记者会,就此前人们怀疑病毒在韩国发生变异进行澄清。他表示,“病毒基因序列与中东地区流行的病毒基因高度一致,并未发生变种或变异问题”。   围绕此次疫情,韩国社会对政府应对不利的指责一浪高过一浪。《中央日报》称,政府设置专门机构有条不紊地应对疫情,是在首例MERS患者出现18天后。   6月7日,政府公开了出现确诊患者的6家医院和患者去过的18家医院的名单。韩媒称,这是中央和地方“政治斗争”的结果。从6月4日开始,中央政府与首尔市政府围绕MERS疑似患者信息共享和防疫对策等问题发生正面冲突,增加了民众的不安情绪。   世界卫生组织(WHO)3日的数据显示,MERS已在25个国家出现了1179个确诊病例。如果加上近日韩国新增的确诊病例,全球感染人数已达1236人,其中445人死亡。路透社称,WHO专家已着手研究MERS快速扩散的原因,并寻找应对方法。   WHO并未对出现疫情的国家发布旅行禁令,但马来西亚建议居民不要前往韩国;新加坡推迟或取消了前往韩国的学生旅行团;日本加强关注从韩国入境的航班,所有与MERS患者有过接触的乘客,都必须向相关办公室报备。 (责任编辑:HN666) http://news.hexun.com/2015-06-11/176662282.html?from=rss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1591 次阅读|0 个评论
狼真的来了:为什么没人真正担心厄尔尼诺
热度 5 杨学祥 2015-5-20 05:45
狼真的来了:为什么没人真正担心厄尔尼诺 杨学祥 盘古智库学术委员程实最近指出,2015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厄尔尼诺在沉寂多年之后,再度来袭,气象学家们已经发出了警示,但有意思的是,人们并不恐慌。其实,一直以来,自负的人类似乎就从没有真正对环境问题付出过足够关注和努力。究竟是什么让习惯“创造性破坏”的我们如此不懂迷途知返、亡羊补牢呢?也许答案就是:不确定性。 据英国《新科学家》周刊网站2015年5月12日报道,许多专家告诫说,今年将出现一次“超级厄尔尼诺”现象。 这不是超级厄尔尼诺的第一次预测,2014年也出现过一次失败的超级厄尔尼诺预报。 2014-08-15华尔街见闻报道,五个月前,美国等多国国家气象机构都发出警告,有预测认为今年可能爆发1998年以来最严重厄尔尼诺。如今立秋也已过去,形成超级厄尔尼诺的要素还未全部出现,这不禁让一些业内人士怀疑,今年的预测可能和2012年一样又放了空炮。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19887.html http://finance.jrj.com.cn/2014/08/15205217823120.shtml 2014年3-5月,世界气象组织和各国著名气象机构纷纷预测2014年7月将发生最强厄尔尼诺,使2014年成为最热年。 我在2014年5月4日指出,最强厄尔尼诺不会重演。 按照日食-厄尔尼诺系数理论,连续多次日食发生在两极,易发生厄尔尼诺事件。1999年林振山等人给出2014-2015年日食-厄尔尼诺系数累计值为12,有利于2015年厄尔尼诺事件发生。依据同一原理,赵得秀认为,2014-2015年将发生强厄尔尼诺事件。这一数据与1997-1998年发生最强厄尔尼诺的条件相同。 除此之外,1995-1997年和2014-2016都是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这两个重要的相同点使它们有许多相似之处。 但是,1997-1998年与2014-2015年比较有一个重要的不同点:前者处于1977-1999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厄尔尼诺得到增强;后者处于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厄尔尼诺受到抑制。因此,2014-2015年发生的厄尔尼诺要比1997-1998年厄尔尼诺弱很多,最大的可能是发生在2015-2016年。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91339.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66497.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9274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1854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26059.html 2014年超级厄尔尼诺没有发生,谁的预测更准确?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28641.html 虽然,这次厄尔尼诺事件在不断抬头,但杨教授推测,强度不会超过1997年到1998年那次。判断的标准是拉马德雷处于冷位相时期。   拉马德雷现象在气象学上称为“太平洋十年涛动”,被喻为“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的“母亲”。当拉马德雷处于暖位相时期,厄尔尼诺得到增强,20世纪以来,全球共发生了两次极强厄尔尼诺事件,分别 为 1982~1983 年 、1997~1998年,都在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2000~2030年,拉马德雷处于冷位相时期,厄尔尼诺受到抑制。因此,杨教授推测,这次强度应该不会超过那两次。   还有一个参数,南极半岛海冰面积变化。德雷克海峡的海冰变化具有调控全球气候变化的机制,我们称之为南极环大陆德雷克海峡海冰的气候开关效应。   南极半岛的海冰减少使德雷克海峡水流通量增加,导致环南极大陆水流速度变快和南太平洋环流速度变慢,部分本应北上的水流转而进入德雷克海峡,使秘鲁寒流变弱,使东太平洋表面海水变暖,减弱沃克环流,使堆积在太平洋西部的暖水东流,形成厄尔尼诺事件。反之,“拉尼娜”事件出现。   2014年9月南极半岛海冰达到1979年以来最大值,阻止了2014年超级厄尔尼诺的发生,2015年超级厄尔尼诺能否发生,取决于2015年9月南极海冰最大值的异常程度,异常变小将导致强厄尔尼诺的发生。“我们都在密切关注南极半岛海冰的面积变化。”他说。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91160.html 近年来气象学家过分地渲染了全球变暖造成的气象灾害,一些言过其实的预报降低了自身在公众心目中的可信度,导致质疑之声不断升高。提高预报水平迫在眉睫。 当狼来了的呼声成为习惯,人们对“真的狼来了”也将信将疑,优柔寡断,这就增大了事件发生的危害强度,导致天灾后的人祸不断。 我们必须告诉公众,这一次狼真的来了,与“不确定性”无关,我们必须做好预防的准备。 相关报道: 为什么没人真正担心厄尔尼诺 程实 发表于2015-05-19 09:48 地球从来都不是一个温文尔雅的绅士,在几十亿年漫长生涯的绝大多数日子里,她总是在狂热和冷酷的两极变换间不断挑战着寄生者的演化极限。   地球从来都不是一个温文尔雅的绅士,在几十亿年漫长生涯的绝大多数日子里,她总是在狂热和冷酷的两极变换间不断挑战着寄生者的演化极限。在一万年前某个时候,反复无常的地球突然在疲惫中变得温柔起来,稳定而写意的自然环境营造了人类进化的黄金时间。我们不知道地球还会在多远的未来再次狂暴起来,但很显然我们正在加速这个自然“审判日”的到来。   2015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厄尔尼诺在沉寂多年之后,再度来袭,气象学家们已经发出了警示,但有意思的是,人们并不恐慌。其实,一直以来,自负的人类似乎就从没有真正对环境问题付出过足够关注和努力。究竟是什么让习惯“创造性破坏”的我们如此不懂迷途知返、亡羊补牢呢?也许答案就是:不确定性。   环境问题不确定性的表象之一是变化趋势的不可预知。“理性经济人”总是不愿意为“小概率事件”付出过多沉没成本。从绝对风险规避的角度看,人类每一天的生活都像是在走钢丝,飞机可能坠落、火车可能出轨、甚至喝水也可能被呛死,如果没有适当的“善意忽视”,我们只能沦为“套子里的人”。环境问题也基本上被拉出了绝大多数人的“选择菜单”,因为这个问题有可能并不是很糟糕。研究数据显示,厄尔尼诺再怎么凶猛,在一个世纪中也很难让地球温度上升超过10度。如果现实演化偏向预期下沿,温度仅仅提升1-2度,那么只会让赤道附近的生活更加火热一点,而其他地区的气候反而可能变得更加舒适。当然,如果现实演化偏向另一个极端,温度飙升5-10度,人类很可能在飓风、干旱、洪流的循环肆虐中苟延残喘,但那似乎也不是这一两代人会立即经历的事情。在变化趋势不可预知之中,人类很容易滋生侥幸心理,进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环境问题不确定性的表象之二是成本收益的不可预知。金融学家经常会用复杂的模型告诉我们,概率和效应是不确定性问题同一枚硬币的两面。虽然火灾的可能性很小,但我们会给住房买上保险,因为一旦火灾发生,损失就是无可挽回的;虽然战争的可能性很小,但国家会花费巨资维持军备,因为一旦战争发生,军备就是不可或缺的。厄尔尼诺的尴尬在于,不仅毁灭性概率不大,经济效应也是难以估算。更无奈的是,收益不可预知之中,成本也是模糊不清,一些经济学家和环境学家们尝试估算控制厄尔尼诺现象的经济牺牲率,结果却大相径庭,分布在1%到7%的大区间内。更耐人寻味的是,对于一些习惯于透支自然、粗放增长的国家而言,“路径依赖”也许还会产生一些难以预料的“制度成本”,而缺乏经验的“干中学”模式也难以做到有效的成本控制。于是乎,在成本收益比较扑朔迷离之际,人类似乎有足够的理由在环境问题上“谋定后动”。   环境问题不确定性的表象之三是成本分摊的不可预知。很不幸,环境问题是一个“公有地悲剧”问题,这意味着问题的解决需要规模效应的彰显,而任何单方面的放纵都可能让其他努力付之东流。在利益冲突之中,全局合作、多方妥协的达成越来越像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所有人都打着“搭便车”的如意算盘之时,整个环境问题就面临不断放飞的潜在尴尬。在“谁应先动”的问题上,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在美国和中国这两个世界经济“发动机”上,中国的无奈在于经济转型尚需较长时间的结构调整,而美国则一直没有表现出足够的耐心和诚意。从微观层面看,如果按照经济学家建议的那样用征税或配额形式解决环境问题,那结果很可能是部分高耗能产品的价格飙升,无辜的消费者在被征收通货膨胀税之后成为了政策调整的成本负担者。为避免这种成本转移,必须对替代型产业给予适当扶持,但关键在于,这无形中动了传统产业的奶酪,保守势力的反抗会给政府带来许多压力,而政府能否承压并推动改革,还是一个未知数。   总之,由于不确定性广泛存在,厄尔尼诺即便危险,也没能得到全球足够的重视和应对。凯恩斯曾有句名言:长期中,我们已经死了。面对厄尔尼诺及其它环境问题,很多人也在想:在危机爆发前,我们已经死了。而这,恰是厄尔尼诺重新来袭,市场却有些不为所动的真正原因。■ (作者系盘古智库学术委员) 录入编辑:王卉 http://www.dfdaily.com/html/8762/2015/5/19/1270415.shtml
个人分类: 学术争论|3606 次阅读|11 个评论
玛雅文明消亡的启示:减排温室气体无法阻止全球变暖
热度 4 杨学祥 2015-1-18 16:03
玛雅文明消亡的启示:减排温室气体无法阻止全球变暖 杨学祥,杨冬红 最近有两项报道最吸引公众的眼球,其一是2014年成为1880年以来有气温纪录的最热年,其二是近20年海平面上升速度加快。气候变化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安全,玛雅文明的消亡给现代人类社会敲响了警钟:必须做好预防大洪水和大干旱的准备,变暖之后是变冷。 一、 美国机构报告:2014年成有气象记录以来最暖年 2015年01月17日15:10 中国日报网站报道,美国政府权威机构当天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成为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暖年。(资料图) 美国政府权威机构当天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成为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暖年。(资料图) 中国日报网1月17日电 (信莲) 综合外国媒体1月16日报道,美国政府权威机构当天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成为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暖年,过去12个月的全球地表平均温度比长期平均值高出0.68摄氏度。 上月初,世界气象组织(WMO)发表2014年全球气候临时声明称,受海洋表面平均温度升高等因素影响,2014年可能将超过2010、2005和1998年,成为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暖年。   NASA戈达德太空研究所负责人施密特指出,相较于陆地表面温度,2014年海洋表面平均温度上升的幅度更大。“气象数据极为清楚地显示,单从海洋地表温度来看,2014年绝对是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暖年,但如果依据陆地表面温度则情况有所不同。不过,两者相加还是使得2014年成为最暖年。”   根据16日发布的这份分析报告,未来温室气体持续排放将导致气候继续变暖,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面临的风险进一步加大,并可能产生新的风险。预计本世纪全球部分地区的高温和暴雨事件将趋多、干旱程度加剧,威胁各国粮食、水资源和能源安全,并可能引发饥荒、气候移民和社会动荡。   http://news.sina.com.cn/w/2015-01-17/151031411985.shtml 我在2012年5月22日指出,2000年进入拉马德雷(亦称为太平洋十年涛动,英文缩写为PDO)冷位相,2012年的厄尔尼诺正在到来,我们必须做好迎接拉马德雷冷位相灾害链的准备:一个极端炎热的夏季和极端寒冷的冬季。2013年的拉尼娜事件非常强烈,将重复2010年强拉尼娜事件的大致过程。2013年为太阳黑子峰年、2014-2016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2015年可年发生厄尔尼诺事件,我们可能迎来又一个最热年新纪录,不过,频发的强震可以降低变暖规模。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73747.html 2002年郭增建提出“深海巨震降温说”:海洋及其周边地区的巨震产生海啸,可使海洋深处冷水迁到海面,使水面降温,冷水吸收较多的二氧化碳,从而使地球降温近20年。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气温上升与人类活动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有关,同时这一时期也没有发生巨大的海震。巨震指赤道两侧各40o范围内的8.5级和大于8.5级的海震。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啸后,全球低温冻害和暴雪灾害频繁发生。郭增建的“深海巨震降温说”是一种合理的解释。 郭增建等人指出,1952年之后的温度短时下降以及1960年以后的明显的长时段下降可能与1952、1957、1960和1964年的4次Mw9.0~9.5级的环太平洋大地震有关。由于1960年智利特大地震为Mw9.5级,1964年阿拉斯加大地震为Mw9.2级,所以1960年以后北半球和中国气温下降明显,而且持续时间也很长。1947-1976年为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1889年以来,全球大于等于8.5级的地震共24次。在1889-1924年PDO“冷位相”发生6(1900年以来国外数据:2)次,在1925-1945年PDO“暖位相”发生1(1)次,在1946-1977年PDO“冷位相”及其边界发生11(7)次,在1978-1999年PDO“暖位相”发生0次,在2000-2012年PDO“冷位相”已发生6次。规律表明,PDO冷位相时期是全球强震的集中爆发时期和低温期。2000年进入了PDO冷位相时期,2000-2030年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和低温期。郭增建的“深海巨震降温说”是PDO冷位相与低温冻害对应的物理原因。 强震与全球气候变化关系的地球物理解释是: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破坏了地壳的重力均衡,引起加载的海洋地壳均衡下沉,由此而引发的深海强震和海啸又将迫使深海冷水上翻到海洋表面,从而将会引发全球变冷。这就是大自然的自调节作用。 我在2004年3月18日指出,正当全球变暖的证据铺天盖地而来之际,地球变冷的信息悄然而至。透过表面现象看本质,地球气候变化的动力机制已发生重大的变化,预示一场类似20世纪50-70年代的变冷过程正在到来。 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42732.htm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33501.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61250.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blog-2277-850842.html 我们认为,下一次月亮赤纬角最小值2014-2016年产生的弱潮汐南北震荡有利于气温相对升高和中国北方的干旱。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11459.html 我们在2008年指出,1998年是最热的年份,1997-1998年20世纪最强的厄尔尼诺事件和1995-1997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产生的弱潮汐南北震荡是主要原因。自1998年以后,全球气温呈波动下降趋势,2005-2007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产生的强潮汐南北震荡、1998年6月至2000年8月的强拉尼娜事件(1999年全球强震频发)和2004-2007年印尼苏门答腊3次8.5级以上地震是主要原因。下一次月亮赤纬角最小值2014-2016年产生的弱潮汐南北震荡有利于气温相对升高和中国北方的干旱;而2009-2018年特大地震集中爆发却可能使气温下降。 http://news.hexun.com/2010-03-25/123112612.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54442.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89865.html 2014年是1880年有气温统计记录以来最热年证实了这一预测。潮汐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不容忽视。2023-2025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将使全球变暖再次中断或停滞,使气候变冷达到峰值。2030-2060年进入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2032-2034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将带来最热年的新纪录。2051-2053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将带来最热年的最高纪录。 每隔9-10年,我们的预测将受到一次实践的检验。本次验证绝非偶然。 事实上,从2007年开始西方科学家已对全球变暖预测做出6次修正,全球已停止变暖不过是最后的结局。2005-2007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导致自然气温下降。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03827.html 二、 海平面已持续上涨20多年 上涨速度比预期更快 中国网1月16日讯 据英国《卫报》网站1月15日报道,目前为止,海平面已经持续上涨20多年。周三,研究表明,其上涨速度远超预期,从气候变化可看出,其已威胁到从佛罗里达到孟加拉国的海岸。 报告指出,经过重新评定600多个验潮仪所记录的数据发现,1901至1990年对于海平面上涨的估计值过高。通过修改该时间内的数据,可以发现从那以后海平面的上涨速度比目前所预计的更快。报告表明,以往的资料并不完善,或者被一些类似于地层下陷的局部因素所影响。 卡琳•海(Carling Hay),一位在哈佛大学的加拿大科学家告诉路透社,最新的分析表明“过去20多年海平面的上涨速度比预期高25%”。 研究称,冰川融化等因素造成了海平面上涨,从1901至1990年预期的平均每年上涨1.2毫米(0.05英寸)变成了过去20多年平均每年上涨3毫米。很显然,这与冰雪的加速融化息息相关。 去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估计1901至1990年的平均每年海平面上涨量为1.5毫米,相较于从前估计的每年1.2毫米来说,比最近估计的每年3毫米更准确了一些。 根据目前海平面变化的幅度而言,IPCC(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预计本世纪海平面上涨幅度将为28到98厘米。并且他举例,格陵兰(北美东北的一大岛名,属丹麦)的冰面会根据上升的气温所变化,或者当气候变暖时海水会有一定程度的扩张。 最近的海平面上涨速度已破记录,这也证实了其确实已大幅增加。海平面上涨破坏了从迈阿密到上海的海岸。在诸如雅加达的城市,海平面上涨严重导致了大范围的局部沉陷 http://news.163.com/15/0116/16/AG3IEAFK00014JB6.html 三、 全球变暖的主因是自然因素 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先生于1972在《考古学报》上发表《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一文,他利用出土文物和长时期的历史记载,对我国近5000年来的气候变迁进行讨论,并绘制出“近5000年来中国气温变迁图”。根据竺可桢的研究,近5000年的气候可以分为四个温暖期和四个寒冷期: 图1 近5000年来中国气温距平变化 从大约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100年为第一个温暖期,竺可桢推测这一时期“比现在年平均温度高2℃左右,正月份的温度高3 5℃。”(此处的“现在”,指1950年前后的数据,下同。2000年的平均气温比1950年约高0.5℃。)当时竹类植物分布在黄河流域。在这一温暖期,我国各地的新石器文化蓬勃发展起来。 从大约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前850前的西周前期是第一个短暂的寒冷期。从大约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初的秦汉时期是第二个温暖期,这一时期的年平均气温大约比现在要高2℃,这一时期我国的文化十分繁荣。从大约公元初到公元600年的南北朝时期,进入第二个寒冷期,在这一寒冷期,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南下,汉族政权不得不偏安于江南。 从大约公元600年到公元1000年的隋唐时期是第三个温暖期,此时长安(现在的西安)的冬天无冰无雪,而且还种有柑桔。汉民族在这个温暖期又一次达到了强盛的高峰。从大约公元1000年到公元1200年的两宋时期,进入第三个寒冷期,这一时期年平均温度比现在约低2℃。经过公元1200年到公元1300年短暂的第四个温暖期后,从公元1400年到现在,中国的气候又进入了一个较长的寒冷期。在最后一个寒冷期,从事农业的汉民族的发展走下坡路,而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南下。 有人指出,竺可桢先生的文章已经发表30多年了,近年来最新的研究成果也部分印证了几个主要冷暖期的假设,同时也新识别出战国冷期和中唐冷期,竺可桢勾画的中国历史时期温度变化的基本轮廓从总体上看是正确的。虽然现在气候在变暖,却也不是有史以来最暖的时候 。 全球古气候变化也有类似的结论。 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于学峰博士指出,国内外已有研究说明:到达地球大气顶层的太阳总辐射1-2‰的能量变化就能引起地球表层气候系统的剧烈变化,如:中世纪温暖期、小冰期等分别对应着太阳活动较强和较弱的时期。可以说,太阳是地球表层环境的主要能量来源,大量地质记录表明太阳辐射量变化引起地球环境的剧烈变化。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4/8/301600.shtm 中世纪温暖时期是指北大西洋地区内由公元10世纪到14世纪所出现一个不正常温暖的时期。大约是在公元950年至1150年,相当于中国的北宋时期。 中世纪温暖时期常常成为全球变暖的讨论课题。有些人则称呼为中世纪气候异常强调其他影响多于温度。 中世纪温暖时期的温度记录 中世纪温暖时期的气候十分不正常,当时正值欧洲的中世纪,大约在8世纪至13世纪。欧洲已经进行大量关于中世纪温暖时期及小冰河时期的初步研究,气候不正常的现象已经是很明显及有清晰的记录。 当初认为温度的改变是全球性的。可是,这个观点很快受到质疑。2001年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报告概括了这项研究。它指出“现在的证据没法支持当时全球同步地发生不规则的冷暖转变的论调,传统所指的小冰期及中世纪温暖时期只能有限地描述北半球或全球在过去几个世纪中平均气温的改变。” 发生事件 欧洲地区 在这段时期,酿酒用的葡萄能够遍布欧洲,最北达英国南部。大西洋鲱鱼盛产,盐腌鲱鱼的消费几乎遍及欧陆,甚至一度成为军粮与缴税物。 格陵兰中部冰芯重建的温度 马尾藻海洋底沉积物(box corer)通过碳14定年显示,400年前与1700年前的海洋表面温度比现在低1 °C ;而1000年前的海洋表面温度比现在高1 °C . 波多黎各、墨西哥湾沿岸、佛罗里达到新英格兰的大西洋沿岸的证据一致表明北大西洋热带飓风活动在中世纪温暖期达到一个高峰,随后处于暂时的安静期。 中世纪温暖时期,北极海域的浮冰大量减少,使古斯堪地纳维亚人(或称维京人)能横越北大西洋,抵达格陵兰和北美东岸,促成了与因纽特人的短暂相遇。 南半球 从南极半岛的Bransfield Basin取到的冰芯表明 ,公元1000–1100年处于显著寒冷时期。可见温暖期是区域性的而非全球。 热带太平洋珊瑚礁的分析,在公元第2个千年的早期,气候是寒冷干燥的,相等于拉尼娜现象 。澳大利亚艾尔湖地貌表明 9至10世纪的气候类似于拉尼娜现象。 东亚 日本中部的中纲湖的调查发现在公元900至1200年处于温暖期,以及两个对应于小冰期的寒冷期。另一项对日本东北部的调查显示公元750至1200年是温暖湿润的,而公元1至750年,以及公元1200年至现在是寒冷干燥的。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8%AD%E4%B8%96%E7%B4%80%E6%BA%AB%E6%9A%96%E6%99%82%E6%9C%9F 图2 公元0-2000年气温变化曲线(中世纪温暖期和小冰期对比) “2000 Year Temperature Comparison”。来自維基共享資源 - http://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2000_Year_Temperature_Comparison.png#mediaviewer/File:2000_Year_Temperature_Comparison.png根据CC BY-SA 3.0授权(维基共享) 2007年时,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预计了最坏情境是上升59厘米。但是更迅速的变暖导致的南极和格陵兰冰原的加速融化意味着如今海平面上升的最坏情境是1.2米。科学家预计海平面上升1米或更多将对主要的沿海城市、岛国和人口密集的三角洲(例如珠江三角洲与尼罗河三角洲)造成破坏性的影响。 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的澳大利亚天气和气候研究中心的科学家John Church说,最新的卫星和地面观测结果表明,自从1993年以来海平面以每年3毫米或更高的速率持续上升——这个速率远超过20世纪的平均水平。德国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Potsdam Institute for Climate Impact Research)的Stefan Rahmsdorf则认为,到2200年,海平面估计将上升1.5到3.5米。 而根据对美国北卡罗来纳州滨海盐沼中提取的沉积物的分析表明,过去2100年来,从11世纪开始的中世纪暖期,海平面平均每年上升0.6毫米;自19世纪末以来,海平面平均每年上升超过2毫米。美国德克萨斯州大学研究小组通过卫星数据评估了2005-2011年之间海洋质量的变化,证实7年里平均每年海平面上升2.39毫米,并且海平面上升趋势并未停止。(据维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B5%B7%E5%B9%B3%E9%9D%A2%E4%B8%8A%E5%8D%87 从图2中可以看到,中世纪温暖期的温度比之前上升了0.4℃,从11世纪开始的中世纪暖期,海平面平均每年上升0.6毫米;2004年比小冰期温度上升了1.2℃,自19世纪末以来,海平面平均每年上升超过2毫米。变化同比例增加,并未有超自然的人为异常。 图3 一万年来鹿回头地区海平面变化曲线 事实上,Wu和Peltier(1983)估计北半球劳仑泰德冰盖和斯堪的纳维亚的冰盖于18000年前开始融化,快速融化始于13500年前到7000年前,7000-5000年前间的冰融量减少。Jaritz和Ruder(1977)绘出莫桑比克全新世海面变化曲线,10000-8000年前期间海面以每百年2.65米的速率快速上升,8000-6000年前期间海面上升速率明显减慢,将为每百年0.47米。6000年前海面达到最高点,高出现代海面2.5米。此后海面缓慢下降至现代海面位置。这一变化与图1的气温变化完全一致。 中国沿海全新世海面变化可分为6000年前的急剧上升、6000-5000年前期间的最高海面和5000年来相对稳定成微微下降等3个阶段(见图1);同时,海面是波动的,具有8500-7800年前期间、7300-6700年前期间、6000-5000年前期间、4600-4000年前期间、3800-3100年前期间、以及2500-1500年前期间6次波峰,其中后4次波峰为高于现今海面的高海面时期。我国全新世珊瑚礁发育,可分为8500-7800年前、7300-6700年前、6300-4800年前、4500-4000年前、3800-3100年前、2800-1400年前以及小于1000年前7个时期,我国全新世珊瑚礁发育和海面变化以及地壳运动的有关。6次海面波峰对应6次我国全新世珊瑚礁发育(见图3)。 图4 11000年前格陵兰中部冰芯重建的温度 在十五世纪至十七世纪的二百余年内,全球强震发生频繁,其它自然灾害也很集中,如瘟疫流行,低温冻害严重,被称为小冰期时期。这个时期也正是太阳黑子蒙德极小值时期 ,太阳活动处于低值状态,有人把它看作是小冰期气候产生的原因。小冰期气候是玛雅文明消失的原因。 1997年邦德通过分析大西洋底的沉积层,发现地球的寒冷期和温暖期出现有规律的波动,波动周期大约为1500~1800年。 2000年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海洋学研究所的查尔斯. 季林说,月球通过影响地球上的潮汐使地球的温度上升,是地球的恒温器。季林认为,地球、月亮和太阳相对位置的变化会引起潮汐强度的逐渐变化,其周期与邦德提出的“气候周期”是一致的。当日、地、月排成一线且相互距离最小时,日月引潮力相互加强而变为最大,地球海洋潮汐规模也最大,这时就有更多来自海洋深处的冷水被带到海面。这些冷水可以冷却海洋上的空气。当日、地连成的直线与月、地连成的直线相互垂直时,太阳潮汐减弱月球潮汐,使地球海洋潮汐变小,这时海洋深处的冷水很难被带到海面,世界就变得暖和。据季林的计算,大约在1425年即小冰期的末期,潮汐达到了最大值,从那以后逐渐减弱,直到3100年潮汐又达到最大值。这个周期是过去1万年气候变迁的主要动力。这个效应使地球的温暖期从小冰期末期一直持续到24世纪,而后随着潮汐的增强,地球的气候将逐渐变冷(见图5)。 潮汐高低潮还有200年左右的明显周期变化。其中,1425年、1629年两次峰值对应小冰期时期,1770年的峰值对应18世纪的低温,1974年的峰值对应20世纪70年代的气候变冷。特别是54-56年周期(“太平洋十年涛动”周期),在全球气候变化中有非常明显的作用。 过去5000年间,太阳活动较弱或没有的时期与历史记录中的冷期相对应。太阳活动减弱的主要时期有:奥特极小期,沃尔夫极小期,史玻勒尔极小期和蒙德极小期。最近发现,潮汐、火山活动与太阳活动有相同的200年的周期,与200年气候周期相对应。 图5 潮汐强度变化的1800年周期(据Charles D. Keeling and Timothy P. Whorf,2000) 表1 太阳活动、火山喷发、强潮汐和低温期对应的200年周期 表 1 太阳活动、火山喷发、强潮汐和低温期对应的 200 年周期 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 时间 ( 年 ) 坏天 时代 潮汐极大年时间 火山活跃时间 全球 气温 欧特 1040-1080 1010-1110 1062 ?? 低温 沃尔夫 1280-1350 1165-1360 1264 1275-1300 小冰期 史玻勒 1450-1550 1420-1525 1425 1440-1460 1470-1490 小冰期 1570-1600 蒙德 1640-1720 1600-1725 1629 1640-1680 小冰期 道尔顿 1790-1830 1790-1915 1770 1810-1820 小冰期 1850-1860 1870-1890 1900-1920 21 世纪 2007- ?? 1997- ?? 1974 1980-?? 低温? 注:数据来自文献 。 表 2 自 1890 年以来特大地震、气候变化和 PDO 冷位相对应关系的准 60 年周期 年代 8.5 级以上地震次数 全球 9 级以 上地震次数 PDO 时间位相 气候冷暖 全球 中国 1890-1924 6 ( 4 ) 1 0 1890-1924 冷 低温期 1925-1945 1 ( 1 ) 0 0 1925-1946 暖 温暖期 1946-1977 11 ( 7 ) 1 4 1957-1976 冷 低温期 1978-1999 0 ( 0 ) 0 0 1977-1999 暖 温暖期 2000-2012 6 ( 6 ) 0 2 2000-2030 冷 低温期? 注:括号内为国外数据,?表示预测。 国内外相关研究表明,太阳黑子周期长度的变化与地球冷暖变化也具有相关性。汤懋苍等人指出,依据太阳黑子周期长度(SCL)资料,将过去2500年分为好天时代(SCL<11年)和坏天时代(SCL>11年),发现在坏天时代中国旱灾频率显著高于好天时代。好(坏)天世纪与气候暖(冷)期有好的对应;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冷气候和SCL 长(即坏天时代)的对应关系见表1。这表明,SCL长,太阳活动弱,全球气温降低,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和SCL长(坏天时代)一一对应。从公元850年起,我们可以确定的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就有5次之多,它们与潮汐最大值对应,与低温和小冰期对应。值得注意的是,1890-1924年和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与太阳黑子周期长度谷值相对应,1925-1946年和1977-1999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与太阳黑子周期长度峰值相对应。除潮汐变化外,太阳活动可能是拉马德雷现象的形成原因之一。潮汐增强、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太阳黑子周期长度变长、拉马德雷冷位相和冷气候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35952.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26547.html 四、 玛雅文明消亡的启示 前古典期即玛雅文化形成期,年代约当公元前2500~公元250年。主要处于全球末次冰期后的最暖时期。 古典期(约公元250~900)玛雅文化进入盛期,处于全球第二次变暖高峰。 后古典期(约1000~1520)逐渐进入变冷和小冰期时期。 现代社会也正在按照这一规律发展: 美国科学家2006年3月23日公布的一项研究报告说,极地冰川正以超出预期的速度融化,这将导致海平面在2100年上升6米。到那时,许多城市和岛屿,如美国的迈阿密、泰国首都曼谷和旅游胜地马尔代夫将会消失在汪洋之中。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的乔纳森•奥弗佩克和全国大气研究中心的贝特•奥托-布利斯内根据目前全球变暖趋势,用计算机模拟未来气候和冰川融化,并根据沉积物、化石和冰核的资料得出结论,说到本世纪末,平均气温将至少上升2.5摄氏度,导致格陵兰岛和南极的冰川融化,这将使12.9万年前因全球变暖而海平面大幅上升的一幕再现 。 据早前的预测,2100年北极夏季温度将上升摄氏3至5度,届时格陵兰岛的冰层将开始融化,海水可能上升0.9米。大多数电脑模拟显示南极洲会保持稳定。但科学家分析了距今12.9万年与11.6万年间的气象记录,发现在最近一次北极气温上升达类似温度时,导致了南极冰层融化,释放出的水量竟比北极融冰更多 。这是新模型与旧模型的最大区别。 宏观的研究表明,在潮汐准60年的周期变化幅度上,1977年至1999年,处于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全球迅速变暖;2000年至2030年,处于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全球将进入低温期;2031年至2060年又处于拉马德雷暖位相,全球又将迅速变暖 。 在潮汐1800年周期变化幅度上,目前正处于变暖的峰期(见图5)。 在10万年冰期与间冰期转换周期中,目前处于地球轨道偏心率相对较小的间冰期,距今12.9万年与11.6万年间的气象记录,与现在的气候状况是相似的,都处于典型的迅速变暖过程。历史的经验是值得注意的。 我们在2004年就指出,海平面上升直接影响沿海地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剧了风暴潮灾害,增大了洪涝威胁,减弱了港口功能,并且引发了海水入侵、土壤盐渍化和海岸侵蚀等问题,导致了沿海湿地的损失和动物的迁徙,使按原设计标准建设的沿海城市市政排污工程的排污能力降低,对环境和人类活动构成直接威胁,严重影响了沿海经济的发展。我国的辽东湾、莱州湾和海州湾等岸段就因为海平面的升高而加重了其沿海低洼地区的土地盐渍化和洪涝灾害。沿海灾害加剧带来生产成本的提高和经济投资的风险 。 在海平面上升和海洋灾害加剧的双重打击下,过度投资沿海地区将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67527.htm 据图5,我们现在所处的时期,与玛雅文明最繁荣时期的公元291-717年相同,处于潮汐强度最弱和全球气温最暖的气候适宜期。公元800年以后,玛雅文明逐渐消失,与潮汐强度增强和气温降低为小冰期一一对应。 公元2133-2540年是现代社会最鼎盛时期,2744年强潮汐时期全球将进入类似玛雅文明消失的同样阶段。这一时期的特征是,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达到最大值,沿海城市被淹没,人类退居到高山和高原,任何“减排计划”都无法阻挡这一自然变化趋势。 公元3107年是潮汐最强时期和小冰期最盛时期,人类生存面临考验。多次200年周期的气候变化使全球再次进入小冰期,准备不足的人们将面临灭顶之灾。 关注气候变冷和干旱频发,关注潮汐和气候1800年周期。 全球变暖不是人类生存的威胁,历史数据表明,气候变冷和干旱导致玛雅文明消失。 人类可以加速全球变暖,但人类无法阻止全球变暖。同样,人类也无法阻止全球变冷。 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将驱赶人类从沿海城市退居到高山高原,接踵而来的全球变冷又会把人类赶下高山高原而到低地平原寻求温暖。证据表明,恶劣的气候导致玛雅文明的消亡。如果不汲取教训,没有做好准备的人类也难以幸免。 玛雅文明消失是现代社会在下次小冰期之前走向衰亡的警钟:变暖和变冷反复交替,大洪水和大干旱将接踵而来。 20世纪最大的科学成就就是确认了米兰科维奇的天文冰期理论:全球气候和冰期间冰期转换具有2、4、10万年的地球轨道周期,分别为近日点进动周期、黄赤交角周期和地球轨道偏心率变化周期 。 2万年周期是岁差周期和地球近日点进动周期,准确的周期为2.17万年,分成四大季节:大春季、大夏季、大秋季、大冬季,每一个大季节恰好是5425年(误差为300年),与玛雅周期有很好的一一对应关系。前面四个(大)世纪,分别结束于一场全球性火灾、全球性风暴、全球性冰盖、冰川融化,应该对应大夏季、大秋季、大冬季和大春季。 我们正生活在第五纪(即玛雅纪)的结尾,按循序应该与大夏季对应,是全球变暖大季节。接踵而来的是大秋季、大冬季,即5125年以后将进入新的冰期。 全球性火灾大夏季已经过去、全球性风暴(大秋季)、全球性冰盖(大冬季)即将到来,是否如期发生,我们将拭目以待。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38017.html 由于冷暖和旱涝交替发生,不合适宜的人为干预可能适得其反,加重自然灾害的强度,形成无法控制的天灾人祸叠加效应。 主要参考文献 Bond G, Showers W, and Cheseby M, et al. A pervasive millennial-scale cycle in North Atlantic Holocene and glacial climates. Science, 1997,278:1257~1266 Keeling C D, Whorf T P. 2000. The 1800-year oceanic tidal cycle: A possible cause of rapid climate change. PNAS, 97(8): 3814~3819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2011,54(4):926-934. 杨冬红,杨学祥. 全球气候变化的成因初探.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3, 28(4): 1666-1677. 杨冬红,杨学祥。全球变暖减速与郭增建的“海震调温假说”。地球物理学进展。2008 Vol. 23 (6): 1813~1818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地球物理学进展。2006,21(3):1023-1027
个人分类: 全球变化|2661 次阅读|7 个评论
历史教训总是被忘记:步1987年后尘的上海践踏事件
热度 5 杨学祥 2015-1-1 18:59
历史教训总是被忘记:步 1987 年后尘的上海践踏事件 杨学祥 2015 年第一天,上海传来噩耗: 2014 年 12 月 31 日 晚 23 时 35 分许,上海外滩陈毅广场发生群众拥挤踩踏事故,致 35 人死亡, 43 人受伤。 商业竞争导致的压低运营成本使忽视安全风险成为必然,中国的旅游业也面临同样的处境:旅游点节假日人满为患,相关部门片面争取旅游人数而忽视相关的风险预警和管理。如果在人流密度超常风险增大时及时疏通人流,踩踏事件本可以避免。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55519.html 2014 年 9 月 29 日 我对旅游业提出了警告:旅游是现代经济的支柱产业,在相对平静的 1977-1999 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得到 22 年的稳定增长。但是,在灾害多发的 2000-2030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特大地震、低温冻害、飓风台风、病毒疫情接连发生,重创了全球的旅游业。旅游业面临极端自然灾害的风险,不安全因素将重创旅游业。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31795.html 2014 年已经结束了,这带血的句号警醒管理者必须履行自己神圣的责任。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55658.html 发生践踏事故在上海已经不是第一次。 1987 年上海陆家嘴码头发生踩踏事故,在这次事故中,共死亡 66 人、重伤 2 人、 20 多人受轻伤。是有史以来上海发生的最严重的践踏事故。 为什么历史教训总是被忘记? 有人指出, 2010 年 11.15 胶州路大火, 2014 年 12.31 外滩踩踏, 4 年两起重大城市灾难,均发生在上海这个中国最早进入现代化城市文明的地方,这个目前仍是中国现代城市管理标杆的地方,在令人心痛的同时,更应令人反思、警醒。 相关报道 上海史上最严重踩踏事故: 1987 年陆家嘴事故致 66 人死 2015 年 01 月 01 日 10:50 来源:中国西藏网 作者:佚名 核心提示:在这次事故中,共死亡 66 人、重伤 2 人、 20 多人受轻伤。是有史以来上海发生的最严重的践踏事故。 上世纪 90 年代的陆家嘴 本文摘自:中国西藏网,作者:佚名,原题为:《 1987 年上海陆家嘴码头踩踏事故 66 人死》 1987 年 12 月 10 日 清晨,黄浦江上骤起大雾,整个江面上仿佛笼罩了一层纱帐,远近灯光难辨,能见度在 30 米 以内。按照上海市安全航行有关条例,视程在 100 米 以内,黄浦江上所有航行的船只必须停航。这时正是上班高峰时间,大量市民等候在轮渡站的浮桥和候船室内焦急地等待轮渡开航。 黑压压的人群挤满了整条陆家嘴路,很多人推着自行车,估计有近万辆,还有几百辆运送蔬菜的人力车,从渡口经花园石桥路、北护塘路,一直延伸到浦东南路,人们焦急的等待着。 上午 9 时,浓雾渐渐散去,轮渡有望开航,按平时的流量,这时在陆家嘴轮渡站已聚集了 4 万以上渡江心切、赶着上班的乘客。 登上第一只渡船,基本是已经在候船室的乘客,平安无事。但是在 9 时 10 分,当第二班轮渡船开航时,在码头铁栅栏外等着上班的乘客拥挤着往船上赶,大量的自行车与行人混杂一起,秩序极为混乱。突然,一个中年人连同他的自行车一起被汹涌的人流挤倒,然后就有 2 个、 3 个、 4 个人被挤倒,后来者踩着这些倒地的人冲向前方,一起惨祸在 5 分钟时间内酿成了。 一位死里逃生的乘客事后回忆,前面一辆自行车倒下了,他被绊倒了,跟着一下子倒下十几人,但后面的人并不知道前面发生了什么,还是往前拥,他被人绊倒后,人们已无法控制自己的脚步,有的倒在他身边,有的压在他身上,有的从他身上踩了过去,后来他什么也不知道了,醒来已经躺在医院里了。 这时推自行车的人最不易控制平衡,在人流的冲击下,纷纷倒地,又引起连锁反应,引起更多的人群倒地、更多的自行车倒地。 此时,在轮渡站值班的工作人员意识到要出人命,请求公安部门紧急救助,抢救伤员。并立即从马路上拦车,将伤员分送到附近的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上海市第三人民医院、黄浦区中心医院。 在这次事故中,共死亡 66 人、重伤 2 人、 20 多人受轻伤。是有史以来上海发生的最严重的践踏事故。 事后西方媒体迅速报道这一事件,有评论说:“上海工人阶级具有军队的纪律,为了准时上班,甚至不顾生命安危”。 检讨事故发生的原因,不外乎没有紧急事故的处置预案,所以没有及时疏散人群;电视、广播没有及时发布大雾的气象及轮渡停航的信息。还有奖金制度也是造成事故的主因,因为职工迟到一次,不但要扣除当月的奖金、引起连锁反应的是还要扣除季度奖、年度奖,在收入很低的 1987 年,这是一笔不少的数字。这是人们无论如何不愿迟到的根本原因。 此后市政府发了一个内部文件,凡是因大雾轮渡停航,职工一律不作迟到;一旦起雾,电台、电视作滚动报道,从此,再也没有出现哪怕是类似的小事故。 在信息不透明的年代,国内媒体封锁了事故的消息,平面媒体所见到的是几十个字的提及 , 仅上海电视台和江苏电视台作了很有限的报道。 据人民网 http://news.ifeng.com/a/20150101/42844371_0.shtml 因为上海,今天无法给新年点赞 本文来源于财经网  2015-01-0113:29:17 我要评论( 0 ) 2014 年 12 月 31 日 近 24 时许,上海外滩,这个百余年来一直牢牢占据着中国现代化城市最高标志地的著名所在,在跨年迎新活动中,发生严重踩踏事件,到目前为止,死 35 人,伤 42 人,死伤者多为年轻学生。几十条鲜活的生命,牢牢在被定格在为 2015 年新年到来点赞的门槛前。 对一个 13 亿人口的国度来说,几十条生命是毫不起眼的。甚至就在外滩现场,这也仅仅是成千上万之众汇聚的茫茫人海中一个小小角落。角落里生命在残酷地踩踏下消失,角落外毫不知情的大众们继续着为新年点赞的狂欢。据南都记者现场报道,就在这些生命停止呼吸数分钟后,“ 5 、 4 、 3 、 2 、 1 ,耶!!!”之声集体群起,啸满黄埔江岸,角落里的绝望哭泣,被宏大的为新年集体点赞声彻底淹没。 写下这两段文字时,本枪正在山西太原一家宾馆里。宾馆正南方约两公里遥遥可见处,是太原最大的公园迎泽公园。 1991 年 9 月 24 日 ,由官方在公园内举办的“煤海之光”大型灯展活动进入第二天。该灯展是山西官方 1990 年为北京亚运会献礼工程, 1990 年至 1991 年上半年在北京北海公园举办后,据说受到一致好评。于是,搬回太原再展一次。 是日,进入公园观展人数逾十万,发生严重踩踏事故。事后官方公布,死 106 人,伤 98 人。本枪一位中学同学怀抱幼子,与母亲、哥嫂等亲人,均死于这次事故,全家几遭灭门惨祸。 24 年过去,不期,类似惨祸又在上海重演。 24 年间,中国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发展与城市硬件现代化进程之速,为人类成史上少见。但请社会管理者们扪心自问:我们的社会管理思维、理念、能力、手段等等,比当时进步了多少?我们对人的现代公民素质教育培养与提升,比当时又进步了多少? 社会的进步,归根到底,应以人的进步为根本;社会的现代化,归根到底,应以人的现代化为根本。一个社会如果器物在现代化,而由人与人构成的这个社会,仍是强制性人为管制化与被管制化为主导的管理模式与教育模式,那么,这个社会无论在器物上已经多么现代化,本质上仍是个前现代社会。这样的社会是经不起时间的考验,更经不起发展中必然会遭遇的重大变故与挫折的冲击的。 2010 年 11.15 胶州路大火, 2014 年 12.31 外滩踩踏, 4 年两起重大城市灾难,均发生在上海这个中国最早进入现代化城市文明的地方,这个目前仍是中国现代城市管理标杆的地方,在令人心痛的同时,更应令人反思、警醒。 毛主席曾说: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可宝贵的。 新年之日,向 35 条在给新年点赞的狂潮中突然消失的鲜活生命致哀。 【作者:老枪】  ( 编辑: zhangbo) http://column.caijing.com.cn/20150101/3789616.s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7212 次阅读|4 个评论
2014年的句号:避免践踏悲剧发生更主要的责任在于地方政府
杨学祥 2015-1-1 15:42
2014年的句号: 避免践踏悲剧发生更主要的责任在于地方政府 杨学祥   瘦驼 (科学松鼠会成员)最近指出,在踩踏事故发生现场,个人的力量实在太渺小了。不被踩踏的最有效办法就是避免踩踏事故发生。   对于个人而言,最重要的是不凑热闹。同时教育自己的孩子不凑热闹,不在在学校和其他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追逐打闹,上下楼梯注意安全。    避免此类悲剧发生更主要的责任在于政府。 在可预期的人流密集地点制定拥挤预案。比如新年夜的外滩,人流可能从哪里来,预计有多少人,如何评估现场人数,一旦现场评估人流超过容量,如何分流继续涌入 的人群,如何疏散人群。这是一项技术含量很高的工作,任何细节处理不当都有可能引发灾难性的后果。 比如警力如何分配,控制人群使用什么措施。有时候警察的 出现会安抚人群的情绪,而有时候正好相反,这非常微妙。2003年2月17日,美国芝加哥E2俱乐部,夜店中发生斗殴,保安使用了胡椒喷剂意图制止混乱。 刺鼻的气味在拥挤的人群中引发恐慌,进而发生踩踏,21人死亡。 http://tech.sina.com.cn/d/v/2015-01-01/doc-iawzunex8594270.shtml 北京商报记者韩哲和赵毅波最近指出,从视若仇雠的竞争对手到同病相怜的难兄难弟,这个过程往往需要很长时间。然而对于马来西亚最主要的两家航空公司马航(MAS)和亚航(AirAsia)来说,这个转变只在短短一年之间:马航接连遭遇客机神秘失联和被击毁事件,连年亏损的困境愈陷愈深;亚航一客机在雷达系统中神秘消失,预示着这家廉价航空公司前景难测。天灾人祸的重击之下,这两个昔日敌手的关系又会发生什么变化? 事实上,竞争导致的压低运营成本使忽视安全风险成为必然,中国的旅游业也面临同样的处境: 旅游点节假日人满为患,相关部门片面争取旅游人数而忽视相关的风险预警和管理。如果在人流密度超常风险增大时及时疏通人流,踩踏事件本可以避免。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855519 旅游是现代经济的支柱产业,在相对平静的1977-1999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得到22年的稳定增长。但是,在灾害多发的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特大地震、低温冻害、飓风台风、病毒疫情接连发生,重创了全球的旅游业。旅游业面临极端自然灾害的风险,不安全因素将重创旅游业。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31795.html 2014年已经结束了,这带血的句号警醒管理者必须履行自己神圣的责任。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279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上海外滩跨年夜发生踩踏:闹里有钱(险),静处安身?
热度 3 杨学祥 2015-1-1 07:44
上海外滩跨年夜发生踩踏:闹里有钱(险),静处安身? 杨学祥 北京商报记者韩哲和赵毅波最近指出,从视若仇雠的竞争对手到同病相怜的难兄难弟,这个过程往往需要很长时间。然而对于马来西亚最主要的两家航空公司马航( MAS )和亚航( AirAsia )来说,这个转变只在短短一年之间:马航接连遭遇客机神秘失联和被击毁事件,连年亏损的困境愈陷愈深;亚航一客机在雷达系统中神秘消失,预示着这家廉价航空公司前景难测。天灾人祸的重击之下,这两个昔日敌手的关系又会发生什么变化? 在一年之内,国内最主要的两家航企出现离奇事故,令马来西亚航空业备受打击。在此凄风惨雨之下,马航、亚航会否摒弃前嫌呢?马来西亚政府将航空业作为战略支柱产业和经济转型的先导产业,它会否促成两家巨头合作乃至业务整合呢? http://finance.qq.com/a/20141230/002413.htm 事实上,竞争导致的压低运营成本使忽视安全风险成为必然,中国的旅游业也面临同样的处境:旅游点节假日人满为患,相关部门片面争取旅游人数而忽视相关的风险预警和管理。如果在人流密度超常风险增大时及时疏通人流,踩踏事件本可以避免。 我们在 2014 年年初指出, 2014 年灾害多发,旅游业应该尽最大努力避免天灾后的人祸灾害。 我在 2014 年 1 月 4 日 指出, 2014 年是全球极端灾害频发年,高温、干旱、雾霾和强震是主要灾害。关键原因是 2000-2030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和 2014-2016 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54979.html 相关预警: 灾害频发重创旅游业:拉马德雷冷位相灾害链 已有 508 次阅读 2014-9-29 17:13 | 个人分类 : 全球变化 | 系统分类 : 论文交流 | 关键词 : 旅游业 地震 流感 飓风 低温冻害 推荐到群组 灾害频发重创旅游业:拉马德雷冷位相灾害链 杨学祥,杨冬红 摘 要:旅游是现代经济的支柱产业,在相对平静的 1977-1999 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得到 22 年的稳定增长。但是,在灾害多发的 2000-2030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特大地震、低温冻害、飓风台风、病毒疫情接连发生,重创了全球的旅游业。旅游业面临极端自然灾害的风险,不安全因素将重创旅游业。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31795.html 相关报道: 上海外滩跨年夜发生踩踏 时间: 2015 年 01 月 01 日 02:21 直播已进行 4 小时 2 分 54 秒 简介 2014 年 12 月 31 日 晚 23 时 35 分许,上海市黄浦区外滩陈毅广场发生群众拥挤踩踏事故,致 35 人死亡, 43 人受伤。 【事件亲历者 : 人流产生对冲 有人抛撒类似美金纸币】东方网报道,安徽小伙吴涛称,事发当时由于人流量大、秩序混乱,人流产生对冲。据他说,在 23:50 左右,外滩十八号的楼上有人向楼下抛洒类似美金纸币,造成人群哄抢,也有行人驻足围观起哄。 http://t.cn/RZ4A5WM 【现场网友讲述:交警手拉手筑成人墙还是被冲破好多次】网友 @iiiiisay 回忆 , 当时“只能随着一波又一波人流 完全不知自己被挤去哪 交警都手拉手筑成人墙还是被冲破好多次,无法控制,后来发生踩踏都没办法好好把人送下来,一个又一个‘从楼梯上递下’”。 热评 (929) 旅途的风和景 闹里有钱,静处安身? 21 分钟前 http://live.sina.com.cn/zt/l/v/news/SHcaita2015/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3889 次阅读|4 个评论
有灾不防 监管缺位:预防灾害谁来管?
杨学祥 2014-9-4 14:12
有灾不防 监管缺位:预防灾害谁来管? 杨学祥 2 8月30日,两名死者家属望着滑坡的山坡。他们的脚下原本是村子的房屋。   贵州福泉道坪镇英坪村山体滑坡共造成23人遇难、22人受伤。专家表示,该灾害形态全国罕见。滑坡体猛烈冲击下方矿坑积水,形成类似海啸的高压水气流体,对小坝、新湾两个村民组造成破坏。这也导致了预警盲区。 据新京报报道, 8 月 27 日晚上 8 点 30 分 左右,贵州省福泉市道坪镇英坪村发生山体滑坡。共造成 23 人遇难、 22 人受伤, 67 户村民 77 栋房屋受损。专家表示,该灾害形态全国罕见。滑坡体猛烈冲击下方矿坑积水,形成类似海啸的高压水气流体,对小坝、新湾两个村民组造成破坏。这也导致了预警盲区。 积水矿坑为废置多年的磷矿矿坑。在英坪村周边,数十年的磷矿开采导致周边山体松动、村民房屋震裂、地下空洞,村民与磷矿公司的纠纷由来已久 , 村民曾多次申请搬迁 , 但双方最终未达成协议。 英坪村多位村民反映,早在 2008 年,小坝组西侧的山体就已经出现松动。 4 年前,山体裂缝越来越明显。从那时至今,他们多次向各级政府反映山体滑坡和村民搬迁的问题,但一直无果。 http://news.sohu.com/20140903/n404006410.shtml 类似的扯皮事件时有发生,最典型的就是唐山地震预报: 据刘华清将军回忆,经过他负责的中科院专门小组的调查, 1977 年 2 月 25 日 调查组与国家地震局联合提出了《关于唐山地震未能预报的原因的报告》。报告的结论是:“唐山地震未能预报,是‘四人帮’推行反革命路线干扰和破坏所造成的恶果。” 报告中写道:在 7 月份,地震局领导小组没有研究过一次震情。 7 月上中旬,有 6 个地震专业站和 8 个群众测报点提出不同程度的震前预兆。 7 月 26 日 ,北京市地震队告急,分析预报室的同志会商后,认为震前预兆严重,要求向局领导汇报。 7 月 27 日上午 ,地震局副局长兼京、津、唐、渤、张地区协作组组长,在听取汇报时很不耐烦地说 : “目前院里事情多,下星期再开会会商吧!” 刘华清在他的回忆录中写道 : “地震是天灾。显而易见的是,人祸加重了天灾。”“这场天灾,也使人们看清了人祸的根源。” ( 《党史博览》 2007 年第 11 期 ) http://blog.ifeng.com/article/33012901.html http://history.sohu.com/20140804/n403094625.shtml 1976 年 7 月 28 日 凌晨 3 点 42 分导致 24 万人死亡的唐山大地震发生了。 是天灾还是人祸? 有灾不防,监管缺位:预防灾害谁来管?
个人分类: 防灾信息|230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为什么不震成为中国地震预测的主流趋势?
热度 3 杨学祥 2014-8-5 11:53
为什么不震成为中国地震预测的主流趋势? 杨学祥 2013年2月19日,川滇地质板块有点不安静。上午凉山州和云南交界发生了4.9级地震,下午宜宾兴文县、珙县、长宁县交界又发生一起4.5级地震,晚上绵阳三台、盐亭县交界再发4.7级地震……一天之内出现8次地震”。   这些地震比较小,都4级多,4.8级、4.9级。这些地震比较分散,相聚上百公里,离得比较远。没有一个非常明显的,跟一般的活动水平不一样的地方。所以,有专家认为后面没有大地震。 http://weather.gmw.cn/2013-03/10/content_6952471.htm 我们多次指出,2004-2018年是全球特大地震频发时期,2013-2014年是云南强震最危险时期,我们必须做好预防的准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65779.html http://d.wanfangdata.com.cn/Conference_7952088.aspx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17166.html 云南省地震局地震预报研究中心主任苏有锦说,此次地震的震中位于鲁甸县龙头山镇,处于昭通——鲁甸断裂带,震区200公里范围内历史上有5级以上地震记录44次,2013年震区100公里范围内发生3次5级以上地震。 http://news.sina.com.cn/o/2014-08-04/023930624020.shtml 在2013年3次5级以上地震后,2014年8月3日发生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的6.5级地震。一篇旧文值得回顾: 杨学祥:震还是不震 不同国家的不同预防态度 2013-03-10 08:47   来源:光明网   杨学祥 我有话说 杨学祥   我在2013年2月21日指出,地震专家都在干什么:日本防震,中国辟谣。   2012年3月31日,日本召开了一次内阁召集的地震专家研讨会,主题是假设南海海槽发生地震会发生什么情况。这是一个关于假想的学术研讨会,日本政府希望吸取去年日本大地震的教训,能够防患于未然。日本内阁府地震专家委员会表示,如果日本中西部沿海“南海海槽”发生9级大地震,海啸最高可能有34米,超过10层楼高。一旦发生,引发的海啸将会波及中国江浙沿海地区,并直接袭击上海等大城市。   身在事件之中的日本人并没有惊慌失措的报道,可见其训练有素,理性应对;可是距事发地点千里之外的上海和浙江却有人不胜惶恐,欲逃往内陆,急求相关部门辟谣。国情不一样、科学家的预防重点也有所不同:日本防震、中国辟谣。   类似的事件一再发生:最近,中国地震专家认为,川滇地震不代表后面将有大地震;民调显示逾七成东京居民认为30年内将有大地震。不同国家对地震的态度形成惯性,预防的重点也有所不同。   中国和日本是近邻,一处大震对另一处必有影响,提高防范意识和散布麻痹意识会有不同的结果。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前17年是全球特大地震频发时期,轻言不震不符合历史事实: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前17年全球发生9级以上地震4次,8.5级以上地震7次;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前17年,到2012年为止已发生9级以上地震2次,8.5级以上地震6次,2010-2012年连续三年发生8.8级智利地震、9.0级日本地震、8.6级印尼苏门答腊地震。轻言不震不符合全球地震趋势。   值得牢记的教训是,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级地震前,也有人散布不震的信息,在都江堰电视台辟谣,称绝不会发生灾害性地震,并称这是整个地震界的共识。教训惨痛,不能重蹈覆辙。    东亚地区地震强度在增大,灾害损失在增大,不增强防灾意识,不加强灾害设防,到头来只能是天灾加人祸,遭受更大的损失。 相关报道: 地震专家:川滇地震不代表后面将有大地震 民调显示逾七成东京居民认为30年内将有大地震 科学家再次警告:东京不久将发生大地震   点击进入: 杨学祥 专家专栏 http://health.gmw.cn/2013-03/10/content_6952516.htm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2494 次阅读|6 个评论
气候博弈 进退两难:降温0.7℃或升温2℃都是灾难?
热度 1 杨学祥 2013-10-4 07:18
气候博弈 进退两难:降温 0.7 ℃或升温 2 ℃都是灾难? ——地球不是恒温器 杨学祥 聯合國的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 IPCC )在 9 月 27 日發布的最新報告中警告說,如果沒有大幅減排或用有爭議的技術修復氣候,全球變暖很可能在整個 21 世紀繼續下去,進而極大改變地球的自然環境以及數十億人的生存條件。   相對於 1986 年至 2005 年期間,全球地表平均溫度預計到本世紀末將進一步增加 0.3 攝氏度至 4.8 攝氏度,這取決於未來的經濟和科技發展。   報告估算了不同情形下全球地表平均溫度的上升幅度,在溫度升幅最低的情形下,到 21 世紀末氣溫將比 1850 年至 1900 年間上升 1.5 攝氏度以上。而在溫度升幅最高的情形下,氣溫將上升 2 攝氏度以上。 在對極為脆弱的南亞地區的中期( 2046 年至 2065 年)溫度預估中,最高升溫部分將分布在尼泊爾、不丹、印度北部、巴基斯坦以及中國南部的地區,升溫幅度為 2 至 3 攝氏度,而這些地區的長期( 2081 年至 2100 年)預估為升溫 3 至 5 攝氏度。 http://scitech.people.com.cn/BIG5/n/2013/0930/c1007-23084728.html 气候学家只注意到气温上升 2 ℃人类生存受到威胁(只是气候模型计算模拟,没有历史数据证实),忽略了气温降低 0.7 ℃的小冰期时期带给人类的历史灾难(见附录)。 在公元前 3000 年 - 公元前 1000 年前左右,这个时期我国大部分时间的年平均气温比现在高 2 ℃。由于气候温暖,此时,在今天的河南一带,生活着很多大象。 明清小冰期的到来,不仅给农业社会带来了灾难,甚至成为战争爆发的导火索。例如,在明代中叶,受到小冰期的影响,北方持续低温、干旱,草场退化,为了改善处境,北方少数民族频繁南下,战乱较多。 1640-1700 年是这次小冰期中最冷的时期,这个时间恰好与清军南下入关、建立政权的时间是相吻合的。与此同时,大范围的战乱和饥荒摧垮了明朝政权。 http://sh.sina.com.cn/citylink/jk/t_jkrd/2012-02-06/095851287_3.html 许靖华根据历史上的全球气候变化周期中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证明全球小气候最适期人类社会繁荣发展而全球小冰期导致农业减产,饥荒和民族大迁移。据任振球的研究,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使地球冬至时的公转半径发生相当稳定的准周期变化,与全球尤其北半球气温变化的间隔 60 年振动相一致。在本世纪初的低温期和 60~70 年代相对偏冷期,当时( 1901 和 1960 年)地球冬至时的公转半径分别延长了 94( 相当于日地距离的 0.6%) 和 57 万 km ;在 30~40 年代和 80 年代后的暖期,地球冬至时的公转半径( 1940 和 2000 年)分别缩短了 76 和 44 万 km 。 2000~2020 年地球冬至时的公转半径由极小值变为极大值,他推测 2020 年前后全球气候将进入相对冷期。 我在 2004 年指出, 2000 年“拉马德雷”进入“冷位相”再次提醒人们:警惕全球迅速变冷! 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42732.htm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33501 小冰河期泛指 15 世纪至 19 世纪中叶气温偏低的时期。大约在十六世纪到十九世纪之间,地球上广大地区出现了寒冷气候,人们称为小冰河期 (Little Ice Age) 。 二氧化碳(分子式为 CO 2 )和水汽等被称为温室气体。温室气体有效地吸收地球表面、大气本身相同气体和云所发射出的红外辐射,重新发射红外辐射,其中有一半返回到地表,在夜间持续辐射,使地表不致因缺乏太阳辐射而变得太冷。温室气体这种保护地热量散失的作用,叫温室效应。一百多年前大气中的浓度是非常稳定的。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产生大量温室气体, CO 2 的大气浓度由 1800 年的 280ppmv (即一百万单位体积气体中含有 280 单位体积的 CO 2 )增加到 2000 年的 380ppmv 。 气候学家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实:温室效应对小冰期的消失作出了贡献。 地球不是恒温器,气温波动变化是自然规律。当代人们把“温室效应”看做是灾难,事实上,如果没有温室效应,人类就不可能在地球上生存。 正是由于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存在,使地表维持在 15 ℃ 的平均温度上,否则地表温度将是 -18 ℃ ,这为人类和整个生物圈提供了一个温暖的环境。这个效应主要归因于水汽的作用。 对温室效应的负面宣传太多了,掩盖了它对人类作出的主要的不可代替的贡献。 把地球变为恒温器是一种不懂科学和历史的幼稚幻想,使用有争议的手段使地球降温可能导致加快小冰期到来的人为灾难。 自从 1850 年上一个小冰期结束以来,人类已经度过了相对温暖的 1 个多世纪。而最近,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於 9 月 27 日在斯德哥爾摩發布最新報告,警告稱未來幾百年全球變暖或無法逆轉;持不同意见科学家们又发出了小冰期到来的预言。 如果说降温 0.7 ℃或升温 2 ℃都是灾难,前者比后者更危险! 主要参考文献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 2011 , 54 ( 4 ): 926-934. 杨冬红,杨学祥 . 全球气候变化的成因初探 . 地球物理学进展 . 2013, 28(4): 1666-1677.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 2004 年 12 月 26 日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6 , 21 ( 3 ): 1023-1027 附件:   大约 15 世纪初开始,全球气候进入一个寒冷时期,通称为“小冰期”。“小冰河期”时,从大气平均温度看,即便在最冷的十七世纪也仅比近千年平均温度降低 0.7 ℃。但是,这看似不起眼的降温,造成的后果却相当惊人。   在欧洲   造成灾难:玉米歉收、葡萄发酸、物价飞涨、灾民遍地   在欧洲小冰期之前的几百年内,气候环境适宜,那时候,粮食作物可生长在冰岛,甚至格陵兰;北方的渔业繁荣,欧洲主大陆的葡萄园远在现代界限以北 500 公里。   然而,到了小冰期时,情况开始改变。北方的温度开始下降,冰岛的气候也不再适合粮食生长。由于北方的冬季变冷,鱼群也开始改变迁移的路径。于是,北方的海盗开始南下谋生。在相对靠近南方的欧洲大陆,由于小冰期的到来,耕作的范围不断收缩。   从 16 世纪开始,在欧洲的高山区、斯堪的纳维亚、北部地区普遍出现冰川的膨胀和冰舌的前进,破坏了农田,毁灭了山村。冰川补给的河流,经常出现灾害性洪水,还伴随着滑坡和崩坍。英格兰中部 1500-1650 年间冬天的温度比现今低约 1.5 ℃, 17 世纪最后 10 年特别冷,连英国的泰晤士河也被冻上了。   伴随着小冰期的到来,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艰难。比如,有位英国牧师在日记中清楚记载了气候影响导致的艰苦时期:“季节寒冷,日子艰难,玉米和商品的价格上涨,找不到工作……”当时,人们还发现,一向美味的葡萄开始变酸了。追究原因,是由于天气变冷,日照减少,温差变小,以致葡萄里的糖分含量过少。   由于连年的饥荒,这一时期欧洲的人口急剧减少。据统计, 1696-1697 年的芬兰饥荒曾被视为欧洲历史上最恐怖事件,死亡总数达居民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   应对措施:多种土豆和玉米,多吃蔬菜少吃肉、国家设立救济机构   面对小冰期带来的自然灾难,西方人采取了多种手段应对。比如,采用了更为复杂的新耕作制度以促进农业产量提高。另外,人们对种植的品种也作了改变,如法国西南部,由于气温与湿度变化无常,不再适于种植橄榄,改种较为适应天气变化的坚果树。在英国,人口的压力和粮食的歉收,也使得人们对高产量、高热量的农作物有了更多的需求,来自美洲的玉米、土豆等大受欢迎。   除了在农业上进行改变,人们的饮食习惯和结构也在改变。 17 世纪前,欧洲人以吃肉为主,而随着小冰期的到来,人们开始更多地依赖生长期相对较短的植物而减少吃肉。资料记载,在荷兰,生长期较短的荞麦在 1550 年后的百年当中,地位越来越重要。而在一个叫蒙比扎的镇上,肉铺数量从 1550 年的 18 家,减少到 1641 年的 6 家,再到 1660 年的 2 家。   尽管如此,小冰期时代还是免不了经常挨饿,所以瓜菜、栗子粉、荞麦面、各种豆类乃至橡实和块茎也成为重要的补充性食物。在一些地区,草甚至也成为食物。   天气寒冷,农作物歉收,灾民大批涌现,为解决这些问题,英法等国建立了济贫院、养济院、慈善收养所、劳动救济所等救济机构实施救济。   开始于 15 世纪的这个小冰期,持续了三到四个世纪。由于这一时期跨中国明、清两朝,所以在中国也称“明清小冰期”。小冰期给中国农业社会带来巨大的打击,甚至成为战争爆发的导火索。 http://sh.sina.com.cn/citylink/jk/t_jkrd/2012-02-06/095851287_2.html 太阳黑子减少 地球小冰河期正在到来? (3) http://www.sina.com.cn 2012 年 02 月 06 日 09:58 中国天气网   在中国   太湖结冰,广州落雪,江西的橘园消失了   小冰期对中国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早在 20 世纪 70 年代,中国著名的科学家竺可桢就在这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竺可桢注意到,清朝初年,一位爱国历史学家谈迁,写了一本叫《北游录》的书,书中的一段记载,可以还原小冰期时中国江南的寒冷程度。 1653 年 ( 顺治十年 ) 阳历 7 月底,谈迁从家乡杭州出发,由运河坐船前往北京; 11 月 7 日,他到达天津,到 18 日运河就封冻了。谈迁在北京住了三年, ( 顺治十三年 ) 阳历 3 月,等到 3 月 7 日,运河开冻,他坐船南返。由谈迁的记载可以推算出,顺治年间,北运河每年封冻的时间长达 110 天,比上世纪 50 年代,华北最冷冬天时北运河封冻的时间还要长。   小冰期时代,不仅中国北方受到影响,就连江南,也因为气温的异常,出现了河面结冰的情形。谈迁提到, 1654( 顺治十一年 ) 阳历 11 月,吴江运河冰厚三尺多,而且从吴江一直冻到嘉兴,要壮士凿冰,每天才能前行 3-4 公里。阳历 11 月南运河封冻,这在历史上是少有的,可见顺治年间,江南天气的寒冷。另外,当时,也出现了长江结冰的记载。   明清小冰期时,由于温度的下降和干冷天气的持续,中国的农业经济经历了严峻的考验,究竟有多严峻?从清朝初年叶梦珠编辑的《阅世编》中可见一斑。书中提到,江西的柑橘,向来是贡品,家家户户广泛栽种。然而,在明清小冰期最盛的顺治、康熙年间,橘子常常被冻死。受到打击的橘农吓得不敢再种橘子了。   明清小冰期时,在中国,就连气候一向温暖的珠江三角洲也遭遇了异常天气,广州等地频繁遭遇降雪,并出现牲畜冻死的现象。   北方持续干冷、草场退化,少数民族频繁南侵   于革说,明清小冰期的到来,不仅给农业社会带来了灾难,甚至成为战争爆发的导火索。例如,在明代中叶,受到小冰期的影响,北方持续低温、干旱,草场退化,为了改善处境,北方少数民族频繁南下,战乱较多。 1640-1700 年是这次小冰期中最冷的时期,这个时间恰好与清军南下入关、建立政权的时间是相吻合的。与此同时,大范围的战乱和饥荒摧垮了明朝政权。   清政权建立后,随着远道而来的马铃薯、玉米等耐寒高产农作物在中国的普及,农业经济才逐渐恢复。 http://sh.sina.com.cn/citylink/jk/t_jkrd/2012-02-06/095851287_3.html
个人分类: 学术争论|3342 次阅读|0 个评论
天灾与人祸的世纪警钟:1918-1919年流感爆发的启示
热度 1 杨学祥 2012-1-30 15:39
天灾与人祸的世纪警钟: 1918-1919 年流感爆发的启示 杨学祥 综合 1890-2004 年的数据,我们可以得到流感大流行的 6 大气候特征: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及其边界;前一年或前两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拉尼娜年; 20 世纪 50-70 年代同时为中国强沙尘暴年;前后一年或当年为中国东北地区冷夏年 (20 世纪 50-70 年代同时为严重低温冷害年 ) ;当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厄尔尼诺年;当年为太阳黑子谷年 m 或峰年 M , m-1 年, m+1 年或 M+1 年。 1889-1890 年、 1900 年、 1918-1919 年、 1957-1958 年、 1968-1969 年和 1977 年的禽流感爆发都满足这 6 大条件,同时,在 1890 年以来,满足这 6 大条件的只有以上 6 次爆发 。 1918-1919 年、 1957-1958 年、 1968-1969 年不仅是厄尔尼诺年,而且是太阳黑子极大值年 ( 峰年 ) ,流感爆发强度大,成为历史上危害最大的流感三次大爆发; 1900 年和 1977 年不仅是厄尔尼诺年,而且是太阳黑子极小值年 ( 谷年 ) ,流感爆发强度小,因而常常被忽略不计。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358131 1 1918-1919 年流感大流行的概况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世界处于大动乱、大改组,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西班牙流感就在此背景下发生了。当时西班牙为中立国,首先公布了流感疫情,故称之为西班牙流感。由于此次流感引起世界性大流行,发生在 1918 年故也称之为 1918 年流感。   这次流感是 1918 年 2 月首发于美国堪萨斯洲,很快传播至底特律等 3 个城市→ 3 月美国远征军乘坐船带至欧洲前线→ 4 月传播至法国军队,然后至英国和其他国家军队→ 5 月达意大利、西班牙、德国、非洲,印度孟买和各尔各答→ 6 月由英国远征军传播至英国本土,然后至俄罗斯、亚洲达中国、菲律宾、大洋洲至新西兰→ 1919 年 1 月达澳大利亚。即不到一年时间席卷全球。   本次流感共有三个流行波: 1918 年 4 ~ 7 月为第一波,首发在法国前线,在美、法军队中爆发,当时也叫三日热,发病率高而病死率低,很快播传至欧洲其他国家;同年 7 ~ 11 月为第二波,席卷欧、美、亚、非各大洲,症状重,病死率高,如法国第一波病死率为 0.12% ,而第二波为 7.7% ; 1919 年 1 ~ 5 月为第三波,流行程度轻,时间短。     本次流感所造成的灾难是流感流行史上最严重的一次,也是历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瘟疫,估计全世界患病人数在 5 亿以上,发病率约 20% ~ 40% ,死亡人数达 4 千多万,比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亡总人数还多。死亡呈“ W ”型,年龄分布:≥ 70 岁老年人, 20 ~ 40 岁, 5 岁以下儿童,以青壮年为主。   美国死亡人数 50 万,仅 10 月 10 日费城 759 人死于流感;西班牙 800 万人患病,包括国王阿方索三世在内,马德里三分之一市民受感染,一些政府部门被迫关门,电车停运;英国乔治五世也未幸免,英格兰和威尔士死亡达 20 万,皇家舰队三周无法入海,影响作战;印度孟买死亡 700 万;一些因纽特人村遭受灭顶之灾,有一村 80 人死于流感 73 人; 20% 的西萨摩亚人死于流感。许多国家尸体堆山;加拿大渥太华有轨电车没有乘客;学校,歌舞剧院,电影院无灯光,游泳池和保龄球馆空无一人;南非一个小镇由于缺乏棺木,毯子裹尸体草草下葬,白天满街出殡,夜晚救护车穿梭。    1918 年西班牙流感也波及中国, 3 月始自广州直至东北,由上海至四川,蔓延广泛,北平警察患病过半,哈尔滨 40% 人被感染,学校停课,商店歇业。上海也出现过两个流行波。   然而关于西班牙流感从何而来?为何发病率和病死率为此高?为何主要侵袭青壮年人群?等一系列问题困惑了人们将近一个世纪,只到今年 10 月 5 日,科学家研究发现, 1918 年导致许多人死亡的疾病是一种禽流感。据英国广播公司 BBC 报道,美国科学家的研究已经显示,曾在 1918-1919 年导致 5000 万人死亡的西班牙流感病毒很可能源自鸟类。美国科学家在《自然》杂志发表的文章说,他们已经找到 1918 年病毒与现在亚洲出现的禽流感病毒 H5N1 的共同的基因变异。美国另一个研究小组也在《科学》杂志发表文章,他们已经在老鼠身上成功再造了 1918 年的病毒。他们发现的一些基因密码将有助于对下一次流感大流行做出预报和准备。 http://news.dayoo.com/society/gb/content/2005-10/26/content_2273170.htm 2 1918-1919 年流感大流行的新发现   虽然早先的估计数据显示,此次流感大流行共导致了全球 2000 万至 4000 万人死亡,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有更多的人在此次流感大流行中丧生。如此规模的流感如若发生在今天,则相应的死亡人数将达到 1.75 亿至 3.50 亿。   此次流感大流行始于 1918 年春天,以一轮相对较为温和的 " 前驱 " 波出现。在此期间 , 欧洲和美国相继报告暴发流感疫情,疫情主要集中在新征入伍、拟奔赴欧洲战场的新兵集训营中。   许多研究者认为,造成此次流感大流行的流感毒株源于美国 ( 可能是堪萨斯州的农村 ) ,然后再传播至法国,继而蔓延至整个欧洲。但另一些研究者却认为,早在 1918 年 2 月 , 该毒株可能已经在大西洋沿岸的美国中部各州流行。还有一种说法是,法国军营 1916-1917 年间曾暴发过严重呼吸系统疾病,该病的重要临床特征之一是发绀,而发绀也是 " 西班牙流感 " 感染者的一个主要临床表现,因此此次暴发也可能为 H1N1 感染,并且是 " 西班牙流感 " 的前体。 http://bbs.yygr.cn/archiver/?tid-7305.html 香港和美国的研究者发现,早在疫情爆发前的数年里,导致上世纪几场流感大流行的病毒就已经以几乎完整的形态传播开来。 研究者发现,与以往认识不同的是,导致 1918 到 1919 年西班牙流感大流行的 H1N1 病毒并非直接来自禽类,而在大流行爆发之前,该病毒就早已在猪和人之间传播开来了。 因有关当前新流感发生前动物身上病毒的研究较少,这份研究成果十分重要。来自香港大学和美国圣犹大儿童医院的研究者认为,对病毒发展历史的研究有助于监控当前的疫情。该研究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会刊》上。 香港大学微生物学家管轶和研究团队称,导致 1918 年和 1957 年这两次流感大流行的病毒在疫情爆发前就已经历了至少两轮基因重组。病毒基因重组发生于人或动物同时感染了两种病毒菌株时。 管轶说:“人们以前不知道流感大流行的病毒是怎麽传播的……这项研究让我们对病毒的演变和疫情的发展过程有了更深的了解。” 研究还发现, 1918 年病毒基因可能早在 1911 年就在猪和人类身上传播,但它不大可能是从禽类直接传播给人的。(完) http://cn.reuters.com/article/CNTopGenNews/idCNCHINA-59820090714 3 1918-1919 年世界流感大流行的启示:天灾与人祸 研究还发现, 1918 年病毒基因可能早在 1911 年就在猪和人类身上传播。法国军营 1916-1917 年间曾暴发过严重呼吸系统疾病,该病的重要临床特征之一是发绀,而发绀也是 1918 年 " 西班牙流感 " 感染者的一个主要临床表现,因此此次暴发也可能为 H1N1 感染,并且是 " 西班牙流感 " 的前体。 据杨海等人研究,马流感 (EI) : H1N1 和 H2N2 多见, 1890 年、 1900 年两次世界流行均为 EI 所致 ( 第一次和第二次流感大流行 ) 。我国和前苏联 1974-1977 年 ( 第六次世界流行 ) 在远东地区爆发的俄罗斯流感即与此有关 (EII) ,在马属动物间流行后相继在人间发生相同亚性感染。猪流感 (SI) :常以 H1N1 多见, 1914-1918 首发于美国的西班牙流感即为 SI 所致 ( 第三次世界流行 ) ,数百万头猪发病,数千头死亡,随后 1918 年 2 月于堪萨斯地区人群爆发, 4 月随同盟军远征军传播至法国, 5 月传至西班牙、非洲、俄罗斯、中国, 1919 年传到新西兰、澳大利亚,历时一年,为最严重的世界流行。 上述研究表明,在 1918-1919 年流感爆发之前,从 1911 , 1914 ,到 1916-1917 年,流感病毒已经开实在动物和人类之间传播。 1918-1919 年只是大面积爆发而已。这一爆发就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军营中,战争给与流感病毒以大面积流行传播的条件。 1913 年是太阳黑子低值年, 1917 年是太阳黑子高值年, 1916-1917 年发生了拉尼娜事件, 1918-1919 年发生了厄尔尼诺事件和流感暴发。 前 6 次世界流感大流行发生在前两次的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1890-1924 年和 1947-1976 年), 2000-2030 年全球又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2009 年的流感大流行已经拉开了本周期 3 次大流行的序幕。 2009 年是出乎意料的太阳黑子低值年, 2013 年可能是太阳黑子峰值年, 2010-2011 年发生了强拉尼娜事件, 2012 年可能发生厄尔尼诺事件,依据 1918-1919 年流感大流行的统计特征, 2009 年流感大流行可能是前兆,更大规模的爆发可能在 2012-2013 年。 如果在这期间发生大规模战争,天灾与人祸相互作用,将造成比 1918-1918 年更悲惨的人间悲剧。 1914-1918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死亡者一千多万,成为人类历史上的一场浩劫。然而,就在这场浩劫快要结束的时候, 1918-1919 一场流感的爆发夺去了 2000 万到 4000 万人的性命,这就是上世纪人们闻之色变的西班牙流感,或称 1918 年流感。 1918 年流感世界大流行敲响了天灾与人祸的世纪警钟:战争创造了流感大流行的人为条件!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3432 次阅读|2 个评论
世间万象:无奈中的必然——天灾人祸夹缝中的苟延残喘
热度 3 pww1380 2011-6-28 19:23
杨文祥 当前,人类的自然生态日趋恶劣。天上有台风、龙卷风、暴风雪、极寒、酷热、持续干旱、特大暴雨轮番上阵的反复煎熬,脚下有频频的火山爆发、地震、山洪暴发交相逼迫,人类的自然生存危机日益严重。 可是,即使这些无情的自然灾难,也丝毫没有让人类片刻放下自相残杀的屠刀。同类相残似乎是人类天然的志趣之所在,并乐此不疲。食品安全事件、治安事件、核污染、侵略与战争、种族灭绝......这一系列无以计数令人痛心疾首的罪恶现实,造成了无数的社会灾难,导致了人类的社会生态环境同样地持续恶劣。于是,人类的社会生存危机比自然生存危机更加深重。 天灾频应,人祸不息。我们就是在天灾和人祸的夹缝中苟延残喘。这就是当前人类的现实生存境况——无奈中的必然。 如果果真是上帝创造了人,那么,面对这一荒诞绝伦的现实,不知道上帝该作何感想。
个人分类: 栏杆拍遍(Facing the Distressing Landscape)|2832 次阅读|10 个评论
城市肥胖症:城市高层建筑和热岛效应导致暴雨
热度 2 杨学祥 2011-6-25 12:36
城市肥胖症:城市高层建筑和热岛效应导致暴雨异常 杨学祥,杨冬红 近年来,随着大城市的不断扩容,百年一遇的的暴雨连续发生,城市内涝成为城市管理最薄弱的环节,年年预防,年年遭灾。城市暴雨频发,究竟是天灾还是人祸? 一些学者已经注意旱涝灾害的人为因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城市不断扩容和摩天大楼林立,改变了地区温差和大气环流,城市热岛效应和高空快速气流与海洋地区形成明显的温差和气压差,造成极端暴雨事件,频发城市内涝。 2011 年 6 月 18 日 ,中国中部的大城市武汉遭受强降雨, 6 月 23 日 北京一小时的降雨量达到 128 毫米 ,超百年一遇。连日来,中国部分城市遭遇强降雨袭击,多个城市都因排水不畅出现了大面积的滞水。武汉、杭州等城市,交通几近瘫痪;上海地铁车站倒灌,乘车需打伞 。旱涝灾害的人为因素值得关注。 天气变化主要与对流层气体运动有关。吸收太阳辐射热量所在空间的温度和高度控制了对流层的气体密度和气压。一般在空气受热强的地区,形成低密度的低压区;而在受热弱的地区,形成高密度的高压区。在近地面水平方向上,赤道地区为低压区,两极地区为高压区;在垂直方向上,靠近地面的热空气为低压区,高空冷空气为高压区。气压的不均匀性导致气体运动,形成大气环流。受这一规律控制,一般空气在地面从两极流向赤道,在高空则从赤道流向两极。实际的气流分布并不这样简单,除赤道和两极外,还出现了 30 o 、 35 o 和 60 o 三个特征纬度, 表明太阳能量分布差异不是大气环流形成的唯一因素。 靠近地面的热空气为低压区,高空冷空气为高压区。气压的不均匀性导致气体运动,形成大气环流。所以,地形地貌对大气环流的影响非常重要。 Allegre 和 Schneider 的研究表明,距今 200 万年到 300 万年前之间,古气候纪录开始显示出温暖和寒冷时期的重大变化有大约 4 万年的周期,与黄赤交角的变化周期完全一致。在距今 60 到 80 万年之间,占优势的循环从 4 万年的周期转变到 10 万年,并有很大的起伏。火山喷发和喜马拉雅山脉构造事件等可能是其变化的原因。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的不断隆升,加剧了大气圈的差异旋转和两极上空的大气涡旋,加强了出现在两极的臭氧洞漏能效应,使北极冰盖可以扩张到低纬度的海拔高度为 5000m 的青藏高原,使地球轨道偏心率的变化周期( 10 万年)起主要作用。这是构造运动影响气候变化的重要证据,单纯的轨道因素无法解释这一转变。 位于中亚干旱区的咸海地区,在前苏联的农业生产上却居于重要地位,其棉花产量占前苏联的 95% ,水果占 1/3 ,蔬菜占 1/4 ,稻谷占 40% 。由于气候干旱, 90% 的农田依靠灌溉。随着生产的发展,在入流的阿姆河和锡尔河上挖掘了一系列的运河以引水灌溉,水浇地从 50 年代的 290 万公顷发展到现在的 750 万公顷,引水量每年达几十万立方公里。入海水量的大量减少使近 30 年咸海面积缩减了 40% ,贮水量减少了 67% ,海平面下降了 14m ,海水退缩后使 30000km 2 的海底出露,变为沙漠,使原有几千人口的沿海城镇穆伊纳克和阿拉尔斯克处于风沙包围之中,入海两条大河三角洲的湖沼消失,当地 70%~80% 的动物灭绝。随着海水容量的减少,水中含盐量增加 2 倍,严重破坏了生态系统,本地鱼种已完全绝迹,渔业也随之调零。干涸海底的含盐尘土被风吹扬至附近的农田,使作物减产。农民为了维持农作物的产量而大量施用化肥与农药,污染地下水。环境质量的恶化导致许多疾病的流行,据报导象传染性肝炎、伤寒、黄疸、肠道感染和癌症等病例均明显增多。大风还把灰尘、盐分和风干了的农药颗粒吹扬至几百公里以外,西达黑海,北达北极圈内。盐分与农药颗粒随雨水降落,所到之处,作物、草地牧场、森林和野生生物均受其影响。咸海缩小所带来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影响是巨大的,甚至前苏联有的官员也承认,这比 1986 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还要坏 10 倍。这是人类抗小灾致大灾的典型实例。 中国城市近年暴雨记录: 2007 年 7 月 17 日 ,重庆受暴雨袭击,这场 115 年一遇的暴雨造成 42 人死亡, 12 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 27 亿元。一天后,山东省会济南又遭厄运, 34 人在暴雨中遇难 。 2010 年 5 月 7 日 凌晨,广州城的上空惊雷不断,大雨滂沱。一场 50 年一遇的大雨,把这个即将举办亚运的“国际大都市”浇了一个透心凉。城市主干道水浸一度深达 3 米 。“认真吸取‘ 57 ’ 灾害教训,反思排涝系统,严查薄弱环节。”履新不足一月的广州市市长万庆良措辞严厉,几乎下达了军令状。然而 5 月 9 日 ,广州又一场大雨。虽然广州水务部门的工作人员已经 24 小时待命,但暴雨再度成灾,一个又一个的地下停车场遭受灭顶之灾。一场大雨就把广州 20 年的城建打得原形毕露,再有 100 多天,广州将召开亚运会,这场暴雨背后,外界看到外表光鲜的广州城,地下排水系统更像一个绣花枕头 。 广州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张东表示:“这场雨历史罕见,这在国内任何城市都会引起积涝。”他告诉记者,广州多个监测站都录得历史最高值的降雨量。而且,这场暴雨降水时间非常集中,普遍在不到 6 个小时内出现了超过 100 毫米 的降水。而且这场暴雨几乎覆盖了广州全市,这让水务应急单位的排水车应接不暇。据统计,当天广州全市 102 个镇(街)受水浸之灾, 109 间房屋倒塌, 24 个停车场被淹,造成经济损失约 5.438 亿元 。 中新广东网 2010 年 5 月 15 日 电 近日广州连降暴雨,暴雨导致广州多处地方被水浸,广州的交通严重受阻,几近瘫痪。 5 月 14 日 暴雨再度侵袭广州,广州市区 21 条主干道瘫痪,车辆需绕道行驶。广州市已以当天 17 时 20 分启动防御暴雨三级应急响应,水务局下雨之前已派出有关人员到易发生水浸的地区布防,同时采取一系列应对措施 。 中广网柳州 2010 年 5 月 15 日 消息(记者)受切变线和弱冷空气影响, 5 月 13 号到 14 号,柳州自北向南出现一次强降雨天气过程。 昨天早上 6 点 40 分,柳州市气象台发布了暴雨橙色预警信号。据气象部门统计, 5 月 13 号晚上到 14 号下午的 5 点,融水苗族自治县的安陲、滚贝、香粉 3 个乡镇的降雨量都超过了 110 毫米 ,其中安陲乡降雨量最高,超过了 120 毫米 ,柳州市区和柳江、融安、三江等县都出现暴雨天气 。 中新广东网 2010 年 5 月 15 日 电 14 日傍晚前后暴雨袭击广州市,羊城再度成为泽国。广州气象台更于 23 时 55 分启动红色暴雨预警信号,这是广州今年入汛以来第二次发布红色预警信号。受大暴雨影响,白云机场 40 航班因此延误。而广州部分市区再次出现“水浸街”现象,天河区五山路华南师大路段积水盖过人的膝盖。由于此前特大暴雨带来巨大财产损失的经验教训,广州市民对此次暴雨的到来做了防御措施。在杨箕地铁站,工作人员已事先准备好沙包等工作用以抗击积水。据悉,此次暴雨受低压槽影响,广东省粤西北、粤中、珠江三角洲先后出现了强降水。 14 日广东全省共有 32 个市县发布暴雨预警信号;有 11 个市县发布雷雨大风蓝色预警信号 。 人民网讯 2010 年 5 月 13 日 ,湖南省涟源市遭遇五十年一遇特大暴雨。继 5 月 6 日 至 8 日暴雨过程后, 5 月 13 日凌晨 3 时 至晚上 20 时,涟源市再次遭受暴雨、大暴雨袭击,全市 21 个雨量站点均超过 100mm ,降雨量最大的涟源城区站 24 小时内达到 172.1 毫米 。涟水、孙水、白马水库水位均急剧上升,超过警戒水位, 20 个乡镇告急。该市迅速启动Ⅲ级预警响应。据初步统计,此次暴雨洪灾中,全市 47.8 万人、 20.1 万亩农作物受灾,紧急转移人员人 1.26 万余人,房屋倒塌 1710 间,死亡大牲畜 1160 多头,直接经济损失达 2.54 亿元 。 2011 年 6 月 18 日 ,中国中部的大城市武汉遭受强降雨, 6 月 23 日 北京一小时的降雨量达到 128 毫米 ,超百年一遇。连日来,中国部分城市遭遇强降雨袭击,多个城市都因排水不畅出现了大面积的滞水。武汉、杭州等城市,交通几近瘫痪;上海地铁车站倒灌,乘车需打伞 。 我在 2009 年 7 月 9 日 指出,进入 7 月后,赤道中东太平洋异常偏暖状态继续保持,中国东北出现低温冷夏年趋势,流感大流行进一步发展,厄尔尼诺事件的形成将导致低温、夏涝、秋旱、流感蔓延的新发展。发生厄尔尼诺事件的当年,我国发生干旱的可能性大(如 2006 年四川特大干旱)。 2009 年 9-11 月为弱潮汐时期,将加剧旱情,必须做好预防的准备。关注低温冷夏的发展趋势,做好预防和农田管理,促进农作物生长和尽快早熟。低温也会导致流感的更快发展 。 2009 年 9 月的秋旱最终在 2010 年 4 月形成西南地区的特大干旱,我在 2010 年 4 月 1 日 指出干旱原因的同时,再次提出“暴雨为城市管理者亮出黄牌警告”的教训 。 这篇 2005 年写的文章 ,可能早已被人遗忘,尤其是城市管理者,可能闻所未闻。官照样日复一日地升,日子照样一天一天地过。平静似水,似水平静。可谁能想到,由于地下排水不畅,顷刻汇聚的雨水一改往日的平静,变成杀人的利器,重庆济南被暴雨重创,天灾人祸共酿死亡和伤痛。 2007 年 7 月 17 日 ,重庆受暴雨袭击,这场 115 年一遇的暴雨造成 42 人死亡, 12 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 27 亿元。一天后,山东省会济南又遭厄运, 34 人在暴雨中遇难。人们不禁要问:城市管理者的责任何在 ? 2010 年 5-7 事件和 5-13 事件再次暴露了城市管理的漏洞,忙于建设,疏于管理,这种情况不能再继续下去了,严重的损失将造成资源和能源的巨大浪费。 2011 年 6-23 事件表明,城市内涝和交通拥挤一样成为城市肥胖病中的不治之症。城市减肥,势在必然。 参考文献 1. 邓杭,易靖,王硕。北京昨日一小时降雨量超百年一遇 多处道路中断。 2011 年 06 月 24 日 02:16 京华时报。 http://news.sina.com.cn/c/2011-06-24/021622695595.shtml 2. 重庆济南被暴雨重创 天灾人祸共酿死亡和伤痛。 2007 年 07 月 25 日 10 时 42 分 南方报业网 - 南方都市报。 http://news.tom.com/2007-07-25/07AI/09739936.html 3. 龙飞。暴雨之后:广州城建漏洞百出。 2010 年 05 月 15 日 09:58 中国经营报。 http://finance.qq.com/a/20100515/001746.htm 4. 廖宴思。暴雨频繁侵袭广州 阻断夜人回家路。 2010 年 05 月 15 日 10:05 来源 : 广东新闻网。 http://www.gd.chinanews.com.cn/2010/2010-05-15/2/44818.shtml 5. 张江元,柳州台,赵鑫婷。广西柳州昨天遭暴雨狂袭。 2010 年 05 月 15 日 12:29 中广网。 http://finance.ifeng.com/roll/20100515/2191985.shtml 6. 程景伟。广州再成泽国 夜里启动暴雨红色预警。 2010 年 05 月 15 日 18:23 来源 : 广东新闻网。 http://www.gd.chinanews.com.cn/2010/2010-05-15/2/44777.shtml 7. 郭国权,易海和,刘厅。湖南涟源遭遇五十年一遇特大暴雨 损失达 2.54 亿元。 2010 年 05 月 15 日 09:49 人民视线。 http://pic.people.com.cn/GB/165652/165654/11603761.html 8. 杨学祥。做好迎接厄尔尼诺事件的准备:严重秋旱可能发生。发表于 2009-7-9 9:11:14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42586 9. 杨学祥。 又一份不合格的答卷:西南大旱和美国气候“秘密报告” 。发表于 2010-4-1 8:13:26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07846 10. 杨学祥,杨冬红。印尼海啸敲响了沿海大城市地下空间安全的警钟。 2005-1-16 光明网博客。 http://blog.gmw.cn/u/466/archives/2005/6726.html 11. 杨学祥 . 一份不合格的答卷:暴雨为城市管理者亮出黄牌警告 . 2007-7-30 光明网博客。 http://bsg.gmw.cn/u/466/archives/2007/14757.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2997 次阅读|10 个评论
盲目的城市化将带来一场意想不到的灾难
杨学祥 2010-10-10 11:46
盲目的城市化将带来一场意想不到的灾难 杨学祥 2010 年 9 月 30 日 以来的 50 年一遇暴雨给海南带来严重损失。据初步统计,截至 7 日晚该省遭遇的此次强降雨导致 16 个市县受灾,全省 1160 多个村庄受淹, 160 余万人受灾,紧急转移 21 万余人。该省相关部门表示,旅游市场无游客失踪或伤亡报告。然而,部分旅游景点因雨停业,酒店接待量及营业收入较前日均有大幅下降。 有评论说,连日罕见的暴雨让不少的海南乡村在泥泞中生存,然而,暴雨的侵袭也暴露出当前海南一些地方在加快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过度追求水泥硬化等一系列的问题。事实上,造成严重洪涝灾害的根源不仅在于这次暴雨的罕见,还在于乡村建筑脆弱在极端天气的背景下,现有的排涝设施抵挡不住大水在乡村的积涝步伐。由于近年来,海南各地出现了重地上轻地下、重建设轻规划等建筑问题,在一栋栋的漂亮房屋下面,排涝系统几乎一片空白,遇到极端天气时往往不是敌手。乡村发展所带来的地面水泥化、硬质化现象更给排涝添堵,最终致使乡村排涝系统不堪重负,甚至可谓雪上加霜 。 江河生于自然,水涨水落受自然规律支配,洪涝干旱皆为天灾;城市建于人类,便利于交通,宜居与市民,防火、防震、防寒、防旱、防涝、防风沙、防污染是城市的基本功能。把城市修成了蓄水池,暴雨之下,水漫街面,要道阻塞,一座座城市仿佛浸泡在水中,动则上亿的财产损失,谁来买单,谁来担责? 城市内涝不是一个新问题。 2005 年以来,我们发表了一系列有关城市内涝的博文,这些 2005 年的文章和资料,可能早已被人遗忘,尤其是城市管理者,可能闻所未闻 。 只见利益不见弊端的城市管理令国家受损人民受害。只有地上部分的华丽建筑,没有地下部分的相应能力的排水管道,城市管理者的低水平令世人震惊。 暴雨的突发性和不确定性,使城市的地下水管道和排涝系统成为必需设防的安全保障。 2007 年济南和重庆暴雨致灾,关键是城市排水系统没有达到安全标准。逢雨必淹的潜规则恰恰反映了城市管理者的无所作为和侥幸心态。国内外的历史教训,城市管理者是否熟记在心? 中国商界的科学素质是值得怀疑的:面对印尼地震海啸和美国新奥尔良市飓风灾难,中国商人的投资依然积聚在中国沿海;面对国际气象组织关于全球变暖和海平面上升的警告,中国沿海城市的房价却一路飙升。科学对他们而言不值一文,这种状况要持续多久?暴雨后银座地下购物广场全被淹没,这不过是大自然的一个小小的警告! 中国城市管理者被大批商人所包围,以至于金钱成为衡量价值的唯一标准,科学工作者的理智呼声被商业的喧嚣所掩盖。重庆济南暴雨为城市管理者亮出黄牌警告:科学的呼声不仅可以避免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可以挽救鲜活的无辜生命。 2007 年重庆济南暴雨为城市管理者亮出的黄牌警告也没有引起城市管理者的重视。 2010 年 5-6 月的罕见暴雨对城市管理者再次亮出黄牌警告。 2010 年 9 月 30 日 至 10 月 10 日 海南暴雨洪水灾害亮出了红牌警告! 2010 年 5 月 7 日 凌晨,广州城的上空惊雷不断,大雨滂沱。一场 50 年一遇的大雨,把这个即将举办亚运的国际大都市浇了一个透心凉。城市主干道水浸一度深达 3 米 。认真吸取 57 灾害教训,反思排涝系统,严查薄弱环节。履新不足一月的广州市市长万庆良措辞严厉,几乎下达了军令状。然而 5 月 9 日 ,广州又一场大雨。虽然广州水务部门的工作人员已经 24 小时待命,但暴雨再度成灾,一个又一个的地下停车场遭受灭顶之灾。一场大雨就把广州 20 年的城建打得原形毕露,再有 100 多天,广州将召开亚运会,这场暴雨背后,外界看到外表光鲜的广州城,地下排水系统更像一个绣花枕头。据统计,当天广州全市 102 个镇(街)受水浸之灾, 109 间房屋倒塌, 24 个停车场被淹,造成经济损失约 5.438 亿元。 2010 年 5-7 事件和 5-13 事件再次暴露了城市管理的漏洞,忙于建设,疏于管理,这种情况不能再继续下去了,严重的损失将造成资源和能源的巨大浪费。 有人曾在香港大公报撰文说,中国人特别擅长干大事:城市的大街建得豪华、整洁、漂亮,小街就破烂、杂乱、简陋;长江上建起了大坝,南水可以北调,城市的下水道却修不好;从东北盆地到西北沙漠,都建起了大油田,而小煤矿的频频矿难却无法遏制。干大事,有高度,有亮度,可以作为业绩显身扬名。其后果是全国的水利工程与污水横流同在,城市的金碧辉煌与能源短缺并存。城市的地下水道改造工程是小事吗?合理的设计就是一座大型有机肥料工厂,不仅解决了城市水污染,而且解决了农村的土地退化。谁重视这些基础科学的研究? 有评论指出,暴雨成了城市防洪能力的一张试纸,折射出某些城市决策者急功近利的发展观与政绩观。如何防止积涝给社会运转、企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给市民带来生活上的不便,不仅仅是准确预报、启动预案以及紧急应对,而要看平时的资金投入有没有到位;水利设施有没有科学配置,各种相配套的排涝设施是否发挥应有的作用,总的来说,就是城市防洪能力与城市人口、社会经济的发展总体水平是否相适应。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相当一部分城市管理者更看好的是马路广场,楼堂馆所,商业大街,标志性建筑,乃至亮化工程等等,将更多的时间、资金与精力用在招商引资等可望出 GDP 的项目上。这些固然都与民生息息相关,但不能顾此失彼,将绝大部分的公共财政投入看得见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而忽视城市水利这一埋在地下的政绩。正是由于城市在水利投入上欠账较多,财力支撑不足,基础设施匮乏,才导致了城市面对罕见暴雨的袭击,显得弱不禁雨。有鉴于此,只有改革现行考核制度与机制,将民生诉求和应对灾害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考量,才能引导各级领导注重科学发展,树立以人为本理念,立足长远考虑城市防洪硬件投入与管理课题,将更多的政绩埋到地下,才能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笔者认为,城市内涝灾害频发,是人祸而不是天灾,是城市排涝设计失误造成的,必须追究设计者和审批者的失职之责,必须赔偿市民和企业的相关财产损失。城市排涝工程必须科学论证、合理设计、严格审批,相关部门必须承担起相关的义务和责任。 再一再二,不能再三再四。楼市的疯狂和城镇内涝频发的事实表明,城镇建筑必须与配套的排水管线同时设计建设,城镇扩容的同时必须优先排水管道扩容。没有相应的配套设施,城镇的盲目扩容将带来一场意想不到的灾难。 参考文献 1. 魏干。海南部分新农村形式主义忽略防洪 暴雨暴露问题。来源:南海网 2010 年 10 月 08 日 16:26 http://news.sohu.com/20101008/n275477151.shtml 2. 杨学祥。忽视海洋灾害的代价:飓风把美国南部沿岸 4 州变成了人间地狱。 2005-9-2 上海环境热线 . 绿色论坛 . http://www.envir.online.sh.cn/forum/20056504.htm 3. 杨学祥,杨冬红。印尼海啸敲响了沿海大城市地下空间安全的警钟。 2005-1-16 光明网博客。 http://blog.gmw.cn/u/466/archives/2005/6726.html 4. 杨学祥。沿海城市的沉没与沿海经济。 2006-3-25 光明网论文发表交流中心。 http://bsg.gmw.cn/u/466/archives/2006/10997.html 5. 杨学祥 . 一份不合格的答卷:暴雨为城市管理者亮出黄牌警告 . 2007-7-30 光明网博客。 http://bsg.gmw.cn/u/466/archives/2007/14757.html 6. 杨学祥。暴雨再次为城市管理者亮出黄牌警告。发表于 2010-5-16 7:34:10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24936 7. 杨学祥。 又一份不合格的答卷:西南大旱和美国气候秘密报告 。发表于 2010-4-1 8:13 :26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07846 8. 杨学祥。我国基础科学的尴尬。科技潮。 2005 ,( 9 ): 23-26 9. 杨学祥。谁为城市内涝的人祸担责:暴雨当浇醒急功近利发展观。发表于 2010-6-18 15:39:00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36621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3690 次阅读|2 个评论
日食的天灾人祸
xupeiyang 2010-1-15 20:46
   现在还没有任何证据证明日食的发生对人类健康以及地球生物有影响,但自古以来由于对日食的认识问题,人类一度将日食认为是末日征兆。在中国也曾有 天狗食日 的民间说法。而这些推断现在并没有科学依据。日食对人类造成的心理影响更为明显。 日食不见得完全对地球生物无影响,以下是科学角度认知上的灾害:   天灾方面:造成能见度下降、气温降低(沙漠地区最为明显)、湿度上升,对于交通运输的生产作业、通信安全(定位卫星断讯)等,或是某些敏感的动植物会应日食产生不寻常的变化。因此在日食(尤其日全食)期间,受到影响的地区需要调整照明设备以维护交通安全。   人祸方面:根据历史的事件纪录分析,有发生过有心人士将日食当作时间点的指标,借由此引起国家动乱、起义战争、夺取统治阶级的生命等各种意图的时机。在社会治安上,则会有人刻意散播不实谣言(或者是借由网络等手法),造成民众的迷信猜测和心理恐慌等带来一定影响。 http://baike.baidu.com/view/10961.htm
个人分类: 科学研究|1509 次阅读|0 个评论
2008多灾多难的中国
剑走偏锋 2008-5-29 12:47
1.25的南方雪灾----出口日本的毒水饺事件---股灾----3.14的藏独骚乱----4.28的山东火车事件----奥运火炬事件----5.12川西大地震,死亡与失踪人数达到8.8万!! 有点巧合的是,这些日子不少与8有关,1+2+5+8,3+1+4=8,5+1+2+8., 4.28的山东,5,28南方水灾死6人,6.28的贵州瓮安事件 顶峰过了,中国应该时来运转吧 奥运会开慕2008.8.8,晚上8点8分,期望是个新的开始!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823 次阅读|8 个评论
盛事出国虎还是乱世出猛虎
剑走偏锋 2008-3-10 11:47
陕西某县"发现华南虎",县官兴奋异常,连连宣杨"盛事出国虎",直想捉着国虎,敬献领导. 但这是 盛事出国虎还是乱世出猛虎? 在中国各朝代历史可看出,是乱事出猛虎啊 君不见,一到兵荒马乱,天灾人祸,地里欠收,草木不存,食草动物灭绝,食肉动物饥不择食,只好危害人类. 而此时,还有那些贪官污吏,投石井落,更致灾民于水深火热之中,所以才有荀捐杂税猛于虎之说. 虎在中国历史上绝不是好东西,如果现在陕西那县出了猛虎(或许是只将死之虎---瞪着白眼半天不动),那不是中国之福,更不是陕西之福! 2008年1月,果然,从陕西南部一直到鄂、黔、川、渝、湘、赣等中国南部传统华南虎出没地区,暴雪成灾,天寒地冻,不少人就直言是陕西华南虎惹的祸。幸好这只是假老虎,中央政府运筹有度,才使人民安然度过这灾祸。 盛事岂能出猛虎!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586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6 07: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