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长株潭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深化环长株潭城市群循环经济试点示范的建议
pxyeco 2011-12-10 17:22
第一, 继续推进循环经济试点建设,扩大试点领域、产业和层次。加大现有国家级和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单位的建设力度,突出特色,彰显优势,发挥示范效应。与此同时,扩大试点领域,在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城市矿产、再制造业等循环经济新领域开展试点项目;扩大试点的产业层次,重视农业和服务业循环经济的试点,区别于长株潭城郊区、环洞庭湖区、湘西南丘岗区等不同农区农情开展农业循环经济试点项目,区别于生态旅游、绿色物流等产业开展循环型服务业试点;扩大试点的层次,继续推进企业、园区两个层面的循环经济试点,重点支持湘潭湘江湾循环经济试验区开展社会层面循环经济试点,鼓励条件允许的村镇、街道、社区开展循环经济试点。 第二,建立高层次科研平台,开发循环经济关键技术及装备。 整合创新资源,注重创新体系平台建设, 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中心等高层次科研平台, 集中力量研究开发一批对循环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关键技术,促进高能效、低碳排放的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重点提高企业的研发能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技术,积极开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新技术、新工艺。集中力量扶持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大循环经济科技及产业人才的培养 和引进力度。加大科研投入,形成“产学研”联合发展,以科技进步与信息化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加速推进绿色创新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第三,大力发展两型产业,发挥产业辐射及带动效应。环长株潭城市群产业经济基础好,是湖南省经济增长极,产业结构升级空间更大。因此,要实施产业结构两型化工程。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创意、信息产业、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两型化。打造太阳能光伏和太阳能光电产业链,培育太阳能综合利用装备及其应用产品制造产业集群。围绕先进装备制造所需的先进储能材料、先进复合材料、先进硬质材料、金属新材料和化工新材料等领域,打造和完善新材料产业链。发展创意设计、数字媒体、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业态,在长株潭地区形成文化创意产业群。重点围绕基础软件、网络产品、消费电子、通信产品、物联网等领域,发展电子信息产业。重点发展大气污染控制、水污染控制、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废物资源综合利用等环保产业。总之,做强做大上述两型产业,使之能辐射带动其他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 第四,建立能带动全省的环长株潭城市群内循环经济协作机制。首先,建立区域之间的协作机制,可以建立由各市市长组成的联席会议,商讨处理事关整个城市群范围内的循环经济问题。各市发展改革局或统计部门可以编撰循环经济发展年报等材料,用于其它市的交流学习。其次,建立企业之间的协作机制。不同的试点企业之间要加强协作,就同一循环经济领域的技术或管理问题要加强沟通交流,力求优势互补,互促共进。再次,建立第一、二、三次产业之间的协作机制。在编制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时,要综合考虑三次产业之间循环经济发展的互补性和相容性,比如循环农业与生态旅游之间的协同、工业循环经济园区与城市矿产示范基地之间的协同,等等。最后,要建立主体之间的协作机制。公众要提高环境意识,增加绿色消费比重;政府部门要加强引导和政策扶持;企业要履行社会责任尤其是环境责任。这样,建立区域之间、企业之间、产业之间、主体之间的协作机制之后,不仅能极大地提升环长株潭城市群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而且将对全省产生示范带动作用。 第五,建立服务于全国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推介机制。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是国家级试验,必须要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先行探索经验。因此,要建立服务于全国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推介机制。 一是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成就的推介机制,通过举办展览会、编写蓝皮书、编撰统计公报、制作电视宣传片等方式,加大力度宣传环长株潭城市群以至于全省的循环经济发展成就。 二是加强 对外交流和国际合作 。 充分利用全球优秀人才,广泛借鉴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成功经验,引进国外先进的循环经济技术及装备,引进先进的循环经济理念和管理技能。与此同时,向国外宣传环长株潭地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促进循环经济企业走出去。三是要加强与国内其他城市群、科研机构、先进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开拓新的合作领域,推介循环经济发展的环长株潭模式。 注:本博文已另行成文被收录入张萍教授主编的蓝皮书《长株潭城市群发展报告 2011 》,作者彭新宇、杨丽华、楚瑶。
个人分类: 环境经济理论|4888 次阅读|0 个评论
推进环长株潭城市群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
pxyeco 2011-12-10 17:14
第一,区域之间和主体之间的协作机制尚未建立。一方面,城市群内八市之间缺乏协作机制,没有实现优势互补,同一领域的循环经济问题在区域之间少有沟通学习,导致八市之间循环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另一方面,循环经济是一个由多元化主体主导的在多元层面上展开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官员、企业家、公众等各个主体联动,需要企业、园区、社会各层面配合,需要一次、二次、三次产业之间协同。但是,环长株潭城市群循环经济的发展无论是试点单位与其他单位之间,还是试点园区与园区之间,协作网络不健全,产业循环关联不密切,缺乏资源及信息共享机制。总之,由于区域之间和主体之间缺乏协作机制,使得城市群循环经济发展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限制了循环经济发展的规模性与效益性,不利于深化和扩大其试点示范效应。 第二,循环经济技术发展滞后,人才匮乏。技术外溢是试点示范的重要途径。环长株潭城市群作为湖南省循环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在技术研发与应用方面却没有发挥应有作用,既缺乏从事循环经济技术研发的科研平台,更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循环经济关键技术及装备,技术研发能力较弱。具体表现在,多数企业工艺或流程缺乏绿色设计,一些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工艺和技术还在使用;循环经济的共性关键技术严重匮乏,资源综合利用、绿色能源开发、再制造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技术缺口;缺乏相关的重点实验室和研发中心,缺乏相关的产业人才及经济管理人才,与循环经济有关的地方性标准和技术规范相当少。总之,环长株潭城市群循环经济技术滞后,会直接影响到其试点示范作用。 第三,重工业循环经济,对农业循环经济尤其是服务业循环经济的重视不够。至今以来,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重视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再制造业等工业循环经济领域,国家级和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多是工业企业与工业园区。这种情况在环长株潭城市群同样存在。就“十一五”情况来看,环长株潭八市的关注点基本上是放在工业循环经济上,仅常德市、长沙市、益阳市相对重视农业循环经济,八市对服务业循环经济关注极少。具体表现在,循环经济重点项目或工程、试点企业或园区主要分布于工业领域,对长株潭城郊区、湘西南丘岗区等不同农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持很少,对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型服务业等服务业循环经济缺乏支持。城市矿产作为服务业循环经济体中的内容,在环长株潭城市群的发展也是近几年才开始的。 第四,重企业和园区循环经济,轻社会循环经济。一个完整的循环经济体系应该是包括企业、园区、社会三个层面。环长株潭城市群重视企业和园区层面的循环经济,目标在于构建企业内部循环链和园区内循环产业链,进而创新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但是,轻视了循环型乡村、循环型社区等社会层面的循环经济发展,导致了循环经济发展“有点无面”的现象,不利于循环经济发展总体水平的提升。目前,环长株潭区域内的国家级或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均是企业或园区,尚未实施循环型社区、循环型村庄等试点示范项目。庆幸的是,湘潭湘江湾循环经济试验区已经启动了社会循环经济试验,虽规划已绘就,但要走的路还很长。 第五,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尚不完善。一方面,涉及循环经济的部门众多,分散在各个部门,管理体制不顺。比如,农业循环经济涉及到农业厅、环保厅、国土厅等部门;工业循环经济涉及到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发展和改革委、环保厅等部门;服务业循环经济涉及到商务厅、卫生厅、发展和改革委等部门。具体到市一级,虽然某些市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的循环经济发展领导小组,但这种非常设的管理机构的权利有限,在处理具体问题时仍有赖于各个专业部门,进而又陷入多头管理的体制弊病。另一方面,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机制远未建立,主要表现在投融资机制的缺乏。目前,循环经济发展资金主要来自财政支持和企业自身投入,少有民间闲散资金进入,这就有赖于机制创新。 注:本博文已另行成文被收录入张萍教授主编的蓝皮书《长株潭城市群发展报告2011》,作者彭新宇、杨丽华、楚瑶。
个人分类: 环境经济理论|5081 次阅读|0 个评论
环长株潭城市群循环经济发展成效显著
pxyeco 2011-12-10 16:51
环长株潭城市群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得益于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更得益于国家级及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单位的先行探索和示范带动。长沙、株洲、湘潭、衡阳、岳阳、常德、益阳、娄底八市循环经济的高效发展已对大湘西地区和大湘南地区产生示范带动作用,进而全面提升了全省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 第一,初步探索了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体制创新方面,长沙、株洲、衡阳等市都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的 循环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 长沙市组建了长沙环境资源交易所、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等机构。除了各市制定了一些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规章之外,围绕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改革试验,省政府制定了《长株潭环境同治规划》、《湖南省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条例》、《长株潭城市群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等规划或方案。机制创新方面,产业结 构调整和政策创新是环长株潭城市群八市的基本思路,此外,出现了一些创新性做法。比如,株洲市成立了株洲循环经济投资公司;长沙市率先实行环境风险责任保险制度。 第二,一批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和园区发展趋于成熟。目前,湖南省共有循环经济试点单位 30 家,其中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单位 6 家,省级试点单位 24 家(试点园区 7 家,试点企业 17 家),这些试点单位大多数分布在环长株潭城市群之内。经过“十一五”期间的发展,株冶集团、智能化工、涟钢、泰格林纸集团、合磷化工、托普竹麻等试点企业,以及汨罗再生资源产业园、云溪精细化工园、清水塘循环经济工业区、沧水铺循环经济工业园等试点园区发展趋于成熟,已形成独具特色的循环经济模式,且发挥了显著的示范带动效应。另外,中联重科、三一集团、浏阳制造产业基地等单位成功申报了国家机电产品再制造试点单位,汨罗再生资源产业园获批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这些单位将在再制造业、城市矿产等循环经济新领域创造经验。常德市作为全国循环农业试点示范市,在农业循环经济方面已创造了许多新模式,在全国范围内发挥了示范作用。值得特别指出的是,湘潭市湘江湾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标志着湖南省区域层面循环经济试点的开始。 第三,彰显各地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初现雏形。农业循环经济的实践源于上个世纪 90 年代我省生态农业的发展。我省先后于 1994 年、 2000 年、 2005 年启动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长沙县、南县、浏阳市等县市获批国家级生态农业示范县,桃源县、沅江市、安化县等县市获批省级生态农业示范县。随着循环农业的提出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模式逐渐形成,包括稻鸭共作生态农业模式、湘中紫色土综合开发治理技术模式、庭院“三位一体”高效生态农业技术模式、长株潭城郊高效集约设施生态农业技术模式等。工业是我省近年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产业,工业循环经济因行业不同和领域不同而出现了一些发展模式,也凸显了循环经济发展的地区特色。比如,岳阳汨罗城市矿产回收利用模式、岳阳云溪精细化工循环经济园区模式、益阳沧水铺 包装塑料再生资源产业园模式、浏阳机电产品再制造业模式、 株冶集团的“铅锌联合冶炼”循环经济产业模式、 智成化工的中成碱法回收烟气及烟尘治理等等。 第四,有力地推进了各地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工作。发展循环经济的直接效果是促进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以长沙市为例。 2010 年,长沙市被列为全国建筑节能试点城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比 2005 年下降 19.76% ,超额完成“十一五”目标,能耗控制水平处于中部省会领先地位。在“十一五”期间,长沙市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连续四年实现“双下降”,累计完成化学需氧量减排 38401 吨,二氧化硫减排 27185 吨,超额完成“十一五”减排任务,且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提高到 91.23% ,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由 2005 年的不足 40% 提高到 81.44% 。单就节能指标来看,环长株潭城市群八市均完成了节能降耗“十一五”指标,长沙、衡阳、株州三市超额完成相对较多,分别超出目标 0.76 、 0.65 、 0.47 个百分点。 第五,极大地促进了湘江流域和洞庭湖区域综合治理。长沙、株洲、湘潭、衡阳、娄底、岳阳六市地处湘江流域,岳阳、常德、益阳为环洞庭湖三市。这种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决定了环长株潭城市群循环经济的试点示范必将促进流域和湖区治理。实际上,各市均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流域及湖区治理的重要方法。自 2006 年开始,省委、省政府针对洞庭湖的污染状况和产业结构,采取有力措施,关停并转重污染企业,推行循环经济,使洞庭湖区水质状况实现好转并明显改善。 2008 年我省制定了把湘江治理成“东方莱茵河”的战略方案。 2010 年,国家批准湘江纳入国家大江大河治理规划,湘江重金属污染治理成为国家层次的重大问题。湘江沿线的清水塘工业园、水口山工业园等重污染园区,都进行了循环经济改造,其间许多企业及园区都成为了省级甚至是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单位,有力地促进了湘江流域综合治理,流域水环境质量逐步提高。 第六,对其他市(州)循环经济发展产生了示范带动作用。在环长株潭城市群循环经济的示范效应下,湖南省其他市(州)循环经济发展也有质的提升。郴州市一直是湖南省循环经济发展布局的重要区位。 2007 年 11 月 20 日,永兴县获批为全国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县, 2009 年该县又被列为全国稀贵金属再生利用产业示范基地; 2008 年 4 月湖南郴州有色金属产业园区和郴州东江金磊水泥有限责任公司被列入湖南省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在此基础上,郴州还开展市级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建设。目前,郴州基本形成了“三废回收企业—有色冶炼企业—建材企业”的循环经济工业模式。怀化、张家界、邵阳、永州、湘西五市(州)循环经济发展步入快速轨道。怀化工业园区、永州铜业循环经济工业园、金大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等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发展迅速,且涌现出一批以循环经济为主题的产业园区如邵阳大祥循环经济示范区、新邵县雀塘再生资源工业园等等。 注:本博文已另行成文被收录入张萍教授主编的蓝皮书《长株潭城市群发展报告 2011 》,作者彭新宇、杨丽华、楚瑶。
个人分类: 环境经济理论|5279 次阅读|0 个评论
湘江流域污染:战略定位及重大意义
pxyeco 2009-10-2 19:14
以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为统领,形成有利于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这是国家对长株潭城市群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总体要求。湘江流经长沙、株洲、湘潭三市城区,是我省经济发达和人口密集的地区,也是我省水污染问题突出的地区。湘江治理事关长株潭城市群综合配套改革的成败,事关全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湘江流域治理对于长株潭综合配套改革具有标志性意义。一方面,湘江流域水污染治理是综合配套改革的重要突破口。湘江沿岸的长沙、株洲、湘潭、衡阳等都是国家“一五”时期和“三线”建设布点的老工业基地,有色、化工、钢铁、采选、冶炼等重化工业比较集中,能耗物耗高,污染物排放量大,这是造成湘江流域水污染的重要污染源。抓住这些重点污染源,展开湘江水污染治理工作,就是抓住了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突破口。另一方面, 长株潭城市群出现任何重大的资源环境问题,均是对改革成效的一种削弱,甚至是否定。在可预计的环境事故中,湘江水环境是一个重要的安全隐患。长株潭地区以湘江水相连,城镇集中,污染物排放具有交叉影响、层层迭加的特点。这个地区重化工业规模大,许多工业污染物属于累积污染物,环境自净作用基本不存在,这种情况极有可能引致重大的水污染事件, 2006 年的湘江镉污染事件就是例证。而且,在城市储备水源制度未建立之前,湘江仍是长株潭地区的重要饮用水源,湘江保护直接关系到三市居民的饮水安全。 第二,湘江流域治理是推进我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湘江在全省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湘江是长江中游南岸的重要支流,是湖南省最大的通航河流,集生活饮用水、生产用水、航运、发电、纳污等诸多功能于一体,湖南省的主要工业城市岳阳、长沙、湘潭、株洲、衡阳、郴州等雄踞于湘江两岸,流域内矿产资源丰富,以煤、铁、锰、铅、锌、铜、锑等为主,湘江流域人口占全省的 57.1% , GDP 占全省的 72.4% ,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的 64.3% ,形成了湖南省的经济走廊。因此,湘江流域是我省经济竞争力所在。从生态环境来看, 湘江流域生境对全流域内的农业及工业用水、水土保持、水流调节、景观价值、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均有重要影响,湘江保护直接关系到全流域的可持续发展。从社会影响来看,湘江是湖南的母亲河,是长株潭地区的重要饮用水源,我省以湘江干流为饮用水源的人口超过 1000 万,湘江保护直接关系到全流域居民的饮水安全。 因此,在长株潭城市群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中,要以湘江治理提升为重点,结合我省其他的资源环境问题,先行先试,创新资源环境体制机制,构建我省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和管理体制,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提供经验。 注:本文作者是博主彭新宇,文章思想已另行成文发表在《长株潭城市群蓝皮书(2009)》。
个人分类: 流域生态环境|5860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7: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