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斯蒂格利茨怪圈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如何将高水平论文发表在我国国内期刊上?
JJZHU 2009-10-5 06:05
读了学者杨文志 发表于2009-10-3 22:13:47我国学术期刊误入斯蒂格利茨怪圈(链接: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59435)觉得有必要对改变这种现象进行剖析。   我国学术期刊误入斯蒂格利茨怪圈的原因是什么?原因之一,是我国学术成果的国际化、与国际相关研究接轨;原因之二,是追求研究论文的高引用率;原因之三,正如杨文志学者所言,是学术与人才评价的指挥棒。 明确了我国学术期刊误入斯蒂格利茨怪圈的原因,其实解决这种现象应该是有对策的。 可以说,我国学术成果的国际化、与国际相关研究接轨已经基本完成,每年SCI论文的总量就可以说明这一点。至于高引用率,不仅受发表论文期刊影响,更重要的还是发表论文的质量影响,因此,论文高引用率更主要应该通过提高研究质量(创新)来实现;因此,学术与人才评价的指挥棒作用就成为改变我国学术期刊斯蒂格利茨怪圈的最有效办法。试想一下,如果我国高校、科学院把学术与人才评价改成了 高质量论文在国内某某期刊发表就可以奖励多少多少奖金、就可以在项目申请中得到优先资助、就可以是什么什么级的人才 ;我想,凭借我国科研队伍的庞大基数,再结合我国学术期刊自身的改革,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学术期刊斯蒂格利茨怪圈现象将会彻底改变。 (上述对策只是读了置顶博文我国学术期刊误入斯蒂格利茨怪圈的一点儿想法,欢迎大家提出改变我国学术期刊斯蒂格利茨怪圈现象更好的对策)
个人分类: 未分类|6665 次阅读|2 个评论
初步诊断“我国学术期刊误入‘斯蒂格利茨怪圈’”
热度 1 sstone2009 2009-10-4 18:08
我很同意学者杨文志发表于 2009-10-3 22:13:47 我国学术期刊误入 斯蒂格利茨怪圈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59435 )一文对我国学术信息某种现状的描述和担忧。 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摆脱这个困境,真正 走出我国学术信息循环的这种 蒂格利茨怪圈 ?如杨先生所说的 我国学术界须要把高水平论文尽量发表在我国的优秀学术期刊上;同时须要我国学术期刊改革创新,组建自己的学术期刊出版集团,增强竞争服务意识和传播能力 , 这 就可以了吗? 在我看来,问题还远远不止这么简单 学术期刊创新改革,如何创新?如何改革?学术期刊的出版者们,一刊在手,吃喝不愁,荣耀等身;而新办刊物,几乎很少可能。要真正达到高水平的创新和改革,恐怕引入高度的竞争机制十分必要。 学术界如何把高水平论文尽量发表在我国的优秀学术期刊上?这个问题,谁来解决?学者、期刊、行业组织、学科权威、政府、媒体,应该谁来担当重任?如何担当? 如果同一篇高水平的论文,发表在中国期刊上和发表在《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结果会截然不同,后者会被同行认可、被人追捧、会获得荣誉、巨额经费,而前者可能性很小,那么学者该怎么办?中国期刊的编审专家们,能否看懂这样一篇论文的价值?行业组织和学科权威们,能否把眼睛放到自己的母语上来,尤其是海龟权威们,你们怎么评判汉语论文?政府是否可以在政策法规方面,做出科学的引导?媒体,是否也可以推动 斯蒂格利茨怪圈 的解决? 中国不是没有高水平的期刊,我们熟知的《读者》,几十年来,已经可以傲然屹立在世界东方。《读者》在我国西北地区的兰州,发展壮大,风景独好!虽然这只是一种严肃的大众读物,但显然值得不少学术期刊的办刊者学习。 中国的作家们,也有许多留过洋的,但成绩卓绝的大家们却似乎并没有以外文写作为荣,他们的成就大概也是母语所造就。十分 土鳖 的贾平凹终于成了伟大的作家,他一直用中文创作着,但他的作品已经被翻译成了多国文字。这似乎也是可以供我们思考的。 改变 斯蒂格利茨怪圈 ,也许要政府部门、行业组织、学科权威们,不以文字论英雄!也许也要学者们的自信和对名利的坦然! 学者们,比如杨先生,除了发现问题,还应该承担什么?
个人分类: 随笔|3341 次阅读|3 个评论
我国学术期刊误入“斯蒂格利茨怪圈”
热度 1 yangwenzhi 2009-10-3 22:13
斯蒂格利茨怪圈 是由 2001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提出的关于亚洲国家和美国之间资本流动的奇特现象。 斯蒂格利茨怪圈 的典型症状是, 亚洲国家将本国企业的贸易盈余转变成官方外汇 储备, 并通过购买收益率很低的美国国债(收益率 2%3% )回流美国资本市场; 美国在贸易逆差的情况下大规模接受这些 亚洲美元 , 然后又以证券组合投资、对冲基金 等形式将这些 亚洲美元 投资在以亚洲为代表的高成长新兴市场获取高额回报(收益率 10%15% )。 简单的说, 这好比一个人以低息把钱存入钱庄, 然后又反过去向钱庄借高利贷。 目前,在学术界发生的学术信息循环情况,与资本市场的资金循环情况如同一则。典型症状是,在我国怪异的学术和人才评价指挥棒影响下, 我国学术界为追求论文的引用率,不惜将本国纳税人支持下获得的绝大多数优秀学术研究成果,大肆公开发表在一些国际期刊出版集团控制的学术期刊上(而且以此为荣);同时,一些国内学术期刊为了扩大一点国外发行量、提高一点影响因子,不惜将自己学术期刊的网络出版权、期刊信息等无偿或低价出让给一些国际期刊出版集团。从而,形成这些国际期刊出版集团的学术信息高度垄断,引发国外网络学术期刊信息价格的强势上涨。在我国科技创新的国家背景下,科技投入不断增加,学术信息需求量不断扩大,我国年轻学者(目前我国科技工作者的平均年龄为37.9岁)群体越来越大,对国外数字化的学术期刊信息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逼迫我国学术期刊信息机构不得不以高价购买回许多本来就是我国学者发表的学术论文信息;在这些国际学术期刊信息的支撑下,我国学术论文、学术期刊信息的产量不断增加,而这些学术信息又源源不断地再次流入到这些国际期刊出版集团(而我国学术期刊由于没有高质量的论文逐渐在国际上被边缘化;在学界,呈现的是一种论文投外刊、学术信息机构定外刊减内刊、学者读外刊引外刊的风景线),如此循环往复。 简单的说, 这就好比我国学者以无偿或低息把学术信息提供给国外出版集团, 然后又反过去向这些国外出版集团高价购买学术信息。 要走出我国学术信息循环的这种 斯蒂格利茨怪圈 怪圈,必须改变国家和一些学术机构的有关政策,让我国学术界把高水平论文尽量发表在我国的优秀学术期刊上;同时须要我国学术期刊改革创新,优胜劣汰、组建自己的学术期刊出版集团,增强竞争服务意识和传播能力。
个人分类: 学术期刊|11622 次阅读|28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23: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