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月圆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中秋-月圆-乡思
热度 2 杨学祥 2019-9-13 19:13
中秋-月圆-乡思 一日一月一地球, 一国一家一中秋。 千山万水浮云过, 亲朋相聚月当头! 松长青,鹤长寿, 抽刀断水水长流。 星转斗移终难改, 恰似乡思心中留!
个人分类: 诗词|1951 次阅读|4 个评论
月亮在秋千的一端
热度 3 pingguo 2016-9-12 09:13
月亮在秋千的一端, 我在另一端, 树影秋雨鸟鸣,也在我这端。 我指的是, 我随万物移动波动飞行, 我在一寸一寸靠近你。 所有细节,月亮都将呈现, 从月牙到月圆, 从月圆到月牙。 属于感觉的事物还给感觉, 属于梦的事物还给梦。 2016-09-10
个人分类: 诗歌|1812 次阅读|6 个评论
《太常引》贺中秋,兼第100首诗词纪念
热度 9 lixia1962 2012-9-30 07:23
回想自2011年下半年正式写诗词以来,不知不觉刚好写了100首了。本人所谓的第一首诗,完全是缘于一次给研究生改论文有感而来。发现所指导的研究生中,真正写作通畅的学生就那么两三个。大部分的学生,其语文水平真的很成问题。读起来经常哭笑不得,不经意就能从其论文的第一句话中找到多达五六处的错误。故当时也是不经意地写了一首略有点搞笑的洗手间之歌,以说明应该如何写作的。其感觉,就像早上起床后去洗手间的情形是一样的: 心中有物, 无从下手。 若有所思, 似有非有。 水到渠成, 略加用力。 和风细雨, 雷鸣闪电。 汇流成河, 一气呵成。 不留手尾, 如获重释。 通体舒泰, 回味无穷。 改天再来, 如此轮回。 这就是我写诗词的缘由,起步非常初级和俗气。今天看来,这根本不是诗,但这确实是我写诗词所迈出的第一步。由于起点低,开始是写一些自由自在的打油诗。写腻了,今年春节开始接受点有难度的考验,尝试写带格律的诗词,慢慢发现里面的奥秘和乐趣。按格律写的诗词,讲究较多。写起来好像是“带着脚镣跳舞”,但如果还能自由自在地显示优美的步法,这真是一种享受。也可以这样理解,这些格律只不过是舞会上你所穿的礼服罢了,使得你更加庄重而已。可以穿不同的礼服,用不同的词牌。但关键是要完美地体现出意境,这才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感觉。 诗词没有意境,那就没有灵魂了。这个意境。其实是你的思绪流淌到自然界所产生的共鸣。就像流水一样,有回响和迂回。也像风一样,能刮起慢慢黄沙,更像一轮明月,随君千里。反正,这些意境是千姿百态,永远都写不完。可以喜悦、可以忧伤、可以乐极生悲。如果能进一步悟到其中的空性,或者通性,可能更是上乘之作。但这些都是可遇不可求的,不是刻意去追求而能得到的。是与自然界融为一体时发出的一点点幽香。诗词的魅力,就是能用寥寥几个字,表达复杂的意境。层层深入,柳暗花明;有跌宕和迂回,能耳目一新。进入诗词的世界,在其烟波中荡漾,再看其它文章,就有点废话充斥的感觉。因为诗词中每个字,都囊括了大千世界的花花木木,用世俗的语言是无法表达的。 其实,写诗最难就是第一句。这个从混沌到有的第一句,就静含于自然界中的江、湖、月、风、花、雪、草、木之中。需要与它们融为一体才能感悟出来的。与写论文一样,有个好开头,自然能引人入胜。像第一声春雷一样,扣人心弦。也与写论文相似,经常要另辟蹊径。诗词不是完全脱离现实,而是对现实的一种高度抽象。要反映现实世界,言之有物,不能空谈。确定了第一句,不外乎是顺水寄舟,一驰千里。虽有起落和暂时的回转,但最终也是往东海去的。 上述是自己这一年来学写诗词的感悟,可能不一定对。也是废话一大堆,不如看下面的诗词。也借中秋节,特写上第100首词庆贺。这几天在成都开会,会后与会友相约去游览九寨沟,故这个中秋节只能在山上看月亮了。 太常引.中秋月圆    月圆自是在心头, 能有几多愁。   残梦绕阁楼。 碧颜隐、轻纱掩羞。    远山近水, 笙歌云缈, 秋色荡扁舟。 惊起几沙鸥,   破天际、浮空鸟啾。 黎夏2012年9月30日于九寨沟 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中仄仄平平(韵)。   中仄仄平平(韵), 仄中仄、平平去平(韵) 中平中仄, 中平中仄, 中仄仄平平(韵)。 中仄仄平平(韵), 仄中仄、平平去平(韵)。 资料: 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一轮秋影转金波, 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 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 人道是清光更多。
4201 次阅读|17 个评论
月又圆了~
chenxiaoblog 2012-9-29 22:00
都说十五的月亮十六圆 十五的月圆了,可别错过 ~ 因为, 十六就不一定能看见了 ~
个人分类: 解码情思|2006 次阅读|0 个评论
随笔之117:《老乡》“万里仍在地球村”
uvard 2012-5-2 19:39
老乡 京城偶遇同乡音, 月圆花红人兴奋; 你话风雨我言闻, 万里仍在地球村。 --鲍毅
个人分类: 随笔小记|2192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秋话月“缘”
热度 1 flowerofmay 2011-9-12 23:43
今天是2011年9月12日,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每逢中秋月圆,都令我和老公都不尽想起我们之间的月“缘”,并让我不得不相信我们之间的婚姻冥冥之中的确有“缘”。 我和老公领结婚证那天,绝非特意精选,但是有很多“很巧”,尤其与“月”有关。 第一个“很巧”是:那时候结婚需要从所在单位申请层层盖章,当手续齐全赶去办理领证手续的时候,我们发现完全我们赶上了一个对我们很特殊的阳历日期——1997年7月17日(不写年月则是:1997717)。特殊在什么地方呢?这个日子里有很多“7”(妻),“17”的谐音是“要妻”,而“19”的谐音是“要久”,“77”又是鹊桥相会之日,“1997717”又可翻译成“要久久妻妻要妻”,怎么想都很有意思。看来我这个老公选得不错,诚心是“要妻”,并“要与妻天长地久”。 第二个“很巧”是:我们办理结婚证的地方是北京西城区月坛街道办事处,而当年月坛办事处就设在月坛公园内。进入公园后记得是穿过一条树荫遮蔽的小径,并走过一道月亮门才找到办事处的所在地的,那里离古代帝王祭拜“月神”的地方(月坛)不远。在民间,月亮常被称为“月老”,正是给我们这样的年轻人牵红线的幸运“神”。今天,在月坛,在“月老”的见证下,两个红色“本本”(结婚证)成为老人家牵给我们的“红线”。现在,月坛街道办事处已经搬出了公园,设在了附近临街的办公楼里,今天的年轻人想再有我们在月坛领证的“幸运”是不可能的了。 第三个“很巧”是:由于我们是下午较晚的时候才去,领到证已经很晚了。我们在回家的路上无意走进了公主坟旁边一个小院,突发奇想要庆祝一下。毛豆、花生、龙虾、啤酒,突然发现月光从院中的树影婆娑间洒在我们两人身上,透过树影抬头望去——好圆好亮的一轮月!微风拂面,在一个像北京四合院的地方,在皎洁的月光下,我们凝视着对方,凝望着月亮,直感到幸福和浪漫。我们结婚之日是个月圆之日,月圆意味着“团圆”,而结婚不就是团圆吗?我们两人似乎因此恍然:也许从我们认识开始就已经预示了这样的“巧合”——我们真的有缘,而且是“月”缘。 这得从我们相识的地方说起。我们的相识可以说是邂逅,因为在与我毫不认识的情况下,老公在一个餐厅请我吃了一顿饭。当然最初不是为了请我,但是我被他所请的一个人偶然撞见,而这个人跟我很熟,便邀请我加入他们。没想到的是,一顿“顺水人情”的请饭最后居然会导致我们两人1997年7月17日在月坛及一个月圆之夜结婚,他这顿饭请得可真值。而最巧的是——这个餐厅的名字就叫做“团圆餐厅”,就位于柳林馆对面。 团圆——月坛——月圆之夜——1997717,让我不得不相信:我和老公前生订下了月“缘”。 (作于2011年9月12日星期一中秋节,北京·柳林馆)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551 次阅读|2 个评论
月圆之时,怀念我的双亲
saraca 2010-8-25 01:01
月圆之时,怀念我远走的双亲。尤其是每年农历七月的月圆之时,我都会想到回家,给祖宗,给远走的父母,点上一柱清香,磕上一个响头,静静地告慰自己在天之灵的父母双亲。 父母是人生的第一老师,父母是一辈子中最疼爱自己的那两个人,不用海誓山盟,不用对天发誓,不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又些许的更改。父母的爱,永远不会褪色。 日渐走远的父母,在天之灵的父母,成了我心中默默怀念,静静回忆的主题。母亲比父亲走的早,是10年前的端午前夕。想起母亲的样子,总是我儿时的一副慈祥模样,中等的个头,整洁的衣服,一脸微微的笑容,给放学回家,周末归校的我们一种温暖,一种对家的眷恋和不舍。很少对我们给予呵斥,责骂的父母,在为人处世上慢慢地潜移默化着我们姐弟四人幼小的心灵。该上学时,一定会把学费提前准备好;放假时,总是在我们做完作业时,带我们走向自己的自留地。也许秋老虎的太阳烤晒,收获稻谷时稻穗的痒痒和疲劳,总能让我们到了学校努力学习,一心跳出农门,不再面朝黄土,背朝天。单纯的想法,造就了认真的读书郎。兄妹四个,依次成功跳出了农门。我的姐姐在烧香时,口中呢喃的就是:感谢父母,愿父母在天之灵得到安慰。
个人分类: 生活浪花|11 次阅读|0 个评论
闹元宵
yangyongtian 2010-7-17 12:01
闹 元 宵 上元之夜庆元宵, 灯火迷离烟花闹。 月圆梦圆寄汤圆, 星耀心耀传荣耀。 玉鼠呈祥伴冬别, 金牛踏瑞迎春到。 百日无雪久旱时, 瑶池播雨黎民笑。
个人分类: 诗词|236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秋之夜月圆实拍
黄安年 2009-10-4 12:44
中秋之夜月圆实拍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0 月 4 日发布 这里发布是笔者中秋之夜 4 日凌晨 1 : 07 分在天通苑家中拍摄的月圆照片 4 幅,资源共享。
个人分类: 民生问题小议(09)|3985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2: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