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冰洞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五大连池2018(9):水晶宫(冰洞)
xucq45 2019-6-16 22:21
五大连池水晶宫也叫冰洞,形成于51.2万年前。由于火山喷发的岩浆在流动过程中受冷空气的作用,表面凝固成硬壳,而下部的岩流仍继续流动,在后续岩浆补充不足的地方就形成了中空,受冻土层温度影响整个岩浆冷凝后,里面就产生了大小各异、特色不同的冰霜熔洞。洞内四季平均温度零下5℃,洞顶是低垂下来滴淌状的熔岩钟乳,如玉的霜花遍布洞内,晶莹剔透。正是“盛夏霜花现,酷暑冰雕艳”。 (摘自百度) 2018年5月31日-6月3日,第五届生物医药硫化氢世界大会在加拿大多伦多市 举行。应 大会共同主席、加拿大劳伦森大学科研副校长王睿教授的邀请,本人出席了这次 盛会并到 劳伦森大学参观访问 , 杨广东副教授全程陪同 。 王睿 教授及其夫 人吴凌云教授和 杨广东副教授 都是我们的好朋友。 同年7月份, 三位教授 应邀参加了在哈尔滨市举办的《“一带一路”中俄医科大学联盟、第八届国际寒地心血管病学会议、第十届中俄药理学会议、第四届中俄青年学者心脏病学会议》(哈尔滨医科大学承办) 。会议结束后,本人尽地主之谊,和博士研究生王跃虹一起专门陪同来自加拿大的三位朋友游览了闻名遐迩的五大连池风景区。 7月15日 清晨,我们飞抵五大连池机场。先后乘船游览 白龙湖 ,步行游览世界地质公园,登老黑山山顶俯瞰五大连池全景,下山观赏波澜壮阔的石海,最后沿原路步行、乘景区交通车和游轮返回出发地。沿途欣赏了火山白桦林和令人心醉的湿地。然后回旅馆休息。 7月16日吃完早餐,首先游览了近乎原生态的著名温泊景区,然后租借棉大衣参观了冰洞。
个人分类: 秀美风光|697 次阅读|0 个评论
万年冰洞的成因浅见
maoxp9 2018-7-11 21:32
夏天到了,期盼点丝丝凉意,一些冰洞奇观被曝出来了,这也是好事,也可能是这些景点的商业炒作,这不是重点。在百度能搜到: 中国山西突然发掘—神秘山洞!里面景象让世界轰动! 万年冰世界,大自然鬼斧神工 这事儿不大,却引起了地质学与地理学的讨论,各种说法都有,什么地温负异常、断层挤压、火山活动、制冷机等,但真实原因是什么? 其实照我说啊,原因很简单,就是自然原因。原因不会来自地球内部,因为大陆地区大地热流平均为63-68mw/m2,而太阳辐射1368w/m2,二者相差2万倍,地表恒温带之下的温度,绝对受控于太阳辐射。形成冰洞的条件是: 1)海拔较高或年均气温很低 。我国南方所有冰洞均在1500米以上(如图1),说明温度与海拔具有很强的关系,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如下表所示,为不同海拔高度时的年均气温。以1500米的海拔为例,平均气温约4.6度,山西宁武冰洞,该洞海拔大于2300米,按表中趋势推断,年平均气温会低至0度左右,在一年中冷多热少。长时间处于较冷的气候下,若有较厚的砂层或含水层,这些厚层在长时间温度0下后,几乎成永冻层。短暂的夏天到来,表面融化了些,但地下深部几米至几十米的冰还没融化,又进入另一个冬天了。 表 1 年平均气温和海拔的关系表 \0 \0 图 1 我国冰洞所处位置及海拔 2)有储层 :如疏松的砂岩层或石灰岩地层。我国冰洞多数为石灰岩地层,里面含水量丰富,在海拔低或南方地区,就形成卡斯特溶洞,在海拔高或北方地区,就形成冰洞。林州冰冰背之下有一个300-400米宽的断裂破碎带,含大量水;五大连池为火山溶洞型,海拔不高,但 年均气温也低,洞内有较厚第四系堆积,也具有含水层。 两个极端例子: 1)青海永冻层在海拔 4000 米左右 ,夏天地表几米以内化了(这叫 活 动层),再深点 儿几乎全部被冻住(叫永冻层) 。 永冻层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每年夏季融化,冬季冻结冰,称活动层;下层常年处在冻结状态,称永冻层。冻土层的厚度从高纬到低纬逐渐减薄,以至完全消失。 2)北极的多年冻土厚达千米以上,几乎不化,年平均低温为 -15 。 另外从表2,表3看出,地下恒温带深度在10-40米之间,与地表岩性有关,而恒温带的温度与年平均气温有很大关系。北方越冷,则恒温带温度越低。如大庆市,年平均气温3.7度,则恒温带仅2.2度,即使是大夏天气温35度时,从恒带流出的水为2.2度也不稀罕。同理,在2000-4000米海拔,其年均气温可能低于3.7度,0-100米深度内,只要有较好的储层或含水层,则恒温层温度都会低于2.2度。 表2 不同纬度地区恒温带温度和深度(中科院地热组1976) 表3 年均气温和恒温层温度的关系(刘晓燕,2007) Mao Xiaoping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8/07/11
8695 次阅读|0 个评论
去法国看冰河
热度 1 Mech 2013-7-26 01:10
会议开得很值,在意大利开,却去了趟法国。会议安排了去法国小镇 Chamonix 。从宾馆乘大巴前往,也不知道何时过的边界。欧洲可以大同,世界也应该可以。 到 Chamonix 后乘电动列车进山。列车是单轨,在中间有段双轨供上下行车错车用。下车后环顾远眺之后,兵分两路,可以步行也可以乘缆车下行。我选择了乘缆车。几乎垂直下行的缆车过去乘得真不多,乘客站在封闭式车厢中。下了缆车继续下行,据说有 400 多阶台阶,就到冰河上。 该冰河 7 公里 长 200 米 厚,据称是法国最大冰河。不过视觉上并不很壮观,因为冰河上面有许多大小不等的石头,因此不仔细看难以发现下面是冰河。图 1 中暗银灰色的就是冰河。能见到晶莹剔透的冰在在个巨大的冰洞,如果水晶宫。只是洞口在融化,让人觉得这一胜景迟早要消失。事实上,有位来过的德国教授说,冰洞已经比他上次来后退了许多。冰洞内拍照效果不佳,如图 2 所示。 图 1 图 2 从冰洞出来,有看了个水晶博物馆,都是从勃朗峰周边收集到的。不是很懂行,看不出什么妙处。 然后沿原路上行,再乘缆车,最后乘电动列车出山。逛 Chamonix 镇。小镇整洁优雅,有些法国的感觉。图 3 是街头随意拍摄的照片。大家各自找饭店晚餐后乘大巴回宾馆。 图3 这次会议没有法国人参加,到会 25 位报告人来自加拿大、中国、德国、印度、以色列、意大利、日本、荷兰、新西兰、波兰、俄罗斯、英国、美国。大家对法国人缺乏计划性多有揶揄。会议组织者说,到达 Chamonix 镇后就没有日程了,因为已经在法国。到会有位 JSV 的主编,投稿者向他抱怨投稿后长时间不处理。主编很无奈地解释,处理稿件的 AE 是法国人,我们都知道,他们没有时间观念。
个人分类: 风光过眼|3925 次阅读|2 个评论
神游五大莲池胜景系列之五:冰洞奇观
mqr 2012-7-24 20:53
五、冰洞奇观 东焦得布西南行, 白龙洞伴水晶宫。 二洞翘盼龙不返, 洞中空留百丈冰。 冰花万朵晶莹透, 银松倒挂俏玲珑。 疑临玉宇陪星斗, 犹登瑶台伴月明。
个人分类: 旧体诗|2698 次阅读|0 个评论
万年冰洞 千古之谜
lixuekuan 2009-10-4 21:49
两天的晋北之行,刚刚结束,傍晚回到了太原。匆忙吃饭,马上看科学网,欣赏好友的美文。 我感到去了坝上赏秋后,对任何地方的秋色都激发不出兴趣,尽管同行的长沙、天津的朋友对芦芽山的秋色赞不绝口(有空发几张宁武芦芽山秋色的照片)。 这次最大的收获是看到了宁武的万能冰洞(谁也说不出这个冰洞具体有多少年),懒了一下没有带三角架(带了也没有地方支),手持拍的,照片不是很清晰。但在彩色光线变化下呈现出的色彩比钟乳石漂亮多了。 下面的介绍来自网络,希望地质学家给个专业的解释。 这是一座绿树环绕,海拔2200米的山峰,山上有一处世界奇观万年冰洞。它的奇是因为以当地气候条件论,根本不能结冰,而洞内一年四季冰柱不化,愈往深处冰愈厚。到了夏天,洞外碧草如茵,鲜花盛开,而洞内寒气逼人。大自然给人们出了一个难题,冰与火难以相容,而这里火山与冰洞却奇妙地共同生存在一座山上。据清乾隆《宁武府志》记载,这里火山数百年不熄。虽为地下煤自燃,但山的阳面为火山,山阴面为冰洞,这一山中一凉一热,两个截然相反的景观并存实属奇怪、罕见。至今还没有人能做出令人信服的科学解释。   冰洞发现于什么时代,无从考究,当地人称之为万年冰窖,冰洞内一年四季永远保持着4℃。底部有多深,无法探测。自1995年开发以来,万年冰洞震惊了世界,震惊了自然科学界。国内许多地质专家通过考察认定,该冰洞形成于新生代第四纪冰川期,距今已有几百万年历史。   已开发出的冰洞距地面有100多米,分上下五层。沿着光滑的冰梯,下冰洞、走冰桥,来到这座冰的宫殿,大自然的杰作便展现在人们面前。有冰瀑、冰钟、冰帘、冰笋、冰人、冰花,或玲珑剔透,或晶莹夺目,或姿态婀娜,或雄伟壮丽,无不显示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它寂寞地存在了300万年,如今成为世界级旅游胜境。据中科院地质研究所罗泽文教授介绍,他走过全国一万多个洞,仅发现9个冰洞,宁武冰洞当属冠军,而那些冰洞都已溶化,这是惟一幸存的冰洞了。   在第一层,记者见到厚达6米的一座落地冰钟,冰肌玉肤,古朴壮实,记载着逝者如斯的远古岁月。第二层最为漂亮壮观,一座冰雕的大厅,四周花木扶疏,人兽雄立,似在演奏一首关于人与自然的交响乐。在第三层,有中西两位受人仰幕的女性,一位冰观音,一位冰维纳斯,爱情与善良在这里相聚。虫鱼鸟兽,琼楼玉宇,碧树银花,都一一展现在你的眼前。这简直是神仙居住的地方!   在这青山翠谷之下贮存着偌大一个冰的世界,它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能保持百万年之久?史料典籍找不出答案,专家学者来了去、去了来颇为费解。这个谜底什么时候会揭开呢?
个人分类: 美图欣赏|6418 次阅读|1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7: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