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本土化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你对学术的向往
热度 1 yaojunwei 2020-6-7 10:20
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你对学术的向往 科研能力养成社区历时三个月的COVID-19科研滚动项目终于在昨天(2020年6月6日16:15)完成结项研讨会了,COVID-19科研项目也告一段落了,这一段时间对从哪里收集数据、如何收集数据、如何整理数据、如何筛选数据、如何组织数据、如何清洗数据、如何分析数据、如何由数据得出问题、如何对接文献、如何针对数据探索相适宜的方法、如何开发相适宜的方法、如何依据分析探索理论、如何依据分析开发理论、如何依据分析形成的主题进行科研及论文写作,从零开始直至最终项目完成,我都进行了全方面的实践和探究,对自己本身探究的方法论更加得心应手,应用自如了。 这是昨天结项研讨会刚刚结束后我着手绘制的,也是我三个月的研究心得!没有起点,没有终点,一直在学术之路上求索。从数据源—数据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筛选—数据组织—数据清洗—数据分析—问题探究—方法探索—方法开发—理论探索—理论开发,进一步形成数据探索—方法探索—方法论探索—理论探索—理论体系探索—科研哲学探索的开放式演化路径。 疫情的降临,让我突然发现生命的脆弱,不像Sara那时候,感觉有父母撑起一片天空,现在突然感觉人生的天空需要自己去撑起。疫情在以后估计还会降临,而生命只有一次。所以如何走学术之路,刻不容缓,我需要勾勒出自己的学术之路,需要撑起自己的学术之空。 这次的滚动项目是一块试金石,让我对自己之前形成研究范式的一次临场实战。其实我并不愿意形成“范式”,一旦形成“范式”,我便自我革新,不让自己的科研僵化下去。 这三个月的项目推进,让我对科研项目规划、项目启动、项目招募、项目宣传、项目推广、项目实施、项目评估、项目推进、项目检查、项目控制、项目收尾、项目结项、项目后续维护从头到尾有了全方位的实践,这是难能可贵的。 这三个月的项目推进,让我可以在科研上厉兵秣马,从文献探索—现象探索—数据探索—方法探索—方法论探索—理论探索—理论体系探索—科研哲学探索进行全方位的实战。让我坚定了在数据科学、方法工具、方法论、理论体系及科研哲学五方面实施“三部曲”的科研战略部署。这也将开启在数据科学、方法工具、方法论、理论体系及科研哲学五方面的本土化探索。我将自己的这一科研战略部署命名为“科研时代9.0”。 三个月的滚动项目结束了,我最想对自己说的是: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你对学术的向往。
个人分类: 应如室|2360 次阅读|2 个评论
第二十四届中国竞争情报年会:竞争情报洞察-----从本土化出发
热度 1 yaojunwei 2018-9-16 20:57
2018 年 9 月 12-15 日,在宁夏银川黄河明珠大酒店举办第二十四届中国竞争情报年会,应中国科技情报学会竞争情报分会秘书处邀请,主讲的题目为“竞争情报洞察 ----- 从本土化出发”,其内容包括:1.如何理解竞争情报洞察、2.竞争情报洞察的解构、3.理论的本土化、4.方法的本土化、5.竞争情报洞察的构建共计五个部分。 2009 年 10 月 23 至 26 日在洛阳举办的中国竞争情报第十五届年会到现在九年的时间了,身份从当时参会学生到现在主讲专家,终于完成了学术上面的转身。 在 2009 年,当时高校众多研究者纷纷投入到竞争情报这一研究领域,今年的年会,高校竞争情报研究的参会者寥寥无几,可见 目前 竞争情报研究的处境。还好我一直在坚守这一研究方向,虽不能有卓著的研究成果,但是多年的动力却是源自对竞争情报的热爱和兴趣。 尤其现在没有了评职称的压力,反而可以听凭内心的召唤来进行竞争情报的深入研究了,这倒是自己值得欣慰的一件事。
个人分类: 应如室|1970 次阅读|1 个评论
大学图书馆国际化、本土化与教育价值
libseeker 2016-11-3 16:57
摘编自:王锰.“国际视野中的大学图书馆发展研究高端论坛”综述 .大学图书馆学报,2016(4):5-12. 1 国际化导向与本土化特色的均衡 叶鹰认为在国际化导向方面,首先要有问题意识,注意提出问题,针对问题讨论,论题成立与否需要查证和综述;其次注重方法选择,比如用什么方法解决什么问题,方法须与问题相匹配,新方法既是创造也需证明;最后作实证检验,论点需要实证,观点需要检验,定性需要定量支撑。在本土化方面,传统研究往往出于传统习惯,提笔成文,知识产权意识淡薄,导致在研究上思维方式单一,大而化之,追求行云流水。国际化与本土化之间要保持张力及平衡。适度的张力可以作为借鉴动力,过度的张力可能导致分到扬镳。在实践中,科技研究必须国际化,人文研究可以本土化,社科研究兼顾国际化和本土化,最终以国际化优化本土化,以本土化激活国际化,实现二者的平衡。 朱强认为在理论和实践中,在图书馆发展和建设中,应以问题为导向,结合本土理论和实践状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叶继元认为学术具有普遍性,故需要国际化。又因图书馆学起源于国外,国外具有许多先进的东西,故要向国外学习。但学习的目的是为解决中国本土的问题,故要“本土化”。同样,国际化与规范化也可作如是观:论文等成果越规范,越有利于国际化。规范与创新也是如此,规范的目的是学术创新,当规范阻碍、不利于创新时,就要大胆突破规范、超越规范,形成新的规范,由此推动学术的不断发展。 2 大学图书馆的教育价值 作为富有特色、聚集人气的场所,科研与学习的绝佳环境,通往知识的路径,图书馆被称为“大学的心脏”。随着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普及,大学图书馆面临着变革。 教育环境的变革冲击着图书馆的价值。 图书馆一直作为教师和学生的学习支持机构,教育环境的变革必然给图书馆带来挑战和机遇。 美国的大学研究图书馆协会在2009年开展了“大学图书馆价值首创项目”,从学生注册量、毕业率、实习和工作、学习成绩、学习评价、学生态度、教员成果、教员基金申请、教员教学、机构荣誉和威望等方面评价大学图书馆的价值。项目发现高校图书馆对学生学习和成功有突出贡献。图书馆教育带给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自信,图书馆教育对学生的留校继续学习和坚持有贡献;图书馆的研究和学习空间在学生之间培育社会和学术社区;图书馆游戏教育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增进他们对图书馆和图书馆员的肯定态度;图书馆社会媒体的使用加深了学生对图书馆的认知;多重的与课程关联的图书馆教育研讨和行动比单次的教育研讨更加有效;图书馆和其他校园机构的协同教育行为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成功。 作为教师、学生获取和利用知识的机构,为迎接新的高等教育生态,周晓英认为图书馆需要整理、整合、组织、序化学习资源,使学习者找到科学系和适合学习的资源和专家。图书馆员是引导大众通往知识的人,图书馆服务要从面向获取的范式转向面向使用和面向分享、面向协作的范式。大学图书馆需要保持以下核心能力:提供科学传播理论指导下的信息服务,发挥内容导向的职责,帮助学习者和研究者搜索、整合、辨析和使用内容。图书馆需要适应新的社会角色,作为学习助手和研究助手,发挥在用户学习和生成知识中的支撑作用。为此,图书馆员需要更新角色,在复杂的机构任务中重新定义他们的技能、能力和角色。图书馆如果能够满足它所属的机构的需要,解决关键问题,图书馆就能成为真正有价值的机构。
个人分类: 圕人堂|3160 次阅读|0 个评论
国际视野中的大学图书馆发展
libseeker 2016-10-21 16:10
摘编自:王锰.“国际视野中的大学图书馆发展研究高端论坛”综述 .大学图书馆学报,2016(4):5-12. 1 国际化导向与本土化特色的均衡 叶鹰认为在国际化导向方面,首先要有问题意识,注意提出问题,针对问题讨论,论题成立与否需要查证和综述;其次注重方法选择,比如用什么方法解决什么问题,方法须与问题相匹配,新方法既是创造也需证明;最后作实证检验,论点需要实证,观点需要检验,定性需要定量支撑。在本土化方面,传统研究往往出于传统习惯,提笔成文,知识产权意识淡薄,导致在研究上思维方式单一,大而化之,追求行云流水。国际化与本土化之间要保持张力及平衡。适度的张力可以作为借鉴动力,过度的张力可能导致分到扬镳。在实践中,科技研究必须国际化,人文研究可以本土化,社科研究兼顾国际化和本土化,最终以国际化优化本土化,以本土化激活国际化,实现二者的平衡。 朱强认为在理论和实践中,在图书馆发展和建设中,应以问题为导向,结合本土理论和实践状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叶继元认为学术具有普遍性,故需要国际化。又因图书馆学起源于国外,国外具有许多先进的东西,故要向国外学习。但学习的目的是为解决中国本土的问题,故要“本土化”。同样,国际化与规范化也可作如是观:论文等成果越规范,越有利于国际化。规范与创新也是如此,规范的目的是学术创新,当规范阻碍、不利于创新时,就要大胆突破规范、超越规范,形成新的规范,由此推动学术的不断发展。 2 大学图书馆的教育价值 作为富有特色、聚集人气的场所,科研与学习的绝佳环境,通往知识的路径,图书馆被称为“大学的心脏”。随着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普及,大学图书馆面临着变革。 教育环境的变革冲击着图书馆的价值。 图书馆一直作为教师和学生的学习支持机构,教育环境的变革必然给图书馆带来挑战和机遇。 美国的大学研究图书馆协会在2009年开展了“大学图书馆价值首创项目”,从学生注册量、毕业率、实习和工作、学习成绩、学习评价、学生态度、教员成果、教员基金申请、教员教学、机构荣誉和威望等方面评价大学图书馆的价值。项目发现高校图书馆对学生学习和成功有突出贡献。图书馆教育带给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自信,图书馆教育对学生的留校继续学习和坚持有贡献;图书馆的研究和学习空间在学生之间培育社会和学术社区;图书馆游戏教育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增进他们对图书馆和图书馆员的肯定态度;图书馆社会媒体的使用加深了学生对图书馆的认知;多重的与课程关联的图书馆教育研讨和行动比单次的教育研讨更加有效;图书馆和其他校园机构的协同教育行为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成功。 作为教师、学生获取和利用知识的机构,为迎接新的高等教育生态,周晓英认为图书馆需要整理、整合、组织、序化学习资源,使学习者找到科学系和适合学习的资源和专家。图书馆员是引导大众通往知识的人,图书馆服务要从面向获取的范式转向面向使用和面向分享、面向协作的范式。大学图书馆需要保持以下核心能力:提供科学传播理论指导下的信息服务,发挥内容导向的职责,帮助学习者和研究者搜索、整合、辨析和使用内容。图书馆需要适应新的社会角色,作为学习助手和研究助手,发挥在用户学习和生成知识中的支撑作用。为此,图书馆员需要更新角色,在复杂的机构任务中重新定义他们的技能、能力和角色。图书馆如果能够满足它所属的机构的需要,解决关键问题,图书馆就能成为真正有价值的机构。
个人分类: 圕人堂|3631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6年中国大学新趋势:本土情怀日盛
热度 14 lgmxxl 2016-4-5 09:49
办世界一流大学,既要有国际化视野,也要有本土情怀,这已被证明是大学科学发展的一个基本规律。对于本土情怀,也要历史地去验证与实践。康乃尔大学、威斯康星大学等的发展证明,本土情怀是大学快速发展的一种有效策略。反过来,如果把本土情怀绝对化,搞闭关自守,违背大学发展的基本规律,则其必然要付出代价。 建国初期,我们把大学当成政府的一个部门,随意拆分迁移,结果给中国大学造成很大损失。改革开放后,我们开始认识国际大学办学的基本规律、基本制度,中国大学移植了大量的西方大学办学理念与办学制度。但大学离社会、离社区却是越来越远。十八大以后,中国大学的发展模式有了一个较大调整,那就是重视中国大学的中国特色发展,让中国大学扎根于祖国,扎根于社会需要,扎根于区域发展,从而使中国大学有一个新的发展趋势:本土情怀日盛。表现如下: 首先,大学实现了办学新理念认同。起点是 2014 年 5 月 4 日 ,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发表了题为《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话。习总书记提出,“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没有特色,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依样画葫芦,是不可能办成功的。这里可以套用一句话,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世界上不会有第二个哈佛、牛津、斯坦福、麻省理工、剑桥,但会有第一个北大、清华、浙大、复旦、南大等中国著名学府。我们要认真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更要遵循教育规律,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自此之后,中国大学在发展道路问题上实现了理念的高度认同。即建设一流大学,既要有国际视野,也要有本土情怀。建设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成为学者和大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其次,高等教育研究创新度降低。中国学者对高等教育的研究基本上是政策贯彻研究,而不是对大学发展具有引领性的创新研究。中国学者和大学对高等教育的研究基本上限于国家政策的论证、诠释,创新度低。有学者甚至认为中国高等教育界甚至没有对世界高等教育研究提供出自己创新的概念和被认同的理念。高等教育研究滞后中国大学的办学实践,没有对中国大学发展起引领作用。 第三,紧跟国家战略。在政府强制性制度规制下,在各类规划、国字头实验室、国字头创新中心以及各类计划的诱制下,中国大学变得越来越紧跟国家战略与政策。如政府取消 973 、 863 计划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成为名校竞争的战场。近三年来,国家“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对大学产生了实质性影响。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兰州大学和俄罗斯乌拉尔国立经济大学、韩国釜庆大学等 46 所中外高校在甘肃敦煌成立了“一带一路”高校战略联盟。西安交通大学与韩国釜山大学、芬兰坦佩雷理工大学、泰国清迈大学、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等来自 22 个国家和地区的近百所大学成立“新丝绸之路大学联盟”。福建将依托省内高校,成立“新海上丝绸之路大学联盟”。同济大学、武汉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 3 所高校和 14 家测绘地理信息单位,四川测绘地理信息局、浙江省测绘与地理信息局、长江航道局等 12 家行政主管部门,发起成立“长江经济带地理信息协同创新联盟”。各类京津冀高校协同创新联盟更是数不清楚。 第四,服务地方。各省市近年来对大学的支持力度也是空前。广东、浙江、江苏、安徽、福建和河南等省相继启动了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加大了对大学的投入。一些省份则出台一系列科研计划、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等,加大对大学的诱导。如湖北省一口气公布了 112 个省级科研平台;河南省公布新一批 34 个省级重点实验室;浙江计划到 2020 年建成 10 所左右国际化特色高校;山东累计投入 1 亿元资助高校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河北 3 年内安排 1 亿元引导基金支持省级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陕西“十三五”期间实施高校四个“一流”建设计划。一些省份则出台政策给大学松绑。如浙江扩大重点建设高校人事、财务和收费自主权;江苏省七项举措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上海提出“ 1+2+5+5 ”方案,落实全国教育管办评试点任务;广东则支付宝“人头费”可占项目经费 40% 到 60% 和《高水平大学建设人事制度改革试点方案》。 虽然有政府的强制和诱制性,但大学也在主动服务地方、服务区域。如广东高校服务企业超 2000 家,教育部甚至召开新闻发布会专门介绍广东省高等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关情况。辽宁高校成立了“高校服务辽宁振兴协同创新联盟”。山东青岛政府与高校共建“城乡建设研究院”。南开发起成立天津市高校众创空间联盟。河南洛阳正式签约引资 50 亿建汽车工业“大学”,等。 在中国高校本土情怀日盛的大形势下,中国大学也暗含隐患。其一,大学对社会的引领作用式微;其二,中国高等教育理论研究滞后中国高校发展需要;其三,大学失去独立人格,在应用研究的指挥棒下基础研究薄弱。
个人分类: 高教史料|7764 次阅读|17 个评论
教育决定未来
dongzg101 2011-9-8 00:49
我们学校还是有优秀教师的,有一位物理老师,北大毕业的,比我大十岁,两年前跳槽到隔壁的广西工学院,快到45了,去上海大学读博士了。我把我的博客给他老婆看。我们系也有一位老师,课讲得很好,学生都爱听,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广西工学院本科毕业,读了个武汉的什么在职硕士,不过他老妈是清华毕业的,广西工学院的教授,在它们学校也是讲课最好的。我一直引诱他考个中科院的博士,不过他说再等几年,等小孩大点先。当年我考了清华的博士,上了没去读,直接把档案转回去了,然后去遗传所打工了一年。在清华面试的时候遇到一个同学,A问:你干么考清华的博士?B嘘:我是来为老师上院士保驾护航的。你报谁的?难道你也是?A没有,我是来泡妞的。北大女生都喜欢清华的博士。打工的时候,所里有天来了一位北大的硕士,要帮我介绍对象,我说不考虑这个问题。下一周,他又来了,说他想追一新生,要我去帮忙。那就去看了,认了个北大法律系的胡妹妹。当年要是留在beijing的话,估计就帮忙到底了。因为只要我们开始就某一话题辩论,其他人就是配角了。每次我总是输给她。
126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本土化是国产智能机获胜的关键
dongzg101 2011-7-26 09:08
本土化是国产智能机获胜的关键 2011-07-20 22:01:01 归档在 通信市场 | 浏览 16155 次 | 评论 8 条 手机市场已经跑步进入智能时代,功能手机的出货量虽然还在增长,但智能手机所体现出来的超速前进动力已经让所有业内厂家动心。苹果的成功也好像给行业指明了方向,手机厂商只要抓住客户需求的变化,抓住市场快速发展的机遇,就一定会在智能手机市场上风声水起。 中国这个市场非常特殊,用户众多,习惯各异,消费存在严重的鸿沟,不仅仅是两级分化,而是多样分化,比如,像超大屏幕、超长待机等等,这是中国市场上两个特俗需求,却几乎成为决胜中国市场的关键因素。 智能手机是移动互联网发展的最重要终端,也是其最大的优势所在,而移动互联网的体验好坏并不仅仅依赖终端硬件的设计,其应用程序更需要本土化,否则再好的应用也无法给力。在这一点上,苹果也无能为力,应用程序商店上成千上万的好东西,但并不是为中国市场准备的,不要说中国本地资源结合的不够,就很多英文程序就绝不是绝大多数中国人能消受得起。 还有,苹果搞了一个云服务,据说是可以将很多应用给一揽子解决,帮助用户更好的在多终端之间享受同样的一致性的应用体验,但好像苹果提供服务的平台里面并不包括中国人最喜欢使用的一些互联网业务,这也让很多智能手机达人有些失望。 因此,在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起来后,真正好用易用的智能手机或许并不是苹果谷歌诺基亚,很有可能是中国的本土品牌。其实,在 IT 领域早就有这样一个规律,当这个产品高高在上不需要本土资源支撑的时候一定是洋牌子最牛,但一旦开始普及深入基层之后,中国的本土品牌便可能后来居上。 在中国本土手机企业中,酷派算是在智能手机领域扎根时间很长的,作为一家专注于智能手机业务的主流终端制造商,其发展的整个历史都没有离不开过本土两个字。酷派与三家运营商都有紧密的合作,特别是在双网双待手机领域更是独占鳌头,此前酷派推出的 coolmart 这个类似苹果 app 的本地化应用商城以及酷云(本地化的手机云计算应用及服务平台),都是酷派基于本土化的需求提出的本土化应用和服务,假以时日必定会成为国内众多移动互联网用户的重要平台。此外,酷派的商业模式主要是与运营商绑定,同时借助社会化渠道做产品推广,酷派这种充分借助本地企业完成其相关服务的做法也对消费者更为便捷。 中国的移动互联网发展很快,中国的市场前景广阔,也希望更多的中国本土企业开发出更好的本土化应用集成的终端与平台,让中国的老百姓更好的享受信息服务的好处。
1164 次阅读|0 个评论
冷笑话:搜索引擎,谁更本土化?
热度 4 timy 2011-5-1 08:56
冷笑话:搜索引擎,谁更本土化?
首先祝各位博主五一节快乐,劳动人民最令人敬佩! 看到新浪微博上有人说Baidu五一节的Logo弄得很像拆迁,我看了几个能搜索中文的搜索引擎的Logo(有的是背景), 在国内的几个搜索引擎风格还真的比较相似,不是起重机,就是挖掘机,有的直接是建设工地和忙碌的建筑工人。 搜索引擎,谁更本土化? ---------------------- 我是不华丽的图文分割线 -------------------------- (soso) (注:以上图片均来自互联网) ---------------------- 我是不华丽的图文分割线 -------------------------- 冷笑话 :很多搜索引擎说自己更懂中文、更懂用户或者更懂搜索,要我说,他们是更懂中国,你懂得。
个人分类: 科学评论|4600 次阅读|3 个评论
管理学研究的中国化如何可能?
热度 2 jxhe 2011-2-18 12:57
管理学研究的中国化(本土化)是我攻读博士期间我的导师所强调的价值取向。以此完成博士学位论文后,我大概又做过数次认真的思考。 最近的一次是在 2010 年 10 月份期间。我在上海交大的一次学术报告和本校校庆报告会上,大致概括了社会与行为科学本土化历程,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第一波是 20 世纪 80 年代由一批台湾学者发起的本土化运动。代表人物有: 杨国枢( 1982 , 1993 , 1997 , 1998 );黄光国( 1985 );杨中芳( 1987 , 1991 )等。之后还有大陆的翟学伟( 2001 , 2005 );等等。 第二波是在新世纪初由 徐淑英等发起的 中国管理研究国际学会( IACMR, 2001~ ),创办了期刊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 (MOR, SSCI) 。 这两波有很大的不同,这里暂不展开比较。在那两次报告会上,我试着提出了自己对“管理学研究中国化”的理解: 在 “ 和而不同 ” 的思想下突显中国的研究元素,实现研究成果对中国市场应用的优越性。具体表现为四大特征: 1) 源自中国的研究素材; 2) 生于中国的研究构念; 3) 契合中国的理论模型; 4) 中国化的方法和工具。 再上一次的思考是在 2008 年 3 月期间,作为本人参加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育科研骨干研修班第 19 期学习的作业。那次学习,我印象最深的是 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 3 号文件( 2008 ),提出 “ 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 ” 。这里仅摘录我的作业中对“ 管理学研究中国化的方法论层次”的部分文字。 从中国学者对工商管理学研究方法和价值取向角度分析,回顾管理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发现有三条基本研究路径,我把它称之为方法论的三个层次—— ( 1 )“原装进口”——西方理论的选择性应用或适当修改。很多情况下,西方的理论并不完全适合中国的情况,甚至中国的企业实践无法解释或印证西方管理理论,于是人们很容易采取这样的对策:选择适合中国国情的理论,或对西方理论元素作适当修改。出版社选择适合中国当前实际的图书引进;学者们在编写教科书时,往往选择性地对西方理论作必要处理。这种情况的实质类似于中国制造领域的“原装进口”。 ( 2 )“加工组装”——西方理论的中国验证和阐释。这种研究路径的表现是在西方的理论框架下,应用西方的概念(变量)和工具(模型和量表),做中国背景(事实和数据)的研究,用中国的实践验证或阐述西方成熟理论,或者是用中国的个案和数据印证西方的理论。其结果是西方的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普遍化,进一步提高了其科学性和影响力。这种情况类似于中国制造领域的“加工组装”。 ( 3 )“自主创新”——西方理论的中国本土化创新。这种研究路径要求,吃透西方理论方法又深入解读中国国情,进行西方管理理论方法的中国本土化创新。这个观点是我的导师所主张的路径,我受益良多。它与前两条路径的根本区别在于,解读中国市场和企业的目的不仅是检验西方理论,更是要改写西方理论,确立原创性的理论视角,最终创建中国的管理理论。这种情况类似于中国制造领域的“自主创新”。但同时必须克服一个致命的误区,即为追求不同而不同,为“本土”而“本土”。这就是我为什么在上面的理解中有这样一句话:“ 实现研究成果对中国市场应用的优越性”, 这是检验标准。 我们不难发现,前两个研究路径在我国明显占主流,而第三条路径则相对薄弱。基于上述认识,要推进西方管理学的中国化,建立中国管理学理论架构,必须大胆进行理论创新、学术观点和科研方法创新。 我近期发表的论文 “我们如何怀念过去?中国文化背景下消费者怀旧倾向量表的开发与比较验证”,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工商管理学科十年 · 市场营销研究专辑”刊登于《营销科学学报》。我自己清楚这个研究还存在不足之处,有待于今后完善,目前就权当是我对“ 管理学研究中国化”的一个注脚吧。 !我们如何怀念过去?中国文化背景下消费者怀旧量表的开发与比较验证.pdf
4186 次阅读|4 个评论
维也纳一周(五):Being local,but think global
FSD 2010-7-23 22:32
老朋友 Glyn 目前在堪萨斯的 Wichita State University 做 distinguished professor ,工资和经费由 Boeing 公司支付(该大学有几个 Boeing 公司的实验室,不算 Glyn 的),所从事的教学和研究领域是 Global learning 。 Global learning ?就是全球学习吧?刚听说时,不光是我,所有的我们的共同的朋友都被被搞得一头雾水。这老兄把事儿折腾得可不小 Linked-in 上面有好几个 Global learning 的研讨小组,每年搞一次国际会议。这还不算,他还不断地发明新词儿: cage painting ,就此在一次 Global learning 的国际会议上做了 Keynote speech ; third place learning ,现在已经出了书。什么?第三地学习?哦,有点明白了: Global learning- cage painting- third place learning efficient and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 我们把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替对方着想,叫做换位思考。当两个社会地位、文化背景相去甚远、学科领域不同、甚至语言都有隔阂的人进行交谈时,有时会觉得与对方讲话简直是对牛弹琴,有时一方习以为常的事,另一方觉得不可思议,正所谓司空见惯寻常事,断尽江南刺史肠。但是,出于某种需要,二人不得不沟通,以达成相互理解。换位思考,体谅对方,有益于交流的继续,但不能保证交流、沟通的 efficient 和 effective 。因为,每个人都有思维定势,都存在由自己的文化背景、社会经历、受教育程度等因素所决定的视野、视角的局限。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皆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局者迷呀。怎么办呢?那就走出山外,到一个 third place 去看山呗。最好沿着山转几圈,然后再乘直升机俯视一周,那就真正的 global 了。 所以,从换位思考到移位思考,从能够看清双方、以对方能够(愿意并有能力)接受的方式、高度和角度来看问题和表达自己,是 efficient and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的保证。 也许,有着中医传统的中国人,思维方式本来就不是线性的,但在没有制度、工艺流程保障的情况下,难保不会挂万漏一呢? 这就是为什么农作制度研发方法强调参与、跨学科、系统的根本原因之一。 ----------------- 在这次维也纳的会议上,法国农业科学院的 Marianne Cerf 博士做了法国农作制度研究历史发展的主旨发言(发言的详细内容可以看录像和演讲稿)。在她的结论中,使用了 Being local, but thinking global 的句子。是的,系统方法强调全面、整体、跨学科、参与,这样才可能得到各方都满意、各方面效果都好的解决问题的措施来。解决本地问题的方法,有时不在本地;解决某一方面问题的措施,可能不在这个方面内部。举个不恰当而庸俗化的例子:我们向高速公路收费部门提出取消或降低收费的建议,注定不会被采纳的。 ――――――――――――――――――――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如何走到山外去呢?开阔眼界,思路就开了呗。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的不就是这个道理嘛。   费孝通先生曾经说过: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难免会受到土地的束缚。要想摆脱束缚,似乎要脱离土地。然而,农耕文化哺育了中华数千年的文明,因此在我们的文化传统里,根深蒂固地存在着土的元素。当此中国经济在世界异军突起、独领风骚,中国的政治家和企业家等各路大家们正意气风发,一展身手之际,刚刚摆脱小农经济不久的人们,是否具备。要是脱离了土地,又不能摆脱土腥味儿,非土或不土的没有学会或做不来,到时再找不到回家的路,那可怎么办? 欧洲的氛围,新大陆不可企及。大家的境界,非他人可以效法得来。系统方法强调 Institutionalization 和 decentralization ,就是要通过制度保障和科学的决策方法和程序而不是人的能力和水平来达到群策群力、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效果。毕竟,伟人不是经常出现的。何况,即使是伟人,也难免不犯错误。 ――――――――――――――――   每次的国际会议上,都见到发达国家的研究生得到学校的全额资助到国外去参加会议,开阔眼界和思路。有的学校还资助本科生在学习期间到国外去实习一段时间。教授更不用说, academic sabbatical leave 更是得到学校的鼓励和全面支持。人家明白的很,有什么样眼界和思想境界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眼界和思想境界的学生。而在我们这里,做老师的出去都很不容易,何况学生?各种名目的学科建设经费,很多钱花在买各个学科都有的一年用不上几次的大型仪器设备,却不允许花钱去维护和运行这些设备,更不能用这些钱送我们的老师和研究生参加学术会议。出国,作为待遇,一旦有人叛逃或旅游出事,一切外派活动皆被取消。只是,学术交流也被迫停止,是否太那个了? ―――――――――――――――――――     Being local , but think global 。胸怀祖国,放眼世界。
个人分类: Articles on FSD|4615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国学术期刊处在本土化和国际化两难境地
yangwenzhi 2009-10-5 10:18
目前,我国学术期刊步入两不爱的尴尬境地。在国内,我国科技工作者对国内的学术期刊并不买账,据中国科协2008年对中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样本3万人)显示,尤其是我国的科研人员和教学人员对国内学术批评较多,分别有81.2%的科研人员和79.6%的教学人员认为,我国学术期刊存在各种问题。在国际上,虽然一些商业出版集团对中国 学术期刊是发表、记载、传播和证明作者科学发现优先权的工具,是读者了解本领域、本学科同行做新研究进展的镜子和窗户。 一方面, 科学无国界,特别在科技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任何一个国家的科技共同体都离不开世界科技共同体,而且必须融入世界科技共同体,所以学术期刊的国际化是必然趋势。学术期刊是一个国家的科技共同体进入世界科技共同体的重要通道和路径。 另一方面,由于中国学术期刊具有特殊的文化背景,主要表现为: 第一,后发性。即学术期刊于1665年原发于当时处于世界科学中心的英国,而且世界学术期刊的原发语言和当下的主流语言是英语。我国既不是目前的世界科技中心,也不是学术期刊的原发国家,英语在中国尚不通行,等等。 第二,嵌入性。现代学术期刊的制度、标准、机制、评价体系等都不是中国所创,而是因自于原发国家。如,学术期刊中的运行机制、同行评议引自英国;学术期刊的标准、评价体系引自美国。而这些学术制度、标准、机制、评价体系等带有浓厚的西方文化基因,直接引进中国后存在强烈的文化冲突。我国学术期刊的这种非内生性带来的最大挑战,是与我国科技、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结构的融合问题。 第三,干预性。在西方发达国家,一般对学术期刊没有像中国那样管束,创刊、办刊、出刊、发行等,只要遵守法律、税收等相关规定就行。而我国学术期刊即受到极其严格的行政管束,同时也受到社会潜规则的管束。即,国家有一整套对主管单位、主办单位、编辑出版单位、学术期刊本身的管束制度;同时,社会的官本位和极端功利性的非学术性取向,直接干扰者学术期刊的走向。 第四,追赶性。欧洲、美国等的学术期刊是伴随本国的工业化一起成长的,一般都经历百年以上的磨练。而我国学术期刊绝大多数都很年轻,80%以上的学术期刊属于70后。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中国期望学术期刊要与经济一样,去追赶发达国家的学术期刊。可是除了钱以外,我们的确没有毒准备好,欠缺的东西还很多,如批量的高水平学术成果、不断涌现的优秀论文、推陈出新的出色编辑团队、职业化的学术期刊出版人队伍,等等。
个人分类: 学术期刊|22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9 17: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