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美国科学家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美国科学家

相关日志

[转载]美设计出可用于光学数据连接的微型激光器
crossludo 2012-7-27 11:47
美设计出可用于光学数据连接的微型激光器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7月23日报道,美国科学家在7月22日出版的《自然·光子学》杂志上撰文指出,他们设计出一种仅2微米高的新式表面发射激光器,可以实现单一芯片上的光学连接。新激光器“娇小”的外形让制造商们更容易在下一代计算机的微处理器上实现高速的光学数据连接,且成本更低,最终显著提高计算机的运行速度和能效。 对于计算机内核之间的高速光学连接来说,表面发射激光器不可或缺。但目前的表面发射激光器高达20微米到30微米,这样高的激光器像一座塔压在芯片上。 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电子和计算机工程系教授马振强(音译)和德州大学阿灵顿分校电子工程系教授周伟东(音译)一直在努力为表面发射激光器“瘦身”。他们提出了一种解决方案:用两个高反光的光子晶体镜替代传统的分布布拉格反射激光器设计必需的反射器层。每个镜子都由复杂的半导体量子势阱材料组成且都同硅纳米膜(相当薄的硅层)放置在一起,再采用一个纳米膜转化打印过程为激光器“瘦身”。一层光子晶体相当于传统激光器中15到30层介质反射器,这样,他们就制成这种2微米高、用于光学数据连接的激光器,其性能可同目前的激光器相媲美。 除了块头更大之外,传统激光器的反射器都由只能在极高温度下生长的材料制成,这意味着在制造过程中,承载它们的芯片可能会遭到破坏。而新激光器通过转化打印过程制造,可在极低的温度下进行,而且其将光学连接集成在芯片上所耗费的材料、时间和精力都更少。 目前,光学数据连接已出现在最大规模的数据网络中,但是,当这些光学数据要到达家庭,会遭遇速度更慢的金属连接和电线。马振强说 :“未来,你将看到数据传输的每一步都由光学主导,最后一步位于芯片内,也有光学连接。” 周伟东和马振强创办了新兴企业Semerane公司,他们希望通过该公司生产出这种功能性的新激光器,让其最终成为下一代高速计算机处理器的一部分。 马振强指出:“我们相信这个激光器会使光学数据连接更普遍。光子学和电子学共存于一块芯片上将使多功能高能效的超级芯片成为可能,这些芯片可用于计算、通讯、传感、成像等领域。另外,配备了新激光器的处理器也有望提高信息高速公路的速度。”
个人分类: 物联工程|192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硅海绵可替代锂离子电池中的石墨组件
crossludo 2012-7-23 20:03
硅海绵可替代锂离子电池中的石墨组件 有望大大增加充放电循环次数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近日报道,美国科学家找到一种方法用硅海绵替代石墨作为可充电锂离子电池内的元件,借此可研制出持续时间更长且性能更强的电池,用于商用电子设备和电动汽车上。研究发表在美国化学学会本月出版的《材料化学》杂志上。 这项研究由莱斯大学和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携手进行,研究的领导者、莱斯大学化学和生物分子工程学教授斯巴尼·利萨-比斯沃尔和该大学科学家曼都瑞·萨克尔撰文指出,借用他们研发的这一过程,能将比自身重4倍的物体存储在锂中。 硅是地球上最常见的元素之一,能替代石墨作为电池内的阳极。此前该团队就发现,多孔硅吸收锂的能力是石墨的10倍多。这是因为硅吸收锂离子后会延展,像海绵一样的构造赋予了硅在电池内部生长的余地,同时也不会对电池的性能造成损害。2010年,该团队发现当硅海棉拥有1微米宽、12微米深的小孔时,能在电池领域大展拳脚,但当时的固体硅基座无法吸收锂,仍然有待改进。 在最新研究中科学家发现,用来制造这些小孔的电化学蚀刻过程能将海绵同基座分开,基座接着可以被重新使用,制造出更多海绵。研究人员称,从一个标准的250微米厚的硅晶圆上,至少可以提取到4块这样的海绵。而其一旦被从硅晶圆上提取出来,上、下都是打开着的,通过将其浸入一个导电的聚合物黏结剂聚丙烯腈(PAN)内,就可大大增强其导电性。 科学家由此得到了一块坚硬的薄膜,其能被依附到一个集电器上并放置于电池结构内,并最终借用这一过程制造出了一款锂离子电池,其放电能力高达每克1260毫安时,这使其使用寿命更长。 研究人员在比较中发现,使用薄膜之前,电池的初始放电容量是每克757毫安时,但第二次充放电循环之后,放电容量就开始迅速下降,并在经过15次循环后完全消失殆尽;而经过处理的薄膜在4次循环后就即开始增加放电容量,多孔硅表现得特别明显,经过20次循环后,电池的放电容量仍然完好无损。 目前,科学家正在研究有望能大大增加充放电循环次数的技术,以便能研发出可持续使用几年的电池。
个人分类: 趣味科技|128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科学与应用科学
ngjason 2012-7-12 09:28
今天早上碰到一个同学在抱怨很郁闷,说现在做的没什么用,我说那你觉得什么才有用呢?很多伟大的发现在刚开始的时候,也没有引起大众的关注,甚至还会招致学霸们的打压。由此,我也联想到当前的很多科研部门应用导向型(产业化)的倡导(当然,主要由官僚意志和部分科研人员的不作为所致)。个人觉得一个国家的科研,应该有个整体思路和架构,有科学也有应用科学,不能顾此失彼,更不能运动式应用开发。如果是应用科学,他的成果就应以应用价值来呈现;反之,则以理论意义为标杆,不能一概而论;基础科学是应用科学的基础,也是一个国家科技大厦的基石。个人觉得美国科学家罗兰的话值得国人警醒,尤其我国科技界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大牛们。 1883年,美国科学家罗兰在美国《科学》杂志上撰文。他说,“我时常被问及,科学与应用科学究竟何者对世界更重要,为了应用科学,科学本身必须存在,如停止科学的进步,只留意其应用,我们很快就会退化成中国人那样,多少代人以来他们都没有什么进步,因为他们只满足于应用,却从未追问过原理,这些原理就构成了纯科学。中国人知道火药应用已经若干世纪,如果正确探索其原理,就会在获得众多应用的同时发展出化学,甚至物理学。因为没有寻根问底,中国人已远远落后于世界的进步。我们现在只将这个所有民族中最古老、人口最多的民族当成野蛮人。当其他国家在竞赛中领先时,我们国家(美国)能满足于袖手旁观吗?难道我们总是匍匐在尘土中去捡富人餐桌上掉下的面包屑,并因为有更多的面包屑而认为自己比他人更富裕吗?不要忘记,面包是所有面包屑的来源。”
286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美研究称婴儿在母体内多待一两周对智力发育好
xuxiaxx 2012-7-10 14:48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5日报道,最新的研究发现,足月(37到41周)出生的 婴儿 ,如果在母体内多待1至2周,对其脑力健全发展会大有裨益。   人们广为熟知,早产(不足37周出生)婴儿的健康和智力可能会有问题。那么稍微推迟一些时日出生的婴儿呢?美国科学家做了一个实验,他们将足月出生的婴儿与推迟1至2周出生婴儿的学习成绩进行对比。足月出生的婴儿大多在三年级的数学和朗读测试中表现不错,但仍比晚1至2周出生的孩子要差一些。   因此, 研究人员 认为,从这一结果说明应该重新考虑早产的定义。   同时, 研究结果 也对由于非医疗原因、通过安排剖腹产提早分娩的问题提出质疑。主要研究人员,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儿科助理教授诺布尔说,女性在选择提早生产之前,应该慎重考虑一番。专家称,剖腹产可能导致生育并发症,这也可能造成发育迟缓。   据悉,此项调查的被试是12.8万名纽约市公立学校的学生,他们包括相当数量来自贫困家庭的孩子。在那些怀孕37周出生的孩童中,2.3%有较大的阅读困难,1.1%有中度的数学问题。与之相比,怀孕41周出生的孩子,有上述问题的比例分别仅为1.8%和0.9%。 来源: http://news.xinhuanet.com/health/2012-07/06/c_123380516.htm
142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美国科学家培育出世界首批30名转基因婴儿
xuxiaxx 2012-7-5 14:18
核心提示:美国科学家近日成功培育出世界首批转基因婴儿,这30名健康宝宝在出生前都经历过一系列基因科学实验。该事件在美国甚至在全球都激起了关于伦理的激烈争论。 每日邮报报道美国科学家近日成功培育出世界首批转基因婴儿,这30名健康宝宝在出生前都经历过一系列基因科学实验。该事件在美国甚至在全球都激起了关于伦理的激烈争论。 据介绍,目前已有其中的两名婴儿接受检测,科学家发现他们身上含有来自三位“父母”身上的基因。在过去三年中,美国新泽西州圣巴拿巴斯生殖研究所的基因实验已经培育出15名孩子。这些婴儿的母亲都患有生殖障碍。科学家们将女性卵子捐献者捐献的卵子基因嵌入到这些生殖障碍患者的卵子中,然后再让卵子受精,从而帮助患者成功怀孕。 科学家对两名一岁孩子的基因指纹进行检测后证实,他们已经遗传了三名成年人的DNA,其中包括两位女性和一位男性。这些孩子已经获得了额外的基因,并且已将这些基因与自己的生殖细胞实现结合。这一事实也意味着他们可以将这些修正后的基因遗传给自己的后代。 世界上绝大多数科学家都在尽量回避采用修改人类生殖细胞的技术。遗传学家担心有一天这种技术可能会被用于制造拥有指定特征的新种人类,如拥有高智商和强壮体魄的人。此项研究负责人、生殖学家雅克-克恩表示,“这是首例通过改变人类生殖细胞基因培养出正常、健康婴儿。”雅克-克恩的研究成果发表于《人类生殖》杂志之上。 不过,这一实验和研究成果也受到了许多专家的严厉批评和强烈反对。英国西伦敦哈默史密斯医院科学家洛德-温斯顿表示,“在不孕不育疾病的治疗方面,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证明这种技术有何价值。然而,我很惊讶的是,这种实验竟然可以开展到如此地步。这在英国肯定是绝对禁止的。”保护未出生儿童协会负责人约翰-斯密顿表示,“对于那些患有生殖障碍的夫妻,我们应该报以深深的同情。但是,这种方式培育出的婴儿也会被看作是生产线上的产品一样。这是人类在一条错误的道路上又迈进了令人担忧的一步。” 克恩的研究团队诊断出,这些不孕不育女性的卵子细胞的微结构线粒体上有缺陷,因此造成了她们无法怀孕。研究人员利用细针从卵子捐献者中吸取一些内部物质,其中含有健康的线粒体,然后注射到希望怀孕的女性卵子中。由于线粒体中含有基因,因此利用这种技术培育出的婴儿会遗传两位母亲的DNA,而且这些基因同样会通过母系遗传下去。 英国人类受精与胚胎管理局发言人声称,英国不会向这项技术颁发许可证,因为这将改变正常的生殖细胞。克恩是一位天才科学家,同时也是一位备受争议的研究人员,他将辅助生殖技术推向了伦理的极限。(来源:译言网) 来源: http://www.jkb.com.cn/document.jsp?docid=306789cat=09C
110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美国科学家培育出世界上第一批转基因婴儿
xuxiaxx 2012-7-3 20:46
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科学家近日培育出了世界上第一批转基因婴儿。参与这一项目的科学家们在6月27日晚上宣布了这一结果,他们利用基因修改技术培育出了30个婴儿。此外,其中两个被测试的婴儿被发现含有来自三位不同成人的基因。据研究人员称,这项实验历时超过3年。 这批转基因婴儿由不能怀上自己孩子的妇女所生。为了“生下”孩子,来自另一名女性捐献者的额外基因被注入了这些妇女的卵子,然后使卵子受精。科学家们采集了其中两个转基因婴儿的指纹,并证实,他们继承了三个成年人的DNA: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这意味着,由于在基因修改过程中继承了这些额外的基因,他们将来也能把这些基因传给自己的后代。换句话说,如果允许这些转基因婴儿以后与非转基因的人结婚,可能会改变他们的后代的遗传密码。 这种基因修改方法可能有一天会被用于培育拥有所需特性的婴儿,如力量强大或高智商的人类。 在此之前,英国科学家曾报道称,科学家们正在培育“人兽怪物”。这些报告突出了这样一个事实:全世界已经展开了猖獗的人类遗传实验,从而使许多科学家呼吁应该对这些稀奇古怪的做法制定新规则。美国的研究人员曾研究利用人脑细胞改造老鼠。 现在,许多专家都公然反对培育转基因婴儿,包括领先的生育专家和主要组织。保护未出生儿童协会(Society for the Protection of Unborn Children)主任约翰·史密顿(John Smeaton)说:“这是人类沿着一条错误道路又向前迈出了非常令人担忧的一步。”(嘟嘟) 来源:中国科技网 原文链接: http://www.stdaily.com/stdaily/content/2012-07/03/content_489832.htm
120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胚胎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动物实验成功
xuxiaxx 2012-6-30 15:02
新华网温哥华6月27日电(记者马晓澄)加拿大和美国科学家在一项最新研究中,通过向罹患糖尿病的 实验鼠 移植人类胚胎干细胞,成功使实验鼠恢复了胰岛素分泌功能。   这项研究由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和美国扬森研发公司共同完成,并于27日发表在《 糖尿病 》期刊上。科学家希望这一新发现能为寻求治疗糖尿病的新疗法铺平道路。   在研究中,患有糖尿病的实验鼠在接受 干细胞 移植后,研究人员停止向它们注射胰岛素。三四个月后,实验鼠即使被喂食大量的糖,也依然能够保持健康的血糖水平。   论文作者之一、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蒂莫西·基弗说,他们对新发现感到振奋,但这种方法在进行人体临床试验之前,还需要更多研究。   基弗说,研究所用的患病实验鼠缺乏正常运行的免疫系统,而正常的免疫系统可能会对 移植 的干细胞产生排异反应。他说,现在研究团队要做的就是找到一种保护干细胞免受免疫系统攻击的合理方法,从而使移植最终可以在不需要免疫抑制的情况下进行。 来源: http://news.xinhuanet.com/health/2012-06/28/c_123343901.htm
144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美国科学家在大脑中绘出“爱与性地图”
热度 1 dongzg101 2012-6-28 11:35
美国科学家在大脑中绘出“爱与性地图” 核心提示:近发表在英国《性医学》杂志上的一份国际研究报告首次针对这两种紧密相关的感觉绘制了一幅准确的大脑“地图”。他们发现,大脑的两个结构———即岛叶和纹状体———是科学家追踪性欲转化为爱情的关键所在。 多亏了现代科学,我们知道爱情存在于大脑中,而不是心中。然而,爱情存在于大脑中的什么地方呢?与性欲是在一个地方吗?最近发表在英国《性医学》杂志上的一份国际研究报告首次针对这两种紧密相关的感觉绘制了一幅准确的大脑“地图”。 美国康科迪亚大学的心理学教授、研究报告的作者之一吉姆·普福斯与美国和瑞士的同行一起分析了20份独立的研究报告。在这20项研究中,研究人员检测了测试者在浏览色情图片或爱人 照片 时的脑部活动。通过收集这些数据,科学家们得以绘制出一幅完整的爱情和性欲的大脑“地图”。 他们发现,大脑的两个结构———即岛叶和纹状体———是科学家追踪性欲转化为爱情的关键所在。岛叶是大脑皮层的一部分,是被深埋在颞叶和额叶之间的一个区域。纹状体在岛叶附近,位于前脑。 爱情和性欲能够激活纹状体的不同区域。性欲激活的那个区域通常由能够带来快感的事物激活,比如性爱与食物。爱情激活的那个区域参与了条件反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与奖励或快感配对的事物被赋予了内在价值。也就是说,随着性欲转化为爱情,两者是在纹状体的不同地点接受大脑处理的。 有些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纹状体的爱情区域也是与毒品成瘾相关的区域。普福斯解释说,这是合理的。他说:“爱情实际上是一种习惯,在性欲得到回报的过程中从性欲转化而来。当人们对毒品上瘾时也是这个道理。” (本文来源:浙江在线-钱江晚报 )
个人分类: 科研应用|1632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美研发可转化电能生物病毒 敲键盘可为电脑充电
crossludo 2012-6-24 17:34
美研发可转化电能生物病毒 敲键盘可为电脑充电   经过基因改造的病毒可把动作或压力化作电能,利用日常细微动作来充电的器材将可望成真。   据美国《星岛日报》报道,美国科学家正在试用一种在实验室常见的病毒来产生压电式能源,将病毒覆盖在一片有如邮票大小的电极上,并把接线联上LCD显示屏。只要敲打键盘,病毒便会把敲打动力转化为电能。   这种经过基因改造的病毒可把动作或压力化作电能,利用日常细微动作来充电的器材将可望成真。如果实验成功,这种病毒将让用户可一面打字一面为计算机充电,也可一面走路一面替手机充电。   据悉,这是科学家首次利用生物性物质的压电特质来发电。在1880年发现的压电效应,是指晶体、陶瓷或骨头受到物理压力时所产生的电能,打火机及烧烤炉也是利用这个原理来点火。   加州劳伦斯柏克莱国家实验室的一群科学家正在尝试用一种在实验室常见的M13病毒来产生压电式能源。有别于压电器材所采用的其它物料,属噬菌体的M13只会侵袭细菌而对人类无害。科学家再把这些基因改造病毒覆盖在一片有如邮票大小的电极上,并把接线连上LCD显示屏。只要敲打电极,病毒便会把敲打动力转化为电能。挤压电极便可产生出60亿分之一安培,电压则有400毫伏,相当于AA电池的四分之一电压。
个人分类: 集粹点滴|1346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类有向多样化发展的趋势
热度 2 newniu 2012-6-23 12:35
在残酷的自然面前,只有最适应者能够生存下来。 DNA变异使生物体不断改变自身,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只有适应环境的改变才能成功保留下来。最终结局是绝大多数变异只能以失败收场,难以繁衍。 人类社会的发展,不适应者同样能够生存并繁育后代 由于技术进步,社会发展,生存竞争已基本不存在。人类的DNA变异易于被保留下来 。 当前多种多样的地球生物源自两个因素:1、DNA在变异;2、竞争激烈,更适应的变异被保留,而不适应的则被放弃。在人类身上,因素1仍在起作用,特别是人类环境污染,DNA变异更加迅速。 丰富的物质条件,变异的DNA不易于被淘汰。 DNA多样化是 人类自身发展的必然。 由于基因变异基于点位,即某个位置发生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是随机的。本来,某个点发生变化,只是缓慢的线性变化。然而人类的生殖过程和庞大的人口加速了这种变化。举例说,1000个人,经过100年,有500个人在A点发生变异,那么世界上存在两类人。那么再经过100年,有500人在B点发生变异,那么世界上就会存在4类人;再过100年,有500人在C点发生变化,那么就会存在8类人。以上只是简化而不现实的例子,但足以说明人类进化是在加速的。 没事了,查了一下网页,的确有人讲这件事,下面是转载。 转载:美国科学家最近发现,过去4万年来人类的进化速度在加快,最近5000年来更是飞速进化,各大洲居民今后将变得越来越不一样。美国犹他大学人类学家亨利· 哈彭丁带领的研究小组发现,人类基因组中有大约1 800个基因呈加速进化状态,这一数目大约占人类整个基因组数目的7%。研究人员认为加速进化的基因所产生的变异大多是由于人口的急剧增长。当人口激增时,人体基因组的基因变异数量也随之增加。在这种情况下,那些农耕时代以来不断适应人类饮食结构变化和抵御新兴病毒性疾病的基因在快速进化,这些有益于生 存的变异基因被选择的几率增大,得以传遍整个群体。
个人分类: 笑料|3459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控脑技术的新探索:光脉冲控制大脑细胞开合
crossludo 2012-6-19 20:55
控脑技术的新探索:光脉冲控制大脑细胞开合 这一有争议的控脑技术有望为精神疾病提供新疗法 中国科技网讯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网站6月17日报道,美国科学家研制出了能将光脉冲递入大脑的植入物,他们成功地使用这种方法控制了猴子的睡眠,这种前所未有的控制大脑的方式有望为癫痫、阿尔茨海默症等神经疾病提供新疗法,或许也能帮助人们制造新记忆。 为了找到治疗神经疾病的新方法,麻省理工学院的生物工程师爱德华·博伊登和同事携手研制出了这款能让光照射在大脑内特定区域甚至单个细胞上的无线植入物原型。其能用光纤将光递送到植入物所在的大脑区域,随意地打开或关闭大脑细胞。 首先,研究人员 利用海藻和某些细菌体内的光敏分子对脑细胞进行遗传修改。 他们发现,经过遗传修改的病毒可以诱导这类光敏分子进入哺乳动物的大脑细胞(神经元)中。这种经过遗传修改的病毒先将海藻的一个基因插入哺乳动物的大脑细胞中,此后基因中携带的指令就会“指导”细胞在神经元表面产生光敏分子。当光照射在这些经过了遗传修改的脑细胞上时,脑细胞会随之打开或者关闭。 他们利用这项技术让实验鼠和猴子睡觉,也利用这项技术让实验鼠“对光上了瘾”。研究人员表示,这意味着最新技术能用于治疗上瘾症,也可以帮助脊髓神经受损的病人缓解痛苦或恢复运动功能。 博伊登指出:“癫痫发作时,病人大脑中的某些地方会变得过度活跃。我们或许可以利用这种人造植入物让这个过度活跃的区域关闭一段时间,从而治疗癫痫;另外,也可以直接将信息送入大脑以帮助人们形成新的记忆。” 大脑植入并非新鲜事物,然而,在使用中,医生们需要通过电来刺激大脑的部分区域,而这通常会激活周围的脑组织,产生副作用。博伊登认为,使用光进行操作更有针对性而且可以控制单个脑细胞,这会让大脑更好地谐调,对诸如制造记忆等更高层次的活动也会有所帮助。 不过,科学家们也指出,隶属于方兴未艾的光遗传学领域的这项研究涉及到了3项富有争议的技术。首先,科学家们需要对大脑细胞进行遗传修改,以使它们能对光作出反应,但对人脑细胞进行遗传修改造成的长期影响还不为人所知。另外,研究人员也必须通过手术将植入物直接放入大脑,这样它才能使用光纤将光递送入大脑中。最后,对人的行为进行控制也会引发争议。 尽管如此,最新技术带来的好处也不容小觑。博伊登表示:“这种技术将有助于治疗采用其他方法很难或根本不可能治疗的疾病。在猴子身上进行的测试已经取得了成功,尽管在人类身上进行试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其应用潜力令人兴奋。”
个人分类: 物联工程|237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转:美国科学家对科学的的比喻:面包与面包屑
热度 1 hongkuan15 2012-6-9 08:48
美国科学家的比喻:面包与面包屑 1883年,美国科学家罗兰在美国《科学》杂志上撰文,有几句话非常刺激。他说,“我时常被问及,科学与应用科学究竟何者对世界更重要,为了应用科学,科学本身必须存在,如停止科学的进步,只留意其应用,我们很快就会退化成中国人那样,多少代人以来他们都没有什么进步,因为他们只满足于应用,却从未追问过原理,这些原理就构成了纯科学。中国人知道火药应用已经若干世纪,如果正确探索其原理,就会在获得众多应用的同时发展出化学,甚至物理学。因为没有寻根问底,中国人已远远落后于世界的进步。我们现在只将这个所有民族中最古老、人口最多的民族当成野蛮人。当其他国家在竞赛中领先时,我们国家(美国)能满足于袖手旁观吗?难道我们总是匍匐在尘土中去捡富人餐桌上掉下的面包屑,并因为有更多的面包屑而认为自己比他人更富裕吗?不要忘记,面包是所有面包屑的来源。”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2/6/265346.shtm
4316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美国科学家发现胰腺导管腺癌早期生物标记
crossludo 2012-5-19 16:03
美国科学家发现胰腺导管腺癌早期生物标记 2012年05月19日08:33 新华网 任海军 我要评论 ( 0 ) 字号: T | T 一种名为PEAK1的酪氨酸激酶可能是胰腺导管腺癌的早期生物标记,这一发现有助于将来开发针对这种致命癌症的新疗法。 美国一个研究团队在新一期《癌症研究》杂志上发表报告说,一种名为PEAK1的酪氨酸激酶可能是胰腺导管腺癌的早期生物标记,这一发现有助于将来开发针对这种致命癌症的新疗法。 据美国全国癌症研究所公布的数据,胰腺导管腺癌是全美第四大癌症死因。由于胰腺肿瘤生长过程中没有明显症状,很多患者检查出患病时已处晚期。5年生存率只有3%至5%。因此,发现胰腺导管腺癌的早期生物标记,对治疗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PEAK1是一类可加速化学反应的激酶,也是很多细胞功能的“开关”。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的研究人员发现,在相关的肿瘤活组织中,能清楚发现PEAK1的踪迹,并且它在患者胰腺内的水平也会显著提高。此外,由于它的催化活性对这类癌症细胞扩散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能成为胰腺导管腺癌的有效生物标记以及分子药物的标靶。 报告还说,研究人员将实验鼠肿瘤细胞中的PEAK1敲除后,肿瘤会明显变小,肿瘤细胞也无法有效转移。 内布拉斯加大学医学院副教授阿伦·萨森评论说,上述研究增进了人们对胰腺导管腺癌发病机理的理解,有助于开发针对这类癌症的新疗法。
个人分类: 预测科学|1363 次阅读|0 个评论
生物钟研究进展与文献分析
热度 2 xupeiyang 2012-5-18 09:25
白天工作,晚上睡觉,到点吃饭……生物钟让人们生活节奏固定,生活井井有条。 英美研究人员从 基因 入手重新认识生物钟背后机理,研究结果颠覆传统理论。这一研究有望帮助治愈因生物钟紊乱引起的多种疾病。 颠覆旧理念 位于下丘脑处的视交叉上核(SCN)是人体生物节律中心,“全盘掌控”生物钟。一支由英国和美国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团队研究发现SCN神经元工作模式与传统认识大相径庭。 http://www.ebiotrade.com/newsf/2009-10/2009101493557929.htm 研究论文引证分析结果: 引文报告 主题=(circadian) 精炼依据: Web of Science 类别=( NEUROSCIENCES ) 时间跨度=所有年份. 数据库=SCI-EXPANDED. 此报告中的引文均来源于Web of Science收录的文献。执行"被引参考文献检索",可查看Web of Science未收录文献的引文。 找到的结果数: 8057 被引频次总计: 214126 去除自引的被引频次总计: 160758 施引文献: 79773 去除自引的施引文献: 73512 每项平均引用次数: 26.58 h-index: 155 http://apps.webofknowledge.com/CitationReport.do?product=WOSsearch_mode=CitationReportSID=R121EI8P61pbjP1lD49page=1cr_pqid=6viewType=summary 研究论文计量分析结果: 字段: 作者 记录 计数 %,共 8057 柱状图 表格中显示的数据行 所有数据行 PEVET P 124 1.539 % SHIBATA S 68 0.844 % TUREK FW 66 0.819 % BUIJS RM 62 0.770 % CZEISLER CA 62 0.770 % AMIR S 58 0.720 % DIJK DJ 58 0.720 % RUSAK B 57 0.707 % SILVER R 57 0.707 % CARDINALI DP 54 0.670 % TAKAHASHI JS 54 0.670 % HONMA K 53 0.658 % HONMA S 53 0.658 % SWAAB DF 51 0.633 % MENAKER M 50 0.621 % REITER RJ 50 0.621 % CHALLET E 48 0.596 % HASTINGS MH 47 0.583 % ISHIDA N 47 0.583 % MOORE RY 47 0.583 % CAJOCHEN C 45 0.559 % OKAMURA H 45 0.559 % REPPERT SM 44 0.546 % ARENDT J 43 0.534 % COLWELL CS 43 0.534 % 字段: 国家/地区 记录 计数 %,共 8057 柱状图 表格中显示的数据行 所有数据行 USA 3473 43.105 % JAPAN 975 12.101 % FRANCE 595 7.385 % CANADA 550 6.826 % ENGLAND 528 6.553 % GERMANY 528 6.553 % NETHERLANDS 383 4.754 % ITALY 280 3.475 % SWITZERLAND 255 3.165 % SPAIN 217 2.693 % AUSTRALIA 188 2.333 % ARGENTINA 118 1.465 % POLAND 111 1.378 % SWEDEN 110 1.365 % ISRAEL 106 1.316 % BELGIUM 93 1.154 % PEOPLES R CHINA 91 1.129 % BRAZIL 86 1.067 % SCOTLAND 80 0.993 % MEXICO 79 0.981 % DENMARK 77 0.956 % RUSSIA 69 0.856 % SOUTH KOREA 65 0.807 % HUNGARY 59 0.732 % CZECH REPUBLIC 58 0.720 % 字段: 基金资助机构 记录 计数 %,共 8057 柱状图 表格中显示的数据行 所有数据行 NIH 99 1.229 %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81 1.005 % DEUTSCHE FORSCHUNGSGEMEINSCHAFT 22 0.273 % 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 21 0.261 % WELLCOME TRUST 21 0.261 % CANADIAN INSTITUTES OF HEALTH RESEARCH 18 0.223 % NSF 18 0.223 % NIMH 17 0.211 % SWISS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15 0.186 % EUROPEAN UNION 14 0.174 % EU 13 0.161 %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13 0.161 % MINISTRY OF EDUCATION CULTURE SPORT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JAPAN 12 0.149 % NARSAD 11 0.137 %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IH 11 0.137 %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11 0.137 % NATURAL SCIENCES AND ENGINEERING RESEARCH COUNCIL OF CANADA NSERC 11 0.137 % BBSRC 10 0.124 % CONACYT 10 0.124 % DANISH MEDICAL RESEARCH COUNCIL 10 0.124 % LUNDBECK FOUNDATION 10 0.124 % CANADIAN INSTITUTES OF HEALTH RESEARCH CIHR 9 0.112 % JAPAN SOCIETY FOR THE PROMOTION OF SCIENCE 9 0.112 % MINISTRY OF HEALTH LABOR AND WELFARE 9 0.112 % BIOTECHNOLOGY AND BIOLOGICAL SCIENCES RESEARCH COUNCIL BBSRC 8 0.099 % 字段: 机构 记录 计数 %,共 8057 柱状图 表格中显示的数据行 所有数据行 HARVARD UNIV 262 3.252 % NORTHWESTERN UNIV 152 1.887 % STANFORD UNIV 140 1.738 % NETHERLANDS INST BRAIN RES 122 1.514 % UNIV PENN 120 1.489 % NIMH 110 1.365 % UNIV STRASBOURG 1 108 1.340 % UNIV PITTSBURGH 106 1.316 % UNIV VIRGINIA 104 1.291 % UNIV TORONTO 99 1.229 % UNIV CALIF SAN DIEGO 95 1.179 % UNIV SURREY 91 1.129 % DALHOUSIE UNIV 87 1.080 % UNIV TEXAS 86 1.067 % UNIV CALIF LOS ANGELES 84 1.043 % UNIV ZURICH 81 1.005 % UNIV MASSACHUSETTS 77 0.956 % OREGON HLTH SCI UNIV 76 0.943 % UNIV CAMBRIDGE 73 0.906 % HOKKAIDO UNIV 71 0.881 % UNIV MANCHESTER 71 0.881 % UNIV ILLINOIS 70 0.869 % UNIV MICHIGAN 70 0.869 % UNIV MINNESOTA 70 0.869 % BRIGHAM WOMENS HOSP 69 0.856 % 字段: 出版年 记录 计数 %,共 8057 柱状图 表格中显示的数据行 所有数据行 2009 451 5.598 % 2008 426 5.287 % 2003 419 5.200 % 2006 403 5.002 % 2005 402 4.989 % 2007 391 4.853 % 2011 391 4.853 % 2010 384 4.766 % 2004 381 4.729 % 2002 359 4.456 % 2000 350 4.344 % 2001 344 4.270 % 1996 323 4.009 % 1995 315 3.910 % 1999 315 3.910 % 1998 313 3.885 % 1997 294 3.649 % 1994 292 3.624 % 1993 250 3.103 % 1992 233 2.892 % 1991 202 2.507 % 2012 131 1.626 % 1990 83 1.030 % 1988 61 0.757 % 1986 59 0.732 % 1981 54 0.670 % 1989 53 0.658 % 1985 46 0.571 % 1982 45 0.559 % 1983 45 0.559 % 1987 45 0.559 % 1980 37 0.459 % 1978 31 0.385 % 1984 31 0.385 % 1977 22 0.273 % 1979 22 0.273 % 1975 12 0.149 % 1976 11 0.137 % 1972 10 0.124 % 1970 7 0.087 % 1974 7 0.087 % 1973 4 0.050 % 1971 3 0.037 % 字段: 来源出版物 记录 计数 %,共 8057 柱状图 表格中显示的数据行 所有数据行 BRAIN RESEARCH 764 9.482 % SLEEP 668 8.291 % NEUROSCIENCE LETTERS 411 5.101 % JOURNAL OF PINEAL RESEARCH 366 4.543 %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341 4.232 % EUROPEAN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278 3.450 % NEUROSCIENCE 260 3.227 % JOURNAL OF SLEEP RESEARCH 204 2.532 % JOURNAL OF NEUROCHEMISTRY 174 2.160 % JOURNAL OF COMPARATIVE NEUROLOGY 156 1.936 % BEHAVIOURAL BRAIN RESEARCH 150 1.862 % BIOLOGICAL PSYCHIATRY 148 1.837 % JOURNAL OF NEUROENDOCRINOLOGY 148 1.837 % NEUROREPORT 148 1.837 %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HYSIOLOGY A SENSORY NEURAL AND BEHAVIORAL PHYSIOLOGY 140 1.738 % NEUROENDOCRINOLOGY 137 1.700 % NEUROENDOCRINOLOGY LETTERS 135 1.676 % JOURNAL OF PHYSIOLOGY LONDON 124 1.539 % MOLECULAR BRAIN RESEARCH 119 1.477 % NEURON 119 1.477 % BRAIN RESEARCH BULLETIN 111 1.378 % PHARMACOLOGY BIOCHEMISTRY AND BEHAVIOR 102 1.266 % PSYCHONEUROENDOCRINOLOGY 101 1.254 % SLEEP MEDICINE REVIEWS 95 1.179 % PSYCHOPHARMACOLOGY 83 1.030 % PSYCHIATRY AND CLINICAL NEUROSCIENCES 65 0.807 % NEUROSCIENCE RESEARCH 64 0.794 % JOURNAL OF NEUROPHYSIOLOGY 63 0.782 % JOURNAL OF NEUROGENETICS 62 0.770 % SLEEP AND BIOLOGICAL RHYTHMS 59 0.732 % EUROPEAN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58 0.720 % NEUROBIOLOGY OF AGING 58 0.720 % PROGRESS IN BRAIN RESEARCH 55 0.683 % VISUAL NEUROSCIENCE 55 0.683 %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54 0.670 %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HYSIOLOGY A NEUROETHOLOGY SENSORY NEURAL AND BEHAVIORAL PHYSIOLOGY 53 0.658 % NATURE NEUROSCIENCE 51 0.633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48 0.596 % NEUROSCIENCE AND BIOBEHAVIORAL REVIEWS 48 0.596 % PROGRESS IN NEURO PSYCHOPHARMACOLOGY BIOLOGICAL PSYCHIATRY 43 0.534 %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RESEARCH 41 0.509 % JOURNAL OF NEURAL TRANSMISSION 38 0.472 % BEHAVIORAL NEUROSCIENCE 37 0.459 % JAPANESE JOURNAL OF PSYCHIATRY AND NEUROLOGY 35 0.434 % ENCEPHALE REVUE DE PSYCHIATRIE CLINIQUE BIOLOGIQUE ET THERAPEUTIQUE 34 0.422 % PSYCHOPHYSIOLOGY 34 0.422 % TRENDS IN NEUROSCIENCES 33 0.410 % DEVELOPMENTAL BRAIN RESEARCH 32 0.397 % NEUROPSYCHOBIOLOGY 31 0.385 % BIPOLAR DISORDERS 30 0.372 % 字段: 学科类别 记录 计数 %,共 8057 柱状图 表格中显示的数据行 所有数据行 NEUROSCIENCES NEUROLOGY 8057 100.000 % ENDOCRINOLOGY METABOLISM 964 11.965 % PHYSIOLOGY 857 10.637 % PSYCHIATRY 781 9.693 % BEHAVIORAL SCIENCES 641 7.956 % PHARMACOLOGY PHARMACY 456 5.660 % ZOOLOGY 362 4.493 % BIOCHEMISTRY MOLECULAR BIOLOGY 319 3.959 % PSYCHOLOGY 161 1.998 % GENETICS HEREDITY 67 0.832 % OPHTHALMOLOGY 67 0.832 % IMMUNOLOGY 66 0.819 % GERIATRICS GERONTOLOGY 58 0.720 % DEVELOPMENTAL BIOLOGY 48 0.596 % CELL BIOLOGY 36 0.447 % COMPUTER SCIENCE 16 0.199 % NUTRITION DIETETICS 15 0.186 % ANESTHESIOLOGY 13 0.161 % RADIOLOGY NUCLEAR MEDICINE MEDICAL IMAGING 13 0.161 % BIOPHYSICS 9 0.112 % PATHOLOGY 9 0.112 % REHABILITATION 8 0.099 % TOXICOLOGY 8 0.099 % GASTROENTEROLOGY HEPATOLOGY 7 0.087 % GENERAL INTERNAL MEDICINE 7 0.087 % FOOD SCIENCE TECHNOLOGY 6 0.074 % SPORT SCIENCES 5 0.062 % CARDIOVASCULAR SYSTEM CARDIOLOGY 4 0.050 % OTORHINOLARYNGOLOGY 4 0.050 % SURGERY 4 0.050 % MATHEMATICAL COMPUTATIONAL BIOLOGY 3 0.037 % PEDIATRICS 3 0.037 % TRANSPLANTATION 3 0.037 % INTEGRATIVE COMPLEMENTARY MEDICINE 2 0.025 % ORTHOPEDICS 2 0.025 % 参考文献 • 日研究人员发现膀胱 生物钟 机制 • 生物钟 有助人体昼夜循环 • Nature头条:调控我们的 生物钟 • 生物钟 节奏对新陈代谢有重要影响 • Science:植物内部的 生物钟 • 美国研究人员发现心脏病或与人体 生物钟 相关 • 美国研究人员发现心脏病或与人体 生物钟 相关 • 太空生活不会使宇航员 生物钟 紊乱 • 人与藻类拥有相似 生物钟 • Nature:独立于基因的 生物钟 机制 • 英研究发现 生物钟 “第二齿轮” • 美科学家发现可显著减缓 生物钟 的分子化合物 • PLoSBiology:可影响 生物钟 的新型化合物 • 法国研究人员揭开 生物钟 “守时”奥秘 • 科学家发现影响 生物钟 节律蛋白质 • 科学家发现导致肥胖新因素夜晚长明灯扰乱 生物钟 • 研究发现调控 生物钟 与糖异生的关键蛋白 • 生物钟 可通过药物来调节快慢 • 生物钟 打乱易诱发癌症专家:不要频繁倒班 • 调准你的健康 生物钟 • 南京专家建立可调控小鼠 生物钟 模型 • 南京大学EMBOJ文章发现 生物钟 的奥秘 • Nature子刊: 生物钟 让人睡觉不口渴 • 人类 生物钟 依赖一种小分子 • 基因新发现 重识 生物钟 • Cell,Science两篇文章解析 生物钟 • 人体 生物钟 不止24小时根据自然周期行事致衰老 • 国家基金项目首次在南极展开 生物钟 基因研究 • 基金项目首次在南极展开 生物钟 基因研究 • 果蝇免疫力随 生物钟 变化 • 糖尿病和高血糖与 生物钟 紊乱有关 • 生物钟 与新陈代谢分子关联查明 • 瑞典研究发现:过度使用手机打乱 生物钟 • Nature:眼睛的损伤让小鼠 生物钟 发生改变 • 日本研究发现藻类 生物钟 基因 • 自然、科学两篇文章:颠覆原有 生物钟 概念 • 夜晚强光可导致 生物钟 紊乱 • 《细胞—代谢》:脂肪摄入过量会影响 生物钟
个人分类: 信息分析|4332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施一公的“极高荣誉”
热度 6 zhongwen123 2012-5-10 22:01
     近日国内官方最高级别的媒体(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全部同时启动,大幅宣传“放弃了国外的优越条件回国工作”、“拳拳之心报祖国”的美国科学家施一公。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报道称施一公“获得过生物学界极高荣誉的‘鄂文西格青年科学家奖’”。生物界极高荣誉的奖我只知道诺贝尔奖、格拉夫奖、拉斯克奖、达尔文奖章寥寥几个,这个“鄂文西格青年科学家奖”只在宣传施一公的文章中见到过。莫非是类似于施教授的毅然前辈陈章良得过的那个什么“侯赛因奖”,国内吹成“小诺贝尔奖”,国外就没几个人听说了?当然,也可能是我的孤陋寡闻,于是就查了一下这究竟是什么奖。   “鄂文西格青年科学家奖”的英文为The Irving Sigal Young Investigator Award,是1986年成立的蛋白质学会(The Protein Society)在其年会上颁发的七个奖项之一。蛋白质学会是美国实验生物学学会联盟(FASEB)下面的22个专业学会之一,这些学会一般都会颁发一些奖项表彰某个领域的研究者,比如历史比蛋白质学会悠久得多、也更为著名的美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AS/BMB)就设有9个奖项。生物界类似的专业奖项起码也有几百个,这样的“极高荣誉”是不是太廉价了一点?   据蛋白质学会网站的介绍,“鄂文西格青年科学家奖”由默克实验室赞助,每年发给在其独立研究生涯的早期阶段(通常不超过40岁)的一名科学家,表彰其对蛋白质研究做出的重要贡献http://www.proteinsociety.org/pages/page03.htm)。从这个介绍看,在蛋白质学会颁发的七个奖项中,它是较不重要的一个,有鼓励年轻科学家的意思,重要性肯定比不过该学会表彰“在蛋白质研究方面做出最高水平的贡献”的The Stein and Moore奖。如果连鄂文西格青年科学家奖也算得上生物界极高荣誉的奖,The Stein and Moore奖岂不是极极高荣誉的奖?拉斯克奖岂不是极极极高荣誉的奖?诺贝尔奖岂不是极极极极高荣誉的奖?   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上有施一公在节假日坚持上班,用显微镜看细胞培养盒的镜头。显微镜上还写着“1# YAN Lab”,莫非是借用其弟子颜宁实验室的显微镜做表演?施副院长从科研人员变成演员了?
2939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近十年诺贝尔化学奖
dingbingzou 2012-5-8 18:01
美日三名科学家分享化学奖 2010年10月6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授予一名美国科学家理查德·赫克和两名日本科学家根岸英一、铃木章 诺贝尔化学奖,因他们在“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研究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 为制造复杂的有机材料,需要通过化学反应将碳原子集合在一起。但是碳原子本身非常稳定,不易发生化学反应。解决该问题的一个思路是通过某些方法让碳的化学性质更加活泼,更容易发生反应。一直以来,这类方法能有效地制造出很多简单有机物,但当化学家们试图合成更为复杂的有机物时,往往有大量无用的物质生成。然而,这三位科学家解决了这一难题。他们通过实验发现,碳原子会和钯原子连接在一起,可进行一系列化学反应。 评审委员会认为,三人向广大化学家们提供了集合碳原子的“精致工具”,他们并不曾共事或合作,但共同推动的这一技术,让化学家们能够精确有效地制造他们需要的复杂化合物,堪称为有机合成领域中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方面的卓越贡献。 2009年,英国科学家文卡特拉曼拉马克里希南、美国科学家托马斯施泰茨和以色列科学家阿达约纳特因对“核糖体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的贡献而获奖。 2008年,日本科学家下村修、美国科学家马丁·沙尔菲和美籍华裔科学家钱永健,这三位科学家因在发现和研究绿色荧光蛋白方面作出贡献而获奖。 2007年,德国科学家格哈德·埃特尔因在表面化学研究领域作出开拓性贡献而获奖。 2006年,美国科学家罗杰·科恩伯格因在“真核转录的分子基础”研究领域作出贡献而获奖。 2005年,法国科学家伊夫·肖万、美国科学家罗伯特·格拉布和理查德·施罗克因在烯烃复分解反应研究领域作出贡献而获奖。 2004年,以色列科学家阿龙·切哈诺沃、阿夫拉姆·赫什科和美国科学家欧文·罗斯因发现泛素调节的蛋白质降解而获奖。 2003年,美国科学家彼得·阿格雷和罗德里克·麦金农因在细胞膜通道领域作出了“开创性贡献”而获奖。 2002年,美国科学家约翰·芬恩、日本科学家田中耕一和瑞士科学家维特里希发明了对生物大分子进行识别和结构分析的方法而获奖。 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奖金一半授予美国科学家威廉·诺尔斯与日本科学家野依良治,以表彰他们在“手性催化氢化反应”领域所作出的贡献;另一半授予美国科学家巴里·夏普莱斯,以表彰他在“手性催化氧化反应”领域所取得的成就。
个人分类: 备课资料|176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脑部扫描,你是何人?
crossludo 2012-5-6 10:13
美国科学家称脑部扫描能鉴别出勤快人和懒人 http://tech.qq.com/a/20120506/000030.htm 2012年05月06日 美国科学家近日表示,对研究对象脑部扫描显示勤快的人和懒人的大脑在3个具体的区域会有所不同。该研究结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的《神经科学杂志》上。 据《独立日报》报道,美国科学家近日表示,对研究对象脑部扫描显示勤快的人和懒人的大脑在3个具体的区域会有所不同。 转播到腾讯微博 脑部扫描能鉴别出能人和懒人 为了奖赏而愿意努力工作的人们在其脑部的叫做纹状体(striatum)和皮层(ventromedial prefrontal cortex)的部位存在更多的对神经发出信号的化学物质多巴胺(dopamine)。这两个区域都在与报酬奖励关联的感觉和动机导致个体行为发生变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在为了报酬而努力工作方面稍显被动的“懒人们”脑部,其“前脑岛”(anterior insula)区域存在更高含量的多巴胺。而这一部位与情绪和危机感有关。 多巴胺是一种用来帮助细胞传送脉冲的神经传导化学物质。联合执导这一研究的美国范德堡大学(Vanderbilt University)心理学家迈克尔·特雷德韦(Michael Treadway)说:“过去,人们在老鼠身上的研究结果表明,多巴胺对于奖励动机具有关键性作用。但是这项研究提供给了我们关于多巴胺是如何决定奖励寻求者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的新信息。” 以上研究结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的《神经科学杂志》上。
个人分类: 趣味科技|155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科学家研发出可印刷的微型液体太阳能电池
liyadong 2012-4-30 09:29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4月26日(北京时间)报道,美国科学家表示,他们最新研制出了一种 便宜 且稳定的液体太阳能电池。这种由纳米晶体制成的电池“体形非常娇小”,因而能以液体墨水的形式存在,可印刷或者涂抹在干净基底的表面。最新研究发表在英国皇家化学学会出版的国际无机化学期刊《道尔顿汇刊》上。 南加州大学科学家研制的这种太阳能电池使用的纳米晶体由半导体硒化镉制成,其大小约为4纳米,这意味着一个针头上就可以放置2500亿个,而且其也可以漂浮在液体溶液内。该研究的领导者、南加州大学文理学院化学副教授理查德·布切尔表示:“就像印刷报纸一样,我们也可以印刷太阳能电池。” 尽管与目前广泛使用的单晶体硅晶圆太阳能电池相比,液态纳米晶体太阳能电池的制造过程更加便宜,但其光电转化效率要稍逊一筹。不过,在最新研究中,研究人员攻克了制造液体太阳能电池面临的关键问题:如何制造出一种稳定且能导电的液体。 以前,科学家们需要让有机配位体分子依附在纳米晶体之上,以让纳米晶体保持稳定并预防二者相互黏连在一起。但这些有机配位体分子同时也会将晶体隔绝起来,使整个系统的导电性能变得非常差。布切尔表示:“这一直是该领域面临的主要挑战。” 为此,布切尔和南加州大学的博士后研究员戴维·韦伯为这种纳米晶体研发出了一种新的表面涂层。这种新的合成配位体不仅在使纳米晶体稳定方面表现良好,而且,它们实际上也变身为细小的“桥梁”,将纳米晶体连接起来并帮助它们传输电流。 另外,通过一个相对低温、不需要进行任何与熔化有关的过程,科学家们就可以将这种液体太阳能电池印刷在塑料而非玻璃表面,最终得到一种柔性太阳能电池板,其形状可以随需而变安装在任何地方。 布切尔表示,接下来他计划使用其他材料而非有毒的镉来制造纳米晶体。他也指出:“尽管对这项技术进行商业化生产还要等上几年,不过,他们已经很清楚地看到,这项技术可以同下一代太阳能电池技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来源:《科技日报》) http://discovery.163.com/12/0428/09/805SIGSJ000125LI.html
个人分类: 行业信息|2092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国科学家最新发现:草甘膦除草剂可以诱发脊椎动物形态改变
蒋高明 2012-4-27 18:46
【本博按】 草甘膦有害无害,是相信事实还是相信谎言?美国科学家的最新发现再一次粉碎了方舟子声称的“草甘膦比食盐还安全”的谣言。文章详细信息请参看陈一文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b17e9d0102dzbm.html (2012-04-27 18:06:27) 原文地址: 美国科学家:草甘膦除草剂可以诱发脊椎动物形态改变 作者: 陈一文顾问 “该项发现强调了有关农药的一项重要事实,农药对作物生产与人类健康很重要,但是可能对原本并非农药目标的物种造成非故意的恶果”,利莱伊教授说。“除草剂没有设计来影响动物,但是我们正在了解它们通过改变动物体内激素如何作用而造成广泛范围令人惊讶的影响。这很重要,因为两栖动物不仅是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晴雨表,也是食品链中对其他物种潜在危险的指标物,包括对于人类的危险。” (美国)科学日报( 2012-04-02 ) -- 《生态应用》杂志最近发表的研究表明,世界上最为普遍的除草剂,草甘膦除草剂农达,能够造成脊椎动物改变形态。美国 匹兹堡大学生物科学系利莱伊教授,演示了亚致死量与环境中存在浓度的草甘膦除草剂农达造成两种脊椎动物改变它们的形态。根据利莱伊教授,这是表明一种除草剂可以诱发脊椎动物形态改变的头一项研究该项科学研究发现再次证明,方舟子“草甘膦 … 对人体健康没有任何危险 ”,不仅是彻头彻尾的谬论,而且事实上是犯罪故意推动邪恶! ScienceDaily (Apr. 2, 2012) — The world's most popular weed killer, Roundup, can cause amphibians to change shape, according to research recently published in Ecological Applications . Prof. Rick Relyea, Department of Biological Sciences,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 demonstrated that sublethal and environmentally relevant concentrations of Roundup caused two species of amphibians to alter their morphology. According to Relyea, this is the first study to show that a herbicide can induce morphological changes in a vertebrate animal. "This discovery highlights the fact that pesticides, which are important for crop production and human health, can have unintended consequences for species that are not the pesticide's target," says Relyea. "Herbicides are not designed to affect animals, but we are learning that they can have a wide range of surprising effects by altering how hormones work in the bodies of animals. This is important because amphibians not only serve as a barometer of the ecosystem's health, but also as an indicator of potential dangers to other species in the food chain, including humans." This scientific research finding again proves, “glyphosate … has no danger to human health” advocated by Fang Zhou-zi, not only is a out-and-out fallacy, and in-fact is to promote deliberate crime evil! Roundup Herbicide Can Induce Morphological Changes in Vertebrate Animals: Tadpoles Change Shape 草甘膦除草剂对脊椎动物中可以诱发形态改变 -- 禁止抗草甘膦转基因作物原料进口、开发、种植、销售理由之 230 -- The 229 th reason to forbid import, development, growing and selling of RR soybeans 译者:陈一文( cheniwan@mx.cei.gov.cn ) Translated by Chen I-wan 《转基因技术与人类安全》研究专家、 80 年代前全国青联委员 “GM Technology Mankind Safety” researcher 《新浪网》“陈一文顾问博客”: http://blog.sina.com.cn/cheniwan 转载自:(美国)《科学日报》网站 http://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2/04/120402144938.htm ScienceDaily (Apr. 2, 2012) — The world's most popular weed killer, Roundup, can cause amphibians to change shape, according to research recently published in Ecological Applications . (美国)科学日报( 2012-04-02 ) -- 《生态应用》杂志最近发表的研究表明,世界上最为普遍的除草剂,草甘膦除草剂农达,能够造成脊椎动物改变形态。 Reference: 参考文献: Rick A. Relyea. New effects of Roundup on amphibians: Predators reduce herbicide mortality; herbicides induce antipredator morphology . Ecological Applications , 2012; 22 (2): 634 DOI: 10.1890/11-0189.1 Rick A. Relyea 。草甘膦除草剂对于脊椎动物新的作用:食肉动物减少除草剂死亡率;除草剂诱发抗食肉动物形态。生态应用, 2012; 22 (2): 634 DOI: 10.1890/11-0189.1 http://www.esajournals.org/doi/abs/10.1890/11-0189.1 Department of Biological Sciences,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ittsburgh, Pennsylvania 15260 USA 作者单位,生物科学系,匹兹堡大学,宾色法尼亚,美国。 Rick Relyea,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ofessor of biological sciences in the Kenneth P. Dietrich School of Arts and Sciences and director of Pitt's Pymatuning Laboratory of Ecology, demonstrated that sublethal and environmentally relevant concentrations of Roundup caused two species of amphibians to alter their morphology. According to Relyea, this is the first study to show that a herbicide can induce morphological changes in a vertebrate animal. 瑞克·利莱伊,匹兹堡大学 Kenneth P. Dietrich 文学与科学学院生物科学教授,匹兹堡生态谐调实验室主任,演示了亚致死量与环境中存在浓度的草甘膦除草剂农达造成两种脊椎动物改变它们的形态。根据利莱伊教授,这是表明一种除草剂可以诱发脊椎动物形态改变的头一项研究。 Relyea set up large outdoor water tanks that contained many of the components of natural wetlands. Some tanks contained caged predators, which emit chemicals that naturally induce changes in tadpole morphology (such as larger tails to better escape predators). After adding tadpoles to each tank, he exposed them to a range of Roundup concentrations. After 3 weeks, the tadpoles were removed from the tanks. 利莱伊教授在室外设置了数个水箱,含有自然湿地的许多成分。某些水箱包括有笼子中养的食肉动物,它们排放天然化学物,天然诱发蝌蚪形态改变(例如更大的尾巴以便更好的逃脱食肉动物)。将蝌蚪添加到每个水箱后,他使它们暴露于不同浓度的草甘膦除草剂农达。 3 周之后,将蝌蚪移出水箱。 "It was not surprising to see that the smell of predators in the water induced larger tadpole tails," says Relyea. "That is a normal, adaptive response. What shocked us was that the Roundup induced the same changes. Moreover, the combination of predators and Roundup caused the tail changes to be twice as large." Because tadpoles alter their body shape to match their environment, having a body shape that does not fit the environment can put the animals at a distinct disadvantage. “水中食肉动物的味道(天然化学物 — 译注)诱发蝌蚪有更大的微博并不令人惊奇”,利莱伊教授说。“这是自然的,适应性的反应。令我们震惊的是,草甘膦除草剂诱发了同样的改变。此外,食肉动物与草甘膦除草剂结合在一起使蝌蚪的尾巴改变两倍大。”因为蝌蚪改变自己身体的形状以适应环境,具有不适应环境的身体形状对动物明显不利。 Predators cause tadpoles to change shape by altering the stress hormones of tadpoles, says Relyea. The similar shape changes when exposed to Roundup suggest that Roundup may interfere with the hormones of tadpoles and potentially many other animals. 食肉动物(的味道,天然化学物 – 译注)通过改变蝌蚪的应激激素改变它们的形状,利莱伊教授说。蝌蚪暴露于草甘膦除草剂浓度发生类似的性状改变提议草甘膦除草剂可能对蝌蚪以及许多其他动物的激素造成干扰。 "This discovery highlights the fact that pesticides, which are important for crop production and human health, can have unintended consequences for species that are not the pesticide's target," says Relyea. "Herbicides are not designed to affect animals, but we are learning that they can have a wide range of surprising effects by altering how hormones work in the bodies of animals. This is important because amphibians not only serve as a barometer of the ecosystem's health, but also as an indicator of potential dangers to other species in the food chain, including humans." “该项发现强调了有关农药的一项重要事实,农药对作物生产与人类健康很重要,但是可能对原本并非农药目标的物种造成非故意的恶果”,利莱伊教授说。。“除草剂没有设计来影响动物,但是我们正在了解它们通过改变动物体内激素如何作用而造成广泛范围令人惊讶的影响。这很重要,因为两栖动物不仅是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晴雨表,也是食品链中对其他物种潜在危险的指标物,包括对于人类的危险。”
个人分类: 环保呐喊|6181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21: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