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美国科学家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美国科学家

相关日志

夏天吃这些水果抗癌又美味
热度 24 何裕民 2015-6-1 16:35
葡萄:诱导癌细胞凋亡 葡萄,是落叶葡萄属藤本植物的果实。人类在7000多年前就开始栽培葡萄果树,产量几乎占全世界所有水果的1/4;葡萄的营养价值很高,还可制成葡萄汁、葡萄干和葡萄酒等。 “吃葡萄不吐葡萄皮”是人们熟知的一句绕口令,现在看来这句话还真有科学道理。墨西哥21世纪国家医学中心的专家说,葡萄内所含的黄酮类物质有助于减少血液中的有害胆固醇,并有防癌作用。他们认为:葡萄,特别是葡萄皮中含有黄酮类物质,这种物质能促使血中的高密度脂蛋白升高。高密度脂蛋白可将有害胆固醇从肝外组织转运到肝脏进行代谢,从而降低血中有害胆固醇水平,防止动脉粥样硬化,以保护心血管,且葡萄皮的颜色越深,其中黄酮类物质的含量就越高。甚至有专家建议:每天吃12颗葡萄比较适宜。 美国科学家发现:紫葡萄皮中含一种叫白黎芦醇的抗癌物质,具有很强的遏制组织细胞内的癌基因作用的功效,对癌变的起始、促进和进展三阶段均有抑制作用。白藜芦醇通过抑制RNA还原酶与DNA聚合酶的活性,阻断癌细胞的增殖,并诱导癌细胞的凋亡;还有抗氧化、抗自由基及抗突变等的辅助功效;且能抑制与癌变有关的酶等生物活性,从而发挥良好的抗癌作用。 世界多国科学家先后用多种肿瘤细胞株进行研究,证明白藜芦醇确实能诱导癌细胞的凋亡。由于其对癌细胞的全能性抑制作用,故越来越受各国科学家关注。由于这种物质在果皮中的含量远比肉汁中的要多,故经常连皮生吃紫葡萄,可有效地防止癌症的发生。葡萄皮的组织虽较致密,但很薄,与果肉同食,并不影响口感。 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全球诸多疾病和死亡与食用水果蔬菜过少有关。葡萄皮等许多水果中所含的成分,如维生素C、类胡萝卜素、维生素E、类黄酮、叶酸、微量元素硒和酚类等物质,都和防癌抗癌有关。故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每人每天最好食用5种以上蔬菜和水果。 石榴:抑制癌组织中新生血管的形成 石榴,是石榴科石榴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的果实,又称若榴。因花红若丹,故还有“丹若”和“火石榴”之名;因种子白莹澈似水晶,所以又冠以“水晶石榴”之美名。 不容忽视的抗癌潜力  有研究者用氯化硝基四氮唑蓝对人类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细胞系HL-60(白血病细胞中的一种系列)的分化进行检测,发现用了石榴皮萃取物和发酵的石榴汁治疗后,非特异性酯酶、特异性酯酶和吞噬细胞的活性都明显增强。可见,它对上述癌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在癌症的发生和代谢过程中,多伴有新生血管组织的形成,为肿瘤组织的生长提供丰富的血液和氧分供应,因此,阻断癌组织新生血管的生成以治疗一些实体瘤是有效的手段。研究显示:石榴可抑制癌组织中新生血管的形成。体内试验中,发酵的石榴汁可有效抑制鸡绒毛膜尿囊膜的新生血管形成。 据美国报道,吃石榴或喝石榴汁有助于预防或延缓某些乳腺癌的生长。一篇刊载于《癌症预防研究期刊》的新研究显示:石榴中富含的一种植物化学物——鞣花丹宁,在实验室中可抑制雌激素反应性乳腺癌的生长。研究者表示,石榴中的鞣花丹宁可通过抑制芳香族酶而发挥作用,而芳香族酶则是体内合成雌激素的关键酶,在乳腺癌生长中扮演关键角色。 芒果:预防结肠癌和乳腺癌 芒果是一种原产于印度的漆树科常绿乔木的果实,为著名热带水果之一。因其果肉细腻,风味独特,营养丰富,深受人们的喜爱,素有“热带果王”之誉称。芒果果实含有糖、蛋白质、粗纤维等成分,特别是芒果中富含的胡萝卜素,是所有水果中少见的。 芒果营养丰富,食用芒果具有美化肌肤、防止高血压、动脉硬化、便秘、止咳、清肠胃等诸多功效。 芒果含芒果酮酸、异芒果醇酸和多酚类化合物均具有抗癌的作用。 多酚是植物中的一种天然物质,与许多物质一起对健康有促进作用。美国研究人员对芒果中的多酚提取物在结肠癌、乳腺癌、肺癌、白血病和前列腺癌患者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芒果对预防结肠癌和乳腺癌有一定效果。研究人员对芒果中的多酚(特别是其中的生物活性成分丹宁酸)作用于癌细胞的深层次机理进行了分析,发现癌细胞的分裂周期因多酚而被阻断,这可能是芒果预防和抑制癌细胞的一种机制。
个人分类: 何裕民谈肿瘤|2547 次阅读|24 个评论
爱因斯坦与庄子
热度 1 chemistryche 2014-12-30 11:33
在《爱因斯坦文集》中有一篇答《记者》杂志问中,爱因斯坦明确指出: 你们问我,对于你们那些有关美国科学家处境的文章有什么意见。我不想去分析这个问题,而只想用一句简短的话来表达我的心情: 如果我重新是个青年人,并且要决定怎样去谋生,那末,我决不想做什么科学家、学者或教师。为了希望求得在目前环境下还可得到的那一点独立性,我宁愿做一个管子工,或者做一个沿街叫卖的小贩。 在《庄子养生主》中有下列一段文字: 泽雉十步一啄 1 ,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 2 。神虽王 3 ,不善也 4 。 注解: 1、泽雉,生活在草泽中的野鸡。 2、蕲,求。畜,养。樊,笼。 3、王,通旺,旺盛,饱满。 4、不善,不好。因为被关着没有自由。 参考文献: 1、《爱因斯坦文集》(增补本)第三卷商务印书馆 2、曹础基著《庄子浅注》(修订本)中华书局
2639 次阅读|1 个评论
闲话罗斯贝(2)
xuxfyuwp 2014-4-25 14:19
毫无疑问,罗斯贝是一个气象科学的理论大师,但从上上一篇提到过的建立航空气象网的例子可以看出,他也是一个在业务能力上很出众的人。实际上,罗斯贝还是业务数值预报的开拓者。 说到数值天气预报的发展,人们一般会想到第一次写出大气运动方程组的挪威气象学家V.Bjerknes,第一次通过原始方程组进行了失败的地面气压数值预报的英国气象学家L.E.Richardson,将原始方程组进行简化、滤去噪音最终使数值天气预报获得成功的美国科学家charny等人。但在数值天气预报从理论、试验到实际业务的进程中,罗斯贝除了理论上的贡献外,为了使数值预报能在业务中得以实现,同样做出了杰出贡献。 1954年9月,最早的在业务上实时运行的数值预报系统在瑞典启动了,制作出了72小时500百帕数值预报图,这一进展早于美国半年时间。两个重要原因促成了这一结果,从硬件条件上看,瑞典拥有了当时世界上最强的计算机BESK;在软件技术和数值模式开发方面,则是气象学大师Rossby回到了他的祖国,希望为自己的国家做些事,组织了这一对天气预报业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工作。 这一出色的结果体现了理论进步与实际业务、硬件提升与软件深化的完美结合,及关键人才的核心作用,从历史发展的视角来看,确实是在气象科技进程中迈出的至关重要的一步,奠定了现代天气预报业务的基础。21世纪的天气预报员,若离开了数值预报这个拐棍,恐怕要步履蹒跚了。 尽管后人回顾时,对50多年前的工作都给出了极高的评价,但在科技进步萌芽的初始阶段,并非一切都那么顺心如意。罗斯贝在自己的国家瑞典,遇到的发展环境也不算顺心。在瑞典,罗斯贝的数值预报计划得到了军队部门和相关研究机构的支持,而作为国家机构的气象局并不积极,没有认识到罗斯贝的工作回对当时的气象预报业务有什么帮助。而恰恰在1954年,瑞典气象局要任命新的局长,凭学术水平和在气象界的威望,罗斯贝应是当然人选,他也确实希望角逐这一职位,会对推进数值天气预报业务化的进程产生有力影响,但结果却是一位对罗斯贝的计划持怀疑态度的官方候选人获得了任命。 罗斯贝依然坚定地组织他的团队推进数值预报业务化的工作,于1954年9月,成功地完成了这项任务。尽管瑞典气象局的态度不够积极,但最终还是接受了这一成果,于12月正式开始了数值预报业务。美国在1955年5月也开始了类似的工作,但直到1958年,才达到了瑞典的水准。 若在当今,仍对数值天气预报技术持怀疑态度,肯定是毫无道理了,但在50年前,应不算奇怪。最初这一代表未来技术发展方向的工作肯定是漏洞百出,对实际业务的帮助也非常有限,需要完善之处很多。在中国,即便是到了20世纪90年代,一些有经验的老预报员依然不太认可将这类计算机算出的结果作为天气预报业务的基础。直到近10年来,这一状况才完全改变。 科技创新有可能取得成功,并对现状产生巨大冲击,也可能因各种原因无法完成,归于失败。通常情况,每一次成功的背后,都会以更多的失败为代价,而恰恰是那些被历史和人们遗忘的失败,孕育了成功的辉煌。如何激励人们去思考,去追寻,去探索,不畏艰辛,不畏挫折,这需要智慧,需要眼光,需要理解和宽容,更需要在体制、制度设计上建立符合人才成长规律、鼓励人才勇于创新的机制。 (原文写于2011-03-25 12:09:19 新浪博客)
个人分类: 杂记|744 次阅读|0 个评论
顶尖学术刊物科学公正吗?看美国科学家的揭露
热度 1 蒋高明 2014-3-4 21:44
【明眼看人】我初看到崔永元在美国拍摄的视频,看到美国教授讲他自己的约稿经历时,就非常明确地感觉到,在转基因问题上,没有科学,只有利益。美国科学家舒伯特教授,讲到他的亲身经历时,是非常激动的,因为作为科学家,他遭受了侮辱,而这个侮辱是因为他将认真地按照科学家的中立立场,去认真研究了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自然-生物技术》的做法,完全是对科学家的侮辱,给几个小时的时间,让他回复孟山都导演的科学家群体围绕言论,这是科学的行为吗?做科学研究的都知道,约写综述,一般都是学科领域内的牛人,是最有发言资格的。可就是这样的科学家,竟然被职责“根本不懂转基因是什么”。他们之所以恨舒伯特,因为他懂,因为他有资格——他的资格也使自己深受其辱,因为他说了真话,尽管文章是他受邀请写的,因为不符合利益集团的要求,就落得个被剥夺发言资格的下场。感谢实话实说的小崔,让我们知道了这一切内幕。 黎阳先生对此事件的评论 : 索尔克生物研究院细胞神经生物学实验室主任大卫.舒伯特的遭遇:他在《自然生物技术》杂志所约关于转基因食品的文章中提出了转基因食品安全性问题,第二天就接到孟山都公司的电话,说他“根本不懂转基因是什么”。随后孟山都公司基因作物研究发展部丹佛斯中心负责人给《自然生物技术》写了一封信,说他对转基因完全不了解,还找了17个人联署,其中五人竟然是他的同事。面对如此侮辱,《自然生物技术》只给了他仅仅一个晚上、   几个小时时间回复——星期六晚上回复。显然明摆着不让他有机会充分为自己辩护。他说:“我从事科研三四十年,从来没有遇到过这种事”。   评论:所谓“公平”、“公正”不过如此。难怪中国强制推广转基因主粮的势力如此嚣张。 http://www.szhgh.com/Article/health/zjy/2014-03-04/46117.html 再看刘实先生对此事件的转述。 以下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2041670102f9iz.html 在该视频的41:34至43:50,美国索尔克生物研究所的David R.Schubert(大卫-舒伯特)教授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家非常好的期刊,《自然生物技术》杂志,曾经邀请我写一篇关于转基因食品对健康潜在问题的文章。我在早期接受免疫学教育时,当时对转基因食物的担心,大家都一致认同。《自然生物技术》让我写的内容就是关于转基因,我写了一篇直截了当的文章,说存在某些潜在问题,我把了解的情况和盘托出。但第二天,我马上就接到了孟山都公司打来的电话,说我根本不懂转基因是什么。随后孟山都转基因作物开发部丹弗斯中心的负责人给《自然生物技术》写了一封信,找了17个人联署,其中5个人竟是索尔克研究院的员工。信中写道,我对转基因完全不了解,很侮辱人。但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在这么小的索尔克研究所,我的同事竟然会在信上签名。《自然生物技术》是一份倾向 于支持生物技术的期刊,他们只给我几个小时的时间去回应,他们把信发给我,让我回应,但只有一个晚上的时间(“他们在周六发给我”,视频中没有翻译这句),所以我不能很好地进行回复。这是我第一次卷入转基因话题中,那时我做科研已有三四十年的时间,以前从未遇到过这种情况,我不敢相信,他们竟然能这样做。”
个人分类: 自然与社会|5278 次阅读|1 个评论
最早进行转基因的人——美国科学家Oswald Avery
热度 11 zdqiao 2013-9-21 16:37
我上大学学习生物学的时候,《生物学》教材的编辑者一开篇就引用了恩格斯在《反杜林论》( 1878 年)中的语录 :“ 生命是蛋白体的存在方式 , 这个存在方式的基本因素在于和它周围的外部自然界的不断新陈代谢,而且这种新陈代谢一停止,生命就随之停止,结果便是蛋白质的分解。 ” 然后又煞有介事地解释说,恩格斯所说的 “ 蛋白体 ” 就是指核酸和蛋白质。也就是说没有蛋白质就没有生命。恩格斯的生命定义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生命的物质基础,即具有新陈代谢功能的蛋白体。在那个时代,孟德尔虽然已经发表了有关豌豆的实验结果,但是遗传学还不为世人所知。科学家们也仅仅知道蛋白质在生命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核酸是什么,它有什么生物学意义还不清楚,所以革命导师恩格斯不知道核酸在生命过程中的地位还是可以理解的。 图 1 、恩格斯 ( 1820-1895 ) 1900 年,随着 3 位不同国家的科学家发现了孟德尔的论文,遗传学的诞生。 Mendel 的文章被重新发现后,或者说遗传学诞生后,人们开始了对植物、动物和微生物遗传的大量研究。在每个人的脑海中都会涌现出 “ 基因是什么?遗传物质的本质是什么? ” 这样的问题。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科学家们都认为,遗传信息储存在细胞中的蛋白质中,在英国流行病学家和病理学家 Frederick Griffith ( 1927 )有关肺炎双球菌的工作基础上 , 美国洛克菲勒研究所退休的教授 Oswald Avery 和他的同事 Colin MacLeod 以及 Maclyn McCarty 又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肺炎双球菌 ( Diplococcus pneumoniae ) 是引起大叶性肺炎的病原菌,有光滑型 (Smooth, 简称 S 型 ) 和粗糙型 (Rough, 简称 R 型 ) 两种不同类型。其中光滑型的菌株产生荚膜,有毒,在人体内它导致肺炎,在小鼠体中它导致败血症,并使小鼠患病死亡,其菌落是光滑的;粗糙型的菌株不产生荚膜,无毒,在人或动物体内不会导致病害,其菌落是粗糙的。 图2、 Frederick Griffith ( 1879-1941 ) 1928 年 Griffith 以 R 型和 S 型菌株作为实验材料进行遗传物质的实验,他将活的、无毒的 R Ⅱ 型(无荚膜,菌落粗糙型)肺炎双球菌或加热杀死的有毒的 S Ⅲ 型肺炎双球菌注入小白鼠体内,结果小白鼠安然无恙;将活的、有毒的 S Ⅲ 型(有荚膜,菌落光滑型)肺炎双球菌或将大量经加热杀死的有毒的 S Ⅲ 型肺炎双球菌和少量无毒、活的 R Ⅱ 型肺炎双球菌混合后分别注射到小白鼠体内,结果小白鼠患病死亡,并从小白鼠体内分离出活的 S Ⅲ 型菌。Griffith称这一现象为转化作用,实验表明, S Ⅲ 型死菌体内有一种物质能引起 R Ⅱ 型活菌转化产生 S Ⅲ 型菌,这种转化的物质(转化因子)是什么 ? Griffith 对此并未做出回答。 图 3 、 Griffith 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1944 年美国细菌学家 Avery 和他的同事 在 Griffith 工作的基础上,对转化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体外转化实验)。他们首先除去 S Ⅲ 型活菌中大的细胞结构,然后再用蛋白酶消化,与 RII 型细菌一起涂板生长,假如 R 细菌被转化了,那就意味着和蛋白质没有关系;他们还用 DNA 酶处理去除了大的细胞结构的 S Ⅲ 型活菌,再与 RII 型细菌一起涂板,假如 R 细菌被转化了,那就意味着和 DNA 没有关系。但是,用 DNA 酶处理后, R 细菌不再被转化了。这就说明 DNA 是细胞内遗传物质的携带者。从而证实了遗传物质是 DNA 而 不是蛋白质。 图 4 、 Avery 在体外进行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可是, Avery 等人在 1944 年所作的试验和结论,不仅没有使科学界立即接受 DNA 是遗传物质的正确观点,反而引起了科学界的极大质疑。当时主要有两种代表性的否定意见。第一种认为,即使活性转化因子就是 DNA ,也可能只是通过对荚膜的形成有直接的化学效应而发生的作用,不是由于它是遗传信息的载体而起作用的;第二种否定意见则根本不承认 DNA 是遗传物质,认为不论纯化的 DNA 从数据上看是如何的纯净,它仍然可能有蛋白质残余,说不定这就是有活性的转化因子。 为了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 Avery 和他的同事们又做了大量的工作,他们从粗糙型(即 R 突变型)品系中分离出一个新的更加粗糙、更加不规则的突变型 ER ,并且发现从 R 品系细胞中提取出来的 DNA 可以完成 ER 向 R 的转化。这样,就证明了在以往实验中作为受体的 R 品系本身还带有一种转化因子。这种转化因子能把 R 品系仍然还具有的一点点残余的合成荚膜的能力转授给那个荚膜缺陷更甚的 ER 品系。不仅如此,他们还发现,将从 S 品系(作为供体)提取的 DNA 加到 ER 品系(作为受体)中,也能实现 ER 向 R 的转化。如果把这种第一轮的 R 转化物抽取一些加以培养,然后再加进 S供 体的 DNA ,仍然会出现 R 向 S 的转化。这些发现彻底否定了 “DNA 仅仅是在多糖荚膜合成中作为一种外源化学介质进行干扰而导致转化作用 ” 的观点。 图 5 、 Avery 证明转化因子是 DNA 的实验 Avery 还证明,肺炎双球菌的 DNA 不但带有编码荚膜形成所需要的信息,同时还带有对青霉素产生抗性的所需要的信息。荚膜的形成和对青霉素的抗性都是由不同的 DNA 分子控制着。当这些实验结果在一经发表,荚膜转化作用是生理性的而不是遗传性的错误观点便烟消云散了。 针对第二种否定意见, Avery 等于先后用蛋白水解酶、核糖核酸酶和 DNA 酶分别处理肺炎球菌的细胞抽提物。结果表明,前两种酶根本不影响抽提物的生物学效能,但只要一加入 DNA 酶,转化活性就立即丧失了。这一结果进一步证明了 DNA 作为遗传信息载体的功能。他们继续对转化因子进行化学提纯。到 1949 年时,已经能把附着在活性 DNA 上的蛋白质含量降低到 0.02 %。 可是,由于著名生物学家、 1915 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Willstatter 曾经在实验中出现过酶溶液浓度太低,在当时难以用常规的化学检验法检测,但其仍具催化活性,便做出了酶不是蛋白质的错误结论,宣称已经制成了不含蛋白质的酶。因为有了这样的先例, 1944 年的科学界对这种前车之鉴仍记忆犹新。所以,当 Avery 等公布他们的结论后,害怕再上当受骗的科学界便不敢再盲从。 1952 年, Alfred Hershey 和 Martha Chase 以 T2 噬菌体为实验材料进一步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他们的发现对科学家们接受 DNA 是遗传物质这一事实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图 6 、 Alfred Hershey ( 1908-1997 ) T2 噬菌体的 DNA 和蛋白质各占一半,其宿主菌是大肠杆菌( Escherichia coli )。所有 T2 噬菌体都在大肠杆菌中进行繁殖。基于这个特点, Hershey 和 Chase 进行了大量实验,发现病毒在感染细菌时仅将 DNA 注入细胞中,而绝大多数蛋白质则吸附在细菌表面。这就暗示了病毒复制需要的遗传信息应该在 DNA 中。另外, DNA 含有磷原子和没有硫原子,而蛋白质则相反,含有硫原子没有磷原子。根据这个特征, Hershey 和 Chase 将 T2 噬菌体分别培养在含有放射性同位素 32 P ,或者含有 35 S 的培养基中。 当标记着 35 S 的 T2 噬菌体与细菌一起温育几分钟后,用搅拌器给予感染了病毒的细菌适宜的剪切力,大部分放射活性 ( 即病毒蛋白质 ) 会从细菌表面脱离。当标记 32 P 的 T2 噬菌体与细菌共温育后,搅拌器并不能去除放射性,在细菌中发现了大量的放射性同位素 DNA 。这些结果说明病毒 DNA 进入宿主菌,蛋白衣壳则留在细菌外面。由于病毒是在细菌体内产生的,因此, Hershey 和 Chase 的实验说明指导 DNA 复制和蛋白质衣壳合成的遗传信息必定在父本 DNA 中。而子代病毒颗粒含有 32 P ,没有 35 S ,也说明了这一点。 图 7 、 Hershey 和 Chase 进行的 T2 噬菌体的同位素标记实验 在 Hershey 和 Chase 的实验中有一个问题,就是有不少的 35 S (即病毒蛋白质)会和 DNA 一起进入宿主菌。所以,这一小部分病毒蛋白很有可能也携带遗传信息。后来,科学家们改进了实验方法,用高纯度的噬菌体 DNA 转染细菌的原生质体(去除细菌细胞壁),获得了有感染活性的噬菌体后代,再次证实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 DNA 。 遗憾的是, Avery 发现 DNA 是遗传物质的时候已经 67 岁了,由于科学界的不同认识,科学界迟迟不肯承认 DNA 是遗传物质。直到 1969 年才授予 Hershey 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这时候 Avery 已经去世 14 年了。 诺贝尔奖获得者,丹麦科学家、凝胶电泳技术的奠基人 Arne Tiselius 曾经多次表示,尽管 Avery 的杰出工作多次被诺贝尔奖提名,但其还是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曾经有人说, Avery 生性淡泊,不愿与人交往影响了他获得诺贝尔奖;也有人说 Avery际 遇不好,很多有关 DNA 的研究都获得了诺贝尔奖,而这些奖励的获得都是建立在 Avery 工作的基础之上的;还有人说, Avery 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因为他的工作非常伟大,却没有得到及时的承认。虽然 Avery 因为种种原因没有获得诺贝尔奖,但是其发现在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历史上是不可磨灭的。每当我讲到这里的时候,我都会对同学们说,不是 Avery 没有资格获得诺贝尔奖,而是 Avery 的发现太伟大了,以至于诺贝尔奖这样的奖项对 Avery 这样的伟大科学家来说太渺小了。另外一个例子是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最伟大的发明是相对论,但是爱因斯坦获得诺贝尔奖的原因却是一个大家认为对他不那么重要的光电效应研究。 获得不获得诺贝尔奖其实还有一个重要的条件,那就是你要足够长寿。嘿嘿!祝大家健康, 能活个大岁数!
28896 次阅读|24 个评论
[转载]美国近20%的科学家打算去他国寻求机会
PZhou 2013-8-31 08:51
美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的一项调查显示,近20%的科学家考虑离开美国,科研经费的缩减是部分因素。详见: http://www.huffingtonpost.com/2013/08/29/sequestration-scientists_n_3825128.html
171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美国科学家研制出能溶解于水的芯片
热度 1 redtree 2013-7-23 04:59
美国科学家研制出能溶解于水的芯片 作者:刘航 罗明 郑乐欣 来源:国际在线 发布时间:2013-7-22 14:39:59 如果你要丢弃的旧手机或者计算机能自毁,在水里溶解掉,这一定会把对环境的破坏大幅降低。这听起来似乎不可能,但美国的科学家近日宣称,要想让这个想法完全实现仅仅是个时间问题。 近日,美国伊利诺斯大学的电子工程师与化学家们制造出了一种能溶解于水的芯片,这种可以在大量电子装置中使用的微芯片由天然纤维制成,是一种全功能的无线收发装置。参与研制的伊利诺斯大学教授、材料科学工程师与化学家约翰·罗杰斯解释说:“这是一块瞬态集成电路。一个简单的无线电收发装置的电路。它包括晶体管,一些二极管,电阻器,电容器,导体。所有这些都集成在这块丝质薄层上,这是天然材料。” 罗杰斯表示,这种芯片的研发属于一项名为“注定消逝”的研究计划,这一计划旨在开发出可靠且环保的电子产品,“注定消逝,但以一种完全可控的方式注定消逝。所以我们不是在讨论一种不可靠的、脆弱的电子器件。我们谈论的是一种经过特别设计的电子器件,拥有极好的特性,不受时间影响,直到你不再需要这个装置的时刻,然后它就会融化掉。这简直是魔术。” 在这个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人们期盼着技术进步,希望听到音乐的音效更好,计算机运行更快,手机比以前有更多的功能,但是,所有这些进步都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每年人们丢弃的电子产品都会堆积如山。据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的数字,美国仅在2005年就产生出220万吨电子垃圾,其中只有大约37.9万吨能得到重复利用。 罗杰斯认为,为实现重复利用而延缓技术发展是解决问题的错误途径,他主张最好的方法是创造一种新技术,通过简单地溶解掉电子器件让难题消失。当然,从制造能在水中消失的小芯片,到相应研发出可溶解的并能驱动整个复杂电子装置的主板,这中间要有很长的路要走。但罗杰斯指出,这才是未来前进的方向,“你的手机不需要持续工作25年或者50年,因为没有人的手机会用那么久。电子器件能工作那么久,但并不适用,实际上使用不到预期寿命反而对生产效果不利,因为这迫使你重复利用或者不得不处理所有的废品。所以如果你能用有三到五年寿命,然后自然溶解的材料制造出关键部件或者最终乃至整部手机,那会是非常理想的。” 罗杰斯表示,这项技术最积极和深远的影响,在于它对人们的健康以及对保护环境将具有重要意义,“这种新的材料会对人体健康以及提供卫生保健的方式有广泛和有益的影响,同时还会让你的环境更安全、更健康,因为你将会更有效地限制碎片,这对环境有积极效果,因为你再也不会囤积一大堆与废弃电子产品相关的有毒废物。这就是我们的远景。” ​
个人分类: 科技新闻|1415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美国科学家联合签名反对达尔文的进化论(转载)
热度 5 yingquanliang 2013-5-22 07:22
(摘自《奥秘》) 美国科学家联合签名反对达尔文的进化论 在这篇反对文章上签名的美国科学家共有514名,其中有154名是生物学家;76名是化学家,63名是物理学家,其余的是一些毗邻学科的专家们。在这些科学家联合签名的反对文章中写道:“我们对达尔文的进化理论表示非常的怀疑。” 这篇文章还称:“我们对达尔文进化论中的自然选择理论表示怀疑。我们认为,作为科学家,我们有责任要求各领域科学界进行一系列更加深入的研究,以确定达尔文的理论是否合理。”据这篇反对文章的起草者认为,地球上的生命具有极其复杂的发展过程,达尔文进化理论狭窄的框框根本容纳不了地球生命的起源与未来发展进程。 猴子比人聪明得多 几年前,一位长期从事猴子野外行为研究的人说,猴子的行为十分神秘,几年研究下来,越发觉得进化论的理论无法站住脚。猴子的群体的管理方式很独特,它们有很多办法“使自己生活得更好”,很多东西是人根本无法理解的。比如对自然变化的反应,猴子比人要聪明得多,对于地震、洪水等各种灾难的反应,比科学仪器还准确。怎么能说人是猴子变的呢? 按照达尔文的进化论推算,人类出现文明最多也就是1万年吧。那么按着这个推理,猴子应该是最聪明的动物了,在猴子变成人之前,应该是它们主宰世界了,这又和进化论物种竞争的说法矛盾了。 进化论认为,生物界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逐渐变化而成的。如果是这样,那么世界上万物都是这样进化来的了,那么小白鼠是什么进化来的?大象是什么进化来的?苍蝇蚊子是什么进化来的?现代生物学分类的那些不同的动植物中,同一分类级别的物种,哪些是简单的,哪些是高级的?它们都是怎么来的?当时有多少猴子变成了人,什么样的猴子能变成人,什么样的猴子不能变成人?地球上那些没有猴子的地方,人是怎么来的?远古时期又没有交通工具。 这位研究工作者说,如果把所有的疑问提出来自己就完了,研究课题就得结束。因为那些老“科学家”绝对不同意这种背叛达尔文的观点。因为这样,他们就等于在推翻自己研究一辈子的“成果”,等于自己和自己过不去。 500名科学家否定进化论 超过500名拥有博士学位的科学家联合签署了一份声明,对达尔文的进化论提出了质疑。签署声明的科学家当中,有的还是美国国家科学院和俄罗斯科学院享有很高声望的成员。2001年,PBS电视台为宣传其“进化”系列节目发表声明称:“实际上,世界上的每一个科学家都相信进化论是正确的。”就在那个时候,西雅图的“发现学会”对PBS的言论首次提出了质疑。 “发现学会科学与文化中心”副主任约翰·韦斯特说:“达尔文主义者仍在说没有一个严肃科学家怀疑进化论,但是这里有500名科学家愿意公开表示他们质疑这一理论。” 其实达尔文没有肯定过他的理论。专家说:进化论只是一种假设理论,达尔文希望将来能发现确凿的证据,来证明他的进化论是对的,可是经得起检验的证据至今也没有找到,而且进化论的理论与事实也出入太大,论证模棱两可,结论也无法重复。后来的学者是把进化论当作一种科学的信仰继承下来的。这种新奇的假说很快形成了一个流行的信仰,人云亦云,现在被人当成了真理。 如果进化存在,必然存在进化过程中物种之间的过渡类型,否则进化就是谬论。在逻辑上,过渡类型的化石也就成了进化论的三大证据之一。而事实上,这方面并没有确凿的证据可用,达尔文等人猜想20世纪会找到明确的证据,结果现代的人一着急就自己伪造证据。 数起伪造的“进化论证据” 在从猿到人的问题上,寻找过渡物种“类猿人”,早就列入了科学的“十大悬案”。数次宣布的人类始祖,很快就被否定了。例如,1892年发现的人和猿之间的过渡化石“嘉伯人”,是一块猿的头骨和相距 40英尺的一根人的腿骨拼凑出来的,学术界否定了“嘉伯人”,科教方面却还在宣传。直到1984年“嘉伯人”才被新发现的猿人化石“露茜”代替。但后来的鉴定中,露茜也被大部分学者否定了,科学家已经确定了露茜是一种绝种的猿,和人无关。 6具“始祖鸟化石”的相继问世,轰动了世界,成为鸟类和爬行动物之间过渡物种的典范。后来鉴定出5具是人造的,剩下的一具拥有者坚决拒绝拿出来做任何鉴定。最初的“发现者”坦白了造假的原因之一:太信仰进化论了,找不出证据只好自己伪造。 科学最新研究:地球上动物首次出现的时间距今不超过5.8亿年。按着达尔文的进化论“推算”人类出现文明都没有超过一万年。可是另一项考古成果却是 20亿年前,非洲落后的加蓬共和国造了一个核反应堆!那时候连动物都没有,这不是打坚持进化论学说的科学家嘴巴吗? 1880年,美国加利福尼亚的太波山下出土了许多精巧的石器工具,鉴定后确认这是5500万年前的遗迹,完全打破了进化论里人类进化的体系。其实很多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进化论使科学走进死胡同。 1966年,墨西哥的霍亚勒克出土了一批铁矛,美国地质学家麦金泰尔博士奉命去鉴定。她用了两种方法测定了铁矛的年代,得到了同样的结果:距今25万年。这个违背进化论的结果实在让科学界无法接受。一个欧洲学者迫于各方面的压力,改成了人们愿意接受的年代。而麦金泰尔,这位在国际上有一定声望的教授,却从此失去了在相关领域里工作的一切机会。 已故的考古学家阿曼塔也遭遇了类似的命运。他在墨西哥的普瑞拉瓦城发现了一个史前动物的颌骨,里面有一块残破的铁矛的矛头,鉴定发现是26万年前的武器,一些刊物公布了这个不寻常的发现,但很快招来了“权威们”不做任何调查的批判,阿曼塔的事业也从此被扼杀了。 达尔文“进化论”被推翻的原因 达尔文“进化论”统治了科学界一百多年,其核心思想是,一切生物都是由低级到高级进化而来的,在进化过程中,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其进化条件是,基本生物元素通过随机的、偶然的碰撞,使得其自身越来越复杂,功能越来越多,逐渐向高级生命过渡。 达尔文“进化论”问世一百多年来,特别是其核心思想“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在社会上引起了强大反响,人们按照这种生存竞争理念在社会上不断求得自身的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这种理论显示出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社会上,投机倒把、弄虚作假、贪赃枉法、学历造假、偷税漏税等蔚然成风,他们抱着所谓的侥幸投机心理期望能够躲过法律的制裁,从潜意识的角度来说,还是深受那种随机进化论的影响,因为人是随机的产物,所以人的一切进步的东西似乎通过侥幸与投机才能实现。 还好,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随着高科技的突飞猛进,世界上很多顶级科学家开始对进化论产生了怀疑,他们借助现代的高科技,包括显微技术、化学技术、克隆技术、生物技术、天文学的观测与研究技术等一系列现代科技,发现进化论的种种局限性,仅仅是一种从感性上看起来像那么回事的理论,其假设前提是站不住脚的。 例如,现在研究物质进入了微观时代,科学家们对微观世界的一个分子进行研究,他们发现这个分子之所以具有一个整体功能,是因为这个分子是由无数个零部件组成的,每一个零部件都各司其职,各自发挥着自身独特的功能,有的负责能量运输,有的负责指挥方向,有的负责废弃物质与能量的处理,有的负责协调各个零件的关系等,如此这般复杂的分子内部结构,比世界上最复杂的加工厂还要复杂很多倍,研究发现,这些零件必须同时具备,少了任何一个,整体分子的功能都不复存在。 所以,无数个零件必须同时具备,整体功能才得以实现,按照进化论来说,显然是无法解释的。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不仅在微观世界这一方面,科学家们通过无数事例越来越发现进化论有局限性,其实,进化论在短暂的历史时期而言,它是合理的,但从整个宇宙起源过程来看,它的理论显然是站不住脚的,经不起时间的检验,必将被另一种新的宇宙理论取代。
8910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美国科学家警告称地球上氦气将在25年内用尽
meteoran 2013-5-2 16:27
【搜狐科学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在聚会等热闹的场合廉价的氦气气球随处可见,这种气体看起来似乎非常廉价。但实际上氦气是地球上的宝贵资源,美国科学家警告称地球上的氦资源将在25至30年内耗尽。   氦气是世界上用途最广泛的惰性气体,地球上的氦气资源正以十分惊人的速度被大量消耗。这对于用磁共振扫描仪的医院来说简直是个灾难,因为氦气被用于冷却磁共振扫描仪。   世界最大的氦气生产商—美国国家氦气储备公司位于美国得克萨斯州北部城市阿马里洛的一处废弃的飞机场里,该公司正以较低的价格转让。1996年,美国政府通过一项法案,根据此法案,美国国家氦气储备公司必须在2015年之前出售,以偿还建立时的费用。这意味着,氦气这种不可再生的气体,正以十分低廉的价格被出售。   美国纽约康奈尔大学诺贝尔获得者罗伯特•理查森(Robert Richardson)表示,一旦氦资源耗尽,我们将找不到代替品。他警告说,虽然有些用氦气的设备可以找到其它物质来代替,但像磁共振扫描仪这样的设备是没有物质可代替氦的。因为他们不能达到氦的低温效果,没有代替品能比氦的沸点更低。在低温工程中氦是可循环的。如果氦气的价格足够高的话,那么其他行业将循环利用氦。   氦气是在某些矿石缓慢的放射性衰变过程中形成的,几乎我们所有的储备都是开采天然气时的副产品。只有一种方式可取得更多的氦气,就是从氚(一种放射性氢,美国在1988年后停止生产)的衰变中取得。   美国储藏了世界上80%的氦气,所以美国以低价位出售的氦气的决定很大的打击了氦气市场。理查森教授说,以低价位出售氦气,使得氦气并没有被视为珍贵资源,而是使资源被严重“糟蹋”。他说:“问题是氦气将在短短25年中用尽,而美国政府的政策却使其以极低的价格出售。”他表示,唯一解决问题的办法是以自由市场为主导,那样的话,也就意味着现在在孩子们聚会中出现的氦气球将会被卖到100美元左右。(尚力)    (责任编辑:罗园)
306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Cell:美国科学家发现细胞中mRNA自我摧毁机制
热度 1 yiming123 2013-4-15 21:26
美国叶史瓦大学艾伯特—爱因斯坦医学院研究人员发现细胞利用第一个已知的机制控制 mRNA 的存活。这些关于 mRNA 的发现可能对逆转癌症不受调控的细胞分裂提供启示。 2011 年 12 月 22 日,该研究发表在《细胞》期刊上。 该研究通信作者 Robert Singer 博士说, “ 我们研究的 mRNA 分子命运类似希腊悲剧。它们的命运在诞生那一刻就被决定了。 ” 该研究是利用 Singer 博士之前开发出的高级显微镜技术在酵母细胞中开展的,该技术也是第一次允许科学家在单个细胞中实时观察单个分子。 制造蛋白的指令编码在基因的 DNA 序列上,而基因则是位于每个细胞核染色体中。但是要制造蛋白,基因的 DNA 编码必须拷贝或者说转录到 mRNA 分子 上,然后 mRNA 从细胞核迁移到细胞蛋白制造工厂所在的细胞质。因为一旦 mRNA 存在,它就能够作为模板制造蛋白。因此科学家长期以来就怀疑当一种蛋白水平积累到危害的程度时细胞必须存在降解 mRNA 的方法。 Singer 博士说, “ 细胞在这个时候会以某种方式摧毁的 mRNA ,但是没有人知道这是如何发生的。 ” 在他们寻求这种机制时, Singer 博士和他的同事们集中注意在两种基因 SWI5 和 CLB2 ,它们编码的蛋白调节细胞周期 — 细胞分裂期间复杂的一系列步骤,首先复制它的遗传物质,然后将遗传物质均匀地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为了合适地规划细胞周期, SWI5 和 CLB2 基因编码的蛋白水平必须得到精致控制,这就意味着这两种基因制造的 mRNA 将是有目的降解的首要候选物。 引人注目的是,研究人员发现这些 mRNA 事实上携带着最终将自己摧毁的分子 “ 自我摧毁定时器 (self-destructtimer)” 。 当基因被转录时,称作启动子区域的基因部分起着打开基因的作用,这样 DNA 将被拷贝到 mRNA 上。这些艾伯特 ­ —爱因斯坦医学院研究人员发现 SWI5 和 CLB2 启动子区域也有其他作用:它们招募一种蛋白 Dbf2p ,这样当 mRNA 分子被合成时, Dbf2p 就与它们结合。 这些 mRNA (由 SWI5 和 CLB2 基因转录而来而且携带 Dbf2p 蛋白)就使得它们从细胞核运输到细胞质。在细胞质中,蛋白 Dbf20p 通过与 Dbf2p 连接在一起以便搭上 mRNA 分子,而且这两种蛋白一起就导致这些 mRNA 分子快速降解。 Singer 说, “ 我们的发现表明蛋白水平必须得到仔细控制,制造蛋白的基因含有启动子区域,正是该启动子区域在 mRNA 分子刚产生的时候就决定着它们死亡的命运,而且启动子区域是通过招募蛋白 Dbf2p—mRNA 合成和它的最终降解之间常见因子 — 来标记新制造的 mRNA 来行使的。 Dbf2p 在 mRNA 诞生开始就与 mRNA 附着在一起,然后在接收到指示不应当制造更多蛋白的信号后作出应答,从而下达摧毁 mRNA 的命令。 ” Singer 说,尽管这些观察都是与酵母细胞相关,但是他相信这种控制人 mRNA 降解的过程 “ 将也是非常类似的 ” ,可能用于对抗癌症。他注意到, “ 人们一旦获得对控制细胞周期和细胞分裂的机制新认识,就可以提出针对性的治疗方法来调节癌症中不受控制的细胞分裂。 ”
2622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只留意其应用,我们很快就会退化成中国人那样
crossludo 2013-3-13 22:16
南京大学物理学院邢定钰代表答疑 基础研究到底有什么用? “前两天有记者追着我问,基础研究到底有什么用?”见是科技日报的记者,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邢定钰院士欣然接受了采访。 邢定钰用了美国科学家罗兰在美国《科学》杂志上的一段话作为回答,“这位美国科学家把美国经济、技术的领先比作面包屑,把当时欧洲的科学中心地位比作面包。他说,‘我时常被问及,科学与应用科学究竟何者对世界更重要?为了应用科学,科学本身必须存在,如停止科学的进步, 只留意其应用,我们很快就会退化成中国人那样 ,因为他们只满足于应用,却从未追问过原理,这些原理就构成了纯科学。中国人知道火药应用已经若干世纪,如果正确探索其原理,就会在获得众多应用的同时发展出化学,甚至物理学’。” “我也常遇到政府、官员追问,你这个研究对地方经济的拉动是什么?就像刚才的电视台记者,也在问这个问题。我总回答,基础研究是源泉。提高我国科技含金量必须要原创,不能总在国外发明后跟着做;不能进口的是技术,输出的是服装、鞋子。现在提倡以产业为主的原始创新,我觉得这个提法非常好,但具体怎么做,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基础研究和产业化的中间过程非常复杂。”
个人分类: 现实社会|179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美国科学家近日发现人类大脑细胞能使老鼠更聪明
crossludo 2013-3-10 17:22
美国科学家近日发现,人类大脑细胞能使老鼠更聪明。 核心提示:美国科学家近日研究发现,将人类中枢神经系统的细胞移植到老鼠体内时,老鼠变得更聪明,学东西更快了,这一发现或对一些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有所启发。 人类大脑的星形胶质细胞能与大量的神经元建立联系,其他物种则不行。 据英国媒体近日报道,美国科学家近日研究发现,将人类中枢神经系统的细胞移植到老鼠体内时,老鼠变得更聪明,学东西更快了,这一发现或对一些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有所启发。 美国科学家发现,与其他物种相比,人类大脑中的星形胶质细胞更多、体积更大、更具多样性。基于这种观察,科学家猜想星形胶质细胞可能在人类更高的认知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由于老鼠体内普通的神经细胞能完全与人类星形胶质细胞共存,于是,科学家将这种细胞移植到刚出生的老鼠体内,并进行对比实验。 当被移植星形胶质细胞的老鼠成年时,科学家发现它们比普通的老鼠更聪明,具体表现为,被移植该种细胞的老鼠脑电波传输速度更快,并且在电刺激下能较为迅速地做出反应。研究者还发现,移植了人类星形胶质细胞的老鼠记忆力和学习能力也更强了。 主导此次研究的美国罗切斯特大学医疗中心神经学博士史蒂芬·戈德曼说:“我们认为这是对人类神经胶质细胞的独特的功能优势的首次证明。” 研究者们认为,这个发现可帮助医疗机构了解和治疗一些可能由胶质细胞引起的神经疾病。
个人分类: 神经科学|127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创造人类“第六感”
crossludo 2013-2-19 11:29
美国科学家研发的脑部植入物使得人们能够检测到不可见的红外光。 北京时间2月19日消息,英国每日电邮报道,近日科学家通过一种可检红外光的脑部植入物创造了人类“第六感”。虽然人们不能直接观测到红外光,但实验室的小白鼠能 够通过连接在与触感有关的大脑区域的电极而检测到它的存在 。类似的设备曾被用于弥补丧失的功能,例如帮助瘫痪病人通过思想移动屏幕鼠标。 美国北卡罗莱纳州杜克大学的研究人员进行的这项研究首次将这种设备用于赋予动物一项全新的感官。 米格尔·尼科莱利斯(Miguel Nicolelis)博士表示这仅仅是有关“ 大脑-大脑界面 ”研究的重大突破的前奏,这篇研究被发表在自然通信杂志上。 上周日在美国波士顿召开的美国科学促进学会年度会议上,尼科莱利斯博士将这项神秘的工作描述为“没有人预料到它能够实现。”第二篇相关文章在发表前都将保密,但尼科莱利斯博士的评论让很多人重燃希望,大脑植入物或真可能允许动物 通过大脑与对方间接互动。 在第一项研究中,实验老鼠头部佩戴红外探测器,后者通过电极与大脑中负责触感的区域相连。当老鼠被困的笼子里的三盏紫外线光源之一亮起时,老鼠立即开始摩擦自己的胡须,这表明它们感觉似乎正接触着不可见光。 在进行一个月的训练后,老鼠学会将这种新的感官与光源相联系,并能够以高达100%的精确率找到究竟是哪一盏灯亮着。同时一只猴子也被训练执行同样的任务。 这项研究表明用于处理一种感官的大脑某部分区域也能够同时解译其它类型的感官信息。这意味着,从理论上来说,将植入物植入大脑特定区域,或可帮助因视觉皮质受损而失明的人重见光明。 尼科莱利斯博士说道:“我们进行的研究无非就是论证了,通过让老鼠‘接触’哺乳动物无法监测的红外光,我们能够创造一种新的感官。脑部神经会对触感和红外光同时做出回应。这表明成人大脑或能够获得新的能力。” “这暗示着,在未来,你能使用假肢器官借助大脑的其它区域修复丢失的感觉形态,例如视觉。”这项研究是一项国际合作的一部分,后者旨在建立一套全身的装配,使得瘫痪的人能够利用大脑控制设备的移动,从而实现再次行走。 这套装配可内置红外感官设备,以告知着装者四肢的位置并让他们再次真实的“感觉”到物体。尼科莱利斯博士和同事希望能够在2014年巴西举行的世界杯开幕式上揭开这款“外骨骼”的神秘面纱。
个人分类: 医学前沿|119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科学家开发新技术 通过增删基因完善缺陷基因组
crossludo 2013-1-10 16:49
美国科学家开发新技术,可通过增加和删除基因的方式精确地改变活细胞的基因组   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洛克菲勒大学的研究人员最近开发了一项新技术,可通过增加和删除基因的方式精确地改变活细胞的基因组。研究人员表示,这项技术可以提供一个简单易行的、廉价的方式来设计动物模型研究人类疾病、开发新的疗法,操控生物体生产生物燃料,以及在其它方面的应用。   此项研究的负责人、麻省理工学院大脑与认知科学助理教授张峰(Feng Zhang)表示,为了开发新的 “基因组编辑” 技术,研究人员修改了一组细菌蛋白(它们可抵御病毒入侵)。利用这个系统,科学家们可以同时改变数个基因组位点,并可以更好地控制新基因的插入位点。   近年来,科学家们一直在寻求精确的方法对基因组进行编辑。他们开发了一种称作 “同源重组” 的技术:通过在目的基因两侧引入与插入基因组区域相匹配的序列,将一段DNA片段导入到受体细胞基因组上。然而由于正常细胞中的自然重组过程不常发生,因此这一技术的成功率很低。   张锋表示,新系统更加容易使用。研究人员利用自然生成的细菌蛋白质-RNA系统识别和剪断病毒DNA,能够生成一些DNA编辑复合物,复合物中包含有结合短RNA序列的Cas9核酸酶。这些序列设计成能够靶向基因组中的特定位点。当它们遇到匹配序列时,Cas9就会切割DNA。
个人分类: 医学前沿|1305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3年,互联网与脑科学的关系会成为科学热点么?
热度 3 liufeng 2012-12-31 23:16
对于我和研究伙伴而言,2012是一个重要的节点。 历经7年的不断努力,我们终于完成《互联网进化论》的写作。 详细的阐述了互联网与脑科学交叉对比的研究成果。 对7年前给自己提出的问题,给予了初步解答: 互联网的最终结构是什么.有没有规律可循? 互联网的革命最终将带来哪个领域的科学突破? 我们的答案是: 互联网的最终结构将与人类大脑高度相似。 互联网的革命将导致脑科学的重大突破。 这个答案也许很简单, 但它却耗费了近百万元的资金支持 耗费了我们最宝贵的7年时间。 当2008年我们发表论文,第一次阐述互联网与人类大脑的关系问题时, 我知道我们有可能在一个重大的新科学领域面前走在美国人的前面。 一直到2012年11月,美国科学家在自然网站上发表论文, 第一次明确提出互联网与大脑可能有相似性问题。 而在这之前的7年里, 我们 绘制了互联网虚拟大脑的结构图, 绘制了互联网进化到类脑结构的9张进化示意图, 设计并进行试验验证了人脑中存在类搜索引擎,类维基百科,类SNS的功能。 总结了互联网进化的9条规律。 科学其实也存在竞争,西方科学界在这一点从不会含糊。 我们只能做力所能及的工作, 当未来这个领域被主流科学界重视的时候, 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已经艰难的走过了7年。 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2013年,互联网与脑科学的关系会成为科学的热点 依然有更多工作值得深入,它们包括: 1.互联网类神经反射弧的工作机理是怎样的? 2.互联网系统的智能或智商水平能不能设计出测试方案进行测试,并与人类智商对比? 3.人脑中的类互联网功能和应用能不能得到神经生理学的实验支持? 4.是什么未知的原因导致互联网和人脑向用一个方向进化? 关于《互联网进化论》的介绍在: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1a83bf01011wbh.html 2012年12月31日 23点 写于北京,刘锋
个人分类: 互联网进化论|4248 次阅读|8 个评论
从流浪他国的美国科学家说起
热度 3 tianyizhang6 2012-12-24 13:15
Bruce Edgar 前两年从华盛顿大学去了德国,这是令我觉得有些不可思议的事情。一个美国人,在本领域做得很不错,是《 Cell 》 editorialboard 成员,居然离开美国而漂泊他乡。当然,也不排除德国的大学花重金把他挖过去。他目前实验室的阵容还是可以的。 但小道消息说,他实验室的经费在几年前遇到了一些麻烦 。在目前的美国科研环境里,如果不做到跟临床应用有关的,那恐怕都不乐观,《 Cell 》 editorialboard 成员也不例外。像 BruceEdgar 这种人去德国恐怕可以要到未来 10 年不愁钱的 deal 。这也不赖。 除了 BruceEdgar ,我知道的另一位流浪美国科学家是 Steve Cohen 。这兄弟在外已经混了快二十年了,以前在 EMBO ,目前在新加坡。他的原因浪漫一些:曲了个欧洲老婆,妻唱夫随。 科学网上有很多关于“我们需要怎样的科学,怎样的科学环境”这种大问题的讨论,但对于每个科学家来说,他们首先要考虑的是自己的实验室的前景。在全球化的今天,科学家们在全球范围内找资源已经是很普遍的事情。 中国政府以及现有中国科学界的水平决定了能引进什么样的科学家。也许中国人在思想上要更开放一些,科学就是科学,不要把科学与爱国、出身、“我们的共同利益”等等东西捆绑在一起。因为捆绑在一起之后,就没人能秤得出引进的科学究竟是几斤几两。 中国的年轻人不应该把人分为多少零后的、是海龟还是土鳖,因为这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无论在迷茫的时候,还是在快乐的时候,我们都要带着两个问题:我站在哪里?我要去哪里?考虑这两个问题的参考系要逐渐放大,最好能是“世界视野”的
个人分类: 海外生活|4074 次阅读|10 个评论
[转载]自然的声音 虫鸣律动
crossludo 2012-12-15 13:35
环境好不好,鸟儿早知道 ——鸟类也可担当环境监测哨兵 长久以来,鸟类一直被视为人类良友:它们消灭害虫、长途传递信息、甚至作为宠物给人们带来无尽的欢乐……美国科学家最近发现,小小的鸟类也可以担当环境监测的“大任”——双色树燕和信鸽等可被用以环境监测工作,监测其栖息地周围环境的变化情况(包括环境治理工作的效果等),为人类采取进一步的环保措施提供有效的警示信号。 双色树燕能够标示污染沉积物质含量 美国地质调查局中西部环境科学中心的科学家托马斯·卡斯特指出,一些以昆虫为食物的筑巢鸟类习惯于在湖泊床或者河床沉积物上构筑巢洞孵化幼鸟,这些鸟可以成为很好的“生物监测器”,用来监测环境污染的有关情况。因为上述沉积物中的任何污染,都能够在鸟、鸟蛋以及幼鸟的身体上以某些独特的方式得到体现。 双色树燕就能担当环境监测的作用。美国伊利诺斯州西南部克拉布奥查德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区附近,有一家生产电容器的工厂,7年前有关部门就采取相应措施治理该厂周围环境的污染状况。然而科学家在对其附近栖息的双色树燕进行研究后发现,这些双色树燕所生产的蛋和孵化的幼燕体内依然能够检测出“相当数量”的有毒化学物品——多氯化联二苯(PCB)。PCB一般被用于变压器、电容器以及油漆等产品的添加剂中,是一种环境激素,可以造成许多野生动物的繁殖衰退并抑制其免疫系统,对环境和人类健康具有很大危害。卡斯特认为这一发现“能促使人们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清理有害沉积物。” 11月中旬,在美国加州长滩召开的环境毒物学和化学学会年会上,卡斯特介绍了其研究小组的工作。2010年有关部门采取行动,对俄亥俄州渥太华河流域托莱多附近的环境进行治理,以清除污染沉积物。卡斯特小组利用双色树燕来监测这一治理计划的效果,虽然目前尚未获得全部数据,但研究工作进展良好。他说:“从鸟类的角度来看,这并不是一个热点(栖息地)。” 利用双色树燕监测环境的优势之一是,它们以寻觅食物的范围相当小而闻名——仅限于其洞巢周围方圆500米以内,所觅食物的污染程度能够反映该区域的环境污染状况。卡斯特认为:“它们能够表征有限的局部(区域)污染。”如果打算研究其他感兴趣的区域,研究人员可以将双色树燕的巢穴悬置在杆子上,并将其放置在相应的区域,以将燕子吸引到这一区域。 美国鱼类和野生动物管理局环境污染项目负责人罗格尔·赫尔姆认为,利用双色树燕监测环境的最大优点就是,它们提供了“具有可复制性的”试验途径,这种方法远远好于盲目地搜集动物样本并从中获取“少量数据”的做法。 赫尔姆还指出,这种方法对鸟类也有益,因为鸟巢箱改善了鸟的栖息环境。当然,在研究过程中也可能会损失少数鸟蛋和鸟巢,但不会伤害这一物种。赫尔姆说:“一般来讲,鸟的巢穴并不都能被完好地保存下来,50%以上的鸟巢能够被保存就实属罕见了。这项工作的奇妙之处在于,你能够发现一些很有意义的事情。在科学研究工作中最糟糕的事情是,即便你损害了很多东西但却得不到任何有益的结果——因为你无法获得足够的样本量从而得出合理的结论。” 信鸽可以监测空气质量 双色树燕并不是唯一被科学家用于环境监测的鸟类。美国南伊利诺伊大学的野生动物毒物学家理查德·哈尔布鲁克则利用信鸽来监测空气质量。 信鸽曾被用于长途传递信息,目前全世界依然有许多爱好者饲养比赛用信鸽。在现代城市很多信鸽被主人安置在很高的楼层上,它们不间断地呼吸着周围的空气。更为有利的是,人们很熟悉信鸽的生活史,而野鸟则不具备这些特点。哈尔布鲁克说,很多信鸽爱好者“(对其生活史)保持着极其详尽的记录”。 在一项先导性研究中,哈尔布鲁克仔细研究了从美国、菲律宾和中国等国信鸽爱好者那里购买的信鸽。他在这些信鸽身上发现了某些与健康相关、十分惊人的差异,而这些差异与信鸽栖息环境的空气质量有明显的关联度。例如,来自某些城市的信鸽具有黑肺和睾丸增大现象。其中一只信鸽的睾丸异常大,竟然占信鸽总体重的五分之一!相比之下,那些栖息在中国和美国污染较少的城市的信鸽,其身体器官则很健康。 此外哈尔布鲁克还发现,某些北京信鸽的肺部和肝部含有多环芳香族碳氢化合物的数量,比那些来自空气质量更清洁的地方的信鸽高出3至4倍。多环芳香族碳氢化合物是化石燃料燃烧后的副产品,是一种致癌物质。哈尔布鲁克认为:“这表明这些环境污染物对包括人类在内的其他物种都可能产生危害作用。”
个人分类: 物联工程|1057 次阅读|0 个评论
管他和尚还是尼姑
热度 1 wyc 2012-10-27 07:54
汪育才 2012-10-25 09:39 我与scl 的交流并不在于和尚或是尼姑.。 更在于 我思故我在,我在故我思。 有人评论我国科学队伍时曾说, 当美国科学家在进行n次抽象时, 我们中的有些人連1次抽象也上不去。
个人分类: 未分类|2597 次阅读|5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18: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