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当代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当代

相关日志

站在超级巨人肩上:观点和方法都升华
geneculture 2019-12-31 14:18
站在这些超级巨人的肩上就相当于站在了千千万万巨人的肩上了。因为他们浓缩了人类文化基因(Geneculture)的许多重要且关键的方面。
个人分类: 融智学前期探索|1144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相信,新时代的学生更易成功。
wayneqi 2019-10-6 12:54
随着作为老师身份的时间的延长,对现在的学生和我们那个年代学生的差别有了越来越多的认识。不免有些感慨! 时代在进步,学生的思维和做事方式也在不断变化,仔细想来也是社会的产物。看看现在的和十几年前社会的样子,学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也不足为奇了。当代学生身上所体现的优缺点也正是当今社会环境的缩影。所以,每每有听到老师埋怨学生的缺点的时候,我心里总是有点不舒服,为他们打抱不平。 分析了很多新旧时代学生之间的差异的来源,但当把这些差异归纳在一起的时候,却发现根本上就有两三点的差别。 首先,学生学习意识的差别。不管新时代还是旧时代的学生,我感到欣慰的一点是,他们的学习的态度还是很端正的。尤其是新时代的学生,明确知道自己要学什么,想学什么。但是在学习意识上还是有一定差别。旧时代的学生学习机会难得,所以很珍惜每一个学习的机会。这种意识就有助于谦虚态度的培养和对小事和细节把握能力的提高,这点在新时代学生身上提现的就比较少。 其次,学生竞争意识的差别。我个人的体验,旧时代的学生追求进步的目的单纯而直接,而新时代竞争的目的复杂而繁琐。不是完全的以学习和工作的成绩为动力,而是牵扯到了人际,能力及日常生活上来。易于疲惫,心累。易于迷茫。 第三,学习学生独立性的差别。旧时代的学生,独立性是建立在真本事上面的,是建立在被长辈指导或者种种失败的基础上的;而新时代的独立性是建立在个人自我的基础上的,这种独立性的基础是由当今社会传媒,文化等发展决定的。所以,当学生独立做事情的时候,优点和缺点及所犯的错误就天差地别。 最后一点,随着社会发展的脚步越来越快,现在的学生的学习能力及适应力也越来越强。虽然现在学生的特点表面上不太适合科研领域的气氛,但不可否认,现在的学生在科研潜力方面的特色。好在,现在的老师都是旧时代的学生,两代学生可以取长补短,完美融合。 未来是属于新一代的,社会发展的脚步是由一届又一届的学生来完成的。 以史为鉴,以经验为基础,报以虚心的态度,怀着一颗感恩的新,踏实的锻炼自己的基本功才是成功的根本。做独一无二的自己,做聪明的人。清楚的认识到每个人有每个人对成功的理解。总之,不可否认,新时代的学生更易成功,我相信!
个人分类: Q学生培养|2708 次阅读|0 个评论
原创者如何构造出这一组顶层知识分类模型的?真有趣!
geneculture 2019-6-28 09:02
模型一:一组最基本的观点或视角,仅用“物意文道理义法”七个汉字即可描述得非常清楚。 模型二:古代-近代-当代,人类认知系统发展的三个大的里程碑“物化的、意化的、文化的”进而到“理义法”化的。 模型三:哲学方法论与科学方法体系及其连结的技艺(两大类形式体系)。
个人分类: 学术研究|2401 次阅读|0 个评论
草中笋的每日体悟(69)
jiangjiping 2019-4-13 08:12
草中笋的每日体悟(69) (六十九) 活在当代需要学会定心的法术 蒋继平 2019年4月13日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和大数据时代, 各种信息和数据铺天盖地, 有的是真理, 有的是谣言, 有的是鸡汤, 有的是毒品, 更多的是迷魂药, 有的是精品, 更多的是垃圾。笑话幽默, 故事感想, 经验介绍, 养生延寿, 科技进展,食品安全,环境污染和保护,最多的是各类广告。 除了信息量大外, 还有一个鲜明的特点是, 大多数的信息和数据是互相矛盾的。 比如说, 甲方说某某食品可以防癌, 而不久乙方又说这种食品可能致癌。 看到这些互相矛盾的言论, 你信谁? 至于养生延寿的说法更是五花八门, 有的说要多运动, 有的说要多喝酒, 有的说要多吃肉, 有的又说不喝酒, 少吃肉。 生活在这样的时代,一个人要活得轻松自在, 确实不易, 尤其是食品安全和环境污染的两大涉及生存的信息实在太多, 闹得人心慌慌的。要是一个人经常读网上的医学, 养生, 和健康的内容, 而且信以为真地照着做,那么, 这个人很可能到头来什么都不敢吃。 所以, 生活在当代, 要活得自由自在, 首先要学会定心的法术。 所谓定心, 就是从容淡定地面对一切, 不受舆论信息的影响和左右, 按照自己的感觉行事。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972 次阅读|0 个评论
[求教] 卡尔·马克思(Karl Marx)先生在当代西方社会的排名
热度 12 zlyang 2017-5-29 12:00
卡尔·马克思( Karl Marx )先生在当代西方社会的排名 特别是权威的英文或原文出处。谢谢! http://media.web.britannica.com/eb-media/22/59822-004-274301BF.jpg 网上搜集的部分汉语资料如下: (1)1999年, 英国剑桥大学文理学院教授们以推选方式和英国广播公司( BBC ) 在网络上以投票方式先后进行了“千年第一思想家”评选活动,结果都是马克思位 居第一。 马克思位居第一是因为: A.马克思学说对人类社会的进程产生深远影响 B.马克思支持工人运动 C.马克思学说继承了人类历史的一切文明成果 D.马克思学说指出了各国现代化的唯一道路 (2)英国民意测验:马克思是最受尊敬的哲学家(图) http://news.qq.com/a/20050718/001336.htm 在这次民意测验中,马克 思以28%的得票率 ,一举击败了《经济学家》周刊 大肆推崇的候选人大卫·休谟(英 国18世 纪哲学家————本网注)。在共产党 报纸《晨报》一直保持沉默的情况下,马克思能出人意料地再次受到推崇,这只 能归功于广播4台在伦敦周围各郡听众的大力支持。  难道我们真的应该对此感到如此惊讶吗?就 如同他在150多年前发 表《共产 党宣言》时一样,马克思现在仍然对世人有启迪作用。重温马克思有关历史的理 论和辩证唯物论,或许我们会发现一位天才仍在孜孜不倦地工作。正如同布拉格 说的那样,“一切都可以(从中)得到解释。”  (3)路透社评选的千年风云人物,马克思第二 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96957749.html 在英国广播公司进行的一次网上民意测验中,卡尔·马克思被评为千年思想 家,高居榜首,得票率高于分别名列第二、第三和第四的相对论的创立者爱因斯 坦、万有引力的发现者牛顿和进化论的提出者达尔文。 为什么马克思能够在历次评选中高居榜首 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1734535979496030627.html?qbl=relate_question_0 材料1、 在人类迈 入21世纪的时 候,英国广播公司在全球范围内举行了一次“千年 思想家”网上评选。结果,马克思主义位列榜首。得票率高于分别名列第二、第 三和第四的相对论的创立者爱因斯坦、万有引力的发现者牛顿和进化论的提出者 达尔文。( 《新华每日电讯》1999年12月30日) 材料2、 在路透社评选千年人物的活动中,马克思仅以一分之差名列第二。在这 次评选活动中,爱因斯坦名列第一,与马克思并列第二的是印度的国父“圣雄”甘 地,牛顿和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居其后。 (《新华每日电讯》1999年12月30日) 材料3、 2003年9月, 德国德意志电视二台进行了一项为期三个月名为“最伟大的 德国人”的调查。最终的投票结果是:西德战后第一 位总理康拉德 • 阿登纳位居第 一,1517年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发起者、德国基督教新教创始人马丁•路德位居第 二,位居第三的是卡尔•马克思。 材料4、 英国广播公司广播四频道《在我们这个时代》栏目就“谁是现今英国人心 目中最伟大的哲学家?”展开调查。调查结果显示:马克 思以27.93%的票数荣登 榜首, 休谟以12.6%居第二位,以6.8%得票率位居第三位 的则是哲学家维特根斯坦 。 请回答: 1、人类社会过去1000年的 历史画卷中,曾出现过灿若繁星的思想大师,为什么 马克思能够在多次评选中高居榜首? 2、 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严重曲折的情况下,马克思 先后被评为“千年风云人物”、“最伟大的德国人”、“最伟大的哲学家”,给我们什 么启示? 试卷参考答案是这样写的: 1、 马克思充分吸收了人类思想文化的优秀成果,在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学 等多个领域构建了自己的独特的思想体系,对人类历史上诸多重大而基本的问题 提出了富有启示性的意见,更重要的是其思想的现实影响力是以往许多伟大的思 想家所不具备的。他的思想与共产主义革命运动相结合,产生了世界范围的影响 ,在一种程度上影响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 12 分) 2、 尽管世界历史不断向前发展,时代风云不断变幻,但马克思的理论所面对的 社会背景依然存在,他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对美好社会的向往都以最深刻的方式 回应了他自身的时代以及当前社会存在的问题。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并不意味着 对马克思主义的证伪,而只是说明共产主义运动的艰巨性和长期性,而马克思本 人也早就预言了这一点,这其实更让人注意到马克思学说的价值。当然我们也不 能对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现状过于盲目乐观。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不断坚持马克 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同时也要积极回应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立足于我国的改 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把马克思主义学说中那些在今天的生活仍具 有重大意义的思想资源凸显出来,以更好地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实践。 相关链接: 新华网,2004-06-10,马克思简介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4-06/10/content_1531960.htm Karl Marx, 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Karl_Marx Friedrich Engels, 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Friedrich_Engels Karl Marx | German philosopher | Britannica.com https://www.britannica.com/biography/Karl-Marx Karl Marx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https://plato.stanford.edu/entries/marx/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
3965 次阅读|40 个评论
博士生期末论文要求
热度 2 ssglwu 2014-12-31 16:11
吴国林 期末论文要求 (成绩共占 70 分) ◆ 期末撰写考试论文要求,选择写 2 篇或 1 篇论文,分别的要求如下: ( 1 ) 写 2 篇论文 :( 70 分,第 1 篇 35 分,第 2 篇 35 分;每篇要求有 4-6 个参考文献): ① 科技的人文的哲学问题,从哲学角度思考自己专业的某一个自然科学、工科或人文的重要问题。论文 1 篇, 3000-5000 字,电脑统计为准。 ② 当代社会与发展问题或人文社会科学本身的问题,论文 1 篇, 3000-5000 字,电脑统计为准。 ( 2 ) 写1篇论文 :( 70 分,每篇要求有 6-10 个参考文献, 7000-1000 字,电脑统计为准) 鼓励写一篇有深度的论文。题目包括,你 所在学科 (与你的博士专业有关)的 核心技术、科学研究、工程设计、产品设计、产品开发、产业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人文发展、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国际关系 等 重大问题,或关键问题 的哲学研究、人文或社会等综合研究。 ◆ 论文格式要求 : 论文题目 姓名,学院与编号(不是学号),专业。电子邮箱。 摘要 正文 参考文献( 2 篇论文,每篇 4-6 个; 1 篇论文,每篇 6-10 个) 对文中的重要观点,用下划线标志或黑体字表示。所有观点必须有证据支持,或者出自重要学者的观点,或者是自己的推理。 论文强调有创新,这是论文质量衡量的重要标准之一。 A4 纸张打印 。如果是两篇论文,就装订在一起。 ◆论文上交的时间与地点: 时间:2015年春季开学第一周,以班为单位。交到天河区华南理工大学5号楼(马克思主义学院)二楼,吴国林信箱;或交给203A房石金叶老师。 ◆注意 : 1、 以上论文必须不违背国家宪法。 2、 特别支持与本专业相关论文的深入反思。 3、 一经发现抄袭的论文,以 0 分计,课程重修 。 4、 必须写上自己的上课 编号 ,而不是学号 。 记不住“编号”的,见《 相关 博士生 17-18 周的讲课资料与准备讨论的问题 》的附件资料: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47363-849483.html
个人分类: 公共博士生教学资料|5271 次阅读|4 个评论
华南理工大学博士生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资料
热度 1 ssglwu 2014-9-18 16:03
吴国林 这是用于华南理工大学博士生公共课的教学资料,其中技术哲学阅读资料。 请下载。 学生编号.zip
个人分类: 公共博士生教学资料|3836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当代物理学发展报告--非线性物理学与复杂性研究
lzxun123 2013-6-3 23:30
A、线性科学向非线性科学的转变 线性是指量与量之间的正比关系;在直角坐标系里,这是用一根直线表征的关系。近代自然科学正是从研究线性系统这种简单对象开始的。由于人的认识的发展总是从简单事物开始的,所以在科学发展的早期,首先从线性关系来认识自然事物,较多地研究了事物间的线性相互作用,这是很自然的。因而在经典物理学中,首先考察的是没有摩擦的理想摆,没有粘滞性的理想流体,温度梯度很小的热流等;数学家们首先研究的是线性函数、线性方程等。理论家们在对大自然中的许多现象进行探索时,总是力求在忽略非线性因素的前提下建立起线性模型,至少是力求对非线性模型做线性化处理,用线性模型近似或局部地代替非线性原型,或者借助于对线性过程的微小扰动来讨论非线性效应。经过长期的发展,在经典科学中就铸造出一套处理线性问题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傅立叶变换、拉普拉斯变换、传递函数、回归技术等;就是设计物理实验,也主要是做那些可以做线性分析的实验。从这个特点看来,经典科学实质上是线性科学。线性科学在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上都有十分光辉的进展,在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对线性系统的研究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线性科学的长期发展,也形成了一种扭曲的认识或“科学思想”,认为线性系统才是客观世界中的常规现象和本质特征,才有普遍规律,才能建立一般原理和普适方法;而非线性系统只是例外的病态现象和非本质特征,没有普遍的规律,只能作为对线性系统的扰动或采取特殊的方法做个别处理。由此得出结论说,线性系统才是科学探索的基本对象,线性问题才存在理论体系;所以经典科学的长期发展,都是封闭在线性现象的圈子里进行的。线性与非线性物理现象有着质的差异和不同的特征。从结构上看,线性系统的基本特征是可叠加性或可还原性,部分之和等于整体,几个因素对系统联合作用的总效应,等于各个因素单独作用效应的加和;因而描述线性系统的方程遵从叠加原理,即方程的不同解加起来仍然是方程的解;分割、求和、取极限等数学操作,都是处理线性问题的有效方法;非线性则指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叠加原理失效。从运动形式上看,线性现象一般表现为时空中的平滑运动,可以用性能良好的函数表示,是连续的,可微的。而非线性现象则表现为从规则运动向不规则运动的转化和跃变,带有明显的间断性、突变性。从系统对扰动和参量变化的响应来看,线性系统的响应是平缓光滑的,成比例变化;而非线性系统在一些关节点上,参量的微小变化往往导致运动形式质的变化,出现与外界激励有本质区别的行为,发生空间规整性有序结构的形成和维持。正是非线性作用,才形成了物质世界的无限多样性、丰富性、曲折性、奇异性、复杂性、多变性和演化性。 在科学还处在主要以简单关系为研究对象的阶段,线性方法曾经是十分有效的。线性关系容易思考,容易解决,可以把它一块块地分割开进行考察,然后再一块块地拼合起来。所以线性关系让人喜爱。而非线性问题、非线性方程往往是桀骜不驯、个性很强的,很难找到普遍的解决方法,只能对具体问题做具体分析,针对个别问题的特点采取特殊的处理方法。所以历史上虽然有过一些解非线性方程的巧妙方法,但与大量存在的非线性问题相比,只算是凤毛麟角;甚至人们一遇到非线性系统或发现方程中的非线性项时,就想尽办法回避,或加以舍弃,使之“线性化”。 流体动力学中描述粘性不可压缩流体动量守恒的运动方程、即著名的“纳维-斯托克斯方程”,把流体的速度、压力、密度和粘滞性全部联系起来,概括了流体运动的全部规律;只是由于它比欧拉方程多了一个二阶导数项,因而是非线性的,除了在一些特殊条件下的情况外,很难求出方程的精确解。分析这个方程的性态,“仿佛是在迷宫里行走,而迷宫墙的隔板随你每走一步而更换位置”。计算机之父冯·诺意曼(Neumann,Joha von 1903~1957)说:“这些方程的特性……在所有有关的方面同时变化,既改变它的次,又改变它的阶。因此数学上的艰辛可想而知了。”①所以,非线性系统长期以来被冷落在科研领域的视野以外。当遇到非线性系统时,科学家们就代之以线性近似。甚至在教科书中,也充满了线性分析成功的内容,“非线性”一词大都只在书末一带而过地提一下。除了几个可解的非线性范例之外,那里讲的不过是如何把一些非线性方程约化成线性方程。这种训练的结果,把人们的思想禁锢在线性的陷阱里,致使到了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许多科学家和工程师除此之外竟一无所知。一位著名的工程师甚至说过:“上帝不会不仁得使自然界的方程成为非线性的”。伊恩·斯图尔特感叹地说:“如果你断定,只有线性方程才值得研究,那无异于自我禁锢。你的课本充满了线性分析的成功,它的失败埋藏得如此之深,以致连坟墓都看不见,坟墓的存在也没人注意。如同18世纪笃信钟表世界一样,20世纪中叶则恪守线性世界。”①伊恩·斯恩尔特非常诙谐地揶揄说:“称一般微分方程为‘非线性’方程,好比把动物学叫做‘非象类动物学’。但是你明白,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世界里,多少世纪以来它以为现存的唯一动物就是大象,它设想壁脚板上的洞是幼象凿的,它把翱翔的雄鹰当作耳朵变翼的呆宝②,把猛虎当做身披花纹的短鼻子大象。它的分类学家们则施行矫正手术,使得博物馆的动物标本清一色地由笨重的灰色象类动物组成。‘非线性’就是如此。”③到20世纪60年代以后,情况才有了改变。由于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和由此发展起来的“计算物理”和“实验数学”的方法的利用,人们从研究可积系统的无穷多自由度的非线性偏微分方程中,在浅水波方程中发现了“孤子”,并得出了一套一些类型非线性方程的解法;从一些看起来不甚复杂的不可积系统的研究中, 发现了确定性动力系统中存在着对初值极为敏感的混沌运动。人们越来越明白地认识到,“大自然无情地是非线性的。”在现实世界中,能解的、有序的线性系统才是少见的例外,非线性才是大自然的普遍特性;线性系统其实只是对少数简单非线性系统的一种理论近似,非线性才是世界的魂魄。恩里科·费米(Fermi,Enrico 1901~1954)说:“圣经中并没有说过一切大自然的定律都可以用线性方式来表示”。④而且正是非线性才造成了现实世界的无限多样性、曲折性、突变性和演化性。这样,就逐渐形成了贯穿物理学、数学、天文学、生物学、生命科学、空间科学、气象科学、环境科学等广泛领域,揭示非线性系统的共性,探讨复杂性现象的新的科学领域“非线性科学”。 生态学和混沌学家罗伯特·梅(Robert,May)认为,目前全世界标准的科学教育,向人们灌输的是关于世界图景的偏见和歪曲的印象。不管线性的数学获得了多大的成功,都只能给学生一个关于实际大自然的普遍存在的非线性事实的失真形象。“如果像这样发展起来的数学直觉,会使学生即使看到离散非线性系统里最简单的古怪行为也会手足失措”。所以他向一切有文化的人呼吁,不仅在研究工作中,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包括政治、经济生活中,“如果更多的人了解到这最简单的非线性系统也未必有简单的动力性质,会大有裨益。”①如果能早日向中学生们讲一些非线性知识,那将使一切变得更好。 B、复杂世界中的规整性的发现 1.孤波和孤子的发现 水面受到激扰后会出现四散的水波,但波纹很快就会消失,不可能传到很远的地方。但在1834年8月,英国科学家、造船工程师约翰·罗素(Russell,John Scott 1808~1882)却观察到一个奇怪的现象在勘察爱丁堡到格拉斯哥的运河河道时, 看到一只运行的木船摇荡的船头挤出高约0.3米到0.5米、长约10米的一堆水来; 当船突然停下时,这堆水竟保持着它的形状,以每小时大约13千米的速度往前传播。10年后,在英国科学促进协会第14届会议上,他发表了一篇题为《论水波》①的论文,生动地描述了这个现象:1834年秋,我看到两匹骏马正沿运河拉着一只船迅速前进。突然,船停了下来,然而被船所推动的一大团水却不停止。它们堆积在船头周围激烈地扰动着,随后形成一个滚圆、光滑又轮廓分明的大水包,其高度约有1~1.5英尺,长约30英尺,以每小时大约8~9英里的速度,沿着水面向前滚动。我骑在马上一直跟随着它,发现它的大小、形状和速度变化很缓慢,直到1~2英里后,它才在蜿蜒的河道上消失。罗素认识到,这决不是普通的水波。因为普通的水波是由水面的振动形成的,水波的一半高于水面,一半低于水面,而且在扩展一小段距离后即行消失;而他所看到的这个水团,却具有光滑规整的形状,完全在水面上移动,衰减得也很缓慢。他把这团奇特的运动着的水堆称为“孤立波”或“孤波”。罗素还仿照运河的状况建造了一个狭长的大水槽,模拟当时的条件给水以适当的推动,果然从实验上再现了在运河上观察到的孤波。他认为这应当是流体力学方程的一个解。他批评数学家们未能从流体力学基本规律预言孤波的存在。他的这些观点在科学促进协会会议上报告后,未能说服他的同事们,争论一直持续了几十年。1895年,两位年轻的荷兰数学家科特维格(Korteweg,D.J.)和德弗里斯(devries,G.)在研究浅水中小振幅长波运动时,考虑到可把水简化为弹性体,具有弹性特征之外,还注意到水具有非线性特征与色散作用,这些次要特性在一定条件下会形成相干结构。他们由此导出了单向运动浅水波Kdv方程②,由方程得出的波的表面形状与孤波的表面形状十分相似,从而给出了一个类似于罗素孤波的解析解,孤波的存在才得到了公认。此后这件事又被渐渐淡忘了。 20世纪60年代,电子计算机被广泛应用之后,孤波才被重新记起并被命名为“孤立子”或“孤子”。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使得科学家们敢于去探索过去用解析方法难以处理的复杂问题。首先进行这方面探索的是物理学家费米和他的两个同事。他们于1952年开始利用当时美国用于设计氢弹的Maniac计算机,对由64个谐振子组成、振子间存在微弱非线性相互作用的系统进行计算,试图证明统计物理学中的“能量均分定理”。但1955年完成的研究结果表明,开始时集中在某一振子上的能量,随着时间的进展并不均匀地分配到其它振子上,而是每经过一段“复归时间”后,能量又回到原来的振子上,这就是奇异的“复归” 现象。这个现象引起了一批科学家的兴趣。当时由于空间物理学和受控热核技术研究的发展,促使了人们对等离子体物理特性的研究。这涉及到等离子体中波的问题,推进了求解非线性方程孤波解的研究。丕林、斯克姆等人经过一系列近似处理,发现费米等人的谐振子系统可以看做是Kdv方程的极限情况,可以用这个方程的孤波解来解释初始能量的“复归” 现象。1965年,美国科学家扎布斯基(Zabusky,N.)和克鲁斯卡尔(Kruskal,M.D.)等在电子计算机做数值试验后意外地发现,以不同速度运动的两个孤波在相互碰撞后,仍然保持各自原有的能量、动量的集中形态,其波形和速度具有极大的稳定性,就像弹性粒子的碰撞过程一样,所以完全可以把孤波当作刚性粒子看待。于是他们将这种具有粒子性的孤波,即非线性方程的孤波解称为“孤子”①。1965年以后,人们进一步发现,除水波外,其它一些物质中也会出现孤波。在固体物理、等离子体物理、光学实验中,都发现了孤子。并且发现,除Kdv方程外,其它一些非线性方程,如正弦-戈登方程、非线性薛定谔方程等,也有孤子解。1967年,美国的一个研究小组GGKM在解Kdv方程时,首次发明了著名的解析方法——“逆散射变换”,并得出了Kdv方程N个孤波相互作用的精确解①。这个方法经拉克斯(Lax,P.D.)②和AKNS等人推广到一大批非线性演化方程中去,完善为一个较普遍的解析方法,大大推进了孤子的研究。③。上述这些研究成果,已经开始推向实际应用。例如在光纤通讯中,由于色散变形,传输信息的低强度光脉冲,不仅传输的信息量小,质量差,而且每经一段传输距离后,都要做波形整复。70年代从理论上发现的“光学孤子”,由于在传输中具有波形不损失,不改变速度等特性,为消除前述缺点找到了有效的方法。物理学中的一些基本方程,如规范场论中的自对偶杨-米尔斯方程,引力场理论中的轴对称稳态爱因斯坦方程,以及一系列在流体力学、非线性光学、等离子物体中有重要应用的方程,都已应用孤子理论中的方法得到了许多有趣的精确解。另外,由于孤子同时具有波和粒子两重性质,引起了理论物理学家们的极大关注。他们尝试用它来描述基本粒子。但在应用中,上述的孤子定义有所扩展。但到目前为止,还有很多理论上的困难未能解决。 2.复杂系统相干结构的研究 自然界存在着大量复杂系统。如由大量原子结合成的固体,奔腾的河流,湍动的大气,大小不一的涡旋等。这些系统除了具有变化不定的运动形态外,还具有空间上局域、时间上长寿的规整结构。这就是由于系统中存在的色散与非线性两种作用相互平衡而形成的“相干结构”。孤子就是一种特殊的一维相干结构。相干结构存在于用连续介质或流体力学方程描述的具有无穷多自由度的复杂系统中。相干结构的稳定性与非线性系统具有无穷多守恒律密切相关。很多具有孤子解的非线性演化方程,就有无穷多个守恒律,因而也有无穷多个守恒的物理量。对相干结构的形成机制和相互作用的探索,是非线性科学研究的前沿。除孤子之外,各种尺度的涡旋是自然界一大类相干结构。大者如直径达四万千米的木星大红斑,小者如晶体中只有几纳米大小的电荷密度波,都是涡旋现象。通过计算机模拟和实验室实验,对木星大红斑的形成机理的研究,已取得了重大进展。天文学上观察到木星的大红斑,是在伽利略用他的望远镜观察木星之后不久的事情。罗伯特·胡克(Hooke,Robert1635~1703)也观察过它。这个大红斑还被画在梵蒂冈的画廊里。它是一个巨大的、涡旋状的卵圆形,就像一个不运动、不消退的巨形风暴一直处在木星上。 长期以来,它引起了人们的各种猜测。19世纪末期,天文学家们认为木星红斑是由火山熔岩形成的一个卵圆形的熔岩湖;也许是一颗小星体撞击木星簿壳造成的一个大洞。一位德国科学家认为红斑是木星表面正在分化出的一个卫星的雏型。后来人们发现,红斑在木星表面上有些浮动,所以在1959年有人提出,红斑是一个漂浮在木星外大气中的一个实体,就如一枚蛋浮在水中一样。有人认为这可能是一个很大的氢或氦的气泡。但是,由于红斑的漂移距离很小,所以60年代科学家们又提出它是巨大火山口上形成的气柱的顶端。1978年,宇宙飞船旅行者二号在太空中拍到的照片显示,木星并不是一个固态的星球,而是一个运动的流体,表面是沸腾的湍流,有东西向的水平带。木星大红斑是一个巨大旋流中的飓风系统,旋动在流体木星的上空。它把木星上空的云层推向外边,嵌入在东西风带之内,形成了这行星上一条水平的带状构造。照片显示,红斑中存在着大量小尺度的、非组织性的迅速流动,在一天或不到一天的时间内,涡流出现又消失,但大红斑依然存在,而且长期不变。这真是一个宇宙奇迹。80年代初期,美国年青的天文学家、数学家菲利浦·马尔卡斯(Marcus,Philip),根据致密的氢或氦的运动规律,建立了一组模拟木星气候的流体力学方程组,并编制了计算机程序,试图揭示大红斑的秘密。木星的自转很快,大约每10小时自转一周。这种自旋使其上的一切物体都受到科里奥利力的作用,这个力正比于运动物体的速率,垂直于物体运动的方向,正是这个力驱动了红斑。马尔卡斯用蓝色表示顺时针方向流体的转动,用红色表示逆时针方向流体的转动,中间夹杂有黄色,用计算机绘制美丽的色彩图象。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不论从哪一种构型开始,由不同颜色间杂组成的棋盘式的花样,在旋转之后蓝色块都要分解成碎片,红色块则越聚越拢,最后汇成一个其中包含着大量小尺度混沌流的卵圆形大红斑,在四周混乱的湍流海洋背景中稳定而相容地存在着。这就是大尺度的红斑!马尔卡斯得出结论说:大红斑是一个非线性作用的产物;一个复杂系统既可以造成湍流,同时也可以相互协调形成一种空间上局域、时间上长寿、相对稳定的相干结构。 C、确定性系统中的混沌现象的研究 1.古代“浑沌”思想和牛顿的决定论 不论中国还是西方,“混沌”(chaos,又称“浑沌”)概念古已有之。面对浩瀚无垠的宇宙和繁纷多变的自然现象,古人只能凭借直觉对它进行模糊、整体的想象和猜测,逐步产生了混沌的概念。中国古代所说的“混沌”,一般是指天地合一、阴阳未分、氤氲渺蒙、万物相混的那种整体状态。它既含有错综复杂、混乱无序、模糊不清的意思,又有内在地蕴涵着同一和差异、规则和杂乱、通过演化从“元气未分”的状态产生出五光十色、多姿多彩的现实世界的丰富内涵。《老子》中所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其实就是混沌。汉代王充的《论衡·谈天篇》说:“元气未分,浑沌为一”;汉代《易纬·乾凿度》云:“混沌者,言万物相混成而未相离”;又云:“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相离,谓之混沌”。这些论述都强调了混沌是宇宙初始物质未被分化的一种无序的元气统一体。战国时期的伟大诗人屈原在他的《天问》中精彩地描绘了这种混沌状态: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暗,谁能极之?冯翼惟象,何以识之?明明暗暗,惟时何功?阴阳三合,何本何化?……这也把宇宙的初始状态描绘为天地未形、浑浑沌沌、动荡不定、明暗不分、阴阳渗合的形象。但是,在古人看来,浑沌并不简单地等同于混乱和无序,它是万物混成尚未分离的状态,它是统一的整体,它本身就包含着差异和多样性,是秩序和无秩序、和谐与不和谐的统一体。浑沌先于宇宙,浑沌孕育着宇宙,浑沌产生出宇宙。按照《易纬·乾凿度》的说法,这个演化过程就是太易→太初→太始→太素→混沌→天地……“天地”才是现实的宇宙。在古埃及和巴比伦的传说里,都提出了世界起源于混沌的思想。古希腊称“原始混沌”为“卡俄斯”,说卡俄斯生于万物之先,它生下大地(“该亚”)、地狱(“塔尔塔洛斯”)和爱情(“厄洛斯”),大地又生出天(“乌利诺斯”)和海(“蓬托斯”)。这也是说世界万物都是从混沌中分离出来的。在《圣经》 “创世纪”中说,起初神创造了天地,大地是空虚混沌,神灵运行于黑暗的深渊中,神说“要光”,于是就有了光;神把光暗分开,于是就有了晨昏昼夜。这就是 “创世”的第一天。这里借“神”的外衣所编织的动人神话,都反映了古人关于世界起源的共同思想:世界产生之前的自然状态是混沌,万物借分离之力从混沌中演化出来。但是,即使古人,也力图揭开浩阔苍茫的宇宙的奥秘,寻找变幻莫测的大自然背后的秩序,从混沌中发现规则性。世界各地的古文明中,都产生了计算季节的精奥历法,都出现了预测日月食的天文律条。 伟大的文艺复兴运动和哥白尼日心说的提出,激发起人们探索大自然的勇气和信心,近代自然科学诞生了。1687年,伟大的牛顿(Newton, Isaac 1642~1727)出版了他的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以机械运动的三个基本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为公理基础,确立了一个揭示“万物的至理”、结构“世界的体系”的严整的经典力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简单而精确,普适而优美,对地面物体的各种复杂运动和太阳系内各个天体的长短周期运动做出了统一的解释,包括落体运动,弹道曲线,波的传播,光的折射,海洋潮汐,流体涡旋,行星轨道,月球岁差,彗星的行踪,双星的光变等等。牛顿的理论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世界一下子变得秩序井然。以牛顿力学为旗帜的科学革命,导致了把宇宙看作是一个巨大的精密机械,或者说就像一架精确运行的“钟表机构”。因为牛顿力学的核心是牛顿第二定律,它是一个二级微分方程;这个方程的解,即物体的运动轨道,完全由两个初始条件唯一地决定。就是说,只要知道了物体在某一时刻的运动状态以及作用于这个物体的外部的力,就可以准确地确定这个物体以往和未来的全部运动状态。这样,牛顿力学必然导致一个机械决定论的结构,即认为所有的自然现象和自然过程,都只能按照机械的必然性发生和进行。根据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和力学的基本定律,从运动的初始条件出发,就可以巨细不遗地得出宇宙中一切物体的全部运动状态。这是一个数量的世界,一个可以利用数学方法进行计算的世界。庞加莱把他的截面方法应用于“希尔约化模型”的研究,以观察尘埃粒子的运动。庞加莱震惊了,他发现尘粒的运动如此复杂而且违反直觉。它的轨线多次穿过截面所形成的交点竟连缀成无穷多交点的“栅栏”(现称为“同宿栅栏”)。他写道:当人们试图描画由这两条曲线和它们的无穷次相交(每一次相交都对应于一个双渐近解)构成的图形时,这些相交形成一种格子、丝网或无限密集的网栅结构;这两条曲线从不会自相交叉,但为了无穷多次穿过丝网的网节,它们必须以一种很复杂的方式折叠回自身之上。 这一图形的复杂性令人震惊,我甚至不想把它画出来。没有什么能给我们一个三体问题复杂性的更好的概念了①。从截面上一点出发的系统,经过一个过程后,当它再穿过截面时,却在另一点交于庞加莱截面,简直无法预言它下一次将从哪一点穿过截面;实际上系统是以无规的点的序列频频穿过庞加莱截面的。这就是混沌,庞加莱在“三体问题”中发现了混沌!这一发现表明,即使在“三体系统”,甚至是极为简化的“希尔约化模型”中,牛顿力学的确定性原则也受到了挑战,动力系统可能出现极其惊人的复杂行为。并不像人们原来认为的那样,动力系统从确定性的条件出发都可以得出确定的、可预见的结果;确定性动力学方程的某些解,出现了不可预见性,即走向混沌。其实,在庞加莱动手解决奥斯卡国王的难题的同一年,即1887年,数学家布伦斯(Bruns,H.)就已证明,三体问题的9个自由度18个二阶微分方程,只有10个运动积分,即3个动量积分,3个角动量积分,3个关于质心运动的积分和1个能量积分。1890年,庞加莱将布伦斯的结论推广到有摄动参数的情况; 1892年在他的三卷本《天体力学新方法》的第一卷第四章中,他对这个定理做出了一般表述:在通常的保守问题中,经典力学正则方程除了满足能量积分外,不满足其它任何解析、一致的积分。庞加莱的一般性结论,实质上是指出,可积系统是极少的;许多行为很规则的系统,当受到扰动后,可能出现不连续性,其参数或初始条件的微小变化,就可能引起复杂的、甚或是性质上的变化。庞加莱的工作提出了经典力学的确定性原则的适用限度的重大问题,留下了极富启发性的论断和猜想。不过,混沌问题是太复杂了,庞加莱的时代还不具备揭示和描述混沌现象的足够的知识储备和数学工具。虽然凭着他超人的几何直觉对混沌的复杂性有所洞察,但是他并不真的是“不想”画出他所发现的“同宿栅栏”,而是“无法”把它画出来。这是只有用电子计算机技术才能处理的复杂几何图象。庞加莱的思想是太超前于他的时代了,所以他的发现在半个多世纪里并未受到科学界的重视;牛顿力学确定性的帷幕,仍然厚厚地遮蔽着混沌广阔富饶的研究领域。 3.伯克霍夫的工作与KAM定理 美国数学家伯克霍夫(Birkhoff,George 1884~1944)是20世纪初少数几个认识到庞加莱动力系统研究工作的重要性的人物之一,他继承和发展了庞加莱的工作。伯克霍夫把庞加莱截面方法用于探索哈密顿系统的一般行为。他发现微分方程的性质取决于正则级数的收敛性。如果正则级数是收敛的,则微分方程的解位于N维不变环面上。但实际上级数的收敛、发散与否取决于振幅的大小。当考虑非线性作用时,椭圆不动点周围的不变环面有些遭到破坏,有些继续存在但有点变形。1932年,伯克霍夫证明,对应于不变环面的消失,存在不稳定区域,它可以被一条扭曲映射下的不变曲线所包拢,而区域内并无环绕原点的不变曲线。他实际上已经证明,任意接近外边界的点,在映射作用下可以任意接近内边界,反之亦然。在研究不稳定区的结构时,伯克霍夫让一个收缩性的扭曲映射作用于两条不变曲线之间的不稳定区域,结果不稳定区域被映射到一个更小的子区域中;映射的迭代最终把原区域变成了一个面积为零、结构极其复杂的极限集合,位于原区域中的点的轨迹都收敛到这个集合中去了。伯克霍夫实际上已经发现了“混沌行为”和现在所说的“奇怪吸引子”的实例,他当时称之为“奇特曲线”。更值得提出的是,他已经意识到这种行为是动力系统的通有行为。除伯克霍夫等极少数人之外,几乎没有人沿着庞加莱的道路前进。直到20世纪60年代以后,对动力系统的研究才有了长足的进展。1960年前后,前苏联数学家柯尔莫果洛夫(Kolmogorov,A.N.)、阿诺德(Arnold,V.I.)和莫塞尔(Moser,J.)提出并证明了以他们的姓氏的字头命名的KAM定理。这个定理的基本思想是1954年柯尔莫果洛夫在阿姆斯特丹举行的国际数学会议上宣读的《在具有小改变量的哈密顿函数中条件周期运动的保持性》短文中提出的。后来他的学生阿诺德做出了严格的证明,莫塞尔又推广了这些结果。按照分析力学方法,N个自由度系统的哈密顿函数是H=H(p1,p2……pN;q1,q2……qN),系统的运动由哈密顿正则方程确定。如果能够找到一系列正则变换,从广义动量p1,p2……pN和广义坐标q1,q2……qN变到另一套作用-角度变量J1,J2……JN和 θ1,θ2……θN,使得利用新变量表示的哈密顿函数只依赖于前一半变量J1J2……JN,而与θ1,θ2……θN无关,则这个力学系统就是完全可解的,即为一可积系统。因为这意味着这个系统的行为可化简,归约为N维环面上的条件周期运动。相反,如果找不到一种变换,使得哈密顿方程只包含作用变量,则系统是不可积的。 实际上,对于多数保守系统,是无法找到这种正则变换的。KAM定理是关于近可积系统的一个重要的、一般性结论,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假定系统的哈密顿函数分为两部分其中H0部分是可积的,V是使H变得不可积的扰动,只要ε很小,这就是一个弱不可积系统。KAM定理断言,在扰动较小,V足够光滑,离开共振条件一定距离三个条件共同成立下,对于系统的大多数初始条件,弱不可积系统的运动图象与可积系统基本相同。可积系统的运动限制在由N个运动不变量决定的N维环面上,而弱不可积系统的绝大多数轨道仍然限制在稍有变形的N维环面上,这些环面并不消失,只有轻微的变形,称为不变环面。不过,只要有非零的扰动,总会有一些轨道逃离不变环面,出现不稳定、随机性的特征;但只要满足KAM定理的条件,这些迷走轨线是零测度的,不代表系统的典型行为。大量的计算机数值实验表明,破坏KAM定理的任何一个条件,都会促使迷走轨线增多,使运动的不规则性和随机性增大,最终导致混沌运动。当然,这运动所遵循的仍然是决定性的牛顿力学方程式。所以,KAM定理以一个限制性原理的形式,从反面泄露了有关牛顿力学面目的真实信息。它暴露出,确定性的动力系统,只要精确地从同一点出发,其运动就是一条确定的轨道;但是只要初始条件有无论多么微小的变化,其后的运动就会变得无序和混乱,就如同掷骰子一样,是随机和不可预测的。这就是牛顿力学的内禀随机性。 4.洛仑兹关于气象预报的研究 混沌研究上的一个重大突破,是在天气预报问题的探索中取得的。1922年,英国物理学家和心理学家理查孙(Richardson,LewisFry 1881~1953)发表了一篇题为《用数值方法进行天气预报》的文章。在文章的末尾,他提出了一个异想天开的幻想:在一个大建筑内,集聚一大批长于计算的工作者,在统一指挥下相互协调地对影响天气变化的各种数据进行计算。他估计,为了使天气预报和实际的天气变化达到同步,大约需要64000个熟练的计算者。他设想,在遥远的将来,有朝一日或许有可能发展出比天气变化还要快的计算手段,从而使天气预报梦想成真。真是先知之见,不到30年,电子计算机就出现了,并且成功地用于天气预报。在牛顿力学确定论思想的影响下,当时科学家们对天气预报普遍持有这样乐观的看法:气象系统虽然复杂异常,但仍然是遵循牛顿定律的确定性过程。在有了电子计算机这种强有力的工具之后,只要充分利用遍布全球的气象站、气象船、探空气球和气象卫星,把观测的气象数据(气压、温度、湿度、风力等)都及时准确地收集起来,根据大气的运动方程进行计算,天气变化是可以做出精确预报的。既然天文学家能够根据牛顿定律,用铅笔和计算尺计算出了太阳系的未来,预见了哈雷彗星的出没以及海王星和冥王星的存在,勾划出了人造卫星和洲际导弹的准确轨迹,那么为什么对于风和云就做不到呢?只要有一台功能高超的计算机来充任拉普拉斯设想的“智者”,天气的变化就会在人们精确的预言中。计算机之父约翰·冯·诺意曼就认为气象模拟是计算机的理想的用武之地。他甚至认为,天气状况不仅可以预报,而且是可以人工控制和改变的。美国气象学家、麻省理工学院的洛仑兹(Lorenz,Edward)最初也接受了这种观点。1960年前后,他开始用计算机模拟天气变化。洛仑兹有良好的数学修养,他本想成为一个数学家,只是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他成了空军气象预报员,使他成了一位气象学家。比起庞加莱来,洛仑兹的条件是太优越了。他拥有一台“皇家马可比”计算机,它是用真空管组成的,虽然运算速度还不算快,但在当时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了。洛仑兹把气候问题简化又简化,提炼出影响气候变化的少而又少的一些主要因素;然后运用牛顿的运动定律,列出了12个方程。这些方程分别表示着温度与压力、压力与风速之间的关系等等。他相信,运动定律为数学确定性架起了桥梁,12个联立方程可以用数值计算方法对气象的变化做出模拟。开始时,洛仑兹让机器每分钟在打印机上打出一串数字,表示出一天的气象,包括气压的升降,风向的变化,气温的起伏等。洛仑兹把这些数据与他心目中的预测相对比,感觉到某种熟悉的东西一次一次地重复出现。气温上升又下降,风向向北又向南,气压升高又降低;如果一条曲线由高向低变化而中间没有隆起的部分,随后就会出现两个隆起部分。但是他又发现,这种重复决不是精确的,一次与一次绝不完全吻合。这个结果已经开始向洛仑兹透露着某种奥秘了。1961年冬季的一天,洛仑兹用他的计算机算出了一长段数据,并得出了一个天气变化的系列。 为了对运算结果进行核对,又为了节省点时间,他把前一次计算的一半处得到的数据作为新的初始值输入计算机。然后他出去喝了杯咖啡。一个小时后当他又回到计算机旁的时候,一个意想不到的事情使他目瞪口呆了,新一轮计算数据与上一轮的数据相差如此之大,仅仅表示几个月的两组气候数据逐渐分道扬镳,最后竟变得毫无相近之处,简直就是两种类型的气候了。开始时洛仑兹曾经想到可能是他的计算机出了故障,但很快他就悟出了真相:机器没有毛病,问题出在他输入的数字中。他的计算机的存储器里存有6位小数,0.506127。他为了在打印时省些地方只打出了3位0.506。洛仑兹原本认为舍弃这只有千分之一大小的后几位数无关紧要;但结果却表明,小小的误差却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为了仔细看一下初始状态原本十分相同的气候流程,如何越来相差越大,洛仑兹把两次输出的变化曲线打印在两张透明片上,然后把它们重叠在一起。一下子就清楚地看出来,开始时的两个隆峰还很好地相重叠,但到第三个和第四个隆峰时,就完全乱套了。这个结果从传统观点看来是不可理解的。因为按照经典决定性原则,初始数据中的小小差异只能导致结果的微小变化;一阵微风不会造成大范围的气象变化。但是洛仑兹是从事天气预报的,他对长期天气预报的失败是有深切感受的。这个离奇古怪的计算结果与他的经验和直觉是完全相符的。所以他深信他的这些方程组和计算结果揭露了气象变化的真实性质。他终于做出断言:长期天气预报是根本不可能的!他甚至有些庆幸地说:“当然,我们实在也不曾做准过气象的长期预报,而现在好了,我们找到了开脱!”“对于普通人来说,看到我们可以在几个月前就很准地预报了潮汐, 便会问:为什么对大气就不能准确预报呢?确实,大气虽然是一个与潮汐不同的系统,但支配它们的定律的复杂程度却是差不多的。但我认为,任何表现出非周期性态的物理系统,都是不可预测的。”①事实正是这样,即使在今天,世界上最好的天气预报也只能一天可靠,超过两三天,就只是猜测。洛仑兹是个穿着气象学家外衣的数学家,他很快看出了气候变化不能精确重演与长期天气预报的不可能二者之间存在着一种必然的联系。用数学语言来说,就是“非周期性”与“不可预见性”之间的联系。气象系统是不断重复但又从未真正重复的,这叫做“非周期系统”。 如果气候的变化是严格的周期性的,即某一时刻各个地方的压力、温度、湿度、每一片云、每一股风都和此前某一时刻的情况完全一样,那么这一时刻以后的天气变化也将和此前那一时刻以后的天气变化完全相同,于是天气就会循环往复地永远按照这个变化顺序反复重现,精确的天气预报也就成了平淡无奇的事情了。基于这种认识,洛仑兹就把气候问题丢在一边,专心致力于在更简单的系统中去寻找产生复杂行为的模式。他抓住了影响气候变化的重要过程,即大气的对流。受热的气体或液体会上升,这种运动就是对流。烈日烘烤着大地,使地面附近的空气受热而上升;升到高空的空气放热变冷后,又会从侧面下降。雷雨云就是通过空气的对流形成的。如果对流是平稳的,气流就以恒定的方式渐渐上升;如果对流是不平稳的,大气的运动就复杂化了,出现某种非周期性态。这与天气变化有某种类似。于是,洛仑兹就从表征着流体运动过程的纳维-斯托克斯方程组出发,经过无量纲化处理并做傅立叶展开,取头一、二项,得到傅立叶系数满足的一组常微分方程。与大气的实际对流运动相比,这组方程是大为简化了,它只是抽象地刻划了大气真实运动的基本特点,既考虑了流动的速度,又考虑了热的传输,与真实的大气运动是大体类似的。他建立的三个方程是 dx/dt=10(y-x) dy/dt=28x- y-xz dz/dt=(8/3)z+xy x、y、z是三个主要变量,t是时间,d/dt是对时间的变化率;常数28对应于不平稳对流刚开始后系统的状态。这就是1963年洛仑兹发表在《气象科学杂志》20卷第2期上的题为《确定性非周期流》中所列出的方程组。由于其中出现了xz、xy这些项,因而是非线性的,这意味着它们表示的关系不是简单的比例关系。一般地说,非线性方程组是不可解的,洛仑兹的方程组也是不能用解析方法求解的,唯一可靠的方法就是用数值方法计算解。用初始时刻x、 y、z的一组数值,计算出下一个时刻它们的数值,如此不断地进行下去,直到得出某一组“最后”的数值。这个方法叫做“迭代”,即反复做同样方法的计算用计算机进行这种“迭代”运算是很容易的。 洛仑兹把x、y、z作为坐标画出了一个坐标空间,描绘了系统行为的相轨道,他吃惊地发现,画出的图显示出奇妙而无穷的复杂性。这是三维空间里的双重绕图,就像是有两翼翅膀的一只蝴蝶;它意味着一种新的序,轨线被限制在某个边界之内,决不会越出这个边界;但轨线决不与自身相交,在两翼上转来转去地环绕着。这表示系统的性态永远不会重复,是非周期性的,从这一点来说,它又纯粹是无序的。 正如这篇论文的标题所表示的,从确定性的方程和确定的初始状态(x、y、z的初始值)出发,经过多次迭代后,却得出了非周期性态的结果。这就是混沌!
个人分类: 博览|2113 次阅读|0 个评论
陪老爸看美国当代写实油画展
热度 16 罗帆 2013-6-2 14:17
五一假期,爸妈来我家过节。老爸问我去不去看美国当代写实油画展,因为忙于加班,没空陪他去。他有点失望,问我以后是否有时间,我无奈地摇头。 五月四日 青年节,正好是星期六。我打电话问候老爸,他说正准备独自一人去湖北省博物馆看美国写实油画展。我一咬牙,决定把做不完的工作放到一边,陪他一起看画展。老爸很开心,说他先去湖北美术馆看其它画展,与我相约中午在湖北省博物馆门前见面。 中午,我如约前往省博,先陪老爸在餐厅吃饭,然后一起看画展。 “美国当代写实油画展”由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美中油画家联盟、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油画院、大连现代博物馆、天津美术馆、湖北省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上海美术馆等联袂举办,是国内首个规模最大的美国当代写实油画展。本次展品共 100 件,题材包括人物肖像、静物和风景等。精选自美国当代最优秀的 51 位写实主义艺术家的作品,其艺术风格各异,代表了美国当代写实油画的水平。 1 2 3 4 5 6 7 8 9 10 老爸在一幅油画前留影 20 世纪的美国,各种思潮涌现,现代主义风靡一时,写实主义备受冷落。同一时期,写实主义在中国却受到重视,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得到了发展,如今它仍被列入艺术学院学生的必修课。上个世纪 70 年代末开始,对 “ 新震撼 ” 的文化批评之声渐起,艺术家和观众青睐产生于传统工艺和技术优势之上的艺术。美中油画家联盟的一些艺术家远渡重洋接受艺术训练,倾力教授学生,使写实主义有了复苏的势头。 90 年代中期,一批新院校和画室成立,培养越来越多科班出身的艺术家。发展到今天,写实主义正处在旺盛的复兴期。 此次展览,展出了约书亚 · 拉罗柯的《画家妻子的肖像》、美国迪士尼总设计师托尼 · 库拉纳吉的《哈姆雷特的心魔》等作品,使我国观众从一个新的角度欣赏美国当代文化艺术的风采。
个人分类: 艺术空间|12220 次阅读|42 个评论
新书推介:《当代英国经济解析——产业结构、财税管理与外部环境
xscb 2013-5-16 16:54
书名:《当代英国经济解析——产业结构、财税管理与外部环境》 作者:侯旭鲲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13.5 定价:45.00元 ISBN:978-7-5100-6089-2/F·0105 作者简介: 侯旭鲲,生于1977年4月,河南省南阳市人,199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9年毕业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获法学学士学位。2002年毕业于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获经济学硕士学位。1999年至2003年在中国财经报社任记者、编辑。2003年至今在财政部从事农村综合(税费)改革工作。 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借调外交部派驻伦敦,任中国驻英国使馆二等秘书。著有《激情飞扬——侯旭鲲新闻与评论文集》、《掌控西方的幕后力量》等。 内容简介: 英国是世界资本主义的发源地,作为有几百年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历史的国家,作为全球金融中心之一,在当前全球经济危机背景下,其经济是如何运行的?其金融系统存在什么问题?各产业发展状况如何?财税管理情况怎样?不同阶层、不同职业的人收入状况怎样?最低工资水平的职业都有哪些?其外部经济环境怎样?英国的经济智库都在研究和关注什么问题?本书就这些问题对当前英国经济进行逐一剖析。 目 录: 第一章 产业结构/001 第一节/概况/002 01 英国经济现状/002 02 近现代英国经济/019 03 能源/029 04 汽车制造业/032 05 律师业/041 06 媒体/046 07 房地产业/051 08 英国产业经济存在的问题/060 09 2011年英国经济面临的挑战/062 10 股市境外投资者持股比例越来越高/064 第二节/金融业/067 01 伦敦金融城是如何运作的/067 02 英格兰银行/070 03 皇家铸币局/074 04 4大会计事务所垄断市场/076 05 4大银行一年获补贴近450亿英镑/078 06 边亏损边发奖金——银行业“痛并快乐着”/078 07 超出GDP数十倍的金融衍生品/080 08 2011年英国金融业现状/081 09 英国经济问题的实质——银行“太大而不能倒”/082 10 2010年英国银行业状况分析/083 11 小微贷款/088 第三节/商业/090 01 餐饮连锁店/090 02 酒吧业/093 03 网上书店/100 04 史密斯连锁书店/102 05 贵族与土地/104 第二章 财税管理与国民收入/111 第一节/英国税收政策/112 01 税收收入比重/112 02 税收收入结构/113 03 主要税种税率变化/118 04 所得税/119 05 国民保险费/120 06 企业税/122 07 储蓄、财富类税种/125 08 遗产税/127 09 印花税/127 10 市政税/128 11 专营税/129 12 增值税/131 13 机动车强制税/133 14 保险收入税/134 15 空乘税/134 16 垃圾填埋税/135 17 气候变化税/135 18 沙石税/135 19 博彩游戏税/136 第二节/财政管理/137 01 2011/2012年度预算/137 02 2010年5月英国中央政府各部门雇员人数/139 03 福利支出/140 04 如何做到“病有所医”/142 05 英国中央政府部门私人融资项目(PFI)需偿资金/151 06 2010年英国财政动向/152 07 英国经济增长战略分析/155 08 英国大幅削减开支引发五大争议/158 09 英国对政府采购“另类”审议/161 10 公务卡/165 11 地方高级公务员工资/168 第三节/国民收入/169 01 国民收入概况/169 02 10大富豪/173 03 皇室/175 04 贵族/179 05 大公司高管/183 06 议员/185 07 中产阶级/187 08 工薪阶层/190 09 薪酬最低10种职业/192 10 最低生活标准线/195 第三章 外部环境与经济智库/197 第一节/外部环境/198 01 欧洲/198 02 美国/208 03 印度、英联邦国家/212 第二节/经济智库/214 01 政策交换研究所/214 02 财政研究所/216 03 亚当·斯密研究所/218 04 经济事务研究所/220 05 国民经济与社会研究所/222 参考文献/224 后 记/227
330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当代癌症治疗的惊人内幕
sunapple 2013-5-7 12:51
当代癌症治疗的惊人内幕! 沐露梳风 译自一封英文邮件 我可以向你们保证以下的内容100%的真实性。从医15年来,我也反复告诉病人这些事实。但是没有人愿意去听,更没有人愿意去相信。或许,我们的同 胞们真的需要清醒了。说的直白一点,癌症治疗其实就是一种赚钱手段,就是一项创收产业。据估计,癌症治疗每年在全球赚6000亿美元,其中,单在美国年赚 1200亿美元。 怎么才算是成功的抗癌案例呢?美国癌症协会和美国大学肿瘤学和血液学给出的答案是凡是经过治疗能多活5年的癌症患者都可以认为其抗癌成功。 同时双方都 坦言“即使癌症病人不接受任何治疗也有可能撑7到10年。”当然,只有我们医生才能拿到这些杂志。不是你们——癌症病人。 据统计,替代疗法治愈癌症的几率比传统治疗高十倍。注意:我这里说的是“治愈”。其次,牢记另一件事。肿瘤只是一个症状。它不是引起癌症的罪魁祸首。从你患上癌症,到你抗癌所受的煎熬,这一切的始作俑者,都是所谓“科学”。解铃还须系铃人。别再盲信科学,到时你的病也就自然好了。 此刻的我正在与癌症进行第三次恶战。在癌症发作之时,我并没有接受任何化疗、放疗或者手术治疗。白血病、非霍奇金淋巴瘤我都一一挺过来了。现在我大脑里又长了成胶质细胞瘤,医学上认为这种肿瘤是脑瘤中不可治愈的。5个月前,医生的诊断结果给我判了死刑——我还有仅仅10个月左右的寿命。 在抗癌期间,我一直服用中药、大剂量的维他命C;接受针灸、脊椎按摩疗法、顺势疗法;尝试不同的膳食营养搭配。 没错,刚开始我的病情恶化。癌细胞迅速转移到我的淋巴结、肺部和骨骼上。但是,到这个周,我可以很高兴的说我的淋巴系统和骨骼上的癌细胞已经消失殆尽。先前我肺部的6个肿瘤,现在只剩下2个了。脑中的肿瘤也缩小很多。我从来,从来没有接受他们所谓的化疗、放疗或手术治疗。 这里有个非常有趣的数据。当然,普通人根本得不到除非你是医生。每年都有1000多名主治癌症的医生被诊断出癌症。但是只有不到10%的人选择接受他们给病人进行的那套治疗方案。这有点像另一个赤裸裸的事实——不到25%的儿科专家会给自己的孩子接种疫苗,因为因接种而导致猝死和各种副作用的风险远比患病本身的风险高得多。这不是在哄你,这是事实。 医学关乎的是金钱,不是你的健康。不幸的是,它却愚弄了众人,特别是老年人、残疾人及穷人。他们糊里糊涂的陷入圈套,早早葬送了自己的性命。与此同时,那些百万富翁们正乘坐着私家喷气式飞机驶往欧洲,甘愿花大把的钞票接受替代疗法并且重获了健康。 替代疗法总是很灵吗?不,当然不是。在这世界上没有尽善尽美的事物。但是替代疗法值 得你一试。除非你大限已至,否则你绝对不会因为接受了替代疗法而死去。话又说回来,如果真是你的时间到了,即使华佗在世也无济于事了。然而替代疗法却能保证你生前最后的生活质量。虽然那些接受替代疗法的癌症病人们最终也难逃疾病的魔爪,但是至少他们可以在弥留之际与家人相聚,有的甚至还能认出自己的家人。他们并不像那些接受了化疗、放疗的病人那样骨瘦如柴,更不像他们那样在生命的最后几天连家人都辨认不出来。 那些接受传统治疗的病人晚期被癌症蹂躏的惨不忍睹。有时,甚至连你都不敢确定躺在你面前的是不是那个从前精神倍棒容光焕发的他。他们所承受的身心之痛是我们永远也体会不到的。但是,带给他们的,是一次次的失望,是医生一次次的摇头感慨:“呃……情况不太乐观啊,我们还得加强对你化疗放射的力度。” 这一切的罪恶性在于你的医生明明知道这套把戏根本不起任何作用却依旧把你推向万劫不复之地! 来自约翰霍普金的有关癌症的最新信息 1.每个人的体内都有癌细胞。在常规测验中这些癌细胞并不会检验出来直至他们滋生到几亿个。当医生告诉癌症病人经过治疗他们体内已经没有癌细胞了,其实,这只意味着化验没办法检测出癌细胞,因为它们的数量还没达到可检测到的程度。 2.在人的医生(一生?)中,癌细胞会出现6到10次不等。 3、当一个人的免疫系统抵抗力强的时候,癌细胞很容易被杀死从而阻断了它繁殖、形成肿瘤的可能性。 4、当一个人得癌症时通常也意味着他有营养不良等问题。这或许是来自遗传,但是其中也有环境、饮食、生活习惯等因素的影响。 5、要想摆脱营养缺陷综合症的困扰,你需要改变饮食结构,多吃些营养丰富的食品;一日4到5餐并且在里面添加增强免疫力的物质。 6、所谓化疗就是杀死体内那些繁衍迅速的癌细胞。但是,与此同时,它也扼杀了骨髓、胃肠道中迅速生长的健康细胞,并严重影响五脏机能。 7、放疗在摧毁癌细胞的同时也对健康的细胞、组织和器官造成了灼伤、疤痕等不同程度的损害。 8、在化疗和放疗的初期,肿瘤在尺寸上是有缩小的趋势的。然而,治疗效果却和治疗时间不成正比。化疗、放疗的时间眼看着一天天增长,肿瘤却还在病人体内肆意妄为。 9、当体内因长期化疗、放疗积聚了过多有毒物质时,免疫系统的防御能力就会大大下降甚至彻底崩溃。因此一点点小感染或者并发症就足以让癌症病人搭上性命。 10、长期的化疗和放疗会使癌细胞对其产生免疫,这时候要想摧毁癌细胞也就难上加难了。那手术治疗呢?很抱歉的告诉你,它极易引起癌细胞的转移。 11、癌细胞的快速分裂和生长需要大量能量,因此控制癌症病人营养的摄入,即医学界所指的“饿死癌细胞”也是抗癌的有效方法之一。 附录:助长癌细胞繁殖的食物 A.像甜味剂这些用糖精做的糖分替代品对身体都是有害的。食用起来更为安全放心的是像蜂蜜、糖蜜等产品。但前提是一定要控制摄入量。我们平时家里吃的食用盐都是因为添加了某种化学物质才呈白色。所以,用布拉格的氨基酸或者海盐来代替它会比较好。 B.牛奶能促进体内粘液的分泌,尤其是促进胃肠道内粘液的分泌。而癌细胞赖以生存的环境就是粘液。所以癌症病人要果断戒掉喝牛奶的习惯,通过喝不含糖分的豆浆来饿死癌细胞。 C.癌细胞适宜生长在酸性环境中。以肉食为主的饮食是呈酸性的。所以最好的饮食结构是多吃鱼,适当搭配一点肉食,如鸡肉。肉里面也含有抗生素、生长激素和寄生虫,这些都对人的身体健康有负面影响,对癌症病人更为不利。 D.如果你每餐80%是由新鲜的蔬菜、果汁、全麦、坚果和适量水果构成的,那么它们可以为你身体营造碱性环境。其它20%可以吃些豆制品。新鲜的蔬菜榨汁可以提供能被人体迅速吸收的活性消化酶并能在短短的15分钟之内到达细胞内,从而起到滋养细胞、促进健康细胞生长的作用。想要获得活性消化酶来帮助细胞生长的话就喝点新鲜的蔬菜(大多数蔬菜都可,豆芽也可)榨汁吧!此外,每天吃2到3次的生菜也对健康有益。消化酶 在104华氏摄氏度(40摄 ) E.远离咖啡、茶、巧克力这些咖啡因含量高的产品。含有抗癌物质的绿茶倒是个不错的替代品。至于饮水问题,为了避免自来水里的致病物质和重金属,最好是喝纯净水或者过滤水。不要喝蒸馏水,它是酸性的。 12、肉类蛋白很难消化而且需要消耗大量消化酶。未能及时消化的肉类滞留在肠道内时间过长,进而腐烂,对人体健康造成更大威胁。 13、癌细胞壁被一层厚厚的蛋白质包裹着。不吃或者少吃肉可以减少消化酶的消耗,从而使消化酶更集中的攻击癌细胞的蛋白质细胞壁。与此同时,号称体内“杀手细胞”的各个细胞也可以及时的吞噬癌细胞。 14、一些能增强免疫力的膳食补充物可以使体内白细胞杀死癌细胞。其他像维他命E的补充物能产生 ,或者能即使清理已死亡、受损或没用的细胞。 15、癌症是一种考验人们心灵、肉体、精神的疾病。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会帮助战斗于癌症最前线的病人们痊愈而归。相反,愤怒、无情、刻薄却会使身体进入到高度紧张且呈酸性的环境。所以,让我们学着去爱去宽容吧!去放松去享受吧! 16、癌细胞不能在有氧环境中生存繁殖。每天适量运动、深呼吸都可以使更多的氧气进入细胞内。“氧气疗法”是另外一种运用在抗癌上的手段。 1、切勿将塑料容器放在微波炉中加热。 2、切勿将塑料瓶装水放在冷藏箱里冷藏。 3、切勿将覆盖有塑料保鲜膜的食品放入微波炉中加热。
个人分类: 技术力论坛|1702 次阅读|0 个评论
浅析当代国人对书法的态度
feike0220 2013-4-19 20:58
家父的书法写的很好,自幼受其熏陶,感觉写一手漂亮的毛笔字太帅了。 或许是受家父的影响,对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读者不要被我这么一说感觉笔者书法也很突出,笔者只是感觉自己的书法能够看起来使自己满意,对得起观众罢了。 当代国人的书法整体水平跟古代先贤的书法差太远了,总的来说是态度问题,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浅析: 首先,当代国人感觉书法就是所谓的毛笔字,现在人们不再用毛笔进行书信、考试、记录等等,毛笔已经被钢笔,确切的来说是被滚珠笔代替了。不可否认书写工具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书法的传承,也使毛笔这个鼻祖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话说回来,书法不仅仅在于毛笔书法,还有粉笔字、钢笔字、水笔字等等种类,就算我们现在不练习毛笔书法了,练习练习钢笔书法对自己的书写美观也有帮助的。 其次,当代国人感觉字帖里大多都是繁体字,都不认识,尤其是古人先贤留下的碑帖、墨宝。很多人感觉字都不认识练着也没劲儿,直接说服自己不去练习书法。其实,繁体字也好,简体字也罢,都是一样的,练字练习的是间架结构,不管你认不认识那个字,只要你把它写漂亮了就是你的本事儿。练过字的人都知道,越是复杂结构的字体越是好写(这里指书法),越是简单的字体间架结构不好把握。 另外,当代国人都逐渐摒弃了书写,都感觉现在是电子信息的时代,书写在逐渐离我们而去。这种态度大错特错,尽管电子信息足够发达,人们的书写工作越来越少,但是人们还是要靠纸质建立个人档案、私人日记、公司合同等等,很多时候我们还是需要靠书写记录一些东西的,那么有些读者或许质疑,那么我们自己写的能够认出来就行了呗,干嘛非得练习书法。这就是当代国人的态度问题,书写漂亮了不但使自己感到舒服,使其他人也能感到赏心悦目。 最后,当代国人感觉练习书法很难入门。我结合自己的经验浅谈一点几点个人观点,练字其实有很多的误区,有些人都抱着速成的心态去练字,坚持了一段时间没什么成效就不再练习了。有些人认为练习书法靠天分,说自己没天分,所以练字也练不好,就直接望而却步,其实每个人都是一样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兴趣就能坐下去练字。还有些人练字练的挺好的,一到日常书写就又回到了原始状态,感觉练字没什么效果,久而久之也是一无所成。 笔者感觉当代国人对书法的态度比较消极,这使得当代国人整体的书法水平远远落后于古人先贤。追其根本是态度问题,那么笔者个人认为 正确的态度 是 :①为了自己书写美观去引导自己练字并产生浓厚的兴趣;②不要拘束于一家书法,感觉漂亮的字就学着去书写,一定要由形似到神似,练字不求多求精;③把练字当做创作艺术品,每笔尽量到位,要看准间架结构再下笔,一笔一笔练,最后一气呵成一个字;④把练习的效果应用在平常,也就是把平常当做练字,那样刻意纠正自己的字体,久而久之定会有很好的效果,并且进而提升自己的兴趣与满意度。 当代国人对书法的态度让笔者担忧,难道看到日本、韩国的书法成就那么突出我们就不感到惭愧吗?
个人分类: 观点评述|4096 次阅读|0 个评论
当代英国社会七大阶级分析
laserdai 2013-4-4 21:54
中国目前社会的阶级分析:权贵阶级,社会精英阶级,爆发 户阶级,中产阶级,贫困阶级。详细内容以后再谈。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那就看看英国。      英国 传统概念上的有产、中产和劳工阶级的上中下分类法对于更加多元的今日英国来说已经过时;当下仅有约39%的英国人还能套用旧法分类。       由英国的一项大规模调研项目显示,英国社会依据人们的财富、文化、兴趣爱好等元素实际可以分为七大阶级。 这个项目先后调访超过16万人,是英国史上迄今为止就阶级分类问题所进行的最大规模的调研。 现代社会中的阶级分类更应从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层面立体分析。 新阶级分类从最顶层的“精英”(elite)到最底层的“不稳定无产者”(precariat - precarious proletariat)共有七层。 新的分类标准:三个圈子   这项调研综合估量英国人的 经济资本 (economic capital)和 社会资本 (social capital)。所谓经济资产即收入、存款、房产价值等;而社会资产则主要包括结交的社会圈子。 调研还依据人们的喜好和日常活动习惯来统计 文化资本 (cultural capital)。 英国社会传统阶级分类(老办法)主要以 职业、财富和教育水平 为参照元素。 英国社会七大阶级的分类定义是: 一、 精英阶级 ——英国社会最富有和地位最高的阶级,因其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远超出其它六个阶级而高高居上。精英阶级 占英国人口6% ,平均年龄57岁。 二、 世家中产阶级 ——财富仅次于精英阶级,经济、社会和文化资本均相当雄厚。这也是各阶级中社交层面最广泛的阶级。世家中产阶级 占人口的25% ,平均年龄46岁。 三、 技术型中产阶级 ——一个规模不大却特色明显的新兴阶级类型,经济资本相对富有但同时社会和文化资本积分略有不足。这一阶级的人社交层面相对有局限并对文化生活也追求有限。这一阶级 占人口的6% ,平均年龄56岁。 四、 新型富有工作者 ——这是一个年轻和社会、文化上活跃的新阶级,拥有中等收入和经济资本水平。这一阶级 占人口的15% ,平均年龄44岁。 五、 传统型劳动阶级 ——各类资本均积分不高,但是一般拥有自家房产因此一般衣食住行不愁。这一阶级 占人口的14% ,平均年龄66岁。 六、 新兴服务业工作者 ——这是一个新的阶级分类,多数是居住在城郊的年轻服务业工作人员,经济资本不多但是拥有一定程度的文化和社会资本。这一阶级 占人口的19% ,平均年龄34岁。 七、 不稳定型无产者 ——这是英国社会最贫穷、各类资本均最少的阶级; 占人口的15% , 平均年龄55岁。 新的分类标准更加准确 主持研究的人士表示,在过去的阶级分类研究中存在很多不准确的地方,比如说人们往往把精英阶级和中产阶级混为一谈,也往往容易把底层的几个劳工阶级笼统来看。 研究结果指出,英国社会中间部分现在已变得更加层次丰富,处于这些中间阶级的人们已不再以固定心态用传统的“劳动阶级”或“中产阶级”来给自己画圈圈。 举例来说,一名年轻律师在起步阶段可能被排在第六类“新兴服务业工作者”(emergent service worker)阶级,但是一旦积累一定的经济和社会资本就可能转变成第四或第三阶级的成员。 大型调研 这项大规模阶级分类调研于2011年启动,由专业社会学家主持向全英各地受众提出问卷。 共有161,458人回答并交回了问卷问题。答卷者86%居住在英格兰,8%苏格兰,3%威尔士和1%北爱尔兰。 在所有答卷者中91,458为男性,69,902为女性。答问者平均年龄为35岁,145,521人(90%)答卷者为白种人。 调研答卷询问了人们的收入水平、房产价值、社会圈子组成、日常文娱活动爱好等等问题,并利用答问来计算经济、社会和文化资本。 http://www.bbc.co.uk/news/uk-22007058
个人分类: 社会文化历史|3534 次阅读|0 个评论
昌大二附院主编《当代防治心血管病260问》问世/ 罗伟教授
hucs 2013-4-1 15:27
昌大二附院主编《当代防治心血管病260问》问世 罗伟报道 昌大二附院心血管内科编著的《当代防治心血管病260问》一书出版,(本书由江西科技出版社与江西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 本书作者:主编罗伟、程晓曙、吴清华;副主编李菊香、吴延庆、李萍、洪葵、姜醒华、胡春松;参编杨人强、陈琦、鲍慧慧。昌大二附院心血管内科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省内心血管内科领域唯一),心血管内科具有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授予权,是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心血管专业点,卫生部介入技术培训基地(先天性心脏病和心律失常)。江西省高校重点学科、江西省医学领先专业。江西省心电协会、江西省遗传疾病及基因治疗研究所、江西省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和南昌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挂靠在我科。学科地位总体在江西省内领先,国内先进水平,心律失常的遗传学研究达国际先进水平 本书内容提要 一提到心脏这个器官,人人都知道它对生命的重要性。心脏是人体各器官中最重要的器官,心脏血管的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的健康状况和体质水平。可以说,心脏就如同汽车的发动机一样,一旦熄火,汽车就要停顿下来。人体的心脏如果停止跳动,生命也就此终结。因此,切实转变卫生观念发挥自我保健作用,积极防治心血管病刻不容缓。 根据《中国心血管病2010报告》,我国心血管病现患人数至少2.3亿,高血压患者2亿,脑卒中患者700万,心肌梗死患者200万,心力衰竭患者420万,风湿性心脏病患者250万,先天性心脏病患者200万。提示每10个成年人中就有2人患心血管病。 编者根据多年从事心血管病的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体会,并参阅当代国内外文献资料,从我们发表的数百篇医学科普文章中,精心编纂了《当代防治心血管病260问》的科普读物,推广科普知识,献给广大读者。 本书从不同方面介绍当代防治心血管病的常识(包括高血压病、冠心病、血脂异常、心律失常、心肌疾病、风湿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及其他心血管病),内容丰富,包含新知识、新观念、新技术和新方法等。 本书以小标题、小问答的形式编写,按类分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具有时代性、科学性、实用性、可读性。适合大众朋友们更科学防治心血管病参考、适合心血管病患者及其家属阅读。也可供广大基层医务人员、社区医务工作者阅读参考。 ( http://www.jxndefy.cn/efy/show.php?contentid=15776 )
个人分类: 博士学习|2644 次阅读|0 个评论
微博:当代妇女的时代精神
hmaoi 2013-3-11 11:19
几天前,我们校长在三八妇女节表彰大会上讲到当代妇女的时代精神“聪慧时尚、自信坚韧、创新进取”。我以为,当代女性能同时做到这几点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女性的基本条件。尤其是最后一点对于我们知识女性尤为重要。作为一名女性应该以这12个字作为座右铭。但是,在当今社会,女性还是被置于了与男性不平等的地位,如果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女性必须付出比同等条件的男性大得多的努力,因此,女性精神中强调了“坚韧”二字。女性为争取自己的平等地位、女性为取得自己的成功,坚韧不拔地努力着,奋斗着。
172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沉重哀悼
cryang 2013-3-9 21:25
我们沉重哀悼武素功老师的离去! 老爷子一路走好!这简直太突然了! 武素功中国当代著名蕨类植物学家,工作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标本馆。
1267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国的当代男人不值得爱
热度 3 陈安博士 2013-3-6 18:11
  迟菲博士撰写了多篇讨论剩女话题的文章,最近又出了一篇,俺也跟上一篇热闹热闹。   年前和我的朋友冯教授一起在汉拿山吃烤肉,期间谈到当今中国之乱象,为什么“小三”满世界(当然,这个世界指的只是“中国”)飞,而且有些官员还能拥有几十名情妇。那么,在西方发达国家,官员们也如此猖獗吗?风度翩翩的克林顿总统和莱温斯基搞了一次“非常规的性”就被斯塔尔追了个“六够”,最荒唐的意大利总理贝卢斯科尼则是不断地开个淫乱party,随后大家还是各自回家,不象我国,“纳多妾”成为官员们和富人们实际上已经做了且正在进行中的事情。   冯教授说:尽管西方确曾有过荒唐的历史,但是至少今天西方在这方面倒显得比我们要严肃得多了。   冯教授又说:其实,中国在某年之前,除了很高级的领导人敢玩冒历史之大不韪,其他人也都老老实实下班回家的。今天的朝鲜就是中国当年的缩影。   总而言之,当今的中国是世界乱象之集大成者。   我们吃饭的时候讨论的这些其实都是表象,没有涉及到本质问题。而本质其实是修慧兄所言,当下中国优秀的男人太少了,不值得女人爱,尤其是不值得高端女人爱。   也就是说,并非是高端的男子全被预订/占用干净了,而是整体而言优秀男士群体数量本就少得可怜,这才造成与之可以匹配的优秀女子严重过剩的结果。   为什么优秀男子的数量或者比例在开放的今天反而显得少了呢?归根结底,还是文化素质虽然提高了,但是约束却基本没了,而诱惑的种类和数量却大大增加了,整体素质不升反降,此消彼长,差异越发显著。   相反,对于优秀女子,她们从内心或者从性别角色上本来就具体天然的约束存在,也所以,尽管诱惑也同样增加,但是因为心中道德律的作用,反而使得这些优秀品质愈发彰显,当然很快就“展露于外”了。
个人分类: 人论|4071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当代西方形式美在结构上的特色——光、场与虚实结构
热度 1 charlesqwu 2013-3-4 02:52
当代西方形式美在结构上的特色——光、场与虚实结构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e3517001017yta.html ) 张 法 相对论把时间带进空间,不仅是从时间的移动中去看物体和景色,而且设想在骑着光速的状况下去看物体和景色,这时人们眼中出现的视觉画面就产生了完全不同于 焦点透视画中的变化。与科学演进大致同时的艺术演进呈现出同样的境界:杜尚的绘画《下楼梯的祼女》(作于1912),呈现出了具有时间连续状态的空间,在毕加索《我的漂亮宝贝》(作于1911)一画中,物体的各个视觉小块,无论是前面的、后面的、顶上的、底下的、还是侧面的,都同时跳将出来,扑向观众的眼 前;在马格里特的《比利牛斯的城堡》(作于1959)中,具有城堡的大山漂浮在半空中,牛顿力学失去了作用;在卢梭《岩石上的男孩》(作于 1895~1897)里,不但人与山岩没有了焦点透视的几何关系,没有了空间的力学关联,人与山的背后是一片空白,呈现出来一种绘画的虚实结构。形式美, 除了形体的比例、色彩的组合,还有一种虚实的整体结合。这一整体结构的哲学基础,在古代是由原子和虚空而来的宇宙观,在近代是由万有引力面来的宇宙观,在 当代,则是由相对论和量子论而来的宇宙观。前两种宇宙观都重在实体上,而在相对论和量子论里,虚得到了突出。相对论呈现了时间与空间合为一体和物质与能量 相互转化的世界图景。量子论呈现了场与粒子统一。相对论把时间、空间、物质、能量这四大因素统一起来的是光,量子论把宇宙的四种力中的三种力统一起来的是 场。相对论和量子论的大家从爱因斯坦、麦克韦斯、海森堡、泡利等在推进着把宇宙的四种基本力统一起来的重要概念,也是场,在这一意义上,可以说,光与场, 决定着一种新的虚实相生的宇宙图景。 光,既可是粒子,也可是波,前者为实后者为虚,但这虚的光体现为波,可由波长来测量,又体现为色,特别是光与时间、空间、物质、能量关联起来,形成一种新 的图景,在其相互转换之中,时间和能量都具有虚的性质,而这虚又与空间之中的物体和物体所在的空间中体现出来,因此,世界是一个虚实相生的世界。空间-物 体中包含的体现的光、时间、能量都是一种虚的境界。在这一意义上,“上帝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放射出物理学、现实中、艺术上五彩缤纷的图景。 场与粒子,在电子论中构成基本的存在,其结构类似于古希腊哲学讲的原子和虚空,但是在原子和虚空里,原子是重要的,虚空只是原子在其中的活动场所,而在电 子论的场与粒子中,场是最重要的,比如作为粒子的“电子和正电子的出现,是电子场激发,电子和正电子的湮没是电子场的退激。可见电子和正电子是电子场派生 的, 它们对于电子场来说是第二性的。” 再把时空连续统、质能等效体、波粒二象性的结合进来看场与粒子的关系,可以说,量子场是存在的基本形态, 它既具微粒性又具波动性, 且有着多种运动状态, 成为重要的是两种,激发态和非激发态。“各种激发态的量子场, 代表在各种运动状态下的粒子系统,量子场激发态的出现, 代表着通常实粒子(相对虚粒子而言)的产生。量子场激发态的消失, 代表着实粒子的消失。实粒子的消失, 只是表明量子场激发态消失了, 而不是量子场这种客体本身消失了, 作为物质客体的量子场还存在着, 不过这时量子场是处于能量最低的非激发态, 也就是说处于基态罢了!” 场为虚,粒子为实,但“量子场是基本的, 实物粒子是场派生的、从属于场的, 实物和场获得了高度的统一” , 形成了以场为主体的虚实相生结构。在微观世界的量子论里,场得到巨大的突出,在宏观世界描述中,相对论也把牛顿的万能有引力变成了引力场。万有引力之力, 已经不是牛顿力学中的具有独立性的物体之间的吸引或排斥,而是在时空合一和质能等效的场效应中,由物体质量作用于时空,使时空产生弯曲之后的结果。靠近有 质物体的时空,其形状发生弯曲,三维世界里称之为重力的那种力,实际上是四维世界里靠近有质物体的弯曲时空相互作用的结果。质量与时空在相互作用中会以一 种什么样的形状呈现出来,可以在广义相对论的场方程得到正确的呈现。 在光和场在现代物理世界中占了主导作用的今天,再回头望去,从古希腊到近代到现代的西方思想演进,可以看成是从实体世界到虚实相生世界的演进。在古代的形 式美中,形之美体现为比例(logos)和理式(form/idea)。虽前者重几何性的“数”,后者重本体性的式,但数与式都具有实体性。在这一意义上 可以说,古代的形式美是实体性的。在近代的形式美中,形之美以两种方式显示出来,一是由数列代表的数的规律,二是以万有引力代表的力的规律。在这两个方面 中,数是抽象的但又是实体的,并且体现在具体实在的形体之中;力是虚体的但被假设为以太,且又以物理定律的方式显示出来,尽管这样,力虽然具有以太作为实 体,但主要体现为功能,具有了虚的性质。在这一意义上,数与力,一实一虚,显示了形式美的质的变化,具有了一种虚实结合的意味。进入当代,光的波粒二象中 的波的性质被确定了,被牛顿假设为万有引力(以及作为波)的传播媒介的以太被否定了,量子场的性质突显了出来。整个宇宙在科学掌握的范围内,成了一个以虚 为主,虚实相生的宇宙。而且当物理学用已有的知识体系去看世界的时候,还发现了“虚”的新形态:暗物质(Dark Matter)和暗能量(dark energy)。 瑞士科学家扎维奇(Fritz Zwicky)20世纪30年代初发现了星系团中星系的随机运动速度相当快。根据位力定理, 随机运动的动能应等于势能的一半, 这说明星系团的引力势能相当强, 但是根据观测到的其中星系的亮度推测星系团的质量, 引力势能似乎不应该这么高, 这说明星系团中存在着大量未被观测到的物质。60多年之后,科学家把这种看不见,难解释且不同于人们所熟知的普通物质形态的物质,称为“暗物质”。这是1990年代末,科学家发现,超新星的变化显示,宇宙膨胀速度非但没有在自身 重力 下 变慢反而被变得更快,明显,这里存在一种人类还不了解、还未认识到的继目前物质的固态、液态、气态、场态之后另一种物质状态的物质控制,这就是上面讲的暗 物质,正是在这种暗物质的推动下,宇宙的膨胀变快了,这种暗物质发出的能量,由于不可见而称之为暗能量。现代天文学通过 引力透镜 、宇宙中大尺度结构形成、 微波背景辐射 等研究表明:我们目前所认知的部分大概只占宇宙的4%,暗物质占了宇宙的23%,还有73%是一种导致宇宙加速膨胀的 暗能量 。如果以目前我们所认识的物质为实,以暗物质和暗能量为虚,那么,宇宙是一个虚实相生的结构。 如果说,暗物质和暗能量是一种未知之虚,那么,天文学中的黑洞则是一种已知之虚。当一颗恒星在走向衰老的过程,其 热核反应 已经耗尽了中心的燃料(氢),由中心产生的能量已经不多,再没有足够的力量来承担起外壳巨大的重量。在外壳的重压之下,核心开始 坍缩 ,直至形成体积无限小、密度无限大的 星体 , 其质量极大而体积极小,使得光都无法从中逃逸。从而对于外界的观察者来说,是完全看不见的,只有从其引力中才能辨出它们的存在。对于观察者来说,这些天体 黑洞确实存在而又完全看不见,虽实而虚,正如微观世界里测不准的量子区。这样在物理世界中,宏观世界的黑洞区和微观世界的量子区,形成了两个虽实而虚的区 域。这样世界构成了三大区域,一是可以定位的由原子、脱氧核糖核酸、细菌、昆虫、植物、人类、树、流星、小行星、恒星、星系等构成的物体区,二是测不准的 量子区,三是看不见的黑洞区 。前者为实,后二者为虚。这也是一个虚实结构的宇宙。 物理学从近代向当代的演进,使西方的整个世界图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呈现为如下特征:第一,以前的实体性的物体,现在演进成了具有波粒二象即虚实合一的质 能体;第二,质能体是在时空之中并与之互动的(赫拉克利特的变化论和巴门尼德的不变论在现代物理学得到了一种新的统一);第三,质能体做怎样的呈现,是与 存在于时空中的观察者联系在一起的,观察者是在不同的空间点和不同的时间(常速或光速)中去看的。第四,质能体不仅处在一个已知的世界之中,而是存在于一 个已经和未知共存地结构之中,包括物质与暗物质,能量与暗能量之间的关系。由于这种种特点,作为质能体的物在天地间时空中,呈现了混乱与秩序的同时存在的 共生关系,显出了决定论的不变性与混乱的无常变化共在的情景。以上的特点,充满了多种多样的虚实相生。而虚实相生,成了形式美的一种结构方式。 整个当代的形式美,分形呈现“形”方面的形式美原则,光形成“色”方面的形式美原则,而以光和场为代表的虚实相生,则形成 薛晓舟《论量子场论的物理世界图景》,《周口师专学报》1994年第2期 薛晓舟《论量子场论的物理世界图景》,《周口师专学报》1994年第2期 薛晓舟《论量子场论的物理世界图景》,《周口师专学报》1994年第2期 参【美】伦纳德·史莱因《艺术与物理学》(暴永宁、吴伯泽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第392~394页 【德】约翰·巴罗《艺术与宇宙》(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第79页
个人分类: Web|1819 次阅读|1 个评论
倡议构建当代中华文化体系
热度 1 王成社 2013-2-16 20:44
倡议构建当代中华文化体系 中国属于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文化思想体系,但主要为儒、道的传统文化,具有谦虚、友善和好学的美德,向来被称之为礼仪之邦。近代由于清政府后期的软弱无能,导致中国在科学技术和文化上的落后,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反思中国的传统文化,以新文化运动为标志,儒家传统文化遭到抨击,引入先进的西方文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老一辈革命家推崇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体系,将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各个领域对外的广泛交流,我们国家在物质文明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同时在精神文明方面也出现了多种文化元素,有先进的文化、有落后的文化,甚至出现了唯利是图、贪污腐败、贪图享乐、爱心磨灭等劣质文化。中国的强盛不仅需要物质的繁荣,而且需要精神文明的指导和协调。构建中国的精神文明,亦即构建当代中国文化,是目前我国发展的当务之急。我们不仅需要保留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文化,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糟粕,而且需要引进吸收外国文化中的精华和先进、优秀文化,同时还需要创建新的文化内容,并协调各种文化的精髓,才能建立完整地现代中华文化体系。
2060 次阅读|8 个评论
[转载]柴静回应“当代林徽因”称号:没必要辩解
热度 1 dongzg101 2013-1-27 02:24
柴静回应“当代林徽因”称号:没必要辩解 2013年01月25日09:10 解放牛网 我有话说( 66 人参与)   采写/本报记者 高慎盈 尹欣 陈俊珺   20多岁时,柴静写了她的第一本书《用我一辈子去忘记》,字里行间满是文艺青年的调调。   十多年后的柴静说,“这本书里通篇都是‘我我我’”。   在公共场合,如今的柴静习惯以优雅示人,不见咄咄逼人的姿态,人们听到的总是她的感悟和建议。   在电视节目中,柴静的发问依然不失犀利,但态度更为平和,努力呈现客观和理性。   许多人发现,从前的那个柴静,逐渐消失了。   你不要质疑,要疑问。质疑是你质问要找出什么,疑问是还有未解之余地。   媒体一聚拢,聚光灯一打开,就像发了一场高烧,很容易被裹挟其中。   做新闻做到现在,我有一种越来越强烈的感受,那就是不要试图寻找传奇。   解放周末:你的新书叫《看见》,记录了你采访中的“看见”,听说你刚从兰考采访回来,这次在兰考你又“看见”了什么?   柴静:关于“看见”这个词,我在书里也写过,就是要从蒙昧中睁开眼,尽可能摆脱看见之前所形成的成见和概念。   这次我们去兰考之前,其实不论是袁厉害还是当地政府,都已经被概念化了。出发前搜索资料的时候我就觉得很奇怪,因为很多说她牟利或者贩卖孩子的材料来自于“据说”、“听说”、“传闻说”,都是些语焉不详的词汇。可能因为我是做调查记者出身,觉得还是要先求得事实的准确,放下任何预设,用亲眼所见的事实尽可能地抵达真相。不要出发之前就把目的地的一切都想好了。   解放周末:听崔永元说过,柴静的一些报道虽然不是对新闻事件的最早触及,但却总能呈现不一样的“看见”。   柴静:这也是我们做袁厉害这期节目遇到的挑战,我们到兰考的时候,很多媒体都已经在那儿了。媒体一聚拢,聚光灯一打开,就像发了一场高烧,很容易被裹挟其中。 “我要第一个发稿”,“我要拿独家信息”,“我一定要跟别人不一样”,这种急切,这种发烧的心态,会影响人对于新闻事实的观察。   不要急于跟别人不一样。做新闻做到现在,我有一种越来越强烈的感受,那就是不要试图寻找传奇。为了寻找传奇,你就会在无意中把袁厉害给极端化了,要么认为她一定是个毫无瑕疵的人,要么就认定她是个贪图利益的人,对于当地政府也是这样。   世间事都在情理当中,不要寻找经验以外的刺激性的东西,而要寻找人生经验以内的东西。但同时对每种情绪都要有所戒备。比如我第一次见袁厉害的时候,她一把抱住我。我从来没有被采访对象那样抱过,有的人抱个两三分钟也就松开了,但她足足抱了我10分钟,而且抱得很紧,就好像全部依赖着你。   解放周末:你未挣脱吗?   柴静:我没挣脱,但我也没安慰她。因为我刚到那里,还不能判断这个人。我就没动。   解放周末:她知道你是谁吧?   柴静:到现在我也不知道她知不知道我是谁,也可能她只是看到一个来自外界的人。所以,一定是有种很强烈的东西在里面,这个东西是什么,就是我们探寻的出发点。但同时也要保持警觉,不要因为你被拥抱,就倾向了她。我依然保持了关切和疑问。   解放周末:疑问是有疑而问,没有预设的立场。   柴静:当年庄殿君主任就对我说,你不要质疑,要疑问。质疑是你质问要找出什么,疑问是还有未解之余地。   我怕消费别人,尤其是消费一个正处于极端身体状况的人。她的身体是不会撒谎的,医生告诉我之前一天晚上,袁厉害的血压达到180(mmHg)。之前有一次接受采访时,她受过刺激,血压一下子就上来了,人就支撑不住了。我很担心发生这种情况,不能因为我要拿到一期采访,就置别人于险境,我受不了。我就告诉袁厉害,只要能通过外围采访回答的问题,我就不问你,我只要你回答几个非你不可的问题,你不想回答绝不要勉强。这就是我的态度。   解放周末:按理说袁厉害是你们这期节目最想“看见”的人,但是你没有像以往那样做一对一的专访。   柴静:很多人看了这期节目也问我,为什么你们用了很多调查的手段,采访了那么多人,你是怎么考虑你们节目的属性的?我说我没考虑节目的属性,我只考虑我对一件事情想知道的愿望。如果只考虑属性,我就一对一访谈,但一对一对我来说可能抵达不了真相。采访多少人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真实。   解放周末:那只是一种形式。   柴静:当年我坐在演播室里的时候,就特别容易受到形式的拘束。当时要做三方嘉宾的连线,栏目的属性决定我必须要让三个人交流起来,隔两三分钟就要有个互动。当你满心想的都是栏目的属性,就把新闻忘了,就把真忘了。一位前辈跟我说,你根本不用考虑嘉宾的感受和观众的感受,你就考虑你对新闻事实的追求,只要你的追求在,哪怕30分钟你只问了一个人,只要你问的这个人能完成逻辑的拆解,其他两个人都晾在那儿,也没问题。   解放周末:跟节目的形态相比,更重要的是让人们接触到事实。   柴静:陈虻当时教我们,要想认识人,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把他(她)放在结构中,要产生各种关系,这种关系自然而然会提供一个审度这个人物的背景,像螺丝卡螺母一样。所以要了解袁厉害,就要看福利院院长跟她的关系,看孩子们、儿子、保姆、县长、警察跟她的关系。我们找各种各样的线索来完成这个人物,我们做的是他人,可是每个人物又都是为她服务的。人由他人构成,他人帮我们找到一种真实的方式把这个人物呈现出来。   解放周末:这次采访了多少人?   柴静:(扳起手指数)有袁厉害的亲生儿子、养子,有她的保姆、母亲、弟弟,还有县长、福利院院长,这些还不包括那几个孩子。   穷富没有标准,更用不着比较,人要是通过比较来界定自己的话,那就麻烦了。   我为什么喜欢阅读,就是因为看到有人写的东西让我觉得很亲切。   你对做的事情本身是敬重的,做得稍有质量一点,读者就会给你回馈。   解放周末:《看见》这本书问世一个多月,已经卖了100多万册,有媒体形容你的签售会“堪比春运火车站”。这么多粉丝、这么大销量,这件事情本身让你看见了什么?   柴静:我原来没有细想过这件事。写书的人一般都有个惯性,觉得封笔的一瞬间,这本书就和自己没关系了,从此后你有你的路。但我很在意读者的检验,最终对这本书有决定权的,不是那些因为知道我名字而买书的人,而是那些真的翻过看过这本书、对这本书有评判的人。有一个陌生人过来跟我说,我看了你的书,看到哪儿掉眼泪了,他说不是因为你写得多么好,而是因为你写出了我想说但没说出来的话。他的这番话很打动我。   当年我为什么喜欢阅读,就是因为看到有人写的东西让我觉得很亲切,即使他是百年前的人,是已经故去的人,但我觉得他是我精神上的亲人。虽然我们身处不同时代,但我一直没有点破的东西,他却说出来了,我和他的感受是相近的。这也是写书本身的意外之喜。   解放周末:也许是本来的应有之义。   柴静:也许是,但我没做过这样的预设。我不知道这本书对他人来说有什么用,但对我自己来说是一种完成。   解放周末:对于很多销量大的书,有的人看见的是销量背后的巨额稿费。   柴静:要是以这个为出发点的话,我就不会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签这本书。他们来跟我谈的时候肯定不是把销量报得最高的。我最在意的也不是他们对外的声誉,或是受人尊重的名头,而是我喜欢他们的编辑,他们的几位编辑对文字的认真、那种读书人的风范,是让我钦佩的。这本书在后期的两三个月里有一次比较苦的打磨,以至于我的责任编辑到现在还没看过那本书,他甚至不愿意多看一眼了。 (笑)我特别尊重他们的修改意见,但反过来这会折磨他们。这个折磨是什么意思呢,我可能每天都改一稿发给他们看,他们说定稿了怎么又改了。但他们非常细致,我书里写的每一期节目,他们都会找出来看,时间、地点、人物,包括叙述的准确,甚至到行文和结构。   解放周末:之前有人调侃,说你是“央视最穷主持人”。   柴静:穷富没有标准,更用不着比较,人要是通过比较来界定自己的话,那就麻烦了,会永远活在不安中。在目前的境遇里过得还挺舒服,这就够了。   当年在电台工作的时候,工资很低,有位听众给我写了张明信片,上面写着 “有一天我们会为你发工资的”。传媒市场很有意思,我没有预期,但从这个事情回头来总结的话,这个行业可以给大家一些良性的信息,你对做的事情本身是敬重的,做得稍有质量一点,读者就会给你回馈。   不要动不动拿一个大坝把他的心拦起来,不让他进,不让他出,其实人是可以流淌的。   人只有在狂妄的时候才把自己当回事,才会喜欢或厌恶某种名号。我现在觉得喜欢和厌恶都是虚荣本身,都没必要。   你要用经验来处理人生,放下头脑中独断的东西。这个急,或者不宽厚,最后会沦为一种智力上的懒惰。   解放周末:现在一些读者对你有两个称呼,一个是“意见领袖”,一个是“当代林徽因”,这两个称呼你更在乎哪一个?还是两个都在乎,或是两个都不在乎?   柴静:这两个称呼我都没怎么听过,读者和观众好像也都没拿这种标签相待。   解放周末:在一些人看来,所谓“意见领袖”是指你见解独特,所谓“当代林徽因”是说你文采斐然。   柴静:那我真无所谓。我对于加诸我名字之上的东西,都不在意。可能我二十啷当岁的时候,会把“柴静”这俩字看得非常重要,生怕沾上泥巴,也有虚荣心。   其实,人只有在狂妄的时候才把自己当回事,才会喜欢或厌恶某种名号。我现在觉得喜欢和厌恶都是虚荣本身,都没必要。比如我采访袁厉害、张海超,采访翻坠校车上生还的小孩,你看到他们,会觉得你自己算什么,根本没必要关注,也没有必要辩解。   解放周末:《看见》制片人李伦说,这些年你变宽厚了。在你看来,什么是宽厚?这个转变是一种自主的剥离还是自然的生长?   柴静:这个问题挺有意思。就像新叶的生长,就是从核心处往上长,长到强壮的时候,慢慢把老叶子顶掉了,有了自主的生长就有了对外的剥离。精神上的更新也是从核心开始的,在外面还察觉不到、还被包得密实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只要你别拿自己的虚荣去阻拦它,它总能长出来。   宽厚不是道德,也不是性格。人的天性很难改变,那天我还和我妈聊天,我觉得我的性格有点像她,有点偏急躁。她很敏感、率真,有时候有点急,一急就过了,但她会立即调整过来。我也遗传了这种性格,多多少少。这样性格的人其实比较难以宽厚,尤其在30岁之前,因为你对外界的反应会有一个反弹,即使你抑制住了也只是抑制而已。   当年陈虻招我的时候,就看到了这点,他当时就跟我谈了这事。我回头看当时写的日记,都是气急败坏的,当年对他的很多情绪都写在里面,你管我呢,我做好我的工作就行了呗。他跟我说,宽厚不是道德,它是一种认识。这句话我花了很长时间去领会才明白。   你所谓的急,其实是一种想要改造什么的愿望,现实不如我的理想,我看到一个更理想的世界,我要改变,我希望能够按更完美的方式去做,所以就急。宽厚就是要把所谓的理想主义放下。   解放周末:宽厚也不是乡愿。   柴静:对。你要用经验来处理人生,放下头脑中独断的东西。我不一定是正确的,或是我不是唯一正确的,即使我是正确的,他人也有可能是正确的,世间有无数道路。想明白这一点,我竟然花了三十多年时间。   人感受到一个事情和你明白一个道理是两回事,在你感受到之前,谁跟你说都没用,自己知道提醒自己也没用,感受很重要。我在书中就把自己一步步的感受,把那种血肉模糊的过程,都写了出来。这个急,或者不宽厚,最后会沦为一种智力上的懒惰,你不愿意去理解世界的复杂性,你觉得用情绪更容易解决问题。   解放周末:或者你认为自己就是对的。   柴静:顾准的话对我影响很大,他说,“什么是专制?专制就是认为自己绝不会错的想法。 ”批评别人前,要先扪心自问一下。   解放周末:光有愤慨是不行的。   柴静:他也有愤慨,但他从这出发向更远处走了。我们也应该向远处走。我对曾国藩也感兴趣,曾国藩和顾准一样,都经历了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的转变,由善恶两分这种愤青似的世界观,转变为只对事实和明晓事理本身特别在意。他说“不晓事,小人固谬,君子亦谬”,不管你是君子小人,不讲道理都不对。晓事,比道德还重要。   解放周末:先有“事”,才论“道”。   柴静:就像这次我去采访兰考县长,问题问得也很直接,我问他,为什么你们修两千万元的财政楼,却不修一个福利院;为什么要求袁厉害换个更好的环境,却不给她提供房子,到底是钱的问题还是意识的问题。在节目播出后,观众觉得问得挺直接,当地的干部也给我反馈信息,说你们的出发点不是为了要揭批谁,或是把谁变成丑角,你们问的问题真的是疑问。   我采访翻坠校车,按理说这对当地是个负面新闻,但他们看完节目后也给我发了个短信,觉得你没有要煽动什么情绪,他们也承认有不作为之处,我没有给他们粉饰,但我也看到了他们的困境。什么是“对事苛刻,对人宽容”?我采访县长,他没回避,说怎么处理他都应该,那是孩子的命。他流下了眼泪,说总做恶梦睡不着,“我也有孩童时代,但他们没有了”。   一个人的自责会在什么时候流露出来,不是在逼问之下,也不是在压力之下,而是给他一个机会,让它自然地呈现出来。   解放周末:松松土,让它长出来。   柴静:芽儿已经拱出来了,你就别去拿脚践踏它。你用敌意的方式去问,他会出于防卫把自己的立场踩得像水泥那样硬实。不要动不动拿一个大坝把他的心拦起来,不让他进,不让他出,其实人是可以流淌的。   所以他说,我甘愿接受一切处理,我跟你今天谈这个,就是想将来的人怎么能把事情做好。这是最重要的,这也是我的出发点,我感觉到这个出发点大家都意识到了。   我觉得 “文学青年”是个很好的词。   这就是老舍说的,文学就是寻常与亲切。   回头一看,多少年过去了还会有共鸣,这才叫文学,消费一个故事就没意思了。   解放周末:不管称呼你什么,很多人都感觉你有“文学青年”的气质。   柴静:我觉得“文学青年”是个很好的词。我身边的朋友,他们性格各异,如果说有什么共性的话,就都是文学青年。我们都是在小时候喜欢阅读,十几岁开始写东西,就像崔健说的,只要我有笔,谁也拦不住我。不论你是在吉林延边的小县城,还是山西的小县城里,一个小男孩或一个小女孩,在绿色格子里开始写文章的时候,是为了什么?不是为了发表,也不是为了让人传阅,就是王小波说的,为了“自我”。就像叶子要展开一样,就这么简单,生命原始的劲儿就在这,它要张开,要表达,要看见。文学也是这样,它貌似无用,没有什么济世功名、经世致用的东西,但它对人的心灵是特别重要的。   解放周末:无用即大用。   柴静:对,如果我没有保持对阅读持续的兴趣的话,我一定是个语言无味面目可憎的人。这是肯定的。   大概我四五岁的时候,就用小刀在我们家墙上刻着“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可能有的字还不太认识,刻错了,但是“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里面的意思小孩子是明白的,因为某个春天的早上起床的时候我看到了,感受到了,但还表达不出来,遥远的古人的这几个字就是我当时的感觉啊,音乐、韵律和色彩的美,我就把它刻下了,这是文学的共鸣。人的心灵与心灵相见了,世界突然多了一个纬度,让人觉得很深广。   就像我看李娟 的书,她在阿勒泰的戈壁里,年三十放两只烟花,没别人看见,谁看得见啊,母女俩人在那头过着贫苦的生活,就是白欢喜,自得一下,她能为了什么,没有目的。但远在北京的我“看见”了,我心中一动,就不得不写下来告诉她,哎,我也看见了。这就是老舍说的,文学就是寻常与亲切。   解放周末:人们往往认为文学应该跌宕起伏。   柴静:这可能和我的趣味有关,我的趣味是比较现实主义,托尔斯泰和曹雪芹教给我的关于人的知识和采访的知识,多过任何教科书。   《红楼梦》也可以拍成通俗言情剧,大家一把鼻涕一把泪,好家伙,但真去看这本书的时候字里行间都是寻常的人生经验,隔了几百年也能感觉到男和女初相识的情愫,家族里的人都是寻常的。举个小例子,抄检大观园后,薛宝钗突然说要搬出园去住了,这里曹雪芹用了一句话,“李纨看着尤氏一笑,尤氏看着李纨也一笑”。笔墨之间如果不琢磨,就过去了。这一笑是什么意思呢,抄检大观园后亲戚家的姑娘为了避嫌搬走了,还得找这个借口,不能明说。我“剽窃”了这个,我的书里老范和老郝那段,她俩的表情让我想到了这点,你看,隔了那么多年,人和人又相见了。这是夹缝文章,以前我看不到这些,如果我不是日积月累地看,也看不到这些。   解放周末:你看了多少遍《红楼梦》?   柴静:很难说,但我当年从湖南到北京就带了这一本书。   解放周末:女孩子爱看《红楼梦》可以理解,但你为什么又特别喜欢看《顾准文集》?   柴静:里面都是人么。我看《红楼梦》看的也不是传奇、言情,我看的是人性,我看的是平等,我看的是曹雪芹对于各种人物同时加以理解的深度。顾准对于经济和政治的研究,一切都是为了人,从人出发去研究,才能不去建立天上王国,老老实实尊重规律。托尔斯泰也是这样,所以他才能把《安娜 ·卡列尼娜》从通俗剧写成文学。回头一看,多少年过去了还会有共鸣,这才叫文学,消费一个故事就没意思了。   你做的事情可能很重要,但你自己并不重要,不要太爱惜自己的羽毛。   文学和新闻,都是“看见人”。   人是需要尊严和空间的,当她的悲伤来得太强烈的时候,你可以陪伴,但不要侵入。   解放周末:对文学的理解与对新闻的认知,这两者的相通之处是什么?   柴静:都是“看见人”。一切事件都是人的结果。人永远是个寻常,一切人都在情理之中,只不过发生在身上的事情是在意料之外。   解放周末:以前你的采访似乎更多关注的是事件,现在则更为关注事件中的人,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柴静:这是我很重要的思想上的改变。   以前我认为事件影响人,所以那时我注重事件,认为事件造成了各种结果,这些结果对世界形成了影响。现在我的想法是人造就了世界,每个事件中的人的价值观、思维方式、他所处的位置和相互之间的关系,造成了事件,所以就回到人本身来认识事件。   其实这也是受托尔斯泰的影响,他也是用很长时间才明白,所有事件都是人的爱恨欲念冲突交织的结果,而不是激发。拙劣的情景剧里人都是被激发的,情节发展不下去了,女主角立刻就得了白血病,或是男主角的初恋情人就回来了,这是靠外在的戏剧性来推动情节,使人产生情绪。真正的人生是靠各种欲念不断滚动发展冲撞来形成事件。   比如做药家鑫案,你要从事件的结果往前推倒,一轮一轮,回到事件的初始点,若看不到这点,我们就拆解不出事件的本来面目。   解放周末:也就错失了认识事件的机会。   柴静:昨天我还在和同事讨论这个事件与人的话题。我们是从袁厉害这期节目说起的,因为我们答应过身在病房里的袁厉害,拍下孩子们的近况,让她看看。当拍到一个聋哑小男孩的时候,他很聪明,让我蹲下来,在我的脸颊两边各亲了一口,然后指指自己的脸颊,让我亲他。我亲了一下,以为完了,他不干,示意我另一边也要亲。最后,我们把这个镜头放到节目中去了。大家都没有异议,觉得可以这样用。这个细节暗含着孩子在过去几年里的处境,他是如何被对待的,有价值。   也有同事问我,当采访对象和记者有情感交流的时候,应该怎么拿捏分寸。我觉得记者如果是被动的,当对方把情感施加在你身上的时候,只要以正常的人性承接就可以了,但不要主动施加什么,那样就逾越了分寸。他们就说,主动施加也没什么啊,会显得更有人情味啊。我觉得一个节目有它成熟的人格,我现在是完完全全的成年人,觉得自己在情感表达上应该是相对克制的,沉着的。   我举了我采访张妙母亲时手搭她肩上安慰她的那个例子。如果20多岁时去采访,我还是会进屋,当我发现摄像师要掀帘子进来的时候,我很可能不会去阻拦。但当我到了现在这个年龄,用余光看到摄像师要掀帘子进来时,我会冲他摆下手,示意他停在帘子外,让他别拍,别直接拍采访对象的悲伤。人是需要尊严和空间的,当她的悲伤来得太强烈的时候,你可以陪伴,但不要侵入。   解放周末:人与人之间应当有恰当的距离。   柴静:对,你要意识到你是个陌生人,别以为自己是记者就跟谁都“自来熟”,别觉得自己问什么做什么,都是理所当然的。关切过头了,就是冒犯。   我曾经采访过一名遭受性侵的女孩,她因为杀死施暴者而被判刑。在看守所进行采访的时候,她提出不希望现场有男性,可摄像师和法警法官都是男的,而他们又必须在场。我告诉摄像师,就远远地拍女孩的剪影。然后我和她紧挨着用耳语完成了采访。在采访时,有些事我知道我可以问,但我没有。这事无关案情,有关人性,但这部分太私密,是人家与妈妈姐姐才能分担的部分,不要冒犯。   解放周末:可在很多人看来,“追问”是记者的职责。   柴静:当一个人说“我追问某人”的时候,重点往往不在追问这个动词本身,也不在宾语上,而是在隐含未见的主语上,是“我”在追问,这个“我”显得很牛哦,虽然“我”没有出现,他要的是这种感觉。而现在对我来说,宾语最重要,对方最重要。我要感受他,我并没有之前就想好要怎么去处理各种突发情况,我不知道张妙家有没有帘子,我也不知道那个女孩会说什么话,我就尊重我当时的感受,作为一个成年人,我觉得这样做更合适。   解放周末:你曾说过,真相是无底洞的底,作为记者难道不该去追寻真相吗?   柴静:当然,但不必挂个幌子叫嚷。这种叫嚷本身就很虚弱,还有就是特把自己当回事。我们每天去一个煎饼铺买煎饼,煎饼做得挺好的,可人家也没有挂过“德艺双馨煎饼铺”的牌子吧,把煎饼做好了,不卖臭鸡蛋,就这么简单。   我们不要把身份看得那么神圣,弄得那么明晃晃,我们可以保持疑问。 “追问”是一个什么样的词,好像对方在前面,后面有一种紧张感。其实没有必要有那种紧张感,就像我们坐在一起,一问一答,一来一往,挺好。   很多时候,你做的事情可能很重要,但你自己并不重要,不要太爱惜自己的羽毛。应该为了事情本身,去做那些对的、应该做的事情。   解放周末:做对的事情,是为了什么?   柴静:就是为了“对”。   认识事理越深,就越不能抱怨什么。   每一个障碍都是你重新认识世界、认识你自己的机会。   我现在越来越感到,要向后看历史、向前看大势。   解放周末:早年你在电台工作,后来到《东方时空》的“时空连线”、《新闻调查》,到现在的《看见》,这几个不同的岗位有没有让你感觉“不对劲”的?   柴静:做“时空连线”时我身上散发出一种失败的气息,主要还是不懂,没有经验。没经验时人就没自信,就容易显得虚张声势,一虚张声势就显得更加虚弱,就是一个恶性循环。但也确实下了苦功夫,自己做策划、自己剪片子,每天报选题,让自己的肌肉变得强壮起来。叶子往外长碰到了石头,但它还要长,还是会长出来。   解放周末:这也说明,做“对”是需要积累的。每个人可能都想做“对”的事情,但往往会遭遇到“不对”的环境、“不对”的条件,这时候怎么办?   柴静:当年为什么我做《新闻调查》感到特别过瘾,调查是什么,就是不断碰到障碍又不断突破的过程。生而为人的很多乐趣都在这。人生如果没有障碍,还有什么乐趣可言?每一个障碍都是你重新认识世界、认识你自己的机会。认识事理越深,就越不能抱怨什么。   解放周末:关键在于怎么作出判断。   柴静:这个判断要准确,判断来自于你看到各种社会力量的流变,而且它们会在什么地方遇合,相互激荡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其实历史当中已经出现过了。对历史了解越多,对现实的观察越敏锐,判断力也会越精确。判断精确了,在契机来的时候,你所受到的阻碍也越少。所以要很敏感,像钉子一样毫不犹豫地嵌进缝里,那一瞬间要非常准确,不能犹豫。我现在越来越感到,要向后看历史、向前看大势,如果能让这两种视野纵深延展的话,那么我们对于现实的判断就会更准确一点。   解放周末:你是通过什么方式向历史学习的?   柴静:主要还是阅读吧,历史类的书在我的书架上大约占到一半。   解放周末:每天会花多少时间来读书?   柴静:我基本属于只要能腾出手就会看,没有固定的阅读时间,随时随地都会看,要专门有个阅读时间也挺麻烦的。我的包里总装着书。   解放周末:即使化妆品不带,也会带书。   柴静:化妆品倒经常忘带。 (笑)这两天我在看《忧郁的热带》,也觉得很好,我对社会学、人类学的内容都很感兴趣。我们要向西方新闻写作学习,我说我看托尔斯泰什么的,但你要知道其间的差距太大了,要把这些台阶一步步走实,你要先知道好的东西在哪,要避免从较差的开始,要从比较好的一步一步践行之。   “作家”这两个字在我心中太重了,我觉得我配不上。   人生的阅读总是充满惊喜,好比你认识了一个亲人,他又给你介绍了另一个亲戚。亲切的人总会相遇。   真正的作家是什么人?我想应该是“年轻人”,他们在精神上永远不衰老。   解放周末:有没有想过以后不当记者不做主持人,纯粹当个作家?   柴静:不会吧,“作家”这两个字在我心中太重了,我觉得我配不上。   解放周末:现在有的人业余画了几幅画就敢称自己是画家,有的人匆匆出了一本书就敢说自己是作家。   柴静:有的人自称作家,我不管,但我心中有我对作家的标准。   解放周末:在你心中哪些人可以称为真正的作家?   柴静: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巴比尔、曹雪芹,还有好多。我有自己喜爱的人,这个群体的人都有相近处。像我最近刚读完勃兰兑斯的《十九世纪文学主流》,我非常喜欢,对我有很大的影响。他写的是十九世纪的文学,听上去多枯燥啊,讲的都是拜伦、雪莱这些人,我连他们的诗都没怎么看过,但我却被这套书完全迷住了,以至于读到精彩的段落时,会忍不住站起来,在我们家屋子里走上两圈。   真正的作家是什么人?我想应该是“年轻人”,他们在精神上永远不衰老,即使隔了一百年、两百年,永远不老,永远年轻。就像勃兰兑斯,我是看了他对歌德的评价,才去买了歌德的书看,后来又看了朱光潜写的《歌德回忆录》。人生的阅读总是充满惊喜,好比你有一个亲人,他又给你介绍了另一个亲戚,亲切的人总会相遇。   他们这类人精神比较雄壮,就像大橡树,不会在贫瘠的土地里成长,因为在那里它长不高,它也不会跟其他树挤在一起,因为那样会长得很细。橡树总是独自在山崖上,在沙土层里,经历了跟风雨的搏斗后,才长成苍天大树,展现出特别雄壮摇曳的姿态。我欣赏的有文学气息的人,就是这样一类人。   解放周末:所以对于“作家”二字,你虽心向往之,但还没有实现。   柴静:也不可能实现。我只是一个博客爱好者。 (笑)我很了解自己的才干,我对自己的角色认定很清楚。我希望自己能一直做记者的原因就是,对世界了解越深,对自己的了解就越深。不要说我没有第一流的才能,我连第二流、第三流的才能都没有,但我可能有第四流的才能,只要不自甘下流,仍可以有所作为,我可以把第一流、第二流人的精神呈现出来。比如像卢安克这样的人,我把他呈现出来了,虽然呈现得还不够,但我尽力了,并将它传播出去。这就是做对的事情。   解放周末:所谓做对的事,就是看见人的寻常、亲切,这也是你的出发点和归宿?   柴静:对,是出发点也是归宿,但不是目的。如果看见人是为了目的,就把人当成了为了论证你的观点正确而使用的工具。   我个人也很少用“目的”、“意义”这两个词,如果你总是抱着盲目的乐观主义,给世界设计一个模式,并坚信世界会按你的设计发展,那太狂妄了。 (责编:dongle)
个人分类: 艺术人生|1344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习仲勋为何被毛泽东说成胜过诸葛亮
胡业生 2013-1-26 16:01
习仲勋与项谦:当代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故事 《党史博采》杂志 2006 年第 6 期中有篇文章说, 习仲勋( 1913 - 2002 ,祖籍河南邓州,生于陕西富平,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习近平之父)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后,便尽力争取青海省昂拉部落第十二代千户项谦( 1904 — 1959 ,藏族,青海尖扎人)归顺中央人民政府。习曾前后多达 16 次派人去争取他。项谦亦曾一度归顺,但不久又叛变了,最后直到 1957 年 7 月才真正投诚,后任青海尖扎县长、黄南藏族自治州副州长。当李维汉向毛泽东汇报此事时,毛泽东十分赞赏,称赞道:“诸葛亮有个七擒七纵,我们还多,我们来个十捉十放。”后来毛泽东见到习仲勋,还开玩笑地说:“仲勋,你真厉害。诸葛亮七擒孟获,你比诸葛亮还厉害!” “诸葛亮七擒孟获”故事,见《三国演义》第八十七回至九十回( 第八十七回《征南寇丞相大兴师,抗天兵蛮王初受执?》、第八十八回《渡泸水再缚番王,识诈降三擒孟获》、第八十九回《武乡侯四番用计,南蛮王五次遭擒》、第九十回《驱巨兽六破蛮兵,烧藤甲七擒孟获》 )。它讲述诸葛亮于蜀汉建兴三年 (226) 率军南征,对孟获采取“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战略;曾 7 次生擒孟获,又 7 次释放,而令其信服。又,“七擒孟获”故事和孟获此人均不见《三国志》,仅见东晋习凿齿的《汉晋春秋》。孟获,系当地民族领袖。另据东晋常璩的《华阳国志》,他后来还在成都蜀汉中央政权做过御史中丞。 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裴松之引习凿齿《汉晋春秋》:“亮至南中,所在战捷。闻孟获者,为夷、汉所服,募生致之。既得,使观于营陈之间,问曰:‘此军何如 ? ’获对曰:‘向者不知虚实,故败。今蒙赐观看营陈,苦祗如此,即定易胜耳。’亮笑,纵使更战,七纵七擒,而亮犹遣获。获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遂至滇池。南中平,皆即其渠帅而用之。或以谏亮,亮曰:‘若留外人,则当留兵,兵留则无所食,一不易也;加夷新伤破,父兄死丧,留外人而无兵者,必成祸患,二不易也;又夷累有废杀之罪,自嫌衅重,若留外人,终不相信,三不易也;今吾欲使不留兵,不运粮,而纲纪粗定,夷、汉粗安故耳。’” 习仲勋于 1945 年 10 月到 1952 年 9 月,先后任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西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 1952 年 7 月,习仲勋受毛泽东之命亲赴新疆,妥善地解决了发生在那里的一场民族纠纷事件,稳定了新疆政治形势,使各民族重归于好,和睦如初。中国的大西北地区,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包括汉、回、藏、维、蒙等 10 多个兄弟民族,共 2350 万人之众。同时,政治复杂,经济落后。习仲勋提出:一切工作都要在民族团结的基础上,采取“稳进慎重”的方针进行。“争取各民族上层人士,争取宗教方面人士,然后去发动,不可颠倒过来。”这是习仲勋当时解决民族矛盾的方程式。争取青海省昂拉部落第十二代千户项谦归顺,是习仲勋在西北地区解决众多民族问题中的一个突出代表。事后,毛泽东见到习仲勋时,说:“仲勋,你真厉害,诸葛亮七擒孟获,你比诸葛亮还厉害。” 项谦,清光绪三十年 (1904) 出生于今青海省尖扎县王凸扯乡尖巴昂村。 1933 年( 28 岁)承袭其父兰宫太的昂拉千户之职。(千户为封建世袭官职,直属省府辖制。据 1950 年统计,青海共有千户 26 人,其中总千户 1 人、副总千户 6 人。据历史记载,昂拉千户是吐蕃王朝赤热巴坚后代,为守卫边界和征税,公元 492 年吐蕃王朝赤热巴坚大臣来到这一地区居住,成为尖扎两岸头人;清康熙年间将他的后代之一祖多杰封为昂拉千户。千户府设在尖巴昂。昂拉又称昂拉八庄,每个庄有 1 个百户,一个百户管辖几个自然村。昂拉共 57 个自然村, 1100 余户,约 5500 多人。该地区除少数回族、汉族外,为藏族。昂拉地区是农牧交错区,以农为主,农业占 80% 左右,牧业只占 20% 。) 项谦继任千户以后,曾组织属民抗税,马步芳曾 3 次攻打昂拉均不克,继之笼络,先一面坚持武力威胁,一面又许以物质利益,请藏族总千户华宝藏和活佛古嘉赛等前往疏通,后送枪支、子弹,终将项谦请至西宁,并与其结为兄弟,委以省政府参议。从此,项谦与马步芳交往甚密。 1935 年 6 月 24 日委项谦为保安第六区下郭密保安团第三营营长,下辖 8 个保安队。 1949 年 9 月初,解放军从循化渡河进至化隆时,项谦即派人带着礼品向解放军致敬,表示欢迎。 9 月 18 日,贵德解放并组成县人民政府。党和政府考虑到昂拉的民族关系和历史特点,承认其千户职位,委以继续管理昂拉,且拟安排更高的职位;由于其尚未理解党的政策,几次邀请均未到县。 1950 年 8 月 6 日,在省人民政府再三争取下,始去西宁参加省人民政府副主席马朴的吊唁活动。在宁期间,专为项谦来宁召开座谈会,表示热忱欢迎。项谦一再表示拥护解放,坚决靠拢政府。实际上仍然举棋不定。 青海解放前,项谦与马步芳的高级军官马老五等人,与循化刚察部落土匪头子宗吾加洛结为至交。 1949 年 12 月至次年 3 月间发生的几次反革命武装叛乱,特别是谭呈祥、马成贤在化隆卡里岗发动的反革命武装叛乱,对项谦有很大影响。全省几次大规模反革命武装叛乱被平息之后,许多漏网的反革命头目潜伏昂拉地区,极力煽动和挑唆项谦对抗人民政府,发展反革命组织,诱使项谦任反革命组织“中国国民党西北革命委员会委员”、“反共救国军”第二军军长。项谦囿于阶级局限和自身利益,自恃武装强悍,处地险要,利用反革命武装,攻打解放军驻地、人民政府武工队,蚕食已建人民政权地区,失羁不遏,夜郎自大。 中共中央西北局对解决昂拉问题非常关注,做过多次具体指示。当时省委、省政府为和平解决昂拉问题,曾广泛征求党内外人士和各民族代表人士意见。为和平解决昂拉问题,从 1949 年 9 月至 1952 年 4 月上旬,在长达 2 年时间里,先后派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喜饶嘉措、协商委员会副主席札喜、副秘书长古嘉赛、委员即塔尔寺法台夏茸尕布、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岳赛多杰、财经委员会委员宦觉才郎、文教厅副厅长桑热嘉错、贵德副县长更登、化隆副县长却吉、海晏县长同曲呼、省贸易公司副经理彩盖等藏族知名人士 17 次共 43 人次,前往昂拉晓以利害,劝告项谦与反革命划清界线;班禅额尔德尼和塔尔寺亦曾特派代表昂嘉格赖等持函亲往商谈,均被项谦拒绝。 在这种形势下,省委、省人民政府报请中央批准,于 1952 年 5 月 1 日对昂拉反革命武装进行军事清剿,仅用 1 天时间即结束战斗,项谦及少数匪首脱逃。 5 月 2 日省政府发布《告各族人民书》,派完德太等 11 名归降人员持《告各族人民书》及其家信招降。由于大势所趋和共产党宽仁弘肯,项谦终于 l952 年 7 月 11 日下午回到昂拉向人民政府归降,交出长短枪 16 支、子弹 2580 发、望远镜 1 架、马 5 匹。 项谦归降后,先后受到青海省主席赵寿山、省委书记张仲良及西北局领导习仲勋、汪锋、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委员李维汉、副主任委员乌兰夫、刘格平等领导的相继接见,对他进行了耐心的思想教育工作。并先后安置为尖扎县县长、黄南藏族自治州副主席 ( 后改称副州长 ) 、省政协常委等职务。 1958 年黄南地区发生反革命武装叛乱,在平叛中项谦也受到平叛扩大化的株连。 4 月 25 日一 5 月 10 日,在尖扎县二届一次人代会上对其进行批判。 6 月 5 日由黄南州委报省委同意,撤销项谦尖扎县县长、黄南州副州长职务,安置为州政协委员。 1959 年 3 月 12 日病逝。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纠正了对项谦的错误批判,对其受牵连的家属、子女作了妥善安置。 1 上一篇 历史上中国乃至世界杀人最多的是… 下一篇 毛泽东最后生日热闹最后除夕冷清…
1340 次阅读|0 个评论
写给常艳:用高等数学演绎当代爱情新的篇章
热度 19 laserdai 2013-1-22 08:17
接上篇: 当代纪晓岚:衣局之爱情麻辣烫必成经典名篇 , 这里是下篇。 衣局事情出现以后,全国一片哗然,纷纷谈论什么腐败,以权谋私等观点,然而这些全部不靠谱、 不着调,甚至让人怀疑是受到外国反华势力的故意恶意教唆。原因很简单,西方势力亡我大中华之心不死,就要利用一切机会尽量捣乱!特别是2008年经济危机以来,西方国家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差,希腊已经变成了了稀烂,冰岛的经济比名字还要寒,葡萄牙现在就要去吃葡萄根了,西班牙意大利早就准备好了要去逃荒要饭,英国正在着手准备退出欧盟,接着是闭关锁国,但就是想对中国的旅游者城门大开,法国德国一起顶得心跳气喘,就差一个咳嗽,脚底一软,欧盟就会站立不稳,倒下玩蛋。美国总统奥巴马勉强保住工作职位,就看不出他有什么招数能够施展。茉莉花行动,中东之春效果很不好,所以西方把别国搞乱的野心不得不暂时放缓。这边南海局势看来越来越稳,钓鱼岛回来和硫球独立指日可待,日本椎间盘突出的毛病再犯,大公司一个接着一个先是运行困难,再是倒塌。只有大中华地区经济还在一直向前发展。所以,西方总在找尽一切机会,想尽一切办法让中国内乱。所以,衣局的爱情麻辣烫事件,请跟腐败、 以权谋私等彻底划清界线,如果不然,就是让等着看你笑话的西方国家偷着乐了。 言归正传,开始谈谈 衣局事件的另一位主人公,女博士常艳。 资料显示:常艳毕业于东北农业大学的食品工程系。一看就知道她有相当好的高等数学基础,这就是她不自觉地运用上这些高数知识,演绎出当代爱情的新篇章。后来,常艳改行去学马列主义,自觉不自觉地,实现了跨学科的转变,这一学科交叉,很容易产生科技前沿和热点,这些是大家都知道的了,也是广大科研人员所追求的。举个很好的例子, “Benice Chen” 使用高等数学进行艺术创作,得到的图片让人 如此 惊叹 !这要远比 跟本不懂高等数学的‘文学高淑’ 只会发灌水的单调图片,跟本不同。 实际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重要缺陷就是没有强大的数学支持,虽然资本论里面用了那么一点,也就是现在中学水平,恩格斯后来的辩证法也没有用到严谨 的 数学 逻辑和推理,到了列宁,他在阿姆斯特丹玩得高兴了,就大笔一挥,天马行空诗兴大发说要从薄弱环节取胜,结果还真赢了,恭喜!到了咱们的开国皇帝,那数学怎样大家都知道了,说多了,博文肯定要被删。同样在西方,他们信奉的一套凯恩斯资本主义,使用了严格的高等数学处理经济理论,所以才能垂而不死,苦苦挣扎了这么多年,直到2008年开始,才进入垂暮的晚年。这也就是说,如果把高等数学认真融进马克思理论,认真处理一遍,必能焕发勃勃生机,从而实现共产主义彻底战胜资本主义。因此,衣局特别招收了常艳作为博士后,就是看中了她的聪明伶俐,还有这么好的高等数学功底,这两条优势,让学术水平超高的衣局当然不可抗拒,依然否定了博后面试前已经达成的协议,把和常艳竞争的男生刷掉。 自古以来,郎才女貌,这是绝配,至圣经典,因为这样的配对,符合物理学上的能量守恒定律,就有能量匹配,又符合动量守恒,用爱因斯坦薛定谔德布罗意等的量子理论算一算,这样的几率也是最大,就算使用最新的杨振宁的规范场理论处理一边,必定也是严格规范,对称性完美无缺。 所以,美女、才 子 只要一沾边,绝对逃不出对方的手心,就不用说卓文君和司马相如,吕布和貂婵,唐玄宗和杨玉环,或者周瑜和小乔了。所以,这就解释清楚了常艳和衣局只要见了面,谁都逃不出对方的引力场,这跟黑洞理论有点相像。顺便,敬告男生们,请尊重这一经典,刻苦,勤奋,努力把自己变得才气无边,相信得到美女的青睐,那可是不用犯半点难。 衣局的文科功底深厚,理科功底当然较浅,所以他根本没有料到,高等数学如此让人变得如此富于魅力,况且这个年纪的常艳恰好处在人生最美的时代,所以当诱惑来临,他一点不可抗拒。常艳说一起吃饭,他就赶快订餐,至于常艳预定了宾馆房间,让他过去面谈,他也就控制不住自己的双腿,蹦跶蹦达就往宾馆跑着赶。还有一次,赶得太急,竟然走错了宾馆,于是气喘吁吁往回赶,这样的憨厚状态,让常女士笑得前仰后合。 常艳也有专业缺点,就是因为衣局的文科功底深厚,这让常艳羡慕不已。如此才子,常美女见到了,怎么能不彻底动心?! 怎么能不立即下定决心,把一生一世彻底奉献?又 怎么能不想把他彻底据为己有,外人一点都不能沾边? 所以,你要感慨,这一对没准就是许仙和白娘子的转世,或者是梁山伯和祝英台,他们已经修炼了几百年,所以上天/女娲安排他们再来重逢一次,给世人演绎一次爱情经典。 没有什么事是一帆风顺的,衣局有很多工作要事在身,每天忙得不亦乐乎,必定不能成天卿卿我我,但是短信联系自然不能中断,这些都是常艳不自觉地使用高等数学知识,进行严密的操作与控制。并且,女娲也安排了很多考验,因此也有几位其她女性,作为竞争对手出现,于是常艳使用了微积分和求导的算法,认真分析加以推算,捉到了这些对手的确凿证据,进而向衣局发难。批露的资料的最后几周,二人相互的短信联系和大战中,常艳充分发挥了其高等数学方面的真材实干,步步为营,一步一步紧逼,衣局不得不公布邮箱密码,进而暴露出已经删除邮件的信息。这些事实依据, 至于有些说她是间谍,这跟本不靠谱,因为那些人跟本就不懂高等数学,岂能知道这里面的精妙之处,于是贻笑大方。 已经太长,就此打住。总结为,熟悉高等数学,自然做起任何事情来都是一步一步严密推理,任何其他蛛丝马迹,都在一阶二阶导数变化下清晰露出,或者在多重积分过程中得到放大而明确显现。所以,常艳才能把衣局控制得如此紧。恐怕这里做数学控制论的程博主,学生都弄不好逃离了科研,相比之下也有点黯然失色了。 特配插曲一首,送给常艳: 叶倩文,真心真意过一生
个人分类: 社会文化历史|5946 次阅读|64 个评论
[转载]当代科学技术面面观
zhpd55 2013-1-15 15:50
作者(郭振华教授)同意将其在本人博客转载,欢迎大家评议与留言,也可以直接与作者联系。 当代科学技术面面观 郭应焕 1 ,郭振华 2 (1. 中国科学院 高能物理研究所 , 北京 100049; 2. 宝鸡文理学院 物理与信息技术系 , 陕西 , 宝鸡 721016 ,Email: guozhh2670@163.com ) 摘要: 简要评述了 二十一世纪前技术实践的辉煌与 二十一世纪前的科学理论 ;指出了当代自然哲学的贫困, 对“正质量猜想”,“卡拉比猜想”,“大爆炸”,“弦 - 膜论”等提出了质疑。 求索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关键词 : 回顾,展望,继往开来,自然哲学,贫困,正质量猜想,卡拉比猜想,大爆炸,弦 - 膜论,是非,复兴 人们知道,真理总是在争论中诞生。唯科技探索是举。坚持科学探索,我们坚信“科学没有禁区,科学不承认顶峰,科学不崇拜权威,科学宽容失败”的理念。我们期盼,在神秘而伟大的自然面前,能有更丰富的真理指引人类,走向更美好的未来。科技创新从来都是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让一切科技探索者都有机会表达他们的发现和创造,是科学发展观应有之义。在鼓励思想解放,探索自然奥秘的同时,当然对可能会出现的歪理邪说,我们应当提高警惕。在这里我们要回顾展望,继往开来。 1 .二十一世纪前技术实践的辉煌 1.1.19 世纪的伟大发现 ( 1 )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 2 )进化论;( 3 )细胞学说。 1.2. 二十 世纪:五大主要基本发现 ( 1 )光子;( 2 )电子;( 3 )质子;( 4 )原子核;( 5 )中子。 1.3. 五 大应用基础发现 ( 1 )核裂变和核聚变;( 2 )晶体管;( 3 )激光;( 4 )超导;( 5 )光纤。 1.4. 三 大工程 (1) 曼哈顿工程( 1945 );( 2 )阿波罗登月;( 1969 );( 3 )人类基因( 1990 )。 1.5. 三 大机器 ( 1 )蒸汽机;( 2 )电动机;( 3 )计算机。 1.6. 四 大尖端技术 ( 1 )航空航天;( 2 )网络通信;( 3 )纳米制造;( 4 )生物技术。 以上列举的只是关键的核心内容,已窥一斑而见全豹。所有这些,使人们的生活被彻底改变。正实现着人类那入地上天的梦想。 2. 二十一世纪前的科学理论 2.1 .二十世纪前,提出了 5 个伟大的 物理学 的科学理论: ( 1 ) . 牛顿经典理论;( 2 ) . 麦克斯韦的电磁场理论 ;( 3 ) . 热力学与统计物理 ;( 4 ) . 量子 理 论;( 5 ) . 相对论。(特别是相对论与量子 理 论已成为 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 柱。) 这些理论虽然还需要人们进行深入的探讨(例如, 只用广义相对论研究宇宙的起源和演化是完全错误的。 见:郭巍,郭应焕,郭振华,引力场的负场能(密度,总值)特性和稳态演化的宇宙, ---- 从严格证明“正质量猜想”、“卡拉比猜想”不成立,到彻底揭开宇宙演化的全部奥秘,格物, 2012 ,第 5 期; ),并且也在不断的完善和发展,但它们无疑有效地指导、启发或影响了至今人们的一切实践活动。 2.2 .二十一世纪前提出的四个科学模型 ( 1 ) . 基本粒子的夸克模型;( 2 ) . 宇宙起源的大爆炸模型和演化的膨胀模型;( 3 ) . 生物遗传基因的 DNA 双链右螺旋模型;( 4 ) . 地壳演化的板块漂移模型。 这些模型还在接受检验,发展和完善。 3. 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人们带着二十世纪的科学技术遗产,进入了二十一世纪。这些遗产,是人们迎接未来,创建新业的宝贵财富。然而,遗产无疑总有与时俱进的宝贝,也总会有不合时宜的摆件。二十一世纪已渡过了一个年代,技术实践也在突飞猛进,成果累累。面对飞速发展的实践,在理论上却没有二十世纪开元时的壮观。各个设想,却有点像历史的过客,你唱罢来我登场。 4 .当代自然哲学的贫困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没错。“摸着石头过河”也对。然而,当功利主义当头时,就会有“有还无处无还有,真亦假来假亦真”。在这种氛围中,环顾数学物理学状况,总是一片沉闷。数学和物理的世界,浸沉在一片乌云中。什么量子远距传物,还有信息隐性传输。魔术登台了,巫术也亮相了。把人类推向了魔幻世界。如果真能如此,像一些科幻电影描述的那样,人人能心想事成,如愿以赏。这好像是人们梦寐以求的,多好啊!除此之外,还发现了什么“时间隧道”。人可钻入时间隧道,游历古往,重新体现一次过去。把曾经错的埋藏起来。这样就会显现出一贯正确和伟大。并且还能遁向未来,提前享受。随心所欲,为所欲为。这也似乎是人们梦寐以求的事,多好啊!但如果未来是毁灭,虽然很惨,但却也是一件大好事。我们只能发扬风格,就要时间隧道的发现者,先请君入(时间隧)道。用他那顶尖聪明智慧,为人类寻找新的前程。 上面这些“伟大的发现”,神经正常的人还能分辩出是非。在数学和物理中,还有些“伟大发明和发现”,却是用了顶尖高深的,一般人永远理解不了的深邃理论,“严格证明了的结果”。人们只能顶礼膜拜。言听计从。比如,“正质量猜想”,“卡拉比猜想”。经过顶尖的聪明才智,现在都已经成为实实在在的定理了。拿来用就行。大到宇宙,小到基本粒子,人们可以一目了然。大爆炸,弦 - 膜论,一揽无余。原来神秘莫测的自然就是这个样子。人们已知道了自然“界”的“一切底细”,剩下的就只有坐享其成了。 真的吗?!这得知道“正质量猜想”,“卡拉比猜想”是什么。 4.1 .正质量猜想:“一个封闭(孤立)物理体系的质量 / 能量总是正的。” 只要有点科学知识(仅指 19 世纪的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进化论;细胞学说三大发现)的人都会疑虑:“这会是真的吗?”大师对你说:“是真的。” 4.2. 卡拉比猜想:“第一陈示性 0 类的紧致流形中有里奇平直度量。”或“任一紧致封闭空间存在里奇平直(类时)度量”。或“ …… ”。说得直观些,就是“在封闭空间存在无物质的引力场。” 这里强调了“封闭”是充要条件。强调了“弯曲光滑闭面就是引力;只有引力能造就光滑闭曲面”的概念。这有点超出爱因斯坦的原意:“物质告诉时空如何弯曲;时空告诉物质如何行动。” “难道吹肥皂泡泡的小孩能制造引力?”只要有点生活常识的人都会认为:“这能是真的吗?”大师对你说:“是真的。” 我们有点晕了。也许人类的余集还都很清醒。其实这两个猜想的指称是相通的,一致的。这就是那;那就是这。证一得双。一箭双雕。用代数 - 几何证明这两个猜想的关键,是构造了“内空间”。只要在其中能构造紧致封闭光滑而有里奇度量的流形就成了。大师们用 6/7 维黎曼内空间给出了所要求的结果。这样,内空间和 4 维广义相对论黎曼外时空,使微观时空总维数为 10/11 维黎曼空间。这正好和基本粒子超对称标准模型中,弦 - 膜论需要的 10/11 维时空相吻合。太巧了!这绝对使人能立即会得出:“这是正确无误的结果”,能肯定“那结果必然具有真理性”的确切印象。我们认为“千万要警惕,防止被误导”。“由超级魔法得出的‘眼见为实’大概不会是真的”。论据如下: ( 1 ) 4 维欧几里德时空连续系统中的元素是无“大小”的点。这点小到无内。怎么会有内部空间呢?大师会说,“我们用的是高深的代数 - 几何。你不懂。”,“的确,几何通过‘邻域’和切空间给出‘拓扑 - 纤维丛’。丛空间可以是多维空间。这就好像在点上能生出一丛发丝。但要知道,点仍是无内的小;发丝也是无内的细。两者是吻合的。几何 - 拓扑 - 纤维丛是一条正确的数理路线。这里不存在点能爆炸或膨胀出内空间来。”大师在证明中偷换了概念。结论能是正确的吗。也许这里的疑虑是我们浅薄,敬请指教。 ( 2 )“引力场场能是负的。”这个结论是秃头上的虱 -- 明摆着。这是“一锤定音。”不管学术界争论了多久,还会争论多久,是永远不会改变的事实。这明确指出,封闭(孤立)物理体系的能量(质量)不会一直是正的。 ( 3 )基本粒子中具有的 1/2 自旋如何构造,一胞二胎的两个猜想都没有给出来。 4 维时空有办法。 ( 4 )在 4 维时空中,夸克是线段(弦)不是点;胶子(强作用场量子)是点(局域)不是弦(线段)。这好像是自然已明白暗示的结果。 ( 5 )内空间明白的暗示,她承担不起构造基本粒子的任务。现已在 6/7 维内空间中构造出千万亿个有里奇度量的光滑封闭的曲面。数目还在与日俱增。哪个才是需要的。都要了能有地方(理论)放吗?。 …… 求索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记住本杰明的真言:“数学不能发现规律,因为她不会归纳。数学不会缔造理论,因为她不能提出假设。然而,数学却是规律的裁判者和理论的主宰者。因为归纳和假设首先必须向数学表明自己的主张和目的。然后等待数学的裁判。如果没有数学的认可,则规律不能起作用,理论也不会有意义。” 5. 自然哲学的复兴 “中华文化是世界文明之早熟,世界的未来是中华文化之复兴。” “道(自然)之尊也,德(规律)之贵也,夫莫之命而恒自然也”。“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空(体)即是色(态),色即是空,空空色色庄严妙相呈因果;果必有因,因必有果,果果因因大千世界归色空”。
个人分类: 新观察|184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当代育儿方式可能阻碍了大脑的发育?
hongyuhuang2011 2013-1-9 16:27
从另一个科学博客网上读到的: http://scienceblog.com/58957/modern-parenting-may-hinder-brain-development-research-shows/?utm_source=feedburnerutm_medium=emailutm_campaign=Feed%3A+scienceblogrssfeed+%28ScienceBlog.com%29 少抱、让孩子自己哭过去、缩短的哺乳期、家里少人关怀、缺少自由玩耍时间这些都会对孩子的身体和大脑的正常发育产生不良作用。 Social practices and cultural beliefs of modern life are preventing healthy brain and emotional development in children, according to an interdisciplinary body of research presented recently at a symposium at the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Life outcomes for American youth are worsening, especially in comparison to 50 years ago,” says Darcia Narvaez, Notre Dame professor of psychology who specializes in moral development in children and how early life experiences can influence brain development. “Ill-advised practices and beliefs have become commonplace in our culture, such as the use of infant formula, the isolation of infants in their own rooms or the belief that responding too quickly to a fussing baby will ‘spoil’ it,” Narvaez says. This new research links certain early, nurturing parenting practices — the kind common in foraging hunter-gatherer societies — to specific, healthy emotional outcomes in adulthood, and has many experts rethinking some of our modern, cultural childrearing “norms.” “Breastfeeding infants, responsiveness to crying, almost constant touch and having multiple adult caregivers are some of the nurturing ancestral parenting practices that are shown to positively impact the developing brain, which not only shapes personality, but also helps physical health and moral development,” says Narvaez. Studies show that responding to a baby’s needs (not letting a baby “cry it out”) has been shown to influence the development of conscience; positive touch affects stress reactivity, impulse control and empathy; free play in nature influences social capacities and aggression, and a set of supportive caregivers (beyond mother alone) predicts IQ and ego resilience as well as empathy. The United States has been on a downward trajectory on all of these care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Narvaez. Instead of being held, infants spend much more time in carriers, car seats and strollers than they did in the past. Only about 15 percent of mothers are breastfeeding at all by 12 months, extended families are broken up and free play allowed by parents has decreased dramatically since 1970. Whether the corollary to these modern practices or the result of other forces, research shows an epidemic of anxiety and depression among all age groups, including young children; rising rates of aggressive behavior and delinquency in young children; and decreasing empathy, the backbone of compassionate, moral behavior, among college students. According to Narvaez, however, other relatives and teachers also can have a beneficial impact when a child feels safe in their presence. Also, early deficits can be made up later, she says. “The right brain, which governs much of our self-regulation, creativity and empathy, can grow throughout life. The right brain grows though full-body experience like rough-and-tumble play, dancing or freelance artistic creation. So at any point, a parent can take up a creative activity with a child and they can grow together.”
个人分类: 缤纷万象|183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当代校园大学生浮躁不是“年龄之过”
热度 2 ninglz 2012-10-18 06:55
中国当代校园大学生浮躁不是 “ 年龄之过 ” 作者 : 倪亚敏  来源 : 日本新华侨报 如今,在中国大学校园里的学生基本上已经是 90 年代出生的学生了。经常听到类似的说法,这些 “90 后 ” 的学生,在大学校园里,埋下头来兢兢业业读书从事学术研究的人越来越少,追求毕业即得高薪的人却越来越多。 “ 浮躁 ” ,已经成为评定、评价、评析当代校园大学生时都会使用的一个高频词了。试问,这究竟是 “ 年龄之过 ” 呢?还是 “ 教育体制之病 ” 呢? 在笔者看来,这是不能完全怪责于当代大学生的。君不见,有些高等院校为让 “ 就业率 ” 这块门面光彩,从大一开始就开设 “ 职业生涯规划课 ” ,给刚刚步入校门的学生打了一针 “ 就业形势严峻 ” 预防针。不得不说,这种做法虽然可以打碎 “ 大学生是天之骄子 ” 陈旧观念,对大学生的就业的确有那么一点帮助,比如说工作面试技巧,社交礼仪方面的提高,但更多的应该是负面影响。他们因此而浮躁不安,不能专心读书,把一切都看作是学分的获得手段,应试的准备阶段,步入社会后显得没有竞争力。而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兴盛,都应倚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当校园大学生一门心思研究就业问题时,恐怕会顾此失彼,不仅在专业领域做不出成绩,也会让科学研究的基础人才渐渐流失。 此外,社会的风气也是导致当代校园大学生浮躁不堪的原因之一。城市地铁站里的推搡拥挤随处可见,小小冲突引发血案的新闻也已不再是新闻。各种人物通过网络竞相博出位,不理智的人为泄怨而砸同胞的 “ 日货 ” ,有企业为牟利不惜造假坑害百姓,部分官员为一己私利收受贿赂 …… 这些现象都在明示着,浮躁的人不止是大学生,社会风气也呈现出浮躁。而这种社会的浮躁对大学校园的浸染,直接影响了大学生。 现在,中国大学校园流行着歌星王菲的一首歌曲《浮躁》,里面唱道: “ 九月天高人浮躁,九月里,平淡无聊,一切都好,就缺烦恼。 ” 由此可见, “90 后 ” 的大学生,在学校为其就业着急的时候,在社会躁动不安的时候,他们因为成长路径的不同,尽管有的是 “ 为赋新词强说愁 ” ,但整体表现出一种 “ 平淡无聊,一切都好,就缺烦恼 ” 的状态。其表现形式也是一言难以述尽。 这样看来,当代校园大学生的浮躁表象,有其自身的原因,更有其社会的原因。他们要返璞归真,戒除浮躁,需要对外部环境有一个整合,或者说这也是一个综合治理工程。学校要能够创造出一个让学生安心读书钻研知识的环境,社会更是要不断地净化环境,树正风正气,给校园大学生树立可以学习的楷模。而当代校园大学生则理应不辜负父母家庭的厚爱,沉下心来钻研知识,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在未来的社会里增强自己的竞争力。
个人分类: 教育漫谈|4348 次阅读|4 个评论
征下联,请博友赐教
热度 5 赵国求 2012-10-17 10:32
当代老年征联,博主试征如下,请博友赐教。 2012 年:湖北《当代老年》杂志 2012.9 期,征下联: 1 、旭日东升,一片晨曦,万里霞光灿; 浮尘远去,通天夕照,千峰彩练奇。 横联:无限生机 2 、万里河山,百载人生,渴望平安路; 千秋功业,十年梦笔,长书未了情。 横联:老骥伏枥
个人分类: 野鹤闲云|3541 次阅读|12 个评论
比莫言还该得诺贝尔奖的中国当代作家?
热度 9 Bobby 2012-10-13 05:06
王朔 陈忠实 余华 贾平凹 路遥 刘心武 王安忆 史铁生 王蒙 金庸
个人分类: 科学感想|358 次阅读|17 个评论
我最崇拜的当代作家
热度 3 jiangming800403 2012-10-11 22:51
莫言先生喜获诺贝尔文学奖这是一件具有历史意义的事情,也可能是诺贝尔奖委员会与中国官方和解的一个前兆。坦率的讲,我并不很了解莫言先生的作品,但文无第一,很难说谁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作家。就我个人而言,我最崇拜的当代中国作家是以故的以写实见长的路遥先生和回族女作家霍达。 陕西是到目前为止,出老家外,我停留最长的地方。千年古都的积淀,陕西文化底蕴深厚,也盛产优秀作家,但坦率的讲贾平凹、陈忠实先生的文字我读不太懂。同莫言先生一样,路遥也是以农村题材见长的作家。他的作品展现了20世界60至80年代西北城乡的社会生活,反映了当时青年男女的喜怒哀乐,面对艰苦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的徘徊和拼搏。由于英年早逝,路遥留下的作品(特别是长篇小说)不是甚多。路遥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流派迄今为止最后的高峰之一。实际上,读路遥的小说,你发现不了太多的写作技巧。而是平铺直叙,娓娓道来,雅俗共赏。路遥并不是在编故事,他和他作品中的人物似乎就生活在同一个空间里。或者说路遥小说的主人公就活生生的存在在我们身边,那么亲切,那么熟悉。少安、少平、润叶、小霞、兰香、金秀,按时代背景讲应该算我们的父辈,但是今天的城乡生活似没有走出《平凡的世界》所勾勒出的时代场景。又有多少新时代的“孙少平”徘徊在城乡生活的十字街头。路遥的作品给人一种向上与向善的力量。 霍达是这个时代最有功力的女作家之一。同路遥的作品类似,霍达小说的结局大多数也不是尽善尽美的。但是和大团圆的结尾相比,这更彰显了文学的力量。可能由于回族女作家的身份,霍达小说中总流落一种特殊的气质。这种气质是也是诺贝尔委会会所钟爱的——对自由的追求和人道主义的关怀。我一向以为霍达应该可以使其成为实现诺贝尔委员会和中国官方和解的人选之一。
个人分类: 读史方舆|4046 次阅读|5 个评论
参观“美国当代写实油画展”
热度 7 Wuyishan 2012-10-4 17:50
10月2日,在中华世纪坛参观了“美国当代写实油画展”。上图是展览中的一幅作品,画家画自己的妻子。 下图是另一幅作品, 题目是《橙色混杂》,作者为谢瑞·麦格劳。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8917 次阅读|8 个评论
演绎城市智慧的当代雕塑(2)
热度 2 gardening 2012-9-27 16:23
城市具有的独特公共性,不仅诱发和启迪人的灵感,也孕育和激发人的创造力。 雕塑作为极富抽象元素的艺术形式,能够诠释人们对城市寄予的梦想。 在上文介绍三个雕塑的基础上,本文继续介绍上海静安雕塑公园的三组颇具感染力的当代雕塑。 万象 (Your Altered Gaze Returned) 作者:澳大利亚跨学科艺术家 凡妮莎•斯坦利 ( Vanessa Stanley ) 群星落入,万家灯火。 一扇扇打开的窗后面, 闪动一双双凝望未来的眼睛…… 无形的“空间”,艺术与科学交集的魅力,我们是否会怀疑自己的存在? 作品: 幸福的颜色( Colors of Happiness ) 作者: 美国艺术家:彼得·沃德克( Peter Woytuk ) 四颗饱满的苹果叠加,最上一颗青涩,往下渐红,润泽光亮,苹果上停留一只低首的小鸟, 在蓝天下默许未来的梦想,有点异想天开,却也自由超然。   据说美国流传这样的话 : 能摘到最大的苹果就是幸福,这只正在寻找又红又大苹果的鸟儿,或许也寓意幸福的道路。 起初的辛劳,换来一枚青果 站在上面看未来,满眼青涩 终于的收获,是一个接一个的红苹果 青果上看未来,远方激情似火 夕阳下的人们相信 不断地努力 未来终究有全部的颜色 作品: 太极( Tai Ji ) 作者: 中国艺术家 丁乙    将抽象绘画转译到雕塑“太极”中,利用“十”字形的图案重复,细致构造独特画面,重复图案蕴涵微妙的变化,幽雅迷人,领略了雕塑中自然与设计、疏与密、紧与放的视觉秩序。 一动一静 一刚一柔 一快一慢 练就 生活的 平衡木
个人分类: 公园绿地|7708 次阅读|2 个评论
中国当代科研就是一场新的“甲午战争”
热度 98 laserdai 2012-8-24 21:42
1. 当年李中堂的北洋水师,重金从西方进口了最新型的战舰和武器装备,配备的舰长皆是留学归国人员,很多高级职务也是海龟人员,号称世界第一强海军,至少比东洋日本明显的强。 这些设备大大促进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大概十亿吨茶叶才能换一艘军舰。 但是军纪实际上很不好,很多人被克扣军饷,影响士气,还有的在军舰炮筒子上晒衣服, 也不经常操练,国家领导人视察的时候竟然有炮打不想,靠放焰火蒙骗过关。并且,听说指令都是用外语传达,满洲官话排不上用场。结果一场甲午海战,几乎全军覆没,留下一两艘破船龟缩在海港内,后来被日军炸沉。北洋水师的悲惨,更是中华帝国的国耻,永远不会消除。 现在正在进行中的,就是科学研究领域的一场现代甲午战争,对象不止日本,还有西方列强。 2. 如今的中国科研,花费重金从西方国家进口了数不清的大大小小的科研设备装备,配备的人员皆是留学归国人员,很多高级职称的使用者也是海龟人员,从人员、论文数量看号称世界第二强科研军,至少比东洋日本明显的强。 这些设备大大促进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大概十亿件衬衣才能换一架客机。 但是实际上这些贵重的重要设备的使用情况很不好,有些好几年没有安装,等安装好了型号已经过时了,做出来的结果肯定不是世界前沿;有些及时安装了,但是没有人会用,所以成为黔之驴(洋之驴 ?),或许被科研人员在上面晒衣服了,多年以后,被垃圾站这个老虎吃掉了;有些设备功能很强大,使用中只发挥了20% 的功能,另外80%的功能根本没有人知道。有些(每年80%)科研人员拿不到军饷(科研经费),严重影响了士气(课题组所有成员)。 就算有了科研军饷,科研团队努力刻苦工作,总是按照人家的思路,证明人家是正确的,比如人家知道中微子存在,并有三种震荡,已经发现了两种,这边就把第三种做出来,结果很整齐漂亮。人家说铁基材料可以超导,咱们很快重复出来,结果比人家还整洁漂亮。而且,还是用人家的语言写论文,还被人家总是挑剔你这篇语言不顺,找个母语的帮忙看看,实际上这是提醒,找个说母语的挂名就可以了。不知道母语中文在这里还有什么用处?并且,折腾到最后,还要继续交很多银子出去,名曰版面费。 从整个经济学上看,西方教中国学习西方语言赚钱,西方卖科研设备给中国科研赚钱,中国科研人员付出劳动作研究,结果写成外语论文老外挂名白拿成果,西方收取版面费继续赚钱,最后帮助西方发展高技术,开发成产品卖给中国再赚钱。 这场科学研究领域的甲午战争, 现在正在进行中,什么时候结束还不知道,但是胜败结果已经明了。
个人分类: 科学丑闻|22085 次阅读|241 个评论
[转载]当代专家的类型
bioysy 2012-6-22 13:30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15370-583955.html 随着科学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大环境的影响,专家也多样化,出现多种类型的专家。 一、官员型专家:又分两类,一为“学而优者仕”先有学术成就,后聘为官员,是学者型官员;另一类是先当官,再谋取学术地位,专家称号,是官员型专家,两类的区别是前者确有学问,后者熟悉为官之道,两者的共同点是官学结合, 用权力提升学术地位,占有科技资源,享受各种有形无形的优惠,官与学相辅为用,互相促进。 二、社交型专家:无职无权,但有活动能力,长于攻关走后门,四面出击,八面玲珑,争科研项目、经费及各种“平台”、“重点”、“杰出”等称号,虽不如红顶专家事事抢先,倒也能紧随其后,件件不落。 三、商业型专家:下海经商,或是与商家密切合作,或是产学研结合,致力于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转化为产品,但成功者少,溺水者多。 四、埋头苦干型专家:无职无权,既不擅长社交活动、攻关走后门,又反对趋炎附势、阿谀逢迎,既不会自吹自擂、大造声势,又不愿意无所作为,只会埋头苦干,凭本事闯天下,凭爱国热情努力工作。 五、包工头型专家;有权、有钱、有背景、有靠山、有上天入地的本事,能够垄断大量科研项目与巨额经费,然后分包给二级包工头,再转包给三级包工头,最后由第一线的科技人员完成全部工作。而成果为工头所有,这型专家日益增多,有利于形成帮派体系,有形或无形的利益集团。 六、综合型专家;兼具五型之优点,既是埋头苦干、艰苦奋斗的专家,又占有天时、地利、人和等各种优势,既有重大学术贡献,又能官运亨通或是财源滚滚。是专家中为数不多的成功人士。 六类专家各有所长,各有特点,都在用不同的方式为国家、为人民、为经济建设作出贡献。既不要羡慕,也不要妒忌,根据自己的特点,找好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专长,各尽所能,为国家作出应有的贡献,其乐无穷。
个人分类: 未分类|1958 次阅读|1 个评论
当代专家的类型
lilianda 2012-6-20 07:53
当代专家的类型 李连达 李贻奎 随着科学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大环境的影响,专家也多样化,出现多种类型的专家。 一、官员型专家:又分两类,一为“学而优者仕”先有学术成就,后聘为官员,是学者型官员;另一类是先当官,再谋取学术地位,专家称号,是官员型专家,两类的区别是前者确有学问,后者熟悉为官之道,两者的共同点是官学结合, 用权力提升学术地位,占有科技资源,享受各种有形无形的优惠,官与学相辅为用,互相促进。 二、社交型专家:无职无权,但有活动能力,长于攻关走后门,四面出击,八面玲珑,争科研项目、经费及各种“平台”、“重点”、“杰出”等称号,虽不如红顶专家事事抢先,倒也能紧随其后,件件不落。 三、商业型专家:下海经商,或是与商家密切合作,或是产学研结合,致力于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转化为产品,但成功者少,溺水者多。 四、埋头苦干型专家:无职无权,既不擅长社交活动、攻关走后门,又反对趋炎附势、阿谀逢迎,既不会自吹自擂、大造声势,又不愿意无所作为,只会埋头苦干,凭本事闯天下,凭爱国热情努力工作。 五、包工头型专家;有权、有钱、有背景、有靠山、有上天入地的本事,能够垄断大量科研项目与巨额经费,然后分包给二级包工头,再转包给三级包工头,最后由第一线的科技人员完成全部工作。而成果为工头所有,这型专家日益增多,有利于形成帮派体系,有形或无形的利益集团。 六、综合型专家;兼具五型之优点,既是埋头苦干、艰苦奋斗的专家,又占有天时、地利、人和等各种优势,既有重大学术贡献,又能官运亨通或是财源滚滚。是专家中为数不多的成功人士。 六类专家各有所长,各有特点,都在用不同的方式为国家、为人民、为经济建设作出贡献。既不要羡慕,也不要妒忌,根据自己的特点,找好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专长,各尽所能,为国家作出应有的贡献,其乐无穷。
10851 次阅读|0 个评论
当代大学校长将被历史所耻笑
热度 28 lin602 2012-6-7 08:53
看看现在的大学,学风如此之差,不管学得好坏,统统拿文凭出校门(拿不到文凭的学生人数是非常非常少的)。高中阶段学生们为了考个好大学拼命学习,到了大学,与中学是冰火二重天。如果学生最后学习过不了关,再通过清考,统统过关。你说,学生们是不是找到了‘通关’的窍门。大家见得太多了,但教授们无能为力。 说得不好听的话,现在许多大学生是‘质检不过关的次品’ 。让他们进入社会,进入企业,你说中国的大学能够得到好评吗?难怪许多大学领导们及官员们、老板们甚至有点钱的平民们的子女都到国外上大学去了。 现在的大学,引进的所谓优秀人才都做官去了,做官的又来拿教授职称、博士导师、名师了。 大学好大,摆不下能够让教师们静心做学问的三尺书桌。 官气、权气、利气、钱气严重地动摇着教师们的‘军心’,没有官位难拿科研经费,没有科研经费难做出科研成果,对招研究生也没有吸引力,实验室也比官们小得多得多,甚至实验室都不能满足基本实验要求。但考核却只对教师而不对官员们的。(大家可以统计一下大学中领导们的平均科研经费、实验室面积、研究生人数与普通教授们进行对比)。 大学中浩浩荡荡的教授大军去争抢‘处长’‘副处长’的官位,你说这是好的学术环境吗? 现在的大学,领导们骨头的软硬度是变的,见了上级主管部门的官小几级的小官甚至办事员,都要将头低下来陪笑、陪喝还要送礼。在下级面前,头经常抬得高高的,说话的口气经常不象一个学者,有点象官僚。 现在大学的重要决策会议,都与教授无缘的,你们可以到各大学通知栏中看看,决策会议都是些什么人参加。 教授治校?那是空中楼阁 。 大学校长的风格、理念、治校的政策对一所大学无疑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校长们的人格魅力。 尽管现在的体制有很大问题,但校长们绝对是有很大决策影响力的,可能他们也觉得冤,这是体制的结果,但这根本推脱不了校长们应该承担的责任。 多少看后,再回头来看看现在的大学。现在的大学校长将会得到什么评价?
5207 次阅读|49 个评论
从哲学革命到资本批判:理论应当如何介入现实
热度 2 xscb 2012-6-1 09:45
从哲学革命到资本批判:理论应当如何介入现实
《从哲学革命到资本批判——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范畴的当代阐释》一书,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生导师郗戈博士所著。该研究通过对关键概念和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历史、逻辑与实质的深入透彻的解析,不仅生动鲜活地重现了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历史演进路径,而且在这过程中重建了哲学革命与资本批判的内在统一,深刻反思了资本逻辑与现代性问题,同时也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建构的新路径。 据介绍,该书的写作源于作者郗戈老师对任何一位力图打通理论与现实之间隔阂的学者所必须直面的根基性问题的持续思索——理论应当如何介入现实?现实研究与理论研究的关系恰如一场戏剧的台前与幕后;热闹红火的前台,总是分外衬出后台的落寞冷清。或许很多学者都时常追问自己:研究工作的台前与幕后能否如此迥然分割开来?我们能否固守于某种未经反思、既定现成的理论体系,而简单套用到不断更新演进的现实问题之上?如果仅仅停留于当代时兴的各种外在于理论的“问题意识”,而不首先深入到经典作家的思想和文本的“内在问题意识”之中去,是否能够真正激活现实发展与理论创新二者间的互动与张力?这些纷至沓来的问题,都催促着作者不断从当代现实问题研究返身到基础理论研究之中去,特别是返身到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总体性视野之中去。因而,作者的研究兴趣开始日益聚焦于一个未必新鲜时髦,但颇具开掘潜力的研究领域——《资本论》哲学研究。本书关于哲学革命与资本批判之关系的探究也就构成了作者未来研究工作的一个导引或序奏。 与国内外相关研究相比较,本书在研究视角、研究方法、问题意识和理论观点等方面具有较为显著的特色。 第一,本书具有较为独特的研究视角。学界现有研究长于宏观整体把握,但对基本概念、范畴的研究明显不足;而本书则从关键概念和基本范畴的研究视角切入马克思哲学革命与历史唯物主义研究,力求推进到基础理论的内部,开展更为具体深入的研究。 第二,本书运用了较为独特的研究方法。现有研究主要采用思想史诠释和理论探讨的方法,而本书则力求将文本解读、思想史诠释与问题式理论探讨三者整合起来,形成更为全面的概念、范畴研究方法。 第三,本书回应了当前学界讨论的若干热点难点问题,并提出了一些较为新颖的理论观点。 本书从马克思的哲学革命与资本批判、历史唯物主义与政治经济学内在统一的基本立场出发,综合运用文本研究、思想史研究与原理研究的方法,深入阐明了马克思哲学革命的理论实质,专题探讨了历史唯物主义若干基本范畴的历史起源、理论内涵与现实意义,力求夯实历史唯物主义创新发展的理论基础,开启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建构的理论路径。 郗老师的这本书稿,不仅给人的深刻透辟之感十分强烈,书中创见颇多,分析透彻,而且更难能可贵的是其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敬业精神,真是名符其实的字斟句酌、精益求精,作者所提交的原稿本身的差错率就已经相当低了,可以说其中的差错难得一见。 本书的相关研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很好的学术价值,对于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建构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适合高等院校师生、科研院所工作者及广大哲学爱好者阅读与参考。 作者简介: 郗戈,男,陕西省商洛人,2000-2009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研究领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历史唯物主义、资本哲学、现代性问题等。在《哲学动态》、《教学与研究》、《高校理论战线》、《光明日报》、《现代哲学》、《哲学门》、《学术月刊》、《天津社会科学》、《学术研究》等报刊发表论文近30篇,其中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和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或摘编。 《从哲学革命到资本批判——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范畴的当代阐释》
3097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郑永年:中国当代知识分子是怎样产生的?
whyhoo 2012-5-31 15:09
我认为自己是知识分子,但我不承认自己是公共知识分子。因为我对公共知识分子有自己的看法。现在许多公共知识分子试图以自己的学术理念影响公共政策,将自己认可的政治经济理论视为好的、有效的,而将其他流派的理论视为不好的。知识分子的工作是对具体事物做出描述、判断,诊出问题所在,回答是什么、怎么样。至于自己的见解是否有影响,有多大影响,那已与“我”无关了。但现在的情况是,在描述是什么和怎么样时就加上了自己的价值和道德判断。   中国的知识分子,尤其是儒家,在我个人看来,从现代意义上来说,都是公共知识分子而非知识分子。中国的文人学者思索和解决问题都是从规范层面。应当是什么,并不是描述事实上是什么。当然,也有人是以事物“是什么”为思索方向,但这些人没有构成主流。   儒家是为人的需要而创。这是一种依附关系,儒生也是一个依附性的阶层。真正去解释世界的流派比较独立,如道家,在解释世界方面优于儒家。从这个角度讲,中国古代到近代的知识分子是一个依附性的公共知识分子群体,这个群体基本上是为政治服务的。总体看来,这个群体的行为和作用对政权反而是有害的。由于其不能独立解释(事物)怎么样,不能给出符合实际的描述和客观的看法,因而也不能很好地服务于政权。这种现象依然存在。   在西方,知识分子是一个独立体,由于其独立性,其看待问题也更加客观。竞争与自由争论也拓展了解决问题的方式。虽然现在美国也陷入政治问题道德化,并产生了政治制度危机,但归根结底,其工具性的东西毕竟占多数。每次危机的产生也会带来新的工具的产生,这也是西方进步的动力。   现在公共知识分子的依附性越来越严重。例如我们正在做的中国科研体制的研究,发现现在利益对知识的影响越来越严重。知识分子为经济利益低头,研究成果又能怎样?   制度的好坏应超越意识形态比较。每种制度都是客观历史的产物。总用道德和意识形态来评判一种制度是不客观的做法。但涉及左右派,很少有人去探究中、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根源(美国政治体系的矛盾的来源、中国政治体系的缺陷),想出应对之策。对左派而言,中国的东西是最好的,以美国、西方的政治经济危机为证据,证明其衰落;对右派而言,就看到国有企业扩张,而习惯性地用美国模式评判中国。他们没有在研究中国现实的基础上描述和判断。他们没有意识到不存在一个完美的制度,任何制度在每一个新时代都必须顺应时代特色加以改进。所有政治制度都要面临政治改革问题。   我们一直在用西方的社会科学话语来解释中国的实践。中国的知识分子运用西方的理论知识非常纯熟,已陷入一种习惯甚至惰性中。西方的概念理论当中包含许多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的东西,我的主张是在拿来时应去掉这些,留下的应是科学和科学的方法,用这个方法来重新观察我们的社会、政治、经济的各方面实践经验,来重新把它概念化,理论化。   好多人都知道,西方的东西不能解释中国,尤其是经济。但中国国内现在的大学、研究所,大部分研究都在用西方的东西解释中国。也有人做本土化研究,但又没有自己的知识话语和体系能与西方对话,造成了自说自话的现象。你不能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就不能很好解释自身,让人家认识你。(文:郑永年) 原文见 http://opinion.huanqiu.com/1152/2012-05/2773095.html
个人分类: 政治|1069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幼儿园虐童】看当代教育
热度 4 outcrop 2012-5-24 17:11
上海杨浦区一家幼儿园3岁女童下体被放入芸豆,4天后才被家长发现,送医取出。家长询问后得知,孩子因未前往操场游戏而被女老师林某塞入芸豆。记者昨天从事发幼儿园了解到,目前杨浦区教育局已介入调查。而杨浦警方透露,事件已于5月17日受理,目前警方已询问当事人,相关调查还在进行中。 媒体报道的“幼儿园虐童”事件还有:广东肇庆把不会自行大小便的幼童绑固在粪盆上;陕西西安用锯条锯破调皮男孩儿的手腕;浙江慈溪用胶布封住吵闹女孩儿的嘴巴;湖南长沙扇午休落跑女童耳光并悬空拎起;山东济南对15个孩子实施蹲厕所、蹲小黑屋、抓头发、打屁股、看恐怖片;重庆罚咳嗽吐痰女孩儿舔吃口痰;云南建水县用注射器针扎对20多名不听话4岁儿童;河南郑州用塑料凳砸不吃饭男孩儿;陕西幼儿园园长,因小朋友背诵不出课文,便用火钳将10名孩子的手烫伤;而前不久北京还出现教师用针扎上男童生殖器事件。从本质上来讲,“女童下体被放芸豆”事件,只是“幼儿园虐童”的再升级。然而,它伤害的却不仅仅是一个女童,还有那些惜子如命的父母的心,和饱受诟病的中国幼教体制。 详见: http://baby.163.com/12/0523/15/826TVKSD00262USS.html 因此再次引出了一个我困惑很久的问题: 哪种人最适合做教师? 目前做教师的,一般不是最聪明最会学习的,也不是最专业最能干的。 比如,初中成绩差点的,考幼师去教幼儿园了;高中成绩差点的,考大专师范去教初中了;教高中的,则多半来自师范类大学。 那么,这些人确实适合作为教师,来教育孩子吗? 比如,一个智商一般的老师,教育一些智商很高的小孩,会不会反而起到扼杀的作用呢? 也许我们该进一步思考一下当代教育的本质与方法。 =============================关于博主============================= 博主的主要兴趣是:知识管理;相关兴趣有:语义网、机电及DIY、哲学与心理、信息安全、科幻等。 我的常用博客在科学网 (访问可点链接,下同); 新浪微博是@outcrop ,欢迎互粉;建了一个超级QQ群:17662971,希望能闲聊无白丁,欢迎加入;自己打理着一个 机电工程师 小网站,欢迎来玩。最近在科学网关注“ 科学网大学 ”,欢迎加入 科学网大学群组 讨论、尝试。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345 次阅读|12 个评论
[转载]马克思与世界主义:历史考察与当代启示
whyhoo 2012-5-21 18:25
在马克思看来,现代社会是一个日益扩张到全球范围的世界历史性存在。现代性并不是局限在特定地域、社会和民族国家内部的区域性事件,而是运行于全球性场域之中、关系到整个人类的世界历史性大事件。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的一个显著特点便是超越民族国家的全球视野与人类关怀。无论是资本主义批判还是共产主义建构,马克思的人类解放思想都始终贯穿着全球视野与人类关怀。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马克思的全球视野和人类关怀,它与西方流行的各种“世界主义”思想又具有何种区别与联系?在当代全球化境遇中,应该如何从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出发合理应对西方世界主义思潮?    一、马克思的“全球视野”与“人类关怀”   马克思的人类解放思想中始终蕴含着全球视野与人类关怀的统一。一方面,“世界历史”理论构成了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的全球视野。在马克思看来,人类解放运动是以“世界历史”为条件和场域的。因此,思考人类解放问题必须具有超越民族国家的全球视野。从人类历史的整体发展进程来看,资本主义正处在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化的关键阶段,构成了“各个人的全面的依存关系、他们的这种自然形成的世界历史性的共同活动的最初形式”。 这一阶段恰恰构成了超越资本主义的未来新社会的前提和基础。另一方面,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蕴含着超越民族国家的普遍性人类关怀。马克思所关注的焦点并不是特定民族国家、特定区域中的人,而是在世界历史时代相互依赖、彼此联系的人类整体,关注的是整个人类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问题。由此,马克思自觉地把自己的理论扎根于人类整体的发展趋势之中:“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 显然,上述两个方面保持着紧密的逻辑关系。在世界历史的全球视域中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就需要人类解放的价值关怀的引导;相应的,要实现人类解放的价值关怀,就要抓住资本主义在全球层面上的内在超越趋势,就需要开启世界历史的全球视野。全球视野与人类关怀的这种统一,在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的论述中表现得非常明显:“共产主义——它的事业——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 作为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出路,共产主义本身就是世界历史性的解放、关乎人类整体的解放;如果不从全球视野与人类关怀的相互统一出发,就无法理解共产主义的实质内涵。   全球视野与人类关怀的统一表明,马克思的人类解放思想具有超越民族国家的“世界”、“人类”层面的普遍性视野。如果将马克思和黑格尔的世界历史观做一比较,就可以从二者的显著差异中识别出马克思思想的特点。从二者思想所设定的目标来看,黑格尔在世界历史的视野中论证了单一民族国家的合理性,甚至将其宣布为历史发展的顶峰和终结。而马克思则拒绝将历史的发展方向锚定在民族国家的范畴之中,而是直接奔向超越民族国家的人类共同体。黑格尔将人类历史看作精神诸原则及其体现者——特定民族、国家——之间的更迭,更进一步将日耳曼普鲁士国家看作现代的“统治民族”,看作“世界历史性民族”。日耳曼民族享有担当现代世界历史的“绝对权利”,与它相比,其他民族都相形见绌,“不再算数了”。 由此,黑格尔借助世界历史学说论证了一种思辨而精致的民族主义观点。与此不同,马克思则在世界历史视野中预言了诸民族、诸国家之间隔阂与差异的日趋消失,探讨了在世界范围内形成自由人联合体的历史可能性。   马克思的这种超越民族国家特殊性的普遍性视野,恰恰根植于他对各个民族国家的特殊性的历史性理解之中:正是各个民族国家发展的特殊性构成了共产主义的普遍性存在的现实根基。在马克思看来,作为世界历史性存在的共产主义并不是一种抽象的普世主义乌托邦,而是基于各个特殊的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自由人联合体的世界普遍性质,正是扎根于阶级、民族等特殊性存在的现实土壤之中。在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的论述中,深藏着一种“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历史辩证法:像共产主义这样的普遍性的世界历史性存在,正是从特定民族国家、特定阶级中历史地生长发育出来的。在黑格尔的世界历史论述中,已经以思辨的形式孕育着这种辩证法的萌芽:特殊性的民族精神能够在交往中发展为普遍性的世界精神:“各民族在其相互关系中的命运和事迹是这些民族的精神有限性的辩证发展现象。从这种辩证法产生出的普遍精神,即世界精神”。 同时,世界精神的普遍性也反过来体现在诸种民族国家的特殊性之中。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构想与黑格尔的世界精神观念具有形式上的相似结构。在马克思看来,人类自由全面发展的普遍实现,需要特殊群体的革命行动作为共产主义运动的关键环节:特定社会中的特殊革命活动通过国际交往而发展为世界性的普遍革命运动。一方面,无产阶级这一特定阶级承担着整个人类的苦难和命运,因而这一个阶级的解放就能够发展为整个人类的解放。另一方面,世界历史、世界市场的发展也强化了全球无产阶级的世界性交往与联合,这就使得各个社会内部的地域性革命能够汇合成世界性的普遍革命:“共产主义只有作为占统治地位的各民族‘一下子’同时发生的行动,在经验上才是可能的,而这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为前提的。” 总之,作为世界历史性普遍存在的共产主义只有根植于各民族、各地域的特殊发展进程才有可能实现。   总而言之,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之所以能够开启现实的全球视野和人类关怀,正是由于他通过历史分析深刻洞察了人类普遍性存在与民族、国家和阶级等特殊性存在之间的辩证性张力关系。    二、马克思与西方世界主义思想传统   马克思具有超越民族国家的全球视野和人类关怀。因此,有不少学者将马克思看作古希腊以来尤其是康德以来的世界主义思潮的一个继承者。 那么马克思究竟是不是一个“世界主义者”呢?对这一问题,不能抽象地回答,简单的肯定或否定都是不对的,应该在更为具体的比较分析中予以解答。值得注意的是,当代西方许多重量级思想家,如哈贝马斯、吉登斯和贝克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将“世界主义”当作诊断和治疗资本主义现代性困境的有效方式。因而,从思想史上厘清各种世界主义思想与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有助于我们更为深入地理解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的独特品质。   世界主义思想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从思想史上来看,世界主义主要存在着三种形式。第一种形式是古典的世界主义,这是由斯多葛主义者最先提出的。他们以“世界”概念取代古希腊思想中的“城邦”概念来作为政治思想的核心,并认为:人类世界的基础在于所有人都具有的“理性”,因而世界在共同人性的基础上存在着普遍的平等;每个人天生是“世界公民”,首先是“人类世界”的一分子,只是在偶然情况下才成了特定国家、种族和等级中的一员。第二种形式是以康德为代表的近代世界主义。康德对于世界主义传统的重要贡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他将世界主义观念同“公共理性”概念联系了起来,从而建立了一套能够评价、批判任何社会的进步程度或启蒙程度的超文化、超民族的普遍主义标准;其次,他构想出了一整套个人缔结、参与世界联合体的“世界公民权利”,这种“人类的普遍权利”旨在超越民族、国家的特殊性限制,保障每个人融入世界联合体的普遍性要求。第三种形式是在当代社会凸显出来的。它主要包含三个关键因素:其一,平等的个人主义,即道德关怀的最终单位是人类个体,而不是民族、国家等特殊的组织形式,所有人都享有平等的权利;其二,个人平等权利的相互认可原则,即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础在于互相承认对方的平等权利;其三,公正理性的原则,即公平地对待平等的个人权利,拒绝不可普遍化的不公平因素。 在当代,世界主义思潮具有显著的全球影响力。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主义思潮不仅影响了当代世界的法律、政治思想,而且还渗透到以联合国、欧盟为代表的政府间国际组织的治理机制之中。现存的国际法中也广泛地存在着世界主义因素,并且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和接受。   那么,究竟应该如何看待西方的世界主义思想传统与马克思人类解放学说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呢?要具体地把握二者间的联系与区别,就要紧扣人类的普遍性与民族、国家和阶级的特殊性之间的关系问题。   首先,二者都包含着某种普遍性的人类价值,然而在对人类价值的内涵与基础的理解上却存在显著差别。世界主义者所信奉的价值主要是理性、自由、平等和公正等启蒙主义、自由主义理念;而马克思所信奉的价值主要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自由个性、自由联合等继承而又超越了启蒙主义的共产主义理念。更重要的差别体现在二者对于人类价值的基础的不同理解之上。世界主义的人类价值建立在普遍人性和自然权利的根基上。所谓普遍人性,主要指每个人都具有的先验理性,尤其是个人内心的道德法则。而所谓自然权利,在这里主要是指“世界公民权利”,即人生而为人就被自然或世界赋予的原始权利:“作为地球的一部分,每人对它都拥有原始的权利”。 无论是普遍人性还是自然权利,其普遍性内涵都是被自然地、先天地赋予人类个体的。更进一步,世界主义还在“个人”与“国家”,“个人权利”与“国际权利”之间进行了一系列的比较,从而将其个人主义和先验主义思维方式贯彻到了国际政治领域。与此不同,马克思则将人类价值扎根于普遍交往、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以及无产阶级的国际革命运动之中。共产主义价值的世界性内涵是历史地生成和发展的。从历史的观点来看,如果脱离开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脱离开生产和交往的普遍化以及世界性革命等具体的社会历史内容,世界主义所崇尚的普遍人性、自然权利都会沦为空洞的概念。世界主义者将人类价值的根基视作先验的自然权利,因而他们的现实旨趣便是在现实中“兑现”这些预先存在的价值规范和权利诉求。而马克思将人类价值视作历史发展趋势的表现,因而价值本身也必然随着历史的进步运动而不断得到发展,必然依靠符合这种发展趋势的实践行动而不断得到丰富和充实。   其次,二者都关注个人的普遍性存在与特殊性存在之间的关系问题,但在具体理解上却存在着深刻的差别。所谓个人存在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是指个人在人类世界整体中的存在方式与个人在国家、民族、阶级等特殊组织中的存在方式这二者之间的关系。世界主义者从形式逻辑出发,将这种关系主要理解为“必然性”与“偶然性”之间的形式关系,由此认为:人首先属于普遍的人类世界,其次才属于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共同体。每个人作为“人”天生就是“世界公民”,首先属于“人类”这个“必然性”的世界共同体,其次才属于国家、种族和阶级等“偶然性”的群体组织形式。与世界主义者不同,马克思从历史的、辩证的逻辑出发,将此种关系主要理解为“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历史关系,由此他认为:个人首先属于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共同体,随后才由于地域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化而历史地发展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只有随着生产力的这种普遍发展,人们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来……最后,地域性的个人为世界历史性的、经验上普遍的个人所代替。” 相较而言,世界主义关于个人的普遍性概念,是从个人存在的特殊性中逻辑地抽象出来的,在具备了普遍性形式的同时,却剥离了马克思反复强调的那些具体的社会历史内涵,因而显得过于抽象空洞,很有可能在实践中偏离原初的构想。   最后,二者虽然都把某种超越民族国家的人类共同体当作实践目标,但在这一目标的实现方式上却存在巨大差异。无论是世界主义者还是马克思都将民族国家时代的国际关系看作无序、混乱和对抗的状态,因而是一种需要克服和超越的状态。因此,他们都希望建立一种实体性的组织形式:一方面,这一组织形式具有超越民族、国家和文化差异的世界普遍性质,因而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类联合体;另一方面,正因为这种普遍性质,联合体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合理的秩序,从而最大限度地消除混乱和对抗,实现世界和平与人民自由。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世界主义者反对革命的方式,主张采取各民族国家之间对话交往、普遍友好和渐进改良的方式。通过各国间的一致同意,逐步兑现各项世界公民权利、国家权利及其他条款,从而实现自由国家的“联盟”(或“联合体”)以及“永久和平”。相反,马克思十分强调全球范围内无产阶级联合起来的革命行动对于自由人联合体的建构作用。相较而言,世界主义通过对话交往实现国家联合体和永久和平的方式是一种寄托于偶然性的方式。正如黑格尔对康德的“永久和平”构想所做的批评:“康德的这种观念以各国一致同意为条件,而这种同意是以道德的、宗教的或其他理由和考虑为依据的,总之,始终是以享有主权的特殊意志为依据,从而仍然带有偶然性的。”与此显著不同,马克思实现自由人联合体的革命方式,则不是依托于特殊意志的偶然行动,而是扎根于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中。无产阶级的世界性联合正是基于生产力、交往的普遍化发展而引发的民族之间分隔、对立的弱化趋势:“随着资产阶级的发展,随着贸易自由的实现和世界市场的建立,随着工业生产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条件的趋于一致,各国人民之间的民族分隔和对立日益消失。无产阶级的统治将使它们更快地消失。联合的行动,至少是各文明国家的联合的行动,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首要条件之一。”无产阶级的世界性联合,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对客观历史趋势的一种积极响应和自觉参与。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马克思的全球视野、人类关怀与西方主流的世界主义传统既有显著的相似性和联系,又有深刻的差别。这种差别的实质在于,是否在历史的视野中把握住了人类联合的普遍性与民族国家的特殊性之间的辩证法。    三、马克思与当代西方世界主义思潮   在当代全球化境遇中,“世界主义”、“全球主义”和“普世主义”等形形色色的思潮在西方普遍流行并对发展中国家产生较大影响。因此,在当代语境中回答“马克思是不是一个世界主义者”这一问题,关键就在于对“世界主义”本身的界定和辨析。基于此,我们才能从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出发合理应对世界主义思潮的传播与流行。   面对各种世界主义流行思潮,首先需要辨析清楚是哪一种世界主义?谁的世界主义?按照对人类普遍性与民族、国家和阶级特殊性的关系的不同理解,大致可以将当代世界主义思潮分为两种。   第一种可以称为“左翼世界主义”,其特征是主张世界性普遍主义与文化多元主义的融合,即在尊重世界各民族文化、国家内部各族群文化的多元性和特殊性的基础上开启和凸显民族国家的世界性视野,构建世界大同主义的普遍性秩序。这种世界主义的主要代表是吉登斯、赫尔德、贝克和汤姆林森等欧洲学者。例如,吉登斯认为,“世界大同主义和文化多元主义围绕着移民问题而产生了融合。对于一个处在某种全球化秩序中的文化多元社会而言,世界性视角是它的一个必要条件。世界性民族主义是与这种秩序相一致的民族认同的惟一形式”。“一个世界性的民族需要具备约束所有人的某些价值和公民乐于接受的某种认同,但是,它也必须承认不确定性和文化的多元性”。又如汤姆林森所说:“具有世界主义倾向的人们,应该既是普遍主义者,同时又是多元主义者。”简而言之,左翼世界主义者一方面坚持西方民族国家的民族认同,另一方面又在全球化8时代文化多元主义境遇中自觉重构民族国家形式,对世界各国的特殊性和各族群文化的多元性保持宽容、开放态度,并主张在世界性民族国家基础上构建平等、民主和公正的普遍主义世界新秩序。   第二种可以称为“右翼世界主义”,其特征是主张以西方特别是美国的发展模式为全球标准的普世主义和全球主义,其实质是以特定民族国家的特殊利益冒充全人类的普遍利益,并进而以这种虚假的普遍形式支配、压抑甚至取消其他国家利益的多元性和特殊性。右翼世界主义思潮以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为内核,并日益落实为西方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普遍实行的政策措施。新自由主义的世界主义、全球主义和普世主义极力鼓吹以超级大国为主导的全球一体化,这集中体现在1990年出现的“华盛顿共识”之中。该“共识”包括十个方面的内容:(1)加强财政纪律,压缩财政赤字,降低通货膨胀率,稳定宏观经济形势;(2)把政府开支的重点转向经济效益高的领域和有利于改善收入分配的领域(如文教卫生和基础设施);(3)开展税制改革,降低边际税率,扩大税基;(4)实施利率市场化;(5)采用一种具有竞争力的汇率制度;(6)实施贸易自由化,开放市场;(7)放松对外资的限制;(8)对国有企业实施私有化;(9)放松政府的管制;(10)保护私人财产权。“华盛顿共识”已经远远超出了经济全球化,而是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的“一体化”,即美国化。自“华盛顿共识”出笼之后,新自由主义及其右翼世界主义开始向全球蔓延,为国际垄断资本开辟全球空间盲目的私有化和市场化浪潮席卷全球,金融自由化尤为猛烈。   对于上述两种当代世界主义思潮,我们应该坚持马克思在人类的普遍性与民族、国家和阶级的特殊性之间所发现的辩证张力,从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出发予以不同的回应和对待。显然,两种世界主义思潮具有不同的社会本质。相较而言,左翼世界主义是一种比较进步的思想,蕴含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自我反思和自我改良精神,它在尊重各民族国家文化多元共存的条件下伸张人类的普遍性价值,能够较为真实地反映全球化时代的现状和趋势,较多地体现出全人类生存发展的权益和价值。而右翼世界主义即新自由主义的普世主义、全球主义是一种保守的、虚假的“世界主义”,基本上是西方主导的世界不平等秩序的意识形态面具。它无视发展中国家的自主性和平等权利,压抑各民族文化的特殊性与多元性,割裂人类普遍性与民族国家特殊性之间的有机联系,致力于将西方模式、西方价值“普世化”和“全球化”,削弱发展中民族国家的自主权力,谋求国际垄断资本的全球霸权。因此,关注全人类解放和发展问题的马克思主义,应该对虚假的右翼世界主义进行深刻批判,并与左翼世界主义开展广泛而深入的对话。   值得注意的是,青年马克思曾经明确地批判过右翼“世界主义”、“普遍主义”的早期形态:这种意识形态在其虚假的普遍主义面具的掩饰下,不断扩张特定民族国家的特殊利益。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通过解剖德国“真正的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海尔曼·泽米希的《共产主义、社会主义、人道主义》一文,深入批判了右翼世界主义的虚幻本质与社会根基。他首先指出,虚假的世界主义意识形态根植于狭隘的民族主义:“这篇文章使我们再一次认清,德国人的虚假的普遍主义和世界主义是以多么狭隘的民族世界观为基础的。”其次,虚假的世界主义意识形态的典型表现形式就是以特定民族国家和社会制度为“模范”、“目的”和“终点”的“历史终结论”:“德国人以极其自满的情绪把这个虚无缥缈的王国、‘人的本质’的王国同其他民族对立起来,宣布这个王国是全世界历史的完成和目的。”再次,这种世界主义意识形态正是基于一种野心勃勃的“民族中心主义”视野,处处根据本民族的幻想去判断其他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德国人“在一切领域都把自己的幻想看成是他们对其他民族的活动所下的最后判决,因为他们到处都只能是观察者和监视者,所以他们认为自己的使命是对全世界进行审判,断言整个历史过程在德国达到了自己的最终目的”。最后,世界主义意识形态包含着显著的二重性悖论,一方面宣扬超越民族特殊利益的普遍主义、世界主义幻想而反对其他民族的特殊利益,另一方面又隐藏着谋求本民族特殊利益的强烈诉求:“如果民族的狭隘性一般是令人厌恶的,那么在德国,这种狭隘性就更加令人作呕,因为在这里它同认为德国人超越民族狭隘性和一切现实利益之上的幻想结合在一起,反对那些公开承认自己的民族狭隘性和承认以现实利益为基础的民族。”在马克思看来,右翼世界主义的实质就是:某一民族国家将自身特殊性伪装成人类普遍性,然后再以这种虚假的普遍性去压抑、统治甚至消除其他民族国家的特殊性,以此来建立世界不平等统治秩序,谋取世界霸权,扩张自身的特殊利益和支配权力。然而,马克思在19世纪中叶就深刻批驳过的这种虚假的世界主义、普遍主义的各种新版本仍然横行于21世纪的当今世界。早期资本主义的世界主义意识形态与当今甚嚣尘上的新自由主义“全球主义”和“历史终结论”等意识形态具有惊人的相似性。这说明,无论右翼世界主义话语如何更新换代,其资本主义霸权本质并没有任何根本性的变化。   从马克思主义观点来看,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趋势与新自由主义全球主义意识形态幻象之间存在着本质差别。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世界历史”阶段的必然趋势。但经济全球化并不必然排斥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的多元化,更不等于新自由主义所宣称的全球经济、政治、文化一体化或美国化。新自由主义并不是鼓吹一般的经济全球化,而是着力强调要推行以美国这一超级大国为主导的全球经济、政治、文化一体化,即全球美式资本主义化。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包含着显著的二重性,并通过全球主义幻象来实现霸权主义的实质:一方面,西方国家在全球范围内推行以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为主导的“全球化”进程,以及全球市场主导的“市场激进主义”,宣扬民族国家终结的普世主义神话;另一方面,西方国家却又强化对外渗透、谋取世界霸权的能力,加深对第三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控制,以期强化对国际体系的主导地位。由此,政治上赢得独立的不少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和文化上却被纳入对西方的依附性体系之中。一言以蔽之,新自由主义的全球主义和普世主义其实就是国际垄断资本企图统治全球的制度安排。我们基于马克思主义立场批驳新自由主义的全球化幻象,并不等于排斥、拒绝全球化,而是要更为合理地参与和推进全球化,构建更为平等、公正的世界新秩序。   严格区分马克思主义和西方世界主义思潮,批判、驳斥各种虚假的世界主义意识形态,借鉴、吸收左翼世界主义的合理内涵,弘扬马克思主义的人类解放思想,对于当代中国社会的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今天,我们要在全球化境遇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尤其要在实践中不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所提出的人类发展的普遍性与民族国家发展的特殊性之间的辩证法。    注释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文第2版),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9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95年,第57页。    同上。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第354页。    同上,第351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95年,第86页。    参见安希孟:《从国家主义到世界主义》,《世界民族》2003年第5期,第19~23页;李永毅:《西方世界主义思想的复兴》,《国外理论动态》2006年第12期,第39~43页。    参见〔英〕戴维·赫尔德:《世界主义:观念、现实与不足》,朱艳辉译,见赫尔德等著:《国将不国:西方著名学者论全球化与国家主权》,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317~322、328页。    〔德〕康德:《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沈叔平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第188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95年,第86页。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原文见 http://www.qstheory.cn/zz/zgtsshzyll/201205/t20120521_158761.htm
个人分类: 政治|133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接"地气"才能有"灵气" ——《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当代价值
whyhoo 2012-5-18 16:48
70年前的5月,当中国抗日战争进入艰苦的相持阶段,毛泽东同志从紧张、繁忙的战事中抽出时间和精力,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发表了对中国文艺事业产生深远影响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以下简称《讲话》 ) 。 《讲话》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五四”以来革命文艺发展的状况,特别是对延安和各抗日根据地文艺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回答和解决了文艺与人民、文艺与政治、文艺与生活、文艺与时代、内容与形式、继承与创新、歌颂与暴露、普及与提高等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明确提出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根本方向,强调文艺工作者必须到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走与工农兵群众相结合的道路。    价值之一   应深刻理解《讲话》中关于“一个为群众的问题和一个如何为群众的问题”的精辟论述,牢牢坚持文艺为人民群众服务这一根本方向,把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工作的出发点。   《讲话》最核心的问题,一个是文艺“为群众的问题” ,另一个是“如何为群众的问题” 。《讲话》公开亮出:“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 ”犹如一声春雷炸响,震醒了还在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王国酣睡的文艺工作者,使他们转变了思想感情,主动走到工农兵群众当中,接近工农兵,熟悉工农兵,去观察他们的生活,揣摩他们的情感,学习他们的语言,陆续创作出一大批具有乡土气息、反映工农兵生活的优秀文艺作品,掀开了延安革命文艺的新篇章。   《讲话》发表以来,经过70年的风风雨雨,尽管时代在变、社会在变,但我们党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始终毫不动摇地坚持文艺为人民群众服务这一根本方向,并且不断注入新的思想内涵。我认为,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一切进步的文艺工作者应深刻理解《讲话》中关于文艺为人民群众服务的重要思想,坚决抵制拜金主义的诱惑,牢记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使命、神圣职责,自觉地为人民而创作,不是为“人民币”而创作。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把人民作为文艺的表现主体,努力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放歌,真情歌颂人民生动实践,真实展示人民精神风貌。    价值之二   应深刻理解《讲话》中关于“文学艺术的源泉究竟是从何而来”的精辟论述,牢牢把握文艺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一基本文艺规律,引导文艺家把艺术才干的增长深深植根于社会生活之中。   毛泽东同志在《讲话》中指出:“人民生活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 ”他呼吁:“中国的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到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一切人,一切阶级,一切群众,一切生动的生活形式和斗争形式,一切文学和艺术的原始材料,然后才有可能进入创作过程。 ”   近些年来,我们创作的文艺作品可谓汗牛充栋,但真正的精品力作却寥寥无几;我们的文艺家队伍可谓浩浩荡荡,但顶级的文艺大家却凤毛麟角。何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原因之一就是我们的一些文艺家责任感淡了、激情减了、腿脚懒了,离社会实践远了,离人民群众远了。试想,整天躲在书斋里的文艺家,仅靠凭空想象、望风捕影、胡编乱造进行创作,怎么可能有伟大的作品问世呢?作家艺术家应坚持艺术操守,不为金钱、名利所惑,走出自我欣赏、自我陶醉的小圈子,到社会实践的汪洋大海和广阔天地中去,酣畅淋漓地展现自己的艺术才华。因为,只有接“地气”才能有“灵气” 。    价值之三   应深刻理解《讲话》中关于“党的文艺工作和党的整个工作关系”的精辟论述,牢牢把握加强党对文艺工作领导的这一重要原则,发挥文艺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的独特作用。   毛泽东同志在《讲话》中指出:“无产阶级的文学艺术是无产阶级整个革命事业的一部分,如同列宁所说,是整个革命机器中的‘齿轮和螺丝钉’ 。 ”总结延安时期,我们党领导文艺工作有三条重要的经验:一是把文艺事业作为党的事业的一部分,使党的政治任务成为文艺工作者的任务;二是把分散、自由、散漫的文艺工作者组织起来,使他们成为革命队伍不可缺少的力量;三是对文艺工作者进行马克思主义的教育,使他们的思想、情感转到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上来。这三条不仅需要我们过去坚持,即使在今天仍有重要指导意义。   在新的历史时期,党应转变对文艺工作的领导方式,如果继续沿用战争年代和计划经济时期的方式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过去我们某些同志曾用“发号施令” 、“长官意志”的简单方法去管理文艺工作,结果是只会引起文艺家的反感和抵触。党要在政治上信任文艺家、在工作上支持文艺家、在生活上关心文艺家、在组织上管理文艺家,切实帮助文艺家端正创作方向,提高文学艺术水平。党支持和鼓励作家艺术家自由创作,为作家艺术家尽情施展艺术才华提供广阔的空间。但这种支持和鼓励不是放手不管、放任自流,而是在尊重作家艺术家、尊重艺术规律的前提下,从思想、艺术、政策、舆论等方面给予积极有力的引导。    价值之四   应深刻理解《讲话》中关于“文艺批评有两个标准”的精辟论述,牢牢把握对文艺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这一基本要求,用正确的文艺批评引领文艺创作健康发展。   适应抗日战争的需要,毛泽东同志在《讲话》中指出:“我们的要求则是政治和艺术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 ” 70年后,当我们重新阅读毛泽东同志这些关于文艺标准的论述时,依然从心底里为他的辩证的思维、缜密的逻辑、科学的推理所折服,感叹他的睿智和伟大。   改革开放以来,有少数人否定毛泽东文艺思想,一些人使命意识淡薄,奉行“金钱至上” ,把“票房价值” 、“收视率” 、“点击率”等市场因素作为文艺的评判标准,面对各种错误文艺现象,完全丧失了批评的立场和勇气。还有相当数量的人仅把文艺批评当做谋生的工具,热衷于“红包批评” 、“圈子批评” 、“人情批评” 、“炒作批评” ,把文艺批评领域变成了庸俗喧嚣的名利场。面对这种文艺批评状况,我认为,一切有良知的批评家应理直气壮地拿起“思想性艺术性欣赏性相统一”的文艺标准,用强有力的文艺批评,分析文艺现象,探索文艺规律,推荐优秀文艺作品,批评错误文艺倾向,指引、规范文艺创作和生产。一切有道德有作为的作家艺术家应努力用符合时代进步要求的优秀文艺作品奉献社会、奉献人民,给人民群众提供源源不断的有益的精神食粮和愉快的审美体验,绝不能一切唯“金钱” 、“市场”马首是瞻,用媚俗去换取廉价的掌声和笑声。    价值之五   应深刻理解《讲话》中关于“继承和借鉴” 、“普及和提高”的精辟论述,牢牢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一重要文艺方针,鼓励创作陶冶情操、愉悦身心、寓教于乐的文艺作品。   毛泽东同志在《讲话》中指出:“对于中国和外国过去时代所遗留下来的丰富的文学艺术遗产和优良的文学艺术传统,我们是要继承的,但是目的仍然是为了人民大众。 ”“我们的提高,是在普及基础上的提高;我们的普及,是在提高指导下的普及。 ”他还说:“在团结抗日的大原则下,我们应该容许包含各种各色政治态度的文艺作品的存在。 ”这三段话虽然文字不多,却含义深刻、观点鲜明:一是阐明党对中外优秀文学艺术遗产是认可的接受的继承的,纠正了“五四”以来出现的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热衷于欧美的文艺创作倾向。二是阐明文艺作品既需要高雅的又需要大众的,既需要提高又需要普及。三是阐明党支持文艺家的自由创作,只要对团结抗日有益,允许各种形式、各色内容的文艺作品的存在。   文艺引领时代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文艺家应牢牢坚持“双百”方针,紧密结合时代发展的新要求、人民群众审美需求的新变化、文艺创作生产传播手段的新变革、文艺体制改革的新调整,自觉地进行观念创新、思维创新、艺术创新,努力在继承的基础上,推动不同艺术门类之间、传统艺术和现代艺术之间的相互借鉴、相互融合。应妥善处理主旋律和多样化的关系,不能一强调主旋律,就忽略了艺术性,不顾人们的审美需求,把文艺作品搞成了政治化、标签化、口号化;不能一强调多样化,就忽略了思想性,不顾作品的社会效果,把文艺作品搞成了低俗化、媚俗化、庸俗化。 原文见 http://www.cflac.org.cn/zgysb/dz/ysb/history/20120516/
个人分类: 艺术|151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新周刊:成功学是中国当代社会的毒瘤
spirituallife 2012-5-17 16:37
现代社会有三粒毒药:消费主义、性自由和成功学。   消费主义以品牌为噱头,以时尚为药效,将人卷入无休止的购买与淘汰的恶性循环中,恋物成瘾;   性自由以人性为噱头,以性爱为药效,不断释放暧昧与激情的烟幕弹,纵欲成瘾;   成功学以速成为噱头,以名利为药效,误导急于走捷径成为人上人的年轻人投身其中,投机成瘾。   三粒毒药中,以成功学危害最巨——它以教育之名,行“毒”化社会气氛、“毒”化人心、破坏多元价值观之实。   在成功学的逻辑中,如果你没有赚到“豪宅、名车、年入百万”,如果你没有成为他人艳羡的成功人士,就证明你不行,你犯了“不成功罪”!助你“实现人生价值”、“开发个人潜能”、“三个月赚到一百万”、“有车有房”、“三十五岁以前退休”……成功学泛滥于职场和网络,上进人群迷失在多款提升课程和短期培 训班里,成功学大师满天飞,成功学培训蔚为大观成产业。   ——我们何时变得如此迫切渴望成功?成功何以变得如此简单粗暴?那些成功学大师除了演讲收钱还能做什么成功的事?我们可不可以不成功?个人奋斗很可嘉,实现自我很诱人,名利滋味很甜美。但一个社会结构中,成功人士不过1%,且离不开长期实干和机遇。若成功一学就会,且成王败寇,成功人士光荣,非成功人士可耻,那么,社会中99%的大多数还怎么活下去?生活中有许多美好事物和价值,是成功学课程所蔑视、给不了的和教不会的。当全民成功变成狂热风潮,成功上升为绝对真理般的、人人趋之若鹜的主流价值观,成功学就是一粒毒药,而信奉成功学的人就沦为牺牲品。   成功学,还是“伪成功学”   事实上,在“成王败寇”的价值观已经渗透到社会各个角落的美国,人们已经开始在反思。《纽约时报》前著名记者亚历山德拉·罗宾斯出版了《过度追求成就者:身不由己学子的秘密生活》一书提醒人们,现在全世界的学生处在比以前更为强大的成功压力之下。她以中学母校的优秀学生为个案,他们承认自己已经努力到了极限,感到孤独、无奈、惶恐、无法形容的痛苦和心力交瘁;有的学生为了弥补精力上的不足,甚至用毒品来提神,而这也得到了父母的默许。罗宾斯说:“如果孩子们过度追求成功,那么,无论他们获得多大成就都感到远远不够。”   人们对成功的普遍焦虑,成就了成功学这门产业,同时也由于过于渴望、过于焦虑,使得人们对成功学的缺陷视而不见。首先,在目前流行的成功学话语中,只存在成功/失败的二元对立,对成功者捧得越高,对失败者的唾弃则越狠:都30岁了,男的还没房没车、女的还没钓到一个金龟婿,你彻底完了!——在这样的语境下,还没有成功的人只会日益感到压抑;其次,“成功”的概念被置换为“发大财”、“出人头地”,“成功人士”被塑造为住洋楼、养番狗、开名车、穿名牌, 并且基本排斥除此之外的其他价值观,淡泊名利、闲云野鹤、满足现状、小情小调,通通都属浪费生命。难道过有趣味的生活不算成功?其三,成功学鼓吹成功有捷径,可以复制、可以速成,“成功”仿佛成了流水线上的工业产品,人人唾手可得。——有几个人是通过学习这些所谓“成功法则”成功的?贩卖“成功法则”的人倒真的赚大钱了。其四,成功学宣扬只要目标、计划明确,就一定能达到目的,“要成功先发疯,头脑简单往前冲”;“如果我不能,我就一定要,如果我一定要,我就一定能”。——这不是现代版的“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吗?还真有人相信每天背诵“成功语录”能发达的,不过此人后来得了强迫症。   不靠谱的成功学导师   《阳光小美女》中的爸爸,身为成功学讲师,到处演讲推广“成功九步法”,自己却从未体验过成功的滋味。   北京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王文元撰文提及,为了搞清成功学的奥秘,曾专门去听一个名气没有 陈安之 响、但也属重量级的台湾成功学大师的授课。他说这位成功学大师讲的,无非是“去掉我执”、“返璞归真”之类的禅言或道论,而且错漏百出。他的观感是:“明明授课者在‘我执’,却要听者去掉‘我执’;明明授课者是在进行‘现代化’运营,却让听者去铜臭,归璞真;明明授课者自己并未真正成功,却要喋喋不休地大讲成功之道……好一副霸道相。听后令我绝倒:原来不过如此如此。这哪里是成功学,分明是一种舌辩术,完全是效法苏秦、张仪故技,凭借成稔于胸的骗人说辞,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有人评论陈安之的演讲煽动能力确实很强,“但就是因为太强了才是真正的致命之处”。他的演讲、培训费动辄成千上万,只要有人来听他演讲,他就算成功, 因为赚到钱了,而且还不少。至于听众成不成功,他不必打包票,因为成功了是可以解释为他激励有效,不成功则是你自己不够认真、努力。这就是成功学大师的赚钱之道。他们也许称得上“成功”,但这个“成功”是建立在更多渴望“成功”的人身上的。 什么样的成功才叫成功   如果一个社会只允许有“成功/失败”的二元对立语境存在,这个社会是有问题的。事实上,本来就不应该用这种武断的二元对立模式来进行价值判断,有人愿意成功向上、出人头地,这无可厚非;但也要允许一些人发发呆、做做梦,过点没有多少追求的小日子。每个人的性格、成长经历都各自不同,不是非得每个人都得走不是成功就是失败这两条路,在这两条路之间,还有N条路通向各人所理解的成功。   比如说,男人和女人的价值判断会有所不同。有调查显示,9成香港专业女性认为成功的定义是拥有快乐家庭,其余依次为能够发展个人兴趣、经济独立和健康;多数受访者并未将子女成绩优异、到了某特定年龄要在工作上达至某个薪酬或级别,看作主要的成功指标。给身边的人带来快乐,同时自己也得到快乐;如果机遇和运气都不错,有钱也不坏,但这并非体现成功的唯一方式——这个网友的看法颇具代表性。   “他是个彻底的失败者,一生没工作,情事不断还是个同性恋,花20年写了一本没几个人看的小说。但晚年回首人生,他发现那些难熬的日子才是一生中最好的时光,因为那些日子造就了他。而快活的日子全是浪费时间,没有任何收获。”这是《阳光小美女》结尾的一段台词,说的是普鲁斯特。 什么叫成功,什么又叫失败,其实并不绝对。   当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在日记中写下近似谵语的成功梦想时,我们无从断定这种梦想虚幻与否;当众多的人沉浸在以“别对自己说不可能”之类的朴素箴言达到成功的迷醉当中,我们也无从判断这种成功捷径的可行性;当全社会都奉行着“豪宅、宝马、年入百万”的成功标准时,我们也无法知晓这种价值观的正确性。   我们唯一可知的是,我们全社会都在追求成功,尽管我们并不知道什么叫做成功。 开发潜能、拓展人脉、身心灵平衡,执行力、细节、沟通、行销,感恩、励志、提升……我们用尽了所有的方法和词汇来表达迫切成功的心情。 毫无疑问,在当下的急躁情绪中,成功学讲师已然成功,众多追随者渴望成功,中国正在成功。   成功学的文本逻辑    卡耐基 说 拿破仑·希尔 的成功学是“经济的哲学”。拿破仑·希尔说 乔治·克拉森 的《巴比伦富翁》永远有它存在的价值,“因为人类面临的根本问题始终没有改变”。 汤姆·霍普金斯 在人生征途上屡战屡败,最后一笔积蓄投给了“世界第一激励大师”金克拉的培训班。“华人成功学大师”陈安之也是在遇到安东尼·罗宾之后,从此走上成功之路,因为“卖产品不如卖自己”。而 张锦贵 则被陈安之评论为:“张锦贵是唯一能令我感到有压力的华人讲师。”   只有成功学大师才能评论成功学大师,而圈外的人则要么举头仰视,要么敬而远之。成功学何以建立了一套自己的价值观和话语体系?    如果分析一下成功学的基本讲义和惯用词,你会发现,基本上就是人类世界已知的公理 。比如 安东尼·罗宾 的“必定成功公式”:“第一,决定出你所要追求的是什么;第二,拿出行动来;第三,观察一下哪个行动管用,哪个行动不管用;第四,如果行动方向有偏则修改之,以能达到目标为准。”按照这些无比正确的讲义,理论上当然“必定成功”;但如果不成功,也只能说明你的行为有偏差,而不能说明这些公理不正确。成功学善于比喻、善于利用生活细节说服人,用前些年流行的说法叫做“心灵鸡汤”,美国人则把这叫做“便利店哲学”,即为廉价、方便、随手可得但颠扑不破的正确道理, 它们的文本基本上就是用高科技词汇和营销术语来表述的知音文体。成功学也善于化用宗教内核,从美国发端的成功学无不浸透了清教精神,“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化作了“人人都有机会成功”。而在中国的成功学传播过程中,宗教话语变得更加神秘,“感召”、“奉献”、“支持”等似是而非的词汇和刻意营造的环境气氛让某些成功学培训笼罩了一层神秘主义的面纱, 这或许是传授者的预设,也或许是受教者的误读。   除了善于归纳和化用,成功学也不能不说为中国人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沟通维度。 成功学无一例外倡导打破陌生人隔阂,试图给中国人灌输陌生人的交往体验,许多培训课程都会号召素不相识的学员拥抱、使用热辣的话语相互鼓励,以他们从来没有过的方式进行沟通。在课外,执着的电话问候、拜访、倾谈和换位理解,也成为成功学的标准手法。毫无疑问,习惯于中国传统沟通方式的人在成功学面前会被极大震撼,越执着于含蓄沟通或者越不善于沟通的人则越容易被夸张、外化的成功学表达方式所颠覆掉,他们会震惊、叹服、小心翼翼地尝试继而从中收获从未有过的精神快感。   但,这就是成功学吗?   全民成功的时代   “华人成功学大师”陈安之的目标是“帮助全中国每一个人、13亿都要成功”,虽然这只是个概念化的说法,但我毫不怀疑众多民众对于成功渴望的狂热程度。   在大多数城市的周末或者傍晚,你经常会看到成群结队的西装、衬衣人士忙忙碌碌,他们在某栋写字楼的某间会议室里热诚地参与着某些培训、讲座、分享沙龙。在写字楼电梯里,我们也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对话:   “林老师上次讲的什么课啊?”   “如何在三个月里赚到100万。”   “天啊!我没有听到。”   “不要紧,下星期还有一个分享会,林老师会和他的弟子一起来和我们分享心得。”   是的,这就是很多人在梦想的事情——通过一次培训或经验分享,就可以“在三个月里赚到100万”,哪怕没有,赚到50万、10万也是物超所值。    我们何时变得如此渴望成功?又何时把成功简化为金钱的数字游戏?又是何时为这种成功目标定下了急切的时间表?   就在20年前,我们也不会有这么迫切、这么简单粗暴的想法。那个时代的各种群体狂热虽然同样弥漫着似是而非的观点和莫名其妙的行为,但无不是以 生活、 健康等人类的生物本能为诉求,从气功热到各种健康疗法、从红豆杉保健到各种磁疗用具不一而足 。用物质、金钱来彰显人的社会地位,是成功学这股热潮所引领并自我标榜的。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的研究员 梁理文 在一篇文章中把成功学的全面发展归结为 保险推销和直销 这两个新鲜事物的出现,“这两种销售方式都需要大量招收和培训推销员。培训专家大都受过成功学的训练,他们也喜欢向学员推荐成功学类的励志书籍。那些接受过培训的人,不管是否留下来做推销,都学到了一些过去他们从来没有注意过的东西,主要是一些非智力因素在个人成功中的作用。”   毫无疑问,保险和直销从业人员都是以个体能力、沟通能力作为第一武器的人员,他们自然成为成功学的试水者。随着整个社会从集体体制向个体自由的趋势转变,成功学也因此在其中茁壮生长起来。   个人病就是时代病,个人梦想汇流在一起就是时代狂热。其实,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成功学。曾经一度,下海是成功的,考公务员是成功的,出国是成功的, 读大学是成功的,海归是成功的,在如今买楼也是成功的,炒股更是成功的……在狂热面前,只有一个成功出口,其他都是失败。当丧失了多元化的价值观,成功只 能用一种评判标准来衡量的时候,也许有人成功了,整个社会却只能充斥着压抑和失败。 (文/陈漠) 一门“成功学”课程亲历记   这是一门昂贵的课程。“探索”、“突破”、“领导锻炼”三种级别的课程,学费分别为3900元、7700元、3900元,时长分别为三晚两天、五天、三个月(每月一个周末,共六天)。   这也是一门充满仪式感、“成年人的体验式”、有争议的“生命”课程。   从“励进”到“睿力”   课程手册里写道:“睿力课程所有培训以活动体验式为主导。源自欧美,课程系统以探索、突破及领导锻炼三个主课程为核心,配合其他工作坊,以达到开发潜能、自我提升、改善生活素质等效益。”   主办方广州市睿力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在广州市林乐路的一栋写字楼内办公,距广州天河区的CBD符号中信大厦只有10分钟行程。看上去是个很普通的写字间,在角落里的沙发上,四五位女职员拿着花名册正在开会,主持会议的张莉萍拿出一本蓝色册子和一个黄色信封,分别是探索课程手册和“睿力个人才华提升之探索课程报名协议书”。她介绍,“睿力的特色就是体验,这个课程最早开始于美国,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地区都很流行,后来传到香港,再到内地”。 她说,睿力在广州、成都、上海都有分部。 “睿力”的前身是“励进”。LP(领导锻炼)57期的学员郑刚告诉记者,“它注册差不多十年了,现在在成都、上海还叫励进,在广州不能叫励进,据说是涉及到一些工商税务等原因。人员没变,公司也没变,我现在还叫它励进。”郑的身份是广州一家企业管理咨询公司的副总经理。   工作人员徐文英解释:更名发生在2007年1月,原因是“违反了教育局的‘课室和办公室不能在一起’的教学规定”,所以从天阳路搬迁至林乐路。   张莉萍介绍,授课导师“以前是老外,后来是位香港的华人,现在已经有国内完成课程的一些学员成为导师,教起课来不会有障碍。”郑刚说,“每个课程不止 一个导师,有时有两三个。我上探索班的第一节课是刘志伟(音),据说,他是佐丹奴以前的老板,后来在美国投资不太顺利,人生起起落落,后来,他成为励进学 员,再做小组长,又做了导师,讲课很实在。” 工作人员和学员都拒绝透露课程的详细内容,理由是课程有保密协议,而且提前知道内容会影响新学员的心理体验。“学过的人就知道不贵,关键是要看对自己人生 的意义。”张莉萍说,她以前做事拖拉的毛病就在几年前的学习中得到改变,“你如果真的觉得不好,还可以退钱”,她指着协议书上的第7条:“若参加者完成五 天课程后得不到任何效益,可申办退款手续。手续需于课程的导师授课部份完成后48小时内呈交书面申请要求退款。本公司将会先安排面谈,退款则会在接获退款 申请和面谈后一至两个星期内,将已付学费扣除退款手续费用人民币1000元整后之余额退还。”   泪流满面的结业典礼   7月29日晚6点30分,天河北一家宾馆16楼的多功能会议厅,LP61期结束“突破课程”进入“领导锻炼”的结业典礼正在进行。会场约100平方, 聚集了100余人,大部分席地而坐。LP61结业班的29名学员和5名小组长盘腿坐在主席台,其他的60余位老LP学员、“感召人”和家属则坐在会场中 央,最后一排坐着的是10余位西装革履的导师和工作人员。   穿深紫色长裙的肖导师出来宣布:29位学员进行总结、感恩。话音刚落,便有四五名学员同时起身争抢话筒。29个学员的总结像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大家好,我是XXX,我是一个真诚、自信、冒险、负责任的男人(女人)!”台下立即齐声呼应:“Yes!”   “以前我是一个没有志气,总是逃避,没有勇气的人,通过五天的学习,我突破了自己,现在感到很轻松、很快乐。”台下是整齐划一、雷鸣般的掌声。远处的导师朝演讲者竖起两个大拇指。   “在这里,我要感谢我的感召人XXX,感谢从‘探索班’到‘突破班’的各位导师,也要感谢小组长们,还有我身后的28位死党!”许多人声音嘶哑。“感召人”起身,双手交叉放于胸前,朝四周作90度鞠躬表示回礼。   感谢中充满了温情,丈夫感谢妻子,妹妹感谢姐姐,母亲感谢儿子,儿子感谢父亲。一个中年女子说:“我已经放下了多年放不下的一些痛苦的事情,现在我活了。”一个酒吧歌手经纪人说:“妈妈,下辈子我还做你的儿子”,他的母亲正举着DV,脸上堆满笑容。一个年轻女子说:“我老公以前老说我顶多是个小学生, 现在我觉得我是个大学生!”一个称自己以前胆小的男子,当众拥抱并亲吻了自己的妻子,流下了热泪。一个七八岁的孩子跑上台,给父亲送上一束鲜花。   感恩结束,肖导师的声音再次响起:“请给我们29位学员掌声,嘉许他们的胸襟和开放度。挚爱的亲朋们,他们真的非常棒。”5名坐在一旁“来得最早,走得最晚”的小组长接着上台总结和感恩,一位女组长说:“看到他们一天一天变化,真的好像比拿到黄金还要开心!”   肖导师重新站回会场中央,身后跟着一位提篮子的女工作人员,“我们有几份礼物送给小组长,礼物本身没有多大价值,但它是会发光发热的东西,代表的是一 个世界,因为有你,这个世界发光、发亮。”声音里有了哭腔。肖导师每发完一份礼物,都会双手交叉放于胸前,90度鞠躬,然后再进行拥抱,轻轻耳语几句,接 下来的29位学员也排队重复进行。在人群中,身材墩厚的组长郑刚在一次次拥抱中泪流满面。   这场持续一个多小时的结业典礼,以老LP的抱团激励和小组长们的及时小结划上句号。在一楼的大厅,那个酒吧歌手经纪人热情不减,“我告诉你,对个人自信,绝对有百分百的提升。”    “你会错过一次改变人生的机会”   课程手册里写道:“我的朋友不断向我推荐,甚至说服我参加课程,是否有金钱回报?是否涉及传销?——不,只是因为他们在课程中得到效益及探索到所有的力量!他们急于与你分享,他们真正的好处是,当您完成课程后,他与您共同拥有新的力量。”   结业典礼上,郑刚成为了记者的“感召人”。7月30日,郑刚为“感召”记者参加课程,约在一家咖啡馆见面。他穿着一件橙色LP队服,左胸绣着大大的“爱”字、右衣袖绣着“4”、后背印着“LP57”。   郑刚说小组长纯粹是做“奉献”,他还“感召”了妹妹参加课程,完全没有利益关系。“我有自己的公司,赚自己的钱,没必要给别人做业务员。”他边解释边拿出一份报名材料放到桌上,“别再犹豫了,对你来说确实是冒一个小风险,但为了你未来的生活,这点投资是微不足道的。”    8月1日,是“嘉宾分享会”,同样在宾馆16楼的多功能会议厅,同样是晚上6点半。   “分享会”被定义为老LP学员的“自发行动”,被“感召”来的嘉宾将有机会体验到探索班的部分内容。多功能会议厅里整齐摆下了80张椅子,被“感召” 到场的嘉宾约有50余人,其余则是LP61学员和工作人员。到场者的身份被区分为“导师”、“老LP”“小组长”、“感召人”、“死党”和“嘉宾”。他们 来自广州、深圳、东莞、香港、温州、长沙各地,有服装店老板、音响店老板、私企副总、企业高管,还有大学教师和医院护士长,年龄在三四十岁之间。   分享开始前,郑刚带记者去见工作人员徐文英,以解决就读前的一些疑惑。问:“我看有报道说你们的课程有穿丁字裤跳艳舞,模仿性姿势的内容?”答:“我 不能说媒体说的属不属实,但我可以告诉你,眼睛看到的东西有时候不一定是真的,要怎样使我们的心也能看到。关键是你有没有需要,想要超越自己什么,这才是 最重要的。”   “探索课程”体验正式开始,LP61班的两位男学员担任主持。第一项体验:跟人打招呼时,将自己比喻成一种动物,体验时间两分钟。会场里开始热闹起来。   A:你好,我是一只可爱的小狗。   B:你好,我是一头勤劳的黄牛。   A:你好,我是怪兽。   B:你好,我是一条狼。   A:你好,我是老虎。   B:你好,我是一头大肥猪。   主持人将体验人的心态分为“主动式”、“被动式”、“古板式”(从头至尾称自己是一种动物)、“强权式”(从头到尾所称的动物要大过对方)——“这其实也就是我们对待人生、对待生活的一种心态。”主持人说。   第二项体验:叫一名女子将手放在一名男子的手心处,目的是让两者“用身体感觉一样东西,体验紧张和不知所措”。   第三项体验:“开放式的坐姿”。两人相向端坐,手放在膝盖处,两人膝盖间隔两个拳头的距离,用眼神默默注视对方一分钟。100余人端着凳子找搭档,会 场里再次闹腾起来。一位男嘉宾在体验结束后说:“这样看人是特别不礼貌的事,我老师这样教我,我父母也这样教我,今天,我对面坐着一个靓女,我确实不敢看 她,我倒是想看看满场的其他人都什么眼神,大家都这么看着,我感觉特别可乐。”一个女嘉宾则觉得“好像是回到了童年”。   接下,老LP学员开始宣讲。   一名LP57女学员,自称是拿到了“最高学历”的大学教师,之后又回来任LP59小组长,“三个晚上两个白天,让我彻底对自己有了360度的认识。我 今天诚心诚意请大家敞开你的心扉,相信今天带你来的朋友或亲人,为你自己负责,为你的生命负责,放下你的看法,接受一些跟你未来有非常非常重要关系的一些 事,可以吗?”另一名自称50岁、来自香港的男学员说,“1998年,我在香港上这个课,那时我欠银行20多万,上了课后一年时间,我把欠债都还光,然后 重建生意,现在,我有15家店。”   主持人趁热打铁,介绍了将于8月15日开班的探索课程,包括上课时间、费用等等,并建议每四到六人组成一个小组,与老LP们进行交流,而工作人员则在 后排准备好报名材料,随时准备接受报名。“一般报满120人就截止,招得差不多就开班,最短一个月一班。”郑刚说他上探索班时是72人,到突破班剩下42 人,到领导锻炼班剩下39人。   与记者在同一小组的一位LP61女组长,说自己是东莞一家医院的医护人员,坐了两个多小时车才到广州,“我三年前读的,如果真是人家洗脑,也不会洗三 年吧。三年了,我赚到一群很好的死党,无论什么事情,他们都第一个跑出来支持我。想想,我毕业十多天举行了婚礼,40多个死党都来喝我的喜酒,陪我出嫁, 多幸福的事!”   时间已近10点,记者起身向郑刚告辞。他坚持把记者送到一楼大厅,“我感觉你在逃离,一刻都不想呆。你是个谨慎过头的人,你不报名,你不去,就会错过一次改变人生的机会。”(文/程功) (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 不成功,便成人   和所有成功学讲师一样,电影《阳光小美女》中的爸爸信奉的是这样的信条:“人只有两种,成功者和失败者。”这也是这个社会的普世价值观:所有的企业, 不管是本土企业还是国际化企业,都削尖了脑袋要挤进世界500强;所有的父母,不管是还没离婚还是已经离婚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No.1;所有的励志 图书,不管是原版还是引进版,都在教你怎样一步一步爬上成功的顶峰;所有的选秀活动,不管是电视上还是网络上的,都在宣扬一夜成名、从此名利双收的神 话……你成功了,你就是这个世界的主宰;失败?对不起,你不但是个Loser,还是个连自己也无法原谅的罪人,罪名就是:你居然还没有成功!   但是,人生真的非如此不可吗?是谁断定了不成功的人生就是没有价值的人生?是谁告诉我们“求上进”才是人生正道?成功人生除了成功或者失败,就没有其他的路可走了吗?   如果所有人都被置于“成功/失败”二元对立的语境下,这个社会肯定出了问题。当那么多人被“榜样”和“导师”教导着踏上漫漫“成功”的时候,还有谁会真正按照自己个人的意愿来生活、依循自己独立的标准来选择?
个人分类: 经验教训|0 个评论
从电影看文化差异
热度 1 benlion 2012-3-6 13:56
时代造英雄,英雄造时势,当今时代将是什么样类型的英雄和什么样的时势呢? 从电影看文化差异: 国产电影,多见历史题材、夺宝故事,美国电影,多见科幻题材、探险故事,前者对珍宝和财富勾心斗角,后者多为历尽艰险发现宝藏,前者多为皇宫内室争斗,后者多为伦理和法律辩论,反映的是面向过去与面向未来、面向人的争夺与面向自然的科技,在现实社会反映财富敛集与发明创造财富、求神拜佛与 救赎 世界的差异。 但是,这是当代文化,不是古代文化,否则就不可能在历史上一千年领先世界。 在德国一次国内校长与国外所长聚餐,所长说中国古代有那么多的发明,为何现在看不到了?校长说所以我们来学习了。是啊!发明创造,科技发展到今天,西方积累不但在科学上突飞猛进,更重要的技术上的发达和精密复杂的仪器设备、软件发明,已今非昔比,如何在实验技术和生产设备上创新非同一般的不易。 驾驶汽车与制造汽车,制造汽车与发明新型汽车,操作实验仪器与制造仪器设备,制造设备与发明新型仪器,这在本质上都非常不同。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中国技术,无论当时如何先进,仍然是比较简单的手工设计与制造,当今的技术涉及到综合与交叉学科的应用研究和精细复杂的生产设备装置的制造技术和工艺。 如果仍然不能建立良好的科学 - 技术 - 工程 - 科学的管理机制,如果仍然不能建立起这个信息传递链的人才队伍,那么未来将会是什么?
3879 次阅读|3 个评论
当代对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的批判
hailang0 2012-2-12 11:33
当代对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的批判
这个方面除了以前知道的江苏明清小说研究中心的欧阳老师之外,今天又意外发现了复旦张兵教授的一本书《中国小说史略 疏识》出版的消息,大概也是对“伟人”有些“不恭”之作了。 说到鲁迅在小说史上筚路蓝缕的功劳,在他故世之后,已经有很多达人包括蔡元培等做了盖棺论定,比方有这样一副挽联: “著述最谨严,非徒中国小说史;遗言太沉痛莫作空头文学家!” 可是当我看到现当代的学者们贡献了一部又一部的新“中国小说史”之后,鲁迅还被抬到小说史研究的最高峰的位置时,心里就大不以为然了。 如果鲁迅近 100 年前的史著,还能指导我们对红楼梦、古小说做出跟他一样的结论,试问咱们现在学者的水平还停留在什么比这更难堪的地步(低下、半个世纪以上的停滞不前)? 何况,这部《史略》毛病百出,以今人的眼光审之。 这里简单介绍一下自己读到的《史略》“批判”书的观点。 第一章文献篇,从材料、作家、版本三个方面考证《史略》的“非”,因为《史略》的“是”前人说够了。 作者认为照《鲁迅日记》的交待,在写《史略》的当下,鲁迅大量时间耗费在《史略》以外的琐事包括教育部科员的上班方面,对小说仅仅采取“随便翻翻”的态度。“‘随便翻翻 ’ 之所得,用于杂文犹可,用于学术研究,就显然不够了。”信然! 因个人偏见造成了鲁迅对某些材料排斥和疏忽,如对才子佳人小说,他就简单地把它们一概列入“瞒”和“骗”之列。(鲁迅未享受到才子佳人的幸福,也因此排斥这些封建文人的风流?) 对作家考证的疏漏,作者举了沈亚之、吴承恩、文康等的例子。这里我想补充受鲁迅排斥的才子佳人小说著名作家荑荻散人或天花藏主人一例。四库中的张匀童子时创作《平山冷燕》一事被鲁迅轻易否定,说从书中老腐的口气看,绝非童子所为,因之建国后的文学史在《平山冷燕》等书的作者问题上一直付之阙如。其实骆宾王、王勃、晏殊等神童的代不乏人,还有那位被清华破格招进去的学生作家(蒋小涵)不都可以说明古今神童存在的事实么?幸好高教版的中国文学史到袁世硕先生主编分册时,采纳了东北苏兴教授的说法。 第二章观念篇。“虚实”之辨,在《史略》中出现频率甚高。从鲁迅评价红楼梦“叙述皆存本真”和《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进一步肯定它“敢于如实描写”,可以看出他的写实佳而虚构者劣的取向。要不他怎会把与《红》同一性质的“佳人才子等书”打入“欺”“瞒”文学之列? 鲁迅的小说史观是演化论,就像他对其弟等世人有过的那种看法一样。治小说史,他也想寻出一个前因后果的条理脉络。比方水浒、西游从简到繁,小说从短篇到长篇,从文言到白话等等的演进。这类研究成果,使得“《史略》在相当程度上可说是对西方‘进化 ’ 观的回应。”前些年初学者乱套西方文论的文学批评现象似乎也与此近似。 第三章体例篇。分文字辨、章节辨、分类辨。 第四章评鸷篇。也都有精彩的归谬指正。该书成型前曾以选修课形式为研究生开设。在山西大学讲授时,名为“《中国小说史略》疏讲”。显然是部经过多年酝酿成熟的学术书。 《批判》令人读后,不由拍案惊奇。 这本书的唯一不便,是和《史略》的对读问题,读者和研究者要将归谬处一一附到原著对应位置上,才不会让错误依然流传。我也曾经向作者提到,说它没有按照鲁迅原书的顺序编排,读起来有点麻烦。现在市面上每年都有那么多翻印的鲁迅小说史略再版,如果同时有这种对照勘误的本子,那该是多么理想的指南性质的读物啊!可惜老先生只是笑一笑而已。他平常的事情太多了:要打理博客(几乎每天都在更新),整理出版好几部回忆录,回应对他的红学观的意见……着实抽不出时间再来整理自己的这部旧作。 我自己过去也曾批判过《史略》的小说观点。 当时我还在念博士,答辩前得知我的文章上了最好的古小说研究刊物,并拿到了两册样刊,让我非常高兴,并故意在答辩会上炫耀,意思是自己的成果都被明清小说研究中心的刊物接纳了。谁知答辩委员会的主席不买账,他引述了一位对我的论文持不同意见的外审学者的意见,说我的研究范围太扩大了,漫无边际,意谓将研究对象泛化了。 那么他和外审专家的具体的对象又是什么呢? 无非就是鲁迅百年前的断言:才子佳人小说只能是那种“三段论”情节模式(一见钟情-小人拨乱-终得团圆)生产出来的作品,其他都不算。 因此我的《新界说》立意跟鲁迅商榷,批驳书中 czjr 小说只能这样、不能多样化的看法。思维的错误。其实,鲁迅也是上了红楼梦石头的大当,说佳人才子等书“千人一面”、万部一腔,“左不过一个套子”(这是后世指责这类作品“公式化”、“概念化”的原因所在)。我们不能因为红楼梦书中否定了这类小说,就认为凡是符合“三段论”标准的作品才是真正的才子佳人小说,因为那样才是“一叶障目”,除了红楼梦之前的这类长篇章回体的白话小说,更多的文言、短篇和其他时代的长篇被排除在外!石头列举的“标本”毕竟不能代替、反映中国才子佳人小说几千年发展的历史、实绩。 我的博士论文后来整理出书时,《全国新书目》上的书评题曰:走出峡谷获得解放的佳人才子:读蘇~《中国~演变史》。 如果我们按照鲁迅史略的思路去研究 czjr 小说,绝对是死路一条!因为全都是“一个套子”的二三流甚至不入流的作品嘛。 现在又看见张先生的鲁迅史略《疏识》的问世,我感到非常兴奋!让中国小说在前人的基础上再进一步的希望,肃清一部被经典化的旧书对学界的流毒,已经可以期待实现了。 只有我们这个科学发达昌明的时代,学者才会比鲁迅具备更优秀的学术资源和视野,来从事真正的学术研究,而非“随便翻翻”的所谓“最谨严”的“著述”。我们也应该比前人做出更大的贡献才是。 没有对前人(包括鲁迅)的“批判”与超越,学界将会是死水一团。
个人分类: |32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郑永年:当代资本主义面临两大结构性矛盾
whyhoo 2012-2-11 15:43
随着全球金融及经济危机的持续发酵,危机效应逐渐蔓延至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政治和社会层面。当前国际经济危机的根源是什么?它是西方国家金融制度的问题,还是当代资本主义的深层危机?它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走向将产生何种影响?围绕这些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教授。 透过现象探究危机根源 《参考消息》:您如何看西方国家当前的危机? 郑永年:2008年开始的国际经济危机的根源主要是发达国家,即欧洲和美国。欧洲和美国危机的表现形式不太相同,但危机的根源则是有很多相同的地方。 欧洲国家主要是社会福利制度危机,社会福利推动着政府债务危机。欧洲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已经不足以维持那么高的社会福利。欧洲的政治制度迫使政治人物继续通过政治方法来维持这种社会福利,危机成为必然。 但2008年出现的金融危机也是美国政府一再提高社会主义成分的产物。美国政府想解决住房问题,让更多的低收入阶层拥有住房。不过和欧洲不同,美国政府想利用市场机制来达到这个目标,结果放松了对金融体系的管制,最终也出现了问题。与欧洲不同的是,美国的金融危机还与其发动反恐战争、侵占阿富汗和伊拉克等国家有关系。战争所需要的大量财力支持也是通过市场机制而获得的,这也促使政府放松对金融市场的管制。 事实上,各国已经花了很大的努力来应付危机。问题在于为什么花了那么大的努力而不能应付危机,而眼睁睁地看着危机深化甚至发生新的危机呢?这需要"从现象看本质",超越危机现象,深入到西方经济制度的内部,找到产生这些危机的制度根源。 金融资本挟持西方政府 《参考消息》:这些危机的制度根源是什么? 郑永年:西方今天正面临着两大不可调和的结构性矛盾,即金融资本主义和实体经济之间的矛盾,以及民主与资本主义的矛盾。这两大矛盾既是危机的根源,也使得西方难以挣脱危机,更使得新危机不断发生。 第一大矛盾是金融或者货币资本主义和实体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在这一波全球化过程中,西方国家已经从工业资本主义(或者制造业资本主义)过渡到金融资本主义。无论从规模还是从性质来说,当代金融资本主义已经和昔日的金融资本主义全然不同。昔日的金融资本主义是和实体经济(制造业等)联系在一起的,是为后者服务的,金融就是要为实体经济融资。但在今天的金融资本主义那里,金融不再是为实体经济融资,而是更多地为自身"融资",用钱来套取更多的钱。如今的许多投资银行家是没有国家概念、没有道德底线、也无所谓社会责任的人。金融资本主义已经是不需要传统意义上的"勤劳和努力"等美德了,它的"美德"是"机会主义"。 当今的金融资本主义和实体经济的关系也已经有了质的变化。现实的情况是,虽然实体经济还是依赖于金融经济,但金融经济可以脱离和独立于实体经济而运作。这是一种单向面的依赖,即实体经济依赖于金融经济,但后者不必依赖前者。 在成为当今资本主义的绝对核心之后,当代金融资本主义明显出现三大趋势。第一是金融资本挟持了政府,甚至整个经济。金融资本,例如华尔街,往往是"大到不能倒",其逻辑是,"我倒下了,也要把你(整个经济)拉 倒,你如果还想活下去,你首先必须把我救活"。因为上面提到的单向依赖的缘故,一旦金融业被救活,它根本没有意向来挽救实体经济,拉动实体经济的发展。相反,金融业还是根据自己的逻辑发展。除了威胁政府,金融资本实际上也早已经开始操控政府决策。例如,西方国家早就有征收金融交易税的思想,意在遏制过度投机的金融交易,但始终没有成为现实。 第二,当代金融业不产生就业。当代金融业不是为实体经济服务,而是用货币炒作货币。因此,它可以使用大量的高科技,是高度计算机化的行业,只有老板和少量的技术操控人员,不需要传统金融业所需要的大量雇员。 第三,当代金融业迫使世界上所有一切"货币化"或者"商品化",不管有形的还是无形的,物质的还是非物质的。这也是金融资本的本质决定的。 大众民主威胁资本主义 西方面临的第二大矛盾是大众民主和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在西方,资本主义和民主政治一直被视为一对孪生体,他们互为关联,互为保护。民主被视为是保护资本主义的最好政体,同时资本主义也被视为是民主政治的经济基础。的确,在西方民主政治历史上,大部分时间里一直是精英民主,即资产阶级的民主。 在历史上,西方民主政体的产生的确与商业阶层和资本主义的兴起有关联。资产者通过早期资本主义工商业活动积累了财富,成为旧制度的主要纳税人和债权人,自然要和传统贵族分享政治权力。 但是,在大众民主产生之后,这种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并且是质的变化。工业资本主义产生的第一个群体就是工人阶级。工人阶级获得选举权是大众民主的第一步。之后,随着妇女、少数族群获得参与政治权利,西方民主从精英民主转型成为大众民主。随着这种政治转型的就是西方经济从赤裸裸的原始资本主义转型为福利资本主义。经济上的这种转型不是资本主义的逻辑,而是民主化的结果。正如马克思所言,资本的目的就是自我积累,而不是财富的分配。只有在大众民主的压力下,财富分配才成为可能。因为劳动阶层的崛起和大众民主是同一个过程,政府就不能和从前一样只站在资方一边,而必须超越资产者的利益,表现为比较中立的立场,在资本和劳动者之间,调节两者之间的利益。 不过,大众民主也很快产生出对资本不利的因素。在大众民主下,因为政权的基础不再局限于财富,而是选民的选票,政府很快向民众倾斜。道理很简单,如果没有足够的选票,就很难得到政权。当政权基于选票之上的时候,政治人物必须把选票作为优先的考量。因此,在西方,大众民主越来越具有民粹主义色彩。在这样的情况下,社会福利不但不能减少,而且不得不继续扩张。民主往往成为福利政策的"拍卖会"。 在经济体不能创造庞大的财富来支撑福利和公共开支,而国家又无法增加税收的时候,西方政府就走上了借债度日的赤字财政,向人民借钱、向国外借钱、向未来借钱。这就是欧美等国家债务危机的根源。 金融资本主义和工业资本主义、大众民主和资本主义,这两大矛盾在西方国家普遍存在。 西方体制面临双重转型 《参考消息》:西方国家能够解决上述问题吗? 郑永年:资本自己不会纠正自己的错误,政府无能或者无力纠正错误,那么社会只有依靠自己的力量了。今天的西方发达社会并不比发展中国家更为稳定,社会抗议活动在那里频繁发生。最近发生在美国的"占领华尔街"运 动具有指标性意义。 从历史上看,不管是社会危机还是经济危机,最终必然转化成为政治危机。从欧美社会抗议的状况来看,经济危机已经开始政治化。然而,这也未必不是好事,因为危机最终必须通过政治方式来得以控制或解决。如果政府受制于方方面面的压力,无论是来自资本还是社会,那么政府会继续弱化,直到更大的危机发生。 当然,也可能出现强人政治来应付危机和解决问题。政治强人可以用民粹主义来节制资本;如果是这样,就可能出现左派政权。但政治强人也可以利用资本的力量来压制民粹主义;如果是这种情况,就可能出现右派政权。但也不排除坏的情况发生,极右或者极左领袖出现的可能也是有的。历史上,经济危机不仅造就了像丘吉尔、罗斯福那样的正面英雄,但也造就了像希特勒和墨索里尼那样的反面人物。 无论什么制度,经过一定时间发展必然要出现转型。从目前看,西方的资本主义体制需要转型和改革。但不像一些人认为的那样,资本主义体制会崩溃或解体,这样的事情几乎不可能发生。西方的资本主义体制现在面临着双重转型,一个是民主的转型,一个是经济的转型。即使是转型或者改革,没有强人政治和强人政府是无法办到的。只有危机发展到十分深化的时候,才有可能造就强人政治和强人政府,从而达到转型或者改革的目标。 原文见 http://wen.org.cn/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3114/c6
个人分类: 经济|111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大学潜规则(中国当代大学知识分子的杯洗具)
maczone 2010-2-24 20:23
多年苦读成为大学教师,但生活和事业的重压才刚刚开始,风华正茂的女教师曹小慧沦为房奴后,职称和事业也受到了挫折,是依附他人并按潜规则行事,还是保持清高与独立的人格,曹小慧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也演绎出了一段悲喜交集荡气回肠的婚外恋情。而女研究生朱雪梅,却在潜规则下畅行无阻,不但呼风唤雨,也将官员和男友玩得得心应手。还有像门亮一类在困窘中奋斗挣扎的知识分子,为了他们想要的成功,不得不投靠巴结权贵,而权贵也利用知识分子,得到了他们想要得到的东西。小说描绘了潜规则下中国当代大学知识分子生活奋斗的悲喜剧。 作者: 史生荣 出版: 人民文学出版社 类型: 连载 性质: 免费阅读 定价: 25.0元 关键字: 大学 潜规则 女教师 女研究生 小说 授权连载 不得转载 我就不转了,自己去看吧 http://data.book.163.com/book/home/009200010013/0000JXWL.html 作者简介 史生荣 史生荣,男,祖籍甘肃武威,生长于内蒙古临河,现在甘肃农业大学人文学院任教。已发表长篇小说《所谓教授》、《县领导》、《所谓商人》、《所谓大学》;中篇小说《空缺》、《副县长》、《教授不教书》、《日子如波》、《真的好郁闷》等六十余部;短篇小说二十余篇,共计三四百万字。作品多次获多种奖或被转载。《所谓教授》、《县领导》和《所谓大学》出版后引起文坛的关注和媒体的热评,《所谓教授》被中华读书报等媒体评为2004年中国十大文学图书。获首届甘肃省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个人分类: 工作|3722 次阅读|1 个评论
当代大学生如何赢得未来资本?(图)
sxzx 2008-12-8 13:06
当代大学生如何赢得未来资本?(图) 作者:三峡在线 朋 友石国亮的新书收到了好长时间,一直没有找到一个集中的时间读完。一个月了,找了一些时间看完了这本大学生励志读物《大学生智慧地图告诉你如何赢得未来的资本》。收获颇丰,今天,三峡在线以读者的身份写点感受,也算是对朋友的一份支持的心意,更是向今天的大学生们推荐一下这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本书的作者正是来自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青年学者石国亮。《大学生智慧地图告诉你如何赢得未来的资本》这是他自己珍藏了十五年的送给师弟师妹们的大学情结。时尚、清新的写作风格,引起了众多高校学子的共鸣。因此,称之为国内第一部青春校园智慧书一点都不为过。 石国亮 石国亮是谁?他为何能够写出这样一本引起了众多高校学子的共鸣的书?我们不妨先进走一下他。年仅36岁的石国亮是法学博士、哲学博士后,美国丹佛大学访问学者,著名青年学专家,娱乐式励志和智慧式成才的倡导者。现任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重点从事中外青少年和大学生发展的研究。独立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中直管理局课题、民政部课题、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等多项工作。有150多篇作品在报刊上发表,出版著作10余部,有的爬升到图书城排行榜的top位置,有的被推荐为大学生和青年的必读书目。多次应邀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著名高校和中央电视台等媒体讲学。 大学是梦开始的地方。在通往未来的路上,你是否需要一张寻找智慧的地图?大学究竟怎么读?大学毕业后究竟怎么选择?当许多大学生都在面对跨进大学校门后不得不思考的这两个难解之题时,在这本书中,石国亮用他自己的教学研究和实践体会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在大学里要求知识,但更要求智慧。 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很多人将知识和智慧混为一谈,石国亮也不例外。曾经很长一段时间,他都将知识创造价值作为一句标语来宣扬。但一次与一位朋友深入探讨这两个概念后,他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但他不是悲观泄气,而是改进与超越。那次沟通的结果让他深刻了解了两者的关系。从此以后,他将自己的标语改成智慧创造价值。 石国亮说:我认为,人生的成功,一半靠知识和经历,一半靠领悟和智慧。事实上,智慧和知识有很大的区别。智慧是占有知识的基础上的一种决策能力。是否拥有选择正确道路的决策能力,是个人和集体能否成功的关键。而个人或集体智慧,是决定这一点的关键。所以智慧是力量,是最重要的力量。 赢得大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一个方面是,走进大学后学会适应的智慧。具体来讲,适应从高中到大学的转变,学会大学阶段的规划、学习、生活、交往、恋爱等诸多方面。另一个方面是,大学毕业时,学会选择的智慧。主要是适应从大学到大学后的转变,学会毕业后的考研选择、留学选择和就业选择。做到学会适应和学会选择,需要思想的解放、观念的更新、知识的积累、素质的拓展、经验的积累和能力的培养等多方面的因素。其中,最根本的还是需要智慧。 在知识大爆炸的时代,知识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广博的知识加上智慧的头脑,才真正威力无比!为了让大学生朋友们度过人生中最有意义的大学时光,不后悔把最美丽的青春留给了校园,石国亮为你精心绘制了一张标有大学校园沿途风景和坐标的智慧地图,引领你走过一个又一个的精彩,把彷徨和迷惘留在身后。当你走过青春,路过大学,你发现不仅仅是拖着行李箱路过了一个知识仓库,而是领悟了上大学的真谛。 感谢石国亮,感谢他的这本新书。
个人分类: 教育成长|4305 次阅读|0 个评论
当代女大学生群体缘何成了社会浮躁的重灾区?(图)
sxzx 2008-11-1 16:15
当代女大学生群体缘何成了社会浮躁的重灾区?(图) 作者:三峡在线 今 天,三峡在线看见网络再一次被一个女大学生引爆:据网友报料称这是南京某大学的一个女大学生裹浴巾食堂打饭的视频引发网民热议。该网友在帖子中上传了一段视频。从视频上三峡在线看到,一名女学生全身赤裸,身上只裹了一条浴巾。浴巾长度只能盖的住臀部。该女子的穿着引来众多回头率。视频及其截图如下: 实拍南京女大学生裹浴巾在食堂打饭 网友手机拍摄该女生裹浴巾餐厅打饭的照片 三峡在线看到此贴一出,自然引起了很多人的指责。于是现在的大学生素质太差了。、这是这个群体的悲哀,也是我们整个社会的悲哀!等等批评随之而来。面对如此行为,备受指责与非议也是可想而知的事情。只不过,三峡在线做为一名大学老师,面对这样的大胆的行为,的确感觉让人有些不可思议。结合网络中曝光的当代大学生的种种负面行为,三峡在线也陷入了深深的沉思:当代女大学生群体缘何成社会浮躁的重灾区? 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个女大学生可以说只是当代部分大学生浮躁表现的一个缩影。无独有偶,曾经在网络中,一组以中国人民大学为背景的女生露腿学士照在网络上同样引起过巨大争议。如果说这些女大学生穿着学士服露大腿真的没有亵渎之意相反是一种善意的创新的话,那么今天这个裹着浴巾在食堂打饭的女大学生又是什么呢?面对这样的现象,虽然有人也许会说,时代的发展不会改变价值多元化的方向,我们还是不要自以为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妄加指手画脚了吧。但三峡在线觉得:我们不能总为这样的现象寻找一些美丽的借口吧? 网上流传的人大女生露腿毕业照 无论如何,三峡在一觉得这就是一种浮躁所表现出来的症状。对于如此出格的行为,在吸引了大家眼球的背后,相反是更刺痛了我们的双眼。就如同网络中经常曝光的高校周末情人现象一样,社会中的攀比导致一种浮躁的心理影响着当代大学生,贫富悬殊加上拜金思想盛行,学校孤卷青灯的生活难挡社会花红柳绿的诱惑。于是爱慕虚荣、攀比享乐的思想在校园内蔓延开来,自然而然地形成这道周末情人的特殊风景线。 女大学生堕落成为周末情人之后流下悔恨的泪水 三峡在线一直认为,当一个大学生丧失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之后,在浮躁中被社会淹没是很可怕的,耽误了青春年华不说,更重要的是对一个人的未来与一生的影响都是一个巨大的创伤。曾经一个年轻的女大学生放弃自己的学业执意要嫁给一个身家百万的乞丐,真不明白这一事件中的女大学生的价值观与人生观是什么样的?这只能说是一种浮躁,一种媚俗,甚至可以说是一种丑陋,不是吗? 当然,无论是曾经的露腿学士照中的主人,还是今天的裹浴巾食堂打饭的女大学生,这些都只是其中的部分女大学生的代表。但他们的行为的确是当代大学生浮躁表现的一个缩影,这样的事件多了,也就自然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就像前面我们所提到的周末情人一样。 当这样的个别现象发展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的时候,那时候似乎就晚了一些。相信如果到了那种程度,每一位善良的家长都会心碎,每一位正直的校领导都会痛心,每一位负责的师长都会黯然神伤的。我以为。 要是觉得不错,请点后面的投票投我一票吧 : 投票
个人分类: 教育成长|4094 次阅读|0 个评论
当代中国大学教育环境研究论略
LVMING 2008-3-11 13:50
内容摘要:大学教育与教育环境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对当前中国大学教育的系统梳理,离不开教育环境的思考维度。运用教育环境学的学科意识、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和系统研究和个案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宏观上把握当代大学教育的国际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和法制环境,从微观上把握当代中国大学教育的办学环境、工作环境和学习环境,对于促进我国高等学校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等教育管理教育环境大学教育 环境是教育的生存场所和发展空间,是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的标志性体现。教育在本质上即为一种特殊的、人为的环境影响,教育活动离不开一定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物质环境是教育活动的生存场所和发展空间,是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的标志体现,而精神环境更是具有启发人、培育人、造就人的重要作用。可以说,要真正理解教育,就必须清楚地认识教育环境的含义及其作用,同样,要真正理解大学教育,也必须认真研究大学教育环境。由此看来,探析当代中国大学教育环境,对于促进我国高等学校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教育环境、大学教育环境 美国社会学家珍妮H巴兰坦(JHBallantine)认为:影响高等教育系统的环境压力来自政府、法院、教师组织、出版公司、教堂、社区、家长和其他利益群体。不理解它们的环境,我们就不可能理解高等教育的运行机制。高等教育机构一直在为生存而奋斗。而环境中对其生存至关重要的某些因素极大地影响着决策和变革。从词源学上讲,环境一词在英文中是environment,它是由动词environ延伸而来。英文中的environ源于法语中的environner和environ。法语中的这两个词源于拉丁语中的in(en)加circle(viron)。这些词的含义都是包围、环绕的意思。由此可见,环境一词是个相对的概念,一般是指围绕某个中心事物的外部世界。中心事物的不同,环境的概念也就随之不同。正是环境概念外延的丰富和广泛,其在不同的领域里就有着不同的侧重点。对环境概念界定更多的是指环境科学领域中的环境概念、法学领域中的环境概念和系统科学领域中的环境概念。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环境科学卷》.环境一词一般是指,围绕着人群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体,但也有些人认为环境除自然因素外,还应该包括有关的社会因素。 我们可以大体从宏观和微观两大维度来分析当代中国大学教育环境。一方面,要站在国家、民族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高度,把握当代中国大学教育的国际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和法制环境;另一方面,还需要立足于高等学校,研究其办学环境,需要从高等教育承担者的角度分析高校教师的工作环境;从高等教育承受者的视角探讨高校学生的学习环境。 首先,大学教育宏观环境即指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的个体的生存和发展的全部外在世界,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显然,大学教育是一种培养高层次人才的社会实践活动,其中心是人。大学教育活动以人为中心,与外在世界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大学教育自然环境指直接或间接影响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及其能量的总体。需要说明的是,当代中国大学教育环境研究主要立意于其社会环境,自然环境问题暂不涉及。大学教育社会环境指人类在自然环境基础上创造和积累的、影响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社会关系的总和,具体说来,国际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和法制环境对大学教育都具有重要的影响,是大学教育社会环境的主要内容。 其次,大学教育微观环境是为培育人而进行地有意识建构,包括大学的办学环境、教育者的工作环境和受教育的学习环境等方面。基于视角的转换,大学教育微观环境在本质上不同于高等教育自然环境,也不同于社会教育环境中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和法制环境等等,而主要是指办学环境、工作环境和学习环境的内部结构要素及其关系。 最后,大学教育的承担者和承受者、大学以及大学教育环境三者相互影响、相互联系,表现为一种共生关系,构成了一个动态复合系统。一方面,大学教育是环境系统的重要子系统,不断地与其它环境系统之间进行着物质、能量与信息的流通与交换,其结构、规模和功能等均处在动态变化之中;另一方面,大学教育系统又是传承人类已有社会文化知识与信息的特殊系统,是培养满足社会需求、促进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因此,考察当代中国大学教育环境还必须分析大学大学教育承担者和承受者大学教育环境三者之间的共生关系。 二、当代中国大学教育环境研究的主要论域 当代中国大学教育环境研究,主要是在对当代中国大学教育环境历史考察的基础上,探讨大学与大学教育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和运行模式以及优化中国大学教育环境途径与措施,在我们看来,面临的研究课题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当代中国大学教育的宏观环境 (1)当代中国大学教育国际环境大学教育与其国际环境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国际环境的发展变化会导致大学教育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需要从历史的视野,系统回顾与总结大学教育与国际环境的互动关系的动态过程,对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做出理性的思考,从而为积极应对当今高等教育的国际环境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与教训。为此,应拟采用以点带面的研究思路,重点分析我国建国初期的国际环境下,大学教育苏联模式的得失成败,分析在和平与发展时期对我国大学教育的深远影响,以及全球化国际环境下对当代中国大学教育提出的挑战及其应对举措研究等。在历史考察的基础上,理性思考大学教育与国际环境互动,尤其是要研究全球化国际环境对我国大学教育国际竞争力、教育结构、办学体制、教育资源和教育目标等方面的影响。 (2)当代中国大学教育政治环境政治环境与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可谓息息相关。基于我国当代历史走向,应当从1949年9月召开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1951年学制改革、全国院系调整和党和国家的知识分子政策等方面着手,考察建国初期高等教育政治环境;从社会主义改造、国家教育方针的初步确立和《高教十六条》等方面入手,考察十年建设时期、十年动乱时期高等教育的政治环境;以新时期教育方针的拨乱反正、教育方针的发展与完善、三个面向的教育战略等方面为切入点,考察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大学教育的政治环境;从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科教兴国战略等方面着眼,考察90年代以来大学教育的政治环境。在回顾与总结历史的基础上,思考大学教育与政治环境的相互关系,探讨政治环境对我国大学教育的影响和大学对优化政治环境的促进作用。 (3)当代中国大学教育经济环境经济环境对大学教育的影响最强烈,效果也最明显。我们需要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紧紧围绕计划经济体制、两个根本转变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等特征明显经济形态,探析大学教育的经济环境。由此来摸索经济环境与大学教育互动的基本规律,讨论经济环境对学校的资源配置方式、管理模式、内部结构等诸多方面的决定性作用以及大学对优化经济环境重要意义。 (4)当代中国大学教育法制环境1949年到1956年高等教育法制环境创建时期、1957年至1966年高等教育法制环境的波折时期、1976年以来高等教育法制环境的恢复和发展时期的历史考察,分析我国教育法制环境建设依据主要原则,摸索我国大学依法治校的经验与做法。 (5)当代中国大学教育文化环境教育本身即为规范环境的主要构成要素文化的一部分,各种社会文化借助于教育才得以传播、继承和发展,而教育又以各种社会文化为内容与素材。教育一面受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与制约,另一面它又为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营造健康、文明与科学的文化环境。值得关注的是,需要进一步从动态性、历史性的角度来研究文化变迁与大学教育改革、发展的动态;需要把文化史与教育史相结合,考察大学教育的发展与具体文化类型的相互关系;需要从学校内部的诸多要素入手来开展文化环境比较研究。 (二)当代中国大学教育的微观环境 (1)当代中国大学教育办学环境大学作为培养高级人才的专门机构,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大学具有一般社会组织的特点,也具有其不同于社会组织的地方。大学作为一种比较特殊的社会组织,尤其是大学在人才培养中的角色和作用,以及大学组织本身的不同对于人才培养的影响,总是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一方面,考察当代中国大学办学环境的实际情势,认真分析当代中国大学实际上处在一个怎样的办学环境;另一方面,探讨当代中国大学究竟需要一个怎样的办学环境,以最大效应地履行其教育职能。 (2)当代中国大学教师工作环境大学教师工作环境的分析和研究是当代中国大学教育微观环境研究的重要课题。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对教师进行了许多卓有成效的研究,也取得了非常可喜的成果。比如,学界比较多的从社会责任、社会权力和社会地位等方面分析了作为社会成员的教师;从角色特征、工作群体和地位形成等方面研究了作为学校成员的教师;从社会化的角度研究了同时作为社会化的承担者和承受者的教师等等。大学教师的职业特点与其所从事的教育教学活动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教学活动本身既是一种行为,又是一种事业,因而对训教师的工作环境与其他社会工作者相比较,具有鲜明的特殊性。需要重点探究的问题是:应当创设一个怎样的工作环境才能更有效的促进大学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学界比较重视教师组织的研究,对教师组织的成员资格、教师组织的内部管理、教师组织的目标、效力和社会效用等方面作了很多深入研究,但大学教师组织管理离不开对教师工作环境的分析与研究。因此,探讨促进高校教师有效履行其职业角色的工作环境,理性分析其工作环境要素,并在实践中努力创设与此相匹配的组织管理模式,才能真正实现教师组织管理的合理化。由此,站在大学教师的角度考察当代中国大学教师工作环境的实际状况,认真分析当代中国大学教师实际上处在一个怎样的工作环境,在应然与实然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探索加强与改进高等学校教师组织管理模式的措施,从而实现理想工作环境和现实工作环境最大程度的趋同。 (3)当代中国大学学生学习环境学生是构成高等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高等教育活动的最基本的对象。在此,我们并不研究学生如何学习、其认知能力和思想品质等如何变化之类,而是探讨当代中国大学生向往一个怎样的学习环境,学校又应当如何创设这样一个学习环境,从而最有效的实现大学教育的培养目标。 三、当代中国大学教育环境的研究方法 就研究方法而言,应当始终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和方法来分析当代中国大学教育环境问题,以基本理论问题为起点,以历史发展为主线,以提出和解决问题为重点,探索教育环境学的学科意识,充分运用史论结合、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系统分析和个案分析相结合、中西比较以及概念思维和历史思维相结合等系列方法。 首先,运用教育环境学的学科意识来研究当代中国大学教育环境。当代中国大学教育环境的研究并不是随意的和零散的,而是以一种学科的方式进行的。具有教育环境学的学科意识,在一定意义上是研究人员比较系统的学习、思考和自觉实践教育环境分析的必要前提。显然,科学的、完善的学科意识必须有赖于自觉的理论反思,缺乏学科意识往往会仅仅停留于运用教育学的某些理论与方法分析、解释教育环境或大学教育环境问题的部分现象。为此,应当在教育环境学的系统框架下分析和研究当代中国大学教育环境问题,从而尽可能对当代中国大学教育环境的分析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和系统性。 其次,运用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方法。所谓历史和逻辑统一的方法,是指在理论研究中既要按照客观事物自身的历史发展过程以及人们对客观事物反映的认识的历史发展过程,来展开对事物的分析,又要对这些历史的过程进行逻辑分析,用概念等思维形式来提示历史规律,使历史的东西在理论思维中再现的同时,得到梳理、提炼和升华。正如恩格斯所说的: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事物发展的最初状态常常成为思想的起点,逻辑运动的起点。在大学教育环境研究中体现历史和逻辑统一的方法,就是要注重历史考察的维度,重视文献的解读,通过对文献进行查阅、分析、整理,找出事物本质属性。由于涉及教育哲学、高等教育史、教育社会学和教育政策等多个领域,因此,需要从大量的文献资料中挖掘有价值的资料,尤其是国家关于教育环境的政策文献资料,发掘教育环境思想,系统梳理教育环境对大学教育的影响和作用,把握其发展的规律、特点,以此作为思考当代大学教育环境问题的历史性前提。另外,要从学说史的角度,分析古今中外思想家对教育环境理论的阐释,以期借鉴和吸收。总之,坚持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就是要基于历史意识,运用逻辑思维,列举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形式,高屋建瓴的把握当代中国大学教育环境。 第三,坚持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方法。既要合理吸收和借鉴符合大学教育改革和发展实践的优秀理论成果,注重大学教育环境理论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前瞻性、指导性,又要从当前大学教育环境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出发,分析与把握当前我国大学教育环境现状,运用理论武器的力量探讨大学教育环境的问题。 最后,注重系统研究和个案分析相结合。当代中国大学教育环境的历史考察,要着眼于在宏观的大思路、大视野下思考问题,把握总体性概貌和普遍性问题。在此基础上,紧紧围绕典型时期、典型模式、典型人物和重大事件,通过深入细致的个案分析,提出更具针对性和指导性的观点、方法和思路。系统研究要提供理论框架体系和基本原理,而个案分析则要为宏观的理论研究提供案例支持。 参考文献: 珍妮H巴兰坦,刘惠珍等译.美国教育社会学 .北京:春秋出版社,1989,239. 吴学周.中国大百科全书环境科学卷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15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22.
个人分类: 浮山联想(学悟)|4964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21: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