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华人科学家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华人科学家发现抗癌奥秘拯救无数患者,为何当初回国却屡遭碰壁
热度 1 Kara0807 2018-11-2 14:12
原创: 小德 德先生 “谈癌色变”是人们面对癌症时,真实心态的写照,尤其是近年来低龄化的趋势,更加剧了人们的恐惧。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100多年前,免疫治疗先驱者-威廉·科利就发现极少数癌症患者在被细菌或病毒意外感染的时候,肿瘤会缩小甚至消失,并由此诞生了世界上最早的癌症疫苗——“科利毒素”。 经过全世界科学家持续一个多世纪的摸爬滚打,最终发现了免疫系统抑制癌症发生的奥秘——PD-1分子,并研究出相应的PD-1/PD-L1抑制剂。 作为癌症免疫治疗最杰出的代表,PD-1/PD-L1抑制剂已经应用到全世界几十万人,拯救了无数的癌症晚期患者。其中,美国老总统卡特罹患晚期黑色素瘤并已有脑转移,但经过靶向放疗和Keytruda的治疗方案后,脑部肿瘤病灶消失。 PD-1/PD-L1单抗药物风光无限的背后,离不开一个华人的名字:陈列平。 陈列平 被“意外”选中的知青 1977年,对中国的知识分子来说是非同寻常的一年,中断了十年的中国高考制度得以恢复。 许多知青通过这次难得的历史机遇改变了自身命运,陈列平就是其中之一。这位刚刚20岁的福建小伙从插队的农村考入福建医科大学医疗系,开启了日后对人类意义深远的医学研究。 走上从医的道路,对陈列平来说其实是个意外。他原本对数学有着浓厚的兴趣,梦想是成为一名数学老师教书育人。假如没有这次“意外”,陈列平或许会成为一名出色的数学老师,但对医学领域来说,损失的是一位才华横溢、挽救无数病人的科研工作者。 经过5年的学习后,陈列平顺利地从福建医科大学毕业,之后又如愿考入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研究所攻读硕士。 据陈列平的硕士同学鲁先平回忆,陈列平因为特殊的知青经历,年龄要比班级其他同学大很多,加之为了弥补和其他同学之间学习上的差距,因此陈列平在读书时非常勤奋。并且他大多数的时候比较沉默,但每次一旦开口说话,总是很有意思,发人深省。 硕士毕业后,陈列平远渡重洋,来到了美国德雷塞尔大学攻读实验病理学博士,并在那里获得了博士学位。 其实,陈列平的科研之路并不平坦。和其他赴美求学的医学生一样,陈列平也面临着重要的人生抉择:是考取专业领域证书成为一名医生,还是安心做科学研究。 为了生存,陈列平先是考取了专业领域证书,但是“做真正的科学”的念头是他从医以来一直秉承的理想。 在华盛顿大学经过了短暂的博士后研究后,陈列平又迎来了一个职业转折点。美国著名药厂百时美施贵宝(BMS)公司向他抛出橄榄枝,邀请他加入基础和肿瘤免疫学研究以及药物研发团队。 在肿瘤免疫领域大放异彩 在BMS工作的时候,陈列平除了专注于免疫学的基础研究外,还把兴趣发展到蛋白和抗体药物研究上。 本想能在基础研究领域一展拳脚的陈列平,很快就遭遇了职业变故。 上世纪90年代,受到格列卫研制成功的影响,各大药厂纷纷将矛头指向小分子研究领域,放弃了其它领域的基础研究。 BMS也作出了战略调整,陈列平所在的部门员工被削减大半,留下来的员工也必须转入小分子研究。 面对自己喜欢的领域受到打击,并为公司缺乏基础研究的耐心感到遗憾,陈列平没有选择随波逐流,而是选择离开BMS,加入被誉为美国总统“御用医院”的梅奥诊所。 梅奥诊所,被誉为美国总统“御用医院” 事实证明,陈列平的这次出走是完全正确的,梅奥诊所为他提供了一个施展才华的天地。 1999年,陈列平在肿瘤细胞表面发现B7-H1(又称PD-L1)分子,并发现该分子通路在肿瘤逃逸免疫反应中的作用,他还基于此发展了抗体阻断PD-1/PD-L1通路治疗肿瘤的方法,抑制小鼠模型肿瘤生长。正是他的这些发现奠定了以后研究和临床应用的基础。 PD-1/PD-L1工作机制 不过,受制于梅奥保守的环境,陈列平难以在临床上验证自己的想法。在双方分歧难以弥合的状况下,陈列平再次选择出走,加盟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也许正是因为陈列平的离开,梅奥后来在创新方面的态度更加大胆。陈列平曾开玩笑说:“我走了,后面的科学家日子变得好很多,这是好事。”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开放的态度让陈列平的研究变得如鱼得水。2006年,陈列平等人开始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院倡导开展PD-1抗体的首次临床试验。 从开始临床试验到结果发表,整整经历了6年。期间既有美国FDA法规的限制,又有药厂和医院之间因知识产权归属问题产生的纠纷。 直到2014年,PD-1抗体才得到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用于肿瘤临床治疗,PD-1/PD-L1药物开始大放异彩。在接下来不到3年的时间里,FDA批准了5个PD-1/PD-L1抗体药物。 PD-1抗体有多牛?2017年2月,在ASCO-SITC会议上,研究人员经过分析后发现:针对PD-L1阳性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使用PD-1抗体Keytruda治疗后,预计五年生存率将达到21%-25%,而接受传统治疗只有3%-4%。 2018年6月,在全球最权威的美国临床肿瘤学年会(ASCO)上,研究人员公布了一组重磅研究成果:经过长达5年的随访,晚期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经过PD-1抗体Keytruda治疗后,五年生存期率实现了数倍的提升,达到了34%,而传统治疗只有12%-16%。 憾失诺奖,得知结果后只伤心了30秒 陈列平在肿瘤免疫领域的贡献与成就已经得到了行业高度认可。早在2017年,陈列平就同詹姆斯·艾利森、本庶佑、戈登·弗里曼和阿琳·夏普5位科学家,因在肿瘤免疫领域做出的开创性工作共同获得了沃伦·阿尔珀特奖。陈列平也成为继简悦威、屠呦呦之后,第三位获此奖的华人学者。 10月初,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给了詹姆斯·艾利森和本庶佑,以表彰他们在癌症免疫治疗方面所作出的贡献。 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美国免疫学家詹姆斯·艾利森(James P Alison)和日本免疫学家本庶佑(Tasuku Honjo) 消息一出,立刻在华人圈子里引起轩然大波,不少学者和同事也都为他扼腕叹息。争议主要在于,日本科学家本庶佑虽然发现了PD-1抗体推开了肿瘤免疫研究的大门,但首先意识到PD-1能用来对付癌症的却是陈列平。 陈列平与诺奖擦肩而过的原因都有哪些?北京大学医学部免疫学系副主任王月丹分析原因主要有三点: 文化的差异。 陈列平的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全部在国内完成,出国后融入西方的文化不是那么充分,可能很多人觉得有这样的贡献心里有嫉妒。 宣传不充分。 陈列平是一位实干家,本庶佑和艾利森都是非常喜欢宣传的人,艾莉森本人有一个叫做检查点“checkpoint”的乐队,艾莉森和本庶佑的研究,大家现在都统一把它们命名为“checkpoint”也就是检查点。从这个角度来讲,陈列平的工作就不如前两位高调科学家受到广泛重视。 诺奖不能超过3个。 除了陈列平发现的是PD-L1,还有一个分子叫PDL-2,是另一个美国人发现的。有可能评奖委员考虑到是不是配体都能得奖的话,是不是有更多的人都能得奖,也不符合诺奖的规则。但是陈列平的贡献是开创了一个新的肿瘤免役治疗的一个方向,对肿瘤免疫治疗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动作用,所以诺奖其实应该有陈列平一份。 尽管不少人纷纷为他鸣不平,一向低调的陈列平谈及此事却格外平静。在刚刚结束的2018世界生命科学大会上,陈列平接受媒体采访时就表示:“诺贝尔奖有点像买彩票,不能因为买了没中就很伤心。” “诺贝尔奖只是证明你做了重要工作的一种方式而已,不是唯一方式。”陈列平说,得知结果后他只伤心了30秒,1分钟后就不伤心了。 与憾失诺奖相比,更该反思他回国为何不受待见 2016年12月17日,第二届“复旦科技创新论坛”暨第一届“复旦-中植科学奖”颁奖典礼在上海举行。美国免疫学家詹姆斯·艾利森以及日本免疫学家本庶佑因在人类肿瘤免疫治疗方面做出的杰出贡献获颁首届“复旦-中植科学奖”,获奖的两人共享300万元人民币奖金。与上述两位科学家研究并肩的陈列平却没有获奖。 艾利森和本庶佑获得首届“复旦-中植科学奖” 陈列平在国内碰壁并不是头一遭。早在2008年I期临床试验成功之初,陈列平就想在国内尝试开展类似的研究,但当时很多国内学者并没有听过这方面的研究。他们认为这项研究样本数量太少,即使实验结果不错,也很难展开。由于国内学者的冷淡,使中国失去了一次在肿瘤免疫领域赶超世界水平的机会。 到了2012年,陈列平本打算借广东省召集国内外学者回国进行大型科学项目转化研究的时机,回国组建团队开展研究。没想到当时十多个评委,其中不乏多位院士,没有认可他的工作,陈列平申请的经费也被砍掉了90%。 直到2013年,陈列平从母校福建医科大学获得支持,这才组建了自己的实验室。后来,陈列平又选择回归基础研究,到耶鲁大学继续从事免疫学的研究。 陈列平坦言:“在耶鲁大学,我可以建自己心中理想的实验室,做想要做的研究,没有很多行政干预。这一点在国内却有些不同,如果国内科学家这样做,需要面临更大的压力,因为中国科研政策的导向性很强,今年做什么,明年做什么,都已经设计好,否则很难拿到经费。在你被孤立的时候,是否仍能做出新的东西,这需要经受极大的考验。” 的确,在我们替陈列平打抱不平的时候,更应该反思为什么当初他回国屡遭碰壁。好在陈列平是一位执着的科学家,屡遭碰壁却越挫越勇。否则,以陈列平的成就,不愁在国外谋一份名利双收的工作。到那时,我们再反思昨日的错误,可就为时已晚了。 \0
个人分类: 德先生|3542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华人科学家陈列平与诺奖失之交臂 专家:原因有三
redtree 2018-10-5 11:18
华人科学家陈列平与诺奖失之交臂 专家:原因有三 \0 作者:万存灵 王雪洁 来源: 中国之声 发布时间:2018/10/3 10:07:24 \0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当地时间10月1号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美国科学家詹姆斯·艾利森(James P Allison)和日本科学家本庶佑(Tasuku Honjo)最终获得了这一奖项。尽管两人的获奖实至名归,但华人科学家陈列平与诺奖的擦肩而过,同样让我们感到十分遗憾。 其实许多媒体和学者与评委会产生的分歧主要在于,日本科学家本庶佑虽然发现了PD-1抗体推开了肿瘤免疫研究的大门,但首先迈进大门意识到PD-1能用来对付癌症的却是陈列平。在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宣布后的发布会现场,就有记者向评委会提问,为何没有把奖项颁发给同样在免疫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陈列平。评委会的回答是“我们只针对获奖的候选人做评论”。 权威专家:陈列平与诺奖失之交臂原因有三 而在陈列平与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失之交臂的第一时间,不少学者和同事也都为他扼腕叹息。陈列平在人类肿瘤免疫治疗方面做出的贡献是学界有目共睹的,那么他与诺奖擦肩而过的原因都有哪些?我们先来看看北京大学医学部免疫学系副主任王月丹的分析。 主要是从学术界的认可来讲,其实很多人没有充分理解陈老师的贡献,那我觉得第一个原因就有可能是陈列平教授他主要是在中国大陆完成的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那么出了国以后可能一方面融入西方的文化不是那么充分,就是说可能很多人觉得有这样的贡献大家觉得心里有嫉妒吧,我觉得第一个是文化的差异; 第二我觉得陈老师的这种宣传并没有做的非常好,因为他是一个很实干的人,发现了PD-1的配体,激活PD-1的分子—b7h1,这是陈老师的命名,一年后学术界一些人尤其是本庶佑和他的学生把b7h1又重新命名了一个名字就是PDL-1,使它融入到PD-1的通路当中,包括艾莉森,那么他本人实际上也是非常喜欢宣传的人,自己有一个本身就叫做检查点“checkpoint”的乐队,那么包括艾莉森的ptla-4和本庶佑的pdl-1等等,大家现在都统一把它们命名为“checkpoint”也就是检查点。从这个角度来讲,陈老师的工作就不如前两位高调科学家受到广泛重视。当然之前我们国家复旦大学也有一个奖,奖励给检查点的发现者,当时也是艾莉森和本庶佑获得的,陈老师没有获奖。所以我们当时觉得我们中国自己的奖都没有给,当时没有引起媒体的重视,也反映了当时学术界的认识; 第三就是诺贝尔奖的获奖者是不能超过三个的,陈老师发现的是PDL-1,实际上还有一个分子叫PDL-2,是另一个美国人发现的,有可能评奖委员考虑到是不是配体都能得奖的话,是不是有更多的人都能得奖,也不符合诺奖的规则;但是我觉得陈老师的贡献是开创了一个新的肿瘤免役治疗的一个方向,推动了pd-1和pdl-1的单抗成药,对肿瘤免疫治疗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动作用,所以我觉得这个诺奖其实应该有陈老师一份。 陈列平学生:他一直都是很坚持 如果不是因为与诺奖的擦身而过,我们可能不会注意到低调,务实的陈列平,昨天中国之声记者万存灵,特地采访了陈列平教授的学生,现任福建省医科大学免疫治疗所副所长张秋玉: 福建省医科大学免疫治疗所副所长张秋玉在2014-2015年前往美国耶鲁大学免疫生物学系及癌症研究中心访学,深入接触陈列平及他的团队,但其实,早在10年前,张秋玉就有幸在福建医科大学听过他的演讲。 张秋玉说:陈老师是我们医大毕业的,七七到八一,他在我们医大读完本科之后,又在我们协和医院当了一年的医生,如何再考到北大的研究生,最后再出去的。实际上他虽然离开母校,但是他对母校还是非常关心的,一直以来都经常会被邀请到我们母校做讲座。我是免疫学专业的,实际上我最早认识他,是听了他好几次回来做报告 而在耶鲁一年的学习,不仅让张秋玉对学术领域有了更深的研究,也对陈列平的科研态度有了更深的认识。 对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在耶鲁这一年,实验技术这方面我是受益很多,更多的是他对科研的一些理念,对一些理论的判断,我们免疫学是一个边缘学科,他对于免疫学很多理论的一些前瞻性的判断和对这些已有理论的回顾性的总结工作,他有独到的见解,而且经常会引领我们会看到更多,最让我感受的深刻的应该是他对于这个科研工作的一个执着和他比较独特的这种认识。 据张秋玉表示,从20年前到现在,免疫学的相关教材都没有做很大的更新,在不被看好的情况进行研究,陈列平也克服了很多非专业人士想象不到的艰辛,在科研的路上陈列平始终坚持自己的初心。 张秋玉说:我觉得他真的就是一个做学问的,热爱研究,热爱做科研,对自己的做的东西就是很坚定,因为在科研的工作中,我们可能会碰到很多的困难,那么他一直都是很坚持。科学研究的话,最难的就是你需要时间去等待,陈老师是他对他自己做的工作的一种坚定,我觉得这个也是他的这个性格方面非常好,值得我们这些年轻的学者去学习的一个方面。 即使身在耶鲁,陈列平也始终心系母校,2013年,陈列平着手组建福建医科大学免疫治疗研究所,并担任所长。 他是真心想为母校能做点事,所以他想组建这样的一个研究团队,是希望能够尽快的把他的一些研究成果能够推向产业化。我们学校这边对于产业化这块前面没有很多现成的一些经验可以做参考,在组建的过程中,我们初衷是很好,但是因为人员技术这些培训的更新,还有平台建设的完善,那么其实都需要时间。我们13年开始组建,真正能够开始正常运转,我觉得应该是15、16年左右才开始,使用也就是这两年我们在人员上比较稳定,团队也比较明确,然后开始推动一些项目。 虽然远在美国,陈列平也十分关心福建研究所的进展,自研究所成立以来,陈列平首先在科研方向、大框架上进行把握,每当实验遇到问题时,他都会一一给出建议和指导。 张秋玉:他经常回来,至少我想有一个月保障一次,电话会议我们是经常开的。我们这边有很多学生,有的需要他给我们提供一些新的思路,新的这个观念,有些东西我们需要经常交流,因为下一步工作很多时候他能够高瞻远瞩,给我们更多有益的指导。 张秋玉看来,虽然老师这次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但是他在肿瘤免疫领域所研究的成就还是不容否认的。 我觉得它在肿瘤免疫上面的贡献是比较这个巨大的,因为他提出了很多理念,应该来说到现在我们临床的一些很多研究成果已经验证了他提出的理论确实是准确的,而且可以把这些理论运用在实践上,因为我们在做很多研究,其实很多工作不一定能用到临床上。 陈列平在早先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中国人不擅长讲故事,不擅长将复杂的科学变为简单的概念去让人们接受,这一点可能是我们最大的缺陷。不想过多评论诺贝尔奖,还是希望把精力放在研究上。 虽然诺奖博物馆的椅子始终无法写上所有英雄的名字,但科学家们为战胜病痛、探索未知所做的全部努力,都会被历史永远铭记。(记者:万存灵、王雪洁)
个人分类: 科技新闻|75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科学》:科学家取得艾滋病毒研究重要进展
fqng1008 2016-5-21 14:16
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当地时间12日宣布,该院科学家针对艾滋病毒的研究取得重要进展,在艾滋病毒上发现了一个新的位点,该发现为艾滋疫苗的探索和研究打开了一条新的路径。 这一研究成果已于5月12日在美国 《科学》 杂志在线发表,论文的第一作者是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过敏与传染病研究所下属疫苗研究中心的3位华人科学家,分别是孔瑞、许凯和周同庆,他们的研究方向包括抗体和疫苗、蛋白质结构和疫苗。 该研究院在声明中说,艾滋疫苗研究的策略之一是通过免疫方法诱导出能有效针对重要靶点的中和抗体,然而由于艾滋病毒的多变性,这样的靶点很有限。该院科学家们在艾滋病毒上发现了一个新的位点,这个位点可以被免疫系统产生的抗体分子识别,从而可以作为疫苗研究的新靶点,科学家也发现了这种抗体的作用机制。鉴于此,该发现为艾滋疫苗的探索和研究打开了一条新的路径。 据介绍,这项研究发现的新靶点在艾滋病毒膜蛋白上,由一段连续的8个氨基酸组成,是艾滋病毒融合肽的一部分。在此之前,艾滋病毒的融合肽没有被科学家视为疫苗设计的靶点。所以,此项发现的主要意义在于挖掘出艾滋病毒的一个“软肋”。以往的艾滋疫苗设计主要针对一些结构非常复杂的位点,设计难度很大,而融合肽的结构要简单很多,针对融合肽的疫苗设计有可能相对容易。 卫生研究院说,基于此项最新发现,该院科学家正集中精力设计新型疫苗,试图诱导出类似的融合肽抗体。 (来源:中国新闻网 张蔚然)
个人分类: 临床研习|1240 次阅读|0 个评论
请签名支持被无理诬告间谍罪的华人科学家
热度 12 SLLee19 2016-1-14 01:12
请签名支持被无理诬告间谍罪的华人科学家,虽然无故撤销控告,但是所受精神及经济上的损失无法补偿。这是美国继续歧视华人的案件。前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主席Alice Huang教授领导一群加州学者,诺贝尔奖得奖人联合签名要求调查真相,向美国联邦总检察长申诉。请大家签名支持。 http://www.pasadenastarnews.com/opinion/20160112/caltech-biologist-petitions-attorney-general-over-arrests-of-chinese-scientists-larry-wilson 原文如下: Caltech biologist petitions attorney general over arrests of Chinese scientists: Larry Wilson By Larry Wilson , Pasadena Star-News POSTED: 01/12/16, 3:35 PM PST | UPDATED: 10 HRS Caltech biologist Alice Huang is spearheading the local effort to petition U.S. Attorney General Loretta Lynch to investigate a series of wrongful prosecutions of Chinese-American academics as “spies” for China. Huang — the former president of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nd professor at Harvard Medical School and NYU dean of science before moving to Pasadena — and 22 other scientists from around the country have rounded up the backing of five Nobelists to lend even more star power to their petition to the AG. From the group’s release announcing its concerns: “The initiating signers strongly support the government’s effort to investigate and prosecute the stealing of government and corporate secrets but are appalled by the apparent pattern of singling out Chinese-Americans, without adequate investigations, by federal law enforcement and prosecutors seemingly on the basis of ethnicity in violation of their equal protection rights. ... 加州理工学院生物学家爱丽丝黄正带头在当地努力上书美国司法部长洛雷塔·林奇调查一系列美国华裔学者被诬告的“间谍”事件。 黄教授迁到帕萨迪纳前是美国科学促进协会会长,哈佛医学院教授和纽约大学理学院院长,她连同 22 位美国各地科学家和五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用显赫的力量支持他们向总检察长的请愿书。 该组群公布其关注:“发起签名者强烈支持政府的努力,调查和起诉窃取政府和企业秘密的行为。但对单独针对美国华裔,在没有足够调查的情况下,联邦执法和检察官明显侵犯其平等保护种族权利,我们对这种做法感到震惊。 ... “Five months after the arrest of Dr. Sherry Chen of the National Weather Service, the case was dismissed on the eve of her trial without explanation. Similarly, Dr. Xiaoxing Xi, Chair of the Physics Department at Temple University, was dragged from home with guns pointed at his wife and children. His case was also dismissed by the court. The government’s evidence was not even related to the technology it claimed to be. Dr. Chen and Dr. Xi’s reputation and careers have been damaged and their families have suffered mentally and financially. Dr. Chen and Dr. Xi’s cases are only the latest cases in recent years involving Chinese-American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 falsely charged for similar crimes. This apparent pattern subjects innocent Chinese-Americans to live and work in fear and disadvantage. It also weakens the nation’s scientific, technological and economic competitiveness by discouraging Chinese-Americans from entering or staying in STEM occupations in universities, national labs and industry.” “ 国家气象局的陈霞芬博士被捕 5 个月后,她的案件审判前夕被驳回 , 没有任何解释。同样,坦普尔大学物理系系主任郗小星博士,被从家里拖出来,警察用枪指着他的妻子和孩子。他的案子也被法院驳回。政府的证据,甚至没有与声称的技术有关。陈博士和郗博士的声誉和事业遭到严重破坏,他们的家人遭受精神上和经济上损失。陈博士和郗博士的情况,仅是近年来涉及美国华裔科学家和工程师被诬告的最近的例子。这种明显做法使无辜的美国华裔科学家生活和工作在恐惧和歧视中。这种措施阻碍了美国华裔科学家进入或留在大学,国家实验室,与科技工程数学界工业,削弱了国家的科技和经济竞争力。” And now there’s a petition for interested others to sign . (请签名支持) It’s a fascinating and, yes, troubling aspect of the increasing prominence of Chinese and Chinese-American scientists in our top tech spheres at the same time as there are still tensions between the two nations. 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事件,是的,因为两国之间的紧张关系,在我们顶级技术领域的地位日益突出的中国和美籍华裔科学家,同时也很受困扰。
4688 次阅读|28 个评论
[转载]叶水送:谁是近20年癌症治疗贡献重大的华人科学家?
热度 1 fqng1008 2016-1-13 08:01
英国小说家阿道司·赫胥黎( Aldous Huxley )曾说过:“越伟大、越有独创精神的人越喜欢孤独。”不过对大多数学者来说,他们会将孤独拒之门外,并害怕被其他人孤立起来,能否进入主流学术圈被其视为学术成功与否的标准之一。自然而然,这些学者也甘愿在主流学术圈里埋没自己的天赋,亦步亦趋,一生鲜有独特的科学发现。 耶鲁大学教授、威廉·科利奖( William B. Coley Award )得主陈列平却持有截然不同的观点,“我不会成为一名主流科学家,如果有人说我是主流科学家,我倒要好好反思,重新审视一下自己,因为成为所谓的‘主流’科学家意味着我发现新事物的能力已下降,所以当大家在做主流的科学研究时,我会另辟蹊径,设定新目标,寻找新的东西”。三十多年的学术生涯,是陈列平这一理念的生动诠释。他自称是个“孤独的探索者”,但乐在其中。 掀开肿瘤免疫治疗的新篇章 早在上世纪90年代,陈列平的实验室就揭示了肿瘤在生长过程中抑制免疫反应的主要机制并鉴定了关键分子——PD-L1 受体,从而为抗 PD-1/PD-L1 药物的研发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中时代的陈列平,是篮球田径的好手,他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一直保持到现在。对数学的浓厚兴趣,曾一度让他理想成为“一名高中数学老师”,从没想过成为医生或从事医学研究。1977 年恢复高考后,他从插队的农村考进福建医科大学学医,用他的话来说“这是意外。 大学毕业之后, 陈列平做过一段时间的临床医生并考入北京协和医学院,研究免疫学。1986 年他来美国攻读实验病理学博士学位和从事博士后研究,结业后并没有立即进入学术界,而是在制药公司百时美施贵宝(Bristol-Myers Squibb)从事基础和肿瘤免疫学研究以及药物研发工作。 但 1997 年,他面临着一个艰难的抉择:百时美施贵宝关闭了公司整个肿瘤免疫治疗研发部门,如果他选择留下,得放弃原先的研究,从事小分子药物的研发。当时肿瘤靶向药物的研发是肿瘤治疗的主流方向,如日中天,成为各大制药公司的宠儿,肿瘤免疫治疗的曙光暂未出现,被冷落一旁。 陈列平毅然离开了百时美施贵宝,到梅奥医疗中心(Mayo Clinic)建立一个新的实验室,之后又搬到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Johns Hopkins School of Medicine)。在这段时间里,他的实验室终于揭示了肿瘤在生长过程中抑制免疫反应的主要机制并鉴定了关键分子,从而为抗 PD-1/PD-L1 药物的研发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免疫学诞生之日起,其就是一门基础理论和临床应用并行的科学。早在 20 世纪 50 年代,科学家就发现人体的免疫系统可对生长的肿瘤产生反应,并可抑制其生长。这些反应具体表现是,在肿瘤中常常可以看到大量的淋巴细胞存在(或浸润),并且在病人血液中也可分离到有能力杀死肿瘤的淋巴细胞。 然而令科学家困惑的是,这些免疫反应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无法扼制肿瘤生长。这就形成了一种奇特的现象: “你打你的, 我长我的”,这种现象被称之为“肿瘤免疫逃逸”。近几十年的临床实践也证明,肿瘤免疫逃逸是绝大多数免疫治疗失败的重要原因,阐明肿瘤免疫逃逸的分子机制不仅仅是肿瘤免疫学的理论问题,还和临床肿瘤治疗密切相关。因为当时肿瘤免疫逃逸的关键机制不清楚,免疫学的主流研究集中在用增强免疫反应的办法来克服肿瘤免疫逃逸,包括肿瘤疫苗、细胞因子、转输细胞治疗、去除调节淋巴细胞等。 上世纪90年代早期,陈列平就提出肿瘤微环境中存在免疫逃逸关键分子的假设,并集中力量鉴定这类分子。1999 年到 2002 年间,陈列平和他的团队率先发现肿瘤微环境中,特别是肿瘤细胞上过度产生一个免疫球蛋白样的分子,将其命名为 B7-H1(现在又称 PD-L1),并证明此分子的过度表达,选择性地抑制了肿瘤微环境中淋巴细胞的免疫反应。他的实验室还和其他实验室共同发现 B7-H1 (PD-L1) 通过结合 PD-1 对免疫细胞的激活起抑制作用。 根据这些发现,陈列平及其团队首先发明用单克隆抗体阻断 PD-1/PD-L1 的结合,发现其在小鼠模型中可抑制肿瘤生长,这为抗 PD-1/PD-L1 抗体药物的临床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受到这些发现的鼓舞,2006 年,他在约翰霍普金斯医院发起并帮助组织了第一个抗体治疗的临床实验,由此掀开了肿瘤免疫治疗一个划时代的篇章。现在,PD-1/PD-L1 抗体被誉为“肿瘤治疗抗生素”。 孤独的科学探索者 “你要想在一个领域里有所成就,就不要过于考虑别人对你的评价。作为一名研究人员,不要老想进入主流科学,因为一旦成为‘主流科学家’,那说明你的创新能力可有问题了。 十余年弹指一挥间,夹杂着挫折、艰辛与成就,陈列平已是肿瘤免疫治疗领域的开路先锋。是何种动力在激励着他卓尔不群?陈列平回忆起 1989 年博士即将毕业,他的导师 Frederick Earle Wheelock 曾对他讲过的一席话。 “Wheelock 教授对我说,一个领域的科学家,能独立思考、独立做出重大发现的只占 5%,另外有5%是不合格的科学家,他们的思路有问题,随时可能被淘汰,而绝大多数的科学家属于中间的那部分,他们不断地跟踪前面 5% 科学家做出的发现,但平时他们会打击两边的 5%,他们既瞧不起底下 5% 的科学家,又在大多数时候对前面 5% 的科学家不屑一顾,因为这些科学家的新发现暂未出现。‘我知道你终有一天会独立研究,你如何选择:是前面的5%,中间的 90%,还是后面的 5%?’” 尽管 20 多年过去了,陈列平对这句话仍铭记于心。他认为,“要成为前面5%的科学家,需要毅力,对来自主流领域的冷嘲热讽、不支持、不予以奖励,要有良好的心态处之”。如今细数起来,他的研究经历也在诠释着前面5%的科学家会有哪些不同的境遇。 由于肿瘤疫苗在临床治疗的失败,该领域在 2000 年初处于低潮中。2006 年, 经过了多年的艰辛筹备,抗 PD-1/PD-L1 抗体药物在美国开始了I期临床试验。两年之后,I期临床结果喜人,陈列平就回国,跟国内同行交流这方面的研究,但当时很多学者并没有听过这方面的研究,实际上也不关心。 有学者甚至反对他,认为“这项研究样本数量太少,纵然实验结果不错,但是范围太小”。还有些学者抱有谨慎的乐观,认为“这个临床实验只是运气比较好。原本陈列平打算在国内尝试开展类似的研究,然而国内学术界对此项研究反应冷淡,从他实验室回国的博士后也在经费申请上遇到很大挑战。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中国失去了一次赶超世界水平的机会。 2012 年,抗 PD-1 药物 I/II 期临床试验结束,结果显示抗 PD-1 药物对肿瘤治疗效果非常明显。彼时广东省召集国内外学者回国进行大型科学项目转化研究,于是陈列平回国组建创新团队,打算试一试。“当时我希望从基础研究、转化医学到临床研究,把美国的经验放到中国来。 然而十多个评委中一半以上都是院士,并没有认可这项工作的重要性,结果是申请的经费被砍掉了 90% 。受挫之后,陈列平来到了福建,希望当地政府和母校能支持他的研究工作,好在最后他在这里获得了支持。目前陈列平在国内的实验室已建立起来,主要从事转化医学、临床研究和肿瘤免疫药物开发方面的工作。 “科学研究的过程,挫折会一直存在。因为这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做错的时候要比做对的时候多得多。”陈列平感慨道,“遇到挫折你会很难过,平时我的学生们有挫折都会来找我,于是这些挫折也会变成我的挫折。我的作用是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以及想办法让他们从挫折中走出来。 对于一个科学家来说,要有恒定的信念。“你要想在一个领域里特立独行,就不要过于考虑别人对你的评价。作为一名研究人员,不要老想进入主流科学,因为一旦成为‘主流科学家’,那说明你的创新能力可有问题了。反过来,如果你不是主流科学家,你可能不被认可、获得支持甚至是被人信任,这时候你需要一个好的心态:我是在探索一个全新的科学发现”。 古今中外,大多数科学家都愿意待在一个主流的学术圈里面,这会给他们带来安全感,也因为这个缘故,绝大多数的重大科学发现只会光顾那些孜孜不倦、孤独地上下求索的先行者们。所谓的主流科学,只不过是主流科学家在先人已开辟出来的领域里,走完他们未尽的道路。 当谈及获奖时的感受时,陈列平表示“当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因为抗 PD-1/PD-L1 药物在肿瘤治疗中已表现得非常出色,获奖并没让我感到惊讶。不过有一点感触是,在获奖之前,没有多少人关注你,虽然那时候我们已经发表了上百篇相关的文章。 直到临床结果出来以及获奖之后,很多人的态度才有所转变,这些文章才被关注和大量引用”。 科研如何与产业有机结合 “如果我只专注基础研究,那么我可能会发表比现在多一倍的文章,因为我有50%的精力花费在转化医学上。做研究、做临床、做企业,需要了解三种不同的‘语言’,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 最近几年,转化医学在国内特别火热。但是实际上,很多科学家可能并不擅长这方面的工作。一个科研项目的成功转化,其实是需要在一开始的时候就要设计好。 “我是一个比较另类的科学家,做过医生,还在药厂经过一番历练,对药物的研发流程比较清楚。我的实验室也比较另类,与其说是一个实验室,还不如说是两个实验室:一组做非常基础的研究,如免疫逃逸、分子机制等;另一组则属于应用型,这里有医生,也有药物研发的研究人员。”陈列平表示,“不仅是学术界,我与医院、产业界一直保持密切的联系。当不同学术背景和兴趣的人,从各种角度讨论一个科学发现,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过程。” 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互结合是陈列平理想的实验室模型, 但真正做起来其实并不容易,“因为基础和应用研究需要从不同渠道申请经费,我们既要在基础领域,同最好的实验室比较,也要在应用领域,与这个领域最好的实验室竞争,只有两方面做得最好,才可能申请到经费。” “对我来说,只要有机会转化基础发现成为药物,我就不会放过转化的机会,“陈列平表示,”如果让其他公司或研究人员来转化,因为研究的深度和角度不同,他们有时在转化过程中出现错误,这样一个好药也会被他们弄坏。 转化医学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并不容易,十分费时、费力。“你必须要花费很多时间,甚至是牺牲个人的研究兴趣,把精力集中在转化医学上,在这个过程中, 80% 的工作是非科学部分,例如商业模式、经费管理、和临床医生交流、说服投资者等。如果我只专注基础研究,那么我可能会发表比现在多一倍的文章,因为我有50%的精力花费在转化医学上。做研究、做临床、做企业,需要了解三种不同的‘语言’,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目前,基于陈列平实验室的发现,除了 PD-1/PD-L1 抗体外, 还有至少有 6 个蛋白药物已进入临床I期或是临床II期实验,用于治疗晚期肿瘤和自身免疫疾病。 国内科研缺乏原创环境 “很多中国科研人员都是在追踪热点研究,中国相关政策亦在鼓励跟进,这可能是方向性错误。此外相关制度缺乏耐心,也是对原创研究极为不利的。“ 陈列平坦言,中国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落后国外很多年。“我走访了国内一些高校和企业,目前他们也在密切关注这一领域,但做得比较深入的研究几乎没有。很多中国科研人员都是在追踪热点研究。中国相关政策亦在鼓励跟进,这可能是方向性错误。” “事实上,一开始我想把早期的一些基础肿瘤免疫研究拿回国内来做,然后再很快地转化到应用上来,但中国的科研环境以及相关政策似乎并不鼓励这样做。”陈列平无奈地表示,“我会很有耐心做这件事情,但是其他人可能没有耐心等待,也许是制度没有耐心,这对原创研究是极为不利的。” “在耶鲁大学,我可以建自己心中理想的实验室,做想要做的研究,没有很多行政干预。这一点在国内却有些不同,如果国内科学家这样做,需要面临更大的压力,因为中国科研政策的导向性很强,今年做什么,明年做什么,都已经设计好,否则很难拿到经费。在你被孤立的时候,是否仍能做出新的东西,这需要经受极大的考验。纵然科研的行政导向也有必要,但是如果给研究者更高的自由度,这会极大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陈列平说,“美国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不同的大学科研环境不尽相同,但你总是可以找到一个适合你的地方。我是一个很‘孤独’的科学家,在耶鲁大学,像我这样的人还有很多,正所谓物以类聚。平时我们会各做各的研究, 但会相互欣赏,如有可能也会互相帮助”。如何创造环境鼓励科学家做原创研究,这样的曙光似乎已在国内渐次浮现,不过仍然很遥远。 原始来源: http://news.bioon.com/article/6677105.html
个人分类: 临床研习|1361 次阅读|2 个评论
追随他们 超越他们——华人科学家群英谱(续三)
热度 13 sqdai 2014-3-15 07:33
关于华人科学家群英谱的三篇博文引起了朋友们的关注(见链接)。本文继续提供华人科学家的一些材料,而且想说一说推出这一系列博文的用意。 近日在电视节目中多有报道:“韩流”席卷内地城市。那些精力充沛的少男少女们,如痴似醉地、近乎疯狂地追逐来自韩国的歌星、影星,甚至不惜为之挤得东倒西歪、头破血流。看了这类新闻,心里有点不是滋味。当然,青少年追捧明星偶像司空见惯,无可指责,他们享有完全的自由。然而,令我联想的是:倘若到来的不是娱乐明星,而是科技明星,例如,荣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丁肇中、朱棣文、崔琦、高锟等,在我国青少年朋友中会有这样的轰动效应吗?他们还会那样狂热地追捧吗?可以肯定地说:现时不会。这些美籍华裔科学家是所有华人的骄傲,而眼前的那些青少年,也许连他们的名字都闻所未闻。这一事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们的媒体在宣传和引导上的偏颇和缺失,也就是我常说的媒体“过娱乐化”倾向。 有鉴于此,我想尽自己绵薄之力为华人科学家大唱赞歌。从介绍老一辈科学家的事迹开始,在再有一两个续篇做简介之后,将进一步不断讴歌新老科学家,详述他们的人生历程和精神风貌,希望他们的感人的事迹能打动后来者。 有的朋友会说,著名科学家在普通民众中的知名度永远不及娱乐明星。确乎如此。一方面,科学家的人生目标在于为科技事业做贡献,他们默默工作,虚怀若谷,不求闻达,从不自我标榜,所以他们的姓名、事迹不会像娱乐明星那样广为人知;另一方面,科学家所从事的工作也不容易宣传,不费一点力气,难以让普通人理解他们的所作所为,更遑论做到家喻户晓了。但是,如果在舆论导向上过于偏颇,总体上忽视普及科学知识和宣传科技工作者,其结果是很糟的。特别是,倘若电视节目过分强调收视率,甚至“收视率至上”,忽视或漠视科技教育类的宣传,那么其长期后果将是灾难性的。 我原先以为,香港的电视节目是娱乐至上的,内地有些电视节目简直就是它们中的一些栏目的“翻版”。然而,去年我在那里过春节,有意识地收看当地的各类电视节目,出乎意料地发现,香港的电视里有很多科技、教育、文化类的节目,主题严肃,内容深邃,有些节目很有深度,很有教育意义,而且这类节目是与娱乐节目“混编”的,总体效果不错。在香港,那些有学问的科学家颇受社会的尊重。遇到现实中的疑难问题,经常请出科学家在电视中为公众答疑解惑,因此,香港科学家露面的机会似乎比内地科学家多。 我这里讲述科学家的业绩和精神的初级目标是让大家了解他们,学习他们,追随他们,而终极目标则是让新生代的学人奋起直追,努力超越他们!“长江后浪推前浪,江山代有才人出”,我国年青学人队伍中蕴藏着极大的积极性,只要努力引导,并不断推出实际措施,把这种积极性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什么样的科学奇迹不能创造?何愁大批超越前辈的优秀科学家难以成批涌现? 我希望读者关注这些优秀学术前辈成长的曲折经历,了解他们是如何从内忧外患的困境中“厮杀”出来的,领悟他们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并比照自己的存在环境,清楚地认识到,在目前这样逐渐优裕的环境中,新生代学人完全有可能做得更好。 当然,要成为优秀科学家并非易事,大多数科技工作者上不了我这个榜单。但是,只要后来者努力追随他们,立志超越他们,为实现中国梦竭尽了全力,就可以问心无愧了。 下面是十二位科学家的传略,囿于篇幅,这里仅让大家认识他们,了解他们的辉煌业绩,更详细的介绍留待后续。 由于牵涉到笔者不熟悉的专业,叙述中有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34 竺可桢 竺可桢 (1890.3.7-1974.2.7) ,浙江省绍兴人。著名地理学家 、气象学 家和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曾任中科院副院长,中国近代地理学、气象学的一代宗师。 1908 年入上海复旦公学 求学, 1910 年公费留美入 伊利诺斯大学农学院, 1913 年夏毕业后转入哈佛大学 研究院地理系专攻气象学 , 1918 获博士学位。 1921 年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南京大学的前身)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地学系, 1929 年到 1936 年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 1936 年到 1949 年担任国立浙江大学校长,被尊为“中国高校四大校长”之一。主要学术著作有:《历史时代世界气候的波动》、《远东台风的新分类》、《关于台风眼的若干新事实》、《台风的源地与转向》;《南宋时代我国气候之揣测》、《中国历史上气候的变迁》、《中国气候区域论》、《中国气候之运行》、《东南季风与中国之雨量》、《中国气候概论》、《前清北京之气象记录》、《物候学 》、《中国的亚热带》、《论我国气候的几个特点及其与粮食作物生产的关系》、《一门丰产的科学 —— 物候学》等。 35 李四光 李四光( 1889.10.26-1971.4.29. ),湖北黄冈人, 蒙古族 。著名 地质学 家, 中央研究院 院士 , 中国科学院 学部委员,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杰出的科学家,为新中国科学发展做出卓越贡献。 1904 年他官费赴日本留学,读大阪高工船用机关科, 1910 年毕业后回国; 1915 年到英国留学, 1917 年获明翰大学硕士学位; 1918 年回国任 北京大学 地质系教授。 1932 年任 中央大学 (1949 年更名 南京大学 ) 代理校长,之后又任 重庆大学 教授。解放后任 中国地质大学 第一任校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地质部部长。在地质科学方面多有创造,其事迹已有传记电影描述。他为中国甩掉 “ 贫油 ” 帽子,创立地质力学理论和我国 “ 两弹 ” 的研发做出了重大贡献。主要学术著作有:《地球表面形象变迁之主因》、《冰期之庐山》、《中国地质学》、《地质力学的基础与方法》等。 36 刘东生 刘东生( 1917.11.24-2008.3.6 ),辽宁沈阳人。著名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2003 年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 1942 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地质地理气象系, 1949 年南京大学生物系肄业,而后任职于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1958 年,他从黄土地层研究中根据黄土与古土壤的多旋回特点,发现第四纪气候冷暖交替远不止四次,发展了传统的四次冰期学说,成为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一个重大转折,创立了环境变化的“多旋回学说”。长期从事我国黄土高原的研究和水土保持工作,被誉为“黄土之父”。主要学术著作有:《殷墟哺乳类补遗》、《四川歌乐山哺乳动物群》、《黄河中游水土保持考察报告》、《黄河中游黄土》、《中国黄土分布图 1 : 200 万》、《黄土的物质成分和结构》、《黄土与环境》、《中国黄土》(英文)等。 37 叶笃正 叶笃正( 1916.02-2013.10.16 ), 安徽 安庆人,出生于 天津 。著名气象学家, 中国科学院 院士,中国现代 气象学 主要奠基人之一。 1940 年获 西南联大 理学学士学位, 1943 年获 浙江大学 理学硕士学位, 1948 年在美国 芝加哥大学 获博士学位。曾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中国气象学会 理事长。 从事地球科学研究 70 余年,为地球科学事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包括:开创青藏高原气象学;创立东亚大气环流和季节突变理论;创立大气长波能量频散理论和大气运动的适应理论,在天气预报方面有重要应用。他积极参与和指导建立中国现代气象业务系统,为现代气象事业发展做出卓越贡献。 2003 年获 世界气象组织 最高奖, 2005 年度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获得者, 2006 年获评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主要学术著作有: 《大气环流的若干基本问题》、《大气中适应问题》、《青藏高原气象学》等。 38 贝时璋 贝时璋( 1903.10.10-2009.10.29 ),浙江镇海人。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实验 生物学家 、细胞 生物学家 、 教育家 ,我国 细胞学 、 胚胎学 的创始人之一、 生物物理学 的 奠基人 。 1919 年进同济医工专门学校(同济大学前身), 1921 年从该校医预科毕业后,赴德国的三个大学留学八年, 1928 年获土滨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1929 年回国,在浙江大学任教 20 年,创建生物学系并任系主任,提出以发展实验生物学为主攻方向。 1950 年参与创办中科院上海分院,曾任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研究所所长,对科学院的建设和生物物理学的发展有杰出贡献,开拓了细胞重建这一研究方向,培养了一批杰出人才。主要学术著作有:《细胞常数与再生关系》、《卵黄粒与细胞之重建》、《生物物理学中的若干问题》、《细胞重建》等。 39 谈家桢 谈家桢( 1909-2008 ),浙江宁波人。著名遗传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现代遗传学奠基人之一。 1930 年获苏州东吴大学理学学士学位, 1932 年获北京燕京大学理学硕士学位, 1936 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哲学博士学位。 1937 年应竺可桢校长的之邀就任浙江大学生物系教授, 1952 年院系调整后任复旦大学生物系主任。 1961 年起先后担任过复旦大学遗传所所长,复旦大学副校长,生命科学院院长和校长顾问等职务。他的研究工作主要涉及有关瓢虫、果蝇、猕猴、人体、植物等的细胞遗传、群体遗传、辐射遗传、毒理遗传、分子遗传以及遗传工程等。特别在果蝇种群间的演变和异色瓢虫色斑遗传变异研究领域有开创性的成就,为现代综合进化理论提供重要论据。他在 我国 创建了第一个遗传学专业、第一个遗传学研究所,组建了第一个生命科学学院,为我国遗传学研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主要学术著作有:《生物学引论》、《遗传与物种起源》、《基因与遗传》、《谈谈摩尔根学派的遗传学说》、《基因工程》、《基因的萦梦》、《谈家桢论文集》、《谈家桢论文选》等。 40 蔡翘 蔡翘 (1897 10.11 - 1990 07.29) ,广东揭阳人。著名生理学家,医学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 生理科学奠基人之一。 1918 年 在北京大学中文系旁听, 1919 年 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和印第安纳大学心理系学习, 1921 年 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芝加哥大学生理系做研究生, 1925 年在芝加哥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 1925 年后,先后在复旦大学、中央大学、南京大学任教, 1952 年任第五军医大学校长, 1954 年 任军事医学科学院副院长。曾任中国生理科学会理事长。他在神经解剖、神经传导生理、糖代谢和血液生理等领域有许多重大发现,在 1920 年 代首先发现视觉与眼球运动功能的中枢部位 —— 顶盖前核(后称蔡氏区),他编写了我国第一部大学生理学教科书,培养了大批生理科学领域的人才,并为中国的航天航空航海生理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主要学术著作有:《生理学》、《生理学常识》、《生理学实验指导》、《航空医学入门》、《航空与空间医学基础》等。 41 袁隆平 袁隆平 , 1930 年 9 月 7 日 出生于 北京 ,江西 德安 人。国际知名的 杂交水稻 育种专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 、 美国国家科学院 外籍 院士 ,被称为中国的 “ 杂交水稻之父 ” 。 2011 年获得 马哈蒂尔科学奖 。 1953 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到 湖南 怀化 安江农校任教。 1960 年开始研究水稻杂交, 1966 年发表首篇论述水稻雄性不育性的论文, 1970 年杂交水稻育种首获成功, 1974 年获鉴定承认,而后大面积推广, 1977 年发表了重要论文《杂交水稻培育的实践和理论》和《杂交水稻制种与高产的关键技术》, 1979 年在国际会议上获得承认, 1985 年发表论文《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探讨》,总结了百年 农作物 育种史和 20 年 “ 三系杂交稻 ” 育种经验, 1986 年 10 月提出 “ 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 ” ,在国内外获得更广泛的认可。中国杂交水稻的优良品种已占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的 50% ,平均增产 20% 。从推广种植杂交水稻以来,已累计增产稻谷 3500 亿公斤,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他先后获得 “ 国家特等发明奖 ” 、 “ 首届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 ( 2000 年)等多项中国奖项和联合国 “ 科学奖 ” 、 “ 沃尔夫奖 ” 、 “ 世界粮食奖 ” 等 11 项国际大奖, 2014 年挪威议员提名他角逐 2014 年度诺贝尔和平奖。现任 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主任暨 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 主任、 联合国粮农组织 首席顾问、 世界华人健康饮食协会 荣誉主席。 42 卢嘉锡 卢嘉锡( 1915.10.26-2001.06.04 ),台湾省 台南 人,出生于福建 厦门 。著名物理化学家、化学教育家和科技组织领导者,中国科学院院士。 1934 年毕业于 厦门 大学化学系,同时修毕数学系主要课程。 1937 年考取中英庚款公费,进 伦敦大学 学院, 1939 年获 伦敦大学 物理化学专业哲学博士学位。旋即到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 ,在两度独得 诺贝尔奖 的 L . 鲍林 指导下从事结构化学研究, 1945 年获得美国科学研究与发展局颁发的科学研究与发展成就奖。同年回国,到厦门大学任教,。曾历任 厦门大学 理学院院长、研究部部长, 福州大学 副校长,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研究员、所长, 中国科学院 院长,第三世界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化学会理事长等职。 1979 年被评为 全国劳动模范 。他的工作涉及 物理 化学 、 结构化学 、 核化学 和 材料科学 等多种学科领域。在 结构化学 研究工作中有杰出贡献,曾提出固氮酶活性中心的结构模型,从事结构与性能的关系研究等,对 中国 原子簇化学的发展起了重要推动作用,他所指导的新技术 晶体 材料 科学研究 ,也取得了重大成绩。他早年设计的等倾角 魏森 保单晶 X 射线衍射照相的 Lp 因子倒数图,载入国际 X 射线晶体学 手册,称为 “ 卢氏图 ” 。 43 唐敖庆 唐敖庆 (1915 11.18 - 2008 07.15 ),男,江苏 宜兴 人。著名理论化学家 、 教育家和科技组织领导者,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 理论化学研究的开拓者 。 1940 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化学系。 1949 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1950 年初回国,到北京大学化学系任教, 1952 年调至东北人民大学 ( 吉林大学前身 ) 化学系任教授, 1956 年任吉林大学副校长, 1978 年任吉林大学校长, 1986 年任吉林大学名誉校长 。 他 在配位场理论 、 分子轨道图形理论 、 高分子反应 统计理论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杰出的研究成果,对中国理论化学学科的奠基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 他还曾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首届主任,参与创建了中国的科学基金制度 。 主要学术著作有: 《分子轨道图形理论》、《大分子体系的量子化学》、《唐敖庆科学论文选集》、《约化密度矩阵引论》、《配位场理论方法》、《应用量子化学》、《 高分子反应统计理论》等。 44 吴孟超 吴孟超( 1922- ),福建闽清人, 马来西亚 归侨。著名肝胆外科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被誉为 “ 中国肝胆外科之父 ” 。 2005 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2011 年获评该年度感动中国人物。 1949 年毕业于 同济大学 医学院。曾历任上海 第二军医大学 附属 长海医院 肝胆外科主任、第二军医大学副校长等职;现任 第二军医大学 附属东方肝胆外科医院院长、东方肝胆外科研究所所长, 中华医学会 副会长,国际外科学会委员等职, 12 次担任 “ 国际肝炎肝癌会议 ” 等重要学术会议的主席或共同主席。从 1958 年起,他进行了肝脏外科研究,擅长肝胆疾病的各种外科手术治疗,尤其擅长 肝癌 、肝血管瘤等疾病的外科手术治疗。提出了一系列肝脏外科新方法、新技术,并获得国际公认,曾十二次担任 “ 国际肝炎肝癌会议 ” 等重要学术会议的主席或共同主席。 45 王振义 王振义( 1924.11.30- ), 江苏省 兴化 人。著名内科血液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法国科学院 外籍院士,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终身教授 。 1948 年毕业于震旦大学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他长期从事血栓与止血的研究,在国内首先建立甲型和乙型血友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并发现轻型血友病。在医学上的最主要贡献是首次利用 全反式维甲酸 诱导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细胞分化,在临床上极大地提高了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病人的完全缓解率和长期生存率,相关论文发表在国际杂志《 Blood 》上, 2000 年获美国 ISI 引文经典奖。曾任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校长,上海血液学研究所所长、中华血液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血液学杂志》副总编,现任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名誉所长。 2011 年 1 月 14 日 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在国外,获法国 “1990 年杰出医生 ” 奖牌,魏克斯曼肿瘤研究基金会奖牌,美国凯特林癌症研究大奖,瑞士布鲁巴赫肿瘤研究奖,法国台尔杜加科学奖。共发表论文 310 篇,主编专著五本,参加编写著作 17 部。与陈竺一起主编的《肿瘤得诱导分化和凋亡》获国家出版一等奖。 写成于 2014 年 3 月 15 日 晨 【链接】相关博文 1 、你知道他们是谁?——华人科学家群英谱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0732do=blogid=763174 2 、了解他们 学习他们——华人科学家群英谱(续一)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0732do=blogid=765889 3 、关注他们 仿效他们——华人科学家群英谱(续二)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0732do=blogid=767917
个人分类: 灯下琐语|10379 次阅读|23 个评论
关注他们 仿效他们——华人科学家群英谱(续二)
热度 28 sqdai 2014-2-16 08:24
本文主要介绍华人力学家和数学家中的几位代表性人物。旨在通过简介他们的学术经历和主要贡献,增进对他们的了解,进而学习他们,仿效他们,继承他们优秀的学术传统。 为了编写这份群英谱,笔者浏览了我国一些著名科学家的大量材料,获益匪浅。这些材料展示了这些杰出科学家的色彩斑斓的人生道路,他们许多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后辈好好学习。应该仿效之处极多,举其要者,有 1. 强烈的爱国心和责任感 。这些科学家诞生于处于内忧外患中的祖国,他们中的很多人抱着科学救国的理念负笈海外,发奋学习。学成之后,怀着尽心报国的赤子之心,义无反顾地回国,在各自的领域里创造了骄人的业绩。我们最应该学习的是他们的爱国敬业精神。 2. 超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他们渴望了解世界的万事万物,急欲揭示观察到的现象的本质和成因。求知欲激发他们的创造激情,不仅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更是为了满足自己另辟蹊径出奇制胜的强烈愿望,亦即,用全新的理论或方法诠释潜在的事物真谛。这是他们做出一系列科学创造的关键。 3. 高屋建瓴的远见卓识 。他们对科学事业的发展及其社会需要有广博深邃的宏观大视野,善于把握学科研究新动向,敢于制订占领科学前沿阵地的新决策,因此,经常能做出开创性的工作。这是这些杰出科学家的共同点。 4. 废寝忘餐的工作热情 。他们以忘我的激情投身科研,从中享受无与伦比的真正乐趣,越是遇到困难,干劲越大,一旦获得进展则欣喜若狂。他们经常没有很多时间消遣娱乐和顾及家庭生活。 5. 良好的独立思考的习惯 。杰出科学家从不人云亦云,不轻信已有结论,总是用自己搜集的证据下判断,判明是非曲直;敢于提出独到的见解,且对自己的观点充满自信,千方百计证实自己的假说;一旦遇到挫折,仍有百倍勇气修正自己的观点;遇到非议时,坚守自己的科学信念。 6. 善于群策群力协同攻关 。他们以身作则,富有人格魅力,吃苦在前,享乐在后,长于团结年轻一代协同作战。他们用自己的激情和示范来鼓舞团队的士气,并努力营造自由民主的学术氛围。他们不仅是杰出的科学家,也是优秀的教育家,倾心率领他们周围的年轻人协力攻关,使他们开创的事业后继有人。 应该说,我们对这些优秀前辈解读得再多也不过分。这里的简介仅仅是开始,日后将以他们的具体事迹为标本,步步深入地读懂他们、诠释他们。希望有更多的朋友参与这项工作。 以下是 12 位力学家、数学家的简介,若有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22 钱学森 钱学森( 1911.12.11-2009.10.31 ),生于 上海 ,祖籍 浙江 省 杭州 市 临安 。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两院院士, 两弹一星 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开拓者,我国近代力学奠基人之一。 1934 年毕业于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1938 年在加州理工学院获博士学位。曾任美国 麻省理工学院 和加州理工学院教授,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近代力学系主任、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所长,中国力学学会理事长 。高速空气动力学、稀薄气体动力学、火箭动力学、 工程控制论 、物理力学等学科的开创者之一。主要学术著作有:《 工程控制论 》、《 物理力学讲义 》、《 星际航行概论 》、《火箭技术概论手稿及讲义》、《气体动力学基本原理( A 编)气体动力学诸方程》、《水动力学讲义手稿》等。 23 钱伟长 钱伟长( 1912.10.9-2010.7.30 ), 江苏 无锡 人。著名 科学家 、 教育家 , 中国科学院 院士,我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曾任清华大学副校长、中科院力学研究所副所长、 上海大学 校长。 1935 年毕业于清华大学, 1942 年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获应用数学博士学位。兼长应用数学、物理学、中文信息学等,著述甚丰,特别在弹性力学、变分原理、摄动方法等领域有重要成就,主要学术著作有:《弹性圆薄板大挠度问题》、《弹性柱体的扭转理论》、《弹性力学》(与叶开沅合著)、《变分法和有限元》、《穿甲力学》、《广义 变分原理 》、《格林函数和变分法在电磁场和电磁波计算中的应用》、《微分方程的理论及其解法》、《电机设计强度计算的理论基础》、《应用数学》等,还有科普著作《中国历史上的科学发明》等。 24 郭永怀 郭永怀( 1909.04.04--1968.12.05 ),山东 荣成 人。著名应用 数学 家、 空气动力学 家, 中国科学院 学部委员,我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两弹一星 功勋奖章获得者。 1935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 1945 年在加州理工学院获博士学位。长期从事航空工程和应用力学研究,发现了上临界马赫数,发展了奇异摄动理论中的变形坐标法(即国际上公认的 PLK 方法),倡导了我国的高超声速流、电磁 流体力学 、爆炸力学的研究,培养了一批优秀力学人才。担负了国防 科学研究 的业务领导工作,为发展我国的 导弹 与核弹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1968 年因公殉职,是我国两弹一星元勋中唯一的获得 “ 烈士 ” 称号的 科学家 。主要学术著作有《边界层理论》等。 25 林家翘 林家翘( 1916.3.7-2013.1.13 ), 出生于北京,祖籍福建福州。著名力学家、应用数学家、天文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1937 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 1945 年在加州理工学院获博士学位。曾在麻省理工学院、布朗大学、中国清华大学等校任教,曾任周培源应用数学中心主任、名誉主任。对近代应用数学和流体力学的发展做出很多贡献,是流动稳定性理论、湍流理论、星系动力学理论的开拓者之一。发展了平行流动稳定性理论;提出了各向同性湍流的湍谱理论;创立了星系螺旋结构的密度波理论,成功地解释了盘状星系螺旋结构的主要特征,克服了困扰天文界数十年的 “ 缠卷疑难 ” ;发展了应用数学中的解析特征线法和 WKBJ 方法。主要学术著作有:《流动稳定性理论》、《自然科学中确定性问题的应用数学》、《星系螺旋结构理论》等,原文为英文,后两种有中译本。 26 陆士嘉 陆士嘉( 1911.3.18-1986.8.29 ),女,出生于苏州,祖籍浙江萧山。著名流体力学家、力学教育家。 1933 年毕业于北平师范大学物理系, 1937 年进入哥廷根大学,师从流体力学权威普朗特教授, 1942 年获博士学位,曾在北洋大学、清华大学等校任教,长期从事空气动力学和航空工程的研究和教学工作。曾倡导旋涡、分离流和湍流结构的研究。她是北京航空学院的筹建者之一,创办了我国第一个空气动力学专业,为发展中国力学事业和培养航空工业的科技人才做出了杰出贡献。曾多次婉拒她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的推荐。主要学术著作有:《流体力学》、《空气动力学》、《高速粘性流体力学》、《高超音速流》、《附面层理论》、《电磁流体力学》等。 27 郑哲敏 郑哲敏( 1924 ~ ),浙江 鄞县人,出生于山东济南。 著名力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 中国工程院院士 ,美国国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我国爆炸力学研究的奠基人。 1947 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而后担任钱伟长教授的助教, 1948 年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师从钱学森教授, 1952 年获博士学位,旋即回国。曾任中科院力学研究所第二任所长、中国力学学会理事长、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合会理事。早期在水弹性力学研究中取得成就,而后长期从事 固体力学 研究,开创和发展了我国的 爆炸力学 事业,在材料变形和破坏、瓦斯突出机理等研究领域有突出贡献。曾获 2012 年度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主要学术著作有:《高能成形》、《相似理论与模化》等。 28 华罗庚 华罗庚( 1910.11.12—1985.6.12 ),出生于江苏金坛,祖籍江苏省丹阳。著名 数学家 , 中国科学院 院士, 美国国家科学院 外籍院士。 1925 年初中毕业后进入中华职业学校,不久因家贫辍学,潜心自学。 1931 年因所发表的数学论文受到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等人赏识,受聘为该系助理员。 1936 年在公费资助下到剑桥大学进修,在数论研究中崭露头角。 1938 年回国,受聘为西南联大教授。 1946 年赴美访问普林斯顿大学, 1948 年受聘为伊利诺斯大学教授, 1950 年回到新中国,到清华大学任教,而后长期在中科院工作。他是我国 解析数论 、矩阵几何学、 典型群 、 自守函数论 与多元复变函数论等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和 开拓者 ,也是中国在世界上最有 影响力 的数学家之一,被列为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中当今世界 88 位数学 伟人 之一。国际上以其姓氏命名的数学研究成果有: “ 华氏定理 ” 、 “ 怀依 - 华不等式 ” 、 “ 华氏不等式 ” 、 “ 普劳威尔 - 嘉当 - 华定理 ” 、 “ 华氏算子 ” 、 “ 华 - 王方法 ” 等。主要学术著作有:《 堆叠素数论 》、《 数论导引 》、《多复变数函数论中的曲型域的调和分析》、《典型群》、《 高等数学引论 》、《优选学》等,还有《从杨辉三角谈起》等多种科普著作。 29 陈省身 陈省身( 1911.10.28-2004.12.3 ),浙江嘉兴人。美籍华裔数学大师, 20 世纪伟大的几何学家,被誉为 “ 现代微分几何之父 ” 。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学会国外会员,法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意大利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巴西科学院通信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的创始发起者。曾任美国数学学会副主席。他于 1930 年毕业于南开大学数学系, 1934 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研究院,获国内第一个数学硕士学位。旋即被公派到汉堡大学留学, 1936 年获德国国家博士学位。他率先用内蕴的方法证明了高维的高斯 - 博内公式,定义了陈省身示性类,在整体微分几何的领域中做出了卓越贡献,影响了整个数学的发展。曾先后主持、创办了三个数学研究所,培养了一批世界知名的数学家。晚年定居 南开大学 ,对中国数学的复兴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主要学术著作有:《 复流形 》、《整体几何和分析的研究》、《整体微分几何的研究》、《不具位势原理的复流形》、《黎曼流形中的极小子流形》、《 微分几何讲义 》等。 30 苏步青 苏步青( 1902.09.23 ~ 2003.03.17 ),浙江平阳人,祖籍福建泉州。著名 数学家 、教育家, 中国 科学院院士,我国近代数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1919 年中学毕业后赴日留学, 1927 年在日本东北帝国大学数学系获博士学位, 1931 年回国,任浙江大学教授, 1952 年后任复旦大学教授。主要从事微分 几何 学和计算几何学等方面的研究。他在 仿射微分几何学 和射影微分几何学研究方面取得出色成果,在 一般空间微分几何学 、高维空间共轭理论、几何外型设计、 计算机辅助几何设计 等方面取得突出成就。曾任 浙江大学 数学系主任、 复旦大学 校长等职。长期从事数学教育,为我国培养了一批杰出的数学人才。主要学术著作有: 《微分几何学》、《射影曲线概论》、 《 射影曲面概论 》、《一般空间微分几何》等 10 部。 31 陈建功 陈建功 (1893.9.8-1971.4.1) ,浙江绍兴人。著名数学家、数学教育家, 中国 科学院院士,我国近代数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1914 年公费赴日留学,先在东京帝国工业学校学习染色,后到日本东北帝国大学学习数学, 1929 年获博士学位。回国后任浙江大学教授, 1952 年后任复旦大学教授, 1958 年到杭州大学任教并任副校长。研究领域涉及正交函数,三角级数,函数逼近,单叶函数与共形映照等,是我国函数论研究的开拓者之一。长期从事数学教育,为我国培养了一批杰出的数学人才。主要学术著作有:《三角级数论》(日文)、《直交函数级数的和》、《实函数论》等。 32 冯康 冯康( 1920.9.9-1993.8.17 ),浙江绍兴人,出生于南京。著名数学家,应用数学和计算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现代计算数学研究的开拓者。 1946 年毕业于中央大学物理系,曾在复旦大学、清华大学任教,而后长期在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计算技术研究所工作。他独立创造了有限元方法,自然归化和自然边界元方法,开辟了辛几何和辛格式研究新领域,为组建和指导我国计算数学队伍做出了重大贡献。主要学术著作有:《广义函数论》、《弹性结构的数学理论》、《基于变分原理的差分格式》等。 33 吴文俊 吴文俊( 1919- ),上海人。著名 数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第三世界科学院 院士。 1940 年毕业于 交通大学 数学系, 1949 年在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获博士学位。 他在拓扑学的示性类和示嵌类、数学机械化等领域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后者是近代数学史上的第一个中国原创的领域,提出了 “ 吴方法 ” 。 1997 年获自动推理领域最高奖——赫布朗奖, 2000 年获 国家最高科技奖 。 主要学术著作有: 《几何定理的机械化证明》、 《数学机械化》、 “Rational Homotopy Type: A constructive Study via the theory of the I*-measure” 等。 写成于 2014 年 2 月 16 日 【链接】相关博文 1 、你知道他们是谁?——华人科学家群英谱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0732do=blogid=763174 2 、了解他们 学习他们——华人科学家群英谱(续一)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0732do=blogid=765889
个人分类: 灯下琐语|12552 次阅读|56 个评论
了解他们 学习他们——华人科学家群英谱(续一)
热度 31 sqdai 2014-2-9 13:25
春节前的一篇博文中(见链接),贴出了一批老科学家的照片,让大家认一认他们是谁,原想让大家过节轻松一下,没指望很多人留意。没料想反响还比较大,究竟是科学网,上网者对科学家普遍较为关注。 大多数反响是积极的,且听听这样的声音: —— 应该牢记这些科学家的事迹和贡献,都是宝贵财富! —— 老科学家们在艰苦的条件下,不计名利,兢兢业业,无私奉献,为国家、民族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值得尊敬。抚今追昔,令人感慨! —— 你列出的这些都是中国顶尖、在世界上也享有盛誉的科学家啊!他 / 她们如璀璨的星辰,永远照耀着大地。 …… 大部分科学家的事迹和轶事都耳熟能详,它们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热血青年勇攀科学高峰。 —— 很多人认不出也许不是什么坏事,关键是要在他们留下的财富的基础之上更加发展。这些大牛科学家总是淡泊名利,似乎并不希望被认出而被影响平常的生活。科学家争着成为娱乐明星才是个大问题! 有这样的感想真让人高兴。一方面说明老一辈科学家的精神的感人至深。“润物细无声”,他们的优秀品质已经在新一代学人那里开始扎下根来;另一方面也说明,新生代学人正严格要求自己,厉兵秣马,激流勇进,勇攀科学高峰,这正是我这样上了年纪的人所期盼的。 少数反响不那么积极,例如: —— 我也认不了几个,琢磨了一下认得他们对我有什么用呢?反正他们做什么都 NB ,但跟我不相干。 —— 人家影星歌星都紧跟时代,不断更新。这老是拿着几十年前的照片让大家回忆,谁能记得啊。 —— 这其实是不是恰恰说明了中国现在没有大师级的人物。没有啥有分量的年轻科学家,让公众值得了解的。 第一位的话让我纳闷。在科学网上逛的大多对做学问有兴趣,做学问的人理应关注、认得老科学家,而他却认为“ 认得他们对我有什么用呢?” 令人百思不得其解。在科学网中,老是拿着几十年前的照片让大家回忆的人似乎不多,温故而知新,有什么不好呢?第三位的想法值得探讨,日后将另发博文与其商榷。 其实,我发那篇博文的用意很简单,希望年青学子更多地关注老一辈科学家,了解他们,读懂他们,学习他们,仿效他们,追随他们,进而超越他们!也就是说,要把他们的优秀学术传统传承下去,发扬光大,在实现中国梦的人流中,策马扬鞭,奋勇向前! 朋友们在跟帖中已说出了所列的科学家的名字。笔者趁着节日闲暇,搜集了他们的简历,这里发布出来,供感兴趣的朋友参考。限于篇幅,今天只给出前 21 位物理学家的简历,其余待续(即使是物理学家,名单也很不完整,将陆续增补)。日后将有重点地讲述他们的治学精神和人格魅力,使他们在我们心中活起来。 所谈及的科学家大多是国内科学家,也有几位外籍华裔科学家,笔者接受一位博友的建议,将他们通称为“华人科学家”。 下面是 21 位物理学家的简介。 01 叶企孙 叶企孙 (1898.7.16-1977.1.13) ,上海人。著名物理学家、 教育家 ,中国物理学界的一代宗师,中国 科学史 事业的开拓者。中国科学院院士。 1918 年毕业于清华学校,旋即赴美深造, 1920 年获 芝加哥大学 理学学士学位, 1923 年获哈佛大学哲学 博士 学位。 1924 年回国后,历任国立东南大学 (1949 年更名南京大学 ) 副教授 、清华大学教授、物理系系主任和理学院院长.他还是 中国物理学会 的创建人之一,曾任中国物理学会第一、二届副会长, 1936 年起任会长等。最重要的学术贡献是用 X 射线精确测定普朗克常数。文革期间曾受残酷迫害。叶企孙还是清华百年历史上的“四大哲人”之一,此外的三位则是 潘光旦 、 陈寅恪 、 梅贻琦 。 02 吴有训 吴有训 (1897.4.26-1977.11.30) ,江西高安人。著名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原为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他于 1916 年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学习, 1920 年 6 月毕业于数理化部。 1921 年赴美国留学, 1925 年在芝加哥大学获博士学位并留校任助教,次年回国。 1927 年 8 月任国立第四中山大学( 1949 年更名 南京大学 )理学院物理系副教授兼系主任。以系统、精湛的实验为康普顿效应的确立做出了重要贡献。曾先后在多所高等学校任教,培养了几代科学人才。是 中国科学 事业的杰出 领导人 和组织者,对中国科学事业特别是新学科的建立和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03 周培源 周培源( 1902.8.28-1993.11.24 ),江苏宜兴人。著名流体力学家、理论物理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中国科学院 院士,我国近代力学奠基人和理论物理奠基人之一。主要从事 流体力学 中的湍流理论和广义相对论中的引力论的研究。奠定了湍流模式理论的基础;研究并初步证实了 广义相对论 引力论中 “ 坐标有关 ” 的重要论点。培养了几代知名的力学家和物理学家。在教育和 科学研究 中,一贯重视基础理论,同时关怀和支持新技术的研究。在组织领导我国的学术界活动、推进国内外交流合作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04 严济慈 严济慈( 1901.1.23-1996.11.2 ), 浙江 东阳人。法国国家科学博士,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办公厅主任兼应用物理研究所所长。毕业于 南京高等师范学校 物理系,曾在上海大同大学、 中国公学 、暨南大学和南京 国立第四中山大学 任 教授 。在巴黎大学 光学 研究所和 法国科学院 大电磁铁实验室从事科研工作。曾任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所长、镭学研究所所长、物理学会理事长。我国光学研究仪器研制奠基人之一。 05 吴大猷 吴大猷( 1907.9.29-2000.3.4 ),广东高要人。毕业于南开大学。历任国立北京大学物理学 教授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教授,国科指导会主任委员等职, 1931 - 1933 年在美国密歇根大学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 1933 - 1934 年在美国作光谱学、原子和原子核物理学方面的研究, 1933 年获博士学位。回国后,在北京大学、西南联大任教。 1939 年获中央研究院 丁文江 奖金。 1943 年获教育部第一等科学奖金。 1946 年,赴密西根大学任 客座教授 ,后又至哥伦比亚大学工作两年。 1948 年被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他是原子分子光谱研究的先行者。 06 赵九章 赵九章( 1907.10.15-1968.10.26 ), 浙江 吴兴人 。毕业于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今 河南大学 )。 中科院院士,著名的 科学家 、气象学家、地球 物理学家 和空间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气象科学和地球物理学研究的奠基人之一,两弹一星元勋之一,曾为中国 人造卫星 事业做出杰出的贡献。 07 钱三强 钱三强( 1913.10.16=1992.6.28 ),浙江湖州人。核 物理学家 ,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始人,被誉为 “ 中国原子弹之父 ” 、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与 钱学森 、 钱伟长 被周总理合称为 “ 三钱 ” 。他是第二代 居里夫妇 的学生,与妻子 何泽慧 一同被西方称为 “ 中国的居里夫妇 ” 。钱三强早年从事 原子核 物理研究,在 “ 核裂变 ” 方面成绩突出,并且是许多交叉学科的倡导者。他是中国发展 核武器 的组织协调者和总设计师,中国 “ 两弹一星 ” 元勋之一 。 08 王淦昌 王淦昌( 1907.5.28-1998.12.10 ),江苏常熟人。两弹一星元勋之一,中国实验原子核物理、宇宙射线及基本粒子物理研究的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中国科学院院士。 1929 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 1933 年于德国柏林大学获博士学位。 1936 年 ~1952 年,王淦昌在 浙江大学 任教,先后任物理系教授、系主任,培养了李政道、叶笃正等一大批优秀的科学家。在 70 年科研生涯中,取得了多项令世界瞩目的科学成就,他是验证中微子实验的提出者和实行者。 09 彭桓武 彭桓武( 1915.10.6-2007.2.28 ), 湖北麻城 人。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35 年毕业于清华大学 物理系 。 1940 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1945 年获该校理学博士学位。曾任皇家爱尔兰科学院院士。建国后,历任清华大学教授, 中国 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原子能研究所、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和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四十年代起研究固体物理,后转向量子场论的研究,开展了应用量子力学到金属、场、核、分子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六十年代初期参与了中国 核武器 的研制工作,是当时理论研究的一个主要 主持人 ,两弹一星元勋之一。 10 张文裕 张文裕( 1910.1.9-1992.12.5 ),福建惠安人。我国宇宙线研究和高能实验物理的开创人之一。毕生致力于核科学研究和教学,有多项重要发明和发现,学术上最突出的成就是发现 μ 介原子,开创了奇特原子物理的深入研究。重视实验科学,重视实验基地的建设,为我国高能物理的发展、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建成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核科学领域培养了大批人才。 11 饶毓泰 饶毓泰( 1891.12.1-1968.10.16 ), 江西 临川 人。中国近代 物理学 奠基人 之一, 中央研究院 第一届 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对低压汞弧 放电 机理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倒斯塔克效应、 分子光谱 等方面取得很有意义的研究成果;毕生致力于中国物理学 教学 和 科研 事业,创办 南开大学 物理系,长期担任 北京大学 物理系主任,大力建设研究 实验室 ,使北京大学物理系迅速位居国内物理教学和 研究 的 前列 ;执教 40 余年,培养了 吴大猷 、 马仕俊 、 马大猷 、 郭永怀 等一批知名 物理学家 。 12 汪德昭 汪德昭 (1905.12.20-1998.12.28) ,江苏灌云人。著名物理学家、中国水声事业奠基人、 中国科学院 院士。他所从事的大气中大小离子平衡态的研究成果,被国际物理学界认为是 “ 目前普遍接受的朗之万 - 汪德昭 - 布里加理论 ” 。汪德昭院士为我国国防水声学事业的开拓和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13 何泽慧 何泽慧( 1914.3.5-2011.6.20 )女,祖籍山西灵石,生于江苏苏州。 物理学家 ,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原子核物理学家 钱三强 的夫人。 1946 年起在法国巴黎 法兰西学院 核化学实验室从事研究工作。曾和钱三强等合作发现了铀核裂变的新方式 —— 三分裂和四分裂现象。她领导的研究小组在 20 世纪 50 年代成功研制出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原子核乳胶,为开拓中国中子物理与裂变物理实验领域和中国的科教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14 马大猷 马大猷( 1915.03.01-2012.07.17 ),祖籍广东潮阳,出生于北京。物理学家,教育家,声学家,中国现代声学开创者和奠基人,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和声学研究所创建者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声学学会名誉理事长,全国声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美国声学学会荣誉会士,《声学学报》主编。 1936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 1939 年获美国哈佛大学硕士、哲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物理声学建筑声学的研究,所提出的简洁的简正波计算公式和房间混响的新分析方法已成为当代建筑声学发展的里程碑,并已广泛应用。 15 吴健雄 吴健雄( 1912.5.31-1997.2.16 ),女,江苏苏州 太仓 人。核 物理学家 ,被誉为 “ 东方 居里夫人 ” 。在 β 衰变研究领域具有世界性的贡献,曾验证了杨振宁和李政道关于宇称守恒的理论。 1934 年毕业于 国立中央大学 物理系( 南京大学物理学院 前身), 1936 年入美国 加利福尼亚大学 , 1940 年获博士学位, 1944 年参加 “ 曼哈顿计划 ” , 1952 年任 哥伦比亚大学 副教授, 1958 年升为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 1975 年任 美国物理学会 第一任女性会长,同年获得美国总统 福特 在白宫授予她美国最高科学荣誉 — 国家科学勋章。 16 杨振宁 杨振宁( 1922 -),出生于安徽合肥,祖籍安徽凤阳。高等研究中心教授, 20 世纪物理学大师。 1944 年在西南联合大学研究生毕业, 1945 年到芝加哥大学深造,获博士学位,历任芝加哥大学讲师、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研究员、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教授兼物理研究所所长,是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 与 李政道 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同获 1957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在粒子物理学方面,他最杰出的贡献是 1954 年与米耳斯共同提出的杨 - 米耳斯场理论,开辟了非阿贝尔规范场的新研究领域,为现代规范场理论打下了坚实基础。 17 李政道 李政道( 1926- ),年生于 上海 ,江苏苏州人。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 物理学 奖获得者,因在宇称不守恒、李模型、相对论性重离子碰撞( RHIC )物理、和非拓扑孤立子场论等领域的贡献闻名。 1957 年,他 31 岁时与 杨振宁 一起,因发现弱作用中 宇称不守恒 而获得 诺贝尔物理学奖 。 70 年代初期研究了 CP 自发破缺的问题,发现和研究了非拓扑性孤立子,并建立了强子结构的孤立子袋模型理论。李政道教授除在国内开设长期座外,还倡议并创立了中美联合招考物理研究生计划 (CUSPEA) ,在 1979 年到 1989 年的十年内,共派出了 915 位研究生,并得到美方资助。 18 邓稼先 邓稼先( 19246.25-1986.7.29 ), 安徽 怀宁 人。 中国科学院 院士 ,著名 核物理学 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中国 核武器 、 原子武器 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 1941 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 1948 年至 1950 年,他在 美国普渡大学 留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毕业当年,他就毅然回国。 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了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 原子弹 和 氢弹 , 1986 年获 全国劳动模范 称号, 1987 年和 1989 年各获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1999 年被追授 “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 。他在一次实验中,受到 核辐射 ,身患 直肠癌 ,于 1986 年 7 月 29 日 不幸逝世,终年 62 岁。 19 黄昆 黄昆( 1919.9.15-2005.7.6 ),浙江 嘉兴 人。著名物理学家、 教育家 ,中国固体和 半导体物理学 奠基人之一。 西南联大 毕业后从事物理理论研究,大胆预言与晶格中杂质有关的 X 光漫散射,后称为黄散射。受邀与 玻恩 著《 晶格动力学 》,至今仍是该领域权威著作。提出 “ 黄方程 ” 和由此引伸的极化元的重要概念,对 理论物理 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1956 年北大任教时主持中国 半导体物理 专业的创建工作,专著《 固体物理学 》为中国 信息产业 培养第一批人才。 2001 年获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 20 朱光亚 朱光亚 (1924.12.25 -2011.2.16) ,湖北武汉人。美国密执安大学研究生院物理系原子核物理专业研究生毕业,我国核科学事业的一位主要开拓者,两弹一星元勋之一。 中国科学院 、 中国工程院 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原主席,中国工程院原 院长 、党组书记,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第八届、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2011 年荣膺 感动中国 人物。 2002 年 5 月, 获南京大学 “ 世纪校友学术成就金质奖章 ” 。 21 谢希德 谢希德 (1921.3.16-2000.3.4) , 福建 泉州 人。 著名固体 物理学 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她是 中国 半导体物理学科和表面物理学科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在表面和界面物理以及量子器件和异质结构电子性质理论研究方面成果突出,培养出数位当今中国该领域的领军人才。曾任 复旦大学 校长,为 中国高等教育 事业的发展、物理学科研机构的建立与发展,科教领域的国际交流和合作以及物理学会的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 。 限于学识,所述内容很可能有不当之处,欢迎各位指正。 写于 2014 年 2 月 9 日 【链接】相关博文 1 、你知道他们是谁?——华人科学家群英谱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0732do=blogid=763174
个人分类: 灯下琐语|23433 次阅读|39 个评论
2009年以来美国国家科学院中华人科学家显著增多
黄安年 2013-5-2 08:33
2009 年以来 美国国家科学院中 华人科学家显著增多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3 年 5 月 2 日 发布 数据显示,自 1942 年以来美国科学院中的华人科学家总共 62 人。 其中 1942-1979 年 8 人 1982-1998 年 11 人 2002-2008 年 16 人 2009-2013 年 27 人(其中 2009 年 6 人 , 2010 年 3 人, 2011 年 4 人, 2012 年 8 人, 2013 年 6 人), 2009-2013 年间的 27 人占 1942 年以来总共 62 人中的 43.5% 。 这说明华人科学家在美国科学院中的影响力有所增加,这固然和当选华人科学家的个人接杰出成就有关 , 也和我国力增强不无关系。 ************************* 美国国家科学院 (United States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缩写: NAS ), 是由 美国 著名 科学家 组成的组织,其成员在任期内无偿地作为“全国科学、工程和医药的顾问”。 美国国家科学院是在 1863年 3月3日由 林肯 总统 签署法案创立的。截至到2003年美国国家科学院有1922名国家科学院院士、93名终身院士,以及341名外国国籍院士。其中有170多名院士曾获 诺贝尔奖 。现任院士每年选举产生新的院士。 美籍及外籍院士中的华人科学家 林可胜 ( 1942 年) 吴健雄 ( 1958 年) 林家翘 ( 1962 年) 李政道 ( 1964 年) 杨振宁 ( 1965 年) 丁肇中 ( 1977 年) 田炳耕 ( 1978 年) 李远哲 (1979 年) 华罗庚 ( 1982 年) 夏鼐 ( 1985 年) 谈家桢 ( 1985 年) 许靖华 ( 1986 年) 周 光召 ( 1987 年) 冯元桢 ( 1992 年) 贾兰坡 ( 1994 年 ) 沈元壤 ( 1995 年) 叶公杼 ( 1998 年 ) 詹裕农 ( 1998 年 ) 姚期智 ( 1998 年 ) 翁启惠 ( 2002 年) 何文寿 ( 2002 年) 李文雄 ( 2003 年) 陈竺 ( 2003 年) 徐立之 ( 2004 年) 吴茂昆 ( 2004 年) 王晓东 ( 2004 年) 巴德年 ( 2005 年 ) 陈定信 ( 2005 年) 钱煦 ( 2005 年) 袁隆平 ( 2006 年 ) 白春礼 ( 2006 年 ) 张启发 ( 2007 年 ) 李爱珍 ( 2007 年 ) 胡玲 ( 2008 年 ) 陶哲轩 ( 2008 年 ) 潘文渊 张圣容 (2009 年 ) 蒲慕明 (2009 年 ) 王永雄 (2009 年 ) 刘生堂 (2009 年 ) 谢宇 (2009 年 ) 游景威 (2010 年 ) 朱健康 (2010 年 ) 周忠和 (2010 年 ) 叶军 ( 2011 年) 孔正 (2011 年 ) 谢晓亮 (2011 年 ) 李家洋 (2011 年 ) 张杰 (2012 年 ) 周芷 (2012 年 ) 任咏华 (2012 年 ) 庄小威 (2012 年 ) 骆利群 (2012 年 ) 董欣年 (2012 年 ) 张远 (2012 年 ) 赵华 (2012 年 )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BE%8E%E5%9B%BD%E5%9B%BD%E5%AE%B6%E7%A7%91%E5%AD%A6%E9%99%A2 科学院院士 Chen, Xuemei;investigator, Howard Hughes Medical Institute and the Gordon and Betty MooreFoundation, and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botany and plant sciences, Universityof California, Riverside . Deng,Xing-Wang; Daniel C. Eaton Chair of Plant Biology, department of molecular,cellular, and developmental biology, Yale University, New Haven, Conn. Yang, Wei;senior investigator and section chief, Laboratory of Molecular Biology,National Institute of Diabetes and Digestive and Kidney Diseases, NationalInstitutes of Health, Bethesda, Md. 外籍院士 Che,Chi-Ming; Dr. Hui Wai-Haan Chair of Chemistry,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 Shi, Yigong;Endowed Professor of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and dean, School ofLife Sciences,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 Lo, Yuk-Ming Dennis; Li KaShing Professor of Medicine and director, Li Ka Shing Institute of HealthSciences,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Hong Kong (People’s Republic ofChina/United Kingdom) 双重国籍 http://www.nasonline.org/news-and-multimedia/news/2013_04_30_NAS_Election.html ************** 美方回应中国落选院士当选美院士:去问中科院(图) 2013 年05月02日 02:24 来源: 新京报 分享到: 更多 65 人参与 0 条主评论 2 条评论 0 条总评论 原标题:清华教授施一公当选美国两院院士 施一公现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医学院常务副院长,在落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后表示,自己回国的目标中从来没有当院士这一条。“回清华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育人”。 【人物小传】 施一公 现年46岁,1985年,施一公被保送到清华生物系,成为清华大学生物系复系后的首届本科生。198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生物系,1990年赴美深造,1995年获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分子生物物理学博士,历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讲席教授。他2006年开始着手在清华大学建设实验室,2008年回国工作。 新京报讯 (记者郭少峰 邓琦)美国时间4月30日,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名单公布,施一公入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名单,4月25日公布的名单还显示,施一公还入选美国人文和科学院院士。 施一公现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医学院常务副院长,此前因未能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而引发关注。 30 年来,有10位具有中国大陆教育背景科学家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2010 年,两位海归科学家:施一公和他的好朋友、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在《科学》杂志(Science)上联合撰文,批评中国的科研经费分配体制和科研文化问题。他们在文章中指出,尽管近年来中国研究经费持续以20%的比例增长,但这种增长没有对中国的科学和研究起到应有的强大的促进作用,现行的科研经费分配体制甚至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中国创新能力的发展。 他们认为,目前正是中国打破研究经费管理中各种 潜规则 、建立健康研究文化的时机,一个简单但重要的起点是所有新的研究经费必须基于学术优劣分配,而不再依赖私人关系。但中国科技部随即则回应称,“这不符合事实”。 他们的批评引发了广泛关注,而在去年中科院院士增选时,虽然施一公进入了预选名单,但没能最终当选。同样未能入选而声明放弃申请中科院院士的饶毅,为施一公的落选而鸣不平。 但施一公就此事接受采访时表示,在自己回国的目标中,从来没有当院士这一条,他觉得一个学者如果把当院士作为终极目标,未免太狭隘了。“我回清华的目的不只是为了做科研。我回来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育人,教育一批人,育人在育心,做科研是育人的一个重要环节。” ■ 连线 美国国家科学院:当选院士因为科学成就 新京报:美国国家科学院看重施一公在哪些方面的成就? 高尔文·莫莉(美国国家科学院新闻办公室高级媒体官员):很抱歉,这方面的信息要等到明年美国国家科学院年度会议上才会公布。2014年4月26日-29日美国国家科学院在华盛顿召开年会,新入选的成员的入会仪式有可能是明年4月26日举行,该年会的议程目前还没有最终敲定,但是新成员当选的理由,年会上会公布。 新京报:美国国家科学院选择外籍院士的标准和程序是什么样的? 高尔文·莫莉:新成员入选美国科学院,是为了表彰他们的杰出贡献和持续的原创研究成果。由于新入选的成员是通过选举产生的,所以不存在成员申请入会的过程和程序。此外,只有美国国家科学院的正式成员才可以提交正式提名。提名递交后会对被提名人进行广泛和仔细审查。每年增选美国籍院士不超过84人,外籍院士不超过21人。 新京报:施一公是一位比较年轻的学者,美国国家科学院在选择外籍院士时,会不会考虑年龄因素? 高尔文·莫莉:任何成员入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都是因为他们的科学成就,所以年龄问题不是考虑因素之一。 新京报:施一公之前落选中科院院士,但成为了美国双料院士,你觉得这是什么原因? 高尔文·莫莉:这个问题你需要去问中国科学院。 http://news.ifeng.com/mainland/detail_2013_05/02/24843912_0.shtml
个人分类: 学术问题评论(07-11)|432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他们真的好年轻---九位华人科学家获2010年美国斯隆研究奖
shiyun 2010-3-23 09:22
日前,美国斯隆基金会( Alfred P. Sloan Foundation )公布了2010年获得斯隆研究奖的青年学者名单,118位科研人员榜上有名。其中有9位华人科学家,他们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 Xinshu Grace Xiao 和 Yu Huang(黄昱) ;辛辛那提大学的 Chiou-Fen Chuang(庄秋芬) ;佐治亚理工学院的 C. Karen Liu(刘正芸) ;爱荷华大学的 Xiaoyi Zhang ;佐治亚医学院的 He Cui ;斯坦福大学的 Yi Cui(崔义) 和 Xiao-Liang Qi(祁晓亮) ;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的 Li Zhang 。 斯隆研究奖由斯隆基金会(Alfred P. Sloan Foundation)自1955年起每年颁发,专门奖励科学领域最杰出的年轻教授,其获奖者来自美国和加拿大56所高等院校,涵盖的科学领域包括:神经科学、数学、物理学、分子生物学、化学、经济学和计算机科学。至今为止,已有38位斯隆研究奖得主后来获得诺贝尔奖;57位后来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奖章;14位后来获得数学领域最高奖菲尔兹奖;1983年开始颁发的经济学斯隆研究奖得主中,后来占据了14位克拉克奖得主中的9位,克拉克奖被认为是授予年轻经济学家的最高荣誉。 他们真的好年轻。。。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 Yu Huang(黄昱) 和 Xinshu Grace Xiao Ph.D.Harvard University, 2003, B.Sc. in USTC 1999 PhD th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辛辛那提大学的 Chiou-Fen Chuang(庄秋芬) 佐治亚理工学院的 C. Karen Liu(刘正芸 2000 PhD: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05 Phd: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爱荷华大学的 Xiaoyi Zhang 佐治亚医学院的 He Cui Ph.D., China Academy of Engineering Physics 2003; PHD,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 斯坦福大学的 Yi Cui(崔义) 和 Xiao-Liang Qi(祁晓亮) 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的 Li Zhang 1998 B.S., USTC.B.E. Tsinghua University 2002 Ph.D, Harvard University2007 Ph.D. Tsinghua University PhD th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10128 次阅读|0 个评论
华人科学家高锟等3人获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麦立强 2009-10-7 11:12
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揭晓 华人科学家高锟和2美科学家因光传输研究和CCD传感器获奖 高锟 Willard S. Boyle George E. Smith 北京时间10月6日下午5点45分,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揭晓,美英三科学家获奖。三位科学家为原香港中文大学校长高锟(Charles K. Kao)、美国科学家Willard S. Boyle和George E. Smith。 高锟的获奖理由为在光学通信领域光在光纤中传输方面所取得的开创性成就。两位美国科学家的获奖理由为发明了一种成像半导体电路,即CCD(电荷耦合器件)传感器。 高锟,1933年出生于中国上海,现拥有英国和美国双重国籍。1965年从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获得电机工程博士学位。曾任英国标准电信实验室工程学主任。Willard Sterling Boyle,1924年出生于加拿大Amherst,拥有加拿大和美国国籍。1950年从加拿大麦吉尔大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George Elwood Smith,1930年出生于美国白原市(White Plains),美国国籍。1959年从芝加哥大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 今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奖金为1000万瑞典克朗,高锟将获得其中一半的奖金,两位美国科学家各分享四分之一的奖金。 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两项伟大的科学成就,它们帮助塑造了今日网络化社会的基础。它们为日常生活创造了许多应用创新,并为科学探索提供了新的工具。 1966年,高锟所做出的一项发现导致了纤维光学的突破。他仔细地计算出如何通过光学玻璃纤维实现远距离光传输。应用纯玻璃纤维,光信号传输可达到100公里,而在1960年代,当时的光纤传输光只能达到20米。高锟的研究热情鼓舞了其他一些研究人员,共同来分享他关于未来纤维光学的见解。仅仅于四年之后,1970年,第一个超纯光纤就被成功制造出来。 现今,由光纤构成的系统滋养着我们的通信社会。这些低损耗的玻璃纤维推动了全球宽带通信,比如因特网。光在这些细玻璃线中流动,携带着几乎所有的四面八方的电话和数据通信。文本、音乐、图像和视频可在瞬间进行全球传输。 如果我们拆开缠绕全球的玻璃纤维,我们将得到一条长十亿公里的细线,这已足够环绕地球25000多次,并且它还在以数千公里/小时的速度在增长。 通信的很大一部分是由数字图像组成的,这就涉及到了今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第二部分。1969年,Willard S. Boyle和George E. Smith发明了首个成功的成像技术,利用的是数字传感器电荷耦合器件(CCD)。CCD技术利用了爱因斯坦因其荣获1921年诺贝尔奖的光电效应。通过这一效应,光可被转变成电信号。设计图像传感器的挑战则在于短时间内在大量像素中聚集并读出信号。 CCD好比数字相机的电子眼。它革新了摄影学,如今光可被电子化捕捉,再也无需胶卷。数字形式推动了图像的处理和传播。在医学领域,CCD技术也得到了很多的应用。 如今在许多研究领域,数字摄影已经成为不可取代的工具。CCD为形象化之前无法可见的事物提供了新的可能。它为我们提供了世界远处和海洋深处极其清楚的图像。 高锟获奖 为全港、全国科研注强心针 作为半个香港人的高锟夺得诺贝尔奖,给本港学术界带来极大鼓舞。不少香港学者及高等教育界人士均表示,高锟得奖除了增强大家对香港科研的信心,也证明从事科研工作,需要有长远的规划和耐心。有学者认为,当前政府及工业界给予科研的支持不足,离高锟期许的先进数码城市(advanced digital city)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中大校长刘遵义昨向全体中大师生发表公开信,指高锟获奖实至名归,是中大、全港、全国以至所有华人的天大喜讯,所有中大人均深以其辉煌成就为荣。他还赞扬高锟对中大贡献卓越,认为该校成为区内以至国际上教研皆具份量的学府,高锟居功尤伟。   对通讯方式有革命性影响   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主席史美伦表示,大家皆受惠于高锟多年来对科研无比的热忱,以及他对本港高等教育的各项贡献。科大工学院院长李德富和港大物理系主任张富春均表示,高锟是电子通讯业的先驱者,其科研成就彻底革新了整个通讯方式,为人类生活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   中大物理学系主任林海青指消息公布后,该系教员和学生互传喜讯,表现激动、雀跃。他指国际上很多顶尖学者虽为华人身份,但多于国外工作和生活,故高锟可谓是首位获得世界级科研荣誉、但同时在中国做贡献的本土华人。林海青认为高锟获奖会为香港发展科研注入强心针,将会鼓励更多的年轻人从事科研工作,为香港社会做出奉献。   距先进数码城市目标尚远   高锟担任中大校长期间,成立了多个研究所及工程、教育两学院。中大工程学院(科研)副院长蒙美玲表示,她在1997年时曾因撰书访问高锟,谈论Made by Hong Kong(香港制造)的话题。当时他认为香港地方虽小,但政府愿意推广高科技、市民喜欢尝试使用新产品,故香港若能保持不断进步的势头,便可成为先进数码城市(advanced digital city)的典范。但她坦言,当前离高锟设想的目标仍很遥远,大家都很清楚,现在投放于技术转移的资源并不多。   蒙美玲表示,香港学界有很多科研成果,期待能与工业界、尤其是珠三角开展密切合作,但希望政府和企业能明白,科研是需要大量投资和耐心,而且并不能保证成功,关键是要保持不断创新的势头。 (摘自网络)
个人分类: 励志修身|4185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8 05: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