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紧绷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松弛与紧绷
热度 3 lvnaiji 2017-12-22 08:50
吕乃基 1978 年至今,从事科研和教学近 40 年,悟出“松弛”与“紧绷”四个字。 A. 松弛 推荐列维 - 斯特劳斯《野性的思维》和列维 - 布留尔的《原始思维》。发达国家已经处在后现代,至少在学术研究上似乎已经这样了。人类越往前走,越回头看。 20 世纪“言必称希腊”,进入后现代则要看前传统。 列维 - 斯特劳斯在书中写道:野性的思维与开化人的抽象性思维不是分属“原始”与“现代”或“初级”与“高级”,这两种等级不同处于不同阶段的思维方式,而是人类历史上始终存在的两种互相平行发展、各司不同文化职能、互相补充互相渗透的思维方式。艺术活动与科学活动即分别与这两种思维方式相符。 野性的思维既不是野蛮人的思维,也不是原始人或远古人的思维,而是未驯化状态的思维,以有别于被教化或被驯化的思维,它是现代理性所遗忘了的一种遥远的意识形态,是对另一种形态的“理性”的发现。 相当多的人在进入现代之后把野性思维抛掉了。逻辑思维、抽象思维的发达不能以抛掉野性思维为代价。数学是逻辑的抽象的,但是对物理概念这样的直觉,野性思维、发散、联想和逆向思维,这样的未驯化的野性思维会发挥巨大作用。 这就是“松弛”的一个含义,重在思维方式,保留、唤醒、发展“野性思维”。 “松弛”的另一个含义是,不阈于己见。随时展开对自我的怀疑与批判,随时准备拓展自己的心胸,朝着更宽更厚的方向。 B. 紧绷 关于“紧绷”,印象最深的是某一次因为各种各样的事情赶在一起了,要求在一星期内评阅五篇博士论文,每一篇博士论文十五万字,五篇有七十五万字或者更多。如果是一百多万字的金庸的小说那不在话下,两个晚上就看完了,而且可以把情节都讲出来。 但是读这些博士论文,而且是哲学的博士论文!神经要高度紧张,要仔细查看:文章中有作者自己的东西吗?有新观点吗?有错误吗?在看这些论文的时候,自己的思维一直是一把非常严格的卡尺,量一量,文中什么地方有问题。 更有甚者是评审各种申报课题与成果。申报者把自己的东西说得天花乱坠:“我这个东西不搞国家就完了!我这个东西已经达到国际一流的水平了等等。” 还有得到什么权威人士的认可之类。 面对这些论文和申请,自我得保持强大的内心世界。松弛难,从这个角度来看紧绷更难。看任何东西,像看其他人的文章,听别人说话、开会、讨论, 脑中有资本,心中有霸权。 有人说现在是读图时代,什么叫读图时代?比如用文字符号和逻辑关系写成的文章,还能不能说清楚事情,特别是如何用现代的一些确定的概念来描述后现代的“关系”和“涌现”呢?想起“后现代文本发生器”,把一大堆互相矛盾的概念放在一块儿。看那些后现代的文章,如云里雾里。有一幅漫画:夫妻俩去参观一个后现代派的画展,参观一圈以后,先生指着墙上的 EXIT ,说别的我看不懂,我只能看懂这个,我们走吧。 读图,现在是一目十行,看不懂文字,就读图。波普尔说人的眼睛是探照灯,做一个有霸权的解读者。在看一篇文章时,与其说我们在看这篇文章的好坏,不如说它在审视你,考验你的智力和知识储备:你看的懂吗,你看出我错在哪里吗?所以看什么,不看什么,看到了什么,从什么角度看都有赖于脑中是否有资本,心中是否有霸权。松弛难,紧绷更难。 C. 松弛与紧绷 评阅论文,在挑错的同时,要发现创新之处。在排除那些附加累赘叙述的同时,随时要准备吸纳。“紧绷”,不是刚性的不差毫厘的卡尺,而是有空隙的细胞膜。 在某种意义上,人就是一个细胞膜,边界不能封闭,能进能出。细胞内的物质处于流变之中,“与时俱进”。可以在此时此地“柔情万种”,而在彼时彼地坚如磐石。 每个人的松弛和紧绷都不一样,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细胞膜,这个细胞膜是他自己独有的东西,是他自己的隐性知识,意会知识,是他的虚数。 每个人都有个性,都有自己的独特的生命。松弛与紧绷是生命的一道阀门,是生命之树的守护神。 松弛与紧绷,呵护与浇灌生命的守护神,比生命更重要。
个人分类: 人生感悟|5567 次阅读|9 个评论
认识我自己2——思维方式,该紧绷时需紧绷
热度 5 lvnaiji 2012-3-27 18:18
吕乃基 博主“ 认识我自己,之一 —— 思维方式,附记一次学术沙龙 ”, 强调了自己思维方式“松弛”的一面。上载后,有网友评论:“ 看过后有点明白了不严格训练也有长处 ~ ”。看来我是误导了网友。实际上,我的思维方式也有“紧绷”的一面,某种意义上说,紧绷的程度丝毫不亚于松弛。 本人思维方式的紧绷,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其一是面对各种类型的评阅,论文、书稿、申报课题、评奖,等等。 曾经有这样的经历,因“内忧外患”,总之,各种事项赶在一起,终于酿成了这样的苦果:在一周内需评阅 5 篇博士论文。 平均每篇约 20 万字,合起来 100 多万字!要是金庸的武侠小说, 100 多万字,不过两部三部,小菜一碟,一个晚上肯定解决。这次所看的,可是博士论文,而且是哲学!什么是哲学书?每个字都认识,合起来不知所云!这正是吴飞鹏老师对我博文的评论。而我,一周内硬是要在“不知所云”的 100 万字中看出名堂!要是仅仅参加答辩,那么随意挑一两个毛病即可,可是评阅,就得仔细阅读全文。给出较为公允且有学术水平的评论。于是便动员全部知识积累的卡尺,尽可能不放过蛛丝马迹,看得天昏地黑,两眼发直。 看摘要,看目录,看导言。觅创新之处,挑关键之点,看是否符合学术规范。查全文篇章结构,审研究成果综述。读好书不求甚解,一目十行。寻一时读不下去的文句,这样的文句必然或是眼前一亮出彩的观点(参阅: 博士生的小论文或大作业:是否有 “ 眼前一亮 ” 的感觉? ),或是有错和有待商榷。 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既找到了问题,也发现有启示的内容,可以扩展我的观点,更有前沿的知识。答辩会上,众委员从不同角度切入,所提问题颇有英雄所见略同之感。可见,虽时间紧任务重,但结果经受住了考验。 一周内,在看论文的时段那里有片刻“松弛”,而是时刻“紧绷”。“卡尺”分分秒秒记在心。卡尺上包括:是否在理论上和实际上有价值,内容观点有无差错,方法的应用是否合理,逻辑框架顺畅与否,此外还有学术规范、文字表达等。 相对而言,看论文还好一些,在评审申报课题和奖项时,还会遇到申报者对自己的高度乃至过高评价,以及获得什么权威人士和学术泰斗的认可,诱导进而挑战评阅人,放下紧绷的卡尺。至于打招呼之类,挑战的就不仅是学术了。 松弛难,紧绷更难,学术外的紧绷更难。后面一句话超出本文所涉及的思维方式,此处就不去说了。 其二,自己写文章,在会议上的发言等。思维可以发散、松弛,甚至跳跃,“浮想联翩”,还有直觉等,但在同一篇文章,同一次发言的前后,必须保持逻辑一致。凯库勒以其发现苯正六边形结构的著名的梦为例,说明了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的关系。“先生们,让我们学会做梦。”不过在最后告诉公众时不是那个混乱甚至荒诞的梦,而是经由逻辑的梳理。做梦,也不是轻而易举之事。古人云: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而不通,鬼神将通之。非鬼神之力也,精气之极也。没有“众里寻他千百度”,何来“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在挑错的同时,还要发现创新之处;排除之际还要吸纳。这样看来,“紧绷”的不是刚性的不差毫厘的卡尺,而是有空隙的细胞膜。细胞膜在拒斥有害物质之时,还要吸纳有用的营养。联系到“之一”中所强调的“松弛”,细胞膜处于流变之中,“与时俱进”。可以在此时此地“柔情万种”,而在彼时彼地坚如磐石。 总之,松弛也好,紧绷也好,都是人之为人的组成部分,个人所以与众不同。 思维方式本身拥有生命,具有个性。
个人分类: 社会评论|4492 次阅读|1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4 07: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