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亚当斯密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亚当斯密:经济学的“初心”
热度 2 lvnaiji 2018-7-17 14:38
吕乃基 近日在某群中见到这样的观点:经济学不是科学;核心理由是,亚当斯密从时代来看,早已out,从思维方式来看,太过简单化、理想化。 本文暂不讨论经济学是不是科学,先探讨如何看待亚当斯密及其市场经济理论。 1. 首先,亚当斯密没有或较少考虑到心理和社会因素。 心理学质疑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行为心理学家发现人们决策的偏见和局限,指出市场决策需要有从试验和错误中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只存在“有限理性选择”。行为金融学发现金融市场波动受大众心理影响,经济决策不是个人独立的理性行为。演化生物学与演化心理学否定新古典微观经济学认为人是贪得无厌的个体动物,证明任何生物的具体需求都有上下界。人本质上是社会动物,个人利益只有在符合群体利益的条件下才能获得充分发展。博弈论研究了多均衡与金融危机的可能性,以及如何在竞争过程中促进合作行为。 其次,亚当斯密的追随者忽略了市场失灵和政府(制度)对此的作用。 信息经济学否认市场竞争在信息不对称下的有效性,指出政府规制和监管的重要性。非线性经济学发现规模效应导致路径依赖,先占市场而统治市场的技术标准不一定是最优的,垄断企业的称霸可能是逆向选择而非选优汰劣的结果,所以需要反垄断法打破恶性竞争企业家行为和创新经济学的研究发现,经济高速增长的国家,其动力不是来自保护产权,而是来自保护创新,亦即提高破产程序的效率,限制私有产权对新技术引入的障碍。实验经济学发现市场行为取决于游戏规则,不会无条件地收敛到最佳状态,法律和规则设计应当有谨慎的实验过程。因此,政府在制定竞争规划和技术标准上有重大作用。 第三,亚当斯密的追随者混淆了理论与实际,也没有看到历史与现实的区别。 理论是简化的,而实际则复杂得多。“看不见的手”只存在于工业革命前小规模的市场经济。现代的混合经济包括民营经济、国有经济和非政府非赢利的社会经济,才能实现效率、稳定和公平的持续发展。市场竞争是良性还是恶性循环,取决于市场、政府、民间社会之间的互动。经济混沌和经济复杂的研究表明,经济更类似生命系统而非力学系统。持续的经济波动和新陈代谢是熊彼特“创造性毁灭”机制的核心。 最后,亚当斯密把世界经济看作是完全均一和透明的,而耗散结构理论指出,任何生命系统的开放都是适度的。 要维持非均衡的存在,企业、国家和细胞的合理边界都是选优汰劣的半透膜,既能吐故纳新,又能阻挡敌对势力入侵。这就否定了无条件自由化理论。 2. 以上4点归结起来即亚当斯密及其追随者在本体论和方法论上的缺陷。 第一,还原论。将人的行为还原、归结为经济利益,忽略个体及个体间的心理相关与合作;将复杂的现代经济还原为只存在简单关系的原初状态,以机械决定论来认识和处理有机的关系。这在市场经济的初期和作为认识的底线、模型和参照系是可行的,而一旦将模型等同于现实,失败也就难以避免。 第二,没有考虑到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对于前者,对内,把市场理解为均匀的内部无差别的一(黑格尔),没有看到个体间的差异;对外,把市场等同于社会和国家,排除社会和政府对市场的影响和干预。对于后者,没有考虑到拉美、俄罗斯和东亚(即使是发达的日本、韩国)不等于内生型国家从零开始的市场经济,割断历史,认为各国(地区)处于同一起跑线。总之,认为对象是同一的、不变的,将抽象的认识阶段等同于全部,以及认识等同于实践。至于中国,更是形形色色“特色”之最。 亚当斯密的本体论和认识论特征一直可以追溯到西方文明的源头古希腊和近代科学革命。差不多在2500年前,古希腊人就意识到,有一个独立于人的存在,这个存在可以被认识,以及可以经由理性来认识。这一“存在”是杂多背后的一致者,变化背后的不变者。古希腊人的信念在近代科学兴起后得到充实、完善和成为现实。近代科学应用归纳、抽象、分析和还原方法,剔除主体、个性、语境和偶然性,得到客观、普遍、一致和必然性。 西方世界的成功,特别是科学的成功强化和放大了亚当斯密的信念,也扩大了与其他社会和国家的鸿沟,扩大了抽象的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差距。 3. 然而,上述种种并不能抹杀亚当斯密及其市场经济理论。 亚当斯密是幸运的,他生活在人类社会由传统到现代的转折点。 什么是“传统”?传统,个人可以沉浸在诗情画意和亲人亲情之中;然而在资源上却受到封建帝王、王公贵族的支配和控制,在意识上陷于混沌状态和实质理性,在物质和精神上都没有独立的自我。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瓦解了传统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对人的控制,与此同时,现代社会尚未构建起来。在某种程度上,此时此地,就是启蒙运动者所构思的“自然状态”,亚当斯密,就生活在这一状态之中,从而得以直面此情此景下的个人及个人之间基本的经济活动,这是亚当斯密之所以青史留名的客观条件。这种基本的经济活动,也是而后所有复杂多样经济活动的出发点和共同基础,正如一切空间关系都由点线面体构成一样。 亚当斯密是幸运的,稍早或同时发生了科学革命。启蒙运动者纷纷以牛顿为师,与科学结盟(启蒙运动中的近代科学精神(一) https://mp.weixin.qq.com/s/e3LBZAzd8MeIChjPKyYefA )。亚当斯密充分应用抽象、分析、比较、分类、归纳等科学方法,这是其所以获得成功的主观条件。 时过境迁。 21 世纪,人类的经济活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是否可以对亚当斯密及其市场经济理论弃之如敝履? 黑格尔宣称:“在科学上是最初的东西,也一定是历史上最初的东西”。 此言可以改写成:“在历史上是最初的东西,也必然要成为科学上最初的东西”。改写后的这句话,正是马克思关于“历史与逻辑关系”的重要观点。 历史上的出发点,也就是学科的逻辑基础。 18 世纪西欧的经济活动和亚当斯密的市场经济理论,是现在全部经济学的基础。 基础不是全部,基础不可偏废。 当中国纠结于“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之时,有必要回到亚当斯密。 每个个人的自由发展,GDP只是市场经济的副产品 保障每个个人自由发展的制度安排,其核心是每一个交易者的自愿和交易行为的重复 由下而上构建社会,构建权力,以及得以监督权力的制度安排 这就是经济学的初心。 要是把“初心”当作现实,就会导致“华盛顿共识”与“颜色革命”之荒谬,要是忘了或者从未有过初心呢?
个人分类: 经济|3472 次阅读|6 个评论
为什么迟至18世纪才出现经济学家?
热度 2 lvnaiji 2017-10-8 07:12
吕乃基 有人曾提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早在公元前就有哲学家、文学家、科学家,而迟至18世纪才提出了经济人假设和市场经济理论,出现经济学家? 理由是,其一,在于亚当斯密本人的修为,特别是接受了近代科学精神和方法的熏陶,从而能够如科学家那样,由貌似纷繁变动不居的现象揭示本质。 其二,对象的客观性。 经历由传统社会、中世纪、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漫长岁月,社会终于提供了在相当长的时间(几十到上百年)和广阔的空间(西欧)范围内相对一致和稳定的案例,类似钟摆,类似天体运行。就此而言,现象实际上并不“纷繁”:而是重复出现,以及在欧洲大地(特别是西欧)普遍出现。试问,如果现象各异,反复无常,以及受到外来不明因素的干扰影响,亚当斯密纵然再有才华,也将束手无策。 18 世纪的重农学派认为,财富的生产和分配就像物理学和天文学那样受不可抗拒的规律支配。“自由经济法则必胜”。 为此,土地、劳动和资本就必须从原有的束缚中释放出来进入流通之中。仅此一点就激起巨大的利益纷争。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自中世纪后期的变化经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所有的发展都是为了这一步。社会的发展终于抹掉了传统社会,不论是血缘宗法,还是强权,不论来自教会还是世俗,对社会资源,在当时主要是土地和劳动力的垄断和控制,让资源自由流动,自由选择,以及自由组合。 一旦与政治和宗教分开,经济活动就如同太阳系或自由落体那样客观地呈现在人们面前,经济学家可以客观地研究人类的经济活动。亚当·斯密深受启蒙运动有关自然和人类本性理想化的影响,进一步超越重农学派。正如行星在自己轨道上和谐运转、受看不见的引力作用而不相互碰撞一样,即使人们都追求各自的经济利益,只要存在竞争和自由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通过实行“明显、简单的完全自由的制度”,就能公正地分配财富,人类也可以和谐活动。亚当·斯密在看来平淡无奇和混乱的世界中揭示秩序和意义 :趋利避害——人的本性,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竞争。 认识到“价值”的源泉是劳动而不是土地,同样被认为是亚当·斯密最伟大的见识。劳动虽然早就发生,但这是人类社会第一次从理论上认识到这一点。亚当·斯密开创的经济学意味着,人类把社会的存在与发展建立于自己的行动之上。 亚当·斯密的第三项贡献是,他在“漫不经心”之际,开启了一个由社会内部产生的由下而上的自组织过程。海尔布罗纳写道,“一个漫不经心的个人与别的一个人保持行动一致的机制,会影响到社会自身随着岁月的流逝将发生变化的机制”。个人经济自由的巅峰,同时也是最严厉的监工,“没有什么人从中指导”。追求自我利益的人被“看不见的手”牵着走,最终促进了全社会的利益。要做的只是搬开一切障碍,扫除束缚。这些贡献表明,亚当·斯密确是如他自称的“伟大的自然设计师” 。 认识对象的客观性和认识主体的才华也是马克思之所以抽象出“剩余价值”概念并完成《资本论》巨著的前提。试想,马克思若生活在当时的其他国家,例如中国,即使其本人依然有这样的能力,能提炼出“剩余价值”和完成《资本论》吗?又能得出什么样的“经济学”理论呢? 西方经济学家对中国近40年来经济的高速发展着了迷,以他们规范的经济学理论左观察右端详,依然百思不得其解。还是中国的同行为其解惑:中国没有经济规律,中国经济遵循的是政治周期,也就是党代会周期。研究者指出,1977年到2003年间,党代会召开年经济平均增率10.3%,第二年11.0%,第三年9.3%,第四年8.7%,第五年8.0%。党代会召开年份会经济增长率比常年高出3.3 %,投资增长率高出18.5 %。每一次党代会产生新的领导人,提出新的奋斗目标,拟定新的经济计划,制定新的经济政策和口号。在党内外形成政治共识,掀起新的建设高潮。 香港科技大学丁学良教授曾抨击大陆至多仅5位经济学家 。 问题是,中国有5位 “经济学家” 吗?中国有物理学家、化学家等等科学家,他们的研究对象客观存在,中国难有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家”,包括经济学家。 中国的情况实在太过复杂,加上近几十年来一直处于转型之中,还有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在竞技场上,各类主体,国资外资民资各显神通。即使如此,功课做足,研究做细,心绪放稳,中国的经济,依然应该有规可循。问题在于权力的一再干预,其中有必要,有随意,有不由自主,也有自身利益的考量,既有政绩,也有桌面下的盘算。于是在现象层面大量存在的不是“个案处理”,就是“下不为例”;既不普遍,也不重复。 为了夺过“话语权”,学界一再强调,要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如果确实存在这样的“经济学”,那一定如某律师所言,要“政治挂帅”,因而是“政治”经济学,而不是丁教授意义上的经济学。 只是,面对看得见的手无时无处不在的操弄,中国特色的经济学, 能否揭示具有普遍意义的经济规律? 中国的经济学家,不在于揭示普遍规律,而在于按照政治意志,在实践上掌控经济。既然如此,经济学家,又有何用? 海尔布罗纳.几位著名经济思想家的生平、时代和思想.蔡受百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4 . 9 同上. 46 ~ 64 http://news.sina.com.cn/c/2005-11-10/14437405121s.shtml
个人分类: 社会评论|3271 次阅读|4 个评论
【经典导读】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
热度 2 zr0118 2017-1-25 16:32
亚当斯密( Adam Smith ) , 18世纪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和伦理学家。1723年出生于苏格兰法夫郡,1727年进入格拉斯哥大学大学学习哲学并于1704年被选入牛津大学深造。历任爱丁堡大学讲师,格拉斯哥大学教授,英国财政大臣养子伴游导师以及爱丁堡关税局长等职位。其一生奉献了两部经典:《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前者为伦理学著作,使其享誉学术界,而后者为经济学著作,它的出版标志着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也成就了亚当·斯密作为“经济学之父”的不朽名声。 《道德情操论》( 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 ) 是一部用同情的基本原理来阐释正义,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产生根源的伦理学著作。以此来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原则以及各种美德的特征,并对各种道德哲学学说进行了介绍评价,从而最终揭示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以及人的行为应该遵循的一般道德准则。书中向我们解释了关于人类情感与行为的诸多道德原理,其主要围绕七个方面展开: 一、关于行为的合宜性问题。斯密认为看一个行为是否具有合宜性,更应该看到行为后面的情感以及动机,而不是表面的行为。 “行为的合宜与否,或者说是端正的得体还是粗鲁下流,全在于行为根源的情感以及引发情感的原因或对象是否合适,或是否比例相称”。 具体来说,首先,人们是通过同情、彼此同情、他人的情感与我们是否相符合、喜欢可亲可敬的美德等合宜感来判断一个行为的合宜性的。(一)很多时候,虽然我们无法直接体验到别人的感觉,但是我们 “通过设想或想象我们身处那样痛苦或贫困的处境,也会激起同一种情绪”。我们会想象受难者的难处,把自己置于对方的情境中,来体会对方的情绪,从而产生同情感,但同时斯密也提出,并不是所有的感情都会引起同情,例如一个发怒人的行为,在不了解原因是什么的前提下,人们更倾向于表达反感的情绪;(二)我们更希望别人的心里的情绪与自己相一致。“最让我们愉快的事,莫过于发现他人的感觉与我们自己心里头全部的情绪相一致”。也就是说,当我们注意到他人的情绪与自己一样时,我们会因为那种共鸣而感到心情愉快;(三)由于我们渴望对方的情感与自己相符合,所以我们更多时候“会通过别人的情感与自己是否一致来评论别人的情感是否合宜“。当我们发现对方和自己感觉一致时,我们会更倾向于评判对方那种行为是正当的,而当我们发现对方感觉与自己不一致时,我们更倾向于评判为不合宜,也就是不会完全附和对方。(四)我们更喜欢一些可亲可敬的美德,对于一些具有这种美德的人,也会表达更多的合宜性判断。当某个人是和蔼可亲的”当我们设身处地想象他那些同伴的处境时,我们会油然兴起一种赞同感“。而这些可亲可敬的美德,多是包括坦白仁慈与宽容仁慈,这就需要我们“多为他人着想而少为自己着想,在于多克制我们的自私心,同时放纵我们的仁慈心”。 其次,斯密还提出,虽然这些合宜感的情绪会引起人们相应的合宜感,但是这样的合宜感也还是要控制在一个合适的程度下的,即要控制好度。 “有一些情感如果表达的过于强烈,那就很不得体,而有些过于微弱,别人也无法附和他”。 最后,除了合宜感以及合宜感的度,一个人所处的顺境逆境也会影响人们对其行为合宜是否的判断。一般的情况下,人们对已处于顺境中的人的喜悦比那些处于逆境中的人的悲伤,会给予的情感更为强烈,即 “顺境中的人比逆境中的人更容易获得人们的赞许”。 二、关于奖惩与惩罚的对象。亚当 ·斯密分析了一个人的行为是否获得奖罚的原因“全在于引发行为的情感所欲产生或倾向产生的后果,性质上是有益的,亦或是有害的”。也就是说,我们认为人们的某一个行为是应该被表扬还是批判,会考虑的是行为的产生原因,和行为产生的后果。当某一个行为是出于一个“适当的动机并且产生于善果,就会比较会获得认可”,其中会受到正义感,自责感,功劳感的影响,还会受到运气的影响,即“当一个人的意图是怎样的仁慈与适当,或者是怎样的不适合于邪恶,如果他实际并未造成他所意图的幸福或者伤害,那么,会产生一些凑巧的实际’”从而影响人们的判断。 三、关于我们评判自己行为的基础。不同于评判他人,当评判自己时,我们更需要依靠外界。当我们的被人敬爱,并在知道被人敬爱时,我们会觉得幸福,反之,则会感到难过。斯密认为,当我们评判自己,我们需要进入社会, “他观察到人类赞许其中某些情感,厌恶其余的情感“从而来评价自己的行为。人们都是喜欢被赞美的,也是希望自己是可爱的,这些也都要置于一个场合中才能判断,因此我们”十分渴望知道被人对自己优点的意见“。但社会上的评价不是随便来的,也不是可以扭曲的,因为它遵循的是一套概括性的原则,一些被普遍认为是合宜的规则,如谨慎,可亲等。 四、关于效用对人们赞许感的影响。物品的方便合用,会让人觉得愉快,反之则会让人失望。同样的,一个人所处的境地与其所期待拥有的差距过大时,他就难以产生心灵的平静和安逸,而他对于有钱人的羡慕,也不过是觉得 “他们拥有无数造作高雅的精巧物品,可以增做欢乐”。但是这样的一种富贵,却随时可以崩塌粉碎的。而当一个人拥有合用外表所赋予的合宜的性格,其所产生的效用就会让人们对其产生赞许感,例如,仁慈、公正、慷慨以及公德心。 五、关于社会习惯与时尚对于赞许与谴责的影响。斯密认为,社会习惯和时尚会对人们合宜感的评判产生很大影响。 “当社会习惯与时尚和是非褒贬原则一致时,它会提高们道德情感的敏锐度,使我们更加厌恶任何接近邪恶的事物”。不同职业身份地位的人,不同民族的人,野蛮与文明不同的文化都会对我们的道德评判产生不同的影响,甚至引领某种方向。 六、关于好品格。相对于好行为,一个很好地善意,一个好品格,可以 “包含整个无限宇宙”。斯密认为,我们需要拥有一些好品格,这些品格会对我们自己和他人产生一些影响。(一)在影响自己方面,我们应该学会审慎。审慎的人是“严肃认真地研究学习的”,是“诚实的”,是“能够与他人建立友谊的 ” ,它是”最好的头脑加上最好的良心“。(二)在影响他人幸福方面,我们应该是富有同情感的,能够爱自己身边的人,也应该是守份与正直的,还应该是包容的,仁慈善良的,是博爱的,这种爱是没有界限的。(三)拥有了审慎,仁慈等影响他人与社会的良好品格之后,我们还要将其付诸于行动,这就需要完美的自我克制,即克己。在不同的情境中表达自己心境,并且不流于过分,克制一些不好的情感,如愤怒,虚荣。 七、关于道德哲学体系。在本书的最后章,斯密向我们介绍了曾经出现的一些具有代表的道德理论,它们 “因为建立在人性之上,全有几分是正确的“。(一)关于美德性质,合宜为本的学说强调符合中庸或者恰当的表达;有以审慎为本的学说,强调冷静、节制、正直与公平;以慈善为本的学说强调人们的同情与博爱还有善恶不分的学说,没有那么严格的区分,而是倾向于一方。(二)关于赞许原理,包括源自自爱、理性、感觉等学说。(三)关于不同作者处理道德实物的方式。面对浓缩的道德体系,有的作者”彻头彻尾的遵循某种松散的方式,像评论家那样“,而有的则强调”精确度,像文法家那样 ” ,两种不同的方式也会产生不同的道德判断。 通过《道德情操论》这本书,亚当 ·斯密让人们更深层次的了解自己、了解人类的道德情感。在这个飞速发展的世界里,在这个多元化的世界里,更需要内心道德理智的引领,告诉人们应该培养合宜的情感,进行合宜的行为方式,以及形成良好品格的重要性,每个人都应该努力在影响自己幸福和影响他人幸福的道路上尽力的做好。而,形成这样道德情感认知并且付诸于实践,对于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并最终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赵蓉,同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6384 次阅读|3 个评论
道德是从哪儿蹦出来的呢?
热度 6 halcon 2011-4-21 01:51
记得在瑞士的时候和涛,琳媛讨论过三个问题:什么是道德?什么是爱情?什么是人生?每一个问题都和科研无关,但又都和我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一直没有停止思考。虽然在搜索引擎和文献中很容易能够找到很多关于三者的定义,但是对我来讲还是过于抽象,而且有些定义我也未必满意。有人说道德是 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又或者道德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如果这就是道德,那么只要大家都这么做,你也这么做那么这个社会就有道德的存在,然而这种价值取向是否是“正面的”,谁能说的清,又有谁在乎呢?! 社会集体的某种意识形态之所以能够形成一定是因为其符合群体的利益和愿望,而其本质一定是利益与人性共同作用的结果。而站在人类学的角度我们知道,人最本质的愿望是希望自己的基因能够遗传下去。带着这一原始的使命,男性需要找到生育能力强,与自己最为互补的女性。而女性不仅仅需要找到互补的男性,还需要确定该男性是否愿意与自己共同将后代抚养长大。因此,女性不仅需要漂亮,而且需要善于营造和处理社会关系,而男性只需要证明自己具有非凡的能力就可以了。如果我们社会的行为准则由这种原始的使命驱动,显然我们男性只需要杀死所有的情敌就可以保证自己可以享用天下所有的女人。然而,历史上再有权势的男人也没这么做。或许我们骨子里已经意识到后代的近亲繁殖不好,又或许我们人性的深处有另外“社会性”的原始驱动力,而这种驱动力保证了人类社会的形成和演化。那么这种驱动力到底是什么呢?是人性的“善”?人性的“恶”,还是其它什么?此时此刻,我觉得我所学到的东西在这个课题面前是如此的无助,科学在讨论善恶,对错,美丑的时候是如此的力不从心。让我们看看先贤是如何审视这些问题的吧。 1759年和1776年,亚当斯密分别给我们带来了两部传世之作 《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相比后者,前者给西方世界带来的影响更为深远,对促进人类福利这一更大的社会目的起到了更为基本的作用。可惜后者的知名度在国内远远没有前者大。 亚当斯密去世前该书共出版过六次。全书共有七卷构成,主要阐释的是道德情感的本质和道德评价的性质。他在该书中用 同情的基本原理 来阐释正义、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产生的根源,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原则以及各种美德的特征,并对各种道德哲学学说进行了介绍和评价,进而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基础,以及人的行为应遵循的一般道德准则。他继承了哈奇森的道德感学说和休谟的同情论思想,形成了自己的道德情感理论。他认为是 人的本性中所有的同情的情感作为阐释道德的基础 。 亚当斯密的观点和民主的含义多少有些相关: 民主不仅仅是少数服从多数,还包括多数对少数的宽容 。 我们的祖先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写出了《德经》和《道经》,合称《道德经》。 《道德经》有五千多字,总共八十一章。记忆力好的话,估计几天就能背下来。《道德经》提出了“无为而治”的主张,详细阐述了 修身立命、治国安邦、出世入世的道理。相比亚当斯密从某个本质原因构建道德学说体系(Know why),老子的学说虽然没有阐明本质的原因(Know what, know why),但是对如何做(know how)阐述的非常系统。历史上西汉早期在集成秦朝法家治国思想的同时,也采用了“无为而治”的治国策略,休养生息,才有了文景之治的繁荣。可惜的事,自此两千余年间再无第二个朝代采纳。 到目前为止,我们也没有对其进行批判的拓展,使《道德经》成了“ 孤本 ”。 回到我们开始的问题:什么是道德?道德与利益的关系是什么? 社会现实背后的行为准则是什么?当前, “金钱第一”,“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显然业已成为很多人的行为准则,但这就是道德么?至少我不敢苟同。与此相反,“助人为乐”,“拾金不昧”,“大公无私”是我们期望的道德么?我看也值得商榷。这些都是现象,不是本质。 只有找到人内心原始的驱动力,按图索骥,结合利益驱动,才能看得更清楚一些。   
2254 次阅读|17 个评论
亚当斯密的市场经济和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
lvnaiji 2009-10-11 17:24
吕乃基 如所知,中国数千年封建社会的主流历来是自然经济,即使存在市场经济,至多只是处于萌芽状态。辛亥革命后,国际列强争战,国内军阀争霸,在较少干预的情况下,市场经济一度繁荣。建国后奉行计划经济, 1978 年开始转向,至 1992 年明确市场经济,同时附加各种修饰词,形成至今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比较被称为市场原教旨主义的亚当斯密的市场经济,以及当今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无疑是饶有兴味的。 在亚当斯密的市场经济理论经济启蒙与近代科学精神(二)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60226 一文中,将亚当斯密的市场经济理论概括为以下几点: 1. 每个个人的自由发展, GDP 只是市场经济的副产品 2. 保障每个个人自由发展的制度安排,其核心是每一个交易者的自愿和交易行为的重复 3. 由下而上构建社会,构建权力,以及监督权力的制度安排。 从亚当斯密至今经两个多世纪的发展,市场经济已日趋完善,以看得见的手对看不见的手进行调控,对市场化达不到领域的关注,社会的公平、民生,以及对市场的监管等。 比较以上几点,大致可以窥见 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的以下特点。 对照第一点,显然,当前中国的市场经济是典型的 GDP 导向。国庆 60 周年之际,人们纷纷回顾 60 年成就,将 60 年视为一个整体。有人则强调改革开放 30 年前后之不同。但是有一点似乎并未受到关注。前 30 年的计划经济以赶超为重任,后 30 年,一开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后来则是 GDP ,尽管要求以人为本,但实际上相去甚远。 GDP 是目标,人倒反而成为实现目标的工具。在这一点,确是 60 年一贯制,后 30 年尚未脱离前 30 年的轨道。 对照第二点,当前同样有一系制度安排以设定和左右市场经济的中国特色。可以从三个角度来理解。其一,大量的行政干预。政府与房地产商的关系,拆迁中政府的作为,发生在吉林和山东的钢铁企业的并购,山西煤炭行业的反复无常,还有被称为政策市的中国股市。这种行政干预还有一个特点是意识形态化,在早期是经济活动的政治周期,持续至今的是形形色色的献礼,如各种生日,以及香港澳门回归等。 其二,国家对资源的控制甚至垄断。在 1992 年转向市场经济后,在资源 - 生产经营 - 销售这三个环节中,政府先从最难控制的销售环节退出,于是商品率先市场化,民众先是在各类商场体会到选择的自由。然后是生产经营市场化,民营经济崛起,在经济和社会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民众有了越来越多的择业的自由。但是至今国家仍牢牢控制着资源,如土地、矿产,再加上庞大的税收和从当作提款机的如中石化、中石油等国有企业获得的垄断收入,以及贸易顺差获得的巨额外汇,使国家拥有巨大的资源,轻而易举地做它想做的事情,大到申办奥运、国庆庆典,小到一项几万元的科研经费和各类申报,以及在各行各业和社会各阶层之间进行分配和再分配,例如曾引起热议的教授的工资。与此同时,民资投资无门或渠道狭窄。国家控制了资源,也就以国家的意志控制了社会。资源,是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最后一环,是政府最不愿意退出的一环。 其三,一方面是一些行业该市场化而未市场化,另一方面,却把不该市场化的社会公益事业,如医院、图书馆、博物馆和公园等推向市场,被业内称为逼良为娼,以及忽视民生,尤其在金融危机前。秦晖把世界各国的市场经济分为数类:高效率低福利,高福利低效率,高福利高效率,以及低福利低效率。中国在那里? 近日,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的最大特点是国进民退。一家报纸多篇文章的总标题央企凶猛,形象地描绘了目前的这种情况。央企借金融危机国家 4 万亿、地方 18 万亿救市之东风,凭各种优惠政策之便,在股市和楼市一路高歌猛进,在钢铁和煤矿等领域并购民企,收复了 1992 年来的多少失地。携举国之力,通吃市场。 于是,社会的自愿性渐次隐去,面对高油价、高房价,消费者很少或没有选择余地,高校教师们在政策的安排和资源的垄断下,只能唯一的进京跑课题,没有选择权,还有众多无奈的被。市场的重复性几乎荡然无存。在行政力量各行其是,官员喜怒无常的干预下,各类交易者或者只能走官场路线,或者一次性交易,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正因为此,亚当斯密预期的道德规范难以形成,必然导致信用缺失。众多的无奈加上信用缺失,市场成本必然居高不下。 对照第三点,亚当斯密的自组织是市场经济由下而上生成权力,制约权力;中国发生的变化是,在权力的领导下转向市场经济。显然,如果当真发生这种转向,必然伴随权力的改造,因而必然受到原有权力拥有者和利益相关者的抵制。在相当程度上可以说,正是这种抵制才造就了如上之中国特色。 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是当前各种消极社会效应的温床,也是生活于其间的国人酸甜苦辣各种感受最为真切的源泉。
个人分类: 特别推荐|6799 次阅读|5 个评论
亚当斯密的市场经济理论——经济启蒙与近代科学精神(二)
lvnaiji 2009-10-7 11:45
吕乃基 亚当斯密的市场经济被认为是启蒙运动的组成部分,称为ldquo;经济启蒙rdquo;。在ldquo; 启蒙运动中的近代科学精神 rdquo;一文中说明启蒙运动深受近代科学精神的影响。作为牛顿的朋友,洛克努力客观地看待社会,看待人,希望揭示出社会中的ldquo;万有引力rdquo;。启蒙运动受牛顿和英国光荣革命的鼓舞,要求排除社会的干扰和影响,追溯人的ldquo;自然状态rdquo;。 在经济领域,随着经济活动与教会和皇权分离,才有了相对独立的经济活动。 亚当middot;斯密并没有如人文主义者那样,在思维中追溯到在实际不存在的ldquo;自然状态rdquo;。当时的经济活动 本身 就是ldquo;自然状态rdquo;,市场经济理论就是对处于自然状态的经济活动的抽象。 有人曾提出这样的问题 ,为什么在古希腊有哲学家、历史学家和科学家却没有经济学家。理由是,直到亚当middot;斯密的年代,经济才君主和教会那儿获得相对独立的地位,亚当middot;斯密才可能客观地研究客观存在的经济。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自中世纪后期的变化经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所有的发展都是为了摆脱 传统社会,不论是血缘宗法,还是强权,不论来自教会还是世俗,对社会资源,在当时主要是土地和劳动力的垄断和控制,让资源自由流动,自由选择,以及自由组合。 博朗尼认为 ,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变。通常将工业化作为传统与现代的分水岭,然而有充分事例表明,在没有市场经济下的工业化的状况与后果,由此并不能通往现代化。正是市场经济及相关制度和法律的确立把文化区分为前后两段,即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 一旦与政治和宗教分开,经济活动就如同太阳系或自由落体那样客观地呈现在人们面前,经济学家可以客观地研究人类的经济活动。亚当middot;斯密认为,正如行星在自己轨道上和谐运转、受看不见的引力作用而不相互碰撞一样,即使人们都追求各自的经济利益,只要存在竞争和自由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通过实行ldquo;明显、简单的完全自由的制度rdquo;,就能公正地分配财富,人类也可以和谐活动。亚当middot;斯密在看来平淡无奇和混乱的世界中揭示秩序和意义 :趋利避害mdash;mdash;人的本性,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竞争。 不仅如此,亚当middot;斯密在ldquo;漫不经心rdquo;之际,开启了一个由社会内部产生的由下而上的自组织过程。海尔布罗纳写道,ldquo;一个漫不经心的个人与别的一个人保持行动一致的机制,会影响到社会自身随着岁月的流逝将发生变化的机制rdquo;。个人经济自由的巅峰,同时也是最严厉的监工,ldquo;没有什么人从中指导rdquo;。追求自我利益的人被ldquo;看不见的手rdquo;牵着走,最终促进了全社会的利益。要做的只是搬开一切障碍,扫除束缚。这些贡献表明,亚当middot;斯密确是如他自称的ldquo;伟大的自然设计师rdquo; 。 亚当middot;斯密发现了任何契约和政府都不能违背的市场经济规律,社会在此基础上自组织。至此,科学方法扩展到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并结出硕果。如同科学要由机械论出发和为基础构建自然,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则要由自然状态及相应的理念,以及由经济人和市场经济出发和为基础构建人类社会。 人类的三大关系在远古时期浑然一体,由希腊始于天人关系,到中世纪终于人己关系,之后又受到人际关系的制约。在扫除了种种障碍之后,人与自然的关系终于摆脱束缚,脱域,取得了本应有的位置:历史上的出发点和逻辑上的基础。从此,一个完全不同于传统的现代社会开始其进程,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基础发展出人际关系和人己关系。市场经济的意义不仅是在制度上作为现代社会的基础, 而且正是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触发并推进了工业革命。 作为现代经济学的鼻祖,亚当middot;斯密第一个提出ldquo;人都是追求自利的经济人rdquo;,也正是斯密,看到经济中的交换与分工必然培育合作精神,以及培育我们现在所缺乏的mdash;mdash;诚信。他在《国富论》中写道:ldquo;一旦商业在一个国家里兴盛起来rdquo;,由于市场交易的 自愿性和重复性 mdash;mdash;某个交易者在某一时刻可能会有欺诈行为,但出于自我利益最大化和长期化,最后自然而然ldquo;便带来了重诺言守时间的习惯。在未开化的国家里,根本不存在这种道德。这种差异并不是像一般人们想象的那样是出于国民性方面的原因rdquo;,而是由经济交往内在地产生出来 。 人性与任何事物一样,有一个逐步生成的过程。在此过程先回溯至其源头,达到机械、ldquo;自然状态rdquo;,以及达到ldquo;经济人rdquo;。机械、自然状态和经济人,只是人性之ldquo;底rdquo;,然后在此基础上回过头来构建社会,提升人性。 亚当斯密的市场经济理论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 每个个人的自由发展,GDP只是市场经济的副产品 2. 保障每个个人自由发展的制度安排,其核心是每一个交易者的自愿和交易行为的重复 3. 由下而上构建社会,构建权力,以及监督权力的制度安排 顺便说,五四运动,80年代思想解放运动,中国缺乏经济启蒙。陈志武在一次对话中认为, 过去对金融市场的认识、金融通识的认知,对自由市场的认知,都是被忽视。包括像胡适。胡适应该说是 20 世纪中国主张个人自由最好的学者、最好的知识分子,但是连他都反对私有财产,反对真正的自由市场经济。( https://mp.weixin.qq.com/s/7oJdYyUTw0xhfYKXeW3zhg )眼下的贸易战,不论各方是否你情我愿,在客观上倒是起到了某种经济启蒙的作用。 罗伯特 .L. 海尔布罗纳,《几位著名经济学家的生平、时代和思想》商务印书馆 1994 , p12 黄洋.现代性与欧洲古代经济史研究.文汇报, .文中指出,古代社会同样存在ldquo;经济人rdquo; 海尔布罗纳.几位著名经济思想家的生平、时代和思想.蔡受百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4 . p9 同上. pp46 ~ 64 卢周来.ldquo;信任rdquo;的危机. 21 世纪经济报道,
个人分类: 特别推荐|7205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4 01: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