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过氧化氯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读我就这样与《science》擦肩而过
seacat 2009-5-12 13:53
读了肖重发的 我就这样与《science》擦肩而过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31310 。 感触很深!我一直关注着这个问题, 一项最近引起大气科学家广泛关注的臭氧研究工作 也在组会里及时(2007年6月)详细地介绍过,但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基础科学与应用研究相结合一直是我们的弱项,大家都是关起门来各做各的。想介入进去也不是很容易的事情,他们怕你抢了他们的饭碗。 刚参加完第五届全国环境大会,从会议中学到了很多东西。如果大气化学家与反应动力学相关专家相结合,会有很多重要的问题可以做,也能够做得非常漂亮。关键是人家不带你玩!怕你分了利益,怕你比他做的更好......环境领域有一些是反应动力学基础的学者,他们都做的很好。因为他们懂得最本质的问题及技术,所以去做应用问题很得心应手。 另外一个感受就是年轻需要付出代价! 有时候年轻人看到问题了,但没有人支持你而你自己条件又不具备,你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机会溜走;有时候你发现问题了也解决了问题,比如做了SCIENCE文章相同的工作,但你认识高度不够,也许你只能发很低档次的文章。这种情况很普遍。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相信经过时间的洗礼,只要你是金子就总能发光的。
个人分类: 科研进展|4145 次阅读|2 个评论
一项最近引起大气科学家广泛关注的臭氧研究工作
seacat 2008-3-14 10:53
自20世纪80年代发现南极上空存在臭氧空洞以来,臭氧层保护已成为科学家和公众关注的热门话题。目前,人们大都将臭氧层的形成归咎于CFC气体。1974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F.S.Rowland和M.J.Molina提出,正在世界上大量生成和使用的氯氟烃(CFCs),化学稳定性好,不易在对流层分解,扩散入臭氧层,受到短波紫外线UV-C的照射,分解出Cl自由基,参与了对臭氧的消耗。因此他们与Paul Crutzen教授一起分享了1995年的诺贝尔化学奖,以表彰他们在平流层臭氧化学研究领域所做出的贡献。 2000年9月,南极臭氧层空洞覆盖的面积达1150万平方英里(2977万平方公里),创历史最高纪录。2003年的南极臭氧层空洞覆盖的面积达1090万平方英里(2822万平方公里),仅低于2000年的纪录,为历史第二高。2006南极臭氧层空洞面积达到了2745万平方公里,几乎相当于整个亚洲面积(包括岛屿)的2/3。由于臭氧层的继续损耗,不仅将会限制人类文明的继续发展,而且将会威胁到人类的生存。臭氧损耗的相关研究一直是大气化学家研究的热点。 最近,一篇ClOOCl在紫外区的吸收文章(J. Phys. Chem. A 2007, 111, 4322-4332.)却引起了大气化学家的广泛关注。Nature(449, 382-383, 27 September 2007)以 Chemists poke holes in ozone theory 标题报道了这个消息。2007年12月21日Science以Perspectives- Revisiting Ozone Depletion 评价了这篇发表在JPC上的文章。 过氧化氯分子(ClOOCl)在大气臭氧层的损耗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当其吸收近紫外光后就会光解产生破坏臭氧的Cl自由基。因为ClOOCl的光解是极地臭氧损耗的速控步骤,最近的研究显示ClOOCl在紫外区,特别是在波长大于300nm的区域,它的吸收要比以前人们普遍认可的要小一个数量级左右。用这个数据得到的臭氧损耗的速率要比NASA推荐的小6倍。新的实验数据暗示了在臭氧空洞形成这个问题上还有我们不知道的机理存在。 下面是一些大气科学家以及臭氧研究者的反应: If the data are right, scientists will have to rethink their understanding of how ozone holes are formed and how that relates to climate change. So Markus Rex, an atmosphere scientist at the Alfred Wegener Institute of Polar and Marine Research in Potsdam, Germany, Rex says. If the measurements are correct we can basically no longer say we understand how ozone holes come into being . What effect the results have on projections of the speed or extent of ozone depletion remains unclear. If the rate is substantially lower than previously thought, then it would not be possible to create enough aggressive chlorine radicals to explain the observed ozone losses at high latitudes, says Rex. The extent of the discrepancy became apparent only when he incorporated the new photolysis rate into a chemical model of ozone depletion. The result was a shock: at least 60% of ozone destruction at the poles seems to be due to an unknown mechanism , Rex told a meeting of stratosphere researchers in Bremen. Our understanding of chloride chemistry has really been blown apart, says John Crowley, an ozone researcher at the Max Planck Institute of Chemistry in Mainz, Germany. Until recently everything looked like it fitted nicely, agrees Neil Harris, an atmosphere scientist who heads the European Ozone Research Coordinating Unit at th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UK. Now suddenly its like a plank has been pulled out of a bridge.
个人分类: 科研进展|5992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09: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