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中国式教育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大学生入伍令中国军方吃惊:体能多不达标的原因是中国式教育
热度 5 杨学祥 2013-9-13 13:04
大学生入伍令中国军方吃惊:体能多不达标的原因是中国式教育 杨学祥 在过去4年中,中国军队在试图招募更多大学毕业生时遇到一些严重问题。文章称,2010年,中国军方宣布计划一 年招募15万大学毕业生,但经过诸多努力之后,只有10万人参军。一个主要的原因是难以满足体检标准,60%寻求参军的大学毕业生体检不合格:23%的申请者是 因为视力不合格;另有19%的申请者太胖或太瘦。为此,2008年和2011年,中国军方降低了征兵标准,但大多数申请者仍然不适合服兵役。 “男孩危机”可以说明目前中国式教育是大学生体能下降的原因。由于体内生物激素的不同,男孩天生比女孩“好动、好竞争、敢冒险”,但眼下在中国,学校普遍提倡的却是一种“静文化”:不让跑不让跳,不准大声喧哗。学习紧张时,许多学校甚至纷纷 取消了体育课 。 对于中国目前的情况,孙云晓与康健一致认为,教育方式也让“男孩危机”变得愈发严重。 一项针对全国10个省市3737名中小学生学习状况的调查印证了这一说法。根据这项在2000年公布的调查,男生更倾向于动手实验、参与体验、操作电脑等学习方式,而女生则更喜欢阅读、语言沟通等学习方式。   然而,据孙云晓观察,那些被男生偏爱的学习方式,在目前绝大多数中小学里都“被严重忽视和排斥”了。   康健分析说,正是国内“风格单一、狭隘的教育”,使性别之间的差异不断凸显。而孙云晓的表述更加直接:“我们的教学内容和评价标准与男生所擅长的东西是对立的,这是‘男孩危机’最根本的原因。”   在孙云晓看来,由于体内生物激素的不同,男孩天生比女孩“好动、好竞争、敢冒险”,但眼下在中国,学校普遍提倡的却是一种“静文化”:不让跑不让跳,不准大声喧哗。学习紧张时,许多学校甚至纷纷取消了体育课。 美媒称大学生入伍令中国军方吃惊 体能多不达标 2013年09月13日 08:39 环球时报 我有话说(281人参与) 中国学生军训大多为队列训练,缺乏技能训练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候】涛美国“战略之页”网站12日报道称,在过去4年中,中国军队在试图招募更多大学毕业生时遇到一些严重问题。文章称,2010年,中国军方宣布计划一 年招募15万大学毕业生,但经过诸多努力之后,只有10万人参军。目前,中国政府和军队正在尝试改变这种情况。   报道称,对于这一现象,中国军方感到很吃惊,因为中国每年男性大学毕业生的数量正在迅速增长,而且当前他们当中有1/4的人找不到工作。然而, 军队在每年吸引超过10万大学毕业生入伍方面仍然存在困难。一个主要的原因是难以满足体检标准,60%寻求参军的大学毕业生体检不合格:23%的申请者是 因为视力不合格;另有19%的申请者太胖或太瘦。为此,2008年和2011年,中国军方降低了征兵标准,但大多数申请者仍然不适合服兵役。   “战略之页”称,传统上,11月是新兵入伍时间,这在大多数学生事实上毕业6个月之后。不过,现在为了更容易在应届大学毕业生找到工作前吸引他们参军,征兵时间已经发生改变,军方决定把入伍时间改为8月1日。   文章还称,1998年时中国男性大学应届毕业生数量仅为40万人,15年内这一数字增至超过300万。政府在新建大学和扩大原有大学方面投入大 量资金,尽管中国军队规模比美军大50%,而且中国人口是美国4倍,但美军在招募所需的高学历新兵一事上没有遇到麻烦。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中国军政界领导 人进行着尝试。中国在2011年修改兵役法,这是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首次,为使更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中国年轻人参军,中国正在不断改善军人的生活条件, 军人工资也在增加。此外,为了安置退伍的优秀军人,新法案给予退伍军人帮助,使其可获得一份理想的工作。新法案中更具吸引力的好处是为完成服役的士兵提供 大学学费,中国可能已经注意到美国《退伍军人权利法案》的成功,教育福利是吸引新兵的首要因素。 (编辑:SN087) http://mil.news.sina.com.cn/2013-09-13/0839740376.html 中国教育甘愿俯首称臣:男生已被女生全面超越 已有 2026 次阅读 2012-7-5 04:42 |个人分类:学术争论|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决一雌雄 男生 中国教育 俯首称臣 推荐到群组 中国教育甘愿俯首称臣:男生已被女生全面超越 杨学祥 在动物界,雄性代表统治,雌性代表服从,决一雌雄是动物界的生存原则和传承规则。中国教育和 中国科学抛弃了自己的传统标准,把国外教育和科学当做最高标准,把出国留学和在外刊发表文章当做 成功底线,使中国教育和科学研究成为国际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初期阶段。在这样甘拜下风甘当第二的环 境下不会有创新,只能有复制,中国男生的创新精神被扼杀在摇篮中。 在康健看来,仅仅关注男生群体的利益还远远不够。“我们要担心的不是哪个性别受益了,而是我 们的教育在朝着哪个方向发展。”康健说。   与男女生的性别差异相比,康健更看重的是学校教育对每个学生个性的影响。“目前的教育不利于 人性均衡的发展。它助长了学生品格中乖巧、勤奋、不厌其烦做重复工作的特质。”康健说,这个教育 体系扼杀的不仅是男生的天性,可能也伤害了那些不擅长记忆、不够细致的女生们。   孙云晓也向中国青年报记者反复强调,需要拯救的不仅是男生,更是我们的教育。 相关新闻: 大中小学调查显示:男生已被女生全面超越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7月04日 08:00 中国青年报   □上海市的中小学生,从小学三年级到初中三年级,女生几乎每一科的平均分都遥遥领先。   □从2007年开始,普通高校招生的女生数量持续压倒男生。2010年考上大学的女生比男生多33万人 。   □从2001年到2008年,重庆16个高考(微博)“状元”有13个是女生。最近9年,北京21个“状元”15 个是女生。   作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周海旺原本的研究目的,是比较上海市外地孩 子与本地孩子的成长情况。但整理近1500份问卷数据的过程中,他却发现了另一个令自己震惊的结论。   “男生已经被女生全面超越了。”周海旺说。   调查数据显示,上海市的中小学生,从小学三年级到初中三年级,女生每一个科目的平均成绩几乎 都高于男生。英语成绩的差异最为明显,接近8分。就连一向被认为是男孩强项的数理化,女孩的分数也 遥遥领先,化学的平均成绩更比男孩高出6分。   事实上,令人吃惊的现象远不止这些。2006-2007年,拿到国家奖学金的学生中超过65%是女生; 2010年,考上大学的女生数量比男生多33万。甚至,在刚刚结束的高考中,江苏、广东、福建、云南、 辽宁、吉林、天津、新疆、广西的文理科“状元”,全部被女生夺得。   这让周海旺始料未及。他向中国青年报记者强调,女生超越男生不是一两个年级的现象,而是一个 “全局性的、趋势性的问题”。而他更为担忧的,则是这场“全面超越”会如何影响男孩,进而影响整 个社会的发展。   在起跑线上,这个社会就把男孩淘汰了   相比于周海旺的吃惊,80后广州男生黄阳光却对这样的调查结果一点也不感到意外。在他看来,那 些冰冷的数据所印证的,正是他鲜活的学生时代。   在黄阳光曾经就读的重点初中,每逢大考过后,教学楼过道里都会贴出全年级前50名的成绩排行榜 。如今已经26岁的他依旧记得,那时居于榜首的几乎全是女生。   即使在他的奥赛重点班里,女生的成绩也总是“明显更好”。“她们显得很优秀,又在班里担任各 种干部。”他回忆说,“而我们男生淘气捣蛋,绝大多数都喜欢泡网吧,成绩也拖后腿。”   好容易进了大学,男孩似乎依然逊色。黄阳光就读于一所全国重点大学的经济学院,男女生比例为1 :1。但学院的一项统计竟然发现,奖学金、优秀学生、优秀干部这些“看得见的奖励”,“2/3都被女 生拿走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差距变得越来越引人注目。在黄阳光考上大学的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招收的学 生中,男生数量还略多于女生。可两年后,情况就发生了逆转,女生所占比例由上一年的49%上升至 52.9%。   随后几年,普通高校招生的女生数量持续压倒男生。根据教育部最新发布的2010年招生数据,该年 度普通高校招生人数中,女生数量比男生超出大约33万人。   儿童教育和研究专家孙云晓(微博)两年前就留意到了这些特殊的现象。他与李文道、赵霞等两位儿 童心理学博士,还专门写了一本名为《拯救男孩》的书。   人们平日里一些零星的感受在书中得到了集中呈现:在2006-2007年度,获得国家奖学金的5万名学 生中,仅有17458名是男生;从1999年至2008年,高考状元中男生比例由66.2%下降至39.7%;而重庆市26 所中学6539名高中生会考成绩,女生的考试总分也显著高于男生。   一组更常被引用的数据是:从2001年至2008年,重庆16个高考状元中,有13个是女生;从2004年至 2012年,北京文理科状元一共21人,其中有15个都是女生。   连外国媒体也忍不住投来了关切的目光。今年5月,《纽约时报》报道指出,“中国的年轻男子正在 课堂上拼命挣扎”。   “在所有城市地区,女孩在教育成就上已经超过了男孩;在农村,女孩依然落后,但她们也在不断 赶超。”长期关注中国教育发展的香港大学(微博)教授杰拉德·普斯提格里龙说。   差别似乎在孩子们踏进校园的第一天就开始显现。长期到各地小学调研的北大教育学院教授、北大 附中前校长康健发现,小学里评选三好学生,优秀班干等各种称号,“10个有9个都是女孩”。最终到了 小升初的节骨眼上,女孩也比男孩更容易被评为“优秀毕业生”,获得重点中学的保送资格。   康健介绍说,早些年,北京市甚至曾经出台政策,规定小升初时学校必须照顾男生,保证保送名额 中的男生达到某一特定比例。但直到现在,学校里各种评比,女孩还是占了“绝对优势”。   去年6月1日出席北京市少先队代表大会时,孙云晓也直接目睹了这种优势。当时,坐在会场第一排 的,是北京市各个小学推举出来的最优秀的少先队员。9个戴着红领巾的孩子中,只有1个是男孩。悬殊 的性别比例让长期关注“男孩危机”的孙云晓也吓了一跳。   “在起跑线上,这个社会就把男孩淘汰了。”周海旺感叹说。   我们的教学内容和评价标准与男生所擅长的东西是对立的   毕业多年之后,黄阳光还记得班上那些优秀的女孩子们。他总觉得,那些女生更有自律能力,也比 自己成熟很多。初中三年和高中一年,他绝大多数的课余时间都花在网游和卡牌游戏上,直到高二上学 期才突然意识到,自己应该认真读书。相比之下,班上的女同学们几年前就已经在努力了。   “她们好像很早就知道,要为自己的未来负责。”黄阳光说。   在孙云晓看来,男生迟到的“醒悟”并非偶然。因为男女大脑发育速度的差异,在整个小学阶段, 男孩的语言表达和读写能力都比女孩发育得更缓慢。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男生的劣势。   不过,对于中国目前的情况,孙云晓与康健一致认为,教育方式也让“男孩危机”变得愈发严重。   “我们的教育特别关注细节,追求踏踏实实、认真听课、死记硬背的努力。”康健说。他认为,男 性从小更贪玩好动,他们更难专注眼下刻板的学习。而女性的细致、认真相对来说更容易适应学校的要 求。   一项针对全国10个省市3737名中小学生学习状况的调查印证了这一说法。根据这项在2000年公布的 调查,男生更倾向于动手实验、参与体验、操作电脑等学习方式,而女生则更喜欢阅读、语言沟通等学 习方式。   然而,据孙云晓观察,那些被男生偏爱的学习方式,在目前绝大多数中小学里都“被严重忽视和排 斥”了。   康健分析说,正是国内“风格单一、狭隘的教育”,使性别之间的差异不断凸显。而孙云晓的表述 更加直接:“我们的教学内容和评价标准与男生所擅长的东西是对立的,这是‘男孩危机’最根本的原 因。”   在孙云晓看来,由于体内生物激素的不同,男孩天生比女孩“好动、好竞争、敢冒险”,但眼下在 中国,学校普遍提倡的却是一种“静文化”:不让跑不让跳,不准大声喧哗。学习紧张时,许多学校甚 至纷纷取消了体育课。   根据2010年中国少年儿童发展状况调查,与女生相比,男生普遍更不喜欢学校。2.4%的男生表示“ 很不喜欢”到学校上学,而有相同感觉的女生仅有1.9%。   “很多男孩子会觉得,学校就是一个和他们作对的地方。”孙云晓说。   黄阳光对此深有体会。初中时,他与班上许多男孩中午不想午睡。一开始,他们在课室里下象棋, 可老师不同意,说他们影响其他同学午休。他们跑到学校食堂,可食堂的工作人员也驱赶他们,最后, 一群男生只能拿着象棋到学校的各个角落里“打游击”。   直到本科毕业后前往美国深造,黄阳光才惊讶地发现,在美国,中学生已经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老 师和课程。“一个学生要上哈佛,可以靠钻研物理,也可以靠打橄榄球。”   这位已经长大的男生也因此开始审视自己的学生时代。“我希望学校能给我们更多的选择空间,让 我用自己擅长的、感兴趣的东西证明自己。”他说。   需要拯救的不仅是男生,更是我们的教育   相比于黄阳光的习以为常,康健却对眼下学校里“阴盛阳衰”的局面感觉有些恍惚。这位63岁的老 人记得,在他上学的时候,无论是学习还是校园活动,“男孩都占了绝对优势”。最终考上大学的,大 多数也是男生。   1964年,全国普通高校的本专科学生中,女生所占的比例只有25.7%。   数十载之后,强弱彻底颠倒。康健说,这固然反映了中国教育在性别方面日趋公平,越来越多的女 生获得受教育的机会,是“值得肯定的变化”。可如今,女生表现压倒男生的“悬殊差异”似乎越来越 严重,而康健也因此越来越感到担忧。   在孙云晓看来,学业的失败将像多米诺骨牌那样,带来一连串的反应,影响男孩日后找工作的成败 ,催生心理问题,甚至诱发犯罪。   “很多男孩子也说不清楚,自己为什么就不如女生。他们是带着失败的阴影长大的。”孙云晓说。   从2000年开始,每一个月,孙云晓都会花上一整个晚上,与家长(微博)在网络上交流。他渐渐发现 一个规律:父母们谈得最多的是男孩的问题。“这些男孩子普遍不爱学习,人际关系不好,迷恋网络。 ”孙云晓说,在他跑过的少管所和工读学校里,男孩也占了大多数。   不过,在“悬殊差异”的面前,女生也不全然是获益者。离开象牙塔,迈入社会之后,女生的优势 很快消失。“许多单位还是偏向于招收男生,尽管现在毕业的女生已经越来越多。”康健说,这首先会 影响女生的就业,同时,男女生之间不平等的学历情况也可能导致女生“找对象比较困难”。   “对女生而言,男生的弱化绝对不是一个福音。”孙云晓说。   一些人正在尝试改变。今年3月,上海市第八中学宣布将在明年夏天成立“男子高中基地实验班”, 根据男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来设计课程内容。学校网站介绍,实验班的科目将包括野外生存、使用工具、 修理电器和拳击等内容。   “在‘男孩危机’日益严重的时代,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有责任来提升男生的受教育水准。”该校 在官方网站写道。   这一尚未成型的计划已经受到了热烈的追捧:只有60个招生名额的实验班,报名人数已经超过了200 人。   不过,在康健看来,仅仅关注男生群体的利益还远远不够。“我们要担心的不是哪个性别受益了, 而是我们的教育在朝着哪个方向发展。”康健说。   与男女生的性别差异相比,康健更看重的是学校教育对每个学生个性的影响。“目前的教育不利于 人性均衡的发展。它助长了学生品格中乖巧、勤奋、不厌其烦做重复工作的特质。”康健说,这个教育 体系扼杀的不仅是男生的天性,可能也伤害了那些不擅长记忆、不够细致的女生们。   孙云晓也向中国青年报记者反复强调,需要拯救的不仅是男生,更是我们的教育。   如今,距离周海旺那场“意外发现”的调查已经过去了两个月,但这位学者依然在时不时地担心, 长期“阴盛阳衰”的环境中,男生的心理将因此蒙上阴影。   “我们社会的传统观念还是对男生有更多期待,但在机制上却先把男生给淘汰了,面对这种落差, 男生会感觉很失望。”他说。   不过,这样的担忧并不会持续太长的时间。作为一位父亲,周海旺也常常为自己的女儿感到骄傲。 就在刚刚结束的期末考试里,她在理科班“打败”了所有男生,拿到了全班第一名。本报记者 陈倩儿 http://edu.sina.com.cn/zxx/2012-07-04/0800347011.shtml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88997.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4263 次阅读|13 个评论
信息爆炸下的中国式教育
热度 2 florazou 2013-8-15 22:19
信息爆炸下的中国式教育 邹桂萍 这是两个很有意思的视频,第一个讲信息爆炸,第二个讲中国式教育。 信息爆炸: 你知道吗? 中国式教育: 6 分钟看懂中国式教育 这两个视频引发的一些思考: 1 )有些大学老师已经觉悟:我们不能用昨天的知识,来教今天的学生,去做明天的事情。在那个知识本位的教育争论里,什么才是最有价值的知识,这个问题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再次被问起。而在国内,课程的设置、教材的选用和课堂的讲授还有很多显然没有考虑到这个问题。很多学校依然用着外国人十几年前编写的教材,讲着别人也许早就摒弃了的理论。更可怕的是,因为国内一贯的将有问题的学生教成没有问题的学生的做法,这些理论得不到批判和创新。 2 )网络公开课风靡已久,这将会导致大学生对老师上课期望值的提高。有的课程,例如政治、哲学一类,极有可能被网络课程替代。假如有名师名课,而且随时随身可以学习,普通高校的学生又何必跑到课堂上去听老师那些满堂灌的填鸭式念书呢? 3)第二个视频则认为, “ 一个中国的大学生,既无法学到真知识,也无法学到真技术 ” 。有的人也许认为这种说法过于偏激,但是在我看来,它只是说了大实话而已。以我们师范院校的毕业生来说,我们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根本无法解决日常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举个例子, a) Richie Haven is the first child of the family. b) I live on the third floor. c) Don’t give up. Give it a third try. 以上的三个例子同样含有序数词,为什么前两个都用 the 搭配,而最后一个要用 a 搭配呢?通常,老师对这类找不到标准答案可以应对的问题的回答就是:“这是固定搭配 / 特殊用法。”“固定搭配 / 特殊用法”是一个很有用的名堂,它可以代替各种瞠目结舌和哑口无言。 这一方面固然是因为当前的语言学理论还不足以解释各种语言现象,另一方面也证实了师范生陷入了死圈子,也不懂得去思考和研究这些问题的科学方法。 对于技能,那就更加不敢恭维了。尽管学校对于师范生要求进行课堂观摩和微格试教,但是实际上这样的实践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是远远不够的。有些学校还会举办教师技能大赛,但是毕竟能参加这种比赛的只是少数,而且大多数技能大赛现场没有真实的学生。真正对于观摩课堂有所帮助的,是在实习的时候。 但是以上的这些,也都还是纸上谈兵。由于实习学校的指导老师对实习生不放心,很少能够放手让他们上课。因此,除了部分在培训机构兼职者之外,师范生真正走进课堂进行教学的时候,已经是在毕业之后了。 也是因此,有些私人机构聘请老师无需看专业,无需师范生,只要有点班级管理的技能,和迅速的学习能力就可以了。在他们看来,大学所谓的专业,其实不专;所谓的师范,其实也就那样。 总之,大学毕业之后,进入工作岗位之后,一个人的学习才真正开始。
个人分类: 我在故我思|3720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可怜父母心 中国式教育的十大致命错误
xupeiyang 2011-1-3 15:20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1月03日 09:03 新浪教育 新浪教育   是什么让父母的苦心得不到回报?源于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中国式的教育存在很多弊端,下面一起来看一下中国式的教育存在的10个致命错误。   一,对孩子期望过高,管教过严。   被逼迫出来的优秀孩子,有很大一部分有心理疾病,容易对父母,对社会产生怨恨。   二,不尊重孩子,为孩子做所有决定与选择。   这一点,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   三,不相信孩子,不给孩子学会自律的机会。   当孩子关上房门,就总觉得他肯定在里面干坏事。   四,不表扬孩子,以免孩子骄傲。   当一个孩子兴高采烈地冲回家告诉妈妈得到老师表扬了,而妈妈却说,受表扬就会翘尾巴,你看看你的衣服多脏!   五,喜欢横向比较,说得最多的就是你看某某   可以说这是所有家长的通病。   六,爱往孩子身上撒气,奚落孩子。   父母将工作生活中的情绪带给孩子,稍有不顺就拿孩子撒气,还觉得孩子是自己的,想打就打,想骂就骂。   七,有条件地满足孩子的要求。   你考到全班前3名,暑假就带你去玩你考上名牌大学,我就给你买最好的电脑这样的奖励方式,让孩子觉得,父母对他的爱是有条件的。   八,轻易许诺,但言而无信。   最本质的原因是父母没把对孩子的承诺看成承诺,没有理解父母与孩子间的关系应是平等关系,这样的父母会让孩子很失望。   九,总是限制孩子做他喜欢做的事情   父母总说这个不行那个不行,当孩子对一件事情表现出极大的天赋与热情,家长视而不见,将孩子的爱好和梦想扼杀在摇篮里。   十,忽略了孩子品格的培养   电影《闪亮的风采》中钢琴师一生的悲剧粗暴的父亲只要求他单纯学习钢琴技能,最后导致他在技艺上成为大师,在精神上却变成了残疾人。   50岁还能和孩子分享喜哀   才是潮家长   我们生在开放的80年代,长在兴起的90年代,我们的父母恰恰生在封闭的50年代,长在颠簸的60年代。   说实话,孩子都喜欢潮家长。这个潮,不是说打扮要花枝招展,而是指关注的话题不落窠臼。我结交了不少学艺术的孩子,在长辈眼里,这批弄潮儿应该是最出位的吧。但其中就有个女孩十分骄傲地说,找老公就要找她爹那型款的,既有品位,又讲人文关怀。其实,小姑娘小时候,她爹倒是父母里唱白脸的角儿,打骂也来,但打动孩子的是父母的人格魅力和开放的沟通。她爸从小就带着女儿到处旅游、摄影,自己喜欢看书、收古董、养鸟、淘画儿这些言行都潜移默化地影响女儿。老爹到了50岁,一路都和女儿互相分享喜哀,永远作为女儿坚实后盾,叫人羡慕。   我想跟爹妈们分享个观点,是中国音乐人张帆,在回忆起十年前,中国露天音乐节刚刚萌芽那会儿,年轻的音乐狂热分子和年长的政府安保人员打交道时的情形,大人们从开始严辞拒绝,到后来放手一搏,最终发现小年轻挺有思想。张帆总结了一句话:给年轻人一点尊严,他们就会加倍尊重你。   我见过一个很开明的60后妈妈。她的女儿当年在省内一所重高读书,但面对自己毫无兴趣的数理化课程,女儿自主决定到美国去读高中,之后又自己挑选了一所美国艺术大学。其实,女儿在做这些决定时,这个潮妈妈也无不胆战心惊,但有时坚持一下,不主动出手阻拦,没准您就能看到孩子自己捣鼓出了一番天地。
个人分类: 教育问题|207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兰德公司 失败的中国式教育
sunapple 2010-10-8 09:55
兰德公司 失败的中国式教育 本文转自天涯社区: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develop/1/485396.shtml 美国的兰德公司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人而言,是闻所未闻的。而正是这个公司,在60年前,由于准确预测一旦美国参与朝鲜战争,中国必将出兵朝鲜,一炮走红,从此确立了兰德公司世界第一智库的显赫地位。它可以说是当今美国乃至世界最负盛名的决策咨询机构。   声明:此报告不代表任何政治立场,只具有其参考价值,思考比评价更重要。   (一) 中国人不了解他们作为社会个体应该对国家和社会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普通中国人通常只关心他们的家庭和亲属,中国的文化是建立在家族血缘关系上而不是建立在一个理性的社会基础之上。中国人只在乎他们直系亲属的福址,对与自己毫不相关的人所遭受的苦难则视而不见。毫无疑问,这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道德观势必导致自私,冷酷,这种自私和冷酷已经成为阻碍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最关键因素。     (二)中国人是世界上少数没有信仰的可怕国家之一。     中国人没有自己的信仰,这导致自我泛滥,缺少约束,缺少统一的精神支柱,他们没有通一规范的道德意识和真理意识,每个人只相信他自己,每个人按自己的意志确立行为,每个人都有他自己行为的道理,这导致中国人在各个行业和生活领域中没有统一意识。中国是无神论国度,大多数人接受的是无神论者教育,蔑视宗教信仰,把宗教信仰当做迷信,精神领域没有共同的凝聚和约束。大部分人,他们坚持认为自己是无神论者,其实质行为上却是泛神论者,在中国,拜鬼现象非常普遍。由于缺乏信仰,中国人没有罪恶感,没有亏欠和内疚感,只要犯罪不被知道,就是无罪,这导致中国人在内部矛盾分歧时,在人性中的残忍和冷漠,纵观中国整个历史,最残忍的争斗和屠杀都来自于他们内部自己。      (三)中国人所说的政治除了欺骗和背叛没有其它东西。     中国从来就没有成为一个法制社会,因为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守法行为格格不入。中国人老想走捷径。他们不明白这样一个事实:即成就来自于与努力工作和牺牲。在中国,人情高于法律,导致一代又一代人在徇私枉法贪赃受贿的社会不公正和法律不公正中互相效法模仿,徇私枉法成为中国人的传统。 在中国,政治斗争是罕见残酷而无情的,政治斗争让中国一代一代人失去人性。      (四)大多数中国人从来就没有学到过什么是体面和尊敬的生活意义。    中国人倾向于索取而不给予。他们需要明白一个道理:生活的真谛不在于你索取多少而在于你能给予社会和你的人类同胞多少。大多数中国人从来就没有学到过什么是体面和尊敬的生活意义。中国人普遍不懂得如何为了个人和社会的福祉去进行富有成效的生活。潜意识里,中国人视他们的生活目的就是抬高自己从而获得别人的认知。这样一来,一个人就会对保有面子这样微不足道欲望感到满足。面子是中国人心理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它已经成为了中国人难以克服的障碍,阻碍中国人接受真理并尝试富有意义的生活。这个应受谴责的习性使得中国人生来就具有无情和自私的特点,它已成为中国落后的主要原因。中国人没有勇气追求他们认为正确的事情。首先,他们没有从错误中筛选正确事物的能力,因为他们的思想被贪婪所占据。再有,就算他们有能力筛选出正确的事情,他们也缺乏勇气把真理化为实践。中国人习惯接受廉价和免费的事物,他们总是梦想奇迹或者好运,因为他们不愿意付出努力,他们总想不劳而获。很少有中国人明白一个事实,就是威望和成就是通过一步步努力的工作和牺牲实现的,不付出就没有所得。简单来说,如果是为了谋生,那一个人只有去索取;但如果是为了生活,一个人必须要去奉献。为了掩饰中国目前的失业,贫穷,惊人的资源浪费等现实,中国政府编造出一串数字来把中国打扮成一个经济上欣欣向荣的国家。这样做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吸引更多的外国资本来填补中国的这个无底洞。所以当人们下次听到中国政府所宣布的经济高增长率等数字时应该想想这些臆想出来的数字是否正常。我们不能忘记我们不得不为这个中国政府粉饰的表面上繁荣的伪资本主义国家付出什么样的代价。      (五)中国人的价值观建立在私欲之中。    由于在贫穷的环境下生长并且缺少应有的教育,大多数中国人不懂得优雅的举止和基本的礼貌。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着装笨拙粗鄙却不感到害羞。他们在青少年时所受的教育就是如何说谎并从别人那里索取,而不是去与别人去分享自己的所有。中国是一个物产丰富的国家。但无限制生育政策所带来恶果使得中国成为了无限廉价劳动力的输出国。这些输出也包括那些受过教育的劳力输出,除了他们的教育水平,实则和其他一般苦力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中国大规模生产的便宜产品降低了输入这些产品的地区的商业信用度。由于技术落后,管理失败,中国制造的单位能耗要比发达国家如日本,美国高出很多。因此,随着出口额的增加,中国在扩大生产的同时丧失着宝贵的能源。同时,这种行为也严重的污染了环境,使中国变为全世界最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国家。目前中国正在遭受着资本主义社会两大邪恶的折磨,即环境的破坏与人性的丧失。由于中国人天生的贪婪的本性,它们可以毫无保留的接受资本主义的阴暗面和无止境的利益纷争。中国人对西方的技术与产品狂热追求却对西方管理文化所强调的坦率,直接,诚实这些品质漠不关心。有人曾经做过的一个精彩的比喻可以用来解释这种奇怪的被称为中国模式的资本主义的现实,即没有法律约束的资本主义就像不存在地狱这一概念的基督教,最终每个人都堕落,无一幸免。事实上,现在的中国制造已经成为质量低劣,价格便宜,仿制,侵犯知识产权的代名词。由于中国文化不鼓励敢于冒险这种优良品质,所以中国人极力避免冒险,他们也不想寻求机会来改善自己的生活。 (六)中国人的生活思想还停留在专注于动物本能对性和食物那点贪婪可怜的欲望上。 中国人对于生活的平衡性和意义性并不感兴趣,相反他们更执迷于对物质的索取,这点上要远远胜于西方人。大多数中国人发现他们不懂得精神灵性,自由信仰以及心智健康这样的概念,因为他们的思想尚不能达到一个生命(补:即肉体和灵性的并存)存在的更高层次。中国人追求腐化堕落的生活,满足于自我生理感官需求,他们的文化建立在声色犬马之中:麻将、赌博、色情吃欲、贪欲、色欲无不渗透在他们生活和文化中。    (七)失败的中国式教育成为世界的笑柄。      在中国人的眼中,受教育不是为了寻求真理或者改善生活质量,而只是身份和显赫地位的象征和标志。中国的知识分子从别人那里得到尊敬并不是因为他们为了别人的幸福做过什么,而只是因为他们获得占有了相当的知识。事实上,他们中的大多数只不过是一群仅仅通晓考试却从不关心真理和道德的食客。      中国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帮助社会改善总体水平,而是为统制阶层和少数富有阶层服务的。中国的政府部门总是引以为豪的标榜自己是人民的这个,人民的那个,但没有一个是为人民的利益服务的。唯一服务的对象就是他们自身集团的利益。中国的教育体系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一种失败和耻辱。它已经不能够服务于教育本应所服务的对象:社会。这个教育体系不能提供给社会许多有用的个体。它只是制造出一群投机分子,他们渴望能够受益于社会所提供的好处却毫不关心回报。中国可以培养出大批的高技能人才,但却很少可以培养出合格的可以独立主持的管理级专家。服务于一个公司或者社会,光有技术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勇气,胆量,正直和诚实的领导才能,这恰恰是大多数中国人所缺少的品性。正如亚瑟史密斯,一位著名的西方传教士一个世纪前所指出的,中国人最缺乏的不是智慧,而是勇气正直的纯正品性。这个评价,虽然历经百年,如今依旧准确诊断出中国综合症的病因。大多数中国毕业生对选择出国并为外国工作不会感到内疚,事实上他们首先欠下了中国人民在教育上为他们所做出的牺牲。随着传统文化价值观的破坏和逐步衰弱,大多数的中国人,包括受过教育的人都徘徊在精神和内心世界的路口,像迷失的狗一样不知何去何从
个人分类: 技术力论坛|7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的教育模式到底怎么啦——也谈中国诺贝尔奖
sstone2009 2009-10-7 23:34
时值新一届诺贝尔奖公布之际,人们一方面关心着诺贝尔奖得主们,也有关心民族未来的学者就诺贝尔奖问题对中国式教育提出质疑,比如学者杨秀海发表于 2009-10-7 15:52:12 中国人在现有的教育模式下谈诺奖无异于痴人说梦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60260 。 时下常常有人论及中国式教育,有相当部分的观点微词颇多。那么,他们真正弄清楚了没有:中国式教育到底是什么? 中国式教育是不是还是私塾式的教育?是不是缺乏自然科学的教育?是不是一味填鸭式的教育? 实际上,中国式的教育已经经历了诸多变革,今天已经格外丰富多彩,包容万千,可以全部在国内完成全程学业(比如我之流);可以半程在国内半程在国外;可以完成基础教育后在工作中完成进一步学业;也可以自学成材;许多学校(从小学到大学)都有了外教;行业学会的交流也异常活跃 从教育形式上看,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式的教育几乎已经可以说兼容了世界所有的优秀教育形式。追溯文革以前,中国的教育,也并没有堕落到孕育不出人类文明的地步,即使我们从我国目前仍旧还活跃在学术前沿的众多院士、权威身上,还是可以很容易找到中国教育的影子。谁敢说,他们的成功没有中国教育的功劳? 如果要深入一点看中国教育,我们甚至更可以为之骄傲。在最穷最白的起点,我们开始了艰难的现代教育之路:清末民国的学校,将军的摇篮 抗大,高考如过独木桥的 80 年代到现在发愁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小学教育的巨大进步 我们习惯于肤浅地看问题久了,但那不是中国式教育的错,古人早就告诫过我们 吾日三省吾身 ,这即是一种富于创造性的培训理念。如果我们肤浅,我敢断定:不是因为中国式教育的错,恰恰是因为没有获得中国式教育的真谛! 我们再来看看诺贝尔奖,从医学与生理学、物理、化学等方面看,与教育方式关系有多大?如果有兴趣的话,再看看与获奖实验室的关系有多大 ? 如果能够通过科学的设计,严格地采集数据,通过数据把这两个关系弄清楚,看看之间的相关性到底有多大?那时候,我们再说 中国人在现有的教育模式下谈诺奖无异于痴人说梦 似乎也并不迟! 那么,中国本土尚未获得诺贝尔奖,到底出在什么问题上呢? 诺贝尔和平奖。中国的民族政策和 13 亿人口大国的奇迹发展这是两项最可以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项目。但这可能要越过难以逾越的政治坎。另外,如何去申报和获得提名? 诺贝尔文学奖。中国的文学,以其独特的魅力,构建了中华文明的昨天、今天和未来,其水平从来不缺乏获得诺贝尔奖的底气和实质。但有两个关需要过:一是翻译关;二是外籍汉学家的地位。这两者似乎很取决于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那么似乎我们也可以渐渐地看到曙光了。 自然科学方面。牛胰岛素合成与克隆金鱼、激光照排技术 我们的实验室历史太短, 60 年里波折太多,即使这样依然有许多格外耀眼的亮点 时间,也许是最大的问题。 相信吧,我们的诺贝尔奖,并非遥不可及!长治久安,国运昌盛,勤奋朴实,完善机制,再加上足够的时间(但,不是一万年!)。
个人分类: 随笔|3639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21: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