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林语堂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林语堂的幸福
sstone2009 2012-7-12 10:51
早在高中或大学时候,我看到了林语堂的书,特别的那本《生活的艺术》,给了我至深的印象,给我打开了一扇看待生命、世俗、文化的更为宽阔的大门,这是一个全新的人生哲学,我仿佛看到了门里一位智者,坐在古式的太师椅里,捧着一本心仪的书,翘着休闲的二郎腿,旁边的茶椅上放着一杯正升腾起袅袅热气的碧螺春,在思考的间歇,智者随手拿起茶杯,微微地喝了一口茶,把书里的乐趣与新茶的清馨一并品茗着。林语堂的幸福,便在这坚定的人生哲学里铺垫开来,便在这太师椅、书、碧螺春里实践了。 于是,幸福便成了林语堂的哲学世界。从书里阅到了智慧,给予了他越来越宽阔的思想基础,他感到幸福!坐在太师椅里,他感到无比稳实,便幸福地翘起了二郎腿,享受着时光悄悄地流逝!一杯清馨的碧螺春,让他悟出了“三泡”的心得,以佳人喻茶,情趣毕现,美意流传,喝茶也便成了心灵幸福的滋润!林语堂是幸福无比的,即使颠沛流离,他会看到沿途美丽的风景;即使秉烛写作,他会在新作出世的期待中早早地在心底享受快乐! 林语堂的幸福,是对世俗的宽容,他内心底自由自在的火花,让他在窥探古今中外诸事的过程,看到了大美大善,那些无比的美善,日积月累侵润在他的心底、灵魂深处,终于有一天开始,在他放眼所见,皆为美善!这恰如佛的眼里,皆是佛和佛缘。林语堂的幸福,是人生的境界,他不仅处处发现着幸福,也在处处制造着幸福,为自己,也为他人。在他的文字里,幸福寓藏在人物的喜怒哀乐里、一棵树的婆娑里、小动物的休闲里、孩童的嬉闹里、远处山影的坚守里……原本,我们并没有看到幸福所在,因为林语堂的娓娓道来,突然间,幸福就扑面而来了! 林语堂的幸福,是幸福给他的回报。幸福就像是一个心胸狭隘、头脑简单、义气用事的江湖侠士,他只为那些欣赏他、帮助、珍惜他的凡人们服务,林语堂是幸福的发现者、制造者,也是幸福最为忠实的粉丝。不经意间,林语堂娴静的人生里,注满了幸福的琼浆玉液,滋润了他的智慧,让他的生命散发出穿透时空的光芒,源源不断,千古流传! 我时常想着《生活的艺术》,也会偶尔再读读其中的一些章节,那优雅的文字里,无不散发着作者渊博的学识和充满灵性的智慧,每每让我看到,那杯碧螺春茶,那缕袅袅升腾起的幸福之清馨,恍惚间,我也化作了幸福!
个人分类: 随笔|518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太平洋的风
秦伯强 2012-5-22 03:47
作者:韩寒 空客320降落在桃园机场。飞机的降落把我震醒。手机里正好播放到张艾嘉的《戏雪》,这算是一首生僻的歌,陈升写下这样的词——“1948年,我离开我最爱的人,当火车开动的时候,北方正飘着苍茫的雪,如果我知道,这一别就是四十余年,岁月若能从头,我很想说,我不走。” 对于台湾,我的印象一直停留在侯孝贤和杨德昌的电影里。后来魏德胜和九把刀又加工了一下。我喜欢的作家,梁实秋,林语堂,胡适也都去了台湾,而且他们都和鲁迅吵过架。当大陆穷的时候,台湾有钱,后来大陆有钱了——确切的说,是政府和小部分人有钱了,台湾又有了⋯⋯ 战火把同一个民族的人分隔在了海峡的两岸,那些具体到每个家庭的悲欢离合已经被时间慢慢抹平。台北的街道的确像优客李林唱的那样,像迷宫一样展开在我的眼前。但是对于异乡人,每个陌生的城市都是迷宫。在酒店住下,诚品书店就在旁边。朋友的眼镜架坏了,于是晚上先陪着朋友去配眼镜。我们坐计程车来到了台大附近,进了一家眼镜店。没有声音酥麻的台妹,老板亲自上阵。朋友看中了一副镜框,但要几天以后才能取。朋友说,那算了,我在台湾只留三天,我要明天就能取的,只能去别的地方看看。这时候,让我诧异的一幕出现了,老板居然从柜台里摸索出了一对隐形眼镜,塞在我朋友手里,说,实在不好意思,没能帮上你的忙,这个送你,先用这个应急吧。连我这般总是把人往好里想的人第一反应也是——我靠,哪有这种好事,这里面是有什么猫腻吧?咱还能走出这家店的店门么? 我们平安的走出了这家眼镜店,换去了隔壁一家。那家眼镜店承诺第二天就可以把眼镜做好,然后那家店的老板用朋友残留下的镜片临时找了一个镜框凑合装了起来,告诉朋友,这个可以晚上用。这两家只是非常普通的路边眼镜店,还是自己随机找的,要不真得让人怀疑是不是组织方安排的,目的为了让大家增加对台湾的好感。 台湾的街道上有不少的小游行和抗议横幅,这一切对于大部分大陆游客来说都太新鲜了,于是很多游客守着电视机看晚上的政论节目。我妈妈去年从台湾旅游回来,就说那里太好玩了,领导人可以在电视里随便骂,比快乐大本营还要欢乐。相比之下,台湾人对这些早就习以为常。但给我留下了比马英九先生更深印象的是王松鸿先生——他不是明星政客,也不是文人墨客。他是一个计程车司机。一天早上,我从酒店下楼,打了他的车去阳明山。到了目的地我发现把手机拉在出租车上。我没有记下车牌号。朋友们忙着帮我联系出租车公司,看看能不能查到一些讯息,我也打给酒店,想让他们查看一下监控录像,确认车牌号。一会儿,我接到了酒店的电话,我问他们,是查到车号了么?他们说,监控录像里讯息太多,还没有查到,但是刚才有一位出租车司机开回酒店,把一个手机交给了前台,说是一位从你们这里上车的先生遗落在车里的…… 说实话,我石化了。我问到了出租车司机的电话和名字,说我想酬谢你。王松鸿说,不需要啦,很正常的,小事一桩,我们都是这样的。他告诉我,前几天刚和几个朋友环岛开了一圈,打算过一段时间来大陆旅行。他说他开计程车就是为了能够去更多的地方看看。末了居然还来一句:我有QQ和新浪微博的,你的号是什么,我们可以在网上联系的。这顿时让我觉得两岸关系非常亲密。接着,他继续说,你有脸书么?我说,大陆的互联网没有脸……书。他说,哦,对哦,是哦。我不和你说了,有客人了,再联系哦。 也许是我的命好,遇见的都是好人,也许是我走的肤浅,几乎所有人都和气。毫无疑问,如果我在台湾多停留几天,我当然能看见他不如人意的一面,也许他硬件不够新,也许他民粹也涌现,也许他民怨从不断,也许他矛盾也不少。没有完美的地方,没有完美的制度,没有完美的文化,在华人的世界里,它也许不是最好的,但的确没有什么比它更好了。 这篇文章里不想谈论什么政治和体制。作为一个从大陆来的写作者,我只是非常失落。这些失落并不是来自于这几天浅显的旅行,而是一直以来的感受。我失落在我生存的环境里,前几十年教人凶残和斗争,后几十年使人贪婪和自私,于是我们很多人的骨子里被埋下了这些种子;我失落在我们的前辈们摧毁了文化,也摧毁了那些传统的美德,摧毁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摧毁了信仰和共识,却没有建立起一个美丽新世界,作为晚辈,我们谁也不知道能否弥补这一切,还是继续的摧毁下去;我失落在不知道我们的后代能不能生存在一个互相理解而不是互相伤害的环境之中;我失落在作为一个写作者,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还要不停的考虑措辞,以免哪个地方说过了线;我失落在当他人以善意面对我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居然是会不会有什么阴谋;我失落在我们自己的文艺作品很少能够在台湾真正流传,而能在台湾流传的关于我们的大多是那些历史真相和社会批判,更让人失落的是那些批判和揭露往往都是被我们自己买了回去,用于更加了解我们自己。除了利益和人与人之间的斗争,我们几乎对一切都冷漠。这些冷漠和荒诞所催生的新闻都被世界各地的报纸不停的放在头版,虽然可以说这是官方的错,但无奈却也成了这个民族的注释。 是的,我要感谢香港和台湾,他们庇护了中华的文化,把这个民族美好的习性留了下来,让很多根子里的东西免于浩劫。纵然他们也有着这样那样的诟病。而我们,纵然我们有了丽兹卡尔顿和半岛酒店,有了gucci和lv,我们的县长太太也许比他们最大的官员还要富有,我们随便一个大片的制作成本就够他们拍二三十部电影,我们的世博会和奥运会他们永远办不起,但走在台湾的街头,面对着那些计程车司机,快餐店老板,路人们,我却一点自豪感都没有。我们所拥有的他我们所拥有的他们都拥有过,我们所炫耀的他们的纳税人不会答应,我们所失去的他们都留下了,我们所缺少的,才是最能让人感到自豪的。 文化,法制和自由是一个民族的一切,别的国家不会因为你国的富豪疯狂抢购了超级跑车和顶级游艇而尊敬你的国民。坐在空客330的机舱里,飞翔在两万英尺的高空,一个半小时就到了上海,窗外望去,都是海水。既然我们共享着太平洋的风,就让它吹过所有的一切。 转载地址: http://www.cnd.org/my/modules/wfsection/article.php%3Farticleid=32533
1547 次阅读|0 个评论
回家
热度 20 geobob 2012-1-17 22:20
很早之前,我就想写一篇《回不去的故乡》,可是每每动笔却又无从说起,担心我的一支秃笔不能很好地表达这种美好却令人感伤的情怀,既然有此担心,那就权且继续藏在心中呗。 11岁起离开父母读书,到如今在外的时间竟然已经超过了在家的时间,从那时起我便只有寒暑假期才能回家,这样说来,我是个不折不扣的‘流浪汉’。越鸟巢南枝,胡马望北风,千里之外,我最为想念的是生我养我的那个北方小村庄,也是我奶奶度过一生的地方,她生于斯,长于斯,歌哭于斯。也因为这样,我眼里的故乡范畴是相当狭隘的,仅指那个小村庄。当我看到故乡这两个字的时候,我想到的不是内蒙古,也不是乌兰察布盟,也不是丰镇市,而是那个小村庄: 长城之外, 古老的烽火台,高高的蓝天,洁白的云彩,飞翔的燕子,青青的草地,温顺的绵羊,清清的溪水,黄澄澄的麦田,袅袅的炊烟,那老牛车的吱呀声就是记忆中最动人的歌谣。 去年父母卖掉了小村庄的院落,连同那棵我和奶奶亲自栽种的可以结出甜美硕大果子的果树,终于搬到城里去了。这样我离故乡就更远了,或许以后不大可能再回去了,那延绵的青山和高爽的秋天,故乡伴随着儿时的记忆也就藏在我的心中,在那里还能看见那袅袅的炊烟和红红的斜阳。只有远离故乡,你才能更加真切地体会到故乡的种种美好。因为这种远离,你才会更加珍惜幸福的生活和美好的亲情,你才会成长的快一点儿。有时候,远离和告别是为了将来更加美好的亲近和回归。 年少的时候,我喜欢读鲁迅,本能地排斥鲁迅骂过的一切人。直到长大后,本着试试看的态度,读了林语堂的文字,恍然间我有种‘选错导师’的感觉,才意识到我该拥有怎样的人生哲学,我几乎要大呼:鲁迅叔叔误我!林语堂曾经这样说过:“ 如果我会爱真,爱美,那就是因为我爱那些青山的缘故了;如果我能够向着会上一般士绅阶级之孤立无助、依赖成性和不诚不实而微笑,也是因为那些青山。 如果我能够窃笑踞居高位之愚妄和学院讨论之笨拙,都是因为那些青山,如果我自觉我自己能与我的祖先同信农村生活之美满和简朴,又如果我读中国诗歌而得有本能的感应,又如果我憎恶各种形式的骗子,而相信简朴的生活与高尚的思想,总是因为那些青山的缘故 。”多么令人赞叹的人生哲学呐,闪耀着智慧与性情,林公语堂真智者也。如此,乖乖的你,还有什么值得斤斤计较呢? 春运是地球上规模最大的人类迁移活动,高贵的人们因为春运的拥挤不堪而感到恼怒、烦躁和不满。可是,换个角度想,你可曾注意,这么庞大的拥挤不堪的人群中承载着多少满眼的热望、似箭的归心和朴实的亲情,一如高贵的你。春运就是个网络,里面流通着浓浓的亲情和急切的乡愁,在这几天流量达到极大值,人类社会的巅峰! 一向运气不佳的我,居然在随时瘫痪的铁道部网站上订到了票,而且还是最后两张卧铺中的一张。眼看票将售罄,那绝望的一点,居然中了,标有我身份证号的从杭州到集宁的浅蓝色车票,生活如此美好。更让我高兴的是,单位新年联欢会我居然破天荒地抽中了奖,奖品是一个小皮箱里面装了两瓶法国干红。 虽然一再劝诫自己少带东西,可最后还是装满了一个拉杆箱,鼓鼓囊囊,沉重到我难以放到行李架的地步。将工作的烦心事抛到九霄云外去,我只带了本刚刚买到的很喜欢的《诗经原始》,这个假期我只干三件事:读《诗经》、弹古琴和睡大觉。 热望、归心和亲情,近乡心更怯,回家的旅途真好呐.... PS: 祝博友们回家一路顺风,哦,最关键的是,买票顺利!祝福科学网的每一位你和你们的家人春节愉快,一切如愿!
个人分类: 逝者如斯--生活点滴|7174 次阅读|42 个评论
Six Records of a Floating Life by SHEN FU
carldy 2012-1-5 17:52
《浮生六记》是沈复在清朝嘉庆年间所写的一部回忆录(自传体散文)。书名取李白《春夜宴季弟桃李园序》中“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之意,全书由六卷构成 , 《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与《养生记逍》,故题为《浮生六记》。 全书用文言完成,简短明快,读来饶有兴致,不忍释卷。让人高兴的是,这么一本薄薄的书,竟然有很多英文译本。我手头就有两种译本,一种是林语堂老先生的译本,一种是 Leonard Pratt Chiang Su-Hui (这两部译本信息如下: 沈复 著,林语堂 译 《浮生六记》( Six Chapters of a Floating Life ) .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Shen Fu. FuShengLiuJi(Six Records of a Floating Life) Translated with an Introduction and Notes by Leonard Pratt Chiang Su-Hui.London: Penguin Group.1983. 李白《春夜宴季弟桃李园序》中“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Now the heavens and earth are the hostels of creation; and time has seen a full hundred generations. Ah, this floating life, like a dream… True happiness is so rare! (Li Po, ‘On a Banquet with my Cousins on a Spring Night in the Peach Garden’) Introduction: Shen Fu was born in Soochow in the latter part of eighteenth century, at the height of the Ch’ing Dynasty. He was a government clerk, a painter, occasional trader, and a tragic lover, and in his mid forties he set out his life in six moving ‘records’ that have delighted the Chinese ever since they came into light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未完,待续。
个人分类: 读书心得体会 Harvest|5251 次阅读|0 个评论
休眠
zxj368 2011-11-28 09:47
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以来,因为工作上的杂事太多,感到很忙很累,所以思考问题少了。 回到家里,除了做饭、吃饭,为了不让自己再想办公室里的事,就就开始找能静下心来的事做。 最初做了一段时间的数独。做数独时,还真能投入进去,脑子可以忘记工作上的一切,于是,我想起了马克思把做数学题当作休息的事(绝对没有可比性,不敢与伟人相比,只是想起而已),小时候学习时怎么也想不通,做数学题怎么会是休息呢?现在明白了。别说,做数独还真能休息,因为脑子当时就只想这一件事了。 当你能静心地做一件事而不被其他的事烦扰时,就算是休息了。 后来的一段时间,数独都做完了,没有擦掉重做,于是拿出了“朱自清散文”、林语堂的“智慧人生”、梁实秋的“雅舍小品”和“小王子”。我不是看书,只是随便翻翻,想看哪本就翻哪本,没有定势。这些书也不是连续看,只是翻到哪里读哪里,一篇一篇地读读。读朱自清,是欣赏,美景、美文,真是的欣赏;读林语堂,是学习,聆听教诲式的;读梁实秋,是谈话似的、聊天般的休闲;读“小王子”,是娱乐、开心,会心地一笑。 现在感觉基本上可以再度思考问题了,因此把前一段的休眠略作总结,接下来,真的要写点自己的东西了。
个人分类: 杂谈|2986 次阅读|0 个评论
赏析林语堂“动人的北平”:发现北京动人
热度 2 liuli66 2011-11-6 16:07
动人的北平 林语堂 北平好像是一个魁梧的老人,具有一种老诚的品格。 一个城市与人相似,各有不同的品格,有的卑污狭隘,好奇多疑;有的宽宏大量、豪爽达观。 北平是豪爽的,北平是宽大的。他包容着新旧两派, 但他本身并不为之动摇。 穿高跟鞋的摩登女郎与着木屐的东北老妪并肩而行,北平却不理这回事;胡须苍白的画家,住在大学生公寓的对面,北平也不理这回事;新式汽车与洋车、驴车媲美,北平也不理这回事。 在高耸的北京饭店后面,一条小路上的人过着一千年未变的生活,谁去理那回事?离协和医院一箭之地,有些旧式的古玩铺,古玩商人抽着水烟袋,仍然沿用旧法去营业,谁去理那回事?穿衣尽可随便,吃饭乐其所好,畅情欣赏美善——谁来理你? 北平又像是一株古木老树,根脉深入地中,籍之得畅茂。 在他的树荫下与枝躯上寄生的,有数百万的昆虫。这些昆虫如何能知道树的大小,如何生长根,在地下有多少深,还有在别枝上寄生的是什么昆虫?一个北平居民如何能形容老大的北平呢? 一个人总觉得他不了解北平。在那里住了十年以后,你偶尔会在小路上发现一个驼背的老人,后悔没有早日遇见他;或是一个可爱的老画家,露着大肚子坐在槐树下的竹椅上,用芭蕉扇摇风乘凉,梦想他过去的日子;或是一个踢毽子的老人,他能把毽子放在头顶上一点一点地移动着,然后由背后掉下来时,平落在他的鞋底上;或是一个刀手;或是一个儿童戏剧学校的太太;或是一个人力车夫变成满洲国的高贵人;或是一个前朝的县太爷……一个人怎敢说他了解北平呢? 北平是一个“珠玉之城”,一个人眼从未见过的珠玉之城。 它是具有紫金的御色屋顶,以及宫廷庭苑楼塮的珠玉之城。它为珠玉结成的古城,他有紫色的“西山”、青带似的“玉泉”、“中央公园”垂老的杉树以及“天坛”、“先农坛”。城内有九个公园、三个御湖,名为中南北“三海”,现在任人游览。并且北平有蓝天洁月、雨夏凉秋,与高爽的冬日气候。 北平像是一个国王的梦境 ,它有宫殿、御园、百尺宽的大道、艺术博物院、专校、大学、医院、庙塔、艺商与旧书摊林立的街道。北平像是一个饮食专家的乐园。它有数百年的饭馆,招牌被烟熏得破旧不堪,还有肩上搭着毛巾的光头堂倌,他们的招待是十足和蔼的,因为他们在满清政府服侍过高官大吏,曾受了传统的特别训练。北平是贫富共居的地方,每个邻近的铺号都许一个贫老的人记账取货,街上贩卖的东西很便宜。你可以留连在那里的一个茶馆里,一整个下午不走。北平是采购者的天堂,广有中国古代的手工艺品、书籍、图画、古玩、玉石、珐琅镶嵌、灯笼之类。那是一个到处能买货的地方,商贩也会带着货物走上门来;在清晨,门外路上货贩众多,叫卖声形成极美妙的调门儿。 北平是清静的, 它是一个住家的城市,每家都有一个院落,每院都有一个金鱼缸和一株梧桐或石榴树。那里的果蔬新鲜,桃就是桃,柿就是柿。他是一个理想的城市,每个人都有呼吸之地,幽静农村与舒适城市媲美。那里的街道排列恰当,清晨在花园中拔白菜的时候,他偷可以看到西山的雄姿——然而距离一家大百货商店,只有一箭之地。 北平有多样性——多样的人。 他有遵守法律与触犯法律的人,守法的警察与作奸犯科的警察,盗贼与保护盗贼的人,乞丐与乞丐之王。他有圣贤、罪人、回教徒、除妖的藏人、算命者、拳手、和尚、妓女、中国与俄国的职业舞女、日本和朝鲜的走私者、画家、哲学家、诗人、收藏家、青年大学生、影迷。他有卑鄙的政客、年老息影的伶官、新生活运动者、现充女佣的前清官吏的太太。 北平有五颜六色旧的与新的色彩。 它有皇朝的色彩,古代历史的色彩、蒙古草原的色彩。驼商自张家口与南口来到北平,走进古代的城门。他有高大的城墙,城门顶上宽至四五十公尺。他有城楼与齐楼,他有庙宇、古老花园、寺塔。每一块石头、每一棵树木,以及每一座桥梁,都具有历史典故。 使北平成为理想的居住城市的原由 ,可列举下列三点来加以说明: 北平城虽 始建于十二世纪 ,但他现在的式样是明朝永乐皇帝在十五世纪初建造的,因之富有皇室的华贵。有一个南城,稍小于北城,自南城最南的门向内,有一条绵延五英里的中轴,它穿经依次相连的每一道城门,直抵皇宫正殿。 紫禁城位于北城的中心,周围绕有城壕与金色瓦顶的墙垣,背后是煤山,山上共有五座亭台,顶上盖有灿烂彩色的瓦。由煤山可以看到那条中轴,附近还有鼓楼。三海位于紫禁城的西南与西面,那里是皇室的画舫遨游之地。 与中轴线平行的是两条康庄的大道,在东城是哈德门大街,在西城是宣武门大街,每条大街宽约六十英尺。在紫禁城前接连两街东西直通的大道,是宽逾百尺的天安门大街。在外城南门附近,为于中轴东西两端的,是天坛与先农坛,那里是皇帝祈年风调雨顺之处。 因为中国人对建筑美的概念,须兼顾雅适而不仅在高伟,所以宫殿屋顶都属于平阔一类的;也因为皇帝之外,无人许住楼房,所以到处都显得极其宽阔。 因是使北平显得如此舒适可爱的,成为居民的生活方式。居住在如此繁华街衢附近的人,也都能安详的生活。 那里的生活程度很低,生活也颇富意味。政府官员与商人聚餐于大饭馆,而洋车夫用一个铜板,也可以买到油盐酱醋。不论在什么地方,附近总会有一个杂货店与茶馆的。 那儿很自由的去追求你的学问、娱乐、嗜好,或者去赌博和搞政治。没有人理会你穿什么衣服,做什么事。这就是北平的兼容并包之处,你可以和贤人与恶人往来,和学者与赌徒往来,或者和画家往来。如果你景仰皇帝,可以到禁宫周围散步,幻想你自己也是个皇帝。 如果你要有闲,你可以在城内的九个公园中,任意游逛,坐在竹椅上或杉树下的藤椅上,整一下午喝你的茶,所费不过是两角五分。或者在夏天的下午,你可以去游什刹海,或者你可以出西直门去游颐和园。 北平城外大都是村庄麦田,到处可见裸体的儿童,他们在路边嬉戏时,常向路人讨钱。你可以和他们交谈,或者闭目装睡,不理他们。 你或者可以去圆明园找意大利宫殿的古迹,它是被英法联军抢劫烧毁的。 在路过颐和园的途中,你可以在那里留连一整天的时光。沿途经过许多美丽的景象,玉泉山的大理石塔便在望了,面前就是 西山,景色迷人,可以数月忘返。 但是 北平最迷人的,是住在那里的常人 ,他们不是圣贤和教授,而是人力车夫。从西山到颐和园洋车费一元左右,你或者以为这是很便宜的。这的确是便宜,而车夫却欣然收之。看着车夫们沿途互相取乐,笑论别人的不幸遭遇,你会有莫名其妙之感。 在晚上返家的途中,你也许会遇到一个褴褛的老年车夫。他向你讲述他的遭遇时,口吻诙谐清雅。如果你以为他年纪过老,想要下车步行时,他一定要强拉你回家。但是如果你突然跳了下来,然后把车钱照付,他向你表示的那种竭诚感激,是你有生以来从未见过的。 —————————————————————— 林语堂 简介 百度 http://baike.baidu.com/view/19843.htm
个人分类: 杂感|59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林语堂:中国人的冷漠
热度 1 JRoy 2011-10-23 06:04
作者: 林语堂 译者:周松涛 如果说中国人的耐心是举世无双的话,那他们则更是出了名地冷漠。我认为这同样是社会环境的产物。这里有个再明显不过的例子作为对照。英国名著《汤姆求学记》中有这样一个场景,汤姆·布朗临行前,母亲嘱咐他“要抬头挺胸,直截了当地回答别人的问题”,然而中国母亲对儿子的临别嘱咐却往往是“少管闲事”。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身处一个法律不保障个人权益的社会,不关心公共事务总是比较保险,对中国人来说这是冷漠吸引人的一面,西方人则难以认同。 但我觉得这种差异并非与生俱来,而是与中华文化相适应的产物,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产生并遗留下来的,而后人则接受着这种旧观念的熏陶。Taine(美国自然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译者注)曾说过恶行和美德好比硫酸和砂糖。若非持有这种绝对的观点,我们仍会认同多数人的看法,即认为任何美德都是“好的”,值得受到整个社会的广泛推崇,并极有可能将它作为生活中的一般准则。 中国人固守的冷漠态度就像是英国人随身携带的雨伞一样,因为风云多变的政治气候总是暗藏危机,这对于那些管得太多的人来说终归是一种潜在的威胁,换言之,中国青年和外国青年一样都热心公益,中国和其他国家一样,也有热血志士,他们也热衷于“参与公共事务”。但等这些年轻人到了25~30岁之间的某个时候,大家全都变聪明了(中国人叫做“学乖了”),变冷漠了,而冷漠是判断一个人是否老练和有教养的重要标准。有的人自然而然就学会了冷漠,有的人则是在手指被灼伤一两次后才习的的。所有的老人都行事谨慎,因为所有曾经行为不羁的老家伙都已经受益于冷漠,他们要在这个个人权益不受保障的社会里生存下去,在这样的社会里,把手指头烫伤一次已经是足够倒霉了。 因此,在个人权益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下,冷漠也就获得了自己的“生存价值”。一个人太热衷于公共事务(或者中国人所谓的“闲事”)是非常危险的。邵飘萍和林白水这两位中国最勇敢的记者在1926年被东北军阀(张作霖,译者注)枪毙,甚至都没经过任何审判,其他记者自然会从中学会冷漠,开始“变聪明。”在中国,所谓的最 成功 的记者,是那些对生活,特别是对当下最迫切的社会问题没有任何自己看法的记者。他们又能做些什么呢?人们只有在个人权益得到保护的情况下才会热心公益,这时,大家只需注意诽谤法(国外把保护名誉的法律通称为“诽谤法”,译者注)。但当公民权益都得不到保护时,人们自我保护的本能便会告诉自己,莫谈国事才是对自己人身自由的最好保护。 换言之,冷漠并非一种高尚的美德,而只是一种社会态度,人们因为得不到法律保护而把它当作必需。冷漠是一种自我保护的表现,如同乌龟进化出龟壳。中国人的漠视眼神举世闻名,但这只是出于自我保护的需要,在很大程度上这要归咎于中国的文化和中国人的自我约束。中国的强盗和土匪就是这一论断的事实依据,强盗和土匪无需仰仗法律的庇护,因而没有进化出冷漠的外壳,他们是中国社会中最具侠义心肠和公益精神的一个群体。这种有中国特色的骑士精神,以“豪侠”为名义,与白话小说《水浒》有着必然的联系。读者通过阅读小说,感受着这些好汉的生活与冒险,通过小说间接得到快感。这就像Elinor Glyn(英国小说家,性爱小说的先锋,译者注)受到追捧是因为她背后有大量美国老处女作为她的拥趸一样。因此,强者是这些富有公益精神的人,因为他们敢承担管闲事的后果,而弱者自然是剩下的大多数,他们出于自我保护的需要,不搀和时事。 回顾中国 历史 ,我们也能惊奇地找到佐证。中国的魏晋时期,文人因不关心国家事务而受推崇,结果使国力渐衰,导致中国北部被北方蛮族征服。魏晋时期的文人热衷于饮酒和聚众“清谈”,沉迷于道教的神话,梦想找到吃了能长生不老的仙丹。这一时期是自周朝和汉朝以来,中华民族在政治上的最低点,也代表了一个时代衰退的终结,此后中华民族在历史上第一次被蛮族统治。中国人这种对国事不闻不问的冷漠态度算正常吗?如果不正常,那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现在这种局面?历史给了我们答案。 直到东汉末年,中国的文人才开始摒弃这种冷漠的态度。事实上,在这个阶段的政治批评达到了高潮。一些主要的文人和“太学生”都积极参与有关时政问题的讨论(一般叫聚众清议,译者注),参与讨论的人有三万多,他们对朝廷政策和任人唯亲的选材手段进行大胆批评,这是要冒着惹恼宦官和 皇帝 的风险的。然而,由于没有相关法律的保护,这场清议运动在宦官的强势镇压下结束了。有些文人连同他们的整个家族被杀害,有的被流放或锒铛入狱。这一事件发生在公元166-199年,被叫作“党锢”。党锢之祸的影响程度之深,范围之大,以至于整个清议运动从此以后戛然而止, 之后党锢之祸的消极影响一直持续了一百多年。党锢之祸随之而来的是文人们对国家事务的漠不关心,这些人开始沉迷于美酒、女色、诗词和道教。有些文人隐居山林,自己动手修建没有门的泥砖房,从窗口拿别人送来的食物,就这样一直到最后老死。还有些文人化装成樵夫,并恳求亲戚们不要登门拜访,以免自己被人认出来。 随后又出现了七个诗人,或曰“竹林七贤”。其中一个伟大的诗人叫刘伶,他嗜酒如命,常常好几个月都是一副醉醺醺的状态。刘伶乘鹿车时,手里常抱着一壶酒,拿着一把锹,随身跟着一个掘墓人,上路之前就对他说:“我什么时候要是死了就随便找个地方把我埋了”。但大家都尊敬他,都说他“聪明”。其他文人有的隐居田园,有的声色犬马,有的放浪形骸。另一个叫阮咸的大诗人与家里的女仆关系暧昧。有一回他在外听人说自己的妻子把女仆打发走了,他立马就从朋友那儿借了匹马,快马加鞭赶上了女仆,当众将她抱上马背。这些人因他们的聪明而受人尊敬。人们对这些人的景仰,犹如小龟羡慕老龟的厚龟壳一样。 我们似乎已经找到了中国人态度冷漠的病灶,同时也了解了产生这种冷漠的根源,众所周知,这种冷漠使中国人不能有效地组织起来。而解决问题的办法似乎也很简单,即制定法律,保护民权。但好像没有人有足够的远见能看到这么做的长远影响。没人要求这样。也没人真的想这样。
个人分类: About me|1681 次阅读|1 个评论
大学之味,应系书香而已
热度 1 Merrycym 2011-10-17 08:26
林语堂先生说的很有道理哈。。。有待细细品味!
1154 次阅读|1 个评论
陆地的暑假来临
sstone2009 2011-6-27 21:20
陆地的期末考试成绩已经出来,在班级里三科均是第一,在学校的整个初一年级大概也是可以比较靠前,这说明陆地的学习成绩暂时比较稳定了(期中是第二,上次月考是第五)。这让我这个做父亲的很是欣慰。我想,陆地自己也一定很开心,而且开心得有点不知所以,只想玩电脑游戏。他说,“要等定的书来,才能看书。”我理解陆地期末考试过后的心理状态,我还是跟陆地说了一句话,“学校有寒假暑假,可是,人生没有暑假寒假”。陆地仿佛懂得这个道理,他说,“知道的”。陆地还是开了电脑,玩那种许多历史人物共登舞台的游戏,陆地同意我关于“十点之前一定要结束”的要求。 我对玩着游戏的陆地说,“给你推荐一本书,要不要?”陆地问什么书?我在书架上找了一会,取出《人生的盛宴》,我告诉他,这是我大学期间看完《生活的艺术》后,买来收藏的,这是一本好书,读过后,你才会真正知道读书的好处,以后,不管别人怎样说你,你都可以置之不理,怡然自得地从书中吸取营养。我还告诉陆地,这本书的语言特别好,就像一位智慧的长者,对你娓娓道来,关于中国人的人生观、事物观…… 按照计划,在暑假里,陆地要跟妈妈去远处旅行一趟。前段时间,陆地抱怨很久没有去远处了,我们告诉他,他已经去了北京、兰州、宝鸡……许多地方,五年级的时候,还放弃了去内蒙。他就乐滋滋地。我告诉陆地,他还可以去南京住一段时间,自己去逛南京。陆地便十分向往暑假了。现在,暑假就在眼前了,试已经考完,成绩已经满意,只等领取成绩单、暑假作业,陆地暑假便正式开始了。
个人分类: 家的故事|2509 次阅读|0 个评论
朵朵鲜花为谁开(图)
热度 3 sheep021 2011-5-11 14:51
图:李学宽 咏蔷薇 墙角数枝薇 默默独自开 不被群芳忌 只因无人来 . . . 朵朵鲜花为谁开(混搭) 野渡无人舟自横,鲜花依旧笑春风。 羌笛何须怨杨柳,烟波江上使人冷。 只要春风在,鲜花必胜开,不管有人无人。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景不同。 小朋友们,折柳做笛,吹响欢快的笛声, 在春风里奔跑嬉戏,开始了崭新的一年。若是心中不顺,闷闷不乐,自然难以体会孩童们的欢乐,甚至讨厌他们的欢笑和笛声,进而怨恨杨柳多情。面对烟波袅袅,波涛阵阵的江水,也感受不到春天的温暖。 大学期间,也曾经为荣誉而努力,四年下来,各种荣誉证书,厚厚的一叠。读研期间,自然也随身携带,又一次打扫卫生,忽然翻出这一叠红红的证书,突然觉得他们很遥远的,很陌生,似乎与我已经没有任何关系了,留他何用,于是乎,把它们一股脑地扔到了垃圾堆里。自此以后,对荣誉有一种超脱和免疫。 花开花落,不为春风,不为人。人生在世,不为金钱,不为名。开博写文,岂是为了搏客? 开不开小红花,与写博文有何关系? 点击率高低,与写博文有何关系? 到底是为自己说话,还是为红花说话? ==== 都说狗尾续貂,俺今天来一个貂续狗尾,装一回大尾巴狼。: 孤崖 一枝花 (摘自《 林语堂 作品集》) 行山道上,看见崖上一枝红花,艳丽夺目,向路人迎笑。详细一看,原来根生于石罅中,不禁叹异。想宇宙万类,应时生灭,然必尽其性。花树开花,乃花之性, 率性 之谓道,有人看见与否,皆与花无涉。故置花热闹场中花亦开,甚至使生于孤崖顶上,无人过问花亦开。香为兰只性,有蝴蝶过香亦传,无蝴蝶过香亦传,皆率其本性,有 欲罢不能 之势。拂其性禁之开花,则花死,有话要说必说之,乃人之本性,即使王庭庙庑,类已免开尊口,无话可说,仍会有人跑到山野去向天高啸一声。屈原明明要投汨罗,仍然要 哀号 太息 ,老子骑清牛上明明要过 函谷关 ,避绝尘世,却仍要留下五千字孽障,岂真 关尹子 所能相强哉?古人著书立说,皆率性之作。经济文章,无补于世,也会不甘寂寞,去著小说。虽然古时候著成小说,一则无名,二则无利,甚至于杀身之祸可以临头,然自有不说不快之势。 中国文学 可传者类皆此种隐名小说作品,并非一篇千金的 墓志铭 ,这也是属于孤崖一枝花之类。故说话为文美术图画及一切表现亦人之本性,“猫 叫春 兮春叫猫”,而老僧不敢人前叫一声,是受人类文明之束缚,拂其本性,实际上老僧虽不叫春,仍会偷女人也。知此而后知要人不说话,不完全可能。花只有一点元气,在孤崖上也是要开的。
个人分类: 聆听自然|188 次阅读|3 个评论
学习的动力
热度 1 sstone2009 2011-5-8 11:08
看看自己的闲散,对照着诸位的勤勉、专注,我不禁汗颜,并且也暗暗地下着巨大的决心,催促着向大家学习,学习,学习,并精进向前! 林语堂那样闲适的人生哲学,一杯茶的芬芳,一张椅的舒适,一本书的宁静和博大,是我所永远无法企及的,倒不如抛弃了它们,还是让我回归到现实的残酷里。现实的风霜雪雨,倒是可以不断地锤炼着我的意志和无限地学习热情。每每想到诸位,我便仿佛看到现实便是那婀娜的少女,在朦胧的远处向我招手。 我宁愿,所有的美丽只是一场梦。每一场梦醒,我就一定要再编织一场新的梦。梦就象我的灯塔! ( Posted on 2009-05-27 by sstone2006 http://sstone2006.blogcn.com/page/3 ,2011-5-8,11:07)
个人分类: 博客搬家|2400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林语堂之读书观
libseeker 2010-8-9 08:34
图谋按 : 读林语堂先生关于读书的散文,不少观点笔者深表赞同,受益匪浅,特此摘录。 林语堂《论读书》:人之初生,都是好学好问,及其长成,受种种的俗见俗闻所蔽,毛孔骨节,如有一层包膜,失了聪明,逐渐顽腐。读书便是将此层蔽塞聪明的包膜剥下,才是读书人。并且要时时读书,不然便会鄙吝复萌,顽见俗见生满身上,一人的落伍,迂腐,冬烘,就是不肯时时读书所致。所以读书的意义,是使人虚心,较通达,不固陋,不偏执。 林语堂《论读书》:读书不可勉强,因为学问思想是慢慢胚胎滋长出来。其滋长自有滋长的道理,如草木之荣枯,河流之转向,各有其自然之势。逆势必无成就。树木的南枝遮阴,自会向北枝发展,否则枯槁以待毙。河流过了矶石悬崖,也会转向,不是硬冲,只要顺势流下,总有流入东海之一日。世上无人人必读之书,只有在某时某地某种心境不得不读之书。有你所应读,我所万不可读。有此时可读,彼时不可读。即使有必读之书,亦决非此时此刻所必读。见解未到,必不可读,思想发育程度未到,亦不可读。 林语堂《论读书》:且同一本书,同一读者,一时可读出一时之味道来。其景况如看一名人相片,或读名人文章,未见面时,是一种味道,见了面交谈之后,再看其相片,或读其文章,自有另外一层深切的理会。或是与其人绝交之后,看其照片,读读文章,亦另有一番味道。四十学《易》是一种味道,五十而学《易》,又是一种味道。所以凡是好书都值得重读的。自己见解愈深,学问愈进,愈读得出味道来。 林语堂《论读书》:谁是与你相近的先贤,只有你知道,也无需人指导,更无人能勉强,你找到这样一位作家,自会一见如故。 林语堂《论读书》:读书须有胆识,有眼光,有毅力。胆识二字拆不开,要有识,必敢有一自己意见,即使一时与前人不同亦不妨。前人能说得我服,即前人是,前人不能服我,是前人非。 林语堂《读书的艺术》:什么才叫真正的读书呢?这个问题很简单,一句话说,兴味到时,拿起书本来就读,这才叫真正的读书,这才是不失读书之本意。这就是李清照的读书法。 林语堂《读书的艺术》:读书必求深入,而欲求深入,非由兴趣相近者入手不可。学问是每每互相关连的。一人找到一种有趣味的书,必定由一问题而引起其它问题,由看一本书而不得不去找关系的十几种书,如此循序渐进,自然可以升堂入室,研磨既久,门径自熟;或是发现问题,发明新义,更可触类旁通,广求博引,以证己说,如此一步一步的深入,自可成名。这是自动的读书方法。 林语堂《孤崖一枝花》:古人著书立说,皆率性之作。经济文章,无补于世,也不会不甘寂寞,去著小说。虽然古时著成小说,一则无名,二则无利,甚至有杀身之祸可以临头,然自有不说不快之势。中国文学可传者皆此种隐名小说作品,并非一篇千金的墓志铭。 林语堂《说诚与伪》:人生在世,无一事非情,无一事非欲。要在诚,诚便是真,去伪存真。做文做人,都是一样。
个人分类: 学习日志|4707 次阅读|0 个评论
你还会读书么——林语堂先生语
ccpicasso 2010-6-13 11:05
久未有闲心静读书,那是中学之前的事情了,也因为好读书现在学习成绩一直不够好。今偶有心读书,遇林语堂的读书的艺术一文,感慨良久。特贴于此,与君共赏。其中一些语句特标注。 看完此文,可以知道,七八十年前,林先生对当时的情形,写给当时一些建议。而观今天的情形,林先生的话犹如说与当前,这一是见证林先生的远见卓识,二是说明现在就是个悲剧。如果当时就被大家所注意,那么也许这些话就是仅仅说与当时,当今也就是做为史料所参考。不知道这篇文章在多少年后真正成为史料,而不会再是给多年后的建议。 林先生无意于抱怨和评价当时的教育体制,这个就像现在一样没有丝毫意义,至少意义不大,只是说明还有点儿说话的权利。林先生是给大家爱读书的人,给出个可行的方案。 你还会读书么,看看应该怎么读书吧
个人分类: 我系列之我不会评论|2524 次阅读|3 个评论
林语堂的中文打字机
热度 1 gl6866 2010-2-5 23:49
搞文的就不能有发明创新吗?通常在我们的观念中搞发明创新的都是学理工科的人士。这个的确不假,但这其中也有例外。而著名作家和辞书编纂家林语堂就是一位,他是写出《京华烟云》的大文豪,编有《当代汉英词典》。而且有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豪气。那么,这种精神也体现在他的发明创新上。林语堂见到西方人写作快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有机械打字机。因此他便萌生为汉字发明一种机械打字机,这在当时的确是大胆的想法。于是他历时三年,耗资12万美元,终于在1947年研制出第一台不学而能操作的明快中文打字机。尽管最终他的试制的这台中文打字机没有推向市场,但他还是尽力了。就像巴贝奇的计算机一样。 林语堂发了这么大力气和成本发明出来的打字机是什么样的呢?这架打字机高9英寸、宽14英寸、深18英寸,备字7000个。每字只打三键。字模是铸在六根有六面的滚轴上。以六十四键取代了庞大的字盘,每个字只按三键,每分钟可打50个字,不需要经过复杂训练,任何人在获得指导后都可以进行操作。在汉字世界里,林语堂发明的这台打字机是一项革命性的创举。 著名的语言学家赵元任写信对林语堂说:语堂兄,日前在府上得用你的打字机打字,我非常兴奋。只要打两键便看见同类上下形的八个字在窗格出现,再选打所要打的字,这是个了不起的发明。还有个好处是这键盘不用学便可打。我认为这就是我们所需要的打字机了。 先来看一下林语堂发明的打字机的全貌 再来看看设计草图 内部结构的横纵剖面图 林语堂和他的中文打字机 林语堂正在让其二女儿试用中文打字机
个人分类: 收藏鉴赏|19630 次阅读|3 个评论
人生不过如此 林语堂
yuyin110 2009-10-17 22:14
人生有时颇感寂寞,或遇到危难之境,人之心灵,却能发出妙用,一笑置之,于是又轻松下来。这是好的,也可以看出人之度量。古代名人,常有这样的度量,所以成其伟大。古希腊大哲人苏格拉底,娶了珊蒂柏,她是有名的悍妇,常作河东狮吼。传说苏氏未娶之前,已经闻悍妇之名,然而苏氏还是娶她。他有解嘲方法,说娶老婆有如御马,御马没有什么科学,娶个悍妇,于修身养性的工夫大有帮助。有一天家里吵闹不休,苏氏忍无可忍,只好出门。正到门口,他太太由屋顶倒一盆水下来,正正淋在他的头上。苏氏说, 我早晓得,雷霆之后必有甘霖。 真亏得这位哲学家雍容自若的态度。   林肯的老婆也是有名的,很泼辣,喜欢破口骂人。有一天一个送报的小孩子,十二三岁,不识道送报太迟,或有什么过失,遭到林肯太太百般恶骂,詈不绝口。小孩向报馆老板哭诉,说她不该骂人过甚,以后他不肯到那家送报了。这是一个小城,于是老板向林肯提起这件小事。林肯说: 算了吧!我能忍她十多年。这小孩偶然挨骂一两顿,算什么? 这是林肯的解嘲。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林肯以后成为总统,据他小城的律师同事写的传记,说是归功于这位太太。书中说道,林肯怪可怜的,每星期六半夜,大家由酒吧要回家时,独林肯一人不大愿意回家。所以林肯那副出人头地,简练机警,应对如流的口才,全是在酒吧中学来的。又苏格拉底也是家里不得安静看书,因此成一习惯,天天到市场去,站在街上谈天说理。因此乃开始 游行派的哲学家 的风气。他们讲学,不在书院,就在街头逢人问难驳诘。这一派哲学家的养成,也应归功于苏婆。   关于这类的故事很多,尤其关于几个名人临终时的雅谑。这种修炼工夫,常人是学不来的。苏格拉底之死,由柏拉图写来是最动人的故事。是政府说他巧辩惑众,贻误青年子弟,赐他服毒自尽。那夜他慷慨服毒,门人忍痛陪着,苏氏却从容阐发真理。最后他的名言是: 想起来,我欠某人一只雄鸡未还。 叫他门人送去,不可忘记。这是他断气以前最后的一句话。金圣叹判死型,狱中发出的信,也是这一派。 花生米与豆腐干同嚼,大有火腿滋味 。历史上从容就义的人很多,不必列举。   西班牙有一传说:一个守礼甚谨的伯爵将死,一位朋友去看他。伯爵已经气喘不过来,但是那位访客还是喋喋不休长谈下去。伯爵只好忍着静听,到了最后关头,伯爵不耐烦对来客说: 对不起,求先生原谅,让我此刻断气。 他翻身朝壁,就此善终。   我尝读耶苏最后一夜对他门徒的长谈,觉得这段动人的议论,尤胜过苏氏临终之言,而耶苏在十字架上临死之言: 上帝啊,宽恕他们,因为他们所为,出于不知。 这是耶苏的伟大,出于人情所不能及。这与他一贯的作风相同: 施之者比受之者有福。 可惜我们常人能知不能行,常做不到。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672 次阅读|0 个评论
论读书
yuyin110 2009-10-9 08:21
论读书 林语堂 本篇只是谈谈本人对于读书的意见,并不是要训勉青年,亦非敢指导青年。所以不敢训勉青年有两种理由:第一、因为近来常听见贪官污吏到学校致训词,叫学生须有志操,有气节,有廉耻;也有卖国官僚到大学演讲,劝学生要坚忍卓绝,做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料想战国的士豪劣绅亦必好训勉当时的青年,所以激起孟子这样不平的话。第二、读书没有什么可以训勉。世上会读书的人,都是书拿起来自己会读。不会读书的人,亦不会因为指导而变为会读。比如数学,出五个问题叫学生去做,会做的人是自己脑里做出来的,并啡教员教他做出,不会做的人经都员指导,这一题虽然做出,下一仍旧非指导不可,数学并不会因此高明起来。我所要度的话于你们本会读书的人,没有什么补助,于你们不会读书的人,也不会使你们变为善读书。所以今日谈谈,亦只是谈谈而已。 读书本是一种心灵的活动以,向来算为清高。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所以读书向称为雅事乐事。但是现在雅事乐事已经不雅不乐了。今人读书,或为取资格,得学位,在男为娶美女, 在女为嫁贤婿;或为做老爷,踢屁股;或为求爵禄,刮地皮;或为做走狗,拟宣言;或为写讣闻,做贺联;或为当文牍,抄账簿;或为做相士,占八卦;或为做塾师,骗小孩诸如此类,都是借读书之名 ,取利神灵之实,皆非读书本旨。亦有人拿父母的钱,上大学,跑百米,拿一块大银盾回家,在我是看不起的,因为这似乎亦非读书的本旨。 今日所谈,亦非指学堂中的读书,亦非指读教授所指定的功课,在学校读书有四不可。(一)所读非书 学校专读教书,而教科书并不是真正的书。今日大学毕业的人所读的书极其有限。然而读一部小说概论,到底不如读三国水浒;读一部历史教科书,不如读史记。(二)无书可读 因为在图书馆存书不多,可读的书极有限。(三)不许读书 因为在课室看书,有犯校规,例所不许。倘是一人自晨至晚上课,则等于自晨至晚被禁起来,不许读书。(四)书读不好 因为处处受训导处干涉,毛孔骨节,皆不爽快。且学校所教非慎思明辨之学,乃记问之学。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礼记早已说过。书上怎样说,你便怎样答,一字不错,叫做记问之学。倘是你能猜中教员心中要你如何答法,照样答出,便得一百分,于是沾沾自喜,自以为西洋历史你知道一百分,其实西洋历史你何尝知道百分之一。学堂所以非注重记问之学不可,是因为便于考试。如拿破仑生卒年月,形容词共有几咱,这些不必用头脑,只需强记,然学校考试极其便当,差一年可扣一分;然而事实上与学问无补,你们的教员,也都记不得。要用时自可在百科全书上去查。又如罗马帝国之亡,有三大原因,书上这样讲,你们照样记,然而事实上问题极复杂。有人说罗马帝国之亡,是亡于蚊子(传而寒热疟),这是书上所无的。 今日所谈的是自由的看书读书;无论是在校,离校,做教员,做学生,做商人,做政客有闲必读书。这种的读书,所以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识见,养性灵。人之初生,都是好学好问,及其长成,受种种的俗见俗闻所蔽,毛孔骨节,如有一层包膜,失了聪明,逐渐顽腐。读书便是将此层蔽塞聪明的包膜剥下。能将此层肃下,才是读书人。并且要时时读书,不然便会鄙吝复萌,顽见俗见生满身上,一人的落伍、迂腐、冬烘,就是不肯时时读书所致。所以读书的意义,是使人较虚心,较通达,不固陋,不偏执。一人在世上,对于学问是这样的:幼时认为什么都不懂,大学时自认为什么都懂,毕业后才知道什么都不懂,中年又以为什么都懂,到晚年才觉悟一切都不懂。大学生自以为心理学他也念过,历史地理他亦念过,经济科学也都念过,世界文学艺术声光化电,他也念过,所以什么都懂,毕业以后,人家问他国际联盟在哪里,他说我书上未念过,大家又问法西斯蒂在意大利成绩如何,他也说我书上未念过,所以觉得什么都不懂。到了中年,许多人民娶妻生子,造洋楼,有身分,做名流,戴眼镜,留胡子,拿洋棍,沾沾自喜,那时他的世界已经固定了;女子放胸是不道德,剪发亦不道德,社会主义就是共产党,读马氏文通是反动,节制生育是亡种逆天,提倡白话是亡国之先兆,孝经是孔子写的,大禹必有其人,意见非常之多而且确定不移,所以又是什么都懂。其实是此种人久不读书,鄙吝复萌所致。此种人不可与深谈。但亦有常读书的人,老当益壮,其思想每每比青年急进,就是能时时读书所以心灵不曾化石,变为古董。 读书的主旨在于排俗气。黄山谷谓人不读书便语言无味,面目可憎。须知世上语言无味面目可憎的人很多,不但商界政界如此,学府中亦颇多此种人。然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在官僚商贾则无妨,在读书人是不合理的。所谓面目可憎,不可作面孔不漂亮解,因为并非不能奉承人家,排出笑脸,所以可憎;胁户谄笑,面孔漂亮,便是可爱。若欲求美男子小白脸,尽可于跑狗场、跳舞场,及政府衙门中求之。有漂亮脸孔,说漂亮话的政客,未必便面目不可憎。读书与面孔漂亮没有关系,因为书箱并不是雪花膏,读了便会增加你的容辉。所以面目可憎不可憎,在你如何看法。有人看美人专看脸蛋,凡有鹅脸柳眉皓齿朱唇都叫做美人。但是识趣的人若李笠翁看美人专看风韵,笠翁所谓三分容貌有姿态等于六七分,六七分容貌乏姿态等于三四分。有人面目平常,然而谈起话来,使你觉得可爱;也有满脸脂粉的摩登伽,洋囡囡,做花瓶,做客厅装饰甚好,但一与交谈,风韵全无,便觉得索然无味。黄山谷所谓面目可憎不可憎亦只是指读书人之议论风采说法。若《浮生六记》的芸,叶非西施面目,并且前齿微露,我却觉得是中国第一美人。男子也是如是看法。章太炎脸孔虽不漂亮,王国维叶有一条辫子,但是他们是有风韵的,不是语言无味面目可憎的。简直可认为可爱。亦有漂亮政客,做武人的兔子姨太太,说话虽漂亮,听了却令人作呕三日。 至于语言无味(着重味字),都全看你所读是什么书及读书的方法。读书读出味来,语言自然有味,语言有味,做出文章亦必有味。有人读书读了半世,亦读不出什么味儿来,都是因为读不合的书,及不得其读法。读书须先知味。这味字,是读书的关键。所谓味,是不可捉摸的,一人有一人胃口,各不相同,所好的味亦异,所以必先知其所好,始能读出味来。有人自幼嚼书本,老大不能通一经,便是食古不化勉强读书所致。袁中郎所谓读所好之书,所不好之书可让他人读之,这是知味的读法。若必强读,消化不来,必生疳积胃滞诸病。 口之于味,不可强同,不能因我的所嗜好以强人。先生不能以其所好强学生去读。父亲亦不得以其所好强儿子去读。所以书不可强读,强读必无效,反而有害,这是读书之第一义。有愚人请人开一张必读书目,硬着头皮咬着牙根去读,殊不知读书须求气质相合。人之气质各有不同,英人俗语所谓在一人吃来是补品,在他人吃来是毒质( one mans meat is another mans poison )。因为听说某书是名著,因为要做通人,硬着头皮去读,结果必毫无所得。过后思之,如作一场恶梦。甚且终身视读书为畏途,提起书名来便头痛。萧伯纳说许多英国人终身不看莎士比亚,就是因为幼年塾师强迫背诵种下的果。许多人离校以后,终身不再看诗,不看历史,亦是旨趣未到学校迫其必修所致。 所以读书不可勉强,因为学问思想是慢慢胚胎滋长出来。其滋长自有滋长的道理,如苗木之荣枯,河流之转身,稳中有降有其自然之热血。逆势必无成就。树木的南枝遮荫,自会向北枝发展,否则枯槁以待毙。河流遇了矶石悬崖,也会转向,不是硬冲,只要顺势流下,总有流入东海之一日。世上无人人必读之书,只有在某时某地某种心境不得不读之书。有你所应读,我所万不可读,有此时可读,彼时不可读。即使有必读之书,亦决非此时此刻所必读。见解未到,必不可读,思想发育程度未到,亦不可读。孔子说五十可以学易,便是说四十五岁时尚不可读易经。刘知几少读古文尚书,挨打亦读不来,后听同学读左传,甚好之,求援左传,乃易成诵。庄子本是必读之书,然假使读庄子觉得勃然无味,只好放弃,过了几年再读。对庄子感觉兴味然后读庄子,对马克思感觉兴味,然后读马克思。 且同一本书,同一读者,一时可读出一时之味道出来。其景况适如看一名人相片,或读名人文章,未见面时,是一种味道,见了面交谈之后,再看其相片,或读其文章,自有另外一层深切的理会。或是与其人绝交以后,看其照片,读其文章,亦另有一番味道。四十学易是一种味道,五十学易,又是一种味道。所以凡是好书都值得重读的。自己见解愈深,学问愈进,愈读得出味道来。比如我此时重读 Lamb 的论文,比幼时所读全然不同,幼时虽觉其文章有趣,没有真正魂灵的接触,未深知其文之佳境所在。一人背痈,再去读范增的传,始觉趣味。 由是可知读书有二方面,一是作者,一是读者。程子谓认语读者有此等人与彼等人。有读了全然无事者;亦有读了不知手之舞足之蹈之者。所以读书必以气质相近,而凡人读书必找一位同调的先贤,一位气质与你相近的作家,作为老师。这是所谓读书必须得力一家。不可昏头昏脑,听人戏弄,庄子亦好,荀子亦好,苏东坡说好,程伊川亦好。一人同时爱庄荀,或同时爱苏程是不可能的事。找到思想相近之作家,找到文学上之情人,必胸中感觉万分痛快,而魂灵上发生猛烈影响,如春雷一鸣,蚕卵孵出,得一新生命,入一新世界。 George Eliot 自叙读卢梭自传,如触电一般。尼采师叔本华、萧伯纳师易卜生时,思想上起了大影响,是其思想萌芽学问生根之始。因为气质性灵相近,所以乐此不疲,流连忘返,流边忘返,始可深入,深入后,如受春风化雨之赐,欣欣向荣,学业大进。 谁是气质与你相近的先贤,只有你知道,也无需人家指导,更无人能勉强,你找到这样一位作家,自会一见如故,苏东坡初读庄子,如有胸中久积的话,被他说出,袁中郎夜读徐文长诗,叫唤起来,叫复读,读复叫,便是此理。这与一见倾心之性爱同一道理。你遇到这样作家,自会恨相见太晚。一人必有一人中意的作家,各人自己去找去。找到了文学上的爱人,他自会有魔力吸引你,而你也乐自为所吸,甚至声音相貌,一颦一笑,亦渐与相似。这样浸润其中,自然获益不少,将来年事渐长,厌此情人,再找别的情人,到了经过两三个情人,或是四五个情人,大概你自己也已经成熟,自己也就成了一位作家。若找不到情人,东览西阅,所读的未必能沁人魂灵深处,便是逢场作戏,逢场作戏,不会有心得,学问不会有成就。 知道情人滋味便知道苦学二字是骗人的话。学者每为苦学或困学二字所误。读书成名的人,只有乐,没有苦。据说古人读书有追月法剌股法、又丫头监读法。其实都是很笨。读书无兴味,昏昏欲睡,始拿锥子在股上剌亦无益。叫丫头陪读,等打盹时唤醒你,已是下流,亦应去睡觉,不应读书。而且此法极不卫生,不睡觉,只有读坏身体,不会读出书的精彩来。若已读出书的精彩来,便不想睡觉,故无丫头唤醒之必要。刻苦耐劳,淬砺奋劬是应该的,但不应视读书为苦。视读书为苦,第一着已走了错路。天下读书成名的人皆以读书为乐;汝以为苦,彼却沉湎以为至乐。比如一人打麻将,或如人挟妓野游,流连忘返,寝食俱废,始读出书来。以我所知国文好的学生,都是偷看几百万言的三国水浒而来,决不是一学年读五十六页文选,国文会读好的。试问在偷读三国水浒之人,读书有什么苦处?何尝算页数?好学的人,是书无所不窥,窥就是偷看。于书无所不偷看的人,大概学会成名。 有人读书必装腔作势,或嫌板凳太硬,或嫌光线太弱,这都是读书未入门路,未觉兴味所致。有人做不出文章,怪房间冷,恐蚊子多,怪稿纸发光,怪马路上电车太嘈杂,其实都是因为文思不来,写一句,停一句。一人不好读书,总有种种理由。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最好眠,等到秋来冬又至,不如等待到来年。其实读书是四季咸宜。古所谓书淫之人,无论何时何时地可读书皆手不释卷,这样才成读书人样子。顾千里裸体读经,便是一例,即使暑气炎热,至非裸体不可,亦要读经。欧阳修在马上厕上皆可做文章,因为文思一业,非做不可,非必正襟危坐明窗净几才可做文章。一人要读书则澡堂、马路、洋车上、厕上、图书馆、理发室,皆可读。而且必办到洋车上、理发室都必读书,才可以读成书。 读书须有胆识,有眼光,有毅力。胆识二字拆不开,要有识,必敢有自己意见,即使一理与前人不同亦不妨。前人能说得我服,是前人是,前人不能服我,是前人非。人心之不同如其面,要脚踏实地,不可舍已耘人。诗或好李,或好杜,文或好苏,或好韩,各人要凭良知,读其所好,然后所谓好,说行好的道理出来。或竟苏韩皆不好,说不必惭愧,亦须说出不好的道理出来。或某名人文集,众人所称而你独恶之,钊或系汝自己学力见识未到,或果然汝是而人非。学力未到,等过几年再读,若学力已到而汝是人非,则将来必发现与汝同情之人。刘知几少时读前后汉书,怪前书不应有古今人表,后书宜为更始立纪,当时闻者责以童子轻议前哲,乃赧然自失,无辞以对,后来偏偏发见张衡、范晔等,持见与之相同,此乃刘知几之读书胆识。因其读书皆得之襟腑,非人云亦云,所以能著成《史通》一书。如此读书,处处有我的真知灼见,得一分见解是一分学问,除一种俗见,算一分进步,才不会落入圈套,满口滥调,一知半解,似是而非。 1932 年 12 月 8 日复旦大学演讲稿,《申报月刊》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367 次阅读|0 个评论
读书的艺术
yuyin110 2009-10-9 08:15
读书的艺术 林语堂 读书或书籍的享受素来被视为有修养的生活上的一种雅事,而在一些不大有机会享受这 种权利的人们看来,这是一种值得尊重和妒忌的事。当我们把一个不读书者和一个读书者的 生活上的差异比较一下,这一点便很容易明白。那个没有养成读书习惯的人,以时间和空间 而言,是受着他眼前的世界所禁锢的。他的生活是机械化的,刻板的;他只跟几个朋友和相 识者接触谈话,他只看见他周遭所发生的事情。他在这个监狱里是逃不出去的。可是当他拿起一本书的时候,他立刻走进一个不同的世界;如果那是一本好书,他便立刻接触到世界上 一个最健谈的人。这个谈话者引导他前进,带他到一个不同的国度或不同的时代,或者对他 发泄一些私人的悔恨,或者跟他讨论一些他从来不知道的学问或生活问题。一个古代的作家 使读者随一个久远的死者交通;当他读下去的时候,他开始想象那个古代的作家相貌如何, 是哪一类的人。孟子和中国最伟大的历史家司马迁都表现过同样的观念。一个人在十二小时 之中,能够在一个不同的世界里生活二小时,完全忘怀眼前的现实环境:这当然是那些禁锢 在他们的身体监狱里的人所妒羡的权利。这么一种环境的改变,由心理上的影响说来,是和 旅行一样的。 不但如此。读者往往被书籍带进一个思想和反省的境界里去。纵使那是一本关于现实事 情的书,亲眼看见那些事情或亲历其境,和在书中读到那些事情,其间也有不同的地方,因 为在书本里所叙述的事情往往变成一片景象,而读者也变成一个冷眼旁观的人。所以,最好 的读物是那种能够带我们到这种沉思的心境里去的读物,而不是那种仅在报告事情的始末的 读物。我认为人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去阅读报纸,并不是读书,因为一般阅报者大抵只注意到事件发生或经过的情形的报告,完全没有沉思默想的价值。 据我看来,关于读书的目的,宋代的诗人和苏东坡的朋友黄山谷所说的话最妙。他说:三日不读,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他的意思当然是说,读书使人得到一种优雅和风 味,这就是读书的整个目的,而只有抱着这种目的的读书才可以叫做艺术。一人读书的目的并不是要改进心智,因为当他开始想要改进心智的时候,一切读书的乐趣便丧失净尽了。他对自己说:我非读莎士比亚的作品不可,我非读索福客俪(Sophocles)的作品不可,我非读伊里奥特博士(DrEliot)的《哈佛世界杰作集》不可,使我能够成为有教育的人。我敢说那个人永远不能成为有教育的人。他有一天晚上会强迫自己去读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Hamlet),读毕好象由一个噩梦中醒转来,除了可以说他已经读过《哈姆雷特》之外,并没有得到什么益处。一个人如果抱着义务的意识去读书,便不了解读书的艺术。这种具有义务目的的读书法,和一个参议员在演讲之前阅读文件和报告是相同的。这不是读书,而是寻求业务上的报告和消息。 所以,依黄山谷氏的说话,那种以修养个人外表的优雅和谈吐的风味为目的的读书,才 是唯一值得嘉许的读书法。这种外表的优雅显然不是指身体上之美。黄氏所说的面目可 憎,不是指身体上的丑陋。丑陋的脸孔有时也会有动人之美,而美丽的脸孔有时也会令人 看来讨厌。我有一个中国朋友,头颅的形状像一颗炸弹,可是看到他却使人欢喜。据我在图画上所看见的西洋作家,脸孔最漂亮的当推吉斯透顿。他的髭须,眼镜,又粗又厚的眉毛,和两眉间的皱纹,合组而成一个恶魔似的容貌。我们只觉得那个头额中有许许多多的思念在转动着,随时会由那对古怪而锐利的眼睛里迸发出来。那就是黄氏所谓美丽的脸孔,一个不是脂粉装扮起来的脸孔,而是纯然由思想的力量创造起来的脸孔。讲到谈吐的风味,那完全要看一个人读书的方法如何。一个人的谈吐有没有 味,完全要看他的读书方法。如果读者获得书中的味,他便会在谈吐中把这种 风味表现出来;如果他的谈吐中有风味,他在写作中也免不了会表现出风味来。 所以,我认为风味或嗜好是阅读一切书籍的关键。这种嗜好跟对食物的嗜好一样,必然是有选择性的,属于个人的。吃一个人所喜欢吃的东西终究是最合卫生的吃法,因为他知道吃这些东西在消化方面一定很顺利。读书跟吃东西一样,在一人吃来是补品,在他人吃来是毒质。教师不能以其所好强迫学生去读,父母也不能希望子女的嗜好和他们一样。如果读者对他所读的东西感不到趣味,那么所有的时间全都浪费了。袁中郎曰:所不好之书,可让他人读之。 所以,世间没有什么一个人必读之书。因为我们智能上的趣味象一棵树那样地生长着,或象河水那样地流着。只要有适当的树液,树便会生长起来,只要泉中有新鲜的泉水涌出来,水便会流着。当水流碰到一个花岗岩石时,它便由岩石的旁边绕过去;当水流涌到一片低洼的溪谷时,它便在那边曲曲折折地流着一会儿;当水流涌到一个深山的池塘时,它便恬然停驻在那边;当水流冲下急流时,它便赶快向前涌去。这么一来,虽则它没有费什么气力,也没有一定的目标,可是它终究有一天会到达大海。世上无人人必读的书,只有在某时某地,某种环境,和生命中的某个时期必读的书。我认为读书和婚姻一样,是命运注定的或阴阳注定的。纵使某一本书,如《圣经》之类,是人人必读的,读这种书也有一定的时候。当一个人的思想和经验还没有达到阅读一本杰作的程度时,那本杰作只会留下不好的滋味。孔子曰:五十以学《易》。便是说,四十五岁时候尚不可读《易经》。孔子在《论语》中的训言的冲淡温和的味道,以及他的成熟的智慧,非到读者自己成熟的时候是不能欣赏 的。 且同一本书,同一读者,一时可读出一时之味道来。其景况适如看一名人相片,或读名 人文章,未见面时,是一种味道,见了面交谈之后,再看其相片,或读其文章,自有另外一 层深切的理会。或是与其人绝交以后,看其照片,读其文章,亦另有一番味道。四十学《易》是一种味道,到五十岁看过更多的人世变故的时候再去学《易》,又是一种味道。所以,一切好书重读起来都可以获得益处和新乐趣。我在大学的时代被学校强迫去读《西行记》(Westward Ho!)和《亨利埃士蒙》(Henry Esmond),可是我在十余岁时候虽能欣赏《西行记》的好处,《亨利埃士蒙》的真滋味却完全体会不到,后来渐渐回想起来,才疑心该书中的风味一定比我当时所能欣赏的还要丰富得多。 由是可知读书有二方面,一是作者,一是读者。对于所得的实益,读者由他自己的见识和经验所贡献的份量,是和作者自己一样多的。宋儒程伊川先生谈到孔子的《论语》时说:读《论语》,有读了全然无事者;有读了后,其中得一两句喜者;有读了后,知好之者;有读了后,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 我认为一个人发现他最爱好的作家,乃是他的知识发展上最重要的事情。世间确有一些人的心灵是类似的,一个人必须在古今的作家中,寻找一个心灵和他相似的作家。他只有这样才能够获得读书的真益处。一个人必须独立自主去寻出他的老师来,没有人知道谁是你最爱好的作家,也许甚至你自己也不知道。这跟一见倾心一样。人家不能叫读者去爱这个作家或那个作家,可是当读者找到了他所爱好的作家时,他自己就本能地知道了。关于这种发现作家的事情,我们可以提出一些著名的例证。有许多学者似乎生活于不同的时代里,相距多年,然而他们思想的方法和他们的情感却那么相似,使人在一本书里读到他们的文字时,好象看见自己的肖像一样。以中国人的语法说来,我们说这些相似的心灵是同一条灵魂的化身,例如有人说苏东坡是庄子或陶渊明转世的①,袁中郎是苏东坡转世的。苏东坡说,当他第一次读庄子的文章时,他觉得他自从幼年时代起似乎就一直在想着同样的事情,抱着同样的观念。当袁中郎有一晚在一本小诗集里,发见一个名叫徐文长的同代无名作家时,他由床 上跳起,向他的朋友呼叫起来,他的朋友开始拿那本诗集来读,也叫起来,于是两人叫复读,读复叫,弄得他们的仆人疑惑不解。伊里奥特(George Eliot)说她第一次读到卢骚的作品时,好象受了电流的震击一样。尼采(Nietzsche)对于叔本华(Schopenhauer)也有同样的感觉,可是叔本华是一个乖张易怒的老师,而尼采是一个脾气暴躁的弟子,所以这个弟子后来反叛老师,是很自然的事情。   ①苏东坡曾做过一件卓绝的事情:他步陶渊明诗集的韵,写出整篇的诗来。在这些 《和陶诗》后,他说他自己是陶渊明转世的;这个作家是他一生最崇拜的人物。 只有这种读书方法,只有这种发见自己所爱好的作家的读书方法,才有益处可言。象一个男子和他的情人一见倾心一样,什么都没有问题了。她的高度,她的脸孔,她的头发的颜色,她的声调,和她的言笑,都是恰到好处的。一个青年认识这个作家,是不必经他的教师的指导的。这个作家是恰合他的心意的;他的风格,他的趣味,他的观念,他的思想方法,都是恰到好处的。于是读者开始把这个作家所写的东西全都拿来读了,因为他们之间有一种心灵上的联系,所以他把什么东西都吸收进去,毫不费力地消化了。这个作家自会有魔力吸引他,而他也乐自为所吸;过了相当的时候,他自己的声音相貌,一颦一笑,便渐与那个作家相似。这么一来,他真的浸润在他的文学情人的怀抱中,而由这些书籍中获得他的灵魂的食粮。过了几年之后,这种魔力消失了,他对这个情人有点感到厌倦,开始寻找一些新的文学情人;到他已经有过三四个情人,而把他们吃掉之后,他自己也成为一个作家了。有许多读者永不曾堕入情网,正如许多青年男女只会卖弄风情,而不能钟情于一个人。随便那个作 家的作品,他们都可以读,一切作家的作品,他们都可以读,他们是不会有甚么成就的。 这么一种读书艺术的观念,把那种视读书为责任或义务的见解完全打破了。在中国,常常有人鼓励学生苦学。有一个实行苦学的著名学者,有一次在夜间读书的时候打盹,便拿锥子在股上一刺。又有一个学者在夜间读书的时候,叫一个丫头站在他的旁边,看见他打盹便唤醒他。这真是荒谬的事情。如果一个人把书本排在面前,而在古代智慧的作家向他说话的时候打盹,那么,他应该干脆地上床去睡觉。把大针刺进小腿或叫丫头推醒他,对他都没有一点好处。这么一种人已经失掉一切读书的趣味了。有价值的学者不知道什么叫做磨练,也不知道什么叫做苦学。他们只是爱好书籍,情不自禁地一直读下去。 这个问题解决之后,读书的时间和地点的问题也可以找到答案。读书没有合宜的时间和地点。一个人有读书的心境时,随便什么地方都可以读书。如果他知道读书的乐趣,他无论在学校内或学校外,都会读书,无论世界有没有学校,也都会读书。他甚至在最优良的学校里也可以读书。曾国藩在一封家书中,谈到他的四弟拟入京读较好的学校时说: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有些人在要读书的时候,在书台前装腔作势,埋怨说他们读不下去,因为房间太冷,板凳太硬,或光线太强。也有些作家埋怨说他们写不出东西来,因为蚊子太多,稿纸发光,或马路上的声响太嘈杂。宋代大学者欧阳修说他的好文章都在三上得之,即枕上,马上,和厕上。有一个清代的著名学者顾千里据说在夏天有裸体读经的习惯。在另一方面,一个人不好读书,那么,一年四季都有不读书的正当理由: 春天不是读书天;  夏日炎炎最好眠; 等到秋来冬又至,  不如等待到来年。 那么,什么是读书的真艺术呢?简单的答案就是有那种心情的时候便拿起书来读。一个人读书必须出其自然,才能够彻底享受读书的乐趣。他可以拿一本《离骚》或奥玛开俨(Omar Khayyam,波斯诗人)的作品,牵着他的爱人的手到河边去读。如果天上有可爱的 白云,那么,让他们读白云而忘掉书本吧,或同时读书本和白云吧。在休憩的时候,吸一筒 烟或喝一杯好茶则更妙不过。或许在一个雪夜,坐在炉前,炉上的水壶铿铿作响,身边放一 盒淡巴菰,一个人拿了十数本哲学,经济学,诗歌,传记的书,堆在长椅上,然后闲逸地拿 起几本来翻一翻,找到一本爱读的书时,便轻轻点起烟来吸着。金圣叹认为雪夜闭户读禁书,是人生最大的乐趣。陈继儒(眉公)描写读书的情调,最为美妙:古人称书画为丛笺 软卷,故读书开卷以闲适为尚。在这种心境中,一个人对什么东西都能够容忍了。此位作 家又曰:真学士不以鲁鱼亥豕为意,好旅客登山不以路恶难行为意,看雪景者不以桥不固 为意,卜居乡间者不以俗人为意,爱看花者不以酒劣为意。 关于读书的乐趣,我在中国最伟大的女诗人李清照(易安,10811141年)的自传里,找到一段最佳的描写。她的丈夫在太学作学生,每月领到生活费的时候,他们夫妻总立刻跑到相国寺去买碑文水果,回来夫妻相对展玩咀嚼,一面剥水果,一面赏碑帖,或者一面品佳茗,一面校勘各种不同的板本。他在《金石录后序》这篇自传小记里写道: 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 甘心老是乡矣!故虽外忧患困穷而志不屈。于是几案罗列,枕席枕藉,意会心谋,目往神授,乐在声、色、狗、马之上。 这篇小记是她晚年丈夫已死的时候写的。当时她是个孤独的女人,因金兵侵入华北,只好避乱南方,到处漂泊。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439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9: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