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材料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材料

相关日志

Elsevier《建筑与建筑材料》SCI发文统计与投稿指南
热度 2 wanyuehua 2014-1-30 16:34
今天是大年三十,给各位学者 拜年了 , 祝科学网各位老师 新年快乐!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 《建筑与建筑材料》(英国) ISSN : 0950-0618 。 1987 年创刊,全年 12 期, Elsevier Science 出版社, SCI 、 EI 收录期刊, SCI 2012 年影响因子 2.293 , 5 年影响因子 2.818 。刊载大型建筑中多种材料的应用和开发方面的文章,涉及陶瓷、复合材料、水泥、砖石、聚合物、粘合剂、钢铁、木材等。兼载会议报告、书评、国际综述和行业新闻。该刊 JCR 中 2012 年建筑与建筑技术学排名第 7 位( 57 种), Q1 (一区);材料科学(多学科研究)排名第 54 位( 241 种), Q1 (一区)。 该刊每年出版的文献量和引文量 该 刊 1995 年入选 SCIE ,目前在 SCI 数据库可以检索到该期刊的 1995 年第 9 卷到 2013 年的第 48 卷 共 4554 篇文章,其中学术论文 4400 篇(包括会议论文 204 篇)、文献综述 112 篇、社论 33 篇、更正 7 篇。主要国家和地区分布:中国 644 篇(不包括台湾地区 95 篇)、美国 569 篇、土耳其 370 篇、西班牙 297 、英格兰 255 篇、意大利 250 篇、法国 248 篇等。 在该刊发文的主要研究机构为武汉理工大学( WUHAN UNIV TECHNOL ) 76 篇、葡萄牙 米尼奥大学 ( UNIV MINHO ) 74 篇、香港理工大学( HONGKONG POLYTECH UNIV ) 66 篇、 荷兰 代尔夫特理工大学 ( DELFTUNIV TECHNOL ) 59 篇、东南大学( SOUTHEAST UNIV ) 53 篇、同济大学( TONGJIUNIV ) 52 篇、米兰理工大学( POLITECN MILAN ) 50 篇等。 4554 篇文章共被引用 29664 次(其中 2010 年被引用 2863 次、 2011 年被引用 4536 次、 2012 年被引用 7090 次、 2013 年被引用 8678 次、 2014 年被引用 293 次),平均引用 6.51 次,年均引用次数 1483.20 , H 指数为 51 (有 51 篇文章每篇最少被引用 51 次以上)。 中国学者在该刊共发表论文 644 篇(是该刊发表论文最多的国家),其中学术论文 624 篇(包括会议论文 21 篇)、文献综述 14 篇、社论 4 篇、更正 2 篇。共被引用 3838 次,平均引用 5.96 次, H 指数为 27 。在该刊发文的主要的中国研究机构为武汉理工大学 76 篇、香港理工大学 66 篇、东南大学 53 篇、同济大学 52 篇、西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 36 篇、哈尔滨工业大学 31 篇等。 中国学者在 该刊每年出版的文献量和引文量 中国学者在该刊发表的 644 篇论文和 26 个国家与地区开展国际合作,其中美国 70 篇、英格兰 25 篇、澳大利亚 23 篇、 荷兰 16 篇、苏格兰 11 篇、葡萄牙 10 篇、加拿大 8 篇等,中国学者在该期刊开展国际合作 最多的研究机构为 荷兰 代尔夫特理工大学 合作发表论文 12 篇。 网址: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journal/09500618 编委会: http://www.journals.elsevier.com/construction-and-building-materials/editorial-board/ 作者指南: http://www.elsevier.com/journals/construction-and-building-materials/0950-0618/guide-for-authors 在线投稿: http://ees.elsevier.com/conbuildmat/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 高被引论文: 1. Design-oriented stress-strain model for FRP-confinedconcrete 作者 : Lam, L; Teng, JG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 卷 : 17 期 : 6-7 页 : 471-489 出版年 : SEP-OCT 2003 被引频次 : 188 2. Characteristics of cement mortar with nano-SiO2 particles 作者 : Jo, Byung-Wan; Kim, Chang-Hyun; Tae, Ghi-ho; 等 . CONSTRUCTIONAND BUILDING MATERIALS 卷 : 21 期 : 6 页 : 1351-1355 出版年 : JUN 2007 被引频次 : 161 3. Intermediate crack-induced debonding in RC beams andslabs 作者 : Teng, JG; Smith, ST; Yao, J; 等 . CONSTRUCTIONAND BUILDING MATERIALS 卷 : 17 期 : 6-7 页 : 447-462 出版年 : SEP-OCT2003 被引频次 : 156 4. Strengthening of structures using carbon fibre epoxycomposites 作者 : Meier, U CONSTRUCTIONAND BUILDING MATERIALS 卷 : 9 期 : 6 页 : 341-351 出版年 : DEC 1995 被引频次 : 129 5. Shear capacity of FRP-strengthened RC beams: FRPdebonding 作者 : Chen, JF; Teng, JG 会议 : 9th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and Exhibition on Structural Faults and Repair 会议地点 : LONDON,ENGLAND 会议日期 : JUL,2002 CONSTRUCTIONAND BUILDING MATERIALS 卷 : 17 期 : 1 页 : 27-41 文献号 : PIIS0950-0618(02)00091-0 出版年 : FEB 2003 被引频次 : 123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 热点论文: 1. Formulation of flow number of asphalt mixes using ahybrid computational method 作者 : Alavi, Amir Hossein; Ameri,Mahmoud; Gandomi, Amir Hossein; 等 .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 卷 : 25 期 : 3 页 : 1338-1355 出版年 : MAR 2011 被引频次 : 37 2. Nanotechnology: Advantages and drawbacks in the fieldof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 作者 : Pacheco-Torgal, F.; Jalali,Said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 卷 : 25 期 : 2 特刊 : SI 页 : 582-590 出版年 : FEB 2011 被引频次 : 29 3. Pore structure and chloride permeability of concretecontaining nano-particles for pavement 作者 : Zhang, Mao-hua; Li, Hui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 卷 : 25 期 : 2 特刊 : SI 页 : 608-616 出版年 : FEB 2011 被引频次 : 27 4. Concrete with recycled concrete aggregate and crushedclay bricks 作者 : Yang, Jian; Du, Qiang; Bao,Yiwang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 卷 : 25 期 : 4 页 : 1935-1945 出版年 : APR 2011 被引频次 : 18 5. Development of sustainable construction material usingindustrial and agricultural solid waste: A review of waste-create bricks 作者 : Raut, S. P.; Ralegaonkar, R.V.; Mandavgane, S. A.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 卷 : 25 期 : 10 页 : 4037-4042 出版年 : OCT 2011 被引频次 : 17 6. Cementitious building materials reinforced withvegetable fibres: A review 作者 : Pacheco-Torgal, Fernando;Jalali, Said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 卷 : 25 期 : 2 特刊 : SI 页 : 575-581 出版年 : FEB 2011 被引频次 : 17 7. Nanoclay-modified asphalt materials: Preparation andcharacterization 作者 : You, Zhanping; Mills-Beale,Julian; Foley, Justin M.; 等 .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 卷 : 25 期 : 2 特刊 : SI 页 : 1072-1078 出版年 : FEB 2011 被引频次 : 17 8. Production of rice husk ash for use in concrete as asupplementary cementitious material 作者 : Zain, M. F. M.; Islam, M. N.;Mahmud, F.; 等 .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 卷 : 25 期 : 2 特刊 : SI 页 : 798-805 出版年 : FEB 2011 被引频次 : 17
个人分类: 中国学者发文较多的期刊|11397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第一轮通知:第十七届全国疲劳与断裂学术会议
ecorr 2014-1-14 10:44
主办单位: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中国材料研究学会   中国航空学会、中国金属学会、中国力学学会 承办单位:   国家材料环境腐蚀平台   中国腐蚀与防护网 支持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科学部 媒体支持:   《腐蚀防护之友》   《腐蚀防护报》   “第十七届全国疲劳与断裂学术会议”将于2014年9月在桂林召开。本届会议旨在提供一个广泛的学术与技术交流平台,活跃学术氛围,促进学科交流,推动我国疲劳与断裂研究领域学术与应用技术的发展与进步。 征文范围:   疲劳与断裂力学   线弹性断裂力学与非线性断裂力学   界面断裂力学与复合型断裂准则   裂纹与波的相互作用、动态断裂力学   疲劳与断裂过程的计算模拟与仿真   疲劳与断裂的实验方法及测试技术   概率断裂力学与统计物理   疲劳与断裂过程的跨尺度研究   断裂力学的反问题研究   疲劳与断裂的损伤力学方法   损伤容限理论   结构完整性、安全性评估   疲劳与断裂物理   材料疲劳与断裂的微观机制   位错与其他微观缺陷   材料疲劳与断裂过程的损伤演化规律   材料疲劳与断裂研究中的标度律与尺度效应    复杂环境下的材料失效与破坏分析   腐蚀环境下材料的疲劳与断裂   材料的高温蠕变与断裂   极低温度下材料的断裂行为   多场耦合环境下材料的断裂行为   铁电材料的电致疲劳   高速冲击下材料的破坏   随机载荷下材料与结构的疲劳   残余应力对材料疲劳与断裂的影响   疲劳载荷与环境谱编制方法   复杂载荷作用下材料的断裂和破坏准则    航空航天材料腐蚀、疲劳与断裂工程应用   航空航天材料疲劳及腐蚀疲劳   航空航天高强度材料应力腐蚀开裂   航空航天材料氢脆断裂   高温环境腐蚀失效与断裂   喷丸、激光强化、孔挤压等表面改性   表面完整性表征与测试   腐蚀、疲劳和断裂性能评价及测试   航空航天先进表面防护与控制技术   管道与压力容器腐蚀、疲劳与断裂工程应用   国内压力管道法规体系及腐蚀与检验检测评价标准体系   酸性油气田腐蚀机理及危害   集输管道及管件的腐蚀与控制   城镇燃气管道腐蚀成因分析与安全管理   大型成套装置压力管道及容器失效模式与控制   临氢介质的管道腐蚀与控制   压力管道与容器内、外防腐涂层及监检测技术   埋地管道阴极保护及监检测技术   埋地管道杂散电流监检测与排流技术   管道安全评价与完整性管理自动控制技术   管道维护、维修技术及事故应急与处理技术   腐蚀、疲劳与断裂理论的其他典型工程应用   船舶与海洋工程   土木与交通工程   核工程与反应堆结构   地震与地质工程   微机电与纳机电系统   材料无损检测与结构健康监测   断裂与疲劳分析软件及数据库 会议征文   凡与疲劳和断裂领域相关的研究成果、学术观点、工程经验、应用范例、技术设想及建议等均可以论文形式应征。应征论文必须论点鲜明、论据充分、数据可靠,计量单位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中的有关规定。论文内容的保密性由论文作者自行负责,如有必要,须经作者所在单位审核。   提交1000字以内的论文摘要,摘要提交截止日期为2014年2月28日。论文摘要审稿完成后将审稿结果通知作者,被录用的论文可提交全文,全文收稿截止日期为2014年6月30日,全文篇幅一般不超过5000 字。会议将提供摘要集和论文全文光盘,供与会者交流。   欢迎全国从事相关专业的专家学者、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高校师生踊跃投稿,同时也欢迎暂无论文但对会议感兴趣的社会各界人士参加会议。会议注册费实行对学生优惠。 重要时间:   摘要截止时间:2014年2月28日   二轮通知时间:2014年3月31日   全文截止时间:2014年6月30日   预注册截止时间:2014年6月30日   会议召开时间:2014年9月 会议地点: 桂林 会议联系人: 张小红,电话:010-62320080,传真:010-82372305        邮箱: mail@cscp.org.cn 网站: www.cscp.org.cn 论文联系人: 李 凌,电话: 010-82387968,传真:010-82387692        邮箱: service@ecorr.org 网站: www.ecorr.org 展会联系人: 王 尊,电话:18630982195, 传真:010-82387692        邮箱: huixinshu83@gmail.com ,网站: www.ecorr.org  原文链接,欢迎转载 http://www.ecorr.org/news/pingtaidongtai/2013/1113/7661.html
1914 次阅读|0 个评论
面向高年级本科生的燃料电池选修课即将开课,欢迎选学!
热度 2 springbamboo 2013-12-31 10:33
课程名称 : 燃料电池材料与应用 学时/学分:32/2 教学形式:课堂教学+演示与展示+实验现场观摩 先修课程 :物理化学、化学原理或无机化学、材料概论、材料科学基础 适用专业 :材料物理、材料化学、无机非金属及与汽车和新能源相关的专业 开课学院(部)、系(教研室):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院材料科学系 本课程的教育目标是:基于武汉理工大学在燃料电池技术及其关键材料的研究优势,使学生了解未来氢经济时代实现氢大规模应用的载体—燃料电池的技术优势,提高学生对所学电化学、化学、材料学等基础知识的运用能力,并适当了解燃料电池技术及其关键材料的制备和表征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推荐教材:(含教材名称,主编,出版社,出版时间) 《燃料电池:原理 · 技术 · 应用》,衣宝廉著, 化学工业出版社 , 2003 《 燃料电池 》,毛宗强等编著, 化学工业出版社 , 2005 《燃料电池:高效、环境友好的发电方式》,衣宝廉著, 化学工业出版社 , 2000 《图说燃料电池原理与应用》, ( 日 ) 石井宏毅著, 科学出版社 , 2003 年 《燃料电池系统:原理 · 设计 · 应用》, ( 美 ) 詹姆斯 · 拉米尼 , 安德鲁 · 迪克斯著, 科学出版社 , 2006 《燃料电池设计与制造》, Colleen S. Spiegel 著,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8
3867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石墨烯:未来材料宠儿
redtree 2013-12-11 08:28
石墨烯:未来材料宠儿 作者:孙爱民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3-12-10 12:26:58 今年3月,浙江大学利用石墨烯等材料制成世界“最轻材料”。 ■本报记者 孙爱民 想在一秒钟内下载一部高清电影吗?石墨烯调制器的问世或许能让这个愿望得以实现。 美国华裔科学家张翔教授的研究团队用石墨烯研制出一款调制器,这个只有头发丝四百分之一细的光学调制器具备的高速信号传输能力,有望将互联网传输速度提高一万倍。 石墨烯无疑是过去十年,乃至未来几十年,所有材料“明星”中最耀眼的一颗。 虽然发现至今尚不足十年,石墨烯却不断在科学界、产业界引发一轮轮波澜。随着人们对它的认识逐渐明晰,其神秘面纱就像发现之初那样被一层层揭开——薄且坚硬,透光度好,导热性强,导电率高,结构稳定,电子迁移速度快,能在常温下观察到量子霍尔效应…… 从假设到现实 石墨烯是构成石墨、木炭、碳纳米管和富勒烯等碳同素异形体的基本单元材料,是一种二维晶体。 石墨烯的结构一直被认为只存在于理论之中,无法单独稳定存在。直至2004年,英国物理学家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成功地从石墨中分离出石墨烯,才证实它可以单独存在。 最初,科学家从石墨中剥离出石墨片,然后将薄片的两面粘在一种特殊的胶带上,撕开胶带,就能把石墨片一分为二。通过反复的操作,石墨片变得越来越薄。最后,他们得到了仅由一层碳原子构成的薄片,这就是石墨烯。 凭借“在二维石墨烯材料的开创性实验”,这两位科学家共同获得了2010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石墨烯的发现,之所以意义重大,是因为它创造了诸多“纪录”。 石墨烯是世上最薄的材料。 “石墨烯只有0.34纳米厚,十万层石墨烯叠加起来的厚度大概等于一根头发丝的直径,人们用肉眼是看不见它的。”中科院重庆研究院微纳制造与系统集成研究中心副主任史浩飞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如此描述。 石墨烯是人类已知强度最高的物质。 它比钻石还坚硬,强度比世界上最好的钢铁还要高上100倍。 哥伦比亚大学的物理学家用金刚石制成的探针测试石墨烯的承受能力,在被实验的石墨烯样品微粒开始碎裂前,它们每100纳米距离上可承受的最大压力竟然达到了2.9微牛左右。这意味着,“如果用石墨烯制成包装袋,那么它将能承受大约两吨重的物品”。 石墨烯电阻率极低,电子迁移的速度极快。 在石墨烯中,电子能够极为高效地迁移,迁移速率仅为光速的三百分之一,远远高出其在硅、铜等传统半导体和导体中的速率。 “电子在石墨烯里边好像没有质量一样,运动速度非常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曾长淦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电子能量不会被损耗的特点,使这种材料具有了非比寻常的优良特性。” 它的另一特性让材料学家更为惊喜,该材料几乎完全透光,透光率在97%以上。 2012年,美国IBM公司成功研制出首款由石墨烯圆片制成的集成电路,使得石墨烯特殊的电学性能彰显出应用前景。中科院院士高鸿钧对此表示:“石墨烯材料具有优异的电学性质,有望被用于制造新一代高性能电子学器件。” 引导科技革命 石墨烯神秘又神奇的特殊性能让人们对它的应用充满幻想。 在国内,有关石墨烯的应用研究开展得如火如荼。 我国在石墨烯的基础研究与产业化推进中处于世界前列,多支研究队伍在石墨烯的性能研究与制备技术方面取得突破性成果。其中,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的石墨烯薄膜制备技术以2.1亿元人民币的价格实现转让,更是让研究者与开发者蠢蠢欲动。 在世界范围内,针对石墨烯研究与应用的热潮在持续涌动。 据剑桥知识产权公司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5月,全球已经获批和正在申请的石墨烯专利共计9218项,专利申请数量在过去5年更是增加了4倍;自2004年开始,石墨烯领域的相关研究论文呈指数上升趋势,迄今论文总数已超过2万篇,仅2012年一年就超过了6000篇。 “从来没有一种材料能像石墨烯这样在各个领域都广受关注。”曾长淦感慨,虽然国内外目前还没有实实在在的石墨烯产品问世,“但它是众多‘明星’材料中最接近应用的材料。” 超轻防弹衣、超薄超轻型飞机、超薄能折叠的手机、高强度航空材料、高性能储能和传感器、超级电容器,甚至更富想象力的太空电梯,越来越多基于石墨烯材料的未来设备进入科学家的研究视野。 其中,透明电极的应用最引人注目。 “石墨烯良好的电导性能和透光性能,使它在透明电导电极方面有非常好的应用前景。”曾长淦表示,如今电子产品中的触摸屏、液晶显示、有机光伏电池、有机发光二极管等都需要良好的透明电导电极材料。 传统的电导电极应用的是氧化铟锡,而这种材料脆度较高,比较容易损毁。 与之相比,石墨烯不仅更加坚硬,性能也更好。 “氧化铟锡光通过率比较低,用石墨烯的话,显示器的屏幕会更亮。”曾长淦告诉记者,石墨烯在透明电极方面的应用会大幅降低电子设备的成本,并使其更省电、更清晰,“十年内,石墨烯在透明电极方面肯定能够实现商业化”。 97%以上的光通过率在为透明电极的应用带来变革的同时,也使太阳能产业的升级成为可能。 据专家介绍,当前市面上的太阳能电池板基本为多晶硅,其光电转换率为30%左右,而石墨烯太阳能技术的光电转换效率高达60%,是现有多晶硅太阳能技术的2倍。 近期,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与苹果公司相继发布研究报告,论述了石墨烯作为太阳能电池为电子设备提供能源的可能,苹果公司更是为此提交了专利申请,为在电子设备中搭载石墨烯太阳能电池提供解决方案。 中科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刘兆平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石墨烯微片可以与锂离子电池电极活性材料颗粒形成二维导电接触,在电极中构建三维导电网络,因而可大幅提升电池综合性能。 初步实验结果表明,与常规方案的电池相比,采用石墨烯导电剂的钴酸锂电池容量高出3%,放电容量从72%提高到92%。 突破制备技术 制备技术是石墨烯进入应用领域、实现产业化的拦路虎之一 尽管国内外科学家对石墨烯的研究越来越透彻,对其应用的探索成果也不断涌现,然而市面上却鲜有真正的石墨烯材料产品问世。 制备技术是石墨烯进入应用领域、实现产业化的拦路虎之一。高成本的制备技术推升了石墨烯的市场价格,其价格一度达到每克5000元,是黄金的十几倍。 高鸿钧在去年年底召开的以石墨烯为主题的香山科学会议上直言,我国在石墨烯制备方法研究领域还面临较大挑战。“挑战主要在于如何制备大面积、杂质缺陷可控的高质量单晶材料以及如何改进现有硅基工艺融合的石墨烯加工技术。” 尽管如此,我国科学家在石墨烯的制备技术研发方面仍然实现了重大突破。刘兆平率领研究团队历经多年努力,研发出了石墨烯产业化制备技术,将石墨烯的制造成本从每克5000元降至每克3元,直接带来国外客户的大量订单。 今年年初,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宣布实现了15英寸单层石墨烯的制备,并成功地将石墨烯透明电极应用于电阻触摸屏上,制备出7英寸石墨烯触摸屏。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两个研究团队均与上海南江集团联合创建了专业的石墨烯生产公司,分别量产石墨烯微片与石墨烯薄膜。 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的曾长淦研究团队更是另辟蹊径,将常规的基于气态碳源的铜表面石墨烯生长需要1000℃的高温降至300℃,创造了石墨烯化学气相沉积法生长的最低温度。 “随着石墨烯制备技术的升级,产业化生产的条件也不断成熟,相信在未来几年,石墨烯制成的新产品将不断涌现。”曾长淦表示。
个人分类: 科技新闻|1179 次阅读|0 个评论
燃气涡轮发动机用功能涂层-涂层材料课件
UST 2013-11-27 22:42
ITSC (国际热喷涂会议)2013年讲座之“燃气涡轮发动机用功能涂层-涂层材料”课件 Part_III_Coating_Materials.pdf
个人分类: reference|2708 次阅读|0 个评论
专访: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Dan Shechtman
热度 5 WileyChina 2013-11-26 10:25
丹-舍特曼(Dan Shechtman),以色列材料科学家,出生于特拉维夫,在以色列理工学院取得机械工程学士后,又接连取得材料科学硕士与博士学位。任以色列理工学院菲利普托比亚斯材料科学教授、美国能源部埃姆斯实验室(Ames Laboratory)助理、艾奥瓦州立大学材料科学教授。 1982年4月8日, Dan Shechtman 在快速冷却的铝锰合金中发现一种新形态的二十面体相(Icosahedral Phase)分子结构,开辟了研究准晶体的全新领域。 2011年, 为表彰其对准晶体的发现, Dan Shechtman 教授获颁诺贝尔化学奖。 除诺贝尔化学奖外, Dan Shechtman 教授 还获得过诸多奖项,如:1993年Weizmann Science Award、1998年Israel Prize in Physics、1999年Wolf Prize in Physics、2000年Gregori Aminoff Prize of the Royal Swedish Academy of Sciences、2002年EMET Prize in Chemistry、2008年European Materials Research Society (E-MRS) 25th Anniversary Award 。 在2013年7月举行的林道诺贝尔得主大会( Lindau Nobel Laureate Meeting )上, Dan Shechtman 教授 接受了Wiley的专访,谈到为何“准晶体”没有更早被发现,以及他在遭到同行反对时如何能依然坚持相信自己的研究。专访后还附有精选的 Dan Shechtman 教授 撰写的论文。 ---------------------------------------------------------------------------------------------------------------- --------------------- Wiley: In the mid-1980s, there were three ground-breaking discoveries in the chemistry of materials: fullerenes, high temperature super-conductors and your quasicrystals. The researchers of the first two received their Nobel Prize very quickly. But you had to wait 30 years. Did you think you might never get it?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材料化学领域有三个里程碑性的发现,分别是: 富勒烯 、高温超导体和您的准晶体。前两位发现者都很快获得了诺贝尔奖,但是您足足等了30年,您有没有想过自己可能永远拿不了诺贝尔奖了? Dan Shechtman: I really do believe that anyone who gets the Nobel Prize deserves it. But that doesnt mean that whoever deserves a Nobel gets one. It never bothered me, personally. I always said: They have better candidates than me. I just put it out of my mind. So when it finally came, it was a total surprise. I was working on my computer, 11:15 in the morning. Thephone rings: Danny speaking, I said. Hello, this is the Royal Swedish Academy of Sciences. Please hold the line for a very important message. I said to myself, Oh oh. After the announcement they told me not to tell anyone else for half an hour, because at 11:45 they were going to announce it to the world. So I put down my work, left the computer,and just sat there at my desk staring at the floor in front of me, just staring, and thinking, whats going to happen now? I couldn't even imagine what actually happened next. I thought: OK, now there will be three or four invitations from here and there in the world, I will speak here and there; I totally underestimated the reality. Wiley: So it completely changed your life? 所以说这彻底改变了您的生活? Dan Shechtman: Yes. I travel all over the world. I have endless invitations to many different places. I only accept a few, simply because – unlike an electron – I cannot be in two places at one time. And so ... but I really try... Lets put it this way: Im inspired to try to inspire young people. Wiley: I had the good fortune to attend your Master's class yesterday at the Lindau Nobel Laureate Meeting. It seemed to me that you enjoyed passing on your experience to the young people there. 我十分荣幸地参加了您在林道诺贝尔得主大会上的课程,您好像十分乐意将自己的经验传递给青年一代。 Dan Shechtman: Lindau is very special. There is no meeting like it anywhere in the world, where so many Nobel Laureates meet so many students over a longer period – a whole week. There is always lots of interaction. This is really unique. Yes, I enjoy it. I am a teacher. I like people to understand what I am talking about. This is why I always start with very simple questions like: What is order? What is rotation symmetry? I want people to understand what Im talking about. I feel like I'm on a mission to advance the education of the younger generation, and by doing this to promote peace in the world. We live in a world full of serious – even dire – problems. We have to work hard to calm this world down and start working on doing good things. Wiley: You have always been a dedicated teacher: You even invented a course at the Technion about entrepreneurship – I believe its called technological education? 您一直是个师者,您甚至在以色列理工开了一门讲授企业家精神的课,好像是叫 technological education ? Dan Shechtman: Yes. I will have been teaching it for 27 years now. Year after year after year. By now I have about 10,000 graduates who are well-known engineers or scientists in Israel. So over the past 25 years Israel has become a start-up nation, and Im proud to have contributed to this. Wiley: How did you happen to make your way into science? 是什么样的契机让您投身科学事业? Dan Shechtman: Purely accidentally. When I was young, I wanted to become an engineer, because I loved the book, The Mystery Island, by Jules Verne. I'll let you in on a secret: I have this book with me right now. I'm reading it again, after 50 years without touching it. I brought it here with me, to recall it to my mind. In this book, the five characters are stranded on an island together and have to make everything themselves that they need to survive. The leader is an engineer. They all obey him and admire him because he can do anything. So I wanted to be like him. And indeed, after my military service, I went to the Technion and studied mechanical engineering. But then, in 1966,there was a big recession in Israel and I couldnt find a job. So I said to myself, I will do my Master's degree and in two years I will find a job. But during those two years I fell in love with science and decided to go for a Ph.D. And this is why I am here today. Wiley: In the beginning it was very hard for you to convince other people of your ideas about quasicrystals. Was there ever a moment, when you wanted to go to your lab boss and say: Yeah, you're right, the crystals aret wins. There are no quasicrystals. 开始的时候,您很难说服别人相信准晶体的存在,您有没有过那么一刻想放弃,想走到实验室跟头儿说:是的,你对了,晶体胜利,世界上没有准晶体这个东西。 Dan Shechtman: Never. You don't know me. I am almost never affected by what other people think. I repeated my experiments. I was an expert in electron microscopy, and I knew that my experiments were correct. I said to the others: If you want to prove me wrong, repeat my experiments. Show me what is wrong in my experiments. Don't tell me it can't be true just because of what you read in your books. And everybody who repeated my experiments said: “Danny, fantastic”. And all these people who were lined up against me – Linus Paulingas the spearhead – were simply wrong. It's a pity: Pauling was really, in fact,the greatest chemist of the 20th century, definitely the greatest in the United States. He was a great scientist. He fought me for ten years, from 1984 to 1994– until he died. And he made himself a laughing stock, because after a few years everyone knew he was wrong. The journals finally started rejecting his papers and sending them back to him. He disgraced himself. A sad story. Wiley: Why weren't quasicrystals discovered before 1982? 为什么1982年以前没人发现准晶体的存在呢? Dan Shechtman: That's a very good question. Is it because they are so rare?– No, there are hundreds of them. Is it because they're made up of esoteric materials? – No, they are made of iron and copper and aluminum and magnesium –materials we use by the ton, every year, all around the world. Is it because they aren't stable? – Many are not stable, true, but what does notstable mean anyway? – It means that if you heat them to 400 °C they will transform into something that is periodic. At room temperature, though, they are stable. Wiley: So what was the reason? 那么原因是? Dan Shechtman: Electron microscopy. Electron microscopy was needed to discover quasicrystals, because they are very small. The traditional crystallographers wanted x-ray diffraction data. It took us three years to grow quasicrystals that were large enough to see with an electron microscope – and I didnt do that: friends of mine in France and Japan did it. Once we had the selarger quasicrystals, the battle was won. Wiley: But the initial discovery was only possible with electron microscopy? 但是最开始的发现只能通过电子显微镜来看? Dan Shechtman: Yes. And just being an electron microscopist was not enough:you had to be an expert in electron microscopy. And this is what I'm asking students now: Do you want to succeed in science or just be up on it? If you want to succeed in science, you have to have broad knowledge, true, but you also have to develop a very high peak of expertise. Find something interesting. Bite it. Bite into it like a Rottweiler dog. Don't let go. Don't let go until you know what it is. Listen to other people, but if they talk nonsense, shut yourears. You have to be stubborn, not in a negative but in a positive sense.Persistent. That's it. Wiley: I see you are wearing a tie with a quasi-periodic array? 您戴了一个有准周期性数组图案的领结? Dan Shechtman: My University, the Technion, had this tie made for me for my birthday, before I got my Nobel Prize. After the Nobel Prize, the demand for them got so intense that the Technion had to make 5,000 more. Now they will probably have to come out with a third edition because they are running out of them again. Wiley : A very nice idea. Thank you very much for the interview. 这主意很棒,非常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 Dan Shechtman 教授 论文精选 Low Temperature Superplastic Deformation of Mg–Bi–Si Alloy, S. Remennik, A. Katsman, D. Shechtman, TMS 2012 141st Annual Meeting and Exhibition, Supplemental Proceedings, Volume 2, Materials Properties, Characterization, and Modeling , The Minerals, Metals Materials Society (TMS), John Wiley Sons Ltd., Hoboken, USA, 2012 , 465–470. ISBN: 978-1-118-29609-7 Guest Editorial: Prologue , Daniel Shechtman, Israel J. Chem. 2011 , 51 , 1143–1143. DOI: 10.1002/ijch.201100122 Twin Quintuplet Surfaces in CVD Diamond , Dan Shechtman, J. Mater. Sci. 2006 , 41 , 7720–7724. DOI: 10.1007/s10853-006-0705-4 Metallic Phase with Long-Range Orientational Order And No Translational Symmetry , Dan Shechtman, I. Blech, D. Gratias, Phys. Rev. Let. 1984 , 53 (20) . 1951–1953. DOI: 10.1103/PhysRevLett.53.1951
个人分类: Physical Science|9822 次阅读|5 个评论
Advanced Materials编委会新成员冯新亮教授
WileyChina 2013-11-21 09:51
在获得分析化学学士学位(2001年)和有机化学硕士(2004年)学位后,冯新亮加入了马普所的Klaus Müllen教授的研究组从事聚合物研究,期间被任命为课题组组长(2007年),并于2008年获得博士学位。2010年6月,他被任命为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并在两年后开始担任先进有机材料研究所主任。从2013年起,担任马普高分子研究所教授。他的研究兴趣包括合成以及扩展石墨烯超分子化学、新型含杂环原子的共轭齐聚物/聚合物,以及有机电子学器件的测试和应用研究。此外,还包括制备可溶液加工的石墨烯片和用于光电子的二维共轭高分子、二维纳米材料和低维纳米结构,功能性碳材料和杂化材料在能源储存和转化的应用研究。 作为Advanced Materials杂志编委会的成员,如何评价自己所扮演的角色? 我很荣幸成为 Advanced Materials 杂志编委会的一名成员。同时,对于这一委任,也感到强烈的责任感。除了在每周提供高水平的研究论文的公正裁决职责之外,我也尽我所能提供建设性的建议来提高先进材料和其姊妹期刊的质量。此外,我也尝试推进 Advanced Materials 与研究团体和研究组织之间的互动。 是什么促使你专注于合成以及扩展石墨烯超分子化学、新型共轭齐聚物/聚合物并作为主要研究领域? 我们在设计、合成共轭齐聚物/聚合物和石墨烯分子方面有多年的经验。这是一个跨学的科研究领域,不仅需要在有机和聚合物合成方面有良好的知识和经验,在材料加工和器件原型的制备方面也需要具备开阔的视野。这种组合决定了我们专长于石墨烯化学和相关领域。 你预期材料科学的哪个领域,会在未来发展有相当大的潜力? 在我看来,石墨烯的可控合成以及超分子化学、其他在电子、环境和能源领域具有非凡表现的二维高分子和纳米材料在未来十年中将会得到长足发展。 最近发表在Advanced Materials “ Vertically Oriented Graphene Bridging Active-Layer/Current-Collector Interface for Ultrahigh Rate Supercapacitors ” 通讯中,你描述了垂直取向的石墨烯在超级电容的充放电过程中对促进电子输运起到了有益作用。鉴于石墨烯在能量转换和存储器件中不断涌现,如何评价石墨烯扮演重要角色的潜力? 石墨烯不能解决存在于石墨和其他碳材料在能量存储及转换器件中的所有问题。 然而,通过充分地探索独特的二维结构特征和优异的力学、电学性质,石墨烯在开发高性能能量器件方面将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个人分类: Physical Science|6040 次阅读|0 个评论
“修改安培定义”的一些新思考
热度 1 zlyang 2013-10-14 20:12
“修改安培定义”的一些新思考 现有安培定义的两类缺陷: (1)目前SI安培定义里“无限长”、“圆横截面积可忽略”分别是在现实世界中难以实现的无穷大和无穷小。这样的定义,显著增大了安培定义在现实世界中实现、进行标准单位校准的困难性。 (2)电流方向相同时导线间的相互吸引力 F A ,和电流方向相反时的排斥力 F R ,是否严格相等,即 F A = F R 是否严格成立? 有没有高精度的物理实验对此进行过检验? 1822年安培的实验结论不用怀疑,但是其精度到底达到怎样的水平? 一些新的思考: (1)电子、质子的电荷是否随参照系变化,还需要一些高精度的实验确认。 但是,在低运动速度、弱磁场、弱引力场等情况下面,变化应该是很小的。 因此,目前: (2)指定两平行导线的金属材料、长度和直径,并指定两平行导线之间的电流方向相反(同一电流的来回),仍然采用当前的安培定义的其它要求,是一种比较折中的方案。至少其可校准行得到明显的改善。 我们可以不破坏指定的“定义设备”,而获得可行的“安培”校准。这比 标准质量(千克器) 是个进步。 在“用基本物理常数重新定义基本单位”的过程中,谁能保证这些基本物理常数的稳定?比如它们随引力场强度和方向等可能出现的改变? 谁能保证静电场和静止的引力场是相互独立的? 谁能保证空间的弯曲仅受质量的影响(而不受静电场的影响)? 谁做过这方面的精确实验? 一些稳妥的可能性: 利用两个基本物理量的比值,可能比过比利用单个基本物理量更 稳定:这两个基本物理量可能随外界条件发生相同的变化。 相关链接: 中国科学院 “ 科学智慧火花 ” :《SI基本单位中安培定义的两种可能缺陷》,投稿时间:2012-04-12: http://idea.cas.cn/viewdoc.action?docid=4681 科学网 › 群组 › 物理综合《 平行导线间磁力大小,与电流方向的关系》,2012-04-23: http://bbs.sciencenet.cn/thread-552690-1-1.html 修改安培定义,2012-10-10: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07667do=blogid=731819 Unit of electric current (ampere), SI brochure, Section 2.1.1.4 ttp://www.bipm.org/en/si/si_brochure/chapter2/2-1/ampere.html
个人分类: 基础数学-逻辑-物理|6137 次阅读|14 个评论
欢迎Advanced Materials编委会两位新成员
WileyChina 2013-9-6 10:14
Advanced Materials编委会近日迎来两名新成员——Jillian Buriak和Cefe López,感兴趣的朋友不妨了解一下两位教授的学术背景,下文还有他们对学术研究前景的看法。 来源: MaterialsViewsChina.com 1990年Jillian Buriak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1995年于法国斯特拉斯堡第一大学(路易•巴斯德大学)获得有机金属化学博士学位,随后两年在美国加州的斯克利普斯研究所(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开展博士后的研究工作。之后她在美国印第安纳州的普渡大学任助理教授和副教授。2003年起,她以加拿大纳米材料领域首席科学家身份在阿尔伯塔大学任化学教授。她的主要研究兴趣集中在纳米科学,其中包括各种纳米结构的合成、表征和应用。近期她的主要研究工作集中在基于纳米微粒的光电性能和催化效应,聚合物自组装和纳米图形化,以及纳米医学这些方向。 是什么原因让您的主要研究方向都集中在纳米尺寸的微观结构上呢? 有句古语叫“积习难改”,陈旧的事物很难有新的前景。但这条道理在纳米材料这个领域完全失效。研究表明,尺寸、形貌和表面化学性质等因素深刻的影响着纳米微粒的许多基本特性。举个例子,尽管从元素组成的角度来看,金八面体和金纳米棒都是由金元素构成,但是这两种纳米微粒的紫外可见光谱却截然不同,这就意味着它们具有完全不同的电学性质。在纳米的国度里,真正能够限制一个人的就只有他的想象力。因此纳米领域确实是一个值得大家为之努力的神奇世界。“旧”的材料经过纳米结构化处理就能够产生出全新的性能,我第一次领悟到这点还是在我博士后工作期间。当时我正和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Michael Sailor教授的研究小组合作研究多孔硅。我们惊喜的发现,块体结构的硅光吸收性能很差,但是纳米结构的多孔硅却具有很强的光吸收性质。自此之后,我被纳米世界深深吸引,义无反顾的踏上纳米研究这条道路。 您怎样理解纳米研究领域具有学科交叉的特点? 材料学家们本身就具有跨学科的背景。与许多其他学科的研究人员不同,我们需要为应对社会产生的许多巨大挑战而进行研究。例如我们的材料会应用于光伏发电,太阳能燃料等能源领域。假如太阳不再照耀地球,各种储能装置也需要纳米材料发挥大用途。另一方面,具有生物活性的纳米材料能够与人体免疫系统相互作用,从而在诊断和成像方面,尤其在人们非常感兴趣的治疗领域提供解决问题的新方法。现在很明确的一点就是,谁拥有制备、表征和应用材料,尤其是纳米材料的能力,谁就有可能最大程度的解决地球上最大的、最困难的、最激动人心的难题。 作为 Advanced Materials 编委会的一员,您对您的这一新角色有什么感想? 能够成为 Advanced Materials 的一员我非常的激动。 Advanced Materials 在材料科学出版领域具有长久和辉煌的历史。我非常荣幸自己能够参与到它未来的发展中,起到微小而有益的作用。 在未来的发展中,您认为材料科学最有潜力的研究方向是什么? 我相信医药和能源领域的应用会越来越重要。活体药物需要具备严格的载体材料和表面化学特性,实现充分混合从而形成生物流体,进而精确的靶向于特定的受体、组织、肿瘤或感染源(细菌或病毒)。最近一段时间内,一些出色的工作已经在不断推进这一领域的进展,但是更基础的生物/医药内容还没有被触及到。新材料运用和表面官能化这些策略需要进一步开发,从而实现一个又一个新的更高的目标。另一方面,材料在再生能源领域的应用则经历了不可思议的正弦曲线式发展——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达到高潮,随后的20年逐渐跌入谷底,之后又在近些年明显的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迅速复苏。虽然有许多问题还需要解决,但是我们有先进的设备仪器,成熟的工艺以及几十年新知识的积累。以我们目前所具备的这些远优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各项条件,我们一定能够成功。激动人心的时刻就在不远的未来。 -------------------------------------------------------------------------------------------------------------- 马德里自治大学是Cefe López教授科研生涯的开端,他在该大学获得了物理学学士学位(1984年)和半导体光学博士学位(1989年)。此后,他在牛津大学进行了博士后研究并在马德里卡洛斯三世大学进行教学工作。同时,他加入了西班牙科学研究理事会并于1993年获聘“终身科学家”。他的主要研究兴趣是光子晶体的自组装及其相关系统。他的研究组涉及众多的交叉学科并着重于材料的合成和加工研究,例如光子玻璃、复合材料、纳米颗粒和量子点。 同时,他的研究领域也包括光的产生、传导以及有序和无序介电材料的构建。 什么促使您将光子晶体作为您的主要研究方向? 光学和凝聚态物理一直是我最喜爱的研究领域,而光子晶体将这两者以一种唯美的方式进行结合,并提供的广阔的研究空间。而通过自组装,我们用一种精巧的方式对于光子晶体这种复杂系统的研究找到了突破口。 您如何看待这个涉及交叉学科的科研领域? 材料是人类的主要革新领域之一,并为科研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材料的构建和加工极大改善了材料的特性并使得简单的材料系统实现了功能化,这是一片研究的沃土。 您对于加入 Advanced Materials 的编辑顾问委员会有什么看法? 这是一个不起眼的职位但是却有重大的影响力。我希望能够推动那些“朝阳领域”的发展并为这些领域以及 Advanced Materials 吸引更多的优秀科学家。 您认为材料科学的哪个领域在将来会有巨大的发展前景? 自组装技术将会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因为这项技术涉及的方法非常简单廉价。现今通常使用的方法是“自上而下”的组装方法,但是该技术的价格非常昂贵;而“自下而上”的自组装方法,却可以打破这项价格壁垒。 ********************** 更多Wiley平台 ************************************
个人分类: Physical Science|3479 次阅读|0 个评论
单层吸波性能模拟
maoxianmenlian 2013-7-4 11:13
材料学院一哥们找我帮忙做计算,给了数据、公式,和验证结果的excel文档,原理我不懂,不过对数据处理还算熟悉。 数据格式如下: 公式如下: excel如下: R代码如下: 后根据材料兄弟的要求又修改了输出格式,代码如下: #R代码: w-read.table(standard.txt,header=TRUE) #matplot(ww ,ww , type = b, pch = 21:24, col = 2:5,bg = 2:5) attach(w) zrl=data.frame(array(1,dim=c(length(w ),6))) zrl -w colnames(zrl)-c(Frequency.GHz,d1,d2,d3,d4,d5) for(d in 1:5) { c-3*(10^11) μ-μ.-μ..1*1i ε-ε.-ε..1*1i z-sqrt(μ/ε)*tanh(1i*(0.0205979*f*d)*sqrt(μ*ε)) rl--20*log10(abs((z-1)/(z+1))) zrl -rl } detach(w) write.table(zrl, file=zrl.txt, sep=\t\t\t,col.names=T,row.names = F,quote=F,append=FALSE)
个人分类: R语言|3641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2 中国材料期刊影响因子的变化
热度 4 rczeng 2013-6-25 10:35
2012中国材料期刊影响因子的变化 中国材料期刊的国际化影响正在逐步上升,与去年比较,影响因子大多有明显提高。 SCI收录的16种期刊中,2012影响因子超过1的中国材料类期刊有四种。其中, 《中国稀土学报》上升了0.462; 《JMST 》上升了0.460;《中国科学-技术科学》上升了0.362。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英文版)》 虽上升了0.166,但未达到超过1.0的预期值。虽然去年暂时它超过了《JMST》,但今年还是被《JMST》摔在后面。希望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英文版)》 2014的IF能超过1.0。 但也有IF不升反而下降的,如《矿物冶金与材料学报》,《 稀有金属 》和《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 总体来说,我国材料类期刊 与国际顶级期刊比较, 还有较大差距。我国期刊影响因子低的原因与出版速度、综述文章少、稿件质量、国内同行引用少等有较大关系。 相关博文: 1.材料类前20杂志,都很牛 2.2013版纳米、材料类SCI期刊影响因子(供自己参考) 3.2013年中国国内被收录的SCI期刊数量:共151种 4.今年继续八卦生物材料领域的影响因子浮云变化情况 5. 恭喜《中国科学:技术科学》影响因子过1 6. 2013年最新常见金属材料类期刊影响因子!!! 7. 中国材料类期刊影响因子排序及论文写作中的架构 刊名 语言 出版周期 创刊 主办单位 出版社 影响因子 2012 2013 Nano Research 纳米研究 英文 月 2008 清华大学 Springer 7.392 Journal of Rare Metals 中国稀土学报 英文 月 1990 中国稀土学会 Elsevier 0.901 1.363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材料科学与技术 英文 月 1985 金属研究所 0.738 1.198 Science China Technological Sciences 中国科学技术科学 英文 月 1952 中国科学院 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Springer 0.747 1.109 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 Materials International 自然科学进展 : 国际材料(英文版) 英文 月 199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 Elsevier 0.989 New Carbon Materials 新型碳材料 英文网络版将与中文印刷版同步出版 双月 1985 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 Elsevier 0.914 0.981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英文 月 中南大学 Elsevier 0.751 0.917 金属学报 中文 月 1956 金属研究所 0.464 0.612 无机材料学报 Journal of Inorganic Materials 中文 月 1986 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0.445 0.531 Rare Metals 稀有金属 英文 双月 2006 中国有色金属学会 Springer ( 2009- ) Elsevier ( 2006-2009 ) 0.593 0.493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材料科学(英文版) 英文 双月 1986 武汉理工大学 Springer 0.354 0.484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erals Metallurgy and Materials 矿物冶金与材料学报 原刊名: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英文 月 1994 北京科技大学 Springer 0.691 0.483 Acta Metallurgical Sinica (English letters) 金属学报 ( 英文版 ) 英文 双月 1988 金属研究所 Elsevier 0.407 0.467 Journal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中南大学学报(英文版) 英文 月 1994 中南大学 Springer 0.364 0.434 Journal of Iron and Steel Research , International 钢铁研究学报(英文版) 英文 月 1994 中国钢研科技集团公司 0.213 0.292 Rare Metals Materials and Engineering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中英文混排 月 1970 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 Elsevier 0.164 0.160
个人分类: 科研|19058 次阅读|10 个评论
[转载]预测2018年材料相关主流期刊影响因子
szh2129 2013-6-17 16:31
有人说:发文章如炒股票,发完了等着看IF升升降降。本贴预测五年后期刊走势,大家轻 拍。看看自己的股票或者将要购买的股票会不会升值。如果手头阔绰还没有购买的话,赶 紧买潜力股吧。 这里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不能以某某期刊过去怎么怎么辉煌,秒杀什么什么的态度看问题。长江后浪推前浪,这个说法不仅针对人才,也适合期刊。不承认这个道理就是不承认自己能超越前人,这不是卢瑟心理是什么?(别往周围看,说的就是你!) Nature,影响因子40; 这几年的发展趋势好于Science,主要原因是Nature进取心强,创办了一系列刊物,个个独 当一面。Nature主刊在众系列刊物独享众星拱月之势,霸主之位无人能撼。Nature创刊比 Science长,历史地位也比Science高一些,发表了一些更为经典的工作如达尔文进化论、 DNA双螺旋等。 Nature Materials, Nature Nanotechnology 影响因子30-35, 啥也不说了,每年只一百多篇文章发表,影响因子想不高都难。 Science, 影响因子 28; 一个霸主的兴旺必然伴随着另一个霸主的衰落,Science被Nature打败现在已成事实,如果 Science不采取措施,将会愈演愈烈,Science影响因子目前已经低于Nature Materials等 专业学科期刊,小心一不小心被综合性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超过就大势已去了。 Nature Physics, Nature Chemistry 影响因子 25 物理和化学本身是夕阳学科,这两个影响因子不会高于Nature Materials和Nature Nano; 但前两者的影响力可能更大,原因是覆盖面更广从而更容易让人认可。Nature Physics 和 Chemistry刚推出的时候,很多PRL和JACS/Angew支持者持藐视态度,现在估计不敢了,然 后把藐视的面孔色迷迷地对着Nature的新宠Nature Communications。 Nature Communications 影响因子 20-25 排名第三的综合性学科,优势是学科全面,覆盖了其他Nature系列不Cover的领域,例如天文学等。因为学科全面,发文量大一点也正常,平均到每个学科文章数也不多。第二个优 点是提供订阅和开放获取两种模式,貌似是文章接收后由作者自由选择,体现了兼容并包 的思想(这个理念有可能是其成功的关键,思想理念的进步一直是社会进步的驱动力)。 2013年聚合物太阳能电池certified最高效率在此发表,说明该刊已经得到深入认可。这一 篇文章将来会贡献10%的影响因子,信不信由你。看看这个研究领域给Nat Materials和 Nat Photonics贡献了多少IF。三五年后,Nature Communications影响因子介于Nature各 子刊之间,应该高于Nature Geoscience(影响因子12左右)但超不过Nat Materials(除 非材料学科整体夕阳化,三五年内材料学应该不会夕阳化。)。为其策划一下:等NC影响因子接近Science之后,NPG把Nature头衔拿掉,更名为Communication(这个名字很酷毙了),成为综合期刊N/S/C三足鼎立中的“C”。 Advanced Materials 影响因子 20 对这个影响因子很多人会感到意外。但你现在如果算一算,会发现今年六月份即将出来的 影响因子已经在15左右了(这个数字之前有个虫子发帖预测过)。Nature靠一堆牛系列刊物众星拱月“拱”出高影响因子。Advanced Materials也会被Adv Funct Mater, Adv Ener Mater, Adv Health Mater等“拱”起来的。 Advcned Materials相对于Nano Letters等刊物,有着先天的优势,那就是覆盖面广。体现在下面几点: 2005-2008年以来,物质科学出现两个新兴领域,铁基超导和拓扑绝缘体,这两个领域都是 材料啊,那个热啊,都是诺奖级别的,不知道的可以查一下张首晟同志。这两个材料领域 几乎和“nano”无关,而Advanced Materials已经有相当多这方面的文章了。这两个领域 的材料研究如果侧重点在“新材料”而不侧重在“物理”上,基本会发表在Advanced Materials上而不是PRL上。另一个领域是聚合物光电材料,查查这几年Advanced Materials和JACS引用率排在前几位的都是来自这个领域,貌似比“nano”领域的 graphene还热。和超导材料和拓扑绝缘体材料等“物理材料”不同,聚合物光电材料几乎 是单纯的“化学材料”,这类新合成的材料(这里是“新”)几乎没人发表在PRL和Nano期 刊上,基本集中在Adv (Funct) Mater和JACS上。大家知道2011年是分水岭,Adv Mater影 响因子首次打败Nano Letter,甚至凌驾于JACS/Angew之上,仅次于Nature系列,未来继续 看涨。发表文章(现在每年800篇)数量少确保其高IF。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影响因子15 Adv Energy Mater, Adv Health Mater的上司,Advanced Materials的全文版。很多人看 来,“full article”比“communication”含金量高,不做评论。你放心,Adv Materials高影响因子必然和Adv Funct Mater协同起来。发表文章(现在每年500篇)数量少确保其高IF。 Nano Letter/Small/ACS Nano 影响因子10-15 Nano Letter影响因子几乎几年没变了(相对来讲)。发文风格APL化、研究内容小众化、 发文小圈子化、据中国人的稿子无礼化等都是问题。但最关键的问题是定位狭窄,随着材 料研究热点从纳米转到铁基超导和拓扑绝缘体、化学材料等,这里曾经的辉煌很难重现。 Small这个名字很酷,很多老板很喜欢这个名字,如果能定位在“微观研究领域”的话,估 计能有所突围(相对于Nano一系列期刊)。上面的文章关于生物医学的比较多,可能是由 于细胞、DNA和人体组织都很“Small”吧。Small是Advanced Materials/Advanced Fuctional Materials系列刊物,Wiley编辑部将三者捆绑开发,估计在两个ADV高影响因子 的带动下有不错的前景。 ACS Nano新期刊,比Nano Letter来讲,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问题和众“Nano”期刊一样 ,覆盖面窄。但从发表文章来看,似乎和Nano letter有不同的侧重点。现在影响因子已经和Nano letter不分伯仲了。 JACS/Angew 影响因子12 化学尤其是有机化学的权威。JACS这几年引入不少综述,带动影响因子很明显啊。JACS是 ACS的唯一旗舰期刊,影响因子对其来讲不重要。即使当年影响因子是Nano Letters的一半 ,也没人说三道四。不服不行。JACS引用靠前的文章也几乎是材料类的。 Angew是Wiley出版物,近年来影响因子被自己哥们Adv Materials超过。相对后者,Angew 前景不太明朗,影响因子不看涨。 PNAS 影响因子9, 永远的9-10分的期刊,每年海量(三四千篇)文章,很难指望影响因子能升上去,影响因子从综合性期刊第三变成第四。 PRL 影响因子8-9 曾经物理里的唯一霸主,现在不敌Nature Physics。但前者发文量巨大(每年3-4千篇), 所以总体影响力不变。未来几年PRL将一改IF停滞不前的局面(原因这里不说了),略升到8-9左右,甚至接近10。最近这些年,PRL很少报道新材料的发现(连铁基超导的原创文章都发表在JACS上了),往往对老材料的物理现象很感兴趣。从而缺少高引用率。文章公式多如牛毛(比PRB少),吓唬人啊。 Chemical Science 影响因子8 据说RSC抛弃了老旗舰CC,新立新旗舰CS(这个简称不错)了,希望能有所作为。 CM/JMC/Macromolecules 影响因子7 相对于纳米材料,化学材料近年来是兴起了。 CM和JMC一路高歌,尤其是前者,IF有可能高歌到8。但CM历史上投稿难度不大,所以IF即 使爆发了,往往给人感觉怪怪的。 Macromolecules得益于聚合物光电材料的兴起。2012今年影响因子就有望超过Anal Chem, 成为IF最好的二级刊物。有人说Macromolecules独立于化学和物理或材料之外,这另当别 论。 CC/Analytical Chemistry 影响因子6 CC被RSC摈弃旗舰期刊的地位了,悲剧啊。的确,CC在人们心目中根深蒂固的定位,很难靠营销来提高。只能另起炉灶了,新的CS来了。 AC好几年都没涨,估计后几年也难涨了。学科的衰退是根本原因。严格来讲,分析化学发表JACS是非常困难的,一篇分析化学JACS含金量大致等于两篇有机JACS,一家之言。国内分析化学在国际地位不高,原因是国内仪器设备开发落后,但国内很多分析化学高校打着分析化学的旗号,实际上不说也罢。例如,NMR是化学绝对少不了的No.1仪器技术,你听说国内有谁在做NMR方法学和对应新仪器研究吗? Scientific Report/PRX 影响因子5-7 SR表哥是Science的Report,也是仅有的少数几个综合性期刊之一,虽然是NPG下属,没 Nature队标是干不过PNAS的,尽管很多单位做新闻报道的时候写成《自然-科学报道》。N PG可能看到了综合性期刊影响因子低于10的这个空白,所以推出了SR去填补之。这样Nature-Science-NC-PNAS-SR梯队就成型了。而现在NS影响因子30+,PNAS10,中间和低档两个空白区,商机啊! PRX是新创的牛刊,不知道的可以搜寻一下。文章长度有弹性,很自由。自由很重要,比爱情重要,有倔强的大牛就是不喜欢被期刊格式束缚。PRL败下阵来后,据说PRX被赋予重任,推到前线要打败Nature Physics。 JPCB/JPCC/APL 4-5 JPC好多系列,都不错。 APL是有底蕴的期刊,稍作改革IF就会有大的起色。只有一个审稿人,注定期刊整体档次上 鱼龙混杂。现在发文量好像比以前少了,IF有起色。你说他审稿快吧,也没见比ACS快。增 加审稿人好好把关吧。 Acta Materiala 影响因子3-4 金属材料老大哥,但你别指望他影响因子冲天,连冲破4都难。覆盖面和他的名字不太相符 ,基本是传统金属材料自拉自唱的舞台。材料中另外两大类高分子和陶瓷材料,顶级论文 基本发在Macromolecules和美陶。很奇怪,英国的期刊怎么起了个怪怪的(德语?拉丁文?)名字。 PRB 影响因子 4 理论深度到了,公式多了,往往曲高和寡。Nature和Science的办刊态度有其道理,如果你 的物理工作只需要高中以下的数学就能理解的话,恭喜你,你达到N/S的要求了,但你永远 进不了PRB的门槛。在期刊越办越多,IF动不动过5的环境下,PRB会走向何方?全球经济环境恶化下,基础凝聚态物理研究的稻草是超导还是TI?期待凝聚态物理有新的血液注入。 美陶 影响因子2-3 曾经的辉煌(如果有的话),谁知道跑哪儿去了?顺便说一下,我也叫JACS。 转自小木虫: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5577649
12309 次阅读|0 个评论
嘲风封面设计作品-Advanced Materials先进材料封面
热度 2 scimage 2013-6-14 17:32
http://www.scimage.cn/
个人分类: 发表作品|4341 次阅读|3 个评论
材料史话(1):材料科学与生物科学中的DNA究竟有何关系?
热度 1 rczeng 2013-6-13 18:15
材料科学与生物科学中的 DNA 究竟有何关系? 图 1 为中科院金属研究( IMR )所庆祝 50 周年的时候制作的所标。此标志树立在西南角最显眼的地方,为双螺旋 DNA 结构。为什么一个从事材料研究的著名机构要以 DNA(图2) 为标志呢?材料科学与生物科学中的 DNA 究竟有何关系? 图 1 中科院金属研究所( IMR )所标 图片来源:http://www.imr.cas.cn/zt/60znsqztwz/tpk-60sq/yqfj-60sq/201301/t20130108_3743028.html ; 图2 DNA 双螺旋结构 图片来源: http://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Difference_DNA_RNA-EN.svg . DNA 双螺旋结构的发现的确受到材料科学进展的影响。这种关系可追溯到晶体螺旋生长的发现。 Frank 预测了晶体表面的螺型生长(图3),并被试验证实,这件事情对现代生命科学产生了一个间接和重大的影响。 图3 螺型位错与晶体生长 1953 年, J. D. Waston 和 F.H.C. Crick 确立了 DNA 分子的双螺旋结构, 揭示了遗传信息及其复制规律。 在著作《双螺旋结构: DNA 结构发现的个人说明》 (The Double Helix:A Personel Account of the Discovery of the Structure of DNA)(Waston, 1986) 中,作者谈到与 Crick 争论烟草嵌合病毒( TMV )具有螺型结构,受到法拉第学会讨论会论文集有关晶体生长理论的启发,肯定了 DNA 双螺旋结构。 Waston 写道: “ 那时我的情绪已十分消沉,后来我突然产生了一个奇思妙想,为什么这些亚单元应当具有螺旋式排列。 晚饭后,我无事可做,顺手读了一本法拉第学会讨论会论文集 ’ 金属的结构 ’ (他记错了,实际上应当是 ‘ 晶体的生长 ’ ,它含有理论工作者 Frank 关于晶体如何生长的一个巧妙理论。他们经过合理计算后,都得到一个与实际观察相矛盾的答案,即晶体不可能以所观察到的速度生长。 然而, Frank 看到,如果晶体并非以寻常的方式生长,则这一悖论就消失了。 这种新的生长方式就是表面含有位错,其导致表面永久地存在一个连接角,这样新的分子可以不断地黏结在这个连接角上。几天后,我产生了一个新的想法,即每个 TMV 颗粒应当被看成一个微小的生长晶体,与晶体一样,它们具有连接角,最重要的是产生连接角最简单的方式就是亚单元螺旋排列。这个想法如此简单,所以它一定也是正确的) ” 。 上述史料给了我们的重要启示是,不同学科之间具有相似性。 (资料主要内容摘自: 《走进材料科学》, Cahn , R.W. 著, 杨柯译,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8 ) 后记: 2013年7月9日偶然看到张旭的博文: 螺旋位错”启发了“DNA双螺旋”
个人分类: 材料史话|8717 次阅读|2 个评论
可是我不会
热度 2 lql0558 2013-6-5 23:00
Return 21:50:07 李哥,你好 李半宇 21:50:19 你好 Return 21:51:08 储哥叫我找你 李半宇 21:51:20 什么事 Return 21:51:52 问行星齿轮的事情,他说把图纸发给你了 李半宇 21:52:19 然后呢 Return 21:53:04 我按照他的参数来画齿轮,装配起来就是咬齿,想你帮帮忙看看什么问题 李半宇 21:54:06 有个参数明显不对的,上面标的压力角 81 ,压力角有 81 的嘛 Return 21:54:16 压力角 20. 齿数 81 李半宇 21:54:30 客户更正的? Return 21:55:12 是,他以前是用塑胶的,现在改铁基粉末冶金制品 李半宇 21:56:26 参数我没有细看,里面有变位系数嘛 Return 21:56:35 没有 李半宇 21:59:23 他的图纸的齿形大致情况应该是对的,只是缺少参数,基于这个观点,你按照他给的参数画出来,齿形和他给的相似不? Return 22:00:22 不像,他的齿轮明显和标准齿轮不一样 李半宇 22:01:25 那他可能存在着变位,或者其他的东西 Return 22:02:11 所以他要我设计一样给他,按参数 李半宇 22:02:32 还有,他以前是塑料件,现在改为粉末冶金的 Return 22:02:45 是, 李半宇 22:02:47 粉末冶金的强度远远大于塑料件,齿轮的强度应该是能够保证的 李半宇 22:04:16 如果只是这几个齿轮组合,你重新按标准齿轮设计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Return 22:05:16 所以要重新设计,可是我不会 李半宇 22:06:15 找本机械设计手册,学学,这个是基础的东西 上面是本人和一个 QQ 群里面的群友聊天记录,聊天就这么多,结束了。我觉得请教一个人,只要别人把你的问题给指出来,或者是可能出现问题的地方给指出来,别人能帮的就这些了。如果别人继续帮你做,帮你设计,那就不是你在请教别人,而是别人在替你工作。我可以帮他设计,那相当于在替他工作,他付我报酬,我就干。 后来储哥说他不懂齿轮的,其实我是材料学专业的,没有系统的学过齿轮,特别是上学阶段。我觉得我对他已经说的很明确了,由于粉末冶金齿轮的强度远远大于塑料件,齿轮的强度应该是能够保证的,重新按标准齿轮设计应该是没有问题的。标准齿轮设计,很多书上都有实例的。 他最后没有说任何话,就不回我信息了,肯定是想让我给他设计,我没有满足他的愿望,所以他连句道谢的话都没有。 (注:基于保护当事人的隐私, Return 并不是他的真实昵称) 本博文为原创,观点仅供参考。欢迎转载或引用,但请注明来源,谢绝不注明来源的引用或转载,联系 QQ:375188549 。 作者简介:李其龙,男,硕士学历,主要从事材料科学与机械加工方面的研究。 Email : li-qilong@163.com
4251 次阅读|4 个评论
介绍几种有趣的石墨烯材料
热度 4 szh2129 2013-5-31 23:00
研究生这两年也看了不少文献,因为是做石墨烯相关的所以大部分都是石墨烯的文献。看文献的过程中有很多有意思的材料让自己眼前一亮,现在把这些材料总结一下,也希望能给自己或者各位读者一些启发。 1.超轻石墨烯凝胶 这是两篇不同的文章,都是关于超轻石墨烯材料的而且几乎是同一时间发表在Advanced Meterials上的。而且第二篇是我们学校邱介山老师课题组的,所以比较关注。 这两种材料的制备方法都比较简单,密度低是主要的创新点。 2.石墨烯卷轴 卷轴大家肯定都不陌生,而石墨烯在很多科学家眼中就如同纸一般的材料,所以把石墨烯卷起来肯定是很多科学家设想的。说实话,我最初也想过制备这种材料,不过一查文献才发现,早就有人实现了。 这篇文章就是一种制备石墨烯卷轴的简便方法,出自湖南大学 湖南大学化学与生物传感及化学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3.石墨烯-碳纳米管复合材料 碳纳米管与石墨烯,两种刚刚兴起的碳的同素异形体,在很多方面有着相似的性质。但两种材料不同的空间构型又使他们具体各自独特的性质。把这两种材料复合到一起相信是很多科学家的梦想,而这篇文章就实现了这两种材料的有序复合。 4.泡泡石墨烯 泡泡大家都吹过,而且肯定是我们童年必不可少的回忆。而把石墨烯吹成泡泡估计我们想都不敢想。中科大的科学家们就把我们童年的乐趣同科研结合到了一起,不得不佩服他们灵活的思维。 那就让我们欣赏一下石墨烯泡泡吧~! 这几篇文献我都已经传到我的公共邮箱里,有感兴趣的同学可以下载阅读。 邮箱:szh_share@163.com 密码:szhshare
14988 次阅读|5 个评论
纳米生物材料初探(5)
热度 1 guowenjiao 2013-5-30 16:58
毕业论文已经完成,但是专家咨询部分做的不够充分,尤其结果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还需领域专家把关。因此现将利用共词分析方法而得出的一部分结果陈述如下,希望能够得到众师门的指点: 磁性纳米粒子(主要为铁氧系纳米粒子,如氧化铁纳米粒子和四氧化三铁纳米粒子等)是一类既具有纳米材料所特有的性质(如粒径小、比表面积大、偶联容量高等),又具有磁响应性及超顺磁性的智能型纳米材料,可以在恒定磁场下聚集和定位、在交变磁场下吸收电磁波产热,主要用于传输阿霉素、甲氨碟呤、依托泊苷、米托蒽醌、多西紫杉醇等药物到特定靶点,而在过高热定向癌症疗法方面尚停留在实验室研究阶段,但已从动物实验中获得成功,被证实为一种有潜力的癌症治疗新方法 ] 。通过分析 可知与磁性纳米粒子有关联关系的技术包括修饰技术、纯化技术、表面改性技术、冷冻技术、气相沉积技术(包括物理和化学两类)及磁共振成像技术等。进一步分析两两间共现关系随时间变化的趋势 可知修饰、表面改性及溶胶 —— 凝胶等技术在早期便与磁性纳米粒子产生联系,且主要用于粒子的制备,但却有逐渐被近年来才与磁性纳米粒子产生联系的冷冻技术、纯化技术、气相沉积技术所取代的趋势。此外,进一步观察还可以发现磁共振成像技术自 2002 年与磁性纳米粒子产生里联系以来,两者间的关系一直保持着较为稳定的变化态势,表明现阶段制备磁性纳米粒子的工艺技术已较为成熟,研究重点开始转向磁性纳米粒子在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物质的分离、纯化、转染及磁共振成像(用于制备造影剂)等方面的应用。基于上述分析实例可将技术机会识别视角 3 总结为:当领域内某种材料或产品的制备及应用涉及若干技术的使用且各项技术的用途各不相同时,通过分析这些技术的应用时间范畴及其用途可以揭示出各项技术的交替演变历程,进而能够间接反映出该种材料或产品应用领域的变化情况。 ] Pollert E,Kaspar P,Zaveta K,et al. Magnetic nanoparticles for therapy and diagnostics .Ieee Transactions on Magnetics,2013,49(1):7-10.
4308 次阅读|2 个评论
纳米生物材料初探(4)
热度 1 guowenjiao 2013-5-30 16:57
毕业论文已经完成,但是专家咨询部分做的不够充分,尤其结果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还需领域专家把关。因此现将利用共词分析方法而得出的一部分结果陈述如下,希望能够得到众师门的指点: 作为一种新型生物可降解材料,聚乳酸与多种金属材料(如金、银、镁等)及合金(如钛合金、镍钛记忆合金及镁合金等)在性能方面存在诸多的相似之处,如两者均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塑性、韧性、弹性、延展性、抗菌性、骨传导性、抗拉强度、抗压强度及抗弯强度(抗折强度)等,且与后者相比还具有毒性较小、生物相容性较高等优势,因此将聚乳酸的应用范畴从当前熟知的缝线、绷带、纳米胶囊、药物传输载体及牙种植体周围骨缺损的修复和重建等领域扩展到目前金属类材料盛行的手术固定器械(如手术切口固定器)及医疗植入器械(器官支架)领域应具备一定的可行性。此外,在文献调研过程中也发现了一篇由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杨秀滨教授申请的专利 ] ,其中提到在胸骨切口固定器械中加入聚乳酸能够改善器械的力学性能和降解速率,进一步验证了上述推论的可行性。 ] 杨秀滨.可生物降解的用于胸骨、肋间切口的固定装置 .2006.
3392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20: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