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锡林郭勒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淖尔记事 2007-07-18 22:39
taodeng 2014-2-5 23:31
内蒙古 苏尼特左旗 敖尔班 蒙古人将聚水的小洼地称为淖尔,而将大湖称为诺尔。不过,这也许只是汉语翻译中的差别。我们的营地建在离阿日善高毕诺尔十公里的地方,而近旁就有一个无名的淖尔。大湖总是让人敬畏,虽然现在阿日善高毕的水并不多,但湖岸神圣的敖包上依然不断增添着石块。无名的淖尔很小,半径不过50米,却照样充满生机。由于有水滋润,淖尔边的沙葱长得格外茂盛,自然成了牛羊的乐园。鸟儿也把这里当成天堂,最多的是燕子和丘鹬,不时有沙鸥轻盈地滑翔而下,而两只灰鹤则悠闲地站在水中觅食。
个人分类: 登山印象|2104 次阅读|0 个评论
红色台地 2007-07-14 22:43
taodeng 2014-2-5 23:30
内蒙古 苏尼特左旗 通古尔 早晨驱车去通古尔的公路两旁都是一望无际的翠绿草原,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让人倍感心旷神怡。无数的鸟儿飞来飞去,本来是一个特别愉悦的场景,可早晨鸟儿的反应很迟钝,结果有不少就撞到车上,让人非常难过。只能往好处想:环境恢复得不错,鸟儿的数量增加了许多。确实,后来在草原的小路上遇到了一群接一群的毛腿沙鸡,还有翩翩飞翔的戴胜。最高兴的是看见一只狐狸和一只苍鹰,它们一起在草原上追猎黄鼠。通古尔其实算不上是山,它是苏尼特左旗和二连浩特之间的一个台地,在台地的边缘是出露红色岩层的陡崖,看起来壮观又漂亮。 刀嵴攀登 红色陡崖 台地表面 戈壁驼队 荒原珍宝 一个刺头 艳丽生辉 苁蓉挺拔
个人分类: 登山印象|1983 次阅读|0 个评论
草原风云 2007-07-11 21:30
taodeng 2014-2-5 23:29
内蒙古 阿巴嘎 萨茹拉塔拉 今年的雨水非常好,至少在我们呆在这里的时候,每天都会遇上下雨。就是晴天时,天空中也飘满白云,正像草原上的羊群。风呼呼的刮过,不时听到天边传来阵阵的响雷。站在辽阔的草原中心,可以清楚地观察到风云的走向,常常看见不远处乌云下垂到地面,那里一定已经降雨。看着看着雨就过来了,还来不及跑到车上,已经倾盆而下。很快又雨过天晴,彩虹高高地挂在天上,刹那间草原不仅绿了许多,小花也星星点点地绽放开来,而百灵、沙蜥、黄鼠……,纷纷在草原上欢快地飞翔、奔跑、跳跃。 咫尺之遥的暴雨倾盆 远观风云 雨过天晴 通往草原深处 草上飞弛 花中寻觅
个人分类: 登山印象|2042 次阅读|0 个评论
圣山剪影 2007-07-07 21:31
taodeng 2014-2-5 23:27
内蒙古 阿巴嘎 宝格达乌拉 阿巴嘎旗位于锡林浩特和二连浩特之间,似乎是一个不太为人所知的地方。但当你打开GPS时会惊奇地发现,在中国的两千多个县级行政区中,阿巴嘎旗排在第一个。因为按照字母顺序,阿巴嘎的拼音Abaga显然独占鳌头。宝格达乌拉在阿巴嘎去苏尼特左旗公路的北侧,它是一座孤耸于辽阔草原上的玄武岩山丘。“宝格达”在蒙语中是“神圣”之意,而“乌拉”代表“山”,“宝格达乌拉”就是“圣山”。原来,蒙古人认为这座山从某一个方向看,其剪影就像死去的成吉思汗仰卧的面部轮廓。不过,我却没能看出这个自然的奇观。 金色的草原 远眺圣山 与苍凉相对 据说最像的角度 山顶的玄武岩 向上天的祈祷 铁马入梦 千年的牧歌 告别宝格达乌拉
个人分类: 登山印象|255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美媒:随中国煤炭需求增长 水资源短缺严
xjtuhyg 2013-7-4 08:47
美媒:随中国煤炭需求增长 水资源短缺严峻 美国气候快线网7月1日文章,原题:随着中国煤炭需求增长,水资源短缺日益严峻 关键词:煤炭开发,水资源短缺,锡林郭勒,海水西调 更新时间:2013-07-03 12:37 所在栏目: 海外看中国 http://www.jeixun.com/article/201307/42335.html 这是水煤矛盾的文章链接: http://www.eenews.net/stories/105998371 从许多方面看,锡林浩特都是“中国怀俄明州”的理想候选地。这里的褐煤储量超过其他任何地区,距电力紧缺的北京只有数百公里,地广人稀的环境也为新煤矿和下游企业提供了充足空间。只有一个问题:煤炭产业需耗费大量水,这里却是中国最缺水的地区之一。在锡林浩特的煤矿外,到处贴着打井服务的小广告,这表明水和煤炭的冲突有多么激烈。   中国的煤炭需求引发了对水资源的激烈竞争。非盈利性机构“中国水危机”称,目前有超过一半的中国工业用水与煤炭相关产业有关,如采矿、发电、焦煤生产等。这意味着,中国煤炭行业所需水量超过其他所有产业的总和。地理上的错位加剧了水压力。数据显示,中国85%的煤矿位于北方,但这里的水资源只占全国总量的23%。    为解决缺电问题,中国决定到2015年时建设16个大型煤炭工业中心。这些中心每年将消耗掉100亿立方米水资源,相当于黄河每年供水量的1/4。目前中国已陷入两难:究竟是该调整煤炭发展计划,还是以引发水危机为代价继续推进煤炭产业。   为应对水资源危机,中国近年来采取多种措施,但都存在缺陷:比如新能源不稳定,进口煤炭关系到国家能源安全,通过技术升级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则代价过高。一些省份试行水权交易制度,却容易成为过度耗水的借口。外界也质疑水权交易及其他水资源保护措施能否跟上中国煤炭产业的步伐。2007年至2012年,锡林浩特煤炭年产量增长7倍。同时,火电站、煤化企业等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当地政府提出修建600公里的海水管道,从渤海向锡林浩特运输水。这项耗资数十亿美元的计划5年前提交给北京,至今仍等待批复。 即使该计划成功,仍无法解决煤炭产业带来的另一个问题:为避免矿井坍塌等事故,工人通常会在开矿采煤前把地下水抽出,导致地下水位急剧下降。   在距锡林浩特最大煤矿15公里的地方,牧民德力格尔正四处打井寻找水源。过去几年里他已打了12眼井,如今使用的水井深度已达120米,有时仍打不上来,“我们现在还有水可喝,但我们的孩子以后怎么办?” 参见: http://forum.home.news.cn/detail.jsp?id=80835420pg=1 http://forum.home.news.cn/detail/87358389/1.html 从南水北调中线取水口看水价或代价问题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33560do=blogid=683623 引渤入疆PK南水北调 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boardid=1id=656821
1161 次阅读|0 个评论
锡林郭勒
kwang 2011-8-17 22:48
锡林郭勒
2156 次阅读|0 个评论
锡林郭勒草原 我的理想的家园
热度 3 chenzz1937 2011-5-13 22:43
锡林郭勒草原,我理想的家园 -- 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 30 年的点滴回忆 陈佐忠(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北京 100093 ) 30 年,在历史的长河中是短暂的瞬间,对人的一生是宝贵而漫长的岁月;而对我们一代人来讲,定位站的 30 年,可以说是事业的全部,是理想的一生。这 30 年,留给我们太多的思考;也留给我们太多的回忆。 我是在不惑之年以后即 41 岁才见到草原。那是 1978 年的冬天,我按照组织的安排陪姜恕、李博等几位先生到白音锡勒牧场选择长期观测样地和站址。因为是冬天,到处是一片枯黄,低低的牧草,刺骨的寒风,颠簸的路面,浓重的羊膻味,并没有使我产生一点点对草原的激情;倒是蒙古包、“草原白”、手把肉和蒙古族同志的热情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1979 年春天开始了野外工作,此后 30 余年,我把自己的一切就愉快的献给了草原。锡林郭勒草原就成为我的理想的家园。 1. 为什么在白音锡勒牧场建立这么一个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 其实中国科学院为什么要在锡林郭勒的白音锡勒牧场建立这么一个长期的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我也不知道当时的领导是如何考虑的,因为这个事情是 1978 年冬天在西宁召开的宏观生物学工作会议上决定的,我没有参加那个会议。在那个会议上,科学院为了加强宏观生物学的研究,决定建立三个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温带森林、温带草原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的成立由我们所负责。我本来是在农业生态研究组研究农业中的耕作制度改革,研究北京的小麦、玉米套种等等问题。是服从分配,我们全组都转到草原组去了。 在不断的学习、工作和讨论中,我们逐步明确了为什么在白音锡勒牧场建立这么一个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这个问题。我国有 4 亿 hm 2 的草原,占国土面积的 40% 以上,其中温带草原是主体,而内蒙古草原是温带草原中面积最大、类型最丰富、代表性最好、研究工作最多、积累资料最丰富、条件最好,是建立定位研究站进行长期定位研究最理想的地方。而在内蒙古草原,锡林郭勒草原白音锡勒牧场又被认为是最理想的地方。白音锡勒牧是我国建立比较早的国营畜牧场,各方面的条件都比较好,在文化大革命前的 1965 年,国家科委把这里确定为发展畜牧业现代化的样板,为此进行了大量、全面的调查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资料;文化大革命中,下放到锡林浩特的草原研究所在这个地区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农牧学院也先后在这个地区开展了许多教学实习和一定的研究工作,有比较多的资料。正因为如此,白音锡勒牧场成为科学院建立长期草原定位研究比较理想的地方。 2. 为什么选择目前这个站址和羊草、大针茅那两个永久观测样地 现在的这个站址是比较理想的地方,前面是锡林河,后面有沙地,西面是伊和乌拉,东南有这个地区最高的山地和高原湖泊,自然景观多样。当时去克旗的公路就在定位站的前面,离居民点不是太远,工作比较方便。当时,也有一个意见,就是把站址放在伊和乌拉下面的公奶庙,临近锡林河;还有一个意见就是把站址放在当时的场部。当然,经过讨论,最后确定现在这个地方。 至于两个永久观测样地的选择,那是经过比较大范围的野外考察才确定下来的。我们的野外考察,是在冬天进行的,植物已经枯黄,选择一个有代表性的样地是比较困难的。尤其是大针茅样地,没有生殖枝不好确定是大针茅还是克氏针茅。好在李博先生曾经在这里进行过植被调查,姜恕先生也有丰富的野外工作经验,他们经过调查,也就很快统一了认识,最后确定这两个长期观测样地。 3. 研究站目标是如何确定的? 在 30 年前,我们看英美等国家的研究论文很少,国外的文献和资料也很少,我们对国外的了解是不多的。直到 1982 年,我们研究室为了在国内交流有关研究,还翻译了一些国外有关生态系统研究的文献,出版了《植物生态学译丛》第四集。所以生态系统长期定位研究做什么?在开始我们不是十分明确的。能不能长期坚持下去也是有怀疑的。 我们在建站之初确定的目标是“草原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提高生产力途径的研究”。这个目标包括基础和应用研究两部分内容。这个目标是在 1978 年西宁会议上确定下来的。我们经过讨论逐步明确生态系统结构研究,开始要进行包括土壤、气候、植物、动物、微生物等方面的背景研究;而功能的研究就是要进行能流和物质循环的研究。而提高生产力途径的研究是指草原应用的研究。如放牧、割草、人工草地、施肥、引种、牧草栽培以及退化草地改良等等方面的研究。可以说其中有些研究内容是很深入和具有特色的,如草原退化在土壤物理、土壤矿物、土壤结构、土壤腐殖质化学等方面特点的研究是很深入和具有特色的结果。在应用方面,我们站开展的退化草地恢复过程的长期动态监测、放牧实验生态学长期观测、人工草地的试验研究等也都是很有特色的工作。 4 。建成一个非常开放的研究站 我们都知道,草原生态系统研究领域很宽,学科很多,内容很丰富,单靠我们植物所那七、八条枪是不可能完成的。所以建站之初规定我们这个站由植物所牵头,植物所、动物所、综考会、内蒙古大学共同主持。在这样一个要求下,必须把我们站建成一个十分开放的研究站。在 30 年前,建设这种定位研究站是具有前瞻性的,所以我们站建立开始,积聚了当时除植物所外国内相关研究领域高水平的专家和一大批当时年富力强的中年科研骨干,如植物学方面的李博、刘钟龄、雍世鹏、仲延凯、赵献英、杜占池、杨持、宋炳煜、刘书润等,动物学方面的陈永林、朱靖、周庆强、钟文勤、李鸿昌等,土壤学方面的李绍良、蔡蔚祺、赵玉萍、康世安等,畜牧学方面的沈长江,微生物学方面的廖仰南、王芳玖等。正是他们的参与,才使得我们站在研究工作上不断取得较大的进展。 要建成一个稳定、不断发展开放的研究站,要把这些具有不同职业、不同单位、不同性格、不同年龄背景的科学工作者长期团结在一起,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去工作是有一定困难的。而我们这些“一个战壕里的战友”现在还能够经常相聚在一起,谈天说地侃大山,话题可能很多,但总是十分怀念那段相处的岁月。是那么的亲密无间,是那么无拘无束,是那么相互体谅。 在那段时间里,我们在相互帮助,相互体谅的温暖环境中生活。那时,我们站上车辆不多,交通经常十分紧张。有时我们的研究人员在 30 多公里以外的样地做工作,到了晚上,研究人员要回来,站上的汽车没有办法去接,动物所的汽车会主动去接;我们的定位站在草原的腹地,来往人员较少,每当听说北京有人夜晚到来,不论多晚,在站上的同志都会自动等候他们的到来,问寒问暖;那时,肉食紧张,动物所研究人员研究工作余下的兔肉总与我们一同分享,在万籁俱寂的夜晚,在暖烘烘的煤炉旁,闻着铝盆的肉香,谗一口草原白,天南海北一通神聊,忘记了一天的疲劳,真是神仙过的日子。 在那段时间里,我们在学术上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一个伟人说过“任何人在自己的专业之外都只能是半通”。在我们站上,有不同的专业研究人员,他们互为老师和学生。相互间的学习和交流,即使在饭桌上有时也在进行。我们每年都有一次年会,那是集中进行研究工作学术思想、成果交流的时间。这种年会不仅进行学术交流,也对研究工作以外的管理、共同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讨论。而每年研究工作成果的展示,是年会的主题。这种学术上的交流、讨论,有时会成为面红耳赤的争论。当时,有几个不同专业的年轻人,他们这种学术上的争论是有名的,他们要成立“杆头学会”,主要成员有动物所的王桂明、王梦军、宛新荣,植物所的汪诗平,内蒙古大学的王炜,内蒙古农牧学院的贾树海等。他们经常的争论没有在他们之间产生隔阂,相反增进了友谊。他们是很好的朋友。 我们在学术上的讨论、争论,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学科之间的交流,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学习,起到了取长补短的作用,这种讨论为了探求事实的真相,有时还要进行一定的资料分析和探讨,这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学科之间的封锁和壁垒。在那段时间里,我们研究者之间没有因为资料的保密和成果的分享而红过脸、闹过不说话的事。我们那时研究工作的环境比较宽松,没有 SCI 的压力,没有学术造假的问题,也没有发生过抄袭的风波。但我们对论文还是有比较严格的要求。 1985 年,我们出版了《草原生态系统研究》第一集,以后又相继出版了第二集到第五集,在成立 10 周年的时候,还出版了英文版的专集,并在许多刊物发表了一些论文。这些论文和著作的发表,在国内外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也在生产上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对那段时间的生活和工作,对那段时间我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们都十分留恋。现在我们一些同事之间还经常保持联系,也偶尔小聚,因为我们曾经是“同一个战壕里的战友”。我想那是个特殊的年代,形成的特殊的关系,是一个特殊的团队,不可能复制。而我们之所以能够这样可以称之为志同道合,那是因为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梦和共同的志趣。
个人分类: 未分类|5160 次阅读|4 个评论
走进大草原
DrSun 2009-11-18 18:03
我对锡林郭勒的印象,最早是1998年我国发行的一套邮票锡林郭勒草原。这套邮票是胶印版,很虚很小气,并没有反映出草原的真实面貌。但自此就记住了这个地方,很是向往。 10月25日,京蒙省级对口支援项目-北京同仁医院对口支援锡林浩特两所二级医院工作启动,我们一行10人来到了锡林郭勒大草原的中心城市-锡林浩特。秋冬之交的草原虽没有了绿色,但却另有一番豪迈气象。 在从太仆寺乘车赶回锡林浩特的路上,还见到了久违的狼和狐狸-这两个我们小时候心中的坏蛋。可惜我没能拍摄到它们。 这次活动由同仁医院医疗院长带队,医务处负责人、内科系统(呼吸内科、心血管内科)、外科系统(骨科、脑外科、心脏外科)、眼科、耳鼻喉科的主任和专家一行10人参加。一下飞机,我们就赶到锡林浩特市人民医院,与医院领导和科主任进行了交流。目前这所医院正在新区建设新院,我们随后去建设工地进行了实地考察。由于锡林浩特市为锡林郭勒盟行署所在地,本市还有一所更大的三级医院。因此大家提出的发展方向不谋而合,就是突出该院的专科特色,提高医疗水平。当天晚上,市长代表市政府为我们举行了欢迎晚宴,席间所言十分可感。次日,乘车三个多小时赶到位于锡林郭勒盟南部的太仆寺旗医院。该院负责全旗及周边地区的基本医疗任务,工作量大,医护人员比较辛苦。在座谈中得知,慢性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都是当地的常见病,急需提高相应的诊疗水平。同样也由于老院建筑面积小,医疗用房紧张,该院正在城南建设新院区。太仆寺旗是全国贫困县,仍拿出资金改善就医条件,可见当地政府对于医疗工作的重视。 锡林浩特市医院正门 锡林浩特市工业博物馆内的展览 太仆寺旗医院正门 太仆寺旗医院内科楼 太仆寺旗医院新院区工地 蒙医新成果宣传
个人分类: 图步天下(一)|4548 次阅读|0 个评论
锡林郭勒盟千里草原变新型能源基地引分歧(转贴)
kerer009 2009-10-9 09:15
按:本人近几年曾多次去过内蒙东部通辽、扎鲁特等地区,深为当地草原的生态环境状况担忧,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官员及个人经济利益之间的矛盾极为尖锐,政府决策以及其执行结果,成为影响草原生态环境保护程度的最大的、也是最根本的因素。可以说,内蒙东部地区的生态保护问题在全国是非常典型的,以往在全国各地发生的各种事例在这里都能集中地反映出来。今天看了这篇文章,深有感触,特此转贴。 锡林郭勒盟千里草原变新型能源基地引分歧 http://news.sohu.com/20091009/n267208660.shtml 科学开发一小块有效保护一大片?   草原变成新型能源基地有分歧   随着煤炭、石油、有色金属、硅石、石灰石、锗等资源不断被探明发现,作为北京和华北地区生态安全屏障的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草原近年来掀起大开发的热潮,但工业的快速发展与草原生态保护的矛盾开始凸显。   千里草原正变成新型能源基地   锡林郭勒盟(以下简称锡盟)拥有内蒙古1/5的天然草场。记者近日在这里采访时看到一个独特的景象:一处处露天煤矿、一个个化工厂和一座座发电厂与一群群低头吃草的牛羊共同镶嵌在草原上,纵横交错的铁路、公路网将草原分而治之,大开发、大建设的浪潮打破了牧区的古朴与宁静,千里草原正变成新型能源基地。   据锡盟发改委副主任王永军介绍,锡盟煤炭资源探明储量1448亿吨,约占全国的15%。随着2003年上都电厂一期工程的破土动工,锡盟拉开了开辟京津能源新基地,建设面向东北、华北电力市场西电东送和北通道的帷幕。随后,锡林浩特电厂、上都电厂二期、金山电厂等项目纷纷上马。胜利、白音华、白音乌拉、高力罕、额合宝力格、巴颜宝力格等特大型煤田先后大规模露天开采,神华、大唐、中电投、国华能源、北京电力、阜新矿业等国内外知名大企业大集团相继落户锡盟。   据介绍,目前锡盟煤炭产量已达4000万吨,预计2010年煤炭产量突破1亿吨,2015年突破3亿吨。全盟电力装机容量目前已达400万千瓦,预计2010年达到1000万千瓦。目前锡盟正在建设的有3个大型煤化工基地,分布在多伦县、乌拉盖管理区、锡林浩特市,主要生产甲醇、煤基烯烃、二甲醚、有机复合肥等。此外,依托储量丰富的有色金属、硅石、锗等资源,生产铁精粉、铁合金、多晶硅等产品的厂矿也建成。   同时,按照煤炭外运需要的运输能力,锡盟确定了三横五纵十支线的铁路网建设规划和八横七纵六出口一环线的公路网规划,一批铁路和公路已建成或在建。   工业发展与生态保护能否双赢   草原牧区工业发展与生态保护能否双赢?采访中当地干部群众对这一问题分歧很大,一部分人强烈反对在草原上办工厂、开矿山,他们认为这样得不偿失,势必会破坏草原生态。一部分人则认为强调生态环保没有错,但不能以牧民的贫穷和牧区的停滞不前为代价来保持一种原始的风貌。因为长期以来,草原始终被排斥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边缘地带,国家投入不足。在这种状况下,不走工业化道路,牧区的发展只能是水中的月亮,永远捞不到手里。   锡盟盟委书记荣天厚告诉记者,在锡盟发展工业和保护环境并不矛盾,发展工业是从长远和根本上保护锡林郭勒草原生态环境的必然选择。因为锡盟走的是靠新型工业化实现经济转型的路子,开发中要求做到一流的环保设施、一流的节水措施、科学开发一小块,有效保护一大片。同时,提高项目规模和技术门槛,推进工业集约发展。   锡林郭勒地处干旱缺水的内陆地区,有限的水资源能够承载工业化的发展吗?当地部分干部认为锡盟的水资源是可以保证今后几年工业发展用水的,但中长期来看,水资源紧张是必然的。   荣天厚对记者透露了一个大胆的设想引渤海之水淡化开发煤炭循环经济项目,即拟从渤海抽取海水作为发展煤制气的冷却水,同时利用煤制气的余热淡化海水、提取海盐,海水淡化后作为生产生活用水和生态建设用水,海盐用来发展盐化工。记者就这一项目的可行性与内蒙古一些生态专家探讨时,他们表示怀疑。   当地牧民反映,在草原上发展工业项目对草原带来的破坏和污染还是较为严重的。西乌珠穆沁旗白音华镇额尔登宝力格嘎查任建军、锡林浩特市宝力根苏木哈那乌拉嘎查宝日哈木拉等牧民告诉记者,煤田开采对牧民的生产、生活影响很大,机器的轰鸣声吵得人晚上睡不着觉,家里锅碗瓢盆每天都能落上一层煤灰尘。更令人担忧的是,牲畜吃了被煤灰尘污染的草后,患上发烧、拉稀、咳喘、眼睛流泪等各种怪病,导致不少牛羊死亡。   记者驱车几日在锡林郭勒大草原采访时也看到,在绿草如茵的草原上出现了一批又一批冒烟的厂房,一个又一个黑尘飞扬的露天煤矿,一辆接一辆川流不息的运煤重车。不少地区由于建厂房、修公路,随意在草原上取土取料,在草原上进行的有色金属勘探、采选产生了大量的探槽、探坑,勘探完成后又未及时恢复治理,一些地方被挖得千疮百孔。运送材料、产品的车辆在草原上压出的辙印,仿佛被皮鞭抽出的伤痕。近几年来,因开发占用、破坏、污染草场而引发的牧民上访事件时有发生。   化解矛盾要靠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   内蒙古上都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李英伟认为,一个地区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阶段,往往也是资源环境矛盾凸显的时期。像锡盟这样的草原牧区也不是不能抓工业、上项目,关键是地方领导能不能真正遵循科学发展观,走保护优先、利用在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从而在工业、人、牲畜、草原之间达到一种和谐。发展工业首先要考虑环保,不然采矿对脆弱的草原生态的破坏是毁灭性的。   这些说好说,但做起来很困难。李英伟认为,当地政府在上项目时如果真正不折不扣落实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问题就能迎刃而解。比如招商引资、开发建设将一律设置环保高压线,严格做到不环评不批项目,环评不过关不建设,环保部门不验收不开工。再如,对煤炭等矿产资源一定要高起点开发,提高开发准入门槛。不允许给投资商随意性很强的优惠政策,让他们廉价淘金。此外,对于今后牧区引进项目应由国家有关部门从严把关。   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副所长徐柱认为,锡林郭勒草原是欧亚温带草原保存较好的草原区。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特色,蕴藏着丰富的物种资源和遗传多样性,是开展草原生态、生产研究和资源开发的重要基地。因此,化解工业发展与草原生态之间的矛盾一定要从战略的高度,多学科、多领域地研究、论证,搞出一个短期、中期、长期的规划,合理开发利用。草原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主体政府、企业、个人在决策与实施行动时,都要将草原生态系统自身的利益与人类的利益联系起来,人类的利益服从生态系统的利益。要认识到人类自我的利益只是眼前利益,整个生态系统的利益则是长远的利益。   内蒙古:生态好了别让牧民收入在原地打转转   记者近日在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乌兰察布、科尔沁三大草原采访了解到,经过近10年不懈地治理,内蒙古草原生态环境实现了整体遏制,局部好转的可喜局面。然而,为生态好转作出巨大牺牲的牧民,却因生产生活成本剧增、牲畜减少、生产方式转变不适应等诸多因素,增收困难,生活压力加大。   草原上的农民与牧民获直补资金比例为66∶1   记者在锡林郭勒草原生态最为脆弱的浑善达克沙地看到,昔日一片片沙化的草原重现绿色生机。在位于浑善达克沙地腹地的正蓝旗桑根达来镇敖力克嘎查牧民孟庆银家,记者聆听了一位普通牧民近10年来为保护草原生态而作出的牺牲。   2001年,锡林郭勒盟确定孟庆银所在的嘎查为首个移民点,要求全嘎查整体搬迁到10公里外的桑根达来镇近郊。孟庆银和其他100多户牧民,卖掉所有的牛羊,搬迁到距桑根达来镇1公里处的移民村。按照政府的规划,移民们开始养殖奶牛。早已习惯了放牧的他,没想到养奶牛比伺候老人还难。辛苦摸索9个年头,发展到目前大小17头奶牛,能产奶的有6头。但这些年奶牛及牛奶市场起起落落,让他无所适从,吃了不少苦头。   孟庆银告诉记者,刚搬来那几年,心里特难受。自家原来的1000亩草场十几年来一点一滴地投入不少,光网围栏就投入2万多元,搬出来后,铁丝网被人偷偷剪掉卖了废铁。当年政府催着搬迁,牛羊低价处理,99头牛才卖了8万元,如果第二年卖这些牛能卖20多万元。截至2008年底,锡林郭勒盟移民达到5万人。   锡林郭勒盟生态建设办公室副主任包艳梅告诉记者,这些年牧民为了草原生态的确牺牲得太多。比如,尽管禁牧舍饲项目国家给了饲料粮补贴,但仍有较大缺口,牧民要自筹相当一部分资金购买饲草料,非项目区则全部由牧户自筹,生产成本大增。以2007年为例,非项目区的牧民人均负担饲草料1933元,如果再加上休牧、轮牧需要的网围栏、建设水源地等问题,投入更大,牧民根本负担不起。   据记者调查,内蒙古2008年中央预算内农牧业项目投资14.5949亿元中,涉及畜牧业资金8.5043亿元,这些资金大部分用于草原灭虫灭鼠、畜禽防疫公益性投入、退牧还草工程饲草粮补贴、农区生猪、奶牛、蛋鸡补贴以及畜牧业技术部门体系建设,用于草原畜牧业牧民生产性资金几乎没有。2007年国家和内蒙古自治区配套农牧业各项补贴和建设资金约50亿元,其中农民各项直补资金总计30.8亿元,其他奖励资金和标准粮田基本建设资金7亿多元。而畜牧业补贴仅有5项约3.6亿元,而且主要是生态建设方面的补贴,涉及牧业牧民直接补贴资金不足0.5亿元。综合计算,农民、牧民直接补贴资金比例约为66∶1。   现在的3万元钱哪能和10年前的3万元钱相比   孟庆银的妻子李玉苹告诉记者,如果单纯算经济账,她家的收入和10年前相比差远了。未搬迁之前,她家养了70只羊,100头牛,草原放牧几乎没有什么投入,每年纯收入3万元左右,每年安排生产、生活用度感觉绰绰有余。可是移民搬迁七八年来,养殖奶牛头三年赔钱,后三年维持,只有去年算是挣了钱,纯收入6万元。可今年受三鹿事件影响,收入至少得减半。而且,现在的3万元钱哪能和10年前的3万元钱相比。不说别的,正在上大学的儿子和女儿一年的所有费用就得3万元。   折腾10年了,我的生活仍在原地打转。东乌珠穆沁旗道特淖尔镇巴彦高勒嘎查牧民巴特尔对记者说,目前牧民的生存现状呈现两高两低,即生产成本高、生活成本高、经济收入低、生活质量低。2002年前,他家大小牲畜1000多头(只),每年纯收入6万元至7万元,感觉生活很宽裕,现在养了350只羊、30匹马、20头牛,一年毛收入也就5万元左右。可是各种支出却是10年前的几倍,去年因春天休牧舍饲光买饲草料就花了8000元,而且近5年来,每年春天要休牧,就要花钱买饲草料。   内蒙古四子王旗红格尔苏木乌布利吾素牧民苏木亚说,最近几年,日子过得挺紧的,每年纯收入只有四五千元,一切生活用品都得靠这些钱去买,每年冬天都要贷五六千元购买饲草料。2005年前,羊多,养了400多只,羊绒价格又高,日子过得好!现在才养了近200只羊,养多了,按草畜平衡,要罚款。   据了解,内蒙古牧区实行草畜平衡,牧民养畜数量严格地受到所承包草场面积的限制,给牧民增收带来直接影响。尤其是牧区中低收入家庭增收更为困难。   据内蒙古统计部门统计,2003年到2007年内蒙古牧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14.5%,牧民人均收入减去人均支出余额由364元减少到275元。同期,全区农民收入年均增长15.1%,农民人均收入减去人均支出余额由1078元增加到1605元。   国家及相关部门应把握牧区特殊规律制定特殊扶持政策   四子王旗林业局局长刘恒山、扎鲁特旗农牧业局副局长张凤芝、正蓝旗生态办副主任朱景新等基层干部认为,牧民为了国家的生态安全贡献很多,政府有责任、有义务、也有条件帮助牧民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国家及相关部门应研究牧区特殊问题,把握牧区特殊规律,制定对牧区的特殊扶持政策措施,有针对性地加强牧区建设,破解草原生态和牧民增收的矛盾。   首先,建议国家对内蒙古牧区适当延长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中安排的禁牧舍饲试点项目实施年限,并在锡林郭勒草原安排退牧还草项目,使这两项制度与草场承包到户一样真正成为牧区长期坚持的基本制度。国家在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中安排的禁牧舍饲试点项目到2008年已全部到期,再加上国家不允许大项目重叠,锡林郭勒盟始终不能列入国家退牧还草项目区,对全盟的生态建设影响很大。   其次,希望国家尽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并将内蒙古荒漠半荒漠草原列入国家生态补偿机制项目区。这些年来,牧民为了保护草原生态已经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当地经济发展滞后,无力为牧民转移提供更多的生态补偿。   此外,实行公共财政通过补贴来加速推动畜种改良等政策。采访中牧民抱怨,国家对农民有良种补贴、燃油补贴、农机具补贴,牧民要改良牲畜,打草或种饲草料需要用牧业机械,却没有享受到一些优惠政策。   一些基层干部同时建议完善牧区社会保障体系,适当提高牧区最低生活保障补助标准,扩大保障范围,应保尽保,使之制度化。同时,逐步建立牧民养老保险制度,为牧民解除后顾之忧。   内蒙古部分牧区出现大面积开垦草原现象   记者近日在内蒙古自治区中东部草原采访时发现,由于受利益驱动、牧民增收压力大、国家政策导向效应等诸多因素影响,部分旗县出现牧民将成片草场开垦种粮的现象,草原保护面临多方面压力。   草原大开垦面面观   最近,记者在内蒙古扎鲁特旗(以下简称扎旗)乌力吉木仁苏木采访,不时可见道路两旁的草原上新开垦出来的片片农田,远远看去,就像一块块缝在草原上的大补丁,黑色的耕地与碧绿的草原形成鲜明对比。一路走来,牧民开着拖拉机在有网围栏围封的草场上耕种的情景时常可见。   记者发现,不少草场一经开垦,土质十分疏松,在未出苗前已呈沙化趋势。凡是新开垦出来的农田,一起风便马上形成漫天扬尘。站到草原高处观望,凡是扬尘严重的地方,其下面必然是一块新垦的耕地。此外,记者在沿303国道途经内蒙古克什克腾旗与锡林浩特市交界处时发现,靠近公路两旁也有大片草原被开垦为农田。   记者了解到,扎鲁特旗部分牧民开荒种地的情况较为复杂,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牧民在自家的草场上开荒种地。乌力吉木仁苏木满都呼嘎查牧民特木日巴根等牧民告诉记者,全嘎查180多户牧民没在自家草场上开垦种地的已寥寥无几。记者在嘎查内走一圈发现,家家户户用网围栏围封起来的草场上开垦出来的耕地很多。   一些嘎查干部无视政策将集体的机动草场转包他人开发。二轮草场承包后,大多数嘎查仍预留了一些机动草场。随着当地开垦草原种地小气候的形成,一些嘎查干部将部分机动草场转包给本嘎查牧户或外来人口开垦耕种。   以造林为名开垦草原在林间耕种。一些企业主买断(租赁)牧民二轮草场承包的剩余年限,长期租包后进行综合投资开发利用,以治理草原生态为名在租来的草场上种树,然后将林间开垦为耕地。   逐年开垦形成的耕地。站在乌力吉木仁河的一条大堤上,往东放眼望去,是一望无垠的农田。据当地牧民讲,1998年以前这些农田都是良好的甸子地草场,仅10余年时间,开垦面积逐年扩大,几十万亩成片的草场如今都被开垦为农田。   据了解,扎鲁特旗草原1700万亩,近年来每年以100万亩的速度在沙化、退化,干旱、虫害、鼠害等天灾更加剧了草原生态恶化。   草原保护面临多方压力   记者了解到,造成牧民开垦草原的原因很多,目前保护草原面临多方面的压力。   一是牧民生产成本增加,收入下降,生存压力大,便无序向土地要效益。扎鲁特旗乌力吉木仁苏木牧民、内蒙古自治区人大代表胡达古拉告诉记者,政府要求禁牧舍饲,但饲草料、建棚圈、搞改良、调结构都得大投入,因此加大了牧民负担。   二是国家惠农政策与惠牧政策不均衡吸引牧民转产。在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政策框架和国家惠农力度不断加大的双重刺激下,种地变得有利可图,不用费多少事就可以将一部分草场变成耕地,就成了多数牧民增加收入的现实选择。   三是嘎查干部谋利及其示范效应加剧牧民开垦草原。乌力吉木仁苏木满都呼嘎查崔全喜等牧民反映,全嘎查机动草场约1500亩,嘎查里一直向外转包,收入不知去向,租包者将其开垦为耕地。   四是利益驱动导致多年来大片草场变农田。扎鲁特旗是全国有名的杂粮杂豆之乡。随着出口创汇增加,绿豆身价飙升,全旗绿豆种植面积从10多万亩一下扩展到60多万亩,据了解,当地绿豆价格每斤都在2-3元钱左右,且适合在山地生长。在利益驱动下,居住在山地草原的牧民纷纷开垦草场种植绿豆。   开垦草原得不偿失亟须防范制止   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副所长徐柱认为,像扎鲁特旗部分苏木乡镇这样不顾草原生态安全,以种种方式开垦草原,其违法办事换来的只是眼前的局部利益,付出的却是无法弥补的生态恶化的昂贵代价。为此,有关部门应果断采取措施制止乱垦滥开荒的破坏草原现象,对非法开垦和非法征占用草原资源的行为坚决查处、依法打击。同时开展对农牧民自行非法开垦草场的清理工作。各苏木镇党政一把手对本地区负总责,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度,哪个地区和部门因管理不到位出现问题的,严厉追究主要领导责任。同时,对村嘎查干部的违法谋利及助长牧民开荒的行为予以查处,对嘎查机动地严格按照国家政策预留,多余部分全部划分到牧户。   扎鲁特旗张凤芝等干部认为,从长远来说,完善草原地区发展政策,加快制定既有利于草原生态保护又有利于草原地区农牧民增收、得实惠的长效政策是当务之急。国家应建立草原补贴制度,将支持农业的政策扩大到草原,实施种草补贴、牧草种子补贴、草原机械补贴和草原生态恢复先进县奖励等政策。要加快落实草原生态补偿政策,对开展禁牧休牧、实施退牧还草的牧民给予持续的必要的经济补偿。
个人分类: 转贴|4716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1 01: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