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状元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打油诗一首——有感于清华状元的不幸
热度 1 wangmengchang 2012-5-18 10:21
打油诗一首——有感于清华状元的不幸 科研有风险, 读研需谨慎; 毕业看运气, 成果算福份。 导师常紧逼, 园丁多商人; 莫恋一张纸, 长怀父母恩。 草莽论武艺, 官家爱文凭; 朝堂出蠢货, 江湖走异人。 古来江湖大, 处处可容身; 何妨推门去, 不误草木春。
3294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国历史上的状元们——在金陵的那一夜2
热度 7 陈安博士 2012-4-2 20:20
  江南贡院里比较有规模的有考生百态蜡像展,每个参加考试的考生都有一间小屋,里面可坐可卧,虽然并不舒服,但是总胜过一间大屋容纳多个考生,而每人只有一条板凳和一张桌子的大屋子了。但是,稍有不同的是,这些考生在这样的小屋子里要从入场到最后的离场,时间似乎不是几天这么短,而是相当长的时间,具体根据各朝各代对于考试的要求而有所不同。   如此大规模的集中考试,也就难免有些身体不适的考生出现问题,也所以,据说在考生入场的时候,会有相应的管理人员大声喊喝,意思是“现在考生入场了,如果小鬼们和这些人有啥过节,就可以开始报了。”讲的很是瘆人。但是,这样做倒是为管理人员失职提供了借口,而且是来自阴间来自前世冤孽的理由,更容易解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以及应急管理者的无能。   在看江南贡院里面的那些考生蜡像的时候,我还是挺感慨的,多个类型的考生,有老而弥坚类型的,大约比范进还要老些;还有少年得志类型的,眉眼里看得出踌躇满志的样子;还有花花公子型的,也许背后有“人”,也就来参与一把。   除了这几十个蜡像,还有一些历代状元展览,比如我们熟知的文天祥、秦桧、杨慎等人。当然,还有科场案涉及到的著名的唐伯虎先生的光荣事迹。   因为名字好而得以成为状元的例子我们也知道不少,比如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刚好那段时间直隶河北大旱,而在钦点状元的时候,发现居然有位先生名春霖的,反正三个入选者水平比较相当,图个吉利,就他了,刘春霖先生就此登上了最高领奖台。我初中同学丁涛的妈妈就是刘春霖的外孙女,她姓董,看来刘春霖的女儿嫁给了一位董姓的先生,丁涛家就有一副刘春霖的字,而丁涛的姥爷那里有很多刘春霖的字,但是并没有舍得给自己的女儿,不管怎样,丁涛家 颇为亲戚里有这么一位最后状元而自豪不已。   在今天贡院里面的说明中可以看到,文天祥也是因为名字好而在最后决定时候被钦点状元的,而不管刘春霖也好文天祥也好,却都是因为末代状元而白白地瞎了这么一个好机会啊,倒是人家“被跪”的秦桧状元却作为南宋的重要文臣而得了好下场,好像活了八十多岁,并没有象《岳飞传》里说的那样因为做了坏事而被惩罚所以没得好死。   读过《明朝那些事儿》的人应该知道杨慎的状元来自十分容易,虽然他爹是名臣,权力大大的,但是没人觉得杨慎得状元不应该,这一点和张居正的儿子就有天壤之别了。而原因则是世人皆知杨慎的智力完全可以胜任状元的名号,声名能够达到这个水平,也真是可见人们心里都是一杆秤的,即便你是高干子弟,水平到了那个份上,大家也服气。   而当下官二代们也会抱怨说自己原本就是有本事的,大家却眼睛全盯着这些官二代的老爹老娘,他们就觉得颇不公平,其实对于这些得了便宜又大多不算很乖的官二代,你们应该看看当年的杨慎是怎么得到自己应得荣誉的。既然你们条件贼好,为什么就不能表现出真正的能力服众呢?!   翁同龢也是状元,后来因为是光绪的帝师而闻名遐迩,而“司农常熟天下贫”“宰相合肥天下瘦”的嘲讽对他这个所谓状元也是够讽刺的一句诗了,后面那句则是讽刺李鸿章的。   我看过名为《翁同龢》的长篇小说,里面还写道他当这个状元如此如何不容易的过程,他的竞争对手的老爹和叔叔在殿试的前一天故意请翁同龢的客而至夜深还纠缠不已,而竞争对手则美美地大睡了一觉,翁同龢第二天感觉困倦不堪,但是,天算不如人算,老翁家终于开始出了第二位状元,而那一家的作为也得到士林的唾弃,也算得一件奇闻了。   整个历史上的状元,真正有历史性影响的微乎其微,这让我想到了一个笑话,一位状元投宿于一农妇家,夸耀自己的状元身份,农妇问:几年一个状元?状元答:3年一个。农妇说:和我们喂的猪下崽数量也差不多呀。状元闻言大为羞惭。   确实吧,看着那满墙的所有状元的名姓,我心里一点波澜都没有,因为其中的绝大多数我是一点都没有印象的,而即便是历史学家,怕也记不得这多的名字,也实在没有去记住的必要。甚至,连十几或者几十年死一个的皇帝我们都记不得大多数的名字,3年就出一个的状元,总数可达好几百,与咱们有个鸟的关系?理他作甚!
个人分类: 物论|2777 次阅读|18 个评论
浅谈“状元”现象
dongzg101 2011-8-15 08:36
高考“状元”为什么不“成才”,其实这个现象是合理。如果高考状元成才,那才是不合理的。当年,我图轻松,有时间看书,进了一所中专,06年成立高职,到今天还没给我上课。我中专的教师资格证,高校的教师资格证都有。计算机的职业资格证书也有。现在想想也是合理的,如果我是领导,我也不会让你上课,只会让你打杂,让你自己走人。刚进来时,一个学校就几个研究生,还多数是本地在职的,你中科院的进来不是抢位置的,否则你来干么。上课当然不能,老师都知道你实力了,这个学校听谁的就不好说了,而且,还关系到职称评定,你职称上去了,成了副教授,领导也就是个高讲,能行么。果然,半年就让我走人,说我上班不好好做,没有系要我当老师。我每天上班第一个到耶,最后一个走耶,只是领导没给任务,每天就擦擦桌子,扫扫地。而且,你在这个学校号称学历最高,领导心里能舒服么。06年进了系里管机房,听说到了08年,系领导们还在研究怎么使用我的问题,不是在研究怎么个埋坑吧。08年混了张华东师大网络学院计算机专业的毕业证。学位证书要到上海考试,才能拿,没去,咱抄出来的,不是暴露了么。以前说我专业不对口,不能上课。后来的理由是你先上选修课吧,我们有空过来听听,学生评定满意了,在讨论你做任课老师的问题。靠信息工程系主任是学化学的,副系主任是学物理的,还有一个副系主任后来搞了个武汉大学的计算机文凭,这个还算对口,副的没用,看来当领导不需要专业。我有三年的加班费一分没给。后来这个副系主任来了才有加班费。不少老师蛮有水平的可惜当不了领导。“北大青鸟”06年在广西合作了三所学校,广西大学,南宁职业技术学院,还有一个就是刚成立的我们学院。思科公司在我们学校搞了一个实验室,今年我们学院08级今年还招收一批学生去华盛顿大学留学,读硕士,那可是陈章良的母校也。广西别的学校都没有这资格,不但读书不给报销一半,工资还要扣下,看来读完两年书,要拍屁股走人了。人家领导才一个硕士,很多一个都没有,你要有两个了,这不是恶心领导么.话说回来,我们学校教师岗只有最低名额限制,没有最高,只要你愿意,就可以做教师岗。到我这怎么都变了呢?原来我们系一年招400多学生,前年250,去年170,今年还不知道多少,领导的位置倒是越做越稳。今年学院要合格评估,五年后要优秀评估,看来要有麻烦了。光硬件上去了,师资还是那些师资,如果规定全日制硕士要有5%才能通过,估计就被一票否决了。不是老妈非要我当老师,估计五年前就跑路了。到现在,这个城市,一个喜欢的人也没有,再漂亮的风景也是别人的风景,没什么好留恋的。
1975 次阅读|0 个评论
文无第一
等离子体科学 2011-7-18 10:55
先抄笔者 去年此时的文章 : ——又到了高考录取, CCTV 又开始炒作高考“状元”。 ——当然也不怨人家炒作。怨就要怨这两个学校自己要每年争来争去,“自愿”给媒体添点可以每年炒的冷饭,也给全国人民酷暑中的辛苦添一点街谈巷议的娱乐。 ——其实只要其中一个学校大气一点,不拿这当回事,不对媒体公布所谓“状元”录取数字,也不去争那几个“状元”,这个被炒了多年的“瑜亮情结”,也自然烟消云散。 ——每年招多少高考“状元”,似乎成了招生的一个“必争之地”。前几年甚至香港的大学都要当“第三者”,进来分一块“蛋糕”。但是话说回来,多招几个“状元”,就显得你“一流”了?比清华(北大)多一个“状元”,北大(清华)就“天下第一”了? ——不说这几十年高考招来的“状元”们有几个真成大器的,也不说现在的“状元”们是否真就是“全国第一”,更不要说天外有天、世界上一个中国高考“状元”也没招到的好学校有得是,就这种比“状元”宣传的本身来说,就透着自己底气的不足。 ——所谓:桃李无言,下自成蹊。真行,啥都不用说,天下英才自然会如百川归海。这才是“一流”的气派。我们的学校,应该有点这样的气派。 不错,今年这两个学校有长进,不比了。可是媒体们照样要炒作——两校不比,难不倒人家——善于八卦的娱记们,编一点“第三者插足”的故事原是本行。你们两家没故事,娱记们可以拉出个“小三”。于是,今年的故事是:《 内地高考状元集体投港大—— 北大清华遭弃的背后 》。 虽然是《人民日报海外版》,你看这题目:“遭弃”、“背后”,与街头小报娱乐版的语言也没啥两样(不知何时中共中央机关报也如此“与时俱进”了) :p 还是笔者一年前的旧话: “ 不说这几十年高考招来的‘状元’们有几个真成大器的,也不说现在的‘状元’们是否真就是‘全国第一’,更不要说天外有天、世界上一个中国高考‘状元’也没招到的好学校有得是,就这种比‘状元’宣传的本身来说,就透着自己底气的不足。 ” 不过要加一句:就这种“状元情结”来说,就透着中国这些年“高考文化”弊病的酸腐气。 所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学问好不好,好到什么程度,不过是见仁见智而已。 笔者常会收到美国一些学校的来信,说今年有如下学生报我们的研究生,如果你有认识的,请告诉我们你个人觉得哪几个是 qualified 。他们一定也会问其他的老师,而其他老师的“答案”与笔者的一定不尽相同。 且不说所谓“高考状元”只能算“童试第一”(见笔者《“状元”辩》一文),连解元、会元都算不上,遑论状元?!即使硬要去类比,古时科举,笔试第一的“会元”,常常不会是面试第一(“状元”)。“连中三元”的更是凤毛麟角(有人说千年科举史上真正算“连中三元”只有三人)。可见皇上本人(状元是“金殿对策”,由皇帝钦点)和臣子们(会元是主考大臣们选的)对该选谁“第一”的看法就不一样。古人都知道“文无第一”的道理,今人反而年年炒作“状元”——“高考文化”下培养出来的人的见识之低,不也正说明了到了扬弃这种文化的时候了吗?
个人分类: 假语村言|2770 次阅读|0 个评论
现在的高招之我想
zhangyinxi 2011-7-3 09:57
前两天复旦报出同城某高校恶性争夺考生事件,昨天看到报道说北京三位文科状元(计算方法千奇百怪)全部选择了港大,今天早晨凤凰网新闻说港大目前已经招到11名内地高考头名。我在想,若保持这样的一种发展态势,那么在若干年后,清华和北大(如今其他内地其他高校招状元难啊!)还能像现在这样以状元的多少作为自己的功绩么?! 我反而觉得,招了那么多状元都没培养出一个大师,也听那什么的!这些状元毕竟只是一次考试所取得的成绩!
个人分类: 未分类|2896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状元弃北大奔港大看端倪
热度 11 chrujun 2011-7-2 10:29
据报道,北京的三名文科状元(分数相同)全部放弃北大,到港大读书。 中国内地顶尖学生苗子弃北大清华而去其他高校求学,恐将形成愈演愈烈之势。 根据最新的亚洲大学排名,香港科技大学和香港大学分别夺得冠、亚军。香港特区的大学在亚洲前5名内占了3名。而北大和清华全部与前5名无缘。 大陆最优秀的生源到亚洲最好的大学深造,这应该是中国之万幸。 也许,中国大陆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就从他们之中产生。 香港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有大陆最好学生源源不断入学,其实力将进一步提升,会将北大和清华拉开更远。 中国教育版图将进一步向南方倾斜,状元东南飞将成为常态。南方的经济更发达,教育兴起是迟早的事。北大和清华再不亡羊补牢,将进一步丧失优势。也许5年之后,北大和清华一个状元也找不到,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
个人分类: 我的思考|4653 次阅读|27 个评论
[转载]热烈祝贺临川一中夺得2011年江西省文理科俩状元
热度 3 cailong0518 2011-6-23 19:39
热烈祝贺临川一中夺得 2011年江西省文理科俩状元 图为全省理科状元桂亚楠(右二)与校长饶祥明(左二)、副校长王昱(左一)、班主任肖丽霞(右一)合影留念 全省文科状元李逸同学曾被评为临川一中“十佳学生” 刚刚从江西省教育考试院获悉,临川一中桂亚楠、李逸分别以实际考分 712 分(语文140分,数学137分,英语140分,综合295分)和 637 分(语文131分、数学145分、外语142分、综合219分)夺得 2011 年江西省高考理科状元和文科状元。这是该校狠抓素质教育、大力推行课程改革、着力持续发展取得的丰硕成果,也是临川一中高中部迁入新校区后继 2009 年李江雁获得全省文科状元、 2010 年徐师昌获得全省理科状元之后取得的又一硕果。 据悉,临川一中近年来共有 5 人获得全省高考状元。他们分别是: 2004 年朱建峰(全省理科状元), 2009 年李江雁(全省文科状元), 2010 年徐师昌(全省理科状元), 2011 年桂亚楠(全省理科状元)、李逸(全省文科状元)。
个人分类: 转载|3335 次阅读|4 个评论
谁可为“状元”之师?
boxcar 2010-12-14 08:45
刚才看到陈儒军老师的博文状元学生往往成不了顶尖人才【 1 】,里面提到很多杰出人物并非状元,而言下之意是顶级人才可能出自 敢大胆质疑、有奇思怪想的学生 ,更对超级名校争抢高考状元的做法提出了质疑。我对陈老师的观点看法基本赞同,读后我还想到了一个问题谁可为状元之师?本来想写条简短评论的,打下几个字以后想到这是个很好的题目,于是转而来写篇博文。 写博文之前,先做点儿功课,放狗(搜狗)出去搜搜资料,不搜不知道,一搜吓了我一大跳!原来状元之师很多呀!瞄了一眼之后不禁让我哑然自嘲列为曾培养出过各级高考状元的高中老师自然就是状元之师,我提这个问题,莫非想请各位老师来报名么签到么?不过,我们还是应该赶快收敛笑容,因为我要问的状元之师,不是他当状元之前的老师,而是当了状元之后的老师谁有资格当、怎么当的问题。 古时候的状元不多,按照百度百科的说法【 2 】: 目前在史籍中留有名号的状元约有七百多人左右,他们都是在苦读之后,才一举天下知,成为当时科考上的佼佼者。古代的状元也不是都成了政界的顶尖人才,原因是因历朝历代多以文艺及哲理为取才的标准,结果是虽然这些状元中不乏政治家、史学家,但仍以文学家为多。看来还算术业有专攻,因为文史哲的知识和能力出众而考中状元,要成为顶尖人才也是首选在这个专长上。 古时候的状元之师当中的蒙师(私塾先生)肯定很难考证,就算是那些地方学政官员,也只能地方史志的故纸堆里面去搜寻蛛丝马迹,他们没机会开博客作报告宣讲先进事迹和经验。历史上的状元们作为天子门生(进士)之榜首,自然要认皇帝作老师的,这些状元之师倒是个个都青史留名,不过他们只晓得点谁作状元,此前却不曾真正教过状元什么,此后也是要状元为其服务而已。 回到当下的现实,很多名高中都出过省、市、县的高考状元,有的还会蝉联 N 多年,里面的状元前师肯定有一大把,先进经验大概都可以装好几箩筐。少数名校每年都可以录取若干省级的高考状元(把地市县级的状元都算起来显得太多太滥了,免谈!),甚至为谁录取的多还要争吵一下,这些大学的老师自然而然地成为了状元后师,不过,和状元前师们火热的宣讲会相比,名校在录取了 N 多高考状元、在生源争夺大战中大获全胜、得胜班师之后似乎都比较低调,极少有宣讲如何继续培养这些高考状元、让他们真正成为超级顶尖人才的先进经验的,换句话说,高考状元们的后期培养还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我前面的博文里面曾经一轮过掐尖、拔尖和冒尖的问题【 3 】,其他很多老师的博文也曾提到高考之后乃至高考之前许多有实力的高校都在对状元、准状元和潜在状元进行了激烈的争夺。争夺的热闹场面过后,有的学校也会推出一些专门的措施意在培养这些拔尖人才,放在普通的班级怕耽误他们就搞些重点、专门的班级,怕一般老师教不好就组织名师们专门授课,怕在国内耽误了成才就在本科阶段派到国外去 总之设想和措施很多,效果如何,大家也不用着急,慢慢看。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状元们将经历的国内外大学众多老师中,估计很难有机会都遇到 高考状元,甚至大部分老师在高考阶段的智商也不比他们高、当时掌握的知识也未必就比他们多,毕竟早有师不必贤于弟子之说嘛!那么这些人是否有资格、有能力做状元之师呢?我看可以。因为大学的老师即使是非名校非名师的普通教师,在这个层次的知识上肯定多于刚刚入门的高考状元们,故而大可以为他们传道、授业、解惑,而无需自惭形秽。作为一位教师,能教好他主攻的课目就是好老师,而作为一个好学生,则应该能够学好每一门课程。因此,无论是头顶光光如也的普通学生,还是光环普照的高考状元,在大学都应该怀着一颗谦虚之心在课堂上向每个老师学习,在生活中向每个同学学习,在图书馆里向先贤们学习。作为有超强的学习能力的高考状元,更应该有能力把握自己的学业,善于自主学习并实现自我塑造,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谁可为状元之师?不在于为师者的资格,而在于状元们的心态与学习状态。如心态平和、学习状态好,则可遇遍地明师(未必是名师,未必需要名校),因为三人行,必有我师,此时只需择其善者而从之即可,这样去学习,能够学到的东西会很多,个人能力的长进也会很快。如果心态浮躁,骄傲自满,则很难进入好的学习状态,此时恐怕非名校难以栖身,非名师难以指点,学到的东西即使有精深之妙,也难免囿于偏狭,思路也会受到某些局限。以上所说,都还只是限于人师和知识范畴,如果想要有大的创见,仅有人师、仅会学习知识是不够的,还要有能力向大自然学习、有能力自己进行深入的思考才行。 *************************************************** 参考: 【1】 陈儒军 老师的博文状元学生往往成不了顶尖人才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92908 【2】 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15475.htm 【3】 吕喆: 人才的 掐尖 、 拔尖 与 冒尖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86728
个人分类: 科学网|6313 次阅读|13 个评论
状元学生往往成不了顶尖人才
chrujun 2010-12-12 20:08
考试考了状元,只能说明对现有知识的掌握程度高,并不代表创造知识的能力强。 中国历史上产生了大量状元,真正成才者屈指可数。曾国藩不是状元,毛泽东也不是。 牛顿、爱因斯坦和爱迪生,都与状元无关。 这里面有一个悖论,过分沉溺于现有知识,创造力就会受到限制。 绝大多数状元表现平庸,可能与迷信现有知识有关。 国内的两所著名高校为争状元忙得不亦乐乎,可以说走上了歧路。把全部状元一网打尽,就能培养顶级人才,我看不见得。 我们更需要敢大胆质疑、有奇思怪想的学生。不怕提愚蠢问题,就怕提不出问题。
个人分类: 教学心得|5114 次阅读|11 个评论
谁说中国高考状元没有“顶尖级人才”?
wangxh 2010-12-3 22:17
2010年12月1日,中国校友会网和《21世纪人才报》最新发布2010中国大学创业富豪榜。其中,渡口网络总裁金津蝉联大学创业富豪榜榜首,以身家12亿的绝对优势稳坐2010中国大学创业首富宝座,金龙机电的金美欧以3.5亿财富居第二,成为最年轻女亿万富豪,星漫科技的彭海涛以3亿财富列第三。 魔时网创办人、CEO张锐,以1998年广东文科高考状元的身份进入北京大学法学院。毕业后选择自主创业,目前 身价达1000万,打破了中国高考状元无杰出商业人才的怪圈 ,为高考状元争了一口气 。 详见: 2010大学创业富豪榜出炉:千万富豪首现高考状元 短评:谁说中国千名高考状元没有顶尖级人才?商业圈里这不是出现了吗?没准那天成为中国版Bill 也未可知啊。过去大学的少年班产生了许许多多的小老板,现在该是量产富豪的时候了。商业圈里已经显现,科技圈里还能遥远吗?这么多年青教授、研究生、本科生呼呼地发表CNS论文,诺奖离我们还会远吗?
个人分类: 社会|5005 次阅读|11 个评论
唐宋以来,有多少状元被人们记住?
kksonne 2010-10-8 21:34
盛弘强 2010-10-08 唐宋以来,有多少状元被人们记住?, 问我这个问题的是,日本病理学会理事长 Aozasa教授(青笹教授)。应中方邀请,Aozasa教授于9月底前来浙江大学访问,并作淋巴瘤方面的专题演讲交流。访问结束后,我带青笹教授到杭州著名的灵隐寺游览,晚上在龙井一号品茶吃饭。在靡靡细雨中,我们在茶室二楼平台的遮阳伞下边喝茶边海阔天空地聊。唐宋以来,有多少状元被人们记住?便是期间他问我的一个问题,我的日语在日常对话中还能应付得过来,但是问题的答案我确实答不上来。熟悉中国历史的他告诉我,唐宋以来约1500年的历史中,大约有1500名的状元(之后考证大约是640人左右,请见附注链接),文天祥是其中著名的一位,即使在日本,很多年轻人对文天祥也是非常推崇的。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精神一直激励着很多人。除了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外,文天祥的知名度是很高的。 如果说,全国范围内每年各省高考产生约数十名文理状元,改革开放以来迄今30余年也有千余名,其中很多人也在不同工作岗位发挥重要作用。然而和人们的期望值相比,状元们的贡献似乎还不为人们知晓。在现代社会,状元一般指的是高考中产生的佼佼者,有时也指的是出身北大、清华等名门的毕业生。名校情结(状元情结)在东西方教育中都存在的现象。在日本,东京大学、京都大学等名校出身的学生也备受社会关注。 青笹教授告诉我,他年轻时刚毕业的时候进入的是医院外科,不过他当时工作的医院比较一般,医院中也没有病理科。他认为没有病理科的医院是没有发展前途的,因此他志愿设立组建医院病理科,经过40年的努力他现在成为了日本病理学会的理事长。对于留学,他也有自己的看法。他自己仅仅去过哈佛大学访问一个月,一个月中经常去波士顿的博物馆参观。而青笹教授目前研究组中的副教授也没有海外留学经历,但工作业绩也不错。留学的经历固然重要,但不是参评的必要条件。(目前中国国内一些高校已经将是否曾经留学作为晋升高级职称的必要条件,这对出身土著、工作出色的国内研究人员是极其不公平的)。 目前青笹教授由于年事已高,已经不再从事科学研究,着重著书立说。前几天他演讲时,有年轻的学生询问具体的科研问题时,他就直截了当的回答,他的副教授知道,但是他长期不做研究,不知道,也回答不了。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论语中耳熟能详的句子原本是多么的朴素自然,但在扭曲的追逐科研的竞争中,我们往往忽略了问题的本质----研究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之前我在博客中介绍过日本NHK著名电视剧介绍医院的故事-- 《白色巨塔》照进现实生活 医院是个江湖?(转载) ,人们对电视剧中的人物财前、里见等人物一定记忆深刻,另有一位武林高手是浪速大学病理科老教授大河内。网上评论浪速大学就是大阪大学的化身,而青笹克之教授好像是大河内的原型(http://tieba.baidu.com/f?kz=125008375)。然而这本电视剧最早拍摄的时间应该是上世纪60年代,当初青笹教授也就也就20岁左右,大河内教授绝不可能是其原型。而目前我们看到的是重拍的版本(2003年版本)。我将此网上故事向他求证,他笑呵呵的回答,电视剧中的大河内原型是有这么一位教授,那是他的老师。 青笹克之(Aozasa, Katsuyuki) 1973年日本東北大学医学部毕业。1975年大阪大学病理病態学(旧?第二病理学)教室入局。1989年奈良県立医科大学第一病理学教室教授。1993年大阪大学医学部病態病理学教室教授。2003年起任大阪大学大学院医学研究科病態病理学教室教授、 大阪大学医学部附属病院病理部部长,现任日本病理学会理事长。主要从事恶性淋巴瘤相关的病理学和免疫学研究。 目前主要研究恶性淋巴瘤干细胞的分子标记,以及日本和东亚地区恶性淋巴瘤的病理统计及诊断方法。他们非常注重临床与病理的紧密结合,在世界上首次发现了肥大细胞在肿瘤中的作用;其关于淋巴瘤,尤其是非霍奇金淋巴瘤及胃肠道间质瘤的研究处在日本乃至世界的前沿。代表性论文发表于J Clin Oncol,Oncogene, Cancer Res,Lab Invest,Cancer等国际著名期刊。青笹教授非常重视中日病理学交流,并积极推动中日两国病理学研究的合作,曾多次来中国的多所大学进行交流访问。 Link : 《中国历代状元传略》(侯福兴著)( http://www.verycd.com/topics/2846524/ ) 本书具有如下几方面特点:   一、收录历代状元人数最多、最全。全书共收录了从唐到清的638个状元。其中,唐148人,五代十国24人,宋 118人,辽56人。金39人,元32人,明90人,清114人。另外加上隋的7位进士和西夏国、大西国各1位状元、太平天国的15位状元,总人数达到 645人。    状元一词是对科举最高一级考试殿试第一名的称谓。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乡试第一称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殿试第一称状元。唐朝时,举人赴京应礼部试者皆须投状,因称居首者为状头,故有状元之称。(《辞海》884页)殿试最早出现于唐代武则天载初元年(689)二月,策问贡人于洛城殿, 数日方了。(杜佑《通典》卷一五《选举》三)。然而,在整个唐代,殿试只在特定的情况下举行,并没有形成制度。殿试成为一种制度是从北宋开宝六年 (973)开始的,直到科举制度的最后终结,其问一直成为科举考试中最辉煌和最塔尖的一级考试。    从这部书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的读书人,要想通过科举考试夺得状元是极其艰难的。古人云: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说的就是三十岁考取明经科已属老矣,而五十岁能考中进士者还算是年少的。由此可知为什么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了。事实上,不知有多少人为了科举人仕奋斗几年,十几年,几十年,甚至一辈子都未必能够实现其梦想。从这部书中收录的由唐初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前后一千二百八十多年间出现的一共六百三十八位状元可以看到,平均每两年中国才出一位状元。这个概率是很低的。据有关学者统计,自隋至清开科取进士人数约十万多人,而(据有文献可考的)状元则只有六百多人。由此可见,状元人数仅仅与进士人数相比,就已经是凤毛麟角了。因此,状元是科举教育培养出来的封建社会精英,是历朝历代统治阶级极其难得的人才。所以,封建统治者对状元是极其重视的。状元桂冠的荣耀、身份与地位的显赫,令人叹为观止。比如,历朝历代的殿试放榜,如同大典。金殿传胪,则公卿以下,无不耸观,虽至尊亦注视焉。(《文史知识》1983年7期55页)因为,凡取得状元者,一般都成为朝廷要员。特别是宋代以后,凡取得状元者,往往都成为执政大臣。例 如,宋代英雄文天祥,明代著名学者商辂,清代两为帝师的翁同龢等,便是其中典型的几位代表人物。所以,尽管那些王公大臣们权位至尊,但是在新科状元面前, 也不能不收敛其势,表现出谨慎、谦恭的样子。当然,这并不等于说凡是取得状元资格的人,就一定是人才,就一定会对社会,对国家和民族做出贡献。在这部书 中,读者就可以看到,历代状元当中既有文韬武略,满腹经纶的才子;也有空疏虚谬,碌碌无为的书呆子。既有为中华民族文化做出卓越贡献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及其英雄人物;又有违背民族利益,逆历史潮流而动的败类。但是,不论什么样的人物,作为历史上存在过的状元,对今天来说,都是值得记载和研究 的宝贵文化财富。    二、关于隋朝进士人物数量的发掘,填补了隋朝科举制的资料与研究方面韵空白。由于资料所限,目前已经出版的有关介绍历代状元的书籍,对隋朝的科举制度一般 都省略不提,更没有专门介绍隋朝进士的。本书则完全不同。即在介绍历代状元之前,先介绍了隋朝刚刚开始的科举制,并且在文中列出了有文字资料可稽的隋朝 进士七人,以此做为篇首。    尽管隋朝科举制度尚无殿试,也不可能产生状元,而且隋朝在 历史上存在的时间很短,留传下来的史籍,尤其是典章制度方面的史料相当少,然而,隋朝毕竟是中国历代科举制度的开端和源头,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史上占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特别是隋炀帝置明经进士二科,以试策取士(《文史知识》1983年6期44页)不仅揭开了科举制度新的一页,而且为唐代殿试的 出现和状元的产生,为唐宋以后进士科逐步成为最重要和最高级的考试科目在客观上打下了基础。如唐代第一位,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状元孙伏伽,便是隋炀帝大业时的进士。此外,唐太宗贞观时期著名的房谋杜断之一的名相房玄龄,也是隋朝时期的进士。    三、资料翔实可靠,有据可查考。这部书的撰稿沿用了传统的史籍整理与写作的方法。作者从浩如烟海的历史资料人手,通过勾沉发掘、考辨、去伪存真,辑出每一 位状元人物的第一手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写出人物传略。读者在阅读这部书时会看到,书中的许多状元,尤其是宋代以前和历史上少数民族政权时期的状元,其 传略是相当略的,文字少的只有几句话。然而,就是这几句话,却饱含着作者耕耘史籍所付出的艰辛劳作,有时就是为了要考证一件事、或一个名号、或一个郡望,甚至是一个字等等,作者就像大海捞针一样,遍阅有关史料,费尽心血。就是在这弃捷径,走弓背,做笨功,兜圈子的过程中,为读者提供了 一部资料翔实、可靠,并且再现历朝历代状元面貌,客观、真实的《中国历代状元传略》。    四、资料较全的专门附录。作者在这部书中对中国历史上六百多位状元中的六类情况,做了资料分类统计,并且专门列表,附于书后:(一)历代状元统计;(二) 状元之最;(三)连中两元(会元、状元)者;(四)连中三元(解元、会元、状元)者;(五)兄弟同举、父子连中、几世联登的亲属状元;(六)历代状元位至宰辅者。这六种统计资料表,实际上是对历代状元在资料统计范畴内所做的六个专题。因此,尽管这部分内容作为附录没有列入正文,但是,他在书中所占 有的位置还是相当重要的;在对历代状元进行资料发掘与研究中,也有较高的价值。    五、编排体例得当,便于读者查找,学者研究。为了方便读者快捷地查找所需要的内容,书中除了目录以外,还编排了人名笔画索引和人名汉语拼音索引,增加了两种检索方式。这是到目前为止,同类书所不具备的。这也是本书的一个特点。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最终消亡距今尚不足一个世纪。清朝最后一位,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的去世至今才五十四年。一个原本比较接近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对今天的人们说来,已经是遥远与陌生的了。因此,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发掘与研究,继承和弘扬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那些积极、进步的优秀文化遗产,具 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目前,这方面的工作还远远不够。比如,在横向断代或纵向专题研究方面的读物就很少。到目前为止已经出版了不少关于状元方面的图书,而专门介绍探花、榜眼、进士的图书还从未有过。即便已经出版的不少有关状元方面的书籍,其大部分还都限于对人物进行资料的发掘、考证以及生平事迹的介绍,这是需要的,也是基础的工作。而从文化的角度出发,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围绕状元得以生存和产生的历史人文背景,对古代状元整 体性进行深入研究,从中找出具有普遍意义和规律性的东西,这是摆在我们面前更为艰巨的任务。只有这样,才能使科举制度的文化内涵得以见天日。《中国历代状元传略》倘若能够在这方面起个铺路石的作用,我们将感到高兴与欣慰。
个人分类: 研究体会|6169 次阅读|0 个评论
“状元”辨
等离子体科学 2010-7-27 16:03
这几天同几位朋友议论高考状元一词,颇觉得这个名号本身就有点名实不副的嫌疑。 状元应是 科举制度下 全国考试的第一名。且即使是全国考试,笔试第一名也只是会元而已。只有金殿对策(面试)时皇帝当场钦点的第一名才叫状元。而目前的高考不仅只是笔试而已,而且这种分省考试形式,也只可以比拟古时在各省举行的乡试。这样的第一名,应称解元才对。 且即使是乡试,被录取的举人,已经是有了做官的资格的。所以乡试实际上应该等同于现在的所谓公务员考试。参加乡试的资格至少要是生员(秀才),所以如果硬要联系古时的科举制度,那么大学本科毕业只不过可以比作秀才,刚有了参加公务员考试的资格,而作为大学入学考试的高考则只能比成取得生员资格的入学考试童试(又称小考)。由此看来,所谓高考状元,应该称童试第一名才对。而状元之争,则应正名为童试第一名之争:)
个人分类: 燕园夜话|4572 次阅读|3 个评论
状元知多少
liuxiaod 2010-7-21 22:55
中国人自古以来有状元情节,在古代,每三年才产生一个状元,所以非常珍贵。现代国人改了一下,变成每年高考每个省文,理科各产一个状元。但是这样的状元仍然太少,对学生本人和高校都产生很多负面影响,所以我们有必要修改一下,用科学的方法选出更多的状元。 这个问题可以从考试成绩的公差来解决,比如说今年北京市高考状元总分是703分,那么考到701分,或702分的学生本质上与703分没有什么区别,甚至某项单科成绩还更高。所以说高考成绩是存在一个误差分布的,至少在+/-1%以上,也就是说至少从690分到703分没有区别,都应该做为状元对待。这样在北京市就会有几十个理科状元, 不仅减轻了单一状元心理上的沉重负担,还满足了海内外名校对状元的渴望。 古代的人没有统计误差的概念,在现代中国,国人应该知道没有统计误差不是科学的方法。美国的教育家在经过研究以后,深刻了解考试成绩存在统计误差,所以他们的高考(SAT)成绩是按着百分比给的,这样每年都有数千学生获得满分的成绩,靠了满分的学生也很平常,大学招生也有了更多的选择,皆大欢喜。
个人分类: 教育|1248 次阅读|1 个评论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
等离子体科学 2010-7-21 12:06
又到了高考录取, CCTV 又开始炒作高考状元。 当然也不怨人家炒作。怨就要怨这两个学校自己要每年争来争去,自愿给媒体添点可以每年炒的冷饭,也给全国人民酷暑中的辛苦添一点街谈巷议的娱乐。 其实只要其中一个学校大气一点,不拿这当回事,不对媒体公布所谓状元录取数字,也不去争那几个状元,这个被炒了多年的瑜亮情结,也自然烟消云散。 每年招多少高考状元,似乎成了招生的一个必争之地。前几年甚至香港的大学都要当第三者,进来分一块蛋糕。但是话说回来,多招几个状元,就显得你一流了?比清华(北大)多一个状元,北大(清华)就天下第一了? 不说这几十年高考招来的状元们有几个真成大器的,也不说现在的状元们是否真就是全国第一,更不要说天外有天、世界上一个中国高考状元也没招到的好学校有得是,就这种比状元宣传的本身来说,就透着自己底气的不足。 所谓:桃李无言,下自成蹊。真行,啥都不用说,天下英才自然会如百川归海。这才是一流的气派。我们的学校,应该有点这样的气派。
个人分类: 燕园夜话|5183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一千多名状元为啥都跑输了后半程
billzhenxing 2010-6-29 18:50
又是一年揭榜时,各地高考状元、 高分 考生们纷纷进入大众视野,成为当季最受瞩目的 明星 。然而,此前一份调查报告显示,1977年至2008年32年间的1000余位高考 状元中,没发现一位是做学问、经商、从政等方面的顶尖人才,他们的职业成就远低于社会预期(据《解放日报》6月28日报道,记者彭德倩) 读完这个报道,相信大家都会有所震动。如果说一两个人的例子不足以说明问题,那么32年的 时间 、1000多位状元的例子,无论从什么角度讲,都足以说明问题了。 这个数字至少可以说明这么几个问题: 一是这些状元被棒杀了。 很多状元年纪都不大,面对突如其来的荣誉,很多人飘飘然了,不思进取了,进而落伍了。还有的急忙就去做什么内裤 广告 ,更不会有什么大的出息了。 二是这些状元和大家的差距本来就不大。 记得有个专家讲过:考到同一所大学的人,第一名和第一百名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很可能就是比别人多做对了一道小题而已。如果再来一次考试,很难说状元还是这些人。 三是我们的选拔标准有问题。 目前我们的中考和高考选拔,只是以一次又一次的考试分数来分高低,但以这样的方式决定出来的高低,并不是真正的高低,这么多的状元都是同样的结局,说明我们现行方式选出的状元不是真正的状元,很可能是某种意义上的伪状元,那么这样的选拔方式还有必要继续吗? 四是谁也不能一劳永逸。 每一个人在自己的一生中,都要不断地学习、终身学习、努力学习,你才可能在终点时胜过别人。否则就像龟兔赛跑的 故事 讲得一样,你现在跑得快,不等于你最终跑得快。如果你本来基础就好,你又肯继续努力,那你肯定能比别人更快更早的成功。关键是大家都要努力,不停地努力,一直向着终点。 转自:新华网云天回响博客
个人分类: 网海拾贝|181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美国六成“状元”被哈佛拒收 高分宝贝失宠
brbaba 2010-6-22 18:03
在中国,高考状元一直是香饽饽,名牌大学将其视为人才,争相录取。而美国的名校对所谓的高考状元,却并不特别重视。   -要人才   不要高分宝贝   在美国的大学招生体系中,没有高考状元这一概念,学生会被四大方面的考量来评估,第一是高中在校成绩,第二是STA(或ACT)考试成绩,第三是课外活动经历,第四是学生的家庭背景(如种族、地区、父母教育背景、家庭经济情况)。   如果说全国性的SAT考试类似中国的高考的话,SAT能考满分就应当可以叫做状元了。根据有关数据,美国中学生SAT考满分的学生申请哈佛大学时,61%SAT满分的学生被哈佛大学拒绝。同样的情形也发生在耶鲁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等美国的名校。   为何如此,人家名校根本不把考试拿满分的学生真正当回事,如果只会读书,而无创造性,这样的学生不会被看好。说穿了,人家要的是人才,而不是高分宝贝。   哈佛大学录取学生最经典的例子,是一个出生在贫寒之家的女孩,她的母亲靠拣垃圾维生。这个女孩没有抱怨自己的父母为什么这么穷,而是立志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命运。她读书很用功,但更关键的是,她在自己的生活环境中看到了社会中有太多的人需要帮助,她在课余时间做义工,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帮助身边的穷人。后来,这名女孩被哈佛大学录取,成为哈佛大学广纳人才、贫寒子弟也可跃龙门的典型例子。   -重创新   兴趣广泛者受欢迎   哈佛大学一名校长谈到该校喜欢招收什么样的学生时说,杰出的大学生来源于优秀的高中生,我们是一个极力培养、鼓励高中生具备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学校。社会对一流高中生的赞美并不局限于好的课堂成绩,而是多方面的。要成为哈佛的学生,光学习好是不行的,还要看他是否有开创新天地的创造性;仅有知识是不够的,还要看他是否有探索未知的好奇心;单关心自身专业领域是不足的,还要看他是否有关注其他方面的广泛兴趣。   2008年申请哈佛大学的学生超过2.7万人,而录取率只有7.4%。许多人的成绩十分优异,SAT考试中取得满分的学生大有人在,但最后大多还是被刷下来了。  那么能被哈佛大学录取的又是什么样的学生呢?让我们看一个例子。俄亥俄州雪克黑茨市哈沙维布朗高中的爱丽娜奥聂思凯斯基一直关注着水污染,选定解决金属离子污染水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在3000个小时的屡败屡战后,她终于发明并申报了自动微电子化学传感装置控制电镀系统的专利技术。这一技术可以有效地减少电镀时排入水中的金属离子。她还是西门子西屋科技竞赛地区决赛选手;英特尔科学英才半决赛选手;校世界事物联合国俱乐部主任;校报主编;疗养院志愿者资深协调人;丹麦人在二战纳粹大屠杀中帮助犹太人的历史的研究者。   第二个例子是,匹茨堡福克斯切派地区高中的迈克尔米尼克创作了4部音乐作品,其中2部为情绪忧郁症患者筹得4000美元善款。他被《匹茨堡邮报》评为2000年最雄心勃勃的新一代音乐家,曾任校报总编、校社团主任等职,最后哈佛大学将其录取。   -与众不同   美国教育最大特质   像哈佛、耶鲁、斯坦福这样的名校,绝不缺乏成绩高的高中生申请者,而这些学校的入学审核官的责任就是如何拒绝90%的申请者。一个申请者要想不被像哈佛这样的名校拒绝,他就一定具备特殊性,这也就是美国中学生中最流行的理念,I am Special,我是与众不同的,我是独一无二的,我是一个特殊的人。从美国名校录取以及美国普通教育的特性可以看出,美国教育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培养个人独立的特质,进而达到人才辈出的局面。   中美教育都强调要有公平性,但如何实现公平却是走不同的路。美国的大学录取当然十分重视中学生的学习表现,但同时更关注学生的创造力和服务社会的精神,综合考量是重要的手段。中国的高考体制最初有利于挑选人才,但唯分数论一直是其中的致命弱点。中美两国国情不同,如何排除权力、金钱、人情、关系的干扰,真正做到不拘一格选人才,我们还需要探索自己的路。(文/美国《侨报》副总编辑 乔磊)
个人分类: 科研保健|2467 次阅读|1 个评论
笑话一则
武际可 2010-2-17 18:44
笑话一则 清末民初天嘏所著《满清外史》中说到乾隆:尝叱协办大学士纪昀曰:朕以汝文字尚优,故使领四库书,实不过以倡优蓄之,汝何敢妄议国事?夫协办大学士,位亦尊矣,而曰倡优蓄之,则其视群臣为草芥,摧残士气为何如者。 纪昀是当时《四库全书》的首席编修,乃当时知识分子的首席代表,尚且以倡优视之,其他知识分子,则猪狗不如了。 与此类事联想,转述一篇清代讽刺科举的笑话如后。春节刚过,聊博网友一笑。 状元不如毬 国朝初,有某昆仲赴京应试。长兄名落孙山,旋归。其妻曰:归来何其速也?曰:某闻,试中者,必去其势,以事上而无他顾。吾宁弃功名,不敢背结发盟也,故未试而归。可怜吾弟,无视忠告,恐势已去矣。妻大喜并耳语于弟妇。弟妇闻之,悲从中来,且泣且责其夫之负义。弟高中状元,于京师盘桓数日。一日,喜报到。其妻益恸。次日,弟荣归,妇大骂其负义。弟如堕雾中,问何故。曰:汝以一己之功名,于家室不顾,获去势之辱,何颜返里?弟曰:夫虽钝陋,尚不致糊涂若此,余势完好无损。汝误信谗言,几坏我夫妻。妻乃破涕为笑,并曰如此。弟喟然曰:人谓状元不如毬。信然也。
个人分类: 语词|6039 次阅读|3 个评论
特大喜报,院士增选状元大揭底:将门出虎子!   (超超超严肃
raoh 2009-10-10 05:45
特大喜报,院士增选状元大揭底:将门出虎子!    这些天来,帝国主义那边敲锣打鼓,整啥炸药奖。有的同志也跟在后面屁颠屁颠的。不象话!没啥稀罕的,咱自个儿有更历害的。趁这国庆大好之际,向大家报个喜:院士增选状元要出炉!这状元能耐比那几个搞炸药的高了去。 这次院士增选争议很多,好事,证明大家关心,很正常,每次都这样,我们从来不在乎争议。最重要的是这状元是历史上得票最高的!这投票的人仍可以不投他的,只要他们不在乎自己的院士位置。咱自个儿的状元什么样的活都能干!上天入地(产),跑上跑下,就没停过,办公室里连影都见不着,做生意就没亏过,连本都不用带!那几个搞炸药的有这能耐?而且状元做的事说不清,但从没人对他来提意见! 最好的是这状元不干那偷鸡摸狗的事,不太做抢人文章的事。这正是:江门出虎子!
个人分类: 超超超严肃篇|4079 次阅读|1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20: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