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译文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译文

相关日志

白居易、老婆婆与白痴:中国文化今昔——禅的行囊(之十七)
罗非 2017-12-2 10:03
导读:在曾子所著《大学》中,就有 “ 知止而后有定 ” 的论述。佛教传入中国后,翻译经典的学者把印度语 dhyana 做了部分音译,再与中国文化中的 “ 定 ” 字结合,创造了 “ 禅定 ” 一词,用来指随着早期佛教传入中国的静坐入定方法。但自从唐宋以来禅宗兴盛, “ 禅 ” 字早就是中国化的禅宗的代名词,而且早已走入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用语。比尔对中国禅宗当初兴盛的情况,看起来不仅相当缺乏了解,而且还带有一些偏见。固然在蒙古灭宋之后,禅宗逐渐随着中国文化的衰落而衰落,而日本文化中反而吸收了不少中国文化、特别是禅的韵味,反映在日本的茶道、剑道、花道、弓道、柔道、空手道等诸多日本文化形式中;中国自己的文化到清末民初已经不绝如缕。但这不能否定当初中国禅宗兴盛、连街边老婆婆都懂禅的事实。兹举数例如下: 昔有婆子。供養一庵主。經二十年。常令一二八女子送飯給侍。一日令女子抱定曰。正恁麼時如何。主曰。枯木倚寒巖。三冬無煖氣。女子舉似婆。婆曰。我二十年祇供養得個俗漢。遂遣出燒却庵。 德山宣鑒禪師。路上見一婆子賣餅。因息肩買餅點心。婆指擔曰。這個是甚麼文字。師曰。青龍疏鈔。婆曰。講何經。師曰。金剛經。婆曰。我有一問。你若答得。施與點心。若答不得。且別處去。金剛經道。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未審上座點那個心。師無語。 金陵俞道婆。往見瑯琊。琊望之知其造詣。問那個是無位真人。婆應聲曰。有一無位真人。六臂三頭努力瞋。一擘華山分兩路。萬年流水不知春。圓悟蔣山開堂。方至法座前。婆於眾中躍出。以身一拶便歸眾。悟曰。見怪不怪。其怪自壞。悟次日至其家。婆不出。厲聲曰。這般黃口小兒。也道出來開堂說法。悟曰。婆子少賣弄。我識得你了也。婆遂大笑出相見。 由这些故事,可见当初中国禅的兴盛。传说白居易每次写诗,经常读给老婆婆听,必待老婆婆首肯方定稿。现代读者看了这段故事,都腹揣为白居易希望让诗平实易懂,默认老婆婆就是没有文化的代名词。殊不知会这样想的原因,恰恰是现代中国人没文化所致。今天的大部分中国人听到 “ 禅 ” 字,如果不是懵然无知,就是附会为烧香拜神的迷信。能把它当作打坐禅修已经算得上不是白痴了。至于达摩带到中国来的禅是什么?只怕做梦都没有听说过这个问题。 第三章无山 收拾好行李,下楼退房的时候,值夜班的前台还在睡觉。六点刚过,三月初的大同依然笼罩在夜色之中,只有东方地平线上泛出微弱的曦光。开往五台山的班车七点半出发,但我有了一项临时计划。昨晚,我在旅馆房间里的一本旅游手册上看到,大同城北五公里处有一座鹿野苑石窟,又被称为 “ 禅窟 ” 。 中国人说到禅,通常指的是入定冥想的禅修,而不是菩提达摩所开创的禅境。这并不奇怪,禅最初的含义就是入定。也许中国禅宗的创始人在此曾留下足迹?我的好奇并非全无根据。根据唐朝和尚道宣( 596 - 667 )留下的记录,菩提达摩于公元 475 年前后从印度南部渡海到达广州。在南中国当时的刘宋朝廷,他没有获得期望中的礼遇,于是一路向北行去。如果文献记载无误的话,五世纪晚期访问中国北方的达摩肯定来过大同,因为此时的大同正是占有整个北方的北魏王朝之首都。直到公元 494 年,鲜卑人才将都城迁至洛阳,达摩很可能也在那时随着他们一道去了洛阳。不管怎样,前往禅窟拜谒一番是必要的。 旅馆门前的大街上阒无一人,等了二十分钟,终于驶过一辆出租车。司机虽然听说过鹿野苑石窟,但他从没去过。我们共同掌握的唯一线索是它在城北。于是,我们就沿着城外向北的大路开去。这是一条还没有完全修好的公路,一路上异常颠簸,而且路程显然远远不止手册上宣称的 “ 五公里 ”—— 如果它不是谎报军情,那就是从市区最北的边界开始计算距离的。 大约开了十公里,公路在小石子村外分出两条岔路,左边是铺好的公路,右边是土路,我们选了左边那条。路牌显示这条路通向新荣 —— 天知道那是哪儿,连司机都没听说过这个地名。公路进入了一座山谷,并开始爬坡,我开始担心,照眼下的情形,别说找不着达摩用过的蒲团,连五台山的班车也赶不上了。又开了两公里,路边出现了一个不起眼的标志。停下车仔细观瞧,上写:鹿野苑禅窟。路标后面,就在山路转弯处上方的一道山崖上,立着一座小庙。 司机告诉我,他之所以听说过这地方,是因为有朋友到这儿来上过香。与大多数经历过 “ 文革 ” 的中国人一样,司机本人仅有的宗教活动只包括逢年过节时给自己的祖宗上几炷香,烧点纸钱。对他来说,一个人跑这么远来烧香是件不可理喻的事情 —— 干吗不在家烧呢?这是个好问题,但眼下没有时间深入探讨了。我感兴趣的是那座庙,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庙里的石窟。 司机又说,他那些来过的朋友曾经告诉他,石窟在庙后面的山谷里,有的石窟里面有佛像,有的没有。我一面猜想着到底有佛像的石窟是禅窟,还是没有佛像的是,一面从背包里掏出闹钟(我没带手表,看时间和按时起床都得靠它)。已经 6:50 了。也就是说,出租车开到这里花了半小时。达摩也许会在这儿停留更长时间,但我必须撤了。我拿出 GPS ,记下此地的坐标,决定下次再来。回到车上,司机在坑洼的路面上一路狂奔,赶到长途车站时,才 7:15 ,去五台山的大巴正在车场里停着。我额外给了司机一笔小费,然后跑到售票窗口,花六十二元钱买了张车票。还有几分钟时间,我又在路边的早点摊上买了张刚摊好还热乎的鸡蛋灌饼,这才跟着其他乘客一起上了车。
个人分类: 科普|343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17女性科学家寄语2017:微软女研究员未来十年(2017~2027)
operaculus 2017-2-6 22:15
译文自: https://blogs.microsoft.com/next/2016/12/05/17-17-microsoft-researchers-expect-2017-2027/ 本周我们将在全球举办“计算机科学教育周”这一活动。 值此“加速时代”,技术进步和贸易全球化改变了整个工业界和社会生活,每一个人都需要基本的数字化文化,特别是我们的孩子。 对于女性和女孩,更是如此。她们代表了50%总人口。但是,在34个经合组织(OECD)国家的数据中,少于20%的女性大学毕业生毕业于计算机科学和工程。这一现象会产生巨大深远的社会、经济影响。原因如下: 1. 美国人力统计局预测,至2020年,会存在140万计算相关岗位,但是仅仅有40万计算机科学相关的学生会申请此类工作。 2. 根据美国校企联合会的数据,计算机科学是一个高薪的专业学位,并且计算编程相关岗位的薪酬增速是全美国平均增速的两倍。 3. 根据美国女性技术国家中心的数据,尽管全美57%的本科学位是女性取得的,仅仅12%的计算机科学本科学位授予了女性(包含主要研究型大学)。 女性在计算领域的缺乏,经常被提到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缺乏成功的职业女性作为榜样来激励女生去追求他们的STEM梦(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的首字母缩写)。通过报道17位在“微软全球研究院”中女性研究员对于他们研究领域的2017年期待,我们希望可以借此抵消缺乏女性理工科榜样的问题。值此2016年末,我们就问问这17位女性科学家未来10年将会发生什么。 我们希望您能够享受这篇文章的知识广度,也劳驾分享到社交网络上。如果这一简单的举动能够激发一个女孩或者男孩去从事STEM的激情,您也就为“科学教育周”贡献了一份力量。最后,如果您认为校园的每个学生都应该有机会学习计算机科学,请您积极向相关组织反馈这一意见。 其余部分参考澎湃网的转译: 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611563
个人分类: 博客|1524 次阅读|0 个评论
职业精神:《包法利夫人》的一句拉丁文
热度 2 Mech 2016-8-2 22:14
《包法利夫人》第三部第 2 章中,药剂师训斥他的徒弟,愤怒中说了句拉丁文 ( 李健吾的《外国文学名著译丛》汉译本 256 页 ) Fabricando fit faber, age quod agis. 注释说其意思为“ 夫匠者,心无二用,以工得名。 ( 汉译本 359 页 ) ”这个译文古朴隽永,达雅兼备。 后半句, Age quod agis. 是句拉丁名言, 干该干的事情 。因此上述译文是否“信”我略有存疑。虽然有拉丁字典,但恐怕不是查查就能解决。简易的办法,核对一下 FullBooks.com 上的 Eleanor Marx-Aveling 的英译本 Madame Bovary by Gustave Flaubert 的 Part6 相应部分,注释平实得多 The worker lives by working, do what he will. 尽管如此,我觉得汉译本的注释胜于原文,如果真不一样的话。我自己也兼顾信达雅尝试翻译一下, 夫匠者,以工立身,致力于业。 这大概就是所谓职业精神 professionalism 。大可以作为专业人员的座右铭,教书匠也不例外。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5462 次阅读|4 个评论
IWGDF:应用干预措施促进糖尿病足慢性创面愈合的指南
tshenbin 2015-9-14 21:56
国际糖尿病足工作组(IWGDF)2015年5月公布了《应用干预措施促进糖尿病足慢性创面愈合的指南》,这是迄今为止最新的国际指南。之前国内有学者进行了翻译,但或许因学科限制,在相关内容表述上不尽准确。这里提供的是完整翻译版,以供参考。 【 版权声明】该指南由 IWGDF 发布,中文译本由Tufts大学Lahey Hospital Medical Center整形外科 陈斌 博士 完成并发布于微信公众号“整形与修复重建外科”和科学网博客,转载请尊重原作者 IWGDF 及译者。谢谢!
个人分类: 学科进展|2518 次阅读|0 个评论
《当你老了》新译
热度 1 Mech 2015-2-20 08:48
女儿看了我的博文《 春晚遇故知 》,重新翻译了《当你老了》。新译字数更加工整,而且有了韵脚。不过没有按原来的抱韵 abba 译,而是译成了通常的 aabb 。巧的是平仄基本也协调,只有一处例外。女儿解释说,她正在看钱春绮的《浮士德》译本,也是这种押韵。 当你年迈时 当你年迈头发灰白,当睡意光顾, 当你在炉火旁小憩,请取阅此书, 请慢慢逐字品读,追忆柔和神色, 曾存在于你眼中,而其阴影深彻。 多少人曾爱慕你的韶华,尽现你的优雅, 多少人曾爱慕你的美貌,情真或是意假, 唯有一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 也爱你那容颜变迁的苦痛印痕。 在火光闪烁的壁炉旁,你俯身垂首, 略带伤感地喃喃自语,爱情易逝走, 它在高山上步步缓行, 轮廓隐没于点点繁星。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3613 次阅读|4 个评论
皇帝不急
热度 2 zuojun 2014-4-24 12:15
皇帝不急,太监急 很辛苦地改完一篇 译文。咬咬牙,告诉作者,(你的) 译文 “ 烂烂的 ”, 应该再好好修改一遍。又 咬咬牙,告诉作者: “你没有能力自己 修 改(英文)。” “ 皇帝”来执:“谢谢你的润色。我们觉得很满意。已经交给期刊编辑了。” 太监急,有啥用?
个人分类: Scientific Translation|2235 次阅读|3 个评论
又一个见证:翻译是吃力不讨好的东东
热度 2 zuojun 2014-1-27 05:47
王德华老师是我很敬佩的博主。 他的博文: 文字最美的《物种起源》译本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757do=blogid=762318 值得一看,尤其是博文后的评论。一些博友认为书名被译歪了,我一开始也认为书名不该这么译。 The title was On the Origin of Species by Means of Natural Selection, or the Preservation of Favoured Races in the Struggle for Life. Do you think it menas (a) On the Origin of Species by Means of Natural Selection, or (by Means of) the Preservation of Favoured Races in the Struggle for Life, or (b) On the Origin of Species by Means of Natural Selection, or (on) the Preservation of Favoured Races in the Struggle for Life?
个人分类: Scientific Translation|4135 次阅读|8 个评论
[转载]专家与草根的专业水平:郭沫若与朱令译文对比
热度 1 wya 2013-5-9 09:08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df7982a0101avje.html 原文: Like Barley Bending In low fields by the sea Singing in hard wind Ceaselessly Like Barley Bending And rising again So would I , unbroken Rise from pain So would I softly Day long , night long Change my sorrow Into a song 郭沫若译(据说): 象大麦那样 在海滨的低地, 在强劲的风中 不断地低吟,摇曳。 象大麦那样 吹倒又起来, 我也要不屈不挠地 把苦痛抛开。 我也要柔韧地,不问昼夜多长, 要把我的悲哀 变成为歌唱。 朱令译(据说):   大麦俯身偃,海滨有低地,巨风动地来,放歌殊未已;   大麦俯身偃,既偃且复起,颠仆不能折,昂扬伤痛里;   我生也柔弱,日夜逝如此,直把千古愁,化作临风曲。 看了后者的译文,再读前者的译文,简直就像嚼蜡。 毕竟,诗讲的是意境,为忠实原文而直译,反而显得译者的肤浅。 前版如果真是郭沫若所译,未免太草草,后版如果真是一个高中学生所译,也有些让人难以相信。 所以,加上“据说”两字作标记。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1984 次阅读|2 个评论
[旧译]论纯研究的经济效益
huailu49 2013-1-1 09:05
全世界从事于纯研究的科学家或多或少都与国防有关。每年的科研预算即使未遭削减,但也未能按费用上涨的幅度增加。而且研究计划常受到有限的经费再分配的影响。总之,从事纯研究的科学家由于得不到足够的经费,也就不能做他们想做并能够做到的所有事情。一般公众对此并不表示特别同情。文化——包括人类认知、文学、戏剧、艺术——通常被认为是值得资助的,然而实际所得也很有限。假如科学研究能受到普遍支持,那么它的一系列实用目标也就会受到欢迎了,比如电视的卫星直播,更大程度的国家安全,更少的环境污染,更多的治疗疾病的方法,等等。公众的偏见必然会排挤普及教育、健康与社会服务,以及人类其他基本需求的巨大迫切性。在这方面政府要比公众能更详尽地提出更明智而公允的对策,然而仍有义务向公众说明政府开支的去向。 在为取得专款而展开的竞争中,纯科学家们竭力为自己的生存而辩解,他们坚持强调科学也是一种文化活动,就像艺术一样是值得支持的。这种辩解的弱点在于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在一个无知的社会中即使是艺术,所能得到的公众资助充其量也不会很多。科学之所以能够面向普遍重要的巨大的公益领域,从根本上来说是出于理智的探奇,而不是企图满足直觉的欲望。毫无疑问这都是事实,然而在现实社会中很难证明这样一种进一步的往往是先进的观点:只要时机成熟,所有的纯研究都会在新技术新产业领域实行自我清偿。如果这种观点得到证实,那么你所完成的纯研究越多,你对公众的实际贡献也就越大。这种推论在进一步的问题上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只可惜它是定性的而非定量的。有鉴于此,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简称 CERN )最近作了一次很有意义的调研,其特点正在于试图用严格定量的方式来评估其秘密科研活动的实际效益。 CERN 是 1952 年由 12 个欧洲国家共同创设的,现设于日内瓦。当时这 12 个国家均无能力独自安装尖端的粒子物理所需的大型设备,因此只有携手合作。目前 CERN 的发展规模已十分可观,并享有很高的国际信誉。该中心现有职员 3500 名,同时还为来自成员国的 150 个大学和研究所的 2000 名访问学者提供方便,因此它是一个开销很大的机构——不像其他某些类似的研究所——在军事和工业领域它没有直接的实用项目,它的日常科研活动都是有关物质结构和宇宙本质最新认识的基础研究。可想而知,在目前这种经济和政治气候中它是易受责难的。 知识更新是一种文化活动,毫无疑问, CERN 已对人类作出了大量卓有成效的贡献,同样毫无疑问的是它也在能够带回本国的先进技术方面担负起了培训物理学家和工程师的重任。然而他们也承认这些活动的经济价值很难定量表达,而只有着眼于其研究成果本身。尽管如此,它还是打算——作为 10 年前进行的一次类似调研的继续——对与 CERN 签订高技术合同的公司所获得的经济利益进行评估。 这次调研是通过与产业界认真安排的会谈进行的。人们必须接受根据现代市场研究技术展开的调查,其方法要比过去的一次( 1973 — 1974 年)调研更先进。这两次调研的背景并不完全相同。第一次调研是在 CERN 的交叉存贮环( ISR )项目上马之初进行的,当时为其提供设备的公司没有几家,而且欧洲当时的高技术工业远没有今天这样发达。现在这次调研是从 1974 年到 1987 年。 目前有关的供应厂商总数为 519 家,其中 160 家参与了这次调研,确切地说,有一半以上的公司与电子学和计算机有关,四分之一的公司与电气设备有关,其余的公司则涉及真空与低温学、冶金与焊接,以及精密机械。调研结果用“经济效益因子”来表达,其定义为增长的成交额与节约开支额之总和。从公司方面来看,问题全在于它们与 CERN 的合同,其所得到的好处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由 CERN 向公司提供咨询以协助后者开发新技术并改进质量;大力宣传本公司采用 CERN 的苛刻标准,借 CERN 的信誉扩大外销;形成了一个可靠的开发新产品的商业基础;在经济不景气期间也能维持有利可图的生产。 根据 1982 年的价格估算, CERN 花在高技术设备上的每个瑞士法郎可为有关公司创下 3 个瑞士法郎以上的经济利益,所产生的经济利益相当于 CERN 在此期间总开支的 60% 左右。这项估算的可靠程度已获证实,在 1973 — 1974 年的那次调研中由 40 个厂商所提供的经济效益预测在这次核查中被证明是正确无误的。 当然, CERN 只是一个仅仅工作在高能粒子物理领域的高度专业化的研究机构,它本身具有一些特殊的需要,在高技术工业方面,它完成各类主要科研项目的日程安排也必然会有变动。因此不可能期望所有的纯研究都会产生同样可比的经济效益,很多成果仍然是用相当简单的设备完成的。然而,由于所采用的是一种定量分析法,那么它就是值得认真研究的参照科研经费的重要评估方法。可以预期,类似的评估方法也会逐步推广到其他领域的研究机构中去。 (这是一篇旧译,刊载于《科技导报(广州版)》 1985 年第 4 期,所依据的原文发表于《 ENDEAVOUR 》季刊 1985 年第 2 期。一晃 20 多年过去了,但愿此文所提出的观点和方法不会过时。)
个人分类: 旧作盘点|3136 次阅读|0 个评论
欧洲专利公约译文(中英文对照)——目录
热度 1 xsquare 2012-2-13 22:24
过去一段时间一直在试着翻译欧洲专利公约,主要是为了了解相关的内容。虽然网上有一些欧洲专利公约的翻译,但都太陈旧,有些地方翻译也不太准确,所以我根据欧洲专利局网站上第14版的欧洲专利公约试着进行翻译。在翻译过程中参照了 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上的译文( http://www.sipo.gov.cn/zcfg/flfg/zl/gjty/200804/t20080415_378154.html ),请大家批评指正,希望最后能形成一个比较规范的译文。 下面先贴目录,正文会陆续贴出。 目录 Table of contents 序言 PREAMBLE 第一部分 一般规定和组织条款 PART I GENERAL AND INSTITUTIONAL PROVISIONS 第一章 一般规定 Chapter I General provisions 第 1 条 授予专利的欧洲法律 Art. 1 European law for the grant of patents 第 2 条 欧洲专利 Art. 2 European patent 第 3 条 地域效力 Art. 3 Territorial effect 第 4 条 欧洲专利组织 Art. 4 European Patent Organisation 第 4a 条 缔约国部长会议 Art. 4a Conference of ministers of the Contracting States 第二章 欧洲专利组织 Chapter II The European Patent Organisation 第 5 条 法律地位 Art. 5 Legal status 第 6 条 总部 Art. 6 Headquarters 第 7 条 欧洲专利局分局 Art. 7 Sub-offices of the European Patent Office 第 8 条 特权和豁免 Art. 8 Privileges and immunities 第 9 条 责任 Art. 9 Liability 第三章 欧洲专利局 Chapter III The European Patent Office 第 10 条 管理 Art. 10 Management 第 11 条 高级职员的任命 Art. 11 Appointment of senior employees 第 12 条 职员职责 Art. 12 Duties of office 第 13 条 本组织与欧洲专利局职员之间的争议 Art. 13 Disputes between the Organisation and the employees of the EuropeanPatent Office 第 14 条 欧洲专利局、欧洲专利申请和其他文件的语言 Art. 14 Languages of the European Patent Office, European patent applicationsand other documents 第 15 条 履行程序的部门 Art. 15 Departments entrusted with the procedure 第 16 条 受理处 Art. 16 Receiving Section 第 17 条 检索部 Art. 17 Search Divisions 第 18 条 审查部 Art. 18 Examining Divisions 第 19 条 异议部 Art. 19 Opposition Divisions 第 20 条 法律部 Art. 20 Legal Division 第 21 条 申诉委员会 Art. 21 Boards of Appeal 第 22 条 扩大的申诉委员会 Art. 22 Enlarged Board of Appeal 第 23 条 委员会成员的独立性 Art. 23 Independence of the members of the Boards 第 24 条 回避和异议 Art. 24 Exclusion and objection 第 25 条 技术意见 Art. 25 Technical opinion 第四章 行政委员会 Chapter IV The Administrative Council 第 26 条 成员 Art. 26 Membership 第 27 条 主任 Art. 27 Chairmanship 第 28 条 理事会 Art. 28 Board 第 29 条 会议 Art. 29 Meetings 第 30 条 观察员的出席 Art. 30 Attendance of observers 第 31 条 行政委员会的语言 Art. 31 Languages of the Administrative Council 第 32 条 人员、场所和设备 Art. 32 Staff, premises and equipment 第 33 条 在某些情况下行政委员会的权限 Art. 33 Competence of the Administrative Council in certain cases 第 34 条 投票权 Art. 34 Voting rights 第 35 条 投票规则 Art. 35 Voting rules 第 36 条 选票比例 Art. 36 Weighting of votes 第五章 财务规定 Chapter V Financial provisions 第 37 条 预算资金 Art. 37 Budgetary funding 第 38 条 本组织的资产 Art. 38 The Organisation's own resources 第 39 条 缔约国关于欧洲专利维持费的应缴款项 Art. 39 Payments by the Contracting States in respect of renewalfees for European patents 第 40 条 费用和支付等级——特殊会费 Art. 40 Level of fees and payments –Special financial contributions 第 41 条 预付款 Art. 41 Advances 第 42 条 预算 Art. 42 Budget 第 43 条 开支的授权 Art. 43 Authorisation for expenditure 第 44 条 不可预见开支的拨款 Art. 44 Appropriations for unforeseeable expenditure 第 45 条 会计年度 Art. 45 Accounting period 第 46 条 预算的准备和通过 Art. 46 Preparation and adoption of the budget 第 47 条 临时预算 Art. 47 Provisional budget 第 48 条 预算执行 Art. 48 Budget implementation 第 49 条 账目审计 Art. 49 Auditing of accounts 第 50 条 财务条例 Art. 50 Financial Regulations 第 51 条 费用 Art. 51 Fees 第二部分 实体专利法 PART II SUBSTANTIVE PATENT LAW 第一章 可专利性 Chapter I Patentability 第 52 条 可授予专利的发明 Art. 52 Patentable inventions 第 53 条 可专利性的排除 Art. 53 Exceptions to patentability 第 54 条 新颖性 Art. 54 Novelty 第 55 条 不丧失新颖性的公开 Art. 55 Non-prejudicial disclosures 第 56 条 创造性 Art. 56 Inventive step 第 57 条 工业应用 Art. 57 Industrial application 第二章 有权申请和获得欧洲专利的人——发明人署名 Chapter II Persons entitled to apply for and obtain a European patent – Mentionof the inventor 第 58 条 提交欧洲专利申请的资格 Art. 58 Entitlement to file a European patent application 第 59 条 多个申请人 Art. 59 Multiple applicants 第 60 条 欧洲专利的权属 Art. 60 Right to a European patent 第 61 条 无资格的人提交的欧洲专利申请 Art. 61 European patent applications filed by non-entitled persons 第 62 条 发明人的署名权 Art. 62 Right of the inventor to be mentioned 第三章 欧洲专利及欧洲专利申请的效力 Effects of the European patent and the European patent application 第 63 条 欧洲专利的期限 Art. 63 Term of the European patent 第 64 条 欧洲专利赋予的权利 Art. 64 Rights conferred by a European patent 第 65 条 欧洲专利的翻译 Art. 65 Translation of the European patent 第 66 条 欧洲申请和国内申请的等同 Art. 66 Equivalence of European filing with national filing 第 67 条 欧洲专利申请公开后赋予的权利 Art. 67 Rights conferred by a Europea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publication 第 68 条 欧洲专利撤销或限制的效力 Art. 68 Effect of revocation or limitation of the European patent 第 69 条 保护范围 Art. 69 Extent of protection 第 70 条 欧洲专利或欧洲专利申请的正式文本 Art. 70 Authentic text of a European patent application or European patent 第四章 欧洲专利申请作为财产权的客体 Chapter IV The European patent application as an object of property 第 71 条 权利的转移和构成 Art. 71 Transfer and constitution of rights 第 72 条 转让 Art. 72 Assignment 第 73 条 合同许可 Art. 73 Contractual licensing 第 74 条 法律适用 Art. 74 Law applicable 第三部分 欧洲专利申请 PART III THE EUROPEAN PATENT APPLICATION 第一章 欧洲专利申请的递交和要求 Chapter I Filing and requirements of the European patent application 第 75 条 欧洲专利申请的递交 Art. 75 Filing of a European patent application 第 76 条 欧洲分案申请 Art. 76 European divisional applications 第 77 条 欧洲专利申请的传送 Art. 77 Forwarding of European patent applications 第 78 条 欧洲专利申请的要求 Art. 78 Requirements of a European patent application 第 79 条 缔约国的指定 Art. 79 Designation of Contracting States 第 80 条 申请日 Art. 80 Date of filing 第 81 条 发明人的指定 Art. 81 Designation of the inventor 第 82 条 发明的单一性 Art. 82 Unity of invention 第 83 条 发明的公开 Art. 83 Disclosure of the invention 第 84 条 权利要求书 Art. 84 Claims 第 85 条 摘要 Art. 85 Abstract 第 86 条 欧洲专利申请的维持费 Art. 86 Renewal fees for the European patent application 第二章 优先权 Chapter II Priority 第 87 条 优先权 Art. 87 Priority right 第 88 条 要求优先权 Art. 88 Claiming priority 第 89 条 优先权的效力 Art. 89 Effect of priority right 第四部分 授权程序 PART IV PROCEDURE UP TO GRANT 第 90 条 递交时审查和形式审查 Art. 90 Examination on filing and examination as to formalrequirements 第 91 条 (删除) Art. 91 (deleted) 第 92 条 作出欧洲专利检索报告 Art. 92 Drawing up of the European search report 第 93 条 欧洲专利申请的公开 Art. 93 Publication of the European patent application 第 94 条 欧洲专利申请的审查 Art. 94 Examination of the European patent application 第 95 条 (删除) Art. 95 (deleted) 第 96 条 (删除) Art. 96 (deleted) 第 97 条 授权或驳回 Art. 97 Grant or refusal 第 98 条 欧洲专利说明书的出版 Art. 98 Publication of the specification of the European patent 第五部分 异议和限制程序 PART V OPPOSITION AND LIMITATION PROCEDURE 第 99 条 异议 Art. 99 Opposition 第 100 条 异议理由 Art. 100 Grounds for opposition 第 101 条 异议的审查——欧洲专利的撤销或维持 Art. 101 Examination of the opposition –Revocation or maintenance ofthe European patent 第 102 条 (删除) Art. 102 (deleted) 第 103 条 欧洲专利新说明书的公布 Art. 103 Publication of a new specification of the European patent 第 104 条 费用 Art. 104 Costs 第 105 条 推定侵权人的参与 Art. 105 Intervention of the assumed infringer 第 105 a 条 限制或撤销的请求 Art. 105a Request for limitation or revocation 第 105 b 条 欧洲专利的限制或撤销 Art. 105b Limitation or revocation of the European patent 第 105 c 条 修改后的欧洲专利说明书的公布 Art. 105c Publication of the amended specification of the European patent 第六部分 申诉程序 PART VI APPEALS PROCEDURE 第 106 条 可以申诉的决定 Art. 106 Decisions subject to appeal 第 107 条 有权申诉和参加申诉程序的人 Art. 107 Persons entitled to appeal and to be parties to appealproceedings 第 108 条 期限和形式 Art. 108 Time limit and form 第 109 条 前置审查 Art. 109 Interlocutory revision 第 110 条 申诉的审查 Art. 110 Examination of appeals 第 111 条 申诉的决定 Art. 111 Decision in respect of appeals 第 112 条 扩大的申诉委员会的决定或意见 Art. 112 Decision or opinion of the Enlarged Board of Appeal 第 112a 条 请求扩大的申诉委员会复审 Art. 112a Petition for review by the Enlarged Board of Appeal 第七部分 共同条款 PART VII COMMON PROVISIONS 第一章 程序的共同条款 Chapter I Common provisions governing procedure 第 113 条 听证的权利和决定的依据 Art. 113 Right to be heard and basis of decisions 第 114 条 欧洲专利局自行审查 Art. 114 Examination by the European Patent Office of its own motion 第 115 条 第三人的意见 Art. 115 Observations by third parties 第 116 条 口审 Art. 116 Oral proceedings 第 117 条 证据的形式和采集 Art. 117 Means and taking of evidence 第 118 条 欧洲专利申请或欧洲专利的一致性 Art. 118 Unity of the European patent application or European patent 第 119 条 通知 Art. 119 Notification 第 120 条 期限 Art. 120 Time limits 第 121 条 欧洲专利申请的继续审理 Art. 121 Further processing of the European patent application 第 122 条 权利恢复 Art. 122 Re-establishment of rights 第 123 条 修改 Art. 123 Amendments 第 124 条 现有技术的信息 Art. 124 Information on prior art 第 125 条 一般原则的参考 Art. 125 Reference to general principles 第 126 条 (删除) Art. 126 (deleted) 第二章 向公众或官方机构提供信息 Chapter II Information to the public or to official authorities 第 127 条 欧洲专利登记簿 Art. 127 European Patent Register 第 128 条 案卷查阅 Art. 128 Inspection of files 第 129 条 定期出版物 Art. 129 Periodical publications 第 130 条 情报交流 Art. 130 Exchange of information 第 131 条 行政和法律合作 Art. 131 Administrative and legal co-operation 第 132 条 出版物交换 Art. 132 Exchange of publications 第三章 代理 Chapter III Representation 第 133 条 代理的一般原则 Art. 133 General principles of representation 第 134 条 欧洲专利局的代理人 Art. 134 Representation before the European Patent Office 第 134a 条 欧洲专利局的专利代理人协会 Institute of Professional Representatives before the European PatentOffice 第八部分 对国内法的影响 PART VIII IMPACT ON NATIONAL LAW 第一章 转换为国内专利申请 Chapter I Conversion into a national patent application 第 135 条 转换请求 Art. 135 Request for conversion 第 136 条 (删除) Art. 136 (deleted) 第 137 条 转换的形式要求 Art. 137 Formal requirements for conversion 第二章 撤销和优先权 Chapter II Revocation and prior rights 第 138 条 欧洲专利的撤销 Art. 138 Revocation of European patents 第 139 条 优先权和同日权 Art. 139 Prior rights and rights arising on the same date 第三章 其他影响 Miscellaneous effects 第 140 条 国内实用新型和实用证书 Art. 140 National utility models and utility certificates 第 141 条 欧洲专利维持费 Art. 141 Renewal fees for European patents 第九部分 特别协议 PART IX SPECIAL AGREEMENTS 第 142 条 单一专利 Art. 142 Unitary patents 第 143 条 欧洲专利局的专门机构 Art. 143 Special departments of the European Patent Office 第 144 条 专门机构的代表 Art. 144 Representation before special departments 第 145 条 行政委员会的特别委员会 Art. 145 Select committee of the Administrative Council 第 146 条 执行特别任务费用的分担 Art. 146 Cover for expenditure for carrying out special tasks 第 147 条 单一专利维持费的支付 Art. 147 Payments in respect of renewal fees for unitary patents 第 148 条 欧洲专利申请作为财产权的客体 Art. 148 The European patent application as an object of property 第 149 条 共同指定 Art. 149 Joint designation 第 149a 条 缔约国之间的其他协议 Art. 149a Other agreements between the Contracting States 第十部分 根据专利合作条约的国际申请——欧洲 -PCT 申请 PART X INTERNATIONAL APPLICATIONS UNDER THE PATENTCOOPERATION TREATY–EURO-PCT APPLICATIONS 第 150 条 专利合作条约申请 Art. 150 Application of the Patent Cooperation Treaty 第 151 条 欧洲专利局作为受理局 Art. 151 The European Patent Office as a receiving Office 第 152 条 欧洲专利局作为国际检索单位或国际初步审查单位 Art. 152 The European Patent Office as an International SearchingAuthority or International Preliminary Examining Authority 第 153 条 欧洲专利局作为指定局或选定局 Art. 153 The European Patent Office as designated Office or electedOffice 第 154 条 (删除) Art. 154 (deleted) 第 155 条 (删除) Art. 155 (deleted) 第 156 条 (删除) Art. 156 (deleted) 第 157 条 (删除) Art. 157 (deleted) 第 158 条 (删除) Art. 158 (deleted) 第十一部分 过渡条款(删除) PART XI TRANSITIONAL PROVISIONS (deleted) 第十二部分 最终条款 PART XII FINAL PROVISIONS 第 164 条 实施细则与议定书 Art. 164 Implementing Regulations and Protocols 第 165 条 签字 – 批准 Art. 165 Signature – Ratification 第 166 条 加入 Art. 166 Accession 第 167 条 (删除) Art. 167 (deleted) 第 168 条 适用的地域 Art. 168 Territorial field of application 第 169 条 生效 Art. 169 Entry into force 第 170 条 首次会费 Art. 170 Initial contribution 第 171 条 公约有效期 Art. 171 Duration of the Convention 第 172 条 修订 Art. 172 Revision 第 173 条 缔约国之间的争议 Art. 173 Disputes between Contracting States 第 174 条 退出 Art. 174 Denunciation 第 175 条 已获权利的保留 Art. 175 Preservation of acquired rights 第 176 条 原缔约国的财政权利和义务 Art. 176 Financial rights and obligations of former ContractingStates 第 177 条 公约的语言 Art. 177 Languages of the Convention 第 178 条 传送和通知 Art. 178 Transmission and notifications
13815 次阅读|3 个评论
BBC:福岛核电站冷却系统有望恢复
songshuhui 2011-3-28 21:54
小红猪小分队 发表于 2011-03-20 20:38 原文 见这里 作者:BBC环境记者Richard Black 翻译:Glaußren 校对:庄 退到政府迅速划定的安全区以外或有助于减少健康风险。 不出所料,某种意义上这是一个必然的结果:日本的核安全机构(原文如此)将福岛核电站事件的评级从四级提高到了五级。 国际核事件分级表(INES)上的分级范围是从零级到七级,零表示基本上没发生任何事情,七表示一次“重大事故”。目前为止,切尔诺贝利核泄露仍是 核能历史上唯一一次被评为七级的事件。五级被定义为“具有场外风险的事故”。那么福岛的这些“场外风险”在最糟糕的情形下会是什么样呢?言及整个态势的披 露,提升为五级的分级或当下的局势能提供什么线索呢?——这次事件最终会被视为一次灾难,还只是后果严重且影响广泛的海啸中一个节外生枝? “最糟的情况是储存罐或反应堆中的裂变材料被释放出来,”马尔科姆·斯佩林(Malcolm Sperrin)教授说,他是英国皇家伯克郡医院的医疗物理与临床工程主任。他也提到以下几点,“发电站附近的辐射等级将会非常高,但这并不是说它们会波 及到公众。”“而且我们身处的肯定并非另一场切尔诺贝利事故——这种可能早就排除了。” 保持距离 五级的评级是特别针对福岛二号和三号厂房中的核反应堆的,而非失水的废燃料冷却池,在那里存储的乏燃料温度持续升高。这意味着监管机构认为发电站的主要辐射源是反应堆。 无疑,这周早些时候测得的辐射读数的峰值之一和二号反应堆受到的破坏相吻合,原因被认为是安全壳系统出现了一道裂缝——征兆为蒸气快速释放,压力骤 然降低。在周四和周五,发电站周围的辐射水平似乎平稳了许多。此外,尽管在福岛周围30千米左右的范围内观察到了辐射读数升高,30千米保护区外似乎还没 有形成对人体健康的威胁。 即便如此,一些政府仍然建议他们的公民撤离得更远些——英国政府就是其中之一。周四,当英国的首席科学顾问出现在BBC新闻上解释这样做的原因时, 他描绘了一幅并不太能发生的最不幸的图景。“最严重的状况是燃料池中释放出大量辐射性物质,同时一些反应堆进入熔毁阶段。”“再加上(可能发生的)极端不 利的气候条件——比如,吹向东京的风。”不过,“就算是在那种情况下,我们认为能够到达东京地区的辐射也是那种你可以用相对简单的办法缓解的,比如呆在室 内或者关上窗户。” 如果烟囱顶部没有被安上过滤器,温茨凯尔的火灾将会严重得多。 局部问题 福岛核泄露现已成为半个世纪以来第三起被评定为五级的核能事件。第一起五级事件是1957年英国的温茨凯尔反应堆火灾,第二起是1979年美国三里岛的反应堆部分熔毁。 一位来自曼彻斯特大学的流行病学访问教授、道尔顿核研究所的理查德·威克福德(Richard Wakeford)最近重新评估了温茨凯尔核泄漏的影响。利用数据和计算机建模,他在科学论文中指出,温茨凯尔泄露出来的辐射可能已经导致了240例癌 症,其中一半是致命的。然而,对三里岛进行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它可能没有导致任何一例死亡。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属于同一INES评级,三里岛却最终 没有产生局部以外的影响。 “三里岛被评为五级的原因是反应堆核心受到了重大损害,并且放射性物质有被广泛散播的危险——事实上这并没有发生,但可能性是被包含在事件分级里的。” 就释放的物质方面,他说:“福岛处于这两者之间,显然已经有些被释放出来,并且有可能安全壳已经破裂——谁也不能确定这一点。” 一些政府建议本国公民离福岛远一点。 风险降低 随着时间的流逝,反应堆的危险性在原则上减小了。它们释放热量的速度迅速降低,现在这个速度已经是一周前日本东北地区地震刚刚迫使其停机时的千分之 一。暴露在也许是最危险的放射性物质碘-131之中的可能性也在迅速减少。这种物质会通过核辐射快速衰变——经过八天,一半的原子就衰变掉了。 去年11月就被置入储存池的燃料棒所剩无多。此外,将海水引入1,2。3号反应炉的持续努力在周四和周五似乎取得了相对成功。如果反应堆能够被冷 却,燃料棒将会在较慢的速率下分解,这又会限制放射性物质的释放。周五下午,据报道,在当场辐射读数下降到了每小时500微希以下——低于报警水平。 然而,法国辐射防护与核安全研究所(IRSN)的计算机模拟显示福岛附近超过30千米保护区的地方已经遭到了有害的辐射,尽管不会扩大。 绿色和平,这一有着悠久反核历史的组织,并不相信现在到了宣布重大事故风险已经平息的时候。该团体的反核运动人士简·贝拉尼克(Jan Beranek)描述了一幅骇人场景:放射性物质经由早些时候我们看到的火灾或气体爆炸发生扩散。“原因是由于燃料棒周围的覆盖层被摧毁以及起了大火—— 不仅仅导致放射性碘和铯的释放,并且还使燃料棒暴露在空气中。”“在燃料池中,没有阻止进一步泄漏的屏障。”“在反应堆中,如果水倒得太快可能会带来蒸气 或者氢气爆炸,于是又一场爆炸,可能使得安全壳最终报废。” 接通电网 解决核电站当下问题的手段是恢复电力。周五电网已经被连通,但是技师们显然仍在努力启动现场附近的系统,考虑到核电站的一些内部电路已经被海啸或气 体爆炸损坏。核安全机构划定的时间表显示1-4号机房的电力将会在周日被恢复。如果一切顺利,绿色和平的设想的可能就不成立了。 接下去就到了清点损失的阶段。并且有可能的结果是——据理查德·威克福德所言——福岛事故不会导致任何一起死亡。“如果考虑一位受到100毫希 (mSv)辐射的工人,他并不会受到多么严重的短期影响,毫无疑问他们面对的并非切尔诺贝利抢修工人当时面对的情形,后者之中有28人因此遇难。” “由这种剂量而导致严重的癌症风险概率在整个一生中将会低于1%——并且你要考虑到通常情况下死于癌症的概率就有20%~25%了。”“至于核电站以外的人们——以普通人群的癌症风险概率为背景的话,我看不出什么单独由福岛事件带来的影响。” 您也可能喜欢: BBC:日本反应堆熔毁警报 核电站安全吗? 图解福岛的核电站故障 【亲历“世界最大科学实验”】一、 抓住“反物质” 别轻易相信你的眼睛——2010年最佳视觉错觉奖 无觅
个人分类: 健康|1008 次阅读|0 个评论
辐射如何威胁健康?
songshuhui 2011-3-28 21:49
小红猪小分队 发表于 2011-03-18 16:47 原文: How Radiation Threatens Health : Scientific American By Nina Bai | March 15, 2011 | 9 翻译:fujia 校对:白鸟 民众对福岛辐射的忧虑日益增加。我们是否可以衡量辐射照射后短期与长期的健康影响?科学美国人讲述日本所面临的核辐射疾病与其他威胁背后的科学。 3月11日地震海啸后,福岛第一核电站危机的发展已经引发人们对核辐射健康影响的忧虑。核辐射的“危险”水平是多少?它如何危害人体健康?急性的或长期低剂量的辐射会造成什么后果? 尽管为了给受损的反应堆减压已经有放射性蒸汽释放出来,而且三次爆炸造成了更多的辐射泄露,但这样的辐射峰值并不持久。迄今为止,报道的最高辐射水 平为3号堆于3月15日上午10.22所记录的400毫希(毫希是电离辐射的单位,1毫希相当于100雷姆,1雷姆为x光和伽玛射线辐射照射的单位剂量) (译者按:现在的最高辐射指标已经超过本文数值) 。随着与出事地点之间的距离增加,辐射程度显著降低。位于福岛西南220千米外的东京的辐射量只是略微高于正常值。 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的健康物理学家与辐射安全主管Susan M. Langhorst说:“我们离辐射超标还远得很,人们无需忧虑。” 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的副主席Abel Gonzalez曾研究过1986年的切尔诺贝利灾难。他表示如今日本关于核泄漏辐射水平信息并不全面,于是对“最差情况”的估计还难以进行。 辐射对健康的影响与其剂量、类型与持续时间有关。 辐射剂量 人们平均每年接受0.2-0.3毫希的背景辐射(编者注:原文数字如此,疑有误,人们平均每年接受的辐射应在2.4毫希左右,范围基本上在1-10毫希之内。),它们来自宇宙射线、建筑材料与环境中的自然放射性物质。 美国核管理委员会建议,在此背景辐射水平之上,公众每年可多承受不超过1毫希的辐射。美国规定辐射工作人员的辐射上限为每年50毫希,但很少有工人 接受的辐射水平接近这个数值。对于接受辐射治疗的病人,目前没有严格的上限规定,Langhorst称医护人员有责任衡量在诊断与治疗中使用辐射的风险与 收益。例如一次CT扫描的辐射量可超过1毫希。 Langhorst说,辐射疾病(或急性辐射综合征)通常发生于全身辐射水平超过3000毫希以上,为每年公众允许辐射上限的3000倍。美国疾病 控制与预防中心称,辐射病的最初症状为恶心、呕吐与腹泻,可在几分钟或几日内出现。在之后的几小时至几月中,可能出现更严重的症状,比如食欲不振、疲劳、 发热与胃肠道疾病,甚至癫痫发作或昏迷。 辐射类型 目前情况下值得忧虑的是电离辐射,它由重同位素——如碘131和铯137——自发衰变而生成。(同位素同属于某一化学元素,其原子中中子数目不同, 于是原子质量也不同。)这种辐射能量较大,可通过去除电子得到正电荷而电离原子,受攻击的原子将可能与活组织中的原子或分子发生有害的化学反应。 电离辐射有很多不同形式:γ和x射线中原子可释放高能光粒子,这些高能量粒子可以穿透人体。α和β粒子辐射的能量较低,一页纸片便可以阻挡住它们。 然而,如果人体摄取或吸入放射性材料,低能的α和β粒子更为危险。这是因为大部分γ和x射线辐射将直接穿过人体,并不与身体组织反应,因为从原子水平来 看,人体其实大部分是空旷空间。但α和β粒子并不能穿透人体组织,其全部能量将用于与人体内的原子碰撞,可能造成更大损伤。 此次福岛的状况中,检测到的放射性同位素碘131与铯137可放出γ和β射线。这些放射性元素为核电站裂变发电时的副产品。 日本政府已经将福岛第一核电站周围半径20公立内的180,000民众疏散,要求30公里内的民众停留家中,关闭所有窗户,户外活动之后应迅速更换衣服,清洗暴露在外的皮肤。这些措施主要为了减少摄取或吸入可释放β射线的物质的概率。 暴露时间 几分钟内单次高剂量的辐射比长期间多次摄取同等剂量辐射要更加危险。世界核协会称,单次1000毫希剂量辐射可能造成短期辐射疾病并降低白血球数目,但并不致命。单次5000毫希剂量辐射可能在一月内使半数受辐射个体死亡。10000毫希将使人们在几周内死亡。 长期低剂量辐射的影响则更难以评估。电离辐射引起的DNA损伤,可能造成致癌的突变,特别是对于胃肠道、生殖细胞与骨髓等细胞分裂速度较高的组织。 但癌症概率的增量很小,这在没有广泛研究大量接受核辐射人群的情况下很难确定。Langhorst举了个例子,接受10毫希全身核辐射的1万人中,罹患癌 症的人数可能增加8人。但通常1万人中癌症的发病率预期为2000到3300人。“你怎么确定增加的8个癌症病例呢?”Langhorst问。 切尔诺贝利的教训 Gonzalez称,切尔诺贝利中一些抢救工人接受了几千毫希的辐射,许多人在核电站的酷热中“几乎裸身”工作,使得污染物颗粒可能直接通过皮肤被吸收。而本次日本工人应该有很好的防御措施,至少可以防止皮肤的直接辐射。 核电站所有者东京电力公司已经疏散大部分工人,但仍有50位工人停留于核电站内,抽取海水进入反应堆进行冷却,以防止更多爆炸。这些工人有可能接受 了高程度的辐射,冒着极大的健康风险。Gonzalez说:“作为预防措施,工人接受的辐射上限应定为100毫希,而且应轮班工作。”工人应佩戴个人检测 器,计算辐射率与总剂量,达到最大辐射剂量时发出警报。“如果工人所接受的辐射达到1000毫希,情况就很危险了。” 切尔诺贝利灾难之后有上千个孩子得病,但他们并不是因为直接受到辐射或吸入了放射性颗粒而受伤害。真正的祸根是被铯137污染的食用牛奶。切尔诺贝 利爆炸释放的铯137同位素污染了奶牛食用的草地,放射性物质蓄积在了牛奶中。对此一无所知的家长给孩子喝了受污染的牛奶。“这肯定不会发生在日本。” Gonzalez说。 在医院或核电站中经常与放射性材料打交道的专业工作人员,则需遵守最小有效剂量原则:“在合理可行的前提下尽可能低”。辐射水平的上限设置得相当保守,远低于辐射病或对人体有长期健康影响的水平。短期接受超过上限几倍的辐射,并不一定有危险。 新闻中,美国海军正在转移舰队至核电站的上风向,日本政府开始分发碘化钾药片,新闻图片中身着防护服的检查人员用盖革计数器测量婴儿的辐射程度。这 些也许会触发公众的恐慌。但Gonzalez说,到目前为止,这些措施都是基于“最小有效剂量”原则的行动,或者说是“好的额外预防”。小心驶得万年船。 您也可能喜欢: 切尔诺贝利探秘 辐射伤害知多少?(下) 辐射伤害知多少?(上) 核辐射影响人体健康知多少? 甚高能gamma;射线的天空 无觅
个人分类: 专题|883 次阅读|0 个评论
经济学人:日本陷地综合症
热度 1 songshuhui 2011-3-28 21:43
科学松鼠会 发表于 2011-03-17 12:05 《经济学人》网站3月15日 原文: 经济学人:日本陷地综合症 两位译者:糖豆 catherine 校对:fujia 11日日本本州东海岸附近海域发生9.0级大地震,并引发核泄露事故。如今事故的详细细节仍然很模糊,但是随着事态的进一步发展,日本当局和核电站工作人员不断发布消息,此次事件也越来越明朗。 让我们从基础知识开始讲。核能是由原子裂变而产生的。一个大原子(铀原子或钚原子)裂变成两个较小的原子,并释放能量和中子。这些中子继而引发进一 步的原子裂变,形成链式反应。而中子的速度越快,所能引发的裂变就越少。这是因为只有中子被捕捉住,可以促使裂变,而快速运动的中子难以被捕捉。也就是 说,如果中子的速度无法有效降低,链式反应就会逐渐停止。 然而,这一过程也需要有足够可裂变的原子(即临界质量)与中子撞击,所以铀燃料需要浓缩,因为每两个自然产生的金属同位素中,通常只有其中一个较罕 见的同位素是可裂变的。在水冷堆系统(比如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中,慢中子和浓缩燃料经过一定的组合会引发自持链式核裂变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的能量用 以加热水,产生蒸汽,驱动涡轮机来发电。除了用来冷却燃料,水在其中还扮演了“慢化剂”的角色,减慢中子的速度,使整个链式反应得以继续。 那么当有突发事件发生,比如日本此次的地震,影响了核电站的正常运行,那该怎么办呢?当初在设计核反应堆时,工程师们遵循了“纵深防御”的原则,即 设多道防线,如果某个防御设备失败,还会有另一个来进行防御。这个原则在本次福岛核电站遭受最严重伤害时被证实失败了。当地震发生时,三个反应堆的所有防 御系统全部失效。 一些防御系统只是简单的防御屏障,燃料棒由核燃料芯外部包裹着坚硬的锆合金层(允许中子自由通过)组成,反应堆芯由浸泡于水中的燃料棒组成,外部是 钢制的厚壁压力容器。压力容器外部是一个更大型的钢结构,也就是主要的安全壳,安全壳外部是由钢和混凝土结构制成的次要安全结构。 还有一些防御系统虽不是防御屏障,却是一旦发生事故后可及时采取的措施,其中一些为自动措施,还有一些非自动的。一旦发生地震,第一步措施是紧急关 闭,也就是将位于反应堆底部的控制棒推入反应堆芯。这些由硼之类中子吸收材料制成的控制棒会吸收多余的中子,中断整个链式反应。 但是,除了由中子引起的核反应以外,核反应堆芯内还有其他核反应。而且,由核裂变产生的其他副产品也是具有放射性的,它们的衰变可产生热能。虽然这 些热能在福岛第一核电站机器中,只占整个反应堆释放出的热能的3%,但是也相当于喷气式飞机引擎以最高速运转时所释放出的热能。在缺乏冷却系统的情况下, 系统升温速度将非常快。 接下来的第二步就是运行水泵,将冷水持续灌入反应堆容器内,并释放随之而产生的蒸汽。由于有备用的柴油发电机,这一切似乎应该根据计划而顺利进行, 但是距离福岛第一核电站仅1万1千米的福岛第二核电站中,其冷却系统出现故障,不过这些问题已经被解决,整个核电站被完全关闭。但在第一核电站里,地震发 生1小时之后,巨大海啸击溃了第一核电站内的发电机和电力系统,灾难的严重程度远远超过了当初核电站设计者的预想。最严重的问题是,重要电气开关设备被置 放于地下室,因此也被洪水淹没。 来自其他地方的电池和发电机冷却系统工作并不充分,而且,由于缺乏冷却剂,福岛第一核电站的三个反应堆的反应堆芯开始升温。热量的增多意味着反应堆 容器内蒸汽增多,水量减少。当水位降低到了一定的程度,本应浸泡于水中的燃料棒外露,暴露在蒸汽和其他气体中,这也就意味着升温的速度会加快,很可能会超 过临界温度。而且,包裹在燃料棒外部的锆会与蒸汽发生反应,产生易燃易爆的氢气,燃料棒内部的物质会开始熔化,最终燃烧棒本身也将溶化。 这正是福岛反应堆的目前情况。上周六,日本原子力安全保安院发布报告称,一个反应堆内的温度已经高达2700摄氏度,压力也升至8个大气压,是正常 情况的2倍。为了防止安全壳由于压力的增加而导致破裂和爆炸,释放出大量含放射性的烟雾,核电站工作人员通过排放蒸汽和氢气,使安全壳内的压力降低至 5.5个大气压。 遭到放射性元素污染的蒸汽将会进入压力容器和周围更大的安全壳。主要安全壳外表看上去像是倒置的老式灯泡,并置于电子回旋加速器环状真空室的顶部, 而反应堆的压力容器是一个悬浮在灯泡颈部的圆柱。环状真空室内部有一个大水库,释放进入安全壳的蒸汽本应冷凝于水库中,然而这种情况没有发生。 主要安全壳中的压力持续增加,于是工作人员将富含氢气的蒸汽释放到次要安全结构,也便是置放反应堆的楼房。第一反应堆首先采取了这个措施,然后是第 三反应堆。释放蒸汽时,氢气被偶然点燃,于是两个反应堆都产生了爆炸。(还有一种可能性,便是蒸汽并非来自反应堆。这种核电站里有很多地方需要使用蒸汽, 所以爆炸也可能来自他处)。爆炸场面壮观且令人不安,但正如同放气措施,这总比其他情况要好。次要安全结构的设计保证了其屋顶被掀翻,保全了爆炸不对主要 安全壳造成更多损伤。 由于第一机组的内层主要安全壳中仍然充满大量蒸汽,工作人员只能采用最激进的做法:将反应堆用海水完全淹没。这样就有足够多的水带走热量,并能保证 反应堆完全被水覆盖,从而避免完全熔毁的发生。而且海水中也混入了硼酸作为中子吸收剂。但是这种处理方法对反应堆是一个毁灭性措施:海水的淹没会使它们受 到污染,将不能再次使用。 “淹没法”还有着其他缺点:放射性蒸汽仍不断从主要安全壳的水面冒出,但由于常规的排气系统现在已经在水下,它们将很难排到安全壳外。而如果安全壳出现泄 漏,带着放射性碎片的水将会流出,并污染核电站的其他部分。因此在3号机组处,核电站的管理人员决定只淹没其主要安全壳颈部的压力容器,而非整个安全壳。 2号机组的处理办法也是将海水淹没反应堆压力容器,但是干预过程出现了偏差。在某些地方,压力容器内的反应堆整个冒出了水平面之上,这说明水份被蒸 发殆尽。之后,15日清晨有报道称建筑中发生爆炸,安全壳底部环状真空室遭到破坏。看来,2号机组受灾远远比其他两个严重,其安全壳已经被损,这样的话, 核污染将会在站内蔓延。 事情还有可能变得更糟:如果燃料棒外部的锆熔化,嵌入其中的燃料芯块也会熔化,并沉入压力容器底部。如果足够多的熔化燃料聚集在一起,将有可能达到 临界质量,重新引起裂变反应。燃料将烧穿安全壳,并将大量放射性气体持续带到空中并向周围扩散。(切尔诺贝利事件里,防御机制不完备的反应堆芯起火,便造 成如此情况。)这一系列的事件就是我们常说的“熔毁”,不过这个用语并不被核工业或规则制定者认可。 到目前为止,这个严峻的后果还没发生。核电站周围的辐射水平依然很高,但是这可能是最严重的伤害了。不同于切尔诺贝利事件,福岛第一核电站并没有明显的机械故障,但如果熔化的高温燃料遇到冷水,使其迅速挥发,也有可能再次发生爆炸。 虽然核反应堆本身不会燃烧,但电厂的其他部分却是可燃的,已发生的火灾已带来目前最严重的辐射危险。3月15日,也许由于氢气泄漏,4号反应堆的外 层建筑起火。这个反应堆中如5、6号反应堆一般,在地震时已停机,目前并没有燃料,但是在建筑中的贮存池中存放着核废料。火势可能蔓延到了这些本该被完全 淹没在水中的核废料处,但也不一定。据推测,氢气爆炸同样波及其他建筑中的废料池。在大火扑灭后,东京电力公司将其他人员撤离,仅留下50名灌注海水的工 人。 他们做出这个决定的原因,应该是火灾后核电站外部的辐射水平显著上升的事实,辐射量第一次达到了危险的指标,而且当有一些人员受到伤害,这样的辐射 水平会把情况变得更糟。人们每年从天然资源中吸收约3毫西弗的背景辐射,在欧美的核电厂中,工人们一年的辐照量上限为50毫西弗,而在电厂外部周边的人们 每年辐照量应小于4毫西弗。3月15日,报道称电厂的核辐射量一度达到11.9毫西弗/小时(后来降至6毫西弗),这意味着工人们在短时间内就将超过他们 一年所能承受的辐照量。而在核电厂内部,这一数值是400毫西弗。 电厂周边20公里以内的人们全部撤离,居住在20~30公里处的民众被要求待在室内。工作人员甚至在更远处也检查到了较低水平的辐射。一般来说,如 果只是暴露在比自然水平高几倍的辐射坏境中几个小时的话,还是无害的。这一撤离举动表明依然有进一步发生核泄漏的可能,并且如果2号机组的情况进一步严重 的话,大规模核泄漏的危险并不能完全排除。 据国际原子能机构称,3座反应堆已完全被海水浸没。1号、2号机组的压力容器和安全壳内的压力暂时稳定。目前正在计划逐渐将2号机组安全壳内压力释放。但令人不安的是,核废料贮存处的状态依然难以确定。相比反应堆本身,这些核废料给周围环境造成的污染可能更加严重。 就目前情况,讨论福岛将如何挺过这场灾难还为时过早。大部分损失是由海啸造成柴油发动机失灵引起的,一个小失误造成了之后一系列的灾难,并且愈加严 重。显然,在技术方面,增加针对这些意外事件的考虑事关重大。而在这一事件中,失误却太多:配电室(内有水电气开关设备)被淹没、备用电源系统失灵,而这 些问题是在反应堆损害前便已确认。核电站在地震中保存了下来,但重要设备损坏、人员失踪受伤、大气中被释放了大量辐射物质,也是既成事实(编者按:主要是 海啸引起的破坏,地震本身似乎没有带来重要设备损坏)。如果没有更进一步损失的话,这一相对较小数目的损伤算是一个胜利,但远不值得庆祝。 陷地综合症,这个名词在1971年就有了,说的是核燃料熔融后穿过地壳,从美国入地,从地球另一边的国家拱出来,大致如 此,当然了首先能不能陷下去就是可疑的。1979年上映的一个电影名字就是从这个名词来的,电影放映于三里岛事故前,因三里岛事故而造成了很大的影想。这 部简•方达主演的电影讲了一位女记者偶然拍到了某核电站控制室发生了名为“陷地综合症”的故障,电影设置的场景显示:液态燃料仍会继续变热,它们会熔穿反 应容器,破坏容器建筑的混凝土基底,穿过地壳一直向下,“直到地球另一面的国家”。 原文发表于果壳网: 【地震特辑】经济学人:日本陷地综合症 专业视角解读日本地震、核泄漏, 请点击果壳【地震特辑】 您也可能喜欢: 图解福岛的核电站故障 G点之乐 Make Your Own Scientific Super Bowl Snacks 世界是一张全息图 Animals that count: How numeracy evolved 无觅
个人分类: 专题|933 次阅读|0 个评论
为什么我不担心日本的核电站
热度 2 songshuhui 2011-3-15 15:18
科学松鼠会 发表于 2011-03-14 14:56 编者按:非常感谢 V2EX 的译者Livid授权松鼠会转载此文,这篇文章的原作者MIT 的研究科学家 Josef Oehmen 博士仍在更新,译文也会随之更新。 原作: Josef Oehmen V2EX译者: Livid 我在这里写下这些文字,是为了让大家对在日本发生的事情——核反应堆的安全问题,感到放心。事态确实严重,但是已经在控制范围内。这篇东西很长!但是你读完之后,你会比世界上任何记者都明白核反应堆究竟是怎么回事。 核泄漏确实已经发生,但是在将来不会有任何显著的泄露。 “显著泄露”大概会是个什么程度?打个比方说,可能比你乘坐一趟长途飞行,或是喝下一杯产自本身具有高程度自然辐射地区的啤酒,所受到的辐射要多一些。 我读了自从地震发生以来的所有新闻报道。可以说几乎没有一篇是准确或是无误的(当然也可能是因为地震发生之后在日本的通讯问题)。关于“没有一篇是无误的” 我并不是指那些带有反核立场的采访,毕竟这在现在也挺常见的。我指的是其中大量的关于物理和自然规律的错误,及大量对于事实的错误解读——可能是因为写稿子的人本身并不了解核反应堆是如何建造和运营的。我读过一篇来自 CNN 的三页长度的报道,每一个段落都至少包含一个错误。 接下来我们会告诉大家一些关于核反应堆的基本原理,然后解释目前正在发生的是什么。 福岛核电站的反应堆属于“沸水反应堆”(Boiling Water Reactors),缩写 BWR。沸水反应堆和我们平时用的蒸汽压力锅类似。核燃料对水进行加热,水沸腾后汽化,然后蒸汽驱动汽轮机产生电流,然后蒸汽冷却后再次回到液态,然后再把这些水送回核燃料处进行加热。蒸汽压力锅内的温度通常大约是 250 摄氏度。 上文提到的核燃料就是氧化铀。氧化铀是一种熔点在 3000 摄氏度的陶瓷体。燃料被制作成小圆柱(想像一下就像乐高积木尺寸的小圆柱)。这些小圆柱被放入一个用锆锡合金(熔点 2200 摄氏度)制成的长桶,然后密封起来。这就是一个燃料棒(fuel rod)。然后这些燃料棒被放到一起组合为一个更大的单元,然后这些燃料单元被放入反应堆内。所有的这些,就是一个核反应堆核心(core)的内容。 锆锡合金外壳是第一层护罩,用来将具有放射性的核燃料与世隔绝。 然后核心被放入“压力容器”中,也就是我们之前提到的蒸汽压力锅的比喻。压力容器是第二层护罩。这是一个坚固结识的大锅,设计用于容纳一个温度可能达到数百摄氏度的核心。在核心降温措施恢复前,压力容器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一个核反应堆的所有的这些“硬件”——压力容器,各种管道,泵,冷却水,然后被封装到第三层护罩中。第三层护罩是一个完全密封的,用最坚固的钢和混凝土制成的非常厚的球体。第三层护罩的设计,建造和测试只是为了一个目的:当核心完全熔融时,将其包裹在其中。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在压力容器(第二层护罩)的下方,铸造了一个非常巨大厚实的混凝土大碗,这一切都在第三层护罩的内部。这样的设计就像是为了“抓住核心”。如果核心熔融,压力容器爆裂(并且也最终融化的话),这个大碗就可以装下融化了的燃料及其他一切。这个大碗设计成让融化的燃料能够向四周铺开,从而实现散热。 在第三层护罩的周围包裹的是反应堆厂房。反应堆厂房是一个将各种风吹雨打挡住的外壳。(这也是在爆炸中被毁坏的部分,我们稍后再说) 福岛第一核电站一号机确实是通用电气的Mark I型沸水堆。新闻里露出钢筋的部分是最外部的厂房,里面的安全壳应该没事。——@铁公鸡zq 核反应的一些基本原理 铀燃料通过核分裂产生热量。大的铀原子分裂成更小的原子,这样就产生热量及中子(构成原子的一种粒子)。当中子撞击另外一个铀原子时,就触发分裂,产生更多的中子并一直继续下去。这就是核裂变的链式反应。 而现在的情况时,当一堆燃料棒凑在一起时就会很快导致过热,然后在 45 分钟后就会导致燃料棒融化。但是值得指出的是,在核反应堆内的燃料棒是绝对不可能导致像原子弹那样的核爆炸的。制造一颗原子弹实际上是相当困难的(不信你们可以去问问伊朗)。当年切尔诺贝利的情况是,爆炸是由于大量的压力积攒,氢气爆炸然后摧毁了所有的护罩,然后将大量的融化的核心挥洒到了外界(就像一颗 “脏弹”)。这样的情况为什么在日本没有发生,及为什么不会发生,请继续看下面。 为了控制链式反应的发生,反应堆操作员会用到“控制棒”。控制棒可以吸收中子,从而瞬间停止链式反应。一个核反应堆是这样设计的:当一切正常运转时,所有的控制棒是不会用到的。冷却水会在核心产生热量的同时带走热量(并转化为蒸汽和电力),并且在常规的 250 摄氏度的运转温度下还有许多余地。 而挑战在于将控制棒插入并停止链式反应后,核心依然在产生热量。虽然铀元素的链式反应已经停止,但是在铀元素的核裂变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具有放射性的副产品,比如铯和碘同位素,这些元素的放射性同位素会最终衰变为更小的原子,然后失去放射性。在这些元素的衰变过程中,也会产生热量。因为它们不会再从铀元素中产生(在控制棒插入之后铀元素就停止衰变了),所以它们的数量会越来越少,然后在衰变结束的过程中,大约几天时间内,核心就会最终冷却下来。 目前让人头痛的就是这些余热。 核反应堆内的第一类放射性物质就是燃料棒中的铀元素,及放射性副产物铯和碘同位素。这些物质都在燃料棒内部。 而除此之外,还存在第二类放射性物质,产生于燃料棒外部。而首先需要说明的是,这些外部的放射性物质的半衰期都非常短,这意味着它们会在很短的时间内衰变为没有放射性的物质。“很短”的意思就是几秒。所以即使这类放射性物质被释放到自然环境中,他们也是毫无危害的。为什么呢?因为大约就你在读完“R-A- D-I-O-N-U-C-L-I-D-E”的这几秒内,这类物质就衰变到完全不具有放射性了。这类放射性物质就是氮-16(N-16),也就是氮气(构成大气的气体之一)的具有放射性的同位素。另外就是一些稀有气体比如氩。但是这些物质是如何产生的呢?当铀原子裂变时,会产生一个中子。大部分的这些中子都会撞击到其他的铀原子由此链式反应就一直持续发生。但是其中的一些会离开燃料棒并撞击到水分子,或是冷却水中的空气。然后,一个不具有放射性的元素就会 “捕获”这个中子,并变得有放射性。而就如前文所述,在数秒内它就会衰变到它本来的面目。 上面所描述第二类的放射性物质在我们接下来要讨论的核泄露中非常重要。 福岛到底发生了什么 接下来我会试着去总结目前的主要事实。冲击核电站的地震的威力是核电站设计时所能承受的威力的五倍(里氏震级之间的放大倍数是对数关系,所以 8.9 级地震的威力是 8.2 级,即核电站的设计抗震威力的 5 倍,而不是 0.7 的差异)。所以我们首先为日本的工程技术水平喝彩,至少一切目前是保下来了。 当 8.9 级地震冲击核电站时,所有的反应堆就自动关闭了。在地震开始后的数秒内,控制棒就插入到了核心内,链式反应即刻中止。而此时,冷却系统就开始带走余热。这些余热相当于反应堆正常运转时产生的 3% 的热量。 地震摧毁了核反应堆的外部电力供应。而这是核反应堆能够遇到的最严重的故障之一,因此,在设计核反应堆的备用系统时,“电站停电”是一种被高度关注的可能性。因为核反应堆的冷却泵需要电力以维持运转。而反应堆关闭后,核电站本身就不能产生任何电力。 在地震发生后的一小时内一切情况是平稳的。为紧急情况而准备的多组柴油发电机中的一组启动,为冷却泵提供了所需的电力。然后海啸来了,比核电站设计时所预料的规模要更巨大的海啸,摧毁了所有的柴油发电机组。 在设计核电站时,工程师们所遵循的一个哲学就是“纵深防御”。这意味着你首先需要为了你能够想象到最灾难的情况设计防卫措施,然后为了你觉得可能绝对不会发生的子系统故障设计方案,以确保即使这样的可能绝对不会发生的故障发生后,核电站依然可以安全。而一场巨大的摧毁所有柴油发电机组的海啸就是这样的一种极端情况。而所有的防卫的底线就是前面提到过的第三层护罩,将一切可能发生的最糟糕情况——控制棒插入或者未插入,核心融化或者未融化——容纳于其中。 当柴油发电机组被冲走后,反应堆操作员将反应堆切换到使用紧急电池。这些电池被设计为备用方案的备用方案,用于提供给冷却系统 8 个小时所需的电力,并且也确实完成了任务。 而在这 8 个小时内,需要为反应堆找到另外一种供电措施。当地的输电网络已经被地震摧毁。柴油发电机组也已经被海啸冲走。所以最后通过卡车运来了移动式柴油发电机。 整个事件从这一刻起开始变得糟糕。运来的柴油发电机无法连接到电站(因为接口不兼容)。所以当电池耗尽后,余热就无法再被带走。 在这个点上反应堆操作员开始按照“冷却失灵”的紧急预案进行处理。这是“纵深防御”中的更进一层。理论上供电系统不至于彻底失效,但是现实如此,所以操作员们只能退到“纵深防御”中更进一层。这一切,无论对我们看起来多么不可思议,但却是反应堆操作员的培训的一部分——从日常运营到控制一个要融化的核心。 于是在这个时候外界开始谈论可能发生的核心熔融。因为到了最后,如果冷却系统无法恢复,核心就一定会融化(在几个小时或是几天内),然后最后一层防线——第三层护罩及护罩内的大碗,就将经受考验。 但是此时最重要的任务是在核心持续升温时控制住,并且确保第一层护罩(燃料棒的锆锡合金外壳),及第二层护罩(压力容器)能够保持完整并尽可能多工作一段时间,从而让工程师们能够有足够的时间修好冷却系统。 既然让核心冷却是那么重要的事情,因此反应堆内实际上有多个冷却系统(反应堆给水清洁系统,衰变降温系统,反应堆核心隔离冷却系统,备用水冷系统,及紧急核心冷却系统)。而究竟哪一个失效了或是没有失效在此时无法得知。 所以想像一下,一个在炉子上的压力锅,持续地,慢慢地在进行加热。操作员在采取各种手段去消除其中的热量,但是锅内的压力在持续上升。于是当务之急是保住第一层护罩(熔点为 2200 摄氏度的锆锡合金),及第二层护罩——压力容器。而为了保住第二层护罩,其中的压力就需要时不时进行释放。因为在紧急时刻进行压力释放是一件重要的事,所以反应堆共有 11 个用于释放压力的阀门。操作员开始通过时不时地旋松阀门来释放压力容器内的压力。此时压力容器内的温度是 550 摄氏度。 这就是关于“辐射泄露”的报道开始的时刻。我在上文中解释了为什么释放压力的同时实际上会释放第二类放射性物质(主要是 N-16 和氩),及为什么这样做其实毫无危险。放射性氮元素和氩对于人类健康没有威胁。 而就在旋松阀门的过程中,发生了爆炸。爆炸发生在第三层护罩外部,反应堆厂房内。反应堆厂房不具有隔绝放射性物质的功能。虽然目前并不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但是这是一个很有可能的场景:操作员决定让压力容器内的蒸汽释放到厂房内,而不是直接到厂房外部(这样可以让放射性元素有更长的时间用于衰变)。而问题在于,由于核心内的高温,水分子会分解为氧和氢——一种易爆混合气体,于是也确实在第三层护罩外爆炸了。历史上也曾发生过一次类似的爆炸,不过是在压力容器内(因为压力容器没有设计好并且操作失误),进而导致了切尔诺贝利事件。而福岛核电站不会有这样的问题。氢氧混合气体是在设计核电站时需要考虑的一个巨大问题,因此反应堆在建造时就考虑到了不能让这样的爆炸发生护罩内部。如果在护罩外部爆炸了,虽然也不是设想中的状况但是可以接受,因为即使爆炸了也不会对护罩产生影响。 因此在阀门旋送时,压力得以控制。而现在的问题时,如果水在一直沸腾的话,那么水位就会持续下降。核心大概被几米深的水覆盖,使得其能够在空气中暴露前坚持几个小时或几天。而一旦没有水覆盖,那么暴露的燃料棒就会在 45 分钟后达到其 2200 摄氏度的熔点。而这样就会导致第一层护罩,燃料棒的锆锡合金外壳融化。 而这样的事情正在开始发生。冷却系统无法在燃料棒开始融化前恢复运转,不过燃料棒中的核燃料此时依然是完好的,但是包裹燃料的锆锡合金外壳已经开始融化。而目前正在发生的,就是一些铯和碘同位素开始随着释放出来的蒸汽,泄露到反应堆外。最严重的问题——铀燃料,目前依然是受控的,因为氧化铀的熔点在 3000 摄氏度。目前已经确认的是,检测到有一部分铯和碘同位素随着蒸汽泄露到了大气中。 这似乎是一个启动“B 计划”的信号。通过在大气中检测到的铯和碘同位素,操作员可以确认某一根燃料棒的外壳(第一层护罩)已经存在破损。“A 计划”在于恢复某个常规冷却系统。为什么这个计划失败目前并不清楚,而一种可能性是海啸冲走或是污染了所有用于冷却系统的纯净水。 用于冷却系统的给水是非常纯净的,去除了所有矿物质的水。使用纯净水的原因在于:纯净水很大程度上不会被激活,因此可以保持相对无辐射。而如果是脏水,那么更容易捕获中子,进而变得更加具有放射性。这不会影响到核心——因为核心不会被冷却水影响。但是会使得操作员更难处理这些具有轻度放射性的活化水。 但是“计划 A”失败了——系统无法冷却,并且也没有额外的纯净水。因此“计划 B”被启动。而这就是目前正在发生的: 为了避免核心融化,操作员开始使用海水来冷却核心。我不是十分清楚,他们是用海水浸泡住压力容器(第二层护罩),还是淹住反应堆外壳(第三层护罩)。不过这个不是我们现在要讨论的。 要点在于核燃料现在确实已经冷却下来了。因为链式反应早就已经停止,所以目前只有非常少量的余热在产生。已经使用了的大量冷却水可以带走这些余热。因为是注入了大量的水,所以目前核心已经无法再产生足够的热量去大幅度提升压力。并且,海水中加入了硼酸。硼酸是一种“液体控制棒”。无论在发生什么样的衰变,硼都可以捕获产生的中子并进一步加速核心的冷却。 福岛核电站曾经十分接近核心融化。但是目前最坏的情况已经被避免:如果没有将海水注入,那么操作员就只能继续旋松阀门以释放压力。第三层护罩必须完全密封,以避免其中发生的核心融化泄露出任何的放射性物质,然后会经过一段等待期,等待护罩内的裂变副产品完成衰变,所有的放射性粒子会附着在护罩内壁。冷却系统最终会被恢复,融化的核心也会冷却至一个可控的温度。护罩内部会被清理。然后需要做一项棘手肮脏的事情——将融化了核心移出,将凝固了的燃料棒及燃料一块一块地装入运输装置,然后运送到核废料处理厂进行处理。根据损坏状况,核电站的这块区域需要进行修理或是彻底拆除。 那么,目前留给我们的是什么呢? 我的总结: • 核电站会回到安全状态并始终安全 • 日本处于第 4 级别 INES 核紧急状态:核电站内事故。这对于拥有电站的公司是件糟糕事情,对其他人来说没什么影响。 • 在释放压力时同时释放了一些放射性物质。包括非常小剂量的铯和碘同位素。如果在释放时你正好坐在出口上,那么你可能需要考虑戒烟使得你的期望寿命值回归从前。这些铯和碘同位素会被带入海水,然后就不会再检测得到。 • 第一层护罩出现了一些损坏,意味着一定数量的铯和碘同位素也被释放到了冷却水中,但是不会有铀或是其他什么脏东西(因为氧化铀不溶于水)。在第三层护罩内有用于净化水的装置,这些具有放射性的铯和碘同位素会在那里被去除并且存储为核废料。 • 用于冷却的海水会在一定程度上被活化。但是因为控制棒已经完全插入,所以链式反应是不会发生的。这就意味着“主要的”核反应没有发生,因此也就不会加剧海水的活化。链式反应过程的副产物(铯和碘同位素)在这个阶段也基本上消失殆尽。这进一步减轻了海水的活化。因此最坏情况就是:用于冷却的海水中会具有一定程度的放射性,但是这些海水也同样会经由内部净化装置进行处理。 • 最终会用正常的冷却水取代海水。 • 反应堆核心会需要进行拆除并运到处理厂,就像通常的燃料更换一样。 • 燃料棒和整个核电站需要进行彻底安全检查,以避免潜在的危险。这通常需要 4 到 5 年。 • 全日本的核电站的安全防护会进行升级,以确保他们可以抵抗住九级地震及随之而来的海啸(甚至更糟糕的情况)。 • 我认为更显著的问题是随后的全国供电。日本的 55 座反应堆中的 11 座已经全部关闭并等待进行检查,这直接减少全国 20% 的核电电力,而全国 30% 的电力靠核电供应。我目前还没有去考虑国内其他核电站可能发生的事故。短缺的电力会需要依靠天然气发电站供应,而这些电站通常只是在供电高峰时用于应急。我不是十分清楚日本国内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矿的能源供应链,及港口,炼油厂,存储及运输网络在此次地震中遭受了怎样的损失。这些都会导致电费增加,及用电高峰和重建时的电力短缺。 • 而这一切只是更大的问题的一部分。灾后应急需要解决避难所,饮用水,食物,医疗,运输,通讯设施等一系列问题,当然也包括电力供应。在一个供应链倾斜的时代,所有的这些领域中我们都会遇到挑战。 如果你希望持续了解事实,那么就忽略那些肤浅的媒体并关注以下网站: • http://www.world-nuclear-news.org/RS_Battle_to_stabilise_earthquake_reactors_1203111.html • http://www.world-nuclear-news.org/RS_Venting_at_Fukushima_Daiichi_3_1303111.html • http://bravenewclimate.com/2011/03/12/japan-nuclear-earthquake/ • http://ansnuclearcafe.org/2011/03/11/media-updates-on-nuclear-power-stations-in-japan/ 您也可能喜欢: 图解福岛的核电站故障 核电站安全吗? 为什么我不担心日本的核电站 小红猪集体翻译项目 - 译文节选 科学美国人:如何冷却核反应堆 无觅
个人分类: 物理|4807 次阅读|3 个评论
医疗美剧:害人还是有益?
songshuhui 2010-4-13 23:22
BOBO 发表于 2010-04-13 12:53 他耍弄、鞭斥、苛责病人,故意欺瞒朋友和上司;为达个人目的,他肆意曲解医院规章甚至法律;他嗜酒如命,非法获取止痛药。也正是他,成就了红极一时的美剧《豪斯医生》。 Fox医疗剧《豪斯医生》的主角,是脾气古怪的格雷戈里豪斯医生。他对病患毫无同情仁爱,压根不理会医疗伦理道德。(明证之一是,该剧网站上有一段音频。其中的言论尤富攻击意味,豪斯医生说道:在活人身上进行解剖,现在还是违法的吗?)不过,不管丫多么自大欠扁,多么没有职业道德,他已红遍全球,那些将要从事医疗行业的人们,对其也热宠有加。 2008年,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伯尔曼生物伦理研究所的一项调查显示,65%的护理生和76%的医学生,曾观看过《豪斯医生》。根据此项调查结果,发表于《美国生物伦理学》杂志的数据显示,美国广播公司的医疗剧《实习医生格雷》,虽未过多涉及专业医学知识,却赢得了80%的护理生和73%的医学生。《实习医生格雷》的故事,发生在西雅图一所虚构的格雷斯医院,但这部性爱、浪漫与医疗交织纠结的电视剧,让他们着迷不已。 对大多观众而言,尤其是接受过医学专业训练的人,剧中场景与真实的医疗环境,只有些许相似。事实上,在2008年调查中,护理及医学生均声称,他们未从此类电视剧里获取过医疗教训。然而,此项调查的组织者却怀疑,观看此类医疗剧可能会对他们的临床医疗(无论是医生还是患者),产生轻微影响。 为一探究竟,他们进而追踪《豪斯医生》与《实习医生格雷》两剧中,不当医疗和违反医学伦理行为镜头的性质和出现频率。发表于今年4月《医学伦理学》杂志的结果,最直白无误的解读是,谢天谢地!豪斯医生与McDreamy医生,还好只是在电视剧里行医。 2005年秋至次年春,在共计50集《豪斯医生》与《实习医生格雷》里,研究者共截取179个涉及医学伦理困境的画面。其中,49个与患者签署治疗知情同意书有关。在约43%的画面中,剧中角色遵守了医疗常规,可在57%的画面里,剧中角色的表现完全不当。比如,未获得某项诊疗的知情同意书,或为使患者签字,公然进行欺瞒(这两种情况,更常见于《豪斯医生》)。 此外,共有22处突发事故,是由剧中医生违法医疗常规,使患者陷入非必要风险或漠视患者伦理所致。在某集《实习医生格雷》中,医生伊索韦尔史蒂文斯故意使患者心脏病恶化(哈!患者还是她男朋友呢),以期能使其在心脏移植等待名单中,排名更加靠前。 此外,调查者还对两剧中医生的职业行为进行描述。毫不出奇的是,规范的医疗行为寥寥无几。在396个涉及同行间对话情景中,只有5%与现实医院里的相符。医患之间的对话里,与现实的医院能吻合的不足1/3。此外,研究者还有意外的发现,剧中角色不当性行为频发,与现实相较,这与职业完全相悖。 问题是,剧中各种先进设备对现实中的观众会产生何种影响吗?只要回顾以往的调查就发现,这个问题并不难回答。2007年一项针对美剧的调查后,出现一个专有名词,即犯罪现场效应(CSIeffect)。一方面,媒体播报最新的科学进展;与此同时,传媒亦会捏造科技,参见《CSI犯罪现场调查》之类的电视剧。换句话说,公众对科技进展日发熟稔,深知科学证据的重要所在。现在,陪审团更加倚重于法医学证据。一项对逾计千位曾参与陪审团的调查显示,若无法医学证据,他们更倾向于投票无罪。2009年,美国国家科学院调查显示,犯罪现场效应助长了错误观念的形成,就连法官和律师都相信,法医学证据万无一失,无可辩白。 医疗领域又是如何?既往研究显示,电视剧集有时可充当教育角色。2007年一项调查显示,1994年始播的医疗剧《急诊室的故事》,增进了公众的健康知识。美国南加州大学调查显示,在《急诊室的故事》某集中,一位被诊断为高血压的小女孩,被嘱需多食用蔬果观众在潜移默化中得以教育。调查显示,《急诊室的故事》观看者,自诉其膳食习惯更健康,更加了解高血压和超重。 就获取健康信息而言,观众很多时候更愿意在剧情中接受教育,而非直接式说教。今年1月,发表于《人际交往研究》杂志的研究显示,大学时代曾观看过含有少女怀孕镜头电视剧的妇女,与只在新闻报道中获取此类消息的妇女相比,在采用规范节育措施两周后,更愿意参与调查报告。(有意思的是,这种效应压根未表现在男性身上) 然而,在这篇发表于《医学伦理学》杂志的研究中,其中一位作者、伯尔曼生物伦理研究所的鲁斯费登说道:现有证据提示,并不存在所谓的负面豪斯效应。她援引2002年《欧洲急诊医学》杂志的某篇研究,研究内容正是虚构医疗情景,将使人们对现实医疗产生不当期待。研究者对820名青年人进行了系列调查,内容集中于电视观看习惯、心肺复苏知识了解、对在医院进行心肺复苏患者抢救成功率的期待值等。结果显示,与未观看医疗剧集的年轻人相比,观看此类电视的观众,更容易高估医院心肺复苏患者的生存率。 在真实的医疗环境中,关涉医学伦理问题时,问题通常甚为棘手。因此,《实习医生格雷》的观众可能会发现,在虚构的西雅图格雷斯医院里,医生既轻佻草率,又毫不专业。费登担忧,观众可能也会认为现实里的医生和护士,就像电视里的一样,既粗鲁轻浮,又冷漠无情。身为《豪斯医生》的粉丝,费登承认作为普通观众,我想大多观众都认为医院里肯定没那么多豪斯医生。 费登认为,热门的医疗剧集会让人们在茶余饭后,就医学伦理甚至是更加复杂的话题,如临终关怀、医疗资源使用七嘴八舌一番。费登说,这是我们必然面对的重大议题。事实上,为鼓励公众参与此类话题讨论,她已与同行联名倡议,希冀影视行业在拍摄医疗剧情时,多与医学伦理学家合作。作为生物伦理学家,我看到了机遇。她说道,每年,电视中与医学伦理有关的剧情多达20~25处.,它们吸引全球上千上万的观众观看。换句话说,让公众关注此类问题的机遇非常之多。 注:本文编译自 《时代周刊》 我曾在科学松鼠会群博写过部分《豪斯医生》剧情,参见: 13性情爆发干燥来袭叨扰【剧透】 植物粪石作怪发难试验药物贻害不浅(剧透) 艾美奖豪斯铩羽而归不是癌症剧情忒破落(医学剧透) 豪斯第五季盛大回归女强人下属身染麻风(剧透) 怪医豪斯大战猪肉绦虫 松鼠会作者李清晨也有几篇分析豪斯医生剧情的 文章 。
个人分类: 其他|2006 次阅读|1 个评论
[小红猪]人们是如何行动的?
songshuhui 2010-3-6 17:01
小红猪小分队 发表于 2010-03-04 2:17 原文 Sonia,缪瑾 校对:桔子 小红花等级:3.5 对于人体构造这一问题的研究已历时数个世纪,然而到目前为止仍有为数不少尚未解开之谜。Roland Ennos说,想要揭开这些未解之谜的神秘面纱,关键在于是否问对了问题,并能觉察到那些常规答案背后的东西。 看完这一段后,请放下你手中的杂志,四处走动一下。首先,像平常那样行走,手臂自然地挥动就行。接着,试着在行走的时候把手臂固定不动。最后,同手同脚地行走,手和脚同时往前或是朝后,犹如钟摆摇动那样。不用理会过路人会向你投来怎样异样的眼光,毕竟,你是为了探索运动力学才这么做的。 如果你进行了上面这个小小的实验的话,你可能会发现,按照第二种和第三种方式去行走会非常困难。为什么呢?正如生物力学中的许多重要问题的答案那样,这一问题的答案也远比你想象中的复杂得多。大多数生物物理学的研究往往着眼于如何借助物理学家的参与,来推动生物学家们对细胞运动的理解(详见2009年7月《物理世界》特刊)。从许多方面来看,这也并不足为奇。探究微观及纳米层面上微粒的运动形式时,精湛的生物物理学技术常常是必不可少的,一些代谢过程甚至可能受到量子效应的影响。 较这些微观层面上的东西而言,人们可能自认为已经对各个器官以及整个生物有机体,尤其是人体,是如何行动的这一问题有了全然的了解。毕竟在宏观层面上的运动和力,相对而言还是比较容易直接进行测量的,它们符合的是经典物理学的规律。而且,人体解剖已有成百上千年的历史,并一直沿用至今,而广受关注的人类基因组测序项目不过只有十年的历史。然而使人感到惊奇的是,生物力学研究这个汇聚了生物学和物理学专家们的领域不断揭示出有关我们自身的许多秘密,填补了迄今为止我们甚至不曾料想到的一些问题的空白。 想要了解我们的身体究竟是怎样行动的,关键在于转变我们的思路: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世界,敢于提出并解答新出现的奇怪问题。例如,我们在行走的时候,手臂为什么是一前一后挥舞着的呢?我们的牙齿上表面又为什么是锯齿状的?我们为什么要咀嚼食物呢?指甲断裂时,为何不是纵向的?我们又为什么会有指纹?这些只是生物力学研究人员近年来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中的一部分。这些问题的答案看似显而易见,甚至无足轻重,但进一步深入的思考并加以实验验证后显示,我们的世界要远比我们之前以为的精彩得多。 我们为何要挥舞手臂? 行走的基本过程已被公众所了解。每走一步,我们都会以那条相对固定的直立腿为支点,另一条腿向前跨出一步,整个行走过程犹如钟摆摇晃那样,身体亦跟着上下移动。行走所需的能量被减到最低,因为在行走的过程中,不断进行着动能和重力势能的转化:开始迈开一步的时候,身体先往上提升,此时脚步减速,完成了前半步,而后,身体又下沉,此时脚步加速,一步才算完整地完成了。在脚步与地面发生碰擦的时候,有一小部分能量不可避免地会以热量以及声音的形式流失,但基本上说来,我们还是可以确保行走过程的连续进行,只需要脚稍稍推离地面,行走就可以自如地进行。 关手臂什么事呢?如此看来,挥动手臂不是白白地消耗能量吗?美国密歇根大学医用工程力学系的Steven Collins和他的同事曾提出了这个问题(就在离今不久的2009年)。他们轻而易举地提出了两种假设。一种假设是这样的,手臂的挥舞有助于减少行走过程中人体重心垂直方向的移动,进而减小脚尖处的动力作用。另一种假设是,手臂的挥动可以帮助抑制腿部的惯性作用,以防身体在垂直轴方向上产生力矩。 要想检验上述两种假设的准确性,就要用到我在本文开头部分提出的那三种行走方式:手臂自然地挥动;手臂保持固定不动,阻止其前后摆动;同手同脚地行走。Collins团队的研究人员对十个对象的行走过程进行了拍摄,并同时测算了每一种行走方式的耗氧量,还有为此特别设计的,安装在地板下方的三维测力板系统(force plates)则可用来测量在脚尖处产生的动力作用。这套系统通过使用电子变形测量器来测量各个维度下产生的瞬间作用力,并能捕捉到身体在垂直轴方向上发生偏转的时刻。 三维测力板 对耗氧量的测试结果显示,行走时不挥动手臂要比正常行走自然地挥动手臂多消耗10%的能量,而同手同脚地行走则要多消耗26%的能量。下一步轮到解释其中的原因了。对行走过程的拍摄没有显示出三种行走方式下身体和腿部运动的任何差异,但测力板记录的数据则显示,当三种行走方式中受力一致时,不挥动手臂行走时在身体惯性轴方向上产生的力矩是正常行走时的两倍大,而同手同脚行走则将产生三倍大的力矩。因此很明显,走路时挥动手臂可以降低产生的力矩,并可抵消腿部的惯性作用力,从而减少行走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和膝盖处受到的扭转力。 我们的牙齿上表面为何崎岖不平? 关于吃东西过程中的力学原理,则是另一个需要我们转变思维的领域,问对问题显然有助于我们做到这一点。人们经常会说起锋利的门牙、伤人的虎牙以及那麻烦的臼齿。但这些说法都很模糊,我们也无从获知牙齿的形状和它们所能分解的食物种类之间究竟有何关系。要想对牙齿有更深入的了解,就要象乔治华盛顿大学人类学系的Peter Lucas在他的著作《牙齿功能形态学》( Dental Function Morphology )(2004,剑桥大学出版社)中陈述的那样,我们绝对有必要对不同食物的力学构造和断裂机制有一定的了解。例如,门牙比较适合分解肉类和蔬菜类那样柔软而韧性十足的食物,但骨头或者坚果类的东西则会使门牙变钝,而这类硬而易碎的食物比较容易由臼齿来分解,它们先受到臼齿的挤压而变弯,而后突然断裂。还有一些坚硬并且韧性良好的生物材料,比方说木材,就不太可能由牙齿进行分解,事实上,大多数动物也很少把它们当作食物。 这些解释听上去似乎很有道理,可为什么大多数切割牙齿,包括我们自己的前臼齿在内,上表面是锯齿形的呢?这里又可以提出两种假设。凹凸的表面或许有利于衔住食物,或者防止食物在遭到牙齿切割后被压平,也有可能是这种结构便于牙齿将食物进行斜向切片。这两种假设所产生的效果都是为了减少切割食物所需的能量。 为了检验上述两种假设,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地球科学系的古生物学家Philip Anderson以鲑鱼和芦笋这两种食物为对象进行了试验。他拿来两把锋利的刀具,以四种不同的方式对容易变形的鲑鱼和相对而言不易变形的芦笋进行切割,并测量了切割这两种食物所需的能量(如图)。在第一种方式中,两把刀的刀刃相互平行;在第二种方式中,位于上方的那把刀倾斜成与地面成30度角,以便于对食物进行斜向切割。在第三种方式中,两把刀仍然互相平行,但此时食物不会被切扁,因为这时,食物两边被两把刀之间两片直立刀背固定住了。第四种方式则是把上面的那把刀截断码成倒V形,这样就既能斜向切割,也能垂直切割。 四种切割食物的方式 图 牙齿的四种切割食物的方式 第一种 第二种 第三种 第四种 通过上述试验,Anderson发现,用倒V形切口的刀切割两种食物中的任一种,都会大大地降低切割所需的能量。对于鲑鱼而言,部分原因是这种切割方式避免鲑鱼的变形:第三种固定住食物的切割法同斜向放刀一样节省切割能量。而对于芦笋而言,斜向切割降低的能量与用倒V形切口的刀进行切割效果是一样的,这也进一步说明了只要在切割过程中有一个倾斜面,就足以降低所需的能量。下次当你面对美味的鲑鱼和芦笋时,可以事先琢磨一下究竟是臼齿还是门牙比较善于处理这些食物。 我们为何要咀嚼食物? 那么我们吞咽之前又为什么要把食物碾细剁碎呢?大多数教科书是这样解释的,这么做是为了增加食物的表面积,从而加速消化过程的进行。同时,剁碎的食物也便于人体的吞咽而不至于造成食物在食管口的堵塞。但这种说法却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遭到了质疑,当时供职于香港大学解剖系的Jon Prinz和Lucas就对前面的这种说法提出了挑战。他们指出,哺乳动物在吞咽时,食物一路径直到了胃里,如果食物的碎颗粒没能沿正确的路径进入人体的话,那么很有可能会有窒息的危险。因此,他们认为,咀嚼的过程就是在舌头的帮助下,在嘴巴上方将食物碾压成一小块一小块的,即我们平时所吃的丸子类的形状物,此时食物就可以被安全地吞咽下去了。 为了验证这种新的观点,Jon Prinz和Lucas召集了一些志愿者,并让他们吃下切成丁的胡萝卜以及果仁,并记录下这些志愿者在吞咽下两种食物之前咀嚼的次数。随即,他们又通过测算为分解更小的食物颗粒所需的粘稠力,来模拟经过不同的咀嚼次数之后食物碎末之间的黏着力。他们发现,对于胡萝卜和果仁这两种食物而言,起初随着咀嚼次数的增加,食物丸内部的黏着力变大,这是由于越小的食物颗粒往往具有更大的表面积,这意味着正是由于逐渐增大的黏着力的作用,才使得食物丸的小颗粒之间的相互作用更为紧密。然而随着咀嚼次数的继续增加,更多的唾液进入了这些食物丸中,最终加大了这些小颗粒之间的距离,进而削弱了彼此之间的黏着作用,直至最终破坏食物丸内部的黏着力。如果这些志愿者是在不受那些爱刨根问底的研究人员的干扰下,象平常一样咀嚼食物的话,很多人很可能就在食物丸黏着作用最强的时候,就一口气吞下去了,也许这将给Prinz和Lucas的理论以更有力的支持。 我们的指甲断裂时为何不是纵向的? 问对问题确实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这一点也在我位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研究中得到了印证,类似地,用这种研究方法同样可以使我们对于指甲构型的理解发生革命性的转变。我们所有的人要么曾经咬过指甲,要么有过指甲发生断裂的经历,然而指甲却几乎从不会纵向朝着肉里的方向断裂,相反,指甲横向折断,然后自己就掉下来了。这是为什么呢?十年前当我第一次提出这一问题的时候,这似乎完全是一个全新的事物,然而今天在这里,当我再一次说起这个问题时,它已是一个人人都曾经历过的普遍现象,只不过还没有人对此进行过深入的研究。 我把这个问题抛给了一群生物系二年级的本科生,他们很快给出了答案。事实上,指甲中央大部位的角蛋白纤维,是与指甲基部那块半月形平行排列的,因此原本指向指甲基部的断裂则会沿着偏向指甲边缘方向发生偏斜。为了弄清楚沿着不同的方向剪指甲各需要消耗多少能量,我们随后又进行了一系列试验。在这些实验中,所用到的剪刀和指甲刀被连接在一台多用机械测量仪上,实验结果显示,正对着指甲基部半月形向下剪所花费的能量,是剪侧面所需能量的两倍多。 然而,如果指甲仅由与半月板弧线平行的纤维组成的话,那么指甲就会经常发生断裂。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发生,指甲上下还有一些薄层,这些薄层上的纤维是沿着各个不同的方向排列着的。这些沿指甲边缘处包裹着的薄层纤维,赋予了指甲一定的曲张力,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第一时间保护指甲免受断裂的作用。指甲的这一三明治式的精巧构造只有一处结构上的缺陷:由于最外层的边缘没有纤维层,因此在最外层处发生的断裂可以沿着各个方向进行。这就是为什么最外侧的指甲容易纵向劈开,导致指甲边缘处流血,并常伴有疼痛。 我们为何会有指纹? 现在来谈一谈手指的另一面。众所周知,每个人的指纹各不相同,这一特性在犯罪侦察时显得非常管用。还有一点目前也已取得了长久的共识,至少在编写医学教科书的作者中已获得了普遍的认同,那就是指纹有助于我们抓紧物体,它增大了手指与物体间的摩擦系数。 然而,研究相对运动中相互作用表面的科学摩擦学却告诉我们,粗糙的接触面并不会增加如橡胶、皮肤这种柔软材质的物体的摩擦力。这是因为,橡胶类材料的物体与接触面之间产生的摩擦力的大小,并非象硬质材料的物体那样,取决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反,这些柔软的材质易于变形,成为某种不规则的形状,因此,橡胶与其他材料的物体之间发生的摩擦作用,是由于两者分子之间近距离的相互吸引或是范德华作用力而产生的。这意味着对于这些柔软材质的物体而言,摩擦力的大小是与接触面的大小成正比的,而不是与接触面上受到的法向力成正比,这一点与硬质材料的物体不同。(译者注:在经典物理学中,摩擦力的大小等于接触面的摩擦系数与物体对接触面施加的作用力的乘积。) 为了验证手指与其他物体接触时是否如橡胶那样,我们的研究人员运用了控制变量的方法,通过分别改变物体在接触面上的受力,以及接触面面积的大小,来测定指尖与丙烯酸质的玻璃纸之间摩擦力的大小。在此过程中,手指握住玻璃纸时,与玻璃纸平面所成角度各不相同,由此产生的摩擦力大小也不尽相同。我们发现,摩擦力的大小随着接触面面积的增大而增大,这表明手指的确如橡胶那样,摩擦力的大小取决于接触面面积的大小。而指纹的存在实际上是减小了接触面的面积,显然也将减小摩擦力咯。 那我们为什么还要有指纹呢?目前我们正对好几种假设进行了验证。结果可能是这样的,即指纹确实可以增加手指与粗糙表面的摩擦作用,但不能增加其与如玻璃那样光滑表面的摩擦力。更有趣的是,指纹会象轮胎的胎面那样,自行赶走上面的水滴以增大在潮湿环境下与地面的摩擦力。此外,指纹还增加了皮肤组织的柔韧性,因而有助于预防皮肤上起水泡。 起初的一些实验已表明,手指与接触面之间的摩擦力实际上是随着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增加而减小的。这不由使人对第一种假设产生了怀疑,当然,手指越光滑,产生的摩擦作用可能会更小。比利时鲁汶天主教大学从事人体医学研究工作的Thibault Andre也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其研究结果显示,适当的皮肤润泽度是最有利于手指紧握住物体的,这说明去除手指上的水分确实可以增大摩擦力。然而,手上没有指纹的地方往往更容易起水泡,这又说明指纹的抗水泡功效也很重要。也许只有经过一定的时间以及从事更多的试验研究,才能帮助我们了解更多的真相。 更多奇怪的问题 以上这些实例很清楚地告戒了那些从事物理学和生物学跨学科研究的科学家们,对于我们人类自身,尚有很多值得进行深入挖掘的东西。我们也有必要从其他生物体中汲取一些知识:壁虎是怎样爬上墙的?蛇是如何在地面上滑动的?我们还在收集这些问题的更多相关信息。人们正在对这些动物进行广泛的研究,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我们可以利用这些研究成果,进行更多仿生学应用。例如,我们可以制作无需粘胶的壁虎胶带,还有可自由滑行的人工关节。自从人们模仿钩住动物的种子发明了尼龙搭扣,仿生学的研究领域还在不断拓宽,并已从自然界中汲取了不少新的灵感。 当然,进行仿生学应用也并非开展此类研究的唯一原因:在研究过程中获得的纯粹的快乐享受,亦是一种巨大的收获。与物理学中的其他领域不同,这类研究无需昂贵的花销,也无需高深的数学功底。事实上,任何思想足够开明的物理学家都可以进行此类研究。只要你有那么一点好奇心,一些独创性,并敢于提出一堆奇怪的问题,就足矣。 作者Roland Ennos是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生命科学院生物力学教授
个人分类: 小红猪翻译小分队|1623 次阅读|0 个评论
[小红猪]什么样的研究能够拯救我们
songshuhui 2010-2-26 20:51
小红猪小分队 发表于 2010-02-25 5:00 译者:李众(群博id:摩耶)。 两年前,也就是2007年(此文写于2009年底校对者注),在巴厘岛的一座大会议厅里,一场漫长而又使人难受得落泪的谈判落幕时,来自192个国家的使节把在2012年前扩充京都议定书的截止日期定在了2009年。现在,这个艰难的时刻到了。 这个会议的最后一部分将于星期一(译者注:即2009年12月7日)在丹麦的哥本哈根举行,到会的代表们将有12天去履行他们的承诺。目前我们了解到,这次会议并不会产生一个像京都议定书那样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哥本哈根议定书。虽然那还要等到2010年才能实现,但至少能看到其它的一些结果。其中最受关注的几个问题有:富裕国家能否给出减排承诺,贫穷国家是否会减缓排放量增长,同时人们还期望代表们能同意将资金和低碳技术转移给贫穷国家来帮助他们解决气候问题。可以想象,会议不进行到最后,这些问题是不会解决的。 但是,地球的命运不是只掌握在与会的这192队缺乏睡眠的政治家手中。就算哥本哈根会议的谈判失败,人们的环境意识也会因此而增强,进而为低碳能源的发展打下群众基础。现在,许多捕获二氧化碳并保存于地下的实验项目已被启动,也出现了很多旨在保护原始森林的组织。新的绿色革命已经开始,而科学界将投入今后十年的工作去建立一个低碳社会。在这里,《新科学家》列了几个可行的方法。 唾手可得的成果 说到全球变暖,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就是二氧化碳。但是实际上,使气候变暖的污染物不止这一个,而其中有一部分危害较大的气体是相对容易去除的,比如甲烷,一氧化碳和黑碳一种因化石燃料和生物质(校对者注:通常是作为燃料的木柴和秸秆)的不完全燃烧而产生的小颗粒烟灰。这些二氧化碳之外的污染物对全球变暖的贡献已与二氧化碳差不多了。 好消息是,去除这些污染物的的技术早已诞生。如果把过滤黑碳用的过滤器装在全世界的柴油车辆上,就会立刻收到环保的效果。也可以用类似的方法收集垃圾填埋场释放出的甲烷。用电力或者太阳灶替代贫困国家农村地区的木柴及生物质,作为供暖或炊事燃料,也可以立刻减少煤烟中黑碳的排放,还能顺便避免煤烟对健康的有害影响。 Anil Ananthaswamy 位置啊,位置 今年九月,在世界气象组织于瑞士日内瓦举行的会议上,气候政策的制定者们要求科学家们对气候变化给不同国家的影响作出预测,结果却让他们们吃了一惊。科学家们的回答是:这做不到。,解释是:我们对全球性的气候预测很有把握,但是区域性的不行。 华盛顿特区究竟是会变得更潮湿、更干燥,还是被飓风袭击、被旱灾困扰呢?牛津大学的数学家Leonard Smith说:现在的模型还没有预测这些事情的能力。理论上短期的区域性预测比长期的更简单,但是美国气候中心的Philip Duffy告诉我们,在短期内,自然变化产生的影响比人为的气候变化大的多。这可能会让那些希望能够以预测为依据,为自己国家的气候变化做好准备的政客们失望了。不过,这样一来,他们可能会努力促进区域性预测的发展。 Fred Pearce 电气化高速公路 就在几年前,提起电动交通工具,人们只会想到高尔夫球车。之后特斯拉跑车出现了。这种电动跑车只要4秒就可以加速到时速100公里,它已经被George Clooney等名人买下了。总之,电动车真吸引人。 给电动车充电会额外增加发电厂的排放量,但即使是Tesla这种速度优先于效率的车辆,每公里所排放的二氧化碳也不到最环保的柴油驱动车的一半。便宜又高产的电动车将很有希望投入使用,而真正的困难是促使消费者购买它们,这需要一个充电站的网络作为支持。Better Place,由以色列企业家Shai Agassi 创立的宏大的的实验工程,已在丹麦建成了一个充电站网络,预计到2011年,将会有几千辆电动车投入使用。如果该计划成功,其他国家也可以如法炮制。 Jim Giles 找到那个点! 在事情变得无可救药之前寻找气候变化爆发点的赛跑正在进行,而在爆发点之后紧接着的就是失控的气候变暖和冰层塌陷发生。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的Marten Scheffer说,不可预测而又糟糕的天气环境建模人员把这叫做闪烁不定是巨大改变的前兆。而令人疑惑的是,还有观点认为意外的冷清或稳定是暴风雨之前的平静。英国东英吉利大学的Tim Lenton正着手做一个气候变化爆发点的早期预警系统。他告诉我们,现在最急切的需要就是得到更准确的气候数据,借以分析过去的气候动荡情况,找到发生低迷或闪烁不定的信号。 你好,太阳能! 一组数据告诉我们,使用太阳能是解决气候变化的途径之一。一小时内太阳投射到地球上的能量比我们一年用掉的还多。即使现在的太阳能电池将光能转换为电能的效率只有15%-20%,如果把太阳能电池板放在全美国合适的屋顶上,也能基本满足美国全国的用电需求了。 但这并没有实现,如果用太阳能电池发电,每千瓦电需要5000到8000美元左右,而用煤只需要1800美元,所以去年全美只有千分之一的电力是来源于太阳能。位于科罗拉多州戈尔登市的美国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的Robert Hawsey 说: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为降低价格,工程师们正在制造更便宜的薄型太阳能电池,这种太阳能电池板也将变得更加柔韧,可以直接做进屋顶。Hawsey预计改进后的太阳能电池到2015年能被市场所接受。 JG 把它捉住! 近期能源研究的一个重点是关于如何将发电站排放的二氧化碳捕获,并将它们运往采空的盐矿和油井之类废弃的地方永久封存。看起来,这项技术距离实现已经不远了,而且由于地底仍有大量便宜的煤等着被燃烧,世界迫切需要这项技术。但每年要运输,处理几十亿吨气体的麻烦实在令人提不起精神。这个项目的实验已在进行中,但是根据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团队发表的一篇题为煤炭的未来 (The Future of Coal)的报告,工业用二氧化碳回收设施最早要到2030年才能开始正式运营。美国发电厂的负责人为这项技术提供了200亿的研发资金。另外,如果可以生产生物燃料,并把它们燃烧时排放的气体收集起来并封存,就能达到既除去二氧化碳又产生新能源的效果把全球变暖变成全球降温了。 FP 云一样朦胧的推断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宣称二氧化碳含量每增加一倍,气温就会上升1.5 C 到 4.5 C,其中的误差是由云的不确定性引起的。云不仅很小,存在的时间也非常短,所以相关的测量和模拟都很不容易进行。它们有些能促进气候变暖,有些则正好相反。同时,气候的变化有时产生更多云,有时则不是,这一切都难以确定。7月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的新研究成果显示全球变暖会使海洋上空云的数量减少并使气候更暖。现在人们已在模型中把这个信息计入考虑。他们估计这个误差很快就要被缩小了,最终调整的结果大概会接近4.5 C。 FP 生物燃料续 近五年,生物燃料从英雄变得一文不名。为了种植生产生物燃料,毁了不少热带雨林,占用了本该用来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和水资源,或者产生了与被生物燃料替代的化石燃料几乎一样多的二氧化碳。但是,现在放弃他们还太早了。接下来的五年,是否要用于研发更环保、第二代的生物燃料,就看我们自己了。很快,我们就能做到用基因重组后的酶或者化学催化剂把农业废弃物中的纤维素转化成可供发酵(以产生乙醇)的糖类,还有一个重要的发现是可以在水箱或海水中培育藻类,用它们产生乙醇和丁醇。 当然以上方法的生物燃料产量有限,所以更需注意如何最大限度利用它。如果有更多的发电站在使用可再生燃料或核燃料,或者未来的汽车全部可以充电,那么生物燃料或许就会被留给海上运输和那些无法充电的设备用了。 FP 不如来改变这个地球吧 无论它是拯救地球的备用方案也好,疯狂的计划也罢。人工给地球降温的地球工程计划正在被考虑中。很少有科学家严肃地认为必须给地球人工降温,但很多人认为有必要认真做好相应的调查。近来有越来越多的迹象显示政府部门和军方在关注这个问题。现在还不清楚这个备用方案将会有哪些内容,为了确定它,我们要考虑各个方案的负面效果。比如,往大气中喷洒硫酸盐颗粒遮挡阳光的方法,虽然有效,但是会大面积扰乱天气系统。这些研究中的大部分可以用模型完成,不过最好也做一下小范围的野外试验。加州斯坦福大学卡内基研究所的Ken Caldeira说,其中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小范围的实验对气候产生的影响和真正的操作有很大差别。另外为避免研究小组独自开展小范围实验,很有必要尽快展开对管理规范办法的讨论。 CB
个人分类: 小红猪翻译小分队|1726 次阅读|0 个评论
剑桥世界食物史——绪论(下)
songshuhui 2010-2-26 20:43
山寨盲流 发表于 2010-02-23 12:30 原文地址 翻译:山寨盲流 校对:Ent 第五篇各章节以轻松的笔调概括了世界各地的饮食历史与文化,从远古时代近东和北非的农业起源写起,继之以亚洲发生早期动植物驯化活动的地区。随后的章节讨论欧洲,美洲以及撒哈拉以南非洲和大洋洲。 第五篇B章用五节篇幅叙述南亚,中东,东南亚以及东亚的饮食历史。其中一节把中东和南亚合并在一起,是因为伊斯兰美食对于后者强大的影响力,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在阿拉伯人到达之前的几千年里,希腊,波斯,雅利安和中亚地区对南亚就没有影响。 更不能说南亚地区自己没有历史悠久的传统饮食。毕竟世界上许多食用植物源自印度河谷,并且世界上大多数水果和调料也起源于亚洲广袤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这一地区也是我们的超级食物之一大米的故乡,大米联系起了这片大陆南部各地的饭食,而小米和(后来的)小麦则是北方的主食。亚洲还是两种改变人类历史的植物的故乡。来自东南亚的甘蔗,日后曾给非洲,欧洲和南北美洲带来苦难;来自东亚的一种常绿灌木的叶子,后来被炒制成茶叶。 稻米早至7000年前就在中国,印度和东南亚种植;至今在那里还能找到其野生品种。不过稻米耕作技术很有可能是从中国长江三角洲传播到韩国,然后在约2500年前传到日本。大豆和茶也是从中国传到这些亚洲的边远国家,这些渊源在中国南方、日本和韩国的食谱中留下了一些共性。而中国北方则贡献了面条,所有这些地方饮食,在甘薯、马铃薯、辣椒和花生等美洲植物到来之后,得到了大大的丰富美洲的植物最初是由葡萄牙海船在十六世纪(到达中国)到十八世纪(到达日本)之间带来的。 缺乏作为钙源的乳制品也是东亚食谱的一个特征。有趣的是中亚游牧民(他们在数千年中,不是在骚扰中国北方,就是在统治那里)食用乳品;他们甚至用母马的奶酿造出一种叫作马奶酒kumiss的饮料。可是乳品没有在中国流行起来,也就没有传播到东亚其它地方。然而在印度,另一批游牧者亚利安牧民在4000年前左右传入了乳制品。乳制品在那里倒是流行起来了,不过通常是以乳糖不耐者可以接受的形式这一症状在亚洲人口中普遍存在。 看到C章(欧洲)和D章(美洲)较大的篇幅,读者可能会指责说这就是一本声称着眼全球的著作中,明显存在西方偏见的例证。但是实际上是因为西方的食物与饮食习惯比其他地方的得到过更多系统性研究,于是这一领域也就拥有更多专业学者。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两章中负责各地区的作者都是由史前时代开始,带领读者了解各个特定地理区域的新石器(农业)革命,并关注随后由气候和文化交流所引起的饮食文化的变迁,此外还介绍了新的食物。后者最初是从中东和近东流入欧洲的蔬菜水果,以及一场早期的香料贸易,把各种亚洲、非洲与近东特产带到地中海的西缘。而罗马帝国的扩张则将上述的食物与香料传遍欧洲。 不用说,对于1492年之后,在旧世界各国与新世界各地区之间所发生的动植物交流,本书描述得相当详细,因为这些交流深刻地影响了所有这些地方的食物(以及人口)历史。当然了,在欧洲人来到之前,美洲人已经在他们自己历时数千年的新石器革命中驯化和传播了玉米、木薯、红薯、土豆、花生、西红柿、辣椒以及一系列豆类,并以之维生。不过这样的美洲食谱中缺乏动物蛋白质。仅有的一点动物蛋白来源于猎物、豚鼠、水产、昆虫、狗和火鸡,因地理位置而异。美洲印第安人为什么不驯化更多动物以及为什么不从他们驯化的动物(例如美洲驼)身上挤奶仍然算是个谜。比较没有悬念的是美洲土著人的命运,他们中的许多人死于一场欧洲人无意中利用疾病发动的大屠杀。而这片新领地上的人口减少了之后,又布满了马、牛、羊、猪等等来自旧大陆的牲畜。 新世界的植物食品配上旧世界的动物食品,自是金玉良缘,而当负责各个地域的作者行笔至当代实际上是写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时一个重要的主题从字里行间浮现,那就是在食物全球化的强大力量面前,独特的地方风味渐渐消逝。尤其是发达国家的烹饪风格,正在同质化,甚至是太平洋,北极和亚北极地区的原住民,也越来越多地食用西方式的加工食品,不幸的是这对他们有害无益。 E章用三节篇幅记述撒哈拉以南非洲,太平洋岛国以及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饮食文化,就此完成了一场环球美食之旅。尽管乍看上去这三地历史上毫无瓜葛,从营养学角度来看也毫无共同之处,可是实际上它们有个共同点,就是比较缺乏可食用的动植物物种。 在非洲,这种缺乏主要应归咎于降雨量,在不同地域,总是过少或者过多。前者酿成灾荒,后者则带来淋溶作用,造成土壤中氮和钙的流失,因而当地的作物也就缺乏重要营养物质。此外,40英寸以上的降雨有利于采采蝇的繁衍扩张,这种昆虫所携带的致命锥虫造成非洲许多地方无法蓄养牲畜。即使能养活,用作饲料的植物也缺少营养,造成牲畜个体大小以及产肉产奶的质量都不如世界其他地方。与南北美洲的情况类似,定居农业时代到来后,多数非洲人的日常饮食并不以动物蛋白为主。 可是非洲不像南北美洲那样,在植物食品方面那么得天独厚。新石器时代出现了小米、薯蓣以及一种非洲大米,聊以养活本地人口,在一种比较高产的薯蓣品种横渡印度洋而来之后,人口进一步增加了。但是只有等到奴隶贸易带来的玉米、花生、甘薯、美洲薯蓣、木薯和辣椒传入,非洲人口才开始像我们今天看到的这样飞速增长。 大约三万至四万年前,太平洋先民开始从东南亚一波波扩散,占据了波利尼西亚,美拉尼西亚和密克罗尼西亚诸群岛。他们过着一种渔猎采集的生活,食用各种鱼类,鸟类以及爬行动物,还有蕨类的根和其他野生蔬菜。但是一批较晚的移民,在约六千年前从东南亚渡海迁移到太平洋岛屿上时准备更充分,他们带上了猪、狗、鸡以及薯蓣和芋头之类块根作物,这都是旧世界新石器时代农业革命的成果。而很久以后,一种美洲作物甘薯以某种方式传遍了大部分岛屿。 所以说,太平洋岛屿的新石器时代农业革命实际上是进口来的。不用说这个传播进程会很慢,但是到了库克船长驶入太平洋的时候,所有有人类定居的岛屿也都拥有了猪、狗和家禽甚至包括最与世隔绝的夏威夷群岛。然而,当欧洲人送来动植物新品种的时候,太平洋岛屿原住民与美洲原住民一样无福享用。他们很快就染上输入的致命疾病,人口骤减。 澳大利亚新西兰的情况与非洲和太平洋岛屿截然不同,最初与欧洲人接触时,澳大利亚原住民和新西兰毛利人都还是狩猎采集者(后者不完全是)。他们既没有猪和家禽,也不种薯蓣和芋头,只有一种中等身材的狗,还有甘薯。 新西兰在人类到来之前是没有陆生哺乳动物的,不过有巨大的不会飞的鸟类和大量爬行动物。毛利人自波利尼西亚出发前往新西兰时,波利尼西亚已经有了猪和芋头,可是他们在某个时点(或许是在前往新西兰的路上,或许是到达之后)失去了猪,而且新西兰的土壤和气候不利于芋头的生长。与澳大利亚原住民相似,他们也保留了狗,有时也把狗当作食物,甘薯是他们最重要的作物。 于是,除了养狗和一些种植的努力外,澳大利亚原住民和毛利人非常倚重狩猎采集活动,直到欧洲人带来新的动植物物种。不幸的是,正如在美洲和太平洋地区其他地方一样,他们还带来了新的病原体,结果自然还是人口锐减。 在环球游历之后,第五篇以一章对烹饪历史的讨论作为结尾,这一领域目前在欧美蓬勃发展,而且在不远的将来,必将会有全世界的学者参与进来共同讨论。 第六篇专注于食物与营养相关的课题,涵盖了当代与历史上各个时期。其中有人类以惊人的适应力应对各种特殊营养条件的实例,包括因纽特人的奇异食谱,他们高脂肪的传统饮食足以堵塞动脉,却平安无事地一直生存到如今,令研究者大惑不解。其他章节继续讨论各种特殊时代、经济体和族群的营养需求(以及权利)问题。它们显示了这些需求如何频繁地因文化和经济条件所限而难以满足,并指出母婴营养不足的后果,诸如智力退化等,正在得到详细的研究。在同一主题下,我们也讨论了食物偏见与禁忌;这类行为多数会给妇女儿童带来严重的营养问题,况且生育基本上就是一项营养工作,而长大成人更是一场营养的长征。 对于饥荒的政治、经济和生物原因及影响的讨论,引出了另一个大问题,第六篇的前两章就针对于此。自从Thomas McKeown在1976年出版《The Modern Rise of Population》 之后,营养在人口历史中的重要性成为了讨论的焦点。 在这本书中McKeown试图解释:至迟在十八世纪时,英国人同理可以外推到欧洲人是怎样成功地跳出人口的先增长再停滞这一怪圈的。在排除了医药及卫生的进步,以及疾病弱化或突变等流行病学因素之后,他认为营养改善才是最重要的原因。不用说,如此武断地排除其他选项自然会激起争议,我们还会在其余章节中讨论到一些相反的主张。 与本篇内容相关的还有身高和营养条件的讨论,前者可以看作是后者的一个指标。显然,无论营养改善是不是人口增长的根本原因,它都必然在人体发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并且绝非偶然地帮助了(至少是居住在西方的)人类身高恢复到了他们新石器时代远祖曾达到过的高度。此外,不管人们对于营养和人口之间的关系持何态度,至少都能达成共识营养与疾病脱不了干系;而我们正有一章专门讨论两者的相互作用。 接下来的章节关注食物的文化和心理学属性,研究人们取舍不同食物的原因,以及与这种食物好恶密切相关的社会和文化因素。时下,食物取舍常常成为时尚主题,所以有一章专门讨论造成某种食物忽然流行,又往往迅速失宠的许多原因。 本书用观点截然不同的两章体现了素食主义的争议性这个话题永远能招来辩论火力。有人把素食归入食疗领域;有人则相信素食的壮阳功能认为回避动物食品可以促进性欲和机能;有许多人出于宗教信念而吃素;又有些人就是觉得杀生吃肉不对,还有人认为食肉根本就是危险行为。显然,吃啥长啥这句话各人都有各自的理解。 第六篇最后几章描述了人类及人类社会是如何以各种方式利用食物或者食物的组合,来操控自己和他人的健康与幸福。比如有些食品就被人当作催情剂或者情欲抑制剂大胆地服用,以调节情欲。还有就是一些食品主要是植物被作为药用,其中有许多比如大蒜会被看成是万应良药。 第七篇主要内容是详细探究了食物相关政策问题,这些问题在从现在到未来的一段时间里都会影响我们的生活;不过第一章先以营养与国家的关系为起始,揭示欧洲国家如何逐渐地把人口营养条件与国家安全和军事力量联系起来。接下来的论题有:在确定个人每日主要营养成分最佳摄取量时,所遭遇的无数方法论问题(生物学问题就更不用说了);食物标签的实施问题,如果做到公开公正,则有助于个人作出正确选择以满足营养需要;以及对于非食品补充饮食的效果的质疑。 不出人们的意料,食品安全,食品生物技术以及相关政治问题在本书中得到了密切关注,而且自然而然的,政治与安全总是步调不一致。这对冤家并非新近结成的,其中一方背后有垄断竞争的资本力量,另一方则代表公众利益。两者并不总是背道而驰,但我们即将看到,二者的关系伴随着巨大的风险。 首先是安全问题,由遗传多样性的丧失引起。因为所有的作物都是自野生品种演化而来,这意味着,用达尔文主义的说法就是,野生品种在漫长的时间里获得了生存所需的适应能力。然而在驯化与种植中,发生了遗传侵蚀,这种适应力也遭受损失,甚至其野生祖先也可能灭绝;于是今天的很多作物一旦突然间无人种植,直接就会消亡。尽管这种可能性并不怎么吓人毕竟不可能所有人同时停止种植小麦、大米或者玉米但是由于已经失去了很多遗传特质,我们所种植的这些作物的遗传多样性非常贫乏,并已引发了相当的重视;因为一旦出现某种突变的植物瘟疫,打击了世界粮食供应的相当部分的话,其后果是难以估量的。 还有一个问题与遗传多样性的缺损有关。这个问题的潜在威胁相对不那么严重,不过人们并不能因而高枕无忧,尤其是长期的危险性仍然存在。这个问题就是许多作物已经不太能抵御传统的寄生虫(部分原因是培育过程降低了植物自身产生毒素以防御天敌的能力),因而越来越依赖农药,为农药侵入我们的食物和饮水大开方便之门。 基因工程则号称能够反其道而行,唤醒作物的抵抗力以降低化学污染的危害例如,把食肉植物与土豆进行杂交,这样落在上面的昆虫就会立刻死掉。可是这种对于植物防御机制的激励也引来了忧虑,因为人吃植物,所以对植物而言人类也是天敌,抵抗力基因有可能使作物不利于甚至是有害于人体健康,如果一旦达到致癌的程度(如前文所述)则更是令人无法接受。同时,基因工程自然更引起这样的恐惧,担心科学家无意中(或故意)制造并释放出自发繁殖的微生物到生物圈中造成瘟疫或生态灾难。 显然,生物科技,植物育种,植物分子和细胞生物学以及农药产业都是前景与风险并存,本书关于食物中毒物的一章就描述了其中一部分风险。而且作为补充说明,关于替代食品的下一章显示,尽管这些代用品可以帮助我们摆脱糖和脂肪的统治,但它们自身也并非完美。同样,有一些食物添加剂也不安全。而诸如硝酸盐和亚硝酸盐之类的防腐剂,味精之类的增味剂,以及柠檬黄之类的着色剂即使多数都是安全的,也仍然使许多人忧心忡忡。 但是,我们的作者明确指出,与科学技术带来的好处相比,其危险性还不如所谓的自然食物中带有的自卫性质的毒素,后者更值得人们操心。例如芹菜含有补骨脂素(原文作psoralin,wikipedia作Psoralen或Psoralene,是诱变致癌物质);菠菜含有草酸,会干扰人体对钙的吸收,并引发肾结石;利马豆含有氰化物;而发绿的土豆皮中含有的茄碱是一种有毒的生物碱。 接下来我们从生物和化学问题转到与政治经济关系更密切的课题上来,诸如生产哪些食物,产量多少,质量要求如何,以及如何分配。在美国(和其他许多地方),这些政策是由游说团体协商决定的,而他们只代表特定群体的利益,不能代表公众。不过好在即使美国人有时在了解自己吃到的食物上面会遇到障碍,但至少他们还有的吃。美国和大多数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一种大致的(哪怕有点不太情愿的)共识:获得食物是一项基本人权,而政府应该设法通过补贴、食物券等手段来保证这项权利。 但在多数发展中国家就还做不到,那里无钱无势的人常常得不到救济。而本书关于食物补贴与干预一章的作者明确指出,太多的妇女儿童属于无钱无势的人群。 最后,与本书的开端相呼应,第七篇讨论了新石器时代形成的营养模式对于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人类的重要性,这个与我们息息相关又引人入胜的问题,也为本书留下一个较为轻松的结尾。 我们以夹杂着乐观与悲观的复杂感情结束这篇绪论。我们给现代作物品种加入矮杆基因,培育出非常高产的小麦和大米品种,并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在发展中国家普遍推广,终于促成了所谓绿色革命,人们原本希望这能消灭饥荒并帮助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实现粮食富余。然而绿色革命同时也在其影响到的国家中触发了一场巨大的人口爆炸,造成马尔萨斯所说的粮食供应和人口增长的发展极同时出现。 更有甚者,庄稼新品种极度依赖于石化工业生产的化肥,于是当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发生油价暴涨时,化肥价格随之上涨,造成原先依靠土地收成勉强糊口的穷苦农民破产而失去土地,背井离乡。而新培育的矮杆和半矮杆水稻和小麦携带着相同的基因,意味着全世界大部分的粮食供应在新出现或新变异的植物病原体面前毫无招架之力。更糟糕的是,这些作物似乎连抵抗现有病原体的能力也不足。应对之道似乎只有更加大肆施用农药(环保人士则强烈反对),尽管已经有越来越多发展中国家的农民承受不起高涨的成本而被逐出农业;而饥荒还在年年肆虐,夺去万千生命。实际上,每一个原指望依靠绿色革命达到粮食富足的国家,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全都再次沦为粮食进口国。 显然,无论从社会学、政治经济学的角度,还是从生物学角度看,生态不但没有得到维护,反而被严重破坏了。但是,正如我们在前文关于水稻和小麦的章节中所指出的,育种者已经得到携带有能使作物不受流行病伤害的突变基因的新品种,而以培育出不依赖化肥和农药的品种为目标的基因工程努力也有所进展。 同时,本书其他的作者也指出,如果人类集中在大米和小麦上的精力能够分配一些给诸如苋菜,甘薯,木薯和芋头之类的食品,则可以大大扩展世界粮食供应。在这个课题中,我们再次遭遇食物的文化、社会、经济政治属性与生态和生物学属性孰轻孰重的难题。这些问题无疑将会影响到人类对高营养新作物的接受程度。 正当一场第二次绿色革命应运而生之时,观察家希望我们能够从第一次革命中吸取教训。不过当然,我们也可以把(约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农业革命看作是第一次绿色革命,研究自那时以来的所有教训概括起来就是迄今为止的每一次重大的农业突破,至少在一段时期内,总是使卷入其中的人健康更差,而总体的农业进步则造成人口增长,给生物圈带来严重压力。当我们站在二十一世纪的门槛上,我们的希望仍然在于,要能真正从人类自身的错误中吸取教训。 本书编辑组 剑桥世界食物史绪论(上)
个人分类: 小红猪翻译小分队|2023 次阅读|0 个评论
[小红猪]把端粒看住喽
songshuhui 2010-2-26 20:22
小红猪小分队 发表于 2010-02-18 7:52 by Mary K Miller 作为端粒(端粒是染色体末端的一段DNA,影响着衰老和癌症。)研究者中的急先锋,Elizabeth H. Blackburn 一直不走寻常路。出身于澳洲塔斯马尼亚的医生世家,她选择了医学科研而非行医。她热爱动物,并把它们当作天赐之宝,可是,她并没有去研究它们,而是被细胞的化学机制深深地迷住了。 在墨尔本大学的女子寄宿学院里,她以生物化学为专业。而等到1972年读研究生的时候,她大胆选择出国到剑桥大学读书。在那里她投入诺贝尔奖得主生物化学家Frederick Sanger 门下,沉浸于遗传学之中。 在三年的剑桥生活之后,博士头衔在手的Blackburn启程去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做博士后,方向是测定病毒的DNA序列。但是她未婚夫John W. Sedat 要去耶鲁,于是她也换了研究课题,选择了耶鲁,从此点燃了她此生对端粒研究的热情。 端粒(telomere)这一术语由美国二十世纪早期的遗传学家Hermann J. Muller创造,来源是希腊文中表示末尾的telos和表示部分的meros。Muller 和 另一位美国基因学家 Barbara McClintock 各自独立地提出了端粒对染色体具有保护作用这一理论,即端粒使得各个染色体彼此分开,否则的话没有端粒的、赤裸的染色体末端很容易就会互相连接,把两条长线般的染色体粘在一起。:McClintock在20世纪30年代做出了了不起的工作,Blackburn不无崇敬地写道。在那时,连DNA都不为人所知,而McClintock却能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染色体并进行研究。她正确地推测,染色体的末端可以通过某种方式使得(染色体的)结构在复制中保持稳定。在40年之后,当Blackburn决定将她在剑桥学到的DNA测序技术付诸实践之时,她是当时唯一以端粒为研究方向的科学家。 我当时想,啊,端粒会是什么样子的呢?没人知道,也没有什么现成的假说。 Blackburn和端粒及相关生物化学分支的相遇,开辟了她毕生的事业,使她倚身于世界顶尖细胞生物学家的行列。而目前在生物医学中,端粒研究甚至比Blackburn当年所能想到的更为激动人心,也更为重要。在她30年的研究工作生涯中,Blackburn发表了超过120篇经同行评审的论文,在这个一度被冷落的领域里的重大发现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而在迟到了15年之后,她也作为一群年轻科学家的导师加入了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教研队伍,来到了她最初想去的地方。她和她过去与现在的学生一起,为阐释端粒在诸多方面的作用机理做出了贡献,包括它如何保护染色体不受伤害,如何调控细胞的分裂和死亡,以及它在衰老和相关疾病中的作用。 因为Blackburn做出了具有创造性和突破性的工作,她为同行们所赏识,并获得盛赞。她现在是美国国家科学院的院士,同时被英国皇家学会和美国科学促进会选为会员。她还在小布什总统的第一任期内为总统顾问班子工作,却在2003年因为对衰老和干细胞研究的报告持有公开异议而被解雇;当时她觉得这份报告不仅有失偏颇,而且对他们所调查的科学领域反映得也不准确。今年(2005年校对者注)四月,因为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她又被久负盛名的费城弗兰克林研究所授予了Benjamin Franklin 奖章;该奖每年颁发一次,被视作美国国内给予一名科学家的无上荣誉。科学界中该奖获得者有许多要不曾获诺贝尔奖,要不在此之后获授诺贝尔奖。 不过在Blackburn职业生涯的前十年,她的艰苦工作并不为人所知。在耶鲁做博士后研究员时,她加入了细胞生物学家Joseph G. Gall的实验室。Gall在当时已经看到了四膜虫(一种生活在池塘里的、单细胞纤毛原生动物)作为模式生物的研究价值。就像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真核生物(细胞中有细胞核的生物)一样,四膜虫的染色体也是线状的。而使得这种原生纤毛虫与众不同的是它们染色体的庞大数量:仅仅在它的一个细胞内就有40000条染色体,而在人类的每一个体细胞中只有46条染色体。数量充足的染色体末端使得它成为了研究端粒的理想生物,所以Blackburn开始了检测它们基因序列的工作。 她的发现十分有意思:四膜虫的端粒DNA是由重复出现的又短又简单的核酸序列构成的。相比之下,能够用来合成基因的DNA则是由更长更复杂的核酸序列组成的。不久她和其他的研究人员在其他生物的端粒DNA序列中发现了类似的重复DNA片段,当然这些片段重复的次数在不同物种间并不一样。比如四膜虫端粒中TTGGGG这样的小片段重复出现了50次左右,而在人类中,TTAGGG这个序列则重复了大约2000次。(T,A和G依次分别代表三种不同的核酸组分: 胸腺嘧啶,腺嘌呤,鸟嘌呤) 这一现象和其他一些实验结果使得Blackburn开始怀疑这些简单的序列是有着更复杂的作用的,而且细胞中有些其他的东西在控制着端粒。而她的同事对此却并不感冒,只是出于礼貌而维持着兴趣,甚至在她研究这些序列如何能随时间推移而保持原样时也还是这样。对此Blackburn回忆道当我们在会上介绍我们的工作时,我总是在全天的最后一个环节上最后发言的那一个。 自从McClintock 的时代起,生物学家都不加质疑地相信,端粒通过某种方式包住染色体的末端,就好像塑料小管包住鞋带的末端,使得鞋带不至于松开一样。因为细胞通常对于检测和修复其染色体的断裂处相当警觉,这就使得细胞有可能把一条没有被端粒所保护的染色体末端错误地当作断口,而试图把它和另一条染色体的末端结合起来。端粒的作用就是防止这种错误的发生。Blackburn当时下决心要找出端粒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但是在她真正找到足够多的线索来描绘这一过程之前,她还有许多年的工作要做,而且这一课题至今仍有很多未知之处。 我们现在认为,染色体的末端能通过某种方式变得使细胞(普通的修补和复制的机制校对者)对它们视而不见Blackburn说,细胞其实能看到这些末端,它们并不是被藏起来了我们迄今为止还不清楚这些末端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但是细胞认出它们后,将会做出对于端粒适合的特定反应(而不是对一般性断口的反应译者注)。这是一个相当动态的过程,而不是像鞋带头的保护保护鞋带一样是被动的,这一切大大出乎了我们的意料。 另一个细胞学谜团是:端粒是如何保持长度从而保持自身功效的。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生化学家就认识到,通常DNA的复制进程并不能一直持续到染色体的最末端。因此在每一次的染色体复制和细胞分裂之后,理论上来说端粒都应该变得短些。如果没有任何东西来阻止这个过程,那么端粒一再缩短将使得有基因的序列在染色体的复制和缩短中受到损害,这样细胞就会死掉。而实际上,细菌的细胞系可以存活并分裂数千代,于是染色体变短的现象就成了末端复制难题。 关于细胞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一度有许多推测,但是却没人能以实验来解释。 在生物里头,要纸上谈兵、提出假设很容易,Blackburn说,但真正重要的是,能否在试管里证明这一机制确实存在。所以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Blackburn作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一所实验室的负责人,和一位矢志不渝的研究生Carol W. Greider一起,又回过头去研究四膜虫,试图弄清楚细胞是如何保存它们的端粒的。我们通常认为遗传物质是神圣不可侵犯的,Blackburn说,但是四膜虫能把它们的体细胞(非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切断,并往末端加入新的DNA重复序列。 Blackburn 假设在四膜虫的细胞内有一种未被发现的酶,这种酶能合成新的端粒DNA序列。另一种能合成DNA的酶已经为人所知,就是DNA聚合酶。但DNA聚合酶是以双螺旋中的一股DNA为复制模版来生成一条新的DNA的,新DNA与原版呈互补关系。(螺旋形DNA 中的核酸总是和与之互补的核酸配对出现,比如腺嘌呤和胸腺嘧啶, 胞嘧啶和鸟嘌呤) 而Blackburn与Greider 假想中的这种端粒酶则与之不同。这种酶不是依靠模版组装新序列,而是从无到有地构建出端粒的序列。为了找到这种酶,Greider 将实验室合成的人造端粒与四膜虫细胞的提取物进行混合。根据Greider和Blackburn的推断,只有在四膜虫提取物中确实含有这种假想端粒酶时,这种人造端粒才会增长。让她们感到高兴的是,这种人造端粒的DNA确实变长了,为这种端粒酶的存在提供了佐证。 她们新发现的酶是一种非比寻常的分子复合物。就像所有的酶一样,端粒酶中含有蛋白质,但它同时还含有一段RNA单链,一种近似DNA的化学物质。Blackburn对此如此解释:端粒酶是RNA和蛋白质协作的结果。这两者究竟是如何协作的,没人知道,但是我们知道RNA的作用正是编码那些被拼接到端粒DNA的末端上的片段。这样,端粒酶就能对在细胞分裂中丢失的小段端粒进行恢复。 这个发现很令人吃惊,Blackburn回忆道,因为人们曾认为,只有像艾滋病毒这样的坏家伙才会进行RNA到DNA的转录,而现在有种分子也能这么干,但却不是去搞破坏,而是发挥使生命延续所必需的关键的作用。现在她怀疑这种端粒酶是一种来自于远古的分子,是那个由RNA,而非蛋白质和DNA所主导的前生命时代留下的遗产。 既然证实了她们所要的分子确实存在,Blackburn和同道们就可以开始仔细研究端粒酶在细胞中是如何运作了。从20世纪60年代的工作中人们得知,体外培养的人类细胞与单细胞生物的细胞不同,只有很短暂的生命期。分裂大约20至50次(通常认为具体次数和细胞类型高度相关)之后,人类细胞就停止分裂,进入了衰老的静态阶段。那么端粒是否可能像钟表一样来提醒细胞何时大限将至呢? Gredier于1988年离开了Blackburn位于伯克利的实验室,前往纽约长岛的冷泉港实验室去做博士后研究员。在那里她发现实验室培育的人类皮肤细胞每分裂一次,端粒就变得短些。这就使得那个假设站住了脚:变短的端粒对于细胞来说是个信号,告诉细胞它的遗传物质已经老化并且有可能丧失完整性。简短来说,变短的端粒就像煤矿里的金丝雀*一样提醒细胞:再继续分裂下去就危险啦。 Greider的发现引出了这样的猜想:端粒酶的基因在正常细胞内是不执行任务的;它只在那些活跃分裂的细胞中处于激活状态,比如在免疫细胞和生殖细胞内。 我们现在知道在几乎所有细胞内都有微量的端粒酶来保护端粒,Blackburn说,但是却不足以跟上其变短的步伐。她又补充道:随着时间的推移,端粒最终会逐渐耗尽。 有趣的是人类的端粒长度也因人而异。比如那些百岁老人的端粒长度就超出人们的预料。较长的端粒是否保护着那些长寿的人呢?毕竟耄耋之人之所以能活得更久,有部分原因便是他们能逃过许多让同龄人无法幸免于难的病症。也许正是稳健的端粒和额外的端粒酶帮助他们去对抗心脏病及其他疾病。 端粒,疾病和衰老这三者之间的联系在2001年得到了确认:人们发现一种名为先天性角化不良**的疾病是由基因变异引起的。在这种病人身上,编码端粒酶的基因只剩一个拷贝(我们身上大多数基因都有两个拷贝,一个来自父亲,另一个来自母亲校对者),所以他们的端粒很快变短。他们表现出某些早衰的迹象,比如少年时期就头发花白,但是最可怕的是他们通常在成年初期或中年就因骨髓功能衰竭而丧失对感染的抵抗力,最终死亡。 这令人震惊,它提醒我们免疫细胞需要自我更新和大量端粒酶。Blackburn说。当免疫细胞遇到抗原时必须要大量复制自己,如果没有足够的端粒酶,这些细胞没等到战胜抗原就被自己分裂死了。 一但清楚了端粒变短会影响衰老,而长端粒可能通过某种方式使人长寿,Blackburn的同事们就开始关注这事了。一度平静的领域炸了锅,在医学和生物学期刊中对端粒酶的引用也暴增。当大家都开始研究端粒和端粒酶之后,关于疾病和衰老奥秘的新发现也不断浮出水面。在对抗人类所面临的数种最顽强的痼疾方面,它们已经成为了开发新疗法的潜在推动力。 最近人们发现变短的端粒不一定会马上导致细胞死亡,甚至也不一定会导致细胞活力丧失;更重要的则是细胞核中的端粒酶是否足够挽救和保护剩余的端粒末端。不同寻常的是,足够的端粒酶正是癌细胞突破正常的细胞衰老这道基因防御机制的关键之一。 在恶性肿瘤中,失控的癌细胞可以无限分裂和增殖,成为不死之身,将原本供给健康组织养分资源全盘吸收。在20世纪90年代,Greider和其他人发现癌细胞中的端粒酶浓度是正常细胞中的一百倍。高浓度的端粒酶在实验室培养的癌细胞系中和在体内的卵巢肿瘤中都有发现。 在癌细胞走向恶性的过程中,它们在端粒短到不足以维持细胞分裂之前就以某种方式激活了端粒酶的基因。令人惊讶的是,癌细胞的端粒却往往比周围细胞里的要短很多,这证明早在端粒酶补充完毕并重新发挥其关键作用之前,癌细胞就已经开始以极危险的速度进行自我复制,而它们的端粒也早已开始变短。如果能以某种方式将端粒酶进行灭活处理,那么就能在恶性肿瘤扩散到身体其他部分,产生新的恶性肿瘤并造成重大损害之前就阻止住它。(尽管如此,Blackburn仍怀疑癌细胞也许还能以别的方式来阻止端粒缩短。)所以,在癌症治疗中,阻断端粒酶的合成是个颇具吸引力的目标,若是能避开诸如免疫细胞这样需要靠端粒酶来保持机体健康的细胞,而去瞄准特定的组织的话,就更诱人了。对于Blackburn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和其他大学里或生物公司里的遗传学家来说,研制端粒酶阻断剂都已成为研究中新涌现的重要任务。 癌症绝不是唯一一个与端粒长度相关的细胞破坏者。2004年Blackburn与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一名精神病医生,同时也是她临床上的同事Elissa S. Epel共同测试心理压力在细胞层面上对衰老产生的影响。 我们是从(Epel的)观察开始着手研究的。她发现生活中长期承担压力、处于焦虑状态中的人们看起来老态龙钟,分外憔悴,Blackburn说,但我们可不知道这是否会影响到细胞中的端粒。这没人说得准,所以我就说,我们何不研究一下呢。 Blackburn,Epel以及盐湖城犹他大学的遗传学家M. Cawthon共同主导了一项研究,对象是39名20到50岁不等的女性,她们都一直照料一名患有严重慢性病的儿女,比如孤独症或脑瘫患儿。该研究将这些很可能承受高压力的女性与19名子女健康的母亲所组成的对照组进行比对。对压力大小的量化以实验组中每位女性所照料患儿的年份长短为部分依据,也结合了其他客观指标,譬如所谓的氧化应激***(即由自由基****导致的DNA损伤),而这也是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研究者们发现,端粒缩短状况与该女性照顾患儿的年份长短之间具有清晰的关系。而且,承压大的女性白细胞中的端粒酶浓度也较低,氧化应激情况也更严重。研究者们进一步发现,依照Cohen感知压力表(这是一种主观性的问卷,包括十个问题)进行测算的话,实验组中女性主观上感受到的压力值也和血液细胞中较低的端粒酶浓度以及较短的端粒相关,而不管一名女性的孩子患病与否,这个发现都适用。我们原本没指望能发现这么清晰又全面的联系,Blackburn说,Elissa精心策划了这项漂亮的研究,实验组和对照组都设计控制得很好,而且压力和端粒长度之间的联系又确实站得住脚。换句话说就是:女性自己感觉到的自身压力大小和她体内细胞的反应有关系。就Blackburn和Epel所知,这一实验结果首字在细胞层面上建立起了精神和身体之间的纽带关系。 当然,我们现在想了解的是,到底压力是如何影响细胞的,Blackburn说,压力使得血液中的荷尔蒙发生变化,改变了血细胞所处的环境。这就是我们实验室现在想努力弄清楚的事情:到底是什么影响到了端粒酶。 Blackburn将她的成功大部分归功于充满支持的研究环境,以及伴随而来的、能够为满足好奇心而从事科学研究的机会。谢天谢地我没干工业,她说,搞工业确实能做出很棒的研究,但是你就只能奔着特定目标干下去。(在大学里)我当然也是追求着具体的目标,但是可以更有创造力。 她一直看重科学研究中的导师对她而言,就是剑桥大学的Sanger和耶鲁大学的Gall。Sanger的支持并不张扬,她说,他很喜欢待在实验室里,也喜欢谈谈科学。我总能和他说上话,这一点很重要。而Gall也给予了同等的支持。Joe Gall所带的女性博士后里,有不少人都干得相当不错,他因此很出名。Blackburn说,如果他之前的学生或者博士后取得了终身教职,他总会在实验室里宣布一下。Joe知道传播积极信息的重要性。 当轮到她自己的时候,Blackburn对于担任导师一事相当认真,对女性科研者尤其如此。Carol Greider向我坦言,我有了孩子这事对她激励不小,Blackburn回忆起来,科研并不意味着你得牺牲你的生活,你可以聪明高效的取得成功,而不用总是加班加点,占用周末时间。明白这一点很重要。 当提及她实验室工作将来在端粒酶研究上的方向时,Blackburn想到两种可能:我想要深入地研究染色体,真正从结构上和功能上了解围绕着端粒究竟发生了什么。这是个活跃而稳健的过程,就好像闹哄哄的集市一样,各种各样的分子你来我往。我很乐意去了解其中的动态。但是对她来说同等重要的是,这些深层次的知识应该被用在治愈病人上。这些知识能为了解病因做些什么?这些知识将如何被用来应对癌症,长期压力以及心脏病呢?我们想利用关于端粒酶和端粒的知识从细胞层面去开发各种疗法。她说。毫无疑问,这是个雄心勃勃的目标,但是既然Elizabeth Blackburn已经推动端粒研究到达如此地步,这也必将是她的囊中之物。 附注1 煤矿里的金丝雀: 旧时矿井借用金丝雀对危险气体的敏感度来提醒作业人员井下是否具备安全作业条件。 附注2 先天性角化不良是一种少见的遗传性皮肤病,以皮肤表现为特点、可发展成骨髓再生障碍或肿瘤的多系统性疾病。 附注3 氧化应激(Oxidative Stress,OS),体内氧化与抗氧化作用失衡,倾向于氧化,产生大量氧化中间产物。被认为是导致衰老和疾病的一个重要因素。 附注4自由基:机体氧化反应中产生的有害化合物,具有强氧化性,可损害机体的组织和细胞,进而引起慢性疾病及衰老效应。当一个稳定原子的原有结构被外力打破,而导致这个原子缺少了一个电子时,自由基就产生了。它很容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生物体系主要遇到的是氧自由基。体内活性氧自由基具有一定的功能,如免疫和信号传导过程。但过多的活性氧自由基就会有破坏行为,导致人体正常细胞和组织的损坏,从而引起多种疾病。 附注资料来源: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
个人分类: 小红猪翻译小分队|1531 次阅读|0 个评论
[小红猪]灾难即来?
songshuhui 2010-2-11 14:13
科学松鼠会 发表于 2010-02-11 0:26 作者:Anthony Aveni 原文 译者:绵羊c 这篇文章得到了五朵小红花,恭喜绵羊c同学。 2012年12月21日,将有成千上万的朝圣者(其中不少是一个神圣之旅组织的成员)涌向奇琴伊察,提尔卡与众多其他古美洲的祭祀地(奇琴伊察,Chichn Itz,坐落于今墨西哥境内的犹加敦半岛北部,是一处庞大的前哥伦比亚时期考古遗迹,由玛雅人所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提尔卡,Tikal,位于今危地马拉北部,古典时期玛雅最大最强盛的城邦,拥有最多数量的玛雅庙宇译注)。在那里,他们将等候古玛雅文明所预言之世界末日的征兆。他们面临的,是巨大爆炸,还是虚惊一场?是在劫难逃,还是欣喜若狂?这取决于你相信的是哪位新时代先知的末日理论.这些先知通常是一群自封的预言者和神秘主义者,比如有名叫Valum Votan,轮回终结者或银河体系中的宇宙巫师的人。宏伟的玛雅历长期积日制历法(Long Count)(亦有诸如长计历这样的译法译者注)由多个小的时间循环单位组成,整个循环周期为1,872,000天(即5125.37年),而2012年正是长期积日制历法归零并开始下一个循环周期的时间。备受关注的12年将近,灾难故事的版本在网络、书报杂志以及电影中都被大肆渲染:好莱坞大制作的特效灾难片2012已在今年11月上线,其宣传词为警示早已存在。 很多预言源自太空。众所周知,银河的中心有一个黑洞.在2012年,太阳与银道面(银河系成员,如横行,尘埃,气体等绝大部分均匀分布在这个平面的两侧译注)将排成一线近26,000年中将第一次出现这种情况。据诅咒者称,这个黑洞将摧毁太阳系目前的平衡状态。《灾难2012》的作者E.Joseph Lawrence 指出,太阳表面将会出现巨大的耀斑,这使得在下一次太阳活动高峰时,喷向地球的太阳粒子数量将大幅度增加。地球的磁极将倒转,从而导致很多可怕的结果,如狂烈的飓风,整个电子通信系统的瘫痪等。那么近几年发生的那些自然灾难,如卡特里娜飓风,印度洋海啸呢?他们其实都和地球的这些变化有关,而玛雅人一早已经知道了。这真是个郁闷的消息。 但是那些12年支持者也带来一些好消息。有一些人说,我们将得到的不是灾难,而是一个看似突然却也注定将出现的宏大觉醒;我们会共同受到神秘力量指引,从中得到启发,从而意识到如何解决那些威胁世界的问题。冬至的太阳缓慢的向银河系的中心移动巫师、前软件工程师John Major Jenkins如是写道。12月21日(或者23日,视乎使用的日历而定),太阳会经过所谓的大裂谷银河中的一道暗纹带。Jenkins认为这个大裂谷代表着玛雅人所谓的万物之摇篮,所以这一天,世界会完全改变。然后我们将会与宇宙的核心重新连接在一起,他写道。 古玛雅人在无意中为这些冗长繁复乱七八糟的宇宙论调提供了根据。他们留下的石碑,比如伊萨帕(Izapa)的25号石柱(位于墨西哥太平洋海岸的玛雅前黄金时期(约公元前400年)遗址),绘制出了长期积日制历法完结之时银河系的星图。25号石柱被认为描绘出了造物的情景一个鸟之女神栖息在宇宙之树的顶端。Jenkins认为这棵树象征着具有独特南北走向的银河,同时也是玛雅人认为的万物重生时天空的样子。 众多令人昏头转向的预言也一直受到各种来自文化层面或科学层面的质疑批判。事实上,几乎没有证据显示玛雅人有多么关心银河。当他们提到银河的时候,脑子里想象的其实是一条真正意义上的路(英语中银河直译是奶乳一般的路译注)。事实上,把银河跟一棵树联系在一起的想法,来自于对传承自玛雅的现代文化的研究,而非玛雅文化本身,尽管这种银河与树的观点自知名玛雅学者David Freidel,Linda Schele和作家Joy Parker于1997年合著出版了《玛雅宇宙》一书后,已广为大众熟知并接受。 早在公元前128年,希腊天文学家西帕尔克斯(Hipparchus)已提出,从专业天文学角度来说,每2万6千年太阳与银道面位置都会重新排列。他观测到了1太阳年(即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与1恒星年(即从地球上观测,以太阳相对其他恒星而言的某一特定位置为起点,再次回到这一位置所需的时间)的细微差异。所以经年累月,以假定其他恒星位置不变的天空为背景,太阳所经的轨迹和它升起落下的位置将会改变。这种由于地轴转动引起的细微移位而造成的现象,称为岁差。在实际生活中,岁差造成的影响表现为,太阳在标志着不同季节的春秋分与冬夏至时的位置,相对于黄道星座群逐渐改变。玛雅的观天者们观测到了黄道的存在,所以他们可能观察到了恒星年和太阳年的差异,但是没有什么可靠证据,表明他们测绘了岁差,或是给出他们测绘的方法。 但据那些12年理论支持者称,基于他们对诸如25号石柱等石碑的解读,玛雅人不但记录了岁差,还利用岁差预言了长期积日制历法完结,新的造物周期开始时天空的样子。然而,如果有人愿意费事去看看夜晚的星空,都会惊奇发现银河这一宽阔明亮的星带,和桌面游戏中天象仪软件中,那副表示古代观星者看到的银河图案,几乎没一点相似之处。比如,纵使太阳不在银道面之内,银道面的位置也很难被准确定位,所以太阳-银河的位置关系直到最近300年才被较为准确地通过观测确定下来。而且25号石柱上绘出的所谓的独特的银河南北走向现象,其实每年都会出现。更重要的是,从理论上来说,没有证据证明玛雅人的天空图可以成为我们现代人的工具图。最后,没有什么可以推论出玛雅人关心过太阳耀斑,黑子或者磁场。直接由25号石柱等碑石就推出末日预言,就意味着用拣樱桃 的方法(即只从一些个例中收集信息,而忽略大部分其他相关的信息)收集得到数据(通常是不完整,模糊不清或者不具备可用性的数据),就推导出一个预言作为结论,这根本没有意义。 大多数人即使不是末日预言者也对古玛雅人不感陌生。我们都知道他们对于精密的计时系统相当沉迷。我们发现,从他们的树皮书或法典中,他们的天文学家甚至可以精确预言例如日月食等天文事件。于是不难理解,为什么那些迷信的人们如此不遗余力的宣传玛雅人具有预知长远未来的能力。但文化的记载究竟是如何解读玛雅人的计时能力,而这种能力和创世论又有何关系呢? 直至玛雅历史的黄金期(约公元200年)为止,玛雅统治者已经掌控了这片土地的耕种,扩张了他们的领土,并且开始用精美的建筑物构建大型城市。他们几乎建立了古代世界最伟大的文化之一。在那之前的几百年,玛雅统治者就已经制定了一个基本的历法,将玛雅城都的崛起与玛雅本身的起源传说联系在一起。他们发明了一种包含许多时间循环单位的历法长期积日制历法。玛雅文化中的一大创举,便是长期积日制历法将玛雅文化的根基转植于创世论之中。长期积日制历法以玛雅当时的20进制为基础,以天为基本单位(见上文)。它包含13个叫做白克顿(baktun)的周期,分别对应玛雅天堂中的不同层次,每一层都有与天体相关的事物和神灵。这些周期组成了长达5125.37年的创世周期。在每一个周期结束地时候,天数都会归零。 许多玛雅遗址中都清楚表示刻在石柱上的碑文常以长期积日制历法日期开头,这些日期是一组5个数字的字串(比如12.8.0.1.13对应着1776年7月4日),就好像报纸上的日期一样。这些时间标记是一种政治和宗教的宣传形式。在许多统治者眼里,许多对于宇宙而言无关紧要,但在文化上却有重要意义的个人大事例如加冕礼,联姻,军事胜利以及小的时间周期更替(比如9.15.0.0.0,写在库庞石柱B上的日期,标志着一个开顿(katun)的结束,或者说20年周期的结束)可以通过这些数字,将个人事迹与他们的祖先(创世神)的历史,连接到了一起。因此,石柱上的长期积日制历法给予了统治者力量,将他们有限的生命在石刻的碑文中无限延长。 长期积日制历法的开始,亦即上一段造物周期的结束,也曾发生在玛雅的神秘历史中。第零日是公元前3114年8月11日。这一天被记为13.0.0.0.0.13个白克顿(baktun)之后,当长期积日制历法由12.19.19.17.1.9即2012年12月21日重新变回第零日,这个日子也会同样写作13.0.0.0.0。太阳在一年中会有两次在玛雅南部正上空经过,这两个日子对玛雅人来说非常重要,而上一个零日8月11日非常接近这两个日子中的一个。12月21日或22日是冬至(或者是太阳静止日),这一天太阳到达它在天空中所能到达的最南边。所以过去与将来的零日都刻意的选择在,与太阳在天空中的重要位置密切相关的日子,这一点是相当可信的。 为什么长期积日制历法开始于公元前3114年,这样一个远早于任何有记载的玛雅文化出现的时间?如果我们追溯一下世界其他计历法设定首日的方法,比如公元历法、罗马历、梵文历等,会发现他们对零日的选择,要么强行确为某近期玛雅历史上重大事件的时间,要么是他们自己文化历史上较为重要的时间(类似的例子如,大致推定出基督出生的年份定为公元历的第一年)。但是这一天与银河或者黄道的位置没有什么特殊的关系,天上也没什么特殊的事件发生。也许玛雅人只是简单选择了一个据追溯推测所得的,他们被创造出来的日子。这个日子的其中一种可能是7.6.0.0.0(公元前236年),最早的长期积日制历法日期记录是这个时候。这个日子也标志着一个开顿(katun)的结束,并且月份和日的名字都与创世那一天相同。而那些支持12年理论的预言者居然相信我们的世界将会在这个日子毁灭,一个对于几千年前的玛雅人来说都不知道有没有历史意义的日子。而其实古代玛雅人自己,还在往更早的几千年前寻找一个有意义的日子呢!他们如果知道现在的事情,很可能会跟我们说:去,自己定一个零日去! 尽管玛雅人相信连续的创世过程应当是循环的,但没有依据可以证明他们认为我们的13.0.0.0.0会发生什么。在上一次造物钟更替时间周期的时候,也是什么都没发生。然而,确实有一幅凶险可怕的图画,出现在一本公元14世纪的玛雅树皮书Dresden Codex中。画面中,世界被洪水破坏。一只天鳄口吐流水,淹没了它一节节的身体,包括它背上日月的象形文字。画面中间,一位年老的女神手持容器,更多的水从中源源流出。在画的底部,一个男性天神挥着箭和矛。一些早期的殖民地诗篇中,也曾提到创世论中大洪水的故事。不过值得好奇的是,如今的厄运预言者却没有抓住洪水毁灭世界来做文章。好在电影制作人们抓住了。在特效逼真的电影《2012》中,海啸吞没了喜马拉雅山,并且卷起航空母舰砸向了白宫! 玛雅石碑上的碑文对于之前的创世周期言之甚少。位于危地马拉的基里瓜的石柱C在用象形文字描述那时的13.0.0.0.0时,提到了神的后裔(当然,跟当时的统治者Cauac Sky密切相关),这些后裔利用三块石头(象征着猎户座中的三颗星)支撑,发明了第一个石炉。至于我们的13.0.0.0.0,塔巴斯克州墨西哥的托土盖罗的6号石碑提及,一些至高无上的神秘力量将降落地球。可就在故事渐入高潮时,下面的象形文字却因腐蚀而消失了,留下无数种可能性,予预言者们继续猜测。 我们一定要在玛雅人的记载中解读过去和将来么?又或者,我们可以把这些记载看作是记录古老时间更替仪式的文化遗产。这些更替发生在时间周期的转折点,比如金星何时出现与消隐,包含了季节年(即以一个季节事件为起点,再次发生同样事件所需要的时间译注)的、以52年为周期的历法,与玛雅260天为周期的历法中的1年又有何关系?如同每一年我们参加一些新年夜的例行活动,我们听着新年的钟声敲响,考虑着如何庆祝这一个季节年虽然通常我们的一年都略微长过季节年的逝去,之后我们可能会进行赎罪(新年计划)来净化自身,为更好的未来发展制定计划。很大一部分熟悉玛雅文化的人把他们的周期终结预言看做是一个学习的机会,学习如何通过增强与神的互动,重新建立和谐平衡的世界,比如向神许下祭品以求来年的丰收。难怪我们会惊艳于玛雅人的文化他们参与到了自己的宇宙哲学之中!不过这样看来,12年论调支持者们跟古玛雅人没有很大的分别他们都想要与过去相连接,让他们的存在可以存在于更广阔的时空内。不过不同的是,玛雅人借助的是长期积日制历法,用石柱上的碑文日期将自己与祖先神灵相连接,而12年预言者用的是玛雅神话和数学来探寻某种宇宙中的主宰,无论他是否仁慈或邪恶。 在12年狂热中也有一些现象在英语国家中特别引人注意尤其在美国。世界会在大灾难中毁灭的想法早已在新英格兰的清教徒们心中深种。早在17世纪40年代,与福音和末日预言有关的崇拜活动在殖民地就颇为盛行,期待救赎的教徒们自当年便宣称,他们准备好迎接上帝再临,并带他们去接受审判。两个世纪之后,几百名再临派信徒(即会成为安息日基督再临派成员的人们)急切地等待着有福的希望来到,并且他们的领袖William Miller通过计算,得出了耶稣将会在1844年10月22日再临。人们爬上屋顶,痴痴等待着上帝再临。 现如今,美国的末日预言已经基本褪去了宗教的色彩。我们中的许多人都记得科胡特克彗星传说中会于1973年来毁灭地球的冰球,以及1997年海尔波普彗星的千禧年彗星事件这一来自外星的母舰使得天堂之门组织的39名成员于加利福尼亚集体自杀。1987年著名的阿兹特克历时间周期将交汇也是一个例子,它证明了美国人多么渴望受到上帝的光芒照耀。 20世纪70年代初,学者们在破译玛雅象形文字的进程中取得了突破,所以从那时起玛雅文化就被联系到了现代版创世与毁灭的神话之中。本世纪初,这股热潮再度被掀起,这包括Augustus Le Plongeon的作品(《穆尔的诱惑》,2007年1月/2月),与一些处于流行边缘的作品,例如Peter Tompkins的《墨西哥金字塔的秘密》,Frank Water的《墨西哥的神秘》,以及Luis Arochi的《库库尔坎的金字塔》预示着玛雅文化的密码带来了关于未来的秘密知识。与此同时一个被称为共同的起点的想法被提了出来,即在正确的时间出现在正确的地点,而旅游业为这个概念,也来插了一脚。旅行者们与新纪年的支持者们会于春分时蜂拥至奇琴伊察,看El Castillo金字塔(库库尔坎的墓穴)阴影下的巨蛇雕像。祭祀旅游业已经开始靠2012的传说吸金。新旧周期更替的夜晚,考潘和提尔卡的观星派对已经提上日程。企业家们已经开始准备2012年的逃生装备,如同一本《去往2012年的傻瓜手册》和一件写着2012世界末日或者新旧交替的T恤。更不用说那部已经上映的大片。这一切仅是刚刚开始。 我们生活在一个科技泛滥,物质主宰的社会,我们也不知道那些以经验为准则的科学将引导我们去何方。这也许能解释为何那些对于银河系末日的解释有如此大的感染力。尽管这些解释充斥着神秘、逃避现实的气息,声称有着精确的数学、历史以及宇宙学基础,但其实只不过是打着科学的幌子。在这个功利急躁的年代,我们急切的寻找着祖先不管是不是我们的祖先遗留下的智慧,尽管这些智慧可能早已被时间长河中的流沙吞没。我们觉得,也许唯一可以使这个混乱世界回复秩序,重归我们的掌握中的方法,就是再度发掘那些失落的文明,并且对它们加以利用。就这样,我们把古玛雅文化神化了。 不过,玛雅文化光辉的成就,和其他古文明文化本身,已经足够吸引我们了。我们不需要给它们穿上西化的或者世界末日的外衣。而向世人告知玛雅文化、以及其他卓越文化的真正精华比如玛雅人用肉眼就可以观测到金星在500年内的轨迹并且精确至一天的能力的责任,就落在了那些穷尽毕生精力研究这些文化的人肩上。12年理论的狂热褪去,留给我们的是更多反省:我们有没有做好我们该做的事情?我们对于探求和联系宇宙的渴求如此强烈,是不是已经到了科学与理性无法驾驭的程度了呢? Anthony Aveni 是科尔盖特大学的天文学及人类学教授,也是新书《末日:2012玛雅之谜》的作者。
个人分类: 小红猪翻译小分队|1978 次阅读|0 个评论
[小红猪]异亲的故事
songshuhui 2010-2-11 14:12
小红猪小分队 发表于 2010-02-03 0:49 共同抚养幼儿也许是人类成功进化的秘密。 Sarah Blaffer Hrdy 在纽约布朗克斯动物园的银叶猴群中,一个与众不同的小家伙,它金色的毛发吸引着群体中母猴们的目光,他们将接纳它,并抚养它,直到他的母亲寻回。 Noel Rowe 拍摄 / 《活着的灵长目动物导览》 在飞机上,为了给后面的人让路,让他们从身边挤过去,我们把自己塞进狭小的座位,手肘相接,互视点头,顺从微笑以对。大多数人有意无意地忽略了正在哭泣的婴儿。少数人甚至对着孩子的母亲侧着点头苦笑。我们想让她知道我们明白她的感受,她的孩子制造的噪音并没有像她想象的那么烦人-虽然我们知道(她也知道)她的邻座,那个眼睛紧紧粘在他自己笔记本屏幕上的年轻人,确实像她担心的一样介意。 经常乘坐飞机旅行的乘客都会使用我们人类特有的这种能力感情代入,通过直觉来了解他人的精神状态和行事意图。长期以来,认知学家和哲学家将这种对其他人内心世界的认知称为心智理论,但现在许多心理学家把它归结为主体间性,这是一种较为广义的概念。无论我们称呼它什么,这种猜测和关心其他人精神感受的能力使人类比其他猿类更擅长合作。 假如一个人与黑猩猩们在一架飞机中同行,想象一下会发生什么。如果手指、蛋蛋还有脚趾都还在,婴儿仍有呼吸而且没有受伤,那我们真是太幸运了。但是每年人类乘客填满了大约20亿个飞机座位,顺从地被挤扁而且遭到粗暴对待,居然还没有任何肢解报告出现!除了我们有着1350立方厘米容量的大脑以及语言能力之外,这种与他人合作的不寻常的良性冲动协助推动了我们整个物种的成功。但为什么人类会变成这样的关心他人的猿类? 佛朗哥的一只母叶猴养育了两个婴儿(91天和74天),它们看起来像双胞胎,但只有一个是她亲生的。在这一物种中,母亲之外的女性(养母)通常会照料、携带甚至哺育群体中的任何一个婴儿。通常,婴儿的毛发会在130-140天左右变黑,但近期的数据显示年轻母亲的头胎发育要略微迟缓,头部的金色毛发会维持到150天。 Gang Hu 拍摄 虽然人属在更新世开始前已经出现,但智人-解剖学意义上的具有直立身躯和硕大的脑部的现代人却仅仅在最近的20万年才进化出现。而具备象征性思维和语言能力,行为型的现代人,出现得更晚,只有8万年的历史。大多数进化论者认为:我们不寻常的的移情能力,即把精神状态和感觉归因于其他人,与那些更新世晚期的行为变化相符,同时也符合与我们种群成员进化的需求-为了在进化中脱颖而出并防卫其他种族。 但这个推测有些疑点。大量的考古发掘证明了早期战争行为的存在,但12000年前人们在更为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定居并且开始保护私产这一现象却没有任何相关的迹象。此外,遗传学证据表明更新世时期我们到处觅食的祖先分布稀疏。虽然个体间很有可能发生争斗甚至杀戮等情况,但没有整个种群交战的迹象。更重要的是,如果这种战胜敌对部族的冲动决定了我们日后异常社会行为产生的趋势,那么为什么选择不倾向于更为强势的权谋智力,更有效的读心术和更优秀的协同能力对抗他们的恶邻,黑猩猩的祖先?黑猩猩好胜、强势、好斗而且反射性排外:如果通过相互合作扫清敌对种族,他们是否也会从中获益,甚至更多? 然而,考虑一下另一种解释:我们感情代入的冲动可能来自于我们生活中一种特有的模式人类的幼儿是被他人抚养成长的。我相信在人类进化的早期,我们两足猿类的祖先受到了照料和喂养抚育者不仅是父母,同样还有其他的种群成员,也就是异亲,而且这种情况越来越常见。 生物学家把这种异亲协助照料哺育幼儿的繁育对策称为合作哺育。在我看来,它的意义比大容量的脑部更重要。我相信这种现象最先出现于已进化到接近现代人类的直立猿人当中,之后在更新世的非洲直立人之间演化(直立人的思考和语言交流方式与我们不同)。异亲抚养和哺育下的幼儿生长变得缓慢,并在很长的时间里依赖他人,这也为解剖学意义上现代人类向着容积更大的脑部结构的进化铺平了道路。换句话说:脑部容积的增加使得人类更需要照料,而不是照料导致了脑容积的增加。 对拥有这一行为的物种进行对比,我们发现早期人类的智力在合作哺育中并没有起到多大的决定作用;这一对比同样让我们得以了解是什么样的进化压力导致了个人养育其他人幼儿的行为。对比结果也解释了为什么180万年前非洲的高等社会性猿类中的母亲们会开始舍弃独自照料婴儿,从此我们的祖先的感情转变开始了现代化之路。 虽然在开始的时候照料和给养其他人的后代似乎有悖进化的逻辑,但是在各类物种的合作哺育行为都经历了数次演化进程,其中包括节肢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在尚存的万余种鸟类中,有合作哺育现象的约占9%,而哺乳动物中这一比例约为3%。 上图拍摄于印度阿布山附近,一只母长尾叶猴允许她的近亲,另一位成年母猴带走她的孩子临时照料。这种共同照料可以在母亲自由搜寻食物的同时保证幼儿的安全。这种惯例在灵长目中广泛分布,在物种中进化的趋势:这里雌性仍然在他们出生的与母系氏族关系紧密的群体,这里,因为她们给养,雌性优势等级变得自由而且相对灵活。(关于长尾叶猴幼儿共养的更多信息,请看《阿布山的叶猴:繁殖战略/ Langurs of Abu: Female and Male Strategies of Reproduction 》,作者Sarah Blaffer Hrdy,哈佛大学1977年出版) Sarah Hrdy 拍摄 放心地把不能自立的后代托付给伙伴照顾,使得妈妈们节省了精力,并保持营养健康,这样在遭遇食肉动物和其他危险时可以更安全地逃避,妈妈们由此更加长寿,同时也增加了繁育的机会。得到帮助的哺乳动物母亲使孩子更早断奶,其中大部分很快再次怀孕,这样她们可以生养更多的后代。 但到底为什么自然选择会赞成照顾其他人的幼儿呢?为什么在哥斯达黎加从未生育过的年轻喜鹊会一趟趟地用嘴衔着食物喂养嗷嗷待哺的幼鸟?那些异亲们的喂食次数常常超过了亲生父母。新墨西哥州大学的鸟类学家J. David Ligon和德克萨斯州 奥斯汀州立大学 的D. Brent Burt针对这个问题采用了两步走研究办法。第一步先找到一个典型的有着无法自立而且成长缓慢的幼崽的种群,在这里自然会高敏感得支持需要帮助的小鸟为了得到照顾而发出信号。然后添加一些特别的可以用来防御并继承的好处,激励一些成年个体在他们出生的地点逗留。因此,群体成员们将曝光在小鸟们(或者小哺乳动物们)发出的感官信号中,并准备好回应。这个异亲照料假说帮助解释了一个现象,即与早熟幼儿(很快就能独立生存)的类群相比,为什么互助哺育会在出生晚熟(无法自立)幼儿的类群进化中产生三倍的效果。 并不是所有这样的照料都是无偿自愿的。大多数情况下,异亲们只会在没有其他可行的利于自己的选择时才会暂时照料婴儿。他们只会在自己并不实际需要的时候贡献食物。只有当精力充裕,或者年轻,又或者没有机会自己生育的时候,它们才可能自愿付出。或者两个共同生活的母亲同时生育,例如在狮子、白颈狐猴、叶猴以及某些鼠类中,他们会轮流担任异亲照顾幼儿。当其中一位妈妈搜寻食物时,另一位妈妈会给同伴的孩子喂奶。还有,学习当父母,练习是关键的,许多灵长类动物也是这样,保姆们通过照顾他人幼儿得到宝贵经验。 然而,在其他的实验中,帮助并不是单行线没有任何人是完全自愿的。海岛猫鼬、野狗还有狼群中地位低的雌性不会怀孕(也从来没有过),但有时会假孕,腹部和乳腺膨胀。接着,一旦狼后的孩子出生,假妈妈就开始分泌乳汁。通过变成乳母,地位低下的雌性更有可能为这个群体所承认。但如果她在得到承认前生育狼崽,幼崽可能会被狼后杀掉。 也许在经历了交配和假孕,作者邻居的一只杰克罗素梗赶走了猫妈妈,自己喂养了小猫。婴儿对其他人或物有着磁性的吸引力,甚至是不同种类。我们假设:某些情况下的错位亲代养育促进了互助养育的演化。 Sarah Hrdy 拍摄 这当然有重要的意义,它能帮助同基因的种群提高繁殖成功率。不过帮手们不总是亲属,甚至善良者优于亲戚:某些海岛猫鼬和绒猴首先杀掉自己女儿们的后代 恶魔奶奶 。 在300多种存活的灵长类中,大约有半数妈妈们独自照料他们的幼儿,这其中包括所有四大猿类、很多众所周知的东半球猴类,例如恒河猴和热带狒狒。在幼崽出生的前六个月,黑猩猩、大猩猩和猩猩妈妈几乎时时刻刻把孩子带在身边,猩猩对孩子的哺育时间将长达7年。这么长时间的母亲亲自照料(不用其他雌性照料)不可能因为(其他猩猩)缺乏想要照料孩子的兴趣。对所有灵长类而言,婴儿充满了吸引力,尤其对接近成年的雌性来说。妈妈的所有权是决定因素。一个雌性野猿绝不会让她的孩子在别人的怀里或者背上。 在其他的灵长类中,妈妈们更能容忍异母的友好姿态。人们发现20%的灵长类有共同抚养现象,至少有少量异亲喂养的现象(大多数情况下只是暂时授权)。但在绒猴科家族的绒猴和绢毛猴中,我们发现了共同照料婴儿并且有大量的异亲喂养情况,就像我们在人类中见到的一样。这些小脑袋南美猴子和人类最近的共同祖先远在3500万年前,黑猩猩们则与我们亲近得多。但在这方面,与黑猩猩相比,它们为早期人类家庭生活的进化观察提供了更多的观察资源。 绒猴和绢毛猴一年生育两次,每次两只(婴儿总重量占母亲身体重量的20%)。而种群成员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通常只有地位最高的雌性能够繁殖幼儿,但有时也会出现两只育种雌性。父亲和异亲(两种性别都有)通常热心于帮妈妈照料幼儿。婴儿在大多数时间里由一个或多个成年雄性带着,这是十分耗费精力的工作,以至他们的体重在此期间常常会减轻。除亲属外还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其他帮手,它们甚至自愿为孩子提供难得的猎物。 在觅食中团队成员通常也互相容忍。伊利诺斯州大学的灵长类行为学家Paul A. Garber记录了他观察野外髭狨的发现,52只髭狨组成的种群中,成员间有一个积极的协作动作合作咬开硬坚果。而来自哈佛大学心理学家Marc D. Hauser的研究团队和苏黎世大学进化人类学家Judith M. Burkart与Carel P. van Schaik的合作研究团队的实验室结果发现,棉冠绒猴和绒猴常常留心其他成员的需要。而类似的实验结果发现,比起黑猩猩,绒猴更愿意把食物交给临近笼子中的个体(包括亲属)。绒猴不厌其烦地为其他成员提供食物,而棉冠绒猴甚至能记住并报答别人的分享。Burkart认为,合作哺育者的互相包容和自发性慷慨有助于交流学习,尤其有利于培育孩子从照料者及其身边收集信息的能力。 我们从资料记载中发现,在依靠捕猎和采集食物生存的人类群体中,妈妈们允许其他人抱新生儿。但是自私的猿类究竟是怎么从单亲照料转变为合作哺育的?一些关于人属起源的观点认为妈妈们必定变得放松,把幼儿托付给其他人临时看护,甚至是很小的婴儿。没有比人类婴儿更珍贵的了,传统社会的身体成长的迹象说明各地的孩子死亡率都很高,但有异亲抚养的孩子更容易存活。我相信这就是我们的祖先在更新世时期的真实情况。 这幅描绘金狮绢毛猴的钢笔画是艺术家Sally Landry的作品,它完美地表现了绒猴亚科中绒猴和绢毛猴中的子女抚养模式。通常,种群中猴后会生育两个孩子,之后与猴后交配过的成年雄性(或者雄性全体)会照顾这两个新生儿(孩子们吃奶的时候送回母亲身边)。其他成员,例如画面前景中接近成年的雌性会为断奶的孩子提供食物甲虫、青蛙和其他小型猎物,这段时间孩子们特别脆弱,容易营养不良。 Sally Landry 作图 民族志上有迹可循的狩猎采集群落中,早期已经出现了异亲抚养并且这一现象持续了好多年,最开始嘴对嘴给还没有断奶的婴儿喂食,食物是混有蜂蜜的唾液或者嚼烂的小口食物。这些使婴儿更依赖他人,包括亲生母亲,他们渴望与这些人保持视觉和声音的接触。脱离了妈妈怀抱的婴儿会用更多的时间追踪着母亲的所在,不停地看着她的脸。孩子们同样也很想知道谁可以并愿意照顾他。 更新世的祖先中,有多个异亲的婴儿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些不能独立的孩子既要弄明白母亲的义务,更要弄清其他意愿帮助他的人的情绪和意图。不同的环境中怎样才最能引起关注?哭泣?微笑、挤眉弄眼、咯咯笑还是哭?最擅长琢磨他人心思的孩子能得到最好的照顾和喂食。这种新的(对猿类而言)选择压力促成了新的猿人的诞生我们可以称之为心理现代人。 上图是艺术家对智人的描绘,180万年前的这些生活中非洲的人类祖先们以小群落形式聚集:正中间的妇女正在砸开坚果,父母和其他成员(即异亲)帮忙照顾孩子们。合作养育幼儿的习惯和感情代入能力共同演化;妈妈和孩子凭直觉判断可能会帮忙或伤害他们的人,并从中受益。 Patricia J. Wynne 作图 ( www.patriciawynne.com ) 几乎所有的灵长类都生活在社会群体中,在这样一个近亲群体中对一位母亲来说是有利的。首次生育的雌性尤其需要他们的帮助。在大多数的哺乳动物和猴群中,雌性会一直呆在她们出生的群体里,而成年雄性则会被赶走另寻出路。但在人类的近亲大型猿类中,只有很小一部分新妈妈和群体中的人有血缘关系。进化生物学家承认,像其他猿类一样,我们的雌性祖先们必须离开自己的出生部落到另一个群体中繁育后代。在那里她们会遇到没有血缘关系的雌性,事实上这些竞争者不但不会帮助她,更可能会杀死她的孩子。 实际上直到最近,进化生物学家们才开始认为狩猎采集遵循了类似于雌性散播的方式。但是2004年在对人种志进行的全面研究中,犹他州大学的人类学家Helen Alvarez断定在依靠狩猎采集为生的群体中,生产的妈妈身边很可能有自己的母亲或其他近亲陪伴。 例如,斯坦福大学的人类学家A. Scelza 和Rebecca Bliege Bird在澳大利亚西部沙漠中发现了一个的传统的一夫多妻制部落玛杜。他们以狩猎采集为生,部落中年长的母亲会搬到育龄女儿附近居住,尤其是其丈夫没有更年长的妻子来帮助她的时候。如果两个女儿同嫁一夫,妈妈也很乐意加入这个家庭。因此,玛杜部落中年龄在14到40间的已婚妇女有超过半数和母亲同住,也有和姐妹或者堂姐妹同住的情况通常是共嫁一夫。大多数情况中,同一个家庭中有11%的女性成员血缘相同这一数据和一些有着合作哺育传统的非人类灵长目种族相同。 某些因素推动了雌性近亲同家,并促使人类向智人进化我认为应该是食物。 生活在坦桑尼亚贡贝国家公园的黑猩猩母子:它们是公认的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近的种群。巨猿(黑猩猩、大猩猩和猩猩)妈妈对婴儿的占有欲很强,它们不允许其他成员共同照料婴儿。 Irven DeVore 拍摄/ Anthro-Photo 180万年前,为了给他们更为庞大的体型和大容积大脑提供更多的食物和能量,直立人学会了通过新的办法寻找、加工以及消化食物。犹他州大学人类学家James F. OConnell和Kristen Hawkes提出了一个最令人信服的解释:气候不断变得寒冷干燥,长期存在着这样一种趋势,即人类将步入更新世,这迫使直立人祖先开始大量补充水果以及偶尔少量的肉类。猎物显得日渐重要,但却不容易捕获。劳作分工此时出现了,其中男性打猎女性采集,这种男女共同分担的社会关系变得越来越必要。 OConnell及其他人认为当其他食物稀缺时,人类祖先依赖的是旱地植物的地下块茎储存的水分。这些水分丰富的植物遍布稀树草原,深埋在太阳暴晒土壤中。生活在稀树草原的狒狒会挖掘埋藏在表层土壤里的块茎和一种叫做球茎的地下茎,其中已发现了至少一种会用木棍挖掘食物的黑猩猩种类,这显示早期双足行走的猿类可能也是这么干的。但是要挖掘更深层的根茎,这就需要更专业的知识和工具了。 块茎不仅仅难以弄到。它们难易消化,不是孩子们的理想食物。而吃坚果也需要特别的方法,小孩必须有懂得怎么打开坚果的人帮忙,才能吃到它。不管怎样,淀粉含量丰富的块茎是非洲打猎采集部落的重要食物,这一论点是成立的,而且证据也不断增加。2007年《自然杂志遗传学》分刊上发表的一篇报告显示,在坦桑尼亚,像哈扎人这样以植物根茎为生的原始人类已经积累复制了足够的基因,他们拥有一种能够有效消化淀粉的酶唾液淀粉酶。尽管我们无法检测非洲直立人的唾液或者基因序列,但他们牙齿釉质的同位素分析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一致。 烹饪出现前,女性收集加工坚果和水果,块茎的发现为狩猎者和采集者提供了新的分享食物的动机,也使生育过的妇女愿意去共享(她们可以采集到块茎)。在祖母假说中,Hawkes 和 OConnell解释,达尔文选择学说认为经验丰富的老龄妇女更受青睐,她们往往已经度过更年期,甚至更老,这种情况和其他灵长类差不多。她们可以帮助喂养年幼的亲人,不会因为自己有孩子而分心。 在中非,一个艾弗(Efe)女孩儿背着一个婴儿,这个现象很普遍,母亲将会在孩子独立生活前再次生产。这些依靠狩猎采集为生的传统土著居住在人口密集的群落中,我们由此得以见证早期更新世人类是如何养活幼儿的。 Steve Winn 拍摄/ Anthro-Photo 传统社会中,超过40%的人在未成年便夭折,这是很常见的情况,家庭组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种群死亡率。母亲的存在对此产生的影响最大,并不令人惊奇。而父亲的影响程度则大小不一,这要看当地环境和身边有没有人提供帮助了。异亲当中,能够提供实在帮助的是年长的兄弟姐妹和祖母,尤其是产妇的祖母。在一些情况下,他们的存在可以让婴儿死亡率降低一半。 我们可以单纯从实际角度设想这样一个场景,狩猎者和食物采集者从共同分享储存的食物开始,进而演化成共同哺育。更新世的人类祖先生育的孩子交由很多人共同抚育,形成了长期的依赖。而猿类根本不可能生育出体格如此硕大并且成功抚养发育如此缓慢的孩子。我们的祖先不但设法活了下来,还最终走出了非洲迁并移至世界各地。 共同照料喂养带来的认知情感转变更为彻底。可以确定的是,我们两足祖先的智力和动手能力应该和现在的黑猩猩不相上下,他们同样可以制造并使用工具;他们至少在某些情况下有感情代入的能力,并且具备了基本的思维模式。而当他们接受了猿类不曾有过的育儿方式的时候,个体间因此变得更为宽容而且更为相互关心,这也为更高级的感情共鸣和合作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人类进化史上迈出的这一小步成为了后来一切发展演化的基石。 本文改编自《妈妈及其它互相谅解的进化溯源》 作者Sarah Blaffer Hrdy 哈佛大学出版 2009年四月
个人分类: 小红猪翻译小分队|2236 次阅读|0 个评论
[小红猪]对气候系统实施地球工程
songshuhui 2010-1-28 17:02
小红猪小分队 发表于 2010-01-28 7:08 译者:Fima 此文被小红猪们评定为五朵小红花 美国气象学会政策声明 (2009年7月20日颁布) 人类需要对过去半个世纪中明确记录在册的全球平均温度升高承担大部分责任,这一点已成定论。继续排放温室气体,特别是通过燃烧化石燃料释放二氧化碳,极有可能进一步推动广泛的气候变化,预计将对大部分国家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 三种防患于未然的策略可能有助于减少气候变化的风险:第一,减缓,即减少排放;第二, 适应,即通过提高我们的应对能力来减轻气候影响;以及第三,实施地球工程,即慎重地操纵地球系统的物理、化学或生物特质 。本政策声明主要涉及对气候系统实施地球工程以限制温室气体排放增加的后果这方面的大规模努力。 地球工程有可能降低温室气体浓度,为减少气候变化的某些影响提供备选方案,或者,在其他办法无法阻止突然的、毁灭性的或其他人类无法承受的气候变化后果时,提供最后不妨一试的解决策略。然而,现有的研究尚无法确定是否存在能够产生显著收益的大规模地球工程方法,或者这些收益是否能够大大超过其造成的损害。的确,必须谨慎看待地球工程,因为操纵地球系统的做法存在激发难以预测的不利后果的巨大风险。 地球工程提议至少可大体分为三类:第一,通过大规模的操作来减少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含量,如海洋施肥或使用非本地物种造林;第二,通过反射阳光来对地球产生降温作用,如在大气中置入具有反射作用的颗粒,增加地表反射率,或者改变云的数量和特性;第三,旨在减少气候变化或其影响的其他大规模操作,例如,在海洋中修建纵向的管道以增加向下的热传输。 不同的地球工程提议在减少气候变化的影响、产生新的风险和在国家之间重新分配风险方面的潜力差别很大。直接从空气中去除二氧化碳的技术可能会给全球带来益处,但也可能会对局部地区产生不利影响。反射阳光可能会降低地球的平均温度,但也可能改变全球的循环模式,造成潜在的严重后果,如改变风暴的轨迹和降雨规律。就像人类无意间造成的气候变化一样,反射阳光对不同的国家和人民来说造成的后果几乎肯定会有差异,由此将引发法律、道德、外交和国家安全方面的顾虑。 对于地球工程策略的探索也会带来潜在的风险。存在快速而且貌似并不昂贵的地球工程解决办法的可能性也许会分散公众和政策制定者的对于急需采取行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增强社会抵御不可避免的气候影响的注意力。开发包括地球工程在内的任何新能力都需要资源,这可能会导致资源的分流,影响到一些更具成效的资源利用方式。地球工程技术一旦开发出来,可能引发短视、不明智的部署决定,造成难以预见的潜在恶果。 即使在总体上具有合理的效果和益处,地球工程也不可能减轻温室气体排放增加产生的所有严重影响。例如,增加太阳热反射并不能减轻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导致的直接后果,比如海洋酸化或者生物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变化。 尽管如此,气候变化的威胁是严重的。迄今为止所采取的减缓措施力度有限,执行得不够坚定,而且不足以将气候变化的速度降低到能够避免潜在严重影响的程度。即使能够大刀阔斧地减少未来的排放,也不能避免过去排放造成的危险的气候变化,因为二氧化碳能够在大气中存在很长时间。而且,仅通过适应手段来应付气候变化的全部影响也不大可能。因此,应该对地球工程可能的益处予以考虑,同时应理解其局限性并避免不妥当的部署,这才是明智的做法。 因此,美国气象学会提出以下建议: 一、 加强对地球工程影响气候系统的科技潜力的研究,包括对各种预期的和超出预期的环境反应进行研究。 二、 协调开展有关地球工程的历史、道德、法律和社会影响的研究,这样的研究应综合国际、跨学科和跨世代的问题和角度,并应包括从过去改造天气和气候的尝试中汲取的教训。 三、 设计和分析可行的政策,以增进探索地球工程备选方案过程中的透明度和国际合作并限制操纵气候系统的鲁莽尝试。 地球工程不能替代大刀阔斧的减缓努力或未雨绸缪的适应措施,但它有可能成为延缓气候变化以及减轻其部分不利影响的综合风险管理战略的一部分。地球工程帮助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潜力以及可能导致不利影响的风险都意味着有必要对其进行充分的研究,采取适宜的监管,并且进行透明公开的审议。 〔本声明的有效期持续至2012年7月,除非美国气象学会在此之前颁布新的替代声明。〕 例如,预计产生的影响包括全球变暖、海平面持续上升、降雨强度增加、旱灾更加严重和普遍、热应激事件增多、海洋酸化以及许多生物系统受到干扰。这些影响可能导致沿海地区被淹没、恶劣的天气和生态系统功能丧失及其他严重后果。 这些风险管理策略有时存在重叠,一些具体的行动很难明晰地归类。如果某种地球工程能够提高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可被认为是适应手段。与此相似,尽管地质固碳技术需要对地球系统进行操纵,但仍被许多人认为是一种减缓手段。 图片出处: t0m_ka
个人分类: 小红猪翻译小分队|1768 次阅读|0 个评论
[小红猪]到N维去
songshuhui 2010-1-25 11:45
小红猪小分队 发表于 2010-01-20 10:00 原文 ,译者:五月香樟;校对:CS;特殊感谢Shea提出宝贵意见。 我们处理三维问题十分自如,必要时对付四维问题也凑合。我们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接受有实体和无限空间的三维世界。加上第四维时间后情况就有点复杂了。但当我们开始研究包括再多或再少维数的世界时,情况才变得真正复杂起来。 虽然这些奇妙的世界让人有点头疼,可它们的确很重要。比如,弦理论作为我们最有希望的万有理论候选者,在低于10维的时空中根本没有意义。再比如,固体的一些奇异但有用的特性,如超导性,需要利用二维、一维、甚至零维的理论才可以解释。好,请准备好,现在我们就从最艰深的部分开始解释维度:维度是什么?为什么如此定义?它有什么应用?在此过程中,你可别抓狂,也别走神。 维度是什么? 如此基本的问题,你可能认为我们早有一个简单的答案,可惜并非如此。事实证明,仅仅对维度下个定义就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 对维数最直观、也是最古老的描述是:一个系统所拥有的维数是物体能够移动的独立方向的数目。上和下仅当作一个维度是因为上和下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向上走就是远离下方。左和右,前和后也是这样,但上和右、下和后等之间就没有这种关系。所以古希腊几何学家说:我们生活在三维世界中。 现在一切还很简单,但马上事情就要开始失控了。我们同时需要空间和时间来定义我们在宇宙中的位置。早在18世纪末,法国人达朗贝尔和拉格朗日就发现用于描述时间的数学语言和用于描述空间的非常相似。所以,当时的数学家很快得出结论:时间就是第四维度。 这样就打开了思想的闸门,将时间看作为第四维度,这种新的理解远超出其原始定义,大大地扩充了维的概念。从那时候开始,维不再仅仅是描述物理的空间坐标,它被当作通用术语来描述决定任何物体状态的独立坐标或变量数。 这一手实在高明,从此数学家可以运用几何分析这一利器去处理他们想研究的几乎任何事情。例如,现在一个经济学家可能将整个经济活动看作一个巨大的多维度客体。馒头或大酱的价格升降可以被描述为价格坐标在多维空间中的运动,与我们在前后或上下方向上的运动完全类似,当然,这仅是描述经济状态的数百万维度中的两个 理解维度 请您先把此句末尾的句号涂成实心的,然后盯着它看。恭喜,你已经目睹了零维空间。现在用你的手指沿着纸边移动,然后把本页当成一面纸看。这就分别是一维和二维空间,也挺容易吧? 但现在,尝试想象超过三维的空间。 头疼吧?别担心,很多人跟你一样。我个人无法想像超过三维的空间,伦敦帝国学院的弦论学者Michael Duff说道,他的工作时常需要处理十维或十一维的对象。被这坦诚的答案雷到了吧,那么,理论物理学家们为何还能对他们的理论充满信心呢? 17世纪的法国数学家笛卡儿替他们解了围,他把真实的几何空间转换成抽象的代数方程。例如,给定一条长度一定的线段,一端固定,另一端在二维空间里旋转,那么你可以写一个方程,描述线段旋转时x坐标和y坐标满足的关系,这就是一个圆的代数表达。 这种想法实在强大,从此仅通过引入更多的坐标就能够维所欲维地增加维数。比如,通过引入新坐标z,我们可以采用刚才用x、y坐标满足方程来描述二维圆的方法,来描述三维的球。 那么,为什么不从此就开始写下四维、五维或六维超球体的方程呢?终于,在1854年,德国数学家黎曼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将三维几何推广到任意维数上。这多维的方程式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普林斯顿高级研究学院的弦论学家威顿说:结果处理起来不算困难。 从数学上看的确如此,但我们总不免好奇,那些高维数的物体实际上看起来是什么样的?纽约大学物理学家Gia Dvali认为这个实际上无关紧要,只要你脑子里能够想出一些管用的图像就行了。他说:方程的本质通过图像和动画可以非常容易地记在脑子里。对他而言,牛顿引力定律的图像是:一个有质量的物体产生的引力场的力线沿所有方向延伸到无限远处。不管你想象的空间有多少维,这幅图像同样有效。Dvali承认:这种物理图像虽然与实际的额外维空间无关,但是它让我们可以很容易地把定律推广到高维空间。 零维 - 在点上 零维的东西,呃,比如皇帝的那件新衣存在吗?实际上,这种说法就很自相矛盾。因为没有维就没有容纳任何东西的空间,因此零维一定意味着没有任何东西。一定吗? 不一定。物理学中一些最热门的对象是被称为量子点的零维半导体结构。它可以是从纳米到微米级别的任何物体,虽然其物理尺度不为零,但电子在其内部填充得如此致密,以至于它们没有自由的维度。 荷兰Delft大学的Leo Kouwenhoven说:对于电荷而言它是零维陷阱。被这样束缚住的电子的运行方式非常特殊,由此带来一些极为有用的特性。 首先,因为被束缚在量子点中的电子寸步难移,所以输入到量子点的任何能量都不能用来扰动其中的电子,而只能以光的形式释放,这就使量子点有望被制造成高效低功率的光源。因为它们如此之小,所以这些量子点同时也可以作为荧光标志来标识抗体之类的生物分子,用来追踪它们在活的生物体中的生化过程。 Kouwenhoven承认量子点的应用仍然遥远。他说,首先我们得用无毒材料来制作量子点。他自己的研究集中在另一个潜在的应用热点领域。因为每个套牢在量子点上的受激电子精确地产生一个光子,因而信息能够在光子和电子之间可靠地来回传递,这使得量子点成为能够用在第一代量子计算机上控制和储存数据的合适介质。量子计算机的功能惊人地强大,如果我们能建造一台足够大的量子计算机,这肯定会改变我们处理信息的方式。 Kouwenhoven说:可能几年后我们会有采用量子点工作原理的样机,至于商业应用可能在十年左右。是不是有点欢欣鼓舞了?看来,无中生有也并非完全不可能啊。 一维 沿着直线走 一维的物理学开始看起来有点熟悉了。一维仅仅是一条直线,是牛顿运动定律这样的经典物理规律起作用的理想环境。 然而却是在量子物理中,古老的一维世界才开始焕发生机。瑞士日内瓦大学的一维材料专家Thierry Giamarchi说:在一维世界,你能得到在其它任何维数中都没有的新奇效应。 比如电子的行为,正常情况下它们竭尽全力避开同类,但当困在只能来回移动的一维通道时,它们开始相互作用,整体像一个电子般移动。在适当条件下电子的特性有所改变:一个困住的电子能够表现得像两个粒子,一个具有它的电荷,另一个具有它的自旋。Giamarchi说:这类现象在一维世界中屡见不鲜。 电子的这些特性不止具有理论上的意义。当电子元件越来越小,一维物理学效应就越来越重要。我们可以按照需要将一维的碳纳米管制造成导体或者半导体,这将是未来数代计算机芯片制造工业的热门领域。 1½ 维 分形景观 我们生活在三维世界中,其边界是二维表面,而二维面的边界是一维的线。这是一个舒适的、容易理解的、整数维的世界。 果真如此吗?数学家芒德布罗在他1982年出版的《自然的分形几何》中指出:云不是球状的,山峰也不是圆锥状的,海岸线也不是圆的。真实世界的维数实际上并非干净整齐的整数维。 假如你想你想把雪花美轮美奂的外周线描下来,你越放大,就越会发现自己面对着一个复杂的形状,而描绘得越接近,画的线就越长。你画的仍然是一条线,但它比直线多了很多皱褶。一条线,不管它弯曲得多厉害,都还是个一维的物体,难道不是吗? 呃,并非如此。欢迎来到分形维度:介于我们熟悉的一维、二维和三维世界之间的不规则维度。分形维与我们平时熟悉的左右、前后和上下这些维度不同,它们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当你以更微小的尺度观察和测量一个复杂物体的细节时,它们描述了这个物体额外占据了多少空间。(见图表) 不仅雪花,很多自然物体的形状都是分形的:河网、分支闪电、云团、花椰菜。你甚至可以声称自己生活在分形景观中,这多少取决于你在世界上所处的地点。例如,依据测量时采用的是精确度是码尺还是卡尺级别的,英国那崎岖不平的海岸线的长度呈现剧烈的变化,据计算其分形维数是1.25左右。而光滑的南非仅仅比直线粗糙一点,其分形维数为1.02。 二维 平面国的景观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Andre Geim说:二维大大地好。一维太简单,难以令人满足,而三维则太复杂和杂乱。二维的平面国则刚刚好,它的空间刚好能让有趣和有用的东西出现。Geim说:作为物理学家,你会希望生活在这个维度。 他当然会这么说了。Geim的团队在2004年制造出第一个二维材料石墨烯,这种厚度仅为一个碳原子的二维碳片可以让电子几乎无阻碍地透射,该材料也因此有巨大的应用前景。如果未来计算机的导线用一维纳米管制造,那么石墨烯将是制造电路板的理想材料。 二维世界的好处还不仅如此。再比如说高温超导体,我们早就知道在130K左右存在超导体,但是对其物理机制一直不甚了解,经过20年艰苦的研究后,现在只知道超导现象可能源于电荷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二维 条纹。对深藏于超导现象之后的二维世界的了解,将有助于我们开展常温超导体方面的研究。 二维平面既是现实的,又是深奥的。当电子被强磁场约束在温度低于0.33K的二维层状半导体材料中时,长期被认为基本不可分的电子似乎分裂成了具有分数电荷的粒子,这个现象叫做分数量子霍尔效应,产生的粒子叫做任意子。 任意子不但促使我们重新思考电子的本质,跟零维的量子点一样,它给了我们建造一种超级量子计算机的希望。这种机器能够忠实地模拟量子系统的行为,如果能大规模投入使用,信息处理过程势必又迎来一次革命。总而言之,在二维平原之上,铺展着条条通向从新药研发到并行宇宙的几乎一切事物的未来之路。 三维 我在故我在? 二维平原和多维超空间已成为想象力神游的美好娱乐场,而我们的身体却似只能滞留于三维空间之中。我们为什么不是生活在在二维、四维、五维或者更多空间里呢?最近,当物理学家尝试融合万有引力和量子理论来解释时空的本质的时候,这一古老问题也将被重新提起。 作为通往量子引力的一种路径,弦理论却给出了一个不令人满意的模糊答案:从0维到10维的空间都是可能的。这促使理论物理学家诉求于人择原理:各种维度的宇宙都是可能存在的,至于我们看到的世界是三维的原因,则是因为假如它不是,那么人类就不可能存在其中并得到这一观测结果。 (注:『人择原理』被观测的宇宙的环境,必须允许观测者的存在。) 2005年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的Andreas Karch和哈佛大学的Lisa Randall为了阐明这一问题而提出了一个更依靠于物理原理的解释。他们建立了一个理论模型,该模型的时空是弦论中最普遍接受的十维时空,在这个随着时间膨胀的超空间中漂浮着各种不同维数的宇宙,它们在碰撞时湮灭。计算表明,三维和七维的宇宙最有可能从这种碰撞中幸存下来。 如果你接受了这个模型,那么就几乎回答了我们为何对三维空间情有独钟这一问题。除了最后一个疑问,为什么不是更宽敞的七维而非得是拥挤的三维呢? 这个问题也许可以从一个欧洲研究小组最近完成的工作得到解释。他们认为,时空并非是一个均匀的整体,而是由许多极小的片段构成的微元。为此他们把时空分割成一些简单的单形,这些单形以不同的方式粘和在一起,构成整个完全时空。单形 (也称单纯形)是空间中最简单的多面体,是平面几何中三角形这一概念在高维中的自然推广。量子理论告诉我们宇宙的真实形状应该是所有这些不同的粘和方式的概率叠加,通过要求在这个宇宙模型中因果关系要得到严格满足,该研究组计算出宇宙的时间是一维的,而空间是精确的三维。 根据这项研究,可以推论对于时空的维度而言,存在这样一个尺度转折点:在极小的尺度下,空间的维度将发生改变,三维中的一维消失而仅留下二维(注:文中时空在极低的尺度下将变成2维,这是4维时空变成2维,而并非作者所理解的三维消失变成2维,原文见《NewScientist》, 2009-8-29, pp.34)。也许,如果你观察得足够精细,能看到极小的尺度,那么你将发现我们仍生活在2维世界中。 四维 时间,大骗子 空间是由三维组成的,而时间也是一个维度,那么它为什么如此与众不同? 答案:它没有不同。物理学家彭罗斯在他的书《引力》中写道:空间和时间不是相互独立的概念。在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中,时间和空间融合成一个整体。对一个观察者来说仅仅空间坐标不同的两个物体,在另一个观察者看来,其时间坐标和空间坐标可能都是不同的;同样地,在一个观察者看来在同一地点上先后发生的两个事件,在另一个观察者看来可能其时间坐标和空间坐标都不同。 这与我们日常的经验大相径庭,原因在于我们不够快。两名观察者观察结果的差异只有当他们的相对速度接近光速这个宇宙的速度上限时,才会变得明显。 爱因斯坦的物理理论揭示了一个深刻的真相:时间和空间是紧密交织联系在一起、不可分割的,如同组成一件织物的经纬线。但两者之间也有明显的区别:原则上我们能够沿着三维空间的任意方向旅行,但沿着时间我们只能有单向的苦旅:从过去到未来。如何理解这一差异性呢? 纽约Clarkson大学的物理学家Lawrence Schulman解释说:这同样是由于宇宙速度有上限。考虑这样一个假想实验:在一个充满阳光的早晨,7点钟,拉开窗帘。假设太阳已经在6点55分爆炸了,但是我们感受不到这一点,在我们的周围仍然充满阳光,因为光从太阳传到地球,需要八分半钟。 见下图(为简化起见只画出了一维时间和二维空间),在这个例子中,宇宙中任何事件,比如正在爆炸的太阳,站在窗边的我们,等等都可以表示为时间―空间图中的一个点。由该点发出两条光线构成的光锥,其中一个代表光从事件点出发原理事件点在时空中运动,另一个表示光朝着事件点运动。如果我们在窗边就能在太阳爆炸时看到其爆炸行为,则需要信息的传播要超过我们所处的光锥,移动速度大于光速,而宇宙不允许这样。 Schulman说道:正是宇宙的速度上限使得宇宙的部分时空是不可及的。它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对称性,从而使我们所获取的信息只能是从过去流向未来的,这就是时间的单向性。 五维 进入不可见区域 宇宙究竟有多少维数?这个问题可能没有唯一答案。 将时间看作成第四维,这是爱因斯坦理论的精髓。德国数学家卡卢察做了更宏伟的设计。在1919年,他发给爱因斯坦一篇文章,在文中他主张,通过给时空加入第五维,可以将电磁力和万有引力统一描述为一种力的两个不同方面。 几年后,瑞典数学家克莱因在卡卢察的想法上更进了一步。显然日常生活中我们只看到四维时空,对此克莱因的解释是:第五维的空间尺度很小,可能高度卷曲地存在于四维时空的每一点。由此他开辟了物理学在超空间的隐藏额外维中寻找力的统一性这一思路,这一思想一直延续到在今天的弦理论中。 然而也许第五维并不像克莱因想象的那么微小。1999年哈佛大学物理学家Lisa Randall和位于马里兰巴尔的摩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Raman Sundrum利用弦理论分析了高维空间的性质,他们发现,通过引入巨大的第五个维度,可能可以解决一个一直困扰物理界的难题:为什么万有引力比其它的力都要弱?他们的模型认为,我们所熟悉的四维时空漂浮在一个无穷大的负曲率五维时空之中。电磁力和核力被限制在四维空间内部,而万有引力却可以渗透到第五维,因此在我们看来,引力比电磁力和核力要弱得多。 与此同时,加拿大安大略湖滑铁卢大学的Paul Wesson则认为,五维时空是存在的,其中四维是我们生活于斯的时空,而第五维对这个四维时空的作用是产生许多有质量的额外维粒子。这一方案可能解释了长期困扰粒子物理学界的一个难题:质量是如何产生的,它认为粒子的质量有一个几何起源。同时,该理论也解决了大爆炸的奇点问题:大爆炸开始时,宇宙处于无限高的温度和密度状态(注:这一论断并非公认结果),在这里基本物理学定律都失效了。而从5维宇宙的观点来看,大爆炸只是一个幻觉,所以也就根本没有这个问题。 五维空间的存在带来了一些更为精妙的结果。1997年理论物理学家Juan Maldacena提出一个猜想,某些有五个展开维而且包含引力的弦理论等价于四维无引力量子场论,后者可以看成是前者的全息投影,这使得我们的日常世界如同来自宇宙的边界的投影一般缥缈。 听起来神秘吧,但在很多领域,这种高-低维理论的等价性已经成功地应用到对困难问题的计算上,比如在高温超导物理。在Maldacena的图像中,四维理论并不比五维理论更真实地描述世界。这样说来,宇宙究竟有多少维数这个问题根本没有唯一的答案。 六维 两个时间 当物理学家提出涉及更多维数的宇宙理论时,他们通常只是指空间是高维的,并不涉及多维时间。 这也很好理解:如果时间是多维的,那么物体就满可以在高维时间坐标中沿环路运动,就是说,高维时间使得物体可以随意穿梭于我们所处的一维时间上的任意两点,这样就违背了光速上限,并且使我们可以进行时间旅行,而这与我们目前对宇宙观测是不相符的。 然而,到了1995年,洛杉矶的南加州大学的Itzhak Bars通过M理论巧妙地构造出了一种存在高维时间的理论框架,该理论允许第二时间维存在,且不违反光速不变且不存在时间旅行,这种模型能够解决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所无法解决的一些问题。(注:M理论是弦理论的推广。该理论的目标是成为万有理论,一个能解释所有的相互作用的物理理论。它试图把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电磁力、引力、强力和弱力统一起来。它还试图结合当前所有五种超弦理论和11维的超引力理论。为了充分了解它,爱德华威滕认为需要发明新的数学工具。M理论的M包含有许多意思,例如魔术(magic)、神秘(mystery)、膜(membrane)或矩阵(matrix)等等) 但这里有个陷阱:这个高维时间理论若要成立,必须同时存在一个额外维度的空间,因此在Bars构造的模型中,宇宙共有6个维度(4+2),这个宇宙中的事物和我们熟悉的4维宇宙中的事物非常相像,唯一的区别是:在6维世界中,描述物质的构成和相互作用的理论是6维标准模型,而当这个高维模型投射到四维时,将产生很多不同的4维版本,而其中的每一种都描述一个不同的四维宇宙。 八维 冲浪者的天堂 八维是八元数能够自然存在的空间。八元数是一种非常奇怪的数学结构,正如加利福利亚大学Riverside分校的数学家John Baze所说:它是那个人们永远要锁在阁楼上的疯叔叔。 八元数是仅有的可以进行除法运算的四种数制(注:实数、复数、4元数、8元数)之一,能够允许所有的代数运算,但八元数的运算方式复杂异常,不像我们熟悉的传统数制中的任何一个,见下图: 为什么物理学中要引入八元数呢?这是因为在某些物理学问题中它是极为有用的工具。由八元数组成的矩阵可以构成一种叫做E8特殊李群的复杂的数学结构,这种数学结构是某些弦理论的核心内容。 2007年时,E8群成为热门话题,物理学家Garrett Lisi没有采用弦理论就构造出了统一引力和其它三种相互作用力的统一理论,他的理论正是基于E8群结构的。Lisi本人没有大学职位,他花了相当多的时间在夏威夷冲浪。对他工作的报道触怒了一些人,比如伦敦帝国大学的Miachael Duff。他说道:弦理论家自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就开始研究E8,我们不需要冲浪好手来告诉我们这是有趣的。(注:Lisi本人的数序基础不错,但是物理学很差,其理论在物理上完全占不住脚,只是一个计算得比较正确的数学练习而已。) Duff本人对八元数的价值持不可知的态度,他指出所有由此提出的理论都还未经过实验的检验。他说道:任何人都还不知道到底八元数是否与真实世界有关。 十维 弦论的世界 也许物理学家从更高维数带回的最石破天惊的想法就是所有可能的宇宙都存在 十维,我们最后到踏上了弦理论的神话国土。罔顾所有针对弦理论的刻薄话,弦理论仍是目前尝试统一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的最热门理论,也是万有理论的最热门候选人。该理论认为构成物质的粒子和传递相互作用力的粒子都是由弦构成的,弦的不同振动模式对应于不同的粒子。弦是1维的,它却在由1维时间9维空间构成的10维时空中振动。 为什么是10维呢?一句话,因为该理论在较少维数时行不通。如同物理学家Michael Green和John Schwarz于1984年指出的那样,在更少的维度中,在小到10^-35米的普朗克尺度上,数学上的反常会导致时空存在剧烈的量子涨落,这种量子效应会破坏理论的对称性,从而使理论不再自洽。 这些并不意味着10是就是个魔力数字。实际上弦理论的一种过时的早期形式具有26维。目前存在5种完备自洽的10维弦理论,它们都能解释我们宇宙的存在,没有哪一种理论比其它理论更正确,这些不同的理论可以被统一成一个更宏大的理论――11维的M理论,这5种弦理论只是M理论在某些情况下的特例。 M理论认为:这些额外维度是很小并且高度卷曲的,它的尺度如此之小,以至以现有的手段无法观测到。而这些高维空间卷曲存在的形式是特定的。关键是,它们可能的存在形式有无限种,如何找出产生我们宇宙的那种高维空间的存在形式,仍是一个问题。伦敦帝国学院的Michael Duff说道:这将理论物理学家分成了两派。那些认为我们最后将解决这个问题的人面临着逐渐增多的支持多宇宙论的反对派。因为,既然M理论允许存在无限多种可能的宇宙,又没有一个物理学原理来解释到底为什么我们生存在我们的宇宙中,那么,我们是否要接受人择原理,承认我们之所以观察到今天的宇宙,只是因为我们正好生活在这样一个宇宙中呢? 也许,所有的可能的存在的宇宙,实际上都是存在的,这才是物理学家对高维空间进行探索之后,所得到的最令人震惊的结论。
个人分类: 小红猪翻译小分队|2181 次阅读|1 个评论
[小红猪]苏丹来信:黄金库什
songshuhui 2010-1-16 23:50
小红猪小分队 发表于 2010-01-13 16:30 译者:renard 原文看 这 吧 记得08年三月那个晴朗温暖的傍晚,我站在苏丹北部努比亚沙漠一个荒芜的山丘顶。被夕阳染成橙色的黄沙延伸到远处,与沿着尼罗河的棕榈树和绿地相接。那时我和同事们刚刚圆满结束了第二个发掘季,正在打包战利品,做收尾记录。我来到这片古老的墓地作最后的拜访,我们在此挖掘的墓葬属于库什王国早期阶段生活在市郊的人(大致在公元前1700年-1500年)。古墓和附近的一个金矿点,还有四处散落的古老研磨石,向我们诉说了那些人的许多故事,包括他们的国家与北面数百英里以外的埃及有何关联。 苏丹工人在清理Al-Widay的表面,这片公元前一千多年的墓地如今因为建设大坝而被淹没。(东方研究所努比亚远征队供图) 06年冬去苏丹考察了一趟后,我们意识到发掘工作将会拓展人们对库什的认识:它是一个强劲的国家,而不止是以往以为的那样只是埃及一个遥远的边境前哨。但我们遇到的竞争对手是时间。距离我们开展工作的地方大概25英里处的下游,麦洛维大坝(Merowe Dam)正在建设中,尼罗河流域的第四瀑布地区会因此被淹没。这段水域绵延100英里,河谷狭窄,小岛丛生,水流湍急。这片区域从前很少有文档记录,直至约摸十年前由苏丹、波兰、英国、德国以及美国的考古团队开始抢救考古。因此我们参与了一支国际合作队伍,尽我们所能在大坝完工前做些恢复抢救工作。过去十年里,这些团队在大坝区域的工作显示,库什的影响力也许已经不止是在第四瀑布,很可能沿着尼罗河达750英里之遥成为埃及不可小觑的对手。 我们仅用两个发掘季大约16个礼拜就获得了可观的信息。发掘显示,库什的国力部分基于从尼罗河河谷的沙砾中淘金的能力。出土的证据还揭示了凯尔迈(Kerma,库什首都)与第四瀑布外围地区的联系。那些遥远的外围地区距凯尔迈直线距离达130英里,隔着极为严苛的沙漠地带。 一位苏丹的探矿人员(左)在向考古学家Geoff Emberling展示一个秤量黄金用的现代天平。(Bruce Williams供图) 早在公元前两千年,库什就已经出现在古埃及文献当中。在艺术作品里,它既是埃及的贸易伙伴,又是敌人。后来,库什的黄金成为向法老进贡的贡金,新王朝时期统治库什的埃及总督Huy(约公元前1330年)的墓穴墙壁上就描画了这样的场景。 努比亚地区覆盖了今天的埃及南部和苏丹北部,文化多样。库什人和其他的努比亚人一样,在埃及人看来是出色的弓箭手,甚至还在埃及军队供职。20世纪初,美国考古学家乔治瑞斯那尔(George Reisner)在凯尔迈发掘出一座城镇,我们今天知道它的四周有城墙,中间有一座雄伟的泥砖造的寺庙。在它东面有座王室陵墓,四个巨大的墓冢内有多达数百具献祭的陪葬者。遗址四周还有数千个牛头骨,这是当时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人们用以显示财富的重要象征。根据在那发现的雕像和圣甲虫样印章,瑞斯那尔最初提出凯尔迈是埃及的边境前哨。 过去35年在凯尔迈、10年在第四瀑布的发掘工作渐渐显示,早期的库什王国比过去以为的更大,公元前1650年前后它对埃及发动突袭,给埃及首都底比斯造成严重威胁。相比该地区的其它文明,比如美索布达米亚,早期的库什控制着很大一片地区,屯集了大量军事力量。但库什国似乎又缺少其它文明具有的某些特征,比方说它只有一座城池(凯尔迈),没有留下任何书写文字,也没有广泛使用印章之类的行政工具。直到王国末年,埃及式的镶刻圣甲虫印才在首都地区的行政工作中得以采用。。 正是此番考察改变了我的专业研究轨迹。过去我研究的是美索布达米亚考古学,在叙利亚指挥发掘。不久之前,我这个芝加哥大学东方研究所的博物馆头儿负责在所里布置一场有关古代努比亚的展览。那个地区的工艺传统让我着了迷,尤其是它们卓越的手工陶器,有的薄如蛋壳烧制精美,有的形似葫芦造型天然,有的表面覆以几何设计元素。我实在想多了解些做出这等物件的人们。 Hosh el-Guruf是一处古代金矿遗址,破碎的勺形磨石四处散落。这些磨石到如今还能派上用场,当地人用它们来研磨香料。(Carol Meyer供图) 十来个考古学家及学生组成了我们这个团队,07年冬去了次第四瀑布,08年又去了一次,计划在由苏丹当局给我们特许的一片区域工作,包括尼罗河东岸的十英里和一个名为Shirii的大岛。布鲁斯威廉姆斯(Bruce Williams)是我们小组的另一位负责人,曾发表过九卷煌煌巨作介绍东方研究所先前因为上世纪60年代的阿斯旺大坝工程而在努比亚进行的抢救考古。此外,团队成员还包括来自芝加哥大学,纽约大学,以及密歇根大学的学生。 但后来发现,我们获得的特许是落在第四瀑布地区三个部落之一的Manasir部落领地,而Manasir部落当时正积极抵制苏丹政府动迁当地居民的计划,拒绝了考古学家去他们的领地工作。所以我们只能改用后备计划,加入波兰格坦斯克考古博物馆的小组,这个小组由亨利帕勒(Henryk Paner)领衔(我管他叫亨利老爹,倒不是因为他的年纪,而是他实在对这片地方太了解了,并且知无不言)。他们已经在这里工作了近10年,详尽记录的遗址有1000多处,发掘的遗址涵盖各个时期。这群考古工作者也知道有些地方他们将再无发掘机会,便同意了我们持他们获得的特许开展工作。 我过去研究美索布达米亚时关注的是聚落大土墩,术语叫tell,是古村落和城镇的标志。于是格坦斯克小组给了我们一个在Hosh el-Guruf村庄附近的聚落遗址,我们就一道去查勘。要按美索布达米亚标准是不大值得一看的区区4英亩的土墩,到处是石头,还有陶器散落在25英亩的地表。由于有在第四瀑布地区另一些遗址的经验,我知道根据苏丹标准这里的文物算得上相当密集,因此我们2007年就在那高高兴兴地干了起来。 花了几天时间从遗址地表收集陶器后,我们开始挖掘。美索布达米亚聚落的探沟可以达到30英尺甚至更深,而苏丹遗址一般没有深层沉积的文物。但我们在Hosh el-Guruf挖了不到两英尺就碰到了基岩,大多数探沟甚至更浅。 我们发现该遗址有三个主要的生活层,层与层之间是废弃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约公元前4000-3000年),库什王国早期(约公元前1700-1500年),以及纳帕坦时期(Napatan)早期一段时间内(约公元前750-600年)的一段较小的生活层。我们对新石器时代的第四瀑布地区还没有清楚的认识,有可能是一年内只有部分时间定居下来的游牧民。而纳帕坦时期,则标志着库什晚期的一个朝代的崛起,开始建造金字塔作为统治阶级陵墓,并统治埃及,成为埃及第25王朝。我们最有意思的一项地表采集发现是纳帕坦一位皇后的泥印压痕,显示了那个时期皇室与该处居民有某种程度的联系。 通过地表采集的方式密集出土了一批凯尔迈时期的陶器后,我们开始在原地挖掘探沟。我们没能发现成层序的建筑物遗迹,反倒全是乱七八糟的陶瓷碎片,各个时期的全混在了一起,而且位置都已不在原处。可能我们发掘到了一座建筑物的一部分三块石头以某种曲线形式排列三个星期的发掘才弄出这些东西,看起来还真不错是吧。 然而我们的团队还很幸运地拥有一位在当地很有工作经验的专家,来自东方研究所的卡罗尔梅耶尔(Carol Meyer),曾在埃及东部沙漠一个叫Bir Umm Fawakhir的罗马时期金矿遗址主持发掘。她和布鲁斯威廉姆斯指出,整个遗址的地表排布很有趣:研磨巨石多得不可思议,都是破碎的,但每一个原本有三英尺长,几百磅重。随着更细致的观察,卡罗尔发现还有一堆堆小一些的拿在手上用于敲击和研磨的石头。这些研磨石并不是家里用于研磨谷物的那种;我们出土了少量用于研磨谷物的石头,要小得多。相反,这批大研磨石和曾在埃及东部沙漠和苏丹的金矿遗址所发现的类型一样。那些石头被认为是新王朝(公元前1550-1150年左右)的古埃及金矿残存,但这回是头一次有清晰的证据显示它们不是埃及人的原创,而是早在库什王国就已经在用,我们因此感到惊奇。 这个磨损严重的凯尔迈宽口陶杯出土于Al-Widay的墓葬,杯沿下有一圈特别的灰纹。(东方研究所努比亚远征队供图) 还很幸运的是,我们有一位地质学家,托莱多大学的詹姆斯哈雷尔(James Harrell)。他在埃及和苏丹考古研究,专长是鉴定矿场。他认为此地的黄金最有可能来源于尼罗河的砾石,在一年一度的洪水中从尼罗河中部河谷的岩床上剥蚀下来并沉积在遗址所在地。佐证这一说法的是:采金技巧知识至今仍在此地的居民中广泛流传。尽管采金不是正式工业,我们在第四瀑布地区遇到许多懂得怎么挖矿怎么淘金的人。 我们在Hosh el-Guruf发展采金假说的同时,有几位团队成员开始在Al-Widay发掘同一时期的墓地遗址。Al-Widay毗邻我们驻扎的村庄,开车2小时才能到最近的铺面道路。村民们不仅加入了发掘工作,还每天供应新鲜面包,运送生活用水,对我们十分热情友好。 Al-Widay的墓地之所以引人关注,部分原因是它可能埋葬着在Hosh el-Guruf挖金矿的矿工。08年我们又到这个墓地挖掘全部的一百多座墓葬,然后发现坟墓不过是一些大坑,顶部由石头堆积覆盖。每个死者都有一套标准的三件套陪葬器皿:杯子、碗、香炉壶,有的会多些罐子,以及由本地可得的玛瑙、鸵鸟蛋壳或是彩陶做成的珠子。最后我们发现这种形式在整个第四瀑布地区的凯尔迈时期遗址中相当典型。 这枚光滑的圣甲虫样滑石印章上刻有一位埃及军官的名字,也许是某场战役中掉落的。(东方研究所努比亚远征队供图) 奇怪的是,墓地里几乎没有发现黄金要知道这个墓地和金矿有关系,而那里的人自己却似乎没有留下多少收获。在其中一处墓葬中发现了101颗小金珠,由卷起的金片切成小环而制成;另外一处只有一颗金珠。大量墓葬在古代即已被盗,可能是寻找黄金的人干的;但是还有一些完好的古墓里同样几乎没有黄金。实际上,整个第四瀑布地区的发掘都鲜有黄金出土。 这枚光滑的圣甲虫样滑石印章上刻有一位埃及军官的名字,也许是某场战役中掉落的。(东方研究所努比亚远征队供图) 另一方面,古墓中又有一些物品显然是进口的,比如埃及陶瓷和圣甲虫印,还有些特殊的边沿黑色、饰有灰色条纹的抛光红陶罐,则可能是凯尔迈当地所产。一件尤其引人注目的发现是一枚圣甲虫印章,刻有一位埃及军官的姓名Nebsumenu,在一位年轻姑娘的墓葬中找到的。我们猜不透这枚印章怎么会最终落在如此偏远的地方,但它的存在让我们不禁想问那个时期有怎样的文化间联系。有一种可能是那位Nebsumenu在战斗中掉落了他的印章,或者是从他所服役的要塞逃跑时掉落了。这枚印章被库什军队当作战利品带回了凯尔迈。也许库什国王以此为礼物送给了第四瀑布地区的当地首领。另一个可能是Nebsumenu在著名的游牧族Medjay的地盘遗失了他的这枚印章,被Medjay族人带到了第四瀑布地区。圣甲虫在此种情景中具有战争得胜的象征。 从我们的研究工作来看,交易网络的两头是这样一个情况:黄金从第四瀑布流向凯尔迈,而一小批物品从凯尔迈流向第四瀑布。这种交易看起来是不平等的:王国中心的人囤积财富,外围地区的人则被剥削。但因为缺少直接证据说明凯尔迈的黄金就是来自第四瀑布,我们的猜想还需要更多仍旧藏在岩石底下的证据来证明。 我站在那个小山丘,想的是过去寻找黄金珍宝的盗墓者是用什么方法破坏如此许多古墓。我们在两个发掘季里一开始曾小心翼翼地发掘盗墓者挖的洞,然后查勘每个原始墓葬中还留下些什么。在每个被盗的古墓底部,我们都发现了一块不比我拳头大的石头。 那会儿,按我的想象,盗墓者在破坏古墓后会在洞底放上一块石头,让死者的魂灵留在原地。而我站在那儿,觉得这主意也不坏。于是我在每个墓地的发掘坑道放上了一块石头,以此缅怀同过去的紧密连结,并献给死者令其安息。 离开Al-Widay之时,我们不愿想象那一天的到来:大坝完工,这片地区被淹没,而村庄主人(最终)被迫搬离。而这一切已经这样发生了。我们的整个发掘区域,勘探得那么粗糙那么不完整,如今已沉水底。 作者高夫艾柏林(Geoff Emberling)是芝加哥大学东方研究所的博物馆负责人。
个人分类: 小红猪翻译小分队|2146 次阅读|0 个评论
[小红猪]聪明的傻瓜:IQ高并不一定意味着聪明
songshuhui 2010-1-16 23:49
小红猪小分队 发表于 2010-01-11 2:16 作者:Michael Bond,译者:Explorer,原文点 这里 Michael Bond说:决定你是否聪明的关键远不是IQ,而是:你如何使用它 George W. Bush是不是个傻瓜?在他颠颠簸簸的八年任期中,这个问题占据了很多政治主张各不相同的头脑。这个问题的严格答案是否定的。Bush的IQ评分高于120,这意味着他的智力水平居于人群中顶尖的10%。 但是这个IQ评分显然没有表达出全部情况。即使是那些同情这位前总统的人们,也承认他作为一名思想者和决策者并不完全合格。甚至他忠实的讲稿撰写人David Frum也认为他油腔滑调、缺乏好奇心,结果成了一个所知不多的人。政治评论家,前共和党众议员Joe Scarborough指责他缺乏思想深度,声称即使是与其他曾被置疑为智力有问题的美国总统相比,小Bush仍然自成一派。Bush自己曾用不是很解析性的来描述他的思维方式。 一个高IQ的人怎么会存在那些智力不足?或者换句话说,一个聪明人怎么会表现得如此之蠢?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人类发展与应用心理学教授Keith Stanovich已经与这个显而易见的悖论搏斗了15年。他表示:这种情况比一般想象的更为常见。不过,对Stanovich来说,这里并没有什么悖论。他指出IQ测试很好地测量了特定的智力资质,包括逻辑,抽象推理,学习能力以及工作记忆能力(你可以在头脑中存储多少信息)。 但IQ测试并不能测量在实际生活中做出判断所需要的那些至关重要的能力。那些能力无法在这个测试中评定,比如一个人对信息进行紧急评估的能力,又比如一个人能否克服可能将自己引入歧途的直觉偏见。 我们每天都必须进行推理思考;决定吃什么食物,向什么地方投资,如何应付一个难以相处的客户。在这个越来越复杂的世界中,我们需要更加善于推理思考,才能过得游刃有余。Stanovich指出:虽然IQ测试仍然是测量人类认识能力的最好测试,但却不能有效测量推理思考的能力。IQ测试测量了认识功能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它适用于预测个人在学术上和工作上可能取得的成就。但是这个测试并不完整。IQ测试不能反映出进行优秀的思考所需要的全部技能。 IQ不是一切 IQ就如同篮球运动员的身高,David Perkins说,他在马萨诸塞州剑桥学院哈佛教育研究生院研究思考与推理技能。当其它因素都一样时,它就非常重要了。但是其它因素并不是都一样的。成为一名优秀的篮球运动员还需要身高以外的很多东西,成为一名优秀的思想者也需要一个高IQ以外的很多东西。 设计IQ测试及其替代测试的目标是测量普通智力因数,很多商业组织和学会都用它来选择最好的候选人,在学校和大学当中,这个因数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具体体现在美国的SAT测试和英国的CATs测试。Stanovich在他的《智力测试错过了什么》一书(耶鲁大学出版社)中指出:IQ测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美国数百万人的学术和专业生涯。他指出IQ测试只测量了认知功能中有限的一部分,反对社会过度关注其测试结果。IQ测试被过分看重了,我认为大部分心理学家都会同意这一点,来自英国普利茅斯大学的认识心理学家Jonathan Evans如是说。 的确,很长时间以来,IQ评分难以标示个人全部智力的指责一直存在;而且依靠IQ评分来预测一个人在特定职业领域可能取得的成功也十分无力。古生物学家Stephen Jay Gould在他1981年的《对人的错误测量》一书中指出:普通智力只是一个数学幻像,对它的使用是不科学的,而且随着文化和社会的不同而不同。哈佛教育研究生院的Howard Gardner在过去超过25年时间里一直试图论证,对认知能力的最佳理解是将其分解为多种智力因素,包括数学,语言,视觉与空间,生理方面,博物学方面,自我反思方面,以及社交和表现才能尽管这一观点本身也是具有争议性的。 与关于IQ测试的大多数批评不同,Stanovich和其它研究理性思考的研究者没有试图重新定义什么是智力,他们接受IQ测试所能测量的心智才能即为智力。他们试图关注的是智力之上的认知才能他们把这些才能描述为理性思考的关键工具。他们声称,在做出判断和定下决心时,这些才能和智力同等重要。Evans说:要聪明,高IQ只是一部分。 为了让你知道理性思考的能力为什么不同于智力,考虑这个谜题:五台机器五分钟可以生产五个零件,请问100台机器需要多少分钟生产100个零件?很多人会迅速本能地给出他们觉得正确的错误答案100虽然他们接下来可能会改正这个错误。康涅狄格州纽海文大学耶鲁经管学院的Shane Frederick向来自美国的不同学院和大学(包括哈佛和普林斯顿)的3400名学生提出了这个问题和另外两个反直觉的问题,仅有17%的人答对了全部三道题(见测试您的思考部分)。三分之一的学生没能答对任何一道题(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vol 19,p 25)。 每天我们都会遇到类似的形形色色的问题。我们常常不经仔细推理就给出错误的答案,这可能是因为大脑使用两个不同的系统来处理信息(见New Scientist 30 August 2008, p34)。一个是直觉的自发的,另一个是深思的推理的。在某些领域直觉系统很好用比如选择一个潜在的合作者,在你经验丰富的领域直觉系统也能发挥很好的功能。但在其它领域直觉系统可能会妨碍我们,比如当我们过高评价了我们那些以自我为中心的观点时。深思过程则是自觉地应对问题的关键,通过深思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并且让我们克服那些会把我们引入歧途的直觉倾向。 IQ测试的问题在于,虽然它有效地测量了我们思考的技能,包括推理和工作记忆的应用,却不能测量我们在情况需要时使用这些技能的倾向。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不同,普林斯顿大学的Daniel Kahneman指出:智力是大脑的能力,而理性思考则是一个有关控制的问题。Evans解释说:一些从智力方面看具备了思考能力的人并不经常进行分析思考,而是倾向于依赖他们的直觉。而另一些人则会检查他们本能的感觉,进行推理从而确认他们的行动是有道理的。IQ测试不能预测人们会选择哪条道路,因此会有George W. Bush这样让人们觉得矛盾的例子,这个说起来应该是聪明人的家伙却老做蠢事。 最近一系列实验对比了不同智力才能的人在完成理性思考任务中的行为,结果表明:Bush只是众多愚蠢的聪明人中的一个,很难由智力来预测一个人是否能进行优秀的思考。去年发表的一项工作中,维吉尼亚州哈里森堡詹姆斯麦迪逊大学的Stanovich 和Richard West发现:个人的智力才能与避免普通直觉陷阱的能力之间没有相关性(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vol 94, p672)。 Stanovich和其它研究者发现:对一些特定类型的思考任务,如那些包括数字比率,概率,演绎推理和事后分析的任务,智力好的人的确表现得更好。当直觉可能引发的错误显而易见时尤其如此,特别是正确答案依赖于逻辑和抽象推理时这些能力IQ测试测量得很好。但是大多数研究者都承认,总体上说,智力才能和成功地做出决定之间的相关性是微弱的。例外的情况是,在人们已经得到可能容易想错的警告之后,高IQ的人表现得更好。Evans说,这是因为高IQ的人并不总是比其他人进行更多的推理,但当他们确实进行推理时,他们推理得更好。 例如下面这个问题。Jack正看着Anne,Anne正看着George;Jack结婚了,George没有结婚。请问这里有一个结婚了的人正看着一个没有结婚的人吗?如果要求回答是或不是,或无法确定,很多人会回答无法确定而这是错误的。如果要求对这三个选项进行推理,那么,高IQ的人更有可能给出正确的答案(正确回答是是,我们不知道Anne是否结婚了,但是无论有没结婚这里总有一个结婚了的人正看着一个没有结婚的人)。Stanovich指出:这一事实表明只有在被告知了要做什么之后,聪明的人才能表现得更好。 Perkins这样解释说:IQ表明了您对新问题进行复杂认知的能力。但是我们把能力应用到什么地方则是另一个问题了。如果把我们的思维比作探照灯,那么IQ度量了探照灯的亮度,而把按照灯指向哪里同样影响重大。一些人很少把他们的探照灯指向事物的另一面,原因各种各样固有思维,避免麻烦,或者就是因为太忙了。一个更亮的探照灯本身并不能避免这样的愚行。的确,即使超级聪明的人在这个问题上也不是免疫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加拿大的一个关于门萨协会(高IQ团体)会员的调查显示:44%的会员相信占星术,51%的会员相信生物节律,56%的会员相信异形存在(Skeptical Inquirer, vol 13, p216)。但是,认为用IQ度量理性很不成功这一观点本身,也并非没有对立意见。在拉雷多的德克萨斯AM国际大学研究人类行为的基因和环境因素的Christopher Ferguson指出:既然高IQ的人一般寿命更长,收入更多,我们应该可以据此认为那些聪明的人更加理性。他说:他们趋向于获得更多的知识,利用这些知识做出更好的决定。 而宾夕法尼亚匹兹堡的卡内基梅隆大学的Wandi Bruine de Bruin展示了证据,显示智力并不能作为唯一因数来衡量一个人是不是优秀的思想者和决策者。在对年龄18岁到88岁的360名匹兹堡居民的研究中,他的研究组发现,无论智力水平的高低,那些拥有更好的推理思考能力的人在他们的生活中遭遇的严重负面事件更少,严重负面事件指信用卡严重透支,未计划的怀孕,被学校开除之类事件(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vol 92, p938)。现供职于匹兹堡兰德公司的Andrew Parker,和卡耐基梅隆的Baruch Fischhoff对青年的研究也发现了类似的关联。那些在决断能力测试中获得高分的人更少饮酒,更少醉酒,更少做出危险行为(Journal of Behavioral Decision Making, vol 18, p1)。Fischhoff说:这表明理性的思维可能比智力更能带来积极的生活经验。 Stanovich的理论可能面临的一个批评是:现有的理性思维技能测试中,还没有一个测试能像IQ测试一样被验证为有效。Kahneman说:仅仅是说有什么智力没被测量到是不够的,还需要给出理性思维的测量方法。Stanovich认为发展通用的理性商(RQ)测试会是一项耗资数百万美元的研究项目,但从技术上讲并无不可行之处。这方面的测试现在已经有了一些竞争者,比如Bruine de Bruin 和 Fischhoff发展的决策能力测量。 有效的RQ测试真能派上用场吗?理论上说,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它可以覆盖与人们完成工作更直接相关的技能,Bruine de Bruin如是说。Kahneman认为IQ测试,作为对脑力的测量,在学院选才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他说但在经理人或领袖的选择中,我会认真考虑RQ测试,如果所期待的领导风格是一丝不苟而且不过于冲动的话更该如此。 但与IQ相比,理性商有一个缺点:通过训练获得更好的RQ成绩相对容易。Evans说:这个测试所测量的是人们使用他们所具备的能力的倾向,你可以训练人们在测试中避免使用直觉,总是进行推理,从而获得更好的成绩,即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倾向并非如此。 反之,这也就是说:每个人都能提升自己的理性思维能力和决策能力。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的Richard Nisbet和其它一些人发现仅仅半小时的统计推理训练就可以提升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推理思维的能力。而且不必依靠正式的训练,我们就可以提升自己这方面的能力:我们可以自学很多小技巧,Perkins如是说(见如何避免愚蠢的决定)。 另外,我们或许可以在未来挑选出在此方面积极提升自己能力的领导人来。Bush的继任者就在使用他的智力,显示着他的认知适应性,对信仰的探究,对矛盾的敏感性以及进行假设思维的能力,Perkins说:他们(Bush和Obama)在理性思维方面没有太多不同。顺带再说一句,Obama的IQ值远高于平均数不过Bush的IQ也一样很高。 (Michael Bond是《新科学家》的伦敦部顾问。) 测试您的思维 研究人员曾让3400名美国学生回答了下面这三个问题,仅有17%的人答对了全部三道题。试试看您的表现如何。 1)一个球棒和一个球一共值1.10美元。球棒比球贵1美元。一个球值多少钱? 2)5台机器用5分钟能生产5个零件,用100台机器生产100个零件需要多长时间? 3)湖中有一株睡莲在生长,每天它的叶子覆盖面积增加一倍。如果它的叶子覆盖整个湖面需要48天,那么覆盖半个湖面需要多少天? 源自:Shane Frederick, 2005 答案:1) 5美分, 2) 5分钟, 3) 47天。 如何避免愚蠢的决定 当你要做出决策时,你的思想很容易引导你走上平坦的花园小径。下面是避免常见陷阱的一些方法。 澄清您的思维 人们常常依据脑海中出现的最后一片信息来做判断,即使这个信息和问题毫不相关。比如,参加拍卖时在思量拍卖行最高的人的身高后容易以高价竞标。 别被绕晕了 我们都有被问题的包装方式强烈影响的倾向。比如,同样是金钱上的奖励,相比较回扣而言,人们却更可能将红利马上花掉。 别被情绪左右 情绪常常会干扰我们对风险的评估。一个典型就是当我们的投资出现问题时会自然而然地不愿意立即撤出以求减少损失,只因为情况总可能会重新开始好转。 实事求是 不要让您的信仰和主张干扰您的分析。 仔细考虑长期后果 考虑一系列行动最后会让您感觉如何时,最好与一位经历了类型情形的人讨论,而不是仅仅去想象您将来的思想状态;可以通过心灵电影来考虑各个选择可能的结果。 超越显而易见的解决方案 不要轻易接受您脑海中跳出的第一个解决方案。
个人分类: 小红猪翻译小分队|1960 次阅读|0 个评论
[小红猪]电子游戏有人工智能吗?
songshuhui 2010-1-16 23:48
小红猪小分队 发表于 2010-01-10 10:25 译者:第一滴泪 想看原文点 这 在译文的之后,附上方弦的旧文一篇,更加详细的说明什么叫AI。 确实如此,如果从某个角度上看。 朱莉亚和我正在Wii上玩《超级马里奥赛车》(Super Mario Kart)。在这款赛车游戏里,我们可以选择一辆赛车,在各种赛道同幽灵、电脑或者世界各地的其他真人玩家进行对抗。我突然想到:每次玩游戏时,我们都在进行图灵测试。 当通过联网进行比赛时,我们知道对手是真人玩家。这个游戏运作的信息不仅来自我们对游戏模式的选择,还由于其他一些难以被忽视的讯息。于是,由于我们预先知道了对手是人工智能电脑还是真人,所以这并不是一个真正的图灵测试。我设想可以在那些不了解游戏的人身上进行这个测试,但工作量会很大,而且需要允许他们使用我们的账号,而他们也许还会加以破坏,使得这个测试无法进行。但我们可以深入的思考关于机器与人类之间的不同,这亦是我们在游戏中生存的安身立命之本。 【图灵测试:如果一个人使用任意一串问题去询问两个他不能看见的对象:一个是正常思维的人;一个是机器,如果经过若干询问以后他不能得出实质的区别,则此机器通过图灵试验。】 按照游戏能力的高低来划分的话,游戏中的电脑对手有四个级别。朱莉亚和我每次都能百分之百地轻松击倒两个最低级别的电脑对手。多数时候,朱莉亚还可以在大部分的赛道上击败第三等级的电脑对手;我的成功率稍低,但是在大部分情况下我也能赢。第四等级的电脑对手的能力同第三等级的差不多,只是第四等级里的赛道被颠倒,变成了常规赛道的镜像模式。这种改变对电脑来说易如反掌我想它们只是做些简单伎俩,诸如把脑袋里的什么芯片颠倒下,要不就是把眼睛装到脑壳后之类,这样它们就可以将镜像模式作为正常赛道来比赛。朱莉亚对赛道很熟悉,把赛道的布局牢记在心里,因此只是在为数不多的几次镜像模式挑战赛中碰到麻烦,这种改变对于我来说难度中等,没跑好主要是因为开局没把握好。可以说,这种以颠倒赛道比赛的方式并没有使我偏出赛道和撞上障碍物的几率增加。 然而,当我们来上一场真人PK的话,这又是另外一番完全不同的景象了。我们会看到这些人类伙伴所拥有的能力模式和策略更为复杂。 一小部分真人对手的能力稍差或者注意力不集中,我们可以立马把他们甩到身后,让他们望尘莫及。我们猜这些玩家是真正赛车手的小弟妹。如果他们选择的游戏角色是个小娃娃的话,就更符合我们的猜想。(大约三分之一的游戏角色,包括我经常选择的那个,都是卡通化的成人形象。这些角色体重更轻,可以驾驶机动性更强的赛车角色的选择会对比赛成绩产生影响,而且必须和赛车的风格相匹配。)这些人大概都是些游戏菜鸟或小白,要不就是那种游戏玩到一半还要跑到冰箱里拿啤酒喝的心不在焉的家伙。 还有一类游戏达人级的真人玩家,他们的游戏水平连电脑也赶不上,我们更是自叹不如了。这些人也许在现实中就是个赛车很厉害的家伙,要不就是玩过那些我们还没闯过的关,从而被锻炼得能力超强。或者他们已经把游戏给黑了来作弊。无论如何,我们都讨厌他们。 另外有一些玩家通常玩得相当好,朱莉亚可以经常打败他们,我则基本上都是他们的手下败将。这些真人的玩家,包括朱莉亚和我,都有自己所擅长或不擅长的赛道(作为游戏策略的一部分就是要投票选择比赛的赛道,通常是从最初投票选择的赛道中随机选一条)。所以当我们在不同的赛道上同其他玩家比赛时,结果也会不同。 简单说来,我们之所以能判定对手为电脑,不仅因为他们不犯错误,也因为他们不会去抓住一些机会,而在机会面前真人玩家通常会去碰碰运气。我们游戏中的一个策略,便是往赛道上扔障碍物,而最低水平的电脑玩家连这些障碍物都绕不过去。我们还有两三个把戏,可以加速前进或者先发制人,而低水平的电脑玩家对这些把戏也是一无所知。较高水平的电脑一般都能绕过障碍物,他们似乎对这些小伎俩有所察觉。 最厉害的电脑也远远不是最厉害的真人玩家的对手,而这并不是因为人工智能或计算能力的局限性,至少我坚信这点。至于在策略、游戏精通度和基本技能方面,电脑玩家可以变得更加完美从而更难被打败(尽管运气因素也会影响比赛胜负,而且影响还不小),但我坚信电脑还没有尽善尽美到如此地步。 这款赛车游戏里有一种被称为杯赛的游戏模式,即一个真人玩家对抗其他11个电脑车手。其中有一两个电脑比其他电脑水平要高,通常能打败你的也就是这一两个电脑车手。但是随着杯赛一场一场的推进,高手电脑的安排也是换来换去,场场迥异,这种类人模式亦被编程进了游戏。 另外一种游戏模式是对抗来自互联网上的幽灵,幽灵有一个鬼魅般的形象(半透明),它代表了以前竞赛中某个玩家的角色。所以所谓来自互联网的幽灵角色指的是那些没有竞赛者参与的,只是为了试验自己能跑多快的玩家,你要同这些幽灵比赛来检验自己能否击败它。因此这回你对抗的虽然是真人,却是彼时游戏中的真人。 电脑似乎会选择那些与你旗鼓相当但实力并不完全对等的幽灵来和你比赛,这点很有意思。朱莉亚几乎每次都能打败她的那些幽灵,而我则一般6局5胜。但是当我使用朱莉亚的身份进行游戏时,她能打败的那些幽灵又让我成了手下败将。 所以游戏中所谓的互联网幽灵是一种混合怪物,它们是被人工智能驱使的用来对付你的真人玩家经验。 那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我们在《超级马里奥赛车》中能将人与电脑区分开来呢?同电脑相比,人类更为多变且不可预测,我认为这点作为程序写进电脑应该不难,我也深信人类可以很好被电脑所模仿,而这些电脑能够轻松的通过图灵测试。 当然这些并不是真正的图灵测试,因为真正的图灵测试是以语言模式来执行的测试,我们知道语言模式和赛车模式是存在区别的!但是如果在我们人类的联网游戏中偶尔加入几个人工智能电脑,我想感觉也不错。诡异吧?确实,但很好玩。 【诡异谷(The Uncanny Valley)假说:假说认为,在人和非人(诸如机器人)的互动中,人对非人的喜好程度与非人和人之间相像的程度并不成正比。起初,喜好程度确实会随着相像程度提高而上升,但达到一定程度后,人对它的喜好感会急剧下降,甚至会转成负面的厌恶。】 如果这样的智能电脑存在的话,我想把它命名为卡拉图(Klatu)。 【Klaatu:《地球停转之日》中的人性化高智慧外星观察员,新版《地球停转之日》中的Klaatu由基努里维斯扮演,他在麦当劳里的一段中文对话把我雷到魂飞魄散。】 扩展阅读:浅谈AI(by 方弦) AI者,Artificial Intelligence是也,也就是说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可以说从远古开始就是很多人追求的目标了。古有偃师造木偶人的传说,在近代,各种各样的科幻小说更是将人工智能带到了大众视线之下,关于人工智能方方面面的各种严肃的争论也从未停止。 人工智能的确切定义到底是什么呢?一个比较普遍的定义就是由人类制造出来的能够表现出类似于人类的推理、归纳、学习等智能行为的机器或者程序。在这种定义 之下,其实一些简单的人工智能早已出现了,它们可以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在某个特定的领域内的表现可以接近甚至超越人类。对这些人工智能的判别方法也早已 有人提出,并已经被广泛接受为一种被认可的手段,那就是由英国数学家阿兰图灵(Alan Turing)提出的图灵测试。在排除非本质因素后,如果一台机器和一个人进行同一智能行为时,可以使观众无法判断出人类和机器的行为的话,那么就可以认 为这台机器在这方面拥有人工智能。在图灵当初的版本中,所使用的行为是聊天,如果说一群测试者在分别与一台机器和一个人谈话(当然是排除了语音等等因素而 只专注于内容)后,不能分辨出机器和人的话,那么就可以说这个机器具有与人相当的智能。当然,现在也有很多研究者在质疑这种测试方法,认为能有更好的办 法。 如果是利用图灵测试来判别人工智能的话,那么我们现在就已经有了在某一特定领域中通过了图灵测试的人工智能,并且它在测试中表现得似乎比人更加高明。这个 领域就是人类智慧的代表作国际象棋,而这个人工智能,就是大名鼎鼎的深蓝。用计算机下国际象棋一直以来就被认为是人工智能的圣杯,是研究人工 智能的一条通道。终于,在不停地努力了十几年以后,在1997年夏天,由许峰雄等人所建造的深蓝在经过十几年的奋斗后,终于在棋盘上战胜了当时公认的 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卡斯帕罗夫是历史上等级分最高的人类棋手,但即使是他也败在了深蓝脚下,甚至在赛后还怀疑深蓝背后有人直接指挥控制 下子。在场外的许多国际象棋评论员也认为深蓝的奕法与以往的弈棋计算机不同,已经有了明显的人类特征。这样说来,很显然深蓝已经通过了国际象棋领 域的图灵测试。 但是人工智能研究界还有一些不甚满意的呼声,因为深蓝思考的方法并不十分高明。实际上,深蓝取胜的方法本质上是就是蛮力搜索,通过它的专用国际象 棋芯片,它可以对棋局作出速度极高的搜索,计算每个可能的变招。芯片的设计中还包含了丰富的国际象棋知识。正是利用了这些象棋知识,深蓝可以将搜索问 题大大简化,再加上专用芯片的强大搜索能力,就能计算十几甚至二十几步以后的局势,从而战胜了卡斯帕罗夫。 不得不说,运用蛮力策略的深蓝的确有点胜之不武的感觉。所以,虽然深蓝已经战胜了人类棋王,但是它仍然不是一个人工智能的好例子。那么,智能到底是什么?怎样才能说一个东西它有没有智能?到底怎么样才算是有智能?怎么样才能使一台机器拥有智能? 要分析智能这种东西,我们还是首先看看这个世界上最有智能的东西大脑。在现代,科学家们对大脑是如何工作的仍没有一个定论,但是各种层面上的研究 已经正在逐渐拼凑出一个模糊的画面来了,对于一些方面也能做出一定的揭示了。现在我们还是以下国际象棋为例子来谈谈我们知道的画面。很显然,一名棋手在下 棋的时候是肯定不能像深蓝一样将每个布局都推演出来的,那么,人脑是如何做出判断的呢?这仍然是一个谜团。的确,人类棋手在下棋的时候的确会做明确的逻辑 推演,比如说典型的如果对方如何如何走子我就如何如何反应的推理。这些也正是计算机的专长。但人类棋手在下棋的时候也会有一些难以用逻辑来解释的感 觉。比如说高级的棋手在看一盘棋的时候可以比较准确地讲出局势的优劣,这个在计算机看来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因为局势的优劣并不在于这盘棋的棋子排布 本身,而是在于接下来的对弈方面的各种应对的综合分析。还有,人类棋手还能够评估一着棋的风险、收益,还有棋子的状态和位置的重要性。尽管这些东西都是可 以量化的,但是对于计算机而言,要获得这些重要的信息,必须经过大量复杂的运算。然而,人类棋手的大脑却可以在瞬间通过一种感觉得知这些信息,这是否 意味着人跟程序始终是有不同的地方,而机器永远不可能超越人类呢?这个问题,从人工智能这个概念被提出的时候就已经产生了,至今仍是争论不休。 在机器是否超越人类这个问题上,绝大部分的人都分成了两派。一派的人认为人工智能继续发展的话,它们的智能终有一天会达到甚至超越人类,这一派所持的 这种思想被称作强人工智能主义。与之相反,另一派别的人认为无论人工智能如何发展,它们的智能都无法超过人类,对应地这种思想就被称为弱人工智能主 义。强人工智能主义者认为,既然大脑遵循已知的物理规律,那么人工智能至少可以通过模拟来达到与大脑相当的水平,所以人工智能能够至少与人类并驾齐驱。 而弱人工智能主义者则认为存在某种物理上的或者是技术上的壁垒,将会最终阻碍人工智能达到人类智能的水平。 弱人工智能主义者曾经提出过许多著名的说明为什么人工智能不能超越人类的论证,一个就是所谓的中文屋论证。设想将某位完全不懂中文的外国人(比如说图 灵)关进一个房间里,他只能用纸条的方式向外交换信息,然而这些纸条上面允许写的只有中文字符。房间里有一本完美的中文交谈指南,上面写满了将输入的纸条 上面的中文转换成输出的规则和对应表,他可以指导一切交谈。图灵在里边只能通过查阅这本指南来与外界交流。对于图灵来说,纸条上面的中文字一点意义都没 有,他自己认为这只是在不停地将一些符号翻来倒去而已。但是在房间外的我们来说,这个房间作为一个整体可以与之进行完全合理的交谈,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区分 房间里的人和一个中国人。然而我们知道,房间里的图灵对中文一窍不通。引申到人工智能上,那就有了如下的问题:即使人工智能表面上通过了图灵测试,但它本 身可能并不理解自己的行为,然而人类在有意识的情况下是完全理解自己的行为的。这样的话我们是不是可以说人工智能虽然在表面上达到了人类的水平,但是它在 自我理解方面仍然是一片空白呢?这就是弱人工智能主义者提出的一个诘难。 当然,强人工智能主义者也进行了反击。他们说,关键就在于这理解二字。如何才算是理解呢?关键在于,无论我们要评判什么,都只能在这个中文屋 的外部来进行。如果在这一系列的交互中我们都不能将其与一个中国人区别开来的话,那么我们就只能认为,作为一个整体来说,中文屋对中文的理解跟一个中 国人对中文的理解是一致的。至于自我理解这种被认为是人类才有的东西,其实也只是一种思维上的活动,也只能通过外部的相互交互来判断。就算是人类的大脑, 在分子原子的层面来说也没有自我意识,那么为什么中文屋作为一个整体就不能被认为有自我意识呢?所以说,只要通过图灵测试,无论机器的内部构造如何, 都应该被认为拥有智能。这就是强人工智能主义者的一些观点。 通过这些思辨与论证,我们发现,研究人工智能对于我们研究我们的大脑和意识这些暂时还说不清道不明的问题是很有帮助的。因为如果我们有了一个可以与人类媲 美的人工智能的话,我们就能够通过研究这个人工智能来研究这些问题,因为这样的话在控制整个研究上面就会变得容易得多了。即使弱人工智能主义者的主张是正 确的,人工智能不能达到人类的水平,我们通过研究其中的原因也能够启发我们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无论如何,研究人工智能不但有实际上的应用,而且还会使我 们人类对自身意识的认识更进一步。 人工智能作为人类对自身智慧探求的一种尝试,虽然历经了这么多的关于它的实际能力和伦理方面的争论,但是对其的研究仍然是方兴未艾的。毕竟,我们需要知道我们从何而来。
个人分类: 小红猪翻译小分队|1723 次阅读|0 个评论
[小红猪]口感测试:酒中的生物技术
songshuhui 2010-1-16 23:47
小红猪小分队 发表于 2010-01-06 20:14 编译:So随心、贞 原文瞧 这 酿酒是最为古老、而又最具影响力的生物技术之一。数千年以来,人们为着各式各样的理由而喝酒:作为水的替代品,酒很安全也更有营养;酒还是一种社交润滑剂、大脑调剂药、礼仪性饮品,甚至是灵感的源泉。最为重要的是,喝酒是人生一大乐事。 根据帕特里克麦戈文(Patrick McGovern)的说法,将酵母用于制造像酒这样的发酵饮料可能是最早形式的生物技术,他是引领生物分子考古学应用的先驱者,并藉此揭开远古的新石器时代如何酿酒这一问题的神秘面纱。自从七千年之前在伊朗扎格罗斯(Zagros)山区的哈吉菲鲁兹(Hajji Firuz)经发酵酿成了最早的葡萄酒以来,这一生物技术已经演化了不少。 我们认为,用一种更为直接的方式去探索酿酒艺术背后的科学是极具,嗯,娱乐性而又十分吸引人的。因此,《新科学家》杂志与科尔切斯特酿酒公司(Colchester Wine Company, CWC)公司合作,推出了一场别出心裁的品尝会。下面你将看到来自CWC葡萄酒大师雨果罗斯(Hugo Rose)的品尝心得,另外《新科学家》杂志的罗杰海菲尔德(Roger Highfield)和米克奥黑尔(Mick OHare)对其中的科学原理作出了解释。如果你身处英国的话,你就可以订购想要品尝的酒并亲自体验一番。当然,绝对要抱着一种试验的态度去品尝。 冷控发酵 产品: 2008 Colombard 生产商: Plaimont 生产地: Ctes de Gascogne 酒精度 ( 体积百分含量 ) : 11.5% Hugo :哥伦巴是雅马邑(Armagnac)地区的主要葡萄品种,其天然酸味和浓烈口味让那儿的蒸馏酒者和酒窖主可以随意发挥。那里的葡萄具有怡人的花香,它的这种特质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已被开发这一葡萄品种的生产者所了解,他们预见这种葡萄可以酿制成开胃干葡萄酒。哥伦巴做出很多努力,使市场相信这一新酿的白葡萄酒值得一喝,对于许多人来说,哥伦巴现在已经成为了他们开胃酒或是派对用酒的当然选择。 MickRoger :2008年的哥伦巴口感新鲜、纯正,它是对20世纪80年代初期发酵技术变革的一种很好的证明。 在此之前,酒类发酵通常于实际的环境温度下在水泥或是瓦的容器中进行,那很可能在发酵过程中引入不必要的细菌。高温发酵又可能使反应进行得过于迅速,细菌也可能会影响到酒的风味。事实上,如果在发酵过程中细菌杀死了酵母,那么最终得到的产品可能口感过甜。 为控制感染,酒当中通常会添加一些二氧化硫。这会使得酒的味道不及最初醇香,尤其是新制得的酒,要比我们现在通常喝到的口感欠缺很多。 但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期,不锈钢被用来进行控温发酵,一直到现在许多酒类制造商仍在使用它。去除了氧气之后,细菌性腐败减少了,于是得到了新鲜纯正、醇香浓郁的美酒。 始自这一时期,白葡萄酒渐渐被作为开胃酒,而制造它们的普莱蒙合作公司就是这一领域的先驱。 鲜味 产品: 2007 Montagny 1er Cru 生产商: Olivier Leflaive 生产地: C te Chalonnaise 酒精度: 13% Hugo :夏龙地区因其符合了勃艮第(Burgundy)提出的高级原产地品味标准,而又售价低廉而名声在外。其中最著名的葡萄酒来自蒙塔尼(Montagny)。它展现了默尔索(Meursault)地区黄油和柠檬的协调口感,以一种优雅而流动的方式在这一葡萄酒中浑然天成。勒弗莱夫(Leflaive)生产的酒如今已算得上口感上乘,尽管它仍处于发展的早期阶段。 MickRoger :霞多丽(Chardonnay)酿制的产品口感适中,略带柑橘香而又清新纯正。 然而,大部分霞多丽需要在橡木桶中窖藏多年,有的木桶此前受到过一定程度的烘烧,这使得很多人以为霞多丽的口味就是橡木桶的风味,而且事实上可能确实如此。不过,霞多丽还飘扬着某种特殊的风味鲜味,有时被称之为第五种味道(前四种为咸、甜、苦、酸)。 鲜味的口感常常被形容为肉味的或是咸辣味的这种风味通常多见于富含蛋白质的帕尔玛奶酪(Parmesan cheese)和成熟的番茄中这是由于在霞多丽葡萄中存在着一种谷氨酸化合物,即谷氨酸盐。 无论如何霞多丽都不会显著表现出上述前四种口味,这使得人们相信,它的风味取决于酿制时所用的橡木桶。但实际上除了橡木桶之外,还有其他原因,奥利维耶勒弗莱夫的葡萄酒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如果你还不确定鲜味在你的舌尖上会留下什么样的味觉感受的话,含一口霞多丽于口中,品味一番它那特有的咸辣而又略带苦涩的风味吧。 单宁 产品: 2005 Laudun 生产商: Chteau de Courac 生产地: Ctes du Rhne Villages 酒精度: 13.5% Hugo :朗丹是罗讷河谷村庄(Ctes du Rhne Villages)原产地中主要的公社之一。酒类的酿造会遵从该地区,包括附近的教皇新堡(Chteaueuf-du-Pape)在内,经过检验和测试的最佳的工艺流程进行,并混合了歌海娜(Grenache)、西拉(Syrah)以及慕合怀特(Mourvdre)多个品种。结果在大获成功的2005年葡萄酒会上诞生了一种颇为浓稠的葡萄酒,它色泽深沉,果香味十足,并且其中的成分有益健康。库拉克酒中成熟的单宁仿佛多汁的牛排给你的热吻,让人忍不住想尖叫。尽管它已十分可口,但仍在大幅进步,以期在未来四年中能有更加上乘的表现。 MickRoger :单宁,用最基本的化学术语来说,即连接在蛋白质上的多酚类化合物。多酚类是一组能够吸引其他原子和分子,并形成各种各样化合物的化学物质,对酒类而言,是决定其口感如何的重要组分。 在红葡萄酒中,单宁来自葡萄的表皮和种子中,还会产生苦涩(在新制的,单宁含量很高的酒中)和干燥敛口的感觉。 酒类制造商在压榨葡萄的过程中,会很小心地把单宁带来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的程度,但实际上一定的单宁含量是必要的,在红酒中尤其如此,这不仅因为单宁在酒类氧化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或者在窖藏过程中对于软化和改进酒的品质所起的作用)。 单宁对于适度饮用红葡萄酒的人来说,还可带来健康方面的益处。单宁的一种形式原花青素能抑制导致动脉硬化的肽的形成。 甲氧基吡嗪 产品: 2008 Sauvignon Blanc 生产商: McCorkindale 生产地: Marlborough, New Zealand 酒精度: 13% Hugo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新西兰的长相思(Sauvignon Blanc)登上全球酒类舞台的那一刻起,它的影响力被怎么重视都不过分。它改变了人们对酒类多样性的观念,并且引发了对该国其他酒类品种的广泛关注。回首过去,早期的酒类品种往往有点过分:酒当中高含量的醋栗、香草和番茄叶,想喝第二杯有时候都变成了一种挑战。麦科金代尔(McCorkindale)采用了目前最佳的一种做法:即减少体积量,但仍然保留其主要的特征:番茄叶和水果的风味丝滑般地糅合在一起,得到了纯正而浓郁的美酒。 MickRoger :有一种东西与长相思芳香气息相关的植物物质。这种东西是一类叫做甲氧基吡嗪的化学物质。 在浆果成熟的阶段,典型的新西兰式的凉爽气候条件会比那些较温暖地区产生出更多的甲氧基吡嗪。下次当你察觉到长相思(以及赤霞珠Cabernet Sauvignon)那特征性的绿色、草本的香气时,其实你就是在检测这种化学物质的存在,特别是一种叫做2-甲氧基-3-异吡嗪的物质。 人类可以闻到微小浓度的物质,哪怕浓度小到一万亿分之二。科学家们只得一直等到叫做气相色谱或是质谱的技术的出现,才得以识别出痕量的甲氧基吡嗪。如果甲氧基吡嗪的量太小,只能制得极其普通的酒,但若是过量的话,制得的酒的味道就会显失平衡。 酒中的瓢虫污点象青胡椒或是烘烤的花生那样是由于烷基-甲氧基吡嗪导致而成的,这种物质可从葡萄本身以及瓢虫的尸体上富集得到。 生理上的成熟 产品: 2007 Nero dAvola 生产商: MandraRossa 生产地: Sicilia 酒精度: 13.5% Hugo :黑达沃拉经常被拿来与西拉(Shiraz)作比较,这颗阿沃拉的黑葡萄与西拉一样享有华丽的果品、深沉的色泽以及较高的的酒精含量。此外Nero还保有一定的酸度水平,因而得以防止葡萄过度成熟,考虑到西西里那温暖的阳光,这可是相当难得的品质。马尔拉罗萨(MandraRossa)则展现出梅子、巧克力和红糖的口味,让人想到波尔图的葡萄酒。正是这样的酒引发了人们对于意大利南部葡萄园新的关注。 MickRoger :用来确定何时采摘葡萄的传统方法,是通过使用折射计测量其中糖的含量,以确保在糖类逐渐转化的过程中,酒中可达到足够的酒精含量。 近年来,这种方法已经受到了质疑。这些在某一特定的糖含量下采摘到的葡萄,是否就真的适度成熟了呢?即使它们已经累积了足够的糖分,其口味已经完全到位了吗?其中的单宁已经成熟了吗? 本款酒具有黑莓派、波尔图葡萄酒、辣味以及太妃糖的迷人的芳香味,除了归功于糖分之外,更多的则有赖于葡萄成熟过程中的其他物质。待到生理上成熟之后,这些葡萄才被采摘下来。通常在果核的颜色上会有一些变化,从绿色向黄色的转变标志着葡萄已开始进入生理成熟期,那时正是丰收的最佳时机。 如果葡萄尚未达到生理成熟,那么就会把一种青涩的、刺舌的口感带到酒里去。这种生理上的成熟也叫做酚醛成熟,由于单宁发生了某种变化,他将会反映在葡萄的表皮、种子以及枝干上。 同样,用化学方法测量得到的葡萄生理上的成熟期也并不能令人完全信服。因此,酒类生产者近来已趋于亲自走到葡萄园中的各个不同的角落里,直接品尝葡萄的口味,凭主观感觉来评定葡萄是否到达生理上的成熟。 进化和橡木的老化 产品: 200 1 Rioja Reserva 生产商: Bodegas Murua 生产地: Rioja 酒精度: 13.5% Hugo :优质的里奥哈(Rioja)融合了各种各样当地品种,实力雄厚的生产商还会混合使用不同地区种植的葡萄。穆鲁亚(Murua)是一个酒庄,临近埃尔希耶戈(Elciego)村酒窖周围的一个种植园。对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监控,是决定酿酒质量的重要因素。里奥哈珍藏是一种在深度和结构上韧性皆佳的酒,在装瓶之前,它需要在橡木桶中窖藏24个月。里奥哈酒有着非同寻常的成熟能力:它可以在地下室中放上至少五年。 MickRoger :这是里奥哈酒中的头等品。八年陈的酒已经形成了复杂的香气,但仍然带着浓郁的水果芳香。随着橡木的老化,还赋予了它芬芳的香草气息。 在酿酒过程中使用木制品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Herodotus)提到,古代的美索不达米亚人(Mesopotamians)就使用棕榈木制的木桶沿着幼发拉底河(Euphrates)传送酒制品。 对橡木加以利用是在罗马帝国时期广为运用的,当时人们发现在橡木桶中储藏酒类品可以改善酒的品质,可以使酒质变得更加柔和,有时甚至口感更佳。 橡木桶的多孔性使得酒中可以进行一些蒸发及氧化反应,以增加影响风味和香味的化合物的浓度。少量的氧气可以充当酒当中单宁的软化剂。橡木本身所含有的化学物质也或多或少会发挥一点作用。酚类可以产生一种香草型的芳香,让人享受到如同茶一般的香甜。 高端的里奥哈生产商有时会在美国制造的橡木桶中窖藏至少十年以获得期望达到的泥土味和香草的特质。通常根据在木桶中存放的时间长短和酿制的期限不同,将酒类分成陈酿(Crianza)、珍藏(Reserva)、以及成熟得最慢的特级珍藏(Gran Reserva)。
个人分类: 小红猪翻译小分队|1562 次阅读|0 个评论
[小红猪]爱搭便车的情绪
songshuhui 2010-1-16 23:46
小红猪小分队 发表于 2009-12-31 3:06 译者:瓶子 原文 校对:悠扬 小红猪红花等级:3朵 冷若冰霜、心 怀 敌 意 , 这 些行 为 可能比我 们 平常 认 知的更有深意。吉姆 贾 尔斯 ( Jim Giles ) 如是 说 难道我的手就永远也洗不干净吗?麦克白夫人一边发问,一边强迫性地想要清洗掉她心中的歉疚,因为谋杀国王邓肯这件事她难辞其咎。我们相信,她的自我厌恶感使她觉得自己的身体是不洁的。 其实,比如内疚、悲痛或孤独这样的复杂情绪,它们不光出现在莎士比亚这样的剧作家的笔下它们还是肉体感觉的一部分。这类隐喻常见于多种语言的日常惯用语里。比方说英语里,当我们说被丢在了寒风里,是因为我们感到自己被他人排斥了,类似的情绪表达在日语里叫做一句暖语能抵三个寒冬。 表面上看,这些关联似乎只有单纯的象征意义。实际生活里,孤独并不能真的让我们发抖,内疚也不会使我们感到肮脏。真的如此吗?最新的研究表明,这些身体感受确实会常常伴随着我们的情绪。反过来说也是一样,通过激起人们的厌恶感受,电影中的一个场景可以左右一个实验里的受试者的道德判断。 如今很多人已相信,情绪带动的身体反应是人类复杂情绪进化过程中的一部分。由于我们的大脑在进化过程中所需处理的情绪越来越复杂,理论上讲,建立新的神经机制已经没有必要了:我们的情绪只是各种基本感官知觉之间的简单堆积罢了。以下实验,最能清楚地展示身体感觉与情绪以及行为之间的联系。 爱 理不理和 热 情接待 2006年的整个秋天,有好几组志愿者来到了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大楼。一位研究者在大厅接待了每组成员,并陪同他们一起去了四楼。电梯里,研究者在记录每位志愿者的名字的时候,会让对方帮忙拿一下自己手中的饮料杯,这个动作就像是不经意做出来的。受试者并没觉察出这个举动的含义,然而实验已经在他们帮忙拿杯子的时候就开始了。 进入实验室后,40位左右的志愿者要阅读一段描写一个虚拟人物的文字,随后还要回答有关这个人物的问题。那些之前拿到了冰咖啡,而不是拿到热咖啡的志愿者,会认为这个虚构形象不够热情和缺少人情味,即便这两组志愿者读到的描述是一样的。当被要求回答这个形象的其他问题,比如他是否诚实的时候,答案就不受饮料冷热的影响了(《科学》,第322卷,第606页)。 关于身体与心理在感受温暖这方面的关联性,由劳伦斯威廉斯(Lawrence Williams)(就职于美国科罗拉多州州立大学,位于耶鲁的博尔德和约翰巴夫)领导的上述实验研究并不是唯一的一个。想象一下那些被社会排斥的情形,就好像房间里的温度下降了3 C一样(《心理科学》,第19卷,第838页)。某种程度上,这也可以解释我们是如何社交的。比方说,当我们在招待家里的客人时,通常更习惯提供客人一杯热饮而不是冷饮。 人们在人际关系中显现出的某些行为,正反映出人们是可以体会出身心温暖之间的关系的,威廉斯这样说。 脑岛皮层是一部分沿着大脑表面褶皱分布的深层组织,它可能就是上述结果的根源所在。大脑成像显示,当人在经历身体和心理双重温暖的时候,这个区域都是活跃的。威廉斯认为,这一联系可能在人一出生的时候就形成了,并且在人生早期得到加强,特别是在当婴儿学会把来自父母的身体温暖与得到关爱和保护相联系的时候。 洁 净 和虔 诚 真主安拉热爱那些投靠他的人们,也热爱那些在意洁净的人们,《可兰经》中有这样的语句。伊斯兰教并不是唯一把洁净卫生和心灵纯洁联系起来的宗教。基督教的洗礼仪式志在同时清洁身体和灵魂;洁净对印度教教徒也是一样的重要。 根植于大脑前额皮层的这种联系,可以对我们的行为产生意想不到的深远影响。最近的一项研究中,西蒙尼思科奈尔(Simone Schnall)(就职于英国普利茅斯大学)和他的同事分别给两拨志愿者展示了中性场景,以及电影《火车污点( Trainspotting )》里的一个厕所场景(如果你还没看过这部电影,你就把这个场景想象成苏格兰最糟糕的厕所)。相对于看了中性场景的志愿者,那些看过电影《火车污点》片段的志愿者随后会对不道德的行为,例如食人族,做出更为苛刻的评判。另一项试验结果显示,如果让一组受试者在一个肮脏的房间里闻到一股屁味,他们会产生类似的心理反应。(《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公报》,第34卷,第1096页) 麦克白夫人那样强迫症一般的反复洗手,这表明,负罪感会促使人们通过清洁自身来寻求解脱。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钟成博(Chen-Bo Zhong)和犹他州普罗沃的百翰青年大学的凯蒂丽杰克(Katie Liljenquist),曾经要求志愿者们阅读一份第一人称的道德高尚的案件或者涉及破坏的案件。随后志愿者们被要求按照自己的意愿挑选一种家庭用品,这其中有肥皂、牙膏、CD盒和巧克力棒。结果表明,那些读过有关破坏案例的志愿者更容易选择清洁用品(《科学》,第313卷,第1451页)。 片面地看,你可以认为清洁的环境更能让人容忍他人的不端行为。然而清洁身体的举动并不会必然引发人心向善,虽然宗教仪式一直希望如此。另一项研究里,钟的小组要求志愿者们回忆他们过去做过的一件不道德的事情。在向志愿者们承诺安全和无害的同时,研究者向半数志愿者发放了用来擦手的消毒毛巾。这之后,所有的志愿者被问及是否愿意再参加另一项实验,这次是要帮助一名有抑郁倾向的研究生走出困境。擦过手的志愿者中间只有40%的人愿意前往,而那些没擦过手的志愿者里差不多有四分之三的人愿意做这件事。 其他实验表明,内疚感可以促使人们更愿意帮助他人。钟(Zhong)和丽杰克(Liljenquist)都认为,人们一旦通过清洗驱散了内疚感,他们就好像得到了可以为人吝啬的许可证一样。 遭到拒 绝 的痛苦 回想你的学生时代。你还记得当你被排挤出一个游戏的痛苦程度吗?或者当你没有被一个聚会邀请时,你是什么感觉?那种受人排斥的痛苦是切切实实的,然而这种痛苦的感觉是否类似于某种身体上受到伤害的滋味呢? 为了证实身体疼痛和情感痛苦之间的神经联系,洛杉矶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内奥米艾森贝格尔(Naomi Eisenberger)和他的同事要求志愿者们玩一场虚拟球赛。每个志愿者都以为他们的队友是呆在另一间实验室里的,而事实上这些队友是用软件虚拟出来的,与此同时,程序还会在球场过程中逐渐淘汰人类球员。球赛的整个过程,每个受试者的神经活动都被磁共振成像仪记录在案。 扫描结果显示,被同伴排斥的感觉增强了背侧前扣带回皮层(dACC)的活跃性,身体上的疼痛带来的悲痛情绪也会同样在大脑里的这块区域得到反映。当人们回想起亲密同伴的死亡时,dACC也同样会被激活。(《科学》,第323卷,第890页) 这也许就解释了为何有些人在情感上遭遇彻骨痛苦的时候,会转而使用本来是麻痹身体上的疼痛的药物(例如酒精或海洛因)。不过根据列克星敦肯塔基大学的内森迪沃(Nathan DeWall)的一项未发表的研究显示,服用药性更低的药物也可以起到同样的效果,而且没有副作用。 迪沃(DeWall)要求大约40名大学生三周内每天早晚服用扑热息痛(醋氨酚),或着服用一种安慰剂。这些学生同时要每天都回答有关自己情感状况的问题。迪沃(DeWall)发现,那些服用了止疼药的人汇报自己感到的痛苦会更少。 另一项实验里,迪沃(DeWall)发给每个参与虚拟球赛的志愿者一粒扑热息痛或者一粒安慰剂。实验结果就如预想的一样,服用镇痛剂的人在遭遇球赛淘汰时,他们的dACC反射区的活动强度相对要减弱一些,与此同时他们感受到的精神痛苦也更少一些。迪沃(DeWall)目前正致力于考察这种药对临床抑郁症或焦虑症患者的疗效。患有焦虑症的人总是在意负面评价,迪沃(DeWall)说,也许羟苯基乙酰胺(扑热息痛)能对这些人有所帮助。这一疗法正处于初级研究阶段,目前还并不能用来推广,不过一旦这项研究能够取得有效成果,这将给未来开辟一个有趣的研究领域。■ 吉姆贾尔斯(Jim Giles)是一位定居在圣弗朗西斯科的作家
个人分类: 小红猪翻译小分队|1361 次阅读|0 个评论
[小红猪]愚蠢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songshuhui 2009-12-30 19:24
小红猪小分队 发表于 2009-12-28 16:00 译者:Fima 此文被小红猪们评定为五朵小红花 马丁施瓦茨(Martin A. Schwartz) 弗吉尼亚大学卫生系统微生物系 我最近碰到一位多年未见的老朋友。我们曾同时攻读博士学位,都学习科学,只不过领域不同。她后来从研究生院退学,进入哈佛大学法学院,现在是一家大型环境组织的资深律师。聊着聊着,话题转到了她当年退学的原因上。让我非常震惊的是,她说那是因为博士学习让她觉得自己很愚蠢。每天都有这样的感觉,这样的生活持续一两年后,她决定改行。 我当初认为她是我认识的最聪明的人之一,她后来的职业发展能够证实我的观点。她和我的谈话让我感到不安。我一直在想这件事;第二天的某个时刻,我突然想明白了。科学也让我觉得自己愚蠢,只是我对此已经习以为常了。事实上,我对此已经习惯到积极寻找新机会好让自己产生愚蠢感的地步。要是没有这样的感觉,我简直不知道如何是好。我甚至认为,本来就应该这样。让我慢慢道来。 对大部分人来说,我们在高中和大学阶段喜好科学的原因之一是我们学得好。这当然不是唯一的原因对理解物质世界的着迷以及对于发现新事物的情感需求也是部分原因。但高中和大学的科学学习就是修课,而课业出色意味着在考试中给出正确答案。如果你知道答案,你就能学好,并且觉得自己挺聪明。 攻读博士时情况却完全不同了,你必须要做一个研究项目。对我来说,那是一个非常令人生畏的任务。我要怎样设计问题才能导致重要的发现;怎样设计和解释一个实验才能使其结论完全令人信服;怎样预见到困难并设法绕开,或者,如果绕不开的话,怎样解决它们?我的博士研究项目某种程度上属于跨领域课题,有一段时间,我一遇到问题,就跑去纠缠我们系里相关领域专家级的老师们。我还记得有一天,亨利陶布(Henry Taube)(他两年后获得了诺贝尔奖)告诉我,他不知道怎样解决我在他的专业领域碰到的问题。我当时是一个三年级研究生,我觉得保守估计,陶布知道的比我要多一千倍。如果他不知道答案,那就没人知道了。 这就是我恍然大悟的时刻:没人知道。这就是为什么它是一个研究问题。而且,作为我的研究问题,得由我来解决。在我意识到了这个事实后,我在一两天后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它事实上不怎么难;我只需要做些尝试罢了。)我从中获得的关键一课就是:我所不知道的事物的范围何止是广袤,它简直无边无际。这样的觉醒非但不令我沮丧,反而让我如释重负。如果我们的无知没有边际,那我们唯一可能的做法就是尽最大的努力去应付。 我觉得我们的博士培养项目本应为学生提供应有的帮助,但是在两方面有所欠缺。第一,我觉得我们没有让学生明白做研究有多么难,而做重要的研究又是如何难上加难。那可比修一些要求严苛的课程难多了。其难点在于做研究是沉浸到未知之中。我们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在得到答案或结果之前,我们无法确定自己是否在提出正确的问题,或者是否在做正确的试验。诚然,对研究经费和顶级刊物发表机会的竞争增加了搞科研的难度,但除此之外,做重要的研究在本质上就很难,不断变化的院系或国家政策并不会减少这种固有的难度。 第二,我们在教导学生如何蠢得有成效方面做得还不够好,也就是说,应当让学生明白,如果我们不觉得愚蠢,那说明我们并没有真的在努力。我说的不是相对愚蠢那种班上其他学生认真阅读材料、思考并且在考试中得优而你没做到的情况。我说的也不是那些本来挺聪明,却在和他们天赋不相符的领域工作的人。科学涉及到直面我们的绝对愚蠢。这种愚蠢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是我们在努力向着未知推进过程中所固有的。教师委员会步步紧逼,直到学生开始给出错误的答案,或者干脆放弃,直接说我不知道,像这样的预备考试和学位考试的思路才是正确的。考试的意义并不在于考查学生是否能答对所有的问题,如果他们真的都答对了,那意味着他们的老师才是没通过考试的人。考试的目的是找出学生的弱点,一方面考查学生在哪些方面还需要付出努力,一方面考验学生掌握的知识是否能够让他们在足够高的层面上才出现失败,从而说明他们已经有能力开展一个研究项目。 有成效的愚蠢意味着主动选择无知。对于重要问题的关注将我们置于无知的尴尬境地。科学的一个美妙之处在于,它允许我们跌跌撞撞,不时出些差错,不过只要我们每次都学到点儿东西,就会觉得好的不得了。毫无疑问,这对于那些习惯于总是答对问题的学生们来说可能难以适应。毫无疑问,合理的自信和情感韧性会有帮助,但我认为,科学教育应当付出更多的努力来帮助学生们实现一个非常大的转变:从学习别人已经发现的转向自己去发现。我们对于愚蠢越是觉得自在,我们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就越深入,我们就越有可能做出重大的发现。 图片出处: asheley
个人分类: 小红猪翻译小分队|1708 次阅读|0 个评论
抢稿小红猪
songshuhui 2009-12-25 17:24
小红猪小分队 发表于 2009-12-24 4:02 请继续关注 小红花制度 !请看小红猪翻译小分队新一期: 公元753年的12月20日,刚好是鉴真和尚抵达日本那天,在1256年后的同一天,请看《 科学在日本的100年 》。 请到以下英文全文抢稿贴后留言抢稿(手头有未完成翻译稿件者不得重复抢稿) : 让我们关注气候问题:《 什么样的研究能够拯救我们 》,《 2009年的气候研究》 。
个人分类: 小红猪翻译小分队|1598 次阅读|0 个评论
[小红猪]科学在日本的一百年(下)发展与反思
songshuhui 2009-12-25 17:21
小红猪小分队 发表于 2009-12-22 9:48 科学在日本的一百年(上)传承与革新 汤川秀树文 c2blog译 原文在 这里 ,原载《亚太物理学会联合会 会刊》(AAPPS Bulletin) 2007年17卷,No.1 第11至14页 汤川秀树百年纪念专题 译者提示:关于这篇文章,似乎有必要交代一下,这是杨振宁先生提到过的关于日本科技发展史很重要的文章,与我国文化教育关系也甚大。 出处: http://www.networkchinese.com/region/nobel/08011602.html 东京大学成立以来,独立科研的准备阶段持续了十年,直到1890年左右,不同科学分支的原创性成果才开始出现。从1890到1920的三十年间,各个科学分支都作出了很多成就。我只能提到它们当中的一小部分:在物理学,长冈半太郎和本多光太郎是杰出人物。关于长冈,我后面还会提到。本多光太郎以铁磁性和其它金属性质方面的成就而著称。在仅次于京都大学的第三老牌大学东北大学,他建立了金属研究所。本多是一个优秀的组织者,他培养了很多科学家,他和他们一起作出了重要成果。在东北大学,那时候有一个很强的物理学小组。其中有一位理论物理学家,石原纯曾在爱因斯坦的指导下学习相对论,对早期量子理论的进展也有贡献。他对下一代理论物理学家(包括我本人在内)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在化学方面,在很多人当中我只提在1910年成功生产维生素B1的铃木梅太郎。这是维生素类中的首个发现。医学方面,1915年山极胜三郎实现了世界上首个实验室动物的人工癌。因为我对提到的各个分支的成就不是很清楚,我就停在这里,又回到物理学吧。 后来成为日本物理学领袖的长冈半太郎,比本多年长五岁,当时还是东京大学物理研究所一名学生的他,在1888年就开始进行磁致伸缩的实验研究。他取得了一些新的成果,而且从1893年起留学德国的三年里继续着他的实验工作。在1900年巴黎举行的第一届国际物理学会议上,他被邀请去作磁致伸缩的演讲。他在物理学一个时兴主题的工作得到了国际认可,这激励了他的同事们。然而,长冈本人已经觉察到物理学革命时代的到来。在这次会议上,欧洲领先的物理学家们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到日本后,他在1903年提出了一个原子模型。由于没有足够的时间去交代这个模型本身的细节以及他的思想背景,我把那些留给板仓、木村和八木去年出版的长冈的传记去交代吧 。我想提的一点是,当时日本学术界的氛围,是不利于他继续这样一种雄心勃勃的理论追求的。在晚年,他似乎已预见到年轻一代将沿着他不得不中途停下的方向更进一步。事实上,在1926年,我有机会听到他题为物理学,过去与现在的著名演讲,当时我才19岁,进入京都大学才几个月。他60岁了,刚从东京大学退休,但他的青年人般的热情深深感染了我。当时正是量子力学诞生的时候,全世界物理学家大有狂飙突进之势。我下定决心尽可能多尽可能快地研读关于量子力学的论文。那些论文几乎都是由一大批年轻的欧洲物理学家所作,而且接二连三地出现。从1928到1930年的短时间里,一些有机会去欧洲的日本物理学家回国了,对量子力学的传播有所贡献。其中的仁科芳雄,在哥本哈根访问过几年,当时海森堡、狄拉克和其他很多优秀的年轻物理学家在尼尔斯玻尔的领导下,高度活跃于量子力学的创建和发展,仁科芳雄也对此作出了贡献。与此同时,像索末菲、海森堡和狄拉克这样的物理学家到访日本并做了演讲。这一切大大激励了我们。以京都大学为例,那里有我同学朝永振一郎和坂田昌一和比我大四岁的武谷三男。他们后来成为了顶尖的理论物理学家。 1932年,又一股热潮波及日本,核物理和宇宙射线领域的重大发现和发明在欧美接连出现。这一次我们的准备比以前充分得多。科克罗夫特-沃尔顿加速器和回转加速器在几年之内建成了。因此,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的最后几年,日本在核物理学方面配备的实验仪器,比美国以外的任何西方国家都要好。至于理论研究,重大成果也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尤其是,几年前建立的大阪大学小组,为打开通向基本粒子新世界的大门作出了很大贡献。 终结于两枚原子弹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其影响当然是非常深刻和广泛的。即使我们只谈日本的科学和科学家,我们能注意到战后各种新趋势的出现。其中之一就是很多的日本物理学家,特别是,我们核物理学家们已经开始承担起了重大的社会责任,去倡导或参加世界和平运动。另一个趋势是科学共同体的民主化。举办这次会议的日本学术会议,创建于1949年。这是世界上第一个这样的科学组织,其210名成员是从日本全体科学家选出的。民主化同时也在纯科学的不同分支中开展。比如说,所谓基本粒子理论组就是这个时候组建的。我不在这里谈它的细节啦,就留待《现代日本的科学与社会》这本书的相应章节来讲吧,那本书是最新出版的,而且包含了由日本科学史家翻译成英文的相关文章 。不过,值得指出的是,比起战前别的大多数共同体,以前的日本物理学家共同体还是更为开放和平等的。多亏前辈物理学家的开明态度,来自不同研究所的不同世代的理论物理学家都有很多自由讨论的机会。同时, 这也是自二十世纪早期以来物理学家国际共同体氛围的反映。 1950年,仁科芳雄和汤川秀树。 战后的国际科学趋势之一,是研究风格的改变。1932年以来核物理学的飞速发展导致实验设备的规模和费用都急剧上升。战后,这种趋势加剧了。为了产生能量越来越高的粒子,越来越大的加速器一个接一个地建造起来了。只有美国和苏联这些超级大国才能负担起这些。西欧国家只有联合起来才可能建造这么大的机器。刚好相反,日本和战前不同,不得不滞后高能核物理的实验研究;虽然理论研究仍然像从前一样活跃。在其它许多科学分支里,大科学的趋势开始出现。最明显的实例就是空间科学。 与之密切相关而且更为普遍的另一趋势,是在一个课题中一起工作的科学家团队的规模增大。这在很多的实验研究中也许是不可避免的。这是17世纪以来现代科学发展进程中的一种畸变。大多数的当代物理学家都不得不如同一台机器的部件般运作。对其中任一个体来说,要从更广的角度去领会他们工作的意义变得更加困难了。一种与他人活动有关的失落感深化了,而且往往导致顺从。他不再向自己追问科学的意义和目的。不过,这只是一个反讽。正是因为上述的种种趋势,才使得更重要的科学家们全都去反思自己工作的意义。 现在,让我们来看大约二十年前开始的新变化。其中一个显著的进展来自生物学。众所周知,1953年由沃森和克里克作出的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是现代分子生物学的起点。在我们物理学家看来,下列理由是相当矛盾的:正如已经提到的,始自二十世纪初量子论和相对论诞生的物理学革命,大有愈演愈烈地颠覆朴素实在论的势头。虽然17世纪以来现代物理学似乎已经摧毁了以亚里士多德物理学为代表的理解物质和运动的传统方式,但是对原子微粒以及连续的、机械的以太客观而永恒地存在的坚定信念直到十九世纪晚期仍被信守。这一套朴素实在论对于理解像电子和光量子这样的亚原子粒子显得站不住脚了,尤其是,自量子力学诞生以来。在此种种形势下,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生命体的许多基本属性原来可以根据分子生物学来机械地理解(从某种意义来说,分子生物学是联合德谟克利特和笛卡尔思想的路线的一个延伸)。当然,不要误会,如果我们更深入到分子内部以及分子之间运作机制的细节,我们要用的是量子力学而不再是古典物理学。 现在再次回到物理学正题,正如已经提到的,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基本粒子的崭新世界被洞开了。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来,越来越多意想不到的新型粒子在宇宙射线中发现了或在加速器中制造出来了。它们大部分都极不稳定,每个都只有非常短的平均寿命。为什么大自然中存在这么多不同种类的粒子?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物理学家能就这个问题给出一个令人信服的答案,尽管对基本粒子的统一理论的尝试是有很多。在这些情况下,大概从二十年前开始,我作过思考,我或者能够用到我所继承的或多或少异于西方的思维方式。其实,从五岁开始我就被祖父教之以大量的中国经典。在我那一代的小孩中这是不寻常的经历。在差不多15岁大的时候,我发现了像老子和庄子这样的道家书籍。我对它们很感兴趣,不过那时我还没有明确意向要做一名物理学家或是一个自然哲学家。多年以后这些书使我产生了新的兴趣。譬如,我惊讶于从《庄子》中找到下列句子。 当一名铁匠想去铸造什么的时候,被铸造的金属跳起来说:我决心成为曾有的最好的剑!铁匠会认为手上的是不祥之物。同样的道理,我们可以把天和地比作一个大冶炉,其中的万物包含着作为铸金的人和作为铁匠的造化者。无论人的生死存亡,不管发生什么,还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吗?安然熟睡就行了。 (原文出自《庄子大宗师》:今大冶铸金,金踊跃曰我且必为镆铘,大冶必以为不祥之金。今一犯人之形,而曰人耳人耳,夫造化者必以为不祥之人。今一以天地为大炉,以造化为大冶,恶乎往而不可哉!成然寐,蘧然觉;英译文和原意似有出入――译注) 显然,庄子试图通过金属和铁匠的比喻来超越生和死。然而,我很惊讶,因为我已经隐喻地提及了无形模具的概念,用以直观地理解各种基本粒子的产生和湮灭。这听起来可能是纯属巧合,但至少,促使我偶尔重读老子和庄子的书 。最近,我得知,李约瑟教授指出了道教对于中国的科学和技术的重要贡献 。 这样说起来,我不禁想起长冈半太郎年轻时的一个故事,那是他晚年自述的。1883年,当他完成在东京大学理学部的第一学年,他想下定决心成为一名在一些科学分支有所建树的科学家。他认定自己不会自我满足于引入和传播现代科学。不过,对于东方人是否具备成为一名优秀科学家的禀赋,他还不能确定。所以他决定休学一年去考察中国经典,以寻求东方人禀赋的证明或反证。他发现,在古代中国人(包括庄子)写的几本书里,有一些科技发现和观察,甚至比西方的还早。这使他大为放心,无须多疑就重返校园了。这个故事听起来好像很奇怪,但我们必须回想他年轻时日本科研的状况。正如我提到的,当时日本的现代科学分支中还没有出现原创性成果。 汤川秀树正在漆面书架上阅读由以前的学生提交的一本书。 时为1972年,他从京都大学退休之际。 我想用当前科学中更为普遍的认识来结束我的演讲。17世纪科学以伽利略惯性定律的发现为开端,是有象征性的。据此,如果任其自由移动,物体必定运动至无穷远处。从那时起,无穷大和无穷小的数学概念就在物理学以及相关的科学分支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但是,现实中的人类事业没有一个能够无止境地拓展。近年来,我们自己有限的地球变得越来越局促。始料未及的是,导致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恰恰就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在这方面,日本是其中一个空间狭小的国家,而且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破坏都是最显著的。不过,我们的祖先有着江户时代超过二百年几乎完全隔绝外界而存活的经验。所以我希望日本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们,尽可能地为解决我们自己以及全人类的环境问题作出贡献。 最后,我要承认在准备我的讲稿时,用到了由日本科学史协会编写的25卷日本现代科技史。(完) K. Itakura, T. Kimura, and E. Yagi, Biography of Hantaro Nagaoka (The Asahi Shimbun Company, Tokyo, 1973), in Japanese. S. Nakayama, D. L. Swain, and E. Yagi, Science and Society in Modern Japan (University of Tokyo Press, Tokyo, 1974). Hideki Yukawa, Creativity and Intuition (Kodansha International, Tokyo, New York and San Francisco, 1973). Joseph Needam, 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in China , 4 volum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Great Britain, 1961); Kiyoshi Yabuuchi ed., Studies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Mediaeval China (Kadokawa Shoten, Tokyo, 1963), mostly in Japanese. Society of History of Science of Japan ed.,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Japan , 25 volumes (Dai-ichi Hoki Publishing Company, Tokyo), In Japanese.
个人分类: 小红猪翻译小分队|1704 次阅读|0 个评论
[小红猪]科学在日本的一百年(上)传承与革新
songshuhui 2009-12-22 09:12
小红猪小分队 发表于 2009-12-20 12:27 汤川秀树 c2blog译 译者是群博水科学奖获得者、造型百变的c2blog同学: 生于广州,念书在沈阳,读不靠谱的火电厂专业,80正,重度宅男。喜欢看科普书、畅销书、纪录片, 因为科学:真实、严密、简洁、有用、有解释力。因为看科普书比专业书还痴迷,所以成绩不用提啦。之前看到网易探索招聘编辑,想去做,所以往这方面努力。现在,则想做自由撰稿人,写一些比较靠谱的散稿。 原文在 这里 ,原载《亚太物理学会联合会 会刊》(AAPPS Bulletin) 2007年17卷,No.1 第9至11页 汤川秀树百年纪念专题 很高兴和荣幸,我能够在第14届国际科学史大会发言。我演讲的题目是科学在日本的一百年。我清楚地知道,要去交代日本现代科学各个分支从明治早年到当前的进展,那是超出我的知识和能力的。而且,作为一名物理学家,对我来说,要公正地提到我不熟悉的很多分支成就的相对优点,那是几乎不可能的。我所能做的最多也只是作一番简要的介绍,侧重于物理学在日本近一百年的科技活动。 大约从两千年前起,日本一直处于中国文化的影响之下。在早期,这种影响大多是通过朝鲜传过来的。不过, 自七世纪初,日本就经常派遣使团到中国。这给日本各种文化活动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这样的使团有很多,我只提其中一个:在804年,四船联翩驶向中国。在使团里面,有很多随员在船上。他们中间有两名僧人,最澄(767-822)和空海(774-835),后来他们各自都成了佛教在日本的新流派的创始人。空海,人称弘法大师,其实不仅仅是一位伟大的宗教领袖,而且还是一个相当多才多艺的人。在中国的两年里,除了研习佛教密宗以外,他能够掌握几乎任何东西,包括汉文和梵文、文学、诗歌、书法、医学和工程学。因此,在他那时代他几乎是以一人之力,为减少中日文化的巨大差距作出了很大贡献。他的成就并不仅限于移植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他还是一位具有创造性的思想家,他利用源自印度的鼎盛时期的佛教密宗,建立了一个无所不包的形而上学体系。他思想的本质,是宇宙与人的统一。对他而言,他精神和肉体的全部活动就是宇宙的活力和智慧的自我表达。他建立了日本第一所为平民开办的私学。在许多方面,他都是一个非凡的人物,值得从科学史的角度去深入研究 。以空海为开端的 9世纪可以称得上是一个文化主义的时代,在当时的京都贵族阶层,对中国文学和诗歌的知识和掌握是备受尊崇的。这或者可以同文艺复兴时期崇尚希腊文和拉丁文经典的人文主义相比。从 9世纪末起,情况开始改变了,当时访华使团被废止了。差不多在同一时候作出的,一个为日本文化的相对独立起到极大作用的重大成就,是假名字母的发明。在 8世纪,汉字(即中国表意文字)已经被用作表示专有名称和日本诗歌发音的语音文字。它后来被称为万叶假名。但是,汉字用于此目的不是很方便,因为它们大多数都太复杂了。有两种假名(即片假名和平假名),是从万叶假名中的一些文字大大简化而来的。很显然,这对独特日本文学的创建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包括故事、小说和日记,其中很多是由贵族社会中下层妇女所写的。相反,假名的发明对科技发展的影响是不明显的,因为历法、数学、医学和药品方面的书籍仍旧不是用假名来书写。过了很长时间,假名才被用于传播科技知识。 汤川秀树,书法家,在他的书房,1962年 现在,略去日本科技提升或停滞的很多阶段,让我们深入到 1600年前后开始的江户时代。我们将会看到,数学和医学这些分支在当时都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但是,德川幕府采取闭关锁国政策以隔绝外部世界,只通过长崎与中国、朝鲜和荷兰通商。直到大约两百年前,日本知识分子开始认识到西方科学和技术的卓越之处。科学史家们经常提到,一本荷兰文的解剖学书籍在1774年由医生翻译成了日文,与中日传统的解剖学报告相比它的准确程度简直令人震惊,这成了全心全意地接受西方科技的开端。尽管如此,闭关锁国政策还是一直延续到1858年,那一年幕府被迫先后对美国和欧洲列强开放港口。当时现代科学在西方世界进步很快。很多先知先觉的日本知识分子已经敏锐地意识到此时西方在日本之上的军事实力,而且日本人民震惊于1853年佩里准将所率美国舰队在东京湾的出现。因此,对现代科技的接受之所以被认为是刻不容缓的,首先就是因为日本的海岸防卫,例子就是1855年长崎海军传习所的建立。但是,这不是唯一的原因。我倾向于认为,正如接下来的一幕所示,现代科技在日本这几百年的迅速传播和进步中,日本人对科技设备的天生好奇心所起到的作用甚至更大。第二年,当佩里准将第二次来到日本,为了展示科技最新成就,他将一个蒸汽机车模型和一台电报机赠予幕府。日本官员和工匠们都很好奇和热心地帮忙去组装。而且,在场的日本观众看到机车模型动了起来,全都又惊奇又兴奋。当电报通讯成功后,他们的反应也是如此。当时,距第一条铁路在英格兰出现和电报机被美国人莫尔斯发明以来,只过了二十年多一点。 我想补充在同一时期发生的另一件事。福泽谕吉后来成为一位著名的教育家和对公众启蒙最具影响力的意见领袖之一,1856、57年,23、4岁的他是大阪一家兰学塾的塾头。塾长绪方洪庵是一位名医。有一天,绪方从藩主那里借来一本兰学书。福泽一看到,马上就注意到它是一本最新的物理学书。比起学塾当时在用的其它兰学物理书,这本书是非常先进的。但是,这本书是要在藩主停留大阪的短短几天内归还的。而且,即使他们能够找到另一本,对他们来说买这本书也是过于昂贵。所以福泽决定和他的塾生一起很快地抄写了整本书。他们都被内容的新颖性吸引住了,特别是法拉第电磁学研究的论述,它与摩擦、伽伐尼和伏特电这些已被熟知的科目有很大的不同。这同样发生在法拉第构建他的电磁学的二十年后。虽然福泽没有成为一名物理学家,但是此后很多年他都清楚地记得这件事,而且似乎终身保持了下列信念:按他的说法是,现代文明与中日传统文化的关键差异源于物理学的有无。他将物理学定义为,以自然规律的数学形式为基础的关于物体的数量、形态、性质和功能的知识,也包括这些知识在物质上的应用。他认为物理学真理是普世而永恒的,而关于无形事物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则是有争议的,是随着时间和地点而改变的。因此,他比起同时代的大多数日本科学家,更早地把握到以笛卡尔哲学和牛顿物理学为代表的现代科学的本质。在他看来,兰学家们(包括他本人在内)对学习物理学的强调是日本的幸运。他生于1834年,是一个小藩属的一名下等武士的小儿子。在等级森严的士族制度下,他在停滞而可怕的环境中长大。令他无法忍受的是,无论一个人多么能干也不可能被提升到高于出身的地位。像通常的武士家庭那样,他自小就被灌输以中国经典。对他来说,中国经典的灌输似乎和这个荒诞的封建士族制度是密不可分的。从他的文章来判断,主要是因为这个,他才会像相信现代科学的合理性那样如此彻底地开始相信西方民主。1858年他在东京开办了一家兰学塾,之后很快他有机会作为幕府代表团的一名随员,访问美国和欧洲(注1)。他的学塾在明治维新之后以庆应义塾之名延续下来,已经成为了日本历史最长的私立大学。但是,他自己并没有成为一名专业学者或科学家。他是日本启蒙时代的楷模。明治维新后,1868年建立于东京的新政府从一开始就急于把与现代科技有关的各种各样东西都移植过来。此外,在明治早期,大量外国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受邀前来。政府也派学生到欧洲和美国的大学留学。第一所国立大学东京大学在1877年成立,各种科技协会(包括帝国学士院在内)也陆续地出现了。 不过,这一切的实现,代价是德川时代蓬勃发展的科学分支的没落。其中一个就是和算,即在17世纪晚期达到巅峰的日本数学。事实上,自 6世纪前后中国的算学书籍已经传入日本,大部分是通过朝鲜。不过,迟至17世纪早期,日本算学家才开始出版他们自己的书。然而根据数学史家的看法,关孝和才是和算的真正开创者。他生活在17世纪后半叶。他成功地建立和解答了联立代数方程,那是以往的中日算学家所未曾想到的。很遗憾,在1872年政府决定把和算剔除出基础教育课程之后,和算很快就衰亡了。我们能够想到它迅速没落的几个原因。一个明显的原因是,和算家的书纯以汉字写成,难以弄懂。很多情况下,用它们来书写,就象在写需要专家解码的密码。与之密切相关的另一因素,就是缺乏可行的一般公式和一般方法。和算学家们致力于解决具体数值问题。只有和算史的专家才能辨别出像关这样一位算学家成果的重要性和创造性。于是,和算隔绝于科学的各个分支,已经变得越来越专门化。这可能是18世纪一位具有独创性的自然哲学家三浦梅园没有接触过数学的原因之一,这使得他无法得出任何可与笛卡尔和牛顿的自然哲学相比的东西。 医学的境遇略有不同。正如上述,除了汉方医(即中国传统医学)以外,日本医生从18世纪已经开始采用兰方医。1805年,华冈青洲成功完成了世界上首个的而且是由他首创的乳癌麻醉手术。手术是用荷兰方式进行的,但麻醉药用的是汉方医药物里的一种合剂。在德川时代的最后十年(1858-1867),兰方医已经获得正式承认。当明治政府成立上述的东京大学时,一个激烈的争论是,除了西医,所谓的和汉医学校是否纳入东京大学的课程。随着传统医学的完败,那场争论结束了。自此之后,汉方医只能作为民间疗法而存在。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自从两年前日本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汉方医明显复苏了。(待续) Yoshio S. Hakeda, Kukai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and London, 1972) is to my knowledge the book available in English, although there are great many books on Kukai in Japanese. 客座编辑注:1859年, 即在他的兰学塾开学的第二年,福泽考察了新开港的横滨,决定把他的兰学塾改成英学塾。他在1860和1867年访问美国,在1862年访问欧洲。 译者注:客座编辑,是小沼通二(Michiji Konuma), 他是日本的粒子物理学家、物理学史家。
个人分类: 小红猪翻译小分队|1820 次阅读|0 个评论
抢稿小红猪
songshuhui 2009-12-22 09:05
小红猪小分队 发表于 2009-12-17 4:02 请继续关注 小红花制度 !!撒小红花~~请看小红猪翻译小分队新一期: 听名字以为与韩国有关其实完全无关。。。玛雅帝国考古文《 虎山下的人 》 请到以下英文全文抢稿贴后留言抢稿 :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我们还想研究研究。关于著名病人HM的两篇小文:《 HM 2 in 1 》 诺贝尔得主高锟英文演讲,豆瓣豆友友情提供让桔子惊呼哇塞的译名《 亘古砂石递捷音 》,
个人分类: 小红猪翻译小分队|1930 次阅读|0 个评论
小红猪]虎山下的人
songshuhui 2009-12-22 09:04
小红猪小分队 发表于 2009-12-16 20:55 译者:五月香樟 原文 科潘的众王把自己的神庙建在在先代的神庙之上,使得旧建筑的一部分包裹在新建筑里面。20年来,考古学家里查多阿加西亚一直在挖掘这些神庙,而最近,他发现了一位国王的坟墓陵墓(肯加立特) 科潘玛雅诸王的兴趣不在移山,他们更喜欢造山。比如现在被称作16号神庙的金字塔建筑,从城中内的大广场中拔地而起,巍巍100多英尺,这是考古学家称为卫城的一组神圣建筑中最高的一座。在一条深入金字塔表面,人工的挖掘的隧道中,从神庙的一面墙壁上,太阳王从神庙一面的墙壁上满脸怒容地看着我。该城的古代统治者为了适应当时的时代彼时需要,层层叠叠地修建自己的神庙。我正在参观的这座修建于公元540年,此时四座神庙中的第一座已经在卫城上方的一个小广场上竣工了。 太阳王的脸装饰了罗萨里拉神庙的第一层,这座神庙曾经被涂成一种鲜艳的血液般的红色。他的形象带着用红色、黄色、绿色的鹦鹉的羽毛装饰的羽冠,由用红色、黄色、绿色的鹦鹉的羽毛装饰而成。他眼睛里的曲线将他与太阳神的形象联系起来。描述这些雕刻元素的玛雅文组成了他的名字:金尼诗雅克斯库克默,意为翻译为灿烂太阳眼睛的鹦鹉,他是科潘的第一位国王。在神庙之下四十三英尺处,人们在卫城最早的建筑中发现了这位太阳王的坟墓。16号神庙始建于公元426年金尼诗雅克斯库克默在位的时候,经历了7个主要的建筑阶段,以及更多的翻修和增补。最后一个阶段发生在公元775年,不久之后,这座颠峰时期占地520英亩顷拥有2万8千人口的城市即被废弃。 里查多阿加西亚于1989年发现了罗萨里拉遗址,他目前是一个叫做科潘联合会的研究和可持续旅游项目的主管。科潘位于现今洪都拉斯中北部,曾经是位于玛雅帝国的南部边缘。找到罗萨里拉就解答了这个座城市的早期历史的疑问,并且确定了玛雅的南部边界。现在,他正在发掘附近一座叫做奥拉潘多拉的庙宇,并且发现了安眠于其下的国王的坟墓陵墓。 阿加西亚邀请我去参观看他们的发现,我们在罗萨里拉遗址停下来,先了解一些玛雅的图解人对肖像的认识肖像学。这座建筑正面的三层巍峨地耸入上方的黑暗之中。站在神庙和挖掘隧洞墙壁之间窄小的空间里,我看到另一张脸从二楼盯着我。阿加西亚告诉我这是山魔威姿,代表了这座神庙作为祭礼之山的功能。玛雅人懂得认为山蕴含着巨大的力量是具有巨大力量的所在;他们认为雨神将雨水存于其中,而穿行于其中的岩洞则是通往阴间的入口。罗萨里拉修建于公元700年左右。神庙表面覆盖着白色的石膏灰泥,根据阿加西亚的解释,这是为一种仪式性的防腐处理。填充物紧贴着建筑物,使之保存非常完好。 被称为16号神庙的金字塔高出地面100英尺,在其表层之下掩藏着若干座更加古老的神庙的遗迹,这些建筑能够可追溯到玛雅最早统治年代――公元426年。其中有两座几乎完整无缺地保存在金字塔之中。 阿加西亚和他的田野考古指导,带我来到通往奥罗潘多拉的低矮狭窄的隧道。我们离开了告别了在光秃秃的白炽灯光照射下显得十分苍白的太阳王。从生物学角度上来说,就阿加西亚的个头而言,他很不适应这种他选择的工作环境,他身高六英尺四英寸的他,在隧道中移动的时候时不得不弯得像一个问号一样。他第一次下到遂道里,就发现自己有幽闭恐惧症。他后来跟我说:刚开始的时候,我跟我的同事和兼好友威廉法师法仕说,我可以下去,但是我要保留我随时尖叫着逃出隧道的权利。 考古学家们在卫城挖了超过两英里的隧道,每掘进一尺都要付出数小时的艰苦劳动,还要随时提防头顶松动的石块每一尺的代价都是若干小时的苦役和松动头顶上的石块。阿加西亚的隧道比其他人挖的要大一点,这是可以理解的。他还要确保他工作的任何地方都有两到三个出口。慢慢地,他对他的隧道逐渐熟悉,也就不会犯恐惧症了,并且他觉得他有很好的理由去面对他的恐惧了。我在这里发现的东西太出乎意料了,完全是匪夷所思。他说。这个项目太奇妙了,做梦也想不到我能在里面发现两个几乎完整的建筑。 随着阿加西亚躬着身子进入一条隧道,我们三个向金字塔的更深处走去,打开手电筒,我们进入了隧道刚刚开掘出的部分。沿着一条缓缓的斜坡我们到了奥拉潘多拉的第二层,我无意中看到了山魔威姿的又一个画像,他脸的宽度几乎跨越了整个神庙。 奥拉潘多拉没有得到像罗萨里拉那么仔细的保存,整个的第三层以及神庙其他部分的的其它三分之一都在之后的建筑过程中被毁坏了。而且两座建筑的设计也不同,罗萨里拉是整个用石膏灰泥来做装饰的,从而让雕塑师们可以创造造像呈现出流畅的线条和繁复的细节,而奥拉潘多拉的装饰使用则是由的是盖了薄层着色灰泥的石块构成。这些石块让奥拉潘多拉看起来好像是用垒高积木搭出来的,并且表面的灰泥早就完全消失了。威姿的画像有17英尺宽却只有1几英尺高,所以这张脸看起来矮胖并呈现拉伸状。与罗萨里拉里面的山魔肖像相比,这是一个重要的变化。 这个玉石猴头子曾经是国王随葬项链的一部分。它代表了神圣的名号阿豪,意思是主公。玉石出口曾经是科潘统治者重要的财富来源。 我奇怪为什么两座建造时间只相差几年的建筑物装饰风格会相差如此之大。 也许仅仅因为一时的突发奇想。阿加西亚说,但是我想可能和灰泥的供应有关。不管是石灰石供应或是加热石灰石来生产灰泥的木柴供应,反正在罗萨里拉建好之后,科潘的神庙建造者们用了相当少的灰泥去建造奥拉潘多拉。如果是因为木材供应稀缺的原因,那么这座件建筑也许也标志着环境恶化年代的到来。在罗拉萨里拉建成200年后,石刻艺术变得更加普遍,并且科潘也因其独特的雕像和建筑装饰而知名广为人知。我认为奥拉潘多拉实际上是雕塑革命的开始,开科潘巨大雕像的风气之先河。阿加西亚说。 在玛雅人的信仰里,夜晚是太阳在阴间的时间,它会穿过被神灵和死者所统治的水世界。美洲虎,一种夜间活动的捕食者,并且是少数的能够游泳的几种猫科动物之一,代表了夜晚的太阳。奥拉潘多拉覆盖着美洲虎的形象。在第二层朝北的一面,一只巨大的神鸟展翅横跨整个建筑,侧面装饰着有弯曲石头獠牙的猫科动物的头。在北面的第一层,一只美洲虎从山魔的嘴里探出头来。罗萨里拉似乎是太阳在白日的庙宇。而奥拉潘多拉,则是太阳在夜间的庙宇,象征着一座美洲虎之山,也许这里还是通往阴间的通道。 在一位国王的墓中发现的棘牡蛎壳,其间含着一颗大个儿较大的玉珠。玛雅人将贝壳与阴间相联系,将玉石与人的灵魂联系起来。所以这两者的组合就代表了这位国王在阴间的灵魂。 与罗萨里拉不同,奥拉潘多拉上的装饰并没有组成任何一个已知的国王的名字。罗萨里拉的侧面有一只巨大的太阳鸟,那是因为太阳王就埋在那下面。阿加西亚说。所以,我一直在想奥拉潘多拉的雕刻应该标示了我们在它下面发现的这个人身份,但是我们现在还没办法拼出来。因为我们不知道这些早期统治者的名字。如果他的名字叫鸟-美洲虎,那我可太高兴了,可惜我们现在没办法把名字和装饰就这样联系起来。 我们沿着隧道向下,缩着身子适应狭小的空间,沿着凿在墙壁里的梯级向下爬去。在奥拉潘多拉下面十英尺处,阿加西亚指给我们看一些并排的长条形的墓顶石。他的小组在一季田野考古快要结束的时候发现了这些墓顶石,这时候他们的经费马上要用完了,大部分队员都要去别的组工作了。所以他不得不又多等了三个月,才等到了新的经费和新的发掘队伍。 菲尔-唐纳德森作为田野考古指导参与了这个项目。她必须开挖另一条穿过坟墓的侧壁到墓顶石下方的隧道。但若非如此如果不这样的话是首先,她必须要清理盖在三层墓顶石上方的厚达6英尺的松土。我们一直在试图找到墓穴,阿加西亚告诉我,所有的早期墓葬都有墓穴。 这并不是该墓唯一怪异的地方。我们没有在墓顶石上找到任何希望。 菲尔-唐纳德森说。 我们意识到,从海拔和地层上而言,我们已经到了卫城最早的一层。阿加西亚说。放射炭测定的年代结果表明这位国王下葬于在公元450年到550年之间,随葬器物和装饰则指向公元500年之前。阿加西亚相信认为这座坟墓陵墓属于第二任国王――雅克斯库克默的儿子,但是他同时也知道承认,它可能属于从第二任到第五任统治者中的任何一位。虽然国王的名字仍未知,可是这座坟墓佐证了科潘当时逐渐的兴盛和繁荣,以及国王在此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 在我造访的时候,坟墓已经空了。我们在奥拉潘多拉第一层16英尺以下距离金字塔顶几乎60英尺,这里的空气明显凉爽干燥些。在过去的一年里,发掘队记录、分类并挪走了墓里所有的物品,并将它们搬到附近的实验室里以便分析。这里没什么可看的,但是我还是对墓的尺寸感到惊讶。尽管5英尺8英寸高的菲尔-唐纳德森身材苗条,可是当她爬到墓里去指示不同物品的发现地点时,我还是明显感到空间的拥挤。 我和阿加西亚坐在墓外面的隧道里,听他给我解释这座墓的奇异之处。在许多方面,这都是一座处于转型期的墓葬。他说。他们尝试着造墓顶石,但是他们其实并不知道怎么建造。他们还不会修建平顶。墓葬的墙壁也修得不太好,更接近石于头饰面砌石护面。 考古学家茉莉菲尔-唐纳德森和奈丽芙达阿隆索坐在木头吊台上工作,她们把随葬品从奥拉潘多拉下面发现的早期玛雅国王的墓中取出。 尽管我们就坐在坟墓旁边,阿加西亚指向的也不是真正的房顶,因为房顶早已塌陷塌陷的房顶早,它在奥拉潘多拉建好之后就坍塌下来,把墓穴里的所有东西都砸得稀巴烂。尸骨的情况很糟糕。 菲尔-唐纳德森说,从这具尸骨他们得不到连一些基本的信息,比如年龄,都得不到,他们甚至不能确认这是一具男人的遗骸。但是墓顶塌陷也有一个重要的优点――似乎有助于保存一些脆弱的有机残骸,比如国王衣服上非常细致精细的纤维织物。宾西法尼亚大学的的林恩格兰特正在现在保存了这些纤维织物,进一步的分析将会揭示国王身穿的这件寿衣的颜色和类型。 他的尸体曾经被放在一个平台上,这个平台很可能是木制的,但是早已经随着盖着覆盖地面的织毯一同腐烂殆尽了。尸骨上覆盖着一层朱砂(氧化汞)粉末。有些粉末渗入了骨骼的关节之中,说明这些鲜亮的红色染料是在肌肉和大部分的肌腱都腐烂殆尽之后才撒到尸体上的。 在他的右肩附近有少量的扇贝壳。在他的脚旁有两堆棘牡蛎壳。这些海贝是与水中的阴间相联系的奢侈品。三只扇贝壳和一只棘牡蛎壳中含有玉珠。阿加西亚相信玉石代表了灵魂,而把玉珠放入贝壳则代表了在阴间的灵魂。 国王的尸骸戴了一串用20只玉珠和40只贝壳珠子串成的项链。国王尸体的嘴中有一大块玉石,玉石上面雕刻着玛雅文字科尼奇,表示太阳之眼或太阳化身的意思。另一串项链上则串着一大块被雕刻成猴头形状的玉石,表示阿豪(即玛雅语主公的意思),这串项链垂过他的骨盆。阿加西亚指出,这些标志都说明了墓主人国王的身份。但这大量的财富和异域的奇珍更揭示了国王在将科潘造就为贸易中心的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这座城市是向玛雅以外地区贸开展易的门户,出口玉石和黑曜石等商品。而这些贸易带来了什么还很少有记载。宾西法尼亚大学的罗伯特歇尔曾经发掘了雅克斯库克默的墓葬,他通过电话访问告诉我,他曾经发掘了雅克斯库克默的墓葬。王朝的建立使科潘周边地区的经济形势产生了巨大的改变。这种经济形势反映了科潘更加中央集权的组织形式。他接着说。经济约束,只是使民众更加依赖也更容易被中央统治者所操纵的手段之一。 科潘玛雅王朝的缔造者雅克斯库克默模式化风格化的面孔,它装饰了罗萨里拉庙宇的墙壁。他眼睛里的纹理标志以及鹦鹉羽毛的头饰,将他同太阳神联系起来。(肯加利特) 科潘玛雅王朝的缔造者雅克斯库克默模式化风格化的面孔,它装饰了罗萨里拉庙宇的墙壁。他眼睛里的纹理标志以及鹦鹉羽毛的头饰,将他同太阳神联系起来。(肯加利特) 从奥拉潘多拉庙宇的一角伸出的美洲虎弯曲的獠牙 从奥拉潘多拉庙宇的一角伸出的美洲虎弯曲的獠牙。这些石块雕像曾经覆盖着一薄层的颜色鲜艳的石膏灰泥,在这座庙宇修建的时候石膏灰泥曾经是一种短缺资源。(肯加利特) 科潘位于莫塔瓜河附近,是重要的奢侈品玉石的主要来源产地――玉石的重要性不仅因为它的美丽,而且因为它与降雨和玉米收成有宗教上的联系。能够控制玉石的来源表明墓主占据了巨大的商机。这宗贸易在这里非常重要。阿加西亚说,它们连接着一个贸易网络,并且可以交易那些非常来自遥远异域的货物。 阿加西亚解释说,大量的贝壳随葬品表明科潘的国王们可能扩大了与沿海地区居民的贸易。但歇尔认为,这些贝壳随葬品可能仅只表明这位些国王个人十分爱好贝壳而已。 诸如黄铁矿石打磨的镜子四面铜镜以及上数百颗的绿曜石珠子等随葬品表明科潘的玛雅文明与提奥提华坎的城邦有贸易往来,提奥提华坎位于科潘北边700英里的墨西哥中部。与提奥提华坎的贸易非常重要。阿加西亚说。那里就像当今的华尔街。获得对整个玛雅地区的商品进行贸易的权利可能急剧快速地增加了科潘的财富。所以,墓主人惊人的财富表明了他的主要成就。阿加西亚告诉我。这个人使科潘城确立了其历史地位。 想要完善科潘的早期诸王是如何建立它们城邦的故事,恐怕我们还要爬进更多的隧道。在罗拉里拉和奥拉潘多拉附近的庭院里还有其它两座庙宇,分别被昵称为杰基里特和皮池-科罗拉多。它们的地基都完好无损,并且下面很可能也有坟墓。阿加西亚推测,寻找并挖掘那些坟墓可能再还需要10年的时间,而他在奥拉潘多拉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别的庙宇下面很可能有坟墓。阿加西亚笑着说,但是我可不打算去寻找它们了。
个人分类: 小红猪翻译小分队|2316 次阅读|0 个评论
《怪 石 录·记“翠岩寒瀑”》译文
xu782219 2009-5-17 19:39
《怪 石 录 记 翠岩寒瀑 》译文 作者:(清)沈心 【原文】 劳山石产即墨劳山下海滨。质甚坚,其色如秦汉鼎彝,土花堆涌者最可爱,间有白理如残雪如瀑泉者,具有岩壑状,小者作砚山,大者堪充堂室中清供,直与英德灵壁石相颉颃。 沈心诗客,有以劳山石赠椒园者,就其形色文理,余名之曰 翠岩寒瀑 ,因记以诗: 劳山仙境惜未游,劳山奇石殊可求。 一朝抱送入廨舍,几席顷刻成丹邱。 孱棱秀态妙造化,坐阅海若千春秋。 乍疑峭壁渍藓绿,悬空乃有飞泉流。 谁向孤云割一角,剧怜寒影凝双眸。 祖龙施鞭或未及,女娲遗炼犹含愁。 心神相对出尘世,安期似与同衾绸。 多生健药到霞骨,漫将易画增烦忧。 携归草堂花木静,中宵幽梦凌沧洲。 (转引自桑行之等( 1993 )编《说石》,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第 745 页) 〖释词〗 《怪石录》 清朝仁和(今杭州)人沈心所著的专论怪石的一本书,成书于乾隆十四年( 1749 年)。沈心在山东青州(今益都)作客时,对所见之怪石写了许多的诗文,辑录而成《怪石录》一书。这里选录的是其中的一首咏石诗。 仁和 即现在的杭州市。沈心就是杭州人。 鼎彝 鼎是古代煮东西的炊具,三足两耳;彝是古代盛酒的器具,泛指祭器。此处 秦汉鼎彝 ,可以理解成 秦汉古董 ,泛指青铜器类古器物。 英德石 英德,广东省县名。产奇石,可以垒假山用,人们称为 英石 。 灵壁石 灵壁,安徽省县名。产奇石。 颉颃 颉颃( xie hang ),本来是指鸟儿上下飞翔,后来指双方相比,分不出上下。 廨 古代称官吏办事的地方。这里指沈心的起居室,或者书房。 几席 几,小桌子;席,座位。 丹邱 丹即红,邱即丘,丹邱即红丘。在此指多彩美丽的山丘。 祖龙 指秦始皇。 女娲 我国神话人物,是人类的始祖,曾炼五彩石补天,折断鳌足支撑四极,治理洪水,杀死猛兽,使人民得以安居。 安期 传说中的神仙。 〖译文〗 崂山怪石产在即墨崂山山下的海滨。崂山怪石质地坚硬,其颜色如秦汉古董鼎彝,有土色花堆砌,或者像涌泉者最可爱,中间有白纹理如残雪如瀑泉的,具有岩石山壑状,小的可以作砚台山,大的可以充当堂室中清供,简直可以与英德石和灵壁石相媲美。 我沈心是个正在作客的诗人,一天,有人到我居住的临时家园来,赠我一方很奇特的劳山石。根据这块石的形色和纹理,我命名它为 翠岩寒瀑 ,并且作诗记载如下。 崂山是一个美丽的仙境, 可惜我至今还未去游过。 崂山的奇石十分的神异, 所以更是十分地难得。 一天,友人送我一方崂山奇石, 刹那间,就好象 我的座席和小桌上 飞来了一座多彩多姿的山丘。 山丘上, 那似隐似现的岩石的棱角, 那若有若无的秀丽姿态, 胜过了太上造化的神功。 我静坐凝神观看, 这梦幻中的奇石,就像 经历着沧海桑田般千年的春秋变化。 突然一看,又让人生疑: 是峭壁上浸出了鲜绿的苔藓? 悬空处哪来的飞流直下的泉水? 又是谁, 把一片孤云割去了一角? 骤然间让人生起了怜爱之心。 那冰冷的影子啊, 凝进了我双眸的眼神。 秦皇挥舞长鞭横扫六合的威风, 也赶不上我此时此刻的得意心情。 可转瞬间,我又朦胧觉得: 这奇石是女娲补天遗下的一块宝石, 至今还隐含着未能补天的无限愁怨。 我的心神面对着这块奇石, 简直成了走出尘世的仙人, 就好象仙人安期 正在和我盖着同一床锦被。 赏此奇石,犹如体内生发出许多健身的神药, 顷刻间使我变成了有霞骨的神仙。 不要把它换作画, 那一定会为自己增加烦恼和忧伤, 因为它现在这个样子就是最美妙的。 赏罢,我小心翼翼, 把这块奇石带回我下榻的草堂, 我在奇花异卉静静的护拥下睡去。 夜半的幽梦啊, 带我徜徉在神奇苍茫壮丽的大海上。
个人分类: 未分类|3146 次阅读|2 个评论
“逍遥游” 内篇 第一 《庄子》译注
huchangbo 2009-4-19 22:25
  《逍遥游》以义名篇。逍遥是悠然自得、自由自在的意思。游是邀游于自然界。   《逍遥游》是一篇与惠施辩论的文章。庄子针对惠施的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的命题和执一不化的观点,运用直觉思维、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相结合的方法与惠施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本篇有三个层次:   从北冥有鱼到圣人无名,是写从有待到无待的境界。这是庄子超世主义的人生哲学。从尧让天下于许由到肩吾问于连叔,阐述了无名、无功、无己的观点,这是达到无侍的唯一手段和途径,反映了庄子的利己主义。在惠施与庄子的两段对话中,惠施以大瓤来影射庄子的大而无用的观点,庄子却把无用说成大用,这是他的主观随意性的方法,也是他的处世哲学。   从《逍遥游》中的观点可以看出,庄子所追求的绝对的精神自由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小大无别是相对主义的,无名、无功、无己是利己主人的。但是,也有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承认事物发展变化的因素。   北冥有鱼(1),其名为鳏(2)。鳏之大(3),不知其几千里也(4)。化而为鸟(5), 其名为鹏(6)。鹏之背(7),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8),其翼若垂天之云(9)。是鸟也(10),海运则将徙于南冥(11)。南冥者,天池也(12)。      (1)北冥:北极大海。冥,通厚,广阔幽深的大海。北冥有三解:慧琳《一切经音义》引司马注溟,谓南北极也。 朱季海《庄子故言》谓冥为极地大水。陆德明《经典释文》,释德清《庄子内篇注》,胡远浚《庄子诠诂》、曹础基《庄子浅注》皆训为北海。钟泰训冥为冥冥之义。司马注可从。   (2)眼(kūn):大鱼。   (3)之:的。大:指体积巨大。   (4)几:指不定的数目。   (5)化:变化,化成。为:变成,成为。在《庄子》中有许多辩证法的思想,承认事物的发展变化,鲲变鹏就是其中一例。   (6)鹏(png):大鸟名。古文风字。   (7)背:脊背。   (8)怒:奋飞,奋起。   (9)若:如,好象。垂:挂缒。   (10)是,此,这只。是鸟,这只鸟。   (11)海运:指海啸,海动所引起的波涛动荡,此时必伴以大风,大鹏借此大风飞向南海。徙,迁侈。南冥:南极大海。   (12)天池:天然的大池。      北极大海有条鱼,它的名字叫鲲。鲲的体积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鲲变化成鸟,它的名字叫鹏。鹏的脊背,不知道有几千里;奋起而飞,它的翅膀就象挂缒在天上的云彩。这只鸟,风起海动时就要迁移到南极大海。南极大海,是天然的大池。   齐谐者(1),志怪者也(2)。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3), 传扶摇而上者九万里(4),去以六月息者也(5)。野马也(6),尘埃也(7),生物之以息相吹也(8)。天之苍苍(9),其正色邪(10)?其远而无所至极邪(11)?其视下也(12),亦若是则已矣(13)。      (1)齐谐(xi),齐国记载诙谐怪异的书。作人名、书名解非是。   (2)志:记,记述,记载。怪:怪异,奇异。   (3)水击:拍打水面。水击三千里,说明鹏起飞时的声势极大。   (4)传(tun):盘旋。扶摇:自下而上的暴风。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是说眼界极远。不管是水击三千里,还是升到九万里高空,然而都是不足自矜的.因为都是有待的,不逍遥不自由的。   (5)去以六月息者也:飞向南极大海,要用六个月的时间,才能止息。作乘六月的风而去解非是。   (6)野马:游气浮动于天地之间,状如野马奔驰。   (7)尘:指尘土。埃:指尘土中的细小颗粒。尘埃:即飞扬在空中的带有尘土颗粒的空气。   (8)生物:指空间活动的生物。息:气息。以息相吹:气息相互吹动。   (9)苍苍::深蓝色。   (10)其:通岂。   (11)极:尽。   (12)视:看。   (13)是:此,这样。则已:同而已。      齐国的谐书,是记载怪异事情的书。谐书上所记的言论说:当大鹏迁往南极大海时,翅膀拍击水面三千里,借盘旋的暴风飞上九万里高空,一飞去就要用六个月的时间才能息止。野马奔驰的游气,飞扬弥漫的尘埃,空中活动的生物,都因气息相互吹动而上升。天空的深蓝色,难道那是它的本色吗?天空的高远难道就没有穷尽吗?大鹏向下看,也不过是这个样子罢了。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1),则其负大舟也无力(2)。覆杯水于拗堂之上(3),则芥为之舟(4);置杯焉则胶(5),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6)。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7),而后乃今培风(8);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阔者(9),而后乃今将图南(10)。      (1)且夫:表示要进一步论述,提起下文。厚:深。庄子这里所说的水之积也不厚和下面说的风之积也不厚,在于说明大船、大鹏都是受水、风之积的有待的限制,没有什么足以自矜的理由。庄子就是从这里走入相对主义的。   (2)负:载。   (3)覆,倒。坳(o):洼坑。坳堂:也作堂坳,堂地上的洼坑。   (4)芥:小草。   (5)置:放置。胶:粘注。于此:在这里。   (6)大翼:指代大鹏。   (7)斯:乃,就。   (8)而后乃今:乃今而后为倒文,这时然后才。培:通凭,凭借。培风,凭风,乘风。   (9)夭阏():阻止,阻拦。   (10)图南:图谋飞向南极大海。      如果水积的不深,那么它就没有负起大船的力量。倒一杯水在堂前低洼的地上,一根小草就可以作为船;放上一个杯子就会粘住不动,这是因为水浅而船大的缘故。风积的强度不大,它负荷大鹏也就无力量。所以能飞九万里则是因为大风在它的翅膀的下面,然后才凭借风力;背负着青天而无法遏止地飞翔,而后才能飞到南极大海。   惆与学鸠笑之曰(1):我决起而飞(2),枪榆桥而止(3),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4),奚以九万里而南为(5)?适莽苍者(6),三冶而反(7),腹犹果然(8);适百里者,宿春粮(9);适千里者,三月聚粮(10)。之二虫又何知(11)!      (1)蜩(liO):胡蝉。学:亦作鸳。学鸠:楚鸠。庄子认为蝉、鸠二虫的以小自限也是根本不懂相对相待的含义。   (2)决(xe):轻易。   (3)枪:亦作抢,疾速到达。枋:檀树。   (4)时:指一个时辰。则:或。时则不至:一个时辰或达不到。控:投,落地,落下来。   (5)奚以句:此句为嵌语式,将奚为拆开,在其中嵌上以之九万里而南表示问,奚为:何为,为什么。适:往,到。   (6)莽苍:十里之郊的莽莽草色。   (7)飡:即餐。反:通返。   (8)犹:还。果然:饱的样子。   (9)宿:过夜,指一夜。春:在臼内件捣谷物。   (10)三月聚粮:用三个月的时间积蓄粮食。   (11)之:这。二虫:指蜩鸠。      胡蝉和楚鸠讥笑大鹏说:我轻易地从地上飞起,疾速地抵达榆树和檀树,一个时辰飞不到,那就落在地上罢了,为什么偏要飞向九万里的高空又往南极大海飞去呢?到十里近郊去的,只带三餐粮食而当天返回来,肚子还是饱饱的;到百里远的地方去,要用一夜的时间件粮备米;到千里路远的地方去,就要准备三个月的粮食。这两个虫鸟又哪里知道这个道理呢?   小知不及大知(1),小年不知大年(2)。奚以知其然也(3)?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5),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6),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7),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8)。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9),众人匹之(10),不亦悲乎(11)!      (1)知(zh):通智。不及,不了解。大知:是指一切无待的个人精神的绝对自由。   (2)年:寿命。小年,短命。   (3)奚:何,怎么。然,这样。   (4)朝菌:一种朝生暮死的菌类植物。晦朔:一个夜间一个白天,一天一夜。   (5)蟪蛄(hugū):寒蝉,春生夏死,夏生秋死。春秋,指一年。   (6)楚,楚国,在今湖北省。冥灵:树名,非指大龟名。   (7)大椿:树名。   (8)此大年也:此四字原缺,按刘文典《庄子补正》补正。大年:指齐生死,忘生死。   (9)彭祖:传说中的人物,姓钱名铿,尧时人,历经夏、商、周各朝,活八百岁,封干彭,又年寿长,故称彭祖。特:独。闻:名声,此处引申为著称。   (10)匹:比。   (11)悲:悲哀。      才智小的不了解才智大的,寿命短的不了解寿命长的。怎么知道是这样呢,生命只有一个早晨的菌类植物,不可能知道一昼夜的时光。生命只有一个夏季或一个秋季的寒蝉,不会知道什么是一年。这就是小年。楚国的南面有一种冥灵树,以五百年为一个春季,以五百年为一个秋季;远古时代有一种大椿树,更以八千年力一个春季,八千年为一个秋季。这就是大年。彭祖至今还以长寿著称于世。众人都想与他比附,不也是可悲的吗?   汤之问棘也是已(1):穷发之北有冥海者(2),天他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3),未有知其修者(4),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5),翼若垂天之云,传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6),绝云气(7),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8)。斥鴳笑之曰(9):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10),翱翔蓬蒿之间(11),此亦飞之至也(12),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13)。      (1)汤:商朝第一个皇帝,一般称商汤。棘:人名,即夏革(ji),商汤时贤大夫。革与棘,读音相同。已:通矣。在此句之后,闻一多《庄子内篇校释》据憎神清《北山录》引增补汤问棘曰:上下四方有极乎?棘曰:无极之外,复无极也。二十一字佚文。我们仍据原本,没有增补。   (2)穷发,不生草木的不毛之地。   (3)广:宽。   (4)修:长。   (5)太山:一本作泰山,在今山东省。   (6)羊角:旋风。   (7)绝:穿过。   (8)且:将。   (9)斥鴳:小池泽的尺鹤小雀。在庄子看来,鹏与斥鹤的大小之间各有个的自由一面,也各有个的不自由一面。斥鴳以小自矜就必然陷入不自由而下能自拔。   (10)切,周人以八尺为一伺。汉代以七尺为一切。   (11)翱翔:展翅飞翔。蓬蒿:野草。   (12)至:最。   (13)辩:通辨,区别。      商汤询问棘有这样一段话:不毛之地的北极,有很深的大海,就是天然的大池。那里有一条鱼,它的宽度数千里,没有人知道它多长,它的名字叫鲲。有一只鸟,它的名字叫鹏,脊背象泰山,翅膀象挂缒在天上的云彩,凭借旋风飞向九万里高空,穿过云层,背负青天,然后向南飞翔,飞往南极大海。小泽里的尺鴳讥笑大鹏说:它将飞往什么地方呢?我跳跃起来向上飞,不过几丈便落下来,在野草之间飞来飞去,这样的飞翔不也是很快洁了。而它究竟要飞到什么地方呢?这就是小和大的区别。   故夫知效一官(1),行比一乡(2),德合一君(3),而征一国者(4),其自视者亦若此矣(5)。而宋荣子犹然笑之(6)。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7),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8),定乎内外之分(9),辩乎荣辱之境(10),斯已矣(11)。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12)。虽然(13),犹有未树也(14)。   夫列子御风而行(15),伶然善也(16),旬有五日而后反(17)。彼于致福者(18),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19),犹有所待者也(20)。若夫乘天地之正(21),而御六气之辩(22),以游无穷者(23),彼且恶乎待哉(24)!故曰:至人无己(25),神人无功(26),圣人无名(27)。      (1)知:通智。效:功效,指做官能有功效,引申为胜任。   (2)行:行为,作为。比(b):亲近。   (3)德:品德,道德。合:符合。   (4)而:才能,能力。   (5)其:指上述四种人。自视:自己看自己,自己对待自己。   (6)宋荣子:即指宋钘,齐国稷下学宫的学者,与尹文同属一派。犹然:讥笑的样子。   (7)举世:整个社会。誉:赞誉。劝:奋勉,努力。   (8)非:责难,非难。沮:诅丧。   (9)内外之分,内我和外物。《天下》介绍宋钘思想时说:不累于俗,不饰于物,不苟于人,不伎于众。见侮不辱,救民之斗,禁攻寝兵,救世之战。以及《韩非子显学》说的宋荣子之议,设不斗争,取不随仇。不羞囹圄,见侮不辱。这些话都可做内外之分的注脚。俗、物、人、众和自身相对,前者是外,后者是内,对于外物不为累赘而有所忧虑,不去矫饰而有所作为,不与之苟且而同流合污,不与之歧异而形成矛盾,从而保持其独立的精神。誉和非都是外在的,浊立自立的精神则是内在的:誉对内在的精神无所补益,所以誉世而誉之下加劝;非对内在的精神也无所损伤,所以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这就叫作定乎内外之分,这是典型的道家思想。   (10)辩,通辨,辨别,境:界限。   (11)斯:这,已:止。   (12)数(shu)数:犹汲汲,着急的样子。世:世情,指非誉荣辱所谓外。   (13)虽然:虽然如此。   (14)犹:还。树:建立,建树。   (15)列子:列御寇,郑人,春秋时期思想家。庄子多引列子的言论来证实自己的观点。《吕氏春秋不二)说:子列子贵虚。可见为道家先驱人物。御:驾驭。列子御风而行:指御风是有待的。   (16)泠(lng)然:轻妙的样子。   (17)旬:十天。有:又。反:通返。   (18)致福:求福。   (19)负:避免。行:步行。   (20)待,凭借,依靠。《庄子》书中的有待是哲学范畴,指的是事物的条件性。   (21)乘:因。天地:指万物,正:本性。   (22)御:本义为驾驭,引伸为顺从、顺应。六气:指阴、阳、雨、风、晦、明。辩:通变,指变化。   (23)无穷者:无穷尽的境界。   (24)恶(wū):何,什么。   (25)至人,指思想道德达到最高境界的人。《田子方》有得至美而游乎至乐,谓之真人。《天下》有不离于真,谓之至人。无己:忘掉自己,清除物我界限。   (26)神人:庄子理想中得道而神妙莫侧的人。无功:不追求功名。   (27)圣人,道德智能高尚的人。庄子认为,只有至人、真人、神人、圣人才是无侍的,才能达到绝对的自由。无名:不迫求名声。      所以,才智能胜任一官之职的,行为能符合一乡人心的,品德能投合一国之君的,能力能够取信于民的,他们自鸣得意也就象尺鴳这种小雀一佯,而宋研却讥笑这种人。宋钘能做到当整个社会都赞美他时,他也不因此更加努力;当整个社会都批评他时,他也不因此而更加沮丧。他能认定内我和外物的区别,能分清光荣和耻辱的界限。不过如此而已!他对世俗的声誉并不汲汲去追求。   虽然这样,但他还有尚未建树的,列御寇能够驾着风行走,样子轻妙极了,走了十五天而后回来。他对于求福的事,从来不去汲汲追求。这样他虽然可以免去步行的劳苦,但他还是有所凭借的啊,如果能因循自然的本性,顺应六气的变化,以邀游于无边无际的境域,他还有什么依赖的呢?所以说,修养最高的至人,能够忘掉自己;修养达到人所莫测的神人,不去建立功业;修养臻于明智的圣人,不去树立名望。   尧让天下于许由曰(1):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2),其于光也(3),不亦难乎(4)!时雨降矣(5),而犹浸灌(6),其于泽也(7),不亦劳乎(8)!夫子立(9), 而天下治(10),而我犹尸之(11),吾自视缺然(12)。请致天下(13)。许由曰:子治天下,天下即己治也,而我犹代子(14),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15)吾将为宾乎?鹪鹩巢于深林(16)不过一枝;偃鼠饮河(17),不过满腹(18),君(19),予无所用天下为(20)人虽不治庖(21),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22)。归休乎(,) !庖(,)      (1)尧:上古帝王唐尧。天下,指中国的全部土地,引申为帝王的统治权力。许由:古代尧时的隐士,姓许,名由,字仲武,颖川阳城人。据《高士传》记载,尧要把帝位让给他,他认为是沾污了他的耳朵,便到河里洗一洗,然后隐于箕山。尧拜他为老师。他死后,尧封其墓,并溢为箕公。后人称他为洗耳翁。尧让天下与许由而许由不受一事在《大宗师》、《让王》、《盗跖》诸篇中都有记载。   (2)爝(ju)火:火把,火炬。在庄子看来、尧这位古代圣人是主无名的,把自己喻作小火把,把天子看成是累赘。   (3)其,它。于:对于。光:光亮。   (4)亦,也。难:困难。   (5)时雨:按一走时令节气降雨,俗称及时雨。   (6)浸灌:人工灌溉。   (7)泽:滋润土地。   (8)劳:徒劳。   (9)夫子:先生,指许由。立:立为天子。   (10)治:安定,有秩序。   (11)犹:还,尸:主持。   (12)自视:自己看自己。缺然:缺乏能力的样子。   (13)致:送给。请致天下,请让我把天下让给你。   (14)子:你,指尧。治:治理,犹:如果,代子:代替你。   (15)宾:从属,派生的东西。   (16)鹪鹩(jiāolio):小鸟名,善于筑巢,俗称巧妇鸟。   (17)偃(yān):通鼹,偃鼠:小鼠。   (18)腹,肚子。   (19)归,回。休:罢了。君:指尧。   (20)予:我。   (21)庖人:厨师。   (22)尸祝,古代词庙中立持祭礼的司仪。越:指越权。樽,酒器。俎(zǔ):盛肉的器皿。樽俎:指厨事。庄子的社会观点主张庖做庖的事,尸祝做尸祝的事,各按其位,代庖不可以,更不可以代尧为天子。只有都不要名,才能自由自在。      尧要把天下让给许由,说:太阳、月亮出来了,可是人为的火把还不熄灭,它还要显示光辉,不也是很难的吗!及时雨降落了,还要进行人工灌溉,去滋润土地,不是徒劳的吗!先生如果你立为天子,天下一定会安定,然而我还主持天子的政务,我自己觉得缺乏能力,请允许我把天下让给你吧。许由说:你治理天下,天下已经安定了。而我还来代替你,难道我是为了出名吗?名是从属于实的,难道我还去求取从属的东西吗?巧妇鸟筑巢在深林中,不过只占一根树枝罢了;偃鼠到河里饮水,只不过喝满肚子罢了。你请回吧!算了吧!我的君主!我是不想对天下有所作为的!厨师虽然不下厨房,主持祭祀的人也不会逾越厨师的职位而代替厨师去烹调的。   肩吾问于连叔曰(1):吾闻言于接舆(2),大而无当(3),往而不返(4),吾惊怖其言(5),犹河汉而无极也(6);大有径庭(7),不近人情焉(8)。连叔曰:其言谓何哉(9)?曰:藐姑射之山(10),有神人居焉(11),肌肤若冰雪(12),绰约苦处子(13)。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14),而游乎四海之外(15)。其神凝(16),使物不疵疡而年谷熟(17),吾以是狂而不信也(18)。   连叔曰:然(19)。瞽者不以与乎文章之观(20),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21)。岂唯形骸有聋盲哉(22)?夫知亦有之(23)。是其言也(24),犹时女也(25)。之人也,之德也,将旁礴万物以为一(26),世蕲乎乱(27),孰弊弊焉以天下力事(28)!之人也,物莫之伤(29)大浸稽天而不溺(30)大旱金石流(31)山土焦而不热(32), 是其尘垢粃糠(33),将(,) 犹陶铸尧舜者也(34)(,) ,孰肯以物为事((,) 35)?      (1)肩吾:人名。得道的隐士或山神,事迹不可考。《大宗师》有肩吾得之以处太山。连叔:人名。不可考。   (2)闻:听到,接舆:人名,姓陆,名通,字接舆,楚国的隐士,与孔于同时,佯狂不士,这里有庄子自喻接舆的意思。   (3)无当:不着边际,不切实际。当,适当。   (4)往:到,此处指说到。不返:不回来,意指说到那里是那里,收不回来。   (5)惊怖:惊恐害怕。   (6)河汉:指银河系,俗称天河。无极:无边无际。   (7)径:门外的道路。庭:院内堂外之地。径庭:比喻差别很大。   (8)人情:人之常情。   (9)谓:说。何:什么。   (10)藐姑射:山名。   (11)神人:指得道神妙莫测的人。实际说明庄子主观思想是神人而不是一股人,庄子认为神人可以混同自然和社会的一切,而不必劳心见功,只是无为而治就行了。甚至说尧舜也不过是神人陶制的尘垢粃糠,神人不用天下,不用万物,而专重主观精神升华,臻于逍遥自由境界。   (12)若:如,象。   (13)绰约:姿态柔美的样子。处子:未嫁的处女。   (14)御:驾驭。   (15)四海:古代以中国四周环海而称为四海,一般四海即指天下或全国各地。   (16)凝:凝聚,专一。神疑:指思想集中于内心,对外界事物不闻不问。   (17)疵疠:灾害,疾病。   (18)以,认为,是:此,指接舆的那段话。狂:通诳,诳语。   (19)瞽(gǔ):眼瞎。文章:文采,指华美的色采和花纹。观:景色。   (21)与:参与,聋:聋子。   (22)岂唯:难道只有。   (23)知:通智,指认识。   (24)是:此。其言,指上述关于瞽聋的一段议论。   (25)时:是。女:汝,你。   (26)旁礴:广被,混同。旁礴万物:指与万物混同。   (27)世,世人,社会上的人。蕲(q):求。   (28)孰:谁。弊弊:辛苦经营。   (29)莫,没有能。   (30)大浸,大水。稽:至。大浸稽天:大水滔天,溺(n):淹没在水里。   (31)流:熔化。   (32)粃糠:米糠的瘪谷,比喻细小的糟粕。   (33)陶,烧制的瓦器。铸:熔铸的金属器物。陶铸:制作,造就。   (34)物:事,指世务。      肩吾向连叔请教说:我在接舆那里听到的话,都是一些没有边际的大话,说到哪里是哪里而收不回来,我惊异和害怕他的言论,就象银河一样漫无边际,和一般人的想法差别极大,实在有点不近人情。连叔说:他的言论讲的是什么呢?肩吾转述接舆的话说:在藐姑射山上,住着一位神人,肌肤象冰雪那样白洁,恣态象处女一样柔美。不吃五谷杂粮,吸清风,饮甘露。乘云气,驾飞龙,邀游于四海之外。他的精神十分专一,对万物不加闻问,从而使万物不受灾害,年年谷物丰收。我认为这都是一些狂话而不值得相信。   连叔说:是这样。瞎子没有办法同他共赏文采的景观,聋子没办法同他共听钟鼓的乐声。难道只是在形体上有聋子和瞎子吗?认识上也有聋子和瞎子的啊!接舆的话,就是指你说的。那位神人,他的德行与万物混同为一,而社会上的人则追求纷争,他哪里肯劳碌地经营社会上的俗事呢!这样的人,外物不能伤害他,大水滔天而至也淹不死他,天旱热到金石熔化,土地和大山都被烧焦,他也不会感到热。用他身上的细小尘垢和粃糠,就可以造就成尧舜,他怎肯把治理社会事务当作自己的事业呢!   宋人资章甫而适诸越(1),越人断发文身(2),无所用之,尧治天下之民,平海内之政(3)。往见四子藐姑射之山(4),扮水之阳(5),官然丧其天下焉(6)。      (1)资:贩卖。章甫:古代的帽子。宋:宋国。越:越国。适:到。诸:兼词,之于。   (2)断发,不留头发。文身:身上刺花纹。古代中原一带,将头发结成云鬟,才可以戴上帽子,越入断发文身,所以帽子对他们是没有用处的。   (3)海内:指中国之内。   (4)四子:有二解:司马彪《庄子注》,四子,王倪、啮缺、被衣、许由。郭庆藩《庄子集释》引李桢《庄子注》:四子本无其人,征名以实之则凿矣。此二解可存疑。   (5)汾水之阳:汾水,在今山西省境内,据传临汾曾为尧都。阳,指水的北面。   (6)窅(yǎo):所见深远,指经四子的开导,尧明白了大道。      宋国有个人到越国去卖帽子,越国人有断发文身的习俗,用不着帽子。尧治理天下人民,安定国内的政事,到藐姑射山和汾水的北面,拜见四位得道的人士,懂得了更加深远的道理,从而忘掉了他统治天下的地位。   惠子谓庄子曰(1):魏王贻我大瓠之种(2),我树之成而实五石(3),以盛水浆(4),其坚不能自举也(5);剖之以为瓢(6),则瓠落无所容(7)。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8)。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9)。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10),世世以洴澼..为事(11)。客闻之,请买其方以百金(12)。   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13),请与之(14)。客得之(15),以说吴王(16)。越有难(17),吴王使之将(18),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19)。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洸,则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20),而忧其瓠落无所容(21)?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22)!      (1)惠子:惠施,庄子的朋友,先秦名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惠施下面的一段话,借大瓢无用为喻,讥讽庄子的学说虽然意趣宏深,而不切实际。   (2)魏王:指魏惠王,即梁惠王。魏都原居安邑,国号称魏,后迁到大梁,国号改梁,称梁惠王。惠为溢号。贻:赠送。瓠(h):葫芦。种,种子。   (3)树:种植。实:装,五石(dn):五十斗。   (4)盛:通成。   (5)坚:硬度。   (6)剖:破开。   (7)瓤落:又作瓠落,大而平的样子。无所容:没有什么东西可装。   (8)掊:砸破。   (9)夫子,先生,拙:不善。   (10)龟(jun),通皲,手足皮肤沾水或受冻而开裂。   (11)世世:祖祖辈辈,世世代代。洴澼(png p):在水中漂洗。..(kung),通扩,絮衣服的新丝绵。   (12)请:请求。方,不龟手的药方。   (13)鬻技,出卖技术。   (14)与之,卖给他。   (15)之:它,不龟手的药方。   (16)说(shu),用话劝说。吴王:吴国的国王。   (17)有难,发难,指军事进攻。   (18)使之将(jing):派他率领军队。   (19)裂地,割一块地方。封之,封赐给他。   (20)虑,通掳,拴,结。大樽,腰舟。   (21)忧:忧虑,瓠:借廓。   (22)蓬:草名,其状拳曲不直。      惠施对庄子说:魏惠王赠送我一个大葫芦的种子,我种植它而成长,结出的果实有能容纳五石粮食那样大,用来盛水,可它的坚固程度却不能自胜。把它切开制成瓢,则瓢底大而平浅,不能容纳什么东西。这个葫芦不是不大,而我因为它没有什么用处,便把它砸碎了。   庄子说:先生,原来你不善于使用大的东西!宋国有一个人善于炮制不皱手的药物,祖祖辈辈在水中从事漂洗丝絮的劳动。一位客人听到了这件事,请求以百金购买他的药方。宋人把全家集合在一起,商量说:我家祖祖辈辈从事漂洗丝絮的劳动,所得到的钱很少,现在一旦卖出这个药方就可得到百金,让我们把药方卖给他吧。客人买得药方,用它去游说吴国的国王。一次越国发难侵吴,吴王派这个人统帅大军,冬天和越军在水上作战,大败越军,于是得到割地的封赏。能不皲手的药方只有一个,有的用来博取封赏,有的仍然不能免于在水中漂洗丝絮的劳苦,这就是因为对药方的使用不同。现在你有五石容量的大葫芦,为什么不将它做成腰舟,拴在腰间,借以飘浮在江湖之上,反而愁它大大无物可容呢?可见先生的心窍还是被蓬草睹塞了吧!   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1)。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2),.. 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3),立之涂(4),匠人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5) 众所同去也(6)。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乎(7)?卑身而伏,似侯敖者(8);.. 东西跳梁(9),不辟高下(10);中于机辟(11),死于网罟(12)。今夫..牛(13),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14),而不能执鼠(15)。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16),广莫之野(17),彷惶乎无为其侧(18),逍遥乎寝卧其下(19)。不夭斤斧(20),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21)!..      (1)樗(chu):,俗称臭椿,质的粗劣的大树,其高可达二十多米。   (2)本,指树干。拥肿:犹盘瘿,即疙瘩。绳墨:木匠用的墨线。中(Zh6ng):合。   (3)规矩:木匠划圆、方的工具。   (4)涂:通途。立之涂:立在路上。   (5)大而无用:大而无用是庄子的重要思想,因为庄子主张无用为有用。惠施在这里是针对庄子的大而无用的言论说的。   (6)众;大家。去:抛弃。   (7)独:偏偏,见:看到。狸:野猫。狌:黄鼠狼。   (8)卑:低。敖:通遨,过游,指来往的小动物,如鸡、鼠之类,为狸狌所猎获的对象。   (9)梁:通踉。跳梁:跳跃。   (10)辟:通避。   (11)中(zhong):触到。机辟:捕禽兽的工具,装有开关的机件为机,设陷井为辟。   (12)罟(gu):网的总名。   (13)..(Ll),亦作犛,牦牛。   (14)能:能力。   (15)执:捉拿。   (16)无何有:虚无。庄子继承老子的思想,也把世界看成是虚无。乡:地方。   (17)广莫:辽阔。   (18)彷徨:纵任不拘的样子,徘徊。无为:无所作为。   (19)逍遥:优游自在。寝卧:躺着。   (20)夭:折。斤:大斧头。   (21)安:怎么会,那里会。      惠施对庄子说:我有一棵大树,人们把它叫樗。这棵大树的树干长着凹凸不平的大疙瘩,无法打上墨线,它的小枝又都弯弯曲曲,不合乎木匠的规矩,生长在道路上,木匠连看也不看它一眼。现在你说的那些言论,都是大而无用的,所以大家都弃你而去。庄子说,先生你没看那野猫和黄鼠狼吗?它把身子伏在地上,以等候那些来来往往的小动物。东西跳跃,不辟高低,踏中机关,死于网罟。现今的牦牛,它的庞大的身驱象挂在天上的云彩,这头牛能力很大,然而不能捕鼠。现在先生有这棵大树,却忧虑它没有用处,为什么不把它栽到什么也没有的地方,以及那无边无际的旷野,然后来往徘徊在它的旁边,自由自在地躺在它的下面,使它遭不到斧头的砍代而夭折,也没有什么东西来侵害它。它没有什么用处,又哪里会有什么困苦呢? 参考: http://hi.baidu.com/oooiiooo/blog/item/4a248b52d901db0c0cf3e39d.html
个人分类: 品读《庄子》|2961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国兽医职业概述(1)--工作性质
liudongyang 2009-4-9 11:30
美国兽医职业概述( 1)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资料来源:美国劳工部网站(最后更新 2007 年 12 月 18 日 ) 要点 1. 兽医应具备:对动物亲和力,与主人融洽相处的能力。 2. 毕业于经过认定的兽医学院,并具有州颁发的执照。 3. 进入兽医学校的竞争较为激烈,毕业生拥有优异的工作机会。 4. 近四分之三的兽医在私人诊所工作。 兽医工作的性质描述 兽医的工作在于呵护宠物,家畜,动物园、赛场、和实验室的动物。一些兽医应用他们的技能来防控人类的动物源性疾病,同时进行临床研究人和动物的健康问题。其他工作有:基础研究,拓展我们关于动物和医学的知识;应用研究,开发应用知识的新方法。 大多数兽医诊疗动物的健康问题,免疫预防诸如犬瘟热和狂犬病的疾病,用药物使动物摆脱感染和疾病,处理包扎创伤,整复骨折,外科手术,给主人提供关于动物饲养、行为和繁殖方面的建议。 根据美国兽医协会的统计,超过 70% 的兽医工作在私人诊所,主要诊疗小动物。小动物医生工作对象通常为狗、猫、鸟类、爬行动物、兔、雪貂和其他作为宠物的动物。近 1/4 的兽医工作在混合诊所,在诊治小动物的同时,还为猪、山羊、牛、绵羊、野生动物提供服务。也有少数的兽医在私人诊所完全诊治大动物入牛、马及其他食用动物。这些兽医开车到农牧场给畜群或个体提供兽医服务。多数工作是预防性的保持畜群的健康水平,检测动物并进行免疫,对农场主提供动物生产、饲养、和圈舍等方面的咨询。还进行创伤处理、整复骨折、外科手术、剖腹产等工作。此外,还有一部分兽医从事动物园,水族馆,或实验室动物的健康服务。在需要时,所有类型的兽医均可以对动物实施安乐死。
个人分类: 教育八卦|896 次阅读|0 个评论
[小红猪]三级人网
eloa 2009-3-19 12:14
小红猪小分队 发表于 2009-03-19 5:40 原文地址在 这里 。作者: Michael Bond 译者: seren(彼岸猪) 他人对你的行为所施加的影响远比你想象中的要大,哪怕是那些你从未谋面的人,迈克邦德(Michael Bond)如是说。 如果你住在北半球,眼下恐怕不会是你喜欢的月份。一月最易让人感到沮丧,而我们都知道这是为什么:险恶的天气、圣诞购物后高筑的债台、在下一个节日来到之前的漫长等待、上一季度的账单、昏暗的傍晚和昏暗的清晨。至少,看起来就是为此。这些原因也许确实影响了你的情绪,可是,另外一个关键因素大约是你想不到的:你朋友和亲戚的情绪。近来的研究表明身边人对我们的情绪的影响远比我们想象中的要大。不仅如此,我们甚至会受到朋友的朋友,乃至朋友的朋友的朋友的影响那些我们素昧平生,与我们的亲友关系远在三层之外的人的情绪,居然可以像病毒一样通过我们的社交网传染我们。 实际上,我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有许多现象都可以由某种尚未明了的机制在社交网中传播。这些现象里包括快乐与抑郁、肥胖症、酗酒或烟瘾、不健康的状态、是否乐于参加选举、对音乐和事物的品位、对网上隐私偏爱与否、甚至自杀倾向。它们在社交网中传播,就如扔入湖中的卵石激起层层涟漪,位于波士顿的哈佛医学院的医学社会学家尼古拉斯克里斯塔克斯(Nicholas Christakis)如是说。而他正是与此相关的许多科研项目的先行者。 我们的情绪、爱好和健康情况不仅受到周边人的影响,甚至会被陌生人影响这种情况乍一看来令人担忧。既然许多社交影响都只出现在潜意识的层面上,这岂不暗示着我们不再是我们自己生活的主人,而只是一个丧失驾驶权的乘客? 但是我们不必如此忧虑,纽约市哥伦比亚大学的社会学家邓肯瓦特(Duncan Watts)说。社交影响大多数时候是好事。我们是天生的社交动物,而来自我们身边小圈子之外的影响力能够对我们的所作所为起到决定性作用。就这两点而言,我们应该感到庆幸才是。更进一步来说,当我们意识到社交具有传染性的作用之后,我们可以找到抵消坏影响或让社交影响为我们服务的方法。毋庸置疑的是,人们可以控制自己的社交圈并借此影响自己的生活。克里斯塔克斯这么认为。 行为与情绪就如病毒一样充满传染力。 以克里斯塔克斯上个月发表的研究发现为例,快乐是能够传播的。他的研究小组调查了麻省佛明罕心脏病研究自1948年以来的流行病问卷结果,发现在接受问卷的数千朋友、亲戚、邻居和同事中,快乐的人总是聚集在一起。这不是由于他们因为快乐而自然地接近彼此,而是因为随着时间过去,不论人们如何有意选择朋友,快乐总能在社交网中传播开来。(《英国医学杂志》,DOI:10.1136/bmj.a2338) 克里斯塔克斯还发现人们的快乐程度并不仅受到朋友的影响,还受到朋友的朋友,以及朋友的朋友的朋友的影响,不过后两者的影响较轻。此外,一个人越容易快乐,就越容易与其他快乐的人相联系,进而他们的朋友与家庭成员也联系得更为紧密。人们认为朋友多的人更容易快乐,但实际上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朋友是否快乐。克里斯塔克斯说。 快乐就在身边 他们还发现,并不是每一个你认识的人都有相同的效果。你与他人关系的性质决定你受他人影响的难易程度。譬如,距你几公里之内的好朋友如果变得开心,你变开心的可能性将增加60%。隔壁邻居的影响力将折半,而附近兄弟姐妹的影响力将进一步折半。令人惊讶的是,同居配偶的影响力不到10%。这与另一项有趣的发现暗合:社交传染力在同性朋友之间传播得远为有效。 这一切引发了一个关键的问题:快乐这样的东西怎么会有传染性?一些研究者认为这源自移情模拟(empathetic mimicry)。心理学家发现,人们会下意识地模仿身边他人的面部表情、言谈方式、姿态、身体语言和其他行为,而这种模仿行为往往相当迅速而精准。通过神经的反馈作用,模仿者就感受到与其所模仿的行为相联系的情绪。 蒂宾根大学的芭芭拉威尔德(Barbara Wild)和同事发现面部表情越强烈,给观察它的人带来的情绪也越剧烈(《精神病学研究》第102期,109页)她相信这一过程在神经系统里是天生固有的,因为它是如此迅速而自然。 其他人则认为这一行为是镜像神经元产生活动的结果。镜像神经元在我们采取某种行为或观察他人采取该种行为时都会放电,不过究竟是模拟行为导致神经元放电,还是这种神经元的放电导致模拟行为,现在还不清楚。但已经清楚的是,无意识的模拟行为让人们感受到他们同伴的情绪,甚至感觉他们自己也进入了他人的情感世界,檀香山夏威夷大学的伊莱恩哈特菲尔德(Elaine Hatfield)如是说。她对本领域最新研究动向的综述文章将在四月份发表在《移情作用的社会神经学》上。 在实验室之外,情绪的感染性也不乏例证。在2000年,英国设菲尔德大学的彼得托特德尔(Peter Totterdell)就发现,在板球运动赛里,无论外部因素如何如比赛是否对自己球队有利,球员的快乐程度总是与队友们的平均快乐程度显著相关(《应用心理学杂志》,第85期,第848页)。他发现相似现象也存在于护士和办公室工作人员之中。此外人们还发现,当一个大学生患有轻度抑郁时,其室友随着与他合住的时间加长,抑郁程度也会加深。而银行顾客的情绪很容易为柜台工作人员的情绪所感染。 由是,我们可以看到快乐一类的现象可以在社交网中迅速传播,影响一批朋友与亲人。可是这些研究却不能解释,为什么这种传染现象的强度会因传播人与接受人的不同而不同。为什么身边的朋友比身边的兄弟姐妹更容易把快乐传染给我们?为什么隔壁的邻居能显著影响我们,而数十米外同一条街上的其他住户却不能? 陌生人的能量 两个因素显得尤为重要:社交联系的频繁程度与强度。这倒没什么好惊讶的:我们都知道要想造成情绪的感染,距离就必须接近。另外,我们与别人感觉越近,受到移情作用的影响也就越大,也就越容易进入他们的情绪状态。可是,这两个因素在日常交往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却并不为人所知。 另外未经测试也不甚清楚的是,情绪是否可以在虚拟网络空间里传播在虚拟的网络空间里,模仿别人行为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情绪是如此,其他在社交网里传播、被我们无意中捡起的行为呢?2007年,克里斯塔克斯的研究小组同样在调查佛明罕心脏病研究数据时发现,肥胖症的传播方式也与快乐相仿。你长胖的概率会随着你朋友长胖而增加,甚至也受到你社交圈之外的人的影响。肥胖症似乎可以由社交联系传导,克里斯塔克斯说。同样,你所交往的人决定了你是否容易罹患肥胖症:在排除了社会和经济地位、年龄等因素之后,研究者发现如果一个人拥有一个肥胖朋友,他患肥胖症的概率增加57%,若他的兄弟姐妹中有人肥胖,概率增加40%,而如果其配偶肥胖,增加37%。(《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第357卷,第370页) 可是,邻居肥胖与否对你并无影响,你和你的朋友居住距离的远近也不那么重要,看起来肥胖症的传播机制很可能与快乐不同,其关键不是模仿别人的行为,而是你对某种社会标准的认同。用别的话来说,就是当你的朋友长胖时,你对肥胖的接受程度也会随之改变。但与快乐相似的是,同性亲友对你的影响远大于异性。虽然为什么性别对情绪传染具有影响尚不明了,性别对体型标准的影响却是显而易见的:女人同女人比,男人同男人比,克里斯塔克斯说。这也能解释近年来饮食失调症在一些在校女生的圈子中成为流行病的现象。 这种社会标准的传播现象也能解释克里斯塔克斯的另一项发现:当人们戒烟时,他们往往与一群朋友、亲戚或熟人一起戒烟。因为戒烟后,不抽烟就变成了社交中让人接受的常态,抽烟的人将在社交群中被边缘化。在戒烟这件事上,人们最易受到身边人的影响如果你戒烟,你的配偶戒烟的可能性增加67%。工作中的同事也颇具影响力,尤其在公作场所不大,同事之间联系又比较紧密的情况下。此外,受教育程度高的人互相之间的影响大于受教育程度低的人。(《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第358卷,第2249页) 快乐、肥胖、烟瘾,这些我们曾以为是独立发生的事件实际上却深受社交的影响。许多其他的日常现象也是如此,这往往是我们想不到的。 快乐、肥胖、烟瘾,这些现象实际上深受社交的影响 以自闭症为例:哥伦比亚大学社会经济与政策研究所的彼得贝尔曼(Peter Beraman)在2004年发现自杀现象与特定的交友方式相关之后(《美国公共卫生杂志》,第94卷,第89页),目前正在研究近来自闭症案例增加是否也与社交有关。他的调查还在进行之中,但他说其研究结果很可能具有爆炸性。如果你的社区中有患有自闭症的孩子,你的孩子被诊断为自闭儿的可能性很可能将显著增加。 为什么能传播三层? 虽然社交传染 采取何种 的 机制取决于被传播的现象,很多情况下传播的动态却很相似。举例来说,克里斯塔克斯发现无论是快乐、肥胖还是烟瘾,其传染性都能深入到社交圈的第三层(传染到朋友的朋友的朋友译者注),而不是更远。他怀疑这可能适用于绝大多数的具有传染性的行为。为什么是三层呢?一种理论认为朋友圈生来就不稳定,处于边缘地带的人很容易就被挤出这个圈子。虽然你的朋友到明年还很可能是这些,你朋友的朋友的朋友很可能完全不一样了。克里斯塔克斯说。 (译者注:我完全看不懂后两句是什么鬼逻辑桔子注:似乎不是试图论证,只是解释什么是四层) 这就导致了以下问题:是什么塑造了我们的社交圈和我们在其中的位置?很明显,许多因素都有作用:居住的地方、工作的地方、家庭成员多少、教育程度、宗教信仰、收入、兴趣爱好以及我们接近与自己相似的人的倾向。克里斯塔克斯的研究小组的新发现表明遗传因素也具有作用,这一发现将在下星期被发表出来。这项研究对比了同卵和异卵双胞胎,发现同卵双胞胎各自的社交圈之间的相似度显著高于异卵双胞胎,这说明你的基因对你社交圈的结构很有影响。这乍一听起来没什么了不起的,因为性格特点譬如是爱交游还是害羞显然会影响我们与别人的联系。可是克里斯塔克斯说这一切比我们想象得要复杂,不是你的基因决定了你要与许多人交朋友,而是你的基因决定了你要与许多同样爱 交游 交友 的人交朋友 (译者注:这个逻辑同样很奇怪) 。这一切非常令人困惑:我们的基因怎么能决定我们在社交圈中的位置呢? 对这个问题的解答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社交圈里的群体智慧。有些研究者喜欢用鸟群作比一个人做出戒烟的决定正如鸟群中的一只鸟决定往左飞,都会影响到其它成员。 社会学家和其他人运用数学模型来检测分析社会行为的传播动态,试着去理解究竟是什么激发了这种现象。哥伦比亚大学的邓肯瓦特展示如果将特定的观点和行为播种在一个小社区里,这种观点与行为有可能会波及整个世界。这与《引爆流行》( The Tipping Point )的作者马尔科姆 格拉德威尔(Malcolm Gladwell)和其他一些人所持有的观点相左。后一种观点认为社会流行病是基于几个关键人物的影响,而其他人只是盲从而已。瓦特认为并非如此,因为那些所谓关键人物只能与少数人相联系,而社交传播从快乐到对音乐的喜好的关键则在于一大群彼此相联的人互相影响。 面对如此强有力的社交力量,我们可有什么方法弱化它的效果么?看起来我们不大可能彻底逃避社交影响,无论我们有多想做到。即使你意识到这点,你很可能还是会受到影响。瓦特说。当然,意识到这些影响的存在会对避免不好的行为或者培养好的习惯有所帮助。我们可以更小心地选择新朋友,找寻那些具有我们倾心的生活方式的人:譬如,如果你想减肥,那就加入跑步俱乐部,更要紧的是,开始和其中的成员交朋友吧。 切断与旧日朋友的联系可能有些激进,但尽量少与那些具有我们不愿沾染的习惯的人相处却是个不错的主意:譬如那些懒惰的人,或者思想消极的人。而且,注意那些与这种人交往的人,哪怕他们并不表现出相似的观点的行为可别忘了传染性能深入社交圈第三层哦。最终,如果你必须与那些有着不良性为与情绪的人打交道的话(譬如在家庭聚会中也许你必须直面某些亲戚),你最好注意抑制你天性中想要模仿他们的身体语言和面部表情的倾向,借此来限制传染的效力不过,这可能导致这些人自然而然地不再愿意与你打交道了。 这种游戏规则将导致社交的微妙变化。我们总是易于受到我们身边人所作所为的影响,所以请尽量保证你身边围绕着正确的人。记住这句新格言:与我们相处的那些人塑造了我们。
个人分类: 小红猪翻译小分队|1390 次阅读|1 个评论
Snowstorm of Ohio雪暴俄亥俄
jlpemail 2008-3-16 10:52
SnowstormofOhio雪暴俄亥俄 雪暴袭击了俄亥俄 aheavywinter Stormwalloped TheMidwesternstateofOhio Withsnowmorethanhalfameter Aresidentcleared Snowoffhiscaratclevelandhopklins,Ohio LASTSUNDAY,AHUGESTORMBURIED NewYouk,TennesseeandOhio Silverflowers FallingdisorderlyatOhio Eightpeoplewere Killedinsnow-ralatedincedentsinohio.. Snow Storm snowstorm o hi o ohio whichoneshouldbecomplanted tothegod,thepresidentorthemayor? Theyallarebusy,creativy Neverlasy,nevercrazy! Dontsayitdoesntmatter OnlyhalfmetersnowinOhio Only13cmdeeperthanthat Ofninedecadesbefore(,thecapitalcolumbussrecord) Dontsayitdoesntmatter PeopleinOhio Wantedsilverdollars Notthesilverflowers! Andtheymustwant (nottheiramericandollars) chinesesilverdollars Whichhavebecomestrongerandstronger
个人分类: 诗词场|3828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10: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