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研究生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要提高研究生待遇更要提高其质量
zjwang 2008-10-25 14:25
今天又看到科学网主页上不少关于提高研究生待遇的精华文章和版块,其实,关于提高研究生待遇一直是科学网的一个焦点议题之一。之前有李小文老师、李飞老师等呼吁,今有饶毅老师和王铮老师等撰文。在网上也看到学位主任、各大校长院长等在呼吁,感到非常高兴,毕竟曾经和今后一段时间自己也是研究生一员,当然可能已经赶不上好时候了。在学校呆的这几年中,饭菜价格涨了不少,可是研究生补助多少年来还是一成不变,随着物价飞速上涨,越来越不够生活了。要不是老师补助一些和女朋友接济一些,像我这样出身农村贫困家庭的学生,恐怕早已被逼退学了,还怎么有勇气再往下读,虽然老师一再劝导。在之前我也发过研究生补助低于全国最低工资的文章,也发过要提高研究生质量,限制博士生数量的文章。 提高待遇是一方面,但是提高研究生的质量何尝不是一件急需解决的事情,我这里的提高不是一些心系国家发展的著名学者提出的多优良的质量,只是很微弱的一点点而已。并不像老师们说的,研究生是中国的基本研究力量,只能说是很少一部分研究生是。 硕士阶段在身边看到接触到一些整天以游戏度日、无所事事、或游走于各种社交活动的同学,这个不奇怪,因为现在硕士生招生越来越多,毕业越来越容易,大部分同学都是混为文凭而来的。要说真正做点事情的少之又少,当然做科研的更是凤毛麟角,一般要么是缓解就业压力,要么是不急着工作想多玩几年(反正家里有钱),要么是自己想做点什么可是导师不指导或没有项目可做,他们不玩做什么呢?可是,到了博士阶段,这个被社会上看起来神圣的阶段,被喻为国家高级人才的培养摇篮、科研的生力军,仍然有一些同学以游戏度日,或热衷于各种网络和社会活动,完全把科研和学习抛得九霄云外。当然还有一些学生想干点什么,无奈导师不能提供科研条件。包括,有些学生是挂名某些没有时间指导的大牛名下,有些学生被整天只有横向生产项目的导师指派出差赚钱去。因为有很多学校,博士毕业不是问题,发要求的文章也不是问题,所以这些现象一直大胆地存在,他们丝毫不用担心将来。所以越来越多的学生读硕士,读博士。而各学院各老师多带一个学生,哪怕十个中就只有一个干活,也无所谓,反正不用自己掏钱培养,反正会多一个学生为其干活。为什么不多招一些学生呢?而国家,对于正在快速发展的中国,各行各业需要越来越多能为其带来更大效益的高级人才,那不是硕士、不是博士吗?而且是优秀的研究生。所以国家也大力扩招,反正也不用多花多少钱。社会发展了,学生招多了,但是补助不用增多,相对于社会的发展来说,补助应该相对来说是少了,所以国家扩招也没事。培养100个,出1个人才,就够了,反正中国人多。 可是,要把提高研究生待遇提到议程,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因为学生数量太多了,国家要拿多少钱出来啊?所以,要提高研究生待遇的之前,是不是先要提高研究生质量,限制研究生数量?难道,这高额补助也要发给整天以游戏度日的学生手中吗?要发给整天游手好闲无所事事的学生手中吗?要发给整天游走于各种网络和社会活动的学生手中吗?这样对于整天过着清苦的日子专心做科研的学生公平吗?如果招生灵活了,毕业条件严格了,导师招生规范了,导师项目要求提高了,导师指导任务明确了,我不相信这研究生特别是博士数量下不去,质量上不去。有的老师有项目,有时间有精力,但是制度决定他不能招博士或更多的研究生;有些导师没什么项目,没有指导学生的时间和精力,但是制度决定了他能招到很多学生。如何保障学生的质量,学生的数量呢?提出一点想法,由学校和导师拿出一部分钱来给学生发补助。如果学生不能干活,我看这导师还敢不敢要,还舍不舍得花钱发给学生。如果导师没有项目,整天让学生无所事事,我看学校还敢不敢让这导师疯狂的招生。学生少了,国家拿出来补助给学生的钱就少了,但是每个真正做实事的学生得到的钱却增加了,而且质量也提高了,何乐而不为呢? 我看是时候要提高研究生待遇了,但是更要提高研究生的质量,限制其招生数量。这确实是一个很重要的,很必要解决的问题。
个人分类: 杂谈|8296 次阅读|26 个评论
中国只有通过行政拨款才能解决研究生生活津贴问题
王铮 2008-10-25 08:02
【按 】 此文已经写了好几天,担心有人破坏,把政策问题搅浑了,不利于改善研究生待遇,故而留着。但是某些明显不可行的想法,已成燎原之势,事管研究生命运,与为什么地震的性质不一样,不得不说了。 正文 提高研究生津贴,我呼吁过好几年,最早在热心于科学批评的《科学对社会影响》发表过文章,我提出研究生福利待遇问题,还提出研究生招生过多,唠唠叨叨,仿佛念经。结果,我这个经是白念了。 2007 年初,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开始念研究生津贴的经,我估计有希望了。还真有官员响应。不过刮了风,来了云彩,就是没有下雨。最近北京大学 饶毅 教授呼吁 加强对研究生支持。 饶毅 说已经得到正性答复。 饶毅 教授是归国学者,外来的和尚会念的经,仿佛感动了上帝。 然而, 一些提议中的解决研究生津贴的方法不可行,而且行则有弊 。 流行的看法认为:关于研究生津贴的解决方法是让教授们在课题预算时把研究生生活费用预算进去,据说这是欧美人的做法。吃面包的通常用这个方法。然而中国不吃面包的呀,吃米饭或者满头,比面包制作简单多了。 首先,中国多数研究生导师是拿不到所谓国家课题的,至于数码编号的 863 、 973 的上千万元级项目,本来就立足于吃洋面包一流科学家拿的,国产的科学家得不到充分信任的。大项目往往陈进可以拿,不成名的袁隆平拿不到。普通教师也就拿个地方项目、企业项目。若非京津沪粤及江浙,金额甚少。企业可能想,我上了教育税,国家的教育投资,凭什么要我们企业分担。当然他们没有这个理论水平,他们是按利润最大化办事,很难让他们多掏腰包。企业家不会同意你预算里包括研究生生活费的,地方官员如何?还等着回扣呢。新近不是爆出苏州知府受贿一亿吗?一个亿是什么概念,换成一元钱的硬币,立着铺路,从苏州可以铺到杭州。课题预算时把研究生研究费用预算进去,有助于一流科学家拿到更多灵活的钱去铺路的,研究生生活问题解决不来。纵然一部分一流科学家及掮客拿到了钱,大多数研究生导师拿不到,结果大多数研究生也拿不到, 小惠未徧 ,民弗从也。 弄不好, 患不均病 的研究生闹事了。 其次,从行政操作上看,课题预算时把研究生生活费用预算进去,这就要求对国家各项科学计划和基金增加预算,或者说需要科技部、基金委、国家发改委,,就各项科研经费向财政部打报告。一事一议,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批得下来。实际上 2007 年,科技部已经允许把研究生生活飞列入课题预算。这个经费,审计部门实际上控制不超过 15% 。什么是 15% 。管理科学一个自然科学基金,按 30 万算,课题提成 4.5 万,每年 1.5 万。安排一个博士、一个硕士完成,留下点钱作论文答辩的劳务费。博士满月 800 元,硕士 400 元,能解决学生生活困难吗?现在大家希望博士研究生每月3000多,硕士研究生近2000.换言之,这需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规定60%的经费作为研究生津贴。这样一个目标在财政部乃至于国务院通得过吗?通过了,国民心理也受不了。况且很少有导师每三年都拿到自然科学基金的。让教授们在课题预算时把研究生生活费用预算进去,只能对少数课题费大大的有的一流科学家有效。对绝大多数研究生导师及其研究生来说,毫无意义,而且还误导了国家以为问题已经解决。 课题预算时把研究生生活费用预算进去 的做法是一种在市场充分发育条件下的有效做法, 可以逐步实验 。这样作的好处是使得课题多的导师能够更好地、更有效的组织研究生完成科研任务,也实现了体现了多劳多得。但是在研究生收入已经很低的情况下,在中国社会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政府有充分的权力。还是政府以直接投资教育的方法,把研究生生活津贴的大部分拨到教育主管部门。这个比例可能以1:2好。一个普通的课题不多的研究生,每月拿2000元生活费,超过一般城市的最低生活保障线一倍左右,参加课题多的研究生,可以再获得一千多元津贴,在配偶就业有困难时,他也能支持两个人的生活费用,全心全意搞科研。这样相当于让研究经费的25~30%左右用于人才培养,国民心理上也可以接受,国家科技拨款相当于增加10~15%,财政上也容易通过。把研究生增加1500-2000元的津贴加到教育拨款中,相对整个教育经费来说也是一个小的比例,财政上可以接受。 提议中的 解决研究生津贴的方法还有一个想当然的建议。不同地区研究生的津贴不一样,按物价水平发放。换言之,北京的研究生比兰州研究生多拿钱。好聪明呀?这是一个促进人才聚集的方法,读研究生都往北京上海跑吧,导致北京、上海人才过剩,艰苦边远地区人才进一步匮乏。越是艰苦的地方,研究生越是该受穷,这是不利于知识扩散的。研究生津贴不是救济款,是一种研究生劳动所得。在艰苦的地方,同样的工作,研究生要付出更多的劳动,凭什么物价低要减少他们津贴呢?我们国家对艰苦边远地区实现津贴制度,研究生也应该享受同等待遇。这样的处理,有助于研究生留在艰苦的地方,有助于艰苦边远地区地区经济发展。如果教育部嫌烦,至少要对研究生公平待遇。这样艰苦边远地区的研究生由于物价因素感到相对受益,也乐于留在当地就业。 结论 毫无疑问,中国当前只能通过行政拨款来解决研究生生活津贴问题,事情由教育部统一与办。方式上,允许 课题预算时把研究生生活费用预算进去 拿小头, 国家直接拨款 拿大头。
个人分类: 中国发展问题|8335 次阅读|35 个评论
如何准备博士论文答辩?
热度 10 jianxu 2008-10-11 12:01
(仅供本组学生参考,未见得有普适意义。) 博士论文最终定稿、印刷、外送专家评审之后,学生可以有一个短暂的歇息,喘上一口气。评审(决定是否可以进行答辩)意见的返回大约需要一个多月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学生的任务便是全力以赴地准备论文的答辩,这也是获得学位的最后冲刺。 第一项工作便是准备演讲报告的 PPT 。 一般说来,答辩报告的演讲时间不要超过 40 分钟,尽可能在这样有限的时间里介绍清楚自己的工作。实际上,即便是国际会议的大会特邀报告( plenary talk )也就是 30-40 分钟。因此, 40 分钟时间应该说是足够用的了。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出色地完成对自己工作的介绍本身就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不必要的时间冗长,只能使听报告的人感到乏味厌倦,导致负面效果。 按照一般的经验和语速,演讲一张 PPT 播映片的时间大约为 1 分钟。因此, 40 分钟的报告,所准备的 PPT 片子大致上应该控制在 50 张以内。要尽可能做到对每一张片子的合理、有效利用。每张片子上的图表、文字不要太多,文字的字号不要太小,应该使听众易于看清。 接下来便是对演讲时间与 PPT 片子的分配。工作背景与 Motivation 的介绍可控制在 8-10 分钟,也就是演讲 8-10 张片子。实验过程不必介绍。论文工作部分一般有 3-4 章,根据内容的多少,每一部分(章)的介绍也控制在 8-10 分钟,即 8-10 张片子。重点或者自认为最精彩的部分可略多出 2-3 张片子。这样加合起来,在时间上也就差不多了。 报告的 PPT 准备好之后,至少需要比较正式地演练、试讲 2 次。检验一下时间是否合适,自己的熟练程度。在听取他人的意见之后,对 PPT 片子作进一步的反复修改与调整,直至令人满意为止。演练与试讲的时间最好选择在正式答辩的前一周之内。相当于热身。 另一项准备工作是回答答辩时教授们有可能提出的问题。 要将自己的论文进一步熟悉,回顾一下实验过程、重要的参考文献和基本概念。参加答辩的教授们不可能对你的研究领域都非常熟悉,很可能会针对一些基本的概念、原理或者实验上的细节(如测量精度、数据误差等)提问,有些学生恰恰在这个环节上暴露出问题,显示出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当然,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与理解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但临阵磨枪、亡羊补牢有时也会有些效果。 答辩演讲时的注意事项: 演讲要流利,语速适中,不要过快,使听众 follow 起来很累。声音要响亮,显得自信,不要过于紧张。要像讲故事那样娓娓道来。衣着最好要正式些,男士最好穿上西装,以表示对这一事件的重视和对参加答辩教授们的尊重。这也是通常的国际惯例。 回答提问的注意事项: 首先要听清楚问题的核心是什么?不要急于回答,更不要在人家的提问还没结束时,就没有耐心地抢话、抢答,很不礼貌。花上片刻时间想一想应该怎样回答?尽可能做到简洁地回答到问题的实质上,而且有理有据,令人信服。对于个别问题,可能回答不上来,或者不够全面,也不必求全,不要因此而乱了阵脚。事实上,出现 1-2 个问题回答不上来原本是很正常的事情。比较忌讳的是,明明回答不上来,却在那里扯东扯西,穷于应付,反而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甚至有可能造成提问人反感,导向进一步提出更加尖锐的问题,使你尴尬难堪。对个别感到十分尖锐,甚至是颠覆性的问题,很有可能是你自己前面的演讲没有到位所致,对此亦应该冷静,进一步详细地陈述清楚,加以补充。 心理上的准备: 不要误以为论文答辩只是走走过场,应该引起高度的重视,精心准备,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不要自食“大意失荆州”的恶果或者是让参加答辩的教授们感到很为难,勉强通过,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影响自己的今后的声誉。也不必过于紧张,要相信自己已经准备充分,有把握和信心通过这一关。 俗话说,“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历经数年寒窗苦,答辩时刻理应最后一搏,力求有一完美结局,在人生中写上精彩的一笔。
个人分类: 为师之道|37403 次阅读|14 个评论
学生科研和导师项目的角色定位
热度 1 mosford 2008-10-4 21:40
关于硕士研究生与导师关系定位的争论依然是个焦点,因为一些老师给自己的定位已经不再传道、授业、解惑,而一些学生认为自己也不再是学而不生,学会生活,竟有些自恃,些许狂躁。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然师必有徒,尊师重道,好学上进! 现实生活中,通常有三种指导方式常被采纳: (1)让学生自己去找感兴趣的领域,自己研究,老师至少给予方法论上的指导 优点:学生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也可以帮助老师开拓思路和方向; 缺点:大多数学生在研二的时候还没有确定自己的方向,选择方向的过程异常痛苦,毕竟学生脚下的板凳还不够高。学生所选择的领域也许是导师所不熟悉的,为了能够从内容上提供指点,导师也要看相关的文献,如果学生多了,每个人都是一个领域,导师就很难给出专家级的指点,学生也有孤军奋战的寂寞。所以除非学生有非常强烈的意愿,否则勿用此法开展科研。 (2)学生做老师申请的项目 优点:项目有明确的研究要求,老师能够具体指点,还有同学一起攻关; 缺点:因为老师对项目的认识在短期内很难传给学生,因此有可能出现学生总不得要领的表象,造成学生的挫折感。如果老师对项目干预很少,学生就能自强自立,独立思考;否则为了项目的进度和成果,学生只充当一个工具,也就达不到对学生的培养的预期目的。 (3)老师表达对某个方向领域的兴趣,学生自由发挥 优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选择着眼点,做力所能及的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老师因为对该方向有兴趣,也许没有深入,也许过去已经有过积累,所以还能够对学生的着眼点给予建议。学生自由发挥后,往往有出人意料的想法,师生都会因此欣喜; 缺点:学生可能对导师的方向领域不感冒,并不能有所延伸,同时也考验学生的交流能力。当然不可否认,这也许是较为理想的一种方式,只要加强师生的交流。 作为硕士研究生,首先要明确一点:是要搞科研继续深造考博,还是毕业直接找工作,一定要明确自己的目标,不要犹豫不定。如果要找工作,自己要学点能成为自己将来混饭吃的东西,不要指望能从其他老师或导师那学到什么关于找工作的知识,除非自己的导师办公司,且有心思和精力来指导你。
个人分类: 点滴生活|8257 次阅读|3 个评论
博士研究生“年薪”3万如何?
wangdh 2008-9-23 01:55
博士研究生“年薪” 3 万如何? 敬告青年学子们:选择到最适合自己发展的地方去读研究生! 研究生待遇问题一直是研究生们和导师们,甚至是社会上比较关注的一个问题。一提到研究生的生活津贴,研究生们的酸甜苦辣,简直就是打碎了五味瓶,心里那个堵啊。都年纪一大把了,有些还有妻室儿女了,整天生活在“低保线”以下,那心里是什么滋味啊。但可敬的是,每年都有近百万莘莘学子们在科学的崎岖小路上艰难地攀登着,希望有一天能达到光辉的顶点。 毫无疑问,国家每月 220 元(硕士)和 260 元(博士)的助学金是根本谈不上“助学”的。说严重点,这是对研究生们这个群体的一种人格侮辱。如果再这样下去,不知道国家会是什么样子。也不敢奢望学有所成的学子们会怀有报国之心,报效祖国,似乎祖国对这些学子们有些过于苛刻了。当然国家现在的难处我们都能体谅。难道国家不明白一个民族的(科学教育)未来是靠这个群体吗? 但确有疑问:为什么研究生们不喜欢选择中国科学院读研究生呢?中国科学院的政策至今还是研究生教育坚持不收费,各个研究所也在尽量提高研究生的生活待遇。研究生这支队伍是当今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力量,他们的水平和素质如何也会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整体科学研究水平和科学事业的发展,我想这个道理大家不会不理解。但是从国家的层面讲,“科教兴国”也不能只是一句口号,要从各个方面进行具体落实,研究生自然是一个需要关注的群体。 还有一个疑问是:研究所的导师们也经常抱怨说,每年的研究生生源都不是很理想,很难发现特别优秀的苗子。那么优秀的学生都到哪里去了呢?既然研究生们抱怨一些单位的待遇低,为什么不选择待遇高的科学院?是怕吃苦吗?还是怕不能毕业?如果是这样,那么你自己就要问问自己:你读研究生干什么?如果你喜欢科学研究,有这个兴趣,有这个追求,那为什么不选择到不收费、待遇高、条件优、导师负责 … 的地方(实验室)去读研究生呢?有研究生愿意告诉我你的想法吗? 有些同学一定会问了,你们动物研究所待遇好吗?我说动物研究所的待遇应该不算差的。优秀的研究生奖助学金硕士研究生 每年 2 万元左右 ,博士研究生 每年 3 万元左右 ,你觉得如何?我们研究所最近又修改了“研究生奖学金管理办法(试行)”。目的是“吸引优秀生源,激励研究生勤奋学习、创新进取。提高研究生生活待遇,创造良好的生活条件和学习氛围 ….. ” 按照新的规定,我粗略计算了一下,如果一个学生认真工作,考核合格(优秀)的话,每年的“薪水”是 硕士研究生大约 19500 元 — 23000 元,博士研究生大约是 26600 元 — 29600 元。 这还不包括研究所和实验室的论文奖励,也不包括导师发的每年过节费、防暑费等等。 这样的待遇你感觉如何?是否能保证你的基本生活需求?有志于从事科学研究的优秀学子们,你如果觉得可以,就加入到中国科学院的行列来吧。欢迎你们! (王德华 2008. 9.22 ) 特别补充说明(2008.9.26): 感谢各位博友对本文的关注。由于涉及到本研究所的文件,不便公布具体细节。 有些同学一定要问,不是优秀生拿多少啊?有些动物所的研究生也会说,王老师真会忽悠,哪有那么多呀?只好做点说明。 如果不计算论文奖励、开放实验室固定补贴、过节费和防暑费等,有以下几种情况(每年): 1。如果你有好论文发表,直接入围优秀研究生的话,硕士生底线是 20600 元;博士生底线是 23600 元。 2。如果你在实验室考核优秀的话,硕士生底线是 18600 元;博士生底线是 22600 元。 3。如果你在研究组内考核优秀的话,硕士生底线是 15600元+ (0 - 3000元 );博士生是 18600 元+ (0 - 4000 元 )。 这个标准从2008年9月1日起实行。 推荐阅读: 研究生要将眼光放远一些 :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40250
个人分类: 研究生教育|23110 次阅读|113 个评论
教不严,师之惰—为研究生们正名
刘全生 2008-8-27 11:49
科学网的一些博主和游客总是发文攻击现在的研究生,什么素质差了、肚子里货少了、责任心淡了、求知欲低了、主动性没了、功利心强了、手低眼高了等等诸多罪状大有罄竹难书之架势啊!而往往说这些话的还都是走过一遭研究生的呢!不知道这样的一种自欺、自嘲是不是意欲发泄自己的不幸和不满? 谁都是学生过来的,怎能责怪学生,又怎堪将上述罪状定性为学生的本质呢?如果学生都完美无缺了,那还需要他学什么生疏的?还需要老师、教师、教授和导师干什么呢?那些受教育不足的老师、教师,限于能力和氛围,给学生加些罪名,获得一点心理平衡尚可理解为一种减压,而堂堂教授导师们若也仅仅只会随之抱怨、埋怨,甚至骂街,就有点对不起您所受的教育和训练了吧? 学生也是人,一样米养百样人,学生有点缺点不足是有诸多原因的,大多都是因为之前的教育缺失所致,不知者不为过,因此就不必大加责难了吧。素质差、肚子里货少、责任心淡、求知欲低、主动性没、功利心强、手低眼高等等,大多是因为之前教育环境的问题,比如学校的老师知识面窄、认知极端,传授了一些不良习气给学生;比如学校硬件差,学生根本没机会参与试验,何来来则能战之的动手能力。因此,要正确认识到,学生各个都有问题,只是多少大小问题,完美点的和超差的绝对是正态分布两端的。既然你们招生设的一道道坎,这个学生能进来,那你就要接受这个现实吧! 古语云,教不严,师之惰,责无旁贷之下,作为导师不能仅是抱怨和埋怨!如果说教授导师能站在比大学之前的老师教师更高的一个级别上,我认为最主要是前者受到的教育和训练中多出了一部分,就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你仅仅抱怨埋怨那说明,你仅仅是老生常谈别人发现的问题,并未应用你所学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社会贡献能量。 如果各个导师都能 像对待科研问题一样来对待自己的研究生身上存在的问题,那么不久的将来,走向社会的研究生毕业生,必然能重新赢回应有的社会声誉。精力、时间和能力都是借口,因为这也是导师的份内职责,只要你努力了,学生日后定会心怀感激地!
个人分类: 随感杂想|4904 次阅读|9 个评论
研究生、导师、学校都应高度重视学位论文答辩
zuoqiting 2008-7-29 10:51
左其亭 郑州大学水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导 引子 近几年参加一些研究生答辩,也听到其他专业、其他学校(包括科学院)关于答辩的一些事情,发现很多学校(研究所)、很多专业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答辩太简单,甚至是走过场,比如,一个硕士研究生答辩只给 20 分钟、一个博士研究生答辩只给 30 分钟(包括研究生介绍内容、回答问题和写评语)、一个上午或下午可以答辩 6 ~ 8 个博士、 8 ~ 12 个硕士。我本人对这种现象持反对态度,今撰文呼吁研究生、导师、学校三方都应高度重视学位论文答辩。 为什么要进行学位论文答辩 要回答为什么应高度重视学位论文答辩,就需要知道为什么要进行学位论文答辩。 ( 1 )学位论文答辩,是对研究生各方面能力的一次全面检阅。在学位论文答辩后的评语上经常会写到,该论文选题正确,思路清晰,研究内容丰富,结果可靠,在 方面有创新,达到硕士(或博士)学位论文的要求。在论文答辩过程中,该生条理清晰,回答问题正确。这就要求在答辩中,通过一定内容介绍、问题回答,能够体现出研究生的这些能力,最后才能给出合乎实际的评语。可以看出,学位论文答辩是研究生在科研能力、学术水平、论文组织、演讲口才、回答问题等各方面接受检阅的重要阶段,也是能否授予学位的重要依据。 ( 2 )学位论文答辩,是一生中非常重要的时刻,也是一个很庄严的时刻。为了这一刻,你至少奋斗了 3 年或更长。为了这一刻,你自己付出了努力,你的家人、你的老师、你的好友提供了支持和帮助,因此,在学位论文的致谢中经常会饱含着很多感激,在论文答辩后往往会忍不住掉下热泪。这就说明你和周围人为之做出了努力。这一时刻在一个人的一生中不会再重复。因此,我们没有理由不重视这一难忘时刻。 ( 3 )学位论文答辩,是对研究生的一次绝好的锻炼机会。学位论文答辩是研究生向答辩委员会宣布自己 3 ~ 5 年的科研成果,介绍自己研究内容和学术贡献,也是研究生科研汇报、学术讨论和答辩的一次实弹演习。学校、答辩委员会、导师都应该重视并保证一定的答辩时间和答辩准备。 目前我国学位论文答辩存在的问题 ( 1 )因为研究生太多,老师们感到答辩很累,压缩答辩时间。听说某专业一个上午或下午可以答辩 6 ~ 8 个博士、 8 ~ 12 个硕士。 ( 2 )有些答辩委员提前不看报告,答辩中不问问题或乱问问题,都是对答辩的不负责任。 ( 3 )走过场现象严重。每场答辩几乎都是皆大欢喜,几乎没有答辩通不过的。 我的观点和做法 ( 1 )必须高度重视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保证答辩时间,建议硕士论文答辩 50 ~ 80 分钟,博士答辩 90 ~ 120 分钟。 ( 2 )作为导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的学生。我的每个研究生论文我至少要修改 3 遍,第一遍重点修改结构和内容;第二遍重点修改语句和结论;第三遍作最后的全面仔细修改,包括标点符号和图表等。只要导师重视了,学生们也就重视了。 ( 3 )答辩前要进行预答辩,练习答辩演讲口才,指出汇报存在的问题。答辩前两天再进行多次试讲。 ( 4 )邀请爱问问题、问问题有一定深度、认真负责的老师做答辩委员,并在答辩前恳求各位评委要指出论文和答辩中存在的问题。因此,每次答辩都会给研究生们留下很深的印象。 ( 5 )通过答辩,常成为一次很好的学术交流会。研究生们会把新成果展示出来,评委们会进行点评和建议,共同探讨某些难点问题。有的时候看到做的很好的研究生,在答辩中非常精彩的表现,作为导师自己非常高兴和自豪。 ( 6 )我本人所在的学科组坚持的非常好,老师们都有共同的想法和思路。在研究生日益扩招的情况下,我们仍能坚持原则,重视答辩。今年我们分两组答辩,必须保证答辩时间。高度重视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在很大程度上也带动了我们学科的学风建设。 2008年6月25日 于郑州 引自: http://zuoqiting.blog.163.com/blog/static/409366262008525111531510/edit/
个人分类: 教育在线|8482 次阅读|6 个评论
科学研究浮躁不得
wangdh 2008-7-13 17:18
科学研究浮躁不得 王德华 浮躁,已经成了当今社会的一个代表性特征,好像任何方面只要出了问题或者不合人意,都可以归功于浮躁。因此有人说当今 做官因为浮躁,所以成为庸官;做学问因为浮躁,所以一事无成;做人因为浮躁,所以为人浅薄 ,也有人感叹 在浮躁的年代里做学问难,做好学问更是难上加难! 。 那么什么是浮躁呢?在网上查到 范敬宜 先生的文中给出了两个定义: 1. 浮躁是指在商业化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急于求成却又不愿付出相应代价而出现的急功近利情绪和价值取向。 2. 浮躁是指在社会转型时期,由于对利益过早、过高、过多、过急的欲望一时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一种社会心态和行为。 我觉得这两个方面合起来就基本包括了当今社会所谓的浮躁现象(特征)。浮躁是有条件的,一般是发生在特殊的社会背景下,如社会转型时期。浮躁是由利益驱动的,欲望追求所致,导致急功近利。浮躁是一种心态和行为,心理失调、行为失常。 环视近几年国家的巨大变化: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大学生大跃进,研究生大跃进,博士生大跃进, 发表论文大跃进; SCI 论文大跃进 创办世界一流大学,创办世界一流研究所 我国现在大学生数量世界前茅,研究生数量世界前茅,博士生数量世界前茅, SCI 论文数量世界前茅 高校评估、教授定级 各行各业都是成绩辉煌。 (名)教授们无暇顾及学问和学生,忙于争取经费,忙着署名发表论文,更是忙于空中旅行,两栖、多栖教授更是辛苦。 教授们有经费,高教系统可以招收数十名研究生、博士生、博士后。教授无暇给出研究课题,研究生们自己忙于收集数据,发表文章。需要进行重复的实验,没有时间来考虑重复。需要进行深层分析的数据,没有时间了。需要进行补充的实验,也没有时间了。研究生毕业获得学位需要发表论文,发表论文是硬道理。一个实验的数据分成几篇文章发表,甚至一个图可以多篇论文使用。兄弟姐妹们都不容易,一篇论文都来署名。研究生们(包括部分导师们)来不及思考问题,来不及查阅文献,来不及对文稿的拼写进行检查,什么都是在匆匆忙忙中进行。连等待审稿的消息都是在匆匆忙忙中等待的,不到 2 个月就等不及了,巴不得今天投出去,明天就有结果。 管理部门的领导们也不容易,课题一旦立项启动,马上就安排检查,甚至经费还没有到位,就开始安排中期检查。每到年底,各 单位对 教授们打分排名。对于获科技大奖者、发表重要论文者、获得重大基金资助者,都要给与重奖和表彰。 在这些匆匆忙忙中,众多的科研项目结束了,数十万的研究生们戴上了学位帽,拿到了红彤彤的学位证书。可是,需要长期积累数据的课题没有人做了,难度较大一点的课题半途而废了,豆腐块文章增加了,学术不端行为增加了,传统老学科人才快绝了 还有,我们的科学技术绝对一流,我们的神舟能上天,嫦娥能奔月,可是我们的日常用品质量欠佳,甚至是假货泛滥。从每年的 3.15 晚会看,似乎没有几个行业没有假的:药是假的,月饼是假的,钞票是假的,楼房是假的,车子是假的,连重金从海外买回来的人才都是假的 我们都知道,科学研究,尤其是基础理论研究需要长期的积累,有丰厚的积累,深厚的积淀,才能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可是十年磨一剑的精神谁还有?谁还敢有? 浮为名,躁为利。只有经受住寂寞,以平常心做人,以平常心做事,才能远离浮躁,才能走向成功。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科学研究需要坐冷板凳,要耐得住寂寞,是浮躁不得的。网上收集了几篇关于浮躁的文章,论述非常精辟。好文共欣赏。(王德华 2008.7.13 ) 说浮躁 作者:金陵客 跟朋友商量,说准备写一篇短文,写写浮躁。朋友笑道:难、难、难。朋友说,生在市场经济大潮汹涌澎湃之中,田园牧歌式的世外桃源早已无人问津。想做官的,不去跑官买官,已经是所谓好官;想发财的,不去违法乱纪,更加是难得的好人。区区蝇头小利尚且你争我夺,你要他不浮躁,谈何容易? 朋友这番话,是知心之言。朋友这番话更加证明:浮躁二字,不可小看。 浮躁是一种焦虑不安的心态。进取心太切,患得患失;虚荣心太强,战战兢兢。一心争强好胜,惟恐榜上无名。说起来夸夸其谈头头是道,仿佛一肚子雄才大略,做起来偏偏心中无数手足无措,因而时刻担心一着不慎满盘皆输。有人拍马恭维,情似酒逢知己;听到些许批评,即刻如临大敌。比如自己要升官,又不知道到底该走哪一条富民之道,于是惟上级马首是瞻,东奔西走察言观色,千方百计讨上级的欢心。上级喜欢种苹果,马上发动千家万户一哄而上种苹果,种了麦子的也要一律铲平种苹果;上级喜欢引外资,马上发动大小官员一起外出引外资,纪委法院的也得一律领命引外资。上面说声要得,下面哭笑不得,自己洋洋自得。上面一旦皱眉,下面议论四起,自己张皇失措。整天茫茫然、惶惶然,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能否得到上级青睐提心吊胆、忐忑不安。以此心态为官,或许能够左右逢源,长此以往,有伤官德。以此心态治学,或者能够沽名钓誉,长此以往,谈何学问?以此心态做人,或许能够风光一时,长此以往,心脏负担不胜负荷,又将如何?浮躁二字,岂可小看? 浮躁是一种哗众取宠的作风。急功近利,惟名是图。要达目的,不择手段。梁山泊英雄排座次,政绩不够数字够,数字不够水分凑。功夫不是用在脚踏实地因地制宜上,而是用来赶时髦、赶浪头。如果说存在的就是合理的,那么,可以肯定地说,时髦的就是先进的。穿衣吃饭,要名牌服装高档酒楼;剪彩办节,要明星大腕 形象大使 。一掷千金,在所不惜。总之一句话:一心一意谋官,千方百计作秀。为了上报纸上电视,录音机和摄像机不来不开会,彼此心照不宣。更有甚者,早已合龙的抗洪大坝,在记者的摄像镜头前可以重新合龙一次。你养牛有道,我就开一条牛街,用巨石雕刻成牛遍布此街,尽管劳民伤财耗资无算,依然可算天下无双;他养鸽发财,我就建一座 鸽子广场 ,尽管周围民房拆除一年有余,只建成一座造价 7 万元的高架灯座,也不妨号称世界第一。有道是怎样能够吸引眼球就去怎样做,怎样能够吸引上级的眼球就加倍去怎样做。这种作风,说得严重点,祸国殃民;说得实际点,害人害己。浮躁二字,岂可小看? 浮躁是一种随波逐流的品格。没有定见,没有定力。东张西望,人云亦云。没有独立思考,何来独具慧眼?没有特立独行,何谈人格魅力?在庸人堆里遵循 游戏规则 ,步步小心不敢越雷池一步;和贪官共处自嘲 入乡随俗 ,分一杯羹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朝气不足,暮气有余。生气不足,阔气有余。正气不足,霸气有余。一遇诱惑,头脑发昏;看人进步,心中不平。浮躁是一种传染力极强的社会病、官场病。谁不知道浮躁的危害?谁不知道现在社会上浮躁之风甚炽?可是能有多少人真正远离浮躁?有的人自己明明浮躁得很,坐在主席台上大谈反对浮躁,照样一本正经。浮躁成了夫子庙小吃一条街上的臭豆腐 闻起来臭,吃起来香。浮躁二字,岂可小看? 做官不能浮躁,做官浮躁,势必成为庸官。做学问不能浮躁,做学问浮躁,势必一事无成。做人不能浮躁,做人浮躁,势必为人浅薄。浮躁二字,害人不浅。浮躁二字,岂可小看? (自新华网 2003 )。 拭去心底的浮躁 作者:陶振庭 浮躁是一种不良情绪,心理学甚至把其纳入 亚健康 之列。无论是为人、治学,还是做事,一旦沾染了浮躁,不但出不了成绩,解决不了问题,还会陷入盲目性,导致新问题的发生。 浮躁,就不可能坐下来认真学习。大凡浮躁者,无不自满自足,自我感觉良好。即便坐下来学,也是心猿意马,不求甚解,毫无深度可言。浮躁,就不可能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工作中只有深入实际,才能发现问题;也只有深入实际,才能解决问题。可浮躁者,往往只能 身入 而不能 心入 ,就像井里的葫芦,看起来沉下去了,实际还浮在水面上。浮躁,就不可能扎扎实实抓好工作落实。要把工作落到实处,就要有一股一抓到底的狠劲和百折不挠的韧劲,不解决问题不罢休,不出成果不撒手。而浮躁者,恰恰做不到这一点。 在社会重大变革的历史时期,生活的五彩缤纷、变化多端、节奏加快以及矛盾增多,必然给人们思想上、心灵上带来某些负面影响,客观上给浮躁的滋生提供了土壤和条件。于是,就有一些人不是脚踏实地干工作,只想走捷径、做表面文章,做出有违客观规律的事,不是把功夫下在了解实情,掌握第一手材料上,而是采用弄虚作假的手法,在汇报数字、材料上下功夫。 浮躁是人生的大敌。浮躁的人说到底是缺乏一颗平常的心、宁静的心。他们的思想往往脱离实际,泛 宽 ,泛 空 ,泛 大 。很多时候,浮躁的人只看到了马的速度,却看不见牛的精神;只愿骑在奔驰骏马上享受飞的快感,却不愿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工作、学习、生活。在这种心态驱使下,盲目求 大 、求 高 、求 快 ,用一颗贪婪的心践踏着自己,最后往往会在贪大求全中摔跤。 拭去心灵深处的浮躁,关键在于保持高尚的理想和志趣,保持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不为功名利禄所扰,耐得住寂寞,抗得住诱惑。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有言: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只有把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军队的事业当中,才能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 拭去心底的浮躁,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扎扎实实静下心来学习和工作。浮躁往往会造出虚浮浅表的 泡沫 ,使人得到暂时的鼓舞,但这种成绩,往往是竭泽而渔。昙花一现后,就没有什么可持续发展的了。 拭去心底的浮躁,要有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精神。西谚 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达尔文写《物种起源》用了 28 年;哥白尼用 30 年的时间写出了《论天体运动》;摩尔根写《古代社会》耗费了 40 年的光阴;而歌德写《浮士德》整整用了 58 年。要干成一件大事,如果浮躁不安,急功近利,肯定一事无成。 当然,人的奋斗是一个从小至大的长期过程,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目标,有的事情要干十几年,有的甚至需要付出终身的努力。不论时间长短,关键在于要有一个踏踏实实做事的态度。做学问也好,干工作也罢,都应该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地循序渐进。少些浮躁,多些脚踏实地;少些作秀,多些实在;少些吹嘘炒作,多些实事求是。 别让浮躁占据了心灵 作者 : 福佑文华 不知为什么,也不知道从那天开始,浮躁之气已将我们围裹了个严严实实,就像原本蔚蓝的天空,一时之间突然乌云密布。做学文的不再严谨,搞科研的偷袭编造,做官的一边踢着 皮球 ,一边玩着贪污腐败的游戏;学校学会了收钱发证,学不学是你自己的事,收不收钱可是我学校的事。 一时之间似乎天地颠倒,乌云压顶。什么伦理、什么道德、什么品格统统被丢到了江水里面,并随着江水冲刷了个一干二净。当然,如果能冲个一干二净也好,可问题是他们的师范效应又波及到了许多有浮躁心的人,使这些人也一天天浮躁起来,这样这群人越聚越多,越聚越浮,俨然在社会这个健康的机体上衍生出了个恶性生长的毒瘤。 在这浮躁的人群中,大言不惭、不知羞耻、混淆视听、颠倒黑白、一味托大、麻木不仁似乎是他们成功的阶梯,他们沿着这架无耻的阶梯蜂拥而上,蝇营狗苟,大有看谁更加无耻、看谁能在道德伦理上冲击力更大,看谁能够更加快速地退化到原始动物的状态的气魄上了。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不如多扔些废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是 闻一多 先生是对那个时代的无情批判和情感的发泄。如果将这段话改写一下,我想可以这样写:原本是一泓清澈见底的活水,清风下涟漪荡漾,可现在让一些臭气熏天的败类给破坏了,这泓清水被扔进了些废铜烂铁、剩菜残羹,让原来流动的清水和闪光的涟漪变成了绝望的黑色的死水,如要追回原先的美景,只有打开回忆的闸门慢慢寻找了。 不可否认,当今社会确实有因浮躁而成名的人,也有因浮躁而发达的人,但浮躁无论如何不应当也不可能成为一种成功的阶梯,否则社会只能倒退,人类只能因浮躁而付出沉重的代价。要知道社会决不是在浮躁的状态下发展的,社会的发展是积累的,浮躁不可能积累人类的物质和文化财富。浮躁的东西太多了,是不可能经得住时间这张大筛的筛选的,也是经不起时间这条大河长期冲刷的。 浮躁是一种传染病,因为要深刻很难,要浮躁很易,特别是一些人因浮躁得到好处,一些原本兢兢业业的人得不到应有的利益后,浮躁就会在人群中广泛传播,并且这种传播速度会成几何级数增加。一旦你的机体被浮躁这种病毒入侵,你就很难再回到原来的状态,也许你会被浮躁统治一辈子;一旦你被浮躁所统治,你这一生将一事无成,工作上会被领导看不起,生活上会被家庭否定,你也会失去前进的动力,本来应当很好体会的人生也会在你面前变得毫无色彩。 浮躁是一种不健康的心态,一旦这种心态占据了你的思想,你就很难将它赶走。浮躁的心态决定了你做事情的态度,做事情的态度决定了你的成败,你想真正成长很难,你想致富很难,你想出人头地更难。只听说过心态决定成败、细节决定成败、意识决定成败,你听说过浮躁能够决定成败的吗? 社会的发展不是一天一天混出来的,成功不是浮躁的结果,它需要扎扎实实地学习、体会、总结、运用。用马克斯的一句话来说,就是: 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 , 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 , 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 。
个人分类: 研究生教育|8991 次阅读|14 个评论
硕士研究生论文一定需要阳性结果吗?
热度 1 immuneweb 2008-7-13 08:04
我们知道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目标应该是基本掌握一门学科的基本理论、科研设计及基本的实验方法,也就是初步具有科研的能力,或者是一种科研素质的培养。 但目前我们国家的硕士研究生答辩主要看你论文的意义,当然也看设计是否合理等内容,但很少有阴性结果的论文导师让其答辩的或者能通过答辩的。由于我国每年毕业大约近四十万硕士,就会出现四十万个具有重要意义的论文,大家想想这可能吗?科研就是要探索,就会有失败,如果象做米饭那么简单就不叫科研了,那么在目前的评价体系中如果是阴性结果就无法毕业,导致的结果就是为了毕业进行论文造假,这在目前的硕士研究生中应该是非常普遍。我认为这种现象造成的危害是巨大而深远的,因为我们培养的结果是缺乏科学的素养,习惯造假,他们将来会读博士会成为科研工作者,对我们国家的未来都会带来负面的影响。这个问题作为硕士研究生本身是有原因,但我们目前对硕士研究生的评价体系是否也存在问题,因为我们的要求就不合理。对于博士我们应该对科研的结果有所要求,但对于硕士我们更应该注重对他科研素质、学术道德方面的培养。 目前国内不但硕士论文都是阳性结果,甚至本科生的论文也都是阳性结果,对此深感忧虑。这不仅仅是对论文结果的要求问题,而是我们可能因此毁掉了一个人的一生。我在德国做研究的时候,我们课题组有一位Diploma学生(相当于中国的硕士),她做RNAi的结果一直是阴性,最后她就写出实验汇报,尽管是阴性结果也能毕业获得学位(德国大学对Diploma学生的论文不要求非得阳性结果)。我认为教育更重要的是学术诚信的培养。 什么时候我们国家的硕士研究生答辩时,能够陈述其科研设计和过程,以及科研失败的原因及收获,即使是阴性结果也能授予学位的话,我们的研究生教育才是真正的实事求是了。
个人分类: 教育|13520 次阅读|13 个评论
出差回来就批评学生
wangdh 2008-7-9 00:34
由于执行国际合作项目与英国合作伙伴 John 赴青海高原进行野外工作一段时间,今天下午近四点回到家。在野外无法上网,享受了一段很清静的生活。在出差前已经给开放实验室办公室请假,给研究生们也安排了任务,心里也就坦然些。 我给研究生安排的任务之一就是完成与 John 教授的交流心得。 John 在京期间在我们研究组做了两个学术报告,我们研究组有 4 位同学做了学术报告。学术交流后记下交流心得,无疑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有利的。 回到家收拾好行李后急忙查看邮件。出乎意料, 10 天的时间,只有 4 位同学完成了交流心得,其中两位是还在研究生院上课的学生,两位是已经毕业的学生。也就是说正在所里作实验的研究生没有一位完成任务。我很吃惊,我们研究组以前的研究生是没有这样的事情的,尽管也有一些同学由于特殊原因没有按时完成布置的任务。因此我给所有学生发了 Mail, 表达了我的感受,标题就是:我很吃惊! 说实在的我们研究组的学生们都是很不错的,这是其他老师告诉我的。我想他们肯定也不是故意不完成这项任务,也许是觉得反正发给我我也看不了,等我回来再说吧, 我最希望就是这样!我最担心的是:老师在是一个样子,老师不在又是一个样子;老师催是一个样子,不问又是一个样子。如果是这样,研究生们就变成幼儿园的小朋友了。我的初衷就是让学生们多丰富自己,做事有计划,提高主动性,处世守信誉(王德华 2008.7.8 ) 又及: 果然不出所料,等我完成这篇博文并发布后,又查信箱,有几位同学的交流心得已经发到我的信箱里了。我希望真的是果然不出所料!看,学生们就是这么可爱。如果是冤枉了学生,我应该给学生们道歉!
个人分类: 研究生教育|5045 次阅读|2 个评论
生物学研究中选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奥古斯特·克劳格原则
热度 1 wangdh 2008-6-25 18:09
奥古斯特 克劳格原理( The August Krogh Principle ) 王德华 2008 年研究生院课程《进化生态学》的考试题目中,我出了一个概念题什么是 August Krogh 原则,出乎意料的是来自 24 个单位的 130 名选课的同学中只有 26 名同学回答正确。为此,我写了一篇反思文章从一道研究生考试题思考研究生课程的教学。为了让更多的研究生(尤其是学习生物学的研究生)了解这个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原则,特将我 2004 年给我们研究组的研究生写的一篇小短文放在这里。希望能引起大家的兴趣和讨论。 August Krogh 是著名的丹麦生理学家,由于他对微血管的解剖和功能的出色研究而于 1946 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1929 年 Krogh 在一篇 生理学进展 (Krogh, A. 1929. Progress in physiology. Am J Physiol 90:243-251.) 的论文中写道 对于大多数的科学问题,总会有某些动物,或者这些动物的少数,最适合用于(这些科学问题的)研究 ,也就是说对于任何一个科学上的难题,总会有比较合适的动物(模型)可供实验研究。 发现 Krebs 循环的 Hans Krebs 后来将这句名言称为 奥古斯特 克劳格原理 ( August Krogh Principle , Krebs, H.A. 1975. J Exp Zool 194:221-226 )。 Krebs 对 奥古斯特 克劳格原理 的 描述是 对于很多科学问题,总会有一种动物最适合于研究 ;还有一些描述 如 对于几乎所有的科学问题,总会有一种动物最适合于研究 ( for almost every problem there is an animal upon which it can be most conveniently studied )。 奥古斯特 克劳格原理在动物生物化学、生理学、普通细胞生物学、实验医学、行为学,甚至植物学等领域都有很好的阐明和广泛的应用。 August Krogh 也被称为是 生理学家中的生理学家 。 这样就引出了另一个概念,即模式生物 (model organism) 或模式动物( animal ) 。现在生物医学研究中,已经有许多模式生物,如果蝇、斑马鱼、大肠杆菌、线虫、大鼠、小鼠等。这些模式生物对于生物学和医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许多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成果都是以这些模式生物为研究对象获得的。利用模式生物进行实验研究有许多优势,如: 1 )研究者多、知识积累快速,研究人员容易找到合作研究的对象。 2 )相关的研究资源,如抗体、试剂等较为丰富,容易获得。 3 )这些模式生物的基因组信息已经逐步得到开发,等等。 模式动物或模式生物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替代的,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由于生物的多样性,生物生存环境的多样性,生物(动物)也表现出生理功能的多样性。这样就需要我们研究更多的物种,在更多的环境条件下,更多的复杂因子的处理(影响)下,观察和研究有机体的生理变化调节等。 奥古斯特 克劳格原理要求研究人员在研究一个科学问题时要选择一种合适的实验动物(或实验生物),或者说对于生理学家选择的任何一个科学问题,在自然界中总有一种理想的研究对象 。在当今的基因组和后基因组时代,这个原理有了新的内涵。对于任何一个生物医学难题,研究者们必须对一种以上的模式生物进行研究,通过比较、综合,可以获得在单一物种上无法得到的信息。根据这个原理,科学研究者可以 利用大量的动物种类去研究大量的生理学问题,而不是局限在某一个特殊的物种上,对所有的问题进行研究。也可能会有一些物种最适合于进行某一特殊问题的研究。按照奥古斯特 克劳格原理, 针对不同的科学问题,总会找到一种理想的实验动物。这个思想也可以扩展到组织、器官、分子、细胞等水平,也就是说对于一些科学问题,总会找到理想的组织、理想的细胞、理想的蛋白、理想的基因等等进行相关研究。这样就可以更容易获得预期的结果,甚至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 奥古斯特 克劳格原理在生理学,发育生物学,遗传学等领域的影响是巨大的,相信它在(基因、蛋白、代谢)组学时代 (-omics 时代 ) 仍然会继续指导科学研究者们去攻克一个个的生物和生物医学难题 。 因此我特想忠告研究生们在进行科研(论文)选题的时候,当选准了科学问题后,一定要思考实验设计中的模型生物的问题。这可能会决定你的实验设计(目的)能否成功(达到)。在一些重大科学问题上,有些幸运儿,有些倒霉蛋, 但是无论怎样,学会思考,掌握一些基本原则还是可以避免一些弯路的。 (王德华 2008.6.25 修改) 相关文章: 从一道研究生考试题思考研究生课程的教学(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9597 )
个人分类: 科普随笔|14573 次阅读|11 个评论
我的学生学位论文答辩很成功
wangdh 2008-6-14 18:44
我的学生学位论文答辩很成功 我们动物生理生态学研究组今年有 5 位研究生毕业,博士 4 位,硕士 1 位。我具体指导的有 2 位生理生态学专业的博士生。每次的答辩会都是一次很好的学术交流会,我们在一天半的时间内,完成了 5 位同学的论文答辩。 总体看, 5 位同学的答辩都是很成功的。比较全面地展示了他们 3 年来的成长和成果。尽管能力和水平还是有些差异,但他们都已经圆满完成了学业,达到了硕士 和 博士研究生培养的基本要求。他们的学位论文答辩也得到了答辩委员会的一致肯定,并给与了很高的评价。 我们研究组有良好的传统和学术氛围,大家也都在精心地维护着这种氛围,无论是新生还是老生,都在尽职尽责地为研究组的发展贡献着。不良风气在我们研究组没有市场,自私自利的思想在我们组会受到蔑视,我们一贯提倡互帮互利,提倡众人拾柴火焰高。老先生给我们树立了楷模,老学生为大家树立了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研究组每年都有出色的学生,这样大家都在默默地以高标准要求着自己。这些都是每一届研究生能顺利毕业和答辩的保证。 今年我指导的两位博士生在论文写作上有些仓促,但是时间再仓促,还是必须要严格按照博士学位论文的要求来进行。他们的论文初稿修改了 3 遍,答辩试讲了 3 遍,保证每个环节不能出现大的差错,认真对待每一个过程。在最后论文修改和答辩准备的日子里,研究组的所有成员齐上阵,协助这两位同学的论文修改和答辩试讲。论文送审后,马上忙于答辩试讲。真的非常感谢研究组各位同学的团结和配合,大家在和谐的气氛下,紧张准备着,互相鼓励着、帮助着。 昨天( 13 日)是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的日子,整个过程很顺利。在照 顾老 先生、会场布置、茶水、水果、答辩横幅、照相等等各个方面,研究生们表现得也都很出色,做得有礼有节。每每听到各位专家们对我们研究生的夸奖和赞扬,作为导师心里是最兴奋的时刻。 研究生答辩值得称道的地方:首先 ppt 做得很美观,朴素不华丽。科学问题讲解很清楚,科学问题大的背景和理论阐述比较简明,实验设计讲解清楚,结果展示清晰突出,结论清晰。这样从背景-科学问题-科学假设-实验设计-主要技术方法-主要结果-主要结论-结论的意义和贡献,讲解很是清楚,并思考了进一步深入的科学问题。有理论层次,有研究深度。每张片子都基本能做到精雕细琢,片子之间的转折自然、衔接紧密,这样听起来一气呵成。身体语言运用较好,主要在讲,不是念。是在给答辩委员和听众讲,不是自己背对听众在念 ppt 。回答问题也比较到位,有些老师专门考察了研究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科研思路(包括科学问题的精炼和科学假说的提出),回答合格。 为了学生的答辩会,我专门去理了发,穿上新衣服,以至 于有些 老师说我突然年轻得太多了。学生们也穿戴整齐,满怀激情。致谢也很全面,几乎没有遗落。有位同学的致谢很有创意,在致谢到具体对象时配有动画照片。 总之,学生们顺利通过答辩了,获得了专家们的认可。老师们都希望他们能够坚持在科研行业工作,再接再厉。 不巧的是,下午 5 点多钟,突然浓云密布,电闪雷鸣,暴雨倾盆,夹杂着冰雹。等答辩会结束后,暴雨仍在继续。老天将参加答辩的各位先生留在了会场,由于劳累了一天,实在是想让他们能早些回家休息。由于大雨造成的交通堵塞,各位老师回到家已经很晚了。非常感谢这些先生们对我们工作的一贯支持、帮助和鼓励!劳累一天不能早些休息,实在是抱歉了! ( 王德华 2008.6.14 )
个人分类: 研究生教育|6663 次阅读|13 个评论
研究生要重视学位论文的写作质量
热度 1 wangdh 2008-6-3 01:29
花大精力,写好学位论文 (王德华) 到了毕业论文答辩的季节了,各个院校的研究生们和导师们都在忙碌着。一本本的论文陆续送到了导师们的手中,研究生们都在昼夜加班赶着时间,几乎 3 - 5 年来从来就没有这么辛苦过。尽管导师们早就反复强调论文工作尽量向前赶,不要到最后几天搞得自己很被动,但还是有些研究生到了最后才开始紧张。也许再过段日子,等他们毕业了,他们又会语重心长地劝告自己的师弟师妹们,你们可千万不要跟我这样啊,平时一定要抓紧时间,不要拖到最后 就这样,一年又一年,一批又一批重演着同样的故事。这段时间,学生们确实在紧张着,老师们也真的是无奈着。 不管时间如何紧张,研究生们一定要明白,学位论文一定要认真撰写。这是你 3 - 5 年来科研成果的结晶,是你一生中很重要的一个里程碑。收获的季节,喜悦的同时,要严肃对待它。 考虑到我国当前的状态和大环境,由于许多学校和研究院所都重视了研究生的论文发表,规定了必须要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才能获得学位,这样学生们的主要精力就放在了发表论文上了,对于研究生期间的应该受到的训练反而忽视了,甚至有些导师也主要盯住学生们发表论文而忽视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基本素质的培养。这样我们可以发现,有一些非常优秀的学生,他们在读期间已经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了质量很好的论文,但是学位论文写得实在是差强人意。 研究生学位论文存在的问题很多。无论是摘要的简练、图表的美观、数据的描述、参考文献等等都有很多小错误。有些同学到博士毕业了,还不会写学位论文的摘要;论文中引用的图表不知道要注明出处;使用的方法和技术不知道注明参考文献;图表设计不美观,或者图片不清楚;统计学描述没有给出基本信息;引用的文献中的一些结论性的描述没有给出相应的参考文献;引用的文献文内和文末列的不一致,在文内引用的,文后没有列出来;文后列出来的,文内没有则引用;或者引用的文献与文章内要说明的内容毫无关系,有些根本就是错误引用;有些同学是从文献到文献,根本没有去阅读原文;有些动物的学名(拉丁文)拼写错误,文献的作者姓名拼写错误,学术刊物的名称拼写错误 . ,甚至在致谢中连帮助过自己的老师的名字都拼写错误,等等,等等。 所有这些问题都是可以避免的,只要研究生从思想上重视,导师从思想上重视,完全可以避免。一篇好的博士论文是要花费心血的, 3 - 5 年的实验工作,要想在 1 - 2 个月内是很难写成一篇优秀论文的。现在网络上也有许多过来人介绍经验,说在 1 - 2 个月内将学位论文搞定。也可能学科不同,过程会有不同。但是学问是不能搞突击的,也不能搞疲劳战,慢工出细活。没有耐心,没有毅力,没有详细计划,平时太随意,工作完全情绪化,指望最后搞个突击,我想这样的同学,学位论文肯定会留下很多遗憾。你在学位论文上花费多少时间和精力,从论文上是很容易就能判断出来的。当你拿到一份精美的学位论文,阅读起来实在是一种享受。当你拿到一篇错误百出很不规范的论文,即使在文后列出了自己已经发表了一些质量不错的论文,你的心里也是有种说不出的滋味。 现在博士学位在社会上贬值很厉害,里面自然有社会的原因,也有博士们自己的原因。首先博士们要尊重自己,要捍卫博士称号的尊严。如果博士们自己都不尊重自己,谁还会尊重你?博士学位论文是展示你学术水平和科研素质的一面很好的镜子。大家都知道这面镜子会永远保存在你所在学校和研究所的图书馆内,会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和国家图书馆内,电子版也会在网络上永久保存。因此,我们应该有个信念,一定要把学位论文写好、修改好。博士学位是学术界的最高学位,那么你说博士学位论文是个什么地位? 还有一点需要提醒。博士生们一定要清楚,毕业答辩是学位论文答辩,不是在显示你已经发表的论文。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博士学位论文是截然不同的。原则上讲,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的同学,其学位论文应该也是不错的。但事实上往往会有些意外。每个要毕业的同学,无论你是否发表过学术论文,学位论文都是要用心去写的。撰写学位论文的过程,是一个研究生科研素质提高最快的时期,感悟最多的时期。学会撰写学位论文也是攻读博士学位过程中一个重要的训练内容,这个过程可以培养你严谨的学风、胆大心细的思维。再说了,一个人一生能拿几个博士学位?这个经历你没有理由不珍惜。理解它的珍贵,珍惜这个经历,在劳累中体味这个过程,力争写一篇规范的合格的自己满意的博士学位论文。 我的一个毕业的学生曾说过一句话: 最让你痛心难受的是你有能力做好这件事情,但你没有做好它。 (王德华 2008.6.2 )
个人分类: 研究生教育|9808 次阅读|11 个评论
《感动驱动(〇)》------导师you are special we are special
热度 1 freefloating 2008-4-30 13:56
其实这又是我非常繁忙的一段时间,本来不应该花时间整理什么感怀伤情,只是导师又让我感动了一把。人在火车上,反正眼前文献上的文字已经不能进入大脑,不如把脑子里的先腾出来转成文字。 那天跟学生聊天,问起我的导师,我玩笑着说:我们导师总在你最低落的时候倍加关怀鼓励,在你最得意的时候大加批评指摘。学生笑道:您把自己导师看得这么明白,看来对你是不起作用了。我说:你的理解还是站在老师的对立面了,好像我要兵来将挡,水来土淹。其实不是,我的意思是导师给我的是我当时最需要的,所以我期待她的鼓励和指摘。所以我愿意昭显我的不足,疑惑和偏见,即使是夸大的,由她来整理我的心灵,因为我自信我的善良,更相信她的善良宽容和敏锐。 这段时间我是很有些痛苦的,痛苦的一部分源于太多自己想干的事情没有干,于是我就渴求每一个可以节省出来的时间,然而这些时间往往也不得已的溜走了,看着一天一天就这么过去了,一周一周就这么过去了,一个月一个月就这么过去了,我真的很容易流下泪来,我很怕一年一年也这样过去了。 所以我很容易烦躁,我很容易争执,我感受到了,每次我都很想改,只是太多的事情压着,让我无力调整心情,我总想还是先解决眼前,但是眼前的事情又没有完成,例行的工作不能懈怠,新的事情层出不穷 …… ,没有了平静谦和的心,自然没有平静谦和的表现,这让我更加痛苦,我不愿看到面目可憎的自己。 于是一些事情发生,虽然无伤大雅,但静心想想,自己真的是错了,我怎么能自诩心地善良,言行一致,就可以以此为棒自由行动,胡乱打人呢?怎么枉读了这么多书,竟忘记了谦和有礼,不逾矩了呢? 其实给自己的行为或心境找个理由总是太容易,容易得让我失去了找理由的兴趣,就像小时候总是迟到,总要编个冠冕堂皇的理由给老师,有一天我忽然对找理由充满了厌恶,我什么也没说,于是被老师训了一节课,我想那一刻老师肯定把我的行为归为高傲,但我记得我只是不想说。 正如现在我仍然不想诉说我的 2007 ,因为虽然示人的都是真实的,但不会是完整的,自己 喜怒哀乐爱恶欲 即使不惮袒露,确是不想表白的,很怕之后的安慰或是同情扰乱了自己竭力追求的平和。 只能偶尔不经意的感慨,说者不做铺垫,听着不问情由,确实懂了,然后谈天论地,却把事拆开来,怨化走了,心也舒展了,转眼窗外,红的红了,绿的绿了,已无苛求。 导师顺道给我买了回家的车票,又顺路将我送到火车站附近,然后我打车到火车站,上动车,坐定,看完动车提供的杂志,才发现导师的两个短信:一是问我打车顺利吗?我没回估计她以为我赶车时间紧顾不上回一定不是很顺,于是第二个短信问我赶上车了吗?我这才发现她的担心,赶紧回复顺利。导师回复:顺利就好,祝前程更顺。 我不知道生命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我只知道我的生活是需要感动来做为驱动的。谢谢老师给我的感动。
个人分类: 师恩撷英|4534 次阅读|4 个评论
导师和研究生关系的N种类型
fxf 2008-4-5 19:52
导师和研究生的关系,类型很多,原因不一。因为,我只熟悉硕士阶段的师生关系,从而以下的描述,不 包括 博士阶段的师生关系。 第一种类型:相敬如冰 虽然同为相敬如冰,理由却不一样。先说导师方面,有的导师把研究生当驴使,一见面就分派任务,而且这些任务大多与专业学习相去甚远,或者无聊透顶,致使有抱负的研究生避导师如避瘟神。再说研究生方面,有的研究生混文凭思想严重,主要精力放在找对象和赚钱上,不愿意见导师,怕谈学问,力求少见,最好不见,相敬如冰。 第二种类型:相互利用 这一类型的师生关系,表面看起来,热络非常,师尊生敬,实质上,各怀心腹事,各取所需。导师看重的或是研究生的家庭、或是容貌、或是二者皆有,希望有人每天捧护着,出门打伞,进门端茶,很有些做老板的感觉。事实上,研究生们也不傻,明白将欲取之,必先予之的道理,常常得意自己小小年纪,小小几个硬币,就将所谓的导师玩弄于股掌之间,阳奉阴违的事不会少做,为了明天,他们忍着。 第三种类型:捆绑 捆绑型很特殊,主要是导师捆绑研究生,如果有研究生捆绑导师的,那一定是女研究生。导师如何下捆呢?一般发生在研究生选导师之前,导师主动联络学生,先赞美,后要求,再下任务,迫使学生不得不跟随,因为人家毕竟是导师,我们中国人又没有当面说 NO 的习惯。这种导师很容易鉴别,选完导师后吹嘘自己弟子多的人,多半是。学生们的下场有两种,一种是正合吾意,捆绑成为相互利用;一种是违背吾意,捆绑成为相敬如冰,有志者,暗渡陈仓,偷偷和别的导师学习,好不痛苦。 第四种类型:相互失望 师生之间相互失望,或是因为能力,或是因为兴趣。能力方面的失望,可能是导师对学生,也可能是学生对导师。兴趣方面的失望,主要是研究兴趣不同,喜欢老子的碰上喜欢孔子的,喜欢理论的碰上喜欢实践的,也很折磨人。相互失望型的师生,如果遇上通情达理的研究生学院,学生可以换导师,导师可以换学生,皆大欢喜。 第五种类型:正常 正常型的师生以学业为中心,导师志在培养人才,研究生志在成为人才,双方以研究学问为最大乐趣,所有的私人关系都建立在研究学问的基础上。导师为学生树立做人做事的榜样,以开发学生最大潜力为务;学生以学习导师为荣,以培养最扎实基础为务。真正的研究梯队只有在这里才能形成,师生都明白他们在干什么,角色意识相当清晰。 第种类型: 第 N 种类型: 我暂且将导师和研究生的关系类型总结如上,如果还有没发现的类型,请大家补充,以期各位导师和研究生,能够使自己准确归类,增强归属感,不再有深深的寂寞。
个人分类: 关于研究|6664 次阅读|4 个评论
关于博士研究生待遇的再思考
热度 5 wzhong 2008-3-13 17:15
要从根本上解决博士研究生待遇问题,我个人认为有一个问题一定要认识清楚,那就是博士研究生究竟应该算学生,还是一个劳动者?我认为博士研究生是劳动者,而且是从事创造性工作的高级脑力劳动者。如果大家能在这个问题上达成共识,提高博士研究生待遇问题就好解决了。 如果承认博士研究生是劳动者,劳动者获取应得的劳动报酬,获取与他所创造的劳动成果相对应的劳动报酬就是天经地义的事了。从这个层面上讲,博士生的待遇实在是太低了,与他们的创造性劳动是极不相称的!以我们学校为例,学校每个月给博士生的银行卡上打入600元,这其中包含国家的补助,学校的补助和导师按每生每年交给学校的1200元。而2007年,南京市的最低工资标准是820元,换句话说,如果要雇用一个大字不识一筐的临时工来干一些最没技术含量的工作,比如扫地,你最少也要给他820元一个月,否则就是违法!而我们博士研究生的待遇竟然不到最低工资标准,这合理吗? 就我知道的基础科学研究领域,博士研究生的确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国家的很多科研项目,如果没有这些博士生的辛勤工作,要如期顺利完成是根本不可能的。我们大课题组在2004年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二和第三完成人都是当时在课题组工作的博士研究生。我举这个例子想说明两个问题:其一,博士生是能够做出创造性工作的,是能够做出能拿国家级大奖的工作的,因此他们是劳动者,是高级脑力劳动者;其二,博士生们做出的贡献,我们不应该抹杀,我们不仅要在生活上关心他们,在荣誉、利益上也要充分考虑到他们的贡献!他们做出了贡献、他们该得的荣誉,就应该给他们! 如何提高博士生待遇,我觉得应该多方努力。一方面靠导师适当增加助研费,国家给政策,突破15%人员费的限制。另一方面,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国家应该大幅度提高博士生的工资!至少应该按最基层的国家公务员的标准给博士研究生补贴。这是尊重劳动最基本要求了。如果提高到尊重知识的层面,那么他们的待遇应该还要高才对!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4499 次阅读|18 个评论
研究生助研费问题
热度 6 wzhong 2008-3-12 09:01
如果一个小孩6岁上学,从小学、中学、大学一年不耽误读到博士,一般也要到26、7岁的年龄了。如果大学或硕士毕业后工作几年再读博士,岁数就更大了,很多人都成家有孩子了。可是目前博士研究生的待遇实在是太低了!国家每个月给500多元的补助,加上课题组从科研项目中给的助研费,加在一起也不过1000元。就目前的平均消费水平而言,这样的待遇实在是太低了! 博士研究生在科研工作中的贡献,大家有目共睹。对于他们的处境,作为导师,我们心里也非常清楚。我们非常非常希望提高他们的待遇,使他们能安心工作,不再为食堂的菜涨了5毛钱而烦恼,不再为同学聚会时自己的捉襟见肘而苦恼。30来岁的年轻人,应该自强自立了,而他们却因为选择了继续深造而无法在经济上独立!可是,作为导师,我们能为他们做点什么呢?我希望每月多给他们点助研费,哪怕只增加几百块钱。但是在目前的管理体制下,我们很难做到。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强度大约是30万/三年,而明确规定人员费的支出不能超过15%,这样我们能支配的人员费一年最多是1万5千元。如果有3个研究生从事本项目工作,每人每年只有5000元。当然,如果是工科或从事应用项目的老师,可能有其他的经费来源,但对于从事基础研究的老师来说,国家基金是最主要的渠道了。 我们经常谈与国际接轨,可是为什么人员费问题上要如此严格地限定在15%呢?一个项目买了原料、买了仪器设备,没有人来脚踏实地地工作,能圆满完成吗?而如何让博士研究生们安心于实验室的科研工作,光靠思想教育怕是不够的!在此呼吁国家基金委能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合理确定人员费的支出比例。当然也要加强管理,使人员费真正用于改善研究生们的生活条件。比如采用只能打入研究生的银行帐户、不得提取现金等措施。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6182 次阅读|26 个评论
研究生科技创新能力发挥之我见
jlpemail 2008-2-18 07:16
研究生科技创新能力发挥之我见 科技创新需要突破就的思想、观念、迷失的舒服,解决科学技术问题,获取科技创新成果。科技创新能力无非是陈胜新思想、新事物,创造新产品的能力。 研究生一般处于青年期,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积极,感受力强,敢于接受新思想,易于发现新的思路,是科技创新的生力军。 有资料表明,同样是研究生,我国的研究生普遍数学和物理基础扎实,而美国的则思想活跃、创新能力强。这和两国的教育方式的差异有关。 笔者发现,在研究生教育中,有些学校仍然沿用填鸭式的授课方式。一旦,这种方式被启发、自主式的教学方法代替了,习惯于填鸭的学生就不适应了,无所适从了。 从学生的角度说,自主式学习更需要开动脑筋,琢磨学习方法;从教师的角度讲,满堂灌不是最好的讲授方法。我看到过这样的情景,老师讲课,第一排的在睡觉,老师、同学都习以为常。当然,也许是教育体制决定了师生们的行为,他们是符合教学计划的要求的。因为要考核的。 数十年一贯制的教材,刻板的授课方式,被动地接受,没有互动,没有讨论,争论更是无从说起,没有不同年龄阶段、相同年龄段,不同层次人员的思想碰撞,难以产生科技创新的思想火花。 研究生的哪怕是幼稚的、可笑的构思也值得肯定,只要有新的方法在,有新的思路,就有肯定的必要。 不拘一格降人才。教材和教学方法的更新,是促进研究生科技创新能力发挥的必要条件之一。(未完待续)
个人分类: 科学书场|3781 次阅读|0 个评论
你名雪,你爱雪,你像雪一样融化了
龚胜生 2008-1-13 22:41
在我们这个中部城市,今天下了2008年的第一场雪。这场雪虽然不是很大,但毕竟是初雪,也有些银装素裹的氛围,这对于从福建福鼎来的从来没有亲眼见到过雪的雪琴来说,应该是一个十分难得的景致。可就是在这样一个白雪皑皑的景致里,她用她的生命在白皑皑的雪地上绽开了一朵鲜红的玫瑰,像雪一样的悄然的融化了! 本来通知她下午和其他同学一起来学院开会的,我要给他(她)们讲讲规划文本中的问题。正当我们打电话通知她找不到人时,接到院里书记的电话,说是在南湖校区研究生楼有位同学跳楼了,要我清点所有的同学。我一边委托同学到处打电话找她,一边说跳楼的绝对不是她。她是福建某大学理科基地班推荐免试的公费研究生,性格也比较开朗,绝对不会干这样的傻事的。可是过了一会,接到一个电话,要我赶快到南湖校区女生研究生宿舍601去,我知道事情严重了。我赶紧和我的一个学生也是她的同学出门,由于下雪,根本拦不到的士,待我们找到她的宿舍时,我看到她的同学我的其她几个研究生眼睛里噙着泪花,无助地望着我,这时我才知道她是真正地离开我、离开她的同学和所有的亲人去了 雪琴是2007年秋季入学的研究生,到现在不足一个学期,我对她不是太了解。但12月份以来,由于和同学们一道做项目,我曾经与她有过一次很愉快的聊天。记得谈到天气时,她问武汉冬天会不会下雪,她在福建长这么大还从来没有见到过雪。我说你今年冬天肯定能见到雪,还说历史上太湖结过冰、海南下过雪,福建也是下过雪的。她显得很兴奋,说下雪可以滑雪、打雪仗了。听寝室的同学讲,昨天天气比较冷,晚上还和同学出去买了双棉拖鞋,今天早上八点多钟起床后就到外面看雪去了,回来以后在电脑上做了一会工作,九点四十八分出寝室就再没有见到她了,她穿着新买的棉拖鞋走了。宿舍楼里的监视录像显示她坠楼的时间是九点五十八分多一点。公安局刑侦人员说,她衣着整齐,头部首先着地,颅骨粉碎性骨折,当即就离开了人世。公安局找到了她的一本日记,流露出她有跳楼自杀的倾向。但我始终不相信她会自杀,日记不过是她一时的想法,想不到那些竟成为了她的谶言。雪琴爱雪,我想她是因为太爱雪了,把身子伸出窗外,高兴得忘乎所以,欢呼雀跃时,不小心坠落下去的。她是推荐免试全公费的研究生,还是研究生会的干部,虽然感情上有点失落,学习上有点压力,精神上也可能有点孤独,但都没有理由选择自杀。她没有留下任何的遗言和遗书,也没有任何的反常现象,怎么会选择跳楼自杀呢?我不相信,我无法接受。 圣诞前夕,我宴请我所有的研究生、博士生和访问学者,留下了她在宴会上的一些照片,在全体同学的合影照上,她站在第一排的左边,有一个照片还是和我的妻子她的师母在一起。看到这些照片,我怎么也接受不了这样一个事实。今天晚上的课,未语先哽咽,当我讲到我失去了我的一位很优秀的研究生时,我竟然在课堂上哭了起来。 2007年的第一篇博文,是与亲人之死有关的内容,想不到2008年的第一篇博文,却还是与死亡有关的内容。生命如烟,这就是命运。 如果这个世界上真的有天堂 我希望你已经进入了天堂 如果天堂里有轻松 我希望你获得了轻松 如果天堂里有爱情 我希望你不再为爱情彷徨 如果天堂里有快乐 我希望你在快乐中徜徉 如果天堂里有失望 我希望你不再有失望 如果天堂里有绝望 我希望你永远也不会绝望 如果天堂里有梦想 我希望你能实现所有的梦想 雪琴,安息吧!雪琴,一路走好! 前一篇:本色蒋雯丽 后一篇:雪飘啊飘
个人分类: 师生情谊|5317 次阅读|6 个评论
中国军人的追求——刘卫国刘克俭的故事
suqing1961 2007-9-25 12:09
旧作:发表于《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杂志 1990 年第 4 期 刘卫国、刘克俭都是军事教育学院 88 级研究生,作为同龄人,两人都有过当兵、带兵、做教员的经历。 1988 年,这两位事业上已颇有成就的中校,又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寒窗苦读当研究生的道路,同攻我军合同战术研究方向。 孔子云: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刘卫国、刘克俭近不惑之年当研究生,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军人对事业更高层次的追求。 在选择的十字路口刘卫国的故事 人的一生会遇到许许多多的选择。 1988 年 8 月的那段日子里,刘卫国就面临着人生中的一次重大的选择。 刘卫国考上研究生了,刘卫国评上副教授了。这两条消息几乎同时传到刘卫国耳里。一手拿着副教授任职聘书,一手拿着硕士研究生录取通知书,他一下子竟掂量不出哪只手的份量更重。鱼和熊掌皆我所欲也,二者不可皆得,是继续挂着学院军事教育理论研究室主任的头衔当副教授,还是舍官弃位再求学?命运把刘卫国推到了选择的十字路口。 刘卫国,你应该满足了。想想看吧,同年入伍的教员又有谁有你那么幸运?在单位你大小还是个头,现在又成了全军军事学领域最年轻的副教授之一,才 38 岁,前途无量啊!干嘛还要去读什么研究生,受那三年的苦? 是啊!读研究生对你刘卫国又有什么好处呢?上学期间不计教龄,提拔晋升也轮不到你;守着家门却不能与老婆孩子团聚,吃住学习都得在研究生队;年纪也不小了,每天还得和那些二十几岁的年轻后生一同出操列队;万一学习成绩亮黄牌,岂不栽了你这副教授的面子吗?况且,这年头别人升了副教授都争着带研究生,你却去当研究生,这不也显得你这副教授的水平太低了吗? 刘卫国毕竟是个凡人,好心人的劝告,旁人的嘀咕,也着实让他在选择的十字路口徘徊了好一阵子。尽管报考研究生时,评副教授的事还八字还没有一撇,但这两档子事同时撞在一起,也让他好几天吃不香、睡不稳。 刘卫国是个事业心极强和永不满足的人,他的经历,他对事业的执著追求,决定了他在选择的十字路口必定会选择对事业的发展更为有利的一方。当兵二十余年,他明白了一个道理:事业的成功是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作后盾的。 刘卫国出生将门。他呱呱坠地之际,正值抗美援朝的枪炮声打响,征衣未洗的父亲给儿子扔下一个名字卫国,就雄纠纠、气昂昂地跨过鸭绿江保家卫国去了。卫国没有让父亲失望, 1968 年刚初中毕业的他就穿上绿军装,步入了从戎卫国的解放军行列。在以后的七八年时间里,处处都不甘落后的他就走过了从士兵到班长、排长、连长、营长的道路。在基层连队里,他对毛主席的教导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战胜不了敌人的感触颇深。 1978 年,军队院校刚恢复招生不久,正受上级首长常识的卫国毅然做出选择,跨进了石家庄高级步兵学校(解放军军事教育学院的前身)的大门,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留校在战术教研室当教员。 刘卫国的素质和天赋决定了他当兵是块好料,当教员做学问也是块良材。留校后,卫国深感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他明白,要想在这所被誉为中国的西点军校里当一名合格教员,培养出优秀的军中栋梁,自己若还想在事业上有所建树的话,单凭在军校学习两年只有中专程度的文化底子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学习,学习,再学习,才能站稳脚跟,力求更大的发展。从些,他给自己制订了一个长远的学习计划,系统地学英语,学军事理论。他珍惜一点一滴的时间,不放过任何一次向人求教的机会,甚至上厕所也捧着一本英语书背单词、背句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功夫终不负有心人。留校后的七八年里,卫国在科研、教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发表学术论文 25 篇,编写教材 3 本,编制电视教材 5 部,主持或参与研究计算机教学系统 2 项,他本人也多次立功受奖,并二度被评为院先进教员、优秀党员。 刘卫国没有被一时的成就所陶醉,为使自己的教学、科研工作更上一层楼,他在寻找新的起飞点。 1987 年底,学校开始首次招收军事学研究生。卫国的心动了。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人头脑里的知识也需要不断积累,不断更新,这是攀登事业高峰一次多么好的加油、休整机会啊!如果说以前的自学是孤军作战的话,那么读研究生就是与导师、同学、教员协同作战,可以充分利用他们的优势补已之短,全力以赴地在知识海洋里遨游。刘卫国报了名,利用业余时间开始了紧张的应考准备。 1988 年上半年,刚从紧张的考试中解脱出来的卫国,又凭他丰硕的成果闯进了总参系统高级职称竞争者的先列。事情就是这么凑巧,当他以优异的成绩被录取为研究生时,高级职称获得者的红榜上也赫然地列上了他的大名。 在选择的十字路口,院、部首长的一席话更坚定了刘卫国读研究生的信念。卫国啊!你的水平有目共睹,不要怕别人的闲言碎语,也不要在个人的得失上斤斤计较。徐特立同志活到老学到老,当了副教授就不应再学习吗?况且,学校首次培养研究生,还缺乏经验啊!你当过兵,做过教员,再去做学员,可以从理论与实践、教与学等方面为学校培养研究生积累经验,探探路。这不仅是你个人攻读学位的问题,也是培养高层次军事人才的大问题啊! 是啊!从公的方面讲,读研究生于学校有利,于军队培养高层次人才有利;从个人方面讲,读研究生如果说是在事业上暂时隐退的话,那也是为了今后更好地出击。古希腊哲人不是说过:收回你的拳头,是为了下一拳打得更有力。 1988 年 9 月,刘卫国当上了研究生队的一名普通学员,开始为今后事业的更大发展积攒潜能。 在成功者的后面刘克俭的故事 对于被划入文化大革命中被耽误了的一代的刘克俭,你从他那相貌平平的外表很难看出他已经取得了如此令人咋舌的成果:与人合著《计算机合同战术作战模拟系统》(获院学术成果一等奖),编译《国防英语》、《海军英语》、,《空军英语》、《陆军英语》丛书(获院最高译著奖),发表了十余篇合同战术方面的学术论文,编写了教学录像片《合同战术模拟系统简介》角本(该片获院学术成果三等奖)。其实,只要好好翻一翻刘克俭翻译的那套 70 余万字的《国防英语丛书》,你就会对他刮目相看了。 可是,在每个成功者的后面,又有谁去有心拾起那一串串挂满了汗珠和心血的故事呢? 刘克俭萌发翻译那套《国防英语丛书》的念头纯属偶然,也实属必然。 克俭留校当教员的那天,就强烈地感受到:研究战术学,不借鉴外军的经验,不了解各国尤其是两个军事大国的发展动态,那无异于闭门造车、坐井观天,研究的结果也不可能对我军的战术实践有现实的指导意义。从那时起,他就暗暗发誓一定要掌握好英语这门工具,并坚持自费订了一些美军英文报刊,一边学习一边试着翻译。尽管英语水平提高很快,可在阅读这些报刊时,他还是常被一些军事术语卡住。请教周围的同志,可学英语的又不熟悉军事学,懂军事的大都又不精通英语。一些术语在词典上查不着,或与词典上的解释对不上号。真是难煞人啊!军事院校要是能开一门军事专业英语课该多好啊!克俭发出了感叹。 想法确实不错,不少军事院校也想做这方面的尝试,可哪来合适的教材? 1982 年上半年的一天,刘克俭在学校图书馆偶尔翻到了一本复印的美军出版的《陆军英语》。这本书不仅详细收集了美陆军的专业术语,而且还介绍了术语的产生背景,以及北约各国军队使用这些术语的异同。书的语言、体例、选材都非常好,不愧为一本集专业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的军事专业英语教材。克俭再细看这本书的介绍,原来这是一套丛书中的其中一本,除《陆军英语》外,还有《海军英语》、《空军英语》、《国防英语》。 要是能把这套丛书翻译出来该多好啊!它不仅可以作为军事院校现成的专业英语教材,也可为我们今后编写适合我国国情的军事专业英语教材作参考。克俭萌发了这一念头。 晚上回到家,克俭就试着翻译这本书。很快他就发现,要完成这套 70 余万字的丛书翻译工程,以自己现在的英语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显然力不从心。 在成功的道路上,从来就没有什么捷径可走的。 1982 年和 1984 年,刘克俭分别报考了英语电大单科班和中文函授班,开始了马拉松式的译前准备。对于要圆满完成教学、科研工作,并两度被评为院先进教员的克俭来说,学英语、学中文所能利用的只有业余时间了。从此,他脑子里没有了节假日、看电影、逛公园、侃大山的概念,也没法做一个好丈夫、好父亲了。洗衣、做饭、带孩子,全部都扔给了妻子。 5 年里,他风里来雨里去,每天骑车十几里,来回奔波于家里和上课、辅导地之间,终于以优异的成绩拿到了电大英语单科和中文大专毕业文凭。看来,十年磨一剑,该是今日把示君的时候了。 事业的成功并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当刘克俭觉得万事俱备时,才突然发现还欠东风。手里除了一本复印的《陆军英语》外,其他三本书还不知在何方。 世界上再难的事,如果碰上一定要和它认真较劲的人,那总是可以办成的。 1985 年上半年,刘克俭为找齐这套丛书的母本开始四处奔波了。他一边通过中国图书进出口公司向美订购,一边利用所有的节假日自费穿梭于北京石家庄之间。在北京,他几乎跑遍了大大小小所有的图书馆、资料室、高等院校。刘克剑在大海里整整捞了两年的针,最后终于找齐了这套丛书的母本。 翻译是件苦差事。这套丛书专业性极强,单职业介绍就涉及三大军种的 200 多个专业,刘克俭无疑有许多硬骨头要啃。为了弄懂诸如信标、第五边进场、锚泊等概念,克俭请教过飞行员、领航员、轮机长、作战参谋等专业人员,走访过军种司令部,请教过有关翻译专家。原书作者是文职军人,书中有些术语和概念还有错,编译时必须把它们纠正过来。克俭认为,原书把 Artillery( 火炮 ) 解释为 Projectilles fired by cannon or missile launchers (指由火炮或导弹发射装置发射的射弹)从逻辑上就说不通,经仔细揣摩,与军事专家切磋,并参照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军语,他将其解释为 Complete projectile-firing weapons consisting of cannon or missile launchers on suitable carriage or mounts (完整的发射射弹的武器,它由安装在炮车架上或炮架上的火炮或导弹发射装置组成)。他的这种解释得到了军事专家的认同。 为了译准每一个术语,克俭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和词典。比如, Branch 这个词单独出现时,人们一般把它译作兵种,可兵种还有一个词 Arms ;据美军材料介绍, Branch 已包含了 Arms ,那么, Branch 与 Arms 到底有什么区别呢?克俭对比了五六个版本的军语词典,把国民党时期编的军语词典也翻出来了,最后认为 Branch 的准确译文应是兵科。对于一些汉语表达不够准确的术语,刘克俭也作了认真的校正。在许多出版物里,常把 Short ( rang ) missle 译作短程导弹,克俭认为这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否则与此对应的 Long ( rang ) missile 就该译作长程导弹了。他认为,合适的译文应是近程导弹和远程导弹。 天道酬勤。刘克剑 7 年的汗水和心血没有白流。 1989 年 7 月,这套填补了我军军事英语空白的丛书终于译完,并由解放军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这一年的下半年,包括国防大学在内的一些军院校已开始把它作为大学生和研究生的专业英语教材使用。 河北师范大学二级英语教授、全国高校外国文学研究会理事吴伟仁先生,看完了这套被推荐给中国出版年鉴的丛书后,激动地向全国自学成材优秀人物评选委员会推荐刘克俭。吴老在推荐信中写道:刘克剑同志编译著的《国防英语丛书》,是我们所见到的国内公开出版的第一套军事英语教科书。书的结构合理,术语编译准确,语法句式规整,语言表达流畅。从编译的文字水平、翻译技巧看,该同志已达英语专业本科生的水平,从其把英语和军事学融合的程度上看,又超过了英语专业本科水平,并已具备相当的研究能力。 刘克俭,你应该感到骄傲。你对事业执著追求的精神,向人们展示了年轻的中国军人的风采。 在新的战场协同作战二刘故事补记 1988 年 9 月,我们故事中的两位主人公又一同走进了教室,以一名普通研究生学员的身份,在新的战场开始为攻克我军合同战术研究课题的一个个难关协同作战。 这个战场本应属于那些年少气盛、风华正茂的二十几岁的年轻人的,对于即将跨入中年这个门槛的刘卫国、刘克俭来说,要想保持当年的锐气打胜仗,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二刘毕竟是老兵,他们时刻牢记自己的追求,没有辜负院、部首长的期望,他们用勤奋和毅力来弥补年龄上的劣势。在研究生队宿舍里,每天最晚熄灭的灯是二刘房间的,每天最早亮的灯也是他们房间的。一个学年下来,在研究生队教导员办公室墙上挂着的学员成绩表上,刘卫国、刘克俭的成绩大都用红笔标着优秀的分数,两人的成绩均名列榜首。在队里,他们已成为让大家心悦诚服的学习标兵。 给刘卫国、刘克俭上课可得小心。教员们都这样互相提醒。这不仅是由于刘卫国、刘克俭一个已是副教授,一个已是讲师,教员上课前都得先掂量掂量自己的份量,更主要的是二刘对讲授中疑点咄咄逼人的质疑,使每个教员教学时不敢有半点的松懈。在二刘看来,在学术问题上是不应该谦虚的。每个教员给二刘上课都会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压力,促使他们认真备课,悉心讲授,耐心答疑。这种压力,又变成了动力,促进了教员教学水平和课堂讲授质量的提高,真正使教员和学员达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 合同战术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 70 余年里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已由最初的步兵、炮兵、坦克兵几个兵种的协同,发展为海、陆、空等多个军兵种立体协同作战的战术方法。我军对合同战术学的研究和对这门战争艺术的应用一样,起步都很晚,与世界先进水平之间还存在很大差距。作为军人,刘卫国、刘克俭更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肩上的重任。在未来的反侵略战争中,我们怎样以劣胜优、以弱胜强、克敌制胜,合同战术面临着许多研究课题。刘卫国、刘克俭认为,合同战术研究生应在 4 个方面下功夫:首先是攻难关,解决我军以劣势装备胜优势装备敌人所面临的诸多现实难题;其次是打基础,探索合同战术的基本规律,建立科学的理论基础;再则是向前看,预测未来战斗的可能发展规律,探求我军合成军建设和合同战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捷径;最后是掘宝藏,发掘我国古代兵法中的宝贵财富,使其为现代合同战术服务。 基于这些认识,刘卫国、刘克俭非常珍惜这次读研究生的学习机会,在圆满完成学业的同时,他们还挤时间撰写合同战术研究学术论文,介绍国外军事理论发展动态,并与其他同学一同翻译了《无人战争》一书,向人们展示了未来战争中机器人作战的情景、方式与场面。刘卫国、刘克俭的学位论文选题《战斗指导规律研究》和《中美苏纵深作战比较》,都站在了这个学科的前沿,向着高、难、深领域进军。 我们翘首以待,准备聆听这两位中国军人吹响那攻克难关、圆满完成学业的胜利号角。 (注:刘卫国现为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政治部主任、少将,刘克俭现为军事科学院外军部研究员。)
个人分类: 学者风采|7179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1 04: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