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美国空军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美国又要玩新型发动机了
热度 6 outcrop 2012-10-24 23:06
美国又要玩新型发动机了
来自美国机械工程师网站的消息,美国空军(USAF)给通用(GE)下了个大单——3.5亿美元——用来研发新型的喷气式发动机。 新型发动机注重长更长飞行距离,以及更低的油耗;增强了热管理能力。 对jet-engine来说,热管理应该很重要吧?我是外行。 这张图是GE原来研发引擎时测试引擎核心的场景。 新型引擎预计2017年测试,GE Aviation的人也对新型引擎充满了信心。 最后,回到我们的jet-engine上来,不知道最近搞的怎么样了;有一阵子没听到相关消息。 延伸阅读: 中文: http://www.jdgcs.org/news/innovation/2012/1024/usaf-taps-ge-develop-new-jet-engines.html 英文: http://americanmachinist.com/news/usaf-taps-ge-develop-new-jet-engines =============================关于博主============================= 博主的主要兴趣是:知识管理;相关兴趣有:语义网、机电及DIY、哲学与心理、信息安全、科幻等。 我的常用博客在科学网 (访问可点链接,下同); 新浪微博是@outcrop ,欢迎互粉;建了一个超级QQ群:17662971,希望能闲聊无白丁,欢迎加入;自己打理着一个 机电工程师 小网站,欢迎来玩。最近在科学网关注“ 科学网大学 ”,欢迎加入 科学网大学群组 讨论、尝试。
个人分类: 机电工程|4686 次阅读|14 个评论
失效物理的50年
热度 13 feicheng 2012-6-7 10:06
今年是自1962年在美国空军罗姆航空发展中心(RADC)组织的一系列学术年会的第一次会议上正式确定失效物理概念的第50个年头。确立这一可靠性方法的主要推动力在于1940和1950年代美国军方对电子系统可靠性的关注。但故障的机械处理则根源于19世纪末,1870年A.Wohler对铁路轮轴的疲劳试验结果进行了总结,并得出结论:对于寿命的确定,周期性负载比峰值负载更为重要。此后,20世纪前半段的大部分可靠性工作都与材料的疲劳和开裂有关(疲劳故障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主要问题)。例如,Basquin(1910)用Wohler的疲劳试验数据提出了应力和寿命(称为S-N)曲线之间的对数-对数关系。Griffith(1921)探索了弹性脆性材料的强度并提出了自己的开裂理论。Miner(1945)把Palmgren(1924)提出的线性损坏假设普及为实用设计工具,对金属的消耗疲劳寿命进行了经验建模。Epstain(1948)提出了材料在开裂影响下寿命评价的统计基础。 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发现超过50%贮存的机载电子设备“不能满足空军核心部队和海军的要求”。1950年,美国国防部(DoD)成立了一个电子设备可靠性的专案小组,并指出要提高元器件的可靠性,重要的是要研制更好的元器件,确定元器件的定量可靠性要求,并收集现场失效数据以确定问题的根本原因。1952年8月DoD成立的电子设备可靠性顾问小组(AGREE)通常被认为是现代可靠性工程的转折点。AGREE委员会提出,通过高低温、振动和其他循环环境等应力试验了解失效原因及其纠正方法,制定可靠性试验计划,是能够控制低可靠性造成的高拥有权费用的。它还建议制定可靠性验证计划,包括估计设备的平均寿命和该估计值相关的置信度。AGREE提出的可靠性方法被DoD和后来的NASA及许多其他提供高技术设备的组织所接受。此后在1950年代有几个会议开始关注各种可靠性问题。其中受到关注的有Holm电接触会议,该会议始于1955年,重点放在可靠性物理上。多年后,该会议已成为连接器可靠性物理信息的主要来源。 有关材料疲劳和开裂的可靠性工作从1950年代一直持续到1960年代早期。例如,1957年G.R.Irwin证明了材料的开裂是由裂缝尖端的塑性变形引起,并对Griffith的理论进行了通用化。从1955年到1963年,WaloddiWeibull发表了几个有关疲劳和蠕变机理的出版物,讨论了评价疲劳和蠕变失效数据的方法。1961年,Weibull在当美国空军材料实验室顾问期间出版了有关材料和疲劳试验的著作。另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式是在Irwin有关应力密度因数的研究基础上推出的预计疲劳裂缝生长率的方法。 由于基于机械的寿命模型的发展(尤其是疲劳和开裂失效的评价)和AGREE的建议,RADC于1961年推出了一个PoF(失效物理)计划,以研究解决军用设备复杂度增加和故障数上升的问题。1962年,贝尔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发表了关于“高应力老化导致半导体器件失效”的文章,用Arrhenius方程的动力学理论解释说明了上述结论的理由,这一简单但准确表示反应率常数的温度依赖关系的方程式是评价半导体器件温度引起老化的依据。随后,RADC和伊利诺斯工学院(现在的IIT研究院)的装甲研究基金会于1962年9月在芝加哥举行了第一次的电子产品PoF学术年会。该次会议为后来RADC和其他几个组织开展有关PoF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奠定了基础。这些会议提供了众多介绍和说明PoF概念和方法的原创文章和思想。 在第一届PoF年会上,Vaccaro发表的文章认为,PoF应研究建立材料的基本物理和化学行为(即失效机理)与可靠性参数之间的关系。这一方法所依据的原理是:要根除失效的发生,消除其根本原因是基础,为此,就必须了解相关的基本失效机理的物理特性。Davis则认为需要找出元器件随着时间、环境和工作应力变化而发生失效的可能失效机理。他还建立了表示这些机理的数学模型,以满足元器件的可靠性要求。有众多公司和大学都积极开展失效机理研究,包括雷声公司、Syracuse大学和摩托罗拉。虽然PoF是提高元器件设计和可靠性的关键,但在设施和人力上需要较高的投入,这在当时是应用PoF的关键障碍。PoF方法的各个关键要素,如失效模式、机理和原因的确定,在此次会议上首次得到界定。 由于1962年第一次学术会议取得成功,后面几年(直至1966年)连续召开了4次PoF学术会议,出现了更多介绍PoF相关概念的文章。例如,Tamburrino(1963)提供了有关可靠性物理计划要求的关键点:如材料、测量方法和失效机理;明确了元器件供应商需要同时具备失效物理的知识;并说明预定的元器件工艺过程或制造如发生任何变化,都可能成为引发新失效机理的关键因素,因此应保持与可靠性工程人员紧密合作。Bretts等(1963)则提供了电阻器的加速试验结果,并将其与估计失效时间的物理退化模型进行关联;明确了PoF是加速试验计划和评价的一个基本步骤。 在第三次PoF会议上,Ingram(1964)以概率理论介绍了设备的性能特征和失效机理。他提出“以多维概率分布的形式表示设备使用的环境和应力条件及其性能和强度特征。通过这些概率分布的联合评价,就可获得设备可靠性的定量估计值。”Beau(1964)介绍了PoF中人的因素的管理和评价方法。他介绍了三个经典的失效原因:设计固有的可靠性限制;生产厂工艺过程引起的可靠性退化;以及使用者引起的可靠性退化。按照他的看法,工厂操作者会以较差的工艺或出错的形式给设备的可靠性引入人为因素。Workman(1964)介绍了德州仪器公司当时采用的失效分析方法,强调了需要把失效分析中获得的信息结合到新的可靠性试验设计、过程控制和设备设计中。 Shiomi (1965)介绍了一个通用的累积退化模型,用于连续不同应力水平下元器件寿命的估计和预计。Partridge等(1965)则认为对提供半导体元器件的供应商和元器件本身都应根据元器件可靠性工程评价等级来进行筛选,并进一步说明鉴定试验本身不足以确定供应商提供可靠元器件的能力,而筛选和老炼的生产采购数据则能充分说明供应商的历史。Church和Roberts(1965)介绍了元器件不同的失效原因,如生产、装配、测试、贮存过程中的意外损伤引起的失效,或使用中工作条件或另一元器件失效所引起的失效。 Thomas (1966)用维度分析的基本概念进行了数学模型的一般性研究,如Eyring的方程。他认为信号、噪声和无维变量的概念可用于确定数学模型、物理定律和概率分布。Schenck(1966)介绍了一个商业硅二极管两种形式的累进失效机理,并研究其随各种应力和测量变量而发生的变化。另外几篇文章也介绍了其提出的以PoF为基础的非破坏性检验和筛选程序,这些程序后来成为故障预测和健康管理概念的基础。例如,Gill和Workman(1966)介绍了以高应力试验和失效分析确定失效机理为基础的可靠性筛选程序(包括破坏性试验和非破坏性检验)。Potter和Sawyer(1966)介绍了基于光扫描的非破坏性方法,以研究各种半导体器件现象,确定异常器件行为的原因,从而提高器件可靠性。 1967 年后,IEEE主持召开了可靠性物理学术会议(IRPS),介绍了一系列广泛的PoF相关研究。例如,Ryerson(1967)提出了半导体二极管的数学模型,说明失效机理、部件强度和应用应力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元器件部件的失效率影响。Keen等(1967)介绍了半导体器件中从金属-半导体接触和粘接到金属化的欧姆和扩展接触的失效机理。Payne(1967)通过研究钡钛酸盐电容器的PoF说明其失效机理。Frankel和Kinsolving(1970)讨论了恶劣环境元器件可靠性试验的必要性,首先要模拟现场条件,然后确定加速实验室条件。Hollingshead(1970)介绍了在系统应用中通过系统收集和处理必要数据按可靠性和质量等级优化元器件选择的方法,讨论了维修成本、贮存时间和失效成本等性能参数的比较影响。Schwuttke(1970)指出只要消除了一列晶圆冷却期间产生的温度梯度,就可最大程度地降低硅晶圆的外围成品率损失。 整个1970和1980年代,IEEE的IRPS不断传播大量有关PoF的知识,报道了广泛电子元器件的几个失效机理和数学模型,如电容器、半导体、电阻器和互连。金属化、合金影响和粘接成为IRPS大部分讨论和文章的主题。例如,Black(1974)介绍了一个电迁移失效时间预计的模型。Macpherson等(1975)介绍了作为晶体管金属化失效关键促发作用的快速温度循环的概念。Crook(1979)介绍了半导体随使用和环境条件以及器件物理参数的变化而变化的时间相关介质击穿(TDDB)。Lloyd(1983)介绍了多层几何中电迁移影响的初步分析。Hieber和Pape(1984)介绍了一个蠕变破裂方程,用于计算施加机械负载和温度下的开裂时间。Chen等(1985)介绍了以氧化物击穿的物理知识为基础的、栅和隧道氧化薄膜的定量击穿模型。Christou等(1985)介绍了高电子迁移率晶体管器件的可靠性研究结果。Conrad等(1988)介绍了监测和预计早期寿命可靠性失效机理的方法。在此期间PoF方法和使用的研究明显下降,但IRPS仍保持PoF相关文章的出版,直到1990年代开始持续至今的对PoF的再度关注。 1980 年代末和1990年代初,还出现了几个IEEEIRPS以外的PoF相关研究出版物。例如,Pecht等(1990)主张用PoF方法进行可靠性评价,而不是元器件计数方法。Dasgupta和Pecht(1991)出版了一系列教程式的文章,概述了重要的材料失效机理和损坏模型。Engel(1993)介绍了机械磨损模式和机理的失效模型。美国陆军装备系统分析活动中心(AMSAA)的Cushing等(1993)比较了基于经验的可靠性预计方法(如MIL-HDBK-217)和PoF方法,指出MIL-HDBK-217的几个限制可用PoF方法来解决。 从1990到2000年代,虽然出版了几个有关PoF的研究,但从1990年代初开始也出现了向PoF概率考虑发展的趋势。例如,Hu等(1991)介绍了预计微电子线焊热疲劳寿命的概率方法。Mendel(1996)正式把概率PoF(PPoF)当做一项技术来介绍,推导出考虑PoF的统计寿命模型,提供了在可靠性设计中应用PPoF的案例。随后,Modarres等(1999)也强调,由于PoF模型及其参数以及环境、工作和使用条件中的变化造成的失效诱发因素存在不确定性吗,因此失效预计是固有的概率问题。2000年代初也出版了几篇有关PPoF的文章。例如,Haggag等(2000)介绍了高性能芯片可靠性保证的PPoF方法,它考虑了常见的缺陷激活能分布。Hall和Strutt(2003)介绍了考虑参数和模型不确定性的元器件可靠性PPoF模型。Azarkhail和Modarres(2007)介绍了基于物理可靠性模型的贝叶斯框架。Matick和Sruk(2008)强调了PoF需要概率化以考虑过程中造成失效发生的变量的变化。Chatterjee和Modarres(2011)介绍了估计先进核电站蒸汽发生器管裂频率的PPoF方法,它考虑了PoF和各种与环境条件、几何和材料特性、PoF模型和模型参数有关的不确定性。 在有关PoF的讨论中另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是2008年通过可靠性信息分析中心(RIAC)出版的“微电子系统基于失效物理手册”。该手册是第一个概括介绍以PoF为基础考虑多个机理的微电子系统可靠性评价和鉴定方法的出版物。目前正在进行的另一个重要工作是在RIAC支持下开发基于物理模型的网络访问知识库(WARP)。WARP的目的是收集和分析电子、机电和机械元器件重要PoF模型的特性,以提供给研究和工程人员一个基于网络的集中知识库。 在庆祝PoF的50周年之际,值得特别表彰的是RADC及其领袖和创办者JosephJ.Naresky,在其领导下和RADC的JosephVaccaro的努力下,PoF得以在1962年的“电子产品失效物理”会议上正式概念化。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会议中提出的许多独创思想对今天关于电子产品失效的理解仍有显著影响,并对寿命特性的估计提供了持久的模型。正如1962年会议首次提出的那样,PoF方法跨越多个学科,如可靠性工程、物理学、冶金、数学统计和概率。1960年代的会议为非破坏性试验方法和缺乏大量试验数据情况下改进和预计元器件可靠性提供了PoF方法。PoF分析在应用中复杂而昂贵,但它为元器件、结构和系统提供了最强大的有效可靠性特性表征方法。今天,PoF做为一个可靠产品开发方法在商业领域(如微软)和几个国家和地区(如日本、新加坡和台湾)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这充分说明50年前奠定的坚实基础的巨大作用。
个人分类: 一般认识|11174 次阅读|13 个评论
[转载]倪军:中美大学及中美创新体系的比较
tangminqian 2011-6-11 17:06
求是新闻网 首页 听课在浙大 大师论道 http://www.news.zju.edu.cn/lecture.php?id=30748 倪军 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家。男,1961年出生。上海交通大学第一批“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从事制造科学领域的精密测量技术及精密制造工程的建模与补偿控制等方面的研究。现主持设在密西根大学的“吴贤铭制造研究中心”及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产学联合研究中心”的工作。承担了美国三大汽车公司、波音公司、美国空军及国家科学基金等40多项科研项目。提出并负责实施了车身制造质量控制的“2mm工程”计划,以及机加工过程热变形误差补偿理论、切削力学模型及通过尺度测量和误差补偿改进产品质量的方法,创造性地将统计方法与制造理论相结合,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发表论文130多篇。荣获“美国国家优秀青年制造工程师奖”和“美国总统教授奖”。 非常高兴今天有机会来到浙大,讲关于中美大学之间和中美创新体系的比较。我之所以想讲这个题目,和我本人的经历有关。我到美国已经27年了,1999年以后,也花了很多时间与国内大学交流。每次往返都有很多的感触,觉得在这两个方面的差异确实挺蛮大的。所以,从那时开始,我就开始思考和搜集一些资料。最近四年,在上海交大密西根学院,作为院长,我作了一些实践。今天,我想把这些讲一讲。先对创新体系中美两国科研科技创新体系作一个比较,再讲讲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最后把密西根学院的办学经验介绍一下,最后做个总结。 先讲讲 中美创新体系的比较 。 创新基本上可以分成两类:一种是目标导向型创新。这是为了解决某一个具体问题的创新,它可以协调各方面的力量来达到某些技术目标,一般针对性很强,而且能很有效地完成某些设定的技术目标。另一种是兴趣驱动式创新。一般是非常广泛的知识创新,由个人按自己的兴趣爱好去做,但结果不一定马上能应用。这种创新鼓励各种形式的创新,一旦成功很可能产生非常广泛的发现。特别是在一些很难预料的领域,因为这些发现,就会有新的方向、新的产业、新的技术出现。 我觉得,第一种创新类似于每个人当团队里的一颗螺丝钉,把个体的作用发挥好就可以了。这种创新培养出来的是工程人才,而第二类才是培养真正的创新人才。在美国很多大学,很多学生做完研究会找我座谈,我就问他们,为什么做这个?他们回答是因为兴趣,而不是因为哪个企业委托他做这个研究。 我自己做了一个表格,对两者进行了比较。这仅是我自己的看法。 从 创新机制 来讲,中国目前主要的创新形式还是国家战略目标导向型的,在有些大学也做一些兴趣驱动式的创新。在美国,更多的创新形式是以个人意愿、兴趣驱动为主的。当然,美国也有以国家目标为主的,像现在美国对再生能源的研究。 从 资源分配 来讲,中国主要的资源还是集中使用。因为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办的事情很多,国家就根据最大需要来使用资源。比如国家十六个重大专项,每个都是上百个亿。但美国是和个人兴趣驱动有关,资金比较分散。 从 组织结构 上讲,国内高校现在很多还是以大梯队为特色的,很多的研究所或者研究队伍里几十个人员,甚至上百个人员非常普遍。但在美国基本上是小组形式,一般都是一个教授带五、六个学生或者七、八个学生,但是教授和教授之间的动态结合非常好。以密西根大学机械工程系为例。机械系只有60位正教授、副教授和助教授,但创新点基本上有六十多个,这样动态排列组合就有很多。但在国内,像交大机械动力学院有300多个教授、副教授,被划分到18个所,进行原创性研究的基本上就这18支大队伍,这对原创研究是个很大的制约。 在 优先领域的确立 方面,中国大部分是从上而下的,组成一些专家组,确定一些优先领域,这些指南就发布了。但美国很多是从下而上的。 从 创新文化 上讲,这要联系到教育特别是大学教育了。在现在中国的大学里,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一般是学生服从、跟踪老师,别人在做,我们也做,或者是老师让我做,我就做。而在国外,从小开始,挑战的思维训练就比较多。哪怕是我们上课做研究,学生会提出异议:是不是有别的办法可以做?这种对他的创新比较有利。 在 教育的重点 方面——这是最重要的方面,我们国内大学教育的重点,特别是工科类的,更注重知识的传授;但在美国大学里,不光是知识的传授——因为知识可以通过Google这些搜索引擎马上能够知道、了解,而是更注重能力的建立,特别是各种批判思维能力的建立。 接下来,我分三个层次来讲 中国进行源创性研究面临的挑战 。一是创新环境,第二是创新机制,第三是创新基础。 从 创新环境 上说,我觉得应该解决对接国家需求与兴趣驱动式知识发现的矛盾关系。中国不可能全搞目标导向式的,也不可能像美国都搞兴趣驱动式的,我们国家两者都要有。 中国大学现在正在面临一个过渡期。一方面,国家要求我们“985”高校往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上迈进,但是学校做的事情并不像一流大学要做的,这是一个矛盾;另外,我们中国大学目前所从事的很多科研,从研究总数和SCI论文数等来看已经很高了,基本在世界前列了,但有影响的源创型研究还是和世界一流的地位不匹配。当然,这和教师队伍、科研队伍所从事的工作有关。我们大部分人员还在为企业做一些工程性研究、产品开发性研究或者加工过程的研究等等。这在美国大学里基本很少发现,因为美国企业内部的研发能力特别强,它一定要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一般不会依赖于大学为它做产品开发、售后服务等等。我觉得这个过渡期在5到10年内。企业一旦具备研发能力的时候,就不依靠大学了,那时候大学可能就会找不到方向。因为我们擅长的别人不再需要了,别人需要我们做的我们还不具备那种能力。所以,我觉得大学,特别是“985”的大学,在这个转型期内谁先考虑到这个问题——就像下围棋一样,谁先下第一步棋——转型就会比较快。一旦我们需要前沿性、开创性的研究的时候,如果我们的人才、师资队伍和结构都跟不上,可能就落后了。 从 创新机制 来讲,大梯队模式与课动态协作的众多小组模式如何结合好,这也是中国创新体系所面临的一个挑战。按现行的行政制度,像上海交大,是把行政分研究所,教师的考核等都是以这个所为单位的——你也就绑在这了。其实,从学术上和技术上讲,大家应该和另外所的人合作,但有这个无形的障碍拴在那,这是一个问题。 从 创新基础 来讲,就是大学培养人才的问题。如果下一代科研人员没有这种创新能力、创新习惯,我觉得问题很大,对中国开展源创性研究是个挑战。我经常比较中美两国培养出来的学生各自的优势在哪。我觉得,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他们的突出优势就是解方程的能力特别强,数学、物理功底非常强。给他一个很复杂的方程式,他可以比美国学生更快更好、更巧妙地解出来。但是,一旦给他一个科研的实际问题,他反而无从下手——不知道方程式是怎么来的,这个能力我觉得在大学高等教育里就应该建立。另外一个是批判性思维,我觉得这个方面我们没有特别注重。 再给大家谈谈 中国一流大学所面临的变革 问题。 一个转变是怎样 从为工业界服务到引领工业界的需求 。这个转型是高校应该考虑,也是刻不容缓的一件事。为工业界服务是企业提出需求我们帮它解决,引领他们的需求就是这种未来的需求可能工业界还不知道,还没有这种产品,没有这种市场。中国工业如果要在世界上参与竞争的话,靠廉价劳动力、靠资源、靠市场来竞争的时代不可能延续太长时间,以后还是要依靠高新技术。 举一个例子。十六个国家重大专项里,04专项就是高级数控机床,但我看了看,我们这方面研发的技术是在跟踪、缩短和国外的差距。中国是需要这个的,但我认为更要考虑国外现在在做什么。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下一步准备用低碳排放、绿色技术来抑制中国。按照现在要求,就算5年以后达到甚至超过外国水平,如果遇到碳排放指标,也可能无法进入欧洲市场。从这方面看,虽然现在还没有这种市场需求,但是欧洲已经在引领。这也是中国大学面临的第二个转变—— 从跟踪型研究到源创型研究 。 第三个转变是 从培养工程师到培养创新人才 。中国高等教育现在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看法——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关键中的关键,特别是对一流大学来说师资建设是灵魂与核心。另外,光凭用人本身,像国内“985”院校已经吸收了不少从海外名校毕业的师资,以我的看法,这些人到国内不到一、两年就基本上本土化了,如果管理体系跟不上改革的话,这些本土化是必然的。 下面我讲第二个问题, 中美高等教育的比较 。 这个比较仅局限于一流大学,比如中国的前十所大学和美国的前十所大学来比较。我按生源和学生质量、办学设施、办学经费、师资质量、管理体系、办学理念和培养模式等六个方面来比较,我认为这些方面是比较关键的因素。 先比较 生源和学生质量 。我认为,从生源来说中国前十所大学绝不亚于美国前十所大学,从各个方面来评价,打分都是很高的。但是,经过大学4年培养出来的学生,差距就拉开了。第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中国比较弱美国比较强;第二,创新方面,美国学生比较强一些;第三,自信心方面,拿在我那学习的国内学生和美国的一些学生比,自信心方面就欠缺了。一个没有自信心的人他肯定不敢创新,不敢走另外的路;第四,领导能力,国内学校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对学生其他能力的培养比较忽视;另外,团队合作能力,还有书面、技术、口头表达等各种表达能力,国内学生比美国学生差些。当然,中国的学生也有强处,比如,中国的学生挺用功的,数学、物理知识非常扎实,这点是美国学生赶不上的。然而,美国学生的弱势由现代的计算机技术弥补了,因为只需要知道方程,计算机直接可以算出,这样中国学生的优势不一定还是优势了。 第二个方面, 办学设施 。从硬件上来说,中国高校的校舍远远超过美国的前十所大学;从实验室条件来说,我认为也相差不大,美国能建的实验室条件,除非进口有限制的,我们也都能建好;另外,图书馆也很多是很新的,我们的差异在于服务,设施非常好,但是服务不到位,等于没有用。我看过很多国内大学的实验室,很贵的设备都用红布盖在那,看的时候,门都还是锁着的:就怕弄坏,因为太贵了,学生用的机会不多。不像在美国,学生经过培训就可以进去用,用坏是肯定会有的,但是学校的办学目的是培养人,就应该让学生去用。 第三个因素, 办学经费 。据我了解,交大是一年30亿,过去两年已经涨到了45亿人民币。密西根大学是一年55亿美金。从绝对量来说有很大的差异,但我觉得这个不是主要因素。 总的来讲,前三个因素并不是造成中国一流大学与美国一流大学差异的主要原因。差异在于后面将要讲的三个因素。 第四、 师资质量 。我是搞制造的,如果把人才培养比做一个制造工厂,原材料一样,出来的产品有差异,那肯定是制造工艺不对、设备不好、操作人员技能不够。师资队伍质量不高的原因是什么呢?当然有历史原因,以前我们按照苏联大学的模式办学,博士恢复也只有20年左右。但我认为首先是国内教师的聘用标准太低、太随意。与密西根大学相比,国内聘用的师资水平还不够高。第二,很多老师缺乏独立性。用密西根大学的评判标准,有很多人不能被聘。另外,还有创新性、科研水平、对培养教学的重视程度等。我读大学的时候,我觉得老师们对教学还是非常重视的,他们都兢兢业业;但是现在,中国的教师普遍很浮躁。再者,国际意识。在国际影响上,现在差距还是很大。我们的老师,只是考虑国内影响怎么样,活动的圈子也就只是在国内,这和拿项目有关,和评审有关,很少有教授到国外、活跃在国外的学术团体里。在交大,我们请了很多海外的有名的教授来做报告,很多情况下教师不参加,只是派一些学生坐在后面,因为他觉得这个和我无关,和我的项目无关就不来了。最后一点,我觉得我们培养出来的博士生质量比较差。中国培养出来的本科生和国外有差异,但还不是那么明显,我们培养的硕士比国外一流大学的更强。差距最大的在于博士,我们中国培养出来的博士和国外大学比差距还比较大。 第五, 管理体系 。我们都有很多从国外引进的师资,这些师资都是国外名校培养出来的,因为我们的管理体制所限,这些人很快就本土化了。为什么?首先这些人在国外知名大学的时候并不了解国外大学的管理,这些人一般是从学生的角度看。比如,我在威斯康森大学接受了四年教育,我的经历大概是考试考好、快快发表文章毕业,这是我所关心的。其他教授层面所关心的问题与我一点关系也没有。这些人毕业以后,如果继续留在国外的名校,经过管理体系与老师的熏陶培养,可能若干年后也成了著名学者,但是这些人毕业后很快就回来了,在国内的管理体系考核体系下,为了体面地生存,自己找不到项目,就赶快加入一个大教授的团队,赶快分派一个任务,分碗羮,这样在很短的时间内,他就会失去原有的成为一个世界著名学者的能力。这个就是我讲的我们的学术氛围很差。为什么我请来那么有名的教授来做报告都没什么人来听,除非你请来的人做的项目和我的完完全全一样我来听。反而在国外,学术报告太多了,每天都有好多个,如果你想听报告,一天之间可以一个接着一个去听,美国教授普遍地每天或每周花几次时间听报告,这些报告可能大部分和他们的现有研究没有直接关联,但是每次报告能听回一到两个idea,这45分钟、一个小时也就值了。他们觉得,不同的学术思想,不同的领域可能会对他的研究有所启发。 另外一个是提升制度。我们现在还是按照国内的提升标准,如果想按国际一流大学的标准来建设,是不是也可以引进一些国外的提升制度、提升标准呢。美国的终生制考核非常严格,美国博士毕业以后一般6年的assisstant professor,每年都有评定,前三年一个合同,三年后还有另外一个评定,表现尚佳的话才会续签后三年的合同。六年结束前,还要进行终生制考核。终生制考核非常难。我比较了一下,我们国内评的太随意了,那边确实很难。一般评价三个方面:教学贡献、科研贡献和社会贡献。教学贡献不只看上了多少个学时的课,不只是学生对老师上课打分好就可以了,还会随机地对拿A、B、C的学生进行抽样,让他们给老师的教学打分,还有老师自己判定对教学生有哪些贡献。对于科研贡献,不只看有多少论文、多少项目,更注重校外同行的评定。在评定终生制的时候,一般有8封信,甚至12封信,其中至少一半你不知道是谁给你写的。被评者提供一般名单,另外一半则你不知道谁评的。校内的评定人员都会很仔细地读这些信,字里行间地看这个人究竟好在哪里。如果只是说这个人好,但是不说这个人究竟好在哪里,那这封信就是没有什么价值的。考核标准非常全面,奖励体制也比较全面。在美国,想要有教授的头衔,就一定要参与教学,教学非常重要。还有研究,还有公益服务,各方面都比较综合。 第六, 办学理念和培养模式 。办学理念上,国内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国外更注重能力创新或知识运用。再者就是教学方法,国内大部分老师还是以授课为主,老师讲,学生在底下记笔记等等,现在用了PPT,PPT因为速率太快,效果不见得很好,信息量进的快出的也快。美国大学更注重学而不是授。 我觉得,我们中国包括教材、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考试题目等大部分是公式化的,已经提取好的问题让学生解,学生更习惯于做完作业就对答案。现在学生普遍习惯这样,考试考完了,老师答案一公布,我和老师标准答案一样我就很放心,肯定能拿高分。这样。他们的创新能力被约束了,因为我们都是追求唯一解。美国大学更强调、更鼓励用开放式问题而不是公式化了的问题,我觉得这很重要。 举一个例子。我觉得我国的工科教育,就是我们的工科教材体系也是这样的。一年级打数学、物理基础,大二的时候再打一些基础,第三年打一些专业基础,第四年专业课,第八学期是毕业设计,这是我们传统的教育体系。这体系有什么弊端呢?就是大学四年的后半学期,很多学生都不在学校,都在外面。为了减轻就业压力,很多人就先去实习,报了一个用人单位,给他们做一做、表现一下,好的话就把我留下来。实际上,他组建毕业设计的本来目的是把四年所学知识进行汇总、综合演练和应用,但我觉得这个目标没有达到;另外,学生学到第四年,很多知识已经忘掉了,很多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学习的知识已经还给老师了。我举个例子,中国的教育方法有点像武术。第一天做什么呢?可能是提水,提水后就是走梅花桩、蹲马步。有的时候,学徒根本不知道提水、走梅花桩、蹲马步有什么用。美国的教育体系又是怎么样的呢?先去打个架,跟人打斗一番,打斗一番之后才知道我要练防守,我要练进攻,我的腿部力量还不够等等。在美国,有些老师是这样的,学生上我的课,你拿我的A很容易,但要拿A+,你要是不surprise我,你就拿不到A+。你要敢于提出问题,敢于创新,甚至在美国的有些课堂上,老师喜欢讲一些自己也不知道答案的问题,和同学一起探讨一些自己怎样分析化解这个问题的过程,告诉学生这是没有唯一解的只有相对来说比较好的解,这个过程是带领学生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如果你只是告诉他们一些已经提炼好的结论,而不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学生是很难学会自己去解决问题、提出问题的。这是办学理念上的差异。 美国高等教育体制对我们有些启示 。首先,教授的最高职责是教书育人、潜心研究,这点与它的管理体系有关。在美国的大学,教授拿9个月的工资就够了,不一定是追求项目而生存,所以教授花很多心思带学生和上课。另外一个是学术自由,包容不同的观点供大家讨论。还有教育的核心任务比较明确,不光是知识传授,还有能力的建立。我觉得我们有几个问题需要深思,为什么我们中国一流大学的教授不能安心培养学生,潜心做学问?为什么从国外引进的人才很快就会被本土化?为什么拥有高水平和巨大潜力的人不太愿意回国?中国大学未来10-15年的发展模式到底是怎么样的? 最后向大家介绍一下密西根大学和交大合办的 密西根学院四年来所作的一些尝试 。 我们的生源很好,所以我们做的主要是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培养体系、管理体系建设。办学特色是通过多种途径创造国际化办学的环境。课程体系和教学教材基本上是与密西根大学同步,人才培养模式上也考虑到了中国文化,不是完全搬用密西根大学的教学模式而是结合了两国的教育特色。另外,我们从国际招聘国际一流的师资,密西根大学在这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我们的聘用标准都是由密西根大学把关的。我们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也是非常注重,建立了比较合理的管理体系。 现在基本的培养模式有三种。大部分考生是4年完全在中国密西根学院里完成学习,现在有两个专业:机械和电力,基本是为这两个专业的学生创造一个不出国的留学环境。第二个是和密西根大学共同研究出的本科双学位方式,前两年在交大读书,之后可以申请转学至密西根大学,一旦录取之后两年在密西根读书。第三个是本硕连读,四年本科在交大读,第五年去密西根读。研究生培养是从今年9月开始的,也正在和密西根商讨硕博连读,可能是在密西根读1年半的硕士再回来交大读完博士。经过四年运行,我们已经基本形成了一个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培养效果已经慢慢得到国内外同行的广泛认同。 通过这四年来的摸索,我们遇到了很多困难,但也初步走出了在国内办一流大学的路,但这个优势在现有的大学很难推广,包括在交大就很难推广。我想,国际化办学的关键有几点:一是两校高层领导的高度重视、对体制机制创新的鼓励和支持,以及足够的办学自主权。在交大密西根学院,我们都是自己聘用教授,自己给他职称,自己设立课程体系和教材,自己管理财务,很多自主权都在我们手里。二是要有好的师资队伍,这是很关键的。三是要给海外吸纳的教授一个可以做前沿科技研究的环境,保持学术的高水平,这点也非常重要。四是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和模式。 如何能够培养出比密西根大学的学生更优秀的学生?我觉得这个完全可以做成。首先我们中国有勤奋的一流学生,生源非常好,如果能加上先进的办学理念和高水平的师资,出来的效果绝对比密西根大学水平好。中国大学绝对可以做成,关键是看我们下多大的决心来做这些事情。 谢谢大家! (根据美国密西根大学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密西根学院院长 倪军 教授2010年6月25日在浙江大学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扩大)会议上的报告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个人分类: 大学政策与管理|1416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国佬又要发大财啦
热度 1 xupeiyang 2011-3-21 21:02
美国空军20日再次向利比亚防空系统发射了4枚“战斧”巡航导弹,使发射“战斧”导弹的总数达到124枚。每枚“战斧”导弹价值约60万美元,使对利比亚的初期军事行动花费达到接近7100万美元。 西方国家日耗一亿多美元空袭利比亚 仅仅在19日一天,西方国家为开展空袭活动就花掉了1亿多美元,完全摧毁利比亚设在地中海沿岸的防空力量要支出4亿到8亿美元。 http://news.sina.com.cn/w/2011-03-22/083022158636.shtml
个人分类: 军事科学|2785 次阅读|1 个评论
一位反法西斯英雄
热度 2 antq 2011-1-25 23:02
一位反法西斯英雄
在盐湖城的航空博物馆里,有这样一幅照片: 照片有个简单介绍,说这位华人是个航空工程师,名叫Tung-Sheng Liu, 曾帮助美国空军轰炸日本。原来这是一位反法西斯的英雄。不知道他的中文名字怎么写?请熟悉这段历史的朋友们介绍一下,让大家了解了解。
个人分类: 清谈|4754 次阅读|7 个评论
和平奖:奥巴马←美国空军←漂亮的墓地
大毛忽洞 2009-10-11 01:09
和平奖:奥巴马美国空军漂亮的墓地 老百姓用放飞鸽子的办法去拦截和平,让和平常驻下来。 诺贝尔(和平奖)委员会用和平奖来拦截美国空军的飞机,阻止这些飞机飞往战场,把这些军用飞机拦截到公园墓地广场的上空,让这些飞机做秀表演,让老百姓免费观看。 如果美国空军每天的主要任务就是做秀表演,这就预示着大范围的高质量的世界和平将要到来。(如果美国这么做,仿效的国家就会越来越多) 毫无疑问,为 奥巴马和平奖垫底的是美国空军,那么,为美国空军垫底的又是什么呢? 俺的观点是: 为美国空军垫底的是漂亮的墓地,这些漂亮的墓地收留了无数的美国军队的战士。 人们都知道美国很有实力,特别是美国军队很有实力,特别的特别是美国空军很有实力。 有人说美国军队实力的基础是 $$$ ,俺倒不这么认为。 众所周知,美国是世界上头号靠借钱过日子的国家,再牛( Niubious )的经济学家也得承认这一点(最少在目前得承认这一点)。 实际上,美国军队实力的基础,是那些漂亮的墓地,这些漂亮的墓地里聚集了无数美国军队的战士。 因此,俺的结论是: 为 奥巴马和平奖垫底的是美国空军,为美国空军垫底的是漂亮的墓地。 美国总统奥巴马获 2009 年诺贝尔和平奖 http://www.sciencenet.cn/htmlnews/2009/10/223947.shtm 美国空军的做秀表演 美国空军的做秀表演 美国空军的做秀表演 漂亮的(战士)墓地,军队力量的源泉 GOOGLE照片
个人分类: 思想和方法|4398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3 20: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