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数学家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数学家

相关日志

[转载]一首数学家的情诗
supermac 2011-12-16 21:32
[转载]一首数学家的情诗
【数学家写的情诗】 拉格朗日,傅立叶旁,我凝视你凹函数般的脸庞。 微分了忧伤,积分了希望,我要和你追逐黎曼最初的梦想。 感情已发散 收敛难挡,没有你的极限,柯西抓狂,我的心已成自变量,函数因你波起波荡。 低阶的有限阶的,一致的不一致的,是我想你的皮亚诺余项。
个人分类: 见闻杂谈|3232 次阅读|0 个评论
向大家推荐一本书《陶哲轩的实分析》
热度 3 jinkai719 2011-12-13 04:10
陶哲轩(Terence Tao)2006年菲尔兹奖得主,享誉世界的澳大利亚籍华裔天才青年数学家,现任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在调和分析、偏微分方程、组合数学、解析数论和表示论等多个领域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他的经历可谓传奇,12岁获得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这项纪录至今无人打破),21岁获得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24岁成为终身教授,2007年32岁时当选英国皇家学会会士。除菲尔兹奖外,他还荣获了著名的Alan t Watel man奖(奖金额50万美元)和clay研究奖等众多荣誉。 我要说的是这本书让你真正理解什么是数学,什么是分析, 有人问, 你是一个学催化的,学这个干什么,有什么意义? 我回答是:请你以后不要拉屎了,因为这个最没有意义! 学习不是为了什么,只是为了学, 离开这个公理,我觉得你不用来学习了, 就像欧几里得一样,给你一千块钱,你离开把。。。 读书是分档次的,我读完《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牛顿的大作,我感觉看完了故事; 有人却却写出了《复分析 可视化方法》,这本经典的书,我十分的汗颜。。。。。。
8332 次阅读|6 个评论
听数学家讲物理——再谈朗道阻尼
热度 27 等离子体科学 2011-12-7 21:49
听数学家讲物理——再谈朗道阻尼
李泳老师写了《 数学家说物理 》。想起笔者前些日子有幸听了数学家讲物理。 这位数 学家是去年的 Fields Medal 的得主, Henri Poincaré Institute 的 法国数学家 Cédric Villani 。他得奖的 Citation 是: “For his proofs of nonlinear Landau damping and convergence to equilibrium for the Boltzmann equation.” 今年美国物理学会等离子体物理分会的年会特地请他来做 Tutorial Talk 。下图是在Wiki上他 的照片。 笔者在《 关于 Landau 阻尼 》一文中说过: “笔者觉得, “ 朗道阻尼 ” 的发现可以说是等离子体物理中最杰出的理论工作之一,但也是讲授等离子体物理时最困难的部分。目前能够看到的等离子体物理教科书(是至少中文的和英文的),都没有把这一部分写好。” 数学上,这个工作很漂亮 ——朗道(Lev Landau) 的证明一如既往地条理清晰、无懈可击。但是物理上如何解释这一“阻尼”现象?“ 当年 ‘ 朗道阻尼 ’ 提出的时候,就很难为物理学家们所接受 —— 主要是因为: Vlasov 方程本身是 ‘ 无碰撞 ’ 的,可逆的;而 ‘ 朗道阻尼 ’ 给出的指数衰减显然是 ‘ 不可逆 ’ 的。 UMCP 的吴京生教授回忆过当年他读博士的时候,参加过的一次美国物理学会年会:一位报告人讲完他利用 ‘ 朗道阻尼 ’ 做的一个工作后,一个非常有名望的物理学家站起来说: How many times do I have to tell you?! There is no such a thing called ‘ Landau Damping ’ ! —— 我必须告诉你多少次(你才能记住)?!(世界上)根本没有 ‘ 朗道阻尼 ’ 这码事! ” 现在教科书上一般的解释是: 关于 “ 朗道阻尼 ” 的物理机制,普遍认为是波— 粒子相互作用引起的。以静电扰动为例,当一种波扰动在等离子体中传播时,其静电势场会“ 捕获” 与其相速度接近的粒子一起运动(即在波的坐标系中,这些粒子会在势场的“ 峰” 之间来回“ 振荡” ),形成相空间轨道的“ 岛” 状结构。我们称这些粒子为“ 捕获粒子” ( trapped particles )。经过一段时间的 “ 相混合 ” ,速度快于相速度的 “ 捕获粒子 ” 被减速、慢于相速度的被加速,使得粒子的速度分布函数在波的相速度附近被 “ 展平 ” ( flattened )。如果分布函数在这一区域是随速度递减的( 一般都是这种情况,比如 Maxwellian 分布) ,则被加速粒子比被减速的粒子多,粒子们得到了能量—— 这些能量显然是波提供的。所以波被“ 阻尼” 。反之,如果分布函数在波的相速度附近是随速度递增的,粒子们就失去能量,而波则得到能量增长起来。 这是波和粒子“能量交换”导致阻尼的观点。下面是相空间里“捕获粒子”和“通行粒子”相轨迹的示意图。 但是,从这个图可以看出,即使是“捕获粒子”,其相轨迹也是可逆的。即使是长时间的“平均”,如何实现 “相混合”?而且 Villani 在数学上证明,扰动的“久期”行为是随时间代数增长,“长时间”结果已经进入非线性阶段!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Villani 引入了一个称为“ regularity ”的量,发现对于足够小的扰动,粒子与波之间发生“ regularity ”而非能量的交换。则在非线性阶段导致 Landau 阻尼。 事实上,从拓扑上看,每条“捕获粒子”相轨迹都是“稳定”的(即无论多久,仍是原来那条椭圆线;上面的粒子的运动是“确定”的)。对“通行粒子”更是如此。唯一具有“不确定性”的,可能导致“随机”行为的是初始就在分形线( separatrix )上的那些粒子。但是,第一:分形线的“测度”为零,所以这些“不确定”轨道上的粒子所占的比例也趋向零;第二:尽管分形线上粒子运动的轨迹是不确定的,但是分形线本身在线性阶段是拓扑不变的——除非扰动幅度的改变使得“通行粒子”被捕获或者“捕获粒子”被“释放”成为“通行粒子”,引起分形线上的“重联”。但是这种扰动幅度的变化被解释成 Landau 阻尼的“后果”——逻辑上不自洽! 那么,怎么才能使有限测度的相轨迹变成“不确定”?或者说,随机性( stochastics )是如何引入了? 这只能发生在准线性阶段:在一定的频率区间有几个相邻频率的静电扰动。那么,因为它们的频率、相速度相近,这些“相岛”在准线性阶段会相互“重叠”( overlap )。一个“相岛”的分形线会与其相邻“相岛”中“捕获粒子”的相轨迹(那些椭圆线)相交,使得那些“捕获粒子”都成为“不确定”的。正是这种“相空间有限测度”的不确定性导致了相轨迹的“混合”和分布函数在这一具有不确定性的“相空间有限测度”上的展平。用 Villani 的语言,就是在线性阶段,基本上整个相空间都具有“ regularity ”,仅仅在具有零测度的分形线上有所谓“ irregularity ”。但是在准线性阶段,一旦“相岛”的重叠( overlap )发生,扰动把“ irregularity ”传递给有限个粒子的相轨迹, Landau 阻尼就发生了。 这是笔者个人的理解。没有来得及和 Villani 讨论。另外,这里说的“准线性”和“非线性”与 Villani 所用的数学上的非线性不同。在所谓“准线性”阶段,对单一扰动来说,已经是非线性的了;但是我们只讨论波与粒子的相互作用。“非线性”则需要考虑波与波之间的相互作用。 另,Villani的Talk结束后,提问阶段Princeton的秦宏老师就问过为什么不用能量这样的好的守恒量来描述。事实上,根据波与粒子相互作用的理论,可以计算出波与粒子之间的能量转移以及总的能量守恒。所以能量与regularity的关系还是很值得进一步研究的。 还要 谢谢xiehuasheng 同学,这里是他给的链接,可以找到Landau的原文英译——重要的思想还是要看原始文献的: http://ifts.zju.edu.cn/forum/viewtopic.php?f=4t=473
个人分类: 学海无涯|25016 次阅读|65 个评论
[转载]poor mathematical physicists
wangxiong868 2011-12-7 20:48
可怜的mathematical physicists 里外不是人,物理学家认为这是数学,数学家认为是物理。。。。 而事实上,最美的部分,也恰恰在数学与物理最深层次的结合部。。。 The so-called "mathematical physicists" , are scientists that in words of Feynman are "neither good physicists nor good mathematicians" . Described by Feynman below: I am not getting anything out of the meeting. I am learning nothing. Because there are no experiments this field is not an active one, so few of the best men are doing work in it. The result is that there are hosts of dopes here (126) and it is not good for my blood pressure: such inane things are said and seriously discussed here that I get into arguments outside the formal sessions (say, at lunch) whenever anyone asks me a question or starts to tell me about his "work". The "work" is always: (1) completely un-understandable, (2) vague and indefinite, (3) something correct that is obvious and self evident, but a worked out by a long and difficult analysis, and presented as an important discovery, or, a (4) claim based on the stupidity of the author that some obvious and correct fact, accepted and checked for years, is, in fact, false (these are the worst: no argument will convince the idiot), (5) an attempt to do something probably impossible, but certainly of no utility, which it is finally revealed at the end, fails (dessert arrives and is eaten), or (6) just plain wrong. There is great deal of "activity in the field" these days, but this "activity" is mainly in showing that the previous "activity" of somebody else resulted in an error or in nothing useful or in nothing promising. It is like a lot of worms trying to get out of a bottle by crawling all over each other. Remind me not to come to any more gravity conferences! References ↑ Richard P. Feynman, "Feynman lectures on physics" ↑ Quoted from Feynman's letter to his wife while attending Gravity Conference in 1962 in Warsaw, Poland published in book "What Do You Care What Other People Think" , page 91
1292 次阅读|0 个评论
数学家说物理
热度 6 yonglie 2011-12-6 08:21
2004 年 5 月 24 日 , Michael Atiyah 和 Isadore Singer 在奥斯陆获 Abel 奖时,接受了丹麦 Aalborg 大学 Martin Raussen 和挪威 Trondheim 科技大学 Christian Skau 的访问( Notices of The AMS , 2005, Vol. 52, No.2: 223-231 ), Atiyal-Singer 指标定理 是 20 世纪的数学珍宝,连接了几何与分析,也沟通了数学和物理—— A 更喜欢说它是一个理论, S 说它是一个新的起点,就像我们爬上一座高山,发现了过去所在的高原。他们原来没想到,这个定理会给物理学带来那么大的影响—— Perhaps it should not have been a surprise because it used a lot of geometry and also quantum mechanics in a way, à la Dirac. 关于数学为什么契合物理学, Singer 讲了一个小故事:他曾在费曼( Feynman )的讨论班讲反常,老费的博士后们总是想拿坐标来计算。老费告诉他们, 物理学定律是独立于坐标系的。没听 Singer 讲吗,他就没用坐标来描写这种情形 。独立于坐标,就意味着几何。 Singer 是用坐标独立来说明数学(几何)与物理学的自然联系,其实那 也是物理学“自觉几何化”的原因。 相对性原 理假定物理定律与坐标无关,就把物理学几何化了(狭义相对论的 Minkowski 几何和广义相对论的 Riemann 几何)。今天,那种独立性更进一步:物理学应该与时空背景无关,我们 需要一个“背景独立的理论”—— 如 Smolin 说的, 背景独立形式并不仅仅是不同的语言,而有可能表达了确定理论的原理和定律,迄今所研究的一切都将作为近似从它们推导出来。 尽管超弦代表了大多数人的声音, Atiyah 也欣赏少数派的 Alain Connes 和 Roger Penrose 。 Singer 喜欢弦,说它是一个和谐的整体,而且 K 理论 进来了;他也欣赏 Connes 的 非对易几何 ,那是几何量子 化需要的,也许还能 解释黑洞和大爆炸呢。 关于物理学对数学的影响, A 猜想, 量子物理也许会影响数论 ,特别是 Riemann 猜想 。他与 Wiles (证明了 Fermat 大定理 )讨论 过,但 W 不以为然。 S 则认为也许从统计物理学会生出一个 统计拓 扑学 ,那样的话,我们 就不必去数几何体的空穴数或 Betti 数 了…… 未来究竟会发生什么激动人心的事情呢? A 认为这个 问题“从定义上说”是没有答案的—— 假如我们能预言,它就不会那么令人激动了。
个人分类: 物理|9850 次阅读|5 个评论
这数学家比明星还火
热度 15 zhangqifeng0504 2011-12-5 23:01
这数学家比明星还火
背景 :华裔数学家丘成桐先生今天在武大樱园老图书馆做客《珞珈讲坛》,我和师兄抱着仰慕大家风采和开阔眼界的心态又去了武大。。。由于中午有些事情拖延了点时间,我们去得稍晚了些,还好赶在演讲开始前十分钟左右到达目的地了。 到报告厅前,我们傻眼了。。。不仅报告厅内座无虚席,就连厅外都排满了人 人潮如流 楼上楼下全是。。。 看样子听的还津津有味呢 邱先生确实是认真准备了这场报告 有幸与大家合了一张留做纪念,也算没白来哈哈 丘成桐先生来武汉已经很多次了,据说每次都是爆满,当然不只是武汉,据说其他地方也是爆满,我在电视上看过他儿子亲口说:“我见过父亲演讲的场面,一点都不亚于明星的出场”,对此他儿子都感到很震惊。。。 其实前不久还有位大师也到武汉了(Stephen Smale),也是菲尔兹和沃尔夫的获得者,当时根本没有几个人来听他的报告,虽然告示贴到了各个院校。 由此可见听报告者基本上都是伪听者,说不好听点就是来看大师长啥样的。。。哎。。。可悲。。。。啥时候咱们能变得不这么傻呀。。。。 (前排根本没人!!!)
4655 次阅读|17 个评论
版上的数学家物理学家信号处理专家,求教!!
热度 1 jqrzs 2011-12-3 22:05
指数衰减正弦函数(即exp(-a*t)sin(w*t))在(-inf,+inf)(也就是全时间域)的傅里叶变换, 按照形式计算可得结果中含有两项,是狄拉克函数的一个复数平移形如d(w-c*i),像这种狄拉克函数的复数平移有何含义? 有没有数学上或者物理上的解释?或者没有任何解释?或者这样的计算数学上毫无意义,不收敛,形式计算有错误?我觉得貌似含有重大含义,您们要做出成果了要感谢我哦。 请看到的不要吝惜鼠标帮我点下推荐,争取进热门,为科学网增加点科学性。呵呵额额
个人分类: mf问题|3255 次阅读|1 个评论
新几何不能指望数学家
热度 1 wangxiong868 2011-12-2 21:09
微分几何经过种种的融合后将会是多姿多彩的,但是它能否有足够丰富的结构来迎合近代物理时空量子化的需要? 我看不行! 数学有的时候确实领先物理,但归根结底,数学是落后于物理的,而且是远远落后。。。 好的数学,都是从物理中来的,比如微积分之于牛顿! 新几何不能指望数学家,数学家靠不住了,就得自己动手! math is too hard formathematicians... physic is too hard forphysicist... “Physics is to mathematics like sex is to masturbation.” —Richard Feynman
1734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不确定性原理的前世今生 · 数学篇(完)
QIQIZHU 2011-11-26 21:11
到二十世纪末,人们对「信号」这个词的理解已经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如果在二十世纪上半叶的时候提到一个信号,人们还倾向于将它理解为一个连续的函数。而到下半叶,信号已经越来越多地对应于一个离散的数组。毫无疑问,这是电子计算机革命的后果。 在这样的情形下,「不确定性原理」也有了新的形式。在连续情形下,我们可以讨论一个信号是否集中在某个区域内。而在离散情形下,重要的问题变成了信号是否集中在某些离散的位置上,而在其余位置上是零。数学家给出了这样有趣的定理: 一个长度为 N 的离散信号中有 a 个非零数值,而它的傅立叶变换中有 b 个非零数值,那么 a+b ≥ 2√N。 也就是说一个信号和它的傅立叶变换中的非零元素不能都太少。毫无疑问,这也是某种新形式的「不确定性原理」。 在上面的定理中,如果已知 N 是素数,那么我们甚至还有强得多的结论(它是 N. Chebotarev 在 1926 年证明的一个定理的自然推论): 一个长度为素数 N 的离散信号中有 a 个非零数值,而它的傅立叶变换中有 b 个非零数值,那么 a+b N。 不幸的是这里「素数」的条件是必须的。对于非素数来说,第二条命题很容易找到反例,这时第一条命题已经是能够达到的最好结果了。 这些定理有什么用呢?如果它仅仅是能用来说明某些事情做不到,就像它字面意思所反映出的那样,那它的用处当然相对有限。可是——这无疑是辩证法的一个好例证——这样一系列宣称「不确定」的定理,事实上是能够用来推出某些「确定」的事实的。 设想这样一种情况:假定我们知道一个信号总长度为 N,已知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值是零,但是不知道是哪一部分(这是很常见的情形,大多数信号都是如此),于此同时,我们测量出了这个信号在频域空间中的 K 个频率值,但是 KN (也就是我们的测量由于某些原因并不完整,漏掉了一部分频域信息)。有没有可能把这个信号还原出来呢? 按照传统的信号处理理论,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正如前面所说的那样,频域空间和原本的时空域相比,信息量是一样多的,所以要还原出全部信号,必须知道 全部的频域信息,就象是要解出多少个未知数就需要多少个方程一样。如果只知道一部分频域信息,就像是只知道 K 个方程,却要解出 N 个未知数来,任何一个学过初等代数的人都知道,既然 KN,解一定是不唯一的。 但是借助不确定性原理,却正可以做到这一点!原因是我们关于原信号有一个「很多位置是零」的假设。那么,假如有两个不同的信号碰巧具有相同的 K 个频率值,那么这两个信号的差的傅立叶变换在这 K 个频率位置上就是零。另一方面,因为两个不同的信号在原本的时空域都有很多值是零,它们的差必然在时空域也包含很多零。不确定性原理(一个函数不能在频域 和时空域都包含很多零)告诉我们,这是不可能的。于是,原信号事实上是唯一确定的! 这当然是一个非常违反直觉的结论。它说明在特定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用较少的方程解出较多的未知数来。这件事情在应用上极为重要。一个简单的例子是医 学核磁共振技术(很多家里有重病患者的朋友应该都听说过这种技术)。核磁共振成像本质上就是采集身体图像的频域信息来还原空间信息。由于采集成本很高,所 以核磁共振成像很昂贵,也很消耗资源。但是上述推理说明,事实上核磁共振可以只采集一少部分频域信息(这样成本更低速度也更快),就能完好还原出全部身体 图像来,这在医学上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在今天,类似的思想已经被应用到极多不同领域,从医学上的核磁共振和 X 光断层扫描到石油勘测和卫星遥感。简而言之:不确定性可以让测量的成本更低效果更好,虽然这听起来很自相矛盾。 糟糕的是,本篇开头所描述的那个不确定性定理还不够强,所能带来的对频域测量的节省程度还不够大。但是数学上它又是不可改进的。这一僵局在本世纪初 被打破了。E. Candès 和陶哲轩等人证明了一系列新的不确定性原理,大大提高了不等式的强度,付出的代价是……随机性。他们的定理可以粗略叙述为: 一个长度为 N 的离散信号中有 a 个非零数值,而它的傅立叶变换中有 b 个非零数值,那么 a+b 以极大概率不小于 N/√(log N) 乘以一个常数。 这里的「极大概率」并不是一个生活用语,而是一个关于具体概率的精确的数学描述。换言之,虽然在最倒霉的情况下不确定性可以比较小,但是这种情况很罕见。一般来说,不确定性总是很大。于是可以带来的测量上的节约也很大。 这当然也是一种「不确定性原理」,而且因为引入了随机性,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比原先的定理更「不确定」。在他们的工作的基础上,一种被称为「压缩 感知」的技术在最近的五六年内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已经成为涵盖信号处理、信息提取、医学成像等等多个工程领域的最重要的新兴工程技术之一。 不过,这些后续的发展估计是远远超出海森堡的本意了。
个人分类: 醍醐灌顶文|181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不确定性原理的前世今生 · 数学篇(一)
QIQIZHU 2011-11-26 20:55
在现代数学中有一个很容易被外行误解的词汇:信号 (signal)。当数学家们说起「一个信号」的时候,他们脑海中想到的并不是交通指示灯所发出的闪烁光芒或者手机屏幕顶部的天线图案,而是一段可以具体 数字化的信息,可以是声音,可以是图像,也可是遥感测量数据。简单地说,它是一个函数,定义在通常的一维或者多维空间之上。譬如一段声音就是一个定义在一 维空间上的函数,自变量是时间,因变量是声音的强度,一幅图像是定义在二维空间上的函数,自变量是横轴和纵轴坐标,因变量是图像像素的色彩和明暗,如此等 等。 在数学上,关于一个信号最基本的问题在于如何将它表示和描述出来。按照上面所说的办法,把一个信号理解成一个定义在时间或空间上的函数是一种自然而 然的表示方式,但是它对理解这一信号的内容来说常常不够。例如一段声音,如果单纯按照定义在时间上的函数来表示,它画出来是这个样子的: 这通常被称为波形图。毫无疑问,它包含了关于这段声音的全部信息。但是同样毫无疑问的是,这些信息几乎没法从上面这个「函数」中直接看出来,事实 上,它只不过是巴赫的小提琴无伴奏 Partita No.3 的序曲开头几个小节。下面是巴赫的手稿,从某种意义上说来,它也构成了对上面那段声音的一个「描述」: 这两种描述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第一种描述刻划的是具体的信号数值,第二种描述刻划的是声音的高低(即声音震动的频率)。人们直到十九世纪才渐渐意识到,在这两种描述之间,事实上存在着一种对偶的关系,而这一点并不显然。 1807 年,法国数学家傅立叶 (J. Fourier) 在一篇向巴黎科学院递交的革命性的论文 Mémoire sur la propagation de la chaleur dans les corps solides (《固体中的热传播》)中,提出了一个崭新的观念:任何一个函数都可以表达为一系列不同频率的简谐振动(即简单的三角函数)的叠加。有趣的是,这结论是他 研究热传导问题的一个副产品。这篇论文经拉格朗日 (J. Lagrange)、拉普拉斯 (P-S. Laplace) 和勒让德 (A-M. Legendre) 等人审阅后被拒绝了,原因是他的思想过于粗糙且极不严密。1811 年傅立叶递交了修改后的论文,这一次论文获得了科学院的奖金,但是仍然因为缺乏严密性而被拒绝刊载在科学院的《报告》中。傅立叶对此耿耿于怀,直到 1824 年他本人成为了科学院的秘书,才得以把他 1811 年的论文原封不动地发表在《报告》里。 用今天的语言来描述,傅立叶的发现实际上是在说:任何一个信号都可以用两种方式来表达,一种就是通常意义上的表达,自变量是时间或者空间的坐标,因 变量是信号在该处的强度,另一种则是把一个信号「展开」成不同频率的简单三角函数(简谐振动)的叠加,于是这就相当于把它看作是定义在所有频率所组成的空 间(称为频域空间)上的另一个函数,自变量是不同的频率,因变量是该频率所对应的简谐振动的幅度。 这两个函数一个定义在时域(或空域)上,一个定义在频域上,看起来的样子通常截然不同,但是它们是在以完全不同的方式殊途同归地描述着同一个信号。它们就象是两种不同的语言,乍一听完全不相干,但是其实可以精确地互相翻译。在数学上,这种翻译的过程被称为「傅立叶变换」。 傅立叶变换是一个数学上极为精美的对象: 它是完全可逆的,任何能量有限的时域或空域信号都存在唯一的频域表达,反之亦然。 它完全不损伤信号的内在结构:任何两个信号之间有多少相关程度(即内积),它们的频域表达之间也一定有同样多的相关程度。 它不改变信号之间的关联性:一组信号收敛到一个特定的极限,它们的频域表达也一定收敛到那个极限函数的频域表达。 傅立叶变换就象是把信号彻底打乱之后以最面目全非的方式复述出来,而一切信息都还原封不动的存在着。要是科幻小说作家了解这一点,他们本来可以多出多少有趣的素材啊。 在傅立叶变换的所有这些数学性质中,最不寻常的是这样一种特性:一个在时域或空域上看起来很复杂的信号(譬如一段声音或者一幅图像)通常在频域上的 表达会很简单。这里「简单」的意思是说作为频域上的函数,它只集中在很小一块区域内,而很大一部分数值都接近于零。例如下图是一张人脸和它对应的傅立叶变 换,可以看出,所有的频域信号差不多都分布在中心周围,而大部分周边区域都是黑色的(即零)。 这是一个意味深长的事实,它说明一个在空域中看起来占满全空间的信号,从频域中看起来很可能只不过占用了极小一块区域,而大部分频率是被浪费了的。 这就导出了一个极为有用的结论:一个看起来信息量很大的信号,其实可以只用少得多的数据来加以描述。只要对它先做傅里叶变换,然后只记录那些不接近零的频 域信息就可以了,这样数据量就可以大大减少。 基本上,这正是今天大多数数据压缩方法的基础思想。在互联网时代,大量的多媒体信息需要在尽量节省带宽和时间的前提下被传输,所以数据压缩从来都是 最核心的问题之一。而今天几乎所有流行的数据压缩格式,无论是声音的 mp3 格式还是图像的 jpg 格式,都是利用傅立叶变换才得以发明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来,几乎全部现代信息社会都建立在傅立叶的理论的基础之上。 这当然是傅立叶本人也始料未及的。
个人分类: 醍醐灌顶文|1819 次阅读|1 个评论
困惑
metanb 2011-11-25 09:08
国产数学家嫉妒陶哲轩嫉妒到要封人家的网,还是人家觉得劣等人不配访问人家的网?
个人分类: 魔鬼辞典|202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数学家与数学分支的故事
热度 1 zjzhang 2011-11-23 11:54
很久很久以前,在拉格朗日照耀下,有几座城:分别是常微分方城和偏微分方城这两座兄弟城,还有数理方程、随机过城。从这几座城里流出了几条溪,比较著名的有:柯溪、数学分溪、泛函分溪、回归分溪、时间序列分溪等。其中某几条溪和支流汇聚在一起,形成了解析几河、微分几河、黎曼几河三条大河。 河边有座古老的海森堡,里面生活着亥霍母子,穿着德布罗衣、卢瑟服、门捷列服,这样就不会被开尔蚊骚扰,被河里的薛定鳄咬伤。城堡门口两边摆放着牛墩和道尔墩,出去便是鲍林。鲍林里面的树非常多:有高等代树、抽象代树、线性代树、实变函树、复变函树、数值代树等,还有长满了傅立叶,开满了范德花的级树...人们专门在这些树边放了许多的盖(概)桶,高桶,这是用来放尸体的,因为,挂在上面的人,太多了,太多了... 这些人死后就葬在微积坟,坟的后面是一片广阔的麦克劳林,林子里有一只费马,它喜欢在柯溪喝水,溪里撒着用高丝做成的ε-网,有时可以捕捉到二次剩鱼。 后来,芬斯勒几河改道,几河不能同调,工程师李群不得不微分流形,调河分溪。几河分溪以后,水量大涨,建了个测渡也没有效果,还是挂了很多人,连非交换代树都挂满了,不得不弄到动力系桶里扔掉。 有些人不想挂在树上,索性投入了数值逼井(近)。结果投井的人发现井下生活着线性回龟和非线性回龟两种龟:前一种最为常见的是简单线性回龟和多元线性回龟,它们都喜欢吃最小二橙。 柯溪经过不等市,渐近县和极县,这里房子的屋顶都是用伽罗瓦盖的,人们的主食是无穷小粮。极县旁有一座道观叫线性无观,线性无观里有很多道士叫做多项士,道长比较二,也叫二项士。线性无观旁有一座庙叫做香寺,长老叫做满志,排出咀阵,守卫着一座塔方。一天二项士拎着马尔可夫链来踢馆,满志曰:“正定!正定!吾级数太低,愿以郑太求和,道友合同否?”二项士惊呼:“特真值啊!”立退。不料满志此人置信度太低,不以郑太求和,却要郑太回归。二项士大怒在密度函树下展开标准分布,布里包了两个釵釵,分别是标准釵和方釵。满志见状央(鞅)求饶命。二项式将其关到希尔伯特空间,命巴纳赫看守。后来,巴纳赫让其付饭钱,满志念已缴钱便贪多吃,结果在无参树下被噎死(贝叶斯)。
个人分类: 数学|2839 次阅读|2 个评论
家、数学家
montec007 2011-11-20 23:41
家、数学家
三岁的小孩读现代分析,以后能成数学家不?曹大侠,真不理我啊? 太难了?从常微分方程、复变和Laplace变换学起,行不?辅修连续体力学。手上拿的是天书。
个人分类: 三生有幸|318 次阅读|0 个评论
光棍节第二天是中国一位学术大师的诞辰之日
热度 18 pukin 2011-11-12 18:01
昨天是2011.11.11号,光棍节。但因为有6个1,所以又俗称世纪光棍节或大光棍节,下一个大光棍节要等到2111.11.11号了,百年一遇,估计科学网现在的博主没有一个能活到下一个大光棍节了。 今天是光棍节第二天,11月12号。登陆谷歌首页,显示了一幅人物卡通形象: 应该是一位数学家的形象,好奇是哪一位呢?鼠标点进去一看,原来今天是华罗庚先生的诞辰日,准确地说是华先生诞辰101周年。 科学网最好有人撰文纪念一下中国这位现代最有名气的数学大师——华罗庚先生。 不得不佩服谷歌的人文情怀,再看看我们今天的百度,高下立马可判了。不管风吹浪打,世界如何变化,我们的百度首页总是那一幅呆板的尊荣
个人分类: 人物记事|10494 次阅读|30 个评论
哥廷根外无生活
热度 7 cunyp 2011-10-30 20:01
哥廷根外无生活
“一切古老的大学均有美妙的相似之处。 哥廷根正如英国的剑桥或美国的耶鲁那般 - 偏远而罕为人至。 但除了那些学究们。 教授们深信这里是世界的中心。 哥廷根老市政厅墙上刻的那句古语 - 哥廷根之外没有生活。 哦,这句话,哥廷根的教授比学生更把它当成一回事呢。” --布洛诺斯基(Jacob Bronowski) 哥廷根是世界闻名的科学,文化之城。 以克莱因,希尔伯特,闵可夫斯基为首的数学家形成“哥廷根学派”影响了 20 世界初的科学,并产生重大影响。我很早就对哥廷根和哥廷根学派充满向往,借着去哥廷根参加 workshop 的机会,圆了我一个久违的哥廷根朝圣之旅。 一, 哥廷根印象 从汉诺威到哥廷根途中的景色很美,薄薄的晨雾笼罩在金色的树林,期间夹杂着红色的乡间别墅和油绿的草地,一路的疲惫一下子被眼前的美景驱散了。 在参加完一天的学习之后,我们去逛了哥廷根城。从哥廷根的市中心出发,我们沿着脑海中的历史映像,去拜访前人在哥廷根留下的记忆。 市中心最引人注目的是牧鹅女雕塑。这是个很美的传说,也是一个公主被变成女仆牧鹅,之后遇到王子,并重新成为公主,嫁给王子的故事。据说,每年哥廷根大学的博士毕业生都要围着牧鹅女的雕塑走三圈,然后爬上去亲吻牧鹅女。因此,牧鹅女成为世界上被亲吻次数最多的“人”。 牧鹅女雕塑旁边是老市政厅,现在是旅游信息咨询处。就是这里铭刻着 Extra Gottingen non est vita, si est vita non est ita 的地方。里面有巨幅的高斯画像,和其他一些宗教题材和哥廷根风情的油画。下楼之后有 Lichtenberg 的雕塑。在古朴,陈旧但不腐朽的历史遗迹中,你能深深地体会文化,宗教和学者对一个城市的影响,以及一个城市即市民对学者,学术和历史的尊重。 二, 哥廷根外无生活,即使有,那也不是哥廷根式的 高斯很喜欢完美,著述不多,也不喜欢带学生。所以,高斯死后一直到极具领导才华的克莱因到来前,哥廷根数学一直不振。虽然期间出了黎曼这样大牛,可惜黎曼的内心不够强悍,在开创了黎曼几何后,在同行的一片批评声中,在自己王朝到来之前便英年早逝。 克莱因的到来给哥廷根的科学带来了第二春天, 在克莱因的号召下希尔伯特,闵可夫斯基等一批学者聚集哥廷根,在数学的各个领域和完备量子物理的数学基础上做了许多杰出工作。在希尔伯特主持的 seminar 中,走出了马克思波恩,外尔,科朗等一大批人。在于希尔伯特的爬山散步中,在希尔伯特每周六的舞会中,他们享受科研的乐趣。哥廷根学派的创新花火激发着一个个求知的学生,并成就好几代学人。以数学见长,物理为辅的群体,先后出了 20 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这种殊誉只有剑桥的卡文迪许实验室可以与之媲美。 这个大群体还出了一位物理平平,数学平平,可却在战后如火如荼的分子生物学革命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他就是马克思×德布尔吕克, 1969 年的诺奖获得者。在 1900-1933 的这个黄金时间中,他们中的外尔也不禁感叹“哥廷根外无生活”,许多人聚集哥廷根,使得小城一下子变得一房难求。 可惜,好景不长,纳粹当权迫使许多具有犹太血统的学者离开德国,科朗在与纳粹纠结了三年后去美国,在纽约大学克服各种困难建立了波恩大学数学研究所(现在的科朗数学科学研究所); 外尔由于妻子是有一半犹太人血统而去了普林斯顿高等研究中心,继续在那里和曾经的德国人们共建心中的那个“哥廷根”; 马克思~波恩远避苏格兰,在爱丁堡大学建立自己的领地,战后搬回哥廷根住。虽然他们个人在异国异地也同样成功,可是个体成功并不能弥补他们内心深处的那个共同忧伤 -- 就是“哥廷根外无生活”的下半句“即使有,那也不是哥廷根式的”。 战后,随着美国的数学从二流一下冒到超一流,而哥廷根从超一流变成了一流。 虽然哥廷根现在也是世界上最好的基础研究中之一,但已不是以前的那个唯一了。 面对如此真实的场景,实话都有点多余,那就上几张欣赏吧。 牧鹅女 Lichtenberg 老大学图书馆 德国剧院( Deutsches Theater ) 马克思普朗克博物馆 哥廷根大学大学堂(百年校庆时纪念建筑, 1835/7 建成) 高斯和韦伯,知音难觅啊, 哥廷根的老天文台,高斯和韦伯就在这里工作 大名鼎鼎的数学研究所 哥廷根书店里的挂像,44个诺贝尔奖获得者曾在哥廷根学习和生活过
个人分类: 行行摄摄|19003 次阅读|14 个评论
[转载]南方周末:中国的数学 天才 缺什么
dongzg101 2011-10-29 04:27
南方周末:中国的数学天才缺什么 中国的数学尖子并不是自身欠缺什么,而是缺少机会,缺少一流数学家的熏陶和指导。要成为一流的大师,一般情况下就要跟国际一流的导师去做。 2011年10月,中南大学数学科学与计算技术学院大三学生刘嘉忆成了媒体的焦点。起因是他“花了一晚上”就解决了数理逻辑领域的“西塔潘猜想”。这个猜想虽然并不古老,但也是数学家们十几年来没有解决的问题。刘嘉忆本名刘路,“刘嘉忆”是他写论文时根据“6+1”的谐音而取的笔名。 刘嘉忆很快就得到了多名中国科学院院士的推荐,希望他能够得到破格培养。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林群院士是推荐者之一,他对南方周末记者说:“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普通的事情,不就是让这位大学生提前一年做研究吗?”其他签名推荐的院士还有李邦河和丁夏畦两位。 无独有偶,来自天津的张炘炀刚刚在9月份开始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读博,成为了中国最年轻的博士生——只有16岁。他的研究方向是基础数学。 “近些年,国际数学教育大会每届都会有一个关于天才学生培养的专题讨论,很多国家都特别关注天才儿童的教育。”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曹一鸣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像美国,有些州通过立法的方式来保障对这些学生进行研究、培养和帮助。” 中国似乎从来都不缺少“数学天才”,每届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的奖牌获得情况总是令人振奋。但同时,中国在国际上做出一流工作的数学家又显得那么少。这究竟是为什么?中国数学天才欠缺了什么? 印度数学天才拉马努金。拉马努金被英国大数学家哈代发现的故事已成为数学史上的传奇。当拉马努金在33岁的年纪上因病去世时,哈代认为,拉马努金的悲剧不在于其早逝,而在于其发现得太晚——1914年才在哈代的帮助下进入剑桥大学学习并开展研究。 “缺少的是机会” 恽之玮,2000年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得主,现在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从事数学研究和教学。在他看来,美国的大学录取机制基本上能够保证,在某一方面有天才的学生能够到他那一方向最顶尖的学校去念书。 “因为学校的录取是每个学校自己来审材料,不是通过全国性的考试。这样可能让人才不至于由于疏忽而被错过。只有一个机构来筛选的话,就只有一次机会,那么可能会造成漏选,让只是在某一方面突出的学生无法得到这一方面最好的学校的培养。”他说,“由于美国是每个学校独立做出选择,那么漏选的可能性很小。这个学校漏选,其他的学校还有可能看重这个人才。” 长期研究数学教育的曹一鸣很欣赏现在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实行的“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所有的推荐都实名,专家都会对自己负责,当然在一定的范围内可以做到公正。”他说,“体育比赛中裁判也会有看错的时候,组织部考察人才也会有看错,但是大面积来看,我们现在还是相信组织部考察的人才。所以自主招生还是应该相信专家的团队能够把人才挑选出来。” 恽之玮当年获得金牌之后赴美读书,进入的是普林斯顿大学。“说实在话,我没有从他的教育中得到很多好处。”他说,“因为教授讲课完全是根据自己的兴趣。” 普林斯顿在数学教学上与美国其他著名高校的一个不同之处在于,它不设置公共课。即便每一学年的科目名字看上去是一样的,但实际上的内容却因为教授的不同而随时变化。因此,如果学生的兴趣刚好与教授的兴趣贴合得紧,那就很有好处;如果情况相反,就会比较痛苦。 不过,恽之玮发现在这里读书最大的好处就是,如果有问题去问,你总能找到某方面的专家,而且很容易就能得到答案。 大学里从事研究的教授的水平是这件事的基础。在研究型的大学,比如美国前50名的大学,都在数学某一方向上有顶尖的教授,从事前沿的研究。想学的学生便会有人教,也有地方得到前沿的指导。 “尽管我们在这方面的差距在缩小,但是我们觉得现在还是有很大的差距。比如说,进入国际前20名的数学研究所,主要还是集中在美国等几个发达国家。”曹一鸣也有类似的观察。 “在国内肯定有这样的情况,就是学生想学,他对一个方向感兴趣,但是找不到这个方向的专家来聊、来问问题。”恽之玮说。以他自己的研究方向——几何表示论——为例,由于这是一个尚不成熟的方向,国内的研究者就非常少。 “要成为国际一流的大师,一般情况下都要跟一个国际一流的导师去做。”曹一鸣说。去年,越南数学家吴宝珠获得被誉为数学界诺贝尔奖的“菲尔兹奖”,使越南成为继日本之后亚洲第二个拥有菲尔兹奖得主的国家。他少年时就表现出了数学天分,而真正的深造是在法国完成的。 对于早早表现出数学天分的年轻人,恽之玮认为,二十多岁肯定不是其研究的高峰时期,可能三十岁左右才能真正进入前沿领域。对于数学这种历史较长的学科,由于前人积累的东西很多,“你要到前沿领域的话,就必须要读很多东西才能到达,然后才能做自己新的东西”。 “去看菲尔兹奖的得主,这个奖只颁给40岁以下的数学家,基本上得奖的也都接近40岁了。”恽之玮说,“除了陶哲轩比较特殊之外,近些年获奖者年龄越来越偏大。早年有些30岁不到的,包括丘成桐是30岁出头。现在要做到这样是越来越难了。” 恽之玮在麻省理工学院教学的过程中也会遇到来自中国的学生,他们的数学基础都很好。“中国的数学尖子并不是自身欠缺什么,而是缺少机会,缺少一流数学家的指导和熏陶。”他这样总结。 兴趣还是面子 对于年轻人才的培养问题,林群认为徐匡迪院士最近发表的看法很有代表性。 徐匡迪最近被学生问到:“现在很多中学都开办了创新实验班……这些‘科创班’真的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吗?”他的回答是“打好扎实的基础是创新和创造的前提”,并同时鼓励学生“多看些充满想象力的文学作品,如《封神榜》和《西游记》,有了想象力后就可以触类旁通,大胆想象才会有创新”。 有趣的是,南方周末记者注意到,神童张炘炀受到的教育恰好是相反的。他的父亲讲述自己的教育方法时曾提到,有一次发现张炘炀着迷于《西游记》,就赶紧把它藏起来了,因为他希望儿子能专心学习。当央视记者最近向张炘炀问起这件事,他说“这叫精神上的摧残”。 澳大利亚数学家陶哲轩曾经也是一个神童。他获得国际奥数金牌时尚不满13岁,成为奥数历史上最年轻的金牌得主。他20岁获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24岁即被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聘为正教授。陶哲轩的成长过程中,父亲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角色。不过他的父亲并不是一味追求孩子的升学速度,他知道成就的取得就像是建造金字塔,基础部分必须要足够宽大。他曾经让陶哲轩在中学阶段多呆了3年,同时进修一部分大学课程,他认为这样的话,在升入大学之后,陶哲轩才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去创造性地思考问题。 “我想这和中国式神童培养是有一定差别的,他不是为了追求尽可能小地进入大学,尽可能小地找份工作。”曹一鸣认为,“其实很多中国父母让孩子早一年进大学,好像就是满足于一种虚荣心,缺少对子女的长远的责任和培养。” 在央视的访谈中,张炘炀表现出对未来的焦虑。他担心自己重蹈王思涵和张满意覆辙。这两名早些年的神童在14岁就考入了大学,后来因为成绩太糟糕而退学。他在硕士阶段就曾经出现由于进度过快、基础不牢而造成的挂科。张炘炀的父亲当年之所以给他取“炘炀”这个名字,也是寓意他能够脱离父辈“平平淡淡”的境界。而现在,张炘炀认为他自己“成就好一些”的标准就是“北京户口、买房、找个好工作”。 曹一鸣认为,中国的数学天才中有太多不是对数学本身有兴趣。“吴宝珠、陶哲轩他们实际上不是为了拿金牌而拿金牌的,而中国大多数人或者是几乎所有的人可能就是为了高考加个十分二十分,保送上清华北大,他是为了这样的目标去参加奥赛。”根据他们去年进行的一项统计,中国历届奥数金牌获得者中,绝大部分后来没有从事与数学相关的工作。 吴宝珠获得菲尔兹奖之后,与他有过合作的恽之玮曾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在研究上,他“水滴石穿”,按照自己特有的节奏前进,也不会急于发表论文。在生活中,他相当有品位,“在他家做客的时候,他会用木炭生起壁炉,拿出好酒,放放音乐。两个小女儿总是缠着他,其乐融融。”他读过很多法国文学,喜欢加缪的作品,也读过贾平凹的作品和中国古典名著的越南版。 “我们很多父母让小孩子学习,不仅仅是为了他自己,可能是光宗耀祖,承载家族的、父母的、爷爷奶奶的希望,所以他在很大程度上不是为自己学习,而是为这个家族在学习。”曹一鸣说。 更多阅读 中南大学批准刘嘉忆提前毕业 明年或直接读博 三院士致信教育部建议特殊培养刘嘉忆 中南大学本科生破解国际数学难题引关注 专访中国最年轻博士生:要求父母全款在北京买房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1366 次阅读|0 个评论
纪念泊松《力学教程》发表200年之《泊松比与现代材料》
热度 3 mqjiang 2011-10-25 19:42
纪念泊松《力学教程》发表200年之《泊松比与现代材料》
最近,为了纪念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力学家 Simeon-Denis Poisson 发表《 Traité de Mécanique 》《力学教程》 200 年,材料领域四位著名科学家联合撰文在 Nature Materilas 上发表了题为《 Poisson's ratio and modern materials 》的综述文章。 作者分别为: G.N. Greaves ,英国剑桥大学和阿伯里斯特维斯大学教授、 2011 George W Morey 奖获得者 A.L. Greer ,英国剑桥大学教授、《 Philosophical Magazine 》主编 R.S. Lacks ,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孙分校教授、负泊松比材料发现者 T. Rouxel ,法国雷恩一大教授 文中对于泊松本人的历史回顾: 泊松 ( Poisson, Simeon-Denis )( 1781—1840 )法国著名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力学家。 1781 年 6 月 21 日生于法国卢瓦雷省的皮蒂维耶, 1840 年 4 月 25 日卒于法国索镇。 1798 年入巴黎综合工科学校深造。在毕业时,因优秀的研究论文而被指定为讲师。受到 P.-S. 拉普拉斯 、 J.-L. 拉格朗日的赏识。 1800 年毕业后留校任教, 1802 年任副教授 ,1806 年接替 J.-B.-J. 傅里叶任该校教授。 1808 年任法国经度局天文学家 ,1809 年任巴黎理学院力学教授。 1812 年,年仅 31 岁就当选为巴黎科学院院士。 泊松的科学生涯开始于研究微分方程及其在摆的运动和声学理论中的应用。他工作的特色是应用数学方法研究各类力学和物理问题,并由此得到数学上的发现。他对积分理论、行星运动理论、热物理、弹性理论、电磁理论、位势理论和概率论都有重要贡献。 泊松年仅 18 岁就发表了一篇关于有限差分的论文,受到了勒让 德的好评 . 他一生成果累累,发表论文 300 多篇,其中包括: 1811 年《力学教程》 1831 年《弹性固体和流体的平衡和运动一般方程研究报告》 1829 年《弹性体平衡和运动研究报告》 1837 年《关于判断的概率之研究》 1837 年《关于刑事案件和民事案件审判概率的研究》 以及《热的数学理论》、《关于球体引力》、《关于引力理论方程》和《毛细管作用新论》等等。 以他的姓名命名的有:泊松定理、泊松公式、泊松方程、 泊松分布 、 泊松过程 、泊松积分、泊松级数、泊松变换、泊松代数、泊松比、泊松流、泊松核、泊松括号、泊松稳定性、泊松积分表示、泊松求和法 …… 其中泊松比在材料和力学领域最为熟知,应用也最为广泛。泊松比是基本的材料参数之一,衡量了固体在垂直加载方向变形与加载方向变形之间的比值(见下图),变化范围在 0.5 与 -1 之间。 下表是一些材料的典型泊松比值: material poisson's ratio rubber ~ 0.50 gold 0.42 saturated clay 0.40–0.50 magnesium 0.35 titanium 0.34 copper 0.33 aluminium - alloy 0.33 clay 0.30–0.45 stainless steel 0.30–0.31 steel 0.27–0.30 cast iron 0.21–0.26 sand 0.20–0.45 concrete 0.20 glass 0.18–0.3 foam 0.10–0.40 cork ~ 0.00 auxetics negative 泊松比 作为基本的弹性常数,可以由体积模量 K 和剪切模量 G 的比值来确定,满足如下关系: 这意味着泊松比实际上表征了材料在载荷作用下发生形状畸变或者体积变形之间的竞争。 Nature Materilas 的这篇纪念文章,关注泊松比在材料领域的应用,回顾了领域内的一些经典工作,比如: 泊松比与原子堆积密度的关系 负泊松比材料,例如生物材料和一些特殊设计的人工复合材料 泊松比与材料的各向异性 相变过程中的泊松比效应 泊松比与波色峰 泊松比与玻璃的液体易碎性与固体弹性 泊松比与韧 - 脆转变 通过这些工作的回顾,作者强调了泊松比的可变性( variablity ),而这点往往被大家忽略(通常认为泊松比在过程中是常数)。最后,展望了泊松比在新材料设计方面的深远前景。
个人分类: 科学史话|16195 次阅读|5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2: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