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被打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社媒挖掘:成都暴打事件中的男司机和女司机】
liwei999 2015-5-7 23:48
跟踪成都男司机痛打女司机的新闻热点,小编迅速拿自家的挖掘神器自动调查了一下社会媒体对于男司机和女司机的评价如何。 一周的随机样本(17520)调查总结如下: 总体上看,两位司机都受到了广泛批评。女司机被批比重更大一些。 这是话题的热度曲线。话题开始在五月二日,至今仍在热议发酵中。 情绪云图 褒贬云图 上图是男女司机的社会评价曲线的变化对比。两位社会评价度都很低 (net-sentiment 指数在冰点之下60度左右),但总体上谴责女司机的更多。从曲线上看,男司机评价度五月四日左右一度有所上升,网上开始出现一批同情甚至支持他的帖子,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评价度似乎有下跌到女司机之下的趋势。毕竟他是违法打人,而且是男打女,而女士只是交通违规。 网友吐槽样本: 还有比成都女司机更可恶的 le se, 不杀不足平民愤。 网友真强大 , 现在微信已经疯狂转发女司机卢琴的开房记录、违章次数、敲诈前男友、滋事斗殴等。 最讨厌女司机了 , 出了事就会装无辜。 被打女司机卢琴长期违章 26 起未处理 ,2013 年至今开房了 86 次 ! 女司机也够可以的 不知女司机的流氓开车行为又会怎么处理呢 ? 只有打人的视频 , 网络舆论都偏向了女司机一边。 女司机涉嫌危害公共安全 ! 打人犯法 , 女司机缺德 ! 引用 dancer2006 于 15-05-04 21:23 发表的回复 女司机来劲了嘿 你在谴责女司机的时候 , 你是不是也很不文明呢 ? 大家并不是支持男司机打人 , 而是痛恨女司机的无德。 回复 起名真费劲不是 : 这女的在限速一百的道上连续别了男的两把 , 这男的中间说了一句算了 , 女司机不依不饶接着挑衅男的 , 然后就是这一幕。 居然都在谴责女司机 , 居然不提男司机的滥用私刑罪 ? 女司机在中间别也有错。 女司机在这里犯了两个错误。 在的比重很大都是支持男司机的 , 同声谴责犯事女司机的不道德行为。 楼主帖子哪里说女司机无辜了 ? 女司机恶意别车谋杀未遂 , 刑事拘留 女司机犯错在先 , 男的也冲动 女司机打死都不解恨 , 该 等你被女司机的车别得家破人亡了我看你还骂不骂。 各大媒体也都纷纷展现了代表正义的圣母的一面 , 一边倒的支持女司机。 女司机居然还说“ 在那样的距离我变道过来出去 , 是没问题的。” 女司机误判了形势 , 女司机谈不上礼让或者粗暴 , 一切正常 , 但没想到遇到个狂徒。 女司机自作自受 , 舆论不应该同情这样的人。 86 次开房就说明女司机道德败坏 ? 开始舆论谴责打人男子 , 待网上视屏公布后 , 又有不少人骂女司机该打。 本帖最后由 贫亦乐 于 2015-5-6 02:26 编辑 女司机犯贱 , 找屎 ! 女司机不作死就不会死 , 终于遇上个硬茬子。 这很好理解 , 因为那时男司机想甩掉女司机 , 好男不和女斗 , 他在这段视频有几句话 , 不知道你注意没有 : 算了 , 算了 ... 男司机车上的行车记录仪记录下的事件过程 , 让许多网友质疑女司机也有过错。 现在行驶在道路上 , 强势的是女司机 , 车越高级 , 女司机越霸道越不讲理。 男司机车上的行车记录仪记录下的事件过程 , 让许多网友质疑女司机也有过错。 于是顿时出现一波谴责女司机开车不顾他人安危随带上各种被别车的惊险故事 ... 最近成都女司机火了 , 舆论几乎一边倒 , 喊“打得好” , 因为该女司机随意变道 , 违章 , 围观群众义愤填膺 , 纷纷喊打 , 认为该给个教训。 我厌恶女司机就是因为她一次次撒谎 , 在事实真相面前强词夺理 , 把我当傻子还是瞎子。 感谢女司机 , 感谢暴力男 , 生动的为我们诠释了“不作就不会死”这句话的含义。 有时候是很恨女司机的 , 但是打人也不对 , 正确的方法是看到她变道直接撞上去 其实 , 无论是打人的男司机 , 还是有着不良驾驶习惯的女司机 , 都折射出我们自己的影子。 广大网友对于事件的态度随之开始转变 , 不少网友转而谴责这位女司机卢某的路霸行为。 男司机如果真是为了自己的娃娃好 , 就应该远离这种女司机 , 而不是跟她追车斗气。 我看了视频我感觉打人是不对 , 但是那个女司机脑子有病拿别人的生命不是命一样的。 男的打人不对 , 但是那女司机也确实犯贱 是人为的妨害后面的女司机的行车安全 . 骂你二句你就受不了了 , 女司机被打残躲在医院你 , 你却大声叫打得好 , 打得太轻了 , 你这种不要脸的人不骂你 , 我对不起国家民族。 1 、 最诡异 : 国内各大官媒纷纷跳出来 , 指责定性 , 一边倒谴责女司机 , 为打人恶男开脱。 然而 , 当张某行车记录仪的视频出来以后 , 舆论又转而谴责女司机卢某开车太没规矩、太危险。 人家又不是说女司机没错 , 估计以前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时候你在就不会那样了 , 因为你会打人啊 ! 其实这个男司机跟大部分男司机一样 , 路怒 , 被别 , 很不爽 , 跟着切入辅道 , 但是一看对方是女司机 , 就放弃报复了 , 奈何女司机太强悍 , 死缠烂打 , 最终被爆头。 你懂个毛 , 女司机车技不好 , 能把车子开到男方车前面 , 害得男车差点装上旁边电动车 ? 女司机可气 , 打人者更不是好鸟 , 看那速度那牛掰 , 对女人下狠手 , 小人也。 二、不作死就不会死 , 这个女司机已经成功的作死了。 但是当时男司机的妻儿在上面 , 特别娃娃已经被女司机的行为吓哭了 , 于是他被激怒出手了。 女司机可气欠揍 , 打人者更不是好鸟 , 看那速度那牛掰 , 对女人下狠手 , 小人也。 女司机心很毒 , 想把男司机别去撞行人 , 很危险 , 涉嫌危险驾驶 , 被打活该 , 也应该判刑 引用 nerolee 于 15-05-05 14:54 发表的回复 还有正能量支持绿司机的么 我不支持女司机 , 但是也不支持男司机 劳资那娃儿要是有事的话 , 今天抖 (tou) 死你 话说那女司机确实也任性 , 撇了好几次 为什么那么多人反感被打女司机 , 是因为她死不认错 全部责任都是男司机 , 女司机从头到尾她的行为都是可以理解的 ... 女司机的变道对这个男司机来说没一点问题 ... 这样人肉女司机的数据 , 是不是侵犯人家的隐私 ? 女司机无知 , 男司机无耻 , 这下两个无能聚一起了 , 一个被打到住院 , 一个被关进班房。 看看网友们的反应是不是对他家那位女司机有利 ... 我刚刚看了这视频 , 男司机忍女的两次了 , 男司机宝宝都哭了 , 女司机居然做死来挑衅 打死这女的都活该 , 女司机太犯贱了。 都说抵制女司机 , 基本女的出事都会被夸大 , 没看后面还有个新闻 , 男的出车祸是女司机的多少倍 ? 被打女司机从一开始收获绝对支持和同情 , 再到一边倒批评女司机且愈演愈烈 , 是什么让女司机从舆论优势转换到批判对象 ? 21 强行拖出女司机 2 第一次踢中女司机头部 13 男司机第二次踢中女司机头部 14 第三次踢中女司机头部 15 第四次踢中头部 1 遭殴打的女司机卢女士多次呕吐 , 精神萎靡 , 全身有明显淤青。 本来是觉得 2 方都有错的 看到女的叫老爸来说话之后 还死活觉得自己没错 我就反感那个女司机了 不过目前发展得把女司机“人肉”得太过了 ... 开过车的人都知道别车有多讨厌 , 多危险 , 所以舆论马上偏向男司机 , 纷纷指责女司机为 马路杀手 。 舆论先期一边倒的指责打人的女司机 , 我们几个朋友还讨论过 , 我当时为男司机说了好话 , 认为那女司机一定有问题。 把责任全部都归结到女司机头上 , 有失公允。 现在知道了 , 要远离大货和女司机 , 车子还是需要安装行车记录仪 , 以后驾考会更难 , 特别是科目三和文明行驶。 到后来那哥们全武行打人 , 是寻恤滋事 , 故意伤害应该是触犯刑法范畴 , 具体看女司机伤情定罪 , 坐牢 7 年以下 ! 随意变道随时都可能发生车祸 , 这女司机太嚣张 ! 有的说 这样的女司机就该教训一下 , 打得好 , 有的说 打打让她长点记性也好 , 她活该 。 是女司机自己作死 , 平时嚣张跋扈惯了 , 活该被打 再接下来男人其实已经加速离开了 , 女司机不依不饶还继续别男人的车 , 请问在这种情况下 , 有几个男人能不上火 ? 有的说“这样的女司机就该教训一下 , 打得好” , 有的说“打打让她长点记性也好 , 她活该” ; 不过对于人肉女司机的行为 , 过半网友并不赞成 ,15% 网友还明确表示反对 , 认为警察应该介入 , 惩处这种侵犯个人隐私的行为。 不过光看男的打人视频 , 不管以前发生什么 , 陪审团基本会判男的有罪 但是女司机说谎这个问题就非常严重了 , 作伪证啊 可怜天下儿女心 发表于 2015-5-5 13:56 男司机如果真是为了自己的娃娃好 , 就应该远离这种女司机 , 而不是跟她追车斗气。 我觉得这个帖子是根据视频 , 和看到一边倒的骂女司机 , 才出现的声音 , 本质上帖子作者是中立的 , 两个人都有错。 把责任全部都归结到女司机头上 , 有失公允。 ... 假如这车里只有男人一个人 , 结局肯定不一样了 , 那绝对是下车请女司机吃饭 , 夸赞她车技好 , 而且这个女司机看上去也是很漂亮的。 双方都有错 , 女司机挑衅在先 , 男司机施暴太重。 与此同时 , 疑似涉事女司机 4 年前不文明驾驶行为也随即曝光 ! 女司机曾两次别车】成都殴打女司机男子行车仪曝光 ! 这种女司机教训下是应该的 , 只是稍微重了点而已。 都有错 , 女司机在作死 , 男司机打人肯定有错 ! 都不是什么好货 , 但是只看起因绝对是那女司机惹事 @AaronMix 看了成都被打女司机的视频,麻痹那男的还追了那么久,还当着他貌似只有几岁的女儿打人,无语了 连日来 , 成都男子暴打女司机的视频在网上疯传 , 且不说孰是孰非 , 但他们表现出来的是典型的 路怒症 。 有声音说 , 网友指责女司机 , 是因为自己受不文明驾驶之害久矣 , 如今有人暴揍女司机一顿 , 相当于替自己出了一口恶气。 这些为殴打行为“点赞”的网友们表示 , 女司机的行为非常恶劣 , 完全就是车祸的导火索 , 如果男司机避让不及很有可能车毁人亡。 从常识上说一般网友会谴责使用暴力的男司机 , 但网络上谴责女司机的异常之多 , 而这却发生在女司机身份未暴光之前。 【置顶:立委科学网博客NLP博文一览(定期更新版)】
个人分类: 社媒挖掘|719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爱情】【怒放之青春再见 (2014)】【中国大陆】
lcj2212916 2014-3-30 16:22
导演 : 卢庚戌 编剧 : 王安安 / 卢庚戌 / 丛洋 / 王昂 主演 : 潘粤明 / 吕聿来 / 秦昊 / 张晓晨 / 温心 / 刘孜 / 杜海涛 / 王啸坤 / 韩秋池 / 王东方 / 王思思 / 谭卓 / 严屹宽 / 叶世荣 / 张琪 / 崔健 / 汪峰 类型: 剧情 / 爱情 / 音乐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语言: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 2014-01-10(中国大陆) 片长: 96分钟 又名: 怒放 / 怒放青春 / 怒放2013 / Forever Young 官方小站: 电影《怒放》 马路(潘粤明 饰)是某交友网站中层白领,工作的压力和家庭生活的平庸无聊让他丧失了对生活的热情。一天,他平静的生活被20年前初恋女友李爱突然造访的电话打破。   马路和李爱数次相约见面却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如愿以偿,但他青春的情感和记忆已经被打开,当年为了李爱(温心 饰),年轻的他(吕聿来 饰)和郑天亮(张晓晨 饰)、钱大宝(杜海涛 饰)、侯亮(王啸坤 饰)四人组了一个名叫“怒放”的乐队,各种往事历历在目,还有那首当年写给李爱却一直没有唱出来的歌是藏在他内心深处的遗憾。   回忆的过程中马路渐渐找回了青春的激情和梦想,他和老友郑天亮(秦昊 饰)、钱大宝(王东方 饰)、侯亮(韩秋池 饰)重组乐队,在大海边唱出当年未唱完的歌曲,几个中年人完成了他们生命中又一次的怒放…… 下载地址: http://www.400gb.com/file/61419839
1170 次阅读|0 个评论
“被打”和“北大” 的关联--- 趣味数据挖掘系列之一
热度 35 tangchangjie 2011-11-16 15:05
   “被打”和“北大” 的关联--- 趣味数据挖掘系列之一(唐常杰) 小时候喜欢读趣味数理化,所以久有一个小心愿,写一组趣味数据挖掘的科普博文。要把数据挖掘的一些概念讲得通俗有趣,需要好的例子,正搜寻中,一个有趣的、适合解释关联规则的例子就冒出来了。   科学网上三位博主周涛、吕喆、程智在博文( 文1 ,   文2,   文3)  中 对“狼爸打子成才,把三个子女送进了北大”的事情做了定性分析。   本文借此例来说明数据挖掘中关联规则中支持度、置信度和兴趣度概念,顺便对此事做个定量分析, 同时也作为趣味数据挖掘系列博文的开篇。    这个关联规则 可写成下列形式:    R1: 被打 -- 北大, 支持度 s=?, 置信度 c=? 或 反过来 R2: 北大 -- 被打, 支持度 s=?, 置信度 c=? (观察因果的角度与R1有所不同) 下面将其计算支持度、置信度的上限,为简单,采用了一些略有放大的粗略假定和估计。       1 支持度 (support) 全国每年高考人数大约1000万人(2008 :1050万,2009:1020万,2010: 957万);把“狼爸”的三个孩子算成同一年进北大(支持度放大三倍),假定同年进北大、且都有“被打”的经历有3K名(支持度大约放大3K倍)   于是,全国考生中 “被打”且 “进北大” 的支持度s 为:      支持度 s = 3K/10 7 =3K*10 -7 狼爸的故事表明,这里k ≥ 1, 据常识估计K10 ( 如果轻率放大K,北大学生会提出抗议,幸好,这里只是反面的假定 ),于是:      支持度 s 3*10 -6 (支持度没有因果方向, 对R1和R2都适用) 对这样的概率比较小的事件,成熟彩民也会只当做娱乐,实在不值得媒体大惊小怪。    2 计算“ 北大--被打”的置信度 (confidence) 2.1 在北京大学内计算 规则R1“被打-- 北大” 的 置信度计算稍有点难, 留到2.2小节解析。 我们先计算 R2:“北大--被打”的置信度,它也同样能说明某种关联,北大本科生 14000人(大约),平均每年收学生3500人,设其中挨过家长打的有3K人(1 ≤ k10),没有挨打的不少于3470人,则: 北大--被打, 置信度为 3K/3500 0.86% 北大--不被打, 置信度为 3470/3500 99.14% 可见,“被打”和“北大”的关联 很小,不足为信,当不得真。    2.2 计算“被打 --北大”的置信度 (confidence):   如上面假设,假定 同年全国被打的N名,其中进入北大的3K名(如上估计,0 ≤k10 )则 R1: 被打--北大, 置信度 = 3k/N , 如果N很大,k0,置信度就比较小(不敢轻易估计N的具体数值,但不希望N大,那是教育的悲剧), 如果N不太大,K0,置信度就比较大。 如果某年,k=0,不管N是多大, 那一年“被打--北大”的置信度 为0.       2.3 在该家庭范围内计算,兼议规则的兴趣度 : “狼爸”有四个孩子(不知为什么能够超生),估计四个都挨过打,三个上了北大 被打-- 北大, 支持度 0.75, 置信度 0.75。 (1) 这条规则一旦走出其家门, 就不成立了。所以,准确表达为: (该家,被打) -- 北大, 支持度 0.75, 置信度 0.75。 (2) 为了说明其无意义,我们还可以挖掘出一条千真万确的关联规则: (该家子女,每天吃饭) -- 北大, 支持度 0.75, 置信度 0.75。 (3) 如果把“每天吃饭”改为任意的保健品,关联规则也成立,比“打”更具有有诱惑力,说不定还有经济效益。 这条无意义的关联规则,说明需引入关联规则的兴趣度,此概念稍复杂,只简介其大致思想。 当关联规则左边是多个项,如上面的(3)式,可以用减项法测试每个项的贡献,这类似过敏疾病患者判断过敏源,左边甚至可以减少到空集。在(3)式中, (a)把“每天吃饭”去掉, 不减少支持度和置信度,说明此项冗余; (b)如把“该家子女”去掉,则相当于在全国的大数据集上挖掘, 支持度和置信度立刻大减,说明这个项是至关重要的。 如果一个关联规则中,每一个项都是重要的,这个关联规则基本上是有意义的。 3 错误的挖掘结论 这里有几个估计,(1) 所谓的“打”,实际上是高高举起,轻轻放下,是严格的指代词,还不是那种打得皮开肉绽的打(那样会打掉尊严和信心,就悲剧了);(2)老大比较懂事;(3)老大对老二老三的影响远胜于老爸打的效果。“狼爸”在挖掘关联规则时候,忽略了这一因素,“父假长子(女)之威”,用数据挖掘的行话,犯了“No interesteness” 的错误(这是一个稍复杂的概念),得出了错误的挖掘结论。 4 一个支持度和置信度都很高的关联规则 在输入文本的纠错技术中,常关注词与词的发声关联,或谐音关联,“被打”和“北大”的普通话发音都是“beida”,用拼音输入法时候,二者容易混淆,又例如, 本博文在输入最后一节小标题“辨才需待七年期”时,曾把 “辨才”输入为“辩才“(谢谢22楼的朋友的指正), 纠错软件会把近音词按近似度排序列出。因为在语音近似的意义上: 被打-- 北大,支持度 100%, 置信度 100% 于是,在用拼音方法输入“被打”之后,作输入纠错检查时,软件列出候选词中的Top 1 就是“北大”,或许可以作为中学生被打后的一种安慰。 这一技术在处理网络文本,微博挖掘时也很有用,如规范 “悲剧 Vs 杯具”,“p2p Vs. P-to-P,”U Vs. YOU“,以及许多网络同声缩略语等等。 5 曾经言必称啤酒尿布 过去讲关联规则时候,常常用啤酒尿布的故事,有三个要点: (a)表象分析:说,沃尔玛通过抽象的销售数据挖掘,发现啤酒和尿布常被男性顾客们同时购买,在挖掘出来的若干条形如 ( X i --Y i , s=? c=? ) 的规则中,这一条支持度和置信度都比较高; (b)内在联系 (这不属于数据挖掘,而属于管理)调查发现,婴儿之父下班为孩子买尿布时顺手买回自己爱喝的啤酒; (c )促销措施 (属于促销手段),把啤酒和尿布放在同一个货架 ,或进一步地,把啤酒降价,把尿布涨价,吸引婴儿之父的消费。 现在人们认为,这只是一个故事,或许,“狼爸”的例子更贴近,更容易消除对概念的误解。 6 猜自然之谜时,数据挖掘虽属无奈之举,却很有效 。 在人们没有掌握行星运动规律之前,人们从历史观测数据去找规律,找匹配。第谷是一位实验天文学家,历经40年观察,积累了关于行星运动的大量数据。   开普勒在第谷的四十年数据上,用手工作数据挖掘,挖掘了十年,发现了行星运动三大定律。 Candida Ferreira采用基因表达式编程(GEP)方法,用10个 个体, 进化50代,只需要少得多的数据,几秒钟就可完成(参见文献 ,P253-257 )。有了这个定律,如今计算某个行星的位置,就不再需要数据挖掘,而直接用公式了。所以数据挖掘是在不知道规律时,而要猜自然之谜时的无奈之举。 如今,未破解的自然之谜还很多,数据挖掘虽属无奈之举,却很有效,挖掘出正确的表达形式(公式,定律等)后,再设法用理论或模型 来作动力学的或构造性的解释。 上面的分析表明,数据挖掘能从能从一些平常熟视无睹的事实中,挖掘出令人惊奇的结果。所以,有些国家把数据挖掘专业看作是敏感专业,出国学数据挖掘的学生去办留学签证时,常常被Check ,复查,偶尔也听说过被拒签。 7 辨才需待七年期 。 “狼爸”的三个子女进了北大,还不能就说是成功了,今后还要作科研,找工作,也许还要读研,写论文…, 等待他们的竞争还多,要等将来工作上出成果了,才算成功。 有道是: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才需待七年期。希望他们在七年或者十年之后能真正成才,那时的成才,与现在的“打”,实在是没有什么关联了。 博友已提出问题, 问方法,关联规则怎么挖掘 ?问应用,怎么使用关联规则?且等下篇分解。 参考文献 Candida Ferreira,Gene Expression Programming ,Mathematical Modeling by a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Second, revised and extended edition,P253-257 ,Springer,2006 ,ISSN print edition: 1860-949X, ISSN electronic edition: 1860-9503 ,Library of Congress Control Number: 2006921791. 相关博文 1 “被打”和“北大” 的关联 --- 趣味数据挖掘系列之 一 2 烤鸭、面饼和甜 面酱之朴素关联 --- 趣味数据挖掘系列之二 3 一篇它引上万的大牛论文与数据血统论-- 趣味数据挖掘之 三 4 巧挖科学博客之均击量公式,兼谈干预规则 ---- 趣味数据挖掘之四 5 听妈妈讲 过去的故事,分房与分类 ----- 趣味数据挖掘之五 6 借水浒传故事,释决策树思路--- 趣味数据挖掘之六 7 宴会上的聚类 — 趣味数据挖掘之七 8 农村中学并迁选址、K-平均聚类及蛋鸡悖论--趣味数据挖掘之八 9 灯谜、外星殖民、愚公移山和进化计算 --- 趣味数据挖掘之九 10 达尔文、孟德尔与老愚公会盟:基因表达式编程--趣味数据挖之十 11 十大算法展辉煌,十大问题现锦绣---趣味数据挖掘之十一 12 数据挖掘中的趣味哲学 --- 趣味数据挖掘之十二 假日聚会,戏说云物人海 -- 漫谈大数据 六度分隔的扩展应用--穿越几次见欧拉(科普+科幻) 其它系列博文的入口 唐常杰博客主页 科学博客主页
个人分类: 科普札记|26790 次阅读|86 个评论
《微博宏论》-------查查是官二代还是富二代,怎么这么嚣张!
热度 3 freefloating 2011-10-14 01:53
最近看到了两则打人致死的新闻,我不知道我们的社会是怎么了?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40160do=blogid=496348 http://news.hainan.net/newshtml08/2011w10r13/809209f0.htm 到底这些人是官二代还是富二代,他们为什么这么嚣张? 这不存在什么教授该如何表现自己血性的问题,也不是要如何惩治大快人心问题,不仅仅是一个令人心痛的案件,更重要的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事情屡屡发生? 整个社会都要反思,都要去寻找这类事情发生的根源是什么!
个人分类: 微博宏论|4497 次阅读|8 个评论
科学家们表现很糟——最近的事件表明中国需要整肃科学界的行为
tian2009 2010-10-10 16:41
这篇文章发表在英国的《经济学家》,国内已经有中译本转载,不过那个译文不够流畅,而且还有缺失的段落。这是虹桥网友刚刚重新翻译的。 科学家们表现很糟最近的事件表明中国需要整肃科学界的行为 2010年10月7日,北京 关于科学的争议在西方国家有时也会很激烈,不过鲜有演变为拳脚相加的。但是这似乎正是8月29日在中国发生的事情。那天,方是民一位知名的科学博客作 者和自称的科学警察在街上遭到一伙人袭击。这不是第一起这类事件。6月份,《财经杂志》的科学记者方玄昌(和方是民无亲属关系)也遭受到类似的待遇。 自高自大的西方人也许会认为,目前为止情况很不乐观。但是,接下来事情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两位方氏所批评的对象之一,武汉的华中科技大学的泌尿学家肖 传国被捕了,他被指控组织了这两起袭击。更出人意料的是(或许并不出人意料,鉴于他被拘留了7天而不能见到律师),他于9月28日在电视上承认了自己的罪 行。 于是,德行得胜了。中国的科学界向文明讨论的标准迈进了一步,而西方人乐于认为这样的标准在他们自己的国家是很普遍的。也许是吧,因为你越是深入地挖掘这个故事,你就越清楚看到,中国科学界需要端正自己的行为。 方是民声称他所经营的新语丝网站每年都要披露100多起对科学欺诈的指控,他因此而成为一位民间英雄。中国没有恰当的程序来处理这类欺诈。方博士认为,在缺乏官方渠道的情况下,他的网站所提供的这类平台对于打击科学不端行为就是不可缺少的。 新语丝上的一些指控无疑是站得住脚的,也给常常是混浊的中国的科学产业带来一线光亮。但是,许多指控是匿名的,缺乏细节,使得被指控者即使是无辜的,也很 难进行反驳。实际上,新语丝令一些记忆犹新的人想到了文化大革命的疯狂,因为那时任何人都可以用大字报来揭发他人,结果造成了无数生命被毁灭。所以不奇 怪,方有许多敌人。 老套? 具体来说,方和肖大夫的交恶要追溯到2000年新语丝成立之初。肖大夫随即开始以昏教授的网名,针对新语丝的做法而批评方舟子。2001年,肖大夫给《科 学》杂志去信,指控方博士剽窃。方博士基于《科学》的论文写了一篇文章,肖大夫认为该文没有恰当注明原始研究者。然而,《科学》的编辑在调查之后得出了不 同的看法。 经过数次激烈的交锋,方博士终于在2005年确认了昏教授就是肖大夫。大约与此同时,肖大夫申请评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方博士获取了一份肖大夫的申请材 料,在新语丝网站、报纸和电视上对肖提出了好几项指控。他说肖同时在中国和美国担任全职,因此显示对他的中国单位缺乏忠诚,还说他的著作目录中既有正当的 同行评议的论文,也有会议摘要不过,这些都算不上道德方面的过错。 更为严重的是,方博士指责肖大夫夸大了他所发明的一项具有潜在革命性的外科手术的效果。这个手术的目的是恢复脊柱裂病患者的膀胱功能,脊柱裂是一种先天的 疾患,它会导致神经损伤以及腰部以下感觉和肌肉功能的丧失。肖大夫做出的回应是以诽谤罪把方告上法庭,而且告了多次。他赢了两场,输了两场,其他几个诉讼 还未判决。接着,在去年秋天,由方玄昌担任执行主编的中文杂志《科学新闻》组织了两期文章来质疑肖的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这些文章利用了方是民的律师 彭剑提供的资料,而此人毫无科学或医学的背景。 与此同时,有人以xysergroup为名(xys是新语丝三个字的首字母)把类似的指责张贴到了美国的两个病患援助网站 SpinaBifidaConnection和 CareCure上,其目的显然是要警告病人们远离当时正在美国施行的以肖氏手术为基础的临床试验。这些指控是奇怪的,因为关于这个手术的一项独立的试点 研究显示,大多数参与的病人确实感受到了膀胱功能的改善,其结果虽然正式发表在今年8月号的《泌尿学学报》上,但自2008年来已经广为人知。 如果这只是一次个别的争吵,那就没什么大不了的。但它预示了某些意义更重大的事情。例如,2006年120位中国科学家(其中许多在美国工作)给中国主管 科技政策的政府官员写信,警告要提防无根据的指控和匿名的人身攻击的危险。他们呼吁成立独立的专家委员会来调查对科学不端的指控。他们尤其主张调查应该在 保密的情况下进行,并应采取无罪推定的原则。 不幸的是,这些呼吁没起任何作用。于是乎,没有人能够安然无恙。本来以曝光中国人生活的黑暗角落为初衷的行为,却演变成了某种可疑的迫害行为。其结论是, 中国科学界必须整肃自己的门户。以发表论文的数量来衡量,中国是世界上科学产量居第二位的国家。不过,像这样的事件却让人质疑这种生产能力有多可靠。这不 是一件琐事。如果中国没有诚实的科学,其发展将会受到阻碍。鉴于中国的管理层以工程师居多,那么,这个信息还没有得到传达是令人奇怪的。 虹桥网友翻译 版权属原著者所有,原文地址:http://www.economist.com/node/17199386
个人分类: 博客精神|3513 次阅读|3 个评论
圣刊“Nature”报道“著名生物化学家”方是民被打案
Eucommia 2010-9-30 06:58
仅发一篇至今数据被质疑的论文就成为著名生物化学家的方舟子-方是民因被打又上今天出版的圣刊Nature了,而且还有他的标准像,多给他的祖国-美国增彩啊!Nature新闻附后供网友拜读: Published online 29 September 2010 | Nature 467 , 511 (2010) | doi:10.1038/467511a News Brawl in Beijing Critics of Chinese researchers targeted in physical attacks. David Cyranoski Former biochemist Fang Shimin has made enemies after scrutinizing scientists reputations. FANG SHIMIN Science can be a rough game in China. On 29August, on his way home from a tea house in Beijing, Fang Shimin was assaulted. The former biochemist who for the past decade has run a website exposing scientific fraudsters was chased by two men, caught and attacked with a hammer. I believe they planned to kill me, he says. The only way to shut me up is to kill me. He escaped with only minor cuts and bruises. In June, Fang Xuanchang, a journalist who had reported on corruption in science in China, was left with more serious injuries after two men assaulted him with steel rods. On 21September, police arrested Xiao Chuanguo, a urologist at Tongji Medical College in Wuhan, on suspicion of masterminding both plots. Xiao could not be reached for comment, but has confessed his involvement to Beijing's police. Fang Shimin says Xiao could face 310 years in prison or more if the charges become attempted murder. Xiao and Fang Shimin have never met or spoken, but their paths have crossed on the Internet and in court. Xiao's clash with him, and with Fang Xuanchang, revolves around a surgical procedure devised by Xiao that aims to restore bladder and bowel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spina bifida or spinal-cord injuries. Xiao reported an impressive 87% success rate for the operation, which involves re-routing nerves 1 , 2 . In 2005, he was nominated for membership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 the elite body of the Chinese scientific world. Following his nomination, people started posting questions about Xiao's claims on Fang Shimin's website ( http://fangzhouzi-xys.blogspot.com ). Then in September 2005, Fang Shimin published an essay in Beijing SciTech Report , which said that Xiao was not an associate professor at New York University as he states in his CV, but only an assistant professor. Furthermore, the article said that only 4 of the 26 English-language publications Xiao listed were journal articles the rest being abstracts from conference proceedings. It is not known if Fang Shimin's article affected the academy's decision, but Xiao was not made a member and has since sued Fang Shimin for libel five times. Fang Shimin, whose site has been criticized for giving contributors a platform for unjustified attacks on their enemies 3 , lost one case and won two, with the other two undecided. Meanwhile, criticism of the 'Xiao procedure' has continued. Last year, Fang Xuanchang published a series of articles questioning its efficacy, which may have prompted the attacks on him.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