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乾隆皇帝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红薯:阻碍癌细胞摄取营养
热度 22 何裕民 2015-4-8 16:21
舶来的“长寿食品” 红薯又名山芋、地瓜、番薯等,起源于墨西哥,16世纪引进中国,有“长寿食品”之誉。红薯营养价值丰富,每500克红薯约可产生2660千焦热能,故我国在自然经济的农耕时代有着“一季红薯半年粮”的说法。 红薯含赖氨酸特别丰富,而大米、面粉恰恰缺乏赖氨酸。赖氨酸可阻碍癌细胞摄取营养,从而抑制癌细胞繁殖。 中医则认为:红薯还具有清肠胃排毒的作用。传说乾隆皇帝喜爱吃红薯,并因此解决了其老年便秘的问题。的确,红薯含有大量的膳食纤维,能刺激肠胃蠕动,防止便秘。同时,减少粪便在肠道中的停留时间,可减少致癌物质与肠黏膜的接触,有助于肠道内的毒素排出,减少致癌物质的生成。 抗癌佳食 研究表明,红薯不仅是餐桌上的美肴,而且还是抗癌食品。1982年,美国生物学家发现,红薯中含有一种叫“去氢表雄酮”(DHEA)的活性物质,是一种与哺乳动物体内肾上腺新分泌激素相类似的类固醇,给接种癌细胞的小白鼠注射后,能阻止小白鼠患结肠癌和乳腺癌,且延长了小白鼠的寿命。 日本国立癌症预防研究所通过对40多种蔬菜抗癌成分的分析以及试验性抑癌试验表明,在对肿瘤有明显抑制作用的蔬菜中,熟、生红薯分别名列“冠亚军”。 日本科学家还发现,浓缩四倍的白薯汁,对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比普通白薯汁要强五分之一。他们还提炼出了红薯制作淀粉后的残渣中含有抑制癌细胞增殖的物质,我们日常食用的红薯中也含有这种抑制癌的物质。 吃法忌宜 红薯既可作主食,又可当蔬菜。 家常吃法如红薯粥、红薯玉米糊等。也可做成红薯水果羹:红薯去皮洗净切成小块,苹果、生梨、香蕉、猕猴桃、菠萝、橘子等水果去皮切丁备用。锅内放水先把红薯煮熟,再放入水果丁,洒些糖、桂花即可。 但红薯含有“气化酶”,吃后有时会发生烧心、吐酸水、腹胀、排气不畅等现象,所以一次不要吃得过多,每周吃3~4次,每次1个即可。 导师何裕民教授一直告诫肿瘤患者:红薯食用,只可以适量,不可过多。因为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他就注意到:只要媒体一宣传红薯可抗癌,一二周后临床病人中肚子胀、胃脘不适的比率便明显增多,十有八九是听信报纸,多吃红薯之故! 另外,红薯虽好,但胃溃疡及胃酸过多的患者不宜多用。 本人现已开通微信公共账号,在微信公众号中搜索“何裕民”即可,欢迎关注,也可以扫一扫二维码:
个人分类: 何裕民谈肿瘤|1687 次阅读|22 个评论
[转载][《古玩造假大揭密》][识宝藏宝][PDF/645K]
lcj2212916 2014-12-5 01:07
主持人:观众朋友大家好!话说一天,乾隆皇帝上朝的时候,大臣刘庸让他很是不高兴,这乾隆皇帝正想找他的嚓,于是赏了他一挂自己戴的朝珠,刘庸刚想跪下谢恩,可是一想,不对啊,皇帝的朝珠自己可是不敢随便带的啊,戴了可就是死罪啊。刚想拒绝可转念又想,不要就是抗旨不遵啊,罪名也不小。最后他还是领下了皇帝的赏赐,把它供奉在自己的祖先堂内。所以这刘庸还算聪明啊,即得到了一串皇帝的朝珠,还捡回了性命。哦,故事说到这里,你会说我扯的远了,说讲作伪怎么就扯到朝珠上去了呢。我们先来看一个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关于串朝珠的故事。 看这车上挂的这串珠子可吗?这可是王先生的心爱之物,买的时候就是看上了这几颗翡翠珠子,也不清楚是做什么用的。但是一天一个搞收藏的朋友说,这可是好东西,说是串朝珠,应该是清代有品级的官员戴的。王先生心里是一阵的高兴,没想到自己还拣了漏了呢。要说这朝珠还真是有讲究的.......... 下载地址: http://www.400gb.com/file/79782464
1134 次阅读|0 个评论
谁敢否定我国历史上的天才政治家爱新觉罗-弘历,我们就鄙视谁
热度 13 陈安博士 2013-9-6 23:08
  尽管现在有很多人在用各种方式全盘否定我国历史上罕见的天才政治家、军事家、收藏家、诗人、大众情人乾隆皇帝,把他游戏化、电视剧化、脸谱化,更是把他戏说一番,但是我想这个是蚍蜉撼大树,你什么都可以否定,可是作为世界上产量最多的“诗人”,当年众大臣纷纷称颂,包括纪昀这样的文学天才,且在他死后30多年依然全国都在朗诵他的诗歌,你能否定得了?!死后500年的时候朗诵的可能会更多,人数总体还是单调递增的。   他的诗歌你可以不喜欢,但是里面的那种胸襟,日照龙鳞万点金啥啥的,那气势,你能写出来吗?你给我写一首试试?即便你能写出来,你写的再好能多篇被选进小学课本吗?   且不说他在最高领导岗位上一干就是60多年,说明其领导能力高超,他作为清代最高层次“收藏家”地位你能否定得了吗?    你可以不喜欢他的书法,但是你能写出他那种字体吗?要知道,乾隆是在学习满语和汉语(据说还学过拉丁语)这2种复杂语言的同时还练了独一无二的书法,牌匾上多了去了,润笔费当时就很高,而在当年全世界范围上,谁的书法能有这么大的认可度和支持度?即便到了今天,他的书法也比你的强,实际上,都成文物了嘛!你知道拍卖会上他的书法值多少钱吗?说个数吓死你!能把你的命买好几十回!他用过的尿壶价值都比你30年的工资都多。   面对这么一位伟大的历史人物,把他丑陋地漫画化、魔鬼化,实际上是缺乏理智。   现在谁要肯定乾隆皇帝,是要冒很大风险的。这才是最大的悲哀。可是我,作为中国得了NB文学奖的第一个作家,要肯定乾隆皇帝!我真的热爱他,经常会眼含激动的泪水。   ————————————   谁要再攻击乾隆万岁爷,就给他看我这番话。
个人分类: 人论|6474 次阅读|18 个评论
[转载]爱新觉罗·弘历的影集
whyhoo 2013-7-20 15:59
乾隆皇帝的相貌,据官方《清高宗实录》中称:“上生而神灵,天挺奇表,珠庭方广,隆准颀身,发音铿洪,举步岳重,规度恢远,嶷然拔萃。”《清史稿•高宗本纪》亦载“(乾隆皇帝)隆准颀身”。就是说乾隆皇帝身材修长,额头宽大饱满,鼻梁高耸,从诸多肖像画中大致也能看出这些特点。然而古代史籍对帝王相貌和气质的描绘往往附带着浓郁的神秘色彩,充斥着“龙凤之姿,天日之表”等华而不实的溢美之词,因而为帝王画像是相当不易的工作。传为明代王绂的《书画传习录》中说道:“写真固难,而写御容则尤难。何者?皇居壮丽,黻座尊严,千牛虎贲,肃穆环卫,香烟花气,缭绕缤纷。既且拜于阶下,复顿首于殿上,然后俯称万岁。迨夫纶音既降,恩许对御,方始就案,含毫伸纸,又复凛天威于咫尺,不敢瞻视。稍纵,而为之上者斯时亦严气正心,不假颦笑,画者之已慑而气已索矣。求其形似已足幸免于戾,何暇更计及神似耶?”王绂的感慨道出了宫廷画师们为帝王画像时的心境,在咫尺天威的氛围下,画家既不敢熟视御容,又力图取悦皇帝,所绘形象不是概念化就是美化,难以达到以形传神。 不过,由关外入主中原的满族统治者对待帝王肖像画却有所突破,相对来说画家能比较客观地表现皇帝的相貌。清代前期的几位帝王自身比较喜欢西方的科技和文化,对西洋绘画的写实风格也颇为欣赏,因而清代诸帝肖像画的外貌特征鲜明,相当于后世的摄影照片。为乾隆皇帝画像的画家中有一些西洋画师,如郎世宁、艾启蒙、王致诚、潘廷璋等人,乾隆皇帝为求逼真写实,曾特谕工部:“(王致诚)若写真时,可令其仍用油画。”因而在这一时期的肖像画中,可以明显看到西洋画风格的痕迹,人物有立体感,面部和手画得很柔和,服饰质感较强,一些细节上符合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乾隆皇帝在其晚年再次看到自己年轻时的画像时也不禁感叹:“谁识当年真面貌,图入生绡属偶然。”“写真世宁擅,绘我少年时。入室皤然者,不知此是谁。”但是乾隆皇帝不喜欢油画强烈的明暗对比,尤其反感面孔上的阴影,因而他经常根据自己的审美情趣对西洋画师的创作进行干预和指导。为了表现乾隆皇帝太平天子、万国来朝的气象,西洋画师们只好采用中西合璧法,人物面部的受光处理成平光,无明显的明暗对比,肤色显得白皙而润泽,鼻尖处着高光似有若无,双目留白炯炯有神,尽量惟妙惟肖地表现出乾隆皇帝端庄、安详而不失威严的英主形象。不仅如此,乾隆皇帝还认为郎世宁等西洋画师只能做到形似,无法表现中国画的内在神韵,于是要求“许其形似,未许其神全”,由中国画师负责表现画中神韵,我们所见到的这些画作中的人物肖像常由西洋画师绘制,而山石、树木等景物多由中国画师所绘。 原文见 http://www.dpm.org.cn/shtml/272/@/117998.html
个人分类: 艺术|209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医保护中华民族繁衍几千年
热度 2 wliming 2011-11-10 17:12
[转载]中医保护中华民族繁衍几千年
方舟子 :清乾隆皇帝有17子、10女,共27名子女,平均寿命24.2岁。其中女平均寿命18.8岁,子平均寿命27.7岁。夭折的有12人。这就是享受着当时最好的医疗条件的皇家寿命,中医功不可没。 中医是这样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不可磨灭贡献的。我国历代人的平均寿命:夏、商时期不超过18岁,周、秦大约为20岁,汉代22岁,唐代27岁,宋代30岁,清代33岁,民国时期约为35岁。1957年57岁,1981年68岁(林万孝《我国历代人的平均寿命和预期寿命》)
个人分类: 伪科学|2236 次阅读|11 个评论
夜色中的南京:瞻园和秦淮河
热度 34 zhangyuxiu 2011-9-18 22:30
此次来南京,来去匆匆,前天晚上去了一下瞻园。据网络介绍,瞻园是南京现存历史最久的一座园林,已逾600高龄。位于南京市瞻园路208号,又称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明初,朱元璋因念功臣徐达“未有宁居”,特给中山王徐达建成了这所府邸花园,现仍留存石矶及紫藤。清初改为江宁布政使司衙门,乾隆皇帝南巡时,曾两度到瞻园游览,并亲笔题写了“瞻园”匾额。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后,这里先后为东王杨秀清和夏官丞相赖汉英的王府花园。 夜色中朦胧的亭子,古老的石板路 倒映着亭子的静静的湖水 昔日园中的暧亭 亭台楼榭 据网络介绍,秦淮河早在远古时代就是长江的一条支流,也是南京地区第一大河。秦淮河有两个水源头,北源在句容市宝华山南麓,称句容河。南源在溧水县东庐山,称溧水河。南北二源合流于江宁县方山埭西北村。流入城里的内秦淮河东西水关之间的河段,素有“十里秦淮”、“六朝金粉”之誉。此次游秦淮河坐了游船,在晃动的灯影中感觉时光仿佛在倒流,历史好像回到了眼前。 秦淮河的游船 秦淮河的游船和灯影 故事和岁月从河中缓缓流过
6388 次阅读|78 个评论
做科学家有哪些正当理由?
热度 2 hxgwzu 2011-5-13 21:15
前两篇杂谈怪议“ 不愿做科学家的十个理由 ”和“ 愿做科学家的十个理由 ”,引来一些非议(异议),也是难怪,主要认为不够严肃吧,怎么能用不严肃的口吻谈论科学家呢?对科学家是不容戏说的,但对乾隆皇帝可以,不是有《戏说乾隆》么?其实吧,我本人压根儿没用那些个想法(理由)在实际地指导自己的行动,对于愿意还是不愿意做科学家这个问题也没认真地为自己刻意思量过,因此人生志向和道路都显得极其平庸。虽然平庸不出色,但还是做到了“干一行爱一行”。 真正的科学家,相信大家都是十分敬佩的。而能成为真正科学家的人,一定有自己非常正当的、坚定的理由,否则终难成名成家,对不对?那么,做科学家可能有哪些正当的理由呢? (一) 科学救国 。这种思想是崇高的。鲁迅当初去日本仙台学医就是抱有这样的理想,虽然后来改了行。满清末期,一批仁人志士也是抱着“师夷之技以制夷”的思想远赴欧美学习Science和Democracy的。因此“赛先生”和“德先生”后来成了“五四”运动的主题词。中国“两弹一星”的元勋们也少有年轻时没出国求学经历的,抱负的都是科学救国思想。咱也愿意相信后来的后来那千千万万出国留学的年轻人也都抱有这样的理想与信念。 (二) 探索发现 。这是人性使然,是智慧生物的本能。都知道做科研很辛苦,需要持之以恒、百折不挠的意志力,需要几十年如一日的劲头去探索发现。“苦字当头,乐在其后”,大概是科学家的座右铭吧?这是一种蕴含在探索、发现、创新和创造中的极大乐趣,其乐无穷,外行人不知,因此吸引了无数的内行人为之奋斗终生,并成为真正的科学家。 (三) 创造文明 。这也许是人类进化机制的驱使。“物竞天择”、“优胜劣汰”,作为智慧生物的人,更有一种内在的甚至是分子水平的原动力,在与自然界抗争和向自然界其它物种谋求优势的道路上不断去争先、去奋斗、去创造,从而促进人类社会逐渐走向新的文明。科学家就是人类文明创造的“急先锋”。 讲不出第四条正当的了。是耶非耶,任尔评说。 弱弱地再问一句,您做科学家您的理由是什么?
个人分类: 杂谈|8163 次阅读|7 个评论
[转载]乾隆皇帝南巡与砀山酥梨
caotiansheng 2011-4-18 22:12
乾隆是中国历史上富有传奇色彩的一位帝王。其在位 60 年,曾仿效其祖康熙帝六次南巡。虽名为视河,实则艳羡江南繁华而恣肆游乐。正如他自己所说:“江南名胜甲天下。”正可借南巡之机,“眺览山川之佳秀,民物之丰美”。因此,他与康熙南巡“非为游观”不同,常于南巡前一年,就进行周密准备,指定亲王一人任总理行营事务大臣,负责勘察路线,修桥铺路,葺治名胜,兴建行宫等事宜。每次南巡,自北京至杭州往返近六千里。巡幸的队伍乘坐千余艘船只,沿运河南行。皇帝和后妃乘坐的五艘大船,需征调 3600 名纤夫,分六班轮换拉纤。他们使用的帐篷、器物、用具和衣饰等,要动用 6000 匹马、 400 辆骡马车、 800 只骆驼,并征调近万名夫役进行搬运。沿运河两岸,所经之处,土路皆泼水清尘,石路石桥皆用黄土铺垫;水港河汊、桥头村口,都派兵丁驻守。巡幸所至,地方文武官员不仅着朝服接驾,而且大肆铺张,修行宫,搭彩棚,办筵席,并进献大批山珍海味、土产方物。就连饮水,也从远处取来著名的泉水,如在直隶境内取用香山静宜园的泉水,在山东境内取用济南珍珠泉水,在江苏境内取用镇江金山泉水,在浙江境内取用虎跑泉水。路过繁华街市,均搭建牌楼、彩棚、点景、香亭。如直隶保定府长芦隘口,“众商预输苏杭间彩缎与奇玩,待皇帝经过,路旁结棚如物形,或楼台状,穷极炫彩,横亘数十里”。 扬州的平山堂原本没有梅花,为迎接乾隆帝的第一次南巡,盐商竟捐资植梅 2 万株。大虹园原本无塔,乾隆帝游玩时说:“此处颇似(北京)北海之琼岛春阴,惜无塔耳。”大盐商江春就用万金贿赂乾隆帝的近侍,得到北海白塔的图样,令工匠仿造,“一夜而成”。六次南巡,耗费的人力财力无法计数,三吴元气为之伤耗殆尽。 尽管南巡劳民伤财,但每次临行之前,乾隆帝都照例申饬一番,要求地方官吏,“各敦本业,力摒浮华”,“时时思物力之维艰,事事惟奢靡之是戒”,可实际上对地方官吏的逢迎,乾隆帝不仅默许,甚至奖励。如乾隆三十年第四次南巡,地方官吏以“慈驾临驻旃庐,究不若屋宇之安善”,纷纷葺建行宫,加以修饰。乾隆不仅不予劝止,反而从公款内拨出巨款,凡有行宫处,各“赏银二万两充用”。素以豪华著称的两淮盐商,每在乾隆南巡时,都献纳巨款,供其挥霍,乾隆不仅不予推辞,还称赞他们:“踊跃急公,捐输报效。”甚至特意加恩赏赐。在这种风气的带动下,乾隆每次南巡,地方官员均纷纷进献奇珍异宝和地方名贵特产,以博取龙颜一悦。 砀山酥梨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呈献给了乾隆帝。相传, 1765 年乾隆帝第四次南巡,浩浩荡荡几千人,孝圣宪太后,皇后和令贵妃、庆妃、容嫔、永常在等皇室成员亦随队同行。二月的一天,途经砀山巡察黄河故道南岸,日落西山宿营,乾隆皇帝谕旨:满洲风俗,素以尊君至上,朴诚忠敬为根本,自骑射之外,一切玩物丧志之事皆无所渐染,乃近来多效汉人习气,兴造房屋,如无满洲行宫,吾等则不住民宅!地方官吏得知此讯均目瞪口呆,心想此时赶造行宫,无异登天,均面露难色。正在犯难之际,总理行营事务大臣揣知乾隆好悟禅理,忙问地方官员此地有无寺庙。众官员称附近訾庄(现唐寨区夹堤乡)有寺庙一座。总理行营事务大臣说那就好办,吾有一策可解燃眉之急。在一番合议之后,总理行营事务大臣向乾隆禀报:“主子,此地偏僻,实在没有落脚之处,不过附近訾庄有寺院庙宇,可否搭盖黄布和蒙古包帐房,将其变成临时行宫?”乾隆随口谕:“此地竟有清修之地,今夜就在该处歇宿一宵吧。”当晚,周围三十里以内,地方官员一律朝服接驾,耆民老妇绅衿生监排列跪伏,叩迎皇上。乾隆升座之后,故道盐商揣知皇帝好悟禅理,花重金雇人剃了头,充当和尚,大、小和尚入见,请了安,殷勤侍卫。这时丰知县(现江苏)、沛知县(江苏)、砀知县(安徽)早已逢迎进贡美食、土特产品:丰县的烟、沛县的酒、砀山的酥梨及谢花藕。砀山县令不但备好饭食、夫马等项事宜,并早从訾庄、郭楼挑选了驰名酥梨,呈送贡品给乾隆皇帝,说:“小官无贵礼应酬,酥梨乃七品县地特产,呈皇上品尝解渴。”膳房章京水洗后,削皮递呈。乾隆品尝数口,连连叫好,谕云:“全国进贡果梨不少,此酥梨乃甲天下矣。再为朕精选上品,回京呈贡作为皇考(雍正)祭品。” 四月下旬,乾隆帝回京后,念及訾庄寺宇和尚的殷切招待,随即下令赏银两万两,用以扩建庙宇,金粉修饰,并将其更名为“皇封阁”。又新造戏楼,配以回廊,甚为壮观。 这就是乾隆皇帝与砀山酥梨的故事。历史上究竟有无其事,因没有见诸典籍,我们不能断言。但时隔几百年之后,当地群众至今仍口口相传着这则故事。甚至有人说,因为皇帝住过这里的庙宇,吃过这里的井水,所以这里夏季都没有蚊子。故事寄托了当地人民美好的愿望,无论如何,在砀山酥梨的历史上都是值得我们浓墨重写的一笔。
个人分类: 淮河文化研究|3586 次阅读|0 个评论
此木为柴山山出,因火成烟夕夕多
热度 3 sheep021 2011-3-4 20:15
典出: 一:郑板桥(也有一种说法是清代的王尔烈)喜欢上茶楼喝早茶。一日去喝早茶走到城门口,由于人挤,被一个进城的樵夫的柴担挂烂郑板桥的长衫。樵夫很不好意思地放下柴担向郑板桥道歉,看见郑板桥是个读书人,就提出:“我有一首上联,你若能对出下联,我就赔一件新衣裳给你,好吗?”郑板桥想,吟诗作对正是自己的长处,何惧区区一樵夫?于是就答应了。 樵夫的上联是:“此木为柴山山出” 此联咋听不难对,但仔细一想,是个叠字联,很不好对哟! 郑板桥想了好久想不出下联,也只好认输,挥挥手让樵夫走了。 郑板桥上了茶楼,苦苦思索了一天也想不出下联来,眼看已到黄昏啦,不走也不成了。于是站起来往窗外一看,家家户户的房顶上炊烟缭绕,好美一片景色啊!也只有黄昏时分才能看到啊!因触景生情灵感一动,下联有了: “因火成烟夕夕多” 二:说乾隆皇帝下江南,御舟过处,见两岸群山绵延,树木葱翠,便想出一个上联:“此木为柴山山出”,随行的纪晓岚才思敏捷,径以水乡人家暮色中的炊烟对之:“因火生烟夕夕多”。 但是这两种说法也遭到一些人的质疑,他们认为,汉字简化之前,“烟”字作“烟”,此联应是汉字简化之后才出现的,是今人的作品。 然而,有位史学研究者说:20世纪50年代汉字简化之前,许多简化字(所谓俗字)已经在民间流行。汉字简化的原则是“述而不作”,只肯定前人已经习用的简化字,并不新创简化字。这因火而生的“烟”字也应是古已有之。所以,这一联未必不是古人之作。 更有人认为,此联不仅是一个拆字联,而且内涵有无、得失之道:木头用来当柴,用火烧了就化为炊烟,意义应该是有无、得失、木火、应得患失之道。这说起来就大了去了。 此联还有很多变种: 尽管前人已经对出下联,“此木为柴山山出”仍然像是一个悬案,一个关于智力的挑战,总有好事者出来应战。其下联也就层出不穷,有的对得还很有趣。例如:     此木为柴山山出 白水作泉日日昌      此木为柴山山出 小土归尘人人从      此木为柴山山出 良女作娘喜喜囍   此木为柴山山出 女家即嫁可可哥。   此木为柴山山出 寸土为寺手手拜   此木为柴山山出 丑女为妞月月朋      此木为柴山山出 江鸟为鸿隻隻雙   此木为柴山山出 门口作问口口回   此木为柴山山出 黑土当墨月月用” 更有: 1)寸土为寺手手拜 2)白王成皇人人从 3)女子真好人人从 4)千里为重口口回 5)此木为柴山山出 6)白水为泉日日昌 7)士心为志日日昌 8)青女为婧日日昌(婧,美而有才能) 9)波女作婆日日昌 10)门口作问口口回 11)口卩为叩手手拜 (卩 念 dan(第一声)) 12)少女为妙月月朋 (意思是每个月都有结交妙少女为朋友) 13)人从为众口口回 14)一人为大可可哥 15)木公成松个个竹 16)林木为森火火炎 日军已晕个个竹(卒) 路雨为露木木林
个人分类: 文字乱弹|405 次阅读|7 个评论
[转载]中国十大名茶的美丽传说
热度 1 shawnshen 2011-2-20 10:58
(一)龙井茶与虎跑泉的传说   传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来到杭州龙井狮峰山下,看乡女采茶,以示体察民情。这天,乾隆皇帝看见几个乡女正在十多棵绿荫荫的茶蓬前采茶,心中一乐,也学着采了起来。刚采了一把,忽然太监来报:“太后有病,请皇上急速回京。”乾隆皇帝听说太后娘娘有病,随手将一把茶叶向袋内一放,日夜兼程赶回京城。其实太后只因山珍海味吃多了,一时肝火上升,双眼红肿,胃里不适,并没有大病。此时见皇儿来到,只觉一股清香传来,便问带来什么好东西。皇帝也觉得奇怪,哪来的清香呢?他随手一摸,啊,原来是杭州狮峰山的一把茶叶,几天过后已经干了,浓郁的香气就是它散出来了。太后便想尝尝茶叶的味道,宫女将茶泡好,茶送到太后面前,果然清香扑鼻,太后喝了一口,双眼顿时舒适多了,喝完了茶,红肿消了,胃不胀了。太后高兴地说:“杭州龙井的茶叶,真是灵丹妙药。”乾隆皇帝见太后这么高兴,立即传令下去,将杭州龙井狮峰山下胡公庙前那十八棵茶树封为御茶,每年采摘新茶,专门进贡太后。至今,杭州龙井村胡公庙前还保存着这十八棵御茶,到杭州的旅游者中有不少还专程去察访一番,拍照留念。   龙井茶(中国十大名茶之一)、虎跑泉素称“杭州双绝”。虎跑泉是怎样来的呢?据说很早以前有兄弟二人,哥弟名大虎和二虎。二人力大过人,有一年二人来到杭州,想安家住在现在虎跑的小寺院里。和尚告诉他俩,这里吃水困难,要翻几道岭去挑水,兄弟俩说,只要能住,挑水的事我们包了,于是和尚收留了兄弟俩。有一年夏天,天旱无雨,小溪也干涸了,吃水更困难了。一天,兄弟俩想起流浪过南岳衡山的“童子泉”,如能将童子泉移来杭州就好了。兄弟俩决定要去衡山移来童子泉,一路奔波,到衡山脚下时就昏倒了,狂风暴雨发作,风停雨住过后,他俩醒来,只见眼前站着一位手拿柳枝的小童,这就是管“童子泉”的小仙人。小仙人听了他俩的诉说后用柳枝一指,水洒在他俩身上,霎时,兄弟二人变成两只斑斓老虎,小孩跃上虎背。老虎仰天长啸一声,带着“童子泉”直奔杭州而去。老和尚和村民们夜里作了一个梦,梦见大虎、二虎变成两只猛虎,把“童子泉”移到了杭州,天亮就有泉水了。第二天,天空霞光万朵,两只老虎从天而降,猛虎在寺院旁的竹园里,前爪刨地,不一会就刨了一个深坑,突然狂风暴雨大作,雨停后,只见深坑里涌出一股清泉,大家明白了,肯定是大虎和二虎给他们带来的泉水。为了纪念大虎和二虎,他们给泉水起名叫“虎刨泉”。后来为了顺口就叫“虎跑泉”。用虎跑泉泡龙井茶,色香味绝佳,现今的虎跑茶室,就可品尝到这“双绝”佳饮。   (二)黄山毛峰的传说   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是着名的游览胜地,而且群山之中所产名茶“黄山毛峰”,品质优异。讲起这种珍贵的茶叶,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呢!   明朝天启年间,江南黟县新任县官熊开元带书童来黄山春游,迷了路,遇到一位腰挎竹篓的老和尚,便借宿于寺院中。长老泡茶敬客时,知县细看这茶叶色微黄,形似雀舌,身披白毫,开水冲泡下去,只见热气绕碗边转了一圈,转到碗中心就直线升腾,约有一尺高,然后在空中转一圆圈,化成一朵白莲花。那白莲花又慢慢上升化成一团云雾,最后散成一缕缕热气飘荡开来,清香满室。知县问后方知此茶名叫黄山毛峰,临别时长老赠送此茶一包和黄山泉水一葫芦,并嘱一定要用此泉水冲泡才能出现白莲奇景。熊知县回县衙后正遇同窗旧友太平知县来访,便将冲泡黄山毛峰表演了一番。太平知县甚是惊喜,后来到京城禀奏皇上,想献仙茶邀功请赏。皇帝传令进宫表演,然而不见白莲奇景出现,皇上大怒,太平知县只得据实说道乃黟县知县熊开元所献。皇帝立即传令熊开元进宫受审,熊开元进宫后方知未用黄山泉水冲泡之故,讲明缘由后请求回黄山取水。熊知县来到黄山拜见长老,长老将山泉交付予他。在皇帝面前再次冲泡玉杯中的黄山毛峰,果然出现了白莲奇观,皇帝看得眉开眼笑,便对熊知县说道:“朕念你献茶有功,升你为江南巡抚,三日后就上任去吧。”熊知县心中感概万千,暗忖道“黄山名茶尚且品质清高,何况为人呢?”于是脱下官服玉带,来到黄山云谷寺出家做了和尚,法名正志。如今在苍松入云、修竹夹道的云谷寺下的路旁,有一檗庵大师墓塔遗址,相传就是正志和尚的坟墓。   (三)铁观音的传说   安溪是福建省东南部靠近厦门的一个县,是闽南乌龙茶的主产区,种茶历史悠久,唐代已有茶叶出产。安溪境内雨量充沛,气候温和,适宜于茶树的生长,而且经历代茶人的辛勤劳动,选育繁殖了一系列茶树良种,目前境内保存的良种有60多个,铁观音、黄旦、本山、毛蟹、大叶乌龙、梅占等都属于全国知名良种。因此安溪有“茶树良种宝库”之称。在众多的茶树良种中,品质最优秀、知名度最高的要数“铁观音”了。   铁观音原产安溪县西坪镇,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关于铁观音品种的由来,在安溪还留传着这样一个故事,相传,清乾隆年间。安溪西坪上尧茶农魏饮制得一手好茶,他每日晨昏泡茶三杯供奉观音菩萨,十年从不间断,可见礼佛之诚。一夜,魏饮梦见在山崖上有一株透发兰花香味的茶树,正想采摘时,一阵狗吠把好梦惊醒。第二天果然在崖石上发现了一株与梦中一模一样的茶树。于是采下一些芽叶,带回家中,精心制作。制成之后茶味甘醇鲜爽,精神为之一振。魏认为这是茶之王,就把这株茶挖回家进行繁殖。几年之后,茶树长得枝叶茂盛。因为此茶美如观音重如铁,又是观音托梦所获,就叫它“铁观音”。从此铁观音就名扬天下。铁观音是乌龙茶的极品,其品质特征是:茶条郑曲,肥壮圆结,沉重匀整,色泽砂绿,整体形状似晴蜓头、螺旋体、青蛙腿。冲泡后汤色多黄浓艳似琥珀,有天然馥郁的兰花香,滋味醇厚甘鲜,回甘悠久,俗称有“音韵”。茶音高而持久,可谓“七泡有余香”。   (四)大红袍的传说   大红袍(中国十大名茶之一)是福建省武夷岩茶(乌龙茶)中的名丛珍品。是武夷岩茶中品质最优异者,产于福建崇安东南部的武夷山。武夷山栽种的茶树,品种繁多,有大红袍、铁罗汉、白鸡冠、水金龟“四大名枞”。此外还有以茶生长环境命名的不见天、金锁匙;以茶树形状命名的醉海棠、醉洞宾、钓金龟、凤尾草等;以茶树叶形命名的瓜子金、金钱、竹丝、金柳条、倒叶柳等。   大红袍的来历传说很好,传说古时,有一穷秀才上京赶考,路过武夷山时,病倒在路上,幸被天心庙老方丈看见,泡了一碗茶给他喝,果然病就好了,后来秀才金榜题名,中了状元,还被招为东床驸马。一个春日,状元来到武夷山谢恩,在老方丈的陪同下,前呼后拥,到了九龙窠,但见峭壁上长着三株高大的茶树,枝叶繁茂,吐着一簇簇嫩芽,在阳光下闪着紫红色的光泽,煞是可爱。老方丈说,去年你犯鼓胀病,就是用这种茶叶泡茶治好。很早以前,每逢春日茶树发芽时,就鸣鼓召集群猴,穿上红衣裤,爬上绝壁采下茶叶,炒制后收藏,可以治百病。状元听了要求采制一盒进贡皇上。第二天,庙内烧香点烛、击鼓鸣钟,召来大小和尚,向九龙窠进发。众人来到茶树下焚香礼拜,齐声高喊“茶发芽!”然后采下芽叶,精工制作,装入锡盒。状元带了茶进京后,正遇皇后肚疼鼓胀,卧床不起。状元立即献茶让皇后服下,果然茶到病除。皇上大喜,将一件大红袍交给状元,让他代表自己去武夷山封赏。一路上礼炮轰响,火烛通明,到了九龙窠,状元命一樵夫爬上半山腰,将皇上赐的大红袍披在茶树上,以示皇恩。说也奇怪,等掀开大红袍时,三株茶树的芽叶在阳光下闪出红光,众人说这是大红袍染红的。后来,人们就把这三株茶树叫做“大红袍”了。有人还在石壁上刻了“大红袍”三个大字。从此大红袍就成了年年岁岁的贡茶。   (五)君山银针的传说   湖南省洞庭湖的君山出产银针名茶,据说君山茶的第一颗种子还是四千多年前娥皇、女英播下的。后唐的第二个皇帝明宗李嗣源,第一回上朝的时候,侍臣为他捧杯沏茶,开水向杯里一倒,马上看到一团白雾腾空而起,慢慢地出现了一只白鹤。这只白鹤对明宗点了三下头,便朝蓝天翩翩飞去了。再往杯子里看,杯中的茶叶都齐崭崭地悬空竖了起来,就像一群破土而出的春笋。过了一会,又慢慢下沉,就像是雪花坠落一般。明宗感到很奇怪,就问侍臣是什么原因。侍臣回答说“这是君山的白鹤泉(即柳毅井)水,泡黄翎毛(即银针茶)缘故。”明宗心里十分高兴,立即下旨把君山银针定为“贡茶”。君山银针冲泡时,棵棵茶芽立悬于杯中,极为美观的。   (六)白毫银针的传说   福建省东北部的政和县盛产一种名茶,色白如银形如针,据说此茶有明目降火的奇效,可治“大火症”,这种茶就叫“白毫银针”(十大名茶之一)。   传说很早以前有一年,政和一带久旱不雨,瘟疫四起,在洞宫山上的一口龙井旁有几株仙草,草汁能治百病。很多勇敢的小伙子纷纷去寻找仙草,但都有去无回。有一户人家,家中兄妹三人志刚、志诚和志玉。三人商定轮流去找仙草。这一天,大哥来到洞宫山下,这时路旁走出一位老爷爷告诉他说仙草就在山上龙井旁,上山时只能向前不能回头,否则采不到仙草。志刚一口气爬到半山腰,只见满山乱石,阴森恐怖,但忽听一声大喊“你敢往上闯!”,志刚大惊,一回头,立刻变成了这乱石岗上的一块新石头。志诚接着去找仙草。在爬到半山腰时由于回头也变成了一块巨石。找仙草的重任终于落到了志玉的头上。她出发后,途中也遇见白发爷爷,同样告诉她千万不能回头等话,且送她一块烤糍粑,志玉谢后继续往前走,来到乱石岗,奇怪声音四起,她用糍粑塞住耳朵,坚决不回头,终于爬上山顶来到龙井旁,采下仙草上的芽叶,并用井水浇灌仙草,仙草开花结子,志玉采下种子,立即下山。回乡后将种子种满山坡。这种仙草便是茶树,这便是白毫银针名茶的来历。   (七)白牡丹的传说   福建省福鼎县盛产白牡丹茶(十大名茶之一),传说在西汉时期,有位名叫毛义的太守,因看不惯贪官当道,于是弃官随母去深山老林归隐。母子俩来到一座青山前,只觉得异香扑鼻,经探问一位老者得知香味来自莲花池畔的十八棵白牡丹,母子俩见此处似仙境一般,便留了下来。一天,母亲因年老加之劳累,病倒了。毛义四处寻药。一天毛义梦见了白发银须的仙翁,仙翁告诉他“治你母亲的病须用鲤鱼配新茶,缺一不可。”毛义认为定是仙人的指点。这时正值寒冬季节,毛义到池塘里踊冰捉到了鲤鱼,但冬天到哪里去采新茶呢?正在为难之时,那十八棵牡丹竟变成了十八仙茶,树上长满嫩绿的新芽叶。毛义立即采下晒干,白毛茸茸的茶叶竟像是朵朵白牡丹花。毛义立即用新茶煮鲤鱼给母亲吃,母亲的病果然好了。后来就把这一带产的名茶叫做“白牡丹茶”。   (八)茉莉花的传说   很早以前北京茶商陈古秋同一位品茶大师研究北方人喜欢喝什么茶,陈古秋忽想起有位南方姑娘曾送给他一包茶叶未品尝过,便寻出请大师品尝。冲泡时,碗盖一打开,先是异香扑鼻,接着在冉冉升起的热气中,看见有一位美貌姑娘,两手捧着一束茉莉花,一会功夫又变成了一团热气。陈古秋不解就问大师,大师说:“这茶乃茶中绝品‘报恩茶’”。陈古秋想起三年前去南方购茶住客店遇见一位孤苦伶仃少女的经历,那少女诉说家中停放着父亲尸身,无钱殡葬,陈古秋深秋深为同情,便取了一些银子给她。三年过去,今春又去南方时,客店老板转交给他这一小包茶叶,说是三年前那位少女交送的。当时未冲泡,谁料是珍品。“为什么她独独捧着茉莉花呢?”两人又重复冲泡了一遍,那手捧茉莉花的姑娘又再次出现。陈古来一边品茶一边悟道:“依我之见,这是茶仙提示,茉莉花可以入茶。”次年便茉莉花加到茶中,从此便有了一种新茶类茉莉花茶(十大名茶之一)。   (九)碧螺春的传说   相传很早以前,西洞庭山上住着一位名叫碧螺的姑娘,东洞庭山上住着的一个名叫阿祥小伙子。两人心里深深相爱着。有一年,太湖中出现一条凶恶残暴的恶龙,扬言要碧螺姑娘,阿祥决心与恶龙决一死战,一天晚上,阿祥操起渔叉,潜到西洞庭山同恶龙博斗,直到斗了七天七夜,双方都筋疲力尽了,阿祥昏倒在血泊中。碧螺姑娘为了报答阿祥救命恩,她亲自照料阿祥。可是阿祥的伤势一天天恶化。一天,姑娘找草药来到了阿祥与恶龙博斗的地方,忽然看到一棵小茶树长得特别好,心想:这可是阿祥与恶龙博斗的见证,应该把它培育好,至清明前后,小茶树长出了嫩绿的芽叶,碧螺采摘了一把嫩梢,回家泡给阿祥喝。说也奇怪,阿祥喝了这茶,病居然一天天好起来了。阿祥得救了,姑娘心上沉重的石头也落了地。就在两人陶醉在爱情的幸福之中时,碧螺的身体再也支撑不住,她倒在阿祥怀里,再也睁不开双眼了。阿祥悲痛欲绝,就把姑娘埋在洞庭山的茶树旁。从此,他努力培育茶树,采制名茶。“从来佳茗似佳人”,为了纪念碧螺姑娘。人们就把这种名贵茶叶取名为“碧螺春”。   (十)冻顶乌龙茶的传说   据说台湾冻顶乌龙茶是一位叫林凤池的台湾人从福建武夷山把茶苗带到台湾种植而发展起来的。林凤池祖籍福建。一年,他听说福建要举行科举考试,心想去参加,可是家穷没路费。乡亲们纷纷捐款。临行时,乡亲们对他说:“你到了福建,可要向咱祖家的乡亲们问好呀,说咱们台湾乡亲十分怀念他们。”林凤池考中了举人,几年后,决定要回台湾探亲,顺便带了36棵乌龙茶苗回台湾,种在了南投鹿谷乡的冻顶山上。经过精心培育繁殖,建成了一片茶园,所采制之茶清香可口。后来林凤池奉旨晋京,他把这种茶献给了道光皇帝,皇帝饮后称赞好茶。因这茶是台湾冻顶山采制的,就叫作冻顶茶。从此台湾乌龙茶也叫“冻顶乌龙茶”。
个人分类: 生活百事通|1372 次阅读|2 个评论
冬日的故宫印象(二):那些让国库空虚的宝贝
热度 3 qlms 2011-1-23 16:20
一直没有读过清史稿,对大清前期和中期的历史,更多的了解自然是那些野史和传说。 一直以为康熙--乾隆年间,是大清王朝最殷实的一段时期。 前些日子老妈来北京,陪着去故宫看了一下。当面对那些价值连城的金银珠宝的时候,导游如此解说道:乾隆皇帝爱好收集这些稀奇古怪的宝贝,所以当时全国投其爱好,每年各省都要进贡一些费时费力的珍宝到故宫来。长此以往,到乾隆末年的时候,国库已经相当空虚了。 难道说,乾隆皇帝喜欢珠宝的爱好埋下了大清走向衰落的种子? 不多说了,下面发几张那些稀世宝贝的图片。
个人分类: 镜头看世界|4191 次阅读|4 个评论
乾隆皇帝的经济学水平如何啊?
tianli99 2009-10-11 19:32
乾隆皇帝统治60年,其经济学水平谁知如何?
个人分类: 经管评论|666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1: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