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转化医学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化医学----一个好听的名词,猛吹!
xupeiyang 2010-10-25 15:12
第384次香山科学会议研讨组织再生中的转化医学问题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0/10/239191.shtm 医学研究,从来讲究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相结合,现在大谈转化医学,真的服了这些专家啦! 会议邀请了多学科跨领域的专家学者与会,围绕组织再生中的关键科学问题;组织再生的基础成果如何转化应用于临床;组织再生转化性应用的难点与问题:包括技术、管理、法规等关键科学问题等展开深入研讨。
个人分类: 转化医学|4705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化医学中心必定在中国遍地开花
xupeiyang 2010-10-25 10:01
浙大医学院成立转化医学中心 聘十余院士培植人造肝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0/10/239185.shtm 转化医学是2003年由美国学者提出,倡导从临床工作中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然后再将这些研究成果应用到临床上,最终使患者受益。浙医一院院长郑树森说,成立转化医学中心的目的,就是全力攻克移植与再生医学中的细胞、组织和器官等移植物短缺的科技难题。 23日和转化医学中心同时成立的还有一个院士工作站,浙医一院聘请了国内医药领域的十余名院士,在浙江省建立工作站,联合多学科一起来攻克再生医学领域的难题。 转化医学研究在中国一哄而上,谁甘示弱!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64921
个人分类: 公共卫生|281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化医学研究在中国一哄而上,谁甘示弱!
xupeiyang 2010-9-20 14:22
五十四位院士加盟协和转化医学中心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0/9/237686.shtm 转化医学研究聚焦重大疾病防治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0/9/237786.shtm 最近的相关新闻铺天盖地,好多领导还不知道什么叫转化医学,就喝口号,不管有没有条件,谁也不甘示弱,看来中国又要闹笑话啦。 http://news.baidu.com/ns?cl=2rn=20tn=newsword=%D7%AA%BB%AF%D2%BD%D1%A7+%D6%D0%D0%C4ct=1fr=ala0 = rn){ return true; } else{ return false; } }; // 查询query,获得对应的事件级query var eventQuery = qmGetMap('转化医学 中心'), eqUrl = 'http://news.baidu.com/z/eq/chunyun_query/'; // 若存在事件query,则请求对应事件的内容 if(eventQuery && !ifNotFirstPage()){ document.write(' '); } })(); 转化医学 研究聚焦重大疾病防治 健康报网 2010-9-20 09:48 转化医学 的目的是打破生命科学、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预防医学、药物研发和健康促进之间的人为屏障,...在论坛开幕式上举行的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 中心 临床转化肿瘤学分 中心 挂牌仪式(见右上图),则开启了山西省医疗卫生机构与国家级研发机构开展... 2条相同新闻 院士共话肿瘤蛋白质 转化医学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2010-9-19 13:46 9月15日,由北京市科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军事医学科学院共同主办,北京生物工程学会与北京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促进 中心 承办的第101次生命科学前沿研讨会肿瘤蛋白质 转化医学 研讨会在京召开。程书钧、沈岩、饶子和、陈志南、李宁和洪涛等多位院士出席会议。... 我国成立高端 转化医学 研究平台 新华网 2010-9-17 08:11 新华网北京9月16日电(记者周婷玉)协和 转化医学 中心 16日在北京成立。这一 中心 将联手全国医界精英,打造高端 转化医学 研究平台。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志珍出席成立仪式。 中国科协原主席周光召院士等担任这一 转化医学 中心 专家指导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卫生部部长陈竺担任专家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 ... 15条相同新闻 五十四位院士加盟协和 中国测绘新闻网 2010-9-17 13:37 协和 转化医学 中心 今天在京成立,五十四位院士应聘其中任职。 协和 转化医学 中心 将通过实施海内外高端人才双聘、特聘制度,通过建立与国内外高水平机构间的交流互访和资源共享机制,共同建设国家级、国际化、高水平的 转化医学 研究合作高端平台。... 3条相同新闻 卫生部部长陈竺呼吁:我国需要全科 医学 大师 新华网 2010-9-16 18:56 卫生部部长陈竺16日在协和 转化医学 中心 成立大会暨北京协和医院建院89周年庆典上说。 陈竺指出,目前,我国医疗资源配置存在一个严重问题,那就是好的资源过度集中在大医院、高端 中心 。 我们要对中国未来的医学发展全面考虑。陈竺指出,未来医学更应以预防为主,... 42条相同新闻 军队 医学 科技十二五发展战略确定 健康报网 2010-9-16 08:24 通讯员李彦忠从9月15日闭幕的全军 医学 科学技术大会上获悉,十二五期间,军队 医学 科技发展将实施转型、融合、创新、 转化 8字方略,...同时完善军队特需药品研发、生产和储运体系;在科研平台上,建成100个左右全军 医学 专业重点实验室,新增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大科学设施及工程 中心 3个~5个;... 3条相同新闻 第八届中国心脑 医学 论坛在京胜利召开 39健康网 2010-9-15 10:29 本届论坛的主题是 转化医学 从基础到临床及社区的医学模式转化看对高血压及脑卒中的综合管理。 转化医学 (Translational Medicine)是近两三年来国际医学健康领域出现的新概念,典型含义是将基础研究的成果转化成为患者提供的真正治疗手段,广义上指以患者为 中心 ,从临床工作中发现和提出问题,... 生命科学与 医学 论坛在并召开 搜狐 2010-9-14 04:58 (记者秦洋 通讯员霍仕俊)2010华夏之源生命科学与 医学 论坛9月13日在省肿瘤医院举行。与此同时,生物芯片国家工程研究 中心 临床 转化 肿瘤学分 中心 正式在该院落户,开启我省医疗卫生机构与代表我国生物芯片领域最高水平的国家级研究开发机构开展科研合作的先河。 ... 国家 医学 教育发展 中心 眼科专业学术委员会成立 新浪 2010-9-13 11:47 八月十三日,由国家 医学 教育发展 中心 主办,西安碑林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承办的国家 医学 教育发展 中心 眼科专业学术委员会成立暨首届眼科学术研讨会在举世闻名的世界文明古都西安召开。...以促进 医学 科学技术和信息 转化 为社会生产力。... 4条相同新闻 转化医学 论坛在沪举行 新民晚报 2010-9-8 16:05 ...正在为国际医学界所津津乐道。今天在沪开幕的 转化医学 高峰论坛以及同时挂牌成立的长海医院临床与 转化医学 中心 ,表达了申城同道的积极响应姿态。 本次论坛由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上海市中国工程院院士咨询与学术活动 中心 和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联合主办。 3条相同新闻 上海将建全球最大生物样本库 健康报网 2010-9-10 08:40 沈晓明说, 转化医学 是医学研究的一个分支,是应对现在医学研究日趋复杂化和基础临床严重脱离所提出的一种研究新策略。它是以病人为 中心 ,从临床发现和提出问题,经过基础和实验研究,将研究成果迅速转向临床的实际应用,以提高临床整体的诊疗水平,再从临床发现问题,经过研究再回到临床,... 抗生素原料价翻番 医药利好井喷 东方网 2010-9-10 15:05 鉴于目前这类患者病因尚不明确,2010年5月之后,中国疾控 中心 暂将其命名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在未来五年内,双方将对该基金共同投入1.5亿元左右的资金,以支持生物 医学 领域关键技术研发及技术 转化 与产业化。... 2条相同新闻 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领导与专家来同济交流 同济大学新闻网 2010-9-9 00:01 双方回顾了历史渊源,介绍了各自的特色学科和优势领域,充分表达了在医学教育、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等各方面合作的愿望,争取建立 转化医学 研究平台,...郑兴东、张安祥一行还参观了我校校史馆、土木学院国家重点实验室、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医学院、实验教学 中心 、实验动物 中心 等单位。 上海将建全球最大生物样本库 健康报网 2010-9-9 08:49 在昨日召开的上海 转化医学 高峰论坛暨长海医院临床与 转化医学 中心 成立大会上,上海市副市长沈晓明透露,上海市政府将进一步加大对 转化医学 研究领域的投入力度,鼓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医疗单位开展 转化医学 研究。 转化医学 对普通市民来说还有点陌生,但是对广大患者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8条相同新闻 转化 基地助推生物 医学 技术临床应用 TOM 2010-8-26 10:32 生物技术是当今应用广泛、发展前景广阔的学科之一,最活跃的是 转化医学 应用领域,世界各国均将生物医学技术及其产业化列为战略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由迪诺基因投资的浙江大学迪诺遗传与基因组医学研究 中心 ,获得国家卫生部批准的PCR实验室资质,... 3条相同新闻 让实验室与病床快速对接 文汇报 2010-9-9 08:14 ...而许多项目未经过前期严谨的论证设计。正因为这种种原因,我国医学转化效率不够高。有文献报道,普遍的成果转化率仅有8%,也就是说,有90%以上的成果没有被转化,更没有直接让病人受益。新成立的临床与 转化医学 中心 ,将能让实验室与病床快速对接,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本报记者 陈青 5条相同新闻 上海儿童 医学 中心 :以虔诚的心 救助先心患儿 健康报网 2010-9-6 11:05 链接:上海儿童医学 中心 发展历程 ...保健合作 中心 、上海市小儿心血管病临床医学 中心 、上海市先心病研究所、上海市小儿外科畸形矫治诊治 中心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小儿血液肿瘤研究 中心 新生儿听力筛查 中心 ,以及国内首家儿科 转化医学 研究所... 检验 医学 的四大发展动态 健康报网 2010-9-3 10:43 卫生部临床检验 中心 标准化委员会、体外诊断和检验设备标准化委员会和全国生物芯片标准化委员会等机构都在为检验 医学 领域建立相关的标准,以促进检验 医学 领域的高质量发展。 ...为了使大量引进的生物指标更好地应用到临床,天坛医院将在9月14日~15日举行 转化 检验 医学 的国际论坛。 ... 2条相同新闻 医学 首次跨国界合作,最新技术全球推广 千龙 2010-8-25 14:25 中美临床与 转化医学 研究国际合作,癫痫疾病诊疗技术推广 由中国医学科学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和全球医生组织 ...先后成立了几所以转化研究为主题的医疗和科研 中心 或机构,从而启动了我国基础科研成果向临床应用转化的国际进程。... 6条相同新闻 英国 医学 研究理事会技术局(MRCT)宣讲会及圆桌会议在京召... 科学技术部 2010-8-26 06:22 应英国研究理事会的邀请,生物 中心 于近日参加了英国 医学 研究理事会技术局(MRCT)在北京组织召开的宣讲会及圆桌会议。 ...英国 医学 研究理事会技术局是隶属于英国 医学 研究理事会(MRC)的商业机构,旨在发展和促进产学研联盟,使实验室的成果 转化 成为具有商业价值的产品。... 2条相同新闻 = rn){ return true; } else{ return false; } }; // 查询query,获得对应的事件级query var eventQuery = qmGetMap('转化医学 中心'), eqUrl = 'http://news.baidu.com/z/eq/chunyun_query/'; // 若存在事件query,则请求对应事件的内容 if(eventQuery && !ifNotFirstPage()){ document.write(' '); } })(); 转化医学 研究聚焦重大疾病防治 健康报网 2010-9-20 09:48 转化医学 的目的是打破生命科学、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预防医学、药物研发和健康促进之间的人为屏障,...在论坛开幕式上举行的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 中心 临床转化肿瘤学分 中心 挂牌仪式(见右上图),则开启了山西省医疗卫生机构与国家级研发机构开展... 2条相同新闻 院士共话肿瘤蛋白质 转化医学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2010-9-19 13:46 9月15日,由北京市科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军事医学科学院共同主办,北京生物工程学会与北京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促进 中心 承办的第101次生命科学前沿研讨会肿瘤蛋白质 转化医学 研讨会在京召开。程书钧、沈岩、饶子和、陈志南、李宁和洪涛等多位院士出席会议。... 我国成立高端 转化医学 研究平台 新华网 2010-9-17 08:11 新华网北京9月16日电(记者周婷玉)协和 转化医学 中心 16日在北京成立。这一 中心 将联手全国医界精英,打造高端 转化医学 研究平台。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志珍出席成立仪式。 中国科协原主席周光召院士等担任这一 转化医学 中心 专家指导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卫生部部长陈竺担任专家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 ... 15条相同新闻 五十四位院士加盟协和 中国测绘新闻网 2010-9-17 13:37 协和 转化医学 中心 今天在京成立,五十四位院士应聘其中任职。 协和 转化医学 中心 将通过实施海内外高端人才双聘、特聘制度,通过建立与国内外高水平机构间的交流互访和资源共享机制,共同建设国家级、国际化、高水平的 转化医学 研究合作高端平台。... 3条相同新闻 卫生部部长陈竺呼吁:我国需要全科 医学 大师 新华网 2010-9-16 18:56 卫生部部长陈竺16日在协和 转化医学 中心 成立大会暨北京协和医院建院89周年庆典上说。 陈竺指出,目前,我国医疗资源配置存在一个严重问题,那就是好的资源过度集中在大医院、高端 中心 。 我们要对中国未来的医学发展全面考虑。陈竺指出,未来医学更应以预防为主,... 42条相同新闻 军队 医学 科技十二五发展战略确定 健康报网 2010-9-16 08:24 通讯员李彦忠从9月15日闭幕的全军 医学 科学技术大会上获悉,十二五期间,军队 医学 科技发展将实施转型、融合、创新、 转化 8字方略,...同时完善军队特需药品研发、生产和储运体系;在科研平台上,建成100个左右全军 医学 专业重点实验室,新增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大科学设施及工程 中心 3个~5个;... 3条相同新闻 第八届中国心脑 医学 论坛在京胜利召开 39健康网 2010-9-15 10:29 本届论坛的主题是 转化医学 从基础到临床及社区的医学模式转化看对高血压及脑卒中的综合管理。 转化医学 (Translational Medicine)是近两三年来国际医学健康领域出现的新概念,典型含义是将基础研究的成果转化成为患者提供的真正治疗手段,广义上指以患者为 中心 ,从临床工作中发现和提出问题,... 生命科学与 医学 论坛在并召开 搜狐 2010-9-14 04:58 (记者秦洋 通讯员霍仕俊)2010华夏之源生命科学与 医学 论坛9月13日在省肿瘤医院举行。与此同时,生物芯片国家工程研究 中心 临床 转化 肿瘤学分 中心 正式在该院落户,开启我省医疗卫生机构与代表我国生物芯片领域最高水平的国家级研究开发机构开展科研合作的先河。 ... 国家 医学 教育发展 中心 眼科专业学术委员会成立 新浪 2010-9-13 11:47 八月十三日,由国家 医学 教育发展 中心 主办,西安碑林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承办的国家 医学 教育发展 中心 眼科专业学术委员会成立暨首届眼科学术研讨会在举世闻名的世界文明古都西安召开。...以促进 医学 科学技术和信息 转化 为社会生产力。... 4条相同新闻 转化医学 论坛在沪举行 新民晚报 2010-9-8 16:05 ...正在为国际医学界所津津乐道。今天在沪开幕的 转化医学 高峰论坛以及同时挂牌成立的长海医院临床与 转化医学 中心 ,表达了申城同道的积极响应姿态。 本次论坛由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上海市中国工程院院士咨询与学术活动 中心 和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联合主办。 3条相同新闻 上海将建全球最大生物样本库 健康报网 2010-9-10 08:40 沈晓明说, 转化医学 是医学研究的一个分支,是应对现在医学研究日趋复杂化和基础临床严重脱离所提出的一种研究新策略。它是以病人为 中心 ,从临床发现和提出问题,经过基础和实验研究,将研究成果迅速转向临床的实际应用,以提高临床整体的诊疗水平,再从临床发现问题,经过研究再回到临床,... 抗生素原料价翻番 医药利好井喷 东方网 2010-9-10 15:05 鉴于目前这类患者病因尚不明确,2010年5月之后,中国疾控 中心 暂将其命名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在未来五年内,双方将对该基金共同投入1.5亿元左右的资金,以支持生物 医学 领域关键技术研发及技术 转化 与产业化。... 2条相同新闻 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领导与专家来同济交流 同济大学新闻网 2010-9-9 00:01 双方回顾了历史渊源,介绍了各自的特色学科和优势领域,充分表达了在医学教育、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等各方面合作的愿望,争取建立 转化医学 研究平台,...郑兴东、张安祥一行还参观了我校校史馆、土木学院国家重点实验室、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医学院、实验教学 中心 、实验动物 中心 等单位。 上海将建全球最大生物样本库 健康报网 2010-9-9 08:49 在昨日召开的上海 转化医学 高峰论坛暨长海医院临床与 转化医学 中心 成立大会上,上海市副市长沈晓明透露,上海市政府将进一步加大对 转化医学 研究领域的投入力度,鼓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医疗单位开展 转化医学 研究。 转化医学 对普通市民来说还有点陌生,但是对广大患者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8条相同新闻 转化 基地助推生物 医学 技术临床应用 TOM 2010-8-26 10:32 生物技术是当今应用广泛、发展前景广阔的学科之一,最活跃的是 转化医学 应用领域,世界各国均将生物医学技术及其产业化列为战略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由迪诺基因投资的浙江大学迪诺遗传与基因组医学研究 中心 ,获得国家卫生部批准的PCR实验室资质,... 3条相同新闻 让实验室与病床快速对接 文汇报 2010-9-9 08:14 ...而许多项目未经过前期严谨的论证设计。正因为这种种原因,我国医学转化效率不够高。有文献报道,普遍的成果转化率仅有8%,也就是说,有90%以上的成果没有被转化,更没有直接让病人受益。新成立的临床与 转化医学 中心 ,将能让实验室与病床快速对接,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本报记者 陈青 5条相同新闻 上海儿童 医学 中心 :以虔诚的心 救助先心患儿 健康报网 2010-9-6 11:05 链接:上海儿童医学 中心 发展历程 ...保健合作 中心 、上海市小儿心血管病临床医学 中心 、上海市先心病研究所、上海市小儿外科畸形矫治诊治 中心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小儿血液肿瘤研究 中心 新生儿听力筛查 中心 ,以及国内首家儿科 转化医学 研究所... 检验 医学 的四大发展动态 健康报网 2010-9-3 10:43 卫生部临床检验 中心 标准化委员会、体外诊断和检验设备标准化委员会和全国生物芯片标准化委员会等机构都在为检验 医学 领域建立相关的标准,以促进检验 医学 领域的高质量发展。 ...为了使大量引进的生物指标更好地应用到临床,天坛医院将在9月14日~15日举行 转化 检验 医学 的国际论坛。 ... 2条相同新闻 医学 首次跨国界合作,最新技术全球推广 千龙 2010-8-25 14:25 中美临床与 转化医学 研究国际合作,癫痫疾病诊疗技术推广 由中国医学科学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和全球医生组织 ...先后成立了几所以转化研究为主题的医疗和科研 中心 或机构,从而启动了我国基础科研成果向临床应用转化的国际进程。... 6条相同新闻 英国 医学 研究理事会技术局(MRCT)宣讲会及圆桌会议在京召... 科学技术部 2010-8-26 06:22 应英国研究理事会的邀请,生物 中心 于近日参加了英国 医学 研究理事会技术局(MRCT)在北京组织召开的宣讲会及圆桌会议。 ...英国 医学 研究理事会技术局是隶属于英国 医学 研究理事会(MRC)的商业机构,旨在发展和促进产学研联盟,使实验室的成果 转化 成为具有商业价值的产品。... 2条相同新闻 1 下一页
个人分类: 转化医学|3493 次阅读|1 个评论
热烈祝贺协和转化医学中心成立!
xupeiyang 2010-9-19 15:43
http://www.pumch.cn/Item/3844.aspx 协和转化医学中心成立 联手全国医界精英,打造国际化高端转化医学研究平台 协和转化医学中心9月16日上午在京成立。中国科协名誉主席、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院士,全国政协王志珍副主席,卫生部陈竺部长出席了中心成立仪式,并为担任协和转化医学中心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学术委员会委员的各位专家颁发了聘书。 老协和是中国转化医学的摇篮。早在上世纪中叶,协和生化系吴宪教授和刘士豪教授就对生物化学与临床医学的联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和精辟阐述。现代协和拥有大量的临床信息和生物标准库,拥有最好的临床专家队伍和最先进的技术设备,可整合、共享医科院多家院所的优势资源,拥有与国际接轨的临床药理基地、卫生部内分泌重点实验室、医学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国家级医学、生物医学信息中心图书馆。
个人分类: 转化医学|349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化医学:一枝含苞的玫瑰
hucs 2010-9-19 15:11
转化医学:一枝含苞的玫瑰 辛洪波 胡春松 南昌大学医学院,中国南昌 330006 注 1 :谨以本文祝贺中国 协和转化医学中心 ( http://www.pumch.cn/Item/3844.aspx ) 2010 年 9 月 16 日上午 在京成立(阵容强大 、 实力超强,可见对于转化医学的重视)。 注 2 :本文撰写于 2010 年 2 月。已投稿今年 11 月在南昌召开的 第十次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 先其文稿 我理解的转化医学 (见:科学网博客: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66430 )和 转化 、 整合 、 转型 已在今年 2 月 22 日《健康报》发表 。 摘要: 本文简要评述了转化医学 概念的提出,定义、分类与内容, 转化医学 现状,包括 转化 研究 、 转化 实践及范例,转化医学相关学科体系与工具,转化医学存在的障碍、挑战与对策,以及转化医学未来的 趋势 、 前景及展望(全文约 5 , 800 字)。 概念提出 虽然按关键词转化医学( Translational Medicine )从 PubMed 可检索到的文献有 6 万 7 千余篇,其中最早的文献是 1958 年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 PNAS) 发表的纽约大学科学家关于蛋白质生物合成( Protein Biosynthesis )的一篇文献,从 PubMed 标题( Title ) / 摘要( Abstract ) 可检索到的文献有 531 篇,但最早论述转化医学的标题文献是 1996 年《柳叶刀( The Lancet )》发表的一篇题为腺瘤状结肠息肉病与转化医学的评论文章。 1997 年 Parekh 和 Rohlff 认为,控制复杂疾病的新策略正在出现。这种新策略就是转化医学。 定义、分类与内容 转化医学是近年来国际医学健康领域出现的新概念,其早期的经典含义是,在药物的研发过程中,将基础研究的成果转化成为临床患者提供的真正治疗手段,强调的是从实验室到病床旁的联接,这通常被称为 从实验台到病床旁 ( Bench to Beside, B2B ) 定义。近年来, 它已发展成为医学研究的一个分支,试图在基础研究与临床医疗之间建立更直接的联系。因此,广义的转化医学是指从患者出发开发和应用新的技术,服务于患者的早期检查和疾病的早期评估。在现代的医疗中,它向一个更加开放的、以患者为中心的方向发展,以及对于从研究出发的医学临床实践的包容。 其实,在转化医学这个时髦词语流行前,我们的基础科研工作者从事转化工作已经很多年了。转化工作也是科学家向公众阐述并帮助他们理解自己做了什么,要做什么,以及对人们的现实生活有何意义。转化医学主要是指基础生物医学研究的临床应用,关注的是基础研究如何为提高人类健康服务。 转化医学实践就是测试转化研究中通过基础实验开发的新的治疗策略对人体的作用及效果。转化研究应包含从基础到临床和从临床到基础双向过程。然而,由于理解不够,后者明显有限。因此,应努力缩小基础与临床工作之间的差距,而不仅仅是从兴趣出发。同时,应努力加强两者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合作。转化医学领域的期刊杂志就起到了这样一个桥梁作用。 转化模式分类,既包括基础 - 临床或临床 - 基础的单向( One-way )模式,又包括基础 - 临床和临床 - 基础 双向( Two-way )模式,以及基础 - 基础和临床 - 临床以及非医学 - 基础或临床医学的多向( Multi-way )模式。 单向转化:通常人们定义的转化医学是基础向临床转化( B2B )或临床向基础转化( B2B ),是 单向转化医学 。这里,作者还要提出 双向转化医学 以及 多向转化医学 的概念,从而形成 转化科学 ( Translational Science )。这是对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最好总结,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双向转化:即不仅是基础向临床转化或临床向基础转化,同时也包括临床向临床转化或基础向基础转化。例如,肿瘤研究的概念或方法向心血管研究转变。 多向、多层次转化:即不仅是基础向临床或临床向基础转化,同时也向其它学科转化,向社会科学如哲学、经济学、军事学等多学科转化。此外,还有正向转化、逆(负)向转化的概念,以及互相转化,水平转化和垂直转化等等。 转化内容分为转化研究和转化实践两个方面。 转化医学的内容不仅应包括成果转化,还应包括概念转化,方法学转化,观念与思维转化等,形成综合性、立体化的内容。 现状: 研究 、实践及范例 转化医学较早受到 欧美等国家的高度重视。 2 003 年夏天,转化医学的第一份杂志《转化医学杂志( J Transl Med )》创刊。 2006 年 5 月苏格兰与全球最大制药公司之一的惠氏制药公司合作启动世界上首个企业与大学联合成立的 转化医学合作研究中心 ,加速新药的开发。 巴西国家转化医学研究所( INCT-TM )于 2008 年 11 月正式开展,计划五年投入 2.6 亿美元,并和加拿大,英国,美国,西班牙等国家广泛联系与合作。 我国转化医学处于起步发展阶段,阿斯利康与上海交通大学 Bio-X 中心开展精神疾病的转化医学研究。 2008 年 5 月 28 日,复旦大学在全国率先成立了出生缺陷研究中心。近期,北京神经外科研究所建立神经科学转化医学中心。南昌大学在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也建立了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 转化医学包含基础科学研究和临床应用实践两个方面,是推动临床研究的强大动力。 转化研究: 近年来,如何将基础研究成果转化用于临床研究和试验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新的方法就是基础科学家为临床工作者提供可用于患者诊断的新工具例如生物标记物,而临床工作者对于疾病的本质和进展获得更多的认识并由此激发更深入的基础研究。 从临床假设开始,建立动物模型,进行组织病理、免疫病理免疫病毒学等免疫生物学分析以及应用新方法、新技术发展形成新的治疗策略,为临床相关学科例如临床药理学神经外科学,心血管临床医学等服务。转化研究缩短了从基础到临床的时间间隔,为临床实践提供可行的有效的方法。例如,微创神经外科就是代表转化医学技术的一个重要平台。 转化研究要合理选择临床转化和临床前试验的标准化动物模型,包括动物的种类选择、 系统因素如年龄 、 性别 、 内内分泌和药理状况等。要通过对动物模型系统的持续创新和提炼更有效的标准化动物模型,力求缩小现有动物模型与临床实际之间的差距。 转化实践及范例 新药发明与开发: 自 1897 年霍夫曼发现水扬酸盐结构,随后为减少其胃肠刺激而合成纯化 、 稳定的乙酰水扬酸并命名为阿斯匹林,建立第一个大型制药公司 -- 拜耳公司以来,百年圣药阿斯匹林( ASA )的诞生 、 生产和普及,堪称转化医学的经典范例。此后,许多新药例如抗菌药物以及药物输送系统等研发和生产,从化学合成 、 动物实验到临床试验等过程都包含着转化医学的成就。近来,随着基因组技术和其它新科学的应用,生物技术和医药工业吸引了全球的广泛关注。然而,药物研发充满了风险性 、 复杂性 、 昂贵性以及时间周期长。 从侯选筛查到正式进入商业市场,通常需要花费 12 年以上时间和平均 8-10 亿美元资金。 生物标记物开发: 生物标记物成为转化医学策略的基本工具,集中于疾病标记物、患者筛选、药代动力学反应(安全性、有效性)靶向确认和复合靶相互作用。 2001 年,人们开发了生物标记物分类系统。 0 型:疾病自然史标记; I 型:药物作用机理标记; II 型:预测临床结果的替代性终点标记)。生物标记物在药物发明和开发中具有里程碑方式的作用,尤其是同位素生物标记物的发明和应用在转化医学中大有前途。 临床应用: 转化医学完成从基础科学到临床实践的转化,在临床各科均有重要作用,呼吸医学也不例外。转化相关的六大呼吸疾病谱包括哮喘、慢阻肺( COPD )、肺动脉高压、呼吸道 感染以及睡眠呼吸暂停。 关于疾病机理的基础研究结果,一方面,可以立即转化至临床改善诊断与治疗,另一方面,弄清疾病机理可以帮助解答临床实际问题。 基因治疗是转化医学的典型代表。基础研究取得的成果可以降低转化医学例如白血病基因治疗的风险。 心血管: 转化医学可应用于各种心血管病,包括动脉粥样硬化 、 高血压 、 糖尿病肾病 、 各种心肌病 、 心衰等。 分子图像技术包括颈动脉 18F -FDG PET 和活性探针 (ABP) 、荧光信号及荧光标记的 ABP 等可用于 动脉粥样硬化药物的发明与开发, 以及 124I-HuMV833 PET 可用于 VEGF 评估。 PARP 抑制剂与心衰, 血栓性微血管病( thrombotic microangiopathies , TMA) 研究。 心血管再生医学(基因治疗组织工程和细胞移植) 等可看作转化医学的重要范例。心血管介入医学的发展,例如,近年新发展的肾交感去神经治疗难治性高血压是 转化医学的又一典范。 神经: 多重磁共振图象( Multimod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评估急性缺血性中风和新治疗策略的危险,有助于神经保护作用的生物标记物和治疗新药 NXY-059 的开发。 其它: 转化医学通过临床与实验室的互相转化,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疾病例如癌症疼痛( CIBP )的机理,并通过改善治疗快速转化为临床实际益处。 转化医学 教育: Mount Sinai 医学院通过分组对比较早探索了医学生的转化医学教学。 转化医学教育例如药理学教育伙伴( PEP )课程( www.thepepproject.net ) , 就是将这些知识带进课堂,通过 新技术的教育与培训 唤起学生的兴趣 、 关注和重视, 教育培养转化医学人才。 南昌大学的实践: 胡氏健康生活方式的提出 、 推广和普及(科学网博客: http://www.sciencenet.cn/blog/hucs.htm )。 转化医学体系和工具 生物统计学 、 优良的早期临床试验设计 、 新的生物标记物的发现均适用于转化医学目的。 转化医学体系和工具包括建立转化平台 -- 基本假设 -- 实验设计 确立新的靶标 -- 建立 标准化的动物模型 -- 新的安全的生物标记物 -- 研究分析与评估 -- 精细人体试验研究设计 -- 结果分析与评估 -- 新药或新的诊断与治疗策略 -- 临床推广应用(表 1 )。 表 1. 转化医学相关学科与工具 临床药理学 毒理学 组织化学 病理学 人类遗传学 药物遗传学 生物统计学 生物信息学 药物基因组学 人类基因组工程 再生医学:新的有前途领域 高通量质谱仪蛋白组学 影像学等 分子图象技术 :最有前景的,无创性,信息化工具。 例如: 实时 CT, MRI, PET,SPECT, 流式细胞仪,功能性 MRI(fMRI) -- 以上各学科联合 各种动物模型,例如:遗传修饰的鼠模型, CCHS 模型 实验设计 新的安全的生物标记物:例如:图像或血清参数 / 分子测试 /POCD 生物标记物积分系统:提升预测潜力 代谢组学 精细人体试验研究设计:包括新方法,例如微小剂量和解释性试验 药物相互作用评估 其它新方法 科学教育,等 注:该表内容还远没有列毕,这里只列举一些主要的代表性的内容。 障碍、挑战与对策 转化医学发展的路线图崎岖不平 。 由于分子医学等技术的发展,加快了转化医学的发展。国际间利益冲出也日益明显。转化医学还存在许多障碍或失去转化,突出表现为基础或临床研究转化效率低下。例如,新药研发过程中临床前(或基础)与临床阶段之间艰难的转变是投入与产出差距加大的原因之一,改善并提高转化率是一种重要的补救措施。因此,需要发展更好的工具和方法支持转化过程的改善。 此外,转化医学应用于复杂的人体机器系统引发的伦理问题正日益明显,生物 - 医学 - 信息学等知识需要新的认识认方法。实现有效转化,需要新策略 、 灵活的概念 、 工具和技术。 动物实验,试管分析和早期人体试验过于简单而不能足够反映患者实际状况,从而不足于可靠地预测新物质或装置的安全性、有效性。因此,需要建立有待于进一步开发的健全措施。例如,生物标记物开发,预测评估,生物统计方法,精确快速的人体研究设计以及其它特色的决定运算法则。 由于学术机构与诊断或药物公司需要影响结果的机密数据,各种诊断或治疗方法临床获益报告常被夸大。因而,阴性结果可能不会被强调或投寄到医学杂志发表。 转化医学中统计学具有重要作用,统计可以确保转化过程精确而可靠。目前,统计方法及问题仍处于初级阶段。 存在 单向 / 双向转化的统计测试和统计标准以及 如何选择临床研究终点(如绝对变化或相对变化)的策略。动物模型对于人体模型的适用性要依靠统计推理来完成。 当前临床研究中还存在其它统计问题。 转化医学发展还面临着 转化医学骨干人才和 经费的匮乏 。因此,必须加快 建立一支转化医学高端人才队伍,培养一批硕、博士等专业人才。 缺乏经费的对策之一可以借鉴国外和健康保险公司分担转化过程中临床试验费用的做法。应逐步 增加研发投入和新的研究方向,加强国内外同行交流,定期举办国际性学术会议(转化医学论坛或峰会),以提高人们对转化医学的普遍认识。转化医学的挑战是区域的,也是全球的。 趋势 、 前景与展望 近年,转化医学领域出现的转化热潮可以用产生一种转化运动来形容。然而,来自生物医学及其它相关领域快速发展的挑战,需要许多不同领域例如 ,,的专家学者各方面的共同努力,通过创造全面而统一的转化医学网络系统,使转化研究成果有助于向个体化医学 ( Personalized Medicine ) 发展。 随着循征医学研究,特别是组学( -omics) 例如基因组 、 蛋白质组 、 免疫基因组和药物基因组技术的发展,将推动转化医学不断向前发展, 转化效率进一步提高, 费效分析也将变得更加重要。未来, 家庭医学在生物信息学 、 临床试验 、 流行病学 、 生物统计学以及知识转化中具有重要作用。转化基因组医学有助于作出个体化临床决定 从而摆脱种族等因素的影响。 以 REMBRANDT 为 代表的整合高通量基因组和临床资料技术可以帮助快速而有效地将实验室发明转化至临床应用。最新的高通量技术可以完成进入临床开发的更大量侯选药物的筛选。未来急需新的概念 、 策略和方法学来减少开发费用,缩短开发周期,提高开发成功率。 转化医学将 创造新的诊断 、 揭 示疾病机理,成为改善人类健康的理想工具。转化医学将成为未来最重要的新的医学学科,为患者提供更新的诊断和治疗选择。 转化医学同个性化医学、可预测性医学等构成的 系统医学 体系( systems medicine )包括系统病理学、系统药物学、系统诊断与综合治疗等,成为建立在基因组 遗传学 、组学芯片等 系统生物学 与技术基础上的崭新的 现代医学 。 总之,转化医学的核心是 创新科研成果,转化形成生产力 。因此,转化医学人才不仅要学会转化,还要善于转化,实现产学研结合,造就一批科学家与企业家联姻的双栖人才,努力为经济社会建设服务,为转化医学发展服务。 国内的基础与临床工作者应携起手来,从创办《中华转化医学杂志》和 中华医学会转化医学分会 开始,加强合作,努力使我国转化医学事业迈入国际学术前沿领域。转化医学, 就像 一枝含苞的玫瑰,以其芬芳和迷人的姿态,吸引国内外众多医学科研才俊和科研管理工作者投身其中,未来必将惊艳全球。 表 2. 转化医学 大事记及未来展望 2003-7 《转化医学杂志》( 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 )创刊 2005- 国内外先后建立转化医学研究平台 2009-5 美国 AAAS 宣布创办 《科学 - 转化医学》杂志 ( Science TranMed ) 2009-7 《转化医学杂志》肿瘤免疫学与生物癌治疗专栏 2009-9 《科学 - 转化医学》杂志(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 Brander C, Marincola FM. AAAS joins the Transl Med family. --J Transl Med. 2009 May 7;7:32. 2009-12 《转化医学杂志》免疫病毒学专栏 以转化医学研究机构为平台,未来的工作 1 撰写受邀述评文稿: 转化医学:一枝含苞的玫瑰 2 申报转化医学重大课题; 3 申报国家出版基金资助《转化医学》著作 / 教材(中文版 / 英文版); 4 开设本科生 / 研究生《转化医学》课程; 5 开展转化医学实践 : 药理(药物)开发 / 细胞治疗 / 中西结合医学,等 6 撰写转化医学相关论文(论著 / 科普); 7 阅读转化医学杂志文献: J Transl Med/Sci TM/PubMed 未来,进一步发展: 1 增加研发投入和新的研究方向; 2 建立一支转化医学高端人才队伍,培养一批专业人才(硕、博士); 3 加强国内外同行交流,定期举办国际性学术会议(转化医学论坛或峰会); 4 创办转化医学相关企业 药厂:生产新药 / 试剂盒,等;相关新产品(新器械 / 新技术)公司; 5 筹办相关专业协会:中华医学会转化医学分会; 6 创办相关专业期刊:中华转化医学杂志; 要通过 5 、 6 ,加强基础与临床工作者的相互了解与合作。 参考文献(略)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165 次阅读|0 个评论
展望:二十一世纪的大医(下)
KONGX 2010-7-17 06:04
在通往医学科学家的成功道路上,有一种人必不可少,那就是你的 导师 ,优秀的导师能给你最好的科学上的培养,为你的腾飞插上翅膀。优秀的导师不仅是你的偶像,你心目中的冠军,同时也是你的挚友,是你攀登高峰的绳索,优秀的导师能指引你走上成功,这样的导师往往被称为学术教父和教母。现在已经很难找到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学术教父和教母,因此你必须构建一个指导你的导师团队。ldquo;三人行,必有我师。rdquo;不管他是不是在你的学校,还是外校,你要主动寻找并邀请他们加入你的指导团队,建立一种良好的师徒关系。你需要诚恳的接受他们的批评意见,不断的回馈和提高自己,让老师觉得ldquo;孺子可教也rdquo;。 做为医生,你需要主动积极完成工作中的各项任务,因此你必须掌握 时间管理 的方法。良好的时间管理是很难获得的,时间管理不是天生的本能,千万不要自暴自弃的说,我掌握不了时间管理的技巧,而不去管理自己的时间。你需要认认真真的管理自己的日程安排,这样你才能把你一大块的时间用于核心、关键的专业生涯中,至少每天有固定的几个小时花在研究中,最好是一整天或连续的几天。这就意味着你要说ldquo;不rdquo;,说ldquo;我现在不行rdquo;。比如当你安排写标书的时候,要求你上一次课,你就要礼貌的回答,能否在标书写完之后的时间上课。 现在的医学研究是一个 团队 性的工作。随着目前医学和科学的发展,研究的领域不断拓展,这种拓展已经很难使一个医学科学家横跨两大领域,掌握医学和科学发展最前沿的进展。因此,医生做科研需要跟周围的 Ph.D 合作,他们的知识和技能是你临床研究的补充。当然在任何一个合作课题开始之前,你需要跟你的合作伙伴说清楚每个人的科学任务,谁是驾驶员。其实在每一个研究中做唯一的 PI 也没有什么必要,你要想想,足球运动,你是其中的一员,同时你也是明星。记住,最优秀的运动员是那些能够凝聚团队精神的人,只有这样的运动员才能赢得冠军。 展望:二十一世纪的大医(上) 展望:二十一世纪的大医(中) 以上内容编译自: Science, online: http://sciencecareers.sciencemag.org/career_magazine/previous_issues/articles/2010_05_28/caredit.a1000054 Andrew. I Schafer. Perspective: The successful physician-scientist of the 21 century.
个人分类: 读文笔记|2831 次阅读|0 个评论
展望:二十一世纪的大医(中)
KONGX 2010-7-14 06:31
上文讨论临床医生和基础生物研究人员在思维方法和文化背景上巨大差异,而来自现实的压力更让临床医生很难去开展研究工作。医学院学生中男女比例是 1:1 ,但是在医学院的教授和领导岗位上,女性和男性的比例失衡,女性成为医学科学家的希望更加渺茫,究其原因不外乎:第一,家庭的压力,女性要生儿育女,还要顾及家务;第二,女性需要比她们的那些男性同仁们更加优秀才能成功(至少女性是这样认为);第三,女性缺乏成为医学科学家的动力;第四,女性缺乏可以效仿的榜样。 成为医学科学家的道路上充满荆棘。当医学生毕业,完成住院医生培训之后,可以选择的方向很广,他们更希望自己能够有一个安定舒适的工作,一个可以控制自己节奏的生活方式。现代人类追求安逸和享受的特点很难让他们来选择做研究,一个需要严肃、认真、刻苦等职业精神的工作。正是在种种压力之下,再加上有一定档次的导师数量的减少,希望成为医学科学家的年轻医生越来越少,甚至会消失。一个曾经繁荣并极大的推动了医学科学发展的职业,医学科学家,正在消失的边缘。 上一代的医学科学家为何能取得巨大成功,而现在医生是医生,科学家是科学家,主要因为上一代的医学科学家有三大法宝:第一,他们是独立研究员;第二,他们可以毫不费力的穿插于病房和实验室;第三,他们能同时做好几件事情,安排好繁忙的临床工作,高产的实验室研究工作,足量的时间用于教学和指导年轻的医生。 年轻的医生如何成为医学科学家,首先要认识到目前大学附属医院的政策,严格的ldquo;晋升rdquo;和ldquo;出局rdquo;制度。大学的晋升制度保持着传统的规则,这些规则都是为了上一代的男性医学科学家量体定制的,他们当时的雄心壮志有很多现代人所得不到的支撑,比如一个全职在家把持家务、照看儿女的太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成功的女人)。目前的科学和教育格局,还需要很长的时间来适应目前的社会生活方式。在通往医学科学家的道路上必须充满信心和希望,这一点要向上一代的医学科学家学习。当然上一代拿诺贝尔医学奖的那些医学科学家有非常好的环境,当时的环境孕育和鼓励医生的研究精神,他们之所以能成为独立的研究员,跟当时他们那些敬业并取得巨大成就的导师密不可分。这些具有影响力的导师手把手的像ldquo;喂奶rdquo;一样扶持年轻人,帮年轻人构建未来成为独立研究人员的合作网络。现代的年轻人已经没有那些给你ldquo;喂奶rdquo;的导师,因此年轻医生必须主动的,不遗余力的寻找来自多方面的指导,为成为医学科学家不懈努力。 以上内容编译自:Science, online: http://sciencecareers.sciencemag.org/career_magazine/previous_issues/articles/2010_05_28/caredit.a1000054 Andrew. I Schafer. Perspective: The successful physician-scientist of the 21 century. 展望:二十一世纪的大医(上)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43225
个人分类: 科学杂谈|2769 次阅读|0 个评论
展望:二十一世纪的大医(上)
KONGX 2010-7-12 09:38
展望:二十一世纪的大医(上) 孔晓飞 编译 编者案:华佗,李时珍,孙思邈等等医学家把他们的名字谱写在整个中华大地,当代裘法祖、汤钊猷、王振义、张涤生、钟南山、黎磊石等等医学家是我所仰慕的大医,他们不仅奋战在临床第一线,为病患殚心竭力,同时他们努力追寻医学科学的普遍真理,为更多他们不能服务的全世界人类造福,当然他们更是孜孜不倦的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他们就是我心目中的大医。 大医,或者称之为 Physician-scientist ,他们集医生和科学家为一体,他们在历史上为医学生命科学研究贡献出一种独特的贡献和启发,这种独特的贡献来源于他们的临床经历,来源于他们治病救人中的困惑。 100 年历史的诺贝尔医学奖的前八十年中, 80% 获奖者的第一职业是医生,他们的第一专业是医学专业,然而历史上曾经繁荣的 Physician-scientist 职业却日渐稀少,继承和发扬上一代卓越的医学科学家的职业精神,做二十一世纪的大医应该是年轻人的青春梦想。 越来越多的事实说明医学科学家的数量正在萎缩,甚至消失。在过去 15 年里, NIH 的基金申请数量和申请人数翻了一番,但是只有 MD 学位的申请者数量没有增加;在 1998 年到 2003 年的五年里, NIH 科研经费增加两倍, R01 是用于资助年轻科学家开展独立研究的经费, Ph.D 学位的申请者首次获得 R01 资助的几率增加了 40% , M.D-Ph.D 双学位的未来主要研究员( PI )增长 104 %,但是在所有申请人中, M.D-Ph.D 双学位的申请者比例微不足道;而最重要的数据是那些只有 MD 学位的申请人,他们首次获得 R01 资助的几率没有升高,反而下降 4% 。 更让人不安的是近年来 NIH 资助医学科学家的数据, 2004 年和 2007 年 JAMA 上的数据表明, 40% 获得 K08 资助(用于资助临床医学科研发展的基金)的 M.D 不会申请 R01 ,也就是说 40% 的 M.D 不希望成为独立的 PI ;就是那些申请 R01 的 M.D ,如果第一次被拒,他们也不会像那些 Ph.D 申请者一样接着再申请;还有即便拿到第一个 R01 资助的 MD ,更不会像那些 Ph.D 申请者那样接着申请后续的 R01 资助计划。这些数据充分的说明,拿到科研经费的医生数量越来越少,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培养医学科学家的渠道已经断裂,至少说出现了严重的漏洞。 是什么原因导致医学科学家减少,尤其是从事临床研究的科学家日渐减少,最核心的问题是基础生物研究和临床实践之间的已经越来越遥远,他们之间的差异不是一个 block 的问题,而是十万八千里,从事基础生物研究人员说的话,跟临床医生说的话已经是风马牛不相及,基础生物学家说我们用转基因老鼠发现某疾病的治疗的极好的靶位点;临床医生,这个发热待查的病人到底是什么病,这个肿瘤病人最好采用什么治疗方案。 临床医生不懂什么是定点突变,什么是 Knock-in 技术,什么是 CHIP-Sequence ,什么是 Mapping ,搞生物医学研究也搞不懂目前临床医生具体的临床实践,比如临床上日新月异的临床操作诊疗指南,比如非小细胞肺癌的靶向治疗、对于转移瘤的同位素治疗,更搞不清楚怎么一个肝功能不正常、一个不明原因血尿患者为什么要抽那么多血,有的生物学家连医生天天说的激素是没有都没有搞清楚,更不要说什么是射频消融,什么是靶向介入治疗了。临床医生的分工越来越具体,越来越细,就连心脏科都已经分出了几个不同的亚科室,心脏电生理、心脏介入、心脏超声、心脏监护等等,心脏科不同亚科室之间可能都没有搞清楚不同亚专业之间的专业术语和知识,就不要说那些天天跟细胞和老鼠打交道的所谓ldquo;生物医学科学家rdquo;了。 除了语言上的差异以外,基础生物学研究和临床医学实践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文化背景方面差异巨大。二十世纪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的发展得利于一种在物理学研究中的一种思维方式,称为ldquo; 简并主义, reductionism rdquo;,其核心就是控制所有改变其中一个局部的微观世界,然后分析部分可以分析的变化, 我的导师称之为ldquo;盲人摸象rdquo; ,看到的不是人的整体,简并主义在基础生物医学中的应用使得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研究逐渐分离,直到最近才出现一种与ldquo;简并主义rdquo;相抗衡的新思维方式,系统生物学。系统生物学的发展是目前所期望的衔接基础生物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的桥梁。 Barry Coller ( IIa/IIIb 受体单抗的发明人)教授总结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在行为和思考方式上的差异,具体包括: 1 临床医生希望看到马上可以用的药物、治疗方案,甚至能用于急救中;但是基础研究人员希望避免急冲冲的给出一个肯定的答复。 2 临床医生接受的教育就是要遵守 临床实践的指南和准则 ,而基础研究人员希望的就是挑战和突破已经形成的条条框框。 3 临床医生 等级分明 ,下级必须无条件服从上级,住院医生对主治医生毕恭毕敬,喜欢听专家意见,而基础科研人员对待已有的经验和知识保持的是批判态度。 4 临床医生不能有任何闪失, 小小的失误就是致命的(如履薄冰,如临深渊) ,而对科学研究人员来说失误在研发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 5 临床医生喜欢具体病人具体分析,而科研人员喜欢寻找放诸四海的普遍规律。 以上内容编译自: Science, online: http://sciencecareers.sciencemag.org/career_magazine/previous_issues/articles/2010_05_28/caredit.a1000054 Andrew. I Schafer. Perspective: The successful physician-scientist of the 21 century.
个人分类: 科学杂谈|3706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化医学研究的壁垒
KONGX 2010-7-10 06:07
转化医学研究的壁垒 孔晓飞 编译 临床转化医学研究,简单来说包括三个层次,分别包括 基础、病人、群体 ,目前依然壁垒重重,主要表现在这几个方面: 从事 基础 生物医学研究的研究人员掌握的技能包括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动物模型等等,甚至要掌握一门其他专业的技能,比如生物工程、物理学、化学等等。他们中大多数人拿得是 Ph.D 学位,当然其中不乏那些完全与临床脱离的 Physician-Scientists. 开展以 ldquo;病人rdquo; 为导向的临床医学研究人员掌握的技能包括临床研究设计,生物医学统计,临床资料收集、整理,病人的随访观察中的获得的海量数据,掌握医学数据库的应用,至少能够深入的理解化验室提供的数据(不仅能读懂化验报告,更要知道化验结果是怎么出来的,怎样反映病人的病理生理。这些人是目前活跃的 Physician-Scientists ,还有一些不是医生的卫生研究人员。 开展以 ldquo;群体rdquo; 为导向的公共卫生研究人员,需要掌握临床流行病学,公共卫生学,行为和社会科学,生物统计和数理分析,卫生政策法规制定,疾病疗效:价格的经济学分析。 开展转化医学研究,就是要在这三者之间实现流动,但是目前 基础实验室 获得的知识 很难 应用到 具体的病人 诊治中去,比如酵母的研究结果怎样转换到病人细胞的研究中去;某些成功的 病人个体 研究怎样转换成 群体防治 的普遍共识,比如 CCR5 变异的骨髓移植到 HIV 病人治疗单个 AIDS 病人取得成功,但是如何在群体水平发挥预防和治疗艾滋病的作用。 在转换医学研究中存在多种不可忽视的实际问题: 1 基础研究人员没有兴趣找病人标本,即使找到,也缺乏完整的临床数据库 2 管理协调方面的压力,要同时兼顾多方面基础设施,从实验室管理到临床病人就诊及随访,两个系统目前基本完全分离。 3 职业发展方向的考虑(一线医生收入明显高于研究人员,研究人员不愿意跟病人打交道复杂) 4 可行性差,患者的临床诊治权力受法律保护 5 转化医学研究花费巨大(我在国内就经常出现一天用掉几万人民币的情况) 6 缺乏科研经费(最公平的面上项目,一个才 20-30 万) 7 语言障碍(读懂 Nature , Science 上基础医学文章的医生不是很多,国内大多数医生读不懂中华医学杂志) 医生在未来的转换医学研究中必须发挥积极、主导、不可取代的作用,医生需要能与基础研究人员交流沟通,尤其是那些只有 PhD 背景的科研人员沟通。美国的 MD-Ph.D 计划在各大医学院如火如荼(据我所知康奈尔大学医学院每年 MD-PhD 招的学生就 20 个左右,都是牛校本科毕业的),在各大教学医院的临床科室中只有 Ph.D 学位的 Faculty 也在不断增加,一些大学的 Ph.D 培养过程中也增加了医学知识的教育,在目前这样的形式下,临床和基础互补成为可能,也为解除临床和基础之间的壁垒提供一些帮助。 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 Rochester 大学医学院的创立者, George Hoyt Whipple 在 1920 年就为医学生和医学预科生设计专门的课程,让医学生和生物系学生共同发展。在 Edwad Alehus 的《临床研究危机》一书中,他写到,年轻的 MD 和 Ph.D 混合培养将为临床研究带来理想的结果。 编译:《 The Vanishing Physician-Scientist? 》 Andrew l.Schafer 作者:康内尔大学医学院 院长
个人分类: 科学杂谈|4922 次阅读|8 个评论
从病例讨论到我的博士课题
热度 1 KONGX 2010-4-5 13:28
ldquo;患儿,女, 3 岁,因发热 1 天昏迷 2 小时入院rdquo;(这是住院、主治、主任医生查房记录的第一句话)。这个小女孩很可怜(这两个字是医学生上课时最常听见的两个字),生下来一个月之后发现肺部弥漫性的感染灶,腋下淋巴结肿大,而肺部分泌物和淋巴结穿刺证明患儿是播散性的卡介苗感染,通俗的说法就是这孩子打疫苗打出病来了。在抗痨治疗后 1 年,小孩恢复了正常,一直到这次发病前,无诱因的高烧以及伴随而来的昏迷,患儿在转院的过程中死亡,而死亡的直接原因是感染性休克。 患儿的哥哥, 3 岁的时候发生播散性的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鸟分支杆菌),包括肺部、关节、淋巴结等等部位,抗痨一年之后有一定的效果但是没有痊愈,进一步根据药敏实验,改变抗生素,患儿的病灶才得以消失。可是他并没有幸运的远离灾难,等到他 8 岁的时候,一次水痘就差点要了他的命,水痘一般的孩子发 2 天热就过去了,而他却表现为水痘性脑炎,高热、抽搐、癫痫样发作,在儿科 ICU 里呆了 2 个月,才脱离生命危险。虽然妹妹已经去世,但是父母还是竭尽全力希望能挽救他的生命,而生命却又总是如此的脆弱和不堪一击! 二年前的一个周末,老板的一封 email 让我有了一份新的任务,研究这两个小孩,寻找发病的原因和可能的免疫缺陷。不过,我经常收到这样的 email ,有的病人我根本来不及去研究,有的病人研究了几个月也没有发现什么有意义的东西,但是正是这两个小孩却成了我两年来的一切,我的一个博士课题。 这个课题的出发点是人,是自然界中出现的一种现象,一种我们可以用眼睛直接观察的到的特征,而遗传学中又给出了一个非常好听的名字, phenotype ,而与之对应的是本质,本质决定现象,ldquo;透过现象看本质rdquo;(原来哲学还是很有用的),遗传学上的本质就是 genotype 。我要做的工作就是看看这两个兄妹的 phenotype 是不是与特殊的 genotype 有关。假设是 2 秒钟内就可以形成的,类似于 idea ,但是假设缺少不了一些客观的依据。第一,在同一个家庭内, 2 个子代产生了非常类似的临床表现,但是母代没有异常表现;第二,这两个小孩的父母是表姐亲,也就是近亲结婚;第三,这对父母总共生了 4 个小孩,有 2 个小孩很健康,没有任何临床问题,他们吃住在一起,他们享有共同的医疗服务资源。根据遗传学的基本规律,我们可以推断,这 2 个有疾病的小孩得了一种隐性遗传性疾病,父母是杂合子,他们所生的小孩有 1/4 的可能患病。 在我接受研究生教育以前,是实习医生的时候,往往也会遇到这样那样有意思的病人,老师说这种病人可能有些遗传因素,然后该怎么看就怎么看,死了活了都这样过去了。现在大多数医生也是这样,两件事最重要,一是诊断,二是治疗。高血压就降血压,肝功能不好就保肝,冠心病就放支架 hellip;hellip; 。病人来看病,他说一句话后,医生就基本上知道他是什么病了(主诉要能直接推断诊断),医生问病人 10 个问题之后,医生就要快要下手了,开化验单,来证明自己临床诊断。而我博士课题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诊断,对于这两个儿童的临床诊断是隐性遗传性分枝杆菌易感综合征,接下来的就是寻找直接的证据,就是寻找致病基因变异。 人类已知的基因有 5 万,还有一些没有发现的基因。传统的测序,一个人测一个基因的序列需要 1 个星期到 1 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所以寻找致病基因的方法大体上包括候选基因策略和 Lingkage analysis 等染色体定位分析的方法。而对于这两个儿童的综合征,我们实验室已经发现过不同基因的遗传变异会导致该综合征的发生,而对于同时发生分支杆菌和病毒感染的儿童,有两个基因已经找到,所以我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排除这两个基因。运气好的时候,挡也挡不住,在老板给我发 email 后的一个星期内,我找到了基因变异的位点,这不是多态性,在 200 个正常人中也没有,在物种进化的过程中这个位点表现出极高的保守性。 找到一个变异并不值得太高兴,因为一个人的基因组中存在一些无关紧要的基因变异,关键的问题就是要证明这个变异是致病突变,是导致患儿生病的罪魁祸首。这样我就开始了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的探索,首先看变异是否影响病人细胞内基因 mRNA 的表达和剪切,结果发现变异所在的外显子被剪切掉了,这样异常的剪切只发生在 70% 转录本上,还有 30% 是正常的。可是这个变异并不是在保守的 donor 或者 acceptor site ,而是在外显子中间。为了进一步证明该变异引起异常剪切,经典的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方法就是做 exon trapping ,结果表明这个变异能够诱导 mRNA 异常剪切。 Good ,导致 mRNA 剪切异常的变异。 接下来就是看患者细胞中该基因在蛋白水平表达,与正常 mRNA 减少相吻合的,患者细胞中的蛋白表达量只有正常人的 30% ,该蛋白还有翻译后修饰的过程,主要是磷酸化,在细胞因子刺激后,患者细胞内磷酸化的蛋白较正常人低,这跟其基础的表达水平低有关系。由于我发现的变异存在于 Coilded-coil 区域,而这个区域的一些变异会影响蛋白去磷酸化的过程,与是我就在患者的细胞和转染了表达突变蛋白质粒的细胞上仔细观察该蛋白磷酸化和去磷酸化的过程,结果该变异并没有改变磷酸化的过程。 由于这个蛋白是个核转录因子,活化后能从胞浆转入到核内,通过免疫荧光显微镜,我看到细胞被刺激以后,患者细胞里的蛋白能够漂亮的从胞浆转到核内,而转到核内去的活化蛋白体能够与启动子区保守的序列结合,但是因为病人细胞内这种能够与保守调控序列结合的核转录因子明显低于正常人,这与患者细胞内表达低有关,而与变异无关。我又进一步看变异蛋白是否影响转录活化功能,在报道基因的转录上,变异本身没有影响。 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再次让我难于解释,在患者细胞被刺激后,其产生的晚期应答蛋白水平与正常人处于同样的水平,我反复的实验都得到了同样的结果,于是我就用定量 PCR 的方法看不同时间点下游基因 mRNA 的水平,结果发现有一些基因的诱导在患者细胞内是完全正常的,而有些是下降的,这就提示患者的细胞水平上,变异选择性的抑制了一组基因的表达。而我进一步再去看刺激后不同时间点活化核转录因子的水平,很惊喜的发现,患者的细胞只有在细胞因子刺激的早期( 1 个小时内)于正常人的细胞之间存在差异,说明患者存在早期应答的缺陷,而细胞因子早期应答的缺陷是导致患者生病的首要因素。 35 页正文、 9 个大 figure ,加起来有 30 几个小 figure 的文章已经投出去,现在等待的是 editor 和 review 的评判,我翘首以待!文章是小,让人受益才是真,哥哥因为缺乏细胞因子的反应,我们就给他补充细胞因子,他的病情现在稳定,遗憾的是他已经双目失明;父母还想再生一个孩子,这时候产前诊断就能用上了,幸运的是他们又怀上了一个健康的宝宝。
个人分类: 科学杂谈|4858 次阅读|6 个评论
代谢组学的闲谈
热度 10 weijia2009 2010-3-4 10:39
北卡又下了第三场雪,窗外梨花尽开,俨然一片北国风光。晚上洗漱时眼前有什么东西闪了一下,定睛一看,是一只(据说能够给我带来好运的)暗红色的七星瓢虫飞到了面前的镜子上。这次它不去浴缸了,跑到光滑的大镜面上垂直性的徜徉一番,看来在这儿它颇有安全感,开始玩有技术含量的动作了。 前几年听代谢组学领域的一位资深科学家 - 荷兰莱顿大学药物系统生物学中心的 Jan van der Greef教授做报告,在报告的开始部分他把在巴西Pantanal大沼泽地度假时拍到的水鸟捕鱼的录影展示给大家看。视频中的是一群黑剪嘴鸥(Black Skimmer),它们觅食时在空中突然俯冲而下,临近水面时将下喙插入水中分水而行,接触目标瞬间上、下喙迅速闭合,一击而中。 一只红色的小瓢虫在一个东南朝向的卫生间的出现和一只水鸟瞬间捕捉到一条小鱼似乎都是一个孤立的、偶然的现象,其实不然。我们这个世界的奇妙之处就在于它美丽的三维空间里蕴涵了无数复杂的系统性行为。小瓢虫在某处的出现伴随了一个以寻找最佳取暖场所为目的的系统性运动过程;而照片中神奇的黑剪嘴鸥一击成功的捕鱼结果是由一系列前期的系统性侦察行为来铺垫的,正如Jan 在他的报告中所说:an effective strategy combines a certain amount of discovery/exploratory behavior with prior knowledge on the ecosystem - 一个有效的(捕鱼)策略其实包含了熟知该生态系统前提下所进行的相当数量的发现/探索行为。《岳阳楼记》里对洞庭湖的有沙鸥翔集,锦鳞游泳的描述,风景煞是美丽。我们也许并未想过沙鸥在水面上的翔集不是自由和随机的,而是跟水面下游泳的锦鳞的动向高度关联的,如果我们要做一个代谢组学中的Scores plot,就会得到以水面为界的两个动物聚集(clusters)。 我的同事Ron Morrison曾经认真地问我什么是代谢组,如何采用代谢组学进行合作研究。他是研究胰岛素信号转导MAPK通路中的ERK 和JNK途径的,我问他知道跟肥胖表型相关的一共有多少个基因多少条通路?他所研究的JNK途径对于一个肥胖表型的发生大致贡献率是多大呢?他摇摇头说这些都说不好。我说打个比方,从我们校园到Greensboro的飞机场理论上有无数条途径可走,但你我都知道比较可行的途径也就是少数两三条。现在的问题是都不知道这2-3条最重要的通路时,我们各自在自己熟悉的道路上潜心研究,都发现了有通往机场的车流量经过你的Market Street和我的Spring Garden Street,都认为自己研究的可能就是那主要的2-3条道之一,十年以后也许我们认识到我们都错了。现在我们有一种技术对交通的正常状况、繁忙状况和瘫痪状况进行航拍,通过比较发现当XYZ共3条道路阻塞以后前往机场的交通才真正瘫痪,那么我们就可以有针对性地研究这几条道路了。代谢组学就是这种航拍技术,它不做任何假设,针对疾病和健康两种状态(人群)进行代谢物全谱检测,帮你寻找出与疾病相关的一组差异物,可能会有好几十个,从它们所在的被上调或下调的代谢通路上我们再去找到关键的代谢(限速)酶,再找到它们上游的调控基因。代谢组学有很多功能,如生物标志物的发现,疾病早期诊断和预测,药物或营养干预的评价,药物毒性评价,代谢工程研究,等等,但它也仅仅是个平台技术,不是万能的,无法独立开展机制性研究;而用代谢组学与分子生物学协同研究,进行导航,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湖面上的黑剪嘴鸥需要在空中对河面浅水层的鱼群进行系统扫描,确定具体区域和目标后,开始俯冲攻击。在这种协同作战中代谢组学完成前面的勘察工作,完成后面致命一击的多半是我们分子生物学的同仁。我们人类已知的小分子(分子量小于1000)代谢物大概有2500种左右,能被我们常规分析仪器检测到的大致有一半,1200种左右,但我们尚无法确定其所有的结构。目前世界上较好的代谢组学实验室通常能一次性在一个生物样本(如血清)中同时鉴别出400-600 个内源性代谢物,可见代谢组学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当然其处理的数据量和后期生化通路诠释的工作量也是非常庞大的。 我们代谢组学的第一个十年(从上世纪末到两三年前)用一句话来总结是 - 欧洲发起和领跑、中国很快跟上。过去十多年我们的目光一直紧盯着英国帝国理工的Jeremy Nicholson教授的实验室、原德国马普现在美国加州大学Davis分校的Oliver Fiehn实验室、以及荷兰的Jan van der Greef实验室。我们的领域内曾经有Metabonomics 还是Metabolomics 之争,说得更实在一点是核磁共振(NMR)与质谱(Mass Spectrometry)孰优孰劣之争。今天的学术会议上已经少有这种争论了,因为我们的视野已今非昔比了,用什么名字其实无所谓,质谱技术在代谢组学领域的应用已经逐渐成为主力军;而在生物样本的微量和无损检测以及在组织样本的原位检测方面核磁分析技术有无可替代性。中国科学家之间(先于外国科学家)开展交叉合作、取长补短的一个标志是2007年国内三个实验室 - 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所的许国旺实验室、武汉数学物理所唐惠儒实验室以及我所在的上海交通大学实验室合作申请973项目,将核磁、气质和液质两种技术三个平台捆到了一起。 代谢组学发展的第二个十年正在酝酿着巨大的变化。除了领域中像Jeremy 和Jan等几位欧洲的标杆性实验室以外,北美洲正在全面崛起,其速度已经远超出中国。从仪器硬件上,美国的代谢组学实验室大多装备精良,我目前负责的代谢组学核心实验室( http://www.dhmri.org/about.html )拥有10台最新型号的液质(包括Waters UPLC-HDMS)和气质(GCxGC-tofMS)以及包括950MHz在内的3台核磁共振仪,这样的重型武器配备堪称北美最强之一。据我所知,美国还有几个地方正在立项筹建大型代谢组学研究设施。软件方面,美国的少数几个实验室已经成功解决了困扰质谱代谢组学研究的几个瓶颈,全面加快了从高通量样品分析到完成海量数据分析的整个研究过程,基本可以随心所欲地把整个平台应用于农业、植物、临床医学、药物或营养等任何一个领域的项目研究中去。导致近年代谢组学在美国快速发展的原因有很多,NIH在内的政府资助和导向是一个重要推动力;另一个原因是工业界尤其是制药工业界经历了(前些年)蛋白组和代谢组学骤热以后出现的冷却,逐步理性地认识了组学平台技术的优势和技术局限性;另外,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或许是美国的代谢组学研究与欧洲的发展模式不一样,他们没有包袱、不拘一格,一开始就与分子生物学以及其他学科协同作战,相得益彰,美国高校和研究院所高水平的生物学基础为代谢组学在生化机制、转化医学方面的深入应用提供了其他国家所不具备的强大的推动力。
个人分类: 未分类|46701 次阅读|30 个评论
[转载]转化医学与3P医学
laijiangtao 2010-2-26 11:23
   转化医学    转化或转换医学(Translational Medicine)是近两三年来国际医学健康领域出现的新概念,同个性化医学(Personalized Medicine)、可预测性医学等一同构成系统医学(systems medicine,包括系统病理学、系统药物学、系统诊断与综合治疗等)的体系,建立在基因组遗传学、组学芯片等系统生物学与技术基础上的现代医学。   它是医学研究的一个分支,试图在基础研究与临床医疗之间建立更直接的联系。转化医学在健康产业中的重要性不断提升,而它的精确定义也不断变化。在药物的研发过程中,转化医学的典型含义是将基础研究的成果转化成为实际患者提供的真正治疗手段,强调的是从实验室到病床旁的联接,这通常被称为从实验台到病床旁定义。   转化医学还有更广泛的意义,这里指从患者出发开发和应用新的技术,强调的是患者的早期检查和疾病的早期评估。在现代的医疗中,我们看到研究进程向一个更加开放的、以患者为中心的方向发展,以及对于从研究出发的医学临床实践的包容。   传统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被一系列的障碍分隔,这些障碍就像篱笆墙。新药的研发隔离于临床在实验室中进行,而当需要进行安全测试和临床试验时才不可避免地被扔过篱笆。许多制药公司正在建立转化医学团队,来增强基础研究和临床医学的沟通。   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转换医学倡导以患者为中心,从临床工作中发现和提出问题,由基础研究人员进行深入研究,然后再将基础科研成果快速转向临床应用,基础与临床科技工作者密切合作,以提高医疗总体水平。因此转换医学研究主张打破以往研究课题组单一学科或有限合作的模式,强调多学科组成课题攻关小组,发挥各自优势,通力合作。   例如,诊断及监测人类疾病的新参数生物标志物的研究,是由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生物信息学等专业研究人员共同组成,定期讨论和沟通,及时解决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仅为开发新药及研究新的治疗方法开辟出一条具有革命性意义的新途径,而且有助于探索新的治疗方法,缩短新的治疗方法从实验到临床阶段的时间,进而快速提高医护和治疗工作的质量。   对于上述定义中的新药,我们认为应把医疗器械包含其中,更合理的表述应为新医疗产品。这里不仅涉及新医疗器械研发的问题,也包含影像设备等医疗器械在新医疗产品的研发过程中,有可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3P医学的时代世纪 人类的健康问题将逐渐步入3P医学时代,即预防(preventive)医学、预测(predictable)医学和个性化(personal)医疗。这一由浙江大学医学院院长巴德年院士率先提出的新的医学理念标志着基因检测工程将更加广泛和普遍的运用于医学领域。到那时,人们对于疾病的态度将从重治转为重防   这一转变,是与生命科学和医学的飞速发展密切相关的:一方面,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破译了人类共有的遗传密码,使得医药研究的点逐渐前移;另一方面,正在进行的国际人类基因组单体型图计划(Hap Map)将为我们揭示,人类基因中单个核苷酸的差别与不同疾病之间的内在关系,使每个人都能预知未来的健康状况,并获得个性化处方。到那时,一滴血测病,将越来越现实。   今天我们医学发展的尖端多集中在病变后期,而没有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疾病的预防上面,在我们周围的亲戚朋友中,也很少有人具备疾病预防的意识及相关知识。   事实上,近20年来,现代医学的确得到了飞速发展,但是对于晚期肿瘤、白血病、糖尿病、心脏病等一直令人望而生畏的疾病,并没有带来显著疗效--不仅治疗的效果不理想,而且病人及其全家为治疗而投入的费用巨大,有人几乎是耗尽家底。相反,如果早发现、早治疗或者能够将疾病扼杀于萌芽状态,患者的生存几率就会大幅度提高,甚至可以免去为治疗而投入的巨额费用。换一个角度来说,如果一个人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能预测到自己将来容易生什么病,并能尽早采取措施进行预防,就会防患于未然。   目前我们都知道人类的健康与遗传基因有关,但疾病并不是完全取决于遗传基因,后天的环境因素、精神状态同样不可小视。这些后天的因素使疾病预防更为迫切,也使疾病的治疗更具有针对性--相信在疾病发生前后能有专门的健康顾问为我们从生活方式、饮食习惯、作息制度等方方面面提供一对一的指导和约束,是大家梦寐以求的,而这正预示着个性化医疗时代的到来。   有人会怀疑个性化治疗方案的提出是否有确凿可信的科学依据,其实有无数的实例可以佐证它完全可信。例如目前倍受关注的由于正常基因改变所导致的遗传病,巴德年院士就举了基因指纹亲子鉴定和Huntingtons病两个生动的例子,来说明基因组核苷酸水平上的变异可能引起的DNA序列多态性,简称单核苷酸多态性,即SNP。并列举了由此引起的疾病,比如低镁血症,镰刀形贫血,载脂蛋白异常引发的各种病症。然而对于此类疾病,根据个人的SNP的信息,就可以预见他的患病情况,从而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并且根据个人情况,提出个性化的治疗方法。   医学理论的提出不仅预见了21世纪医学发展方向的转变,同时也标志着在未来医学的发展道路上基因检测工程将越来越多的被人们所熟知并应用。根据《SCIENCE》今年3月份的报道,遗传分析的费用的下降正呈自由落体运动的趋势,对此巴德年院士幽默的戏说,当将来一个人基因组的分析费用降低到$180,也就相当于CT,MRI的费用时,到那时医生给病人看病问的第一个问题将会是:你的基因图谱带来了没?进而通过将患者的基因图谱与正常的进行比对,那么就能很直观地发现可能发生疾病的器官。   高科技与基因组工程的发展使得疾病的早期预测成为可能,建立在此前提下的3P医学理论也将不是幻想。未来的医生,在看病的时候,极有可能是根据病人的基因信息开出两种处方,一种是个性化治病医药处方,如拉肚子就开对症下药的消炎、止泄或助消化类处方;另一种是预防疾病的健康指导处方,即看完他的基因图谱后预见他可能会产生什么病,然后开出预防措施指导他如何生活、如何工作。这样人们对于疾病的诊治将由被动寻医变为主动预防,尽可能的将各类疾病在病变前遏制。   在美国,人类基因图谱完成测序的消息一经公布,在短短几年内美国就已经建立了500多个基因检测机构,到目前为止,已经有500多万人接受了疾病易感基因检测,足以看出人们对于疾病的重防理念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开始蔓延。目前,在欧美、在中国经济较为发达的上海、北京等地都已经出现这类从事疾病预测并提供个性化健康指导服务的公司,其中上海奇芯基因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就是行业翘楚,这家位于浦东张江的公司和国际一流、国内最权威的技术平台生物芯片上海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立了独家合作关系,并拥有全世界最先进配套设施和雄厚资本的强大优势,借助这些他们已经将基因检测迅速产业化,可以为客户提供多种类型的基因检测及随后的个性化健康指导服务,其客户群体不仅遍布全国,还延伸至东南亚及欧美各地,为全人类的健康带来了福音。   健康不是个人的事情,它关系到一个家庭,一个民族甚至一个国家。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对于健康问题也将会更加地重视,3P医学的出现将会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接纳并推广,基因检测也将更为普及,据估计,我国两到三年内认识到基因检测重要性的人群将达到总人口的15%到20%。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生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的日趋成熟,基因检测机构的日益壮大和完善,世纪,我们将真正进入3P医学时代。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899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罗氏投资新加坡建转化医学中心说起
jinwsapa 2009-12-16 09:43
罗氏一个多月前, 与新加坡政府签署协议在新加坡投资3.587亿美元建立新的药品制造厂。最新消息说,罗氏即将再投资7100万美元,在新加坡设立转化医学研发中心。这是罗氏加大在亚洲投资力度的明显迹象,但罗氏和新加坡经济开发署并没有公开这项扩展计划的细节。不过知情者透露,这一研发中心将设立在靠近新加坡国立总医院和眼,心和肿瘤中心的Outram院所附近。罗氏的这一决定受到对新加坡医学界和医生来说是一大好消息。据说罗氏同时也一直在考虑上海作为一个选择地点。是否最终会选择上海或其他城市开展转化医学研究,外界还无法知青。 但有一点是显而易见的:中国目前从事转化医学研究的人员很少,经验不足, 申报临床研究的手续极为麻烦,要得到临床试验批文难度太大,门槛过高,周期太长。尽管政府这几年,加大人才引进和资金投入,国家药政管理法还需要与国际接轨。作为管理医学和临床研究的主管部门,卫生部及药品监督管理局也需要与时俱进,尽量学习研究国外经验,在确保医学伦理要求和患者安全的前提下,按照严格和灵活结合的原则,加快审核临床研究的审批进度和效率。这样才能促进中国新药研发和转化医学事业的发展。国家将投资300亿,撬动民间和产业界1000亿人民币的新药创制研发,如果不在软件,人力和环境改善方面下功夫,光投资硬件和平台,这对中国参与国际竞争,提高研发效率,研制出更新,更优,更安全的药品,是非常困难的。 2006年5月,阿斯利康公司首席执行官布伦南曾宣布,该公司将于未来3年内在中国斥资1亿美元,建立阿斯利康中国创新中心,并在华开展针对中国基因组学的转化医学研究。据了解,阿斯利康已与上海交通大学建立了精神疾病基因及药物研发领域的合作。未来投资建成的中国创新中心将致力于探索和积累中国患者、基因及生物标记物方面的知识和应用。 中国有好几个医学院所也已成立所谓转化医学研究中心,但从人员配置,经费投入和研究成果方面都显得比较薄弱,或力不从心。国外的转化医学这几年搞得很火红,所有跨国药厂都设立相应部门从事这方面研究。并投入重金,与基础医学,生命科学的学术研究人员合作。试图加快新药研发的进程,提高效率和成功率。这方面的经验很值得中国企业和研究单位学习借鉴。 什么是转化医学? 这是健康研究的新概念。 它打破基础医学与药物研发、临床医学之间固有的屏障,在其间建立起直接关联,从实验室到病床,把基础研究获得的知识、成果快速转化为临床上的治疗新方法。简而言之,转化医学就是要多快好省地实现研发成果从实验台到病床的转化Bench To Bed (B2B) Translational medicine is a branch of medical research that attempts to more directly connect basic research to patient car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is growing in importance in the healthcare industry, and is a term whose precise definition is in flux. In the case of drug discovery and development, translational medicine typically refers to the translation of basic research into real therapies for real patients. The emphasis is on the linkage between the laboratory and the patient's bedside, without a real disconnect. This is often called the bench to bedside definition. Translational medicine can also have a much broader definition, referring to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new technologies in a patient driven environment - where the emphasis is on early patient testing and evaluation. In modern healthcare, we are seeing a move to a more open, patient driven research process, and the embrace of a more research driven clinical practice of medicine. Many pharmaceutical companies are building translational medicine groups to facilitat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basic research and clinical medicine, particularly in clinical trials. Traditionally, basic research has been separated from the clinical practice of medicine by a series of hurdles or fences. New drugs were developed independently of the clinic, and often thrown over the fence for safety testing and clinical trials. The move toward translational medicine is focused on removing these fences, and stimulating bench to bedside research.
个人分类: 医药产业|5735 次阅读|0 个评论
基于本体的转化医学信息组织表达方法的探索
zilu85 2009-11-13 08:52
【下面是我在中华医学会医学信息学学术年会上宣读的一篇论文的前言部分】 转化医学是指将基础研究人员和临床医生的研究成果整合起来,将其直接应用于病人身上,转化医学研究的目标就是探索如何跨越从实验室到病床的屏障。由于医疗实践的初衷就是尽可能多地利用知识和数据来治愈病人,所以转化医学不是什么新的概念,只是随着最近 20 年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开展转化医学研究的条件愈发成熟起来。 特别是高通量分子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大量的、复杂的、而且是动态的数据,利用这些来自于基础科学实验室的数据的研究论文也越来越多,这些文献所提出的理论改变了我们对人类疾病的理解,并且对病人的治疗发挥了直接作用。因此说,高通量分子技术的进步给生物医学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尤其是给转化医学 (Translational Medicine) 研究带来了新的契机。 如何开展转化医学研究?关键的步骤之一就是将来自实验室的基因表达数据与患者的临床特征衔接起来。 以乳腺癌为例,作为女性多发癌症之一,其诊断和治疗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直以来,人们普遍认为乳腺癌是一种异质性疾病,有必要对乳腺癌进一步分类以实施个性化治疗。在现有的知识水平上,临床医生可以根据肿瘤的临床特征 ( 如肿瘤的大小、淋巴结转移、远隔转移以及组织学表现 ) 、病人特征 ( 如年龄、吸烟史和月经状况 ) 以及免疫组织化学特征 ( 如 ER 、 PR 、 ERBB2) 等患者临床特征信息,大致估计肿瘤行为,并为判断预后和对治疗的反应提供帮助。因而,患者临床特征是乳腺癌预后和治疗的重要因素。两组病人基因表达的某些差异可能是由其他因素 ( 如年龄 ) ,而不是靶向因素 ( 如治疗 ) 造成的。 然而,在对癌症患者的肿瘤标本的微阵列数据进行分析的时候,往往把患者间的临床特征上的差异降到最低。例如,在有关治疗的微阵列实验研究中的设计中,尽可能选择年龄没有显著差异两组病人。由于微阵列研究往往费用比较昂贵,研究人员没有足够的样本得出针对病人临床特征的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结论。如果能够汇集并组织已有的微阵列数据中的临床特征数据,深入探索临床特征与基因表达数据之间的关联,有可能把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结合到一起,成为解决问题的途径之一。 目前,在许多基因表达数据库的记录中则蕴含着与该实验数据相关的病人信息,其中重要公共资源当属基因表达数据库( Gene Expression Omnibus , GEO , http://www.ncbi.nlm.nih.gov/geo )。 GEO 是 NCBI 为保存和自由分发科研人员提交的高通量基因表达数据而建立一个基因表达数据仓库和在线资源,该数据库保存了来自微阵列( microarray ),高密度寡核苷酸阵列( HAD ),杂交膜( filter )和基因表达系列分析( SAGE )的许多类型的基因表达数 据。 目前, GEO 存储了大约 10 亿单个基因表达的数据,来自于 100 多种生物,内容广泛涉及到各种生物学问题。在 GEO 中部分记录中含有病人临床信息。例如, GEO 中 GSE2019 号系列中有数百个样本,每个样本的 Description 字段都有临床信息的注释,包括病人的年龄、性别、种族、肿瘤的病理分期、分型等等(见图 1 )。 这些基础研究的记录中包含了病人的临床数据,潜在地把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联系了起来,对于开展转化医学探索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如何组织和表达基因表达数据库中的临床特征数据,尤其是这一研究领域所涉及到的基本术语、概念以及这些概念间的关系,是检索、存储、组织和利用数据库中来自不同实验室的患者临床数据的前提,也是今后开发相关知识库的保障,更是进一步开展转化医学研究的基础。 正是基于上述原因,本研究提出建立一个本体来规范表达临床信息 / 知识。 近年来,随着本体 (Ontology) 研究的逐渐成熟,本体技术被越来越多的研究领域所接受,已经成为整合和解释生物医学数据的重要工具技术 。简单的讲,本体是某一领域的术语及其关系的明确正规的界定在医学领域里开发出了大量的标准化的结构化词表,如 snomed 和一体化医学语言系统 (Unified Medical Language System , UMLS) 。极大的方便了人们交流、组织、表达和分析利用信息。 为此,我们搜集了 GEO 中与乳腺癌相关的基因表达记录,对筛选出含有病人信息的记录,分析其中使用的术语和概念。利用本体的方法构建出表达基因表达数据库中乳腺癌病人的临床信息的知识库。利用该本体可以更加准确的检索、分析和解释乳腺癌微阵列数据,由此促进转化科学和系统科学的发展。同时,也为今后在其他类型的肿瘤和其他高通量平台中应用本体来分析和组织信息提供基础。
个人分类: 生物信息学|5999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化科学 造福人类
hucs 2009-11-4 23:12
转化科学 造福人类 近期,作者基于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这一经典论述提出转化科学( Translational Science )这一学科名词。转化科学是隶属于科学( Science )的一个学科分支,是在不同层次实践科学、应用科学,将科学技术在理论与实践之间互相转化、交叉转化,最终形成生产力的一门学科。它不仅包括自然科学的转化,例如国外已提出的转化医学( Translational Medicine ) ,也包括社会科学等的转化,例如军事学中战争理论《孙子兵法》在医学和管理学中的应用。又如,我们曾共同提出人才就是 GDP (胡春松傅克刚胡永新,健康报 2005-6-27 ),关键取决于转化率。人才 GDP 转化率大小受多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这里,我们提出的人才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转化率。人们在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不仅要努力学会转化,还要善于转化,善于运用书本知识,知识就是力量。因此,转化实质就是从理论到实践,或从实践到理论,如此反复循环,不断提升到更高层次的水平,使理论知识最大限度地为人类实践服务。转化科学,努力实践,造福人类。这也是人类区别于其它生物的本质。 首届世界低碳与生态经济大会暨技术博览会即将于本月中旬在南昌举行( http://dt.nc.gov.cn/xwzx/ ),届时 将吸引世界 500 强企业和国内 200 强企业及外国驻华使节、国际机构代表、知名学者 4000 余人,并有望成为江西生态产业项目面向全球招商的高端平台。抓住机遇,学会转化,善于转化,努力发展本土经济。自然科学如此,社会科学也是如此。让我们的经济与生活在转化科学的推动下,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努力建设自己更加美好的明天。 作为一名医学工作者,当然,首先要作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因此,转化医学才是作者最主要关注的。让转化医学更好地造福人类健康。 (胡春松)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361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理解的转化医学
hucs 2009-10-31 15:35
胡春松 南昌大学医学院 十月三十日晚,我听了 辛洪波 教授关于转化医学等的讲座,受益非浅。这里,谈谈我对转化医学的理解及相关专家关于转化医学的评论。 转化医学的实践 转化或转换医学( Translational Medicine )是近两三年来国际医学健康领域出现的新概念。 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是人们对所有科研活动和科学知识的期望和应用。虽然转化医学是近年才正式提出的概念,但人们早就在自觉践行科技转化为生产力这一经典名言。当然,医学也不例外。人们说军事需求最能强烈地刺激科学技术的进步,因为科技不仅转化为生产力,也转化为战斗力。 TNT 炸药研发后运用于军事战争,违背了研究者的初衷,却说明了科研转化的重大意义。因此说,转化医学概念是新鲜的,但实践却已是很久了。 人们常常会将他人或自己研究的成果运用到实践中去,国外就有很多教授开办自己的公司,国内高校很早就有校办企业或校办产业,这些都是将科研转化为生产力的体现。例如,作者本人 2001 年回国之前,美国科学家就在《自然》杂志发表了骨髓干细胞移植改善小鼠受损心肌功能实验研究的论文。回国后,作者立即申报开展了相关临床研究课题,利用自体骨髓细胞和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心力衰竭患者,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又例如, 2005 年,作者与 胡大一 教授 共同提出并发表了健康的种子法则的论文。 2006 年,正值江西省委省政府开展建言献策活动,我们向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将健康的种子法则产业化的若干建议(如为其谱曲制成 VCD ,拍摄纪录片等宣传活动),使其产生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后来,我们又将其发展为 E ( e )种子法则,并于 2008 年 12 月再次向省委省政府提出将其产业化的若干建议(包括基础研究如寻找关键基因和推广应用。见:人民建议:胡春松的第 23 个建议 /20081229 )。目前,我们正在全球大力推广、普及胡氏健康生活方式( 胡春松胡大一胡盛寿 ,见作者雅虎或科学网博文),努力为人类的健康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可以说,医学科研工作者一直在临床与基础医学之间进行默默无闻的转化工作。如今,关于转化医学有了专门的名词、研究机构,并受到全球广泛的关注与重视。 转化医学的定义、分类与内容 转化医学的经典含义是在药物的研发过程中,将基础研究的成果转化成为实际患者提供的真正治疗手段,强调的是从实验室到病床旁的联接,这通常被称为 从实验台到病床旁 ( Bench to Beside,B2B )定义。 单向转化 :通常人们定义的转化医学是基础向临床转化( B2B )或临床向基础转化( B2B ),是 单向转化医学 。这里,作者还要提出 双向转化医学 以及 多向转化医学 的概念,从而形成 转化科学 ( Translational Science )。这是对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最好总结,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双向转化 :即不仅是基础向临床转化或临床向基础转化,同时也包括临床向临床转化或基础向基础转化。例如,肿瘤研究的概念或方法向心血管研究转变。 多向转化 :即不仅是基础向临床或临床向基础转化,同时也向其它学科转化,向社会科学如哲学、经济学、军事学等多学科转化。例如,作者提出的 RT-ABCDEF 策略 , 不仅是医学的(例如,它在高血压综合治疗方案中的应用 , Hu CS, Manuscript in Proof ) , 也是管理学的,就是一种多向转化的具体实践。 此外,还有 正向转化、逆(负)向转化 的概念,以及 互相转化 , 水平转化 和 垂直转化 等等。 转化医学的内容: 作者认为,转化医学不仅应包括 成果转化 ,还应包括 概念转化 , 方法学转化 , 观念与思维转化 等,形成综合性、立体化的内容。 转化医学的专家评论 转换医学倡导以患者为中心,从临床工作中发现和提出问题,由基础研究人员进行深入研究,然后再将基础科研成果快速转向临床应用,基础与临床科技工作者密切合作,以提高医疗总体水平。因此转换医学研究主张打破以往研究课题组单一学科或有限合作的模式,强调多学科组成课题攻关小组,发挥各自优势,通力合作。 意义: 通过将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紧密结合,在基础研究阶段,就考虑到临床应用的诸多问题,并将基础科研成果转化为能够为临床所使用的技术、方法或产品,这是转化医学诞生的意义。 转化性研究是把生物基础研究的最新成果快速有效地转化为临床医学技术的过程,即从实验室到病床再从病床到实验室的连续过程。主要目的是为了打破基础研究与临床医学之间的屏障,在中间架起桥梁,努力缩短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的时间,把基础研究获得的科研成果快速有效地转化为临床治疗新技术。 障碍: 主要是缺乏足够的转化资金。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向临床的转化过程需要很高的转化成本,且回报周期长。另外,缺乏政策支持和主动的参与者,实验室与医疗单位之间存在利益冲突等也是经常会遇到的困难。 对策: 首先需要建立转化性研究的理念,增加政策引导和对生物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同时减少临床调查的成本,努力优化科研机构与公司企业的合作关系等。而在这个转化的循环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转化性研究中心,其中包括一些独立的研究中心,但更多的是研究型医院的实验室、联合实验室或医学院校与企业联合研发中心。而转化性研究最终的实现需要医院、转化性研究机构、制药公司、医疗器械公司及相关管理机构共同努力,还包括患者社团、社区医生等的参与。 影响: 转化性研究可填补基础研发与临床应用之间的鸿沟,使科研与临床不再分家,加速了医学与理工技术紧密结合和知识产权的商业化。同时还刺激了新教育模式的产生,将以往独立的各学科整合到同一个基础研究和临床学科中去,促进多学科交叉研究策略和教育平台的建立,有助于培养新一代具有转化医学理念和能力的研究工作者和医疗工作者,培养既能研究又能看病的 两栖人才 。 前景: 双向通道一旦打开,将促进基础研究成果快速为临床医学服务,为疾病防治和完善政府公共卫生政策服务。结合中国国情,迅速把一些成熟的基础生物技术和成果转换成患者和普通大众健康的福音,是目前转化医学的发展方向和重要任务。 总之,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转化医学也大有前景,需要人们的重视和大量投入,才能取得更大的成果。 附件: 辛洪波简介   辛洪波,男, 1959 年 11 月出生,九三学社会员,江西万载人,教育部长 江特聘 教授,研究生学历,博士,博士生导师,南昌大学副校长。现为美国生物物理学会和美国糖尿病学会会员、中国生物物理学会 神经生物物理与神经信息学专业委员会 (NBPC) 委员。目前主要从事心肌,骨骼肌和平滑肌肌质网钙释放通道的生理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论文曾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如 Nature 、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 Nucleic Acids Research 、 Proc Natl Acad Sci USA 及 Circulation Research 等发表。已发表论文 43 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 25 篇。科研方向主要有: 1 )肌质网或内质网钙动员分别在心肌,股胳肌和平滑肌等肌肉细胞的兴奋 收缩偶联和胰岛 b 细胞等内分泌腺的兴奋 分泌偶联中的作用; 2 )小鼠的功能基因组学研究; 3 )基因和生物工程药物的研发。现获国际专利 1 项: 组织或细胞特异性基因敲除载体构建 (Vectors for conditional gene inactivation) ;发明人: Hong-Bo Xin (辛洪波) , Michael I. Kotlikoff ;专利号: US Patent-7449179 ;授权日期: 2008 年 11 月 11 日 。    1977 年 09 月 --1978 年 08 月 江西省万载县罗城公社麻田知青队下乡知青    1978 年 09 月 --1981 年 07 月 江西医学院宜春分院医学系学生    1983 年 09 月 --1986 年 07 月 内蒙古医学院药理学硕士研究生,获硕士学位    1986 年 09 月 --1988 年 08 月 江西省医学科学研究所药理研究室助理研究员    1988 年 09 月 --1991 年 07 月 北京医科大学药理学博士研究生,获博士学位    1991 年 09 月 --1993 年 09 月 北京医科大学药理学系讲师    1993 年 10 月 --1998 年 12 月 美国范德比尔特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博士后    1999 年 01 月 --1999 年 12 月 美国范德比尔特大学分子生物学系讲师    1999 年 12 月 --2000 年 06 月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动物生物学系研究助理教授    2000 年 07 月 --2006 年 02 月 美国康奈尔大学生物医学科学系助理教授    2006 年 01 月 --2009 年 03 月 四川大学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血管疾病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导师, 2006 年 3 月被聘为教育部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 特聘教授。四川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四川大学学术道德委员会委员,国家人事部技术专业二级岗教授。    2009 年 02 月 -- 至今 南昌大学副校长,南昌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教授。 ( 资料来源 : http://baike.baidu.com/view/2395178.htm?fr=ala0 ) 胡春松 副主 任 医师 副教授 南昌大学医学院门诊部心内科 南昌市八一大道 463 号(南院大门旁) 南昌 330006 Tel: 18970816800 Email: chunsong_hu@yahoo.com.cn or cs_hu@yahoo.cn Dr. Hu CS' Blog: http://i.cn.yahoo.com/chunsong_hu 科学网博客: http://www.sciencenet.cn/blog/hucs.htm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88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上海交大医学院科研飞速发展的背后
pikeliu 2009-10-30 08:59
上海交大医学院科研飞速发展的背后 :2009 年 10 月29 日 :郑茂   上海交大医学院在科研上的进步可用异军突起来描述。在200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上海交大医学院就获得了6项国家级科技奖,其中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科技进步奖二等奖5项,获奖数在全国医学院校中位列第一。2008年发表SCI论文多达604篇,在全国医学院中名列前茅,而且影响因子普遍较高。今年又传捷报,2009年度上海交大医学院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86个,比五年前增长了近80%,在全国医学院校中又名列前茅。更加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获奖项目和成果与普通百姓的疾病诊治密切相关,并不断被运用到临床工作中去。   是什么秘诀让这个传统特色学院的科研工作如此耀眼,记者近期采访了校方有关人员。   冲破固有模式 海外鲶鱼空间大   近期,王义斌教授以教育部长江讲座教授的名义,出任上海交大医学院转化医学研究中心主任。这位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细胞生物学教授如此描述选择的理由:这里没有把金钱与科研论文挂钩,没有把科研当成交易的筹码,而是真的希望我们能做点事情。   过去,海外回国的教授往往留不住,所谓的问题往往是相容性、思想理念等。但在交大医学院的领导班子看来,这是个认识问题。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国外的人才回来是想做事情的,应当创造更好的外部软环境,给他们留足够的科研发展空间,一方面更好发挥他们的实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带动我们其他的科研工作者。   从2007年至今,上海交大医学院先后从海外引来18名像王义斌这样的科研鲶鱼,平均年龄37岁。他们落户后立即拿到启动经费,自己招收团队成员,投入科研。比如免疫学学者王宏林此前一直在德国乌尔姆大学开展皮肤免疫学研究,因为不是老板,他的研究远离临床。来到上海交大医学院后,他立即与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九院、新华医院的数   名临床医生合作,寻找治疗皮肤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药物靶点,已经取得了进展。而两年前从美国安德森癌症中心回来的细胞生物学专家程金科目前在肿瘤学的研究也是如火如荼,把国外实验室的先进管理模式引进到了学校,带动了一大批年轻学者的成长。   突破体制瓶颈 建立动态考评机制   鲶鱼跳跃了,怎么让家里的大鱼也跃上龙门呢?从2006年起,上海交大医学院就推出一系列政策,改革院系评估体制和考评机制。   一位教授对记者说,交大医学院的教授,附属医院的主任医师不那么好做了,不是终身制,而是能上能下。上海交大医学院人事处处长朱旭明告诉记者,现在交大医学院在对教授和主任医师的考核上,不仅对科学研究有专门的要求而且对临床和教学质量亦有相当的要求。目前,在医学院内有一些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由于某项指标未能达到考核要求而被低聘到下一级岗位。   更加值得一提的是,通过这一动态考评机制的激励,上海交大医学院各大附属医院临床医生的科研工作大大提升了起来。过去国内临床医生整天忙着看病开刀,医、教、研严重脱节。但是国际上的顶尖杂志都非常欢迎和期待基于临床总结的高水平的科研论文,国家重大科研项目评审也对这类项目青睐有加。现在这种尴尬局面在交大医学院已经有了较大的扭转,大批优秀的基于临床的科研项目开展起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整复外科主任李青峰教授的应用去铁胺治疗预构皮瓣部分缺血的应用基础研究项目今年就拿到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培养体系创新 后备军练好内功   据学校有关领导介绍,研究生创新体系的建设也是近些年来交大医学院科研能力大大提升的一大重要因素。   其中关键的一条是要求博士生在SCI上发表高质量论文。一开始,很多博士生有想法,有些自己的导师都没有在SCI上发表论文,自己能行么?但是有压力才有进步。全校上下统一了思想: 练好后备军内功,打好科研功底,今后才能在科研上大有作为!与此同时一系列配套的措施在开始运行起来,首先是提高研究生的招生质量,适当扩大面试在招生打分中比重,优秀导师还有一定名额的自主招生权。录取的学生不能只是考试一流,综合素质也要一流。其次是研究生培养体制改革:部分有条件的学科实行轮转制,新进研究生必须在三个实验室轮转,每个实验室为期2个月,从而完成导师的双向选择。其三是大面积课程的改革,减少灌输性的课程,提高科学思维和前沿技术类课程的比例,如近年推出的科学家讲科研讲座广受研究生的欢迎。   事实证明,此举成效显著,近二年交大医学院每年都有博士生毕业论文获得了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此外,很多博士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凭借扎实的功底在科研上也是发展迅猛,在国内外学术界反响较好。 上海科技报 2009.10.28 :吴苡婷
个人分类: shanghai|24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化医学(TranslationalMedicine)文献计量分析结果
xupeiyang 2009-10-22 09:22
http://www.gopubmed.org/web/gopubmed/WEB1mOWEB10O00d000j10020001000f01000j100300.y 1 2 3 ... 48 Top Cities Publications New York 1,722 Philadelphia 1,605 Boston 1,522 Tokyo 1,469 Baltimore 1,449 St. Louis 1,419 Los Angeles 1,100 Houston 1,056 London 1,045 New Haven 974 Chicago 752 Stanford 716 Kyoto 610 Nashville 520 Pittsburgh 516 San Diego 507 Indianapolis 471 Taipei 451 Sapporo 447 Cleveland 435 1 2 3 ... 48 1 2 3 ... 149 Top Journals Publications J Biol Chem 3,419 J Immunol 2,127 Cancer Res 1,219 Biochem Bioph Res Co 1,113 P Natl Acad Sci Usa 899 J Virol 761 Blood 646 Am J Physiol 590 J Clin Invest 537 Mol Cell Biol 516 Endocrinology 516 Infect Immun 453 Biochim Biophys Acta 429 Biochem J 409 Virology 367 J Neurosci 348 J Bacteriol 340 Febs Lett 332 Anticancer Res 329 Oncogene 327 1 2 3 ... 149 1 2 3 ... 3045 Top Terms Publications Proteins 44,757 Animals 32,559 Humans 29,134 Genes 21,618 RNA, Messenger 19,790 Mice 17,200 Cell Line 12,618 Cells, Cultured 10,718 Rats 10,281 Tissues 10,194 Phosphotransferases 9,863 Neoplasms 9,249 Gene Expression 9,148 DNA 8,410 Patients 8,122 Antibodies 7,583 Up-Regulation 6,897 Base Sequence 6,754 Phosphorylation 6,644 Enzymes 6,638 1 2 3 ... 3045 1 2 3 Top Years Publications 2005 4,359 2004 4,247 2006 4,184 2008 4,178 2007 4,081 2003 4,065 2002 3,954 2001 3,821 2000 3,411 1999 3,343 1998 3,273 2009 3,093 1997 3,034 1996 2,874 1995 2,767 1994 2,457 1993 1,945 1992 1,534 1991 1,306 1990 1,233 1 2 3 见附件资料: TranslationalMedicine 1 2 3 4 5 Top Countries Publications USA 28,185 Japan 8,892 United Kingdom 2,208 China 1,555 Germany 1,491 Canada 1,440 Italy 891 South Korea 878 Taiwan 773 Sweden 460 Australia 377 Israel 368 Netherlands 324 Switzerland 304 Spain 232 Belgium 217 Austria 176 France 151 Greece 143 Norway 131 1 2 3 4 5
个人分类: 信息分析|213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化医学 路在何方
xupeiyang 2009-10-12 11:32
http://www.jkb.com.cn/document/98482.htm?docid=98482cat=09BsKeyWord=null 转化医学 路在何方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戴尅戎院士  转化性研究是把生物基础研究的最新成果快速有效地转化为临床医学技术的过程,即从实验室到病床再从病床到实验室的连续过程,简称为“B-to-B”。主要目的是为了打破基础研究与临床医学之间的屏障,在中间架起桥梁,努力缩短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的时间,把基础研究获得的科研成果快速有效地转化为临床治疗新技术。   炙手可热的领域   转化性研究是近年来医学界最炙手可热的前沿领域之一。特别是2003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 Elias Zerhouni的文章The NIH Roadmap在Science上发表后,更掀起了国际上对转化性研究的高度重视。目前通过pubmed检索,在题名中包含有转化性研究或转化性医学的医学领域文章超过630余篇,其中知名杂志如Nature10篇,Science 8篇,JAMA 8篇,此外在Lancet、Cancer等杂志也分别有2~3篇文章发表。还有一些杂志如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2003年始)、Translational Research(2007年始)则专注于发表转化医学领域的相关论文,很多知名杂志也辟出转化医学专栏。   美国在NIH的推动下,现已有38个大学和医学院如哈佛、耶鲁、斯坦福、杜克、哥伦比亚等名校,建立了进行转化研究的医学中心或医学转化中心。NIH正在以每年2~5亿美元的资助力度推进转化性医学研究,预计到2012年将资助建立起60个转化性研究中心。自2006年起,NIH还开始实施了临床与科研成果转化奖励计划CTSAs。英国在5年内已投资4.5亿英镑用于转化性研究中心的建设。   尽管如今转化性研究在发达国家已备受关注,但在国内还处于未成熟阶段:目前还没有建立转化性研究中心的大型计划出台。好在各地医学院与理工科院校的合并以及综合性大学的建立也间接促进了生物学、心理学、理学、机械学、材料学等与医学的沟通和联系,便于形成如生物材料等研究团队,可能会给转化性研究中心的建立创造更为有利的环境和机遇。   转化的障碍何在   对于转化医学来说,在实现转化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障碍,主要是缺乏足够的转化资金。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向临床的转化过程需要很高的转化成本,且回报周期长。另外,缺乏政策支持和主动的参与者,实验室与医疗单位之间存在利益冲突等也是经常会遇到的困难。   面对这些障碍,必须适时提出对策,首先需要建立转化性研究的理念,增加政策引导和对生物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同时减少临床调查的成本,努力优化科研机构与公司企业的合作关系等。而在这个转化的循环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转化性研究中心,其中包括一些独立的研究中心,但更多的是研究型医院的实验室、联合实验室或医学院校与企业联合研发中心。而转化性研究最终的实现需要医院、转化性研究机构、制药公司、医疗器械公司及相关管理机构共同努力,还包括患者社团、社区医生等的参与。   对临床影响深远   随着科学研究复杂性的增加,临床和基础研究的间隔也在增大,这使得新知识向临床的渗透以及临床向基础研究的反馈都更为困难。因而,转化性研究的重要性愈加突出。转化性研究可填补基础研发与临床应用之间的鸿沟,使科研与临床不再分家,加速了医学与理工技术紧密结合和知识产权的商业化。同时还刺激了新教育模式的产生,将以往独立的各学科整合到同一个基础研究和临床学科中去,促进多学科交叉研究策略和教育平台的建立,有助于培养新一代具有转化医学理念和能力的研究工作者和医疗工作者,培养既能研究又能看病的“两栖人才”。   转化性医学研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若把前瞻性研究的目标锁定在病人身上,强调疾病的早期检查和早期评估,并据此进行科研选题和研究,在获得成果的同时开展转化研究,使成果迅速用于临床,再根据临床效果发展深一层次的研究。一旦这条双向通道打开,将促进基础研究成果快速为临床医学服务,为疾病防治和完善政府公共卫生政策服务。结合中国国情,迅速把一些成熟的基础生物技术和成果转换成患者和普通大众健康的福音,是目前转化医学的发展方向和重要任务。
个人分类: 转化医学|290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化医学(TranslationalMedicine) ---- 炙手可热的领域
xupeiyang 2009-10-12 11:28
http://baike.baidu.com/view/1736796.htm  转化或转换医学(TranslationalMedicine)是近两三年来国际医学健康领域出现的新概念。   它是医学研究的一个分支,试图在基础研究与临床医疗之间建立更直接的联系。转化医学在健康产业中的重要性不断提升,而它的精确定义也不断变化。在药物的研发过程中,转化医学的典型含义是将基础研究的成果转化成为实际患者提供的真正治疗手段,强调的是从实验室到病床旁的联接,这通常被称为“从实验台到病床旁”定义。   转化医学还有更广泛的意义,这里指从患者出发开发和应用新的技术,强调的是患者的早期检查和疾病的早期评估。在现代的医疗中,我们看到研究进程向一个更加开放的、以患者为中心的方向发展,以及对于从研究出发的医学临床实践的包容。   传统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被一系列的障碍分隔,这些障碍就像“篱笆墙”。新药的研发隔离于临床在实验室中进行,而当需要进行安全测试和临床试验时才不可避免地被“扔过篱笆”。许多制药公司正在建立转化医学团队,来增强基础研究和临床医学的沟通。   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转换医学倡导以患者为中心,从临床工作中发现和提出问题,由基础研究人员进行深入研究,然后再将基础科研成果快速转向临床应用,基础与临床科技工作者密切合作,以提高医疗总体水平。因此转换医学研究主张打破以往研究课题组单一学科或有限合作的模式,强调多学科组成课题攻关小组,发挥各自优势,通力合作。   例如,诊断及监测人类疾病的新参数——生物标志物的研究,是由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生物信息学等专业研究人员共同组成,定期讨论和沟通,及时解决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仅为开发新药及研究新的治疗方法开辟出一条具有革命性意义的新途径,而且有助于探索新的治疗方法,缩短新的治疗方法从实验到临床阶段的时间,进而快速提高医护和治疗工作的质量。   对于上述定义中的“新药”,我们认为应把医疗器械包含其中,更合理的表述应为“新医疗产品”。这里不仅涉及新医疗器械研发的问题,也包含影像设备等医疗器械在新医疗产品的研发过程中,有可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http://stm.sciencemag.org/ http://www.sciencenet.cn/htmlnews/2009/10/224006.shtm 美国科学促进会出版新期刊关注转化医学 《科学—转化医学》为月刊;每周三在线刊登研究文章和评论 据《科学》网站报道,将实验室发现应用于临床实践目前已经成为生物医学研究者的首要目标。10月7日,《科学》杂志出版商——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宣布在此领域发起新期刊——《科学—转化医学》(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 《科学—转化医学》在其主页上解释说,转化医学“建立于基础研究进展之上——比如利用细胞培养或动物模型研究生物学过程,以及利用这些进展开发新的疗法或医疗程序”。《科学—转化医学》将于每周三发表研究文章和评论,精选文章则将刊登在印刷版月刊上。 《科学—转化医学》首席科学顾问为NIH前任院长Elias Zerhouni,其在任期间曾努力推动转化研究,作为NIH很大一部分使命。(科学网 梅进/编译) 更多阅读 《科学—转化医学》网站(英文)
个人分类: 转化医学|2981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6: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