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发展趋势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中国社会变革要点之见
热度 2 陈龙珠 2012-11-17 10:13
陈龙珠sh :新一代领导人能否大力推进企业科技创新以抛弃基建经济、减税以实现藏富于民,是他们能否在中国发展历史上留下深刻一笔的关键。 @财经网 :【意见·博客· @李银河 】看新一届领导人亮相印象相当不错。首先,习近平讲话基本脱稿。其次,朴实无华。再次,重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最后强调反腐,这一点很得民心。我对现状最大不满在对思想言论的钳制。最大希望就是新一届领导人不仅给面包,还给人民自由满意的精神生活。全文 http://t.cn/zjwBtiv 转发(1625) | 评论(272) 11月16日22:34 来自 专业版微博 后记2: 中央财政4万亿待支 年底突击花钱隐忧再起 后记1 :降低行政成本系人均收入倍增关键( http://news.sina.com.cn/c/2012-11-17/011525597940.shtml ) 2006年至2011年我国GDP和财政收入的分年度增长情况。我们注意到2006年至2011年间,我国GDP年均增长9.88%,而同一期间,我国财政收入的年均增长速度为20.69%,2倍于GDP的增长!这是不是意味着每年创造的国民财富中,越来越多的份额为政府拿走?如果我们把2005年的财政收入和GDP均视为100,到2011年底时,GDP增长至175.99,而财政收入增长至309.07,这是不是同样意味着GDP中政府所获得的份额越来越大?   政府所得占GDP的比重为什么会逐年以2倍于财富增长的速度增长?究其根本原因,乃在于政府的“三公”消费等公共支出的规模过大。而政府的这些公共支出,即通常所谓的行政成本,换言之,行政成本过高,是导致财政收入以2倍于GDP增长速度增长的主要原因。试设想,如果我们不加大政府机构改革的力度,不降低行政成本,那么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快于GDP增长速度的收入分配格局,会改变吗?
个人分类: 社会思考|1843 次阅读|2 个评论
我国煤炭工业产量、用人数及安全的发展趋势
热度 2 Greg66 2012-11-9 23:23
我国煤炭工业产量、用人数及安全的发展趋势
如果按照下两个图的发展趋势(其中2011年的用人数是估计的),我国煤炭工业的未来发展情况,可以计算了。根据第二个图,煤矿事故导致的死亡人数将在不远的将来下降为零。注:第二个图中的蓝色细实线是回归直线,回归公式和相关系数也显示在图中了,分别是 Y=-614X + 1236732,R=0.99 。
个人分类: 10|3776 次阅读|3 个评论
美国和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趋势(1988)PDF版
黄安年 2012-10-8 07:33
美国和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趋势(1988)PDF版
美国和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趋势 (1988)PDF 版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2 年 10 月 8 日 发布 本文写于 1988 年 8 月 , 收录在《美国社会经济史论》第 230--249 页,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3 年 8 月第 1 版 。没有在刊物上和学术交流网、博客上发表过。现在发布的是 PDF 版 , 总共 20 幅。 我在《我为什么全文发布《美国社会经济史论》( 1993 ) PDF 版》 (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2 年 10 月 07 日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620103 )中谈到: 为什么要在我的博客上全文发布 PDF 版呢。 对我自己来说 , 是为了重温二、三十年前,我自己对于美国社会经济的认识过程 , 这些认识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当时历史条件和自己研究水平的限制,作为学术流痕的轨迹加以保存是必要的。说来也很有意思,当时的一种倾向是对于美国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趋势缺乏实事求是的认识;而今三十年过去国际力量对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 当今的一种倾向是是对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缺乏实事求是的认识。 对于我的博客来说 , 这符合我的学术为公、资源共享、与时俱进、实事求是的宗旨,鉴于博客的开放性 , 自然也期望获得更多网友的批评指正。学者写博客尤其写较为深度的博文是不能离开自己的专业所长和生活经历的,对于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的我来说 , 博文的部分内容自然涉及本人的学术研究领域。 就学术出版界来说,时下侵犯知识产权现象相当严重。令人十分尴尬的是笔者的许多文章未经本人同意,被一些收费网站所下载,即使我自己下载自己所写的文章也要我交费。既然如此,我干脆放在我的博客上免费资源共享,何乐不为?当然为了维护著作权益,笔者提醒引用者注明出处,更不该有变相抄袭的学术不端行为。
个人分类: 世界历史研究(07-11)|3560 次阅读|0 个评论
当今农村发展趋势、陷阱及对策
热度 2 hifly2008 2012-4-7 18:52
当今农村发展趋势、陷阱及对策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农村最初形成打工经济,一部分50年代优秀青年通过外出打工增长了技能,开阔了视野,成长为农村出身的个体经济领头兵,随后他们积累了一定财富和城市发展经验,在地市级城市,甚至大城市购买了房产,成为第一批城镇化的人,经过30多年的发展,第二批(60年代),第三批(70年代),第四批(80年代)的农村优秀青年人也基本完成了城镇化的过程,伴随城镇化的是农村人口的老龄化,农业人口的组成发生了质的变化,“妇女、老人、小孩”成了农业生产的主力军!有的地方农村人口甚至主要是“老人和小孩”!生产人员素质的下降已成事实,我国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而农业的基础地位是不可动摇的,面临新的情况必须制定相应对策! 于是,伴随出现的粮食安全问题引起国家高度重视,一个个“1号文件”出台一系列“惠农”政策,城镇化人口私自的“农村土地流转”开始蔓延,依托国家的“支农惠农”政策,农业生产又出现新的转机,当你在农村种植50亩以上的农田也可以取得5-8万一年的收入,各地农业生产出现规模化的趋势,30多年的农村土地“ 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面临被彻底打破的趋势 ,土地流转加剧,中国新一代农场主产生,农业机械化、规模化发展迅速,目前各地种植50亩以上的新农民发展迅速。他们主要是长期在农村生产未进行城镇化的新型农民,这就解决了老龄化对生产影响的问题。但这时又出现一个巨大的新问题,还有一大部分小生产的农民在规模化生产的浪潮下将面临破产!他们该何去何从呢?! 此外,随着打工经济发展和城镇化的加剧,由于农村儿童教育问题凸显,表现在“留守儿童”问题,不少地方由于上学适龄儿童数量的减少,不少村级小学和镇级初中和县级高中撤销,他们的教育资源严重缩减,特别是小学上学难成了新的问题,本地小学生每天必须去10几里外的镇小学上学,而镇小学因缺乏住宿条件,小学生家长就不得不每天为孩子上学起早贪黑。通常他们必须在5点钟起床,吃完饭,走上一段路(远的要2公里)保证在6点30将孩子送到指定乘车地点,然后坐上破旧的公共班车去镇上,下午再去指定停车站点接孩子回家,为了孩子的教育,他们饱受折腾! 伴随大学扩招,上大学变得容易,大学生已经严重贬值,要在城市中站住脚,出身农村的大学生将面临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他们通常生活在大城市的底层,要想买一座天价的房子变得遥不可及!于是“农村读书无用论”在不少地方盛行,目前,农村的失学儿童变得越来越多,农村教育经过80年代的鼎盛时期,现在已经衰落,这将严重影响今后农村人口的素质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农村90后进一步城镇化已变得更加艰辛,其比例将大大下降,他们中的大多数将来只能在农村谋求发展,成为未来的农场主或者农业服务人员! 综上所述,农村发展的主要趋势有五个方面:1、经过四代的城镇化,农村城镇化即将落幕;2、农村老龄化加剧;3、新一代农场主将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小农经济将面临破产的危险;4、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适应新的生产模式即将在土地流转中失去主导地位;5、农村教育衰落,农村出身的90后教育水平整体下降,他们的城镇化变得不太可能,他们将成为今后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影响深远。主要的陷阱是:1、一部分小农经济个体将破产,将产生不稳定因素;2、农村老龄化问题将影响农村的可持续发展;3、农村教育的衰落将让国家的惠农政策化为乌有,也将加速其他资本投入到传统农业中来。 对策:1、立足现实,面对农村90后,加大支持农村职业教育的力度,让他们有能力成为新一代农场主;2、加强农村医疗体系的建设,让留守老人生活有所保障;3、改善农村小学上学的条件,特别是专车接送、教学条件和寄住条件;4、对个体农业生产者提供更多的引导和培训,让他们有能力种植更多的土地,转变成农场主,发展农村服务业,让其中一部分个体农业生产者成为农业服务业成员;5、稳定粮食价格,规范土地流转政策,保障农场主的利益,以保证粮食安全。
个人分类: 新观点|6183 次阅读|7 个评论
张晓林:颠覆数字图书馆的大趋势
热度 2 libseeker 2011-9-14 16:47
摘编自:张晓林.颠覆数字图书馆的大趋势.中国图书馆学报,2011(5):4-12 文章在引入破坏性技术概念后,描述了可能颠覆当前数字图书馆模式的技术、需求与机制,包括数字学术出版、科学数据、语义化出版等新技术,弱信息需求下模糊探索、战略性阅读下计算分析和研究性合作式学习下动态信息交互等新需求,以及图书馆同质化、业务外包与众包、价值证明压力等运营机制新挑战,建议采取驾驭“破坏与颠覆”的态度、观念,预测可能的战略发展方向。 破坏性技术(Discruptive Technologies)是由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克莱顿.克里斯滕森提出,泛指那些有助于创造新价值、开辟新市场,而且逐步或者迅速地颠覆原有的市场格局、取代原有技术的新技术。“技术”应作广义理解,包括方法、工具、模式和机制等。 可能颠覆数字图书馆的破坏性技术,必须跳出我们所理解和运营的数字图书馆框架(文献的数字化、文献的组织与保存、文献检索与传递以及围绕“如何利用数字图书馆”的咨询与素质教育等),关注那些可能创造新价值、开辟新市场、颠覆原有市场格局的新技术、新方法、新模式和新机制:(1)教育科研信息的内容形态变化。数字化出版——数字学术文献已经成为科技教育用户依赖的用以学习与创造的基本保障;科学数据——科学数据的数字化、网络化组织利用正在高速发展;语义化出版——在科学内容创作与出版时,对其中的知识对象与知识关系进行鉴别和标引,并把解析逻辑与结果作为内容出版的有机组成部分,支持语义化出版。(2)用户利用信息的基本方式变化。科技创新战略转变——科技创新正走向自主创新和针对重大问题的战略创新,正在走向创新价值链中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品开发和市场营造等多个环节的转移转换创新。支持高影响力的“弱信息”需求:在数字信息和网络检索能力的支持下,人们越来越希望能够满足自己的“弱信息”(弱信息是那种问题结构模糊、知识范围不清晰、缺乏明确且系统的检索发现步骤、需要动态解构和探索大量文献内容才可能部分满足的信息需求。)需求。支持高影响力的“战略性阅读”需求——在面对重大复杂问题和自主创新挑战时,科研人员和科技决策者越来越依赖“战略性阅读”来帮助他们梳理科技发展的结构,把握科技发展的趋势,探索和决定所需要的方向与路径;支持高效率的交互合作学习——未来的学校将会像开源软件社区一样,开放、交互、动态、问题驱动和创造驱动,需要信息的支持动态交互知识构建的信息服务。(3)运营环境的釜底抽薪式变化。馆藏的非本地化——数字图书馆带来了“馆藏”的“非本地化”以及基础服务的“无差别化”。服务的外包和众包——“不得不为”的经济节俭措施逐步变成一种在有限条件下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贡献力度的战略;证明自己价值和创造更大价值的压力——数字图书馆带来了人们对图书馆价值进行的重新认识和解读。 驾驭“破坏与颠覆”的策略:(1)“破坏和颠覆”自己是根本的驾驭之道。应该用开放和积极的心态去发现破坏性技术,主动利用这些技术去发展新的服务、创造新的价值、开辟新的市场,从自我循环自我发展到开放创新、转型发展,从而“驾驭”颠覆性趋势。(2)“破坏和颠覆”自己需要转变世界观。从以图书馆及其资源为中心到以用户的需求为导向,充分挖掘和利用各方面的资源和能力来满足用户的需求;从文献检索观到应用观,通过开发和利用丰富的能力来支持各种用户对信息的各种利用需要,不断提升对用户的贡献力度;重新思考什么是现代和未来环境下的信息服务,从数字图书馆到e-Knowledge。(3)寻求“破坏和颠覆”的战略方向。不同的图书馆应有不同的战略方向。国家科学图书馆拟通过战略创新实现知识服务模式的进一步转变与突破,尤其是集成海量数字资源、依赖灵活分析计算、嵌入个性化创新过程、支撑知识发现与情报计算。 相关文献 : 视频: 颠覆数字图书馆的大趋 势—张晓林(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馆长).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k3NTE2NTY4.html (50分钟) 《颠覆数字图书馆的大趋势》全文下载地址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18928488.html?from=likeretcode=0 (wjew提供) 张晓林.颠覆数字图书馆的大趋势.中国图书馆学报.2011(5):4-11
7945 次阅读|1 个评论
大学涉外联合研发机构管理模式及发展趋势的思考
热度 1 lgjszy 2011-8-23 10:48
大学涉外联合研发机构管理模式及发展趋势的思考
大学涉外联合研发机构管理模式及发展趋势的思考 马 军,杨 芳,林 耕,李明亮 【作者】马军; 杨芳; 林耕; 李明亮;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科技处; 北京市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 【文献出处】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Journal of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cience Technology Edition), 编辑部邮箱 2003年 Z1期 期刊荣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ASPT来源刊 CJFD收录刊 【中文关键词】联合研发机构; 管理体制; 发展趋势; 【摘要】中国大学的涉外联合研发机构是伴随着跨国公司全球研发战略的实施及中国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于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新兴事物。清华大学在中国大学的涉外科技合作中的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具体体现在:涉外科技合作规模大、涉外联合研发机构集中度高。本文结合清华大学涉外联合研发机构的发展,分析了涉外联合研发机构管理模式及发展趋势,以及其对大学建设的促进作用。希望本文能够对中国大学的涉外联合研发机构的健康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分类号】G647 伴随着跨国公司全球研发战略的实施及其在中国多领域投资的延伸,已成功加入世贸组织的中国正在成为全球技术研发和生产制造的新兴基地。中国大学与跨国公司共同建立联合研发机构便是这种国际合作与交流日益密切的产物。以跨国投资为载体的生产全球化加速发展,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态势。跨国公司占据着全球生产总量的 45% ,全球国际贸易总量的 60% ,跨国技术转移的 85% ,全球研发投资的 90% 。 在跨国公司的全球化战略中,生产制造中心、研究开发中心和管理运营中心是三个关键的节点。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研发活动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三类:一是总公司设立独立的研发中心;二是在子公司内部设立研发部门;三是与本地的研发机构(特别是大学)建立联合研发机构。本文将以清华大学为例,通过对涉外联合研发机构模式及发展趋势的分析,进一步指明涉外联合研发机构对大学建设的促进以及对其发展的展望。 与大学共建联合研发机构是跨国公司技术战略联盟的具体体现,这些联合研发机构大多设立在大学内部,从属于大学,从形式上可分为联合研究室、联合研发中心和联合研究所。联合研发机构通常由大学提供科研人员、设备、技术及场地,跨国公司则提供资金、科研人员、联合研发中心需要但学校不具备的设备及技术,由跨国公司提出研发课题,双方共同对一些感兴趣的题目进行研究开发。 建立联合研发机构的基本原则是互惠互利,其目的是促进科技研发活动,使资源得到最优化的配置,促进大学和企业的共同发展。具体来说,跨国公司建立联合研发机构的目的有下列几个方面:( 1 )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单纯依靠某一跨国公司的内部研发已不能满足其发展的需要;( 2 )利用大学长期积累的科研基础储备、高科技人才及现成的设备,帮助跨国公司探索新的前沿的科学技术;( 3 )通过相对长期的合作吸引名校的高水平人才;( 4 )开发一些新的产品及跨国公司原有产品的本地化;( 5 )和大学共建联合研发机构将大大降低跨国公司独立建立研发中心的成本。 希望本文对中国大学的涉外联合研发机构的健康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1 清华大学涉外联合研发机构的基本概况 清华大学和跨国公司共建联合研发机构始于 20 世纪 90 年代初。 1992 年 10 月,清华大学第一家涉外联合研发机构清华 - 松下联合电工实验室成立。在随后的 10 年中,清华大学涉外联合研发机构的数量和规模呈迅速增长趋势。截至 2002 年年底,共有 48 个联合研发机构先后成立,涉及 9 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和 14 家世界 500 强企业共建的有 18 个(见表 1 、表 2 )。 从 1992 年建立第一个联合研发机构开始,至 2002 年底的统计显示,跨国公司在清华大学投资联合研发机构的总金额累计达 16.65 亿元人民币,其中项目合同金额超过 500 万元人民币的有 14 个。 12 研发领域主要包括信息、机械、自动化、汽车、生物、力学、化学等方面,合同项目的产权归属情况是:双方共享 97 项,归清华 42 项,归对方 6 项(见图 1 )。 图1 清华大学自建立涉外联合研发机构以来,由涉外联合研发机构产生的直接成果有:申请国内专利 36 项,国际专利 23 项,发表文章 500 余篇,著作 12 部;联合研发机构共承担项目 145 项,其中联合研发 77 项,委托研发 36 项,捐赠 31 项,专利许可使用 1 项;直接从事联合研发机构项目研发而培养的学生 5000 余人。 2 联合研发机构管理体制的完善 为了确保涉外联合研发机构的规范运作,一个相对稳定的管理委员会不可或缺。回顾在建立联合研发机构初期,由于当时清华大学在很多方面的水平都无法与跨国公司相提并论,所以清华确定的合作目标为: ( 1 )让世界了解清华; ( 2 )了解国际最新科研动态; ( 3 )学习跨国公司先进的管理经验。为了吸引跨国公司与清华合作,当时实行的是现实的管理体制。如 1996 年建立“清华-通用联合研究所”时,管理委员会主席就是由通用汽车的副总裁担任,决策权完全由对方控制。 随着涉外合作日益增多,研究及管理水平逐步提高,清华大学在实践中逐渐摸索出了现行的管理模式:由清华大学和跨国公司双方的负责人共同组成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管委会”),管委会的主席由清华大学相关研究领域的负责人担任或双方每年各轮一任。管委会至少每年召开一次会议,具体讨论研究项目的选择、研究经费的分配、研究计划的制定等等,以及检查研究项目的执行情况。另外,从清华大学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中选出一名联合研发机构的主任,负责机构的日常运作及各项目课题组的协调;主任直接对管委会负责。对于跨学科的多项目合作,每个项目还需要再设立项目负责人,实行项目负责制。 通过对联合研发机构管理体制的完善,新的管理体制将更加有利于大学的发展: ( 1 )大学可以参与到联合研发机构的管理决策当中,将联合研发机构的合作项目与大学的科研发展更好地结合起来; ( 2 )相对稳定的管理机制和管理队伍能够保障大学和跨国公司之间建立相对稳定的长期合作关系,能够为联合研发的项目提供较稳定的科研经费。 3 设立门槛提高联合研发机构的档次 在清华大学和跨国公司共建联合研发机构初期,学校对成立联合研发机构还没有成文的管理办法,对合作的金额也没有具体的规定。其结果是联合研发机构的牌子满校园“飞”,有些机构只是徒有虚名的“空架子”。 随着国家对科技的日益重视,对科研院所投资的逐步增加,清华大学在国际上声誉的日益提高,以及大量国际化人才的引进,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提出要和清华大学进行合作。为了规范化管理和提高联合研发机构的水平,使其符合一流大学的标准,以及限制一些不必要的机构设置造成的浪费,清华大学出台了新的管理政策。 新政策规定,联合研发机构的合作期限最少是 3 年,期间跨国公司的投资不能低于 100 万美元或 800 万元人民币。此外清华大学还鼓励各院系和世界一流大学成立联合研发机构,联合研发机构可根据实际情况承接多个研发项目。 随着新政策的出台,一批高水平的联合研发机构相继在清华大学成立。如表 1 所示,在清华大学设立合作门槛后,跨国公司的投资金额由 1992 年的 80 万元人民币增加到 2002 年的 14.7 亿元人民币,和进入世界 500 强的跨国公司的合作从无到有,由最初两年的零投入增加到 2002 年的 1652 万元人民币。 以 2002 年为例:清华大学和跨国公司成立的联合研发机构数量只有 4 个,但跨国公司的投资金额达到 14 .7 亿元人民币,占自 1992 年第一个涉外联合研发机构成立以来 10 年投资总和的 88.5% 。其中由王大中校长亲自参加的、清华大学重点支持的“清华 -BP 清洁能源研究与教育中心”, BP 公司将在十年内对其投资 1652 万元人民币。 该中心功能定位为: ( 1 )国际化的研究基地:致力于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在能源领域的重要研究基地,以与该领域著名跨国公司合作研究项目为基础,组织校内、国内学术界的相关力量,吸引国外客座研究人员,开展与国际接轨的高水平研究; ( 2 )国际合作的枢纽:致力于成为清华开展和拓展能源领域国际合作的重要载体和枢纽,促进与世界著名跨国公司、政府机构、基金会以及研究机构的交往和实质性合作; ( 3 )有特色的能源领域信息中心:借助清华大学的多学科综合优势以及国际交流广泛的优势,逐步积累和建立能源领域的各种资源,使其成为该机构所涉及的能源领域最具吸引力的信息中心; ( 4 )高水平的能源论坛:将提供高水平的会议场所、重要的演讲报告及吸引国内外高层次的听众,成为有吸引力的能源领域论坛。 4 联合研发机构冠名问题利弊分析 笔者曾就联合研发机构的冠名问题和美国的 MIT 、加州理工等世界一流大学有过交流,他们的做法是不主张成立冠名的联合研发机构,其原因是学校的资源有限,一旦被某一家跨国公司冠名,则学校在该领域的资源就会被一家公司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垄断,而不能被社会充分利用。 但由于中国大学目前的水平还不能和美国的一流大学相提并论,成立联合研发机构在一定程度上不仅是跨国公司的需要,更是中国大学的需要。清华大学建立涉外联合研发机构的初衷就是向世界表明清华大学是一个对外开放的大学,借助与世界著名跨国公司的合作,提高清华大学的国际知名度。从清华大学涉外联合研发机构发展与完善的进程来看,和跨国公司成立联合研发机构的目的更多的是出自大学自身发展的需要。 10 年来的实践表明,高水平的涉外联合研发机构可以大大促进大学的自身建设,具体体现为: ( 1 )提供一个可以将大学的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转化到生产第一线的平台,加速科研成果产业化进程; ( 2 )从企业界寻求科研经费的支持; ( 3 )给学生提供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 4 )开拓学生的眼界,培养学生潜在的知识商业化能力; ( 5 )获得自身不具备的前沿产业技术,增强科研实力; ( 6 )与世界知名的跨国公司合作,学习其先进的科研管理经验。 5 涉外联合研发机构的发展趋势 5.1 机构成员的多元化 从 10 年来的发展进程来看,清华大学涉外联合研发机构规模越来越大,合作模式由以前的一对一(即清华和某一个跨国公司的联合研发机构)发展为目前的一对多(即一个联合研发机构中同时有多家跨国公司加盟,如清华 -BP 清洁能源研究与教育中心就将与多家跨国公司共同合作)。 通过与清华大学的合作,跨国公司不仅可以利用清华大学的技术支持,而且可以借助清华大学的冠名提升无形资产,扩大在中国的知名度,拓展中国市场。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巨大的开放市场无疑将吸引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前来投资合作。我们希望最终涉外联合研发机构的模式是多对多的形式,即世界一流大学群-世界著名企业群共同参与的开放式联合研发机构。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清华大学联合研发机构能够成为国际化、高水平、权威的多家合作的国际研发机构,形式由具体的项目研发拓展为集基地研发、信息交流、国际枢纽为一体的高级沙龙俱乐部。 5.2 合作国家和地区发展趋势 如表 2 所示,与清华大学共建联合研发机构的跨国公司大多分布在技术和资金优势显著的国家和地区,如技术和金融大国美国就名列榜首。对于清华大学来说,选择与技术和经济实力较强的跨国公司合作,一方面可以提高学校本身的研发水平,另一方面也可以补充国家对科研投入的不足。 从最初接受跨国公司委托的一些小项目起步,到一些技术含量高的大项目,到跨国公司的一些核心技术的研发,再到目前的与跨国公司联合进行的世界前沿课题的研究,与跨国公司的联合研发在提升清华大学的科研实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清华大学的涉外联合研发机构中国家和地区的结构分布呈现一个更加多元化、更加繁荣的新格局。同时我们也期待,随着清华大学自身科研实力的提高,其科研成果更多地走出去,为世界经济的发展与繁荣作出更大的贡献。
4019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光伏材料的发展趋势
icstu1 2010-8-13 10:40
个人分类: O 回顾 质疑 假说|890 次阅读|0 个评论
国内外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现状与发展趋势
wcwcsong 2010-5-21 16:48
(宋稳成原创)农药作为一种特殊的农业生产资料,一方面可防止病、虫和草害,确保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另一方面却因其不当使用,导致农产品和食品中农药残留超标以及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人们对食品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农药残留作为影响食品安全的重要化学危害因素已成为食品安全水平的重要指标,日益受到政府和公众的广泛关注。 1995 年 1 月 WTO 的成立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和食品及农产品贸易国际化的步伐,在技术性贸易措施协定( TBT 协定)和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定( SPS 协定)框架下,各国均加大了制定包括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 MRLs )在内的合理的技术标准及卫生和检疫措施的力度,以避免不必要的贸易摩擦。本文重点介绍了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 CAC )、欧盟、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最新的农药 MRLs 现状及发展趋势,同时分析了我国在相关领域存在的差距,并提出了促进我国农药 MRLs 标准制修订水平的建议。 1 国际农药 MRLs 标准现状 1.1 政府间层面 CAC 是负责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 FAO ) / 世界卫生组织( WHO )联合食品标准项目的政府间机构,其宗旨是制定国际食品法典标准,保护消费者健康和确保 食品 贸易公正、公平。现有的 食品法典标准都主要是由其各分委员会审议、制定,然后经 CAC 大会审议后通过,食品及农产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 MRLs )标准由其下属分委员会国际食品法典农药残留委员会( CCPR )负责制定。 CCPR 以科学依据为基础,采用风险分析的原理,对已登记使用的农药进行风险评估,当发现该农药对人体具有潜在危险且可能导致 国际贸易问题时才制定 MRLs 标准。在相关标准制定中, CAC 和 CCPR 与农药残留联席会议( JMPR )保持密切关系, CAC 和 CCPR 为食品标准风险管理机构, JMPR 为农药残留风险评估机构,根据风险管理机构 CAC 和 CCPR 的建议开展工作,但独立于风险管理机构。 自 1966 年召开第 1 届 CCPR 会议以来,目前已召开了共 41 届会议,累计制定了克菌丹 (captan) 、甲萘威 (carbaryl) 等 228 种农药在水果、蔬菜和谷物等 19 大类 290 多种食品和农产品中至少 3300 个法典 MRLs 。 2006 年,我国成为 CCPR 主席国,并于 2007 年和 2008 年组织召开了第 39 届和第 40 届 CCPR 会议,其中第 39 届 CCPR 会议制定了 20 种农药的 187 项法典 MRLs ,撤销了 13 种农药的 124 项原有法典 MRLs ;第 40 届 CCPR 会议制定了 23 种农药的 279 项法典 MRLs ,撤销了 13 种农药的 91 项原有法典 MRLs 。因此,农药 MRLs 法典标准数量是一个动态值,每个 MRLs 都需要通过周期评估程序定期( 10~15 年)对其进行再评估,根据最新资料及时修订或撤销原定的限量值。目前共有法典 MRLs 标准 3158 个,涉及农药 156 种。 食品法典标准是 WTO 认可的国际农产品及食品贸易仲裁的重要参考依据,同时也是国际上农产品及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最重要的参考资料, 对全球农产品及食品贸易 产生着 重大的影响。 CAC 各成员国参照和遵循这些标准,既可以避免重复性工作,节省大量人力和财力,又能有效地减少国际食品贸易摩擦,促进贸易的公平和公正。 1.2 国家层面 1.2.1 欧盟国家 欧盟统一的农药 MRLs 由欧盟食品安全局( EFSA )负责制定。欧盟历来十分关注食品安全,并形成了比较严谨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 2002 年欧盟发布欧盟新食品法,即欧盟议会与理事会 178/2002 法规( Regulation ),并于同年 1 月 28 日正式生效。该法规是欧盟迄今出台的最重要的食品法,填补了在欧盟层面缺少总的食品法规的空白,是对以往欧盟食品质量与安全法规的提升与创新,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 2005 年 2 月 23 日 欧盟又颁布了 396/2005 法规,该法规规定了欧盟统一的食品和农产品中农药的 MRLs ,同时补充了 91/414/EEC 指令( Directive )(此指令是目前在欧盟农药政策框架内,用于规范市场上的植保产品( PPPs )的重要法规)。 396/2005 法规还整合了以往的 4 个指令,共包括欧盟的 245 个农药 MRLs 以及约 850 个各成员国各自的农药 MRLs 。 396/2005 法规共包含 7 个附录,其中附录 I 为食品和农产品清单,附录 II 为欧盟现有的 MRLs ,附录 III 为临时性的 MRLs ,附录 IV 为豁免最大残留限量的物质清单,附录 V 为一律标准,附录 VI 为加工产品的 MRLs ,附录 VII 为收获后使用的熏蒸剂名单,其中附录 1~4 是核心内容,涉及 471 种农药在 315 种食品和农产品中共 145000 个 MRLs 。以下简单介绍其中 7 个附录的主要内容。 附录 I 为 食品和农产品 清单,为欧盟第 178/2006 法规,将 315 种商品分成新鲜和冷冻水果、新鲜和冷冻蔬菜、干豆类、香料等共 10 个大组。 315 种商品共包含了当前指令中涉及的 190 种原有商品和 125 种新商品,新商品多数为小作物如木薯、麝香草等,也包括可可、咖啡和糖类植物。 附录 II 为欧盟现有的 MRLs ,是以前根据欧盟指令制定的,包括原有 245 种农药在原有的 190 种农产品(商品)中共计约 45000 个 MRLs ,大多数农药已经按照 91/414/EEC 指令完成了风险评估。欧盟 MRLs 的制定是由成员国和 EFSA 基于 WHO 的方法,对消费者长期和短期的健康情况进行风险评估,再根据农药残留摄入量与 每日允许摄入量 ( ADI) 或 急性参考剂量 (ARfD) 进行比较,作出风险管理决策,经征求意见及 WTO/SPS 通报后,由欧盟食物链和动物健康标准化委员会( SCFCAH )批准并发布。 欧盟 MRLs 制定的资料要求主要有:一是需要提供毒理学资料及由此推导的 ADI /ARfD 。二是批准使用情况及良好农业规范( GAP )信息。三是监控残留试验,对大宗作物要求有 8 个试验点,小作物为 4 个试验点。四是对于与动物饲料相关的作物,还需进行动物饲养研究。 附录 III 为欧盟临时标准(由于缺乏相关数据而暂时设定的 MRLs )。附录 III 又分为两部分,附录 IIIA 为新增加的 226 种农药在 315 种食品和农产品(原有 190 种和新增 125 种)中共约 70000 个临时 MRLs ,这些 MRLs 主要来源于成员国的国家 MRLs 、进口 MRLs 和法典 MRLs ,对应的农药并未根据 91/414/EEC 指令进行风险评估,是成员国 50,000 个 MRLs 及法典 MRLs 向欧盟 MRLs 协调、统一的一个转化,转化过程包括开发数据库并收集信息、制定标准草案和征求意见等 10 个步骤。附录 IIIB 为原有 245 种农药在新增的 125 种食品和农产品中共计约 30000 个 MRLs 。 附录 IV 为豁免物质清单。共有 52 种物质被列入清单中,包括 6 种微生物和 46 种化学物质,如苯甲酸、脂肪酸等。目前至少有 8 种物质根据 91/414/EEC 指令进行了风险评估,其他正在评估中的物质也暂时列入了该清单。 附录 V 为 396/2005 法规附录中未涉及的农药在农产品中的 MRLs ,定为一律标准( 0.01mg/kg )。附录 VI 为附录 I 中加工后产品的加工因子。附录 VII 主要涉及收获后使用的熏蒸剂,共有磷化氢、磷化铝、磷化镁和 硫酰氟 4 种化合物,其对应的产品中的残留量允许临时超过附录 II 和附录 III 中的 MRLs ,但在销售和消费时的最终残留量应符合限量限制要求。 1.2.2 美国 美国农药登记与 MRLs 制定由其环境保护局( USEPA )负责。美国是世界上农药管理制度最完善、程序最复杂的国家,建立了一整套较为完善的农药残留标准、管理、检验、监测和信息发布机制。为了确保食品安全,维护消费者利益,美国制定了详细、复杂的 MRLs ,共涉及 380 种农药约 11000 项,大部分为在全美登记的农药并根据联邦法规法典( CFR )制定的 MRLs ,其余为农药在各地区登记中制定的 MRLs 、有时限或临时的 MRLs 、进口 MRLs 和间接残留的 MRLs 等,还列出了豁免物质或无需 MRLs 的清单,提出了 零残留 的概念。其所有 MRLs 和豁免物质均列入了 CFR 第 40 章第 180 节中。 美国 MRLs 中有时限或临时性的 MRLs 约有 600 项,涉及 100 种农药, 1998~2008 年已撤销了 400 多项有时限的 MRLs ,计划 2009 年撤销 27 种农药的 114 项有时限的 MRLs 。列出了约 165 种豁免物质清单,包括柴油、增效醚、除虫菊(酯)、鱼藤酮、藜芦碱等农药活性成分,部分收获后使用和用于特殊处理的农药(如溴甲烷作为移栽前的土壤熏蒸剂,碘化钾作为香蕉叶面处理剂等),其余绝大部分为非活性成分(如助剂)。美国根据需要,对国内没有登记的部分农药 / 作物组合制定了少量的进口 MRLs 。 零残留 即不得检出,美国提出此概念主要基于以下原因(或其中之一):一是未确定农药对两种温血动物物种的安全剂量;二是农药对试验动物有致癌性或其他显著的生理学影响;三是产品在进行国际贸易前,残留的农药通过洗涤、风蚀等过程及 GAP 已去除而几乎不再存在。 1.2.3 日本 日本农药的 MRLs 由其厚生劳动省制定。由于农药、兽药等化学品残留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突出,日本于 2003 年 5 月修订了《食品卫生法》,并于 2006 年 5 月 29 日正式实施肯定列表制度( positive list system ),并执行食品和农产品中农业化学品新的残留限量标准。肯定列表制度涉及对农药、兽药和添加剂等 791 种农用化学品的管理,是当时世界上制定残留限量标准最多、涵盖农药和食品品种最全的管理制度。该制度几乎对所有用于食用的食品和农产品上的农用化学品制定了残留限量标准,包括 临时标准 、 一律标准 、 沿用现行限量标准 和 豁免物质 以及 不得检出 5 个类型,共有限量标准 57000 多项,其中农药和农药 MRLs 的数量分别为 579 种和 51600 多项,均分别占到总数的 70% 和 90% 以上。 临时标准:日本共制定了 47636 项临时标准,涉及 264 种 ( 类 ) 食品和农产品、 515 种农药。制定 临时标准 时主要需考虑以下几个因素:一是 CAC 的 MRLs ;二是日本《农药取缔法》规定的国内登记许可标准(即沿用现行限量标准);三是基于 JMPR 所要求的进行过科学的毒性评价的外国 ( 欧盟、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 ) 的 MRLs ,采用 5 国的平均值作为其临时 MRLs 。四是当由于致癌性或其他原因不能确定农药的 ADI 标准时,应根据目前的习惯做法,在制定《临时标准》时以不得检出表示。根据规定,《临时标准》在其制定后每 5 年需重新评估一次。在对《临时标准》实施期间获得的反馈意见进行进一步修订的基础上,将出台正式的《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在新制度正式实施后,日本即已开始修订相关的临时标准。 一律标准:即日本政府确定的对身体健康不会产生负面影响的限量值,以 1.5g 人 1 d 1 的毒理学阈值作为计算基准,确定的限量值为 0.01mg/kg 。该标准适用于肯定列表制度中未制定 MRLs 的农用化学品 / 食品组合。 豁免物质:日本确定豁免物质时主要考虑如下因素日本的评估结果、 JMPR 的评估结果、基于《农药取缔法》的评估结果以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评估结果。豁免物质包括矿物油、印度楝树油等。 日本在实施肯定列表制度前共制定了 246 种农药的 8990 项 MRLs 。新制度实施后,沿用了 2005 年前 58 种农药在 175 种(类)农产品上的共 2389 项 MRLs ,同时新制度规定了在所有食品中不得检出的农药有敌菌丹( captafol )等 7 种,在部分食品中不得检出的有艾氏剂、狄氏剂等 6 种。 1.2.4 加拿大 加拿大的农药残留管理由其卫生部和农业部根据食品药品法( FDA )联合执行,农药登记及 MRLs 制定由其卫生部负责,残留监控及执法由其农业部负责。以前,加拿大的农药 MRLs 都是通过官方公报征求意见后,根据 FDA 下的食品药品条例 (FDR) 制定的。截至 2008 年 6 月 16 日 ,加拿大共制定了 174 种农药在 280 种(类)食品和农产品中的 2362 项 MRLs 。 2008 年 6 月 16 日 ,加拿大通过 C-28 法案( Bill C-28 )修订了 FDA ,至此将允许按照有害生物控制产品法 (PCPA) 合法地制定农药的 MRLs ,而无须经过 FDR 的批准。这种变化将使得 MRLs 的制定、修订和撤销更加高效、快速。程序变化后,加拿大加快了 MRLs 的制定和修订速度, 2008 年 7 月 9 日 至 9 月 3 日 ,加拿大共制定了 57 种农药的 2476 项 MRLs 。其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对以前已制定标准的部分农药增加与之相关的食品和农产品,另一部分为新增加的农药 / 食品、农产品组合。根据 PCPA ,加拿大目前共有 201 种农药在 570 种(类)食品和农产品中的 4838 项 MRLs 。 1.2.5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澳大利亚的农药登记与农药 MRLs 制定由其农药和兽药管理局 (APVMA) 负责。 2008 年 10 月, APVMA 发布了新的农药 MRLs 标准,新标准由 5 个附表组成,一为 500 多种农药的共 4000 多项 MRLs ;二为食品和动物的分类,该分类参考了 CAC 的食品和动物分类;三为残留定义;四为动物中的 MRLs ,共涉及 184 种农药的 570 项 MRLs ; 5 为豁免物质清单,该清单详细列出了 不需要制定 MRLs 的农药的各种前提条件。新西兰的农药登记和 MRLs 制定由其食品安全局负责,新西兰目前共制定了约 2900 项 MRLs 。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于 1998 年签订食品标准互认协议,共同建立了澳大利亚、新西兰食品标准局 (FSANZ) ,负责制定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食品标准法典。所制定的标准中,除个别标准单独适用于澳大利亚或新西兰外,绝大部分为两国通用标准。 2 MRL s 标准制定的特点及趋势 2.1 标准体系化 欧盟各国、美国等发达国家在大批量制定 MRLs 标准前均要出台或修订相关食品安全管理法规。这些国家依靠 其先进的科学技术及强大的国力, 积累了大量农药毒理、残留、环境等方面的基础数据 ,其 MRLs 标准几乎涉及所有的农产品和食品,一种农药在不同的作物包括很多小作物上都有详细规定 ,并制定了一系列与 MRLs 标准配套的技术规范。其法律依据充分,标准和规范数量 庞大 ,指标具体,体现了标准的权威性和可操作性,加上标准制定、实施和技术支撑的协调统一性, 从而形成了一个有机的 标准 体系和有效的监管机制,确保避免因农药残留超标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 2.2 制定 MRLs 时重视风险评估 欧盟各国、美国等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在 制定 MRLs 标准时 日益强调风险评估,并在风险评估中突出了对弱势群体如儿童、育龄期妇女的保护。 风险分析已被认为是制定食品安全标准的基础 , 在其 4 个组成部分中 , 风险评估是整个风险分析体系的核心和基础 , 也是 CAC 、欧盟、美国等国际组织和国家目前和将来工作的重点。在国际上,农药残留风险评估的目的 就是制定 MRLs ,风险管理的结果就是决定农药能否获准登记,而 MRLs 的制定水平直接反映了农药登记管理和风险评估的水平,并直接影响到消费安全与食品和农产品国际贸易 。 目前,美国在制定 MRLs 时所采用的 风险杯( risk cup ) 原则得到了很多农药管理工作者的肯定,这是一种农药累积风险评估理念,代表着农药风险评估新的模式。按照这一模式进行农药残留管理,一方面所制定的各农药残留限量( MRLs )之间差别很大,使得美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 MRLs 值无法进行平行比较;另一方面可以对新登记的农药产品的 MRLs 进行合理的分配,以符合本国实际使用情况。这样做不但可以避免本国居民农药残留总摄入量超标,还可以有效地保护本国贸易以及限制农产品输出地的农药使用。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在农药登记管理及农药 MRLs 制定中融入了产品生命周期的理念,过程贯穿于农药风险评估、 MRLs 制定、登记批准、撤消登记、免除 MRLs 和再评估等, 这些过程相对独立而又互相关联 , 从而形成了一个风险评估 - 风险管理的有机体系 , 对新农药、在用农药和撤销后的农药都建立了有效的监管机制, 是很多国家农药管理的典范 。 2.3 标准制定中的协调性和工作分工 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制定中的 协调性及工作分工主要体现在:一是在制定 MRLs 中,国际组织间、国际组织与国家间以及各国家之间均加强了协调与工作分工。如 JMPR 加强了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 )的合作与工作分工, OECD 制定了与农药 MRLs 相关的指导文件和准则,如农药在植物中的代谢准则、轮作作物田间试验准则、残留定义准则、农药残留试验准则、作物田间残留试验模版和家畜饲料表等。 JMPR 和 OECD 共同制定了尽可能多的、具体的 准则和规范,以确保制定 MRLs 时所需资料的质量以及 MRLs 的协调一致。所有这些资源适用于 JMPR 时也同样适用于其他各相关管理机构。二是为了减少标准制定中的人为因素, JMPR 启用了统计学评估方法和评估软件,并将统计学方法应用到累积风险评估等新模型之中。三是通过 CAC 建立了全球统一的 MRLs , 主要是农药用量较小的作物和特殊作物(小作物)上农药的 MRLs 。 2.4 MRLs 标准越来越严格和具体 为了确保食品安全及保护各国的贸易利益,欧盟各国、美国和日本等国在制定 MRLs 时力求覆盖所有农产品和食品,标准指标越来越严格,主要体现在所有未经过风险评估的 MRLs 值都定为临时标准,以方法的检测限或一律标准( 0.01mg/kg )为限值,或者定为 零残留 或 不得检出 。在标准制定中不仅考虑农药母体,还考虑农药的异构体、代谢物和手性结构毒性,同时为避免因缺乏标准可能产生国际贸易问题,对可能检测不出的农药残留,也有可能制订残留限量标准。 3 我国农药 MRLs 现状 3.1 基本状况 我国政府及相关部门非常重视食品及农产品质量安全,于 1995 年和 2006 年先后颁布了《食品卫生法》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并于 2009 年 6 月 1 日开始实施《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充分考虑了《食品卫生法》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内容。这些食品安全管理法规的出台,为食品及农产品中农药 MRLs 的制定提供了法律依据。 目前,我国农药的 MRLs 标准主要由国家标准和 行业标准两部分组成,国家标准由卫生部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共同发布,行业标准主要为农业部发布,属农业行业标准。我国于 2005 年 1 月 25 日发布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国家标准(简称 新标准 ),并于 2005 年 10 月 1 日开始实施。新标准代替并废止了以前 34 个食品中农药残留限量国家标准,共包括了 136 种农药的 478 项 MRLs 。为了弥补国家标准的不足,农业部也加快了行业标准的制定,截至 2009 年,我国共制定了 118 种农药在 68 种(类)食品和农产品中的共 329 项 MRLs 农业行业标准。目前,我国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共有涉及 178 种农药在 92 种(类)食品和农产品中的 807 项 MRLs 。同时制定了 500 多种农药在食品和农产品中的残留检测方法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以及农药残留采样方法等其他配套的技术规范,初步形成了以国家标准为主,行业标准为辅,以及安全标准和配套支撑标准共同组成的较为完善的农药残留标准体系。 与原有标准相比, 2005 实施的新标准是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并参考了 CAC 、美国、欧盟等国家及组织制定的标准而制定的。新标准与 CAC 标准的符合率由原来的 14.6 %提高到了 85 %以上,有 83 种农药的 274 项 MRLs 标准直接采用了 2004 年的 CAC 标准或与其一致。某些特定的粮食、蔬菜等食品,因我国居民的食用量较大,其农药残留指标还要严于 CAC 标准。新标准还考虑到了农药的代谢产物及杂质对人体可能造成的危害,增加了毒性分级的内容,将食品中的各种农药残留分为剧毒、高毒、中等毒性和低毒几个级别,并列出了农药用途、 ADI 、 ARfD 、残留的定义和检验方法等信息。对食品和农产品的分类更细,如将蔬菜分为叶菜类、果菜类等,将水果分为仁果类、核果类等,使标准更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实用性和可比性 。 3.2 存在的差距(略) 4 小结 (略) 还是目的?
个人分类: 法典专题|6009 次阅读|4 个评论
发展中的中西医结合肝脏病学
fqng1008 2010-3-16 12:18
按:又搜索到一篇旧稿,是2002年深圳市中西医结合肝病专业委员会成立时的文章,后来修改后发表于《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作为今天的日记留下吧。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探索,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病取得了不少进展,尤其在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结合、多层次整体调节以及个体化治疗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随着21世纪的到来,中西医结合肝病研究必将更加深入,展示出灿烂辉煌的前景。 1 慢性肝炎、肝硬化的治疗 在我国,随着乙肝疫苗、甲肝疫苗的普遍应用,以及丙肝疫苗、戊肝疫苗的研制成功,病毒性肝炎的感染率将大大降低。但是,已感染肝炎病毒的1亿多人中,部分正在向慢性肝炎和肝硬化、肝癌演变,这是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病的艰巨任务。 病毒性肝炎的治疗,基本原则是清除病毒、逆转组织学、预防并发症、改善预后。在清除病毒方面,现代医学优于传统医学,在逆转组织学方面,传统医学优于现代医学。根据我国肝炎病毒感染人口众多,经济基础较差的特点,治疗宜因人而异,对多数病人,治疗目的应是保护肝功能,逆转肝组织学变化,阻断慢性肝炎向肝硬化发展,从而制止肝病三步曲的恶性演变,改善慢性肝病的预后。显然,在抗病毒、抗肝纤维化、改善组织病理、恢复肝功能和改善症状等方面,中西医结合治疗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今后的工作重点是: 1.1 临床研究 通过严谨的临床研究,探讨中西药物的确切治疗作用和机理。首先,根据现代医学的生物学原理,针对每一个病种、病型、病程以及并发症,进一步探讨更为合理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其次,遵循循证医学的原则进行课题设计,如严格的病例选择和排除、肯定的随机双盲对照、确切的考核指标(如肝纤维化治疗的用药前后肝组织学活检并长期随访等)、可靠的统计分析等等,保证实验结果的真实性。目前,不同疗效的报导缺乏可比性,分析其影响因素,一是病例差异,急性感染和慢性患者未能明确区分,年龄、性别、民族、病程、发病类型也有差异;二是检测差异,如试剂、检测方法和操作技术不同;三是治疗差异,虽是固定组方,但各种药物受产地、品种、采集时间、药用部位、贮藏、炮制、制剂加工等因素的影响;四是统计差异,一些病例缺少对照,或样本大小不一,或缺乏随访等等。因此必须制定统一的诊断标准和疗效标准,进行严格的科研设计和实事求是的科研总结。 1.2 中药研究 结合药理学结论,研究中药的有效成分,并优化组方,提高疗效:①进一步筛选具有独特功用,效价较高的单体药物,尤其是抗病毒药物的筛选和提取,针对病毒复制的不同环节和存在于机体的不同状态,广泛进行体内和体外,临床和基础的研究;②发展中药独特的免疫治疗,弄清中药对免疫调节的各个环节的具体作用,更有效地实行整体调控;③开展生物靶向治疗的研究,把具有抗病毒、调节免疫的药物与靶向剂结合,从而发挥其特异性好、选择性强、提高疗效和降低副作用的优点;④选择更能反映病毒和肝组织生理、病理特性的模型,根据不同模型的特点筛选相应药理作用的药物,或改进和发展现有的动物模型;⑤积极引入新的能较好地分析复方配伍关系的设计方法,对于揭示药味之间的相互作用,阐明其多成分、多作用、多层次、多途径、多靶点的特点,进行有效中药的复方药理学研究,进而揭示中医药治疗慢性肝病的特殊方式和作用规律,还可通过证治药动学假说,研究复方效应成分动力学、方剂治疗药物监测、方剂血清成分谱和靶成分和中药复方活性成分群等。 1.3 微观辨证的研究 目前的辨证论治方药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多是根据个人经验遣方用药,但存在灵活有余、规范不足、证候辨证表象化,分型带有局限性和片面性,重复率低等缺陷,直接妨碍了最佳论治方案的选择和确定。准确辨证须进行微观辨证的研究,除多设对照、探索辨证分型的特异性指针外,尚需从免疫遗传学角度阐明证的体质差异性特点,吸收现代医学有关本病诊断的综合研究进展。在准确用药方面要进行方药作用机制的研究如作用原理、构效关系、量效关系、配伍效应、药代动力学等,方能进一步提高辨证论治的疗效。 2 肝癌前病变的研究 肝癌病因流行病学研究表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占首位。上海医科大学中山医院在70年代初,对江苏启东进行肝癌普查,认为AFP阳性可以提前8个月预报小肝癌,而这8个月对肝癌病人来说却是生死攸关的8个月。我们1999.7~2000年5月对住院肝炎病人的高AFP血症进行了不全统计,占同期住院肝病病人的4.8%。根据患者所住病区不同,分为治疗组48例和对照组25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扶正活血,疏肝解毒的自拟方进行治疗。结果,对照组病例随访3个月,25例中1个月转阴5例,2个月转阴3例,3个月转阴3例,3组共计转阴11例,占44%。治疗组48例,1个月转阴23例,2个月转阴18例,3个月转阴4例,3个月共转阴45例,占93.75%。同时还观察了3例经CT诊断为HCC,伴AFP升高的病人,经治疗随访半年以上,其AFP不能转阴,但癌灶不扩大,病人一般情况良好。以上的初步观察提示:①慢性肝炎、肝硬化中部分病例可以出现一过性高AFP血症;②中医中药在抗肝细胞癌变,治疗癌前病变(亚临床期)有较好疗效;③中医中药对已形成癌块的高AFP血症,疗效不明显。 中医中药治疗肝癌的报导很多,治疗癌前病变的研究却重视不够。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①开展肝癌前病变模型及其癌前病变细胞动力学的研究,弄清肝癌发生的全过程以及每一阶段的特征性变化;②开展肝癌前病变标志物(癌基因、抑癌基因以及其他指标)的研究,寻找特异性好,灵敏准确的指标,以便了解患者是否进入了癌变过程或正处在这一过程的什么阶段;③对高危人群,尤其是慢性病毒肝炎、肝硬化病人定期复查AFP及超声波,便于发现亚临床肝癌;④通过可靠的体内外模型,筛选治疗肝癌前病变的有效中药及其单体,并根据发病机理优化组合方剂;⑤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癌前病变的生物学效应,可能包括诱导肝癌细胞凋亡、抑制肝癌细胞DNA合成、诱导肝癌细胞分化、调节机体细胞免疫功能、逆转肿瘤细胞多药耐药、破坏肝癌血管和反突变作用等等,根据不同个体的不同治疗目标,寻求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癌前病变的理想方案。 3 重症淤胆肝炎及重型肝炎的治疗 关于淤胆肝炎、重型肝炎诊断与治疗的文献很多,但有些问题仍值得探讨。首先,关于普通黄疸肝炎演变为重型肝炎的预测因素。文献报道,动态检测血胆红素、ALT、PT、TNF、sIL-2R、乙肝病毒前C区变异等指标,可预测慢性肝炎转归。本人认为,胆红素每日上升mol/L数,ALT与SB的负相关关系,凝血酶原时间的递增性延长,病人全身症状及消化道症状、肝浊音界的变化,胆固醇的逐步降低等可作为临床参考。 其次,关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探讨。重型肝炎的治疗进展很快,如人工肝支持系统、细胞因子系列药品、中医中药、预防及治疗并发症药物等。治疗目的不外乎维护内环境、拮抗毒素或加快毒素排除,预防并发症,为肝细胞生长提供一个休养生息的机会。由于至今尚缺乏真正促进细胞生长的特效药,综合治疗、辨证用药尤为重要。我们在研究通里攻下法治疗重型肝炎的实验研究中观察到,肝损害严重时,血内毒素阳性,TNF阳性,肝细胞凋亡增加,为临床使用通里攻下法预防和治疗重症肝炎内毒素血症提供了理论依据,临床应用也收到较好疗效。在此基础上,结合人工肝支持系统,经临床20余例的初步观察,能收到改善预后的效果。需要强调的是,人工肝支持系统应用于病人的适应症及时机是成败的关键。临床一旦确定为重型肝炎或重型肝炎倾向,就应按重型肝炎制定相应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严密监护、积极抢救。当然,支持疗法仍是治疗的基础,重点维持体内环境平衡。 重型肝炎病人由于免疫低下而成为感染性疾病的高发人群。临床表现为条件致病菌的混合感染,症状不典型,药物副作用大,易产生耐药性;病情进展迅速,预后较差,使抗感染治疗面临很大困难。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在增强免疫功能、减少耐药性、降低药物副作用方面展现出良好的势态,为重型肝炎的抗感染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临床上,细菌感染常常出现许多毒性反应,应用抗生素也常有一些毒副作用,中医药配合可以菌毒并治或细菌、内毒素、炎症介质并治,发挥减轻症状、拮抗毒性的效应:①直接灭活细菌产生的内毒素,或加速毒素的排除;②改善内环境,调节机体整体功能;③拮抗抗生素的毒副作用,治疗所引起的不良效应;④缓解症状,减轻病人痛苦。黄芪、人参、丹参、川芎等可促使内毒素灭活;穿心莲、蒲公英、板蓝根、金银花、山豆根等对内毒素有破坏作用;大黄、丹参、栀子、金银花、紫花地丁、黄连、黄芩等可抑制肠道大肠杆菌生长,减少内毒素的产生;大黄、芒硝可以阻止内毒素在肠道内滞留,从而减少其吸收;清热解毒中药可以保护细胞线粒体结构及活力,防止内毒素所致的过氧化损伤。 随着感染乙肝病毒患者所占比例逐渐上升,必须重视淤胆性肝炎的演变和治疗,阻断其发展。可以想象,加强重型肝炎的早期诊断,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及超前治疗,进一步降低重型肝炎病死率是必然的结果。当然,建立中西医结合肝病病房,配置先进的设备,如ICU病房、人工肝支持系统、腹水浓缩回输系统等等,在具备临床基地的前提下开展中西医结合探索,才能使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肝病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 4 脂肪肝的研究 近年来,我国脂肪肝的发病率明显上升,虽然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但仍有部分特别是伴有炎症的脂肪肝可能继续发展为肝纤维化和肝硬变。当前,在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诊断、发病机制研究等方面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自从1980年Ludwig提出非酒精性脂肪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sis heptitis,NASH)以来,临床发现高达40%的NASH病因不明,且病变隐匿,已存在不同程度的炎症、坏死和纤维化。酒精性肝病和病毒性肝炎导致的脂肪肝也是如此,且常常互相影响加重病情。脂肪肝可直接也可通过炎症发展为肝纤维化,部分肝纤维化也可出现在脂肪变消失以后。脂肪肝与其它慢性肝病的肝纤维化有共同的发病机制,肝星状细胞(HSC)起主要作用,乙醇、乙醛、脂质、脂肪酸均可直接激活HSC,还可通过刺激枯否细胞和脂质过氧化反应来介导HSC的激活增殖。目前,脂肪肝的治疗主要是消除病因,如戒酒、逐步减轻体重、治疗糖尿病和脂质代谢紊乱以及避免肝毒性药物等等。药物治疗主要是提高机体的抗氧化能力、抑制脂肪酸的-氧化、抑制CYPⅡE 1 激活、抗细胞因子、保护肝细胞ATP储存以及使用抗内毒素剂等。然而,以上药物治疗效果尚难肯定,且缺乏考核疗效的相应指标,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任务。 中医药治疗脂肪肝的前景广阔,以利湿化痰、活血化瘀、疏肝解毒、扶正祛邪等基本法则,代表性药物有陈皮、半夏、紫苑、桔梗、泽泻、决明子、赤芍、桃仁、红花、柴胡、黄芩、荷叶、黄芪、茵陈、当归等药。但尚缺乏经系统的、严密的、双盲对照的、临床经肝组织学证实疗效的药物。今后的研究方向是: 4.1 疗效判断指标的研究 目前尚缺乏特异性、敏感性和准确性高的脂肪肝生化指标,B超的分级和量化诊断尚需进一步统一。 4.2 动物模型研究 针对几种常见的病因,已经设计出多种动物病理模型,如高脂饲料所致、酒精损害所致、毒物(如CCl 4 等)损害诱导所致、复合致病因子造成(乙醇+高脂+CCl 4 )以及其它途径所致(静脉高糖、胆石饮食),但仍需进一步提高模型的成功率及其治疗研究。 4.3 中医药治疗研究 脂肪肝的防治最重要的是找出并去除病因。通过戒酒、逐步减轻体重、治疗糖尿病、脂质代谢紊乱和避免肝毒性药物等病因治疗,大多数脂肪肝可以逆转。中医药治疗主要是进一步筛选有效单味药和单体,并进行复方的优化组合和治疗机理的研究。
个人分类: 肝病手记|3188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09年MEMS惯性传感器现状及2010年发展趋势
yyt1 2010-2-3 17:27
09年MEMS惯性传感器现状及2010年发展趋势 2010/2/3/9:13 来源:中国元协传感器分会副理事长 谷荣祥 http://info.electric.hc360.com/2010/02/030913132183.shtml MEMS技术最早由Richard Pfeynman(1965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奖),在1959年提出设想。1962年硅微型压力 传感器 问世。   1979年Roylance和Angell开始压阻式微加速计的研制。1991年Cole开始电容式微加速度计的研制。   惯性传感器包括加速度计(或加速度传感计)和角速度传感器(陀螺)以及它们的单、双、三轴组合IMU(惯性测量单元),AHRS(包括磁传感器的姿态参考系统)。   MEMS加速度计是利用传感质量的惯性力测量的传感器,一般由标准质量块(传感元件)和检测电路组成。根据传感原理不同,主要有压阻式、电容式、压电式、隧道电流式、谐振式、热电耦合式和电磁式等。   1998年,美国CSDL设计研制了最早的MEMS陀螺。同年,Drapor实验室研制了另一种形式的MEMS陀螺。   MEMS陀螺是利用震动质量块被基座(壳体)带动旋转时的哥氏效应来传感角速度的原理制成。   主要形式有框架驱动式(内、外框架两种)梳状驱动式、电磁驱动式等。   IMU由于是MEMS技术组合的微型惯性测量单元,所以很多地方称为MIMU。主要由三个MEMS加速度传感器及三个陀螺及解算电路组成。   AHRS则为包括三个磁传感器的IMU,并且依据四元素法进行了解算,直接可输出一个运动体的俯仰角、横滚角和航向角。   低精度MEMS惯性传感器作为消费 电子 类产品主要用在手机、游戏机、音乐播放器、无线鼠标、数码相机、PD、硬盘 保护器 、智能 玩具 、计步器、防盗系统、GPS导航等便携式。由于具有加速度测量、倾斜测量、振动测量甚至转动测量等基本测量功能,有待挖掘的消费电子应用会不断出现。   中级MEMS惯性传感器作为工业级及 汽车 级产品,则主要用于汽车电子稳定系统(ESP或ESC)GPS辅助导航系统,汽车安全气囊、车辆姿态测量、精密农业、工业自动化、大型医疗设备、机器人、 仪器仪表 、工程机械等。   高精度的MEMS惯性传感器作为军用级和宇航级产品,主要要求高精度、全温区、抗冲击等指数。主要用于通讯卫星无线、导弹导引头、光学瞄准系统等稳定性应用;飞机/导弹飞行控制、姿态控制、偏航阻尼等控制应用、以及中程导弹制导、惯性GPS导航等制导应用、远程飞行器船舶仪器、战场机器人等。   用作消费电子类的MEMS惯性传感器,主要要求是单价低、尺寸小、温度范围窄、因而精度要求低,甚至是功能性产品。加速度传感器重量轻、功耗小、一般测量范围1~10g~50g,分辨率2mg~10mg,陀螺一般量程在300/s,零偏在500/h~1000/h,因此有些公司的产品不给出零偏指标或给出0.1/s~0.5/s。   目前可以生产MEMS加速度传感器的公司比较多,大多数为半导体、如美国的ADI、Invensense、ST、Freescale、Sensor Dynamics、MSI(ICSensor)、MEMSIC(生产地在中国无锡)欧洲的VTI、Infine,生产MEMS陀螺的公司美国的ADI、Knoix、ST,欧洲的Infine、Methes,日本的Murata、National、冲 电气 、富士通。12月3日中国上海深迪半导体有限公司发布了消费类的MEMS陀螺,无锡一家公司也在研发中。    (意法半导体ST)    (VTI)    (MEMSIC) 工业级的惯性传感器大多以模块形式出现,对于应用于工业级芯片级产品,还必须进行处理,包括软件和硬件电路,以及对不同工业环境的适应性,大多数要求价格适中,精度一定优于消费类应用加速度传感器的量程选择比较宽1~500g,分辨率1mg~3mg,陀螺量程大多250/s以内,零偏在50/h~200/h,汽车级可作为一个工业应用的特殊产品,对其可靠性要求高,同时由于需求数量大,和一般工业要求不一样的是单价要低。生产这些产品的公司有美国的BEI、ADI、Silicon design、Honeywell、Delphi、MSI、Crossbow、Microstrain、欧洲的VTI、Colibry、Bosch、Sensonor,日本的北陆电气、SSS公司,中国的西安中星测控。 (BEI) (Silicon design) (中星测控) 军工级或宇航级的MEMS惯性传感器精度要求高、工作温度范围宽(-45~125),某些兵器产品要求抗冲击能力强(10000g~20000g)尺寸要比光纤和机械类产品要小。加速度传感器量程范围宽1g~5000g,分辨率要0.1~1mg,甚至更高。陀螺量程要求范围宽20/s~1000/s,频响高,50Hz~1000Hz,零偏稳定性为1 /h~50/h。目前制造商有美国BEI、Crossbow、Silicon design、Honeywell、Drapor,,欧洲公司有Xsens、Sorsonor、Colibry、BAE,日本有SSS公司,中国有西安中星测控、电子26所、航天704所。 (BEI)    (中星测控) 最近六、七年以来,国内对MEMS惯性传感器的研发热度很高,尤其是2005年~2008年,而且大多集中在国内的顶尖研究机构。据初步了解,研发加速度传感器的机构有:哈尔滨工业大学、浙江大学、东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北大学、哈尔滨电子49所、石家庄电子13所、航天704所、重庆电子26所、重庆电子24所、西安航空618所、西安航天771所、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绵阳中国工物院。研发陀螺及组合的机构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北京信息工程大学、长沙国防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重庆电子26所、航天704所。 MEMS惯性传感器研发、制造商一览表 加速度传感器 陀螺、IMU、AHRS、VG 消费级 ADI、Invensense、ST、Freescale、Sensor Dynamics、MSI(ICSensor)、MEMSIC、VTI、Infline。 ADI、Knoix、ST、Infine、Methes、Murata、National上海深迪。 工业级 汽车级 ADI、Silicon design、Honeywell、MSI、VTI、Colibry、北陆电气、中星测控。 BEI、Microstrain、Crossbow、Sensonor、SSS、Bosch、Delphi、 Honeywell、ADI。 军工级 宇航级 Honeywell、Silicon design、Drapor、Colibry、电子26所、航天704所、九院。 BEI、Drapor、Honeywell、Xsens、Sorsonor、SSS、中星测控、电子26所、航天704所。 国内研发机构 哈尔滨工业大学、浙江大学、东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北大学、哈尔滨电子49所、石家庄电子13所、航天704所、重庆电子26所、重庆电子24所、西安航空618所、西安航天771所、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绵阳中国工物院。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北京信息工程大学、长沙国防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重庆电子26所、航天704所。 过去三年,全球MEMS惯性传感器的发展趋势正向两级化发展,一方面消费电子类应用、应用领域不断拓展、需求迅速提高,引来制造商不断增加,竞争加剧,单价不断下降;另一方面,军用级应用,精度不断提高,单价上升很快。   MEMS惯性传感器的发展现状是消费类产品向大规模生产发展、单价越来越低,量产后,仅售不足一美元,而军用与宇航级产品向高精度发展,一个单轴陀螺售价可在3~4千美元。而工业级、汽车级产品更追求高品质和高可靠性,同时兼顾售价。   展望未来,MEMS惯性传感器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技术方面:精度将不断提高,以陀螺为例,有替代低精度光纤陀螺的趋势。对消费类应用,更寻求进一步简化制造工艺,降低成本的趋势。同时,集成化也是未来发展的趋势,不仅模块制造商走软件、硬件集成的路子,越来越多的上游芯片厂家也走集成块的技术路线。因而不断有双轴、三轴加计、陀螺芯片问世。   竞争力方面:消费类将竞争最为惨烈,新厂家将不断涌进,比投资、比规模将是必然趋势。上下游相互倾轧、收购、重组将会上演。    合作 方面:由于产品细分的缘故全球竞争与合作必然结果。上游厂家希望找到下游客户,下游希望寻找合适的供应商,因而产业联盟可能出现。   应用方面:无疑无论是消费类应用,工业级军工级应用,市场会急骤扩大,应用会越来越广泛。
个人分类: 产业动态|331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2010年我国农机化发展趋势分析预测
qijiangtao 2009-12-13 21:22
http://www.hdcmr.com/bgfree20436.html 在国际金融危机尚未结束、我国经济明显回升的大背景下,2010年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会出现什么趋势,走向如何?作为农机部门和农机化发展的各个领域,应当如何审时度势、顺势而为,采取什么样的策略,拟定哪些措施来应对新情况、新变化、新问题、新挑战?围绕这些问题,12月3日,农业部农机化管理司在北京召开2009年全国农机化形势分析会,这是农机化管理司第七次召开这样的会议。来自10个省的农机管理部门、2个农机研究院所、2个农机行业协会、11个农机生产企业、2个农业部直属单位的负责人与农机化管理司司长宗锦耀一同发表了对当前农机化发展形势的看法和对明年发展的判断。 与会代表一直认为,影响2009年农机化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农机购置补贴规模的骤然扩大,从2008年的40亿元到今年的130亿元,增长幅度达到 260%,力度空前,作用巨大。目前,农机购置补贴已经全面覆盖了农村和国有农场,补贴的品种更为广泛,补贴比例保持稳定,加上地方的财政补贴,政策因素已经成为决定市场走向的基本力量。因此,对明年农机化发展基本形势的判断,要建立在国家财政补贴规模的基础之上。 农机流通协会提供的统计数据表明,截至今年9月底,我国累计完成插秧机、稻麦收割机、玉米收获机、大中型拖拉机、手扶拖拉机4.22万台、5.63万台、2.82万台、22.64万台、29.43万台,分别是去年全年产量的81.15%、188.93%、235.0%、125.64%、45.17%。农机具补贴产品除插秧机、手扶拖拉机低于去年全年总销量外,其它主要补贴产品都大大高于去年销量,尤其是玉米收割机和稻麦收割机增势迅猛。 来自农机工业协会的发言同样显示,在农机购置补贴的强力拉动下,今年农机工业保持了开速发展态势。今年前三季度,全行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1681.48亿元,比全年同期增长22.26%;工业销售产值共完成1637.0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1.78%。在统计的12个行业中,只有两个行业同比下降。而增长的行业中拖拉机制造业同比增长20.89%,机械化农业及园艺机具制造业增长38.63%。据预测,今年农机工业总产值将达到2300亿元,比上年增长20%以上已成定局。 农业部农机化管理司司长宗锦耀在讲话中对农机化形势的分析印证了一个强劲的发展局面:2009年全国农机总动力预计达到8.75亿千瓦,比上年增长 6.4%,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预计达到48.5%,比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农机化法制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农机化扶持政策成效明显;农机工业和流通得到持续稳定发展;各类农机服务组织不断发展壮大;重要农时机械化生产有力有序;农机化先进适用技术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农机化人才教育扎实开展;农机化质量监督管理明显加强;农机安全形势平稳好转。 对2010年农机化发展的形势,与会代表一致表示乐观,认为全国农机工业总产值有望在今年的基础上再增长20%,达到1800亿元,农业机械化将保持快速发展。这种判断的主要依据:一是从宏观经济看,虽然经济危机的影响依然存在,国际经济运行环境不容乐观,但我国经济总体上趋好形势已渐明朗,为农机化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宏观环境;二是农机购置补贴有望继续增加,机具补贴的品种将会增加,范围继续扩大。同时,2009年农民收入继续保持了较高的增长幅度,支付能力增强,将成为拉动我国农机市场需求的主要动力;三是从我国农机化发展的实际状况看,水稻、玉米两大作物的机械化水平依然偏低,刚性需求强烈,将拉动市场继续走高;四是更新换代用户将增多。在过去几年里,农机专业户增加很快,他们的稳定预期决定了更新换代会形成重要的趋势;五是新市场的拉动。一些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的地方,农机市场开始活跃,潜力增大。 代表们认为,尽管对2010年农机化可以做出快速发展的基本判断,但其中也包含了一些不确定因素,比如农机购置补贴规模尚不明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尚未结束,农机产品价格上涨压力增大、技术瓶颈短期难以突破、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农机产品结构在市场的推动下会有调整等等。这些因素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农机化发展的速度。 宗锦耀最后说,2010年农机化发展利好消息诸多,除了农机购置补贴规模扩大以外,还要启动深松作业补贴,启动保护性耕作工程和农机化推进工程。保持农机化发展的良好势头,要以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为重点,认真落实促进农机化发展的各项方针政策;以发展农机合作社为载体,进一步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以组织农机跨区作业为抓手,不断提高重要农时、主要作物机械化生产水平;以促进节本增效为核心,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农机化技术,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加强农机产品质量监督。要振奋精神、真抓实干,促进农机化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农业部农机化管理司副司长刘恒新主持会议。 注: 本文仅供参考; 本文为转帖,并已标明文章出处,如出现与本文相关的纠纷请与原作者联系,博主不承担责任; 如需转贴标明本文及原文出处。
个人分类: 农业机械|4853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转载)
eagerss2008 2009-11-24 20:38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
个人分类: 民办高等教育|2894 次阅读|0 个评论
论现代科普的发展趋势
liaojp 2009-5-29 15:29
景 佳 谢先德 廖景平 随着科普工作的全面化和系统化发展,20世纪全球科普事业经历了科学普及、公众理解科学和科学传播三个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科普的文化内涵、还是科普的工作理念都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具有实践性的理论都带有对过去的思索、对现实的判断和对未来的期许,到了科学传播阶段,我们不仅仅要对之前的传统科普和公众理解科学阶段进行反复思索,更需要对未来的科普发展展开畅想。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传播手段的日益丰富、全球化越来越深入,未来的科普工作面临更大的挑战,但同时也是我们的机遇,那么现代科普在科学传播阶段又具有哪些新的发展趋势呢? 我们可以从科学传播活动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两个方面来看。科学传播本身使用了大量传播学的概念与方法,比传统科普更加侧重于传播过程和传播机制的研究,拉斯维尔1948年提出五W模式,即Who(谁传播)、What(什么内容)、Which(那种渠道)、Whom(传给谁)、What effect(什么效果)。作为传播学系统化诞生的标志,明确了传播学的5个研究重点:即针对传播主体的研究,称为控制分析;第二种是针对传播内容的研究,称为内容分析;第三种是针对传播媒介的研究,称为媒介分析;第四种是针对传播对象的研究,称为受众分析;第五种是针对传播效果的研究,称为效果分析。因此,我们主要从科普内容、传播过程、受众、科普主体及效果评估这五点来探究科学传播的内部各要素的发展趋势。 一、 科普内容的拓展 首先,科普内容已由单一的科学知识大众化,转变为科学知识和包含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在内的科学文化的传播。也就是说,在传播内容上更注重对公众内在科学素养的培养,科学素养(science literacy),是一个具有多维概念的词汇,美国芝加哥科学院副院长米勒提出科学素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对科学知识(术语和概念)的基本理解,对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的基本理解,对科学技术如何影响社会的基本理解。因此,科普不只是科学知识的普及,更应该将科学思想与科学精神的潜移默化加入到日常的科普工作中。现代社会,科学逐渐融入日常生活,具有一定的科学素养不仅有助于公众平时生活的方便和顺利,对于公众表达意见与参与社会决策,促进民主社会的建设也相当有意义。这其中,尤其以强调对科学负面影响的理解让人关注,在公众理解科学语汇中,理解,不仅包括对科学事实的理解,也包括对其方法和限度的理解,以及对其实际影响和社会后果的一种认识。因此,对于包括风险、不确定性和多变性在内的统计学的基本理解,以及消化吸收数据材料的能力,也是理解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以上传播内容还是在对科学本身内涵的挖掘,可以继续拓展到科学与文化、社会的范畴里面,1959年,英国的斯诺(C.P.Snow)提出过两种文化这个概念,其后,在学界引起了多次的争论,两种文化即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到今天已经没有多少人会将其完全对立来理解,在科学传播领域,科学传播学与科学社会学、科学哲学、科学史研究的结合,是现代科普内涵丰富的一个重要契机,科普不仅仅传播单纯的科学领域内的事,而具有更丰富的文化属性和社会属性。科学与文化结合密切,因此在传播内容上,日益加强科普教育与技术教育、人文精神和本土知识的融合成为一个热点,科学与人文向来具有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丰富科学的文化内涵不仅有助于提高传播效果,激发公众的科学兴趣,促进公众对科学事业的感性了解,具体来说,对于思考我们该科普些什么也将会有启发性的意见。 二、 传播过程的双向互动 科普在内涵上的延伸同样体现在科普活动组织方式和方法上,使得科普方式已由科学知识的单向传播,转变为公众和科学家等多主体的平等、双向互动过程,注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科学教育。现在很多人呼吁用科学传播这个词语取代传统的科普,这并不只是简单的文字游戏,实际上,科学传播这个词更能表现现今学界对于科普应如何开展的深入思考。传播代表着用传播学的思想,来研究科普这个传播过程的机制是怎样的。在语意上,科学传播代表着科普不再是自上而下的普及,整个科普的方式强调双向互动与平等的交流,关注的中心从政府或科学家转向公众群体,强调关注与重视受众的需求与意见,当然,这一切是与民主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的,西方公众对话概念的兴起使得开辟科学共同体和公众之间交流的新渠道成为需要,这种需要在英国政府的于2000年7月份发布的白皮书《超越与机遇――21世纪的科学与创新政策》中突出表现了出来。同样在中国,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社会结构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科普向市场化、专业化方向变革,平等、双向、互动、多元成为传播的主流观念,近些年发生的一些与科学相关的事件,比如圆明园防渗漏事件、周老虎事件、厦门PX事件等可以看出公众公民意识的觉醒,他们面对科学的时候,没有畏缩,反而表现出了强烈的参与精神。从缺失模型到对话模型,科普的观念发生了180度的变化,不再认为我们科普是因为公众缺少科学相关知识,而是抛弃具体的知识,强调互动与交流,确实,长远来看,科学知识是表面的,科普更应该做的是唤醒公众对科学的兴趣,投身科学的热情和关注科学,使之健康发展的能力。 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并不是对传统科普领导者的一个置换,只是将受众放到了一个具有独立思考精神的位置,使得受众个性凸现,群体分化。与此同时,更有人提出社会各主要行为体(如科学共同体、媒体、公众、政府及公司和非政府组织)之间双向交流的复杂的网状拓扑图,综合考虑了国家、科学共同体和公众的要求,要求以现代媒介为桥梁,取代了传统的以科学家为中心的政府主导式,自上而下的科普过程。一转百转,当平等和交流成为社会的主要呼声,我们不得不考虑传统科普的现代化进程,因此科学传播成为我们不得不注意的词语。 三、 科普主体的分化 科普主体的分化与职业化已成趋势,由传统的以科学家为科学普及的主体,逐步形成由政府部门、教育机构、科技团体、大众传媒、企业以及民间基金会等组织构成庞大的科技传播行业。 多机构的加入和主体的分化扩大了科技传播的行业队伍,同时也要求着这个行业的规范化和队伍的职业化。科学传播在我国已经具备了行业化发展的基础,任何行业都有其行业属性和运作规律,具有特殊的社会功能,所以必须要制定相关政策来管理与约束,包括行业法规和职业操守则。因此,除了对科学共同体内的科学家群体进行必要的传播训练之外,外部的科普职业队伍建设也要纳入,包括专职科普人员的培训、志愿者队伍的规范、科技传播专业的设置和科技记者的培养等等。其中对专职科普人员进行细化就包括:科普策划人员、组织管理人员、公关推广人员、资金筹措人员、科普创作人员、科普场馆设计人员、科普理论研究人员等。 制定一定的从业标准,建立必要的门槛可以促进整个行业的层次提升。具体来讲,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合格之后颁发上岗证,以保证科普人员首先具有一定的科学素养和传播技能。职业资格认证已经扩展到社会各个领域,是对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基本要求。由国家权威部门通过学历认证、资格考试、专家评定、职业技能鉴定等方式对从业者进行评价,合格者授予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在科学传播领域也应该积极开展这类认证,科学传播是个交叉学科,需要各个专业的有志之士加入,该领域对专业宽度的要求大于专业深度,但是保证从业人员具有基本的理论认识和从业资格是行业健康发展的保证。 现代科普的传播流程已不再是科学家面对受众进行一对一或一对N的传播,大众媒体和民间团体的介入,使得科学家不再是孤军奋战,但同时也使得不同层次的社会主体的关系变得复杂。大众传媒作为公众获取信息的最主要的渠道,具有强大的议程设置功能,科技记者实际上已成为科学传播主力军,但是新闻行业有其特殊的规律,科学的严谨与新闻要求的炒作之间具有一定矛盾,历史上科学界与媒体沟通不够良好,一是由于科技人员对媒体不信任,二是媒体更关注其他社会新闻或报道。为此加强这两者的沟通与交流是显得十分重要,首先,科学共同体应主动承担起向社会定期发布科学研究工作及成果的任务。在网络传播时代,可以建立专门的网站或博客,使自己成为一个新闻源。其次,加强与媒体的联系,为记者提供咨询服务。 非政府机构和很多环保机构也是科普工作不可忽视的辅助力量,在很大程度上,它们与我们的理念是相近的,并且具有强大的工作热情,在未来的科普实践中与他们密切合作,既可以有思想上的拓展,更加可以扩大影响的范围。 四、科普受众的分化 在科学普及阶段,受众是一个沉默的大多数,是科学的无知者,处于需要被教育被改变的群体,到公众理解科学阶段,受众成为公众这个全民性的词语,到了科学传播阶段,受众已不限于一个抽象的词语,变得更加细化与复杂化,英国的威尔卡姆托管会(Wellcome Trust)认为科学传播至少包括在如下部门或群体之间的传播: 科学共同体内部的传播,包括学术性的和商业性的; 科学共同体与媒体; 科学共同体与公众; 科学共同体与政府可或其他行政或权力机构; 科学共同体和政府或其他能影响政策的机构; 工商业机构和公众; 媒体(包括博物馆和科学中心)与公众; 政府和公众。 这是从比较宏观的角度来区分受众的。现代传播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双向交流,自我调节的反馈系统,在科学传播由单向线性传播向双向互动传播过程中,公众也可以参与科学知识的创造过程,参与科学决策,与科学家共同塑造科学的社会角色。因此受众在科学传播中的地位变得非常重要,是双向传播不能少的反馈机制的一部分。受众的分化对于进行具体的传播学中的受众分析提供了一个范围。 但这不仅是受众的范围,也是科学传播研究的范围,其中科学共同体内部的科学传播被提上日程,现代科学的各种学科日益细化,所谓专家只对自己研究的那一方面可称得上是专家,而对于其他科学领域在很大程度上与一般公众无异,在这个意义上,科学共同体与一般公众处于一样的位置,以传统科普的观点来看,就是需要被教育的群体,从科学传播理论来看,便是科学传播的受众群体。因此科学传播的主体和受众之间相互依存互动,关系复杂化。几乎每一个社会群体或个人都能成为科普的受众。对于受众要开展受众分析,通过社会科学调查方法,如问卷法、访谈法等来或与受众的数据资料,这是对传播者的传播,这样才能双向互动的回路。现阶段对针对受众的调查,获得一一手数据的工作开展还不够,未来一个重要的工作重心就是受众分析。另外,还需要从科学传播角度进行受众的理论分析,诸如主动性或被动性程度、互动性与可互换性程度、群体特征、构成的异质性、传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社会关系等。 五、 科普评估体系的建构 由于科学传播的系统是一个双向互动,具有反馈的循环系统,评估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关系着这个系统的稳定。因此需要建立科普评估体系,对科普活动进行效果评估。科学传播的评估是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和评价指标,通过对科学传播项目的各个环节,包括:组织、策划、实施过程、效果进行全面的评判,对传播的结果给出价值判断。科普是长期化的工程,因此需要建立科学传播评估体系,并制度化,常规化。其实在欧美国家,制定一个重要的科学传播项目的时候,一般都需要拿出总经费的5%甚至更多用于评估。他们认为,科普项目只有经过评估才能了解其执行效果到底怎么样,有无继续支持开展下去的必要,如果继续开展,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等等。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对科普项目制订了严格的评估要求,它规定项目机构必须聘请外部评审专家对项目进行评估。如果条件许可,须对项目进行三个阶段的评估,即:项目启动前的预评估、项目进行中的过程性评估以及项目完成后的总结性评估。英国政府从1994年开始举办的国家科技周都由英国评估协会公司负责进行效果评估。 国内的科普活动很少进行效果评估,其思路与方法都不成熟,但是未来这一部分一定会越来越重要,可以参考教育评估和社会项目评估的基本思路来开展科普的效果评估和评估体系建设工作,具体研究应该包括以下方面: 1. 从一两个案例出发,进行评估实践,总结经验,建构模型和体系。 2. 社会评估类型及经验总结(教育评估、社会项目评估、建筑评估)。 3. 从五W着眼具体分析:评估者、评估对象、评估内容、评估渠道、评估结果。 4. 科普项目评估:科普活动、设施、资源、科普人员、组织机构、受众分析、对外宣传等。 5. 进行科普项目评估的目的与原则。 6. 评估资金与市场化,项目可持续发展评估。 7. 国内外相关的评估研究现状。 8. 评估数据的获取方法与可信度。 9. 评估数据的统计整理与分析方法和策略。 10. 评估结果的获得与效度。 11. 科普项目评估方法讨论。 12. 不同的综合评价方法分析。 13. 如何看待评估结果。 14. 国家科学传播评估体系建设探讨。 效果评估本是科普活动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却经常是被忽略,组织者经常以为活动完满结束了,一切就结束了,并没有想到还需要单独进行经验总结之类工作,一方面是没有相关的理念,其次是没有专门的人才。因此,在未来希望能够培养专门的第三方评估人才,用科学的方法和程序来对科普项目进行评估,进而期待能够建立科普评估体系。 以上五点是从科学传播的内涵来对其发展做出的一些推论和概括,从外部环境分析,主要包括:国家科学传播体系建构;科普理论研究。前者探讨政府在科学传播中的位置,政府应该从具体的实施者中间抽身,发挥其宏观调控和政策导向的作用,推出一系列政策保障科普活动的开展、科普作品的出版、科普人才的培养,对科普机构、大众传媒和非政府机构等从事科学传播工作地机构给予支持。后者是科学传播想要长久话发展之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六、国家科学传播体系建构 我国进行过六次全国范围的公众科学素养调查,其结果并不乐观,调查结果我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不到2%,当然这是有一系列的原因的,除了推进国家公众科学素养建设,题目的设计需要本土化之外,根本的是正规教育,相对来说,社会教育只是起辅助的作用,把所有的重任都压在科技传播人员身上并不现实,提高公众科学素养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因此建立国家科学传播体系能够全面有效地管理协调科学传播活动的开展和研究,以提高公众科学素养。 很多发展中国家还处于从传统科普到公众理解科学的过渡阶段,将目标群体定位于成年人上。但是,发达国家对于科普工作的投入越来越重视,已经把科普工作纳入国家科技政策和战略规划,出台了系列政策法规保障、规范和支持科普事业发展,成立了专门的机构负责组织实施科普工作,在经费的投入上都大幅度提高(自1997年以来美、英、日的科普经费增加幅度每年都在20%以上)。同时,发达国家已出台了全面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的行动计划。1986年美国科学促进会提出了致力于提高全体美国人科学素质的长远计划2061计划,提出了到2061年美国公民人人具有科学素质的目标。2003年欧盟实施了欧洲研究区和科学与社会两大战略计划,力图全面促进科技进步和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印度在《2003年科学技术政策》中,进一步明确科技政策的首要目标是确保科学信息可以传达给每一个印度公民。加拿大、韩国等国政府在制定21世纪初期的科技发展规划和政策时,十分重视科学技术发展与社会文化的互动。日本将科技创新立为国策,明确提出科学技术创新立国战略,力图告别模仿与改良时代,力争由一个科技追赶型国家转变为科技领先的国家。 为了提高公众科学素养,中国制定了全面加强和推进科普工作的系列行动计划。中国科协于1999年提出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即2049计划,目标是到2049年使18岁以上全体公民达到一定的科学素质标准,使全体公民了解必要的科学知识,并学会用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判断及处理各种事务。2006年,国务院颁发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计划到2010年,中国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有较大发展,公民科学素质要达到主要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到2020年,达到主要发达国家21世纪初的水平。2007年初,国务院八部门颁布《关于国家科普能力建设的若干意见》,从政府部门为公众提供科普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角度,提出加强科普创作、科技传播渠道、科学教育体系、社会组织网络、科普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政府科普工作的宏观管理,服务于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目标。 七、科普理论研究 科学传播的直接目的是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科普是非正规科学技术教育,是依靠长期的科学技术知识的传播对国民的素质产生潜移默化影响的过程。外国专家甚至认为,在10年的时间段内,一个国家公众群体的科学素养变化是很微小的。因此,这个动态的观察需要建立数据库进行纵向研究和分析。美国的研究从1972年开始后每两年进行一次,从来没有间断过。英国科学和工业馆中也积累了长达170年的相关资料,学者可以从这些又献数据中分析出英国科学技术传播和经济、科学技术发明之间的相互关系。但是,我国目前还没有任何完整的数据能够说明这种规律。因此,从大型的全国性的公众科学素养的调查入手,逐步建立起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观测网或者观测体系是非常必要的,这也是我国科普理论研究的重要基础。 科普本质上是一种实践活动,其理论滞后于实践。到科学传播阶段,使用了大量传播学与心理学的现代研究成果来促进科普的理论化发展,也与科学社会学、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研究相结合,使得科学传播的研究不再是单纯的经验研究,也具有了一定程度批判学派的色彩,开始重视价值判断的研究,为科学传播活动提供了价值上的依据和内涵的深化。这与传统科普很不一样,可以说,正是由于这个变化,使得科学传播不仅可以表达为什么要传播这个问题,更加凸显了如何传播科学传播这个理念本身的问题。 北京大学科学传播中心将科学传播划分为一阶科学传播和二阶科学传播,一阶传播与对象性的科技本身的知识内容有关,二阶传播与元层次的科技之思想、方法、影响、评价有关。后者比前者更强调对科学本性及其社会影响的认识、理解,弱化对科技知识本身的关注。二阶传播更加包括科学与伪科学等复杂的问题。这个概念与我们所倡导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密切相关的,二阶传播关注后面这三类内容,也与科普历史、科学与社会、科学本质的研究相关。在一百多年科学学研究中,形成了多个对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概念,如公众理解科学、对话模型等,这大大拓展了整个现代科学传播的研究思路,对于学科的整合和定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学科归属问题也是明确科学传播地位的重要问题,科学传播学涉及多个学科领域,科学和传播这两大分支,其研究范式存在很大差异,目前在不同领域内已有大量研究成果,但是需要放在科学传播学中互相整合,已建立基本的科学传播研究范式和理论框架,特有理论的出现和研究成果的汇集是一个学科发展的基础,也是其走向独立的必要条件,在这一点上,现代科普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理论研究最重要的是输送专门的科学传播人才,应该在高校开设相关的科学传播专业,培训专门的科普人员,或者以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等专业为依托,引入传播学方向的研究。同时,在大学有计划地开展科学传播的公共课,以及为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开设基本科学课程的选修课。由于没有独立的学科设置,其研究队伍也是分散的,从业者没有统一的队伍,因此需要进行整合,使之具有一个学科的归属感,这样才能聚合推动科学传播事业的发展。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一直以来,具有影响力的传播学理念和科学社会学研究成果很多都是从国外引进,他们的科学传播的理论和实践远远在我们前面,因此现阶段,我们应该要将目光转向国外,介绍最新的欧美研究现状,翻译与出版优秀论文与专著。国内科学传播具有相当大发展潜力,对其内涵的挖掘和发扬还需要大量人才的加入,随着时间的推移,相信科学传播不仅仅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而且会成为当代传播中充满活力和魅力的一个领域。
个人分类: 科普思考|4740 次阅读|0 个评论
现代科普的发展趋势
liaojp 2009-4-25 22:11
随着科普工作的全面化和系统化发展,20世纪全球科普事业经历了科学普及、公众理解科学和科学传播三个阶段,实现了科普理念的重大转变。科普方式已由科学知识的单向传播,转变为公众和科学家等多主体的平等、双向互动过程,注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科学教育,注重公众和科学家之间以及科学家共同体内部的科学传播;科普内容已由单一的科学知识大众化,转变为科学知识和包含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在内的科学文化的传播,日益加强科普教育与技术教育、人文精神和本土知识的融合;科普主体的分化与职业化已成趋势,由传统的以科学家为科学普及的主体,逐步形成由政府部门、教育机构、科技团体、大众传媒、企业以及民间基金会等组织构成庞大的科技传播行业。 很多发展中国家还处于从传统科普到公众理解科学的过渡阶段,将目标群体定位于成年人上。但是,发达国家对于科普工作的投入越来越重视,已经把科普工作纳入国家科技政策和战略规划,出台了系列政策法规保障、规范和支持科普事业发展,成立了专门的机构负责组织实施科普工作,在经费的投入上都大幅度提高(自1997年以来美、英、日的科普经费增加幅度每年都在20%以上)。同时,发达国家已出台了全面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的行动计划。1986年美国科学促进会提出了致力于提高全体美国人科学素质的长远计划2061计划,提出了到2061年美国公民人人具有科学素质的目标。2003年欧盟实施了欧洲研究区和科学与社会两大战略计划,力图全面促进科技进步和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印度在《2003年科学技术政策》中,进一步明确科技政策的首要目标是确保科学信息可以传达给每一个印度公民。加拿大、韩国等国政府在制定21世纪初期的科技发展规划和政策时,十分重视科学技术发展与社会文化的互动。日本将科技创新立为国策,明确提出科学技术创新立国战略,力图告别模仿与改良时代,力争由一个科技追赶型国家转变为科技领先的国家。 为了提高公众科学素养,中国制定了全面加强和推进科普工作的系列行动计划。中国科协于1999年提出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即2049计划,目标是到2049年使18岁以上全体公民达到一定的科学素质标准,使全体公民了解必要的科学知识,并学会用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判断及处理各种事务。2006年,国务院颁发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计划到2010年,中国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有较大发展,公民科学素质要达到主要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到2020年,达到主要发达国家21世纪初的水平。2007年初,国务院八部门颁布《关于国家科普能力建设的若干意见》,从政府部门为公众提供科普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角度,提出加强科普创作、科技传播渠道、科学教育体系、社会组织网络、科普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政府科普工作的宏观管理,服务于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目标。
个人分类: 科普思考|4124 次阅读|0 个评论
21世纪生命科学的和发展趋势
lzwangjf 2009-3-6 16:55
21 世纪生命科学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 20 世纪后半叶生命科学各领域所取得的巨大进展,特别是分子生物学的突破性成就,使生命科学在自然科学中的位置起了革命性的变化。很多科学家认为,在未来的自然科学中,生命科学将要成为带头学科,甚至预言 21 世纪是生物学世纪,虽然目前对这些论断还有不同看法,但勿庸置疑,在 21 世纪生命科学将继续蓬勃发展,生命科学对自然科学所起的巨大推动作用,决不亚于 19 世纪与 20 世纪上半叶的物理学。假如过去生命科学曾得益于引入物理学、化学和数学等学科的概念、方法与技术而得到长足的发展,那么,未来生命科学将以特有的方式向自然科学的其他学科进行积极的反馈与回报。当 21 世纪来临的时候,一些有远见的科学家、思想家与政治家将日益严重的诸多人类社会问题,如人口、地球环境、食物、资源与健康等重大问题的解决,莫不寄希望于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的进步。 1. 生命科学将成为 21 世纪自然科学的带头学科 20 世纪 50 年代 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发现,随后遗传信息传递 中心法则 的确立与 DNA 重组技术的建立使生命科学的面貌起了根本性的变化。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的结合将用 10 一 15 年测定出人类基因组 30 亿个碱基对(遗传密码)的全序列,人体细胞约有 10 万个基因。人类基因组的 工作草图 迄今 20 %的测序已达 99.99% 的准确率和完成率,今后将要继续发现与阐明大量新的重要基因,诸如控制记忆与行为的基因,控制细胞衰老与程序性死亡的基因,新的癌基因与抑癌基因,以及与大量疾病有关的基因。将利用这些成果去为人类健康服务。 70 年代后,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以基因工程为代表的生物工程的出现,生物技术通过对 DNA 链的精确切割与有目的地重组,使有目的地改良生物的性状与品质成为可能。迄今生物工程所取得的成就已在生产上显示出诱人的前景,尽管还存在有不少争议的问题,但很有可能成为 21 世纪的新兴产业。 发育生物学将要快速地兴起,它将要回答无数科学家 100 多年来孜孜以求而未解决的重大课题,一个受精卵通过细胞分裂与分化如何发育成为结构与功能无比复杂的个体,阐明在个体发育中时空上有条不紊的程序控制机理,从而为人类彻底控制动植物生长、发育创造条件。 RNA 分子既有遗传信息功能又有酶功能的发现,为数十年踏步不前的难题 生命如何起源 的解决提供了新的契机。在 21 世纪,人们还要试图在实验室人工合成生命体。人们己有可能利用生物技术将保存在特殊环境中的古生物或冻干的尸体的 DNA 扩增,揭示其遗传密码,建立已绝灭生物的基因库,研究生物的进化与分类问题。 神经科学的崛起,预示着生命科学又一个高峰的来临。脑是含有 1011 细胞的无比复杂的高级结构体系, 21 世纪初从分子到行为水平的各个层次对脑功能的研究都将有重大突破,在阐明学习。记忆。思维。行为与感情机理等方面也将有重大进展。脑机能在理论上的进展将会促进新一代智能计算机的研制,这可能成为未来生命科学对自然科学与技术科学回报的最好例子。 生态学可能是最直接为人类生存环境服务并对国民经济持续与协调发展起重要作用的科学。生态学的理论与实践为中国三峡水库建设提供的决策依据就是一个例证。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是当前生命科学最紧迫的任务之一。据可靠的数据说明每天约有 100 多种生物在地球上绝灭,很多生物在没有被人类认识以前就已消亡,这对人类无疑是一种灾难。生态学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的研究成果将指导人类遵循自然规律积极保护自己生存环境,否则人类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都要受到灾难性影响。 顺应生命科学迅速发展的形势,发达国家政府及一些国际组织先后提出了《国际地圈及生物圈计划》、《人类基因组作图与测序计划》、《人类前沿科学计划》、《脑的十年》及《生物多样性利用与保护研究》等投资巨大的生命科学研究计划。其中仅《人类基因组作图与测序计划》,一项预算就高达 30 亿美元。 由于生命科学的发展,人才的需求量激增,近年除越来越多的物理学家,化学家与技术科学家被吸引到生物学研究领域外,以美国为例,近年统计 48 万博士学位获得者中从事生命科学的占 51 %。优秀青年科学家流向生命科学前沿,这是 21 世纪生命科学欣欣向荣的动力与源泉。 2. 21 世纪初生命科学的重大分支学科和发展趋势 80 年代有远见的生物学家把分子生物学(包括分子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神经生物学与生态学列为当前生物科学的四大基础学科,无疑是正确地反映了现代生命科学的总趋势。遗传学(主要是分子遗传学)不仅当前是生物科学的带头学科,在今后多年还将保持其在生命科学中的核心作用。 有些科学家早就预测到,由于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与遗传学的结合,必然促进发育生物学的蓬勃发展,从而提出发育生物学将成为 21 世纪生命科学的 新主人 ,这种预测已逐渐变为现实。 分子生物学(包括分子遗传学)在生命科学中的主流地位,以及它在推动整个生命科学发展中所起的巨大作用是无可争辩的。细胞是生命活动基本的结构与功能单位,细胞生物学作为生物科学的基础学科地位必须给予重视。 很多生物科学家认为神经科学或脑科学的崛起将代表着生命科学发展的下一个高峰,然后将促进认知科学与行为科学的兴起。 生态学可能是最直接为人类生存环境服务,井对国民经济持续与协调发展起重要作用的学科。 A. 分子生物学 分子生物学是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现象本质与规律的学科。核酸与蛋白质(有人认为还有糖)是生命的最基本物质,因此核酸与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研究今后仍然是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主要内容。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几乎一切生命活动都要依靠蛋白质(包括酶)来进行。蛋白质分子结构与功能的研究除了要阐明由氨基酸形成的并有一定顺序的肽链结构外,今后将特别重视肽链拆叠成的特定的三维空间结构,因为蛋白质生物功能与它的空间构型关系极为密切,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与传递者,遗传信息由 DNA ~ RNA 一蛋白质的传递过程,称为遗传信息传递的 中心法则 ,是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研究的核心。其基本问题己比较清楚,当前研究的重点是: ① 约经 10 一 15 年,人类基因组 30 亿个碱基对全序列(遗传密码)可以测出,这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工作; ② 真核生物基因表达过程在各层次上调节的研究仍然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的任务。 分子生物学的概念、方法与技术和各学科的渗透,正在形成很多新的学科,诸如分子遗传学、细胞分子生物学、神经分子生物学、分子分类学、分子药理学与分子病理学等等。因此分子生物学在生命科学中的主导作用还将要持续下去。 B. 遗传学 遗传学比分子生物学更具有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但现代遗传学与分子生物学是不可分割、相互交叉的两个学科,且很难截然分开。 有些著名的遗传学家把遗传学概括称为基因学,因为现代遗传学主要是研究生物体遗传信息传递与表达的学科。基因携带的信息是由基因的结构所决定,信息的表达是由基因的功能实现的,因此遗传学研究的是基因的结构与功能。从遗传学的角度看,所有生命现象的机制,追根究底都会与基因的结构与功能相关。因此遗传学在今后较长时间仍然是生命科学的核心学科和推动力。 有人估计人体细胞内约有 10 万个基因,迄今弄清楚的不到 5 %,所以与重要生命活动有关与疾病有关的新基因的发现与阐明将是今后几十年的重要任务。 C. 细胞生物学 著名生物学家威尔逊( Wilson )早在 20 世纪 20 年代就提出一句名言 一切生物学关键问题必须在细胞中找寻 ,至今还有着很深的内涵。魏斯曼与摩尔根都曾先后试图在细胞研究的基础上建立遗传、发育与进化统一的理论,虽然当时没有找到具体解决的途径,但关于细胞的知识在生物科学中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细胞是一切生命活动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生物学是研究细胞生命活动基本规律的科学,细胞的结构。细胞代谢、细胞遗传、细胞的增殖与分化,细胞信息的传递与细胞的通讯等是细胞生物学主要研究内容。虽然今后细胞生物学研究的内容是全方位的,但概括起来可能是两个基本点: 一是基因与基因产物如何控制细胞的重要生命活动,如生长、增殖、分化与衰老等,在此要涉及到一个全新的问题,细胞内外信号如何传递;二是基因产物一一蛋白质分子与其他生物分子如何构建与装配成细胞的结构,并行使细胞的有序的生命活动。 今后 20 多年,以下一些问题可望取得重要进展与突破: ① 遗传信息的储存、复制与表达的主要执行者 染色体的结构与功能可能在不同的结构层次上得到阐明。 ② 细胞骨架(包括核骨架与染色体骨架)的研究将得到全方位的进展。 ③ 细胞生物学与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的结合,将在细胞分化机理研究方面有重要突破,为发育生物学快速发展奠定基础。 ④ 细胞衰老与细胞程序化死亡的机理将在更深层次上阐明。 ⑤ 以细胞分子生物学为骨干学科与其他学科结合,人工装配生命体的理想可能逐步 实现。 D .发育生物学 从一个受精卵通过细胞分裂与分化如何发育成为一个结构与功能复杂的个体,是至今未能解决的生命科学的重大课题,也是发育生物学的主课题。由于近几十年分子生物学、遗传学与细胞生物学所取得一一系歹(突破性成果与知识的积累,已为解决这一重大课题创造了条件,这也就是今后发育生物学应运而飞速发展的原因。 发育生物学当今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细胞的基因如何按一定的时空关系选择性地表达专一性的蛋白质,从而控制细胞的分化与个体发育。阐明基因在多层次水平上控制胚胎的发育就不仅是涉及到个别基因的问题,而是一系列调节基因在时空上的联系与配合,从而支配发育的程序。虽然这是难度极大的课题,但近年已初见端倪并有所突破。估计今后发育生物学将沿着这条道路深入下去,并可望取得丰硕的成果。 E .神经科学(或脑科学) 神经科学是研究人与动物神经系统(主要是脑)的结构与功能,在分子水平、神经网络水平、整体水平乃至行为水平阐明神经系统特别是脑的活动规律的学科群。脑的结构与功能是无比复杂的高级体系,含有 10 11 细胞。它是感觉、运动、学习、记忆、感情、行为与思维的活动基础。大脑细胞,口何指导人与动物的行为是未来生物学中最富潜力与最吸引人的领域;神经科学的崛起,预示着生命科学又有一个高峰的来临。神经科学或脑科学必然在下世纪促进认知科学与行为科学的兴起。因此各国政府投入巨资支持这一课题,包括美国总统签署的 命名 1990 年 1 月 1 日为脑的 10 年 不是没有道理的。 在今后几十年内可以预示到的神经科学突破性的进展可能包括: ① 在分子到行为的各层次上阐明学习、记忆与认知等活动的基础; ② 很快会发现与阐明一系列与记忆、行为有关的基因与基因产物; ③ 神经细胞的分化与神经系统的发育研究会有重大进展; ④ 脑机能在理论上的进展与突破(如模式识别、联想记忆、思维逻辑机理的阐明)会 促进新一代智能计算机与智能机器人的研制; ⑤ 一系列神经性疾病与精神病的病因可望在神经生物学研究中得到解释。 F .主态学(包括物种多样性保护研究)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周围环境 包括非生物环境与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由于生态学理论与应用是与世界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开发与保护,以至人类本身在地球上继续生存紧密相关的,尤其是地球环境日益恶化的情况下,生态学的重要性就变得十分突出。未来生态学的主要任务是协调人类活动与环境的关系。所以生态学经典学科的概念与研究内容必然要适应人类生存环境的保护与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要求而不断改变。 今后生态学研究的重点可能表现在以下方面: ① 生态群落的多样性、稳定性与演变规律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② 全球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影响; ③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永续利用也是保护人类自身生存环境尤其是拯救濒临绝灭的 生物种类更加具有紧迫性; ④ 城市生态学与经济生态学将迅速发展; ⑤ 生态工程与生态技术将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作用。 G .空间生命科学 空间环境向生命科学提出了新的挑战,也为生命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21 世纪人类的空间活动将要离开地球附近,探索月球及其他太阳系的大体。这就要求人在地球外各种环境中能长期地生活和工作,首先是在,长期空间飞行器中航行,月球站以及火星或火卫站等,空间医学必须有重大突破,解决长期在地外空间所遇到的宇航员骨质疏松,肌肉萎缩和兔疫功能变化等生理学难题,同时,与开拓大疆相关联的是受控生态系统,创造一个不需要外界补给,而使人们能在其中长期生活的环境。这些问题有希望在 21 世纪 20 一 30 年代解决,其中空间生理学问题有可能利用中医和中药的方法取得某些重大突破。 地球外层空间为研究重力生物学提供了理想的条件,重力条件对各种层次结构生物的影响仍然是 21 世纪重力生物学的主题,今后的研究重点将集中于细胞,绿色植物,一些微生物和小动物。特别是重力环境对哺乳动物细胞形态、结构、变异和基因表达的影响将是一个热点。重力生物学的学术意义在于揭示重力效应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的作用,是自然科学的基本问题;另一方面,重力生物学的成果将是空间制药及空间生态系统等应用领域的基础,重力生物学的学术和应用都是下个世纪的重要课题,可望在 21 世纪 20-30 年代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地外生物探索是生命起源的重大课题,其中地球以外的智能生物探索是一个长期的 课题。地球上的人类正在向外层空间发射电波和接收讯号。外星人与地球人之间可能存在的学术和技术差距不仅是一种危险,也是自然科学的重大前沿问题,将被持续地研究下去。 3. 21 世纪初生命科学最有可能突破的领域 ① 人类基因组的全序列(遗传密码)将在 10 一 15 年测定完毕,为全部遗传信息的破译奠定基础。 ② 与生命活动有关的重要基因与重要疾病有关的基因将被陆续发现,其中特别引人注目的是控制记忆与行为的基因、控制衰老与细胞程序性死亡的基因、控制细胞增殖的系列基因、胚胎发育多层次网络调节基因。新的癌基因与抑癌基因的发现与其生物学功能的释明将大大提高对生命本质的了解。 ③ 人与动物的高级生命活动:感知、思维、记忆、行为与感情的发生与活动机制在脑科学研究突破的基础上,有更深的认识。 ④ 癌症的治疗将有全面的突破,爱滋病的防治得到控制。 ⑤ 在阐明地球上原始生命起源的基础上,人类还可能在实验室合成生命体,这种生命体应具有原始细胞的基本特征
个人分类: 未分类|21351 次阅读|0 个评论
农村畜禽养殖污染将日趋严重
pxyeco 2008-11-20 16:56
畜禽养殖污染是畜禽养殖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的交互影响过程。畜禽养殖系统可能的环境污染源包括:①畜禽粪便中含有大量污染物质。②畜禽舍垫料、废饲料及散落的毛羽等固体废物污染。③矿物元素含量过高的饲料、兽药及添加剂的过量使用。④清洗畜禽体、饲养场地、器具产生的污水。⑤家畜呼出气和消化道排出的废气中含有二氧化碳、吲哚等恶臭气体。⑥畜舍内风机、清粪机、真空泵等机械运行的噪音。⑦病死畜禽体的非净化处理。这些污染源会对农村大气、水体、土壤、生物各圈层造成交叉立体影响。目前,畜禽养殖污染已经成为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 总体来看,在未来一段时间里,畜禽养殖污染会进一步加剧。第一,居民消费能力增长,消费结构升级,对畜禽产品需求会进一步提高,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消费趋势。因此,必然导致畜禽养殖规模扩大和污染物排放量增加。第二,近年来,畜禽养殖专业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畜禽养殖业与传统种植业日益分离,使得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的可能性降低,大量粪污被直接排放入环境中。第三,畜禽养殖污染呈现“大面源”和“大点源”并现的特点。由于市场规则的调节,我国畜禽养殖业经营主体出现了转型。散养农户不断从畜禽业中退出;专业户,尤其是养殖大户越来越多;畜禽养殖企业得到稳步发展。大专业户和畜禽企业的“大点源”污染将会更加严重。同时,由于养殖大户带动,许多农户纷纷从事畜禽养殖,出现了大量专业户、专业村和专业乡,产业集群现象明显。此时,地域范围上的“大面源”污染也呈现出来。“大点源”污染和“大面源”污染在一定环境空间上并存,呈现“立体”污染形态,极大程度地加大生态环境压力。 具体来看,城市畜禽养殖污染会逐渐减轻,但农村畜禽养殖污染会急剧恶化。前些年,养殖户考虑到市场和运输成本因素,大多将畜禽养殖场建在城市郊区,对城市和城镇环境造成了很大压力。这几年来,由于城市环保部门的作为,政府出台了一些管制措施,对防治畜禽污染起了很好作用。如北京市2001年规定,五环路以内的养殖场全部迁出或关闭,水源保护区、人口密集区附近、河流两侧的规模化养猪场也要全部退出。而且,一些畜禽企业和专业户考虑到环境违法成本和劳动力成本高的原因,正逐渐将养殖基地向城市外部和农村转移。因此,城市畜禽养殖污染会逐渐降低。但是,农村的情况就大为不同了。畜禽养殖业已经成为农村的支柱产业,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促进畜禽养殖业发展一直是农业部门的重要职责。许多农户由于增收考虑,也会将生产方向转移至畜禽养殖业。可是,由于农村畜禽养殖环境管理存在工作机制不顺、环境治理职能虚化、环境污染监测缺失的问题,农村畜禽污染治理工作总是滞后于农村畜禽产业发展。产业促进政策、养殖户逐利行为、畜禽污染治理滞后三者联动的结果是:农村畜禽养殖污染将会越来越严重。
个人分类: 农业农村环境|4829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IPO分析未来的搜索引擎
huabolin 2008-10-24 12:27
从IPO分析未来的搜索引擎 化柏林 (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北京 100038) (发表于《情报学报》2006年增刊) 摘 要 本文主要从搜索引擎的爬行范围、对网页内容的分析处理以及用户查询接口三个方面分析了搜索引擎的最新进展,并根据技术发展的规律以及人机交互的需求对搜索引擎的信息采集、信息分析、信息提供三大处理过程和支撑资源的建设等方面的发展作了相应的分析与从预测。 图1. 搜索引擎发展趋势图 一 . 信源Input 二代搜索引擎的URL是直接从html文件中析取出来的,是字符级匹配的过程。 三代搜索引擎能够爬行以数据记录为内容的网页。 四代搜索引擎在爬行过程中还多了一个自动注册机。 五代搜索引擎能够对私有数据进行搜索,当然异构数据的查询也早就实现了。****************************************************** 二. 分析处理Process 二代搜索引擎主要利用分词技术,词根词干分析技术,词语同现及频率分布。 三代搜索引擎不再停留在词的层面,深入到句法层面,对句子的结构、句子成分及词汇短语在句子中的功能进行分析;对于图形图像涉及到颜色、纹理、形状的分析;对于音频涉及基音、音强、音色,对于视频涉及到帧结构、镜头运动方式与切换方式等 。 四代搜索引擎将深入语义层面,深入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图像的含义、音频视频的内容,这时对于不同媒体格式的数据可以达到统一。 五代搜索引擎将穿越语义,在充分理解各种语义的基础上,能够分析文献的写作手法、修辞方式,能够推敲语言的妙用。 三 . 信宿Output 二代搜索引擎输入的是文本,输出的是文本、图像、音频、视频。 三代搜索引擎可以实现出入口同媒体,通过输入自然语言的句子来进行文本的搜索,而对于图形,可以输入示例图形,也可以草图查询。 四代搜索引擎可以实现输入与输出是不同的媒体,如果没有相应的媒体数据,可以由系统生成。 五代搜索引擎不仅可以生成相应的音频和视频,还能够准确地配以空间属性,以地理属性的可以进行全球定位。 ******************************** 从IPO分析未来的搜索引擎
个人分类: 信息检索|4835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期刊媒体的十大发展趋势
wangyk 2008-3-18 13:35
摘 要 : 以计算机、网络为主的电子信息技术在期刊出版中的应用而引起出版观念与手段的变革,使现代期刊业呈现出新的特点与发展趋势。为期刊工作者认清方向,积极主动调整办刊思路,顺应发展主流,从容应对挑战提供参考,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期刊的实际,从不同角度总结分析了电子信息时代中国期刊媒体发展的 10 个特点与趋势:高频化、高档化、多元化、规模化集团化、国际化、品牌化、信息密集化、服务功能增强、专业化、数字化网络化。 关键词 :期刊;出版业;发展趋势;多元化;品牌化;网络化;电子信息时代 PDF 全文开放存取 -Open access to Full-text PDF 中国期刊媒体的十大发展趋势
个人分类: 学术交流|3593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5 08: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