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诺贝尔经济学奖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知识创新、碳排放与2018年混搭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热度 2 liyou1983 2018-10-9 00:31
知识创新、碳排放与 2018 年混搭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2018 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美国的诺德豪斯( William D. Nordhaus )和罗默( Paul M. Romer ),这次奖励的学者和学术贡献对于经济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对于学术界、企业界还是政府部门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但在我国似乎又没有得到真正的重视。 罗默 2016 年担任世界银行的首席经济学家和副会长(林毅夫也担任过这一角色),他 1983 年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论文和 1986 、 1990 年论文探讨了知识的创新(生产)、积累、扩散、应用等问题,探讨了知识创新不仅为其发现者、所有者带来了收益,相关的人员、单位、行业、国家、全人类也低价或无偿获得了知识创新及其扩散、应用所带来的好处即知识创新的正的外部效应(外部经济、公益性)。具有充分且平等权利、能够自由参与和竞争的个人和市场是有利可图的知识的创新、积累、扩散、应用的基础性方式,同时政府应当对具有公益性的科学研究、基础教育和部分高等教育、公共卫生等活动提供义务教育、资助基础研究、保护知识产权等制度安排和政策支持,让从事这些投资或职业的人员获得至少不低于市场平均的经济收益和社会地位。由此, 知识的持续、全面创新及其积累、扩散、应用是可持续的经济增长、社会进步的基本途径,这也是对广大科研、教育人员的社会地位和学术贡献的最好评价。 诺德豪斯 1967 年获得麻省理工学院的经济学博士学位,曾与晚年的萨缪尔森共同编写了畅销至 19 版的《经济学》教科书,他的学术贡献是通过模型和定量分析(如全球经济气候系统的区域综合气候经济模型 RICE 和动态综合气候经济模型 DICE ),探讨了碳排放、气候变化对自然环境资源和人类经济活动的具体影响,提出了从 GDP 中剔除环境损害成本的净经济福利指标和全球污染税(或碳税)计划。 诺德豪斯将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领域的理论、方法和问题结合起来,其学术研究是对技术的创新和应用而损害自然环境、社会福利的修正或反动,人们必须从全面的、长期的社会成本、社会收益的角度,分析科学、技术的创新和社会应用问题,政府必须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等活动, 或者进行事前立法、事中管制,让损害自然环境的个人和单位者自我治理,或者付费公共治理,而不能低价或无偿地转嫁给他人而导致负的外部效应(外部不经济、公害性)。 从 1969 年至 2017 年的诺贝尔经济学 49 届的历史看,今年获奖的二人组合打破了经济学奖 49 年来的传统,显得非常混搭、跨界。过去也有二人、三人共同获奖的先例,但他们都是同一或相近领域或专题的学者,即便 1974 年哈耶克和缪尔达尔分属左右阵营,也是奖励他们在货币理论、经济波动和社会制度上的共同分析。但是,这次二人研究领域并不相同或相似,可以说是天南海北、泾渭分明,经济学界应当无人料到二人的获奖组合,尽管可以将知识创新、经济增长与自然环境放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庞大系统中进行分析。其实,应当让诺德豪斯等相关学者分享一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让阿罗、赫尔普曼、巴罗等人分享另一届。既然如此, 那克鲁格女士就可能与塔洛克先生获得明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了。 比较而言,我个人更喜欢罗默的基础理论创新的学术工作。罗默继承了斯密、马克思、熊彼特、杨、阿罗、索洛等人的早前工作,把经济学推回了从知识创新、社会分工、结构调整、经济增长的学术领域,更全面、深入解释了现代社会如何打破古代社会长期停滞而获得持续增长的发展问题。这是对忽视创新、分工、生产问题的新古典经济学的修正和完善,据此甚至可能打破萨缪尔森等人以来建立的流行半个多世纪的新古典综合理论,在一定意义上重返斯密、马克思的古典传统而重建当代经济学体系。但是,瑞典似乎把诺德豪斯名次排在了罗默前面,应当考虑到了年龄因素,年长为先。 人类的经济增长或发展,在短期内可以依靠人力资源、物力资源的大规模、低效率投入,欧美早期的经济增长、中国七十年的增长道路大致就属于这种模式。但是,人归根结底是自然环境的产物,在人类需要无限而可投入资源有限的自然约束下,不可能长期维持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式增长模式,人类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只能依靠经济方式的全面转型,依靠经济效率的持续提高。 如何不断、全面提高经济效率?基本途径只能是知识的创新、扩散和应用,知识的创新、扩散和应用只能依靠调动人的劳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人的劳动的积极性和创新性只能来自通过科研、教育、医疗对人的能力(劳动能力、人力资源或人力资本,包括德智体美能力,或学习、模仿、创新等能力)形成和运用,只能来自每个人的思想有自由、学术无禁区、知识有市场的知识体制,每个人的思维和行动的积极性、创造性应当得到自由发挥、长期激励和充分保护。 然而,我国延续至今、依然主流的正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低质量、低积累的增长模式。我国在科研、教育长期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但科研、教育产出效率并不高,长期远低于邻国日本,劳动力平均教育年限只有初中学历的 9 年,劳动力的科学、人文、法治素养不高,在基础性的科学发现、重大性的技术创新、高效率的经济产出等方面存在着严重不足或缺陷, 所谓的科教兴国战略执行不力,大打折扣,这也是中美近期争端的重要内因。由此,社会经济困境如何走出,现代化如何实现, 40 年的改革开放如何推进?这一基础性、系统性的社会经济问题亟待引起关注和解决!
个人分类: 不求甚解|4234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揭秘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罗默:曾闹出大乌龙
redtree 2018-10-9 00:16
揭秘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罗默:曾闹出大乌龙 网易研究局 2018-10-08 18:01 网易研究局NO.416 作者|陈永伟(北京大学市场与网络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 2018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著名经济学奖威廉·诺德豪斯和保罗·罗默。 先来说说保罗·罗默。 揭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罗默:曾闹出大乌龙 保罗·罗默 记得在201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揭晓之前,纽约大学曾摆出过一个大乌龙。该校的商学院在奖项揭晓的前三天,就挂出了“2016年诺贝尔经济学获奖新闻发布会”的网页。这让外界猜测,是否该院教授、内生增长理论先驱保罗·罗默(Paul Romer)已经被内定为获奖人了。尽管这个网页很快被撤下,但却让罗默又被话题了一番。 生平 罗默于1955年出生于美国科罗拉多州的丹佛市,在七个孩子中排行老二,他的父亲是一名做过农民、经过商、搞过研究院的政治家。罗默自小就很淘气、叛逆,在中学表现很差。在申请大学时,只有一所大学——芝加哥大学录取了他。 开启经济学之旅对罗默来说完全是个意外。当罗默还是一名本科生时,其学习的专业是数学和物理。但或许是对枯燥的数理推演产生了厌倦,他最终决定放弃自己对这两门学科的追寻,转而去法学院继续深造。为了进入法学院,他需要修一些“文科”课程作为准备,正是在其中的一门经济学课上,他遇到了改变他整个职业路径的萨姆·佩尔茨曼(Sam Peltzman)教授。佩尔茨曼的授课内容和风格深深打动了罗默,他很快意识到相比于成为一名法学家,他可能更适合成为一名经济学家。于是,他就转入了经济学的学习。先后在麻省理工、加拿大女王大学等多所名校辗转求学之后,罗默终于于1983年在芝加哥大学拿到了经济学博士学位。 此后,他曾先后执教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芝加哥大学、罗切斯特大学、斯坦佛大学和纽约大学。期间,他还创办过自己的公司Aplia。2016年,他被任命为世界银行的首席经济学家。 内生增长理论 在经济学界,罗默的名字基本上是和“内生增长理论”(Endogenous Growth Theories)联系在一起的。 经济增长的动力究竟何在?为什么有的国家穷,而有的国家富?这些问题从古典时期就困扰着无数经济学家。亚当·斯密、马尔萨斯、密尔、马克思、熊彼特等顶尖经济学家都曾对此发表过自己的见解,但真正把经济增长问题转化为一套现代意义上的理论,是从罗伯特·索洛(Robert Solow)在上世纪60年代的工作开始的。(注1:这个论断略显武断,但却是有理由的。尽管在索洛之前,就曾经出现过著名的哈罗德·多玛增长模型。但如果仔细考察这个模型,就会发现它其实是对凯恩斯主义理论的动态化,它更适合用来刻画危机和周期,而不是长期稳定的增长。天才拉姆齐的工作后来成为了研究增长的标准问题,但其原始论文讨论的其实并不是增长话题。直到卡斯和库普曼斯重新挖掘了这篇论文后,拉姆齐模型才成为了研究增长问题的标准模型。此外,著名的冯·诺依曼模型虽然颇具启发性,但它依赖于投入产出,线性规划的建模方法实在难以被后来的学人效仿和拓展,因此其影响其实非常有限。) 索洛构建的增长模型很简单。在这个模型中,经济体可以通过储蓄部分产出来实现资本的积累。这些积累的资本会有两个用途:一方面它会被用于资本的“广化”,即为新增的人口提供资本;另一方面它则会促进资本的深化,即让经济中的人均资本存量得到提升。由于资本的边际产出是递减的,所以随着资本的积累,经济会运行到一个均衡:资本的深化正好等于0,新的储蓄全部被用于资本的广化。在均衡状态,经济体重的人均资本,以及对应的人均产出都会保持固定不变,经济体中人们的生活水平会保持不变。 那么,什么决定了均衡的人均资本存量和人均产出呢?在索洛模型中,它取决于几个因素:人口增长率、储蓄率和技术水平。人口增长率越高,就需要有更多的资本用于“广化”,因此它会让均衡资本存量降低;更高的储蓄率则会带来更高的资本积累,因此会让均衡的资本存量更高;更高的技术水平可以用同等资本投入得到更多产出,从而产生更多积累,因此也会让均衡的资本存量更高。 根据索洛模型的预言,一旦人口增长率、储蓄率和技术水平这些因素给定,无论经济体的起点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人均资本水平和人均产出都会向均衡水平收敛。由于从经验上看,经济体的人口增长率和储蓄率通常会在很长时间内保持不变,因此最终决定经济体均衡发展水平的变量就只有一个——技术,或者更确切地说,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以下简称TFP)。(注2:在索洛的原始论文中,将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完全归结为技术的演化,而后来的经济学家则发现配置效率等因素也会对其产生影响。) 索洛模型虽然简单,但却抓住了增长问题的要害——TFP,才是理解“国富国穷”的关键。后来的很多实证研究都证明了这点。例如,由霍尔和琼斯进行的一项跨国比较研究表明,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组和最贫穷的国家组的人均收入相差32倍,但如果排除了TFP的差异,这种差距就会缩小到4倍,TFP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不过索洛模型也并非完美无缺:一方面,索洛虽然让人们认识到了TFP在增长过程中的重要性,但却没有告诉我们它是怎样决定的——事实上,在索洛模型中它完全是一个外生变量。另一方面,一些经验结论也和索洛模型的预言存在冲突。例如,根据索洛模型的预言,各国的经济水平应该向稳态收敛,穷国和富国之间的收入应该会趋同。但实际上,不少富裕国家的人均收入一直在持续增长,而穷国和富国之间的趋同似乎也并不明显。 大约在1980年前后,罗默就开始对索罗模型存在的上述问题开始了反思——当时,他正从王后大学回到自己的本科母校芝加哥大学,开启在那儿的博士研究生生涯。经过了数年的思考,他对于增长问题给出了自己的解释。这个解释后来被写成论文《规模报酬递增与长期增长》(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Run Growth)于1986年发表在顶级的经济学刊物《政治经济学杂志》(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上。 在这篇经典的论文中,罗默引入了“规模报酬递增”的概念来对持续的增长进行解释。在传统的经济学中,投入要素的规模报酬通常被假定为是递减的。例如,资本或劳动力投入越多,其在边际上的产出就会越低。这样的特征决定了经济增长的过程最后只能导致人均产出的均衡,而不会出现持续增长。但如果有某个要素的规模报酬是递增的,那情况就不一样了,它的积累将会导致持续增长的产生。那么,这样的投入要素是否存在呢?答案是肯定的。这种要素就是知识。从经济学角度看,知识是一种公共品(Public Good),是非竞争(Nonrivalry)、非排他的(Nonexcludability)——一个人使用知识,并不妨碍别人使用知识,同时每个人也无权排除他人使用和自己一样的知识。当这种要素被作为投入品用于生产时,它就会产生强大的正外部性,从而导致规模报酬递增的出现。一旦有了规模报酬递增,持续的增长也就成为了可能。由于知识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因此单纯依靠市场力量,可能会导致知识生产过低的次优结果。因此,从政策角度看就需要政府对科研、教育增加投入,从而保证有足够的知识被生产出来。 在1990年发表的另一篇论文《内生技术变迁》(Endogenous Technological Change)中,罗默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思想。在这篇论文中,他构造了三个经济部门:生产最终产品的部门、研发部门,以及生产中间品的部门。研发部门负责生产知识或创意(idea),并将其卖给中间产品部门,而中间产品部门则产出耐用资本设备并将其租给最终品生产部门以获得租金,最终品生产部门负责生产经济体重的最终产品。很显然,要让经济体的增长顺利进行,就要合理安排在三个部门中投入的资源,包括资本、劳动力和人力资本等。(注3:在罗默的论文中,人力资本指的是熟练劳动。)在这个框架下,就可以讨论很多政策性问题。举例来说,在这个模型中,研发部门生产的知识是具有外部性的,其社会收益和其给研发部门带来的私人收益并不一致。在罗默看来,为了鼓励研发的进行,就需要尽可能消除这种私人收益和社会收益之间的差值,因此引入专利、版权等一些激励手段就是十分必要的了。 以上两篇论文的思路,主要是从知识(knowledge)和创意(idea)的外部性角度来看待规模报酬递增,并用它来解释长期增长。在1987年的另一篇短文《以由专业化引起的规模收益递增为基础的增长》(Growth Based on Increasing Returns Due to Specialization)则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规模报酬的产生。对于专业化的强调,其思想渊源至少可以追述到亚当·斯密。在《国富论》的开篇,斯密就曾用制针厂的例子来说明分工和专业化的重要性。但在很长时期内,这一重要思想却并没有引起经济学家的足够重视(或许杨格、舒尔茨是少数的例外)。在这篇短文中,罗默在一个垄断竞争的框架下对这个重要的思想进行了重要的表述。利用数学模型,他向人展示,如果生产的专业化(表现为经济中中间产品的增多)会导致规模经济的出现,进而让持续增长变为可能。尽管这篇论文只有短短几页,但其中的思想是十分深刻的。既然专业化可以导致规模报酬,从而造成持续增长,那么国与国之间通过专业化,然后进行贸易,就有可能造成各国之间的共同繁荣,这一观点为从国际贸易理论去思考增长问题奠定了基础。 尽管在今天看来,罗默的这一观点是十分显然的,但在当时,它却是具有革命性的。对于习惯了传统经济学中“规模收益递减”的人们而言,罗默的这几篇论文无疑是对增长现象的“疯狂解释”(Crazy Explanation)。不过,也有一些人很快认识到了罗默这些工作的价值,并加入到他的阵营当中来。其中的代表人物包括罗默的博士导师罗伯特·卢卡斯(Robert Lucas)、从国际贸易角度研究增长的格罗斯曼(Gene Grossman)和赫尔普曼(Elhanan Helpman)、以及继承了熊彼特创新思想的阿吉翁(Philippe Aghion)和霍伊特(Peter Howitt)。和罗默一样,这些人都试图从各个角度去对增长的动力给出“内生化”的解释。尽管这些人的工作各有侧重,但由于其“内生化”增长动力的共同特点,人们通常把他们的理论统称为内生增长理论。 下海经商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内生增长理论成为了宏观经济学,甚至整个经济学的显学。但令人奇怪的是,在内生增长理论风头最劲的时候,它最重要的创始人罗默却在这个时候逐渐淡出了学界。有一段时间,他很少发表文章,也很少在学术场合抛头露面。 罗默去哪儿了?答案是,他下海了!从1996年,罗默开始在斯坦佛商学院任教。或许是整天和来自商界的学生打交道,罗默内心的“企业家精神”被开始逐渐唤醒了。他发现,提供网上教学服务似乎是一个赚钱的商机,于是就开始花费精力从事这项工作。2001年,他成立了Aplia公司。该公司提供了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甚至生物学等各个学科的在线辅导,包括预习、复习、在线测试等功能。 对于这个提供“非竞争”,但却部分“排他”的知识产品的公司,罗默本人看来十分上心。在很长时间内,他放下了自己手里的全部工作,专心当起了公司的总裁。按照这样的故事走向,罗默看来会发展成为一名优秀的企业家。但是,他似乎又和大家开了一个玩笑——2007年,他把自己的公司卖给了Cengage Learning,结束了自己的企业家生涯,因为接下来他要开始忙另一件大事了! 疯狂的乌托邦 罗默又要忙什么大事呢?他想做一个“疯狂”的实验,说服一些发展中国家拿出一些地区,建立“宪章城市”(Charter Cities),交给发达国家进行托管。据他自己在一次TED演讲中所言,这个疯狂的想法来自对香港的观察。他发现,香港这个城市由于复制了英国的一整套法规和经济制度,因此在很长时期内都得到了超乎寻常的发展。那么,香港的这项经验是否可以复制呢?如果制度是决定经济发展的关键,那么发展中国家直接接受发达国家的制度不就可以了吗? 为了验证自己的这个想法,罗默开始游说一些发展中国家来开展这个乌托邦式的实验。据说,洪都拉斯等一些国家曾对这一想法表达过兴趣,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个设想至今为止并没有变成现实。 关于数学的滥用 罗默再次轰动学界,是在2015年。但这一次轰动,并非是因为他又提出了什么新理论,而是因为他写了一篇“吐槽文”《数学在增长理论中的滥用》(Mathiness in the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在这篇论文中,罗默痛心疾首地表示,现在的增长理论中用的数学太多、太滥了,而对于逻辑性、思想性的重视则不足,与实证证据的连接也比较缺乏。有意思的是,在文中,罗默指名道姓地把好多位大师作为数学滥用的典型来加以批判,其中不仅包括诺奖得主普雷斯科特(Edward Prescott),风头正劲的皮凯蒂(Thomas Piketty),甚至还包括自己的博士论文导师、宏观经济大师卢卡斯!正可谓弹无虚发、刀刀见血! 抛开那些师徒反目的八卦,其实罗默的这次吐槽是很有价值的。尽管这些年经济学的发展很快,但正如罗默所言,现代经济学可能花费了太多精力在形式化上,而忽略了对更为根本的、思想性内容的追寻。这种削足适履的发展显然是不健康的。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数学对于经济学来说确实是一个十分好用的工具,因此如何用数学、用好数学,恐怕还需要经济学家们根据自身的禀赋进行更好的权衡(trade-off)。 世行首席 据说在2008年时,世界银行曾经邀请罗默出任首席经济学家。但当时的罗默正在致力于自己的“宪章城市”实验,同时帮助自己的老爸为奥巴马竞选连任,因此就拒绝了这个邀请。世行无奈,只得转而邀请林毅夫担任首席经济学家。 不过,世行好像一直惦记着罗默。2016年,它再次向罗默扔出了橄榄枝。这次,罗默答应了。2016年7月18日,世界银行行长金墉宣布,罗默将接替考希克·巴苏(Kaushik Basu)出任首席经济学家一职。同年9月,罗默正式走马上任。与历位学院派的前任相比,罗默这位做过研究、经过商,同时又有狂野梦想的继任者显得更有棱角,也更能带给人们想象空间。究竟他能不能想世行的领导们当初预想的那样,更好地促进对发展中国家的人力资本投资和研发投入,可能由于时间尚短,我们还不得而知。但他的个性为其带来的麻烦却已经见诸报道——有消息称,罗默由于要求员工使用更简洁的书写方式,在报告或邮件中不能过多使用“和”(and)字,而遭到了世行员工的集体抵制——看来,这位曾经的天才学者、霸道总裁想要玩转世行这样的官僚机构,经验还是略显不足啊。 代结语:为什么不涨价? 在上博士时,我读过很多罗默的论文,但印象最深的并不是他关于内生增长的那几篇经典论文,而是他和巴罗(Robert Barro)合写的一篇小文《滑雪缆车定价,及在劳动力和其他市场的应用》(Ski-lift Pricing, with Applications to Labor and Other Markets)。据说,这篇小文的灵感来自于他和巴罗的一次度假。在这次度假中,他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美国的滑雪场的缆车在旺季和单机收取的价格是一样的。这样的结果是,在旺季,坐缆车要排很长的队;而在淡季,缆车则很空。那么,为什么滑雪场不根据季节来调整价格呢?两位作者在一番思考后给出了答案:其实滑雪场已经调价了。因为在旺季时,你需要排很长时间队,玩的时间少了,所以事实上对于每次乘坐缆车而言,价格已经涨了不少! 恰逢国庆长假,关于高速公路是否应该收费的争议又起。我想,在这种情况下,把罗默的这篇小文重新拿出来读一下是有意义的。收费或许能减少人们开车出行的动机,但对于能忍受几个、甚至十几个小时拥堵的人来说,要收取多大的费用才能让他们打消这个动机?我不敢想,也不知道那些收费的倡导者有没有想过。换个角度,即使你可以通过非常高昂的过路费让大家都不外出了,安心呆在家里看电视,那这样的道路通畅又有什么意义?而这种简单粗暴的所谓价格机制的背后,又会掩盖多少交通规划的失败?收费的成本又如何计算?细思恐极! 太多人鼓吹“真实世界的经济学了”,但真正能像罗默那样,对真实世界进行深入思考的人,其实还很少! 作者陈永伟系北京大学市场与网络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
个人分类: 人物|904 次阅读|0 个评论
诺思《制度、制度变迁和经济绩效》都说了什么?
niehuihua 2015-11-27 11:17
纪念诺思教授的读书笔记 2 作者:聂辉华(中国人民大学) North ( 1990 )《制度、制度变迁和经济绩效》 本书是刚刚去世的 1993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诺思( North )教授的集大成之作。在这本书里,无论是对低效率制度的分析,还是制度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读者都可以更加明显地看到当今最火爆的经济学家 Acemoglu 身上映射着 North 的影子。上篇介绍制度,下篇介绍制度变迁和经济绩效。 第一部分:制度 “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更规范地说,它们是为决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约束。”(第 3 页) “制度可能是由人们创造出来的,如美国宪法;也有可能仅仅是随时间演进的,如普通法。”(第 4 页) 作者特别区分了制度和组织,认为两者相互影响。我认为这是因为在新古典供求分析框架下,如果没有组织,那么就缺乏个体分析的主体。显然,诺思将制度看作是一种公共产品,而不是人与人之间的契约。 “ 人类历史中的一个关键疑难问题是,如何解释历史变迁路径差异甚大的原因 ”(第 8 页)。 Alchian ( 1950 )提出的演化说可以解释低效率产权的存在,但是无法解释为什么竞争的压力没有使其消失。作者和合作者在《西方世界的兴起》中强调了相对要素价格作为制度变迁的动力的重要性,但是 无法解释低效率产权的存在 。作者( 1981 )的《经济史中的结构和变迁》已经放弃了“制度总是有效率的”观点,指出“统治者为了他们自己的利益会修正产权,交易费用会导致很普遍的无效产权”(第 9 页, 这其实就是 Acemoglu 等人“社会冲突理论”的基本出发点! )。本书主要回答这个问题。“制度变迁的最终路径由以下两个因素来决定:( 1 )由制度与组织的共生关系所引起的固定特性——它们已随着这些制度所提供的激励结构而演进;( 2 )由人类对机会集合变化的认识与反应所作出的反馈过程。(第 9 页)” 理性人模型的说法会很容易地使我们误入歧途。不完全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和主观主义可能导致无效率的产权。 “无论是政治与经济交易费用,还是行动者的主观主义观念,它们所导致的肯定不常是最优的选择,或是与生产率的提高及经济福利增长(是确定的)背道而驰的选择。 …… 制度常常是那些诱致生产率增长的部分和那些抑制生产率的部分的混合 。(第 11 页)”例如 19 世纪的美国,产权结构(谢尔曼法案)修正了,非正式制度(如对待奴隶和妇女的态度)也改进了,但是贸易壁垒和对奴隶的剥削依然存在。 考虑制度理论的行为假定时的几点结论:( 1 )“对于某些目的,均衡概念是一种有价值的分析工具,但是我们所关注的大多数问题却不是一种均衡,而是多重均衡(第 32 - 33 页)”。( 2 )尽管单个行动者面对许多重复的情形,但是也面对着许多独特的和非重复性断则,这是信息是不完全的,结果也是不确定的。( 3 )偏好稳定性观点是不容易否定的,但是心理学在非总量水平上解释了这些反例,而且历史证据确实也表明偏好是随时间变化的。( 4 )由于信息反馈可能非常差,行动者可能无法看到更好的选择。( 5 )竞争可能十分弱,信号也十分混乱,因此做出的调整可能十分慢或者被误导,经典的演化结果在非常长的时间内可能无法得到。( 6 )世界史表明,有许多比简单的理性非合作行为更为复杂的情况。( 7 )“经济学家的行为假定对于解决某些问题是有用的,但是它们对社会科学家关注的他们所面对的许多问题却是不合适的,而且会妨碍对制度存在、形成和演进的根本因素的理解。(第 33 页)” 【在本书第四部分末尾,作者提到,一个制度模型必须包括一个非正式约束、正式约束和实施。】 非正式约束:“ 即便在最发达的经济中,正式规则也只是决定选择的总约束中的一小部分(尽管是非常重要的部分) 。(第 49 页)”尽管一个社会的规则会发生总的变迁,但它的许多方面却会保留下来。例如,日本在二战后被美国占领时,日本文化仍幸存下来了。非正式约束“源于社会所流传下来的信息以及我们称之为文化的部分遗产”( 50 页)。文化的载体是语言,这又与大脑处理信息有关。 Bates ( 1987 )等研究了努埃尔人在没有国家的社会中,如何通过重复博弈建立其和平秩序。这表明,在不存在国家和正式规则时,一个紧密的社会网络会导致具有极大秘密性的非正式结构的发展。非正式制定由重复的相互作用引起的,这些方面包括:“( 1 )对正式规则的拓展、阐明与修正;( 2 )社会公认的行为准则;( 3 )内部实施的行为标准。”( 55 页)作者认为,前面两种非正式约束可以在财富最大化模型下被模型化,即在新古典(及博弈论)框架下处理。但第三种不行,这里指的是个人为了效用函数中某些其他价值而放弃财富和收入的选择。例如投票行为。思想、意识形态和信息的权重越大,对选择的影响也越大(见 Nelson-Silberg , 1987 )。“ 当正式规则因与现存的非正式约束不一致而发生根本变迁时,它们之间无法解决的紧张状态将会导致长期的政治不稳定。 ”(第 187 页) 正式制度:正式规则包括政治(及司法)规则、经济规则和契约。“要强调的重要一点是,迄今为止我并不认为规则就意味着效率。 …… 规则的制定是为了私人福利而不是社会福利”(第 65 页)。“广义而言,政治规则会导致相应的经济规则,尽管其因果关系会以两种方式进行。也就是说,产权和单个契约是通过政治决策来界定与实施的,但是经济利益的结构也将影响政治结构。”(第 66 页)一般认为,从单独的绝对的统治者向民主政府的演进,是向更高政治效率的迈进。因为民主使政治决策过程的人数比例更大,并发展了一个有独立司法的第三方的契约实施。但是, 有效的政治市场不同于有效的经济市场。后者必须满足科斯的零交易费用条件,但这在政治世界就非常稀罕了 。民主社会会减少每次进行立法的交易费用,但是交易量会增加,而且选民与立法者,以及立法者和官僚之间的代理成本也是巨大的。进而,理性无知( rational ignorance )在选民方面会不断加大其作用。“政治市场的高昂交易费用及行为者的主观偏好,往往导致产权无法诱致经济增长,组织也不能作为创造更有生产率的经济规则的激励。”(第 71 页)“要提出的一个警告是: …… 非正式伦理、规则与实施特征的混合确定了选择集合,并导致其结构。因此,对正式规则本身的考察,会给出一个不恰当的和经常会误导关于正式约束与绩效之间相互关系的概念。”(第 71 页) 实施:“ 实施方式确实是历史上的停滞和当代第三世界的发展不足的主要原因 。”(第 75 页)这里说的实施,主要指自我实施和第三方实施。“由政治团体来充当第三方并使用强制办法来实施契约,这在监察与实施契约时具有巨大的规模经济。”(第 79 页)“第三方的实施意味着,国家的发展作为一种强制力量,使产权监督和有效地实施契约成为可能,但是就我所知,在现阶段还无法知道如何去创造这样一个实体。在一个严格的财富最大化行为假定下,甚至很难抽象地建立这一模型。简言之,如果国家有强制力,使国家运作的人会为了他们自己的利益来利用这一权力,而这又以社会其他人的利益为代价。”(第 81 页)类似的观点, Madison 和 Ostrom 都提及过。 第二部分:制度变迁 组织:“组织是一种有目的的实体,创新者用它来使由社会制度结构赋予的机会所确定的财富、收入或其他目标最大化。”“在追逐这些目标的过程中,组织会逐渐改变制度结构。不过,它们对社会来讲不一定是具有生产性的。”(第 100 页) 变迁动力:“ 变迁的代理人是对内含于制度框架中的激励作回应的单个企业家。变迁的原因是相对价格或偏好的变化。变迁的进程主要是渐进式的。 ”(第 112 页)制度变迁的所有源泉都是由于相对价格的变化,包括要素价格比率的变化、信息成本的变化、技术的变化。除此之外的唯一源泉是偏好的变化。这些要素中,除了少数(如土地)是外生的,大多数是内生的,它们反映了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的企业家的最大努力将改变相对价格,因而将诱致制度变迁。这依靠企业家的技能和知识。我们对偏好的变化了解很少。显然,相对价格的变化在偏好的变化中起了一定的作用。相对价格在一段时间的根本变化,会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例如, 20 世纪妇女地位的变化,是价格变化和意识形态变化的混合产物。又如废奴运动。全世界很多人以低成本表达了对奴隶制度的不满,这加速了奴隶制度的废除。在这个过程中,意识形态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变迁过程:思考制度变迁的最便利方式是均衡逻辑。“ 制度均衡是这样一种状态,即在行为者的谈判力量及构成经济交换总体的一系列契约谈判给定时,没有一个行为者会发现将资源用于再建立协议是有利可图的。 ”(第 115 页)由于非正式约束的一个主要作用是去修正、补足或拓展正式约束。因此,正式规则或它们的实施的变迁会导致一种非均衡状态,因为构成一个稳定选择力量逻辑的是正式与非正式约束及实施方面的总和。在此过程中,正式规则的变迁会改变交易费用,从而引起非正式规则的演化。正式规则有时被用于替换非正式规则。 关于制度变迁的唯一最重要的一点是,制度变迁中绝大部分是渐进的。 非连续的变迁主要指正式规则的一种根本变迁,它常常是武力征服和革命的结果。 变迁的路径:主要解决两个问题: 第一,历史上社会、政治或经济研究的不同模式由什么决定的?第二,为什么那么多经济绩效极差的经济还生存了相当长的时期? 作者思考这些问题的起点是 技术演进 文献。首先是 David ( 1985 )提出的“ 路径依赖 ”( path dependence )问题。类似的观点更早地由 Arthur 发展。根据 Arthur ,一种技术出现报酬递增并最终获得垄断优势,具有四种自我加强的机制:大规模的组织或固定成本;学习效应;协作效应;适应性预期。这四种机制会导致四个特性:多重均衡;可能的无效率;锁定( lock-in );路径依赖——“ 一个小的事件和偶然情形的结果可能使解决方案一旦处于优势,它们就会导致一个特定的路线 ”(第 126 页)。有两种力量规范制度变迁的路径:一是报酬递增(如 Arthur 所言),二是由显著的交易费用所确定的不完全市场,这是作者想强调的。“在一个不存在制度报酬递增和市场的可竞争性的世界,制度是无关紧要的。”在存在报酬递增时,制度是重要的。但是只要相应的市场是竞争性的,或即便是大致接近于零交易费用模型的,长期路径也会是有效率的。市场不完全,信息被分割,交易费用十分显著,那么行动者的主观主义模型将会被非常不完全的信息反馈及规定路径的意识形态所修正。“那么,不仅路径的分叉而且持久的不良绩效将居于支配性,历史上由行动者派生的观念就会规定他们所做出的选择。”(第 128 页)总之,报酬递增+不完全市场=交易费用,交易费用+主观主义=低效率制度。作者举的例子是美国的西北法案。 为什么相对价格的根本变化会使两个社会产生差异?因为制度变迁是在边际上进行,即需要在原先的制度基础上进行,此外还由参加者的相对谈判力决定。由于每一个社会的历史和谈判力不同,在这两者的不完全反馈下,行动者将具有不同的主观主义模型,因此会做出不同的政策选择。即便同一规则被强加给不同的社会,也会由于实施机制和实施方式不同,行为准则和行动者的主观模型不同,导致结果不同。例如, 19 世纪很多拉美国家采取了美国宪法,但是结果迥异。 第三部分:经济绩效 “ 制度在社会中起着更为根本性的作用;它们是决定长期经济绩效的基本因素 。”(第 144 页)“在理解一个经济的绩效时,政治与经济之间具有无可争议的内在联系”(第 149 页)。“ …… 必须实行政治学与经济学的更大整合,而这一点只有通过将特定制度与政治和经济交易结构相结合的政治-经济过程的模型化才能实现”。(第 150 页) 总结:“我们已为不加分析地接受新古典理论付出了很高的代价。尽管将价格理论系统应用于经济史是一个重大贡献, 但新古典理论研究的是在某一个时点的资源配置,而历史学家要研究的核心问题中的一个限制性特征是,要解释历史的变迁。此外,在新古典理论中假定资源配置发生于一个无摩擦的世界。 ”(第 177 页)“马克思企图将技术变迁与制度变迁结合起来。马克思最早阐述的生产力(它常常被马克思用来指技术状态)与生产关系(常意指人类组织和具体的产权方面)的相互关系,是将技术限制与制约同人类组织的局限性结合起来所作的先驱性努力。”(第 177 页)但作者认为马克思所得出的故事是乌托邦的,其理论也是有缺陷的。根据其理论,人类就必须进行根本的变迁,但我们还没有这一变迁的证据。计量史学家将技术置于中心位置,但它所论述的是一个关于生产能力递增的简单的乌托邦故事。许多世界还没有实现技术的潜在收益,技术也确实使得冲突更为僵持。还有一个更好的故事,就是研究人类为解决合作问题所进行的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North, Douglass, 1990, Institution,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上海三联书店 1994 年第 1 版,刘守英译。 想看更多有趣、有理、有用的经济学故事? 想看看世界著名华人经济学家、经济学界的“怪侠” 黄有光教授眼里的“怪书”吗? 点击链接立即订购聂辉华 教授的 《跟西游记学创业——一本人人都要读的管理秘籍》 ,这是 中国第一本企业理论通俗读物。 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隆重推荐,世界著名华人经济学家黄有光教授、共识网总裁周志兴先生等人联袂推荐。 签名版目前在 人大出版社微店 或 天猫 热销, 京东 、 当当 、 亚马逊 均已发售普通版,点击链接购买,或者输入“ 聂辉华 ”或“ 跟西游记学创业 ”查找。 ———* ————* ————* ————* ————* ————* ————* ————* ——— 中国的问题,归根结底都是政治经济学问题。 “聂氏政经评论”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经济学院教授聂辉华负责运营。喜欢我们的文章,请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或者搜索微信号(ruc_nie)关注我们。
5831 次阅读|0 个评论
纪念诺奖得主诺思的读书笔记1
niehuihua 2015-11-26 09:52
作者:聂辉华(中国人民大学) 美国时间11月23日,世界著名经济学家、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道格拉斯-诺思(Douglass North)教授与世长辞,享年95岁。诺思教授的主要贡献包括:(1)将定量分析方法引入经济史领域,开创了新经济史学这个全新的领域;(2)通过经济史的分析,研究了产权和制度变迁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奠定了新制度经济学的宏观基石;(3)从多个角度探究了制度的演化以及国家的起源,丰富了国家理论。 与经济学的其它领域不同,制度经济学界的创新型成果,未必主要体现为期刊论文,而可能体现为专著。因为制度问题非常复杂,一篇论文难以包容,必须通过专著才能展开分析。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新制度经济学的另一个巨擘威廉姆森(Williamson)教授就是以几本巨著闻名的。诺思教授也有几本著作广为人知:《西方世界的兴起》、《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理解制度变迁》以及晚年的《暴力与社会秩序》。 昨天,有几个媒体邀请我为诺思写纪念文章。我觉得诺思的思想博大精深,浩渺无边,我一直在学习之中。加上人大国发院事务较多,我无暇下笔。上次“聂氏政经评论”(ID: RUC_NIE)进行过一次调查《请问您最想从“聂氏政经评论”上看到哪些内容?》,结果18%的投票选择了“制度经济学笔记”。为此,我决定分几次与大家分享几篇关于诺思教授论著的读书笔记。这些读书笔记是当时即兴而写,现在看来未必都非常准确、严谨,仅供读者参考。谨以此纪念诺思教授!——楼兰君 2015年11月25日 North ( 1981 )《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 本书是诺思的标志性作品,阐述了作者对经济史的新制度经济学理解。 第一章 论题 解释经济绩效的制度理论的基石有三块:产权理论、国家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产权理论用以解释使边际私人收益和边际社会收益相等的个体激励,国家理论解释产权的界定,而意识形态理论解释集体行动。我个人认为,集体行动难题是人类永恒的、最大的难题。Olson(1965)在制度给定的前提下分析了这个难题,并认为这是导致国家兴衰的原因。马克思将阶级斗争理解为社会变迁的动力,但是简单地忽略了搭便车问题。新古典假定人是完全自利的,这难以解释人们为什么会有利他行为,为什么会回避自我利益而服从社会规则。因此,作者认为需要一个超越成本-收益个人主义计算的意识形态理论。 顺便说,在这本书里,诺斯提到了制度的定义。North (1981) defines institutions as “a set of rules, compliance procedures, and moral and ethical behavioral norms designed to constrain the behavior of individuals in the interests of maximizing the wealth or utility of principals”( pp. 201-202). 第三章 新古典国家理论 “国家的存在是经济增长的关键,然而国家又是人为经济衰退的根源。”(中文版第20页)“产权的本质是一种排他性的权利,在暴力方面具有比较优势的组织处于界定和行使产权的地位。……理解国家的关键在于为实行对资源的控制而尽可能地利用暴力。离开产权,人们很难对国家作出有效的分析。”(中文版第21页) 关于国家的起源,存在两种理论:契约论和掠夺论。前者由Hobbes(1651)创立,认为人类从“自然状态”过渡到正常国家的过程,就是一个自愿缔约,用部分权力限制换取保护和公正的过程。当然,拥有暴力的国家可能会变成“利维坦”(怪兽)。掠夺论由马克思主义学者发展,认为国家是阶级斗争的工具。诺思认为,契约论强调了缔约的共同收益,但忽略了社会成员的利益冲突;而掠夺论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诺思自己提出“暴力潜能分配理论”,认为可以将两者统一起来,即国家具有社会福利最大化的一面,又具有垄断租金最大化的另一面。诺思认为,契约论假定主体间暴力潜能的平等分配,而掠夺论假定不平等的分配。我不同意诺思的判断。我认为,契约论和掠夺论的分类标准是是否坚持了缔约自由,而不是国家的目标函数。从博弈论的角度讲,契约论必须满足参与人的参与约束,而掠夺论不管这些。契约论也可以假设统治者是最大化个人利益,例如Acemoglu。至于霍布斯的原意,我觉得他态度暧昧。霍布斯虽然承认存在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冲突,但是他认为君主政体相对于民主政体和贵族政体而言,这种利益的冲突程度最小。基本上,可以认为霍布斯坚持公共利益之说。其实,我觉得Olson(1993)的“坐寇论”倒是比较符合中国的国情。 经济史的一个基本问题是,为什么存在无效率的产权。国家理论的三个基本假设:第一,国家通过提供保护和公正来换取收入,这种国家服务具有规模经济;第二,国家试图像一个带有歧视的垄断者那样使国家收入最大化,为不同的选民集团设计不同的产权;第三,国家存在竞争对手,因此受约束于选民的机会成本。诺思指出,“在使统治者(和他的集团)的租金最大化的所有权结构与降低交易费用和促进经济增长的有效率体制之间,存在着持久的冲突。这种基本矛盾是使社会不能实现持续经济增长的根源”。(中文版25页)尽管存在竞争约束和交易费用约束,但是只要相对价格的变动没有改变本国选民的机会成本或竞争国的相对地位,那么经济停滞的国家就可以长期存在。 小结:第一,搭便车解释了历史上国家的稳定性;第二,制度创新来自统治者而不是选民,这是因为后者存在搭便车问题;第三,革命是由统治者的代理人、竞争者或列宁主义者式的少数精英发动的宫廷式革命;第四,统治者会将规则设计得革命机会最小化。第三、四两点正是Acemoglu(2005)的主要命题,这再次说明,Acemoglu很难超越诺思! 当然,诺思没有满足于搭便车的解释,于是他接着提出了意识形态理论。 第五章 意识形态与搭便车问题 诺思认为,新古典模型在其行为函数内有一个无法避免的矛盾,既假定福利最大化又假定存在霍布斯主义的国家模式。我想,这类似于“看不见的手”和“囚徒困境”的矛盾。一些大的团体行为和非自利行为的存在表明,使用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虽然不是说行为是非理性的。个人效用函数远比新古典理论迄今为止体现的简单复杂得多,它嵌入了各种规范、道德等制度结构。我们需要一种明确的意识形态理论或知识社会学理论。这里的“意识形态”主要指信念(世界观)、伦理、道德以及信息等。意识形态的差异源于地理位置和职业专门化。更为关键的是,任何一个成功的意识形态必须克服搭便车问题。对合理性的投资是苏联和中国社会更为突出的投资。马克思主义革命者显然清楚搭便车问题给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革命实践所带来的非常现实的问题。从随机观察中可以发现,个人在成本-收益计算中仅以获得更多尊严作为利益取向的行为模式是广泛存在的。正如熊彼特(1948)所说,经济学家在研究问题时同样带有意识形态观念。 我理解,诺思(1973)不承认低效率的产权存在,接着(1981)认为这归咎于统治者的偏好冲突和环境的固化(要素相对价格不变),然后(1990)认为路径依赖和有限理性(主观主义)导致了低效率的制度,最后(2005)进一步将根源追踪到不确定性和非各态历经的环境。 参考文献: North, Douglass C., 1981, Structure and Change in Economic History , New York: W. W. Norton Company.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陈郁等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中文版. 想看更多有趣、有理、有用的经济学故事? 想看看世界著名华人经济学家、经济学界的“怪侠” 黄有光教授眼里的“怪书”吗? 点击链接立即订购聂辉华 教授的 《跟西游记学创业——一本人人都要读的管理秘籍》 ,这是 中国第一本企业理论通俗读物。 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隆重推荐,世界著名华人经济学家黄有光教授、共识网总裁周志兴先生等人联袂推荐。 签名版目前在 人大出版社微店 或 天猫 热销, 京东 、 当当 、 亚马逊 均已发售普通版,点击链接购买,或者输入“ 聂辉华 ”或“ 跟西游记学创业 ”查找。 ———* ————* ————* ————* ————* ————* ————* ————* ——— 中国的问题,归根结底都是政治经济学问题。 “聂氏政经评论”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经济学院教授聂辉华负责运营。喜欢我们的文章,请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或者搜索微信号(ruc_nie)关注我们。
5313 次阅读|0 个评论
诺奖得主迪顿对青年经济学者的告诫
niehuihua 2015-10-13 07:54
2015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迪顿对青年经济学者的告诫 普林斯顿大学教授迪顿( Angus Deaton )获得了 2015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他是英国爱丁堡人,今年 70 岁。在剑桥大学完成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为普林斯顿大学威尔逊学院和经济学系教授。诺奖委员会认为他的主要贡献是对“消费、贫困和福利”的分析。 迪顿的研究非常重要,但是技术性很强,因此大众很少听说过他。有趣的是,诺奖委员会网站有一个投票:你是否听说过迪顿关于消费者选择和福利测度的研究? 70% 的网友选择了“ NO ”! 除了高深的学术研究,迪顿在英国皇家经济学会快报( Royal Economic Society Newsletter )上,每半年就发表一篇短文,评论经济学和经济政策。这里摘译 2007 年的一篇。 “聂氏政经评论”(微信号:ruc_nie)首发。 《青年经济学者的随机漫步》( Random Walks By Young Economists ) 青年经济学教师的就业市场正在萎缩。 今年普林斯顿大学不同寻常地接待了 18 个候选人的工作面试,但是只有 8 个位子,其中 5 个人目前接受了职位。最近这些年最明显的特征是,做应用经济学的人更多了。考虑到经济学者的工资比较低,尽管工资在急剧增长,新进的助理教授(讲师)很少教课了,一般第一年就一门课,第二年两门半课。今年的就业市场上,大家的研究五花八门,包括佐治亚州的监狱假释制度,非洲的艾滋病,印度的儿童免疫,新闻报纸的政治偏见,蚊帐,疟疾,娃娃兵,等等。在领先的经济系中,只有斯坦福大学的毕业生还在研究传统问题。二十年前,根本就没有人研究这些问题。今天看起来很流行的这些问题,例如贫困,不平等,国内和国际健康,教育,环境,以及发展问题,被留给了其他学科去研究,因为标准的经济学缺乏分析这些难以定义范围的问题的工具。 那么,现在经济学究竟可以给疟疾、娃娃兵以及假释委员会的后果等问题带来什么新洞见呢?价格理论肯定不再是我们的比较优势。这并不是说它不能应用于这些广泛的话题,贝克尔( 1992 年诺奖得主)早已反复运用过它。但是,如果今天的研究生知道了任何关于价格理论的知识,它应该归功于自学成才,因为价格理论不再出现在“最好的”美国经济系的课表上。 经济学家的优势,如果它存在的话,是他们的数据挖掘技巧( data handling skill )以及良好的计量经济学技术。 如果说上世纪 80 年代的典型学位论文是展示价格理论,然后应用非线性极大似然方法来估计一个非常小的样本,那么今天的典型学位论文就是很少或者几乎不使用理论,而用更简单的计量方法以及成千上万个观测值。在何种程度上数据可以有效地替代理论,这是一个有待探讨的话题。 最近这些年,主流的计量方法是工具变量( IV )。学生们不再关注一篇论文的主题是什么,而是关心 IV 是什么。当 IV 变得越来越巴洛克(浮夸)时,这一方法的流行终于停息了。此时,真实实验(实验室实验和田野实验)被作为修补方法快速取代计量方法。典型代表就是 MIT 的贫困实验室( J-PAL ),这是对世界银行以及其它发展机构的项目失败的反应。 J-PAL 在贫困国家做了大量关于健康和教育的随机控制实验( RCT )。 RCT 在研究生和青年助理教授中象野火一样蔓延开来。一个普林斯顿大学的研究生甚至说服了墨西哥市来随机选择街道! 这场运动不象它所宣传的那么低调。 MIT 经济学家 Banerjee 甚至建议世界银行停止任何资助项目,除非该项目进行了恰当的随机控制实验。 RCT 已经取得了令人惊讶的成果,并且质疑了之前的一些理论。但这并不是说他们解决了计量经济学的问题。事实上,许多 RCT 论文可以被不同的计量分析结果所解释。 RCT 是否比大样本数据更适合替代(价格)理论,这仍然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最后, 很难说研究质量不是更多地取决于人而是取决于方法 。当然,今年最好的博士毕业生在研究上已经有了重要进展并且展示了极好的想象力和技能,尽管尚未解决的方法论争议依然存在。也许在不久的某天,理论经济学家和应用经济学家之间还会有一次紧密的对话。 (原文来自 Deaton 教授个人主页。由于时间仓促,摘译难免不当,仅供读者参考。 作者聂辉华系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经济学院教授。“聂氏政经评论”(微信号:ruc_nie)首发!) 对经济管理感兴趣,但是觉得经济学教科书很抽象、不实用?管理学畅销书缺乏理论框架?不妨看看聂辉华教授的 《跟西游记学创业——一本人人都要读的管理秘籍》 ,这是 中国第一本企业理论通俗读物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9月中旬出版。 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隆重推荐,世界著名华人经济学家黄有光教授、共识网总裁周志兴先生等人联袂推荐。 京东 、 当当 、 亚马逊 、 天猫 均已发售,点击链接即可购买。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聂氏政经评论”(ruc_nie) 。
4799 次阅读|0 个评论
再精巧的规制也不能替代竞争
niehuihua 2014-10-19 09:08
中国经济学界、监管当局以及握有实权的部委有理由为梯若尔的获奖感到高兴,并试图将其新规制经济学的思想付诸实践。但是,设计得再精巧的规制方案,都不能替代市场竞争。   中国人向来有“经世致用”的传统。每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颁发之后,大众传媒最关心的问题都是:这个理论能解决中国什么现实问题?今年的诺奖没有让国人失望。   201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法国经济学家梯若尔(Jean Tirole)教授,以表彰他在“市场力量和规制”(market power and regulation)方面的杰出成就。   梯若尔教授和英年早逝的拉丰(Jean Laffont)教授一起,通过在传统规制理论(或译为管制理论)的框架内引入信息不对称因素,借助博弈论和机制设计理论,设计了让被规制企业如实披露成本信息和提高效率的新激励机制,从而奠定了“新规制经济学”(new regulatory economics)的框架。考虑到世界上多数国家的公用事业,例如自来水、煤气、电信、邮政、电力,都是由一家或者少数几家企业垄断经营,因此梯若尔教授开创的新规制经济学对于改进垄断专营企业的效率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毫不奇怪,中国经济学界、监管当局以及握有实权的部委有理由为梯若尔的获奖感到高兴,并试图将其新规制经济学的思想付诸实践。但是,现实比理论更复杂,中国又比发达国家更复杂,照搬经济学理论可能遭致失败。考虑到中国的国情,我要特别强调的是,设计得再精巧的规制方案,都不能替代市场竞争。   梯若尔和拉丰开创的新规制经济学的基本思路如下:   假设规制者(如工信部)不知道被规制的垄断企业(如电信公司)的真实成本(如每分钟通话成本),但是知道它要么是低成本、高效率的(如0.2元/分钟),要么是高成本、低效率的(如0.6元/分钟)。而垄断企业自己知道属于两种类型中的哪一种。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垄断企业为了获得更多价格补贴,有动力撒谎,声称自己属于高成本类型,这就是典型的逆向选择问题。同时,一旦获得补贴,垄断企业就没有动力去降低生产成本,这就是典型的道德风险问题。此时,规制者可以提供一个“合同菜单”:一个合同是固定价格,每分钟收费0.4元;另一个合同是成本加成,在实际成本的基础上保证其利润率为20%。在这种情况下,低成本类型的垄断企业一定会选择固定价格合同,而高成本的只会选择成本加成合同。于是,规制者就通过合同选择行为,巧妙地识别出了被规制企业的真实类型,这就解决了逆向选择问题。然后,在第二阶段规制者再制定一个略高于垄断企业各自真实成本的固定价格,就可以迫使被规制企业通过主动降低成本来获得更多利润,这就解决了道德风险问题。   上述模型简单而有力,不过也隐含了很多严格的假设。首先,它假设规制者和被规制者都是完全理性的,并且能够预见到未来所有可能的情况,然后签署一个完全契约。这一完全理性的假设即便在经济学界也备受争议。其次,规制者虽然不知道确切的企业成本,但是知道成本的分布或类型,或者知道企业的总成本但是不知道企业的各项子成本。这实际上假定了规制者拥有一个高效率的审计部门。再次,规制者和被规制者都必须严格遵守契约,这要求有一个中立的司法系统。   上述工信部和电信公司之间的博弈属于最简单的情形。后来的模型需要进一步放松假设,包括考虑规制者和被规制者之间的重复博弈,规制者和被规制者之间可能会合谋,规制契约可能是不完全契约,此外还要考虑现实的行政和政治约束(例如,监管机构的独立性以及监管工具的法律授权)。一旦考虑到上述现实问题,模型就会变得非常复杂,结论也不再那么简单,当然要应用理论模型也变得比较困难了。悖论在于,如果模型很简单,虽然可能丧失一些现实性,但是便于规制当局进行操作;如果模型很复杂,虽然更接近现实,但是就必须留给规制当局较多的自由裁量权,而这可能会滋生腐败!   严重的问题在于,即便上述苛刻的假设基本符合一些发达国家的国情,也未必符合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国情。正如梯若尔的主要合作者拉丰教授在其晚年遗作《规制与发展》中提及的,发展中国家存在以下特征:缺乏专业的审计部门,公共资金的转移支付效率很低,法治不完善,腐败丛生。这些特征会严重阻碍有效率规制方案的实施。因此,如果直接将源于发达国家的规制方案照搬到发展中国家,而不考虑上述现实约束,就会导致“淮橘为枳”的悲剧。事实上,新规制经济学的追随者曾经为中国银行间结算的资费问题提供过一个方案,其结果可以说完全脱离现实,最终未被有关部门采纳,巨额课题费就打了水漂。   也许我们应该跳出规制谈规制。新规制经济学假定一个行业内存在一家或者少数几家垄断性企业,在这个产业结构下考虑如何在框架内改进规制效果。然而,引入竞争,改变产业结构,可能是更有效的解决方案。中国电信服务业的发展历程证明了竞争的价值。从最初由中国邮政拆分出中国电信,再组建中国联通,再到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三足鼎立,并且三者从相对隔离的异质竞争发展到如今的同质竞争。在不断引入竞争的过程中,中国电信服务业的消费者数量在迅速增加,电信资费在不断下降,服务质量有所上升,这就是竞争的功劳。规制经济学不反对竞争,但主要是在既定产业结构下进行边际上的改进,这一思路与中国电信服务业的改善恐怕关系不大。   至少有三个理由,使得引入竞争优于设计规制。第一,竞争促进效率是经济学的核心“公理”,不需要苛刻的、脱离现实的假设条件,不存在理论与现实的兼容问题。第二,竞争政策更具有可操作性,对政府主管部门来说更容易实施,而规制政策需要规制者获取很多信息,并且需要审计系统、法律、转移支付等各方面的支持条件。尤其是,任何规制政策都不可避免地面对“谁来监督监督者”的终极难题,而竞争政策则不存在这个难题,因为竞争本身会倾向于减少合谋与腐败。第三,竞争政策一旦引入,不可撤回,而规制政策容易朝令夕改,出现反复,导致政策的时间不一致问题。特别是,考虑到中国的国情,竞争政策的上述三个优势和规制政策的劣势对比更加明显。因此,再精巧的机制设计也不能替代竞争。■   (作者聂辉华系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经济学院教授) 本文发表于财新网2014年10月16日, http://opinion.caixin.com/2014-10-16/100739012.html 。 
4624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让梯若尔的贡献和现实意义
热度 3 active007 2014-10-13 22:30
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法国天才经济学家——让梯若尔(Jean Tirol),以表彰他在新产业组织理论、新制度经济学、机制设计、公司金融理论所作的贡献。 其实,他的贡献远远不止在经济学领域,在社会学(社会现象的博弈论解释如组织的博弈)、政治领域(政治机制设计)、心理学领域都有重要贡献。本人的博士论文将机制设计用到实物期权监管领域。根据本人的理解,说说自己感受到的他的理论的价值。 第一,我国社会现在的核心目标是经济发展为中心。但是由于监管机制不得力,各种监管机构形同虚设甚至本身成立腐败和逃脱监管的源头,使得我国的经济发展开始出现太多严重问题。如房地产市场的巨大泡沫、股市的巨大投机、实体经济体的对国外的巨大依赖、实体制造业无核心竞争力等等。如果能有梯若尔的思想的话,许多问题就迎刃而解。 第二,我国社会生活的风险事件层出不穷。如脚手架坍塌致人死、道路坍塌、动车相撞、居民楼坍塌、等等。监管和审核的缺位是核心原因。未来,我国各领域如果不建立一套有利的监管体系,风险事件将更多。 第三,社会风气浮躁,异常浮躁。大部分人在经济为中心的国家目标下,理解偏差,并逐渐固化为头脑中的指导思想和意识:什么赚钱做什么;什么成本低收益高做什么。这种投机意识从小学生开始就出现了,高校中从老师到学生更是这样。在这种风气下,很少有人重视基础学科研究,很少有人重视做实事,很少有人重视务实精神,很少有人有职业道德,很少有大学生认认真真做题等等。 第四,科研风气。这个不说了,很多人都说过了。说了不如做,做不到说了也没用。 梯若尔的思想可以说是我国急需的经济学和社会学思想,应该认真研究,加以吸收和应用。 说说自己的小观点,任何组织的正常运行,小到家庭达到国家,都需要激励和监管并重,这就像是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相互制衡,缺少任何一个都无法制衡。过去,我们缺少激励;现在时金钱激励太多,缺少监管。
2666 次阅读|7 个评论
[转载]他们不时髦,但对基础理论贡献大
rbwxy197301 2012-10-20 22:29
【2012年诺贝尔奖】他们不时髦,但对基础理论贡献大 来源: 南方周末 作者: 张军 口述 南方周末记者 舒眉 采访整理 2012-10-19 09:55:37 标签 诺贝尔经济学奖 博弈论 现代经济学 编者按: 北京时间2012年10月15日19点,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宣布,美国经济学家、哈佛大学教授埃尔文·罗斯(Alvin Roth)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罗伊德·沙普利(Lloyd Shapley)因为稳定配置和市场设计实践理论获得201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这已经是诺奖第六次颁发给博弈论及相关信息经济学学者。 为了深入了解两位诺奖得主的理论贡献与人生故事,我们邀请了三位中国经济学者来谈论他们眼中的罗斯和沙普利,以及博弈论对现代经济学的影响。他们分别是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国际商务系教授、硕士生及博士生导师王则柯,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巫和懋和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张军。 对于这两个教授的得奖,我认为是意料之中的。 从经验看,诺奖就是要遴选一些在技术理论方面有贡献的经济学家。这些人往往在学界以外都不是那么有名,通常默默无闻,再比如说做博弈论、机制的设计,很小的圈子才会知道。他们主要的影响是在他们发表的论文上。也就是说如果你去做同题的研究,那你肯定要引用他们的东西。我觉得诺贝尔奖,特别是经济学奖,专门会挖掘这些人,因为他们的争议最小,而且在社会科学里面对基础理论有贡献。有的人的东西可能比较时髦、比较流行,这个人很有名,经常发表言论,但是他对基础理论没有特别大的贡献,这种情况获奖可能性不大。 有的人会说,克鲁格曼呢?他是很当红的经济学家,但其实他在发表博士论文以后的一二十年以内,在新贸易理论上面做出了杰出贡献,他改了旧贸易理论,对基础理论还是有杰出贡献的。只是他在基础理论以外还参与很多公共事务的讨论,写专栏,所以他变得很有名。但是他获奖肯定不是因为所谓他预测了这个,预测了那个(事实上他什么也没有预测到),而是因为他对贸易理论的贡献。所以这个原则还是没有改变的。 罗伊德·沙普利。 (南方周末资料图/图) 最近几年,研究微观理论,如拍卖理论、博弈论、机制设计理论等的经济学家获奖比较多。这个理论目前在西方确实是主流理论。所谓的“主流”,是指纯经济学的范畴里面,大多数人在做的工作,在国内的“主流”是指对思潮、对政策的影响,但在美国不是这样。 其实这些年中国的一流高校从美国引进的一些青年海归也是很“主流”的,在招聘时,我们发现,大多数在美国攻读经济学博士的学生,他们的博士论文大多数涉及的领域都是主流的。讨论的问题和政策无关,但和现实问题有很强的关联度。比如说大家都关心“看病难”的问题,我们能不能看到最好的医生?我的器官移植能不能找到很好的配对?中产阶级的孩子择校的时候怎么样能做到如愿以偿?国内每年高考,大家报志愿,很多人没有办法如愿以偿。这些问题在每个国家都是普遍性问题。 今年的诺奖得主哈佛大学教授埃尔文·罗斯就关心这些问题。他不是简单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提出政策建议,而是从理论的层面上去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设计解决问题的机制。从这些理论工作变成可以操作的政策中间还有很长一段距离,但是他们其实并不关心政策,也不涉足政策,就是只做纯理论的研究。 再说沙普利,他就是一个数学家,他受的教育,本科、研究生、博士都是运筹学,运筹学就是数学的一个分支,他实际上就是从数学的角度找这些问题。后来他的理论被写进了教科书,“沙普利定理”、“沙普利值”等都是以他的名字来命名的,他是很有贡献的一个人。罗斯的名气没有那么大,主要是做实验,实验经济学在过去20年也是比较流行的,交大、财大、北大、清华,他们都引进了一些在美国做实验经济学的青年海归。 埃尔文·罗斯。 (南方周末资料图/图) 我记得前不久在卫生部有了一个新的改革的办法,改革器官捐赠的分配制度,上海一个医院的负责人说,我们现在器官的捐赠,捐赠到地方以后,如何分配是医院自己说了算,那么这里往往就有一个公平的问题,我跟你关系好,可以先做器官移植,但是可能在病理医学方面有另外一个人更需要,这就产生了效率和公平问题。 卫生部现在可能是用一套软件去解决匹配的公平性和效率问题,不再人为匹配,而是将器官捐赠的有关的医学指标输入电脑,由电脑通过设定的原则自动匹配,它可以找到最先需要这个器官移植的病人。这个就是罗斯的实验,实验经济学对政策还是会有点作用的。实验就是把理论和政策衔接的一个重要的环节。 所以说,这也体现了诺奖现在的一个规律,首先是要对理论有贡献。除了理论外,还要把理论变为成果,通过实验体现出来。 过去,博弈理论多次获奖,似乎最受诺奖青睐,直接的原因是诺贝尔经济学奖1968年设立,但在过去50年经济学的发展里,博弈论是发展最快的经济学理论学科,也是争议最小的。除了博弈论以外,其他学科没有大的进展。宏观理论相对来说是不成功的,从凯恩斯开始,到理性预期学派,基本都没有拿出令经济学家公认的理论。 约翰·纳什是最先获奖的,他做博弈论里面最核心的研究,有了他的理论以后,博弈论才能够架起来。往后博弈论的发展有很多分支,各个分支都有很多的牛人。但是,我觉得诺奖的遴选委员会,将奖颁给谁也是有随机性的。它不像锦标赛那样,不是排在前面一定最先获奖,最终这个奖要给谁,还是有很多综合影响因素的。社会上有很多人对这个奖预测,但是始终没有预测对,因为他们本身也在防这个预测,为的是维持这个奖项的神秘性和崇高性。他们的决策是要封闭50年的,50年以后才能打开当初决策的过程。 我个人觉得诺奖放在瑞典是很合适的,北欧人的个性和特点影响着他,如果这个奖放在美国、亚洲,这个奖很快就会被市场牵着走了。 ( 张军现任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经济学长江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转自 http://www.infzm.com/content/82034
个人分类: 文章转载|1691 次阅读|0 个评论
【微博】原来肾移植大接力用的就是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成果
热度 2 曹聪 2012-10-16 03:47
今年2月曾依据《纽约时报》写过一篇“ 肾移植大接力:60人将30人的生命连在一起 ”的博文。 今天诺贝尔经济学奖揭晓,《纽约时报》介绍Alvin Roth时提到 他帮助建立肾移植数据库从而使得肾脏配对形成一个移植链成为可能 。俺第一次真正理解了经济学奖的社会作用!
个人分类: 诺贝尔奖|3507 次阅读|2 个评论
我的博士学位论文有望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热度 4 tianli99 2012-6-29 09:31
2008年9月我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辩,获得了博士学位。经过博士后阶段以后的进一步学习、研究和验证,我提出的理论可以推导出经济学的主要理论内容,而且能够比现有的理论更好地解释各种市场经济现象。 我的研究主要是提出了新理性模型,在这个基础上建立了新市场价值体系(生产者价值、消费者价值和商品价值),推导出了交易均衡价格,构建了拍卖模型、招标模型、讨价还价模型,描述出了交易的动态过程和价格形成机制。超越了静态化的经济博弈论,建立了动态化的新价值理论、新价格理论和交易理论。 我的研究重新阐述了1776年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的“看不见的手”和“人性倾向”。主流经济学强调方法论个人主义,方法论个人主义的关键点在个人选择决策时起决定作用的理性模型。理论经济学就建立在理性模型的扩展上,正是理性模型的欠缺,现在的经济学大多是经验型总结的结果,符合实际的理性模型的提出有助于彻底改变这一情况。我经过博士期间的努力和以后的反复验证,我确信已经解决了这一经济学中的基础性问题。 我的研究回答了200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奥曼在1997年提出的“公开问题”。2012年初,奥曼召集的 国际会议研讨理性模型问题 ,我的博士学位论文作为已发表的成果不仅对“公开问题”做出了回答,更关键的是:理论模型是动态的;能够解释现实中的经济现象;能够推导出现有的主流经济学的绝大多数内容;能够推导出并指出现有主流经济学的欠缺内容;能够将微观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等协调统一描述,构成一个更为一致的逻辑体系。 我的研究有助于解决理性预期学派存在的问题。2011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颁发给了理性预期学派的经济学家,但理性预期的概念关键取决于对理性概念的界定。无论是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都建立在理性选择假设的基础上,根据我的理性概念和交易理论推导,可以更好地研究理性预期理论模型,可以建立起动态的宏观经济学新框架。 我提出的新理性模型有望使经济学的整个大厦得以改写。虽然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提名和获得有一定的过程和规则,但诺贝尔奖主要的奖励对象是近期的、突破性的科学理论成果。从理论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没有建立在适宜理性模型基础上的经济学研究内容,难以是完满的科学研究成果,很多是经验性的总结研究,与理论经济学成果要求有一定的差距。 我的成果是否值得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并不是空想,而是建立在对我既有博士学位论文成果的评价之上。我这样发布的目的在于:我们可能已经取得了世界领先的科学突破,我们有望从一个新的经济学角度认识这个世界。我能不能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果我的理论正确,可以对现有的经济危机提供一个新的观察角度和研究工具。
个人分类: 经济管理论文|242 次阅读|5 个评论
“尴尬”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wyjorange 2011-10-14 20:59
不同于对待物理学家或生物学家,社会大众似乎一直对经济学家怀着一种蔑视的态度,常常 讥笑讽刺所谓的经济学家。 FT 专栏作家卢克•约翰逊不久前发表一篇文章《经济学家有什么用?》,文中他直言不讳:“我看不出职业经济学家有什么用。他们声称自己了解贸易和金融、了解市场和信贷,可是我很难看明白他们昂贵的建议和深奥的辩论有什么实际效益。”言辞中表达了对经济学家和经济学不作为的无尽讽刺。 这可能源于经济学的特殊性。由于经济现象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日常生活消费或多或少都要与经济打交道。因此相比物理、化学等学科,人们对经济的感受往往更加真切和明显,对社会的爱恨情仇最容易洒向的对象就是经济学家。比如,面对现实中的通货膨胀和低迷股市——这些直接影响人们的钱袋——每一个人都能气鼓鼓地嚷嚷一句:经济学家都是干什么吃的?似乎这个糟糕的经济社会是经济学家一手造成的,一旦经济变坏了,就应该归咎为经济学家的责任。人们的怨气不免让无辜的经济学家哭笑不得。 几年前国内曾经有过一场关于中国到底有几个真正经济学家的全国大争论。时过境迁,现在这样的争论虽然不再如此露骨,但也未完全绝迹。主要焦点仍然是,经济学家对社会有何贡献? 刚刚过去的 10 月 10 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公布了 2011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纽约大学教授 托马斯•萨金特 (Thomas Sargent) ,普林斯顿大学教授 克里斯托弗•西姆斯 (Christopher Sims) 共同 因“对宏观经济中因果关系的经验研究”而获奖。 其中,萨金特从事于理性预期和经济模型的研究,并建立了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 (DSGE) 分析经济政策的长期变化和影响 。西姆斯则 发展了向量自回归模型( VAR )分析经济政策和 金融冲击是如何影响经济运行的 。两位学者均以计量经济学建模见长,研究领域着宏观经济和政策分析为主, 他们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创的宏观经济模型方法已成为经济分析中不可或缺的研究工具。 如今,世界众多央行在进行决策时都要用到这些模型。 面对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一个自然而然不可回避的现实疑问就是,面对当前高耸的欧美债务危机以及全球糟糕的经济表现,这些所谓高深莫测的经济学模型到底能否解决现实困境? 在此之前, 不少 经济学者和研究结构预测, 在 全球金融市场动荡、经济复苏乏力,以及欧美债务危机愈演愈烈的复杂环境之下,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或将授予对实现世界经济复苏开出药方的学者,比如进行政府债务或财政研究的经济学家。这并非没有依据。 2008 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 克鲁格曼 (Paul Krugman) ,曾经成功预言了“ 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其时正值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有学者分析道,当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被授予克鲁格曼,可能是因为人们开始逐渐关注到了大规模的、世界性的金融危机。而今年的欧债危机与金融动荡 引发的全球经济再次陷入衰退的风险 并不亚于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引发的世界性影响,因此,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到底会花落谁家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这 反映出人们对经济学家挽救当前欧洲和世界经济危机的强烈愿望和期待。 但事实再次 体现了诺贝尔评奖委员会近年来所一直力求的评选不受热点事件与时下潮流干扰的原则, 最终奖项被颁给了 两位堪称“经济建模代名词”的美国经济学家,完全超出 此前汤森路透预测的最热门候选人名单。 瞬息间 看点变成笑点,人们不免一阵失落。有意思的是,萨金特最出名的是在经济模型中融入了理性预期理论,该理论曾为“金融市场高效率运转”这一信念提供支撑。 正因为人们普遍相信这一理论,才导致 2008 年金融危机之前出现“信贷泡沫并不存在”的观点。目前该理论已经遭到广泛严厉的抨击,不少人相信,鼓吹这些理论的经济学家 对金融危机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这无疑又是对经济学和经济学家的一个巨大讽刺。 但是, 经济学家就一定要为社会经济问题提供解决之道吗? 西姆斯获奖后接受 CNN 采访时坦言,他的研究不会对目前经济困境提供任何直接解决方案,但可以对政策制定者有所帮助。他说:“这些理论尝试解释何以导致当下境况。” 对于“对美国现在或者其他国家经济政策有什么看法”的提问,西姆斯答道,“我的研究和方法不能简单地对当前经济形式作出结论,因为目前的经济问题非常复杂,还在不断发展,没有任何办法可以让我们国家的领导人迅速解决这些经济问题。” 1 如果 总带着功利和实用性的心度来看待经济学,不免会有失偏颇;以能否 解决现实问题来评判一门学科的价值和贡献更是鼠目寸光、不明事理。 经济学本质上试图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即在于追根溯源、探寻事物发展的机理与规律。 两位获奖者的研究开拓了用于分析经济转变的原因和影响的数据处理方法,对于 了解财政货币政策以及金融冲击对经济的影响,进而增进政府应对风险的能力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因此, 经济学家短期内没有办法对现实经济问题开出药方并不值得奇怪,这就如同分子生物学家不一定短期内就会将理论转化成临床药物。 实际上,不管在 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领域,都有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之分,若仅论短期的现实效果,后者要远远高于前者。但没有任何人敢否认基础科学的重要性。同样,经济学的理论模型与思想为人类认识客观世界、发现经济规律提供了视角和方法, 虽然对 社会的贡献在短期内可能体现不出来,但长期而言却是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福利增进的必然基础。 从这个角度讲,经济学的确肩负“经世济民”之职责。 经济学 与其他自然科学学科一起共同构成世界科学发展与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 我个人认为,职业经济学家本来就没有为经济问题提供实效解决方案的责任。他们要做的仅仅是通过“深奥的辩论”提高人们对问题的认识,至于怎么做那是政府的事,经济学家顶多提些建议罢了。人们真正要质疑的其实是那些不是职业经济学家却总爱高谈阔论的家伙。想想 我们经常在媒体上读到、听到的那些号称经济学家巧舌如簧的言论,他们的实际技能可能为社会提供的价值为仅为零,纯属忽悠老百姓。 因此说,经济学会使你变得更加聪慧,尤其是你将能够识破那些所谓经济学家的谎言,以及那些雇佣经济学家为自己编织毒网的政客们的诡计。 2 在中国,这种需要似乎尤其重要。那样,也许你再也不用害怕被有些所谓的经济学家瞎忽悠了。 最后用许小年教授的一篇微薄结束本文:“记者问:萨金特获经济学诺奖有什么现实意义?我不客气地答:别用中国人的眼光看天下事,学术就是学术,不问现实意义。前两天颁出物理学奖,获奖人证明宇宙在加速膨胀,有何现实功用? 胡适早就说过‘短见的功用主义乃是科学与哲学思想发达的最大阻力。’一句‘学以致用’,害得中国没了学术。 ” 1. 【腾讯网文字直播】 2. 雅尼斯 • 瓦鲁法克斯( Yanis Varoufakis ),《 Foundations of Economics: A Beginner’s Companion 》(中文译为《经济学的邀请》) 比较阅读: 《神经经济学》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557do=blogid=336174 《经济学家有什么用?》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39284 《经济学应洞察现实》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29154
3928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的成果也有望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tianli99 2010-10-11 20:22
个人分类: 经管评论|4 次阅读|0 个评论
武爱:我解决了200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奥曼提出的“公开问题”
tianli99 2010-10-11 19:54
个人分类: 经管评论|3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领导人可以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或诺贝尔经济学奖
hucs 2010-10-9 12:31
中国领导人可以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或诺贝尔经济学奖 南昌大学(医学院) 胡春松 在职博士生 胡 锦涛总书记倡导的和谐理念(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以及科学发展观,不仅适合中国的建设与发展,同样也适合世界各国、各民族的和平、建设与发展。 以胡锦涛总书记为首的第十六届、 第十七届中央领导集体( 中共中央政治局)开展并坚持集体学习,建立和健全学习型政党和组织,为世界各国 、 各政党树立了榜样。建议集体授以 经济与政治学博士学位。 以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为首的 中国党和政府,成功应对国际金融风暴和金融危机,成功应对各种重大自然灾难(非典 、 地震和极端气候灾害),连续多年一直保持国内经济高速增长,为世界经济复苏与增长,为世界的和平 、 稳定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创造的发展模式(简称 中国模式 )成为世界的,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榜样。 因此,我们的领导人可以有机会、有资格获得 诺贝尔和平奖, 也有机会 、有资格 获得 诺贝尔经济学奖。 附录: 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第十七届) 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明白,现在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日新月异,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丰富多彩,不学习、不坚持学习、不刻苦学习,势必会落伍,势必难以胜任我们所肩负的重大职责,要做合格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必须大力加强学习,努力用人类社会创造的丰富知识来充实自己。胡锦涛 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第十六届) 次 序 时 间 学习内容 讲解人 第二十三次 2010年9月29日 正确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高培勇教授、政治学研究所房宁研究员 第二十二次 2010年7月23日 深化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研究问题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蒯大申研究员、中央宣传部全国宣传干部学院李伟教授 第二十一次 2010年6月21日 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问题 国防大学军队建设与军队政治工作教研部吴杰明教授、中央组织部党建研究所高永中研究员 第二十次 2010年5月28日 世界医药卫生发展趋势和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问题 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饶克勤研究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葛延风研究员 第十九次 2010年2月22日 关于实现2020年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潘家华研究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徐华清研究员 第十八次 2010年1月8日 世界主要国家财税体制和深化我国财税体制改革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高培勇教授、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贾康研究员 第十七次 2009年11月27日 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努力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国防大学军队建设与军队政治工作教研部齐彪教授、中央组织部党建研究所张守华研究员 第十六次 2009年9月9日 继续探索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规律 更好把社会主义现代化推向前进 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二研究部郑谦研究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张军扩研究员 第十五次 2009年7月24日   走出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推动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良性互动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金一南教授、国防大学经济研究中心姜鲁鸣教授 第十四次 2009年6月29日 高度重视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 充分发挥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中国人民大学李景治教授、中央组织部党建研究所高永中研究员 第十三次 2009年5月22日 加快推进社保体系建设 实现可持续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周弘研究员、中国劳动保障科学研究院何平研究员 第十二次 2009年2月23日 世界经济形势和推动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赵晋平研究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毕吉耀研究员 第十一次 2009年1月23日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研究 中国农业大学何秀荣教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韩俊研究员 第十次 2008年12月26日 深化改革开放问题研究 中央党史研究室章百家研究员、中央党校杨秋宝教授 第九次 2008年11月29日 推动我国科学发展问题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宋泓研究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张燕生研究员 第八次 2008年9月28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 中央党校严书翰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秦宣教授 第七次 2008年7月26日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和办好北京奥运会 国家体育总局于再清同志、北京奥运会组委会王伟同志 第六次 2008年6月28日 全球气候变化和我国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罗勇研究员、清华大学低碳能源实验室何建坤教授 第五次 2008年4月28日 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李向阳研究员、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罗云毅研究员 第四次 2008年2月23日 国外政府服务体系建设和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 国家行政学院薄贵利教授、中国行政管理学会高小平研究员 第三次 2008年1月29日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和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刘树成研究员、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马晓河研究员 第二次 2007年12月18日 当代世界宗教和加强我国宗教工作 中国社会科学院卓新平研究员、中央民族大学牟钟鉴教授 第一次 2007年11月27日 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中国政法大学徐显明教授 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春鹰研究员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133 次阅读|0 个评论
迄今为止唯一的女性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Elinor Estrom
wangfangnk 2010-4-23 23:49
Idol: Elinor Estrom 主要著作: Governing the Commons: The Evolution of Institutions for Collective Action Ostrom, Elinor,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Institutional Incentive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frastructure Policies in Perspective Ostrom, Elinor, and Schroeder, Larry, and Wynne, Susan, Oxford: Westview Press, 1993 Rules, Games, and Common Pool Resources Ostrom, Elinor, and Gardner, Roy, and Walker, James, Editors, Anne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94 with Crawford, Sue E. S., A Grammar of Institutions.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89, no.3 (September 1995): 582600. Trust and Reciprocity: Interdisciplinary Lessons for Experimental Research {Volume VI in the Russell Sage Foundation Series on Trust, Elinor Ostrom and James Walker, Editors, Russell Sage Foundation, 2003 Understanding Institutional Diversity Ostrom, Elinor,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5. Understanding Knowledge as a Commons: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Ostrom, Elinor and Hess, Charlotte, Editors, The MIT Press,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2007
个人分类: 电子政务|4697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看60年来经济成就”征文活动评选结果出炉(附一则)
TIANLI99 2009-12-24 13:33
“我看60年来经济成就”征文活动评选结果出炉(附一则) 以下是此次征文活动的获奖文章及作者名单: 一等奖: 工资上涨、出口增加与全要素生产率的相对下降(李平、张庆昌) 二等奖: 为什么要从计划经济成功回归到市场经济(武爱) 地区竞争与中国经济增长——一个解读中国之“谜”的逻辑框架(唐志军) 三等奖: 国改革的关键与出路——农村土地问题(王俊) 援助之手还是扭曲之手-中国式分权、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与城乡收入差距(马光荣) 中国农村合作化生产组织的合约性质(黄帅) 我国城乡居民消费行为的差异性及其政策含义(潘文轩) 转型中国的改革与法治原则下的公权力(黄韬) 本文来自: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论坛( http://bbs.cenet.org.cn ) 详细出处参考: http://bbs.cenet.org.cn/dispbbs.asp?boardid=1ID=41219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外一则) 建國六十年經濟建設的反思 郭益耀 (退休經濟學者,教授;現任香港(私立)珠海學院商學院院長、香港城市大學經濟與金融學系講座級客座教授。) 《二十一世紀》二○○九年十月號 ? 第一一五期 http://www.cuhk.edu.hk/ics/21c/
个人分类: 经管评论|104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萨缪尔森 的人生选择
tianli99 2009-12-17 10:29
197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获奖演讲自白 Paul A. Samuelson 从一种角度上来看,我研究经济学,完全是“瞎猫碰上死耗子”的机缘巧合。 在高中毕业之后,1932年1月2日,早晨8点,当我第一次走进芝加哥大学的讲堂的时候,我又“再生”了一次。那天的讲座主题,是马尔萨斯的理论——直到密集程度超过了每英亩土地所能够维持的人口生活水平达到最低限度之前,人口都将像兔子一样的繁殖,之后不断增长的死亡率则与出生率达到了平衡。它们是如此简单易懂的一些不同的微分方程,以至于我怀疑自己是不是遗漏了什么神秘的复杂性。 幸运吗?的确。 虽然在当时的那个时候,芝加哥大学是旧式的新古典主义微观经济学研究的中心。但是,我当时却并不知道这一点。我进入这里学习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芝加哥大学离我的高中和家乡很近。之后,当我被“贿赂”着离开芝加哥大学这块孕育我的伊甸园的时候,我的选择,可以被浓缩为两项:要么是哈佛,要么是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院。 在芝加哥大学里的那些备受我尊重的导师们——Frank Knight, Jacob Viner, Henry Simons, Paul Douglas, ...——无一例外地说,“选择哥伦比亚”。从来没有一个人会盲目的接受来自成年人的建议,我选择了哈佛大学。我是出于误认的情况下选择了它,期待着它能够成为连绵的丘陵地中的一小块绿洲。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我要感谢希特勒。是他使得我在1935到1940年逗留哈佛期间,能够让赶得上它的经济学文艺复兴的浪潮,Joseph Schumpeter, Wassily Leontief, Gottfried Haberler, 以及“美国凯恩斯” Alvin Hansen这些躲避战祸的经济学家推动了这一潮流。同一时期的哈佛研究生们都具备了在才华上的这种新哈佛能力。Richard Musgrave, Wolfgang Stolper, Abram Bergson, Joe Bain, Lloyd Metzler, Richard Goodwin, Robert Triffin, James Tobin, Robert Solow,... ——他们全部都是我的同辈们——变成了1950-2000年代世界经济学前线上耀眼的明星。的确,哈佛造就了我们。但是,就像我之前已经多次写到的那样,我们也造就了哈佛。 惠灵顿公爵曾经说过,“滑铁卢战役,是在伊顿的运动场上取得胜利的。”我可以这样说,“二次世界大战,赢在剑桥、普林斯顿以及新墨西哥州洛斯阿拉莫斯的研究室里。 或许,比仅仅是运气所导致的结果更加重要的,是这样的一个有益的现实:经济学正好适合我。在当时,这个学科刚好在理论和统计上都进入了一个数学化的阶段。作为一个早熟的年轻人,我一直熟稔于逻辑操作以及解谜的IQ测试游戏。因此,假如说经济学对我是最理想的一个学科的话,也可以说,我也是经济学最理想的研究者。永远不要低估,在你的职业生涯早期就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的极端重要性。这能够让可能的后进生变成开心的战士。 1932年,是大衰退的终结之年。这还不是去劳动力市场找工作的好时机。就在我刚好完成自己的学术培养阶段的时候,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接后的十五年时间里,是大学经济学大扩张的阶段。我这一代人,乘上了历史的风帆。我的有名的老师们,四十多岁的时候就成为了正教授。而在我这一代人里面,在三十岁之前,就能够坐到这一位置。在象牙塔之外,经济学家们开始被政府、公司、华尔街、教科书出版者们所雇用。 在研究一个学者的研究贡献的时候,人们开始理解他们的传记的重要性。在大学之前,我从来没有翻阅过我父亲书架上的亚当斯密的书籍。但是,在我的事实上的幼儿时期,我已经亲身经历了繁荣经济的消失,室内水管装置的到来,以及电气照明。在穿过空气的电波和电视图像之后,剩下的是一颗空虚的心灵。 更重要的是,这能够让我亲眼目睹一战给美国印第安纳州的钢铁行业所带来的繁荣:东欧的工人们万分高兴于能够在这里一天工作12小时,一周工作七天。我看到,而我的家庭也学会了艰难度日,在衰退之后就是繁荣。当我10岁的时候,我住在佛罗里达州的迈阿密海滩,我亲身体会了房地产泡沫的样子。以及当泡沫破裂的时候,会出现什么。 所有的这一切,都帮助了我去研究大萧条以及战后的通货膨胀。我的那颗芝加哥式的头脑坚持不懈的认定了凯恩斯式的革命方式。但是,理性却胜过了传统及教条。 所以,就在我回头检视我在经济学领域里的过去五十年时间的职业生涯的时候,我认识到:所有的这些因为好运气所导致的事情,都应该放到经济学历史中的根本性趋势这一背景之下去理解。我是一个运动场上的看台座位,能够坐到上面去观察几乎一个世纪的基础性经济学的历史。它的巨大的幸福是,能够位于那些永远改变了经济学的改革的前方。 一如既往,在做那些能够给我带来纯粹乐趣的事情的时候,我的所得远大于付出。 而终我一生,我都在恰当的时间出现在恰当的地点。
个人分类: 人文社科|2577 次阅读|0 个评论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Oliver E. Williamson论文引文情况
wanyuehua 2009-10-15 07:14
通过Web of Science的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Arts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对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奥利弗伊顿威廉森(Oliver E. Williamson)的论文根据公布的单位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Univ Calif Berkeley)以及工作过的宾夕法尼亚大学(Univ Penn)、耶鲁大学(Yale Univ)、印第安娜大学(Indiana Univ)检索得出以下发文与引文情况。 截至到 2009 年 10 月 12 日 Web of Science 的 SSCI 、 AHCI 数据库收录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奥利弗伊顿威廉森(Oliver E. Williamson) 文章 79 篇( SSCI 收录 78 篇、 AHCI 收录 1 篇),其中 2008 年 2 篇、 2005 年 2 篇、 2003 年 1 篇, 2002 年 1 篇,见图 1 1974-2009 年 SSCI 收录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Oliver E. Williamson 发文量。 图 1 1975-2009 年 SSCI 收录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Oliver E. Williamson 发文量 79 篇论文包括学术论文 42 篇、书评 13 篇、会议论文 13 篇、社论 4 篇、通讯 3 篇、评论 1 篇、书目 1 篇、其他 2 篇。 79篇论文发文单位为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Univ Calif Berkeley)39篇、宾夕法尼亚大学(Univ Penn)24篇、耶鲁大学(Yale Univ)11篇、印第安娜大学(Indiana Univ)3篇。 79 篇论文共被引用 5,788 次,其中 2005 年被引用 282 次, 2006 年被引用 334 次, 2007 年被引用 334 次, 2008 年被引用 448 次, 2009 年被引用 398 次,平均引用 73.27 次,平均引用次数 / 年 165.37 , H 指数为 24 (有 24 篇文章每篇最少被引用 24 次),见图 2 1974-2009 年 S SCI 收录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Oliver E. Williamson 发表论文被引用情况 。 图2 1975-2009年SSCI收录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Oliver E. Williamson发表论文被引用情况 79篇论文发表在32种SCI收录期刊上、1种SSCI收录期刊上,涉及经济学、法律、商业、管理、金融等学科期刊,其中发文量居前十位的期刊如下表 : 表一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Oliver E. Williamson 发文量居前十位的期刊 排名 期刊名称 发文量 占总文章量的百分比(%) 1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9 11.3924 % 2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ORGANIZATION 9 11.3924 % 3 JOURNAL OF INSTITUTIONAL AND THEORETICAL ECONOMICS-ZEITSCHRIFT FUR DIE GESAMTE STAATSWISSENSCHAFT 7 8.8608 % 4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5 6.3291 % 5 YALE LAW JOURNAL 5 6.3291 % 6 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 4 5.0633 % 7 JOURNAL OF LAW ECONOMICS 4 5.0633 % 8 JOURNAL OF LAW ECONOMICS ORGANIZATION 4 5.0633 % 9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3 3.7975 % 10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LAW REVIEW 3 3.7975 % 79篇论文发表32种SCI收录期刊上、1种SSCI收录期刊上,共被引用5,788次,其中表二为被引用居前十位论文。 表二 截至到2009年10月12日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Oliver E. Williamson被引用居前十位论文 排名 论文题目、作者、期刊 2005 被引次数 2006 被引次数 2007 被引次数 2008 被引次数 2009 被引次数 合计 平均引用次数 / 年 282 335 334 448 398 5,788 165.37 1 标题 : TRANSACTION-COST ECONOMICS - GOVERNANCE OF CONTRACTUAL RELATIONS 作者 : WILLIAMSON OE 来源出版物 : JOURNAL OF LAW ECONOMICS 卷 : 22 期 : 2 页 : 233-261 出版年 : 1979 48 51 53 84 66 1,101 35.52 2 标题 : COMPARATIVE ECONOMIC-ORGANIZATION - THE ANALYSIS OF DISCRETE STRUCTURAL ALTERNATIVES 作者 : WILLIAMSON OE 来源出版物 :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卷 : 36 期 : 2 页 : 269-296 出版年 : JUN 1991 60 65 59 84 75 848 44.63 3 标题 : THE ECONOMICS OF ORGANIZATION - THE TRANSACTION COST APPROACH 作者 : WILLIAMSON OE 来源出版物 :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卷 : 87 期 : 3 页 : 548-577 出版年 : 1981 26 42 50 50 58 647 22.31 4 标题 : CREDIBLE COMMITMENTS - USING HOSTAGES TO SUPPORT EXCHANGE 作者 : WILLIAMSON OE 来源出版物 :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卷 : 73 期 : 4 页 : 519-540 出版年 : 1983 19 17 21 27 28 498 18.44 5 标题 : THE MODERN CORPORATION - ORIGINS, EVOLUTION, ATTRIBUTES 作者 : WILLIAMSON OE 来源出版物 :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卷 : 19 期 : 4 页 : 1537-1568 出版年 : 1981 10 11 9 19 13 414 14.79 6 标题 : CALCULATIVENESS, TRUST, AND ECONOMIC-ORGANIZATION 作者 : WILLIAMSON OE 会议信息 : John M Olin Centennial Conference in Law and Economics, APR 07-09, 1992 UNIV CHICAGO LAW SCH, CHICAGO, IL 来源出版物 : JOURNAL OF LAW ECONOMICS 卷 : 36 期 : 1 页 : 453-486 子辑 : Part 2 出版年 : APR 1993 26 31 28 40 25 315 18.53 7 标题 : UNDERSTANDING EMPLOYMENT RELATION - ANALYSIS OF IDIOSYNCRATIC EXCHANGE 作者 : WILLIAMSON OE , WACHTER ML, HARRIS JE 来源出版物 : 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 卷 : 6 期 : 1 页 : 250-278 出版年 : 1975 6 2 5 11 7 236 6.74 8 标题 : CORPORATE-FINANCE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作者 : WILLIAMSON OE 来源出版物 : JOURNAL OF FINANCE 卷 : 43 期 : 3 页 : 567-591 出版年 : JUL 1988 12 14 14 14 22 212 9.64 9 标题 : FRANCHISE BIDDING FOR NATURAL MONOPOLIES IN GENERAL AND WITH RESPECT TO CATV 作者 : WILLIAMSON OE 来源出版物 : 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 卷 : 7 期 : 1 页 : 73-104 出版年 : 1976 7 5 3 8 2 211 6.21 10 标题 : Strategy research: Governance and competence perspectives 作者 : Williamson OE 会议信息 : Conference on Competences, Governance, and Entrepreneurship, JUN, 1998 BORNHOLM ISL, DENMARK 来源出版物 :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卷 : 20 期 : 12 页 : 1087-1108 出版年 : DEC 1999 14 24 32 28 22 179 16.27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奥利弗伊顿威廉森(Oliver E. Williamson)被引用最多的论文为在《JOURNAL OF LAW ECONOMICS》(《法律与经济学杂志》)1979年第22卷第2期上发表的TRANSACTION-COST ECONOMICS - GOVERNANCE OF CONTRACTUAL RELATIONS论文,被引用1101次。
个人分类: 文献计量|10824 次阅读|0 个评论
当代世界经济学的王冠
xupeiyang 2009-10-12 21:37
http://economy.enorth.com.cn/system/2009/10/12/004231763.shtml 诺贝尔经济学奖:当代世界经济学的王冠   北京时间12日晚7点,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宣布,美国经济学家艾利诺.奥斯特若姆(Elinor Ostrom)和奥利弗.E.威廉姆森(Oliver E. Williamson)获得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美国经济学家艾利诺.奥斯特若姆(Elinor Ostrom) 美国经济学家奥利弗.E.威廉姆森(Oliver E. Williamson)
个人分类: 有待分类|2037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21: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