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大人物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大人物

相关日志

[转载][劇情] [狱中花更新至第28集(2016)][720p][韩国][主演:高洙]
lcj2212916 2016-8-19 20:25
《狱中花》是MBC韩国文化广播公司为纪念创社55周年制作的周末特别企划剧,由高洙、陈世妍担任男女主角。本剧由曾执导《大长今》、《马医》、《李算》、《同伊》等剧的史剧巨匠导演 李丙勋 执导,由曾编写《光与影》、《爱在哈佛》等剧的 崔完圭 作家编剧。全剧讲述在监狱里出生并长大的天才少女“玉儿”遇到很多奇人后不断成长为大人物的故事。本剧通过女主人公“玉儿”,介绍朝鲜时代令人自豪的人权制度,以电视剧的形式,生动地刻画了促进这一制度发展的玉女这一人物。 本剧于2016年4月30日晚10:00在韩国MBC电视台播出。 在监狱里出生并长大的天才少女“玉儿”遇到很多奇人后,成长为才能出众的女人。本剧讲述了玉儿为含冤的百姓伸张正义并追查自己真实身份的故事。本剧通过女主人公“玉儿”,介绍朝鲜时代令人自豪的人权制度,以电视剧的形式生动地刻画全力以赴促进这一制度活跃发展的玉儿这一人物。 下载地址:(关注微信公众号“时尚军事”,回复“狱中花”在线看) http://www.yimuhe.com/file-3120000.html
128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边芹:再续被策划的中国文艺(四)
liuxg99 2015-10-30 10:56
当年国被破,“丹心”还可以留取照“汗青”;当“汗青”都被偷走了,“丹心”何处照耀? 我曾读到美国某基金会的大人物说的一句话,大意是只有极少数人知道历史之所以然,另外一群人数略多一点的人是奉命执行“之所以然”的任务的,而绝大多数人完全不知所由何来。马悦然是在第一团队还是第二团队?从他扮演的角色看,至少在第二团队。我们这几十年为第二团队的执行者们摆了盛大筵席。 反正中国文坛艺界全都在最后那一大群人里,两眼一抹黑,我就是从这个角度说中国已无真正意义上的上层建筑。 真正的上层建筑不应只是凭着本能趋势逐利的一群,而应知道自己在宏大历史中的角色。 我有时看到那群在上层建筑占据要位的大腕为儿女在美国谋得哪怕区区小职员的位置而弹冠相庆(平民百姓因中美汇率之别和生活水平之差为此欣慰我是理解的),便感叹 豆腐终归是扶不起的,只须一代他们自己就又落回去了。 没有自我意识的人也就只配呆在最后那一大群人里,世界正在也将这么为人分等划界,在“集团”的视界里,没有自我意识的人就是为他们做工的种族。 同理那些能在西方大学或某些机构以诗名谋得饭票的人,又是什么背景,也无须多说。因为近半个多世纪以来,诗人的桂冠已被流行歌星摘走(资本趋利使然),单凭版税,没有活路,除非另谋职业,否则没人会给你发工资。而有一些“集团”相中的能皆负政治使命的诗人却会被爆炒起来——爆炒的手已伸到中国,时常给予响亮的“名声”,甚至“国际名声”。在法国,不被“集团”认可的文学作品,再有才,都不可能走红,更无可能走向“国际”。自“东方阵营”垮台后,为各国文人戏子提供“国际名声”的通道已被“集团”全盘垄断,没有偶然的“彩票”。除了古典音乐、芭蕾这些硬碰硬的技艺,其余被高调相中的人(国与国之间不能提供“长期饭票”的民间文化交流和普通文学译介不在此范围)皆侍政大于侍文,自觉或不自觉地作着“集团隐形卒子”的角色。我们这些局外人识别“集团卒子”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在文化人中识别那些凭几首诗可以吃遍世界的人。简而言之,凡遇到“名声大噪、飞黄腾达的反叛斗士”,你就得打一个问号了。仔细想想,这在逻辑上也是不能自圆其说的,事实上在西方真正反“体制”的文化人惨得滴血,时常不光外国人就是本国人都不知他们的存在。对文化人最残酷的惩罚莫过于死后都不让他们存在。 外国人进入西方的上层建筑是见不到真叛逆者的(与西方人一进入中国上层建筑就撞个满怀正相反),这些人早就被暗夺名与利边缘化了。我旅西多年,完全没有语言障碍后,才一点点发现这群人的存在。此处的语言障碍不是日常说、听、读,而是能够深解、进入第二层语义和语境。很多中国人脑瓜灵,攻下语言关后能说会道,但终其一生攻不破我说的第二层语义和语境,因而看起来半个洋人似的,实则自始至终读不透他们,而浮于表面的那个西方。隶属于这一群的作者在中国没有任何译介,中国哪怕是一流翻译家都不知其存在,因为他们在西方普通人的视界里就不存在。 大众因为不知其存在,也就不疑其不存在。 这类书借或买均暗障重重,一般书店是没有的,没有知情者引路,无处购买。图书馆也自觉不把他们的书放出来,必须事先知其名才能调阅(有人说调阅者会进入某个名单,但我无从证实),说起来是自由的,并没有禁。这种自上而下的自觉一律中国只在毛泽东时代出现过!不过人家是自觉的,我们是压出来的。近代以来,中国也只在毛泽东时代能跟他们叫板,不是偶然的。不转这么一大圈,又看破这一层,又怎能明白这个道理! 有段时间我正在读十九世纪作家雷昂·布鲁瓦的日记(书都又黄又脆不再版了),去看病时便与我那位颇有文学修养的医生聊起该作者(应该承认他们普遍阅读水平高,不似中国有文凭的人多半是技能型的,严格意义上算不上读书人),他听都没听说过这个人!而此作家非等闲之辈在十九世纪曾经相当出名。“体制”能将不利于他们的文人悄无声息地抹去!只须跳掉一代人,后面的人就不知其存在了。所以我说“汗青”若被偷走,“丹心”何处照耀,并不是无根无据的杞人忧天,历史正在发生! 此处的“体制”可不是“官方”,在西方,“官方”是个贬义词,特指民选政府,这个“官方”是被摆在前台的,承担“体制”运转所有的负面不光彩成本,以维护体制本身的稳定、长久。在西方呆久了,脑袋又没被灌满迷魂汤,就会看到所有正面、褒义的词都是给体制的,负面、贬义的词则是留给官方的,越是文化精英越乐此不疲,以显示自己的“独立自由”,其中有人真相信,有人则是心知肚明地表演,就像如今拿着欧美的津贴(以教职、版税或奖金等形式兑现)在中国展示“骨气”的文化人。能赚钞票甚至外币的“骨气”,恐怕需要重新定义。我佩服不怕坐牢、不怕死的思想者(古典时代的英雄),更敬佩那些深知思想恐怕会与身体一块消失的人(当今真正的反叛者),与后者相比,“反一反”就能在西方出书成名坐享荣华的人,不是“戏子”又是什么呢?追随世界最大主子的人,倒说自己多么勇敢,好像老天不长眼似的。世上有这等逆情悖理而又便宜的事吗?!索尔仁尼琴死前曾预言真正的政治异见者已不在“东方”而在西方。 这个“双簧游戏”的目的是掩护躲在民选政府后面真正控制体制的“集团”,所以饭票真实的施主是“集团”。中国文人在西方“偶”遇(只有人家找到你而你是遇不见人家的)的那些以“反叛”“官方”为光环又能名利双收的诗人作家,实则是幕后“集团”的忠实马前卒,尤其那些举着“诗人”招牌,有闲时闲钱到世界各国(有选择的)“搞人权”的“反抗斗士”。那二百多位联名抵制俄罗斯索契冬奥会的各国作家为我们提供了一份再清晰不过的“集团”效力棋子的名单,经营他们的“国际名声”甚至直接供养,就是在这类时刻用在刀刃上的。只有你认识到这类“国际名声”一钱不值,那只打劫他国上层建筑的手就被斩断了。 这四步棋,一步比一步目标明确,从一开始试探地找伤口,到第三、第四步棋已是找准穴点下刀了。第三步挑中的是余华和高行健,第四步是莫言。这后两步我已不想多言,因为离现今更近,信息散布和曝光的也多,有目共睹,且我已在《荒唐的文学“世界奖”》、《伸进文明心脏的手》和《被策划的中国文艺》诸文中论及。何况棋子与棋子也不尽相同,有不知内情被利用的,有追名逐利赶时髦的,有揣摩到意图暗中效力的,有的时候闹翻“流亡”的人未必比里外逢源的人危及根本,这些都留待历史去追讨吧,如果我们还能“保住历史”的话。 余华的《活着》,最早是被西方人抬为“永恒”“杰作”的,西方主流媒体(各国接力)对这部作品的“颂歌”之异口同声,让我想到了“集团”近卫军最擅长的联合围猎,因为他们只有“围猎”时,才会众口一词。我甚至在这些赞词下面,听到那从不说出口的窃喜:这就是所有敢于不顺从我们的国家国民之下场。 这支负责为“集团”搭建“虚拟沙龙”的嫡系“军团”传递的“道德优越感”,果然精确地左右了中国上层建筑的好恶。 当西媒热捧一位中国作家(不被相中的中国作家从无此“殊荣”,我在哪儿那么久,凤毛麟角的几个被宠幸者都是派什么用场的,一目了然)时,百分百是藏着别的目的的主动策划行为,绝无可能被动地受该作者在中国国内的名声或其文学水平影响。这一点我们必须牢记在心! 这步若在国际象棋上堪比吃掉王后的“七寸”棋,不光正式揭开了“伤痕文学”之第二幕“泛苦痛”,也一举夺取了文艺的最高审美权,并完全彻底地拿走了已经所剩不多的道义权。道义权全盘失手的标志就是“泛苦痛”。什么样的权势能一句话就为他国文学作品设立“永恒”与否的标准?!那是昔日皇帝都办不到的。先不论该作在文学上究竟有多大价值,就看事实本身:一个粗通文字的人,就凭编了个“人活不出人样”的故事便从西方得到滚滚财源和赞誉,你如果不人云亦云而是动动自己生锈的脑子,难道不会从内心深处发出一个疑问:何来如此“彩票”? 近代以来多少文人墨客、文采风骚面对如此“赌局”尽为“输家”,这是谁家的“轮盘大赌”? 那个至今暗中资助屠杀我们的恐怖分子、挑动所有与我们有领土争端的国家、推助所有分裂这个国家的势力、联手对中国技术封锁、买我们的廉价商品赚了大头还要忿忿然的西方为什么一反常态这么“慷慨”?我们可以缺心少眼,但至少别忘了常识和逻辑。至于写出“永恒”作品的余为什么倒让第三步棋的另一枚棋子高行健捷足先登得了“炸弹奖”,马悦然绝不会吐出真正的缘由。 这世界哪一国的统治阶级会傻到让一群没有自我意识的人以如此规模和荣耀直入文坛(一如直入统治阶层)?任何一个社会集中到这样一群人的笔下,情景都不堪设想,因为太容易被暗势力操纵了。这种“丑陋”与过往文学传递的精神苦痛有一本质差别,就是没有尊严底线。民国时的作家,即便刻薄如鲁迅,笔下也构画不出如此卑劣的世界!事实上是“宠儿”们阳奉阴违背弃得比谁都快,因为缺乏自我意识和尊严。西方社会深明此一点,故在自家坚决不做或尽量少做的事,在中国却故意反着说反着做,拚命提升这类作者和作品的道德优越感。我们在前面说过, “话语框架”与“道德优越感”结合起来,就等于文艺创作的灵魂。 而这外推内接的“灵魂”掀动了多少趋炎附势的模仿者。我们从第一步棋再去看后几步棋,怎样的自我意识和尊严的下坠! 从前三十年不切实际的歌颂底层到如今同样不切实际的“窥陋癖”,弯子不可谓不大,能这么转弯的文人若有一天风向变了,再变回去也同样麻利,总是最赶时髦的人丢弃得最快。其实从另一角度看,前后又是一脉相承的。从必要的反思历史的“伤痕”作品滑到丑与恶的竞赛(以其全面性和极端性而大大超出了正常的自我批评和解剖),恐怕任何一个对这个国家还有一点点怜惜、对这个文明还有一点点责任感、对身为中国人还有一点点尊严感的文化人,都应感到惊心和揪心。 自1840年以来,中国一直是个很不幸的国家,因为她从没有摆脱被外部强权欺凌、颠覆、肢解、分裂的危险,且这个噩运还远远没有完结。从国之命运的角度,作为一个中国文化人是苦痛的,他既要经受长期的战乱和匮乏,又要忍受反抗到最后自身内部为净化躯体而陷入的疯狂, 因为悲剧的原点是上层建筑从一开始就处于分裂状态,再也找不回统一意识形态。 旧的统一意识形态被泼脏水泼掉了,新的外来的主义又打得不可开交,这是外强一定要尽力维持和经营下去的,各路人马都在寻找和制造着裂隙,他们只允许“上等国”(世上一小撮)拥有统一上层建筑。由此我们天然就没有“上等国之上等国民”的洒脱,没法随心所欲地里外逢源,而总是被推到必须选择的历史悬崖上。改开三十年,似乎扭转了霉运,由于来自外强的欺辱、颠覆、肢解、分裂由明转暗,上层建筑便以为可以放心里外通吃了。不幸的是,像中国这样肩担自有文明的大国,在外强虎视眈眈的世界,只有一种情况下上层建筑可以放心里外通吃,那就是卖了这个国家的时候。 一百多年来此一大方向和其逻辑并没有根本改变,变掉的只是包裹其外的花絮。 世界上没有一国,哪怕是人们以为“自由”无比的西方,会允许其上层建筑如斯背离还沉浸在被暗中构陷她的人接纳的荣耀中。 近来常作梦,我梦见在这场不见硝烟的精神大战中,这国抓住万分之一的契机转败为胜,收复“河山”——“待重头,收拾旧河山,朝天阕”。由于北方没有地理的天然屏障护卫,我们在历史上一再陷于异族征服、多次落入亡国逆境,每一次大变故,死掉的都是忠诚无私的人,混凝土都被掺了大量沙子,这就是这个“一盘散沙”的国家之由来。几番数次地逆向淘汰,这国没有因此消亡,说明华夏文明的基因里过个几百年又浮出了他的创世者的优质血统。由此,这三十年的精神败亡,在华夏悠远的历史上,不过是又一次大浪淘沙,卷走浮沙草屑。在这无国界的精神战场上,“河山”的意义是将颠倒的再颠倒过来,让文天祥的丹心不再付诸东流。 (完) 来源: 四月网
个人分类: 人文|60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林东林:大历史中谁不是小过客
fqng1008 2015-7-15 07:51
2006年11月,我还未毕业,却南下广州,深涉红尘,在一代书商、民营书业大佬欧阳欢麾下任职刀笔小吏,由他这个高中尚未毕业,学识见地却极深的江湖一哥带我涉足出版。 彼时,我所做的第一本书,就是罗杰的《包公拍案惊奇》。蒙罗杰兄不弃,书里书外,前前后后,与我倾心相谈,教会我很多江湖之事。后来我毕业,前往桂林,就职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三年之间虽和罗杰兄偶有往还,但也仅限于嘘寒问暖,江湖牵挂,并未谈及合作。 今年年初,我辞沪赴京,任职于某出版社北京公司,闲来无事,偶尔浪迹天涯论坛,看到罗杰兄活跃其间,又辗转联系到他,拿到这部稿子,操作成现在的这本《历史就这四张脸》。 罗杰兄年少苦楚,混迹街肆,素有小人物、底层人物的生活经验。他生在北京,却打小闲散成都街头,与贩夫走卒、屠户小倌都相熟,狭光义影,决不拉稀摆带,颇有袍哥风范。他吃过茶,酗过酒,斗过殴,泡过妞,当过宾馆服务生,健身房扫过厕所,歌舞厅卖过唱,做过广告,弄过策划,写过剧本,混过广播,就是没怎么读过书。蜀中多豪杰,说不定哪天就揭竿出山了,所以罗杰混着混着,不知哪天发了醒,竟也像哈儿从军一样,正经八百写起了历史。 从包公拍案到三言二拍新说,罗杰一路写史,愈写愈自得,愈写愈自明,我说他是小人物写小人物,所以写混混儿刘邦写得入木三分、活灵活现,哥哪写的是刘邦啊,分明是自己,是把自己当成了刘邦,可见罗杰兄笔头挺动自如,落纸如进市井小巷,恣意横为,无所顾忌。 罗杰用凡人思维、小人思维、市井思维去度量大人物,帝王将相,皇亲国戚,三宫六院,讲出他们的喜怒哀乐和性情本色,还原被我们脸谱化了、符号化了的人物,一一解开我们避过的讳、粉过的饰,在他笔下,原来贩夫走卒也多有可爱之处,帝王将相也多有常人本色。 比如古今战事,我们所知无非战火连连,血肉横飞,而在罗杰这厢,一切都是人心人性。战火背后,是人心较量,再大的阵仗,都大不过人心,大不过人性。晋文公重耳晋身五霸,并非他能打能杀,只是验证了一条真理,谁比谁狠谁沾光,狭路相逢勇者胜。吴越争霸,长平之战,更是大胆的怕不要命的,仗未必是打败的,可能是吓败的,项羽败秦,则纯粹是忽悠的。 横观今世,以心理学讲战事,讲战争,也是罗杰兄白话写史的新辟之地了。 仗不是好打的,皇上也不是好当的,曹操杀个人还得思前顾后,武则天为成千古一帝,还得娘老子搞死亲儿子。帝王将相也都是肉做的,是碳水化合物,一样七情六欲,吃喝拉撒。 罗杰笔下,皇上不再是皇上,将相也不再是将相,都开始像个人了,即使众生俯地,顶礼膜拜,山呼万岁,他也一样有恼有怒,有喜有乐,渴饮饿食。韩信当年河边垂钓,也未必就是大志在胸,更非后世附会的钓刘邦,钓项羽,大抵是百无聊赖,没有漂母一顿饭也许就饿死深山,但他却走过来了,把一切偶然看似必然地走过来了,于是我们瞠目结舌,百读不厌。 都说商场上有 100 %的利润时,就有人敢铤而走险;有 200 %的利润时,就有人敢上断头台。相比而言,刺杀的利润可不止两三倍 ,那不啻于亚里士多德的支点,一把刀就能撬动历史。 从经济学上来说,刺杀也最划算,完全符合最小投入最大产出的逻辑。所以,政治算计之精明如曾国藩者,自然熟悉其中奥妙,放着湘省的金山银山,岂能由你马新贻挥霍,如此也由不得后世不怀疑刺马一案谁是主谋,刺客握刀,谁握刺客?而洪秀全更狠,东王杨秀清一家被杀,无一活口,就是他暗中发力,借韦昌辉的手把暗杀玩成了明杀。如此,自古至今,荆轲搞刺杀,王亚樵搞刺杀,戴笠搞刺杀,接连不断,连个文弱书生汪精卫也舍命搞起刺杀来。 相比刺杀,悬案更是一绝,古今凡是破不了的案,都不是破不了,而是不想破。 孙殿英盗东陵,广为分赃,连宋美龄都有份,你还能治得了他的罪?胡惟庸案,则是有冤你也不能喊,自己知道怎么回事就行了。别说你凡夫俗子,就是生在帝王家,要你死你也得死,所以赵构能处死柔福帝姬,韦贵妃被金国人发泄蹂躏那些事,岂能自揭伤疤?帝后尊严,死个公主没什么,何况还有“假公主”之罪,刀架到脖子上,看官里外三层,想不杀你都不行。 我甚至觉得,罗杰的写法,在某种程度上与唐德刚先生颇有神似,或调笑,或自嘲,或亵玩,皆有可观,而不是简单把历史通俗了来写,夹杂些时髦用语、职场附会、笑料桥段。 写历史,并不能仅仅通俗戏说、插科打诨,全为好玩好看,还得写出史识史观,写出你的历史哲学和历史逻辑,从无数表象的浅中看出事理的深。罗杰能从五千年中看出四张脸,看透 战争内幕、帝王旧事、暗杀玄机和史案真相 ,亦是他的历史精要和识见功力所在,亦源于他熟稔市井生活和古典小说,背倚青山抽长剑,没有那么深的历史底子,端的看不透历史筋骨。 历史悠悠,无数大事空自传,一如罗杰所言,一切大事件都是大历史的过客。 一切人物,无论大小,也都是大历史的小过客,我是,罗杰是,武则天是,刘邦是,项羽是,过去的人是,将来的人也还是。胜利的从来都不是人,是沧桑,是岁月。风吹草动中,总以为自己是风,最后才发现其实我们都是草,风从哪个方向吹,我们就往哪个方向倒。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147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二战绝密档案》][历史秘闻][PDF/64M]
lcj2212916 2014-12-1 00:12
《圖說天下·探索發現系列:二戰絕密檔案》以客觀的立場、冷靜的筆墨,圍繞二戰中的歷史事件和人物,講述了二戰中的一系列未解之謎;既有精彩紛呈的大戰役,也有離奇的小事件;既有小間諜爾虞我詐的爭鬥,也有大人物的故事解讀;既是客觀的歷史評述,卻不對未解謎團妄下定論。毋庸置疑,《圖說天下·探索發現系列:二戰絕密檔案》是對二戰中諸多歷史細節的真實再現,一場充滿魅力的奇異二戰將展現在您的面前。在大量史實的佐證和嚴密的分析下,《圖說天下·探索發現系列:二戰絕密檔案》為讀者留下不盡的思索空間。 下载地址: http://www.400gb.com/file/79514942
1837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中国大佬书法大全,点评各位大佬
热度 9 dulizhi95 2014-8-6 10:12
从中国大佬书法大全,点评各位大佬 刚看到李喜林博主的博文:“中国老大书法大全,你看谁最霸气”,本文针对此博文所展示的书法,对各位老大进行点评。 首先,于书法本人是绝对外行,各位老大的书法在本人看来都是:优美加内功精湛,绝对一流。 下面仅就这个书发帖的内容与各位的事业成就关联,点评一番。这个对事业已经过去了的人非常容易评,因为除习总大事业刚开始外,其他人都符合事业可以盖棺定论的条件。 我发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规律,各位大姥的事业与其所题字的含义恰恰呈相反的状态,完全相反! 让我们来看一下: 光绪题的是一个龙字,大家知道,中国文化一直将皇帝比作龙,光绪作为皇帝恰恰是最没有资格称为龙的人。 宣统题的是福寿,同样,作为皇帝的宣统是既无福亦无寿。 孙中山题的是博爱,作为大人物,他恰恰最没有资格自称博爱,因为他的力量始终所能掌控的就是一个小圈圈。你若说我们的毛至少可以自吹其“博爱”,因为他统治了数亿人并能让他们狂呼万岁、“恩比山高”之类。孙中山连自吹的资格都没有。 蒋介石提的是艰苦卓绝。你看看蒋委座一生青云直上, 38 岁任黄埔军校校长, 39 岁北伐军总司令, 40 在南京组建国民政府,自任国民政府“主席”。这哪里有艰苦卓绝的影子? 邓小平题的是共产主义和雷锋,各位看看他的事业和他一直所倡导的与这两点是一致的还是恰恰。 J 总提的是团结青年,他旗下现在团结的一行人是青还是老。 H 总题的是高瞻远瞩,各位看看当今被打的老虎们。 各位,某家我也想题几个字: 最弱智,最低能,专业水平最低,最无科研成就,最无福,最无寿。哈哈 唯一就是习总事业才开始,不点评了。我们寄希望于习总壮志凌云,反腐大胜。 习近平 胡锦涛 江泽民 邓小平 毛泽东 蒋介石 孙中山 宣统 光绪
3401 次阅读|12 个评论
[转载]纽约时报:普京成功给德国人洗了脑Why Germans Love Russia
王飞跃 2014-5-8 07:22
和大多数外交政策专家一样,我对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不断对乌克兰东部实行“软侵略”的行为感到大为震惊。这种赤裸裸的侵占领土行径竟然发生在21世纪? 但让人意外的不只是俄罗斯。如果你关注过德国国内关于乌克兰危机的讨论,你会看到另一种奇怪景象:大批退休政客和公众人物在电视上为俄罗斯辩护。   根据这些大人物——包括前总理格哈德•施罗德、赫尔穆特•施密特——的说法,北约和欧盟才是真正的侵略者,因为他们胆敢东扩着莫斯科的合法利益区域。德国部分民众也认同这一看法。   你以为德国人是国际法和世界文明秩序的拥护者?且慢。   他们是公然的伪善者。这批人曾运用国际法来指责美国侵略伊拉克,现在摇身一变,成为现实主义者,为俄罗斯侵略他国找借口。   实际上,布什政府虽然捏造了伊拉克的罪名,但至少手握16次联合国安理会决议撑腰。弗拉基米尔•V.普京,这位俄罗斯总统,却连一个都没有。前后两次迥然不同的立场,唯一的共同点是反美。   有些亲俄情绪是俄罗斯宣传工作的成果:《世界报》周日版的调查报道发现,俄罗斯支持者的隐秘网络勾勒了德国公共话语的格局。连德国政府赞助的德俄对话论坛也充斥着普京的朋友们——甚至来自德国这一边。   但德国普通民众中间还隐藏着一股潜流,试图复兴令人难堪的德国传统。我们总以为德国是西欧国家,但这很大程度上是冷战盟友的产物。在这之前,东、西德之间存在很大一条裂痕。   冷战结束距今已有25年,德国社会大可以再度脱离西方。Infratest/dimap(德国最大的民调机构——观察者网注)上月调查显示,49%的德国人表示希望本国在乌克兰问题上持中间立场,既不站在西方一边,也不站在俄罗斯一边,仅45%的德国人坚定支持西方阵营。   政治光谱的两极都有反西方情绪。左翼本能地反美,只要谁挑战世界格局和西方领先地位,就站在谁一边。   欧洲的民粹主义右翼则认同俄罗斯的宣传,认为欧洲太“娘炮”、太宽容、道德沦丧、不够“基督教”,欢迎独裁领袖撼动欧洲软趴趴的多边主义。   你可以发现,反对欧元的“再造德国”党最能体现德国的这种思想趋势。他们把德国思想拉回19世纪,憎恶西方文明,将未受西方价值观和自由资本主义污染的俄罗斯文明加以浪漫化。   这两种反西方情绪都已持续数十年,但一直处于政治末流。如今,他们的思想被部分社会精英和政客所接受。再加上德国企业对俄罗斯的大笔投资,导致原本强烈亲西方的默克尔政府束手束脚。   左右两边的政客都忽略了夹在德国与俄罗斯之间的居民的命运,以及德国过往的历史。   有些人会说,他们对俄罗斯的同情来源于二战时纳粹暴行的负罪感。但我们不能忘了,是德国首先从西面侵略了波兰,几天后,苏联才从东面进攻,双方秘密商定分裂东欧。   德国名流向俄罗斯意识形态鹦鹉学舌,斥责乌克兰“不再是像样的国家”,或者把夹在西方与俄罗斯之间的国家都当作二等民族、主权不完整。这让人想起东欧的悲惨历史,纳粹和苏联独裁者将这篇土地变成“血泊”。   数十年来,德国试图理解纳粹历史,并从中吸取教训。现在另一个国家迎来独裁领袖,试图用民族主义情绪煽动的侵略行为来维护政权稳定。   任何一个知道纳粹历史的人都能够明辨是非,而不是为俄罗斯人找借口。我的许多同胞没能通过这一关。   话说回来,最近一项调查显示60%的德国人称,希望本国支持西方在乌克兰危机期间的立场。俄罗斯尚未停息的侵略行为总算对民意产生了一点影响。不过,这表明仍有近半数德国人对西方国家和西方价值观没有多少情结——这正中普京下怀。   (本文2014年5月6日原刊《纽约时报》国际版,原标题Why Germans Love Russia.) Why Germans Love Russia MAY 5, 2014 Clemens Wergin BERLIN — Like most foreign-policy experts, I was shocked by Russia’s annexation of Crimea and its continuing “soft invasion” of eastern Ukraine. Can such a naked land grab really be happening now, in 21st-century Europe? But Russia’s actions were not the only surprise. If you have followed the German debate about the Ukraine crisis, you have witnessed another strange phenomenon: a parade of former politicians and public figures going on TV to make the case for Russia. According to these august figures — including former Chancellors Gerhard Schrder and Helmut Schmidt — NATO and the European Union were the real aggressors, because they dared to expand into territory that belonged to Moscow’s legitimate sphere of interest. And it seems part of the German public agrees. You thought that Germans were the champions of international law and a rules-based world order? Think again. There is a blatant hypocrisy here. At times the same people who had relied on international law to attack the American invasion of Iraq are now, as newborn realists, excusing Russia’s need to infringe on the sovereignty of other nations. In point of fact, despite its trumped-up charges against Iraq, the Bush administration had at least 16 United Nations Security Council resolutions to support its case. Vladimir V. Putin, Russia’s president, had zero. The only common denominator of both positions seems to be an underlying anti-Americanism. Some of this pro-Moscow sentiment is the work of Russia-sponsored propaganda: A recent investigative report by the newspaper Welt am Sonntag revealed how a shady network of Russia supporters has shaped public discourse in Germany. Even dialogue forums with Russia, co-sponsored by the German government, are full of friends of Mr. Putin, even on the German side. But there is also a disturbing undercurrent among ordinary Germans that harks back to old and unfortunate German traditions. We have come to think of Germany as a Western European country, but that is largely a product of Cold War alliances. Before then it occupied a precarious middle between east and west. Twenty-five years after the end of the Cold War, German society may well be drifting away from the West again. In a poll last month by Infratest/dimap, 49 percent of Germans said they wanted their country to take a middle position between the West and Russia in the Ukraine crisis, and only 45 percent wanted to be firmly in the Western camp. This anti-Westernism is coming from both sides of the political spectrum. There is the part of the left that is instinctively anti-American and takes the side of whatever international actor happens to challenge the status quo and the leading Western power. Then there is Europe’s populist right, which agrees with Russia’s propaganda that Europe has become too gay, too tolerant, too permissive in its morals and too un-Christian, and which welcomes an authoritarian leader challenging Europe’s fuzzy multilateralism. In Germany, you can find this current best represented by the new anti-euro Alternative für Deutschland Party. They take up a conservative strain of German thinking dating back to the 19th century, which harbors a resentment toward Western civilization and romanticizes a Russia seemingly uncorrupted by Western values and free-market capitalism. Both versions of anti-Westernism have been around for decades; until now, though, they have been confined to the political fringes. These days they are accepted by parts of the elite and sections of the political center. That, combined with the enormous investment by German companies in Russia, is placing constraints on how aggressively the government of Angela Merkel, Germany’s strongly pro-Western chancellor, can act against Russia. Continue reading the main story RECENT COMMENTS Michael MittermuellerYesterday The author Clemens Wergin suggested 28. Februar 2014 Ukraine should have kept their nuclear weapons. Sure ? Corruption destroyed the future... JJYesterday This is a great article, although it may slightly over-dramatize things. Since the end of the Cold War and Glasnost, Germany has lost its... pieceofcakeYesterday Or let me suspect - if there might be something German conservatives share with American conservatives - its a more simplistic view of the... SEE ALL COMMENTS What unites the apologists on the left and right is a striking disregard for the fate of the people who inhabit the lands between Germany and Russia, and a truncated notion of German history. Some apologists will explain their sympathy as a matter of debt to Russia for German atrocities during World War II. But it is important to remember that the war started with Germany invading Poland from the West — and a few days later the Soviet Union invading Poland from the East, after both sides had secretly agreed to split Eastern Europe between them. And so when German public figures, parroting Russian propaganda, dismiss Ukraine as “not a real country anyway,” or treat countries at the fault line between the West and Russia as second-class nations with somewhat lesser sovereignty, they are evoking memories in Eastern Europe of the bad old days, when the Nazis and Soviets turned the region into the “Bloodlands” of their respective dictatorships. For decades Germany has tried to come to terms with its fascist past and to learn important lessons from it. And now, in another country, there comes an authoritarian leader who is trying to stabilize his regime by pursuing aggression abroad on the grounds of ethnic nationalism. For anyone who has grappled with Germany’s Nazi past, it should have been easy to call right from wrong in this case, instead of finding excuses for Russia’s actions. It’s a test that too many of my compatriots have failed. To be fair, in a recent poll 60 percent of Germans said that their country should stand with the West in the Ukraine crisis. So Russia’s ongoing aggression is having some effect on public opinion. But that still means that nearly half of all Germans do not feel a deep connection with the West and its values — which is precisely what Mr. Putin wants. Clemens Wergin is the foreign editor of the German newspaper group Die Welt and the author of the blog Flatworld.
个人分类: 感言社会|6106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气功“大师”背后的大人物:老将军们抢着喝大师剩茶
热度 2 lzxun123 2013-8-10 10:58
谁为气功崛起保驾护航 “大师”背后的大人物 来源: 南方周末 作者: 叶飙等 国家科委曾组织实验组分赴各省调查验证特异功能,但在地方屡碰钉子。“高级干部介入下,去伪存真很困难”。 (黄小兵/图) 标签 王林 气功大师 特异功能 伪科学 1986年中国气功科学研究会成立,理事长为国防科工委科委主任张震寰;“特异功能研究”的精神领袖钱学森“以党性保证”其真实性。几乎半个中国的省份成立“特异功能研究”机构。 反对“特异功能”的精神领袖、国家科委副主任于光远得到的支持越来越少;叶圣陶因撰文反对而被责难;科协主席周培源因不同意出面而陷入争执。“清醒的文化人不能说话了。” 胡耀邦曾对“特异功能”批示“荒谬绝伦”,又要求“不要介绍和宣传”,但面对支持力量,也不得不作出让步。 躲去香港,无法为王林卸去所有麻烦。自从他与马云、李连杰、赵薇等名人的合影曝光后,“大师”的隐秘外壳被他所不熟悉的网络层层剥开。 长期与他保持友好关系的当地政府突然变了脸。2013年8月6日,多部门商讨后认为,王林涉嫌非法持有枪支、偷税、非法行医、行贿、重婚、赌博、诈骗等七项罪名。江西省芦溪县警方已对他立案调查。 对年过耄耋的杜继文而言,王林的结局并不意外,连同他当年崛起的那个疯狂年代。 2013年8月,原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杜继文回忆起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的一个荒诞场景——在“大师”张宏堡的报告会上,数十位老将军鱼贯而入,挤满最前几排,聆听台上人的教诲:“我就是你们的父亲,你们必须像儿子对待父亲一样尊敬我。” 在“大师”离席时:老将军们如赛跑,竞相冲到台上,抢坐“大师”的椅子,争喝杯里的剩茶。 “特异功能”甫一出现就伴随着巨大而漫长的争议。杜继文就是当时的反对者。但他很快发现,这不是个轻松的立场,他和“大师”们也开始了一场长达十余年的“斗法”。 在三十多年前那场战斗里,“大师”与干部阶层结盟,远非反对者的唯一困难;科学家的介入、媒体的沦陷以及大众的盲从都为“大师”加固;即使在杜继文参与撰写报告、促使中央取缔“法轮功”后,伪科学也未完全丢掉它的全部阵地。 给“中央同志”表演 一切肇始于1979年3月,《四川日报》报道称,大足县发现一位12岁少年唐雨,“能用耳朵辨认字、鉴别颜色”。闻讯赶来的四川医学院对唐雨做了25次试验,唐雨19次偷看纸条,6次偷看未成、拒绝辨认,被认定为弄虚作假。 然而,这项“新发现”已在媒体上传开,至5月,全国12个省上报20名特异功能人物。时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的胡耀邦于4月24日批示“荒谬绝伦”,认为罪不在孩子,而在于地委、党报,胡耀邦在批示中用了两个感叹号:“我们该要怎样警惕啊!该要怎么努力联系实际解决问题啊!” 获得批示传达的包括《人民日报》总编辑胡绩伟。在他的指示下,《人民日报》高级记者陈祖甲发表了第一篇反击文章:《从“以鼻嗅文”到“以耳认字”》。 古稀之年的陈祖甲对南方周末记者回忆说,文章发表后,报社收到200余封来信,10条电话线中有8条被反馈占据,支持者不少,反对者则将他称作“宗教裁判所的审判官”。 当时的中国刚走出“文革”阴影,1978年科学大会召开后,人们期待依靠科学追回失去的10年;“文革”中对传统神怪文化的压制又骤然消失。伪科学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沉渣泛起。 迫于压力,6月5日,四川省委宣传部向中宣部作了自我批评,省委书记杨超将责任揽到了自己身上。 “绵羊-山羊效应”一说曾流行于国外。特异功能“大师”和支持者被称作“绵羊”,反对者则是“山羊”,意指凶狠的“山羊”一出现,“绵羊”就要败下阵来;此时,“山羊”貌似取得首战胜利。 然而,6月18日香港《明报》发表署名李学联的文章《以耳认字,未必荒谬》,迅速扭转局势,四川方面重测唐雨,判定“用耳认字”是真的。 当时的普通民众根本看不到香港报纸,在陈祖甲看来,若非高级干部的意见,文章不可能对内地产生影响。 唐雨得到“正名”后,四川方面多次召开人体特异功能会议,时任省委书记杨超频频露面,强调特异功能重要性。受此鼓舞,几乎半个中国的省份先后建立了特异功能研究组织,不少由省领导挂帅。 当时中国科协下辖的《自然辩证法通讯》副主编申振钰提醒南方周末记者注意时代背景,“当时刚刚改革开放,还在讲真理标准的讨论,这些东西无法一竿子压制了,何况还有那么多上层人物的支持。” 20年的“斗法”从一开始就显露出复杂性。特异功能的风起云涌很快引来了更多反对者,包括国家科委副主任于光远。于在新中国成立后主要从事社会科学研究,本身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与“三钱”之一的钱三强同学。 于光远认为,哲学工作者在“特异功能”问题上离开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状况。他1981年表示,原以为“这样的事闹腾一阵子之后就会自生自灭”,没想到愈演愈烈,“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我实在忍无可忍了。” 申振钰正是在这时候接受于的委派,和一位同事分率两个实验组,到南北各省调查特异功能案例。她本就在北京看了多场特异功能表演,那些声称能用耳朵、腋部认字的孩子,“没一个老老实实认字的,到处都是动作。” 怀着充分心理出发的申振钰,在第一站云南就碰了钉子。她的经历足以说明,在高级干部介入下,去伪存真有多难。 申振钰和组员们在昆明待了一个月,当地始终表示:特异人不愿接受测试。从省科协到省委省政府,大批领导站在“绵羊”一边,省委副书记高治国称“人体特异功能是客观存在的”,时任副省长马文东更成为调查的直接阻力。 反复沟通,提出共同设计实验,都不管用。申振钰感觉,在省部级干部层面,支持于光远的少之又少,级别更高的支持者倒是越来越多;她所率领的实验组在南方各省没能完成任何测试,于老筹措的5万元调查经费也成了后来20年里少有的资助。 高级干部的支持也转化为具体压力,叶圣陶之子叶至善曾向陈祖甲透露,叶老在《人民日报》发文批评“耳朵听字”后,很快受到责难,“有的是从上面来的,好像是(叶老)犯了错误一样”。 “人体科学”的魅力还进一步渗透到渴望养生保健的老干部中。1982年,后来“大师”中的领衔人物张宝胜被引荐到一位“中央同志”面前表演特异功能,这段经历成为张宝胜行走江湖的重要资本。 而现在的王林,正是在当时被各方邀请治病,时为“人体科学工作组”发起人的伍绍祖,还为王林题字——“超于常理之外,合乎情理之中,发展人体科学,造福中国人民”。 据于光远回忆,自己的介入让“大师”们紧张,后者于是想办法到“中央同志”那里去表演,以获得更大的影响力和发展空间。 到1980年代中期“气功热”走向高潮时,“大师”与干部的结合已无处不在。作家陈放回忆他目睹的一场张宏堡发功会,到场副部长近20人,厅局级干部约200人,处级以下干部甚至被拒绝参与。支持者的级别节节高升,高级干部群体乐于为特异功能背书,很快将这股浪潮推向社会。 1985年中国人体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合影,军队高级干部占到一半。 (CFP/图) “大科学家”与“大学问家”的对峙 在“人体科学”浪潮扩散到整个社会前,于光远们与“大师”在1982年首次激烈交锋,科学界的介入和代言左右了战局。 钱学森是这段历史中难以回避的名字。1980年,他亲赴上海,访问了“人体科学”宣传的重要阵地《自然杂志》,强调耳朵认字等特异功能“客观存在”,首次表明了他的态度。 1981年5月,全国第二届人体特异功能科学讨论会在四川省重庆市召开,标志着政界、科学界“绵羊”的结盟。在杨超主持开幕式并作报告后,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聂春荣作了《推动人体科学研究》的演讲;钱学森更是提交了万字长文《关于开展人体科学基础研究》。 这或许会让人想起他在1958年针对粮食亩产问题发表的评论。作家叶永烈曾评论说,钱学森的爱国主义情怀异常感人,且是一位思想活跃、兴趣广泛的科学家,因而在专业之外的见解时常引发批评。 申振钰观察到,1981年末,对人体“特异功能”问题,已经形成了两种观点、两个组织,分别有被称作“大科学家”的钱学森和“大学问家”的于光远两位头面人物。 双方频繁发文,争辩“人体科学”是非,1982年2月24日,于光远在中科院报告会上批评两年多来对“特异功能”的研究和宣传,《人民日报》次日专题报道,并加了编者按——“我们不相信什么‘耳朵认字’”——将这轮交锋推至高潮。 后来“气功热”的主要推动者、国防科工委科委会主任张震寰致信胡绩伟及人民日报党组,直斥后者干“糊涂事”,事情再次闹到了胡耀邦处。 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批示“守住两条线”:“这不是我们的科研方向,报刊上不要介绍和宣传”。然而,在4月20日中宣部向全国宣传系统发出的通知中,这一意见发生了微妙变化,在“不宣传、不介绍”外加了“不批判”。所有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的亲历者均认为,这一变化针对的就是于光远为首的“山羊”,于在《知识就是力量》杂志连载的批伪长文迅即夭折。 这时,钱学森的介入使“三不”政策的实施进一步发生变化。他征得张震寰赞同,给时任中宣部副部长郁文写信,“以党性保证”人体特异功能是真的。这封信又转到了胡耀邦手里。 面对这位大科学家,胡耀邦似乎也不得不作出让步,他批示说,“三不”政策稳妥公正,“但可以允许极少数人继续研究这个问题,也允许他们办一个小型的定期的研究情况汇编,发给对这方面有兴趣的科学工作者阅读和继续探讨”。 不久后,陈祖甲参加一次中国科协会议,会上传达了胡耀邦的批示。陈祖甲亲眼目睹了科协主席周培源因不同意由科协出面办“情况汇编”,与钱学森发生争执。钱情绪激动,称批示“对研究人员是性命交关的”,要求把批示“转给大家”。 钱学森的意见没有得到科协的支持,但他很快主导了“情况汇编”类刊物的面世。1983年,《人体特异功能研究》出版创刊号,头条即钱学森的讲话:《这孕育着新的科学革命吗?》 正是在这篇文章中,钱学森提出人体特异功能的更大范围是气功,“更广泛的还有中医”,特异功能随后与气功合流。陈祖甲至今保留着这本蓝色封面的杂志,泛黄的纸页显示着那一年力量对比发生的转变。 随着对批判“人体科学”的抑制,科学界支持“特异功能”乃至“气功”的学者也越发增多。前述“全国第二届人体特异功能科学讨论会”上,来自2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106所高校和科研单位的300余名代表参会,提交了147篇论文。 在特异功能支持者一方,钱学森不仅是意见领袖,也提供了实际的庇护。申振钰回忆说,她一位热衷特异功能的同事在评职称时受阻,钱学森专门给学校写信,这位同事很快评上了教授。 除此之外,钱学森在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即507所)先后作了百余次报告、发言,谈论人体科学等话题,该所很快成为人体科学研究的重镇,张宝胜等“大师”被正式调入,其特异功能甚至被认为可用于军事目的。 整个社会像无形的网 回头看,“三不”政策的片面执行,俨然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 作为亲历的老记者,陈祖甲认为,各级媒体扎实执行了“不批判”,但“不宣传”的要求却因为各种原因未能执行到位。 老领导胡绩伟在1983年离任,新领导与其观点不同。至于部门层面,亲历张宝胜的表演,令陈当时的顶头上司改变了看法,严格执行起“不批判”的政策。 从1982年起,反对特异功能、伪气功的文章鲜见于主流媒体,为社会意识形态“守门”的媒体不仅失位,还随即成为伪科学的鼓吹者,特异功能与气功的合流也为此提供了方便。 1984年,《重庆工人报》发表长篇报道《神医·神话·现实》,正式推出“气功大师”严新。严新是“人体科学”领域以“气功”出山的第一人,对“气功大师”的宣传开始抬头。 此后六年间,仅是关于严新“神迹”的著作就有十几种之多。《光明日报》多次报道清华大学针对严新的研究,称其证明了“人体可以不接触物质而影响物质,改变分子结构”。 1987年是这段荒诞岁月里重要的一年。一位中央领导在接见相关代表时表示,“气功不是迷信,而是科学,这不是什么既不要反对也不要宣传的问题,而是要大力宣传,以便促进这项科学研究的深入,为四个现代化服务。” 这彻底颠覆了“三不”政策,伪科学宣传自此上了台面。那一年,中国人体科学学会首次召开会议,《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科技日报》《瞭望》杂志的记者一一出席;也在那一年,张香玉、张宏堡、田瑞生等气功大师纷纷“出山”,掀起了一股“气功热”;还是在那一年,江西省司法厅、公安厅和南昌市气功学会联合派人到监狱测试王林,王林随后出狱。 次年,“气功”节目登上了春晚。气功师张加陵表现了气球站人、意念推板和纸吊灯管等节目。后来有专业人士指出节目是剪接而成,主持人姜昆后来也承认,踩爆了好几只气球。 相较之下,受“不批判”政策限制,“山羊”们的身影越发黯淡——在主流媒体上失声,在出版界也步履艰难——领军人物于光远此时已调任社科院,其身份已不适宜再反对“人体科学”研究;当伪气功引发了民众的狂热后,反对者甚至要担心自己的安全。 曾有两位《健康报》的新闻工作者与杜继文并肩作战,写作多份报告揭露严新骗局,无人理睬,最终放弃;由于受到威胁,一位著书反伪的医生晚上出门甚至要带菜刀。 眼见“绵羊”一方在各种经济资助下出版了海量书籍,杜继文也想出书回击,向社科院报告却未得到回复,最后只能找了相熟的出版社,以个人名义、用笔名出版。 “于光远问我怕不怕,他夫人听见了,在一旁埋怨,‘你看,我不让你干这些事儿,你偏要干’”,杜继文觉得,这种担心不无道理,四川、北京都有气功反对者遭袭的个案。 在杜继文的记忆中,虽然没有直接阻力不让出书批判,但整个社会仿佛有一张“无形的网”,使批判类书籍很难面世,“最大的问题,就是清醒的文化人都不能讲话了”。 1988年,随着国际组织“对于声称异常现象科学调查委员会”来华访问,并通过测试令所有“超人”折戟,《科技日报》、《北京晚报》发表了一系列怀疑论者的文章,但这种声浪终究被年底出版的钱学森等著的《论人体科学》盖过了。 那一年,在507所所长陈信主持的向中央多个部门领导作的汇报表演上,张宝胜一败涂地,但目击者、中科院院士何祚庥写作的《“奇人”张宝胜败走麦城实录》却直到1995年才刊登出来。这几乎是双方力量对比的一个缩影,“山羊”的喉咙被掐住了,7年后的曙光当时还无迹可寻。 1993年底,在北京妙峰山高级气功强化培训班上,每个学员头上都盖一口锅。这是历史上有名的信息锅,据说可以用来接受宇宙的大气场,达成天人感应。上世纪90年代初堪称气功席卷中国的黄金时代。 (CFP/图) “黄金时代” 90年代初,当王林在江西省体委办公室主任陪同下,进京接受中央“人体科学工作组”测试时,“人体科学”正迎来发展历程的最高峰,制造出海量信徒,为多年后伪科学屡次死灰复燃打下基础。 在反复研究上世纪最后的20年后,湖南城市学院副教授涂建华将之概括为一场“神秘主义运动”。他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中国是个宗教不发达的国家,历史上就有神秘主义文化的传统,只是在五四运动、“文革”期间一度被压制;人们对终极关怀的需求也赋予神秘主义空间。 初成气候的“大师”们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将他们的特异功能向实用领域推广:严新的气功能改变2000公里外的物质分子结构,张宝胜能用意念把药片从玻璃瓶内抖出来,张香玉能使用“宇宙语”与天外信息交流,沈昌能用意念把癌症“抓”掉,张小平能治百病,有的气功甚至能使农作物增产。严新首创的“带功学术报告”被实用的“大师”们广为效仿,大小“报告会”一时间遍地开花。 随着市场竞争愈趋激烈,不少“大师”还走上了组织化的道路,张宏堡将特异功能发展为“麒麟文化”,宣称麾下有弟子3000万——在涂建华看来,由于建立在相似的思想基础上,特异功能的邪教化几乎是一种必然。 “大师”们正享受着他们的“黄金时代”。申振钰总结的“四大天王”中,严新、张宏堡、张香玉从信徒们的腰包中攫取着难以想象的财富——张香玉14天的“万人授功”即可获利40万元,这也为她后来入狱埋下伏笔——走高层路线的张宝胜则把通往中央各要害部门的通行证揣在公文包中。“天王”之下,活跃在民间的“功法”不下千种,修习者多达数千万之众。 “黄金时代”也提供了最足量的荒诞:“医家秘传气功”的学员们聚坐在北京妙峰山,人人头顶一口铝锅;山西气功师宣称改造了90%以上的蚊子;严新甚至接手了两弹元勋、晚期癌症患者、国防科工委副主任邓稼先的治疗,邓被折腾了一个月后逝世。 如果说,此前反对“人体科学”可能面临理论上的批判、舆论上的攻击,现在坚持做“山羊”,就要面对切实的人身威胁。 在张宏堡要求弟子在家中悬挂他的头像、顶礼膜拜后,北京、四川两位反对他的干部于1995年2月的同一天被袭击受伤。陈祖甲曾采访的一位科学杂志主编透露,当他拒绝一篇有关特异功能的论文时,连手下编辑都跑来施加压力,抱怨“你别弄死我们啊”。 于光远似乎并不惧怕这种压力,他把战火烧到了境外。1989年1月9日,香港《大公报》发表于光远谈话:《我坚决反对反科学的所谓“人体特异功能”宣传》;2月,聂春荣针锋相对地写了篇《我坚决支持人体特异功能的科学研究》。 新生的“大师”,不变的客户 1994年3月,还没等到设想中的“气功大厦”成真,著名的“人体科学”支持者张震寰去世,仿佛预示着风潮落幕。 在生命的最后几天,这位戎马一生、曾亲自参加气功辟谷的老人还在关心同志的病情,“托人寻找有擅长的气功师帮助调理,可是唯独不考虑他自己”。 在悼文中,中国气功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原解放军总参通信部政委管谦评价他“不唯书,不唯上,勇于实事求是,旗帜鲜明地支持人体特异现象的存在”。 这几如一曲挽歌。被压抑许久的反伪科学呼声已到了爆发的时候,时隔12年,“山羊”终于对“绵羊”发起了又一轮集中攻击。 1980年代后期起,中国科普研究所模仿“大师”,搞了多场揭露伪气功的报告会,常由郭正谊院士出面,与“大师”针锋相对。 更大的麻烦来自发展本身。“大师”们的事业发展依赖于利益驱动,这使他们频频撞上法律红线。张香玉、张小平先后因涉嫌诈骗落案。 1994年末,在院士联名上书中央后,《关于加强科学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中央委员会文件的形式下达,为攻击吹响号角。 “山羊”们迎来了痛击“绵羊”的关键一年。1995年2月,中国科学院112名院士联名签发“科普倡议书”,呼吁通过科普反对伪科学。主流媒体上终于又集中出现了对特异功能宣传的批判,雪藏7年的对张宝胜“走麦城”的揭露终获刊发,《工人日报》更是用头版消息加整个第五版的规模刊登了六位专家揭露严新骗局的文章。 成势已久的“大师”们并未立刻倒台,尽管在舆论上取得了压倒性优势,“山羊”仍面临威胁。发表《我不赞成青少年练气功》一文的何祚庥屡遭围攻、恐吓。 即使在“人体科学”热潮的尾声,“山羊”的路依旧曲折蜿蜒。1997年3月,在一封致人体科学工作组的函件中,公安部方面提醒说,“对前一阶段批判‘伪科学’的活动,似应给予全面正确的评价,不应全盘否定,应当看到其在揭露利用气功搞诈骗活动,倡导实事求是、严谨科学态度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涂建华认为,尽管无法看到工作组此前发给公安部的函件,但从这段文字不难看出,工作组至此还“全盘否定”批判伪科学。 以1999年取缔“法轮功”为分水岭,盛极一时的“大师”们坠入低谷。严新、张宏堡等先后前往美国,后者在2006年的一场车祸中丧生;沈昌和此前的张香玉一样,因经济犯罪入狱;张宝胜等则销声匿迹,再无声息。 “大师”远去,孕育他们的土壤却远未消失。在申振钰看来,上世纪末的“决战”并未伴随意识上的刷新,新世纪的十多年间,伪科学的浪潮依旧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新生的“大师”玩的还是老一套——权贵的支持、学界的背书——只是更有钱了。 涂建华则分析起“大师”们不变的客户——官员、演艺界人士、商人——“他们为什么信‘大师’?因为恐惧。我们社会的偶然性特别多,仅仅凭自己努力不能获得成功,所以很多人把成果当作神助。在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可能存在不公平的竞争,因此只能寻求庇护。” ​
个人分类: 博览|2028 次阅读|2 个评论
与大人物同名的悲剧
热度 1 pgg 2013-5-14 23:26
与大人物同名的悲剧 读大学的时候,有次教《邓小平理论》的老师上课时以玩笑的口吻说了个故事,说他父亲以前有个同事叫王洪文,与当年那位红极一时的大人物一个字都不差,在大人物发迹之前,他也就普普通通一凡人,随着大人物飞快的上位,他也竟然靠这个“光荣的名字”在厂里飞黄腾达,甚至成为某一派系的小领导。但好景不长,随着“那十年”的结束,他又重新回归成普普通通一凡人,大人物被审判成了阶下囚,他慌忙去派出所申请改名字,一时成为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资。 猪头哥一直以为这种荒诞的故事也许只是偶然事件,但没想到类似的经历也构成了某些人的人生,今天凤凰网的《女舞者因与江青同名文革时遭批判 3 名亲属自杀》( http://news.ifeng.com/shendu/zgxwzk/detail_2013_05/14/25290566_0.shtml ),描述了一位跳舞演员也因与大人物同名引来的曲折命运,读罢反思,感叹一句: 历史有时候比玩笑还不靠谱,命运这玩意,真是要敬而过之!
个人分类: 生活随笔|2248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和汽车的那些趣事
热度 3 bangjin 2013-3-2 15:26
昨天看到陈安兄说肖重发的趣事,勾起了我的一些往事。 我小时候在农村长大,村子里偶尔来了一辆汽车,小孩子都要在尘土弥漫的土公路上追逐几里路。轿车,那是大人物来的标志。我的亲戚朋友中自然没有人有轿车偶尔有谁办什么事情坐上一次轿车,要被人当作谈资说好几天的。80年代小孩子照相,能用一个轿车或者摩托车做道具,那是很时尚很幸福的事情,别说坐,就是摸一下也幸福半天。 1998年的时候我在读高二,一天下课,一辆上海牌照的小轿车在我们这个小镇迷路了向我问高速公路入口在哪里,他们要去武汉。那个时候我根本没出过门,哪里懂,我觉得去武汉要先往合肥方向去,于是说你现在方向错了,要掉头,朝西开,到合肥,再到武汉。后来我才知道,我们县城有高速公路入口,入口在东面。 在夜色中,那个桑塔纳轿车的蓝色仪表盘闪烁的幸福的光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也从来不敢想象有一天我自己会有自己的汽车。 上了大学的时候,我还是大部分时间闷在图书馆博览群书,很少参加玩乐——一次就花我一个月的伙食费,那不是我的消费额层次。回家的时候去火车站有时候打出租车。那个时候我唯一认识的就是出租车,此外大部分常见车标我并不认识,更不知道哪个高档。只听说奔驰宝马,连车标都不认识。 2003年的时候,我在读大三,我们在校园走,一辆汽车开过来,我的同伴说牛逼啊,宝马啊。你们学校(他是我同学的朋友不是我们学校的)老师有钱啊。那个时候我才第一次认识宝马的车标。看着那个蓝绿色和白色相间的小圈圈,这个车标定格在我的脑海中,我目送那个汽车婀娜的身姿消失在校园的深处…… 2004年的时候,学校一个本本分分教书的老师买了一个车,车标象一个飞翔的海鸥,我听说那叫马自达,来自海南岛。我还以为是国产的。我的几个穷同学聚集在一起说,××都买马自达了,看样子他在外面代课赚钱不少啊。而我的导师则是一辆带有十字架的车,我跟寝室北京的兄弟说,人家告诉我,那是雪佛莱。 后来,慢慢认识了尼桑啊,丰田啊(不许笑)。 2005年的时候,我的大哥买了一辆奇瑞东方之子。这也是我亲近的人里头的第一辆汽车。 我考驾照是2006年,在黑龙江。当时在读研究生,考虑到工作后如果不会驾车可能会有不方便,于是就牙缝里省钱去考了驾照。另外一个原因促使我在读书期间经济窘迫就考驾照,也是传言北京考驾照很难又很贵,工作后又没时间。结果便宜没有好货,8个人一辆车,在零下的环境下排队几个小时也未必能摸到十分钟。于是我基本上没怎么学习,就缴纳了400块钱给驾校,就“通过”了。 我自己知道自己的斤两也知道安全的重要性。到北京后,花了400块钱在海淀驾校请了陪练,几个小时后基本可以独立驾驶了。然后我自己在网上大量搜索相关驾驶经验和交通事故录像,汲取了大量间接经验,对提高我的驾驶技术和安全意识作用非常大。 2010年的时候,我刚刚还清我和我老婆的学费贷款攒了3万块,我就决心买辆二手车。当时我已决心移民,正在办理手续的过程中。我听说加拿大澳大利亚驾照都不容易拿到,且没车会很不方便,所以我决定买个二手车自己先在中国把驾驶技术练习好。我不懂车,打电话给职业开汽车的哥哥,哥哥说你们读书人好好读你的书,不要没事玩车。 我当时想买10年左右的老捷达,据说皮实。可是价格居然都要3万多,我没那么多钱。最后看到一个2002你年的奇瑞风云,2万7成交。然后我咨询我哥哥,我哥哥又非常蔑视地说了一句:“买二手车你还买奇瑞???” 我自尊心很受伤。春节买不到火车票,开回家过春节。村子里不懂车的人在我家门口聊汽车相关话题,我哥哥藐视地指着我的车说,这个破玩意别看是轿车,不值钱,然后又指着自己的斯太尔半挂说,还不如我的车几个轱辘值钱! 这个小奇瑞确实不值钱,别说有钱人,连我穷二代的哥哥都看不起。不过我很感激它,它带我安全行驶了2万多公里,锻炼了我和我老婆的驾驶技术。最后居然在我登陆澳洲前过最后一个春节的那几天时间和一个醉酒驾驶摩托车的碰上给我惹了麻烦,这是后话。 到了澳洲后没有汽车,坐公交办事效率确实是低。那个时候刚到没工作,外面10块澳币的盒饭舍不得买,都是跑一天饿着肚子回来炒一个胡萝卜吃——我是最恨吃胡萝卜的——但是胡萝卜是澳洲最便宜的蔬菜,当时也只能吃得起这个。现在我老婆说我挑食的时候经常说:当时你连吃一个月胡萝卜你怎么吃得下的?? 看了几个私人的车,都觉得心里不靠谱,自己不懂汽车,怕被人骗。花100澳币请了个师傅帮我看了个车,车没买成倒花100块,心疼死我了。后来去了拍卖场,我挑了一辆政府的凯美瑞,计划13000澳币以内拿下。这已经是我承受得起的最高价格,也是参加拍卖的政府车里最便宜的。买完后我基本就没多少生活费了。第一辆上场的凯美瑞很快就在轮番追价中飙上去成交了。第二辆凯美瑞开上来,年份更新,公里数更低,价格居然那么低。于是我举手竞价,几轮下来后,是我的了(没落锤)。到了后面让我交钱,我才意识到我买下来的不是凯美瑞,而是雅力士(Yaris)。我连这个车都没听说过。其实当时我可以不要的,因为没有落锤。可是我不懂拍卖规则,又被拍卖员说卖家不同意我的价格,要多加450澳币,最后12450把这个YARIS开了回来。别的朋友表示不可思议:凯美瑞和YARIS体型差那么多你咋看不出来。我说因为车停得离我太近了,样子差不多,别人表示很无语。 经历了3个多月痛苦的找工,终于找到了一份自己满意的工程师工作,感谢上帝,我都已经办理好了邮电局送包裹的工作证了,如果再找不到工作,就打算去送包裹养家糊口了。几个月后,我的可爱的女儿来这个世界报到了。毕竟我们没那么好的经济基础,所以我跟老婆说她不能窝家里,得多出去和人交流接触,提高英语水平,争取早日找到工作。毕竟一个人工作养家糊口后所剩无几,攒首付还是很困难的,两个人工作,收入可以翻倍但是开支基本一样,攒钱就快很多了。 其实我攒的钱还不够买一辆像样的车,喜欢玩车的朋友们都劝我再买车买四驱SUV,于是我就乖乖地被他们洗脑了。当时一个做汽车金融的公司到我们公司讲了Novated lease(这个需要懂澳大利亚税法才懂,三言两语说不清) 的好处,于是我就打算通过做Novated lease买辆二手车。 一番比较后,看中了丰田的RAV4,还是打算还二手汽车,最终还是打算参加拍卖。其中两辆是政府车,一辆是私人车。在拍卖中,第一辆政府车在轮番竞价中达到了我的上限,我就停止竞价,结果我一罢手就被人买走了。第二辆政府3年新的政府车也是,达到我的心理价位后我停止竞价,就被人在我的临界点上买走了。第三辆车,又是很热,我几番竞价下来后,已经到了我的临界点,考虑到前两次后,我咬牙最后一次竞价,结果落锤成交。以2万4澳币买了一台5万公里2010年1月的四驱RAV4 CRUISER。 买完后支付的时候,那个做Novated lease的公司给我的条款变卦了,我根本省不到什么税。可是我的现金不够支付全款。于是不得不狼狈地临时找汽车贷款公司。车是到手了,可是多花了不少利息钱。希望我老婆有了自己的汽车后,能更快地适应当地生活,早日找到工作。早一周找到工作就把利息钱挣回来了。钱这个玩意,得看得开一些。 所以重发兄,买辆QQ回家也并不是丢人的事情,起码比我的2002年的奇瑞风云好吧?过自己的日子,让别人瞎掰乎去吧/。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9260 次阅读|6 个评论
曾庆平老师, 您怕什么啊?
热度 3 zhanghuatian 2012-10-30 08:42
曾庆平老师在一篇博文中提到: 最近,曹女士(曹明华)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转基因是“自然”的吗?它不仅通过新浪博客广为传播,而且在《百科知识》正式发表。我看过那篇文章,它貌似非常专业、精湛,但其实是无的放矢,难以令人信服!不过,我并不打算“淌”她的“浑水”,因为她可是个“大人物”,而且拥趸者皆非等闲之辈,而我只是个“小人物”,没有任何靠山,咱“惹不起躲得起”! ============================== 说实话,我们这些外行人最容易被这些在您看来“貌似非常专业、精湛”的文章蛊惑,您提到转基因问题应该民主决策,作为挺转派的您,想在决策中说服民众,就要一一破解对手的谣言。我要是您,我就写一篇专业的文章来具体指出对手观点的荒谬,因为科学问题,往往只有一个答案。谁是真理,谁是谬误,一辩既知! 曾老师后面的观点有点让人瞧不起,一些人又幻想无端的迫害了。就算有人要迫害你,曹明华比饶毅这个人物还大吗?有饶毅罩着你,你怕什么?中国毕竟还算是法制社会吗,薄某人那么牛不也倒台了吗?您的这种观点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曹明华的文章没有任何问题。 我们这些人花时间关注转基因这个问题,就是要求真相,如何让我们支持转基因,完全是你们专家的行为决定的。 曹明华女士文章的链接: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67517do=blogid=627361
498 次阅读|3 个评论
王志强视察马家高庄中学和文力在马高庄的即兴演讲
热度 1 马红孺 2012-7-23 22:43
大概是1973年,我在马高庄中学读初一。 有一天,有一个在我们看来是绝对的大人物,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区革命委员会副主任王志强同志在视察马高庄公社的同时也来到马高庄中学视察。视察可能是临时决定的,学校的老师似乎不知道王志强要来,因此也没有组织欢迎。王志强在一帮人的陪同下走到我们的教室门前,我正好要出们,在教室门口碰上了。王志强好像问了几个问题,大概是多大了,几年级之类。然后问,“你们考试了吗?考的怎么样?”,我告诉他考分,大概是九十几分吧。王志强听了,说很好,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本来,在旁边的老师捏着一把冷汗。当时,是文化大革命期间,考试,分数都是被批判的东西。处于天高皇帝远的马高庄中学,对学生要求比较严,受政治干扰比较少,对于考试还是比较重视的。当王志强突然来的时候,他们特别怕挨批,结果听到王志强表扬了考试成绩好的学生,总算放心一点了。 同年秋天,旱了快一年,总算下了一场雨。同心县文力书记到马高庄检查抢种情况,在供销社门口被二十几个当地的老百姓给围住了。当时天旱,当年收成很差,农民生活非常困难,他们围住文书记要救济。文书记发表了一通演讲,我在边上看热闹,记得文书记有这么几句话:“忙时多吃,闲时少吃,忙时吃干,闲时吃希,瓜菜代吗!“,”现在抓紧时间种点菜,还有二十多天才下霜吗,白菜也能长个瓦勾勾大吗!要生产自救吗!... ...".一通话竟然把一批讨救济的人给说的哑口无言,让出一条路来,文力书记钻进吉普车,车立刻就开走了。 王志强在77年被作为“四人帮”在宁夏的代理人之一受到批判,同时被批的还有已经突然去世的原区委书记,革委会主任康健民。造反派出身的区革委会副主任安建国则在77年突然被逮捕,罪名是打砸抢分子。 讨饭出身的文力书记后来升任地委书记,中纪委委员。现早已退休,在银川养老。
5069 次阅读|1 个评论
北京暴雨死了那么多人,各级领导显得那么镇静
热度 5 xupeiyang 2012-7-23 22:39
北京暴雨洪涝灾害已致37人死亡 7人失踪 http://news.sina.com.cn/c/2012-07-23/080224825942.shtml 新华网北京7月23日电(记者卫敏丽)记者23日从民政部救灾司获悉,7月21日以来,北京暴雨洪涝灾害已导致37人死亡,7人失踪。 【视频】北京遇61年来罕见暴雨 37人遇难25人溺亡 http://yueyu.cntv.cn/20120723/103833.shtml 大家很奇怪 大人物还不出来表个态 也不去灾区看看 不知道还在等什么? 真是太不象话了! 在电视上说句总可以吧 给死难者安慰总应该吧 民政部:20日以来强降雨致全国95人死亡45人失踪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2-07/23/c_112510344.htm 北京37人死亡;河北17人死亡,21人失踪;山西4人死亡,1人失踪;内蒙古3人死亡;河南2人死亡,1人失踪;重庆5人死亡;四川8人死亡,2人失踪;贵州5人死亡;云南6人死亡,4人失踪;陕西3人死亡,14人失踪;甘肃1人死亡,2人失踪;新疆4人死亡。
个人分类: 突发事件|3846 次阅读|3 个评论
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热度 1 xuxiujiang 2012-4-13 14:53
大人物的共同有事是擅于概括。能从复杂的情况中迅速抓到事物的核心,找出问题的关键。 抓大放小,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是当领导的基本素质。是领导管人、流程管事的精华。 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是用逻辑论证常识。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则是用常识判断逻辑。 让生活变得简单就是回到常识,让复杂的事物露出其本来面目。 用常识思考、用常识判断、用常识辩论是哲学让你聪明的奥秘。 回归常识,按生命的本原去生活,就是大智慧
2670 次阅读|0 个评论
笑一笑30:【立此存照】微博传谣的媒体人、文化人、律师名单
热度 2 zhenghaoran 2012-3-5 19:19
注:仅供娱乐 来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4068790102dyd5.html “新浪文化名博”潘衍江造了一条方舟子妻子初中学历、靠给大人物当保姆上了社科院研究生的谣言微博,被疯 狂转发了两万多次,这除了要归功于新浪的纵容(我辟谣时还只转了一千多次),还要归功于那些媒体人、文化 人、学人、律师以及几个新浪主管人员的推波助澜(大部分是韩寒支持者),在此给这些传谣者立个碑。 我曾与反伪科学老前辈于光远见过几次面,有一次我妻子也跟着去拜见这位社科院老领导,这是我妻子和于光远 的唯一一次见面,于是“方学家”们造谣说她是于光远的保姆、靠他从一个初中生上了社科院研究生。一大帮媒 体人也跟着转这一谣言,甚至添油加醋地说二人有什么不正当关系,近百岁老人清誉也受影响。 微博传谣的媒体人、文化人、律师名单 吕军亮__股市达人 新浪运营部技术主管 艺名宋真真 新浪财经编委宋真真 任文 新浪读书编辑任文 leoliu 新浪无线总监 刘治 新民周刊 楚网 湖北荆州报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旗下楚网 微甘肃 新浪微博甘肃官方微博 陈村 上海市作家协会 专业作家 张泽群 央视著名主持人 成璐mywtv 央视《朝闻天下》天气预报主持人成璐 黎啸 央视《一线》栏目记者邓黎啸 J张N妮Y 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外语频道记者张妮 品茗wm CCTV中国年度品牌发布组成员 王亚丽豆豆 手机央视网总监王亚丽 光头蒙男 北京电视台《四海漫游》栏目制片主任洪泉 梦霞-信仰 电视台编导贾梦霞 畸笔叟 东方卫视首席策划 SH潘德祥 上海广播电视台记者 像阿狸的牛 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编导 贝倩妮 SMG主持人贝倩妮 ART-ZHANG SMG艺术人文频道《世界风》栏目编导张艺 Faye雅菲 深圳卫视主播 杨骏微博 江苏广电总台影视频道杨骏 李宁国 山东卫视《投资有理》总制片人 一声炮响 湖南电视台潇湘电影频道总编辑 李嘉M 湖南电台主持人 李嘉 菜头MRK 深圳广电移动频道《车视点》栏目制片人 蔡艾铿 He东方 四川电视台编导 何东方 燕小云 四川电视台记者周燕 小泡哥的二亩地 河南电视台卫星频道 摄像师 陈辰的娱乐小窝 娱乐记者、制片人,ELLETV北京站负责人陈辰 胡一舟 电视台记者 鱼米之声 环球旅游节目主持人,财经主持人 TV老王 资深媒体人;房地产专栏首席记者、主持人,独立制片人。 鲍汁飞哥 TVB饮食节目《苏GOOD》客席主持人 杜鹃兔宝宝 湖北荆州电视台《新闻麻辣烫》栏目责编 杜娟 儡傀娃娃 云南卫视《新视野》后期包装董萍 长春电视台王圆圆 长春电视台 《社区办事处》《新闻社区》主持人 王圆圆 阿基米德10 电视台导演、节目策划人李京生 他们叫我阿帮 宁波广电华视传媒移动电视节目编辑胡滨 记录的人 湖北地区电视台记者 评论员白水 湖北地区广播电视台新闻评论员、主持人 亢大腕 电视体育记者亢毅 弓长张日生星 电视台记者 大军阀秦晨 香港卫视大型活动中心导演 大连电视台王昀光 《文化星空》节目制片人 echo-1111 合肥电视台新闻频道《大城小事》栏目记者蒋海燕 美尚li 佛山电视台高明分台新闻部副主任 如果的事小米 浦东电视台生活导航栏目主持人 CTV橙橙小乖 常州广播电视台编导李昊澎 成都老盛 CNTV成都研发基地 执行总监 vicky薇 《影视风云榜》栏目主编孙薇 神奇小贝贝 天气预报节目主持人 刘洋硕 《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moonjoy2012 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田二壮 南方都市报汽车事业部广州区总监 成均xu 奥一网首席运营官 南都全媒体运营委员会秘书长许成均 两河口歪歪 南方都市报编辑 墨一白 南方都市报视觉总监墨白 南方冠南 南方报社法制记者 黄祎妮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黄祎妮 李明波Hamas 广州日报记者李明波 东晓散人 广州日报记者 林洪浩 吴红林 广州日报副刊部编辑吴红林 孟静_ 三联生活周刊主笔孟静 李北方 南风窗主笔 陈明辉max 《羊城晚报》娱乐新闻部编辑室主任 罗征1981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数字报主编 法制晚报付中 haitaode 媒体从业者王海涛 郑现莉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陪都往事-叶川 重庆商报记者 叶川 醉奕升 《格调》杂志总经理臧奕 钟加勇 《银行界》主编、开富网创始人 周熙檀 《中国科学报》总编室·园区周刊 编辑、记者 周熙檀 王甘霖 《影响力周刊》主编 王其明 中国经营报上海站站长王其明 党鹏 中国经营报西南地区新闻中心主任 东子在努力 环球时报环球网博客频道主编 花猪妞妞ZL 海峡都市报闽南版编辑 关柏成 海峡都市报美编 于任飞 新闻晨报国内部记者 安徽张春雨 安徽商报编辑 张春雨 白愁飞 《时代周报》孙勇杰 中国格非 《天府早报》社记者 惑民 金陵晚报 编辑 大只的鱼 潇湘晨报记者方瑜 湘潭杨勋 湘潭晚报杨勋 亮冰娜预言 大河报记者 崔雪松松 东亚经贸新闻经济专刊部副主任崔雪松 廖红波A 港媒记者 金雪航 《城市晚报》文体新闻中心 中心主任 邵明波 《市场周刊》前总编辑 现代快报邢志刚 丁亮的时光传送机 东方卫报资摄影记者 丁亮 廖世杰 深度调查记者 赵孟2010 晚报机动新闻部记者 宏星闪闪1981 成都商报汽车部记者 龙猫张煜 成都商报汽车部记者 张煜 刘先兵 都市时报采访中心记者刘先 耿楠 威海报业集团威海晚报记者耿楠 邹什么树 河北青年报社财经部记者邹戈胤 郯西未名 青岛晚报记者 天堂倦客 浙江法制报 副总编 樊远洋 华商报汽车版记者樊远洋 经济视点报唐朝金 新闻老兵 《航旅》杂志副总编俞光 朱晓晓朱 资深媒体人 潘跃东 《环球企业家》杂 传媒老胡 中国报业网媒介总监胡钧华 西北呼儿 南粤某报副总编辑郑万里 新商报阿龙 大连新商报社体育部记者阿龙 陈封001 葫芦岛日报社编委 东莞摄影记者 广州日报东莞记者站摄影记者卢政 毛佬毛 兰州晨报记者李洁 兰州板砖二世 兰州晨报社文体部记者 李桐叶 兰州晨报摄影部记者 兰州赵文 日报记者、评论员 蒋-美丽 深圳宝安日报社区新闻部主任蒋平 简称高荣 中国产经新闻报社记者高煜荣 月光默默不说话 《香港商报》编辑 半岛纪永江 半岛晨报机动记者部主任 五六七8007 三湘都市报摄影记者武席同 玉瑾子 深圳《女报》杂志社编辑黄瑾 未艾 《女人芳》杂志主编 莉连 《东方剑》杂志栏目主编莉连 达海 《时代教育》杂志总编辑达海 葵园 劳动午报记者黄葵 云信老水 云南信息报红河记者站站长 二个里个二 萧山日报 时政经济部 记者 一目摄影 嘉兴日报报业集团记者 深圳老鹏 深圳商报总编室副主任 晚报玉子 德州晚报记者 孙良玉 刘大板 德州晚报摄影记者 刘振兴 加油虎列 《滇池晨报》玉溪版主编虎列 程韵秋声 聊城晚报编务中心编辑 小兵视界 今日女报摄影记者 小窦同志 《大众健康报.老伴周刊》副总编兼运营总监 王喻的微博 《星库》杂志主编王喻 任相君 娱乐E周刊,演艺周刊首记 吴世哲 《中国交通报》编辑、记者 烦了了 中国交通报记者周向阳 李云帆在这说 报社记者 大胖子搞程序 中国电子报、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网记者陈泉 管理老金 《中外管理》杂志发行部主任金正南 顾洪波 深圳特区报房产版主编 听风声音 徐州日报房地产专刊记者王巍巍 TheReal高嵩 《篮球先锋报》编辑高嵩 大娱胡浪 《娱乐周刊》《大娱报》大娱网运营机构——大元国际投资集团总裁 尘世多可爱 《贝客》DM杂志总编 beatleswz 今晚报社美术编辑王众 wivil-王冬 媒体人 徐咏 新民网总编办公室主任 凤凰网论坛 凤凰网论坛官方微博 三金屌丝叔 凤凰网音乐频道主管刘鑫 杭州-陈国平 陈国平 浙江在线新闻中心副主任 大排石前街 人民网大连视窗主编,笔名白一丁 MSN科技的李磊 MSN科技频道主编李磊 林六月 天涯社区游戏部社区编辑 王珍珠 新竹-wang 华风气象影视信息集团主持人主管王新竹 曾道明 21CN娱乐频道主编 当乐yaoyao 当乐网高级运营总监 土豆网90 土豆网搞笑频道主编李久灵 小懒杨申 激动网新闻频道执行主编 CNR周晋竹 周晋竹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记者 经济之声思远 经济之声采访部记者、财经评论员王思远 ICS李思哲 ICS上海外语频道主持人李思哲 王浩志 天津人民广播电台主持人王浩志 伊伊_keqi 天津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刘克琦 余天寅 上海电台编辑余天寅 忙生活的杨懿 河北电台生活频道主持人 微笑方迪 长沙广播电视台新闻频道播音部主任 薛琪世界 陕西经济广播副总监薛琪 DJ王越 天津人民广播相声广播编辑、主持人王玥 猫猫达 湖北广电总台新闻公共频道《拍案惊奇》栏目制片人 顺妈安雨的自留地 浙江人民广播电台FM93交通之声总编室毛毛 哈尔滨新闻台共伟 都不相信我减肥 河北电台生活广播《健康生活》主持人 袁梦991 北海交通广播执行总监 袁梦 何飞HK何飞HK-forces 苏州广电总台社会经济频道记者 何飞 苏州小熊 苏州广播电视总台新闻综合频道总监王晓雄 天津电台DJ小四 独秀秋白 十堰交通音乐广播总监 青岛电台汪宁 青岛音乐体育广播《915音乐SPA》《915全城热恋》主持人,记 珠江经济台阿耀 珠江经济电台FM97.4主持人 新疆新闻广播丁楠 迷苵---葛敏 兆讯传媒 传媒策划 葛敏 剑客李杨 著名导演李杨 吕淑青 上海点映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制片人 导演崔龄燕-forces 苏州广电总台社会经济 冯骏骅 配音员 我是马小宁 南京市话剧团演员 危险Harey 红山湖国际传媒 总监 危演平 梁冬的微博 编剧梁冬 编剧赵华 易天 尚书房工作室独立图书策划人 李烨L 东方出版社策划人李烨 新水哥 电子工业出版社资深策划编辑 黄山书社张向奎 黄山书社文化生活编辑室副主任张向奎 复旦MBA项目赵昱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MBA项目招生高级主管 沂河边的乌鸦 徐宁康,琅琊网编辑,临沂市作家协会会员 3黑杨支柱 jyh6636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 云泉微博 中科院软件所并行软件与计算科学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张云泉 尼克安闲 苏州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 胡俞越 北京工商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所长 孙海峰 深圳大学传播系副主任 尹刚CAFA 雕塑家,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 副教授 青春大老张 中央美术学院教师 赵小波 《华侨大学报》主编 李安东本尊 韩国成均馆大学教授 潇之瑶 江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教授 江西电视台《都市现场》特约评论员 萧山博士 成都某核能研究院研究员 北京牙医苏建宏 省中医-陈磊 广东省中医院传统疗法科主治医师 陈磊 脊近完美朱国苗 上海曙光医院中医针灸推拿医生 正智高坤 中国万网副总裁 富敏荣律师 袁裕来律师 崔小平律师 汪显水律师 刘大来律师 李涛-律师 李涛北京市亿嘉律师事务所 律师 海洋律师 北京天如律师事务所律师 北京律师陈成义 北京律师肖文彬 青岛麻方亮律师 律师张敏 广东东方星联律师事务所律师 何辉新律师 甘肃荣庆律师事务所执业律师 成都赵春燕律师 毛惠军律师 上海市鸿生律师事务所专职律师 阮志敏-沪国创律师 昆明律师许思龙 汪建国律师 安徽王良其律师事务所律师 汪建国 Atty李响 上海海若律师事务所律师
3987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1年感动中国10大人物 及事迹完整版
热度 1 lychust 2012-2-4 15:28
此次当选的感动中国人物是: 为新中国核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朱光亚, 为官清廉的公安战线楷模刘金国, 为人民群众奉献一生的党的基层干部杨善洲, 奠基中国肝胆医学年届九十依然工作在手术台上的医生吴孟超, 坚持 12 年爱心长征,改变山区麻风病村的台湾爱心人士张平宜, 在危急时刻奋力救下坠楼婴儿的最美妈妈吴菊萍, 从成都到高原地区扎根支教的教师夫妇胡忠、谢晓君, 靠卖羊肉串资助贫困学生的草根慈善家阿里木, 从八岁开始伺候瘫痪养母 12 年的孝顺女儿孟佩杰, 自小失去双臂却创造出生命奇迹的钢琴师刘伟。 朱光亚事迹 朱光亚,已故著名科学家。 1956 年,朱光亚参与筹建近代物理研究室,为中国培养了第一批原子能专业人才。他把自己的一生概括得很简单:“我这辈子主要就做了一件事,搞中国的核武器。” 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朱光亚的颁奖辞:他一生就做了一件事,但却是新中国血脉中,激烈奔涌的最雄壮力量。细推物理即是乐,不用浮名伴此生。遥远苍穹,他是最亮的星。 吴孟超事迹 吴孟超,现年 90 岁,中国科学院院士。他是世界上 90 岁高龄仍然工作在手术台前的唯一一位医生。 50 年间,吴孟超推动中国的肝脏医学从无到有,从有到精。 1999 年,他推动建立了中国的肝胆外科专科医院,并成为国内最大、国际唯一的肝胆外科疾病诊疗和研究中心。 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吴孟超的颁奖辞:六十年前,他搭建了第一张手术台,到今天也没有离开。手中一把刀,游刃肝胆,依然精准,心中一团火,守着誓言,从未熄灭。 杨善洲事迹 杨善洲原任云南省保山地委书记。 1988 年退休后,他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一干就是 22 个春秋,带领大家植树造林 5.6 万亩。不仅如此,他还带领群众架设了 4 公里余的输电线路。 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杨善洲的颁奖辞:绿了荒山,白了头发,他志在造福百姓;老骥伏枥,意气风发,他心向未来。清廉,自上任时起;奉献,直到最后一天。六十年里的一切作为,就是为了不辜负人民的期望。 刘金国事迹 刘金国现任公安部副部长、纪委书记、督察长。 刘金国担任领导职务几十年,亲手审批过近 20 万个“农转非”指标,可自己的亲属,却无一跳出“农门”;他从不接受各种宴请,从不接受任何礼品,哪怕是一瓶酒、一盒茶叶;没有一件名牌衣服;配有工作用车,家属从未用过。 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刘金国的颁奖辞:是盾,就矗立在危险前沿,寸步不退。是剑,就向邪恶扬眉出鞘,绝不姑息。烈火锻造的铁血将帅,两袖清风的忠诚卫士。 张平宜事迹 张平宜曾经是台湾《中国时报》资深记者。 2003 年起至 2011 年,她辞去百万年薪的工作,致力于四川省大营盘村麻风病人的子女教育。 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张平宜的颁奖辞:跨越海峡,跨越偏见,跨越怀疑,她抱起麻风村孤单的孩子,把无助的眼神柔化成对世界的希望。她看起来无比坚强,其实她的内心比谁都柔软。 孟佩杰事迹 孟佩杰 8 岁开始承担起侍奉瘫痪养母的重任。 2009 年,她“带着母亲上大学”。 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孟佩杰的颁奖辞:在艰难里,她无怨无悔,让传统的孝道充满每个细节。 吴菊萍事迹 2011 年 7 月 2 日,一个 2 岁女童突然从 10 楼坠落,吴菊萍奋不顾身冲过去用双手接住了孩子。 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吴菊萍的颁奖辞:她并不比我们高大,但那一刻,已经让我们仰望。 阿里木事迹 8 年来,阿里木把攒下的 10 多万元全捐献出来资助了上百名贫困学生。 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阿里木的颁奖辞:一个人最朴素的恻隐,在人群中激荡起向善的涟漪。 刘伟事迹 刘伟 10 岁时因事故而被截去双臂。他 19 岁学习用脚弹钢琴, 23 岁登上维也纳金色大厅舞台。 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刘伟的颁奖辞:他用双脚在琴键上写下:相信自己。那一段段轻盈的旋律,正是他努力飞翔的轨迹。 胡忠、谢晓君夫妇事迹 胡忠、谢晓君带着 3 岁的女儿到高原支教。 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胡忠、谢晓君夫妇的颁奖辞:他们带上年幼的孩子,是为了更多的孩子。他们是高原上怒放的并蒂雪莲。
3264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2011年感动中国10大人物
lychust 2012-2-4 15:18
为新中国核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朱光亚, 为官清廉的公安战线楷模刘金国, 为人民群众奉献一生的党的基层干部杨善洲, 奠基中国肝胆医学年届九十依然工作在手术台上的医生吴孟超, 坚持 12 年爱心长征,改变山区麻风病村的台湾爱心人士张平宜, 在危急时刻奋力救下坠楼婴儿的最美妈妈吴菊萍, 从成都到高原地区扎根支教的教师夫妇胡忠、谢晓君, 靠卖羊肉串资助贫困学生的草根慈善家阿里木, 从八岁开始伺候瘫痪养母 12 年的孝顺女儿孟佩杰, 自小失去双臂却创造出生命奇迹的钢琴师刘伟。
1712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自然思想者到自然思想家——兼谈苏格拉底的无知
hillside 2012-1-4 13:02
自然思想者是我的当下,自然思想家是我的追求。 少年时期,在1978“科学大会”的感召下,做科学家是挥之不去的理想。可惜命运多舛,韶华已逝,科学难成。如称科学工作者,我倒是忝列其中。 当今之世,古代百家、现代诸家、后现代杂家纷纷登场,纵论思想风云,给世人指点迷津。 我欣赏“认识你自己”,孟子“反求诸已”说的可能是类似的意思。 “认识你自己” 相传是刻在德尔斐的阿波罗神庙的三句箴言之一,也是其中最有名的一句。另外两句是“你是”和“毋过”。或说这句话出自斯巴达的喀隆,或说出自泰勒斯,或说出自苏格拉底。 有网友称: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最爱引用这句格言教育别人,因此后世人们往往错误地认为这是他讲的话。但在当时,人们则认为这句格言就是阿波罗神的神谕。这其实是家喻户晓的一句民间格言,是希腊人民的智慧结晶,后来才被附会到大人物或神灵身上去的。 苏格拉底总是自称一无所知。他的口头禅或曰名言就是:认识你自己。 有网友介绍:在《卡尔米德篇》、《拉斯凯篇》和《吕西斯篇》中,我们可以看到苏格拉底如何通过言语将人和世界的亲密关系逐渐演绎成一种抽象的认知关系,节制、勇敢和友谊,三个由具体的行动所充盈的词语在苏格拉底的追问下,成为人类认识无法破译的对象,苏格拉底的沮丧和谦逊并不是伪装的,在《拉斯凯篇》的结尾处,他衷心提议,在为年轻人寻找老师之前他必须首先为自己找到一个老师。 自然派的哲学家也被称为“苏格拉底之前的哲学家”,自然派的哲学家关切的主题是自然世界的本质。公元前450年左右起,苏格拉底等雅典哲学家的兴趣主要关注“个人本身与每个人在社会的地位”。据说苏格拉底比较关心个人与他在社会中的位置,对于 大自然 的力量较不感兴趣,他说“乡野的树木不能教我任何东西”。就像几百年后罗马哲学家西塞罗所说的,苏格拉底“将哲学从天上召唤下来,使它在各地落脚生根,并进入各个家庭,还迫使它审视生命、伦理与善恶”——此段见于《苏菲的世界》。 当然,苏格拉底(公元前470—公元前399年,孔子去世约九年后才出生)与中国的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类似,本人并未留下著述,完全依靠弟子的记录。 就我个人而言,我此前的兴趣与苏格拉底类似,喜欢思考“人”的问题,自我感觉已经有所收获,要承认“无知”确实很难,这也见得与苏格拉底的距离是多么之大。现在打算反其道而行之,回到“前苏格拉底时代”,思考自然界的问题,“人”的问题让别人去思考吧。 自然思想离不开自由思想。有网友称:人们认可的思想家,是必须对宇宙自然和社会人生有着大彻大悟的哲学思索、有着超越前人的理性创造的!我倒更容易引用《现代汉语词典》对于“思想家”的诠释:“对客观现实的认识有独创见解并能自成体系的人。”我认为,不宜对“思想”或“思想家”强行套上所谓正确或真理的帽子,“生物多样性”、“自然复杂性”、“社会复杂性”之下的世界也可能存在“思想多样样、复杂性”。 理解苏格拉底的“无知”,其实要区分“知识”与“智慧”。昨晚看了一本化学史教材,书中称化学史给人知识、给人智慧。这是值得商榷的。借用马哲的“外因内因”学说,我认为“知识”属于外因,“智慧”属于内因。《苏菲的世界》介绍:苏格拉底认为,真正的知识来自内心,而不是得自别人的传授。唯有出自内心的知识,才能使人拥有真正的智慧。《厚黑学》作者李宗吾的老师曾从education的词源作了类似的解释。“内心的知识”其实就是智慧。我估计爱因斯坦持有类似的见解,但暂没有时间检索考证。
个人分类: 人文与哲学思辨|309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茶余饭后,轶事一则: 维特根斯坦的博士论文答辩
热度 1 momopoer 2011-10-30 16:15
维特根斯坦甚至还没有取得任何学位前,已经是世界著名的剑桥大学学术界公认的学术思想界的领袖人物。维特根斯坦的学士论文是他的老师,具有国际学术影响力的大人物剑桥教授摩尔先生与维特根斯坦一起散步时,随手记录下来的维特根斯坦的喃喃自语。在向剑桥申请学士学位时,因为行文不够规范,而被学校的学位委员会拒绝,摩尔先生利用自己的学术权威地位再三为学生的这个学士学位去跑腿,终于成功。 维特根斯坦的博士论文是在一次大战时,在战营里写成的,仅数万字。叫《逻辑哲学导论》,出版时找不到合适的出版社,因为当时没有人能够读懂他的这部天书,因此出版商找到他的老师罗素,罗素自告奋勇,成为这部书出版的策划人,并且自以为是地为这部书写了洋洋洒洒的序言。书终于出版了,但是却遭到的是学生维特根斯坦的一顿痛骂。说罗素根本就没有读懂他的论文。在那里瞎写一气。罗素听了没有脾气,也不后悔自己的行为,天才人物就有这样的个性。 维特根斯坦的剑桥博士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是由三个国际学术大师组成的:罗素、摩尔、魏斯曼。三个人在答辩前一直漫无边际地讨论着维特根斯坦的博士论文里的问题。时间很长了,还没有哪个敢开口问博士生维特根斯坦一个学术问题。这时罗素开口了,他转向摩尔说:“继续,你必须问他几个问题,你是教授。”摩尔表示还没有弄懂维特根斯坦的问题,这时维特根斯坦含笑走到摩尔与罗素面前,拍拍他们的肩膀,笑着说:不要担心,你们永远都弄不懂这些问题的。博士论文答辩就以这样的方式通过结束了。 * 罗素:你到底在思考什么?逻辑,还是自己的罪? 维特根斯坦:两者。 * 维特根斯坦在其博士论文答辩会上对罗素与摩尔说:别担心,我知道你们永远也懂不了我在说什么。 * 维特根斯坦说:“你误解我的意思了,罗素。你总是误解我。” 罗素说:“你混淆了问题,维特根斯坦,你总是把问题越搞越糊涂。” * 维特根斯坦举起拨火棍指向波普:“请你给出一个真正的道德问题。” 波普反唇相讥:“请不要用拨火棍威胁一个受到邀请的客人!” 罗素:“维特根斯坦,立刻放下拨火棍!” * 一个人与环境格格不入的时候,他的一切理智就失去了应有的正常,显出各种病态。只有让他回归本性,才会有良好的结果,使一切显出正常。 * 哲学家处理一个问题如同治疗一个疾病。 * 哲学是针对借助我们的语言来蛊惑我们的智性所做的斗争。 * 哲学的结果是我们发现了我们的理智在冲撞语言的界限时所留下的肿块和由此引起的直截了当的胡说。而正是这些肿块使我们看到了这种发现的价值。 * 陷入哲学困境就像这样一种情况:一个人在房间里想要出去,却又不知道怎么办。想从窗跳户出去,可是窗户太小;试着从烟囱爬出去,可是烟囱太高。然而只要一转过身来,他就会发现,房门一直是开着的! * 什么是哲学?──就是给苍蝇指出逃出捕蝇瓶的道路。 * 使我们感到迷茫的混乱,产生于语言像机器空闲的时候,而不是它正常工作的时候。 * 真正的发现是,当我想搞哲学时使我能够停止这样做。 * 哲学只是把一切摆在我们面前,它既不解释什么,也不推演什么。—因为一切都已公开地摆在那里了,没有什么要解释的。 * 哲学的对象是对思想的逻辑阐明。哲学不是一种理论而是一种活动。 * 不要想,而要看! * 凡能够说的,都能够说清楚;凡不能谈论的,就应该保持沉默。 * 如果你们以为我是个老处男,那就错了! * 告诉他们,我度过了美好的一生。 "想要思考是一回事,有思考的才能则是另一回事。" 转自: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23064942/
4971 次阅读|1 个评论
对中国官员文化的担心
scientister 2011-10-19 16:38
中国的官员文化,绝对可以说是一种文化,有自己独特的地方,其中两点让我担心,一是决策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二是许多官员喜欢拍脑袋决策。当上述两点合并出现的时候,就会出现媒体上经常报道的决策失误。例如:万国总统府城;例如:鄂尔多斯鬼城;等等。 具体的担心,假设某一天一个大人物说:“中医是伪科学”。那么就完蛋了。 假设某一天一个大人物说:“转基因食品可以当口粮”。那么就完蛋了。 假设某一天一个大人物说:“……”。那么就完蛋了。 由于是真的担心,所以匆忙写出来,表达心境。
个人分类: 我的思想|1905 次阅读|0 个评论
歇了吧:“怨氏”与“院士”,看客与博客
热度 2 guozhenru 2011-9-5 21:16
评的,被评的,大都没有摆脱政治的光环和较量。看者,谈者,博者,大都有无聊之嫌。以前以为大家都是圣贤,这件事情上都显俗了!趁早歇了吧,彼此多保留一些好感和尊重。 如果真是个人才,没有名号历史也忘不了你,如果真为人类百姓具体做了什么,草民百姓也忘不了你!如果发现真的重要,即使发表在《黑龙江中医杂志》,也会被人想起。不管是中国的黄道婆,蒲松龄,李时珍,还是国外的孟德尔,阿基米德,等等,他们活着享受过什么待遇,得到过谁的支持,谁能忘得了他们和他们的贡献。这样的人,国内国外,古代现代何其多!相反,历史上中国曾有多少翰林权贵学者,英法皇家学会又有多少大人物,真正在历史上留名的又有几人!难道我们这些泡在科学网博客上的大学者把中小学知识都忘了吗? 珍惜自己已经得到的,满足自己已经得到的,专心做你该做的事情吧,我们 得到的已经远远超出了我们所需要的!!! 歇了,听话啊。
3371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盘点大人物的首份工作 亿万富翁收饮料罐
dongzg101 2011-7-30 22:16
盘点大人物的首份工作 亿万富翁收饮料罐 2011年07月30日 11:17 来源: 北京晚报 作者: 温玉顺 字号: T | T 0 人参与 0 条评论 打印 转发 北京晚报报道: 又到7月毕业季,校长周其凤在北大毕业典礼上借用网络词汇勉励学生:“请你们忘记成绩单上的分数,那真的只是‘浮云’。” 职场就像一架长梯,刚毕业的大学生们站在楼梯下向上望,很多人感觉想到达的地方是那样遥不可及。如今大学生就业难,已不是一个新的话题。 其实,对于耳熟能详的很多总裁、富翁、明星,也许我们了解他们的今天,却未必知道,他们也曾有普通的第一份工作。在名声赫赫之前,这些“大人物”也曾只是无名小卒;当然,也有些“幸运儿”第一份工作就一飞冲天…… 史蒂芬·金 成就:恐怖小说大师 第一份工作:学校清洁工 恐怖小说大师史蒂芬·金的新作《11/22/63》即将面市,讲的是肯尼迪的被刺案。在这本新书中,主人公穿越时空隧道,回到当年,试图挽救肯尼迪免遭刺杀。众多恐怖小说迷正翘首期待着大师的这一新作。 而在成为恐怖小说大师前,史蒂芬·金最初的工作是清洁工,负责清理高中学校里的走廊和盥洗室。正是这份工作居然成就了他的写作生涯。史蒂芬·金正是在打扫女生更衣室的时候,激发了创作灵感,构思了他的小说《魔女凯莉》。 在史蒂芬·金幼年的时候,他的父亲离家出走,母亲为了生计,一天要做几份工作。家里只有史蒂芬和哥哥戴维德做伴。7岁时,史蒂芬找到了父亲留下的一箱恐怖小说和杂志,经常阅读,打下了日后写作的基础。在上大学时,史蒂芬·金已经开始写作,但是几部作品一直都没有被出版社接受。一些朋友说他只会写大男人味浓的东西,史蒂芬于是决定把他在做清洁工时遇到的一个女孩的故事写成小说。书里这个女孩老是受欺负,在浴室里遭到其他女生的围攻。小说里很多细节,都是来自史蒂芬工作过的地方。这些真实的情节显然打动了出版社的编辑,《魔女凯莉》成了他第一部得到发表的小说。 约翰尼·德普 成就:好莱坞明星 第一份工作:酒吧歌手 今年上映的大片《加勒比海盗4》被媒体称为“淘金箱”。在影片中担任主角的好莱坞明星约翰尼·德普,从小就有意投身娱乐界。他很早就组织了乐队,到附近的酒吧里表演。约翰尼·德普模仿著名乐手的能力超强,能在酒吧里惟妙惟肖地演唱当时流行乐队和歌手的歌曲。 可是,他演唱的收入非常微薄,所以约翰尼·德普不得不兼职推销特种纪念品,借此维持生计。后来,他的前妻认识了影星尼古拉斯·凯奇,凯奇鼓励约翰尼·德普到电影界试一试。约翰尼·德普入行后连连主演了高票房热门影片。 奥普拉·温弗瑞 成就:美国脱口秀女王 第一份工作:食品超市店员 本月13日,美国脱口秀电视频道发表声明称,在5月份结束了25年脱口秀职业生涯的美国“脱口秀天后”奥普拉·温弗瑞将成为该有线电视网络的首席执行官。 作为美国尽人皆知的“脱口秀女王”,现年57岁的奥普拉外貌谈不上有什么魅力,但她就是那种从身无分文到坐拥亿万财富的生动写照。对很多人来说,奥普拉还是美国精神与创业成功的象征。 奥普拉的童年生活在物质非常贫乏、个人成绩十分优秀的双重世界里。奥普拉和贫穷的奶奶一起生活,13岁时就开始了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在一家街角的食品超市当售货员。16岁时就因品学兼优,赢得了田纳西州立大学的全额奖学金。奥普拉以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与观众充分互动,赢得了人们的热爱。 史蒂夫·鲍尔默 成就:微软CEO 第一份工作:销售甜品制造机 从哈佛大学毕业后,史蒂夫·鲍尔默进入了宝洁公司,得到的第一份工作是推销甜品制造机。直到2007年,已经成为微软CEO的鲍尔默说,他对推销工作很认真,至今仍记得当年的促销口号。 比尔·盖茨 成就:微软公司创始人 第一份工作:电脑程序员 据英国广播公司本月21日报道,微软创始人、亿万富翁慈善家比尔·盖茨将捐出42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2.7亿元),鼓励发明一种便宜方便的马桶,解决世界贫困人们的上厕所问题。 这位美国微软公司前董事长,从小家庭富裕,他在中学课后,给华盛顿州的参议员打工。盖茨要按分配的工作,递送信件、接听电话。不过,盖茨最喜欢的还是摆弄学校里唯一的电脑,所以他说,他认为自己第一份认真的工作是电脑程序员。他那时用电脑帮助老师和同学安排选课时间和顺序,为此还很得女同学的追捧呢。 杰克·韦尔奇 成就:通用公司CEO 第一份工作: 高尔夫 球童 通用电气前CEO、被称为“全球第一CEO”的杰克·韦尔奇将于今年9月来华,参加一个总裁论坛。 杰克·韦尔奇在美国马萨诸塞州长大。他12岁时, 便开始在附近的乡村俱乐部里给高尔夫球手们背球杆和捡球。他曾说,那时非常喜欢干这活儿。在工作的时候,韦尔奇有意观察那些生活相当优裕的人,倾听那些生意人、地产商和医生们谈论他们的生意,还观察他们彼此如何相处。 杰克·韦尔奇在获得了博士学位后,1960年在通用电气公司找到了一份初级 化学 工程师的工作,起薪才1万美元一年。他有一次因为工作失误,把工厂的房顶炸上了天,为此他险些被解职。就在他不满薪水太低,工作又不顺手而准备跳槽离开通用电气公司的时候,一位上级留住了他。他们两人后来合作提高了销售,还改善了工作环境,并坚决地去除公司内部的官僚主义风气。1972年,韦尔奇被任命为通用电气公司副总裁;1981年,他成为该公司最年轻的董事长兼总经理。 唐纳德·川普 成就:亿万富翁 第一份工作:收饮料罐 美国共和党知名度最高且有望成为总统候选人的亿万富翁唐纳德·川普今年5月正式宣布将不参加2012年的总统大选,这使得美国总统奥巴马少了一位潜在的强劲对手。 亿万富翁唐纳德·川普小时候,和他的兄弟一起,在父亲工作的建筑工地上,拾饮料罐卖,当自己的零用钱。他说他小时候零用钱总是没有别的孩子多。不过,显然他在体力劳动的时候学到了如何做才能得到更高的价值。 唐纳德·川普在上学的时候,满足于中等成绩,可是一放了学,特别喜欢跟在父亲身后,在他的建筑工地上转。他的父亲把房子建好后,不急于卖掉,而是把房子租出去。在年纪稍长后,不再满足于收集这些住户的废瓶子了,而是开始负担起父亲交给他收房租的工作。作为房子的小主人,唐纳德·川普收房租特别认真。每个月都能看到他向住户们逐门要钱,所以这些住户们说:“每次见到他,就恨得牙痒痒!”后来在自己经营房地产的时候,他锻炼出的敏锐的目光和精明的谈判技巧被人称道。 沃伦·巴菲特 成就:全球著名投资商 第一份工作:报童 下个月,“股神”沃伦·巴菲特就年满81岁了。这位老人至今仍是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董事长和首席执行官,带领这个超级赚钱机器高速运行着。 巴菲特被称为“当代最成功的投资者”,而他的第一步则是从挨门挨户送报纸开始的。巴菲特回忆说,那时候他只有13岁,为了能够第二天早起送报,每天都要放弃玩耍,早早上床睡觉。因为有了自己的收入,巴菲特14岁时,就挣够了当年个人纳税起征点的钱。不过,精明的小巴菲特在税表的减免项目里,列上了自己送报时所骑的自行车的折旧费用,第一次为自己合法免税。 巴菲特的父亲曾四次当选美国参议员,而且是成功的企业家,可是依然放手让儿子在实际中,自己摸索兴趣爱好和工作经验。到了1949年,巴菲特大学毕业时,他的存款已经达到9800美元。 马克·扎克伯格 成就:社交网“脸谱”CEO 第一份工作:创建“脸谱” 天才也好,运气也罢,总之扎克伯格的第一份全职工作就是“脸谱”创始人兼CEO。相比曾经为别人的事业而流汗的那些亿万富翁来说,社交网站“脸谱”的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显得异常幸运。 扎克伯格的第一份工作就是他自己创建、并让他的财富像坐火箭一样蹿升的“脸谱”。这个社交网站是扎克伯格2004年还在哈佛读大学时创办的,如今已红遍全球。扎克伯格作为“脸谱”的创始人兼CEO,现在已拥有40亿美元。 (本报驻美国特约撰稿 温玉顺) (本文来源:北京晚报 )
958 次阅读|0 个评论
动车追尾事件到结束的时候了么?
fdzjkyck 2011-7-30 11:40
这两天动车追尾的报道渐渐少去,新闻价值降低了?媒体记者疲劳了?还是大人物发话了?其中的很多疑问,比如谁下令过早解体车头的?谁下令尽快恢复通车的?谁制定的死亡家属早签能获得奖励的政策?失踪的人数?事故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如果是人祸,谁来承担渎职罪?如果是技术或者设备原因,今后有什么防范的措施?退出人们视线之前,这些问题希望能有一个经得起检验的结果和让人们满意的答复。
个人分类: 热点评述|3142 次阅读|0 个评论
请教“我来告诉你什么叫学术专制”一文作者两个问题
热度 3 zhouxinli68 2011-6-17 11:30
通过博主罗教明同志的博文“关于学术专制的个人观点和态度”,我才知道近期有位博主吴宝俊先生发表了名为 我来告诉你什么叫“学术专制” 的文章,看了之后,我觉得很无奈,我知道自己是一个无名小卒,并且还不是学物理专业的,不是博士,也不是教授,但我还是想能否在这里请教吴宝俊您这样的专家级的大人物几个问题:即您认为全中国 所有的BBS和论坛里,除了新水木清华的理论物理版,几乎没有人真正懂量子场论! 那么,我想请教的是“据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刚开始只有3个人能看懂,请问您认为到现在为止,国内外所有真正懂量子论的专家们其中真正搞懂相对论和迈克尔逊实验的人有多少呢?您或许会说,这个问题太幼稚,真正懂量子论就肯定真正懂相对论和迈克尔逊实验!那好,既然如此,我就想接着请教两个简单的问题:一个问题是,不管是相对论还是量子论都涉及到一个关键概念,即“空间维数”,在这里,我们不去比较欧几里得几何和黎曼几何和罗巴切夫斯基几何好坏,但至少有一点我们都很清楚,即对于一个一维直线坐标轴,无论该直线怎样无限延伸,位于二维或三维空间的点除去该一维直线上的点都始终在该一维直线坐标空间之外;同样,对于一个二维平面直角坐标系,无论该平面怎样无限延伸,位于三维空间的点除了该二维平面上的点也都始终在该二维平面坐标空间之外;现在,我很想知道的是,您以及国内外那些准相对论和量子论的专家们是如何解答“对于一个三维直角坐标系,当该三维平直空间向外无限延伸时,位于四维或四维以上空间的点究竟是在该三维直角坐标空间之内呢?还是在该三维直角坐标空间之外?”这个问题的。另一个问题是,不管是相对论和量子论的对与错,至少有一个问题他们都不能回避,即“地球和太阳以及与其它星球之间在宇宙空间里相对运动是客观的,但地球和太阳以及其它星球其中之一就其自身在宇宙空间里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并且“迈克尔逊进行实验时,他凭什么会认为 光线在平行于地球运动方向和垂直地球运动方向上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 这个问题可以引申至“假设 在空间里任意两个物体 A 和物体 B 之间的相对运动,那么这两个物体在空间里的状况是否存在以下四种:即要么物体 A 在空间里静止,物体 B 在空间里运动;要么物体 A 在空间里运动,物体 B 在空间里静止;要么物体 A 和物体 B 都在空间里运动;要么物体 A 和物体 B 都在空间里静止 ? ”。 上述两个问题,如果您认为民科网上的人水平低,您可以转载到您知道的所谓的高水平的BBS上,我很想知道这些高水平的专家是如何回答上述两个问题的,谢谢! 在这些准 相对论和量子论的专家们是否真正能讲清楚上述这两个问题的疑问下,我想最后发一些感想,即不管是民科还是官科, 对宇宙真理的追求是不服从任何权威的,因为 对宇宙真理的追求是人类共同的愿望,是没有错的,事实上,过去多数伟大的科学家在成为伟大的科学家之前并不是都是科班出身的,就连爱因斯坦在成为伟大的科学家之前也不过是一个小小的职员,他的相对论按当初的情形如果放到今天是不是也早被拒之门外呢?可是到现在,人类的科技进步了,难道思想却退步了呢?我很困惑, 人类一直都在致力于对宇宙中物体之间相互作用力的起源的探索,并且渴望能找到一个可以揭示宇宙奥秘的终极理论,这个理论在现在来讲,就是能包罗万象的统一力场的理论 (T 、 O 、 E) 。从万有引力定律到相对论,再到量子力学和弦理论,物理学家们所经历的每一次曲折和惊喜无不使人们对宇宙结构的认识不断地向前迈进。然而,当物理学家们到了快要揭开宇宙神秘面纱的时候,宇宙万物的底牌却好像变的越来越模糊不定了。直到现在,距离终极的理论似乎仍然还很遥远。人们不禁在问,宇宙究竟有没有终极定律?它最终能否被认识?笔者认为,答案应该是肯定的。问题在于,近代物理学在相对论这个以“光速不变”的一个未被客观证实的原理作为基本假设条件的理论的基础上所不断分支和发展是否让我们对宇宙的思考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玄乎?而在过去,牛顿的经典力学之前,物理学定律最终追求的总是“简单”! 以上是个人的观点和感想, 如有不妥,就当是本人所发的牢骚,请科学网将这篇博文删除,谢谢! 周新力 邵阳学院
个人分类: 评论,物理学|2372 次阅读|2 个评论
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上的叉
热度 1 gl6866 2011-5-5 18:39
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风向标。谁要是上了封面,肯定会有故事,这就是所谓的“封面故事”。可是在这些故事中也涉及到了若干大事件和大人物,尤其是被划上叉的人物,则更是为人所唾弃。现在我们就来看几位脸上划叉的人物吧。但与之相当的,却没有把“划勾”的人物罗列出来,不知为何。难道“划勾”的不如划叉的? 拉登 萨达姆 扎卡维 希特勒 日本
个人分类: 人物记事|3536 次阅读|4 个评论
草根开篇
热度 1 chejingguo 2011-4-29 09:55
很高兴成为scienceNet的一员,看到各位才华横溢、科研绰约,自己惭愧不已,在这里不得不称为science的草根!希望能在以后的日子里能和各位讨论kuoyan、分享生活、畅想人生! 作为开篇博文,我也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记录下来。 我是一名研一的学生,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遇见一个个学生和教授,而后渐渐从陌生到熟悉。有时感叹时间过得好快,转眼间一年将要过去,刚来学校报到时的情形仍记忆犹新,回头看一下自己所学的知识,似乎是刚刚开始,而问一下自己所得,似乎是那么的模糊不清。难道我的研究生生活就这样度过吗?考研时的坚韧和毅力哪里去了呢?大学时候的梦想又飞到何处了呢?有时又感慨时间好像是故意和自己作对,三年时光是那么的漫长,何时是尽头?太多的抱负等着我去履行,老师的叮嘱等着我去回报,父母的期望等着我去实现。。。不知何时自己好像是这个社会不可或缺的大人物! 为何我现在会如此的迷茫?有人说:“生气会降低一个人的智力,恼怒会丧失一个人的判断力。”而我此刻是如此的淡定,曾经是那么的理性,何至我现在之困境?---现实之残酷、自己之愚笨还是社会竞争之激烈。。。不解?
个人分类: 个人心得|3009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十八个有用的人情世故
llcokcn 2011-3-10 19:16
十八个有用的人情世故   人情世故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积累的约定俗成的行为规则,属于社会知识的范畴。这些知识大半来源于与不同人群的社会交际,也来源于社会冲突与社会发 展。在有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情况下,人情世故能够帮助我们个人缓和与其他人之间的紧张度,也比较容易让其他人感到与我们交往的愉悦感与适度感。这里例举出对 于我们每个人也许都能用到的日常生活中18个人情世故,而这些人情世故也经常被很多年轻人忽略。   1、即使不是大人物,我们也经常能用请教的态度与口吻与他们说话,因为人不可貌相,很多实用的良师益友往往来自不起眼的生活与工作中。   2、在吃饭的场合做主动点菜者,不适合请主人与主宾点菜,因为那不是尊贵者通常做的事情,但是请注意询问他们的喜好,而不是只管点自己爱吃的东西。但是这需要平时研究菜单,积累点菜的经验。   3、经常找到朋友、伙伴与同事(甚至小孩子)值得肯定的方面,注意哦,即使老板也需要被你肯定,但是尽量在私下场合,而对于一般朋友与同时则应公开赞扬。   4、在受到别人对自己的相貌、事情、人品赞扬时,不要表现出理所当然的样子,也不要假意否认,合适的方式是表示感谢,尤其感谢朋友的肯定与支持。   5、学会使用便条,包括借条、领条、请假条、申请信,如果你很主动地使用这些便条会让其他人感到你很规范,而且如果你懂得请其他人这样做,你和未来更好与他们有凭有据地与他们打交道。会写便条会让别人刮目相看。   6、即使你不是服务人员,在朋友或者同事有客人在的时候主动倒水,会让朋友与同事很有面子,也会让客人觉得你的朋友与同事很有威望。这会让你的朋友与同事特别感谢你的姿态。   7、虽然你觉得你是新手或者地位比较低的人,但是你要勇于不耻下问,也要做到主动询问别人的需要,而不要等领导或者资深的同事对你表现出亲和,因为他们这样表现往往需要特别的努力。   8、记得在别人不在座位的时候很热情地帮助接听与记录电话、接受信件、传递信息,对团队的同事与同学,提醒他们一些你知道的重要日程。   9、在征询了别人意见之后才进入别人的房间,看别人的书架或者室内物品,在经别人同意的情况下才用别人的电脑,坐在别人的私人座位上,但通常不去翻动别人的笔记本。   10、出席别人需要有邀请,如果不能出席应提前通知,迟到的话要在适当的时间点上通知主人,到了以后要解释,带未经邀请的朋友要事前通知主人。   11、不适合向别人索要礼物,收到别人的礼品不管是不是喜欢要表示感谢,因为送礼者会很在乎你的反应,不适合把一处的礼物转送给另一处,尤其还保留原来送礼者的符号与痕迹就显得很没有礼貌了。   12、在有多个出席者的场合,主动介绍自己的朋友给其他人,或者主动在你认识的朋友之间穿针引线。   13、有不同地位的朋友在的场合,都要保持微笑,体贴地招呼下那些内向的、不为人注意的、可能有点自卑感的朋友,在社交中对弱势者的帮助会得到 别人特别的感激。在其他社会场合,对于社会地位较低者,尤其在有你不能适应的生活条件与生活习惯时,要克制自己所想表现出的不适感与负面表情。尽量主动向 社会地位较低者打招呼。   14、有好东西吃的时候不要吃独食,主动地告诉他们你知道的好消息,在有好事情的时候能想到别人。   15、有人做错了事情或者你发现其他做错了事情,不要用情绪性的方式批评别人,尤其要注意就事来评价,避免评价了别人的人格、个性与家庭教养。 批评时能提出解决方案,批评就更有建设性。也不要只有批评,批评不忘肯定别人的长处。如果批评时能比较幽默,往往负面效果就更少。被批评或者遇到尴尬的时 候能幽默自嘲,也能提高交流的建设性。   16、好汉不吃眼前亏。但是在另外很多时候,如果问题争执不下,也不要继续火上浇油,冷静下来,多收集一些数据材料与想更明白点再说。   17、在你不能有充分把握的时候,用“争取”与“尽量”这样的口吻回答别人的邀约,承诺了就要最大限度去履行。   18、虽然在商言商,但是我们要尽量不谈回报地先为别人做点什么,这样就赢得了在心理上比别人优越的债权感。一个人的社会地位是别人对他负有的社会债务感的总和。
个人分类: encouragement|1404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师”说
热度 1 boxcar 2010-4-24 22:32
最近这些年,咱中国社会没少发出呼唤未来大师的声音,也常会见到纪念过往大师们和哀悼故去大师的报道。大师应该是什么人?如何解读大师这一崇高而伟大的称呼?怎样成为一代大师?这些问题,或许很多人心中已经有了答案,因为总可以从已有的大师们的特征、成就和履历中总结出一些来,但是,我们似乎不能指望这个问题有一个准确的标准答案或者评定规则,否则,我们就得担心大师也像以往曾经崇高的那些职称(如教授)、学位(如博士)一样贬值。下面我就说说我对大师这一光荣的称号做出的若干定义(略带调侃、戏说成分,不喜勿入): (1)大牛们的导师,简称大师。如果某教授在学术上开宗立派,成为一派大宗师,其门下弟子中出了N多为人类的科学文化事业做出巨大的实质性贡献的高人(也就是现在人们常说的牛人),那么这位大牛们的导师就可以被简称为大师。这么说虽然有点儿穿凿附会的嫌疑,但谁能说这位导师不是大师?如果就一个弟子成器了,可以解释为这个弟子天资聪慧、能力超群,据此判断导师厉害会有很多人不服气,说是高徒出名师,但若门下诸多弟子都很强,我们只能解释为明师出高徒了,此等导师,自然是大师无疑。不过大牛们的导师型大师未必都与牛人们有明确的师生名分,有些后来的大牛完全是跟在后面学习大师们所提出的科学理论后面进行的工作,是一种间接的师生关系,所以有巨大科学创建的大师皆属此类。 (2)大众的老师,可称大师。如果普罗大众都自觉不自觉地去向一个人学习,这个人可以是某种意义上的大师。最近在科学网上看到,国外有许多很好的科普作品出自科学大师之手【1】,他们不但有卓越的学术建树,而且还写出了让普通国人都能看得进去、学得到知识的通俗易懂的文字,认认真真的做科学普及,如此大众之师,自是大师无疑。当然,除了科学以外,在文化界、宗教界甚至养生界也都有一些能教诲大众的人物,也常被尊称为大师,例如国学大师、佛学大师、气功大师等等。 (3)大人物或大腕儿们的老师,偶尔也有被尊称为大师的。大家想想,人家的弟子都大了,老师也跟着大一下也很正茬,所以,会有人帮着去掉前面的老字,换成大字,便成了大师。 (4)大刀币?(不好意思,又来卖弄拆字的把戏了)大师二字,若牵强地拆一下,会给写成大刀币。这么拆看似不可思议,但细想想,也还有点儿道理。若问大家心中的大师是个啥形象,很多人会想到会是老先生,形象上很沧桑古朴,学贯古今,其人世所罕有、价值之大难以估量......照着这个印象,我们或许会想用古董去做个类比了。凑好前几天我偶然在一个银行参观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刀币(疑似做古文物),所以我忽有感想而把大师给解读成大刀币了。其实前几年也确实在网络上看到过做古(年头可疑)出来的大师的故事,如其情属实,便如现在做古的文物一样是搞了人为包装的,其目的大概是要(动刀)宰信众的钱(币)大刀币。 我们希望中国多培养出一些真正的学术大师;希望那些已经或正在成为大师的学者们也多些机会向广大群众多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宣讲、普及您的学问,做一回大众老师;当学者被尊称为大师的时候,要多一份大师的范儿;社会上应少些大刀币。 *********************************************************************** 参阅刘锋的妙文: 是不是只有中国人需要大师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15772 ~~~~~~~~~~~~~~~~~~~~~~~~~~~~~~~~~~~~~~~~~~~~~~ 参考: 【1】赵明: 什么人适合写科普?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15359
个人分类: 科研|6587 次阅读|16 个评论
林彪只批评大人物,不批评小人物
chrujun 2010-4-8 21:53
林彪很值得学习的地方,就是不批评小人物,只批评大人物。 林彪在东北的时候,他的卫兵在外面被人抢了枪,衣服也被抢了,只穿了裤衩回来,林彪却一声不吭。 还有一次,一个战士在林彪的房间内擦枪走火,这个战士脸都吓白了。但林彪一定反应都没有,继续考虑他的大问题。 因为林彪觉得,小人物的错误往往只影响一个人或少数人,根本不值得他这种指挥千军万马的帅才分心。 大人物的错误则不同,往往会影响到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对于林彪来说,无论是什么级别的大人物犯了错误,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他都有必要站出来批评。 我们来看看林彪批评的大人物: 第一大人物: 毛泽东。 无论是红军时期,还是解放战争时期,林彪都批评过毛泽东。大部分批评是私下的,但也有部分是公开批评。彭德怀还为此背了黑锅。 第二大人物:刘少奇。六千人大会上,刘少奇讲三分天灾,七分人祸。毛泽东很不高兴。林彪不要讲稿就作报告,明的是支持毛泽东,暗的是批评刘少奇。如果刘少奇听出了林彪的弦外之音,文革也许就不会发生了。 第三大人物:朱德。在红军早期,毛泽东和朱德争兵权,林彪站出来,以大字报方式批评朱德,支持毛泽东,给毛泽东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 第四大人物:彭德怀。在庐山会议期间,毛泽东招林彪上山批判彭德怀。 林彪批评彭德怀强出头,但关心多于批判。 第五大人物:陈毅。同样是在红军早期,陈毅因偏向朱德而遭受林彪的公开批评。 第六大人物:江青。江青在文革期间如日中天,是谁也不敢惹的角色。江青想在军队搞文革,被林彪大骂一顿,说要毙了她。林彪此举保护了军队。 由此可以看出,林彪不批评下属,并不是没有威信的表现。林彪批评的都是其他人不敢碰的大人物,境界确实不一样。
个人分类: 历史忧思|6338 次阅读|0 个评论
小人物·大人物
gaojianguo 2009-12-6 16:53
大人物:之前也是小人物 小人物:之后会变成大人物? 大人物:一言九顶 小人物:无人问津 大人物:张口973,闭口863 小人物:张口111,闭口555 大人物:不用做实验,占有大大成果 小人物:做大量实验,说明小小问题 大人物:结婚容易,离婚难 小人物:结婚难,离婚容易 大人物:经常耀武扬威 小人物:有时狐假虎威 大人物: S cout(嘲弄), C anny(精明), I cy(冰冷) 小人物: S ad(伤心), C aprylic(辛酸), I gnoble(卑贱) 大人物:当面称爷 小人物:背地骂娘 大人物:白规则,红规则,绿规则,黄规则 小人物:考卷子,递票子,跑路子,脱裤子 大人物:公开说谎话 小人物:背地说真话 大人物:喜欢代表小人物 小人物:不知代表的是谁? 大人物:死了还活着 小人物:活着已经死了 大人物:SOMEBODY 小人物:NOBODY 注:纯属娱乐,切勿对号入座!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4241 次阅读|6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1 14: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