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均衡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真正的人口危机——淮北地区和新疆西南部
jiangming800403 2015-7-22 22:57
唱衰东北和东北人口的背后是有目的的。 淮北(几乎是纯汉族地区)很多县的 人口 出生率还在2%左右,六普数据比五普数据还有所升高,而已目前的预期寿命计算,只有1.2-1.3%的出生率才可能维持人口 规模 均衡,或者说未来淮北人口还可能增加50%,人口密度超过每平方千米700人,而且淮北地区出生人口的性别比也令人崩溃, 高人口密度、低收入、高出生率、高出生人口性比 ,这 三高一低,的确是灾难性的 。 新疆西南部绿洲实际人口密度已经超过每平方千米500人,已经接近当地水土资源所能承受的极限。但当地人口可能还要增加1/2。和田地区的人均GDP长期处于全国末位。贫困、落后和封闭的绿洲环境是极端思想传播,恐暴活动难以根绝的重要压力。 西南大石山区人口增长的压力也很大。 黄淮现在就是重要的人口输出区,淮北地区某些县人口外流的数量要到10%-20%,但是与东北回流的人口相比,中原淮北地区流动人口所从事的职业层次相对要差一些。东北回流人口做苦力的不多。虽然东北人控制了很多城市的黑出租市场,但在北京开三轮的主要是河南人。
个人分类: 人口与城市化|5146 次阅读|1 个评论
钱姓院士的减少说明了什么?
热度 65 fdc1947 2015-6-18 07:49
钱姓院士的减少说明了什么? 在《百家姓》中,钱姓位列第二,仅次于赵。那是因为《百家姓》产生于宋代,有人猜测是吴越地区的老儒所写,所以把国姓赵放第一,把吴越王钱鏐的姓氏放第二。实际上,中国姓钱的人并不多,现在只排在第89位,列于我们通常较为少见的龙(85位)万(86位)段(87位)雷(88位)之后。我们有时候之所以认为姓钱的人比较多,那是因为钱姓的名人较多的缘故。 在人们的印象中,姓钱的科学家特别多。可是,在如今745名中科院院士中,钱姓院士仅有一人,化学部的钱逸泰。而已经去世的500名院士中,钱姓院士却竟达11人之多。 这是两个很不对称的数据,一个是1/745,另一个是11/500,彼此相差16.4倍之多。虽然样本较小,也许比较特殊,但是,这毕竟至少定性地说明了一个事实,钱姓科学家在著名中国科学家中的比例大幅度下降了。 我们要问,产生这个事实的原因是什么? 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事情是,上述所有这些钱姓院士全部都是江浙人,而且没有例外都是长江三角洲地区人。 先看看去世的11位院士: 钱保功,高分子化学和高分子物理学家,1916年3月18日生, 江苏 江阴 人。 钱崇澍,植物学家,1883年11月11日生,浙江 海宁 人。 钱临照,物理学家,1906年8月28日生, 江苏 无锡 人。 钱令希,力学家,1916年7月16日生,江苏无锡人。, 钱宁,泥沙运动及河床演变专家, 1922年12月4日生,浙江杭州人。 钱人元,物理化学家、高分子物理学家,1917.9.19生,江苏常熟人, 钱三强,物理学家,1913年10月16日生,浙江湖州人。 钱伟长,物理学家,1912.10.9生,江苏无锡人。 钱学森,物理学家,1911.12.11生于 上海 ,祖籍 浙江 杭州 。 钱志道,化工专家,1910年11月3日生,浙江绍兴人。 钱钟韩, 工程热物理 和自动化专家, 1911年6月2日生,江苏省无锡人。 如今仍在职的钱逸泰院士,1941年1月3日生,江苏无锡人。 实际上,钱姓人士主要分布在长江下游地区,江浙皖三省就占全国钱姓人口的62%。而仅江苏一省就占了24%。 去世的11位钱姓院士中,最晚出生的是钱宁先生,1922年生。这就是说,这些院士接受的初等及高等教育都是在1940年代及以前完成的。而生于1941年的钱逸泰院士196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他接受教育的时间则主要在1950年代。 钱姓院士在去世院士中的比例为11/500(2.2%),这个比例与钱姓人口在国家总人口中的比例(0.18%)是极大的不相称的。 这从一个方面说明了在1940年代以前,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教育水平相对其他大部分地区的压倒性优势。 我相信,从已经去世的那些院士们的籍贯分析也应当可以得到大致相同的结论。 一个地区的教育水平的高低,是与那个地区的教育资源密切相关的。而所谓教育资源,是与各地的经济发展相关的,特别是初等和中等教育更是如此。经济发达地区,中小学教育的普及率和教育水平相对来说就比较高,上大学的人就多,历史上情况就是这样的。 自从1950年代以来,国家注重了教育资源的均衡配备,注意了中小学的逐步普及。这样,各地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也逐步走向均衡。 如今钱姓院士大幅度减少正是各地区教育资源走向均衡的一个表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教育水平相对其他大部分地区的压倒性优势已经基本消失 。当然,从院士数量来做比较,只是一个样本很小的抽样,如果能够看到教育部专家库历年专家的信息,并由此做分析,相信将可以得到更加令人信服的结论。 如今,不论在全国范围说,还是在各地方的局部范围说,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仍然比较严重的存在。力求教育资源的均衡,这正是需要花大力气去解决的大问题。但是,我们也应当认识到, 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还会存在,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由于经济上的不均衡,教育资源特别是中小学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也将长期存在。但是,与几十年前相比,我们已经有了极大的、根本性的进步,这一点,我们一定也要看到。看不到进步,看不到我们正在进步的方向,我们就只会怨气冲天,而仅仅怨气冲天是什么问题都解决不了的。
个人分类: 教育|114446 次阅读|126 个评论
神奇的均衡---读纪语的博文:纳什生命的最后岁月...
zjzhaokeqin 2015-5-27 16:37
神奇的均衡---读纪语的博文《纳什生命的最后岁月, 与天才、疯子、大众文化》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11484-893216.html 赵克勤/文 天才与常人的均衡, 狂热与冷静的均衡, 不幸与幸福的均衡, 诺贝尔奖与阿贝尔奖的均衡, 为什么集纳什一身? 为什么天地日月大小星系均衡地运行? 为什么人类社会均衡地繁衍进化, 又均衡地与自然博弈? … 神奇的均衡, 需要更多研究。
个人分类: 诗类|1588 次阅读|0 个评论
先报后考、不分批录取是均衡高等教育资源的根本之道
热度 7 fdc1947 2014-7-17 07:35
先报后考、不分批录取是均衡高等教育资源的根本之道 如今,高等教育资源、特别的优质资源的不均衡是一个很突出的问题,到了几乎是 “ 人人喊打 ” 的地步。喊打容易,发牢骚、骂人容易,一般性地批评政府也不难,但是,真正有用的是要想办法改变这种状况,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现在的高等教育资源不均衡,主要表现在各省市之间的不均衡。 教育部重点大学即所谓 985 大学,特别是几所顶尖的“好大学”,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 这是一个历史形成的问题。 我们当然不能够把这些重点大学例如清华大学搬迁到别的省份比如河南。 要解决这个问题,最根本的办法是使得大多数省份特别是那些人口众多的省份都有高水平的大学。 也就是说,要把这些省份现有的一些大学办成真正高水平的大学 。 什么是教育资源?教育资源说到底只有两个方面,一个是钱,一个是人。要把现有的大学办成高水平大学,当然少不了资金。如今一些大省如山东、河南等省,省级经济还应当是不错的。如果省里真正重视起来,在别的方面省一省,拿国家给北大清华一样多甚至更多的钱给某一个大学也并非绝对不能。但是,随便举例说,即使河南省给了郑州大学大量的资金,郑州大学就能够立即变成高水平大学了吗?显然不能。人们早知道了, 大学不是大楼,要有大师 。那么,有了钱,就能够请来高水平的教师?有可能,但是也很难说。退一步说,即使有了高水平的教师,就能够办成高水平的大学了吗?也还不能说就一定能。为什么不能说?这就是本文要着重指出的事情。 一个高水平的大学,还有一个必要条件,就是有可能招收到较高水平的学生。 人还是各有特长的,特别是已经到了高中毕业的年龄,有些性质已经基本上快要定型了。比如说,如果让我一定要去学体育,您就是请来再好的教师,我也不可能成为一个运动员,即便是很差的运动员。同样,有些人并不适合读书做学问,如果把他们招来,就是由再好、水平再高的教师来教他们,他们也读不好书。当然,读不好书并不一定做不好其他工作,他们也有可能在另外的某一方面有好的发展。但是,作为一所高水平的大学,应当招收较高学习水平并有潜质的学生。 从另一个方面说, 如果一个学校不能招到较高水平的学生,那些高水平的教师也不可能到那个学校去工作 。也就是说, 一个招收不到好学生的学校,同样聘不到高水平的教师 。 即使给他较高的物质待遇,大多数高水平教师也不会去。 现在的高考录取办法,是一个“掐尖”的办法 。如今大多数省市特别是几个考生众多的大省,都是先考试,然后根据考试的成绩去报名,录取的时候也是分批进行。这样,不但考试成绩最好的学生基本上都被几所顶尖的学校收去了,较好的学生也被其他条件较好的学校录取。 这种办法看上去对于学生很有利,学生也满意,但是,却把目前学校所分的等级“固化”了 。哪一级的学校就是哪一级的学校。济南大学 的领导和教师再怎么努力、也是白努力,它不可能赶上 山东大学。郑州大学的领导和教师再怎么努力、也是白努力,它不可能赶上北京大学。因此说,这样的招生办法迁就了考生的利益,却限制了各高等学校之间的竞争。 高等学校之间的竞争是高等教育事业能够向前发展的动力,没有竞争就没有动力 。如今,各个高等学校都等着或抢着教育部给钱、给政策,自己完全没有能动性。反正 985 就是 985 , 211 就是 211 ,二本就是二本。这样一潭死水的高等教育是没有前途的。更不要说整个国家的教育事业能够在世界上有竞争力了。所以, 鼓励高等学校之间的竞争是涉及到教育事业的长远而根本利益的大事。 要使得高等学校之间是可以竞争的,当然需要许多方面的措施。其中在招生方面,就需要先报志愿,后高考,然后根据学生填报的志愿去录取。先报志愿后高考,这就增加了某些不确定性,如果再加上对复读生的某些限制政策(例如在总分中扣去若干分,见《高考复读生是不是应该扣去一些分》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12874-810221.html ),就会使考生在填报志愿时较为实际、较为谨慎,从而 逐步改变 现在的招生“掐尖”现象。当然,这种改变也可能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够达到动态平衡。但是,这样做了,就使得高等学校之间的竞争成为可能。 当然, 类似这样的招生政策的改变只可能是使高等学校竞争成为可能的众多措施之中的一个,但是,这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 但是,这样做,势必遭到众多人的反对。首先,这对于如今的掐尖子者即那几所“顶尖高校”没有好处,他们虽然仍然能够掐尖,但是,难以“满打满收”了,会漏出去一部分。资源越平衡,漏出去的越多。他们的反对力量将很大,但会在幕后,不会发出很大的声音。更大的反对声音可能来自考生和他们的家长,因为这给他们增加不确定性。很多人是非常恐惧“不确定”的。他们心仪着北大清华,但是,为了减少风险,他们有可能只报考济南大学或郑州大学。这当然不甘心。他们才不来管你什么高等学校竞争,什么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均衡,什么国家教育事业的长远利益。所以,考生和家长的反对声音可能更大。 要均衡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必须由国家在资金、政策等方面给予现在缺乏这些资源的地方给予更多的支持和扶助,这毫无疑问是必须的 , 但是, 更重要的是扩大高等学校办学的自主权,造成一种鼓励各高等学校竞争发展的机制 。这是比给钱给物更重要的、更根本的东西。 用高等学校之间的竞争来促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年两年十年八年就可以看得见明显效果的事情。 在不同时期,需要有不同的政策措施。措施可以改变,但是目的都是一个。 我们现在就应当走这条路,现在就应该采取某些措施。 世界上的事情,如果一定要弄到“大家都说好”才去做的话,那就必定“黄瓜菜都凉了”。
个人分类: 教育|2385 次阅读|16 个评论
人性的对等
fanxiaoyingz 2014-6-6 11:57
人性的对等 儿歌中有句老话叫“人之初性本善”。我常常想这个问题?到底性善论正确?还是性恶论正确。后来我发现性善论和性恶论都不正确。 从性善论和性恶论,即从人性的善恶的本质来讲,欧洲白种人比较而言性恶,比较好杀,不怕死人;比较而言黄种人比较善良,比较行善。但是这些人性本质的形成和存在不是白种人和黄种人自己的主观意愿决定的,而是自然环境造成的。白种人形成于寒温带和寒带地区,自然生产力低下,主要的食物来源是打猎,经常处于饥饿和半饥饿状态,他们种群数量稀少,很多人必须经受长期的寂寞、孤独和无助,类似于中国的蒙古地区,甚至不如蒙古地区。所以他们已经在基因上形成了超强的警觉、排斥超生和人多,排斥吵杂和烦扰。因为他们经常面对死亡威胁,所以他们的生育率很低而且孩子的存活率很低。在这种情况下,杀生成为他们的一个生存的基本技能,吃肉成为他们的主要食品来源。所以,杀人和杀生对于这些地区的人来说不是简单的善良和恶毒的道德问题。而是一个基本的控制人群数量和控制食物数量,用来长久生存的问题。自然界的生产力总是有限的,而人选择的生育法则总是膨胀的,这就必须存在一个死亡法则,这个死亡法则容许适当的杀戮,来和自然界的供养能力相互平衡,来为自然界其它生物的生存提供一个空间。所以,简单的人性的善良和邪恶论对于自然界来说是错误的。而中国人普遍遵守人性善良论,结果中国的人种数量增加,而质量在几千年来是退化的,原因就是中国人在善良论下数量控制机制被破坏和忽视,人口膨胀,从而给长期的存在造成威胁,自然环境破坏、生物多样性破坏、资源枯竭、人性退化。 我讲以上的话语似乎和人的权力和义务没有关系。实际上是有很大的关系的。它们的关系就是人间社会的任何权力和义务都是以人性为基础的。第一,当某些人的人性的一个方面不能满足的时候,也就是人性的权力和义务不能对等的时候,这些人就有权力反对这种不对等的义务。而有些人在社会上取得了过于强大和过多的权力的时候,另外一些人其实从人性角度来讲相应的获得了反抗他们这种多余的权力。第二,当人种中权力和义务长期不对等,人性就会被严重压抑,当人性被严重压抑的时候,人种的安全就会得到极大的威胁,人的整个种群就会出现各种疾病和问题。第三,人的幸福感觉来自于人自身的人性满足和感觉满足,而不是简单地来自于物质财富的富裕化,因此当代人许多没有幸福感不是物质原因,而是人性的压抑造成的。简单的实用主义对于塑造幸福社会没有绝对的好处。第四,人性中有善良的一面也有邪恶的一面,但是这些都是围绕人的生存和延续而产生的,是人性的一部分,某些时候善良的一面会转化为邪恶的一面,有些时候邪恶的一面会转化为善良的一面;而在某些时候从不同的角度看,善良的一面就是邪恶的一面,而邪恶的一面就是善良的一面。所以法律的制定和遵守必须符合人性,而不是和人性相背离。从目前看我国的许多法律有违反人性的地方。 对于以上讲的第二种情况,有一篇博文举出的事例非常特别,也非常令人痛心。倪琼琳转载的博文《崖山之后无中国,阎吏之后无汉人》中披露,中国自从宋朝以后经历了多次种族灭绝事件,扬州十日、嘉定三屠、苏州之屠、南昌之屠、赣州之屠、江阴之屠、昆山之屠、嘉兴之屠、海宁之屠、济南之屠、金华之屠、厦门之屠、潮州之屠,沅江之屠、舟山之屠、湘潭之屠、南雄之屠、泾县之屠、大同之屠……场场惨绝人寰,死者无不以数十百万记。据说南京大屠杀的时候,日本军人只有五万人,而中国军民多达三十万以上,有人感叹中国没有血性男儿。中国人自豪地“引颈就戮”,无人反抗。这样的民族能没有危机吗? 但是,反观这个现象我依然认为是中国统治者过度统治的结果,是中国人的某些权力被剥夺的结果,是从人性角度看,权利和义务不对等的结果。中国的历代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都是反对武装人民的,是反对民间武器合法化的。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维护其统治收缴了全国的铜铁武器,大刀长矛然后铸成了几个铜人。当然,收缴武器有利于社会犯罪减少,但是是不符合人性的,它极大地削弱了人们的警觉性,减少了对社会不公平的反抗强度,从另外一个方面讲是降低了个体的生存能力和生存技巧,毁灭了人的种群自我平衡的能力。因此在战争时期表现特别突出。中国从隋唐以后被外国人统治的时期增加的根本原因就是中国人人性泯灭,血性泯灭,而血性泯灭的根本原因是统治者不让有血性的人存活。例如《水浒传》,有血性的人一律得到绞杀。绞杀有血性的人从人种方面来说是反向进化,就是软弱者生存,强大者灭亡,最后中国人的人种被进化成宠物化——只有吃喝本能,其它本能退化。 所以,权力和义务不对等的后果是严重的。即便是有短期的好处,但是长期必然是很坏很恶劣的。 我个人认为权力和义务的对等包括以下内容:第一:当你获得出生的权力的时候,你同时获得了死亡的权力。第二,当你获得杀别人的权力的时候,别人同时也获得了杀你的权力。当你被奴役被压迫的义务的时候,你同时获得了反抗奴役和压迫的权力。第三,当你被要求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的时候,同时应该获得法律和宪法的保护。反之,如果一个国家只要求公民遵守法律,而不提供保护,那么该公民就同时获得了违法的权力。第四,对于国家而言,当国家要求公民和企业缴税的时候,公民和企业同时应该获得所交的税款的使用情况的权力。但是恰恰在中国纳税人根本没有这种权力。而事实证明,如果没有后一种权力的存在的政府必然出现极大的问题——腐败问题和财政危机。第五,当你要求别人尊重你的时候,别人同时获得了受你尊重的权力,而你本人则有尊重别人的义务。 总而言之,从人性的角度看,人的权力和义务是同时产生,相伴相生的,人的权力和义务应该是对称的,相伴的,随从的。就那新疆的少数民族的恐怖分子来说也存在权力和义务的对称。新疆最近几年恐怖袭击不断,很多人认为应该对他们严厉打击,但是有些人则反思这种现象,他们反问:为什么在毛泽东时代少数民族的人不反抗,甚至热烈拥护党中央和政府,为什么以库尔班为代表的一大部分人热烈热爱毛主席,安心生产和生活,但是到了胡耀邦时代和江胡时代为什么邪教组织也多了,少数民族的反抗也多了,恐怖分子也多了?很显然,少数民族人民的权力和义务的对等平衡被打破了。 再说金钱问题,政府的职员工资高,高官腐败贪污,凭什么让老百姓买单?人民同时获得了反腐败的权力,获得了不信任政府的权力。 所以,从人性角度来说人是平等的,当人性不平等的时候必然发生反抗和扭曲。以我国上世纪前期的革命洪流来说,当时有千千万万的革命烈士宁愿不要生命,不怕被砍头,被残害,被肢解的,被诛杀九族的危险闹革命,就是因为反动统治着对于人性的压迫到了极致,出现了严重的权利和义务的不均衡,对于农民起义来说,这只不过是对人性平等的一种修正。 所以,当我们从人性角度来看社会的各种现象的时候,它们获得了存在的合理性。这种合理性是存在的根据,因此治理社会和国家就不能蔑视这种存在,而应该把它们考虑进去。不能一简单粗暴的方式处理新疆的恐怖分子,也不能以简单粗暴的方式处理邪教问题,也不能以简单粗暴的方式处理黄赌毒问题,也不能以简单粗暴的方式处理民间持有武器问题。
个人分类: 社会科学|1770 次阅读|0 个评论
爱人与情人能否和谐共处
热度 1 estudy 2013-2-9 06:44
爱人——老婆、妻子——能不能跟情人和谐共处?在适当的假设前提下,这个目标函数也有均衡解。 对这个命题的思考源自近来常听到的一句话:女儿是父亲前世的情人。本人去岁桂秋得一龙女,喜不甚喜,被亲朋好友说是遇到了上辈子的情人,自己也觉得这话不假。与一些养女儿和做女儿的同学朋友聊及此话,无不认同。既然未被证伪,“女儿是父亲前世的情人”这个命题算是成立了,可以作为推导其他命题的依据。 天下绝大多数母亲都和自己的女儿相处和谐美满,从丈夫(女儿)的角度来说,这不就是爱人和情人和谐共处了吗?是的,这里的爱人是当世的爱人,情人却是前世的情人,可是要讨论的命题并没有对爱人与情人在不在同一世做出限定,此结论屹立不倒。既已证毕,似乎可以总结如下:在爱人是当世、情人是前世的情况下,爱人与情人就能和谐共处。 没这么简单。仔细推敲这个结论就发现有问题,因为至少可以找到一个反例。考虑丈夫还有当世的情人,若与当世的情人生一女儿——这女儿自然也是前世的情人了——试问这个前世的情人能与当世的爱人和谐共处吗?多数情况下不可能。因此刚才得到的结论被证伪。 吸取这个教训,把结论表述得更严谨一些:在前世的情人由当世的爱人所生的情况下,她们能够和谐共处。这么说当然保险,但还是显得太狭窄了,最好能够考虑进更多的情况,把结论更一般化。 最好的拓宽莫过于包含进爱人和情人同在一世的情况。在我们生活的时代中似乎不容易找到合适的例子,看看往昔的时代去碰碰运气。古时男子三妻四妾是合法的,正妻自然是合法的配偶,说小妾是那个时代合法的情人应该错不到哪去。从很多途径都可以了解到,那时妻子给自己的丈夫找小妾(情人)的情况是时有发生的。老婆为老公介绍情人在当今时代不可思议,但是那个三妻四妾合法的年代,这种情况倒有可能是各 方都乐意的。既然丈夫的合法配偶可以多至三五,那么妻妾们之间除了一般情形的竞争的关系,也可能是合作的关系,特别是在妻子的竞争力较弱的情况下。在影视和文学作品中,我们恐怕都见到过这种情况:由于争宠争不力(可能是由于自身的某种缺陷,如不能生育),妻子把与自己同心的姐妹介绍给丈夫做妾,以此强化自己的竞争力。如果被介绍的姐妹能够因此而改善境况,她可能也会心甘情愿。同时丈夫也往往容易接受这种纳妾的形式。这种情况下,妻子为丈夫寻找小妾就是各方皆大欢喜的均衡局面,妻子自然也没有理由不和自己给丈夫介绍的情人和谐共处。 这是同在一世的爱人和情人和谐共处的一种情况,考虑这前面不在一世的爱人和情人和谐共处的情况,不难把整个结论扩展为:在情人是由爱人自愿引入的情况下,爱人与情人能够和谐共处。 这个话题再讨论下去,能否得出更有意思的结论,留给有兴趣的读者,以此小文为君添一笑。春节将至,祝各位节日快乐、笑口常开!
5473 次阅读|1 个评论
硬科学太软
热度 3 yuliping 2012-9-13 19:45
上次写了一篇博文,讨论“软科学太软”的问题,今天换一个话题——硬科学太软。 何谓硬科学太软,就是指自然科学太侧重理论,而忽视技术层面。或者说,我国的科学与技术层面的研究,对科学研究重视过多,而对技术创新重视太少。造成的结果是,我国制造业的关键设备依赖进口,产品质量难以达到一流,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 我从不否认科学的重要性,问题是,科学几乎都是可以共享的,我们花那么大代价从事科学研究,研究结果都要公开,这值得吗?更不要说我国的科学产出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投入产出比不高。 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是否应该重新思考这么一个问题:我国的科学投入与技术投入的比例合理吗?存在不存在重科学、轻技术的情况? 换个思路,如果我国科学研究投入一般,但注意跟踪国际前沿,主要精力和资源放在技术创新上,经过 30 年的努力,中国的技术问题我相信和发达国家先进水平应该没有任何差异了。到时,在采取科学与技术并重策略,可能是一种更好的战略。 当然,对于有关国计民生的重要基础科学不能放弃,要有重点,而不是现在的基础科学研究齐头并进,造成的结果是一堆矮胖子,每个都长不高。 2012.9.13 俞立平 于宁波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3737 次阅读|5 个评论
五、均衡与交通均衡
weberfrank 2011-9-23 17:16
接 第五节网络交通需求 ( 一)均衡也是概念而非事实 需求量和供给量,因为都只是意图,是无从判断是否相等的。但经济学家提出了另一个虚构概念“均衡”(equilibrium),定义为需求量与供应量相等的状态。 张五常坚持以个人为基本分析单位,重新定义均衡。在市场制度下,每个需求的人都以市价与自己的边际用值相比,然后购进或卖出。每个人这样做,其结果是每个人的边际用值皆与市价相等,而人与人之间对这物品的边际用值也因而相等。换言之,如果不同需求者对某物品的边际用值不相等,市场的均衡就达不到,而竞争购入或沽出的行为,会或大或小地影响市价,到后来每个需求者的边际用值相等。 若不管讯息或其它交易费用的存在,市场的均衡点是市价与每个需求者的边际用值看齐,达到了柏拉图情况。若市价与任何需求者的边际用值有差距,那么为了增加个人利益,市场的交易会增加或减少,市价也会变动,从而使市价与每个人的边际用值相等。数之不尽的需求者都因为争取个人利益而这样做,这些人的需求曲线加起来就成为一条市场对该物品的需求曲线了。这市场需求曲线与该物品的市场供应曲线的相交点之价,是市价,又称均衡市价,而每个需求者的边际用值与之看齐。 略 图 供需均衡 上述逻辑能够正确处理边际用值与市价不等而引起的好些重要现象,例如,价格管制而引起的多种行为。正确的分析,是如果价格被管制在市价之下,需求的一群见到自己的边际用值高于价格,竞争抢购不获,逼要付出金钱价格之外的其它代价来作补充而争取。这些其它的补充准则可能是排队轮购。 再加上交易费用的存在,如信息费用、量度费用和议价费用等,市价通常不等于每个需求者的边际用值。但我们可以说代价等于每个需求者的边际用值不会错,也是说,市场的均衡不一定达到,但一般的均衡是永远均衡的。均衡是否静态、动态,甚至是否存在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边际上看,供应需求的关系有向均衡的趋势。在均衡点上,不存在每个人能单方面改变其行为来增加自己的收入。 (二)交通网络均衡 1、庇古的公路与奈特的回应 有甲、乙两条公路,都是从 A市到 B市去的。甲路平坦而狭窄;乙路崎岖不平,但很宽阔。前者车行得快,后者车行得慢。驾驶的人要节省时间,会选用甲路。但多人选用甲路,挤塞就出现了。每个驾驶者用甲路,都轻微地阻慢了其它的车辆,但驾驶者只考虑自己的时间,不关心阻慢了他人。我阻你,你阻我,各顾各的时间成本,不管阻碍他人的。车辆流的路径时间代价均等。 甲路狭窄,挤塞愈来愈甚,到了某一点有些车辆就会转用乙路了。乙路虽然崎岖,但宽阔,不会有挤塞。在均衡点上,不考虑舒适,用甲路与用乙路的驾驶时间会相同。那是说,甲路挤塞的驾驶时间会与乙路崎岖但不挤塞的驾驶时间相同。 有趣的问题来了,如果政府强迫一部分车辆从甲路转用乙路,这些车辆是完全没有损失的。这是因为乙路没有挤塞,转用乙路与有挤塞的甲路的驾驶时间相同。但一部分车辆从甲转乙,剩下来用甲路的车辆会因为减少了挤塞而得益。没有人受损,但留用甲路的得益,社会的利益显然是改进了。 庇古的建议很简单。不用强迫车辆从甲转乙,但用甲路的要被抽税。他说有一个理想的税,不仅使某些车辆自动地转用乙路,而留下来交税用甲路的,社会总时间成本最小。奈特说庇古的公路不是私产。如果甲路是私产,在适当的制度安排下,竞争会迫使业主会选出一个“理想”的使用公路收费,与庇古的理想税收完全一样。 2、Wardrop用户均衡的几个版本 奈特(Frank Knigh, 1924)最早提出了交通网络均衡的概念,后来英国人Wardrop 1952将其表述为“交通网络均衡原则”或“出行选择最小时间成本公理”。Wardrop均衡原则有两个,分别被称为用户均衡(UE)和系统最优(SO)。后者指网络上总旅行时间最小,这情形下假设理想的组织者(政府、公司)协调所有人的路径选择行为,出行者也都严格听从该组织的指挥。 而前者,用户均衡,是指所有出行者独立地作出令自己的行驶时间最小的决策,有许多版本的定义: (1)Ortuzar的版本,个体出行者没办法通过选择其它路径来降低出行代价。 (2)Sheffi的版本,所有出行者独立地做出令自己的行驶时间最小的决策,在所导致的网络流量分布状态里,每个OD对之间所有被使用的路径的时间是相等的,并且不大于任何未被使用路径的时间。 (3)黄海军,先给出了“只有当不存在司机能单方面改变其路径并降低其阻抗时,一个稳定的状态才算达到,这是‘用户平衡条件’的特征”。然而,随后却也给出了与Sheffi同样的Wardrop均衡定义。 Wardrop用户均衡,隐含地指出,(1)车辆进行道路路径选择;(2)道路网络的使用不受限制,所有车辆公用;(3)选择的约束仅考虑“旅行时间”;(4)不考虑不确定性。 在这四个条件约束下,每个驾驶者为争取最大私利,会选择最小时间的路径,这时用户均衡的定义中的代价仅指时间,则上述两种定义是等价的。Wardrop用户均衡提出4年后,才由数学家Beckmann, McGuire 和 Winsten给出了等价数学表达式。 式略。 约束条件:略。 其中路段流量:略。 这是一数学规划问题,其中目标函数是路段旅行时间函数的积分,本身无任何直观的经济或行为含意,纯粹是一种用来推倒UE条件的数学构造(Sheffi, 1985)。根据上述规划问题的最优条件,可以推得 略;略;略;分别对应UE条件及流量守恒条件。 严格地来降,上述Wardrop用户均衡是路网机动车旅行时间均衡。这均衡可以一般化,即放松上述隐含假设条件,将用户的选择准则从仅是旅行时间,扩展到一般的交通代价,包括时间可靠性、货币、发车频率、换乘次数、是否有座位等。结合广义成本(或交通负效用概念),代入上述wardrop均衡的时间代价函数,可得网络一般均衡模型,能够分析方式选择、路径选择。详细展开将在后续章节内陆续进行。
个人分类: TRANSPORTATION|8188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二节 交通需求的分析方法
热度 1 weberfrank 2011-8-3 11:13
接 1.1.3交通需求的特征 交通需求分析,是分析交通需求与约束条件之间关系,通过适当地选取因变量、自变量和不变条件,寻找有解释力的关系形式(曲线、函数、模型)和描述,由此能够推导出可以观察和验证结论。交通需求分析与交通需求预测不同,前者以相对变化关系为目的,后者为了最终得到绝对的数量。交通需求分析的基础是个体交通需求分析,整体的交通需求,是每个个体交通需求的叠加。下文中如未专门指出,则均指个体交通需求分析。不过,现实中的人们对交通需求的整体表现更关心,它关乎着交通政策、运输营销、规划能力等实践活动。从个体交通需求转化为整体交通需求,如何处理是交通需求分析的重要内容之一。 传统上,关于交通需求的研究,大部分可以归属于交通需求分析的范畴。虽然许多工作是以交通流量预测为目的,以交通需求的整体表现为对象,但于今回顾,其中关于需求与约束条件的关系描述,对个体交通需求分析仍是有价值的。另一些研究,例如仅基于交通流历史数据,而利用时间序列法的增长率或回归得到模型,则仅可视为交通预测和估计。由于其中时间本身不具有实际含义,模型中需求与作为约束条件的“时间”的关系推不出可观察、验证的结论 。虽然这些理论应用于交通规划和设计并无不可,但由于缺少可观察的约束条件,对解释交通行为和现象是乏善可陈的。 追溯起来,交通需求分析的历史比交通工程学还要长,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萌芽时期 早期的研究关注社会经济活动及其资源的分布对整体交通需求的影响。19th世纪中期,Kohl(1850年)研究了资源的地理分布与交通网络(transportation network)的关系,可能是已知最早的含有交通需求分析内容的工作。Kohl讨论了当时的交通运输技术对整体交通量的影响,得到宏观层面需求与供应的关系。Ravenstein (1885)在城市间人口流动的研究工作中和Lille (1991)在铁路网络规划中分别提出了,广为人知的“重力模型”(gravity model)的最早雏形。Lille提出“出行定律”(Law of travel)来解释地理空间上各点之间的活动。该定律与重力模型(详细讨论见后续章节)在结构上非常相似。 20世纪前半叶,交通需求分析的有关工作主要是由一批社会学家(sociologist)和社会地理学家(social geographer)完成的。例如,Reilly(1929)的零售重力模型(retail gravitation),Stewart(1948)人口统计重力模型(demographic gravitation), Zipf(1946)城际交通重力模型。之后,交通需求分析的范畴发展了两项重要的主题。第一,解释城市范围内土地利用与宏观出行活动之间的关系成为研究重镇。最早的工作是Mitchell和Rapkin(1954)作出的。第二项,是由Beckmann、McGuire和Winsten(1955)的工作开启的,将微观经济学的分析架构引入交通领域,如需求定律(the law of demand)以及“均衡”概念。在此背景下,大量交通需求分析工作跟进了微观经济学的分析思路。今天来看,以经济学作为交通需求分析的基础理论是恰当和正确的,符合前述交通需求的特征,较之早期武断地套用物理万有引力定律有远为坚实的理论基础。 未完待续
个人分类: TRANSPORTATION|4938 次阅读|2 个评论
价格铸就商业“堡垒”
taoyingyong 2011-1-11 00:29
2010年6月,力帆集团董事长尹明善在回顾重庆摩托车与日本摩托车在越南的十年角力之后,感叹道:1998 年在越南市场上,梦Ⅱ型弯梁摩托每辆售价为2100 美元,而同型号的中国车到岸价仅为500 美元,国内企业便势如破竹拿下越南市场。但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没有几年光景,中国企业就兵败如山倒,日本摩托又重夺越南市场的头把交椅。 得而复失的原因是什么?好多中国企业人都在扪心自问(包括尹明善自己),痛定思痛之后认为,根源其实就在于中国企业最热衷的价格战,每辆摩托售价从2000多美元打到500美元,最后更是低到300美元,随着原材料涨价、汇率升值、贸易摩擦等一个个风浪袭来,就接二连三轰然倒下。反观以本田为代表的日本企业,始终稳定在每辆摩托1200 美元左右,产品质量稳定,售后服务完善,最终经受住了任何的考验。 在这场海外摩托市场的争夺战中,中国企业热衷价格战,后来却纷纷倒下,很多人将其看做同室操戈的结果。在这次失败的教训中,尹明善也仅认为价廉与物美两者之间很难调和,最终必然导致放弃物美而单纯追逐价廉,蜕变成一种逆经济规律而动的不理智举动。但是,真的是这样吗? 也许事实并没有这么简单。 诱人的弹性 如果你将中国企业在越南摩托市场的失利归结为中国人喜欢内斗、窝里反、互相拆台,只能说明你还没有真正懂得市场的规律,说得更明白一点,就是市场的需求弹性的规律。需求弹性是一个经济学中的概念,在这里我们当然没有必要去追寻这个概念的细节,而只需要知道它是价格战是否出现的最关键因素。价格战在什么情况下会出现呢?就是在市场具有很大的需求弹性时,即少量的商品降价就会获得大量的顾客(当然就包括竞争对手的顾客)。好了,既然我们已经明白了这一点,那么接下来我们将很快明白,中国企业在越南摩托车市场的价格战并非内斗、窝里反导致,而只是市场应有的规律而已。 中国摩托车企业大量的进入越南市场,而获得足够多的市场份额显然才是他们进入市场的初衷。如果只需少量的降价就可以获得大量的顾客群,从而扩大市场份额使自己的收益增加,那么为什么不降价呢?你不降,别人就会降,而且先降价者先得益。可能有人会说:但是价格战的后果却是日本最终将中国企业挤出了越南市场,如果中国的摩托企业能够联手起来组成同盟(即所谓的卡特尔),共抗日本摩托企业,那么就不会因为国际环境变化的冲击而竞相倒下。但要知道的是,这样的同盟中的每个成员的生产成本、经营目标都是不同的,在市场有很大需求弹性的情况下,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抗拒秘密削价就能获得更多垄断利润的诱惑的。除非将这些企业组织成为一个大公司,但是科斯定理却告诉我们,组织一个这样的大公司的成本将是非常高昂的,如此高的成本与价格战的后果其实无异。 也许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日本摩托企业为什么没有加入到价格战中?而要明白这一点,我们还需要了解一样东西,那就是均衡。 神奇的均衡 让我们先在脑袋里一起做一个光学试验: 暗室里点亮一个光源,光射向一个小孔,小孔后面竖起一张白纸。当小孔很小的时候,我们会在白纸上看到一圈一圈的水波样子的光环,这就是光的小孔衍射试验。 光学是这样解释的:当一枚单独的光子,穿过小孔后,它的轨迹会出现拐弯,究竟它落在白纸的哪里,谁也不知道。因此,一枚光子穿过小孔后的轨迹是没法预测的,但是,很大数量的光子穿过小孔后,他们的落点,会形成一道一道的涟漪,涟漪是可以预测并且有规律可循的,比如68.27%的光子会落在小孔正对白纸的很小一个部位(占约31.73%的位置),在这个部位之外,其它31.73%的光子会一圈一圈的分布在外,这就叫光的衍射。 我们站在一棵树下,树上的黄叶在随风飘落,某一片叶子会落在哪里,谁也不可能提前知道,但是,当很多的叶子落下来后,我们就会发现,绝大部分叶子(68.27%的数量),都落在了有限的范围之内(占约31.73%的位置),只有很少的叶子(31.73%的数量)可以飞得很远,我们虽然不知道每一片叶子的精确落点,但是,我们知道它落在哪里的概率。 在股票市场上,永远只能是31.73%的人赢钱,68.27%的人输钱。 68.27%的选择,会落在31.73%的区域内,这就是高斯正态分布所告诉我们的随机事件的分布规律,也是自然界所蕴含的神奇的均衡。同样,在自由市场里,一个企业在达到均衡时,也必定只有31.73%固定数量的客户,另外68.27%的客户是不确定的。均衡就意味着稳定,而稳定才能保证企业的长久发展,在自由市场里,一个稳定的企业是不可能拥有太超过或者太少于31.73%固定数量的客户的。 31.73%固定数量的客户往往是高端客户,竞争对手通过降低价格也不能将他们抢走。世界上的财富分布也是均衡的,31.73%的人拥有世界68.27%的财富,而68.27%的人只拥有世界31.73%的财富。68.27%的人往往在低价位的商品上徘徊,他们一般在同样品质(甚至差异化品质)的商品中寻求更低价位的。这就意味着这部分人可能并不是企业均衡所需要的那31.73%的固定数量的客户,他们可能因为价格低而不忠诚。换句话就是说,31.73%的固定数量的客户应该分布在一个价格并不低的特殊的价位处。可能你会说了,要在这个高价位处谋生,那是需要高品质的产品创新的,而这并不是任何一个企业随随便便就可以做到的。其实那只是因为你对创新理解的太狭隘,要知道,有一种创新是用价格逼出来的。 让价格成为你的市场壁垒 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星巴克的领导者有一个愿景,就是将咖啡卖到5美元一杯。而在上世纪90年代初,一杯咖啡5美元的想法在行业里面简直是荒诞不经,那时候市面上一杯咖啡的平均价格是50美分,5美元是完全不可想象的。 那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他们做了什么能够让顾客为一杯咖啡心甘情愿地支付5美元呢?   他们将咖啡杯比作一个盒子并在上面标上5美元,然后他们就开始想,需要往这个盒子里加入什么东西,好让这个价格对顾客来说物有所值?他们认识到为了让人们乐意花5美元购买一杯咖啡,他们需要创造一种完全不同的消费体验,需要提供更好的超乎常规的东西。为了让5美元物超所值,他们把咖啡厅装修得非常舒适,优雅,配上皮沙发,还有熊熊燃烧的壁炉,他们提供数十种高品质的咖啡供你选择,你点单后只需要几分钟就可以做好。所以现在人们排队购买,价格是5美元,而且大家好像都很喜欢这些咖啡。顾客在心里认为每一分钱花的都是值得的。 很多人往往惯性的认为,有了创新之后,才可能再为产品制定一个更高的价格,但却没有想到价格本身就蕴含着产品的内容,星巴克的例子很生动的告诉我们,价格有着更丰富的内容(激发创新)。其实,除了激发创新之外,价格还起着将其他竞争者挡在你的商业城堡之外的壁垒作用,这就是企业均衡将带给我们的一个意外收获。 光子衍射光斑、落叶落点、股市里的少数赢钱者,都是这个世界自由竞争之后均衡的结果,也是这个世界稳定的表现。当你所销售的商品在自由市场均衡之后,会拥有31.73%固定数量的客户,其他的客户却是不确定的。而要达到这种均衡,可能需要做的环节很多,不过有一条捷径不能忽视,那就是价格。当你为你的商品定制一个价格的时候,你往往已经为这个商品不停的注入或者拿出相应的内容,价格高一点就多一点内容,价格少一点就少一点内容,比如星巴克的例子。但是你可能没有想到一点,那就是当你为你的商品定制一个特殊的价位之后,你的长期客户就会固定在31.73%左右(见图1),这部分顾客你的竞争对手抢不走,市场外部环境冲击之下也丢不了。像瑞士的手表、德国的轿车、法国的洋酒、意大利的时装、美国的星巴克咖啡等等,它们的价格往往处于一个特殊的位置,这个价位尽管不低,但却刚好让它们拥有31.73%左右的固定数量的客户。如果有一天你发现你的商品正好处于这种情况,那么恭喜你,你的企业正处于均衡的状态。均衡意味着你的产品将被顾客群长期的接受,这样在受到外部环境冲击的情况下,你的企业也会纹丝不动,经久不衰。 中国摩托企业在越南市场的教训其实从进入的伊始,就注定了后来的结局。每个企业的生产成本、经营目标都是不同的,有些企业的目标只在短期,看到市场需求弹性大,往往进来插上一脚,降价促销捞了就跑,而有些本来想长久的企业可能由于产品还没有完全站稳脚也可能出于眼红,去跟着降价销售。短期可能确实客户量增加,但是均衡的法则告诉我们,固定数量的客户在均衡时只有31.73%,太多了也不是,太少了也不是。当你降价促销的时候,你有没有发现,你的固定客户数量可能已经太超过31.73%或者太少于31.73%,如果这样,那么你在长期就会被市场所淘汰,这才是市场真正的规律。而在越南市场上,日本的本田摩托所做的正是这一点,它们始终将每辆摩托的价格稳定在1200 美元左右,只赢得31.73%左右的固定数量客户,不会刻意降价寻求更多的顾客群。正是因为日本摩托符合了自由市场的均衡法则从而符合世界的稳定规律,所以它们能在经历国际环境变化的冲击之后,屹立不倒。 商品差异化的经验告诉我们,价格本身就像是一种符号,暗示了这种商品的品质与售后服务。但各位企业家所没有看到的是,图1所显示的那个高斯正态分布图中的特殊价位P更像是一个高高的商业壁垒将制定这个价格的企业牢牢的保护起来,使得它可以经受住任何风暴和来自竞争对手的袭击。而刻意的降价促销,可能就意味着自毁长城。
个人分类: 未分类|396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种研究非均衡经济学的方法------分岔
brbaba 2010-11-27 18:36
分岔指的是系统在参数变化到某值时其解的结构出现拓扑变化,即从一种均衡状态过渡到了一种非均衡状态。 已经有不少文献用分岔理论来研究非均衡经济学。以下是我用 Neimark-Sacker 分岔理论讨论了一个离散金融系统的动态分岔现象。 BaoguiXin,TongChen,JunhaiMa.Neimark-Sackerbifurcationinadiscrete-timefinancialsystem.DiscreteDynamicsinNatureandSociety,2010(2010),ArticleID405639,12pages. 点此下载上述文章
个人分类: 科研资料|3544 次阅读|0 个评论
单个交易的价值均衡理论(Value equilibrium theory for a transaction)
TIANLI99 2009-10-14 09:29
Value equilibrium theory for a transaction Ai Wu Research on Financial and Economic Issues(in Chinese), No.2,pp.18-21,2008.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CJWT200802002.htm : 《财经问题研究》 2008年02期 加入收藏 获取最新 单个交易的价值均衡理论 武爱 【摘要】: 在经济理性新数学模型的基础上,界定了商品价值、买者价值、卖者价值三个概念,将单个交易的交易均衡定义为买者价值和卖者价值的价值均衡,在此基础上尝试性地建立了新的市场交易均衡理论,运用解析几何方法,求出了交易均衡价格的数学解。 【作者单位】 : 大连理工大学经济系 【关键词】 : 交易均衡理论 均衡价格 价值均衡模型 【分类号】: F272 【DOI】: CNKI:SUN:CJWT.0.2008-02-002 【正文快照】: 交换方式按照人类社会进化的时间序列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原始社会盛行的,主要以物物交换即商品直接交换的交换方式(exchange);另一种是现在流行的,主要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间接交换的交换方式(transaction)。现在经济学的交换研究 主要以研究第一种商品直接交换方式为主,我 推荐 CAJ下载 PDF下载 不支持迅雷等加速下载工具,请取消加速工具后下载 CAJViewer7.0 阅读器支持所有CNKI文件格式, AdobeReader 仅支持PDF格式
个人分类: 经济管理论文|3796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19: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