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重复发表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科研诚信 | 一稿多发?重复发表?小心踩雷!
热度 1 Hindawi 2020-7-16 10:00
何谓一稿多发,重复发表? 为什么会有这种问题?它们如何发生的?现今社会有何解决方案? 通常,期刊仅允许每篇论文有一个正式的版本,以确保 研究论文能够有效的记录学术研究的工作 。为了避免重复发表,大多数出版社都不允许一稿多投及重复发表。 重复发表 同一篇论文出现在不同期刊时,便会随之产生一系列问题。 首先,作者的发表记录会产生 误导性信息 。他们的一篇论文会被统计为两篇,导致其他研究人员不清楚哪个版本是首选的引用版本。 其次,对已发表文献进行分析,同一实验结果出现在两份不同出版物时,会引发更严重的问题。在系统综述分析中,这可能会导致 数据过度使用 的问题,对患者治疗和进一步研究造成负面影响。 此外,期刊也会受到影响。如果作者同期刊签署了版权协议,此时,已经发表过的论文出现在了另外一家期刊上,则会产生 侵犯版权问题 。 由此引发的另一个问题是,一旦重复发表被发现,通常作者至少有一篇论文会被退稿。博客Retraction Watch曾报告过一些因重复发表而遭退稿的案例。这些退稿的原因并非只有同一篇稿件发表在不同期刊,还包括不同论文出现相同结果的案例,以及另外一种语言版本的二次发表。 一稿多发 一稿多投是指同一作者或同一研究群体,在期刊编辑和审稿人不知情的情况下,试图或已经在两种或多种期刊同时或相继发表内容相同或相近的论文。 为避免一稿多发,许多期刊都制定了相关指导方针,Hindawi也不例外。1969年。弗朗茨·英格尔芬(Franz Ingelfinger)为《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制定了一项政策, 要求作者和研究人员在文章未经过同行评议发表之前,不得向大众媒体公布其研究成果的细节。 此后,其他期刊也开始采纳这一“英格尔芬格规则”(Ingelfinger Rule)。 尽管有政策的限制,一稿多发现象却仍在发生。发现一稿多发问题的往往是同时在两家期刊供职的审稿人或编辑,或者剽窃检查软件。一稿多发的行为如果在稿件的同行评议过程中被发现,通常会被退稿,有些期刊编辑部可能会在退稿的同时函告作者所在单位的相关部门。 当期刊收到作者投稿后,期刊的编辑和审稿人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论文的审查上。 重复投稿会占用出版社在其它论文上投入的时间和资源 。而一稿多投的作者通常会忽视那些他们最终不会发表期刊的审稿人的批评意见。 很多情况下,年轻的研究人员可能并未意识到一稿多投的做法是不对的,尤其是第一次投稿的时候。他们可能希望加快发表流程,尽快发表第一篇论文。或许他们会病急乱投医,希望在自己最青睐的期刊上发表论文,即使他们知道自己的论文有更适合的期刊发表。还有一种可能性是,他们认为不同语言的稿件版本可以引起更多人的关注。他们并未意识到这样的做法是错误的。希望论文尽快发表,得到全球更多科研人员的关注,以及在不同的研究中引用相同的数据,这些想法都是合情合理的,但一稿多投并不是正确的解决办法。 解决方案 许多出版社允许作者向预印本服务器提交论文。 预印本的论文未经同行评审,也未正式由出版社编辑或排版。 传统形式的科学出版物评审和出版周期十分漫长,一篇论文从投稿到发表往往要经过数月甚至一年之久。 某些科学领域的发展十分迅猛,需要更方便快速的科学交流形式。 对此,可以采取以预印本形式发表著作。在预印本服务器储存的期间,所有科研人员均有机会拜读作者的原始手稿。 预印本在某些特定科学领域的使用更普遍。始建于1991年的arXiv早就发展成为一个多学科的综合预印本平台,其中物理、数学、计算科学、定量生物学、量化金融、统计学、电子工程、系统科学和经济学等都已经形成了庞大的论文档案。侧重于某个专业领域的平台也有不错的人气,比如化学方面的chemRxiv,医学平台medRxiv,当然也包括专注生命科学的bioRxiv。 对于部分出版社而言,采用预印本意味着完善重复发表的政策,因为英格尔芬格在最初制定该政策的时代,在线发表仍处于萌芽状态,所以对预印本并不认可。 如今,许多出版社明文规定,如果作者之前上传了一份未经评审的预印本,出版社仍有可能发表其论文,就像作者在某个会议上就某主题发表演讲后,出版社仍允许他发表有关主题的论文。 点击了解出版社的预印本政策。 SHERPA/RoMEO数据库列出了出版商和期刊对稿件自存档的政策。 如果您正在撰写采用相同数据集的两篇不同论文,或者希望自己的论文能以不同的语言版本发表, 您一定要与编辑充分沟通,让他了解你的计划,他们有可能帮你找到实现目标的方法 。国际医学期刊编辑委员会(ICMJE)列出了可以接受二级出版物的一系列标准,但前提是获得编辑的批准。 总之,一稿多投违反大多数出版社的政策,可能导致发表时间的延迟甚至退稿。与编辑进行开诚布公的沟通交流,可以先在预印本服务器上发表,同时一定严格遵守反重复投稿和重复发表政策。 作者:Eva Amsen 科学作家和科学传播者,具有丰富的科学出版社的社区管理经验。 点击查看Hindawi出版伦理规范
8022 次阅读|1 个评论
再说说文章的重复发表
热度 3 Enago 2015-7-2 16:50
文章的 重复发表 是一个经常能遇到的问题,在以前看英文很头疼的年代,中文的文献搜索引擎还没有像现在这么强大,雷同文章不太容易给发现。但即使这样,还是遇到见有好几篇中文的期刊文章,名字有点不一样,但是里面的内容基本上是一样的,或者稍稍有了一点点变动。后来学生毕业对文章有硬性的要求了,后来发文章需要SCI了,就得往英文期刊去发表了。为了满足文章发表的数量要求,最常见的就是先发个中文的,然后翻译成英文投个英文期刊的,当然这里不好说就算是重复发表了,毕竟照顾一下那些不喜欢英文的科研人员也是个有公德的事情,再说了发个英文的文章提高一下国际影响力也是有积极意义的,所以大家也不会去追究这样的做法算不算重复发表了。 --- 阅读原文 请点击链接造访 【英论阁学术院】再说说文章的重复发表- -- 前几个月审了两篇IEEE期刊的文章,稿件后面的作者简介写得很清楚,第一作者都是国内高校的在读博士生。在查看参考文献的时候,发现两篇文章分别跟其中引用的一篇最近一两年内发表的文章非常相近。短时间内遇到两宗跟重复发表相关的事情,还是觉得有必要再把这个话题掰一掰。 第一篇文章引用了一篇当年3月份才发表的同期刊的一篇文章,作者列表一样。两篇文章比较一下,就是introduction部分加了一小段,说这篇文章是在ref. 的基础上对理论做了significant的改进,而且跟实验做了比较。再看理论部分,一模一样的,也是多了最后两段话,考虑了模型里面另外两个连接点的热阻,就是最后的公式里面多串了两个热阻。最后所谓的实验,就是把参考文献的方框图换成了一个照片,然后说跟实验吻合的更好了。如果说模型真有明显改进那还就算了,那多考虑的两个热阻本来就是无关紧要的。没得说,审稿意见也很好写,没写重复发表,只是说这个incremental work实在是太牙疼了。一般人还真不好意思拿出来写。 另外一篇文章的背后居然包含了编辑以及审稿人2跟5的意见以及作者对审稿意见的回复。这是咋回事哦?仔细读读原来这个哥们已经投了一次,审稿人1,2,3已经有了审稿意见,1的意见我没看到,估计没有太反对。2跟3比较负面,都是说文章的内容跟参考文献非常接近,结果是文章被要求要补充上significant的内容。编辑也说了,期刊是不接受incremental跟没有什么new results的文章的。这次要审的内容就是修改后的文章以及作者对这些审稿意见的回复。有了其他人的审稿意见,审文章就很有方向了。下载了参考的文献和之前的被拒版本一比较,还真是像。只是第一作者不一样了,其他作者都一模一样。我估摸着这个情形是师兄发了文章,毕业了走了,后面的师弟接着干,但是又不好搞出点什么新东西,那就拓展一点吧。所以文章的框架就很像了,introduction部分基本上一样的,理论部分基本上一样的,不一样的地方就是把参考文献的几个公式合并成一个公式,当然理论部分出来的结果也差不多。现在的版本比原先被拒的版本有进步的地方就是,原先有一小段使用商业软件模拟的结果,现在变成两段了,还跟理论结果做了一个俺觉得很不充分的对比。这所谓的改进版本能发表吗?俺觉得上次的审稿人简直就是太客气了,这还什么大修,这么高的相似度怎么修啊。而且就是现在的这个版本,相似度都差不多70%了。虽然知道学生是需要文章毕业的,但是就事论事吧,还是写了个很负面的审稿意见。 对这两种情况,我很好奇的就是,学生写这么样的文章导师知道吗?导师真的认真读过吗?导师如果读过了还觉得是可以投稿的吗?文章给人一顿批评导师面子上能过得去吗?学生舍得让导师这么没面子吗?以后在道上还怎么混呢? § 博客内容皆由 英论阁 资深学术专家团队撰写提供 § ------------------------------------------------------------------------------------------------------------------------------------ 您可能感兴趣的博文: 1. 一个课题能发几篇期刊文章? 2. 巨型杂志上发表文章的好与坏 3. 做精品文章 -------------------------------------------------------------------------------------------------------------------------------------
5997 次阅读|4 个评论
学位论文可否拆分为期刊文章发表?
热度 57 jintuo 2013-7-14 05:50
对于题目中的问题,博主赵大良撰文提出看法:“ 这个问题很难回答,道德的规范不是那么明确的。 是否申诉,一看自己是否 能 按高标准 评价,没有瑕疵 ;二是学校的政策是否一致——也就是说在自己单位这算不算瑕疵;三是, 申诉 胜算的可能有多大, 有资源或者 是否 自己牛乎的 可以抄 单位 的鱿鱼 。如果具备这些条件,那么可以依此来在单位建立起一套评价规则 。 但是,我认为难!”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71721do=blogid=707789 对于这一观点以及作者的中篇解释,大多数跟贴表示异议,但没有给出较为系统的理由。我代为总结如下: 1)学位论文的内容拆分成Journal articles是整个科学界的约定成俗,个别机构将其当成问题实属无知。 2)重复发表的道德缺失在于为了个人利益浪费了科学出版资源,加重了查找科学信息的难度,同时引起了科学家之间的不公平竞争。按照约定成俗的做法将学位论文拆分为便于查找的journal articles不但方便了同行,而且不引起任何不公。 3)既然一有整个科学界惯例,二无职业道德缺失,这件事的是非曲直清清楚楚,根本不需要搞什么道德标准高下的道德瑕疵、人生目标的设立、有无遮丑的资源等等来自扰。
35983 次阅读|66 个评论
用不同语言发表同样研究算重复发表吗?
热度 5 editage 2013-3-5 20:39
尊敬的 Eddy 博士:   我想知道不同语种如国内中文期刊发表过的,能不能在国外英文期刊发表?即国内认为的不同语种期刊发表同一篇或相近论文,不算一稿两投,在国际上怎么看?   这个问题跟我上个礼拜的博文《 自我抄袭有什么大不了? 》相关而且相当有趣。重复发表算是一个灰色地带,所有的作者,甚至期刊编辑们都不是很清楚。大部分的时候,重复发表被视为学术造假, 国际医学期刊编辑委员会 (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f Medical Journal Editors ,简称 ICMJE )则用“再次发表( secondary publication )”来称呼可接受的再发表文稿,包含为了让更多的读者看到,在另一个期刊再发表或用另一种语言再度发表的研究。   不过,即使用其他语言进行重复发表,仍有几项准则须遵守: 作者必须获得双方期刊编辑的许可,再发表的期刊编辑一定要有首次发表的论文内容 前后 发表的时间至少间隔 1 个礼拜 再发表必须要针对不同的目标读者,并且确实呈现首次发表内容中的数据及解释 再发表的题目应表示出该论文已发表过,封面注脚必须提供首次发表的信息。   针对你的问题,用另一语言重新发表已经发表过的研究,在不满足上述情况时是会被视为一搞多发的,最重要的是应该告知两边的期刊编辑并且编辑们都接受再发表。   希望这回答了你的疑问,欢迎发表你对这个议题的其他意见或问题。 ∷ Eddy 博士国际期刊发表支持中心内容由 意得 辑 英文论文翻译 专家 团队 支持提供 ∷ 【意得辑提供专业 英文论文编校 、 学术论文翻译 、 英文期刊发表一站式服务 www.editage.cn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文同步刊载于 意得辑专家视点 频道: http://www.editage.cn/insights/eddy/用不同语言发表同样研究算重复发表吗?
个人分类: 国际发表要闻|8829 次阅读|9 个评论
自我抄袭有什么大不了?
热度 5 editage 2013-2-22 17:16
尊敬的 Eddy 博士:   最近我投稿的稿件遭到拒稿,期刊说里面的数据有部分跟我之前已经发表的内容重复。我是用了一些以前的研究数据,因为这是同个研究的延伸,究竟在我以后的研究引用自己先前的研究数据真的是这么无法接受的吗?   期刊对你稿件做出的决定我感到很遗憾。   重复发表( redundant publication )又称作 自我剽窃 ,意指作者重复发表同样的研究或是在新研究中再次使用先前的发表过的部分内容。如果作者再次使用属于自己版权的研究时有明确标示引用的出处那是没有关系的,可是如果作者把已经发表过的内容重述成新的研究则是不道德的做法。   重复发表也可能侵犯版权,一旦文稿被接受发表,作者需要签署版权书递交给出版社,其中作者必须保证该研究为原创,全文并无有发表过的记录。虽然作者可以适当标示引用先前发表的研究,但重复发表研究数据是不道德的。   根据出版伦理委员会( Committee on Publication Ethics , COPE )的 准则 ,期刊编辑如果发现重复发表情事应考虑撤稿。为了避免重复发表的稿件递交上来,每个期刊则有各自的方法,例如《 新英格兰医学期刊 》(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坚持作者要递交跟投稿期刊相关的已发表论文、正在准备的论文、或是投稿到期刊的论文等给期刊编辑。   根据你现在的状况,你的研究是构建在先前已发表的研究上,清楚标示出所有你引用先前研究的部分是很重要的,然后,建议你在投稿信中对编辑说明先前发表研究是此次研究的基础。 ∷ Eddy 博士国际期刊发表支持中心内容由 意得 辑 英文修改 专家 团队 支持提供 ∷ 【意得辑提供专业 英文论文编校 、 学术论文翻译 、 英文期刊发表一站式服务 www.editage.cn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文同步刊载于 意得辑专家视点 频道: http://www.editage.cn/insights/eddy/自我抄袭有什么大不了?
个人分类: 国际发表要闻|8789 次阅读|9 个评论
审稿札记:漏掉/故意隐瞒前期工作应该是重复发表的嫌疑
热度 1 laserdai 2012-8-7 18:14
最近给J. Phys. Chem.审了一篇论文,注意到了一个比较严重的学术问题,看到作者中没有中国人/华人的名字,因此在不违反保密原则的基础上,把它简要纪录下来,希望能让一些读者有点借鉴。还因为,再过一段时间这些都会被忘记,至少也没有了清晰的记忆。 该论文的第一作者是美国某大学的助理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最后一位作者/投稿的通讯联系人是欧洲某大学的教授。该论文主要是描述了一种有机纳米线(organic nanowire)的制备(fabrication)和表征,并使用了一个理论方法对里面的能量传递作了分析。 编辑找到我审稿的原因,我推测,很可能是因为我以前研究过同种有机材料,对该材料的物理结构和其中的光物理过程比较熟悉,况且里面使用的理论方法处理更适合于有物理学背景的审稿人。 反正稿件来了,研究课题不偏不倚,就认真审吧。 书中暗表,其实,纳米领域的研究绝大多数是水分(国内的情况这里就不顺带说了),因此带着平常心看待,能绕人处且饶人,能给通过就通过,只要让我找到足够的理由。 该稿件总的内容还算不错,制备表征分析讨论甚至简单的理论方法处理都有,应该是一篇不错的工作,明显感觉到要给它顺利通过了。 于是,最后一遍审查,认真看了看前言(introduction)部分的写作,发现只是广吹了一番有机纳米线的好处,比无机/半导体纳米线优越的地方,但是,为什么要做这个课题,别人进展怎么样,自己的前期工作有没有等我所需要看到的细节问题,一概没有。当时我就开始发毛了,怎么前言写得这么糟糕,想法改为:必须认真修改后,再审。 虽然你作者没有写,并且我对这些材料器件的制备领域等不是十分太熟悉,但是对有着牢固凝聚态物理基础的人,这没有任何大问题,因为这不是更高档的杂志,也不是前沿突破工作,用不着去web of science认真去查,google一下就可以了,分分钟的事情。 结果出来了,作者们的前期工作第一页搜索出来了超过10篇,都是发表在材料领域的期刊上的,居然有一篇还被nature的科技新闻编辑点了一下,这应该很有料的,为什么不在这篇稿件中简单陈述一下? 回头再看引用的论文清单,居然自己的论文一篇都没有引用! 搜索出来的结果中,随便点击了几篇,扫一眼题目,摘要和里面的图表,发现和该稿件中的实验部分几乎一样,只有理论方法处理部分没有。 这下心中有数了。审稿意见很容易处理了。 总的意见:大改以后再审。 给编辑的信中说:大意如下, 有机纳米线是个很好的研究领域。该篇论文介绍了某有机纳米线的制备表征和理论方法处理.... 然而,我很遗憾地注意到几个严重的关切的问题: 作者有几篇很好的前期工作,都没有被提到或者引用,比如, * Physica E ;*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B; * Adv. Mater. ; * small ; * Chem. Mater. 等,论文标题,年卷页码都给出了,这里忽略。 从common sense上说,前期的工作应该是后来的工作的基础。我认为,作者应该首先介绍他们的前期工作,然后这篇介绍最新取得的进展,所以,前期的工作都应该被提到和引用,如果没有必要这篇不能重复报道以前的结果。作者省略/故意隐瞒他们的前期工作,让我感到有重复发表的嫌疑( possible suspicion of duplicate publication )。 还有其他几个问题,比如摘要写得很糟糕,等等,这里省略。 相信编辑正在处理,不知道后来结果如何。
个人分类: 科学丑闻|6166 次阅读|1 个评论
关于论文重复发表的界定
susheng 2010-10-11 18:30
在科研工作中,就相关主题进行深入研究发表系列文章的时候,无可避免的会碰到如何界定重复发表界限的问题。前段时间向导师汇报工作时,导师就提出为避免重复发表的嫌疑,要争取少发论文。 但准确的重复发表的界定始终是个问题。 今天看文献的时候就看到 相同作者以不同的作者排序发表的 两篇相同 题目的论文,内容也多有重复,出版时间前后脚差一个月,相互之间没有引用。发表的刊物一个是物理评论快报,一个是美国科学院院刊。作者是来自伦敦大学帝国学院的知名教授。按常理,这种牛人是根本没有必要重复发表,但严格地按常见重复发表的界定范围,这种好像又该算作重复发表。 又比如,电气领域有个I Dobson,曾经在IEEE系列刊物中列入被引次数前十,是电力系统唯一的代表。该教授发现了电网大停电的自组织临界性,提出了机理解释,并建立了一系列的模型,做了非常透彻的分析。写了大概3,40篇论文吧,有近二十个journal paper。虽然Dobson教授确实是一位值得尊敬典范,但如果按严格界定的话,总可以挑到比如图片重复利用,论文引言表述有点重复之类的小纰漏。如果将一个明显没有不良动机的人套 到一个评价体系上都会有问题的话,是不是这个评价体系本身也值得讨论? 对国人来说,中英文并行,更是一个麻烦。用一张语言发表以后,再到另一个语言下标注出处的投稿,肯接受这种形式投稿的刊物可见度恐怕难得有足够的可见度。 期待能有更好的解读。期待能 有一个公认可行的体系。
个人分类: 科研笔记|11857 次阅读|2 个评论
重复发表(duplicate publications)的文献计量分析 1972 - 2010
xupeiyang 2010-5-13 08:43
http://www.gopubmed.org/web/gopubmed/2?WEB1mOWEB10O00d000j10020001000h01000900001 从美国PUBMED数据库中检索到重复发表(duplicate publications)的研究论著366篇,分析结果如下: 366 documents semantically analyzed 1 2 Top Years Publications 2007 36 2009 35 2005 30 2004 30 2008 26 2006 26 2002 23 2003 22 1992 13 1994 12 2010 11 1998 11 2000 11 1999 10 1993 10 2001 9 1996 7 1991 7 1997 6 1987 5 1 2 1 2 Top Countries Publications USA 50 United Kingdom 25 Canada 22 Germany 8 Italy 7 Switzerland 5 Netherlands 5 Spain 5 Australia 4 Greece 3 Japan 3 Czech Republic 3 New Zealand 2 China 2 Austria 2 France 2 Chile 2 Sweden 2 Hungary 1 South Africa 1 1 2 1 2 3 4 5 Top Cities Publications Milan 7 Hamilton 7 Toronto 6 Cologne 6 London 5 Amsterdam 4 New York 4 Athens 3 Dallas 3 Manchester 3 Cleveland 3 Oxford 3 Ottawa 3 Prague 3 Auckland 2 Berne 2 Perth 2 Madrid 2 Santiago 2 Geneva 2 1 2 3 4 5 1 2 3 ... 13 Top Journals Publications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13 Bmj 8 Nature 7 New Engl J Med 7 Diabetes Care 5 Ned Tijdschr Geneeskd 5 Lancet 4 J Cardiothorac Vasc Anesth 4 Med Clin-barcelona 4 Intens Care Med 4 Otolaryng Head Neck 4 Chest 3 Clin Oral Implan Res 3 Jama 3 J Cardiothor Vasc An 3 Br J Surg 3 Tidsskr Nor Laegeforen 3 J Am Geriatr Soc 3 Laryngoscope 3 Ugeskr Laeger 3 1 2 3 ... 13 1 2 3 ... 57 Top Terms Publications Humans 196 Patients 65 United States 47 Evaluation Studies as Topic 43 Peer Review, Research 35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as Topic 30 Surgery 27 Adult 25 Peer Review 25 Data Collection 21 Pharmaceutical Preparations 19 Biomedical Research 19 Conflict of Interest 19 Incidence 18 Mortality 18 Population Characteristics 16 Ethics 16 Confidence Intervals 15 Electrons 15 Electronics 15 1 2 3 ... 57 1 2 3 ... 45 Top Authors Publications Johnson J 7 Kennedy D 7 Weber P 7 Weber R 7 Benninger M 7 Ruben R 7 Smith R 7 Sataloff R 7 Weir N 5 Niparko J 5 Levine P 5 Rosenfeld R 5 Schwarzer G 5 Bohlius J 5 Engert A 4 Zetterstrm R 4 Bier D 4 Garfunkel J 4 Lucey J 4 Spranger J 4 1 2 3 ... 45
个人分类: 信息分析|4354 次阅读|0 个评论
什么时候论文可以重复发表?
swguo 2010-3-12 21:50
重复发表 指 作者 将自己 内容大致相同的学术论文在 多家 期刊发表 的行为。这种行为 现在多 被认为 也是学术不端行为的一种。许多期刊的编辑对此行为也不喜欢。但是,有一种情况,不少学术期刊允许 2 次发表。例如,你已经在国内的一家期刊用中文发表了论文。但是,在西方由于掌握中文的人不多,你可以将你的论文写成英文,投给国际专业期刊。然而,你必须向编辑明确申明你的中文论文已经发表在某某期刊。如果论文确是内容新颖、质量上乘,那么,你的论文就可能 2 次发表了。 事实上, 这种 2 次发表现象的确存在。比如芬兰人在本国用芬兰语发表后,翻成英文, 还有可能在英文的国际期刊上发表,因为能读懂芬兰语的人毕竟不多。 当然,本文主旨并不是在鼓励国人借此机会 2 次发表论文。笔者也是在最近在参加一个编委会时得知的。
个人分类: 未分类|7235 次阅读|2 个评论
审稿人的责任
热度 1 Synthon 2010-1-15 05:56
这两天看见科学网关于重复发表/过度引用的文章不少,比如武夷山老师的《 没有压力是不行的,压力过大是万万不行的 》,讲科研工作者在过度的考评压力下重复发表的故事;再比如黄庆老师的《 投稿者也要尊重审稿人 》,讲重复发表别人已经完整的工作,被黄兄作为审稿人发现的故事。 很巧,读完这两篇文章,导师拿了一篇文章走进来,说他被邀请给这个文章审稿,正好这个文章跟我们的研究兴趣吻合,于是找我聊聊。文章本身很有意思,是好文章,太专业的东西暂且不表。但是有个小问题,这篇投向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的文章,跟作者之前发表于Physical Review B上的文章,重复度有60%以上。 我于是就跟导师说,是否应该因此拒掉这篇文章。导师说,判断是否重复发表/过度引用,是编辑的责任,不是审稿人的责任。编辑把文章交到审稿人的手上,就说明经过他的判断,这篇文章没有职业道德的问题,可以发表。作为审稿人,我们只关注这篇文章学术上的问题。我可以给编辑单独写信,让他知道他也许忽视了这里过度引用的问题,但是作为审稿人,我们不能把这一点写到审稿意见里面去。这不是我们审稿人的责任。 我导师说的是否正确?审稿人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怎么处理?还请大家一起来探讨!
个人分类: 科教评论|11257 次阅读|20 个评论
博士学位论文与相应公开发表论文之间的关系
热度 2 jjzhu 2009-6-15 08:13
在上一篇博文( 2009 年 5 月 18 日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32706 的评论中,有学者提出如下问题: 1 )学位论文中未公开发表的内容,在答辩通过后能否再投稿期刊公开发表? 2 )学位论文与相应公开发表论文之间是否存在重复发表或抄袭与剽窃的关系? 查阅了相关文献,结合本人课题组的处理方式,对上述两个问题做如下说明,欢迎学术期刊圈的老师及对此有兴趣的同仁批评、指正。 目前国内外不同单位在对学位论文的发表权限规定各不相同。 首先不同国家不同,陈传夫,吴钢,唐琼在欧美高校学位论文开发利用版权政策调研及启示( http://www.adge.edu.cn/NewsContent.aspx?newsId=339 )一文中列举了以下实例:英国版权法规定学位论文属于未发表作品;而美国则突破了学位论文是未发表作品的观念,鼓励、要求学位论文公开,如,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规定,博士论文是报道研究成果的出版作品,当论文提交到大学图书馆装订和归架以供公共利用时,就构成了论文的出版,再如,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规定,学位论文如果不是限制在学生所在机构或限定范围的用户群体获取,就认为是版权法意义上的出版物,如学位论文如果能被校园外的服务器链接获取,即可认为已经出版;在德国,如果学位论文被通过,则要求将其以其他形式公开发表,此后大学才授予学位申请人学位(注:论文公开发表的形式多样,包括在出版社出版,拍成缩微胶卷存储于图书馆,向作者所在大学图书馆、德国国家图书馆和其他图书馆传递几十份论文印刷册子,以电子形式向大学电子图书馆传递学位论文等)。在日本,学位论文的内容是可以再次公开发表的,并不构成 重复发表、抄袭或剽窃;另外,日本有些大学的内部学报,虽然是公开发表的,但由于受发行数量的限制(少于一定数量),也可以再次投稿正式期刊发表而不构成重复发表。 在我国,好像也没有统一的规定,各大学或研究生培养单位可能有自己的要求(欢迎各大学、科学院各所有相应规定的同仁提供相应资料)。我个人的理解(课题组的处理方式),学位论文与相应公开发表的论文之间不存在抄袭与剽窃,也不构成重复发表,其原因主要有: 1 )学位论文是非正式印刷出版的,一没有书号、二没有公开发表的论文号,且印刷数量极少(按我国的出版管理条件,不是公开发表的均可以再次公开发表,不准确?); 2 )自己的实验(仅就我自己的专业,试验生态)内容,无论是先有学位论文还是先有公开发表的论文,是可以互用的,但发表相应的论文在格式上应与学位论文有严格的区别,因为学位论文较期刊发表的论文复杂的多,因此,拟公开发表的论文在语言、结构、完整性等等诸多方面,都应该重新组织; 3 )国际通用学术创新表现形式大多是以公开发表论文为准。因此,我认为,没有发表的学位论文内容,可以转换形式再次公开发表。不知上述理解是否正确,欢迎知情者批评指正。
个人分类: 未分类|14109 次阅读|6 个评论
覃东欢,迅速果断地捍卫了自己的学术声誉
zmwang 2009-5-23 23:13
Wed, May 20, 2009 at 8:29 PM 我收到来自innominate@yeah.net的匿名举报,说是Donghuan Qin等作者在Nanoscale Research Letters刚上线的论文是重复发表。 Wed, May 20, 2009 at 8:40 PM 我马上就把举报电邮转发给Donghuan Qin,要求他作出解释。同时我开始对比举报人所附的两篇所谓重复发表的文章。令我诧异的是,这两篇重复发表的可能性很小。 Wed, May 20, 2009 at 10:10 PM 在一个半小时后,我就收到了Donghuan Qin的答复电邮,迅速果断。明确指出两篇文章的不同,同时说明两篇文章已经前后引用。 Wed, May 20, 2009 at 10:31 PM 21分钟后,Donghuan Qin又发来电邮,指出两篇涉嫌论文中更多的不同之处,同时合理地猜测举报人可能是只是从论文题目推论重复发表嫌疑。 Wed, May 20, 2009 at 10:52 PM 又是21分钟后,我把Donghuan Qin的两次答复转发举报人。 Thu, May 21, 2009 at 1:14 AM 在两个小时二十二分钟后,举报人答复说,他们还是认为有70%以上的内容重复。并说知道我在科学网的博客,建议让更多人来判断两篇论文是否重复发表。 2009-5-21 16:20:39 (北京时间) Donghuan Qin首次在我的博客再用中文答复,我也由此知道他的中文名字是覃东欢。 2009-5-21 22:11:40(北京时间) 2009-5-21 22:35:46(北京时间) 2009-5-21 22:37:13(北京时间) 2009-5-21 22:38:11(北京时间) 随后,覃东欢又连续四次或英文或中文评论,坚决果断地捍卫自己的学术声誉。 科学网博主们马上就做出了自己的判断: 2009-5-22 5:30:18(北京时间) andrewsun“感觉举报人基本上是没看懂” 2009-5-22 11:35:57(北京时间) nanowires反问举报人“有否仔细看过两篇文章”。 2009-5-22 14:12:53(北京时间) 吴伟“觉得只是几句语句很相似把”,“文章侧重点确实有差别”。 Fri, May 22, 2009 at 7:28 AM 我给举报人答复如下: Dear Innominate, I believe this is not your real name though. Since you know my blog at sciencenet, I won't repeat what's going on there. Please read the following blog post by yourself: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33382 Accordingly, I would like to conclude that "the final paper (NRL one) contains a lot of new finding" and "there are no self-plagiarize in this paper". If you have any further argument, please let me know. Best regards, Zhiming M. Wang, Editor-in-Chief of Nanoscale Research Letteres 到现在,投诉人也没有进一步的反驳意见。我作为NRL期刊主编也就在此作结: 覃东欢等作者的这个NRL文章没有重复发表问题。我感谢覃东欢把经受住考验的论文投稿NRL,也欢迎他继续支持NRL,把更多的好文章投过来。 请大家也更多引用支持覃东欢等的这篇NRL论文: Solution Grown Se/Te Nanowires: Nucleation, Evolution, and The Role of Triganol Te seeds HongTao, XudongShan, DapengYu, HongmeiLiu, DonghuanQin, and YongCao, Nanoscale Research Letters , 10.1007/s11671-009-9346-2 , 2009. 我非常欣赏覃东欢对此学术不端指控迅速而果断的反应,希望更多中国科研工作者向他学习。 同时,希望覃东欢考虑加入科学网,加入纳米圈,让我们一起在科学网建设一个真正的专业学术圈。 注:谢谢吴伟的提醒,我也应该感谢Innominate对NRL的关心和要求,也希望Innominate考虑加入科学网,加入纳米圈。很高兴听说覃东欢已经在科学网开博。欢迎!
个人分类: 学术交流|4106 次阅读|11 个评论
就重复发表嫌疑的NRL作者答复和投诉人反馈(中英文)
zmwang 2009-5-21 20:28
Solution Grown Se/Te Nanowires: Nucleation, Evolution, and The Role of Triganol Te seeds HongTao, XudongShan, DapengYu, HongmeiLiu, DonghuanQin, and YongCao, Nanoscale Research Letters , 10.1007/s11671-009-9346-2 NRL作者答复(中文)—— 标题:关于Se-Te的论文 发表评论人: 覃东欢 ip:222.16.35.* “王老师: 您好!我无意中发现了你开的博客,而且确信就是您本人,关于在NRL上发表的论文存在重复的问题,我已经详细回复了,由于英文能力有限,在这里不妨来详尽解释。学术声誉对于一个研究人员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我对于“剽窃”绝对说不。这两篇文章(旧的暂且定为1,新的为2)是这样的: 在中国化学物理上的发表的1. 主要是讨论SDBS表面活性剂合成V型Se-Te和Te纳米线,我们当时是意外发现V-型Se-Te纳米晶可以用Te晶种合成,所以报道在该期刊上,也是中国纳米会议推荐的论文,后来发表的论文2.我们开展了更全面的工作,主要是想知道Te纳米晶种的作用,考查不同Te晶种长度对合成Se-Te形貌的影响,发现长的Te晶种可以得到直型的Se-Te纳米线(这是前面1没有发现的,也是我们首先发现可以通过晶种诱导生长);另外我们还观察了反应时间,以便观察V型Se-Te的形成过程(在1也是没有的),同时我们还用HRTEM更详尽观察了V-Se-Te纳米线在中部、两端的高分辨图像,证实其为单晶,直型的Se-Te纳米线也得到了相应的结果(这在1中是没有的或者不全面);另外给出了三种V-Se-Te纳米线的XRD图(1中也没有);唯一用到的一点1的数据是V-Se-Te纳米线的不同部分含量分析,但是我们后面做的更加全面(同时把直型-Se-Te纳米线也附上了);给出的三种V型Se-Te纳米线也进行了系统的统计(1是没有的),因为更容易得到合理的机制;我们在文中已经把1引入,而且强调我们2的工作的主要新点;所以如果自己剽窃的话绝对不会把自己发表的论文也引上;我们的表征得到北大王大鹏教授研究小组的单旭东博士(现在在王中林那里做博士后)的很大支持。两篇论文题目有点相似,但后者已经重点放在其机制,最后我重申尊重NRL的调查,但是我绝对没有任何作弊的可能,因为论文无论从内容及机理解释方面都是可以接受任何检验的,也欢迎指出。” NRL作者答复1(英文)—— date Wed, May 20, 2009 at 10:10 PM subject there are no self-plagiarize in this paper “Dear professor, The two paper is quite different, there are no self-plagiarize in this case. The main different can be seen in the following: in the previous paper "D. Qin, H. Tao, Y. Cao, Chin. J. Chem. Phys. 20, 670 (2007). doi: 10.1088/1674-0068/20/06/670-674."(we have cited in this paper, reference 24), we just report the finding on v-shaped Se-Te NWs and Te NWs by using SDBS surfactant but we do not further investigate the whole preparing process. Such as the important of Te nano-seeds, the straight morphology of Se-Te NWs still haven't obtianed in the previous paper, the previous paper is for nano-meeting in chinese on 2007. After that, we do a lot of research on Se-Te NWs in order to find out the exact grow mechanism on Se-Te nanowires and the whole V-shape Se-Te NW formation(Figure 5, there are no Figure show before) is investegated. Further more, we first time obtain straight and self-assemble Se-Te NW by using long Te nanorods as seeds(Figure 2, please check, this is different from the previous paper on straight Te NW). We also add new XRD data on Se-Te NW(Figure 3 different Se to Te ratio).Although these two paper all talk about the V-shape Se-Te NWs, the characterize of V-shaped Se-Te NWs is more detail by the help of professor Dapeng Yu research group( we also cited the previous paper in reference24). So by comparing these two paper, we can conclude that the final paper contains a lot of new finding, and the mechanism is more accepted, there are no self-plagiarize in this paper. Self-plagiarize is a very serious problem and we never do this in our research group. We are very appreciated that NRL is a very severe journal. please let me know what i can do further help for prove the different of these two-papers regard Donghuan Qin” NRL作者答复2(英文)—— date Wed, May 20, 2009 at 10:31 PM “Dear Professor, I further read this letter you send for me. People who think that this paper is self-plagiarize may just read the title of these two papers( one title is Controlled Synthesis of Se/Te Alloy and Te Nanowires and one title is Solution Grown Se/Te Nanowires: Nucleation, Evolution, and The Role of Triganol Te seeds). So one may think that this two papers is the similar. In fact, a lots of different contained in the new paper( including all the figure used in new paper). The paper in previous is just the finding on the V-shaped Se-Te NW and straight Te NW by using SDBS surfactant. The grow mechnism is just a guess as no further experiment was done. The paper on NRL including the whole synthesized of V-shaped Se-Te NW(Fig1) straight Se-Te NW (Fig 2) and the V-shaped Se-Te NW formation process(Figure 5) . By the helping of Prof. Dapeng Yu, The HRTEM characterized of V-shaped and straight Se-Te NW is more detail(Fig 4) regard Donghuan Qin” 重复发表投诉人就NRL作者两个英文电邮答复的反馈(英文): “If you read and compare the two paper carefully, you will found the two papers similar part more than 70%, includs introduction part, experimental section (Se/Te ratio), the figures, the results and discussions. NRL paper is only change some descriptions in some degree. We know your blog in sciencenet, you can unfurl the two papers for getting more pepole's adjudges!”
个人分类: 科技刊物|2432 次阅读|3 个评论
NRL重复发表嫌疑调查-请你来做评论员
zmwang 2009-5-21 10:47
这是我今天收到的重复发表嫌疑指控。说的是Nanoscale Research Letters和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的两篇文章。我作为NRL期刊主编,就对此公开调查。我认为,对重复发表这样的调查,科学网上大部分认真的读者都有资格判断,请评论吧。我们采取无罪推论。在我综合大家意见作出最终判断之前,被控告者并无重复发表不端问题。 Subject: A new paple is self-plagiarize in your journal Dear Editor, We found two paper is self-plagiarize, and one is the new on-line paper in Nanoscare Res. Lett., please check it, thank you! Sincerely! ******** * 2009-5-21 Paper info.: Controlled Synthesis of Se/Te Alloy and Te Nanowires D Qin , H Tao , Y Cao -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2007 - iop.org Solution Grown Se/Te Nanowires: Nucleation, Evolution, and The Role of Triganol Te seeds http://www.springerlink.com/content/c46686wm4gul50r5/?p=75fac75d004d4f81a0cac9feb0d283fbpi=1
个人分类: 科技刊物|2083 次阅读|5 个评论
从学者任胜利发表于2008-11-30博文“从一篇投稿的三份评审意见看中外期刊的审稿差异”所想到的……
JJZHU 2008-12-6 08:09
读了学者任胜利发表于2008-11-30 11:11:30博文从一篇投稿的三份评审意见看中外期刊的审稿差异(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49070#t1 )一文,想到了一稿两投与重复发表。 笔者在审稿的过程中曾遇到过同一内容的文章在投到国内中文期刊的同时,对应的英文文章也投到国际英文期刊;巧合的是,中、英两刊的编辑同时把这两篇内容一致文章送到我这里。因此,产生疑惑:这种情况算不算一稿两投?如果算的话,那么为什么国内有些英文期刊专门翻译已经发表的中文呢?如 Frontiers of Forestry in China。 如果不算的话,那是否意谓着可以以不同文字形式同时或相继发表相同或相似内容的文章呢?弄清这个问题对于科技工作者,尤其是初入科研之门的研究学们具有重要作用。 请各位高手给予指点。 上述博文提交后,在关键词检索中即链接了相关文章,其中,链接文章 案例分析:一稿多投与重复发表 (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8561 )给出了精确答案!
个人分类: 未分类|4761 次阅读|2 个评论
案例分析:一稿多投与重复发表
热度 12 rensl 2008-9-11 07:15
  我本以为一稿多投 (Duplicate Submission) 与重复发表 (Redundant (or Duplicate) Publication) 的是同一回事 ( 任胜利:科技写作漫谈 (25) :一稿多投与二次发表 ), 可仔细回想和分析一下,发现有些 一稿多投 的作者还真的没有 重复发表 的动机。   作为编辑,我们时常遇到作者收到退改意见后坚持要求撤稿的情况,不久前,一位博士生作者坦白自己是一稿四投,并且是奉 老板 之意而为的,当我们与这位 老板 沟通时,他竟然振振有词地表示:为了学生能准时毕业,我们只有一稿多投,但我们最后只选择一种能最先发表的期刊,这不能算作重复发表吧?   还有,有些给国内 高水平 英文刊投稿的作者,其目的为了获得评审意见和英文润色,在稿件的评审、修改、文字加工等完成之后,看作者校样时再提出撤稿,理由是 还需要增加一些新的研究结果和讨论 、 感觉还不满意 ,等等,最终目的是要把通过 骗改 而得到提高的稿件投到国外的 高级别 期刊发表。 我不知道有多少重复发表是在上述过程中 阴差阳错 造成的,但我丝毫不怀疑有相当多数的重复发表是作者蓄意而为的:有些内容和形式完全相同的论文十余次重复发表;有些重复发表的论文实质性内容相似,但形式上显然经过了作者的刻意 装扮 。 从编辑角度看,一稿多投与重复发表的性质是同样恶劣的,因为它不必要地浪费了期刊编辑和审稿人的时间;并且,如果一稿多投演进为重复发表,就会对相关期刊的声誉造成不良影响,不仅有违版权法,而且也对依据论文发表所建立的学术奖赏机制造成冲击。当然,某些期刊编辑高高在上,作者的投稿和问讯宛如石沉大海,从而使得作者不得已而一稿多投乃至重复发表,这是期刊编辑需要深刻反省的。 2001 年 Schein 在一篇题为 重复发表的外科学论著 : 冰山一角 ? 中披露: 1998 年发表于三种国际顶尖外科学期刊的 660 篇论文中,约有 1/6 涉嫌重复发表。据悉,爱思唯尔即将在其平台上提供剽窃稽查工具 CrossCheck ( http://china.elsevier.com/latest.htm#045 ) ,不知道这在出版界能否起到 国际警察 的作用。如果抽样调查一下国内科技论文重复发表的比率,结果也许会令人很吃惊。我见过 中国知网 ( http://epub.cnki.net/grid2008/index.aspx ) 有关查对重复发表新功能的演示,估计我国科学界和编辑界拥有快速稽查重复发表的工具也已为期不远了。 Jerome 将重复发表的动机总结为:为了面向不同的读者群;作者本人认为论文内容有变化不构成重复发表;学术评价与奖励体系助长了某些急功近利的心态。郭胜锋博主最近披露了一个一稿 17 投的事例 ( 难说一稿多投 ) ,我实在想不通:这种一年内一篇稿件 17 次发表的东西有什么用呢?作者总不能在晋升或报奖的时候把它们全部列出来吧? 哪些情况不属于一稿多投或重复发表呢?   通常情况下 , 以下情况不属于重复投稿或重复发表 : (1) 在专业学术会议上做过口头报告 , 或者以摘要或会议板报形式报道过的研究结果 ( 但不包括以会议文集或类似出版物形式公开发表过的全文 ); (2) 对首次发表的内容充实了 50% 或以上数据的学术论文 ; (3) 有关学术会议或科学发现的新闻报道 ( 但此类报道不应通过附加更多的资料或图表而使内容描述过于详尽 )。 以上再次投稿时均应事先向编辑说明 , 并附上有关材料的复印件 , 我个人认为:如果在后续的论文中引用一下这些前期发表的文字则更为稳妥。   另外一种在国内科学界和编辑界难得一致的是二次发表或再次发表 (Secondary Publication) 。由国际医学期刊编辑委员会 (ICMJE) 制定、已被千余种生物医学期刊采用的《生物医学期刊投稿的统一要求》指出 , 以同种或另一种文字再次发表 , 特别是在其他国家的再次发表 , 是正当的 , ( 对于不同的读者群 ) 可能是有益的 , 但必须满足以下所有条件 : (1) 作者已经征得首次和再次发表期刊编辑的同意 , 并向再次发表期刊的编辑提供首次发表文章的复印件、抽印本或原稿。 (2) 再次发表与首次发表至少有一周以上的时间间隔 ( 双方编辑达成特殊协议的情况除外 ) 。 (3) 再次发表的目的是使论文面向不同的读者群 , 因此以简化版形式发表可能更好 .(4) 再次发表应忠实地反映首次发表的数据和论点。 (5) 再次发表的论文应在论文首页应用脚注形式说明首次发表的信息。   目前国内仍有少数期刊(如《中国科学》、《科学通报》、《自然科学进展》等)在其中英文版中分别发表某些重要论文,这应该是可被接受的,当然,如果在首页脚注或参考文献中注引首次发表的信息,就更为 合情合理 了。   实际上,国内相关部门对二次发表或再次发表的合理性也有过明确的认同。 2000 年 3 月,根据周光召主席的批示,中国科协常委会科技工作者道德与权益工作委员会召开了专门会议,就同一论文(成果)在国内期刊发表后又用外文投给国外期刊并被发表是否为 一稿两投 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的研究。会议邀请科技部、国家版权局、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数学会、中国物理学会、中国化学会等单位的代表以及有关专家、学者参会。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上述问题开展讨论后认为:根据我国对著作权的有关法律规定,一篇论文(成果)的作者在国内、国外两个学术期刊上用中、外文分别发表其论文(成果),在不违反国内、国外两个期刊有关编辑出版规定的前提下,不应被认为是 一稿两投 或 一稿多投 。 参考资料:    ICMJE. Uniform Requirements for Manuscripts Submitted to Biomedical Journals: Writing and Editing for Biomedical Publication. Updated October 2007. http://www.icmje.org/ Jerome P. Kassirer, M.D. Marcia Angell, M.D. Redundant Publication: A Reminder. NEJM, 1995, 333(7):449-450 Schein M, Paladugu R. Redundant surgical publications: tip of the iceberg? Surgery, 2001, 129(6): 655-661 郭胜锋 .` 难说一稿多投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8081 籍利平 . 一稿多投者需要区别对待 .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7687 任胜利 . Publish or perish vs. Publish and perish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18830 任胜利 . 科技写作漫谈 (25): 一稿多投与二次发表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7188 王应宽 . 反对一稿多投一稿多发的声明与处理办法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18667 王志明 . 重复发表是一个异常严重的问题!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1029 易蓉蓉 . 一封撤稿信的背后 : 一稿多投,都是作者惹的祸?科学时报 ,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 2007-5-25 10:41:1
个人分类: 编辑出版|42972 次阅读|45 个评论
转载:学术期刊“一稿多投”现象再分析
wangyk 2008-3-22 23:48
转载文章: 学术期刊 一稿多投 现象再分析 http://blog.sina.com.cn 2008 年 01 月 23 日 10:34 李曼红编辑 可以这样说,几乎每一份学术期刊都或多或少受到一稿多投问题的困扰。一稿多投现象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已经严重影响到正常的出秩序,导致出版资源的浪费。有些对其深恶痛绝,极力声讨 ;有些甚至采取极端手段以至于对簿公堂 ;也有的抱着同情的态度,认为是情理之中的,可以理解 。大多数编辑部对其也无可奈何。笔者认为产生的原因也很多,不是某一个群体的责任,是多方面共同的力量促成了这种现象的出现。这种现象不能完全怪罪于作者,当前的学术评价体制和编辑的工作方式难辞其咎。从实践的角度对产生一稿多投现象的根源做进一步探究,切实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从而有助于更好地开展编辑工作。 一、 一稿多投 现象成因分析 期刊是个稀缺资源,每个作者都会有获取该资源的愿望的要求,于是就产生了竞争。由于竞争结果依赖于所有局中人的抉择,每个局中人都企图预测其他人的可能抉择,以确定自己的最佳对策。编辑和作者在处理稿件时,其实就是在相互选择和制约,最终结果不是由某个作者或者某个编辑确定,而是取决于整个编辑和作者团体的选择。具体来说,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促成了一稿多投现象的泛滥。 现在,教师晋升职称、项目结题都需要有正式发表的专著或者论文;各大高校给硕士、博士生毕业设置的门槛越来越高,有的高校甚至要求硕士生在毕业时就要有正式刊物发表的论文。 为防止猫腻,还要求必须见到样刊。自国家到地方甚至各个单位,投入了巨大的科研经费,项目繁多,几乎每个项目结题时都对论文有明确要求。同时,中国拥有数量巨大的硕士博士生,论文发表竞争激烈可想而知。期刊的卖方市场,加之学校对毕业的苛刻要求,决定了研究生必然会不择手段,争夺那有限的资源。从现在这个趋势看,对论文要求的门槛不会降低,只会越来越高,由此产生的一稿多投现象也会越来越严重。 当一个群体中很多个体不负责任地一稿多投时,那些 老实巴交 的作者一稿一投,如果遇到不负责任的编辑时,确实也是很吃亏的。每个作者都害怕别人一稿多投,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害,慢慢地,那些上规矩的作者不得不跨出这一步,于是就有了群体的一稿多投。对编辑而言,这样的稿件一多,就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严格按照规章制度一篇篇登记送审回复了。编辑面对越来越多的来稿,精心选择成了困难。。而且,有时候即使一个月内给作者答复,往往也会面临 该论文已经在别的杂志发表 的尴尬。久而久之,作者和编辑就互相不信任,关系就进一步恶化。编辑对待作者的稿件时也自然地不那么地负责任。如此说来,好象编辑也有自己的苦衷。 让作者无奈地选择的一个重要的外在的原因是,编辑部给出作者论文是否录用的期限太长了。以往,大多数期刊给出的期限是 6 个月左右,现在基本是 3 个月,那么这样一篇稿件从投稿到录用出来, 9 个月已经是快的了。如果再被退上一次的话,那至少要一年以上,这不是每个作者都等得及的。 网络的方便性使得作者可以轻易获得编辑部的邮箱。只要通过搜索中国期刊网或者万方数据库等检索刊物就可以得到足够多的期刊邮件地址。邮件的群发功能的强大,轻轻一点鼠标,几十上百家期刊就会马上收到自己的论文。密送的选择又能让期刊编辑无法判断稿件是否是一稿多投。现今,有越来越多的期刊成为作者选择的对象,作者的可选择性增强。 二、 一稿多投 现象判断途径 判断来稿的可信度成为网络时代编辑初审的一个重要内容。有以下几种现象时就必须注意。 首先,有些作者直接使用电子邮件抄送方式给编辑部投稿。抄送是最简单、最低级的办法,作者如此光明正大地,不知道是因为作者的自信还是作者的无知。这样的邮件经常是纯粹一个附件,一句话没有;或者,直接一句 编辑,您好。投稿,请审阅 了事。与此类似的现象是,编辑部经常会收到一些感觉复印过很多次的纸质稿件。 不交纳审稿费或不寄投稿声明。综合性的普通刊物面对的一稿多投现象更严重些,作者通常会顾忌向特别专业的期刊一稿多投。被这样的期刊列入黑名单,对一个也许一辈子都要从事科学研究的作者来说,是件很糟糕的事情。 其次,可以通过作者的身份来进行大略的判定。本刊对每位作者发去一份投稿声明,协议中有承诺未一稿多投的字样,反馈结果表明,有相当大比例的硕士、博士没有返还这份协议。硕士生、博士生第一学年几乎忙于基础课、英语课的学习,第二年才开始进入专业学习阶段,如果三年正常毕业的话,那么他必须在第二年下学期投稿,还必须一次性地投稿成功 被录用。仅仅根据工作经验判断,总体上研究生一稿多投的比重比在职老师的大一些。硕士、博士或许因为一稿多投对自身的名声几乎没有什么直接伤害,可以放心地去做。 而对于在职老师来说,如果编辑部真的以公函的方式将其一稿多投的行为报送到其所在院系的话,那一定会产生对其不利的后果。这是在职老师比较忌讳的。所以,在职老师做出一稿多投的决策时就会更慎重些。 最后,专业性较强的论文一稿多投的现象比较少。例如,组织培养专业的研究生,他们做的往往是导师主持课题之中的部分内容,所以论文必然会带上导师的名字。屈指可数的几家专业刊物沟通起来是相对容易的。如果一稿多投,那样包括导师在内的几个人都要承担由此带来的不良影响。在选择是否一稿多投时,大多数研究生还是不得不慎重选择的。文科论文则不必要如此担心了,他们选择的余地很大。还有一个原因,理科论文对发表的时效性要求不那么强,一些有名的专业刊物出版周期很长,比如《林业科学》杂志从收稿到出版往往超过 1 年时间,但它能尽快给作者是否录用的信息,这样作者就能安心等待了,一般不担心有其他作者在此期间发表和自己一样的研究成果 。而且该行业作者也已经习惯于这样的等待,不再往其他杂志投稿。当一个群体中每个个体都要考虑后果时,那么出版秩序就比较正常,谁都不会轻易出轨了。 事实上,编辑和作者都面临着囚徒困境。本来,编辑和作者是鱼水关系,编辑以来作品而生存,作者以来编辑出版传播自己的成果,从而得到社会的承认。遗憾的是,谁都是为了利益的不受侵害,最终的选择却是最不利的。表面作者是受益者,可以自由选择,而实际上,编辑部与作者的关系由依赖变成不信任,真正受害的是作者。 三、应对 一稿多投 现象策略 编辑部无法从源头上控制一稿多投行为,笔者结合多年来编辑部的具体对策实践谈谈如何对待这个行为。 为了控制一稿多投,我们做了很多努力,试过多种办法。收取审稿费可以制约一稿多投现象 ,我们参照一些杂志收取审稿费的做法,我们也在接受到作者来稿的同时给作者发送收取审稿费的通知。然而,寄回审稿费的大多是具有副高职称以上的作者,硕士博士生几乎没有返回的。也许有不少作者是由于不愿意交纳审稿费或者懒得跑趟邮局去汇款而放弃了投稿的权利。这个办法排除绝大多数硕博士研究生的论文,然而,却有很大弊端:虽然筛选了一些可能是一稿多投的稿件,但也将一些未必是一稿多投的稿件拒之门外。一段时间之后,我们改变了这种做法。 借助 Outlook 中邮件规则功能,我们把所有主题词中包含有 稿 、 文 的邮件都设定了自动回复。回复的邮件中附带有一份设计好的版权协议和来稿声明请作者签署,而没有费用的顾忌。在来稿声明中我们设计了一条请作者声明 本文未一稿多投 的条款;如果是研究生,还需要导师签名,以增强约束效应。这个协议具有法律效应,对于一稿多投的行为有很大的制约作用。我们发现,签署了这份协议的作者,虽然不能判断是否有一稿多投的行为,但是临时撤稿的几乎没有,至少不会造成期刊宝贵的人力、物力的浪费。与收取审稿费的办法相比,签署协议的作者则更多一些。当然,正如药品一样,治疗了一种器官的病却损伤了另一种器官。这种方法使得来稿数量下降很多。其实,这些被过滤掉的稿件还是有相当数量是高质量的。对学术期刊来说,发表高学术质量的论文是永远的主题,永远比由于作者一稿多投带来的麻烦更重要。 为了避免遭受一稿多投带来的伤害,又为了发表高质量的稿件,编辑部可谓费尽心机,进退两难。现在我们也体谅作者的难处,基本已经默认了这种行为,因为我们无可奈何。笔者认为,作为编辑,只有面对这种情况,积极找到解决办法。编辑部没有明察秋毫的能力,但却有根据刊物需要取舍稿件的权利。大多数作者的一稿多投是不得已的选择,并非恶意的,我们应该辨证地看待这种现象。站在作者的立场上,就更能体会到作者的苦衷 。如果学术界、期刊界能够真正形成一种把作者利益放在第一位的风气,那么这种现象一定会少很多。作者和编辑的利益是相关的对等的,一方受损,另一方必不得益。灵活机动地处理稿件,适当改变传统的不合时宜的规章制度,尽可能快地给作者答复,打消作者的顾虑,可以减轻或者杜绝作者病急乱投医的行为。为此,我们不再使用自动回复功能,而是根据作者的来稿情况,结合自己的办刊宗旨和刊物特色,挑选选题新颖、论述透彻的稿件登记送审,尽快给作者答复。在给作者答复的同时,提醒请其转告其他编辑部撤稿,以免浪费更多的人力物力。这样至少满足了自己刊物和作者的利益,把损失减少到最低。为了争取时间,以往留给审稿专家的时间是三周,现在改为 1 周(扣除信件来往,通常是 10 天) 。尽可能利用一切手段缩短出版周期 ;如果一周内无法返回,那么就发一封信或者电子邮件催一下审稿专家,尽可能减少中间环节的时间。如果还没有消息,那么就通知作者审稿意见没返回,请其改投;或者取得作者的谅解,继续改送其他专家审稿 。若作者来稿不符合办刊宗旨,或者类似栏目稿源很丰富,则直接请作者改投,以免耽误作者。 作者由于不能得到及时回复,加之出版资源紧缺,不得已采取广种薄收的办法。管理者也许早觉察到了论文产出数量与发表数量之间的矛盾。最新的《国家期刊管理规定》中把期刊页码变更的审批权取消了,也就是说,编辑部可以根据自己的稿件数量自主确定自己的页码。如果期刊增加页码,改变刊期,能够基本满足论文发表水平的需求,那么,作者就不会处于焦虑和期待之中,就不会急吼吼地到处撒网,一稿多投就不是一种必要选择,如此,就会走上一个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王应宽 . 《农业工程学报》关于反对一稿多投和一稿多发的声明 . 农业工程学报, 2006 ( 11 ): 43. 《中国蔬菜》编辑部 . 关于一稿多投处理的声明 . 中国蔬菜, 2007 ( 7 ): 42. 童晓宁,官晋东 . 都是 黑名单 惹的祸 全国首例 一稿多投 引发的诉讼与思考 . 新闻记者, 2000 ( 8 ): 46-49. 王益文 . 一稿多投议 . 新闻出版报 , 1999-09-07 (1). 王立欣 . 科技期刊出版中 一稿多投 问题的理性思考 .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7, 9(1): 121-123. 张强 . 科技期刊如何防止 一稿多投 . 新闻天地:论文版, 2007 ( 3 ): 52-53. 林清华,王薇,徐用吉 . 编辑应换位思考一稿多投的现象 . 辽宁工学院学报, 2007 , 9 ( 1 ): 82-85. 张梅 . 从 一稿多投 话编辑部管理 . 编辑学报, 2006 ( 12 ): 52-53. 文章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ae19eb010088rz.html
个人分类: 编辑视点|4410 次阅读|3 个评论
反对一稿多投一稿多发的声明与处理办法
wangyk 2008-3-18 17:46
《农业工程学报》关于反对一稿多投一稿多发的声明与处理办法 《农业工程学报》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农业工程学会主办的全国性(国家级)学术期刊, 1985 年创刊,自 2005 年起改为月刊。《农业工程学报》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并一直位居农业工程类核心期刊榜首。 2001 年本刊入选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评选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本刊先后被美国工程索引( EI Compendex Web )、英国国际农业与生物中心( CAB International )、化学文摘( CA )、俄罗斯《文摘杂志》( AJ VINITI )、美国剑桥科技文摘( CSA )等 20 多家国内外权威检索系统、数据库收录。根据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 2007 年统计,《农业工程学报》 2006 年总被引频次 2469 ,影响因子 0.907 。已经成为国内农业工程领域最具代表性的期刊,被高校和科研管理部门广泛认可,受到业界高度赞誉。发表在本刊的论文,将同时被中国学术期刊网光盘版和网络版、万方数据库数字化期刊群、科技部西南信息中心维普期刊网收录,实现全文上网。本刊网站( http://www.tcsae.org )按照开放存取( Open Access )模式提供全文开放访问,并将过刊回溯到创刊之时。读者可以免费浏览下载和复制传播,但为了保护著作权人的权益,希望读者和作者按照创作共享许可协议( CCAL )在使用他人作品时,尊重版权,注明出处,正确引用 。 本刊近期查实部分作者存在一稿多投和一稿多发的情况,这种学术不端行为严重影响了期刊的出版工作,也干扰了正常的学术交流活动。科技部最近发布了《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试行)》,本刊将率先垂范,对一稿多投重复发表的学术不端行为进行治理,以防止科研不端行为,净化学术环境。本刊将通过网络搜索、读者举报、同类期刊编辑交流监督等多种途径查实与本刊有关的一稿多投、一稿多发行为。 为保护广大读者的权益,维护本刊的质量和声誉,对于一稿多投多发的行为,一经查实,编辑部将采取以下处理办法: 1 )编辑部认为文稿有一稿两投嫌疑时,应认真收集有关资料并仔细核对后再通知作者,在做出处理决定前,允许作者就此问题做出解释和申辩。 2 )立即停止刊发经查实一稿多投的论文,并按照本刊的标准向作者收取论文处理费; 3 )对初次触犯的作者给予批评教育和警告; 3) 对情节严重的作者,将择期在学报中刊出其作者单位和姓名以及撤消该论文的通告,并就此事件向作者所在单位和该领域内的其他科技期刊进行通报; 4 )在本刊主页设立一稿多投黑名单,通过网站向全国同行通报; 5 )对一稿多投多发的作者作为第一作者所撰写的论文, 2 年内将拒绝在《农业工程学报》发表; 6 )期刊编辑部与作者双方意见发生分歧时,应由上级主管部门或有关权威机构进行最后仲裁。 希望各单位和作者引以为戒,认真对待学术论文的发表问题,从自身做起,严于律己,维护学术的尊严,杜绝一稿多投的不端行为。 反对一稿多投一稿多发的声明与处理办法
个人分类: 编辑视点|12341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01: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