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过程所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钒钛磁铁矿与我们的绿色梦
热度 5 beiyantom 2014-3-30 15:56
钒钛磁铁矿与我们的绿色梦 孟凡成 攀枝花,全国唯一一个以花命名的城市。 这是一个新中国成立后才建立的年轻的城市。之所以选在这里建市,是因为这里发现了特大矿床——钒钛磁铁矿。从此这个城市的发展与钒钛磁铁矿开发利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这个城市虽然年轻,却有着不平凡的发展历史。我们甚至可以认为,这个城市的发展史就是新中国在基础工业包括过程工业方面,为了实现工业崛起、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而自强不息、奋发图强的艰辛历程的缩影。 上世纪 60 年代中期,大规模的三线建设在我国西南的崇山峻岭中展开,年轻的攀枝花在昔日的“不毛之地”拔地而起。尽管史学界和理论界对当时攀枝花的开发建设战略决策都存在争论,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攀枝花的开发建设,有着深厚的历史原因”。在当时情况下,一旦发生战争,地处一线、二线的鞍钢、包钢和武钢极有可能遭到打击,中国必须有一个建设在三线的强大的钢铁基地。 1964 年 5 月,在北戴河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毛泽东明确指出:“建不建攀枝花,不是钢铁厂问题,是战略问题。”他告诫全党同志:“我们必须立足于战争,从准备大打、早打出发,积极备战,把国防工业建设放在第一位,加强三线建设,逐步改善工业布局。” 回望岁月,攀枝花人在荒无人烟的攀西裂谷建起了一座以钢铁、化工等为主的,充满活力、独具特色的新兴工业城市。事实也证明,随着攀枝花工业基地等一批现代化工业的建设和投产,过去深处内陆、工业基础薄弱的西南,有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使我国的冶金、能源工业布局有了改变,为西部地区的开发和发展创造了条件,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源源不断地输出了大量的基础原材料,为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的腾飞和全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攀枝花的故事并没有结束。几十年过去了,技术的进步使我们从要求“吃得饱”变成要求“吃得好”,从要求“有的穿”变成“穿好的”;资源的紧张,使我们我们的矿产资源开发也逐步从提取单一元素,变成要求对所有有价元素“吃干榨尽”。在攀枝花,长期以来单一利用、粗放开发所带来的资源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人们逐渐认识到钒钛磁铁矿这个矿名之中“钒钛”二字的突出分量。攀枝花没有成为中国钢都,但是现在坚决地打出旗号要建成中国的“钒钛之都”。 然而,钒钛磁铁矿的综合利用是个世界难题。攀枝花地区的钒钛磁铁矿是我国的重大特色战略资源,总储量达 100 亿吨,占全国铁矿储量的 20 %,占全国钒资源储量的 62 %,占全国钛资源储量的 90.5 %。这些资源若能得到清洁高效的开发,将持续地为我们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因此,开发清洁生产技术,研发绿色过程势在必行。 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成立于 1958 年,原名化工冶金所,在众多前辈的努力下,过程所密切围绕我国复杂难选有色金属矿的综合利用及资源 / 环境工程中的诸多重大难题做出了许多开创性的贡献。攀枝花的钒钛磁铁矿从未离开过程所的视线。早在攀枝花尚未建市的 1958 年,过程所的首任所长叶渚沛先生于发表了《攀枝花含钛铁矿的紧急问题》的书面意见。随后他领导进行了攀枝花铁矿的高钛渣的探索试验,肯定了湿法处理复杂矿和贫矿的办法。 1963 年在《我国攀枝花钒钛磁铁矿的综合利用途径》的报告中设计了攀枝花钢铁基地的工艺流程,同时指出了该流程有可能得到的富钒渣,经处理后有较高的经济效益。这个时期,陈家镛先生鉴于攀枝花钒、铬伴生矿的湿法冶金提取,经过多次的调研和实验,试验成功一种用胺类萃取剂进行分离的办法。后来,郭慕孙先生、李洪钟先生等致力于流态化技术的开发研究,曾进行贫、杂铁矿的流态化还原焙烧,成功从攀枝花钒钛磁铁矿中提炼铁、分离钒和钛。现在,张懿院士 70 多岁高龄仍关注攀矿利用技术的发展,参加钒钛论坛,参与战略研讨和项目验收,她开发的亚熔盐技术用于处理钒钛磁铁矿直接还原渣等已取得重要进展……我们看到过程所几位功勋卓著的院士都与攀枝花有很深的“缘分”。各位院士不辞劳苦,为着攀矿利用新技术的研发做出了很大贡献。他们是我们追梦路上的榜样。 2013 年 11 月底,为着课题组与攀钢集团的合作项目“直接还原含钛炉渣多金属综合利用”,我有幸出差到攀枝花,在攀研院进行了七七四十九天的项目实验。在攀枝花的生活不错,住的是精装修的两室一厅,吃的是爽辣可口的路边小炒,气温适宜,最让人怀念的是楼下路旁几棵开着粉红色花的大树。后来才知道那是紫荆树,在冬日里,花繁叶绿,灿若红霞,阵阵飘香,犹如冬天里的一团火,让人从心里感觉温暖起来——那真是一个适合“做梦”的地方!然而,攀矿的确是块硬骨头,我们在实验中遇到的苦难和挫折比想象中得要多得多。由于时间不多,为了尽快得到预期目标,我们从一开始就取消了所有周末双休和出游,每天从早忙到晚。唯一一次出游是逛超市,临走前一天坐公交去沃尔玛为所里同事带点特产小吃,还差点儿迷了路。不过时间的大量投入并不能绝对保证实验突破,实验几次遇到瓶颈,水解不稳定,煅烧所得产品质量参差不齐,颇让人心急。一天晚上,为了排遣郁闷,我漫步到楼下的金沙江边。想到过程所的前辈们在开发攀矿的利用技术时肯定也不是一帆风顺,多相室的钛精矿流态化氧化焙烧 - 流态化还原焙烧项目不是十年磨一剑吗?于是望“大江东去,浪淘尽”,不禁心潮激荡,遂写了几句打油诗自勉: 一步踏入桃源巷,发心吃尽钒钛矿,星夜犹闻战鼓响。 攀研高峰有余香,不望故乡望长江,江水不净不回乡。 注:桃源街为攀研院驻地,“有余香”指的是过程所在攀枝花的声誉不错,“江水净”指的是废渣全部利用,不堆存、不流失、不污染。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鼓足干劲儿,多次调整实验方案,终于完成了预期的初步目标,赶在过年之前回到了所里。我深知完成的仅仅是初步目标,工艺试验还没能把钒钛矿吃干榨尽,今后要做的工作还很多很多。我想能够实现资源环境效益最大化的技术方案,必然是在边界条件上取得的。由于实际生产条件的复杂性和成本可操作性等方面的考虑,使我们优化和筛选工艺的难度增大很多。但是我们坚信相对最优化的清洁工艺和绿色过程在不仅理论上是可以实现,实践中也会在我们辛勤和智慧的汗水的灌溉下成长起来。之前矿产资源的发现可以兴建一个城市,今天我们要用科学技术清洁转化高效利用这些资源,让这个城市变得富而强,变得像她的名字一样美。这是我们课题组每个人的梦,这也是一个城市的梦。这属于过程所的梦,也属于我们伟大祖国的中国梦。 记得在攀枝花出差时与攀研院的胡副院长聊天,他说,我们几次都想请你们所的张懿院士过来给我们指导工作,可她这么大年纪了,来我们这个山城(道路)上上下下可真不容易啊……听到这里,我们几个都感到了一种沉甸甸的使命感。实现矿产资源的高效清洁转化利用的绿色梦,不可能只是由几个人或者一代人来完成。这个梦想在过程所就像接力棒一样,一棒一棒地传下去,传到我们了,我们就要尽全力做到最好,这是我们的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 “宇宙浩瀚,星汉灿烂。 70 多亿人共同生活在我们这个星球上,应该守望相助、同舟共济、共同发展。 中国人民追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祝愿各国人民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 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4 年新年贺词中如是说。 在攀枝花时看新闻读到这篇贺词,我激动了许久。中华民族以上下五千年悠久历史、 13 亿人口、 960 多万平方公里土地当有如此广阔的胸襟和不凡的气度!对于科研工作者,我们从事的是平凡而又伟大的事业。我们所做的也许是科研大潮中的一抔水,但是积水可成渊。我们的绿色梦支撑着复兴的希望,必将构成中国梦的宏图中浓抹重彩的一笔。历史会铭记为攀枝花为中国做出的贡献,历史同样会铭记为更好利用攀矿而做出贡献的过程所和这些人。 让我们共同撑起中国梦!
个人分类: 个人思考|3178 次阅读|5 个评论
感谢在过程所的两年生活
shucaili 2009-10-13 20:56
2006年7月-2008年6月,我先在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做了1年联合培养学生,而后又在所里做了近一年的项目聘任,由于要继续深造,我离开了过程所,开始新的漂泊。 回头看看在过程所的两年生活,心中充满感激。在那里,我有幸在各位经验丰富的老师那里学到了很多做科学的方法和做人的道理,在那里我遇到了很多积极向上、踏踏实实生活的师兄、师姐和同学,同他们相处得很愉快。在所里学习那一年,虽然我面临着各种压力,但是我生活的很充实很愉快。 在所里两年,我却没有发表一篇文章,自觉很对不住老师们的教诲。还好,今年9月份,曾经参与的英文专著出版了,很高兴,自己总算对组里的发展作出了一份很小很小的贡献。 鼓励自己好好学习,等做出点成绩好回去见昔日的老师和同学。 最近的自己心情很低落,积极前进,为了更好的生活! http://www.elsevier.com/wps/find/bookdescription.cws_home/719355/description#description
个人分类: 学习体会|4895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20: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