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日晷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冬至大如年
热度 10 fdc1947 2014-12-22 07:37
冬至大如年 冬至节到了。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人们认识到的两个节气之一(另一个是夏至)。冬至那天日晷的影子最长,而日晷可能是人们用以观察自然最早使用的“科学仪器”。 冬至是什么意思?过去的至字是这样写的: 《说文解字》这样解释:“至,鸟飞从高下至地也。从一,一犹地也。象形。”实际上这是一个会意字,底下的一横象征大地,上面的部分象形,像一只鸟从上往下飞,碰到了地。所以,至就是到了。《说文解字》和《尔雅·释诂》同样解释“到”字:“到,至也”。至,到了,可以引申为“极”,也就是“到头了”。 但是,如果把冬至按字面解释为“冬天到了”或者“冬天到头了”,那就都有点望文生义了。这里的“至”,是“日至”的省略。 古人认为太阳运行,有它的轨迹(日躔)。秋天的时候,日躔往南,走到头,就是太阳跑到极南处,该往回走了,称为日南至。日南至也称日短至,表示白天在那天短到头了(过了那天就逐日变长了)。有人也称日长至,就是太阳的影子在那天长到极点了(过了那天又开始变短了)。由于日南至是在冬天,所以称冬至。反过来的就是夏至。冬至和夏至都称为日至。 《左传》有这样的记载:“ (僖公) 五年春,王正月辛亥朔,日南至。公既视朔,遂登 观台 以望。而书,礼也。 ” 王正月,就是周王历法的正月, 周代的历法以有冬至的那个月为新年 的第一个月。新年到来时间,比如今的阳历还略早一点。僖公 五年,就是西元前657年。那年的冬至(日南至),又正好是“朔”(初一),现在看起来正好是“大年初一”。鲁僖公接受臣子们朝贺以后,又登上“观台”去望云气。据说,这样做才合乎礼制。这件事距今已经有2670年了。 至少从周代开始,冬至日要举行国家的祭祀典礼。《周礼·春官》:“ 以冬至日,致天神人鬼。 ”《史记·封禅书》:“ 冬至日,礼天于南郊,迎长日之至。 ” 从汉武帝时(西元前104年)开始,把新年定在比周历晚了两个月,也就是恢复到所谓“夏正”,这个规矩一直实行至今,这就是所谓夏历(如今也称农历)。 包括冬至在内的24节气是阳历的产物,与阴历的月(也就是月亮的盈缺周期)本来一点关系都没有。但是,中国的传统历法还是通过设置闰月很巧妙地把冬至节总是安排在十一月(出轨的可能性极少)。今年的冬至就是在夏历的十一月初一。对于夏历来说,这是很早到来的一个冬至节,那是因为今年夏历闰九月,多了一个九月的缘故。 《红楼梦》第十一回写道,秦可卿病入膏肓之时,“ 这年正是 十一月三十日冬至 。 到交节的那几日,贾母、王夫人、凤姐儿日日差人去看秦氏”。这样的年份也不多,因为这意味着又快要有闰月了,第二年将是闰二月(一般不会有闰腊月和闰正月,那意味着有两个除夕或者有两个新年了)。 到了汉代,冬至节仍然是国家最重要的节日。《后汉书·礼仪志》叙述道:“ 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 ”该“礼仪志”详细叙述了冬至日皇帝与百官举行典礼的过程。在冬至到来前五刻(相当于如今72分钟),太子就要带领百官就“具乐器”“列前殿”,前一刻,皇帝要“乘舆亲御临轩,安体静居以听之”。 国家的庆典,朝臣们当然要以写诗献文等各种形式进行祝贺。蔡邕《独断》说:“ 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 ”从古人阴阳五行的观点看,冬至是阴气盛极转衰,而阳气开始转盛,所以蔡邕说“ 阳气起,君道长,故贺 ”。 以后的历朝历代,都延续了周、汉的这一传统。《宋书·礼志》:“魏晋、冬至日受万国百僚称贺,因小会,其义亚于岁旦”。 直到清代,仍然是“ 长至南郊大祀,次日百官进表庆贺,为国大典。 ”(《 帝京岁时纪胜 》) 国家大典,民间当然亦要庆贺,汉·崔寔《四民月令》:“ 冬至之日,进酒肴贺谒君师、耆老,一如正日 ”。“一如正日”就是与新年(古人称元旦)一样。可见,民谚“冬至大如年”真是源远流长。 宋·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记载了首都开封城冬至节的节日气氛:“ 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祝先祖。官放关扑,庆贺往来,一如年节。 ”。“官放关扑”就是那几天国家允许老百姓赌钱游戏。 宋·吴自牧《 梦粱录 》说到南宋的情况:“ 最是冬至岁节,士庶所重,如馈送节仪,及举杯相庆,祭享宗礼,加于常节……此日宰臣以下,行朝贺礼。士夫庶人,互相为庆。太庙行荐黍之典,朝廷命宰执祀于圜丘。官放公私僦金三日。 ” 您看,“ 官放公私僦金三日”, 国家借钱给大家过节。 这种风俗一直延续到清代。清·顾禄《清嘉录》说到冬至时:“朝士大夫家,拜贺尊长,又交相出谒。细民男女,亦必更鲜衣以相揖,谓之‘拜冬’。”“先日( 节前一些天 ——博主注 ),亲朋各以食物相馈遗。提筐携盒,充斥道路。俗呼‘冬至盘’。节前一夕,俗呼‘冬至夜’。是夜,人家更速燕饮,谓之‘节酒’。女嫁而归宁在室者( 回娘家的——博主注 ),至是必归婿家。家无大小,必市食物以享先。间有悬挂祖先遗容者。诸凡仪文,加于常节,故有‘冬至大如年’之谚。” 随着西方势力的入侵,清末的一系列内忧外患,百多年来战争连年,中国农村经济几于破产。城市中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所有的传统节日的庆贺方式都“最小化”甚至消失了。 传统节日的许多习俗除了跟生产及生活方式有关,也往往与这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关,一般地说,较富裕地区的习俗总是较为多样、较为奢侈。例如, 澳门地区把冬至节作为公共节假日 。 我少年时代生活在号称“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苏州。虽然上世纪50年代人们的物质生活仍然非常贫穷,但是那里毕竟有冬至大如年的传统,所以,“冬至夜饭”即冬至前一个晚上的晚饭还是比平时丰盛得多。 对于冬至夜饭,最令我们小孩子兴奋的事情是我们也可以喝酒。这种酒只有冬至节前才有,称为“冬酿酒”。小孩子不懂事,常常讹称为“东洋酒”。冬酿酒的酒度很低,只比“酒酿”即“醪糟”酒度略微高一些。甜甜的,略有一点浑浊,里面漂浮着一些桂花。也很便宜,依稀记得那时候是一角四分钱一斤,都是到酒店里“拷”即零售的。 我对于“冻羊肉”也有深刻的印象。“冻羊肉”即羊膏,是把羊肉煮软烂后冷却而成,那时候苏州街上专门有人做羊膏出售的。这种东西也只有冬天才有。对我来说,冬至节、“东洋酒”、冻羊肉,都是五六十年前少年时的记忆。 北方人对于冬至节的习俗忘记得比南方人更厉害。我到北方生活半个世纪了,北方人的冬至习俗只剩下了半句话:“ 冬至饺子夏至面 ”。古代帝王的两个祭祀大典,到这里只合成了一句话,两个“至”各占了半句。 习俗的变化体现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假定要让我们总是跟古人一样,我想各位肯定不会愿意。但是,习俗毕竟也是一种文化,人们需要继承自己祖先传下来的传统文化,人们需要这样的文化生活。近年来,随着我们经济生活的不断改善和思想认识的不断提高,传统节日习俗的继承和恢复成了大多数老百姓的要求。冬至节的民间习俗也将会更加丰富。
个人分类: 谈天说地|4047 次阅读|26 个评论
世纪坛——北京建筑的败笔之一
热度 16 武际可 2014-9-21 07:51
世纪坛——北京建筑的败笔之一 早在世纪坛建设之前,就听说世纪坛是仿照日晷的形状设计的。我平常对建筑并不太关心,世纪坛建好七八年也没有去拜访。五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路过西客站,看到世纪坛长长的“晷表”指向南边的天空,“晷盘”正对南方。心中不禁咯噔一下,觉得难以言状的别扭。心想,花了多少亿的成本来为首都建设的一座标志性的建筑,竟然会犯如此初等的错误。这实在是中国人对传统文化无知的耻辱。 日晷是利用太阳在一天内的不同位置来测量时间的。因为均匀的时间计量是和地球自转的角度相连的。而晷表(即晷针)如果设置得与地轴平行,即让它指向北极星,那么它的影子就会在一天中,大致均匀地移动,晷面边上等角度刻上记时的划痕,观察晷针的影子在什么划痕,便可以知道当时是几点几刻。这样,晷面(即插晷针的盘)需要与地球的赤道平行。北京大致是北纬 40 °,那么晷面倾斜应当是大约 50 °,才能保证与晷面垂直的晷针指向北极星。这是平常最简易的日晷。在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校园里和故宫里至今都还摆放着这种日晷。 可是,看看世纪坛是怎样建造的。它晷面向南,倾斜 45 °,算下来晷表与地轴呈 85 °的夹角。就是说,它与地轴几乎垂直的。在太阳从东方升起到落入西山,它的影子大致是在一个狭长的小条之内,要用它来表示一天之内的时间,其刻度是非常复杂的。世界上从来没有出现过这样的日晷。 也许有人会为设计者打圆场,说,世纪坛是取日晷的形象,而不是要做一个真正有计量时间这种功能的日晷。我们不禁要问,花上亿的投资,仅仅建造一个日晷模样的玩意。要是那样,不如花几元钱生产一个日晷模样的钥匙串,让人知道日晷是什么模样,不是有一样的效果吗。其实,这样的钥匙串,保不定放在太阳底下,弄准方位和倾角,还真能够测量时间。而世纪坛这个耗资亿万的庞然大物居然只能看看而已,还给人们对日晷留下错误的认识。须知日晷最本质的东西是它的倾角与方位,而不是它的外形。 人类使用日晷的历史非常遥远,古巴比伦在远古时期的 6000 年前就开始使用了,中国是在 3000 多年前的周朝。因此日晷可以说人类最早系统研究大自然的开始,也可以说是科学研究和人类文明的开始。正是这样,日晷常常被作为古老科学文化的象征。所以在一些学校、文物单位经常有陈列。例如在香港科技大学的校门口就摆放着一架日晷。 还会有一种为设计者的辩解,实际日晷面朝北、倾斜角也比较大,在建筑上即使实现了也派不上实际用处。不如面朝南、倾角改为 45 °,可以作为看台。其实为此而给人们一个对日晷倾角与方位的错误认识,其后果会更严重。它给人一种印象,似乎一种文化传统、一项古代的科学成就可以随心所欲地扭曲和篡改。 如果考虑结构的实用性,我们为何不可以把晷面设计得没有倾角而摆平,中间树立一根晷表。这样虽然计时需要不等距刻画,也会比现有的那座世纪坛要接近实用。因为事实上,历史上确实有过水平面日晷。何况树立的晷表,还可以利用正午日影的长度,来让游客观察冬至、夏至等节令。如果在盘面上刻上表杆影子顶端在不同季节的移动轨迹,那样会使人获得更多的天文和历法的知识。须知我们的祖先就是利用测量圭表的影长确定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天的,而且这种测量是在商代就已经十分准确了。 世纪坛图 日晷图 奇怪的是,日晷的构造和原理尽管是再简单不过了,如果说有个别设计人员对日晷不了解,做出错误设计,还是情有可原的。但是经过许多专家和建筑大师评审,一路顺风地通过,赫然矗立在首都,作为标志性的建筑,就很可悲了。难道这就是我们堂堂的首都文化水平?
个人分类: 科学杂谈|12460 次阅读|17 个评论
思考题(十二)日晷能用来确定日期么?
qianlivan 2012-4-12 08:59
试考虑,对日晷作什么样的简单改造可以用于确定日期?怎么做精度更高?
个人分类: 知识|3736 次阅读|0 个评论
思考题(十一)为什么日晷背面也有刻度?
qianlivan 2012-4-11 18:34
思考题(十一)为什么日晷背面也有刻度?
请问为什么日晷两面都有刻度?背面的刻度什么时候有用?第二幅图中的简易日晷在冬天能用么?
个人分类: 知识|15735 次阅读|0 个评论
立杆之影
qianlivan 2012-3-26 06:39
立杆之影
齐老师问了我一个问题:日晷盘面不平行于地面是不是必须的,在地面上立杆行不行?这个问题我考虑过一半,就是日晷盘面是赤道面,在此情况下用垂直于盘面(垂直于赤道面方向,也就是地球自转轴)的指针的影子可以计时。问题的另一半:在地面上立一根杆行不行?这个问题我考虑过部分,我知道的是上午6:00,中午12:00,下午18:00,用地面上的杆的影子可以表示时间,但是其它时间是什么情况还真没仔细考虑过。问题就是,地面上杆的影子的转动是匀速的么? 回答这个问题要搞清楚,什么是地面上杆的影子?对于日晷,指针的影子就是太阳和指针所成平面和日晷盘面的交线,也就是子午面和赤道面的交线。而对于地面上的杆,其影子是太阳和此杆所成平面和地面的交线。 概念清楚以后,这就是一个明确的几何问题。假设正午后子午面转过的角度(也就是日晷指针的影子转过的角度)是\alpha,所考虑的地理纬度是\delta,太阳直射圈的纬度是\omega,太阳-地心连线转过的角度是\mu。假设地面上杆的影子转过的角度是\zeta,那么所需的方程为 \cos^2\zeta=\frac{\sin^2(\delta-\omega)\cos^2\mu}{\sin^2\mu+\sin^2(\delta-\omega)\cos^2\mu} 其中\mu可以用 \tan(\mu/2)=tan(\alpha/2)\cos\omega 计算。 致谢:感谢齐老师提出这个问题,使我有机会认真思考。
个人分类: 知识|3330 次阅读|0 个评论
看得见摸得到的“玄”
sheep021 2009-10-14 11:09
玄 【说文】幽远也。黑而有赤色者为玄。象幽而入覆之也。 道可道,非常道,对于变化不定的道,我们有没有一个东西区把握呢?有!这个东西就是玄。古人为了了解和测定天道的运行情况,立有一个八尺的圭表 ( 古称为髀 ) ,只要看日中的时候太阳在圭表下的投影,就可以知道天道的运行情况没这个投影就是晷影。晷影长了,天气就冷,晷影短了,天气就热,春夏秋冬就是由相应的晷影长度来确定的,因为这个晷影是黑色的,所以叫做玄,即是黑色的意思。天道的运行情况,有无的相生变化,都可以通过玄的长短来测定。这个玄变化,反映了星体的运行情况,所以说: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面试生生化化,万物的生长衰老的变化就叫做妙。这个玄,有时长,有时短,长长短短,变化无穷,所以又叫玄之又玄。通过这个玄,可以了解万物的生长收藏变化及发展趋势,,所以说这个玄是了解万物生长变化之门,即众妙之门。 绝妙的日中测影 晷 【说文】日景也。【博雅】晷,柱景也。 【释名】晷,规也。如规画也。 【玉篇】以表度日也。 【前汉天文志】去极远近难知,要以晷景。晷景者,所以知日之南北也。 【正字通】晷者,历数所自出。其法:望高处为体,立长短二竿为用,二竿与高齐等,度三物两闲修短若干,句股而求之,寒暑短长暸然自见。从咎何也,日景有差也,天行有常,不能不小有赢缩,岁差由此生,故立日景以测之,卽《周礼考工记》置槷视景之法也。 日晷 利用一根表投出的日影方向和长度以测定真太阳时的仪器。 晷字的古义是太阳的影子。汉代以及后来很长的时期内把圭表测得的太阳影长也称为日晷。大约元、明以后才把测天体的方位以定时刻的仪器称为晷。明末以后,作为测时器名称的日晷才流行于世。中国日晷起源于圭表。日中时,表影指向正北的瞬时为正午,即当地真太阳时十二时正。《史记司马穰苴列传》中有立表下漏的记载,可见远在春秋时代就用表来测定时刻了。但用这种方法一天里只有一次机会得到读数,因此它只能用于校正漏刻的快慢。后来发明了把时角坐标网通过表顶投影到一个平面上,这样白天无论何时都能从太阳的影子来得到时刻读数。这种仪器就是日晷。日晷的部件包括一根表(称为晷针)和刻有时刻线的晷面。 日晷按其架构形式,大体上可分为赤道日晷、地平日晷及垂直日晷等。 赤道日晷其圭盘与地球赤道面平行,圭表通过圭盘中心垂直于圭盘,圭表与地轴平行,顶端指向北极。 地平日晷以立于水平面上 1块三角斜板为圭表,圭表对准南北方位,圭盘可为半圆形,圭表斜边对圭盘的倾角为当地纬度,此种日晷制造容易,适合中纬度地区使用,比较普遍。 垂直日晷系安置在建筑物的墙壁上,墙壁与地平面垂直,而圭盘平置或绘于墙面,因墙壁朝向方位不同,所以有正南、正北、朝东、朝西或偏向等不同的垂直日晷,其圭表安置的方式依日晷的不同而异。 以上 3种日晷,分别如附图所示,其中代表当地的纬度。 到底什么是日中测影呢?说到这里就真要对古代中国人的智慧表示赞叹,我们从小就知道日晷仪这个东西,而且不分中外,各古老文明都有类似的东西用来根据日影判断一天当中时间的早晚。但是中国人更厉害的是还多看一个数据:每天影子最短的时候(也就是正午)影长是多少?为什么要这样呢?有很大意义吗?原来他们很早就发现一年之中每天最短的影长是有变化的 ---- 甚至是有规律变化的。一年从日中影长最长的那一天开始(冬至),渐渐的日中影长愈来愈短,天气也愈来愈温暖,直到半年后最短(夏至);之后呢日中影长一天天的变长,天气也愈来愈冷直到半年后日中影长最长,又是另一个循环的开始。于是画一个圆(代表一个循环,也就是一年)将圆周分为 365 份(或 366 份)(代表 365 天或 366 天)一年的第一天(冬至,日中影长最长)定在正下方,而根据这 365 天日中测影的数据一一描点画图,完成之后就是古太极图。《 开启中医之门 运气学导论》的 作者 李阳波先生在书中附录 279--280 页(正体中文版),以周髀算经中古人在二十四节气 日中测影 的数据,成功的还原了太极图的本来面貌:太极图是古人根据观测太阳(日中测影)所得到的影长数据所画出来的观察记录。原来太极图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重要成果。 将 365 天日中影长连结之图 参考: 1《 开启中医之门 运气学导论》 2 日晷 3 太極圖揭開中國上古史最重要的一把鑰匙
个人分类: 谈天说地|1341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0: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