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仁义礼智信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电视剧《走西口》述评
carldy 2010-2-22 13:20
对于电视连续剧,我一向不敢问津,耗时耗劲。实在有好剧本,利用百度一搜,把这个剧本浏览一遍,就算过了瘾了。前一段时间由李三林导演的 52集大型电视连续剧《走西口》,让人叹为观止,凭借自己的快速浏览留下的短暂记忆,对该剧中如下几个环节进行简单评介: 1,故事情节屈折感人,扣人心弦: 本电视剧围绕着山西祁县大户人家田家大院的兴衰成败,展开了一场有关家、国、天下的传统意义上的教育。 开篇以田家大院的少爷田耀祖为其子田青举行百日庆祝宴席,自己却混在赌场,把好端端诺大的一个田家大院负于诡诈阴险的无赖夏三,甚至于把自己贤淑漂亮的妻子――淑贞作为最后的赌注输了出去,而淑贞却一手在家操持儿子的寿宴,打点家务。田耀祖无颜面对列祖列宗与自己的妻儿老母,独自一人走西口。谁料时运不佳,遇上了土匪,被扒光了衣服,抢走了聊以维持生计的盘缠。可怜的田家大院,其重担责无旁贷地落在了田青身上。。。 2,令人热血沸腾的开场曲走西口: 在无平地沃土之饶,无水泉灌溉之益的山西祁县,流传着一首充满了无助无亲,伤感伤怀的民歌《走西口》: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在难留,手拉着哥哥的手,送哥送到大门口。走路走那大路的口,人马多来解忧愁。紧紧地拉着哥哥的袖,汪汪的泪水肚里流,只恨妹妹我不能跟你一起走,只盼哥哥你早回家门口。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苦在心头,这一走要去多少时候,盼你也要白了头。紧紧地拉住哥哥的袖,汪汪的泪水肚里流,虽有千言万语难叫你回头,只盼哥哥你早回家门口。 这个歌曲,押ou,iu韵,听来让人热血沸腾。这也算本剧的一大亮点。 3 ,不同版本的仁义礼智信,令人惊醒: 在该电视剧中,先后出现了三个版本的仁义礼智信,它们分别是: 田家大院的仁义礼智信: 仁:大忠大爱为仁 义:大孝大勇为义 礼:修齐治平为礼 智:大恩大恕为智 信:公平合理为信 徐木匠(革命党)山西老乡会版本的仁义礼智信: 仁:天下一统为仁 义:民族兴亡为义 礼:自强不息为礼 智:福亏自盈为智 信:以义取利为信 田青参加革命之后版本的仁义礼智信: 仁:世界大同为仁 义:祖国山河为义 礼:家国天下为礼 智:刚柔相济为智 信:一诺千金为信 不同版本的仁义礼智信,让人产生不同的认识。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 Inspirations from Life|4108 次阅读|1 个评论
“仁义礼智信”:多么沉重的5 个字!
热度 1 yuliping 2009-12-29 19:26
仁义礼智信是儒家精华五常,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后来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人称五常。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 这 5 个字中,牵涉到与他人相处就有 4 个: 仁义礼信,由于不同人的价值体系不同,而对这 4 个字的解读也必然不同。因此,对于同一件事情或同一个人的评判,甲认为很好,乙可能义愤填膺。那么有没有公认的标准呢?其实也有,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公众还是能够取得相对一致的评价的。只有智不涉及与他人相处,更多是一种内心感悟和智慧。 其实静下心来,好好想一下这几个字,真的要做得很好是多么不易!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发现某些人做事特别特立独行,别人几乎无法理解,如果不损害他人利益倒还罢了。问题是在很多情况下对他人造成伤害他(她)可能浑然不知,我发明了一个词,称为这类人缺乏潜知识(似乎是隐性知识的一种),这类人的比例有多少?差不多每 30 个人中有 1 个,不信你到周围的圈子里面感觉一下? 孔子曰吾人三省吾身,我是远远不能做到。这段时间较忙,因此也容易上脾气,后来冷静下来,感觉还是修行不够,要检点自己的言行:说话是否粗暴?处理问题是否细致委婉?打电话是否大声?待人接物是否得当? 中国很多社会问题的解决,其实方法也不复杂,祖上几千年的精华,好好总结,加以弘扬。这方面我认为不需要太多的创新,如果人人多能按照以上 5 个字去做,主流媒体也大力宣传,对做得不好的适当加以训诫甚至惩罚,一定能有很好的效果。什么是和谐社会?做到以上 5 个字的肯定是和谐社会! 写下以上短文,算是对自己的戒勉。 2009.12.29 俞立平 于邗上
个人分类: 生活其他|4846 次阅读|0 个评论
男儿之根本
孙东发 2009-10-14 11:19
              男儿之根本                  孙东发             中秋月圆夜,父子去赏月             天公不作美,浮云把月遮             余兴论秦楚,品茶谈吴越             仁义礼智信,男儿不可缺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239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6: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