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借鉴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疫时记事:网上张望
Mech 2020-3-22 16:38
从各方面信息判断,境内疫情缓解并不意味着终结。随着境外的流行甚至爆发,抗疫将成为持久战。持久战的意思,个人要在正常履行各种职责的同时,做好自己的防护;而不是为了做好防护,停止了部分甚至全部职责。应对新冠疫情像是场长跑,我年轻时候跑过三千米、五千米的中长跑。短期冲刺在前面,当然是种优势,甚至是很大的优势,但是离终点仍然很远。 从打持久战的角度,最近张文宏主任与中国驻德国总领事的谈话很有启发性,我看的是财新网转载,《 全球疫情高峰何时到来?多久能结束?硬核主任张文宏全面解读 》。说到前景不明确,“就算持续一两年也是正常的。不过究竟是今年夏天结束,还是年底结束,还是明年的夏天结束,还是明年的年底结束,事实上这些问题都跟我们在全球范围内采取的疫情防控策略有关,不好预估。”建议的个人防护措施也简单易行,“戴上口罩,减少接触,勤洗手,通风,分餐。”真是大道至简!顺便说一句,我了解的网红不多,感觉张主任的三观我能接受。有篇早先的网文也挺有意思,《 你们不喜欢上海男人,为什么会喜欢张文宏主任呢? 》其实张主任这种“乡下到上海读书,然后留下了”的人,未必算上海男人。至少我觉得自己就不是。 张文宏主任说,“想要把日子过好,就不能纠结于互联网 ( 的各种新闻消息 ) 。”但有些借鉴或许还是有帮助。因为欧美都是按照持久战的模式展开。所以他们的情况对于今后可能更有借鉴性。武汉会战那种情况,估计也是希望不会再出现。当然,要有底线思维,了解当时武汉的情况也很必要也很必要。 在财新网上看到一些博文,觉得可信也有参考价值。这些文章可信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三点。其一,在较为可信的平台例如“财新网”上发布;其二,作者是真名实姓的体面人,有些没有实名但也发过很多靠谱的博文,转载的信度相对差些;其三,写的也是身边的见闻,更宏观的事情他们也未必知道,也不乱写。这三点,平台可信、作者可信、内容与作者匹配是判断可靠性的简易判据。纽约的情况可能对上海尤其有参考意义,因此放在前面。引号内是博客的名称,书名号内是博文的标题。 “ 荣筱箐的博客 ”似乎是专门为记录疫情开的博客 《 我在纽约看新冠 (3 月 12 日 ) 》 《 我在纽约看新冠 | 拯救邻居麦克 (3 月 13 日 ) 》 《 我在纽约看新冠 | 寂静的春天 (3 月 14 日 ) 》 《 我在纽约看新冠 | 市长的权衡 》 《 我在纽约看新冠 | 口罩和个人主义 》 《 我在纽约看新冠 | 肺炎难民 》 《 我在纽约看新冠 | 我一个人负全责 》 《 我在纽约看新冠《比病毒更可怕的》 》 《 我在纽约看新冠 | 偷窥 》 “ 知识分子的博客 ”这个博客只有少量内容与疫情有关的转载 《 纽约医生抗疫日记:兵临城下 》 《 纽约医生抗疫日记之二:自我隔离 》 “ 纽约蓝蓝的博客 ”这个似乎也是为记录疫情新开的博客 《 疫情中的纽约人 -3 月 21 日 》 《 纽约蓝蓝:疫情中的纽约人 (3 月 22 日 ) 》 《 纽约蓝蓝:疫情中的纽约人( 3 月 22 日续) 》 “ 二氧花旦的博客 ”不大活跃的博客,授权转帖他人 的几篇日记 《 亲历魔幻纽约:哥大留学生自述 》 《 围困洛杉矶:一位华人的自述 》 “ 陈燕妮的博客 ” 这个似乎也是为记录疫情新开的博客 《 陈燕妮:洛杉矶“封城”第一天 》 《 陈燕妮:洛杉矶口罩 》 《 陈燕妮:洛杉矶“封城”之后怎样持续采买 》 “ 秦华的博客 ”不太活跃的博客,近期授权转播他人的日记 《 休斯顿日记 》 《 休斯顿日记 | 血色星期一 》 《 休斯顿日记 | 9400 美元的小费 》 《 休斯顿日记 | 政府要发钱 吐槽美国 CDC 》 “ 心路独舞的博客 ”长期活跃的博客,近期都是关于疫情的 《 乱世出枭雄,坏人多作恶 》 《 世界上所有的惊喜和好运,都是你累积的温柔和善良 》 《 Be First. Be Right. Be Credible 》 《 本年度最佳笑话,带一点点悲伤 》 《 走出埃及,别迷失旷野,直奔迦南 》 《 去了趟美国超市,出来开始鄙视自己 》 《 嬉笑怒骂之间抗新冠 》 《 春假第一天:股市、新冠、花园、天气、抄底? 》 《 宣布 Coronavirus 为 Pandemic ,很多事情瞬间变了 》 《 如果能量有正负的话 》 《 让子弹多飞一会儿,果然不是盖的 》 《 用力过猛真的比较容易露馅的 》 《 春假后第一天上班,见识最美的爱情 》 《 各种噪音和忙乱背景下的正常生活 》 《 Essential 的不可承受之重 》 《 有时没有更好的选择,有时只有困难的选择 》 《 仁慈号已动身,安慰号时刻准备 》 “ 吴谦立_观点频道_财新网 ”一直是“财新名家”,近期文章是关于疫情的 《 疫情中的特朗普困境 》 《 在美居家躲疫首周见闻录 》 “ 张晋蜀_观点频道_财新网 ” 一直是“财新名家”,近期文章是关于疫情的 《 律师张晋蜀:我在疫区洛杉矶 (1) 》 《 律师张晋蜀:我在疫区洛杉矶 (2) 》 《 律师张晋蜀:我在疫区洛杉矶 (3) 》 《 律师张晋蜀:我在疫区洛杉矶 (4) 》 《 律师张晋蜀:我在疫区洛杉矶 (5) 》 《 律师张晋蜀:我在疫区洛杉矶 (6) 》 《 律师张晋蜀:我在疫区洛杉矶 (7) 》 《 律师张晋蜀:我在疫区洛杉矶 (8) 》 《 律师张晋蜀:我在疫区洛杉矶 (9) 》 最后两个不是博客,属于观点频道。疫情中限时免费开放,过期只有订户可读全文。我个人理解,“观点频道”的地位高于“博客”,因为“博客”都是免费的。特别是最后那个,写得挺幽默,要收费也不无道理。例如,说看老照片都是黑乎乎的,感觉暗无天日民生凋敝;后来一想,只是当时还没有彩色照片。又例如,前一天还说美国没有因为造谣被训诫的人,第二天就说也抓到一个造谣犯,就是特大总统。总统说新批准一个 ( 旧 ) 药治新冠,但 FAD 局长马上否定。并在 FAD 官网上声明,“对于治疗或者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目前没有任何被 FDA 批准的治疗办法或药物。”就这样,“亲自造谣的总统被抓了个现行,老脸被打得啪啪地!于是各家中央媒体,包括 NPR 全国人民广播电台,包括 CNN 有线电视新闻,纽约时报芝加哥论坛报等等,一涌而上,训诫总统造谣,就差让他亲自在训诫书上签字画押了。”因此,非订户要欲看从速。 疫时记事:森严壁垒 疫时记事:防患未然 疫时记事:研判猜测 疫时记事:关门闭户 疫时记事:琢磨病毒 疫时记事:病毒电影 疫时记事:闭目塞听 疫时记事:乱云飞渡 疫时记事:风平浪静 疫时记事:沧桑句工 疫时记事:积草屯粮 疫时记事:足不出户 疫时记事:坚壁清野 疫时记事:峰回路转 疫时记事:风月同天 疫时记事:步行倍增 疫时记事:一步之遥 疫时记事:小小寰球 疫时记事:天地不仁 疫时记事:零敲碎打 疫时记事:内外有别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998 次阅读|0 个评论
用电学理论来阐释消防问题
dfedhw 2019-1-20 11:26
电力系统之所以能安全稳定运行,故障率处于一个可以普遍接受的水平,根本原因在于一些成熟的概念理论及相关技术得以广泛应用,倘若适当地加以类比,或许能对消防技术领域提供一定借鉴与参考。 1.绝缘配合概念对安全运行总成本进行平衡与控制 即使是安全投入,也需要考虑一个合理的投入产出比,不可能为了所谓的“安全”,无限度地投入,但反过来讲,事故率及损失程度又必须控制在一个尽可能低的水平,为了协调这种安全领域里普遍存在的矛盾,只能在概念形成的基础上求助于“技术”。 消防技术领域似乎尚未形成这样的一种概念共识及成本意识,局部区域只要是为了安全,似乎盲目重复投入再多也可以被默许。 耐火极限与绝缘水平 消防的本质是降低成本 2.避雷器作为限制过电压的关键元件 为了使绝缘配合的概念能够真正“落地”并实现,离不开类似避雷器这样的核心器件,尽管灭火技术形形色色(灭火器、消火栓、自动水喷淋、气体灭火系统等),但似乎并没有哪一种技术的地位可与避雷器相比拟。 防灾减灾利器——“避雷器” 3.无功功率补偿 电力系统的容量是有限的,为了提高功率因数,以获得更大的“有功”输出,改善供电环境,需要采取一定的无功补偿措施。 初期阶段的总体控火能力同样是“有限”的,为了减少无谓的“无功”消耗,增大“有功”输出,进而提高灭火效率,同样需要考虑涉及“无功”方面的问题。现场装设自动灭火装置,其实就是一种类似于“无功补偿”的装置(提前建立灭火剂输送渠道),然而问题在于:与供电系统同步运行的无功补偿装置可以确保随时提供无功功率,而火灾是一种非常态化的事件,由于装置的复杂程度及使用寿命问题,导致其可靠性不足,关键时刻一旦无法启动,照样无法及时提供“无功”,不仅不能按照预期确保装置的“有功”输出,甚至还可能从时间上干扰到正常的“有功”输出(人工灭火)。自动灭火装置的覆盖比例同样要考虑到经济性与实用性,否则又背离了实施绝缘配合原则的初衷。 灭火过程中的“有功”与“无功” 最难干的“快递”行业 电力系统过电压会造成设备损坏甚至对电网的稳定运行构成严重威胁,火灾则会造成局部或整体建筑中的财产损失甚至危及人身安全,二者在防灾减灾方面的目的及任务是一致的; 电网中 “无功功率”的存在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初期火灾的扑救效率同样也有待提高。 通过行业间的跨界,合理运用类比思维,试图找到一些可以通用的概念或原理,则有望对灭火控火技术具体实施和应用产生更深层次的理解及认识。
1546 次阅读|0 个评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大数据方法对地理学的借鉴意义(有点跑题)
热度 2 chenhuansheng 2019-1-8 22:41
1 、地理大数据研究 今天听裴韬老师讲了地理大数据挖掘的一个讲座。他给出了 13 个典型案例,并给出了自己的工作展示。 我觉得大数据分析之于地理研究,犹如他山之石。我们不宜过于强调他的好,但是应当看到他的好,在方便的条件下充分应用。不管怎么所,大数据分析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新的方法、思路和解决方案。这种借鉴意义要引起注意。 2 、民国大师辈出 昨晚刚好看到物理学者兼科普作家卢昌海的一篇文章,讨论为什么民国时期“大师”辈出。他是质疑一部分“大师”的水平的,说他们可能恰好赶上那个好时代,一个中国文盲率普遍偏高的时代,科学启蒙的时代,所以一点点工作就会被放大,或者事实上也可能成为某一个领域的开山之作。 卢进一步提出了民国学者大师辈出的 6 种可能原因: A. 他们都是超级天才, 花在学术上的时间和精力虽少, 水平却并不比国外大师逊色。 B. 当年的学术本身就浅, 他们所花的那点时间和精力就足够了。 C. 他们的水平并不高, 但因为文科标准是中国自定的, 即便只有 “凤尾” 型的成就也可以成为 “鸡首” 型的大师。 D. 他们中的许多人只是凭借率先引进西方学术方法这一先手之利, 才成为大师的。 E. 他们是中国现代教育体系中最早的教师群体, 后来的学人大都是他们的徒子徒孙, 因而尊他们为大师。 F. 其它原因。 就卢的全文来说,还是很客气的,没有一味地贬低民国大师,只是就事论事。但是我觉得他有一个角度没有考虑到。 那就是现在各种资料所认定的“大师”都是文史哲方面的专家,很少讨论到自然科学方面的专门学者。 3 、他山之石,成就民国时期的地理大师 地理学是一个特殊的学科领域,不能完全视为自然科学,但也不是人文科学。但毕竟还是小众的,并不为太多人所关注。今天我们的地理相关著作中,虽然没有明确地说哪些人是大师,但有那么一部分确实是堪称大师级人物的。 比如竺可桢、李旭旦、胡焕庸、黄秉维等。这当然是不全面的。甚至这里面也不是一辈人,比如黄秉维大致要算是竺可桢的学生辈了。但是他们所主要接受的教育是民国时期完成的。李旭旦被视为文革后人文地理复兴的旗手和功臣,这是我大学人文地理老师说的话。我想大概不会过头。黄秉维没有国外求学的履历,但是中国农业区划工作上有突出贡献,而且特别强调“综合研究”。这两个人的情况我都不怎么清楚,暂且不说。接着前面说的“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重点说一下竺可桢和胡焕庸。 竺可桢被视为地理学家、气候学家。他很重要的一个工作就是讨论历史时期气候的变化。有一些资料表明他在 20 年代就已经有关于这个主题的文章发表。这个应该不是他的首创,因为同时期国外也有做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研究的。那么假设对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的思想来自国外,竺氏在这种思想启发下,根据他自己的古文功底以及中国史料丰富这一特点,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历史气候变化研究,这绝对算得上是特色鲜明。 胡焕庸被视为人口地理学家,当然他也有其他方面的贡献。但是前几年“中国国家地理百年专刊”上,选录的中国地理学百年重大事件中,胡焕庸的“中国人口分布研究”被纳入。这一项工作做了什么呢?就是通过整理当时的统计数据,将人口分布用描点法戳在地图上,好像是 2 万人一个点,然后制出了一张中国人口分布图,“画”除了一条线——黑河 - 腾冲线(当时被华裔科学家称赞为“胡线”),指出这条线以东以南人口占据 90% 以上,而以西以北人口不足 10% 。这就指出了中国人口分布的基本格局。这一格局至今尚未打破,前两年李克强总理还提出疑问,如何突破胡焕庸线。 如果我们用现在的眼光去看,这件工作真的有那么至高无上吗? 首先西北属于边疆,历朝历代我国边疆人口密度都小,不然怎么一直都在讲究“移民实边”呢?要“实边”就意味着他空虚嘛,人少嘛,谁都知道人少,胡焕庸的研究好像没有新的发现,只是把这种格局具体化了而已。 其次,基于地图制图方法,做出了人口分布的量化。这个方法本身新不新呢?不新!今天,我们可以从詹姆斯·普雷斯顿的《地理学思想史》(李旭旦译)上查到,二三十年代,美国在大湖区已经做过类似地工作,通过格网法描述空间上人口分布的密度差异。还可以在诺曼·思罗尔的《地图的文明史》(陈丹阳、张佳静译)中找到欧洲更早的应用记录。所以胡焕庸工作所用的方法是现成的。胡是留学英国的,他可能看到过相关的研究文献。这项研究可能是外国思路和方法的在中国的移植或者模仿。 但是,无论如何,他这项工作还是担得起中国人口学的早期开山之作的。一方面,虽然历朝都要求实边,但是人口密度的空间差异倒底达到什么程度,从来没有人具体 数量化 过、更不要说 空间化 了,二胡焕庸通过一张地图实现了这两个目标。另一方面,这种方法虽然在美国和欧州已经出现,但是在当时中国的技术条件、数据收集条件下,完成这样一项工作,其难度远非今日所能想象。 4 、小结 方法、思路的借鉴,对于个人也好,一个学科也好,都要抱着积极心态。 前面几次开会或者听报告,感觉现在有一部分学者把测绘视作 GIS ,把大数据“鼓吹”为GIS 发展的必然之路。我们同学之间还为此产生过讨论,因为我们的背景的缘故,我们实在难以接受这种'数据游戏。 但是,今天听裴老师的讲座,觉得虽然是“大数据”,但是还是从地理探索和应用的角度去分析,但从地理的思维去收集、整理、处理和分析“大数据”,这种工作还是很有意义。 当然,不是说要保存专业偏见,抵制大数据的泛滥。而是说,每个学科有他固有的科学问题和探索主题,大数据分析也好,小数据分析也好,都要回归到“空间传统”上来,才能算地理学。 交叉有时候会产生火花。其实科学研究,抛开门户之间,抛开专业限制,在数据上按照常识去找规律,也许真的会有一些发现。就像魏格纳提出大陆板块学说。但是,一般人恐怕难以做到这一点。
1349 次阅读|2 个评论
单车共享对灭火方式的启示
热度 1 dfedhw 2018-8-2 15:19
共享单车这玩意儿问世大概已有好几年,可笔者直到前几日才开始亲身经历,没想到的是:这东西居然一用就上 “ 瘾 ” ,估计后面的日子里彻底不离不弃。 最直接的体验是:每天大概能节省出的零碎时间总计有一两个小时,这已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数字,不算不知道;其次,单车代步避免了行走的奔波之苦,基本确保不迟到;其三,节约了一定费用,因为有时为了赶时间可能会打个车什么的。 共享单车这一新兴的技术方式几近完美地实现了对“人”的短距离输送,通过全方位的类比,或许能够发现其对现有灭火方式的改良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1. 快速性 现代社会工作生活节奏加快,共享单车应运而生,及时满足了人员出行时在短距离内的“提速”要求。就火灾扑救而言, 虽名为灭火,实为对大量灭火剂的集中定向投送,如 何在这个短途输送过程中实现明显“增速” ,该问题始终悬而未决。 2. 随意性 单车的使用没有计划,也许说来就来,说走就走,共享方式恰好满足了这一随时随地产生的需求。灭火剂的输送也将面临同样的情况:火灾一般不请自来,输送工作可能随时随地需要紧急总动员,甚至没有更多犹豫的时间。 3. 密集度 尽管遍地开花的单车给城市环境管理带来诸多问题,然而正是因为这样的随意分布,才能保证随处有车可用,足够的密度分布才能确保继续“玩”下去。建筑内灭火剂储备也有相应的密度要求,道理很简单:远水根本解不了近渴。 4. 公用性 一旦成为公用设施,不再需要个人对单车进行保养管理维护,其本身设计也很皮实,由此省去了一个很大的“麻烦”。消防安全也属于公共安全的范畴,作为灭火剂,最好使其具有更多的公共属性,一旦遇到突发事件,才更加便于操作和执行。 5. 简便性 无论老幼妇孺,蓝领白领,只要骑上单车都可以游刃有余,源于其简便的操控方式,可靠的动力来源。灭火剂无论是输送还是释放,无论人工还是自动方式,都需要借助简便可靠的动力,并且尽可能地提高利用效率,减少无用功。 6. 经济性 经济性是新技术能够大规模推广采用的前提,简单的一次性投入以及后续低廉的使用费用,自然会有无数粉丝拥簇,实际上,简约的结构同时 也 减轻了维护工作量。毫无疑问,关系到千家万户的消防安全技术同样会优先考虑整体性价比更高的灭火技术。 7. 确定性 每一处细节的考虑周全,方才决定了单车出行成为用户自发的首选,灵活的方式不容易堵车,骑行总里程数持续增长,有效验证了单车使用过程中的确定性。灭火行为直接关系到生命财产安全,说到确定性,或是可靠性,更容不得半点马虎。 8.辨识度 通过单车的形态及色彩,在大街上只需要看一眼便可辨别出来,从而节约时间。在形势危急的火场中,也包括夜间,对灭火剂外包装的识别度要求会更高,确保实现快速找寻与获取,从而节约出每一分每一秒。 9. 安全性 任何一项新技术都必须同时顾及使用者的安全,单车的行驶速度适中,足足两个世纪的实践经验早已证明其出现意外伤害的概率完全处于可接受的范围内。灭火技术所要面对的可能是一个不确定的复杂环境,既要灭火又要保护自身,技术实施全过程的安全性绝不可忽视。 俯瞰这样的一张城市夜间单车轨迹运行图,除了震撼,还有讶异:一项具有两百年历史的古老技术,一种极为平凡简单的交通工具,居然通过与互联网技术的完美组合,又重新焕发出青春。人流速度提升之后,给用户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时空体验,自由穿行于大街小巷,这样的场景显得既熟悉又陌生。 共享单车技术的各项特性缺一不可,却又相辅相成,仅 借助于简单机械, 同样还是只依靠人力,却显著提升了人员移动速率。以灭火剂物流输送作为主要任务的传统型消防技术,虽然具有一定的行业特殊性,却依然可以从单车共享成功实施的案例中得到无穷的启示与借鉴。
2492 次阅读|2 个评论
从“BAM”到“BRAIN”:美国“脑计划”借鉴
热度 11 lubai 2017-3-21 13:05
图片来自brainfacts.org 编者按 : 如今人类对自然的控制能力越来越强,人们也越来越想了解“控制自身的器官”——大脑。2013年4月,美国奥巴马政府宣布启动美国脑计划。几乎在同时 (2013年初) ,欧盟宣布“人脑工程”作为其未来10年的“新兴旗舰技术项目”。随后,日本和其他国家也相继启动了自己的脑计划。一时间,世界各国开始了一场“脑科技”竞赛,“脑计划”被看作是可以和“人类基因组计划”相媲美的大科学项目。在此大背景下,中国“脑计划”也呼之欲出。 2016年底,美国召开了“脑计划”第三次年会。年会邀请了受该计划资助的500多名学者,以报告和墙报的形式介绍自己的最新进展。除了美国本土的专家,年会还邀请了欧洲、加拿大,以色列和日本的专家。清华大学教授鲁白作为被邀请的唯一一位来自中国大陆的科学家,在会上作了学术报告并参与讨论。本文是鲁白教授对美国“脑计划”的介绍和对中国“脑计划”的思考。 撰文 | 鲁白(《知识分子》主编、清华大学教授) 责编 | 李晓明 ●   ●   ● 美国“脑计划”的起因与发展 美国的“脑计划”,有一个奇葩的起始,是在科技界纷乱的反对声音中才找到方向。 2012年初,奥巴马总统科技政策办公室找到基因组学,脑科学,合成生物学,纳米技术等方面的著名科学家,希望他们提一个类似人类基因组计划那样的脑科学计划。经过一番酝酿,这些科学家提出了一个名为大脑活动图谱绘制 (Brain Activity Mapping,BAM) 的计划,即通过记录各种脑活动中涉及的每一个神经元的每一个动作,来绘制出第一幅囊括大脑所有活动的详图,其最终的应用包括通过直接改变神经回路中的电活动来改变人脑功能和治疗脑疾病。 同年4月,奥巴马在国情咨文的基础上宣布要启动该计划。即刻在美国科技界引起轩然大波,众多科学家纷纷表示反对。在纷乱的反对声音中,意见主要集中在两点:一是在设计BAM的过程中,并没有经过广大科学家的深入讨论;它只是少数专家和白宫科技顾问们闭门造车的结果。因此,该计划到底是不是可行,有多大意义,还值得商榷。二是白宫的科技政策办公室可以决定要不要做、制定政策或提出法案,但不应该决定要做什么、怎么做、或者参与管理具体科学项目的实施。其中反对最强烈的是一位做线虫研究的著名女遗传学家、洛克菲勒大学教授Cori Bargmann。 洛克菲勒大学教授Cori Bargmann。来源:rockefeller.edu 面对批评,奥巴马决定由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 (NIH) 作为领导机构,组织协调美国脑计划,吸收平衡各方意见。他点名任命了NIH的院长Francis Collins负责该计划,因为此人曾经领导了美国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得到了科学家们的认可和各界的赏识。Collins随后组织了由NIH牵头,能源部、自然科学基金会 (NSF) 和国防部等部门共同参与制订美国脑计划。一开始他就做了一件非常出色的工作,成立了一个由多位有全局观念和战略眼光、有公心的著名脑科学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他认为,脑计划要做什么、如何做,要由科学家们讨论得出,不能由政府部门制定。之后,他任命了两个科学家做专家委员会共同主席,一个是德高望重的灵长类认知研究专家、斯坦福大学教授Bill Newsome,另外一个就是对BAM提出尖锐批评的Cori Bargmann。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美国式的化解意见方式:你的意见最大,就让你来做主席,参与和主持整个工作的进行。Newsome和Bargmann作为共同主席,邀请了20多位举世公认的脑科学不同领域的学术领袖参加专业委员会。为了避嫌,专家委员会成员不能申请脑计划的基金。 NIH的院长Francis Collins。来源:NIH William T. Newsome(昵称Bill Newsome)。来源:hhmi.org 专家委员会提出来一个非常创新的组织研讨方法:每次开会前先确定一个主题,广泛征集神经科学界对该主题的意见;开会时网上直播整个过程,全美国的科学家们都可以看到专家委员会成员对每一个主题的讨论;各地的科学家们还可以进行网上互动,提出问题,看法和意见;会后又有书面提意见的机会。经过十几轮这样的讨论,最后形成了美国“脑计划”的定位、方向、目标以及里程碑和时间表,并将整个计划向全社会公布。 经过反复的讨论,“脑计划”专家委员会决定放弃之前提出的“BAM”计划。他们认为,在脑科学中还没有一个像“全基因组测序”那样具有明确终点的大科学问题。而在有限的可预见的时间内完成“脑活动中涉及的每一个神经元的每一个动作”的记录,从技术上看是非常不切实际的。因此,美国“脑计划”决定以技术开发为主导,更名为 “BRAIN”,即“推进创新神经技术脑研究计划”。该计划将大致遵循先开放新技术,新工具和新方法,再实现以下七条目标: 1) 对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类型进行全面、系统普查,并开发工具来记录、标记和操纵这些神经元; 2) 改进各种技术,绘制从突触到整个大脑、分辨率不同的各个层次的神经环路图; 3)开发和应用大规模监测神经活动的方法,生成大脑工作的动态图像; 4)证实因果关系:采用能够精确改变神经环路动态的干预工具,将大脑活动与行为相关联; 5)确定基本原理:通过开发新的理论和数据分析工具,获得了解心理过程生物学机制的基础概念; 6)推动人类神经科学发展:开发创新技术,以了解人类大脑并治疗脑部疾病 ;创建并支持整合的人脑研究网络; 7)从“BRAIN计划”到大脑:整合新技术、新方法,发现神经活动的动态模式如何转化为健康和疾病中的认知、情感、知觉和行为。神经环路及转基因模型。 图片来自 brainfacts.org 美国“脑计划”的最新进展和成果 2016年底召开的美国脑计划第三次年会,邀请了四位大科学家做主题演讲,让人印象最深的是美国休斯研究所的Karel Svoboda教授。他所在的Janelian Farm研究所,展示出几个鲜明的特点: 他们比较注重神经技术的开发 (比如神经递质的荧光标记物) ; 擅长“任务导向型”研究 (有明确而可衡量的目标,紧扣主题而可实现的计划,以及明确的进程时间表) ; 人才结构方面引进了不少做物理和工程的专家,提倡学科交叉;经常做一些多学科协同作战的技术课题 (比如研发新一代可以大面积观察快速变化的荧光显微镜) ,等等。 Svoboda提出一个观点: 对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不应该拿发表文章的数量和影响因子来衡量,而应该看重技术的应用和推广范围和速度。 为此,所里建立起一套新的神经科学技术的开发方式,一个研究者可以组织所内甚至所外的不同领域的科学家,形成一个临时团队,设立非常具体的目标,开发完成后,团队立刻解散。开发了新的技术都不能只给自己用,必须要立刻传播给全世界各地,让大家免费使用。开发成功后,团队成员报酬丰厚,但是评价技术的标准只有一个:技术是否被快速而广泛地应用。 Karel Svoboda。来源:janelia.org 年会分为三天,每天分四组平行邀请报告,其他的研究成果用墙报的形式展示。三年以来美国的“脑计划”已经初见成效,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 记录技术: 研究神经元的电活动,传统方法是用一根电极,记录单个神经元的放电情况。这就像大海捞针,单个神经元的活动很难准确反映众多神经元所介导的某种行为。目前的努力是用几十个至几百个电极,同时记录和解读神经元的活动。另一种是光学的方法,譬如说钙成像可以同时记录一个小范围内几千个神经元的电活动。但是往往需要将动物固定在显微镜下看,动物不能动。现在用3光子,镜头矫正等技术,可以观察到大面积脑区内的神经元放电。用微型植入式镜头,则可观察动物在行动时的电活动。功能磁共振一般只能间接而粗略地观察某个脑区的神经活动,而且机器庞大而昂贵。近年的技术将磁共振变得小型化、便携式、可移动,甚至与PET结合可同时检测神经递质释放。超声波记录是本次会议的一个亮点。电极和光纤都需要进入大脑,是侵入式的。超声波有较好的组织穿透力,是非侵入式的。现在有各种创新,将超声技术用以观察神经元活动。当然,以上这些技术还在研发初期,目前还没有一种技术可以被广泛应用。但是在年会上展示的众多新型记录技术,前景非常看好。 举两个令人鼓舞的例子。加州理工学院的汪立宏教授用声光成像 (Photoacoustic Tomography) 来观测在体神经元活动,其原理是用激光脉冲射入深层脑组织,神经细胞表面就会产生震动,在体外设置接收并分析这些震动发出的超声就可以重构出图像。这种方法可以非侵入地记录在体神经元的活动,是当下非常看好的技术。加州大学大卫斯分校的Tian Lin 田琳教授,通过对细菌PBP蛋白的改造,让它变得能和五羟色胺 (5HT) 结合,再接上绿色荧光蛋白,就可以实时观测脑内5HT的释放。这种方法推广后还可能检查其他神经递质。 汪立宏。来源:caltech.edu 2. 刺激技术 刺激神经细胞从而改变脑活动和行为是神经科学的另一大手段。长期以来一直是将电极插入某个脑区,给电刺激使神经细胞发生反应。近10年光遗传学已经基本取代电极刺激,因为光敏蛋白可以通过遗传学手段表达到特定的神经细胞。其缺点就是光纤维也需要插入脑中。根据光刺激的这个思路,目前一些实验室利用生物体内蛋白的生物发光,对特定神经元进行刺激,以求实现非侵入式刺激。超声波可以穿透头骨和脑组织。很多实验室在努力开发超声刺激,研究工作非常活跃。与光电声技术相比,磁场技术具有的独特优点就是穿透力强、衰减慢,因此可以无损伤地影响神经元活动。一些学者用纳米磁珠来激活机械敏感性离子通道,以期实现刺激神经元的目的。另一个研究热点是寻找磁感应蛋白,这样外加磁场时就可以控制神经元的活动。这是一个非常令人关注的领域。 3. 分析技术: 这次年会上最为引人注目的课题之一是单细胞的基因表达和标注技术。目前关注的热点是: 1)开发大数据整合分析神经元记录数据的方法,包括影像学数据平台和电生理记录的数据平台,这些数据将有利于推进计算神经科学的发展,也可以作为将来机器学习诊断多种神经疾病的样本库。 2)单细胞的基因表达和标注技术,解决神经元的种类和功能之间联系这一关键问题。目前走在前沿的是Allen 脑研究所的曾红葵教授, 他们用单细胞测序技术,做整个小鼠皮层和下丘脑的神经元表达谱,并结合细胞的形态,连接和电生理特性进行一种全新的细胞分类,可能会对整个神经科学产生冲击。 曾红葵。来源:脑与认知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4. 各种技术在脑功能和行为发面的应用: 尽管技术开发尚处在早期阶段,已经有不少神经科学家利用已经开发的新技术来重新认识脑功能和行为。举例来说,普林斯顿大学的青年科学家Ilana Witten教授,用VR可以模仿环境代替工作记忆的行为学范式,并用大面积高精度成像技术实时观察整个大脑皮层在工作记忆时的神经细胞,甚至尝试改变部分脑区神经细胞电活动的方法,观察工作记忆是否受影响。这是我见到的极有创意的工作。 小鼠脑中的神经元。来源: Winkle, et al. 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 2016 对中国脑计划的借鉴意义 从历史上来看,一个颠覆性新技术出现时,会推动神经科学前进一大步。例如,膜片钳技术使得离子通道和细胞电生理研究经历了十几年的繁荣;还有荧光蛋白,基因敲除,等等。但是,以前是单个技术开花结果,现在是百花齐放,很多技术加在一起有可能使脑科学研究有一个前所未有的爆发性发展,使我们更深一步认识高级脑功能,解释行为,也给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带来跨越式的进步。 注重技术开发也许是中国脑计划需要借鉴的一个重要方面。 跨界和学科交叉是美国脑计划另一个显著特点。很多之前不做脑研究的化学家、物理学家、工程师,由于该计划的支持、吸引而进入脑科学领域,与神经科学家合作,从全新的角度,用过去几十年都无法想象的方法手段,从多个层次展示了脑的奥秘。这种学科交叉和跨界合作带来的创造力的爆发令人振奋,也让我切身体会到的, 中国的脑计划,应该设计出新的鼓励机制和评价标准,促进跨学科的合作。 以目标或任务导向的课题或项目,在美国脑计划中呈现出越来越多的不凡表现。这种做法可能起源于Allen脑研究所。当年他们曾经用比NIH少一半的时间,一半的钱,将鼠脑的一万多条基因表达的定位全部做出来。这是通过一个较大的团队分工合作实现的。有人做脑切片系列,有人做基因探针,有人专做杂交,也有人管图像记录影像照相,分析,最后还有人把它组装起来。这样做的效率高,质量也好。在脑计划中他们继续发挥做“任务导向性”课题的优势,完成了鼠大脑皮层的精细连接图谱,目前正在做鼠的大脑中所有抑制性神经元的形态、电生理、单细胞基因表达谱,希望对这类重要的神经元做出全新的系统分类。这类任务导向性的工作需要较大团队的协作,要运用现代化的项目管理方式,要求有明确而可衡量的目标,紧扣主题而可实现的计划,以及明确的方法和进程时间表。 在中国的脑计划中,可以考虑一部分“任务导向性”课题 ,譬如中国人老年痴呆症大脑中单个神经元基因表达谱,灵长类皮层连接图,等等。 由科学家而不是政府官员或科技管理人员来定方向,是中国脑科学计划非常需要学习借鉴的做法 。中国在科研管理上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在同行评议来评审课题申请方面。但这只是在课题已经决定要做,大家在申请的时候。在如何立项,如何管理,这些仍然非常欠缺,早期的咨询不够。很多决定是长官 (包括一些长期脱离一线研究的资深科学家、院士) 意志,拍脑袋决定的。如何组织具有全局观念和公心的、有国际学术地位而且还在科研一线工作的战略科学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如何让广大科学家通过深入的讨论来决定做什么、怎么做、如何来考核评价脑科学计划的成果,这些都是需要深入思考的。政府起到的只是组织和支持的作用。中国的神经科学家的数量要比美国少得多。美国的神经科学会有44000名会员,而中国可能只有4000人,水平也与美国有较大差距。中国要施行脑计划,建议多聘请国外的已经参与美国脑计划讨论的科学家,咨询他们的建议。 中国脑计划需要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规划具有特色的研究计划 。现在一些新技术开发,过几年会逐渐走向成熟和应用。在这个过程中,会开始逐渐关注脑认知的原理和机制,特别是高级脑功能 ,比如计算和数字概念,自我意识,想象,或者其他与高等动物差距很大的行为 ,这些是用小动物 (鼠类) 无法研究的。因此,使用灵长类动物做研究就显得非常重要。长期以来,灵长类研究进展不大,其中很大一个原因是技术不够。脑计划开发的新技术新方法,一定会在灵长类脑研究中结出硕果。中国具有丰富的灵长类动物资源。也许可以利用美国脑计划所开发的新技术来研究灵长类脑的连接、发育、电活动以及高级脑认知行为,为世界脑科学做出独特的贡献。 我注意到,在美国的脑计划整个研究中,好像缺乏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增强现实 (AR) 、虚拟现实 (VR) 的应用,而这些恰恰是在中国近些年来发展得非常好的地方。例如,中国脑疾病病人的数量远远超过美国,可能产生的大数据,如果得到很好的、规范的利用,可以使中国脑科学获利。也许在中国脑计划和未来的脑科学的发展中,可以考虑拿出一部分资源来支持上述几个优势方向,应用到脑科学的研究中去。也许这样的结合,能够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脑科学研究道路。
18893 次阅读|12 个评论
这次世界杯巴西队惨败的参考、借鉴
热度 2 可变系时空多线矢主人 2014-7-13 13:49
这次世界杯巴西队惨败的参考、借鉴 这次世界杯半决赛巴西队以 1 : 7 的惨败给德国队之后,今天清晨又以 0:3 惨败给了 荷兰 队。 拥有令人艳羡的足球人口,历届产生过多名著名球星,视足球为生命,的桑巴王国, 为什么竟沦落到如此惨境? 从这场比赛中,也可分析得出某些端倪。 两队都是 整体配合,全场转移,攻防迅速转换,每个球员都是,不仅能迅速、高效地争抢自己范围内的来球,还能眼观全场,准确、及时传出最有利于,防守、解困或进攻、射门的球。 但是,两队的 传、接球都不够准确,并常有失误 ,而 巴西队尤盛,并且常常采用 个人运球突破,却总是很快就被对方堵截,而形成反攻。 巴西队 传、接球不够准确,也反映在射门上,本场比赛, 巴西队 11 次攻门仅有 2 次射正,中前场攻手持续低迷,多次门前定位球,也竟然无一建树。 而 荷兰 队, 传、接球准确的准确度和整体配合,都较好。 因而, 巴西队以 0:3 惨败,也属必然。 由此,也可看出: 现代足球,球员不仅普遍要有迅速、高效地争抢来球,准确、及时传出最有利于,防守、解困或进攻、射门的个人技巧,还必须普遍要有眼观全场,依靠整体配合快速传递,配合得当的素质。 也值得我国培养、组成 国足的参考、借鉴。
个人分类: 哲理|2765 次阅读|2 个评论
借鉴上帝粒子,建议中国设立一个转基因技术及安全性的科普竞赛
热度 8 xyysh2008 2014-2-28 11:49
借鉴上帝粒子,建议中国设立一个转基因技术及安全性的科普竞赛? 严少华 2014.2.28 上帝粒子的科普竞赛: 图中4条红线可能是μ子,它们可能是短寿命并瞬间衰变消失的希格斯粒子产生的。 希格斯玻色子是以英国理论物理学家彼得 · 希格斯名字命名。物理学基本粒子 “ 标准模型 ” 理论预言了 62 种基本粒子的存在,希格斯玻色子是最后一种未被发现的基本粒子。 1964 年,希格斯提出希格斯场的存在,进而预言了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并认为它是物质的质量之源,是电子和夸克等形成质量的基础。由于它难以寻觅又极为重要,被称为 “ 上帝粒子 ” 。 但大多数民众不相信该粒子存在,也不接受该理论。 1993 年,英国曾发起一场全国竞赛,寻找对希格斯场最好、最通俗的解释。结果,物理学家大卫 · 米勒获胜。 米勒将希格斯场比喻成在一个房间内正在聚会的政治团体,里面每个人都是一个玻色子,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则是一个基本粒子。当普通人走进房间的时候,不会引起注意。如果走进来的是撒切尔夫人,情况则会大为不同。许多人会走上来,围起来,使得撒切尔夫人放慢脚步,这就像是给了撒切尔夫人一种 “ 质量 ” 。希格斯玻色子正是其他基本粒子的质量之源。 因此,老百姓逐渐接受了“上帝粒子”理论,也非常愿意掏钱设立基金支持此项研究。 转基因技术的模式图 当今中国对转基因技术、转基因作物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众说纷纭。专家们有的高调挺转,有的苦口婆心;有的专家高调反转;还有的公知高调迎战,然而不少老百姓还是云里雾里,谈安全色变! 因此,借鉴上帝粒子的科普竞赛,组织一次关于转基因技术及其安全性的科普竞赛很有必要,给老百姓有一个通俗而形象的说法,让老百姓放心,安心。 注:图片来自网络,不作商业用途!
个人分类: 个人观点|5592 次阅读|15 个评论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国外自然科学基金的撰写及借鉴
热度 6 jijiess 2014-2-4 12:19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国外自然科学基金的撰写及借鉴 2014 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季又来了,把春节过完,估计又到了青椒们和小牛们开始忙活的时候了。 自从到加拿大做博士后以来,在科研方面补充了很多的新鲜的血液,比如先进实验室的管理方式、新的科研思路、创新的合作研究关系等等。但是,收获最大的应该是了解和学习了一些项目申请写作和项目思路方面的知识。因为老板在加拿大是机械及车辆动力学领域的专家 ( 加拿大国家讲席教授, Canada Research Chair) ,在这期间,跟着老板看了很多别人的项目申请书,并且在实验室项目讨论的时候,在了解项目思路的同时,也根据自己的申请经历给正在申请项目的同事们提出了一些建议,这些科研和学习经历对于一名青椒来说受益匪浅。 看过一些国外的项目申请书之后就会发现,其实,不管是哪个国家的项目申请书,都有一个共同点: 要通过有限的文字和材料说服基金委员会或者企业,让他们相信你在这个领域有了一些创新的想法,已经具备了实现这些想法的能力和基础,并且你就是完成这个项目最理想的人选 。但是,这句话说起来简单,具体做起来就需要漫长而且细心地组织及撰写项目申请书,而且在完成项目申请书的过程中又需要很多技巧和经验,这些技巧和经验也许要通过一次一次地项目实践才能获得。为了方便国外年轻学者尽快地掌握项目申请的技巧,很多大学撰写了一些申请手册,上面的相关内容也许对我们国内的学者也会有一些借鉴,我找了一些申请书撰写相关资料,希望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与大家共勉。 How to write a research proposal ! Whatis a proposal? A proposal is a request for support ofsponsored research, instruction, or extension projects. Good proposals quicklyand easily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 What do you want to do,how much will it cost, and how much time will it take? • How does the proposedproject relate to the sponsor's interests? • What difference will theproject make to: your university, your students, your discipline, the state,the nation, the world, or whatever the appropriate categories are? • What has already beendone in the area of your project? • How do you plan to doit? • How will the results beevaluated? • Why should you, ratherthan someone else, do this project? These questions will be answered indifferent ways and receive different emphases depending on the nature of theproposed project and on the agency to which the proposal is being submitted.Most agencies provide detailed instructions or guidelines concerning thepreparation of proposals (and, in some cases, forms on which proposals are tobe typed); obviously, such guidelines should be studied carefully before youbegin writing the draft. Partsof a proposal Proposals for sponsored activitiesgenerally follow a similar format, although there are variations depending uponwhether the proposer is seeking support for a research grant, a training grant,or a conference or curriculum development project. The following outline coversthe primary components of a research proposal. Your proposal will be avariation on this basic theme. 1.Title Page: Mostsponsoring agencies specify the format for the title page, and some providespecial forms to summarize basic administrative and fiscal data for theproject. Titles should be comprehensive enough to indicate the nature of theproposed work, but also be brief. 2.Abstract: Thefunder may use the abstract to make preliminary decisions about the proposal.An effective summary states the problem addressed by the applicant, identifiesthe solution, and specifies the objectives and methods of the project. Thissummary should also outline funding requirements and describe the applicant’sexpertise. 3.Table of Contents: Very brief proposals with few sections ordinarily do not need atable of contents; the guiding consideration in this is the reader'sconvenience. Long and detailed proposals may require, in addition to a table ofcontents, a list of illustrations (or figures) and a list of tables. If all ofthese are included, they should follow the order mentioned, and each should benumbered with lower-case Roman numerals. The table of contents should list allmajor parts and divisions (including the abstract, even though it precedes thetable of contents). 4.Introduction (including Statement ofProblem, Purpose of Research, and Significance of Research): The introduction of a proposal should begin with a capsule statementof what is being proposed and then should proceed to introduce the subject to astranger. It should give enough background to enable an informed layman toplace your particular research problem in a context of common knowledge andshould show how its solution will advance the field or be important for someother work. The statement describe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problem(s),referring to appropriate studies or statistics. 5.Background (including Literature Survey): Be sure to (1) make clear what the research problem is and exactlywhat has been accomplished; (2) to give evidence of your own competence in thefield; and (3) to show why the previous work needs to be continued. Theliterature review should be selective and critical. Discussions of work done byothers should therefore lead the reader to a clear impression of how you willbe building upon what has already been done and how your work differs fromtheirs. 6.Description of Proposed Research (includingMethod or Approach): The comprehensive explanationof the proposed research is addressed not to laymen but to other specialists inyour field. This section is the heart of the proposal and is the primaryconcern of the technical reviewers. Remember as you lay out the research designto (1) be realistic about what can be accomplished. (2) be explicit about anyassumptions or hypotheses the research method rests upon. (3) be clear aboutthe focus of the research. (4) be as detailed as possible about the schedule ofthe proposed work. (5) Be specific about the means of evaluating the data orthe conclusions. (6) be certain that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researchobjectives and the research method is evident. (7) spell out preliminary workdeveloping an analytical method or laying groundwork as Phase 1. At the end ofthat phase you will be able to report that you have accomplished something andare ready to undertake Phase 2. 7.Description of Relevant InstitutionalResources: In general this section details theresources available to the proposed project and, if possible, shows why thesponsor should select this University and this investigator for this particularresearch. Some relevant points may be the institution's demonstrated competencein the pertinent research area, its abundance of experts in related areas thatmay indirectly benefit the project, its supportive services that will directlybenefit the project, and its unique or unusual research facilities orinstruments available to the project. 8.List of References: The style of the bibliographical item itself depends on thedisciplinary field. The main consideration is consistency; whatever style ischosen should be followed scrupulously throughout. 9.Personnel: Thissection usually consists of two parts: an explanation of the proposed personnelarrangements and the biographical data sheets for each of the main contributorsto the project. The explanation should specify how many persons at whatpercentage of time and in what academic categories will be participating in theproject. If the program is complex and involves people from other departmentsor colleges,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staff and the lines of responsibilityshould be made clear. Any student participation, paid or unpaid, should bementioned, and the nature of the proposed contribution detailed. If any personsmust be hired for the project, say so, and explain why, unless the need forpersons not already available within the University is self-evident. 10.Budget: Sponsorscustomarily specify how budgets should be presented and what costs areallowable. The budget delineates the costs to be met by the funding source,including personnel, non-personnel, administrative, and overhead expenses. Thebudget also specifies items paid for by other funding sources. Writing/presentationstyle: 1.Verifythat the title, the abstract and the content of your proposal clearlycorrespond to each other! 2.Maintaina clear structure, an intuitive navigational style throughout the document withheadings and summaries, enabling the reader to quickly reference where they arefor future commenting; (Have a reader skim your document to verify) 3.Summarizesignificant issues and make no assumptions where possible. 4.Keepa reasonable, clear, declarative writing style (active verbs!) throughout thedocument; 5.Breakupthe narrative with bulleted lists, visuals, etc. demonstrating a command ofabstract concepts and relationships, Use white space to highlight and emphasizeimportant sections 6.Makesure your proposal does not contain any grammatical/spelling mistakes or typos;engage a proofreader; 7.Requestan experienced academic to proofread your proposal in order to ensure theproposal conforms to institu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academic standards. Partiallyadapted with permission from 参考资料: Olk, Dr. Harald. (October 2009). How toWrite a Research Proposal. In Deutscher Akademischer Austauschdienst Dienst(DAAD). Retrieved January 28, 2011 ‘ University ofIllinois Graduate College ’Conducts proposal writing workshops,offers one-on-one reviews and critiques, and provides guidance in all areas ofstudy. “ Center forWriting Studies ” Offers proposal writing tips as well as general writing assistancein all disciplines and at all stages of the writing process. ‘ Guidelines on Writing a ResearchProposal ’Matthew McGranaghan, University of Hawai'i ‘ The Art of Writing Proposals ’AdamPrzeworski and Frank Salomon,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Council ‘ Dissertation Proposal Workshop(Online)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ofCalifornia, Berkeley
个人分类: 科研|13687 次阅读|8 个评论
平板电脑的电子会议是节俭还是奢侈?
热度 3 skylark1981 2014-1-13 13:56
南京市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开幕 首次启用电子会议系统 http://photo.china.com.cn/2014-01/13/content_31166550.htm 我们来计算一下,一个平板电脑的寿命为5年(基本不可能), 价格为2000RMB, 也就是平均一年400RMB. 平均复印一页纸的价格为0.1RMB, 那么400RMB可以复印4000张纸。但是每次开会最多这些代表最多耗用100 - 200张纸. 如此做法,是节俭还是奢侈? 有一个方法可以节俭,比如弄一个投影仪,把所有的文章投影到屏幕上。或者每个人自己带电脑,所有文章通过发email发给每个代表。 当然不排斥一个平板可以反复使用,但是 寿命短了其实还是一样浪费。
3670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泰国兰花生产考察与思考
dingchch 2013-11-5 23:40
泰国兰花生产考察与思考 刘晓燕 ( 贵州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 , 贵阳 550006) 泰国 ; 兰花生产 ; 兰花资源保护 ; 兰花贸易  受国家农业部派遣 , 由泰国丁家峻基金会 ( Tingthanathikul Foundation Fellowship in Thailand ) 资助 , 笔者于 2002 年 11 月至 2003 年 10 月赴泰国卡色萨大学 ( Kasetsart University) 研究学习 , 研究领域主要在生物技术和植物环境生理两方面。学习期间对泰国北至 Ching Rai 省 ( 邻近我国云南西双版纳 ) , 东至 Sa kon Na khon 省 ( 泰国老挝边境 ) , 东南至 Tart 省 ( 泰国与柬埔寨接壤 ) , 西至 Tak 省 ( 泰缅边境线上 ) , 进行了参观考察。对当地的兰花农场、果树农场、热带园林、观赏植物市场以及野生兰花资源等有了一些初步了解 , 泰国在果树和花卉尤其是兰花 生产中的经验 , 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1  泰国兰花的栽培历史 野生兰花在泰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在朱拉隆功国王 ( 五世王 ) 时期人们已经开始野生兰花的栽培 , 种植兰花在住宅的周围以美化环境。 19 世纪下半叶以后 , 随着西方兰花栽培技术的引入 , 如兰花栽培设施的构建 , 培养容器的使用发展及引进原产于南美洲的兰花原生种等 , 使泰国的兰花生产发生了飞跃。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 , 泰国开始有兰花杂交种出现。泰国卡色萨大学 ( Kasetsart University) Rapee Sagarik 教授 , 当时就积极投入有关兰花之研究、教育及推广工作 , 对泰国兰花的选育 , 栽培技术的改进 , 给花农传授兰花知识与技术 , 兰花定期展览、从业者心得交换、兰花杂志的出版 , 在电台和电视台上广为宣传等 , 作出了相当大的贡献 , 奠定了今日泰国兰花产业扎实的基础及实力。 Rapee Sagarik 教授因此被誉为泰国兰花之父。从 1967 年开始有石斛兰切花产业以来 , 至今近 40 年发展期间 , 兰花种类除石斛兰 ( Dendrobium) 外 , 扩展至万带兰 (V anda) 、卡特利亚兰 ( Cattleya) 、文心兰 ( Oncidium) 、蝴蝶兰 ( Phaleanopsis) 及兜兰 ( Paphiopedilum) 等。对于产业方式 , 除以切花生产外 , 拓展至盆花成株苗或瓶苗等。 如今 , 泰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兰花出口国 , 大量的兰花被运往欧洲和日本等地。兰花在节日庆典、宗教活动、社交礼仪及日常生活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2 泰国兰花的生产现状 2 . 1 兰花种植及其分布 泰国的热带雨林气候 , 适合生产热带花卉 , 特别是兰花 , 另外 , 也生产亚热带花卉和温带花卉。曼谷及其周围地区主要生产兰花和热带花卉 , 而泰国的北部及东北部适于生产亚热带和温带花卉。 1998 年泰国花卉及观赏植物生产总面积达 8 320 hm2 , 生产量 18 万 t , 产值 2. 4 亿美元 , 其中 , 兰花生产面积 2 240 hm2 , 占花卉总面积 26. 9 % 。 泰国兰花生产主要集中在曼谷 (Bangkok) 、那空帕松 (Nakhon Pathom) 省和沙木沙空 ( Samut Sakhon) 省及附近省份 , 三省 ( 市 ) 兰花生产面积占兰花总面积的 89 % 。全国有兰花农场约 3 000 余家。每年兰花的产量决定于当年的气候条件。总的来说 , 一年中的高峰产量在雨季 , 即 7 月~ 10 月 , 在旱季和凉季 , 产量略有下降。 在商业生产中 , 一般的兰花农场都有自己的组培生产实验室 , 也有专门的组培实验室受农场委托为其繁殖新品种或新杂交种。 2 . 2 所访问的兰花农场 位于清迈的 Siam orchid culture 兰花公司 , 面积 16 hm2 , 主人是 Nikorn Kanrgai 先生 , 曾在日本的有关公司工作过多年 , 出于对兰花的爱好 , 回国后继续养兰 , 逐渐经营到现在的规模。在泰国很多家庭都养兰 , 有的还具一定的规模 , 有的发展为兰圃 , 或兰花农场 , 走向企业化商业化。 Nikorn Kanrgai 先生的公司专门经营冷凉型石斛兰 , 因为清迈地区的气候较全国其它地方冷凉。主要进行石斛兰的杂交育种 , 也作一些辐射育种。每年可获得杂交组合 500 多个 , 父母本来自日本 , 按预订的育种目标或受客户 ( 多为日本客户 ) 委托选择亲本 , 得到的杂交蒴果送到另外的公司在实验室进行无菌播种 , 获得实生苗后选择优良单株进行无性繁殖 , 然后销售幼苗植株 , 供应国内市场或外销日本、欧洲及全世界。据说也销到我国昆明、杭州。他重点给我介绍的是父母亲本的来源 , 均是登录在英国皇家园艺学会的品种。 位于中部地区 Nkornprathom 省的 Air orchids Lab 兰花公司占地 25 hm2 , 职员 100 余人 , 有 25 年以上的历史 ,100 多个兰花品种 , 主要经营盆栽和切花文心兰 , 也做石斛兰的育种工作。每年有 10 多个新品种提供给市场。他们有自己的组织培养车间和栽培场地。农场周围的植被为高高的棕榈树 , 次高为椰子树 , 再是芭蕉树 , 接下来是甘蔗 , 最矮的是柑桔类。 在中部 Pathum Thani 省访问过一个被称为 Yen Orchid Farm 的兰花农场 , 该农场面积 10 hm2 左右 , 主要是卡特利亚兰 , 有上千个品种 , 红、白、黄、粉及其各种过渡颜色 , 姹紫嫣红 , 五彩缤纷 , 花型大大小小 , 千姿百态。栽培基质用椰子壳、泡沫塑料 ( 块状或粉状 ) 、苔藓 , 也有许多附生在一截木块或一段树桩上。有一个叫“大象”的卡特利亚品种 , 半蜡质的大型花瓣浅玫瑰红色 , 售价每盆 2 000 泰铢 ( 汇率 :1 美元≈ 40 泰铢 ) , 问为何如此高价 , 答称是因为栽培时间长 , 难得开花。 Yen 先生每年也在不断做杂交 , 得到一些优良杂交后代。 在曼谷附近的 Samut Prakan 省参观了一个家庭式的兰花苗圃场 , 规模不大 , 只有千余平米 , 全为盆栽万带兰 , 据说这个省有 6 ~ 7 个像这样只经营万带兰的兰花农场。万带兰在这里需培植 3 年才开花 ,1 年可开花 4 ~ 5 次。一般石斛兰容易开花 ,6 ~ 7 个月便可开花 ,1 年可开花 7 ~ 8 次 , 所以售价较低 , 每盆 20 泰铢左右。场主通过杂交获得一些美丽的新品种 , 我问她是否也有自己的组培室进行繁殖 , 她说没有 , 是送到其他人的组培实验室去繁殖 , 我问不担心被别人利用吗 ? 她说双方是靠合同规范行为。 在曼谷卡色萨大学附近有位 Weng Waa 先生 , 就经营着这样一个只有组培实验室而没有栽培农场的家庭企业 , 承接别人的委托专门生产瓶苗。 Weng Waa 先生是我的一位导师的好友 , 曾经是一位银行职员 , 经常到卡色萨大学的 Rapee SagarikOrchid Garden 交流。在泰国有许多像这样的私人兰花企业是由于爱好而发展起来的。 3 泰国的兰花研究 泰国的兰花研究有许多机构 , 包括国家农业局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 农业推广局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al Extension) , 卡色萨大学 ( Kasetsart University) 及皇家摩昆技术研究所 ( King Mongkut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等。由于泰国的自然环境条件特别适宜于兰科植物中多种兰花的生长 , 又是许多兰科种属的原产地 , 泰国兰花界很早便以鲜切花为目标 , 开始进行杂交研究工作 , 获得大量的 Dendrobium , Vanda ,Ascocentrun , Arachnis , Renanthera , Aerides 等属的新杂交种类。 自 1924 年 Knudson 将组织培养手段引入兰花的种子萌发 (Seed Sterile Culture) , 创立了兰花种子的非共生萌发法 , 为兰花产业的发展开辟了新途径 , 在世界范围内已形成了高效益庞大的兰花试管苗工业。除无菌播种得到大量小苗 , 通过营养器官的无菌繁殖 (Meristem Culture) 还获得去病毒、遗传性状一致的植株群体。泰国的兰花组织培养开始于 1967 年 , 主要以 Dendrobiums. Cattleyas 和 Rhynchostylis 为研究对象 , 之后在卡色萨大学和清迈大学得到快速发展。 国家农业局主要进行石斛和万带兰的切花育种研究。国家农业推广局负责花卉推广和出口项目 , 包括对种植者进行培训以及出版相关书刊。卡色萨大学研究石斛切花品质的改良及盆栽兰花以及在园林中的应用效果 ; 石斛兰杂交种的组织培养 ; 观赏植物的生产及市场适应性和切花瓶插寿命。皇家摩昆技术研究所着重于在切花采后生理、保鲜和贮运方面的研究。即使获得了优良新品种 , 兰花研究仍在继续 , 因为兰花市场随着世界时尚、文化及经济状况而不断发展变化。 说起泰国的兰花研究 , 不得不提及 Rapee Sagarik 先生。 Rapee Sagarik 教授一生致力于兰花的研究和兰花栽培、保护的科普宣传。其名字总是与兰花相连 , 在互联网上 , 查“ Rapee Sagarik ”便可获取许多关于兰花的信息 , 图书馆里有他的许多英文著作 , 以及由他主持的几届世界兰花大会和亚洲兰花大会的论文集。笔者在卡色萨大学期间 , 开始是在“ Rapee Sagarik Orchid Garden ” ( 一个兰花研究室 ) 做兰花组织培养研究 , 拜访过著名的 Rapee Sagarik 教授。 4 泰国的兰花资源保护 在世界范围内 , 许多兰科植物物种目前已濒临灭绝 , 兰科植物所面临的威胁主要来自两方面 : 一为人类对其栖息地的改变或土地利用对兰花原生地的破坏 ; 二为人类对兰花的采集。据世界保育监测中心 (World Conservation Monitoring Centre)1992 报告 : 自 1981 ~ 1990 年 , 热带地区国家砍伐森林 , 致使每年平均森林减少面积达 0. 9 % , 即每年减少 170 000 km2 的森林面积。世界资源研究所 (WRI) 1991 年统计 , 人类已破坏了 40 % 的雨林 , 人类砍伐森林或因人类居住的需要或都市的发展或林木利用 , 或开发土地种植农作物或畜牧或因开矿等 , 都直接或间接减少了兰花的原生地。人类对兰花的采集 , 具有高度商业性和选择性 , 尤以奇特花型及不同花色的兰花极易遭受大量采集。如原产在东南亚的许多兜兰属 ( Paphiopedilum spp . ) ,1987 年估计在 60 个原生种中 , 有 25 个原生种 ( 亦即超过 40 %) 已被人工采集得几乎濒临绝灭。 Pa ph. Cal losum 原产于泰国的北部山区 , 而今自然环境下的野生资源正在迅速减少。 兰花资源保护是全世界共同关心的问题 , 第一届 (1975 年 )ASEAN 兰花大会在曼谷举行时 , 就被提上议程 , 纳入研究课题。泰国有许多机构和私人致力于兰花保护 , 如国家林业局 (Department of Forestry) 、农业局、高等院校以及曼谷和清迈的私人部门。 林业局负责兰花种类的收集整理及繁殖 , 至今已收集和鉴定 51 个属 ,192 种。通过有性繁殖、自交 ( Selfing) 、亲缘杂交 (Sib mating) 及自然授粉 (Open-pollination) 获得大量的兰花植株。 在清迈大学 , 通过有性繁殖及组织培养研究保存濒危兰花种类 , 实生苗送回到原生地———清迈广阔的森林间继续生长。 私人机构 , 如曼谷花卉中心 (Bangkok Flower Center Co.Ltd) , 清迈的 Sainumhung 兰花苗圃 (Orchid Nursery) 和 Mountain Orchid Nursery , 繁殖所有的濒危种类及具有优良园艺性状的野生兰花种类。 濒临绝种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 (Convention on International Trade in Endangered Species of Wild Fauna and Flora , 以下简称 CITES) 是国际社会鉴于野生物国际贸易对部分野生动植物物种已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威胁 , 而为能使自然资源持续性利用 , 于 1973 年签署了共同管制国际野生动植物贸易的国际公约 , 于 1975 年 7 月生效实施 , 公约目前缔约的国家有 147 国。泰国的兰花苗圃登录制度是世界上第一个被 CITES 所认可的。 CITES 依照动植物物种受威胁情况 , 主要分为两个等级 , 第一个等级是附录一 , 禁止做商业性贸易的物种 , 例如野生的兜兰 ; 兜兰中 Paphiopedi lum 的与 Phragmipedium 两个属的兰花都是 CITES 附录一的物种 , 也就说这两类的野生兜兰是禁止做国际贸易的。第二个等级是附录二 , 可做商业性贸易的物种 , 但是需要申请合法 CITES 证件的物种 , 例如大部分的兰花。未开花的兰花很难辨认 , 加上有太多的兰花物种受到过度采集 , 因此把整个兰科植物列入 CITES 附录 , 受公约的管制保护。关于用登录的方法来确保人工繁殖的想法 , 国际间自 1985 年以来即展开辩论 , 经过约 10 年的讨论 , 终于在 1994 年的 CITES 大会中获得决议。决议中提出植物苗圃登录管理的规范与认可。在合法的管理下 , 登录苗圃所栽植的植物可提供市场需求 , 减缓市场需求对野生植物所造成的采集压力 , 也可以确保稀少的野生兰花能够长期生存下来。 至于兰花的人工杂交种或变种的切花或瓶苗因被视为人工繁殖的植物而非来自野生采集 , 其国际贸易的管制则较野生植株为宽松 , 视各国的规定而定。 5 泰国的兰花贸易 目前泰国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兰花产区 , 并且是最大兰花输出国。主要输出种类为石斛兰及万带兰 , 少数为文心兰、兜兰及其它热带兰花类。泰国兰花贸易遵从 CITES 国际公约 , 泰国保护类植物苗圃登录制度为泰国执行 CITES 公约重要之一环 , 只有持登录许可的苗圃所人工繁殖的 CITES 公约附录物种 , 才可合法进行买卖及依 CITES 公约规定进行国际贸易。泰国输出的 CITES 附录植物物种主要是兰科物种 , 人工繁殖的兰花占总输出的 96. 7 % , 而野生的兰花则仅占不到总输出的 4 % 。其中输出人工繁殖的兰花绝大多数是杂交种。这些杂交种以瓶苗、盆植群株、幼小植株及开花植株等不同生长阶段的植株出口。 据统计 , 1999 年兰花 ( 切花 ) 出口量 1. 31 万 t , 出口值 2 947. 2 万美元。出口到日本的花卉占 57. 47 % , 意大利 11. 28 % , 美国 8. 63 % , 德国 5. 15 % , 我国台湾 3. 24 % 和荷兰 3. 31 % 。此外 , 泰国还出口其它花卉 , 但数量有限。与此同时 , 泰国从国外进口温带花卉 ,1998 年进口量为 953. 80 t , 其中 , 从马来西亚进口 916. 1 t , 占总进口量的 96 %; 从荷兰进口 17. 9 t , 占进口量的 1. 88 %; 从中国进口 14. 2 t , 占进口量的 1. 49 % 。进口花卉种类主要是康乃馨、菊花、郁金香、月季及百合花。 2003 年泰国兰花的出口总值达到了 20 亿泰铢 ( 约合 5 000 万美元 ) , 预计明年的出口总值还将继续攀升。日本目前是泰国兰花最大的消费国家 , 占兰花出口总值的一半 , 排在第二和第三的分别是欧盟各成员国家和美国。由于泰国与中国和印度分别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 , 这将有利于促进泰国与这两个国家的贸易往来 , 所以预计明年泰国兰花的出口总值还将有 20 % 的增长幅度。此外 , 泰国的兰花还初步占领了俄罗斯和中东两大兰花消费市场。 泰国计划 2008 年出口兰花总值将达 100 亿泰铢 ( 约合 2. 5 亿美元 ) , 为此泰国政府目前正在制订一系列措施来资助兰花种植户 , 并且改善兰花的出口质量 , 寻找其它更好更优质的兰花品种。兰花产业的发展 , 使泰国经济上除增加外汇收入外 , 亦有利于提升国家整体形象 , 发展观光旅游事业。 6 思考和借鉴 6 . 1 科技投入不断为兰花产业注入新鲜活力 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 为兰花新品种的培育创造了条件。 20 世纪 60 年代创立的兰花组织培养技术如今已发展成为花卉快繁脱毒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 结合常规育种也培育出一些新品种 , 而今由于植物分子生物学的迅猛发展 , 使得基因工程成了最有前途的兰花育种新技术 , 一旦获得表达理想性状的植株 , 即可通过组培快速繁殖进入商品化生产 , 以使泰国的兰花工业保持兴旺。如曼谷花卉中心每年都要推出 3 ~ 4 种符合市场要求的新兰花品种。 兰花在我国的栽培历史十分久远 , 可追溯到唐朝末年。中国兰花通常是指兰属 ( Cymbi di um ) 植物中的一部分地生种 , 如春兰、蕙兰、建兰、墨兰和寒兰等 , 在长期的栽培中 , 选出了以花型变异为主的大量古代和现代的优良“品种” , 但只是从自然变异中选择 , 基本上是栽培原生种 , 没有能像洋兰那样进行品种间、种间甚至属间的杂交 , 培育新品种。因此品种改进比较慢。近年来也有一些研究机构进行杂交育种的报道。我国的兰花植物资源、气候环境和劳动力都有利于兰花业的发展。园艺产业是典型的技术密集型产业 , 技术含量很高 , 加大对园艺产业的科技投入 , 对促进产业升级、提高产业的竞争力十分重要。泰国政府对园艺产业的科研投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 在亚洲金融危机使国内经济遭受严重影响的情况下 ,1999 年农业与合作社部农业司园艺研究所的年度科研经费达 5. 13 亿泰铢 , 比 1997 年的 4. 86 亿泰铢增加 5. 55 % 。 6 . 2 专业化、规模化生产提高市场竞争力 温室技术的广泛推广应用为兰花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创造了条件 , 特别是计算机控制全天性气候 , 自动化水肥灌溉和无土栽培等管理系统 , 为兰花的技术、设施、管理现代化和兰花生产专业化、规模化提供了保证。一些大中型专业化水平极高的兰花企业 , 通过多年的栽培、选育 , 不仅总结出适合这种兰花生产的整套技术 , 而且已选育了色彩丰富、受市场欢迎的许多新品种 , 既简化了生产过程 , 又提高了市场竞争能力。 6 . 3 产品质量标准化、配套产品系列化促进兰花生产现代化 泰国普遍推行 GAP ( Good Agricultural Practice) 计划 , 就是优化农业栽培模式 , 建立农产品质量保证体系 , 通过推行 GAP 计划 , 对各项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进行综合配套 , 一方面要保证提高农产品产量、改善品质、提高经济效益 ; 另一方面要有效利用自然资源 , 促进农业的持续发展 , 最大限度地减少环境风险。 质量好坏不仅直接影响了市场价格 , 而且也是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基本要求。种植者生产的兰花进入市场 , 需要有统一的规格和标准 , 以便进行批量化交易。不论是盆栽、切花 , 还是包装、保鲜、贮藏、运输等各环节 , 均有相应的配套产品和机械化设备 , “兰花工厂”从试管苗、幼苗到开花植株 , 再到切花及包装 , 都实行流水线自动化、标准化生产 , 提高了生产效率 , 降低了生产成本 , 使兰花生产走向规模化、现代化。 我国加入 WTO 以后 , 将面临着国外园艺产品的激烈竞争 , 而竞争的焦点是产品质量。因此 , 我们应借鉴泰国的 GAP 计划 , 将品种改良、栽培管理、采后处理 ( 包括贮藏、保鲜和运输 ) 有机地统一起来 , 实现全程模式化生产 , 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 6 . 4 从业人员职业化、服务体系协会化 泰国兰花不仅进入千家万户 , 还远销到世界十几个国家 , 为亚洲最大的兰花出口国。规模化生产反过来促使兰花产业向分工的精细化、经营的高度集约化发展 , 兰花从业人员职业化 , 从事兰花生产、经营、销售等的苗圃、公司、企业都有严格要求 , 通过一定教育和技术培训 , 从生产、管理到经营者都有一定的基础和素质要求。 全国 3 000 多个兰花种植场 , 既有几千会员的协会 , 也有几人的兰友会 , 每年各地都举办各种兰展 , 他们自愿组织 , 只要缴纳相应的会费 , 就可以享有协会里规定的各种服务。 6 . 5 资源保护和贸易的规范化、法制化 在我国 , 从野外采集兰花几乎是无法管制的。而在我省 , 每年各地都有大量的野生兰花在集市上公开进行交易 , 有的滥采滥卖到以重量计价 , 有的到收市时仍未出手便沦为成袋的垃圾处理 , 造成野生状态下的兰花越来越少 , 对宝贵的野生兰花资源的掠夺破坏到了触目惊心的程度。并且大部分的采集是非持续型经营的。目前从技术上说 , 没有必要采集野外兰花 , 因为兰花种子可以在实验室中发芽 , 接着移植到温室或花园培植 , 这些都很容易。并且栽培的兰花要比野外采集的兰花生长更健壮 , 因为可以进行人工选择亲本 , 获得更优良的后代 , 能开出更多更好的花。我国的兰花受到的压力和威胁还来自对兰花栖息地植被的破坏 , 以及许多兰花种类因境内外园艺或中药用途 , 使得许多兰花种类濒临绝种。兰花资源的保护和兰花贸易应当引起相当的关注和重视 , 迫切需要规范化和法制化。 6 . 6 改革农产品出口管理体系 , 尽快实现一体化管理 泰国政府为了扩大优势农产品的出口 , 专门成立了农产品出口促进中心 , 由农业与合作社部直接管理。“中心”实行“一站服务”制 (One stop Service) , 生产者或出口商只需到“中心”就可以办理有关出口的各种手续 , 不必像过去那样要到许多部门去办理 , 这样就可以简化手续、缩短时间、降低成本、提高出口产品的竞争力。这种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 因为我国加入 WTO 以后 , 我国的农产品将要直接参与国际竞争 , 只有强化技术、信息、服务三方面的工作 , 才能使我国的农产品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 立于不败之地。 AOS White paper on orchid conservation . 1999. Choy Sin Hew. Ancient Chinese orchid cultivation a f resh look at an age old practice . Scientia Horticulturae ,2001 (87) : 1 - 10. Joyce Stewart . Orchid propagation by tissue culture techniques past , present and future . Modern met hods in orchid conservation : t he role of physiology ecology and managemen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1989 , 87 - 100. Pisit Voraurai. Paphiopedilum species of Thailand . Proceedings of t he 9th world orchid conferences 1980 , 39 - 41. Robert M. Scully. The commercial orchidist : his roles and responsibilities . Proceedings of t he 9th world orchid conferences 1980 , 129 - 133. R. Sagarik. Native orchids of Thailand . Proceedings of the 9th world orchid conference world orchid conferences 1980 ,21-23. R. Sagarik. Concept s and problems of conservation of orchid species found in developing count ries . Proceedings of the sixth ASEAN orchid congress seminar , 1986 , 85 - 87. Yoneo Sagawa. Orchid propagation 2 past , present and future . Proceedings of t he sixt h ASEAN Orchid congress seminar , 1986 , 9 - 11. 陈心启 , 吉占和 . 中国兰花全书 . 北京 : 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8. 摘自《贵州农业科学》 2005 ,33 (2) :100~102
265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以史为鉴:1976年的美国猪流感和1997年的香港禽流感事件
qujiangwen 2013-4-3 10:48
1976年的猪流感:借鉴以往第87期,第6号,2009年6月,405-484 HarveyVFineberg博士 是美利坚合众国华盛顿医学研究所所长。他曾于1997年至2001年任哈佛大学教务长,此前13年则是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他的学术生涯主要致力于卫生政策和医学决策领域。他是《从未流行的流行病》一书的共同作者,该书分析了1976年颇具争议的联邦猪流感免疫规划。他在哈佛大学获得心理学、医学和公共政策学士和博士学位。 1976年冬季末,在美国一军事基地暴发的猪流感引起人们对一场毁灭性大流行病的恐惧。杰拉尔德•福特总统宣布了一项国内全民免疫接种的计划。到该年底,美国2亿左右人口中,有4000万人接种了新的疫苗,但大流行没有发生,公共卫生声誉受损。HarveyVFineberg博士向《简报》讲述了其1978年关于那次公共卫生举措的研究为什么至今仍有意义。 问:本次(2009年甲型H1N1)流感暴发是否为1976年经历的重演? 答:当时和现在的情况有明显的相同和不同处。1976年,在新泽西州FortDix的一处军事设施中发现病毒。接下来的几周和几个月里,在美国新泽西州或世界的任何其它地方再没有发现相关的猪流感病例。相形之下,今天的H1N1变种显示了多代人际传播的能力。第二个重要的不同涉及反应能力,即我们现在已有更广泛的整套可能干预措施——除潜在的疫苗外,还有抗菌药物。第三,美国发生的9.11事件和炭疽病攻击促使人们加强了对生物恐怖主义和自然疾病暴发的防范。SARS(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的经验和对禽流感的全球关注同样促进了监测能力、防范准备和国际合作。作为当前事件标志的公开的迅速报告病例与2003年SARS的经验形成鲜明对照。 问:在应对当今的大流行病威胁时,我们可以从30年前猪流感反应中吸取哪些教训? 答:第一个教训是避免过分相信科学洞察力。流感的大流行平均每个世纪只有三次左右,这就意味着科学家终其一生,直接观察的机会并不多,而思考每次观察的时间很长。这种情况很容易导致阐释过度。例如,1957年所谓的“亚洲流感”,1968年所谓的“香港流感”。一些专家相信,流感大流行的复发周期约为11年,他们在1970年代末曾准备应对流感的暴发。但情况表明,11年周期的想法不具预言价值。 问:在你的研究报告中一个重新提起的主题是很难将科学证据与政策联系在一起。如果不掌握确凿的科学事实,而公共卫生威胁很可能发生但并不确定,则如何来决定政策? 答:回顾1976年,当时是政治领导人希望做正确的事情,但缺乏技术知识,而公共卫生专家承认威胁的不确定性,但希望传达风险确实存在,以克服政治惰性。技术专家与决策者之间的沟通问题今天仍如1970年代一样关系重大。决策者和专家不能完全依赖某些半定量的评判标准,例如“通常”、“有时”和“可能”。一件事的发生几率为十分之一,属于“可能”,发生几率降为百万分之一,仍然属于“可能”。5个数量级以上的可能性的变化具有政策含意。日常用语对追踪和调整流感暴发一类动态局势是不充分的。这里,技术专家的责任是认真和精确思索已知和未知,准确描述不确定性,并在情况变化时随时加以调整,同时将信息传递给决策者。决策者和技术专家在面对大众时,都会遇到严重的交流困难,而大众的理解、支持和参与可能是关键性的。 问:1976年在是否宣布大流行时是否遇到问题? 答:当时并没有公认的分级制度,用来描述大流行的潜在可能性。即使在今天,普通民众也很少有人能说出大流行警戒等级四级、五级或六级意味着什么。一种自然的思考方式是比照基于最高持续风力的萨菲尔—辛曾森飓风等级。然而,我们的大流行潜在等级反映的是大流行的可能性,而不是其严重性。大流行等级制度最好能将发生的可能性、预计程度和严重性结合起来。同样重要的是决策者在说明降低或提高等级时应留有余地。 问:为什么对76年猪流感暴发的反应被视为失败? 答:在决策方面,最根本的战略缺陷是将反应的各个方面归结为一个绝对的“做或不做”决定——即决定着手根据病毒特征设计疫苗,生产疫苗,进行测试,然后为美国所有男人、女人和儿童接种疫苗,所有这些都是在76年3月同时决定和宣布的。决策者后来吸取了这一重大教训:在掌握相关信息之前,将需要做哪些事情以待今后作决定与作出结论和宣布结论分开处理。例如,可能着手研制疫苗,但并不需要同时决定是否进行接种,接种范围有多大以及优先考虑哪些接种者。在今后几个月,我们将从病毒在南半球的传播中学到许多,或如果传播没有发生,也可从关于当前暴发的年龄分布的研究中,或从对疫苗免疫原性的实地测试中学到很多,所有这些对形成关于疫苗的正确选择都是很重要的。 问:在1976年,是否因为担心造成恐慌和影响政治家赢得选票的能力而隐瞒信息? 答:我认为当时的情况并不含政治因素。像我们这样在与当事者谈话时,一些技术专家认为似乎很草率作出的决定必有其政治意图。与此同时,政治决策者始终认为,科学家令他们别无选择,只能着手实施大规模免疫接种规划。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强调需不断就不确定性的性质和变化作出交流和澄清,因为这将有助于人们听取专家的意见,而决策者也可以作出知情选择。 问: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在76年猪流感事件中失去公信力,是否不仅因为有大约30人死于疫苗不良反应? 答: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在着手工作后,没有制定审查和重新审视情况的依据。在事实逐步显现后,例如没有新的病例,该中心继续推行原定策略为全民接种,日益引起争议,并损害了其长期声誉。从技术、政治和政策角度来看,很难处理几率很低但后果严重的事件,即一些事件相对而言不大可能发生,但一旦发生,将产生灾难性后果。如果预计此类事件,则认为你反应过度的那些反对派更有可能是正确而不是错误的。正如有些人说,“今年不要为你的房子买保险,它不会失火。”到一年的年底,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这都是一个省钱的决定,年年如此,但这种聪明只能是马后炮。从长远来看,不买保险是很愚蠢的。就此类许多威胁,包括流行病威胁而言,这都是决策者面临的基本挑战。 问:1976年反应还面对其它哪些挑战? 答:保险公司拒绝为疫苗生产商的法律诉讼保险引起了法律责任问题。实地测试表明,儿童需要两次接种,才能获得适当保护,这就引起了复杂的物流问题。还有大量行政问题,因为各州提供的疫苗的能力有极大不同。如果为大量老年人进行免疫接种,准会有一些人明天出现心脏病发作,所以必须使公众对此类意外有准备。在某个城市,一些老年人在接种后很快死于心脏病发作,免疫接种因此暂停。最后,还出现了十几例格林—巴利综合征。如果大流行发生,这些都不过是小事一桩,但在没有任何猪流感疾病时,这些偶发事件足以中断该规划。 问: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在1976年缺乏对媒体尤其是电视网络的理解,是否也产生了后果? 答:1976年,两大电视网以不同方式汇集免疫接种规划初期的背景情况,这就使人们对每个电视网络的态度产生了分歧,且一直维持到年底。与华盛顿的政治人物谈话的电视网断言,免疫规划自然是一项立足科学的决定。另一个电视网与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的主要专家谈话,这些专家认为目前的情况是“做也不行,不做也不行”,该电视网因此断言,有关决定显然是政治性的。今天的情况已非如此。我们在与大众媒体打交道时成熟多了。与媒体合作是至关重要的。现在的问题是公共卫生如何也可能利用新的媒体,即网络,微博客、博客和电子通讯能力。这是原有挑战的一个新的转折。 http://www.who.int/bulletin/volumes/87/6/09-040609/zh/index.html 1997年底:禽流感爆发港府杀鸡大行动 2001-12-1322:46:03 南方网讯 1997年底,全球首宗禽流感在香港发现,感染人数直线上升,令港人闻鸡色变,政府最后将全港130万只活鸡全部销毁,以 防止病毒蔓延。 18人受感染,6人死亡  在1997年,香港爆发轰动全球的H5N1禽流感。事件中,有18受感染,并造成5名小童及1名女子死亡。另外,这种新病症出现,亦引发香港鸡只前所未有的“浩劫”,逾130万只鸡被活生生地销毁。      1997年8月,香港卫生署公布香港发现全球首宗人类感染甲类流行性感冒病毒(H5N1)的个案,死者是一名3岁男童,他在1997年5月因为染上感冒入院,久治不愈,由染病至死亡历时只有10多天。当初香港卫生署经检验过后仍然无法证实该名小童感染的是哪一类型的流感,遂将小童的血清样本送往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及荷兰实验室进行化验,最后得出惊人结果,证实小童染上本应只会在禽畜之间传播的禽流感。      至1997年12月21日,受感染的香港市民已增加到13人,其中又有1男3女死亡。香港多个农场及街市,不时出现鸡只突然大批死亡的事件,令香港市民“闻鸡色变”。      香港特区政府于1997年12月28日颁布“格杀令”,在两天内把全港130万只鸡销毁。为防病毒蔓延,港府更停止进口内地禽畜。到1998年1月11日,受H5N1感染人数增加至18人,其中再有一名女子死亡,令死亡人数增至6人。 http://www.southcn.com/news/hktwma/twmil/200112131308.htm
个人分类: 流感进展|1776 次阅读|0 个评论
《略论借鉴美国现代市场经济的成功经验》PDF版
热度 1 黄安年 2013-4-2 06:43
《略论借鉴美国现代市场经济的成功经验》 PDF 版 武文军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3年4月2日发布 《美国现代化历史经验出版》由东方出版社 1994 年 6 月出版第一版。本书是中国美国史研究会所编的第三部论文集。所收论文,大部分选自 1993 年 8 月在山东威海举行的 “ 美国现代化历史经验国际学术讨论会 ” ,少数几篇由编者约请有关学者撰写。多数文章系首次发表,已发表的文章,在编入时均经作者进行修改。书末附有部分论文的提要,以及一份 1984-1993 年间国内有关论文的选目。论集选编由编委会组织进行,黄安年负责统筹。 美国在不长的时期内很快崛起为一个现代化的强国 , 这被认为是近现代历史上一个十分重大的事变。因此 , 美国现代化的历史经验 , 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中国从事美国问题研究的学者 , 向来对这方面的探讨倾注很大心力 , 而 80 年代以来所取得的成果 , 尤其引人注目。在这种较为扎实而广泛的研究基础上 , 我们编选了这部专题论集 , 展示中国美国史学界对美国现代化问题所作探索的一个侧面。 从理论上说 , 一个国家的现代化 , 是指其社会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之下 , 以经济的巨大发展为基础 , 在历史的时空坐标上所实现的全面、深刻而连续的变革。现代化是历史进步的一种展现 , 在这个过程中 , 经济和技术出现空前发展 , 政治民主化形成一股不可逆转的潮流 , 人们的生活水平获得逐步的改善 , 文化价值观念也有相应的变化 , 整个社会生活中的传统色彩不断消退。由此可见 , 现代化乃是一个社会的整体变革和全面发展。而且 , 现代化也是一个连续延展的过程。它在摈弃传统因素的同时 , 又在形成新的传统 , 并且带来新的问题。这就要求一个社会不断清除不合理因素 , 不断调整和改革各种制度与机制 , 从而求得持续的发展。 我们在确定这部论集的篇目时 , 所遵循的正是对现代化的这种理解。这些论文从各个方面和不同角度讨论美国现代化的历史经验 , 时间上的跨越从殖民地时期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几乎美国历史的全过程。但是 , 这部论集并不等于对美国现代化的全面而系统的研究。这一工作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更深入的努力。我们编选并出版这部论集 , 其目的之一 , 便是推动这个领域的研究 , 以期涌现更多更好的学术成果。 中国现代化决无可能照搬美国模式。我们所需要的 , 只是借鉴他国的经验 , 吸取已有的教训 , 探索适合全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因此 , 美国现代化的历史经验 , 只是我们 “ 攻 ” 中国现代化之 “ 玉 ” 的 “ 他山之石 ” 。 本文为《略论借鉴美国现代市场经济的成功经验》PDF版,作者兰州市社会科学研究所武文军,原载本书第77-87页,共11张。
个人分类: 美国问题研究(07-11)|2055 次阅读|4 个评论
北京企业技术创新现状研究(七)
lgjszy 2012-10-15 09:14
(接上一篇) 三、发达国家鼓励企业技术创新政策的特点分析 从上个世纪 80 年代开始,技术创新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巨大发展,各国政府采取各种措施推动技术创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包括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的法律制度,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的竞争和激励机制,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的约束和保障机制等;二是维护市场的秩序,三是提供公共服务,如建立技术创新的科研条件平台,包括中试基地、信息服务平台、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等。纵观世界各国技术创新政策,我们发现具有如下特点: 1. 普遍通过立法来推进技术创新。 美国从 1980 年开始,颁布了 20 多部法律来促进技术创新, 1980 年通过《拜杜法案》, 1980 年通过《史蒂文森—威德勒技术创新法》, 1982 年通过《小企业技术创新进步法》, 1984 年通过《国家合作研究法》,以及 1996 年通过《经济间谍法》等 5 部法案。以这 5 部法案为支柱,美国建立了完整的技术转移法律体系。这个法律体系可分为 5 个部分:一是调整知识产权的权属方面的法案,二是加强技术转移运作方面的法案,三是促进小企业技术创新进步方面的法案,四是加强合作研究方面的法案,五是保护国家安全利益的法案。 日本也从上个世纪 90 年代开始,通过立法来促进本国的技术创新: 1995 年 11 月 15 日,日本颁布了《科学技术基本法》,该法是支撑日本科学技术体系的基本法律。该法要求增强产学研合作,推进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的协调发展。 1996 年 3 月 31 日,日本颁布了《科学技术振兴事业团法》。该法的主要内容是成立科学技术振兴事业团,以便将大学或研究所的优秀成果产业化,并培育创造出新的产业。 1999 年 5 月 6 日,日本颁布了《关于促进大学等的技术研究成果向民间事业者转移的法律》。该法的核心内容是鼓励大学设立科技成果转化中介机构 (TLO) ,确定政府从制度到资金方面对该类中介机构予以支持的法律依据。 1999 年 8 月 13 日,日本颁布了《产业活力再生特别措施法》。该法的目标就是鼓励开展科研活动,提高由日本政府支持研发的科技成果的利用效率。在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方面,该法首先修改了大学发明专利权的归属原则;其次还规定了专利年费和专利申请手续费的减免特例,以进一步鼓励大学技术转移的热情和积极性。 德国的民商立法、经济立法和社会立法比较完整和健全,为中小企业创造了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德国虽然在联邦一级没有中小企业的专门立法,但在各州(包括新建联邦州)都有 《中小企业促进法》 ,对促进各州的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都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建立及完善中小企业法律政策体系(包括财政税收、信息咨询、人才培训、社会保障、公共基础条件、协调市场关系等),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政策实施体生活费,引导商业性和经营性的企事业机构参与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发挥工商会、联合会(行业协会)作为政府与企业的桥梁与纽带作用,以加强政府、金融机构、工商会等中介机构的合作伙伴关系。 法国 政府部长会议于 1999 年 1 月 13 日通过了《技术创新与研究法》, 鼓励加强科技界与企业界的合作、发展公共科研与企业的合作关系、为创新企业提供税收优惠、鼓励创建高技术企业、设立孵化器和启动基金、改革科研税收信贷政策等, 用以 改变由于公共科研与企业缺乏有效合作体制和技术转移体系不健全而造成的国家技术地位与科学水平不相称的状况,促进科技界与企业界的交流,加快科研成果转化的进程。 以色列 1984 年颁布了《产业研发鼓励法》,希望在该法的引导下促进企业参与科技研究和产品开发,增加以色列国内的高科技产品的生产,改善相关的进出口贸易情况。该法提出政府应该与企业共同承担项目研发的风险。它规定了政府鼓励和资助工业研究与开发的一般性原则,即由政府提供被批准的研究与开发项目所需总资金的 30% - 66% 。获得资助的主要标准是项目应具有创新性、技术上的可行性和很好的出口前景。资助的对象还包括开发样板性或试验性的项目以及市场评估。 2. 政府对技术创新的支持以间接扶持为主,直接扶持为辅。 美国政府扶持企业技术创新一般采取直接(提供经费补贴)和间接扶持两种方式。由于高科技企业市场竞争和投资的风险因素,美国政府主要进行间接性扶持。 美国技术创新风险融资机制是以民间资金为基础,风险投资公司为中介,以股票为主要信用工具,以银行为后援,以高利润为保证的综合体系。投资主体主要包括私人风险投资公司,美国小企业管理委员会下属小企业投资公司、银行与大企业风险投资。私人投资是美国风险投资业的主要力量,资金额约占美国全部风险投资额的 70 %左右。 政府主要利用高风险、高收益特征,一方面通过政策法规调节投资者的风险收益比来诱导投资;另一方面,促进企业内部技术创新能力和改善外部生存环境,降低投资风险因素。利用间接调控手段,既支持风险企业独立灵活的运行机制,有利于企业家主动性发挥,又保留了适度的企业风险压力,以激励企业发挥最大潜力,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调查表明,美国风险企业可获得联邦政府 R & D 经费的 3 %,而正是这 3% 的投入,却使其工程技术人员的创新能力高出大企业和政府科研机构的 2 ~ 4 倍,每 100 万美元的 R & D 经费能多开发出 6 倍的产品。 3. 各国政府通过制定一些创新计划来促进技术创新。 除了通过立法来促进技术创新外,各个政府还根据法律设立一些技术创新计划,来促进技术创新。如美国的“小企业技术转移计划”( STTR , Small Business Technology Transfer Research Program ), STTR 是美国政府专门为促进研究机构向小企业实施技术转移而制订的直接财政援助计划,是美国政府支持企业技术转移最重要的计划,在促进小型企业与研究机构、大学等的技术创新合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该计划规定凡联邦部门研究与发展经费超过 10 亿美元的,需按 0.15 %划为研发基金,供小企业与非盈利性研究机构技术转让和合作的项目使用。 再如德国的“中小企业创新能力促进计划”( PRO INNO , Program for the PROmotion of INNOvative compentence )和欧盟 IRC ( Innovation Relay Centre ,创新驿站)网络。 PRO INNO 计划是德国关于支持中小企业提高创新竞争力的计划,旨在通过对中小企业科研开发项目的资助,使得中小企业管理人员和相关的研究机构 / 大学的科研人员可以了解到自己专业之外的新技术的运用、新的生产过程和管理方式,并可在此交流实际经验,并提高德国科研成果转变为生产力的速度和效率。 IRC 则是欧盟鼓励中小企业进行研究与开发的国际合作计划, 1995 年由欧盟研发信息服务委员会( CORDIS , Communit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formation Service )根据“创新和中小企业计划”资助而建立,旨在促进欧盟跨国的中小企业技术转移与合作。今天该网络已包含了遍布于 33 个国家的 71 家创新驿站。这些创新驿站通过国际互联网连接,互通信息,相互支持,成为欧洲重要的、也是最成功的技术合作与转移中介网络。 4. 政府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并非全是免费午餐。 各国政府除了对企业技术创新进行直接补贴外,有的国家还通过立法规定,如果受资助的项目获得了成功,必须逐年偿还国家的投资。如以色列的 《产业研发鼓励法》就规定,开发成功的受资助的项目,头三年每年应将收益的 3% 偿还政府,第二个三年每年偿还收益的 4% ,第七年开始每年偿还收益的 5% ,直到将通货膨胀计算在内的全部政府资助款还清为止。特别地,如果项目需要向国外转移,偿还比例将会适当提高到 120% ,甚至 150% 。 “加拿大-以色列产业研发基金”( Canada-Israel Industri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Foundation , CIIRDF )也规定,受资助项目如果获得成功, 则最少偿还总投资的 90% ,最多偿还总投资的 100% 。同时,这些项目所产生的知识产权归进行开发的企业所有,政府没有知识产权的要求。 5. 技术创新的国际合作不断加强。 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也引发了科技全球化,技术创新全球化。自上个世纪末,各国各科技合作计划源源不断产生,通过国际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共同促进技术创新。如 20 世纪 70 年代末( 1977 年),以美双方建立了“以美双边产业研发基金”( Israel-U.S. Binational Industri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 BIRD ),旨在刺激、促进和支持以美两国间互利互惠的产业技术创新合作,特别是培育发展两国在实现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上的合伙企业。主要模式是美方企业负责帮助定义产品、收集市场信息并负责销售和服务,从而通过利用以方的概念和产品扩大自己的产品系列;以方企业则通常负责创新、研究和产品开发,而通过与美方合伙企业的技术创新合作使由他们的创新概念所产生的潜在利益最大化。再如,仿照 BIRD 建立的“加拿大-以色列产业研发基金”( CIIRDF ),是加拿大政府为大力推动本国中小企业创新能力而实施的一系列措施中的一项,它创立于 1993 年底,旨在促进加拿大和以色列两国的中小企业合作进行产业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并共同从中获利。 6. 各国政府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集中在对中小企业的支持。 中小企业又是一个国家经济中最具活力,最有创造力的生力军,也是一个国家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有些国家(如以色列)中小企业甚至占到全国企业总数的 98% ,而且大多数是高新技术企业,相关从业人员占全国劳动力的一半以上。因此,各国政府对技术创新的支持主要集中在对中小企业的支持上。如美国的《拜杜法案》、《小企业技术创新进步法》均是针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立法。美国的“小企业技术转移计划”( STTR )就是美国政府专门为促进研究机构向小企业实施技术转移而制订的直接财政援助计划。再如,德国的“中小企业创新能力促进计划”( PRO INNO )、“ 以美双边产业研发基金”( BIRD )、“加拿大-以色列产业研发基金”( CIIRDF )、 欧盟 IRC ( Innovation Relay Centre ,创新驿站)网络 等,均是针对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计划。英国政府也推出了一系列政策和配套措施来支持和帮助中小企业的发展,如 2000 年,政府拨款一亿英镑在贸工部正式成立“小企业服务处”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政策、信息等多种服务, 1998 年设立了“企业基金”用以填补中小企业获得资金的空缺。 7. 采取激励性政策吸引技术创新人才。 为了鼓励人才向中小型企业流动,英国对小公司的雇员实行持股的激励政策。规定小型的高风险公司可向十个主要雇员提供价值达 10 万英镑的股票税前买卖特权,在行使股票选择权交易时,不按照收入税课税,而按照资本收益纳税。对雇员持有 5 年以上所在公司的股票将免征资本收益税和收入税。从 2000 年 4 月起雇员可以接收雇主公司 3000 英镑免征收入税和国家保险金的股票,也称免费股。雇员还可用税前工资购买雇主公司 1500 英镑额外股票,称为伙伴股。此外,老板还可以有选择地给雇员购买的每份伙伴股配上二份免费股,称为配股。通过股份形式把高层管理者吸引到中小型公司去工作,同时把雇员的利益与公司的命运前途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8. 设立天使基金,创办风险企业。 美国的 Vern Ehlers 议员用“死亡之谷”来形容从发现、发明到转化商业应用之间的鸿沟 , 他认为无数的技术就沉淀在这里 , 真正幸运的被从“死亡之谷”里打捞出来的技术则是极少。为了拯救这些技术,各国普遍设立风险投资基金。如英国的风险投资业就很发达,约占整个欧洲的 49% 。 1999 年投入到高技术公司的风险资金超过 10 亿英镑。总体上来说,英国的风险资金可以从两个渠道获得,一个是正规的风险投资公司,另一个是非正规的风险投资群体—企业天使。所谓企业天使就是指个体投资者,是自发形成的非正规的风险投资群体。由于大部分正规风险投资公司提供风险资金的最低起点较高(在 10 万英镑以上,实际起点更高),主要是投入高技术公司发展的后期阶段,而企业天使主要投资于高技术公司的早期阶段,一次投资额大约在 1-10 万英镑或更高, 1999 年的平均投资额是 5 万英镑。企业天使的投资在科技小公司的早期发展阶段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英国估计大约有 1.8 万余个企业天使。为了把这些个体投资者组织在一起,政府帮助成立了国家企业天使网( NBN ),它是一家非盈利性公司,在发展企业天使中起着重要作用,受到了有识之士的普遍关注。 9. 由推动技术转移转向推动技术创造。 自上世纪 80 年代始,美国政府为了促进技术转移,主要采取了 3 种支持技术创新的方式:第一,直接资助大学开展对于本地产业发展意义重大的技术开发项目;第二,促进在大学—企业研究中心内进行的合作研究:第三,建立帮助小企业利用大学科研能力和科研成果的计划。从 90 年代后期起,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美政府在做好原来三方面工作的同时,进一步强调了三个侧面:一是高技术产业,二是产业集群,三是初创公司。总之,美政府新技术创新政策从推动技术转移转向推动技术创造。 (未完待续)
个人分类: 技术转移|2690 次阅读|0 个评论
欧美技术转移与借鉴
热度 1 lgjszy 2012-9-19 15:16
欧美技术转移与借鉴 ——在2012 全国技术转移论坛暨中欧技术转移工作经验交流会上讲课 2012 年 9 月 5 日 上午,我应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的邀请,在北京理工国际教育交流大厦会议室,参加“ 2012 全国技术转移论坛暨中欧技术转移工作经验交流会”并讲课,题目是《欧美技术转移与借鉴》。会议由王月女士主持,参加学员有近 20 人。 第一部分,我主要结合英国技术集团( BTG )技术转移成功案例,进行讲解和分析。 我总结了英国技术集团( BTG )成功案例,值得我们借鉴之处: 1.BTG 前身(国家研究开发公司)创办初期,英国贸工部给予大力支持,并规定 8 年内归还政府全部投资,完全达到自负盈亏 BTG 在 1991 年私有化之后,仍保持公共有限公司性质,保留政府授权的两项职能。在英国研究机构和大学中有高知名度和信誉,有技术发明,都想找 BTG 。正是政府部门几十年扶持, BTG 逐步实现自负盈亏,成为今天拥有上亿英镑资金实力雄厚的技术集团 2. BTG 实施多元化技术发展战略 (1) 着眼于长期的技术转移; (2) 扩展已有专利价值,获取源源不断的市场利益; (3) 经营集中在有潜力、高附加值的技术、产业和市场方面; (4) 独辟蹊径,开发 “ 非主流 ” 专利技术。 3.BTG 重视技术来源和技术转移国际 4.BTG 产学研合作成功经验 : 两个 “95%” BTG 技术转移成功项目中,大学 / 科研机构与企业直接合作研发完成的占 95% ,技术许可或创办新企业只占 5% ;在 5% 中,技术许可 ( 主要是专利许可 , 即 License) 占 95% ,创办新企业 (start up company) 仅占 5% 。通过创办新企业实现技术转移仅仅占 0.25% 。大学 / 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办联合实验室、工程中心或其他合作形式,非常重要。 5.BTG 赖以生存的重要社会环境 6.BTG 内部组织结构精简高效 第二部分,我结合美国高智发明 (IV) 营造发明资本市场、欧盟 IRC 计划、德国史太白基金会 (StW) 等案例,进行讲解和分析。 学员们结合案例,并根据我国和各地区的实际情况,争相发言,发表观点,畅谈体会,气氛热烈。原定 11 时 30 分下课,结果快到中午 12 时 15 分了,大家还意犹未尽。
个人分类: 海外观察|4390 次阅读|2 个评论
从汶川地震到汶川重建-3年成就引发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热度 1 lxchencn 2011-5-9 22:13
3年前的5.12汶川地震,每天关注,每天流泪,震撼了心灵,揪心的痛,只恨自己出力少;3年后的今天,重建汶川,翻天覆地,换了人间,欣慰;3年大建设,3年大成绩,已经不识旧貌,感概了。当年唐山大地震,可想重建之艰难,从今日的汶川重建可以看出国家的实力增长,推而广之,汶川重建经验能否借鉴用于其他落后地区的新农村建设呢?如果那些边远、贫困、落后地区也能3年旧貌换新颜,那该是多么美好的未来呀!
2930 次阅读|1 个评论
李嘉诚忠告的科技版
sqdai 2010-9-25 05:35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经营实业与开展科研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但它们有共通之处。近日从报上读到有名的实业家李嘉诚提出的忠告,共计 13 则,这里将其改编成科技版(蓝字为原版,棕色字为科技版)。 1 、精明的商家可以将商业意识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件事中去,甚至是一举手一投足。充满商业细胞的商人,赚钱可以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1 、聪明的学人可以将科技意识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件事中去,甚至是一举手一投足。充满科技细胞的学人,做学问求知识的机会可以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2 、我从不间断读新科技、新知识的书籍,不致因为不了解新信息而与时代潮流脱节。 2 、我从不间断读新科技、新知识的书籍和刊物,不致因为不了解新信息而与时代潮流脱节,可以永远站在学科最前沿。 3 、好的时候不要看得太好,坏的时候不要看得太坏。最重要的是要有远见,杀鸡取卵的方式是短视的行为。 3 、好的时候不要看得太好,坏的时候不要看得太坏。科研失败是兵家常事,最重要的是要有远见,急功近利的方式是短视的行为。 4 、对人诚恳,做事负责,多结善缘,自然多得人的帮助。淡泊明志,随遇而安,不作非分之想,心境安泰,必少许多失意之苦。 4 、对人诚恳,做事负责,广结善缘,自然多得人的帮助。淡泊明志,积极进取,不作非分之想,心境安泰,必少许多失意之苦。 5 、在逆境的时候,你要问自己是否有足够的条件。当我处于逆境时,我认为我够!因为我勤奋、节俭,我肯求知及肯建立一个信誉。 5 、在逆境的时候,你要问自己是否有足够的条件。当我处于逆境时,我认为我够!因为我勤奋、刻苦,我肯求知,肯锲而不舍地努力。 6 、当生意更上一层楼时,绝不可有贪心,更别贪得无厌。 6 、当科技业绩更上一层楼时,绝不可沾沾自喜,更不能停步不前。 7 、随时留意身边有无生意可做,才会抓住时机,着手越快越好。遇到不寻常的事情发生时立即想到赚钱,这是生意人应该具备的素质。 7 、随时留意世上有无怪异的科技现象,才会抓住时机,着手越快越好。遇到反常的事情立即好奇地想到从科学上寻根问底,这是学人应该具备的素质。 8 、假如没有那么多人替我办事,我就是有三头六臂,也没有办法应付那么多事情,所以成就事业最关键的是要有人能够帮助你,乐意跟你工作。 8 、假如没有那么多人跟我合作,我就是有三头六臂,也没有办法攻克科技难关,所以要岀科技成就最关键的是要有人能够帮助你,乐意跟你工作。 9 、长江取名基于长江不择细流的道理,因为你要有这样豁达的胸襟,然后才可以容纳细流没有小的支流,又怎能成长江? 9 、长江取名基于长江不择细流的道理,因为你要豁达地听取不同的见解,然后才可以容纳细流,形成科学思想的洪流没有小的支流,又怎能成长江? 10 、一个总司令,是一个集团的统帅,拿起机关枪总不会胜过机关枪手,走到炮兵队操作大炮也不如炮兵。但总司令要懂得运用战略便可以,所以整个组织十分重要。 10 、一个总司令,是一个集团的统帅,拿起机关枪总不会胜过机关枪手,走到炮兵队操作大炮也不如炮兵。但总司令要懂得运用战略便可以,所以整个组织十分重要。作为学科带头人,一定要懂得此点。 11 、人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你对人好,人家对你好是自然的,世界上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你的核心人物。 11 、人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你对人好,人家对你好是自然的,世界上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你的得力干将。 12 、知人善用,大多数人都会有部分的长处,部分的短处,各尽所能,各得所需,以量才而用为原则。 12 、知人善用,大多数人都会有部分的长处,部分的短处,各尽所能,各得所需,以量才而用为原则。这是学科带头人的成功之道。 13 、保持低调,才能避免树大招风,才能避免成为别人进攻的靶子。如果你不过分显示自己,就不会招惹别人的敌意,别人就无法捕捉你的虚实。 13 、保持低调,才能避免树大招风,才能避免成为别人进攻的靶子。如果你不过分显示自己,就不会招惹别人的敌意,别人就无法捕捉你的虚实。 李嘉诚忠告用于科学研究肯定会见效,大部分忠告可以原封不动地搬用。朋友们,你想不想如法炮制,起而效法? 本文取材于:《李嘉诚忠告》,原载《今晚报》,转引自《扬子晚报》, 2010-5-21 , B5 版 写于 2010 年 5 月 27 日晨 http://blog.lehu.shu.edu.cn/sqdai/A218137.html
个人分类: 科海随笔|4376 次阅读|1 个评论
我的科研困扰2:借鉴与抄袭的关系
whitesun 2010-5-3 23:41
我不是什么聪明人,有时候甚至分不清什么是借鉴或引用?什么算抄袭?为了科研上的进步,基于别人的工作做点东西是很正常的,然而,根据我的经验,其实很多研究已经做的很好,如果基于它们做,其实很难有好结果,一般来说,一开始觉得会有好结果,但是随着深入,往往会发现实际和想的个不是一回事,没那么容易改进别人的东西。另外,这样的研究往往也只对某参数或小部分的修改,那么写论文时怎么办?相关工作、研究背景以及大部分研究过程往往都和基于的论文基本一致,而且人家写的很好,全抄显然不对,不抄没什么可写的,就那么点事,说少了,审稿人说没说清相关定义,写多了,不算抄袭吧,至少需要啰嗦很多啊。 把这一问题推广开来,其实就是很好的界定借鉴和抄袭的关系。就我目前的经验来说,原创其实也需要基于别人的东西,例如爱因斯坦的速度时间变换公式(即洛仑兹变换)其实是由洛仑兹提出的,而老爱只是重新解释,结果侠义相对论就那么诞生了。事实上,可以称为原创的东西,大多数是认识或思想上的突破,就理论本身涉及的具体公式等等,大多数都是很早就提出或被证实的。 说到底,借鉴是必要的,但涉及到利益时,与抄袭就很容易混起来,而且这会影响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不知道各位博主们有什么好的看法或观点,希望能出来深入分析我上面提到的这一问题,帮助被借鉴与抄袭困扰的一些年轻科研人员理清思路,消除心理负担。
个人分类: 有思有考|3611 次阅读|1 个评论
可借鉴的印度传统植物药学研究思路
yangsk 2009-10-14 14:56
来自印度本土的这一古老的医药知识提供了 1100 种药用植物的描述,它们的特征及性质,治疗分类及用途,以及不同的加工工艺,各种剂量及上千种剂型的植物药物学体系。可以说,该体系和我国的中草药、藏药、蒙药、傣药、维吾尔民族药等传统药物体系有着时空上密切不可分的联系,这对我国中医药学的现代化,加快融入世界主流医药学的进程很有借鉴作用。报告的要点摘录如下: 当代基于化学和药理学基础上的植物药物学,经对药用植物简化研究,具有满足主流医药学需求,则被认可。 伴随着医学模式的变化,植物药物学要能建立起自身的检测方法体系,以便适应不断变化的需求。 伴随着植物在健康保健品开发方面用途的增加,其前提条件是安全性、有益处。问题在于常规医药学参量的改变,其局限性必然面对较新的生物医学挑战,以及卫生保健体系的经济学问题。新近的生物医学进展强调这些问题,也必将对未来的植物药物学产生重要影响。 主要论题是一组化合物,或全株植物,或多味草药制剂(复方)具有协同效应问题。故评价单一或多个药用植物或其衍生物的标准化,质量控制及有效方法又面临新的挑战,这些挑战希望经由技术发展或技术进步来应对。 临床相关性和临床证据是植物药物学发展的基础,理由如下: △传统体系有可能提供医药用途的治疗相关性 △传统体系有别于民族医药学的传统用途,主要指系统描述对生命疾病及治疗理论的差别,主要指植物来源性的差别。 △印度本土古代的医药知识提供了基于植物特征,治疗活性或用途分类,临床应用治疗理论的描述。 △经过时间检验的该理论,显然有助于了解植物的药物性质。类似的逻辑应用有助于对了解卫生学原理,病因和药物的治疗性质有帮助。 认真发掘和比较研究寿命吠陀传统药物体系,对揭示植物药物学本质和相互相关原理的探讨具有科学价值。迄今为止,结合考虑生物医学知识最新进展,对于这些原理难于客观评估的现实,这在很大程度上可归因于植物药物学的证据问题。 过去 20 年,在研究印度古老的寿命吠陀传统药物体系付出的努力,结果令人鼓舞。在深度研究方面,需要了解原理和进行知识管理,以便进行综合分析该体系的理论。这一尝试的结果,以及同当代科学的整合虽然不易,但必将有助于引伸出植物药物学研究领域较新的先导及开辟出一条途径。下篇博文将结合国内医药保健品市场的问题于以讨论。 (引自博主四川省药学会第六次全省会员代表大会学术报告会大会报告论文,2003,p.27)
个人分类: 科技评论|4541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22: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