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中国人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中国人在现有的教育模式下谈诺奖无异于痴人说梦
famingkuang 2009-10-7 15:52
中国人的诺奖情结可谓根深蒂固,根源来于中国教育界自视甚高这一点上,中国的经济、中国的变化日新月异,令世界瞩目。教育界人士想当然的认为:教育也应该不差吧?急需用诺奖来证明一番,就象当年我们需要用原子弹来证明中国的军事力量一样的迫切。 殊不知,在现在的中国教育模式下,中国的教育越办得红火,就越与诺贝尔奖背道而驰,而且离目标越远。 如果把牛顿、爱因斯坦等科学家的创新思维定义为180度视角的话,诺贝尔奖得主的创新思维视角至少也要达到120度以上吧?。 我们的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有多少创新思维视角呢?我想应该是少得可怜,不会超过60度吧? 我们除了模仿之外就是在别人指定的方向上做出小得可怜的前进(创新)了。 这一切原因何在? 那是我们教育的功劳我们的教育可称得上是抹杀童性的世界上最厉害的武器之一。 童性是自由思想的翅膀,自由思想是创新思维的基础。 秩序是自由的死敌,知识是自由思想的枷锁。 我们的教育,从一两岁的幼儿园时期起就开始讲究秩序、灌输知识,童性早早的在上小学之前就已经丧失殆尽了。何况还要受到小学、中学十二年的去自由思想化的训练? 这样的人长大了,能有多少创新思维视角呢?叫他去拿诺奖,除非扛枪去抢。 真正的教育,在本能态的观点下应该是这样的: 先建立起自由的思想、挖掘出人本能的力量,为创新思维打好基础;然后才建立秩序观念,用有较的手法将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 秩序是人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不是人的本能需求; 学习文化知识不是人的终极需要,它只是一种工具式的需要,它的目的只是用文字将自己的思想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 读书是学习别人思想最有效的手段,但它不是最终目的,它的作用是用来激发自己的思想火花。对于一个从小就没有自己思想的人,激什么呢?读书除了谋生外别无他用。 综上可知,我们现在的教育模式顶多在为个生谋生上起到那么一点儿作用,想要用它去培养诺奖得主,无异于痴人说梦。 本能态的观点: 学习的终极目的是表达自己的思想。 而思想这东西是易碎品,它不能开发,只能保护。 所以教育的手段应该是:首先保护儿童的自由思想,其次才是教给孩子适当的知识,以便孩子能利用这些既有的知识将自己的思想完美的表达出来。 这就是教育所要做的全部。
个人分类: 反思|1557 次阅读|10 个评论
再说一遍我是中国人
chni 2009-10-2 17:05
再说一遍我是中国人 十一归国话爱国 归心似箭。 深深地感觉归心似箭的时候,就能由衷地感觉到有一种隐存在中国人心底的东西那么宝贵,就是爱国。在你深深地为它打动、为它屈服、为它不能自己的时候,你就会深深地感觉到自己不知身在何方,如置身于汪洋大海中的一叶扁舟,最后的企盼是归岸;如迷失于无边大漠中一羽孤雁,最后希冀是绿洲;如遨游于无际天宇中的一杨立伟,唯一的执着是着陆。这样的急切,是感觉,是感情,是情感的律动,你分明地感到,这种爱国情感是无与伦比的神圣,是无可替代的美妙。你分明地感到,这种爱国情感与生俱来,与日俱增,与时俱进。 9 月 30 日 凌晨在法兰克福机场,由于时间迫近十一国庆节,我比平日里更加紧张地担心着航班能否正常抵离空港,这时间,方知等候的分秒过得那样缓慢,仿佛时间是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死死地拖拽着,一分一秒都迈得那样艰辛吃力,那样令人窒息,窒息得就连归心似箭都让明显地觉得太过古旧与舒缓。越往后越临近时刻,越觉出国庆节前夕的归心似箭原来是归心似火箭。 我是中国人。 我是中国人,其实是很简单的一句话。但在海外的许多场合,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和答案。不是问题不简单,也不是答案不简单,而是问你问题的那些蓝眼珠里闪烁的东西不简单。 在机场免税店购物,中国人很多。很罕见的一双友好的蓝眼珠搭讪:你从台湾来? 我微笑答他:我喜欢台湾,更热爱台湾的祖国。 蓝眼珠充满了两眼的迷茫:台湾人? 我笑了:不,我是中国人。台湾人准确地说是中国台湾人。 蓝眼珠也很平和地蓝着:中国人很多。 我打趣蓝眼珠道:中国人很多,我们都说中国话。欧洲人也很多,你们也像都用欧元一样都说欧洲话该多好啊! 再说一遍我是中国人。 候机的焦急无端地折磨着归心似箭的人,折磨着归心似火箭的人。眼瞅着玻璃幕墙外面一架又一架飞机的起降,却怎么也找不到我所搭乘的飞机来到廊桥,思绪在不知不觉间滑翔了很远很远。这么多年来,我竟然说过那么多遍我是中国人了。曾多少遍说过?我记不清,也道不明了,唯一可以记得的是,说过很多次的再说一遍了:我是中国人。 在香港大学学习时,那时香港没有回归,不仅要对蓝眼珠说我是中国人,也要对那时的一些黑眼珠说,我是中国人,你也是中国人。数年前在欧洲,我对西欧某个岛国充满偏见的蓝眼珠说我是中国人,偏见的蓝眼珠总会转动起更大偏见,我不得不纠偏:再说一遍我是中国人。在地中海边一个浪漫的国度,我对疑惑的蓝眼珠说我是中国人,疑惑的蓝眼珠里的疑惑摇摇欲坠:亚洲的很多日本人来这里旅游。蓝眼珠并无恶意,我只能如实再相告一遍:我是中国人,只是来看看卢浮宫里有没有中国的东西。五、六年前在一个傲慢的中欧国家,我无数次对傲慢的蓝眼珠重复着我的国籍,我是中国人。在 911 后我去北美,那时我崴了脚,安检却很严,在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 冯惠玲 教授关切的建议下我拄着拐出访,竟让一个蓝眼珠都快蓝上眼皮了:中国人?我肯定地重复一遍蓝眼皮的问题算是作答。 时间过得好快,中国的发展变化同样好快比德国好快的刀还快。欧元改变欧洲也同样改变得好快,让他们对中国的看法改变得比我这个中国人转变得还快。这几天在法兰克福、在汉堡、在柏林、在伯尔尼、在苏黎世的高端品牌店、宾馆、风景名胜到处看到熟悉的中国面庞,听到熟悉的中国话语,蓝眼珠在熟悉中国,蓝眼珠也在适应中国。 你是中国人? 再答一遍我是中国人。 这次欧洲行,听到最多的搭讪是;你是中国人?这种变化,是欧洲的变化,是蓝眼珠的变化,是世界在了解中国,是世界在感知中国,是世界在熟悉中国,是世界在适应中国。这种变化,是世界的变化,也是中国的变化。行走在这样的蓝眼光中,行走在这样的变化中,行走在这样的土地上,你会深切地体会到,爱国就是一种情感,爱国情感与生俱来,与日俱增,与时俱进。 连日来,有蓝眼珠蓝格莹莹地问我:你是中国人? 我很爱听这句问话。是的,再说一遍我是中国人! 再说一遍我是中国人的时候,因为: 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我自豪,我是中国人! 我坦然,我是中国人! 其实,中国在发展,蓝眼珠也在蓝格莹莹地适应着我是中国人。 新中国建国 60 周年前夕,草于法兰克福 二稿于北京,十一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8893 次阅读|27 个评论
一个中国人的现时感悟
haicius 2009-9-15 13:17
王凡夫(作者任职于中国驻新加坡大使馆) 转载于《联合早报》今日观点 就在每日纷繁不堪的标题中,我会时常找到真正代表了进步与自信的声音。虽然有时侯发出这种声音会受到周围噪音的干扰,甚至会流于暂时的沉寂;但我还是很坚定地相信,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整体,其民族性与国力正在作着本质的调整与改善。 在迈向新时期的历史进程中,当今社会思潮与社会现象在看似整齐划一的管理框架下,仍然如暖房里诸多花草一般一齐疯狂生长。   新疆维汉冲突、重庆打黑、陕西儿童血铅超标、富二代连锁现象、芙蓉姐姐现象、小沈阳的火爆、网络恶搞等等。这些看似毫无关联、杂乱无章的标题实则体现着当今中国的一个重要社会及文化现象:统一且多元。   在迈向新时期的历史进程中,当今社会思潮与社会现象在看似整齐划一的管理框架下,仍然如暖房里诸多花草一般一齐疯狂生长。中国人的心性、性格及生活方式,再难如上世纪早期为数不多的介绍中国国民的书籍中描写的那样简单粗略。虽然中国人直至今天仍旧共同生活在这片深受儒释道文化传统浸润的土地上,但各种土玩艺儿、洋玩艺儿、伴着洋玩艺儿一道成长的有些看不出本质的土玩艺儿、以及被土玩艺儿影响得走了样的洋玩艺儿之间的流动和彼此碰撞,在13亿中国人心中激发出的东西却大相径庭。 一个摸不出头绪的年代   这是一个什么都有什么都缺失的年代,一个怀疑一切的年代,一个浮躁不堪的年代,一个充满希望和失望的年代,一个有如狄更斯笔下描述的那样摸不出头绪的年代。一壶浊酒或许可以令你我忘却暂时的伤痛,但酒醒人散之时却总有几许怅惘注满心头。    历史的列车头曾不止一次发出各种震耳欲聋的声响,标志着不同时代与人物的粉墨登场和匆匆谢幕。它的每一次声响都曾激荡起中国每一寸土地的尘埃,这些尘埃如同今天的你我的内心深处的神经,久久不能回复平静。秦楼已挂晓月,音尘尚未终绝,然而新一列历史的列车又要踏上新的旅途。龙的传人们将带着昨天的倦容、懵懂和少许的醒悟开赴下一站吗?    无知者无畏?无知者无痛?古希腊智者曾困惑于做痛苦的哲学家和做快乐的猪中间二者选一的抉择。我们当然不必这样极端,要么做哲学家,要么做猪--其实两者都不容易做--但我们常常像先辈一样因各种或卑微、或神圣的迷惘而痛苦着。因为我们从未也绝不能放弃关注与思考。    我联想到了上世纪七、八、九十年代的一些社会流行话语和现象。它们都如夏天的浮游生物一样朝来暮去;来时火热不堪且不及掩耳,消失也在转瞬已是昨日黄花。经典与传统的门前日渐冷落鞍马稀,盲目的选择和缺乏根基的个性发展反而充满了诱惑力。学者们满口西式的艰深词汇难以自圆其说,难以用来解释和解决各种问题。百姓们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带着怀疑的眼光来看待他们曾经毫无代价地尊敬过的重要人物。房价曲线能否被预言?黄金周带来了欢笑还是疲惫?经济低迷是否已至谷底?中国式离婚是否属于中国式的行为艺术? 看吧!白天的川流不息充满张力,入夜的万家灯火则扑朔迷离。日月日复一日交替,从来不发一言。他们默默地看着亚洲东部这群无时无刻不在忙碌的亿万子孙已有数千年,心中承载了多少感想? 民性国力的调整与改善   但我们终究是有希望的!我经常带着毫不衰减的热情和希望,仔细搜寻网上的每一条有关中国的新闻及评论,连明星娱乐栏目也不错过。社会文化的走势不经常显示在书店里和世纪大讲堂,很多时候隐藏在通俗易懂的调侃与发泄中。就在每日纷繁不堪的标题中,我会时常找到真正代表了进步与自信的声音。虽然有时侯发出这种声音会受到周围噪音的干扰,甚至会流于暂时的沉寂;但我还是很坚定地相信,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整体,其民性与国力正在作着本质的调整与改善。   就像外刊评论的那样:中国正在跌跌撞撞地成为世界强国,很形象。一只兔子很容易在短时间内完成360度转体。这对于一只大象也许不那么轻松,但如果大象真正开始移动它庞大的身躯,虽然那是缓慢、沉重的步履,甚至会因周围乱枝横杈戳痛身体,但其一旦掉转了身形,则会形成雷霆万钧的气势。也许你我不够有足够的运气能亲眼目睹那磅礴的气势,但我们毕竟可以真切感到那步履移动时带起的劲风,那劲风里充满着生命的力量!能如此这般,我们足可自乐。
个人分类: 观点评论|877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人真的非理性?
lvnaiji 2009-9-12 07:03
吕乃基 西方人理性,中国人非理性,这已经成为共识。然而,中国人真的非理性? 电视剧《汉武大帝》、《乾隆王朝》、《康熙王朝》,这些皇帝把一个个大臣玩弄于股掌之间,他没有理性?大臣呢,非理性,率性地与皇帝对着干行吗?即使当代中国的各级官员们,在各种或纠缠或对立的势力下沉浮于宦海之间,智谋之老练,算度之准确,行事之沉稳,绝非凡夫俗子所及。古往今来,最为典型的当属刘备。在煮酒论英雄中那筷子掉地的一幕,以及刘备扔阿斗,就是以理性克制非理性的冲动乃至父子之情。实际上,每一个中国人的行为都充满了理性。历史和经验都表明,中国人,包括最普通的民众,从来都不缺乏对自己利益作出判断和根据环境变化调整其行为方式的理性。 自然,人均有利令智昏的场合,马克思关于 300 %利润的情况下人的行为的分析,国人则以重义轻利和亲兄弟,明算账相对。一中一西,谁更理性? 再以极端非理性的爱情而言,西方人的狂热、直白、小夜曲、对性赤裸裸的追求,中国人的婉约、小河淌水,还有琵琶半遮面。一中一西,谁更理性? 说到底,还有信仰,还有宗教。大千世界,不仅西方,印度、阿拉伯、哪怕非洲,宗教多如牛毛,乃至有宗教市场论;那么中国呢?有强大或发达的宗教吗,尤其是当今中国,有信仰吗?一中一西,谁更理性?
个人分类: 特别推荐|7375 次阅读|8 个评论
中国人冒傻气的50个陋习(转并评论)
蒋高明 2009-8-9 11:02
蒋高明 有朋友发来下面的文章,题目是《中国人冒傻气的50个陋习》,署名为大胸男人。似为外国人或久居海外的中国人观察中国人的有感之言。冒傻气、陋习可能是戏言,但我们的习惯如果远离一些不自然或者不文明的做法,至少社会是进步的。大学生和研究生们,尤其注意,一些生活常识或者细节是没有人教的,只有自己在生活中体会。 除了下面提到的50个陋习,笔者还可以罗列出一二十个,如:吃饭弄出很大的声音;公共场所大声说话;高速公路上打开车窗扔东西;乱丢烟头;酒桌上说一些肉麻的恭维话;教小孩子不讲真话;为不愿意做的事或做错了的事找各种理由,从不检查自己;遇年长的人、老师、或上级不会说您只会说你;草坪上割掉的草要拉走处理,而不是直接回到草坪上;与女生争上电梯;进入房间不敲门;关门时从不管后面有没有人;国外的中国人遇到同胞,喜欢说你们中国人;遇到不如自己的人表现出狂妄自大;过去一些难登大雅之堂的话成了习惯用语;女人称呼自己的丈夫为老公(老公是太监之意),等等。 17年前,笔者在伦敦也差点冒了傻气。在所住旅馆的厕所里,找不到手纸篓,手纸不知道望那里放,灵机一动扔进马桶里冲走了。当时国内厕所里都放有一个简陋的铁丝网的手纸篓的。 当然,不同的国度习惯不同,文化也不同的。但有些文化是有共同的标准的,如对他人尊重,诚实,干净,上进等等。希望这篇文章能够起到一些警示的作用,至少科学网网友们,看到该文,如有不同意见,不要去冒第50条的傻气。以下是原文。 不是上纲上线,也不是栽赃诬陷,很多中国人身上都或多或少存在着这些陋习。如果以下列举的50条内容你占了35条,那么,你就该反省反省了,一个民族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就要从个人抓起,从细节注意。 1、 穿皮鞋或者运动鞋喜欢垫鞋垫。 2、不每天洗头。知道为什么中国电视台洗发水广告为什么多么,那是因为中国人没有天天洗头习惯。也怪了,中国大气污染这么严重,一天到晚顶着一头油腻腻的头发能睡得着吗。 3、睡前洗脚。原来是为了不洗澡,脚洗了,就上床。 4、男人裤带上挂满钥匙。 5、男人喜欢将手机别在腰间。 6、女人喜欢同时佩戴多种材质的首饰。比如:金戒指、玉手镯、银项链等。 7、女人喜欢纹眉毛。 8、女人热衷染黄头发。 9、男人喜欢穿保暖衬衣,还要系领带。 10、熟人见面打招呼时哪儿去?奇怪了,我哪儿去管你什么事啊,中国人最喜欢打探人家隐私。 11、别人为他倒茶时,他表示感谢的方式是用手指敲一下桌子。 12、上厕所将卫生纸扔进筐里,不知为什么不直接让水冲走。 13、公共厕所都有提醒来也匆匆,去也冲冲,甚至小便入池,大便入坑等。 14、家里的卫生间非常干净,公共厕所很脏。 15、私家车里摆放廉价香水。 16、驾车喜欢开大灯,并且把劲爆的音乐开到最大。喜欢鸣笛,中国司机几乎是开一路车骂一路人。 17、中国人的冰箱基本上是残汤剩饭的储藏柜。 18、住宾馆一定要使用宾馆里的免费牙具和洗浴用品,并且喜欢带回家与亲人共享。 19、节约用水。家里用水桶或者脸盆接水,将水龙头打开一点,保证水表不转动,滴答一天也可接满器物。 20、装修新房一定要封阳台。 21、室内喜欢摆设做工逼真的假花或者假水果。 22、装修新房厨房和卫生间要铺瓷砖。 23、家庭影院的重要功能是唱卡拉OK。 24、接听手机如果身边有固定电话一定要关掉手机用固定电话回拨。 25、节日喜欢发短信,都是些没用的语言。 26、打电话第一句喜欢说HELLO,最后一句说OK! 27、男人手机里喜欢储存色情短信。 28、结婚送礼都是送钱,并且几个人喜欢凑成一个大红包。 29、喜欢把果酱瓶当水杯用。 30、看望病人喜欢送水果罐头。 31、吃自助餐一定要吃回来,并且,离开餐厅时最好能捎走几样小吃或者水果。 32、会在餐桌上当着众人剔牙,并且用手遮着嘴。 33、喜欢抢着买单,有时候就是2毛钱的入厕钱也要争个你死我活。 34、女人喜欢拍摄写真,并且越不像自己越好。 35、室内悬挂年历或者明星图片,从来不挂父母的照片。 36、超市喜欢品尝免费食品,但从不买。  37、公共场所晾晒内衣、内裤。 38、拍照时喜欢摆造型,并且伸出V型手势,嘴里说:YE! 39、旅游点拍照喜欢选择景点大门为背景。 40、乘飞机行李不喜欢托运。 41、办公地点喜欢用格言警句装点,上榜率最高的就是难得糊涂和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42、祝福语中总有心想事成,万事如意这两句。 43、不喜欢排队,没有一米线概念。 44、很少说对不起,不喜欢道歉,我错了这三个字对于中国人来说似乎不认识。 45、喜欢找好朋友借钱,没有打借条的概念。 46、交谊舞常常是同性之间跳。 47、没有上健身房锻炼的习惯,可家里一定要买一台跑步机,即使从来不用。 48、男人钱包里有大量的卡。 49、喜欢套子。无论是电视机还是遥控器,中国人总是要套上一件外衣,就是手机屏幕上的膜,也舍不得撕掉!(此处删除了一些不雅的话) 50、喜欢在网上骂人。
个人分类: 科学人生|10643 次阅读|5 个评论
学会下跪,学会生存
famingkuang 2009-7-29 06:57
跪式文化是中国的官方语言,可谓源远流长,在中国有着恐怕不止几万年的历史吧? 辛亥革命一脚将这文化踢进了历史的垃圾堆,但踢走了的只是其形,而没有踢走其神。 一种生活方式既然上升到了文化的高度了,想几十年就能从心底将它清除那是不可能的,非得有数百年数千年不可,用中国话说那是深入骨髓了,用西方的话说那是已经深入基因了。 深入骨髓,危害的只是自己一人,人一死也就完了;如果是深入基因,那就不是危害自己一个了,会危害到自己的子子孙孙,只有基因发生变异了,才能转过弯来。 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是幸运的,因为我们有几千年不变的文化传承,我们的祖先几千年来都乐在其中,全国就象一个大家庭,或者说是个特大蜂剿,皇帝就是那高高在上的蜂王,大臣们就是那雄蜂,而老百姓则是工蜂。 那时的人民幸福吗?问这话的人如同问现在蜜蜂们幸福吗?一样的无知!因为那是那时代,那群人最好的生活方式,正如这时代这蜜蜂这样生活才是他们的最好生活方式一样。 我们又是不幸的,因为我们知道了不跪的文化,似乎那更象人的生活方式。就象工蜂们突然明白为什么劳动的总是我?可是又不得不去劳动一样。 我们可以形里不再跪,我们不用再屈膝,但我们还得学会用心跪;我们的神还是跪着,因为一切不会从心里学会下跪的人都将被主流社会边缘化。 你想让人跪你吗?你必先学会跪人! 你不想总是跪人吗?你必先学会跪人! 辛亥革命都快 100 年了,跪式语言仍然是中国的官方语言! 看不到这点的人,休想在中国混个人模狗样! ==================================================== 补充 君不见,狗儿们打架,输者总是躺在地上,把柔软的肚皮暴露在对方的尖牙利齿之下,这叫投诚,这是弱狗的生存智慧。 同理,人下跪时,双膝着地,两手下垂,把最要命的脑袋毫无保留的暴露在对方的重锤之下。所以这也是人类自然进化中弱者的生存之道。当人还没有进化到更高层次的时候,还是很有用的。弱者只有学会跪着,才能有生存的机会。
个人分类: 反思|1285 次阅读|10 个评论
中国人,无法无天?
famingkuang 2009-7-23 10:05
中国是一个人治的国家,历来法制观念都比较淡薄,之所以能延续数千年而不倒,全赖于对鬼神的敬畏,人们做了坏事最怕的就是遭到天打雷劈、以及来生的报应。 记得小时候,我不小心掉了些饭,父母就会用不爱护粮食,雷公会打人,等等诸如此类的话来教育我,让我养成了节约的好习惯。 可是现在的中国人,自从学会了西方的科学后,小小就知道了所谓的雷公不过是两朵带着不同电荷的云撞在一起而已、人也不再有来生、鬼神已经不复存在,天打雷劈已经是世界上最轻的惩罚了。 如今的中国人,天已经不复存在,此谓之无天。 可是中国人法制观念的淡薄却依然故我,几乎没有一丁点儿进步,官做得越大,法也就越无,此谓之无法。 这就是无法无天的中国人。这也是摆在中国人面前的最大难题,也是造成我们如此痛苦的根本原因。 我突然明白了,为什么中国的腐败越反越严重,道德越来越沦丧的原因了,一个无法无天的人什么事干不出呢? 让人百思不解的是,为什么我们现在的科学是从西方传过来的,人家却还是相信神呢?是不是人家心里有神?谁能给我解答?
个人分类: 反思|1610 次阅读|14 个评论
一个睡不着觉的中国人的十大不明白(转帖)
shushenlw 2009-7-18 22:32
我想我是一个可怜的中国人,活了这么多年了,在国外还是被称为讨厌的中国人,在老外的眼睛里,我们这些中国人更象一群只会工作、吃饭的虫子,虽然我比他们大多数人优秀。回首前尘,我还真的有点糊涂了,到底中国进步了没有?中国人进步了没有?我算了一下,我有十大不明白。我觉得不把这十大不明白搞明白,就难以安心。 一、为什么从古至今,中国任何朝代、政府在建立五十年内都会有一个瓶颈期和兴盛期,然后很快就会衰落?奇怪的是一千多年来一直如此,没有人总结出经验教训来?所以一提到形势大好,我就胆战心惊。 二、为什么中国人没有安全感?是不是因为从古至今,中国任何朝代、政府都不把老百姓当回事(各朝代政府的头五十年除外)?所中国人从来不信任政府(从古到今,中国百姓与政府永远是在对立的两面,从文学作品中可以看出来)、不信任规则和秩序,只相信自己,相信自己能拿得到手的东西,孩子从小就被教育不要吃亏、不要信别人。所以中国人看起来总是象忙碌抢食的蚂蚁,不团结,不文明。另外,究竟有几个中国人在劳碌一生后能够肯定地说他自己很幸福的?再例如,为什么中国人在自己的土地上也是二等人?外国人在中国土地上总是比中国人受到更多的保护,甚至犯了罪也不会受到法律的制裁,更不会见到警察的疾言厉色?而中国人的处女也可能被诬为卖淫? 三、为什么中国重视教育几千年,民众的受教育水平、文明素质还是得不到本质上的提高?教育方法、教育体制和教育内容中是不是存在有着上千年历史的缺陷?例如中国学生普遍地有知识却没有思想,再例如教育义务教育搞了几十年,学费却还在涨?上不起学的孩子(特别是乡下孩子和城里失业工人的孩子)却越来越多? 四、为什么中国人总是需要皇帝和家长,而不需要公仆?为什么中国永远都存在着特权阶层?为什么中国的专家层总是斗不过决策层,拍脑子的人总是干错事(不只限于经济方面),造成重大损失,却从来不必负责任,而且下次还是如此,交费交不停? 五、为什么中国没有象IBM、Microsoft那样的国际性大企业?原因是什么?凭什么说中国的竞争力比较强大?光凭人多就力量大吗? 六、为什么中国人、中国政府都那么爱面子,却不在乎实际利益的得失?国际上的国家利益争执先不说,单说国内常见的,例如为什么中国干正事时总没有钱,而干没有用的事时却钱大把地花?例如搞航空母舰编队没有钱,但每年吃掉的公款就天文数字;例如教育经费上涨很慢,但大戏院、磁悬浮之类的却成百上千亿地扔。 七、为什么中国人不喜欢反思自己?总是给错误找理由?为什么中国人上千年来没有改变自己,而日本人却很容易地改变自己国家的一切?为什么日本人看不起中国人?能不能认真客观地分析出原因,找出中国没有能象日本那样进步的道理来,而不是骂?为什么中国人、中国政府只盯着经济(也就是钱),却如老美所愿,弱化使中国屹立上千年的民族精神? 八、为什么中国从来不侵略别人(虽然有征高丽等,但总体看不算有侵略性,而且对外征战的皇帝总是被指为穷兵黩武),从来都爱护、帮助邻居,从来都在国际上主持正义,却总是受到恶霸和瘪三邻居的欺负?总是出力不讨好? 九、为什么别的国家可以拿出流氓的手段来为国家争取不正当利益,而中国却连合法利益都不敢出声维护? 十、为什么我这些想法不敢在国内公开地说?为什么自由民主科学的口号喊了一百年,现在还在喊?
个人分类: 思想与生活|1290 次阅读|2 个评论
中国人,中国心,中国画气韵
paintinghrh 2009-7-10 09:30
中国画气韵即中国画中最重要的审美原则,指作品中蕴含的生机、气势、节奏和意蕴。 中国画气韵是中国人独特的审美意识与绘画创作之重大研究成果。 气韵理论源于先秦、两汉时代的气本原说,即认为充溢于宇宙间的气是构成万物与生命的基本原质。南北朝时代,气韵被运用到美术领域,南齐谢赫在《画品》中提出六法论,将气韵生动列为第一法,并由人物画推及山水、花鸟等各种题材的创作。 清代黄钺的《二十四画品》,他把画韵放在第一品:气韵 六法之难,气韵为最。 意居笔先,妙在画外。如音栖弦,如烟成霭,天风冷冷,水波濊濊。体物周流,无小无大。读书万卷,庶几心会。 黄氏形容气韵的特点,如音乐,如云烟,如天风,水流,周流运转,是可以从画面中感受到的,同时指出只有具备了较高的学问修养,才能心神领会,与画家心交。 传统绘画中的气韵,包括三个方面:客观世界的描绘、主观精神的表现和富有个性的艺术语言的运用。气韵生动作为一种艺术效果是这三个方面的有机统一,是由感物、应心直到传达创作全过程完成后所达到的审美境界。如山水画的创作,首先是画家通过饱游跃看,在大自然中积累了丰富的印象和感受,产生了创作上的冲动,于是对所得的印象和感受在头脑中加以去粗取精,剔伪存真的艺术概括和提炼,这个过程也是一个托志于物,融情于理的过程;当情理合一的艺术形象已经在头脑中形成,画家攘臂搦管,以情驱笔,心手相应,气力相合,力求创作出来自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生动的艺术形象和特有的审美意境。整个的创作过程,既是对审美客体的本质美的把握与发掘,也是创作文体艺术家思想感情和创作心态的显示和升华,而这二者的有机结合收到的效果是情缘景而发,景以情而活,并借助富有感**彩的艺术语言──笔触的气势节奏、水墨的滋润酣畅、物象的俯仰开合、时空的虚实动静等,予以生动而充分的表现,结构出形与神、情与理、物与我高度和谐统一的审美境界,使欣赏者感受到无论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还是构成这些形象的表现因素,无不充满了勃郁的生机和盎然的诗意。 有个别画家(其实是画匠),不知气韵为何物,源于少读书,少思考,少与大家交流,闭门造车,照葫芦画瓢,满纸尽是笔墨,见物不见情,自然就没有气韵二字。画家只有面对自然,删去一双临摩手,自然为师不慌张,晨中之新花,雾中之山峦,眼中之物与心中之感合一,,情不自禁铺纸运笔,必然笔墨生动,气韵横生。 中国画气韵,有则生,无则死。不可强求而得,不会自然而生,只有多读书,多思考、多交友、多以自然为师,绘画创作中气韵就会逐渐而生,并非熟能生巧可得。 气韵是一种高雅,它来自于画家的人品学识,山高水就高,自然而得;气韵是一种状态,是画家不经意间流露在画面上的平常心,平常即和谐,能持久。 总而言之:中国画气韵,是绘画作品中,一切表现技巧和创作构思有机结合,获得高度统一后,能打动画家自己和观众心扉的形神兼备。
个人分类: 瑞华思想|3798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国人为什么不能获得诺贝尔奖?
zhangqq 2009-6-23 14:21
中国人为什么不能获得诺贝尔奖? 从黄全愈先生的素质教育观念谈起 在美国获得教育学博士的黄全愈先生,近年来大陆出版了《素质教育在美国》、《素质教育在家庭》、《家庭教育在美国》、《玩教育在美国》等一批著作,对于中国的教育问题,特别是中、小学生的学校、家庭教育,作了一个全方位的检视,发表了很多看法,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在人人关注中国的教育问题,但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情况下,黄全愈博士的观点鲜明、具体,切中要害,尤其是参照美国的教育体制和观念,结合自己孩子在美国上学的直接经验、教训,显得言之有物、有理有据,令人耳目一新。正因为如此,黄博士的著作,以及他近期在大陆各地的演讲,引起人们特别是家长、教师和有关从事教育科学研究人员的极大兴趣和热情,犹如平地上刮起一股飓风,在国内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我非常赞赏黄全愈博士关于中国教育很多意见和看法,他强调要针对孩子特点进行教育,包括玩教育;强调让孩子自己管理自己,大人不要过多干涉;强调尊重孩子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强调允许孩子提问题、甚至是希奇古怪的问题;并对家长望子成龙的心理提出批评,等等。这些看法和意见都是很中肯、很有现实意义和价值的。其实,冰心老人晚年给北京大学附属小学的题词是:专心地学习,痛快地游玩。表达的也是同样的观念,即尊重孩子的特点,而不是压制孩子的特点,不要使他们失去童趣,培养出一个健康的人格,这样的教育才是成功的。 引起我深入思考的主要是黄全愈博士关于引导孩子的创造性,而不是训练孩子的创造性的观点。因为这个问题确实关系到中国对一流人才以及天才的培养。 中国教育究竟怎么样?中国现在的教育方法和观念是不是有利于一流人才的培养?黄博士对此提出疑问: 如果说中国的教育不行,为什么中国的中学生年年能击败众多对手,获得国际奥林匹克竞赛的各种个人奖和集体奖?如果说中国的教育很棒,为什么自从诺贝尔奖设立以来,没有任何一个中国高校能培养出获诺贝尔奖的人才?这是不是发人深省的、中华民族的一大困惑? 如果说美国教育不如中国,为什么美国的科技发达,中国的科技落后?为什么美国学者赢得的诺贝尔奖最多,而中国无任何人获得过诺贝尔奖? 我认为,鉴于中国教育的具体状况,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一点:要判断一个真正的胜利者,只能是在终点,而不是在起点!也就是说,在肯定中国的中学生每年都能击败众多对手而获得国际奥林匹克竞赛的各种个人奖和集体奖的同时,也应该看到这些奖杯或金牌下的阴影。 在黄博士看来,天才的创造性是不可能训练出来的,而是引导、培养出来的。而中国教育的主要问题就在这里。中国传统教育观念对教的理解,与美国人对于教的理解不同。中国文化中的教实际上相当于训练,就是传道、受业、解惑,是老师向学生主动灌输,学生被动接受。因此,如果按照一个叫米特(George Herbert Mead)的美国教授所划分的人类行为的四个区域,即直觉的、习惯的、确认的、自主的区域,则中国孩子一般过早地进入第3(确认的)区域,而不能进入第4(自主的)区域。 许多中国人过早地进入了第3区,但在第4区边缘驻足不前:这就是中国学生屡获国际奥林匹克竞赛奖,但中国尚无成人获诺贝尔奖地中华民族的一个百慕大三角区! 由于上述种种原因,中国的教育使自主行为的第4区人的创造活动最集中的区域,成为素质教育的盲区,因而也成为一片待开发的处女地。 简单说,就是中国教育培养的孩子缺乏一种积极、主动的怀疑和思考精神及习惯。 因此,黄博士也反对那种认为中国初等教育比美国好的观点: 许多人认为,中国的初等教育是很棒的,那是世界上有目共睹的,现在的问题是高级阶段的研究没有做好,要加强的只是高级阶段的研究工作的创造性问题 我认为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 我们说,人的创造力和创造性是培养出来的。既然要培养,就要从小开始培养。这种培养,不但要有内在成长的连续性,还要有外在培养环境的持续性。同时,创造力与人的个性和独立性是分不开的,而个性的发展和独立性的培养又必须始于幼年。 如果我们在初级阶段只搞应试教育的智力开发,到高级阶段才培养人的创造力和研究能力,我们将难以培养出自己的诺贝尔奖获得者。 首先,我同意黄博士的说法,创造性是不可能训练出来的,而是引导、培养出来的。我也同意黄博士对于当前中国教育观念、模式和方法的批评。我同样认为,中国的教育观念和方法不做彻底的转变,要想自己培养出一流的科学人才,培养出自己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几乎是不可能的。除非是奇迹发生! 但是,在黄博士看来,只要像美国的学校那样,引进美国老师的方法和观念,中国就可以培养出自己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这则是我所怀疑的。 1、 我们还是从诺贝尔奖说起。 从现实的情况来看,获得诺贝尔奖不是没有中国人,而是有,当然也是美籍华人,如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等。但是,我们要问这些人是否都是在美国受的教育?或者他们接受的都是美国式的教育? 答曰:是,然而又不是。因为,除了朱棣文以外,其他基本上都是从研究生阶段开始,才在美国上学,而后在美国做研究;但是,他们的初等教育,甚至大学教育,都是在中国完成的。那时的中国教育,按照黄博士的看法,也是把教当作训练的。就是说,这种初等教育与他们后来接受的美国的高等教育是脱节的。而且,在黄博士看来,创造力的培养需要连续性,这种脱节的教育是不可能培养出诺贝尔奖获得者的。 因此,如何解释美籍华人获得诺贝尔奖,在黄博士这里就成为一个问题,甚至可以说,就是一个悖论。 相反,我们又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在迄今为止的获得诺贝尔奖的5位美籍华人中,有4位是从大陆或台湾接受初等教育甚至是大学教育以后去美国的中国人,在美国出生长大的美籍华人获得诺贝尔奖只有朱棣文博士一人,而且还是最近1997年获得的诺贝尔奖。相比之下,后者从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接受的是一套完整的美国教育,而前者初等教育甚至高等教育接受的都是中国传统教育,即是一种没有连续性的、脱节的教育,因此,后者应该比前者具有更大的获奖可能性。按照黄博士说的可能性较大的获奖反而比较少,而没有可能性的却成为获奖的现实,而且还比较多。 当然,我不排除这里的偶然性。但是,在美国的中国人,至少也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人口也占一定的比例,从概率的角度来说,这种情况是不正常的。仅仅从智商的角度解释,或者从某些外部的原因,比如经济、政治等等情况来进行解释,大概不会让一个具有正常理性的人满意。 如果我们正视这个现实,那么可以推理,黄全愈博士所设想的用美国式的观念和模式来对中国孩子进行教育,当然也未必不能够培养出我们自己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但是,不用美国式的教育观念和模式,我们也许还会更好地培养出自己的诺贝尔奖获得者! 更进一步说,我们知道,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几乎遍布全世界几大洲的国家,主要在发达国家,也有像印度、巴基斯坦等这样不发达的国家。这些国家的教育观念和模式,绝不等同于美国的模式。尤其是像东方的亚洲国家等,在文化上与美国、西方具有很大的差异,在教育上的差异也是很大的。但是,他们的国家照样能够培养出自己的诺贝尔奖获得者。 因此,如果仅仅从美国的教育模式和观念,就得出一个普遍的培养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方法,这样的看法未免太简单!也有点天真! 2、 关于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才培养,我认为这里有一个更为深层次的问题。 据科学史研究者的研究和统计,现代世界上一般建国后35周年左右,就会有自己的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不要说欧洲、美国、日本这些发达国家,包括印度、巴基斯坦等国都是如此。我们也许很困惑,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在1949年成立,至今已经半个多世纪,为什么还没有自己的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结束文革动乱也已经26年了。一个当时10岁的小学生,现在已经36岁了,这正是进行科学发现和创造的最佳年龄、黄金时光,很多诺贝尔奖得主都是在这个年龄的时期创造出杰出的成果而获奖的(例如杨振宁获奖时35岁,李政道获奖时只有31岁)。我们为什么还没有产生自己的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这里的问题究竟在何处? 最近还有人分析,中国现在的科学研究的水平,在总体上是比过去提高了,但是,离诺贝尔奖却更远了。杨振宁先生估计,中国大陆的科学家有望在20年内获得诺贝尔奖。很多人认为,这是他对中国大陆科学界和科学家的鼓励。实际上,中国大陆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的可能时间还要往后推。中国大陆科学家最接近的诺贝尔奖的时候,还是在20世纪70年代,那时与牛满江等人所作的关于人工合成胰岛素的科学研究,在国际上具有领先的水平,已经引起瑞典的皇家科学院的注意,并派人作调查了解,当时就差一点,诺贝尔奖与大陆的科学家擦肩而过。可见,美籍华人能够获得诺贝尔奖,而大陆的科学家就不能获得诺贝尔奖的说法,也不是绝对的。因为,就科学研究的条件来说,中国虽然比不上美国和欧洲、日本,但也不会比一些发展中的国家差。至于科学家的待遇,则更是无稽之谈,没有一个真正的科学家会由于自己的工资、住房等物质待遇这些具体问题,而放弃自己的科学研究。 这里关键的还是科学家自身的素质问题,是科学家本身有没有进行科学创造的内在条件。我们不会否认科学发现的外在条件,但是,决定的因素是内在的。一个要在科学上达到顶峰的中国科学家,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应该接受怎样的教育?这正是我们要讨论的核心问题,也是中国教育要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我们不妨再分析一下获得诺贝尔奖的美籍中国科学家的情况。杨振宁1922年出生在中国合肥。由于闭塞,杨振宁直到六岁才第一次看见香蕉。杨振宁的父亲是当地中学的数学教师,后来出国去芝加哥大学读书,回国后先在厦门大学、后在清华大学任教。他的父亲很快就发现儿子有数学天才,可是并没有直接教他数学。杨振宁说:父亲的哲学是不要着急。在谈天时他偶尔会向儿子提出数学难题,但是父亲更认识到教育需要均衡。在杨振宁念完中学初一时,父亲请了一位同事来教他中国古文。经过两个夏天的紧张学习,杨振宁能够背诵《论语》和《孟子》。这种学习和训练,在今天的家长看来,似乎是文不对题,浪费时间。我们今天谁能够找到一个家长,为了孩子将来在科学上的发展前途,让他(她)不去上一些五花八门的奥林匹克数学学校,而花大量时间去背诵《论语》和《孟子》!然而,这种训练对于杨振宁来说,可谓受益终生。 抗战期间,杨振宁的父亲去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杨振宁不久也进了西南联大读书,受教于一些当时中国最杰出的科学家,包括陈省身等人。1945年杨振宁得到庚子赔款奖学金去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接受了杨振宁,可是他要拜才华横溢的意大利物理学家费米(Fermi)为师,因此去了芝加哥大学。后来,杨振宁在被称为氢弹之父的泰勒(Teller)的指导下写了博士论文。1956年杨振宁和李政道共同发表了一篇文章,推翻了物理学的中心信息之一宇称守恒(基本粒子和它们的镜象的表现是完全相同的)。因此他们共同获得了1957年的诺贝尔奖。 有意思的是,与杨振宁同获诺贝尔奖的中国科学家李政道,1926年出生,与杨振宁年纪大致相当,都是从西南联大毕业,然后去美国留学深造,最后在科学研究中作出卓越的贡献。因此可以推断,他的启蒙教育也可能受到过传统的中国教育读四书五经。包括在中国大陆的华罗庚、苏步青、陈省身、丁文江、竺可桢、茅以升、李四光、严济慈、牛满江、周培源等,他们的启蒙教育都是读四书五经。而那一辈人的所达到的科学高峰,至今还令现在的中国科学家们景仰。 我们看最近的一个报道: 据中新社香港七月三十一日电(蔡展翔 卢峰)首名华裔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今天呼吁中国青年勇于挑战学术权威,认为这样才能有利中国科学的全面发展。 杨振宁是出席第三届全球华人物理学大会回应观众提问时作上述表示的。 杨振宁说,中国传统注重教育及伦理关系,有助青年的全面学习及发展,中国的年轻人不应只顾学习外国新科技而忘掉中国传统。但中国青年一般胆子较小、不敢挑战,应该学习西方勇于挑战权威的风气,才不致于阻碍科学上的成就。 他又说,中国青年应认清自己的发展方向,在不忘传统的同时,不断吸收新的知识,把握任何发展的机会,才能获得美满的成果。 现在我们不得不谈到这个现象: 这些读四书五经进行启蒙的中国孩子,后来在科学上都有很高的造诣和成就,成为杰出的科学家,有的后来居然获得了诺贝尔奖! 为什么读四书五经的中国孩子能够在科学上能够达到如此高的成就,而后来我们从小就进行数、理、化强化训练的中国孩子,却离诺贝尔奖越来越远? 我们提出这个问题仿佛非常荒谬,似乎背离逻辑。现实的状况也是,在中国,我们已经找不到一位家长,能够像杨振宁的父亲那样,为了孩子将来在科学研究上的前途,居然花大力气让孩子苦读、背诵《论语》、《孟子》这样的古董。但是,让我们深入地思考一下,这里面到底有没有一些必然性的东西。我们后来的科学家,在素质上所缺少的东西,与这些古董有没有关系。 3、 美国物理学家戴森(Dyson)去年在石溪为杨振宁退休所举行的学术讨论会上说:杨振宁对数学的美妙的品味照耀着他所有的工作。它使他的不是那么重要的工作成为精致的艺术品,使他的深奥的推测成为杰作。这使得他对于自然神秘的结构比别人看得更深远一些。其实,杨振宁思维的神秘之处不仅仅在于数学。曾任布洛克海文国立实验室主任的实验物理学家萨奥斯(Samios)说:杨振宁是一位极具数学头脑的人,然而由于早年的学历,他对实验细节非常有兴趣。他喜欢和实验学家们交谈,对于优美的实验极为欣赏。杨振宁的研究,在思维和方法上有一种非常美妙的东西,而这种东西,是那些西方科学家所不具有的。 杨振宁也说: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是一个非常优美和深奥的创作,它不是根据实验结果得出来的。爱因斯坦直觉地想到,物体在宇宙中受到重力的拽拉,可以看作是周围时空结构的弯曲。他用已有的黎曼几何来描述他的新理论。后来,星球发出的光线接近太阳时因重力而弯曲的实验,证明爱因斯坦是对的。这里最重要的是一种科学发现的能力,其中,想象力无疑具有异常重要的地位。 对于中国科学家来说,如何能够获得这种能力,就会获得科学发现的点石成金的金手指,就会达到科学发现和创造的前沿和顶峰。这种能力,往往也是西方科学家所不具备的。 在科学创造的尖端和前沿,一个科学家的状态,与世界奥林匹克体育竞技中的运动员的状态是相似的,或者说,是接近的。在体育运动员的培养过程中,科学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经过一般的训练,我们每个人都能够挖掘我们自身的潜力,提高我们的体育运动水平和能力。训练与不训练的结果是大不一样的。比如说,非洲国家的黑人运动员不能像美国的黑人运动员那样创造出奥林匹克的新记录,主要是训练上的问题。但是,在人人都能够达到自身的可能的水平顶峰之后,超越出所有人的最后高度,那种能力是置根于一个人生命之中的、与本能非常接近的东西。而这些东西是不能够被训练出来的。 因此,我们看到这样一个现象:尽管美国具有先进的技术和手段,多么科学的观念和方法,在白人中无论怎样也培养不了约翰逊、乔丹、刘易斯、乔伊娜、霍利菲尔德、泰森这样的运动员和拳击手;同样,黑人中可以有非常优秀的运动员,但却少有杰出的科学家。而且,每一个杰出的运动员,几乎都经过祖父母、父母亲等几代人的过程。在一些其他领域也是如此,比如像莫扎特这样的音乐天才,是来自音乐世家。中国过去有梨园世家、杂技世家,泥塑世家,甚至打铁、裁缝、中医等,都有家传、祖传之说。 还有一个例子。现在中国智障少年指挥家舟舟(胡一舟)身上表现出来的音乐才能,就是我所说的这种天赋的、本能的东西。舟舟的智商只有30,连一般的数数和加减法都算不清,但是,他却能够出色地指挥交响乐队。据报道,在最近的访问台湾的演出中,一次排练后,他就能够适应台湾交响乐队的排序,准确地点出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的声部。当长笛的声音要出来时,他自如地高举右手,五个指头准确地随着长笛颤音做出波浪般灵活的颤动,这些动作都是他自己发明的。他不懂乐理,不识乐谱,但是,他懂音乐,他对音乐的理解是最单纯、最本质、也是最本能的。他对于音乐的感受,不是训练出来的,而是天赋的、遗传的。当然,他从小的生活环境,把这种天赋诱发出来了。但是,决不是这种环境培养了他的音乐才能。 同样,在科学的领域内,我们经过初等和高等教育以后,基本掌握了关于科学研究的基础知识和能力,在进行科学研究、进行科学发现和创造的最后冲刺过程中,要达到最高的水平,就必须有一些超人的东西表现出来。 那么,中国科学家的超人的东西素质,是在何处呢? 如果说,一个优秀运动员的产生,是与他的遗传基因相关的话,那么,作为一个民族,杰出的中国科学家的产生,也必须具有来自母体祖国文化的遗传基因。应该说,得到这种遗传基因中最好的人,就具备了最好的素质,也最有可能成为科学的巨人。中国科学家,无论是作为群体,还是作为个体,在整体上必须具备这样的遗传基因。也就是说,从小接受四书五经这种传统教育,对于我们中国的科学家来说,不是浪费时光,不是个人爱好,更不是附庸风雅,而是一种必备的基础教育,一种成为科学巨匠的必修课! 我们这样说,可以对于上述杰出中国科学家之所以成功的原因,作出一种自圆其说的回答。中国科学家,必须在自己母体文化的深厚土壤中,才能够达到科学创造的巅峰状态。这就是为什么读四书五经的中国孩子,后来能够在科学上能够达到如此卓越成就的原因。 还有一篇报道我们摘录如下: 大洋网讯(2002年)5月31日,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诺贝尔奖获得者、物理学家李政道教授创意的作品《物之道》和画坛大师吴冠中教授创意的作品《生之欲》左右对称地摆放在展馆门口,成为本次展览最引人注目的亮点。据《科技日报》报道,两位学者虽相隔万里,但多年以来,多次联袂策划对艺术与科学的研讨;此次,他们各自独立创意的作品,其艺术表现形式竟然像双胞胎一样,出现惊人的一致,激情与对称相互交融。他们的作品轰动了科学界和美术界,引起了媒体的关注。6月1日下午,李政道教授与吴冠中教授,在清华同方大厦多功能厅里,携手接受了众多媒体记者的集体采访。李政道教授在长期艺术研究中发现,艺术,特别是绘画艺术,除了能激发人们的情感,更能表达科学的内容;科学则在追求和表达真理的普遍性的同时,具有深刻的艺术内涵,科学和艺术在一定层面上是相通相联的。李政道说,他研读屈原的名篇《天问》,发现这是大诗人用诗的形式写就的宇宙学论文,屈原在2500年前就在诗中巧妙运用了几何学和物理学的对称性原理,提出了地球是圆的,可能是个东西、南北不一样长的扁椭圆球体。通过对历史文化的一系列观察,李政道认为:在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科学与艺术始终是交织在一起的,但是必须搞清楚科学与艺术为什么能结合?结合的基础是什么?它们的结合对当代科学、艺术和社会文化发展有什么意义等理论问题。长时期的思考和研究,李政道提出了自己的艺术与科学结合的构想:第一,科学与艺术的本源是一致的,两者都来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来源于人类的智慧与创新;第二,科学与艺术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艺术是用人类的想像、用人类的创新手法唤起人们意识里的情感,这种情感越真挚,表现的艺术就越优秀、反响就越普遍、就越能够跨越时空。科学是用创造性的思维和劳动对自然界进行研究与探索;第三,科学与艺术是人类不同的文化范畴,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是一个硬币的两面,科学中有艺术,艺术中有科学,它们的结合和交流符合自身的发展需要,符合人类文化发展的规律。吴冠中的作品《生之欲》,就是把宏观的人类的情感寄托在微观的蛋白基因上,将人的生命和欲望连在一起。它使我们了解,什么是艺术与科学的结合所产生的创意;第四,科学与艺术结合有利于科学、艺术和整个社会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因为,科学可以因艺术情感的介入更富有创造性,艺术可以因吸取科学智慧而更加绚丽多彩。 从这里我们至少可以看出,李政道先生对于屈原、对于中国古典文学,是有着精深研究的。同时,还可以看出他具有深厚的艺术修养。 实际上,出身于任何民族的杰出科学家,都应该得到他们自己母体文化的深厚的滋养。爱因斯坦对于斯宾诺莎有精熟的了解和研究,海森伯深入研究过希腊自然哲学,康德先是一个著名科学家,后来才是伟大的哲学家。同样,一些发展中国家,例如印度、巴基斯坦等国的科学家能够获得诺贝尔奖,其根源大概也在这里:他们与自己的母体文化之间仍然具有深厚的联系,得到母体文化的滋养和培育,没有与母体文化断裂。 为什么后来我们从小就进行数、理、化强化训练的中国孩子,在整体上却无法攀登科学的顶峰,不能在科学发现和创造上成为巨匠,离诺贝尔奖越来越远?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大概在于:这些孩子与我们自己的母体文化之间出现了断裂! 现在在中国城市到处看到的奥林匹克数学、物理、化学学校,以及相应的全国和各省、市、县的奥林匹克竞赛组织,他们不断进行的各种训练班和比赛,让已经为中考、高考压得喘不过气来的广大中、小学生雪上加霜,不堪重负,苦不堪言。因此,我们很难说是他们这种做法,究竟是为中国培养未来的科学巨匠,还是揠苗助长、摧残人才。 4、 与科学界萎缩、退化的状况同步,20世纪50年代以后,中国的人文与社会科学界也是如此,甚至文化艺术界也是这样。就整体而言,现在中国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分子,对于五四时代的老一辈学者,仍难望其项背。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这些当时清华研究院的导师,成了不可企及的大师和学术巨人;胡适、汤用彤、冯友兰、金岳霖、闻一多、顾颉刚、翦伯赞、陈康、洪谦、宗白华、王瑶、王力等等,仍然是各学科中膜拜的偶像。历史让他们成为幸运者,后来者则反成了铺垫和陪衬。 因此,面对中国当前出现的科学、艺术、文化萎缩、无序的危机,我们必须回到文化本身来进行深刻地反思。是否可以说,我们当前的文化萎缩、失序,主要是因为它无根。这种无根的文化是一种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根是由我们对民族传统文化主要文本的陌生化造成的。就是说,一代新的读书人与传统文化书面文本在整体上的隔膜和断裂,是造成我们当前文化萎缩和无序的真正根源。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降,我们对传统文化采取了一种过激的批判态度。在教育方面,人文学科中,传统文化比重极小。这种教育,加上不断地反传统文化的运动,造成了几代人对传统文化典籍的隔膜。 中国大陆的科学家不能获得诺贝尔奖,与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界的蜕化,学术、文化、艺术的倒退,甚至中国社会在经济、道德、观念上目前出现的混乱、无序状况,在根本上是一致的。这是一个社会由于文化上的无根所滋生的种种表面现象。解决这些问题也必须从根源上进行,把我们的文化之根与创造之果链接起来。 因此,在全社会关注孩子们的素质教育的时候,我的观点是,素质教育不仅要推倒应试教育的观念和方法,不仅要从中国教育体制上着手进行改革,最根本的,是从观念上认识到:进行我们的传统文化教育,是我们培养一切人才的必备的第一课! 2002年6月29日于烟雨中之燕园四院 (原载《学术界》2004年第二期,有删改)
个人分类: 未分类|8518 次阅读|2 个评论
中国人的创造力惊人
ecosinic 2009-5-22 16:32
中国人的创造力惊人 ――从中格列兮到 niubious 没有人敢小视中国人的创造力,大到在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等,小到吃喝穿的翻新,不同领域中国人都有辉煌的建树。改革开发以来我国经济以年均两位数增长更让老外门摸不着头脑,只好凭自己的喜好隔着印度洋、太平洋和中国人说话,结果是说的听的都搞不清楚对方在干什么说什么。中国人的创造力不仅在以上提到的,在一些不为人注意的方面也有惊人的成就。如文革期间,没有办法创造生产力,就在家造人;上班没事干,就造谣、造假,造英雄,造时势,造市场等等。当然,如果我的说话多了,那就算造次了。 最近有一个词横空出世,据说也是从外界引进的东西,引进的东西多半先消化吸收,然后有了在引进基础上的创造,使其看起来特有改革开发以来的特色。 第一次听到中格列兮没有明白什么什么意义,辗转反侧觉得博士也白读了,这么简单的词竟然不知所以。后经高人指点,才知道中格列兮是从 English 演化而来,不禁大为佩服。洋为中用竟至如此,的确为国人的高超创造也。 中格列兮之后,又有一词曰 niubious 撷洋风而来,估计该词旬日当流行如神州大地。为了增加其流行,本人以该词为蓝本再狗尾续貂式地造几个生词。 一曰: Niubist ,既然有 niubious ,得有牛人,为了让洋人明白,没有理由不告诉它们中国有大批 Niubist 。 二曰: Niubilogy ,有了牛人,有了牛事,自然要生出很多学问来,如是我们不得不进行该类学问研究,若干年后, Niubilogy 的研究不会逊色于红学鲁学。 三曰: Niubism ,主义在中国是最重要的,几十年前有人不谈主义,至今在大陆没有挣得什么地位,不管其学问做得如何。人有了,学问做足了,自然要提升到主义的层次,有了主义,那就是中国人对世界的一大贡献。百多年来,中国在世界上能够得上主义层次的贡献只有毛主义了,而今若加上 Niubism ,定光大祖宗,扬威国际。 本来不想凑热闹,但刚才在办公桌前小寐了一下,梦中被 SCI 一词猛然惊醒,于是大喊一声,对呀 Niubist 、 Niubilogy 、 Niubism 等若将来收进牛津、韦氏词典之流,应该抵得上 SCI 论文一篇。因为牛津、韦氏应该是 SCI 的祖师爷。即使有人不承认牛津、韦氏是 SCI ,只要我弄个什么证明大抵上还能算数。所以,若能列进该本本,对我未来报奖,提职,升院士将大有帮助。 想到此,我不犹豫,写了此文,并以此告天下,该系列词汇,为我所独创,所有权归我,版权归我,如果有若干银子进帐也应该是我的,与其他人断无干系。
个人分类: 杂谈|5158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秘方:聪明的中国人怎样拿到诺贝尔奖
甘永超 2009-4-26 02:58
要你听话的中国文化   几年前,我们做了一项跨国比较研究,调查日本横滨市和中国上海市总计 1300 名父母,请他们回答 什么样的孩子是好孩子?什么样的孩子是坏孩子? 调查结果非常耐人寻味 :   在回答上面两个问题上日本父母的回答可谓五花八门,但是中国父母的回答出人意料的一致, 46% 的中国父母认为 听话的孩子是好孩子 ;20% 多的父母认为 不听话的孩子是坏孩子 。而没有一个日本父母将 听话 列为好孩子的标准,相反,倒是有一些日本父母将 听话 列为坏孩子的标准。类似的,几乎所有中国的心理咨询机构都反映,中国家长咨询时请教得最多的一个问题是, 孩子不听话怎么办?   总计 66% !多么可怕的比例。   听话究竟是个什么东西?这么受中国人的欢迎!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来分析一下 听话 这个词出现的情景。第一,命令,直接要求孩子听话,最典型的说法就是 听话! ,或者是孩子不听话之后的责怪 你怎么这么不听话?! 第二,如果父母一方要外出几天,和孩子告别时一定会说一句 在家里要听爸爸 / 妈妈 / 爷爷 / 奶奶的话 。类似的,在学校里和孩子告别时也总是说 在学校里要听老师的话 。第三,答应某项要求要以听话为条件,如 你要是不听话, , 你听不听话? 。   总之,无论哪一种情况听话都是要求服从、一致。要求别人 听话 和责备 不听话 其实是一种强制的命令心态,充满了威权专横的自我,语意中包含的是 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的利诱、威胁。只要我们留心就会发现周围许多自认为有发言权的人都希望别人听话 : 大人要小孩听话 ; 强者要弱者听话 ; 既得利益者要被剥削者听话,可以说 听话 其实是封建帝王思想的体现。   正因为此,我们的传统文化更多地鼓励顺从听话,而不鼓励独立见解 ; 鼓励中庸、随大流,而不鼓励竞争、冒尖 ; 鼓励稳妥可靠,而不鼓励异想天开 ; 鼓励 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而不鼓励个人的独特性。   前两天看了一部美国电影,主角在一场演讲中是这样开头的 : 中国人说过, 人生的最大不幸是生活在一个稳定的时代 。 我看了大吃一惊,中国人什么时候说过这样的话?后来才明白,这大概是 乱世出英雄 的英文翻译。可见我们的祖先里还是有先见之明的人。   要让中国的科研人员变成诺贝尔奖得主的英雄,就必须先让他们 乱 起来。    由天才杀手组成的中国教育系统   中国教育理念上的最大问题是,直到今天我们仍然没有把 学习 和 创造 分清楚。这种观念上的混乱,典型地体现在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为代表的 神童 的选拔和培养上。   一个 10 岁多一点的孩子能通过高考当然说明他(她)的学习能力很强,但是并不能说明其创造力同样强。有时候,学习能力太强的人反倒会抑制他的创造力。而一个人能获诺贝尔奖,一定是因为他(她) 创造 了什么,而不是 学习 到了什么。你 2 岁就能通过高考他们也不给你颁奖。   当然,有超强学习能力的孩子也是可以进行特殊培养的。但是,科大少年班一直将自己定位为 中国诺贝尔奖得主的孵化器 。只要科大少年班不改变其甄别和培养 神童 的模式,我敢放言,中国的第一个诺贝尔奖得主绝对不会出现在科大少年班。   如果说只有少年班的创造者和管理者分不清楚学习和创造,耽搁的最多也只有少年班那几十个孩子。问题严重的是,最近一段时间,许多人在反思 少年班 ,可是我看过的这么多篇文章中,竟然没有一篇谈到 学习 和 创造 的区别。   在中国有一句家喻户晓的广告语 不要让你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因此,中国的孩子甚至还在妈妈肚子里就开始学习如何起跑,出生以后那就不用提了。我平生最怕的一件事是到有孩子的人家做客,刚进门,孩子就被要求 来,给叔叔背首唐诗 、 给伯伯拉段二胡 ,或是 给老师写个毛笔字 ,其实孩子筷子还拿不稳。每当这个时候,我不知道是该表扬还是该批评。因为那些骄傲的家长不知道,这种拔苗助长、填鸭式的知识学习,有百害而无一利。   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人起跑得够快了。一个美国的孩子转校到中国来,用不着几天就会被中国的学校开除:进度跟不上、学习不认真、又不听话。每年的奥林匹克竞赛,只要有中国的孩子参加,冠军就是我们的囊中之物,因为竞赛内容,其他国家的孩子还没有学过。中国男子足球也是这样,少年队世界水平,青年队亚洲水平,国家队 就不用我多说了。由此可见,中国人不是输在起跑线上,也不可能输在起跑线上, 输在起跑线上 这句话逻辑上也永远不会成立,就算起跑慢了点,你也只能说起跑落后。    请记住,输赢永远只发生在终点。   相反,实际上,所有孩子生下来都天生具有极高的创造力,就看我们如何保护和培养。可惜的是,我们的孩子一出世就被无数个 天才杀手 所包围,最终被蹂躏成一个平庸的人。   我至今还记得我曾经听过的那堂公开课,就目睹了一个模范教师是如何把教室变成屠杀学生想象力的刑场的。   那是一堂地理课。老师把中国地图拿出来问学生,你们看中国地图像什么?有的同学说像公鸡,有的同学说像山羊。   这是我第一次听人说中国地图像山羊,也是第一次惊讶地发现,真的,中国地图更像一只有胡子的山羊而不是公鸡。我不由得多看了几眼那些说像山羊的同学。   没想到那位地理老师再问那些说像山羊的同学 : 你们再看看像什么? 同学们依然回答说像山羊。想必 那位 老师认为在他的公开课上竟然出现这种荒谬的答案是丢他的脸,他恶狠狠地再问 : 你们再看看真的像山羊吗? 他把 再 字说得震天响。那些同学胆怯地说 : 像公鸡。 老师提高嗓门再问全班一次 : 中国地图像什么? 全班齐声回答 : 像公鸡!   老师满意地笑了。    分不清好坏的科研体制   中国学术界很好地继承了中国教育界分不清楚学习与创造的衣钵,由此而产生的最大的问题是,分不清楚 数量 和 质量 。请先看下面一份最典型的学者介绍 :    ,教授,博导,我国 领域的权威。著有《 》、《 》专著,发表论文几十篇。   这份介绍的特殊之处是,它详细列出了该教授所有书的名字,而论文连个精确的数字都不给。中国学术界为什么如此重视书而忽视论文,因为中国人相信,书的字数比论文多,更有 分量 。只是这里的分量不是质量上的分量,而是重量上的分量。实际上,上面这位教授的那几本所谓的专著也只不过是国外理论的介绍,除了可以起一个教材的作用,几乎没有真正的学术价值。   据说,一位著名的中国经济学家到美国访问,拜见了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会见结束的时候,这位著名的中国经济学家请诺奖得主送他一本专著。 我没有写过书。 诺奖得主的回答让这位中国的经济学家大大地吃了一惊 : 您这样的大师没有写过书? 没有,我从来没有。今后也不会写。 诺奖得主肯定地说。这位著名的中国经济学家至今还没有搞明白,一个人连一本书都没有写过怎么能得诺贝尔奖?   中国学术界更为尴尬的是 说出来许多学术圈外的朋友可能都不相信 他们没有能力鉴别一个研究成果的好坏。似乎文革结束之后,中国人就失去了判断什么可以 一句顶一万句 的能力。许多科研机构就干脆以数字作为评价标准,比如,规定评教授必须发表多少万字的论文。如果你去问一个科研机构的相关部门为什么不把质量作为评价标准,他们一定会反问你 请你告诉我们,怎样判断质量? 与这种做法一脉相承的是 这次我相信大家都听说过 这两年中国要搞 世界一流大学 ,采取的最主要措施就是将几所大学合并成一所更大的大学。   如果你把一位诺贝尔经济奖得主的论文悄悄地翻译成中文,然后拿到中国来评奖,我可以保证这篇文章绝对不会得奖,也基本上可以肯定,它第一轮就会被淘汰掉。 2002 年, Daniel Kahneman 教授由于对 经济理性 这一经济学的最基本概念提出了挑战获得当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消息传到中国,中国经济学界之前听说过 Kahneman 这个名字的恐怕只能以个位数计。可是我们不去反思为什么一个 1979 年就已经发表的、并最终获得诺贝尔奖的理论, 20 多年后我们竟然一无所知。相反,我们去警告中国经济学不要 跟风 。一位网友评价这个 跟风 警告时说, 跟风是在搞清楚风向之后才会发生的,在连风向都搞不清楚之前,请不要奢谈什么跟风 。   看来我们是真的失去了 理性 。     一支由业余选手组成的科研队伍   近几年,对于 中国人为什么至今没有获得诺贝尔奖 有过多种反思。不过奇怪的是,这些反思中鲜有提到科研人员自身的,好像这件事与他们无关。今天,我就来摸一下这只老虎的屁股。   如果说中国的体育是拿职业选手和人家的业余选手竞争 ; 那么,中国的科研则是拿业余选手和人家的职业选手竞争。输,那是再自然不过的结果。   今天的绝大部分中国科研人员,脑子里两件最重要的事是 : 升官和发财。升官大家都知道是怎么回事,再伟大的天才,在中国只要一当上官,就可以宣告他的学术生命的结束。我就不展开了。发财,我手边刚好有一个例子:我有一位大学教授朋友,真正的聪明绝顶,我到现在还没有遇到过比他更聪明的人。可惜他把全部时间、精力和聪明才智放在股票上,从真正身无分文的穷小子,硬是炒到腰缠万贯的大款。   我到国外访问,发现国外同行吃饭的时候还在讨论学术。我至今还记得,第一次出访和两位同行在一家餐厅热烈讨论到深夜一点的情景。我们自己开学术会议,吃饭时讨论最多的是工资多少,课题里能赚多少钱。如果有一个人一直都是谈论学术,他给别人的印象借用上海话就是 没花头 。中国人是比别人聪明,可是如果你心思都不在科研上,凭什么赢人家。   唉,人心散了,队伍难带了。   缺乏原创性是中国科研的根本问题。科研人员也有一定的责任。以社会科学为例,国际级期刊发表论文有一个基本前提,那就是论文必须有原创性,所谓原创性,也就是说,在全世界范围内至今还没有人做过。中国的期刊则根本没有这个要求。毋庸讳言,写原创性的文章难。既然在中国能发表那种 可以从印刷厂直接进废品回收站 的文章,还照样升硕导、博导,甚至做 家 ,人的本性又都是避难趋易,谁还愿意去写有原创性的难文章?!   问题是,中国的科研人员就为什么不能树点雄心立点壮志?为什么就不能自己跟自己说我非原创性的文章不写?为什么总是沉醉于介绍别人的思想而不是创造自己的思想?为什么总是沉醉于用别人的模型来解释中国的问题而不是总结自己的模型?为什么总是沉醉于用中国的被试来检验别人的理论而不是提出自己的理论?   为什么?   有人说,那是由于语言的障碍、那是由于我们起步晚底子差。真的是这样吗?我专门做过一个特殊的 实验 。爱因斯坦说过,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所以,我让 10 个硕士研究生去找一篇发表在世界顶级社会心理学杂志上的文章中的问题,这 10 个硕士生之前不但没有学过社会心理学,连心理学也没有学过。一周以后,两个学生找到了它的致命问题。你再到中国的心理学论文上找找看,有多少篇论文上有外国人的问题。   非不能,乃不为也。   要想出原创性的成果,首先必须了解国际研究的最新动态,要知道哪些东西人家已经做过。可是,你去问问在外文期刊阅览室里的工作人员,有多少 导 、多少 家 去过那里?又有多少 人 去过那里?最让人泄气也许是,我们绝大多数科研人员一生中连创造的冲动都未曾产生过。更有甚者,在洋人面前、在英语面前吓得站都站不起来的还大有人在。   我记得,中国男子足球队也曾经被人评价为 一支最没有进取心的队伍 。   中国人如何在 20 年内获奖?    一个绝密方案    (谜底见《看世界》杂志 2005 年第 10 期或《发现》杂志 2005 年 12 期41-43页) 作者:张结海 http://blog.csdn.net/is01sjjj/archive/2005/10/12/500176.aspx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135 次阅读|3 个评论
中国的诺贝尔奖情结
热度 2 wangxh 2009-4-18 21:20
2008 年度的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得者之一钱永健教授,引起华人世界尤其是国内非正常的广泛关注,似乎外籍华人获得诺贝尔奖的次数越多,我们中国人离获得此奖项越近。当然钱永健获奖引起华人关注的原因,不仅仅在于他是第七位获此殊荣的华裔化学家,而且因为他是中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堂侄。 中国人历来对各种奖项情有独钟,金熊奖、奥斯卡奖、奥运会奖牌、世界杯等等等等,甚至别人获得了洲际小姐、世界小姐我们也眼馋,更何况科学巨奖诺贝尔奖。为了获得诺贝尔奖,恨不得把所有诺贝尔奖获得者都请到中国来,甚至一度创立冲击诺贝尔奖的训练班 要知道,无论做什么事情或事业,都是有规律的,要获得成功必须按规律办事,是任何个人或组织违拗不得的。有些事情,通过表面举国战略可以一时获得表面的成功,如奥运金牌;有些事情即使举国战略都不可能成功,如足球世界杯、诺贝尔奖等。 再来说说我们的科学技术事业,虽然我们的神七上天了,确实也进行了太空行走。一般老百姓不明白,难道我们业内人事也不明白如果没有两弹一星,我们还能神得起来吗?有人说,改革开放30年,我们的进步有目共睹,经济每年以两位数的速度稳步增长。不要忘记,最能代表现阶段科学技术的CPU我们的自己的CPU在哪里呢?全中国数以亿计的计算机使用的CPU都来自美国企业! 中国羡慕诺贝尔奖啊,朝思暮想有朝一日中国人能够成为获得者。好好想一想,看看我们在干什么?名牌大学制作假冒CPU( 这个项目国家投资3000多万啊 )、奶粉里掺三聚氰胺( 我们这是自己给自己下药啊 )、华南虎事件( 这件事忽悠了全世界 )!再看看我们的专家、教授在干什么 最高级的专家是各级政客的座上宾,为他们的种种暗箱操作进行理论总结和经验推广,来证明合理性、必然性和优越性。次一级的教授会出席各种高低规格的研讨会,在主流媒体上布道讲经,比方说,讲讲红灯区和赌场的历史必然性等等。各种专业型的专家数量更多,他们术业有专攻,挂着某某大学的牌子,跟众多奸商勾搭在一起,糊弄老百姓吃什么营养药,买什么名牌车,在他们的推荐下,基本上,厂家生产的东西都是我们最急需的。有一句话很贴切:专家、教授越来越像老板了!我们这是什么科学研究环境啊! 外籍华人能够获得诺贝尔奖说明什么?这个问题不值得有关部门或领导思索吗?为什么同样是中国人在国外就可能获奖呢?有人说,我们中国的科研条件太差,所以不能出超高级研究成果。那么请问我们中国的两弹一星是在哪家外国实验室研制成功的?事情一步步明了了,人没有问题,国家同样没有问题,那么问题在哪里呢?这是秃头顶上的虱子,明摆着嘛! 那么中国也没有能够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呢?我认为有,中国可能有成千上万个 钱永健 ,只是他们大多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只是从小学到大学一步步扼杀,等到应该能够获得诺贝尔奖的时候,已经都变成唯唯诺诺、急功近利、攀龙附凤、敷衍趋势反过来扼杀后代少年天才的刽子手了!又有人说了,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有本事你就施展出来呀!是吗?谁能在全国范围内找出一个三年没有发表一篇学术论文、没有申请到一分钱科研经费、没有申报一项专利仍能继续自己的研究课题并能领到工资的科技工作者?如果是我的话,估计早就被学校炒了鱿鱼了,连个普通上课教师都不可能啦!又有人说了,中国不是没钱嘛!是吗?中国连奥运会都办得起,没钱搞个CPU?简直是上坟烧报纸糊弄鬼呢? 事业的成功是干出来的,不是吹出来的,更不是靠做秀做出来的!不是说,我们非得获得诺贝尔奖不行,而是我们的很多做法应该检讨。比如说大学扩招,研究生扩招,都到了什么程度了。许多高等学校培养的毕业生还能叫大学生吗?理工科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数学成绩都降到60分啦(满分150分)! 每年给新一届研究生上课时都问同样一个问题:你为什么读研究生?如果钱不是问题,爱好科学研究工作吗?答案逐年令人失望:开始绝大多数都喜欢科研的,逐渐变成为了找份好工作,再后来已经开始有人不知道为什么读研究生了,这对一个民族来讲,难道不可悲吗?就这种情况下,还要去摘取科学王冠上的明珠,这不是痴人说梦是什么呢?
个人分类: 科研|5316 次阅读|4 个评论
中国人像美国人那样生活得几个地球?
dilingjun 2009-4-8 20:09
近几年,常在互联网、电视台、报纸上、经济学家的嘴中看到或听到:中国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盛世时代。今天要超德国了,明天超日本了,后天就超美国了云云。尽管我们这些学自然科学,搞地质的人不懂经济学,更不懂那个以勤俭就是罪恶的凯恩斯。但每当听到经济学家们这些赶日超美的盛世豪言时,也不免心潮澎湃,热血沸腾一阵子。但静下心来算算账,琢磨琢磨总觉得有点不对劲。总面积5.1亿平方公里的地球,海洋就占去了71.8%,剩余的1.49亿平方公里为陆地,占地球总面积不过29.2%。甭说土地资源有限,且很多矿产资源不但不可再生,更加有限。仅目前近70亿的世界人口,就已经快让地球超负荷运转了!加之,冠以发展美名的毁灭性开发,使得地球生态系统能够维持的最低底线也已经危险的近在眼前。地球的负担太重,而且疾病缠身!中国的经济学家们似乎看不到这些,他们仅能做到的就是让人们感觉到太平盛世已经来临,人间天堂已不再遥远。提倡享乐主义,超前消费,呼吁我们都像西方人那样生活和消费。并鼓励人们消费!消费!再消费。消费就是爱国成为一种时尚的口号!似乎赶日超美一定会在全国十三亿人民使劲消费中实现似的。中国经济真的能超越美国吗?俾人不敢苟同。俺是搞石油的,是个经济盲,其他矿产资源也不大了解,但说起石油资源,多少还知道一二: 石油是千百万年地质演变过程中赋存于沉积地层中的流体矿产,据权威机构的结论:世界的石油存量剩下约一万亿桶如果还没开发到新的油田 这些石油仅可用约四十年。这一结论的确切性暂且不管,但不管怎么说,即使按现有石油存量再翻一倍也不过七八十来年吧,就好比银行存款,用一天少一天,倘若没有一种很棒的替代能源再现,不用等到用完的一天,恐怕人类的现代文明就已崩溃了,这决非危言耸听。 现在,世界上很多人都在追求美国人的生活方式,殊不知,今天,只占世界人口6%的美国人,每天消耗高达2000万桶石油,耗用了世界石油产量的约三分之一,每日用掉的气油也超过世界总需求量的40%。从这一能耗数字上看,倘若世界上再存活一个美国的话,恐怕大多数国家要以柴草为继了。 据1993年全国油气资源评价,中国石油资源量为800亿吨左右,得到证实的储量极为有限。已探明石油储量约占资源量的20%,约为30亿吨。据世界石油大会估计,中国常规可采石油总资源114.9亿吨,居世界第9位,但人均占有量仅10吨,居世界第41位。能源资源不足已经成为中国未来发展面临的主要瓶颈之一。目前,剩余可采储量连年徘徊不前,令人堪忧。其实中国的资源并不丰富,地大物博的说法根本不准确,中国人口众多,消费量惊人。今天,倘若中国每天消费的石油数额与美国所消费的数额大致相当的话。按目前的开采量大概只能用14年!必须依赖大量得进口。严重的问题是,中国战略性经济资源的对外依赖是和这些资源的严重消耗和浪费连在一起的。按照2003年中国行业内的测算,中国每单位GDP的产出所消耗的能源几乎是日本的10倍,美国的5倍,加拿大的3倍。倘若把中国的能耗降下来,也就相当找到一个大油田!但在公款消费的天国里,让官员们节约一度电、一滴油、一顿饭,把大排量豪车换成小排量轿车可能吗? 除此之外,中国的人均轿车拥有量也是一个被经济学家鼓吹赶日超美的常用指数。按照保守估计,到2010年,中国家用轿车保有总量将达到1466万辆,其中,城镇居民家用轿车保有量约1400万辆。到2020年,中国家用轿车保有量将达到7200万辆。 目前我国不到4000 万辆轿车就已经使高速公路严重堵塞,城市交通更是拥挤不堪,几近瘫痪!现今全世界轿车总量是9亿辆。若像美国一样,中国人两人一辆车,则为七亿辆。可以想像出,假如占全球轿车80%的7亿辆轿车都放在中国,届时堆得像喜马拉雅山一样的轿车山会是一个多么壮观的景象! 其实,几十年前,提倡简朴生活方式的甘地就说过:英国为达到它那种富裕程度曾消耗掉地球上一半的资源,像印度这样的国家和英国人一样得需要多少个地球? 未来学家欧文.拉斯洛警告说,如果全世界人都向美国人那样生活,都这样肆无忌惮地消耗自然财富,地球上的煤和石油将在五年之内用光。而地球则会在这一代人的时间里就流尽最后一滴血。温哥华大学教授比尔.里斯得出的结论则是:如果所有的人都这样的生活和生产那么我们为了得到原料和排放物质还需要20个地球。 去年,中国人均GDP只有全球人均GDP的五分之一,不及美国的二十分之一。实际上,中国人永远不要指望都能够过上美国人那样的生活,无论按人均资源和财富,中国已命中注定赶不上美国。中国人不应该都羡慕美国人的生活:就我们的人均财富而言,我们永远赶不上他们。美国人的生活其实是太奢侈了,他们的生活模式实际上超出了人类正常的需要和水平,他们那种好像是有今天没明天的的疯狂消费本身就是对地球极不负责任,对人类的犯罪!试问:如果世界上每个国家的人都像他们那样消费,可能吗?地球承载得了吗?
个人分类: 观点评述|5677 次阅读|3 个评论
中国人大姓的形成原因
ephedra 2009-4-1 18:59
做研究的人有个职业病,就是看到什么有趣的事都想去探究下为什么。本人从事科研工作,也脱离不开这个框框。这不,前两天突然看到网上有个帖子说中国 姓氏人口排名前10名分别是:1. 李9500 2. 王8892 3. 张8484 4. 刘6456 5. 陈5436 6. 杨3696 7. 赵2748 8. 黄2676 9. 周2544 10. 吴2460(单位:万)。就想知道为什么中国姓氏人口分布格局如此不均匀? 考察这个问题需要分析中国姓氏的来源与继承。一是中国人的姓氏起源很早,发展至今,来源复杂。绝大多数姓可能都有不同的来源。早期有以图腾定姓氏 的:熊、罴、豹、虎、龙;以国家名称为姓氏的:齐、楚、韩、赵、秦等;以居住地为姓氏的;西门、郭、丘、尹、常;以官职为姓氏的:上官、卜、钱、士、司马 等;以职业为姓氏的:张、顾、屠、甄、匠等;以山河名称为姓氏的:乔、姬、姜、黄、武;皇帝赐姓氏的:刘、李、赵、完颜、朱;还有以数字、季节、方位、气 候、花木等等为姓氏的。还有不少是皇帝赐姓或者大地主家的奴仆们的姓,比较典型的例子是西夏国国王李元昊的姓是由唐皇帝所赐。二是繁衍继承,中国人的姓通 常是随父,随母姓的也有,但是很少,尤其在民国前,基本就是随父姓。 从来源和继承两个方面分析不难发现:历史上曾当过皇帝的姓应该对这个姓目前的人口有贡献,当权者一方面有权有钱,可以娶很多姨太太,生好多小孩,家 族比较旺盛,因此,人口比较多。另外,帝王家族的赐姓对姓氏人口的增加也有作用。当皇帝的时候可以赐姓给别人,但是当一个朝代结束后,可能很多人为了避 祸,就改掉原来的姓,但估计这种情况应该对姓氏总人口的影响不大。那么为什么李、王、张、刘等成为人口多的大姓呢?李姓,唐朝皇帝的姓,人口多些,可以理 解。但是,王、刘、张都不曾统治过中国,何以成为中国的大姓呢?难道会是这个姓的人的生殖能力比较强吗?这应该是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附一:姓氏人口排名(网络资源) 人口数/万排名 1. 李9500 2. 王8892 3. 张8484 4. 刘6456 5. 陈5436 6. 杨3696 7. 赵2748 8. 黄2676 9. 周2544 10. 吴2460 11. 徐2000 12. 孙1848 13. 胡1572 14. 朱1512 15. 高1452 16. 林1416 17. 何1404 18. 郭1382 19. 马1260 20. 罗1032 21. 梁1008 22. 宋972 23. 郑936 24. 谢864 25. 韩816 26. 唐780 27. 冯768 28. 于740 29. 董736 30. 萧708 31. 程689 32. 曹684 33. 袁648 34. 邓648 35. 许630 36. 付614 37. 沈600 38. 曾600 39. 彭588 40. 吕564 41. 苏564 42. 卢562 43. 蒋562 44. 蔡552 45. 贾504 46. 丁504 47. 魏504 48. 薛504 49. 叶504 50. 阎492 51. 余492 52. 潘492 53. 杜480 54. 戴468 55. 夏468 56. 钟462 57. 汪456 58. 田456 59. 任456 60. 姜444 61. 范432 62. 方430 63. 石420 64. 姚420 65. 谭409 66. 廖408 67. 邹396 68. 熊384 69. 金378 70. 陆372 71. 郝360 72. 孔349 73. 白348 74. 崔336 75. 康336 76. 毛324 77. 邱324 78. 秦314 79. 江313 80. 史300 81. 顾300 82. 侯300 83. 邵293 84. 孟288 85. 龙288 86. 万288 87. 段276 88. 雷271 89. 钱264 90. 汤232 91. 尹228 92. 易228 93. 黎216 94. 常221 95. 武216 96. 乔216 97. 贺216 98. 赖216 99. 龚205 100. 文204 101. 庞 102. 樊 103. 兰 104. 殷 105. 施 106. 陶 107. 洪 108. 翟 109. 安 110. 颜 111. 倪 112. 严 113. 牛 114. 温 115. 芦 116. 季 117. 俞 118. 章 119. 鲁 120. 葛 121. 伍 122. 韦 123. 申 124. 尤 125. 毕 126. 丛 127. 焦 128. 向 129. 柳 130. 邢 131. 骆 132. 岳 133. 齐 134. 尚 135. 梅 136. 莫 137. 庄 138. 辛 139. 管 140. 祝 141. 左 142. 涂 143. 谷 144. 祁 145. 时 146. 舒 147. 耿 148. 牟 149. 卜 150. 上官 151. 路 152. 詹 153. 关 154. 苗 155. 凌 156. 费 157. 纪 158. 靳 159. 盛 160. 童 161. 欧 162. 甄 163. 项 164. 曲 165. 成 166. 游 167. 阳 168. 裴 169. 席 170. 卫 171. 查 172. 屈 173. 鲍 174. 位 175. 覃 176. 霍 177. 翁 178. 隋 179. 植 180. 甘 181. 景 182. 蒲 183. 单 184. 包 185. 司 186. 柏 187. 宁 188. 柯 189. 阮 190. 桂 191. 闵 192. 欧阳 193. 解 194. 强 195. 柴 196. 华 197. 车 198. 冉 199. 房 200. 边 201. 辜 202. 吉 203. 饶 204. 刁 205. 瞿 206. 戚 207. 丘 208. 古 209. 米 210. 池 211. 滕 212. 晋 213. 盖 214. 符 215. 奚 216. 木 217. 穆 218. 党 219. 燕 220. 郎 221. 邸 222. 冀 223. 谈 224. 姬 225. 宇 226. 敖 227. 糜 228. 鄢 229. 冷 230. 卓 231. 花 232. 仇 233. 艾 234. 蓝 235. 都 236. 巩 237. 楚 238. 佟 239. 栗 240. 匡 241. 宗 242. 应 243. 台 244. 巫 245. 鞠 246. 僧 247. 桑 248. 荆 249. 苑 250. 邬 251. 臧 252. 畅 253. 宫 254. 来 255. 缪 256. 敬 257. 全 258. 褚 259. 廉 260. 筒 261. 娄 262. 屠 263. 连 264. 郜 265. 晏 266. 栾 267. 郁 268. 商 269. 蒙 270. 计 271. 喻 272. 揭 273. 窦 274. 迟 275. 嵇 276. 井 277. 练 278. 仲 279. 乐 280. 虞 281. 卞 282. 封 283. 竺 284. 冼 285. 原 286. 宫 287. 衣 288. 谌 289. 银 290. 扬 291. 明 292. 沙 293. 薄 294. 伏 295. 岑 296. 习 297. 胥 298. 保 299. 和 300. 蔺 附 二 :中华姓氏的演化及排名(网络资源) 中华姓氏起源于四五千年前的原始社会。西汉时期大约有132个姓。到唐代,唐太宗奏天下谱牒,定姓293个,其中10个大姓为国柱。这10个大姓是:张、程、李、郑、郭、陈、鲍、刘、任和牛姓。 到宋,姓繁衍泛滥,时人收集常见姓438个,编为韵言,是为《百家姓》。其后,《百家姓》几经增补,最后版本增至508个姓。   到元朝时期,马端临编的《文献通考》收集有3736个姓,比宋代《百家姓》增加了7倍多。 到明,吴沈编的《千家姓》,根据全国户口黄册收集有1968个姓,以朱姓开头,因为明朝皇帝姓朱。王圻编的《续文献通考》收集有4657个姓。这说明,明代有一半多的姓没有上全国户口黄册。 到清代,康熙年间编撰的《御制百家姓》,因宋代流行下来的《百家姓》实为汉族《百家姓》,而清朝皇帝爱新觉罗是满族姓氏,不应排在百姓之首,于是就以孔姓开头,这是因为清朝皇帝提倡尊孔读经,拜孔子为至圣先师的缘故。 到民国时期,邓南犬鲸编的《中国姓氏集》,收集有4652个姓。新中国成立后,1981年严扬帆编的《新编千家姓》,收集有3107个姓。1984 年阎福卿等编的《中国姓氏汇编》,收集有5730年姓。另据姓氏研究专家张健忠考证,其所知姓氏总共为5662个,其中单姓3484个,复姓2023个, 三字姓146个,这里并不包括四字姓和元、清时期移居中原的蒙、满族人译改的姓以及边疆少数民族的姓。 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曾对全国姓氏分布情况做过多次调查。1987年的调查结果是,在汉族人口中,占人口百分之一以上的大姓有19个,它们是:李、王、 张、刘、陈、杨、赵、黄、周、吴、徐、孙、胡、朱、高、林、何 、郭、马。这19个大姓的人口加起来约占汉族人口的55.6%,也就是说,全国大约有一半以上的人口使用这些姓氏。我国最常见的100个汉族姓氏的人口, 总计约占汉族人口的87%。1997年2月的进一步结论是,包括55个少数民族在内,中华民族的姓氏总数为11969个。
个人分类: 植物分类学|6095 次阅读|2 个评论
中国结与中国情结
biozhang 2009-1-14 11:07
张星元:中国结与中国情结 快要过农历新年了,家里总要有些喜气吧,买两个大红中国结挂挂。以前没有买过,今天既然要买,自然要关注一下。 超市展出的中国结虽说五花百门,变化万千,如果把它们归纳一下,不外乎一个红色的结的集合,每一个中国结从头到尾用一根线或两根线编结而成。 中国结,可以还原成:2D平面上的一条红线(文化),3D空间中的一对并行线(DNA双股链)。中国结是具体的。 中国结,正在发育成中国情结。中国情结,似乎看不见摸不着,有点抽象,然而是中国科学家奋进的精神动力。中国结的中国情结体现在文化与遗传两个方面,或许可以概括为: 中国文化,一脉相承;追求真理,始终如一。炎黄子孙,与时俱进;阴阳和谐,相辅相成。
个人分类: 接力棒|383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人真的不团结吗
cutefay 2008-12-5 11:30
很多人都说中国人不团结,喜欢窝里斗。中国人的人性真的如此吗?我觉得文化氛围会对人的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制度,尤其是绩效考核体制,对人的行为的影响更大。不团结跟绩效考核设计的不合理是有很大关系的。绩效考核对人的行为的影响中的一条是:如果绩效考核的标准是让大家互相竞争,例如以个人为单位评选,那么大家肯定会窝里斗;如果标准是按照团队考核,那么团队内部肯定会协调一致。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说明一下: 做个假设:现在的学生考试吧,大家都在互相竞争,那么自己如果有考试宝典的话可能就不会让其他人知道。如果现在的学生考试改成每三个人一组,计算组成员的平均分作为个人分数的话,那么组内的成员之间肯定会在考试之前互相帮助,共享信息和资料等。三个人协同做事情的创造力要比三个人分开干要大得多,成绩好的人肯定会不遗余力地帮助成绩差一些的人。这就是一种团队效应。 其实我们的博客大赛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团体奖的设置,使大家纷纷组成团队,团队成员之间,是互相帮忙互相支持的,不会出现成员们之间互相诋毁窝里斗的情况,这是因为最后的团体奖是三个人的成绩的总和。而在团体与团体之间,则偶尔会出现一些互相批判互相斗争的现象,因为,组与组之间的利益就没有一致性的问题,所以各个组之间的成员是互相竞争了,就出现了不和谐的现象。 这个跟三个和尚没水吃是不同的。因为三个和尚故事里,一个人也可以抬水,所以大家互相竞争,都不愿意去抬水。如果抬水的工作必须三个人都参加才能完成的话,那么这三个和尚肯定会齐心协力去抬水。 如果企业对个人的绩效考核的函数是个人表现和企业整体利益的函数之和,并且整体利益占的比例更高一些的话,那么企业的员工肯定会想尽一切办法推动企业整体利益。不过这只是一种理论。如果真要设计这样的绩效考核的话,要综合考虑很多因素。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 有人说做企业HR管理最重要的是靠经验,因为每个人都是有个性的,是不同的。我觉得虽然人的想法不是机械化和程序化的,但是,在考虑人的问题上,也是有一些理论和办法的,尤其是一些心理学的办法。例如,人都是受利益驱使做事的,同时,人又是都是有感情的动物,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尊重、关心。同时,人的这种感情又是和缘分有关,例如有的人和人之间就是很投缘,而有的则不投缘。这些最基本的人性都是人力资源应该考虑的。我觉得如果擅长对人心理分析的话,那么人力资源就容易得多。
个人分类: 时事*评论|4114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3: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