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中国籍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一个1700年前的传统药方为何征服了诺贝尔奖?
热度 2 damin123 2015-10-7 08:52
一个 1700 年前的传统药方为何征服了诺贝尔奖? 大民 公元 2015 年 10 月 5 日,一个发生在科学界的新闻瞬间轰动了中国和外国的社会各界,一个科学家而个人遭遇,成为了全人类都在津津乐道的话题。中国药物学家屠呦呦女士,获得了本年度诺贝尔生物或医学奖。这个世界最据权威的奖项,第一次给了中国籍的科学家,的确令人振奋,也值得振奋。 但是如果你能排除掉获奖的光芒和兴奋,关注这个事情的本身的话,会有不同的发现,而且非常有趣。 第一,屠呦呦获奖的项目,是治疗疟疾的特效药(有效率 97 %),来自于中国古代要学家葛洪《肘后备用方》(“随身携带的常用急救药方”)。而这种植物在两千多年前的《诗经》里就有记载,甚至屠呦呦的父亲,给女儿起名字的时候,就引用到了。 第二,与屠呦呦研发治疗疟疾的药物的相同时代,很多人在做相同的工作,但是都没有实质性的突破。屠呦呦从葛洪那里找到了(不是发明了)一个药方。这就是青蒿对于发热、消炎、灭杀某种细菌的作用。 第三,对于青蒿的药用部分,最常用的“获取 ” 方法是熬汤、泡酒、绞汁。中国药学家屠呦呦用选中了绞汁。后来明白,这种能够灭杀疟疾的“药素”不耐高温,只有绞汁才能最大限度保留有效成分。 第四,屠呦呦在掌握了 “ 绞汁法 ” 之前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主要是排除法。从多种植物里边选最有用的,从最有用的植物里边选择最容易萃取的,从最容易萃取的选择性能最稳定的。这个工作属于简单重复,据说搞了 291 次,最后一次菜锁定了用绞汁法获取青蒿素里边的有效成分。也就是说,屠呦呦对葛洪药典里现成的方案是心存一点点怀疑的,所以要自己亲自探寻一遍,当然,最后终于还是回到了葛洪这里。 ――事情的本相,就是这么简单。 这个过程跟现代科学,没有一毛钱的关系。跟诺贝尔科学奖所标榜而原创、唯一、影响巨大原则,也没有一毛钱关系。 如果一定要说,屠呦呦的发现包含着符合西方现代科学所喜欢的部分,那就是后来的人工合成青蒿素。这是分子生物学的本事,天然的不够用了,就人工合成。毕竟只要追根朔源,找到原理,就不难复制出来。 一个标榜原创、开拓、影响巨大的科学奖项,诺贝尔奖,就这么稀里糊涂把这份尊荣给了中国古代一个药物学家的药方,这个药方最早被一个 1700 年前的炼丹术士,一个被污名化了的古代道士,葛洪,记录下来,流传下来,惠及过无数中国人。是不是有点匪夷所思? 对这个事实,屠呦呦本人非常清醒和明确,她老人家不论在接受中央电视台专访时,还是其他媒体的采访,还是此前就相关项目公开表态,都有一个基本的定位:这是中国中医药的胜利,这是中国中医药科学家的集体荣誉(一些西方媒体和媚洋人士很不喜欢 态度)。她之所以没有在职称和荣誉方面,获得我们想象的那种无以复加的高度,其实非常简单:做这个工作的人太多了。对这个工作的评价,国内混乱,国外不认可。想在国外的权威学术杂志发表论文,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也有媒体评价说,也许屠呦呦的贡献不在于有多少原创性,而是让更多贫困的疟疾患者,得到了救治,直到今天,每年都会有 10 万左右的疟疾患者因此获益。还有媒体说,这是集体主义的胜利,因为屠呦呦女士的课题立项之后,最初有几千人的豪华研发队伍在工作,而且是在政府的直接领导下。还有人说,屠呦呦获得这么大成绩,还是个“三无”科学家,连院士头衔都没有得到过,可见中国的院士评选制度多么荒谬 ……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老太太的淡定和从容,让人印象深刻。 央视采访的专访第一句是 “ 屠呦呦女士的家宽敞明亮 ” ,也不是惯用的在幽暗狭小的陋室里奋发有为的套路。 要从丰富复杂的传统中医药宝库中,寻找可资利用的配方,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吗?是的,因为太多,所以很难。 要评选影响深远、普及广泛,救治了无数中国人(东方人)性命的传统药方,很难吗?是的,因为太多,所以很难。 但是如果凭常识,平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经验,你就会迅速罗列出几十种常用药方。比青蒿素更加神奇和有效的,也绝非罕见。在西方医学没有来到中国的几千年里,中国人民活得健康、从容、长寿(战乱、灾荒除外)。请读者朋友百度了解一下结核病、脑膜炎、血吸虫、疟疾等曾经夺去无数生命的疾病,是如何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被消灭了的有关材料,就会找到答案。 与两年前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一样,这次科学奖的背后,也有一个综合实力的问题。莫言的获奖,官方贺词里用了“综合实力”。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提升,国际影响力的提高,掌握了这个时代各个领域话语权的西方世界,羞羞答答把审视的目光投向了中国,然后发现了他们此前不屑一顾的,做梦都没有想到的崭新的世界。在这次他们发现了中国古代的药方,同样是掌握了话语权的西方世界,在因为无法回避中国的存在,更无法无视中国的强大的情况下,不得不把挑剔的眼光投向了中国生物学和医药学。于是乎,他们惊讶的发现了,慷慨地颁奖了。就像法国人发现了拿破仑,美国人发现了华盛顿,用给一个中国传统医学的常识颁奖的方式,给崛起的中国抛了一个媚眼,给向来素不相能的中医药送上了迟到的检讨书。 1700 年前的古方,得到了当今世界最权威的西方科学奖励,这个事情本身很有喜剧色彩。 千千万万个屠呦呦和浩如烟海的青蒿素相同精彩的配方,成为了这几天全球舆论的焦点,也是非常有趣的事情。 话语权在哪里,世界就在哪里。 换用毛主席的诗句,“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套用一句广告词,传统文化(包括中医药),“你本来就很美”。 2015 , 10 , 07
1508 次阅读|2 个评论
强烈抗议NASA国际会议歧视中国籍学者
热度 20 yuhailiang 2013-10-6 11:26
强烈抗议 NASA 国际会议歧视中国籍学者 喻海良, 2013/10/6 昨天,去了悉尼。那是人山人海,观看了难得一见的多国海军舰队。虽然没有看到中国军舰驶过,但是,从新闻中也知道中国军舰的参与。具体新闻如下:《 澳大利亚举行海上阅舰 中美日等 17 国军舰参加 》。在澳大利亚,即使是如此重要的“军事项目”,但是,完全公开,我作为 130 万分之一,见证了这一重要时刻。 然而,今天却看到一则让人生气的新闻:《 NASA 国际会议禁止中国人参与 遭抵制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NASA )以影响国家安全为借口,拒绝中国科学家(包括在美工作的中国科学家)参加一项学术会议”。 对于军事项目,国际上确实存在不让他国科研人员参与的情况。澳大利亚的军事项目只许可拥有澳洲国籍的人参与。以前还听说,日本企业的高层,华人根本不可能进入。对于这些,大家基本上都认为可行。的确,中国应该也差不多。谁也不能把控非本国人是否为间谍,当然,即使是本国人,也存在“投敌卖国”的可能,因此,对于参与人员的政治审查也无可厚非。 然而,如果是要召开“国际”会议,就意味着可能有很多国家参与,其中唯独不让华人参加,就带有了明显的歧视行为。而这种歧视行为,是我近 10 年来听到的最不可思议的歧视行为。 最近参加了澳大利亚大学联盟的一项反歧视行为的学习。其中,在澳洲,如果大学里面发生了以下“事件”,将会认定为“歧视行为”。当事人,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1 )性别歧视。如果在申请工作过程中,有男、女、变性身份者参与申请,他们都要求被同一对待。如果女职工怀孕,她自己可以向单位申请为非全职工作,但是,如果她的领导命令她非全职工作,则会被认为为歧视行为。 2 )年龄歧视。在申请工作过程中,如果有不同年龄段的人申请,如果招聘方以年龄为借口,将被认为是歧视行为。同样,他们的退休年龄,也是因人而异的。如果自己觉得不想再工作了,到了一定的年龄,就可以退休。相反,即使过了 65 岁,他自己觉得还能工作,单位领导也不能主动要求其退休。 3 )种族歧视。澳洲是一个移民国家,因而,这里分布着世界各国国家的移民。在这里,如果在招聘广告中出现了申请人种族类别,将会被认为是歧视行为。申请人可以把招聘单位状告到法庭。 4 )残疾人歧视。澳洲的公共设施比国内健全很多,而且道路建设也为残疾人群考虑周到很多。可以说,在这里,正常人能够到达的地方,残疾人也能够到达。比如,这里的道路岔口都没有台阶,残疾人车辆可以自由通行。国内则麻烦很多,推着婴儿车出门都极不方便。 5 )“间接歧视”。里面有一个很好的故事。有一只狐狸和一只长嘴鸟是朋友。一天狐狸请长嘴鸟吃饭,饭都放在浅的碗里面,狐狸能吃,而长嘴鸟吃不着。而另一天,长嘴鸟请狐狸吃饭,饭放在长细的瓶子里面。长嘴鸟可以吃到,而狐狸吃不到。如果有一天,某人请狐狸和长嘴鸟吃饭,只准备了一样,则会被认为是“间接歧视”。 …… 在一个打着“民主”、“自由”的国度里面,召开 “国际”会议,然而,明目张胆地拒绝中国籍人员参加,这是一种何等程度的“耻辱”。 强烈抗议 NASA 这种歧视行为。
6989 次阅读|37 个评论
有感于在美三中国籍科学家被控泄露研究成果
duke01361 2013-5-22 12:00
又有几位被美国“查获”了! 人这东西如果一切以利益作为目标,早早晚晚都要出事的!比如科学家泄密,官员贪福...那不是利益惹得祸? 人不能太功利,也不能太势力!过于功利者贪,过于势力者自矮人格!做一个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君子,则行天下而有朋。 人生者短矣 与其忙忙碌碌地主追求名利,不如心气和平地漫步闲庭!诸葛曰:图名当图万世名,求利当求天下利,乃至于其身后受世代景仰。 此大名也!此大利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东吴明臣乔玄云:诸葛之机谋,当今哪家有? 情同诸葛孔明者,能有如此心境,何况我等一芥草民? 纽约曼哈顿联邦检察官在周一提交的刑事诉讼书中称,朱玉东、杨星和李烨隐瞒了他们与上海联影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联影公司)以及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的关系。 美国检察官巴拉拉说,如起诉书里所描述的,这些被告涉嫌与中国某政府机构代表及其所工作的纽约大学直接竞争对手的代表勾结串通,试图非法获得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资助的研究成果。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现年44岁的朱玉东被控在2010年为了获得补助金,隐瞒了他与联影公司和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的联系。根据刑事起诉书,他还被指隐瞒了一个事实,即他拥有的一个专利与NIH资助的这项研究有关,该专利的价值将受到这项研究的直接影响。 刑事起诉书说,朱玉东被指安排杨星和李烨到纽约为他工作,由联影公司的一名高管向其支付报酬,包括杨星的学费以及李烨的旅行和租房花费。 31岁的杨星被指与联影公司的员工分享关于其研究的信息,31岁的李烨在为朗格尼医疗中心工作的同时,还受雇于联影公司和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曼哈顿检方说,朗格尼医学中心在进行了内部调查后于5月8日与三名男子对质。美国联邦调查局纽约分局的发言人证实,朱玉东和杨星已于星期天被拘捕。根据刑事诉讼书,李烨据信在5月10日飞往香港,目前还没有回到美国 。
个人分类: Funny Things|4190 次阅读|0 个评论
莫言的中国忽然发出了时代最强音——红高梁又走向世界了!
热度 1 hillside 2012-10-11 21:13
今天晚上,听到了中国文坛的百年乐事:中国籍、中国生、中国写的作家莫言荣获今年诺贝尔文学奖。消息来源为人民网:据诺贝尔奖官方网站消息,2012年度 诺贝尔文学奖 已于北京时间10月11日19:00公布。 这既是作家莫言个人的荣光,也是几代中国作家多年来在中文文字世界埋头耕耘的结果。 长期以来,诺贝尔文学奖对于中国既是一件梦寐以求、又是一件锦上添花的事。然而,法籍华裔高行健先生率先获得2000年诺贝尔奖,使国人心中总有不满足与异样之感。尽管高先生长期在国内生活,描写的也是国内题材,但代表性可能不是那么的高。 莫言的获奖使我们看到了新的希望。希望中国作家能以巨匠勇气、如椽巨笔,描绘中国历史的或壮丽或深遂篇章。 我不由得想到了去年去世的世界文学界的勇士:捷克的编剧总统——哈维尔。他因其出色的思想和高尚的实践,被誉为现代“哲学王”。 莫言很大程度上可能视作代表“红高粱”的乡土中国。这是我个人浅见。可能他的《红高粱》给我的印象太深,先入为主了。我希望中国的下一位文学诺奖获得者在反映城市生活、体现思想力度与社会广度方面继续往前推进,成为“哲学王”式的时代先声、社会良知。 莫言得奖了,“莫言”的中国走向“执言”的中国的道路将会更加宽广。杨振宁先生说:“我一生最重要的贡献是帮助中国人改变了觉得自己不如人的心理,我想我在科学工作的成就帮助中国人增加了自信心,这个恐怕是我一生最重要的贡献。”相信,莫言的成就也会与杨振宁一样,给中国作家们以极大的思想鼓舞与精神勇气。 向功勋作家莫言、向中国几代作家们表示热烈的祝贺! 注1:标题中用“又”语,是指张艺谋的电影《红高梁》(改编自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已周游过一遍世界了。我又在想,在国花、国草宣传评比时髦之日,是否将“红高梁”作为“国谷”推向世界?此外,中国除了向世界传播中国特色之外,创造适用于全球的现代思想(仅靠传统儒家思想、孔子学院未免过于单薄)也是颇有意义的,希望中国能向世界贡献一些有世界影响的现代思想家。 注2:同为乡土作家的陕西省作协副主席高建群有一本书名很酷的文集《我在北方收割思想》。写出了《最后一个匈奴》的高建群已立志创作《美国三部曲》那样一部反映经济变化发展的大书。莫言《我在北方收割高粱》(我戏题)已经打向国际文学市场。红高粱式的中国定位与热闹已经可以预期,高粱中国的狂欢可能会延续多年。比之高粱,莫言的中国式《丰乳肥臀》在西方的美满三围世界可能难以吸引眼球。在描绘范围上,城市作家乃至鲁迅式的城乡一体化作家也值得我们期待。中国的城市图景在反映现代中国之变化上更有说服力。我想,更多的在中国各个方位、旮旯直至《我在中国收割思想》的问世必将有力地推动中国思想现代化、国际化的历程。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3843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东京工业大学中国籍研究员伪造实验数据
热度 1 wangshu 2012-2-27 08:57
太不应该了,太可惜 了。 ====================== http://www.jnocnews.jp/news/show.aspx?id=52734 东工大中国籍研究员伪造实验数据 作者:米灏  来源:日本新华侨报网  发布时间:2012/02/25 10:36:01 东京工业大学电动机动车等使用的燃料电池研究项目组日前对相关项目的数据进行了修正,并对外公布了项目组内部研究员捏造实验数据,虚报研究成果的事件。 根据东京工业大学公布的情况显示,该研究组目前正在研究一种不添加白金原料的燃料电池,35岁的中国籍研究员吴某在实验进行过程中,为了加速实验进度,并使燃料电池组实验的数据结果看上去完美,擅自违反操作规程,以不正当的配比,向实验电池组中添加了白金。 上述举动已经违反了科学实验的基本原则,而吴某甚至又在此后完成实验报告时再行修改数据。据东京工业大学学术研究管理机构介绍,由吴某参与的这项实验的研究报告已经在海外著名科学杂志上发表,而且学校方面此前还为这项研究申请了专利。事情被揭出后,吴某在接受学校学术委员会调查时表示自己确实在研究过程中“做了不该做的事情”,承认自己在研究过程中有弄虚作假的行为。 据东京工业大学方面介绍,学校成立这个项目组,在这个项目研究过程中,学校为该项目投入了8亿6000万日元的研究经费。 至于吴某的处分,东京工业大学方面决定在3月初做出。
个人分类: 化学|2483 次阅读|1 个评论
正话正说:饶毅教授是不是中国籍并不重要!
热度 15 陈安博士 2011-12-6 00:10
  记得之前嵇少丞教授曾经主张过:中国应该考虑承认双重国籍,在引进人才的时候,也不见得非要中国国籍,或者给非中国国籍的不一样的对待。   虽然俺们是彻头彻尾的中国国籍【您也可以说俺是想当真洋鬼子人家还不要呢】,可是,俺们也主张在聘用人才方面不必拘泥于国籍问题。   甚至,当我们的大学里的官方语言突然变成不得不用英文的时候,我们才真正到了所谓国际化的地步。那是中国的进步,不是中国的止步不前。   科学这玩意儿,尤其如此,其实不客气地说,科学本来就是人家西方人玩的东西,思维你老用中文,怎么也不可能和人家形成共振啊。所以,在语言上先接近一下,然后再在思维模式上逐渐靠近,几乎是中国人在现代科学上有所创造的必由之路。   包括长江学者短江计划,俺们觉得完全应该把所要求的中国国籍这一条去掉,甚至,招聘教授的时候也不要有任何的国籍限定,谁爱来谁来,不会说汉语就用英文授课,学生听不懂就让学生们自己提高英文水平去。   也因此,即便饶毅教授目前依然是美国国籍,我觉得也丝毫不影响他在北大当院长,甚至在北大当校长我也觉得没啥关系。不过需要提醒一句的是,当官第一要学会妥协,而不是坚持。或者说,坚持是长期策略,但是必须通过不断地暂时妥协来达到目标。   至于院士问题,我们的院士队伍从北大的田刚教授开始,就没有完全坚持所谓的原则,我们的原则始终以是否合用作为基本出发点的,不是真的所谓原则,在这上面,中国人始终都不是死心眼,未来也不会是。也所以,美国国籍真的没有关系。人家中科院管院士的机构都没说啥,愿意让他提交申请,就提交吧。   今年的申请院士,也见到有同时在美国和中国兼职的教授申请呢,而且是在单位那一栏明明白白地写上的,不也无所谓嘛!   我只见到《科学》的郝忻记者写到过饶毅教授辞掉了美国籍,而重新换回了中国籍,但是并没有见饶毅教授自己这么说。   我个人倒是同情饶毅教授的不容易,毕竟他的爱人吴教授目前在美国工作,而他们还有个共同的孩子,这必然造成孩子只能跟着父母亲的一方的问题,如果换回中国国籍【是不是可以保留绿卡不知道】,去美国每每需要签证,也够麻烦的,孩子需要无遮拦地见到爸爸和妈妈,不要因为一个破国籍的约束就难为了孩子。   也所以,在这方面较真我觉得没有意义。
个人分类: 人论|7187 次阅读|23 个评论
小谈APL与Physics Today趣事
热度 1 AIPBeijing2010 2011-7-14 09:33
去年9月份在南开大学的秋季物理年会上就见了APL主编和Physics Today主编,也聆听了APL主编的报告“APL: Publication issues and editorial policies”,以及Physics Today主编的报告“An overview of Physics Today and the world of physics”。 虽然只是短短几天的时间,对APL和Physics Today的了解却增加了不少。 记得9月17日在举办过AIP Afternoon之后,去吃晚饭的路上,我问Physics Today主编,为什么不邀请中国的物理学者为Physics Today写文章?印象中似乎中国作者在Physics Today上发文寥寥无几,华裔物理学家应该有,但是不知道有哪位中国籍的物理学家在Physics Today上发表文章(看到北京大学 牛谦教授个人主页上有发表Physics Today 的介绍)。也难怪,Physics Today每期只发表3篇文章。Physics Today主编回答说:“我都不了解中国物理学家做的是哪方面的研究,事实上,中国的物理学家发表的论文越来越多,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但是中国物理学家自身的影响力较之于他们的文章则稍有逊色。就好比要驾驭一艘船,你让一个都不知道往哪航行的人去掌舵,后果将不堪设想。这也是我为什么没邀请中国作者写文章。但是这个现象肯定会改观,因为越来越多的来自中国的物理学家已经活跃在国际舞台上。” 告诉大家一个小秘密,其实Physics Today主编长的很像圣诞老人哟。当我们出发去颐和园游玩的车上,我问他:“您见过圣诞老人嘛?”他回答说:“当然了,那就是我爸爸啊!” 呵呵,一句话逗得大家都笑了。我说那您12月份一定很忙,说不定今年还要专程来中国一趟。2010年圣诞时,我通过邮件给他发送圣诞祝福,他回复道:“自从感恩节过后,我的最繁忙季节就开始了”。 我则真诚的告诉Physics Today主编,Physics Today是我最喜爱的物理杂志,每当我心情低落或情绪不好时,只要一读Physics Today,所有不快立即烟消云散,又开始Cheerful,呵呵傻笑了。 吃过晚饭后,与二位主编闲聊,我也向APL主编说道“主修应用物理的我,最喜爱APL。”这时Physics Today主编诧异了,刚才你说Physics Today是你最爱的杂志,怎么这会变成APL了?我立即说道,没有冲突啊,APL是应用物理领域最知名的期刊,Physics Today是物理领域最有影响力的杂志,都是我的最爱,完全讲得通啊。他们又被我的这番“歪理”逗乐了。 我还“妄自尊大”的告诉APL主编,到时我也要在APL上发表文章。(其实是想问问是否有终南捷径啊,现在发文章很难,呵呵,拒稿率那么高O(∩_∩)O~)。 其实觉得学物理,达到了他们这种水平,真的是一种至高的境界。爱生活,爱物理,恐怕是他们的口头禅吧,与他们相处,身心愉悦。 今年7月初,APL主编再次来到中国,参加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和湘潭大学举办的为期一周的2011年国际纳米材料和纳米器件研讨会。当我6月29日在机场接到他时,还没寒暄两句,我就说了一句:“Congratulations!”。他还问为什么。因为2011年6月28日,汤姆森路透最新期刊引证报告出炉,我于北京时间29日早上看到最新的影响因子。看到APL的影响因子2007年是3.596,2008年是3.726,2009年是3.554,而2010年是3.820!也就是说,今年APL的影响因子创了四年内新高。其实很不容易了,APL一年发表文章将近5000篇,截止到2011年,根据汤姆森路透最新数据显示,年引次约为20万次。APL位列所有领域总引次最高期刊前10位。这个位置可不是一朝一夕就得到的。正因为美国物理联合会为物理学界服务这个宗旨,APL不可能一年只发表50篇或500篇文章,这是它的影响因子不能与Reviews of Modern Physics相比较的原因之一。后者一年只发表50篇左右文章。影响因子高低与很多因素有关,发表文章数目是主要因素之一。 不妨先了解一下如何计算影响因子: 以计算 2010 年 IF 为例 : (该杂志 2009 年和 2008 年刊载的论文在 2010 年被引用次数之和) IF 2010= —————————————————————————————— ( 该杂志 2009 文章数量 + 该杂志 2008 文章数量 ) 公式很简单,显然除数越小,也就是发文数量越少,被除数愈大,也就是被引次数俞高,商——影响因子就越大。 而关系到发文数量和被引次数的因素就很复杂了,它们与期刊的学科领域有关,与其看的出版和编辑政策以及风格有关,从事科研的研究人员有关,与国家或世界范围内的研究形势有关,等等。 待续
个人分类: 美国物理联合会(AIP)北京代表处中文网站|6825 次阅读|2 个评论
各国科学院(或者学会)的网址
skyclub2008 2010-1-13 12:02
各国科学院(或者学会)的网址大全以及各国中国籍院士 中国 科学院 http://www.cas.cn/ 美国 科学院 http://www.nationalacademies.org/ 中国籍美国科学院院士:华罗庚、夏鼐、谈家桢、冯德培、周光召、贾兰坡、陈竺、白春礼、袁隆平、张启发、李爱珍 英国皇家学院 http://www.rca.ac.uk/ 中国籍英国皇家学院院士:杨子恒,详见 http://chem8.org/bbs/thread-35281-1-1.html 德国马普学会 http://www.cbs.mpg.de/index.html 法兰西科学院 http://www.lamap.fr/ 中国籍法兰西科学院院士:汪猷、王振义、陈竺、李大潜 瑞典皇家科学院 http://www.kva.se/ 俄罗斯科学院 http://www.ras.ru/ 加拿大皇家学会 http://www.rsc.ca/ 澳大利亚科学院 http://www.science.org.au/aashome.htm 国际原子量子科学院 http://www.iaqms.org/IAQMS.welcome.html 、 中国籍国际原子量子科学院院士:唐敖庆 http://bbs.chem8.org/thread-884-1-1.html 杨伟涛 http://fds.duke.edu/db/aas/Chemistry/faculty/weitao.yang 帅志刚 http://bnlms.iccas.ac.cn/news.php?id=126
个人分类: 科研教育|18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籍诺贝尔奖零的突破可能是潘建伟
热度 1 zw373737 2009-10-16 11:38
2009年诺贝尔奖全部揭晓过后,我猜想中国籍诺贝尔奖零的突破可能是70后的潘建伟。 刚才在浙江大学玉泉校区的邵科馆举行了第五届彭桓武理论物理论坛第一次见到潘建伟,他作了 光与冷原子的量子操纵及其应用 报告。感觉自己也成了追星族,作为外行近些年一直关注潘建伟。 ●1997-1998年,首次成功地实现了量子态隐形传送(1997)以及纠缠态交换(1998);   ●1999-2000年,首次成功实现三光子(1999)、四光子纠缠态(2001),并利用多粒子纠缠态首次成功地实现了GHZ定理的实验验证(2000);   ●2003年,首次成功地实现了自由量子态的隐形传送;   ●2003年,首次实现纠缠态纯化以及量子中继器的成功实验;   ●2004年,首次取得五粒子纠缠态的制备与操纵;   ●2006年,首次实现两粒子复合系统量子态隐形传输,并在实验中第一次成功地实现了对六光子纠缠态的操纵。   ●2006年夏,中国潘建伟小组、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欧洲慕尼黑大学-维也纳大学联合研究小组各自独立实现了诱骗态方案,同时实现了超过100公里的量子保密通信实验,其中,潘建伟小组在2009年进行的实验又将绝对安全通信距离延长到200公里。   ●2007年,实现六光子薛定谔猫态。通过实验成功制备出国际上纠缠光子数最多的薛定谔猫态和可以直接用于量子计算的簇态,刷新光子纠缠和量子计算领域的两项世界纪录。   ●2008年,利用冷原子量子存储技术,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具有存储和读出功能的纠缠交换,建立了由300米光纤连接的两个冷原子系综之间的量子纠缠。这种冷原子系综之间的量子纠缠可以被读出并转化为光子纠缠,以进行进一步的传输和量子操作。该实验成果完美实现了远距离量子通信中急需的量子中继器,向未来广域量子通信网络的最终实现迈出了坚实的一步。8月28日出版的国际著名科学期刊《自然》,以《量子中继器实验实现》为题发表了这项重要研究成果。   ●2009年,由中国科大潘建伟、陈增兵、彭承志等人组成的团队针对量子通信实用化展开了攻关研究,研制成功量子电话样机,并在商业光纤网络的基础上,组建了可自由扩充的光量子电话网,节点间距达到20公里,实现了一次一密加密方式的实时网络通话和3方对讲机功能,真正实现了电话一拨即通、语音实时加密、安全牢不可破的量子保密电话。该成果已于今年4月发表在国际光学领域著名期刊《光学快递》上,并立即被美国《科学》杂志以量子电话呼叫为题进行了报道。伟   男,1970年生,浙江省 东阳 市人。现为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教授、博导。   1970年3月出生在东阳市马宅镇,   1984年考入 东阳中学 (浙中名校,先后培养数名国内外院士,著名的有 严济慈 院士、 李正武 院士、 王伏雄 院士等)   1987年考入中国科技大学近代物理系,先后获学士、硕士学位,   1999年获维也纳大学博士学位。   2003年他被奥地利科学院授予Erich Schmid奖。此奖为奥地利科学院授予四十岁以下的青年物理学家的最高奖,两年一度,每次一人。   2004年他又在欧洲连续获得3项研究大奖:欧盟的玛丽居里奖,奖金115万欧元;洪堡基金会索非亚奖,奖金105万欧元;德意志研究联合会尼托奖,奖金113万欧元。   2005年6月,获得欧洲物理学会2005年度菲涅尔奖(欧洲物理学会菲涅尔奖以19世纪最伟大的光学家菲涅尔命名,每两年颁发一次,主要授予在量子电子学和量子光学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青年科学家)   2008年11月,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的TWAS Young Affiliates(通讯院士)   2009年7月,潘建伟极其团队回归,并在上海浦东创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量子工程中心。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9809 次阅读|15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5 17: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