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投资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胡立阳:熊转牛三大征兆
fuqisi 2008-12-8 18:54
胡立阳认为,一般熊市转牛市需具备三大征兆: 一是指数由最低点反弹超过30%; 二是行情在接着的3个月内对一连串利空毫无反应,仍然出现大涨小回的模式; 三是技术分析图出现月线连三红的线型。 此外,六个月之内股市不能重新跌破最低点。
个人分类: 投资:笔记与实证|1967 次阅读|0 个评论
2007年封闭式基金份额可分配值(2008-3-1)
fuqisi 2008-11-30 06:39
代码 名称 半年时 三季末 四季 分红半 分红 3 分红 4 余可分 500001 金泰 0.791 0.57 0.55 1.91 500002 泰和 1.315 0.83 0.32 0.65 1,82 500003 安信 0.9370 0.65 0.24 0.2 0.2 0.3 1.23 500005 汉盛 0.6619 0.554 0.20 0.265 1.41 500006 裕阳 0.9408 0.318 0.16 0.2 1.32 500008 兴华 1.15 0.5 0.45 0.25 1.95 500009 安顺 0.9381 0.70 0.2 0.2 0.3 1.40 500011 金金 0.63 0.60 0.32 1.55 500015 汉兴 0.2310 0.31 0.11 0.1 0.55 500018 兴和 0.87 0.47 0.17 0.20 1.33 500025 汉鼎 0.64 0.30 0.19 0.26 0.89 500038 通乾 0.76 0.47 0.25 0.30 1.18 500056 科瑞 1.24 0.50 0.320.15 1.83 -0.15-10.31 1.91 500058 银丰 0.205 184688 开元 1.6175 0.472 0.30 0.1 0.42 0.3 1.57 184689 普惠 0.44 0.56 0.40 0.1 0.1 1.30 184690 同益 0.90 0.53 0.30 0.40 0.30 1.03 184691 景宏 0.81 0.59 0.16 1.56 184692 裕隆 1.1537 0.75 0.24 0.27 1.87 184705 普丰 0.81 0.28 0.20 0.1 1.19 184698 天元 1.2154 0.5 0.33 0.1 0.40 0.3 1.25 184699 同盛 1.00 0.67 0.31 0.40 1.58 184700 鸿飞 0.97 0.50 0.24 1.71 184701 景福 0.6827 0.3 0.07 1.05 184703 金盛 184705 裕泽 1.056 0.80 0.13 0.30 1.68 184706 天华 184712 科汇 1.55 0.56 0.560.15 2.42 -0.15-10.31 2.52 184713 科翔 2.00 -0.15-10.31 184721 久嘉 1.35 0.57 0.39 2.33 184722 丰和 1.2779 0.95 0.12 0.635 1.70 184728 鸿阳 0.88 0.32 0.12 0.20 1.12 说明:根据各基金的定期报表统计;份额可分配值 = (半年、三季、四季)可分 - 已分红。
个人分类: 投资:笔记与实证|1378 次阅读|0 个评论
囚徒抉择、地区分裂表决——股权分置解决方案分类表决应用不当
fuqisi 2008-11-30 06:22
处于股权分裂或分置状态下的流通股股东就象被困于牢笼中的囚徒,无期徒刑: 如果否决极不平等的C方案,相当于选择了无期徒刑,等于没有选择; 如果否决不平等的B方案,相当于选择了无期徒刑,等于没有选择; 如果赞同不平等的B方案,相当于选择了有期徒刑,等于减刑若干; 如果赞同平等的A方案,相当于无罪释放。 可以推测,在现行政策下,90%的非流通股东会提出不平等的B方案,90%的流通股东不得不同意B方案囚徒的抉择。 对于深沪股市的所有流通股东来说,一家公司的股权分置对价表决就象地区分裂表决: 90%的甲公司的流通股东不得不同意甲公司的不平等的B方案; 90%的深沪股市的流通股东会否决不平等的B方案; 90%的深沪股市的流通股东会同意似乎平等的X方案大囚徒的抉择。 可以预测,在现行政策下,深沪股市将折价于实际价值的20%或更低。若采用大囚徒表决,或许会公正些,但一定很。 利益、公正、智慧的争斗。 富国富民(2005-06-07向 tg@cfi.net.cn 投稿,未采用)
个人分类: 投资:笔记与实证|1447 次阅读|0 个评论
理性、悟性、赌性——股票投资的三种态度
fuqisi 2008-11-30 06:16
由于股票投资存在着各色各样的和相当程度的不确定性,各种投资态度或理念都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按照决策依据的可表述性、可理解性和可信赖性,股票投资的态度或理念可以粗略地分为三种理性、悟性与赌性。 现实投资中的不同个体的每一次决策都含着这三种理念的成分 , 但是它们的构成比例或许大不相同。 1 理性 、悟性、赌性 1.1 理性 以价值评估、品种比较、行情轮回和概率预期为依据的长期投资理念。这种投资理念类似于价值投资,偏重于基本面分析。 1.2 悟性 以人气程度、技术分析和供求差别为依据的中期投资理念。这种投资理念类似于趋势投资,倚重于技术面。 1.3 赌性 以财富理想、类比想象和心理刺激为依据的短期投资理念。这种投资理念类似于博采投资,仰仗于心理面。 2 应用 基于理性的保守建仓,依据悟性的持仓加仓,仰仗赌性的激进满仓 . 长线投资须理性,中线投资靠悟性,短线投资凭赌性 .
个人分类: 投资:笔记与实证|1188 次阅读|0 个评论
请教:科学指导“炒股”赢利?
fuqisi 2008-11-30 06:14
题 1 : 科学可以指导股票投资赢利(盈利)吗? 科学指导炒股提高赢利水平的证据, 特别是科学研究的证据, 如科学指导炒股与哲学指导炒股 等方式赢利水平的比较等。 问题 2 : 科学怎样指导炒股 ? 思想、观念、方法、程序、知识、技巧 ?
个人分类: 伦理-价值-观念|1367 次阅读|0 个评论
累积看空期权Accumulator如何“杀人”图解
lcguang 2008-11-29 12:27
中信泰富因澳元 Accumulator 险遭破产,深南电再陷高盛设下的 Accumulator 赌局,还有无数港股大户因 Accumulator 巨亏。半年前,大家对 Accumulator 还闻所未闻,我的一个大户朋友来电话就券商向他推销这种投资产品征询我的意见,我感觉到这是骗我朋友出售卖空期权,风险极大。后来他拒绝了券商的推销。 因为 Accumulator 与 I kill you later 谐音,于是人们戏称他为以后再杀你。 下面我们看看它是怎样杀人的。 衍生工具 Accumulator 或 KODA 英文全称是 Knock Out Discount Accumulator ,通常被翻译为累积购买股票(或外汇)挂钩票据, 俗称累股证或累积期权。我把他翻译为累积看空期权,是因为它在本质上就是卖空期权( put )的变种(每月一份的累积)。 举例来说,中国移动现价为 100 元, Accumulator 合约规定 20% 的折让行使价( strike price ), 3% 的合约终止价( knock out price ),两倍杠杆,一年有效。也就是说,尽管中移动目前股价为 100 元,但 KODA 投资者有权在今后的一年中,以 80 元行使价逐月购买中移动股份。如果中移动股价升过 103 元,合约自动终止;如果合约不满一个月便终止,投资者至少能够获得一个月的股份,并可以立即售出获利。但是如果中移动股价跌破 80 元,投资者必须以 80 元价格双倍吸纳股份,直至合约到期。 Accumulator 的欺骗性或者说潜在风险主要表现在: 1. 通常我们购买认购证或期权,选择权在自己手里, 而投资 Accumulator, 选择权在对方手里。 实际上是投资人出售了一连串的卖空期权给对方,作为报酬,对方给了你近期以低价买进的好处。在这一点上, Accumulator 和造成次贷危机的 CDS 在本质上是一样的――接受推销者相当于卖出了看空期权。期权如同保险,你出售保险给高盛这样的大公司,想想也觉得奇怪吧? 有人拿 Accumulator 当作套期保值工具, 那是错大了。要控制澳元上涨风险, 本应该买进看多期权 Call (或者买进澳元期货)。 如果控制澳元下跌风险, 应该买进澳元看跌期权 Put ,而不是卖出。 2. 时间累积效应通常被低估。为此, 我们通过图解来说明。 由图 1 可见,由于亏损时需要加倍买入, 而且每个月都要买, 所以亏损可能达到盈利的 10 倍, 20 倍甚至更多。 而盈利是很有限的, 不光是因为折价有限, 还因为一旦股价超出上限,双方盈亏马上中止。对方由止损, 而你没有。 图 1. Accumulator 盈亏图解(假设每天均匀买入) 通常投资者只要 40 %左右的资金就可以签订 Accumulator 协议。而上图阴影区域面积超过对应的矩形面积的 40 %是很容易的。所以投资者被杀――血本无归――可能性很大。
个人分类: 经济学|15149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我国水华水环境治理的投资和运行费用匡算
huangwd99 2008-10-30 16:58
关于我国水华水环境治理的投资和运行费用匡算 黄卫东 http://www.sciencenet.cn/blog/huangwd99.htm 治理水环境的难点在水华治理。治理水华需要控制各种渠道来源的磷,使湖水含磷低于 10-20ppt 。前文介绍了国外的治理方法 ,下面对治理投资和运行费用进行简要匡算。本费用匡算包括了水华治理和其他水污染治理。 1、 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收集处理:通常工业废水应通过预处理,达到三级排放,进入城市污水处理厂,进行进一步处理。工业预处理应是企业的责任,此估算不计算在内。根据国家环境保护部公布的环境公报 , 2007 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为 556.7 亿吨,其中工业废水 246.5 亿吨,生活污水排放量 310.2 亿吨,等于 1.5 亿吨 / 天排放量。通常进行生物脱氮除磷的城市污水处理厂投资费用约 1500 元 / 吨 / 天左右 ,增加絮凝沉淀过滤深度除磷,达到 0.02mg/L 标准,根据美国研究资料,约增加投资 15 %和运行成本 20 % ,现按 2000 元 / 吨 / 天计算,共需投资 3000 亿元。管道按同样投资计算。总投资约 6000 亿。吨水收集处理成本按 2 元计算 ,每年共需约 1000 亿元。 2、 雨水收集处理:雨水收集管道按污水收集管道相同,约 3000 亿,主要利用天然池塘等处理,投资按污水处理一半计算,约 1500 亿,运行管理成本按污水一半计算,约 500 亿元 / 年。 3、 湖内污染淤泥清理和生态系统建设:全国湖泊面积约 80000 平方公里,沉积淤泥面积按 20000 平方公里,平均淤泥深度按 0.5 米计算,清理成本按 30 元 / 方计算 ,共需成本约 3000 亿元。生态系统建设按 1500 亿元计算(部分建设,部分靠植物自动生长)。 4、 其他:主要是陆地生态系统建设,城市清洁等方面,应放在国土建设方面。 5、 总结:匡算总投资约 1.5 万亿,每年处理成本约 1500 亿元,实际以投资部分,根据 2007 年国家环境公报,污水处理率为 60 %,考虑它们需要升级改造,实际需要投资约 10000 亿元。未来城市人口增加到 90 %以上,需再增加约 1.5 万亿投资和 1500 亿运行费用。 2002 年英国环保局估算了英格兰和威尔士淡水富营养化损失是 0.75-1.14 亿英镑,以污水除磷为主的治理方案所需费用 0.548 亿英镑 。我国应加强相关研究。国家有近 2 万亿美元外汇储备 ,并不缺少治理经费。 参考: 1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2143 2 环境公报: http://www.zhb.gov.cn/plan/zkgb/ 3 根据中国环保产业协会水污染治理委员会秘书长王家廉讲话(附后) http://news.h2o-china.com/market/watermarket/282671086743340_1.shtml 4 Jiang, F., Beck, M.B., Cummings, R.G., Rowles, K. and Russell, D., Estimation of costs of phosphorus removal in wastewater treatment facilities: construction de,novo.Water Policy Working Paper #2004-010. 2004, Georgia Water Planning and Policy Center , Andrew Young School of Policy Studies, Georgia State University : Atlanta . 5 http://www.tjaudit.gov.cn/n1564c145.aspx 摘自《审计研究》 2005 年 1 期 6 Pretty, J.N., et al., A Preliminary Assessment of the Environmental Costs of the Eutrophication of Fresh Waters in England and Wales . 2002, University of Essex : Colchester UK . 7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8-10/14/content_10194555.htm ,(2008). 附录: 王家廉解析我国污水处理厂BOT建设投资 http://www.cctvep.com/news/news2671.htm 筹资金 地方政府需八仙过海 讲诚信 投资主体尚心存疑虑 日前,针对目前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情况,记者采访了中国环保产业协会水污染治理委员会秘书长王家廉。他认为,在目前的形势下,在污水厂的建设问题上,地方政府应该实事求是,在重视水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的前提下,可以根据各地不同的承受能力调整建设计划。有条件的地方,应该按计划完成任务,甚至可以超计划多完成任务;确实缺乏建设条件的地方,可以减低计划要求。 王家廉说,我国 十五环保计划 计划 2005 年以前在环境污染治理方面投资 7000 亿元,但到 2003 年底,资金到位率仅为 22 %,计划落实和建设进度不是很理想。 九五 计划期间,计划投资为 4500 亿元,实际完成投资 3460 亿元。参考 九五 的情况, 十五 还有两年的时间,要想完成计划,还需要本着积极正确的态度,抓紧各项工作的落实。 谈到目前资金到位情况不理想的原因,他认为,首先,资金的筹集受地方政府的经济状况制约。在计划的 7000 亿元投资中,中央政府的拨款为 650 亿元,筹集资金的主要任务需要地方政府完成。资金的来源可以是多元化的,包括地方的城建基金、银行贷款以及公用事业市场化后企业的资金投入等。在市场化前提下,通过 BOT 等方式建设污水处理厂,企业在投资时关心的是投资的效益和风险,地方政府的财政状况不理想时,投资者就会担心资金的回报和政府偿还债务的能力。有些地方政府财政能力本来不足,基本只能满足 吃饭 问题,没有余力进行项目建设或者支付大额度的银行贷款利息和运行费用。因此,虽然这两年全国的污水处理厂的 BOT 项目很多,但大都集中在南方、东部等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和中心城市,而中、西部地区和北方地区则很少有人去投资污水处理建设项目。 其次,与地方政府的重视程度有关。 十五 期间,各地方政府对环境建设的重视程度比 九五 期间加强了许多。但地方政府面对其他各类能彰显政绩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比较积极,如建设大广场和 世纪大道 ,相比之下,污水处理建设项目的资金安排可能就会被相对忽视。 第三,目前我国对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的确非常重视,基本把 BOT 作为一条最重要的措施来推进各地的污水处理厂建设,但各项相关政策却还没有完全配套。目前国内还缺乏私人向政府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投资的相关法律。国外的投资者会认为,没有法律就没有保障,因此他们对污水处理厂的投资建设就会望而却步。内资的投资者则是边投资边心惊胆战,不停地要想办法得到高层政府部门的支持,以求震慑地方政府不要做出什么有失信用的行为。另外,有些地方基础设施市场化的条件还不完备,在收费方面,虽然国家已有明确的政策支持,但是贯彻落实的并不理想。北京、天津等地的污水处理收费尚可基本满足污水处理厂的运行费用,但有些地方尽管收费很低,却也不想一下子把污水处理费提起来,这样也使投资者认为这些地方根本没有还款的基本保障。 第四, BOT 实际操作中没有具体的经济指导政策。 比如每吨水的建设资金,在计划经济时有个说法是处理每吨污水的污水厂建设投资大约是控制在 1200 元到 1800 元,这样的投资水平对维持污水处理厂的有效建设和长期正常运行应该说是有足够保证的。但市场化后经过激烈的市场竞争,建设投资水平一路降低,甚至出现了吨水投资 300 元 ~500 元就建设的情况。 作为基础设施项目,本应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 。过低的建设成本极有可能会影响到项目的实际建设效果和长期稳定的可靠运行。 污水处理厂的运行费用、还贷利率等也没有相关统一标准。目前, 污水处理的成本应该大约是在 0.7 元到 1.0 元之间,而一些地方进行 BOT 招标时却将吨水运行费降到 0.6 元,甚至更低。 企业不能实现赢利,就会逐渐丧失投资建设污水处理等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另外,市场化刚刚开始就出现了恶性竞争的情况,好的项目会有十几家企业去竞争,不好的项目则无人问津。这些问题谁来管?该采取什么应对措施?恐怕都需要在市场化过程中去探索,并逐渐完善。 目前,内资企业投资污水处理厂的建设,除少量自有资金外,绝大部分是使用银行商业贷款,年利率一般在 6 % ~8 %。对于长期的建设资金回收项目,高的银行利率,肯定会吸引金融企业的积极性,但对国家宏观经济的稳定性来说,却有可能造成影响和问题。此外,这样也会增加污水处理厂 BOT 投资企业的风险,同时也增加了污水处理厂建设成本。 有的地方为了追求业绩达到高的污水处理率,也有的地方是因为缺乏建设经验,都想 少花钱,多办事 ,盲目降低建设投资,一味压低运行费,其结果,降低建设资金同时也就降低了污水处理厂的建设标准,比如把二级处理变成一级处理。建设部和国家环保总局已经经过多次专家论证,认为一级处理不足以消除目前的水环境污染水平,同时将来再续建时算起总账来成本反而会更高。个别地方实在没有投资和融资能力时,并且环境要求许可的情况下,才允许考虑暂时降低标准搞污水处理厂建设。 王家廉建议:首先要力争 十五 计划的完全实现。目前各地基本建设增长迅速,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建设成本相应升高,的确给安排建设资金带来更多的困难。但是地方政府如果真正重视起来,应该是有办法解决污水处理厂的建设资金的。二要实事求是,对于个别确实超出承受能力的地方应当允许调整一下计划。应尽量避免 大跃进式的建设 和盲目上项目的经验教训。 目前,国家有关部门已经考虑要制定、出台相关政策,但中央的政策执行到地方总需要一两年的过程,因此, 十五 计划中水污染治理的艰巨任务,主要还是依靠地方政府发挥主动性、能动性,想办法克服资金筹措的困难,争取按期、按量完成污染治理任务,这也需要地方政府对本辖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给予真正的重视。 摘自 - 中国建设报 杭州市污水处理项目运行情况报告 http://www.hzdpc.gov.cn/hzdpc/0804/4301.htm 根据省发展计划委员会浙计办投资 36号通知,我委对我市2002年初签订责任书的城市污水处理项目建设和运行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1、杭州七格污水处理厂工程 建设规模30万吨/日,总投资69500万元,实际建成能力30万吨/日,可运行30万吨/日,2002年12月基本建成,现进行通水试运行。运行主体是杭州七格污水处理厂,主管部门为市政市容管理局,定员120人,处理成本约为1.2元/吨,现状主城区排污总量约86万吨/日,污水处理费在自来水中加价0.4元/吨,财政统收统支,按需拨款。 2、余杭污水处理工程 建设规模12万吨/日,经国家计委批复(计办投资 86号),调整为土建按12万吨/日,设备按6万吨/日,投资13300万元,实际建成能力6万吨/日,运行5万吨/日,2002年12月建成。运行主体是余杭区城市排水有限公司,归区建设局管理,定员25人,处理成本1.07元/吨,城市排污总量约8万吨/日,污水费在自来水中加价,居民0.35元/吨,其它0.40元/吨,财政统收统支,包干使用。 3、富阳污水处理工程 建设规模2万吨/日,总投资5500万元,实际建成能力2万吨/日,实际运行2万吨/日,2001年7月建成。运行主体是富阳市污水处理厂,属国有企业,归市环保局管理,定员40人,处理成本1.05元/吨,城市排污总量约20万吨/日,其中大部分为自备水源,,污水费在自来水中加价,居民0.35元/吨,其它0.40元/吨,财政统收统支,按需拨款。 4、临安污水处理工程 建设规模6万吨/日,经国家计委批准先期建设处理能力2万吨/日,总投资8000万元,实际建成能力2万吨/日,实际运行1.5万吨/日,2002年10月建成。运行主体是临安城市污水处理有限公司,归市建设局管理,定员30人,处理成本1.18元/吨,城市排污总量约5万吨/日,污水费在自来水中加价,居民0.15元/吨,其它0.18元/吨,财政统收统支,按需拨款。 5、杭州市运河截污处理工程(四堡污水处理厂) 建设规模为40万吨/日,总投资71012万元,实际建成能力40万吨/日,实际运行40万吨/日,2000年12月建成。运行主体是杭州四堡污水处理厂,归市政市容管理局管理,定员220人,处理成本1.1元/吨,现状主城区排污总量约86万吨/日,污水处理费在自来水中加价0.4元/吨,财政统收投资,按需拨款。 6、萧山污水处理厂 建设规模12万吨/日,总投资15107万元,实际建成能力12万吨/日,实际运行能力10.5万吨/日,2001年4月建成。运行主体是萧山排水管理处,归区建设局管理,定员60人,处理成本0.8元/吨,污水处理费在自来水中加价,居民0.1元/吨,其它0.3元/吨,财政统收投资,按需拨款。 河口清淤工程投资效益审计实务研究 http://www.tjaudit.gov.cn/n1564c145.aspx 来源: 作者:审计署投资司 审计署京津冀特派办 一、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平稳快速发展,我国开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今后一段时间,政府公共工程投资规模将继续保持较高的水平,公共工程投资的规模、质量、效益越来越受关注。与此相适应,国家审计机关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重点领域已逐步转向政府公共工程,审计方式上已开始探索效益审计,审计署《 2003 年至 2007 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也明确提出,将实行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审计与效益审计并重。如何组织和开展政府公共工程的投资效益审计,监督和规范政府投资行为,促使完善投资机制,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已成为固定资产投资审计领域面临的重要研究和实践课题。 公益性建设项目的投资效益审计,是固定资产投资审计领域的一个难题。公益性建设项目的投资效益具有很强的外延性,大多为经济效益一般或较差,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宏观经济效益等方面较好,是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产品。但社会效益等方面的分析评价难度较大,主观性因素较多,很难象经营性项目那样,大量采用指标去计算和衡量。为此,我们选择了一个公益性建设项目 河口 2003 年清淤工程开展效益审计,力图通过审计实务和理论研究,探索回答公益性建设项目效益审计的理论指导、工作思路、审计方法、评价内容等问题。 河口是承泄 XX 市及周边地区洪水入海的河道,河口清淤工程位于该市河口开发区, x 河河口 2003 年清淤工程总投资 1560 万元,包括清淤 109 万 m3 、扩建加固 8# 和 11# 储泥场,使河口泄流能力从 600m3 / s 提高到 800m3 / s 。工程于当年 3 月 16 日开工, 7 月 15 日完工。 二、开展效益审计的思路 ( 一 ) 选择审计对象 效益审计是对被审单位是否高效、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发表审计意见的过程,既可促使公共部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也可提供公共资产管理质量的信息。效益审计的特点,决定其审计对象应是具有代表性、重要性、影响力的项目,而不可过多、过小。因此,选择公益性建设项目的审计对象时,具体可考虑三个方面:一是能够促使相关管理部门提高管理水平,完善投资机制,提高建设项目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二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重要性,为政府和公众关注,对社会、经济和环境有一定影响;三是资源利用率不高,出现损失浪费,能够促使其合理利用资源和提高资源使用效果。 基于以上研究,我们选取河口 2003 年清淤工程作为本次效益审计研究对象,主要从三方面考虑:首先,国家重视清淤工程,已投入大量财政资金。 1999 年至 2003 年安排大量财政性建设资金,用于修建挖泥船;还安排国债资金数十亿元,对七大流域进行清淤疏竣,河口清淤工程也在其中。其次,该项目在清淤工程中具有代表性。湖泊、河道和城市下水道淤 泥的处理是许多国家共同面临的环境管理问题,但由于地质、水文、气象等条件的影响,淤泥产生的原因、清淤工程实施方式不尽相同,河口清淤工程是我国清淤工程的典型代表之一。目前,国内清淤主要是先在河道两岸征地、修建储泥场,然后挖泥设备将河底淤泥搅吸后排入储泥场,即 投资 淤泥 的单向流动式线性经济。第三,资源利用效率不高,投资形式单一。由于没有充分认识到淤泥也是一种资源,不仅淤泥的再利用价值未能开发,还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堆放淤泥,使良田变成杂地,因此,清淤工程都是依赖财政资金支持。河口清淤工程自 1973 年起每年汛前都要实施,年年清,年年淤,难以形成固定资产;近 5 年年均投资 1500 万元、年清淤 100 万 m3 ;历年沿河道建设储泥场 10 余座,早期建设的储泥场在蓄满淤泥后已无法使用,还需建设新的储泥场;工程建设后若当年没有发生较大的洪涝灾害,投资效益就更不明显,因此,许多地方对清淤工程建设的积极性不高。 ( 二 ) 明确理论指导 为了保证本次效益审计工作的先进性、思维方法的科学性,我们调查了全国清淤工程现状、投资规模,研究了清淤工程的特点、实施情况,分析了各地对清淤工程投资积极性不高的原因等。我们发现,清淤工程的投资管理较为粗放,投资机制未能理顺,财政资金的投入可以减少;已建设的 10 多座储泥场循环利用差,建设不经济,储泥场建设缺乏规划;在传统意义上淤泥是一种废料,但随着科技的发展,淤泥有了非常广泛的用途,已被纳入国家《资源综合利用目录》;淤泥的这些特点,正符合循环经济理论所倡导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这也是效益审计所追求的目标,因此,我们决定以 循环经济 理论为本次审计的理论指导。 循环经济是以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为特征的经济形态,其基本含义是:通过废弃物或废旧物资的循环再生利用来发展经济,使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投入的自然资源最少,向环境中排放的废弃物最少,对环境的危害或破坏最小,即实现低投入、高效率和低排放的经济发展。循环经济不同于传统的 资源 产品 污染排放 单向流动式线性经济,它倡导一种与资源 的反馈式流程,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源在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尽可能降低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循环经济也不同于简单资源循环和废弃物回收利用,循环经济的原则是 减量化 (Reduce) 、再利用 (Reuse) 、资源化 (Recycle) ,核心是 主动 减少废弃物,将环境与经济行为构建成严密和封闭的循环体系,使资源与产品之间是相互派生、相互依存、相互支撑的关系。循环经济提倡将生产过程的污染物当作产品原料再合理利用,从 生态经济 大系统出发,对物质转化的全过程采取战略性、综合性、预防性措施,降低经济活动对资源环境的过度使用以对人类所造成负面影响。它以人的安全和健康为前提,体现了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 三 ) 确定审计目标 目前,效益审计一般把目标确定为提高经济效益,具体体现为投入的减少和产出的增加等可以用货币计量的经济或财务成果。而公益性建设项目是非经营性项目,不以盈利为目的,主要是为社会公众提供公益性服务。所以,衡量其效益不能只关注经济效益,更应从宏观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方面评价项目的投资效益,因此,公益性建设项目投资效益审计应以促进投资体制改革、改善公共财政和公共投资管理、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为总体目标。 由于河口清淤工程具有较强公益性,这就决定对其效益评价不应局限于建设效果和达到预期建设目标,更应着眼于投资机制、建设规划、工程建设管理等方面,促使完善政府投资机制,建立河口地区的综合整治规划,提高财政资金和专用设备的使用效率,实现淤泥等资源的再利用。因此,我们确定本项目效益审计总体目标为:按照 揭露问题、规范管理、促进改革、提高效益 的总体思路,从项目建设的 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适当性、环境性 五个方面,对项目的投资效益做出客观评价,分析投资、预算管理体制中存在的缺陷,并提出改进建议,促使节约政府投资,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损失浪费,提高投资效益。 ( 四 ) 审计标准的确定 评价项目的投资效益,首先要确立评价投资效益优劣程度的具体目标或审计标准,审计标准是指合理、可行的评价标准,通过这项标准,可以对某项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评价。适当的审计标准可为审计搜集证据提供依据,为得出审计结果提供基础,还可为与被审单位管理部门进行交流奠定基础。审计标准的制定和对审计问题的确认,往往都需要被审单位管理部门的参与。因此,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审计人员应注意与被审单位管理人员的交流和沟通,取得其支持和配合,被审单位管理部门对审计标准的理解和认可程度,将影响其对依照审计标准作出的审计结论的最终接受程度。 审计目标不同,评价内容也不同,评价的标准就会随之不同,具体到建设项目,可根据建设项目的行业性质和审计目的进一步细化效益评价指标。结合清淤项目的特点,我们制定审计标准的来源主要包括: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规划、土地管理、环境保护、资金使用、项目审批等方面的法规和政策;国家审计准则;行业主管部门制定的工程定额及施工规范;被审单位财务、工程管理执行和程序手册;河口整治规划资料、批复文件及审查意见;清淤工程设计资料、批复文件及审查意见等。 三、审计评价的主要内容 投资效益审计主要关注哪些方面 ? 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只有搞清楚效益审计审什么,审计评价内容的基本范畴是什么,从而更加准确地理解效益审计的概念,把握效益审计目标,开展好效益审计。从审计内容上讲,公益性建设项目投资效益审计要在把握合法性、真实性的基础上,以建设资金为主线,从投资项目决策、投资体制、建设管理、使用效果着手,从 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适当性、环境性 五个方面进行评价,综合评价项目的投资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点关注由于决策失误、管理不善造成严重损失浪费、效益低下和国有资产流失问题,通过揭露问题达到完善管理、提高效益的目标。 ( 一 ) 经济性审计评价的主要内容 经济性指从事一项活动并使其达到合格质量的条件下耗费资源的最小化,也即循环经济的 减量化 ,主要关注的是投入和产出过程中的成本,只有以较低的成本获得同等质量的资源时才能够实现经济性。 根据上述原则,公益性建设项目经济性审查的核心是工程建设管理,应围绕 质量、工期、投资 进行评价,重点审查工程的勘察设计、招标投标、工程建设合同、施工组织管理、工程质量、设备材料采购、工程价款结算、工期等,分析各项经济活动是否遵循经济、合理的原则,节约社会资源;检查有无工程质量低下、勘察设计不周造成损失浪费,或是施工管理粗放、工期延长致使工程成本不合理增加;审查建设资金的使用,有无转移挪用资金造成资金损失,或是挤占工程成本、超标准建设增加工程成本;核实工程量计算方法是否合理,有无工程价款结算审核不严、招标投标时未严格履行程序甚至弄虚作假造成国有资金损失;了解施工组织管理,各种废弃物是否实现减量化管理等等。 经审查,我们认为河口清淤工程的质量、工期基本符合要求,对废弃物已着手实施减量化管理,但在建设资金使用方面还存在不节约、不合理的问题。 1 .设计取费不节约。河口清淤工程的设计收费,是按新建项目的取费标准收取设计费。调查发现,由于建设单位隶属水利部,在该地区代行水行政管理职能,河口地区历年来的水文、地质等历史数据比较完整;近 10 年来河口地区没有发生较大的洪涝灾害,河床走势没有变化,周边环境变化不大;河口清淤工程年年实施,建设单位的人员、机构没有太大的变化,该工程也一直是同一家设计单位负责设计的,该设计单位保存了近 20 年来的设计资料;河口清淤工程的设计难度小、比较简单,实际设计工作中也是参考前几年的水文、地质、施工等已有的资料作出设计。鉴于以上种种情况,我们认为设计收费不尽合理,未能实现设计费用的有效节约。 2 .清淤测量方法精度不高。该工程的清淤河道长度是 4km ,受河道两岸、潮涨潮落的影响,河道淤积状况各段差别较大。审计发现,测量单位对清淤河道前 2km 按每 lOOm 测量一个横断面,后 2km 按每 200m 测量一个横断面,测量数据相对较少,不能准确反映河道淤积状况。同时,设计单位在计算清淤量时,广泛采用历史数据系数法及直线插值法等估算方法计算,人为因素较多,降低了清淤量计算的准确度测量单位。估算清淤工程量为 109 万 m3 。 3 .清淤工程完成量计算方法不合理。清淤工程量的确认是控制清淤项目投资额的重要环节。调查发现,清淤工程的完成量与设计工程量一致,都是 109 万 m3 。清淤完成量的计算,是以验收确定完成清淤任务、河底断面达到设计要求、即达到设计工程量确定的,而不是根据全国各地普遍实行的按实际清淤时间、每小时清淤流量、流量的浓度等计算。对此,我们依据挖泥船的实际投入数量、实际施工时间、工作能力等计算分析, 2003 年的挖泥量应不超过 83 万 m3 ;根据储泥场的高程计算储泥量,当年的储泥量约为 80 万 m3 ;从施工企业工程结算利润分析,当年的施工利润率达 32 %;监理单位在施工单位完工自检数据的基础上抽查 30 %,如达到设计高程即认为合格。因此,清淤工程完成量计算方法不合理。 4 .占地补偿款未用于抵减清淤工程投资。在上年度河口清淤工程建设中,建设单位投资 1600 万元新建了 8# 储泥场,可储泥 300 万 m3 ,但实际使用两年、储泥 150 万 m3 后,当地政府因开发建设需要而征用 8# 储泥场,并支付补偿款 1900 万元,建设单位于 2004 年 6 月、 7 月收到该款后,将其用于弥补办公经费、发放补贴等,未用于抵减清淤工程投资,或安排用于河口清淤储泥场建设等。 5 .该工程未执行招标投标制度。调查发现,河口清淤工程年年实施,却是按应急工程进行管理;历年来该工程的建设、设计、施工、监理单位长期固定不变,且均为水利系统单位,设计、监理、施工单位的选定都未经招标投标程序产生,这种方式不利于控制工程造价、节约工程建设成本,也不利于加强施工质量监督、保护社会公共利益。 6 .施工组织管理不严谨。清淤工程的储泥场原计划于当年 2 月上旬施工,但由于 2 月天气转暖,滩涂上的冰块基本融化,导致施工单位原提出的利用冰冻季节运输材料的方案不能实施,建设单位临时修改建设方案,延长建设工期 12 天,增加工程建设费用 186 万元,占储泥场工程投资额的 12 %。在清淤工程施工时,施工单位通常应有 3 艘挖泥船投入施工,但 2003 年 5 月底,施工单位的一艘动力最好、功率最大的挖泥船出现故障停工,由于施工单位未作相应准备及时修理挖泥船,也未能及时调增挖泥船参予施工,导致挖泥船停工 21 天,工期延长 5 天,增加了工程建设费用。 ( 二 ) 效率性审计评价的主要内容 效率性指被审计单位的各项经济活动效率性目标的实现情况,效率可用数量、金额、时间等绝对值指标及相对指标进行量化计量。 针对政府公共工程投资的特点,公共工程效率性评价应在经济性评价的基础上,从更高的层次评价项目建设过程中管理环节的效率、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对此,应围绕财政资金、投资计划、投资管理体制、专用资产和设备等进行评价,关注财政资金拨付的效率、投入的效率,促使改善投资机制,使财政资金起到 引子 钱的作用,提高财政资金的效益。 分析投资计划下达的效率,投资计划的编制要与财政管理体制、投资管理体制改革相结合,促使投资计划合理、高效。研究投资管理体制,促进新的管理方式的推进、管理体制的改革,通过投资管理体制的创新提高投资管理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审查专用资产和设备的使用效率,避免资产和设备的闲置,促进财政资金、投资方式提高效率。 1 .投资计划管理方式有待改善,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不高 由于河口清淤工程每年都要实施,并在汛期即 7 月中旬前完成清淤,按道理,该工程应在年初列入投资计划,建设资金根据工程进度从 2 月起逐步拨付到位。但是,调查水利部及其流域机构发现,水利部将具有岁修性质的河口清淤工程作为应急工年初未编制投资计划,多是在年中 8 、 9 月份编制、下达投资计划,明显迟滞于工程建设;同时,国债建设资金的拨付也未考虑工程建设进度,直接拨付建设单位,未严格执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造成建设资金在建设单位闲置大半年时间。对此,建设单位一直是将上年的投资计划、建设资金到了第二年才使用,投资计划管理方式不合理,资金使用效率不高。 2 .专用清淤设备利用率不高,并与部分清淤工程形成重复投资 为了清除淤泥,水利部安排大量财政性建设资金制作了几十艘挖泥船,并全部无偿下拨给 7 大流域机构和 20 多个水利厅 ( 局 ) 。调查发现,上述挖泥船仅在每年汛期前的 46 月用于挖泥,其余时本处于闲置状态,闲置时间占全年的 3 / 4 ,从挖泥船的动力情况分析,一方面挖泥船动力较小,较大的挖泥船的功率是 350 方/小时,达不到参予航道清淤工程施工的要求 ( 最低要求是 1000 方/小时 ) ;另一面这些挖泥船本身没有驱动装置,在工作状态下也是靠其他船只拖动定位的,很难到其他地方参予河道清淤工程施工,造成专用清淤设备利用率不高。 建设单位收到水利部划拨的四艘价值数千万元的挖泥船后,无偿借给了下属的施工单位,施工单位再利用挖泥船从事清淤工程施工,并从清淤工程中取得施工收入,造成国家在清淤项目上既花巨资制造挖泥船,又要花钱支付挖泥船的折旧和利润,转而成为小团体的利益。 3 .投资管理体制不完善,未将清淤工程建设推向市场 尽管河口清淤工程年年实施,但水利部门一直以应急工程为由,未将工程的投资、设计、施工、监理向市场公开招标,建设、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均来自于系统内单位的局面,依旧没有改变。施工单位是建设单位的下属企业,监理单位的股东多为建设单位职工,设计单位职工由建设单位职工兼职,即便是施工单位能力条件不够,水利部门也可采取将挖泥船等专用设备由中央财政资金买单,无偿提供给施工单位使用,以便让自己的施工队伍承揽工程。由于工程建设全过程缺乏监督和制衡机制,投资控制不力,直接造成施工单位工程结算利润偏高,近两年清淤工程利润率分别高达 47 %和 26 %,储泥场建设利润率则为 36 %和 28 %,远远高于其他行业建设项目。 ( 三 ) 效果性审计评价的主要内容 效果性指审查被审计单位各项计划和目标的执行结果,并与预期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其出现差异的原因,为以后编制计划和制定目标作参考。公益性建设项目由于无产品,无法将项目的产出与成本进行比较,因此很难通过投资回收期、收益率等效益指标来衡量项目是否达到预期目标。但仍可通过定性分析进行评价。主要从三个方面做出评价:一是工程的实施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的,是否满足市场的需要;二是工程的建设是否符合社会发展需要,是否符合行业建设规划的发展,是否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三是工程建设中所形成的其他产品和资产,是否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是否考虑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是否存在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等,也即循环经济的 再利用 。 作为公益性建设项目,国家财政资金的投入是有限的,因此需要最大限度地提高资金、资产等经济资源的使用效率,实现经济资源的可循环再利用。我们除了对清淤工程的建设效果进行分析外,还重点对历年来建设的储泥场作了重点分析,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资源、设施的循环利用程度,其使用价值是否得到充分挖掘;对废弃物的利用程度,是否达到循环利用再次实现资源化的目标。 1 .储泥场建设不经济,循环利用差。淤泥具有广泛用途,按照循环经济理论,储泥场可以通过销售淤泥获取清淤工程和储泥场建设资金、通过排出淤泥增加储泥空间的有序循环利用。但建设单位未能有效开拓淤泥销售市场,致使储泥场一次蓄满后,长期不能清空,只能靠不断建设新的储泥场满足储泥需要,浪费建设资金。同时,因新建储泥场逐渐远离被清淤的河道,导致淤泥输送距离越来越远,清淤施工单价不断提高,增大了工程投资。截至 2003 年底,历年的河口清淤工程先后建成储泥场 11 个,总面积 430 万平方米,总投资 6647 万元。目前,有个 9 储泥场因已蓄满而无法使用,建设单位现在可用的储泥场 2 个,总面积 108 万平方米,而每年清淤所需储泥场 120 万平方米。考虑到储泥场淤泥固结、循环使用需三年左右时间,现有的储泥场难以满足今后清淤工程的要求。 2 .储泥场建设缺乏规划,投资机制未理顺。河口清淤工程正处于该市河口开发区,但建设单位未就清淤工程的建设与当地政府充分协商,未制定储泥场建设规划,明确储泥场建设与当地开发建设的关系,也未与开发区政府达成联合开发机制,吸引各种社会资金参于建设,造成投资机制未理顺,清淤工程完全依赖中央财政资金安排建设。同时,对清淤施工中在滩涂吹填起来的储泥场,建设单位没有产权,再次使用时还要交纳占地费,致使清淤费用不合理增加,如河口 1997 年清淤工程使用 4# 、 5# 储泥场,支付场地占地费 25 万元。另一方面,近几年河口开发区建设步伐加快,需要实施填海造地增加大量的土地用于开发,如建设单位在 2002 年投资 1600 万元新建的 8# 储泥场刚使用一半,就被当地政府开发占用,致使 2004 年建设单位不得不投资 1569 万元建设 9# 储泥场,而河口开发区则将 8# 储泥场中约 0 . 1 平方公里的使用权卖给韩国 LG 公司,取得收入 100 万美元。 ( 四 ) 适当性审计评价的主要内容 适当性指涉及事前经济效益的评价,即指预计资金所占或所费同预计资金所得相比是否有利,如有利则为适当。我们认为,在公益性建设项目效益审计中,适当性审查主要是检查项目立项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机制是否健全,是否建立公开透明的投资决策机制;决策的方法是否科学、合理,决策前是否广泛征求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决策的内容是否完整,是否充分考虑可持续发展、产品 资源化 的实现方式,并就某些专门问题展开深入探讨;检查决策的执行效果是否良好,评价决策过程存在哪些薄弱环节,促使决策机制的完善。 按照上述原则,我们对清淤工程决策的方法、程序、效果等进行了检查,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1 .决策时未充分考虑淤泥的再利用,淤泥处理收入未用于工程建设。由于淤泥富含各种微生物,河道淤泥已纳入了国家《资源综合利用目录》,晒干的淤泥可作为建筑用土;对淤泥进行热解,可生产出焦炭、油、合成气等多种燃料;经分离设备系统分离出的有机质可用于制造有机肥料,分离出的无机质可用于制造优质水泥和地砖;国外还将淤泥用于铺路、制成高效净化燃料等。调查发现,建设单位尚未将淤泥充分开发、利用,未充分意识到淤泥的开发价值,仍停留于 投资 淤泥 的单向流动式线性经济,造成投资资金来源单一,投资的积极性不高,未能实现清淤工程产出物的资源化。同时,已获取的清淤工程售土和吹填造地收益未有效利用,建设单位从 2000 年底至 2003 年初开发 1# 、 2# 、 7# 储泥场售土业务,获取收入 243 万元,均上交水利部门用于弥补经费不足;施工单位于 2001 年、 2003 年两次出售储泥场泥土,获取收入 28 万元;施工单位将 2004 年清淤工程 53 万立方米淤泥吹入港口开发区滩涂用地,获取吹填造地收入 315 万元。上述收入均未用于清淤工程建设。 2 .决策时未考虑区域综合规划,项目决策机制不完整。该项目在决策时,是根据河口地区防洪的规定,由水利部门自行审查批准的。河口地区有港口、水利部门、开发区政府,但水利部门未就清淤工程的建设与地方政府共同商定,未从河口地区总体建设的角度共同编制河口地区综合整治规划,这也是该工程投资机制未理顺、投资资金来源单一的原因之一。由于开发区政府未参予决策,决策机制不完整,造成储泥场的建设未充分利用当地填海造地 的发展需要,有效吸纳工程建设资金;储泥场的征用未办理产权,再次征用还要支付费用,这些因素都增加了工程建设费用,不符合 减量化 的要求。 ( 五 ) 环境性审计评价的主要内容 环境性指影响项目效益的外部环境,包括环境保护、政府外债、贷款风险、法律建设等,作为公益性建设项目投资效益审计,还应重点关注项目对外部环境的影响。 1 .影响项目投资效益的外部环境评价 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国家政治稳定,经济形势良好,民主法制健全,交通运输便利,资源条件充分,管理机制健全,规章完备,职工素质良好以及生态环境平衡等。 建设项目从立项决策阶段到建设阶段,从投资规划的制定到投资机制的完善,从项目招投标制、建设监理制等 五制 到工程建设管理制度的实施,各项程序的规范实施对项目投资效益的发挥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本项目审计中,审计人员从程序的规范性、实施情况入手,对此类重要影响因素,进行敏感性分析,如通过招投标制、监理制、合同制执行情况的审查,对工程建设管理体制作出评价:由于建设、设计、监理、施工存在关联关系,工程建设过程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衡机制,形成事实上的垄断作业,不利于工程的投资控制。 针对储泥场用地紧张等情况,审计人员从外部环境入手展开调查,发现河口地区存在多头管理、法规不健全、责任不明确等问题,得出评价意见:由于规划间缺乏沟通与协调,甚至存在冲突,中央和地方未建立对该河口治理与综合开发统一管理的机构和机制,无法发挥双方建设积极性,共同推动河口综合整治,严重影响和制约了项目的建设和总体效益的发挥。 针对国债建设资金逐步淡出的情况,我们采取工程综合成本指标趋势分析法,对工程建设规模和成本进行分析。首先,根据资料对历年工程清淤工程量情况、投资额情况作出图例分析;然后,将所得数据进行比较并得出工程单价成本变化情况表;最后,分析出此类工程的清淤单价成本。此种情况必将对日后项目的经济效益产生重要影响。一方面项目占用资金呈现加速上升的情况,另一面项目建设资金筹集渠道逐年萎缩。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得出评价意见:清淤工程作为应急工程的计划管理方式不科学,并使得财政资金整体使用效率不高;随着清淤规模加大和清淤单价的上涨,工程投资大幅度提高,面对国债资金的逐步淡出,资金渠道将难以得到保证,需要从清淤方式和投资体制上进行完善。 2 .项目对外部环境影响的评价 ( 生态效益评价 ) 审计人员从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角度,分析评价各项污染物治理达到国家和地方规定标准的程度,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评价:建设项目规划是否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需求;资源开发和建设工程的环境监管是否有效;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工作是否有效;是否将对环境的污染控制在最低限度,从而全面反映建设项目对环境治理的效果。 环境效益分析评价重点在于评价经济活动对环境产生正面或负面影响。侧重定性分析与评价环境规划的科学合理性,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人口发展之间的相互协调性。因此,审计人员结合项目建设中对环境法律政策执行情况进行了检查,检查是否按照有关规定进行了环保登记、审批;审查投资立项是否贯彻执行了国务院《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是否执行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否按规定程序报上级和地方环保部门进行行政审 批,是否进行了有效评估和可行性论证,项目可能出现的污染问题及影响程度等。并出具评价意见:环境保护措施不力,淤泥中的重金属存在污染搬家的隐患。清淤工程在设计中未单独考虑环境保护管理设计,施工单位仅采取为施工船舶装置简单污水处理设备等措施,以期降低或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建设单位对河口水质水量和储泥场底质淤泥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未进行过监测,环境保护部门也未参与该工程建设、泥土出售审查等。据有关资料反映,河口 底质淤泥含有的重金属对环境有一定污染,如不采取措施造成流失或直接使用,将造成污染搬家,不符合循环经济宗旨。 四、审计建议 根据效益审计实施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也是效益审计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但效益审计的建议与财务收支审计相比,也有很大的不同。由于效益审计对象的代表性、重要性,因而审计建议的对象和内容不应局限于被审计单位,可以是被审计单位的主管单位,也可以是行业主管部门,促使高效、有效地使用资源,改善行政管理水平,体现了效益审计的目标 管理的有效性或责任感;由于效益审计的宏观性,理论研究的前沿性,宏观管理政策的变化等因素,为了使审计建议起到增值的作用,往往要求审计建议要有很强的前瞻性,也要有一定的可操作性,才能使得审计建议能够真正得到落实,体现了效益审计的目标 效率性、经济性。 因此,我们认为,审计建议的提出要明确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使用者,是行业主管部门、被审单位主管部门,还是被审单位;二是管理内容,在效益审计中发现哪些问题,问题的成因是什么,哪些问题需要以书面文件形式提出建议;三是理论依据,对于那些前瞻性较强、又是非常有效的建议,要注意有充分的理论作依据,如可持续发展理论、循环经济理论 等,确保审计建议的科学性。 对河口清淤工程,我们根据现场审计工作情况,对水利部、财政部、河口开发区政府、水利部的流域机构、被审单位提出如下审计建议: ( 一 ) 建立河口地区综合整治规划,多途径综合利用淤泥。建议水利部及其流域机构应与河口开发区政府沟通协调,尽快建立河口地区综合整治规划,明确有关单位的职责和合作开发机制,建立 清淤排泥、吹填造地、土地开发 的良性机制,将河口清淤与滩涂造地有机结合,吸纳社会资金参与河口地区综合整治。水利部门还要多途径综合利用淤泥,加快淤泥的开发利用,充分发挥清淤工程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 二 ) 全面开放水利行业投资,加快水利行业企业改制步伐。建议水利部要改革水利行业投资体制,打破行业和地区界限,贯彻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严格执行工程招投标制,努力通过竞争降低成本,节约投资。加快水利行业企业改制步伐,实行政企分开,彻底割断水利部门与其关联公司的利益关系,有效发挥设计、施工、监理三者之间的制衡机制。 ( 三 ) 完善清淤工程的计划管理和财政资金管理,规范工程计量管理。建议水利部和财政部针对清淤工程的特点,完善其投资计划管理、资金管理及工程建设管理的规章制度,规范政府投资管理行为,促进水利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制定工程计量管理办法,严格工程价款的支付,明确清淤工程勘测和设计的精度标准,提高设计的科学化水平,实现资源的减量化、资源化。 ( 四 ) 加强清淤工程环保管理。水利部门要准确预测掌握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及时消除环境污染隐患;环保部门要加强对水利项目环境影响的监督管理,对于类似清淤等公益性基础设施项目的环境性审查的标准进行细化,制定切实可行的细则进行监督管理。 五、后 记 此次开展公益性建设项目效益审计,是我们将先进的投资理论、科学的管理体制,与审计实务相结合的一次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我们也深刻感受到,开展效益审计不同于财务收支审计,尤其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循环经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理论的发展,投资体制、财政体制的创新,开展效益审计需要我们用更开阔的思路、更先进的知识、更科学的管理,高效地组织专业人员实施这项工作,实现资源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才能使效益审计工作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效益审计成果符合时代的发展,符合新技术、新管理的发展趋势。同时,开展效益审计工作还面临许多困惑,如何用先进理论指导效益审计工作,保证效益审计工作的科学性;如何采集数据、分析各种资料,对审计事项客观公正地提出评价意见;如何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尽快适应效益审计工作的要求等,都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开展效益审计是审计发展的大势所趋。为探索有中国特色的效益审计路子,我们建议,一是加快效益审计理论研讨,逐步建立效益审计操作指南,确定较为完善、可行的审计评价指标;二是应从时间、经费上保证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和审计业务培训,建立专业人才储备库和专家咨询网络,全面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 摘自《审计研究》 2005 年 1 期
个人分类: 湖泊水华治理|1925 次阅读|0 个评论
面临重大的抉策——机会与挑战?
唯我独尊 2008-9-12 14:49
2008年是一个动荡的一年,雪灾、震灾、股灾、经济下滑,时时牵动着中国亿万万人的心。在这一年里,遭遇雪灾、震灾的灾民,经历了生与死的磨难;投资股市的股民,经受了前所未有的煎熬。过去的苦不用说,未来的道路上还有多少苦与乐? 一、我国经济面临着沉重挑战 通货膨胀与大小非是目前制约我国股市与经济的发展两座大山。 2000年后我国经济出现了长达六年的高速发展,而后在输入性通胀、人民币升值的影响下,于2007年下半年进入通货膨胀期。通货膨胀意味着经济紧缩、物价飞涨、企业利润下降、货币贬值。 根据专家预计( 我国通货膨胀的特征与趋势-金融界 ),2008年或2009年通货膨胀达到高峰,即 16%~20%左右。我国通货膨胀历史最高为1988年与1994年,其通货膨胀率分别为18.5%、20.6%( 1984-1997我国通货膨胀下的货币政策概况分析-中国金融家网 )。1988年的物价指数上涨34.8%,1994年银行的存款利率达10%~15%,市场利率则高达20%~35%。这意味着企业经营资金将十分困难,久别多年的三角债又会兴起,储蓄多年的现金将会出现50%以上的贬值!对此,稍有存款的人都应积极的思考,合理规避可能带来的损失。 在2000-2005年期间,金砖四国的GDP以全世界引人瞩目的速度高速增长。然而,经济发展最快的中国股市,不像其它三个国家的股市随同经济高歌猛进,而是在拟解决大小非的重压下,可怜地熊了五年,直到1995年,临近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末期,股改启动后,我国才按捺不住发动了两年多的牛市。正当投资者,包括机构投资者,憧憬黄金十年 时,突如其来全流通再次将股市打入了无底深渊。步入熊市的股市,不仅给股民带来了无尽的烦恼,并给企业正常融资发展带来的很大的困难。 这轮经济调整,是对经济发展结构的调整,是对发展速度过快速的调整,也是对世界输入性通胀的调整,同时也是对个人财富的一种洗劫( 谢国忠:不得不告诉你一个坏消息)。这次调整的程度与时间目前尚无法准确预计,但可以预计的是,这次调整的程度应和1988年与1994年的接近,时间应在三年以上。 二、目前面临的机会 面对严酷的通货膨胀,面临着存款可能的大幅贬值,合理理财是必须的。目前可能的机会就是投资黄金、房产与股市。 黄金随同石油经过几年的上涨已到高位,但仍能发挥其保值功能(即使下跌,短期也不可能达到通货膨胀贬值水平);房价目前尚下调不多,预计还有一轮较大幅度的下调,但由于物价的飞涨,不要奢望下调到2003年的价格。 黄金十年是否还存在,股市是否就此永远走熊?一般有通胀无牛市之说,其意思是在通货膨胀期间,受物价成本上涨的影响,受经济紧缩的制约,企业效益大幅下降,不支持股市、房市上涨。然而,回顾我国股市二十年的历史,每轮大牛市都是深幅下跌后,受政策刺激形成的,并没与经济周期同步。在股市经过深幅下跌的情况下,在热钱大量涌入的情况下( 银河证券报告称热钱正加速流入 直冲A股而来), 在管理者正积极解决大小非的情况下,或许,股市可给投资者带来最大的回报!
个人分类: 证券投资|3946 次阅读|0 个评论
反对引进外资之八:丢掉“市场换技术”幻想 访国防科工委秘书长黄强
huangwd99 2008-9-9 20:04
丢掉市场换技术幻想 访国防科工委秘书长黄强 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4/200806/43433.html 作者:陶春 2008年6月号 总第129期 【《华人世界》网综合报道】 黄强,曾任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首任院长。参加、组织、领导了运7-200A、飞豹、小鹰-500、ARJ21等飞机的设计工作,曾长期主持大飞机技术方案的论证。 记者:中国的大型飞机起步并不算太晚,运10是在1980年9月26日首飞,与发达国家相差也就十几年的时间。但为什么到今天还没能自己造大型飞机呢? 黄强:我们至今还在研究中国民机的发展模式,谈民机,要从航空工业谈起。我先谈谈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的经验教训。1951年4月17日中央决定组建航空工业。主要是前苏联帮助援建的,目的是修理飞机、制造飞机,飞机设计和研究技术对我们严格封锁和限制。我们老幻想能够学到研究和设计技术,可始终没有成功,自己又没有下决心搞,教训很深刻。 另一个原因是,航空工业没有充分地珍惜和集中一批宝贵的专家,如,徐舜寿、黄志千等,没有多听他们的意见,发挥他们的作用,航天就有一个钱学森等专家的班底。一些行政领导对科研不了解,航空研究院(六院)被解散了,部院结合创新能力受到影响。虽然我国航空工业也经历了几次改革,但都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摊子大、底子薄、水平低、重复多、内耗重、效益差的局面。 记者:业内外在民机项目上长期存在各种争论,这说明了中国民机的发展实在要比预想的复杂困难得多。回顾我国民机的发展历程,您认为主要有哪些教训呢? 黄强:我们总结民机发展的经验教训,认识了客观规律,主要矛盾和问题在于:(1)以前缺乏科学的长远规划,战略目标迷茫不清,指导思想摇摆不定,基层单位体会不到国家意志。错以型号代替产业,一遇挫折就走极端。(2)产业布局分散,体制不健全。一个新型号就拉一支小队伍,另起个炉灶,低水平重复建设,造成有限的资源、不足的技术力量分散的局面。(3)本位主义左右大局,浮躁求成。长期存在的四大争论(干线机与支线机之争、依靠国际合作与自力更生为主之争、东西之争、干事与说事之争),干扰国家的正确决策,一次又一次痛失机遇。(4)没有形成民机研制的能力平台,创新机制不健全,长期被动跟踪研究多,创新少,原始创新更谈不上。预研不足,技术推动乏力,常处于不立项没钱干,一立项又十万火急,来不及的尴尬局面。 这几十年来,中国在民机道路上大胆探索和不懈努力,总结这些经验教训,我们可以得到很重要的启示:1.航空工业是战略性高科技产业,对民机研制的长期艰巨性应有足够的再认识,国家科学地制定了中国民机产业发展战略规划,要长期坚持不动摇。型号研制不等同于产业的发展,飞机型号一旦慎重立项、研制,不可半途而废,决策不可多变。 2.丢掉幻想,坚持自主创新,市场和金钱换不回来航空工业的核心技术,国外引进和转包生产不可能形成自己的民机产业。3.航空工业是典型的军民结合的产业,应在充分利用国家对军机研制长期投入形成的宝贵资源和平台的基础上,来发展民机产业,否则这种浪费是巨大的,更重要的是错过了机遇期。4.应有稳定的政策和法规长期扶持,实事求是地允许民机有一个成长、成熟的过程,鼓励航空公司购买国产飞机。5.发展民机应采用新的体制,更好地整合利用现有资源,发挥市场经济的作用,由市场主体,运用市场经济的手段(如股份制、民营化等),来体现国家的意志。6.民机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之一是:政府支持,企业自主,创新超越,持之以恒,系列发展,商业成功。7.下决心建设与中国民机发展战略规划相适应的民机研制能力平台。 8.军机是本国化产品,民机是国际化商品。民机从技术成功到商业成功有一个艰难的过程。 9.民机项目是战略意义重大的国家级工程,高新技术密集、投资大、周期长、风险高、涉及面宽,必须由国家统一部署,纳入整个航空工业的发展规划,打破地域和集团的分割,集中全国的力量攻关。 记者:您刚才强调要尊重民机产业的客观规律。这个客观规律是什么? 黄强:对民机和民机产业的客观规律要研究、要了解和再认识。民机非常难,要求安全性、先进性、舒适性、经济性、环保性,五性合一,达到任何一个目标都需要一大批的技术创新作支撑,军用飞机和民用飞机是不同的,军机是国内预订的产品,民机是世界竞争激烈的商品。客观上有一个长期积累和成熟的过程,但我们现在没有这个过程。另一方面,技术成功不等于商业成功。飞机首飞,只是研制的重要一步,后期需要大量的适航验证。要建立庞大的服务体系,使飞机在世界各地随时随地能够飞起来。飞机的研制、技术服务体系、市场的开拓能力,这三位一体。技术成功很难,从技术成功跨到商业成功还有一个很高的台阶,更难。虽然很多人都在谈论飞机,我们对飞机的复杂性、艰难性需要再认识。民用飞机的技术和市场门槛极高,是国际竞争激烈的商品,与整个国家科技水平和工业基础密切相关,适航审查管理是民机不同于军机的特殊要求。 记者:当前,我国民机产业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是什么? 黄强:我认为,对于民机产业发展模式的关键影响因素而言,首要的就是产业发展所处的环境,如何获得良好的发展环境,政府的角色至关重要,这需要国家战略规划。其次,就是合理的产业布局。第三,领头企业的竞争力决定了产业的竞争力。第四,是自主创新体系。这四个关键因素解决好了,就可以提升我们的研发能力、制造能力、营销能力、服务能力,这是民机产业获取竞争优势,顺利实现产业化,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我们是从修理飞机、制造飞机起家的,长期被动跟踪研究多、自主创新少,原始创新就更谈不上了,没有形成创新体系。现在我们的问题是重生产、轻科研;重设计、轻研究;预研严重不足,还没有建立适航研究、教学、人才培养和适航验证、审定,持续适航等完整的体系。(作者为《学习时报》社记者)
个人分类: 转载|1142 次阅读|1 个评论
反对引进外资之七: 出让市场换来了技术进步?
huangwd99 2008-9-9 20:01
出让市场换来了技术进步?──对中国引进外资策略的分析 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4/200806/42781.html 陈 漫(北京大学经济学硕士) 岳健勇(上海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 一、 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策略 二、引进外资过程中的两个幻觉 【注释】 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中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金额仅次于美国,居发展中国家之首。截至2002年9月底,中国已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14,796个,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347.80亿美元,在华投资的国家和地区已超过180个,全球最大的500家跨国公司中已有400多家来华投资。 外资的大量流入给中国带来了可以看得见的利益:首先,增加了国内总产出、出口、税收和就业;其次,提高了国民和国内企业的市场竞争意识,推动了中国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然而,过去20多年的实践表明:迄今为止,中国通过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来推动本国工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成长的策略却成效不彰,实施以市场换技术战略的结果是中国单方面出让了市场,而国内产业的成长却日益减缓。随着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为主体的外商投资企业对中国本国工业的竞争优势将更加突出。 一、 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策略 1992年中国政府正式提出了以市场换技术的战略,为此修改了《合资企业法》,允许外方控股并出任董事长。在中美市场准入谈判中,中国政府承诺将大幅度降低关税及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中国市场的巨大吸引力和市场准入条件的放宽,激发了外商投资中国的热潮,西方跨国公司对华投资速度明显加快,1992至1997年,中国实际利用外资的金额增长了3倍多。在这一时期,中方坚持在合资企业中的控股地位,力图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日资在西方国家的对华投资中比重最大,投资的领域最广,但日资企业限制技术转让的意图十分明显;而美资企业由于技术创新能力强,技术转让相对积极。外商直接投资的大量进入,对中国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见表1)。但是,从1997年10月以来外商直接对华投资开始下滑,一是因为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了世界经济,二是相对于国内消费结构的变化,中国利用外资的结构面临较大的调整。由于中国制造业的开放程度已经较高,外资对低技术制造业的投资出现下降趋势。1999年外商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从1994至1995年的20%的高水平下降至10%的低点,此后几年一直如此。 截至1999年,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投向是,工业占59.6%,房地产公用事业占24.4%,农林牧渔业仅占1.8%,交通运输及科研、技术服务业合计仅为2.8%。在对第二产业的投资中,加工工业又占较大比重;这类企业大多是港台的中小资本,在各种优惠政策的刺激下大量使用国内廉价的土地、劳动力、能源和原材料,其中不少企业在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一带从事原料药、化工和塑胶制品的生产,对环境的污染十分严重。但这类中小型加工企业主要是出口导向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较少争夺国内市场。日本和欧美的跨国公司则主要瞄准中国的国内市场,它们大量投资机电、日用化工、轻纺等高利润的传统行业,产品销售额在国内市场上的比重增长迅猛。电子及通讯设备类的外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已处于绝对优势地位。 事实证明,1992年中国实施以市场换技术的战略其实并未获得成功。外商大企业力图通过大规模投资取得在新兴产业和高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并依靠巨额资金和技术投入形成了竞争优势,对中国本国工业筑起了难以克服的产业进入障碍。目前,外商直接投资中的外资控股和独资企业数目迅速上升,独资和控股经营已成为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形式。在一些技术密集型的新兴工业领域,外商独资的比例越来越高,超过1亿美元的大型投资项目的数量增加较多。从2001年开始,外资企业加快了向中国转移制造业的步伐。值得注意的是:跨国公司向中国转移的制造业大多处于价值链的低端,中方参与生产的只是价值链中技术含量低、适合大规模组装的部份,这种移植的制造业完全受制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发展的基础十分脆弱,很难孕育出现代化的中国产业。 在中国以合资方式引进的技术中,属于硬件技术的成套设备的进口占了绝大部份,技术许可和技术咨询服务等软件技术引进的合同数量和金额很小,所占比例不超过20%,反映出中国企业普遍存在技术依赖心理,这样掌握着核心技术的跨国公司就很容易将合资企业改造成它们的最终产品装配线。由于引资工作多在政府的干预下进行,政府和企业行为的短期化在引资中就表现为重表面而轻实质,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严重不足。中国用于消化吸收引进技术的资金只占技术引进资金的三分之一,而日本、韩国的情况正好相反,用于消化吸收的资金三倍于技术引进的资金。对于许多地方政府来说,引进外资的目标日益模糊,甚至引资本身成了目的,从而造成为开放而开放、为引资而引资的局面。中国不少企业未能通过合资消化、吸收先进技术,无法逐步形成自主研制开发能力,即便是在员工素质、信息等基础条件最好的上海也不例外。 外资方采取的一系列技术保护措施与上述国内因素相互作用,在遏制中国产业技术进步的同时,完成了对中国的技术控制。 首先,由于技术是重要的无形资产,跨国公司为保持竞争力,往往将技术通过内部市场转让给其占有控股地位的子公司,对转让的技术、尤其是核心技术采取严格的保密措施。被转让技术的先进性与跨国公司在子公司持有的股权比例往往呈正相关,当跨国公司不具有股权优势时,经常只转让二、三流技术,这样不仅得以延长其产品生命周期和技术专利期,适应了引资国对适宜性技术的需求,又通过技术垄断和品牌控制等手段掌握着对企业的实际支配权。 例如在中国的汽车合资企业中,上海大众、北京切诺基和广州标致均系中方控股,中方也确曾希望通过合资提高自身的研制开放能力,但在合资企业内部的管理分工上,外方掌握着最关键的技术和营销,而且外方的技术经理拒绝配备中方副手(如上海大众),中方则分管人事、法律等事项,根本无缘接触到技术的内核。在这样的技术控制和管理体制下,合资企业很难避免沦为跨国公司装配厂的命运。显然,跨国公司向其全球的子公司转移技术,是出于加强其全球竞争力的战略考虑,并无意于向东道国的相同产业外溢技术,甚至在转让技术的同时,还附以限制再转让等合同条款,令东道国实现产业技术进步的愿望落空。 其次,外商在华企业的技术开发和转让完全服从于母公司的全球战略,基本上在跨国公司的母公司或其部份重要的区域中心进行,并且处于跨国公司内部严格的技术保密制度的控制下。在华的绝大部份跨国公司的子公司并不设立研究与开发部门,个别设立的也是出于子公司所在市场的特殊需要。例如,微软(中国)有限公司设立技术研发部门的目的,是便利其就近挖掘人才从事中文汉字系统的研究,与中国的其他企业争夺市场和人才。跨国公司的母公司不但紧紧控制着技术的开发和转让,还在合资企业内部竭力弱化中方原有的技术开发部门,将其职能从研究与开发(RD)削弱为技术支持(Technical Support),即解决现场技术问题。 研究与开发与技术支持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层次,前者从事核心技术的基础性研究和产品的更新换代,例如汽车的发动机、底盘和外形设计等;而后者主要从事排除生产线的临时故障,以维持生产的正常运转。研发职能的弱化使合资企业的中方逐步丧失独立的设计开发能力,在技术开发上完全依赖于外方。在中德合资的上海大众汽车公司,中方与德方合作近20年仍未能形成自己独立的研制开放能力,最终只好寻求新的合作夥伴,与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合作生产新型汽车。 第三,在华跨国公司严格控制核心技术,能与中方共享的大多是一般操作技术(如设备使用技术)和组织技术(如工艺流程、销售网络的组织),合资企业的中方主要从事劳动密集型的最后装配工作,既掌握不了核心技术,更与技术开发无涉。外商独资企业不允许中国员工随意接近核心技术,甚至对中国员工采取了比在其母国更为严厉的防范措施,通过管理制度确保跨国公司在价值链分配上的绝对优势。例如,占据中国无线寻呼机60%以上市场、生产基地设在天津的美国摩托罗拉公司,其产品的核心部份(集成电路板)和主要部件来自母公司和其他海外生产基地,中方只负责完成最后的装配。近几年,摩托罗拉终于准许天津的一家军工企业为其生产无线寻呼机上的链条,作为摩托罗拉生产供应链中微不足道的一员。 第四,在缺乏股权控制的情况下,跨国公司在保持技术优势的基础上,从市场预期(由此控制生产规模)、品牌和知识产权,到生产、质量体系的审核认证对企业进行实际控制。与港澳台两头在外的企业不同,跨国公司投资的基本动机是占领中国市场,而不是帮助中国扩大出口,进入国际市场。而开放初期中国外汇短缺,因此普遍要求产品出口,但外方靠对生产标准的控制和对所供应零部件的高作价,使产品的技术缺口和高成本无法支持出口,上海大众和北京吉普是最典型的例子。 而且,中方零部件国产化的努力受到生产规模和质量不稳定(包括难以紧随外方产品的更新对零部件同步更新的技术要求)、以及外方把持对我部份关键零部件质量认证的制约,令国产化的成本和难度加大,替代能力被削弱,从而使零部件的国产化始终滞后于合资企业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产品因而也只能主要面向国内市场。跨国公司从零部件供应中足以攫取比正常分红高得多的收益,同时又控制了投资额,故意使生产规模远远达不到合理水平,这既能延滞中方的国产化进程,迫使合资企业远离国际竞争水平,又能利用中国政府对国内市场的保护,确保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甚至同时与国内多家行业内企业合资,用相同手法占据国内市场,实现寡头垄断,最明显的例子是中国的汽车工业。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汽车工业普遍与外资实现了合资或合作经营,但直至20世纪末,尽管中国汽车总产量已占到世界的第9位,却几乎没有出口能力,1999年出口各类汽车(含汽车底盘)10,095辆,其中轿车仅326辆。国外品牌和核心技术占据了国内轿车生产的绝对份额,轿车生产已出现明显的寡头垄断。 以市场换技术的战略未能促进中国产业结构和工业技术取得显著进步。尽管在2001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升至世界第6位,但中国的制造业在规模、劳动生产率、制造业结构(装备制造在整个制造业中的比重)以及本国产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等方面与发达国家仍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工业化首先是制造业的现代化,其标志是本国的产业必须具备世界一流的的技术创新和技术输出能力。虽然十几年来外国对华直接投资不断增长,社会总投资(包括外商直接投资的大部份)集中在第二产业,但中国的工业化迄今为止进展缓慢。1990年,中国三大产业在GDP中的比重为27:42:31,到了2001年这一比重调整为15:51:34,其中第三产业微升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的比重虽然拜外资企业之赐有一定增长,但第二产业的主体国有企业的绝大部份却经受不住外资企业的竞争压力而陷入经营困境,由此引起了消费市场的相对萧条和经济衰退 。 以市场控制为目的的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本国产业的发展既有带动和示范的作用,又对国内产业的成长构成抑制。外商直接投资中的西方跨国公司在资金、技术、企业管理和竞争手段上表现出极大优势。首先,他们专门找行业内的知名企业谈合资合作并争取控股,然后展开一场对合资企业里中方或行业里中资企业的品牌收购战。许多历经数十年辛苦经营创下的国内著名品牌纷纷被外资企业的品牌所取代,随后外资品牌通过原国产品牌的信誉和销售渠道不费吹灰之力就大举进入中国市场。有些国内企业甚至主动出卖自己的品牌,将全部市场拱手让与外资。这种结果既有中方在对外合作中经验不足的问题,例如忽视无形资产,不懂得品牌管理在培养企业竞争优势方面的重要性,也有民族自卑心理作祟、崇洋媚外的原因。在中国企业寻求合资的过程中,国有资产由于腐败等诸多原因流失十分严重,这更强化了外资对企业的实际控制。在一些大型合资项目中,外方利用中方的资金短缺,通过不断追加投资取得了控股地位。由于外商投资企业控股趋势的增强,外资在中国部份行业中的垄断优势开始形成,比如,在橡胶、啤酒、洗涤用品、制药等行业已完全取得了垄断地位。 二、引进外资过程中的两个幻觉 中国政府热衷于大量引进外资是基于两个幻觉,一是外资效益好,可以增加税收,二是可以为中国提供大量建设资金,借鸡下蛋。事实证明这只是两个幻觉而已。 首先,引进外资对国家税收的贡献与其利润不成比例。在引进外资的过程中,设备和零部件作为外商直接投资中实物投入的一部份被列入东道国的海关统计,外商投资者惯用的手法一是转移定价(Transfer Pricing),也就是高进低出,向中国输出高作价的二流设备和后续供应的零部件,在设备投入运行形成生产能力后,以低价将有价格竞争力的出口产品纳入其全球营销网络,暗中转移利润,逃避中国的税收。据国家税务总局官员透露,90年代后期,跨国企业平均每年逃税高达300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去年财政收入的1/30。国家税务总局反避税工作处处长苏晓鲁认为,目前国内已批准成立40多万家外资企业,相当数量的外企通过各种避税手段转移利润,造成帐面上大面积亏损,亏损面达60%以上,年亏损金额逾1,200亿元。而国家税务总局的抽样调查则显示,1/3的亏损外企属于经营不善,而60%以上的外企存在非正常亏损,虚亏实盈。有专家指出,目前外企主要避税手段是转移定价,占避税金额的60%以上 。外资企业避税的另一手段是用内销产品的高价来弥补外销的利润损失。由于中国长期以来给予外商投资企业种种税收优惠,外资企业所得税的实际负担仅占企业利润所得的8-9%,不足内资企业的三分之一 。许多外商投资企业的生产率普遍高于中国本国企业,但税收贡献却比后者相对要低得多(见表2)。 广泛地给予外资企业税收优惠不仅造成财政收入的流失,而且削弱了政府调控资源配置的能力。根据世界银行测算,1995年,中国对外商投资企业因实行税收优惠政策而损失的财政收入约占GDP的1.2%,即约合人民币660亿元。假设税收优惠能使中国因此多吸收10%的外资,则大约每多吸收30亿美元,需付出50亿美元的代价。 由此产生了两个后果:一方面,外资毋需使用先进技术即可加强市场竞争力,从而削弱了外资采用先进技术的动力;另一方面,促使内资外逃,变换成外资身份再流回国内,以便享受税收优惠 。显然,外资企业在税收上长期享有超国民待遇,严重不利于国内产业的生存与发展,降低了经济的整体效率。 另一个幻觉是引进外资越多越好,真是这样吗?波兰经济学家米哈尔卡莱斯基(Michal Kalecki)曾于1966年用模型 对此作过研究。他假定某国每年需100单位的外商直接投资,投资的利润率为15%,其中10%汇出境外,另5%用作再投资;那么,6年后总投资必须翻一番,才能平衡利润汇出不断增长的外汇支出压力,维持100单位的净外商直接投资量。利润汇出是在历年外资累积和当年新增外资的基础上形成的,一般来说,必然保持不断上升的趋势。从中国引进外资的实际情况看,今后持续保持每年两位数的引资增长率不易做到。假定从今年算起,此后每年的引资总额不变,9年之后利润汇出将超过外资流入,净投资量将转为负数;若利润汇出额超过贸易顺差额时,国际收支的经常项目将产生逆差,如果外资流入净额再低于每年偿付外债本金额,外汇储备将会下降。 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中国工业的发展壮大,这就要求政府在发展战略、产业方针和制度保障上相互协调,彼此促进,为本国工业的成长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然而,由于急功近利的发展主义指导思想的影响,吸引外资的目的和手段本末倒置。在国内储蓄节节攀升、银行存贷差不断扩大,以及对外贸易保持长期顺差的情况下,仍竭尽全力引进外资,结果并未达到通过参加国际分工、引进外资获取国际先进技术,从而增强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目的。 【注释】 据新华网和外经贸部网站的相关资料。 在1998年至1999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国外媒体有关中国企业倒闭和中国经济即将衰退的报导屡屡出现,如1999年2月22日美国《商业周刊》登载的长篇报导China: What's Wrong?就对中国市场的实际和潜在规模极表怀疑。 见报导国家税务总局:跨国公司每年逃税300亿元,《中国贸易报》,2002年7月8日。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中国工业发展报告(2001)──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工业》,第453页,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年6月。 程恩富,中国外资政策亟须调整,《国际金融报》,2002年5月24日。 左大培,外资企业税收优惠的非效率性,《经济研究》,2000年,第5期。 转引自崔之元的扩大内需是一场深刻的革命,1999年。见崔之元个人网页: http://web.mit.edu/afs/athena.mit.edu/org/p/polisci/www/faculty/Z.Cui.html
个人分类: 转载|1190 次阅读|0 个评论
反对引进外资之六:转载----外资对我国企业兼并控制概况
huangwd99 2008-9-9 18:56
第二篇文章:何必:《中国民族产业,丧钟为你而鸣》 外资对中国企业的大兼并与大收购 ----外资对我国企业兼并控制概况(资料) 国家发改委体改所国有资产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高梁 整理 2007年6月 当前,大量外资涌入国内,在给我国经济发展注入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外资已经从最初的合资合作演变到了越来越多的收购、控股各个行业的龙头骨干企业,从而构成垄断,控制我国的经济,直接威胁到相关产业发展和经济安全。 引进外资总量过大,对国家经济安全带来长远威胁 1993年以来,外资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年增率达12.25%。十五期间,外资企业工业增加值年增30%,缴税年增22%,进出口年增34%。 至2003年,外资企业达23万家,占国内企业总数3%,市场占有率30%,工业增加值占全国28%,纳税占税收总额20%,出口占出口总额55%,雇佣员工2350万,占全国非农业劳动人口10%。 其中,东南省份2004年人均FDI为128美元,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是中部地区的7倍,西部地区的25倍。浙江、江苏、广东等东南省份,外资企业占该地区工业资产总值的43%。各地竞相出土政策,出现了经济高速增长、招商地价下滑的奇事。苏州的土地开发成本为每亩20万元,招商挂牌地价为15万,昆山工业用地的价格2001年为9.5万元,2003年年降到6万,周边沪宁杭地区也将工业地价压到5-6万,长三角到处搞 零地价、送厂房、银行1:1配套贷款、五免十减等割肉竞争,成为所谓地区竞争力的实质。 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外资对本国市场控制率提高,意味着本国生存空间相对缩小,对本本国企业的成长形成强力竞争和扼制。按国际通行的外资市场控制率警戒线标准(通常为20%,一般行业为30%,少数竞争性行业50%)来衡量当前外资对我国产业市场控制率,则亮起红灯的行业已经很多。 一位营销专家说:品牌所占的市场份额是决定因素市场份额越大,影响力就越强。当一个品牌在市场上占据了一半以上份额时,它便占据了主导地位,以至于使竞争对手赶超它是几乎不可能的。卖一个或几个企业,其影响还不至于让刻骨铭心,而卖掉整个行业才是对中华民族犯下的无法弥补的过失。 据世界银行对中国120个城市的12400家企业的调查,2006年外资企业在中国投资回报率高达22%,比私营企业高3个百分点。需要提起注意的是,据税务总局调研,外资平均税负(占销售额比重)为11-12%,比私营企业略低(私营企业没有税收优惠,但漏税较多),是国有企业的一半,所以这一高效益不值得夸耀。 外贸主导型的发展和外资在华势力的同步扩张,使我国在国际产业链中愈益处于单纯的打工者地位。2003年中国出口53亿双鞋(等于为全球每人生产一双鞋),而中国企业获得的利润仅仅是总利润的20%,其余80%的利润被拥有品牌和销售渠道的发达国家厂商所获得。所有代工、贴牌、三来一补的工厂实际上都处于这一境地。 在各国争相搞出口导向的竞争中,中国的出口产品的实际价格不断降低,进口产品价格不断上升,这被认为是贸易条件恶化的典型症状。2002年日本对华出口产品价格比1990年上升了3%,而对华进口产品价格则下降18.4%。仅此一项,日本每年节省近200亿美元。 这一分工格局也深刻影响了我国资本和劳动收入的比重。据有关分析,1990-2003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中劳动报酬份额,从24%降到11%。中国保持了20多年的经济增长,但实际工资增长的速度十分有限,至今平均工资水平只有美国的4%,和1978年相同。显然,这社会收入分配格局的形成,是由发展模式所决定的。 我国被融入全球低端产业及制造环节,充当世界打工的轮廓已逐步显现。这显然不是我们要建设的小康社会的目标。 西方跨国巨头正加紧对中国重要企业的控制 进入21世纪,我国承诺对WTO的承诺,大幅度放宽对外商在华投资的有关限制,如持股比例、转让技术等附加条件等。再加上资本市场的日益开放,给外资在华并购我国重要行业、企业提供了诸多方便条件。来自各方面的报道都说明外资对我国重要企业的并购,成为在华扩张延伸的日益重要的手段。当然,这些报道并不完全,来自官方的数据,则过于笼统,无法与其他数据来源印证。 据有关报道,2003年前,外资在中国并购仅占它们在华直接投资总额的5%,2004.1-2006.6,这一比例突然上升到63.6%,增加了近12倍;一家境外的金融与商业顾问公司Grant ThormtonCorporate Finance的一份报告显示,从2005年7月到2006年6月间的一年中,有价值140亿美元的中国内地公司为境外企业所并购。在参与并购的这些外企中,来自美国的企业排名第一。 根据这份报告,2005年,共有266家国际企业收购中国内地公司,与2004年268家的数字基本持平。但交易金额却增长了52%从90亿美元增加至140亿美元。在众多收购案中,以高科技产业收购宗数最多,但金融业所涉及的交易金额最大。美国公司占据这些收购案的总值约54亿美元;其次是英国,收购总值约34亿美元的收购案。新加坡是中国企业的第三大外来收购者,2005年7月到2006年6月底的总值18亿多美元的收购案。 2006年1-11月,中国(包括港澳地区)并购交易总量1234宗,同比上升30%,交易金额487亿美元;在装备工业,靓女先嫁、引进外国战略投资者的改革思路,正在严重威胁我国战略产业。由于目前国家对出售国有资产缺乏统一标准和完善的机制,地方各级政府为了各自利益,往往从小局出发,为获得短期回报,把一些经营得比较好的合资企业或国内企业出售给外商,拱手让出国内市场和未来的收益,造成国有资产变相流失,更使我国对战略产业、骨干产业的主导权、控制权不断受到侵蚀。 威胁不仅仅来自战略或骨干产业。下文主要是根据公开报道所披露的诸多产业,在挟雄厚资本、打着帮助国企改制、引来先进技术管理等招牌、由华裔专家协助攻关开道的各路外资,在涵盖了食品饮料、轻工家电、建材化工、装备制造等国民经济各行业,对各行业排头兵企业的收购浪潮。这一潮流正在被主流经济学所赞美鼓吹,被一些政策制定部门所鼓励。 理论和政策的根据是现实。任何真理跨过一步,就可能成为谬误。试想,如果对各行业的这种无孔不入的外资并购,如此放任下去,终有一天,我们会发现,所有行业的主导企业都将被外资控制,中国人在自己的土地上,已经没有能力对任何一个行业和市场拥有发言权。国家的经济政策将失去根基,包括反垄断政策和价格调控,包括行业技术进步和产业鼓励政策。这样国家尽管可以拿到税,但宏观调控权力将被架空,甚至金融调控权也被消融,大量利润外流。总之,国家的经济主权将丧失殆尽。 正如一位行业专家所警告:中国人应该意识到保护本民族利益的重要性。中国经济发展的成果落入谁手?已成为今天经济理论的最大问题。控制自己的产业资源,是一个大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应该做到的。买办经济能得到繁荣,却不会得到尊严。 案例整理: 造纸行业 我国造纸企业约3600家,产量5600万吨(2005),近10年来,生产和消费均以10%以上速度增长,产能占世界10%,消费占世界14%,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多数企业资金短缺、技术装备和原料均严重依赖国外,低档产能过剩,高档纸供不应求。 从上世纪90年代起,国际纸业巨头如芬欧汇川、斯道拉恩索、印尼金光集团等,纷纷以合资或直接投资的方式进入中国市场。如2005年,国际纸业和太阳纸业在兖州共建合资公司,投资1.6亿美元上30万吨液体包装纸生产线,华泰集团2006年与芬兰斯道拉恩索在山东东营合资建设年产20万吨的高级超压纸项目等。 CVC并购晨鸣案:晨鸣纸业集团为中国纸业龙头企业,原为寿光造纸厂,产能0.6万吨,1997年在深交所上市,现总资产112亿元,拥有山东、武汉、江西、吉林、海拉尔等十几处生产基地,2005年纸产量210万吨,销售收入170亿元,连续11年保持全国第一,为中国企业500强和世界纸业50强。2006年5月,美国CVC(花旗集团与亚太企业投资管理公司共同成立的投资管理公司,管理私募基金27亿美元)与晨鸣签署了战略投资意向书,向CVC非公开发行10亿A股,募集50亿元,CVC将持有晨鸣42%股份,超过寿光国资局成为第一大股东。同年9月,此意向取消,改由国家开发银行牵头组成银团申请60亿元长期项目贷款。 日化行业 洗涤品:全国四大年产8万吨以上的洗衣粉企业,3家被外资收购。 美国宝洁利用其品牌优势和税收优惠,基本上挤垮了国内洗涤品企业,国内十大民用洗涤剂品牌几乎全军覆没。仅飘柔、海飞丝、潘婷、沙宣四个品牌,就占有60%以上的国内市场,超过了国际公认的垄断线。宝洁每招收一名员工,就意味着中国原洗涤剂企业有2~3名员工下岗。 在日化行业的合资中,外资通常利用中国企业原有的生产线和营销渠道,为外资品牌打工,同时冷落中方企业原有品牌。1994年初,联合利华取得上海牙膏厂的控股权,并采用品牌租赁的方式经营上海牙膏厂中华牙膏,外方口头承诺自己的洁诺牌和中华牌的投入比是4:6,但并未兑现,中华牙膏多年为联合利华贡献8亿到9亿的销售额。 中国著名商标美加净:该品牌原占有国内市场近20%,1990年,上海家化与庄臣合资,美加净商标被搁置。跨国公司向上海家化投入巨资,实际上是将美加净逐出市场,为自己的品牌开路。上海家化的销售额从3亿元骤降至600万元。上海家化于1994年出5亿元收回美加净商标,但失去了宝贵时机。 化妆品: 法国欧莱雅正在快速占领中国市场。2003年该公司收购小护士,2004年收购羽西。在彩妆领域排名第一,在护肤领域完成两次并购后名列第二。中国化妆品市场的竞争已形成外资主导的局面。 跨国公司占据国内高端市场后,正在向中低端品牌发展,冲击本土企业。如联合利华从2005年加强二三级城市的布点分销。宝洁将飘柔、汰渍等产品大幅度降价、大力在全国推销玉兰油。欧莱雅收购小护士之后正寻找合作伙伴开拓三线城市和农村市场。美国雅芳和日本资生堂等也蠢蠢欲动。  2007年2月,作为全国护肤品行业第一的北京大宝,在北京产权交易所挂牌出售全部股权(北京三露厂国有股83.42%,职工持股会16.58%),3月与美国强生签订了转让全部股权的合同。2005年,大宝销售额为7.8亿元(占全国市场1%),在国内护肤品企业中排名第一,这样,强生就拥有了大宝遍布全国的二、三线营销网络。   化妆品企业淘汰率很高,两年前全国有5000多家,现只剩3300家,2005年外资化妆品企业有130多家,占有国内40%的销售额和80%以上的利润(外资企业销售利润率为10%以上,内资企业仅2-3%)。目前活跃于市场的本土品牌还有隆力奇、拉芳、丁家宜等20余种,随着外资企业瞄准三、四线城市,国内品牌的空间将进一步受到挤压。 制药: 华药集团:国内最大抗生素生产基地,2004年销售收入78亿元,居全行业第二。2005年落到行业第四,亏损2千万元。公司陷入债务困境。2004年进行股权改革。将所持有的上市公司华北制药4.07亿股国有股折10亿元,另5820万国有股以2亿元卖给荷兰DSM(欧洲最大的原料药生产企业),一并抵偿所欠华北制药债务。DSM遂获得华北制药7.4%股权。2007年2月DSM再用3500万美元购得华北制药25%股权;另出资1.06亿美元与华药集团的青霉素和维生素业务合作成立新公司,占49%股权。DSM成为华北制药第二大股东。 哈药集团:2005年,香港中信资本、美国华平投资集团联合投资获得控股权(?)。 盖天力:2006.10,拜耳医药保健(BHC)与我东盛科技之启东盖天力制药公司签署协议,以10.72亿元收购后者的白加黑感冒片、小白糖浆、信力止咳糖浆等业务和相关资产,收购金额10.72亿元(1.08亿欧元),东盛科技仍保留部分西药OTC业务。此为医药领域最大外资并购案。 2007.2,住友商事株式会社和住友商事(中国)有限公司分别购买河南天方药业集团16%和4%股权。天方药业由此从国有股份企业变为中外合资企业。(目前国内大部分医药企业都是外资控制的合资企业?) 小五金电器: 法国SEB并购国内压力锅老大苏泊尔: 苏泊尔品牌销售额占压力锅市场40%。2005年全国炊具行业销售额50亿元,2006年上半年苏泊尔主营业务收入达5.7亿。苏泊尔拥有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等称号,评估品牌价值16.248亿元。 2006年8月,法国SEB(世界小家电的头号品牌)以2.4亿欧元,购得苏泊尔52.74-61%的股权(苏泊尔及相关公司以18元/股卖给SEB共2.5亿股14.38%股权;以同等价格向SEB增发4000万A股、要约收购苏泊尔4860-6645万股),控股苏泊尔。 中国五金制品协会烹饪炊具分会的8家副理事单位中的6家,如爱仕达、沈阳双喜等,2006年8月发布声明,反对苏泊尔并购案。他们指出:苏泊尔在炊具行业销售额已过20%,根据《外国投资者并购中国境内企业规定》:并购方在中国市场营业额超过15亿的和市场占有率达20%的,并购导致一方市场占有率达到25%或者一年内连续并购10家企业的,都必须向商务部和工商总局报告。苏泊尔的并购触及四条红线中的三条;一旦这种垄断式的并购成为事实,行业良性竞争格局将变为以价格战、广告战等先导的恶性竞争,国内许多企业破产倒闭,将造成大量员工失业。仅在广东彩塘镇一地,炊具五金小企业就有上千家之多。商务部对此案进行了反垄断调查后,于2007年4正式下文批准。 SEB与上海电熨斗总厂合资的教训: 上海电熨斗总厂的红心牌电熨斗曾占有47.4%的国内市场份额,1993年品牌评估价值达1.3亿元。 1996年4月,SEB与该厂共出资1650万元(SEB出资60%)组建上海赛博电器有限公司。公司董事会5人,法方占3个名额。法方利用控股权,把红心变成加工车间,高进低出,转移利润;利用中方多年积累的销售队伍和人脉资源,使SEB的特福、好运达品牌低成本打入内地数百个商场,并实行专柜分割,贬低红心品牌,把外方品牌定在高端。由于推广力度存在明显歧视,使红心的市场占有率锐减到20%。中方董事多次要求引进或开发新产品或被法方拒绝,处处掣肘,董事会议冲突不断,合资公司三年累计亏损3千万,财务报表年年获通过。最后中方被迫撤出。1999年,法方全面接手并将合资公司改为独资公司,留给中方一屁股烂账。 中方总经理(前上海电熨斗总厂副厂长)告诫那些正与外资谈合作的国内企业:不可轻易让外资控股。 双喜炊具销售总经理马德桃:并购之初,外方先充分掌控被并购品牌的渠道等优势资源,嫁接自己品牌,之后就雪藏国内品牌,利用国际品牌的溢价能力,通过品牌错位,实现从高端市场到低端市场的上下通吃。通过垄断并购、品牌绞杀,外资用钱把国内企业固化在国际产业分工格局中打工者角色上。 南孚电池: 南孚的前身是福建南平电池厂,最初注册资本不到200万元,生产过糊式电池。1990年代中期,电池需求猛增,公司迅速发展。21世纪初,总销量超过7亿只,产值7.6亿元,利润2亿元以上,在全国有300多个销售点,占领了大半个中国市场,成为中国第一、世界第五大碱性电池生产商。 1988年,南平电池厂以280万元固定资产投入(40%股权)与福建兴业银行(投90万元,15%)、中国出口商品基地建设公司福建分公司(基地福建,20%)、香港华润集团百孚有限公司(基地福建的子公司,25%),合资组建南孚电池有限公司。1998年,根据《商业银行法》,兴业银行退出,将其所持15%股份卖给南孚全体职工出资组建的大丰电器。 1999年9月,南平市政府要搞产权改革、靓女先嫁,与中国国际金融公司挂钩。该公司下属鼎晖公司联合荷兰国家投行投100多万美元,摩根士丹利投400万美元、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1000万美元,与中方各股东在香港组建中国电池,四家外资股东共占49%股份,中方股东将南孚69%股份作为出资,占中国电池51%股份。中国电池遂对南孚绝对控股。 1999年,华润百孚炒金巨亏,将其持有的中国电池的8.25%股份出让,并将另外20%股份转让给基地总公司的另一子公司。2001年,该子公司将此20%股份以7800万转让给富邦控股,富邦控股又以1500万美元转让给摩根士丹利。 2002年,南孚在香港上市搁浅,南平市政府将持有的中国电池股权以1000万美元转让给外资股东。 数轮转让之后,摩根、鼎晖、新加坡投资等等外资以4200万美元的代价拥有了南孚72%的股权。外资意图将中国电池在海外上市,大赚一笔,但迟迟未能如愿。2003年,各外资股东以1亿美元的价格,将所持中国电池72%股份出售给美国吉列,净赚5800万美元抽身而退。吉列的金霸王电池进入中国市场十年,市场占有率不及南孚的10%。此时南孚在拓展海外业务,被吉列控制后即退出海外市场,一半生产能力被闲置,原总经理陈来茂黯然隐退。 2005年1月,美国宝洁集团收购了吉列公司。 一个处于巅峰期的行业龙头企业,被国人引为自豪的民族品牌,由于盲目引资改制,断送了自己的前程。南孚最大的失误是国内股东随意将股权卖给外资,让外资获得绝对控股的机会,结果陷入眼花缭乱的资本游戏,6年内被三次转卖,最后落到外国竞争对手的掌中。 南孚案例警示我们:跨国巨头主导的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不是那么好玩的。稍有不慎,就会被外国资本玩进去。对一个企业家来说,最大的失败则莫过于失去对企业命运的掌控。 饮料 碳酸饮料:国内原有的八大碳酸型饮料公司,已有七家被可口可乐、百事可乐收编,外资饮料已经占领我国饮料市场90%以上的份额,国内品牌仅剩下风雨飘摇的健力宝。 纯净水市场:法国达能公司垄断的势头咄咄逼人,并向乳制品和果汁市场渗透。 达能公司原名BSN,最初做玻璃制品,现在是欧洲第三大食品集团,主业是饮料、乳制品和饼干。2006年达能集团全球销售额140亿欧元,中国14亿欧元,计划2010年在华销售达20%。该公司将并购作为其扩大市场份额的基本和手段。 20年来,达能公司在中国饮料行业10强企业中,已收购娃哈哈39家企业51%股权,乐百氏98%股权,上海梅林正广和饮用水公司50%股权,深圳益力矿泉水公司54.2%(100%?)股权、汇源果汁22.18%股权。还在乳业收购了蒙牛50%股权,光明20.01%股权。这些企业都拥有中国驰名商标,是行业的排头兵。其中乐百氏品牌已基本退出市场。达能还有将中国豪门啤酒厂等收购后再高价卖出的案例。 达能在中国的经营业绩并不十分出色。2000年,达能收购中国饮料第二位乐百氏, 乐百氏1999年销售额达20亿元,并购后原领导班子很快走人,新领导不了解中国饮料市场,内部难沟通,经营方针僵硬,乐百氏品牌不断衰落,茶饮料、乳业产品已基本退市,原来国内销售量第一的桶装水不断萎缩。2005、2006年亏损均达1.5亿。企业大规模裁员。达能曾把深圳益力与乐百氏纯净水进行整合,效果也不好。 达能控股上海正广和后,硬性变更了董事会组成,获得多于中方一票的优势,控制了总经理任命权,从此,正广和的经营也每况愈下。   1997年,达能以不光明的手段控制了娃哈哈51%股权。娃哈哈掌门人宗庆后一直抵御着达能对经营的控制。双方约定:合资后娃哈哈的品牌不变、董事长不变、退休职工待遇不变、45岁以上职工不许辞退。但由于当时对股权、商标、品牌的意义认识不清,使得娃哈哈的发展陷入了达能精心设下的圈套。 事实说明,达能在中国并购企业后的惯用手法,是尽力取得对公司的控制权,清洗中方创业者,冷冻民族品牌。此后,光明和汇源在与达能的合资过程中,都不希望自己重蹈乐百氏覆辙。 光明牌鲜、酸奶均占有很高的市场份额。光明乳业上市前,达能持股3.85%,当时达能同意光明的两个品牌使用达能商标与外观设计(至2011年9月)。光明曾违约在别的菌种上也使用达能商标,达能一直不表示异议,等光明股改时才以违反协议为由,要挟增持股份,否则起诉。这样达能如愿以低于市价1/3的价格增持光明股份达20.01%,成为其第二大股东。 2007年2月,达能在汇源果汁IPO时行使优先认购权,将所持汇源果汁的股份由22.18%增持至24.32%。汇源随即行使超额配售选择权额外发行了6000万股,再将达能持有股份稀释到21.3%,华平、荷兰发展银行、香港惠理基金所持股份也相应稀释到8%。 达能强制收购娃哈哈的非合资企业: 1987年,42岁的宗庆后带领两名退休老师,依靠14万元借款,创办了娃哈哈公司的前身杭州市上城区校办企业经销部。今天瓦哈哈成为全球饮料业第五、中国第一大企业,在饮用水、八宝粥、乳酸奶的市场份额多年保持第一。2006年,中国的饮料市场达3000亿元规模,娃哈哈产量558万吨,营销收入187亿元(比上年增33%),实现利税32亿元(增48%),利润22.29亿元(增47%);全国铺货率70%。 1996年,娃哈哈上市未果,与香港百富勤投资合作,百富勤介绍了达能,三家出资4500万美元,组建5家合资公司,生产以娃哈哈为商标的纯净水、八宝粥等,商定娃哈哈占49%股份,达能、百富勤共占51%。但签约时,达能与百富勤使用了他们在新加坡共同设立的金加投资公司名义(娃哈哈事先不知情)。1997年,达能在境外悄然收购百富勤在金加的股份,轻易获得娃哈哈51%股权。 达能立即提出,将娃哈哈商标权转让给与其合资的公司,被国家商标局拒绝。 娃哈哈与合资公司签订了由达能草拟的商标使用合同,实际上是变相的商标转让协议。合同规定商标使用许可期限与合资合同一样长达50年,娃哈哈使用自己的商标须经合资公司董事会同意(中方将来可以使用(娃哈哈)商标在其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上,而这些产品项目已提交给娃哈哈与其合营企业的董事会进行考虑),等于剥夺了娃哈哈集团对自己商标的所有权。 尽管达能绝对控股合资公司,但娃哈哈与达能有约在先:合资公司品牌不变、董事长不变、退休职工待遇不变、45岁以上职工不许辞退。 由于达能不支持合资公司进一步发展的要求,特别是对口支援革命老区、贫困区、三峡库区,西部大开发等投资都受到制约,1999年,宗庆后建立了一批与达能没有合资关系的(职工集资)公司,同样使用娃哈哈品牌。2006年,非合资公司总资产达56亿元,利润10.4亿元。 2007年3月,达能根据商标合同,提出以40亿元收购娃哈哈所有的非合资公司51%股权。达能已经在中国饮料行业前三名实行控股,如果此项收购成立,达能将在该行业形成垄断。 此案突显了中国自主品牌企业的发展、外资对中国市场的垄断等问题。外资惯于利用中国企业急于发展的心理,在合同文本上设圈套。品牌是原则问题,不能轻易放弃自己的权益。达能的合资意在利用娃哈哈强大的营销网络,拿下销售网就可以垄断整个行业,即使有其他品牌出现,也会被它打垮。 引进外资是为解决资金和技术缺口,但娃哈哈与达能合资10年的经验说明,市场换取技术是一厢情愿,达能在资金上的帮助也不明显。目前国内的金融环境正在不断完善,但在现有法律环境下,资金扶持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尤其是企业与境外机构合作需加强引导,尤其要纠正无原则追捧外资的倾向。   上海梅林正广和饮用水有限公司: 该公司是上海桶装水行业老大,有悠久历史。2001年,达能以1.5亿元收购上海正广和饮用水公司50%股份。   合资初期,由上海梅林管理正广和。2004年,达能全面接手正广和的管理。原合资协议约定,总经理不能达到董事会设定的目标就必须离职,但达能接手后操纵修改了公司章程,将董事会成员设为7人,外方多一人;总经理一职由外方推荐(董事长和财务总监由中方委派)。从此达能牢牢掌握住了总经理的任命权。   达能在正广和的手法和娃哈哈如出一辙。合资协议规定中方必须将正广和商标使用权转让给合资企业,过去正广和要向集团公司支付商标使用费,合资后集团内的其他企业必须向合资公司交商标使用费。集团从此失去了正广和品牌,转为以梅林品牌产品为主。     2001-03年,正广和在上海桶装水市场占有50%以上的市场份额,营业收入1.58-1.65亿元,净利润388-1162万元。2004年达能接手正广和后,营业收入在1.62-1.69亿元徘徊,在上海的市场份额逐渐萎缩。 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委员、最高人民法院咨询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李国光认为:达能实际上已对中国的饮料业进行了垄断,严重违背了《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可以对达能进行反垄断调查,采取法律手段强行解除其垄断地位。 达能给我们最重要的教训是:都说合资可以带来外国先进的技术和管理,但中国本土企业能做到行业排头兵的程度,一定有自己独到之处,是外资学不了的。外资参股中国企业不一定能带来最好的管理。我们过于吹捧外资企业,又不善于总结自己在艰苦实践中获得的经验。过度的自卑就会成为崇洋媚外,走向反面。 第二,不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在和外资打交道时,必须牢牢保持自主经营权,敢于维护中方权益,否则后果必定不妙。尤其要重视对自主品牌的权益的保护,这是最可珍视不容轻言舍弃的企业主权,意味着捍卫独立自主的固有权力。 单位名称 所在地 企业性质 04年主业营业收入(亿元) 娃哈哈 浙江 有限 99.2 维维集团 江苏 股份 75.0 乐百氏 广东 外资 19.5 达能在中国大事记: 1987年,成立广州达能酸奶公司。 1994年,与光明合资建立两个项目持45.2%。 1996年,收购武汉东西湖啤酒54.2%股权,与娃哈哈成立5家合资公司获41%股权;收购深圳益力食品公司54.2%股权。 2000年,收购乐百氏92%股权。 2001年,亚洲参股光明5%。 2004年,收购梅林正广和饮用水有限公司50%股份。 2006年,达能亚洲增持光明股权达20.01%;持股汇源22.18%;与蒙牛建合资公司持股49%。 乳制品业: 蒙牛和伊利 伊利、蒙牛是中国最大的乳制品企业。伊利的前身是呼和浩特市回民奶厂,国有企业,最初注册资本40万元。在郑俊怀率领的团队拼搏下,企业迅速壮大。 蒙牛创办人牛根生,在伊利任职15 年(1983-1997),曾任伊利二把手。1998年离开伊利后创办蒙牛乳业,此后3年进行了增资、股改,实现初步的原始积累。2001年,伊利销售总额27.02亿元,蒙牛7.24亿元。  2002年,摩根斯坦利、鼎辉、英联三家外资联合对蒙牛投资,以2.16亿元增资2000万股,占蒙牛32%股份。一年后,外资以可换股债券形式再注资3,500万美元。2003-05年,蒙牛营业额保持了130-140%增幅,2004年主营收入72亿元,净利润3.19亿元。同年伊利主营收入87.3亿元,净利润2.39亿元。伊利的龙头地位受到挑战。2005年,蒙牛巨额融资成功,伊利高管出事,乳制品业的前二名巨头一度出现被整合的前景。 2006年12月,蒙牛集团与法国达能组建合资公司,蒙牛持股51%,达能49%,总投资8亿人民币。这是我国酸奶行业最大的国际合作项目。蒙牛表示已有遍布全国的分销网络,这是双方携手进军中国乳制品市场的良机。 麦肯锡对中国乳制品业的预测: 1、2010年,中国乳品市场规模达200亿美元,是2005年的2倍。 2、消费者收入提高和口味变化,以及零售业态的现代化,乳品业有可能出现整合风潮。 3、外资企业凭借在产品开发、品牌和渠道管理方面的优势,可以有所作为。 4、目前高附加值产品占乳品消费的1/4,未来5年,高附加值产品需求增速将达22-38%。 5、从现在到2010年,70%的收入将来自100个二、三级城市。 6、乳品分销分销方式将出现巨大变革,2010年通过现代超市网分销比例将达到2/3。 7、预计到2010年,现有1600家国内乳品企业,可能有一半被淘汰出局。 8、国内企业必须培养产品研发、品牌塑造、客户管理和营销方面的能力。 资料:外资背景下乳制品两巨头的较量 摩根斯坦利、鼎辉、英联三家外企对蒙牛的投资是通过特殊方式实施的。 2002年,三家外资公司在开曼注册中国乳业控股(简称开曼公司),持有蒙牛股份66.7%股权。外方共投资2597万美元(2.16亿人民币),持有开曼公司48980股B股,钱放在开曼公司;蒙牛管理层和呼和浩特原股东在境外注册了金牛、银牛两家壳公司,以每股1美元共购得开曼公司A股5102股。根据开曼的公司法,每A股有十票投票权,每B股有一票投票权。中方以5千A股对外方5万B股,投票权之比是51:49,股权比例则是9.4:90.6。开曼公司的外资系拥有蒙牛股份32.7%投票权(49%66.7%)。 开曼公司要求蒙牛2003年完成苛刻的经营目标,如完不成,蒙牛就拿不到开曼公司账上的2.16亿投资款,外方将持有蒙牛股份60.4%(90.6%66.7%),牛根生也要准备走人。如完成任务,A股可无偿转换为B股,外方投资2.16亿元换32%股权才成立。2003年,蒙牛完成了任务,在对赌中赢得第一个回合。 2003年10月,三家外资以3523万美元,购买蒙牛3.67亿股可转股债权,约定2006年6月可全部转股(0.74港元/股转股价),支持蒙牛上市。2004年6月,蒙牛乳业在香港上市,以3.925港元公开发售3.5亿股,IPO融资14亿港元。上市半年,外资系出手2.6亿股,回笼14亿港元。而外方全部现金投资仅6120万美元。 上市前,牛根生以象征性的代价从外资系获得获得上市公司4600万股,承诺5年内不跳槽、不新开设同类公司,外资系在10年内可随时以优惠价格增持公司股权。这样外资系可牢牢控制并鞭策蒙牛的管理团队。 据披露,蒙牛上市后,外资系和中方签了新的对赌协议:2004-2006,蒙牛盈利必须递增50%,否则外资系将没收蒙牛管理层及金牛公司7830万股,外方则无实质性义务。这意味着2006年蒙牛销售额必须达到120亿元。要达到这一目标,只有去收购竞争对手。 蒙牛的最大竞争对手伊利(上市公司)股权分散,真正有控制权的股东只有金信信托,持有伊利15%流通A股。如需收购伊利20%股权,约需6亿元。蒙牛2004年公布财务数据,净资产3.7亿元,长期负债率0.24%,现金15.5亿元。 2005年,金信信托以2.8亿元收购呼和浩特市政府持有的伊利2800万股国有股,这使外界敌意收购伊利成为不可能,但伊利领导层因涉嫌挪用公款出事。 数年来,外资以其资本实力和娴熟的资本运作技巧,使蒙牛的管理团队始终处于被动搏命的局面。伊利管理层则面对两难困境:或者坐以待毙被人收购,或者孤注一掷以求自保。 业内人士评价:在国内资本市场今日形势下,无论是以企业的所有权为代价助力跨国资本完成在中国的垄断布局的蒙牛老总,还是以公款进行MBO的伊利老总之间的博弈,没有胜者。这是中国企业家今天最大的悲哀。不得不承认摩根斯坦利的资本控制能力远远在中国企业之上。中国企业的产权改革之路竟然危机四伏到经不起失败的程度,失败后的中资甚至将丢失行业控制权。 蒙牛与伊利的教训终于使中国人意识到保护本民族利益的重要性。中国经济发展的成果落入谁手?已成为今天经济理论的最大问题。 啤酒行业: 中国人口众多,啤酒市场潜力巨大。2005年,中国啤酒产量达3061万千升,产销量连续四年位居世界第一。  啤酒业是外国资本巨头争夺的战场。1990年代,各外国啤酒品牌进入中国市场受挫,后改以参股并购方式。2001年起,全球所有知名啤酒商SAB、AB、英博、嘉士伯等,都进入中国,现已占领中国市场50%以上市场份额;目前有150亿元巨额外资参与我国啤酒行业的并购。国内绝大多数啤酒企业的背后都已有外资的身影。外资在中国企业内获得发言权后,正力图操纵企业,从幕后走向前台。未来中国啤酒市场有可能成为外资操控的皮影戏。 2001年,香港华润公司并购四川蓝剑啤酒公司。香港华润啤酒原被南非SAB(居全球啤酒业第二)持股50%,2002年SAB再以1亿美元增资华润啤酒,对其绝对控股。目前,华润啤酒在中国已拥有34个生产基地,产能超过500万吨,超越燕京、青岛,居中国啤酒业NO.1。 2002年,美国AB公司与青岛啤酒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协议:青岛啤酒分三次向AB公司发行1.82亿美元的定向可转换债券,7年内可全部转换成股权,届时AB公司在青岛啤酒中的股权将从4.5%增加到27%。 青啤是中国第一啤酒品牌,2001年销售额6.4亿美元,占国内市场12.8%份额,在全国17个省市拥有生产厂。美国AB公司拥有百威品牌,在10个国家生产,行销80多个国家,2001年销售额150亿美元,占全球11%的市场份额。 2002年AB公司还收购了武汉的中德啤酒厂,总投资1.7亿美元,年产能力25万吨,拥有武汉百威国际啤酒有限公司98%的股权。 2004年6月,AB公司以51亿港元在香港股市收购哈尔滨啤酒集团99.66%的流通股份,哈啤原第一大股东SAB宣布向AB以出售所持29.6%哈啤股权(5.58港元/股),AB成为哈啤第一大股东。AB同时宣布依托百威在华基地和渠道,推广中高端哈啤,对青啤施加更大影响力,并对燕京形成合围之势。 2004年,荷兰喜力以5.8亿港元入股粤啤21%股权(1.85港元/股收购粤啤的1.338亿新股、1.655亿流通股),并将粤啤3个工厂之一专门生产喜力啤酒。 2006年,苏格兰纽卡斯尔集团以高于净资产4.2倍的价格收购重庆啤酒部分股权;嘉士伯并购西藏发展(占有西藏市场50%份额);比利时英博啤酒集团以58.86亿元人民币收购福建雪津啤酒集团(溢价10倍),为业内最大的外资并购案。 国内各大啤酒厂商各自依托自己的基地市场,向对方领地渗透。青岛啤酒正努力打进燕京的根据地北京市场,华润雪花也在跟进。燕京的全国扩张也将受到来自青啤、华润雪花等的阻遏。企业的扩张都遇到融资难题,但青啤、雪花分别有外国后台撑腰。2005年,传闻英博将参股燕京啤酒,引起业界巨大反响,国内最后一家大型中资啤酒企业也难保。 单位名称 所在地 企业性质 04年主业营业收入(亿元) 青岛啤酒 山东 外资 88.8 燕京啤酒 北京 国有 67.8 珠江啤酒 广东 股份 21.6 重庆啤酒 重庆 股份 19.3 雪津啤酒 福建 有限 15.1 2006.10.16,我国知名白酒企业四川水井坊(600779)与全球最大的酒业集团英国Diageo酒业洽谈并购事宜。Diageo占据全球烈酒市场30%份额,计划将中国业务的增长率以超过80%的速度递增; 农副(食品) 高盛并购双汇: 双汇集团是漯河市政府全资控股企业,国内最大的肉类加工企业。下属上市公司双汇发展,由漯河市政府、双汇集团(35.72%)、漯河海宇投资(25%)共同持股。 2006年12月,商务部批复,同意漯河市国资委将其持有的双汇集团100%的股权以20.1亿元人民币的价格转让给香港罗特克斯有限公司(高盛51%,鼎晖49%);双汇发展变更为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同意海宇将其持有的双汇发展25%股权转让给罗特克斯(5.62元/股)。这样,罗特克斯即持有双汇发展60.72%的股份。 高盛收购双汇发展35.72%股份时,遭遇要约收购30%底线,高盛即纠集鼎晖基金Ⅱ、罗特克斯联合中标;又轻松购进海宇25%股份,拿下了双汇发展的控制权。 高盛已持有中国雨润食品集团(双汇在中国的最大竞争对手)有限公司13%的股权,高盛对这两个企业整合后,将在中国肉类加工业将稳居主导地位。 作为国有企业的转制,双汇引进战略投资者有重重疑点。 海宇投资于2003年由16名自然人发起成立(至少11人是双汇管理人员),以4亿元购得双汇发展25%股权(4.70元/股)。2003-05年,海宇获分红2亿元(含税)。海宇业务均与双汇密切关联,如零售、屠宰加工、包装材料、蛋白质生产等,2005年下属7家公司贡献净利润1.07亿元。海汇于2002年成立,50名自然人股东均为双汇高管,注册资本1.19亿元,三年税后净利润共1.3亿元。所投资18家企业也都与双汇业务有关,如包装材料占集团50%,控制双汇12家省级商业公司、800多家双汇连锁便利店。2005年7月公司注销。 据报道,双汇集团整体拍卖条款苛刻,只允许大的外资投资财团参与。拍卖当天双汇发展突然公告,其第二股东海宇将其持有的25%股份全部转让给有意向的战略投资者,这就逼退了其他投资者。据专家分析,以20倍市盈率的标准,双汇集团国有资产转让价格应超过60亿元,但挂牌价格只有10亿元。 双汇的发展历程,证明国有企业一样可以做好做大,国有体制弊端等完全是借口。国企已经推行股权激励机制,为什么还要卖给外资才能体现管理层的价值?说企业需要借助资本力量,但双汇发展就是上市公司,有良好的市场融资能力,再融资成本比海外低;双汇发展连续数年超高比例现金分红,02年增发的资金还没有用完,可见并不存在严重的资金瓶颈。况且借助资本并不需要卖光家底。可见引进财务投资者没有必要。 像高盛这类并购基金,不可能对企业的成长感兴趣。将来股权频繁变动,对双汇和地方经济发展会带来很大的不稳定因素。 应该说,双汇管理层对公司的贡献很大,但奖励必须在阳光下进行。双汇的国有背景,为有能力的管理层提供了舞台,至少对上市融资和迅速成长起到重要作用。作为国有资产的代理人,绝不能将自己的功劳视为将公司据为己有的理由。值得警惕的是,这种模式等于借助外力搞变相MBO,让好的国有企业都贱价处理给管家,管家变主人,做的不好的企业由国家背,这样对国家对人民都无法交代。 农副行业 单位名称 所在地 企业性质 2004主营业务收入(亿元) 双汇 河南漯河 有限(已合资) 160.2 新程金锣 山东临沂 外资 100.5 东海粮油 江苏张家港 外资 91.2 大成实业 吉林长春 外资 61.4 诸城外贸 山东诸城 有限 61.3 水泥: 近两年,外资在我国水泥业的并购参股全面开花,中国前5大水泥企业中,除了浙江三狮外,其他4家大型水泥企业(海螺、华新、山水、亚泰),均被不同程度地被打上了外资的烙印,成为外资的附属品。 拉法基(世界水泥NO.1)控股四川双马,获双马89.72%股权。 摩根士丹利下属两公司(添惠亚洲、国际金融公司)注资2亿元,分别买下海螺集团持有的海螺水泥10.51%和3.82%股权; 瑞士Holcim以1.25亿美元接下华新水泥为其定向增发的1.6亿股,股权达50.3%,拉法基公司收购贵州本土3家大型水泥厂,海德堡水泥集团(世界水泥NO.2)收购辽宁工源水泥集团80%的股权。爱尔兰参股亚泰(东北最大水泥集团)收购小岭水泥。西泊姆收购山东榴园水泥。   吸收外资的动因,主要是解决资金紧张问题。同时发达国家大型水泥企业将生产中心和销售中心移到国外,保护了本国的资源、能源和环境,还降低了运输成本。前我国消耗了全世界40%的水泥和煤炭,SO2排放占全球30%,CO2排放占全球14%。在中国企业被外资控制后,要以我为主控制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难度反而加大。造成能源、资源的外流。 铸铁管:法国圣戈班控制50%市场 法国圣戈班集团是一家在华并购异常活跃,但作风低调的外资大鳄。该公司主营建材产品(玻璃、陶瓷、塑料及球墨铸铁管),在世界500强中居100名左右。 1985年,圣戈班在中国设立代表处,现已在中国设立了50余家企业,其中制造企业40多家,散布在成都、马鞍山、杭州、常州、湛江、牡丹江、郑州等地。业务包括平板玻璃、玻璃包装、高功能材料(增强玻璃纤维、陶瓷塑料、磨料磨具)、建筑材料(管道系统、保温隔音材料)以及建材分销。在中国的员工数量超过15000人,2005年销售额4亿欧元。最近4年,圣戈班在华销售额年增54%。 外方介绍:保持高速增长的主要途径是大力收购企业、变合资为独资。刚进入中国时需要合作伙伴,以合资为主,但绝对控股。圣戈班在中国的大量并购案,基本上是和企业进行排他性谈判,协议转让,不公开招标。 2006年,圣戈班全资收购徐州钢铁总厂。徐钢成立于1958年,是国内球墨铸铁管、铸件的专业化生产厂家,年产60万吨生铁。2002年,圣戈班与徐钢合资成立铸管公司。2005年底,徐州市国资委以5.37亿元价格,将其持有的徐钢资产100%转让给圣戈班,还搭上徐钢在徐州光大新兴铸管公司中的全部股份,总投资7亿元。 这次收购使圣戈班巩固了在球墨铸铁管道的世界领先地位,在中国的管道市场占有率超过50%。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圣戈班的管道业务将拥有巨大的市场机会。 中国的建材企业非常分散,多为国企,因效益不好成为地方政府的包袱,但又具有区位、原料方面的优势,有的拥有核心技术。外资对地方国企业的并购具有隐蔽性,但一旦散落在各地被外资控制的企业合并报表,那时人们再惊奇已经晚了。 钢铁:外资收购行动遇挫 根据2005年颁布的《钢铁产业政策》,外资不能控股中国大型钢铁企业,外资选择了迂回进入中国的方式。 2006年,阿塞洛和米塔尔两大欧洲钢铁巨头合并,钢产能达1.2亿吨,约占全球市场份额10%,生产基地遍及全球60个国家。该公司早就进入中国,先后同昆钢、包钢、八一钢厂等多家企业谈判。 此外,蒂森克虏伯与邯钢,韩国现代与太钢,澳大利亚必和必拓公司与安阳钢铁也有接触。目前除韩国现代与太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外,其他外资尚未有新的进展。 2005年,米塔尔以6.47亿元收购了华菱管线36.67%的非流通股股份,成为其第二大股东。 2005年,阿塞洛米塔尔谈判收购我包钢49%股权。包钢下属白云鄂博是中国最重要的稀土和复合矿基地,稀土金属占全国一半。中钢协上书坚决反对该外资公司对包钢和对国内若干钢铁企业的参股、并购,防止形成垄断。2007年1月,阿塞洛米塔尔与宝钢的谈判终止,这给宝钢的下一步动作留下了空间。 2006年2月,阿塞洛与莱钢集团签署协议,拟溢价购买莱钢38.41%股权,与莱钢集团并列成为莱钢第一大股东。此方案被国家发改委否定,后莱钢和济南钢铁合并为山东钢铁集团。 目前中国钢铁产量世界第一,但庞大的产能分散在4000多家企业。2005年,钢产量500万吨以上的只有18家,前三位宝钢、鞍钢和武钢的钢产量共4768万吨,是阿塞洛米塔尔的1/3。鞍钢和本钢、济钢和莱钢的联合,宝钢集团从米塔尔手中争回八一钢厂,说明国内钢铁行业已有警觉。但A股市场实现全流通后,外资可能从二级市场买进股票,从而达到实际控制钢铁企业的目的。在国际钢铁行业巨头不断联合之后,如果国内钢铁行业集中度仍不提高,仍然难以抵挡外资的迂回并购。业界建议加速钢铁行业的内部重组。 阿塞洛米塔尔两大巨头合并,引起各国的重视和反应,以应对未来的寡头竞争局面。俄罗斯拟整合国内资源打造一个钢铁巨头;日本新日铁加快了与住友金属和神户钢铁的防御性联合重组,日本政府在研究修改《反垄断法》,不排除最终整合为一家产能1亿吨的钢铁企业的可能;世界排名第二和第三的日本新日铁和韩国浦项也正在酝酿更紧密的合作计划。巴西几家大型钢铁企业也正在加紧磋商联合重组事宜。 凯雷并购江都钢管:江都诚德钢管股份有限公司,资产10亿元。原名江都县钢管一厂,成立于1988年,后改制为私营企业,下属子公司扬州诚德,生产大口径无缝钢管。2007年初,美国凯雷基金以49%的股权比例参股扬州诚德成为该公司最大的外资股东。江都市政府对此并购案大力支持。 这一并购案说明,私募资本在华并购战略,不再仅仅锁定行业排头兵或知名本土品牌,取而代之的是行业内排名稍靠后的企业,并且不再强调控股权。凯雷看重的是江都钢管在钢管细分市场的领先地位。海外资本的中国淘金热,实际上受到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 化工业 2003年,中国化工市场总量达9702亿元,接近国内GDP总量的10%,为中国第一大产业。 国内化工产品供不应求。如乙烯需求量1500万吨,而国内产量为611万吨,合成树脂进口1907.3万吨,占国内消费55.9%;合成橡胶进口100.6万吨,占国内消费量的45.7%;苯乙烯进口266.1万吨,占国内消费的73.9%。国产磷肥只满足需求的70%,染料品种数只满足纺织需求的50%,农药品种数只满足需求的65%,子午线轮胎仅满足需求的37%。而许多精细化工品,国内甚至无法生产。同时,韩、日、新加坡、中国台湾化工产能严重过剩。(2004) 国际能源化工巨头纷纷在华投资。BP在华投资45亿美元,壳牌17亿美元。埃克森美孚、壳牌、BP亦计划在未来5年再投110亿美元。拜尔投资31亿美元,拥有12家独资或合资企业,计划在上海石化工业区投资31亿美元,兴建7个项目。 已投产5大乙烯合资企业:巴斯夫/扬子石化60万吨乙烯;BP/上海石化90万吨乙烯;埃克森美孚/福建炼化、沙特阿美60万吨乙烯;壳牌/中海油的南海80万吨乙烯,埃克森美孚/广州石化改扩建(1000万吨炼油,100万吨乙烯)。另外,BP在四川建醋酸厂(占国内市场30%),在珠海建PTA基地。 欧美跨国公司在洗涤用品、涂料、生物制药等下游领域占有巨大份额,有的已形成垄断。占润滑油市场15%的高端领域基本由国外公司占领。 韩国石化的借鉴意义:韩国在30年内建成蔚山、丽水、大山三大石化工业区,政府严格限制第四个工业区的兴建,强令只许存在8家石化大公司,均集中于工业园区内,以便形成资源一体化优势。8大公司成立时均采用合资形式,允许外资控股,大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公司发展后促使上市,鼓励国内企业收购其流通股,成为控股股东,而外资收益颇丰后淡出韩国石化市场。 橡胶: 解放初,橡胶被西方列为向我禁运的战略物资。新中国橡胶工业从无到有,较苦创业,逐步发展壮大。2000年,我国的生胶消耗量居世界第二,轮胎产量居世界第三,年生产规模达8000余万套。 橡胶工业是劳动力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税高利大。我国橡胶行业利润率较低,但安排就业多。 1993年以来,众多跨国公司争相涌入中国橡胶行业,国家定点的年产100万套以上的重点轮胎企业陆续被外资控股。90年代末,被外商控股的企业已达全国2/3以上的产能,其中很多是行业骨干,包括为国防工业配套轮胎的企业。剩下几家国有大中型企业中,条件较好的也被外商盯上。 2000年,我国最大的轮胎生产企业上海轮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世界最大的轮胎跨国公司法国米其林签约组建合资公司,由法方控股70%(2004国家工商总局调查:法国米其林占有中国子午线轮胎市场的70%)。德国大众公司称,中国加入WTO后,要买断合资企业中的中国国有股份。 从已经被外资控股企业的生产经营来看,外商对关键技术的保密十分严格,中方雇员想得到技术很难。以合资获得高新尖端技术是痴人说梦,即使得到的也不过是一点皮毛,或是过时的东西。 2006年,佳通轮胎(中国)投资有限公司通过司法拍卖,竞得ST桦林的控股股东桦林集团持有的1.5107亿股国有法人股(占ST桦林总股本的44.43%)。成为桦林轮胎第一大股东。外资转道司法拍卖并购上市公司,开创了外资入主上市公司的新渠道。 佳通轮胎是新加坡佳通集团(世界轮胎巨头)在华企业。佳通轮胎将福建佳通51%股权与公司整体资产进行置换。福建佳通是佳通集团在中国的五大轮胎生产基地之一,以生产子午线轮胎尤其是半钢子午线轮胎为主,是中国目前最大的半钢胎生产企业。 佳通集团准备将其下属的安徽佳通、重庆佳通、银川佳通等在华的全部资产都注入佳通轮胎,把佳通轮胎打造为其在华的轮胎产业平台。 单位名称 所在地 企业性质 2004年主营业务收入(亿元) 杭州橡胶集团 浙江 合资 59.3 安徽佳通轮胎 安徽 外资 55.9 山东成山集团 山东 私营 52.0 上海轮胎橡胶 上海 港澳台 47.2 双星集团 山东 国有 45.8 三角集团 山东 有限 38.9 山东玲珑橡胶 山东 有限 32.1 青岛黄海橡胶 山东 国有 31.2 风神轮胎 河南 股份 28.0 贵州轮胎公司 贵州 股份 23.4 感光材料:柯达和乐凯 乐凯创业于上世纪60年代,是中国感光材料支柱企业之一。1999年,乐凯胶片集团彩色胶卷的销售额处于上升状态,市场占有率达25%,利税总额8930万元。产品一度打入72个国家和地区。 1994年,美国柯达进入中国。1998年,柯达(中国)在上海注册,注册资本3.85亿美元。为了对付当时已有48%份额的富士通公司,柯达向中国政府提出全行业收购计划,达成98协议:柯达向中方支付资产转让和经济补偿费3.75亿美元,整合中国感光行业;承诺投资12亿美元与中国7家感光企业中的6家进行合资合作(乐凯除外)。规定除乐凯外,厦门福达、汕头公元、无锡阿尔梅与柯达合资,上海、天津、辽阳3家企业在合资公司3年基建期内不与其他任何外商合资;从此,乐凯陷入孤掌难鸣的境地。 根据该协议,我国感光材料行业没有引进新的竞争者,柯达拥有对全行业控制的权利,但至今没有履行任何承诺,未按约定向中国转让任何技术,却封锁了其它外国技术的引进,使中国的感光业错过了最佳发展时机。 2003年10月,乐凯最终与柯达合资。柯达以1亿美元现金和其他资产换取上市公司乐凯胶片20%的股份。合资合同规定:保持乐凯品牌;柯达在市场上不再吸纳新股,如果乐凯稀释股权,柯达的股权将少于25%。2004年5月,国家质监局将乐凯剔出中国名牌候选名单。 从此,中国的7家感光企业全部进入柯达阵营,柯达如愿拿走了主要的7家中国感光企业的优良资产。目前柯达已占领中国胶卷市场50%以上,成功压过了富士。2003年调查,柯达在感光材料出现利用市场优势地位限制竞争的苗头。乐凯的市场份额降至15%左右,主要市场在非沿海地区的中小城市。2005年,乐凯的净利润同比下降50%以上。销售额下降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大众感光市场向数码领域转型。 一位营销专家说:品牌所占的市场份额是决定因素市场份额越大,影响力就越强。当一个品牌在市场上占据了一半以上份额时,它便占据了主导地位,以至于使竞争对手赶超它是几乎不可能的。卖一个或几个企业,其影响还不至于让刻骨铭心,而卖掉整个行业才是对中华民族犯下的无法弥补的过失。 机械装备行业:  地方在加快所属国企的改制工作,正在大力引进国外战略投资者收购国企产权。其中一些对国防建设意义重大的企业,面临被外国公司吞并的前景。 轴承: 据中国轴协统计,至2005年底,国外跨国公司在中国境内已建立24家合资、独资轴承成品生产企业,总投资约4-5亿美元,初步形成8-9亿套轴承生产能力,跨国公司在中国设厂,利用中国低工资成本,对本土企业构成日益增大的压力。我国轴承工业的自主地位面临严重的挑战。 前几年的并购事件有:Torrington收购无锡轴承、舍弗勒收购西北富安捷轴承,美国TIMKEN(世界第三,美国第一SKF轴承)收购烟台轴承。2006年1月,天胜轴承(TIMKEN控股)以2.79元/股受让襄轴集团所持4191万股,成为第一大股东。公司下设全国唯一的汽车轴承研究所。 同年11月,TIMKEN宣布投资1.19亿元在成都新建一家航空精密产品中心,同时争取收购洛轴。该公司前几年在全球收购了多家企业。 目前外资并购对象正从过去的中小型企业转到排头兵企业。除洛轴外,哈轴和瓦轴都在和外资进行谈判。哈、瓦、洛三家产量和销售收入占国内轴承行业的15%以上,并掌握国内轴承的前沿技术,国防军工、航空航天、铁路车辆、重大机械装备等行业的轴承几乎都由这三家提供。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像洛轴这样的企业,国家应在政策上给企业想办法,找出路,让它们活起来。 轴协的方案:哈瓦洛联合重组,并入中国机械工业集团公司(国务院国资委直管,2004年总资产291亿元),这样有利于保住核心技术,共同抵御外国轴承公司的挑战,对振兴装备工业有重要意义。 洛阳轴承集团:洛轴集团1950年代成立。国有大型企业,被国务院确定为520家国家重点企业之一。洛轴是轴承产品尺寸最广、用途覆盖最宽、品种最齐全的厂家,包括石油钻机、轧机等重大装备配套轴承,保持着多项中国轴承行业纪录。其LYC品牌轴承被国家列入121计划重点保护名优产品,在三峡工程、小浪底工程,都有LYC轴承在运转。洛轴承担了神舟飞船的轴承配套任务。为神六提供的轴承7大部分22种,皆在核心、关键部位。 近年来,洛轴陷入经营困境。2004年,洛轴集团账面总资产32亿元,债务24亿元,净资产约8亿元,生产一度暂停。至90年代,洛轴产值一度超过瓦轴和哈轴两家总和,今天却只能仰其项背。 2004年,河南永煤集团与洛轴集团合资,成立洛阳LYC轴承有限公司,拥有原洛轴集团80%以上的主业资产。2005年,LYC实现销售收入15亿元,盈利3000万元,超过重组前洛轴的历史最高水平。 洛轴集团的债务重组问题一直未获进展,共欠13家银行15.43亿债务,影响了新老公司资产的移交和LYC的经营。2006年,河南建行(1.1亿)、国家开行(1.25亿)等债权银行向法院起诉,申请查封洛轴的土地和地面资产。 德国舍弗勒于2006年5月与洛阳市国资委签订框架协议:舍弗勒以11亿元人民币收购洛轴除军工等三分厂外的所有资产(含LYC),包括LYC品牌、房产、设备、土地资产及部分债务;承诺5年内再投10亿元建设新厂和添置设备,雇用员工6000-7000人。 中国轴承协会上书,坚决反对外资整体收购洛轴,理由: 1.洛轴的设备、技术条件以及LYC品牌条件很好,被外资收购影响国家安全。尽管此收购不含军工分厂,但军品的许多工序在民用领域,一旦被外资收购,整个军工生产体系也将被肢解。 2.洛轴的铁路轴承占国内市场30%(2005),舍弗勒已控制我25%的铁路轴承市场,再兼并洛轴将拥有全国铁路轴承的定价权。 3.事实证明,引进外资市场换技术基本都流于失败。很多企业被外资兼并后,品牌技术都变成外资的了,不利于我技术水平提高,而外资却得到了市场,甚至技术。2001年西北轴承与舍弗勒合资就是前车之鉴。 舍弗勒辨解:工业基础件种类繁多,都可军民两用,如果都保护,企业将失去创新动力和竞争力;中国每年花100亿元进口高端轴承,不如在本土生产,可提高供货可靠性。但并购计划被搁置。 2006年8月,国家五部委组成联合调研组赴洛阳,明确:禁止外资整体收购和控股洛轴,但允许参股,或局部合作。 目前重组洛轴的对象已锁定为大型中央企业。但多家企业与洛轴谈判重组均无果而终,最大障碍还是债务和人员开支负担。洛轴的工资和养老金开支每年需数亿元,但洛轴年产值只有10亿元,不堪重负。目前洛轴正把重心转向谋求政策性破产,其申请已得到国务院国资委的原则同意。 2007年1月,河南省拟方案:以洛阳LYC轴承有限公司为平台重组洛轴,永城控股LYC67.5%。 附:洛轴是怎样陷入困境的 2006年河南省国资委调研报告:从90年代中期开始,洛轴集团管理粗放,对生产经营缺乏有效的监督约束,使违法违规者活动猖獗,财务黑洞触目惊心,国有资产流失严重,集团内人际关系复杂,管理失控。经理层连最基本的信托责任都丧失,是逆向选择,毁灭企业。  盲目扩张。1992-94年,洛轴出资4000多万元,在30多个城市设销售公司,由集团统一管理。1996年以来,江浙及环渤海的轴承企业兴起,市场价格下滑,公司陷入亏损。集团营销体系僵化,产品贱价出售,子公司以低于市价15%的价格从集团提货,以低于出厂价12%的平均价格销售,亏损率达18%。集团将亏损做应收账款处理,账面盈利,亏损留给子公司。  监管迟钝,管理混乱。销售回款每月不足6000万元,其中2000万是顶账实物,但每月必须有7700万现金才能维持运转,以至每年新增1亿多银行贷款。2004年,集团总资产33亿元,其中应收款达10亿,实际能收回的只有1亿多;银行负债高达24亿元。 西北轴承被恶意吞并: 宁夏西北轴承曾经是全国轴承行业6家大型一档企业之一,是铁道部生产铁路轴承的定点厂,在行业内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经营不当,陷入财务困境。2001年,西轴整体与德国FAG公司(德国最大、世界第三大轴承制造企业)合资,德方占51%的股权。当时铁道部已有了一家南口SKF合资轴承厂(与世界第一大轴承公司瑞典SKF合资),也同意再建一家合资轴承厂,以打破南口SKF垄断局面,故铁道部和宁夏自治区都全力支持该合资案。 合资后,德方资金久不到位、德方人员垄断关键岗位和决策权、大量裁员,造成诸多矛盾,严重损害中方利益。但是自治区政府还是要求西轴从招商大局出发,坚决把合资工作搞下去。裁减的员工最后还是由西轴接收。德方并违反协议,排挤中方管理人员,擅自高薪增聘德方员工,导致生产经营每况愈下。合资后的三年连年巨额亏损。后德方嫌利润太薄,竟停止生产铁路轴承。最后,为了自治区招商引资大局,西轴于2003年底以2850万人民币的价格将所持有的49%股权卖给德方,合资公司从此变成了德方独资企业。 该合资案搞垮了一家大型轴承骨干企业,损失了经营了多年的NXZ牌铁路货车轴承的品牌和产品,失去了占中国铁路货车轴承25%的市场,失掉了原来企业主导产品铁路轴承的一切。现在,西轴人看着铁路轴承市场需求旺盛、价格大幅上涨,惟有叹息。 业内专家指出,轴承是装备工业的重要基础件,在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方面具有战略意义。装备制造业的龙头企业是产业的立足点,一旦丢失,再谈振兴装备制造业、自主品牌、自主创新,无异于痴人说梦。在开放中必须重视国家的经济安全,不能无原则地向外商出让民族工业的核心利益,使工业体系受到的伤害由皮肉扩大至筋骨,甚至支离破碎。 齿轮: 杭州齿轮厂在全国齿轮行业排名第二,是中国最大的传动装置、粉末冶金制品企业之一,主导产品是船用齿轮箱(国内市场占80%,东南亚占75%)、工程机械变速箱(国内市场占35%,排名第一)、汽车变速器等8类,拥有前进、杭齿两个全国知名品牌,掌握多项国家行业技术标准。20多年来自主开发了多型船用、工程机械、重型汽车变速箱,最近研制成功V型传动机构(此前仅美、德、日掌握)、滑动轴承结构、蝶形弹簧结构等新产品。三大主导产品研发能力涵盖广泛领域,并承担舰船、装甲车等国防科研任务。 2002年,杭齿为拓展汽车变速箱业务,考虑和某跨国公司合资合作,外商却提出要与杭齿的核心能力工程机械和船用变速箱部分合资,被杭齿拒绝。其大股东萧山区却支持该方案。杭齿提议整体合资、中方控股,外方则威胁不让控股就不来杭州投资。地方政府再次让步,同意外方控股70%。这一合资如实现,杭齿将失去最具优势的产品和研发力量,今后不得自主开发与自己三大产品相关的技术。企业的著名品牌将销声匿迹,多年积累的技术成果将尽数收入他人囊中。杭齿所承担的军工研制任务立即面临危机。 产业自主问题,实质上是国家战略问题,装备制造业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安全。不开放不会有工业进步,但合资是为了学习、超越,必须保持自己的主导权,这是开放的应有限度。任何国家也不会放弃对本国重要企业和产业的控股权。如果只有制造能力而失去自主开发能力,就只能永远当打工仔。行业共性技术研究缺位,长此以往自主开发之路就更为漫长艰辛,共性技术研究应由国家、行业、企业共同承担。 现在我国的政策法规和舆论导向,对不计成本和后果的过度合资没有说法,地方将引进外资作为业绩,把优秀企业贱卖给外商,让他们控股。(该企业在中央干预下,暂停合资谈判) 变压器: 合肥变压器厂:合肥变压器厂在1985年成为国内首家能够生产220kV变压器的定点厂,占国内同类产品产前10名以内。1990年后工厂生产跌入低谷,寻求和外商合资。1993年,不顾有关方面的反对,成为ABB在中国境内的第一家合资企业,ABB控股51%。外方派人控制了总经理、财务、生产、人事主管等要职,不管公司赢亏,外方每年从的销售收入中提取5%的技术管理费,并租用合变的现成地皮和先进设备。 合资后,企业连年亏损,于是外方提出增资建议,中方无奈下只得认可。2002年,外方股本占到85%,为理顺老厂和合资厂之间的重重矛盾,双方协议,外方出钱补偿合变离退休和富余职工的安置费,同时合变不得生产与合资公司有竞争关系的产品。 1996年,负债1.6亿的合变破产,在国家核销部分债务后,剩余职工资产重组成合肥金环变压器厂,最后被保安变压器集团收购。合变在220kV变压器领域具有一定技术实力,且刚刚进行了技术改造,因一时的经济困难而选择合资。正是合资使自己原有的优势丧失殆尽,导致最后破产。这值得国内相关企业的合资借鉴。 常州变压器厂收购悬案   常州变压器厂建于1980年,在国内变压器生产企业中排第八位,常州牌变压器被评为2005年名牌产品。该厂领导职工多年奋力拼搏,克服困难,开发了一系列新产品,效益不断提高,同时带领广大职工努力钻研,进行220KV变压器技术的学习和储备,而且在整流变压器、特种变压器等领域获得了突破,但在国企就是搞不好,必须产权改革的大环境中,市政府两次给他们选择日本东芝和TMTD当婆家,但管理层和职工希望愿意选择国内企业。 电机: 原大连电机厂曾是我国最大的电机企业,生产规模、质量和技术国内领先,Y系列、Y2及派生系列产品在国内的机床、通用机械、冶金、轻工、纺织等行业有良好的信誉,市场占有率很高,20%多产品出口,是全国中小型电机协会理事长单位。大连第二电机厂主要生产特种电机,是原机械部起重冶金电机的排头兵企业、企业管理样板,在全国特种电机行业排名第二,产量占国内特种电机市场的1/4-1/3,仅次于佳木斯电机厂。 1990年代,由于行业不景气,加上内部管理出现漏洞,两电机厂陷入困境。1996、1998年,两厂分别新加坡威斯特、英国伯顿合资,大连电机中外各占50%股权,二电机被外资控制2/3股权。由于外商控制了经营权和购销渠道,合资企业连年亏损,收入流失境外。外资掏空了企业后收购了中方全部股权,仅3年就完成了合资、做亏、独资三部曲。合资存在资产严重低估问题,大电机资产作价1亿元,企业有人认为,至少应该是2~3倍。一半以上职工丢了饭碗,地方政府贴钱承担职工分流、银行债务减免费用,税收大量流失,外商赚了大钱。更有甚者,国家多年培育的行业技术自主创新的平台被瓦解破坏。 两个电机行业骨干企业的消失,给电机行业技术进步带来难以挽回的损失。大连电机因技术国内领先,产品种类齐全,当时是中小电机联合设计的骨干企业,承担行业联合设计汇总的功能。该厂合资后技术骨干大量流失,行业汇总功能也消失了。淘汰热轧矽钢片、推广冷轧矽钢片是技术进步方向,节能的重要措施,但受到大连电机合资的拖累。国家需要在原来大连第二电机厂一些产品的基础上开发新的冶金、石化电机,需要一定的资金、技术投入,二电机厂被外资控股后,就失去了依据。 锦西化机: 锦西化机是中国著名的化工设备生产基地,无论产值、利润及所涉及的专业领域,锦西化机都是国内第一。其透平机械分厂的石化装置维修能力很强,拥有一支通晓各国装置的技术型、专家型队伍,国内独家,国外少有(在华跨国公司的维修队伍一般只懂本公司的设备),多次承担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 在锦西化机的改制中,西门子表示要参与锦西化机整体改制合资,其后又很快改口,提出只要收购透平分厂。2005年,在葫芦岛市政府主持下,锦西化机被迫拿出透平分厂与西门子合资,外方占70%的控股地位。自此锦西化机失去了自己核心竞争力的源头和惟一的利润点,面临存亡考验。这一合资案对国内化工装备制造行业带来巨大震动,影响到相关核心企业沈阳鼓风机(集团)、陕西鼓风机(集团),也在和跨国公司谈合资。 无锡威孚和无油所:无锡威孚是国内柴油燃油喷射系统的最大厂商。1990年代末,国家出台了汽车排放法规规定了达到欧Ⅲ标准的时间表。提高排放标准,关键在发动机的燃油系统。 2004年,德国博世投资6亿欧元,与威孚成立合资公司,博世控2/3股权,主要从事欧Ⅲ及以上电子控制柴油喷射系统(卡车/轿车共轨喷油器、电控VE泵及共轨油嘴),将建设国际先进的生产基地,这也是博世在亚洲最大的投资项目。从此,威孚只能生产欧Ⅱ以下产品,欧Ⅲ以上全部由合资企业生产。威孚基于自身风险的考量,为经营安全放弃了欧Ⅲ以上的技术积累、研发能力和开发权,国家投巨资长期培养的技术中心被撤销合并,技术人员全部被收进合资企业。我国原本就不强、但尚能与跨国公司较量的技术队伍,少了一支主力。博世在吞并了中国最有潜力的竞争对手后,由于控制了销售渠道,新公司将P型喷油泵产品的销售单价由7000元提高到13000元。 威孚与博世合资后,行业惟一的希望是无锡油泵油嘴研究所。有无油所在,跨国公司就不能一手遮天。一位研究员说:开发高压共轨系统,国内不是没有能力和条件,产业化也完全能做得到,问题是我们没有组织起来。2005年该所电控高压共轨项目通过江苏省科技厅组织的技术鉴定,样品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水平,可进入中试,且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在国际同类产品中独树一帜。 跨国公司给我们上了关于竞争力的生动一课:企业的技术能力,来自于由中国人组织的技术团队的能动性,这是多年积累的企业财富。中国企业比国际一流大公司存在巨大差距,但不能就此放弃自主创新的努力。没有条件可以创造条件,但没有了自信和勇气,中国工业的自主创新、自立自强就没有了希望。 佳木斯联合收割机厂 佳木斯联合收割机厂是全国惟一能生产大型联合收割机的企业,1980年由机械部支持,佳联从美国农机大鳄约翰迪尔引进1000系列联合收割机技术,结束了大型联合收割机全部依靠进口的历史,佳联产品占中国市场份额的95%。 1994年,约翰迪尔提出与佳联合资。当时在要不要合资、由谁控股问题上存在不同意见,有人主张:如合资必须坚持:1整体合资,2由佳联控股。而外方提出只与佳联的优质资产合资,由外方控股,并威胁到别处投资。外方并邀请佳木斯市赴美考察。折服于美方的巨大技术优势,考察团当即决定让外方控股。 1997年,约翰迪尔与佳联合资,到2004年改为独资公司,取代了原佳联在农机市场的地位,我国失去了在大型农业机械领域的自主发展平台,同时给国家留下3亿多元不良资产,合资7年来基本没有上缴税收。 鸡西煤机和佳煤机: 鸡西煤机生产的采煤机占有国内市场的37%,佳煤机生产的掘进机占国内的46%,都是行业龙头企业。经过多年的沉寂后,两个煤机企业在2002~2004年步入了快速发展期。近年来两企业每年各投入4000万左右研发资金,每年都有新产品问世。鸡西煤机2000年至今,已陆续开发15个系列40多个品种的新产品。佳煤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S135型掘进机供不应求。由于近三年煤炭需求旺盛,两企业生产形势很好。 2005年,黑龙江省拟把这两个煤机龙头企业的全部产权卖给美国国际煤矿机械集团,资产收购评估仅3亿元,加上银行、税务还债,外资一共拿8亿元。该美国公司的技术实力远逊于两煤机厂(老板曾在我国煤炭部工作),是为了赶上收购两企业的末班车,才联合美国著名投资公司(乔丹)拼凑的。 业内专家指出:采煤机和掘进机是煤矿机械中技术量密集的部分,鉴于黑龙江两企业的市场份额和技术研发实力在国内领先,谁控制了这两家企业,实际上就控制了整个中国市场。目前,各跨国公司正在黑龙江、宁夏展开行动,如果任其发展,我国用半个多世纪建立起来的完整的煤炭装备制造体系将会瓦解。跨国公司收购黑龙江两企业一旦成功,必将严重冲击我国煤炭装备制造体系,为其控制中国市场奠定基础。 阳凿岩机厂: 沈阳凿岩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国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生产凿岩机械和风动工具的专业厂,技术力量雄厚。历史上,全国20多个同类工厂都是沈凿帮助打下的基础。产品有58个系列103个品种,涵盖铁路、交通、矿山、水电、市政工程及农田灌溉等领域,各项主要经济技术指标曾多年位居行业榜首,在国内市场举足轻重。2003年,与世界最大的凿岩机械制造商瑞典阿特拉斯公司合资,沈凿以无形资产、国内所有销售网点及装配喷包生产线以5600万的价格卖给外商,成立独资企业,其他优良资产与外商合资组建了瑞风,沈凿占75%股权。但由于外方根据合资条款占据了公司的经营控制权,合资公司实际上成为为独自公司低价提供零部件的加工车间。 因合资公司的尴尬地位,赢利水平很低。而且合资后,2700员工及离退休人员、4亿债务的包袱,甩给了母公司沈凿。关于合资是否带来沈凿技术的提高,业内人士认为,沈凿主导产品的技术水平在现阶段已能满足国内需要,可以说合资和提高技术水平关系不大,而且外资公司对在中国研发不感兴趣,合资企业的行动要根据独资企业的意志,命运完全掌握在独资企业手中。 工程机械: 卡特彼勒并购山工 美国卡特彼勒是世界上最大的跨国工程机械公司,销售额302.5亿美元(2004),轮式装载机全球第一(1.2万台);在华销售额仅40亿元人民币(占中国工程机械产量的5%),主打产品是挖掘机(25.46亿元人民币)。 目前我国的挖掘机市场已被小松、现代、大宇、卡特彼勒等占领。但在装载机和压路机领域,外国公司没有优势。中国装载机年产量12万台,其中柳工、厦工达1.4万台(2004),中国企业牢牢控制了国内市场,这也成为卡特彼勒的并购目标。 因中国一流装载机企业不愿就范,卡特彼勒选择了山工机械(国内装载机行业排名第7,总资产6亿,净资产436万,销售额10亿元),用不到200万人民币收购了山工40%的股份。 卡特彼勒又把目光转向柳工、三一重工和厦工。厦工集团资产总额近40亿,去年销售总额42亿,主导产品轮式装载机市场占有率行业领先,刚刚完成了1.34平方公里的工业园建设和技术改造,多年形成了销售渠道和服务体系。一旦卡特彼勒竞购厦工集团股份获得成功,它在中国装载机市场的垄断地位必将提前形成。 汉鼎并购玉柴工程机械: 2006年11月,美国私人资本运营公司汉鼎亚太以4500万美元,(与部分小股东共同)收购中国玉柴工程机械公司(玉柴机械)43%股份。中国监管层对此案未提出重大异议。 玉柴工程机械原为中国玉柴集团的全资子公司,现有总资产4.7亿元,2006年销售收入为6亿元,2007年预计9.5亿元。主要产品是多功能全液压挖掘机和装载机,包括十大系列二十多个品种,是国内最大的小型工程机械生产出口基地,广西高新技术企业。液压挖掘机占国内30%左右。拥有科研设计人员200余人。 据报道,此次引资的主要原因并非玉柴工程机械出现经营困境,而是因为中国玉柴集团欲在资本市场有所作为;引入资金将用于技改和提高产能,在集团内打造第二核心业务工程机械。玉柴集团是中国最大的柴油发动机生产商之一,年收入超过15亿美元。交易完成后,玉柴集团仍为玉柴机械第一大股东,汉鼎亚太为第二大股东。 美凯雷基金并购徐工案:     2006年,凯雷对徐工机械的并购案,引起了全社会关注。徐工集团(徐州工程机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最大的企业,净资产约20亿元,100%国有。2005年业收入170亿元(产品销售100亿元),出口约1亿美元。2006上半年毛利润4亿元。国内136种工程机械产品徐工占了一半以上,其中20个品种的市场占有率排在前三名。两大主导产品(汽车起重机、压路机)是国内名牌,占国内市场50%左右,是名副其实的排头兵企业。 在国企改革中,徐州市和徐工集团同意由美国凯雷公司对其核心全资子公司徐工机械(与徐工集团是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绝对控股。要点是:凯雷先出资20亿元人民币购买徐工机械82%的股权,然后凯雷再付6千万美元认购徐工机械增发的3%股权。这后一笔6千万美元的交易纯属凯雷控股徐工后企业的内部行为。也就是说,凯雷只花20亿人民币,就拿到徐工机械85%的股权。  这一方案存在以下问题: 1、危及国家产业安全。我国基本建设持续高涨,对工程机械需求旺盛,市场增长率是世界少有的。工程机械属资本、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我国装备工业能够迅速拓展的重要领域。美国一方面迫使人民币升值,一方面加紧低价收购我国龙头企业,有重要的战略图谋,应对此引起警惕,不能任其压缩我们未来的发展空间。《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中已经明确指出,国家必须保持对装备制造业骨干企业的控制力和主导权。但许多地方政府缺乏经济战略的思考,随便让外商对龙头、骨干企业绝对控股,这是很不负责任的。 徐工集团主要领导人辩解说,并购协议保留了徐工品牌、设定了严格限制凯雷转让股权的条款。但只要外方实现了对徐工的绝对控制,这些承诺显然都是靠不住的。失去产权就意味着失去企业经营管理的主导权,一旦外商实现低价收购徐工,会树立起美国成功攫取中国龙头企业的一个标杆,开启一个危险的先例,将产生极为恶劣的影响,有可能全面颠覆中国企业主导中国工程机械以及机械装备市场的局面,危及中国工程机械产业的生存,而且会造成广大人民群众的困惑和政治信任度的不稳定。 2、违反产业政策。徐工机械的主打产品是汽车起重机,企业归类为汽车整车和专用汽车生产企业(底盘目录序号3105)。国家《汽车产业发展政策》规定:汽车整车、专用汽车等中外合资企业,中方的股份比例不得低于50%。允许凯雷持有徐工机械85%的股份,明显违反上述政策。地方政府竟然无视国家政策,批准外商绝对控股,实在令人不解。 3、严重低估徐工资产,造成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徐工机械是一个成长型企业,2005年纯利润不低于3亿元,且有巨大的市场份额和品牌价值,但均未列入价值评估中,仅以20亿元出卖,实属荒唐。从徐工集团的改革方案看,改制成本就需要20多亿元。也就是说,出售徐工机械后,中方没有直接的经济收益。而且美国摩根大通曾出价30亿元购买徐工85%的股权,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徐工价值被低估的程度。  4、改制中存在暗箱操作,弄虚作假和欺骗等违规问题。 徐工董事长一手操纵改制过程,号称集体讨论。但改制事项从不事先经党委会和董事会讨论,严重违反公司章程和党的纪律。 据反映,董事长于起草标书、评标前后,私自和凯雷代表秘密频繁接触,明显事先锁定标书,私下议定标底。更有意思的是,徐工聘请北京鑫兰图投资顾问公司作为徐工改制谈判的财务顾问,经查明该顾问公司是一个没有资信,使用假注册地址的皮包公司,所涉及自然人不具备充当财务和法律顾问的资质,所以提供的财务报告不具备任何合法性。   如果这种无视党纪国法的错误行为不坚决制止,就会在全国树立一个极坏的榜样,将严重误导我国企改革的方向。   当前外资乘我国有企业改革的机会,积极并购我国各行业的骨干企业,一石多鸟,以图控制我国主要行业的主导权,不仅获取高额利润,而且严重威胁我产业安全,伤害我国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不可小视。一个具有巨大成长潜力的排头兵企业,这样贱卖,被外商绝对控股,严重损害国家利益,是任何国家的政府都不能允许的。美国政府对我国企业收购其企业十分敏感,已中止了好几项中方的收购意向。凯雷请了美国政府高层人士为其撑腰。而我国一些学者却以市场决定为理由,公开鼓吹不要怕徐工被外资收购。如果我们在外国的压力下让步,势必损害我国政府的威信。 夏普收购南京夏普全部股权: 这又是一个国企不争气被逐出竞争场的案例。1996年,日本夏普(70%)和南京熊猫(30%)合资组建南京夏普,从事消费电子行业,液晶电视等,注册资本2458万美元。 1998年,南京熊猫亏损4.95亿元,沦为ST股。1999年,南京熊猫与母公司熊猫电子集团进行资产置换,剥离存货和应收款共12.9亿,转为盈利。2005年,南京熊猫下属熊猫移动马志平案事发,损失18.7亿元,南京熊猫A股、H股停牌。 2005年9月,夏普增资南京夏普6000万美元,获得南京夏普91.28%股权。同年10月,夏普以1000万美元收购南京熊猫在剩下的8.72%股权,取得南京夏普100%的控制权。  熊猫电子集团商标熊猫PANDA是电子行业第一个中国驰名商标。但是在向高端液晶电视的转型过程中,由于兼顾通讯领域,失去一次重要商机。此次南京夏普股权出售,则失去了在高端液晶电视翻身的机会。 山东放行蒂森克虏伯公司收购天润曲轴(威海) 2006年8月,蒂森克虏伯公司收购天润曲轴核心资产并控股。国家内燃机协会指出:山东省有关部门偷梁换柱,违反政府审批程序和有关部门指示(未国家主管部门有关批示)。国家主管部门批示意见:蒂森克虏伯公司收购天润曲轴核心资产一事停止进行。但威海市有关部门仍然试图将收购金额缩至1亿元以下后绕道而行。 经过40年的发展,天润曲轴2006年球铁曲轴产量为26万支;2001年进入锻钢曲轴领域,2005年产量达10万支,向其主要客户-潍柴供应量最大的也是锻钢曲轴。锻钢曲轴精度要求高,技术含量和品质远高于铁制曲轴。威海市发改委所称铁制曲轴为公司核心业务,锻钢曲轴为非核心业务一说并不成立。 武汉锅炉厂: 武汉锅炉厂是我国从事工业锅炉业务的大型国有企业,且承担某战略武器核心设备的配套研制生产任务。武锅集团的主要资产和能力集中于武锅股份(武锅B)。 2006年起,武汉市政府和武锅集团与法国阿尔斯通谈判。2007年4月,武锅公告,国资委与商务部正式批复武锅改制方案:武锅B第一大股东武汉锅炉集团有限公司将其持有的51%股权(1.51亿股,3.39亿元),转让给法国阿尔斯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武锅集团持有武锅B的6.91%股权。新董事会9人中,阿尔斯通可派5名。据称中国40%的电站锅炉技术由阿尔斯通提供。 据消息人士反映:法资开价极其苛刻,要求武锅白送法人股,倒贴补偿金。最后的结果,是以区区3.4亿元的代价,出卖了我国具有战略意义的重点企业的控制权。这一并购案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如何?至今没有见到有关部门给以评估说明。这都是国企改制、招商引资之类政治任务惹的祸。 据报道,此并购案完成后,武汉锅炉将成为阿尔斯通在全球市场最重要的锅炉生产基地之一,获得中国这个制造基地,对于阿尔斯通降低成本、巩固其在中国锅炉领域的领先位置很有帮助。 新的武锅虽然名义上保留军工业务,但实际上已经没有技术人才和生产设施,军工研制和生产任务必须通过外包,也就是要依赖外资控制的新武锅、看洋人的眼色了。请问某些先生,这是不是全球化的双赢? 美国私募基金KKR并购济南锅炉失败: 济南锅炉集团是国家大一型企业,在循环流化床锅炉(CFB)领域,与法国阿尔斯通、美国福斯特惠勒共据世界前三位。2005年企业处于改组、改制的酝酿阶段。2006年,济锅初选战略合作伙伴名单中列入KKR。2006年发生变化,包括KKR等有外资背景的投资公司出局,国内一家国有企业承担整合济锅。 西门子组建合资公司威胁我国工业汽轮机行业: 2005年,湖北长江动力集团与德国西门子发电集团签署框架协议,组建合资企业。据西门子披露:合资公司注册资本为6亿元人民币,西门子占75%,长动占25%,生产大纲为每年104台,此合资公司将成为亚洲最大的工业汽轮机制造基地。 工业汽轮机是大型工业装置中的关键动力驱动设备,汽轮机领域的高端(有别于发电汽轮机),广泛用于石化、电力、冶金、煤化工、化肥、建材、环保、能源综合利用等领域,是重要工业基础装备。自主掌握工业驱动汽轮机的技术,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十分重要。 杭汽轮是国内最大的工业汽轮机企业,具备年300台/350万KW设计制造能力,产品覆盖我国应用工业汽轮机所有领域,可按用户的工况、参数,非标准设计制造各型工业汽轮机;国内市场占有率65%-75%,配套自给率90%,出口至世界20多个国家地区。 工字牌工业汽轮机是国家名牌产品。哈汽、东汽、上汽等也能设计制造工业汽轮机。 2005年,杭汽公司实现销售收入19.16亿元(增长102%),实现利税5.2亿元(增长70%),出口创汇2449万美元(增长105%),利润4.66亿元(增长86.4%);2006年销售收入约28亿元,各项经济指标增幅不低于20%。 公司被定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承担多项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配套工业汽轮机的设计研制工作,产品性能和质量达到国际同类产品的标准。如600MW超超临界电站给水泵汽轮机、大型乙烯装置国产化配套汽轮机、大型PTA装置空气透平三合一机组汽轮机、大型空分装置配套汽轮机的开发。 1975年,由杭汽轮定点引进西门子工业汽轮机设计制造专利技术、部分关键设备仪器,被国家确定为国内工业汽轮机研发生产基地。1987年又与西门子续签技术合作协议,获得德方最新的汽轮机三系列扩、补、改技术资料。1997年又与西门子续签10年合作协议。 杭汽轮多年抓紧消化吸收,掌握了全套设计、制造技术,并自主研发具有自有知识产权的汽轮机系列产品,使我国跻身于该领域国际先进行列。公司产品在90年代石化重点项目中树立了声誉,产品价格低于西门子30%-40%,市场份额大幅度提高。西门子在华项目竞争中屡屡失标,他们认为,在华最大的失误是1975年将整套工业汽轮机卖给了中国杭汽轮,成为开拓中国市场的最大障碍。 2000年,西门子与杭汽轮谈判,要求买下杭汽轮全部国有股,但碍于政策不允许。后西门子提出与杭汽轮组建合资公司,条件:西门子控股;杭汽轮40#以上工业汽轮机能力(覆盖85%以上市场)排他性地进入合资公司;西门子以知识产权作价进入合资公司。 由于此条件过于苛刻,不仅影响相关配套企业(沈鼓、陕鼓等)和国防建设。且杭汽轮的技术水平与创新能力与西门子差距不大,合资没有太大意义,所以杭汽轮没有答应外方条件。杭汽轮提出增量合资原则:西门子如控股,须转让杭汽轮尚不掌握的技术(压缩机、鼓风机、燃气轮机等)。2004年,西门子放弃了并购杭汽轮的动议,并单方中止1997技术合作协议。 近年来西门子调整全球战略,发展优势领域。1997年以20亿美元收购西屋公司非核电业务,2001年收购德马克德瓦尔工业透平机业务,2002年收购阿尔斯通工业汽轮机业务。2005年西门子到中国搞工业汽轮机合资公司。 未来几年,全世界(不含中国)工业汽轮机年需求量为150-180套(近50%在亚洲),基本被曼透平、西门子、GE、德莱塞兰、三菱重工承接。杭汽轮累计出口20多台套,但仅能供应单台机。跨国公司与国际大工程公司有传统的供购关系,且有能力组织配套压缩机、风机等。至于国内市场,预测未来国内需求增幅下降。以杭汽轮现有能力,基本可满足国内需求。 西门子在华组建工业汽轮机合资公司后,肯定会利用我国企业的分散和弱势地位进行打压和各个击破,杭汽轮在产品成套供应能力、营销和公关能力方面,还无法与跨国公司抗衡。一旦形成外资垄断,受到损伤的将不仅是杭汽轮,还将包括上下游相关企业。国内工业汽轮机市场正面临严峻竞争局面。 陕西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  风机、风扇制造行业的排头兵企业,在岗员工3000人,年产值超过25亿元,两个主导产品:陕鼓牌轴流压缩机、工业流程能量回收发电装置,均为高效节能环保产品,为中国名牌,在国内市场上处于相对垄断地位。其中,轴流压缩机的市场占有率达到95%。 拓展国际市场,转变经营方式:出售产品-成套机组解决方案、系统服务;品牌经营。陕鼓产品在东南亚、南亚、西亚、南美前景看好。有可能打到日、英等国。 像陕鼓这样有技术、有品牌、有市场的大型装备制造集团,完全有并购别人的能力,而不是被别人并购。  2005年,陕鼓与西门子,曼透平洽谈合资。西门子条件:国有股34%、国际银行33%,西门子33%;曼透平条件:外方技术入股,但由于双方技术合作已有5年,该学的技术已经学到,此合作意义不大。  西门子2005财年,在中国长期投资总计达106亿元。正在酝酿大的并购计划,并购、扩张是第一关键词,现有15个项目在评估中。其中能源、交通、石油天然气、工业系统、水技术、医疗以及3G都是西门子重点关注的领域。 沈阳机床集团: 该集团是我国最大的机床生产企业,沈阳市属国有独资。集团拥有4家控股子公司(包括两家上市公司)、一家全资子公司。总资产86.6亿元。 2003年以来,公司大力推行技术改造和产品更新换代,提高管理水平,经营业绩不断攀升。2006年,机床产量超过6万台(其中数控机床超过1万台,市场占有率约28%,国内第一),实现销售收入80亿元,跻身世界机床行业十强。预计2007年收入突破100亿元。2007年4月在北京举办的国际机床展览会上,沈阳机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款高精度高自动化数控机床,以出色的性价比,赢得众多客户的关注,标志着我国机床工业正在努力缩短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沈阳机床集团积极贯彻走出去方针,著名的并购德国西斯公司案就是沈阳机床集团实施的。 2006年11月,沈阳国资委将沈阳机床集团在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公开挂牌,出让49%股权。条件是:原则要求3家投资者联合购买49%,受让后5年内不得转让股权,单一投资者受让、境外投资者受让不超过30%;同等条件下国内装备100强、世界500强企业优先,等等。 据报道,2007.6.9,沈阳市国资委与美国JANA基金公司签订协议,将沈阳机床集团30%股权转让给JANA基金,与之竞争的三一集团落选。JANA是美国一家对冲基金公司,是美国铝业(全球第一)的大股东之一。 国内专家意见: 沈阳机床集团这样的企业以其他方式融资并不困难,并不一定要卖股份。既使股份卖出去了,资金装到政府部门口袋里,能算企业引进资金吗?战略性企业都卖掉了,自主创新的主体都没有了,还拿什么创新?如果仅仅是缺乏资金,没必要向外资转让。如果是管理层不行,就改组管理层。我们的一些企业家,发展企业虽然不行,维护自己权力地位的能力倒是一流的(商务部研究员梅新育)。 《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把先进机床作为国家大力支持的重要领域。沈阳机床作为国内机床排头兵企业,特别是在经营蓬勃向上的发展阶段,在企业改制问题上如何更好地体现国家战略,似应慎重。 低压电器: 施耐德进驻德力西: 温州柳市镇被称为中国低压电器之都。2006年12月,全球最大的低压电器生产商施耐德,与德力西(国内第二为)签署合资框架协议,按照1:1等额出资设立德力西电气有限公司,新公司董事会席位1:1,董事长由中方担任。德力西的营销公司纳入合资公司统一管理,品牌属于德力西集团,合资公司拥有使用权。销售通过德力西现有供销网进行。预计2007年建成投产,年产值可达22.6亿元人民币。施耐德并提出多项限制条款,包括不在欧美高端产品市场推德力西品牌等。 近年来,对温州电器冲击最大的正是施耐德。多年价格战使低压电器民营企业中亏损面越来越大。 德力西(国内低压电器第二),1998年开始走多元化道路,在再生资源、房地产和并购国内企业等领域多有动作。据分析,多元化没有实现德力西赶超正泰的夙愿,反成为德力西不景气的根源。 正泰集团(中国低压电器老大)南存辉:跨国公司跑到这个乡下地方来干什么?目的是垄断,在低压电器领域高中低端通吃。要让公众看清施耐德对中国市场志在必得的野心。跨国公司惯于用标准、专利、收购、诱惑、威胁、污蔑等手段达到目的。与施耐德十多年谈判,正泰始终坚持民族品牌的主导权和控制权。 1994年,施耐德提出收购正泰80%股权遭拒,1995年1月施耐德在杭州起诉正泰产品侵权。 1998年,施耐德又提出要控股正泰51%,再次失败,1999年1月施耐德在北京提起诉讼。 2004年,施耐德又与正泰谈判,提出50∶50合资,条件是保留正泰品牌,但出口渠道由施耐德掌握,3年后施耐德再收购正泰的另外50%股份,但没有达成一致。2005年,施耐德再次在意大利、英、法等国发起对正泰的知识产权诉讼,并广泛散发销售警告和歧视性宣传资料,要求正泰赔偿巨额知识产权侵权罚金,后和解。 施耐德多次与正泰谈判未果,转而与德力西谈判合资。施耐德电气首席运营官(华裔)扬言:如果正泰不与施耐德做朋友,那施奈德就只有与正泰做敌人了!  人民电器集团(低压电器排行第三)董事长郑元豹:新合资公司生产的六大系列产品,也是正泰、人民电器的主打产品,占据低压电器市场70%的份额。现在是中国低压电器行业竞争最激烈、最脆弱的时刻,施耐德入局,民族品牌感到压力很大,跨国公司可能占据主导地位。 这一合资案意味着民族品牌的网络、低价等本土优势将失去。过去是柳市镇的民营小企业打败比他们规模更大的国有企业,现在是更强大的跨国企业打到家门口。合资企业可以享受税收、土地、行业准入、项目申报等特殊待遇,这势必削弱民营企业竞争力。随着外资并购步伐加速,尤其要给民营企业以同等条件。 采矿: 有色金属 2007年3月,中条山有色金属集团与韩国SKN签署协议,SKN向北方铜业增资21420万股(10.3亿元),占增资后总股本的45%。在后山铜矿区勘探的合作中,中条山集团以探矿权和前期投入的勘查费用出资,占该事业55%的股份,SKN以后续勘探工作全部费用按现金出资,获得45%的股份。中条山有色金属集团公司总资产45亿元,销售收入48.5亿元,利税7.5亿元(2006)。 金矿: 1993年,云南省发布《云南省鼓励外商投资勘查开采矿产资源的规定》及相关《条例》。国土资源部将云南省确定为首家外商投资勘查开采矿产资源的试点省,并将相应的审批权直接授予省地矿主管部门。 2001年,国际黄金价格每盎司271美元,2005年上涨到444美元,2006年4月突破600美元大关。随着黄金和其他有色金属价格不断攀升,70多家国外矿业公司进入中国(2003),很大部分和黄金有关。他们在贵州、云南、青海、辽宁、湖南等地取得了相当程度的成功。东川播卡金矿、辽宁猫岭金矿、云南潞西金矿、贵州烂泥沟金矿、青海滩涧山金矿、内蒙古217金矿等都有外资身影。 除外资矿业公司,甚至国外的独立探矿人也进入中国探矿,这些外国人介于盗矿淘金客和初级勘探公司之间。 青海滩涧山金矿:被加拿大AFCAN间接控制,通过其子公司持有大柴旦矿业有限公司85%股份,中方合作方为海西州大柴旦金矿和青海第一地质勘查大队。该矿二期已开工,年处理矿石80万吨,年产黄金3吨多。 陕西煎茶岭镍金矿:储量达52吨。有外资澳华黄金的背景,建设规模为年采选矿石30万吨,年产黄金3吨多。 烂泥沟金矿:在黔西南州贞丰县,被澳华黄金所控制,总投资8.15亿元,年处理矿石120万吨,年产黄金5~11吨,探明总储量110吨,可开采15年。外资2002年进驻该地勘查钻探。 东川播卡金矿:2004年,东川市播卡镇发现储量估计超过300吨的世界级金矿(100吨即为世界级),价值数百亿元。当地村民之前已进行小规模私自开采。此后209地质大队和一些湖南小企业成立金星公司,边勘探边开采。2002年,加拿大西南资源公司(风险勘探公司)与209大队组建合资公司,209大队投入矿权,加方投入301万美元搞地质勘查开发。由于勘探需要不断追加投资,外方股份从60%增至90%。昆明市国土资源局指出:外资大规模勘探,形成大量砂石土堆积,造成地质隐患、威胁沟下农民安全,甚至可能阻断金沙江,威胁下游梯级电站和三峡安全。但上面有的部门要我们配合外资工作,几乎成了他们的代言人。 我矿业领域最近几年盲目引进外资勘探开采问题突出,黄金的外资政策不明朗。对黄金的勘探和市场销售两头监管紧,但附加值最高的开采阶段,政府未明确规定外资能否进入。实际上,中国国有大型黄金企业绝对有实力开采金矿。 相比之下,2004年9月底,市场曾传出中国五矿集团正在就收购加拿大诺兰达矿业公司进行排他性谈判的消息。加拿大的主要报纸载文强烈反对,使谈判终止。 煤炭 : 2006年初,山西省对外宣布,省内煤矿采矿权将逐步取消行政划拨,走向市场,进行公开拍卖出让。推行矿业权公开出让制度,目的是实现矿业权有偿取得,遏制矿业权隐形交易。 2006年7月,山西省拍卖两个近亿吨级和一个千万吨级的煤矿,日本、韩国的一些矿业公司相继表现出了购买的意愿。此前山西惟一的一家由外资控股的大宁煤矿,合资双方围绕控股权已矛盾重重。此项拍卖随即被叫停。 2005年,日本伊藤忠商社向黑龙江省龙煤矿业集团进行投资,此次投资是日本企业首次投资中国的大型煤炭生产企业,但并未取得控股权。 2005年5月,全球最大的铁矿石生产及出口企业巴西淡水河谷公司就与永煤集团成立合资公司河南龙宇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巴方出资7亿多元占20%的股权,成为进入中国煤炭行业中的最大的外国投资者。 由于没有明文的限制性的规定,已经有不少外资试图进入煤炭行业。摩根大通证券亚太有限公司投资银行中国部总经理方方曾透露,近期至少就有5亿美元以上的资金希望进入中国的煤炭行业。 由于目前国内没有实行采矿权的市场化,国有矿山的采矿权事实上免费。如果外资进入,一方面分享了这些国民红利,另一方面,在我国能源、矿藏日益紧张的今天,战略上也是很不利的。企业花了大量的钱,全球性寻找能源和资源,但对我们自己的矿藏,政策上对外资并没有太好的限制办法。 在我国2002年出台的外商投资产业目录中,煤炭及伴生资源勘探、开发被列入鼓励类。外资进入煤炭领域(除焦煤行业外)可以取得控股地位,但各地政府也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操作。 城市供水和污水处理:  2002年3月,原国家计委在公布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中,将原禁止外商投资的供排水城市管网首次对外资开放。此举意味着外资拥有了向用户最终零售水的权力。 苏伊士集团(世界最大水务公司)从2004年起,已在中国参股15个城市的自来水公司。与青岛合资建立中法海润供水有限公司,日供水能力54.3万立方米,占青岛供水总量的90%;又投资数亿美元在上海化学工业区成立了污水处理合资企业;其属下的中法水务在三亚成立了供水合资公司,在重庆成立的中法供水有限公司,供水人口100万。至此,苏伊士集团完成了在中国的全面布局。 2006年9月,常熟市准备将水务市场以6亿元价格向法国苏伊士集团转让49%的股权,使用期限30年(最后结果尚未见到)。据地方政府介绍,引进外资是为了引进资金,因为供水系统老化严重,污水处理成本高,每吨水供应成本0.8元,污水处理成本1元,投资与收益的差额太大,公司财务紧张。居民生活用水由2.05元上调为2.40,元污水处理费也将会提高。 法国通用水务公司收购了上海自来水浦东公司50%股权。 2004年12月,法国威立雅联合其合资公司首创威水投资公司出资4亿美元,共同获得深水集团45%股权,期限为50年(威立雅5%,首创威水40%),也全球第二大水务并购案。 苏伊士集团、泰晤士水务、威立雅集团、柏林水务等世界四大水务集团先后染指中国。 地方政府搞水项目存在贪大求洋倾向。水项目需要雄厚的资金实力,一方面期望通过盘活存量筹集建设城市建设资金,一方面,在招标中经常设立较高门坎,使国内企业望而却步。如此下去,水务市场有被外资控制的可能。 外资介入城市公用事业,使政府对价格和服务的监管遇到困难。2005年2月,香港汇津公司与长春市排水公司合作经营长春北郊污水处理厂,因企业与政府在履行合同方面发生争议,外资污水处理厂遂全面停运,每日39万吨污水直排松花江,造成严重江水污染。如果此类纠纷发生在国内企业头上,企业绝对不敢不顾大局。 国外此类教训也不少。如1998年菲律宾马尼拉水公司(国有)与外资合资,合资公司借口金融危机单方面提高水价76%,而酷热的城市居民用水弹性极小,广大贫民无力应付,引起骚乱。政府被迫于2002年12月花巨额代价收回水公司股权。同样事例在加拿大、南美一些国家也曾出现过。 建设部称:十一五期间中国水务市场的投资规模将达到一万亿元人民币,回报率目前已经超过20%。如是,洋水务看准了垄断型公用事业私有化后向政府谈判的优势,谋求在中国分享水价上涨的蛋糕,最终还是要广大消费者买单。这将使社会分配不公问题进一步突出。 铁路: 武广客运专线筹备组:武广高速铁路全长989公里,总投资约1166亿元,规划在2010年底建成通车。铁道部授权中国铁路建设投资公司作为出资者代表与控股股东,其中铁道部出资51%,广东、湖南、湖北3省以武广客运专线所需土地的征地拆迁费用出资入股,其余资本金向境内外投资者募集,以解决投资不足的难题。 大豆产业加入WTO后面临灭顶之灾: 大豆早在1996年就完全开放,是中国农业第一个开放的领域,不到10年,业界对外资蚕食的担忧已经变成了现实,随着洋大豆的大举进入,沿海就地加工的蓄意布局,跨国粮商对油脂行业的参股控股,使得大豆产业陷入被外资全面控盘的境地。 中国的大豆出口量曾占世界80%以上,但从1997年开始成为大豆净进口国,2006年进口达2827万吨,10年增长10倍,中国进口大豆已占全球1/3。 2004年之后,国内油、蛋、肉等消费量节节上升,2006年底豆油上涨带动粮油肉类纷纷涨价。同时,东北大豆产区遭遇空前的进口冲击,大豆收购价持续低迷,种植比较效益持续下降,大豆种植面积不断减少,豆农和大豆加工企业都苦不堪言。根本原因是跨国粮商基本完成了在中国的战略布局,形成了大豆进口和加工的垄断。 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的目标:①倾销更多的大豆;②抢占市场;③利用在华企业控制中国市场,实现国际贸易环节的利润。 中国企业在2002-2004年连续三次被国际豆商逼仓,2004年遭遇国际粮商和投资基金的疯狂打压。 2003-2004年初,美国方单方面对中国纺织品设限,中美经贸关系一度紧张。国务院总理访美,中国政府宣布向美国派出农产品采购团。芝加哥期货交易所传言:中国将采购150万吨大豆。美农业部称:该年度大豆收成不好,中国采购团到美国,大豆期货价已达4300元人民币/吨。中国代表团竟在这一价位签下订单,且未作任何套期保值处理。中国人离开后1个月,美大豆期货价又回到3100元。事后证实:当年美国大豆产量创历史纪录。这显然是国际粮商和基金联手做局。据调查这次采购使中方多花15亿美元冤枉钱,此后一年,参与采购的中国企业全面亏损达80亿元以上,一半以上的中小大豆加工企业停产倒闭,国产大豆收购价大幅度下滑。跨国粮商则借机兼并企业,淘汰大量竞争对手。 中国加入WTO后,世界各大粮商如美国ADM、嘉吉、邦吉、新加坡Wilmar、托福、来宝等大公司入股中国大豆压榨企业。2004-05年,国家发改委两次发布行业预警:国内大豆压榨能力是实际需求的2.6倍以上,年综合平均开工率不足40%。但外资乘我企业困难,加快并购我国大豆加工领军企业。中粮集团旗下8个油脂加工企业均成为外资企业。同时外资又兴建大型榨油企业。至2006年4月,仍在开工的97家企业中,外商独资或参股的企业有64家,控制了中国85%的实际加工量。 现在大型压榨企业只剩一家(黑龙江九三公司)未被外资兼并。针对所谓国际粮商给中国带来了资金、技术、先进管理理念、就业、税收,中国大豆企业技不如人的说法,九三公司田仁礼指出:一个日产5000吨的加工厂,投资并不大,用工一般不超过250人。中国企业的技术和管理,并不逊于外资企业。 国际粮商控制了从大豆主产地南美到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产业链。他们在南美国家发放生产贷款、修建铁路港口,控制了当地绝大多数的大豆生产,南美豆农则低价出售大豆抵偿贷款。粮商将南美大豆采购价控制在200美元/吨以下,然后操纵期货交易,以300-400美元的价格卖出。 当前,外资基本完成了在中国的战略布局。ADM、邦基、嘉吉、路易达孚四大跨国公司(控制全球90%的大豆贸易),控制了中国60%以上的实际压榨能力后,垄断了中国80%的进口大豆货源。跨国公司买入南美廉价大豆、享受巨额农业补贴的美国大豆,再高价转卖给中国的压榨企业,赚取垄断的贸易利润。留给中国的是压榨行业的低利甚至亏损、本土大豆的滞销。业内预测今后2-3年内,跨国粮商将可能完全垄断我国大豆产业的布局。 在合资企业中,外资股份一般不超过30%,表明跨国公司并不企图赚加工环节的钱,主要目的是获得进口大豆的话语权。由于外资已基本控制了加工企业,将危及上游种植业,甚至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 大豆加工企业实行外资化、集团化,其结果就是进一步压低大豆采购价格。由于收购价格接近种植成本,农业税减免和粮食直补的好处全被收购压价吃掉。如此下去,东北的大豆种植业将面临灭顶之灾。预测2007年大豆播种面积将降低50%以上,再想恢复中国大豆产业将很困难。种种迹象表明,如不采取措施,更多农产品包括目前风光正劲的水稻,都有可能重复大豆的故事。 有关部门建议: 实施大豆振兴计划、调控大豆进口规模、制定大豆补贴政策、扶持大豆龙头企业、推进大豆科技创新、建立大豆种植基地、优化大豆产业布局。 成立大豆协会,使协会负责对大豆进口实行统一对外、集体采购制度,对不通过招标采购的企业不发放进口许可证书,限制跨国公司对中国进口大豆价格的垄断;利用转基因政策,质量检疫以控制加大对大豆进口的调控力度。 加大科研投入,发挥中国非转基因大豆优势,强化大豆优质、高产、专用品种的研制,扩大国内种植面积,把东北三省建设成我国高油高产大豆种植基地,替代部分进口。 扶持龙头企业,实现专业化,集团化发展。在几大集中产区选择5~6家年加工50万吨大豆以上的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作为应急加工定点企业;开发大豆蛋白等高端产品,绕开压榨业竞争,实施深加工。 宏观调控部门要通过对大豆进口、加工等市场信息的及时发布,鼓励大豆加工企业参与期货市场的套期保值,用期货市场价格信息引导农民种植大豆。争夺国际农产品市场定价权。 零售业:外资占领高端,威胁我经济安全 对零售业外资超市在我国各中心城市布点设店、加快并购国内企业,挤占国内流通市场这一众所周知的事实,一般人不很注意,好像零售业无关大局。实际上现代巨型零售企业所构建的商业和物流网,正在对制造业构成日益加大的压力,在一定意义上说,在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新型流通-物流业,成为经济的命脉行业。 一、根据WTO协议,我国从2004年12月起,允许外资在华控股合资批发零售企业和设立独资企业。实际上,在3年过渡期中,各地政府为完成引资指标,纷纷违规审批引进外资零售企业,给与最优惠的政策。而中国没有对零售业采取有效的增强措施。外资商业企业市场份额不断上升。 到2003年,全球50家最大零售企业大部分已进入中国,设立了300多家大型超市。占领高端零售业80%以上。目前外资零售商在华扩张的势头没有减缓的趋势。2005年,零售业外商投资增长率达53%。 2006年,我国社会消费零售额7.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1.7%;其中连锁店100强增长25%。而前30家连锁店即占社会消费零售额的9%,销售额达6872亿元。其中,11家外资大型超市,新开店铺数量超过100家(家乐福33,沃尔玛15,麦德龙6),单店销售2.15亿元,大大高于国内同业的增长速度。 国际50家最大零售商业跨国采购集团中,2/3进入中国,在中国的采购金额已达到200多亿美元。 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张宏伟指出:外资巨型零售企业急速扩张,已完成了在中国零售市场的高端布局。它们重金买下城市黄金地段,吸纳并控制中国制造商,建立配送体系、有的还与房地产商、银行建立了长期发展战略联盟。他们逐步垄断中国流通业的5条命脉:市场、人才、企业品牌、供货商以及国内外市场渠道,对我国传统商业服务业形成渗透和吞并之势。我国主流舆论则过分夸大加入WTO的好处,闭眼不看其实质是外企赚中国人的钱、掌控中国市场。(2003) 二、外资大举进军中国市场,并购是一个重要途径。从2004年英国TESCO以21亿人民币收购乐购50%股权,囊括其在大陆25家超市起,近年来零售业外资并购活跃。并购企业实力强,涉及金额大,控制连锁超市业的战略意图十分明显。 2006年,著名的外资并购案如:百思买控股江苏五星电器、家得宝并购家世界家居、特易购增资并控股乐购、百盛收购输出管理百货店,沃尔玛收购好又多等。摩根斯坦利与沃尔玛的中国商业伙伴深国投联手,收购20个大型购物中心;美资华平、凯雷基金参股王府井未果。 据报道,2007年2月,沃尔玛通告购买BCL公司35%股权,据称金额达10亿美元,该公司全资控股中国101家好又多超市,计划2010年,沃尔玛将实现对好又多的控股。沃尔玛超市门店已达174家,将成为中国超市老大。 2007年3月,7-11收购上海联华快客在穗全部店面,使7-11在广州的全部店面数超过了290家,成为了广州零售业老大。 上海百联集团所属广州世纪联华超市,将被华润万家收购。华润万家在内地已经部署了多个万家超市,同时还拥有沃尔玛中国35%的股份。 在现有的中外合资公司内,外方通过收购合作公司的股权,加快了独资经营的步伐。 三、我国零售业从资本实力、品牌实力、经营管理水平,尚没有一家企业能与外商的综合实力相抗衡。在外商推行本土化策略之后,国内企业即将丧失最后的优势和领地,纷纷谋求与外资合作,以求活路。目前,各中心城市的繁华商业地段,洋超市拉走了大批客流,由于外资进入过多,国内流通企业市场和效益形成极大压制,全国连锁百强中有一多半企业利润下降,一些企业陷入破产的边缘。曾跻身2000年全国百强连锁企业的北京城市之光、福建华榕等超市早已于2002年倒闭。 外资超市在华投资完全靠银行贷款。沃尔玛交叉补贴,不惜亏损,扩张在华市场份额。家乐福对供货商收取多项不合理费用,恶意转嫁成本,我无相应法律条款(韩国曾对此类行为曾多次罚款)。 外资零售商资金实力雄厚,且有强大的融资能力,有实力大量开店布点,可用国际收入补贴在中国市场的亏损。国内零售业航母百联集团,2005年零售业收入600亿元;但营业收入超过100亿元的本土零售企业仅为10家。而家乐福、沃尔玛等前11位外资连锁超市在华零售额均超过了200多亿元。沃尔玛、家乐福的全球营业额达上千亿美元。 目前,国内零售商既没有能力承受这种强大的竞争威胁,也没有相应法制的制约。敞开大门迎外资的结果必然是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目前,中国本土零售企业已陷入全面被动,面临空前生存竞争危机。 业内预计,到2008年,全国副省级以上城市,会有一半企业被外资兼并;外资超市将社会总零售额的25%,香港郎咸平则预测:中国零售业市场全面开放5年后,外资企业将占据80%的市场份额。 四、渠道为王,流通业实际上是国家的经济命脉。它不仅影响工业生产,还能左右企业品牌的产生。跨国公司在华通过大卖场经营模式,利用占据终端采购渠道的主导地位,通过全球采购方式,间接或直接控制中国轻工业。如任其无限扩张,将极大削弱本国工业的竞争地位。 发源于西方的现代大型零售商,其经营模式和旧式零售业有根本的区别。他们可以利用雄厚的资本实力和覆盖全区域的经营规模,以及现代的交通、信息网络,在公司范围内形成内涵盖超越国界的、统一高效的采购系统和物流控制系统。例如,沃尔玛在巴西的20家超市可拿到美国3400家沃尔玛同样价格的商品,并在全球设立了21个办公室监督为它提供商品的工厂。 依靠企业自己的物流系统和信息系统,新型零售巨商摆脱了旧式零售业对层级采购批发环节及其代理商的依赖,可以从工厂直接进货,甚至并购制造厂,从而大幅度地精简中间环节,节约仓储运输成本,缩短转周期;利用专门的零售追踪分析软件(根据历史数据和气候、地方消费习惯等市场各要素),准确判断市场的未来需要量,及时调整进货、控制合理库存等,提高对市场预测的准确性和反应速度。 零售超市的赢利模式是尽量不赚消费者的钱,赚厂家的钱。利用自身的规模优势,尽力压缩进货价格及前端制造环节利润,以赢得低价竞争优势。 这种巨型零售企业的扩张,正在深刻地改变生产和流通的关系。在大幅度节约流通成本、提高生产-消费市场间的互动效率的同时,也使得零售业从过去批发零售环节的末端,提升到有能力左右生产厂商的地位,加强了流通领域对生产、消费双方的影响力。在美国企业50强中,流通企业就占10家。 2001年, 法国媒体称:谁控制了法国的商业流通业,谁就控制了法国的经济,谁就拥有了法国。现代流通控制着市场、决定着生产、影响着金融。谁掌握了一国的流通主渠道,就相当于掌握了经济命脉。 这也决非简单的争夺市场份额和企业利润,其核心是国家的战略竞争。墨西哥、巴西、阿根廷等拉美国家,开放不到10年,本国的流通企业全军覆没,从而导致整个国家经济经常震荡,金融危机频繁出现。 中国的轻纺工业集中度低、竞争激烈。大型零售巨头的崛起将形成店大欺客,进一步压榨普通加工业的利润和工资,恶化了轻工业的生存状态。例如,深圳某电器厂调查,1996年前出口电扇利润为20%,现不足5%。电扇、榨汁机和烤面包机的平均批发价,从10年前的60元左右下降到了35元;工人数量减半至1500人,但产量维持不变,工人月薪起薪250元(比当地最低工资水平低40%),一天工作18个小时。深圳沃尔玛采购100万辆好孩子童车,采购价格是6美元,厂家明知赔钱还是接单,因为这样方便从银行贷款,众多工厂在这种压力下,必然出现一轮又一轮的淘汰。 早在2002年,国务院领导对我国零售业过度开放问题做出过批示,但没有具体措施出台。前国家经贸委等发布文件,要求对城市商业网点加强规划管理。授权各地方政府制订相关的限制措施,但各地政府多与外资零售商结盟,上述文件实际上没有起到作用。目前,尽快制定对违规外商的严格查处办法,并大力扶持本国流通企业。 附:行业排名 国美电器(销售额869.3亿元、820家店铺)、百联集团(770.9亿元)、苏宁电器集团(609.5亿元)、华润万家(378.5亿元)、大连大商集团(361.4亿元)。 外资企业:家乐福、大润发、沃尔玛、好又多、易初莲花、麦德龙、乐购TESCO、百佳、欧尚、永旺、华糖。 家乐福:最早进入中国的国际超市,在中国33个城市开了93家大卖场(2006)。其合作伙伴之一上海联华超市,已成为中国零售业巨头之一,拥有1000家店面。 沃尔玛:2004年总销售额2400亿美元(是1992年的5倍),130万员工。1996年进入中国,2004年在9城市有25家分店,05年有56家分店,06年在36城市73家分店。2003年采购额达到150亿美元。在中国销售的产品95%以上是本地产品。与2万家供应商建立了合作关系,每年采购中国商品出口金额约为90亿美元,间接采购金额也超过90亿美元。 乐购Tesco:Tesco绝对控股乐购之后,专注于华北、华东、华南的业务发展。推出了保证低价的承诺:3公里内其他卖场相同商品价格更低,将退还顾客2倍差价。 贝尔斯登商业银行和鹏润投资集团建立一个战略投资联盟,在刚签署的联合投资备忘录中,两家各出资2.5亿美元,建立5亿美元的联合投资基金,本地零售商(除家电零售外)都是投资基金关注的目标。 其他在华的外资大卖场商铺有: 欧尚(法国),21家(2004) 万客隆(荷兰),计划2010年开30家 宜家(德国),计划2010年开10家 易初莲花(泰国),约100家(2006) 百安居(英国),计划2010年开126家 乐华梅兰(法国),计划2010年开20家 麦德隆(德国),计划每年开10家 伊藤洋华堂(日本),已有11家,计划2008年开500家 各大外资零售企业在中国城市的布点: 沃尔玛(美国):北京、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天津、济南、青岛、南京、南昌、长沙、福州、厦门、昆明、深圳、东莞、汕头等 家乐福(法国):上海、北京、天津、沈阳、大连、重庆、武汉、南京、宁波、无锡、青岛、珠海、东莞、新疆等 麦德龙(德国):上海、南京、武汉、成都、杭州、宁波、无锡、福州等 普尔斯马特(美国):北京、天津、昆明、成都、沈阳、哈尔滨、新疆、中山等 万客隆(荷兰):北京、天津、石家庄、沈阳等 百盛(马来西亚):北京、上海、大连、无锡、青岛、重庆、成都、西安、扬州、贵州、兰州、沈阳、淄博、绵阳、呼和浩特、合肥、太原、鞍山、乌鲁木齐、德阳、长沙、潍坊、长春、天津等 百安居(英国):上海、苏州、昆明、深圳、杭州、青岛、武汉、广州、北京等 邮政和快递: 快递业是邮政业中的新兴业务。2004年,中国快递市场营业额为260亿元,同比增长27.5%;05年营业额同比增长25%。 目前,中国快递业已形成由中国邮政、民营企业、外资巨头及其他国有企业四分天下的局面。中国邮政的垄断局面受到挑战。 民营快递:10多年前民间快递从华南、华东大城市兴起。目前全国快递企业超过5万家,从业人员300万,占国内快递市场80%份额。上海民营快递在同城快递市场中占95%,在城际快递市场中占70%的份额。 外资快递占领中国快递市场。中国加入WTO,承诺向外资开放邮政。以UPS(美国联合包裹)、FedEx(美国联邦快递)、DHL(德国敦豪)、TNT(荷兰天地快运)四大国际巨头为代表的国际快递公司迅速进入中国,联手中外运、中铁、中国民航等国内企业,已完成投资布局。目前各外国巨头主要从事国际快递业务,十几年内已占领中国国际快递业务市场的80%,下一个目标是抢夺中国国内快递市场。 UPS于1988年即和中外运建立合资企业,最近几年业务量增长达35%以上,已在20个城市设代表处。2004年UPS宣布出资1亿美元收购中外运合资公司的股份,实现独资。UPS拥有包括一个专用卫星和50万英里通讯网的专有全球资讯网,可与全球1300个配送点随时联络,顾客可在网上随时查到包裹所处位置和状态。UPS计划在华投资5亿美元,于2007年在浦东国际机场建立转运中心,是其亚太区四个转运中心之一。 FedEx拥有600多架飞机和庞大的卡车运输系统,是占支配地位的机场对机场货物运输商。FedEx已在中国220个城市设了网点,计划还要新增100个城市的服务点。FedEx在美国和亚洲之间已建成完备的网络,设有服务于北京、上海及深圳机场的航班,计划在上海建设中国最大的快件处理中心,并和广州新白云机场签约设立转运中心,此为其亚太转运枢纽。 速递业和物流业的成长关系密切。2005年12月起,中国物流业向外资全面开放。国际50家最大零售商业跨国集团已有2/3进入中国,在中国的采购金额已达到200多亿美元。中国物流市场增长率达20%,业内预计,2010年中国物流市场规模将达1.2万亿元;未来10-20年全球航空货运年增长6%,速递业增长12%,中国的速递业务增长率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 速递业务不仅局限于邮件,必将向高附加值产业物流延伸。例如电子产品过去是几级分销,现在生产企业直接交快递公司打包进库,根据订单委托快递公司发货,形成一套完整的快递程序。 在新《邮政法》起草中,关于中国邮政地位问题争议较大。2005年7月,CAPEC(亚太国际速递商协会,国际快递巨头代言人)发表声明,对中国《邮政法》修改最敏感的部分提出建议,要求邮政企业分业经营、限制邮政专营、建立独立的监管部门。要求邮政改革每一阶段的所有商讨工作充分透明,让包括国际快递商和物流提供商在内的各利益关系方有机会发表意见。 业内人士指出,此举表明国际资本以建言中国邮政改革为名,试图插手中国的信函业务。信函业务属于政府职责内的公共服务,不可能完全市场化。目前,世界上的邮政基本业务都是亏损的,为保障邮件安全,很多国家政府要通过不同的方式加以贴补。中国邮政业目前仍将邮政资费作为邮政业收入的主要来源,中国信函业务收入占邮政业务总收入的比重逐年减少,现已不足10%,这与没有建立合理普遍服务补偿机制有很大关系。建立和完善邮政的四大机制(普遍服务机制、特殊服务机制、安全保障机制以及价格形成机制)应该是当务之急。 咨询服务 2006年3月两会期间,全国工商联提案:四大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几乎垄断了我国海外上市企业的全部审计业务大量国家重要信息已处于开放状态,国家安全令人担忧。 自90年代初,全球知名的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普华永道、毕马威、德勤、安永),外加安达信,陆续获准在华设立合资会计师事务所。由于本土会计师事务所屡屡被曝光会计丑闻,如银广夏、郑百文、蓝田股份等案,2001年中国证监会发文,要求上市公司IPO及再融资时,财务报告除国内会计师事务所进行法定审计外,还必须由国际会计师事务所进行补充审计。一些银行也发布了类似规定。借助这些优惠政策,四大所在华业务排名迅速升至前四名,稳居榜首。 长期以来,国外的四大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几乎垄断了我国海外上市企业的全部审计业务,而这些企业有的又往往是我国的关键行业,如能源、金融等。通过审计业务,外国机构可以获取到关键行业几乎一切重要的信息。如我国能源规划的战略布置、国有银行过去不宜披露的资金用途等等。现在,大量的国家重要经济信息已处于开放状态,国家经济安全令人担忧。 近期,四大所在国内外丑闻不断,包括违反独立性的规定、缺乏应有的职业谨慎、与造假公司合谋等案例。面临诚信危机。2005年7月,财政部责令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整改,财政部公告指出:一些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中存在审计程序不到位、收集审计证据不充分的问题,特别是对一些上市公司利用关联方交易虚增利润、避免连续亏损等问题,缺乏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发表了不恰当的审计意见。其实就是针对普华永道关于黄山旅游、京东方两家上市公司的审计案。 德勤卷入科龙案:经证监会调查,科龙电器存在重大财务违规问题,德勤正是科龙的审计机构,名誉扫地。 毕马威陷入锦州港案:其在美国涉嫌非法避税遭调查。 安永:2005年陷入通用电气子公司等债权人诉安永欺诈案,案值达3.8亿美元。 业内人士指出:对于职业会计师而言,职业道德系安身立命之本,但四大所在巨大的利益诱惑下也未能洁身自好,失去独立第三方立场,为了利益经常容忍客户的违规行为,甚至采用灰色手段帮助审计对象避税、遮盖财务问题。又由于国内相关法律不健全,会计师事务所遭到起诉的案例极少, 金融业情况 1. 中国银行机构吸收外资情况: 至2006年9月,国内被外资参股控股的金融企业共67家,包括16家银行、4家信托公司、19家保险公司、19家基金管理公司和4家汽车金融公司。外资金融投资者的兴趣涵盖了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和信托公司等所有领域。 (1)五大国有商业银行中,四家已成为合资银行,外资股权接近25%上限。 中国工商银行:高盛、安联、运通(美)投36亿美元,持10%(2005.8) 中国建设银行:美洲(25亿美元9%),淡马锡(14亿美元5.1%)共39亿美元,持14.1%;境外发行股票获65亿美元(2005.7) 中国银行:苏格兰皇家(31亿美元10%),瑞银和亚行(5%),淡马锡(新加坡)拟投31亿美元。 交通银行:汇丰(19.9%),境外上市(17.5亿,11.23%)。(2004.8) (2)其他股份制银行大部成为中外合资银行。 广东发展银行:花旗牵头的财团出资242.67亿人民币,获85.5888%股权;外资股:花旗20%,普华8%,IBM信贷4.74%(2006 11)。特准外资股突破25%。 浦发银行:花旗投 6亿RMB 占4.62%股权(2002.12) 深发展:新桥(美)占17.89%股权(2004) 兴业银行:恒生16.26亿港元占15.98%, 新加坡投资占5%,国际金融公司(世行下属)4%(2003.12) 民生银行:国际金融公司占1.60%,淡马锡占4.55%(2003)。 渤海银行:渣打19.9%(2004), 华夏银行:德意志银行2.2亿美元 ?%(2004-05)。 (3)地方商业银行大量成为合资银行。如:西安商业银行(2002),北京银行(2005),杭州市商业银行(2005),济南市商业银行(2004),南京市商业银行(2001),哈尔滨市商业银行(2005),南充市商业银行(2005)等。进入中国的外资银行不再局限于大型混业经营的金融集团,专业化外资银行更加专注于某一特定领域。 (4)外资在各类基金、证券公司、保险业,不同程度地介入。基金:合资基金公司20家38.5%,中资基金公司32家,61.5%,保险:前10名保险公司5家合资(平安、太平洋、新华、泰康、华泰);全部保险公司中,外资保险公司40家,49%,中资保险公司42家,51%。外资占保费收入7%。 2.在华注册外资金融机构 在华注册的外商独资、合资银行机构共14家,下设17家分支行及附属机构;22个国家和地区的73家外资银行在中国24个城市设立了191家分行和61家支行;41个国家和地区的183家外资银行在中国24个城市设立242家代表处。在华外资银行存款总额达到334亿美元,贷款余额为549亿美元。外资银行的人民币业务发展迅速,2001年底以来增长4.6倍,年均增幅高达92%。截至2006年9月末,在华外资银行本外币资产总额达到1051亿美元。 3.在华外资银行转制,获准全面经营人民币业务: 据银监会:外资银行的人民币业务发展迅速,2001以来增长4.6倍,年均增幅高达92%。 2007年4月,汇丰、渣打、东亚、花旗4家外资银行,成为首批获得法人营业执照的外资银行正式开业。银监会目前还在审理南洋商业银行、中信嘉华银行、新加坡大华银行的相关转制申请。在华其他银行(恒生、日本瑞穗实业、日本三菱东京日联、新加坡星展、荷兰、永亨、新加坡华侨、美国摩根大通)正在进行改制筹建。对外资银行开放人民币业务的城市共有25个(其中5个城市属提前开放),外资银行经营的业务品种超过100种,111家外资银行机构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 4.外资金融机构对中资银行的竞争和冲击:   根据有关规定,外资银行分行、外商独资银行和中外合资银行系营业性机构,经批准可按规定在中国经营存款、贷款、结算、托管和代理保险等业务,并可在符合开业时间、盈利状况和审慎经营等方面的条件后申请开办人民币业务。   中国还允许外资银行在华开办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业务、境外合格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托管业务、个人理财业务、代客境外理财业务、电子银行等业务,促进了外资银行业务品种和服务方式的多元化。   外资银行开业之初,短时间内受制网点设置及人力配备,对中资银行的冲击力度有限。但目前各家外资银行都在大肆扩充网点。人才流失将成为中资银行之痛。汇丰(中国)3219员工中,96%以上为本地人才,京沪穗深四地的中资银行将成为挖人的重灾区。外资银行在办公条件和待遇上远远高于中资银行,据调查外资行的薪水是在中资行的3倍以上,挖来的人同时带来现成的客户资源,以争夺目标客户。 外资银行决不仅把业务局限在高端客户,早已把触角伸向更多的领域,2005年底几大外资银行已分别招聘和储备了数百位专业人员,花旗汇丰的数据服务公司已有上千名工程师,决不只是为高端客户服务。 5.对我国金融安全构成威胁 外资大批进入国内金融机构,对金融体制改革起到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风险,包括:外资控制我国金融市场的风险加大、财富外流、中资银行优质客户和核心业务的流失等。   (1)加入WTO过渡期,单个外资机构在中资银行的持股比例不得超过20%,多家外资机构累计持股不得超过25%。入世过渡期已结束,2007年开始,上述比例限制将不再有效,届时在华设立机构将成为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的主要形式。一方面外资银行通过对中资银行持股掌握中国金融业的基本情况,另一方面外资银行通过新设机构迅速扩大在华市场份额。将来外资银行控制中国金融市场的可能性大大提高。   (2)财富外流。政府斥巨资对其进行股份制改革,包括财政部发行2700亿元特别国债、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一万多亿不良资产的剥离、中央汇金公司对中、建、工行注资600亿美元。国有商业银行海外上市,改革成果为上市前战略入股的外资机构所分享。   (3)核心业务流失:外资大举进入将争夺中资银行包括信用卡、住房信贷、资产抵押证券化、代客理财和私人银行等核心业务。一旦这些核心业务和优质客户为外资银行所垄断,将不利于中资银行的长远发展。 各行信用卡中心及其业务多被外来金融机构控制,如;花旗银行/浦发和广发、汇丰银行/交行、苏格兰皇家银行/中行、美国GE公司/深发行、恒生银行/兴业银行,美国运通硬是通过参股工行在我境内顺利发行了运通卡,等等。使用信用卡的信息数据,可以成为一个国家经济流通领域的风向标,这将使国内经济的软胁及薄弱环节显露无遗,我国金融安全由此而受到严重威胁。 尽管国家先后出台了《外资金融机构管理办法》、《境外机构入股中资金融机构管理办法》和《外资银行管理条例》,但对调控很不得力。 世界各国向来都对外资并购持谨慎态度,特别在金融领域,各国更是设置重重关卡,限制外资银行对本国经济的渗透。美国更是设置了重重关卡和苛刻条件。历史上,一些国家盲目过渡开方金融市场已经带来了沉重教训。在国内尚缺乏健全的金融监管体系、本国金融业缺乏竞争力的情况下,盲目、过度的开放本国金融市场,不但不能对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反而有害于本国经济的健康发展,成为导致经济波动和长期停滞不前的根源。 跨国公司的垄断有可能获取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不宜对外披露的信息,增加了国家的潜在风险。如IBM目前同时垄断我国银行业大型机市场和大型机服务市场。作为中国关键经济领域之一的银行业仅由一家外国公司提供关键产品,又几乎仅由一家外国公司提供关键产品的服务,在全世界恐怕也是十分罕见的。IBM对我国银行业市场的垄断,客观上造成了我国金融运行存在较高的安全隐患。因为当国家间战略出现冲突时,IBM肯定要服从美国国家战略。 譬如,80年代末,IBM曾经一度撤回其全部专家,中断对我国银行业IBM大型机的服务。 广发银行:花旗获控制权 广东发展银行是股份制银行。由于财务状况糟糕(核心资本充足率不到3%,不良资产率接近20%,资金缺口约600亿),2005年开始,该行宣布引资重组,出让85%股权,并提出外方可拥有管理权。花旗集团(241)、法国兴业银行(235)和平安保险(226)率领的三大竞标团展开激烈角逐。 2006年11月16日,花旗集团牵头的财团以242.67亿元,拿到广东发展银行85.5888%的股份。花旗财团组成:花旗集团、中国人寿和国家电网分别持股20%,中信信托持股12.8488%,普华投资8%,IBM信贷4.74%(原宣布花旗36%、中国人寿20%、中粮10%,中国国电、中信信托、中国节能投资公司、中国普天集团持股19%,这就突破了外资控股不得超过25%的上限)。 花旗获得对广发行绝对的经营控制权。董事会11个席位,花旗占3席,据报道,董事长可能由花旗派人担任。花旗在风险管理、财务控制、内部控制、公司治理、信息技术、资产负债表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金融创新等八个方面占有主导权。 2006年12月美国财长保尔森访华,在记者招待会上公开表示,关注广发行并购一事,显然出让广发行成为中国方面迎接此财长的见面礼。 据报道,此次收购成功无疑对外资收购中资银行具有指导性意义,已经在中国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中持有少数股权的汇丰、德意志等外资银行将纷纷要求增加持股,2006年WTO过渡期结束,外资投资国内银行业可能成为一个潮流。 花旗非常看好中国的个人零售银行市场。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花旗与招商银行谈判合作的条件之一,是希望其在中国市场发行的花旗信用卡取代招行信用卡。 关于墨西哥、日本和东南亚金融危机发生过程的描述性的资料汗牛充栋,所有这些国家无不是过早地开放了金融市场给了索罗斯这样的金融大鳄以上下其手的余地。 外资并购基金在中国的活动: 2006年,全球企业并购额已高达3.46万亿美元,创历史新高。 外资对华投资方式(中国吸引外资形式)也发生变化。多年来中国吸引外资一直以跨国公司直接投资为主,近几年此类FDI增长趋缓,其他形式资本进入方式增多,如QFII,企业海外上市及再融资,海外风险投资,海外收购基金等。这预示中国吸引外资的结构将可能发生重大变化。 这一轮进入中国的国际资本中,各类并购重组基金是主力。2004年,亚洲私募基金募集65亿美元,其中收购基金占56%,中国共有13亿美元流入。近两年此类基金在中国空前活跃,据香港AVCJ资料:2005年底,亚洲私募基金所管理的资产超过1,200亿美元,2006年新投资则首度突破200亿大关。2006年前11个月,共计35支投资亚洲市场的私募基金募集121.61亿美元,在中国大陆投资111个案例,投资规模达117.73亿美元,在亚洲仅次于日本。 到2006年末,中国加入WTO的5年保护期结束。随着人民币升值预期和中国经济转型的契机,中国将成为海外私募基金-购并基金追逐的重点。 已进入中国的主要外资并购基金:高盛、华平、凯雷、贝恩资本、德州太平洋。KKR和黑石已在香港设办事处。每家私募基金都有20亿美元左右的资本(不含房地产资金),单笔交易额越来越大。 考虑到杠杆效应,拥有10亿美元的巨型基金,具备收购中国本土最大型公司的能力。有人预测,2015年以后,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二大私募基金活动领域。  并购资金的投资领域涵盖金融、流通、制造、房地产、传媒等各领域。并购资金的主要投资对象是成熟行业中的领先企业:快速消费品行业(如饮料类企业)、流通企业(如家电连锁企业)、国企(如哈药、徐工,以股份制改造进行)、地产类企业中的潜力股等。所到之处,深刻改变了企业的资产构成、经营模式和产业竞争态势。 收购企业大体的操作程序:确定目标、筹集资金、压价购入目标公司(参股或控股),通过一系列股权变换进行结构重组,包装(做好经营业绩)卖出,或上市(IPO)套现。标的公司选择的标准:公司与行业具备清楚稳定的价值链;其核心本业相对健康;拥有更大的未来成长空间;股价有增值空间。 私募基金对投资目标企业的判断,主要取决于对企业家的判断,尽力和管理层沟通,在股权、薪酬方面给以有诱惑力的承诺(除非原管理层需要换班)。谈判的焦点是控股权。实际上,收购基金的经营方式是通过对企业的资本运作赚钱,带有很强的投机性。他们最看中的是套利空间,对企业的改制重组只是副产品。 从企业角度看,接受并购资金苛刻的条件而获得迫切需要的资金,意味着用企业的产权换取未来的收益,是甘冒失去企业掌控权的风险,博取企业的发展空间。所以要冒这样的风险,根本原因还是国内的融资环境或资本市场,没能满足企业成长对资金的迫切需求。于是发达国家雄厚的资本实力,成为吞噬各后进国家企业和财富的无往不利的武器。 外资并购公司凭借强大资金实力,瞄准行业排头兵,力图获得行业垄断地位,并力图获得对企业的独资经营的权力。国际基金收购中国企业,本质上是为跨国产业资本入主中国打前站。国际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财力雄厚,没有默契是不可能的。 对中国实业界而言,国际私募基金正向我们步步逼近。其投资目标不是帮助中国企业改善治理结构而是榨取中国财富,客观效果也非田园牧歌式的秃鹰效应,而是帮助外国资本控制中国产业的前锋。 中国的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今天,中国企业将控制权出让的现象是反常的。一部分可以担当国家利益的重任的龙头品牌、核心品牌很多已经沦陷外资之手,值得关注和深思。应该警惕,我们一旦做出的是一个错误的决定,换回损失将是极其艰难的。尤其是面对高盛等这些老谋深算的国际巨头,我们甚至付出数倍的代价也难以作到。千万不要做错了再吃后悔药。 典型案例: 南孚案:1999年由地方政府主导对南孚改制引资,经过几次交易,2002年以摩根士丹利为首的国际基金对南孚实现控股。原希望引进外资帮助上市未实现,2003年,外国基金将所持股份转让给南孚的竞争对手美国吉列。南孚虽保留品牌,但已失去自主发展的能力。 深发展:2004年4月,被深圳市政府转售于新桥资本,为国际基金控制的中国商业银行第一例。2005年9月,GE金融进入深发展股东行列,成为接盘新桥、控股深发展的有利人选。 阿里巴巴:2005年8月,其大股东日本软银将所持阿里巴巴40%股权以10亿美元转让给雅虎,套现离场。现国际私募基金已对中国的许多产业形成了围攻之势。 工程机械:凯雷入股行业龙头徐工; 食品业:高盛、鼎晖已进驻双汇和雨润食品(行业第一、第二); 水泥业:IFC与摩根士丹利共同向龙头企业海螺水泥注资2亿元人民币; 银行业:德州太平洋下的新桥收购深发展; 担保业:凯雷向中科智担保集团(中国最大民营担保机构)投资2500万美元; 欧洲私人资本PAG已杠杆收购号称国内最大的婴儿用品公司好孩子; 对房地产投资:至2007年2月,来自摩根士丹利房地产基金、长江实业与和记黄埔、美林国际、美国私募基金华平集团等,对国内房地产业的投资已达到了42亿元人民币。我国关于限制外资并购房地产的许多政策与条令未能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主要并购资本情况 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 全球第一大投资银行、证券公司。成立于1935年。总资产7754亿美元。在全球30个国家设有600多个办事处,5万多员工。 投资银行的主要业务是:企业融资(股票或债券)、并购顾问、股票和债券交易、房地产金融、直接投资及资产管理。2004年世界投资银行前三名(股本和长期负债总额):摩根士丹利1108亿美元;高盛1058亿美元;美林1026亿美元(均为美国公司)。   在中国,与建行和几家企业联合组建国际金融有限公司(中金公司,投资银行)。 在华并购案例:注资蒙牛;和鼎晖共同投资永乐电器;投资雨润集团、平安保险、南孚电池、海螺水泥、恒安国际、山水水泥等。 高盛集团(Goldman Sachs): 全球第二大投资银行和证券公司。成立于1869年,总资产3000亿美元,在世界24个国家设有42个分公司或办事处,共2万多名员工,2000年名列世界500强第112位。1984年在香港设亚太地区总部,1994年在北京、上海设代表处。 在华业绩:促成中银香港海外上市、交通银行境外私募和海外IPO、协助日产入股东风汽车、收购长城81亿、华融19亿元不良资产、收购中移动(香港)8省移动网络、协助戴-克向北汽投资、TCL与汤姆逊合资、汇丰收购交行20%股权、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部;中移动、中石油、中国银行、平安保险国内IPO、中兴通讯在香港IPO、中石油后续股票发售;以及近40项大型债务发售交易。 2004年12月,获准成立合资公司高盛高华证券有限责任公司(高盛:高华=33:67),取得在中国承销A股和B股交易资质。高华6个自然人持有股份均来自高盛的商业贷款。如此高盛绕过中外合资金融机构中,外方持股上限为33%的规定,成为首家绝对控股中国证券公司的海外投行。 参股工商银行,估计从工银行上市赚39-57亿美元。同时,持有中国平安保险6.8%的股份、网通2.4%股份、中芯国际4.0%股份、对粤海的重组、牵手英联等财团持股无锡尚德。 与大陆各家银行、大型企业关系密切,是中国银行、中石化、中石油的上市承销商;联想集团、中国网通的投资顾问;并资金协助工商银行、长城资产管理公司处理不良资产。 高盛在华并购企业行动: (1)肉类加工业:为并购双汇集团,纠集鼎晖基金Ⅱ、香港罗特克斯联合中标,绕过要约收购30%限制,获得双汇的控制权。高盛并持有雨润13%的股权(双汇在国内最大竞争对手),从而获得在华肉类加工业主导地位。 (2)房地产业:收购华融、长城近百亿不良资产中,约50%属于地产;白厅基金(高盛持股50%以)购买上海百腾大厦、持股21世纪中国不动产公司(外资在华房地产中介公司)。 (3)对A股企业投资:美的电器、福耀玻璃、阳之光。   2006年4季度,摩根士丹利盈利增长26%,高盛股价上涨59%,其薪水开支总计165亿美元,每位员工平均薪酬为62.2万美元。 在华的国际私募基金:凯雷、KKR、华平、黑石、德州太平洋、银湖。    凯雷投资集团(Carlyle Group): 成立于1987年,创办人:大卫鲁宾斯坦因。现拥有39只基金,管理资金总额390亿美元,位列世界私募基金公司前茅。业务遍及世界各地。 凯雷号称总统俱乐部。其经营思想是:如果你把有钱人和有权人聚到一起,有权人能得到钱,有钱人能得到权,也就是中国人熟知的权钱交易。 成员包括:美国前国防部长弗兰克.卡路西(助凯雷成为美国第11大军火商);前总统老布什(助凯雷、摩根大通以4.3亿美元收购韩国韩美银行,再以27亿美元卖给花旗集团);英国前首相约翰.梅杰(助凯雷在欧洲设立11亿美元的凯雷基金),以及菲律宾前总统、美国前国务卿、泰国前总理、德意志银行前行长以及IBM、雀巢、波音、BMW、东芝等世界最大企业的高官。   2000年凯雷进入中国。到2006年6月,在中国投资21个项目。在中国的投资项目一般不超过5000万美元,凯雷偏爱和别的投资机构联合行动以降低风险,偏爱投资行业领先或者技术领先的公司,且有很强的控制欲。 2005年8月,凯雷和软银联手注资顺驰置业。2005年,凯雷和保德信以4.1亿美元购入太平洋人寿的24.975%(非一次性投入),被质疑为贱卖;入股中国最大的实木地板生产企业安信地板;2006年用2.75亿美元绝对控股中国工程机械龙头徐工机械,遇到全社会抵制。从中获得的基本经验是:项目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关系的搭建。 KKR(Kohlberg Kravis Roberts Co): 成立于1976年,是全球私募基金业的开创者。业务主要加拿大、欧洲等地。擅长管理层收购。其投资者包括企业及公共养老金、金融机构、保险公司以及大学基金。30年累计完成146项私募投资,交易总额2630亿美元。至2006年9月投资270亿美元,获得700亿美元回报。 2006年初,KKR在香港和东京设立了分支机构,投资重点日、中、韩。公司网站宣称,投资原则是控股行业中的龙头企业。 2006年,在山东济南锅炉集团改制并购案中失败。济南锅炉集团为国家大一型企业,在循环流化床锅炉(CFB)领域国内领先。2005年酝酿改制,在初选战略合作伙伴名单中列入KKR。后外资公司全部出局,后一家国有企业参股。 在中国聘请的高管: 董事总经理刘海峰:曾任摩根士丹利亚洲部联席主管,领导蒙牛、平保、南孚、海螺水泥、恒安国际、山水水泥等投案资。 董事总经理路明:曾任摩根大通亚洲投资部合伙人,常驻香港。 John Bond:曾任汇丰控股主席,现沃达丰集团主席、上海市长国际商界领袖顾问委员会主席、中国发展论坛委员、香港行政长官国际顾问委员会成员。 中国区资深顾问:柳传志(全国工商联副主席)、田溯宁(中国网通前副董事长兼CEO)。 华平投资集团 (Warburg Pincus) : 号称美国历史最久的私募资本之一。1995年至今,华平在20余家中国公司投资超过5亿美元,包括亚信科技、卡森实业、港湾网络、富力地产。2004年12月联手中信等收购哈药集团55%股权,创第一宗国际基金收购大型国企案例。2006年投资国美电器和银泰百货。2007年以3000万美元,以股权投资的方式部分买下中凯开发,获得了一个具备中国房地产开发资质的壳。进一步展开在华地产投资业务。 目前,华平集团在中国及全球范围内的投资集中在医药及生命科学、通讯及高科技、金融服务、制造业、媒体及商业服务、能源和房地产等行业,用于投资的基金包括目前管理的100余亿美元及新近募集的80亿美元。 德州太平洋集团: 在全球所管理的资金超过300亿美元。 旗下的亚洲投资机构--新桥投资,命名为德州太平洋-新桥(TPG-Newbridge)。新桥集团成立于1994年。1999年出資5000亿韩元收购南韩第一銀行51%的股权。中国网通收购亞洲环球电讯,新桥投资出过力。收购深发展银行为中国上市銀行外资並购第一案。参与过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 黑石集团: 成立于1985年,管理总资产规模达700亿美元。聘用特区财政司前司长梁锦松。 汉鼎亚太:总部在美国,1985年由徐大麟和Hambrecht Quist合资成立,总规模约21亿美元,管理过19只基金,投资回报率超过30%,投资星巴克、希尔顿中国区酒店等。2007年初募集到5亿美元,成立了亚太增长基金V,用于在大中华区、日本和韩国等北亚地区的私有股权和并购方面的投资活动。 贝恩资本: 成立于1984年,资产超过250亿美元。已完成200多个股权投资,总值超过170亿美元。2006年初以30亿美元先进收购著名半导体公司-德州仪器旗下的传感器与控制器业务部门。 2006年12月,据传正在募集10亿美金的首只亚洲基金,专注于投资中国与日本。参与海尔收购美泰克。 【资料:国际私募基金】 国际私募基金在全球资本市场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已引起全球实业界对此关注。2006年,全球并购交易额达3.37万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其中私募基金参与的并购交易金额达5600亿美元(2005年为3536亿美元),美国高额并购的前六笔中,有五笔出自私募基金之手。据悉在英国非上市企业当中,所雇用员工每5人当中就有1人所属公司为私募基金所拥有。  华平总经理:BRIC(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是全球私募基金竞逐的焦点。BRIC人口多,市场大,资源丰富,经济增长潜力大。尤其看好中国和印度。  由于全球性流动资本过剩,欧美银行利率低,基金到银行借钱容易。过去几年,国际股票投资回报率平均为17.1%,房地产投资回报率为6.1%,而私募基金的平均净回报率据说高达37.5%。故国际私募公司能够筹集巨额资金,再通过杠杆投资作用,实际操控资本可再放大3、4倍。 并购基金投机性极强,因为其投资人跟基金的管理团队之间有一个关于定期收益的协议,这对于并购基金的管理者来形成很大压力。所以一般讲究快进快出。按惯例购入的优先股,其套现周期一般设定在半年到一年的时间左右,快的要求一上市就抛出。所以,并购基金最看中的是套利空间,企业的改制改组只是副产品而已。   国际私募基金的任务是替投资人以钱赚钱,他们被成为企业界的秃鹰,让好公司更好,让坏公司提早出局,执行物竞天择的使命等,但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漂亮的借口。私募资金在发展中国家的作用,本质上是通过资本市场实行对本土企业的控制,为跨国生产企业的全球扩张充当前锋。 美国股神巴菲特认为:私募基金购并企业是短视的投机性交易,对提升企业长期价值毫无帮助。 2006年10月,美国三名投资者向美国曼哈顿地区法院提出诉讼,控告KKR、凯雷等十三家美国著名的私募基金非法串谋,蓄意压低被收购对象的股价,从而以相对更廉价的代价收购其目标公司。美国司法部随即调查。   2006年11月,黑石集团以360亿美元收购美国最大的写字楼建筑商Equity Office Properties Trust,在华尔街引起地震。   2006年11月,凯雷以39元新台币/股、总计5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台湾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封装测试企业-台湾日月光集团(上市公司)。日月光集团变成一家非上市公司。   据透露,KKR拟出资500亿美元,买下法国媒体及电信业者Vivendi SA。据传私募基金下一批猎物包括戴尔、德州仪器、雅虎、Home Depot等重镑级企业!   2006年9月,凯雷联合其他私募基金,以176亿美元的价格共同收购了飞思卡尔半导体公司。   2006年11月,KKR以330亿美元买下了美国医院集团。 外资并购基金(Buy-out Funds), 私募基金PE(私人股权基金Privit Eqiuty), 风险投资 (VC) 新股上市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s) (由投资银行承销进入一级市场,投行按一定折扣价从发行方购买,再以约定价格出售。公开发行的准备费用较高,私募可以在某种程度上部分规避此类费用) ---------------------------------------------------------------------------------------- 中国民族产业,丧钟为你而鸣 何必 2007年7月3日 近日,百安居两大最大的橱柜供货商联合停止供货,以回应百安居无故拖欠货款高达3千万。中国装饰协会橱卫委员会副秘书长胡亚男接到了两家橱柜厂的投诉,称他们在与百安居多次交涉未果的情况下决定停止为其供货。 令人不解的是这两家都曾经是百安居的铁杆供应商,又都是橱柜的销售大户。而百安居又是全国知名的零售企业。到底是什么原因,使本应相互依托的双方反目成仇呢。中国建筑装饰协会橱卫工程委员会副秘书长胡亚男:今年的合同扣点是37.2%,五一期间促销反利10个点,再加上装潢反利6个点一共是53.2%。这个高额反点引起了我们的注意。 北京豪赛尔家具有限公司总经理于长宏:一般的零售商的扣点应该在15-18个点之间,这是比较正常的。上海雅迪尔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崔寿官:这是百安居的战略,增长率是7%,最高9%,就是今年你扣点是18%明年就是25%了。如此高的扣点使得企业的利润越来越薄,而作为企业又不得不无条件妥协,只是因为这些零售企业有一个共同的杀手锏----拖欠货款。 崔寿官:先签一个承诺书,要求你的销售数据指标,然后再签合同,签完后他才能正常的付款给你。崔总告诉我们,要是不答应如此高的扣点,企业就拿不到货款。要想完成这些指标,就只有采取涨价或者偷工减料的办法,这也是企业不愿做的。 据厂家说除了这些高额的扣点外,百安居还以各种名目扣压供货商的货款,仅雅迪尔橱柜一家就被拖欠了1千8百多万,而百安居对此则拒不承认。百安居华北销售经理:我们百安居一个月结三次款。崔寿官:一般这个月的款,下个月末结,但是百安居随便有个理由就不结。春节到现在的货款一直没有结,到5月份一共560多万。 据崔总讲,百安居拖欠货款的理由非常多,而且许多的收费项目也并不合理合法。崔寿官:一共29个名目,安装服务费200多万,促销展示费400多万,咨询服务费,指标没有完成春季的货款没有给,不完全统计共1800多万。百安居华北销售经理:没有合同百安居一分都不可能收,除了广告费任何费用都是有协议的。 从目前的市场环境看,大型零售企业作为厂家销售的唯一依托,具有相对的强势地位。这就使得大量供货商不得不接受一些不合理的霸王条款,既不敢跟他们叫板,又不敢轻易撤出,处于有苦说不出的两难境界。 为了规范零售商与供应商的交易行为,06年11月商务部等五部委联合出台了零售商供应商公平交易管理办法,其中规定零售企业不得以及拖欠货款为手段强迫供应商无条件接受销售反利,以及收取促销费。对此中装协橱卫委也表示将对这两家被拖欠货款的企业提出声援。中国建筑装饰协会橱卫工程委员会秘书长田万良:向主管部门反映,公平公正的处理这些问题。(2007年7月1日北京电视台《首都经济报道》) 面对强悍的百安居,供货商实在无法忍受其日益苛刻的条件,终于绝地反击,在货款还在被百安居大量扣押的情况下,停止向其供货,这也是个很奇怪的事情吧。其中,还有很娘娘腔的上海人,由此可见,百安居实在是把人逼疯了,真是到了兔子急了也咬人的程度。 这百安居是个什么货色?是个地地道道的洋品牌,来自工业革命的发源地的英国,属于被央视挂一漏万讨论什么大国崛起当中必须浓墨重彩加以渲染的曾经的日部落帝国,更是自由主义经济学老祖宗的地界儿。 百安居也应该是大名鼎鼎的跨国公司了吧,也应该是国际惯例的具体承载者和表现者了吧。可现在,人家英国鬼子在你中国本土闹出来的事,就是让你中国人即使是与时俱进了中国特色了八荣八耻了先进的性了,也别忘了八国联军的风光。 看看那接受投诉的行业组织的说法,向主管部门反映,活脱脱一副受了欺负找家长的心态和口吻,大概也能够折射出目前中国社会的治理水平幼儿园孩童般的心智发育不全呗;更是看到,中国所谓的法制社会实在就是个聋子耳朵,法律嘛,就是个任人可夫的婊子,事到临头,还是委府能够一言九鼎。所以,靠法律不如找贪官污吏,这是中国社会演进的铁律,来不得半点造次。 外资并购要经国家安全审查 已提交中国人大常委进行第二次审议的反垄断法草案,增加规定外资公司如要并购当地有关国家安全的行业,将要经过审查。 《中国日报》报导,周日(24日)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第二次审议的反垄断法草案增加规定,外资如要并购和收购本地公司或外资公司要以任何形式在当地公司投资,如有关内容涉及国家安全,需要接受检查。 这次是首次把国家安全检查机制引入反垄断法草案。但报导没有明言甚么内容是涉及国家安全。 中国政府在2006年规定,如并购涉及国家经济安全,外资投资者需要先向商务部提出联合申请。如有关并购涉及主要行业或涉及当地著名品牌,需要得到官方批准。 中国国务院在去年2006年12月公布了一系列国家保持控制的行业,包括军事制造、能源生产、电讯制造、民事航空等。 中国在2006年共有600亿的外资投资,但外资全盘收购中国公司的情况并不普遍。 过去有关外资并购而惹起风波的例子有美国凯雷集团希望收购徐工集团工程机械有限公司,结果引起中国国内部份人士反对,认为不应把国有企业给卖出去。 根据中国官方资料显示,在2004年之前,外资并购占全部外资投资额5%,但到了2004年是11%,到了2005年已接近20%。 有关现在还在胚胎里蠕动的反垄断法,2005年我就讨论过不少。现在这个新增加的条款,也算是与时俱进了,迟迟不出台,为的就是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立法腐败又不是什么新鲜事。而加入的这些内容,在向主管部门反映的社会走向里,也就分明体现了专制的成就,昭示了无法可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法制化成色。 英国的百安居在全世界各国敢像在中国这么干么?再给狗日的几个胆子丫挺的也不敢。为什么?因为全世界也找不出像中国这样崇洋媚外卖国求荣的地方来。其实,在中国胡作非为的又岂止是这个来自大英帝国的百安居。人们更加熟悉的,是来自法国的家乐福,而那里是对中国有着友好感情的法兰西,可家乐福在中国却成为在华无法无天的经典范本,随便在网络上搜索,就可以看到家乐福违法乱纪的勾当数不胜数。 最近达能与中国企业的纠葛,也在对华投资上有着令人唏嘘的举措。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在华企业的蝇营狗苟,也让中国人恼羞成怒。中国官方媒体将此形容为来自外国的酱缸文化,意思是说,目前中国市场上五花八门的倒行逆施,不少是引进外资的结果,很多肮脏龌龊并不是产自中国本土,而是伴随着招商引资进来的西方舶来品。 而这种舶来品与中国体制(应该是奴隶制?封建制?重农主义还是重商主义?这些个问题随着比如无锡蓝藻事件和山西黑砖窑事件的此起彼伏而被人们所关注和热议)下的无奇不有相交媾,形成了中西合璧的大染缸,产出的则是人类社会空前绝后的穷凶极恶,其程度甚至超过了举世公认为人类浩劫和耻辱的希特勒时代的纳粹歹毒(参见我今年写的五一国际劳动节的思索,虽然此文被有些博客网站隐藏,但还是可以搜索到)。 改革开放招商引资,使得中国成为全世界投资胜地,中国采取将全部资源和要素价格统统低估的方式,廉价为全世界打工,用类似山西黑砖窑般的用工方式让全世界享受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唯独中国人自己享受不到,却只能眼巴巴等待黑砖窑事件中被绑架了的童工那般遭受虐待乃至被活埋的命运。 北京大军经济观察研究中心 电话:86-10-63071372,传真:66079391,信箱 : zdjun@263.net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温家街2号,邮编:100031, 网站网址: www.dajun.com.cn,        
个人分类: 转载|7686 次阅读|0 个评论
重大投资机会来临——砸锅卖铁补仓
唯我独尊 2008-8-29 15:11
近段时间在大小非疯狂出逃的情况下 ( 请看前期走势强劲的远望谷、冠龙股份等机构重仓股被大小非打得落花流水的惨象 ) ,在相关政策迟迟未落实的情况下,市场恐慌情绪漫延。据新浪财经网站调查,有 60% 以上的投资者相信空头股评人士的预测( 韩志国: 1500 点才是底!A股崩盘 跌到 998点破坏稳定!?_ ),认为要跌到 1500 点!部分投资者在持续暴跌的情况下,忍痛含泪割肉离场,更多的投资者则计划稍有反弹,就止损离场( 上证指数下跌六成 散户死扛套牢的隐忧 )。象远离毒品一样,远离股市的戏语,已深入人心。市场失望已到极点! 沪指跌破目前的周年线,要跌到 1608 点,是 股评人士 按照K线做的预测。然而, K 线表征的是历史成本,如今新增了手握两倍市场以上筹码的主力大小非,显然,依据历史成本的 K 线来判断技术支撑已毫无意义(只是心理层面的支撑), 亦即目前市场已没有任何技术支撑。 市场何时止跌,只看大小非抛售的意愿,以及后续可能出台的政策。 大小非抛售的意愿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对现金需求的迫切度;另一方面是相对实业投资的价值。就第一问题,目前政府已了解各行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及房地产业的资金断裂情况,已确定调拨专项资金扶持,问题缓解后,股市抛压自然会减轻;第二个问题,从以往风险投资的情况来看, 10-15 倍是我国实业投资普遍接受的市盈率。目前,两市大盘蓝筹股的市盈率绝大部分已回调到 10-15 倍以下,因此,股指下跌动力将逐步衰减(绩差股与部分行业或仍将受到大小非的冲击)。 从中报披露情况看, 2008 、 2007 和 2006 ,两市利润分别增长 16% 、 79% 和 13% ,累计增长 260% 。因此,相对 2005 年的 998 点,目前的点位应是 2345 点,目前两市价值低点已比 2005 年的 998 点还低 。我国经济继续向好不用置疑,大小非的问题一定会得到妥善解决。目前的指数应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大底! 25 日有报道称, 股神 沃伦 巴菲特曾报价 5 亿美元想购买一只中国股票,但遭到拒绝。 22 日在其接受美国 CNBC 电视台采访时,再三表示对中国行情的看好( 股神巴菲特看好中国股市 欲 5 亿美元投资遭拒绝 )。 然而令人奇怪的是,经历了如此大幅的下跌( 中国股市 跌幅 挤进世界股市历史 前十名 ),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我国股市有了长期投资价值,但股市仍不停的狂跌。是什么原因造成如此之怪像? 通过近段时间两市与沪 B 的下跌的观察与分析,或可窥视出一些端倪。在股民普遍认为奥运期间政府会全力维稳的情况下,8月5日沪 B突然放量跌破平台,当天接近最低收盘,跌幅达4.17%。受其影响,两市也破位下跌,并在其带领下,不断创出新低,26日更是跌到了沪指的重要均线周年线。 在新华社、人民日报不断呼吁下(历史上从未出现如此现象),在管理层不断出台利好的情况下,在不少专家认为沪股指应在 2200-2500 点盘整时, 26 日沪 B 又带领两市暴跌,企图跌破周年线这个平台,向更低的目标位1600点下探。盘中令人吃惊的是, 26 日中午休市前后 15 分钟 , 沪 B 竟暴跌 4% ! 27 日中午休市前20分钟沪 B 又暴跌 3% ,人为操纵痕迹明显。由此透露出外资刻意打压股市,急于进场的阴谋。 目前国内有 10000 多亿美元游资( 流入中国的热钱究竟有多少我看热钱与资本管制之二 )。在人民币升值放缓、房价下跌,投资渠道减少的情况下,经过近一年深幅暴跌的股市,已成为其首选。沪 B 盘小,在我国金融投资者失去话语权,所有股民人心惶惶的情况下,外资只要用少量资金打压沪 B ,就可引起沪 B 暴跌,进而拉动两市暴跌,通过跌穿市场心理底线,制造空头陷井,诱使股民恐慌抛出筹码,从而达到低位快速吸筹的目的。 如果以上属实,在大小非获得有效解决,在外资大量参与的情况下,下一轮将掀起一波惊人的牛市(注意:因汇率大幅升值导致的特大牛市每个国家只有一次)! 等待 市场拐点的出现, 等待 量能的有效放大,同时也不能忽视政策不作为带来的短期风险。 附操作建议: 尽管市场看到1500点,但在市场利空不断,跌破各重要心理支撑位时,并没有出现放量的恐慌盘涌出,说明大部份投资者已深度套牢,认为反弹必然会出现,并不愿意割肉出局,因此调整时间还会延长、调整深度还会加大。 资金投入建议等待转机,深套的耐心等待反转。目前已到了最黑暗的时期,光明很快就会来临!久酿的苦果必然会补偿长期痛苦的折磨。
个人分类: 证券投资|3455 次阅读|0 个评论
超级呼悠背后的玄机
唯我独尊 2008-8-22 20:58
在大盘即将跌破周年线的紧急关头, 15 日证监会紧急召开新闻会发布了控制大小非的三板斧。从6124点暴跌下来,经历过无数次呼悠的市场,不相信这次没有实质内容的呼悠,于 18 日展开了新一轮的暴跌。不见奏效后,管理层当晚又急忙抛出了大小非通过券商二次发售的方案。 19 日在券商股强劲上涨的带动下,未吃透政策的投资者携 900 亿元杀入,造就了近四个月以来最大的阳线! 管理层为何一反往常地如此重视维持股市的稳定,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急急忙忙地出台了几项( 21 日 证监会再出救市措施强制送配比例提高 10 % )投资者最关心的政策? 这主要是 2368 点是沪指的周年线,一旦有效跌破,市场人士所谓的 2245 点形同虚设,技术上要跌至 60 季线的 1608 点。这显然与我国经济发展状况大相径庭,同时,还会将机构投资者推向无底深渊,进而影响我国的金融稳定。 为何证监会的超级呼悠只造就了一阳指?其实仔细推敲就可明了其原因。实际上, 二次发售是大利空 只会加剧暴跌 。其实质是,大小非将股票一次性批发给 券商 , 券商以零售的方式,很快转手 卖给市场!以 攀钢钢钒为例, 世纪证券 19 日经大宗交易以 7.25 元的超低价买进 430 万股,次日获利 13-17 %卖出( 攀钢钢钒连续出现 超低 价 大宗交易 )。 可交换债券与二次发售是迥然不同的两个方案,前者是彻底地解决大小非的问题,后者则是从技术上引导其有序地抛售!证监会将两个方案同时抛出来,一方面显露了其急切的心理,另一方面也表明管理层目前如何抉择尚没有明确的思路。周四与周五两天的暴跌就是市场醒悟后的回应。 那么股指是否会就此直泻而下?从技术面与基本面上来看,短期不会。从技术上来看,股指经过深幅下跌,下跌动力短时接近枯竭(再次下跌需要积蓄动力),在触及 沪指的周年线必然会受到强力支撑。按股指以前穿过重要均线的情况来看,应有四周以上的盘整。从基本面来看,管理层似乎开始认真思考和研究大小非的问题了,年内或有陆续相关的消息报道。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刺激股市,形成较大的波动(但须指出的是,政策底通常都会击穿,目前的底若没有像样的涨幅,经过数周盘整后,新低或是不可避免的。届时,可能只有平准基金才能救市了)。 盘整 期间,不甘寂寞的游资或将对券商板块、迪斯尼板块、期货板块与小盘新股进行轮番炒作。这将有利于吸引、留住场内的资金,维持股市一段时间的稳定。 须注意的是, 券商股是最好的风向标,是最强势的板块。因为二次发售、可交换债券和融资融券等利好,都是惠及券商的。因此宜紧盯中信证券,一旦跌破其反弹趋势线,应作好止损准备。 如果以上属实,在大小非获得有效解决,在外资大量参与的情况下,下一轮将掀起一波惊人的牛市!
个人分类: 证券投资|3497 次阅读|3 个评论
投资策略深度研究(二)
唯我独尊 2008-8-15 15:20
我国证券市场波动很大,且大多数时间都呈箱体运行的态势。因此,市场人士常有选时重过选股、高抛低吸之说。然而面对指数复杂的变化与各板块不断的轮动,实战中通常难以把握。以下试图通过对大盘运行周期、板块运行特征的分析,来揭示其运行规律,以供选择合适的时机参考。 1. 大盘运行周期 大盘运行周期与经济周期有着密切的关系,以下结合我国经济周期来分析大盘运行周期的规律与特点。 (1) 大盘周期与经济周期关系 证券市场是反映国民经济的先行指标,其运行周期应与国民经济运行周期一致。然而,受我国证券研究人士水平限制,目前尚不能预测我国经济发展规律与拐点,所以,我国股市一般较国民经济发展晚半拍,但其变化规律、周期与高低点仍然与经济周期吻合。 因此在股票投资时,不要过于轻信股评人士的观点,更不能据此轻率地买卖。应按国民经济运行规律,制定好自己的投资策略,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即在经济快速增长期间,应持股分享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在经济调整时,宜退出休息,回避调整导致的损失。 (2) 大盘与经济运行特征 一般而言,经济周期为 8-12 年。然而,我国经济尚处于起步时期,市场自我调整、自我约束机制差,发展不稳定,常呈大升大降的态势,运行周期一般只有 5-8 年。受其影响,多年来大盘指数也呈大升大降、熊长牛短的短周期特征。 由于起伏较大,踏准节拍投机,比西方经济成熟市场可获得更大的收益,这也是新兴市场吸引力较大的原因之一。高抛低吸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都将是我国证券市场重要的投资策略。因此应注意底部的把握,及时春播,同时,应把握时机在顶部及时出货。深套后不愿割肉者,则需要等下一轮周期高点 。 (3) 世界经济影响越来越大 随着我国经济与世界的接轨,进出口比重越来越大,并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世界经济的变化,主要通过进出口影响我国的经济。股市关联度也越来越大。前不久美国暴发的次级贷对我国经济与股市的冲击,就是很好的见证。 美元、原油与黄金是世界经济的晴雪表,也是各国股市走向的重要指标。应积极关注其价格的变化。当其价格出现大幅异动时,应加倍关注。 2. 板块运行特征 (1) 牛市板块运行特征 牛市初期,在机构紧急建仓的拉动下,常会出现一波幅度不大的蓝筹股行情;在蓝筹股趋稳后,题材股(垃圾股)也出现相应的建仓行情;其后蓝筹股发动涨幅较大的第二次行情( 3 浪 1 );在蓝筹股调整时,在牛市氛围刺激下,题材股发动了其最大,也是其最后一波的大 3 浪上涨;而后,蓝筹股作最后的冲刺( 3 浪 2 ),将行情带入顶点。 此时,牛市氛围仍浓,题材股炒作热火朝天、此起彼落,短线赚钱效应显著;其后,随着机构投资者的出货,蓝筹股与指数逐步跌破中、短期均线。待市场普遍发现行情已转势之时,市场开始第一次急跌;在小幅反弹或短时盘整后,在持续利空打击下,指数不断击穿 市场底,出现幅度较大、恐慌性的 3 浪下跌。 而后出现 5 浪反弹与 5 浪下跌。当市场信心极度崩溃,强势股与垃圾股同时出恐慌性暴跌时,市场出现中期底部。 据此,投资策略建议如下: 1) 应加强对大盘周期与顶底部的研究。清楚大盘运行在哪一个阶段(每个阶段板块运行特征不同,持股策略与不同)。重点研究蓝筹股的动向,大行情最好持有其 30% 以上的仓位。 2) 在一大 牛市中,高成长股、大盘蓝筹股、题材股涨幅分别约为指数的 300% 、 150% 、 120-200% ;散户投入三类股平均收益约为 180% 、 120% 、 50-80% 。投入三类股被套的概率约为 50% 、 20% 、 90% 。由此可见,在大牛市中,大盘蓝筹股应作为投资者的首选。该类股顶底部时间较长,有充裕的时间考虑分析,转势特征明显,易于把握,长涨时间长、涨幅大,被套概率小。但该类股一旦转势,其调整时很长,一般可达 3-5 年以上,因此把握出局机会十分重要。 3) 在牛市中,受热钱炒作影响,题材股天天都有机会,对短线高手而言,节拍踏对,可获得惊人的收益,但对大多数散户而言,受技术水平、市场感悟能力等影响,其时间成本高、收益低、被套概率大,建议不介入或少介入。 4) 转势下跌后,随时卖出都是正确的。熊市不言底,不要妄猜底部;不要因为指数已下跌一段时间,或因为股价已下跌较大的幅度,而不断期盼反弹出货,而失去一次次宝贵的止损机会。下跌过程往往是股价结构重新调整的过程,其下跌过程漫长而此起彼伏,不要受业绩、题材、抗跌等因素而惜售。风水轮流转,每类股都会轮到几次大跌。 5) 市场下跌中,时有暴量炒作,跟风风险很大。这类炒作原因有二类:一类是被套庄家紧急出货,炒作完后,这类股票往往下跌空间较大,且翻身十分困难;第二类是有一定题材,如龙头股份,因题材不断,成为炒作的不死鸟,一有消息就被游金短炒作一次,然而每次炒作幅度很小,跟进后被套概率很大,其风险比权证还大,获利概率则比权证还小。因此该类股不宜介入。对持续放量(每周换手率在 40% 以上)、周 K 线形态较好,且基本面也较好的个股,可列入候选股重点关注,一旦大盘走稳,可择优介入。 (2) 熊市板块运行特征 在熊市里,人气涣散,成交低迷,指数多呈缓跌或横盘的态势。此期间炒作的寿命短、炒作涨幅小,没有投机与投资价值。但可对抗跌高成长股、放量强势股潜心研究,长期跟踪,一旦大盘转势,即可选择心仪的股及时介入。 3. 当前板块前景评述 按发展前景,当前板块主要分为死亡板块与新经济板块两类,以下分别予以叙述: (1) 死亡板块 受内外经济调整影响,这次经济调整周期或在 3 年以上,主要调整对象为房地产、资源、进出口三大板块。其中金融、制造也会受到一定程度影响。 1) 房地产:经过近八年的快速上涨,我国的房价价格已远远超过工薪阶层的承受力,受高通账与猝然宏观调控影响,毫无准备的房地产业正经受前所未有所严冬。须注意的是,这种调整才开始,调整的时间或长达数年以上。期间近半数的企业将会破产或被兼并。上市房地产企业,由于以前地产与项目的储备,暂表现出较好的增长率,随着环境的不断恶化,其真面目将逐步显现出来。 2) 资源:主要为有色、煤、钢铁和黄金。 有色: 受世界经济与金砖四国经济调整,需求急剧减少影响,有色金属期货价格从去年年底开始急跌。铅锌、铜、镍、锡与铝等主要品种至今已下跌 30-50% ,且一、二年内难以恢复。其中,我国乃至世界铜资源缺乏,铜价有一定的支撑,铅锌、镍、锡或低位盘整,铝在短期内仍会不断走低。 钢铁: 近年来,受日本企业干扰和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刺激,铁矿石价格年年按指数疯涨。受世界经济与有色金属价格下跌影响,世界铁矿石价格明年将出现深幅下跌!钢价也会相应大幅下降,相关上市公司的效益也会大幅降低。上述情况短期难以恢复。 煤: 煤曾是基金集体一度看好的资源。然而受限价、成本上升以及需求减少,产煤企业的效益的增长将十分有限,高成长将不复存在,这将不支持其高市盈率的股价,高企的股价将步入长期的回归之路。 黄金: 黄金与美元、原油实际已成为世界货币的一员,其中黄金与原油的价格成同步上涨关系,而与美元则成相反关系。目前美元经过八年下跌,已跌到世界无可容忍的低位,并开始触底反弹;而原油经过几年的大牛市上涨,则涨到令人瞠目的价位。原油与黄金的价格逐步回归,在所难免。 3) 进出口: 受美国次级贷与人民币快速升值影响, 2008 年我国进出口受到了很大的冲击,预计这种影响短期不会出现实质性的改善。这对主营进出口的公司,影响深远。 4) 金融: 主要包括银行、保险、证券 银行:在前几年房产快速发展刺激下,银行获得了快速发展。房贷与大型企业放贷是目前我国银行主要的盈利模式。在房产调整与试行企业债券后,银行或步入长期调整,直到其找到新的盈利模式 保险:多年来我国保险业效益增长缓慢,主要原因是缺乏高效的投资途径。前两年在股市赚了一把,行情一转势后,很快就退出了市场。由于我国证券市场像前两年这样壮观的大行情不多,因此保险业难以保持高增长。 证券:目前我们证券业主要靠收取手续费赚取利润。通常是牛市牛人,熊市熊人。在漫漫大熊市里,不宜投资该类股票。 综述:死亡板块尽管前途渺茫,但经过近一年的大幅深跌,在技术上存在着强力反弹的要求,可进行短线操作。需要指出的是,在我国或世界经济调整结束后,以上死亡板则会成为极佳的价值投资板块。 (2) 新经济板块 所谓经济调整,就是对过旺需求的调整、对不合理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产品技术的升级。我国本轮这次经济调整成功与否,关键的不只是调整过旺的需求与经济结构,重要是要通过产业升级、通过新经济(类似 1996 年的网络股行情),改变我国以往粗放式的经营方式。因此,产业升级与新经济将是下一轮股市的热点。 目前该两板块还未成型,还待证券研究人员及股评人士挖掘。以下就类似板块作一简要阐述: 期货板块: 期货产值在发达国家占有很大的比例。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 (SIMEX) 自 1968 年陆续 推出了包括利率、货币、股价指数、能源和贵重金属在内的十余种期货和期权合约 , 至 1993 年 3 月底,仅外资银行在新加坡分行的净资产就达 221 亿新元,亚元 ( 亚洲美元 ) 市场总资产已达 3.567 亿美元,与制造业成为新加坡最重要的两大产业之一。同时期货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措施。按 WTO 协议,我国必须逐步开放金融业,大力发展期货行业势在必行。 高科技电子行业: 在高科技电子行业,我国 70% 以上 的核心部件的关键技术都是国外的,每年我国不仅要交纳大量的专利费(不少产品的利润不及其 10% ),而且常受到其制约,我国大部份企业实际是在给发达国家打工,且收入十分低廉。近段时间来,随着成本的不断增加,不少企业出现倒闭就是其最好的见证。因此,大力发展高科技电子行业将是我国相当长一段时间的重要任务。
个人分类: 证券投资|4339 次阅读|0 个评论
投资策略深度研究(一)
唯我独尊 2008-8-9 00:30
正确选股选时是投资获胜的核心关键。其中选择合适的股票对投资获胜犹为重要。然而,随着证券市场股票数量的增加,选股的难度越来越大,稍有不慎,选错了股票,不仅会导致经济损失,还会带来无尽的烦恼与痛苦。为此,针对我国市场特点,按 大盘价值股、 中小盘成长股、 垃圾股与 权证 四类股票,详述其选股策略如下。 1. 大盘价值股 特点: (1) 流通股、总股本大,流通股多在 8-20 亿以上; (2) 市盈率低。多为 10-20 倍,牛市时可高至 35-40 倍,熊市时可低至 5 倍下; (3) 该类企业主要为大型国有企业,增长速度小或平缓,增长率多在 15% 以下; (4) 受生产设施、场地与原料限制,企业产品规模增长有限,成长性主要依赖于价格的波动; (5) 经济周期影响大。经济快速发展时,随需求与产品价格快速上升,企业利润随之大幅增加。经济衰退时,随需求与产品价格降低,利润大幅减少。 市场特征: (1) 该类股市盈率与价格低、价格波动小,被誉为大盘蓝筹股,是大多数散户的最爱,由于多数时间不涨,也称为婆婆股; (2) 由于盘大、成长性差,机构与主力大多数时间不予关照。在发现其高成长后,才逐步建仓。如四川长虹在连续三年高速增长后, 1995 年才被主力挖掘出来,并在 1996-1997 年发动了一波较大的行情; (3) 受我国经济周期影响,我国价值股约隔 5 年炒作一次。我国历史上主要在 1996 年、 2000 年和 2005 年这三次对价值股进行了充分炒作。 (4) 由于盘大,建仓与行情持续时间长,上涨幅度也较大; (5) 在牛市里,在资金充沛的情况下,或被短期成功炒作,如 2007 年深发展、中国铝业;在熊市里即使有很好的题材,炒作常以失败告终,如 2008 年的中国联通。 (6) 在经济与股市低迷时期,受经济调整、资金不足、炒作习惯影响,长期跌多涨少,并在失望投资者不断抛售打压下,价格与市盈率不断下降,跌至 5-10 倍后,呈长时间低位横盘特征。直到企业高成长与经济快速发展出现共振时,才出现一年以上的大行情。由于高成长与市盈率恢复,上涨幅度可高达 3-10 倍以上。上涨至顶后,受高成长与市盈率迷惑, 价值投资者 不断被套入。 1997 年四川长虹从 66 元跌至 35 元时,有一个投资者根据其良好的每股收益、高成长性和低市盈率,认为已到底,将其所有的资金 350 万元,全部买入四川长虹,计划长线投资。十年后的今天,四川长虹的价格已面目全非,目前不足 5 元,跌幅达 90% 。 投资策略: (1) 鉴于我国经济波动大、机构投资力量小、炒作盛行,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该类股决不能按价值理念投资,而应以投机的角度投资,否则很容易被价值理念迷惑,忽视止损,被长期深套; (2) 该类启动时,易于识别。主要表现为长时间放量,同时企业连续几年高成长,或出现高成长的拐点; (3) 成交量连续三周放大 5 倍以上,或连续 5 周放大 3 倍以上,且中长期周 K 线呈多头排列,可考虑以中期投资的角度介入,不涨 3-10 倍不出局(以周 K 线出现死亡交叉作为出局标准)。 2. 中小盘高成长股 特点: (1) 流通股、总股本小,流通股多在 2 亿以下; (2) 市盈率高。多为 40-60 倍,牛市时可高至 80-100 倍,熊市时或低至 25-30 倍; (3)该 类企业多为民营企业,机制灵活,发展前景广阔,成长性高,近几年增长率在 35% 以上,经营毛利率在 25% 以上,并呈逐步增长的态势; (4) 企业成长性不全依赖价格的上涨,企业发展不受生产规模、场地与原料限制,发展空间大。比较典型的如苏宁电器、万科等; (5) 经济周期影响小或经济调整影响小。 市场特征: (1) 由于被市场极度看好,该类股的市盈率与价格均较高,绝大多数散户不敢买入或长期持有。 (2) 股价受指数下跌影响小,常逆市上涨,是熊市中的牛股。如苏宁电器在 2004-2005 年期间,指数下跌 40% ,股价上涨 50% ,中国中期与远望谷在 2007-2008 年期间,指数下跌 60% ,股价上涨了 70% 以上。 (3) 牛市中该类股涨幅也比较可观。如苏宁电器在 2005-2008 年期间,指数上涨 613% ,股价上涨 23 倍。但在牛市后期,成长股受到普遍的关注与炒作,也会形成较大的泡沫。 投资策略: (1) 将高价高市盈率、均线多头排列、逆市上涨、换手率较高的股票,要列为重点跟踪、关注的对象; (2) 尽管此类股择股比择时更重要,但选择合适的介入时机,对持有心态仍十分重要。在牛市里,伪成长股较多,不容易辨别,且泡沫成份大,不适宜长期投资。在熊市里,牛股特征明显,是比较好的投入时期;在熊市时,不要追高,宜在 14 日或 28 日均线处逢低买入,否则会因持股信心不足,被随大盘下跌的洗盘,清洗出局。 (3) 该类股的高成长性一般可保持 3-10 年,长期持有可获得惊人回报。日常主要从基本面与技术上两方面进行管理。研究每期的财务报表,重点检查其营业收入、税后利润增长性,经营毛利率增减,以及公司后续快速发展的潜力。在技术上,只要 14 周线未下穿 28 周均线,即可放心持股。 3. 垃圾股(题材股) 特点: (1) 该类股数量众多,约占市场总数的 70% 以上。按时间可分为老垃圾股和新垃圾股;按业绩可分为业绩滞长股和风险股;按价格可分为中价格股和低价股; (2) 在我国当前上市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垃圾企业往往是重组的对象。由于重组可彻底改变公司的主营方向,达到乌鸡变凤凰的效果,所以历年来此类股的炒作经久不衰,是短线客的最爱;活跃股多有庄家长驻。 市场特征: (1) 炒作理由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有实质性重组或重组传闻;另一类是行业变化可能带来的业绩短期增长,如行业价格上涨、奥运板块、创业板等。其中,前一类发布有公告,可靠性较高。但要注意,世界上资产重组成功案例不足 30% 。不少企业重组后,业绩也难以短时间见效。不少企业不断重组就是较好的见证; (2) 流通股本小,极易被炒作,是熊市盘整时的主流热点。牛市资金充沛时,往往可发动一轮可观的行情,典型的如 2007 年的 5.30 行情; (3) 中价重组股,多是局部重组,其目的主要是调整主营方向。由于消息的突发性与主力机构未收集到足够的筹码,常在消息公布后放量急涨,而后破位下跌洗盘,再缓慢上涨,在市场认同后,再急速上涨。典型的如煤气化, 2007 年 3 月 15 日,公司发布了《关于收购集团公司东河洗煤厂的议案》,股价从 7 元上涨到 5 月 25 日的 15 元,其后借市场暴跌,急速暴跌 35% ,至 9.66 元 , 而后缓步上涨,最后上涨至 47 元,涨幅达 216% ;再如力合股份, 2007 年 8 月 22 日《创业板发行上市管理办法》获得国务院批准,创业板呼之欲出,力合股份从 9 元快速上涨至 16.98 元,而后下调至 10.61 元,调整幅度达 38% ,最后上涨至 29.28 元,涨幅达 276% 。 (4) 低价重组股,多是借壳重组,常在重组前停牌,重组成功复牌后不限涨幅开盘,上涨幅度视入主企业装入资产的质量。由于其消息与停牌的突然性,其技术上往往无任何先兆。但前期多有主力入主,并呈现忽上忽下的妖股特性。 (5) 重组炒作力度随资金充沛程度而变化,一般牛市炒作力度大,熊市力度相对较小。 投资策略: (1) 由于我国上市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与成长性普遍较差,大部分公司上市 2-3 年经营就举步维艰,需要业务重组, 4-6 年就需要卖壳重组。因此,重组题材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将是股市炒作的主流热点之一,也是获取暴利的重要途径之一。 (2) 对中价业务重组股,由于预先有公告(仍有不确定性),主力高举收集筹码后,多会大幅洗盘,可在洗盘走稳后(日 K 线多头排列)再介入; (3) 对低价壳资源重组股,由于其突发性,宜在低位(年线处)逢低预先埋入。但要选择重组愿望强烈、财务负担轻的干净壳资源公司。 4. 权证 炒作背景 (1) 调整充分,上市后未炒作,或两个月以上未炒作过,期间跌幅较大, BIAS偏离也 较大; (2) 价格低,盘子在 10 亿以上,适合大资金进出; (3) 市场游资充沛。 炒作特点 以宝钢权证 2008 年 7 月 30 日的上攻予以说明。 (1) 成交量放大 3-10 倍: 突破前 10 分钟均量为 45000 手。在突破 120 分钟均线后,成交量放大到 13000-180000 手;在突破 250 分钟均线后,成交量放大到 14000-240000 手。而后进一步放大到 420000 手。 (2) 炒作前成交低迷: 炒作前半小时,股价走平, MACD 翻红,有吸筹现象。 (3) 上攻方式: 用 5 分钟小阳上攻,在 250 分钟均线上方停 3 分钟,而后放量上攻加速。 (4) 均线支撑: 股价第一次回调至 30 分钟 均线,第一次回调至 60 分钟 均线,第一次回调至 90 分钟 均线,第一次回调至 120 分钟 均线,在线上盘整 4 分钟,跌破 120 分钟 均线后,由于人气仍较旺,在线下又盘整 7 分钟,而后破位下跌。 (5) 反弹:由于 人气仍较旺,跌至 250 分钟 均线后,股价急速反弹,创出新高,并再急速反转。第一次下跌在 30 分钟 均线受支撑,第二次下跌击穿 60 、 90 分钟 均线,在 250 分钟 均线获得支撑;最后下穿 250 分钟 均线,步入深幅调整。 投资策略 (1) 权证炒作风险极大,普通投资者不宜介入。 短线炒作高手,仓位应控制在 30% 以内,并要快进快出,出现错误要果断止损。不能让损失任意扩大。 (2) 股票跟踪: 可用交易软件的个股雷达跟踪。经过 7-8 周调整,股价下跌 50% 以上,并经急跌 , 5 分钟图突然出现放量长阳后,用 1 分钟 K 线与 5 分钟 K 线结合 研究。 (3) 买入时间: 成交量持续放大 6-10 倍以上,应经过 6 分钟以上的上涨,以突破 250 分钟 均线为关键点,在其上站稳 3 分钟以上。 (4) 支撑与止损: 以 90 分钟均线作为第一支撑点,有效跌破后卖出 80% ;以 120 分钟均线作为第二支撑点,有效跌破后全部卖出。 股票市场的功能就是价值发现与价值重估。主要分两类,第一类是价值发现。在市场经过系统深幅调整后,导致股价严重偏离,投资者买进后在大幅反弹顶点卖出,通过市场与股票的波动,获得价值发现的利润。此类投资,每次涨幅不大,约为股指波动的50-200%(机会也不多),重点要掌握大盘的运行周期,逢低介入,主要代表为大盘价值股和非重组 垃圾股。由于操作较简单,目前90%以上的投资者都采用此类投资方法,随着以后我国经济稳步发展,这种投机机会将逐步减少 ;第二类是价值重估,典型的代表是重组股与中小盘高成长股,该类股上市后被先知先觉的人高价持有,往往定位较高,在获得市场广泛认同后,则呈加速上涨的态势。这类股票受市场调整影响小、长涨时间长,应是投资者的首选。
个人分类: 证券投资|4473 次阅读|0 个评论
反对引进外资之二―中国不缺资金
huangwd99 2008-7-18 10:32
原则二:中国不缺资金,吸引外来投资有害国家经济发展 去年十七大胡锦涛作报告说: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然而,政府在执行时,还是围绕招商引资发展GDP。例如,今年(2008)1月28日在昆明市委九届四次全会上,云南省委常委、昆明市委书记仇和提出:要牢固树立招商引资是第一政绩的理念。招商引资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政府一直在做的主要事业,为此而制定的一系列吸引外资的政策,相关宣传早已深入人心。 问题是中国缺资金吗?别忘了中国还有2万亿外汇储备,它远远超过了中国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所吸引的所有外资。即使没有这笔外汇,中国是否就缺资金,是否就需要外资?还是从寓言故事开始分析。 寓言故事 2:从前有两个与世隔绝的小岛A和B,A岛不使用货币,居民自己组织劳动,分享自己的产品,B岛唯一与A岛不同的是,B岛使用货币,通过市场进行经济活动。后来,A岛和B岛都获得了别人赠送的机器,采用机器生产,只需要一半人来生产原先的所有产品。如何安排另外一半人活动。A岛就自己组织开发生产新产品,供给岛上所有人使用。B岛由于原先的货币发行量与原先的经济活动匹配,B岛没有多余货币,或者说资金,无法投资组织这一半人从事新产品开发和生产。B岛这一半人就失业了。请问B岛该如何解决此困境? 这里A岛和B岛都获得了别人赠送的机器,相当于生产效率提高。显然B岛不缺资金,缺少的是经济运行的良好机制。一个简单的解决办法是政府通过银行增加货币发行量贷给公司投资。现代国家在经济运行中,是通过货币进行管理的,类似寓言故事中B岛。一个不断发展的国家,其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对每年新增的生产能力,国家必须为这部分新增的生产能力提供货币,从而扩大再生产。日本经济协会理事长金森久雄在 日本经济增长讲话 ( 中译本 84---86 页 ) 中讲到: 战后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也是由于所必需的钱得到了充分的供给才得以实现的,日本银行的货币是供给通货的最主要的渠道 , 日本银行向民间银行贷放 , 民间银行再向公司放款,日本银行在超出自己力量以上的放款叫做超额贷款,日本为经济增长所必需的钱正是靠这种超额贷款供给的。 他进一步解释说: 在实行金本位制时,由于货币的数量受到限制 , 若是经济活动旺盛,则银行自然拮据,不久经济活动的旺盛便告结束,在经济知识尚不发达的时候,人们把这种不合理的做法都称之为黄金的自动调节机能,并且认为是有益的东西。可是,现在已经可以做到不依靠黄金的盲目调节力来支配经济,而由中央银行根据自己的判断来调节通货量了。正因为如此,日本银行对通货管理的重大责任就在于要为适当的经济增长提供必要的通货。我们从日本发展的经验可以清楚地看到,所谓发展经济需要资金,是不存在的。实质上,当技术进步,促进了生产效率,从而使国家财富生产能力提高,国家必须增加货币发行量,为这部分生产能力提供市场交换的工具-货币。 既然我们不缺资金,我们引进外资投资的目的是什么?外资投资究竟有什么作用?还是从寓言故事开始。 寓言 3:从前有二个小岛A和B,A岛上的工厂都是外来资本家投资的,其他人都是打工的,B岛上的工厂都是B岛人自己投资的,但是,两个岛所有工厂的设施,包括各种原料都是来自自身的,来A岛投资的资本家并没有从岛外带来任何生产资料,仅拿来黄金到A岛上换成A岛货币,在A岛上开始利用A岛资源开始建设。假设两岛建设内容相同,资源相同,建设效率相同,建成成功所用时间相同。显然两岛上劳动者付出的劳动也是相同的。等所有设施完成后,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两者唯一区别,B岛所有产品归B岛自己,而A岛生产的产品归外来资本家了,A岛资本家只需将产品销售,部分利润作为工资付给劳动者,其余部分就归自己了。至于A岛外来资本家给A岛带来的金子,还是储存在A岛银行,A岛居民从来没有用过。工厂投产一段时间以后,外来资本家在获得足够的利润以后,又从市场上换回了自己的黄金。从此以后,两岛居民的区别是,引进外资的A岛今后不仅要生产自己生活所必需的商品,还必须为资本家提供商品,如果这个资本家是今天的中国资本家,A岛居民可就可怜了,因为当前中国资本家给劳动者的工资太低了,A岛居民再也没有时间从事自己的财富生产,发展自己的经济,存在着永远给外来资本家打工的可能。而B岛居民生产的商品全部归自己,他们可以比A岛居民有更多的休闲时间或更多的时间提高技术水平,从而使自己的发展大大加快,将A岛远远抛在后面。 从寓言故事可以看出,一切新增财富都是劳动者创造的,这也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结论。外来投资不仅没有创造任何价值,而且是有害国家经济发展的, 它的唯一效果是使国人创造的财富的一部分归外来投资者, 而外来资本家并没有提供或创造任何财富。日本在其发展过程中,直到现在,外来投资所占比重也很小。是经济快速发展的良好例子。一个国家发展经济根本不需要资金,实际需要的是资金所代表的物资或技术。也许有读者会说,外来资本家会带来技术。即使外来资本家有技术,我们也应选择购买技术,而不是引进投资。例如,寓言故事中B岛资本家贷款外汇购买技术,其效果与外来资本家带来技术是相同的,但投产后产权归属不同。如果外来资本家不卖给我们技术,即使我们引进了投资,仍然得不到技术。主流经济学家长期以来误导中国人民缺资金,为引进外资投资制定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出卖了国家利益,使外资投资在我国的比重越来越大,是我们经济发生困难的主要原因。我们今天的引进外资就如寓言故事中B岛,它的唯一作用是今后部分国人在外资企业为外国资本家创造财富。 寓言故事 4:很久很久以后,地球要走向毁灭了,人类必须考虑移民到其他星球上去,于是就派了很多先遣队,到不同星球上去,由于飞船装载量有限,必须准备携带合适的物品,主流经济学家说,最重要的是资金,有了资金,就有了一切,只要把资金带足就一切ok,我相信没有一个读者,在加入先遣队时,会听从经济学家的。 一个国家发展独立自主的经济体系,其过程与人类到外星球上发展是类似的。资金是没有任何用处的,资金的实质是其背后所代表的物质。 如果国家引来外资,投资建设一个工厂,而这个工厂建设所用的所有物资来源于国内,即使资金完全是由外资企业提供,它们将外汇交给了中国银行,换成人民币,这个投资对中国的作用也是完全负面的,除非该外资企业还未进行活动,就亏本卖给国内企业,换回部分外汇走了。其原因是,中国银行加印钞票贷给国内企业同样能够作此事,两者的唯一区别是工厂今后产生的财富一个归外来资本家,一个归国人所有。此时,很多人可能会担心,加印钞票可能导致通货膨胀。然而,外资投资,如果不引进产品或技术,其实际效果也是加印了钞票,两者并无不同。有读者可能认为,国家可以用外资带来的外汇在国外进口产品抑制通货膨胀,但实际上,真正产生通货膨胀,外汇储备是起不了作用的。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发生了多次物价上涨,我们的外汇起作用了?例如,今年我国物价上涨很快,我们的2万亿美元起作用了吗?我国当前的通货膨胀,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将价值两万亿美元的物资换回2万亿美元储存,而中国银行必须在国内增加发行对应的16万亿人民币,它们没有对应实物在国内。即使是在三十年前,我国国家外汇储备还很少,经常不够用,我们需要的也是向国外借款,而不是引进外资投资,获得外汇去购买必须的技术或物资。今天,我国已经积聚了近2万亿美元这样一笔庞大的外汇,我们还需要这样做吗?在前章,我们论证了储存外汇,相当于送给美国等价的商品,是我们的极大损失。当前我们自已的外汇都用不掉,还用这种方式获得外汇,这是毫无必要的。何况,现在外资办企业,国内银行还配套贷款,提供优惠政策。 外资工厂在中国办起来以后,其运转可分以下四种典型情况: 1 原料和产品均在国内,其实际效果是外资利用中国市场获得利润,对中国发展没有任何作用。如果国内不能生产该产品,则原因应是国内生产技术不过关,我们应当采取的办法是自己发展技术或引进技术建立工厂。 2 原料和产品均在国外,其实际效果是外资利用中国劳动力获得利润,对中国发展作用是负面的,占用了中国的人力资源,还可能产生环境污染,还不可避免使用国内的能源等资源。虽然通过缴税提供了中国目前过剩难以处理的外汇。 3 原料在国内,产品在国外,这是把中国的资源输送到国外,返回中国一些目前不需要的外汇,对中国发展的作用最差。 4 原料在国外,产品在国内:如果国内能够生产,应坚决采用进口原料,自己生产的方式。如果自己不能生产,也应自己发展技术或引进技术生产。不应引进外资企业,这样做的唯一效果是,与自己投资生产相比,外资受益增多了,中国的付出增大了。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任何情况下,引进外资办工厂等都是对我国发展不利的做法,尤其在我国目前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经济水平阶段。即使工厂里很多机器是国内无法生产的进口产品,也不与自己开办,进口机器,因为外国资本家不是活雷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制定了各种促进外资投资的优惠政策,以吸引外来投资,使这些外资企业在国内市场占据竞争优势,造成国内企业经营困难。这是非常荒谬的政策,是犯了方向性错误的政策,应立即取缔。它严重损害了中国经济,国家应通过严格的环保政策等措施,合法赶走这些投资者。 那么中国目前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是什么?且听下回分解。
个人分类: 经济|2549 次阅读|9 个评论
我国证券市场估值水平的探讨
唯我独尊 2008-5-16 20:31
    2008年我国证券市场进入全流通时代。全流通意味着流通市值会增加数倍。面对这一新的局面,首先要考虑目前可流入证券市场的资金是否可支持当前的股价,其次,大小非,尤其是小非,其持有成本极低,在金融紧缩时,其不择价格的抛售,市场最低估值水平是多少。由于上述两个问题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目前尚无人作出准确的判断。   也鉴于这个原因,在政府暖风频吹,在指数开始逐步反弹的情况下,大多数投资机构仍犹豫不决,不少机构还趁机减仓。从表1可看出各投资机构对目前市场的估值水平仍不认同。   历年来,在股市高涨时,投资机构就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为由,将市盈率看高到60倍,甚至更高;当市场暴跌时,经济学家则以西方成熟市场为例,看低10-15倍,甚至更低。这些偏颇的观点,是多年来导致我国证券市场剧烈波动的主要原因之一。   大小非及资金现状,在短时间内会影响供求关系、指数与估值水平。但从长期来看,应有一个符合我国实情的估值水平,它将是指导投资,尤其是长期投资的基准,否则无法树立长期投资的理念。那么我国合理的估值水平应是多少?以下就几方面予以论述。   估值水平与成长性密切相关。在西方成熟市场,其经济增长率仅3-5%,以10-15倍的市盈率计算,返本需要9-16年的时间;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按15%的增长率考虑,以30倍的市盈率计算,只需要12年的时间即可返本。显然,在经济增速不同的情况下,盲目以西方成熟市场的市盈率来比照我国证券市场的市盈率,是不合适的。   那么市盈率定位到多少比较符合我国证券市场?这与我国经济发展速度与上市公司增长速度及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密切相关。当前我国正从一个发展中国家迈向初步发达国家,我国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快速发展,黄金十年已成为全世界的共识。上市公司大多数是我国较优秀的公司,可望按25%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长。   另外股权改革也将给我国上市公司的业绩带来外延式暴发性增长。俄罗斯的增长速度略低于我国,但其证券市场市盈率很快就下降到了10-15倍。而我国证券市场市盈率总体仍在30倍以上。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证券市场大部分是非流通股,大股东不少优质资产未注入到上市公司。显然,在全流通后,随着大股东优质资产的不断注入,我国证券市盈率很快就会降下来。   根据实体经济投资理念,结合西方9-16年返本的投资原则,从表2中可看出,我国证券市场市盈率在30-60倍区间波动是合理的,按25%的增长率考虑,40倍市盈率只需要11年的返本时间,与西方增长率3%、10倍市盈率的返本时间相当,是我国证券市场合理的估值水平。当然,在受大小非疯狂抛售影响,短期资金供求失衡时,不排除市场短时下探到历史最低点12倍市盈率的可能(当前对应指数约为1500点)。 表1 投资机构各阶段持仓情况 投资机构   规模 07年四季度 08年一季度 持仓比例 占流通比例 证券基金 30000 20376 19281 64.27% 28.35% 保险机构 3000 1269.43 910.84 30.36% 1.34% 证券公司 1000 776.55 210.78 21.078% 0.31% QFII 2100 292.86 409.76 19.51% 0.60% 社保基金 200 181.75 125.4 62.7% 0.18% 合计 36300 22896.59 20937.78 57.68% 30.79%   表2 我国经济增长率与A股市盈率 市盈率 增长率 2年 4年 6年 8年 10年 12年 14年 16年 10 3% 0.203 0.418 0.647 0.889 1.146       15 5% 0.137 0.287 0.454 0.637 0.839 0.890 0.944 1.002 30 15% 0.072 0.166 0.291 0.457 0.676 0.966 1.349   40 25% 0.056 0.144 0.281 0.496 0.831 1.355     50 25% 0.045 0.115 0.225 0.397 0.665 1.084     60 25% 0.038 0.096 0.188 0.331 0.554 0.904 1.449       相关链接: 中投 证券 :08年5月A股 市场估值 分析报告 机构生死 之 博弈揭开3000点大调整的惊天秘密   
个人分类: 证券投资|3510 次阅读|0 个评论
新形势下我国证券市场投资策略
唯我独尊 2008-5-2 17:21
众所周知,这次大盘 从 4300点急速暴跌下来,基金是最大的推手,甚至在3000点,基金还在大量抛售。这个现象使大多数人,包括遭到不少类似水皮这样所谓的经济学家不理解和讥讽。其实,通过对近期市场内在系统的变化,或许可较好理解基金操作策略。进入2008年来,受全流通的影响,市场内在系统与估值系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重大的变化,并呈不断恶化趋势,基金作为市场最重要的机构投资者之一,从防范风险的角度出发,采取了最保守的操作策略(正如本人在十万火急救市一文章中所说的那样,采取了最终伤心止损)。   2008年最大的变化就是全流通。如真正实现全流通,我国市场的市盈率与股价就须和国外市场接轨,其下跌空间是难以令人想象的。简单比喻说,中国铝业可能从50跌到10元,中国石油就会从48元跌到9元,其它类似。 基金的资金是由基民支撑的,当指数与股价暴跌到一定程度,基金就只能不断斩仓,来应付基民的持续大量赎回(它不像散户可以就地卧倒,等待东山再起)!    多少年来大小非流通一直是困扰着市场估值的最大的问题。我国股市成立以来,市盈率之所以高国外其它市场3-4倍,就是因为有70%的大小非不流通(在当时的情况下,由于市场资金少、国内企业资金需求迫切,这也是较好的解决方案)。但这也带来资金流动性过大、股票供不应求、指数虚高的虚假现象。然而须要指出的是,即使资金面大幅改善的今天,如果实现全流通,按如此高的市盈率,市场上资金是远不足供给大小非流通的。只有降低市盈率,降低大小非抛售的意愿。否则所有企业宁愿将其全部抛掉,用获得的暴利重建几个、甚至十几个同等规模的企业。   因此,多少年来,只要提到大小非流通,市场就会谈虎色变,股市就会出现疯狂暴跌。然而,这个问题不解决,我国的证券市场就不能成为真正与国民经济接轨的市场,就不能解决围绕企业的一系列问题。2001年海归派下定决心推倒重来,尽管2001年至2005年我国经济一直高速发展,但股市持续下跌,通过5年的痛苦下跌,终于跌至不足18倍(实施流通对价后,市盈率不足14倍),与国际市场实现了真正的接轨。   然而遗憾是,随着中国特色派战胜海归派,海归派施政策略半途而废。在政府急于营造牛市,配合国企改革需要的情况下,在大小非在当时还没完全流通的情况下(当时流通股数仅2000多亿股,大小非只有4000多亿股),市场按政府的意图、按照以往运行规律,从不足14倍市盈率,拨地冲天而起,营造出了历史上罕见的大牛市。   2008年轮到市场大量还债的时候了(不仅要还2005年支付了对价企业的债,还要承担后续源源不断上市未向市场支付何对价企业的债,目前流通股与待流通股已增加数倍),更严重的是,随着后续上市企业不断增加,市场的大小非按几何级数暴量增长,市场不勘重负。因此,2008年出现急速暴跌完全在情理之中,若中央没有将维稳作为今年最大策略,出台了一些局部利好,市场将会按供求关系不断寻底,继续向下寻找合适的估值系统。可以断言,1500点也不一定是市场的底。   实现全流通、大力发展证券市场是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目标,然而这两个目标是背道而驰的。实现全流通,就必须任股市不断下跌、降低估值系统,而大力发展证券市场,就必须营造合适的牛市。显然,任何偏颇一方面,都不宜于我国国经济的发展。   综上认为,我国证券市场极有可能采用软着陆的方法。就是在适当减缓大小非减持速度的基础上,一方面通过我国经济的好转,提高上市公司的效益,降低市场的市盈率,另一方面通过资金的供求关系,逐步下降市场的估值系统,逐步实现与国际市场接轨。换句话说,短期内任何用经济的分析方法来判断市场的顶部与底部都是无意义的,中国股市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还只能是政策市!市场会按国家的意图间断出现牛熊交替的局面。只能充分理解国家的意图,排除过度悲观和过度乐观的情绪,制定合适的投资策略,才能处于不败之地。    友情提示: 王岐山是一个很有能力的领导,但大小非的难题是不可能短时间解决的,下跌趋势暂难改变,但应密切注意政策动向 ,一旦反弹,超跌的金融、资源与地产或是反弹的急先锋。 相关链接: 震灾挑战政策从紧力度央行 双防 或将首度松动
个人分类: 证券投资|2191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国证券史上最大的一次深入骨髓的风险教育
唯我独尊 2008-4-8 00:28
   盼望已久的长阳今天终于从底喷薄而出,结束了亿万股民长达117天日日夜夜的煎熬、担心和恐惧。和睦的阳光已升起,希望的春天已开始。千千万万的股民开始憧憬和祈祷2008年及来年有更好的收获。   深沪股市经过两年的大幅上涨,沪指从2007年10月6124点拐头狂泻直下,不断跌穿层层铁底,基金、机构与散户争相抛售股票,割肉盘、杀跌盘蜂拥而出,股价狂跌不止,市场哀鸿一遍。亿万股民不断发出强音,呼唤政府救市,然而,政府却一直铁心纹丝不动,任股市暴跌、再暴跌,让中国股民接受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深入骨髓的风险教育!   许多人对政府的行为不理解,我们的政府怎能忍心让我们承受这样大的折磨、遭受这样大的损失?或许,通过对当前我国面临的形势分析,可体凉政府的良苦用心。   在今年人民币快速升值的局势况下,在外国游资极度活跃的情况下,我国的股市随时面临着一次超大泡沫的疯涨。这个超大泡沫在游资抽走后引起的股市暴跌,其下跌速度与深度将远远超出骇人听闻的想象,并且这种摧枯拉朽的暴跌趋势,世界上任何力量也无法阻挡,届时我们的政府也将无能为力。   世界上每一个国家在其货币快速升值时,其股市都会面临着这样一次机遇和挑战。   1985年,日本在美国的压力下签署了广场协议,日元大幅升值,房价持续走高。股市高歌猛进,日经指数从1984年的10000点狂涨至1989年的38915点。1990年4月2日,日经指数反转暴跌至28002点,1990年10月1日,又进一步暴跌至20221点,之后不断下跌,进入了长达十年的熊市,至2003年跌至7862,跌幅达80%之巨。   世界上发达国家,如台湾、新加坡、美国等国家都有类似的经历( http://yjbg.stock.cnfol.com/080418/139,1628,4050701,00.shtml )。这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经济现象,其巨烈程度视各国执政力与国民习性各不相同。由于我国股市历来弹性较大,预计其巨烈程度要冠世界之首!   这次下跌,由于股民对党和政府抱有极大信心,坚信政府一定会救市。在沪指跌破3800点,甚至跌破公认的牛熊分界线3400点后,并没有出现市场预期的基民、散户集中恐慌性抛售,反而因为期待政府救市惜售而形成市场自然底。如果这次市场没有这个信心的支持,其毁灭性崩盘是不可避免的。   由此可以认为,这次政府之所以没有象以往那样伸出仁慈之手,是由于国家经济总体向好,又有大量游资窥视,政府有能力掌控股市,即使下跌也有回升的机会,不会对股民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然而,如果每次下跌仍习惯性等待政府救市,一旦超大泡沫暴裂,政府无力救市时,暴跌损害引起的广度与深度将极度伤害国民。为防患于末然,政府在这次下跌中刻意不动,任股市自由落体式的暴跌,提前模拟、演习了大泡沫刺破时恐怖的场景,借此对全国股民进行了一次善意的风险教育。尽管稍残忍了一点,但没有伤疤哪来痛?   我们是否要捍卫我们的牛市? 转贴: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aebc730100979v.html 4月8日是个转折性的时间之窗口,在2004年4月8日,中国A股结束了五个月的大反弹,开始一路走弱,下跌时间达19个月,上证指数从1783点一路盘跌至998点见底,跌去785点,跌幅达45%!那么,在2008年4月8日,中国股市将会面临怎样的反转呢?是继续前五个月的下跌?还是结束前五个月的下跌走出大牛市?从某种意义上,这是一个战略性转折的时间之窗,大熊市或者大牛市,可能很快见到分晓!以下是大机构软件系统对目前市场状况分析出来相应数据: A. 牛熊终极PK,3300点、12000点战略意义重大 进入这个阶段,各大媒体、各大机构,多空双方都在倾尽全力制造舆论,不仅仅是因为各自的利益角逐,最重要的是,在这个区域的搏杀是生死存亡的搏杀,大牛市或者大熊市,将会在最近两周得出分晓!大机构软件系统的分析模型认为,3300点和12000点的战略意义极为重大,我们需要对此有足够的认识和理解,才能制定科学操作策略,以取得决定性胜利!我们先不谈自己的倾向性观点,先就事实的客观情况进行分析: B. 12000 点事关深圳大盘生死,上下之间都有巨大空间 。 在上周四,深圳成指最低探到12017点,距离12000点只有半步之遥,可以说中国股市生死存亡千钧一发。为什么呢?我们从整个月K线的战略结构图上可以看到,2007年的4、5、6三个月是整个行情中换手最剧烈的三个月,深圳成指月K线历史上最大的单月成交量全部在这个三月释放出来。而这三个月的中心点位就是在10000点到12000点之前。从这个角度,如果12000点告破,深圳成指必将考验10000点大关,然而,在均线系统上,我们又可以清楚地看到,深圳成指20月线的位置是在12210点的位置,如果12000点被击穿,意味着20月线失守,那么深圳成指必将向下考验30月线,30月线的位置是在 9350 点区域 !这意味着,10000点的支撑必然也会变成象征性的,在这种情况下,调整的时间、空间和压力将会进一步加大,而我们在操作的思维和策略上不得不变得更加保守。当然,凡事都有两面性,如果市场走出这种极端走势,它意味着指数所面临的机会将更加巨大,但这种机会是征对于那些始终保警惕并且手持现金的投资者。而对于重仓持有股票的朋友,这则是一种考验和一种痛苦的折磨。从这里可以看出,我们持有现金比例的多少,心态会完全不同、感受会完全不一样。所以,我们必需要结合政策、宏观经济周期以及现阶段股市的特征来判断,12000点是否能守住,大反弹到底是否会来临?这个判断异常重要,将决定我们整个4月、5月的操作思路和持现比例!我们接下来看看,12000点顺利守住出现大幅度反弹的概率和支撑条件是什么?政策救市是一个很大的不确定因素,因此,从理性投资的角度,我们并不能把所有的资产和宝贝都押在这个注上;从现实的角度,我们也不能把自己的血汗钱倾尽全力去为保卫牛市而战,我们需要尊重市场现实。 目前的现实是,深圳成指跌到12000点,已经出现了第二次八连阴的周K线,第一次八连阴的周K线是出现在11月30日,之后深圳成指出现了为期六周的反弹,然后指数破位向下形成了大M头。市场存在的巨大反弹动力包括两方面:其一是大M头颈线位位之后,深圳成指一直都没有反抽过,换言之,从12000点到16600点之间是真空地带,存在强烈反弹需求。从美股、港股的运行情况来看,大M头的颈线位13800点和26000点都已经反抽过,而且是反复拉锯式反抽,只有中国A股还没有反抽过。其二是八连阴的周K线之后,周KDJ指标在20以上超卖区严重钝化,很多年以来,这都是价值千金的完美买入区域。只有在1994年熊市的时候,这个指标出了多次反复背离钝化。所以从纯技术的角度看,市场存在反弹契机,而且反弹空间相当可观,简直是一块肥美的鲜肉。但是,更残酷的是政策,如果政策仍然保持着冷酷,这个市场真的会反弹吗?目前,整个市场都在关注管理层救不救市、如何救市?没有人敢对市场下决定性的言论,所以,我们也采取了折衷的观点,在维持市场有可能在4月8日前后出现绝地反击的同时,也在策略上留一些警惕和谨慎,避免陷入到过度乐观或者过度悲观过程中,从而给投资决策造成严重失误。希望所有的大机构用户能够理解我们这份重量级研究的真正意图,调整自己的心态,理性、从容、镇定把握这个关键性市场转折所可能产生的机会以及风险,从而趋利避害,成为大赢家。 C. 上证指数周线十字飞星的技术含义 。 从上证指数上周的运行结构来进行分析也很有意思,上周的十字星从图形上看几乎是完美的,跳空下行,上影线是90个点,下影线是165个点,收盘和开盘仅差20个点,成为阴线。这根十字星异常完美,唯一的遗憾是量能稍稍小了一些,如果量能可以超过前两周的交易量,这将95%以上意味着大反转来临,这根十字星将意味着希望之星的出现。由于量能势弱,目前这根十字星仍然有可能成为下跌中继线。但是又不能过早太绝望、太悲观。2007年7月6日,上证大盘收了一根和目前形态几乎完全一样的十字星,当时出现的点位是3781点,而且是在连续两根长阴线之后出现的,同样也是量能萎缩的十字星线。当时这根阴线就变成了大反攻的号角,股市以此为契机,发动了从3780点向6124点的漫长征程!红色联军写下了历史上最辉煌、最灿烂的一页!今天历史是否有可能重演呢?人们的后顾之忧又是什么呢?那么,在这个十字星基础之上,市场出现强劲反弹的理由和条件又是什么呢? 第一,上证指数已经沿着2007年10月以后形成的下降通道线下轨持续三周钝化,这种突破下轨的非理性走势,本身就是酝酿超级反弹的最强爆发力。2007年10月15日之前的六个交易日,指数连续跳空缺口向上挑战上升趋势线的上轨,大机构软件财富赢家发出了最高级别的风险提示信号,告诉大家股市将会出现崩溃式的下跌,而且调整空间巨大。之后,我们连续九次提前一天成功预测了大盘200点以上的跌幅,连续三次抄到阶段性跌幅的最低点,并且布局了超级牛股600354、600540、600796等股票,打造了一代技术分析中的传奇经典。今天又是如此,指数连续逼空运行在下降通道线的下轨,空头已经出现严重衰竭趋势,它们在拼命制造恐慌言论,希望市场出现持续多杀多,以实现其最终全面摧毁中国股市的邪恶目标。极端脆弱的市场同时已经酝酿着极端强大的反击机会。 第二,上证指数250天线的位置需要进行强劲反弹,这条最重要的牛市通道线被击穿之后,并没有反抽过,这是一种刻意的行为,也是为大反弹埋下的伏笔。为什么呢?120天线作为重要牛市趋势线,当时多空双方在这里纠缠了一个半月之后,最后才宣告破位,而250天线在破位之后只反弹过两天,而且根本就没有碰到250天线,这在技术分析上不合理。上证指数是极标准的技术型指数,其历史走势98%以上都附合经典技术分析模型。1992年11月和1999年4月,这两次是唯一击穿250线没有及时回抽,继续潜伏做底部的,但是,我们回放这些时段的走势,250线以下的沽空根本就是空头陷阱,最终都爆发了大级别的行情。相对于目前阶段的中国股市,我们没必要太过于乐观,不必再去幻想翻倍行情或者多少多少的涨幅,但是,过度悲观,被这种逼空势头吓趴下也是不可取的。是吧?退一万步说,就算是极端情况出来,指数向下击穿了3300点,最大限度的阶段性下跌也就是探到30月线3000点整数关口,在这个位置,指数将会再次出现强烈反击能量。 所以,可以继续认为:2008年4月8日,中国A股和上证指数将面临阶段性大反弹的机会,但我们需要为复杂的基本面以及持续冷酷的政策面保持理性和警惕,在仓位管理和控制上保持合理的水平,等待一些不确定因素明确再大举入场。但我们需要完全排除掉过于悲观或者恐惧的心理,因为这些东西永远无法从真正意义上帮助我们取得胜利。 建议关注中信证券(08年目标价98元,09年目标价150元) 转贴: 中信证券(600030),创新业务或带来业绩惊喜 中信证券 (600030)是国内已上市证券公司中的龙头企业,也是中信集团旗下最具盈利能力的上市公司之一。 年度财务报表 显示,中信证券在2007年录得历史最好业绩,每股盈利4.01元,这超过了市场先前的预期。但是,不少投资者关注的是,2008年中信证券是否仍然能够维持现有盈利水平,会不会因为 证券市场 退烧而导致业绩大幅下滑。作者认为,出现这种可能性是不大的。从经纪业务和原有的一部分创新业务来看,不排除中信证券的这部分利润存在略有下滑的可能性。但同时,考察另一些创新业务,包括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 业务、创业板业务、融资融券业务等,则可能得到相反的结论。此外,与 贝尔斯登 (Bear Stearns, NYSE:BSC)合作的终止,也并不会减慢中信证券国际化的步伐。事实上,中信证券是一家全面发展的证券公司,历史数据告诉我们,其风险远较一些依赖于经纪业务的券商低。其中,创新业务就是中信证券今年的利润新增长点。   中信证券(600030)的行业地位    中信证券 (600030)目前在 证券行业 处于第一集团,是已上市证券公司中的龙头。具体而言,国内目前实力最大的两家券商就是 中金公司 和中信证券。具体而言,中金公司(CICC)目前并未上市,承销业务非常强,不对个人开展经纪业务(但有席位号)。中信证券是国内券商中业务最类似中金公司的一家,它不但可以做A股的承销,也可以做H股的承销,这是其它券商望其项背的。比如 中国石油 (601857)、 工商银行 (601398)、中国银行(601988)、建设银行(601939)、中国平安(601318)的主承销商都是中信证券。   历史上,银河证券、 国泰君安 、申银万国等也是老牌的实力券商。但是,它们没有能够抓住时机上市,后来又遇到证券业全行业亏损,不满足 IPO 连续三年盈利的要求。因此,在中信证券多次公开或者定向增发壮大实力的时候,它们还在原地踏步,所以与中信证券的实力就越拉越远了。   中信证券(600030)的经纪业务    中信证券 (600030)的经纪业务,并不是关注的重点,不过很多投资者朋友很关心,以下就此就谈谈。   中信证券的年报显示,中信证券并未将经纪业务作为重点发展,而且已经关注到了经纪业务波动大的风险。确实是这样,经纪业务赚的又不是富人的钱,中信证券也不想成为中国的 E*TRADE (NASDAQ:ETFC),为什么要大力发展它呢?靠经纪业务赚钱,也是很辛苦的,竞争非常激烈。中信证券在2007年,只在上海和河南分别增加了一家营业部,没有跑马圈地的行为。像海通证券(600837),它就还停留在跑马圈地的层次,这客观上也反映了 证券业 的生态。   有的投资者朋友可能关心,中信证券的经纪业务有什么优势。作者认为,最重要的优势在于成本方面。大家都知道,经纪业务IT化是现在和未来的潮流,而IT化后规模优势就很重要。经纪业务IT化之后,新用户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规模越大,平均成本就越低,这在任何一个行业都是这样。对于小型券商而言,它建数据中心的成本、开发成本、维护成本,并没有庞大的用户来分担,在成本方面就处于劣势。   还有的投资者朋友关心,股市行情不好对中信证券的经纪业务有多大的影响。作者认为,虽然 券商 佣金收入难以像去年二三季度一样好,但出现较大下滑的可能性也是不大的。去年四季度和今年一季度相比,指数下跌了不少,但是成交量并没有减少,这就算是一个证据。什么情况下成交量会真正萎缩呢?一是要指数下跌到3000点以下,二是要阴跌,缺一不可。   中信证券(600030)的投资银行业务    中信证券 (600030)在投资银行业务方面的市场地位是众所周知的。中金公司和中信证券的投行业务是目前中国内地券商中最强的,这两个公司几乎瓜分了全部大盘股的承销业务。为数众多的中小券商的承销业务,主要集中在深圳中小板公司的IPO业务,赚的钱是不多的。   前面潘大谈到,中信证券是中国平安IPO的主承销商。平安再融资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吧,如果这次的主承销商跟IPO时一样,也是中信证券,大家可以算算中信证券的收入会有多少。此外,今年可能IPO的企业还不少,包括中国移动、中再保险、国泰君安、中海油、农业银行等。可以预见,这部分大盘股的承销收入也会大部分落入 中金公司 和中信证券囊中。   特别的,中信证券是中煤能源(601898)的独家主承销商(不是联席主承)。也就是说,中煤能源4亿多的承销保荐费用已经落袋为安了(根据中煤能源招股说明书,此外承销团其它成员也会分得一杯羹)。因此,至少从中信证券一季度收入来看,尚看到有什么所谓的大幅下滑迹象。   中信证券(600030)与共同基金    中信证券 (600030)目前已经拥有 华夏基金 、中信基金百分之百的股权,且在2007年年报中实现了并表。下一步,华夏基金与中信基金也将进行合并,这对减少成本、统一品牌、扩大市场很有好处。   很多投资者朋友可能关心,华夏基金与其它 基金 相比,有什么特别的优势?当然了,不懂的人可能会告诉你,因为它们的市场占有率高。这是一种很浅薄的看法。根本原因是什么呢?根本原因就是华夏基金有 上证50ETF 。作者在 《中国基金业2008年新趋势展望》 已经谈到过, ETF 基金未来大有可为。很简单的,当基民朋友发现自己千挑万选选出的积极管理型基金,跑的还不如ETF好的时候,自然会对基金公司的营销产生怀疑。下一步,他们就会转投ETF基金,就跟现在美国的情况一样。现代的人,时间都是很值钱的,选择ETF基金,不用费时费力地挑选基金经理,很方便的。而目前国内ETF的主流,很显然就是上证50ETF独大,这方面的优势才是华夏基金最大的优势。   此外,华夏基金近期进行了管理层人事调整,这是一个信号。收购百分之百的股权,外加人事调整,显示出控股方对华夏基金的高度重视,这至少代表在未来的市场占有率方面,华夏基金仍然有广阔的空间。作者从来就不认为,现在这种 基金公司 的自由竞争的状态能长期维持,成本下降的内在要求将必然导致它们中间出现几个寡头,而且这个进程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快。   中信证券(600030)与私募股权投资基金    私募股权投资 (Private Equity)是未来一段时间的暴利行业,现在很多大资本都在搞, 中信证券 也不例外。像联想集团(0992.HK)的柳传志,他现在就觉得做电脑没有意思了,搞了个 弘毅投资 (Hony Capital),一心一意地玩资本游戏。   中信证券搞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名叫 金石投资 ,中信证券已在董事会通过对金石投资追加投资21亿元的决议。金石投资已确定的一笔投资是认购中信地产不超过1.33%的股份,价格不超过5亿元。私募股权投资就是投资企业未上市股权,且上市后一定会退出,作者预测,如果中信地产如期上市,则这部分股权上市后的价值在10亿~40亿之间,是相当不错的一笔投资。   中信证券的另一只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名叫 中信产业基金 ,规模要小一些,主要投资 高科技企业 。很明显,这只基金赚的就是即将推出的创业板的钱。   中信证券(600030)的其它一些情况 中信证券2007年年报中大幅记提了营业 费用,不知道这是不是为了少交税呢,因为一季度开始就实行新企业所得税法了。此外,即使不存在隐瞒利润的问题,新税法也是中信证券2008年业绩的一个利好因素。 证券交易印花税今年可能下降,就我国历次印花税调整与股市涨跌关系的历史来看,可能性很高。印花税降低的收入效应可能使得交易量放大,这有利于证券公司的经纪业务。 中信证券 自营业务 方面,大部分资产并没有被列为交易性金融资产,这使得2008年自营业务仍有望实现赢利。 慷慨分红将提升财务杠杆,对净资产收益率(ROE)构成支撑。 资本公积转增股本将提高二级市场股票流动性,是股价的一个利好。 贝尔斯登 (Bear Stearns, NYSE:BSC)的后续风险与中信证券已经无关,这降低了一些不确定性。 南航JTP1(580989)权证创设利润将大幅降低,但仍有10亿~20亿的潜在利润。 融资融券业务对中信证券等大型券商的利好大于小型券商。   综上, 中信证券 在2008年的业绩并不会出现大幅下滑,所谓的什么08年业绩(除权前)降到1块多,是没有什么根据的。中信证券2008年的主要亮点在于创新业务,这部分业务对业绩的贡献将有望在08和09年持续上升。但作者提醒投资者关注已上市的中小券商存在的风险。这部分中小券商业绩对经纪业务的依赖过大,不少券商还存在将增发资金用于新设营业部等跑马圈地的现象,这可能导致上市公司业绩波动较大。由于中信证券长期从事大盘股的承销,故08年承销收入难以锐减,其共同基金市场地位将在08得到巩固,私募股权投资业务将成为未来几年的新增长点。  
个人分类: 证券投资|2935 次阅读|0 个评论
创业板将迎来历史上最为壮观的炒作
唯我独尊 2008-3-23 16:08
  在创业板预期上市场的情况下,创业板题材炒作越演越烈。在5月中下旬主板完成以创业板概念为主题的炒作后,游资或会将目光投向创业板新上市场股票。由于创业板未上市股权的市盈率已炒到了15倍以上,创业板新股极有可能呈高开趋势。   在风险资金哄抬下,在游资高开高打的炒作下,创业板新股市盈率将很快上升到80倍以上。这样高风险的鸡肋行情预计维持一段时间后,屡炒屡亏的游资会逐步退出,创业板的指数将步入中期调整。调整时间约为4-6个月,调整幅度为40%左右,市盈率下跌到30倍左右的合理区域。   若主板系统风险未彻底解决(主板将暂时边缘化),由私募资金发动的、游资参与的、公募基金追随的、历史上最为壮观的,以成长为主题,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创业板大行情将喷薄而出。该次行情预计上涨七个月,指数上涨六倍以上。其中,中低价位高送配的科技题材股可望上涨10倍以上。
个人分类: 证券投资|3222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8: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