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中德合作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2018年度“中德博士后项目”即将发布
Helmholtz 2018-3-14 15:36
2018年度“中德博士后项目”即将发布: 50份有吸引力的联合奖学金和德国亥姆霍兹联合会提供55个可申请岗位 德国亥姆霍兹联合会在 2013年下属中心DESY和2014年下属中心FZJ 与 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科技人才司博士后工作处、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办公室率先启动中德博士后项目基础上,与后者在2016年10月, 签署了在 2017 年启动的目前有8个亥姆霍兹联合会研究中心( 包括 DESY , FZJ , GFZ , GSI , HZB , HZI , HMGU , KIT )共同参与的 “ 中德博士后项目 ” 。双边约定 每年的联合奖学金有 50 个名额,中方以 项目经费的形式 为每位入选者提供两年30万人民币,由代管博士后站点,按照规定发给在海外研修的博士后个人。德方再以每个月1500欧元的现金按月发放给在研究中心工作的博士后。项目的时间跨度为两年,可以延长,但延长期的经费将由德方单边解决。 2017年,中德博士后项目共分两批,联合选出40名优秀的青年学者。今年将是联合会与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办公室的项目合作第二年。当下 已经征集到来自 6 个亥姆霍兹联合会中心的 55 个可供申请的科研岗位。 http://www.helmholtz.cn/cooperation/helmholtz_ocpc_joint_postdoc_programme 该项目面向所有 35 岁以下的拥有中国国籍的拥有博士学位的优秀青年科研人员,可以是年内即将毕业的应届博士生、也可以是国内在站或出站的博士后,博士毕业时间限制在5年以内;申请人的 博士毕业院校即可以是国内也可以是国外机构;在 投递申请时,申请人甚至也可以身在海外。 关于本项目的具体申请流程,请关注全国博士后网上即将发布的项目通知。 去年的中国博士后网站关于本项目的通知可见以下链接: 关于开展 2017 年度 “ 中德博士后交流项目 ” 申报工作的通知 http://www.chinapostdoctor.org.c ... 1-a6be-b3daaf656466 关于开展 2017 年度 “ 中德博士后交流项目 ” (第二轮)申报工作的通知: http://www.chinapostdoctor.org.c ... 0-87fa-03258e64d76c - 关于申请流程和大致时间节点的补充说明: 国内或海外 申请人均按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办公室的通知要求准备材料,并在申请截止时间之前(今年估计在 4 月底),通过与本人专业相关和相近的国内高校或科研院所博士后工作站点,按要求投递个人申请材料。博士后工作站在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核,并对申请人的资格进行检验和对学术能力进行专业性评价,然后把通过初选的申请人材料推荐和转报给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办公室。 国博办在归总所有材料之后,再把全部申请人的申请材料打包转发给亥姆霍兹联合会。 亥姆霍兹联合会今年有望于 5 月中旬接受到符合中方要求的申请人相关材料,并在一个月时间里,由对口各个科研岗位的德国专家组织对博士后申请人的考察和面试。估计在6月中旬至6月底,通过德方选拔的全体名单将反馈给 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办公室。经过相关领导的核实批准,有望于7月中旬正式公布最终结果。然后由国博办通知德方并向每位新入选的中德博士后项目入选者寄送中文并英文的获奖通知书。 这样,在申请人与德国导师知道官方决定和通报之后, 德方接收单位将准备科研合同和出具办理赴德签证所需要的邀请函、医疗保险等相关材料。项目入选者将自行从网上填报签证申请,并跟德国使馆或中智签证处约签证面谈时间。估计这需要大致三四周时间。因此,估计 9 月初便可以有 第一批的 2018 年中德博士后项目入选者就可抵达德国、开始自己的德国生活和工作。 本项目待遇优厚,入选者所获得的是全国博士后管委会拨付给具体的博士后站点、并由这些站点代为管理和发放的项目经费 30 万元人民币,虽然按以往的经验,这个经费作为个人收还会被征税,因此实际收入不到1500欧元,但加上德国科研中心提供的每月 1500 欧元的津贴,这个待遇明显高于中国留学基金委提供的访问学者1300-1500欧元,CSC-DAAD博士后项目的2000欧元奖学金,实际资助水平接近洪堡博士后奖学金。 由于德方所提供的岗位都有非常强的学科专业性, 根据以往的经验 合格的申请人并不太多,仅有半数的岗位有两个或三位竞争的候选人。 而且,由于本项目在中方的管理是委托各个博士后设点单位进行初选,包括在每位申请人在入选本项目之后,虽然带着全套的档案材料在当初提交申请的博士后工作站办理入站和出站手续,其实际上只是虚拟的入站管理。因此,通常愿意积极配合申请人投递申报材料的,经常是熟悉了解和信任申请人的、或者是接受推荐人委托的单位。以过去的经验看,如果申请人当下所在的科研团队是在某个设有博士后站点的高校和科研所院之,而该团队业已有或希望与德方建立更密切的合作关系,他们会更加积极支持自己团队或未来加入自己团队的青年科研人员的申请。这样,该博士虽然未来两年身在德国,却能以自己工作继续推动双边深度学术合作。 正因为如此,本项目 虽然是面对的申请者个人,却更受已经经常性合作的团队用于推进与亥姆霍兹科研伙伴的合作 。 55个岗位清单: Overview positions_OCPC_2018(ab).xlsx Supervisor Email Group Position/Field Code 01 Jochen Küpper jochen.kuepper@desy.de CFEL Folding dynamics of conformer-selected peptides in the gas-phase DESY01 02 Daniel Horke daniel.horke@cfel.de CFEL Imaging and controlling nanoparticles for x-ray diffractive imaging DESY02 03 Jochen Küpper jochen.kuepper@desy.de CFEL Structure-function relationship in chemical reactions using controlled molecules DESY03 04 Sebastian Trippel sebastian.trippel@desy.de CFEL Imaging ultrafast chemical dynamics directly in the molecular frame DESY04 05 Andrey Yachmenev andrey.yachmenev@desy.de CFEL Development of computational approach for simulations of nuclear motion dynamics of weakly bound clusters DESY05 06 Andrey Yachmenev andrey.yachmenev@desy.de CFEL Molecular superrotors DESY06 07 Sebastian Trippel sebastian.trippel@desy.de CFEL Elementary steps of the ultrafast dynamics in solute-solvent interactions DESY07 08 Jochen Küpper jochen.kuepper@desy.de CFEL Ultrafast electron dynamics in complex molecules DESY08 09 Jenny List jenny.list@desy.de DESY-FLC Role of Precision Timing for Detectors at Future e+e- Colliders DESY09 10 Franz X. Krtner franz.kaertner@cfel.de CFEL Real time observation of electron dynamics on surfaces using attosecond XUV-XUV pumb-probe techniques DESY10 11 Robin Santra/ Sang-Kil Son sangkil.son@cfel.de CFEL Development of atomic electronic structure theory in solid-density plasma driven by intense x-ray free-electron laser pulses DESY11 12 Christophe Grojean christophe.grojean@desy.de DESY-LHC New physics opportunities at the LHC and future facilities DESY12 13 Gernot Maier gernot.maier@desy.de DESY-CTA Gamma-ray astronomy with GPUs: transform the approach to Monte Carlo Simulations for the Cherenkov Telescope Array DESY13 14 Tim Laarmann tim.laarmann@desy.de DESY-FS-PS X-ray Free-Electron Laser Beams by Design DESY14 15 Huirong Yan huirong.yan@desy.de DESY-THAT Propagation of Cosmic Rays in Galactic turbulence DESY15 16 Ties Behnke ties.behnke@desy.de DESY-FLC High Precision Time Projection Chambers DESY16 17 Carsten Niebuhr carsten.niebuhr@desy.de DESY-BELLE II Belle II Pixel Vertex Detector DESY17 18 Hannes Jung hannes.jung@desy.de DESY-CMS Drell-Yan production at very high masses in high energetic proton-proton collisions at the Large Hadron Collider with the CMS experiment DESY18 19 Krisztian Peters krisztian.peters@desy.de DESY-ATLAS ATLAS Data Analysis DESY19 20 Ingrid Gregor ingrid.gregor@desy.de DESY-ATLAS ATLAS Detector Upgrade DESY20 21 Prof. Protzer/Dr. Li Deng li.deng@helmholtz-muenchen.de VIRO Group leader at the Insitute of Virology HMGU01 22 Prof. Vigo Heissmeyer vigo.heissmeyer@helmholtz-muenchen.de AMIR Research Unit Molecular Immune Regulation HMGU02 23 Dr. Holger Prokisch prokisch@helmholtz-muenchen.de IHG Insitute for Human Genetics/Group Leader Genetics of Mitochondrial Disorders HMGU03 24 Prof. Dr. Fabian Theis fabian.theis@helmholtz-muenchen.de ICB Director of the Institute of Computational Biology HMGU04 25 Dr. Rui Wang Sattler rui.wang-sattler@helmholtz-muenchen.de EPI Head of META Group HMGU05 26 Dr. Alexandra Schneider alexandra.schneider@helmholtz-muenchen.de EPI Head of Research Group Environmental Risks HMGU06 27 Prof. Dr. Ulrike Protzer protzer@helmholtz-muenchen.de VIRO Head of Insitute of Virology HMGU07 28 Dr. Andreas Kleefeld a.kleefeld@fz-juelich.de JSC Eigenvalue optimization FZJ01 29 Dr. Sebastijan Brezinsek s.brezinsek@fz-juelich.de IEK-4 Ultrashort laser-induced breakdown spectroscopy: a versatile tool to quantify material composition with high depth resolution FZJ02 30 Dr. Sebastijan Brezinsek s.brezinsek@fz-juelich.de IEK-4 Quartz-micro balances in steady-state plasma devices - a tool to determine the material transport in long-pulse operation FZJ03 31 Dr. Lars Hoffmann/Dr. Sabine Griebach l.hoffmann@fz-juelich.de JSC Assessment of cirrus clouds in a changing climate: synthesis of modelling and observations FZJ04 32 Dr. Svetlana Vitusevich s.vitusevich@fz-juelich.de ICS-8 SI Nanowire Transistor Biosensors Functionalized by Nanoparticles FZJ05 33 Dr. Hendrik Bluhm h.bluhm@fz-juelich.de PGI-11 On/inter-chip photonic coupling of spin qubits in gate-defined quantum dot FZJ06 34 Dr. Guilia Rossetti g.rossetti@fz-juelich.de INM-9 Development of targeted mono-ADP-ribose - protein-specific macrodomain hydrolase inhibitos FZJ07 35 Dr. Yulia Mourzina y.mourzina@fz-juelich.de ICS-8 Electrochemical nanosensor systems for detection of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in biological systems based on biomimetric reactivity of manganese, copper and palladium porphyrin complexes and their nanostructures FZJ08 36 Prof. Schneider/Prof. Büscher s.prof@fz-juelich.de PGI-6 Ultrafast Spin and Electron Dynamics in Complex Magnets FZJ09 37 Prof. Schneider/Prof. Büscher s.prof@fz-juelich.de PGI-6 Development of gas-/cluster targets for laser-induced HHG production FZJ010 38 Dr. Frank Schrder frank.schroeder@kit.edu (IKP) Radio and Particle Detection of Cosmic Rays of Highest Energies KIT01 39 PD Dr. Frank Weber frank.weber@kit.edu (IFP) Anharmonic lattice dynamics in materials for energy applications KIT02 40 Dr. Wolfgang Frey wolfgang.frey@kit.edu (IHM) Pulsed microwave radiation as a cell disruption method for efficient microalgae downstream processing KIT03 41 Dr. Pavel Levkin pavel.levkin@kit.edu (ITG) Developing functional patterned slippery liquid-infused interfaces for novel microfluidic applications KIT04 42 Dr. Pavel Levkin Dr. Anna Popova pavel.levkin@kit.edu anna.popova@kit.edu (ITG) HepatoSpheroArray – a novel miniaturized platform for screening drug candidates for acute liver toxicity KIT05 43 Dr. Pavel Levkin pavel.levkin@kit.edu (ITG) Development of a miniaturized solid-phase synthesis platform combined with on-chip high throughput cell screening KIT06 44 Prof. Dr.- Peter Nick peter.nick@kit.edu Botanical Institute Towards Plant Cell Fermentation of Anticancer Compounds from Rare Chinese Medical Plants KIT07 45 Dr. Antonio Abate antonio.abate@helmholtz-berlin.de GSI Lead ‐ free perovskite solar cells HZB01 46 Prof. Dr. Silvia Masciocchi S.Masciocchi@gsi.de GSI ALICE, the heavy-ion experiment at the LHC: analysis of Run 2 data and preparations for Run GSI01 47 Dr. Paul Neumayer p.neumayer@gsi.de GSI Study of radiative properties of warm-dense matter generated by intense heavy-ion beams GSI02 48 Dr. Jochen Schwiening J.Schwiening@gsi.de GSI Picosecond Frontend Electronics for the PANDA Barrel DIRC GSI03 49 Dr. Oleg Kiselev O.Kiselev@gsi.de GSI Study of the nuclear reactions with the radioactive ions at the storage ring GSI04 50 Prof. Dr. Klaus Peters K.Peters@gsi.de GSI Machine Learning Algorithms for PANDA Software Trigger GSI05 51 Dr. Timo Dickel T.Dickel@gsi.de GSI Experiments with thermalized exotic nuclei for nuclear astrophysics GSI06 52 Takehiko R. Saito T.Saito@gsi.de GSI Hypernuclear spectroscopy with the WASA detector and the fragment separator FRS at FAIR GSI07 53 Dr. danyal Winters D.Winters@gsi.de GSI Laser cooling of stored relativistic heavy ion beams GSI08 54 Dr. Florian Uhlig F.Uhlig@gsi.de GSI Development of the data processing framework for the CBM experiment GSI08 55 Prof. Dr. Dmitry Budker budker@uni-mainz.de GSI/HI-Mainz) Fundamental Physics with Magnetic Resonance GSI08
个人分类: 亥姆霍兹新闻|4917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7年国博办-亥姆霍兹中德联合博士后项目第二轮通知
热度 1 Helmholtz 2017-7-27 21:42
2017年 国博办-亥姆霍兹中德联合博士后项目第二轮通知 (26个不同领域的待遇优厚的博士后岗位,见文末附件) 为推进中德科研合作,为培养优秀青年博士后走出国门,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与德国亥姆霍兹联合会签署自2017年起,每年50个名额的中德联合博士后奖学金项目。 项目面向35岁以下的临将毕业、新毕业以及博士后在站和已经做完一期博士后的优秀青年学子。 每位潜在的申请人必须是中国公民,可以从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通过国内对口的博士后工作站向国博办投递申请。这些博士后工作站负责申请人的质量和资质评审,如果推荐,也需要向国博办承诺在通过奖学金申请之后,将自动收取该奖学金生入站,列入博士后工作管理计划,并负责落实办理博士后入站手续以及之后两年时间的人事管理以及奖学金支付和最终的出站评价。即奖学金获得者将是正式的中方博士后入选者,只是科研工作两年时间是在德国亥姆霍兹联合会的下属科研中心。 在联合奖学金项目中,国博办将向奖学金获得者提供两年共30万人民币的资助(含机票及其他支出),而德方将提供每月价值1500欧元的现金补助、医疗健康保险以及学术出访补助。这个联合奖学金因为享受双边的免税待遇,所以实际超过了在德国获得正常博士后岗位的薪水待遇,接近口碑最好的德国洪堡奖学金的水平。 在2017年的计划项目申请之中,亥姆霍兹联合会18个科研中心中的7家单位共提供了49个招聘联合博士后的岗位。在5月底截止的招生中, 因为一些技术问题, 这些岗位共获得了50余位符合中方评选和推荐标准的申请人,最后双边联合录取了来自中科院以及高校的博士后 29名 。获奖名单和正式通知将于近期发布,除寄送本人外,名单还将公示在全国博士后网站上。 因为今年计划中仍然有相当一些岗位未能录取到合适申请人,而双边约定的又是50个奖学金指标,经协商决定,在8月上旬,双边将公布2017年新增的第二轮中德联合博士后项目招聘通知。第二期发布的招聘岗位将是25个,包含部分已经第一轮发布甚至录取了一位学生的部分岗位。详细第二轮岗位信息内容可见附件。 欢迎专业方向对口、有科研和希望出国研修的青年学子积极准备相关材料,并在所在科研团队的支持下,关注国博办的网站上的正式通知并通过最熟悉和对口的博士后工作站上报申请本项目。 OCPC_2017-2 call for postdocs.zip 2017年度“中德博士后交流项目”岗位汇总表(第二轮) 德国亥姆霍兹中心 岗位数量 申请编号Application Code 导师Supervisor 科研课题方向 导师网页介绍 亥姆霍兹柏林能源材料研究 心HZB 2 HZB02 Prof. Dr. Kathrin Maria Aziz‐Lange Single-Atom Gold Modification of NiFe Layered Double Hydroxide Films for High-Efficiency Oxygen Evolution Reaction http://www.helmholtz-berlin.de/forschung/oe/ee/soft-x-ray/index_de.html HZB03 Prof. Dr.‐Ing. Marcus Br using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XPS) to investigate the chemical surface/interface structure of perovskite‐based thin‐film tandem PV layer stacks http://www.helmholtz-berlin.de/forschung/oe/ee/grenzflaechendesign/ 亥姆霍兹感染研究中心HZI 1 HZI03 Prof. Dr. Klaus Schughart Host proteases as targets for anti-viral therapy of influenza A infections https://www.helmholtz-hzi.de/en/research/research_topics/bacterial_and_viral_pathogens/infection_genetics/klaus_schughart/ 亥姆霍兹慕尼黑中心(德国环境与健康研究中心)HMGU 3 HMGU01 Dr. Gerrit Jürjens in cooperation with Prof. Plettenburg Lead structure optimisation of new gram-negative antibiotics https://www.helmholtz-muenchen.de/imc/mitarbeiter/index.html HMGU03 Dr. Li Deng and Professor Ulrike Protzer Phages in human health and phage therapy https://www.helmholtz-muenchen.de/viro/institute/about-us/staff/staff/ma/6317/Dr.-Deng/index.html HMGU04 Prof. Oliver Plettenburg Design and synthesis of novel activity-based probes https://www.helmholtz-muenchen.de/imc/mitarbeiter/index.html 亥姆霍兹达姆斯达特重离子研究中心(含FAIR项目)GSI/FAIR 4 GSI01 Prof. Dr. Silvia Masciocchi Study of quark-gluon plasma produced in collisions of heavy ions at ultra-relativistic energies with data recorded by ALICE at the LHC http://www.physi.uni-heidelberg.de/~sma/ GSI04 Dr. Vincent Bagnoud Qualification of new laser glass types as amplification medium for FAIR activities https://www.gsi.de/en/work/research/appamml/plasma_physicsphelix/staff.htm GSI06 Prof. Dr. Peter Egelhof https://www.gsi.de/work/forschung/nustarenna/nustarenna_divisions/kernreaktionen/members.htm GSI10 Walter F.J. Müller Readout chain for self-triggered front-end ASICS http://www.fair-center.de/de/kontakt/telefonbuch.html?tx_wtdirectory_pi1%5Bshow%5D=56 于利希研究中心FZJ 5 FZJ04 Dr. Kaining Ding Development of advanced front- and back-end technology for highefficiency silicon heterojunction solar cells https://www.linkedin.com/in/kaining-ding-4a89426b/?locale=de_DE FZJ01 Prof. Dr. Andreas Bauer Novel Probes for Neuroimaging in Parkinson’s Disease http://www.fz-juelich.de/SharedDocs/Personen/INM/INM-2/DE/Bauer.html?nn=601440 FZJ09 Dr. rer. nat. habil. Andreas Kleefeld Eigenvalue optimization https://www.fz-juelich.de/SharedDocs/Personen/IAS/JSC/EN/staff/kleefeld_a.html?nn=361682 FZJ11 Prof. Claus M. Schneider, Prof. Markus Büscher Development of gas-/cluster targets for laser-induced HHG production http://www.fz-juelich.de/SharedDocs/Personen/PGI/PGI-6/EN/Schneider_C_M.html FZJ12 Prof. Claus M. Schneider, Prof. Markus Büscher Ultrafast Spin and Electron Dynamics in Complex Magnets http://www.fz-juelich.de/SharedDocs/Personen/PGI/PGI-6/EN/Büscher_M.html?nn=545850 汉堡电子同步辐射 DESY 11 DESY01 Jens Osterhoff Investigation of ion motion in beam-driven plasma accelerators https://ard.desy.de/e122755/e122857/ DESY02 Huirong Yan Propagation of Cosmic Rays in Galactic turbulence https://www-zeuthen.desy.de/~hyan/ DESY03 Carsten Niebuhr Particle Physics: The Belle II Experiment http://www.desy.de/~niebuhr/ DESY04 Dr. Frank Stephan High brightness photoinjector and its application http://pitz.desy.de/organization__contact/pitz_group/ DESY05 Prof. Dr. Jochen Küpper; FRSC Ultrafast electron dynamics in complex molecules https://www.controlled-molecule-imaging.org/team/jochen_kuepper DESY06 Prof. Dr. Jochen Küpper; FRSC Cryogenic buffer-gas cooling of large molecules https://www.controlled-molecule-imaging.org/team/jochen_kuepper DESY07 Prof. Dr. Jochen Küpper; FRSC Structure-function relationship in chemical reactions using controlled molecules and cold ions https://www.controlled-molecule-imaging.org/team/jochen_kuepper DESY08 Prof. Dr. Jochen Küpper; FRSC Control of aerodynamically focussed beams of large molecules and nanoparticles https://www.controlled-molecule-imaging.org/team/jochen_kuepper DESY09 PD Dr. Tim Laarmann X-ray Free-Electron Laser Beams by Design http://photon-science.desy.de/research/research_teams/x_ray_femtochemistry_and_cluster_physics/people/staff/index_eng.html DESY10 Prof. Dr. Nina Rohringer Nonlinear ultrafast x-ray spectroscopy to study charge transport in molecular systems https://www.linkedin.com/in/nina-rohringer-0815464/?locale=de_DE DESY11 Prof. Dr. Franz Krtner Ultrafast Optics and X-ray Sources / High Energy Terahertz Generation http://www.desy.de/about_desy/leading_scientists/franz_x_kaertner/index_eng.html 合计 26
个人分类: 亥姆霍兹新闻|4174 次阅读|3 个评论
亥姆霍兹与中科院于2012-2014年资助的15个联合科研团队清单
Helmholtz 2017-6-16 18:24
15 Helmholtz-CAS HCJRG Groups.xlsx HCJRG-106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graphene FET arrays for the study of neuronal networks Schlüsseltechnologien FZJ Prof. Dr. Andreas Offenhusser SIMIT/Prof. Dr. Jianlong Zhao HCJRG-108 Experiments with stored highly-charged ions at the borderline between nuclear and atomic physics Struktur der Materie GSI PD. Dr. Yuri A. Litvinov IMP/Prof. Dr. Xinwen Ma HCJRG-116 Zoonotic Streptococci: Comparative Studies on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Host Adaption and cross-Species Infections with Chinese and German Iso-lates ZOO STREP Gesundheit HZI Prof. Dr. G. Singh Chhatwal Immunology, Peking. IM/CAS Key Laboratory of Pathogenic Microbiology and/ Prof. Dr. George Fu Gao HCJRG-117 Space-borne Microwave Remote Sensing for Prevention and Forensic analysis of Natural Hazards and Extreme Events Erde und Umwelt KIT/GFZ Prof. Dr. Stefan Hinz (KIT), Prof. Dr. Doris Dransch (GFZ) Institute of Electronics/Prof. Dr. Robert Yu Wang/Prof. Yun Kai Deng HCJRG-118 Integrated catalytic technologies for efficient hydrogen production Energie KIT Prof. Roland Dittmeier Dalian Inst. of chemical physics / Prof. Dr. Andreas Goldbach, HCJRG-201 Advanced Laser Technologies for Ultrafast Spectroscopy of Quantum Materials Struktur der Materie DESY Prof. Dr. Franz X. Krtner Institute of Physics / Prof. Jimin Zhao HCJRG-202 Development of human norovirus antivirals Gesundheit DKFZ Dr. Grant Hansman Institute of Biophysics / Prof. Zihe Rao HCJRG-208 Characterization and Energy Production Strategies of Gas Hydrate Deposits in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Erde und Umwelt GEOMAR Prof. Dr. Klaus Wallmann Guangzhou Institute for Energy Conversion / Prof. Dr. Nengyou Wu HCJRG-214 RevHy - Study on the synthesis, structures and performances of complex hydrides systems for REVersible high capacity Hydrogen storage at low temperatures Energie HZG Dr. Martin Dornheim Dalian Institute of Chemical Physics / Prof. Ping Chen HCJRG-217 Tailored Interfaces for High-Performance Nanolayered Materials Schlüssel-technologien KIT Prof. Dr. Oliver Kraft Shenyang National Laboratory for Materials Science / Prof. Guang-Ping Zhang HCJRG-300 Novel Technologies for the New ATLAS Silicon Micro-Strip Detector at the High Luminosity LHC Struktur der Materie DESY Dr. Ingrid-Maria Gregor Institute of High Energy Physics/Prof. Xinchou Lou HCJRG-303 Optimization of Urban Traffic Management towards Environment - Friendly and Safe Mobility (OptimUM) Luftfahrt, Raumfahrt und Verkehr DLR Alexander Sohr Hefei Institutes of Physical Science, Anhui Institute of Optics and Fine Mechanics / Prof. Pinhua Xie HCJRG-307 Climatological impact of increasing anthropogenic emissions over Asia Erde und Umwelt FZJ Prof. Dr. Martin Riese Institute of Atmospheric Physics / Prof. Dr. Yi Liu HCJRG-315 Nanoporous transition metals for strength and function - towards a cost efficient materials base Schlüssel-technologien HZG Dr. Jürgen Markmann Institute of Metal Research / Prof. Hai-Jun Jin HCJRG-320 Optogenetic evaluation of central cardiovascular control Gesundheit MDC Prof. Dr. Michael Bader Shenzhen Institutes of Advanced Technology / Prof. Dr. Liping Wang
个人分类: 亥姆霍兹新闻|3260 次阅读|0 个评论
德国癌症研究中心Wiestler教授将明年出任亥姆霍兹联合会下届主席
Helmholtz 2014-9-21 19:12
亥姆霍兹确定 Otmar Wiestler 教授明年出任联合会下届主席 亥姆霍兹联合会成员会议于 2014 年 9 月 17 号向联合会元老院一致举荐 Otmar Wiestler 教授出任下任主席, 10 月 17 号元老院将在自身的会议中正式通过此决议。新主席将于 2015 年 9 月 1 日 即任。亥姆霍兹联合会 现任 主席是 Mlynek 教授,他于 2005 年即任,并按照章程在担任两届主席职务之后将离职。 Wiestler 教授自 2004 年起接替2007年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zur Hausen教授出任海德堡德国癌症研究中心的董事会主席及科研主任。Wiestler曾于 2007 至 2012 年担任亥姆霍兹联合会分管医学健康领域的副主席。他为德国癌症研究中心向转换医学领域 的发展以及全德国的医学卫生中心建设做出了公认的贡献。 Wiestler1956年出生于德国南方城市弗莱堡, 1975至1981年 在弗莱堡大学就读医学专业,1984年在该校获得医学博士学位。 1984 至 1987 年在圣地亚哥加利福里亚大学从事科研,然后转到苏黎世大学的病理学研究所。 1993 至 2003 年波恩大学神经病理研究所所长以及“生命与人脑”有限责任公司 ( LIFE BRAIN GmbH) 总经理。 http://de.wikipedia.org/wiki/Otmar_Wiestler
个人分类: 2014亥姆霍兹科技新闻|337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2014年中德森林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实验研讨会
zhuchaodong 2014-6-6 07:54
2014“整合中德两国——森林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实验研究研讨会”圆满结束 (自中德中心网站 - 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刘晓娟供稿 ) 5月4-10日,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德科学中心资助,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马克平研究员,德国马丁路德大学(Martin Luther University Halle Wittenberg)Helge Bruelheide教授以及瑞士苏黎世大学(University of Zurich)Bernhard Schmid教授联合发起组织的“整合中德两国——森林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实验研究研讨会”在德国哈雷马丁路德大学(Martin Luther University Halle Wittenberg)和图宾根大学(Eberhards Karl University Tübingen)顺利举行。研讨会的主旨为将中德两国基于森林/草地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研究平台工作的多学科研究人员召集在一起,互相交流讨论,以聚焦研究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的关系,并且将两国各实验平台已经取得的结果进行深度整合。 研讨会全体参会人员合影,地点:德国哈雷马丁路德大学(Martin Luther University Halle Wittenberg)生物学/地植物学研究所植物园 此次研讨会共有43名来自多家科研院所及大学的研究人员参加,大部分来自BEF-China(中国亚热带森林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实验研究)项目。其中有15名来自中国,25名来自德国以及其他来自瑞士和美国的合作者。另有来自BEF-China项目的十多名德方学生也参加了会议。中德科学中心德方常务副主任赵妙根教授出席会议并给予参会者工作以肯定和鼓励。 为期一周的研讨会不仅给多学科科研工作者以面对面深入交流基于不同研究平台研究心得的机会,而且还邀请了在德国其它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研究平台开展类似工作的负责人参加,并在他们的带领下对各自的实验样地进行野外考察。所去的样地包括:Jena草原生物多样性实验样地、BIOTREE森林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实验样地(图林根州)以及Schwäbische Alb德国生物多样性研究平台。这些样地已成功建立并运行数十年,有着丰硕的研究成果,对样地的实地考察给予目前在BEF-China项目工作的中德两方科研人员以很大的启迪和鼓舞,不仅可以就地和其它平台的负责人热烈讨论了BEF-China未来可能得到的科研成果,也就实验设计对结果的影响及下一步工作方向进行了深入交流。此外,与会人员还参观访问了由亥姆霍兹环境研究中心(Helmholtz Centre for Environmental Research UFZ)设立的全球变化实验基地和Kreinitz森林多样性实验样地以及位于莱比锡的德国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iDiv, German Centre of integrative biodiversity research)。 Jena草原生物多样性实验样地的Nico Eisenhauer教授正在展示样地内基于植物功能性状多样性的控制实验设计。 Schwäbische Alb德国生物多样性研究平台的工作人员给与会者演示如何取土样。 研讨会的另一核心议题还包括讨论森林生物多样性实验未来全新的研究思路以及BEF-China项目运行机制。此外,中德两方的与会人员还就两国各实验平台已有的研究成果和数据未来的整合方法和思路进行了热烈讨论,并达成一些初步的整合计划。会议达到了预期目的并取得了圆满成功,带给双方研究人员的益处将是多方面且相互的。
6743 次阅读|0 个评论
Marquardt马夸尔特教授当选于利希中心继任董事会主席
Helmholtz 2014-1-11 13:03
亥姆霍兹联合会消息: Marquardt教授当选为于利希中心的继任科学主任,他自1993年起任亚琛工业大学过程控制技术专业的教授。作为工程专业人员,他曾于2001年荣获德国科学基金会DFG的莱布尼茨大奖, 自2011年起他就任德国科学理事会(Wissenschaftrats)主席 。 Marquardt教授将 2014年夏天继任 Bachem巴赫姆教授的 现任于利希中心董事会主席职务,后者届时因年龄而退休。 于利希中心是亥姆霍兹联合会的18个国家研究中心之中对华合作的力度和密度最大的单位,尤其是在能源及核技术领域、关键技术领域以及环境科学领域。2014年,于利希中心还将于上海微系统所成立在联合实验室的基础之上成立联合科研所。
个人分类: 2013亥姆霍兹科技新闻|3240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征集2013年度中科院-亥姆霍兹联合会伙伴研究团队的通知
Helmholtz 2013-1-15 19:38
中科院国际合作局的通知: http://www.bic.cas.cn/tzgg/201301/t20130115_3750444.html 2013年01月15日 14:05:00   院属各相关单位: 为推动我院与德国亥姆霍兹联合会的合作,提升双方在有关领域的科研水平,我院与德国亥姆霍兹联合会共同启动2013年度中科院-亥姆霍兹联合会伙伴研究团队项目的征集工作。项目征集领域为: 1)   能源(Energy) 2)   地球与环境(Earth and Environment) 3)   健康(Health) 4)   关键技术(Key Technologies) 5)   物质结构(Structure of Matter) 6)   航空、航天与交通(Aeronautics, Space and Transport) 中德双方将对申报项目进行评审,择优支持并将发函通知获得批准的项目。 请项目申请人仔细阅读双边协议(附件1),下载填报中、英文项目申请书(附件2、3),并于2013年4月15日前将项目申请书中、英文各一份(纸质版)交国际合作局,电子版材料发送至dywang@cashq.ac.cn。 对于在上一轮(2012年)申请中未获批准的项目,今年可以再次申报。但需同时提供一份补充说明(附件4)。 联系人:王东瑶 地址:北京三里河路52号,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欧洲处 邮编:100864 电话: 010-68597274 传真: 010-68511095 电子邮件:dywang@cashq.ac.cn            2013年1月15日 ---------------------------------------- 德国亥姆霍兹联合会方面的通知: http://www.helmholtz.de/no_cache/en/jobs_talents/helmholtz_calls_for_applications/artikel/artikeldetail/helmholtz_cas_joint_research_groups_hcjrg/ Helmholtz-CAS Joint Research Groups (HCJRG) Deadline: 15. April 2013 In 2012 China and Germany celebrated 40 years of diplomatic relations. Between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AS) and many Helmholtz Research Centres there has been very successful scientific cooperation since the end of 1970s. Both Helmholtz and CAS see each other as strategic partners sharing many joint research interests. In August 2011 the president of the Helmholtz Association Professor Jürgen Mlynek, and the CAS president Professor BAI Chunli signed an agreement to establish Helmholtz-CAS Joint-Research Groups (HCJRG). The first five Groups were selected in September 2012. In the context of the present call for proposals five more HCJRG will be funded. The Helmholtz Association is prepared to provide each selected Group with 80,000 to 120,000 euros per year from its Initiative and Networking Fund for a total of 3 years, whereas CAS is prepared to provide each selected HCJRG with up to 300,000 RMB (equivalent to around 35,000 euros) for the same period. Downloads Call for HCJRG Proposals 2013 HCJRG application form 2013
个人分类: 2012亥姆霍兹科技新闻|4312 次阅读|0 个评论
定风波•法兰记梦
热度 27 syseco 2012-12-14 07:29
定风波•法兰记梦
近日与德国合作伙伴联合举行学术研讨。连日奔波,偶感风寒;时差不及调整,睡眠难免不稳。 2000 年游学德境以来,历经风霜,始有小成。更可喜者,两位昔日学生在德国找到了很好的位置,亦将会有不错发展。一日梦中忽被惊醒,不觉念起子瞻定风波一阕,感而步其韵唱之。 暗夜忽闻踏雪声,微光惊起梦中行。 河畔青岚驰宝马,休怕,残杨冻柳不欺生。 辗转十年终有醒,何冷?青山咬定自相迎。 长啸林泉风雨处,当去,人生有梦任阴晴。 附:定风波(苏轼) 三月七日 ,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 芒鞋 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9399 次阅读|59 个评论
总经费9百万欧元的中德跨学科基础粒子物理重大国际合作项目
热度 2 Helmholtz 2012-11-2 19:27
亥姆霍兹科学家参加 中德基础粒子物理学领域的重大国际合作 于利希 2012 年 6 月 27 日消息,来自波恩大学、亥姆霍兹于利希研究中心和慕尼黑工业大学三家机构的科研人员将与北京的三所中方单位共同参加一项新批准的中德双边基础粒子重大国际合作项目。项目名称是“量子色动力学的对称性和结构”,这是为期四年的项目,另有可能延长另外四年。德国科学基金会( DFG )为此项目提供 500 万欧元,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NSFC )则提供约合 400 万欧元的合作经费。该项目德国方面负责人是波恩大学 Ulf.G.Meissner 教授,中方负责人是高能所邹冰松研究员,另外参加此合作课题的还有北京大学朱世琳教授、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 Wolfram Weise 教授和于利希研究中心 Christoph Hanhart 博士等 20 余位粒子物理和核物理专家。 现代基础粒子物理学的根基是所谓的标准模型,它能描述我们这个宇宙的所有原料和相互作用。但这个理论也在一些细节上存在一些问题。 “ 这些问题包括仍然在寻找的所谓希格斯玻色子,同时也包括在强相互作用物质中形成的不同形态结构”,德方项目协调人、波恩大学亥姆霍兹辐射和核物理研究所乌尔夫 -G. 迈斯纳( Ulf-G. Meißner )教授解释说,迈斯纳教授也是于利希中心核物理所所长和高级仿真模拟研究所所长。这项合作研究的关注的两个基本问题:有哪些强相互作用的粒子和物质形式能够被标准模型的一部分的量子色动力学所预测?在这其中可以观察到哪些基本对称性? 在于利希中心方面参与本项目的课题负责人还包括约翰·海登豪尔( Johann Haidenhauer )博士、安德烈亚斯 . 诺伽博士( Andreas Nogga )、克里斯托弗 . 韩哈特( Christoph Hanhart )博士以及乌尔夫 -G. 迈斯纳教授。于利希研究中心的这些科研人员所研究的问题包括:重夸克 - 反夸克的束缚态可否形成大尺度的近乎原子核形态的分子结构?原子核是由三个夸克态构成的质子和中子所组成。这些基础对称性是如何生成的,它们对物质又有什么作用 ​​ ?或者说:是否还有什么其他类型的奇异核子呢? 量子色动力学( QCD )是描述微观世界强相互作用的基本理论。伴随着它的是很多神奇而又难解的现象。它的基本组元,夸克和胶子,还从来没有被孤立地观测到,这就是所谓的夸克胶子禁闭现象。强相互作用是通过由这些组元构成的无色束缚态 -- 强子 -- 及其各种激发态和复合态(比如,强子分子态、原子核、核物质、超核及其它形式的奇特物质)而显现出来的。探索丰富多彩的 QCD 强相互作用和各种物质结构是强子物理和中高能核物理领域最重要的前沿课题。物理学家们将在本课题下研究由夸克组成的重强子在所谓 CP 破坏下的衰变。这种对称破缺或能真正解释为什么不是所有的物质和反物质在宇宙大爆炸之后一同湮灭掉,而是剩下了更多的物质,等等关键问题。 “中德跨学科合作研究项目”由 NSFC 与 DFG 于 2005 年共同设立,旨在促进两国科学家开展具有国际水平的长期合作、推动跨学科合作和促进青年科研人员的培养。本项目是 NSFC 与 DFG 共同核准的第二个重大双边项目。
个人分类: 2012亥姆霍兹科技新闻|5955 次阅读|5 个评论
华中科技大学在武汉成功举办第五届中德大学校长论坛
热度 2 Helmholtz 2011-10-21 11:54
华中科技大学在武汉成功举办第五届中德大学校长论坛 何宏 十月金秋,在隆重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武汉,我的母校华中科技大学于10月15-16日举行了第五届中德大学校长会议。 此次会议由东道主华中科技大学主办、慕尼黑工业大学协办。会议主题是"协心同力,共赴使命--大学的社会责任"。 与会的中方 高校包括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10所国内“985计划”知名学府;德方高校包括德国柏林洪堡大学、柏林自由大学、慕尼黑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亚琛工大、图宾根大学、海德堡大学、卡尔斯鲁厄大学、弗莱堡大学等9所“精英计划”高校。 双方参加会议的嘉宾们就各自单位在21世纪全球经济和科技教育一体化大形势下,各自单位在国际化尤其是在中德合作领域所采取的应对措施以及所取的经验以及面对的挑战进行了演讲和交流。双边都进一步表述了希望加强双学位联合培养教育尤其是高校之间科研合作的意愿,包括成立联合科研团队、联合研究所等等方案。 出席会议的还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沈文庆、国家教育部副部长郝平的代表以及德国教研部、德国科学基金会、亥姆霍兹联合会、德国学术交流中心的代表以及中德科学中心负责人。本人作为德国最大的国家级科研机构亥姆霍兹联合会在华的首席代表,作为嘉宾于15号下午,在科研合作中的知识产权议题中,介绍了亥姆霍兹联合会以及本会在对华合作中的成功以及不成功的案例,并总结了经验和建议。 湖北省政府于15号晚上在汉举行宴会,副省长郭生练代表省政府欢迎出席第五届中德 大学校长 会议的嘉宾并作了讲话。 我的母校、东道主华中科技大学为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做出了最大的努力。李培根校长全程盯会;我的研究生同学兼室友骆清铭副校长主持了两天的会议。校方周到细致的服务工作、德语系大学生志愿者的热情欢迎和引导打动了所有的中德双方与会者。热情的武汉人民和迷人的江汉水上夜景,永远印在了每位与会者的心上。 “中德大学校长会议”由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院士与柏林洪堡大学的时任校长、之后任德国亥姆霍兹联合会主席的Mlynek教授倡议发起,双方共联合了两国20所顶级名校自2006年起共同参加,中方全部都是985高校,德方也是众望所归的德国精英高校。这些校长会议成员单位按中文拼音以及英文字母顺序依次为: 中方大学 包括:1, 复旦大学;2, 华中科技大学 3, 南京大学;4, 北京大学;5, 上海交通大学;6, 同济大学; 7,清华大学;8, 西安交通大学;9, 浙江大学;10, 中国科技大学; 德方大学包括:1, Albert- Ludwigs- Universität Freiburg(弗莱堡大学) ;2,Eberhard-Karls-Universität Tübingen(图宾根大学);3, Freie Universität Berlin(柏林自由大学);4, Humboldt-Universität zu Berlin(洪堡大学);5,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 (Karlsruher Institute fuer Technologie); 6,Ludwig-Maximilians-Universität München(慕尼黑大学);7, Rheinisch-Westfaelische Technische Hochschule Aachen(亚琛工业大学);8, Ruprecht-Karls-Universität Heidelberg(海德堡大学);9, Technische Universitaet Berlin (柏林工大);10,Technische Universität Müchen(慕尼黑工业术大学); 中德大学校长会议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与德国科学基金会的合作单位中德科学中心资助,约定轮流在两国举办。前三届均为每年一次,自第四届后改为每两年一次;下一届即第六届校长论坛将于2013年转回到德国,届时将由慕尼黑工业大学作为东道主主办。 有关前四届中德大学校长会议的参考信息: 第一届中德大学校长会议 于2006年5月24-27日在北京大学在英杰交流中心隆重召开。共有来自中德双方19所顶尖高校(其中德方8所,中方11所)的校长或副校长与会。 中方大学: 包括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同济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吉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 德方大学包括:Humboldt-Universität zu Berlin(洪堡大学);Freie Universität Berlin(柏林自由大学);Ludwig-Maximilians-Universität München(慕尼黑大学);Albert- Ludwigs- Universität Freiburg(弗莱堡大学);Eberhard-Karls-Universität Tübingen(图宾根大学);Ruprecht-Karls-Universität Heidelberg(海德堡大学);Technische Universität Müchen(慕尼黑技术大学);Rheinisch-Westfaelische Technische Hochschule Aachen(亚琛工业大学)。 出席会议的还有中国教育部赵沁平副部长、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朱作言教授、德国驻华使馆文化参赞冯马丁先生、中德科学中心代表等。 第二届中德大学校长会议 于2007年4-5号在德国柏林洪堡大学开始举行。与会有中德两国十余所知名大学的校长、副校长。双边 就围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等议题进行为期两天的讨论和交流。 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对说:德国近年来已在实施旨在打造德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发展高校尖端科学研究的精英大学建设计划。 中国具有类似目标的“985计”也已执行了10年。在这种情况下,两国最好的一批大学之间加强联系,通过会议的形式更好地了解两国有关计划的执行状况很有必要,会晤也有助于两国最好的大学之间进一步加深了解和合作。 本次会议的还有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以及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的负责人。德方与会代表还包括来自柏林自由大学、慕尼黑大学、弗赖堡大学等名校的负责人。 第三届中德大学校长会议 在于2008年10月9-10日在上海同济大学举行。会议由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李永盛主持,校长裴钢作主旨发言。 出席会议的9所国内高校是:北大、清华、中科大、南大、浙大、上海交大、西安交大、华中科大、同济大学;9所德国高校是:慕尼黑大学、慕尼黑工大、亚琛工大、柏林工大、洪堡大学、海德堡大学、图宾根大学、柏林自由大学、弗莱堡大学。 出席会议的嘉宾还有德国科学联合会秘书长Dzwonnek女士、、德国学术中心秘书长Bode、德国驻沪总领事海盾博士、中德科学中心主任Krawisch等。 第四届大学校长论坛 于2009年10月6-7两天在德国举行,论坛组织方为图宾根大学并得到上届东道主同济大学的配合与支持: 中方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 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 德方大学洪堡大学、 亚琛工大、柏林自由大学、慕尼 黑大学、慕尼黑工大、卡尔斯鲁厄大学等; 中国驻德大使馆教育处、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德意志研究联合会( DFG)、德意 志学术交流中心( DAAD)、联邦教育研究部( BMBF)等机构也派代表参加会议。
个人分类: 综合性资料|4613 次阅读|4 个评论
德国驻华大使馆官员考察弘毅生态农场
热度 2 蒋高明 2010-10-17 12:33
吴光磊 蒋高明 10月15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驻华大使馆发展顾问、二等秘书Dirk Steffes-enn、德国亚琛大学Mario Lucas博士,德国、芬兰、荷兰等七国国际教师Huhay Lucas 及其夫人Malia Lucas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蒋高明研究员、郑延海副研究员、泰安市科技局李宗奉博士、平邑县农业局副局长孟祥义、平邑县卞桥镇人大主席林清华、平邑县卞桥镇副镇长刘文 玄、卞桥镇蒋家庄村党支部书记周京林等人的陪同下到弘毅生态农场参观指导工作。 弘毅生态农场名誉顾问蒋高明教授对Steffes-enn先生一行表示热烈欢迎,并向客人详细介绍了弘毅生态农场的生态循环理念、运作模式及发展现状;陪同客人实地参观了农场生态 循环农业中的各个技术环节:秸秆青储饲料加工技术、秸秆青储饲料育肥技术、有机肥高效利用技术、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环境友好型禽粮互作模式、环境友好型高产优 质栽培技术、清洁能源深度开发技术、种-养-肥-加工-新能源耦合技术等。 近年来,弘毅生态农场利用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等做法引起了德国大使馆的关注,大使馆资助本研究团队在弘毅生态农场所在村庄开展清洁能源深度开发利用研究。蒋家庄实 验点为德国大使馆在中国青海、四川、甘肃等省份12个村级清洁能源项目点之一。项目负责人郑延海副研究员重点向Steffes-enn先生一行展示了弘毅生态农场及农户沼气、风能、太 阳能利用进展情况。 座谈会上,Steffes-enn先生对蒋高明教授的生态循环理念及取得的一系列科研成果表示敬佩,对弘毅生态农场在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循环农业及环境保护等方面所做的大量工作表 示赞赏,并对新能源深度开发项目的进展情况深感满意。从事中国生物质能研究的德国亚申大学Mario Lucas博士参观本农场模式后指出,有机农业是当今国际农业发展的方向,中 国农民应该继续发扬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大力推广生态循环农业。 平邑县农业局副局长孟祥义向客人介绍了平邑县户用沼气发展现状,并对德国驻华大使馆将新能源深度开发项目落户在平邑表示感谢。孟局长特别指出,在蒋高明教授的积极引领 、协调下,越来越多的农户开始使用沼气,并得到了政府补贴,目前蒋家庄村已经建立了130座户用沼气池,占全村村民户数的50%。德国驻华大使馆的项目更是解决了冬天沼气池 产气难的问题,深受老百姓喜爱。 平邑县卞桥镇人大主席、县人大代表林清华对德国友人的到来表示欢迎,并对以蒋高明教授为首席科学家的科研团队在平邑县卞桥镇境内开展科研工作表示感谢,并表示将发展有 机农业作为平邑县年度人大提案,拟在平邑县重点推广。 山东农业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处长吴光伟、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党委书记赵延兵、泰山学者付道林、农学院副教授宁堂原等在山东农业大学与德国友人进行了会谈。 弘毅生态农场工作人员,在弘毅生态农场开展课题研究的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博士生韦继光、硕士生李静,山东农业大学博士生李宗奉、吴光磊,硕士生郭立月、战丽杰战丽杰、曾祥 伟、唐海龙、蒋大龙、李占、本科生刘海涛向德国客人们分别介绍了各自的研究工作。 图1 德国友人在弘毅生态农场(中间为Steffes-enn先生) 图2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郑延海博士(右一)陪同德国客人参观 图3 德国专家参观大型沼气池冬季保温措施 图4 蒋高明教授向德国客人介绍弘毅生态农场的FFE(food, fertilizer, energy)模式,该模式从秸秆养牛开始 图5 蒋高明教授向外宾介绍禽粮互作模式有机种植的玉米,其产量超过本地的纯化肥模式 图6 硕士生郭立月向德国客人展示他用牛粪养殖的蚯蚓 图7 中德座谈 图8 德国客人参观研究生活动室 图9 外交官、科学家、地方政府官员、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与村官的合影
个人分类: 环保呐喊|9115 次阅读|2 个评论
德国将搭载中国神舟8号开展联合太空科学实验
helmholtz 2009-10-16 22:13
马格德堡2008年9月25日消息:德国科研人员将搭载中国航天器进行太空实验。 据马格德堡大学上周四的消息,中国神舟8号计划于2010年或2011年发射,在拟于飞船上开展的航天科研任务之中,将有该校免疫学家奥利弗?乌尔里希的多个试验项目。 乌尔里希教授是空间生物学家,已经就人体免疫系统何以会在失重状态失常进行了三年的前期研究。他已经与中方的一些课题组开展了合作。在他以外,还将有其他德国科学家参加神舟号飞行的科研任务。他们将把小虫、植物、肌肉及甲状腺细胞送入太空。 这次太空科研合作由德国亥姆霍兹联合会所属的德国航空航天中心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共同协调,两家已经签署了正式的合作协议。双方还将于10月份在北京召开中德空间生物学研讨会,并继续探讨其他合作机会。 鉴于太空飞行的机会罕见而且极其昂贵,太空科研领域的国际合作被视为是必须的。在此领域德国科学家虽说中方伙伴近来些有所合作,但搭载中国航天器升空,这将是开天辟地的第一回。
个人分类: 2008科技旧闻|3359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4: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