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DLR

tag 标签: DLR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明镜周刊就中德航天合作的二月份采访报道及DLR外办主任的澄清
热度 2 Helmholtz 2014-4-20 01:15
2014年2月24号,《环球时报》以 德国拟限制与中国航天合作 担心基础被“盗”为题, 发表了网上和纸面文章,评议德国明镜周刊网络版2月里由其记者 克里斯托夫 . 赛德勒采写的报道: 担心 抄袭:德国航天中心为对华合作设限 。 而经本人直接向DLR写邮件了解情况,其 外办主任 托马斯.魏森伯格博士在3月15日对我3月7日的邮件中作了以下澄清: 亲爱的何博士, DLR 并没有设置什么中国战略。那位明镜周刊的编辑采集的信息有问题或者说理解有误。我们当然在国际合作中有一 些基本原则,而这对于各个国家都是一致的。我们当然需要保证受纳税人资金而开发出来的技术与知识不 应无谓的流失。但这一点也不仅限于对中国的合作,而是对所有伙伴国家都一样。 我们正在跟中国航天局商讨续签新的框架合作协议。 此致问候, 德国航空航天中心国际合作部 负责人 托马斯.魏森伯格 博士 Lieber Herr Dr. He, es gibt keine eigene Chinastrategie im DLR. Da hat der Spiegelredakteur schlecht recherchiert oderetwas missverstanden. Es gibt zentrale Richtlinien, die wir bei alleninternationalen Kooperationen anlegen und die natürlich für alle Ländergleichermaßen gelten. Dazu gehört u.a., dass wir Technologien und Wissen, diewir mit deutschen Steuermitteln aufgebaut haben, nicht einfach abfließendürfen. Dies gilt logischerweise nicht nur für die Zusammenarbeit mi China,sondern für alle unsere Partnerländer. Mit CNSA stehen wirderzeit in Verhandlungen über die Erneuerung eines Rahmenabkommens. Viele Grüße Thomas Weißenberg —————————————————————— Deutsches Zentrum fuerLuft- und Raumfahrt (DLR) German Aerospace Center Strategy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 LinderHoehe | 51147 Koeln Dr. Thomas Weissenberg | Head of Department InternationalCooperation --------------------------------------- 明镜周刊在线的译文: 担心 抄袭:德国航天中心为对华合作设限 克里斯托夫 . 赛德勒 德国航空航天中心( DLR )当前正在拟定一项对华合作的新战略,包括设定合作界限。由于担心被抄袭,德国科研人员将变得更加小心。 当“神舟八号”执行其世纪太空之旅的时候,来自德国的嘉宾都端坐在最佳观测位置。 2011 年 11 月 1 日 的晚上,这艘中国无人飞船在 “长征 2F ”的火箭的雷鸣声中从酒泉发射场飞入太空。 DLR 航天署的彼得 . 普劳意( Peter PREU )在报告中说,德国航空航天中心( DLR )代表团对此报以“极其热烈的掌声”。 人们的喜悦来自飞船上搭载了一项特殊的合作成果:在“ Simbox ”试验台上共安排了中德双边的 17 生物和医学合作实验。 对 DLR 而言,能与新兴的太空强国中国合作是值得庆幸的。但现在德方已变得更为谨慎:与中国的合作将限制在某些领域,德方一些研究人员正在撰写这份战略文件。 这份所谓的国际合作战略将限定哪些领域的科研人员将能继续对华合作,而其他领域则应该避开。各个 不同领域科学家在具体活动中将遵循绿色,黄色和红色的警示意见。 “一事一议”原则 在一些基础研究领域肯定未来还会有合作,包括航天医学。但是在一些科技开发方面,德国会更加希望与中国拉开距离。象对于包括机器人项目这类德国航空航天中心的科研人员确实国际顶级团队的领域尤其如此。 在这里人们担心技术失窃,例如在轨修复卫星的能力。尤其敏感的是,这种技术也有军事利用价值。德国航空航天中心主任约翰 - 迪特里希·沃纳在柏林最近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说,“在机器人领域也有合作 ”,只是 DLR “相当谨慎”而已。 沃纳在回答《明镜在线》网上杂志提问时以外交语言委婉表示:跨界合作将给科研人员带来很多好处。但“这绝不应该导致,当面对诸如尊重人权或保障知识产权等关键问题时也糊涂地闭上自己的眼睛” 。 在最重要的国际合作领域, DLR 与其他例如美国航空航天局 NASA 等空间科研机构签署有合作协议,同样跟俄罗斯和日本的科研伙伴也有协议。而与中国尚没有这样的框架协议,至今都只是一个一个具体的项目合同。 在问及“决案过程”时,德国航空航天中心主任沃纳说, “正因为本单位多元化的高技术开发特点,他的单位负有特别责任义务” 。在与中国合作时总是需要“按个案进行评估”。而他们单位总是与联邦政府共同商定立场原则 。 柏林的德国联邦经济部是 DLR 上级主管单位,它最初拖延了一个星期不对明镜在线的调查予以回复。之后经济部澄清说, “在机构章程所规定的业务方面”, 科研合作 “由国家资助的非高校科研机构自行决定和负责”,所需遵循的只是“相应的国际和国家出口管制条例”。 欧空局摇摆于激情和谨慎之间 原则上中国是一个令人振奋的太空合作伙伴。中国正在实施一项雄心勃勃的太空计划。“嫦娥 3 号”登月任务再次触动全世界。而美国却陷于缺乏资金和政治支持不再能继续雄伟的航天冒险。而在俄罗斯,技术则往往成为问题。欧空局成员国 ESA 现在甚至为维持国际空间站( ISS )的继续运行都难以筹到足够资金。 欧空局局长让 - 雅克·多尔丹一再高调地希望中国进入国际空间站。但是,因为美国人的反对而不可能成为现实。美国宇航局从律法上禁止与中国进行任何双边合作。所以,欧洲与中国之间只能进行双边项目。 比如, ESA 的载人航天与运行业务负责人托马斯 . 莱特不久前就宣布,将在航天医学与航天员的训练方面开展合作。此外,当航天员亚历山大 . 葛斯特在太空六个月返回后在科隆检查身体时,也将有位中国的医生参加体检。 与中国合作的主要好处是欧洲人或许在未来十年搭载中国的航天飞船。然而即使在欧空局巴黎总部,人们一样十分小心。负责人卡尔·贝格奎斯特明确回复说:在空间技术行业里的一些领域其性质不同于其他商业领域。其中包括航天通讯,另外也包括导弹等技术。在这些方面都是不能对华合作的。 据 “南德意志报”的一篇报道至少欧洲宇航员训练营中的一位成员已经开始学习汉语,人们不知道,未来的合作终将可能发展到什么规模。 Angst vorIdeenklau: Raumfahrtzentrum will China-Kooperation begrenzen Von Christoph Seidler Das Deutsche Zentrum für Luft- und Raumfahrt(DLR) arbeitet derzeit an einer neuen Strategie zu Kooperationen mit China -und deren Grenzen. Auch aus Angst vor Ideenklau sollen die deutschen Forschervorsichtiger sein. Die Ehrengäste ausDeutschland saßen auf den besten Beobachtungsplätzen, als sich Shenzhou8 auf seinen historischen Weg machte. In der Nacht zum 1. November 2011donnerte das unbemannte chinesische Raumschiff vom Kosmodrom Jiuquan ins All,getragen von einer Rakete des Typs Langer Marsch 2F. Die Delegation des DeutschenZentrums für Luft- und Raumfahrt (DLR) klatschte kräftig Beifallfür die Leistung, wusste Peter Preu vom DLR-Raumfahrtmanagement später zu berichten . Schließlichgab es einiges zu feiern. An Bord des Raumschiffs war die Frucht einerbesonderen Kooperation: die Versuchsanlage Simbox mit 17biologischen und medizinischen Experimenten - und damit das erste gemeinsame Raumfahrtprojekt von Deutschland und China. Dem DLR war bei der Zusammenarbeit mit der aufstrebenden RaumfahrtnationChina ein Coup geglückt. Doch inzwischen ist man vorsichtig geworden: DieKooperation mit dem Reich der Mitte soll in bestimmten Bereichen beschränktwerden. Das sieht ein Strategiepapier vor, an dem die Luft- undRaumfahrtforscher derzeit schreiben. Die sogenannte Internationalisierungs-Strategie legt fest, in welchenFeldern die Forscher des Hauses weiterhin mit China kooperieren dürfen - und inwelchen eben nicht. Ratsuchende Wissenschaftler verschiedener Bereiche sollensich an grünen, gelben und roten Ampeln orientieren. Immer den Einzelfall bewerten In der Grundlagenforschung wird es demnach wohl auch in ZukunftZusammenarbeit geben, bei der Medizin auch. Doch bei der Entwicklung vonTechnologie will sich Deutschland stärker als bisher von China abschotten.Konkret geht es unter anderem um die Robotik, bei der die DLR-Forscherinternational in der Spitzenliga spielen. Hier hat man Angst vor Technologieklau, zum Beispiel bei Systemen zurReparatur von Satelliten im Orbit. Besonders brisant: Diese Technik ließe sichauch militärisch nutzen. Es gebe Kooperationen im Bereich derRobotik, da sei das DLR etwas vorsichtig, so DLR-ChefJohann-Dietrich Wörner kürzlich bei einem Pressegespräch in Berlin. Auf Anfrage von SPIEGEL ONLINE drückt er sich bewusst diplomatisch aus:Zusammenarbeit über Grenzen hinweg bringe den Wissenschaftlern viele Vorteile.Diese dürften aber nicht dazu führen, dass man die Augen vor eventuellbesonderen Punkten wie dem Beachten von Menschenrechten oder den Umgang mitSchutzrechten verschließen darf. Für seine wichtigsten internationalen Kooperationen hat das DLR Verträgemit anderen Raumfahrtorganisationen geschlossen, mit der Nasa zum Beispiel. Aber auch mit den Kollegen in Russlandoder Japan. Mit den Chinesen gibt es so ein Abkommen dagegen nicht, hier werdeneinzelne Projektverträge geschlossen. Aufgrund der vielfältigen eigenen Hochtechnologieentwicklungen,so sagt DLR-Chef Wörner, sehe sich sein Haus in einer besonderenVerantwortung. In der Kooperation mit China gelte es, immer denEinzelfall zu bewerten. Gefragt sei ein Vorgehen mitAugenmaß. Sein Haus stimme seine Positionen mit der Bundesregierungab. Esa schwankt zwischen Enthusiasmus und Vorsicht Das zuständige Bundeswirtschaftsministerium in Berlin sah sich innerhalbvon einer Woche zunächst nicht in der Lage, eine Anfrage von SPIEGEL ONLINE zumThema zu beantworten. Später erklärte das Ministerium dann, wissenschaftlicheKooperationen lägen im Ermessen und in der Verantwortung der staatlichgeförderten außeruniversitären Forschungseinrichtungen - und zwarim Rahmen ihrer satzungsgemäßen Aufgaben. Zu beachten seien dieeinschlägigen internationalen und nationalen exportkontrollrechtlichenBestimmungen. Im Grundsatz ist China ein spannender Raumfahrt-Partner. Das Land verfolgtein ambitioniertes Programm auf seinem Weg ins All. Das hat die Mondmission Chang'e 3 noch einmal eindrücklichbelegt. In den USA fehlen dagegen Geld und politische Unterstützung fürspektakuläre All-Abenteuer. In Russland macht allzu oft die Technik Probleme.Und die Staaten der Europäischen Weltraumorganisation (Esa) haben sogarSchwierigkeiten, das Geld für den Weiterbetrieb der Internationalen Raumstation(ISS) zusammenzubekommen. Esa-Chef Jean-Jacques Dordain hat sich immer wieder für eine EinbeziehungChinas in die ISS ausgesprochen. Doch das wird nicht passieren - weil dieAmerikaner blockieren. Der Nasa ist perGesetz jede bilateraleZusammenarbeit mit China verboten. Also denkt man in Europa über eigeneProjekte mit den Chinesen nach. Sosoll es Kooperationen bei der Weltraummedizin und im Astronautentraining geben.Das hat Thomas Reiter ,Esa-Direktor für bemannte Raumfahrt und Betrieb, kürzlich angekündigt. Unteranderem soll ein chinesischer Mediziner dabei sein, wenn Astronaut Alexander Gerst nach sechs Monaten im All in Köln medizinisch untersucht wird . Der Hauptgewinn einer Kooperation mit China wäre für die Europäer wohl einTicket für ein chinesisches Raumschiff, im nächsten Jahrzehnt vielleicht.Allerdings ist man auch im Esa-Hauptquartier in Paris vorsichtig. Derverantwortliche Mitarbeiter Karl Bergquist stellt auf Anfrage klar: In derWeltraumtechnik gebe es Bereiche, die kommerziellerer Natur seien als andere.Telekommunikation gehöre dazu, aber auch die Entwicklung von Raketen undanderer Technologie. Und hier kooperiere man nicht mit dem Reich der Mitte. Laut einem Bericht der Süddeutschen Zeitung lernt allerdingsein Mitglied des europäischen Astronautencorps schon mal Chinesisch. Man weißja nie, wie umfassend die Zusammenarbeit dann doch einmal wird.
个人分类: 2014亥姆霍兹科技新闻|3675 次阅读|6 个评论
技术转让:德国航空航天中心森林火灾早期预警系统FireWatch
热度 1 Helmholtz 2013-1-23 16:02
由德国航天航空中心所开发的FireWatch于2001年开始在德国的勃伦登堡开始应用,之后推向欧洲更多国家,另外也包括澳大利亚。 其技术核心是通过红外技术进行旋转扫描,可以在8分钟时间里完成对700平方公里森林的异常烟气与火炎进行检索、比对以及警告。当下成熟的技术产品由德国IQ-Wireless持有( http://www.fire-watch.de/ ),中国市场则由澳大利亚的FireWatch公司负责。单套的产品可以对700平方公司的森林进行早期的烟气与火炎的观察监控,而更大面积的监察,则可以通过多个观测塔的联合运行予以实现。在采用本产品之后,在德国勃伦登堡实现减少工作人员四分之三的良好效果。 中文视频宣传解释: http://www.fire-watch.de/videos#view An Early Warning System for Forest Fires,successfully in the global use FireWatch is a terrestrial, digital, remote surveillance system which is capable of observing larger wooded regions, and to analyse, evaluate, link and store the collective data. Due to its sensitivity, accuracy and reliability the system enables an early recognition of forest fires. FireWatch is able to evaluate and classify the incoming data in multiple ways, connected to a central station. In the event of a recognized source of fire, it automatically sends out an alarm. FireWatch protects entire eco-systems and cultural landscapes. An Early Warning System for Forest Fires,successfully in the global use FireWatch is a terrestrial, digital, remote surveillance system which is capable of observing larger wooded regions, and to analyse, evaluate, link and store the collective data. Due to its sensitivity, accuracy and reliability the system enables an early recognition of forest fires. FireWatch is able to evaluate and classify the incoming data in multiple ways, connected to a central station. In the event of a recognized source of fire, it automatically sends out an alarm. FireWatch protects entire eco-systems and cultural landscapes. FireWatch takes care of the economic resources of the endangered areas, was tested successfully and has been commercially installed in Germany, in the states of Brandenburg, Mecklenburg-Western Pomerania, Saxony-Anhalt and Saxony for several years. The technical performance of the system allows the usage in other states and / or countries. PARTICULARS: Tower-based automated reliable early recognition of forest fire Automated detection of smoke clouds by day and night Local online data processing with broadband radio or cable transmission Fast supervision of an area of more then 70,000 hectaresby one sensor High image quality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image pickup right up to the control station's computer FireWatch takes care of the economic resources of the endangered areas, was tested successfully and has been commercially installed in Germany, in the states of Brandenburg, Mecklenburg-Western Pomerania, Saxony-Anhalt and Saxony for several years. The technical performance of the system allows the usage in other states and / or countries. PARTICULARS: Tower-based automated reliable early recognition of forest fire Automated detection of smoke clouds by day and night Local online data processing with broadband radio or cable transmission Fast supervision of an area of more then 70,000 hectaresby one sensor High image quality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image pickup right up to the control station's computer
个人分类: 亥姆霍兹技术转移|5771 次阅读|2 个评论
“面对能源格局的变革,现急需储能装备”
热度 5 Helmholtz 2012-3-20 08:17
“面对能源格局的变革,现急需储能装备”
“面对能源格局的变革,现急需储能装备” 采访德宇航主任乌尔里希·瓦格纳( Ulrich Wagner )教授 2012年3月5日,星期一: 截止当下,储能装置主要是手机和笔记本电脑等移动设备中的电池。能源专家认为这种格局将有重大改观: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建设将再造我们的未来电网。储能装备将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2012 年 3 月 7 日 在斯图加特召开的德宇航 DLR 储能装置研讨会上,科研究人员将研讨未来能源存储装置的可能形态。德宇航负责能源和交通的副主任乌尔里希 · 瓦格纳教授解释了为何我们急需这些装备,今天的科研又是处在什么位置。 为什么现在提出储能装置的问题? 瓦格纳 :之所以需要储能装置是因为需要补偿和平衡可再生能源的不稳定性。消费者的需求跟风能和太阳能的供电状态并不总是一致。这个问题当下还只在有限的范围内,因为我们还可以凭借化石燃料发电厂做针对性的快速、方便的调整,保证在用电高峰的时候有充足的供应。而一旦我们真的实现超过30%输入电网的电力来自可再生能源的话,麻烦可就大了。我们就必须通过储电装置弥补电能的低谷或者说耗电的高峰。对于这场德国的能源变革,我们急需储能装备。我估计这个需要将在2025年突显出来并稳步增加。 怎么才能把能源存储起来? 瓦格纳: 要想以电的形式存储能量可不件容易的事。以往的成功手段是抽水蓄能电厂。这也确实是一种便宜的技术,还有超过80%的转换效率。但抽水蓄能电厂只能建在山区或半山区,许多地方早就已经被开发过了。在德国和欧洲所剩的开发空间极为有限。因此我们需要拿出新东西。一种方法电池,它的工作效率也在80%以上,但相比抽水蓄能电厂其成本仍然非常高昂。此外,我们还可以利用电解法把多余的再生能源电力转化成氢气。然后在有需要的时候再由氢气产生电力。更好的解决方案当然是把氢气用在氢燃料电动汽车上。氢能存储装置也给交通系统提供了技术解决方案。目前德宇航正跟许多其他研究机构一样既在研究电池、也在研究如何制氢。 有没有更容易的储能方法? 瓦格纳 :若是结合太阳能热电站的再生能源发电,就可以简单但有效地利用其蓄热装置,后者温度是在400-800度的范围内。借助这些储热装置可以特别低成本地中转缓存能源。这里所用的主要是巨大的盐池,它们白天由太阳能加热,在傍晚和夜间再把储存热能转化成蒸汽,这样就能保证这些电厂可 以全天候地给电网供电。原则上说,能量存储意味着能源转换相应地也必然会带来一定的能源损耗。德宇航以及其他科研机构的科研都是开发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的储能装置。 储能装置现今的科研水平如何? 瓦格纳: 我们从航天工程中早就知道了一些高效的能源存储手段,只是在地面上不实用,成本太高。在成本和寿命方面还必须做出重大突破,才会使存储装置相比化石能源系统具有市场竞争力。相比于再生能源发电,我们在能源存储技术方面可说是相当落后。说起来德国在80年代初放弃电化学研究实在是一个错误。其结果就是我们已经丧失去此产业的相当大的部分。为纠正这个错误,近十年来研究中心和大学等机构又重新设置了相关研究。包括企业的研发部门 – 现在只关注汽车行业 – 也在极大的压力下急起直追。但我们已经耽误了20多年,现在必须抓紧时间才能再次赶超国际水平。 联邦政府为 “ 储能装置专项资金项目 ” 提供 2 亿欧元的经费,够不够用? 瓦格纳 : 2亿欧元初看上去是很大一笔钱,但仔细分析后却是多乎哉不多也:德国每年消耗5000亿千瓦的电力,即令只是把其中的1%用电池存储起来,电力行业必须投入至少5亿欧元。如果我们认为长远来看,至少5%的电能需要储存起来,则就是25亿欧元的投资。如果科研资助能够把电池成本降低8%,则所有的投资就已经收回来了。 在 2050 年可能用上哪些储能装置? 瓦格纳: 我​​个人认为:如抽水蓄能电厂等特别便宜实惠的方法还应该得到更充分的利用,只要还有任何价值空间。对于太阳能热电站而言热量储存装置将发挥重要作用。此外我认为把多余的电力转换成氢气非常有前途,而若能应用在氢能汽车上那更会相当迷人。再还有一种可能即是大型中央电池系统。在未来的几十年分散式电池储存装置也会很有意思,哪怕用户端只是电动汽车。这里有个关键词叫作:“车入网络”,在电力真跟不上的时候,电动汽车可以把电力反向回输电网。 2012 年 3 月 7 日 将在斯图加特的德宇航分部举行储能装置研讨会。这次会议的目的是什么? 瓦格纳: 本次活动的特别之处是要全面审视各种能量存储技术。为此将有不同方向的科研团队聚到一起。但尽管科研人员是在开发不同类型的储能装置 - 许多方法学上的问题其实非常相似,比如说如何把储能装置集成到系统中。这样,不同的研究人员聚在一起就能从不同的角度相互启发。此外,我还希望大家能在一起从方法学或电网集成方面碰撞出的新思想。 德宇航在几乎所有的能量储存课题方面都有涉入和原创性成果。几十年来,DLR科研人员既研究如氢能这样的化学存储也研究电化学存储。特别是在太阳能研究方面,DLR在热存储装置方面有着多年的丰富经验,绝对属于国际领先。即令是在对DLR来说是新介入的电池科研方面,DLR也凭籍自己在燃料电池领域的工作而具有扎实的基础。
个人分类: 2012亥姆霍兹科技新闻|3887 次阅读|9 个评论
5000KW:东南亚第一座太阳能热电厂投入全功率运行
热度 1 Helmholtz 2012-1-28 22:52
5000KW:东南亚第一座太阳能热电厂投入全功率运行
东南亚第一座太阳能热电厂投入全功率运行 2012 年 1 月 27 日 在抛物面槽式热发电装备中用上了德国航空航天中心 DLR 合作开发的直接汽化技术。 这座太阳能热电站于 2012 年 1 月 25 日 正式投入全功率运行,并把 5000KW 的电能并入电网。于去年年底投入运行的这座热电厂是第一个槽电式太阳能电厂,而且是直接使用槽中产生的 ​​ 蒸汽驱动涡轮机发电。来自德国航空航天中心( DLR )的研究人员参加了包括各组件的研发以及整体方案设计工作。该电厂的集热器是由德国 Solarlite 公司铺设,而运营商则是泰国能源供应商泰太阳能公司。 以水代油 “ 通过这套系统, DLR 所从事的长期的抛物槽直接汽化研究终于在商业项目中开花结果 ” , DLR 太阳能研究所负责人罗伯特 . 波兹 - 帕尔( Robert Pitz-Paal )教授说。槽式反射镜汇集太阳能的吸热管中流动的是水 ​​ 而不是 热油。吸热管承受着 30 帕的压力,这使其中产生的蒸汽温度可达 330 摄氏度 。 “ 热量直接通过水传播可以提高电站的过程温度以及转换效率。长期而言,这种太阳能汽化模式可以降低太阳能热电站的运行成本 ” ,皮兹 - 帕尔在介绍这种工艺优点的时候说。 泰国其他待建的电厂计划 这个电站的规划和建设都是委托德国 Solarlite 公司做的。它在泰国的北碧府选取了 10 万平方米的土地,安装了单只 120 米 长的集热器 86 只。该公司还计划在该地区建设更多的电站,总容量为 13.5 万千瓦。 “ 这座电站是直接汽化发电技术的重要里程碑,在德国航空航天中心的技术支持下,我们现在经过小试和中试,终于可以在商业化项目里实施我们的环境友好的发电技术 ” , Solarlite 总经理约阿希姆 . 克鲁格 ( Joachim Krüger ) 博士说道。 太阳能热电站被认为是未来能源供应中一种不可缺少的可再生能源组成部分。它们的优势在于可以存储热能。因此这些热电站也可建成混合式架构,从而与常规能源或生物燃料进行搭配。这样就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发电,并且补偿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系统所产生的波动。 太阳能热电站的运行机理 在太阳能热发电装置上,太阳光经曲面镜聚焦并转换成热能,因此我们也说太阳能聚热发电。通过聚焦太阳光可以达到 400 到 1200 摄氏度的辐射温度。这样的热能可以通过传统的汽轮机或者是热能驱动的斯特林发动机产生电流。根据不同的电站模式,收集太阳能的镜面可以有四种不同的形态: 1 槽式抛物面, 2, 把光线汇聚在塔顶一个点的平面镜, 3 抛物面反射镜,称为碟面镜; 4 线性菲涅尔集热器。 DLR 项目经理,德克 . 雷努斯 . 克鲁格 ( Dirk Rinus Krüger ) 对至今试运行中的成绩感到非常满意: “ 看到这么一大片集热场地瞄准太阳、产生的蒸汽推动发电机,心里感觉非常好。这座电站也能根据不同的太阳辐射条件而做轻松精确的控制。 “ 这位专家和他所带的 DLR 团队检测了由 Solarlite 制作的聚热器的质量,并为项目规划提供了咨询服务。在一个将进行到 2014 年的由联邦环境部资助的 “ 公爵( Duck ) ” 项目下, DLR 与 Solarlite 将继续开发和完善直接汽化的发电方案,其目的是继续提高发电效率,进一步降低了发电成本。 DLR新闻可见: http://www.dlr.de/dlr/presse/en/desktopdefault.aspx/tabid-10172/213_read-2343/
个人分类: 2012亥姆霍兹科技新闻|5378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航天飞行的里程碑:欧洲探测器惠更斯5年前在土卫六上着陆
Helmholtz 2011-7-22 17:35
2010 年 1 月 14 日 两本新书汇总了卡西尼 - 惠更斯飞行的结果 - 德国航空航天中心的科学家描绘了这颗冰封的卫星并阐述了其地学特性 2005 年 1 月 14 日 ,惠更斯大气探测器在土卫六着陆 五年前, 2005 年 1 月 14 日 ,大气探测器惠更斯靠着降落伞经过两个半小时的时间穿越了土卫六的大气层轻轻地降落在零下 180 摄氏度的卫星表面。它从那里向主探测器卡西尼发送了几个小时的测量数据。两本有德国航空航天中心( DLR )科研人员介入的新书,汇总了惠更斯着陆以及卡西尼号探测器环绕土星轨道飞行最初四年里的成果。 由米歇尔 . 多尔蒂 ( Michele Dougherty ) 、拉里 . 埃斯波西托 ( Larry Esposito )、斯塔玛提奥 . 米克里明吉斯 ( Stamatios M. Krimigis ) 主编、由施普林格出版社 ( 海德堡 , 伦敦 , 纽约 , 2009 年 )出版的《 卡西尼 - 惠更斯观测的土星》 , 和由罗伯特 . 布朗 ( Robert Brown ), 让 - 皮埃尔 . 勒布雷顿 ( Jean-Pierre Lebreton ) 和亨特 . 怀特 ( Hunter Waite ) 编辑、由施普林格出版社 ( 海德堡 , 伦敦 , 纽约 , 2010 年 )出版的《 卡西尼 - 惠更斯观测的土卫六》 ,两书为 未来十年的土星研究设定了新标准。 惠更斯探测器的大胆着陆也是太空航天器在太阳系外太空天体上的首次着陆。无线电信号跨越 14 亿公里的距离传递到地球上需要近 90 分钟的时间。当试验结果、探测器降低以及着陆地点周边图像传递到欧空局达姆施塔特控制中心的时候,人群中爆发出激动的欢笑:科研人员与 100 多位媒体记者惊奇地观察到当年肯定是由冰冷的液态碳氢化合物冲刷所形成的山川构形。探测器所看到的是由流体冲刷形成的“冰川”。“对欧洲空间飞行尤其是行星科学研究来说,惠更斯的着陆是一项前所未有的成功”,德国航空航天中心柏林行星研究所的拉尔夫 . 乔曼教授回忆道。 飞向陌生、寒冷太阳系外太空的卡西尼 - 惠更斯之旅 按实际尺寸比例绘出的土星的 16 颗最大的卫星 “卡西尼 - 惠更斯任务是 2004 年年中土星着陆后最激动人心的行星研究项目 – 这次航行有 12 个连续不断的实验任务,压得我们几乎没有喘息之机” ,乔曼教授说。“通过这次飞行任务,我们对外太阳系的那些巨大气体行星及其周边寒冷的卫星有了更准确的了解。很多都是全新和前所未知的,虽说基本地质过程跟地球很类似,只是成分完全不同而已”,这位行星地质学家兼卡西尼专家说。自从 2004 年 7 月 4 号以来,卡西尼号航天器已经环绕土星 120 多次, 2010 年 1 月 12 日 ,它以九百五十五公里的距离再次近距离掠过土卫六。 土卫六是太阳系除地球之外唯一地表存在液体的天体。在浓厚的氮气大气层的笼罩下,地表存在着由甲烷和乙烷之类的液态烃构成的“水”。这些碳氢化合物跟地球上的水一样构成了蒸发、降雨和汇聚这样的循环过程。德国航空航天中心的研究人员最近首次证实,在土卫六北极地区存在着一个由液态碳氢化合物构成的非常大的湖。 两本书汇集了所有采集到的信息、构成了有关土星系统的新图像 《卡西尼 - 惠更斯看到的土卫六》发布了该卫星的第一幅全景照片 卡西尼探测器以及惠更斯降落舱在土卫六的着陆,是欧洲与美国的卡西尼 - 惠更斯合作飞行任务的焦点任务。两个航天器几乎颠覆和改写了这颗神秘卫星的全部认识。在英文写就的《卡西尼 - 惠更斯看到的土卫六》这本书中,第一次展现了依据惠更斯着陆和卡西尼掠过飞行所掌握的资格而绘制的土卫六的完整图片。 德宇航科学家是 《卡西尼 - 惠更斯看到的土星》 的合作者 同期出版的还有 《卡西尼 - 惠更斯看到的土星》 ,该书以 805 页的篇幅综述了卡西尼号环行飞行观查到的土星、土星环以及其他冰封卫星的结果。 250 多位来自美国、欧洲以及其许多国家的科学家直接参与了卡西尼和惠更斯项目。在这两本内容详实的书中,研究人员首次全盘公布了自探测器着陆以来所掌握的所有结果。 德国航空航天中心科学家所负责的是描绘冰寒卫星的地质情况 – 重点是土卫六以及最大的九颗主要冰冷卫星的地貌。 “ 为了回答科学问题,掌握所有这些天体的准确情况是重要的前提。 ” 尧曼( Jaumann )教授说。“接下来,科研人员才能搞清楚在神秘的土卫二上冰火山的规模有多大、土卫八表面的罕见的明暗分布带又该怎么解释、这颗星球上为什么沿赤道有一条甚至高达 20 公里 的脊、在土卫三,土卫四和鸵鸟上奇怪的地裂又是怎么来的,在土卫六上 ' 水 ' 的地理分布又如何 - 这里所点出来的仅仅无数令人兴奋的话题中的几个。”乔曼补充说。 卡西尼 - 惠更斯是美国航天局 NASA 、欧洲航天局 ESA 和意大利航天局 ASI 的联合项目。全部任务由帕萨迪纳喷气推进实验室(加利福尼亚 JPL )向 NASA 航天局科学委员会负责。卡西尼轨道器的设计、开发和建造全是在喷气推进实验室完成。 德国方面参加这次航天飞行科学研究的单位包括:德国航空航天中心( DLR ),马克斯普朗克学会( MPG )、多所大学和德国航天工业公司。德国对卡西尼号轨道站科学实验的主要贡献在于提供了旨在研究太空微粒的宇宙尘埃探测器 CDA (宇宙尘埃分析仪)。该尘埃探测器可以分析电荷、速度、方向、质量和化学成分。该仪器的机械部件是弗兰兹﹒卢拉博士领导的德国航空航天中心的柏林分部制造的。 德国对此航天飞行所做出的财政贡献约为 1 亿 2 千万欧元。德国 DLR 航天局用联邦政府经费不间断地资助了德方参与的各项任务。 2008 年年中,该任务被首次延长,由于土星上恰好是白日黑夜同样长的阶段,所以又被称作 “ 卡西尼春分飞行任务 ” ,这次飞行将在 2010 年 9 月才正式结束。预计还将会有其他更多的延长期任务,美国航天局和参与任务的可能相应地会坚持到 2017 年。
个人分类: 2010年科技新闻|187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德宇航与于利希中心联手开发“数字飞机”
helmholtz 2009-10-20 22:26
德国航空航天中心和于利希研究中心签署谅解备忘录 于利希 / 科隆 / 不伦瑞克 2009年9月9日- 计算机模拟是工程科学与基础研究的关键技术。为了充分发挥数学模拟在航空科研领域的全部潜力,两家在此领域领先的德国研究机构 - 德国航空航天中心( DLR )和于利希研究中心于 2009 年 9 月 9 日 签署了合作谅解备忘录( MoU )。 更短的飞机器械开发周期: 基于数字技术的计算机模拟已经是现代航空和航天研究中的不可或缺的了。它可算得上是理论与实验之外的第三大支柱。在航空和航天研究中建立数值模拟的驱动力是要减少设计时间和削减相关成本。新的飞行设备今后将完全由计算机进行开发和检验(“数字飞机”。由此所需的多学科的模拟需要极高的计算能力和对物理模型、算法和模拟过程的深度开发。能使用高性能计算机对想在研发应用高科技的国家是极为重要的。通过这项谅解备忘录,德国航空航天中心和于利希中心实现了优势的联合。这项合作将开辟高性能计算机 (HPC) 在航空和航天研究领域的新途径。 强强联合:数值模拟已经是德国航空航天中心多年来的研究重点。他们所开发的方法如今已是欧洲航空工业的标准工具。在下萨克森州以及欧洲伙伴的支持下,德国航空航天中心和空中客车共建了“航空航天科学计算应用工程中心”( C²A²S²E ),一个在数值模拟领域全球公认的优势学科。在这里集成起来、只用于航空航天研究的高性能计算机,已经在前些年展示了在航空领域开展数值模拟的潜力。 于利希研究中心及其欧洲合作伙伴一直希望确保能独立使用世界上最高性能超级计算机,并给科学家提供唯有通过模拟才能获得的知识。研究人员将得到于利希超级计算机中心的专业支持,于利希研究中心在这里充分发挥了自身在超级计算机与仿真科学领域的优势。专业知识支持其超级计算和仿真科学。专家们在所谓的 “ 仿真实验室 ” 优化专业算法并开发用于海量数据分析的软件工具。于利希研究中心所运行的超级计算机 JUGENE 是欧洲最快速的计算机,它于今年 5 月开始落户面向超级计算用户的德国高斯中心。高斯超级计算中心是分别地处加兴、于利希和斯图加特三地的国家超级计算机中心联盟,它由德国联邦教育和研究部,以及所在地巴登符腾堡州、巴伐利亚州和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联合资助。于利希研究中心籍通过计算机和模拟解决在诸如健康、能源、环境和信息技术等研究领域的重大挑战。 这项合作将解决高性能计算资源的定向利用和在 C²A²S²E 中心进行大型模拟。这样就将把飞机上的物理现象尽可能真实和完整地表现出来。其他目标还包括数值方法与计算机构架的协调、合格青年人才培养以及启动联合项目等等。 谅解备忘录由 德国 航空航天研究中心和于利希中心两家机构的董事会主席、约翰 - 迪特里希 . 沃纳 ( 德宇航 , 左 ) 与阿希姆 . 巴赫姆 教授 (于利希 研究中心,右 )共同签署 。 从左至右依次为:克劳斯.贝克尔博士( Klaus Becker 空中客车德国公司),诺伯特.克罗尔教授( Norbert Kroll , 德宇航),约翰 - 迪特里希.沃纳教授( Johann-Dietrich Wrner , 德宇航),阿希姆.巴赫姆教授( Achim Bachem , 于利希研究中心),托马斯.利珀特教授( Thomas Lippert , 于利希研究中心)
个人分类: 2009年科技新闻|216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德国航空航天中心首次接收到下一代GPS信号
helmholtz 2009-10-17 12:16
2009 年 4 月 16 日 德宇航中心在魏尔海姆的 30 米 的抛物线卫星天线 未来的全球定位系统( GPS )将提供更加可靠和准确的导航服务。 2009 年 3 月 24 日 ,一颗全球定位系统卫星首次被送入太空轨道,它载有一套专门的测试系统,可以发射新的所谓 L5 频谱段的导航信号。在信号发射开关被打开后不久,德国航空航天中心的科学家便通过魏尔海姆德国航空航天控制中心( GSOC )的 30 米 天线第一次成功捕获了导航信号,从而可以精确地分析并独立于美国运营商检测 L5 信号的各项优势。 更准确和可靠的导航所需的信号 信号分析设备 这种 L5 信号将在未来的卫星导航以及象航空飞行等更有高安全要求的应用中扮演关键作用。这是第二个 GPS 专用信号,也是在重要的专为航空飞行设置的航空频段之中。通过与现有导航信号相结合,可以更牢靠更准确地纠正电离层传播所带来的误差,大大胜过现今的信号所能达到的精度。 在使用传统的 GPS 地面天线接收信号时,因为功率很小,卫星导航系统的信号常常会淹没在所谓的噪音之中。由于知道 GPS 信号的细节结构, GPS 卫星导航接收器可以筛选出隐藏在噪声之中的信号并使之用于导航。但是在研究这种 L5 导航信号的精细结构和其他特性时候,却不能再用这种做法。因此,德国航空航天中心通信与导航所的科学科学家们使用了功能强大的魏尔海姆 30 米 卫星天线,以充分增强 L5 信号,获得足够的信噪比。分析的合作,德国航空航天中心与加拿大新不伦瑞克大学的合作进行的分析表明,新的 GPS 信号 由于其 特别的带宽,具有改善信号的特点,从而有助于更精确地定位。 新的 GPS L5 信号 L5 信号应当在下一代全球定位系统卫星“ IIF ” 于 2009 年年底进入轨道之前完成标准化的设置。欧洲的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在其生命 - 安全服务项目内也将发射类似的信号;两个系统将在此领域互相弥补对方。 由德国航空航天中心的研究人员开发的这种有助于高精度测量和分析卫星导航信号的方法,可以提供世界上最精确的测量评估结果。德国航空航天中心是在与欧洲太空署( ESA )的合作中开发了这方面的专门知识,它能用于验证和优化欧洲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的导航信号。
个人分类: 2009年科技新闻|2617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5 09: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