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触觉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抚摸的神经生物学
热度 49 饶毅 2014-5-22 10:43
为什么你不介意其他人握着你妻子无毛的手掌,但介意他人摸她有毛的手背? 这当然违背我国俗话“手心、手背都是肉”所强调的手掌和手背无差别,俗话流行乃因我们知识有限。 要验证手心手背有无差别,可以“以手试法”:在握手掌时抚摸对方的手背几次,看看对方和旁观者会如何反应,如果当场不遭暴力,可能人家以后也怕与你交往。 手掌、手背有何区别?为什么可以通过抚摸安慰人和动物? 昨天出版的学术刊物《神经元》发表的文章,对此方面有迄今最详细的述评。当然,文章并非针对你和你妻子,以上比喻是为了吸引眼球。 长期以来,科学界研究躯体感觉限于痛、温、压 / 触,近十年研究了痒(其中华盛顿大学的陈宙峰和霍普金斯大学的董欣中贡献很大)。 最近对触觉的研究也逐渐明确触觉可能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模式,一般的触觉用来辨别物体,特别的触觉用来交流感情,所谓 discriminative touch 和 affective touch 。 我们大家常被手掌和脚掌“一叶障目”,手掌的作用特别强,我们一不小心就以为它就代表全身。其实,手掌、脚掌无毛( glabrous ),其触觉只有辨别性,无感情(也就是为什么“你不介意其他人握着你妻子无毛的手掌”)。但全身更多的部分有毛( hairy ),对触觉的空间辨别程度远低于手掌,但起着情感交流的作用,抚摸的愉快不能通过手掌,只能通过有毛区的皮肤(包括手背,这就是为什么你“介意他人摸你妻子的手背”,虽然你无需知道其中的生物学道理)。 英国 Liverpool 大学的 McClone 等复习文献,提出情感性触觉与辨别性触觉从分布在皮肤的第一级神经元就不同,传入中枢神经系统的通路不同,最后到达的大脑皮层区域也不同。辨别性触觉最后到初级感觉皮层,情感性触觉到岛叶( insula )等情感性区域。 这两个系统有多个差别。 辨别性触觉所用的神经属于比较粗、传播速度较快的 A d 类,情感性触觉所用的神经属于传播速度慢的 C 类。辨别性触觉神经末梢在有毛和无毛的皮肤下都有,在手掌的分布密集,所以手掌对触觉的空间分辨率较高。情感性触觉神经末梢在无毛皮肤中缺乏,只在有毛皮肤中,所以只有后者能够感受情感性触觉。辨别性触觉对他人和自我来源的触觉无差别,有同样的分辨率,而情感性触觉在他人抚摸的时候效果远优于自我抚摸。这需要脑中有机制分别他人和自我,可能是自我抚摸时同时又冲动传到情感系统告诉它不要受骗了,这是来源自我、无情感交流的意义 。 这样,也可以提出皮肤是社交器官( social organ ),而且是面积最大的社交器官。有些病态可以也与此有关,比如有些人大叫:不要碰我,可能不仅是正常人避免交往的一种信号,也是病人的一种表现形式。轻轻的碰,不是因为产生一般的痛觉,而是在社交异常的人产生更加不愉快的感觉? 原文见 2014 年 5 月 21 日《神经元》, McClone et al. (2014) Neuron 82:737-755 http://www.cell.com/neuron/pdf/S0896-6273(14)00387-0.pdf 2014 年 5 月 22 日星期四
个人分类: 科学|51499 次阅读|51 个评论
在色香味之外
热度 1 fdc1947 2014-4-1 08:10
文学家说的话是不能当真的。自从出来一个“舌尖上的中国”,这舌尖就出了名,不说“舌尖上的某地”到处泛滥,就是那些舌尖上的浪费、舌尖上的安全、舌尖上的腐败等等短语,也到处可见,舌尖成了吃或食品的代词。有意思的是,不少人还写起了“舌尖上的科学”。这科学是最讲实事求是的。如果我们真的“实事求是”起来,这吃就不光是舌尖的事情,用舌尖只能去舔一舔。即使只讲味道、讲烹饪,我们中国人也要讲究“色、香、味”。 色,是食品的颜色。对于正常人,食品的最先的印象便是色。好的颜色,使放在橱窗里面的食品也能够把人们的胃口吊起来,使人垂涎欲滴。想象丰富的文学家甚至造出来“秀色可餐”一词,恨不得把漂亮姑娘像妖怪对唐僧那样拿来细细享用。当然,被色作用的器官首先是我们的眼睛。色,无非就是一些不同波长的电磁波罢了。 香,是食品的香味。某些气体分子刺激了我们鼻腔中的嗅觉细胞,使我们感到愉快或不愉快。有些分子在浓度很低的时候让人觉得很香,浓度高了就觉得极臭。提起分子,人们总会想起化学作用,过去有的教科书上也认为引起嗅觉的是化学作用,不过现在人们认识到,这似乎只是气体分子的某些模式的振动传递给了我们嗅觉细胞中的相关分子而已,并非这些香味分子与我们身体里的分子发生了化学反应。 色和香都与舌头无关,更与舌尖无关。 与舌头有关系的是“味”。舌头上有许多味蕾,呈味的分子或离子刺激了味蕾中的味觉细胞,产生的兴奋作用经神经传导到大脑。一般人的舌头上有几千个味蕾,据说婴儿有一万多个,年龄越大,退化得越多,所以老头、老太太们总是嫌食品没味。另一方面,现在我们的儿童食品中用了太多的糖、盐、味精等调味品,这对于儿童的健康成长是不利的。 古人就知道,舌头能够分辨不同的味道。中国的古人有所谓酸、甜(甘)、苦、辣(辛)、咸五味。现在我们知道了,作用于舌头的味蕾的总共有五种基本的味道:甜、咸、酸、苦、鲜。这些味道作用于不同的味蕾,引起不同的感觉。对苦味敏感的味蕾在舌头的后部,对酸味敏感的味蕾则多在舌的两侧靠后的位置,而对甜、咸敏感的味蕾则多在舌尖。 把古人的“辣”排除在外,并非辣不是味道,而是辣并非仅作用于味蕾,而是对整个口腔和咽喉部直至胃部等所有它接触到的各种粘膜,甚至体外的皮肤,其气体亦可以上升刺激到人的鼻粘膜、眼部等,弄得人眼泪、鼻涕四下流淌,也可以刺激到消化道的下部。与辣味相类似但味道相反的是清凉味,它也是作用于各处粘膜甚至皮肤。 当然,还有一种是涩味。它是因单宁(鞣酸)、多酚类化合物及某些金属离子与蛋白质发生化学反应使蛋白质变性凝固所引起的,涩味就是这种凝固变性的蛋白质固体与口腔粘膜的作用所引起的感觉。 这样,我们知道了, 烹饪中真正与舌尖有关的主要只是味觉中的甜、咸两种味道。 然而,色、香、味也并不能完全代表食品的风味 。我们的叙述好像还缺了点什么,缺少什么?我们的眼睛、鼻子、舌头、口腔粘膜都用到了,但是还缺少了牙齿。我们的食物遇到的首先可能就是牙齿。牙齿有感觉吗?牙齿表面当然没有感觉,医生用砂轮在牙齿上打磨都可以。但是,牙齿在咀嚼的过程中,我们可是有各种感觉的。我们通过牙齿的咀嚼知道食品是软的还是硬的,是脆的还是韧的,是粘的还是酥的,是嫩的还是老的。 这种感觉是通过我们与食品的接触而得到的,而这种触感虽然在用手或身体的其他部分与食品接触时也能有所知觉,但是只有在用牙齿接触也即咀嚼时才能真正产生快感或不适感。 相似的味道,例如酱和用酱腌制的酱菜,对于我们食用者来说,其口味和功用就是大不相同的。 而同样用脆来表示的性质,竹笋、萝卜、荸荠、藕和酱菜对于牙齿引起的“触感”当然也是大不相同的。 同样的一块肉,用同样的调料,如果煮的时间的长短、用火的大小不同,其结果大不相同,口味老嫩相差可以很大。这都是用牙齿分辨出来的。 所以, 对牙齿的刺激,即由牙齿引起的触感,是食品的在色、香、味之外的另一大特点 。 我们已经用“色”来表示因视觉的得到的食品的性质,用“香”来表示因嗅觉得到的食品的性质,用“味”来表示因味觉得到的食品的性质,用什么词来来表示因牙齿的触觉得到的食品的性质呢? 食品的软硬、脆韧、松紧、酥粘、老嫩等等大概都是因构成食品物质的内部空间结构所决定的,我看可以用 “质地”这个词 来表示。这里,我还建议用一个“质”来作为其简称。虽然这个简称似乎还不大完全令人满意,不过,也想不出其他更合适的字了。 这样,我们的食品需要色、香、味、质俱佳。 如今正是竹笋上市的季节,这竹笋对于牙齿的“刺激”,嫩嫩的、脆脆的,是其他食品难以给予人们的,大家真应当好好去品尝、去享受这种 色、香、味、质俱佳的美味佳肴 。
个人分类: 科学与生活|3557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触觉量子化学
yinlifeng 2013-1-18 20:09
wiley刚发表的一篇报道《触觉量子化学》 人类最好的学习方式是触觉,也就是通过触觉来感受物体的形状、大小、表面质地、重量等等。婴儿就是通过这种方式来探索他们周围的环境的。如果用这种学习方式来探索化学反应,将会带来无与伦比的优势。 假如说,你能感觉到的分子要做什么,你会怎样做呢?当你看着它慢慢地向另一个分子移动的时候,你觉得将会发生什么?试想一下,当你在纸上写下一个化学反应,或者你用它来寻找新的反应途径,或者你用它来理解现有的反应途径。如果采用这种触觉学习方式,你将不仅依靠你的化学知识和化学直觉,同时也能即时地得到分子中每个原子的受力,而获得这一切信息只需要在纸上移动你的笔尖。这样一来,合成新的分子和反应途径的学习将会变得简单,直观,有趣。 这不是花哨的范特西,也不是化学科幻。这就是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教授Markus Reiher和他的团队工作正在研究的所谓触觉量子化学。 触觉技术,或成为触觉表示,是通过一个计算机装置来感应用户的用力或​​振动的触觉反馈机制。今天的触觉设备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例如医疗模拟训练,维修机器人的远程控制,游戏的触摸感,三维导航等。 在Markus Reiher的方法中,你手中握着一个笔式的触觉设备。当你把一个分子移向另一个分子的时候,该设备将会把你的移动反馈给计算机。计算机立即计算此时的吸引力或排斥力,这种力的计算将会让你感觉到一个优先的反应路径应该是什么。 仍然有待解决的问题是,作用力须被快速计算。这种感应设备需要每隔100毫秒就更新一次力的实时作用,这是目前无法达到的。然而,在Markus Reiher和Moritz Haag看来,在不久的将来这个困难就能被克服。 他们寄希望于单行列式模型,如HF理论和密度泛函理论(尤其是后者)。基函数的数量也应该尽量小。因为化学反应往往十分局域化,通常只涉及少数原子,这样就意味着只要嵌入在合适的环境中,200个原子以下的简单模型也是足够准确地。因为高精度计算不是该类问题的目标,所以选用小基组是可行的。
1690 次阅读|0 个评论
植物的感官世界
热度 18 saraca 2012-12-13 13:56
植物的感官世界
图1:美丽的花儿,美丽的世界 美丽的花儿总会触动我们的视觉和嗅觉。然而,你可曾想过植物也有感觉? 对于植物来说,感觉极其重要。与动物不同,植物既不能为寻找食物而四处奔走,也不能主动逃避虫害的肆虐,更不会擅自挪动位置找寻可遮风避雨的“居所”。任凭风吹雨打、烈日暴晒,植物只能逆来顺受。因此,植物更需要灵敏的感觉来“察言观色”,以便应对瞬息万变的外界环境。或许你会笑着说:“子非鱼,焉知鱼之乐?”确实,植物不像动物一样,有鼻子有眼,生耳朵,长嘴巴,甚至还有皮肤。没有这些感觉器官,它们怎么可能有感觉呢?那么,请你跟随我们一同走进植物的感觉世界,你会慢慢明白:原来植物的感觉这么有趣啊! 植物的视觉 像人类一样,植物也会看。人类之所以能看到东西,是因为眼里有光感受器;植物在它们的茎干和叶子里,也有光感受器。那么,植物看到了什么?最简单的答案:植物看到了光。 植物的光感受器能识别出红光和蓝光,甚至是人类肉眼不能看到的光波,如光谱中的远红外光和紫外光。通过这些光感受器,植物还能识别光源的方向,准确判断光线强弱,调节生理活动来适应光照周期。 达尔文的后期研究成果向人们展示了植物的趋光性(向光性),即植物往往会偏向于强光一方,以获取更多光能进行光合作用。植物的趋光性主要源于细胞内的一类光感受器——向光素。向光素对蓝光很敏感,分布于植物茎尖处。当植物向光的茎干一侧感受到蓝光,就会产生信号连锁传导,终止植物生长素的活动。与此同时,背光处的茎干细胞继续生长,这样就使植物向光强的方向弯曲生长。 另一类光感受器叫光敏色素,它能感受红光和远红光。在不同的光谱下,光敏色素有两种可相互变换的类型,即红光吸收型和远红光吸收型,主要是方便植物可吸收不同波长的光波来进行生理活动。 尽管植物的向光素和光敏色素这两种光受体与动物眼睛的光受体截然不同,但有研究表明,另一种光受体——隐花色素普遍存在于高等真核生物中,它能帮助动植物识别蓝光和紫外光。有了隐花色素光受体,植物除了可建立体内特有的生物钟或生长节律,调控生长发育外,还靠它来知晓钟点时辰哩。 图2: 植物的晨光浴 植物的触觉 植物对周围环境的变化相当灵敏且容易触动。瞧,风轻轻地拂过树梢;小虫子慢慢地爬过叶片;藤蔓伸出长长的须尖儿,想找一高枝“落脚”。一次简单的触摸或轻摇都足以干扰植物的生长,这就是为什么风大的地方,植被总是低矮,呈垫状。 在一定程度上,植物能感受到机械损伤带来的感觉。触觉反应最明显的要数食肉植物“明星”——捕蝇草。捕蝇草的叶片高度特化,左右对称呈夹子状,酷似贝壳。其叶缘处排列着长长的刺毛,左右交错,闭合时,密封严实。当一只苍蝇不慎落入其内,捕虫夹将以不可思议的力量迅速闭合,将其牢牢困住,慢慢享用。聪明的捕蝇草知道什么时候该“关门”,这主要归功于捕虫夹边缘上的触毛可灵敏地觉察到猎物的“登门造访”。 捕蝇草对猎物的感觉与一只苍蝇爬在你的手臂上的感觉,有着惊人的相似。当皮肤上的触觉受体意识到苍蝇存在时,激活的电流沿神经传送到大脑,大脑收到信号做出应急反应。同样,当一只苍蝇蹭到捕蝇草的触毛时,产生的电流迅速传给叶子,激活了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促使捕虫夹快速关闭,整个信息传递过程不超过 0.1 秒。 显然,大部分植物对外界碰触的反应没有捕蝇草这么快,但它们对外界机械刺激的反应是相似的。令人吃惊的是,动植物细胞对外界触碰的反应都由同一类蛋白质起作用。触碰受体深植于细胞膜内,当受到外界压力或变形时,它会通过细胞膜释放带电荷离子,形成细胞内外的电荷差,从而产生电流。这些触觉反应能保证植物对外界变化做出特定、适合的应对策略。 图3:小蟋蟀钻花心了,痒痒吗? 植物的嗅觉 菟丝子是一类寄生植物,几乎没有叶绿体,只能靠吸食其他植物体内的营养来生活。为了寻找合适的栖身寄养之所,菟丝子靠嗅觉识别合适的寄主,堪称植物界的“警犬”。有趣的是,大部分植物都有嗅觉,唯独菟丝子对臭味却“独有钟情”。。 在嗅觉方面,植物与动物可相提并论。动物鼻子中的嗅觉受体能识别并结合空气中的目的分子,植物也有嗅觉受体并对挥发性化学物质及其敏感。追溯到 20 世纪 20 年代,美国农业部的研究者发现,果实自然成熟的过程会产生大量乙烯,气味香甜,可加快果实的成熟。乙烯不仅可确保一只果实熟透,还会诱使相邻果实集体成熟。果实的批量成熟对于植物的“传宗接代”来说颇为重要,因为乙烯的芳香可吸引大量动物前来品尝,帮助植物传播种子。 此外,气味还能帮助植物互通信息。 20 世纪 80 年代的一项研究表明,一棵受到毛毛虫咬食的树,不仅自己会合成害虫不喜欢的化合物,还会给其他健康树发出“警报”,使远处未受咬食的健康树合成同样的化合物。 图4:尚未成熟的西番莲果实 植物的味觉 人类的嗅觉和味觉往往紧密相连、各行其责:嗅觉捕捉挥发性气体,味觉识别可溶性物质。植物的嗅觉与味觉的关系同样紧密,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植物对虫害或病原菌的应急反应。在受到外界侵害时,植物通过释放大量挥发性气体,为同伴发出警告,其中最主要的一种成分是茉莉酮酸甲酯。尽管茉莉酮酸甲酯是一种高效的空气传递的信号分子,但它在植物里没有活性。相反,当它通过叶面上的气孔向外发散时,就会变成水溶性的茉莉酮酸,吸附在细胞内特定的受体上,引发叶子的抵御反应。如同人类舌头上分布着功能不一的味蕾细胞一样,植物也有不同类型的可溶性分子受体。 植物的味觉不仅可以感受危险和干旱的来临,还能识别亲缘类群。由于味觉负责识别可溶性化学物,植物的大部分味觉反应都在根部悄悄进行。 2011 年的一项研究表明,植物能利用根际间的化学信号来识别周围与自己有亲缘关系的类群。在没有亲缘关系的相邻植物中,根际间也有信息交流。另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当一排植物集体遭遇干旱时,只需 1 小时就可将信息传递给五排之外的植物,提醒它们关闭气孔,减少水分蒸发。不过,虽然身为邻居,没有根际间交流的植物却没有这个应急反应。 植物的听觉 关于植物对音乐的喜好,人们众说纷纭:植物喜欢古典乐,讨厌摇滚乐;喜欢轻音乐,讨厌重金属;喜欢舒缓平和的乐曲,讨厌欢快激昂的乐曲……奇怪的是,音乐对植物生长有益的观点却惊人地一致。 从生态适应性的角度来说,音乐与植物毫不相关,我们也没法希冀两者琴瑟和谐。然而,从理论上来说,植物能听到某些声音对于它们来说是有好处的。例如,虫子爬上叶面时的震动声,蜜蜂飞舞时的嗡嗡声,蚜虫翅膀的扑腾声,甚至由更小生物发出的极其微弱声响,都会给植物一种安全防范提示。更为离奇的是,植物还能通过识别其他植物身上发出的声音而获益。最近,瑞士伯尔尼植物科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捕捉到干旱来临时松树和橡树发出的超声波震动,这也许在提示其他植物做好应对干旱的准备。此外,意大利的科学家运用一套严谨的科学方法来研究植物的听力。前期研究表明,谷物类根尖会朝着有特殊节律震动的方向生长。更有趣的是,根尖还会发出声波。 然而,目前人们还没弄清楚植物是如何产生声波的,更不用说它们是如何捕捉声音。当然,假如这项研究成功了,到那时我们就会说,植物和动物一样,都具有五官功能。无论实验结果怎样,我们都可以毫不迟疑地说,植物在自己的世界里也有其独特的感觉体验。 图5:异彩纷呈的花花世界 备注:本博文的文字内容主要参考了以色列著名科普作家 Daniel Chamovitz的内容,结合自己的体验编译而成。文字部分已被《科学画报》采纳,刊登于2012年第12期的《自然奥秘》专栏。 Daniel Chamovitz: the director of the Manna Center for Plant Biosciences at Tel Aviv University, Israel. His new book is What a Plant Knows (Oneworld Publications/Scientific American/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另:为给部分对植物感兴趣的朋友更多信息,现将主要参考文献列入其下。 主要参考文献: Chamovitz D. 2012. Rooted in Sensation: Taste. New Scientist . 215 (2879 ): 37. Chamovitz D. 2012. Rooted in Sensation: Sight. New Scientist . 215 (2879 ): 35. Chamovitz D. 2012. Rooted in Sensation: Hearing. New Scientist . 215 (2879 ): 37. Chamovitz D. 2012. Rooted in Sensation: Smell. New Scientist . 215 (2879 ): 36. Chamovitz D. 2012. Rooted in Sensation: Taste. New Scientist . 215 (2879 ): 37. Gagliano, Monica; Mancuso, Stefano; Robert, Daniel. 2012. Towards understanding plant bioacoustics. Trends in plant science: 17(6) 323 - 325. Gen-ichiro Arimura, Kenji Matsui, and Junji Takabayashi. 2009. Chemical and Molecular Ecology of Herbivore-Induced Plant Volatiles: Proximate Factors and Their Ultimate Functions. Plant Cell Physiology. 50(5): 911-923 Falik O, Mordoch Y, Quansah L, Fait A, Novoplansky A. 2011. Rumor Has It…: Relay Communication of Stress Cues in Plants. PLoS ONE 6(11): e23625. Hines P. J., Sweet Smell of Communication.2006.ScienceSTKE. tw342. Pennisi E. 2006. Parasitic Weed Uses Chemical Cues to Find Host Plant. Science. 313 (5795):1867. Runyon J. B., Mescher M. C., De Moraes C. M. 2006. Volatile chemical cues guide host location and host selection by parasitic plants. Science. 313: 1964-1967. Runyon JB, Mescher MC, De Moraes CM. 2008. Parasitism by Cuscuta pentagona attenuates host plant defenses against insect herbivores. Plant Physiology.146: 987-995.
个人分类: 认识植物|21078 次阅读|66 个评论
2008年创刊的《IEEE触觉论汇刊》被SCI收录
wanyuehua 2011-8-13 07:41
2008 年创刊的 IEEE Transactions on Haptics 《 IEEE 触觉论汇刊》, ISSN:1939-1412 ,季刊, IEEE 计算机学会 ( IEEE COMPUTER SOC, 10662 LOS VAQUEROS CIRCLE, PO BOX 3014, LOS ALAMITOS, USA, CA, 90720-1314 )出版, 2011 年入选 Web of Science 的 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目前在 SCI 数据库可以检索到该期刊 2008 年的第 1 卷第 1 期到 2011 年第 4 卷第 2 期共 82 篇论文。 82 篇文章包括论文 106 篇、评论 6 篇、社论 1 篇。 82 篇文章的作者涉及 19 个国家与地区,主要国家与地区分布:美国 34 篇,加拿大 17 篇,日本 10 篇,荷兰 8 篇,德国、意大利各 5 篇,英国、法国各 3 篇等。 82 篇文章的作者单位涉及 100 个研究机构,在该刊发表论文最多的研究机构为普渡大学( PURDUE UNIV ) 6 篇、卡内基梅隆大学( CARNEGIE MELLON UNIV ) 4 篇、麦吉尔大学( MCGILL UNIV ) 4 篇、麻省理工学院( MIT ) 4 篇。 82 篇文章共被引用 119 次(其中 2009 年被引用 20 次、 2010 年被引用 44 次、 2011 年被引用 55 次),平均引用 1.45 次, H 指数为 6 (有 6 篇文章每篇最少被引用 6 次以上)。 《 IEEE 触觉论汇刊》( IEEE Transactions on Haptics )投稿指南: 该刊关注触觉和寻址相关科学、技术和应用中的信息处理和对象控制。 网址: http://ieeexplore.ieee.org/xpl/RecentIssue.jsp?punumber=4543165 编委会: http://ieeexplore.ieee.org/stamp/stamp.jsp?arnumber=05977265 《 IEEE 触觉论汇刊》( IEEE Transactions on Haptics )热点论文: 1. 标题 : Warm or Cool, Large or Small? The Challenge of Thermal Displays 作者 : Jones LA, Ho HN 来源出版物 : IEEE TRANSACTIONS ON HAPTICS 卷 : 1 期 : 1 页 : 53-70 出版年 : JAN-JUN 2008 被引频次 : 11 2. 标题 : Foundations of Transparency in Tactile Information Design 作者 : MacLean KE 来源出版物 : IEEE TRANSACTIONS ON HAPTICS 卷 : 1 期 : 2 页 : 84-95 出版年 : JUL-DEC 2008 被引频次 : 10 3. 标题 : Asymmetric Oscillation Distorts the Perceived Heaviness of Handheld Objects 作者 : Amemiya T, Maeda T 来源出版物 : IEEE TRANSACTIONS ON HAPTICS 卷 : 1 期 : 1 页 : 9-18 出版年 : JAN-JUN 2008 被引频次 : 9 4. 标题 : Physical Collaboration of Human-Human and Human-Robot Teams 作者 : Reed KB, Peshkin MA 来源出版物 : IEEE TRANSACTIONS ON HAPTICS 卷 : 1 期 : 2 页 : 108-120 出版年 : JUL-DEC 2008 被引频次 : 8 5. 标题 : Tactile and Multisensory Spatial Warning Signals for Drivers 作者 : Spence C, Ho C 来源出版物 : IEEE TRANSACTIONS ON HAPTICS 卷 : 1 期 : 2 页 : 121-129 出版年 : JUL-DEC 2008 被引频次 : 7 6. 标题 : A Regression and Boundary-Crossing-Based Model for the Perception of Delayed Stiffness 作者 : Nisky I, Mussa-Ivaldi FA, Karniel A 来源出版物 : IEEE TRANSACTIONS ON HAPTICS 卷 : 1 期 : 2 页 : 73-83 出版年 : JUL-DEC 2008 被引频次 : 7
个人分类: SCI投稿|5350 次阅读|0 个评论
计算机系统触觉
ymin 2011-1-8 10:56
计算机系统触觉(110108) 闵应骅 从2008年开始,IEEE创刊了一个杂志,叫IEEE Transactions on Haptics(触觉汇刊)。它发表关于通过触摸的信息获取和对象处理的理论、技术和应用方面的文章。触觉交互包括人和机器的手动探知和对象处理,以及二者在远程操作和网络环境下实际或虚拟的交互。 长期以来,计算机系统的人机界面主要靠视觉,天天盯着屏幕,很累。手机出现以后,声音、振动以及触摸屏幕开始出现。操纵杆开始在游戏机上使用。更加复杂的触摸装置可以帮助外科医生做远程手术、后勤战士在危险环境下操作机器人、音乐家在远处拉虚拟小提琴。这些原因和愿景使得计算机系统触觉的理论和技术需要研究。而在这方面,国内的研究,据个人的了解,似乎还比较少,正是大有原创机会的领域。 触觉的问题在计算机领域已经研究了20年,主要是感觉的取代、把成像和语音信息转换为皮肤上的电或振动刺激模式。这些工作还有创新机会。但是,今天,创建辅助信息通道的触觉接口将通过振动或其他基于触觉反馈,缓解传输数据到大脑的认知负载。触觉接口可以嵌入车辆中,对事故发出提前的安全警告。这些技术还能在外科手术、空间、海下探索和军事上得到应用。 触觉信号的处理常常是多触觉信号的综合,譬如在人身上的压力、运动和温度变化。让人能感觉到,当然需要多触觉硬件平台。这些触觉反馈不但有多种信息源,而且都随时间变化。这就需要所谓触觉语言。这种语言要能走向市场,就必须和键盘、鼠标、触摸板、触摸屏一样有标准,而且对用户还要培训。事实上,人们的握手可以传递许多不同的信息。从图形和键盘交互的触觉中还能反映用户的心情是愤怒,还是高兴。今年一月的CACM介绍了一个触觉猫,如下图所示。盖上触觉传感器,触觉猫对冷热,和人类触及的电听觉反应得到不同的感觉。有人说,这种设备可能在建立老人和年青人之间的友谊、抚育有焦虑性障碍的儿童方面得到应用。人们还在研究各种皮肤触觉、指尖触觉、触摸屏幕的摩擦的力度、方向控制、不同手指指尖的控制和反应。当然,最后的检验是走向市场,看什么技术能被市场所接受。 下图:触觉猫对人类的触及产生不同的响应。披上皮毛的皮肤就是左上角的触觉猫。
个人分类: 计算机|5463 次阅读|2 个评论
透过触觉和视觉感受维纳斯
罗帆 2010-5-18 09:34
早春二月,我们全家去武昌的湖北艺术馆看《触 觉卢浮宫雕塑触摸艺术展》。 在各种残障人士中,一直认为视障人最为痛苦。大千世界,丰富多彩,但他们却看不见。博物馆的艺术品展览遵循传统的请勿触摸参观模式,明眼人可以通过健全的感官欣赏古今中外的艺术杰作,但视障人却无法感受。作为明眼人,我们是多么幸运。然而,欣赏艺术品不是明眼人的专利。对视障人来说,手就是眼睛,他们通过触摸也可以感受视觉艺术的魅力。 卢浮宫是世界上唯一将触觉教育列入展览规划的博物馆,并从 1995 年开始,针对视障观众成立了触觉艺术展廊。这个展区约 80 平方米 ,分主题展示用石膏或树脂等材质复制的卢浮宫雕塑馆重要藏品,让无法观看到大师作品的视障朋友,也有机会透过触觉来感受古代与现代雕塑。为了给视障观众创造接触艺术的公共空间,增进明眼人与视障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交流,湖北艺术馆隆重推出卢浮宫雕塑触摸艺术展,力求做到艺术品与公众的 零距离 。展品可触摸、可观赏,随意的手感触摸帮助视障观众获得更多的审美体验。普通观众除了正常观赏外,也可以戴上眼罩用手感知雕塑作品的形体、质感和温度,获得不同的审美体验。 展览展出卢浮宫雕塑 18 件,以奋力、舞蹈、奔跑、飞翔、跌倒五个单元展出。作品为公元前二世纪至十九世纪西方经典雕塑的仿真复制品。《米洛的维纳斯》匀称优美,米开朗基罗的《叛奴》桀骜不驯,《英勇的战士》充满阳刚之气。 为求达到中西方文化对话的互动效果,湖北省艺术馆特别甄选了本地雕塑家的 6 件优秀作品对话卢浮宫,其中有铜雕《盲人摸象》、《屈原头像》等。盲人摸象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其寓意也许可以提醒观众全方位地触摸雕塑作品,充分体验。 该展由湖北省艺术馆、法国卢浮宫博物馆、福建博物院、北京世纪坛世界美术馆联合主办,此前已在北京、福州展出过,武汉是巡展的第三站,之后还将赴香港等地展出。 找出 2005 年秋天在卢浮宫拍的《米洛的维纳斯》照片,请朋友们对比欣赏。 米洛的维纳斯 卢浮宫网站: http://www.museedulouvre.fr/llvr/collections.jsp 残缺的杰作重见天日 《米洛的维纳斯》雕像是 1820 年于米洛斯岛(在现代希腊语中称为米洛)发现的,这座岛屿位于基克拉迪群岛的西南方。雕像于被发现的次年作为礼物馈赠给法国国王路易十八,随后国王将其送给卢浮宫博物馆。这件作品从此便声名远播。雕像分几个部分制作完成,各部分分别经过雕琢,并由垂直的大理石砌入部分(如胸部以上、双腿、左臂及左脚)拼接而成。这种方法在古希腊社会广泛使用,尤其在公元前 100 年雕像的诞生之地基克拉迪群岛。雕像的双臂一直未能寻回。女神雕像原本戴有金属佩饰,诸如手镯、耳环、束发带等,如今只留下雕像身上用以固定首饰所穿的洞。此外,雕像可能曾覆以彩绘,但这些颜色今天已经消失殆尽。 一位神秘莫测的女神 这尊雕像被神秘的光环所包围。雕像失踪的部分以及象征物的缺失都为重塑女神的姿态并辨别她的身份带来了重重困难。象征物指传统上与诸神形象相关联的物品,以便能够确认他们的身份。因而,一些研究学者设想这尊女神雕像原本手持弓箭,代表狩猎女神阿耳忒弥斯。其他研究学者则认为女神原本倚靠在一块柱子上,或是把臂肘支在战神阿瑞斯的肩膀上。然而,许多专家一致认同从雕塑半裸的描绘手法、形体的女性特征以及姿容丰韵,可判断这尊雕像是爱与美之神阿弗洛狄忒。这也解释了为何雕像享誉世界的名称是《米洛斯的阿弗洛狄忒》( Aphrodite de M los ),或《米洛的维纳斯》( V nus de Milo ),维纳斯是古罗马人赋予女神阿弗洛狄忒的称谓。雕像中的女神可能手持苹果,隐喻阿弗洛狄忒与另外两位女神相争的上面刻着献给最美之人字样的金苹果,也可能持有一顶王冠或一面顾影自赏的镜子。但这尊雕像也可能是米洛岛上供奉的海之女神安菲特里忒。 古典主义艺术之承继与创新 女神雕像高傲的样子、匀称柔和的脸部轮廓以及淡定的表情,无一不符合公元前五世纪的审美观,这个时期也被美术史学家称为古典主义时代;而对其发型及玲珑曲线的精致刻画,令人想起公元前四世纪古希腊著名雕塑家普拉克西特的风格。然而,雕像也体现了稍后希腊化时代的创新,希腊化时期始于公元前三世纪,结束于公元前一世纪。雕像融于立体空间,螺旋形的构造、滑落于胯部的褶皱衣裙,被刻意拉长的上半身以及瘦小的胸部,都是这个时代艺术风格的特征。雕像裸露的光滑肌肤与深深嵌刻的衣裙褶裥营造的光影交错的效果形成鲜明对比。
个人分类: 旅途掠影|8113 次阅读|6 个评论
触觉显示器成功了!
cdli 2010-2-7 11:47
经过许多次不满意的实验之后,今天,最新的触觉显示器样机在齐秦藤缠树、不让我的眼泪陪我过夜、大约在冬季等委婉柔情的歌曲声中,实验获得成功! 现在我可以坦然而自豪地说:我可以向我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50675127)交账了。感谢基金委!感谢我的同仁!也感谢齐秦给我创作的激情! 此次开发的触觉显示器样机可以生动地再现多种物体表面触感,同一台样机可以通过改变振动模式激发出比较逼真的木板表面、玻璃、纸张、金属表面、砂纸、皮革、经表面处理的漆面、沙粒面等等手摸触感,它是自主原创的,只有一英寸厚,从国内外的文献报道看,其技术是先进的。 本研究室从2005年起开始研究触觉再现技术,曾去日本专题考察,出席了2008年在美国里诺召开的IEEE国际虚拟现实学术会议并临场感受了一些研究单位带来的触觉显示器样机。因此今天的成功也离不开国际交流带来的启发和经验。
个人分类: 科研笔记|4768 次阅读|3 个评论
科学还是伪科学:跨感官知觉之谜
罗非 2009-12-4 10:01
今天在科学网上看到一则新闻:研究显示皮肤可助听声音 http://www.sciencenet.cn/htmlpaper/2009122111121217935.shtm 该新闻援引最近Nature的报道,皮肤可以感受那些耳朵感受不到的振动,并据此来影响人对所听到的声音内容的知觉。研究人员说,这一结果表示人在处理听觉信息时,会综合利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得到的信息。 他们还进一步引申说,这一发现将有助于研发出新型助听器械,帮助那些听力不好的人。 所以,如果一个人耳朵坏掉了,但这种皮肤振动觉功能却因为某种原因而特别发达,那么他就有可能在没有听觉功能的情况下获取环境中的声音信息。 近年有关大脑可塑性的研究曾经显示,盲人的视觉皮层其实并没有沉寂;相反,其中的神经细胞非常活跃,广泛参与听觉、触觉,甚至语言、记忆、认知等高级功能。而且盲人的周边听觉能力的确比视觉正常的人更加敏锐。有趣的是,这种现象并不需要天生失明才能产生;把正常人进行24小时连续的完全蒙眼,连续一周后,他们的视觉皮层就会出现类似的功能活动。 新的神经投射是不可能在这么短时间内建立起来的。因此,这些结果说明,人的大脑皮层各部对各种感觉传入和高级功能都具有预设好的处理通路。或者说,大脑本来是通用的。目前我们看到的功能划分,只是一种优先使用的结果。 到此,不得不佩服我们的老祖宗们的科学智慧。千年前的唐代,曾经有一部中国著作,里边提到适当的训练可以使人达到一种状态:见闻通临,六根互用。换句话说,所有的感官都可以整合起来使用。为了形成听知觉,所有的其它感官也都可以加入,协助听知觉的形成。这刚好就是这篇Nature论文所描述的实验现象。 记得多年以前,中国曾经有一股特异功能热。当时,很多人自称能够用耳朵认字,或者用手认字。后来,这些现象一律被打入伪科学之列。 一个现象热了,肯定有很多人造假。但第一个提出这个现象的人,多半可能是真的。就好像只有有了真钞,才会出现伪钞一样。 那么,这第一个能用耳朵帮助认字据说如果完全无光,这些耳朵认字的人就都不灵了,所以,很可能是像这篇Nature论文所描述的一样,是其它感官辅助视知觉形成,而不是完全不用眼睛的人,或许就是其它感官通往视知觉的途径特别发达的个体。 我们喜欢头脑一热,就蜂拥附和某一权威或者流行观点;同样,我们也喜欢头脑一热,就否定新出现的观点和现象。其实,如果当年大家冷静下来,科学地研究这些现象,而不是当作特异功能来追捧,或者当作伪科学来封杀,或许就能更早地提出见闻通临的观点,发到Nature、Science上,也不用现在再来报道人家的成果了。 如果能够让每个人都在学生阶段获得正确的感知觉功能训练和发展,让大家在成年后都能使用所有感官辅助形成每一种知觉,那么,就不会有当代这么多的近视、老花等视觉障碍、听觉障碍和其它各种感官障碍类的疾病困扰了。 这不是科学研究应该给支持科研的人类的回报么?
个人分类: 科学评论|5209 次阅读|4 个评论
重大发现(1):头发之鲜为人知的功能
热度 1 wangxh 2009-11-15 19:47
从猿猴演变到人类后,只有头上留下了大面积的毛发,根据动物皮毛的功能,人类的毛发主要功能应该是御寒。 进入中年,皮带渐宽毛发稀,逐渐成为前途无量,后发制人的典型知识分子发型(实际上许多学位高深的学者仍然拥有一头浓黑的秀发)。由于不太习惯,额头经常被撞,女儿心疼地说“老爸,你怎么就是跟你的脑门儿过不去呀?”“唉,老爸也不愿意挨撞呀!” 鲁迅说:世上本没有路,走得人多了,就成了路。鄙人想:额头被撞,本来无上恼火,也没有什么发现,但被撞次数多了,就形成了理论——原来 头发 还 有触觉功能 和被撞时的缓冲功能。一般头发厚度应该在2cm以上,通过头发的触觉功能传递给头皮,皮下神经应该能够反应过来,在多数情况下是可以避免被撞的。如果没有了头发的前哨站,等到头皮接触的煞那间,一切都来不及啦! 咣,咣,咣!Duang,Duang,Duang!哎呦,哎呦,哎呦!
个人分类: 科研|4681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追溯触觉的发育过程
helmholtz 2009-10-17 13:37
柏林-布赫的马克斯-德尔布吕克分子医学中心(MDC)的研究人员在率先澄清触觉的发育机制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神经生物学暨痛觉研究者莱希纳( Stefan G. Lechner )博士与勒文( Gary Lewin ) 教授最近首次通过测量实验小鼠的感知神经细胞的电冲量而直接验证了触觉的产生。他们还同时证明神经细胞感知触摸和疼痛的能力是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形成的,但总是与神经通路的扩张同时产生(欧洲分子生物学学会杂志, 2009年, doi:10.1038/emboj.2009.73 ) .* 在椎间盘的盘与盘之间的后根神经节中有着可以感知触碰与疼痛的感觉神经细胞。神经细胞在受到刺激之后,会产生电脉冲并发送到大脑。对于刺激的传导已经有了很多的研究,在此基础上也开发了一些可以阻断疼痛信号向大脑传递的药物。但所知甚少的是,刺激感究竟是如何产生的。 MDC的研究人员借助膜片钳技术,在孤立的小鼠胚胎细胞中成功地测量到了在受到触碰刺激后细胞膜中所产生的微小电流。莱希纳博士解释说:“这些测量极其困难,全世界也仅有极少数实验室有此专业能力。” 柏林布赫的研究人员证明,在小鼠胚胎的第13个发育日,感觉神经细胞就已经充分地发育出了触觉。这大致相当于人类孕期的第六个月的月末。细胞并不需要什么神经生长因子,研究人员由此猜测这一进程看来是受到遗传程序的控制。与此相反,感觉神经细胞的痛觉发育却只能借助神经生长因子(NGF),它必须延续到胚胎发育的后期乃至于出生之后。 原始参考文献: *Developmental waves of mechanosensitivity acquisition in sensory neuron subtypes during embryonic development Stefan G Lechner, Henning Frenzel 1 , Rui Wang 1 and Gary R Lewin* Department of Neuroscience, Max-Delbrück Center for Molecular Medicine, Berlin-Buch, Germany
个人分类: 2009年科技新闻|2125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4: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